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可能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金委限项规定之利弊
热度 13 qpzeng 2011-2-12 08:2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限项规定越来越严格了,“三项以内”的规定虽然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去年以前杰青是不纳入限项的,而今年就被纳入了。 限项规定的初衷是让更多人有中标机会,减少某些人一年内一举中标多个项目的可能性。 从我国科研人员较多而资助经费有限的实际情况而言,这种分散资助比集中资助更能解决“僧多粥少”的老大难问题,不失为基金委经过多年实践和调研后形成的一个良性举措。 但限项规定对于某些人来说很可能只是流于形式。 有些“牛”老板手下有很多“精兵强将”,限项规定根本难不倒他们。即使每人只申请一项,一年下来中标的项目也相当可观,“扎堆”中标的现象很严重。因此,与其在申请时限项,不如在会评时削减同一单位甚至同一实验室的资助项数,否则还是难以避免“饱者更饱,饿者更饿”的恶性循环。如果要让限项规定更合理,基金委应该出台不准那些已获973、863甚或省部级等非基金项目资助者重复申请的硬性规定。 限项规定容易给人研究队伍力量薄弱的印象。 由于高校对基金申请越来越重视,现在出现了几乎人人都申请基金的“火爆”现象,一份标书要凑够7、8个人的研究队伍还真不容易,有时使出全力也凑不够3个以上的高级职称。我觉得,既然杰青申请不必填写研究队伍的组成,其他基金项目是否也可考虑省去这一项?大家心里都很清楚,真正参与研究的肯定不是那些“拉郎配”过来“装潢门面”的教授、博导,而是初、中级研究人员及广大的研究生们。 限项规定可能把真正好的创意挡在门外。 有些人是专职教师、医生、管理人员,而不是专职研究人员,他们不可能有专门的研究团队。他们可能有些好点子,其中不乏非常好的创意,但因为拉不到足够的研究组成员而无法申请,实在可惜!因此,建议基金委重研究基础而轻研究队伍,因为即使能拼凑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研究队伍,那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配相的”,毫无实际意义! 以上建议仅供基金委有关部门参考,也请各位提供更有建设性的意见,让基金申请更公平、更合理、更完善!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9313 次阅读|38 个评论
人类离宇宙的真理还有多远——关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
热度 7 zxczxc0417 2011-2-7 01:41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重启月底进行对撞,消息很好,结果会怎么样呢? 感觉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有二: 第一。方法过于陈旧,都是一两百年前的技术,粒子加速技术也有它的局限性,也许并不是探索宇宙奥秘的终极工具 第二。理论不是过于陈旧就是过于新颖,难以想象。陈旧是指量子理论,过新是指弦理论。真正的伟大理论还没有出现,这个理论是容易被人接受的形象理论,而不是符号汇集的数学游戏。 综合以上两点,没有技术上的突破,没有理论上的创新,想要理解宇宙的起源就是梦想。从以前的实验结论上看,粒子对撞技术已经开始受到实物粒子形成的更底层的原理的制约,简单的说就是在我们所处的时空已经不能进一步分割粒子,只要有能量的存在,粒子就会自然形成,无法看到粒子内部的结构。而我们的探测技术又是建立在实物粒子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自然,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取得的成果会很有限。
个人分类: 思考在物理风暴前|3304 次阅读|9 个评论
在北京买票、过年、读书和看球
bnuxmh 2011-2-3 13:17
1、在我生活的这个共同世界里,做什么事情都这么不容易,可能性似乎总是很小。这不,过年回家,要买个票就很难很难。为了买张火车票,夜晚3点起来,排队,等候,9点,打票,没票了,哎……离开,下一个,还是没票…… 怎么可能有票呢?火车网、火车票网、老百姓网,这么多的票贩子在捣腾。随便选择一条信息,打电话,占线,再打,占线,还打,通了,有希望了,的确。要哪里的票啊?南昌啊?加300元吧。真好,我们原来还可以这样赚钱呢!一切皆有可能啊。 要打个电话,会有个说法的。北京铁路局说,我们不管这个事情,你打110吧。打110好啊, 免费,还 一打就能通,可能性几乎是100%。喂,可以用火车票赚钱吗?当然不可以啊。你别再要票贩子的票就是了。这样,票贩子就没有可能了。真聪明的民警啊。 2、在北京过年,对我来说,就是在学校呆着,学校还真好。吃饭免费2天,购物免费100元,打电话免费50元,还送你读畅销书一种…… 忙里偷闲,读了读这本畅销书《放下的力量》。第一章“放下顾虑,勇敢追求”,似乎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可是,这样的生活哲理,只是一种活命哲学,虽然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它,对于个人来说,尤其如此。 可这样的“文化”教育出来的人,如果太适合在我们这个共同世界生活的话,那就会生产出更多的不可能性,使得我们的火车票这种需要靠制度,靠公共权力解决的问题,总是拖延下去,再拖延下去,可能性,就这样丧失殆尽了。可能性都没了,春晚,再怎么样努力,都可能会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要,西单女孩这个表征一种可能性的符号,恐怕也将引不起人们的热情。世界,就这样丧失了创造性。 显得如此的没有生机。 3、 刚刚看完了一场球赛,眼看着比分落后2分,时间却只有10多秒,我有些按耐不住。如果火箭队再运气好一点,平一场是有可能的。可是没想到,10几秒的时候,换人,进球,加罚球,火箭队终于还是赢了1分。比赛,就是这样,风险,可能性,随时都有。可是,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离开比赛规则的可能性。离开了规则,可能性是有的,但这样的可能性,意义不大。既不正,也不法。难怪民警说,别买这样的火车票。 没有想到,我会以这种方式,在北京过年。五、六个同学,聚集在某一寝室,做肉汤,吃凉菜,看电视,喝酒,嗑瓜子,读畅销书,谈唐诗,说宋词,写博文……真是一切皆有可能。 2011年正月初一
1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令人折服的日本人
stillme2010 2011-1-30 14:45
一位名叫沃格尔的美国人曾写过一本书,叫《日本名列第一》。这本书中,他将日本战后的迅猛发展与日本人的“认真”精神联系在一起,认为正是日本人的“勤敏好学”、“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干劲”、“完成任务、履行职责的严肃态度”,使他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据说,不光世界各国的评论家对此欣然首肯,连日本人也颇以为然,觉得自己对人生、对事物就是“认真”。 日本人给人的感觉思维非常缜密、细心,细心到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一般在做事之前,日本人会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考虑种种可能要发生的情况,并思索如何去应对这种可能性的发生。比如要铺建地铁,就要事先论证铺地铁的地方需配备什么设施,将来该地还可能有哪些其他的用途,尽量配齐所有需要配备的设备,以减少后期改造的麻烦。细心也就增强了计划性,因而在日本很少看到公共设施有重复建设的现象。同样,日本的建筑业和制造业非常发达也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到过日本的人都会感叹新干线的畅通、快捷和安全。人们看一下新干线的维修周期表也许会找到一些答案:所有在线车辆每两天进行一次常规检查;30天以内或者3万公里进行一次月检查;12个月以内或45万公里进行一次台车检查;如果超过36个月或行驶90万公里以上,就要送到仙台的车辆检查所进行解体和设备更换。所有的检查数据都存入电脑中,以便为系统管理提供支持。 日本人凡事都很耐心。无论是商讨问题还是会议谈判,都莫不如此。他们会不厌其烦地与对方磋商,一遍又一遍地与对方讨论,不管战线拉得多长,直到他们达到目的或认为满意为止。尤其是在双方谈判的时候,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他们会与对方反复交锋,软磨硬泡,直到把对方磨得锐气全无,无心与之计较为止。 这种耐心和认真在对顾客的态度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网络介绍一个中国女性在大阪买买点心的故事。女人买东西天生的有耐心,反复挑选,认真比较,但那个日本女店主表现出了更大的耐心,始终是微笑地看着她,不断介绍商品的情况。精挑细选总算完事了,在要交钱的时候,她突然问顾客什么时候回国,当她得知买点心的那位中国女性还要耽搁两天才能到家时,便提醒说,你不能买,因为刚好超过保质期一天。其实,她如果不提保质期的问题,顾客也就忽略了。而且距离如此遥远,即使点心变质了也没有机会回来退货。看到那中国女性恋恋不舍的样子,她建议离开大阪前起早来买新做的点心,回到家里刚好在保质期内。 日本人的认真还从许多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来。在日本时,每项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都要发给每人一张调查表,征求对活动的满意程度以及还有什么额外的要求。而所有调查的统计数据包括大家提的意见,日本人都会作详细的解答或修正。 日本人也很讲规矩。对于历史上既有的习惯与风俗,多数日本人会主动认真地去遵守,比如说上车自觉排队、车内不打手机、大街上不吃东西、在规定的场所干相应的事等等。盛夏时节,人们有时穿着背心都会大汗淋漓,但公务人员却西装革履,并一丝不苟地打着领带。 以吸烟为例,在有禁止吸烟标志的场所,绝对不会有人吸烟。在大街上,也根本看不到边走路边吸烟的日本人。在一些商店的门口,有时可见烟瘾很大的一个或几个人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便携式烟灰缸安静地吸烟,很少有人会乱弹烟灰,乱扔烟头。 实际上,日本人也自认为在守规矩方面,除德国以外没有哪个国家能与其相比。甚至有时候,这种守规矩甚至让人感到很刻板。比如公司餐厅,尽管人越聚越多,大家饥肠辘辘,负责开门的服务员仍然眼睛盯着时钟,直至时间到了才准时开门。 日本人的循规蹈矩还体现在企业的运作上,在这方面日本人只相信制度或系统,而不相信个人的能力。他们只是把人安排在相应的位置上按照系统的准则去做事,尽量不依靠个人的能力去搞突破,从而也降低了人为的失误。但日本员工一旦犯错误,却是不可饶恕的。根据这一准则,日本人宁愿踏踏实实地按照上司的意思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上司的吩咐是错误的或是荒谬的,他也不会主动去违反。日本人之所以能做出很好的产品来,与这种服从性有很大的关系。工人只要按照图纸去认真施工,其他的一切根本不考虑,更不会投机取巧。即使他知道图纸是错的,也会按照图纸去做,至于图纸的对错,自有人去承担责任。 日本人工作起来像玩命,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放弃节假日休息也不算稀罕。根据官方统计,日本每人年劳动时间比德国多547个小时,比法国多542个小时。工作时,日本人严格照章办事,有什么拿不准的马上转身去请示,既不拖延,更不想当然地自作主张、自行处理。而且今日事今日毕,尽量把当天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都解决,以便第二天早晨一上班,就能进入对最新问题的考虑和处理。上班时,一般不打私人电话,不聊天,不做私事。即使公司业务不多,真的闲下来,就看看有关的书籍,丰富知识;或是走出去调查,访问客户等。 日本人的认真还体现在对“痛苦”的深刻记忆上。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在南京却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刻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广岛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而南京大屠杀,直至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也鲜见中国人肃立默哀场面。 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中国的先贤也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但中国人相较于日本人,认真的精神无法比拟。 据悉,日本明治大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邀请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到学校来给学生们做演讲,来和学生们做互动和访谈。一方面给这些成功人士的公司做了免费宣传,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通过先辈了解社会,和认知成功秘诀的机会。网络上介绍过一位日本老先生的演讲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那位先生在讲演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在讲演结束时说,“如果有问题的话,请不要客气” ;有位黑非洲的学生用蹩脚的日语问:“先生,您认为,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能告诉我么?”这时,老先生的女秘书抱着一个黑乎乎的大铁球笨拙地走上台来,把大铁球放在了讲桌上。这位老先生拿着一个小铁锤就当当的敲了起来。铁球单看外表和刚才那位漂亮女秘书的表情就知道,一定很重。在一个小小的铁锤的敲打下,一点要动的征兆都没有。讲台下听讲演的人都在想,“他在做什么?”更有位中国留学生说,“这位先生是挺了不起的,可他现在是不是有病啊”。不可思议!无聊!也许是忍受不了小铁锤敲打在大铁球上的噪音,很多名学生都离开了会场。可即使是这样,那位老先生还是在那里拿着小铁锤继续疯狂的敲打着。会场里已经不剩几个人了。就在这个时候,奇迹出现了。那个大铁球在老先生的疯狂敲打下缓慢的动了起来。跟着,那个慢慢动起来的大铁球,速度越来越快的在讲台上转起来。 “问我成功秘诀的那个人呢?”老先生拿出他的手帕擦了擦汗,问道。他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明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要继续下去,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别人怎么看,一旦动了起来,任谁都无法阻止。如果你自己放弃的话,在你放弃的同时,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最后,这位老先生用一句话结束了那天的讲演,“无论是做什么事情,自己不认为是失败的话,那就不是失败,只不过是通往成功的一个过程!”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1023265page=1fromuid=5352
个人分类: 扯淡啊扯淡|1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争夺战要上演了
热度 23 gfcao 2011-1-24 01:11
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又要开始了,由于资助项目数量受限等原因,注定几家欢乐几家愁。按理说,一个面上基金应该由一个研究小组来承担,然而,现实的压力逼得同行不得不分道扬镳,因为主持与参与一个项目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你只是参与一个项目,其“影响因子”几乎为零,单位只关心你是否主持了某个项目。由此带来的一个后果是,觉得有点希望的人纷纷自立门户,不愿意作为他人项目组成员“为他人作嫁衣”,可基金委的惯例是一个面上基金需要有两个以上的高级职称参与,于是拉郎配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问题是一个单位同时获批两个研究内容相似项目的可能性很难,更何况力量分散也会增加获批的难度。 主持还是参与的确是个不小的问题,我想只要是自认有两下的人都想体验一下主持的感觉,大家都当主持,谁当参与者呢?通常有这样几类人愿意做参与者,一是年事已高,愿意做年轻人的后盾者,二是虽然有高级职称,但研究积累不多,自认独立申请难以获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的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师生关系。通常后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师生之间不仅研究方向大多一致,而且也比较容易沟通。但学生一旦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自立门户后,最终也会脱离老师独自飞翔,这就造成了项目申请数量大但获批数量少的后果。只要高校与科研单位“唯主持项目论”的现状不转变,这个矛盾就不可能得到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很有点像合作发表论文,一方面我们提倡团队合作,可另一方面,论文基本上以第一作者论,如果你发表的文章著名都是第二或第三作者,估计你什么都得不到。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学生与我有一篇合作的文章投到国外,学生在前我在后,可编辑部来信说,他们的杂志原则上作者是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希望把作者顺序调换过来,这下有点麻烦,一旦我作为第一作者,这篇文章对学生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只好向编辑部解释,坚持按原来的作者顺序,好在编辑部比较通情达理,最终还是尊重了作者的意见。既然我们提倡合作,为什么还如此强调文章第一作者与项目主持?两者似乎有点自相矛盾。话说回头,在一个一切以指标说话的时代,单位这么做也情有可原,单位只能围绕着指挥棒转。如果哪一天考核一个单位的短平快指标不复存在,估计状况会有所改观。 不管我们当主持人的心情多么迫切,恐怕还得从策略上思考一下获批的可能性,如果不合作不足以获批,为什么不现实一点呢?只要事先做个经费使用上的君子协定,何妨合作一回?待到有了一定的积累,自身实力进一步增强后再考虑“各个击破”岂不更好?如今没有经费的确很难开展工作,暂且别管那些身外之物,先把工作开展起来再说。 有些人总喜欢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电视节目,其中提到了北京 77 元零租房的事,大意是说,尽管有关部门做出了解释,但网民还是不信,这个社会似乎全然没有了诚信。就说这学术交流吧,总有人把这当成拉关系,不知是社会病态了还是人病态了。无论你怎么看学术交流,学术交流都是必须的。 2010 年,我有五六个学术会议因故没能参加,心中十分惋惜,朋友也打电话相询表示了关心。不可否认,学术会议同时也是朋友见面畅聊的机会,大家平时在各自的单位忙生计忙工作,没事时打电话的机会都很少,利用开会的时候彼此见见面,诉诉“衷肠”就不正常吗?谁说学术交流就不能交朋友?圈子内的人都不食人间烟火?为什么一定要把朋友间正常的生活交流与学术联在一起?我不否认,国内的某些学术会议存在着一些人说的某些现象,但我们为什么不朝着好的方向努力呢?难道拉关系是主管部门让做的?当然,假如体制健全一点,现状或许不会那么糟糕。我觉得洋人在这个问题上堪称榜样,他们朋友归朋友,学术归学术,通常不把两者混为一谈(个别或许有例外),国人就不能学学他们?估计又会有人开骂了,骂人者肯定又会说我没有说实话,呵呵,我不知这些人要我说什么实话,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我按你们的意思说话呢?就按你们的意思说吧,中国的学术会议都是拉关系会议,如果你认为不拉关系就不可能获得基金,那你怎么办?同流合污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如果你真的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就不会在这儿发牢骚满嘴污言秽语了。还是冷静一点思考一下自己得不到基金的内在原因,争取下次获得成功吧。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9261 次阅读|50 个评论
读门捷列夫的感想
热度 2 yanghualei 2011-1-23 16:25
当波义耳把化学从医学和炼金术中解放出来, 并把物质看作原子的集合,现象是原子碰撞的结果, 拉瓦锡接过其工作,证明了水转化土的不可能性,同时颠覆了燃素学说,进而给化学指明了道路,注入了活力,接着道尔顿发明用于编码化学生成的符号系统,弗兰克兰建立了化学价理论,提出键概念,从而奠定了结构化学的基础,大巴中睡觉想出苯结构的凯库勒有力的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从此化学从单一观察总结转为了合成创造与观察总结并进的阶段,这样背景下,门很不入流的出现了。 门出身于十四个孩子的家庭,年幼父亲去世,凭借着其聪明和勤奋完成学业,进而成为彼得堡大学的一名教授; 此时在研究手法上, 有些化学家崇尚比较,有些喜欢分析,而门却热衷基于分类的相似性研究 ,这种手法间接发端于其前辈德贝来纳和尚库尔的工作:德的三元素定律,即所谓元素之间存在特定数学关系,库把已发现所有的元素的物化性质贴在一圆柱表面的做法,但这些工作大部分被人忽略了,而门是少数注意这些的人,而最直接的就数门的一次扑克游了,而上述这些可给我们以下启迪: 1. 在适当的阶段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手法 2. 在抓自己灵感的同时也要善于扑捉别人的灵感,特别那些被大部分所忽略的那一部分人的工作 3. 往往灵感来源于长期强幅度的思索之后的放松阶段,故要学会张弛之道 门把各元素名字和其物化性质分别标在扑克上,进而组合排列它们,发现各元素原子量与其它物化性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各元素原子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决定各元素在与其它元素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物化行为的周期性,同时其对于未知的元素处理,即在扑克上留有空格,并根据周期表预言其性质,上述这些可给我们以下启示: 1. 一物或者一群体外在行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周期性可能是其内在的结构所致,即周期的内生化 2. 一个理论不但要能解释现象,同时其预言的可观察现象也应该能被证实
个人分类: 科学史|5398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有一个亿吨级的碳减排项目,寻合作
热度 1 scientister 2011-1-18 08:53
我有一个亿吨级的碳减排项目,跟能源和汽车发动机两个方面有关系,现在寻求合作伙伴和支持单位。 据说中科院有一个“碳”项目,可惜它是大项目,门槛很高,我没有办法联系他们。 如果哪位网友有兴趣,请联系我,我们一起讨论各种形式的合作的可能性。我本人是很开放的。 1月21日补充: 找到一个合作伙伴了,搞863和973的单位,欣慰啊!
1505 次阅读|1 个评论
ANYWAY
shuilinxi 2011-1-16 23:36
在现实中其实没有下一步, 有的只是朝各个方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这个世界充满了构件, 这个世界没有构件。 我们在游走, 在是又不是之间, 理想和现实之间, 天地之间。 未实现的那些梦想, 产生了力量, 点燃了希望, 开辟了一条通往所有成功的道路。 它让一个人无可责难地清晰地撒播着无法毁灭的 生机勃勃的种子, 就像滴水穿石一样渗透着信仰的灵魂。 图示的语言, 生活的感悟, 奇妙的数字, 还有, 那些永远带着节奏的声音或是悦耳的曲调, 无处不在, 力量和爱, 无处不在。。。
19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查找邮件截图的疑惑之处?
陈龙珠 2011-1-15 10:47
新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幅gmail邮件截图。从截图来看,应该是发件人邮箱的收件页面。因此,这种页面被外传,可能是发件人自己所为,也可能是在其未关闭的情况下由别人PrtScr后外传,或者是邮箱密码外泄或委托他人管理所致。对于重要事宜,发件人自己将邮件截图再外传的可能性一般是很小的,因为即使是误操作,截图、选择发送工具都需要可发现误操作的时间的。 在gmail等众多邮箱系统中,当回复一个邮件时,原件邮件头信息至少包含一个完整的来件邮箱地址,而无此齐全的邮送域地址的邮件内容,不能肯定回复者对此未作修改。 gmail邮箱系统在收件页面上,于收到回信首行上方的那个窗口内,有收件人原邮件正文的首行信息和发件时间,经与回信下方未删除的原发邮件在这两方面各自的一致性比较,便可发现是否是未被改动过的原邮件。 其次,在回复邮件中,大多邮箱系统在回复者保留的原件正文的每一行前有“”或“|”且以此符号的个数表示往返来信的次序。若在回信中无此类符号,则不能排除原件内容包括邮件头信息已被改动的可能性。 再者,对不同邮箱系统或邮送域,是可以出现同名的。刚才我到gmail邮箱想试着注册一个,却被告知 lzchen@gmail.com 已被使用,可见此使用者与 lzchen@sjtu.edu.cn 的使用者肯定有别。所以,当回复邮件页面截图不完全地显示邮箱地址信息时,一般还不能肯定地确认回复人是谁的。 另外,同一人利用2个邮箱自编自复进行多次往返发送-修改,看似能够从形式上代替他人编制邮件的。但只要注意上述几个关键点,本博觉得发现其疑惑之处乃至辨识其真实性还是不难的。 由于当前网络言论自由度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了解识别重要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方法,只有在确认信息真实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对策才可能是合适和有效的。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1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疫苗简介:麻疹
fs007 2011-1-13 06:57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麻疹有极强的传染性,如果你缺乏免疫力,与麻疹患者同处一室后你被传染的几率达90%,在疫苗产生以前,到了20岁,几乎人人都感染过麻疹。麻疹是一种病 毒性疾病,因此同其它病毒性疾病一样,一旦发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只能依靠患者自愈。如果有营养不良及医疗条件差,死亡率可以高达28%,在免疫系统受 损的人群中,死亡率达30%。单剂麻疹疫苗预防效果达95%。 麻疹采用的减毒活疫苗,Merk公司于1963年开始生产(Attenuvax),于1971年与腮腺炎、风疹疫苗合并成为三联疫苗(MMR)。减毒疫苗 在理论上都存在变异毒株引起欲预防的疾病的可能性,要么再次变异产生毒性,要么存在着对低毒性病原的人群易感性差异。脊髓灰质炎由于其预防疾病已基本消 失,发生疫苗诱发原疾病时可以清楚识别,如果发生在麻疹就很难判断了。麻疹疫苗发生严重并发症估计在十万到万分之一。 由于麻疹的传染性极强,麻疹疫苗要进行两次接种以产生近100%的保护效果。中国要求在8月龄接种第一剂,于1岁半到2岁接种第一剂。如果跟麻疹患者接触,要紧急接种一次,此后仍需完成两次接种。中国是麻疹高发国家,故而强烈推荐。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3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苗简介:脊灰疫苗
热度 1 fs007 2011-1-13 06:49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感染脊灰病毒后,90%以上的人无症状或者极轻微,有0.1-1%的人有严重后果,引起瘫痪,呼吸肌的瘫痪可引起死亡。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有可能进入历史的疾病,中国已数年报告未发生脊灰病例。脊灰病毒经粪口传播,易于播散,但局限于人类,所以感染脊灰病毒的可能性已经是极低。 目前有两种脊灰疫苗,一种口服(OPV,台湾称沙宾疫苗,其发明者叫Sabin),也就是脊灰糖丸;另一种注射(IPV,台湾称沙克疫苗,其发明者叫Salk),前者保护效率为50%,所以要反复免疫4次,后者稍高,一次免疫可以让60-70%的人产生保护性抗体,美国仍然推荐4次接种保证免疫力。 口服疫苗是减毒疫苗,使用后存着病毒基因变异恢复毒性的可能,有百万分之0.4的几率口服疫苗反而导致脊髓灰质炎,而注射疫苗是灭活疫苗,不存在此种可能性,因此,美国、香港、英国等在其儿童免疫计划中均采用灭活疫苗。脊灰疫苗可以产生其它常见不良反应,比如口服疫苗在10%的人中产生腹泄。 中国使用口服疫苗要求在2、3、4月齡及4周岁时接种,美国灭活疫苗推荐接种时间为2月、4月、6月-1岁半、以及4-6岁各接种一次。缺少的次数都可以继后补种。 推荐:随着脊灰的消灭,人的自然风险已经可以忽略不计,口服疫苗反而有更大的让人产生脊灰的可能性,推荐灭活疫苗。从个体上说,接种的净效益为负值,但从群体角度来说,需要继续接种维持消灭脊灰的目标,因此,因免疫接种而发生不良反应的应当得到社会补偿。中国父母切忌让孩子吃超过四剂次的糖丸,糖丸不是糖。 狂犬病的预防与恐慌 提及中国针对脊灰疫苗的谋杀性地滥用。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6454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随笔
weinacheng 2010-11-8 18:36
身边总会出现很多成功人士,或学术,或家庭,或商业,或许安安静静生活的你也会对周围的变化而有所波动,似乎一切都有可能,又似乎一切那么遥远。 聪明的人会认真考虑实现某个目标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当然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再做出决定,或坚持或放弃。 盲目的人则会选择跟风,傻傻的,或成功或失败,重在勇气和运气。 懦弱的人会直接否定自己,安分守己。 其实这些都无可厚非,不管怎样,无需抱怨不平,更不要嫉妒。 其实每个辉煌的背后又怎么不是艰辛和汗水的埋葬,或许不是没有可能性,或许也不是现实的无奈,只是那个距离你有没有实力和勇气去跨越而已。 或许你跨越了 但是没有成功,其实也不一定失败。 生活中多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多少的偶然与必然,多少不同的你-我-他-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脑人心 之 计算机能思维吗?(二)图灵的机器(4)停机问题
luocun 2010-9-28 06:20
前面说到图灵机可以做一些很有用的事情,比如 咱们讨论过的奇偶校验 ,再比如计算圆周率。那么,图灵机究竟能做多少事情呢? 先来看看图灵机的所谓通用性(universality)。通用性是不是意味着图灵机可以做任何事情呢?不是。因为,正如 我们上次说过的 ,通用性并不是说一台通用图灵机(universal Turing machine)能够做所有的事情,而是说它跟任何其他图灵机指令表的编码结合起来,可以做那台图灵机本来做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如果有某个任务,我们不可能构造出任何图灵机──就是说构造出适当的指令表──来完成,那么这个任务自然也就是通用图灵机也不能完成的了。 那么,究竟是不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一切计算任务,都可以构造某台图灵机来完成呢?图灵1936年的文章证明了这是不行的。就是说,存在着严格定义的计算任务或者问题,它是任何图灵机都不能完成的。图灵当时讨论了一个问题,是后来被叫做停机问题(halting problem)的一个变形。下面俺非正式地介绍一下停机问题。 会编程序的朋友都知道,一个程序在运行时有可能进入所谓死循环,就是说程序反复不停地做一些事情,一遍又一遍,没完没了,让它停止执行的条件永远得不到满足。死循环是程序设计中常见的臭虫之一。那么,大家可能会想,能不能构造一个程序,叫做死循环检测器,这个程序,以任何程序P及其任何输入S为输入──就像通用图灵机那样──然后告诉你P在S下会不会运行到一个死循环,而永远停不下来。如果能够造出这样的死循环检测器,那么程序 调试 就会方便很多。图灵证明了停机问题不可解,也就排除了构造出这样的死循环检测器的可能性。 稍微形式化一点,所谓停机问题是说,是否存在一个图灵机,我们可以把它叫做H,它实现这么一种判定程序:给定任何图灵机M和任何输入m,H总是会就M在m输入下会不会停机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正确答案。 请注意,所谓停机问题不是说,图灵机出问题了。不是像最近酒后驾车的问题很严重 那种问题,那种坏现象。 停机问题 就像能不能造出死循环检测器呢?那样, 是一项任务,一种期望 。所谓停机问题不可解,就是说不存在H那样的图灵机,就像不可能造出死循环检测器那样。 下面来看看如何用反证法来论证这种不可能性。 假定 H 存在 ,或者说可以构造出来,这就是说H的行为大致可以用如下的伪代码来表示: H(M, m) { 如果M在输入m下停机,那么 打印停机 否则 打印不停机 } 这里H(M, m)的意思就是说H接受M和m为输入。 那么,以H为基础,我们可以构造另一个图灵机,可以叫做E,它的行为如下 E(n) { 如果H(n, n)打印停机,那么 反复执行 打印不停机 直到1等于2 否则 打印停机 } 由于1永远也不会等于2,所以E的构造里面有个死循环,一旦进到那里,就再也出不来,不停地打印不停机。而进入那个死循环的条件呢,就是H(n,n)打印停机。根据H的定义,这也就是说编码为n的图灵机,在以自己的编码n为输入的情况下会停机。 既然,E也是一个图灵机,那么它就可以有它相应的编码。我们讨论在 通用图灵机 时说过的,任何一个图灵机都可以被编码,然后该编码可以被用作图灵机的输入。那么,E也就自然有它的编码,我们把这个编码叫做e。那么,当E以e为输入时,就是执行E(e)时,情况会怎样呢? 根据E的构造,E(e)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情况(甲):进入死循环,不停地打印不停机,运行永远也不结束;要么 是情况 (乙):打印一次停机然后就结束。 假定是情况(甲)或者说死循环,那么根据E的构造,H(e,e)打印的是停机。前面提到过,按照H的定义,这也就是说编码为e的那个图灵机──就是E!──在输入为e时会停机,或者说E(e)会停机。这就跟这里假定的(甲)刚好矛盾了。 假定是情况(乙)或者说打印一次就停机,那么根据E的构造,H ( e,e)打印的是不停机。按照H的定义,这也就是说E在输入e下面 不停机, 亦即E(e)不停机,这就和这里假定的(乙)刚好矛盾了。 既然 E(e)出现 其仅有的两种可能行为中的任何一种都导致矛盾,那么我们最初关于H可以构造出来的假定 必然 是错的。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不可能构造出一个H,给它任何其他图灵机M的编码和输入m,它都能告诉我们M在输入m下是否会停机。就是说,我们证明了停机问题不可解。 在说明了停机问题(的一种变形)不可解之后,图灵在论文中把判定问题规约为停机问题,从而作为图灵机理论的一个应用,证明了判定问题不可解,从而跟丘奇一样,否定性地回答了 希尔伯特和艾克曼的问题 :不存在一般性的判定过程,能够从形式化了的算术系统里的命题出发,就该命题是否为真或者是否可证给出确定的答案。
个人分类: 电脑人心|6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人心 之 计算机能思维吗?(二)图灵的机器(3)"通用性"
luocun 2010-9-24 11:31
上次讲到图灵机的构造,就这么简单的一种安排[link],图灵认为它是体现了有效过程,并通过证明一系列的结果来论证这一点,其中最有名的两个结果无疑是通用性和可计算性(毋宁说是不可计算性)。前一个结果是正面的、肯定性的结果,是说咱们可以构造一个图灵机(就是说构造一个指令表了),叫做通用图灵机。 这个通用图灵机──我们可以把它叫做U──完全按照任何普通的图灵机那样运行,就像上次我们讲到的那样:每一步不过是根据当前状态和读写头下当前的符号,按照指令表里面的相应指令,决定新的状态、写出的记号和读写头移动的方向。可是,放到这个图灵机的带子上的输入,其组织比较特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任何某个图灵机M(其实就是说M的指令表了)的编码,另一部分是给M的输入m。 U能做的事情呢,就是说如果本来M在输入为m的情况下,最后停机并在带子上留下输出m',那么U在以M的指令表编码和m联合组成的输入下,最后停机并在带子上留下输出m';反之,如果本来M在输入为m的情况下,不停机,那么U在相应的以M指令表编码和m的联合输入下,也不停机。就是说,在任何输入m下,U跟M的指令编码部分──这可以视为是U的程序──联合起来,都可以跟M本身在m输入下表现得一样。当然,这里的一样,或者说等价,只是从输入输出关系和停机与否而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忽略中间过程里状态和纸带的在每一步上的具体变化的话。(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行为主义的等价。) 咱们来简单看看为什么构造这样一个U是可能的。基本的思路是让U来模拟M的每一步。 首先,任何一个图灵机M都可以用一个有限的记号串来编码。这是因为,除了带子之外,图灵机的任何其他方面都是有限的:(1)带子上记号的种类是有限的。比如,上面咱们一直就只考虑了0和1两种,即使加上空白的化,也才三种;而即使用上所有的UNICODE字符,包括全部汉字,也还是有限的。(2)可能的状态数是有限的。(3)读写头的可能移动是有限的:向左、向右或者不动。这样的话,由于构成指令表的任何五元组都是由状态、记号和读写头移动的可能情况组合而成的,指令表也就是必然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M的指令表可以用有限长度的编码来代表。 其次,输入是很简单的,我们可以不失一般性地假设U和M用的记号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就可以直接把M的输入m放到U的带子上。 第三,M有自己的控制器,控制器不光包括了上面讨论了的指令表,还有M在当前的状态。请注意,这里我们不能根据M的不同,每次有个新的M时,都相应改变U的状态集合。那样的话,U就不再有通用性了。可是,我们可以用U自己的带子!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U的带子上面开辟出特定的一块来专门记录M当前的状态。这里可以采取跟M的指令表编码时采取同样的状态编码。这样的话,每次M的状态改变时,U就可以把自己带子上的专用记录区加以相应更新。 最后,在任何特定时刻,M的读写头也在一个特定的位置,所以U也需要跟踪M的读写头的位置。这里可以采用插入一个特殊的记号的方式。比如把#放在U自己带子上对应于M的输入输出记号串的那部分里M的读写头当前所在空格的右边那一格。 有了这些编码M的指令表、输入与状态,以及跟踪M的控制器状态和读写头位置方面的准备,我们就可以考虑U如何去执行(编码后的)M的指令表。 根据U自己带子上对M的控制器状态和读写头位置的记录,可以很容易得到M(如果它自己在运行的话)的当前状态和当前输入记号。拿到了这些之后,就可以根据它们去找出U的带子上那条编码后的相应的M的指令。这里需要图灵机能够进行有限记号串的匹配操作。这个大家想想,应该不难。 找到指令后,就剩下三件事情了:(1)状态转换,这个其实只需要U把找到的指令里的新状态拷贝到的自己带子上记录M状态的那片专用记录区就可以;(2)写出记号,这个只要在带子上用#标出的,M的读写头当前位置处(就是#的右边),把格子里的旧记号用找到的M的指令里的新记号替换就可以;(3)模拟M读写头的移动,这个需要改变特殊记号#的位置,就是说让它和它左边或者右边的邻居格子里的记号交换就可以。 咱们这里只是粗粗勾勒了一下通用图灵机的构造,省略了很多细节,不过由此也应该可以看出构造通用图灵机是可能的。 至于说这个通用性结果的意义,主流的说法是它很了不起,表明了可以有一个图灵机可以做任何其他图灵机可以做的事情。这个结果,或者说这种理解,在历史上曾经刺激了McCulloch和Pitts的开创性的神经网络研究。 不过,俺觉得,这个所谓通用性,其实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入了编程的概念,甚至基本框架。因为要说U可以做任何其他图灵机M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U总还是需要M的指令表的,就像前面提到的,做M所做的事情的,其实总是U和M的指令表编码的组合。所以,其实U的真正意义在于设立了一个编程框架,这样的话,就不用在物理地去构造M,而只要在U的带子上构造M的指令表编码就行了。所以,通用性这个名字很有欺骗性,其实质其实是可编程性。
个人分类: 电脑人心|5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人心 之 计算机能思维吗?(二)图灵的机器(2)构造
luocun 2010-9-22 11:22
那么,图灵机是啥样子的呢?它其实非常简单。图灵的主要构思之一,是考虑人在进行数学或者逻辑演算的时候是如何工作的。把人按照既定规则做计算和推理的这个操作过程加以最简化而得来的。具体而言,图灵机有下列零部件。 首先是一根一维的 带子 ,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根纸带。带子分成确定的格子,每个格子里面可以写上记号,比如0和1,也可以为空,就是说没有写记号或者记号给抹掉了。这根带子是图灵机输入和输出的来源,也是图灵机记录中间结果的存储器。所以,这个带子的角色就好像一个人做算术或者逻辑推理时用的草稿纸那样。通常的草稿纸是二维平面的,比如除法演算的规则就告诉我们除数写在被除数左边,商写在被除数上面的横线之上,余数写在被除数相应位的底下,如此等等。但是按照图灵的分析,这种二维的安排,并不是必需的,因为只要有办法把哪个数写在哪里给有章有序地归置好,一维的带子就应该够用了。同时,也不需要太多种类的记号,因为更复杂的记号总可以由简单的给组合出来。比如,0、1和空白,就可以在二进制下做任何运算了。 人做计算时用纸,自然是为了看清纸上的数字,把下一步的结果用比较原子性的操作(比如一位数的加减乘除)一个个算出来,写到纸上,如此一步一步反复直到得到结果。所以就需要和草稿纸交互作用的机制,这在人就是用眼睛看,用手写。同样,图灵机的带子也有相应的读和写的机制。读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把带子上特定空格的 记号 给区分出来:0就是0,1就是1,空白就是空白;写的意思,就是在带子的特定空格放上个0或者1,替换掉了那里原来的记号,或者把那个格子抹成空白。我们平时做算术,在任何一个时刻,要么读和要么写,总是只在一个位置发生,比如读出被除数的某一位,或者写上商数的新的一位。即使我们有可能同时注视或者写出多位数,但这也可以分解成单独注视或者写出某一位。同样,在图灵机里,读和写在任何时间,只在一个空格进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有个 读写头 ,它就好像磁带录音机的磁头那样,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总是在带子的一个特定的格子上方。要改变位置的话,就需要沿着带子挪动读写头,每次或左或右挪动一格。同样,如果需要挪多格的话,总可以通过反复挪动来实现。 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图灵机的带子是没有头的,读写头向左或者向右都可以无穷无尽的走下去。更准确地讲,这个意思不是说在任何时候带子的长度是无限的,而是说在任何时候假使读写头往以便走到了带子在当前长度下的最后一格,那么总可以在头上再接上一段带子,让机器继续运行下去。这就好像草稿纸用完了,总可以再添一张。 有了带子(草稿纸)跟读写头(眼睛和铅笔或者说磁头),还缺负责计算的组织运作的东东。完成这个事情的,就是所谓控制器。这个可以想象成一个小盒子。盒子有特定的有限数目的状态。在不同的盒子状态下,机器可以有不同的行为,所以这个盒子才叫做控制器。具体状态在盒子里面是如何实现的不重要,比如可以用指针的位置或者用算盘珠子的位置,重要的是状态和状态之间可以分得一清二楚不会混淆。 艺术化的图灵机 [原图取自: Wikimedia Commons ] 有了这些基本零部件,我们就可以讨论如何让图灵机干活了。在任何一步上,决定图灵机做什么事情的有两方面的情况:(1)控制器现在的状态(这可以对应于现在的任务做到哪一步了(比如在做加法的话,可以是刚写了和,现在该写进位了),(2)读写头下面是什么;图灵机可以做三方面的事情:(3)从当前状态转移进入下一状态,与此同时(4)在当前格子上写个什么记号(包括用空白抹掉当前记号),并(5)让读写头在带子上左移一格、右移一格或是原地不动。所以,图灵机每一步做的事,就是根据它的(1)当前状态qi跟(2)当前读出的记号sj,决定(3)下一状态qij,(4)写出的记号sij,和(5)读写头的移动方向dij。 这样,图灵机的任何一步都可以用一个五元组来描述:( q i ,s j , q ij , s ij , d ij )。这里的下标 i 表示控制器的当前状态 q i 是所有可能状态之一,下标 j 表示当前读到的记号sj是所有的可能记号之一。两个合在一起的 ij 就表示新的状态 q ij ,写出的记号 s ij ,移动的方向 d ij 是由 q i 和 s j 共同决定的,或者说这三者分别都是 q i 和 s j 的函数。给定特定的一组( q i ,s j , q ij , s ij , d ij ),就是给定了图灵机在 q i 和 s j 下的行为,所以可以这样的五元组叫做图灵机的指令。当 q i 和 s j 不同的时候,就是说处于不同状态,读取不同记号的时候, q ij , s ij , d ij 相应地也可以取不同的(或者相同的)值,这样我们就有一些不同的五元组。把这些五元组都合到一起,就得到了决定了机器行为的 指令表 。我们通常想象指令表是存储在控制器里的,读写头是连在控制器上的。这样,在任何时刻,控制器就可以根据它的当前状态和带子上当前格子里的记号,决定图灵机的行为。 这里,有必要强调说明一下图灵机 彻底的离散性 。具体说来,带子是离散的:一格就是一格;记号是离散的:一个就是一个;控制器的状态是离散的:此状态非彼状态。读操作的区分和写操作的改变是离散的:读写头下面的是0,读到的就是0,写出的是1,格子上面出现的就是1,读的是啥、写的是啥不会有任何模糊之处。读写头移动是离散的:一格就是一格。状态转换是离散的:从状态甲到状态乙,没有中间状态可言,不会有混淆,不会有交叠。时间是离散的:读写操作、读写头移动、状态转化都是原子性的,一步完成,一步就是一步,没有完成了一半这样的说法。 举个具体的例子:二进制串奇偶性的检查。这里所谓的奇偶性是指二进制串里面有奇数个还是偶数个1。二进制串奇偶性这个概念挺有用。比如你和朋友之间发送消息,事先约定所有的消息都是7位,比如0101010,1110110,1111110,如此等等。这三个串里面,前两个有奇数个1,是奇串,后一个有偶数个1,是偶串。假设你们进一步约定,在发送消息前,每个7位的消息串尾巴上再增加一位,叫做校验位。这个校验位根据消息串的奇偶性来设置:如果消息串是奇,校验位就是1,否则就是0。这样,上面三个消息串在增加了奇偶校验位之后,就分别是01010101,11101101,11111100。然后你的朋友再把这样的包含校验位的8位的串,比如11101101,发送给你。如果传输正常,那么不管你的朋友发的是那个消息,这个8位的串都应该是偶串。这样,当你每收到一个串的时候,就可以对它进行 奇偶性检验 。如果你收到了一个偶串,比如11101101,那可能就没有问题(当然也可能有,比如,本来传输的是00101101,结果半路上前两位给反转而变成了11101101)。但是,如果你收到的是个奇串,比如10101101,那你就知道这中间肯定出问题了,至少有一位的0和1(一定有奇数个0和1)给反转过来了。于是,你就可以要求你的朋友重新传一次。通过这种奇偶校验,就可以抓住传输中发生的错误。 这个很有用的奇偶性检验,可以用图灵机来实现。把一个二进制串,放到带子上,串的两头的格子都是空白,读写头对准最左边的那一个非空白的数字(0或者1)。机器的任务是扫描并抹掉整个串,如果是个偶串,就在结束运行之前在带子上留下个0,如果是个奇串,就留下个1,而带子的其他格都是空白。 下面这个指令表,就能让图灵机实现奇偶性检验。在运行开始是,初始状态为偶。表中的H的意思是HALT,就是停机。遇到这个状态,机器就不再运行了。(所以,H不出现在 q i 那一列里面)。 ────────────────────────── ─── ─ ─── q i s j q ij s ij d ij ────────────────────────── ─── ── ─ ─ 偶 0 偶 空白 右 ────────────────────────── ─── ─ ─── 偶 1 奇 空白 右 ────────────────────────── ─── ─ ─ ── 偶 空白 H 0 - ─────────────────────────── ─── ─ ─ ─ 奇 0 奇 空白 右 ──────────────────────── ─── ───── ─ 奇 1 偶 空白 右 ─────────────── ── ─ ────────────── ─ 奇 空白 H 1 - ───────────────────── ─── ──────── ─ 下面看看为什么这个指令表能够完成任务。根据读写头当前所遇到的符号sj,首先,如果遇到0,就不改变状态:偶还是偶(第1行),奇还是奇(第4行);其次,如果遇到1,就改变状态,从偶到奇(第2行),从奇到偶(第5行);最后,如果遇到空白,读写头下面的不再是0或者1了,说明整个串都检查完了,这时,就可以根据状态输出0(第3行),或者输出1(第6行),并进入停机状态H。请注意,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进入停机状态H的时候,读写头不移动之外,读写头总是在向右移动;此外,除了进入H的那次,每读完一格,就把那格擦掉,所以 s ij 总是空白。 那么,我们通常所谓这个或者那个图灵机,就是指给定了一个如上表那样的指令表。给定了指令表之后,带子上的输入可以变,只要满足初始状态设置和读写头初始位置的条件,一个图灵机就应该可以对任何合法的输入串进行指令表所实现的处理。 跟学习编程序一样,学习理解图灵机如何运作的最好办法跟踪执行一些指令表和自己构造一些完成各种简单任务的指令表,比如做二进制加法、判断一个串是不是回文等等。 [声明:此处的图灵机,细节上不同于Turing于1936年提出的,属于现在比较通用的改进型。这里是基于明斯基的Computation: Finite and Infinite Machines。奇偶校验的例子,来自该书第120页。]
个人分类: 电脑人心|5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脑人心 之 计算机能思维吗?(二)图灵的机器(1)源起
luocun 2010-9-17 10:55
今天,计算机跟数学和形式逻辑之间恐怕显不出什么特别的天然联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和工程并不比物理、化学、生物来得更数学。所谓计算早已不再是当年算数那样的意思了,而更多的是在对付电子游戏、手机短信、文档编辑等等。然而,作为理论计算机科学源头的图灵机,在它的起源上是和数学与逻辑分不开的,特别是数学和逻辑里面的元数学运动。 元数学运动起源于1900年前后,其动力来自于数学家们澄清数学基础的努力。当时在几何学、数学分析理论、算术的公理化等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基础性问题。后来,由于罗素、怀特海、弗雷格、皮亚诺、希尔伯特等等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的努力,元数学和数理逻辑得到长足的发展,解决了不少问题。到了1928年,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很乐观地预期,数学将在不久的将来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不过,他在讲话时也提到了四个问题:这些涉及如何通过证明来确立数理逻辑系统的一致性(就是说不自相矛盾的)、完全性(就是说系统里所有的真命题都在系统中可证)等等。 不过,很快,希尔伯特就开始失望了。奥地利逻辑学家库尔特哥德尔引入递归函数的概念和给逻辑推理编码的哥德尔配数法,于1931年证明了包含自然数算术的一阶逻辑系统的不完全性,表明了如果这个系统是一致的,那么系统里就存在这不可证明的真命题,所以是不完全的。[此处谢谢真傻兄指正!] 希尔伯特和艾克曼(Ackermann)在他们1928年编的逻辑课本里面,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可判定性问题。这是在问存不存在确定的有效过程或程序(effective process or procedure),给定任何一个形式化了的关于算术的命题,这个程序将可以判定其真伪、或者判断它是否可证明。这个问题和哥德尔解决了的完全性问题不同。 首先,它涉及有效过程这个直观的概念,并没有也不可能有明确的形式化定义的,而是取决于人们如何具体安排和构造这样的程序,而这些安排和构造的可能性可以说是没有明确的边界的。 其次,它只要求针对一定的属性进行判定,而并不要求给出证明。就是说,这只是在要求按照程序就能给出是或者非的答案,只要求答案正确,而不要求给出任何理由或者推理过程。比如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分解成两个素数之和。咱们对判定程序的要求就是,如果把这个命题作为输入,程序要输出是或者非,判定这个猜想的真伪。这样,即使这个猜想被正确地判定为真,咱们也依然不知道如何去证明这个猜想,但是(如果这个程序是可靠的话)至少可以知道它是真的。 1935年,图灵刚刚从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本科毕业,留在那里做研究员(fellow)。他从Newman的课听到这些后,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把判定问题搞通了,论证了在他自己提出的一种非常一般化的后来叫做图灵机的对有效程序的形式化之下,存在不可判定的问题。由此图灵在1936年春写完了著名的《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一个应用》这篇理论计算机科学的奠基性文章。不过,丘奇(Church)在一年前已经用另外的一种叫做演算的形式化方法,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当Newman给图灵看丘奇论文的清样时,图灵颇为郁闷,后来给自己的文章补充了一个附录,证明它的图灵机和演算是等价的,然后,发表了他的论文。 其实,虽然图灵的结果比丘奇的结果晚出来大概一年,但是由于跟丘奇的演算,以及同样是等价的哥德尔的递归函数相比,图灵机的构造要直观很多,可以说更直接地反映出了有效过程或者程序这个直观概念的关键部分。所以,当哥德尔自己看到图灵的构造,也信服地表示,图灵机反映出了问题的基本要点,这些等价的各种形式系统看来确实是抓住了直观上的有效过程的核心。 更具体一点,图灵在这篇文章取得到了一系列重要结果。首先,他提出了图灵机这种有效程序的模型,用于模拟一切算术和逻辑操作;其次,他开发了一套把任何图灵机加以编码的方式,并构造出以这些编码为输入的通用图灵机,能够执行任何其他图灵机的编码;然后,图灵说明了图灵机这种构造能够进行很多计算,包括圆周率和自然对数的底e等等;此外,图灵说明了存在着可以准确定义,然而不能由任何图灵机完成的问题,比如判定任何给定的图灵机是不是只有有限多的输出,说明了存在着图灵机不能输出其二进制表示的数,从而指出了有效程序能完成的工作的限度;最后,他把希尔伯特的判定问题化约为数字的生成问题,证明了判定问题不可解:不存在图灵机意义上的一般性的判定程序,可以就任何给定的关于自然数的一阶逻辑命题进行可证明性的判定。
个人分类: 科学网|40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电脑人心 之 引言(十)答案随风
luocun 2010-8-2 08:52
上回说到,这个系列的计划就是要把AI历史上关于电脑人心可能性的各种正反辩论重温一把。其间,我会自任电脑们的粉丝律师,冷眼旁观这些辩论,审视它们的来龙去脉,加以有理有据有情的批判性反思。最后,基于这些辩论以及对它们的反思和报告,我将代表广大过去、现在、未来的电脑同志们就电脑人心的可能性给出一个负责任的说法。(听起来有点发言人的味道了吧。) 性急的读者或许会嚷嚷:嘿,那答案是什么?你直说呀!我请Bob Dylan帮我回答如何: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如果这不够清楚的话,那等到这个系列结束的时候──如果它有结束的那么一天的话,一切就都会清楚的。 正经一点呢,我的意思是说,这个电脑人心可能性的问题没有先验的答案,没有从一般原则出发的答案:不存在关于电脑和人心的一般性原则,从它们出发,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知道电脑人心是否可能。或者说,电脑人心的可能性,不可能以下面的形式来判定:人心是A,电脑是B,A和B的关系是如此如此,因此电脑人心的可能性就是这样这样。 所以说,所有前面提到的和后面将要详细讨论的原则性争论,其设问也好,其结论也好,都不足以从原则上给出个答案来。哪怕所有的辩论都挺有意思;哪怕所有的辩论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论上、原则上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以为电脑有什么本质,使得人心水平的人工智能可能或者不可能,那我们就都错了。 这当然是个否定性的答案:就是说电脑人心即使可能,其可能性也不是植根于任何已知或者尚待发现的电脑的一般特性的。然而,这个答案也有其肯定性:就是说,没有任何电脑的特性会阻止我们理解和造出电脑人心。电脑没有本质,所以,没有什么它的属性会妨碍人工智能取得成功。电脑没有本质,所以,也没有什么它的属性能够保证人工智能将会取得成功。 如果要完全正面地讲的话,电脑人心可不可能,这个问题以及它的答案,都是历史性的。因为,电脑或者说计算机,不是一个抽象的类别,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没有可以划定的边界可以把所有过去、现在、未来的电脑们框在里面,把所有非电脑们排斥在外面;也没有任何本质可以将电脑和别的东西区别开来。所以,我们不知道在制造和理解电脑人心的征途上,我们将会有什么武器和工具可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我们将会有层出不穷的新工具、新武器可以用。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并肩发展的这60多年里面,我想这一点应该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是历史的可能性。电脑人心可不可能,不是在于电脑是不是什么,而是在于我们将如何来制造、运用和理解电脑,以及如何理解人心。这是一个我们如何去做的问题。 就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而言,具体到我们的时代,按照Brian Cantwell Smith的说法,我们正生活在指号炼金术(semiotic alchemy)的时代。信息时代的牛顿还没有诞生。(别忘了,牛顿,这位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也是最后一代炼金术士之一。)我们恐怕最多也就是身处像伽利略那样摸索的时期。 不相信?请想想有多少流行理论把比特串误认作信息内容本身,就好像一条还没休息啊?的短信,其内容真的只有不到100位似的。想一想,这像不像把质量(东西的多少)误解成重量(东西在引力场里面的份量)? 还不相信,再举个例子:我们机器里都有各式各样的很多文件吧。今天,如何组织这些文件真是个头疼的问题。我们似乎面对两个选择,或者用子目录(文件夹)的方式,或者按照内容或文件名进行搜索;而我们又往往觉得两者都不够好:前者太僵硬,假设文件只能有一种分类方式;后者太冒险:那个文件肯定在机器上什么地方。可是我用这个词怎么找它不着呢? 后代会笑话我们的: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搞不清楚,真像当年笛卡尔、莱布尼茨他们动量和动能拎不清啊。是啊,我也觉得这样的问题应该有个很清楚明白的答案,可我们确实还没有啊。生得早了点啊。 从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到人类登上月球,大概是三四百年时间。今天的AI(包括Boston Dynamics的机器驴子之类的东西),我觉得恐怕应该算是伽利略、笛卡尔时代的钟表水平吧。恐怕再来个三五个甲子,两百到三百年,电脑人心造出来是有可能的。 可是,光是造出来,其实不是最难的。更高的要求是,这得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制造。 千万不要以为,什么东西我们如果能制造就能理解。人们已经世世代代地造人了:一朝欢乐,十月怀胎,经年抚养。然而,又有多少人懂得生儿育女的生理机制和长大成人的社会、文化、心理过程呢?自己往往并不懂得自己的制造,这一点也许不一定需要龙应台女士来点醒吧。编过很复杂程序的朋友们,或许也会深有同感吧。而这往往还只是思维、行为上的理解。更不要说是在伦理上对自己的制造──孩子也好、电脑人心也好──充分负起责任来所需要的那种理解与实践了。 所以,说到底,电脑人心可不可能,如何可能,后果如何,是一个怎么做的问题,是一个我们如何在信息时代书写历史的问题。 和平的可能性是越战期间Dylan们所每天面临的问题(今天也仍然是我们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这些给NATO国家交军火税的人们);电脑人心的可能性是信息时代的我们将会长久面临的问题。两个问题都有它们的时代性。两个问题,归根到底又都是个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时代里书写历史、创造未来的的问题,是人心(或许还有电脑人心?)要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什么样的世界的问题。 所以,答案呢,我的朋友啊,正随风飘荡。
个人分类: 电脑人心|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Cold Spring Harbor
yandayang 2010-4-19 17:19
前几天看科学网沃森克里克俩人中的一个说到过中国访问,其中提到了冷泉港(ColdSpringHarbor),昨天再翻莫顿的科学社会学,发现了以前没发现过的寒春港(ColdSpringHarbor),今天上网一搜,有人为了避免麻烦直接翻成斯普林港。不知道这英文背后有啥典故没有,我猜冷泉的可能性是不是会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