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企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硕士是中国企业科研的主力军
热度 25 lin602 2011-10-28 22:47
今天早上看到网上一篇博文,讲如果不想读博士就不要读硕士,认为中国的硕士既不合适在科研院所做科研也不能够达到企业科研的技术要求。从这篇文章来看,中国的硕士是没有价值的。 中国的企业非常多,这些企业的科研目前最好的人才就是硕士。本科没有受到科研上的很好的训练,企业需要花大力气培养,博士成本太高,而且许多企业也不太需要博士,加上大部分硕士到企业去工作的话,就不会念博士了。 现在大学研究所的博士毕业,必须要有SCI论文发表,所以一般不做应用研究。这些博士到企业去进行新产品开发,一般比硕士并不表现出很高的能力与素质。 说句实在甚至不客气的话,从企业开发新产品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中国的硕士够了。 有的企业觉得博士有点不适应社会呢,甚至觉得博士们书读多了,接触社会少与不够灵活,有时候觉得眼高手低,博士的工资又要高得多。许多博士做开发甚至还不如硕士生,这例子也不少哟。 我这博文的意思,并不是说博士真的整体上不如硕士,毕竟多做几年科研,但从性价比来说,可能硕士更有竞争力。 不过,我还是同意那博文中的部分观点,一定要加强中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应该大部分硕士研究生做应用研究,不但进行实验室的研究,更应该让他们到企业去做应用试验及产品的中试,了解行业动态,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企业欢迎他们。 中国企业的科技进展,硕士研究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7254 次阅读|56 个评论
中国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daodezhenjing 2011-10-20 00:04
对中国的企业来说,最大的的问题不是薪酬的多少,而是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不平等。一方面是老板认为员工给自己打工,没有企业,你就失去饭碗,这种上位思想屡屡作崇,尽管极少流于言表,但于无声处的流露却是杀机无限。同样的道理,员工内心也觉得自己是给人打工,无论你被赋予了多高的职位或头衔,都是为人作嫁衣裳,被掌握在企业的手里,所以心理上就矮了半截,因为心理上的下位,很多时候自然就底气不足,也正是这种不平等的心理,使老板与员工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影响了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怎么才能解决这种两难的处境呢?这就是制度的建设。 因为只有上上下下都必须遵守的制度,才能够让员工相信,我的努力确定是有等比回报的。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商业教育应培养“跨文化的管理技能”
dongzg101 2011-10-17 05:21
中国商业教育应培养“跨文化的管理技能” 2011年10月13日 09:58 来源: MBA中国网 作者: beibei 中国企业的触角已伸到了世界各地,知名度也今非昔比,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的身影也越来越多。但是今年世界权威调研公司明略行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的百大品牌中,中国入榜的企业仅有12家。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无法体现出来,最重要的不在于企业的业绩,而是因为这些企业缺少高级管理人才。 报道进一步指出,管理人才的缺乏跟中国商业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报道称,在中国大约有100所大学拥有商学院或管理学院,这与西方差别不大。差异就在于,在这其中仅有10%的院校认真地学习了西方商学院的成功经验,以及先进的教程。 报道称,现代意义的商业和管理教育更关注于创造力、团队合作、文化理解等内容。因此,中国的商业教育应该培养“跨文化的管理技能”。 此外,报道认为,在当今的商业学术研究中,更加关注“质量研究”,而不仅仅是“量化研究”,而中国目前的商学院依然过于关注定量研究和数据分析。 相关新闻: 苏杰生:真心希望在中国发展印度文化和商业 阮次山:中国在利比亚的商业利益中很被动 殷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商业教育 管理技能 管理学院
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企业DNA调研报告:
Babituo 2011-10-10 16:29
 企业DNA分为下列七种类型:韧力调节型、随机应变型、军队型、消极进取型、时停时进型、过度膨胀型和过度管理型。其中,韧力调节型、随机应变型、军队型可以相对地说是“健康的”。   哈佛《商业评论》和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AllenHamilton)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DNA调研”显示:被抽样的中国企业中有将近一半拥有健康的企业DNA。而在全球调查中,健康企业的数量大约是1/3。“中国企业真的比全球其他企业更健康、有更强的执行力吗?”   高层更乐观全球调查显示,与企业中低层员工相比,企业高层对企业DNA的健康状况更乐观,中国的调查也显示出这一特点。而在中国,高层的回复比例是37%,在全球调查中,这个比例是25%,这可以部分解释中国企业DNA健康比例为什么高于全球比例。在中国,其他层级的员工也“自我感觉良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对优秀员工的巨大需求。   企业规模和企业DNA在全球调查中,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有更多的企业呈现出DNA不健康的特征,但中国的调查结果却相反。这是因为,和全球其他相对成熟稳定的竞争市场相比,中国企业处于一个成长型的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市场需求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快速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即使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它们也不得不灵活应对外界的快速变化,快速地做出决策,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这样它们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   企业所有制和企业DNA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最不健康,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外合资企业比那些国家拥有部分所有权的企业(partiallystate-ownedcorporation)更差。这是因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合作双方不仅在控制权而且在日常运作方面上也常常发生冲突,导致削弱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而在国家拥有部分所有权的企业中,人们对外部合作伙伴有着正确的期望值,新合作伙伴也确实改变了企业固有的DNA,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本次调查也将予中国企业者以警示,即中国企业目前呈现的健康状态是一种“脆弱”的健康,因为,在它们体现出的灵活性等健康特征背后,风险管理机制和专业治理架构的缺位将会使企业的健康难以持续。   最后,我们要提醒企业管理者的是,了解自己企业DNA的类别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了解企业中执行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基因软件开放实验室|1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 发现财产已获 专门部队保护
dongzg101 2011-9-21 05:05
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 发现财产已获专门部队保护 2011年09月20日 10:4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胡健 1435 人参与 28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资料图:战前利比亚政府官员视察中国公司承建的利比亚福利安居房工程 在利比亚有未完工项目的中国企业终于吃下了一颗 “定心丸”。 9月12日,中方宣布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利比亚则承诺履行与中国的合约。 “利比亚局势逐渐明朗,我们希望能尽快回到利比亚完成遗留在那里的项目。”9月13日,某央企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尽管企业回归心切,但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回归之路仍在铺垫阶段,尚无实质性的进展。 中方资产保存情况尚可 中利双方达成的共识,为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带来一缕的曙光。专家分析,这表示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项目将基本不受影响,在政局稳定后逐步恢复施工。 据了解,目前我国中兴和华为两家企业已经重新返回了利比亚,投入到该国的重建中,但其他几十家公司仍未真正返回利比亚。 由于中国企业在利项目多为住宅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项目保存状况较为乐观。 据中国驻班加西临时工作组代表王奇敏参赞介绍,评估处在战乱中的中方资产情况是中国派遣到班加西的临时工作组的任务之一,中方企业资产在利比亚东部地区的保存情况还算良好。 比如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班加西的2万套住房工地,虽然此前当地曾发生过激烈交火,但对于建筑项目的影响不大,只是偶尔有些弹坑遗留在建筑的外墙上。 对于存放在厂房内的机械设备等,由于有利比亚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派遣专门的安全部队前往保护,所有财产都处于较为完整的状态 。 1 2 3 ... 9 10
1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分享】500强十年中国经济步入大国行列 (李建明 )
chudegen 2011-9-2 12:46
  截止到今年,中国企业500强发布已经进行了整整10个年头。10年来,中国大企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企业500强还有很大差距。   在今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上榜企业数量达到69家,超过日本68家,仅次于美国133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其中内地上榜企业58家,中国香港3家,中国台湾8家。   内地58家企业中,上年上榜企业今年全部上榜,新上榜企业有15家,联想集团、 中国远洋 ( 6.81 , -0.11 , -1.59% ) 运输(集团)总公司曾经上榜,今年是再度上榜,其他13家公司分别是首钢集团、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冀中能源集团、 中国船舶 ( 38.49 , -0.76 , -1.94% ) 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浙江物产集团、 中国建筑 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香港的3家企业分别是来宝集团、怡和集团、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中国台湾共有8家企业上榜,分别是鸿海科技集团、广达电脑公司、国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宏碁、纬创集团,其中纬创集团是新上榜企业。   可以看到,中国内地企业位次提升较快。今年,中国内地上榜的58家企业中,有3家企业进入世界前10强,他们分别是 中国石油 ( 9.74 , -0.11 , -1.12% ) 化工集团公司排第5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第6位、国家电网公司第7位,都较上年的名次有所提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取得了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上的最高位次。今年名次提升超过60位的企业有11家,其中 中国铝业 ( 9.10 , -0.08 , -0.87% ) 公司提升106位,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提升104位,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提升99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提升90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提升88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提升83位,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提升73位, 上海汽车 工业(集团)总公司提升71位,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提升65位,神华集团提升64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提升61位。   同时,营业收入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所占份额上升,但利润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今年中国内地入围世界500强的58家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769亿美元、利润1698亿美元,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86%,占世界500强企业的10.66%,比上年增加2.5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42.57%,占世界500强企业的11.15%,比上年下降1.25个百分点。尽管今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增加了15家,但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比例不仅没有提高,还有所下降,说明我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还应看到,上榜企业主要是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今年尽管有华为、沙钢两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其余56家上榜企业均为大型国有控股企业。经营范围涉及石油、石化、电力、银行、电信、贸易、保险、冶金、工程建筑、汽车、海运等行业,行业间盈利相差悬殊,利润最多的是中国 工商银行 ( 4.09 , -0.04 , -0.97% ) ,达244亿美元,而最低的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亏损了4亿多美元。   中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增加以及企业排名上升,显示出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其他发达国家上榜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创新能力、品牌、国际化等方面尤为突出。世界500强企业有45个行业,其中23个行业有中国企业进入,还有22个行业没有中国企业入围。这些行业或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如制药业、半导体电子元件业;或需要对消费者有深入的研究和透彻把握,如食品生产业、娱乐业、专业零售业,或需要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如电子电器设备批发业、保健品批发业、食品批发业、网络服务和零售等,这些都是中国企业所欠缺的。但我们可以坚信,随着国家继续推进大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深入,行业和地域的进入壁垒不断减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过去的10年里,中国大企业学习跨国公司的东西比较多。但是经过这10年的发展,如果我们还要继续跟人家学习,难度就比较大了,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大企业要有所创新。   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世界大国行列,GDP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是中国还不是经济强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就需要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   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中国企业就要在经营管理上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培育具有全球认知度的国际品牌,打造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中国经济从大国走向强国。   在具体行业中,我个人认为消费电子类领域颇具潜力。现在我们的通信产品像华为、中兴通信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很高了,这一领域未来潜力很大。家电领域,这些年像海尔、海信、美的等业绩上升得也比较快。   尽管这些年中国的制造业成本、劳动力成本在提升,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还是有我们的优势。在现在的基础上,首先要把产品质量确实提升上去,其次就是把我们的研发投入提升上去。目前,在全球消费者心目中,我们中国的消费品属于质量一般、价格比较便宜的产品。要改变这个形象还需要一定时间,但中国有能力打造出世界品牌的事实不会改变。   (作者系中国企联副理事长)
个人分类: 资料分享|2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高效率内燃机和低辛烷值汽油燃料创新合作的几点思考
热度 2 zhouziyan 2011-7-24 21:31
合作共赢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资源,人力,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合作共赢,资源共享是全球化趋势。宝洁,IBM等大型企业在新时代的潮流中又一次走在了前列。宝洁有50%以上的产品使用了来自公司外部的创意,并且获得了大量的合作伙伴。IBM把自己定位为全球解决问题解决商,它整合中国的生产商,印度的软件提供商,美国的金融资本等等资源,为自己所用。 而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全球化的竞争呢?关键还是在要建立统一的价值观,以及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观的人才。为什么是价值观呢?因为现在的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为全球化的生意,美国的公司可以在中国生产产品,在印度包装,在泰国销售,世界已经融为一体,不同国籍的人为同一家公司工作,但你很难区分他所属的究竟是哪个国家的公司。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差异,跨国公司如何管理呢?推行单个国家的价值观难以服众,沟通困难重重,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并在其下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才是根本。对于消费者,他们不会关心产品是哪家公司在哪里生产,进入商品市场,他们只关心产品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价值。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合作呢?就《高效率内燃机和低辛烷值汽油燃料》这个项目谈谈我所想到的几个方面。 其实这是两个项目,其中汽油项目是先发,所以先谈低辛烷值汽油这个项目。一项技术,是否能在市场上生存,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通过对 scientister 的文章的阅读,总结了低辛烷值汽油的优点在于 生产成本低 ; 清洁环保 ;燃烧效率 在特定领域可以替代现有产品 。 在探讨这个项目的可行性时,需要首先搞清楚这个低辛烷值汽油的产量能有多少,成本到底有多大的优势,可替代的市场有多大?替代风险多大?这个需要进行市场调查,在考虑市场的时候可以不局限于汽油领域,可以考虑到作为现有能源的替代品,如航空燃油,天然气,汽车用汽油,航海用燃料等等。考虑了市场以后,需要考虑到这项技术的目标客户,石油的炼化在中国是掌握在少数大公司手中,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他们本身就有大量的研发人员,是否可以自行开发,开发难度和周期。如果想要和大公司合作,就需要先行申请专利技术,再将技术成果卖给国内的大公司。对于外国大企业也是一样,都需要注意专利技术的自我保护。这里尤其要注意,国外公司对技术的敏感程度高于国内企业,很可能你的一篇小文章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会迅速行动,就被抢走了专利成果,这里有前车之鉴,如果你感兴趣另外再说。说完了大客户,再来说说小客户,国内的专利管理混乱,仿制品盛行,在和中小企业合作中更需要对合作者进行筛选,不利的合作者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小企业在市场反应和管理灵活性上有优势,有更迫切的技术需求,这个是合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也不可忽视。 清洁环保是个不错的优势,特别在国际倡导低碳环保的总趋势下。在企业来说,可以帮助其申请政府低碳能源补贴,以及帮助完成环保指标,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需要熟悉低碳经济的专业人士来进行评估,有专业的评估报告,会帮助技术的推广,以及提高技术的溢价能力。并且可以考虑利用低碳经济进行技术的推广。 在特定领域替代现有产品。这里就是低辛烷汽油的用途。一项技术对其上下游都会产生影响。低辛烷汽油会影响到上游的炼油业,但是如果没有合适的消费者,技术就不会被采用。那么就需要为其找到合适的消费者。汽车行业做为目标消费者就出现了,但是低辛烷汽油在现有内燃机上无法实现其优势——节能。这就需要进行合作,将内燃机的技术考虑到技术革新上来。于此同时,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在不断的寻找提高汽车运行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方法。现有汽车动力来源的主要发展方向有燃料,电力,天然气,太阳能。那么在这些发展方向上,仅仅改动内燃机的部分设计就能节省40%左右的能耗,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是对内燃机改进的研究成本,对生产线的改进成本,以及市场销路有多大,这些对于企业都是风险。这两项研究需要配合进行,调研市场,进行可行性分析,选择合适的时机推出,这个就需要对项目有较好的把握能力。能够平衡各个方面的需求,上游炼油企业和汽车企业都有先进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可以提供给市场,这里的竞争力有成本的竞争力,也有产品附加值的竞争力。同时不仅仅局限于汽车行业,可以考虑更广泛的合作范围。是否可以作为天然气的替代品,是否可以和其他汽油进行配方,降低航空汽油以及航海汽油的成本?或者作为发电能源。这个可以进行更广泛的讨论。 从全局的观点来看,合作需要各方有足够的诚意,需要对自己的预期有足够的了解,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今天签署合作协定,明天就想反悔,获得更大的利益,是违背合作的本意的。对合作者需要进行考察和筛选,如果没有长期合作的诚意,就不要进行合作。技术领域尤其如此,作为技术的开发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以及技术合作中的风险。
485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日本人的谋略让谁汗颜?
热度 1 sunapple 2011-7-14 22:38
最近中国和越南、菲律宾的南海领土争端愈演愈烈,大有付诸武力的先兆,很多人都认为,南海问题实际上是中美两国的博弈,但又有几个人能看到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呢? 一个曾经在日本三井财团工作了20多年的日本人,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提出了“战胜中国”这个课题,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近邻,也是课题的主角的我们,却一无所知。 还记得2009年,我曾经看到一本书《三井帝国在行动》,作者白益民是一位在日本三井财团工作12年的中国人,里面主要讲的是从基础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到能源矿产方面,三井财团已经在中国展开了令人震惊的精妙布局,中国企业已经被三井层层“捆绑”。 去年,我又看到白益民的新著《瞄准日本财团》中,还特别提到了一部由日本人写的书,名字叫《战胜中国》的书,讲的就是教日本人如何围堵中国,阻止中国崛起。该书作者名叫市川周,是一个曾经在日本三井财团工作了20多年的日本人。 我努力寻找《战胜中国》这本书,费了很大劲儿,找到了我的一个在东京留学的小学同学,通过他联系到了《战胜中国》一书的作者市川周先生,因为我本身在媒体工作,有一些出版渠道,我通过朋友表达了希望能从日本引进这本书的愿望,但遭到拒绝。 不得已,我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战胜中国》这本书由日文翻译成了中**成了电子版。虽然是1997年出版的作品,但十几年以后的今天,我发现书中的许多对策已经为日本政府所用,原来日本人一直在下一盘棋,他的对手就是中国。 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唤醒一些国内的仁人志士。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盯着日本政府,我们要看到在日本真正做决策的是“三井”一类的超级财团!丰田、东芝都是这个财团的成员,他们,才是日本的最高决策者和掌舵人。 《战胜中国》的作者市川周在书中提出日本对中国要有“竞争对手意识”,并要求充当“战斗的亚洲家长”,海洋国家日本要与大陆国家中国对抗,并提出将亚洲分为三个区域的理论。市川周还提出要利用“非华人对华人感到的压力”,广泛团结非华人国家对抗中国大陆。 读了这本书,你才会明白,原来日本人早已将中国当成了假想敌,并借助六大财团的精妙布局,向中国宣战。面对日本人的咄咄逼人,我们是继续浑浑噩噩束手待毙,还是奋起反击,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来回答。 全书地址是: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907607.html 爱问下载地址 本文绝非耸人听闻,也不想过多纠缠历史,但对于近代日本大灾之后的所作所为不可不提一下。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思想在日本深入人心,侵占,吞并中国从娃娃就做起了,以至于后来侵略中国的日本军人,非战斗杀人,与杀鸡无二。那时日本民间有大量的浪人在中国游走,而且大部分日本浪人都以个人方式自费在中国收集情报,他们收集的情报除政治,军事,经济,地质,资源等而外,已经细化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这些情报为后来的侵略中国,或“大东亚共荣圈”的制定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就连遍及中国的“仁丹广告”都制作成了日军行动的指向标。可见,吞并中国早已成为日本全民的自觉性了。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占吞并中国的开始。战争结束第二年日遭天谴,1896年6月15日日本宫本县发生7.2级大地震,海啸造成22000人丧生。于是,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伙同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城。 1923年关东大地震是日本当时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大地震。日本对自身国土的安全感大大降低,生存危机感大大增强,他们深知无论科技多发达,国力多强大,都不可能改变这一国土危机。于是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再次成为日本各阶层的共识。日本便加紧了全面侵华的准备。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出军舰运送救灾物资,发动善良的中国人民为其捐款捐物。梅兰芳为其赈灾义演。大书画家王一亭为其赈灾义卖,可最后王一亭家园被毁人被逼死。这一切都是他为其义卖赈灾的日本人干的,这以后的1927年和1933年的大地震,使日本迫不及待的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残害中国人民的事件,以至于大半个中国沦入日本人之手。 1995年1月17日大阪神户地区发生了7.3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世界第二大港口神户港受损严重,一千公里高速公路被破坏,电力供应瘫痪,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占当时日本GDP2.5%。阪神大地震又一次刺激了日本民族的国土不安全感,日本再一次坐不住了。他们利用当时中国改革开放还不够成熟的市场和产业结构,对我们中国进行大量的产业渗透及思想文化渗透。 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的主要领导人大都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思想激进,感情偏激,他们提出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整个日本。殖产立国主导着整个日本经济,也左右着人们的政治倾向,于是以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财团产业群产生了,它不仅左右着公众的价值观,而且还主导着政府的决策。 1997年,当时世界五百强排名第一,日本六大财团之一的“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市川周出版了一本书,名叫《战胜中国》,此书为再次战胜中国作了一个更大的战略布局。他提出日本对中国要有“竞争对手意识”,要充当“战斗的(东亚)家长”,海洋国家(日本)要与大陆国家(中国)对抗,要利用“非华人对华人感到的压力”广泛团结非华人国家对抗中国大陆。 2002年3月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日本《文艺春秋》上撰文,题目是《战胜中国重建日本的道路》。他在文中宣称,只有同“前门虎”美国对峙,并遏制住“后门狼”中国,日本经济才可能复苏,日本才有可能作为战略国家而得到重建。他鼓吹为同中国对抗,除建立日元圈外,还要把日本建成亚洲网络的指挥塔。(以上文字引用了《瞄准日本财团》作者白益民先生文)。 还是这个石原慎太郎,据英国《独立报》网站2011年3月8日报道,他在接受《独立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应该发展核武器,日本可在一年内研制出核武器,应向全世界发出强烈信息!”,有讽刺意味的是,三天后日本即遭天谴之灾!3.11大地震。 2004年10月日本新泻县发生6.8级地震,11月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公开支持篡改历史,“教科书”风波再起波澜。 这就是大灾之后的日本,它总是象冻僵之后又苏醒的蛇咬你一口。 那么《战胜中国》是怎样针对中国进行战略构想的呢?市川周在书中把亚洲分为三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东亚海洋国家和地区,它包括了韩国,台湾,东海钓鱼岛也在其中。第二个域是中国大陆。第三个区域是南亚,中亚蒙古等中国周边国家。日本要采取确保第一区域,影响第三区域,包围第二区域。其核心框架是“东亚共同体”。它与日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侵略中国时的核心框架“东亚共荣圈”如出一辙,只不过那时是日本军队打先锋,而现在是日本财团打先锋,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侵略手段,证明了日本亡我中华的贼心不死,并且更加疯狂。 关于《战胜中国》里的战略构想,日本早已在实施中了。向韩国献媚,春晓油气田的争夺,钓鱼岛的撞船事件,东黄海的军演,都是日本确保第一区域的手段。对于台湾,日本政府不便出面,就由财团出面,制造了“三井宴”事件,此事件是日本财团贿赂陈水扁确保第一区域在台湾的一次行动。 在第三区域中,日本拉拢越南,进军东盟,与蒙古眉来眼去,和印度抅抅搭搭。1997年中国与东盟确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并在98年的东南亚经融危机中取得了与东盟长期合作的良好开端,而扩大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2004年日本新泻县6.8级地震后,日本加快了对东盟的影响进程。在与东盟签订的贸易协定中,从东盟十国进口货物时按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并在十年内逐步取消另外3%产品的关税,同时降低其余6%产品的关税,并伙同印度在东盟组织框架内搞了一个10加3,10加4,为日本的“东亚经济共同体”鸣罗开道。 日本著名评论家长谷川庆太郎曾指出:“日本作为一个出口遍及全球的国家,一向注重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这个全球多边贸易框架,而反对区域框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出版了一本书叫《别了,亚洲》,从本书中看出,在贸易上日本更多奉行西化视角,不想与亚洲发展过多关系。而今天的日本在亚洲大施拳脚,目的只有一个:影响第三区域,制衡中国。 当市川周包围中国的“三区域”理论取得战略性效果的时候,三井物产战略研究所所长寺岛实郎明确指出:日本必须“亲美入亚”,从而为日本大举占领中国市场吹响了号角。 日本围堵第二区域中国大陆的步骤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在这场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的棋局中,日本企业已经默默耕耘了相当长的时间,统合中国同行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来源:《瞄准日本财团》白益民著)什么是统合?统合就是统治和合并。 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在“五大抢眼板块”中评出了众多登陆中国大陆最有成长性的财团企业二十八家,预计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收益将大部超过中国企业,它们是:资生堂将超过总收益的50%。小松机械,日立建机将占有中国建筑矿山机械市场份额第一。商船三井,日本邮船,川崎汽船将占据中国沿海海运市场的最大份额。东芝占打印机市场份额首位。爱普生墨式打印机市场60%份额。大金空调将占中国商用空调市场35%的份额。奥林巴斯将占中国镜片市场80%的份额。这里罗列的只是一小部分急于占领中国市场的企业。在“三区域”理论思想的指引下,更多的日本财团企业,正在或者说早已经在中国完成布局,只等中国这头肥牛再壮些。 也许你是善良的,也许你是愿望美好的,但日本人并不这么看。他们随时都会向你露出一种谦卑的微笑,但这种微笑背后,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那种“否定今世的过去,肯定今世的未来”的悲情主义色彩无所不在。 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安全感,使日本人冷静得可怕,温文尔雅得变态。而很多人却把它看成有修养和素质高。这是一种无奈中的隐忍,这种自我克制和压抑形成了日本人变态的民族性格,他们在克制什么?他们在压抑什么?也许没人知道,,但他们自己却非常清楚。 日本3.11大地震之后,网上了出现了很多同情日本的帖子,甚至有好心的人表示:如果日本岛沉没他们还是愿意接纳日本人的。但笔者想说的是:善良的人们,你们是不了解日本人在大灾面前的那种隐忍,他们高度的一致性,超强的忍受力,面对另一个民族而言往往是最可怕的。如你们收留了他们,你们想过“国中之国”出现的可怕后果吗? 静观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日本产品无所不在,日本技术无所不有,日本文化无所不入,“第二国民”无所不现。我突然感到可怕,我们被侵略了,甚至被占领了。这次入侵甚至比“七.七”事变后的入侵还可怕。那时面对敌人,我们可以去流血,我们可以去拚命!可是现在面对敌人,我们却不知道用什么去战斗,也不知道怎样去战斗!我们更不知道,大灾之后的日本---这条冻僵的蛇,什么时候会醒过来,什么时候会对我们中国咬上一口? 请同胞们告诉我!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9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aaS+PaaS ——奏响云计算新序曲
libing 2011-6-29 09:33
  在全球经济仍是挑战的情况下,云计算成为一个企业用来规避风险的策略和新的经营方式。它由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发展而来,并融合了近年来的热点技术如虚拟化、Web2.0等。美国调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最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今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07亿美元,而2020年将增至2410亿美元。   云计算在中国最早被大家所认识是源于它的典型代表应用SaaS。2004年,八百客在中国首家推出SaaS模式在线CRM,并推出全球首个中文PaaS平台800APP,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云计算的大门。目前,SaaS已被广大用户所熟知和接受,而云计算的另外一种应用形态PaaS也已经蓄势待发,全面进军中国市场。   角逐传统软件 SaaS崛起   在传统软件激烈竞争之际,SaaS异军突起,以其0安装0维护,即需即用,按需付费的特征为广大企业用户所青睐。相对于传统的软件,SaaS解决方案有明显的优势,包括较低的前期成本,便于维护,快速展开使用等。   应该说,SaaS的崛起首先源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的普及给软件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软件的互联网化越来越明显:首先,通过互联网使用软件的用户将越来越多;其次,软件和服务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软件互联网化日益明显;第三,在互联网上开发、部署和交付软件服务深受业界欢迎,这都给基于互联网的SaaS孕育了良好环境。   德赛网CEO许卫国曾表示:“SaaS是中国软件业下一个十年崛起的机会。目前软件厂商都面临客户少,软件出售价格低的局面,令企业经营艰难,所以SaaS形式的出现将转变这样的僵局。”   作为中国SaaS的发起者,八百客见证了中国SaaS崛起的每一步。漫漫7年升级路,SaaS在中国经历了无人问津、质疑、尝试、推广到应用的坎坷之路,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2011年,八百客的企业用户数正式突破19600+,可见,用SaaS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在中国势不可挡。   告别喧嚣 SaaS向PaaS演变   回顾SaaS的发展历程,从2004年SaaS初涉中国,经过2007以及2008年炒概念、炒模式的热炒,到2009年,媒体、用户、政府开始对SaaS真正关注,纷纷推出了各种SaaS扩张计划。现如今SaaS已经告别喧嚣,更加专注于实际的应用。   众所周知,SaaS提供商提供的应用程序和服务通常使用标准Web协议和数据格式,以提高其易用性并扩大其潜在的使用范围。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所以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开拓新的技术,推进整个SaaS时代的飞越,于是PaaS出现了。PaaS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以Saa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相对传统软件来说,PaaS是一种比较低成本的方案,对那些资金有限,并且IT资源有限,急需扩展IT基础支撑的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如果说SaaS能为用户提供简单的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管理服务的话,那么,PaaS则能使这种服务具备“个性化”特征。对于那些只为企业用户提供固定应用模式的以小型套装软件为主的企业来说, PaaS意味着一个更高层次的开发与应用。因此,打着SaaS旗号的小型套装软件固定应用模式以及不可定制的缺陷,必然难逃灭亡的命运。但是纵观国内市场,只有八百客(www.800app.com)一个孤独的舞者,拥有PaaS平台技术,可见,PaaS还是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   SaaS+PaaS 奏响云计算新序曲   “SaaS与PaaS其实都是云计算的子集,SaaS是软件应用,而PaaS是平台。PaaS的出现可以加快SaaS的发展,尤其是加快SaaS应用的开发速度。” 八百客负责人如是说。   PaaS不只是SaaS的延伸,更是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研发的中间件平台,除了应用软件以外,还同时涵盖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等,可以提高在Web平台上利用的资源数量。八百客从一开始便深知PaaS与SaaS源与泉的关系,注重从源头出发。基于800APP平台,用户可以快速开发自己所需要的应用和产品,同时还能与其他应用平台进行混合与匹配。   PaaS对于SaaS运营商来说,可以帮助他们进行产品多元化和产品定制化。如使用八百客的800APP开发平台,用户不再需要任何编程即可开发包括CRM、OA、HR、SCM、进销存管理等任何企业管理软件,而且不需要使用其他软件开发工具并立即在线运行。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一套传统的管理软件系统,软硬件投入、周期投入、人员投入都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如果采取在线的PaaS平台,不仅可以最低化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更可以在PaaS平台上快速的二次开发最适合自己企业应用的软件,其易上手的特性也可以最大的降低使用人员的培训时间和费用。在大量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企业发展和同行业竞争上。   PaaS是管理软件开发的革命,降低了SaaS应用开发的门槛,提高了开发效率,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应用的特性。根据著名研究公司Gartner的最新研究表明,所有重要软件企业厂商和大型的云计算专业公司将会在2011年推出新的平台即服务(PaaS)产品,这将使2011年成为平台即服务(PaaS)产品主导的一年。展望2011年的云计算产业,虽然困难重重,但前景依然光明一片,而PaaS将会作为云计算的又一杰出代表,结合SaaS,奏响一个新的序曲。
个人分类: 云与服务|2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云,真的错了么?
zhuruoyuan 2011-6-16 17:22
对于马云所了解的不多,只是周围的很多人都在说,媒体上也都在说,就有点如雷贯耳了。近期关注财经新闻,看到支付宝的股权转移问题,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的核心人物——马云,但是仍是了解不多,根据市面流传的消息对这一问题的脉络稍微有些了解:国家发布第三方支付牌照,并对外资作出严格规定——支付宝为第一批获得牌照,马云及其管理层将其转移至马云所控股的新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两大股东,雅虎和软银对支付宝股权转移一事存在异议。针对这一问题,各方评论员大显神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申观点。 一方认为,马云在支付宝股权转移一事上,属于暗中交易,有违契约精神和诚信精神,与其一贯的形象不符,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诚信“抹黑”,并使外资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诚信打“支付折扣”;一方认为,马云作法无可厚非,一方面是为企业发展,即以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支付牌照,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事关国家金融安全,大量的现金流使得支付宝安全成为必须要绝对确保的问题,而如果支付宝的股权或控制权掌握在外资手中是对国家安全的不负责任。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市民社会私主体的契约精神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发展,为法治创造了经济基础,同时也为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根据私人契约精神,上升至公法领域在控制公权力,在实现人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契约精神本体上存在四个重要内容: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契约自由精神是契约精神的核心内容。这也是现代股份制公司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创立者、投资者、管理者这三者是现代企业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三者的关系和权力分配一直也是学者讨论的对象,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这一劣势在涉及利益分配不公时表现更为突出。阿里巴巴集团实际管理者也是其创立者,却拥有其最小的所有权,这本身就是引发矛盾的一个“火药桶”,其管理者很容易作出不符合或有损其所有者利益的决策,不管其管理者的个人品质如何。对于支付宝股权转移问题,不管马云是否事先与雅虎、软银等达成共识,不管支付宝股权是否被“低卖”,随着支付宝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并不断发展壮大,无形之中其原所有者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所以才会有雅虎对这一事件的异议。相反,如果分离出来的支付宝没能第一批获得支付牌照,价值季度缩水,那3.3亿的股权支付金拿到手的雅虎肯定会偷着笑。所以,如果支付宝的股权转移存在问题,那么雅虎等完全可以利用法律手段证明支付宝股权转移无效,以恢复自己的利益;相反,如果支付宝的股权转移没有问题,那么雅虎也没有必要因为卖出去的东西增值了,而去所要增值的利益。这才是符合契约精神的。 对支付宝来说,第一批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是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否则就可以解散回家了,因此,使其完全符合条件成为支付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打擦边球,不搞所谓“协议控制”,是绝对安全的做法,也是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最正确的做法,因为企业发展不能寄希望于政策的“宽泛”,更不能寄希望于监管机构的“盲区”,因此,支付宝股权完全内资化是符合支付宝发展需求的。第三方支付是关系千百万甚至上亿人利益的,其安全、稳健、透明的运营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其所有权在谁的手中则相对次要,我们不能说在马云手中就比在雅虎、软银手中安全系数更高,一个是外资,一个是个人,可以说半斤八两。因此,建立安全、有效的第三方支付监管体系才是解决第三方支付安全问题的关键。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操作越来越复杂,各种金融关系也是错综复杂,金融风险一方面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而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又随着各种不规则的金融操作而随时爆发,这种矛盾的现象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特色,各种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几乎所有的个人都参与其中,成为这个稳定的却又充满危险的体系中的一员。在这体系中,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表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个人分类: 评论随想|2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企业报:金龙鱼曾私下告诉公安机关如何办案!
bmzy 2011-6-12 16:56
   转基因 食品 的争议从未停止,此刻上演地愈加激烈。   2010年6月3日,因撰写《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并公开在网络发表,声称揭露金龙鱼转基因大豆危害,作者郭成林身穿囚服、戴着手铐脚镣出现在 深圳 市南山区人民法院203审判庭,这也是国内首起因发表反对转基因食品博文而被逮捕拘禁的案例。  转基因食品的危害问题备受争议尚无定论,但一篇博文,让 作者 身陷囹圄,被拘留长达7个月之久。   祸起博客   去年9月,郭成林在其个人博客、天涯等网站发表 文章 。2010年10月23日,郭成林在首都机场落地就被深圳和 北京 警方联手拘捕,罪名是他在天涯论坛发表网帖《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里称金龙鱼油“使你不能生育后代,它能让我们的后代断子绝孙”,严重损害了金龙鱼油的商业信誉。   自2010年11月30日被依法逮捕,至2011年6月3日开庭审判,郭成林已整整拘禁达7个月之久,截止记者发稿时,他仍被拘留在深圳南山看守所等待法院宣判结果。    据南山区人民检察院公诉意见称:2010年8月,郭成林所就职的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赞伯公司)与山东鲁花集团签订了《营销策划咨询 协议》,鲁花集团委托赞伯公司进行鲁花坚果调和油营销整合服务,并支付180万元人民币劳务费。赞伯公司指派其营销总监、现在的被告人郭成林负责此项目, 郭成林根据鲁花方面的介绍,提炼出鲁花的主要竞争对手金龙鱼存在转基因产品影响生育能力、采用化学浸出法提炼残留有致癌物质、摧毁 中国 大豆产业链等缺点,撰写了标题为《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的文章,于2010年9月15日发表于天涯、搜狐等网站论坛及其个人QQ博客,点击率超过80万,致使金龙鱼所属的南海油脂(赤湾)有限公司损失达58万元人民币。   受害方律师表示,国内转基因食品企业并非金龙鱼一家,而《金龙鱼,一条祸国殃民的鱼》一文,全文只提到金龙鱼一个名字,针对性和主观恶意非常明显,其自辩难以自圆其说。    由于被告人目前仍被刑拘在南山看守所无法接触外界,记者联系了其辩护律师广东万乘律师事务所主任康晓岳,他对公诉方的意见并不认同,认为其委托人郭成林 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忧国忧民情结发表的自由言论,而绝非公诉方及受害方南海油脂(赤湾)有限公司所指控的是受赞伯公司工作委派替金龙鱼的市场竞争对手鲁花集 团做的恶意攻击和诋毁,康认为其委托人郭成林只是赞伯公司的一名员工,假设郭成林是出于公司行为而做的恶意诋毁,那么受害方(南海油脂公司)应该控告的是 赞伯公司及其法人代表而不仅是郭成林个人,现在只有郭成林个人站上了被告席,因此称郭成林是出于公司行为的恶意攻击理由很牵强。   康晓岳表示,受害方无法提供任何有效证据证明郭成林是受他人利益驱使而为。记者拨通受害方代理律师电话,对方表示其所代理公司没有发话,因此不便做任何回复。   公正之嫌   康晓岳在接受《 中国企业 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揭露了审判程序中一个很明显且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该 案属于轻微的刑事案件,被告人不需要戴手铐脚镣出庭,只有在犯罪分子可能脱逃、行凶、自杀或者其他危险行为的情况下才佩戴刑具,但被告人郭成林却在4个小 时的开庭审判中自始至终没有被卸下刑具,这是他20多年的律师生涯中头一次遇见,并认为完全违反了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押解规则》第六条第三款 “司法警察执行法庭押解时:对被告人一般不得使用戒具。涉及重大案件被告人的开庭,可以根据安全需要使用戒具”的规定,显得极不人道。   同时, 康 晓岳还给记者出示了一份疑是金龙鱼所属公司南海油脂(赤湾)有限公司(落款公章为“南海油脂公司”)写给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的“关于网络论坛损害‘金龙 鱼’商业信誉的进一步情况汇报”的书函信件,在该信件里南海油脂公司明确提出了该如何保全证据以及给南山公安机关提供一些办理此案的建议。康晓岳认为,任 何公司都不可以或者能够给司法机关提供办案意见,公司无权干预司法机关如何办案,然而南海油脂公司却私信授意和指引南山公安机关如何进行有效办案,让人在 揣度其可见一斑的关系之余,也对公平公正性产生了怀疑。   记者就被告方委托律师所提供的有关南海油脂公司写给南山公安机关的授意办案建议信件是否属实之事,试图通过受害方代理律师向公司传达采访要求时,受害方代理律师答应传达,但截止记者发稿时止,并未收到南海油脂公司的任何回复,对方选择缄默。   可以重新评价   公诉方和受害方控告认为,金龙鱼油曾成为28届、29届两届奥运会的合作伙伴,其产品质量符合 国家 有 关部门的各项指标要求,铅汞残留等指标均低于国家规定的上限,郭成林发布的网帖文章里所列举的诸如“金龙鱼大豆油是化学浸出法,这种工艺的优点是出油率 高,企业能降低成本,缺点是产生两种物质,铅汞残留和反式脂肪酸……”、“使你不能生育后代,它能让我们的后代断子绝孙”等等,属于“捏造并散布虚伪事 实,损害他人商品声誉”。   一直从事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及其转基因饲料、转基因食品危害学术研究的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陈一文 教授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认定郭成林是否属于捏造、散布谣言、危言耸听甚至恶意诋毁,受害方南海油脂公司必须提供 科学 证据证明一个事实,那就是金龙鱼油所采用的原料——孟山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加工生产的转基因大豆油及其豆粕副产品,对人体健康无任何危害。   陈一文还表示,国内外许多学者检测研究证明,而且孟山都公司自己也承认,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含有相当高的有毒草甘膦残留量以及有毒AMPA(草甘膦代谢物)残留物。    卫生部2001年《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转基因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其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不得对人体造成急性、慢性或其 他潜在性健康危害。”陈一文认为,文件写的是“潜在性健康危害”并非“健康危害”,因此他认为,任何消费者或个人都有权对金龙鱼转基因大豆油因转基因大豆 所含的多种有毒害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存在“潜在性健康危害”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质疑。   “按照法规规定,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科学认识可以发生改变、也可以对其质疑。我们对转基因大豆等食品全都可以进行重新评价,而不是利用法律进行打击报复。”陈一文说。 金龙鱼“转基因”危机 2011年06月10日01:17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何芳
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部分中国企业称对西门子漏洞产品隐患不知情
sunapple 2011-6-8 08:04
)》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不过,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发现,不少企业并不了解西门子工业控制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的情况。 对此,安天实验室技术发言人苗得雨表示,如果真的有潜在的恶意攻击者想定点打击某些企业的生产,这些忽视或者没有意识到系统隐患的企业,会更容易被攻陷。 漏洞产品正在华深耕市场 西门子总公司的官方声明称,此次被指存在漏洞的产品型号为SIMATICS7-1200。 据西门子官网介绍,SIMATICS7-1200在2009年5月18日正式发布,为原有产品系列上的拓展,“代表了未来小型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方向”。为推广该产品,2010年4月至2010年6月,西门子自动化系统部在北京、哈尔滨、深圳等11个城市进行“互动体验之旅”,对客户和代理商进行培训。 西门子发布的新闻稿称,参与此次培训的主要是技术工程师,在北京、唐山、石家庄等地参与培训的人数都在50人以上。培训后,工程师都对S7-1200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这为西门子以后争取潜在客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PLC(可编程控制器)培训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张运刚表示,由于性能稳定、编程并不复杂和可以反复使用等三个特点,在自动控制领域,西门子产品使用非常广泛,很多高校都直接用西门子设备进行授课。S7-200、S7-300都卖得非常好,很多自动化控制的培训都是专门针对此进行培训。 据张运刚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目前应用十分广泛,不仅仅是工业 制造业 ,在人们生活领域也有非常广泛的使用,只要有自动控制的地方都会用到。例如地铁的控制系统,住宅区里面的供水系统、消防控制,农业大棚的温度控制等等,自动控制系统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作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培训师,张运刚表示对自动化控制存在的漏洞了解不多。 企业风险意识待提升 西门子官方网站对S7-1200的介绍称,SIMATIC系列控制器诞生于1958年,是在全球冶金、交通、环保、市政等各领域均有广泛应用的自动化控制器产品。安全专家认为使用这些产品的中国企业很容易遭受攻击,处境危险。但是有行业人士认为,虽然西门子目前主推SIMATICS7-1200,但在中国应用并不很广泛。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国内企业对安全漏洞并不知情。 中国石化 (600028,SH)广东石油分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助理黎海琳表示,不知道西门子工业控制系统存在漏洞问题。同时, 中石化 属于商业企业,并不是制造业,应该没有使用西门子的产品。 南车集团的新闻发言人也表示,对西门子工业控制系统存在漏洞的问题并不知情,而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称,工业设备都不联网,很难遭受病毒攻击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美扩大投资知易行难
simonjo828 2011-5-10 09:50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在华盛顿说,美国欢迎来自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这有助于在美国创造就业,有助于为美国企业提供商机。   可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内经济复苏的乏力,使得美国政府以及社会也意识到投资可以拉动GDP,所以不断推出各种措施以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   拥有庞大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无疑是美国吸引投资的最佳选择,况且中国企业也有走出去的需要。   表面看来,这是一拍即合的事情,但实施起来并不简单。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对外投资有着很大的不一致,这些都是受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所决定的。因此,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是呈现出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6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当中,仅有18.1%投在资源型行业,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更低,只占4.7%,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却高达76.6%。虽然这个数据并不全面,但是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能源、资源形势的变化以及全球能源、资源形势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比例相当有限。   而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来看,由于我国实施的是企业强制结汇、售汇制度,使得央行的外汇资源事实上给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提供了方便,国有企业毫无疑问成为主导力量。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案的总量中占到了一半以上,国有企业只占15%左右。但如果看累计投资规模,国有企业的比重仍接近70%。   不过,从近些年的直接投资情况可以看到,带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更容易受到来自海外的审查。而私企走出去,又面临着来自国内的一些阻力,例如温州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到目前都杳无音信。这些问题如果不获得突破,要想对美直接投资出现巨大的变化,只能是骆家辉一厢情愿的事情。   刊于新京报2011年5月10日   □周子勋(北京 媒体从业者)
个人分类: 经济评论|2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节选: 科学家老能值多少钱?(标题自加)
ljxm 2011-5-9 08:48
央企特色1·老有所为   84岁独董半年薪酬22.5万元   纵观年报可以发现,央企多拥有七八十岁的独董,而且多是前高官或其他央企领导。   记者发现,年龄最大的是中国神华的独立非执行董事黄毅诚,这位独董已经84岁高龄,从中国神华领走的2010年1-6月报酬为22.5万元。黄毅诚曾是能源部部长、前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中煤的独董高尚全,81岁,从中国中煤拿走30万报酬,他曾任国家经济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联合国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中石化67岁的独董谢钟毓,拿走24万元的袍金,他曾任化学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等职务;中石化的独立非执行董事还包括国家前统计局局长李德水。   此外,中国中煤还有位70岁的独董乌荣康,拿到30万元的报酬,之前曾是国家煤炭工业局经济运行中心主任。电力企业也不乏这样的人,国电电力独董叶继善72岁,去年拿到7.14万元报酬,他曾任电力部经纪调节司司长。   独董“来钱快”最高年薪95.9万   记者统计发现,能源央企独董们都有比较优厚的报酬,油气和煤炭央企上市公司这些独董的薪酬普遍在20万元以上,最高的中海油独董薪酬最高达95.9万元;低的如电力企业独董,但也有7万元左右。   拿到最高独董薪酬的是中海油的独立非执行董事谢孝衍,他是香港会计师公会前会长及现任审计委员会主席。主要工作经历是在毕马威,现还为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永亨银行有限公司、林麦集团有限公司、澳门博彩控股有限公司及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企业里老板的几条“潜规则”
热度 1 jiangdm 2011-5-6 19:32
中国企业里老板的几条“潜规则” 北京CBCT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 李志起 十年的咨询生涯,几乎全是在跟被称为“老板”的人打交道,也算是“阅人无数”了,就发现中国人对于“老板”的认识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将“老板”尊上了天,觉得这是个人前人后都可以吆五喝六、出入相拥的好角色,其印象类似于早年港产片中的“大哥大”类型;另一种认识则是对“老板”角色的极大的不敬,总是认为“无商不奸”、重利轻义,恨不能时时口诛笔伐,痛打落水狗而后快。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是对“老板”这个特殊生物群体的不了解所致。中国的老板,无论身在国企、民企,大多起于市场经济刚刚开始的“乱世”之时,挣扎于法律情与理、罪与罚的夹缝之中,深受东西方文化观念、传统与现代、保守和开放的撞击,其行为举止和内心世界确有不同于常人之处。 我的观察是,这样的一群人,极其自信,也极其敏感,极其坚硬,也极其脆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往往都有几条最不能被碰及的“高压线”和“潜规则”。 其一曰,老板的面子不能伤。 在中国企业这里,老板的面子大概是属于企业中最重要、最值钱的东西之一了,它往往跟权威,跟权力,甚至跟企业的所有制是有重大关系的,可谓“兹事体大”,忽视不得,但许多经理人却并不懂得这个道理. 我亲眼见过在一个企业的年会上,一个很重要的主管经理因为个人待遇有些不满,便不依不饶地追着老板要讨个说法。老板说,这个问题能不能回头我们俩私下里再说,等开完这个会?这个经理大约也可能是平常不易见到老板还是怎的,很是激动的说,不,你今天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当着众多经销商、媒体记者、行业同仁的面,老板肯定是抹不开这个面子的,只好说,好好好,我答应你,没问题。这个经理觉得满意了,应该能解决了。第二天再兴冲冲去公司时,只见公司外贴着一纸通告,他已经被老板逐出门外了,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昨天“让老板下不了台”,老板觉得很受伤! 这个经理如果看过三国时曹操与许攸的故事,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许攸总觉得自己本事大(也确实不错)、贡献多,便屡屡不给老板曹操面子,常在众人面前直呼曹为“曹阿瞒”,说要不是我你哪有今天,结果终于有一天惹急了曹操,被拖出去一斩了之。 所以,在中国企业,天大地大,不如老板的面子大,这是最不能伤的。 其二曰,老板内心的安全感不能碰。 我发现,绝大多数老板在外界眼里,都是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形象的,给人一种自信满满、成竹在胸的感觉,但是人们看不见的是,这样的老板往往最缺乏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是什么样的?可能是老板突然觉得自已在企业说话不管用了,也可能是一个细节让老板觉得你已经背叛了他和他的企业。老板最怕的是你人前不说真话,人后乱说坏话。于是,企业的市场问题、生产问题变成了能否信任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 很多职业经理人都说自己缺乏安全感,其实是在企业最没有安全感的恰恰是老板。比如在财务问题上,在报销问题上,有一个企业老板总觉得他下面一个副总有问题,原因不是因为这个副总在报销时缺少单据,而是每次他去同一个城市报销的消费单据都太整齐了,整齐得不象一个忙碌的出差的人做得那样有些糙。老板便有了疑心,也不动声色地安排其他人开始调查,结果发现,这位副总在那个城市有个亲戚是做宾馆旅游业的,他报销的所有发票都是从这个亲戚这儿搞到的。老板知道后,没有大动干戈,也没有专门处理这事,而是找了个理由将这个副总架空了,继而又以其它理由让其知难而退,离开了公司。这位老板后来跟我说起这事时,苦笑了一声说,他都跟了我快五年了,竟然对我也有贰心,还要沾这样的小便宜,你说我还能信任谁?! 所以,很多时候,做老板的最怕就是下属“因为恶小而为之”,老板心里是容不得一点点的欺骗和背叛的,因为商场如战场,他本身就是在走钢丝。 其三曰,老板的风头和快感不能抢。 老板是人不是神,自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尤其是喜欢别人对他的崇拜和敬仰,看着那样的眼神,没有哪个老板心里不是美滋滋的。 但是有人就不懂老板这个微妙的心理,总是喜欢抢老板的风头。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房地产大佬的高层圆桌论坛上,我熟悉的一个京城房产的老大级人物带着一个助手也出席了这次论坛。这位老大平常表达能力就很强,段子、笑话、观点总是层出不穷,大家本来都听得挺新鲜的,但他带来的这个助手呢,显然是在公司内也听多了老大的观点,也没啥新鲜感了,整个活动中,他要么是心不在焉,要么是不该笑的时候笑了,让老板讲话怎么也找不到“抖包袱”的快感。整个过程中,我看见这位老大几次用眼神暗示这个手下注意点,但这个小伙子显然是不太敏感,没有什么反应。打那以后,在同样类似的场合,我再也未发现这个助手的影子了,这位老大的身边已经换了一位更能配合默契的新助手。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你说在一个公司如果有一个人总是打断你的话,抢走你的风头,让你没有表现的快感,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讨厌之至呢?老板们更是这样,这样的场合里,他需要的是一种气场,需要的是一种南面而王的感觉,这个时候别人可千万别打扰他,遭他嫌。 其四曰,老板喜欢的女人不能沾。 有一句笑话,说是“无钱时老婆兼秘书,有钱时秘书兼老婆”,虽是开玩笑的话,但在一个公司里,老板一般都有个自己欣赏的红颜知已,这都已经不是潜规则而是“国际惯例”了。 难就难在你如何把握与这个老板的“红颜知已”之间的关系。远了好象不合适,近了似乎也不太合适,因为没有老板不在乎这个东西的。 有一回,参加客户的一次宴请,凭直觉我觉得这个老板和他的秘书关系有点“那个”,但跟我们做顾问的无关,也就没有怎么说破。但是他们桌上他们公司一位新招聘来的高管X总,可能对公司情况也不熟悉,再者觉得老板的秘书也是个关键岗位,可能觉得该搞好关系,于是在桌上便着意开始恭维这位秘书小姐来,一会儿要跟她敬个酒,一会儿又过来说几句恭维话,这位仁兄弟的表现确实有些过了。我只看见这位老板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脸也拉得越来越长,只是碍于无法说破,不好发作。第二天再开会时,这位X总每次想要说些什么观点,结果都被他老板要么打断,要么将话抢了过去,弄得很是尴尬,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自然是旁观者清,但也不好怎么挑明了说,只是心里想,这位仁兄在这个公司的前途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 说到底,老板还是人么,并不因为他是老板就能免俗,反而因为他是老板,这事就复杂起来了。如果你不小心成了老板吃醋的对象,你想你在这个公司还有活头吗? 女公务员自曝22条升职潜规则:必须有一个圈子 切忌抢上司风头   至今也忘不了考上公务员那一年的喜悦。与其说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还不如说是太幸运了。大学毕业以后,不幸的事太多了,现在都想不起来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之前总是在后悔大学报了那么个专业,但毕业5年之后恰恰是因为这冷门的专业,让我挤上了独木桥,成为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公务员。   可现在却越来越明白,快乐也仅限于那一年。进入这个队伍,才知道在这里并非“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五年的打工生涯让我养成张扬的个性,听到别人夸自己漂亮、有气质、能力强、有口才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已经司空见惯,自认为勿沾沾自喜,保持对自己合理的评价便可。但最近,一位刻薄的女领导给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   由几个单位各抽调一人组成考评组对下属单位进行考评,在我们单位,我初来乍到,本没资格成为被抽调的人员,但直接领导家中有急事脱不了身,所以由我临时代为参加。得知本次考评由新上来的女领导带队,身为女性的我微微松了一口气,本着一向“不卑不亢”的作风,我很从容的参与到这支领导队伍当中。   高举检查的旗帜,其实检查的项目根本就是其次,事实证明了那句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检查的其实就是看你会不会说,招待得领导高兴、舒服与否。我是检查团的成员,也成为被检单位处处恭维的对象,也正是自己的年轻、从容、言谈举止收放自如,结果抢了女领导的风头,大家常常忽略了话少又滴酒不沾的她,而将话题转向我这个“小喽啰”,更大的隐患是,最初的我竟然浑然不觉,舒舒服服的享受其中。结果可想而知,女领导由不愿意与我直接对话到后来的讽刺挖苦。   要感谢那些给你“小鞋”穿的人   咳!因为检查持续一周,我自认为还有“悔改”的机会,木讷的我经过初步分析,是女人嫉妒心在作怪!但是,第二天因为晚她2分钟集合,被判“迟到,忽视领导!”她大发雷霆,搞得我在大家面前颜面尽失,真想找地缝转进去,不要见人了!但是,我没勇气当众反驳不讲道理的她。事实已经告诉我:让领导不舒服,就得“被穿小鞋”,看你还敢不敢了!我红着脸,缩起脑袋,一咬牙,忍了!   接下来几天我是这样做的:能不说话就不说,能不笑就不笑,尽量表现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深深的体会到什么叫夹着尾巴做人!这样才平息了她的怒气。   坚持到了最后,在结束的酒宴上,她对我进行了最后的说教:你们年轻人参加工作时间短,没什么经验,可以慢慢学,但是有一点千万要记住,想进步、想升职,不是单凭你表现好就行了,你得有人捧!   “亲爱的老姐,俺知道这条规矩,不用你告诉俺,您走到今天一定是某某人捧出来的,跟你的表现没什么关系,这一点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您说俺错了,俺承认,俺是不懂得韬光养晦,在需要的时候方可表现,这不招来了麻烦。俺要学的是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我忍,我忍,我忍住了这些话没说。   现在想起来,这位女领导还不算是很麻烦的那种,至少很直接,让你马上知道她对你的不满,换个城府够深的,给你小鞋穿上你还乐呵跑步呢!如此说来,我真该谢谢她!   必须有自己的职场圈子   第一条必须有一个圈子。   无论如何做都是画地为牢:不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加入一个圈子,就成为另一个圈子的敌人;加入两个圈子,就等于没有加入圈子。只有独孤求败的精英才可完全避免圈子的困扰——这种人通常只有一个圈子,圈子里只站着老板一个人。   第二条必须争取成为第二名。   名次与帮助你的人数成正比--如果是第一名,将因缺乏帮助而成为第二名;而第二名永远是得道多助的位置,它的坏处就是永远不能成为第一名。   第三条必须理解职责的定义。   职责是你必须要做的工作,但办公室的生存定律是,职责就是你必须要做的工作之外的所有工作。   第四条必须参加每一场饭局。   如果参加,你在饭局上的发言会变成流言;如果不参加,你的流言会变成饭局上的发言。   第五条必须懂得八卦定理。   和一位以上的同事成为亲密朋友,你的所有缺点与隐私将在办公室内公开;和一位以下的同事成为亲密朋友,所有人都会对你的缺点与隐私感兴趣。   第六条必须明白加班是一种艺术。   如果你在上班时间做事,会因为没有加班而被认为不够勤奋;如果你不在上班时间做事,你会被认为工作效率低下而不得不去加班。   必须明白集体主义是一种选择   第七条必须熟练接受批评的方法。   面对上司的判断,认为你没错,你缺乏认识问题的能力;认为你错了,你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错误的最好方式就是对错误避而不谈。最后一条,不准和老板谈公正。   第八条必须理解“难得糊涂”的词义。   糊涂让你被人认为没有主见,不糊涂让你被人认为难以相处--“难得糊涂”在于糊涂的时机,什么时候糊涂取决于你不糊涂的程度。   第九条必须明白集体主义是一种选择。   如果你不支持大部分人的决定,想法一定不会被通过;如果你支持大部分人的决定,将减少晋升机会--有能力的人总是站在集体的反面。   第十条必须论资排辈。   如果不承认前辈,前辈不给你晋升机会;如果承认前辈,则前辈未晋升之前,你没晋升机会——论资排辈的全部作用,是为有一天你排在前面而做准备。   第十一条必须禁止智力排行。   天才应避免得罪庸才,虽然天才一定会得罪庸才——庸才总不太喜欢和天才相处。   第十二条必须学会不谈判的技巧。   利益之争如果面对面解决,它就变得无法解决;如果不面对面解决,它就不会被真正解决。一个最终原则是,利益之争从来就不会被解决。   第十三条必须理解秘密的存在意义。   如果一件事成为秘密,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被人知道;如果一个秘密所有人都知道,你必须说不知道;同理,如果一个秘密所有人都说不知道,则可以推断,所有人都知道,   第十四条必须理解开会是一种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会不能不发言,发言不能有内容。如果你的发言有内容,最好选择不发言--开会的目的是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个方法就是开会。   第十五条必须让婚姻状况成为秘密。   隐婚人士在办公室谈情是一场喜剧,单身人士在办公室谈情是一场悲剧。最好的结果是,已婚人士获得一场办公室爱情;最坏的结果是,未婚人士获得一场办公室婚姻。最后一条,不到万不得已,永远不要打老板女秘书的主意。   第十六条必须掌握一种以上高级语言。   高级语言包括在中文中夹杂外语、在怒骂之中附送奉承、在表达保密原则同时揭露他人秘密、在黄段子中表达合同意向。语言技巧高是下乘,发言时机好是上乘。使用高级语言但时机不对,不如使用低级语言但时机正确。   第十七条必须将理财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主管在身边的时候,要将手机当公司电话;主管不在身边的时候,要将公司电话当私人手机;向同事借钱,不借钱给同事;陌生人见面要第一个埋单,成为熟人后永远不要埋单。最后一条,捐钱永远不要超过你的上级。   第十八条必须明白参加培训班的意义。   培训班不是轻松的春游,它的目的是学习你工作职责之外的知识;由于学习的知识在你工作职责之外,培训班可以当做一次轻松的春游。   第十九条必须学会摆谱。   如果你很靠谱但不摆谱,大部分人都认为你不靠谱。如果你不靠谱但经常摆谱,所有人都认为你很靠谱。   第二十条必须懂得表面文章的建设性。   能做会议幻灯片的,不能私下讨论;可写报告的,不能口头请示,如果一件事你已经完成,但没有交计划书,你等于没有做;如果一件事你没有去做,但交了计划书,你可以当它已经完成——毕竟所有学过工商管理的老板都固执地认为,看计划书是他的事,执行是下面的事。   第二十一条必须与集体分享个人成功。   所有人都是蜡烛--要点燃自己并且照亮别人,如果你只照亮自己,你的前途将一片黑暗;如果你只照亮别人,你将成为灰烬。   第二十二条必须遵守规则。   要成为遵守规则的人,请按显规则办事;要被人认为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请按显规则办潜规则办事。显规则和潜规则往往相反,故当二者发生冲突,按显规则说,按潜规则做,是为最高原则。
个人分类: 杂论|1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环保袋
热度 1 JiuBaiYi 2011-4-20 12:40
我们国家向来是一个善于学习、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很多传统中国中未有的东西。 除此,不得不说,中国人民还乐善好施。这体现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豪华和阔绰上,前段时间不是有新闻说,两桶油中的一桶——中石化给日本仙台地震捐了2亿么?与之对应的是,不知道日本的油企或者大型企业给伟大的中国捐了多少钱物? 美国是一个高度消费和浪费的国家。在超市购物、饭店吃饭,还没见到过要对环保袋收钱的。这一点,美帝政府完输啊,环保意识很不到位;但实际上,不知道我们政府更注重保护环境呢,还是美国政府更注重保护环境?但在中国的超市里买东西,随便一个环保袋要收两毛钱,西化了学会打包的人们要为他们的打包行为付出三毛到五毛不等的包装费,或者在叫外卖的时候,你需要为商家的白色塑料盒付出两毛或者几毛不等的外包装费。让人忧虑的是,似乎还没有人研究证明,中国政府在对环保袋收费以后,中国的环境是否有了实际的一定改善? 不需要为环保袋多付出包装费,此外,美国人民日常所用的日用品、电器产品都要比中国大陆便宜很多很多。可能是美国人民比较穷,所以我们举国上下尤其是活在底层的P民都要节衣缩食为美帝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生活贡献光和热? 对环保袋征税,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保护这是一个未知数;抑或是,在多大程度上又使得一部分人在征收环保袋的过程中获得了实际的好处,这更是一个未知数。不是有人说,中国的每一次改革,都要促进新的利益集团形成吗?但我希望,有人能研究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的政府比美帝等国家要文明、要更发达,我们政府保护环境的决心和毅力、手段比起美帝来更强有力。 我们国内最富裕、利润最高的企业如各大银行、两桶油、各大中字头企业,其中又不知道有多少利润来自“最低管理费”和比美国还要稍贵的汽油、柴油等物。 要不就狠一点,让大部分贱民都活不下去算了吧!
个人分类: 科研和生活|244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再论外资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热度 3 huaweiguo 2011-4-5 09:05
2006年8月,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在“中国经济安全度高 尚无行业被外资垄断”等文中,发表了一系列引进外资的观点,笔者将这些观点形成的理论称为“引资论”,从引进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这个话题展开,说明两种观点的分歧。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一)评王志乐的国家经济安全论 王志乐认为,“中国目前是有史以来,起码是从1840年算起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国家的经济安全度最高的时期。跟解放前,跟改革开放前比,这个事实很容易理解。”。为说明当前中国国家经济安全度最高,王志乐建立了一个概念:“外资企业不是外国企业”“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换言之,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并提供一组数据,“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在中国引进技术总额中约占50%,外资企业出口约占中国全部出口60%,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是外资企业实现的”,因此“中国企业群体不包括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打折扣”,而“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安全,主要看它的经济竞争力。” 上面的表述可简化为,由于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市场占有率又如此之高,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的经济是安全的。王志乐独出心裁,为国家经济安全制定这一判断标准,以说明引进外资越多越安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标准,会误导我国的引资政策。 国家经济安全是针对国家之间而言,是针对外部势力对本国经济产生威胁而言。以此判断我国各历史时期,说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经济是安全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对我国经济产生威胁。所谓文革中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是指内部经济运行发生了混乱,与外部势力入侵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性质不同。 外资拥有控股权的企业就是外资企业,与在哪个国家注册、建厂、入股无关。根据这一判断标准,从王志乐给出的数据看到的是危机,看到的是外资企业主导和垄断了我国某些市场,导致大量本土企业无国际竞争力,无核心技术。用这种观点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与王志乐相反:当前我国的经济安全度很低,警示现行引资政策与对外开放的目标背道而驰。 提起国家经济安全,让人联想到国家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安全,并延伸到产业安全。对一个产业来讲,核心技术掌握在本土企业、本国人手里,这个产业就是安全的。对一个企业来讲,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根本。企业老板都知道,企业无核心技术意味着丧失竞争力,对无形资产占比大的企业更是如此,老板本人不掌握核心技术,或不给掌握核心技术的员工激励,企业就会丧失竞争力。专利、商标、品牌等体现知识产权的事物应运而生,说明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发明人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可增强本国、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核心技术掌握在本土企业和本国人手中,国家经济才是安全的。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是若干产业经济安全的集合。判断国家经济是否安全,除了看中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还要看中资与外资在具体企业所占股权的份额,定量评价不但是解决经济纠纷的依据,也使实现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操作性。王志乐认为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不在乎中资外资的股权份额,或许是凯雷收购徐工85%股权的由来。 王志乐还认为,“外资企业并购内资企业是中国企业之间的商业行为,不应当将这种商业行为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企业并购是商业行为,然而存在恶意并购行为,属于恶意并购就不能看成单纯的商业行为了,因为外商取得本土企业控股权,企业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本土企业变成外资企业。王志乐作为掌握跨国并购大权的技术官员,不但不为国把关,还指责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人们在搞意识形态,不可理喻。 为说明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王志乐还搬出了《公司法》,认为“外资企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公司。它们不仅具有中国企业的法律地位,而且已经在中国经济体系中运行。” 王志乐的解释不符合我国的《公司法》。 我国《公司法》第192条明确:“本法所称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设立的公司”。第196条明确:“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第218条明确:“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显然,将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说成是中国企业没有法律依据。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公司法》第197条还明确,“经批准设立的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业务活动,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公司法》要求在华外资企业必须遵守中国法律,却被王志乐话锋一转,变成外资企业“具有中国企业的法律地位”。这是法盲还是异想天开?要知道,政府官员懂法、执法、守法事关重大,其言语行迹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大计。 各国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上早有共识,对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都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以保证本国经济安全,下面作一介绍。美国对重要行业的外资并购有法律法规和行政管制。国会和政府双管齐下,并设立外国投资委员会,监管外资并购案,对重要行业的外资并购评估和审查。我国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海尔竞购美泰败北是鲜活的案例,说明美国对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严加管制。 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收购25%或50%以上德国公司的股份,必须通过联邦卡特尔局,收购行为产生和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控制被禁止。 加拿大规定,外商超过2亿美元的并购必须经加拿大政府批准。 欧洲各国也有法律法规限制外商并购本土企业,特别是限制并购重要行业的本土企业。 各国的法律法规表明,限制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是国际惯例。面对这一国际惯例,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对等原则,让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攻城掠地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外资在冲破旧观念和缓解资金短缺上意义重大。20多年后,情况已发生变化,随着外资大量涌入,外资在某些行业已处于垄断地位。当前,我国有28个行业开放,其中21个行业已为外资掌控;工业增加值37%由外资企业创造;高技术产品出口中,2005年外资企业占89%〔4〕。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已进入过度引资阶段,在过度引资的背景下加码引资,量变将引起质变,需研究对策,将国家经济安全提上议事日程。此时,对王志乐的观点“中国给外资一定的优惠并不为过,这是参与国际引资竞争、吸纳国际资源竞争的需要”需保持警惕,不为似是而非的理论误导。 我国的招商引资与政府创政绩配合,导致经济、科技甚至政法部门都有招商引资指标。各地争先恐后招商引资,不惜廉价出售甚至白送土地,不惜破坏资源和环境。此外,招商引资也有图虚名的,将变身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视为殊荣,拼凑引资理由甚至做亏财务帐目,也要去换一顶外资企业的帽子。在这股外卖潮中,外商捕猎的往往是我国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核心资产,国家经济安全亮起了红灯,呼唤政府、学者、公众增强安全意识。 (二)评王志乐的垄断论 王志乐谈到我国尚无行业被外资垄断时,认为有两点要澄清,一是“不应当把一个行业所有外资企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作判断”,二是“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判断是否垄断主要看这个企业是否运用其优势地位限制竞争。”由此得出“中国经济安全度高 尚无行业被外资垄断”的结论。 上述论据无说服力,但可看到王志乐是如何为外资企业辩护的。 首先,作为市场竞争主体,无论外资企业还是中资企业,少数几家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大到一定程度,都会形成双寡头或多寡头垄断。纵观历史,说明在维护国家利益还是个人利益的当口,有人会选择依附外来势力,甚至与之结盟。既然国内外势力都可能结盟,几股外来势力(外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也存在默契、结盟的可能,从而形成垄断。可见,王志乐的观点违反了市场规律,否认了人性的弱点的客观存在。 其次,既然承认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那么集中到一定份额,将形成垄断格局,不是谁说不等于垄断、承诺不会垄断就不垄断。 再次,限制竞争属于政策层面的术语,垄断则是企业的行为,因此谈不上垄断者限制竞争。用文字游戏转换议题,避开垄断一词,用是否限制竞争代替是否形成垄断,从而达到否认垄断的目的,这是一种诡辩手法。 王志乐也承认“国家经济安全是相对外来威胁而言”。问题在于,王志乐将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视为中国企业,认为中资外资企业之间,即使竞争也不涉及外来威胁。这又回到初始概念上——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既然逻辑起点是错误的,推出的结论“不涉及外来威胁”也是错误的。 综合上述,说明外商控股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在某行业处于垄断地位时,会形成对该行业的垄断。按企业占有市场份额判断是否形成垄断,是衡量企业是否垄断市场的必要条件,市场份额大到形成垄断,企业就可以垄断市场,这是市场自身的逻辑,不以谁的意志转移,并为无数垄断案例所证实。摩根斯坦利并购南孚电池就是一典型案例〔5〕,此案将外资企业吞并本土企业的运作手法暴露无遗,不可视而不见。 (三)评王志乐的整合国际资源论 面对外资企业吞并本土企业的事实,王志乐的观点令人惊奇,摘录几段。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关键看你吸纳整合资源的能力。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是看你吸纳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比如能源、资金、技术、市场等。历史上一个国家崛起的时候,往往都需要吸纳国际资源。”“中华民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她有一种特别的竞争力——反征服征服者的能力,历史上多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最后都融入到中华文化当中了。” 上述观点可简述为: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可提高我国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可将征服者融入中华文化中。王志乐忘了一个常识,外资企业控股中国企业不会变成中国企业,就像狼吃掉羊不会变成羊一样。中国企业卖给外资企业是吸纳整合国际资源这个观点太离奇,与乐凯胶卷卖给柯达,柯达就被我们吸纳整合了一样离奇。的确,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一次次改朝换代,但是,改来改去仍然是中国,这与西方列强殖民不能相提并论。 王志乐先生与龙永图先生似孪生兄弟。这边厢,王志乐说,外资企业并购本土企业(中国企业卖给外资企业)是“吸纳整合国际资源”。那边厢,龙永图呼吁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应全力争取被国际整合!”〔6〕一时间,忙乎着把家底卖给外国人成为时尚。在这股崇拜外资、依赖外资的思潮冲击下,国退洋进呼声此起彼伏。 凡事都有一个度,引资得当利国利民,引资过度将走向反面,这叫物极必反。 (四)评王志乐的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 王志乐还有一个观点:“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自主创新是自己主导的创新,可以称为自己创新,“自己”泛指国家、本土企业、国人。两种提法的区别在于文字表达方式,本来不必在这上面作文章,可王志乐把自主创新说成不是自己创新!谬之千里,需推敲推敲。 自主指自己作主,自主是较之自己更为广义、抽象的文字表达。王志乐又玩弄文字游戏,得出“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这种完全相反的结论。打个比方,丰田车是日本丰田公司的自主创新,大家会说丰田车是丰田公司或日本人制造的。即使丰田公司去美国投资,开发新产品,申请专利,也是丰田公司的自主创新,或曰自己的创新,不能说这些研究成果不是丰田公司自己的创新。 王志乐谈到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己创新时,认为我国可以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创新,要利用国际资源来创新。不否认,引进外资可以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不能依赖外资。这些年的引资实践说明,外资不是仙丹,“市场换技术”是一厢情愿,外商的专利、核心技术不会给我们,卖给我们的大多是陈旧技术,即将淘汰的技术。不过这可以理解,因为外商将核心技术给我们,他们被淘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这不符合资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 总之,建设创新型国家要靠本土企业完成,因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主体卖掉了,没有了,谈何自主创新!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表现为本土企业和国人的自主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管是否是龙头企业(现在不是龙头不等于将来不是龙头),都应纳入自主创新的视线。因此,国企改革要优先考虑民企参与并购重组,通过制度安排,引导民企介入生产高端产品的企业,不能将民企压制在产业链的低端,让外资企业占据属于本土企业的地盘。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甲乙丙企业在技术、人才等层面上如何竞争,不是政府操办的事。政府的职责是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让本土企业茁壮成长,引导他们走出国门,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一片天地。 丢掉依赖外资企业创新的幻想,激发国人的智慧,我国就能成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中国最危险的是腐败,然而腐败带给我们的最大危害是腐败者把国家的经济主权拱手给西方的主子,以换取后半生苟且偷生的一席之地,当下的经济汉奸已经远远超过抗日时的汉奸人数,这才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
2847 次阅读|1 个评论
四家中国大陆企业荣登《商业周刊》全球50家最具创新力企业2010排名榜
nli2233 2010-4-19 12:14
2009 年 4 月 16 日,我在博客上发表《创新型大企业与大国崛起》一文(文章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6470 )。我在文章里介绍了《商业周刊》( BusinessWeek )与 波士顿咨询集团(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 BCG )合作,评出的 2009 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的 50 家企业排行榜。文章写道: 这个排名的主要依据,是 BCG 向全球的企业高级主管人员发放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始于 2008 年 12 月, BCG 总共回收了 2700 份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这些高级主管从产品( products )、顾客体验( customer experience )、商业模式( business model )、工艺( processes )等方面列出自己认为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问卷是匿名的,但是答卷者不得推荐自己的企业,否则视为无效。这个排名还参考了其它依据,主要是企业财务状况的数据统计资料。具体而言,问卷调查结果占 80% 权重,股票回报率占 10% 权重,过去三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率各占 5% 的权重。 估计,今年( 2010 )的排行所依据的方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把去年的排行跟今年的排行榜做一个对比的话,结果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在 2009 年的排行榜上,只有一家中国大陆企业入围,联想集团排在 46 位。对此,我在去年感慨: 50 强中,亚洲企业共有 10 家。除去中国的联想外,日本企业有 4 家,分别为丰田(第 3 位)、任天堂(第 5 位)、索尼(第 14 位)和本田(第 22 位);韩国企业有两家,分别为三星(第 16 位)和 LG (第 27 位)。猜猜看另外三家都是哪些国家的企业?答案令人吃惊又眼红。这三家企业统统来自印度。它们是:塔塔集团( 13 位)、 RELIANCE 工业( 15 位)、 INFOSYS ( 26 位)。 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的真正崛起,还要看有没有若干在世界上叫的响名号的大企业,尤其在创新方面真正有一手的旗舰企业。中国的大企业,还需要加油!至少,我们不应该输给印度。 这两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在经济成长上表现突出的大国之一(如果不是唯一的一家的话)。这个经济增长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大陆企业的卓越成就。 2010 年的排行榜上,四家中国企业及其排名分别是:( 1 )主要经营 IT 零部件和汽车产业的比亚迪公司( BYD ,排名第 8 ); ( 2 )家用电器产业的海尔( Haier ,排名第 28 );( 3 )电脑行业的联想( Lenovo ,排名 30 );( 4 )中国移动通信( China Mobile ,排名 44 )。此外,还有一家台湾企业也登上了排行榜,这家企业是宏达( HTC ,排名 47 )。这个成就,对于中国企业来讲,的确是令人鼓舞的。 再看其它亚洲上榜企业: 出去中国大陆和台湾的 5 家企业,亚洲还有另外 10 家上榜。这些企业分别是:日本的分丰田( Toyota, 第 5 位)、索尼( Sony, 第 10 位)、任天堂( Nintendo, 第 20 位)、本田( Honda, 第 26 位)和讯销公司( Fast Retailing, 27 位) ; 韩国的 LG (第 7 位)、三星( Samsung ,第 11 位)和现代汽车( Hyundai ,第 22 位);印度的塔塔集团( 17 位)和 RELIANCE 工业( 33 位)。 苹果公司牢牢占据了排名第一的位置, Google 的银牌地位似乎也无可撼动。据《商业周刊》介绍, 2010 年的调查问卷里,他们增加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未来 5 年内最具创新力的企业。结果是,苹果公司高居榜首,没有一家公司的得票率可以跟它相比。 2010 年排行榜的前 10 名,美国企业占了 6 家,其余 4 家为亚洲企业;前 25 名里面,美国企业占了 12 家,稍稍低于 50% 。尽管《商业周刊》感慨说,美国企业的排名不如去年,亚洲企业成长惊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企业的霸主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企业表现不错,值得自豪。值得注意的是,从 2009 年和 2010 年的排名对比看,这个排名榜并不是很稳定,企业上榜落榜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我们华人而言,我们当然希望这个排名榜上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是,我想,现阶段的首要目标,还是保持企业的创新态势,争取在明年的排行榜上,一个企业都不落榜。如果有更多的企业排进来,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中国企业,加油! 附录: 2009 世界最具创新力企业 50 强 资料来源: http://bwnt.businessweek.com/interactive_reports/innovative_companies_2010/ 2010 Rank 2009 Rank Company HQ Country HQ Continent 1 1 Apple U.S. North America 2 2 Google U.S. North America 3 4 Microsoft U.S. North America 4 6 IBM U.S. North America 5 3 Toyota Motor Japan Asia 6 11 Amazon.com U.S. North America 7 27 LG Electronics South Korea Asia 8 NR BYD China Asia 9 17 General Electric U.S. North America 10 14 Sony Japan Asia 11 16 Samsung Electronics South Korea Asia 12 33 Intel U.S. North America 13 31 Ford Motor U.S. North America 14 8 Research In Motion Canada North America 15 18 Volkswagen Germany Europe 16 7 Hewlett-Packard U.S. North America 17 13 Tata Group India Asia 18 20 BMW Germany Europe 19 24 Coca-Cola U.S. North America 20 5 Nintendo Japan Asia 21 10 Wal-Mart Stores U.S. North America 22 NR Hyundai Motor South Korea Asia 23 9 Nokia Finland Europe 24 34 Virgin Group Britain Europe 25 12 Procter Gamble U.S. North America 26 22 Honda Motor Japan Asia 27 NR Fast Retailing Japan Asia 28 NR Haier Electronics China Asia 29 19 McDonaldapos;s U.S. North America 30 46 Lenovo China Asia 31 32 Cisco Systems U.S. North America 32 21 Walt Disney U.S. North America 33 15 Reliance Industries India Asia 34 NR Siemens Germany Europe 35 NR Dell U.S. North America 36 38 Nestl Switzerland Europe 37 NR British Sky Broadcasting Britain Europe 38 25 Vodafone Britain Europe 39 47 JPMorgan Chase U.S. North America 40 NR Oracle U.S. North America 41 NR Petrobras Brazil South America 42 42 Banco Santander Spain Europe 43 48 Fiat Italy Europe 44 NR China Mobile China Asia 45 NR Goldman Sachs U.S. North America 46 43 Nike U.S. North America 47 NR HTC Taiwan Asia 48 40 Facebook U.S. North America 49 36 HSBC Britain Europe 50 30 Verizon Communications U.S. North America FOOTNOTES Data: Analysis and data provid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s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BCG-ValueScience. Reuters and Standard Poor's Compustat supplied financial data; Bloomberg provided total shareholder returns. * Stock returns are annualized, Dec. 31, 2006, to Dec. 31, 2009, and account for price appreciation and dividends. ** Revenue and operating margin growth are annualized based on 2006-2009 fiscal years. Margin growth is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as a percentage of revenues. Where possible, quarterly and semiannual data are used to bring performance for pre-June yearends closer to December 2009. Financial figures are calculated in local currency. *** Calculating three-year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s for operating margins is not possible when the starting or end figure is negative. NR: Not ranked in 2009 survey.
个人分类: 创新政策|471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