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欧阳自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欧阳自远院士带你追寻—红色火星的蓝色星球梦
yazheng 2020-6-9 08:28
明天,“学习强国”“快手”“抖音”等平台线上直播讲座,不见不散! 天问: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吗?浩瀚星空是否有其他生命?改造火星,再造一个地球,这梦想有多远? 我国将在今年7—8月间,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 火星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
2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被誉为“嫦娥之父”,因1克小岩石让中国的探月梦踏上了征程
热度 12 beckzl 2016-9-18 16:13
   在等待的日子里 刻苦学习、谦卑做人 养得根深 日后才能枝叶繁茂 …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月亮是许多人在童年神往的地方    它静谧而又明亮,又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有人说希特勒没有死,他竭尽全力逃到了月球背面    在那个几乎无法被看见的无主之地建立起秘密基地    有人说月球狰狞的沟壑当中隐藏着外星人的飞船    还有人说月球是中空的,内部就是外星人的基地    阴谋论者所谓的纳粹逃往月球的证据    无数的谜团围绕着月球,正如未被征服的处女峰    无数的冒险家跃跃欲试,酝酿良久… …    对月亮的好奇与向往也许是刻在人骨子里的    这种冲动和欲望甚至能够延续一辈子    欧阳自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欧阳自远       每当欧阳自远在院子里仰望星空    他的脑中总会浮现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    “在月亮上看地球会是怎么样的?”       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未经人事的孩童的能够解答的    想要明白这其中的科学道理,还少不了刻苦的学习    好在,欧阳自远天资聪慧,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    因为家族经营着医药生意,家人都希望他能学医    民国时期的药房    可是欧阳自远却想的是为祖国出一份力    新中国刚成立,国家计划大力发展工业    而工业少不了矿物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毛泽东主张大力发展工业    欧阳自远想起祖父不顾民国政府的禁止    将稀缺药材售给红军,父亲还为此坐了牢    他毅然决定报考地质学,延续祖父报国的信念    艰苦的地质勘探工作    在北京地质学院的时光,欧阳自远过得十分刻苦    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拿下优秀毕业论文    离开北京地质学院后,他考取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的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才与导师涂光炽第一次见面    就已经选定的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打算继续自己之前的关于矽嘎岩矿床的研究    随后便赴偏远的矿床开始蹲点式的研究工作    地学大师,学界楷模——涂光炽    这两年里,欧阳自远不仅面对的是艰苦的环境    甚至还冒着生命的危险,下到正在施工的坑道中观察采集岩石    每每听见敲铁管子的声音,他就要迅速返回安全处    稍有差池就可能命赴黄泉 危险的矿道    博士快毕业时,欧阳自远的才华得到了侯德封院士的赏识    侯德封院士是地质学的全才,当时他正打算开创核子地质学的学科    他十分看好这个聪颖的年轻人    并希望能够把欧阳自远培养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中国地球化学奠基人——侯德封(右一)    可是欧阳自远当时的研究专业是地质化学,哪里懂什么核物理    侯院士倒是很轻松:“那你就到科技大学去,听核物理的课,尽快学完。”    这一下欧阳自远可忙坏了,每天没日没夜地学习    而在部队的女朋友不巧被首长相中,组织上指派了婚姻    这可能是欧阳自远最迷茫的一段经历       幸运的是,一年后他顺利地完成了核物理的学习    而青梅竹马的女朋友也毅然离开部队,两人终于喜结连理    由于两人都要为家中分担不小的经济压力,婚后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们夫妻俩曾经连吃棒子面都要在下锅前称好分量    妻子留着泪说:“ 你看书、写书到半夜,却没东西让你加一餐夜宵,不知这种饥肠辘辘的日子怎么熬的过去? ”    欧阳自远夫妇    都说艰苦的条件能够激发人的潜力    正是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欧阳自远将目光聚焦宇宙    随着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启了人类的太空时代    欧阳自远逐渐意识到未来需要有天体的地质研究    地球不能孤立与其他天体,局部的认知将会限制整个理论的发展       说干就干,但他不懂天文学,也不懂太空    能自己学的就自己抽空学习,搞不懂的就请教专家    不能上太空去实地研究就只好从陨石入手    年仅二十多岁的欧阳自远就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    也开创了极具前瞻性的天体地质学学科    欧阳自远(右二)讲解陨石研究工作    可是现实总是猝不及防地打乱人的节奏    1963年,作为研究所唯一既懂核物理又精通地质学的人    欧阳自远光荣地被征召,参与地下核试验的选址工作    在荒芜的罗布泊,这一待就是五六年    新疆罗布泊    1969年9月23日,新疆罗布泊发出一声巨响    中国的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欧阳自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地下核试验(非中国)    忙碌且保密的工作终于结束了,他归心似箭,回到了温馨的家    儿子却问妈妈,家里怎么来了个不认识的叔叔    这些年来,他为了工作和研究亏欠这个家太多太多    谈起对家庭的疏忽,欧阳自远也深感自责    欧阳自远一家    1978年,欧阳自远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    美国总统卡特赠予中国一块仅有1克中的月球岩石    作为天体地质的先驱,国务院自然将分析月岩的人物交给了欧阳自远    这又激起了他年少时的月球梦,埋头苦干起来    凭着这一块小小的月岩,欧阳自远就发表了 14篇论文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月球科学的发展    欧阳自远处理月岩    可是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苏美两国的太空竞赛告一段落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也停滞住了脚步    但欧阳自远的月球梦却更加地清晰了    九十年代初,欧阳自远就开始向“863”计划专家组建议    提出我国应开展的月球探测工程的计划    但是大家都觉得很荒唐,甚至有人骂他不切实际    可是欧阳自远一直坚信: 中国能搞,而且一定能搞成    大家不信,他就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计划的可行性    他与其他专家花费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顶着质疑和被嘲笑的压力,经过十年的相关知识研究与积累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    为绕月探测工程成立了项目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突然,报告说被月球抓住了,就是嫦娥一号没飞掉、也没撞上,被月亮抓住了,能绕月亮飞了。我们两个老头抱头痛哭,这是我经历的应该说是在嫦娥一号当中最难忘的一个时刻了,因为它渡过了难关,渡过了危机,它平安地进入到它正常人生发展的轨道。就像女儿一样,她已经能够自立了,而且已经按照她生命的前景自己在努力,在完成她的使命。    2010年11月27日,嫦娥二号传回高清晰的月球照片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月球雨海西北部    嫦娥三号成功着陆    作为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付出了太多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我是35年准备和10年论证磨一剑。    但欧阳自远的月球计划还远没有结束    将来还会有钻探采集,甚至是载人登陆    自从工作以来,欧阳自远已经40年没有回到过家乡    曾经又一次工作途径家乡,但因为工作忙碌,并没有下车    自从嫦娥工程立项以来,他依旧很少有机会能回家乡    如今他的目标是在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把未来登月工程设计好    除非老天格外施恩,我很难看到中国人登上月球的那一刻了,但可以让后人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更好…… 中国登月假想图    至于世人赐予欧阳自远“嫦娥工程之父”的美名    他从来都是表示坚决地反对,集体的功劳不能归功于个人    对于未来,欧阳自远说自己将不再是主角了    嫦娥工程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的专业的年轻人才       欧阳自远现在又多了一份更重要的工作    他每年都会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做科普报告    5年时间里,他的500多场报告竟然有多达20多个版本    从小学,初中到研究生、院士,他要照顾到所有人       因为自己月球梦就是在中学开始扎根的    直至现在他依旧记得中学时启发他的老师们    甚至连每个老师讲课时的表情神态都记在脑海里    我现在的科研基础都是从那时打下的。       年过八旬的欧阳自远为事业付出了太多    至今他都记不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只晓得大概多少岁    甚至连自己工资有多少他也不清楚    欧阳自远用他的执著代领我们奔向更远的未来    可他却总说,自己是幸运的,有太多的科学家默默无闻    甘愿做铺路石子,一辈子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有欧阳自远这样老一辈的无私科学家    我们祖国的科学事业才有今天的繁荣    中国的探月梦有朝一日终会实现    只是不知道老天是否能让他们亲眼见证梦想的实现 _____________ 我们同样热爱科技 对科技未知充满孩子般的好奇 为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一切改变感到热血沸腾 我们将科技的感性给大家
7265 次阅读|15 个评论
欧阳自远:中国的探月梦
sciencepress 2015-4-3 09:11
宇宙是无穷无尽的,探索也是无穷无尽的。 —— 欧阳自远 【编者按】3月27日上午,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先生为科学出版社“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开讲,做了一场精彩的《中国的探月梦》科普讲座。欧阳院士的讲座首先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介绍了月球的起源和各种性质与特征,揭示了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祸”与“福”;介绍了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美、苏的空间霸权竞争,第二次月球探测高潮——军事、能源、资源和特殊环境的前景;作为“嫦娥之父”他还重点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重返月球的缘由,嫦娥三号与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等等。笔者根据讲座提纲,以上述主题从《 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 》一书中摘编相关内容以飨读者。原文整理于2012年,编者作了个别更新。 我们中国人在地球上有很多事情要做,如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事情都做不完,那么为什么还要去探测月球呢?月球的探测对中国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究竟有何意义?况且,美国和前苏联已对月球探测过一百多次,而中国加入探测月球的行列又会有何创新和发现?中国现在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和 嫦娥三号 ,那么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花了多少钱?今天我想把这些问题作一些说明。 月球的概况 1 惊天动地的“太空婚礼”———月球的诞生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只对两个天体非常熟悉:太阳和月亮。光芒万丈的太阳给予地球光明和温暖,使整个地球的万物生长、欣欣向荣;它还恩赐给地球很多的礼物,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而事实上它们全是地球历史发展过程中太阳能的储存。 关于月球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最有名的是“大碰撞说”: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后不久,有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了地球,两个天体都撞出了很多碎片,这些碎片就在地球周围汇集,最后形成了月球。在45亿年前的太空中发生了一场非常悲壮的“婚礼”,而这场“婚礼”的后果是撞击了地球的天体不知去向,而月球却由此诞生。所以,月球是地球的“女儿”,一直守护着地球,而地球也一直呵护着自己的“女儿”,永远把她带在身边。 2 月球是地球的忠实伴侣和保卫者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40多亿年以来月球一直是地球的忠实伴侣,伴随着地球共同经历荒古的演化过程。观察月球的表面,我们可以看到月球表面布满了千疮百孔的撞击坑。其实原本会有一些小天体可能撞击到地球,从而对地球造成巨大的灾难。但是因为其外围有月球在运行,至少有一些小天体撞到了月球上却无法接触到地球,月球的千疮百孔换来了地球的勃勃生机,所以月球是地球忠实的保卫者。除此之外,月球的存在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例如海洋潮汐的产生主要归功于月球。因此,月球对地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月球将圣洁的光辉洒向大地。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憧憬,并由此而萌发出各种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传统。古人根据月球的阴晴圆缺编制历法,月球的一次盈缺轮回便是一个月。古时的农历将一年定为12个月,这对古代农耕时令的安排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嫦娥奔月,作者:白伯骅,来源于网络 3 关于月球的古老传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很多关于月球的古老传说,比如嫦娥奔月。我了解到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其关于月亮的古老传说,也都有自己的月亮神。日本的月亮女神叫辉夜姬,她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是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的美貌女孩。传说中,一位伐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且全身散发着异香,取名“辉夜姬”。日本天皇因其美丽而看上了她,但她并没有跟随天皇,而是在一个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驾着天车奔向了月宫,和嫦娥一样孤独地留在了月宫中。除此之外,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其他国家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月亮神及其传说。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民族所信奉的月亮神都是女性,没有男性。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女性的一种崇拜和依恋。 我国的宗教也很崇拜月亮。例如道教封月亮为“太阴妙果素月天尊”。佛教也有“月亮神像”供奉月亮。 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象征着和谐、美丽、亲情和团圆。中国有非常多赞美月亮的诗词歌赋。我们编写了一本书叫《说月》,汇集了几百首最好的赞颂月亮的诗词,还有赞美月亮的歌曲、戏曲,月亮的神话故事与风俗习惯。另外,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喜欢给月亮取名字,至少有50多个。比如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就是月亮。 4 月球的真实面貌 过去由于时代的局限,因此没有人知道月亮的真实面貌。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己研制的望远镜观测月亮,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望远镜观测月亮的科学家,并将月亮的外貌描绘在手稿上。当他向全世界发表这份手稿后,世人都不相信,因为大家认为月亮是美丽而圣洁的,而伽利略笔下的月亮却极其丑陋。其实伽利略的观测结果是可信的。随着望远镜的升级换代和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月球的外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一直到今天,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了月亮的真实形貌。 月球上有几块大的黑斑,也是古代中国人想象的广寒宫或是月球上的吴刚砍不断的桂花树,这些黑斑的面积加起来比我们中国的领土面积还要大。人们借助望远镜观看月亮上的黑斑时,误以为它们是一片片辽阔的海洋,因而命名为雨海、静海、丰富海和风暴洋等。但实际上我们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没有“海洋”,只有广阔的平原。而这些黑斑之所以是黑的,是因为它们是受大型小天体撞击后挖掘出来的盆地,后来由于火山喷发,火山熔岩流把这些盆地填平,最终使之成为了广袤的平原。这些“平原”上的岩石颜色比较黑,反光能力较弱,这是月球上之所以会有这些黑斑的原因,而另一种颜色比较浅的石头则使得月球其他地方发亮,实际上就是月球上颜色深浅不同的岩石反光的差别。 5 第一次探月高潮 从1958年以来,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空间霸权,为了冷战的需要,展开了一场探测月球的竞争。当时全世界也只有这两个国家有能力去探测月球,在1958年到1976年之间,他们总共发射了108次月球探测器,但仅成功了52次。在竞争初期,苏联处于领先地位,这使得美国当时的总统肯尼迪下决心要将苏联彻底打败,所以他决定将美国人送上月球,实现载人登月。经过一番努力,美国终于实现了载人登月计划———六次载人登月总共有十二名美国宇航员被送上了月球,取回了381.7千克的月岩样品;而苏联却没有一名宇航员登上月球,且三次机器人取样也只取回了0.3千克的月岩样品。在这场军事竞争中,美国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苏联则彻底失败了。 上个世纪的月球探测实现了各种形式的探测,包括软着陆、硬着陆、载人、不载人等,在之后的三十年中,美国没有再实施登月工程,而是将注意力投向了航天飞机的制造和发射以及空间站的建设。 来自月球的“石头” 来自月球的“石头” ——阿波罗17样品的研究 1978年5月8日美国总统卡特的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的时候,送给华国锋主席两件礼品:一件是一颗月球岩石样品,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而且这面五星红旗曾被阿波罗登月飞船送上月球,最后又带回了地球,所以它非常珍贵。布热津斯基走后,华主席提出五星红旗无法考证它是否曾带到过月球而又被带回到地球上,但是那颗‘石头’却可以进行研究证明是不是月亮的石头?于是,那块月球岩石样品最后就转到我手中了。 被镶嵌在有机玻璃里面的月球岩石样品看起来有大拇指般大,可是当我一打开却惊讶地发现它其实只有小黄豆般大,重量大约1克。于是,我才发现有机玻璃制作成凸透镜形状,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我立刻组织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解剖这块“石头”,大家就其研究结果一共发表了14篇文章,终于证明了这块“石头”的确来自于月球。最后,我把这块“石头”剩下的一半,大约只有半克重的月球岩石转送给北京天文馆收藏,而北京天文馆则将其作为镇馆之宝向国人展示。 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1 月球的各种性质与特征 月球的表面积为3800万平方千米,相对于地球而言显得很小,但是却有四个中国版图面积那么大(中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无论何时,站在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亮的一面。因为月球永远都是一面(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朝向我们。而另外一面,月球的背面的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恐怕连几亿年前的恐龙也未曾见过。这是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完全相等,也就是说月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个月,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 月球表面有一层土壤,这层土壤将来会为人类社会的能源需求做出巨大贡献。月球表面没有水,也没有任何生命,但是其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月球内部的结构非常像鸡蛋,由外到里越来越密、越来越重,从外向内划分为月壳、月幔、月核,就像蛋壳、蛋清、蛋黄,地球也是这样的。月球的探测证明月球内部有一些大小不等的瘤子,有些直径达到几百千米,我们称为“质量瘤”。“质量瘤”的出现表明月球内部的温度不高,不能把月球形成时内部团块状的物质熔融后再按物质的比重调整。也因为月球内部温度不高,表明月球内部的能源消耗殆尽,所以每一年产生的月震都很微弱,它只相当于地震释放能量的一亿分之一。如果把月球比作老人的话,月球是一位躺在病床上的临终的老人,没有活力。 另外,月球形成后具有一个类似于地球的偶极子磁场,在距今31亿年前,月球的磁场消失了,表明月球内部没有全球性的电流运动,因而磁场消失。月球的历史很简单,从距今45亿年到31亿年前,月球有强烈的构造岩浆和火山活动,也有强烈的月震活动,但很快强度减弱,到了距今31亿年,作为天体的月球衰老了,没有火山和岩浆活动,现在月球实质上是一块大石头绕着地球转,任凭小天体撞击表面。这就是我们的月球。 嫦娥二号全月球7m 分辨率影像图 2 月球的表面环境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千米,但月球表面基本上没有大气,大约是10 -14 大气压,处于超高真空状态。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分子,声音不能传播,月球表面就成为一个死寂的、毫无声响的世界。在地球上,我们能够听到说话的声音是因为有空气分子这一媒介,空气分子的振动将声波传达到耳膜,引起鼓室振动产生听觉。此外,没有空气的月球上也无法进行热传导。月表平均温度为107℃(白昼)至–153℃(夜晚),向阳面与背阳面的温度为120℃至–150℃,夜晚和太阳不能照射的阴影区的温度仅为–180℃至–160℃,最高与最低温度分别为–180℃和130℃。这就是真空状态下的月球表面。 月球的表面千疮百孔、坑坑洼洼,既有大的撞击坑,又有小的撞击坑,直径大于1千米的撞击坑在月球表面有33000多个,小的撞击坑难以计数。另外,在太阳系凡是具有固体表面的天体,如水星、金星、火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天体的表面都遍布着千疮百孔的撞击坑这是太阳系具有固体表面的天体的重要特征。 3 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灭绝的说法之一———小行星撞击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就是由于一个10千米大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小行星在行星际空间运行的速度是每秒45千米,地球围绕太阳的运行速度是每秒30千米,若两个天体对撞相对速度达到每秒75千米;若小行星从后面追上地球相对速度至少为每秒15千米。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动能很容易计算出来。我描述一下小行星砸下来的整个过程。它砸下来的速度非常快,压缩大气,产生超高温超高压,形成强大的冲击波撞击地面。这比氢弹的威力大多了,连地球上全部核武库加起来的爆炸能量还要大上千倍。而如此强大的高温高压冲击波将点燃地球上一切可以点燃的物质,引起森林大火甚至引发全球大火。另外,强大的冲击波撞击地面会产生巨大的地震,其破坏程度比汶川地震的还强一千倍左右;它还会引起巨大的海啸,并在地面挖掘出一个直径约200千米的巨型撞击坑。冲击波将撞击坑内的岩石都汽化、熔融、破碎,并向四周溅射;大量的岩石粉尘、燃烧的灰烬弥漫到整个的平流层中,遮住了阳光,挡住了80%的太阳光线。因而在地球上看我们的太阳是昏暗的,地球是黑暗的,地球的表面是寒冷的。我们测出当时的气温十分寒冷,其年平均温度下降了16℃。在这样一种巨大的气候环境灾变的环境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这就导致大批的植物死亡;而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由于食物链的中断,大批的动物(包括恐龙)也必然会死亡。所以这种恶劣的气候环境灾变导致了当时地球上以恐龙为代表的70%的物种一下子就灭绝了,它们的尸体被埋在地层里面,都可以被找到。 4 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气候环境灾变与生物灭绝 小天体撞击地球将对地球造成巨大的灾难。举一个例子,以恐龙为代表的70%的物种为何会因为小天体撞击地球而灭绝?当时并不只有恐龙这一个物种,而是全世界70%的物种一下子都消失了。当时,小行星撞击的位置在墨西哥北部的尤卡坦半岛上,撞击之后形成了希克苏鲁撞击坑,撞击坑的一部分分布在连接半岛的海底。我们研究过地球上被小行星撞击形成的撞击坑,大约还残存有168个,比月球表面的撞击坑少多了。由于我们的地球上会出现刮风、下雨、地震、山崩、火山、海进海退、泥石流等现象,相当多的撞击坑被破坏了或被掩埋了而辨认不出。但不管怎样,还是有很多的撞击坑可以十分清晰地辨认出来。科学家就对希克苏鲁撞击坑进行过深入地勘测,发现这里曾发生过强烈的地震和海啸,大量的撞击熔融产物、岩石碎块广泛分布在撞击坑的四周。小行星撞击所溅射的尘埃、全球大火燃烧的灰烬弥漫分布在大气层,它们都会慢慢沉降下来。假如是沉降在陆地上,地面受到风雪雨霜气候变化的影响而难以保存,但是如果沉降到海洋里面,就会慢慢沉积到海底保存下来。 我们是在西藏的拉萨附近岗巴的地层中,找到了全部沉积下来的尘埃,大概有一公分厚。为什么能在西藏找到呢?因为在6500万年前,西藏还没有喜马拉雅山,也没有珠穆朗玛峰,而是一片海洋,称为特提斯海。1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的喜马拉雅山的不断上升将底下的岩石都推上来了,保存了小行星撞击的全部证据。不管撞击事件发生在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位置没有太大的关系。 5 防御小天体撞击地球,人类是地球的保护神 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曾经历过多次的灭绝,按照不同规模分为小灭绝、中灭绝、大灭绝。而恐龙灭绝这一次还只能算是一次中等的灭绝,不是巨大的灭绝。古生物学家统计出从古到今,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生物物种越来越多,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大量物种灭绝的事件时有发生。恐龙灭绝事件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末与新生代第三纪初的交界时期。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地球上的物种一直在十分艰难的演化着。他们本身是很脆弱的,但其生命却一直延续不息,虽然经历过如此多的劫难也从未全部灭绝,也从来没有发生过从零开始再来一个新的轮回,这所有的一切也都是有证据的。因而生命虽然很脆弱,但是其演化是极其顽强的。根据现在的研究,未来地球还会再次面临这种灾难,这是肯定的,这也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现在大约有4700颗小行星在我们地球的周围,一直威胁着我们地球的安全。而天文学家也经常报道某年某月某日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科学家正在想办法来防御小行星撞击地球。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对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运动特征、成分、类型、结构等进行过精细的观测和研究。人类完全有能力和智慧防御引起极大灾害的小天体撞击地球事件,发射一个航天器去靠近这颗小行星(它基本上没有引力),把它调整到和小天体平行,并使两者的相对速度为零,然后附着在小行星上,计算好了朝哪一个方向稍微推一下,或者持续地给一个力,使它的轨道发生改变,最后小行星与我们的地球擦肩而过。这个非常神奇,就像俗语所谓的“四两拨千斤”,轻轻地一拨就可以避开了。所以人类应该是地球的保护神。 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太空,因而谁就控制了地球。因为月球是当代最高的制高点。 重返月球的缘由 现在美国、欧空局、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乌克兰、奥地利、巴西、印度、韩国,还有我国都有月球探测计划,目前共发射了九个月球探测器(包括中国的两个),其他国家发射的探测器与嫦娥一号非常相似。 对于这么一个没有活力的月球,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对它感兴趣、非得去探测呢? 1 军事原因 月球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是太空战的新制高点。众所周知,在战争中,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们仍不是最重要的,当前人们公认的最重要的是制天权。所以早在20世纪6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就说过一句名言:“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在已进入信息战的今天,更是如此。现在有人提出:“谁控制了月球,谁就控制了环地球太空,因而谁就控制了地球。因为月球是当代最高的制高点。”月球这个制高点可以快速地打击近地空间所有的设施,而你却无法攻击月球上的设施。 2 月球有丰富的能源 第一种能源是太阳能,月球表面具有丰富而稳定的太阳能,月球上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也比地球大,所以可以无限制地设置太阳能电池板,已经解决了月球上的太阳能发电传回地球的技术。有位科学家建议给月球设计一条“腰带”,即围绕月球1.1万千米长的赤道建一条太阳能发电带,这条发电带宽约400千米。如果这条发电带能够做成并且它所发的电能够输送到地球,那么我们以后可以不用任何其他的能源,因为这些能源可供地球上子孙几万代人使用。 第二种是受控核聚变发电能源。几十亿年来,太阳犹如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装置,无休止向外辐射着能量。科学家根据该原理制造出氢弹,氢弹已经制造出60多年了,但仍未得到和平利用。科学家一直想像控制原子弹一样控制氢弹,将其用来发电,受控核聚变发电也许是人类社会终极能源。科学家们尝试造“人造小太阳”,现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台实验装置,我国安徽、成都均建有这种实验装置。 1998年,国际热核反应堆(ITER)工程设计出台,预计2020年在法国建成。要完成此工程计划共需100亿欧元,我国也加入到了其中,中国已交纳了100亿人民币(包括设备研制费用),成立了中国受控核聚变研究中心。我觉得利用地球上的风能、太阳能都可缓解能源问题,但要解决全人类的能源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而这种能源便有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的能源问题。所以科学家们正在想方设法地实施这个计划,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这种能源的点火温度要达一亿摄氏度以上。直到2009年美国能源部宣布,投资约合24亿英镑,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国家点火装置”(点火温度可达一亿以上摄氏度)建成合格,点火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到2050年,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所用能源将来自核聚变产生的能源。 核聚变使用的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但是氚不够理想,因为氚是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放射性。氘和氚聚变反应后产生中子,不易防护。所以科学家们设想能否用氦的另一种同位素———氦-3来替代氚。但是地球上几乎没有氦-3,后来才发现月球上有大量的氦-3。太阳对所有天体都注入了氦-3,但是地球周围的磁层、电离层、大气层将氦-3阻挡在了人类宜居环境之外,而月球上没有任何保护层,因此它的表面土壤能够接收大量的氦-3。未来人类掌握了核聚变发电技术,核聚变发电实现了商业化,将月球上的氦-3大量采集回来,那么它将成为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廉价的可控核聚变的能源原料。 因此,嫦娥一号有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探测全月球土壤层的厚度与分布,最终换算出可用的氦-3的资源量。我们中国每年耗费的石油将近3亿吨、煤十几万万吨、天然气几万方等等,中国仍然能源短缺,能源安全也有问题。一旦这种利用受控核聚变发电方法建厂实施,仅需要用8吨氦-3就可以提供中国一年所用的能源,100吨氦-3可以满足全地球人类社会所需要的能源,而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达100万到500万吨,至少可以解决全人类一万年的能源需求。这是人们关注月球的第二个原因。 3 月球的特殊环境可供人类开发利用 月球无大气(高真空状态)、无磁场、重力小、无污染等独特环境可供我们生产很多新产品,包括新材料、生命制品等。 4 月球极其丰富的资源 月球的资源极其丰富,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由于经济成本太高,目前还没有人去开采。 基于上述原因,很多国家将重新探测月球。面对严峻形势,中国不能无动于衷,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如果我们没有探测月球的能力,就没有对月球的话语权,也就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联合国规定不能在月球上占有领地,但是可以开发利用,我们要有自己的发言权,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有探测月球的能力。 世界各国的探月计划 1 中国月球探测的战略发展 1993年后,中国具备了探测月球的经济实力、科技能力,于是我们进行了月球探测工程的论证。1995年,我们完成了第一个较完整的《中国开展月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随后我们又在1999年制定了国家长远的规划和发展的战略———《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该规划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并作为立项目标的“绕落回”(绕月卫星探测、软着陆探测、月球取样返回)三步走的设计思想。2000年,我们完成了《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研究报告,确定了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提出了卫星研制总要求、轨道设计和测控通信方案。历经了三年多时间最终设计出了中国第一次探月的方案。2003年9月27日,中央专委同意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续工程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前前后后进行了十年艰难的论证。最后论证结果非常成功,我们便把整个探月的工作安排提出来。 2004年1月23日,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批准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立项实施,总经费14亿人民币———恰好相当于北京市修建两公里地铁的费用。由此可以看出,修建两公里地铁的经费,我们中国人就能够实现中国的第一次月球探测;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利用这些经费将月球探测工程的基础设施基本上建设起来。 中国人的月球探测,第一步是无人月球探测,其中又分为“探、登、驻”三期:第一步的无人月球探测,还不能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现在,我们虽然已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但还没有能力将他们平安送返地球。还没有“返程票”,所以我们不能冒险把宇航员送上月球。第二步是载人登月;第三步是月球基地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月球。 2002年,我们公布了全中国的探月计划,而布什总统也在2004年1月14日公布了美国的新航天计划。2005年9月,美国宇航局前局长迈克尔·格里芬曾向美国参议院这样陈述:“航天飞机和空间站是误入歧途,是代价高昂的战略性错误。我们被限制在低轨道已经有太长的时间,使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简称)丧失了正确发展的机会。我们国家空间计划的重心,应该是开发太阳系。”即进行月球、火星及太阳系的探测。因此在2005年,美国政府宣布2010年航天飞机将全部退役,对国际空间站的投资也将停止,以便将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月球和太阳系探测。2005年9月19日,迈克尔·格里芬宣布2018年美国将载人重返月球,实现第七次载人登月。这项投资将花费美国政府1040亿美元,同时,2025年美国将载人登上火星,而这项投资需花费美国政府2170亿美元。 2006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布什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在空间探测特别是在月球探测上实现合作。但是在关键性的问题上,美国绝对不会支持中国的行动。比如我们这次嫦娥一号工程,美国宣布不会向我们提供任何一个元器件。欧洲对我国实行的军事禁运实际上也是在封锁中国。还有部分国家,他们生产的元器件产品质量不好;更可恶的是,个别国家向我国出售这些元器件,但每一批里总有少数元器件不合格。 按照合同,存在不合格的产品要对这些国家罚款。后来我们发现,在这种形势下,最吃亏的是我们中国,因为耽误了我们的时间。我们深切体会到没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国强盛,也没有哪个国家希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透过我的亲身经历,我感觉到中国若要进行月球探测,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再没有其他的路子。外国总是会企图扼杀中国的计划,因为当今的世界充斥着强权政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只有自己争气,否则就没有前途。 美国大幅度地调整政策,目的就是保持美国空间科技的引导地位,控制未来的能源,占有军事领先的优势,这也正是美国重新探测月球的根本动力。 2 其他国家的探月计划 俄罗斯的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开发月球的能源,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问题。印度最近正在大力宣传探月计划,官方声称“印度要举全国之力大力发展载人登月事业,并计划将比中国早四年,以夺回主动权”。我和印度的首席科学家经常交换意见,我认为印度提出这种口号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印度也是大国,它的发展目标就是把焦点集中在中国上,想要超越中国。我认为我们不能干涉别国的发展,不能不允许它超过中国。我跟印度这位首席科学家讨论了很多问题,我对他说:“印度载人登月相对于中国来说困难更多。”他说:“这确实是事实,但请你们理解印度的心情。”印度政治家们就是要调动全国的积极性来支持载人登月。因此,我觉得我们中国也只有埋头苦干,自主创新,踏踏实实,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作为“嫦娥之父”, 欧阳自远 重点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嫦娥三号与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等。 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我们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 习近平 中国的“嫦娥工程”: 中国现在已经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 嫦娥三号 ,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 嫦娥一号卫星的进展与成果 1 嫦娥一号卫星的关键技术的突破 嫦娥一号月球卫星的任务是对整个月球进行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的探测,对月球表面的地貌、地形、地质构造、环境与物理场进行首次探测,对有开发前景的资源和能源的分布与规律开展研究。我们在地球上需要全面建设各类基础设施,同时也需要培养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一定要把他们带好,让他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责任。 在准备发射嫦娥一号卫星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第一,要如何到达月球?我们中国从来没有到过那么远的空间,中国以前虽曾发射了100多个卫星和一系列的“神舟号”飞船,其中也包括了载人飞船,但所有的这些航天活动都未曾离开过地球。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嫦娥一号卫星代表中国第一次离开地球。既然嫦娥一号卫星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如何设计它的轨道让它到达月球呢?嫦娥一号的设计路线非常复杂:让其先绕着地球转圈,在这过程中不断加速,最后奔向月球。设计路线计划好之后,最重要的便是对其进行测控,尽管国内有很多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它们可以在太平洋对其进行测控,但是对嫦娥一号的测控精度仍然不够,因此我们增加了一套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设备。例如,上海佘山天文站有一台直径25米的射电望远镜和乌鲁木齐还有一台直径25米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当时直径最大的望远镜),我们在云南天文台新建有一台更大的直径40米的射电望远镜,而在北京的国家天文台密云观测站新建一台直径50米的射电望远镜,其网面相当于六个篮球场的大小。这四个望远镜的所在地都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国土———东西向从上海至乌鲁木齐,南北向从北京至昆明,地理位置上构成四个三角形,精确地对嫦娥一号进行测控。另外,从事通讯工作的人都知道信号的传输与距离的平方相关,距离越远信号衰减得越快,但最后利用北京和昆明的两台中国最大的接收天线实现了月球科学数据的接收。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我们都全部攻克了。 2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 相比其他国家,我们开展月球探测的时间较晚,这就要求我们探测月球要达到的既定科学目标也应比其他国家更为精确和深入。嫦娥一号肩负的四大科学任务有:第一,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第二,分析月球多种元素、矿物与岩石类型的含量和分布;第三,探测月壤厚度,估算氦-3资源量;第四,探测并记录4—40万千米间的地月空间环境和近月空间环境。 3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和轨道 经过嫦娥工程科技人员三年多的准备之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终于在西昌成功发射,并在精确时间段里成功实现了星箭分离。嫦娥一号历时13天14时19分,行程206万千米才到达月球。嫦娥一号若按直线轨道到达月球则不用飞行如此长的时间,但为了其运行稳当和便于我们精确控制,科学家们给它设计了轨道让其绕地球转了很多圈。 4 嫦娥一号卫星取得的科学成果 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采用三线阵推扫成像方式,获取前视、正视和后视三条连续的二维影像,利用不同视角的图像数据合成月面立体图像。这样一圈圈拍摄后,图像相互叠加,最后形成覆盖整个月球的立体图像,其单圈运行里程为1万1千公里,总共运行了1年零4个月。这些数据通过北京和昆明的天线接收并传送到北京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由科学家们进行各种处理。 嫦娥一号卫星上还装有一台激光高度计,用于测量月球表面的地形高程。它1秒钟测量一点的高程,嫦娥一号运行了1年4个月,这样一千多万个高高低低的高程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图像。最后,激光高度计获得了近1000万个有效高程数据制作的全月球数值高程模型图。 另外,我们在嫦娥一号上还用了三台仪器测成分,分别测出了各种重要元素的成分含量及其分布等。我们还有一种设备称为微波辐射计,利用月球土壤层的各种电磁特性来反演其厚度。我们设置了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探测近月空间的环境。 上面提到的月球土壤层厚度及其分布是别国科学家以前没有探测和研究过的,而我们测出的月球表面土壤层的厚度和氦-3资源量,可供人类使用1万余年的结论。另外,对于月球附近环境的探测,我们也有新的发现。因此全世界都对中国嫦娥一号的科学探测成果十分关注。 但是,在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我们不得不将其撞月,因为让其自由运行最终还是会撞击月面,我们也难以获得撞击时的科学数据。最后嫦娥一号被控制撞击在月球的丰富海地区。在撞击过程中,科学家们首先将其运行轨道调至15公里的高度往月面撞击目标飞行,渐渐地高度越来越低,最后成功撞在月面上。在撞月的过程中,照相机并没有停止拍摄,其总共记录的撞月过程的里程为1469公里,飞行时间为14余分钟。 根据嫦娥一号的观测数据制作的全月球照片 (最下图为红框内放大图, 未展示月球南北极) 嫦娥一号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科学探测数据,现在我们已将这些数据公开无偿地提供给全中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我们的经费是纳税人做出的贡献,这些数据理应为全国人民所共享,最后国家同意我们将数据在互联网上公布,如今国际上的研究学者也在利用我国嫦娥一号发回的数据。 嫦娥二号卫星的使命与拓展试验 嫦娥二号卫星本是嫦娥一号的备份星,其初始造型与嫦娥一号完全相同。因为在发射嫦娥一号时没有人敢保证其发射过程必然成功,于是首长问我们时,我们也只是回应说“力争成功”。事实证明,嫦娥一号的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对嫦娥一号非常依恋,因为它是千万人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为了取得系统而完整的科学探测数据,撞击月面,粉身碎骨,壮烈牺牲,报效祖国,为祖国增添了荣耀。 由于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因此我们不能将一模一样的嫦娥二号发射到月球上。我们对嫦娥二号进行了诸多改进,以完成它的特殊使命。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由于预期中的嫦娥三号探测器要直接着陆于月球,我们便将嫦娥二号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进行一系列技术演练。因此我们根据嫦娥三号的要求,直接将嫦娥二号发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另外我们将其运行轨道降低至100千米高的极轨工作轨道,并演练15千米高的着陆轨道(只比地球上的飞机飞得略高一点),而且在38万千米以外对其进行远程控制使其保持15千米的高度飞行,还建立了X频段快速精确测控体系。虽然远程控制很困难,但结果都很成功。但是,为什么我们要拍摄降落地区的地形,而且要取到一米分辨率的精细影像图,因为能够把一米大小的东西分辨出来,这本身很难做到的。我们还要对全月球获取分辨率为7米的影像图,于是把照相机改造成两个视角,把轨道改成100千米高,这样嫦娥二号的拍摄就更清晰了。 嫦娥二号虹湾1m分辨率的局部影像图 嫦娥二号能精细地勘测到月球的每一寸土地。最后我们交了一张全月球分辨率七米的全月球影像图,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一张图,但现在都是电子产品。假如把它打印出来,这张图有足球场那么大,因此把月球展现得巨细无遗。 另外,我们之所以要把飞行高度调到15千米是因为嫦娥三号要降落在月球的虹湾地区,降落起始点的高度是15千米。 最后嫦娥二号完成任务后该怎么办呢?我们绝不忍心让它又砸下去,我们又想了一个办法使它背负起更艰难的使命,得到大量可以向全国公开发送和索取的科学数据。我们后来想了一个办法让它能飞得更远。2011年6月9号,我们命令嫦娥二号离开月球,听从指挥奔向第2拉格朗日点。由于轨道很复杂,所以直到8月29号(经过了77天的飞行)才进入了第2拉格朗日点(这是监视太阳活动最好的一个位置),并进行观测太阳,监视太阳的活动与爆发。嫦娥二号在拉格朗日L2点的环绕轨道运行了235天,积累了大量对太阳的探测数据,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000万千米深邃的太阳系空间,择机开展对小行星的飞越与交会试验,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在整理这份材料准备发表期间,嫦娥二号在距离地球700万千米处,与4179号“战神号”小行星相距1千米的位置精确交会,拍摄到“战神号”小行星形状、大小与结构的图像,小行星长4.6千米,厚度2.4千米。当前嫦娥二号已经飞离地球8900万千米,成为围绕太阳飞行的人造小天体。2029年,嫦娥二号还将飞临地球,相距地球大约700万千米。 嫦娥二号拍摄的4179 号“战神” 小行星形貌图 嫦娥三号和 “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 1 嫦娥三号的目标与任务 嫦娥三号探测器2013年12月2日发射升空,12月14日实现月面软着陆,12月15日进行两器分离和互拍成像。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中华民族跻身世界深空探测先进行列。 嫦娥三号着陆区影像图 嫦娥三号的任务是在月面软着陆。嫦娥三号将实施月球探测历史上首次着陆器的就位探测与月球车的巡视探测的联合探测,实现人类在月球上首次开展“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科学目标。嫦娥三号的月球车是中国最高智能的机器人,完全自主导航,自己选择路线,自己上下坡,绕开障碍,自己找到重要的位置,指挥它身上的照相机、X射线谱仪、红外光谱仪等仪器进行探测。月球车的底部还有一台雷达,能够探测30米深度的月壤层的结构和140米深的地下结构,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实施的探测项目,所以,它在行驶的过程中,能够把月球表面切开一定的深度来进行了解,而且它还边行驶边探测,把所有探测的数据独自发回地球。 嫦娥三号飞行轨道示意图 着陆器由于降落之后不能动,只能开展就位探测。着陆器上安装有多个照相机和国际上首次开展科学探测的一台天文望远镜,进行巡天观测;一台极紫外望远镜,监视地球外围等离子体层的密度与结构变化,了解地球整体的环境变化。近紫外天文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和测月雷达这三台仪器共同实现人类首次“巡天、观地与测月”的任务。 2 嫦娥三号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案 当然,嫦娥三号也将面临很多的难题,例如,嫦娥三号怎么着陆?像嫦娥一号那样撞上去是绝对会撞坏的,因此要采取软着陆,但软着陆在月球上是绝对不能用降落伞的(笑声),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自由落体是加速度,所以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托住它,向上缓推它,让它慢慢地降落下去。因此,我们控制着陆器到100米高度时,着陆器自己选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然后我们慢慢缓推,大概到达距离地面4米的地方停止缓推,让它自己自由降落。这个4米的降落就是软着陆,最后所有的数据直接传回地球表面。在月球的特殊环境条件下,月球车实现在月球表面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巡视,涉及移动、环境感知、路径规划、自主蔽障,以及遥分析、遥操作和虚拟现场等技术。 嫦娥三号动力下降段飞行过程示意图 这是我们国人第一次在地外天体上着陆,但问题是,它们怎么过夜呢?月面条件比近地环境更加恶劣,温度可下降至–180℃,而且时间长达半个月长。所有的电子学仪器因为温度太低将全部被冻坏,所以要对它们加温。但是由于没有太阳,所有的电池都不管用,这些因素迫使我们研制了一种新的电池———原子能电池,这种电池可以延续工作30年(惊叹声)。第二天,太阳出来了它们自动醒来,继续工作。工作了一个白天,它又要“冬眠”。 月球车示意图 3 月球探测第三期工程———嫦娥五号取样返回的目标 嫦娥五号将实现自动打钻取样,自动收集样品,最后在月球表面自己发动发动机离开月球,进入月球的空间,加速冲出月球奔向地球的目标。到达地球空间后,只需要返回舱用降落伞降落下来,然后取回样品。但现在有一个问题,由于需要发射的装置太重,而我们的火箭没有那么大的推动力,所以要研制一个新火箭,这个火箭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研制,命名为“长征五号”。由于“长征五号”的直径过大,难以运进内地的三个发射场,因此在海南省的文昌新建现代化的新发射场。 做完了这三期探月工程,我们一定可以将中国人送上月球。而这个时候我们才更有把握让我们的航天员安全完成任务,安全返回地面。 总之,环月卫星探测、月面软着陆探测与月球车勘察、月面软着陆探测与采样返回的实施为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建设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技术。 在深空探测过程中,中国人应该飞得更远! 中国开展太阳系探测的必要性 深空探测是指探测器在不以地球引力为主的引力场空间开展的科学探测活动,当代的深空探测是人类全面探测太阳系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太阳系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①太阳系生命信息的探寻。主要探测对象火星,包括火星生命信息的探寻,火星过去曾经发育过生命的探测,评估火星过去存在过生命的环境探测。其次探测小行星、彗星和巨行星卫星的生命信息。②行星的起源与演化和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侧重类地行星的磁层、电离层、大气层、表面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物质组成与岩石类型和内部结构的探测和比较研究。③太阳和小天体活动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④地外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以支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探测对象月球。取得一批原创性的重大科学成果,建立较为完善的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体系,带动我国高新技术的突破与跨越发展;推动我国基础与应用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培养与成长一大批青年科学技术骨干队伍;使我国由航天大国成为航天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历史贡献。 深空探测是当今世界极具挑战性、创新性与带动性的航天活动之一,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高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开展太阳系探测的初步设想 中国开展火星、金星、小行星、木星和太阳探测的初步设想。 1 火星探测 我国火星探测工程计划全球遥感探测、软着陆与巡视探测;自动采样返回。 2 太阳探测 通过对太阳的定点进行高分辨率、多波段的观测,认识太阳磁场的基本结构和演化特征,揭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中能量存储和释放的机理,探索太阳活动对近地空间环境的灾害性影响。 通过对太阳极区磁场,速度场和辐射场的太阳极轨观测,研究高速太阳风的起源,认识太阳极区物理场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探索太阳整体磁场的形成过程。 通过深空探测器阵列对太阳进行大尺度射电干涉成像观测,结合多数多波段太阳观测和空间环境探测,追踪太阳风暴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和演变,探索太阳风暴对近地空间环境的影响。 3 小行星探测任务 首次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精确确定小行星轨道和相关特性,评估其撞击地球可能性;同时开展科学探测研究。第二次小行星探测———主带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通过对目标小行星的飞越、伴飞和附着探测、取样返回,探测其运行轨道及其变化、表面形貌、物体特征、物质成分、太阳与小行星的相互作用、地外有机物质可能的生命信息等的探测。评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探索太阳系的早期演化历史形成过程,研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4 金星探测 通过环境和浮空探测,获得金星大气的组成与结构、温度场、电离层与磁层、地形地貌与物质组成等的探测数据,开展金星大气层的闪电和气辉、温室效应、大气环流等的成因机制以及大气整体演化过程,大气层、电离层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过程;水逃逸机制等研究;开展金星表面改造的地质营力和地质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开展金星内部结构的综合性研究。 5 木星系统探测 通过木星系统环绕探测,获取木星的磁层结构,大气环流等探测数据,研究太阳风与木星磁场的相互作用,大气环流模式与动力学机制;探测木卫二空间环境和表面冰层形貌,研究冰层厚度分布特性、木星潮汐作用对木卫二地下海洋的加热效应。 通过巡航段行星际太阳风结构探测,研究太阳风在行星际空间的传播特性;通过巡航段生物舱试验,研究地球生命在地外环境的生存特性。 总之,在深空探测过程中,中国人应该飞得更远! 真诚的希望 最后我想说的是,“嫦娥工程”一直得到中央的亲切关怀与坚强领导,全国公众也给予了热忱的支持并寄予着殷切的厚望,我们深受鼓舞,一定会继续艰苦奋斗,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地做好后续工作,圆满完成任务!我们还将积极进取,攻克难关,加速开展太阳系的全面探测。我们热切地希望有关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能够投入到嫦娥工程和探索宇宙奥秘的行列中来,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繁荣昌盛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谢谢大家!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奔走天地间——欧阳自远科普文选 》一书。该书精选汇集了75 篇 欧阳自远 院士在各类科普刊物与报刊上撰写的科普性文章,展示了欧阳自远院士从事地球科学、地外物质、天体化学、月球科学和比较行星学的研究历程;反映了他在完成繁重的科研与工程任务的同时,热心科学传播的强烈责任心。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5 次阅读|0 个评论
欧阳自远院士为科学出版社“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开讲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3-30 09:37
科学出版社继在2014年成功举办科技出版论坛及系列讲座后,2015年的系列高端论坛和讲座——“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也拉开序幕。2015年3月27日上午,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先生应邀来到科学出版社,作为“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的首期嘉宾,为参会者做了一次精彩的科普讲座。  欧阳院士的讲座首先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介绍了月球的起源和各种性质与特征,揭示了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祸”与“福”,介绍了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美、苏的空间霸权竞争,第二次月球探测高潮——军事、能源、资源和特殊环境的前景。作为“嫦娥之父”他还重点介绍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起步与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使命与拓展试验重返月球的缘由,嫦娥三号与嫦娥工程的后续发展等等。 参加讲座的听众除科学出版社全体编辑外,还有科研工作者代表和来自美术馆后街小学的60多名师生。欧阳院士的报告历时两个多小时,向听众展示了大量的幻灯片和珍贵的视频资料,报告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现场听众随欧阳院士一起遨游太空,接受了一次航天探月科普知识的洗礼。 “科学之光”院士专家论坛由科学出版社主办,论坛将自2015年起持续举办,主要邀请两院院士、科学家为出版、学术、教育界人士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前沿动态,以达到拓宽科技视野、接触科技前沿、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为各界人士共襄科技传播大计提供交流平台,为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尽绵薄之力。
个人分类: 科学动态|2865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年泽慧——纪念何泽慧先生百年诞辰
热度 12 venking 2014-2-28 12:14
百年泽慧 刘 晓 与居里夫人一脉相承 2012 年 4 月,《中国科学报》曾调查几位院士,问 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其中,陈佳洱院士和欧阳自远院士不约而同地提到《 居里夫人传》。陈佳洱说:“居里夫人自强不息的一生,她的工作精神和处世态度。我那时读到这些故事,感觉自己的灵魂都在震颤。从书中,我汲取到的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毕生奉献的科学精神。”欧阳自远院士认为:“居里夫人爱国为民、不求名不求利,堪称典范,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 居里夫人的品质和精神,影响了世界上的很多人。在中国,与居里夫人最接近的女科学家,莫过于何泽慧先生。首先,她们之间在科学上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钱三强与何泽慧是在约里奥 - 居里夫妇的指导下工作。约里奥曾明确讲,科学上的这种夫妻结合,“从老居里夫妇传染到我们,再传染给 你们”。其次 ,她们都把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成为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楷模。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品质一脉相承。无论居里夫人,她的女儿伊莱娜,还是何泽慧,性格都非常直率,说话从不绕弯子,不喜欢应酬,物质生活非常简朴。居里夫妇最让助手们佩服的,是他们的那种极端的朴素、谦逊和对工作的投入,以及“自自然然的超然”态度。艾芙•居里也这样写她的姐姐伊莱娜:“我曾看到她的银行积蓄,在我看来那是够多的,但她从来不花——只不过是因为她从来不想要任何东西。” 我们只能以同样的角度才能理解何泽慧的极其简朴和平易谦虚。须知何泽慧父母均出自科举世家,父亲何澄是早年留日的辛亥革命元老,为著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甚至将苏州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购入名下,母亲王季山的家族不仅世代官居高位,还是近代著名的科学望族。因此何泽慧所坚持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节俭美德,而是对科学事业的专注和献身。既体现了家族“物尽其用”的传统思想,又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地位上,更在荣誉和地位面前始终保持着冷静清醒的头脑。顾以藩评价道:“她摒弃虚荣和风头,她坚持实事求是,绝不苟且附和,其质朴直率的性格鲜亮可见。” 有趣的是,钱三强和约里奥都很健谈,思想进步,喜欢参与一些政治活动。而何泽慧与伊莱娜则比较朴实和不善言辞,不问政治。当然,我们还是不要把何泽慧称作“中国的居里夫人”,虽然她最早获得这个称号( 1948 年),但对于这些虚名,她从来都是反感和避之不及的。 发现四分裂 1946 年,何泽慧结束在德国的工作,前往巴黎与钱三强相聚,婚后加入钱三强的小组,研究原子核的三分裂现象。一般原子核一次只能分裂成两个碎片,三分裂意味着原子核能够一次分成三个碎片。他们用核乳胶记录铀原子核的裂变,然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寻找三分裂的径迹。在暗淡的视野里,搜索那些令人捉摸不定的径迹。做这种观测工作非常辛苦。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镜下观察,不但眼睛很累,引起头痛,而且由于身体固定在一种姿势下,时间长了,周身都会感到疲劳不堪,这确实是一种需要一点毅力的工作。而何泽慧由于她的细致和耐心,孜孜以求,不放过任何一条径迹,结果是她找到的最多。 11 月 22 日晚,何泽慧在一张早前的底片上突然发现一个特殊事例。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她看到从一个点发射出了四条粗线:两条长径迹,两条短径迹。第二天,钱三强观察和确定了这些径迹。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判断这是一个铀的四分裂。四条径迹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这一事例说明重原子核不仅可能存在三分裂,而且可能存在更多分裂的情况。何泽慧发表论文,宣布首次清晰地发现铀俘获中子的四分裂。 1947 年 2 月,何泽慧又观察到第二个四分裂的事例,这个事例中三个碎片是重的,一个是轻的。据估算,四分裂的概率仅为二分裂的万分之二左右。 三分裂与四分裂的发现得到了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坚定支持。 1947 年春,在全部研究结果正式公布前不久,约里奥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快讯会议,首先宣布了这项发现,并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物理学上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是由两位中国青年科学家和两位法国青年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是国际合作的产物。” 研制核乳胶 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科学奖——中国科学院 科学奖金 (自然科学部分)于 1957 年 1 月公布,何泽慧领导的“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 获得三等奖。 1956 年度 1957 年 5 月以朝永振一郎为首的 20 名日本物理学家访华,他们参观物理所之后 总结道,何泽慧“领导的只有几个人的小组作出了使人难以相信的事,就是完成了不次于英国夸为世界第一的Iford G5干板的优良原子核干板,现在已投入生产,对中国的宇宙线学界利益将不知有多大”。他们对何泽慧先生“作粒子活动的实验很钦佩”。而进行粒子物理研究的基础就是当时对质 子、电子灵敏的核乳胶(干板)研制成功。 核乳胶是一种特种的照相乳胶,是原子核物理研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当初钱三强在英国向鲍威尔教授学习核乳胶制作的时候,核乳胶还尚未定型。实际上鲍威尔也不是自己做,而是委托依尔福(即 Iford ) 公司,根据他的要求制作,他再用显微镜检查改进。而在白手起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则全部需要何泽慧和助手们动手来做。就在极其简陋的设备下,何泽慧和陆祖荫、孙汉城两个助手自力更生,自己摸索,到 1956 年,经过 420 多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对质子、α粒子、核裂片等灵敏的核 -2 、核 -3 ,以及探测慢中子用的核 -2 载硼,核 -2 载锂乳胶,达到了依尔福公司 C2 水平。 国际上核乳胶的制造,有两个里程碑,第一即 C2 ,适用于一般的核物理实验,但对宇宙线研究和高能物理就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了。第二个里程碑就是依尔福公司的 G5 , G5 主要是灵敏度大大提高,能够显示电子轨迹。从 1955 年开始,何泽慧与孙汉城、刘惠长就着手研制对高能带电质点灵敏的核子乳胶。在 1957 年顺利改进和制成了对电子灵敏的核 -4 和核 -5 乳胶,前者的灵敏度接近 G5 ,后者的灵敏度则超过了 G5 。这标志着我国制造的核乳胶已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 何泽慧对中国核乳胶的发展念念不忘。她一再提及, 1957 年初,我们就有了对电子灵敏的核乳胶,那时候日本人来参观,我们一五一十的给他们讲,日本人回去后才有了乳胶,很快大规模发展,做出很大成绩,而我国的核乳胶工作被停止、消失了,真遗憾! 培养人才 钱三强认为:“科学研究要有好的传统。或许,科学界最重要的好传统就是:学术与道德的统一。善良、正直、谦逊、实事求是、永远进取与创新、热忱帮助年青一代、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的前途等,这些就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品质。” 回顾何泽慧的学术成长过程,其履历堪称完美。她自幼进入其外祖母创办的苏州振华女校学习, 1932 年考入鼎盛时期的清华大学物理系。留学德国师从弹道学权威克兰茨和著名物理学家盖革,德国首屈一指的实验物理学 家博特引导她转向核物理研究。她还到巴黎居里实验室和钱三强一起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工作。何泽慧经历了家族文化的熏陶和现代科学训练,又在世界著名科研机构领略到科学大师的学术风范。这些优秀的科学传统要在中国生根发芽,何泽慧非常注重对 年轻人 的培养。 随着我国核科学事业的创建并迅速发展,培养大批骨干一直是科研机构工作的重心之一。要让年轻人尽快成长来担负工作,何泽慧的特点是敢让年轻人去负责,放手,这样他们就成长得快。何泽慧早期与陆祖荫、孙汉城研制核乳胶,孙汉城回忆说:“我是她手把手地教出来的,她对我很关心,也是严师。”他起初有些粗手粗脚,何泽慧就用在德国的经验教育他们:“手里拿个东西,你要自己想象自己是个老太太,你抱着花瓶走路,你要慢慢地走,你不能动作太快了,动作一快就要闯祸。” 何泽慧同时鼓励他们补习各种相关课程及外文,工作大胆放手地交给陆祖荫和孙汉城两位助手做,同时又注意分析指导,抓住问题钻下去,从而使他们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 在领导中子物理研究时期,何泽慧要求研究室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还要出成果、出人才。每一项工作完成后,她都要求作报告、写文章,不涉密的,经她修改后送出去发表,她对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张焕乔院士说:“何先生总是鼓励我们年轻人要勇于进取和创新,不要迷信外国人,走自己的路,要在现实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做出高水平的工作。” 她总是能够看到下一步的发展,及早地提醒年轻人扩展研究的领域。她让年轻人提前准备知识,积极拓展,不死守一个领域。仅统计 1959 - 1965 年之间的《原子能科学技术》和 1966 年的《原子能》杂志上的文章,何泽慧指导过的工作就达 21 项。但她决不允许在作者栏上署上她的名字,而只出现在致谢中。在她的辛勤培育下,一批年青人很快地扎扎实实成长起来了,成为我国原子能事业若干领域的骨干。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何泽慧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宇宙线研究保驾护航、引导方向,培养了两代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现在高能所宇宙线、高能天体物理和空间科学技术的一批中年学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都是在何泽慧多年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她培养出我国第一个气球工程博士,第一批空间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博士。为尽快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她提倡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新的生长点。她反复提及,科学工作者要“立足常规,着眼新奇”,具有“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科学崇尚创新,但这些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往往有着好的传统,也可以说是文化。这些传统,正是钱三强、何泽慧等几代老科学家从世界著名实验室中带回种子,生根发芽。中国科学事业过去的几十年充满曲折,这些传统或隐或现,但总会开花结果。 何泽慧与钱三强 何泽慧和钱三强的名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时甚至难以分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科学上,他们的研究密切结合。钱三强曾讲过,说我们的结合,是科学的结合。两个人最重要的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与四分裂现象的发现和解释,是两个人一起完成的。钱三强最先注意到三分裂现象,何泽慧加入钱三强的团队后,发现的事例最多,并且最早找到了四分裂现象,他们的很多成果是共同发表的。回国后,何泽慧从事核乳胶的制备工作,最初这项技术是钱三强最先从英国接触到的。 第二,两个人的事业相互辉映。他们回国不久,钱三强更多地忙于科学家的组织工作,为中国原子能事业招兵买马,调兵遣将,而何泽慧始终处在关键的科研岗位上,继续着两个人的科学事业。她最早领导了原子核的物理研究,在原子能研究所,又负责最关键的中子物理研究室。他们两个人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第三,两个人的命运沉浮与共。他们在清华相识,共同学习、感知国家的危难、都前往欧洲,在那里度过了艰苦的战争岁月,两人结合后,一起从事科学研究,一起回国创业,经受了历次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文革期间,钱三强被下放劳动,何泽慧也申请一起前往。我记得有这样一个场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两个人看到天上的星空,想到天空也是一个大的实验室,两个人制作简陋的仪器,观察彗星的轨道。他们都五十多岁,在人生最好的年纪,没有了实验室。但我们看到了他们面对命运的坦然、平和,他们性格中的简单、纯粹。 与钱三强在中 国科技史上的崇高地位相比,何 泽慧的光芒是否被掩盖了呢?一次记者问她:“被介绍为钱三强夫人,你有什么想法?”,她毫不客气地回答:“有人要介绍钱三强夫人我根本不去。”何泽慧一贯主张男女平等,不要怕社会上的习惯势力为争取女性权利进行着不懈的斗争。而在工作上,何泽慧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在法国与钱三强合作时,她就以其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赢得了他的赞叹。而回国后,她始终处于科研的第一线,甚至可以说始终在关键的研究岗位上。新中国核物理研究起步阶段,她领导了原子学研究所的实验方面工作。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初期,她负责“云室与照相板组”,不久负责研究所四大方向之一的“原子核物理组”,她亲手研制核乳胶。研究所重点转向原子能后,苏联援建反应堆和加速器,何泽慧在赴苏联的“热工实习团”中负责关键的加速器及反应堆上进行核物理实验研究的方面。她领导“中子物理研究室”(二室),参与核武器研制任务。1961年后,何泽慧负责研究所四线一片中的“物理线”。1964年后担任副所长。1973年高能所成立,她任分管宇宙线的副所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研究所唯一能够开展实验研究的领域。 作为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的开创者,何泽慧在不同岗位上,不仅出色完成了科研任务,还发展学科,培养了大批人才。她的功绩将永远被人铭记,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温家宝总理每年都要拜访。他说:“您为国家作过贡献,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您。这就是我每年来看您的原因!” 科学家简介 何泽慧(1914-2011),祖籍山西灵石,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高能物理与高能天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14年3月5日生于江苏苏州市, 1920年起就读振华女校,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1940年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攻读弹道学,获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德国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工作。1943年到海德堡威廉皇帝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跟随博特教授从事核物理研究,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1946-1948年在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工作,在约里奥-居里夫妇的指导下,与钱三强一起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1948年回国参与创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成为该所唯一的专任研究员。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领导研制成功原子核乳胶,获1956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56年领导成立中子物理实验室,参与了反应堆与加速器的建设与实验,承担了原子弹与氢弹研制中的一些基础性科研任务,1964年起担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73年以原子能研究所一部为基础成立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分管宇宙线研究与图书情报工作。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49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遇见欧阳自远
热度 12 yucongioe 2013-8-23 20:35
在中国说起嫦娥之父,几乎每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个称谓的拥有者是谁,这位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老院士,以自己谦逊低调的作风感染了无数学子。 第一次看到欧阳自远院士的名字还是在《百家讲坛》很火爆的那段日子,记得当时节目的片头就有欧阳院士的头像,不知为什么,我对欧阳自远这四个字一直无法忘怀,也许冥冥之中就有那么一种缘分吧。 研究生第一年我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关村园区上课,当时学校安排了很多讲座,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欧阳院士要来宿舍楼旁边的空间中心开讲座,于是早早的赶去占座。讲座还没开始,我们便发现欧阳院士已经在现场了,他有礼貌的朝我们微笑并挥手致意,在与领导寒暄几句后开始了自己的讲座。讲座的内容我到现在还记得,但相比这些我觉得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更值得铭记。记得他当时一直坚持要站着讲,因为他发现人群中有一位比他还年长的听众,在众人的劝阻下欧阳院士才坐了下去,可在讲座过程中院士还是屡次起身向听众鞠躬,讲到动情处多次感谢国家和中科院。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欧阳院士,本以为贵为“副部级”的院士应该多少会有一点架子不好亲近,可欧阳院士带来的却是一股亲近之风,恰如一位和蔼的邻家老人。 这次讲座之后有很长时间没有欧阳院士的消息了,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欧阳自远院士。记得当时我和朋友去学校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购物,就在回来的路上我与一对老年夫妻擦肩而过,就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对方的面孔好熟,却一直没能想起来,突然间欧阳自远四个字从我脑海中跳出,应该就是他了。因为一直不能确定,我和朋友跟在这对老年夫妻后面走了一段路程,我们实在无法把大街上散步的老人跟院士联系起来。考虑到天色已晚,我还是决定上前问问清楚,结果不出所料,记得当时自己激动的没说出几句话,临告别的时候欧阳院士还留了一个固话号码,说有什么问题打这个电话就行了。 这次相遇让我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事后我也很佩服自己竟然能在大街上把只见过一面的人认出来,至于那个号码我一直保存着,没敢打,一是实在是没事找他,二是觉得可能那只是他某个秘书的号码,未必能联系到他本人。 结束了研一的学习生活,我回到了位于成都的光电所,因为爱好写东西而且研一时做过院里的记者,我加入了所学生会的宣传部。没想到刚加入就接到了办教师节特刊的任务,思前想后,我决定对欧阳院士做一次采访。有这个想法一方面是看过关于他尊敬老师的报道,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想趁这个机会跟欧阳院士聊聊。今天下午,我用手机拨了欧阳院士留的号码,在嘟了两声后那边传来喂的声音,我问“是欧阳院士吗?”那边回答“是的”,我再确认“是欧阳院士本人吗?”,那边回答“是的”,这一切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能联系上,更没想到欧阳院士还记得我,这一切让我开始紧张起来了。在说明来意后,欧阳院士婉拒了我的采访要求,他说自己不是一个老师,谈这个话题还不够格,并表示随时欢迎讨论有关科研方面的话题。这是我第一次对话大牛,紧张加上不熟悉流程我开始变得结结巴巴,但全过程欧阳院士口气一直很轻松,没有任何斥责的意思,也让我渐渐放开了。他说希望以后不要再谈这种太虚的东西了,“搞科研要少说话,多干事,干实事,你看我现在78了不还每天都来上班么,现在大学生就业这么紧张,是有原因的”。在谈到研究生教育时,欧阳院士说:“我已经很久没带学生了,中科院规定过了65就不让带博士了,但非要谈带研究生的话,我的方式是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不加太大限制”。由于欧阳院士一直拒绝谈教师节这个话题,只好转到别的,谈到采访,欧阳院士说“我不是很喜欢接受采访,我拒绝了将近有90%的采访,一是担心会有人夸大我说的话,二是我确实很忙,没时间花在这上面,你看我现在都不用手机,怕的就是被骚扰”。电话打了有半个小时,电话那头时不时的笑声感染了我,说实话,我都没这样跟我外公聊过。通话快结束时,欧阳院士一直在强调“欢迎以后多探讨科技方面的问题”,只是我自知自己科学修养还不够,只能尽力好好学习,感谢欧阳院士。 欧阳自远是为数不多从江西走出来的院士,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哪怕七十多岁的高龄仍旧活跃在科研前线,继续为祖国科技发展发光发热。 欧阳自远院士,我敬佩您,爱着您,希望您永葆青春,永远快乐幸福! 遇见 欧阳自远院士
1001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热度 1 Fangjinqin 2012-11-29 09:11
[转载]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作者:张巧玲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7:46:3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欧阳自远 张巧玲摄 ■本报记者 张巧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马兴瑞日前表示,明年下半年我国将实施“嫦娥三号”发射和落月任务。此消息一出,有关中国深空探测问题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进行,能够确保‘嫦娥三号’明年下半年发射。”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嫦娥三号’将首次开展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联合探测。” 欧阳自远表示,下一步的深空探测主要是开展月球、火星、金星、小行星、木卫及太阳和太阳系空间的探测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开展月球与火星探测。 人类开展火星探测,一是希望证实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二是对火星本体进行研究,从磁层、大气层、火星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等方面与地球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行星与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在各国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开展的一系列火星探测计划。“他们的火星探测计划最为系统,目标明确且在不断深入。”欧阳自远说。 1961年,美国开展火星轨道器探测;1975年8月和9月,美国首次发射火星软着陆探测器“海盗1号”、“海盗2号”,之后又于2007年8月发射“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自“火星探路者”号火星车探测器发射后,又相继发射了“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这些发射任务使美国实现了对火星的飞越、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获得了大量探测成果,并证实火星现在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 此后,火星大气中微量水蒸气和极微量甲烷气体的发现,又燃起了火星存在生命活动的希望。但此时,火星大气中甲烷气体无法判别是有机成因还是无机成因,即是由生命活动释放或由生物裂解成因还是无机的C、H合成成因。 “探测火星上的甲烷从何而来成为美国新时期火星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欧阳自远表示。 然而,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对甲烷的成因进行判别并非易事,美国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2006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美国科学家的文章。该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判别甲烷是由生命活动还是非生命成因的C、H合成成因。 “这说明美国已解决这一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相应的科学探测仪器。”欧阳自远表示。 今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将开展1个火星年(约合两个地球年)的探测任务,使命是寻找火星在远古时代适合生存的环境。 “这是比较‘谦虚’的说法。”欧阳自远认为。 据悉,“好奇”号共搭载了10类有效载荷,包括桅杆相机、火星降落成像仪、火星样本分析仪、火星手持透镜成像仪、化学与矿物学分析仪、化学摄像机、阿尔法粒子X射线分光计、中子反照率动态探测器、辐射评估探测器以及火星车环境监测站。 欧阳自远分析说,这十类科学仪器其实要实现三大科学使命。其中,被誉为“好奇”号“心脏”的火星样本分析仪负责搜寻构成生命的要素——碳化合物(甲烷和二氧化碳)。 “这正是‘好奇’号最受瞩目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核心。”欧阳自远认为。 其他仪器有的用来探测火星一般科学数据,了解火星的现代环境与载人登陆火星的可行性;还有的用来探测火星土壤的矿物成分,主要了解火星的历史环境。 欧阳自远介绍说,“好奇”号是人类有史以来设备最齐全的火星探测器,“火星是人类对太阳系探测的重点,美国对火星的探测活动系统而有步骤,且目标十分明确,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目前,我国也在计划对火星等开展探测。《201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我国将开展深空探测活动,以火星探测为切入点,统筹开展太阳、小行星、金星、木星系统等的探测。 欧阳自远建议,我国开展深空探测,首先要提出比较长远的、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意义的科学问题;其次,要具有大视域,选择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突破;三是综合考虑国家深空探测的技术能力及技术水平,将科学目标与其紧密结合,同时推动我国相关技术能力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每一次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既有创新性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科学发展。”欧阳自远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2-11-29 第1版 要闻) 作者:张巧玲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7:46:3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欧阳自远 张巧玲摄 ■本报记者 张巧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马兴瑞日前表示,明年下半年我国将实施“嫦娥三号”发射和落月任务。此消息一出,有关中国深空探测问题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进行,能够确保‘嫦娥三号’明年下半年发射。”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嫦娥三号’将首次开展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联合探测。” 欧阳自远表示,下一步的深空探测主要是开展月球、火星、金星、小行星、木卫及太阳和太阳系空间的探测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开展月球与火星探测。 人类开展火星探测,一是希望证实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二是对火星本体进行研究,从磁层、大气层、火星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等方面与地球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行星与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在各国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开展的一系列火星探测计划。“他们的火星探测计划最为系统,目标明确且在不断深入。”欧阳自远说。 1961年,美国开展火星轨道器探测;1975年8月和9月,美国首次发射火星软着陆探测器“海盗1号”、“海盗2号”,之后又于2007年8月发射“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自“火星探路者”号火星车探测器发射后,又相继发射了“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这些发射任务使美国实现了对火星的飞越、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获得了大量探测成果,并证实火星现在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 此后,火星大气中微量水蒸气和极微量甲烷气体的发现,又燃起了火星存在生命活动的希望。但此时,火星大气中甲烷气体无法判别是有机成因还是无机成因,即是由生命活动释放或由生物裂解成因还是无机的C、H合成成因。 “探测火星上的甲烷从何而来成为美国新时期火星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欧阳自远表示。 然而,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对甲烷的成因进行判别并非易事,美国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2006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美国科学家的文章。该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判别甲烷是由生命活动还是非生命成因的C、H合成成因。 “这说明美国已解决这一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相应的科学探测仪器。”欧阳自远表示。 今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将开展1个火星年(约合两个地球年)的探测任务,使命是寻找火星在远古时代适合生存的环境。 “这是比较‘谦虚’的说法。”欧阳自远认为。 据悉,“好奇”号共搭载了10类有效载荷,包括桅杆相机、火星降落成像仪、火星样本分析仪、火星手持透镜成像仪、化学与矿物学分析仪、化学摄像机、阿尔法粒子X射线分光计、中子反照率动态探测器、辐射评估探测器以及火星车环境监测站。 欧阳自远分析说,这十类科学仪器其实要实现三大科学使命。其中,被誉为“好奇”号“心脏”的火星样本分析仪负责搜寻构成生命的要素——碳化合物(甲烷和二氧化碳)。 “这正是‘好奇’号最受瞩目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核心。”欧阳自远认为。 其他仪器有的用来探测火星一般科学数据,了解火星的现代环境与载人登陆火星的可行性;还有的用来探测火星土壤的矿物成分,主要了解火星的历史环境。 欧阳自远介绍说,“好奇”号是人类有史以来设备最齐全的火星探测器,“火星是人类对太阳系探测的重点,美国对火星的探测活动系统而有步骤,且目标十分明确,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目前,我国也在计划对火星等开展探测。《201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我国将开展深空探测活动,以火星探测为切入点,统筹开展太阳、小行星、金星、木星系统等的探测。 欧阳自远建议,我国开展深空探测,首先要提出比较长远的、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意义的科学问题;其次,要具有大视域,选择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突破;三是综合考虑国家深空探测的技术能力及技术水平,将科学目标与其紧密结合,同时推动我国相关技术能力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每一次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既有创新性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科学发展。”欧阳自远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2-11-29 第1版 要闻) 作者:张巧玲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7:46:3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欧阳自远 张巧玲摄 ■本报记者 张巧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马兴瑞日前表示,明年下半年我国将实施“嫦娥三号”发射和落月任务。此消息一出,有关中国深空探测问题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进行,能够确保‘嫦娥三号’明年下半年发射。”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嫦娥三号’将首次开展着陆器和月球车的联合探测。” 欧阳自远表示,下一步的深空探测主要是开展月球、火星、金星、小行星、木卫及太阳和太阳系空间的探测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开展月球与火星探测。 人类开展火星探测,一是希望证实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二是对火星本体进行研究,从磁层、大气层、火星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等方面与地球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行星与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在各国开展的火星探测任务中,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开展的一系列火星探测计划。“他们的火星探测计划最为系统,目标明确且在不断深入。”欧阳自远说。 1961年,美国开展火星轨道器探测;1975年8月和9月,美国首次发射火星软着陆探测器“海盗1号”、“海盗2号”,之后又于2007年8月发射“凤凰”号火星着陆探测器;自“火星探路者”号火星车探测器发射后,又相继发射了“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这些发射任务使美国实现了对火星的飞越、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获得了大量探测成果,并证实火星现在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 此后,火星大气中微量水蒸气和极微量甲烷气体的发现,又燃起了火星存在生命活动的希望。但此时,火星大气中甲烷气体无法判别是有机成因还是无机成因,即是由生命活动释放或由生物裂解成因还是无机的C、H合成成因。 “探测火星上的甲烷从何而来成为美国新时期火星探测的重要目标之一。”欧阳自远表示。 然而,在深空探测活动中,对甲烷的成因进行判别并非易事,美国为此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2006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美国科学家的文章。该文详细论述了如何判别甲烷是由生命活动还是非生命成因的C、H合成成因。 “这说明美国已解决这一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制相应的科学探测仪器。”欧阳自远表示。 今年8月6日,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将开展1个火星年(约合两个地球年)的探测任务,使命是寻找火星在远古时代适合生存的环境。 “这是比较‘谦虚’的说法。”欧阳自远认为。 据悉,“好奇”号共搭载了10类有效载荷,包括桅杆相机、火星降落成像仪、火星样本分析仪、火星手持透镜成像仪、化学与矿物学分析仪、化学摄像机、阿尔法粒子X射线分光计、中子反照率动态探测器、辐射评估探测器以及火星车环境监测站。 欧阳自远分析说,这十类科学仪器其实要实现三大科学使命。其中,被誉为“好奇”号“心脏”的火星样本分析仪负责搜寻构成生命的要素——碳化合物(甲烷和二氧化碳)。 “这正是‘好奇’号最受瞩目的一部分,也是它的核心。”欧阳自远认为。 其他仪器有的用来探测火星一般科学数据,了解火星的现代环境与载人登陆火星的可行性;还有的用来探测火星土壤的矿物成分,主要了解火星的历史环境。 欧阳自远介绍说,“好奇”号是人类有史以来设备最齐全的火星探测器,“火星是人类对太阳系探测的重点,美国对火星的探测活动系统而有步骤,且目标十分明确,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 目前,我国也在计划对火星等开展探测。《201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我国将开展深空探测活动,以火星探测为切入点,统筹开展太阳、小行星、金星、木星系统等的探测。 欧阳自远建议,我国开展深空探测,首先要提出比较长远的、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意义的科学问题;其次,要具有大视域,选择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突破;三是综合考虑国家深空探测的技术能力及技术水平,将科学目标与其紧密结合,同时推动我国相关技术能力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每一次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既有创新性又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坚持科学发展。”欧阳自远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2-11-29 第1版 要闻) 作者:张巧玲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7:46:3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作者:张巧玲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7:46:3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我们期待我国深空探测进军 作者:张巧玲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7:46:3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作者:张巧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9 7:46:3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2235.shtm zp 欧阳自远院士:深空探测应明确科学目标 我们期待我国向深空探测进军
个人分类: 科学论坛|2125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阳自远的科普心路
ScienceNews 2012-5-15 18:24
欧阳自远的科普心路
欧阳自远刚刚出差回来。 澳门、珠海、广州、贵州, 15 天数千公里的科普行程,让他看上去有些疲惫,清晨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衬着两鬓的白发有些耀眼。 “ 我主持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作了七、八场科普报告,安排地满满当当。 ” 甫一坐定,这位年逾古稀的中科院院士告诉记者此行不虚。 欧阳自远的科普经历近 50 年, “ 作科普的时间越长,科普作得越多,越发觉得科普在中国还远远不够。 从偶然到自发 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欧阳自远就开始作科普,比如天外来客与天人感应,小天体撞击地球与物种灭绝,月球与火星的传说与真实,外星人是否真的造访地球等。不过 “ 那时候是零星的,并没有很强的科普意识,只是觉得很多所谓的科普读物内容并不正确,宣传的甚至是伪科学的东西,我觉得应该去纠正。 ” 作为天体化学家,欧阳自远对于探索外太空有着极大的兴趣。在他看来, “ 只有跳出地球才能更宏观、更完整地看地球;只有把地球和太阳系的行星相比,才能对地球了解得更全面、更本质、更生动。 ” 他选择从 “ 天外来客 ” 陨石着手。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欧阳自远研究了不少中国境内发现的陨石。 1978 年,美国总统卡特送给中国政府一块仅有 1 克重、从月球上带回来的石头,欧阳自远有幸研究了这块不及小指尖大的月球岩石。 欧阳自远和其他科学家一道,通过研究、分析岩石的成分等各种性质,准确地推断出这块石头是阿波罗 -17 载人登月采集的,甚至这块样品的编号。 到了 1993 年,经过 30 多年的积淀,欧阳自远认为中国探月时机已经成熟。他满怀希望地向国家提出了中国探月的设想。 然而迎接他的是迎头一盆凉水。 “ 地球都没搞清楚,还去搞什么月球? ”“ 人家搞了几十年月球,我们再去搞有什么创新和特色? ”“ 我们中国人地球上的事情都做不完,还要去探什么月球?哪有精力搞探月?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再说。 ” 欧阳自远决定要真诚和实事求是地给这些人介绍中国探测月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月球探测对推进高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支撑社会持续发展和培养科技队伍的重大作用。 “ 他们都认为研究和探测月球没什么必要,我要告诉他们不仅很有必要,而且还非常迫切。 ” 科普的效果出奇得好。一些院士握着他的手说, “ 欧阳,你的报告太好了,中国应该搞探月,还要加快速度。 ” 欧阳自远明白,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探月与经济、民生没什么关系,恰恰相反,探月工程会促进多种新技术涌现,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加快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是国家地位的体现。另外, “ 让公众了解科学,让科学改变人生,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 欧阳自远坦言,其实给院士和专家作报告,并不像常人想象得那样内容深奥, “ 给院士的科普报告在我所做的科普报告中,算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因为院士往往只是一个小方面的大专家,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可能就停留在高中或大学生的层面。 ” 彼时起,致力科学传播成为欧阳自远的自发行为, “ 首先是为了自己所做的工作要得到各层次专家和公众的支持,想法再好,项目再有意义,离开公众支持和国家立项都寸步难行;另外一方面,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应该宣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这样对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才更有意义。 ” 渐渐地,他的科普对象范围逐步扩大起来,上到国家领导,下至中小学生。 “ 一方面,科普让公众理解我们所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公众的反馈和鼓励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激励和支持,特别是很多青少年给我来信,他们要努力打好基础,提高素质,立志献身科学,永远攀登科学巅峰。 ” 播下科学的种子 每次科普报告,欧阳自远都要根据对象调整报告内容, “ 每一张 PPT 都是经过反复思考和推敲,图应该在哪里,文字应该如何表述,都要仔细琢磨。各种内容的科普报告一共有 30 种版本,每种针对不同的对象。 ” 比如针对基础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他的报告会侧重基础科学或工程技术方面的内容;针对环境系的学生,讲的更多的可能是联系环境方面的知识;针对中小学生,报告更加重视启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 作好科普报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首先要调整心态,这种态度不是居高临下地讲解知识,而是和朋友平等交谈,和大家交流理解和认识。因此,我认为宣讲式的科普是失败的,只传播知识的科普是低档的,最好的科普是思想交流,蕴含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融合人文精神。 ” 欧阳自远的科普理念让他的报告有了血肉,不再干瘪。 在他的科普报告中,经常会出现中国古代的神话和诗词, “ 嫦娥奔月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他都信手拈来。 一张张饱含着他心血的科普幻灯片也记录着他的科研生涯,在他的科普中,最新的研究进展会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 “ 听他的科普就像赴一场盛宴,色香味和营养俱佳,是精神上的极大享受。 ” 一名听过欧阳自远报告的学生如是说。 尽管如此,欧阳自远的心中仍有深深的遗憾。 “ 这些年来,虽然我作的报告已经超过百场,但大多数科普还是在大城市或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那些经济落后、各种资源匮乏的地区我还是去得比较少。 ” 欧阳自远沉默了一会儿, “ 其实那里的孩子才是迫切需要科普的人群,大城市的资源已经很多。 ” 欧阳自远谈到自己曾经在一个小县城中学礼堂里作报告。 “ 县里的中学生都赶过来了,在不大的礼堂中,这些孩子真诚、渴求的眼神让人永远难忘,一直激励着我要对得起孩子们。 ” 在此之前,他们都没有见过 PPT ,也没有人给他们作科普报告, “ 这些地方有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却很可能没有机会被发掘和培养。 ” 欧阳自远的语气变得有点沉重, “ 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即使现在有科普书,可他们又怎么买得起呢? ” 纵然如此,欧阳自远仍然做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年来,他已经深入贵州的威宁、盘县、水城、六枝、黔西、兴义、遵义、仁怀、习水、赤水、余庆、大方、凯里、都匀、长顺、平塘、天柱、麻江、丹寨、贵阳市的南明区和云岩区等县区作科普报告。每一次,他都随身背着十几斤的电脑、投影设备,提前半小时到报告现场,调试仪器,将一切准备停当,等着自己的听众, “ 几十年来,我都会提前准备好,我不习惯让别人等我,我等别人比较习惯。 ” 他要用自己的报告,在这些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也从来不愿意麻烦大家,有人建议他出差要带一个随行秘书,帮忙照顾他的生活。然而,他拒绝了, “ 我还干得动,没问题的 ” 。 对于中国科普资源分配的极其不均,欧阳自远颇感无奈,他透露, “ 中国科学院有科学巡讲团,希望能够组织一些大家需要的科普报告深入到资源匮乏的地方。用当前时髦的话来说,叫 ‘ 走基层 ’ 。 ” 被忽略的使命 在欧阳自远看来,做好自己的研究是科学家的天职,作科普也是科学家的使命。 “ 科学家需要反哺社会,一方面要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外一方面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提高国民素质,支持科学的发展。科普是文明国家、强大国家的基础。 ” 但在中国,科研人员的这一使命受到各种无形力量的冲击。 “ 科普被边缘化,科普的成绩不能列入成果评价体系,国家的重大研究计划不允许含有科普的子课题,甚至说没有出息的研究人员才去作科普。 ” 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文笔和表达能力都很不错的研究人员,由于研究方向,发表的论文 “ 可能全世界只有几个人会看 ” ,欧阳自远劝他: “ 科学家作科研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以你现有的科学积累,我觉得如果你选择科普事业,可能影响的人更多,对于社会的贡献并不比做科研小,甚至更大。 ” 那个科研人员听了他的劝告,现在已经把科普作为自己的主业,出版了大量科普书籍,在全国各地作科普报告。后来,他告诉欧阳自远: “ 觉得人生很充实。 ” “ 中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低得可怕,科普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希望共同努力,争取科普春天的到来。 ” 欧阳自远怀着深情的期望。 ■ ( 本刊记者王玲 ) 欧阳自远
4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高人相遇
热度 1 zxj368 2011-12-4 09:33
昨天,应邀参加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扩大会议,见到了这一学界的多位高人! 第一高人当然是欧阳自远先生。 欧阳自远院士是学会的名誉理事长,《矿物岩石化学地球通报》的主编!老先生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而且是位真位的科学家,办事认真、努力,对于不正之风或是办事拖拉不力都一点也不讲情面,对于自己能做与不能做的事都讲在当面,实在是令我佩服。而且欧阳先生整整一天,都在认真在开会,让我很感动!这么大的科学家,能够如此认真地对待学会的发展与期刊的发展,真是让人感动! 就像在中国地质学会年会上见到张国伟院士一样,张老师的风采不减当年,对问题依然是认真、严谨,为人正直,那么大的院士,依然记着我这个仅仅是80年代听过他课的不起眼的学生。开会时他听其他专家讲报告时,认真记录、虚心听讲的那一幕,一直让我感动, 这一辈的科学家,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他们严谨认真的作风,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当然,余下的高人太多,我不大熟悉,也好排队,里面院士与准院士很多,像郑永飞,刘丛强,胡瑞忠,李献华,周新华,邹才能,朱立新,。。。。。。 最想说的是,年轻人应该能够沉下心来,踏实地做一点学问。像欧阳自远院士那样,多思考问题,静心地做好自己承担下的任务,而不要对事应酬、敷衍了事!像张国伟院士那样,活到老学到老,虚心而又认真!他们的院士称号,绝对是实的;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科学界学习的楷模! 承担下的任务,要认真完成好,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 这是我昨天开会感想与最大收获了!
个人分类: 杂谈|523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高度评价方舟子
wliming 2011-5-21 12:33
主持人:科普作家方舟子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伪 科学、伪气功、伪环保,由于其言语犀利,他的言论在社会引起极大争论。您认 为他存在的意义在于?   欧阳自远:方舟子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他对某些问题的剖析和揭发很深入,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令人钦佩。 像他这样的人,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方舟子的出现对于学术造假者和学术 注水现象,无异于当头棒喝,对于像拼凑论文、抄袭剽切也有警示作用。
个人分类: 社会|1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欧阳自远:探索未知世界是幸福的
热度 1 Fangjinqin 2011-5-18 16:03
◇◇新语丝( 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 欧阳自远:探索未知世界是幸福的 11-05-17贵州日报   嘉宾:   欧阳自远,中科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贵州省科协主席   主持人:   主持人:在我国,许多成就丰硕的老科学家年到八九十岁时,仍然思维敏捷, 精力充沛,如吴文俊、袁隆平、吴孟超等等,还有去世不久的钱学森。您认为这 一不是个别现象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欧阳自远:说实在的,我还没有深入 思考过这一现象,仔细一想事实又的确如此。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大抵性情单纯, 直来直去工作专心、心情愉快,对生活的要求不是太高,只有沉浸在工作中时, 才会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一旦有所发现,又如孩童般雀跃兴奋。我想这是他们 保持活力和激情的原因和动力吧,也只有这样,可能才会取得一定成就。   主持人: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您今年已76岁高龄了,这是我第8次采访您, 第一次采访您是十年前。我发现这十年您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您是怎样做到如此 年轻态的?   欧阳自远:你过奖了,谢谢你的鼓励。我每年的科研任务很重,还要参加难 以计数的国内会议和一些国际会议,要准备很多资料,如果在北京,每天几乎是 在家和办公室两点一线之间活动,从来不运动。我一般每天6点起床,中午连续 工作,夜里工作到十一点半,然后洗漱休息。如果要找到我现在还不那么老态龙 钟原因的话,一方面可能是专心工作,心情愉快,在探索未知的世界里遨游是幸 福的;另一方面我每年要到全国各地作大约40-50场科普报告,我喜欢和人,特 别是青少年交流,每当看到他们那热切探究的眼光,我就会尽我所能地把知道的 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科学认知世界和宇宙的方法,激活他们的科学梦想。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感到特别愉悦,他们让我年轻。   主持人:您的工作非常繁忙,怎么舍得拿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放到科普活动 上?   欧阳自远:很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探月工程”是国家的,是中华民 族的,也是大家的。人民有权知道为什么要搞这个,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准 备怎么搞,花了多少钱等等。我想在我们国家,干什么事,特别是重大工程都应 该取得大家的了解、理解和认可。重大的科学工程应在一边进行中一边培养未来 后备人才,所以我特别乐意去向大家报告这项工程的“前世、今生和来世”。   在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大家的探究兴趣很强,这也让我对工作产生了 更大的热情。科学工作者切莫认为群众不懂,所以就可以不向他们介绍,群众实 在是充满智慧和想像力的。向全国人民报告这件事,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 的幸运和快乐。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嫦娥之父”的称呼?   欧阳自远:我素来不同意这种称呼。几年来我曾经多次在媒体上、在采访中 申述反对这种称呼。这种称呼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我们队伍的团结协作。任 何一项重大的航天工程,都是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都是集体 团结协作的成就。我只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作了自己的一份工作而已。   主持人:科普作家方舟子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伪 科学、伪气功、伪环保,由于其言语犀利,他的言论在社会引起极大争论。您认 为他存在的意义在于?   欧阳自远:方舟子有良好的学术背景,他对某些问题的剖析和揭发很深入,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令人钦佩。 像他这样的人,现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方舟子的出现对于学术造假者和学术 注水现象,无异于当头棒喝,对于像拼凑论文、抄袭剽切也有警示作用。   主持人:在科研和科普工作中,让您最感苦恼的事是什么?   欧阳自远:每年都会收到一些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科学爱好 者”的学术著作、科学论文和科普作品。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想像去解释宇宙的起 源、生命的来源、地球的起源诞生、月球的起源、山脉与海洋山的形成、地震的 发生等。有的人甚至为此辞掉工作,倾家荡产。这让我很痛心,我一方面呼吁科 学科普方面的书籍的出版要严肃讲科学性,以免误导青少年;另一方面奉劝他们 不要再搞了。搞科学研究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是科 学研究应有的态度和前提。不能只凭自己毫无根基的胡思乱想。 (XYS20110517)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975 次阅读|2 个评论
欧阳自远的“师情话忆”有感
热度 1 hillside 2011-5-9 23:16
  科学网新闻栏刊登了对欧阳自远的访谈“学会怎么掌握知识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在访谈中,欧阳自远回忆: 语文老师刘燕江、地理老师袁家瑞、化学老师贺祖煌……   说起这些老师的名字,欧阳自远如数家珍,只是喟叹:“不知道怎么云集了这么一班好老师。”   每当看到这类信息,我总感到由衷的羡慕。我中学就读于一所位于小城市城边,甫由小学改名的中学(我是第一届入学的学生,一直是最高年级)。对老师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觉得他们只是谋生而已,从未产生钦佩之情。我一直是五分加绵羊的角色,似乎从未感受过他们的温暖(前年回老家,参加同学高中毕业30年聚会,我以为他们会请至少一位老师参加,结果没有。我希望年事渐长后,能够回忆一些求学中点滴的甜蜜)。我尚且如此,其他同学可想而知。  可能与此相关,当年大学本科毕业,我很想去的单位是研究所(当时似乎可能性很大),最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是教学。但就是阴差阳错,是祸躲不掉,作为综合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硬是被分配去了一所地方高校。由于志趣、科研、发展、环境等思想疙瘩原因,还没有报到,就想着离开。后来一念之下回老家做了小公务员。没料到单位领导竟由于官场失意,秽语频出,我等书生之辈无法消受。最后,时隔上次离开高校13年后,仍然选择退守高校,以保持一份精神的自由、思想的畅达(小机关的通常口号是:上级的文件、指示、通知,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此情境之下,人的存在类似传声筒)。   科研上虽然失去了欧阳自远们的机缘,但一定程度上仍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2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zz欧阳自远:学会怎么掌握知识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frost 2011-5-9 15:05
博主按:该观点与在课堂上强调的“大学里不(只)是学习知识的,而是学习如何学习知识的”观点不谋而合,故转载之。原文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6998.shtm 欧阳自远:学会怎么掌握知识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大学毕业时的欧阳自远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爱读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这幅对联,是用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连缀而成的。 但很少有人知道,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这位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但对这幅对联每个字所对应的书名如数家珍,而且毫不讳言自己是“金庸迷”,“坦白地说,我有很多东西是从金庸的小说里面知道的”。 在他家的书架上,深奥的科研书籍丛中,《金庸全集》、《古龙全集》、《梁羽生全集》也赫然在列。“睡觉前,我喜欢看一会儿武侠。武侠是另外一个世界,它可以把你引导到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虑,而且充满侠义的世界。” 他经常说,金庸小说中,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乔峰,“我最佩服他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 “现在有些家长反对中学生读杂书,您上中学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读这种书耽误时间?”记者问。 “恰恰相反,那时候我乱七八糟的书都看。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我主张看些野书。”欧阳自远说,他现在带学生,最头痛的就是他们语文根底太差,鸡兔同笼的算术题都掰不清楚题目意思,写的文章不是说假话就是讲套话,也缺乏人文历史素质的积淀,培养起来很成问题。 在他看来,能看野书的中学时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 看野书萌生的天文梦 欧阳自远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1935年11月4日出生时,他的舅舅正在屋里念书,刚好念到了“有朋自远方来”,欧阳自远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欧阳自远父亲从医,1946年,全家搬到了永新县,开了个“九州药房”,收入稳定且颇有人缘。 他的中学6年都是在永新县的省立永新中学(现任弼时中学)度过的。但中学时代分为两段,初中在解放前,高中在解放后。 在初中时期,欧阳自远必须住校,晚上也得上晚自习。他说,那时候永新中学没有电灯,上晚自习时,每个同学还得带着竹筒子——里面装着菜油,到了座位上,掏出一个小铁灯盏,里面有灯芯,倒点菜油进去,点着,就在豆大的灯光下看书。 条件虽然艰苦,但学业不重,用欧阳自远的话说,“那时候书包不像现在那么沉”,因此有大量的时间读野书。彼时的永新县城很小,书店也很小,但他经常会去那些书店乱翻书,也会从同学那借书看。 看武侠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位老武侠迷说,在中学时代,他就开始看还珠楼主的书了,像《蜀山剑侠传》,里面有神话,有武侠,有幻境,文笔华美,想象奇特,看得他爱不释手。还有一种是中国传统名著,像《隋唐演义》、《薛刚反唐》、《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里面也是金戈铁马,笑傲江湖,让他一沾手就欲罢不能。 他说,那段日子也接触到不少科普书籍,像开明书店出版的各种少年读物和科普书籍以及上海出的《科学》月刊就让他印象深刻,《科学》月刊是留美学生任鸿隽等于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向国人介绍科学故事、科学家、科学前沿问题、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 “华罗庚就是在《科学》上崭露头角的,熊庆来正是看中那篇文章才成为他伯乐的”,欧阳自远说,这也足见当时科普书影响之大。 欧阳自远高考时一度想考天文系,“这也纯粹是看各种野书得到的印象”。他说,当时他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很好奇,很憧憬,想搞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那时根本不知道月球是什么,也没有像一些媒体所说的参加天文小组”。 做学问要得法 感觉不到学业压力的中学时代,让欧阳自远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至今他依然拉得一手好二胡,就是在中学里学会的。1950年代初开始,为配合各种政治运动、永新中学的下乡文艺演出很多,他也是骨干之一。 “为什么我们那时候并没觉得学到什么,但后面却觉得很受用呢?我觉得一方面是遇到了一群好教师,另一方面,是学会了学习。”年届76岁的欧阳自远总结道。 语文老师刘燕江、地理老师袁家瑞、化学老师贺祖煌……说起这些老师的名字,欧阳自远如数家珍,只是喟叹:“不知道怎么云集了这么一班好老师。” 刘燕江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他讲起叶圣陶、朱自清的文章,特别亲切,因为他跟课本的一些作者是同时代人,有些可能还认识,即使不认识,对背景也了解得特别清楚,这样说起来,让我们感觉语文特别有意思,一节课上完,能回味很久。” 地理老师袁家瑞,一幅幅地图像是印在他的脑子里,信手拈来,无不精准。这让欧阳自远在佩服之余,对地理学科产生了一种超乎其他科目的兴趣。 化学课也是欧阳自远爱上的课程,“化学本来枯燥,但贺祖煌老师讲得特别生动,我经常问他问题,他不厌其烦地解答,留下的烙印太深了。” 除了这群优秀的师长,欧阳自远说,中学对他最大的启示,就是得法比获知更重要,“学会怎么掌握知识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而强调学会怎么学习。” 他说,在中学时代,怎么根据各个科目的特点有序地掌握知识点,掌握这门学科的规律,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像地理,有那么多图表,就应当发挥形象思维,像历史,穿越那么久的时间长河,就应当把历史事件串起来学。如果每门学科都是机械地学,抓不住本质,理不透精髓,没法做到融汇贯通,就是不得法,“我在中学时代明白了这点以后,以后的学习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压力和困难。” 他说,现在接触到很多学生,非常聪明,知识也很广博,但就是不太知道怎么做研究,“这就是因为中学学习不得法,光是机械地积累知识,结果在研究上没上路。” 他还说,现在电脑把人养得更为懒惰,一些学生所谓做研究,就是在网络上这里找到一块,那里找到一块,然后一拷贝,就弄出一大摞的材料,“注水的东西,看着就烦,研究完全变味了。我们那时候所有的材料都是自己动手写,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现在,欧阳自远还经常去学校做科普报告,一年下来,竟有四五十场之多,“我觉得这是我的责任,我从来都认为,科学传播跟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现在我们大多科普报告都是在传授知识,我认为这就是不得法,科普报告应当激励学生的科学热情,引发他们萌生科学探索精神。这样他们就会自己去寻找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了。” 选专业比选大学重要 1952年他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 欧阳自远也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但他仍没有放弃天文,第二志愿填的是南京大学天文系,第三志愿是天津大学化工系。 那时候并没有录取通知书,录取名单在报纸上发榜公布。当时江西属于中南区,中南区的机关报是《长江日报》,录取名单就登在这份报纸上。“我天天在邮政局门口等消息,终于等到了录取名单,因为是4个字,我的名字在榜单上特别好找,结果发现被北京地质学院录取了。” 欧阳自远说,回想起来,自己才发现,高考时,选择专业比选择大学更重要,“如果刻意选好学校,而不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一辈子都要吃亏的。” 欧阳自远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月球是靠太阳发光的,它自身并没有光芒。” 虽然学的是地质,但欧阳自远从没有忘记对探索宇宙的欲望。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正在攻读矿床学专业研究生的欧阳自远敏锐地认识到,尽管新中国还没有能力开展空间探测活动,但中国总得有人想这些问题。 从此,他把研究视野转到地球之外,并从1995年,开始全力以赴从事月球研究工作,终于成为了中国最顶尖的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之一。
个人分类: 学术新闻|1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航天科普推荐阅读
jlpemail 2010-4-19 08:59
标题; 欧阳自远:科普与科研同样重要 主题: 航天科普的重要性,扶持和重视的必要性 2010年04月16日 作者:武丹 原载科学时报
个人分类: 学术现场|2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