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民日报

相关日志

忆秦娥•贺《人民日报》七十华诞
热度 1 hucs 2018-6-17 10:41
忆秦娥•贺《人民日报》七十华诞 七十载,光荣履历人民爱。 人民爱,报刊统率,四方崇拜。 中国表述真精彩,雄文跨入新时代。 新时代,吉祥开泰,冠名中外。 注:胡春松作于南昌大学,2018年6月15日。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中共党员,国家公派赴美留学回国人员,南昌大学在职博士(生),医生,诗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博客中国》个人专栏,入驻中国诗歌网。作者是 “ 春韵 ”(2013 年 ) 、 “ 岭峰体 ”(2011 年 ) 、 “ 五美 ” 标准诗歌 (2013 年初 ) 的命名者、提出者和建立者。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集《青春诗语》(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诗集《江西情 • 中国梦》、《地震 N 章》及《佳节诗语》均待出版。另有 “ 青春三部曲 ” 之《青春论语》(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和《青春私语》(写作中)。诗观:诗歌如药( 2011 年)、诗歌如中药( 2017 年)。作者参加 2016 年 “ 诗词中国 ” 大赛,初选 “ 种子作品 ”43 首,作品发表于《人民网》 (2013 年 ) 、《诗歌赣军》( 2016 、 2017 年)和入选《 2016 江西诗歌年选》,是建立中国 “ 国家诗疗协会 ” 倡导者,科学网博客访问量已逾 219 万次。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49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道德沦丧是当前经济滑坡的根本原因
flysky97 2018-5-7 08:58
导语: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诚信、善良、守信,然而我们长大之后看的现象却是截然相反的,似乎坏人更容易得逞,越是诚实的人越受到排挤,而对企业来说,投机取巧的企业似乎更容易赚钱,而遵守秩序的企业却寸步难行。 现在的商业一片萧条:工厂倒闭;商店关门;虚拟经济都是泡沫,实体经济都是累赘;产品利润越来越薄、挤压却越来越严重;企业埋怨招不到人、人们埋怨找不到好工作;商品流通越来越迟缓,货币却在上空狂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来看一下当前社会的“中国式思维” 先来看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判断明年经济将是最差的一年:“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2009年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最复杂的一年”;“2012年可能是最困难但也最有希望的一年”;“2013年可能是中国最困难的一年”;“2014年将是最困难一年”;“2015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2016年可能是最困难一年,大家要准备过苦日子”; 现在到了2017年年初,相信大家一定有这样的感觉,今年确实生意不好做,然而我们应该可以感觉到:2017年似乎比2016年还要更差…… 所以,其实真相是:经济一年比一年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先来看一下当前社会盛行的“中国式思维”(漫画来自网络) 1、当前社会中国式思维之——私下好处 这就是传统做生意的现状:在各行各业、各个角落,都有人走后门搞工程,都有人塞票子中投标,于是就有了豆腐渣桥梁,有了塑料板井盖,有了毒奶粉等等。诚信的缺失如同瘟疫蔓延,泱泱大国似乎成了一个充满虚假、欺诈、伪造的染缸,这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社会中国式思维之——不懂感恩 3、当前社会中国式思维之——过马路 大家看明白了吧! 为什么现在生意都不好做了? 为什么现在生意都不好做了?因为社会丧失了最基本的东西:信用。 而“信用”恰恰是商业的基石。有了“信用”才会有金融。正因为你相信我,我也相信你,我们才可以放手去干。如果你不信任我,我也不信任你,那大家就会互相大眼瞪小眼。 而现在大家都失去了原则和底线,人与人的基本信任都没有了,因为没有信任,老板不相信员工,员工也不愿付出,因为缺乏诚信,我们无法生产出世界名牌;因为只想赚快钱,我们的产品永远只会山寨。 用心感受一下现在的社会现实吧,我们从来没有如此这般互相提防、人人自危,几乎人人都被束缚了手脚。于是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低。与其说我们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还不如说我们遇到了千年难逢的人性危机——信任危机。 我们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太野蛮和粗放了,都是以牺牲“诚信”为代价的,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受契约精神的束缚,于是我们的经济像一匹脱缰的马,拼命狂奔,而一旦度过了兴奋期,就会迅速疲软。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要诚信、善良、守信,然而我们长大之后看的现象却是截然相反的,似乎坏人更容易得逞,越是诚实的人越受到排挤,而对企业来说,投机取巧的企业似乎更容易赚钱,而遵守秩序的企业却寸步难行。 再举个例子,之前某天猫水果店宣布倒闭了,原因是这样的,这家店主看到农民的菠萝滞销,于是跟农民谈了一个价钱,然后在聚划算帮农民卖菠萝,结果1天就卖了60万斤。然而当他们去农民那里收购菠萝时,很多农民看到菠萝供不应求,于是坐地起价,从原来的2到3毛,涨到1.2至1.5元,导致菠萝的成本高涨,甚至还有农民代办掺杂三分之一熟果,导致发货和品控出现严重问题,这家水果店结果一下损失50万,水果店宣布破产,这家水果店老板也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大学生,没想到还是栽在了农民手里。 现在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如今整个社会,都在为失去“信任”而付出代价。从假烟假酒假文凭,到假账假证假报告;从关系百姓民生的毒米、毒酒、毒奶粉,到影响产业财经的基金黑幕、股市造假、证券骗局,我们还可以听到假球、黑哨、兴奋剂,听到论文抄袭、学术失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功利目的的驱动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会漫生出诚信缺失的丑陋与罪恶。传统文化里的“仁、义、礼、智、信”中,现在一个都没有了,老祖宗留下来的美德被不断糟蹋…… 因此,我们目前最迫切的不是如何保持经济的增长率,而是如何构建社会的诚信体系,只要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关系,信任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基石,它是社会运作的效率提高的根本保证。 未来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信用破产”,信用一旦破产将会一败涂地,而只要你还有信用在,一定可以贵人相助、四方支援。 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现在虽然经济处于寒冬阶段,但这恰恰也是我们重塑形象的最好阶段。只要解决“信任”这个问题,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才有真正的发挥之地,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马云说过一句话:中国下一个红利是“信任”。一旦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信任体系,这就意味着社会有了一个公共、公平、合理的游戏规则,人人都在遵守这个规则的前提下去创新和竞争。一旦人人遵守规则、互相信任,那么道德自然就会兴起!这才是中国复兴应该走的道路。 未来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IP、独立的经济体,以信任为链接,重新构建社会的关系脉络,这就好比打通了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这恰恰就是下一轮经济繁荣的基础!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4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交叉学科支撑
dsm9393 2018-4-23 13:45
也谈交叉学科支撑 都世民 2018-04-16 ,光明网有一篇评论:“ 给交叉学科多一些支撑 ”。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诗瑶 。笔者近几年是无心插柳,由于兴趣和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习惯,进入交叉学科研究。过去从事电磁兼容研究是属于边缘学科交叉。如今从电子学领域进入生物学,跨度太大,要想搞清一个问题是很难的。为了搞清家人得帕金森病的病因,先从网上搜索,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名词到概念,由碎片化知识到系统了解,这需要两三年时间。就是找跨度大的书刋就很难,除非到北图。现在退休了,无人考核,不担心完不成科研计划,否则很难坚持。 从《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看,国家很重视交叉学科研究,从基金申请和论文交流以及教育等多方面改变,以促进交叉学科研究,由此引爆原创性成果。否则选题重复、选题跟踪国际热点的趋势不可能改变。科学网不时有文章讨论论文影响因子,如果原创性论文,别人都没有研究,这影响因子就不会高,这种论文数量也不会多。一旦形成热点已经是一年或几年后的事情,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重视。 引力波问题是世界关注,可是引力波是测波还是测粒子?谁能说清?引力波概念来自西方国家,我国媒体怕此项目缺失,报道了国内的研制大计划及相关情况。到底这个大科学项目我们原创在哪里?陳方培老教授提出的引力子概念能否实验验证?这可是中国人提出的概念。如果国家层面有专门机构收集原创性概念的提出,有机构进行评议,评审机制不涉及门派、资金分配和评奖,能基本做到公平公正,我国原创性课题就会多一些。 交叉学科研究容易引起嘲笑,因为中国有句古话: “隔行如隔山”。也就是说你不是学科内人士,别人看不起你,你的文章不能发表,你没有话语权。甚至被权威打入冷宫。还会被扣上“伪科学”大帽子。这是原创性研究的障碍之一。当然跨学科研究必须打持久战,千万不要想短期就会有所发现。麦克斯韦理论的提出是集前人的成果提练而成。对肉眼不可见的研究对象更是难被社会承认。研究者必须有清醒认识,此时必须将名利置于脑后,否则苦恼万分,甚至会患病。 交叉学科研究形成的新概念和相关分析提出后,往往得不到关注,其原因在哪里? 一是会否定传统观点, “冒犯”权威,欢迎者毕竟少数,因此提出这方面问题要小心谨慎; 二是跨学科研究时必须对所跨学科尊重,提出的不同看法必须有权威性理论支撑,不能以自己从事的学科知识硬套,会出错。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就要换视角另寻思路,用别的办法证明提出的疑问和论点。这又要化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研究。 三是提出新的疑问和看法必须有直接证据证明,这往往难做到,无论是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都不具备条件,因此文章难发表。现在审稿和写稿都注重数据,无非是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若是两者都没有,就难发表。 交叉学科论文审查困难,难在跨学科看不懂,人家经过長时间研究,审稿人不会承认自己看不懂,必然找理由不通过。除非遇到知音和伯乐,否则会石沉大海。 如果国家层面能组织退休科研人员,在他们研究范畴,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引导年青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让他们了解交叉学科研究是很难的,怎样去交叉融合,必然有自己专业特长,才能联想出新概念。这是艰苦的过程。年青人敢想,精力充沛。 李福利教授在 “ l00 个交叉学科难题”一书中,发表一文:“自然科学四大基本问题的交叉与统一”,提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0 世纪是学科细分的年代, 21 世紀应是细分的学科综合的年代。我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一问题。小宇宙的研究想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是很难突破的,中国人祖先一直是以系统观认识世界,而西方国家以细分学科方式认识世界,以细胞、基因概念研究小宇宙,缺少系统性综合研究,因此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非常重要。
个人分类: 博客|2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争鸣怎样成为常态?
热度 1 dsm9393 2018-3-20 18:02
科技争鸣 怎样 成 为 常态 ? How does technological contention become the norm? 都世民 关键词:科技争鸣,人民日报,蒋春暄 2018-03-19 , 人民日报 刋文: “ 让科技争鸣成常态 ”。笔者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感到这篇文章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科技争鸣 ”。 要不要 “科技争鸣”? 人民日报 文章指出: “ 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已迎来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并重、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新阶段,公开、平等、理性的讨论乃至批评,理应成为各方乐见的常态。 ” “ 科学无禁区,真理愈辩愈明。无论是对国家的科技计划和管理政策,还是对某项具体的科学发现、技术成果,科技同行展开公开、平等、理性的对话、讨论乃至批评,是一个国家科研环境、科学文化健康与否的重要体现,也有助于减少科技决策的盲目性,有利于科技本身的良性发展。 ” 笔者思考 ”科技争鸣“是常见的事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这是不争的事实。 科技争议有多种表现:通常科研人员感受到的是论文及著作发表后有异议;成果申报及评审有异议;基金申请和评审有异议。 科技争议有多种表现形式:有单位内部;有期刋发表;有全国性;甚至有国际性。有的争议不引起社会与论关注;有的引起国内外与论的关注。其差异很大。通常科技争议发生后怎么处理是个问题?一篇论文发表后有不同意见,期刋通常审查后发表刊误或不同意的反驳文章。也有撤出发表的文章。各国处理方式不太相同。因为争议的问题各式各样,各期刋的规定也不完全一样。 有没有 “科技争鸣” ? 人民日报 文章指出: “ 新近出版的 2018 年第 2 期《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英文简称 “CCCF” ),发表了黄铁军教授的文章《也谈强人工智能》,对上期周志华教授的《关于强人工智能》和李国杰院士的《走务实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提出批评和反驳意见。对此,李国杰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在题为《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平台》的 “ 主编评语 ” 中大加赞赏: “ 我一直希望 CCCF 成为学术争鸣的平台,期盼多年的局面终于看到一点苗头,感到十分高兴。 ” 过去也发生过,韩春雨论文事件;蒋春喧证明费马大定理的争议;朱请时的讲演引发的争议;中医的阴阳理论和经络学说被有些人说成不科学、伪科学等诸多影响颇大的争议,在国内外都有影响。 让人痛心酸心气愤的争议 近日蒋春喧的争议的诸多文章又重现露出水面。百度网、道客巴巴网和搜狗网却将这一争议展示出来,笔者过去知道此事,也看过有关报道,没有想到有这么多文章。搜狗网展示有 “ 蒋春暄 _ 搜狗知识( 全部约 10090 条结果 ) ”其内容条目如下: · 2014-03-08 6 个回答 蒋春暄 为何要攻击 蒋春暄  - 搜狗问问 · 2016-05-18 1 个回答 蒋春暄 的学术研究 _ 百度知道 · 2008-10-20 1 个回答 蒋春暄 对数学界作出什麽贡献了 _ 百度知道 此事争议不是让人 ” 尴尬 “,是让人不敢言,无论是朋友、网友、同情者还是记者都受到压抑,蒋春暄还被拘留过,他做错了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 我们都尊重院士,但有的院士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自已,何祚庥等凭什么说蒋春暄的数论是伪科学、是垃圾?他看懂还是看不懂他的论文和著作,都可以不责怪,但对蒋春暄的劳动成果应当尊重!应当建立合理的评审制度。蒋春暄人生道路坎坷,生活艰辛,是他的缘,这可以理解。是他一个人的事,其实这又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我们不希望以后的年青人还会遇到这样的事。 建议 1978 年 11 月 15 日,我给人民邮电出版社写了一封信,对章日荣先生的著作提了几个问题,事后出版社回函,推荐出版人茅于寬教授给我来信,章日荣先生也多次来信,非常认真细緻向我解答提出的问题。没有想到这事被中国电子学会推荐到年会上进行面对面讨论。当时几位院士蔡金涛、刘盛刚、林为于,还有谢处方、陈敬熊等前輩都很关注和支持科技争呜。至今几十年过去了,历历在目。笔者亲自经历,深深感到科技争呜的必要性、重要性,是前輩科学家对年青人的爱护,对科学研究的尊重,他们德高望重,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各学科已经退休的科技专家,他们一生实践,退休后还在从事研究,身体尚好的人,让他们参与一些评审,但必须是不带学生、不申请基金和报奖的超脱者,可兔除私心、门户之见、名利等困扰,让他们为国家和部门评审再做点贡献。如若发现不负责任和有私心者及时淘汰。不能再以中科院作为国家级评审的唯一单位。希望有关部门考虑。
个人分类: 博客|2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灯下那些日子
sdbszyl 2017-6-17 09:12
《滨州医学院校报》大庆,是全校的大喜事,值得祝贺、铭记。编辑部很早就邀嘱写点东西,倍感荣幸。时光的脚程总是超过成长的速度,人生的道理总是在时光溜走之后才让懂得它真正的含义。荷香梅雨的季节,回首读书笔耕间的那些小喜悦、小收获,眼前浮现出来的是明暗飘忽式样繁多的灯火。 把我和报刊文字第一次联系在一起的是那盏煤油灯。晚饭后的冬夜那么长,小院里落雪萧萧,屋内豆苗大的昏黄里,奶奶的唠叨中,爷爷的纠正下,我磕磕巴巴地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万元户的致富路” …… 等大人不怎么注意了,忙着去看《大众日报》的“丰收”版,《人民日报》的“大地”版,“小辣椒”的幽默,黑白木刻的严肃,庄重之外的这些更符合口味。不知道,是党员的身份让爷爷感受到知识的神圣和铅字的份量,还是后者坚定了他的信仰,反正他将崇拜文字的虔诚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岁月嬗变后伴着终生的是对文字的敬畏与敏感。将铅笔字变成铅字,一直是少年的梦想,直到现在也是难以割舍的一个情结,情感系之,终老不疲。 都说追求的过程比结果更美,其实晨鼓暮钟在悲凉中形成节奏也是正常,在那段清苦的年月里,一直悬挂着灰暗的灯。青春的日子,叛逆倔强,家境沧桑,亲人撒手,整个世界充满着未知和无奈。高一暑假,语文老师布置做手抄报,上交的是一份“愤青”的吐槽册——“灰色的天空”——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抨击、对贫穷和黑暗面的放大,那是第一次将自己的文字排列成报纸的样子,设计了版面和插图。结果可想而知,被点名批评,老师用“文字优美,阳光大气”的评语高度评价了另一份手抄报,它的名字是“春华秋实”。这段经历,印证了文字写作的主观性,它是个人的,关于生活、人生乃至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回首来看,好的结果带来快乐一时,坏的结果也只能是忧伤一阵子,无论好坏,谁都绕不开的是生命的轨迹。这之中,文字承载着不安于现状的灵魂,展现着对未来的探索和顿悟,纵然苦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韵味。 花开花落,风来雨去,桐花绽开的芬芳里,即使在午夜阶梯教室的吊灯依然亮着。90年代的大学,社团活动简单,但名目繁多,关于写作的天生带着优越感和吸引力,那时诗歌、演讲、辩论还是高校里的佳宠。很快就加入了学生会的写作班子,中午、晚自习后,阶梯教室里、宿舍里,无论是阳光还是灯光的照耀下,不停地读书、思考、写作。系里的小报,征稿、编辑、刻板、油印、分发,躬亲每一个环节;校报的通讯员队伍,报名、录用、培训、联谊、发稿,激动每一个时刻。整体旧物时,印有自己名字的大学报刊,烫金的校报通讯员证书封皮、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证书装在一个最为干净漂亮的信封中。现在想来,最清晰最深刻最眷念的已经不再是荣光,而是那段过程之中的辛酸泪水与幸福快乐,这些都是文字给予的。 走上工作岗位了,有了住所,便有了宁静的夜晚,有了台灯下的茶香和笔下的神思。尘世中,有太多一段段的沉积和另外一段段繁华的开始,也只有文字,把俗物中的肉体和灵魂拉升起来,推进到精神之旅中。热爱文字工作的,没有不在意报纸的,与《滨州医学院校报》的情缘,没有开始,读报、写稿好像都是自然而然的,只有打开桌上的灯,拿起手中的笔,空灵就驱逐了辛劳。忘不了,一篇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稿子,老主任黄悦新在开水房里和我的细声讨论;忘不了,一次上报省级表彰的典型材料的梳理,编辑部骨干的勤勉;忘不了,学校党代会结束后社论的撰写,校报人的坚守……职业生涯里有太多的喜悦,和校报的同志们第一时间分享,无论是通过微信、QQ,还是纸质稿件的编纂与修改。通过校报,了解了校史,助力了学校,给个人 积累了一定的功力;也是通过校报,让自己还能静静的感受读书的幸福、写作带来的快感,让自己惊醒着在快乐和笑容中很容易忘记的曾经伤痛,保持着思考和理性。校报,通过铅字,滋润着一棵棵思想的芦苇。 校报,让我回味起内心的灯火。唯有祝福,才能表达谢意:以思想造影响,以权威铸品牌,以创新促传递。
1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让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蹚水的?
szf864 2017-6-17 09:03
新浪一篇《贵州高校积水 保洁阿姨背大学生 过河 》的文章让六盘水师范学院有火的趋势,今早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也对此事做了短评: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保洁阿姨“蹚水背大学生”的视频近日在网络热传。校方昨日回应,事系自发行为,并非校方组织,将对几名保洁阿姨进行表彰。从图片中看保洁阿姨甚至连男生都背了,观众们的评论一致地为这些大学生们判了死刑,恶评如潮。但在热闹的同时是否需要细想下,是谁让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蹚水的? 可能有人会质疑说不管是谁让保洁阿姨背的,大学生也不能轻易就上背啊,起码扭捏假装下不愿意,然后被人强按在背上背走,这样面对质问时可以狡辩下说我不自愿的,是被背的,如此也就能心怀坦荡了。 还好这里只是用了清洁阿姨背大学生的标题,其实那些记者朋友们不知道,这其中还掩藏着研究生勒。若是标题换成《贵州高校积水,保洁阿姨背研究生“过河”》说不得更具吸引力。网络新闻得小心,往往展现的只是一面,在对同学采访过程中,有学生说,也有很多男生背女生蹚水的嘛,咋就不让大伙知道知道呢,好人好事总是相伴而生的嘛!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回到主题谁让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蹚水的?这只是外相,其中或许还有另外的涵义。 1 、保洁阿姨能背男生过河,男生也没有过意不去,这事说明了两点,第一,这些男生瘦,第二,这些男生习惯了。这两点又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从前已然被人“背”习惯了,这只是一次正常的被“背”,不足为奇。瘦往往与吃相关,那就从吃饭这件小事来说起,现在的小孩能积极主动吃饭的越来越鲜见,大多数都是一群家长在后面端着饭碗低声下气地求着,“乖,再吃一口,我就给你买 XX ”,说不得那孩子还甩下一句,“我才不稀罕 XX ,凭啥给你们吃饭呢”,长久在为别人吃饭,自己没怎么吸收也就理所当然,瘦更是理所当然。“背”大学生蹚水这不仅是大学生蹚水这点事,或许家庭教育才是让人背了蹚水这事的起源。 2 、对这件事网上有留言说,背一次起码得给一百块才行。说不得人这些被“背”的娃们刚好有个土豪,请全班同学被“背”过去好像也毫无违和感,马克思主义思想都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专门背人或抬轿的都是正经职业。这本没什么错,但这件事是否只要有钱作为铺垫也就合情合理了呢?是否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这事其实可以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就无关道德问题了。或许社会正朝着正宗物质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对此事或许也是功不可没吧! 3 、转瞬又要期末考试了,这事本跟蹚水这事没关系,但期末考试就少不得有学生要求划个重点,说个考纲之类的,甚至学生还大义凛然地说,“老师,你得给我们划重点,其他老师都给划了,以前的老师也给划的,就你不划,我们都挂了对你也不好嘛!”小心翼翼地去问其他老师,其他老师说学生对他也是这么说的,这才明白学生是连哄带骗加撒娇这是就算成了,少不得有老师会给划个重点圈个范围,其实在无形中这些学生觉得好像办法可行,而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为背人的保洁阿姨。所以老师是否也要慎重下,以免让这事成为常态,蹚了这汪浑水。 4 、学校的回应本是为了息事宁人,但估计会受到争议。此事是自发行为,换句话说跟学校无关,说明咱们学校的后勤人员素质高尚,这是好事,在其位谋其政,保洁阿姨积极为广大师生服务。但此事却不能表扬,若是表扬了会让学生有“助人为乐”的幸福感,就好像打篮球给人传球,别人进了,会有助攻荣誉一般。另外大家应注意,这些图片和信息是来源于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说不得这只是学校的一些活动或娱乐之类,看“新闻”不能以点带面,从多角度沟通交流才好。 这事是从水开始的,数千年前我们就知道治水,堵不如疏,在责难之前或许得想想或许我们都曾是帮凶,不管是大学生、研究生也好,职员老板、官员与下属也罢,家庭、社会和学校都需要去引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既有洪水的灾难属性,也可以发电、灌溉等有益属性。 注: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让医生成为论文的主人
热度 1 jiaweibin 2017-5-22 15:32
● 医生评价制度不合理,不能成为论文造假的理由。医学论文造假比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更可怕,后者只是图财,前者可能害命 ● 医生有两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医匠”,第二个境界是“医帅”。科研是一名医生从“医匠”迈向“医帅”的基石 最近,知名学术出版商施普格林 · 自然旗下杂志《肿瘤生物学》撤销 107 篇中国作者的文章,称这些文章涉嫌伪造同行评审。此事沸沸扬扬,令中国医生颜面尽失。 如此大规模的论文造假,凸显了我国医生评价制度的缺陷。虽然医院声称对医生的考核是临床与科研并重,但实际上演变成 “ 唯论文 ” ,只问发表与否,不问质量如何。一名医生要想晋升职称,如果拿不出几篇像样的国际期刊论文,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医生临床水平很高,但由于论文数量不足,头发熬白了还是个主治医师;而有的医生既不会看病也不会手术,却凭大量的论文获得各种头衔。难怪有人说: “ 做 1000 台手术,不如发一篇 SCI (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 在畸形的评价体系中,很多医生被逼无奈,走上了论文造假的邪路。 但是,医生评价制度不合理,不能成为论文造假的理由。一名医生为了评职称,写不出论文就去造假,如同饿了就去偷面包、没钱就去抢银行,被警察抓住了还觉得委屈。其实,医学论文造假比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更可怕,后者只是图财,前者可能害命。因为医学研究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一旦形成论文,其数据和结论就会被广泛引用。如果医生写论文的动机不纯,弄虚造假,不仅败坏学风,而且误人性命。 还有人认为,医生只要会看病就行,不应该搞科研,也不应该写论文。这种观点也值得商榷。试想,假如医生都不写论文,评职称也不看论文,自然人人轻松,皆大欢喜,但医学能进步吗?事实上,临床和科研并不矛盾,彼此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果说临床是摘葡萄,科研就是酿葡萄酒,后者是前者的提炼和升华。中国的疑难病例很多,医生练手的机会也不少,但为什么诊疗水平比不上欧美?根源就在于临床与科研脱节。事实上,临床与科研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寻求最好的诊治方案。离开科研的支撑,临床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 医生有两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 “ 医匠 ” ,这样的人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积累,会看病能手术,但永远在做简单的重复劳动;第二个境界是 “ 医帅 ” ,这样的人兼具临床和科研能力,可以在病例积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创新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因而成为医学创新的引领者。做好一台手术,只能救治一个病人;做好一项科研,却可以带领一群医生进步。因此,科研是一名医生从 “ 医匠 ” 迈向 “ 医帅 ” 的基石,科研能力决定医生的境界。一名好医生,首先必须会看病,其次还要搞科研。既能看病又能搞科研,才是医生中的 “ 战斗机 ” 。会看病是基本要求,搞科研是更高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国家既需要专心看病的 “ 医匠 ” ,更需要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 “ 医帅 ” !这正如一名好厨师,会做菜是基本要求,会写菜谱是更高要求。如果既会做菜又能写菜谱,那肯定是令人膜拜的 “ 厨神 ” 。 当然,医生搞科研,必须以临床为中心,立足临床而不能脱离临床。凡是对临床有用的,就去研究;凡是对临床无用的,就不去研究。医生搞科研、写论文,一定要出于对科学的探索、对临床的热爱,其目的是让更多病人受益,而非为自己捞取名利。如果写论文的动机不纯,怀着一颗功利心去做人命关天的事,怎么可能结出 “ 善果 ” ? 国际医学期刊论文撤稿事件,揭开了中国医生学术造假的冰山一角,暴露了中国医生评价制度的弊端。为了避免类似事件重演,有关部门必须纠正 “ 以论文论英雄 ” 的导向,改革医生评价制度,降低论文在职称晋升中的比重。同时,建立论文造假惩罚机制,让学术不端者付出应有代价。惟其如此,医生才能成为论文的主人,而非论文的奴隶。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白剑峰; 医脉通 )
12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朱棣文:我的基因百分之百属于中国
热度 1 ericmapes 2017-5-22 13:26
朱棣文:我的基因百分之百属于中国 作者:潘朝晖沈峥嵘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7/5/2210:19:47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7017.shtm 图为朱棣文回访太仓时与学生交谈。资料图片 初夏时节,走进位于苏州太仓市区柳州路的朱棣文小学,右手边一条绿荫环绕的校园小道被命名为“朱棣文之路”。道路两旁的文化墙,布置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展示着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科学成果等。 这是太仓市第一所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学校。朱棣文小学校长陆莉玲说:“朱棣文小学前身是太仓市新区小学,为了表达家乡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的尊敬,便将学校命名为‘朱棣文小学’。” 教育要中西合璧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一个学者之家,他的祖籍与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一样,同为江苏太仓。1997年朱棣文以“光束蜜糖(雷射制冷捕捉技术)”抓住了原子,从而拥有了学术界最闪亮的光环——诺贝尔奖。 朱棣文虽然在美国长大,但从小父母就告诉他们兄弟3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的家乡在苏州的太仓,很多亲人都在那边。”他们兄弟仨也都是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朱棣文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 朱棣文的厨艺很高,喜欢下厨做菜,被同事戏称为“诺贝尔级的大厨”,以中国菜和墨西哥菜最为拿手。朱棣文回忆说,3兄弟跟妈妈在家里厨房包馄饨,“大家排成一列,妈妈负责调馅,大哥在前头擀面皮、放馅,我跟小弟在后面负责包馄饨,好像工厂的生产线一样,很有趣”。这也成为朱棣文难忘的童年回忆。 小学教育的真谛 “朱棣文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朱棣文小学校长陆莉玲说。2000年8月朱棣文到访学校,老师们就开始在报纸杂志上搜集朱棣文的有关资料和成长故事,编辑了2本校本课程教材。“我们从朱棣文精神上总结出‘格物致知、书香致远’两条,注入到校园文化中。” 在陆莉玲的校长办公室,墙上挂着朱棣文当时的英文题词,翻译过来便是:“小学是基础教育,是一个人在学习生涯中迈出的最重要一步,要在这里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在这份特别的英文版题词最后,写着三个中文字“朱棣文”,这也是朱棣文为数不多会写的汉字。 “当时,我们本想请他题写关于创新方面的内容,但他在参观完校园后,写下了这两句话。现在看来,这两句话才是小学教育的真谛。”朱棣文小学的首任校长王晓春动情地说。 无法忘怀的故乡 1998年朱棣文第一次到太仓时,受父亲朱汝瑾的嘱托,曾看过老宅的宅基地。那时,这条始建于明代的老街在老城区改造中拆除不久,新楼刚刚竖起,给寻根访祖的朱棣文多少留下了点遗憾。2000年朱棣文回乡,太仓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两个方案,准备在老宅原址上建一个“朱棣文祖宅”纪念场地。朱棣文选择了其中一个以翻开的书本的设计方案,上面用简单的文字介绍朱氏家族。他说,纪念场地要简朴,边上要有让人休息的椅子,让人感到舒适温暖。 在太仓的时间很短,但朱棣文还抽午餐前的一点时间去参观了军旅画家高仁歧的个人油画艺术馆。这里展出了60幅油画精品,但让朱棣文最欣赏的并不是军事题材的画作,而是一幅《江南水乡》小品。画面上,高高的石拱桥、清清的河水、古老的石驳岸以及老屋、马头墙,构成了诗意的水乡。 朱棣文说:“我在美国出生、长大,但我的祖籍在中国江苏太仓,我是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按照科学术语的说法,我身上的基因百分之百属于中国。” (据《扬子晚报》)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6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85后”博导施一:与病毒赛跑的人
ericmapes 2017-5-19 15:01
“85后”博导施一:与病毒赛跑的人 作者:冯华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5/1910:48:5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6764.shtm 本报记者冯华《人民日报》(2017年05月19日02版) 施一(左)和同事在实验室观察实验成果。 “博士生导师,1985年生。” 第一次看到施一的简历,记者吃了一惊,第一反应是材料会不会弄错了,把1958年误写成1985年? 细读简历,第二反应是“牛”!这位32岁的博导,从硕士阶段算起做科研的时间才10余年,但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在寨卡、埃博拉、流感等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他所在的团队,已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顶尖团队。 不过,在同事眼中,施一既是科研“大牛”,也是阳光大男孩。 “恰到好处”的偶然积蓄了成功的必然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再累也不觉得辛苦。 对施一来说,科研就是这样的存在。高中文理分科时,同为语文老师的父母希望他学文科,但从小喜欢读科幻小说的施一已有了小目标——学生物,为此坚决选择了理科。高考填报志愿,他在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栏内都填上了生物专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外人眼中,施一的科研道路很顺利,每一步都恰到好处。但仔细考量,每一个“恰到好处”的偶然,都积蓄了成功的必然。 2005年,施一读大三,萌生了继续读研深造的想法。“我当时仔细研究了几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所的生物专业和导师,发现高福老师刚从国外回来,比较年轻,思维和视野都比较国际化,就给他写了封电子邮件,问自己能否来中科院的实验室实习。”凭着大胆和勇气,施一没过多久就得到了高老师的同意。这次实习,也为施一赢得了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机会。 读研时,导师高福“扔”给了施一一个课题,还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师兄没做完的课题——T细胞受体蛋白与配体分子的表达纯化和结构研究。当时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施一对此也一无所知。“我就从头学起,上网查找文献,做各种尝试,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最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将课题完成了。” 做完课题的施一很兴奋,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钻研精神也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当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导师高福启动对病毒传播机制研究时,施一自然地被纳入了研究团队。 病毒研究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回忆当时的科研状态,施一说,那是和疫情赛跑,也是和国际同行争分夺秒地竞争。 2005年暴发的H5N1禽流感病毒和2013年暴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给家禽业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失。更令人恐慌的是,H5N1和H7N9病毒经禽类传给人类,会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致死率高。 这些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从禽到人的传播机制又是怎样的?在导师高福的带领下,施一和团队一起投入紧张的研究中。 “当时英国也有一个科研团队在做H5N1跨种间传播的研究,他们投的是《自然》杂志,我们投的是《科学》杂志,几乎是前后同期发表。”施一的研究首次在分子水平对重要氨基酸突变能够导致H5N1病毒在哺乳动物间获得空气传播能力这一重要现象进行解析,是禽流感跨种间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还没等科学家们喘口气,比H5N1更严重的H7N9又暴发了。这一病毒感染禽类并不致病,感染人却会引起严重呼吸道疾病。H7N9流感病毒为何会跨种感染人?是否会造成大面积人际传播? 这一次的研究更难,因为他们要进行流行毒株与非流行毒株的对比试验。“流行毒株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但非流行毒株的研究却一直做不出来。”施一说,为了尽快出结果,研究团队实行三班倒,在实验室里寻找非流行毒株的构件,一个月内几乎没有人休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比,他们阐明了流行毒株由于获得人源受体结合能力从而能有效感染人群,但人际传播能力依然有限;同时阐明了受体结合特性发生变化的关键变异,为H7N9禽流感防控提供关键信息。施一作为第一作者,将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这两项关于流感病毒传播机制的研究,也在当年入选了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这之后,施一的目光更多投向了新发、突发病毒的研究中。每一次针对不同病毒的研究,对施一而言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流行、2016年寨卡病毒流行……施一都紧跟热点,做出了突破性研究。 和团队成员做朋友,愉快地做科研 熟悉施一的同事和学生,都了解他的作息时间。早晨9点来到办公室,晚上十一二点离开。双休日,一般也会有一天时间呆在实验室。遇到开会或科研攻关,这一天的休息也要泡汤。 “我妻子已经跟我提意见了,不止一次说过,能不能稍微早点回家。”说起家人,施一不好意思地笑了。“所以我现在周末尽量多陪陪她,但又想趁还没要小孩,在工作上多投入些精力。” 施一确实很忙。从2013年开始,他就以课题负责人的身份主持近200万元的国家科研项目。2014年,他荣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并获得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资助,主持240万元的课题。2016年3月,施一成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又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我们团队的氛围比较宽松,我更喜欢和同事、学生当朋友,而不是做他们的‘老板’,也更希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施一笑着说,“要让大家带着被肯定的心态愉快地做科研。” 闲暇时的施一有点“宅”。阅读科幻小说的爱好保留至今,这是他的重要减压方式。玩游戏也是一种放松。“我们这个年龄的男生,游戏是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施一笑着说。 大学至今一直在实验室做科研,有没有想过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大都市里30多岁的年轻人,很多都为车子、房子而苦恼,施一有这样的烦恼吗? 面对记者的问题,施一又展现出阳光笑容:“我有自己追求的事业,在科研中能够得到幸福感和满足感,这是外面世界无法比拟的。而且我们这代年轻科研人并不‘学究’,基础研究一旦和应用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产业化能创造更多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知识就是无价的财富。”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振宁院士人老见解同样客观正确值得大众关注
热度 1 ericmapes 2017-5-11 16:50
杨振宁院士人老见解同样客观正确值得大众关注 附上: 杨振宁:我很高兴能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作者:刘学张垚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2017/5/1115:18:24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5/376049.shtm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今天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在线直播。他不仅回忆师友和人生道路,还畅谈中美教育、高校职称评定、诺奖等诸多热门话题。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杨先生有哪些精彩观点?一起来看。 1、年轻人要对今天中国的成功有更深的历史的认识 我今年95岁了,亲身经过落后的状态,后来又了解到中国人怎么被外国人欺负、怎么被外国人看不起,这个经验都深深地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烙印。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个经验,这一方面对他们来说是很幸运,可是从长远讲起来,使得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够深刻。 2、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我觉得整个中国目前的家长也好,教育家也好,也可以说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觉得美国的中小学好。我再三讲过,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比如80分的学生,如果能够考进中国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那么在这个学校念四年,得了学士学位,再可能的话送到美国去念研究生,这是一生最容易接近成功的。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后来本科教育、两年硕士教育都是在西南联大,这个给我打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3、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美国整个的社会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的好处是他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了。一个中学生到美国,不管他进哪一个中学,都会有很多吸毒的同学。年轻人受了这些同学的影响,可能堕落,而且这个堕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来的事情,这种危险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国父母没有想到的。我认为对于多半的学生,比如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好的,他可以使得这些小孩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处的人。美国太放任,有没有好处呢?有,非常聪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在美国占便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规规矩矩念书,他自己就都可以吸收进去,所以他就海阔天空,他的发展,尤其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 4、中国今天特别需要拔尖的人 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拔尖的人。我想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的鼓励,也可能有一些措施,能够使得以后二十年中国在这方面教育体制做得更好一点。 5、我国高校职称评定制度要完善 高校的职称评比我想是必须要有的,怎么样一个评比制度,才使得(学术不端)这些错误,甚至滑稽的现象不再发生,这是需要整个社会研究的。 6、中国到2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的频率 我们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是汤川秀树得到的。从他开始工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到21世纪开始,中间大概70年,这70年内日本在诺贝尔奖上屡屡有收获。中国第一个有资格竞争诺贝尔奖的科技研究是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是1970年后做出来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向后推70年是2040年,所以根据这个逻辑,中国到2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得诺贝尔奖的频率。 7、屠呦呦得奖的历史值得写一本书 她所做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方,不像很多西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一个人突然搞出一个东西,她有一个巨大的团队。换句话说,就是得诺贝尔奖的成功不是一条路,而是有不同的路径,有不同成功的方式,我想这个成功的方式与社会的背景,与教育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要注意到,这一点对于促进中国将来的发展很有好处。 8、我不是反对中国做加速器,而是现在不要做 因为中国现在GDP非常高,达到11万亿美金,这个数目极大,可是中国人口多,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比不上一些国家。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还有不少需要解决,要造这么大的机器,又没有立刻看得清楚的作用,这完全是不明智的。我的看法是,等中国收入达到美国的程度,那个时候再讨论这事情也不迟。 9、文科学生可以多看看科学家的传记 对于文科的学生,我有一个建议并想了很多年。我近年来喜欢看传记,尤其是科学家的传记,这些传记的写法是跟中国传统的写史记的办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从这个里头可以对于这个人的生平,对于他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可以多一些了解,中国这方面完全没发展出来。 10、我很高兴能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中国科学院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旗手,所以我很高兴,能够正式变成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当然可惜我现在已经不能做真正的前沿的工作了。不过我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关于我这一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给中国年轻的科学家,这个还是有点用处的。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政文: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 王宝强是例子
热度 3 ericmapes 2017-4-13 10:53
人民日报政文:阶级固化论调不成立王宝强是例子 2017-04-1306:26:39 来源: 观察者网 http://news.sohu.com/20170413/n488077663.shtml?fi 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4月12日发表题为《“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的文章指出,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北京市某重点小学学生的一句“伪楚”令讲解员大感震惊,这个北宋灭亡后短暂存在的政权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对比于此前某京郊中学为了赶回去吃营养餐而大幅压缩参观时间,讲解员感慨重点小学的小朋友们的知识、眼界、表达能力全面“碾压”了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讲解员认为,两所学校师生的表现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阶级固化现象。”按照他的说法,这所“北京无人不知的”重点小学的家长大都是“社会精英、学者名流、政府官员、驻外使节和企业高管”,而京郊那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基本都是普通人。   近年来,有关社会流动性的话题日益引人注目。但用两所学校的孩子的不同表现来证明所谓的“阶级固化”其实是打偏了,问题的实质不是什么“阶级固化”,而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重点学校仅仅是师资力量这一项就不知超过普通学校多少倍。“名师出高徒”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名校的学生在全面素质教育的滋养下,其眼界视野和素质能力自然超过同侪。这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所导致的,并不能由此得出“阶级固化”的结论。   尽管近些年有学者根据调查认为中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社会流动性还是很强的。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对后代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上一辈穷,并不意味着下一代注定也穷。草根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多。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头脑,不敢说一定发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温饱无虞。当今中国最有名的几位企业家如马云、王卫、刘强东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马云抓住了电子商务大潮的机会一举成为中国首富;顺丰快递的创始人王卫最初只是一个快递员;京东商城的创办者刘强东一开始不过在中关村卖电脑零配件……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正是当今中国的生动写照。   最能说明中国社会流动性的例子是演员王宝强。王宝强出身于河北一个农民家庭,没上过几天学,8岁就在少林寺学武术,从做群众演员开始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演员。要论家庭条件、教育程度、社会资源,王宝强算是最差那一档的,但他照样成功了。 2 网络图片   这些例子都说明所谓“阶级固化”是不能成立的。   实际上,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阶级固化”的国家。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造就的独特现象。比如古代中国和欧洲国家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唯有中国人在分家的时候,对家产是平均分配的。如此几代以后,所谓大地主就自动消失了。“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和这种充满人性温情的制度有直接关系。此外,科举制度也给了普通人通过读书上升的通道。直到今天,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子有近千万人,其中有多少是所谓“精英家庭”的子女呢?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些说法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连刘邦、朱元璋这种出身社会最底层的人都能做皇帝,这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不能否认,家庭条件优渥对孩子成长的确有利,财富和价值观念的代际传承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这和“阶级固化”是两回事。在今天我们更不能以“阶级固化”为借口为自己丧失奋斗精神找理由。越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就越要自强不息,越要坚信: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4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科技杂谈:大科学也要有“小目标”
ericmapes 2017-3-24 18:01
科技杂谈:大科学也要有“小目标” 作者:谷业凯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3/2414:23:13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3/371645.shtm ■大科学也要有“小目标”,通过培养科研队伍和拓展开放合作等,让大科学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不久前,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P4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P4(Protectionlevel4)实验室,即生物安全等级最高的实验室,是唯一可研究埃博拉活体病毒的安全场所,这标志着我国又一大科学装置启用。 “大科学”的概念兴起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具有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复杂、合作形式多样等特点。国际空间站、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都是“大科学”的典型代表。半个多世纪以来,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催生了一批对人类文明发展意义重大的原创性成果,推动一些国家的科技实力实现整体跃升,影响极为深远。 随着科研实力的提升,我国建设了多个大科学工程,多个大科学装置相继启动建设,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贵州FAST射电望远镜……这些大科学装置成为我国科研耀眼的明星,也催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然而也应看到,科研活动自有其规律,如果只有硬件投入,缺乏软件支持,往往可能只见物不见人,只开花不结果,高投入换不来大产出。 大科学通常以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为使命,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这是大科学的定位,也指导着大科学找准突破口,确保资源用在刀刃上。大科学要实现“大志向”,其在“软件”方面的“小目标”,如人才队伍、开放合作等,同样很重要。 比如,“只见机器不见人”的追求方向,对于科技发展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大科学除了要抓工程建设,还要发挥平台优势,培养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大科学往往立足于多学科交叉,辐射带动能力强,溢出效应明显。美国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就横跨4个研究方向,下设8个科学中心,有各类职员3000人,客座研究人员常年保持在4000人左右,多位科学家凭借在此工作期间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奖。 再如,开放合作是大科学的重要属性,因为大科学往往聚焦于最前沿、最复杂的研究领域,门槛高、难度大、周期长,一味闭门造车,势必举步维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间的科研交往空前密切,只有本着开放的态度,才能使大科学项目更好地融入到科学共同体当中。 大科学项目投资规模大、运行维护成本高,具有工程和科学的双重特点。尤其是从长远来看,大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科学”,这就需要以科学目标为导向,按照科学规律来发展。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要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不可忽视“小目标”,从而让大科学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多阅读 病毒学“航母”中科院武汉P4实验室竣工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迪生不救妈妈?奴才祸国殃民啊
热度 12 冯用军 2017-3-24 17:24
最近,一条消息《 人教社:新版教材不再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争议文章 》刷爆了朋友圈,核心是一部分江浙沪“脑残专家”、“驴踢校长”、“二货老师”说“爱迪生救妈妈”是“假文章”,不能出现在《语文》教材里和语文课上,so,应该“整顿”... 好嘛,爱迪生不用救妈妈了,盘古不用开天辟地了,女娲不用炼石补天了,精卫不用衔石填海了,后羿不用射日了,嫦娥不用奔月了,孙猴子不用大闹天宫了,三皇五帝也木有了,夏商周也是瞎掰了,山海经也是玄幻了,孔母也不用尼山祷告了,孟母也不用三迁了,苏武也不用牧羊了,花木兰也不用替父从军了,屈原不用跳江啦,岳母也不用刺字了,杨家将也木有啦,康熙也不用南巡了,红军也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了,老班长也不用钓鱼了,毛泽东也不用藏田埂了,朱德也不用挑扁担了,董存瑞也不用炸碉堡了,黄继光也不用堵机枪了,邱少云也不用被火烧了,雷锋也不用送老人回山里了,赖宁也不会被烧死了,天梯溜索也木有啦... 按照人民日报曝光的那帮专家、校长、教师等“搅屎棍们”的意思,秦汉隋的传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民国散文等都得从《语文》课本和课堂上清除掉,因为里面基本没多少“实事求是”的内容,基本都是有争议的或者虚构的甚至“假冒伪劣”的,更遑论《莺莺传》、《桃花扇》、《西厢记》、《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丰乳肥臀》等都得滚蛋,李白、杜甫、王维、元好问、王实甫、蒲松龄、刘鹗、郭沫若、莫言等都得下架,什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武松打虎》、《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背影》、《药》、《孔乙己》等都得翻篇,什么周杰伦的《青花瓷》、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都得乱弹...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言文字、语感语义、语文素养...) 如果连“爱迪生都不能救妈妈”了,那“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卧冰求鲤”(二十四孝之一)、“埋儿奉母”、“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亡羊补牢”等还能要么... 教育部(姑且不讨论要不要被取缔)就因为少部分人议论就随意裁撤《语文》教材课文,是极其不负责任和非常草率专治独裁的。汉字、汉语、汉话、汉人...《语文》事关国家文化命脉、民族文化基因传承,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其内容的调整必须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汇聚民情民意,凝聚最大共识。 《语文》不是《数学》、《历史》、《物理》、《化学》、《几何》、《生物》、《地理》等,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地追求“1+1=2”,那《数学》也并非都是公理、《历史》也并非都是真相、《物理》也并非都是真理、《生物》也并非都是事实,人类的认识总是有极限的和阶段性的。教部如此不淡定地随意更换《语文》内容,甚至经不起所谓的“质疑”、“争议”、“论战”等,而对所谓“挑刺分子”一味让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帮人“舍本逐末”、“南辕北辙”闹“清洗《语文》”,跟明清“文字狱”有何差别? 中国历史上什么都缺,唯独不缺汉奸卖国贼,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如按照他们的标准,那苏小小墓、武松墓应该“荡平”,白堤柳堤应该“铲除”,雷峰塔应该“推倒”,白素贞法海青蛇等都该“抹去”... 那些高呼“语文打假”的“奴才二鬼子们”,早晚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oh,不对,他们并不相信历史) 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学生是怎么失去想象力的? 应试教育,一刀切,除了会考试什么都不会的高分低能儿,能指望他们有什么想象力? 越是会考试的孩子,越是缺乏想象力越是低能,反之亦然... 试想,如果再以国家权力封杀学校教育中仅存的一点想象力,那中国教育就只剩下培养木偶、培养奴才、培养蠢材、培养科技怪物了... 钱老,洗洗睡吧 天朝一日还在,钱学森之问无解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3164 次阅读|5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敢不敢 “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
热度 5 jiangyongshuai 2017-2-3 16:49
敢不敢“十年不鸣”(科技杂谈) 冯 华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3日 20 版) 转自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2/03/nw.D110000renmrb_20170203_2-20.htm   ■要实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的重要突破,就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改变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由度      “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日前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的论断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强烈共鸣,现场的掌声经久不息。   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人员找项目、出成果的压力较大。项目周期短、经费不稳定,再加上考核评价标准较为单一,导致基础科学领域部分科研人员不敢去“碰”那些虽有原创性、前瞻性和引导性但周期长的课题,而是专挑容易出论文、出成果的短平快课题。“年初要题目,年终评论文;今年报项目,明年看进度”……不少科研人员都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感觉难以改变。   事实上,科学研究有自身的规律,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绝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回顾我国一些重大原创成果和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成果,往往都是经过几代科学家、用几十年奋斗得来的。就拿此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赵忠贤院士来说,可以说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生动写照。在发现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之前,陪伴赵忠贤的是数十年潜心高温超导的日子,是无数次制备、测试、分析、放弃、重新开始,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初心。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风口上,我们必须利用这一机遇期,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要实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的重要突破,就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改变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让科学家敢于“十年不鸣”。比如,在经费支持、项目规划上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允许试错;在考核评价方面机制更灵活,不再以“论文”作为唯一标准;在人才选用上更多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压,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等等。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自身也要发扬科学精神,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在探索未知、创新创造的路上心无旁骛,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用“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来治学,最终实现科研创新的惊人一跃,“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10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历史是谁创造的?人民日报回答你!
热度 29 ninglz 2017-1-24 07:39
历 史 是 谁创 造 的?人民日报回答你! 历史是谁创造的? 我们从小就熟知: “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 创造世界 历史的 动力 ”…… 回望历史,思索未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条件是有可燃物……人民应该只是那星星之火燎原的干柴……谁是那燎原之初的星星之火呢? “ 历 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 历 史 ”梁启超先生这样说过 。 “ 历 史是勇敢者 创 造的 ” 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 , 习 近平 主席向 全世界 说。 相信历史会记住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期待着习主席带领勇敢者 跨出 勇敢的 步伐 ,创造孙中山先生倡导的 自由平等博 爱 的新 时 代 ! 实现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腾飞 --- 中国梦! 欢迎各抒己见!感谢关注留言! 我搭台就为聆听诸位真知灼见!在此一并致谢(恕不一一回复。)! 尊重言论自由,言责自负。 祈愿彼此尊重,交流相长! 附件: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7 年01月19日07:1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有险阻不足惧,关键在葆有奋进的勇毅。   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的挑战,究竟是关起门来、重回“保护主义”的窠臼,还是应时而为、携手共渡难关?“我们既要有分析问题的智慧,更要有采取行动的勇气”“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站位高远、掷地有声。外媒称,中国领导人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作为主题进行捍卫,展现了中国在全球不确定时刻的鲜明态度,必将唤起更多人肩负起共同的责任。   投身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也曾让中国感到疑虑与不安。然而,正是认准了融入世界经济的历史大方向,大胆开放,勇敢地跳入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最终“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习近平主席用改革开放38年来中国勇毅坚韧的探索历程,深刻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一个拥抱世界的中国符合历史潮流,由此收获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这个勇敢的国度以经验启示世人,困难总是与战胜困难的条件一起生成的,集聚众智找寻破解难题的思路,凝聚众力激发因应挑战的行动,就能以主动作为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道路决定命运。今日之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保持在30%以上。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本国国情出发,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创新,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勇敢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这条道路是苦干实干、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道路,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道路。中国从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更愿意与其他国家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为全球经济稳定和增长提供持续的推动力。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今天,中国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的机遇,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处身世界经济疲弱的宏观背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面临着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然而,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依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唯有改革创新、开放共赢,才能化危为机、踏浪前行。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中国经济必将更具包容性,中国市场必将更为宽广;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更加敞开,中国的发展必将为世界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回溯既往,文明演进之路遍布荆棘,但一切困难只会让人类变得更强。“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担起责任、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我们有能力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光荣历史。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9日 03 版)
个人分类: 观点|2306 次阅读|38 个评论
对基因编辑的冷思考
热度 2 dsm9393 2017-1-6 13:34
对基因编辑的冷思考 都世民 2017/1/5,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作者翟灯文的 评论:基因编辑,福音还是祸根? ” 1. 作者指出: 你是否设想过,艾滋病、癌症可以被治愈,秃头、肥胖等 “不完美”形体 , 可以轻松被摆脱,甚至真的可以返老还童,寿命不再受时间的束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这些愿景或许都有可能实现。 这种说法看上去是敢想,可是仔细想一想存在问题,因为基因编辑是在微覌层面,而艾滋病、癌症等是宏观层面,它与微覌层面有关联,不能划等号。特别是返老还童、人长生不死等问题,不仅是宏观层面表现,而且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就不能单凭单一的基因编辑决定一个复杂系统问题。 2. 作者指出: 新的基因编辑方法,能够修复大脑的 “破损基因”。之前,研究人员无法对眼睛、大脑、心脏和肝脏组织的基因进行编辑。但是最新技术让他们首次得以实现这一想法,而且有可能为一系列与老化相关的疾病带来新疗法。 其实这篇文章作者应该了解,修改基因可以治疗某种先天性疾病, 301医院己有实例。但解决衰老问题,过去已有报道:只要细胞不死就可以长生不老。如果细胞不死,意味着新陳代谢停止,包括细胞不死,无自噬等。那么不仅不能保证不衰老,还会导致死亡。. 3. 作者认为: 基因编辑技术 如同多功能 手术刀,可以修改基因。如果人类能够完全掌握基因编辑技术,面对许多疾病,人类将不再谈虎色变。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不等于能治三万种疾病。过于乐观会落空。没有万能的技术。 4. 作者指出: 基因编辑技术可被用于彻底治疗抑郁症或早年性痴呆症,但专家提醒有可能抹杀患者的创造力。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作为业内专家既看到基因编辑的好处,也想到它带来的新问题,从遗传的角度,基因修改后会不会影响下一代?这是要长时间研究。千万小心,不可冒进。 5. 基因在人体内的作用已经取得诸多成果,但基因受什么控制?尚不清楚。这可是大问题!需要研究。 6. 基因编辑技术有治病的功效,对人类有益。如果这种技术被恐佈分子所用,被军事专家所用,就会被用来致病,作为武器。这不是不可能,该如何防范? 总之,作者提出了问题,虽无最终答案,笔者认为有讨论必要。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277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评中医
热度 2 guanjian01 2016-12-13 14:34
莫让中医“削足适履” 鞋子不合脚,需要换的是鞋,而不是给脚动手术。只有为中医量身打造合脚的“鞋”,中医的脚步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 日前,一位医学专家说:“中医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学的。科学并不等于正确,不科学不说明它不正确。” 质疑中医科学性的声音由来已久。近代以来,西方的船坚炮利让很多中国人失掉文化自信,“骂中医”一度成为一种时髦。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根深蒂固,“中医不科学”的帽子很难摘掉。 于是,尽管许多人并不反对中医,但是希望用“科学”来改造中医,认为科学化的中医更安全有效。 但是,在现实中,科学化中医变成了中医西化。在某些人眼里,“不科学”的中医需要科学的西医来验证,中药的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 有一技之长、会看病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证;而有的接受院校教育、拿到行医资格证的毕业生却不会看病。 中药院内制剂要经过动物实验、药毒药理多项验证,“中药西管”逼退了许多“灵丹妙药”。按照现在的申报注册要求,每一个剂型算一个新品种,都需要做药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这相当于把院内制剂作为一种新药去开发。由于投入高、回报低,好多医院只好选择放弃使用院内制剂。 其实,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思维方式,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中医用来治疗肺炎的麻杏石甘汤,并不像西药一样,汤药中并没有杀死肺炎病毒的成分。中医治疗原理是“坚盾”,提升人自身的免疫力。 西医的治疗原理是“利矛”,凭借药物或手术等各种方法,将侵入人体内的病毒斩尽杀绝,除恶务尽。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中医,中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 以红花油为例,它有1万多种成分,而现代手段只能讲清楚100多种。中医西医各有优劣、各有千秋,如果用现代科学改造中医,反而害了中医。 “不科学”的中医在西医的发祥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中医在美国是以洋中医为主,来自中国的中医师不足5%。 美国为复方制剂审批亮出绿灯,复方丹参滴丸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进入美国只有一步之遥。丹参药材标准被纳入美国药典,三七等5个品种被纳入欧洲药典。 目前我国中医药界10余项循证医学研究获得国际高度认可,《英国心脏病杂志》曾评论“中草药为心衰治疗带来新希望”。 中医在外国人眼中,关注点不是科学性,而是有效性。正如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获得者理查·罗伯茨所说:“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财富。” 墙里开花墙外香,中医在海外的发展,让人想起《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一句话:“只有当你远离家乡,来到某个陌生的地域,‘家乡’的面目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假如我们用更多他者的视角、超越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中医药,那将是何种局面? 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如果中医这只“脚”委屈憋气地穿上“西化”这双“鞋”,只能不断地“削足适履”。 其实,鞋子不合适了,需要换的是鞋,而不是给脚动手术。只有为中医量身打造合脚的“鞋”,中医的脚步才能跟得上时代,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医的发展。 中西医要一碗水端平 我的一位亲戚最近发烧,在当地医院连着检查、输液,折腾了50多天,一直不见好。他想来北京找一家大医院看病,我建议他找中医看看再来。结果三服药下去,烧就退了,再没反复。亲戚说:“之前白受那么多罪,看病咋就没想起中医来!” 不少人看病上医院,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医院,根本想不起中医这茬。西医进入中国历史并不长,由于抗生素、手术刀、疫苗的普遍使用,使“华佗无奈小虫何”的烈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CT、B超等先进设备的引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我国人均寿命大幅提高,与西医的普及密不可分。西医被认为是主流医学,占据主导地位。 在西医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医却日渐衰落。中西医不能平起平坐,主要源于中医西管。目前我国中医药管理职能薄弱,机构设置堪称“高位截瘫”,中医药管理机构在省级以下就“断了腿”。全国280多个地级市,成立中医药管理局的不到一半,不少地级市连中医科也没有,许多县甚至没有专人负责。用管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是削足适履,中医的脚不得不穿上西医的鞋子。以经典名方为例,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方子,如果想做成中成药,必须像研发新药一样从头再来,人吃了不算数,还得做动物试验,让小白鼠点头。而日本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200多个方子,直接开发为汉方药行销世界。 中西医不能“一碗水端平”,导致西医腿长、中医腿短。全国首次中医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仅有约3人,每万人中医医院床位数不到4张。中医执业医师占全国执业医师的比例为21%,中医医疗机构仅占8%,中医在全部医疗服务中的比重只占10%。西医一家独大,医疗服务的天平越来越向西医倾斜。有人调侃说,中西医能够“并存”就算不错了。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面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可替代。构建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制度,离不开中医药的支撑,中西医起源不同,各有短长。中西医并重,就是将二者优势汇聚,短长互补,协调配合,提供最佳医疗养生保健方案。慢性病是生活方式病,相对西医来说,中医的优势在于治未病,对付慢性病更经济更有效,更契合医学模式转变,有利于推动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实现中西医并重,首先要结束中西混业管理。著名中医研究专家贾谦认为,不把中医药从西医药里拉出来,中医药就永远发展不起来。专家建议,应当自上而下分类管理、分业运营,维护中医药的独立性,最大限度减少干扰。当前,腿短的中医跟不上腿长的西医,中西医差距进一步拉大,政府亟须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重点是落实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政策,改革中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给长期“失血”的中医“输血”,逐渐增强其“造血”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希望各方平等对待中西医,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让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谱写健康中国的新篇章。
5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载】栗战书在人民日报发文: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wenmiaosong 2016-12-12 18:35
【转载】栗战书在人民日报发文: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的权威,首先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有权威,才能把全党8800多万名党员和4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牢固凝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去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胜利。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护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873年,恩格斯发表著名的《论权威》一文,认为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无产阶级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夺取政权以后,都必须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威,利用这个权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并运用这个政权去组织社会主义建设。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仅革命权威、政治权威具有重要作用,个人权威、领袖权威同样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教训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   列宁也高度重视维护党的权威和革命领袖的权威。他严肃批评了俄国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的不要任何权威的主张,明确指出工人阶级要在全世界进行艰难而顽强的斗争以取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有权威。他还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正是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行民主集中制,有以列宁为领袖、由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运筹谋划,有斗争经验丰富、包括一批职业革命家在内的领导骨干队伍去宣传和组织群众,还有一支党创建和领导的强大军队去冲锋陷阵,才干成了十月革命。然而,也正是这个列宁缔造的党,在20世纪90年代初却瓦解毁灭。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这个党的民主集中制被抛弃了,政治纪律被动摇了,党中央权威没有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党内思想混乱、纪律松弛,在这种情况下“哗啦啦轰然倒塌”也就成为难以逃脱的命运了。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威,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尤为重要。1935年,遵义会议前,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党中央,导致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便焕然一新。正是在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于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邓小平同志也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准则》明确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一政治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科学总结,对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条件下,正处在国内改革全面深化、发展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党内“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现实地摆在面前,治国理政担子之重、难度之大超乎想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写入全会文件,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及时的必要的,符合党、国家、军队、人民根本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事实上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我们党的郑重选择,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我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讲纪律、守规矩,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坚定不移。   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是统一的。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在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定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一定要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总书记作为核心,这样才能凝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各位成员的智慧,凝聚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凝聚全党的智慧。全党都自觉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就有权威,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服从”   党中央权威,必须依靠民主集中制、依靠党的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来维护。《准则》重申党章规定,强调必须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四个服从”,是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全党的集中和团结统一,有利于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有利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   “四个服从”,核心是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党中央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正确协调各方面意见,正确集中各方面智慧,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全党服从中央,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根本条件,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条件,是实现党的集中领导的根本条件。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最根本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如果没有全党服从中央这条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那就不可能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准则》提出的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生命线和立身之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和政治本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个意识”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统一贯彻才能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全党集中统一,确保队伍整齐有力。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   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确保政令畅通   政令畅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保证。我们党始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时又善于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同局部利益、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既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又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防止和克服无组织无纪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的行为。   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的核心要求。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和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全党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对党中央决策部署,任何党组织和任何党员都不准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更不准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有关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各部门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对党中央作出的决议和制定的政策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党组织保留意见,可以按组织程序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党中央提出,但不允许公开发表同党中央决定和政策相反的言论,也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   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服从党中央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一定要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行动非常自觉。党中央对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民军队、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各社会组织的统一领导,很重要的一个制度就是在这些机构和组织中成立党组。党组是党中央对这些机构和组织实施领导的重要制度保证。这些机构和组织中的党组要自觉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领导责任,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凝神聚焦发力,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在各自工作中坚持正确方向,支持和保障这些非党组织依法依章履行职责、大胆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党的原则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个地方的积极性,科学赋予地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权力。发挥地方积极性应当是贯彻中央精神和立足本地实际相结合,应当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应当是对当地群众负责和对全国人民负责相统一。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维护党中央权威问题上,中央各部门负有重要责任。要正确行使中央赋予的职责和权限,正确处理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更好为地方为基层服务。无论部门还是地方,属于职权范围内的工作部署,都要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决不允许自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有纪律和制度作保证   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纪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加强纪律建设,特别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遵守政治纪律的第一条,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不仅经济贪腐,而且政治野心膨胀,无视党纪国法,拉山头、搞宗派,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党中央果断查处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消除了严重政治隐患,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惩治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行为,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五个必须”。   维护党中央权威,做到令行禁止,还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制度规章。《准则》明确提出“全党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中国共产党建党伊始就建立了这方面制度。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明确提出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必须建立有系统的检查和报告制度,强调“在决定含有全国全党全军普遍性的新问题时,必须请示中央,不得标新立异,自作决定,危害全党领导的统一。”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分散主义,使党中央有可能在事先或事后帮助各地不犯或少犯错误,争取革命胜利,我们党对建立报告制度提出更明确要求。如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每两个月向党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党中央还经常检查并向全党通报报告制度执行情况,针对报告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提出批评。新中国成立后,请示报告制度成为党的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保证。改革开放以后,从党的十二大党章到党的十八大党章,都明确规定党的下级组织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重视依规管党治党,反复强调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也是组织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准则》,根据新的情况对重大问题报告制度作出更加细致严格的规定。按照这些规定,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民军队,各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党委(党组)要定期向党中央报告工作。研究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或作出重大决定要及时请示报告,执行党中央重要决定的情况要专题报告。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和工作中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除情况紧急必须临机处置并迅速报告外,不准先斩后奏。《准则》还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同级各个组织中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同级党委领导、向同级党委负责,重大事项和重要情况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这些新要求新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对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无疑会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房子而奋斗!
热度 1 zhandlu 2016-10-5 10:47
我为什么要奋斗 --周 振(原创) 一、前几天,人民日报发出《失去奋斗,房产再多我们也将无家可归》的文章,整就是一个发臭的鸡汤,根本无法说服别人,甚至引起别人反感。 二、今天《如果任正非都输了,还有谁会去奋斗?》2016-10-05 行业研究报告,认为:“任正非一直在对抗这个时代,不止是外部的残酷竞争,还有蔓延在整个社会中的浮躁和膨胀。只是,他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少。当华为里的奋斗者输给炒房者,恐怕没有人是赢家。任正非如果输了,还有谁会去奋斗??” 三、一个象鸡汤,一个有点太悲壮,周振认为是因为角色没有分清楚: 1. 从“国家”角度:最终是要实体经济,而且实体经济是积累起来的,要时间和机遇,不是想要就有!然而虚拟经济在某一段时间增长大于实体是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如果虚拟经济有政策就可以发展的话?这个虚拟是不是真的?如果该政策是故意而为之,则又要同时为实体经济做补偿!政府要多思考,要有有效的办法!而不是喊口号。 2. 从“单人个体”角度:最终为了生活,房子都买不起还谈什么奋斗?好象是对的。 3. 但是,炒房者与奋斗会冲突吗?我们问以下几个问题: 1) 一个人去非洲奋斗,收入高,顺便在家里买一套房不可以吗? 2) 买房子的人,都不奋斗了? 3) 没有买房子,是因为你在奋斗,没有空买? 4) 没有买房子,是因为你没有钱买?还是当年你认为房子不会涨? 5) 房子会涨,是每个人都看得出来的事情? 4. 因此,不要找借口了,再反过来说一遍 1) 有的人奋斗着,同时也买房子; 2) 有的人奋斗着,认为不用买房子,奋斗得当,最终一样有钱买房; 3) 当然有的人奋斗着,没买房子,最后买不起房子了;(很伤心吧?可是,是不是奋斗不够呢,或运气不好呢,又或是,没有看得见房子会涨呢?) 4) 有的人不奋斗,买了很多房子(你有意见?知道其钱从哪里来?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奋斗?至少人家是在买房子这件事上奋斗,敢买!10年前你敢买吗?) 5) 有的人,即不奋斗,也不买房子,一无所有;这又怪谁? 5. 从“企业家”角度 1) 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迷惑,最重要的是,在大势不利时还能坚守(倒没必要说,是“对抗这个时代”)!这是与“商人、生意人”最大的不同! 2) 作为奋斗者,就要持续地奋斗,肯定没有错,如果不奋斗,更是什么都没有! 6. 这个奋斗,是在精神上分高下,不是在资本多少,企业的大小上分高下,如果有意见,请先仔细评价看第4条。 你想买多大的房子?买了几套才算是有房子?
个人分类: 时速评述|30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翻翻1996年人民日报批评郎平的文章
热度 27 gaoshannankai 2016-8-26 10:52
网上看到1996年《人民日报》的文章《中国女排重新崛起的启示》的部分内容。 就是那篇文章,给郎平定性为“叛徒”。 当时没有敢转载,后来又看到有人发了原文的帖子,这里贴个图片。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见利忘义,把爱国丢得远远的。这种人可以忘掉自己是中国人,忘记自己掌握的这点本事全是祖国培养出来的。有的人在国内名声已经不小,待遇也不算低,可是还要和外国比。跑出去,干什么?或者当教练,把祖国培养出来的本事全交出去,或者代表给他(她)钱的一方,同自己过去的战友、祖国的亲人对垒拚命。这种场面,甭管是输是赢,凡有爱国良知者,心里总不是滋味。”(宗立人) 现在郎平成功了,人民日报不发声了,我看不是好汉,作为一个党和国家的舆论喉舌,是对是错 应该有所担当。看到网上对这篇文章一通乱骂,我静下来看看,觉得这段话语气是很平和的,没有 所谓的定性“叛徒”,只是讲了一下老百姓朴素的感受。况且后来,郎平确实指导美国女排,打败过 中国女排,也是有事实的,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不敢说话,不敢发生。 现在中国不负责任的事情太多了,哪天把什么xx基金的狗屁评审意见都拿出来亮亮, 这些放狗臭屁的所谓专家,是否敢出来认账呢? 顺便我想谈谈自己对郎平成功的看法,她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她一直没有离开自己 热爱的排球事业,看看其他女排的功臣么,封侯的封侯,做官的做官。郎平不做官, 坚持工作在一线,这么多年下来,真的不容易。 陈招娣 (1955年4月15日-2013年4月1日),浙江杭州人。北京体育学院毕业。 去世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副军级)。看看郎平的其他队友。 我们各位科研工作者,如果都能坚持在一线工作20-30年,多少都会有些成就。 多谢下面一位老师给我贴出来全文,我说看不到全文,我就一直不放心, 果然被断章取义了,那么这篇文章讲的应该不是批判郎平。 不过,与我的主题关系不大,主要是现在有人出来骂,希望有人出来回应。 另外,我这篇文章,本来就是反对网上围攻人民日报的, 特别指出,就算说郎平,语气也是很平和,因此没有大问题, 问题就出在,没人敢出来发声。 另外 “ 有的人在国内名声已经不小,待遇也不算低” 这个笔杆子不行,因为这句话,被人家抓到了把柄,点名没有点好, 这个绝对不是何智丽等几个小屁屁,当时出国名气最大几个人,只有郎平等
5430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调查:万亿科研经费到底去哪了(系列)
redtree 2016-2-15 21:31
人民日报调查:万亿科研经费到底去哪了 作者:吴月辉 喻思娈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2/15 11:03:27 逐年提升的科研经费投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图为2015年的中国科技成就。 新华社发 前不久,一篇题为《60%用于开会出差 万亿科研经费去向何处》的报道称:“近些年,一批诸如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科研单位频发贪腐,引发各方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调查。 财政支持的科研课题中,会议费和差旅费占比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 关于我国每年的科技经费投入,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财政部每年都会发布年度统计公报。 以《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例,该公报显示,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015.6亿元,其中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7.3%、14.8%和6.9%。 “也就是说,在这上万亿元经费中,企业支出占到70%以上,政府的财政支持占小头。”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解鑫副巡视员说。 那么,在政府支持的科研课题经费中,开会、出差支出的实际占比是多少? 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提供的近三年来科技部支持的主要科技计划(每一类科技计划中包括许多具体的科研课题)支出结构统计显示,支出最大的项目是材料费,占比接近总支出的30%;会议费和差旅费两项的总和,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 “根据我们的统计,2012—2014年度在原‘863’‘973’‘科技支撑计划’三大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支出情况中,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材料费、设备费和测试化验加工费。”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服务中心刘东金副主任告诉记者,以支撑计划为例,在预算科目中,材料费居首位,占总支出的28.1%;紧随其后的是设备费支出,占比15.31%;测试化验加工费排位第三,占比13.07%。而备受社会关注的会议费仅占比2.82%,差旅费占比8.53%。 “支撑计划由于涉及的单位比较多,差旅费用会略高于其他科技计划中的支出。”刘东金说,科技部主要支持的是自然科学类的科研项目,有些项目需要野外作业,有些项目需要外出考察,所以会议费和差旅费都是必需的,不应视其为浪费。 企业支持的研发项目中,“60%”的相关说法更站不住脚 解鑫认为,目前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中真正占大头的是企业,占了76%以上。也就是说,这上万亿元经费中超过76%是企业出钱搞研发活动。 解鑫告诉记者,企业出钱搞研发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的研发人员自己干,另一种是委托科研院所或高校去做。 解鑫说:“企业自己拿钱搞科研,会非常在意投入产出比和经费使用效率。无论是委托别人还是自己干,怎么可能会把‘60%’的钱都用在出差、开会上呢?” 此外,解鑫说,还有一个概念需要厘清:从大的方面说,我们说的科研经费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科学,一类是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里面大项的支出大都是材料费、设备费等‘硬支出’。比如生物技术领域,它很大的支出都是购买实验用的材料和开展测试化验工作等。所以,不难看出,自然科学类的研究是决不可能把60%的科研经费都用在会议和差旅上。自然科学类研究中的会议和差旅,主要就是课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实地考察等,花费占比一般很少。”解鑫说。 “60%”“40%”的数据究竟从何而来 近日,“六成科研经费流失”成为舆论关注热点,那么,“60%”“40%”这样的数据又是从何而来的? 记者通过在网上检索,发现最早的来源是2011年8月31日一篇题为《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的报道。文中提到,“中国科协的一次调查给出了更为直观的数据: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这篇报道刊发后,当时引起较大反响,并被多家媒体转载。虽然当时中国科协严正声明这是“不实报道”,但此后数年,“40%”的说法却依旧被不断引用和提及。 那么,中国科协的“调查”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专门到中国科协进行了核实。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告诉记者,该报道对这组数据的解读严重失实。中国科协在2011年9月8日就对该不实报道做出过公开声明予以澄清。 罗晖说,按照有关规定,科研经费分为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其中,直接经费是指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包括设备、差旅、咨询、劳务费等支出,间接经费是指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如建筑物、设备的折旧和使用津贴及设备改造费用、管理费用以及例外费用等支出。 中国科协2003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并于2004年公开出版《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报告在说明“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比例”部分,原文为:“调查结果显示,从全国来说,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比例在40%左右。”报告中未有所谓“科研经费流失”的相关内容。 “用于项目本身是指直接经费部分,不包括间接经费,更没有所谓的‘科研经费流失’表述。上述报道没有弄清楚科研经费的构成,将直接费用之外的其他费用均视为科研经费流失,并凭空得出‘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的结论。其后,一些媒体在缺乏调查的情况下转载引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对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认识。” 罗晖说,从国际上看,直接用于科研项目的资金占比40%左右,总体上符合科研经费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拥有高水平科研基础设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间接经费比例相对更高。当然,不同的项目特点不同,这一比例可能有一定变化,不可一概而论。某一个特定的比例,也难以成为衡量一个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是否合理的标准。 “近期的一些报道进一步引申,直接说60%用于出差开会,缺乏数据基础和事实依据,根本在于对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不很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向社会进行普及。”解鑫说。 违规违法使用经费属个案,应严肃处理,但不应以偏概全 一篇5年前的失实报道直到如今还在持续发酵,这背后也反映出社会各界期待科研工作多出创新成果,十分关心经费的使用。那么,有关部门如何加强经费监管?发现违规违纪问题后会如何处理? “加强经费监管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覆盖所有课题的财务验收和审计工作,这也是所有项目结题时都要做的;另一种则是选择项目进行抽查的巡视检查和专项审计工作。”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中心副处长金小娟告诉记者。 据她介绍,“十二五”以来,科技部对12492个结题课题进行了结题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科研经费审计工作,实行结题项目财务审计和验收100%覆盖。 有关单位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和处理。在强化科研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同时,将财务验收作为项目结题的关键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 “巡视检查工作重在发现问题,无论是小到百元的火车票,还是大到百万元的设备费,财务专家们都会仔细核对。”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防止作假现象,巡视组的财务专家都是抽查当天才告知被检查单位及具体抽查项目。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监督检查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对部分问题线索进行‘重点核查’。”刘东金说,通过严格的监督检查,对于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情况,会按照“零容忍”的原则严肃处理。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存在违规违法使用经费的个案,就以偏概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都拉黑了。”刘东金说。(原标题:科研经费“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吗?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万亿科研经费到底去哪了) 科研单位频发贪腐 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引关注 作者:汪晓东 来源:中国企业报 发布时间:2016/1/5 15:41:05 CNS供图 近些年,一批诸如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科研单位频发贪腐,引发各方对科技经费投入方式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全国各级政府对科研的财政投入都是不小的。而中国企业自主研发为主体的格局尚未形成。至于科研经费如何使用效率才高、如何使用才能拉动国家和地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这是急需改革的方面。科研经费的使用究竟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科研机构: 监管乏力乱象丛生 在过去的数年间,科研经费使用所暴露出的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2014年,教育部通报4起科研经费使用违规违纪典型案件,5名大学老师骗取科研经费1600多万元。 此次通报的4起案件均为私吞科研经费的“典型”,浙江大学水环境研究院原院长陈英旭将科研经费划入自己控制的公司,其利用职务便利,采用编制虚假预算、虚假发票冲账,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科研经费900余万元据为己有;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原院长宋茂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借用他人身份证办理银行存折冒名领取劳务费,致使68万元国家科研经费落入其腰包;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教授李澎涛、王新月夫妇以虚假采购的方式向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支付上百万,涉嫌贪污264万余元;山东大学刘兆平通过开虚假发票骗取科研经费341.8万元。 “虚列劳务费用冒名领取、借壳套现、虚开发票是科研经费贪腐案中常遇到的手段。”北京中煌洛辉律师事务所李平律师认为,但从犯罪方法来看,并不高明。 原山东财政学院“微山旅游规划”和“傅村镇旅游规划研究”课题组,以差旅费名义分37次报销各地到佳木斯的单程火车票1505张,金额28.36万元,占2008年至2011年该项目拨入经费57万元的49.75%。 “这样密集的单程火车票报销手段被课题组乐此不疲在近4年的时间里连续使用,且毫不加以掩饰。”李平说,可见利用发票套取科研经费已成为过去科研部门的手段之一。但一个问题是,看似低劣的把戏却能屡屡得手,这实在让人质疑。 问题不仅于此。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频发贪腐,同样引发各方对科技经费权利寻租的诟病。 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原局长谢学宁、广东省科技厅原厅长李兴华、副厅长王可炜、党组副书记张明等科技系统官员接连落马,数十人因此连坐。 “国内科研项目的审批存在多头管理,各个部门均有科研立项和投资管理的职能,缺乏必要的制衡。”山西科技系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事实上,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阶段,就存在个人意志的取向,这似乎可以解释为何利用发票就能套取科研经费的原因。 现实是,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数十人案发后,科研项目格式化带给科研系统最大的问题是权力设置过于集中,监管自然乏力,就连广州市科信局现任局长马正勇亦对媒体坦言:“4000多个项目申报,可能相当大一部分符合申报的要求,给谁不给谁,容易出现权力寻租的空间。” 企业科研: 动力不足输血困难 让从事科研的孙华感到无奈的是,一家拥有低灰分的煤化工企业直到现在仍无力改变科研经费短缺的现状。 而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经费投入已达到151.5亿元。 孙华对记者说,近些年,围绕大学以获得科研企业资格的目标并未实现,他觉得,2016年,或许国家日益加大科技投资的举措会让一些企业起死回生。 但让孙华不安的是,过去,科技资金的使用分配以及信息工程的立项发包等环节普遍存在信息不公开、申报手续不规范等问题。 “过去,项目申报审批基本不公开,科技经费的投入大部分有明显的取向性,也就是说,给谁不给谁,全凭部门领导拍板。再加上有的项目公布的申报手续、申报材料等具体事项不够明确,企业几乎处处碰壁,很难顺利获得科技经费。”孙华说,因此,一些名为科研实为“掮客”的中介机构势必提高抽成比例,这样做的后果是,尽管企业得到低于预期和实际需求的科研经费,但这点资金还能在新技术发挥多大作用? 他还说,很多企业由于科研经费紧张,使得市场竞争力不足,相当于一个人的造血机能出现障碍,亟待输血,但是你让他在缺血的情况下还在奔走于血源之间,这怎么能行? 与孙华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陈平。 陈平是第几次来到科技局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作为地级市电商协会的负责人数次登门拜访科技局相关领导,试图说服领导在电商下乡的关键技术予以经费支持。“电商我们不懂,也没有经费。”科技局的答复让他难以理解。 在陈平眼里,国家对于科技经费的投入却是在年年增加。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2013年增长12.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9%,其中基础研究经费626亿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98家。2014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累计支持设立213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574亿元,投资创业企业739家。2014年受理境内外专利申请236.1万。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北方各省在RD的经费支出和强度上各有亮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最多的6个省(市)为江苏(占12.7%)、广东(占12.3%)、山东(占10%)、北京(占9.7%)、浙江(占7%)和上海(占6.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8个省市。 但陈平需要面对的是,其所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依然乏善可陈,至少在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依然靠后。 万亿元科研经费怎么用? 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 而早在2012年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15年全国科技研发投入经费不会低于1.5万亿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到2015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和美国相当。 在浙江温州,一个可喜的现象是,2014年全市有944家企业设置了研发机构,较2113年增长21.2%,增幅居全省第3位;企业RD活动人员(研发人员)为3.99万人,同比增长8.9%,增幅和总量均居全省第3位。2014年全市有1287家企业开展RD活动,同比增长26.6%,增幅居全省第3位;全市企业RD经费支出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36%,全省第3位。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029.99亿元,同比增长39.9%,增幅居全省第二位。 在近千家企业研发机构中,有3家在2015年成功荣升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其中,力邦合信年投入科研经费占年收入的比重超过了美国苹果公司。 然而,科技创新在中国推行数年后,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却大多还停留在初级规模。山西省晋商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郭志勇认为,尽管浙江企业RD形势乐观,但从中国北方来看,除北京、陕西和山东外,大部分省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需加强。 “企业科研经费如何提高使用效率?”郭志勇称,面对国家每年20%的增长率,万亿元科研经费该如何使用才能拉动国家和地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这的确需要认真考虑。他还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到位和使用,需要加快与之相应的立法工作。 一个好的消息是,大学和科研主管部门贪腐频发之后,全国科研经费40%是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接待等的现象正逐年减少。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亦越来越规范。近日,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发布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 “这意味着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将出现历史性转折。”山西财经大学刘海鸿说。 《资金管理办法》对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进行延伸,扩大了劳务费的开支范围,并取消了比例限制;结余资金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下放了预算调整权限,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在不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的前提下可调剂使用;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如需调减由依托单位审批。 值得一提的是,《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财政部门、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职责,强调了依托单位是项目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对于部分资金支出提出了实行“公务卡”结算的要求,减少现金支出,实现“痕迹”管理;进一步明确规定了资金使用中不得开支的内容;对于成本补偿方式资助的项目,增加财务中期检查。 “毫无疑问,这些规定将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的使用率。”刘海鸿说,按照科研经费投入20%年增长率,今后每年万亿元科研经费将为中国科研带来十足动力。(原标题:60%用于开会出差 万亿科研经费去向何处?) 中青报:高校经费怎么投才能用到点儿上 作者:魏建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2/15 11:10:27 视觉中国供图 □985经费分配更多是一个政治决定或行政决定的过程,高校的规模、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别,但获得的985经费却可能完全一样 □专项的执行必然在体制上要依赖高校的教务、科研、规划等职能部门,这使得大量的财权集中在处长们手里,而院长们没有权力 □更高比例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既接受了高水平高等教育,又享受了相对较低学费的优惠,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这不公平 增加公立大学自主权、鼓励大学间竞争和特色发展、加强问责,从而提高公立大学办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的挑战。自主权不足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扩大高校自主权也成为推进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高校自主权的概念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财务自主、组织自主、学术自治等。财务自主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近,财政部、教育部发布了 《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早在2008年,财政部、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细化了综合定额生均拨款标准,增设了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社会服务补偿经费,初步建立起了中央高校预算拨款的基本框架。 此次,《通知》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相关规定对建立健全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财务自主权的实现。 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助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经费投入举措,然而,从是否有利于高校财务自主权实现的角度来衡量,我国已有的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大量专项限制高校财务自主权 专项在我国高校发展中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专项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专项也可以较为迅速地传递政府的办学意图和办学思想。但是,专项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大量专项的存在限制了高校的财务自主权。这是在笔者调研高校中反映最为强烈和一致的一点。 专项存在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 专项过多,项目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没有体系化。从支出结构方面来说,中央高校的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目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比例在6∶4左右。据调研高校反映,目前的项目支出占比偏高。同时,项目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没有体系化。例如:本科教学工程专项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专项之间存在交叉;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与中央高校发展长效机制补助资金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叉。 专项的分配行政色彩浓厚,不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的实际办学需求。985经费的分配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985经费的分配更多的是一个政治决定或行政决定的过程,而没有根据更加客观的因素标准进行。高校的规模、专业结构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别,但获得的985经费却可能完全一样。在其他专项的申报、审批中,也存在类似的受主观因素、人为因素所影响的问题。 专项的运作和高校的经费统筹之间存在矛盾。专项使得高校在预算编制方面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从而使得高校在全校层面的统筹规划能力较为有限。 专项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校院二级财务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专项的执行必然在体制上要依赖高校的各个职能部门(教务部门、科研部门、规划部门,等等),这就使得大量的财权集中在处长们手里,而院长们没有权力,这样也就无法调动院系的积极性,无法鼓励院系基于各自的专业特色自主发展。 专项的不稳定影响高校的长远规划编制和日常的预算编制。以高校内部的科研机构为例,目前除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外,其他的研究机构都没有专门的运行费拨款。高校多采用985、211经费对相关的研究机构予以支持。相关专项经费的停止或取消将使得高校没有资金来源来支持这些科研机构。 过多的项目还可能会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专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资金的使用范围、支出时限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这就有可能会造成一方面高校在资金使用方面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已有的专项资金又无法统筹使用。笔者调研的高校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二)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拨款的不足 在大学科研拨款中,应该使非竞争性拨款与竞争性拨款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非竞争性拨款通常由大学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受到拨款机构的约束比较少。而竞争性拨款通常要受制于拨款机构的各项规定。相关的科研经费通常由负责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或研究团队支配,大学不能统筹使用。同时,两类拨款方式也与科学研究中的自由探索研究和项目研究具有密切关系。 我国科研经费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严重。自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竞争性项目拨款逐步取代了财政保障拨款,成为我国从事基础研究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央级科研经费(民口)中竞争性经费一度达到接近80%的比例。高校的状况也相当严峻。我国政府为大学提供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863项目、973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大型科技计划的竞争性经费,非竞争性科研经费包括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工资和福利待遇等所需的经费、满足大学系统内实体科研机构的基本运行经费,缺乏支持自由探索的经费。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财政部、教育部于2008年推出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但是在我国的大学科研拨款中,非竞争性经费还是远低于竞争性经费,结构仍然不合理。 (三)收费调整受到限制 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收取学费,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些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成为解决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紧张的通行做法。 我国在上世纪末实现高校学费并轨,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根据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除国家另有规定外,5年内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目前,学费冻结的期限已经结束,但除了个别地区,学费和住宿费政策仍然没有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行的学费水平在不同层次、不同质量的高校间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别。这一状况既不利于公平又不利于效率。就公平而言,有多项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在就读高水平大学的学生中,具有城镇户口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农村户口,并且该比例还在继续上升。这表明更高比例的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既接受了高水平高等教育,又享受了相对低学费的优惠。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这是不公平的。而对于就读高水平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学费资助则是更为公平的方式。就效率而言,长期的低水平收费不能补偿高校相应的办学成本,还会挤占其他的教学科研经费,不利于办学效率的提高。 (四)捐赠的功能尚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举办研究型大学最为成功的国家。社会捐赠对包括公立大学在内的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贡献居功至伟。此外,美国大学的捐赠基金都由专业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和投资运作。通过多样化的投资工具进行市场投资,从而实现捐赠基金的保值增值。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捐赠在公立大学收入结构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较为有限。 在我国,虽然2009年设立了中央高校捐赠配比制度,但是,捐赠在高校的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还相当低。此外,设立不动本的捐赠基金的高校还较为有限。在捐赠基金的专业化投资运作和税收优惠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通知》在健全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方面有哪些突破 从是否有利于高校财务自主权实现的角度来评价《通知》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通知》在建立健全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方面具有一些重要的突破: (一)优化整合专项,采取客观化分配方式,提高中央高校的经费统筹能力 过多的专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央高校财务自主权的有效发挥。为此,《通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调整: 首先,将已有的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科研和重点建设等方面的13个专项,优化整合为6个专项。调整之后专项的数目大大缩减;同时,也降低了项目之间的重复交叉。 其次,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中,改变过去行政色彩相对浓厚的分配方式,主要采取按照因素、标准、政策等相对客观的资金分配方式。调整后的分配方式提高了资金分配的透明度,促进了资金分配的公平性。 最后,在专项资金的使用方面,则强调高校对经费的统筹使用。例如:对于由已有本科教学工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专项整合而成的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目的是统筹支持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教育教学活动,用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由中央高校按照规定统筹使用。 以上改革措施有助于克服过去专项过多的一些弊端,可以让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按照各自的实际发展需求自主决定资金的使用范围,降低资金闲置和浪费的可能性,增加高校的财务自主权。这些改革措施最终将会增加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从而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同质化的弊端。 (二)松动学费管制,鼓励社会捐赠,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多元化筹资机制 学费管制和社会捐赠不足是制约中央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的重要方面。为此,《通知》特别规定,根据“平稳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动态调整高校学费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学费自主权和高校财务自主权密切相关。学费收入是高校可以在全校范围内统筹使用的资金,高校收入结构中学费收入占比的增加有助于高校财务自主权的实现。此外,《通知》在学费和社会捐赠方面的规定将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多元化筹资机制,促进高校财务自主权的实现。 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在哪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为了促进中央高校财务自主权的进一步实现,笔者认为,还需要继续推进中央高校经费投入机制的完善。 (一)进一步整合专项,提高高校经费统筹能力 目前整合过的6个专项还有进一步整合的余地。例如:目前已经由高校按规定统筹使用的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可以考虑纳入中央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生均定额拨款,由项目支出转为基本支出,由高校在更大范围内统筹使用该笔资金。 (二)建立健全中央高校科研拨款机制 目前,以生均拨款体现的教学拨款机制已经基本健全,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建立健全中央高校科研拨款机制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将其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合并,转为常规性的拨款,建立非竞争性的科研拨款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中央高校多元化筹资机制 尽快落实学费调整政策,适度提高收费水平,体现办学成本。逐步改变高水平大学收费偏低的状况。此外,进一步完善捐赠配比制度。在考虑效率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公平。对一些因院校层次、专业结构、地理位置等因素吸纳捐赠能力较弱的高校,应该制定倾斜性配比政策。鼓励高校设立捐赠基金,应该重视捐赠基金的保值增值,重视专业化运作,取消一些投资限制措施,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捐赠基金的投资收益应该免税。 (四)加强资金监管 落实高校财务自主权和加强资金监管是相辅相成的。首先,高校必须按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实际要求,认真编制预算,并把决算做实。其次,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事中监督。完善资金使用和监管制度,对于经费使用中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应该依法予以追究。第三,要加强事后的审计监督。最后,加强高校财务公开。在一些高教发达国家,高校的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等,会在接受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目前中央高校的财务公开工作其实也在开展,但在公开的报表类型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当然,高校财务公开与整个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是紧密相连的。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原标题:高校经费怎么投才能用到点儿上)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与制度|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idmresearch 2016-1-31 23:40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提前实现纲要目标。 记者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我国每10个18岁到22岁的年轻人中,就有4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同时,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85%。2015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摘编自《人民日报》)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月19日在京揭晓。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1.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2.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首星发射成功;3.“长征六号”首飞“一箭多星”创纪录;4.首架国产大飞机下线;5.剪接体高分辨率三维结构获解析;6.首次发现外尔费米子;7.首次发现相对论性高速喷流新模式;8.攻克细胞信号传导重大科学难题;9.首个自驱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问世;10.“永磁高铁”牵引系统通过首轮线路试验考核。(摘编自科学网) ·2015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揭晓。 2015 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是: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2.全球治理与中国外交;3.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研究;4.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5.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6.“一带一路”: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7.“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8.媒体融合与新闻传播业变革;9.中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10.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学者认为,2015年“十大学术热点”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热点问题和主要成果,较为准确地反映和梳理了年度学术发展的主导脉络;其中,既有国家改革、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有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实社会变革中的焦点问题和深层问题。(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清华大学38个院系完成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制定。 近日, 纳入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范围的38个院系全部如期完成改革方案制定工作,清华大学取得人事制度改革的标志性阶段成果。2013年,校党委常委(扩大)会讨论通过并公布《清华大学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建立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科学制定选聘标准,实施教研系列教师岗位准聘长聘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全面深化薪酬福利制度改革,引导教师从项目导向转向学术导向;根据学科特点,探索相应的团队建设模式。最终通过学校批准的38个方案,工科、理科、人文、社科、艺术各具特色,同一学科大类不同院系也因其学科发展阶段、战略目标选择不同而有所差异。(摘编自人民网) ·厦门大学:为本科教学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2015 年,厦门大学已做到将本科生学费的60%直接返回教务处支持本科教学,较往年翻了一番;2016年将实现100%全部返还。按照“教学投入优先、教学建设先行”原则,该校已建立起“日常经费、专项经费、竞争性项目经费、各界捐赠”的教学经费多元投入体系,为本科教学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厦大新增的教学经费主要花在创新教育、实践教学、通识教育和大类平台课程上。(摘编自《光明日报》) ·南京大学“十三五”: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和创新创业能力。 日前,南京大学召开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会上将“十三五”期间重点定为进一步提高办学国际化程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前南大本科生出国境交流率为30%,“十三五”期间计划达到50%,研究生出国境交流率达到30%。引进人才占教师队伍总数的25%以上,建立150门国际化课程。实施全员聘用,建立“长聘和短聘”制度,支持高水平教师从事创新人才培养和重大原创研究工作,对聘期考核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长聘岗位。南大将构建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的“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还将建立10个左右的“四创融合”实践平台,600位各行业专家组成创新创业导师库。在科研方面,南大将在学校层面遴选10个具有引领性的重大科学问题,院系层面遴选100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问题。同时启动20个文科重点方向和重大问题研究计划。(摘编自《新华日报》) ·清华大学本科招生委员会成立。 日前,清华大学设立本科招生委员会,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教学或管理水平、熟悉教育教学规律、热心学校本科生教育培养、了解本科生招生政策的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等组成本科招生委员会,任期为三年一届。本科招生委员会主要有四大职能:对制订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及其他相关工作提出咨询建议的咨询职能;接受学校委托,开展本科招生相关研究的研究职能;讨论研究本科招生质量评估办法并参与本科招生质量评估工作的评估职能;参与监督本科招生工作的监督职能。(摘编自清华大学新闻网) ·复旦大学环科工程一课题组发明新型脱硝催化剂。 近日,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唐幸福教授环境催化课题组研发出了一种新型脱销催化剂,应用这种新型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控制PM2.5前体物NOx的排放,对减少大气中NOx转化形成的二次颗粒污染物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5年12月发表于专业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2014级博士生黄志伟。据介绍,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火电厂、重工业、汽车等源头的NOx排放控制。新型催化剂比传统催化剂寿命提高10倍以上,特别是在传统催化剂无法发挥作用的燃煤工业锅炉和特种锅炉的NOx排放控制,也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目前,有关公司已针对该项发明建立了规模化生产中心,产品已在两个工业领域中投放使用。(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汤森路透发布《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 2016 年1月14日,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研究报告。此报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评估11年的科研论文引文数据来确定21个ESI学科领域中领先的科研精英,二是发布2015年顶尖科学家或“最热门科研人员”排名。中国大陆共有107位科研人员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与2014年相比,有39位中国大陆科研人员首次入选。除了历年来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表现出色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外,2015年度中国大陆地区新增了11家机构。(摘编自汤森路透网站) ·ESI最新学科数据公布。 根据汤森路透2016年1月20日发布的最新ESI数据(数据更新节点为2016年1月14日)显示:本次上榜机构总数为5040,比2015年11月数据增长81所;中国高校(内地)上榜高校为171所,与2015年11月数据持平,其中中国计量学院、海军工程学院为新晋高校。本次上榜的国内高校分布在20个学科,综合交叉学科与空间科学两个学科尚无国内高校进入。(摘编自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俄罗斯:俄罗斯将着力吸引海外科研工作者。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高校国际排名的提升,俄罗斯对海外科研工作者的需求显著增加。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俄罗斯政府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大型资助方案,吸引更多海外科研工作者来俄高校任教。为进一步实现该目标,俄罗斯政府计划实施多项举措,包括为国外科学家提供更多科研经费,提供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简化签证过程,减轻教学负担等。此外,俄罗斯政府表示愿意斥巨资吸引俄罗斯籍海外科研工作者归国工作。(摘编自《国外研究生教育动态》) ·美国大学推动个人化学习。 美国公立及赠地大学学会捐款4600万美金,协助公立大学推动个人化学习以提升学生学习成就。个人化学习联盟执行长Meaghan Duff说,个人化学习是利用科技了解学生个别需求,协助教师辅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是以学生为学习中心。面对学生愈来愈多样化的需求,学校如何降低成本,维持教育质量。虽然个人化学习课程软件可用于远距教学,但学会强调现阶段仍系以混合式学习为主,也就是教师学习如何运用新工具,学生则以在教室学习为主,学会希望学校将这套软件优先用于低年级选课率较高或退选率和不及格率较高的课程,以降低学生学习困难,增加课程的成功率。学会另外将规划为学校主管开发的在线教育工具,焦点放在如何整合学务、学生辅导及科技,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果。(摘编自《高等教育纪事报》) (姜洁,同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中心政策研究专员)
个人分类: 一周要闻|2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科学家为啥忙着写论文【转】
热度 2 pumachow 2016-1-4 16:09
人民日报:科学家为啥忙着写论文 作者:余建斌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1/4 10:39:40 不久前,网上出现一个有趣的征婚启事:一个自称是在某医大附属医院工作的大龄女博士,发帖说自带嫁妆——10篇已被接受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并且“可让夫君成为第一作者”。帖子一出,马上有网友回复:硬资产啊,比容貌保值多了! 虽然后来证明帖子玩笑成分比较多,但侧面折射出当下发表论文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多么重要。论文数量和项目经费,是目前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评价科研人员的指挥棒,其中论文的压力尤其大…… 论文和项目已成为科研考评的最重要参数,如果不去迎合,对职称评定、收入会有严重影响 王林曾在北京某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员,他向记者描述自己当时做助理研究员的状态:“太累了,每天压力都很大。我做的是基础类研究,绩效考核主要看论文数量,论文发得多钱就拿得多。” 有些基础学科需要沉好多年才能出成果发论文。为了多发文章,逼得不少科研人员做一些重复性的研究工作。比如,用甲材料做一遍,换乙材料再做一遍,过程其实几乎一样。 “如果能把甲材料从上游做到下游,做得很仔细,从基础一直做到开发,做透了,最后出一个大成果或一篇系统的大论文,这样最好了,但得花好几年的时间。其间,科研人员可能因为出不了成果而一直拿很低的收入,甚至坚持不下去而走人。”王林说,有人会因此去做一些技术含量低但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 某著名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在科学网上发帖说起自己做研究的无奈:还是做“短平快”的研究吃香,能申请到基金,通过考核。尽管这种项目水准低,但不这样做,考核经常会在中下水平…… 某著名高校数学专业的副教授高柏告诉记者,他在美国拿了博士回来,和学校签了协议,3年要发表3—4篇论文。如果数量不够,不仅没机会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会被调到教学岗位。 针对科研考核指标情况,记者专门做了一个小调查,对象是国内排名前列的某理工大学的40多位研究人员。参加调查的人员都表示,目前科研考核的指标主要是拿到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这两项指标在评职称中很关键。如果不迎合目前这种考核指标的话,对职称评定和收入都有严重影响。在这些压力下,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论文指标而写论文。 这种科研考评是否合理?有人表示“比较合理,基本上处于努力干活能够完成的范围内”,有人表示“还算合理,毕竟发表的文章数和申请的基金数是最显而易见的可比较因素”;还有人认为不合理:科研指标只局限在论文和项目上,而在这些工作之外的劳动不被认可。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些研究人员对科研考核指标的建议。他们认为,论文质量和数量应该综合考虑,不应只看数量或只看质量。不同专业千差万别,不应该用同一个标准。应当在考虑文章数和申请基金数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工作量和学科方向的差异,比如发表文章的周期、发表的难易程度等。目前,这一点还很难做到。 此外,目前的考核周期太短,建议5年为一个考核周期。要有多方面的考核,不仅仅看重项目和论文。尤其是高校,授课、指导学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在考核中应有更多体现。 “一刀切”的考评方式,催生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 按理说,发表论文是一个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和分内之事,但科研人员诟病的是,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论文、项目等容易定量化为“一刀切”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与奖学金申请、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挂钩。 有研究者分析,倚重论文导致了对论文的过热“崇拜”,有些人会钻营如何更快捷地发表论文,甚至出现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等现象。 去年,我国百余篇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轮番被撤,刺痛着中国学术界的颜面和神经。官方启动的调查发现,背后是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审的国际论文“一条龙”服务灰色产业链。 “我们有时候迷信《自然》《科学》这些杂志,甚至被这几个杂志牵着鼻子走。973项目明确要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才意味着重大突破。但事实一定是这样吗?”南方某高校研究人工智能的副教授陈小东说,这种标准太绝对化,化学领域的专业期刊、计算机顶级会议的文章,不见得比这几个杂志差。 高质量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引用数量,被一些人认为是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陈小东认为,一些发表在引用率高的高影响因子刊物上的论文,一定程度上只说明文章难发,不一定就是质量好。“一刀切”肯定是有问题的。一篇化学的SCI论文和一篇数学的SCI文章,不仅水平无法比较,甚至花费的时间和科研资源都不可比较,但最后却被作为统一的考核指标来评价科研人员的贡献。高柏说,拿引用数量来说,生物、化学的论文肯定多一点,数学就差一点。即便是在数学领域里,数学应用领域的论文引用数量往往多一些,纯数学理论的相对少。 “做科研本来就应该是自觉的行为,而不是用一些指标去强迫。我如果学术做得差,长期发不出论文,在同行面前就会觉得没有脸面,根本不需要这些约束性的指标。”高柏说,我们有时候也开玩笑说,这样设置科研考核指标,可能是行政管理部门偷懒。他们不愿意做具体详细的调查,搞清楚各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所以就把一些指标当做“一刀切”的管理工具,拿指标说话。而且科研指标数字,比较被相关主管部门的司长、处长看重,能写到报告里去。“在国内,学术领域的行政干预要比国外多。” 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希望能安心做科研,对得起内心,对得起学生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科研人员特别是在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认为,在一些高水平的高校院所,论文崇拜现象在慢慢弱化。 浙江大学去年教师晋升教授提交的评审材料有了变化。校方建议教师在对个人学术成果的阐述中,把对科学问题的解决和技术问题的解决连贯起来,在价值导向上引导教师既要关注重大科学问题、又要考虑对接社会需求,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应用形成一条线。既不能做完基础研究后发篇文章就完了,又不能只做纯粹的技术开发。 “我们进行学术评价时,应该有一个评价标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连成一条线。就像一个人穿衣服一样要穿出品位,一个教授也必须有自己的学术品位和追求。”浙大工学部主任陈云敏说,有一段时间评职称,主要看申报材料中的论文,发了多少文章,有多少个发明专利,得过几个奖等。论文体现的是基础研究,专利体现的是技术研发,获奖情况则能反映出工程应用的情况。但是,这三个要素有可能错位。 “一个人发表一篇文章,如果文章中提到的现象最先是他本人发现的,那还不错。但如果是其他人先发现,你只是在它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理论上也没有太大突破,然后你又不去做技术研发,这个文章的作用就非常小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评价这三个东西连成一条线的事你做了几件。事实上,不需要几件,只要做成一件就已经很好了。” 陈云敏说,浙江大学的做法是,在递交教授评审材料时,除了这些指标性的素材之外,还建议老师把3000字以内的“主要学术成绩、贡献、创新点及其科学价值或社会经济意义”写成一个“科学故事”,用文字描述成果。要能表述出你做的这件事既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又以这些科学原理为基础,做了技术上的发明和创造,然后又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这样,评委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的研究状态,是不是形成了一条线。 “要在全球范围内和国际同行竞争,我觉得现在的科研考核压力不够高、不合理。”陈小东说,问题在于,即便是在现有的考核指标下,科研人员一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在做非研究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没有好的科研条件来配套支持科学研究。“我们实验室算是资源不错的,但跟国外那些经过几代科学家积累的实验室相比还差得远。许多项目资金支持也存在着大量重复投资,我们经常要去别的实验室借设备用,而这些实验室里的设备往往是在‘睡大觉’。” “我相信大部分科研人员跟我一样,都希望能够安心做科研,对得起内心,对得起学生。科研活动肯定需要有一定的客观评价,但希望这种考核标准是真正公平公正的,真正能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价值和细节。”陈小东说。 (文中王林、高柏、陈小东均为化名)(原标题:科学家为啥忙着写论文? (关注·拆掉创新发展的篱笆④))
12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回人民日报:卖房子还是靠政府
热度 7 gaoshannankai 2015-12-23 13:13
人民日报:这么多房究竟咋卖 靠政府很难 里面讲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么我们来看,这个房子的事情,是谁引起的。 我记得那时我在上大学,房地产并不景气,那时候 有点权力,拿一块地,想发展商品房,搞不好要赔钱。 我们的王石大大那时候拿了一块地,就差点把内裤赔掉。 后来,全靠某位总理大人,大力发展房地产,国家 给土地,给政策,又让银行给资金。 特别是建立房地产预售 制度 ,什么叫预售,说白了就是拿了买房人的钱去发展房地产 然后再卖给买房人,用你的资本挣你的钱。比抢劫还狠。 换句话说,没有房子就能收钱,这叫什么,非法集资。 然后 又停掉了福利分房, 等等一系列组合拳,这才导致房地产 火箭式发展。现在,房地产商们拉磨完毕,没有利用价值了, 成为国民经济负担了。这些驴也活活了不少粮食,被杀了也值了。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谁搞起来的房地产,谁负责卖房子。 其实,也很简单,所谓的房地产公司,用我的话讲,就是一个包皮, 土地不是自己的,资金不是自己的,政策也不是自己的,售楼小姐也不是自己的。 这块包皮不仅没有用,而且会带来卫生问题,越早割掉越好。 还不是国家一句话。明天哪个大大不高兴了,想整治一下非常容易。 告诉几个行长,让房地产公司马上还贷款,一周之内 还 不上马上 收房子,按照白菜萝卜价格。最后结果是,房地产大亨白忙活, 最后都是给银行干的,房子归了银行,利润也归了银行,买房的 房贷利息也归银行,一切都结束了。 所以啊,房地产大亨,该吃吃该玩玩,吃了玩了,就蛋去。 2016年,房地产大佬想明白,不看我博文,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11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为《人民日报》编辑羞愧!!驳“离婚凶猛!中国夫妻到底缺什么”
热度 8 luckyangelina 2015-11-29 19:50
11月29日,从外面刚回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一篇单发的长文吸引了我《离婚凶猛!中国夫妻到底缺什么?》 因为之前不久写文章的原因,也浅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点开想看看,人民日报的专家有什么深入的见解。 读完,难以用语言形容这篇文章:匪夷所思?浅薄? 容我想用这幅图来表达我的震惊。但是,我词穷却不理屈。 这篇文章说,中国连续10年离婚率递增、每年300多万对夫妻办离婚,是因为:中国人缺浪漫、缺沟通、缺少床笫私话的能力。这是拿几十万的微信粉丝当傻瓜,还是自甘下流,这个微信公众号当随便什么公众号了! 我自己是人民日报微信的忠实读者,有时候半夜也会读一篇励志微信才结束一天上床睡觉,获得了不少的正能量。我不为这篇文章的作者羞愧,我为人民日报官方微信的编辑羞愧!!你把自己当成一些美容养颜、心灵鸡汤的微信公号编辑了?人民日报几十万的粉丝,是因着《人民日报》积累的形象而来的,而不是冲着这些是是而非的心灵鸡汤来的。 往常发点引导年轻人加强个人奋斗的文章,我也会读,也觉得不错。为什么这篇文章我看着实在是难以接受? 因为,中国离婚这么严重,已经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个人问题,人民日报起码是给为国理政者参考的平台,是不是该有一点深入的思考,思考不了,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算了,现在这是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和持续攀升的离婚数据相称吗?和“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婚姻”的三点分析相称吗? 按照这个观点,每年300多万对夫妻没学会“亲昵”就结婚了,因为不会“亲昵”不管不顾就离婚了! 结过婚的人都应该知道,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婚姻的和谐与否,最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再放大一点和家庭与社会的循环是否健康有很大关系。 社会急速转型,社会的细胞—家庭生病、破裂,社会的管理者要参与进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家庭,而不是说,“快回家好好学学说情话”! 另外,我本人对有幽默感、会说情话的人当然很赞赏,但我坚持,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这样的文章实在不妥。 有兴趣可以参看我的小文章《 北大才女演讲与公共管理智慧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65672-930888.html 文章写的逻辑不清晰,有位仁兄已经批评了。
个人分类: 读书与思考|3130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一个实话实说的人民日报,进步!
weiweishi 2015-10-14 10:19
人民日报:求人怪圈难破 国人家家都有部“求人史” 标题:“僧多粥少”,求人怪圈难破(金台视线·何时办事不求人②) 不管你承不承认,当今国人,几乎家家都有一部“求人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是托关系、走后门让孩子当兵、进工厂当工人、推荐上大学。那时商品短缺供应有限,许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谁家要买自行车、缝纫机之类的东西,通常得求人找关系弄“票”买;80年代,不少家庭的进口彩电、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等都是求人找“出国指标”买的;一些下海经商做买卖的,则千方百计找关系批“条子”,倒腾紧俏商品牟利……之后,找关系、求人之事越来越多,渐成风气,乃至发展到今天“办事求人”的情形无所不在。 分析各家各户、各色人等的“求人史”,不难发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求人办事,大都求的是对优质资源、稀缺资源的占有权,或是获取资源的优先权(当然也有权力寻租、贪腐、不作为等人为设障迫使人去求人的)。不同的是,过去是“只求拥有”,现在是“但求更好”甚至“但求最好”。比如,过去能有个工作就觉得不错了,现在则要求好工作;过去住院能有个病床就可以了,现在则要求单间。正是因为想求更好、求最好,使得过去不是问题、不用求人的事情也成了问题,也想找关系求人或必须找关系求人。这一方面说明,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追求的层次在提升,另一方面则说明,目前的社会发展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一些领域,优质资源还太少。 比如教育。现如今,一件让人觉得非常恐怖的事情是,孩子还没出生,许多家长就开始考虑将来孩子在哪儿上幼儿园、读小学和中学的问题了。因教育资源不均衡、优质资源相对少,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想让孩子上好幼儿园、好学校,于是,家长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神通广大”者,能通过动用各种关系、资源甚至权力将孩子送进好幼儿园、好学校;“本事”不太大的,便退而求其次;没“本事”的,往往求之而不得。 看病求人也是长久以来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因为人命关天,因为挂号难,因为对一般的医院与医生缺乏信任。尤其是遇到生孩子这种人生大事,家人都不敢掉以轻心,都想找好医院、好大夫。因床位有限,许多产妇为在三甲医院建档不得不求人,遇到“ 潜规则 ”也不得不就范。曾听一产妇讲述其求人“经”:你不能找太管事的人(如院领导),这样下面的人得不到“好处”,并不想管,但也不能找管不了事的人,就得找那种了解产房具体情况又说得上话的人。如此难以拿捏的求人,累人且恼人。相比之下,“出血”“打点”反倒成了简单、痛快的事。 供不应求,加之制度的漏洞,使黑色交易、“潜规则”有了市场,为寻租、滋生贪腐提供了温床。反之,那些供大于求的行业,被奉为“上帝”的则是买方。看看如今国人面对琳琅满目的彩电、冰箱等 家电 产品时的挑剔劲儿,会不会觉得30年前求人帮忙找“指标”买彩电的事听起来犹如天方夜谭?事实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然,这种发展绝不仅仅只是经济领域。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也是“办事必求人”之怪现状存在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一点,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认识。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3日20版) 公平,公平,公平!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把孩子送出国或移民?不仅是国外物质条件好,可能还是公平一点吧。比如娃娃上学,私立学校学费多贵也是合理的,因为那是花的是个人的钱;而公立学校是纳税人的钱,则基本等条件入学。国父宣言“天下为公”,的确是有道理的。
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甘肃转基因新规体现了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尊重
蒋高明 2015-8-1 16:31
人民日报记者甘肃发展之二十二:甘肃转基因新规体现了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尊重 林治波 2015年07月31日10:53 来源: 人民网-甘肃频道 手机看新闻 http://gs.people.com.cn/n/2015/0731/c372615-25792550.html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近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试行专柜销售转基因食品的消息,引发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2013年12月26日,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通知,从2014年3月1日起,试行转基因食品专柜销售“新政”。要求全省范围内食品经营者应当在经营场所设置专门的柜台或货架摆放、销售转基因食品,并在转基因食品销售柜台或货架处显著位置设置提示牌。不得将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混放销售。同时,根据食品标识管理等有关规定,转基因食品或者含法定转基因原料的食品,应当在其标识上标注中文说明,且标识应当清晰醒目,标识的背景与字体应当采用对比色。通知中还提出:在监管中对索证索票不全、台账记录不清、标识标签不规范的要依法查处。 实际上,这是甘肃去年内发生的第二起“转基因事件”。2013年10月,甘肃省张掖市出台了《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禁止任何企业或个人在张掖落地从事繁育、销售、使用转基因种子的经营活动。”张掖是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占全国玉米种子市场的半壁江山。此举曾被舆论解读为“向转基因食品亮剑”。 笔者从这两个消息的社会反响看,公众的肯定评价占绝大多数,认为甘肃省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这两个文件,体现了一种科学和严谨的态度,体现了对公众知情权、选择权的尊重,更体现了对百姓食品安全的关心,因此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和赞许。 当然,也存在着反对的声音。这种声音出自“挺转”人士,他们认为甘肃的做法存在着对转基因食品歧视之嫌,设立专柜无疑在进一步暗示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全”。 关于转基因食品,笔者不是专家,但从国内外发布的各种信息来看,其安全性和生态影响并未得到确认。与传统的纵向繁育的作物不同,转基因作物是横空出世的跨物种基因重组的全新生物,地球上本不存在这种新物种,其安全性和生态影响究竟如何,特别是对人身健康和人类生育能力的影响如何,短时间很难确认。有人以转基因饲料喂养生猪90天作为商业推广的依据,这种做法是急切而不负责任的。此其一。其二,配合转基因作物使用的除草剂草甘膦的危害性,已被许多科学家揭示出来。其三, 鉴于我国的一批农业科学家和种子专家,和美国孟山都、杜邦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联,其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说法缺乏足够的公信力 。其四,鉴于转基因作物无法留种,每个播种季节都必须采购新的种子。如果我国种业被美国控制起来,那么就等于我国的农业全部都得为美国打工,巨大的利润流失和粮食安全保障的丧失,都将成为必然。其五,一旦我国农业被美国公司稳固地控制起来,那么后续的转基因种子的基因调整权全部掌控在美国手里,那样的话,恶性“基因炸弹”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以基因武器消灭垃圾人口或竞争对手的“基因战争”的概念,早就被西方人提出来了。在国际竞争如此激烈、民族矛盾如此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提出三个方面的观点和建议: 第一,鉴于转基因技术的重要性和可能前景,支持国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转基因技术进行研究,力争自主掌握关键、先进技术,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第二, 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生态影响尚不能确认的情况下,反对匆忙对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推广 。这才是一种负责任和科学的态度。反之,必将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笔者之所以支持张掖的决定,理由就在于此。 第三,由于同样的背景,在转基因食品的销售环节,支持国家强制标识和甘肃专设销售柜台的做法。 国外科学家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性的信息时有披露,反对和担心转基因食品的人很多,在此情况下挺转者可以尽情享用转基因食品,而无权将转基因食品强行推广给广大消费者,更无权把广大消费者当做“小白鼠” 。甘肃的做法,是对公众知情权、选择权的尊重,也是对百姓食品安全的关心,当然应给予肯定和支持。事实上,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和限制就相当严格。就连美国最大的食品零售网公司WHOLE-FOOD今年也开始实行该公司早些时候制定的拒绝出售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而为天然有机食品让路的决定。禁售的转基因食品中,包括知名的畅销产品Chobani牌酸奶。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我们认为,甘肃有关部门针对转基因食品的原产地和终端销售柜台连续出台新政,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当然,甘肃要做好这件事,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转基因种子的鉴别和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做好鉴别和检测,不是说说而已,这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专门人才。希望张掖市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能够本着“言必行、行必果”的态度,下功夫把这项工作做好,而不使其落空。如果落空,不但会使“转基因新政”失去效果,且会让一些人看了笑话。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炒作小南海,党报记者的党性哪去了?
热度 6 zbt92 2015-4-17 08:31
炒作小南海,党报记者的党性原则哪去了? 文/水博 3 月30日环保部在给三峡公司《关于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中要求不得再规划和建设小南海水电站。这本来是一份极为普通的行政审批内部文件,但由于涉及到了舆论界争论已久的小南海水电站,其表述的内容又是很多国内外的极端环保组织求之不得的。所以,内部文件很快就流传到社会上,并且被媒体大肆炒作。 在众多的新闻炒作中,人民日报记者邓建胜4月13日所发表的“为叫停小南海水电站点赞”一文,尤为引人注目。邓记者在文中首先违背客观事实的介绍说“位于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这个水电项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就一直争议不断。从公开报道看,这个计划投资320亿元的工程于2012年奠基,今年还写入了重庆市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里,我们的党报记者应该先去认真的核实一下,小南海水电站是否真的“位于长江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果,真在,记者当然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记者,怎能如此不负责任的在党报上公开的讽刺重庆市政府?要知道作为全国人民最重视的党报,以虚构的事实,公开批评某一地方政府的做法,将会给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多么大的损失?表面上看,这只是在讽刺重庆市政府,但实际上这却是在批评国务院和所属的国土部、农业部、水利部甚至也包括环保部。因为,按照我国的法律,如此重要的工程,没有中央政府的态度,重庆市政府岂敢列入自己工作报告。 当然,记者在文章中曾引用环保部的文件说“过去10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金沙江下游一期工程建设等因素进行了两次调整,自然保护区结构和功能已受到较大影响。未来该流域开发必须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我们不否认,根据环保部文件的逻辑推理,记者似乎有理由认为小南海水电站就是坐落在保护区内。但是,我们要告诉记者的现实是,小南海水电站无论是在这两次生态保护区的调整之前,还是在调整之后,都不在保护区的范围内。请注意,环保部的文件毕竟并没有敢公开说,小南海就在保护区内。 关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说法,可以有各种理解。笔者认为:我们目前的生态红线至少应该有三种。一种是道德上的生态红线、一种是法律上的生态红线,还有一种是舆论炒作的生态红线。 道德的生态红线,就是指我们全人类当前面临的巨大的生态难题,过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科学界已经明确指出,不控制过量的碳排放,整个人类社会将遭遇巨大的生态灾难。我们之所以把这个最重要的指标,还称为道德上的生态红线,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我们国家至今还没有答应把碳减排当成法定义务。法律的生态红线,就是我们国家法律规定的自然保护区边界。舆论炒作的红线,则是我们一些极端环保组织编造出来的炒作的,莫须有的红线。 例如,曾有另一位人民日报的记者,发文章宣传说小南海是长江300多种珍稀鱼类的最后栖息地。但是,事实如何呢?恐怕连当地农民家养的各种鱼类都算上,也不会找到30种。当年,讨论保护区调整的鱼类专家们,到了现场一看,才知道即使是人民日报的记者,也不能轻易相信。所以,才会全票通过调整保护区的动议。这种情况在2013年WWF和农业部门联合组织的长江鱼类考察中,也再次得到了证实。一些考察专家甚至悲观的认为,长江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 总之,人民日报的记者所点赞、甚至“通电”的,恰恰是建立在国内外极端环保组织谣言和炒作基础上的“舆论红线”。而违背的,恰恰是我国法律上和道德上的生态红线。 邓记者还天真的说“相信环保部的这次叫停是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值得期许的好先例。”但事实应该恰恰相反,这很可能是个别环保官员利用环评审批权通过私下交易,,用舆论炒作的生态红线,破坏我国法律和道德上的生态红线的权力腐败。 笔者猜测,环保部的主要领导,由于不大了解具体的情况,审查不严,才致使这种个别官员的违法行为得逞。否则,他们怎么可能在国务院正式征求其意见的时候表态同意,而随后又发文挑动全社会批评国务院的舆论炒作呢?中国青年报的一篇炒作文章,已经公开的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国务院颁布的长江规划。 建设小南海水电站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是国务院最新颁布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规划的法律地位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8条规定“ 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时,必须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最近,新闻报道披露总理曾气愤的质问:难道国务院通过的事情还要处长批准?现在,看来,总理的气愤 还是真有理由的。我们环保部的处长们,还真就是这么任性。国务院批准的、法律规定必须要执行的,他就敢发文命令你公司和其他单位都不得执行。理直气壮地把自己把在了国务院的领导地位上,难怪我们的总理要发怒。 在这场由国内外极端环保组织精心策划,通过歪曲事实,违法行政,挑战中央权威的严肃事件中,我们党报的记者,不仅完全丧失了党性,成为国外反华势力的推手,而且也严重的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更有些阴险的人士居然把记者这篇文章改名为“ 党报力挺 ‘ 叫停小南海水电站 ’ 环保部勇气来自党中央 ”。这不是弱智的欺骗吗?即便党中央认为国务院的工作中有 失误,难道还需要人民日报记者来转达吗?
46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居然发表如此多我们日记里的气话,转一下吧。
热度 1 moxj 2015-3-8 11:34
或许是自己的表达能力有限,今天看到人民日报发表了9句致两会代表话,想起6年前网上写日志不断被删除和禁止发表的很多感慨。 如今人民日报在表达自己心中的这些感触,用词和表达都很精辟。响应号召转一下吧,或许希望还在,激情还在。 一起见证,一起监督!
个人分类: 一起分享|34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没有环保局 环境恐怕更不堪设想
wya 2014-11-22 07:59
http://news.163.com/14/1122/05/ABKNCIOC00014AED.html 人民日报:没有环保局 环境恐怕更不堪设想 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环保工作人员压力巨大,只有将这种压力传导到排污企业,传导到每个社会公民,进而转化为治污的动力,蓝天才会常在雾霾频发的当今,只要有蓝天的日子,总会有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大晒各种风景,主角当然是湛蓝的天空,对好空气可谓情真意切。同样,雾霾一起,就有人晒灰暗,抱怨、责骂声此起彼伏。更有人直接批评环保局,认为是他们无能,治不了雾霾。 笔者在环保部门工作的朋友屡次“躺枪”,满腹委屈。早出晚归,勤奋工作,还要承受来自领导、公众的压力,朋友对自己的委屈有这样的看法:蓝天不能只是指望环保局,不是我们自己工作努力就一定会有蓝天。要是没有环保局,这环境恐怕更不堪设想。 这话有点道理。PM2.5是雾霾的元凶,根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结果,从PM2.5的来源看,本地污染物排放中,机动车排放占到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到18.1%,扬尘占到14.3%,其他14%来自餐饮、汽修、烧烤、畜禽养殖等。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无论是燃煤还是机动车排放,无论是餐饮烧烤还是汽车维修,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说我们自己是雾霾的元凶一点都不为过。从这个角度说,作为污染制造者,我们在指责环保部门的同时,是不是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一份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在淘宝上购买口罩的人比2012年多了181%,空气净化器销量多了131%。去年消费者在淘宝抗雾霾用品上下单450万次,花了8.7亿元。愿为雾霾埋单,表明公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但愿为被动防御埋单,却很少为主动减排出力,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存有“治理是环保局的事,与我无关”想法的人并非少数。也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很多人对身边的污染视而不见。吃露天烧烤、去没有油烟治理设施的餐厅,有多少人关心污染物排到了哪里?好不容易摇到车号,买车当然要买个大排量的,许多人认为这理所当然。而环保等部门颁布的一些治理措施可能影响生活,就有人指责“不好好治污,就每天盯着百姓生活这点事”。一边期盼蓝天,一边污染空气,现实地存在我们的生活里,“戴着口罩开宝马”就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雾霾成因复杂,治理需要多管齐下。调工业结构、能源结构虽是重头,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环境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国家,全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必不可少。因此,面对污染的看客心态,已经成为治理雾霾的一大障碍。 雾霾频袭,埋怨者众。在当前的形势下,环保工作人员压力巨大。蓝天不能只靠环保局,只有将这种压力传导到排污企业、传导到每个社会公民,进而转化为治污的动力,蓝天才会常在。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NN102 http://news.163.com/14/1122/02/ABKD4T8U00014Q4P.html 市政府发布相关通告,为准确掌握来穗人员基本情况—— 市政府官网昨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来穗人员居住登记工作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表示,非本市来穗人员应当自到达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向所在街道(镇)或者社区(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 房东应在3日内报告人员信息 据悉,《通告》所称的来穗人员是指没有本市户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人员。为准确掌握来穗人员基本情况,科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政策,进一步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房屋出租人或其委托代理人,没有房屋租赁关系但以借住、寄住、直接受雇等方式容留来穗人员居住的房屋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代管人应在来穗人员入住后24小时内需登记来穗人员的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等基本信息,并在3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街道(镇)或者社区(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报告来穗人员基本信息,督促来穗人员按规定申报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 用人单位招用来穗人员的,应当督促其申报居住登记或者居住变更登记。有自用集体宿舍的单位应当自来穗人员入住本单位集体宿舍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所在街道(镇)或者社区(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报送来穗人员信息。 地产中介需办理租赁登记备案 此外,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在促成租赁双方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后,应当及时通过广州市房地产租赁管理信息系统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出租人以小时、天数为租期出租房屋的,应当安装流动人口自助申报系统,即时采集和报送租住人员信息。 《通告》同时规定,违反上述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非户籍人员来穗居住需3天内登记)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0 个评论
胰腺癌等,不妨以中医药为主
热度 28 何裕民 2014-11-5 16:38
以前,人们把肝癌当作“癌中之王”,而如今,胰腺癌的高发病率、高治疗难度、高死亡率已让其升级为真正的“癌王”。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胰腺癌最难治疗,生存期通常很短。但我们在临床中,通过悉心分析胰腺癌的特点,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胰腺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我们诊疗了不下千例患者,最长的活了22年(1990年确诊,61岁;2012年外出感染后死于外地,83岁);目前仍健在的过百位,最长的14、13年各一位(徐耀珠/戚忠良),均晚期,无法手术,且没有放疗化疗;其中,既有国内的,也有海外的;既有普通百姓,也有高层领导,既有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采访过的,也有人民日报整版介绍的。我的诸位博士做过相应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确达到了超越西医现有的水平。因此,笔者目前正在承担以胰腺癌为龙头的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胰腺癌的五大难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癌症治疗何尝不是这样!胰腺癌为什么难治,是因为它通常有五大难以用常规方法解决的症结: 1、一旦发现,多属晚期,手术不行。化疗弊大于利,且大都无效。因为胰腺本身是外分泌腺,即使化疗药物到达胰腺,也极易被泌出;作用不大,损伤不小。胰腺处于膏肓部位,周边都是重要脏器,使得放疗也十分困难。 2、严重的腹部疼痛与腰部酸胀感,所有癌性疼痛中,数胰腺癌疼痛最为剧烈。通常的止痛药,包括吗啡等,又都抑制肠道功能,胰腺癌患者大都肠蠕动受阻,故这类药物有时顾此失彼。 3、局部梗阻,甚至严重的阻塞性黄疸或横结肠梗阻。 4、很容易周边转移、浸润,特别是肝转移,且上下左右前后均属重要脏器。 5、严重的消化道障碍(如厌食、呕吐、食后疼痛加剧等)。 而破解的关键在于抑杀癌瘤生长、止痛、消解或防范梗阻,但不能过分伤及自身,更不能作无效而伤损的蠢事。也许,换个思路就柳暗花明了。 “癌王”五大难题的破解 胰腺属于外分泌器官,本身有自分泌功能,又属于腺类组织,故化疗药到达腺体有限。即使少量到达,也很快被“泌”出,导致周边被滥杀无辜,而“目标”无损。就是说副作用大,效果差。这可能是常规化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对中药提取物却不然,它主要作用于癌体周边的微生态、微环境,重在诱导癌细胞凋亡,故不存在上述问题。 其次,止痛问题。胰腺癌患者常十分疼痛。故通常只有用吗啡控释片等才有一定效果。而这类止痛剂又常麻痹胃肠,以致本即失调的胃肠功能更见障碍,表现为严重的呕呃、便秘等症。而我们的经验是以外敷为主,严重疼痛者以中药制剂干、湿敷交替,这种透皮给药,常可使局部水肿减轻,疼痛明显缓解,且有利于胃肠蠕动,这就为棘手的胰腺癌治疗创造了重要条件。而且,能否起效,三五天可见分晓。一旦有所起效,即给予积极鼓励,让患者感到有了希望。 再次,梗阻也是大难题。对此,我们主张中西医结合,可以外敷改善的,以外敷为主;外敷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内引流、外引流或胃肠吻合术等,配合中药外敷、防止新的梗阻出现,这常可明显缓解梗阻。一旦缓解,同样给予正性鼓励。并告诫患者,在生活和饮食多方面加以小心防范,以避免新的梗阻出现。 最后,消化道障碍。我们以调整为主,护胃为先的中药汤剂,也常十分有效。这方面症状往往是最早出现改善的,同样别忘了借此给予积极的鼓动。 至于胰腺癌的转移或浸润问题,可分别论治。对肝内转移病灶,属局部尚有可能以介入等方法解决;对身体尚能承受的,也可适当配合些全身化疗。有时,以中药为主,也可解决诸如转移到胃的小病灶等问题。 换个思路,常可柳暗花明 胰腺癌的确是凶险的,回避这一点无助于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可以与患者一起敞开讨论,让其知晓:科学、合理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许多情况下可“柳暗花明”,挽救生命,且使之能有质量地健康生存下去的。与此同时,别忘了经常结合治疗中出现的症状改善,给予积极鼓励。多数胰腺癌患者能走出心理“泥潭”,努力配合治疗的。而所有这一切,关键的关键,是重建患者的信心。只有有了生存下去的信心,他才能一步步地走出困境。 注意细节的纠治 临床上,胰腺癌患者恐癌心理常特别明显,要加强纠治(对此,可参阅笔者的《不长癌的活法》、《从“心”治癌》等科普著作) 胰腺癌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癌。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十分关键。除纠正患病前所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饮食不节、嗜食肉脂、暴饮暴食、长时间看电视等;讲究生活要有规律,既不要卧床大养,也不要过度劳累,更不要随着性子来等肿瘤患者行为干预外,治疗期的胰腺癌患者,我们特别注重三大问题: 1、饮食减负 由于胰腺是体内最重要的消化腺,脂肪、蛋白、糖类都依赖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加以分解。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是吃出来的。因此,吃对于这类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一半的疗效!总的原则:低蛋白、低脂肪、少糖、多纤维,少量多餐,易消化;牛羊肉、甲鱼、蛋白粉等属绝对禁忌。 2、注意胃脘部的保暖 我们发现,胃脘受寒,引起痉挛性疼痛,有时会加重病情,故须保暖。很多患者使用外敷药,既可保暖,更可避免痉挛,防范梗阻。 3、少生闷气、少发火 本病患者大多比较易生闷气或爱发火,以至于常伴发或加剧胃脘疼痛,甚可引发黄疸。因此,如何释怀,做到及时适度表达或排遣情感,也是非常重要一环。 社会及家庭配合 我们早已观察到:有亲属一直陪着看病的胰腺癌患者,治疗效果就是比独自一人求治的要好得多。可以说,亲情关爱是治疗胰腺癌的最好方药,能增加患者的抗癌信心,增加生存的无限希望。临床上我们也观察到亲密的家庭关系不但能使胰腺癌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家庭护理,还可大大的提高后期的康复效果。 关于胰腺癌的实际案例,2013年9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介绍的“我与胰腺癌这六年,”很有启迪和榜样效应,可以参考。 何裕民教授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5994 次阅读|29 个评论
点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热度 1 陈龙珠 2014-11-5 08:16
【本博幼小在农村时就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古训,上学后从历史和政治课里知道了农民起义是中国朝代更迭、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重要力量】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5日09 版) : 少数村官成了基层治理的“病原体”,甚至成为触发集体上访、群体事件的火药桶。 全文链接地址: http://t.cn/R7HP7YL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对话梅珍生、潘维、刘黎
热度 1 梅珍生 2014-10-11 09:1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23/c1001-25712142.html 公正,堪比阳光雨露(对话价值观(7)·(公正篇)) 本报记者 贺勇 付 文 黄福特 2014年09月23日04:2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引子 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反腐方面的“老虎”“苍蝇”一起打,央企负责人薪酬的科学调整……这些促进社会公正的有力举措,受到了人们的期待和关注,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实际上,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都与社会公正息息相关。从街头巷尾的百姓热议,到大众媒介的广泛报道;从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到各级政府的回应和落实……社会公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 另一方面,“萝卜招聘”、权钱交易、贫富悬殊、就业歧视等社会不公平现象,与当下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反差巨大,让很多人觉得社会公正没有同步提升,甚至不升反降。前门不走走后门,明规则抵不过潜规则,路见不平不敢援手……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对社会公正的认同度和践行度也在走低,客观上助推和加剧了社会不公。 这些现象,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如何全面理解公正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如何理性看待当前我国社会所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如何更好地消减社会不公,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社会个体,如何践行?请看本期对话。 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不存在绝对公正;要让每个人得到其所应得的,承担其所应承担的 问:什么是公正?如何理解“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 梅珍生: 公正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它强调每个人都得到其所应得的,承担其所应承担的,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付出与所得之间保持一种比例上的平等。公正涉及的问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终指向人们对各自权利与利益的衡定。 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只在于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体现在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上。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不公现象频现。以公平正义为准则,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公正共享式的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是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之一,也是集结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 潘维: 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来看,传统的公正观来源更多的是家庭伦理关系。因此,传统的“公正”弹性比较大,不那么清晰。《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是伦理道德规范,义是不凸显张扬自己,廉就是光明正大廉洁自好,耻就是知羞耻。在这样的传统社会里,社会关系的公正是由政治人物塑造的,他们公正,人们就支持,反之,自私自利,人民就不支持不服从。正如古语所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刘黎: 全面准确把握公正的内涵,必须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是不同的,没有恒定不变的公正标尺。我们必须把公正置于具体的领域,公平正义的实现受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那种绝对完美的公正是不存在的。 社会公正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公正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公正的价值有赖于全社会的崇尚和践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社会转型期的公正期待 利益格局调整,贫富差距加大,身边“小事”的不公等,加剧“公正焦虑” 问:为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当前社会缺少公正? 梅珍生: 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社会利益格局打破了旧有的平衡,而新的利益分配又出现了向权力、资本、家世等优势资源倾斜的格局,不同阶层社会成员获得的社会利益差距愈发增大,很多民众的不公正感越来越强。 公共权力这些在以往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不能带来财富的要素,现在成了增加个体财富的有效工具,而多数社会成员天然不具备这些要素,使其更容易对能力之外的利益获得途径持否定态度,从而加重了不公正感。 当下,少数人利用不正当手段非法获取社会财富的行为,其本质是对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创造的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占有,很容易引发社会大多数成员的不公正感。 在政策层面,我们要求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开辟不同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合理通道。但客观地说,这些制度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完善,制度在执行中被打折扣,又不能以较小的成本得到纠正,这是社会成员“公正焦虑”的主要原因。 潘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去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市场的力量给我国计划经济下建立起来的社区组织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熟人构成的自然社区组织逐步弱化,整个社会“小家庭化”程度提升。 各级政府、各个政府部门依法治国,能够办“大事”,却不擅长解决人民生活中像私家车占用公共道路和社区公共空间、侵占了行人的权利这样的“小事”。因为很多小事往往发生在没有法律或法律模糊的地带,或者是跨法规、跨部门管理的,解决非常困难。这类“小事”解决不好,日积月累拖成了“大事”,这种不公正的“小事”多了,渐渐地人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公正感。 人的生活可分成四个阶段:被养、养小、送老、被送。对于大部分成年人而言,现如今养小和送老这两件主要事情变得越来越困难,医疗和教育资源的不均等,直接导致上学难、看病难,这也是很多人觉得现在社会缺少公正的重要原因所在。 刘黎: 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问题日益凸显,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公正的基本状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体制机制还有不少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社会公正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法律意识逐步增强,人们不断向社会公正清单中填充新内容,对公正的心理期待越来越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群体不断增多,人们对公正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前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是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和人们对公正的期待不断提升综合作用的结果,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但不能因此否定我国在促进公正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国家社会个人皆应发力 “ 破坏规则才能获益、承担责任就会吃亏”思维亟待破除;多措并举培育公正之心 问:如何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社会和个人各自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梅珍生: 首先,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从自身做起的自我践行,也有赖于全社会的崇尚和实践,应逐步破除“破坏规则才能获益、承担责任就会吃亏”的思维,在全社会树立只有遵守规则、担当责任才能收获公正的理念。 其次,要通过推动各项制度的落实来保障公正的实现。建立以公正为基本原则的制度体系,走民主法治之路,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 第三,构建公平保障各种权益的社会体系。要通过维护公正、加强法治,努力消除各种差距,促使各利益群体进行相对平和的协商对话,不断理顺社会利益关系。积极寻求建立发展标准统一、发展机会均等的社会发展机制,为个体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更好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潘维: 在自私自利、一盘散沙的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必然缺乏公正。增强人们对公正的信心,就需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自然社区的公共生活,当家做主,自己解决自己生活中五花八门的“小事”。 公正作为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它的内涵主要在于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如果大多数老百姓能在养小、送老这两件事情上感到更轻松,他们就会认为这个社会越来越公正。 刘黎: 促进社会公正,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实现社会公正,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分配与调整,有时还会伴随比较尖锐的斗争。 社会应发挥协同作用。社会公正问题日益复杂化,制度设计往往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社会积极介入,发挥协同作用。 个人应培育公正之心,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们年均结案将近300件,按平均每个案件3个当事人,每个当事人有10个亲戚朋友计算,一年至少可以将公正“运送”到近1万名老百姓的心里。老百姓正是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公正审判,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生发出对法治的信仰。 本期统筹:顾仲阳 黄福特 版式设计:宋嵩 《人民日报》(2014年09月23日06版)
个人分类: 冷眼热心|149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令人揪心的“中国式治癌”
热度 31 何裕民 2014-9-29 16:54
沈阳晚报主任记者高寒冰先生因阅读了《重生手记》,颇有感触,故长途电话采访了本人,并写下了下列报导(刊于2013年03月23日《沈阳晚报》): 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畅销书作家凌志军,亲历癌症后著书《重生手记》,他前言里的第一句话是“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自己的恐惧和错误的治疗。” 凌志军说:“我们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遇癌细胞的侵袭,而在于我们被中国式的癌症观念包围着,同时还接受着中国式的癌症治疗。”何谓中国式癌症?凌志军解读为:它包括中国癌症治疗体系可能存在的致命弊端、对癌症认识存在的致命偏差、错误的治疗方案,以及过度化疗、过度手术。 在这个问题上,著名肿瘤临床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的看法更尖锐,在他看来,中国式癌症,不是医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1 、300元的挂号费,3分钟的门诊 2007年2月,凌志军病倒了。医生在他的颅内发现两处疑为肿瘤的病灶,两天后又在左肺发现肿瘤,由此诊断“肺癌、脑转移”的概率为98%。“医生诊断,认为活不过3个月。”像所有类似的家庭一样,凌志军在妻子的陪伴下,走上了慕名投医的求生之路,但随后的遭遇,令他困惑、愤懑。 凌志军在书中描述了一次诊疗过程,在花了300元的挂号费,并等待了几个小时后,他终于见到了一位著名专家,在观看了几张胶片后,专家认定凌志军头部病灶为“转移瘤”,必须立即手术。“如果不马上手术会怎么样?”凌的妻子问。“不手术?那就等着呗!”专家回答。等什么,不言而喻。凌志军看表,发现诊断过程不过3分钟。 癌症患者用希望和金钱催生了当今中国最繁荣最赚钱的一个医疗部门,可他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都在增加,中晚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在过去30年几乎没有提高。 2 、“过度治疗”致癌症患者死亡率上升 凌志军在比利时从医的妹妹,找了一群外国专家会诊。老外的会诊结论是:脑部病灶有50%的可能性不是肿瘤,或者只是良性肿瘤;脑部与肺部病变没有关系的可能性更大。这给了凌志军一家人以希望。而时间证明,外国专家们的判断,更接近事实。在等待命运敲门的煎熬中,出于职业习惯,凌志军开始查阅大量的资料,他的发现甚至令他自己一度也不敢相信。他写道: “(国内癌症患者)大部分人在三年内死去,能够活过五年的只有20%左右(根据不同的报告,我国肿瘤病人的五年生存率在10%~30%)。” “在所有死亡的癌症患者中,三分之一是被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只有三分之一是真正因病而死……” 凌志军还拿到了2008年上海抗癌协会学术年会上公布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有80%的癌症晚期患者在有意或被迫接受者超过疾病治疗需要的“过度治疗”;全球肿瘤患者有1/3死于不合理治疗;因为“过度治疗”盛行,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在立刻手术割开脑壳和等待之间,凌志军选择了后者,在化疗和观察之间,他同样选择了后者。凌志军事后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健康的免疫系统是预防癌症最重要的部分。而过度治疗会破坏患者的正常器官、组织和机能,……结果是,患者迅速衰竭或者出现其他并发症,加快了死亡进程。” 3 、利益是过度治疗的幕后推手 何裕民掌握的数据,略有不同。他在接受沈阳晚报记者采访时说:“不同的恶性肿瘤,生存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乳腺癌,美国的生存率超过了80%,甚至达到了90%,胰腺肿瘤生存率却不到10%,但总体上可以达到60%~70%。而上海恶性肿瘤的生存率大致在35%左右,停留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差距很明显。内地二、三线城市,生存率大概只能在20%左右,差距更大。” 导致差距的原因是什么?何裕民认为是多方面的,但技术差异不是主要原因,“美国的趋势不是化疗的剂量要多高,而是要多低……而不是像今天的中国那样,越用次数越频,剂量越来越大,组合的药物也越来越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猷先生,也提出了“有时不治疗”是最好的治疗的观点。何裕民甚至尖锐地指出,中国式癌症以及中国式的癌症治疗方法,不是医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省内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何裕民的观点表示温和地反对。他说:“在癌症治疗上,国际抗癌联盟有统一的标准、方案。医生在确定治疗方案时,既要规范化,也要强调个体化。过度治疗有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 何裕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他说:“这其实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些治疗规范背后,都有医疗企业推动,表面是为病人利益,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利益是与药厂捆绑的。很多治疗指南的制定,其实背后真正的推手是国际垄断性大药企,这是行业内周知的秘密,这才是本质。” 4 、癌症不是绝症,要科学面对 2013年3月,在被确诊活不过3个月之后的第6个年头,健康的凌志军还有闲情逸致地感春伤秋。3月20日他在微博中说:“清晨起床打开窗帘,看到这幅景象,不禁惊呼一声。京城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早春气象了!一个冬天的雾霾一扫而空。”凌志军悄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在病倒之初,他写下了最想做的10件事,其中包括:再吃一次清蒸鲥鱼、再为儿子做一顿饭、再到大海里游一次泳。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这些事情他都一一做到了。 同时改变的,还有对待癌症的态度。凌志军写道:“如今美国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已经达到11年,换一种方式来设想,癌症患者的感觉,可能真的类似于得了心脏病或者是糖尿病……我们不了解癌症,不知道癌症其实并非绝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凌志军给了所有中国癌症患者一个忠告:千万不要仿效我的方法……但的确有一些事对所有病人都是相通的,即必须有足够的坚强,去接受应当接受的治疗,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拒绝不应当接受的治疗。面对医生的死亡判决,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腰包救命。 文中凌先生的观点摘自于其书《重生手记》。
4295 次阅读|31 个评论
加拿大总理办指责人民日报记者“行为不良”
热度 9 Majorite 2014-9-4 10:45
加拿大总理办指责人民日报记者“行为不良” 大权在握的一国总理到哪访问,随行记者也感荣耀,常自夸曾与总理同坐“空军一号”飞机,见证最高级礼宾待遇等。前年随加拿大总理哈珀去中国访问的一位华文媒体记者,在哈珀夫妇走下飞机时“勇往直前”抢拍,却挡住总理办专职摄影师的镜头而收到总理办的书面警告,好在自己也有中文报纸发泄,一口气写几篇中文文章在华人圈子内部批老外的“种族歧视”。去年,人民日报与环球时报记者李学江随哈珀总理去北极圈,不幸在抢话筒过程中与总理办新闻女官员发生肢体冲突,成为加拿大大小媒体的花边新闻。 http://www.kansas.com/news/nation-world/article1275696.html http://m.youtube.com/watch?v=tKnrRQEzOpM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news/news-video/reporter-pulled-away-by-rcmp-after-grabbing-mic-at-harper-at-press-conference/article13939491/ 今年,哈珀又去北极圈视察了,总理 办发言人Jason MacDonald对加拿大QMI Agency说:“不再欢迎某些新闻媒体”与总理随行。据政府有关人士披露,不被批准随行的媒体是中国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又据Sun News network报导,总理办之所以不准中国媒体随行,是因为往年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尤其是有些中国记者的 “Bad behaviour”。 In this Friday, Aug. 23, 2013 photo, Li Xue Jiang, of the People's Daily, China's largest newspaper, is hauled to the back of the room by Royal Canadian Mounted Police as Canadian Prime Minister Stephen Harper answers questions while visiting Xstrata Nickel's Raglan Mine in the northern Nunavik region of Quebec. When staff did not recognize Li's request to answer a question he tried to take the microphone and a tussle erupted. Canada said Friday, Aug. 22, 2014, past incidents and behaviors are to blame for China's official news agency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newspaper being banned from an Arctic trip with Harper 。请注意,这里用的是复数,说明不止一次甚至不止一人。 下面是李学江记者的喊冤文章, 本人对他报以同情: 人民日报记者喊冤: 拍张照片我就是间谍了? ​ 2014-09-03 09:29:16 北美时报 李学江  在哈珀总理开始第9次北极之行前,总理办发言人Jason MacDonald对加拿大QMI Agency说:“不再欢迎某些新闻媒体”与总理随行。据政府有关人士披露,不被批准随行的媒体是中国的《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又据Sun News network报导,总理办之所以不准中国媒体随行,是因为往年一些“不愉快的回忆”,尤其是有些中国记者的“BAD BEHAVIOUR”。  而事实上,作为《人民日报》驻加记者,本人今年根本就没有递交申请,无意前往。后来得知,是新华社新任记者申请被拒。但此事随即被此间一些英、中文媒体爆料炒作。更有总理办前官员表示,就是不能让中国记者随行,他们甚少做报道,但却到处拍照,有搜集情报之嫌。既然将原本正常的采访活动上纲到情报窃密高度,本人作为当事者有责任说明真相,澄清事实。   倒打一耙的不良行为   所谓“不良行为”是指去年8月23日在哈珀总理北方之行最后一站的记者会上本人同总理办新闻处因提问发生争执一事。此间有媒体称,中国记者李学江争抢话筒,并同新闻秘书发生肢体冲突。事实是,哈珀总理每次新闻会都限定随行记者团只能提5个问题,致于哪位记者提什么问题,则由记者团在会前集体讨论确定,总理新闻处不能干预。   本人的问题“请哈珀总理澄清一下对外国国有企业来加投资自然资源的政策”被记者团一致认为非常重要而入选为5个问题之一。但当本记者同其他4位记者排在麦克风后准备提问时,新闻处女秘书却两次前来将本记者拉出队外,要求本人放弃提问,但却拒绝说明原因,因此不仅遭到本人拒绝,加拿大记者也表示不赞同。   有一位记者就说:“李先生,你是花了钱来做报道的,不让你提问不公平。”当快要轮到本人提问时,这位女秘书第三次将记者拉出队外,这时本人才推挡了她拉记者的手臂,并随即去拿麦克风。女秘书立时叫来不明真相的皇家骑警,将记者拉到后面四、五米远处(注意:并非“拉出会场”,也并非所谓“制伏”和“拘留”)。当本人告诉他们我是记者,只是要向总理提问时,皇家骑警立即放手让记者回到麦克风前,但此时哈珀已经转身离开。有媒体恶意中伤说,“李学江被皇家骑警制伏,并被拉出场外”,纯属恶意中伤。   事实表明,首先是总理新闻处破坏了同记者团约定俗成的协议,且动用警力阻止记者提问,这才是地地道道的“不良行为”,在一个自诩是“民主法制和新闻自由”的国度发生这样的事件,算得上是一桩丑闻。如果认为记者所提问题具有挑衅性(本人问题非属此类),领导人可以避答,可以无视,也可以顾左右而言他,但动用警力阻止记者提问,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人们一定记得,多年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不满意香港记者提问题的措词,几次转身教训记者的场面,但也并没有人动用警力强行将记者拉走。   记者拍照被指搞情报更是荒唐不稽   加拿大前官员称中国记者甚少发报道,却是到处拍照,涉嫌搜集情报,纯属闭眼胡说。哈珀总理在6天行程中访问了6个地方,每到一站本人都在人民网上发一篇报道,可以说是随行记者中发稿最多的一位。而拍照只是为了配合文字报道,本人每篇稿件都配发了四、五张照片。 E6舱内所拍的这张照片被疑搞情报   本人的确拍了两张所乘坐的C-130军用运输机机舱内照片,记者所要表现的是随行官员(包括3位政府部长)和记者们的旅途辛苦,挤在黑暗的没有洗手间的筒舱内那疲劳不堪的场景。这张照片当时就配合文字报道刊出在人民网上(如图)。这在去年8月底的人民网上都是可以查找到的。请看本人所拍的这张,被指为“涉嫌情报”的照片,里面可有什么机密可言吗?   值得指出的是,记者所拍之处,既没有“禁止拍照”的标识,也没有带队官员提示说不准拍照。而且记者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在总理办官员和记者及安保眼前的公开拍照,并非偷偷摸摸的行为,并不违反任何安全规定。请问,一个没有任何军事装备,挤满打瞌睡的记者的机舱有何机密可言?情报照片为何能发到人民网上?可见这只是欲加之罪。   正面报道反遭不公正对待   对中国记者更不公平的是,哈珀在去年的北极之行期间所经6个站点中,随行记者一共提出了30个问题,可2名中国记者连提一个问题的机会都被强行剥夺,而本记者的问题还是经过记者团集体选定的,并非本人硬要出头,也符合总理办只提5个问题的规定。可是提问权却被无理剥夺,这不是对中国记者的公然歧视吗!究竟出于何种原因强行剥夺记者团集体授予中国记者的提问权,总理新闻处直到今天都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可见其是多么地蛮不讲理! 图为在与总理办发生争执后,李学江采访了加拿大总督约翰斯顿。   更令人不解的是,本人对哈珀北方视察所做的6篇报道全都是正面报道,主旨是想让中国读者和企业了解加拿大北部地区资源丰富,了解哈珀总理积极推动北部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原住民生活水平的主张。他承认加拿大资金不足,需要吸纳外来投资;而中国企业资金丰富,投资潜能大,如前来投资将大有助于加拿大的资源开发,并带动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同时,本人的报道也有助于提高加拿大及总理本人在中国的知名度,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其实,这些正是总理办新闻处本身的主要职责。然而,想不到中国记者非但没有得到总理办新闻处的支持,反而处处受限,并遭到不公平对待,甚至是公然歧视,哈珀总理的一些公开活动,如参加因纽特巡逻民兵的射击表演,及破冰船巡逻等训练项目就不让两位中国记者参加。   其后,在本人同总理前新闻发言人麦克道格尔的邮件交锋中,本人要他回答一个极简单的问题:究竟出于何种原因必要剥夺中国记者的提问权力:是种族歧视?排外思维?还是意识形态偏见?可直到今日,记者都未能得到总理办的一个小小回答。现在,总理办新闻处反而在事过一年之后,再次往旧伤口上撒盐,还罔顾事实,公然中伤,这就暴露出总理办某些人是多么地傲慢无礼了,难怪近两年来,连保守党的某些后座议员,及本国的主流媒体都要起而抗议,表达不满了。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1963 次阅读|11 个评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论坛之《北京宣言》
蒋高明 2014-8-28 22:37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9914110102v039.html 2014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第22版整版报道了7月25日、26日在北京举办的“2014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农业论坛”。 13个国家和地区,325位代表,为人类生存和种族延续的安全而呐喊。 论坛主席顾秀林教授接受与会代表赠送的鲜花和礼物。 出席会议的各国嘉宾。 附录,报纸扫描版 分享: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2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漠红柳冢(2013-06-17)
xuxfyuwp 2014-7-10 14:40
还是去年到新疆途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看到了一丘丘红柳冢,当地人给我解释了其形成的过程,便随手写下了几笔感触。最近翻出看看,又做了些修改,投了出去,发在了今天的《人民日报》上,编辑有删节,将原版和发表的文字一并放置于此。 原版: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常会见到一个个沙丘,与其相伴的是根部缠绕在一起的沙漠植物红柳或梭梭,有的只剩下枯根干枝,有的则在顽强地与风沙抗争,长到了沙丘的顶部,人们称这些沙丘为“红柳冢”,冢是坟墓的意思。看着那些沙丘,确实与坟丘相似,只是其中掩埋的是红柳或梭梭这类耐旱的植物。 在浩瀚的沙漠中,黄沙是不可一世的霸主,在这里若有谁想发起挑战或侵占其领域,都会遭到疯狂的绞杀。黄沙与干热的狂风结盟,共同在辽阔的空间里狂傲地肆虐着。在恶劣的环境面前,绝大多数物种止步不前,选择了退却或规避。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此言不虚。 红柳冢有大有小,估计是与红柳在沙丘中抗争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红柳长得越高,沙丘也会堆积得越大。看着那些顽强地生长在沙丘顶部的红柳,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那些冢下堆积的残肢与黄沙相互混杂,将生命尚存的红柳高高托起。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被托起的红柳则面临着被捧杀的风险,会遭受到风沙更猛烈的攻击。且随着冢丘的增高,距离地下的水源也会越来越远,被风干的可能性随之增大。 环境的严酷与生命的顽强同在。万千红柳在持续地抗争着,设法把握住可能存在的一线生机,将根系艰难地伸向沙层深处,搜寻着、吸允着尚存的水源,以换取生的希望,据说一棵两米高的红柳,根系可以达50米长。但无论怎样坚持,在浩瀚的风沙面前,红柳的生命力并不占优,与严酷的现实对抗,有希望未必就一定有好的结局,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成功。 放眼望去,当看到风沙与生命搏击后的场景时,仿佛是在惨烈的战场上,拼杀过后,硝烟散尽,一丘丘红柳冢裹卷着干枯的残根断枝,尚存的生命在艰难地喘息着,等待着枪炮声再起,风沙卷土重来。确实很钦佩这些以生命相抗争的红柳,当赞美这些顽强的沙漠植物时,不免心存几分忧虑,与如此恶劣的环境共存,坚守的时光能持续多久?今天傲立在冢上,明天又将如何? 无所忌惮的风沙仍在一望无际的大漠荒野上肆意奔袭、狂舞着,莫道万物怯弱,谁能与之争锋?可偏偏上天之手没有关闭所有绿色植物的生存之门,一道狭窄的缝隙为红柳、梭梭开辟了孤独的生存之路,随时有风险,一生在抗争,严酷的生存环境并不值得赞美,但确实成就了那些顽强、无畏、孤傲、坚韧的生命。 《 人民日报 》2013年06月17日:  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常会见到一个个沙丘,与其相伴的是根部缠绕在一起的沙漠植物红柳或梭梭,有的只剩下枯根干枝,有的则在顽强地与风沙抗争,长到了沙丘的顶部。人们称这些沙丘为“红柳冢”,冢是坟墓的意思,看着那些沙丘,确实与坟丘相似,只是其中掩埋的是红柳或梭梭这类耐旱的植物。   在浩瀚的沙漠中,黄沙是不可一世的霸主,在这里若有谁想发起挑战或侵占其领域,都会遭到疯狂的绞杀。黄沙与干热的狂风结盟,共同在辽阔的空间里狂傲地肆虐着。在恶劣的环境面前,绝大多数物种止步不前,选择了退却或规避。“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此言不虚。   红柳冢有大有小,估计是与红柳在沙丘中抗争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红柳长得越高,沙丘也会堆积得越大。看着那些顽强地生长在沙丘顶部的红柳,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觉,那些冢下堆积的残肢与黄沙相互混杂,将生命尚存的红柳高高托起。被托起的红柳会遭受到风沙更猛烈的攻击。而且,随着冢丘的增高,距离地下的水源也会越来越远,红柳被风干的可能性随之增大。   环境的严酷与生命的顽强同在。万千红柳在持续地抗争着,设法把握住可能存在的一线生机,将根系艰难地伸向沙层深处,搜寻着、吸吮着尚存的水源,以换取生的希望。据说一棵两米高的红柳,根系可以达50米长。   放眼望去,一丘丘红柳冢裹卷着干枯的残根断枝,尚存的生命在艰难地喘息着,等待着风沙卷土重来。   无所忌惮的风沙仍在一望无际的大漠荒野上肆意奔袭、狂舞着,莫道万物怯弱,谁能与之争锋?可偏偏上天之手没有关闭所有绿色植物的生存之门,一道狭窄的缝隙为红柳、梭梭开辟了孤独的生存之路。随时有风险,一生在抗争,严酷的生存环境,成就了那些顽强、无畏、孤傲、坚韧的生命。
个人分类: 文章|3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一封电报看防灾减灾(2013-02-02)
xuxfyuwp 2014-7-7 15:51
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了今天的《人民日报》上。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3/0202/c1003-20409562.html   对于气象灾害的防御,我们已经历了多年的实践过程,积累了不少经验,有理念,有规划,有设计,有系统,有平台,有技术,有手段,谈起来可以千言万语,长篇巨论,但对照一份当年的电报,这些似乎还真没超出其内容涵盖的框架。   在中央档案馆里见到一份毛泽东主席于1946年4月16日亲笔书写的一份电报原件,内容如下: 鉴于四八被难烈士损失之大,此后重要领导人员乘机必须十分慎重,遵守下列条件,(一)事先通报气候、天气晴明,确利飞行及降落,否则决不起飞;(二)如临时气候变化,断然折回,决不勉强;(三)每机勿座多人。   “四八空难”是指1946年4月8日上午,中共领导人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13人乘坐美国C47式军用运输机由重庆飞往延安时途中遇阴雨浓雾,在兴县东南约80里处的黑茶山坠毁,机上共计17人全部遇难。此次空难与天气有关,后有人披露也与国民党特务在飞机上做了手脚有关。   毛主席的这封电报是谈注意飞机安全问题的,强调如何防范恶劣天气。电报中谈的三点要求,涉及气象灾害防御的三个关键环节。电报语言虽短,仅几句话,但简练而精准,读后印象颇深。   第一条是关于天气预报的,要求事先通报,只有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才能起降,否则不飞。这是防御的第一步,在当时条件下是个相当高的要求,也可以说是难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那时也未必有巧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气象工作起步于1945年,开始建观测站,条件极其简陋,很难像今天这样形成完整的观测网,在资料极度缺乏的条件下,不知预报的结果能有几成把握,但从中也反映出气象对航空的关键作用,包括民用和军事。历史上,航海业,也包括渔业捕捞,对气象预报业务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航空的发展则对气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空中的天气变化需要准确掌握。   毛主席虽提出了高要求,但对技术困难还是有清醒认识的,判断也符合实际,不认为真能做到,便进一步提出了补救措施,如遇气候变化断然折回,绝不勉强。不坚持与天奋斗,而是顺应自然,打不赢就走,这与现代防灾减灾的理念是一致的,要遵循科学规律、自然规律,不能一味严防死守,不要相信人定胜天。   对待灾害性天气,要尽量争取预报准,报不准遇到情况后则及时躲避,但仍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无论如何防范,人算不如天算,对灾害的发生百分之百的规避是难以做到的。这便有了第三条措施,在遇灾的情况下要设法尽量减少损失。用经济学的话语表达,就是要分摊风险,鸡蛋不能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即“每机勿座多人”。   如今提倡转变作风,讲真话,讲短话,讲管用的话,看看60多年前的这份简短电报,字数不及今天一条微博,论其言之有物,应堪称典范了。
个人分类: 文章|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会要有开会的规则(旧文一篇)(2012-12-14)
xuxfyuwp 2014-6-19 14:27
上篇博文涉及到开会问题,不少网友在评论中对开会的形式、发言等问题谈了看法,使我想起2004年1月12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短文,翻出来看看,放在今天似也不算过时,误国谈不上,但确属空谈。不妨再谈一次。   到澳大利亚访问,顺道参观了位于堪培拉市的国会大厦。在参议院会议厅外面的墙上看到一幅漫画,画了一位议员在讲台上发言,从口中流出大卷稿纸,一直落到地上,拖了很长。看时并没在意,后来在会议厅内听讲解人员作解说时,才了解到曾经有位议员在开会发言时持续讲了12个多小时,使会议无法正常进行,那幅漫画就是讽刺这件事的。鉴于此,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情况,议会做出决定,在会议上的所有发言不能超过20分钟。   实际上,开会讲话过长,影响会议效率的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有效地组织好会议也确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有一本名为《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书,专门对开会中涉及的各种规则进行了设定。罗伯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位陆军中尉,在奉命主持了一次会议后,发现由于与会者对会议议题意见分歧很大,争论得不可开交,话越说越长,最终无法达成任何协议。因此,罗伯特开始研究开会的规则问题。他通过研究人的心理,发现人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在短时间被一般道理说服的,必须设定必要的交流机制,在彼此听清对方的观点后,按规则形成最终决议。经过几年努力,罗伯特写出了一本为会议设计的议事规则,内容很丰富,对参会者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如在各种会议上,不能随便争论,如有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首先要考虑按照规则是否有发言时间,什么时候发言?别人发言时不能插话,自己发言时不能拖延,等等。《议事规则》为会议制定了一套规则,有效地提高了各类会议的效率,出版后非常畅销。   在我国,“文山会海”是一个多年来未解决好的老问题。开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当会议本身也成了问题时,就与原本的初衷背道而驰了。究其原因,也与开会缺少必要的规则有关。如有的会议本身目的就不明确,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常把开会作为例行公事,而事先并无明确议题,为开会而开会。有的甚至为了旅游而开会,为了突击用钱而开会。还有的会议准备不足,对会议议题没有充分研究,对会议上可能发生的问题或争议没有认真分析,对各种不同意见没有进行事先的协调,从而导致会议进程失控,无法完成预定任务。这些多与开会缺少必要的规则有关。   那些冗长沉闷、必要性不大、作用也不大的会议,耽误时间,令人生厌。但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会议作为一种解决问题、形成共识、制定决策的方式仍是十分重要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我们提倡的是开短会、说短话。当然,也要从实际出发,发言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我们希望的是转变作风,端正会风,不开不必要的会,开好有价值的会。而要做到这一点,也要加强制度建设,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情况,制定、健全并落实好会议的规则。  《人民日报》 2004年01月12日 第四版
个人分类: 杂感|3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不住温度 但要管好温度计(2012-08-09 )
热度 1 xuxfyuwp 2014-6-17 15:07
于7月19日和20日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气象报》发了这篇关于气温的文章,基本保持了原貌,有些删节。原稿如下: 曾在央视小品中听到过这样的台词“你多大鞋,我多大脚。”在网上还读到过一个挖苦气象台的说法:“管不住温度,还管不住温度计。”意思有相通之处,都是指以人为的方式去强行控制不该也无法控制之事。 最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下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对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所应受到的保护和补偿做了明确的规定,取代了50年前制定的暂行规定,应该说是我国劳动保护措施的进步,为保护在高温下作业的劳动者提供了更明确、具体的政策依据。对于这一文件,在网上依然听到了调侃之声,如有人认为即便出现了高温,气象台也不会报的,劳动者永远也拿不到合理的补偿,大意与管住温度计的说法类似。 对气象台遇到高温不报的说法显然是一种误解或想象,没有任何根据。尽管气象预报做不到100%准确,但预报员会努力去分析,尽量做好,负责任地发布预报,并及时订正。即使预报有误差,发生的实况也是不难查询的。这与其他行业的工作类似,做任何事情,没有人会希望在自己手中出次品。预报准确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预报员能力的指标,报错了会对公众造成负面影响,对预报员自己也有弊无利。且衡量准确率有统一的客观评价方法,不可能靠管住温度计来调控。 但为什么公众对温度预报的感受会出现差异呢?除了误传误读之外,也确有其客观原因。一是预报确实会出现误差,按现在的天气预报水平,24小时的气温预报出现一两度的误差并不少见,有时会更大些。二是温度分布的差异性,同样在一个地方,所处的具体地点或位置不同,气温也会有较大差异。为了规范气象观测,气象部门制定了统一标准,包括观测场应设在能较好地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气象要素特征的地方,尽量避免局部地形的影响;观测场四周必须空旷平坦,避免设在陡坡、洼地或邻近有丛林、铁路、公路、工矿、烟囱、高大建筑物的地方;要避开地方性雾、烟等大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观测场四周障碍物的影子应不会投射到日照和辐射观测仪器的受光面上,附近没有反射阳光的物体;在城市或工矿区,观测场应选择在城市或工矿区最多风向的上风方等等。 这样做是为了体现观测要素的代表性和可比性,世界各国地面观测场地要求和观测方法都大致如此。预报员发布的温度也是以在这种观测环境条件下,从百叶箱中观测到的温度为准。这就造成人们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与规定环境中的温度有一定差异,少则一两度,多则达三五度,甚至更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发展,强化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大了同一城市不同位置温度的差异性,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气象台发布温度准确性的疑虑。 本不存在管住温度计的问题,若硬说要管,用管好这个词或许更确切一些。管好的途径则是通过制定统一标准的观测规范,不能随意设置观测地点,温度计要经过统一检测,且不能随便安放,要放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百叶箱里。这些都是气象业务所必需要求的。但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观测到的与人们感受到的温度总是有差别,从公众需要获取准确信息的角度,确实也存在缺陷,应该考虑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气象部门已开始探索化解这一矛盾的途径。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增加观测密度,除了统一规定的标准观测外,在城市周围和市内多设一些观测点,将一个点的温度改变为由多点构成的面温度,提高温度在某一区域分布的分辨率。预报的结果也将不是以点代面,而是分布在城市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多点温度了。这样做后,可以减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与预报温度的差别,提高了预报的真实性,人们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在位置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了。这样相对精细的预报服务在许多地方已开始提供。 大自然中的温度变化会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非人为所能干预,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其作出监测和预报。实际上,其他领域也有相通之处,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统计信息等方面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在管好上下功夫。如果缺少科学、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或有了规则而执行不力,一方面会出现重大隐患和事故,同时也易引起公众的误解。如在环境监测中关于PM2.5准确性的争论,就反映出类似的问题,监测的设备、方法、标准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监测设备所处的位置不同,差异也会很大。如果缺少以相同标准为依据的讨论基础,所出现的任何分歧就失去了判断其真伪的意义。 如何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度,不仅是责任、态度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方法。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搞清楚,将真实情况和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讲清楚,既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也更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个人分类: 文章|2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黄志洵超光速获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热度 2 yangxintie1 2014-5-9 17:55
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颁奖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20日 第 04 版)   本报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王连伟)经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的科学技术奖励——第五届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颁奖大会今天在此间举行。   “超光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和“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应用创新与示范”项目荣获本届华夏高科技产业最高奖项“特别创新奖”。它们分别由我国著名电子学家、微波与光波学家黄志洵教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临沭县教育体育局获得。   据悉,该奖旨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本届申报的项目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前景及效果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个人分类: 胆剑篇|22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建军节,应记住周成荣
xuxfyuwp 2014-4-28 14:41
建军节到了,写了篇短文,发在《南方周末》上。 http://www.infzm.com/content/61787 “八一”将至,是节日,也是怀想前人之时。在解放战争中,有几十万解放军战士阵亡,这样一个数字对我来说已很难有直接的感受,与无数革命先烈中的“无数”差不多是一个概念,而对于那每一个具体的生命就更是知之甚少了。但有一个名字,我是可以牢牢记住的,就是在那场战争后被广为传颂的董存瑞烈士,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就了解到了这位在解放战争中舍身炸碉堡的英雄。 如果不是在2011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上读了贺捷生女士写的一篇文章,我不会在此刻想起另一位烈士周成荣,也不可能了解到与他相关的那场战斗及他那壮烈的献身。 周成荣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牺牲的,其过程与董存瑞烈士很相似,时间上还要早一年半。遗憾的是他没有得到任何荣誉,他的事迹也未见过任何报道,一个生得普通、死得壮烈的战士在炮火过后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原因或许是因为周成荣英勇献身的这场战役没有取得胜利。 时间追溯到1946年底,国共谈判破裂,贺龙和聂荣臻共同指挥了解放战争开始的第一场大战——“绥远战役”。其中一场惨烈的战斗是攻打包头城。包头城中有国民党兵力1.2万余人,凭借坚固的城墙,充足的武器和粮草,使解放军攻城面临巨大困难。面对并无胜算的战斗,贺龙、聂荣臻也曾考虑暂不攻城,但没有压住将士们旺盛的求战气势,最终下达了攻城命令,将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潮水般地扑向包头城,却无法攻入城中。 就在这时,周成荣抱着炸药包穿过炮火,冲到城墙下,面对被冰水冻得坚硬的城墙,为了确保爆炸效果,在找不到任何支撑物的情况下,周成荣不顾一切地将炸药包按在了城墙上,并用背脊死死顶住,伴随着一声巨响和冲天而起的浓烟,除了坚硬的城墙上出现了不大的黑洞外,没有出现其他结果。 坐镇指挥的贺龙司令员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攻城大战持续了一天一夜后,未能取得进展,他最终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包头城墙下已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对于这样以失利为结局的战斗,通常是不予报道的。以粉身碎骨为代价参与拼杀的英雄们,也就得不到鲜花、赞歌、荣誉或掌声。人们甚至无法知道周成荣的年龄、籍贯等相关信息。 惟一可以欣慰的是,贺龙记住了这位年轻战士的名字:周成荣。司令在给上级的报告中提到了周成荣,提到了他牺牲的经过,并对战斗失利承担了责任。贺捷生是贺龙的女儿,她能在战斗结束几十年后发现那份电报,并将周成荣的名字和事迹公之于众,也算是对付出宝贵生命的战士的一点慰藉。 从以上这段史实中可以看到战争中战士们的勇猛和无畏,也可以看到战争进程中的残酷和无情,司令员在无望中下达了撤出战斗的命令,倘若还有希望,相信唯一的选择只能是继续打下去,而代价则是更多的伤亡。 对于战斗的失利,前线指挥员应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责任,较难论断,仅从其巨大的付出来看,合理的战略部署、正确的战斗指挥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篇描写战争的外国报告文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指挥员的判断错了,胜利的希望就变得渺茫,这时候只能靠浴血奋战的士兵来力挽狂澜。”也可以这样理解,要靠战士的血和生命作为代价来弥补。而从战争的实践来看,即便是无数战士以血肉相搏,也未必能扭转战局。若是在和平发展时期,虽然较少有流血牺牲的代价,但正确的形势判断和战略决策同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尽管其结果或许不像战争时期那样惨烈,那样清晰可辨和成败分明。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最激烈、最残酷的政治手段。“战争是要死人的!”这是身经百战的贺龙元帅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而戎马一生的刘伯承元帅晚年拒看一切战争电影,他解释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啊!这会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就不愿意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就是从大堆大堆我们的兄弟、父老、亲人的尸体上爬过来的,我至今仍看到他们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这是经历过残酷战争后的肺腑之言,也算是为后人留下的警示。 2011年4月,民政部发布信息: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目前,有姓名可考、已列入各级政府编纂的烈士英名录中的仅有18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在这2000万烈士当中,留下姓名的尚不足10%。不知是否有周成荣的亲属能看到孔捷生的文章,也不知民政部门是否能找到周成荣的家人,使他们可以知晓亲人牺牲的消息和壮烈献身的经过。 希望每位逝者的名字都能够被铭记、被怀想;更希望,人们能永远避免面对硝烟后的残壁废墟、血肉尸骨、丧亲失友、家破财空。政治家们应具有现代文明的智慧,尽力避免将政治纷争演化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你死我活的极端阶段,防止战争成为无可替代的惟一选择。 (原文写于2011-08-01 17:26:4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上李小文院士的讲课形象有造假之嫌
热度 80 hcy98765 2014-4-27 19:55
网上李小文院士讲课的形象有造假之嫌 最近一段时间,李小文院士一幅状似讲课的照片在海内外各大网站上风传,受到许多网民的赞赏、褒扬和喝彩;《人民日报》还专门为之发表了评论员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开始,俺也被这一出乎人们想象的院士形象惊呆了。但是,待俺冷静下来对李院士的这幅照片仔细端详之后,突然发现,此幅照片有不少破绽,似乎有造假之嫌疑。 这里,为避免不必要的猜忌和纷争,需要开诚布公地交代一下俺与李小文院士之间的“纠结”。 从网上得悉,李小文院士4岁上小学,其学习虽不刻苦、用功,但却能在16岁时考上了大学。可见,小文院士自幼就是一个天资绝顶聪明、近似乎神童的孩子,着 实少见,令人称奇(俺大儿子生下来也表现得很聪明,因而在其5岁时俺就把他送进了小学。但小孩子好动、贪玩的天性,使他很难坐下了好好学习,以至于小学时留了级。虽然他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并于短期内在中科院和美国连读了三个硕士、一个博士,但比起李院士的早慧、早熟还是差了许多。俺个人从小就爱读书,从小学到大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大学时仍是全班第一,并因于大学一年级在《光明日报》理论版空前地发表了一篇四千多字的学术文章而在全校小有名气。但总起来说俺还是属于晚熟型,与李院士还是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当时俺班上同学入学年龄最小的也在18岁,所以俺也没觉得自惭形秽)。特别是他后来在遥感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来突出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据说,他还用自己的合法收入捐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这些无疑都令人钦佩,值得学习{不瞒大家说,俺在90年代初就用自己的钱帮助老家村里五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完了小学。这当然不值一提,但俺当时也只有这么一点点能力,俺尽心尽力了。当地领导要给俺宣传,俺没同意)!!! 然而,在政治思想方面,无需讳言,俺和李院士不是一路人。 俺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都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俺父亲是抗日老战士,俺大哥参加了抗美援朝,弟弟参加了抗美援越。俺自小虽然挨过饿,吃过许多苦,但俺托毛主席、共产党的福,上了大学,成了多少有点知识的人。因而俺对毛主席、共产党感恩戴德。特别是俺上了大学后,学了马列主义,读了毛主席的书,了解了毛主席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自由的斗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了解了他伟大的思想、品格、胸怀、情操、智慧、风范及其知识的渊博、诗词书法艺术造诣之绝伦,因而产生对他老人家由衷的钦敬、崇拜之情(在这一点上,俺敢说,俺和一些一辈子跟着毛主席出生入死干革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一致的)。 但是,俺在科学网看到了另外的一种人,其中比较显眼的就是李小文院士。 李小文院士据他自己说是出身平民(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既然如此,那么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能够那样顺利地、幸运地从小学上到大学、读研究生、出国留学,除了后来改革开放的氛围之外,主要还是托了毛主席的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毛主席思想的影响还在)。但不知为什么,他却对毛主席充满了仇恨。是他为毛主席上了一个带有十足的封建主义色彩的封号:“太祖爷”(这表明小文院士是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作是一个封建王朝,而开国领袖毛泽东自然也就成了这个封建王朝开国的封建皇帝。当然,社会上这样想、这样说的人并不止小文院士一个人,但这并不能表明这种想法、说法是正确的、恰当的。它实际上暴露了这些人自己满脑子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用封建主义的观念定位新生的人民政权),并时不时地发表一些恶劣诋毁毛主席的思想言论,俨然成了科学网上反毛的一面旗帜。或许就是因为在他的自述中所说的,他在文革前夕投了一篇与《海瑞罢官》讨论的文稿被报社退了回来,并对他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李院士在这里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当时我们学校老师参与讨论的稿件被退回的有的是,并没有产生什么不好影响。按李院士的说法,他毕业时被分配的单位不好,就是因为那篇文章而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又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当时对“老五届”的毕业分配,其口号是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疆”),就是俺这样一个出身“红五类”的高材生也被分配到了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攀枝花,而且还是到工厂劳动锻炼,“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其条件之恶劣、生活之艰苦、劳动之繁重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其他同学、校友和俺的情况差不多,有的还不如俺。人大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学校了。所以,小文同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基层,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正常的,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既然如此,则小文院士对毛主席的“邪”气究竟从何而来呢?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联想, 小文院士之所以对毛主席的态度如此 恶劣, 其背后可能有着其更深刻的阶级的或历史的根源,只是他自己不愿意直截了当地说出罢了 。大概就是出于他对毛主席这样一种态度,小文院士在两年前曾一马当先地加入了某几个人对俺这个拥毛的小人物讨伐、围攻的十字军,而且在前不久还试图对俺发起一轮新的围剿。请问,所以这些,对作为一个有着受人尊敬的国家科学院院士身份、称号、光环的人来说,是应该的吗?正常吗?这样一个有影响的重量级人物,即使有满腹的个人仇怨,难道不也需要顾全大局,稍微克制一点,谨慎一点,多多少少保持与中央的一致吗? 作了这样的铺垫,应该回到本文的题目上、言归正传了。 那么,俺所说的网上李小文形象造假嫌疑的疑点何在呢? 第一,李小文院士的这幅照片是何人、何时、何地因何而拍?主题是什么?场景中除了一个写有中国科学院大学字样的讲演用的柜子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标识可以说明这些问题。为什么? 第二,照片显示,李小文院士好像在念稿子讲课。可既是讲课,怎么就没有学生或其他听课对象呢?若说拍摄者是为了为李院士讲课留下一个美好的纪念,为什么不可以把听课者多多少少也拍进一些,那样其气氛、场景不是比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形象更好吗?为什么不呢? 第三,照片上,李院士确实像是在低头念稿子。但是,我们知道,李院士是电信工程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学历,还在美国深造数年,又有那么高深的科学学术造诣,使用电脑应是驾轻就熟,可他讲课时为什么不像眼下流行的那样用电脑、投影,而还要在那里吃力不讨好地念稿子呢?再说,以一个院士的水平,讲自己的专业课,还要念讲稿,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吗?老实说,就连俺这个不入流的教授,給研究生上课,从来就不照本宣科念讲稿子。俺也从来没见过哪个名家、大家作学术报告时是低头念稿子的。这又应作何解释? 第四,说老实话,俺每次给学生上课,都要收拾一下,刮刮胡子,梳梳头发,穿戴整齐。这一方面是职业道德修养,是对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尊重先生,从而有一个好的课堂气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 果。当然老师要平易近人,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平等交流。但这些并不表示老师在课堂上、在学生面前可以不修边幅,邋里邋遢,随随便便、吊儿郎当。现在有人似乎要把照片上院士上课的形象(假定他是在上课)树为典型。请问科学网上的老师们,你们愿意向这样的典型学习吗?我看大家还都是愿意学习钱学森吧(说老实话,在科学家中,俺最看好的还是钱学森。你看人家那形象、气质、精神、风貌,那才是中国科学家亮丽耀眼的名片)?问题是,他真的是在上课吗?老实说,如果不加说明的话,猛一看,还真像一个犯了错误的什么人在艰难地写检查或作检讨呢! 第五,以李院士的条件,完全也应该把自己的形象收拾得好一点。即使他本人不在意,可他的家人哪里去了?就没人关心和照顾他一下吗?他们就那么心安理得地让自己的老公、老爸或其他什么的,一天到晚、在各种场合、人前人后就这么像个济癫和尚似的出出进进吗?合乎情理吗? 呵呵!就先说这些吧! 总之,网上李小文院士讲课 的形象究竟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人造假或搞恶作剧,是值得怀疑的。当然,这也仅仅是怀疑。如有错谬,愿受各方批评,并愿承担一切责任! 最后祝愿四川老乡、可敬的李小文院士健康长寿,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1140 次阅读|259 个评论
再赴东瀛(14)---处理“地沟油”
xuxfyuwp 2014-4-24 14:42
写了一篇关于日本处理“地沟油”的文章,发在了今天的“人民日报”上。 日本处理废弃食用油的启示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2日)   酒楼、餐厅用过的废弃食用油被某些人从下水道、污水池等地收集后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又重新作为食用油返回到餐桌,这类油就被称为“地沟油”,也有人称其为“垃圾油”或“泔水油”。“地沟油”显然很不卫生,食用后会诱发多种疾病。   为解决“地沟油”的问题,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的文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笔者认为,日本对废弃食用油所采取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的饮食相对来说比较清淡,油腻的菜肴不太多。但有一种食物是耗油制作的,叫做“天妇罗”。“天妇罗”是将一些不同品种的海鲜和蔬菜搅拌在一起,外面裹上面粉、鸡蛋和面糊,再放到油锅里炸,有点像中国炸油条的做法。“天妇罗”在日本很流行,是一道每个家庭都常食用的家常菜,餐馆里自然也少不了。   每次用过的油都要倒掉,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害环境。为解决废弃食用油的问题,日本京都市于1997年开始采取“生物柴油燃料”开发的举措。建设了可以提炼生物柴油燃料的加工厂,将餐馆和家庭炸制“天妇罗”的废油收集起来进行处理,炼制成生物柴油,供汽车使用,为这些废弃食用油重新找到了用途。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具体细节值得关注。   首先是针对废弃食用油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开展科普教育,通过各类媒体和社区活动提醒公众加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利用具体的数字和事实加以说明。例如,告诉民众若有500毫升炸制“天妇罗”的废油流入水塘里,则需要330缸的清水去稀释,才能恢复鱼虾可以生存的水环境。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市民深刻认识废油产生的危害,提高收集废油的自觉性。   其次,畅通废油收集的渠道。将遍布全城的家庭和餐馆用过的废油收集起来是件很麻烦的事,需要提供一定条件及各家各户的配合。为此,京都市政府在全市共设立了1400多个回收点,使每个家庭和餐馆都能在附近地区方便地找到废油收集地。   另外,还需要解决柴油的使用问题,放松汽车用油的使用标准。按日本已颁布的法律标准,利用废弃食用油炼出的柴油并未达标,存在的问题是使用这种生物柴油无法满足汽车高速行驶时所需的功率。为此,京都市政府专门提请立法机构修订了法律,允许在市内运行的公交车、垃圾车等不需要高速行驶的车辆使用这类柴油,从而解决了“地沟油”处理后的销路问题。   以上做法都是保障废油能够成功得到回收、利用的重要因素。没有市民对回收废油意义的认识和积极配合的自觉性,没有政府提供的便利回收点,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安排,都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因此,我们应从教育、回收、加工、销售、使用、法律、政策等多个环节入手,将各项措施具体化,既严格控制“地沟油”返回餐桌,也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必要的支持,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原文写于2010-12-02 09:39:59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章|2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是诗吗 文摘2则
xuxfyuwp 2014-4-22 15:23
这是诗吗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诗歌曾是一颗光辉灿烂、夺目耀眼的明珠。但在现代,诗歌的光辉黯淡了。到底什么是诗,竟也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岂不怪哉?   前些年,作家、诗人蒋夷牧在《人民日报》“茶楼”发表了一篇短文,叫《诗的尴尬》,说他做过一个有趣的“测验”。他把一本诗歌刊物的目录抄下来,每首“诗”的题目作为一句。形成的全文是:“心痛的日子/我忽然想起五月诗抄/生命之城,摊位上的梦/一台机器是我的兄弟/蒲公英的种子顺风而长/美丽大地,南方的夜/扑捉灵魂的光环/擦玻璃的人/制造一个月亮……”,最后蒋先生给这个“作品”加了个题目:建设者。把它拿给来访的作家、电视台记者看,还电话采访过他熟悉的两位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请他们谈谈对“作品”的印象。   几个人默默想了很久,都感到茫然。最可怕的是,四人中没有一个人说“这不像诗”,或者说“这根本就不是诗”。作者感慨地说,这些年,教授、作家看不懂诗歌的比比皆是,甚至面对伪诗、假诗都不敢轻易说一个“不”字。这个问题不值得深思吗?   著名作家王晓波曾对“新诗”做过深入研究,2002年,他在《人民日报》“文艺点评”发表的文章中说:“许多‘诗人’鼓吹横的移植,照搬西方那一套。一句简单的诗句,往往数十字……拖泥带水不知所云。”更有甚者,“说淡而无味的大白话,如小学生文理不通的作文;莫名其妙的拗口语,颠三倒四如痴人梦呓;说庸俗不堪的脏话。这些粗暴糟蹋诗歌的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对诗歌的‘施暴’”,“结果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就不足为怪了。文章鞭辟入里,读后大有振聋发聩之感。(《中国社会科学报》6.15申思文) 一个人的热闹     读新凤霞的回忆录,时常觉得有趣。比如她写过一把小茶壶,好像说那是跟随她多年的心爱之物,有一天不小心被她给摔了。新凤霞不写她是怎样伤心怎样恼恨自己,只写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得赔我自个儿一把!”后来大约她就上了街,自个儿赔自个儿茶壶去了。   摔了茶壶本是败兴的事,自个儿要陪自个儿茶壶却把这败兴掉转了一个方向;一个人的伤心两个人分担了——新凤霞要赔新凤霞。这么一来,新凤霞就给自个儿创造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小热闹。   我觉得,能把一个自己变作两个、三个乃至一百个、一万个自己的人,原是最懂孤独之妙的。孤独可能需要一个人待着,像葛丽泰·嘉宝,平生最大乐事就是一个人呆着。想必,她是体味到,当心灵面对人类的时刻,要比在水银灯照耀下自如和丰富得多。又如海明威讥讽那些乐于成帮搭伙以壮声威的劣质文人,说他们凑在一起时仿佛是狼,个别的抻出来看看不过是狗。海明威的言辞固然尖刻,但他的内心却有一种独立面对世界的傲岸气概。 孤独并非人人能有或人人配有的。孤独不仅仅是一个人待着,孤独是强者的一种勇气;孤独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激情;孤独是灵魂背对着凡俗的诸种诱惑,与上苍,与万物的诚挚交流;孤独是想象力最丰沛的泉眼;而海明威的孤独则能创造震惊世界的热闹。 (《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14期铁凝文) (原文写于2010-06-25 11:20:38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8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周文摘(091124) 中西文化差异真那么大吗等18则
xuxfyuwp 2014-4-17 15:15
中西文化差异真那么大吗 《人民日报·海外版》11月11日在第1版“望海楼”栏目中,刊登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和考古学院院士罗多弼的文章。摘登如下。 上世纪 80年代,很多中国人开始反思中西文化的“异质论”。有人主张西化;也有人主张回归传统,一方面,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西方缺乏的宝贵东西;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中国人应该认同自己的传统,否则就会出现认同危机。 我在这里描述的是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常常把中国跟欧洲文化的区别说得太过,把表象上的差异描述为本质上的差异。比如,主张西化的人认为,“超越”是现代文化必不可少、也是传统中国文化没有的东西;主张回归传统的人则强调,“天人合一”的概念非常重要,这是中国一直都有但是欧洲没有的概念。 这两种论点对吗?站得住脚吗?我认为,可能站不住脚。说中国没有“超越”或者说中国的“超越”跟西方的“超越”有所不同,大概是对的,但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吗?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并非完全不同,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不能说西方没有。中国文化本身也有很多内在的区别,西方文化也一样。两种文化各自内在的差异,大概还要大于它们之间的差异。其实,我们也应该对区别感兴趣,这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与其说中西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如说这是本质的变奏。 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 有一种权力叫看法 我是机关的一名老科员。多年来,我对看法一词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也有一种切肤之痛。如果你的上司对你有了看法,那是一件十分不妙的事情。 我大学毕业后便进入机关人事部门工作,写了一篇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了。我很高兴。我本以为展示了才华,露了脸,能够得到领导的赞赏和器重。没想到事情恰恰相反。领导对我有了看法。他们认为,我写的文章中反映了单位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这是揭了单位的短处,将不应向社会公开的问题公开了,影响是很坏的。我因此受到局长的严厉批评。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写论文了。可是,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年的局长、副局长早已升迁,可是,我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看法却一直没有改变。 看法其实是一种权力。能够产生看法的人大多是领导。一般员工是没有资格产生看法的,只能产生想法。 如今,我的女儿已经参加了工作。她问我,参加工作以后应该注意什么。我告诉她,千万不要让领导对你产生什么看法。女儿问我,什么是看法。我支吾了半天,也没有说出标准答案。我只得说,这个你自己去体会。不久,女儿告诉我,说她们局长对她有了看法。我一听这话,心想,坏了。女儿看我怪怪的样子,补充说:局长说我的文笔不错,想让我当秘书。我说,原来是这样,吓了我一跳。我说,领导对你说的十有八九是想法,而不是看法。 (摘自10月26日《遵义日报》作者牟丕志) 官网应该少些“官气” 《解放日报》11月10日在解放论坛刊登周楠撰写的时评说,近日,几则相关消息让人遗憾地发现,原本与网络风马牛不相及的官气,居然也频频惊现某些官方网站。 一则名曰:“双胞胎政绩”。中原两个乡镇,在各自的政府网站上,挂出内容几乎完全一致的政绩报道。两个不同的乡镇,不仅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一致,就连种植的树苗也完全一样! 一则名曰:“官文博客”。某省60多位县(市、区)主要领导先后实名开设 “民生博客”,共发表博文300余篇。但记者观察发现,有的博客其实就是“官文博客”,没有原创博文,全是会议上的讲话稿、致辞等。 “双胞胎政绩”、“官文博客”的出现,让人啼笑皆非,更让人敬而远之。因为群众透过这样的官网,看到的是一些官员对工作的敷衍和失职,和视群众为“愚民”的无礼和怠慢,哪里还有信息的平等化传播可言? 其实,既然有开官网、官博的勇气,就不妨少些“官气”与“应景”,多些“亲和”与“常态”。 在公开、及时、准确地公布政务信息的基础上,官网应该真正坦露自己的真知和真情,并将其打造成常态化的建言献策和表达意见的平台。如此,才能使官网真正成为一种民主的形式,促进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朋友“定价” 一次朋友聚会后各自散去,我走在最后,捡到一个小本,估计是谁遗忘在那儿的。 随手翻开,想找找有关小本主人的线索。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种电话、MSN和电子邮箱。比较有趣的是,在各种号码的备注栏,都写着主人对这个朋友的价值判断,大致可分为:资源、潜在、常用、无用。 一个当局长的朋友,名字后面赫然写着的是资源;一位当总经理或法官的朋友,也享受同等待遇。我特意找了自己的名字,忝列“潜在”的序列中,这让我莫名地感到有些羞愧。 常用的,是些亲友、麻友、送水工、单位同事或孩子老师的电话。但他本上“无用”的人,是谁? 本上“无用”的人并不多,显见是有所选择的结果。只有两个人的名字后面加了这样的注脚,一个我不认识,另一个则是他高中的同学,此人一直把小本的主人当成最好的哥儿们,前两年下岗了,现在在外地打工。还好,捡到本的不是他。(摘自《青年博览》第11期作者曾颖) 尊重“网络民意”与“尊重民意”的距离 《中国改革报》11月9日刊登吴龙贵撰写的时评说,近日,贵州省思南县杨家坳乡下官阡村众多村民试图阻止乡政府在该村实行的引水工程,认为这将使村里水源枯竭。一边是意志坚决,誓死保卫水源的村民,一边是志在必得,决意开拓水源的乡政府,双方剑拔弩张,冲突眼看就要升级。这时,网上一篇帖子使得这一事件悄然改变了发展轨迹,并于近日得到解决:乡政府表示放弃该工程,重新寻找水源。 一篇网帖,在短短几天之内化解了一起官民冲突,无疑成就了一段舆论监督的佳话。略感遗憾的是,在这起事件中,被尊重的只是“网络民意”,而非真正的“民意”。对于在当地水源引水的问题,村民自始至终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但村民的意见并没有得到最起码的尊重。很明显,乡政府最后做出让步的决定,与事件逐步升级而形成的网络“围观”效应有着直接的关系。 文章指出,本质而言,仅仅尊重网络民意,还是一种“闹大才处理”的管治思维。政府能够尊重网络民意当然是好事,但民众更希望真正的民意能得到尊重。但现在看来,两者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舆论监督也才刚刚起步。 张抗抗谈“悦读”与“苦读” 据《中华读书报》11月11日报道,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抗抗近日在一次文学论坛上表示,一个人的成长史其实就是阅读史,是书籍的乳汁培育了自己的心智与情商。她后来选择从事写作,在某种意义上说,好像就是为了把书籍给予她的好东西,变成自己的语言故事回馈给读者。她还谈到,在各类图书极大丰富的当下,读者需要克服“从众”心理,首先知道自己 “要什么”、 “缺什么”,然后准确地作出选择和判断。要把知识类、工具类图书的“速效治疗”、能量补充阅读,与调理身心、陶冶性情的长效“滋补”阅读结合起来;把“博览”与“精读”在时间上作出合理的配置。张抗抗强调,“悦读”是必要的,但仅是悦读容易流于肤浅,“苦读”是对悦读的升华,一旦自愿进入苦读,也就进入了读书的另一个境界。 党史图书要立足学术前沿 中共党史出版社副编审高秀清在《中共党史研究》第9期刊文指出,党史图书要立足学术前沿,及时把握已获得学术界或政界认同的新认识。比如,在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提法上,过去就有“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认识。2005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有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若干重大提法”中,对二者关系作出明确界定:“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八年抗战”与“全国性抗战”相联系, “十四年抗战”与“局部抗战”相联系。这就使怎样表述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这一问题有了更为准确的标准。再如,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把 “红军长征”与“二万五千里”相联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不是所有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都走了“二万五千里”,只有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是 “二万五千里”。这样,准确使用“二万五千里”就有了严格界限。 美国大学的录取风波 最近,发生在伊利诺斯大学的录取丑闻,引起一系列大学高官的辞职。事情起源于《芝加哥论坛报》五月份发表的一份调查。该调查称伊利诺斯大学分校在2005-2009年期间录取的学生中有些人受到特别照顾,州长立即任命一个独立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这一有四万多学生的学校,这些年来的录取中竟有800名学生被列入另册,作为重点关照的对象。当然,这800个学生并非全不合格。 这么剧烈的反响,反映了当今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大趋势:大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沿阵地,如果这里都守不住,其他方面就更难谈公平。目前美国经济危机深重,大学学费照涨不误,学生和家长们怨声载道,大学录取要是摆不平,自然会民愤汹汹。从伊利诺斯大学的丑闻看,连校长点名录取学生都成了罪状,乃至整个大学领导层一锅端,全部辞职。可见,拿纳税人钱办的学校,不如此无法取信于民。 (摘自11月13日《今晚报》作者薛涌) 民众为何质疑官员自评高分 《瞭望》新闻周刊第46期刊登林蔚的文章说,近日,在广东省对全省2007年、2008年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进行的责任考核中,广州市副市长徐志彪述职自评98分和佛山市委书记述职自评97分“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世界引起一片“呛”声。 论理,广东公开述职报告和自我评分的做法应该赢得喝彩才对。但人们似乎忘记称赞它的透明公开,却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批评、质疑“自评高分”上。这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官员的自评与百姓的“他评”竟会落差那么大? 文章认为,客观原因很可能出在考核“试卷”的设计上。说白了,就是标准太低。而主观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对老百姓所思所想所盼所感缺少真正关注。徐副市长分管的教育在官员们那里不是仍未转正的代课教师们的委屈,不是等待兑现 “相当于公务员工资”的教师们的焦虑,也不是交不起 “择校费”的学生家长的忧愁……而只是一项工作,一件要做的事情。正如一位此次同样给自己打高分的官员所说:“省里前两年定下的考核指标,我们都一一完成了”,但缺少“人本”这个灵魂,老百姓全然没感觉。 因此,导致官员们纷纷高分自评从而引发公众质疑和不满的那套考核评价指标和系统,应引起政府充分注意和重视。它表面上反映的只是在官员的考核评价中重数据轻群众感受的问题,本质上却折射出了政府对民意的轻慢。 广州徐副市长在看到网民尖锐的指责后说 “自己内心感到很愧疚”,令人感到了几分欣慰。但愿这种“愧疚”,不仅能促使官员们今后的自评不再那么高调,而且能真正促使对官员业绩考核从观念到内容的转变,进而推进政府的改革和转型。 “新能源”究竟是否产能过剩国家部门相互质疑是一种进步 《北京青年报》11月17日刊登冯海宁的文章说,中国科技部在近期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对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表示了质疑,认为这一判断有失公允。此前,工信部、发改委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 新能源产业究竟是否“产能过剩”?两个国家部门之间说法不一,谁对谁错显然目前不好下结论,有待于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调查。但科技部质疑工信部的意义,不仅有利于揭示“产能过剩”的真相,更有利于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互相质疑、互相监督。 质疑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然而在现实中,质疑几乎变成了公民的专利,很少能听到政府部门的相互质疑之声。现在,科技部质疑工信部无疑开了个好头,打破了官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潜规则”,让推动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常态质疑,从公众对政府行为和社会现象,上升到政府部门对政府部门,这种“升级”其实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在民主问题上谨防“神经衰弱”症 《学习时报》 11月16日刊登薛鑫良的文章说,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在讲话中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一听到群众有一点议论,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就要追查所谓‘政治背景’、所谓‘政治谣言’,就要立案,进行打击压制,这种恶劣作风必须坚决制止。毛泽东同志历来说,这种状况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的表现。我们的各级领导,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 ”文章说,一个不容回避和掩饰的事实是,毛泽东、邓小平批评的那种 “恶劣作风”、那种“神经衰弱”的状况,至今并没有绝迹,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颇有卷土重来、屡禁不止、变本加厉、积重难返之势。 文章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国家的生命。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首先就要从保障人民群众的 “话语权”做起,切实防止和纠正那种“批评难,批评领导干部更难,批评上级领导难上加难”的状况。 林砺儒:全人格教育 林砺儒先生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间培养的人才五花八门,与钱学森前后脚的同期学子,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院士。 钱学森上中学的时候,校长林砺儒把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非常重。所以钱老后来回忆,当时一般学生都是70多分,优秀学生80多分,几乎没人刻意追求满分。能考80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但这80分是真正学来的扎扎实实的知识。什么时候考试,都能考出这样的成绩。 ” 同样是北师大附中的老校友于光远也曾这样强调,我考试不要求高分,80分我就很满足了。考60分比较容易,在60分的基础上努力一把,可以考到70分,再努力一把可以考80分,80分再努一把力也许只能考到八十一二分,越往上越难,所以我就不要考高分,太浪费时间了。到了80分,我就去学新的东西。 在林砺儒先生的理论中,中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一个中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不是为了当名作家或将来卖文讨饭;培养他科学素养也不是为了他成为科学家;艺术也一样,都是基础性的,为了激发他的人格活力。只有这样的中学教育,才能让孩子不会成为有学历没学问,有教育没教养的人。 北京教育学院梅汝莉教授认为,教育家林砺儒先生的全人格教育理念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是抵制功利主义对基础教育侵蚀的利器。 (摘自11月17日 《中国青年报》作者堵力) 不要随便说自己是“读书人” 日前,陈丹青在深圳读书论坛上发表演讲,题目是“我为什么说我不是读书人”。陈丹青说,一个人是不可以随便讲自己是读书人的。 陈丹青说,读书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你读书也好,弄艺术也好,不要把它弄成一个身份。他回忆,自己出国前一些明明很牛的人却十分谦逊,从不说自己是读书人这些话。相反,回国以后遇见了一些新朋友,就经常听见“我是读书人”、“我是艺术家”、“我是搞学问的”等等。而像陈寅恪这样的大学者,绝对不会说“我是读书人”这种话,精通20多种语言的他,在清华大学填表时只填了两种语言,把自己会的东西都抹掉了。今天,我们大面积失去了读书的传统,读书反而成为一种身份确认。 陈丹青说,他有时在一些场合遇到一些人,人家开口就说“我是一个生意人,俗人”,这话听起来是自嘲,其实背后是得意的,有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在里头。 陈丹青告诉大家,他说自己不是读书人,正是想给书保留最后一点诚意和敬意。因为每次读书都让你发现你知道得太少。“常常有人让我推荐阅读书目,我怎么好意思推荐呢?所有书教会你的就一件事,不要自以为是,要自以为非。 ” (摘自11月11日《深圳商报》作者李福莹) 它真的能治病吗 揭开“神奇”钛圈的“魔力”之谜 据新华社11月12日报道,“戴上10分钟,颈椎马上直挺;戴上8小时,减轻肩膀、后背的劳损酸痛,浑身马上轻松;戴上15天,告别肩周炎,赶走颈椎病,活动自如。”自从去年以来,一种号称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的“钛圈”逐渐成为许多上班族的新宠。在其广告宣传中,其宣称的功能十分强大,不仅能迅速缓解疲劳,甚至对冠心病、老年痴呆、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都有显著效果。这样一根类似绳子,号称添加了钛金属的装饰品,是否真具有商家宣称的“神奇”疗效?它真的能治病吗? 然而,记者从钛圈的销售网站上发现,号称有神奇治疗功能的钛圈产品并没获得我国的医疗器械许可证。 这种神奇的钛金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因为钛对人体体液有极好的耐蚀性,没有毒性,与肌肉组织亲合性能良好,所以钛也被广泛运用于医疗行业,主要是做医疗器械及外科矫形材料,钛制牙、心脏内瓣、隔膜、骨关节及固定螺钉、钛骨头等。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秘书长王向东说,到现在为止,都是将钛作为人体生物材料使用。钛圈宣称的治疗颈椎病或是肩周炎纯属子虚乌有,到现在国际上对钛的研究中都没有提及钛有这些功效。 谁来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新华每日电讯》11月16日刊登评论说,11月14日,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要求组织部长们,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 从前不久的“不让老实人吃亏”,到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李源潮不断用白话式的语言诠释干部人事工作的要求。李源潮的告诫契合了公众的普遍感受,有很强针对性,引发了强烈共鸣。 纵观近年来各地查处的用人腐败事件,“带病提拔”的、“跑官要官”的,说白了都要先讨好领导,才能获得晋升的机会。即使有一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在“逆淘汰”的环境下,慢慢地也不得不迎合领导、巴结领导,否则难有升迁的机会,甚至没有干事的机会。 究其原因,目前不少地方不少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初始提名权、任用权、考评权大多掌握在领导手中。 在肯定李源潮讲话切中时弊的同时,网友也在异口同声发问:如何执行落实?如何不让老实人吃亏,谁来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文章指出,保障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有被提拔重用的机会,需要领导者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但从根本上还要靠制度。这也是推进中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具体来说,就要在官员选拔和评价中加大民意的比重,限制规范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用人权,才能改变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状况。领导对人事安排不是一言堂,员工的提拔升迁并非完全系于领导,“巴结领导”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变得没那么必要,最终失去市场。 这方面的探索其实已经展开。据新华社11月5日报道,安徽铜陵从去年底以来,启动干部初始提名制度改革,使干部提名透明化、民主化,由少数人提名变为多数人提名,尤其是普通干部职工也成为提名主体之一。作为改革的成果,当地一名民主党派技术干部,被提拔为铜陵市重点工程建设局总工程师。对此,他本人颇感意外:“我平时与上级领导和各方面的交往较少,没想到还能提拔。 ” 这是制度改革的胜利。 抢话有错 离席不该     近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到市环保局调研。在会议研讨中,人大代表邓成明发言,才说出一句就被环保局长丁红都打断。邓代表对此十分不满,在丁红都的挽留下还是离开了会场。   人大代表发问是在履行监督职能,局长虽有权答辩,但在代表的发言未完之前,不应打断或抢话。看来局长在“一把手”与“被监督者”之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也许,“一把手”抢话已经习惯成自然。在“X长”管辖之域,就算抢了其他人的话,也不会有人胆敢离场。   人大代表是民意的代表,听取情况汇报,是代表民意为之,不是个人之事。发言被抢白,固然有理由生气,但人大职责不能丢。履行职能不能负气,作为人大代表,更不能脆弱到经不起一次抢白。   之所以要推进依法行政,是因为行政权只有在法律的轨道内行使,才不致伤害公众利益。发生在广州的局长抢话与代表离席,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新京报》11.13) 赌球逼走赵本山   4年前,赵本山以董事长身份入主辽足,谁也没有想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联姻只维持了180天。而对于自己为何要退出足球圈,赵本山始终讳莫如深。直到今天,赌球这颗中国足球的“毒瘤”被暴露在无影灯下,才有圈内人站出曝料,“赵本山是被赌球逼走的”。   在赵本山与辽足“牵手”之时,他就明确表态,“我这个人最反对黑哨、假球、赌球这些东西,我会坚定不移地同这些事情作斗争。”但是,一些让他看不懂的“诡异”比赛,还是时有发生。   熟悉赵本山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不轻言放弃的人,可为什么遇到足球之后,却让他变成了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本山那时不离开是真不行了。因为他看出来,以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来抗衡整个中国足球的恶势力。虽然他一再告诫球员要坚决杜绝赌球、假球等一切丑陋的东西,但很多时候,有些事情不是他一个人能控制的,所以在他决定离开辽足时,除了不甘,更多的是心寒。”圈内人士说。 (《扬子晚报》11.13 赵妹文) 月球上发现了水!     10月9日,美国航天局制造的半人马座火箭以9000公里时速撞向常年背阴的凯布斯月球坑,形成直径20米至30米的大坑。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数据分析后,科学家兴奋地得出结论:月球有水。据悉,半人马座火箭在凯布斯月球坑的撞击,扬起至少25加仑(95升)水,而这一数量,仅仅是在单个月球坑单次撞击所扬起的“水量”。   不过,月球存在的并非液态水,而是气态和冰态水。充足的月球水,不仅可为登月宇航员建立长期营地提供基本生存可能,而且还可为火箭等航天器提供燃料燃烧所需氧气,甚至可直接转化为氢类燃料。 (《北京青年报》11.15 凌朔文) (原文写于2009-11-25 06:33:37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1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漱溟的身后事
xuxfyuwp 2014-4-15 14:26
1988年 6月 23日,著名学者梁漱溟逝世,享年95岁,可谓长寿矣! 尽管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里仍收有《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但在1988年7月8日,由新华社播发(后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让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他的事迹与风骨。 按惯例,梁漱溟过世后,例行的追悼会还是要开的,印发一则“死者生平”也是不可少的。对于梁漱溟的“生平介绍”,必然绕不开1953年他 “廷争而折”,“顶撞”毛泽东的那段往事。 在“梁漱溟生平”(即《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一文)草稿中写道:“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这是中共中央统战部起草的,家属对此认可。可是后来,有关部门居然将“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改为 “受到批评”。这一改,梁漱溟家属断然不予同意,因为“受到批评”隐含着“批评得正确”的意思。 尽管有关部门请家属“以大局为重”,但家属坚持不接受 “受到批评”之说,并表示不出席次日(1988年7月7日)的遗体告别仪式。 中央统战部请民主建国会的孙起孟、民盟的叶笃义两位先生从中斡旋,而孙、叶二位听了家属意见,觉得有理,于是斡旋无法进行。此时,中央统战部长阎明复外出归来,听完汇报,当即表态:“那就不写这一段吧。 ” 于是,1988年7月8日新华社播发的“梁漱溟生平”中留下了这么一段“空白”,1953年之事犹如没有发生过一样。 当时阎明复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梁漱溟先生生平的稿子“本来不是统战部所能写的”,把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 遗体告别仪式次日照常进行,据当时报载,前往吊唁的有李先念、阎明复、刘澜涛、习仲勋等。 (摘自9月18日《特区青年报》) (原文写于2008-10-16 23:53:55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文摘|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科普家去哪了?
热度 11 fdc1947 2014-4-14 20:54
我们的科普家去哪了? 本来,今天正在写另一篇东西,可是,看了“科学网新闻”上转载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人民日报 》 的《 科普家去哪了》,另一篇是《 吴王 锁小组发现 PM2.5 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 》即“ 科学报官微 ”的加精博文《 PM2.5 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 》,觉得必须要写上几个字。为了叙述的方便,我把该博文抄录如下: 兰州大学 发现PM2.5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 本报讯(记者刘晓倩) 4 月10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发现,碳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并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盘损伤,致使胎儿心脏和脑组织产生病变,进而延迟胎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报告》。 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齐伟博士说,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碳纳米颗粒通过胎盘屏障及其对妊娠小鼠的影响为模型,研究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的影响后发现,碳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并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盘损伤,具体表现为孕酮激素分泌量下降,雌二醇分泌量上升。同时,致使胎盘内血管数目减少,血管管径变窄,进而造成胎盘对胎儿供养能力下降。由此导致胎儿心脏和脑组织产生病变,进而延迟胎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 论文通讯作者,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教授吴王锁表示,该成果证实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具有严重的损伤作用,弄清了碳纳米颗粒对胎儿及母体的影响机制,直接证实了大气中颗粒污染物(如PM2.5等)能够造成孕体妊娠障碍,对长期生活在重度颗粒污染地区的孕妇提出安全警告,并且对该污染所致使孕妇妊娠疾病的治疗给予指导与建议。 《中国科学报》 (2014-04-14 第4版 综合) 我想,中国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观众跟我一样,都不会去查看兰州大学论文的原文,他们都是从报刊的文章去了解这个科学的发现,从而, 这就是一种影响力最大的“科普”,比人民日报要求的科普家写的文章影响大得多, 再好的科普家也比不上报刊的新闻 。 我想,在如今报刊上关于科学方面的报道,如上面这篇文章应当算是比较“客观”的了,大多数报道还不如这篇。 很遗憾,这样的文章对于我们的“科普”只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它本身就不科学。我不是也无意对兰州大学的该项研究作评论,只是对报道本身发表看法 。 该报道称:“ PM2.5 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 ”,而整篇报道没有说到多少量的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是一个碳纳米粒子还是一百个纳米粒子?PM 2.5总的浓度是多少?PM2.5中碳纳米粒子的浓度是多少? 统统没有说。这样的报道,除了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之外,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在科学中,数量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没有数量就没有科学。所谓毒,都有一个量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日常的用语之中,对于许多东西,数量是已经包含在我们的习惯语言之中。例如,我们说,鸦片有毒、氰化钠有毒等等,都是指我们通常的用量。而现在的很多新的东西,在“微量”这个数量级甚至还要少得多的情况下,就一定要说明其含量。而在我们媒体的报道中,到处充斥着这样没有数量说明的指责。说XX物品中含有YY物质,而YY是致癌的或者致畸的等等,这样XX物品就被定性了,完蛋了。谁要来解释一下,YY的含量很少,谁就是王八蛋砖家。 我以为,在我们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不但需要“科普家”,更重要和更迫切的,是在媒体中,要有“科学记者”和“科学编辑”,在政府部门要有“科学顾问”。 报纸上有关科学的文章,应该有专门的科学记者去做、去写,要专门的科学编辑去审、去编。他们比所谓科普家重要得多。 我们需要到北大、清华或其他重点高校去招年轻优秀的理科出身的文理兼通人才,更需要从国外引进这样的人才。引进这样的人才的意义绝不在引进几个做研究的人才之下。 我 不知道我们的报纸有没有这样的科学编辑和科学记者。我很怀疑许多大报连最起码的水平低一点的科学记者和科学编辑也不见得有,因为“科学”在他们的心中实在是分量轻得很。虽然他们张口闭口是科学,连“发展观”也成天讲科学,但只是在嘴上罢了。 在真正需要讲科学的地方,他们根本不讲科学。 我们的《中国科学报》有没有合格的科学编辑和科学记者,我也不知道。至少在我看来,上面我引用的这篇报道是很不合格的。 在不合格或者根本不讲科学的报道面前,我们的“科普家”哪里去了?早就呜呼哀哉了。 只有有了合格的科学记者和科学编辑,我们的科普家才能够起死回生,大有作为。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4134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基础研究经费,该涨了!
热度 2 redtree 2014-3-28 12:06
人民日报:基础研究经费,该涨了! 作者:赵展慧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3-28 8:19:56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常年在5%左右徘徊,在公布此数据的国家中处最低水平 数据来源:财政部网站 制图:蔡华伟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我国基础研究2020年的预期发展目标,探讨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水平的可能性与路径。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三。然而,同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比重仅为4.8%。10余年来,这一比重长期徘徊在5%左右,在公布此项数据的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程津培建议,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的比重。 基础研究经费为何常年在低位徘徊,能不能提高比重,又该如何激发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积极性? 该涨吗 轻基础、低成本的跟踪式科技发展红利已耗尽,必须拥有更多原始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发总投入的迅速增长,基础研究经费也在同步增长。2006年—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从3003.1亿元增加到10298.4亿元,以年均22.7%的幅度快速增长。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总支出,从155.8亿元增加到498.8亿元,年均增长21.1%。 然而,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多年基本不变,长年维持在5%左右低位运行。由于基础研究本身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不易出成果,不少机构都愿意把经费投入见效快的领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的提高。 “基础研究投入多、见效慢,与发展速度关联度不高。”程津培分析,前些年我国科技“跟踪—再创新”空间还较大,同时经济保持连续增长,不重视基础研究造成的后果还未立刻显现。 日韩与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较为相似,在工业发展初期,为求得低研发成本下的快速发展,不惜减少基础研究投入,科技发展更多地采取跟踪模仿策略。然而,随着科技发展与竞争环境的转变,能够跟踪模仿的对象越来越少,两国也意识到长期依赖模仿的严重后果,纷纷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 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就是决心要转变跟踪模仿的发展方式,将创新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也已意识到轻基础、低成本的跟踪式发展红利已经耗尽,必须拥有更多的原始创新才能保持发展动力。”程津培认为,基础研究投入需要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涨多少 到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争取达到10% 从2003年为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开展战略研究之后,我国对研发投入结构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才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 基础研究经费占中央财政科技总支出的比例是衡量基础研究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通过研究别的创新型国家发现,要实现工业发展,基础研究投入需要快速增长。”参与《规划纲要》调研的程津培说:“当时我们在研究报告里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目标,到2015年,使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中对基础研究投入尽快达到20%,2020年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当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平均水平。然而,这一目标在《规划纲要》实施7年多后仍远未达成,基础研究投入在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中的比重基本上在原地踏步。” 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2613.6亿元科技总支出中,基础研究约占15%。相比之下,OECD国家的这一比例基本在30%—50%甚至更高。而美国2000年—2009年间的基础研究投入在联邦研发支出中平均占比为36.5%。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例是另一重要指标。程津培表示,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这一指标大多在15%—30%左右,而我国只有5%左右。至少要达到15%—20%,才能有力驱动基础研究创新,“研发总投入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发展三者比较合理的比例是1∶1∶3。这一数据是综合研究了世界上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规律得出,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脱离这一规律。”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例到2020年争取达到10%,对我国来说是比较可行的目标。”程津培说,但要赶上OECD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何涨 引导鼓励地方和企业投入,改革现行的科研评价导向和体系 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的90%来自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投入和企业投入不足10%。“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总投入中的比重,加大企业投入应是突破口。”程津培说。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企业研发总投入6579亿元中,基础研究7.27亿元,在企业研发经费中仅占0.11%,在全国基础研究中占百分之一点多。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更重短期收益,极少开展基础研究。近几年表现颇为抢眼的韩国,企业的基础研究投入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比重现已超过50%,不少专家感慨,“不难理解近年来三星等韩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惊人表现由何而来”。 “中国企业的认识有误区,认为基础研究主要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责任,老是抱怨他们研发的成果不够成熟,却忽视了自身的责任。这正是企业创新最大的短板——承接不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程津培认为,企业只有增强自身的基础研究水平,才能“接得住”实验室里飞出的“金苹果”,并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核心竞争力。 那么,如何激发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的积极性?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提出了一个建议方案——参照国外成熟做法,由中央财政设立企业基础研究引导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起步发展。同时,研究制定激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财税政策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重视基础研究。“尽快改变基础研究在中央财政投入中占比过低的状况,将经费增量主要用于引导地方和企业增加投入。”程津培说。 发展基础研究、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在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看来,不能光靠提升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基础研究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体制、机制等多视角进行考量,还有许多方面的改革需要跟上,比如改革现行的科研评价导向和体系,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静下心来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积累和探索。”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3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自 新华网] 警惕民主陷阱下的治理失灵
zlyang 2014-3-1 19:46
俺以为: 决策和监督中的民主是个第二位问题。 100 个雷锋,无论多独裁,还是雷锋精神; 100 个强盗,任你再民主,还是强盗逻辑! 第一位的是个人观点的正确性。 警惕民主陷阱下的治理失灵 人民日报 2014-02-28 转 载自 :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4-02/28/c_119539496.htm   将一个国家带上发展坦途的“救命法宝”不可能是水土不服的“舶来品”。放弃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路可言   乌克兰街头流血冲突虽已平息,但这个国家正陷入治理失灵的混乱。亚努科维奇被议会宣布解除总统职务,至今去向不明,克里米亚政府大楼被不明武装分子占领……   乌克兰的困境并非个案。街头骚乱、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政府瘫痪的乱局也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和西亚北非国家接连上演。尽管国情不尽相同,动荡诱因形形色色,但其深层原因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选择发展道路时的盲动将国家推入民主陷阱。   将这些国家的乱象放到更大时间范围内进行考察,不难发现这样一条明晰的演进脉络:彻底割裂国家发展进程,一夜之间照抄照搬西方“ 民主政体 ” 。然而,“革命成功的喜悦”迅速被残酷的现实彻底碾碎。一轮权利分割完成后,执政党和反对党各自积聚力量。当脆弱的力量平衡被打破,僵持状态迅速转化为短兵相接的政治对抗,乃至街头革命。获胜一方通过修宪或强制选举打破既有权力格局,主宰新一轮利益分配。   体制外壳的构建可以在瞬间完成,创建能够保障其高效运转的政治文化则远非一时之功,这同民族特性、历史文化传统、发展阶段有着密切的关联。 缺少必要的支撑,形式上的民主注定要蜕变为“失序的链条”。 旧政体不可能恢复,新政体迟迟难以步入正轨,一些国家甚至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翻烙饼。   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民主政治出现了问题,主要是激进民主化所致。那里的民主要么是由外力促成,如通过西方殖民主义或者其它输出形式,要么就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精英不管本地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条件,盲目引进 民主制度 。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西方民主制度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选票政治、极化政治、金钱政治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也在反思民主制度的困境。 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对“效率低下”的民主政治体制提出质疑: 美国是否已从一个民主政体变成了一个“否决政体”——从一种旨在防止当政者集中过多权力的制度,变成了一个谁都无法集中足够权力从而作出重要决定的制度?   西方国家经过数百年的磨合、建立在成熟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条件基础之上的民主模式尚有如此多尖锐社会矛盾难以解决, 若将这样的民主生硬移植到国情全然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其结果注定是致命性的破坏,和对现代化进程的阻遏。   天下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当前,各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迫切任务。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离不开这个国家的传统和现实条件。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哪种体制更适合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看这种体制能不能保障有效的治理,能不能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发展上来,让各个环节都围绕着发展有效运行。   将一个国家带上发展坦途的“救命法宝”不可能是水土不服的“舶来品”。放弃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路可言。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关链接: 2010-08-09,《Kenneth J. Arrow 与民主的缺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1288.html 2012-07-27,《中共精英领导层制度值得学习》:好文推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96496.html 2012-11-10,《美国总统选举有用吗?民主?独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31145.html 2012-10-14,《同行评议:合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622516.html 2010-08-09,《Kenneth J. Arrow 与民主的缺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1288.html
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看南科大,勿过早言成败 zZ
热度 1 cspring 2014-2-20 10:22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看南科大,勿过早言成败 2014-02-14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再度成为社会和舆论的热点,原因是学校新书记到任,校长不再兼任书记。于是,有人说南科大改革失败,也有人说其前途未明。该怎样看待南科大的改革? 作为大学改革的试验田,几年来,南科大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管理、招生、教学三方面。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实行教授治校;招生时学生的高考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学校自主测试学生的能力占30%;学生前两年不分专业、两年后自选专业,部分课程全英语授课或双语授课,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这些改革取得一定成果,校长朱清时自评65分。 有人说南科大改革失败,是看到校长不再兼任书记,思维逻辑是将学校改革与校长个人完全“捆绑”在一起。应该说,人与事密不可分,但是,这种“密”并非等同,只是联系紧密而已。特别是对于一项需要较长时间的改革事业,不能完全系于一人之身,可能需要多代人的持续拼搏。即便是今年9月第一聘期结束,朱清时不再续聘校长,也不能轻易断言南科大改革失败。 为何说南科大前途未明?一些人认为新书记是地方党委派的;虽然有高校工作经历,但其更长时间从事政府行政工作。其实,我们应该明白,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遵循教育法律和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高教法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实中没有大学书记长期兼任校长的。新书记在学校改革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对此,大家要看其实践,且勿怀着成见进行未来的判断。改革有许多不确定性。试想,几年前,朱清时经过全球范围内筛选、获聘校长时,我们能说他前途光明、一定成功吗? 对于改革的探路者,我们怀有敬意,对于大学改革的先行者朱清时,同样应该致敬。2009年,他放弃安享晚年的清福,已过63岁却勇接南科大创校校长之聘,是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几年披荆斩棘,他率领的学校改革取得一定成果,获得社会较多好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南科大的探索契合了中央的顶层设计,值得肯定。几年来,各级政府以开明的态度支持南科大的改革,相信此态度会延续。 当然,也有许多大学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比如,自主招生、通识教育,甚至去行政化等等。新一轮改革风起云涌,一枝独秀不是春,当达成更多改革共识的时候,大学改革必将满园春色。 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南科大的改革,切勿过早言成败,让我们用平和的心态慢慢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02月13日 作者:董洪亮
个人分类: 工作|19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本科生“研霸”:带博士硕士做科研!膜拜!@人民日报
热度 1 maczone 2014-2-17 13:20
【本科生“研霸”:带博士硕士做科研 】他才读大四,一年之内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了两篇论文,另有三篇论文正投至国内外核心期刊,申请国家八项专利;他是课题组的头,带着10余名硕士和博士搞研究。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哲野,他说,“我只想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http://t.cn/8FjJaKD 膜拜!—— 人民日报 http://weibo.com/rmrb 详见: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7日 06 版) 日前,网上一篇关于“华中科大本科生带博士硕士做科研”的报道爆红网络,一名年仅22岁的大四男生,一年之内在国外核心期刊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和美国化学会旗下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上各发表论文一篇,另有三篇论文正投至国内外核心期刊,申请国家八项专利。前不久,他的团队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得二等奖。网友们表示:“这是真研霸!”各种疑问也接踵而来:本科生为何可以连续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之星”张哲野。 “我只想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新一代的研霸”“未来科学家”,面对同学们给自己取的诸多外号,这个大四男生腼腆地表示:“只不过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两位科学家,凭借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当时还是大一新生的张哲野也萌发了研究石墨烯的念头。“在国内,许多专家都觉得石墨烯研究已经做到尽头,很难继续深入。但我相信石墨烯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张哲野说。 前景虽好,但要出成果也并非易事。“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但他却从骨子里爱着石墨烯研究。”同一个团队的在读博士生奚江波对张哲野充满了敬佩,“刚来时,大家介绍他是‘未来科学家’,我第一反应‘不是硕士,就是博士’,根本没想到是本科生。” 有时候,张哲野早出晚归,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后来,为了不打扰室友休息,他挪到化学楼一个仅六平方米的办公室,凑合着过了一夜又一夜。“石墨烯是他的‘女朋友’,即使打水、走路,脑袋里也都是石墨烯。”张哲野的室友如此调侃。“什么样的人能出成绩?实验室来得勤的人才最有可能出成绩。”化学学院副教授肖菲说。 但就算是“研霸”,也有“没有思路”的时候。“科研必然是伴随着枯燥的,如果不是兴趣,我也不可能撑下来。”碰到情绪低落时,张哲野只要在实验室走一圈,心便平静了,“我只想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研霸”源于拔尖创新平台 说起自己的“成绩”,张哲野坦言:“是学校启明学院给了我发挥的最大空间。虽然都是做实验,但这里提供的绝不只是尖端的设备。”张哲野表示,“刚开始,老师提供给你的只有课题,所有的研究都自由发挥,看似无序,但正是这种‘空气式管理’给了学生创新的最大可能。”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创新示范区,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自成立起,就面向本科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领导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学创新人才的培养。 拔尖的平台是前提,优越的制度是保障。此次挑战杯带队老师之一王帅教授介绍,在启明学院,即使是本科生,也有自己的科技创新实验室,且与科研办公用房同等对待,学校还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更有专职教师对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只要创新性比较强,设计思想好,研究成果就有可能发表在国外高端杂志上。”王帅说。 启明学院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并为创新活动提供特别学分;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申请发明专利,参加国际、国内科技创新竞赛,优秀者还可获得学院资助。此外,学院还通过定期举办创新教育论坛、特优生沙龙等多项特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思想,多项优越的制度为推动创新教育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启明学院的学子们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各大学科竞赛中也以高技术含量的参赛作品获得荣誉,并拥有“旋转式抽屉”等多项实用发明专利。 在许多大四学生纠结于考研还是找工作的选择时,张哲野却安心埋首于实验室。“就算保不上研,我也不会放弃,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对自己的未来,张哲野充满信心。(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陈 莹)
个人分类: 转载|2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热度 3 吴信 2014-2-12 16:45
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2014年02月12日 09:58 来源:人民日报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焕发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2日 01 版)
个人分类: 改革创新|2025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民日报炮轰GDP
热度 1 蒋高明 2014-2-10 18:19
经济领域已经全面反思GDP现象,那么,科研领域的SCI崇拜呢?我们拭目以待。人民日报:全面认识GDP 告别害人的GDP崇拜 2014-02-10 15:06:0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点击:2826 评论: 6 (查看) 分享到: 1         速度问题是基本经济问题。过去一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GDP增速的起落备受社会关注。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那么,为什么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为什么又要保持GDP合理增长?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GDP?本报推出“全面认识GDP”一组三篇报道,以期能够回答这些问题。   ——编 者    从理论上说    GDP指标有自身缺陷,不能把GDP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   “虽然GDP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确实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赞美GDP(国内生产总值)。   通俗地说,GDP是一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它大体反映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与其它经济指标相比,GDP在衡量经济总量和规模方面更为科学、完整、系统。然而,风靡全球的GDP指标其实也有自身的缺陷——   GDP不能完全反映经济活动的总量。   一位先生请了一个保姆,洗衣做饭、打扫房间,先生付给她报酬。这报酬在统计上被记入GDP。日久生情,先生娶保姆为妻。妻子照样做那些家务,先生却不用给她报酬,她的劳动成果也不被反映在GDP里。话说回来,如果当初先生给保姆的报酬是私下给的,没有申报,这报酬也无法记入GDP。   “这个故事说明,GDP统计的是有市场交换行为、能体现市场价值的经济活动,不能反映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等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场经济活动;也不能覆盖一些不易统计或难以计算价值的经济活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   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时下,一些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刚竣工就成了产能过剩项目,这些项目虽然计入GDP,但却属于无效投资,不会带来社会财富和福利水平的增加”,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说。   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结构。   如果单看GDP,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估算,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中国的GDP高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达32.9%,而美国只占1.8%,欧洲30多个国家加起来也只有24.9%。然而当时中国的GDP中绝大部分是农业,而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大大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及军事实力。1860年,英国的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15倍。这么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GDP总量约为英国7倍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会被打败。   GDP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   全球GDP总量已超过70万亿美元,而英国慈善组织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着全球将近一半的财富,相当于底层35亿人财产相加的总和。“GDP只能大致反映社会财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么分’、人们‘吃得好不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   GDP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砍伐树木时,GDP在增加;排放废气时,GDP也在增加——GDP反映增长,却不反映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认为,如今,一些地方以GDP增速论英雄、一味追求过快的速度,实际上是把GDP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从GDP指标的缺陷中可以看出,GDP计算的是经济增长,而发展除了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质量效益的提升、社会福利的改善等。增长是量的概念,发展是质的概念。有发展一定要有增长,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既然GDP不能衡量一切,我们就不能为了GDP不顾一切。”    从现实中看    搞GDP崇拜不仅害莫大焉,而且不可持续   搞GDP崇拜在现实生活中害莫大焉。   不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怎么把GDP搞上去?消费是千千万万消费者行为的总和,很难调控;而扩大投资,见效快,政府也驾轻就熟。于是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争抢项目,土地出让‘零地价’,税收减免‘无底线’,污染排放‘看不见’”,王一鸣说,这么做既人为压低了工业投资成本,助长产能过度扩张,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又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动力,使其习惯于低水平、低技术、低效率的重复投入,还把本应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收入变相用于补贴企业。“一句话,严重扰乱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不利于转方式、调结构。   “一些地方官员看重GDP,是因为它能‘一年一变样’,又代表政绩,政绩光鲜自然能步步高升。而转方式、调结构是慢功夫,这一届费力气,收效的是下一届,谁会去干这种‘傻事’呢?”范剑平说。   不利于改善民生。   “有些地区有这么一种现象:漂亮的高速公路和简陋的学校并存。建一公里高速公路,山区要花1亿元,平原地区也要5000万元左右,少建一公里高速,能建多少学校?但由于建高速GDP效应更明显,一些地方还是选择了建高速”,王一鸣说,过于重视GDP,必然会忽视改善民生,结果经济蛋糕做大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却降低了,以至于一些地方的群众调侃干部“你们天天讲GDP,我们关心的是人民币”。   不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高达36.2亿吨标煤,消耗了全球20%的能源;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有7个在中国。频频造访的雾霾、时有发生的矿难,都对GDP至上的观念重重敲响了警钟。   进而言之,搞GDP崇拜不仅有害,而且不可持续。   “这是因为损害资源环境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王一鸣坦言,“拿后者来说, 一方面,投资的高速增长造成产能不断扩张,消费能力却跟不上,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失衡,导致产能过剩的局面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投资也存在边际报酬递减,即一开始随着投资规模扩大,单位投入的产出相应增加,到一定阶段后投资规模再扩大,单位投入的产出就会减少。这表明,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动力正在减弱,要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从未来考量    潜在增长率下降势成必然,再去刻意追求高速度不切实际   如果说盲目追求GDP增长,从理论上“不应做”,在现实中“不能做”,那么从未来考量,由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这种行为将“做不到”。   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形下,再去追求过去那样的高速度是不切实际的”,王一鸣说。   经济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过去我国人口负担轻,可以维持高储蓄率,从而带来高投资,今后随着储蓄率的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也将放缓。   “全要素生产率也难以大幅提高。一是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有所减弱。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再配置带来的整体生产率上升,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来源,但我国农村可转移劳动力数量已出现下降趋势。二是短期内技术水平难有大的突破和提高。三是改革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改革受到既有利益的制约,通过增量利益调整带动存量利益调整需要一个过程”,王一鸣说。   “从世界范围看,潜在增长率下降是普遍规律”,范剑平说,去年我国GDP仅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经济总量,也超过名列世界第十七位的土耳其一国的经济总量。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所以维持长期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   “根据当前世界通用的方法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潜在增长率将下降为7.7%,‘十三五’期间则降至7.4%左右”,李雪松说。   如果单纯追求GDP高速增长,过多偏离潜在增长率,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林兆木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速出现过三次“大起”,每次都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第一次是1984年增速冲到15.2%,造成投资信贷增长过快,结构失调,通胀率上升,最终导致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速大幅回落到4.1%和3.8%;第二次是1992年冲到14.2%,紧接着就出现了严重通胀,CPI升至20%,被迫进行多年的治理通货膨胀;第三次是经历了2003年—2005年连续三年10%的高增长后,2006年和2007年又上扬至12.7%和14.2%,同样引发了物价上涨和资产泡沫,并带来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问题。   专家认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速将“换挡”,与其刻意追求GDP高速增长,不如提高每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的就业容量、科技含量和投入产出效益,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成本。   GDP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重视GDP,但不能唯GDP;我们不能告别GDP,但要告别GDP崇拜。    延伸阅读    谁能取代GDP?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兆木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于GDP存在的各种缺陷逐渐有了深入的认识,不断有学者和机构提出了正确衡量发展状况的新指标。   “净经济福利指标”:1972年,美国学者詹姆斯·托宾和威廉·诺德豪斯共同提出该指标。他们主张把城市中的污染、交通堵塞等经济行为产生的社会成本从GDP中扣除掉;同时加入传统上被忽略的经济活动,例如休闲、家政、社会义工等。   “国内生产净值”:1989年,以美国学者罗伯特·卢佩托为首的研究人员提出。他们主张将自然资源损耗成本从GDP中扣除。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1989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利与科布共同提出。这套指数包含一些过去没有的内容。例如,它计算财富分配的状况,如果分配超出不公平的标准,必须被扣分;它还计算社会成本,如失业率、犯罪率;医疗支出等社会成本,也不能算成对经济有贡献。   “人类发展指数”:1990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这项指数最重要的突破是认为,国民所得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人类带来的福祉、效益会逐渐递减;主张从人本观点出发,反对以GDP作为国家最终追求的目标,这项指数除了调整国民所得之外,还加了三项指标,即人口平均寿命、成人文盲比例、学龄儿童就学率。   “可持续发展指数”:1995年,联合国环境署提出。这套指标包含四大类:一是社会,二是经济,三是环境,四是政府组织、民间机构。综合这几个方面得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状况。   “绿色GDP”:1997年,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冯魏茨察克和美国学者艾默里·B·洛文斯及L·亨特·洛文斯共同提出了“在财富成倍增加的同时使资源消耗减半”的新理念,还提出了绿色经济和绿色GDP的新概念。   尽管目前对GDP指标的科学性存在广泛争议,但世界主要国家仍普遍习惯以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指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0日 17 版)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1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日报批判传统文化
热度 2 wliming 2013-11-18 12:15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要包容一切创新思想】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更强调中庸和大一统,这些都是制约想象力的樊篱,一些创新想法往往被看成异端,不被重视,甚至被扼杀。比如,在美国,建设太空电梯登月,有人要在十年内实现。而在中国,这一想法却被嘲笑成“给宇宙装空调、给长城贴瓷砖、给蚊子戴口罩”,成为段子。
个人分类: 文化|126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提高科技奖励溢出效应
lycdenmark 2013-11-15 17:14
人民日报:提高科技奖励溢出效应 ​ 日前,两项科技大奖陆续揭晓。一项是在科技界乃至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201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揭晓,“量子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等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和20万港币或100万港币的奖金;另一项是包括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内的一批航天科技骨干,获得了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会2013年度奖励。 包括以上两项科技大奖,以及即将颁发的年度国家科技奖,其产生强大的激励效应已逐渐被社会所认识,如对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成就的肯定,带来的荣誉、社会美誉,乃至物质上的支持,都有助于调动获奖者本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但科技奖励的效应决不仅限于此。用经济学的术语讲,科技奖励还具有很鲜明的“溢出效应”。借科技奖励活动,营造尊重、支持科研的氛围和创新文化上,其作用将远远超出奖励本身。 通过授奖,可以发挥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激发团队或集体的创造活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文化。科学研究主要靠的是薪火相传的持续积累,取得成果需要领军人才把握方向,引领突破,同时也少不了怀抱热情、前赴后继的科研团队。对优秀科技人才及其成果的奖励,如同树立了一面旗帜,展示态度、指明方向,让人人觉得有为、可为,从而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杠杆。 当前,公众对获奖者或相关科学成果的关注,通常随着颁奖的结束而消退,即便可能会记住一串似曾相识的名字,却很难说增进了多少对科学的了解和兴趣。这说明,科技奖励在培育创新文化上的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当然,创新文化的营造,属于涓涓细流式的“润物细无声”,不可能立竿见影、立即见效,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期努力。 认识到科技奖励工作可以带来的“溢出效应”,让它发挥出更丰富的“潜能”,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层面,借助科技奖励,既传播科学研究的“苦”,也要体现苦中的“乐”,并挖掘获奖者身上的科学品德,总结科研者的科学思维和理念。当前的科技奖励传播中,往往侧重罗列获奖者的一系列科研成就,以及获得成果的艰苦过程,如果能够精心组织,同时传达出其实科学研究也有乐趣,可能会更吸引普通公众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同时,提升科技奖励的“溢出效应”,培育全社会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尤为关键的是思考、总结、传播获奖者科学探索精神,进而推进、塑造我们自身的科学传统。
1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华罗庚不在人民日报上写诗,他还有机会影响中国数学界版图吗
热度 24 陈安博士 2013-11-12 12:06
   赵明兄提醒说 今天 是华罗庚先生的103岁冥诞,俺们想起了去年不知道是哪位大仙也这么提醒了下,俺就轻舒猿臂写了一篇纪念华先生的博文。今年,看来还得再写一篇。不过,这样的内容似乎就不适合置顶了!    华罗庚先生后期做统筹法优选法时常在身边的弟子计雷先生回忆过华先生在日本去世的场景,说到日本人的应急管理真不是盖的,华先生报告过程中倒下后的第一时间,同一所大学里的医学教授就被紧急喊来做第一步急救,这边正在做急救时,最近医院的救护车就到楼下了,可谓一步不落、无懈可击。虽然华先生最终还是因为那次突发心脏病的原因去世在日本,但是,日本的那套医疗应急的手段和做法却可圈可点。    这些内容没有出现在王元先生的《华罗庚》传记书里,应该说,还是很可惜的。    今天我们国家的应急体系正在建设,根据武警学院我的小老弟王上校的说法,119目前在中国应急体系里是响应速度最快的,其次就是120、999,第三名才轮到110,而其他应急响应肯定还慢于110。而日本的地震响应应该不比120慢,这一点我们看过日本地震来临时电视台或者公共场所反应的人应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抱歉扯远了,我们回到华罗庚先生的话题上来。    当时的中国数学界已经有所谓南方的陈苏学派,陈建功和苏步青先生都来自日本,做的方向也很相似,很快就成为中国数学界的旗帜人物,其中,在浙大时就追随两位先生的谷超豪教授就是陈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成就最高的人物,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读书时他是五年的校长,俺们撤了后,他也撤了(或者反过来说也行,反正是同一时间在科大)。    除了陈苏学派弟子遍天下之外,就是华派的更加规模庞大了,数学届如果还有其他派的话(比如关肇直先生的系统科学与控制论学派,或者再加吴文俊先生的拓扑与机器证明学派?),应该说要比这两个派的声音低一些。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先生这些年来一直在国内数学界布一个很大的局,也许,慢慢地,“丘派”也会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    华派可谓人才辈出, 四大院士(万哲先先生、陆启铿先生、陈景润先生、王元先生)都是华派的代表人物,尽管王元是浙大毕业的,陈景润是厦门大学毕业的,但他们的主要科研工作都是在中科院数学所做出来的,所以,即便没有研究生和导师的名分,也当然地是华先生的弟子。前几日,肖子在我写华老的一篇文章后留言,说龚昇先生有一篇文章回忆华老,里面提到华老自己只承认五个弟子的事情,就是我刚刚写出来的这五个。    我认为这应该不是真实的。因为据我所知,华老的入室研究生就有一堆人,且还都不是上面那几个,原来中国科大的数学系系主任冯克勤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研究所我还有一个同事(也是我的水泊梁山老乡)也算华先生的弟子,只是他在中科院来报到时,华先生刚刚去世于日本,这算是“关门弟子”还是应该怎么说,我一下子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    ——————————    赵明兄在他的文章里评价了华老的工作,那些都是很摘要性的文字,太简单。    如果我再加上几句更宏观的,应该是:华先生规划了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整个版图,是对中国数学界影响最大的人物。    而基于他又占领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后来还包括分出去的应用数学所)这一高地,使得现代中国主要的数学家基本都出自华门或受华先生影响。    我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万哲先先生到山东大学来做报告,因为是我们运筹学这边邀请的他,他就做了一个“中国第一篇图论的论文是华罗庚写的”(题目不确切了,但是大体内容没错)这样一个报告,他把华先生在美国发表的那篇论文拿出来细讲,告诉我们为什么这篇看上去似乎没图论啥事的论文其实是很图论的,让我这样的后生小子听为观止——数学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衔接和对应居然是如此奇妙。    现代数学里面,能在其中一个方向上有所建树已经很难了,但是华先生做到了在多个方向上有开创性的贡献,这就只是能天才这样的词来描述了。数论且不必说,图论都在其内,多复变函数自然也不能忽略,而用于计算的“华——王方法”作为华与王元先生共同的杰作,也是很漂亮的研究,是今天的数学家所不及的。    而对于中国管理学界有着开创性影响的统筹法、优选法,尽管本质并不是华先生自己提出来的方法,但是他利用政治运动式的模式进行科普和推广,其功亦不可泯。至今,我在很多地方讲演“管理科学”,偶尔提到中国今天煊赫的管理科学的源头,稍加启发,立刻就有人会想起0.618来,想起几万人同场聆听华或者华弟子进行科普讲座时的情景,甚至能让我这个未见当日场面的后辈都能为想象中的场景而激动。    ————————————    现在,我们重新来回忆伟人,可以说很多之前不敢提的事情了。    比如说,华老一条腿是不方便的,或者换句话直说:华老是个瘸子。这么说似乎不尊重他了,但是,在我的心目中,这一点点残疾对他形象一点都没有负面的影响,反而更加让我们肃然起敬。    华老的弟子们回忆起当时他带着小分队四处散播优选统筹法的事情,因为这支小分队走遍了全国26个省市区,有人嘲讽他带人在全国四处“游山玩水”,华老很无奈地自嘲道:我一个瘸子到处跑,难道会是游山玩水?!事实上,即便经过景区,华老也是难得下来的,因为跟不上弟子们的步伐,就干脆在车里藏拙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本文题目中涉及到的事情,我觉得需要着重地说下,华老在刚回国的时候,中科院数学所的筹建已经进入尾声,按照中国人所理解的“谁操心谁受益”的一般做法,华老作为一个外人是没有机会当所长的,筹建的人里谁都比他更有“革命资格”当这个建所所长。    我能够想象得出来华老面对这种局面的心理,欲有为而难有为,大概如此吧。    而作为中国当时的数学家之一,其实,就组织才能、眼光、学术能力, 华先生 都应该是理所应当的所长。    于是,我们今天重新再看当时的情景,看看有些老人儿的回忆录,就发现华先生开始“争”了,他在人民日报上写诗,希望把他那颗意欲快速进入中国数学界并成为领袖的心情用这些“歌德”风格的诗来展示出来。    结局也很喜剧,最后这个所长位置是他的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做法似乎有点“那个”,但是,如果我们抛开中科院数学所创建时的情况,而是单独问这样的一个问题:谁当这个所长是合适的?其实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华老是最合适的人选(没有之一)。    但是,如果没有那些今天肯定已无法卒读的诗,他怕是没有机会的。    如此,中国数学界的版图就会有巨大的改变,所谓华派是否还能够成为一个最有影响的学派都在未知之数。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作为观众和参与者的我们大家,还是愿意推断一下:历史如果那样了,会怎样?    — ———————————    当前的中国学术界,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你有能力,OK!那就有吧!    你想发挥作用,OK,自己一边发挥去吧,没人拦着你。    恰当的人如果自己不先将自己送入主流,是没有机会发挥作用的。我国科学家里面多数人的智力就这么被生生地浪费掉了——不委屈自己进入主流是你的选择,主流当然没有理由容纳你。    所以,我们怎么可能有诺贝尔呢?    另外,真的没有诺贝尔又能如何呢?这和具体的一个科研管理官员并没有关系,没人会被抱怨,更不可能被问责。    所以,如果华先生不去调集自己的智力去显示中国式情商方面他也一样优越,中国的数学界版图就会有巨大变化,他本人也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郁郁而终、不断抱怨、面目可憎的科学家而已,他将没有团队、没有支持、什么都没有。    上海交大的金拓教授提到过这样一个著名程序“ 地位低下/放下是非/顺流炒作/尽快上位/力挽狂澜/ ”,这几乎就是中国科学家出身的科研管理官员必须有的一个过程,而糟糕的是,这样的人却没有华先生那样的智力和组织做事的能力,所以,最后上位之后,就变得继续“人格低下”,步骤里本来可能出现的“力挽狂澜”是决计不会有的啦。也所以,在我们看到很多现象后,会如是感慨:那种货色都能当专家、当主任、当所长、当院长、当院士??!!
个人分类: 人论|15143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主编的新书《<群书治要>选粹与导学》出版了(人民日报出版社)
xiao 2013-11-10 23:54
鄙人担任副主编的《群书治要选粹与导学》一书,十月份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兹将相关照片奉上,与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敝帚·自珍|4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批官员捞政治资本:一任市长一张蓝图
baocunkuan 2013-11-7 15:58
http://star.news.sohu.com/20131107/n389711624.shtml 推进发展转型,不只是短期任务,更是长远战略;非一日见效,需久久为功。转型发展再出发,尤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反复告诫,“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抓到底”、“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面对雾霾天气日益频繁,没有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以贯之,没有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持之以恒,蓝天很难长现。推进发展转型,既要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调结构、促改革;既要严控“两高”产业、化解过剩产能,又要惠民生、保就业。其纠结与两难,在任何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难以一任完成,需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在持续接力、连续发力中实现转型升级。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的怪象,认为追求“任期政绩”才是“算在自己头上”的政治资本,接续前任的规划岂不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这种错误思想,让一些领导干部热衷另赋新篇、重起炉灶。一些城市,一届一个规划,新城芳草萋萋、成为空城,那边又开始大兴土木、大拆大建;一些地方,一任一个思路,旧产能还没消化,新项目已经引进,“新官不理旧事”,让转型发展“东一榔头西一棒”。   想要干事、想出政绩无可厚非,上一任的举措如果不符合当前实际,也应及时纠正,但不能为了出政绩都要自己另搞一套。各级领导干部不妨想一想,实现转型升级,关系地方发展全局和未来方向,怎能像儿戏一样改来改去?如果一任市长一张蓝图、后任急于否定前任,发展如何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坚持“一张蓝图抓到底”,以夸父逐日的执着、水滴石穿的坚守,才能破解转型发展中的顽瘴痼疾。山西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坚持植树造林,才让不毛之地变得满目葱茏;山东日照11 任市长一个规划,才打造出黄海之滨的黄金海岸;北京中关村用25年的连续努力,才创造出“今年以来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的国家创新引擎。事实证明,一任一张蓝图,只会浪费发展资源、贻误发展机会;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形成改革发展的合力。   把转型发展一抓到底,不仅要有直面矛盾问题的勇气,也要有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今天,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得怎么样,不仅看“显绩”和发展现状,更注重“潜绩”和发展后劲。各级干部都应迅速调整自己,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咬定青山不放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越是面对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越是面对利益固化的藩篱和思想观念的障碍,越应该勇毅笃行,决战决胜打好攻坚战。坚持不懈做好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一任接着一任干,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转型,赢得未来。 http://star.news.sohu.com/20131107/n389711624.shtml star.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11/07/nw.D110000renmrb_20131107_4-01.htm report 1409 推进发展转型,不只是短期任务,更是长远战略;非一日见效,需久久为功。转型发展再出发,尤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反复告诫,“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抓到底”、“切实
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邓亚萍的“国家使命”投入20亿“打了水漂”
lbjman 2013-11-6 08:04
邓亚萍的“国家使命”投入20亿“打了水漂” 【摘要: 邓亚萍其实是“代表国家”,在履行组织“交给的任务”,以她的名气为即刻搜索打响名声揽足眼球,帮助人民网顺利上市,至于市场和技术做得怎么样,另当别论,不是重点。“让邓亚萍做搜索引擎完全是害她,让她管管足球什么的都更靠谱些。”】 据媒体报道,投巨资打造的人民日报旗下即刻搜索(原人民搜索)目前已停止更新,公司总部从环球金融中心搬至大兴区,据传将与新华网旗下盘古搜索合并。11月1日起,人民日报报头已去掉了即刻搜索的网址。即刻搜索的前总经理邓亚萍去留未知。   邓亚萍和她手下的员工们都曾经无比真诚地信仰国家以及相信“国家”的无所不能。 2012年9月,曾经有人民网的员工这样说:“只要国家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做不了,即刻搜索超过百度是迟早的事情”。他是从新浪跳槽过去的,当时新浪如日中天微博以不可阻挡之势横扫中国互联网,但他依旧放弃可能有的期权而投奔人民网,他坚信“国家队”会改变中国互联网的格局。   同样,作为人民网旗下子公司的老总,邓亚萍曾经相信她能带领“即刻搜索”这个国家队改变中国互联网市场。这位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很早就被塑造为“国家英雄”,在获得巨大荣誉后,她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法国生了孩子,事业、学业、爱情丰收。并且,还从体坛华丽转身,进了政界。2009年4月16日,她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26日,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正厅级干部。 当时,很多人认为她被调任人民搜索任总经理是“镀金”,只是作为跳板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没人看好这个从官员跨界到市场的前世界冠军。    “组织需要你”   但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各家都在敲打着算盘,邓亚萍被有意无意放在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上。或许,在她心目中,也有“不想成为科技公司总经理的正厅级官员不是好运动员”的志向。   人民搜索项目筹备于2010年初。同时上马的还有盘古搜索。这两家搜索引擎公司的筹建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均为正部级的重量级官方媒体。也许并非巧合的是,这两家搜索引擎项目进入筹备议程,恰逢谷歌宣布退出中国,谷歌的离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而当时人民网、新华网正在准备上市,急需一个高科技概念给资本市场“讲故事”,当时风头最劲的搜索概念就成了重点目标。   公平地说,如果不是因为邓亚萍,人民搜索也罢,即刻搜索也罢,都将无人关注。   一开始,无人关注人民搜索,当宣布邓亚萍就任总经理时,人民搜索不花一分钱就做了次很有传播力的PR。邓亚萍这块金字招牌是块很好的敲门砖,人民搜索董事会并不讳言,找邓亚萍当总裁,是为了借邓亚萍“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她这面大旗四下招展,让人民搜索知名度大增。甚至直到现在,从人民搜索更名为即刻搜索,再到关张都能成新闻,也大都是来源于邓亚萍熠熠星光的反射。   很多人说邓亚萍是打乒乓球的,不懂搜索。但同样,宣传部门出身的官媒高层们更不懂高科技和搜索。起码,邓亚萍还有点留学经历,有名气。   如果人民网要上市,即刻搜索和邓亚萍都将是很好的“故事题材”。    “组织看好你”   中国互联网圈子很小,虽然位居正厅级高干又是世界冠军,邓亚萍上任后为了即刻搜索的发展,还是颇为“礼贤下士”,拜访了多位互联网大佬,先后拜访了张朝阳、李开复、齐向东,甚至向马云“拜师”,很多业界大佬因此成了她的朋友。   在筹备期,人民日报曾从人民网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团队,但无论是薪酬还是管理都难以吸引高水准的人才,人民搜索的核心团队是从邓亚萍来了之后,才开始慢慢建立的,比起从体制内步步迁升的官员,运动员出身的邓亚萍更有锐气,也更敢作敢当。   上任后,她花了一年时间搭建团队,以给北京户口、高薪等方式广揽人才。她请来谷歌中国研究院原副院长刘骏担任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之后又签下了刘骏在谷歌的同事王江,对外确定了技术为先的方向,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新闻搜索升级为网页搜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邓亚萍也拿出了运动员时的刻苦,不但出席各种互联网峰会广交朋友、了解动态,还经常加班。据即刻的员工说,“邓亚萍工作拼命,2年来几乎都是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走”。   搜索市场上,每个玩家都不是省油的灯。百度的李彦宏,在国外做了很多年搜索首席架构师,百度上市后市值高达500多亿美元,钱多人多,可谓霸主; 360的周鸿祎,早年就是做搜索出身,先是3721再是雅虎助手到现在的360搜索,无一不剑走偏锋,招招狠毒;搜狗的王小川也是技术派,“三级火箭”战略也站稳了脚跟。   但这些玩家都对即刻搜索“视而不见”,友好相处,除了因为即刻搜索是国家队,惹不起,邓亚萍“礼贤下士”,不好惹,最重要的恐怕是因为谁都知道它毫无威胁力。   因为本质上,人民网也罢,即刻搜索也罢,都是官僚机构。    “组织有组织的玩法”   创立之初,人民网持有人民搜索19%的股权,人民日报社持有人民搜索81%的股权,为其控股股东,说白了就是人民日报独资的。没有风投,没有战略投资者。最初成立公司时,法定代表人正是现任人民日报社的副总编辑马利,而邓亚萍只是公司总经理。   2010年12月,在人民搜索第一个产品新闻搜索1.0上线仪式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我们必须抢占搜索引擎这一产业的制高点,举起搜索引擎这一信息海洋中的灯塔,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利器维护国家权益,给中国网民提供绿色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这样一个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目标没市场目标的官方机构,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邓亚萍拉来的刘骏,名义上是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但其实,邓亚萍自己也明白——让刘骏全职投入这个VP以上全部是公务员的团队并无可能,因此,邓亚萍聘请刘骏为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时,提出三了个要求:一是提供人民搜索最新的搜索技术;二是帮助人民搜索组建技术团队,并培养辅导团队直到能够独立运营发展;三是从合作之日起,三个月内上线。报酬是,将给于刘骏的团队一大笔钱和股权。   所以从合作之日起,“刘骏一心二用。早上不到八点就从家门口坐上人民搜索提供的专车,到人民搜索办公。下午,才风风火火地回到自家的云云搜索公司。即刻搜索核心技术是想从云云获得,所以不停地给云云钱,给一点,云云就多给一点代码,人民搜索的内部开发人员天天苦哈哈的做些外围工作,因为真正的核心组件都是密文形式的lib库。有一阵子,由于即刻答应给云云的股份一直不能落实,云云一度要挟要上法庭关掉即刻的服务,所以即刻只好多给些钱,暂时缓和”。   这种合作下,即刻搜索的命脉都掌握在拥有技术的刘骏手里,而即刻搜索内部也争斗不止,时不时爆出“丑闻”。当时一篇重磅的《邓亚萍做搜索引擎两年花20亿被指不懂行》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纷纷传言邓亚萍负有责任,微博上大V们纷纷调侃、嘲讽,就连李开复都发微博质问:“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做搜索引擎?如果当年美国民主党任命菲尔普斯出任谷歌CEO,谷歌能打败雅虎,成为搜索老大吗?”   但其实,每年即刻搜索可以获得一亿元左右的预算支持,两年多的时间里总计投入也不会超过四五亿元的规模,距离坊间传闻的20亿元相差甚远,而且钱大部分都花在了购买设备上。   只是,完全不懂技术和市场的邓亚萍,只能对上司、对技术都言听计从,完全没章法。或许,在即刻真正对决策起作用的,往往是那些隐身幕后,不为人知的人物。现身前台的邓亚萍,仅仅是风光而已。   邓亚萍把商业看得太简单了,她以为什么都跟打球一样简单。员工说邓亚萍开会通常就是从她打乒乓球开始说起,说革命家史。据说有一次邓亚萍的讲话把程序员们的心伤着了, “你们太没出息了,我当年打乒乓球,一直都是第一,第二名不知差我多少。你们不能跟百度学,要像谷歌看齐才对。”   但事实是如此残酷,即刻的logo换了三次,搜索做不起来,就去做曝光台和食品安全,战略和产品定位摇摆不定,邓亚萍完全没有一个经理人应有的决断,而忽视了市场定位、推广,更是难辞其咎。大概是因为“博士”出身,所以邓亚萍对高学历人才更有偏好,团队中62%以上都是211、985名校的硕士、博士技术人才,而市场、营销人才极其匮乏。但在去年春运期间,即刻搜索也有颇有亮点的营销。当时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抢火车票插件”,面对工信部电话通知建议“叫停”,即刻搜索却也推出了自己的抢票工具“即刻抢票”,并且在微博上开设“即刻抢票哥”账号,还各种“卖萌”方式推广,以“国家队”的身份可谓“创新”。   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平台级产品,“曝光台”和食品安全搜索是不足以撼动对手的,而活泼的市场营销也来得太晚了。   在庞大的官僚体系内,无论是邓亚萍还是即刻搜索都慢慢地让上面失去了耐心。邓亚萍的四处招兵买马、业务扩张、“花钱厉害”,也让上级颇有微词,毕竟,在一个官僚组织里,这样的“锋芒毕露”太“招摇”了。   而且,如此“招摇”,即刻搜索的占有率低于万分之一,使用率几乎为零,这样的成绩不但不能让市场满意,也让上级部门着实没面子,内外非议越来越大。   最重要的是,即刻搜索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没用了。    “组织感谢你”   2012年4月27日,人民网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为603000,成为“官媒第一股”,一上市就受到市场追捧,被誉为“躺着都能赚钱的公司”。当时人民网的招股书中强调,人民搜索担负着国家级搜索平台的建设任务,旨在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强大的中文搜索平台,为全球华人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搜索服务。这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然而在2010年,即刻搜索实现营业收入0万元,净利润为3089.18万元,被业界惊呼为“天人”。   即便如此,人民网旗下新闻、搜索、网络电视等等概念一应俱全,资本市场接受了它讲的“故事”,有即刻搜索也让人们假装相信它是“技术公司”。   如今,人民网上市一年多,即刻搜索就失去了价值,反而成了累赘。在组织看来,该是做个了断的时候了。   两年多以前,邓亚萍曾经这样评价过百度。“我们(人民搜索)本身代表的是国家,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职责。你不用打败我们,你应该多帮助我们,多给我们出主意。”   然而,邓亚萍又何尝不是“代表国家”,在履行一次组织“交给的任务”呢,以她的名气为即刻搜索打响名声揽足眼球,帮助人民网顺利上市,至于市场和技术做得怎么样,另当别论,不是重点。邓亚萍总是说:“是祖国养育了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很明显,组织交给的任务,邓亚萍已经报效了。   对于邓亚萍来说,这个任务是有代价的。互联网资深人士、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感慨道:“让邓亚萍做搜索引擎完全是害她,让她管管足球什么的都更靠谱些。”   只是,组织从不会亏待自己人的,付出了,组织会给予补偿的。    (综合新京报、中国企业家、i黑马、投资界报道)
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记者调查:美国人普遍接受转基因
热度 2 bioxncai 2013-10-27 22:16
农民普遍接受转基因技术, 90% 以上的玉米和大豆为转基因作物    9 月下旬,伊利诺伊州的农场主肯尼斯 · 哈特曼位于滑铁卢地区的农场内一派丰收景象,金黄的玉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再过一两周,哈特曼家的大豆和玉米就要陆续收获了。哈特曼的农场有 1500 公顷,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和小麦。 “ 我种了 728 公顷的玉米, 486 公顷的大豆。 ” 哈特曼告诉记者,从 2002 年开始,农场种植的大豆全部为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玉米则都是转基因玉米。 “ 这两年有了转基因甜玉米的品种,我还专门留了一小块地种植转基因甜玉米,它能同时抗虫、抗除草剂,我们家人都很爱吃。 ”    “ 周围 99% 的农场种的全是转基因的作物,抗虫的作物用的农药更少,土地变得更干净,产量明显提高。 ” 哈特曼说,种植转基因大豆后,每亩产量能够增加 20%—30% 。   在农业大州伊利诺伊,非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正逐渐被转基因品种淘汰。据统计的数据,该州约八成玉米为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则占到了 98% 以上。在哈特曼看来,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的差别,基本等同于先进技术与陈旧技术的差别。   美国农业部部长顾问麦克斯 · 霍兹曼表示,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的大国,也是转基因食品生产和应用的大国。 2013 年,美国国内生产的 90% 以上的玉米和大豆为转基因。 “ 玉米 20% 用于出口, 80% 用于国内消费;大豆则有 40% 用于出口, 60% 用于国内消费。无论国内消费还是出口,都是一样的产品。 ” 霍兹曼说。   美国大豆协会华盛顿代表约翰 · 高德利则表示,美国大豆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都受益于生物技术。 “ 美国约有 200—250 万农民,其中种植大豆的农民有 25 万,生物技术加常规育种,大豆产量提高了 20%—30% 。 ”    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超过 5000 种,很多消费者不太关注转基因问题   作为转基因农作物种植第一大国,美国的转基因食品很普及,除了用作动物饲料,还被加工成玉米粉、玉米油、大豆油、油菜油,玉米粉被制造成面包,有的还制成甜味剂用于软饮之中。   记者在美国走访了几家超市,发现很多小食品的配料表中都有 “soybean” (大豆)字样,专家说,这表明该种食品或多或少含有转基因成分。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转基因食品超过 3000 个种类和品牌,加上凝乳酶等转基因微生物来源的食品,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超过 5000 种。   美国消费者能接受吗?在华盛顿的一家超市内,正在采购面包、酸奶等食品的安娜告诉记者,她最关心的是食品的价格以及是否优质、健康,很少去考虑转基因的问题。在美国中部城市圣路易斯市的街头,听到记者提起转基因,几位行人都表示从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分辨转基因食品。   据介绍,美国国内对转基因食品实施自愿标识制度,标识或不标识由食品公司自己决定。 国际食品信息委员会国际关系副主任安迪 · 本森介绍说,根据他们委托专业民调机构进行的一项持续近 20 年、样本数量 1000 人的调查,仅有 2% 的美国人认为 “ 转基因是一项食品安全问题 ” ;表示 “ 不吃转基因 ” 的美国人,占比不到 0.5% 。 本森特别提到,根据他们在 2012 年进行的第十五次调查结果,被问及避免食用的食品时,大部分人选的都是那些让他们发胖和不健康的食物,比如糖、脂肪等,没有人专门避免吃转基因食品。 来源: http://news.cntv.cn/2013/10/27/ARTI1382823963289958.shtml
1337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民日报》文章证明:我对转基因的点评是正确的
热度 6 大毛忽洞 2013-10-27 11:45
《人民日报》文章证明:我的转基因点评是正确的 我不是学习生物的,也不是研究基因的,更不是研究转基因的。 但是, 2012 年 11 月,我写了篇对转基因点评的文章。 当时就有网友批评我是外行^_^。 但是,我是乡下人,见过的世面比城里人见过的大^_^。 这不,《人民日报》的文章证明, 我的点评是正确的。 《人民日报》文章 (可点击): 那么,什么是转基因? “ 转基因育种技术是育种技术的延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解释说, 杂交育种是在自然状态下实现的基因转移和重新组合,一次转移成千上万个基因; 转基因育种则是把决定某个品种特定遗传属性的目标基因标记并筛选出来,通过一定的技术转移到另一个品种中,只转移一个或数个特定基因,更为准确、高效。 请看俺的点评: 转基因的仿生学:当事者幸福的嗷嗷叫,对子孙未必有好处 如果广义地看, 当事者采取非常规手段改变组合下一代的基因, 就是所谓的转基因。 改变下一代的基因, 在实验室可以实现, 在大自然也可以实现。 众所周知, 马有马的基因, 驴有驴的基因。 如果母驴的思想比较开放, 愿意让公马来交配, 在交配过程中母驴和公马幸福得嗷嗷叫, 这就是当事者对待转基因的态度, 不但快乐地宽容而且嗷嗷地幸福。 母驴生下的是一个被修改了基因的孩子,叫骡子, 因为母驴的基因占绝对的优势, 因此造出的骡子叫驴骡(更像驴)。 如果母马的思想比较开放, 愿意让公驴来交配, 在交配过程中母马和公驴幸福得嗷嗷叫, 这就是当事者对待转基因的态度, 不但快乐地宽容而且幸福地嗷嗷叫。 母马生下的也是一个被修改了基因的孩子,也叫骡子, 因为母马的基因占绝对的优势, 因此造出的骡子叫马骡(更像马)。 广义地讲, 驴骡和马骡都是转基因的产物, 它们的父母在交配(修改基因)的时候幸福得嗷嗷叫, 但是, 作为转基因的一代 — 骡子(驴骡或马骡), 无论是和驴交配, 还是和马交配, 还是和骡子交配, 它们再也无法生育! (据说骡子生育的概率约万分之一) 由此可见, 大自然的转基因, 当事者幸福的嗷嗷叫,对子孙未必有好处。 参考文献: 学派的杂交:马派,驴派,马骡派,驴骡派
个人分类: 逻辑学和奇谈怪论|2029 次阅读|9 个评论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士兵搬砖与千里走单骑
热度 24 张海霞 2013-10-21 15:03
科学网的影响真是越来越大了,今天我的博文被选发在《人民日报》的科技杂谈栏目上,真是没想到啊,我的博文竟然也能发到《人民日报》上去了,感谢赵主编,感谢科学网,真心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并开始思考,特别是那些还在“机械地搬砖”的孩子和大人能够早点儿开始自己的创新之旅!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10/21/nw.D110000renmrb_20131021_1-20.htm 士兵搬砖与千里走单骑(科技杂谈)张海霞 《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1日 20 版)   ■要想在科研上有所创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就要质疑已有的定论,提出自己的新概念、新方法。即使遭遇再大的怀疑、打压、嘲讽,也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前不久我们在无锡组织了第七届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学生展示了他们制作的200多件创新作品。比赛过程中,很多同学和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技术这么难却得不了奖,而那个看似很简单的作品却获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创新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用两个事例来回答:士兵搬砖和千里走单骑。   一个是士兵搬砖。有一个连队来了很多新兵,连长不知道怎么带,就安排他们搬砖:每天把一堆砖从操场的这边搬到那边,再从那边搬到这边……如此反复。不久突发战事,这些搬砖的士兵被紧急抽调到战场上去。在真刀真枪、复杂多变的战场上,这些士兵的实战结果可想而知。   虽不是军营,我们校园里却每天都在上演着士兵搬砖。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很多没有价值的陈旧内容;既不鼓励学生提问,也不引导他们质疑,只是要求他们海量做题、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情形,可能和“搬砖的士兵”没太多差别。   科研上,老师指导学生时,很少用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独立的解决方案,更多的是重复别人的实验结果、在细枝末节上修修补补、在名词和说法上涂脂抹粉,做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进和优化,发文章、申请专利、争取各种奖项。   这种搬砖式的教学和科研,就是人们挂在嘴边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这个“苦劳”真的是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极大浪费,做得再多都不会创造真正的价值。   怎样才能告别“搬砖”、开始创造价值的创新之旅呢?不妨学学一个世界知名科学家“千里走单骑”的经历!   这是一位华人科学家,若干年前他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始终很多,甚至有人在国际杂志上公开攻击他。但他对自己的创新坚定不移、百折不回,在该领域取得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并在商业应用上获得巨大成功,最终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形成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当被人问到他为什么能获得这样的创新成就时,他回答说:创新就是敢于“千里走单骑”!   这个事例说明,要想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就要敢于质疑已有的体系(包括概念、技术或者其他),能够提出自己的新概念、新方法并付诸实践。这必然会遭遇怀疑、嘲讽甚至打压(国内外都一样),但是你必须不为所动。即便只有你一个人,也要走下去,而且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随着你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创新价值,就会有人慢慢认同和跟进;跟进的人多了,就能形成燎原之势,一个全新的领域也会逐渐形成。到这个时候,你千里走单骑的执着就会变成业内的传奇!   可见,创新与质疑是相伴而生的,没有质疑和对问题的深入思索不可能有创新;有了创新的想法,不执着地去做并坚持到全面开花,也常常留下“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遗憾。而回头看看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可以说几乎没有或者少得可怜,对青年人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多数是表面应景,现实中敢于“对考公务员说不”的孩子甚至会被视为异类!何谈其他方面的执着创新!   在比赛期间,我和学生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创新很简单,只要从“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出发,开始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力所能及地去发明一些有趣的新东西——这就是创新。通过这样的训练,发掘创新的潜力、锻炼执着的精神、建立内心的自信,逐渐把自己从“士兵搬砖”式的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随时随地都想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终有一天,你也会成为那个创造“千里走单骑”传奇的人!   (作者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9226 次阅读|27 个评论
强烈抗议美国喉舌电视台调戏《人民日报》大楼
热度 3 大毛忽洞 2013-10-17 10:33
强烈抗议美国喉舌电视台调戏《人民日报》大楼 中国几千年, 世界几万年, 才诞生一座《人民日报》大楼。 然而,美国喉舌电视台, 不顾大楼爱好者的感情, 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调戏《人民日报》大楼, 俺表示强烈抗议!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317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
热度 1 毛宁波 2013-10-16 12:54
人民日报: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 10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连说两个“愤怒”,表示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的愤怒、痛心和错愕。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2012年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就高达5600.1亿元。然而,与持续高增长的经费投入和不断扩充的科研队伍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尤其是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少。而近来出现的一些科研腐败案例,更引发公众对科研投入效率的担心。 钱多了,人有了,为何科研成果上不去?除去底子薄这个基本原因,科研经费在申请、管理、使用上存在哪些问题?科研人员有怎样的困惑?本版今起聚焦科研经费,一探背后根源。 ——编 者 科研立项不能靠关系 □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容易沦为长官意志的产物 □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请熟人专家投“人情票” 业内专家介绍,在2001年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中,确定了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形成了如今以课题组为中心的科研立项模式。这种以单位为中心的“大锅饭”式科研管理模式,在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同时,也逐渐显现顶层设计者没想到的问题。 课题需要申报,科研人员处理的事务增多。专家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设有统一的科研经费申请机构,而我国资助来源则更多元,除了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几乎每个行业的管理部门都可以是课题资助方。不同渠道经费的申请和管理难以协调,客观上加大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 科技经费还有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之分。当前,大部分科研经费是竞争性经费,需要通过申请过程中的竞争来获得资助;而面向国家需求的,一般属于非竞争性的科研工作,有时通过指令来申报。随着总量增加,两者经费均在增长。南方某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辉(化名)坦言,竞争性经费大多数是科学家从自身研究出发,且得到同行认可的题目,而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则常常容易沦为长官意志的产物。 针对科研人员花费太多精力用于申报、验收、结题,影响科研效率,曾有学者提出,应该加大非竞争性经费比重,让科学家潜心做科研。王辉则认为,竞争性经费分配可以带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真正用在科研上的钱比较多。据报道,中国科协一项对科研资金用途调查显示,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当前学术界有分量成果,大部分是竞争性的产物;非竞争性科研项目,有些立项时质量看上去还比较高,但由于缺乏竞争和同行评审,竞争力逐渐下降,质量并不乐观。”王辉担心,争取非竞争性项目,经费管理部门有较大的话语权,可能成为权力、关系的竞争,这为“跑关系”、“拉项目”提供了空间。“大的项目动辄上亿,如果使用不当,浪费很大。” 有科研人员介绍,课题组通过竞争来的项目,需要走过书面申请、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等环节,有同行专家把关,每个环节都要差额,研究质量也相对好评估。 不过,北京某国立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化名)认为,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都请一些非本专业的大专家,大专家一说“好”,其余专家都赞同。请熟人、投“人情票”成为“潜规则”,何况有些还是师生、同事关系,大家不会轻易打破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出成果、要成绩的压力下,课题组和所在单位也是“一荣俱荣”,科研人员有时不得不去拉项目、跑关系,而主管部门一般也默认这种行为,甚至暗中鼓励,这样可从国家财政那里切到更大的蛋糕。 管理方法不能反添乱 □立项后经费拨付不及时,制约科研进展 □预算审查管得太死,容易诱发报销造假 记者采访了解,有些经费管理方法不仅没能激励创新,反而给科研“添乱”,其中之一便是拨付的时机。 “有些头一年底立项的项目,甚至第二年7、8月经费才能下来。如果手头有其他在研项目,一般还可以从现有经费中暂时‘垫付’,否则就等着钱‘开锅’。”刘斌说,一些高质量创新性项目,通常至少头一年10月就得要着手,没有钱严重影响工作开展。 按规定,我国经费管理又采取“零结余”的方式,到期没花完不仅要退回,还会影响到争取下一个周期的经费。 一方面拨付不及时,另一方面经费使用又很僵硬。王辉说,不同于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工程建设,科研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计划不如变化快”,且“意外”的发现往往是出彩的。“经费卡得太死,开拓性、创新价值高的研究反而得不到支持。” “经费应该有个浮动区间,现在出差经费、用来买仪器的钱,都管得死死的,多用或者少用都不行。”王辉说,有效的预算管理是必要的,但要尊重科研规律,不能按机关或者企业经费管理的办法来管理科研经费。 专家介绍,项目验收时,下达单位往往又希望看到项目超额完成“考核指标”,而真正创新的研究大多数是失败的。如果申请时定下了硬指标,结题时完不成,则会进入“黑名单”,拿不到新的科研项目。 “不少项目在申请时,考核指标留有相当大的余地,有些还是已完成的课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硬考核指标,也有今天签订任务书,明天就能结题,甚至还能超额完成。”刘斌说,从这点看,目前的经费预算模式,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低水平、重复的平庸研究。 近期,科技部在增强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上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将科研活动中一些科目支出的经费调整权直接交到课题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手上。但科研人员反映,“这些改变还远远不够。” “对科研人员学术上的检查应该严格,而经费使用的检查不宜太细,有个框架就行了。”王辉认为,管理企业、商业的方式与管理科研,机关办公经费的报销方式和科研管理的方式不一样,不能“一刀切”。不改变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财务预算、审查上管理的太死,可能诱发科研人员财务报销造假的风险。 王辉说,根据自己多年观察,科研人员大多是想兢兢业业科研,类似浙江大学的陈英旭挪用巨额经费只是个案。虚假发票报销等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是不合理的经费项目管理方式“逼良为娼”,科研人员只是去适应这些“规则”。 经费预算不能太“重物” □科研经费大多数用来购买仪器设备以及支付各种费用 □用在科研人员身上的,只有低比例的劳务费和咨询费 目前,在编的科研人员、大学教授有固定的工资,而通常的科研项目“主力”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技术辅助等人员的收入则需要从项目经费支出。能申请到经费,往往也就成为“项目老板”。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定,科研经费大多数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且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不超过10%。 由于没有人头费,为了项目运转,课题组用诸如提高收取房租水电费、试验用地费及材料费等方式,从科研经费中划拨出部分经费,用于发放各类人员的工资及各种津补贴。 “试剂耗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刘斌说,曾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数十家试剂耗材公司的推销员在单位内转,只要你答应购买他们公司的试剂,发票随你的意愿开,因为试剂耗材是易耗品,比较好报销且不易查处。“各科研单位的财务制度已经较健全,但报销只是看发票开的是否规范,无法核对发票与实物是否相符。为了报销,科研人员有时难免‘钻空子’。” 刘斌还提到,有些研究有大量野外试验要做,要到台站去蹲点,光靠几个在编人员肯定不够,而所有学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经费都需要课题组支付,10%的劳务费仅够支撑1到2个月。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研人员的基本保障并不太好,如果老是让科研人员操心“吃了上顿没下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科研以外的诸多事务,在一种浮躁的心态中工作,难以期望能出原创性的突出成果。 专家介绍,欧美等发达国家,科研和教育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待遇,不同学科之间收入差距也不大。课题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头费,作为科研人员的补贴。在美国一些高校,大多教授只有9个月的工资性收入,另外3个月是从研究经费中补齐。王辉表示,我国缺乏发达国家良好的基础条件,还处于实验室建设阶段,现阶段一定程度上的“重物轻人”可以理解。 不过,刘斌认为,我国虽然有较健全的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和各种平台,但这些实验室大多只有单位领导的团队或一些杰出人才才能使用,一些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也难以使用。不少科研人员为了开展科研工作,花很多年的精力申请各种项目和经费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有时不得不参与那些并非自己专长的项目。 项目评审不能图政绩 □一些大名头的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研究结果难审核 □财政性横向经费若监管不严,可能滋生跑项目拿回扣 有科研人员反映,挪用经费、科研诚信等问题,固然值得警惕,但当前更为紧迫的是建立有效的经费利用体系,把钱花在刀刃上。 王辉说,在基础研究项目的规划、立项等环节,我国虽按国际惯例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办法,但最后仍需要行政管理部门来切盘子。“应该多听取真正懂科学人的意见,不能让那些带个人或部门利益的科学家来左右评审结果。”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很多研究是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虽能发表一些国际SCI论文,但原创性的、突出的科研成果少。一些挂着大名头的项目,说来好像很有创新点,但实际上这些点很空,花销也很大,如果牵头人物的身份特别,立项的必要性和研究结果就更难审核。“尤其是部分非竞争性经费,回避了同行专家的监督、评审,能不能通过、有没有价值,往往是谁给钱谁说了算。” 王辉建议,应该加大同行评审的力度,这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他认为,在某些大项目的立项上,从科学价值上的论证并不充分,而利益分配上的“政治性”论证比较多。 有学者也指出,服务长远、短期价值难以评定的基础类研究应该由国家主导,而应用型的、产出价值比较好评定的则由市场来刺激创新。在政府主导的科研体系下,掌握经费的管理部门可能更在乎政绩而少考虑经济回报,因而有“显成绩”的重大工程支持比较多,与民生相关、有长远市场价值的创新可能并不多。 “怕就怕有些人打着国家需求的幌子,做的是行业利益、单位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的‘研究’。”王辉说。 专家表示,一方面是钱没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有原创性思想的研究又可能难以得到持续稳定支持。 王辉还表示,某些经费从拨款途径上看虽然是横向经费,实际上也是财政性支出,可拨付到使用单位后,差不多就是管理的处长说了算,不仅经费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成果质量也难以评估,这就更可能滋生“跑项目”、“拿回扣”的腐败,这方面的科研不端更值得注意。 “比如,许多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主要由行业支持。这些行业部门,他们拿着国家的钱,一部分拨给自己所属的研究机构,另一部分给本部门以外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就像工程建设投资,有牵头单位和课题组层层转包,一项内容多头申报,使得预决算不真实。这个过程如果监管不到位,管理人员就可能也从中拿回扣,肥自己腰包。”王辉说。(原标题: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聚焦科研经费))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3802.s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9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日报:Res Funding,不能这么瞎花
liuli66 2013-10-16 09:5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0/283802.shtm 人民日报: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 ​ 10月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连说两个“愤怒”,表示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的愤怒、痛心和错愕。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20%以上,2012年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就高达5600.1亿元。然而,与持续高增长的经费投入和不断扩充的科研队伍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仍显不足,尤其是基础研究中的突破性、原创性成果少。而近来出现的一些科研腐败案例,更引发公众对科研投入效率的担心。 钱多了,人有了,为何科研成果上不去?除去底子薄这个基本原因,科研经费在申请、管理、使用上存在哪些问题?科研人员有怎样的困惑?本版今起聚焦科研经费,一探背后根源。 ——编 者 科研立项不能靠关系 □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容易沦为长官意志的产物 □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请熟人专家投“人情票” 业内专家介绍,在2001年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中,确定了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形成了如今以课题组为中心的科研立项模式。这种以单位为中心的“大锅饭”式科研管理模式,在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同时,也逐渐显现顶层设计者没想到的问题。 课题需要申报,科研人员处理的事务增多。专家表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设有统一的科研经费申请机构,而我国资助来源则更多元,除了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机构,几乎每个行业的管理部门都可以是课题资助方。不同渠道经费的申请和管理难以协调,客观上加大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 科技经费还有竞争性与非竞争性之分。当前,大部分科研经费是竞争性经费,需要通过申请过程中的竞争来获得资助;而面向国家需求的,一般属于非竞争性的科研工作,有时通过指令来申报。随着总量增加,两者经费均在增长。南方某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辉(化名)坦言,竞争性经费大多数是科学家从自身研究出发,且得到同行认可的题目,而有些非竞争性的课题,则常常容易沦为长官意志的产物。 针对科研人员花费太多精力用于申报、验收、结题,影响科研效率,曾有学者提出,应该加大非竞争性经费比重,让科学家潜心做科研。王辉则认为,竞争性经费分配可以带动高质量成果的产出,真正用在科研上的钱比较多。据报道,中国科协一项对科研资金用途调查显示,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 “当前学术界有分量成果,大部分是竞争性的产物;非竞争性科研项目,有些立项时质量看上去还比较高,但由于缺乏竞争和同行评审,竞争力逐渐下降,质量并不乐观。”王辉担心,争取非竞争性项目,经费管理部门有较大的话语权,可能成为权力、关系的竞争,这为“跑关系”、“拉项目”提供了空间。“大的项目动辄上亿,如果使用不当,浪费很大。” 有科研人员介绍,课题组通过竞争来的项目,需要走过书面申请、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等环节,有同行专家把关,每个环节都要差额,研究质量也相对好评估。 不过,北京某国立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化名)认为,不少项目从立题到结题,都请一些非本专业的大专家,大专家一说“好”,其余专家都赞同。请熟人、投“人情票”成为“潜规则”,何况有些还是师生、同事关系,大家不会轻易打破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出成果、要成绩的压力下,课题组和所在单位也是“一荣俱荣”,科研人员有时不得不去拉项目、跑关系,而主管部门一般也默认这种行为,甚至暗中鼓励,这样可从国家财政那里切到更大的蛋糕。 管理方法不能反添乱 □立项后经费拨付不及时,制约科研进展 □预算审查管得太死,容易诱发报销造假 记者采访了解,有些经费管理方法不仅没能激励创新,反而给科研“添乱”,其中之一便是拨付的时机。 “有些头一年底立项的项目,甚至第二年7、8月经费才能下来。如果手头有其他在研项目,一般还可以从现有经费中暂时‘垫付’,否则就等着钱‘开锅’。”刘斌说,一些高质量创新性项目,通常至少头一年10月就得要着手,没有钱严重影响工作开展。 按规定,我国经费管理又采取“零结余”的方式,到期没花完不仅要退回,还会影响到争取下一个周期的经费。 一方面拨付不及时,另一方面经费使用又很僵硬。王辉说,不同于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工程建设,科研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有很大的不可预见性,“计划不如变化快”,且“意外”的发现往往是出彩的。“经费卡得太死,开拓性、创新价值高的研究反而得不到支持。” “经费应该有个浮动区间,现在出差经费、用来买仪器的钱,都管得死死的,多用或者少用都不行。”王辉说,有效的预算管理是必要的,但要尊重科研规律,不能按机关或者企业经费管理的办法来管理科研经费。 专家介绍,项目验收时,下达单位往往又希望看到项目超额完成“考核指标”,而真正创新的研究大多数是失败的。如果申请时定下了硬指标,结题时完不成,则会进入“黑名单”,拿不到新的科研项目。 “不少项目在申请时,考核指标留有相当大的余地,有些还是已完成的课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硬考核指标,也有今天签订任务书,明天就能结题,甚至还能超额完成。”刘斌说,从这点看,目前的经费预算模式,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低水平、重复的平庸研究。 近期,科技部在增强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的自主权上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将科研活动中一些科目支出的经费调整权直接交到课题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手上。但科研人员反映,“这些改变还远远不够。” “对科研人员学术上的检查应该严格,而经费使用的检查不宜太细,有个框架就行了。”王辉认为,管理企业、商业的方式与管理科研,机关办公经费的报销方式和科研管理的方式不一样,不能“一刀切”。不改变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财务预算、审查上管理的太死,可能诱发科研人员财务报销造假的风险。 王辉说,根据自己多年观察,科研人员大多是想兢兢业业科研,类似浙江大学的陈英旭挪用巨额经费只是个案。虚假发票报销等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是不合理的经费项目管理方式“逼良为娼”,科研人员只是去适应这些“规则”。 经费预算不能太“重物” □科研经费大多数用来购买仪器设备以及支付各种费用 □用在科研人员身上的,只有低比例的劳务费和咨询费 目前,在编的科研人员、大学教授有固定的工资,而通常的科研项目“主力”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技术辅助等人员的收入则需要从项目经费支出。能申请到经费,往往也就成为“项目老板”。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定,科研经费大多数是用来购买仪器设备和支付材料费、会议费、出差费的,用在人身上的,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且劳务费的比例很低,经费少的项目是15%,多的不超过10%。 由于没有人头费,为了项目运转,课题组用诸如提高收取房租水电费、试验用地费及材料费等方式,从科研经费中划拨出部分经费,用于发放各类人员的工资及各种津补贴。 “试剂耗材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刘斌说,曾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数十家试剂耗材公司的推销员在单位内转,只要你答应购买他们公司的试剂,发票随你的意愿开,因为试剂耗材是易耗品,比较好报销且不易查处。“各科研单位的财务制度已经较健全,但报销只是看发票开的是否规范,无法核对发票与实物是否相符。为了报销,科研人员有时难免‘钻空子’。” 刘斌还提到,有些研究有大量野外试验要做,要到台站去蹲点,光靠几个在编人员肯定不够,而所有学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经费都需要课题组支付,10%的劳务费仅够支撑1到2个月。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研人员的基本保障并不太好,如果老是让科研人员操心“吃了上顿没下顿”,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科研以外的诸多事务,在一种浮躁的心态中工作,难以期望能出原创性的突出成果。 专家介绍,欧美等发达国家,科研和教育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待遇,不同学科之间收入差距也不大。课题经费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头费,作为科研人员的补贴。在美国一些高校,大多教授只有9个月的工资性收入,另外3个月是从研究经费中补齐。王辉表示,我国缺乏发达国家良好的基础条件,还处于实验室建设阶段,现阶段一定程度上的“重物轻人”可以理解。 不过,刘斌认为,我国虽然有较健全的国家、省部级实验室和各种平台,但这些实验室大多只有单位领导的团队或一些杰出人才才能使用,一些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也难以使用。不少科研人员为了开展科研工作,花很多年的精力申请各种项目和经费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有时不得不参与那些并非自己专长的项目。 项目评审不能图政绩 □一些大名头的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和研究结果难审核 □财政性横向经费若监管不严,可能滋生跑项目拿回扣 有科研人员反映,挪用经费、科研诚信等问题,固然值得警惕,但当前更为紧迫的是建立有效的经费利用体系,把钱花在刀刃上。 王辉说,在基础研究项目的规划、立项等环节,我国虽按国际惯例建立了严格的监督管理办法,但最后仍需要行政管理部门来切盘子。“应该多听取真正懂科学人的意见,不能让那些带个人或部门利益的科学家来左右评审结果。”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很多研究是低水平、重复性的研究,虽能发表一些国际SCI论文,但原创性的、突出的科研成果少。一些挂着大名头的项目,说来好像很有创新点,但实际上这些点很空,花销也很大,如果牵头人物的身份特别,立项的必要性和研究结果就更难审核。“尤其是部分非竞争性经费,回避了同行专家的监督、评审,能不能通过、有没有价值,往往是谁给钱谁说了算。” 王辉建议,应该加大同行评审的力度,这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他认为,在某些大项目的立项上,从科学价值上的论证并不充分,而利益分配上的“政治性”论证比较多。 有学者也指出,服务长远、短期价值难以评定的基础类研究应该由国家主导,而应用型的、产出价值比较好评定的则由市场来刺激创新。在政府主导的科研体系下,掌握经费的管理部门可能更在乎政绩而少考虑经济回报,因而有“显成绩”的重大工程支持比较多,与民生相关、有长远市场价值的创新可能并不多。 “怕就怕有些人打着国家需求的幌子,做的是行业利益、单位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的‘研究’。”王辉说。 专家表示,一方面是钱没花在刀刃上,另一方面有原创性思想的研究又可能难以得到持续稳定支持。 王辉还表示,某些经费从拨款途径上看虽然是横向经费,实际上也是财政性支出,可拨付到使用单位后,差不多就是管理的处长说了算,不仅经费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成果质量也难以评估,这就更可能滋生“跑项目”、“拿回扣”的腐败,这方面的科研不端更值得注意。 “比如,许多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主要由行业支持。这些行业部门,他们拿着国家的钱,一部分拨给自己所属的研究机构,另一部分给本部门以外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就像工程建设投资,有牵头单位和课题组层层转包,一项内容多头申报,使得预决算不真实。这个过程如果监管不到位,管理人员就可能也从中拿回扣,肥自己腰包。”王辉说。(原标题:科研经费,不能这么瞎花(聚焦科研经费)) 更多阅读 中青报:科研经费腐败,错愕之后要求解 新华视点:从39份审计报告看科研腐败 万钢痛心科技腐败问题 直言记者太客气
个人分类: 科技与创新政策|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董藩万言高论驳斥人民日报批判
热度 1 lbjman 2013-9-26 19:46
评董藩万言高论驳斥人民日报批判 2013 年 09 月 26 日,搜狐财经,董藩同志 发表 万言高论 《北京房价能否涨到 80 万元 / ㎡ ?— 谈谈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逻辑》 , 驳斥人民日报批判 。本人“耐心加认真地”学习了董藩同志的高论,看后甚觉有趣,思潮翻滚。本人就董藩同志的高论,谈谈我的谬论。 一、董藩同志的高论似乎具有充分的理论数据支撑 原因是只要国家不断印刷人民币(超发货币),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就轻易达到的。现在人民币 1 元,假设国家超发货币, 5 年后其贬值为原来的八分之一倍,即,现在人民币 1 元相当于 5 年后人民币的 8 元,就币额而言, 5 年后 80 万元 / ㎡相当于现在的 10 万元 / ㎡。在北京,现在就有不少楼盘的价位达到或甚至超过 10 万元 / ㎡。任何具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可以得出这样具有常识逻辑的推论,因此,就这个数据而言,董藩同志的高论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大家都冤枉我们的董藩同志了。董藩同志仅仅说 25 年后北京房价才达到 80 万元 / ㎡,是保守了。而我竟然假设 5 年后就达到,我的观点更为谬误,需要深深反思。 二、董藩同志的高论揭示了民众财富被掠夺的根源 董潘同志是这样哭诉的:《人民日报》在本月13日、23日连发两篇文章批判我学品差、不靠谱、谋私利,央视等很多媒体也在评论、批判我,全国估计至少有几千家媒体加入对我的评论与批判中,不计其数的微博都有了互喷的话题,这些批评甚至上升到了人品和道德层面。个人认为董潘同志的哭诉是合理的。原因是人民日报虽然贵为“人民”的日报,但是并没有深入理解和体谅董潘同志的苦心,因为他勇敢地揭示了民众财富被掠夺的根源。虽然人民日报天天高举人品和道德的利剑,但是人民日报却忽视“房价犹如大山一样压在人民头上的现实”而不去深挖根源,为何反而在细枝末节上对董潘同志上纲上线呢? 三、 董藩同志的高论揭示社会公共福利及其服务不足 自从我国抛开姓“资”和姓“社”的争论,大胆引进市场经济理念和做法后,在我国的任何角落都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影子,比任何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还要市场经济。我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买不起房是无能的表现,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但是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真理报》发表讲话时说:“一个把老百姓的居住权、健康权和受教育权拿来拉动经济的政府,一定是个没有良心的政府;真正执政为民的政权,一定要把这三种东西当作阳光和空气来给予人民;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变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普京的话是不对的”,但是应该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该做的事情(如社会公共福利及其服务)我们是否已经做到位,不该做的事情(如过度干预市场或超前透支建设)是否能够自我克制和自我监督,尤其是居住权(及其房产权等)过度市场化 是否 造成社会福利下降等。 后语: 董藩同志运用自己特有的董氏幽默和学术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基层民众的关心,他的驳斥是对的,因为不仅人民日报曲解了他的苦心,而且广大普通网民也冤枉了他的爱心。 董藩同志 是好样的,任人评说吧,勇敢走自己的路!
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日报》公布的转基因食品名单的疑问
ljxm 2013-9-21 19:34
《人民日报》公布的转基因食品名单如下: 批准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有 棉花、番木瓜 北方有的地方有食用棉籽油的历史 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有 大豆、玉米、油菜、 不全是用来榨油吧?榨油后的余物哪里去啦? 棉花和甜菜 难道食用糖也是转基因产品 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 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 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黄瓜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1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和砖家吴刚谁在说谎?转基因
冯用军 2013-9-16 13:27
来源:http://news.163.com/13/0916/02/98S45JMO00014AED.html 人民日报公布转基因作物名单 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2013-09-16 02:57:00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吕毅品 转基因食品一直备受关注,网上流传的“转基因食品名单”靠不靠谱?一些所谓“鉴别转基因作物方法”正确吗?国家正式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哪些?就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及专家学者。 我国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回应】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业化种植 “截至目前,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证书的发放是根据研发人的申请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评审,经部级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批准的。证书的批准信息已经在农业部相关网站上公布(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各批次的批准情况都可以查询。 取得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不能马上进行商业化种植。谢家建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要求,转基因作物还需要取得品种审定证书、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入商业化种植。 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申请品种审定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生产许可证审批、经营许可证审批都需经企业注册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 “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谢家建表示,“我国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据了解,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农业部门负责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监督管理,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口岸的标识检查验证。据介绍,这些管理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标识做到了应标尽标。 与传统食品不同就是转基因? 【回应】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黄瓜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对此专家并不认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志兴说,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只是因为个头小、采摘不便、产量低,最早仅作为观赏用,后来发现食用方便,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表示,圣女果更接近人工驯化前的野生状态,其实野生的板栗、核桃、苹果等也都远小于常规栽培品种。人类驯化野生植物一般是为了提高产量,主要做法是增大果实,但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多样化,出现了很多小型化的瓜果蔬菜,如早春红玉西瓜等。这些小型化品种都来源于带着祖先原始基因的种质资源,与转基因无关。 吴刚说,小南瓜和小黄瓜也不是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未充分成熟的南瓜和黄瓜。如果继续在田间种植,小南瓜和小黄瓜最终会生长成普通的大南瓜和老黄瓜。 关于大个儿彩椒,吴刚表示,大个儿彩椒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表现为更丰富的颜色。花青素的变异在植物中很常见,像鲜花同一个品种就有不同颜色,萝卜也有红萝卜、绿萝卜、白萝卜等。“我国曾经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转基因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被市场自然淘汰。” 吴刚说,在有些品种中,突变产生的颜色甚至取代了野生的颜色,成为栽培品种的主流,如原始的胡萝卜以紫色居多,现在最常见的橙色胡萝卜是荷兰育种家根据荷兰国旗颜色选育出的。因此,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果蔬,其颜色跟转基因没有什么关系。 王志兴解释,棉花、辣椒、玉米、水稻等有不同颜色,是天然存在的遗传基因差异,并非转基因的结果。比如彩色棉花从古就有,但由于彩色棉花纤维短、强度差,过去很少种植,而现在因为不染色吸引了部分消费者,农民就开始种植了。彩色辣椒也是天然存在的,只是过去未大面积种植,普通消费者很少见到。 吴刚表示,以上这些瓜果蔬菜都是常规育种手段非常容易做到的,用转基因反而是不经济的做法。“常规育种主要通过选育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新品种。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选’。自然发生的基因变异,往往也是随机发生的。”吴刚解释说,“无论大小、颜色,在自然界的自然突变体中,都可以找到。育种家做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些突变体找到,并和其他好的性状聚合到一起,成为品种。” 吴刚介绍,番茄、甜椒、南瓜、黄瓜在国内外都曾有转基因研究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其中仅有番茄与甜椒获得过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种植的批准。商业化种植过转基因番茄的国家有美国(6种)、墨西哥(3种)、日本(1种)、中国(1种,“华番一号”)等。 吴刚解释,早期没有延熟番茄,转基因的延熟番茄储藏期长是个优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育种家们获得了非转基因的延熟番茄,转基因番茄在储藏方面的优势不再,产量低就成为很大一个问题,又因皮厚口感差,直接被市场淘汰。 “自从1998年以来,全世界已经没有新的转基因番茄获准商品化种植。在我国,转基因番茄已经退出市场。”吴刚说。
个人分类: 反伪科学研究院|1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公布转基因作物名单 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redtree 2013-9-16 10:41
人民日报公布转基因作物名单 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2013-09-16 02:57:00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 版式设计:蔡华伟 转基因食品一直备受关注,网上流传的“转基因食品名单”靠不靠谱?一些所谓“鉴别转基因作物方法”正确吗?国家正式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哪些?就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及专家学者。 我国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回应】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业化种植 “截至目前,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证书的发放是根据研发人的申请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评审,经部级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批准的。证书的批准信息已经在农业部相关网站上公布(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各批次的批准情况都可以查询。 取得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不能马上进行商业化种植。谢家建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要求,转基因作物还需要取得品种审定证书、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入商业化种植。 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申请品种审定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生产许可证审批、经营许可证审批都需经企业注册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 “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谢家建表示,“我国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据了解,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农业部门负责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监督管理,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口岸的标识检查验证。据介绍,这些管理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标识做到了应标尽标。 与传统食品不同就是转基因? 【回应】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黄瓜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对此专家并不认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志兴说,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只是因为个头小、采摘不便、产量低,最早仅作为观赏用,后来发现食用方便,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表示,圣女果更接近人工驯化前的野生状态,其实野生的板栗、核桃、苹果等也都远小于常规栽培品种。人类驯化野生植物一般是为了提高产量,主要做法是增大果实,但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多样化,出现了很多小型化的瓜果蔬菜,如早春红玉西瓜等。这些小型化品种都来源于带着祖先原始基因的种质资源,与转基因无关。 吴刚说,小南瓜和小黄瓜也不是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未充分成熟的南瓜和黄瓜。如果继续在田间种植,小南瓜和小黄瓜最终会生长成普通的大南瓜和老黄瓜。 关于大个儿彩椒,吴刚表示,大个儿彩椒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表现为更丰富的颜色。花青素的变异在植物中很常见,像鲜花同一个品种就有不同颜色,萝卜也有红萝卜、绿萝卜、白萝卜等。“我国曾经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转基因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被市场自然淘汰。” 吴刚说,在有些品种中,突变产生的颜色甚至取代了野生的颜色,成为栽培品种的主流,如原始的胡萝卜以紫色居多,现在最常见的橙色胡萝卜是荷兰育种家根据荷兰国旗颜色选育出的。因此,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果蔬,其颜色跟转基因没有什么关系。 王志兴解释,棉花、辣椒、玉米、水稻等有不同颜色,是天然存在的遗传基因差异,并非转基因的结果。比如彩色棉花从古就有,但由于彩色棉花纤维短、强度差,过去很少种植,而现在因为不染色吸引了部分消费者,农民就开始种植了。彩色辣椒也是天然存在的,只是过去未大面积种植,普通消费者很少见到。 吴刚表示,以上这些瓜果蔬菜都是常规育种手段非常容易做到的,用转基因反而是不经济的做法。“常规育种主要通过选育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新品种。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选’。自然发生的基因变异,往往也是随机发生的。”吴刚解释说,“无论大小、颜色,在自然界的自然突变体中,都可以找到。育种家做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些突变体找到,并和其他好的性状聚合到一起,成为品种。” 吴刚介绍,番茄、甜椒、南瓜、黄瓜在国内外都曾有转基因研究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其中仅有番茄与甜椒获得过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种植的批准。商业化种植过转基因番茄的国家有美国(6种)、墨西哥(3种)、日本(1种)、中国(1种,“华番一号”)等。 吴刚解释,早期没有延熟番茄,转基因的延熟番茄储藏期长是个优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育种家们获得了非转基因的延熟番茄,转基因番茄在储藏方面的优势不再,产量低就成为很大一个问题,又因皮厚口感差,直接被市场淘汰。 “自从1998年以来,全世界已经没有新的转基因番茄获准商品化种植。在我国,转基因番茄已经退出市场。”吴刚说。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公布转基因作物名单 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scientister 2013-9-16 09:47
我自己增加一个问题:转基因大豆能够做种子正常播种吗?下一代大豆能够正常生长和再繁殖吗?会不会像骡子那样? 以下是转载的原文: 转基因食品一直备受关注,网上流传的“转基因食品名单”靠不靠谱?一些所谓“鉴别转基因作物方法”正确吗?国家正式批准生产或进口的转基因作物有哪些?就这些问题,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农业部及专家学者。 我国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回应】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业化种植 “截至目前,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证书的发放是根据研发人的申请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的评审,经部级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批准的。证书的批准信息已经在农业部相关网站上公布(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各批次的批准情况都可以查询。 取得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不能马上进行商业化种植。谢家建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要求,转基因作物还需要取得品种审定证书、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才能进入商业化种植。 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申请品种审定证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生产许可证审批、经营许可证审批都需经企业注册所在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 “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谢家建表示,“我国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据了解,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农业部门负责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监督管理,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在口岸的标识检查验证。据介绍,这些管理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标识做到了应标尽标。 与传统食品不同就是转基因? 【回应】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黄瓜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对此专家并不认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志兴说,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只是因为个头小、采摘不便、产量低,最早仅作为观赏用,后来发现食用方便,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表示,圣女果更接近人工驯化前的野生状态,其实野生的板栗、核桃、苹果等也都远小于常规栽培品种。人类驯化野生植物一般是为了提高产量,主要做法是增大果实,但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多样化,出现了很多小型化的瓜果蔬菜,如早春红玉西瓜等。这些小型化品种都来源于带着祖先原始基因的种质资源,与转基因无关。 吴刚说,小南瓜和小黄瓜也不是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未充分成熟的南瓜和黄瓜。如果继续在田间种植,小南瓜和小黄瓜最终会生长成普通的大南瓜和老黄瓜。 关于大个儿彩椒,吴刚表示,大个儿彩椒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表现为更丰富的颜色。花青素的变异在植物中很常见,像鲜花同一个品种就有不同颜色,萝卜也有红萝卜、绿萝卜、白萝卜等。“我国曾经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转基因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被市场自然淘汰。” 吴刚说,在有些品种中,突变产生的颜色甚至取代了野生的颜色,成为栽培品种的主流,如原始的胡萝卜以紫色居多,现在最常见的橙色胡萝卜是荷兰育种家根据荷兰国旗颜色选育出的。因此,目前市场上在售的果蔬,其颜色跟转基因没有什么关系。 王志兴解释,棉花、辣椒、玉米、水稻等有不同颜色,是天然存在的遗传基因差异,并非转基因的结果。比如彩色棉花从古就有,但由于彩色棉花纤维短、强度差,过去很少种植,而现在因为不染色吸引了部分消费者,农民就开始种植了。彩色辣椒也是天然存在的,只是过去未大面积种植,普通消费者很少见到。 吴刚表示,以上这些瓜果蔬菜都是常规育种手段非常容易做到的,用转基因反而是不经济的做法。“常规育种主要通过选育获得具有新性状的新品种。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选’。自然发生的基因变异,往往也是随机发生的。”吴刚解释说,“无论大小、颜色,在自然界的自然突变体中,都可以找到。育种家做的工作仅仅是将这些突变体找到,并和其他好的性状聚合到一起,成为品种。” 吴刚介绍,番茄、甜椒、南瓜、黄瓜在国内外都曾有转基因研究并获得转基因植株,其中仅有番茄与甜椒获得过世界范围内商业化种植的批准。商业化种植过转基因番茄的国家有美国(6种)、墨西哥(3种)、日本(1种)、中国(1种,“华番一号”)等。 吴刚解释,早期没有延熟番茄,转基因的延熟番茄储藏期长是个优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育种家们获得了非转基因的延熟番茄,转基因番茄在储藏方面的优势不再,产量低就成为很大一个问题,又因皮厚口感差,直接被市场淘汰。 “自从1998年以来,全世界已经没有新的转基因番茄获准商品化种植。在我国,转基因番茄已经退出市场。”吴刚说。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1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狠批北师大董藩:治学不严谨,只会被公众笑话!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3-9-13 18:25
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房价受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成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铁腕 最近,一位房地产领域的专家语出惊人:“过去10年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增速每年超过15%。按照这个速度,25年后,北京每平方米房价超过80万元非常容易。你要做的是什么?买。” 专家言之凿凿,着实吓人,仿佛不赶紧买房就错过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转身仔细一琢磨,这论断不太禁得起推敲。 某种商品,尤其是价格基数这么大的民生类商品,如何能保证连续25年、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涨价?一个一线城市出现三五个天价楼盘并不罕见,但一个城市平均房价涨至每平方米80万元,这要多大的货币量?按此标准,北京一套40平方米的小户型就要卖到3000多万元,相应的房租就要涨到五六万元,如此强悍的购买力又从何而来? 从来没有暴涨不跌的楼市神话。房价由供需关系决定,又受到土地、信贷、货币、税收等政策与市场因素的影响。这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变为扼制房价过快上涨,甚至导致房价下跌的铁腕。历史上日本、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楼市沉浮,就是前车之鉴。 鼓吹楼市暴涨不跌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房地产作为一种资产,其价格过快上涨,会强化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甚至对经济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作为专门从事房地产领域研究的专家,不可能不了解左右房价的复杂条件。一名12岁的少年宣称“过去10年,我平均每年长5厘米,所以按这个速度,25年后我超过2米7非常容易”,是无知;如果专家也遵从如此逻辑,信誓旦旦地将房价描绘成能刺破天空的大树,那恐怕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治学的严谨。 类似的学术专家“雷人雷语”,近年来不是个案。有些专家疏于系统深入的学术研究,只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现代社会容忍度越来越高,鼓励观点多元,人人都有发言权。但掌握着更多话语权、甚至成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其言论的社会影响深远,理应担当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中的知识脊梁,凭一副不屈不移的风骨、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以更深入的研究、更充分的信息、更专业全面的观点,解疑释惑,激浊扬清。 声望与责任的天平总是守恒的,声望越高,责任越重。一个总喊“狼来了”、缺少严谨判断和公正评论支撑的专家,往往只会被公众笑话,最后落得毫无权威可言。古人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愿专家们珍惜声誉,莫再吓人,更不要因为个别人不靠谱的言行连累大多数潜心治学、严谨公正的专家。 附:北京师范大学蕫藩:“ 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惊人之语 25年之后,北京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经济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今天下午在搜狐焦点主办的“城市发展与地产创新高峰论坛上”又发惊人之语。   尽管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接近顶点。但董藩认为,土地这种元素是不可以“空间流转”的,因此不能与国际上其他城市比较。 董藩分析说,25年前中国人的收入最高不过1~200元人民币,以当时的情境,说25年后北京房价能够涨到每平方米2万元,“别人一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事实是,北京5环内的房价早就超过了这个价格。   “过去10年里,中国的房价按照11.6%的平均增速增长。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房价增速每年超过15%。按照这个速度,25年后,北京每平米房价将超过80万非常容易。” 董藩认为,这还是保守估计,因为在二手房买卖中,为了节省税金,不少买卖双方用阴阳合同虚报了成交价。   今年来,北京的房价增速飞快。其中豪宅市场增长最快,以合生·霄云路8号 (论坛)为例,今年8月,该项目在15万元每平方米的成交均价基础上再创新高,一买家出手8268万购入3#楼王520平方米平层大宅,折合成交单价16.05万/平方米,创下了全北京地产成交单价、成交总价的最高记录,正式标志着北京豪宅已经开始迈入亿元大关。   董藩用自己的案例举例说,自己在北京的一套大户型房产半年内价格上涨500万元有余。“未来中国的经济将同时面临通货膨胀和资产增值……有一套房子相当于自己拥有一家小型公司,拥有5~6套房子相当于拥有连锁企业。”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16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人民日报)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liuwenlidavid 2013-9-4 09:37
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最关键的是要有“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有“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有“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 上世纪30年代,电影刚刚在中国小成气候,上海电影界形势复杂,党内不少同志主张不要去蹚这潭浑水。瞿秋白沉思良久,决定派夏衍等文化人进军影坛。《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优秀电影一扫武侠神怪、鸳鸯蝴蝶之窠臼,在千万观众中激起强烈共鸣。党的思想和主张在声光电中熠熠生辉,点亮了民族心灵的灯塔。 面对新技术、新媒体、思想文化新领域,到底是挺身入局还是裹足不前?是与时俱进还是墨守成规?夏衍、田汉等先行者的艰辛与辉煌,已经写在了历史深处,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正面临着网络时代的挑战和考验。 蓬勃生长的互联网,堪称今日中国现代生活中一个“最大变量”。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异军突起的“第四媒体”,网络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和舆论生态,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电闪雷鸣,让人心生“最好”与“最坏”交杂的“狄更斯之叹”。 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党员干部的认知和对策,也是千姿百态。从政府网站到政务微博,从网上发布到在线交流,重网、用网者越来越多。网络是个新东西,我们要用好,这已成为很多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但诸如“占领天涯”的雷语、热点面前当“鸵鸟”的应对、“反正我是信了”的辩白,说明轻网、厌网、怕网等心态也还相当普遍,对网上思想舆论工作不想抓、不敢抓、不会抓的问题十分突出。 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在中国,网络空间汇集近6亿网民,这片像息壤一样不断生长的阵地,谁都无法忽视,也根本丢失不起。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正视互联网,唤起“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挺身入局,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才能为宣传思想工作赢得新的时代起点。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何让它成为治国辅政、凝聚共识的助手,而不是搅乱社会的推手,关键在于我们树立阵地意识,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从汶川、芦山地震时凝聚网友热情形成救灾合力,到积极疏导钓鱼岛风波中的网络情绪、倡导理性行为,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成为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民情听取民意的重要互动平台。网络举报制度的建立,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赢得访民的支持和信任。这再次证明,把握“最大变量”,关键是要有善管善用、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对谣言盛行、谬种流布当然要依法亮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遏制网络活力,同样有违中央精神和时代潮流。宣传思想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善于把网络活力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不是任其异化为阻力和破坏力。 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不知网、懂网,就不可能融入网络、改变网络。做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是领导干部增强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做好网络思想舆论工作,亟须以“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消除网络时代的“本领恐慌”。只有摸透网络传播规律,对接网民心理与需求,创造网民喜爱的表达方式,提高感染力和说服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赢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 回顾历史,从左翼电影激励了一代中华儿女,到“一支笔”唤起工农千百万,再到报纸、电波和荧屏积聚起改革发展的无穷力量,共产党人总是善于在学习和创新中,把传播技术、大众传媒锻造成改变历史的利器,勇立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潮头。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中。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实现梦想的力量源,我们应该有这个心气儿,更应该有这种能力和作为。 原文地址: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309/04/t20130904_24712823.shtml
1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记者被打,总理办拒绝道歉
热度 9 Majorite 2013-8-29 04:27
人民日报记者被打,总理办拒绝道歉 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遗憾!哈珀总理的新闻办与国内媒体关系历来紧张,但是与国际媒体记者发生这样的事据说还是第一次。 视频: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news/news-video/reporter-pulled-away-by-rcmp-after-grabbing-mic-at-harper-at-press-conference/article1393949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KnrRQEzOpM 李学江当晚发现左上臂被加拿大 皇家骑警抓出数处淤青。 新华社记者张大成拍摄。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news/politics/harpers-northern-tour-ends-with-tussle-involving-chinese-reporter/article13941949/ 【据加拿大华文报纸 报道 】 加拿大总理哈珀本月18日—23日到加拿大北极地区视察,在访问最后一日的记者会上,两名中国随行记者之一李学江与总理办新闻室一位女秘书发生了“推拉事件”,加拿大总理发言人随后要求李学江道歉。这一事件被《环球邮报》《全国邮报》等加拿大媒体广泛报道,随后也引发了中国国内的关注。就这一风波的始末,人民网连线了当事人李学江。 随行采访背景:提问环节对两名中国记者熟视无睹   据李学江介绍,加拿大总理自2006年上台执政以来,每年都要到北极地区进行视察,今年已是第8次前往。每次行前,总理新闻室都会向记者们发出邀请通告,经审批后组成随行记者团,机票与食宿费用自理。今年的随团记者共有18人,但加方报道说是10人,电视摄像人员没有计入。而其中只有两位外国记者随行,那就是本报记者李学江和新华社驻渥太华首席记者张大成。   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哈珀总理到访了加北部地区的5处地点。每到一处,哈珀除视察外,都会发表一篇政策演讲,然后是记者提问时间。但几乎所有重要活动,都会限定记者人数,少时仅三、四人,多时达10人。但在组织这些活动时,总理新闻室多将李学江和张大成两位中国记者排除在外。哈珀这些演讲,内容无非是:加拿大北方地区资源丰富,联邦政府支持北极地区的开发,以保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而加拿大政府和媒体之间约定俗成的惯例是,随行记者在提问前会集在一起讨论向总理提哪些问题,然后确定由谁提问,并将提问记者的名字和单位提交总理新闻室。然而此前 每次安排向总理提问时,不论是记者团还是总理办新闻室均对中国记者视若无人。   中国记者提问合规,获记者团集体推举   最后一天中午到达魁北克省最北部的拉格兰镍矿,在哈珀即将发表关于清洁能源的讲话前,随行记者团在发稿室聚在一起,讨论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加拿大CBC电台的一位老记者问李先生可有什么问题要问,李学江表示如果有提问机会,确有一个问题。大家转向他,问是什么问题。李学江说,总理一路上强调开发北极资源,但一直没讲钱从何来;是否请哈珀总理澄清一下政府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的政策与法规。记者们都说这个问题很好,很重要,于是将李学江的问题纳入到了提问名单,将总共6个问题及提问人名字提交给总理办主持提问的新闻室副主任斯蒂文。   但不一会儿,斯蒂文回来对记者团说,问题只限于5个,现在多了一个问题。记者团认为这是最后一场活动,应该允许多提一个问题。随后大家就前往会场听哈珀演说。记者们都站在观众席后,提问的6位记者则排队站在麦克风后。这时斯蒂文又走了过来,告诉记者们还是只能提5个问题。这让大家都很为难,斯蒂文示意中国记者李学江退出,但大家认为李学江的问题很重要。《环球邮报》的记者对李学江说,此次随行你也是付了钱的,理当有提问的机会,否则就不公平。这时加拿大“太阳传媒”集团的一位记者表示愿意放弃提问,将机会留给中国记者。于是斯蒂文转过身来问李学江的名字如何拼读,李学江就给了他一张英文名片,斯蒂文将李学江的名字和单位写到了他的提示本上。也就是说,他此时是接受了记者团的集体决定的。 李记者与 朱莉在争吵, 双方样子都不好看。警察在边上看着。   总理办新闻室百般阻挠中国记者提问,女秘书动手拉人   但在还有两人就要轮到李学江提问时,新 闻室一位名叫朱莉·沃克斯的女秘书前来将李学江拉出提问记者队外 ,希望李学江放弃提问,问题可由一加拿大记者代为提出。李学江问她这究竟是为什么,且这是一个中国视角问题,换他人对中国记者不公平,因此表示不同意。过了一会儿, 朱莉再次前来拽住李学江的胳膊将他拉出队外,再次要求记者放弃提问。李学江非常生气,告诉她不会接受,同时将她拉记者的手推开,这就是当地媒体报道的所谓“发生了推拉场面” ,但并没有所谓扭打。这时, 李学江以为该轮到自已提问了,就在抓起话筒,准备提问时,朱莉示意举话筒的人将话筒从李手中抽走。纠緾时,朱莉叫来了两位皇家骑警,将李学江拉扯到会场后方。 李学江告诉他们我是记者,只是要提问,这时其他记者也赶了过来,两位骑警似乎感到这样对记者颇有不妥,让李学江回到了前面,准备提问,但此时哈珀已经回答完问题,说声再见就走人了。6天中,10名加拿大记者向哈珀提了约30个问题,却没有给中国记者一次提问的机会。   事情发生后,随行记者们纷纷要求采访李学江并坚持不论李学江是否接受采访都要报道此事。李学江认为似也有必要将事情原委讲清楚,否则人们会偏听偏信总理新闻室的一面之辞。因此在拒绝接受正式采访后,李学江还是坐在电脑前一边工作,一边回答了记者的一些问题。   中国记者的声明:总理新闻办歧视中国记者,应该道歉   李学江首先对发生这样的事件表示遗憾;同时表示,哈珀的讲话对加拿大人来说更为重要,希望他们不必报道这个插曲,更不要夸大此事,最好让它淡化,成为过去。但就在此时,一位记者高声宣布,总理办新闻室主任麦克杜格尔从渥太华通过推特发布了一个声明说:“不论是否同意活动的安排与运作方式,对李先生来说,没有借口同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发生肢体接触(get physical with); 李先生应该立即道歉。”于是记者们纷纷问李学江是否会道歉,李学江回答说:应该道歉的是总理办新闻室,因为加拿大是一个民主国家,一个自诩新闻自由的国度;是新闻室没有按约定俗成的惯例尊重记者团的集体决定,并违背既定程序, 在事前没有任何知会的情况下,无任何理由突然剥夺记者提问的权利;这是对中国记者的歧视与不公。   李学江要求总理办新闻室道歉的理据如下:   一,将李学江加入提问名单,不是个人要求,而是随行记者团的集体决定,总理办新闻室没有尊重记者团集体决定。   二,按加拿大的既定惯例和程序,只能由记者团集体讨论来决定由何人提问,然后将记者名字和单位提交给总理新闻室;而总理新闻室只能限定提问人数和时间,对由谁来提问,提什么问题则无干预之权。显然,总理新闻室违背了这一民主规则与程序。   三,总理办新闻室限定只能提5个问题,随行记者团通过内部协调,将李学江的问题纳入在5个问题之内,并未超出限定数。   四,总理办新闻室突然在现场作出撤换改变,未经记者团和李学江的同意,也未给出任何理由,这只能解释为是对中国记者的排挤与歧视。中国记者付钱前来做报道,不让提问,不让参加活动,费时伤财,此行的目的与意义何在?要指出的是在此期间,李学江共发回了6篇报道,其中4篇及14幅照片已经在人民网上刊出。   五,在西方国家,记者具有无可置疑的提问权利,总理或总统也有装做听不见不予理睬,或是回避问题,或是顾左右而言它的权利。但无论是总理新闻室,还是警察都没有因为记者要提问而动用武力将记者押离的权利。李学江周五夜里回到家中脱衣时发现,左上臂因被皇家骑警拽扯用力过大而出现数处淤青伤痕(见图),李学江对此保留控诉权利。   六,不在现场,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总理办新闻室主任,在没有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即匆 匆发贴对李学江进行指责并要求道歉,显然是极不负责任的。   加拿大各方反应:总理新闻办要求记者道歉,媒体和民众声援记者   这一插曲在加拿大喧宾夺主,成了一时的轰动性新闻。第二天,加拿大全国最大的报纸《环球邮报》在其第四版最上方刊出了两位加皇家骑警拉扯中国记者李学江的7栏宽35行高的巨幅彩色图片,并在其下面配发了约2000字的相关报道。另一全国性大报《全国邮报》同样在其第四版刊出了约2000字的相关报道,下面配发了同一幅黑白照片。加拿大两大全国性电视台CBC和CTV,都在事发当晚将此事作为重要新闻事件加以播出。这一事件在加拿大引起了广泛关注。   “哈珀总理和记者们乘坐的C-130大力神军机于周五深夜才飞抵渥太华。当我打开电视、翻开第二天的报纸后发现,此事竟然成了加拿大各大主流媒体的重要新闻。”李学江说,“报道都是随团记者们发回的,情节基本属实,立场也颇为客观,叙事中带有对中国记者的同情,并指责多年来总理办对记者的封锁和对媒体的限制。”   对于总理办新闻室主任麦克杜格尔的推特声明,“不论是否同意活动的安排与运作方式,对李先生来说,没有借口同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发生肢体接触(get physical with); 我们将向新闻记者团指出这个问题,李先生应该立即道歉”,网友并不买账,发表评论力挺中国记者提问的权利。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一位名为“Ken Tone”的网友说:“哇!你们真会瞎说,哈珀拒绝回答问题,而你却让记者道歉。你们疯了吧。”   一位名为“Chris D.”的网友说:“总理办新闻室应当向李先生道歉。看看你们是怎样对待媒体的,做好你们的事情吧。”   一位名为“Everett Coldwell”的网友说:“很明显,总理应该道歉。一名付了费用的中国记者只被允许拍照,这是不公平的。”   一位名为“Folk Hero”的网友说:“一位国际记者问了‘敬爱的领袖’一个问题,而你却要他为此道歉。”   此外,在加拿大国家电视台CBC和加拿大电视台CTV网站的报道后都出现数以千计的加拿大人跟贴。记者仔细浏览了10多页后发现,近乎95%都是同情与支持李学江的,严词指斥总理新闻室违背民主程序,侵犯新闻自由,政府不透明,不敢接受记者提问,让加拿大蒙羞等等。现摘CBC网页上的三条跟贴如下:   一个名叫“REGINAQUEEN”的人在引述了新闻室主任麦克杜格尔要求道歉的评论后写道:“录像显示朱莉在向李说什么,且很可能触碰到了李。我想提醒麦克杜格尔:你先把事实弄清楚,然后再去满咀喷发你的宣传,而那个保守党鸟身女妖(HARPY希腊神话中的女妖)秘书,应该为她攻击李而被起诉。”   一个名叫“C.CLLETT”的人写道,“我相信总理办欠李一个道歉,而不是相反。”   也有很多贴子批评总理办新闻室和皇家骑警的行为过激,甚至把他们的行动比成了法西斯和黑手党。   更难得的是有一位名叫JANICE COWLEY的现场女听众站了出来作证,她写道:“我看到的可不是这样(指新闻室对李的指控)。我看到那个人(李)排在(记者)队里,这时一位女人过来对他说了些什么,并且试图推他走开,所以他才回推了她。我可以听到他在问‘为什么’,于是才发生了推拉。她才是肇事者。总理应该向李道歉,然后是全体加拿大人(道歉),因为这将我们的民主变成了伪善。李说得好‘总理新闻室不应剥夺我(提问)的权利,这不是民主’。”   无论是加通社、《环球邮报》还是《全国邮报》,都在报道中提到总理新闻室对记者的不尊重。《环球邮报》在报道中写道,“自保守党当选以来,加拿大媒体同总理办人员的关系紧张已经司空见惯。” 向哈珀提问 中国记者被拖出场   哈珀总理的警卫员昨天将人民日报记者李学江拖出记者席。(加通社)   另据《世界日报》之前报道,哈珀总理加拿大北部视察之旅最后一站,23日以哈珀的警卫员将人民日报记者李学江拖出记者席告终,起因是哈珀的幕僚不准李学江询问哈珀有关外国公司在加拿大的并购规则问题。   在此次哈珀视察北部期间,中国第一大报的记者李学江全程跟随采访,撰写了「加拿大总理哈珀开始第八次北极考察」、「加西北地区在召唤」和 「加拿大将在北极建采矿创新中心」系列报导。   由于哈珀在公开活动时,其幕僚按例限制记者提出问题的数量,为了帮助李学江,23日其他媒体的记者特意将提问的机会让给李学江。可是,哈珀的幕僚仍旧不准李学江提问,当他试图去拿话筒时,与总理办公室的一位成员拉扯起来,最终导致李学江遭哈珀的警卫员拖出记者席。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导,当李学江与总理办公室的新闻秘书福丝推挤时,站在一旁的三名皇家骑警警卫人员将李学江强行拖到记者席后面的空地,并短暂剥夺他的行动自由。CBC说:「(皇家骑警)这支接受过严格训练的警卫队,在总理外出时始终随侍其左右,以保证其安全,但目前不清楚,他们当时认为李学江对总理构成何种威胁,如果有威胁,那又是什么样的威胁。」   不过,李学江未遭拘留,也未因此受到检控。   事后,李学江愤愤不平地说:「这么做不公平,我只是想请总理澄清联邦政府有关外国国营公司投资的政策和法规,因为自从并购尼克森石油公司以来,一直混沌不清,中国读者想要知道究竟。」   去年冬季,中国的国有公司中海油以151亿元并购尼克森石油公司。虽然哈珀政府批准了这项交易,但同时又竖立起一堵阻挡外国国营公司并购加拿大公司的障碍。   此次共有10位记者跟随哈珀视察北部,可是每回公开活动,只准向哈珀提出四、五个问题。随行的记者同行知道人民日报驻渥太华记者站主任李学江想要提问后,便主动将提问机会让给他。李学江说,哈珀办公室的媒体事务助理起初答应让他提问,可是到时又改变初衷。
个人分类: 海外生活|3304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严惩网络大谣,净化网络环境,坚守“七条底线”
热度 2 wangfangnk 2013-8-25 10:58
人民日报:严惩网络大谣,净化网络环境,坚守“七条底线” 来源: 人民日报  发稿时间: 2013-08-25 10:33      日前,北京警方打掉一个网络推手公司,“秦火火”等网络红人也因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引起社会强烈反响。通过二人讲述和办案民警介绍,“网络大谣”们以谣博名、以谣牟利的灰色网络利益链得以暴露在阳光之下。   连日来,通过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网络大谣们为吸引公众目光而造谣传谣的低劣手段被公之于众。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普通网友怎么提高鉴谣的能力?网络空间坚守“七条底线”,我们还要做什么?网友越来越依赖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推送,作为客户端的内容编辑者,在辟谣上有哪些责任?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和网友。    辟谣平台建议 “七种武器”鉴别网络信息   如何辨别假新闻?根据搜集整理的各种网络谣言分析总结,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提供了“七种武器”。   辟谣平台建议网友面对网络上的新闻资讯时坚持七条基本理念:“用科学反击伪科学”、“借助常识的力量”、“无消息来源者不靠谱”、“谣言常缺新闻五要素”、“官场小道消息不可信”、“有图未必有真相”、“所谓的名人名言扯淡多”。   例如,通过辟谣平台的图片“照妖镜”功能,可以发现,在近期举国关注的华南两广地区遭遇强台风袭击和东北三省洪水过程中,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环节流传的很多洪水灾区图片,却并非实地拍摄,而是多年前就曾发表的其他水灾甚至是国外水灾的照片。   同时,辟谣平台启动了“我的辟谣故事”有奖征文活动,以“讲述辟谣故事,分享辟谣经验,对如何辨谣、识谣以及阻断谣言传播的思考”为主题,向网友征集辟谣故事与心得。   为帮助普通网友提高谣言鉴别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推荐关注一些信任度高的和官方的微博,他建议网友在转发前不妨思考片刻进行初步判断。此外,对于信息披露不及时的政府部门,沈阳建议进行内部问责。    网友表示 网络名人要珍惜“羽毛”   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则聚焦网络大V肩负的责任。   网友“秋叶草”说:“大V转发正能量,那正能量将是几何倍的增长;大V转发谣言,那谣言散播得会更快。如果大V都能遵守网络秩序,我想网络会更清净。”   网友“孙悟空打扑克”说:“网络名人都是互联网上的风云人物,呼风唤雨之下,更要懂得珍惜羽毛。”   网友“语论”说:“丧失底线,微博就成为一片沼泽地。坚守底线,大V名人应该起到排头兵的作用。让大V名人坚守‘七条底线’,是对他们的最低要求。也是对我们普通人的普遍要求。”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认为,网络的确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也不是“虚拟社会”,网络就是真实社会的组成部分,因此,网民在网络上的表达和行为也必须依法依规。    专家建议 建立辟谣信息及时推送机制   沈阳认为,治理谣言的基础工程是信息公开体系的建立,同时,要围绕谣言传播的新趋势与倾向建立多元化的技术辟谣手段,尤其是针对新闻客户端。客户端推送新闻具有覆盖范围广、到达率高的特点,客户端推送的消息应该得到审慎的处理方式,因此,针对客户端建立相应的审核与责任机制变得十分重要。同时,要建立辟谣信息即时推送制度,一旦获得辟谣信息,应该第一时间推送,对于极其重大的辟谣信息可建立滚动推送机制。   沈阳说,其他技术手段也很重要,如百度搜索引擎及微博自带的搜索,搜索关键词后,可信度高的网站和个人应该在排序上放在靠前的位置,反之则放于较低的位置甚至建立退出机制。而百度百科等各类百科中的与个人、部门、事件相关的信息,也应该经过有关方面核实确认再登出来。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永生认为,应当重点打击恶意造谣者,他们一般有非法目的,而传谣者是否故意不好辨别、证明,很可能是不明真相而传,除非有明确证据证明为恶意传谣。重点打击造谣者,等于把源头给堵上了,效果更好。
个人分类: 信息管理|214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民日报】中国科学院举行第一批研究生考试
xinge0926 2013-8-22 09:59
新华社 7 日讯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研究生的考试, 4 日到 6 日分别在北京、上海、沈阳三地举行。报考的人有各地应届高等学校毕业生、在职的国家机关干部和中国科学院各研究单位的研究实习员。研究所录取名单预定在 2 月中旬揭晓。 被录取的研究 生 将要分别由华罗庚、赵忠尧、钱伟长、汪猷、杨钟健、秉志、冯德培、贝时璋、胡绳、范文澜、罗常培等著名科学家负责培养。 ——人民日报 1956 年 1 月 8 日第一版
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baocunkuan 2013-8-19 00:55
人民日报: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看到一篇好文章( http://news.sohu.com/20130818/n384435496.shtml ),这里转发一下:   网上视频播出,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完自己柔道启蒙教练的葬礼后,拒绝记者、警卫的跟随,一个人行走在圣彼得堡空旷的大街上。他紧贴着临街的窗户,走在窄窄的有点老旧的人行道上,一会儿又跨过一条马路,跃上对面的人行道,偶有行人看他一眼,也各行其道。   以我们的习惯思维,这首先有安全问题,其次还有老百姓的围观。我老觉得那临街的窗户里随时会伸出一把手枪,或者路边会有人下跪上访,给一个难堪。但是没有,普京只是自顾自地走着,别的行人也没有大惊小怪。官不觉官,民自为民,这是一种多么平静的政治生态。微风吹起普京西服的下摆,他甩着一副摔跤手的臂膀,目光向前。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是想安静一会儿,还是想看看这片他治下的土地?他难道就不怕安全不保,不怕有人来纠缠?但从画面看,他一身胆气,淡定自然。这不只是因为他柔道出身,有一身好武艺,还因别有一种政治上的自信。   这场面又令我联想起几个镜头。毛泽东当年也常这样一个人走在延安的大街上,不时和迎面而来的农民打招呼。这有斯诺的《西行漫记》为证,也曾有一张他双手叉腰与人说话的照片。周恩来喜好话剧,上世纪50年代他常去看“人艺”的戏,夜戏散后就和回家的演员一起,同行在北京后半夜空旷的大街上,热烈地讨论着剧情和演技。德国女总理黙克尔下班后就到超市买菜,还排队交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个大个子,也爱一人漫步巴黎街头。一天他发现一个小孩紧随其后,便回身问:“是要签名吗?”孩子说:“不,不需要签名。天热,我走在你的影子里凉快些。”童言无忌,他大惭,人民不看重他的虚名,而是要他给民以实惠。当晚,他写了一篇《我愿给你们带来阴凉》的讲稿,后来将之引入他的施政纲领。   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政治家或者我们的干部,与群众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自己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常态心理。中国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岁月后,深刻地懂得了一个真理:领袖是人不是神。不但一般人从政治现实中深切地明白了这一点,党也将此作为一种政治经验总结成文件。1980年7月30日中央通过“少宣传个人”的5条规定,当年10月20日又通过决定,二三十年内不挂现任中央领导人像,防止个人迷信。可惜,中央带头了,基层却很牛。有些人经常表现为无事忙,有事慌;对下欺,对上瞒;对内硬,对外软;无事拿架子,有事扶不起。作者出差就不止一次地遇到“清街”、“闭景区”等。共产党本来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服务员去服务的时候怎么能让被服务者回避呢?当然更不能敲锣打鼓,像刘邦还乡那样。正常地生活在人民群众中,这不但是共产党政治的要求,就连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甚至封建政治家也已经做得到。但现在我们却还是不得不从最基本的说起,时时提醒干部不要脱离群众,不要害怕群众,不要画地为牢,也不要作秀,不要哗众取宠。要学会先自自然然地做人,再兢兢业业地做事。   但政治家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要有特殊的机敏和坚定的信念,虽不作秀,却必须做事。就在这个独步街头的画面出现之前不久,电视台还有一个画面是普京怒斥日本记者的挑衅。日本首相安倍与普京会谈后共同举行答记者问。这应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安倍在喋喋不休地讲话,普京在一旁无聊地玩着手中的一支笔。我立即想起奥巴马对普京的印象:“他很懒散,就像一个坐在教室后面无聊的孩子。”但是,当一个日本记者问普京: “为什么俄在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编者注)继续修建地热发电站?这是日本决不接受的举动。俄什么时候能停止推行这一十分令人气愤的政策?”普京,这个打盹的老虎,立即锐利地回答:“我发现您是在认真地读写在小纸条上的问题。我想请您向指示您提问的人转达以下内容:这些领土问题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这是100年前就有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您想捣乱,继续直接提出强硬的问题,那您也一定会直接得到强硬的答案。”这是打狗给主人看,在一旁的安倍如坐针毡,但也无可奈何。普京是无事散,有事强;对内柔,对外刚。这又使我想起当年毛泽东在中国还不得不依赖苏联的情况下却在谈判桌上痛斥赫鲁晓夫:“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还有,邓小平在大会堂对为香港问题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主权问题绝不能谈判。震得铁娘子出门就跌了一跤。还有陈毅那段有名的外交逸事。有外国记者问陈毅“中国是否好战”,陈毅拍着桌子怒道:“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决打下去。”   有诗言:“丈夫立世,独对八荒。”政治人物算得上是有作为的大丈夫了。他所要独对的是各种复杂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是一片空旷的未来。为了对得起这个职位、这个局面,他首先要有内心的坦诚,宁静致远。古人言:“居官无官官之事”,就是说不要走路坐卧总把自己当个官。无论是毛泽东在延安的街头,还是周恩来说戏,希拉克与儿童对话,还是普京逛街,默克尔买菜,他们都有一个真我,不是总拿自己当个官;第二,他又随时不忘自己的责任,该变脸时就变脸、敢变脸。无论是普京骂记者还是邓小平斥铁娘子,都是为国家利益勇于担当,这时又没有自我,只有官身、官责。这大概就是毛泽东评价自己时说的一半猴气,一半虎气。能公能私,能我能国,或猴或虎,是为真男子。他脚下踩着一片结实的土地,行走在一条空旷的大街上,任我行,不作秀,不回头。 http://news.sohu.com/20130818/n384435496.shtml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8/18/nw.D110000renmrb_20130818_1-07.htm report 2357 网上视频播出,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完自己柔道启蒙教练的葬礼后,拒绝记者、警卫的跟随,一个人行走在圣彼得堡空旷的大街上。他紧贴着临街的窗户,走在窄窄的有点老旧的人行
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评普京独行空旷的大街:有一种政治上的自信
热度 1 lzxun123 2013-8-18 16:27
转者按: 很高兴看到《人民日报》这样最官方媒体能够刊登这样的文章,这也许体现了现任领导人的一种政治追求,一种宽广的胸襟,一种非凡的境界,一种虚心的情怀。 以前的政治家往往更多的是要求他人什么什么,而缺乏自我反省, 内心 缺乏对 自己的更高要求,这可能是他们的视域显得相对狭窄所致,或者是其它什么暂时还不便言说的东西。 而这篇文章的刊登也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国家现任领导人开始把自己放在世界范围里去定位。 他们开始把国际上 那些优秀的同仁 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而不是在那里坐井观天,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 传统的中国男子较少照镜子,以前各种名目的帝王们,除了李世民这样极少数另类,少对人镜自照,或者说即便自照,更多的是为了防范他人,而不是为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以实现河清海晏,或为国家或民族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果真如我所言,则是中华民族之大幸,百姓之大幸。 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 梁 衡 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8月18日07 版 网上视频播出,俄罗斯总统普京参加完自己柔道启蒙教练的葬礼后,拒绝记者、警卫的跟随,一个人行走在圣彼得堡空旷的大街上。他紧贴着临街的窗户,走在窄窄的有点老旧的人行道上,一会儿又跨过一条马路,跃上对面的人行道,偶有行人看他一眼,也各行其道。   以我们的习惯思维,这首先有安全问题,其次还有老百姓的围观。我老觉得那临街的窗户里随时会伸出一把手枪,或者路边会有人下跪上访,给一个难堪。但是没有,普京只是自顾自地走着,别的行人也没有大惊小怪。官不觉官,民自为民,这是一种多么平静的政治生态。微风吹起普京西服的下摆,他甩着一副摔跤手的臂膀,目光向前。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是想安静一会儿,还是想看看这片他治下的土地?他难道就不怕安全不保,不怕有人来纠缠?但从画面看,他一身胆气,淡定自然。这不只是因为他柔道出身,有一身好武艺,还因别有一种政治上的自信。   这场面又令我联想起几个镜头。毛泽东当年也常这样一个人走在延安的大街上,不时和迎面而来的农民打招呼。这有斯诺的《西行漫记》为证,也曾有一张他双手叉腰与人说话的照片。周恩来喜好话剧,上世纪50年代他常去看“人艺”的戏,夜戏散后就和回家的演员一起,同行在北京后半夜空旷的大街上,热烈地讨论着剧情和演技。德国女总理黙克尔下班后就到超市买菜,还排队交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是个大个子,也爱一人漫步巴黎街头。一天他发现一个小孩紧随其后,便回身问:“是要签名吗?”孩子说:“不,不需要签名。天热,我走在你的影子里凉快些。”童言无忌,他大惭,人民不看重他的虚名,而是要他给民以实惠。当晚,他写了一篇《我愿给你们带来阴凉》的讲稿,后来将之引入他的施政纲领。   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政治家或者我们的干部,与群众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自己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常态心理。中国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岁月后,深刻地懂得了一个真理:领袖是人不是神。不但一般人从政治现实中深切地明白了这一点,党也将此作为一种政治经验总结成文件。1980年7月30日中央通过“少宣传个人”的5条规定,当年10月20日又通过决定,二三十年内不挂现任中央领导人像,防止个人迷信。可惜,中央带头了,基层却很牛。有些人经常表现为无事忙,有事慌;对下欺,对上瞒;对内硬,对外软;无事拿架子,有事扶不起。作者出差就不止一次地遇到“清街”、“闭景区”等。共产党本来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服务员去服务的时候怎么能让被服务者回避呢?当然更不能敲锣打鼓,像刘邦还乡那样。正常地生活在人民群众中,这不但是共产党政治的要求,就连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甚至封建政治家也已经做得到。但现在我们却还是不得不从最基本的说起,时时提醒干部不要脱离群众,不要害怕群众,不要画地为牢,也不要作秀,不要哗众取宠。要学会先自自然然地做人,再兢兢业业地做事。   但政治家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要有特殊的机敏和坚定的信念,虽不作秀,却必须做事。就在这个独步街头的画面出现之前不久,电视台还有一个画面是普京怒斥日本记者的挑衅。日本首相安倍与普京会谈后共同举行答记者问。这应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安倍在喋喋不休地讲话,普京在一旁无聊地玩着手中的一支笔。我立即想起奥巴马对普京的印象:“他很懒散,就像一个坐在教室后面无聊的孩子。”但是,当一个日本记者问普京: “为什么俄在‘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编者注)继续修建地热发电站?这是日本决不接受的举动。俄什么时候能停止推行这一十分令人气愤的政策?”普京,这个打盹的老虎,立即锐利地回答:“我发现您是在认真地读写在小纸条上的问题。我想请您向指示您提问的人转达以下内容:这些领土问题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这是100年前就有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您想捣乱,继续直接提出强硬的问题,那您也一定会直接得到强硬的答案。”这是打狗给主人看,在一旁的安倍如坐针毡,但也无可奈何。普京是无事散,有事强;对内柔,对外刚。这又使我想起当年毛泽东在中国还不得不依赖苏联的情况下却在谈判桌上痛斥赫鲁晓夫:“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地区都拿去?”还有,邓小平在大会堂对为香港问题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主权问题绝不能谈判。震得铁娘子出门就跌了一跤。还有陈毅那段有名的外交逸事。有外国记者问陈毅“中国是否好战”,陈毅拍着桌子怒道:“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决打下去。”   有诗言:“丈夫立世,独对八荒。”政治人物算得上是有作为的大丈夫了。他所要独对的是各种复杂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是一片空旷的未来。为了对得起这个职位、这个局面,他首先要有内心的坦诚,宁静致远。古人言:“居官无官官之事”,就是说不要走路坐卧总把自己当个官。无论是毛泽东在延安的街头,还是周恩来说戏,希拉克与儿童对话,还是普京逛街,默克尔买菜,他们都有一个真我,不是总拿自己当个官;第二,他又随时不忘自己的责任,该变脸时就变脸、敢变脸。无论是普京骂记者还是邓小平斥铁娘子,都是为国家利益勇于担当,这时又没有自我,只有官身、官责。这大概就是毛泽东评价自己时说的一半猴气,一半虎气。能公能私,能我能国,或猴或虎,是为真男子。他脚下踩着一片结实的土地,行走在一条空旷的大街上,任我行,不作秀,不回头。 无关的链接: 李锐质疑主席“钓鱼”:要人敢想敢说 又狠批真心话 下面内容 摘自: 南方人物周刊 2013-07-22 ,作者:彭苏 、孙璐 ,原题:《从元帅到囚徒》 “毛主席给我一闷棒,这棒叫做打‘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而且将历史上的旧账翻出来一连打了好几十棒。 “31年生死与共的战友,既犯有这样严重的错误,为什么事先不找我谈谈,规劝规劝,劝而不听再用重刑也不为迟啊!主席说,你独裁,不如我独裁;人民解放军跟你走,我就上山打游击。这是明白说出只能作检讨不能辩驳。” 1959年, 彭德怀 在《庐山笔记》里如此痛定思痛。 就在23日当晚,他回到住所,推开 黄克诚 的门,看见黄克诚正在劝解周小舟、周惠、李锐,“不要激动,事情会弄清楚的,主席是不会错的。” 周小舟见他急道,老总,我们离右派只有50步了。彭说,50步也不要着急,把一些模糊观点弄清楚也是好的。 李锐回忆,那夜因情绪低落,周小舟抛出一些“犯忌”言论,称 毛泽东 到了“斯大林的晚年”,还说袁世凯要称帝时,有人为迎合他,专门制定一份报纸,上面尽是袁爱听的话。李锐和周惠也质疑,主席既然提倡要人敢想敢说,等人掏出真心话又抓住狠批——“这不是钓鱼?” 此事后来成为追查彭、黄“军事俱乐部”重要依据。 7月26日小组会上,彭德怀第一次就信内“小资产阶级狂热性”言论检讨。他在日记中写道,“主要说明这个提法是对革命群众热情泼了冷水,对浮夸风吹遍各地区,各部门,‘比例失调’,也讲得重了些。其实这些检讨是言不由衷的。……心情十分不安,多难过啊!真如万箭穿心似的。” 这次会议还传达了 毛泽东 指示:事是人做的,对事也要对人。要划清界限,问题要讲清楚,不能含糊。同时批发《李云仲的意见书》,附批示《对于一封信的评论》。 李云仲时任东北协作区办公厅综合组组长,在直呈毛泽东的两万多字长信里,他直言不讳,说大跃进是“党犯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批示,“现在党内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事物,就是右倾情绪,右倾思想,右倾活动已经增长,大有猖狂进攻之势”,“我们党38年的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反右必出左,反左必出右。这是必然性。时然而言,现在是讲这一点的时候了,不讲于团结不利,于党于个人都不利。现在这一次争论,可能会被证明是一次意义重大的争论,如同我们在革命时期各次重大争论一样。” “反党定性,批斗升级”,彼时李锐备感悲凉,他意识到《批示》是为 彭德怀 和自己等人的错误一锤定音。 7月29日,毛泽东在大区负责人会上宣布,8月2日召开八届八中全会,预示对彭德怀的批判将扩大范围,要在全会上作正式决议。 次日上午, 聂荣臻 、叶剑英奉命到彭德怀住所。彭记道:“他们来劝我着重反省自己,即使有些批评不完全合乎事实,只要于党于人民总的方面有利,就不管那些细节。……大约谈了两个多小时,最后热泪盈眶而别,感人至深,……但他们走后,我的心还是痛苦的。今天的事情,不是任劳任怨的问题,……反右倾机会主义的结果,不会停止左倾,而更会加深左倾危险,使比例失调更加严重,以致影响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我给主席的信,不仅事与愿违,而且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将是我的罪恶!” 正是这样的用心,促使他在6日与13日检讨时“采取了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态度,只要不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就行,而对自己的错误做了一些不合事实的夸大检讨。” 当晚毛泽东第三次召见李锐、周小舟、周惠、黄克诚。他批评黄是彭德怀的“政治参谋长”,“有人反映你们是‘父子关系’”,并再提“军事俱乐部”、“湖南集团”传闻。 深感受辱的黄克诚辩驳,“我这个总参谋长,是主席提名要我当的,不是彭德怀要我当的,怎么能说我是他的政治参谋长!我和彭德怀完全是革命同志关系,是正常的,不是什么父子关系。难道共同在湖南工作的同志到一起谈谈,就是湖南小集团吗?至于军事俱乐部更是无中生有的事情。” 毛泽东显得和颜悦色,“这可能是一种误会,这些疙瘩要解开。”事后,李锐告诉了田家英。田家英轻轻摇头,“不要轻信,大难还在后头。” 8月2日,毛泽东写给张闻天的公开信里,开头即是,“怎么搞的,你陷入那个军事俱乐部里去了?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此,一场对“右倾机会主义者”的批判,被推向对“军事俱乐部”成员的声讨。 8月1日中央常委会,进一步清算彭历史总账,批判他军阀主义、大国主义,在中共革命史上,在立三路线、王明路线、高饶路线与当前建设总路线上的立场错误。 毛泽东一通长篇大论后,轮到朱德发言。 “他态度比较温和,只就信的内容而谈”。还没说完,毛泽东即将腿抬起,用手指搔了几下鞋面说,隔靴搔痒。朱德脸一红,再无言语。 接着是林彪,李锐形容他是“7月17日搬上山的救兵”,“开头仅几句话,可谓‘击中要害’,为整个即将召开的全会和斗彭纲领定了调子。” 林彪色声俱厉,“彭德怀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冯玉祥。中国只有毛主席是大英雄,谁也不要想当英雄。”
个人分类: 随笔|23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科技研发要有持续性
redtree 2013-8-9 10:47
人民日报:科技研发要有持续性 作者: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8-9 9:45:17 ■坚持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但不坚持一定不会有最后的欢笑。纵观国内外科技史,不管是重大的理论突破,还是重要的技术进展,无不是“十年磨一剑” 前不久,笔者到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采访,了解了该所几个重点科学仪器研制项目,感触颇深。 武汉物数所近几年来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成绩不俗。其中,在该所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下,国产手持式超声波检测仪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到90%,在短短几年里完全扭转了洋品牌多年垄断的局面。 据了解,从上世纪60年代起至今,50多年来该所的相关科研人员一直在超声波检测技术领域里不断探索、持续研发,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中断过。正是凭借这样的坚持和努力,我国的超声波检测技术才得以持续领先,为之后的“逆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我们原本起步较早、技术领先,但却没能长久坚持,导致最后远远落在国外后面,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重大技术研发的中断,往往会给该研究领域及其所辐射的产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比如我国的国产大飞机项目,早在1971年,当空客公司第一款客机A300还在襁褓中的时候,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发大型客机“运十”,并在1980年试飞成功。但后来由于诸多原因,这个令人激动的胜利并没有持续下去。到1985年,“运十”项目被无限期地搁置了。10余年之后,空客、波音早已成为几乎垄断世界航空工业的两大巨人,而我国的民用飞机领域几乎还停留在“为别人做嫁衣”、提供零部件生产的产业链低端。直到2008年,“建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这个曾经尘封多年的梦想才再次起航。屈指算来,其间耽搁了20多年,不但使我国丧失了夺取“科研高地”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占领“市场高地”的机会,要想夺回来何其艰难! 坚持不一定能获得成功,但不坚持一定不会有最后的欢笑。纵观国内外科技史,不管是重大的理论突破,还是重要的技术进展,无不是“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有那么多前景可观的“好苗子”中途“夭折”?有的是因为经费支持不连贯,有的是因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还有的是因为新旧领导认识不一致。无论是哪种原因,其结果都令人痛惜。 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提醒我们:对那些事关国家经济民生的重大科研项目,一旦看准了、开了头,无论过程中间面临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不能随意中断,否则只能“望洋兴叹”。 ​
个人分类: 闲言|13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高校腐败案为何频发
毛宁波 2013-8-3 09:12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底至5月末,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校长邹世凌、四川理工学院院长曾黄麟、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昕建,因涉嫌严重违纪,先后被纪检部门调查。同时被调查的,还有这些学校的一些中层干部。尤为“悲催”的,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据知情人透露,在校长范昕建出事之后,学校的“应急措施”之一是赶紧重新制作毕业证书,把签发者换成学校党委书记张忠元。谁料想,学生们刚刚拿到张书记签名的毕业证书,张书记也被纪检部门带走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书记、校长双双落马,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无疑是一种悲剧。 大学常常被誉为象牙塔,是许多人心目中的“道德高地”。然而,曾几何时,高校腐败案频频发生,严重抹黑大学这块“金字招牌”,不断受到社会的诟病和质疑。所谓的高校腐败案,严格说来是“高校管理腐败案”,涉案者多为大学管理者,其中不乏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以及学院院长、副院长等等,绝大多数是高校的“实权人物”,掌握着高等教育的人、财、物等重要资源。近十余年来,随着招生数量的不断增长,高校规模、空间迅速扩张,书记、校长掌管的资金、项目、物业等越来越多,成为开发商、建筑商等企业界人士“亲近拉拢”的重要对象。据九三学社中央的一份提案披露,目前落马的大学管理者中,七成以上是因为在基建工程招标时受贿。 如是说高校基建后勤腐败与社会上的类似案件有较多共性的话,那么,招生腐败则是高校腐败案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尽管“阳光招生”的力度不断加大,高校招生从过程到结果更加公开透明,但是,“人情招生”、违规招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本来是推进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一些高校管理者却把好经给念歪了,特别是在自主招生、保送生、特长生、调剂生等招生过程中,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等职务犯罪时有发生,影响恶劣,致使许多人对高考改革产生疑虑。 高校腐败案之所以频发,症结在于对高校管理者监督、监管的机制不够完善,大学书记、校长的权力没有真正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特别是一些地方院校,书记、校长的选拔、任用、考核等缺少必要的民主程序;高校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大学章程内容空泛、形同虚设,依法治教缺少基本的依据……在权力没有制约、制衡的环境中,高校管理者要抵抗各种诱惑基本是靠自觉自律。这道防线一旦失守,往往不止是突破道德底线,而是一脚踏进法律的雷区。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虽然现实中的高校与理想中的大学有一定差距,但大学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为人师表毕竟是高校管理者的天职。毕业证书往往伴随学子的一生,签发者的名字常常镌刻在学生的记忆里。如果签发毕业证书的人被绳之以法,手持毕业证书的学子情何以堪?会作何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腐败案的“杀伤力”决不可低估,对于高校造成的伤害更不能小视。 更多阅读 高校基建领域大案要案频发 成腐败重灾区 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被罢免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0689.shtm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5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岂有说自己“垂范”之理
热度 24 fdc1947 2013-8-1 11:46
 人民日报刊登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 7 月 31 日的倡议书: 《中国公民出境文明旅游倡议书》,指出“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一言一行代表国家形象,体现中国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修养。 ”要求“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提升出境旅游文明素质,展示文明中国、礼仪之邦风采,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这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文化是文明的一部分,有好的文明素质,自然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中华文明,也要体现中华文化。然而,该《倡议书》的第一条倡议的第一句话,就出了问题:“ 一、旅游从业者履职尽责、率先垂范 ”。 “垂范”是一个敬词 ,表示地位高者或年长者对于地位低者或年轻者所做的模范表率作用。“垂”,从上到下,“垂范”是上对下所作的典范。作为“旅游从业者”代表的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怎么能够说自己去“垂范”呢?难道旅游从业者可以自认为高高在旅游者或其他人之上吗? 这里,我并不想对该旅行社扣什么帽子,上什么纲,只是说,该社领导自己的中华文明水平也有点问题,至少,这句话不符合中华文化的礼仪规范。 实际上,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于类似的问题,常常是很不注意的。不知道 敬辞和谦辞 的差别,从而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对自己乱用敬辞。 比如,“位”是一个敬词,只对他人使用。而电视台的主持人,包括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却经常说自己是“一位主持人”、“一位电视工作者”之类的话。更多的,是带着嘉宾一起说“我们两位”、“我们三位”如何如何,这都是很不妥当的。如果主持人与嘉宾很熟悉,不妨说“我们三个”,如果嘉宾地位高,或者与主持人并没有熟悉到说“我们三个”的程度,则可以说“你们二位和我”或对听众说“他们二位和我”,总而言之,不能把自己套在“位”里头。 又比如,“老师”是一个敬词,只能尊称别人为某老师。而我们的许多教师,则总是自称“张老师”“李老师”等等。如果是一位小学低年级教师,要告诉小孩子怎样正确的称呼,说“你们要称呼我李老师,我是李老师”,这当然无可非议,完全应当。但是,现在我们的大学教授也成了小学教师,成天自称老师,实在是一件不应当的事情。 总之,出国当然要文明,自己在国内先要文明。举止要文明,语言先要文明。要文明,就是有文化、讲礼仪。要让全社会有文化、讲礼仪,领导、媒体人、文化人先要有文化、讲礼仪。这才是正道。“咬文嚼字”,最后又有一点上纲上线了。
个人分类: 汉语言|6981 次阅读|6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智能机器人:中国能否赶超
hewu 2013-7-26 11:12
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规模化研发明显不够—— 智能机器人:中国能否赶超(走进科技新时代⑦)   “机器人为中国足球圆梦世界杯!”   获得国外媒体如此赞誉的,是前不久中国代表队在荷兰第十七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上斩金夺银的优异表现:在有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约4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支队伍激烈角逐的本届比赛中,中国代表队获得四项冠军、一项亚军。   “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中国RoboCup委员会主席陈小平教授认为,中国在世界机器人版图上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比赛并不能说明一切。在机器人进入智能时代后,后发的中国能否赶超发达国家? 研发机器人的终极目标不是战胜人类,而是服务人类   自1939年西屋电气公司展出其家用机器人之后,其性能不断提高,进一步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机器人能否战胜真人?   怀着这样的雄心壮志,RoboCup国际联盟于1996年宣告成立,并于次年在日本名古屋举办了首届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最初的任务,是机器人足球队到2050年能战胜人类的世界杯足球赛冠军队”。   从1997年首届杯赛开始,世界杯机器人足球赛每年举办一次,目前比赛项目陆续扩展为三大系列——机器人足球、救援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比赛的名称,也从2003年起改为“机器人世界杯”。   据陈小平介绍,机器人比赛是涉及机器人学、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通讯、视觉与传感、精密机械和仿生材料等诸多领域的高技术对抗,是一个国家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综合实力的体现。   2000年,中国科大蓝鹰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支进入机器人世界杯的研究团队,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四届杯赛仿真组比赛。2007年科大蓝鹰在第十一届世界杯上获得二金一银,总成绩排位世界第一。   今年6月,在荷兰举行的第十七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上,中国代表队斩获颇丰:中国科大“蓝鹰”机器人在仿真2D组以不败战绩再度夺冠,该校智能服务机器人“可佳”获得亚军;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则分别在小型组、3D组、中型组中夺冠。   面对这样的佳绩,陈小平头脑清醒:战胜人类世界杯冠军队已不是机器人研究的终极目标,目前世界各国开始大力研发智能机器人,以服务人类造福人类。 机器人进入智能时代,中国研究水平快速提升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Shakey。 什么是智能机器人? 据陈小平介绍,机器人可分为传统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两类。传统机器人是具有执行程序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机器人,只能在规定的环境中重复执行相对简单的规定动作。目前国际上已经大规模应用的工业机器人大多属于此类。 “智能机器人所处的环境往往是未知的、变化的和难以预测的,因此需要具备感觉、行动和思考三个要素,即能感知识别环境状态,具有学习能力,能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思考和规划,从而对外界作出适应性反应。”陈小平说,相比传统机器人“吃苦耐劳”、“力大无穷”等品质而言,“智能”是更令人向往的能力。 据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有着长期的积累,占有明显优势,许多国际一流大学和著名企业都是机器人世界杯上的常客。近年来,中国高校、研究机构也纷纷进入机器人研究领域,研究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在本届机器人世界杯上,服务机器人组共有21支参赛队,科大“可佳”由于受到网络通讯原因的影响而痛失夺冠良机,但在包括“室内清洁”、“酒吧服务”和“超市购物”等在内的共9项主体技术测试中获得总分第一。这是历史上第一支美国、德国、日本之外的团队在服务机器人主体测试中排位第一,标志着我国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究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据介绍,科大“可佳”的智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语义理解,即机器人能理解包括英语、汉语在内的一些自然语言句子,从而与用户建立起直接的关系,能通过人机交互来理解用户指令和需求;二是环境建模,即机器人能够观察、识别外在环境并对环境进行分析和判断;三是自动规划,即机器人的行为不局限于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是通过自主规划来确定行动步骤;四是学习能力,即机器人通过多种学习手段获取新技能和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其性能。 经过多年的研发,中国科大机器人团队已经在上述四种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研发中取得重要进展。今年6月,联想集团发布消息,将与中国科大联手研发“生产线机器人”,此举将有力地推动机器人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市场,但在规模化研发和应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小平说,金融危机后,美欧澳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路径,实施制造业振兴计划。在此背景下,中国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地位面临新的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王田苗教授表示,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激烈及新技术突破等背景下,机器人市场需求愈发强劲,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更是如此。 有数据表明,2004年以来,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安装量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则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由于我国机器人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低,机器人成本和定价高,机器人性能不够稳定,如此巨大的市场却并不主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为此,王田苗建议国家应在高端制造领域长期投入,实现部件国产化、自主化,大幅降低成本和定价,促进我国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时代的到来。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国外企业占据垄断地位的格局下,我国机器人传统发展模式的空间较小,难以形成真正的产业竞争力。 “智能机器人是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是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撑点。”陈小平认为,面对小批量、多品种和客户定制等新的生产模式,以及中国大批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传统机器人已经难以胜任。因此,在大力推动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同时,促进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是我国在机器人领域中赶超国际水平的最佳选择和必经之路。 据介绍,我国一些有较强实力的企业正在加大投资,开展机器人硬件及核心部件,如电机和减速器的研发。“但中国的工业基础比较落后,要有所突破,还须另辟蹊径,比如找到不依赖传统工业基础的硬件生产路径。”陈小平认为,相比而言,我国机器人软件研发水平与国际差距相对小一些,但在规模化研发和应用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加强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相当重要。”陈小平举例说,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制的智能机器人,其独特的技术路线最初并不被多数人看好,但在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的资助下,已在四足机器人上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正在动员全国力量做软件,这种软件集成大量技术,可控制机器人在复杂真实环境中完成挑战性任务,一旦取得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机器人战略格局。而国内的风气倾向于高认同、低风险和各自为战,不被多数人看好的构想往往得不到有效支持,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更是缺乏必要衔接,即使不同研究团队在各自方向上取得局部突破,也会因为缺乏协同和集成,很难取得以点带面全面突破的效应。 “因此,智能机器人要想取得突破,不仅要从硬件上加快突破,还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陈小平认为,只有这样,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机器人大事记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小说中创造出Robot(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 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研发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机器人Shakey。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工业机器人技术完全成熟。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 (AIBO),娱乐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 2002年 丹麦iRobot公司推出吸尘机器人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 微软公司推出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008年 世界首例机器人切除脑瘤手术成功。 《人民日报》2013年07月26日 20 版 作者 蒋家平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3-07/26/nw.D110000renmrb_20130726_1-20.htm ​
2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取消城管是历史的倒退
热度 13 lix 2013-7-24 20:53
2013 年 07 月 10 日 徐隽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如题。不知是否有意,今天早上不少网站报导了我们敬爱的老大在武汉,站在太祖爷当年游黄鹤楼时与卖臭豆腐的小贩亲切交谈的照片前,凝视着照片,思索良久。下午,好像各网站又纷纷删掉了太祖爷与小贩亲切交谈的照片。只找到北京晚报的 http://www.takefoto.cn/?action-viewnews-itemid-40798 还没删。谨此为记。 又及:照片亦见李俊博主 你不能删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8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很奇怪,人民日报终于发现地方政府是高房价的元凶
热度 1 zw373737 2013-7-12 09:29
老百姓早就知道地方政府在房地产中的猫腻,许多年过去后,人民日报才发现这一点,是不是太迟钝了? 人民日报:高房价是百姓心中的痛 元凶是各级地方政府 2013年07月12日 08:3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罗 兰 如今,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心中的痛。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对楼市进行了严厉调控,然而总是在调控初期有所见效后,房价又强烈反弹。房价为何“一调就涨”?就这一读者关心的热门话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房价如何打破“一调就涨”魔咒》发表于本报7月8日财经版。 针对 楼市调控 政策失灵的情况,文章单刀直入指出原因:没有戳到房地产问题的病根。文章称,“深入观察,房地产行业问题的根结在于土地。围绕土地,有诸多利益群体在角逐: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增加财政,同时,他们希望地价上涨以增加投资、就业和GDP……而开发商盼望房价上涨,一方面获取暴利,另一方面土地价格上涨,房价不可能下降。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中央政府有良好的愿望,但其调控政策并未触及问题的根源,所以只能暂时抑制房价,过一段时间后,价格又强烈反弹。” 事实上,调控政策本身对楼市是有一定针对性的,但效果不佳,文章进一步分析说,“调控政策虽不能根治房地产市场的病,但药劲也不小,为何疗效不佳?专家分析认为,主要因为部分地方政府不希望房价下跌,所以在执行政策时不会真正到位,以致最终瓦解了调控效果。” 文章刊出后,各大媒体和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网友对此反应强烈,围绕 高房价 问题大家纷纷亮出自己观点,发表了几千条评论。网友金明言说:“再一次证明高房价的元凶是各级地方政府。”网易美国网友建议说:“既然抑制千难万难,那么对房价最有效的冲击,还是提高 商品房 的供给,最直接的就是土地供给。”网友dbjlthmh评论说,客观地看,房价只是大城市高,那也是必然的……关键是要有政策引导,特别是引导企业落户到中小城市中,这才能吸引人们到这样的城市去就业和居住,大城市去的人少了房价就可能降下来
个人分类: 政治|36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谈谈朱镕基与贪官
热度 1 dulizhi95 2013-7-5 10:46
谈谈朱镕基与贪官 刚在网上看到“朱镕基讲话实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如下这段:    第三,干部队伍的腐化相当严重。有些事情是前所未闻的。县长买通杀手去杀县委书记,他好当书记;副县长买通杀手杀县长,他好当县长。这类案件不是一起,起码有五起之多。我们只听说过跑官、买官、要官的事情,没有听说过有杀人升官的事。居然腐败到这个程度! 朱文中的“五起之多”指的是他当政时所看到的某段时间,并且只限于县长和县委书记,之前呢?之后这十几年呢?要知道,他之后的这十几年可是中国贪腐的大爆炸期。 没想到朱镕基前总理的这一事实感慨,与本人以前的分析判断不谋而合。 请看本人以前的分析: 首先,本人分析当今官场竞争极其激烈,竞争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做“公仆”的付出,并以付出来显示自己的“德”,而是为了无边的利益。然而,当今的官场竞争是无序的,从而,每位参与角逐者必须充分发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比如,比赛花钱,你能花我比你更能花;比赛玩虚的政绩,你能玩我比你更能玩;更进一步,互相举报陷害,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图穷匕见”,雇凶杀人了。 当今世道,对于有志于官场逐利的人们而言,只有十分愚蠢和下作的人,才会侵犯没有兴趣参与官场逐利的人,反过来也一样,若是后者主动侵犯前者,那也非常愚蠢和违背逻辑。 但逐利者之间就不一样了,那可是雪花花的利益之争。所以,当今,记搞长,长搞记,副雇凶杀正,正雇凶杀副的案例可是不绝于网络,这不,刚刚湖南一工会主席刺死其局长,然后跳楼。 官与民斗的愚蠢例子也不少,最著名的当然就是陕西 庞家珏与曹长征案。偏偏他整治的曹长征乃“青年党员干部”,属“门槛中人”,“上进心”极强,这样的人,你阻断了他“上进”的机会,那不是比要他的命还令他难受么?于是,曹长征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不惜抛弃一切,坚决战斗。最终,愚蠢的庞家珏遭了殃。庞家珏当时已经是副省级了,试想,若是庞将与曹斗的精神和精力,用在与正省长乃至省委书记的“竞争”上面,取胜之后捞个正省级坐坐也未可知呢?
2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新人口论》1957年7月5日
热度 2 xupeiyang 2013-7-5 08:06
1957年7月5日,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新人口论》。马寅初认为,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到2007年就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要侵略人家了。要和平共处,我不侵人,人不侵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随后马寅初被毛泽东批判,计划生育推迟近20年执行。
个人分类: 计划生育|351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民日报也有多管闲事的时候
热度 1 zw373737 2013-7-2 21:29
直播世界第六李娜对阵世界第四A拉德万斯卡冲击温网四强,小威出局后,进入四强可能就是大满贯冠军。李娜在拼搏中,而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有记者放出道德大棒害人,真是会添乱,这些闲得无聊的记者实在可恶,把老爷架子端到世界赛场,不是对比赛支持,而是吹毛求疵的自我标榜圣人贤者,对李娜指手画脚。李娜一句玩笑被无限放大炒作,真是小人行径,竟然抡起道德的遮羞布连同孙杨一起批,看来是疯狗乱咬,不懂体育的记者们还是不要再丢人现眼了! 粤媒驳人民日报评论:对李娜行为没必要上纲上线 2013-07-02 12:14:58 来源: 网易体育   李娜花自己的钱,请教练训练,飞世界各地打比赛,说白了,职业网球只是她的一个谋生手段而已,并不是取悦球迷的工具。 最近,李娜很火,不仅因为她在四大满贯之一的温布尔登网球赛上连战连捷,更因为她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对提问记者“呛声”的行为,被众多国内媒体所报道,更有《人民日报》对娜姐的这种个人行为发出评论,称其作为中国体坛标志性人物,不能因为所取得的成绩而将自身个性演化成任性的理由。 个人觉得,对于李娜的所作所为,没有必要如此上纲上线。 首先,人都有性格,李娜也是人,不能因为她是中国网坛的领军人物而剥夺她耍小性子的权利。尤其娜姐还是一个以性格直爽而著称的湖北妹子,赛场上她会因为情绪失控而用武汉话怒斥丈夫姜山,赛场外她也常因口无遮拦而被人误解,这就是李娜,她生性如此。 其次,引发李娜“呛声”终究还是因为提问记者的尖刻问题——不管是输球还是赢球后,都会被问到想对球迷们说什么。就像娜姐第一次回答的那样,难道输球了还要对球迷三叩九拜吗?而且重要的是,球迷们的默默支持或是加油呐喊并不是李娜的赢球根本吧,终究还是得靠自身的实力。 李娜花自己的钱,请教练训练,飞世界各地打比赛,说白了,职业网球只是她的一个谋生手段而已,并不是取悦球迷的工具。其实,李娜本身对球迷并不反感,只是反感某些媒体每次都想将她与球迷拉拢在一起或是放在对立面的手段,如果连这都不理解,那就只能爱谁谁了。 人民日报:李娜孙杨应该警醒 明星任性要有底线 2013-07-01 15:21:14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 放眼中国体坛,当今名气最大的现役运动员非李娜和孙杨莫属。和以往的顶尖选手略有差别的是,李娜和孙杨的整体表现都难称完美。 没成名之前,李娜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网球选手;成名之后,赛场上的她常因情绪失控而输球,赛场外的她也常因口无遮拦而被人误解。至于孙杨,如果不是教练朱志根的栽培,他也许还只是一个徒有天赋的游泳选手;可一朝成名之后,少不更事的孙杨却几度尝试着换掉自己的教练。 李娜惊艳亮相的舞台是网球大满贯赛事,孙杨叱咤风云的场所是大赛泳池。在大满贯赛场,李娜无疑是风头最劲的中国选手。不夸张地说,一个李娜对中国网球发展的推动,也许是以往所有网球选手难以企及的。而对于孙杨来说,他在大赛泳池所呈现的实力、所流露的霸气,更是让国人感受到酣畅淋漓、扬眉吐气。 离开了网球赛场和大赛泳池,李娜和孙杨的表现也并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当年勇夺法网女单冠军之后,李娜的风趣幽默、机警率直曾令国人深感耳目一新;当年称雄奥运泳池之时,孙杨的阳光帅气、有情有义也曾让人们颇为欣喜。但没过多久,李娜的“率直”就引来一次又一次争议,而孙杨的“任性”更让他身处舆论漩涡难以自拔。 在李娜和孙杨身上,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彰显个性渐成潮流的时代,体坛明星的个性是否就该理所当然地尽情释放?当体坛明星的个性已经让世风良俗难以包容,这样的个性是否还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当体育明星的个性已经变成一种肆无忌惮的任性,又有谁来约束这种可怕的任性? 在中国体育的发展进程中,李娜、孙杨的开创性贡献不可替代、难以复制。但这样一份功绩,不足以成为两位中国体坛标志性人物将自身个性演化为任性的理由。人们可以包容体育明星不必事事尽善尽美,但人们也难接受让人不舒服的举止在体坛明星身上不断重复发生。需要李娜、孙杨警醒的是,人们接受一名顶级选手也许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当人们终于因厌烦而想要抛弃一名顶尖选手时,这个过程同样不会很长。 在赛场和泳池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是李娜、孙杨巩固自身影响力的根本。而在赛场和泳池之外,李娜、孙杨顺应形势调整自我,不让个性成为任性,不让任性触碰人们的心理底线,同样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新华社:李娜言语太伤人 媒体提问没对错好坏之分 2013-07-02 13:49:56 来源: 新华网 在1日打入温网八强后,李娜接受中国媒体群访时再爆惊人之语,谈及法网“冒犯”他的记者时称:“居然今天神奇般地还看见那个人了,他还有脸可以坐那儿,我觉得这是最神奇的地方。”回顾李娜的语录,从北京奥运会针对观众的“闭嘴”到法网针对球迷的“三叩九拜”,再到温网针对记者的“他还有脸来”,李娜的惊人之语更倾向于伤人之语。 其实李娜大可不必对这位记者耿耿于怀,媒体同李娜不存在利害关系,没有成为冤家的前提和必要。媒体的工作职责是向广大受众客观、全面地传递信息,这包括比赛状况,也包括选手状况。理论上讲,新闻记者可以问任何问题,被采访对象有接受回答、拒绝回答甚至顾左右而言他的选择权利。提问只有深入浅薄或刁钻合意之分,而无对错和好坏之别。只要问题的前提不存在刻意歪曲和恶意攻击,就没有问题。 李娜拥有数量可观的粉丝,球迷喜爱她真性情、有个性,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个性绝对异于任性和随性。这种区别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划分个性同任性的重要标准就是尊重。当公众人物在面对公众和媒体时,忽视了尊重,这种“个性”则不是魅力所在。 在李娜的概念里,打球比赛只是私事,无关他人。但广大球迷始终选择支持和关爱李娜,将李娜在网坛取得的成就视为国人和民族的骄傲,这其实源于朴素真诚的民族感情和凝聚力。一厢情愿也好,皆大欢喜也罢,李娜作为公众人物,客观上无法脱离公众,作为她收入主体的广告代言,实实在在依靠球迷和媒体的支撑。如果娜姐坚持我行我素,漠视球迷并无视媒体,换来的结果只会是:娜姐,想说爱你不容易!
个人分类: 政治|36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新疆鄯善恐怖暴行丧心病狂 决不能容忍
热度 1 lbxian 2013-6-29 12:34
原标题: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 6月26日早晨,新疆鄯善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犯罪事件,造成24人遇害。暴徒手持大刀沿街砍杀,袭击当地派出所和政府机构,放火焚烧警车。这种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的暴行,极大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是决不能容忍的。我们要迅速行动起来,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严厉打击暴力犯罪,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残杀执法人员,残害无辜群众,放火焚烧警车……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是一起严重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恐怖暴行让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失去,让几十个家庭永失所爱,造成沉痛的家庭悲剧,也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秩序。遇害者中,包括16名维吾尔族人。事实证明,暴徒所破坏和损害的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利益,它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各族人民都带来了灾难;所摧毁和挑战的,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秩序、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毫无疑问,恐怖分子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法律尊严不容践踏,对犯罪分子的容忍,就是对人民群众的伤害。恐怖犯罪漠视基本人权,践踏人类道义,手段残忍,危害极大,对这样的恐怖活动决不能手软,必须坚决打击、严厉制裁。发现一起,打掉一起;早发现早打击,露头就打,严打狠打。无论是谁,只要是触犯了法律,只要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只要是从事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都要坚决依法处理。对于那些胆敢以身试法、搞暴力恐怖活动的犯罪分子,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有力维护社会稳定、捍卫法律尊严。 血腥暴行也警示我们,严厉打击恐怖犯罪活动要打防并举、更加注重源头治理。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法机关的威慑作用,一方面也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稳定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民群众最不愿动荡、最盼望安宁。坚决打击恐怖活动,就要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让恐怖分子无处可藏、无路可逃。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我们坚信,暴力恐怖犯罪事件阻挡不了新疆改革、建设、发展的步伐,动摇不了各族干部群众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信心。这一事件只能使更多人擦亮眼睛,明辨是非,齐心协力巩固发展新疆的大好局面。任何势力的蓄意破坏,必将以可耻的失败告终。
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文章大家毛泽东
热度 2 DynamoChina 2013-6-3 18:38
文章大家毛泽东 ​ 梁 衡 2013年02月28日07:18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他离开这个世界将近37年,对他的功过已有评说,但对作为文章家的他还研究不够,这笔财富有待挖掘。毛泽东说,革命夺权靠枪杆子和笔杆子,但他自己却从没拿过枪杆子,笔杆子倒是须臾不离手,毛笔、钢笔、铅笔,笔走龙蛇惊风雨,白纸黑字写春秋。那种风格、那种语言、那种气派,是浸到骨子里,溢于字表、穿透纸背的,只有他才会有。中国是个文章的国度,青史不绝,佳作迭出。向来说文章有汉司马、唐韩柳、宋东坡、清康梁,群峰逶迤,比肩竞秀。毛泽东算一个,是历史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高峰 。 思想与气势– 毛文的特点首在磅礴凌厉的气势 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章之势,是文章之外的功夫,是作者的胸中之气、行事之势。势是不能强造假为的,得有大思想、真见识。古今文章家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纯文人,一是政治家。纯文人之文情胜于理,政治家之文理胜于情。理者,思想也。写文章,说到底是在拼思想。只有政治家才能总结社会规律,借历史交替、风云际会、群雄逐鹿之势,纳雷霆于文字,排山倒海,摧枯拉朽,宣扬自己的政见。毛文属这一类。这种文字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全身心社会实践的结晶。劳其心,履其险,砺其志,成其业,然后发而为文。文章只是他事业的一部分,如冰山之一角,是虎之须、凤之尾。我们可以随便举出一些段落来看毛文的气势: 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句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比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 !(《民众的大联合》) 这还是他在“五四”时期的文章,真是鸿鹄一飞,便有千里之志。可以明显看出,这里有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影子。文章的气势来源于对时代的把握。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能高瞻远瞩,甚至力排众议,发出振聋发聩之声。当党内外对农民运动颇有微词时,他大声说:“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当井冈山时期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却用诗一样的浪漫语言预言革命高潮的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许多人苦闷、动摇时,他发表了著名的《 论持久战 》,指出“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再看解放战争中他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 :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军摧枯拉朽,敌军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你看这气势,是不是有《过秦论》中描述秦王震四海、制六合的味道? 再看他在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的致词 :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 这是一个胜利者的口吻,时代巨人的口吻。解放后美国搞核讹诈,他说:“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古今哪一个文章家有这样的气势! 为文要有丹田之气,不可装腔作势。古人论文,讲气贯长虹、力透纸背。唐朝韩愈搞古文运动,就是要恢复汉朝文章的质朴之气。他每为文前要先读一些司马迁的文章,为的是借一口气。以后,人们又推崇韩文,再后又推崇苏东坡文,认为韩文苏文都有雄浑、汪洋之势。苏东坡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们的文章为什么有气势?是因为有思想,有个性化的思想。毛泽东的文章也有思想,而且是时代的思想,是一个先进的政党、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的思想。他也论文,但不以泉比,而是以黄河比:“ 文章须蓄势。河出龙门,一泻至潼关。东屈,又一泻到铜瓦。再东北屈,一泻斯入海。行文亦然。” 他在《讲堂录》中说:“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无论才学,他都是立志要超过古人的,也的确超过了古人。如果说苏文如泉之涌,他的文章就是如海之波涛了。 说理与用典– 毛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知识渊博、用典丰富 我国传统的治学方法重在继承,小孩子从入私塾那一天起就背书,先背一车经典,宝贝入库,以后用时再一件一件拿出来。毛泽东青少年时正当五四前后、新旧之交,是受过这种训练的。他自述其学问,从孔夫子、梁启超到拿破仑,什么都读。作为党的领袖,他的使命是从外国借来马克思主义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中国。要让广大民众和党员干部懂得自己的思想,就需要用中国人熟悉的旧知识和人民的新实践去注解,这就是他常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一种真本事、大本事,需要革命理论、传统知识和革命实践三样皆通,缺一不可。特别需要对中国的典籍烂熟于心,还能结合当前实际翻新改造。在毛泽东的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他恰到好处的用典。这有三种情况。 一是从典籍中找根据,证目前之理,比如在《为人民服务》中引司马迁的话 :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是在一个战士追悼会上的讲话,作为领袖,除表示哀悼之外,还要阐明当时为民族大业牺牲的意义。他一下子拉回两千年前,解释我们这个民族怎样看待生死。你看,司马公有言,自古如此,一下子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司马迁的这句话也因他的引用有了新的含义,更广为流传。 忠、孝、仁、义,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毛泽东对它们给予新的解释: 要特别忠于大多数人民,孝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忠孝于少数人。对大多数人有益处的,叫做仁;对大多数人利益有关的事情处理得当,叫义。对农民的土地问题、工人的吃饭问题处理得当,就是真正的行仁义 。(《关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号召》) 这就是政治领袖和文章大家的功力,能借力发力,翻新经典为己所用,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经典知识。 二是到经典中找方法,以之来作比喻阐述一种道理 。毛泽东的文章大部分是论说文,是写给中国的老百姓或党的中基层干部看的。所以,搬出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证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这个典不一定客观存在,但它的故事家喻户晓,蕴含的道理颠扑不破。如七大闭幕词这样重要的文章,不但简短得只有千余字,而且讲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真是一典扛千斤。他将《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文学故事当哲学、军事教材来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他这样来阐述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 孙悟空在他笔下,一会儿比作智慧化身,钻入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一会儿比作敌人,跑不出人民这个如来佛的手心。1938年4月在抗大的一次讲话中,他还从唐僧的坚定、八戒的吃苦、孙悟空的灵活概括出八路军、新四军的“三大作风”。这样重要的命题,这样大的方针,他都能从典故中顺手拈来,从容化出。所以,他的报告总是听者云集,欢声笑语,毫无枯涩感。他是真正把古典融进了现实,把实践融进了理论。 三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随手拿来一典,妙趣横生 。在《 别了,司徒雷登 》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 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弔’,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这里用了中国古典散文名篇《陈情表》里的句子。司徒雷登那个孤立、无奈、可怜的样子,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毛泽东的用典是出于行文之必需,绝不卖弄,不故作高深地吊书袋。他是认真研究并消化了经典的,甚至认真到了考据癖的程度。如1958年刘少奇同志谈到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此来说明唐人在外为官不带家眷。他为此翻了《旧唐书》、《全唐诗话》,然后给刘写信说: 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领袖应当首先是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一个熟悉自己民族典籍的人。他应该是一个博学的杂家,只是一方面的专家不行;只读自然科学不行,要读社会科学,读历史,读哲学。因为领导一个集团、一场斗争、一个时代,靠的是战略思维、历史案例、斗争魄力和人格魅力。这些只有到历史典籍中去找,在数理化中和单一学科中是找不到的。 讽刺与幽默– 毛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充满辛辣的讽刺和轻松的幽默 人一当官就易假,就爱端个架子,这是官场通病。越是大官,架子越大,越不会说话。毛泽东是在党政军都当过一把手的,却仍然嬉笑怒骂,这不容易。当然他的身份让他有权这样,但一些人就是洒脱不起来。权力不等于才华。毛泽东的文章虽然大都是严肃重要的指示、讲话、决定、社论等,又大都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生成的,却并不死板,并不压抑。透过硝烟,我们随处可见文章中对敌辛辣的讽刺和对自己人轻松的幽默。讽刺和幽默都是轻松的表现,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动作。我可以用十二分的力打倒你,但我不用,我只用一根银针轻刺你的穴道,你就酸痛难忍,哭笑不得,仆身倒地,这是讽刺;我可以长篇大论地阐述一个问题,但我不用,我只用一个笑话就妙解其理,让你在轻松愉快中茅塞顿开,这是幽默。总之,是四两拨千斤。这是一个领袖对自己的事业、力量和韬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现。 先看他的讽刺 对国民党不敢发动群众抗战,他说: 可是国民党先生们啊,这些大好河山,并不是你们的,它是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聚族处于斯的可爱的家乡。你们国民党人把人民手足紧紧捆住,敌人来了,不让人民自己起来保卫,而你们却总是“虚晃一枪,回马便走 ”。(《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 辽沈战役敌军大败,他这样为新华社写消息: 从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内,蒋介石三至沈阳,救锦州,救长春,救廖兵团,并且决定了所谓“总退却”,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他看着失锦州,他看着失长春,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总之一条规则,蒋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耻事业的灭亡 。(《东北解放军正举行全线进攻》) 他讽刺党八股像“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真是个漫画高手! 再看他的幽默 他一生担军国之重任,不知经历了多少危急关头、艰难局面,但在他的笔下常常是付之一笑,用太极推手轻松化开。长征是人类史上少有的苦难历程,他却乐观地说:“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到文化的重要性时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德)总司令的,一支是鲁(迅)总司令的(正式发表时改为“拿枪的军队” 和“文化的军队”)。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这样大的理论问题,他说: 搞社会主义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鸭、云南火腿不好吃,不能使物质的花样少了,布匹少了,羊肉不一定照马克思主义做,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羊肉、鸭子应该更好吃,更进步,这才体现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否则我们在羊肉面前就没有威信了。社会主义一定要比资本主义还要好,还要进步 。(1956年在知识分子会议上的讲话) 1939年7月7日,他对即将上前线的华北联合大学师生讲话,以《封神演义》故事作比:“ 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这是比兴手法,只借“三样法宝”的字面同一性。1957年他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党代表会议上说“现在的世界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这是借《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话,与原意无关,只借“东风、西风”这两个字意。文章有意荡开去,显得开阔、轻松,好似从远处往眼前要说的这个问题上搭了一座引桥。 尖锐的讽刺,见棱见角,说明他眼光不凡,总是能看到要害;轻松的幽默,不慌不忙,说明他有肚量和睿智,肚子里有货。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大拟决议给毛泽东授大元帅衔,他说:“我穿上你那个元帅服怎么下基层,免了吧”。这是一种多么拿得起、放得下的潇洒和幽默! 通俗与典雅– 毛文的第四个特点是通俗与典雅完美地结合 毛泽东是乡间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又是战火中锻炼出来的领袖。他在学生时期就受过严格的古文训练,后来在长期的斗争生涯中,一方面和工农兵在一起,学习他们的语言;一方面又手不释卷,和各种书包括文学书籍,小说、诗词、曲赋、笔记缠裹在一起,须臾不离。他写诗、写词、写赋、作对、写新闻稿和各种报告、电稿。如果抛开他的军事、政治活动不说,他完全够得上一个文人,就像中共的早期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一样。毛泽东与他们的不同是多了与工农更密切的接触。所以,他的文章典雅与通俗共存、朴实与浪漫互见,时常既有乡间农民的口语,又能见到唐诗、宋词里的句子;忽如老者炕头说古、娓娓道来,又如诗人江边行吟、感天动地。 请看一段他早期的文字。这是他1916年在游学的路上写给友人的信: 今朝九钟抵岸,行七十里,宿银田市……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画图。今夕书此,明日发邮……欲以取一笑为快,少慰关垂也 。(《致萧子升信》) 这封手书与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徐霞客的《三峡》相比如何?其文字清秀不分伯仲。再看他在抗日时期的《祭黄帝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从中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古文根底。他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他学习韩愈文章是下过苦功的,如果需要他还可以写出一手好古文。由此可见,他早期的文字何等典雅。但是为了斗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他放弃了自己熟悉的文体,学会了使用最通俗的文字。他说,讲话要让人懂,反对使用“霓裳”之类的生僻词。请看这一段: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 。(《为人民服务》) 再看这一段: 此间首长们指示地方各界切勿惊慌,只要大家事前有充分准备,就有办法避开其破坏,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今春敌扰河间,因我方事前毫无准备,受到部分损失,敌部亦被其逃去。此次务须全体动员对敌,不使敢于冒险的敌人有一兵一卒跑回其老巢。( 新华社消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 你看“走到一起”、“但是还不够”、“切勿惊慌”、“就有办法”等等,完全是老百姓的语言,是一种面对面的告诫、谈心。虽是大会讲话、新闻电稿,却通俗到明白如话。但典雅并没有丢掉,他也有许多文字端庄严谨、气贯长虹的文章。如: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而更多的时候却是“既上得厅堂,又下得厨房”,亦庄亦谐,轻松自如。如: 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有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进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文章五诀”形、事、情、理、典,毛文是典范。不管论文、讲话、电稿等何种文体,他都能随手抓来一个形象,借典说理或借事言情,深入浅出。毛文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的生动局面。毛泽东是有大志的人,他永远有追求不完的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放下身段,当一个行吟诗人,当一个作家。他多次说过要学徐霞客,顺着长江、黄河把祖国大地丈量一遍。他又是一个好斗争的人,他有一句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其实,除了天、地、人,他的革命生涯中还有一个斗争对象,就是文风。他对群众语言、古典语言是那样热爱,对教条主义的语言、官僚主义的语言是那样憎恨。延安“整风运动”中,他把文风与学风、党风并提,讨伐“党八股”,给它列了八大罪状,说它是对五四运动的反动,是不良党风的最后一个“防空洞”。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社论,号召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他在改稿时特别加了一句:“我 们的同志中,我们的党政军组织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中,我们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新闻记者中,有许多是精通语法、会写文章、会写报告的人。这些人既然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什么我们大家不能做到呢?当然是能够的。”(《 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后来,我们渐渐机关化了,文章中假、大、空的语言多了。他对此极为反感,甚至是愤怒,严厉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写文章,不要秘书代劳。他批评那些空洞的官样文字:“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岗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稍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1958年9月2日的一封信)他是一辈子都在与“党八股”的坏文风作斗争的。 文章是一门独立的艺术。细读毛泽东的文章,特别是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足可自立为一门一派。在大力倡导改文风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研究一下他的文章。这至少有两个用处:一是专门搞写作的人可以从中汲取营养,特别是补充一些文章外的功夫,好直起文章的腰杆;二是领导干部可以向他学一点写作,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能增加领导的魅力。须知:打天下要靠笔杆子,治天下更要靠笔杆子。 来源:人民日报
116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民日报公然与世界为敌
热度 13 wliming 2013-5-31 10:31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然与世界为敌: 西方那套理论不反映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这说法可以说是滑天下之大稽,什么是“西方那套理论”?什么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我们信奉的马克思主义,难道不是“西方那套理论”的一部分? 再如,我们曾经把“西方那套理论”中的市场经济当做牛鬼蛇神,但是,后来还是坚决抛弃了计划经济,然后羞羞答答地改为什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还是回到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市场经济不是“西方那套理论”吗? 我们嘴上把五四运动捧上天。五四运动不就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吗?难道现在人民日报要把五四运动的革命性给否定了? 本来,只要是先进的文化,不管西方的东方的,我们就应该学习和借鉴。人民日报竟然把西方那套理论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了。这不是文革吗? 与人民为敌,与世界为敌,必死! 活在一个被世界孤立的国度,是中国人的悲哀!
个人分类: 社会|111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试着帮助《人民日报》解读“情妇反腐”的“观点”
热度 1 duke01361 2013-5-29 07:10
试着帮助《人民日报》解读“情妇反腐”的“观点” 《人民日报》发了一个报评,试图和人民讨论一下“情妇反腐”,还是“党委领导”, 全民反腐哪个更好些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人民并不是真的以为需要“情妇”去战斗在反腐败的第一线...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人民群众的善意“调侃”... 我们的《人民日报》还就当真了! 人民日报评“情妇反腐”:以邪攻邪辱没正道人心 近期,随着雷政富、刘铁男等事件的曝光和查处,网上一度出现“反腐靠情妇”的说法。有人把赵红霞们奉为“反腐英雄”,有人说中国各级反腐败机构还不如情妇。虽然是戏言,却包含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反腐败究竟靠谁? 雷政富、刘铁男等被查处,虽然网络提供了线索,但仅靠这些是无法把他们拉下马的。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靠各级党组织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调查和处理,才能“老虎”、“苍蝇”一起打,使问题官员受到应有的处分。“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中国的反腐败首先要靠党和人民的力量,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多年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效的根本保证。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3759件,结案63906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68429人。2008年至2012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165787件218639人。数字背后,正是一整套反腐败机构和机制的有效运转,严惩了腐败分子,狠刹了歪风邪气,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了党和国家的肌体健康。 民主是腐败的天敌,反腐败的深厚力量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关于中共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提问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才能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在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办的案件中,线索来源于群众信访举报的占到41.8%。去年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群众监督的热情空前高涨。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最近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人民群众依法如实举报各种违纪违法行为,走民主监督、依法监督之路。 人民群众才是反腐败的主力军和依靠力量。众所周知,贪官和情妇是权色交易的共同体,互相勾结、相伴而生。一般情况下,情妇不但不会去检举揭发贪官,反而会成为贪官大搞权钱交易的代理人,有的还直接收受贿赂,谋取巨额非法利益。 尽管有时因各种原因,导致情妇翻脸举报贪官,但从根本上讲,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相互满足贪欲。把反腐败的希望寄托在她们身上,搞所谓以邪攻邪、以恶制恶,无异于与虎谋皮、缘木求鱼,也辱没了正道人心。 在近期一些腐败案件的查处中,制度力量与舆论力量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共同形成了有效遏制腐败的健康力量。这告诉我们,要相信社会的正义力量、健康力量总是占绝对优势。只有靠全社会的正义力量、健康力量,才能有效遏制腐败。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制度是最根本的健康力量,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反腐败,一方面要使各种形式的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常态化、规范化,成为专业反腐机构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靠改革体制、优化机制、完善制度来防患未然。要全面深化包括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和司法体制在内的各方面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真正实现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管钱、管物,努力做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12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等评昆明买口罩实名制
热度 1 冯用军 2013-5-27 09:52
“石化项目引发的争议,固然有损昆明的形象,然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只会使裂痕加深、矛盾积累。以包容心态对待不同意见、以开放姿态充分沟通协商,才会避免对立冲突、修复官民互信”。 ———@人民日报 更多内容请登录: http://news.163.com/13/0527/04/8VRT1L5Q0001124J.html#fr=email 昆明被指禁售白色T恤衫 打字复印需要实名登记 2013-05-27 04:32:16 来源: 南京日报 (南京)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议媒体平台|19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一代穷世代穷
yulele 2013-5-26 18:30
人民日报: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 一代穷世代穷 2013年05月26日 07:04 作者:赵永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促进 教育公平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    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 社会公平   高考临近,堂兄家的女儿突然决定放弃高考,这让堂兄急得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侄女。侄女的反应倒很平静:“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侄女说,在她就读的乡镇高中,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除非你考上一线名校,否则念书的路也不平坦。”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认定的道理,然而在侄女这代人眼中,这条路越来越难。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北大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也仅占17%。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其他的向上通道越来越窄。    农村孩子 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不少孩子仍在危房里上课,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再加上一些招生制度的影响,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失去了上更好大学的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农村孩子弃考传递出一个信号:底层上升通道受阻, 社会阶层 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推进城镇化重点是人口城镇化,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城乡教育不均衡,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破除制度篱笆。首先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城乡学校资源均衡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缩小教育的地区差距;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令人欣慰的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各项改革正在推进:从去年多地出台的异地高考政策,到扶贫定向招生,再到今年在高考前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这些举措让人们看到中央“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心。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   (人民日报) 原标题: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话说新农村)
个人分类: 资料分享|1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谈民众财富焦虑:挣钱速度赶不上花钱
热度 1 mathmhb 2013-5-25 06:22
我的阅读提示: 1、国家的未来是所有民众创造的。 2、国家发展要让民众感到有希望。 3、科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 和谐 社会离不开完善社会保障。 5、低收入高房价不科学、不和谐。 6、国强若无民富的支撑民终…… 7、上层建筑:“仓廪实而知礼节” 8、幸福不等于但离不开经济基础。 9、科学家:鲜有贫贱之中大成者。 10、教育:民众投入与产出匹配吗? http://finance.qq.com/a/20130524/012130.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人民日报谈民众财富焦虑:挣钱速度赶不上花钱 宏观经济 人民网 2013-05-24 04:13 我要分享 434 朱慧卿绘 收入水平在提高,积攒的财富反而缩水了;工作越来越忙碌,财富差距反而扩大了; 理财 渠道越来越多,个人收益反而下降了。面对上涨的物价和居高的房价,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手头的钱不禁花,家里的开支与 消费 的底气难成正比。财富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从本期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透视财富焦虑》,与您一起关注并探讨这个问题。 ——编者 增收不易攒钱很难 ●挣钱的速度赶不上花钱的速度,还担心个人储蓄可能会变“毛” 鲁华是山东临沂的果农。早些年,他通过辛苦劳动,成为村里第一批万元户。如今,曾经的荣耀已经成了遥远的回忆。 2001年,鲁华的妻子患了心肌炎,重体力活全落在了老鲁的肩上。2007年,儿子考取了江西南昌的一家民办美术学院,报到入学,一把就交了4万元。几年大学下来,还让老鲁背负了好几万元的债务。 “挣钱不易,攒钱更难。”老鲁说,这些年,果园的收成不错,但 行情 起伏很大,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得又快。一年下来,果园的收入粗算有三四万元,但到了年底,手里总是不见钱。 老鲁说,现在儿子在烟台一家企业参与产品设计,每月工资2000多元,生活紧巴巴,将来,他成家立业,还得靠家里接济,“咱庄户人的腰包,啥时候才能真正鼓起来啊?” 当收入簿上的数字缓慢攀爬,而生活支出却连连增加的时候,财富焦虑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38岁的王鹏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每月税后收入有7000多元,妻子是同行收入也不少。在北京家庭中间,他家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群体。但由于住在通州,离单位很远,每天来回奔波,费时费力,夫妻俩盼着攒钱在城里买房。 每次经过北京朝阳区大悦城附近的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王鹏都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他想看看,自己相中的小区房价是不是降了。他希望房价走低,给自己多一些信心。 王鹏担心房价上涨,更担心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会变“毛”,“去年央行二次降息后, 银行 活期存款利率为0.35%,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也只有3.25%,而CPI上涨2.6%。把钱存在银行,收益十分微薄,买股票、基金吧,风险又大。如何让‘家底’变厚,总也没有好办法,有点着急。” 银行储蓄的购买力可能下降,生活开支却连连增加。 2011年冬,王鹏有了孩子,“奶粉、尿布、玩具……孩子的用品本身就贵,批发市场上卖的商品又不放心,只能在大超市买,为了省钱,有些商品也从网上买,仅花在1岁多儿子身上的钱,每个月就有3000多元。” “我和妻子都在媒体工作,穿戴不愿太随意。偶尔逛逛商场,看上眼的鞋子、衣服,没有几千元,根本就买不下来。太贵了,舍不得啊。” “2005年刚买汽车时,每升汽油4元多,现在将近8元,加满一箱油就要花500多元。像我们这样的都觉得吃不消,比我们收入低的该有多难!” 近日,“中国大妈抢购 黄金 ”的段子在网络走红。这虽不一定真实,但“抢购黄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经济下行、CPI高企的压力下,老百姓既担心财富缩水、又担心增收无门的纠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焦虑。 生活需求水涨船高 ●许多以前不曾有过的花费,现在都成了日常开销 回到上世纪80年代,虽然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但物价低,住公房,花钱的地方也少。人们骑自行车上下班,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低,心态平和。 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花钱的项目增多了。汽车、旅游、健身、教育培训……许多以前没有的开支,现在都成了日常开销。钱花得多了,人们对增加财富的期望值自然水涨船高。 陈成是山东青岛一家 保险 公司的推销员,年收入有七八万元,除去日常开销,大部分余钱都存进了银行,“这主要是为了孩子将来上学。” 他说,去年儿子考高中,由于数学比较吃力,考试前几个月,请了个家教,光补课费就花了2万多元。虽然补习的效果不见得好,但不补课,一定会后悔,“大家都在给孩子补课,总不能因为这些钱误了前程。” 将来,孩子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后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读书、就业、成家需要多少钱?如何让孩子未来的生活不比别人差?每想起这些,陈成总担心收入不够用,总想多干工作多攒钱。 一旦认为未来生活有变数,现实中就总是小心翼翼。 张平 在北京一家出版社担任人文地理编辑,收入一般但最爱旅行,是圈内有名的“驴友”,曾先后去四川、西藏等多地自助旅游。2010年,女儿出生后,父母从江西老家赶过来,又是租房子,又是请保姆,手头一下子变得很紧张。 张平说,去年父亲得了肺炎,引起哮喘,在北京住院花了1万多元。由于是异地医保,能否报销至今没有说法。如今,两岁半的女儿秋天就要上幼儿园,公立幼儿园收费少,但离家远,报名的人也挤破了头,很难上。家门口的民办幼儿园,赞助费就要3万元。 两年多来,为了省钱,张平上班越来越多地弃驾车而乘公交:“自助旅行?想都不想了。现在就盼着单位涨工资。” 当然,工资高不高、月薪够不够花,钱包里有多少钱才算鼓,要看生活在哪个城市,也要看每个人的消费要求。跟过去相比,现在人们生活普遍好了,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财富、机会,应当正确看待,不攀比、不追风。生活目标更合理,心态才能更平和,遇事才能更理性。 让财富预期更稳定 ●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不让“腰包”缩水,缓解中低收入者的焦虑 财富焦虑,是消费时代催生的一种情绪失衡,也是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紧张。 在转型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原先的社会保障“安全网”被打破了,新的“安全网”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育、医疗、 养老 的市场化改革在为人们增加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活不确定性。一旦人们对未来生活少了底气,就会认为有了“钱”才有“前”(途),对“财富”的渴望和崇拜就与日俱增。 让人们摆脱财富焦虑,应在提高工资水平上下功夫,也应在控物价、抑房价方面下狠力。 “对留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房子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去年,在北京工作两年多的吴诤,买了东四环外一套小户型二手房,“每月还上万元房贷,一下子抽干了我和女朋友两个人的工资。” 吴诤说:“虽然也可以租房子住,但在四环边上,60平方米的小居室,一个月的房租得四五千元。与其把房租‘白白’交给房东,还不如咬牙把房子买下来。况且,将来结婚生子,60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够住,换来换去,也很麻烦。”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覆盖面有限,中等收入群体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等政策,成了“夹心层”。 吴诤认为,让“夹心层”摆脱财富焦虑,就要做好“加减法”,不仅要建立工资正常增收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还要做好“减法”,政府创造条件减轻都市人的生活压力。比如,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让更多年轻人享受到保障性住房的“阳光”,“一旦买房压力小了,财富焦虑就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 从根本上讲,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公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规避财富焦虑的根本举措。 应当承认,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拼家世”、“拼关系”、“拼资源”……有人钻制度、法律的空子,一夜暴富;有人加班加点,早出晚归,却还是入不敷出。这样的情形,加剧了人们的焦虑情结。应加快建立真正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畅通向上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看得见未来,稳定生活预期。针对城乡中低收入人群,政府要切实加大在推进教育公平、深化医改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同时,还要丰富理财品种,拓展理财空间,给老百姓投资创富的机会,增加财产性收入,不让手里的财富一再缩水。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令案的准官方反响——《人民日报》的一篇怪文章
热度 10 BMK 2013-5-10 22:51
朱令案的准官方反响——《人民日报》的一篇怪文章 昨天( 2013 年 5 月 9 日),《人民日报》第五版“评论”版发表了一篇与朱令案有关的文章——《朱令案,公开是一剂解毒的良药》。这篇署名陆侠的文章,有些地方让我看不大懂,特向诸位博友请教。抄录如下。文章的开头说: “一个多月来始终身处舆论焦点的朱令中毒案, 5 月 8 日有了权威部门的声音。北京警方法人微博‘平安北京’发布消息称,对案件‘仍未获取认定犯罪嫌疑人的直接证据。碍于证据失灭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连日来始终关注此案的公众,终于看到了权威部门的公开回应。” 本博按:这篇文章前的提要说:“唯有以公开保证公正,以透明确保清明,法律的权威才能树立,政府的公信才能增强。”自从 CCCP 的最后一任总统戈氏提出公开化以来,公开二字似乎成了一个敏感词。这篇文章打出公开的旗号,让人兴奋。然尔,“权威部门的公开回应”竟然是“碍于证据失灭等客观因素,此案最终无法侦破”。这种近乎耍弄幼儿的“回应”敢于出笼,真是公然强暴“公开”两字。众所周知,朱令被毒案的作案条件极为苛刻。强力部门的技术手段在维稳方面的表现又十分出色。据我所知,从国外进口及自行研制的技术保障手段十分到位,怎么到这个并不复杂的案件面前就“证据灭失”“无法侦破”了呢? 文章接着说: “尽管如网友所言,在‘民间断案’经年累月地发酵升级之后,这份迟到的回应确实有些姗姗。但北京警方敢于 直面这一积年已久的刑事案,并作出了自己的说明,这对 19 年悬而未决的朱令案而言,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态度、一个可以期待的开端。 本博按:“民间断案”之说,用于朱令案真是轻浮到了极点!此案在舆论的压力下有这么一个所谓的“回应”,让我欲哭无泪。文章说这是“无疑是一个可取的态度”让我不能同意,但说它是“一个可以期待的开端”,似乎又想让公众不要完全失望。 文章又说: “不透明是‘阴谋论’的温床,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沟通的不畅更容易引发人们的集体负面揣测。具体到朱令案,因为缺乏权威信息,围绕着扑朔迷离的案情,真假难辨的种种内幕,各种罪行的严厉指控,‘舆论审判’的偏激情绪,‘权大于法’的揣测推断,让社会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也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 本博按:这段话除了最后一句“ 透支了人们对司法的信心”有点人味外,皆不足观。(未完) 说明:这两天,我正在主持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今天,会议代表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有些还来自国外。明天一早有开幕典礼,所以这篇博文不能写完。请关心的网友们原谅。
11629 次阅读|19 个评论
[习博]人民日报刊文中国对日再议琉球悬案
冯用军 2013-5-9 15:21
随着中国国内矛盾的稍显缓和(和谐社会、习总领导下的更加务实和平民化的政治文明等)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盛,特别是中国海空天陆军事实力的不断跃升,现在开始走出“韬光养晦”的战略预设而转向“积极防御”,不仅被倭国侵占的琉球需要再议,被印度吞并的锡金和 阿鲁纳恰尔邦 也可以再议,连海参崴、 唐努乌梁海 等将来也必须再议,这些有些是中国的藩国,有些本身就是中国的领土。 附录参考文献: 1972年日本外务省发表《关于尖阁列岛主权的基本见解》,声称:“该列岛向来构成我国领土西南诸岛的一部分,而根据明治二十八年五月生效的《马关条约》第二条,该列岛并不在清朝割让给我国的台湾、澎湖诸岛内。”这成为日本所谓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之一。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关于《马关条约》及其第二款   《马关条约》第二款第一项、第三项对同时让与的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的地理范围有明确的界定,为什么仅对“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进行了模糊表述?从日方公开的有关《马关条约》交涉议事录的记载,我们可见日本政府在条约中模糊处理台湾附属岛屿的用心。   1895年6月2日中日签署《交接台湾文据》前,关于台湾附属各岛屿包括哪些岛屿,成为双方讨论的焦点。当时日本公使水野弁理和清政府全权委员李经方之间讨论的纪要收录于日本公文书馆,并见于日本学者滨川今日子所著《尖閣諸島の之領有そめぐる論点》一文中。在会谈中,李经方担心日本在日后将散落于福州附近的岛屿也视为台湾附属岛屿而对中国提出岛屿主权要求,于是提出是否应该列出台湾所有附属岛屿的名录。水野回复说,如果将岛名逐一列举,难免会出现疏漏或涉及无名岛屿问题,如此一来该岛将不属于日、中任何一方,从而带来麻烦;有关台湾附属岛屿已有公认的海图及地图,而且在台湾和福建之间有澎湖列岛为“屏障”,日本政府决不会将福建省附近的岛屿视为台湾附属岛屿。鉴于日方的表态,李经方同意对台湾附属各岛屿不逐一列名的处理。   水野谈话表明,日本政府承认台湾附属岛屿已有公认的海图及地图,因而不需要在接管台湾的公文中列出钓鱼岛列屿,从这一点看,日本政府实际上承认钓鱼岛列屿是台湾附属岛屿,因为钓鱼岛列屿在公认的海图及地图上早已标明它属于中国;另一方面,这段对话还表明,日本政府会谈代表水野有意隐瞒另一个事实,即在《马关条约》签署前3个月,日本政府已召开内阁会议秘密将钓鱼岛编入了冲绳县。   1885年至1895年的10年间,冲绳地方政府一直图谋建立“国标”,从而将钓鱼岛纳入其管辖范围,但日本政府鉴于钓鱼岛为“清国属地”,一旦建立“国标”,恐引起清国警觉和争议,因此始终未予核准。当甲午战争日本即将获胜之际,日本政府感到攫取钓鱼岛列屿时机已到,于是在1895年1月14日召开内阁会议,秘密决定:钓鱼岛等岛屿“应按照该县知事呈报批准该岛归入冲绳县辖,准其修建界桩”。事实上,关于在钓鱼岛修建界桩,冲绳县并未立即执行。据井上清教授披露,直到1969年5月5日,冲绳县所属石垣市才在岛上建起一个长方形石制标桩。日本内阁会议的这一决定是密件,过了57年后,于1952年3月在《日本外交文书》第二十三卷对外公布,此前清政府以及国际上完全不知情。   既是如此,在很长时间内,日本政府并未公开宣称对钓鱼岛拥有主权。1896年3月日本发布名为《有关冲绳县郡编制》的第十三号敕令,明治天皇并没有将钓鱼岛明确写入。而第十三号敕令却被日方视为其拥有钓鱼岛主权的依据之一,显然是欺骗世人。   日本“窃占”钓鱼岛绝非什么“和平方式”,而是近代殖民侵略的产物,是甲午战争中日本战略的一环。正是基于侵华战争胜券在握,日本内阁才抢先窃据钓鱼岛,接着才有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正是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力图以所谓条约形式,实现其对钓鱼岛“窃占”行为的“合法化”。这一历史过程是清楚无误的,是史家的共识。    二、钓鱼岛早就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   根据中国历史文献记载,“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这一事实,是明确无误的。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成书的《日本一鉴》,由“奉使宣谕日本国”的郑舜功撰写。该书明确记录了从澎湖列屿经钓鱼岛到琉球再到日本的航路,其中特别记录钓鱼岛为中国台湾所属:“钓鱼屿,小东小屿也。”小东岛是当时对台湾的称谓。上述航路,不仅准确记录了钓鱼岛与台湾岛等岛屿之间的地理关系,而且明白无误地指出钓鱼屿是台湾所属小岛。《日本一鉴》是具有官方文书性质的史籍,它反映出明朝政府早已确认钓鱼岛列屿是属于台湾的小岛群。   在明清两代,台湾属于福建省辖地。光绪十一年(1885),鉴于日本和西方列强对台湾的觊觎和侵略,台湾防务形势严峻,台湾在行政上以一府的地位难以应对,清政府决定在台湾建省。建省以前,钓鱼岛列屿作为台湾府所辖之岛屿纳入福建海防范围。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僚郑若曾著《筹海图编》,其中《沿海山沙图》中记录了台湾、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属于福建海防范围。万历三十三年(1605)徐必达等人绘制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及天启元年(1621)茅元仪绘制的《武备志·海防二·福建沿海山沙图》,也将钓鱼岛等岛屿与台湾岛作为同一个防区划入中国海防范围之内。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黄叔璥任清政府第一任巡台御史,乾隆元年(1736)他“以御史巡视台湾”身份作《台海使槎录》(又名《赤嵌笔谈》),其卷二《武备》列举了台湾所属各港口,不仅将钓鱼岛视为中国海防前沿要塞,而且表明钓鱼岛在行政上早已属于台湾府管辖。   《台海使槎录》是公文文书,其影响甚广,此后史家多有引用,如乾隆年间的《台湾府志》,基本引用了上述内容:“台湾港口”包括“钓鱼台岛”。类似记载在其他官员的公文文书中也屡见不鲜,如乾隆十二年(1747),时任巡视台湾兼学政监察御史范咸著《重修台湾府志》明确指出,钓鱼岛等岛屿已划入台湾海防的防卫区域内,属于台湾府辖区。同治十年(1871)刊行《重纂福建通志》,其中《台湾府·噶玛兰厅》载:“北界三貂,东沿大海……又山后大洋北有钓鱼台,港深可泊大船千艘。”类似记载见于余文仪著《续修台湾府志》、李元春著《台湾志略》以及陈淑均纂、李祺生续辑《噶玛兰厅志》等史籍中。   此外,法国人蒋友仁1760年绘制了《坤舆全图》,其中《台湾附属岛屿东北诸岛与琉球诸岛》中有彭嘉、花瓶屿、钓鱼屿、赤尾屿等,把上述各岛屿均置于台湾附属岛屿中。日本人林子平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所附《琉球三省及三十六岛之图》,图中绘有花瓶屿、澎佳山、钓鱼台、黄尾山、赤尾山,这些岛屿均涂上中国色,表明为中国所有。1809年法国人皮耶·拉比和亚历山大·拉比绘制了彩图《东中国海沿岸图》,图中将钓鱼屿、赤尾屿绘成与台湾岛相同的红色,将八重山、宫古群岛与冲绳本岛绘成绿色,清楚地标示出钓鱼台列屿为台湾附属岛屿。   综上所述,尽管日方力图割裂钓鱼岛与中国台湾的历史联系,并一再否认《马关条约》中的“台湾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但大量历史文献表明,中国政府将钓鱼岛纳入台湾辖下,从海防和行政两个方面都对钓鱼岛实施了长期的有效管辖,钓鱼岛不是无主地,而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列屿不仅有中国渔民长期经营,而且至少从明代中叶开始就纳入中国政府的海防范围,由中国政府采取了实际管辖措施。这一历史事实,比日本所称1895年1月内阁决定窃据早了三百几十年。    三、钓鱼岛与甲午战争及“冲绳处分”   日本内阁秘密将钓鱼岛列屿划入冲绳县管辖,与甲午战争有关,也与日本的“冲绳处分”有关。冲绳本是琉球王国所在地。琉球王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明初即接受明朝皇帝册封,是明清时期中国的藩属国。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派出册封使到琉球,此后历代册封使不绝于途。日本幕府末期,日本与琉球相邻的岛津藩主强迫琉球向自己进贡,但琉球王国照旧向清政府纳贡称臣。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明治政府开始显现军国主义倾向,矛头指向朝鲜、琉球和中国。此后,日本利用各种借口侵略琉球、朝鲜和中国的事件时有发生。1872年日本利用琉球漂流民在台湾南部被所在地居民杀害一事,向清政府问罪。口实有二:琉球民是日本属民,台湾南部“番地”是无主地。日本派出的交涉使把清政府总理衙门大臣说的台湾番地是“政教不及之所”,偷换概念,变成“政权不及之地”。1874年日本蛮悍地派兵侵入台南,引起中日之间严重交涉。那时候,日本国力尚不能与清朝抗衡,在取得清朝50万两白银赔款后退兵。征伐台湾与侵略琉球是同时进行的。1874年2月日本政府通过的《台湾番地处分要略》提出,阻止琉球向清政府进贡“可列为征伐台湾以后之任务”。1875年,日本天皇强令琉球断绝与清朝的册封关系。1877年底,清政府驻日公使何如璋在东京考察了琉球问题后指出:“阻贡不已,必灭琉球;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台澎之间,将求一日之安不可得。”1878年10月,何如璋向日本外务省发出照会,谴责日本阻止琉球向清朝朝贡为“背邻交,欺弱国”,是“不信不义无情无理”。1879年,日本政府以武力派往不设军队的琉球,将琉球国王强行解到东京,吞并琉球王国,将它改名为冲绳县。这在日本历史上美其名曰“琉球处分”。   日本此举立即引起了清政府的抗议。中日之间由此展开了琉球交涉。日本提出了“分岛改约”方案,即把宫古、八重山群岛划归中国,琉球本岛以北诸岛归日本,试图诱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吞并琉球,但必须以修改中日《修好条规》为前提。《修好条规》是1871年中日之间缔结的建交条约,是一项平等条约。所谓修改条约,即是清政府允许在《修好条规》中加入日本人在华“一如西人”,享有与欧洲人在华通商“一体均沾”的权利。清政府提出了三分琉球的方案,即北部原岛津藩属地诸岛划归日本,琉球本岛为主的群岛还给琉球,并恢复琉球国王王位,南部宫古、八重山群岛划归中国,待琉球复国后送给琉球。1880年,清政府正在处理在伊犁问题上与俄国发生的纠纷,准备对日退让,便与日本议定了分岛改约方案。中方随后认识到分岛改约方案无助于琉球复国,改约徒使中国丧失权利,分岛改约方案未及签字。1882年—1883年间,中日就此问题的谈判仍在进行。在讨论重新签订中日《修好条规》时,清政府再提琉球问题,日本外相表示把修改贸易条款与琉球问题分开,清政府谈判代表反对。问题一直拖下来。直到1887年,总理衙门大臣曾纪泽还向日本驻华公使盐田三郎提出,琉球问题尚未了结。但日本已经把琉球据为己有,对清政府的态度就不管不顾了。琉球处分问题在中日之间成为一个悬案。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1885年—1895年之间日本政府(包括琉球政府)商讨在钓鱼岛设置“国标”以及把钓鱼岛列屿划归冲绳县的问题。在钓鱼岛设置“国标”以及把钓鱼岛列屿划归冲绳县是与日本完成攫夺琉球并进而指向台湾联系在一起的。   《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没有能力重提琉球,台湾以及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琉球就被日本夺走了。但是,1941年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废除《马关条约》。随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做出了战后处置日本的规定,日本天皇接受了这些规定。依照这些规定,不仅台湾及其附属诸岛(包括钓鱼岛列屿)、澎湖列岛要回归中国,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琉球问题也到了可以再议的时候。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
个人分类: CNPI中国国家国力研究院|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像毛主席那样热爱学习
热度 3 毛宁波 2013-5-3 15:40
井冈山大井毛泽东旧居门前,有一块大石头,当年毛泽东经常坐在石头上读书、看报、批阅文件、思考中国革命的命运和前程。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块石头为“读书石”。   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承载着一代伟人在艰难岁月里求索不止、奋斗不息的感人故事,见证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走到哪里就把学习思考带到哪里的可贵品质,也以无言的方式告诉人们一个朴朴实实的道理——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成就伟大。   毛泽东酷爱读书,终生与书为伴。可以说,凡是他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都有他读书学习的生动故事。小时候,他在放牛时看起书来,牛跑去吃了人家菜园里的菜,自己还浑然不知。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的封锁,没有书报可看,每当从小商小贩手里弄到一些过期的报纸,毛泽东脸上总会露出喜悦的光彩,急切地接过报纸阅读起来。长征路上,有时患病躺在担架上,或骑在马背上,他仍然坚持读马列的书,自嘲地说自己是“马背上的马列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在外出巡视的火车或飞机上,依然手不释卷,甚至办公室、卧室、厕所、游泳池,到处摆放着书,以备随时翻阅。他在临终的前一天,已经不能说话了,还以微弱的手势示意身边工作人员给他读报纸,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描述:“我们来到毛泽东的书屋,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上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一个人在孩童时期,在最艰难或最辉煌的时候,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都能一以贯之地坚持读书思考,真正把渴求知识、探求真理融入到生命之中,那就没有攀不上的高峰,没有成就不了的伟业。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学习的民族。“孔子学而不厌”、“颜回以学为乐”、“孟子随母三迁而学”的故事千古传颂,“凿壁偷光”、“萤入疏囊”、“悬梁刺股”的勤学范例妇孺皆知,圣贤们劝学的名言警句字字珠玑、振聋发聩。在伟人毛泽东的身上,既集中体现了古老民族勤奋好学的传统美德,也充分表现出当代共产党人为振兴中华而求知进取的远大志向。毛泽东曾经说过,有的人学习看起来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将来穿衣吃饭,为了自己的小家庭,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是很没有出息的。他在小学读书时,就为自己起了“子任”的笔名,表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和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崇高理想。他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和同学们约定了“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庭琐事。后来他和国际友人谈到,他和朋友们只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这里的“谈”与“不谈”,凸显了毛泽东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鸿鹄之志。对于毛泽东来说,学习就是战斗,思想就是武器。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他随身带着可以装“文房四宝”的土布口袋,每到一处总是先摆好笔、墨、纸、砚,以便随时学习、工作和写作,他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四大家族。”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大力倡导学科学,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他领导中国人民打的第一个科学技术漂亮仗,就是成功试制和发射了“两弹一星”。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毛泽东善于从大量的阅读物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学习钻研最需要、最管用的东西,善于把“有字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一道去读,善于从理论和知识的海洋中找到登高望远的思想阶梯,真正是学用结合的光辉典范。当反动势力举起屠刀,砍向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一时间上海、广州、武汉等地血流成河的时候,他读懂了“白色恐怖”这本书,响亮地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使之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根本战略。在城市武装暴动一再失利,党及其所领导的武装不停地转移撤退,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毅然率红军到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指引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者们看到的是眼前的困难,善于读书思考的毛泽东则透过这些困难洞悉时代大势,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象比喻,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使红军坚定了必胜信念。红军初创时期,大家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也不懂得游击战法,毛泽东把钻研《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和总结实战经验结合起来,概括了朗朗上口的“十六字诀”,被工农武装运用得出神入化,创造了一系列以弱胜强的战争神话。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速胜论”、“亡国论”等错误论调,毛泽东深度解读抗战这本大书,科学预见这场战争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断定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进而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原则和战略战术,拨正了抗战的航向。毛泽东善于从古代语言、外国语言和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其语言艺术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同一件事情、同一个道理,一经他之口说出、他之笔写出,就具有了非凡而独特的魅力,晦涩难懂的理论、博大精深的哲学、生死对决的军事、庄重严肃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可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地表述,让老百姓都能够听得懂、记得住、会运用,从而成就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成就了中国革命。   毛泽东为我们树起一座读书的丰碑,“读书石”具有永远的昭示作用。   读书无需太多投入,不必讲究环境条件,有一本书,坐一块石头上或一片草地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就足够了。   常听到有人说工作忙没时间读书,理由看似充分,实则是一种托辞。毛泽东一生叱咤风云,不可谓不忙,他能做到的,我等按说不应该有什么问题。这里的关键,是要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习惯来培养,当作一种精神需求来满足,当作人生进步的阶梯去攀登。一个人如果心无定力,终日为应酬吃喝所累,为声色犬马所迷,为身外之物所惑,为人情世故所困,那就永远不会收获阅读的喜悦和成就。   读书是需要胸怀、境界和高度的。站在民族的、人民的和党的立场上去读书学习,就会有“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博大理想,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气概,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伟气魄。只为一己私利而读书,两眼盯着乌纱帽、黄金屋、颜如玉,一旦“小九九”如愿就会把书抛到脑后,这样的人永远脱不去俗气,也永远读不出书的真滋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读书人,由内而外透出一种高雅气质,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艺高人胆大,他们或在国家危亡时力挽狂澜,或在民族振兴中大显身手,或在真理的探求上矢志不渝……这样的读书人才称得上“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凯勒说“一本好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上,我们需要读的“好书”有很多,需要闯过的“狭隘的地方”也有不少,只要我们善于从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努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思考和创造,中国这艘巨船就一定能够驶向“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这些“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想要自己的人生不同凡响,就请选择阅读吧,书籍会使我们的生命阳光灿烂,会让我们的前路风景如画。   想要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就大兴学习之风吧,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大量涌现,美好的“中国梦”就会早日实现。
个人分类: 其他|1838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民日报凭什么盖一个楼要花50亿呀!
热度 20 xiaoyanghe 2013-4-13 11:11
惊闻网上传言,人民日报斥资 50 亿大洋,盖一栋新的报业大楼。一份人民基本上不看也不订阅的报纸,何德何能?居然要花这么多的银子? 莫非天朝已经是银子多得心里发慌了?要知道,还有很多的人衣食堪忧,还有很多的孩子,就连一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呀! 网友们很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栋楼的长相。我心疼的是那白花花的银子! 权力没有约束,就是这样的结果。据说前几年各高校为高等教育大跃进所贷的数千亿大洋,也不必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不都是你我买单? 要想了解人民日报的光荣历史,强烈建议您阅读前几年祝华新的大作: 《人民日报 : 叫一声同志太沉重》
个人分类: 时政|3178 次阅读|32 个评论
[转载]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JYH64J98Y99H 2013-4-8 18:38
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2013年4月7日,海南博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3年04月08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尊敬的各位元首、政府首脑、议长、国际组织负责人、部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各位成员,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椰风暖人,海阔天高。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海南岛,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我感到十分高兴。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12年来,博鳌亚洲论坛日益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论坛。在中国文化中,每12年是一个生肖循环,照此说来,博鳌亚洲论坛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希望能更上一层楼。    本届年会以“革新、责任、合作:亚洲寻求共同发展”为主题,很有现实意义。 相信大家能够充分发表远见卓识,共商亚洲和世界发展大计,为促进本地区乃至全球和平、稳定、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遍布全球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几十亿人口正在努力走向现代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同时,天下仍很不太平,发展问题依然突出,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整体复苏艰难曲折,国际金融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上升,各国调整经济结构面临不少困难,全球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洲发展同其他各大洲发展息息相关。亚洲国家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促进了世界发展。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共克时艰,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0%,给世界带来了信心。亚洲同世界其他地区的区域次区域合作展现出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亚洲要谋求更大发展、更好推动本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需要爬一道道的坡、过一道道的坎。   ——亚洲发展需要乘势而上、转型升级。对亚洲来说,发展仍是头等大事,发展仍是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键,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亚洲稳定需要共同呵护、破解难题。亚洲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都有所表现,实现本地区长治久安需要地区国家增强互信、携手努力。   ——亚洲合作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加强亚洲地区合作的机制和倡议很多,各方面想法和主张丰富多样,协调各方面利益诉求、形成能够保障互利共赢的机制需要更好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充实内容、深化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长期以来,各国各地区在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方面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对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 要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要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保障。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使亚洲变革和世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 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第三,着力推进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利益交融,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要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衡发展,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要积极创造更多合作机遇,提高合作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多作贡献。   第四, 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我们要秉持开放精神,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共享发展资源,推进区域合作。进入新世纪10多年来,亚洲地区内贸易额从8000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美元,亚洲同世界其他地区贸易额从1.5万亿美元增长到4.8万亿美元,这表明亚洲合作是开放的,区域内合作和同其他地区合作并行不悖,大家都从合作中得到了好处。亚洲应该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稳定和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域外国家也应该尊重亚洲的多样性特点和已经形成的合作传统,形成亚洲发展同其他地区发展良性互动、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是亚洲和世界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   去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我们也认识到,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我们将大力促进亚洲和世界发展繁荣。新世纪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贸易额由1000多亿美元增至1.3万亿美元,已成为众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同亚洲和世界的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对外投资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    我们将坚定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努力维护同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坚持劝和促谈,为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作出不懈努力。   我们将积极推动亚洲和世界范围的地区合作。中国将加快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探讨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促进区域内经济融合,提高地区竞争力。中国将积极参与亚洲区域合作进程,坚持推进同亚洲之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区域次区域合作。中国将继续倡导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同各国的双向投资,打造合作新亮点。中国将坚定支持亚洲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开放合作,更好促进本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发展。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中国愿同五大洲的朋友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造福亚洲和世界人民!   最后,预祝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海南博鳌4月7日电)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批评苹果售后服务的外部效应
热度 3 yuliping 2013-3-28 22:15
苹果确实有问题,应该反省,这一点不要怀疑。 最高兴的是三星,相当于给三星公司做广告。目前国内苹果的最大竞争对手就是三星,日本手机在中国基本全军覆没,稍微好一点的是索爱,但份额并不高。 国内手机厂商似乎沾不到光,也许 HTC 、小米之类的要小开心一下。 中国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拿苹果开刀,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进口商品的一种抑制信号,对其他进口品牌也是一种警告。 也许是国内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市场重新洗牌的前奏。 感觉这次人民日报代表人民了,千万别小看了人民日报的威力,苹果别以为这是一种炒作,会摊上大事的。 2013.3.28俞立平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3456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民日报发表笔者观点文章:建设美丽中国要正确理解城镇化
热度 2 蒋高明 2013-3-24 00:22
建设美丽中国要正确理解城镇化 ​ 蒋高明 2013年03月23日16:53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蒋高明:建设美丽中国要正确理解城镇化--理论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载网址: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3/c40531-20891958.html ​ ■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似乎离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距离。城镇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随心所欲的造城运动,大干快上搞城镇化,必将后患无穷。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城镇化将使我国原本十分紧张的粮食供应安全问题和生态问题雪上加霜。 目前一些地方搞城镇化,是以消灭农村为目的的。农民得不到现金补助,其回报就是至少六层高的回迁楼房中一套100至120平方米的住房。新楼占据的是良田,拆旧房腾出的土地搞商业开发了。这样的城镇化继续加大了耕地压力,且农民上楼后无法从事农业生产。 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其代价是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和70%左右的可用水资源,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欧美的2至3倍,商业化种子价格是传统种子的数倍。 虽然我们实现了粮食“九连增”,但进口粮食数量也是直线上升的。大量农民离土后,如果土地没有人伺候,满足粮食供应就只有求助于其他国家,这是非常危险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是消灭农村,而是形成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城镇化应该以农民为本,发展低成本的就地城镇化。建议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不要搞英美那样的大城市化,而应因地制宜实行就地城镇化,将村落发展成微型城市,建设美丽小镇。政府可帮助农民统一解决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燃气、网络、电力、电话、银行、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农民不必上楼,既节约了土地,又方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稳定种粮大军,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农户散落在农田中,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因为食物生产者没有离土,人勤地产,就可以少用化学办法乃至转基因控制病、虫、草害,杜绝食物生产的多种危害,同时带动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花卉、宠物生产、休闲、物流、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养老、保险、教育、金融、电信等产业的深入发展,带动就业。 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发展适度的合作化,将农业补贴资金直接与粮食产量挂钩,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并完善监管机制。除保留少量的化肥外,抛弃或限制农药、农膜、除草剂、添加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应用生态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减小劳动强度,让耕者有其利,享受国民待遇。 让更多的人口分布在食物生产的第一线,避免了过度大城市化带来的弊端。发展生态农业,在食品生产、运输、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有害物质使用,从而使已有的城市化人口得到较为满意的食品。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美丽小镇研究院院长)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19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社论: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hucs 2013-3-18 16:45
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 (社论) ——热烈祝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2013年03月18日04:31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负13亿人民重托,积极履行神圣使命,第十二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 北京 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依法履职的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致以崇高敬意! 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处在历史关键节点上,这次大会的议程十分重要,事关改革发展全局。会议期间,代表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依法行使职权,使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总结了五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会议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证。这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必将进一步鼓舞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胡锦涛 同志担任国家主席10年间,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十一届 全国人大常委会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行使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展现出巨大的优势和蓬勃的生机活力。 以两会胜利闭幕为标志,新的奋斗征程已经开启。在这次大会上,实现中国梦,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传承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13亿中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得出一条重要结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必须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主要任务。面向未来,我们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更有力的法制保障;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要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只有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才能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我们相信,十二届全国人大必将忠诚秉持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贡献。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奋力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杨磊、闫嘉琪)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0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国爱肝日 3月18日
xupeiyang 2013-3-18 08:21
爱肝,戒酒 3月18日是第13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为了爱肝,我们戒酒一天。”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和工作节奏加快,喝酒、应酬越来越普遍,压力倍增的不仅是人们的精神状态,还有肝脏。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等“富贵病”以迅猛势头闯入寻常百姓家。为健康,科学戒酒,关爱你的肝。 【为了肝,我们戒酒一天】今天是全国爱肝日,今年主题是“为了爱肝,我们戒酒一天”。酒精进入体内90%以上通过肝脏代谢。正常人平均每日饮40—80克酒精,10年后会出现酒精性肝病变,如平均每日160克,8—10年会肝硬化。所以,为了肝,为了健康,为了家人,戒酒吧!via @ 人民日报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3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士后当中学老师 深层次原因探讨之一——选择
热度 1 derek1840 2013-3-15 15:00
放弃做博士后去当中学老师,从中科院博导到人民日报,似乎都很惋惜。一个是惜“才”,一个是惜“财”。虽然座位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站在自己的座位上来讲自己的话。都没有站在博士后自身的位置上去想一想,或者试一下想一想。本文作者尝试从博士后的自身出发,来探讨当下的环境,当下的气候和当下的选择,不光是他个人的,还有其他博士后的。我们先从几个问题来出发。 中国人做事都求目的,那么读书读到博士,为了什么?这是每一个读博士的人都绕不过的问题。我觉得有几条,一个是为了做学问,一个是追求真理,还有一个是有一条好的出路,要么升官、要么发财,最不济要有一个好工作。我想大家的正常的目的可能无怪乎这三条。 客观地说,中国的孩子,过去的和现在的,也包括我们自身,从读书开始即没有太多的爱好、乃至兴趣,依靠层层考试,层层筛选,大浪淘沙。为求学问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的是执着;为求真理者,归纳、演绎、思辨、逻辑、推论、求证,万里长城万里长,百世科学百世穷,追求真理的道路往往是曲折和艰难的。为的是探索;为求一条好出路的,读书即是为了出路,读的时候就看着出路,如果有一条能够符合自身要求的路,为什么不选呢?毕竟,他们为的是生活。 读书很辛苦,能够读很多年书更辛苦,能读书读出一个模样,读到博士毕业更更辛苦,个中滋味,经历过的不容说,没经历过的可以想。十年寒窗为一朝,闻鸡起舞叹星寥。旧梦相连冷汗起,清晨鬓霜酹滔滔。能够耐着性子读到博士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而这些人完成了博士的学习,他们面对的是什么呢? 求学问的,在不断的追求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的先辈很多人的确创造了丰富的知识财富,乃至学问遗产;也发现我们当代也有很多真正追求学问的老师和学者。这些人是对这些要读博士和读完博士的人的一种鞭策,也是他们读书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盏指路的灯。当然,更多的时候他们发现,过往和现在,有很多庸庸碌碌无为的人,也号称学问家;还发现有很多人有一点学问的被说成很大的学问,还发现有很多人利用自己的影响界定了学问圈,顺之者昌,逆之者王。换言之,真正有大学问,而不计公明者,行大道而不计小利者,天下之大,寥若晨星。 求真理的,亦是如此! 上述两类博士,面对如此之同仁和如此之环境,年轻人的激情和梦想和现实的碰撞必然铿锵有力,理想再丰满,现实却如针尖,年轻人何去何从,答案何需选! 求出路的博士,要的是现实,是实在!象牙塔里的风景画固然美好,博士们要生存,要活下去,有多少象牙塔能容下今天这么多博士,无论学术多么优秀,没有圈子的庇佑,没有持久的恒定支撑,没有抵制大千世界物欲横流、人欲滔滔的定力,终归是要有基本的生活条件,而这些从何而来? 选择,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任何人而言都非常艰难,正如选择读博士学位,却没有选择直接去工作一样,博士生毕业以后,完成了自身的学业和学术历程,他是一个成功的人。更进一步说,如果有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的发表,他就是一名优秀的博士。也许有人慨叹,少了一个优秀的学术人才,科学界就会少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试想如果博士后要的是生活,他也不可能成为科学家,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是放在如何生活,或者生活的更好上,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扪心自问,试看今天的学界,能够沉下来真正搞学问,真理的又有多少?今天的学界,有想法的不让搞、有本领的不能搞(没有支撑)、没想法的吓唬搞(有科技控制权)的现象又有多少,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一蹴而就能去掉的。 惜“才”的导师大可不必,人各有志,能把学问做成像模像样的人,做什么都大可放心,差不了的。惜“财”的人却要好好想想,既然担心钱花了很多,担心浪费,那为何不想想办法,减少浪费,不要浪费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房地产下的众生百态乱评——太有才,没忍住就转了
worthy2 2013-3-13 15:24
关于楼市和房价的一些浅见,我在去年那篇啰嗦帖子里已经痛痛快快讲了一遍,无需赘言。也算有幸又勉强地言中了去年的房地产走势。(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1004963-1.shtml#fabu_anchor)当时的结论是,会有小跌,但是面对日新月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成本,那点跌幅实在算不了什么。   说实话还真希望自己失算,毕竟,本人一介书生,酸腐气甚重,不管出于私心公心都一直非常天真地赞同杜工部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是皮毛骨肉血,何必把天下弄得这么慌乱呢。   谁都别拿自己当内行   理性和感性作出的选择通常是不一样的。高房价前世扑朔,在此不论。业内常以03、05、07年为节点,断代房价疯长的过程。直至2010年开始,温相两年内五次明确提出“房价合理回归”,鄙人为温公亲民作派躬身疾苦所感化,恍惚间以为中国的房地产真的会回归“总理价”,内心里袖手观望坐等房价下跌的梦很美满。“ 史上最严厉调控”一时势大,连人民日报都赤膊上阵,斥责某些开发商“干扰房地产调控”。当是时也,“顶风作案”挺着腰子不肯放低身段的楼盘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以降价换销售量的楼盘是米老鼠,怎么看怎么可爱,自然抢购一空。由此可见,中国老百姓真是一群世界上最可爱的人,这种不计前嫌旧恶、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大度性格,佛祖再世恐怕也要自愧不如。   当时一切现实状况和正常逻辑都显示,房价如果还敢涨那才真是见鬼了。不过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个比喻还是很恰当的,房价下跌就像鬼,说的人多,见的人少。即使偶尔羞涩的调低一点,谁也保不齐复辟之后进行反攻倒算,学名是什么来着?对了,报复性上涨。听着就害怕。   认为房价会涨的悲观言论虽表面不受待见,私底下还是明显占了上风。吾辈升斗市民见识鄙陋,你可以嘲笑我们只看眼前,然而事实不断证明,某些“高瞻远瞩”的砖家动辄高呼“史上最严调控”“房价腰斩”“楼市崩盘”的确好不挑逗人心,但总在房价“顽石劲草”般强大生命力下一败再败继而三败,至今挺不起腰杆子来。这么多年来预言房价下跌的言论仿佛受了诅咒,从未真正灵验过。   某有一堂兄,勇者无畏,逆风局势下却敢拍板买房。事实证明,乱拳打死老师傅,内行有时不靠谱!去年不买房,一整年白忙!所以,虽然自己好歹算是大半个内行人了,仍然不敢对鬼神难测的楼市稍有定论。话说回来,总理从来也没说让房价下跌,倒是一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颇耐人寻味。笔者恍然大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谈逻辑和经济学原理什么的纯属扯淡,和谐社会有什么神奇事儿不可能发生呢?涨是必须的,但如果过快只会引起公愤,让房价别乱蹦跶,表示一下政府的诚意未尝不可。反正是你地产商在前线,我卖土地的钱可不能少一个子儿。   吃软不吃硬的民心   可惜地产商也有不识抬举,比如任大炮逢人便鼓吹2013年3月房价暴涨论,结果连累自己先人被汹涌的民意问候了千八百遍,更有才子赠以一联:城荒(磐)潘石屹,国颓人(任)志强。庶民将两位地产大佬视为贪吃蛇,不吞完百姓的血汗,不搞坏国家建设不罢休的反面典型。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却是损不足以补有余。老百姓们其实心里早就接受了这些事实,但是架不住某些人得了便宜还卖乖,还要得意洋洋刺痛民众对于高房价不堪忍受的心脏,让不让人活了!所幸并不是所有地产商都那么傻粗,众怒难犯,票子没少捞,足矣!看任笑话的同时顺从民意来两句国骂,千夫所指,不怕你任大炮不服软松口。   其实,再泼皮的泥鳅也掀不起多大的浪,地产大亨们无可奈何倒也尽责尽力地充当了发泄民意的皮球。任志强几次三番想在京城竞拍地块,号称要建便宜的保障房,然则每每铩羽而归,于是大嚷你看你看是政府不让我建的啊。是否诚心姑且不论,归根到底京城之下哪还有便宜的地块可以用来建保障房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政府出让土地价格已经是一头趾高气扬的大骆驼,在此体格上你再怎么饿,还能把它弄成小马驹?   古之所谓良臣 今之所谓民贼   作为老百姓最关心的房地产总是被时不时推到风口浪尖。国十二条,国十条,国八条,尼玛还呈等差数列,房价是越调越高,调控沦为调戏加调皮,前几天新出来个“国五条”,在政府公信力备受质疑的今天,看看刚过完年就气焰嚣张的楼市就知道有没有人相信那玩意儿了。有人说政府还有后招,我宁愿相信有,虽然跟我中双色球大奖的概率差不多。   十八大上小记者发问说房价能不能降一点,用透着稚气的童声,向“肉食者”们提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还真是童言无忌,不知者不畏啊。无论如何,其精神还是值得表扬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买房难已成全民之痛。领导的回复是: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希望你们小朋友好好学习,房价的问题将来会解决的。至于“将来”是什么时候,领导没说,我猜他自己也没底吧?中国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爱往将来推,莫非“将来”这东西有种神奇的力量,能把问题转化成一坨大粪,再大再臭,假以时日也有自然消失的时候?这番耍花枪的本事,身居庙堂之高的部长给我们漂亮的表演了一回。   那段时间从房叔房婶房哥房姐到房祖宗,你方唱罢我登场,真假参半,闹得是人心浮动,民怨沸腾。幸而官老爷们见势不妙,迅速见招拆招,“禁止以人名查房”可谓釜底抽薪,尽得独孤九剑真传,一招“破查式”破了天下所有“别有用心者”查清官员房产的妄图,端的是厉害了得!不过蚁民们毕竟目光短浅,焉知若无此计,蚁穴足可以溃堤,“房x”们抓不胜抓,说不定衙门上下为之一空,政府机关陷入瘫痪,继而导致我中华民族已经“复兴了62%"的大计毁于一旦!官老爷们如此用心良苦,着实可敬可叹!   摊大饼与城镇化   如今太平盛世,“九成居民自有住房”,“平均资产高达247万”,甚至有观点为中国人以后房太多而发愁,说:中国独生子女1.4亿,他们爷爷奶奶走了留一套房,外公外婆留一套房。 爸妈留一套房,共三套房,找个门当户对的配偶也是三套房,两人再按揭一套房……十多年后,会看到满街手里有六七套房的中年夫妻。 但他们付不起水电费,物业费,只有抛售,于是房价长线必跌。。。我已经麻木到懒得用呵呵来回答了。河北基层农村的一套自建房,能抵得上京城三环的一个卫生间么?中国地域发展的不均衡,从每年春运的如火如荼就可见一斑。嫌房价贵,怎的不回农村原籍弄片宅基地,爱怎么建就怎么建?房子不能随身携带(王八和蜗牛除外),城镇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众多原农业人口前来扎根的阵痛——为蒸蒸日上的房价买单。除了某些城市郊区极幸运地被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规划囊括进去,再多的老家住宅,也是远水救不了近渴。城镇化大约还有10到15年,而中国地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许多人为一个前途,挤破脑袋都要待在北上广,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纷争,有纷争就会有人哭有人笑。所以说楼市还有相当长时间“独孤求败”,足以傲视包括低迷苟活的制造业,惨不忍睹比武大郎的帽子还绿的股市在内的众多行业。   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中国人玩文字的本事冠绝全球,甩老外几条街。国外称“失业”中国叫“下岗”,还得跟洋人骄傲地解释,我们这才不叫失业,只是暂时脱离工作岗位懂么。在中国地产界,发明了“刚需”这个词,老外们很是无法理解,为什么结婚一定要有房子呢?古人强调安居乐业,没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就是无根浮萍,漂无定心。统治者也相信“民无恒产,则无恒心”,给统治造成管理上的麻烦。所以国人一旦发迹,首先做的就是买屋置田。而破落户儿,首先变卖家当田产,最后做的,才是卖祖宅。由此可见,五千年农耕文化残留深入国人骨髓,一时三刻间无法改变。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正是把握了一个好时机。不要骂温州炒房团,我相信换了谁都会毫不犹豫的炒,翻炒,清炒,爆炒,勾芡兑汁房子不愁卖不出去,自有人来买单,这就叫全民炒房,为何独独怪罪温州人?   一直以来调控楼市,最强调的总是 “去投资化”。国民性的缘故,有钱的想着保值增值,没钱的想着先占个窝。一方面加拿大机场从中国公民手中缴获大量准备投资北美楼市的现金,一方面找到在韩国失踪的中国游客,原来是“贪图资本主义社会肮脏的金钱”,结伴去打黑工了。看似无关联的两件事,都反映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畸形现状。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CPI涨幅令人望而生畏,老百姓活的很苦。社会保障这片重灾区些许松动,无济于事。譬如养老保险这玩意,随着“国未福,民先老”的警告声越来越大,没理由不让人捏一把冷汗。届时老龄化严重,经济停滞,国家养老金负担沉重,随时面临崩溃的危险。   有人说中国人没信仰,我说这话错了,中国人的信仰很坚定很专一,就是去他妈的活下去就是王道,对自己有好处的就是对,反之就是错。所以你看不少中国人也会信鬼神,而且有时候不分好坏的信,只要不被害或者有好处,黄鼠狼也是大仙。仔细看看就知道,大多数人是希望神仙保佑,满足自己的愿望,所以说让我给你烧香磕头那可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国人最根性的处世哲学。   单身汉贡献2%GDP   据说“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直是一个标准中国男人的最高理想。现如今热炕头还得排在第一位,才能催生出老婆孩子。最近有项调查显示:中国单身汉对GDP贡献2%,惹得得出该结论的美国教授们眼红不已。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屌丝鄙视老外一下,屌丝为了逆袭高富帅,那得吃多少苦!这2%GDP,浸透多少屌丝们的血和汗啊!   《天仙配》里的董永,自呈家境贫寒,拒绝七仙女的“倒贴”时,第一条理由唱的就是:我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固然是有不少愿意和男方“布衣蔬食,死而无怨”的女人,恐怕大多数还是个希望拥有哪怕是小一点的“蜗居”吧。为免女同胞们说我是个人臆测而产生反感,笔者一本正经查阅了近几年来《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认为房子是结婚必需品的女性由2010年的七成跌至2013年的五成,似乎很是值得屌丝们欢呼雀跃,甚至有必要大赞我女同胞们高风亮节,贤良淑德的。然而细细想来,这其中又有几成女性是因为高企的房价而几乎丧失买房的信心,最终无奈走向妥协的呢?   屌丝的历史重担   好吧,我承认自己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中南海的心,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王道,穷,就得先独善其身,其余的问题,等你“达”了也许可以考虑。说点严肃的。近几年渐渐凸显的“民工荒”也只不过是个很浅显的道理:民工们出来打工赚不了什么大钱了。除非像十几年前我的父辈民工那样每天大白菜汤,每月100生活费,兴许还能存点钱。现在的年轻农民已经没有老民工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还必须面对比那时候高得多的物价和消费水平,与其背井离乡一年做杨白劳,还不如在家乡附近找点类似的活儿做图个生计。   如今知识改变命运俨然是冷幽默,谁不知道现在是拼爹时代。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伴随的是成功学泛滥和社会价值评价单一,即金钱为唯一评价标准。这其实透露出一个极危险的信号:整个社会笼罩在一片急功近利的浮躁空气里,理想早就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殆尽,人性冷漠,只关注自己脚下的衣食荣辱,物质化的浪潮正在吞噬那些仰望星空的年轻人,打断他们心灵的脊梁,教会他们市侩,摧毁他们曾经的理想,造就一个金钱至上的迷梦。   有一点需要知道,如果以2050年中国跻身发达国家序列的规划来看,80后和90后将是中华崛起的主力军,上承改革先驱弄潮儿,下奠国朝复兴大气象,可谓中兴一代,乃能真正光大有我朝以来的基业。然而,想到他们被绑架于区区一套商品房,为之穷尽毕生心血(少数他爹叫李刚或李双江者除外),成为蝇营狗苟之辈,不胜唏嘘。大喊“少年强则国强”云云者有鉴于此,不知对中华民族未来有何高论? 转自 http://bbs.tianya.cn/post-house-418433-1.shtml
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习近平等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民日报:文章大家毛泽东
hucs 2013-2-28 13:17
习近平等当选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民日报整版刊文《文章大家毛泽东》(图)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李双江晚年屡因儿子形象受损 委屈谁解?
热度 1 chile 2013-2-25 12:09
李双江之子(资料图) 点击图片进入: 李双江之子被抓细节:便衣蹲守堵豪车 抓获3男1女 公众人物、成功人士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不只是家庭问题,还关乎一定社会责任 此刻的李双江,一定承受着数倍于普通父亲的煎熬。作为74岁的老人,17岁的爱子继前年无证驾驶、暴力伤人被劳教后,今次涉嫌轮奸案被刑拘,情何以堪?作为知名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晚年屡因儿子之过向受害者公开致歉、形象受损,委屈谁解? 而那位新闻主角,想来也有“做名人之后难”的委屈。此次涉嫌轮奸而被警方刑拘的同时有5人,但公众注意力与舆论焦点,几乎全聚集在李双江之子身上。如果不是名人之后,何至于引来如此关注和舆论压力?未满17岁的少年,照片、名字被不加处理地发布,成长经历、家庭成员被连根扒出,这样的“社会处罚”是否失于公平、有违法规?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身为公众人物、成功人士的家庭,被过度关注、消费,甚至引来标签化评价,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公众人物必然要让渡部分私权空间,社会对他们在孝敬父母、培养孩子、关注公益等方面的社会示范和道德品行,也有更多期许。正因此,公众人物、成功人士对下一代的培养教育,恐怕也不只是家庭问题,还关乎一定社会责任。 作为这些公众人物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且不说父辈的成功经历是孩子最好的成长教材,单看这些父辈,或是达到一定地位、或是握有一定产业,与普通家庭相比,孩子们往往有条件接受最好教育、见更多世面、有更多成功机会——事实上,这些家庭中走出了无数优秀的下一代。 不过,这种家庭下的教育也需更加慎重。孩子们大多不曾经历父辈成功前的艰苦打拼,倘若只展示“成功效应”,恐怕孩子就会误以为,享受“最好”是天经地义、拥有“机会”是顺理成章,有个“好爹”就万事不愁、遇到批评就斥“代沟”“过时”。没有要不到的东西、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势必会把父亲大名当成嚣张通行证、把炫耀财富视为理直气壮、把无视法律看作勇敢者行动,以致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并最终只能害己。而倘若父辈在财富聚敛的过程中有不道德、不正义的成分,在权力的运行中存在违规、犯法,这样的“言传身教”,后果则更加危险。 教育的失败,对孩子来说,是极端不负责;对家庭来说,将带来悲剧;对社会来说,不仅有损公共形象,还易引发群体对立——诸多“坑爹”个案所以升级为社会热点,就与其中夹杂身份、暴力、嚣张等元素有关。更何况,他们所处的时代,还需要纾解阶层分化的心结、搭建社会信任的桥梁。 几年前,李双江夫妇接受媒体访谈,说到培养孩子,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不会过高要求孩子,不期望孩子人生多“成功”,只愿他快乐、自由地成长,有点个性、带点叛逆也是天性。这样的教育观本身并无错,甚至是对传统功利教育的突破和进步。然而,今天再看,应该引起“这一代”更多思考:当“成功”有了更丰富平实的内涵、社会对新生代价值取向与人生选择有了更多尊重、家庭有条件提供更好成长环境时,如何不去误导、松懈引导?在培养价值观、树立是非观、增强道德感方面,我们为孩子、为社会做了什么、该做什么?
2890 次阅读|1 个评论
邓亚萍搞搜索不行
热度 7 xupeiyang 2013-2-18 12:25
【为什么国家队做不好互联网】某国有搜索花费几亿,使用率近乎零。有人调侃说邓亚萍做搜索引擎的难度跟李彦宏要拿乒乓世界冠军差不多。这说明在互联网领域,国家队务必要放下国企惯有的老大身段。让市场的归市场,能进则进,该退则退,把珍贵的纳税人资源用到市场失灵的地方去吧。 http://t.itc.cn/Unumv 小邓太外行,不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快,竞争激烈。人民网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邓亚萍两年花了20个亿未能给其东家《人民日报》带来收益。其实这本就是个烫手的山药,抛去邓亚萍的个人能力不讲,在体制内做新媒体本就难,又要从谷歌、百度口中夺食就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这是一个国家层面的问题,未来是“大数据时代”,它是信息社会运作的必然结果,借由它,人类的信息社会更上一个台阶。农业社会人们以土地为核心资源,工业时代转为能源,信息社会则将变更为数据。谁掌握数据,以及数据分析方法,谁就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胜出,无论是商业组织,还是国家文明。而搜索,是直面用户最直接、最真实的数据采集路径。  "即刻搜索"简史   2010年,人民网推出"人民搜索",使用"goso"域名。   2010年9月,邓亚萍任人民搜索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1年6月20日,运营1年后的"人民搜索"使用新域名"jike"。邓亚萍表示,新域名可以理解为即刻、极客、饥渴等含义。   2012年6月19日,"即刻搜索"全新改版,使用全新商标,突出字母"i"与"即刻"两个字。
个人分类: 网络技术|4560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3-2-17 09:42
当前,社会上有股急躁、焦虑情绪。反映在教育中,反映在学术界,就是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著作、急于评职称、急于拿奖项,甚至假实验报告、假学位论文、假毕业证书也纷纷出笼……这些现象,都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习以为常而不以为怪,恰恰说明了学风问题的严重。 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不慕官位。科学是求真求实的学问,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哪怕一点点成绩,都要下很大功夫。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就应立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成绩,脚踏实地工作,不为窗外的荣华富贵所诱惑。在这方面,范文澜先生和罗尔纲先生可称得上是我们的榜样。上世纪50年代,范文澜先生告诫新来的年轻人,要埋头学问,不要想当官,要想当官就不要到社科院近代史所。近代史所不过一百来人,所长只相当于部队的连长,要当官何必来当连长呢。这是玩笑话,寓意却很深刻。罗尔纲先生也是这样。他在南京一手创办了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当南京市正式任命他为馆长时,他坚辞不就,宁愿到近代史所做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后来,他担任过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两届全国政协委员,虽不能辞,遇到活动却很不适应。而对于学术研究,他却始终追求,终身不悔。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一代大学问家。 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精神。时下流行一句话,叫“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说这是范文澜先生的话。其实这不是他的原话。范文澜先生在近代史所提倡的是,做学问要有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的精神。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是一种借喻,借喻古时庙堂上的祭祀活动。古人学问成就高了,可以入先贤庙,接受后人的供奉,也只能“吃冷猪头肉”。这里指的是身前不图名,图的是身后名。学术研究,就要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有守住清贫的心理准备,在坐冷板凳中追求真知,并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做学问,“要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由博入专,不可急功近利。罗尔纲先生在回复一位研究中国文化史的青年的信中,强调“做学问‘要大处着眼,小处下手’。能大处着眼,为学方不致流于烦琐,而有裨益于世。能小处下手,方不致流于空谈。所以千万不要求速效,要花三四十年读书、积累史料和增进知识的功夫,然后以三四十年做研究的功夫,断断乎必会有大成就的。”这些话,今天看来还是非常切中时弊的。在为学之道上,切不可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短期效应。时间飞逝、时代变化,读了四十年书以后再来写作,在今天已经难以做到。但罗先生认真读书、认真写作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坚持的。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科学家必须是诚实的人,容不得半点造假的行为。抄袭、剽窃,是懒汉,是懦夫。想在学术上求得进步,就要远离抄袭,杜绝剽窃。我们要对学术成果的发布抱着敬畏的心情,抱着谨慎的态度,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137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大学,别因评估乱了阵脚
pikeliu 2013-2-5 17:06
作者: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2-5 9:53:06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人民日报:大学,别因评估乱了阵脚 前不久,被喻为高校“家底彻查”的2012年 学科评估结果 发布。 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高校扬眉吐气,在某些大学排行榜上排名不佳而引发的抑郁一扫而光,称赞本次“官方评估”公正、科学;而有的高校则因结果不尽如人意而略感失望,甚至对评估产生质疑。 这两种心态,都要不得。 首先,评估结果理想的大学不能沾沾自喜,更不能停滞不前。此次评估只是一次关起家门来的“内部体检”,并未提供国内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坐标和位次。在评估中名列前茅固然重要,但中国大学更应放眼世界,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同世界一流大学比一比。有朝一日,当我们的大学生不再选择纷纷出国留学,当大量的留学生奔着高水平的中国大学而来,那才是中国大学学科水平真正提高了的表现。 其次,无论评估指标完善与否,大学都不能被评估结果牵着鼻子走。本次评估受到好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估导向比较正确,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方法,将论文“他引次数”、“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但这一旨在强调学术研究质量的评价方法,却被某些高校钻了空子。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在“他引”上做文章,发动朋友与同事,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的“互引”。如此做法,让人怒更让人哀。“趋利避害”乃人之通性,但如此“爱惜羽毛”的做法,实在有辱大学之名。 当然,不尊重大学评估的做法不可取,但过于重视评估结果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因为,只要是评估,就必须数字化,而一旦数字化,那些没有办法被量化于表格之内的因素就会被舍弃。比如,“学科声誉”到底该占多大的权重;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可如何评价“立德树人”尚难有科学的量化方法。因此,中国大学不能亦步亦趋地依据“评估指标”来指引未来发展,而应耐得住寂寞、舍得花很长的时间,来培养出色的学生、涵养优秀的科研成果,不计一时短长。 因此,我们在呼唤学科评估再科学一点、公正一点的同时,也需认识到任何一项评估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对于大学来说,理性对待评估,放眼长远,去除躁气,保持静气,才是根本。 更多阅读 环球时报:北大清华人大为何“牛” 新一轮学科评估:SCI不再一家独大 教育部公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2013-2-5 16:44:05 laoyipiao 却被某些高校钻了空子。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在“他引”上做文章,发动朋友与同事,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的“互引”。 大学还有廉耻吗,中国的大学校们 2013-2-5 16:40:10 laoyipiao 只要官僚管学术,腐败行为就会贯通一切 2013-2-5 11:42:12 tutusure 我觉得小编挺对的,是拿真正的人民日报压刚才那个混球时报人大校友瞎写的什么人大第三的稿。。。 2013-2-5 11:22:12 hidear 什么科学网小编总是选几十年没说过真话的喉舌报纸为头条新闻? 目前已有 4 条评论
个人分类: 大学的组织与管理|15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关于大学评估的言论
胡业生 2013-2-5 16:22
如何大学评估 人民日报说要辩证看,这不等于废话吗
个人分类: 科学精神|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抗战剧有多少真实性可言?
热度 1 huangyanxin356 2013-2-5 14:09
本文选自王锦思博客及王锦思著作《发现抗战》 九一八来了。不久前,人民日报媒体痛批抗战剧戏说史实:警惕娱乐埋葬了历史。笔者王锦思也深 深认识到,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比,国人常常这样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军事不行看经济,经济不行看体育,体育不行看文艺。即使上述领域自认为都行,也 要让文艺成为最后一道虚设的心理防线。 抗战影视无疑兼具武打片和枪战片的双重功 效,直白简单地使观众得到了娱乐和教育作用,粗浅掌握了有关抗战的启蒙知识。但是这些文艺作品虚构情节,夸大胜利事实,掩饰失败落后,满足超英赶 美、打败日本的急功近利心态,以此扭转历史的遗憾。但是往往曲解悲剧,以戏说历史的喜剧色彩取悦受众,讲究善有善报,功德圆满,清一色是人民战胜敌人,正 义战胜邪恶,以大团圆落幕,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悲悯情怀和哲学深度,跳不出臼套。虽摸不着,不能真看见,但却投资少,见效快。中国人外形与白人相差大, 酷似日本人,于是日本人就一再成为抗战文艺的玩偶和丑化的对象,并勾画了许多智勇双全,堪比孙悟空的抗日英雄,甚至可以达到百战百胜的境地。 中 国人心中的鬼子形象是拿着三八枪、戴着布条军帽、哈着腰偷偷摸摸,最后撒腿就跑或跪地求饶。应该说是历史书和电影、小人书给人们这样的认识。近些年来,抗 战文艺作品高潮迭起,红色经典电视剧荧屏热播。从《烈火金刚》到《小兵张嘎》,从《吕梁英雄传》到《铁道游击队》,都新瓶装旧酒,乔装打扮老剧重拍,引领 人们进入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接受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洗礼。最近又有《亮剑》《番号》等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热播。清一色的胜利轻而易 举,让人们觉得八路军武工队神通广大。 我们的确需要胜利,拒绝失败,以免伤心窝 火。但喜欢胜利并不一定能够永远胜利,回避失败并不一定不会失败。固然小说可以虚构,艺术应该加工。但是把战争当成游戏场和人间乐园,这种浅薄的喜剧方 式,导致被涂指抹粉的英雄丧失了有血有肉的真实,忽视了流血牺牲,戏说了血腥苦难。与其说愚弄了敌人,不如说自欺欺人。只能长自己的虚气,灭不掉敌人的威 风。打败了我们刻画的那种敌人,这并不是历史,抗战无疑也会贬值。其实作品中我军在日军猛攻下损失惨重,真实再现让观众思考也许效果更好,这才是还原历 史。抗战不是演习,不是小说,不是阅兵式,可以从容地戴着白手套,迈着正步,意淫敌人。抗战历史是科学,不全是胜利,不能讲策略和戏说,只能讲真理。 1938 年,昆仑关战役,国民党军队取得战胜日军精锐第五师团的大捷。20世纪80年代,我国花3000万元拍摄电影《铁血昆仑关》,应该有助于了解国民党将士的 丰功伟绩。但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宏志认为,国民党主攻部队10万人攻击日军一个大队800人扼守的昆仑关,47天没有攻下来。他进而讥讽:“连蒋 介石都感到羞耻的一仗,我们却竭力鼓吹,反衬出唱赞歌者是多么地不知羞耻!”于是他极力呼吁禁止放映《铁血昆仑关》,“决策人应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不 可为了某种需要而亵渎历史!”《铁血昆仑关》因此深陷禁宫,无缘与广大观众见面。按照张宏志的想法,只有胜利才能拍电影宣传,那么反映中共领导的战斗的电 影本身就一定胜利了吗? 当年游击战让日军吃了大亏,地雷战的故事也家喻户晓。 电影《地雷战》主题歌唱到:“小河边,大路旁,用地雷筑起万里屏障;山沟里,山顶上,用地雷筑起铁壁铜墙”,让日本侵略军体验到“寸步难行、无法躲藏”的 原因。可是许多亲眼亲身领略过的老百姓并不喜欢。因为生产生活都要走路,踩上地雷就会造成死伤。鬼子不来,还要把地雷起出,然后情况紧急时再下,翻来覆 去,十分危险,有的地方老百姓死伤远远多于鬼子。杨成武将军回忆地雷战时曾说“效果小,不及时,甚至炸到老百姓和自己人。就是打垮了敌人,我们自己不敢硬 扑穷追,怕炸伤自己。” 《铁道游击队》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鲁南地 区工人、农民在津浦铁路线和微山湖上,扒火车,搞机枪,端炮楼,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生动刻画了刘洪、鲁汉、芳林嫂等英雄形象。作者知侠曾与队员们生活 战斗,画作者丁斌曾、韩和平到枣庄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达1年之久。 从《铁道游击 队》中,笔者王锦思得到最初的抗战知识启蒙,从小就渴望同老洪他们过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过一把英雄瘾。我仿佛看见那20响德国驳壳枪、日本歪把子机枪,烤 蓝熠熠生辉,机件、枪拴发出清脆的响声。应该说《铁道游击队》吸引人的是战斗方式和战无不胜。作品提到我方伤亡不到10人,而歼敌估计至少2000人。当 许多人审视铁道游击队原型时,不禁惊呆了!人们心中的英雄群体牺牲150多人,其中有1个大队长、3个政委,伤130多人,死伤占全员大半。 1943年,微山湖一战,在三路敌军围攻下,刘洪最主要的原型大队长洪振海和六七十名战士牺牲,几乎全军覆没。作品中此段情节加工成政委李正赶 来,阻止了刘洪的蛮干,队伍方才脱险。因此,当抗战胜利时,队员们并没有兴高采烈,而是都想起倒下的战友,放声大哭。 铁道游击队血洗洋行,杀死几个退伍下海经商的日本中年鬼子。但是一个名叫杨玉芳的老八路对笔者王锦思讲述,八路军某排宿营某个山西小村,深夜熟睡之机被日军包围。本田小队长一人手持战刀,杀死了10多个八路军战士。 这 血写的历史,因为死去的不是百姓,我们就没有当作屠杀而大肆宣扬;因为死去的不是鬼子,我们就不能当作杀敌业绩而欢欣;因为他们是没有抵抗或无法抵抗的八 路军,因此他们的死去就不能载入历史,只能流传于当事者的口头传播。这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这是历史难以成为历史的历史。我不止一次领悟到这种历史的沉重和 压抑。 这些年来,抗战电视剧《亮剑》豁然出鞘,掀起万道霞光。《亮剑》再现 了日军的狡猾野蛮和高超的军事素养。但是必须看到,硬伤仍然十分突出。比如,日文对白发音不准确,用词不到位;几十人试图营造出成百上千人惊天动地的血 战,散兵线不拉开就一窝蜂地往前挤;伏击日军战地观察团的手榴弹满天飞,却很少有冒烟爆炸的,和铁疙瘩无疑;日军特种部队的美制M3A1盖德冲锋枪二战后 期才开始装备部队,不知1940年前后的日军如何得到;八路军一串串的长点射也似乎和弹药紧缺状况不符。许多该完美却没有完美的地方和刻意表现的有棱有角 的李云龙性格结合起来,明显过于滑稽和做作,好莱坞《兄弟连》才逼真得战栗。 《亮剑》许多战斗以正史为原型,在表现我军死伤上有较大突破,但是仍然过于失实。 日军山崎大队被包围在李家坡高地。李云龙的独立团作为预备队,担任主攻,两分钟之内,全团3600颗手榴弹一起飞出,全歼山崎大队,显得煞是干脆淋漓,荡气回肠。 这 一战役原型为1940年关家垴之战。129师久攻日军岗崎大队600人固守的关家垴不下,彭德怀亲自指挥,不惜动用陈赓、彭明治两个主力旅,共七个 团。但10次冲锋10次被打退,经过三天激战,残余日军冲出包围,八路军损失2000多人。而电视中的李云龙显然比彭德怀、刘伯承还要高超,未免有过分拔 高之嫌。 明知敌强战必致死的所谓“亮剑”精神,是种热兵器时代的冷兵器剑客式思维,违背历史事实,也不符合正常的战斗逻辑。 “《亮剑》是男人拍给男人看的电视剧”,“《亮剑》吸引男人,感动女人”。赞扬声远播神州大地。但是艺术来源于真实。一个人犯几十个错误,在革命队伍中没有生存环境,战死是最好的归宿。因此对于李云龙而言,只能出现在《亮剑》电视剧之中,而不是真正的战场。 而 王宝强、张国强“强强联手”出演的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穿帮”令人捧腹。比如爱国战士“顺溜”把日军尊称为“皇军”。战斗场面成了面对面的步枪射 击,手握机枪没有弹匣却还疯狂射击。“顺溜”击毙上百个鬼子和日军华东总司令,也是采用牺牲姐姐清白的这种老套的手法。 陈毅元帅说:“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呀!”“我就不赞成把革命写成轻而易举。革命不是端起碗来吃醪糟,不是荷包里面摸糖果。”王震将军【《恶魔导演的战争》,序说:“我们的敌人并不愚蠢,甚至很聪明。任何仅仅把敌人看成是愚蠢的人,才是愚蠢的。” 不错,艺术需要加工,但是加工也别太过分啊。在忙碌浮躁的时代,我宁愿看小时候钟情的《铁道游击队》,也不愿意在当前虚幻胜利的抗战剧面前耽误时间。 本文选自王锦思新作《发现抗战》 王锦 思,又名TA、小蜂、一开,北京大学媒介方向研究生学历,精通德语(家乡吉林德惠语言)。合作筹建北京万国博物馆,收藏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史料 实物,首倡九一八全国鸣警报http://www.wwgc.cc/qm.htm、世界和平签名http://www.wwgc.cc/peace/。专 著《日本行,中国更行》、《超越日本》,中日港三地出版《中国反日活动家的证言》。jinsiwang@126.com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阅读是一种修炼
liyibo666 2013-1-27 16:46
人民日报读书管见:阅读是一种修炼 曾纪鑫 2013年01月15日08:2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个体获取知识的方式很多,但谁也无法否认的是,阅读仍是一种最主要的途径。   古人阅读多为纸质文本,最早还只能是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而眼下的我们,阅读的途径与方式可就丰富多了,手机、网络、电子阅读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为,手机、网络之类的阅读虽然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却是一种浅阅读,要进入深阅读状态,达到一定的思考、创新层次,还是纸质文本最佳。   古人的阅读方式虽然单一,但他们对待知识怀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将书本看得十分神圣,阅读之前,总得焚香净手。“敬惜字纸”,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这一点,值得今天的我们继承发扬。   当然,我所说的敬畏与敬惜,是指心灵方面的,并不拘泥于某一表面形式。比如古人读书之前的焚香净手,阅读之时的正襟危坐,今日就大可不必了。阅读不分场合,忙碌而讲究效率的现代人难有完整的单元时间,常利用等车时分,就餐、乘车、乘机空隙,甚至上卫生间的时候,抓紧点滴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而我最喜欢的方式,则是躺在床上阅读,可以放松身心地进入到一种类似“气功”的状态之中。   阅读是一种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绿柳。因此,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由此可见,我们常说的阅读,主要是指人文方面的内容。个人的气质、品位,便取决于这种阅读。一个技术性的人才,如果没有专业之外的人文阅读,很难说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养与品位。   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注释、书后的参考资料等,都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可“按图索骥”进行扩展阅读;再比如自己关注、喜爱的作家、作者,他们在知识结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或与我们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可就此拓展、延伸开来,阅读他们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这种刨根究底,就像农民收获花生与红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会有一种溢于言表的丰收与喜悦。   阅读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阅读。它是生命的一种“马拉松”,是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功相伴,修炼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舍弃这种修炼或偶尔为之者,有可能“言语无味”。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我们经常阅读,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生命的自为存在,便是一个有福之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   美国一位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终其一生是否留下遗憾,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身后留下点什么没有,二是是否向自己的人生极限挑战了,三是是否具有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若要回答这三个问题,大概只能靠书本、知识、阅读予以解决。从阅读中见出疑问,便能向权威挑战;向权威挑战的过程,也是逼近自己人生极限的过程;在不断的挑战与超越中,身后自然会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于是,我们只有一次的短暂人生,也因此而变得美丽而永恒。
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媒体热议“第三次工业革命”
热度 1 kejidaobao 2013-1-25 15:05
本刊记者/李 娜 2013年1月上旬,一个词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凤凰网等各路媒体的显示度集中暴发——“第三次工业革命”(《人民日报》使用了“新技术革命”的提法)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讨论和预测这个词汇可能对未来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出版类媒体也作为年度图书着重推介了2012年出版的一本探讨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新经济模式对未来世界产生改变的图书。一场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讨论正在掀起。其实近两年随着3D打印等一些新技术不断被报道,第三次工业革命作为其背后更为广阔的社会变革已经正在逐渐酝酿之中。 标志性生产工具:3D打印 2013年1月10日,《每日经济新闻》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美国3D打印公司ExOne申请IPO”为题,报道了ExOne公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的消息,消息称该公司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7500万美元,这被看作3D打印发展势头的一个信号。而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性生产工具的3D打印的每一个消息,都引发着人们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美好遐想。 关于3D打印技术的报道早已不鲜见。《科技导报》2012年第26期的“科技风云”栏目曾以“3D打印:酝酿制造业革命的前夜”为题梳理过3D打印的概念和发展现状:3D打印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原理非常简单,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逐层叠加,最终将计算机上的蓝图变为立体实物。而且3D打印的制作范围无所不包,除了各种日常的食品、生活用品之外,比利时大学里的工程师们曾使用纳米塑料用3周时间“打印”出一辆最高时速可达到141km的全尺寸赛车,并成功完成了赛车测试;英国科学家曾打印出一款一次成型的尼龙自行车;美国学者曾设计出巨大的3D打印机,在20小时之内打印出一套房子……更震撼的是,科学家们正在利用3D打印机制造诸如皮肤、肌肉和血管片段等简单的活体组织,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制造出肾脏、肝脏甚至心脏这样的大型人体器官。 3D打印的应用前景令人憧憬,不过其背后蕴含的革命性的创造力更加令人震惊。3D打印抛弃了笨重、费时费力的模具、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不需要任何工厂和工人,灵活简单,精确控制,一次成型,而且3D打印机最终将变得质优廉价和无处不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一旦成熟,必将在全球引起一场工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不过也必须承认,当前3D打印的技术水平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还没有普适性的通用技术出现。且到目前为止,3D打印依然是成本高昂的“烧钱”投资。按照北京市计算中心的打印规格,每1g成品大概报价100元人民币左右。 比3D打印更为广阔的 工业革命内涵 虽然多方观点认为,3D打印会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最大亮点,2012年4月《经济学人》杂志做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报道,将焦点也锁定为3D打印。但是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Jeremy Rifkin认为,被赋予太多光环的3D打印只不过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给出了更为丰厚和广阔的定义。Rifkin的观点集中在2012年夏天出版《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这本著作出版后短短数月便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也于2013年初入选《中华读书报》、《新京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年度好书候选书目。这虽然是一本预测经济发展方式的著作,但作者的理论支撑却源自对技术发展的判断。 “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Rifkin敏锐地发现,历史上数次重大的经济革命都是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之际发生的。现在,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 基于技术发展的判断,Rifkin在书中描绘出未来的生活景象:每一处建筑都会变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全球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工作原理就像互联网一样;汽车、公交车、卡车、火车等构成的全球运输模式,使之成为由插电式和燃料电池型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运输工具构成的交通运输;数百万的建筑将会作为发电厂,家庭居民可以在自己的房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这些电池板能生产出足够的电力,满足房子所需的电能。如有剩余,则可出售给发电厂。 Rifki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如果说传统的科学致力于将自然变成商品,新科学则希望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科学从自然处寻求能力,新科学则希望同自然建立一种伙伴关系。新科学将改变我们原有的自然观,自然不再是人类征服和奴役的对象,而是一个急待培育的共同体。我希望看到一种意识的变化,“我觉得关于生物圈的意识应该到来了,我们应该逐步恢复在地球生物圈的生态系统中应有的地位,了解我们每个人的生态效应对其他人和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的存在都会产生影响。” 3D打印、新的通信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带来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新科学观的产生,虽然都是对未来的预测,但我们却几乎能听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脚步声了。媒体开年热议“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图景,也提醒我们提早做好迎接工业革命的准备。(本文为媒体综合报道)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事件|3708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些事儿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zhanghuatian 2013-1-22 12:38
刚刚看到环球日报的胡锡进主编转载了一篇人民日报的评论,大义是“呼吁媒体别做不良社会情绪推手”。 全文如下: 这篇看似正确的文章有很大的问题,问题就是把“80后女副市长”“城管”和“药家鑫”摆在一起了。 前者是公权力,公众对于公权力的“不良情绪”是监督官员的良药,“80后女副市长”和“城管”都是食民之禄的,面对民众质疑有义务自证清白,做不到就不要干了,对于公职人员我们的“不良情绪”还应该多一些。药家鑫案则是属于私人的刑事纠纷,后来证明该案和公权力无关,媒体的行为确实起了不良作用,让当事人受到伤害。一些不尊重人权的媒体应该受到严惩并道歉。就像某博士喜欢研究某作家的鞋,有些“记者”还推波助澜说是“打假”也是类似的例子。 总而言之,有些事儿应该公私分明,不该混为一谈。而这篇评论则有5毛的嫌疑。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对副市长升迁的关注的效果
胡业生 2013-1-22 10:25
美女副市长升迁之路注定会风声水起。因为社会处于低诚信,越描越黑。
个人分类: 人文荟萃|2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病难何时能解决
热度 1 xuxiaxx 2013-1-18 19:26
请看搜狐网的一篇名为“人民日报关注民众看病难:砖头排队 挂号需两天”的文章。 请链接: http://news.sohu.com/20130118/n363853979.shtml
1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当前中国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相似 zz
热度 1 cinnabaris 2013-1-18 15:05
旧制度与大革命 原标题:王岐山为何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 ■2012年,一本外国老书持续大热,市面上几次脱销。它不是一本大众畅销书,当初仅 仅是法国史学术圈子里的专业书,现在却成为有识、有忧之士的公共读物。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向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推荐:“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 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最近,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可谓洛阳纸贵。这样一本探究 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能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推荐 外,更大的原因是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 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 法国贵族在丧失了其古老政治权利后,仍占据着高官显爵的地位,并保持着种种令人憎 恶的特权(主要是免税特权),对人民漠不关心,而且越来越顽固地维护他们的封闭利 益,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这个旧制度的顽症。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利益分化严重,贫 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 考验。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深化改革。 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风险很大,但不改革风险更大。改革势必会遭 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 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但是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 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 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 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 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迹象显示,新一代领导人已经拿出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 和魄力。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 识的觉醒和敏感,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因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18世纪末,时 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法国的平民等级,尤其是平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 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法国贵族还想像中世纪那样维护他们的特权已经行不通了。正 如托克维尔所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 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 们就猛力抛弃。 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当前中国,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 表达权、批评权。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对官员的腐 败、特权更难以容忍,对影响到自身直接利益的行为更勇于表达观点,甚至是据理抗 争。这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治理模式。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 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使下情上达,及时疏导民众的 情绪。说到底,也就是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 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法国大革命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自由、秩序的民主政治实践告诉我们,在面对 理想秩序与现实秩序的落差时,人们应保持理性,改革需大胆而审慎。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阶级矛盾尖锐,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人民,已普遍产生了彻底纠正 不平等状态的强烈渴望。然而,法国大革命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 模式。因为它太激进了,充斥着一种平等主义的梦幻,正如托克维尔描述的,“每个人 都在自己的环境中焦虑兴奋,努力改变处境:追求更好的东西是普遍现象;但这是一种 令人焦虑忧伤的追求,引人去诅咒过去,梦想一种与眼前现实完全相反的情况”,最终 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 事实上,在革命来临之前,法国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然而,“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 开始改革的时刻”。当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国已经废除时,人们对剩下的部分常常 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容忍。最后,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也建立了自 由的政治制度,但是人们很快就忘记了自由,甘当独裁者拿破仑统治下“平等的奴 隶”。托克维尔明确表达了他对法国大革命没有处理好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失望情绪,他 认为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当前中国面临的现代化难题与之类似。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 需要大胆而审慎。不拿出大胆的勇气改革,就是在与“革命”赛跑;一味追求激进的改 革甚至革命,又有走向动荡混乱的危险,只能依靠审慎的进一步改革化解,决不可误入 冒险激进的歧途。 可以说,经由改革达成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怎 样推进、制度怎样变革,《旧制度与大改革》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15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当前中国与法国大革命时期相似
DynamoChina 2013-1-18 09:13
原标题:王岐山为何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 ■2012年,一本外国老书持续大热,市面上几次脱销。它不是一本大众畅销书,当初仅仅是法国史学术圈子里的专业书,现在却成为有识、有忧之士的公共读物。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也向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推荐:“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 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 最近,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可谓洛阳纸贵。这样一本探究18世纪法国大革命起源及特点的著作,能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高层领导人的推荐外,更大的原因是书中内容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 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 法国贵族在丧失了其古老政治权利后,仍占据着高官显爵的地位,并保持着种种令人憎恶的特权(主要是免税特权),对人民漠不关心,而且越来越顽固地维护他们的封闭利益,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平等这个旧制度的顽症。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出路在哪里?答案是深化改革。 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风险很大,但不改革风险更大。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但是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迹象显示,新一代领导人已经拿出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和魄力。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因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18世纪末,时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法国的平民等级,尤其是平民的上层资产阶级,在经济实力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法国贵族还想像中世纪那样维护他们的特权已经行不通了。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猛力抛弃。 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当前中国,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对官员的腐败、特权更难以容忍,对影响到自身直接利益的行为更勇于表达观点,甚至是据理抗争。这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治理模式。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使下情上达,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说到底,也就是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法国大革命为追求社会平等,而不惜牺牲自由、秩序的民主政治实践告诉我们,在面对理想秩序与现实秩序的落差时,人们应保持理性,改革需大胆而审慎。 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阶级矛盾尖锐,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人民,已普遍产生了彻底纠正不平等状态的强烈渴望。然而,法国大革命并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实现民主政治的理想模式。因为它太激进了,充斥着一种平等主义的梦幻,正如托克维尔描述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焦虑兴奋,努力改变处境:追求更好的东西是普遍现象;但这是一种令人焦虑忧伤的追求,引人去诅咒过去,梦想一种与眼前现实完全相反的情况”,最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动荡和最可怕的混乱。 事实上,在革命来临之前,法国政府已开始进行改革,然而,“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刻”。当封建制度的某些部分在法国已经废除时,人们对剩下的部分常常抱有百倍的仇恨,更加不能容忍。最后,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但是人们很快就忘记了自由,甘当独裁者拿破仑统治下“平等的奴隶”。托克维尔明确表达了他对法国大革命没有处理好自由与平等关系的失望情绪,他认为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当前中国面临的现代化难题与之类似。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不能一蹴而就,政治改革需要大胆而审慎。不拿出大胆的勇气改革,就是在与“革命”赛跑;一味追求激进的改革甚至革命,又有走向动荡混乱的危险,只能依靠审慎的进一步改革化解,决不可误入冒险激进的歧途。 可以说,经由改革达成代价最小的现代化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怎样推进、制度怎样变革,《旧制度与大改革》这本书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1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撷音方法被《人民日报》采用:“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
热度 5 liuli66 2013-1-14 23:59
全面小康。 《 人民日报 》( 2013年01月14日 01 版) 详见: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kongqizhiliang/content-1/detail_2013_01/14/21149758_0.shtml 又,CCTV 十面霾伏 石家庄500,邯郸500,保定500,北京498,长春375,全国17省市遭遇“十面霾伏”。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kongqizhiliang/content-3/detail_2013_01/15/21182147_0.shtml
个人分类: 杂感|66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诺奖得主科比尔卡:科学家目标是做好的科学
fanhypsy 2013-1-14 22:56
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4 10:15:27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与医学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方面的研究成就,与他的博士后导师罗伯特·莱夫科维茨一起荣获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 1月12日晚,2012年两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美国科学家布莱恩·科比尔卡和夫人田东山,第四次来到清华大学医学院,着手启动这边的实验室。13日上午,人民日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我们很少看论文的数量,更关心的是你工作的重要性” 记者:首先祝贺您荣获诺奖。对您来说,获得诺奖意味着什么? 科比尔卡:谢谢。我很高兴获得这一奖项,它意味着我的研究被其他科学家所认可和欣赏。 记者:有比获诺奖更高兴的事情吗? 科比尔卡:有的,比如我两个孩子的出生。获奖以来发生了很多事情,需要参加的活动较多,但我会努力尽早回归正常。 记者:许多人认为,诺奖获得者都是绝顶聪明的人,您认为自己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科比尔卡:能够得诺奖的人可能不会不聪明,但我从不觉得自己是天才。获诺奖意味着你做了很重要的工作,这里面有聪明的原因,但还有其他因素:创造力、直觉、聪明的学生、与别人的良好合作等。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 相比之下,成功最重要的可能是坚持,永不放弃的坚持。我们的研究花了许多年时间,有很多困难时刻,有时难到想放弃。因此,坚持是最重要的。 记者:您的导师莱夫科维茨的实验室是国际顶尖实验室,据说您加入实验室两年内没有发表一篇论文,是否有压力? 科比尔卡:我没感到过压力,也不知道两年没发表论文还会造成压力。同事们很支持我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我是在做有价值的事情。一些年轻的科学家可能关心论文的数量、忽略了质量。但我更关心质量,专注于有挑战、有价值的工作。 在美国,年轻的科学家找工作、晋升时,大家也会看他的论文。但我们很少看论文的数量,更关心的是工作的重要性——至少在我供职的斯坦福大学是这样。是否给你机会、是否晋升职位,是由懂科学的科学家做决定;如果让不懂科学的行政人员做决定,就只好刻板地用一些可量化的东西去衡量了。 在斯坦福大学,学生在只发表过一篇论文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如果规定博士必须发多少篇文章才能毕业,就会使学生去挑选那些容易做的题目。 记者:在您的科学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候是什么? 科比尔卡:一个是2003年失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资助的时候。我们的经费是按人头来算的,大约1个人1年1.5万美元,但因为我们的实验很昂贵,这远远不够。失去HHMI的资助再寻找其他经费来源有很大的风险,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研究将要取得突破。另外比较困难的时候是2007年,我们的花费入不敷出,以至于另一个资助方失去了耐心,后来是学校和系里帮忙联系到无条件资助资金,研究才能继续下去。 记者:据了解,您每年都在为研究经费发愁。获得诺奖会不会给您带来很多经费? 科比尔卡:没有这回事,我还在为经费担心。去年9月以来我写了两个申请,现在正在写另外一个,因为我的实验太花钱了。 “我希望他们真正对科研有兴趣、敢于做有挑战性的课题” 记者:您为何接受邀请,担任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新建一个实验室?您的实验室有多少人? 科比尔卡:实验室目前有8个人,如果太多,我就不能很好地指导每一个人。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有很多优秀的同事,我们可以互相取经。而且近在咫尺的北大也有很好的仪器设备与合作者。因此,这是没有理由拒绝的机会。我大概每年在这边工作3个月左右,平时会通过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等开展工作。 记者:对于这边的实验室,您有何期望? 科比尔卡:我的目标是指导好每一个学生,把清华和斯坦福实验室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边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同时我也想与清华的其他相关实验室开展合作。现在中国有许多优秀博士都选择出国读博士后。我想通过我和清华同行的努力,为中国留下很好的博士后。 记者:在招聘学生时,您会看重哪些条件? 科比尔卡:除了能熟练地掌握英语,我希望他们真正对科研有兴趣、敢于做有挑战性的课题。我有一点担心:获诺奖前我只要看到学生对我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就好;现在,我怕他们对诺奖更有兴趣。 记者:您为什么如此强调“有兴趣”、“有难度”? 科比尔卡:做真正重要的工作、把一个领域向前推动,是非常困难的,会碰到很多障碍;如果对自己的研究不感兴趣,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我自己喜欢研究、喜欢挑战,也希望我的学生有挑战困难的兴趣。做科研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失败、尝试,失败、再尝试……直至解决问题。 记者:获得诺奖是许多中国科学家的梦想,您对中国同行有什么建议? 科比尔卡:预测或计划出一个诺奖是很难的,关键的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兴趣。我认为,科学家的目标不是得诺奖,而是做好的科学。 (原标题:科学家的目标是做好的科学)
1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版中国地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
热度 3 DynamoChina 2013-1-13 14:33
[转载]新版中国地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
新版中国地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 2013-1-12 18:06:43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新版中国地图   本报北京1月11日电 (记者赵展慧)记者从中国地图出版集团了解到,新编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1月底将与公众见面。这是国内首套全景展示中国陆海疆域的地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更直观有力的证据。   在2013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中,以往在横版中国地图里作为缩略图放在右下角的“南海诸岛”插图,此次被全面展示出来。它将南海诸岛与大陆连在了一起,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诸岛内的主要岛屿、岛礁,以及与周边岛国、岛屿、岛礁的地理位置关系。   新编竖版中国地图编辑周北燕告诉记者,在原来的横版地图中,右下角南海诸岛仅作为插图,只有主图比例尺的1/2,只能标注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永兴岛、黄岩岛、曾母暗沙等大的岛屿岛礁,很大一部分岛屿岛礁被忽略。而在此次推出的竖版地图中,南海诸岛和大陆的比例尺是相同的。   在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左下角还有一幅放大的钓鱼岛插图,较详细地表示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祖国大陆及台湾岛的位置关系。
467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中国模式正在打破“普世价值”霸权
热度 4 DynamoChina 2013-1-12 14:36
[转载]人民日报:中国模式正在打破“普世价值”霸权
  原标题:中国模式正在打破“普世价值”霸权(望海楼)   作者:王义桅   曾几何时, 普世价值突然成为一个带有西方价值观霸权的代名词,正如“文明”概念一样 ——文明是一种先发国家的自我标榜,它们以此垄断了“善”的话语权。故此有蛮族入侵罗马一说。及至近代,先发的欧洲人将现代性等同于普世性。   当西方文明的火炬传到美国,更是将这种普世霸权发挥到极致。美国所代表的西方,以国际社会的名义,垄断了发展模式的话语权,变成美式自由资本主义乃“历史的终结”。 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受到以中国崛起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严重冲击,导致“中国威胁论”之滥觞,先后呈现不同版本。   ——中国威胁论一: 中国发展不可持续,因为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的核心价值 。因而对中国的人权、民主甚为关心,希望通过接触中国而塑造、输入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威胁论二: 中国存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但是不能普世化,并且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 。中国于是成为西方普世价值的公敌。   ——中国威胁论三: 中国提出类似西方的普世价值观,如“中国模式”概括的,并且极力推广,取代欧洲的统治地位 。欧洲人于是担心“当中国统治世界”时怎么办。   在这种价值观主导的话语霸权体系下, 中国便处于“三元悖论”困境: 无论有无核心价值,无论如何对待普世价值,都成为西方的威胁。   然而,正如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自认为代表了“天下”,其实只是东亚体系, 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也只是世界普世性的西方文化折射。 普世价值说是西方的“先发优势”,它窒息了中国凭借“后发优势”从道义上赶超西方的途径。   对中国而言, 破除“中国威胁论”悖论的唯一出路是实现“再全球化”—— 现在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西方器物、制度、文化的“全球化”。而“真正的全球化”是尊重和表达各种文化、各种理念和发展模式,充分展示文明多样性的全球化。    历史上,西方拥有普世价值(文明)梦,中国拥有天下大同 梦 。在新的时代,世界需要中国梦,因为中国模式正在丰富普世价值内涵。   近代以来,普世价值束缚了世界梦,西方文明窒息了多元性。欧洲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文明缺乏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动力,甚至缺乏走出债务危机的手段。他们纷纷对中华文明的复兴寄予希望,期待中国能创新出一条西方之外的替代选择。换言之,世界需要中国梦。这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不竭源泉。   近代以来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逻辑,今天已上升为文明转型的逻辑。这就是大国崛起、民族复兴、文明转型“三位一体”式中国和平发展所传递的主要信息。文明转型的逻辑是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为世界转型提供“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的器物、制度与精神公共产品。   从思维方式讲,文明转型的涵义,是从地域性文明转化为全球性文明,即在十八大报告确立的 “修身”(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齐家”(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治国”(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24字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确立“平天下”(全球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塑造“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全球中国”三位一体式国家身份。   由是观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复古”——复古解决不了今天中国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应对世界挑战;更非“接轨”——西方难言先进,且自顾不暇;而是复兴、包容、创新的三位一体 。   通过复兴我们的原生文明——催生中华文明中海洋文明的种子而走向海洋,包容西方文明——通过摈弃西方普世价值神话而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创新人类文明——通过引领“后西方时代”以实现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从根本上确立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道统。 ---------------------------------------------------------------------------------------------------------- 王义桅,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学博士,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IIPA)执行院长,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 http://iipa.tongji.edu.cn/iipa
1574 次阅读|4 个评论
盛世直言:中国农业在沦陷?(附统计信息)
热度 3 蒋高明 2013-1-5 22:25
有关部门一方面宣布粮食九连增,一方面又大量进口粮食。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到底是多少?我们有没有突破粮食安全警戒线?人民日报说中国粮食自给率高达98%,直言了先生的数据现实其实是85.2%,而我们的估计是82%,即我们早已超过了10%的粮食安全线。如果在粮食问题上人民日报搞虚假信息,其危害程度并不亚于当年人民日报报道粮食亩产超万斤。我们是到了好好反思中国农业尤其粮食生产形式的时候了。 中国农业在沦陷(一)。 本文同时发至中纪委、监察部、新闻管理署、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3-01-03 | 2013-1-5 18:28:37。 https://sites.google.com/site/zhiyanpage/view/zy3103-gmo-rm-01 。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2450542_h.html 。 前言 世界上有些国家必须实行农业自给自足、在那个基础上做国际贸易。那些国家至少包括中国和美国。中国曾实现了农业自给自足。但是,最近二十年、特别是搞转基因食品作物以来,中国的农业开始进入沦陷状态;按现有方式做,今后的中国农业问题就不再是沦陷与否、而是进入彻底沦陷的进度问题了。 面对那个严峻状态,最近,中国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媒体联手搞系列文章、用伪造数据和虚假信息欺骗民众,说:中国的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警戒线95%以上;“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三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内产量比重不足2%”云云。 那些文字是篡改概念和伪造数据。譬如,其所谓“主要粮食”没有大豆和玉米以外的其它粗粮。可是,中国官方统计定义的“主要粮食”包括大豆。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和统计表格中的“粮食”内容:“粮食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表格如下: 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和表格的“主要粮食”栏目都包括豆类。对照来看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的说法,显然,他们搞了数据伪造,譬如把大豆等拿出“粮食”概念之外,以便他们用不包括豆业沦陷的虚假数据去掩盖中国农业已经开始沦陷的事实、以便相关官员可以逃避他们的农业政策严重失误的责任。 下面,让我们用官方统计数据证据来看看中国农业开始沦陷的事实,来看看中国粮食自给率是否还保持在95%的警戒线之上。(注:下面使用的计算方法,就用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他们自己的算法、来看看他们是如何伪造数据的。)。 一、从产量和进出口比例做观察。 下面是美国农业部颁布的中国的主要粮食之产量和进口的统计数据: 该统计数据很清楚地说明,中国依靠粮食进口的比例是国内产量的14.8%,即自给率为85.2%、突破警戒线几乎10个百分点(95%-85.2%=9.8%)。该统计也清楚显示,即便不考虑大豆,中国的大米、麦子和玉米的进口平均比例也超出了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所说的2%。可见,中国粮食自给率的警戒线已经远被突破,中国农业的粮食方面已进入沦陷状态。 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说,中国粮食进口比例不到本国产量5%、所以中国是粮食安全的。且不说那5%数字并不符合事实,对中国来说,由于人口和消耗的基数都是极大的,所以,其比例只有1%也是意味深长的。譬如,上表中的百分之一就意味着百万吨粮食,更别说超越10%了、那意味着上千万吨粮食;而任何超越总供应的消耗都意味着动用国家战略储备或国防储备,那局势一点点也不让人感到安全。 面对沦陷威胁和安全丧失的状态而用伪造数据对民众讲假话,那不是欺骗和腐败表现、还能是啥呢? 一、从植物油料角度做做观察。 在植物油料农作物方面,中国农业正在以“大跃进”的速度沦陷。请看数据: 那统计说明,中国的大豆进口数量已经是本国产量的数倍、成为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而20年前,中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豆出口国,且享有“天然健康”的美名和数千年豆文化的沉淀。就是说,在豆业方面,中国农业已经沦陷、已经丧失了自给自足的地位。在食用植物油方面,中国的消耗数量与产量进口总供应量大体取平和呈现超出总供应量的趋势,即呈现的是与豆业沦陷的同样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豆业沦陷的主要缘故是农业部门为转基因大豆进口的商业利益而故意扼杀本国天然有机大豆产业,甚至用行政权力枪毙本国天然有机豆业发展的规划申请,与外国转基因公司联手搞公开的营私舞弊和弄虚作假、协助外国转基因公司占领中国的豆业市场和食品油市场。 一、发达国家不吃转基因豆油。 为摆脱导致农业沦陷的责任,人民日报媒体发表系列文章为农业官员及其败家政策搞狡辩,说转基因大豆多么好、试图编制一个全球都在大吃大喝转基因豆油的虚假图景。那就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农业部颁布的全球食用植物油消费状况,图表如下: 那组官方统计说明,全球食用植物油料消费中,豆油消耗占28%;在全球豆油消耗中,中国享用比例为29.37%、世界首屈一指。 美国和欧盟签定了天然有机食品合作战略协议、保证他们的食品市场的天然有机食品供应和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其中包括保证天然有机大豆的供应。美国农业部公告清楚说明,日本拒绝转基因大豆食品。就是说,上表中,发达国家或西方国家都不食用转基因豆油。 据美国农业和行业组织等统计,全球大豆产量大约为267.71MMT;转基因种植面积大约为82.5%、即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大约为17.5%。由此估算全球非转基因大豆产量,大约为46.85MMT;把上表中的中国食品豆油消耗因素除掉,全球消耗大约为30.81MMT(43.62MMT – 12.81MMT)。用46.85MMT的产量来满足30.81MMT的消耗,那是绰绰有余的。就是说,除中国外,全球非转基因大豆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全球非转基因食用豆油的需要。 如此,那就毫不奇怪了:欧美签定食品协约条款保障天然大豆供应、日本等拒绝食用转基因大豆,他们都是有充分的天然有机豆业的农业保障的。 对比鲜明的是,中国官方要全国民众大吃特吃转基因豆油,以本国人民生命安全为代价、为美国巴西等国家的转基因大豆提供了赚钱出路。中国的那种“国际主义自我牺牲精神”该受到谁的夸奖呢? 由此而来的问题:难道,转基因技术发源发祥地的发达国家都是傻瓜、不知道转基因食品“更好、更安全”而一定要保障天然有机大豆供应,而只有转基因技术的跟屁虫的中国、才是世界最聪明的国家、因而知道转基因食品“更好更安全”、且为转基因大豆充斥食品市场而扼杀本国天然有机豆业发展和牺牲本国人民生命安全保障吗?哈! 为进口转基因大豆而扼杀本国天然有机豆业的极端错误做法,中国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媒体还有个狡辩说法:国际市场的大豆等植物油料价格很低。可是,美国农业部颁布的世贸统计给的却是另一个图景。来看看美国农业部于2012-04-27颁布的相关报告和统计图表(摘录): 那图表说明: 日本食用大豆都是非转基因的。注:如前述,欧美签定的天然有机食品合作条约保障他们的食品市场有天然有机大豆供应和避免转基因大豆食品,即:欧美日本发达国家是采用天然有机大豆和拒绝转基因大豆食品的。 中国和加拿大为国际食品市场的非转基因大豆的两个主要供应国。 中国的大豆进口价格最高,其它相关国家的进口价格远远低于中国采纳的进口价格。 该价格是到岸价格。从国际贸易惯例角度说,离岸价格和到岸价格似乎就是运费和保险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在国际贸易实际谈判中,到岸价格往往更能反映进口国的具体要求、由此形成的价格对期货市场有直接影响,即:中国的大豆进口价格大大高于其它国家的更主要缘故是中国本国进口具体政策所致、其次才是国际市场出口商的抬价可能。 就此,中国的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媒体能否诚实地回答几个问题: 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经常说转基因大豆价格更低,可是,上述数据说明:中国进口的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发达国家进口的绝大部分是天然有机大豆,可中国的进口价格远高于发达国家的进口价格,即转基因大豆价格远高于天然有机大豆价格。如此,为什么别国进口能获得与国际市场价格大体取平的价格,而中国的就远远高出许多呢?那主要是中国本身的问题、还是国际市场的问题?除进出口公司之外,究竟还有谁从中牟利了呢? 为什么中国要用本国的天然有机大豆去满足别国需要、却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呢?为什么要用本国的天然有机大豆去换取别国的和有严重危害风险的转基因化工大豆呢?难道中国人在国际社会就是低人一等、活该就得大吃特吃发达国家不吃的转基因化工食品吗? 若不能回答那些问题(当然还有其它更重要的问题),那么,用所谓“国际市场价格更低”而作为用进口转基因大豆替代甚至扼杀本国天然有机大豆的理由、根本就不能成立。 一、冠冕堂皇的辞藻掩盖不了粮农沦陷的事实。 为摆脱导致中国农业开始沦陷的责任、特别是为摆脱导致中国豆业沦陷的责任,中国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系列文章有个冠冕堂皇的狡辩: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城乡居民对蛋白质和油料的需求增大、对肉禽蛋奶鱼等动物源食品的大幅增加而增加了豆粕饲料的需求。 若真是出于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的目的,那么,正常的国家管理应该是积极扶持本国豆业的发展和努力提高本国的大豆产量,在此基础上再看如何进口大豆来填补供需缺口。若真是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那么,就应该象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通过有法律意义的手段、使本国食品市场的天然有机食品供应有充分保障、其中包括保障天然有机大豆食品的供应。 可是,真相事实却是相反的情况,譬如: 在政策措施实践方面,中国农业官员枪毙本国天然有机大豆产业申请,拒绝保障本国小学生能吃上天然有机豆油和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的合理合法的要求;与此同时,农官和党政机关他们自己却有食堂规章制度、食品招标明确规定要非转基因豆油,以此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能吃上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 在猛烈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同时、中国本国大豆产量猛烈下跌。下面是美国农业部颁布的相关统计.该数据清楚说明,过去十多年,随着大豆进口数量迅猛增加,中国的大豆产量明显降低、甚至目前产量水平已经明显低于十来年前。图表如下: 真相很清楚:中国农业部门的做法就是为外国转基因商业利益服务而故意扼杀本国的大豆产业、致使本国豆业沦陷;而那些农业官员和人民日报联手搞的系列文章,就是为那些官员逃避责任而编制虚假新闻、用冠冕堂皇的辞藻搞文过饰非和对民众搞撒谎忽悠。 一、从棉花角度来观察中国农业进入沦陷状态。 2012年05月,本人有文章说明中国的棉花危机已经开始。美国农业部新近颁布的统计数据说明,中国的棉花产业也已经进入沦陷状态。这里是相关统计: 统计说明,中国的棉花进口比例已经达到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有的年头甚至达到74%以上。跟豆业状态大致相同,中国的棉花进口猛烈增加所伴随的是本国产量明显减少。 为看得更清楚,可用过去40年来做观察。 1977年到1979年,中国经济开始转型,把纺织业及其出口作为拉动经济的最主要产业之一,于是,出现了大批国内外纺织厂商投资创业,造成棉花原料奇缺、导致突然性的进口猛增。从那以后到1999年之前的近20年时间里,中国的棉花产量和进口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两者起伏都不明显。 自2000年和2001年以来的大约10年里,即转基因棉花充斥了绝大部分种植生产之后,中国的棉花进口出现迅猛增加、伴随的是产量出现明显降低。可见,转基因棉花商业化并没有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什么效益、反而迫使其原料产业进入低弥状态。其实,美国的棉花产业也面临同样状态。缘故是什么呢?这里是根据美国农业部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而做的棉花单位产量增长率图示: 统计说明,在中国或美国,转基因棉花商业化始后三几年、单位产量出现奇增;然而,过初期之后多年,其单位产量增长就呈现下跌趋势;与之伴随的是农药用量大幅度增加。所谓转基因种子可以提高单位产量的神话、所谓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可以减少农药用量的神话,都再次破灭了。诚如美国第二次反思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之际、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所说,长期的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结果是事与愿违或得不偿失。 更糟糕的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带来了“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的生态危害。譬如,“超级杂草”已经给美国一半以上的农田带来生态威胁,“超级害虫”已经给中国棉田带来严重危害。两国不同的是:美国承认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带来的危害,并召开国会听政要求执行部门和相关企业拿出治理方案;而中国主管部门不但不承认已经发生的危害,而且,还通过官方媒体对社会撒谎,或说那危害不存在、或说转基因食品作物“更安全”。 一、天然棉花:高产优质;转基因棉花:逼人自杀。 如果说,以上跟美国比较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不同”而说服力还不够的话,那就让我们来用发展中国家来比较:一个是土耳其,一个是印度。下面是美国农业部颁布的相关统计: 该统计说明: 土耳其的棉花进口数量与本国产量的比例也很高、甚至明显地高于中国。不同的图景是:土耳其的棉田数量远小于中国、可土耳其的棉花单位产量却远超过中国,而且,土耳其的棉花进口数量和本国产量的增减反差不明显,单位产量也呈现稳步增加趋势,即该国棉花进口增加的代价并非意味着本国产量减少。因此,土耳其的棉花产业并没有出现中国的那种棉花危机或棉业沦陷的状态。 在搞转基因棉花之前的国际市场上,中国纺织品享有“纯棉”良好声誉,日本纺织品享有“的确良”(化工产品)的声誉。在搞转基因棉花之后的当今国际市场上,土耳其棉花纺织品享有“纯棉”声誉,而中国棉花纺织品则享有当年日本的声誉、即“化棉”或化工棉花的声誉。(注:在西方社会生活足够深入的人大都知道,在国际市场上,“纯棉衣服”意味着货真价实和保障健康安全的优质产品,而“化工衣服”意味着名不副实和难保健康安全的垃圾产品。正因为如此,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母亲都尽量给自己的宝宝购买“纯棉衣服”和避免“化工衣服”。)。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农业部年度报告说,到目前,土耳其当局已经批准了不少转基因作物,但国家法规规定强力维护本国生态环境和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商业化,即土耳其的棉花都是天然棉花。该国经验事实说明:只要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和维护好农田地力,那么,天然有机棉花的单位产量就可远高于转基因棉花的单位产量。 印度的棉花大部分采用转基因品种,其单位产量更是远低于土耳其的天然棉花。相关统计说明,印度的棉花进口数量与本国产量的比例很小,过去40年里的年均比例不到4%、最高峰之际也不过20%。美国农业部统计显示,印度之所以不那么依赖棉花进口,主要缘故就是大大扩展棉田面积,譬如,印度的棉田面积几乎比中国多出一倍左右。如此,尽管印度的棉花单位产量很低,但种植面积相当大、从而保证了棉花总产量数值足够大,当然就可以不那么依赖进口了。 然而,印度大力扩展转基因棉花农田的代价也是很惨痛的,除了“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的生态危害之外,还出现了社会危机。譬如,据印度《每日新闻分析》11月26日报道,印度当局说,该国马哈拉施托拉地区为BT转基因棉花主要种植区之一;2012年,该区的转基因棉花之单位产量趋向降低40%左右;这可能使该地区的棉农自杀自残的案例由2011年的3500个上升到2012年的5000个。 根据该报道分析和其它相关资料看,在印度,那种社会危机之所以出现,主要缘故就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导致当地棉农的自由选择权丧失和债务超量累积。 譬如,开辟市场的时候,转基因厂商以种子超低价格诱惑当地农民;不少农民轻信了“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的转基因神话宣传,带着发财美梦而纷纷拥向转基因棉花种植,棉田不够就到处开发而不顾农田地力维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造势成功了,数年后,转基因厂商提高价格;因转基因种子大都绝育、且有产权约束,棉农无选择余地而不得不接受其价格攀升。转基因作物的特征之一是与某特定农药捆绑(即:采用某公司某种子就得使用该公司品种所规定的农药),棉农无选择余地而只好用特定农药;于是,农药厂商也在造势后高抬价格。此外,过了初期的假象效益之后,自然力量使转基因产品发生“抗体”反应、转基因成分开始失效,迫使棉农增加特定农药用量。如此一来,棉农不但失去了种子和农药的自由选择权,而且,不断提高的价格和农药用量迫使他们不断地借款负债、造成债务累积高压。多年后,转基因神话破灭了,可已经深深投入的棉农没有退路可走,譬如天然种子和天然棉田已遭到严重损失或彻底丧失而不可复原复得;如此,面对无路可走,为逃避还不起债的惩罚,不少棉农就采取了自杀自残的极端手段。 可以说,从表面上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似乎没有给印度带来棉花方面的农业沦陷,但实际上,那种沦陷已经发生了、不过是转移为社会危机的表现而已。 2012年夏天,孟山都公司发表声明说,印度农民自杀早就发生过,因此,不能把印度农民自杀的缘故推到转基因棉花。可是,该公司没有说明为什么近些年的农民自杀大都发生在转基因棉花种植区,也没说明为什么转基因棉花的单位产量逐年降低而迫使印度棉农以大力扩展棉田来维持总产量,还没有说明为什么转基因作物捆绑的农药之用量和价格都是大幅度提高,譬如: 印度农业部统计显示,2005到2010年,其农药用量从39,773MT提高到41,822MT、增加了大约5.15%。转基因作物捆绑的特定抗草农药的价格提高数倍到10倍以上;杀虫剂的价格跌幅大约为17.6%,然而,该农药的价格本来就比其它农药价格高出数倍,且跌落前的价格是一路提高、譬如从841RS提到1077RS、即28%左右;在跌落前、转基因农药厂商狠赚了一大把。那样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不就是迫使棉农举债的直接缘故吗?简单说,印度的经验也证明,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农药和降低成本之说,纯属骗人假话。 (待续)。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1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刘云山: 要树立政治、服务、问题、改革意识
hucs 2013-1-5 12:43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 2013年01月05日04:3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1月4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刘云山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改革创新意识   本报北京1月4日电 (记者温红彦、张烁)全国宣传部长会议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刘云山指出,党的十八大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要在更高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规划,提高改革措施的科学性协调性,推动文化实现科学发展。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文明社会道德风尚。   刘云山强调,在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条件下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政治意识,对于党的基本政治路线、重大原则问题、重要方针政策,要有正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坚定的态度。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要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不断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主持会议并作工作部署,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在广泛深入、有效引导、深化改革、科学管理上着力。抓紧抓好首要政治任务,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坚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高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出席会议。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揭露了“中医不科学”的主要原因
热度 4 zhanghuatian 2013-1-4 20:12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中医的优势概括为“简、便、验、廉”,并以此为骄傲。 然而,一个“廉”,却成了中医的“致命伤” 。最近,山东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医骨科小夹板技术濒临失传,能够运用小夹板治病的中医凤毛麟角。 小夹板之所以“失宠”,主要原因是价格低廉。例如,一名桡骨骨折患者,用小夹板固定治疗,不需要住院,加上中药费,医院最多收800元。而对于同样的病人,如果用西医手术治疗,加上钢钉、钢板等耗材费,至少收2万元。同时,使用小夹板技术,医生需要耗费大量体力,而这些是没有回报的。因此,大多数中医院都放弃了这一传统正骨技术,只有少数老中医熟悉小夹板。年轻医生甚至连小夹板都不认识,即便在书本上学过,在临床中也很难有实践机会,小夹板几乎变成屠龙之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中医的优势概括为“简、便、验、廉”,并以此为骄傲。然而,一个“廉”,却成了中医的“致命伤”。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使用诊疗设备少,检查和手术也不多,主要靠手法和药物,收费非常低廉。当前,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有4000多项,其中涉及中医的仅有100多项,而且很多都是“亏本买卖”。例如,在北京的三甲医院,针灸每人次4元,拔罐每人次3元,按摩10分钟每人次10元,穴位敷贴治疗每人次7元,颈椎病手法治疗每人次25元。一位中医坦言,针灸一次4元,连针的成本都不够,费力不讨好,谁还愿意干呢?因此,很多中医都被迫放弃了传统手法。中医药简便廉价的优势,反而成了中医药生存与发展的障碍。中医院弃“中”姓“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也有人认为,中医不就是一根针、一个罐、一把草吗?论技术含量,能比得上CT、核磁吗?的确,一根针、一个罐、一把草,不值多少钱,但是,能用一根针、一个罐、一把草治好病,却是大智慧。一根针、一个罐、一把草的背后,往往凝结着医生数十年的心血和功力。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理论更为艰深复杂,培养一名好中医远比培养一名好西医难得多。如果中医收入远远低于西医,甚至连养家糊口都困难,还有多少人愿意坚守“国粹”呢? 事实上,价格低廉已经让中医药“大伤元气”。如果继续要求中医药廉价,就有可能把中医药逼进死胡同。例如,神威药业原本是一家生产“六味地黄丸”的著名企业,但由于地道药材原料价格持续上涨,而成药价格却无法同步上涨。为了避免赔本赚吆喝,企业只好放弃生产“六味地黄丸”。可见,违背价值规律是要付出代价的。 俗话说:谷贱伤农。其实,药贱同样伤医。要想振兴中医药,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中医药走出价廉的困境。例如,中药配方颗粒是利用现代工艺提取的“速溶中药”,被视为中药现代化的方向。它克服了传统中药“一抓一大把,一熬一大锅”的劣势,具有免煎、便携、易服等特点。由于价格比传统中药高出30%以上,并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其销售额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假如没有价格优势和政策支持,中药配方颗粒的命运恐难预料。 如果把中医的困境比作“气血亏虚”的话,调整价格就是一剂 “补气养血”的良药。只有让中医药这块瑰宝越来越值钱,后人才会代代相传。否则,等到中医绝技失传了,中医人才流失了,中国就真成“中医的故乡”了!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31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新年献词:中国人渴望的心灵鸡汤
viclee 2013-1-3 20:12
刘桂明导语: 岁末年初,最易动人情怀。此时此刻,许多感慨,许多精彩,都希望用一种语言来表达与抒发。 于是,就有了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新年致辞,就有了各种媒体的新年献词,就有了社会名流的新年贺词。 谁也无法否认,这十几年的新年献词,首屈一指的还是南方周末带给我们感动与心动。她不像各国政要那样面面俱到,也不像社会名流那样故作高深,更不像新华社与人民日报那样套话连篇。 她所表达的就是一种触及心灵的慰藉,就是一种关注弱者的真情,就是一种渴望进步的呼唤,就是一种感同身受的牵挂,就是一种历历在目的回忆,就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展望。从其标题,我们就能感知到南方周末的追求与希冀、目标与理想。可以说,这十几年来,南方周末给中国人送来了一碗又一碗饱含深情厚意的心灵滋补鸡汤。 当然,2013年的《炎黄春秋》发表的新年献词也有新意与深意,同样值得关注与解读。 1997年:希望也不抛弃弱者 岁末,有一种特别的牵挂,缠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牵挂的人,就是千万个陌生的“你”。 回望一道走过的1997,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大事:“万众送小平”的啜泣犹在耳边低回;“香港回归夜”的焰火还在眼前闪耀;党的十五大响鼓重捶声震寰宇;三峡“世纪梦”牵动亿人的心…… 日子在交织着泪水和欢笑中匆匆流逝,日子也在交织着担忧和希望中匆匆走来。无论这日子曾经多么地不平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平平常常的日子,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哪怕是弱小者的生存,也和“强”字分不开。活着,就意味着“生”之顽强。 读者也许还记得,“芳草地”曾经登过一篇《深秋的北风》:在北京的大风天里,一个下岗男人坚守街头卖他的梨,妻儿来了,苦劝不回,他说,他要为这个家担负起一种责任。 我们自以为饱经沧桑,阅透了人生,心早已磨出厚茧,可是,一篇朴素的文章,一段质朴的对话,一个感人的细节,仍足以令我们鼻子发酸,心头发烫。我想起了一位女作家十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你的心并不是粗砺荒漠的一片,那光明的一隅,会永远充满了温情地留给世上无助的弱者。” 当弱者努力摆脱无助让自己站得更直时,我们的心又何止充满温情。我们把永远的尊敬留给他们。 走过1997,我们有梦圆的欢欣,也有梦碎的痛苦,而执著于梦想的追求,使我们天涯咫尺,息息相通。 就在几天前,一位读者给编辑部写来了他亲历的一件事:在湛江开往海口的轮船上,百无聊赖的他买下一份《南方周末》,尚未读完,就已经泪流满面。他把报纸递给了正在甲板上追逐嬉闹的一群素不识的少年,少年们看完报纸,也如塑像一般陷入了沉思。深深地打动了这一群人的,是老榕的文章,那篇取自网络、感动过无数人的《大连金州没有眼泪》。当轮船靠岸,各自东西,少年们也许很快就淡忘了这不期然而至的邂逅,但是,在甲板上触动他们沉思的东西不会湮没。中国足球梦碎金洲的夜晚,也许是老榕儿子10岁的生命历程中最寒冷的一夜,但就在那寒冷之夜的第二天早晨,孩子幼小的心灵已经开始照耀着一种特殊的阳光,那就是理想和希望。 我们无法想象没有理想没有希望的日子,就如同我们无法想象没有阳光的日子一样。正因为有了阳光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才没有变成石头。 莎士比亚告诉过我们:“草木是靠着上天的雨露滋长的,但是它们也敢仰望穹苍。”而在穹苍之上,“同一个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我们的草屋。”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陌生的朋友,我们同行。 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 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1998年: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迎着新年初升的太阳,让我们轻轻地作个道别,说一声:“再见,一九九八。” 回望逝去的365个日夜,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记者”。 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现场目击了朔州假酒荼毒生灵的惨祸;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奋力传递了昆明“铲除恶霸”的呼喊;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电信反垄断的艰难进程;透过记者的眼睛,我们忠实记录了亿万军民战胜世纪洪水的巨大勇气和抗争精神 …… 有人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也有人说,履行一项职责时总会感到是在还债,因为它决不会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 记者所履行的职责,何尝不是对公众的一种“还债”—— 他要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新闻,他还要告诉人们新闻背后的真相。 对于这样一项职责,我们当然时时力有不逮,但我们愿意为此而竭尽全力。 植物的生命要靠它的绿叶显示,新闻的生命要用它的真实担保。 面对世俗的力量,尽管生命有时也会显得脆弱,尽管我们也不都总是那么坚强,但是,我们决不苟且于虚伪和庸俗,决不。因为我们深深懂得,尊严是人类灵魂中不可糟踏的东西。 读者也许还记得伐木工人的最后一个劳模吧。为了寻找他,以便寻找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真相,我们的记者排除了“报喜不报忧”的地方干扰,翻山越岭,穿过一个又一个伐木点,终于找到了生病住院的主人公,这位老伐木工发自内心的忏悔,为“寻找长江的伤口”留下了最真实的言说和最切肤的痛。 我们的许多报道,就是不断发现和不断寻找的结果。 记者的眼睛不仅仅为发现事实寻找真相而睁开,记者的眼睛也常常被真情打动,而轻轻闭上。 在东北灾区,滔滔洪水已退,漫漫严冬将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位大嫂对我们的记者悠悠地说了一句:“我们需要什么?太多了,国家哪帮得过来,今年灾情这么普遍,自己苦点都没啥……”言者毫不经意的话语,却令闻者心头一热,久久为之发烫。 面对如此重灾巨创,柔弱之躯内蕴藏的宽厚与善良,谁说不是一种坚强?也正是人民所固有的善良和坚强,唤起我们一种不可摧毁的希望。也只有那些曾抱住几块脆弱的木板,在狂风暴雨的急流中颠簸过的人,才能体会到一个晴朗的天空是多么的可贵。 告别一九九八,回访我们报道过的新闻,作恶多端的孙小果终于被一审判处死刑,身心俱疲的改革者董阳终于在他乡找到知音,而中国电信也终于开始降低消费者们抱怨已久的不合理收费……这就是世道人心。 是的,希望从来也不抛弃弱者。希望就是我们自己 1999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希望,每个人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减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空蹈虚的乌托邦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作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则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颜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2000年: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这是千载一遇的时刻,百年的更迭,千年的交替,都将汇于同一个瞬间。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 这又是岁末平常的一天。这是我们第829次和你见面。面对着即将远去的一个世纪,面对着就要开启的新千年之门,也许,我们真的该来一次"世纪之旅 ",就像聪明的同行已经去做的那样———派记者去新西兰,去那个2000年第一缕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或者去五大洲,去感受不同肤色的人们异域狂欢的情状? "世纪之旅"?千年等一回呵,为什么不呢? 15名记者受命出发了。他们脚步匆匆,他们意绪绵绵。他们要去的地方其实都不陌生,每个人却又分明都有一点惴惴然。是呵,"近乡情更怯",处在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故乡,你别来无恙否? 这就是我们献给读者的一次世纪末特别的旅行————"记者回家乡"。 一群难得在故乡转悠的人,有人甚至对那片土地已睽违多时。他们终年的奔波行走,总是在寻找他乡的故事;他们的爱和恨,也更多地倾注在别的地方。家乡,成了每个人心灵深处秘不示人的珍藏。 现在,就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珍藏打开吧——— 那些版图上无甚出奇的所在;那些所在处平平常常的故人;那些故人里被岁月模糊了的面容;那些面容中被风霜蚀刻下的皱纹......这一切一切,都因为百年之交、千年之交的踏访和叩问,在我们的记者的笔下,变得异常生动、鲜明、隽永,历历在目,触手可及。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里含着泪水?读完了这一组"记者回家乡",也许,你会找到答案。而我们必须表达的,是我们对那片土地的敬意。 我们要向乡间的母亲致敬。她用一双小脚走过春夏秋冬,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算丈量完所有的苦难。母亲,我们祝福你,因为你知道怎样把你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 我们要向天国的父亲致敬,他的在天之灵,冥冥之中依然向儿子散发出最质朴的光辉。即使刚刚承受了失去父亲的巨大创痛,在接到采访特大海难的任务时,儿子首先记起的,还是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别为了自个的事耽误了公家的活。 我们要向一位新婚的妻子致敬。就在新婚之夜,她的丈夫却匆匆登上颠簸的长途公共汽车,去采访令人撕心裂肺的海难事故现场,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理由: "我是一个记者!"而她的理解和支持,正好成为他义无反顾的另外一个理由。 ...... 2001年:愿新年的阳光照亮你的梦想 这是本报本年度最后一次和你见面。恭贺你的新年,祝福你的梦想。 时光匆匆,回望一年,是谁最长久地驻留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最深切地打动过你的心灵?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每年进行年度人物评选。每一次评选都是一次岁月的盘点,每一张选票都是一粒点燃梦想的燧石。 每一群人中都有英雄,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人们总是被那些风云际会的弄潮儿激励着,总是在对他们的指点评说中倾诉着自己的梦想与希望。 今年我们推出的十位候选人,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读者在投票中指出,他们各有建树,难分高下。然而,也许正是在这样的评选中,我们更知道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基本的,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多元,什么是尽职守责,什么是同舟共济。 李昌平,一个并不为很多人所知的新闻人物,凭着一个乡党委书记的良知与责任感打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的心。因为他直面百姓疾苦,求索改革之路;因为他行使了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官员的权利,向国务院领导坦荡陈言,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引发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人民对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人民对改革寄予焦灼的期待。这是希望。有些读者投票时称“李昌平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其实,这些投向良知与责任感的欢呼,何尝不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同样以直面现实赢得人心的山西作家张平,多年来百折不回,秉笔直书,鞭挞司法腐败、吏治腐败和文化腐败。在这个寒冬,那个最初打动张平的身患肝癌却无钱买药,痛得将床边的墙砖抠掉三分之二的下岗工人是否还好?那些被他拜访过的付出太多而得到太少的工人是否已感到温暖?那些被他揭露的腐败官员是否已受到惩罚?人们赞扬张平不畏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而支撑张平的信念是:反腐败只能靠体制的改革与进步。 对外经济贸易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和他的同事们则正在为打开一条改革与进步的通道,也是实现大多数人的梦想的通道而努力,那就是让中国加入WTO,那就是让中国融入世界,进一步开放市场。“必须通过体制改革走向市场经济,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大国。”几天前,龙永图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说。 不仅是经济,许许多多的梦想,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都将在改革、开放中去实现。 这是一条经过历史选择的正确通道,但是并非坦途。十多年的谈判让多少志士呕心沥血,“没什么精彩,很艰苦。”龙永图说,“我们必须忍辱负重,以中华民族的耐心和坚韧精神面对未来。” 改革越到深水区越艰难,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锲而不舍。孙雯是一名成功者,也是一名失败者。众多读者把选票投给孙雯,或许更因为她的挫折她的艰辛,她在逆境中的风范。站在世界足球最光彩夺目的领奖台上,孙雯说,中国女子足球队成为世界强队的秘诀就是信心。这支球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那种紧紧握住梦想,永不言败的精神。 紧紧握住你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企业家,你的梦想是柳传志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艺术家,你的梦想是王家卫的梦想;也许你是一位科学家,你的梦想是杨焕明的梦想。甚至,也许你的手中只有一柄锄头,你的肩上只有一条纤绳,你也有追求幸福和尊严的崇高权利,你的梦想、你的勇气、你的贡献也和他们同等重要。 我们下一次和你见面时,新年的阳光已打在你的脸上,它将照亮你的梦想。 新年的阳光将照亮你的梦想,将照亮每一个和你一样善良、正直、互相关怀、默默奋斗的人的梦想,将照亮这个正在走向开放的国家、正在谋求发展的民族的梦想。 2002年: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间;雨露滴在你的胸膛,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与你在一起,我们的爱一如既往。 我们上路了,新闻在远方。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我们是观察者,我们是记录者,我们是报道者,我们执著地寻找真相。 当年,有些同行追逐新千年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是农民的儿子,我们是工人的儿子,那里是我们的根,我们从我们的根部汲取力量。 在新世纪第一年的岁末,我们又兵分九路,走在中国的大地上。顺德、厚街、温州、利辛、武汉、宣汉、喀什、大同、沈阳,祖国的四面八方,各不同的内涵和外表,我们走近你,我们走进你,我们想看清你的模样,我们想叩问你的心房。 我们倾听,我们观察,我们张开浑身的每一个毛孔,我们打开自己的每一个器官,我们感受,我们思考,我们记录,我们报道。你的笑脸,你的眼泪,你的焦虑,你的方言表达的你的梦想,对于我们,这一切是多么珍贵! 福建的成功路、四川的白鹿镇、河南的小常庄,这儿与那儿,久违了,一年一度,我们是第四次涉足。音容笑貌,多么熟悉,生老病死,几多沧桑。如此累积的记录,或者就是一部特殊的编年史。 年度人物寄托人们的理想。龙永图做了一个中国官员应该做的事,冯锦华显示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血性。他们做得多么漂亮!什么可贵?做应该做的事可贵!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追逐着新闻应有的理想。我们不敢说凡有新闻发生的地方,我们就在场————我们有太多的遗漏————但我们敢说,新闻总是牵动着我们的走向。南丹矿难的兄弟,我们钻到你哭泣的家乡,让事件剥去伪装,显露真相。千里追踪沙尘暴,戈壁滩里渗进了我们的鲜血,但我们习以为常,身上留下了风的形状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捉摸着大地的脉搏,我们关注着中国的动向。莫斯科的悬念,申奥,北京;五里河的欢腾,中国足球首次入围世界杯;多哈,中国入世,15年的长征,中国从此进入新天地,中国的未来可预期! 土地流转,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户籍改革,收容,中国当代社会阶层……你还记得这些词句吗?还有这些词句背后的事实?我们关注效率,也关注公平;我们赞美机遇,赞美可能;我们关注世事的变迁,我们赞美新的萌芽,那是中国未来的无限生机!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与红豆杉一起流泪,我们看不见藏羚羊绝望的眼神(它总是奔逃得那么张皇),我们随着野马撒野,我们看见塔里木河重新轻波荡漾……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为你鼓劲,为你欢喜,为你分忧。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走过乡土,走过城镇,走过大都会。我们喝过你的家酿酒,我们吃过你的糌粑,我们坐过你的三轮(在被迫离开艾滋病村时,你甚至不收车钱),我们经过金茂大厦前修剪陈枝的你的身旁…… 我们与你在一起,我们的爱一如既往。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曾经悲伤,这片土地曾经辉煌;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这片土地沐浴阳光,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 2003年:“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 在剧变的时代追寻最大的正义 当我们的目光从注视了一年的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抬起时,新年的阳光已经第十九次炫目地照在中国这份平凡的报纸上。 19年来,我们一次次、一年年,艰难而执著地贴近大地,贴近人民,记录时代的进程,在希望与梦想中汲取力量。 而新的一年,是中共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年。我们没有回避“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这么严肃的话题,哪怕是在本该轻松的新年第一天,因为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与“发展”是一个概念的两面,我们正视问题,因为有一个值得冀望的明天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 [一] 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着令人目眩的变化:珠三角蓬勃的加工企业,构成了全球化工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上海重现“海上繁华梦”,离国际大都市仅一步之遥;首都北京还有5年就要举办奥运会了,正在以上千亿的投入打造一个“新北京”,迎接来自远方的客人。 毫无疑问,我们身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物质的极大丰富、国力的极大增强,都表明这个国家正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但是,仍然有一些信息不能被我们忽视,那是上千万刚刚进入都市的民工惘然的脸庞,是都市里失业人员的艰难谋生,是都市边缘的不能称为学校的“民工子弟学校”;是上海、北京和广州等特大城市之外的更为广袤的土地,是那些土地上祖祖辈辈顽强生存着的人们…… 其实,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已经对当前形势作了深刻的阐述:“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他同时指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如果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盲目的乐观可能会干扰我们前进的方向。 所以,我们又一次选择了行动。十多名记者以沈阳、北京、上海、江苏宜兴、广州5个地域为原点,出发。方向是既定的:向西;距离是特定的:在50里左右。方向和距离并不代表什么,恰恰表明了选择的随意。我们只想为急速变化中的中国划出5个横切面,作一次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察。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力图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 [二]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如同有专家所说,自晚清以降,经过多少仁人志士的热血奋争,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最大命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已进入“总结期”。正因为如此,变化之剧烈、转型之迅猛、牵涉面之广,可想而知。 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剧变,便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 我们认为,只有把这些变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之下来审视,我们才不至于在纷繁的表象面前变得迷惘而再次失去方向。那便是:一百多年来,虽然历经曲折,但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到人民共和国的民主自由,这一“历史之河”无疑是朝着正确的方向流淌,而且不可逆转。 但历史又不只是几页冰冷的纸张。只有把变化同时放在现实中、放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日常悲欢中来考察,我们才能在认清方向的同时更加清醒,而不至于走向虚妄。那便是:即使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每个个体的幸福和上升通道仍应该尽可能地获得很好的制度保证。 具体而言,在健康的力量正在生长和发育、社会总体走向繁荣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正视更广大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对生存保障、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对社会公正的诉求。 没有人能忽视、也没有人会忽视他们的诉求。尤其在一个变动的时代,正义往往会成为变动的代价而被轻易支付,但成为悖论的另一面是:越是变动的时代,人们也越呼唤正义,呼唤公平。 自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潮发端以来,“人人生而平等”的理想便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世界,成为影响全人类的最基本信仰。有历史学家甚至曾经精辟地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这样进行总结:整个世纪,人类都是在对“发展”和“平等”这两大主题的追逐和摇摆中度过的。所有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思潮,都力图在这两者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 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不论是我们记者的行动,还是众多知名专家的访谈,我们都想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当下的中国,是否已经到了把重心逐渐倾向“公平”的时刻? [三] 事实上,十六大报告已经给出了答案。 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的发展规划了一个美好的蓝图,那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报记者采访的几乎所有专家,均不约而同地向记者提及了这一规划,并指出,它表明党和政府已经把让更多的公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建设一个更为公正的社会,作为今后20年的重中之重。 其实,这一政策取向早在5年前即已经开始显现。在改革步伐迅猛向前、而旧有的保障制度已经无力保障的时刻,1998年,朱镕基总理就明确提出将建立一个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本届政府的几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旨在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西部大开发,也正在付诸实施。 就在刚刚逝去的2002年里,从年初试图采取“国有股减持”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从不惜排除重重阻力将农村税费改革推行到20个省,都显示出高层关怀困难群体、确保社会公正的良苦用心。 这也是我们认为,2002年将成为中国社会进程中一个有标志意义的年度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实现社会公正的根本路径也已相当清晰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规则公平是最起码的公平,如果没有透明和公正的规则,权钱交易可以获取巨额利润,这对公平将是釜底抽薪。 即使在规则平等的前提下,天生禀赋的差异,加上成功者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仍然会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此时,便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进行有效的调节,更多地倾向困难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这被称为“矫正的正义”。 而在公共政策的选择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保障各个群体的政治权利便成为能够实现“矫正的正义”的当务之急。也只有在政治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障的情况下,制定公正的规则这一更为重要的前提才成为可能。于是,尊重宪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道路便成为根本的选择。 按他国的经验,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往往会在这三个层面的选择中偏向一个。然而,对于剧变中的中国而言,这三个层面的选择似乎正显得同样重要而迫切。 正因为如此,这才是需要决策层和全体国民的大智慧的时候。 所以,我们寄望于2003年,寄望于今后20年。 2004年:这梦想,不休不止 谁说这是平常的一天?候鸟掠出线影,年轮添了新纹;我们大声地问候亲友,也默默地思念远人。 365天,两鬓多了白发,或许连心事也疲倦了几分,但你依然,依然轻轻地叹着,却终究微微地笑了——这是一个收获祝福的日子,要赶紧抹去浮尘,擦亮梦想。 但这其实是很平常的一天:北方的飘雪,南国的暖阳,还有来来往往人海茫茫。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我们的心里,习惯找一个开始。 一开始,就有梦想。 那么在这新年的开始,我们祝福你,朋友,愿你的梦想一路远行! 我们乐观地回首,2003是放飞梦想的一年:小康社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神舟五号”,“振兴东北”…… 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 我们现实地记录,2003也背负恐惧、泪水和愤怒。当S ARS疫潮席卷,渭河洪水滔滔,公民惨死收容所……不,我们不仅仅记录,而且感同身受,所以眼里有泪,心里有痛…… 但在谎言中,有勇士挺身而出;在暴力后,有对恶行汹涌的讨伐……这无畏的直言与血的印痕,又何尝不是一个开始? 所有这些或悲或喜的开始,在不同的层面指向同一个终点:人之尊严与福祉的增进。2003年的奋力与求索,在这路途中为中国大写了两个关键的名词:“公民”与“权利”——它们,原本就相辅相成。 这,也正是我们不休不止关注与祝福的梦想。 携着梦想与祝福,今天与你见面的这张报纸已走过20个年头。 这20年,中国持续激变;我们为变革而生,但关注持续未变:为我们国家每一个进步喝彩加油,为确立市场经济添注加解,为关注社会积弊呐喊张目…… 今天的中国,“政治文明”与“全球规则”成为新时代的关键词,那我们也毫不讳言对“政治”的兴趣,因为这关乎众人之事的政治,关乎国家之进步,关乎民生之改善,关乎民族之复兴;我们关注政治的方式,一如媒体的天职,忠实地记录,公开地陈述,理性地评说。 对于时代的进步,尤其是对于所处的这个民族在所处这个时代的进步,我们欣然落笔,化为墨痕;虽然前路或许多艰,但对这朝着阳光方向的生长,我们努力地鼓与呼。 但记录不是记录的理由,关注也非关注的终点。我们对于这时代变革的每一次喜和忧,最终都只有沉潜于人的层面才有价值。生活要多样化,经济要市场化,政治要民主化,这是一个古老文明要重焕青春的步伐和必然诉求。 所以20年来,当你在会场陈言,在书斋握笔,在农田挥汗,在工厂劳作,在校园诵念……我们将你的故事告诉他,将他的故事告诉你,将中国的故事说给中国人,也说给世界听;要让书斋知晓江湖事,也求民间参知庙堂言。 这个国家不正是大家的国家吗?我们用真实架一座桥,让言说者不空谈,让主事者不麻木,让刚烈者不偏激,让脆弱者不沉沦,让大家知道大家的心事,也知道自己的方向。 在这一年的开始,我们也祝福自己的梦想,它萌自20年前的那个早春,从此便如春藤一般爬满了我们的心间眉宇。 然则这梦想其实来得更深远,甚至早在100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面对积弱积贫的中国,他们的梦想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 所梦所想,何止20年,其实百年一脉。 但对于中国这个老大的后发国家来讲,每向梦想逼近一步,都要有巨大的付出。 但梦想没有流产,因为正如此,历史每数十年给出一个阶段主题的规律似乎清晰可见:开天眼(西风东渐、启蒙运动)、反帝制(推翻清政府)、求统一(北伐、结束军阀混战)、争主权(抗日、废除不平等条约、建立新中国)、平均地权(土地改革)、改善民生(经济改革),而贯穿其中的就是增强国力和复兴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 在中国,这些主题环环相扣,它们赋予今日中国以独特的魅力:每一天都能感知这变革中每一步前进的喜悦。我们愿意相信,这个时代能够成为中国最好的时代,因为它给我们未来以最新的期许。 这个国家对于未来的期许,从理想叙事的乌托邦,到国家叙事的现代化,再到传统叙事的小康社会,共性与个性、出发与归宿间,今日中国也充满着独特的张力与快速节奏。 这种状况将继续于新的时代主题破题启程后。 2003年当被铭记:政府因“乙肝歧视”遭遇行政诉讼、四川自贡3万农民“民告官”,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在这里觉醒;前河北省委书记与卫生部长被处理、收容制度被埋葬,公民对公权的监督在这里呈现;北京、深圳甚至内地小城潜江自荐竞选人活跃涌现、“违宪审查”的话题被广泛讨论,公民的政治权利在这里伸张…… 这不仅表明公民意识的成长,更说明在深化与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党的十六大概括的“以人为本”、“政治文明”的新主题正在破题。 今天,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回看一年,回看20年,回看100年———看到我们的兄弟姐妹与前辈,在不同时间留下的眼泪和微笑。就让时间如光,串起这晶莹剔透的液滴,折射出一如灿烂微笑的七彩虹谱,照亮你的前路和梦想,中国! 2005年:站在民意的泥土上 这是你的光荣之路 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在这个时刻,我们祝贺你新年快乐,祝福你有好的运气,也祝福你得到鼓舞,相信自己的似锦前程。 我们还有两天时间,作别2004年。我们也有时间,纪念那些在中国的建设之路上辛劳走过的人们。 站在民意的泥土上,我们向那些身居庙堂深处却不忘民瘼的人鼓掌。当他们掀起审计风暴,促进吏治清明时,人们还只是谨慎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可是当他们不为成规所囿,在改革的进程中破冰前进时,我们却要朗声说出心中激赏。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在过去的一年所取得的成就大声喝彩。同时,我们也纪念一些小人物,宝马彩票案中的不服输的刘亮,以及嘉禾拆迁事件中那些愤怒的市民。纪念这些不愿放弃自己的利益的普通人,尽管他们取得的只是或然性的成功,却促进了这个时代的文明进程。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普通人,把其个人的生涯与历史的嬗变、时代的进步融汇到一起。这是个人的幸运,更是公众的福祉。 纪念每一个援助了贫苦阶层的富人,也纪念每一个敢于维护法律尊严的平民。纪念那些在价值观多元的年代里保持了学术品格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光彩不在于提出洞见,而在于留恋真理。纪念那些为公共利益而奔忙的组织和个人,每当在夜色中默默奔走,他们的光荣之路就是中国的大街小巷。 只要你致力于参与推动中国的文明进程,这一年就是你的光荣之路。 辉煌的殿宇与低矮的茅屋,都迈着同样的匆匆脚步,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年代,我们大家都珍视最朴素的良心。 我们纪念这一年的荣耀,也纪念这一年的甘苦。纪念中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纪念人们为了这成功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难忘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体会广袤大地上农民增收后的喜悦,也难忘这一年里发生的各种悲剧。我们纪念密云惨剧、大平矿难、铜川矿难、包头空难等等事故,尤其是那些本可避免发生的灾难。 没有哪一年的安全事故,像今年这样引人注目。而临近岁末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啸,更让人对自然灾害保持警惕。在这新年时候,我们祈祷逝者的灵魂永得安宁,祈祷他们的家庭走出阴影。 只有建设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才能抚慰这些家庭的伤痕。人们早已清楚独自一人不能温暖,独自一人不能欢乐,更早已明了没有人是汪洋中的孤岛。纪念那些罹难的矿工,他们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他们的离去,也正是我们的社会的损失。 不要让任何人无辜而死,无论是为了国家能源还是个人金钱。 我们的国家与人类的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它也在走向文明;这里人们的生命与全世界人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同样珍贵。凡在阳光照耀下的,都是蒙恩的国度,都是蒙恩的生命。我们纪念这一年的灾难,只是为了人们不再承受本可避免的戕害。 我们要再一次感谢生息在这国家里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先居留过的土地上创造奇迹,又勇敢地品尝着祖先从未品尝过的欢喜哀愁。 这是2004年的年终时节,这是美好的一天,我们纪念每一个在这一年里承担了自己的责任的普通公民。 纪念那些不知其名的普通百姓。当他们年老力衰,只能依靠低保金生活,依然能够相互扶持;当他们遭逢灾祸,贫病交加,依旧笑对人生;他们依然辛勤抚育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寄寓着微小的希望。 我们纪念所有这些人。祝福这些人,也祝福我们自己。祝福每一个为自己奋斗的人,祝福每一个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的人,你们会让后人说:为了文明,为了公义,为了幸福,在那一年里他们曾经竭尽所能。 我们祝福你的未来,因为你也是他人的前途所系,我们祝福你平安喜悦。我们还要祝福我们的国家,因为她是你我全体中国人的命运所系,我们祝福她高歌猛进,顺利前行。 2006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今天我们又一次向你祝贺新年。这一天我们洗掉过去一年的征尘,和你一起敞开心灵,重温往日的憧憬。这一天我们在广州大道中289号的高楼上,打望着南国天空,怀想着一年来我们这个国家走过的历程。这一天我们擦拭信仰,心灵安宁,如在世界开创的第一个早上。 在此之时,我们想起了一句难于忘怀的话语。它是36年前一位作家说的:“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新闻会过时,纸张会变旧,油墨会模糊,甚至信任也会偶尔消弭,只有真实、真诚才把我们的心灵与你的心灵联系到一起。 我们默诵这个宝贵的句子,因为它就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伦理,我们理应担当之事。它温暖过你的心,也一直种植在我们的灵魂里。  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闪出光亮。不是每一天,每一个人,都可以热烈燃烧。但是很多人在发展着纯正的品格,让它无声地生长,直到更多的人闪出光亮,更多的人热烈燃烧。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在这岁末年初,我们要和你一起说,让我们更有力,让我们再前行。这是因为,我们愿中国更有力,正像在过去一年中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凝聚了无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取得各种可贵的成就;我们愿中国再前行,消除在过去一年中仍未完全消除的积弊。 过去这一年,我们的国家迈向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关口。这一年,经济高速发展,人权保障切实进步,政府推出各项举措,大利民生,疏通价格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壁垒等等,这些都使我们为之自豪。而这一年,对改革路径的反思空前醒目,在效率与福利公平之间,如医疗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和公众都在审视何为合适的平衡。更加社会主义,更加市场经济,我们的改革有望更加到位。 我们愿中国更有力,再前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管理——完善民主法治、规范利益博弈、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消除腐败、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教育、文化、科研体制的合理化…… 我们愿中国更有力,再前行。我们梦想着这样一个国民集体的出现:他们既拥抱物质生活,又体认精神世界;他们现实,但有梦想;他们精明,但有坚持;他们富有激情,又尊重规则和秩序;他们以幸福为生活的首要目标,又不摒弃远见;他们仁爱,但不软弱;他们勇敢,但深知尊重法治、和谐宽容、和平和解的可贵。他们是尽责的公民,共同构造一个日渐和谐的社会。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其它家园,这个国家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没有其它梦想,这个民族的梦想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每一个人的幸福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我们可以永远没有新的梦想,如果这个梦想你已经达到;我们可以永远没有新的成就,如果这个成就在你的手中完成。我们祝你新年快乐,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好。 2007年: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这是2006年12月28日,时光的渡船穿越三百多个日子,穿越大江南北,又回到岁末终点,将开始新的轮回。 这是2006年的渡轮,这一年的中国潮起潮落,令人感慨万千。 这一年,中国经济继续一骑绝尘快速向前,国家实力明显提升。东盟十国聚首广西,中日突破多年坚冰,中非论坛“所有通往非洲的路都要经过中国”,中美战略对话驱使白宫三分之一的首长齐聚北京……世界,终于看到一个在和谐中崛起的中国。 这一年,房价续涨,股市翻身。欲望浮现,热度升腾。有人欣喜,有人踌躇,有人叹息。纸业出身的张茵成了中国女首富,自由市场的活力造就了一个个财富传奇;楼宇预售处前排起了久违的长队,不甘做房奴者,却一个个被迫做了房奴;毒多宝鱼、红心鸭蛋、欣弗事件,局部领域的失范频频示警,规则重建迫在眉睫…… 这是2006年的渡轮,坐在船上的人们,冷暖自知。她承载的是人民,穿越的是时代,经历的是中国。面对人民,我们常常觉得有千万种方式来表达,有时却沉默得无话可说。 这一年,最高层关注民生,我们看到了对百姓的珍惜。这一年,千年农业税成为历史,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全免,以公平为指向的新医改制度正在紧锣密鼓地设计。熊彼特说,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就是她的意识形态。诚哉斯言。 这一年,虽然历经波折饱受争议,物权法毕竟已进行史无前例的第七次审议,对私产的保护早已深入人心。入世初人们颇含忐忑,但在入世第五年,全面开放与融入世界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这一年,我们不停地问自己,我们拥有一个怎么样的中国? 经过百年激荡,三十年变革,这是一个越来越融入世界大潮、却又相伴着许多难题的中国。 这是一个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但又始终顽强地向上生长的中国。 这是个全社会深深地被各种欲望搅动,但同时又发自内心地渴望和谐、正义与真实幸福的中国…… 这是2006年的渡船,一条阔达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渡船,因此,我们不得不彼此珍惜,因为我们彼此相连。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忘记对那些无助者表示善意与怜悯。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因为恐惧和冷漠,而不敢对不平事发出一声呐喊。 我们不得不问自己,是否忘记怎样去对朋友表达爱,甚至也不习惯对我们的妻子、儿女、父母去表达…… 这是2006年的渡船,载着梦想和期待,将要重新上路。这时候,请让我们祝福你,朋友。我们彼此有情,互道珍重。 让我们再次上路,愿你我、愿这个国家一路平安,路都通畅,桥都坚固,隧道都很光明。 从今天起,我们更要彼此珍惜。 2007年年终寄语:常人的悲欢,常识的力量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惊讶,我们刚刚度过了多么传奇性的一年,而这一年的喧哗、幽默与彷徨都还余澜未了。在一个简单至极的问题上,因为不想被愚弄,“打虎网民”们在网络上持续地质疑着、嘲弄着。这场行动看上去似乎浩大而无聊,似乎消耗社会的精力,似乎遮蔽了真问题,却有着高度的中国式合理性,最终达成了庄重的效果,促使权力放下架子正视事实。 这也是属于正剧的一年,真正值得为之举杯庆祝的一年。年终时节,海沧PX项目宣布迁建,厦门市民的绝地反击终获成功。一场儿童节的散步,持续6个月的坚持,配合厦门市政府充满智慧的回应与利导,成就了2007年最不可思议的民主童话。 正是这些最平常的人们,在这一年,用他们的智慧证明了民意终究不可违背。正是这些最平常的人坚持说:等一下,你忽略了我们的立场。正是他们促使这个匆忙逐利的时代为民主、为常识而驻足沉思。 像以往一样,中国这艘巨轮穿行在全球化的劲风之中。这一年最可喜悦之事,在于中国民众的行为已经证明,他们在开放进程中收获的思想更多于利益,民主与民权等普世价值不仅被中央高层强调,还越来越被各阶层的人们视为理所当然。这一年,中国的任何涓滴进步都基于权力对平常人的敬畏,基于国家对常识的回归。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惊讶,在重庆,一幢因锱铢必较而产生的孤独矗立的危楼,竟然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象征、一个奇迹和一座民权的堡垒。在“最牛钉子户”得到了广泛支持的背后,正是人们在捍卫着自己对私有财产交易价格的谈判权。当强迁已成往事,姗姗来迟的常识正是文明的真义,民权的背后更是民利。 重庆市政府在事后收获的诸多好评,又证明了民众愿意慷慨地嘉许开明的执政者这一素来不变的常理。 在北京,医改八套方案的博弈,农村义务教育真正成为国家义务,是基于现代政府的自我回归;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是基于一个文明社会必须尊重生命与慎杀的常识。在中央政府层面,官员的任命更为多元而不局限于执政党内部,亦可显变化之微,知公共管理常识之著。 同时你也不得不感到遗憾,这一年不是每个平常人都受到平常的对待,不是每个常识都受到了尊重。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回忆,在7月,豪雨袭击中的济南银座商场有市民死难,而参与灾情讨论的女网友“红钻帝国”竟然因言获罪。如果这个社会每做对一道现代文明给出的题目,就要由多次的错误作为陪伴,那么它的进步就还不够快,还不足以温暖普通民众们的心怀。 进步,一定要快些,再快些。今天,当我们说起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的时候,并不只是说它有着深邃的历史和文化,更是说这里生活着一些最平常的人,他们有着一个质朴的中国梦:不要让任何一个纳税人享受不到应得的公务服务,也不要让任何一个辛苦工作的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2007年,比照一些不幸的先辈,即便在最贫瘠的乡野,中国民众的自尊也已经不再麻木。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着纷繁复杂的问题,他们期待着社会的进步。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想起,这一年,当一位英国记者驱车中国西部遇到一位中国农民并问他最需要什么时,农民回答说:“尊重。” 对于平常人来说,这是辛苦的一年,对于赢家们来说却是金碧辉煌的一年。从来没有哪一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的财富数字获得了如此惊人的爆炸性增长,也从没有哪一年房地产商们的集体上榜如此令人目眩。对于经济社交生活来说,这也是觥筹交错的一年,与权力愈接近者愈强大,普通人的利益则在某种程度受损,这意味着资源和机会的垄断者阻断了更多人的幸福之路。 当中央财政收入预计达到惊人的5万亿元时,人们期望着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期望着服务型政府的建成。 人们期望着经济改革路径的调整,政治改革路径的延展。人们期望着效率,也期望着公平,期望着民主,也期望着法治。人们期望着常人的悲欢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成为国家的力量。 他们也期望着,物价飞涨之时,有公平的机会让人们去应对。“跑赢CPI”成了2007年的时代最强音,可是在城市中间阶层当中,个个跑得累,谁人跑得赢?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丧失希望——当一个双手劳动的人鼓足勇气站到售楼处前,却发现房价数月的涨幅就已经把他多年的辛苦化为泡影。 岁暮天寒,你不得不注意到,失望会造成精神的迷茫。你不得不期待,社会精神的实利主义化不再加深。 一个国家必须有价值洼地,便于人们走入获利;一个国家也必须有精神高地,便于人们登高眺望。洼地与高地的形成,都有赖于机会平等的体制建设。如果相应的机会被垄断,不曾寻求与权力对接的平常人,就只能望价值高地而兴叹,见精神洼地而沉溺,他就既不会拥有财富,也不能享有精神生活。岁暮天寒,人们在期望,这个国家的一切制度都以普惠于民为依归。 我们刚刚度过了多么传奇性的一年。常人的悲欢日益成为国家的悲欢,常识的力量日益成为国家的力量。我们要回望这一年。这漫长而又不容易的一年。 2008 年:愿自由开放的旗帜高高飘扬 帷幕徐启,灯火璀璨,在二00八年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已然站在中央。闸门洞开,浪涛汹涌,在历史洪流的席卷之下,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派对年,一个大中国的狂欢夜。抬眼可见,奥运倒计时牌上的数目飞速递减。耳边隐约传来那个老人的声音:“你们要冲出一条血路来!” 蓦然惊觉,改革开放三十年了。 这两件事情,看似各不相干,其间却丝缕相连。 这丝丝缕缕中的一条,曾异常清晰,最近又被大声呼唤,那就是:思想解放。 三十年前的月亮,照着一个国运彷徨、民生凋敝的中国。 一个大钟停摆了,另一个闹钟响起来。铃声急促而动听,饥肠辘辘的人民,突然都红光满面。在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两只猫杀出重围。一只是白的,另一只是黑的,它们吃掉了“两个凡是”。人民跟着两只猫,走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走进了个体户的摊位,走进了民营企业家的办公室,走进了股票交易所,走进了互联网空间。 这时候人民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第一人称,我和我们。我们能感知温饱,还能开动脑筋,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我们还去了一些别的地方,比如政府大楼、法院、报社、电视台、学校、电影院等等。有时被请上座,有时被赶出门,有时被赶出门以后又被请上座。 反反复复之间,我们在成长,社会在进步。 成长的方向是独立人格,进步的标志是自由宽容。 整齐划一的运动越来越少了,参差百态成为幸福的本源。 五千年的古文明,三十年的大变局。变局之中,泥沙俱下。有些目标甚至越来越远了,有些方向越来越模糊。 如果要问究根由,乃个体之还不够解放,思想之还不够自由。 三十年间,我们逐渐学会了正眼看世界,发现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更发现千奇百怪,不离其宗,那就是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自由,还有人的权利。 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不该由他国独享。 何况我们遇到了全球化。它把普世同一的游戏规则摆在我们面前,希望我们珍惜。我们签署了人权公约,加入了WTO,出席了八国峰会,也申办了奥运会。那照亮古希腊奥林匹亚村的阳光,也将同样照亮北京紫禁城。 那些来自西方的运动规则、和平理念和欢乐精神,也将同样进驻我们的内心。 如果我们为五星红旗感到骄傲,那么也可以为五环旗感到自豪。 毫无疑问,没有三十年来的思想解放、观念嬗变,就没有二○○八年北京奥运会。 而人们又希望奥运会的火炬,能为中国传递更多的文明梦想。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距离如此之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如此之多。 越来越多的人将会知道,奥运会是全民的动员,集体的狂欢,更是个体的奋斗,是灵魂的舞蹈。 奥运会带给我们的,将不仅是比赛成绩,还有更好的空气;将不仅是更多的商机,还有更多的欢乐和自由。 我们也该同时记得,二○○八年是戊戌变法一百一十周年、“大跃进”五十周年。 这两场历史悲剧,是思想解放的别样版本。 那场由一个开明皇帝发动的、自上而下诏书纷飞的改良运动,以上层官僚的倾轧和宫廷政变而告终。 一百一十年后,“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仿佛还在当空喷涌,它仍然是一本浓缩的政治教材,上面写的并不仅仅是权力斗争,还有关于民众思想和社会结构对于改革的影响。 而五十年前,高层领导也曾号令解放思想,大胆想象,结果浮夸风起,资源耗尽,饿殍遍地。那是一种没有灵魂的思想,没有个体的解放,民众被绑架成为政治荒诞剧的道具。 三十年前,思想解放释放了个体能量,渐得温饱;十六年前,胆子再大一次,民间沸腾,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如今继续呼吁思想解放,当深察历史,反思改革,激活社会,科学发展。 二○○八年已经开始,中国闪亮登场。 你在其间,独一无二,不可或缺。 无论你是何种角色,都不要被历史的大潮淹没,或者冲刷去你的独立存在。 至少你要在大时代中做个坚强的小人物,在狂欢夜中做个自由的舞者。 2009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当经济危机带来的一丝隐忧弥漫在心头,当寒风吹动落叶而雪的消息从北方传来,在这新年的第一天,请让我们倾听一个久远的声音。十年前的今天,本报发表了1999年新年献词《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今天,当南方周末致力于新闻专业主义之路时,这句标题仍是我们精神的圭臬,我们勉力继承其志,并视之为伟大的传统。中国已经度过了激流般的十年,多少繁华事,已付笑谈中,可是这句箴言仍然在每一个新年来临之时嗡然回响。 因此,在今天,让我们在这最单纯和美好的精神传统中相逢,让我们在自己的内心中汲取力量,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让我们继续前行,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这就是为什么在汶川地震发生之时,无论我们身在现场,还是在千里之外,都曾感受到举国一致的悲伤;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之时,无论我们是中产阶层,还是贫寒之家,都曾体会过壮美场景带来的欣喜;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之时,无论我们为人父母,还是尚无子嗣,都曾拍案而起,怒不可遏。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整体,我们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这是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因为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发现自己对人的爱无可置疑,对国家的爱无可置疑。 当我们扪心自问之时,我们心中对这个国家深挚的爱已经给了该如何行事的答案。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只赞美国家的进步,也批评它的不尽完美;为什么像捧着烛火一样捧着“真相”,在群论汹汹之际也坚持独立的立场;为什么若我们只能发出荧荧之光,也有崇高之意。 这也就是为什么你会在今天买下这份报纸,而它没有提供可供获利的消息甚至也不提供什么消遣。 这是因为我们是理性的爱国者。经历了地震的悲痛,经历了奥运的盛况,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已经成年。当我们在这新年的这份新闻纸上相逢,我们已是社会的中坚。 在这个时候,让我们回想,30年前,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羊肠小道上,我们的父辈荜路蓝缕,何其艰辛。他们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年代,走过了多么长的路。今天,他们结束了对国家的使命,头发斑白,回想着自己与同辈如何开创了这个世界。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世界,我们可曾想过他们有权利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否有一天当他们追问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说,我们没有推卸责任,不负历史的托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犬儒,不能抱怨“那是不可改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寻找最热诚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望向历史深处,回忆这个国家在一百多年来的兜兜转转。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中坚。 越是望向历史深处,我们就越是坚定。是的,我们要毫不游移地支持那些人类共同的价值。我们支持进步、民主、自由、人权,支持中国走向现代文明。我们可曾忆起,一百多年前,先贤们发现故步自封于本国文化已不足以救亡图存,因此埋藏了心中痛苦,远渡重洋,以寻求国家振兴之道?因此西风东渐,建兵工厂以御外侮,建学校以期未来,建报馆以开民智,因此德先生、赛先生给这个古老的国家带来了复兴之光。在这漫长历史的此端,我们可曾想过这个国家的希望从何而来?我们可曾想过,如何延续这希望,以不误国家和人民的前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让各种社会力量进行公正博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呼吁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超越集团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支持继续深化改革。这就是为什么公正、公平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无论发生什么;为什么国富民穷的趋势需要彻底扭转,无论要做多么繁复的工作。 一切都因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在我们手中。我们是社会的中坚,不是因为我们身在高位,不是因为我们资金丰足,不是因为我们聪明绝顶,不,我们甚至并不比任何一代中国人优秀,只是我们有此机会。我们有一个机会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有一个责任把中国变得更好。我们不能彼此耳语,而要朗声合唱,这歌声要求着国家与人的共同幸福,从一百多年前而来,回荡今时今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使命,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了解真相,不能坠入一个失真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讲述自己对国家的爱时,可以平静、深邃和坚定。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凌空虚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现实主义者,求应然之事。 因为在这个大陆上,太平洋以西,当新年的熹微曙光笼罩大地之时,我们要对这个国家负责。当我们看到它辽阔的天空,看到天空下一条条曾被地震折断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的山岭和阡陌纵横的土地,繁华都市和出产古老谷物的土地,以及在这个国家中来来往往的沉浸在梦幻中的人们;当我们的孩子将出生,在夜色中发出柔弱却嘹亮的哭泣声;我们会知道,没有任何东西比一个信念更为珍贵,也从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如此之多的困难,有如此之多的希望。 2010年: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能决定的生活 新世纪已经过去十年了,我们并不想神话什么数字,我们要说的是,时间里包含着一些东西。 我们也不想神话某一个时间节点,正如十年前全世界的媒体都去追逐新千年的第一缕晨曦,仿佛不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日子每天都是新的一样。但是我们总是要找一个机会向你表达问候,所以因袭十年来的传统,在新年来临之际,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我们也没有必要神话阳光。阳光下有美丽的春暖花开,也有罪恶的杀人越货。我们借助阳光和鲜花来给自己打气。我们是那么脆弱,但是我们必须坚强。 我们也不要神话坚强。英雄固然令人敬仰,但是芸芸众生大多是普通人。物价降了我们就高兴,工作丢了我们就犯愁。遇到坏人我们会害怕,警察来了又怕他不守法。就像花朵依赖春天一样,我们依赖这个社会。有时候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明真相。给点阳光我们就会灿烂,房子拆了只有极个别会去自焚。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期待最平庸的人也能得到幸福。 我们还是来说说十年吧。十年时间足可以诞生一代人。他们被称为00后,会被贴上一些标签。不要神话这些标签,他们和父辈一样会生老病死,一样面对社会的善恶美丑,一样需要勇气和担当,也一样会徘徊于软弱和坚强。他们不是拯救我们的天使,我们也没有理由扮演魔鬼。 这十年来经济腾飞,国力日盛。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不到十万亿,如今已经超过三十万亿。我们是第三贸易大国,但是我们占第三十以后的选项也还不少。十年来建了那么多房子,也拆了那么多房子。当然,有人提醒说要看到建设是社会主流,那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但是每一条支流都不能抛弃,每一个个体更值得关注。每一个人的快乐都不可替代,每一个人的痛苦都渴望理解。 十年前我们正在争取加入世贸组织,还不知道可以举办奥运会和世博会,如今我们已经在G8会上一言九鼎,在哥本哈根出演主角,在东亚地盘上一枝独秀。但是不要神话大国崛起,我们小时候就听说周总理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按照过去的思路,崛起意味着担当,我们能否引领人类文明?想想未来的变化,民族国家一定会有新的发展,我们总会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大舅二舅都是他的舅,大国小国都是我的国。 十年前互联网的泡沫还没有吹起,一些今日忙碌奔波的大人物还闲得发慌,整天往模样单薄的BBS上灌水。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手机上网,博客遍地开花,twitter一往无前,网络购物前景无量,网民反腐也所向披靡。但是不要神话互联网,没有网络的时代仍然建立了新中国,世界上的民主与自由大都要比网络出生更早。网络是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以是黄色的,也可以是红色的,还可以是绿色的,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我们自己。 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灾难。从SARS到汶川地震,从松花江水污染到三鹿奶粉掺毒,从拉萨和乌鲁木齐的暴力事件,到全国各地的矿难,一次又一次地,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不要神话灾难,它们就是灾难。有人说真高兴我们总算挺过来了,但是不要忘记那些没有挺过来的人,还有那些正在挺着甚至永远都只能挺着的人。 亲爱的读者朋友,下一个十年又要开始了……没错,这个说法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想要告诉你,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是你生命中无可逃避的又一段历程,假如你愿意的话,你可以用它来做很多事情,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生活。 2011年: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这是2010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也是《南方周末》这张报纸今年最后一期与你相约的日子。再有一天,我们就将迎来新的一年。这个世界有一个和星期四绑在一起的节日叫感恩节。最接近新年元旦的这个星期四是属于我们的“感恩节”。我们仅以此文奉上新年的问候。 我们向你感恩。过去的一年,亦如曾经的二十六个春秋,我们早已习惯了从你那里积聚再次出发的动力,习惯了从每一次的倾听、观察、交流中感悟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所以,“感恩”不只是纸面上的一句话,更是我们的一份承诺:我们会尽责地体会你的快乐,分担你的伤悲;我们承诺,新的一年你依然能从这张纸的字里行间发现我们的热血、眼泪和汗水。 我们也感恩这个国家带给国民的荣耀。2010年,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如履薄冰般地复苏之时,中国则继续着她史诗般的高歌猛进:GDP跃上世界第二,半世纪前那句“超英”的口号终于不再只是望梅止渴;中国在一年内举办了世博、亚运两项盛会,并将它们推上了各自的历史新高;中国政府对抗经济寒流的大气魄,还有它的大手笔让世界上众多的政府感到艳羡……“中国模式”、“G2”这些高帽飞来了一顶又一顶。更重要的是,在发生争议、冲突的国际场合,比如钓鱼岛,这个国家越来越知道,国民的生命与安全应该排在第一位。 我们更加感恩于我们的国民。在玉树,在舟曲,在上海,他们的不屈、坚持、互助与爱心,让曾经疏离的人心贴得更近。宜黄拆迁、渭南书案、跨省追捕、度身招聘……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迸发出最大的力量,尽可能突破一切公开的、隐性的束缚,刷新着这个国家的公共议程,改变了一个个遭受不公的小人物的命运。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向往的公平、正义、尊严、幸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国民的生命也同样金贵。 2010年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伟大的国家与渺小的个人正在向着它们之间的一个和谐点迅速靠拢。它消减了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的魅力,那些令人目眩的统计数据,那些彰显国威的盛事,远不如带给国民最切实的福祉更能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同。个人的权利意识正在加速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跟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国是讨论;乐意对所有的社会热点发表看法,并被人关注;敢于对一切的社会不公表示不满,进行抗争…… 我们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最初级的生存需要之后,我们的社会、国民已经在向着更高的需求,即对权利和尊严的需求迈进。这意味着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再次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选择关口。这一次,它需要把大写的人放到压倒一切的高度。强拆、截访、官员贪腐、官富二代的骄横对平等、对权利、对人心的践踏必须遏制,社会分配不公所累积的社会紧张必须得到有序释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仅靠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是不够的,这需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在内的整体性改革,如同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所表达的那种急迫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2010年年末,“涨”四年内第二次获评年度汉字。我们真心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强盛,更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越来越金贵。至于物价,还是涨得尽可能慢一点吧。毕竟,免于恐惧,先要免于匮乏。 2012年: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我们再次赋予时间以壮丽感,这是我们和你在这个崭新年头的第一次见面。太阳照常在黎明升起,从辽阔幅员的霜雪和晨露间升起,从每一桩生老病死和柴米油盐间升起,从远方潮湿的枕木和卧室窗玻璃上的冰花上升起。无论身在何地,愿你在这个清晨,分享这份光亮。 没有哪个黎明能阻止阳光。在又一个新年,我们迎接正义与真相的光芒。你看到动车调查报告宣告出炉,看到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终被撤销,看到乌坎村即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村民代表……这是这个国家向前的步伐,这更是属于你我的荣光,因为每一个渴求进步的个体都为之贡献了力量。平凡真实的生活中,能动的个体执拗地站立于每一寸坚实的土地之上。 你看着他们愚公移山,将旧规则改变,让新价值诞生。希望从人心的地平线升起,一寸寸照亮大江南北。这平凡的生活,因为他们而不再平凡。能被他们感动,每个人的心也终能散发光芒。伸出双手,你不仅点亮自己,也温暖周围。 这是一个亟需正义的时代,而你对权利的坚守就是正义之源。从年初的乐清,到年终的乌坎,公民为土地和自治的权利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任何人都无权剥夺”——2011年,庙堂之上的诸多言说体现出为政者应有的光彩,切中斯土斯民的肯綮。我们乐见政府诚意回应,打开良性互动的空间。我们希望宪法声如洪钟一言九鼎,正义公正照耀每一个人。 大转型的中国,已然走到这里。一切都奠基于权利。权利摇晃的国度,决不可能固若磐石。哪些不容侵犯?什么不可剥夺?何处是光?哪里是影?光线被遮蔽之处,理性就难以生长。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不辞辛劳追寻真相,这便是为什么我们不遗余力追问究竟。而真相的呈现、权利的稳固,有赖于每一束光,有赖于每一个人——不管体制内外,无分男女老少。 我们不再一己呢喃,也不满足于窃窃私语。我们要让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越来越多的人不惮于我口说我心,才是希望之民族,才是强大之国度。 如此,才能智者蜂起,百家争鸣,让思想的光芒肆意照射。 如此,才能勇者辈出,齐头并进,让实践的理性改变现实。 思想的光芒正在重生。从曾经的枯竭僵化走向人性复苏,从新左派与自由派之争到2011年的宪政辩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且能够做什么?一百七十年来,中国社会从未像现在这样,认清自己的路向。 行动的理性正在重生。我们反省内心,从不可遏制的良知出发。我们埋头向下,从自己开始。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生机勃勃的公民社会,以张扬人性微光。 这光微而不弱,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 这光不在远处,就在当下。你体认内心光芒,权利已在其中,责任已在其中。你活出尊严来,那些想为你做主的人就脚脚踩空。光明前进一寸,黑暗便后退一分,这道理简易明白。而你,至少可以点亮自己,一切只要无愧于心。 点亮自己,便不会妄自菲薄。此处点亮一束光,上天总会在某处打开一扇窗。我们只用求应然之理,做分内之事;虽千万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为之。 点 亮自己,权利便能着床,能动的个体由之生焉,公民由之成焉;点亮自己,权利便会团结于权利,公民社会由之生焉,制衡权力的力量由之成焉。 公民强大,社会才会强大。社会强大,公民的尊严才得以保障,每一个个体才能够主动参与国家的制度运转。人们深爱自己的国家,只因她能保障正义与安全,只因她不断由公民们亲手“重建”。国家与公民之间血脉贯通,于是公民的悲伤,成为国家的悲伤,于是国家的荣光,成为公民的荣光。 所以我们不能止步于抱怨,尽管抱怨本身无可厚非;我们也不能沉溺于低俗,尽管低俗是最起码的权利。我们理应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成就更好的中国。 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因为我们知道,惟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的美好前程;惟有簇拥在一起,才能照亮国家的未来。 2013年:静下来,想一想,再出发 元旦三天假,可欢腾,亦可小憩。国家有继往开来,人生有起承转合,岁月静中最好,味道念里最醇。   静下来,想一想。   2012年,杜甫、甄嬛、鸟叔和元芳都很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忙。我们忙着挣钱、攒钱、花钱和期待更多的钱,我们忙一家老小,我们忙着让领导满意、让下属服气,我们忙着预测十八大、看十八大和学习十八大,我们忙着听好声音和刷微博,忙着问幸福和看八卦。   2013年,没有最忙,只有更忙。所以,要静下来,想一想。   辞旧迎新之际,整个国家仍置身于“稳增长”巨大压力之下。年末,“7.5%”已握在手中,但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远未找到持续可依的增长新动力。消费还是犹抱琵琶,投资已须适可而止,出口仍看欧美脸色,“三驾马车”各有难题,“两轮驱动”刚刚起步,转型之考带来春的动力,也常如冬风彻骨。   这一年我们把物价稳住了,收入增幅扩大但还不及期待,收支相较,亦喜亦忧。这一年粮食力攀“九连增”,中国的农民与土地可成就一个潇洒拿奖的莫言,却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中力有不逮,仍难免看天吃饭,或因市场变脸而失措。   总书记去看了“最真实的贫穷”,那一村距世界大都市不过三百公里。副总理去了恩施的山中,一山雪,两脚泥,农民日复一日仍局促。我们的军舰去了钓鱼岛,我们的南海里有了三沙市,但叫板者并未伤筋动骨,搅局者仍在居心叵测。我们的企业意气风发进军海外,光伏四处被堵截,风电无端被封杀,也有历尽千回百转收购成功,更多则是险据滩头不敢松懈。   越是进步,落后越刺眼。越是发展,不发展越别扭。越是改革,接下来要改的越难。越是畅想“中国梦”,越要有驾驭现实的厚功底。   “复兴之路”展板前,总书记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细想之,这是站在历史的叙事下。而现实中,三者的关系更是双向地紧紧扭结:个人的日子过好了,社会才能安稳,民族才能团结,国家才能更好。所以,前后两任总书记都在强调“人民”,91岁的执政党在旗帜上一直写着“为人民服务”。   宏伟的理想目标,可以有;精辟的理论设计,可以有;复杂的现实国情,肯定有。忙起来的时候,这些全在眼前晃。静下来的时候,或才想起:理想告诉我们去哪儿,理论告诉我们最优路径在哪,国情则告诉我们难免要审时度势,最优不能及之时,便做次优选择;次优不能及之时,仍要戮力前行,绝不困顿后退。   做最坏准备,往最好努力。大到治国,小到齐家,无论创业,还是守成,皆如此。   365天,总倥偬而过。一个快速前行的发展中国家,必然有喧嚣,难免有冲动。但总可以有一些时刻,静下心来,想一点儿什么。   可以想想:改革之际,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还要能准确把握规律。深水区里,有勇者才能决断,有智者才知深浅,按规律行事才能最终游到岸边。   可以想想:发展路上,政府要有办法,市场要有力量,社会组织要有活力。有办法者更须谨言慎行,有力量者且要依规而动,有活力者不能恣意妄为。   可以想想:我们用寻找“最美”来呼唤道德,我们也用勾勒规矩来构建方圆,我们更需用法律搭起市场经济的基本秩序。无德者无能,无矩者无路,无法者无序。   可以想想:昨天、今天、明天的接力,既是开启,也是延续;既能激发新意,也有积淀与传承。忘记昨天,就是背叛;空谈明天,难免误国;实干今天,才能兴邦。   静思无碍敏行。会风可改,但改会风不能刮风,要改得更重实效,一味求短也是形式主义;文风要改,而比“怎么说”更重要的,是清晰地知道该“说什么”。作风要改,要改到骨髓深处,老百姓都瞪大眼睛看着,这个时代,谁也蒙不了谁。   静思推动敏行。宏伟部署,终究要落实得细入毫发。中国梦,终究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每一个家的梦。遇到难题时,要多想想怎么创造创新。小有收获时,要多想想怎么持之以恒。发展见效时,要多想想公平何来。纠结利益时,要多想想什么是更高境界。   静思引领敏行。发展路上正孔武有力时,莫忘社会矛盾仍带给很多人的无力感。对规律的把握逐渐丰富时,莫忘仍大量存在的认知盲点。更莫忘,我们谁都不是这个国家的外人。凡人底色,亦可书写将相襟怀;立足方寸,亦能走出四海格局。   2013年的繁忙,这就开始了。这个国家给予我们,也需要我们的给予。这一年已注定了一些,也等着我们来创造更多。忙碌让安静更珍贵,行动让思考更必要,丑恶让美好更有力,落后让发展更强硬。   再忙也要记着:为什么出发,要奔向哪里。   再忙也要记着:相爱的人在哪,同行的人是谁。   2013年。静下来。想一想。再出发。 据说被枪毙的 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原文:中国梦,宪政梦! 编者注: 本文是《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未删减版, 中国梦,宪政梦 。泪盈于眶,你我共担待,齐呐喊! 我们还有梦! 作者:戴志勇天地之间,时间绽放。 这是我们在2013年的第一次相见,愿你被梦想点亮。 2012年,你守护自己的生活,他们守护自己的工作。守护这份工作,就是在守护他们对生活。 天地之间,时间绽放。 这是我们在2013年的第一次相见,愿你被梦想点亮。 2012年,你守护自己的生活,他们守护自己的工作。守护这份工作,就是在守护他们对生活的梦想。 2012年,庙堂之上发出的宪政强音嗡然回响:“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期待宪法长出牙齿,宪政早日落地。惟如此,才能成就这个沧桑古国的艰难转型;惟如此,国家与人民,才能重新站立于坚实的大地之上。 今天,已是能够梦想的中国,今天,已是兑现梦想的时代。经历过宪政缺失的“文革”梦魇,我们花费三十多年的时间来逐渐回归常理与常情。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个体户、乡镇企业到“民企”,稍稍归还国人自主安排生活的权利,我们便创造了繁华城市,收获了满仓粮食。 我们重新体认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是其是,非其非;我们重燃对公义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面对暴虐强力,我们双手相握,一起走过艰难时刻,迎接生活转机。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从厚厚的历史尘埃中挺起胸,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抬起头,重走先辈的宪政长征,重温先辈的伟大梦想。 一百七十多年前,我们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来。先败于英,后败于日。百姓愈加民不聊生,耻感深深刺痛中国士人。保国!保种!由洋务而君宪,由立宪而革命。从器物到制度再至文化,激愤者不惜彻底打倒“孔家店”,决绝地将自己的文明连根拔起。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先辈们终于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但是,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宪政中国并没有随之而来。 国家内外,战争连连;人群内外,残酷不断。 一度,人们远离仁,远离义,远离天道,远离对自由的坚守。 一度,人们认错为对,指鹿为马,万千生灵生机断绝。 美梦与山河,齐齐破碎。自由与宪政,双双消隐。 度尽人世劫波,深味人性幽暗,我们依然是能做梦的人,有颗能做梦的心。 今天,我们断断不只梦想物质丰盛,更希望性灵充盈;我们断断不只梦想国力能强盛,更希望国民有自尊。新民和新国,救亡与启蒙,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压倒谁。而宪政便是这一切美梦的根基。 兑现宪政,坚守权利,人人才能心如日月流光溢彩;鳏寡孤独才能感受冬日暖意而非瑟瑟发抖;“城管”与小贩才能谈笑风生;房屋才能成为自己与家人的城堡; 兑现宪政,限权分权,公民们才能大声说出对公权力的批评;每个人才能依内心信仰自由生活;我们才能建成一个自由的强大国家。 兑现宪政大梦,每个人才能做好个人的美梦。而这需要我们就从手边做起,就从守护此时此刻的生活做起,而不要将重任留给子孙。 很多人一直深深懂得这一点,很多人早就努力践行这一点。 不是杰出者才做梦,是善于做梦者才杰出。 你的天赋权利就是可以梦想,并且兑现梦想! 为你的梦想鼓掌,为这个国家的梦想加油,这就是很多新闻人的梦想,是他们不大不小的野心。他们忠于新闻,更忠于内心。愿你也有个玫瑰色的美梦;自由成就自己,完成天之所赋。 总会梦想人人都可以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街头卖艺; 总会梦想人人内心有爱,即使罪犯也未必穷凶极恶,总有恻隐之心自由闪动; 总会梦想阶层只是引人自由流动的动力,而不再是相互猜忌和仇视的天堑;总会梦想这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为改善人类的现代处境,捧出一掬甘冽清泉…… 兑现这一千一万个梦想,才能抚平这一百多年的刻骨痛楚。 兜兜转转一百七十年,美梦成真何其难!一百七十年后,依然有人渴望良知萌新芽,重温天命之谓性;依然有人坚持要求权利一一落地,政治复归于正,公义自在流淌。 依然有人相信,不管多难,梦想终会落实为宪政良制,风行为敦敦美俗。 先辈们筚路蓝缕,践义成仁。如今,后人承继其志,燃灯前行。 兑现梦想,自然要借鉴前贤智慧,与古人的信仰、习俗和情感和解。儒释道法墨,百家皆是源泉;周汉唐宋明,代代皆有可取。 但这决不是要复古,古人不能给予今天所需的一切。只是不再轻易贬损先辈,平心静气地吸收转进,以让中华文明开新花,结新果。 兑现梦想,自然要吸取世界经验。所以要认真审视希腊民主,罗马法治,借鉴英美宪政,追赶现代科技文明。 但这也不是仅仅作一个西方文明的优等生,西人有西人演进的轨迹,同样未必能直接给予我们今天所需的一切。 我们要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要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要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称美古人,赞扬邻居,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而是因为我们熟悉他们眼中洋溢的快乐,心底流淌的自由。 中国人本应就是自由人。中国梦本应就是宪政梦。 宪政之下,才能国家持续强盛,宪政之下,才有人民真正强大。兑现宪政梦想,才能更好地外争国权,维护国家的自由;才能更好地内争民权,维护人民的自由。而国家的自由最终必得落脚于人民的自由,必得落脚于人人可以我口说我心,人人可以用心做美梦。 生而为人,谁能不热爱自由?这自由,不仅是权利针对权力而言,也是宽恕针对报复而言,是般若针对无明而言,是仁爱针对暴虐而言,是有道针对无道而言。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万物自在,各正性命。这就是古人的梦想,先辈的梦想,也是今天很多人的梦想。 中国梦,自由梦,宪政梦。 万物速朽,但梦想永在。万物诞生,因梦想不灭。梦想就是生生之几,就是当你失败了一百次,那第一百零一次充实你内心的不死之希望。 依然有人倾听你的梦想,期待你敢于做梦。你从苦难中爬起,他们为你加油;你尝尽人世冷暖,他们为你加油;你收获美好生活,他们为你加油……他们别无所资,惟有对梦想的执着;他们别无所长,惟有对真相的追求。 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还重,一个梦想能让生命迸射光芒! 2013新年献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 这是我们第一千零五十七次和你相见,也是2013年的第一次。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你守护你的生活,我们守护这张报纸。让我们彼此祝福,愿你我都能够在新的一年离梦想更近一步。 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而这期许常新。我们曾创造灿烂古国延续千年,但1840年的炮火惊醒天朝旧梦,我们始觉昨日之弊。开眼看世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肇始于此;变法维新肇始于此;革命共和肇始于此;五四呐喊肇始于此;而南湖游船上的畅想、天安门土的宣告、改革开放的号角,亦肇始于此。 我们对自己的期许从来不能脱离时代的进程;“苟日新,日日新”,唯有融入文明进步的潮流,期许才不会退化为桎梏。 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而我们必须对自己一诺千金。农民从种子里收获一个好年景是应然之事,孩子从学校平安归来也是应然之事;先贤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是应然之事。 在2012年年末,梦想的火焰又一次被点燃。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站在新年的起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是因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样的时代强音,因为宪法正是国家对万千生民的梦想所签署的契约。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是因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样的民生承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将广大人民个人小梦串联汇聚,把国家与人民真正连为一体的承诺正是汇聚的闸门。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梦想,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已处于能够兑现梦想的时代。我们梦想权利一一落地,公义自在流淌;我们梦想国家的强大成为人民福祉的保障,让每一个人都从国家的发展中收获自己应得的成果。 兑现这一千一万个梦想,才能祭奠那无数舍身成仁的亡灵;兑现这一万一亿个梦想,才能抚平这一百多年的刻骨痛楚。令人欣慰的是,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我们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万物速朽,但梦想永在。我们倾听你的梦想,我们期待你敢于做梦: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做梦者才杰出。我们别无所倚,惟有对期许的追求;我们别无所长,惟有对承诺的执著。 新年献词 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 《炎黄春秋》 编辑部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的弊端日益显露,社会不安定因素逐渐积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进行,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共识。古语云:谋定而后动。没有共识,何以定谋?所以,我们当今的政治改革“稳妥”有余,“积极”不足。   其实,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已经存在。这个共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虽然现行宪法并非十全十美,但只要把它落到实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前进一大步。   《宪法》第5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62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15项职权;第63条有罢免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权力。《宪法》还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审计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我们必须坦率地承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的这些规定没有落实。   《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侵犯私有财产的恶性事件。   《宪法》第33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如果这一条落实了,“暴力执法”、“暴力截访”等恶劣行径不会如此猖獗。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等多项自由。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对传媒的种种非法限制就不会存在,更不会“以言治罪”。有了言论、出版自由,对权力腐败也就有了必要的舆论遏制。   《宪法》第37条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这一条如果真正落实,就不会有重庆式的“黑打”和北京安元鼎式的迫害访民的黑监狱。   《宪法》第126条规定,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如果这一条落实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受理、不立案,就不会有那么多冤假错案。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一套对权力制衡的制度体系,就是要切实保证公民权利。《宪法》中有很丰富的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的内容。将《宪法》和现实对照,就会发现现行的制度、政策、法令和很多政府行为,和宪法的差距十分遥远。我们的宪法基本上被虚置。   任何一个法治国家,在政治体制的设计上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将宪法虚置,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失信,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失信。国无信不立,宪法失信的状况必须改变。十二大以来的党章都有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就是“党在法下”。“党在法下”是重要的宪法原则和政治原则。做到了“党在法下”,就能避免宪法层面的名义制度和运行层面的实际制度相悖而产生的种种弊端。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至高无上,依照宪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会、也不应当有争议。   既然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我们就应当行动起来,将虚置的宪法变成现实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就应当将现行一切违反宪法的制度、法令、政策改变过来,使其与宪法一致。在这个意义上,政治体制改革实质是一场“维宪行动”。   徒法不足以自行。落实宪法,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例如建立宪法审查制度:或者建立宪法法院,或者在人大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或者将宪法司法化。建立落实宪法的制度,本身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行宪法并不一定完美,但是,只要我们将这部宪法落实了,政治体制就会前进一步。在政治进步的基础上,将来修订宪法,再将新的宪法修订条款落实到政治制度中。如此这般,就是渐进式改革。这种渐进式改革,就是通过宪法途径不断改善政治制度。   多年将宪法虚置不仅给少数人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还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维宪行动”必将遇到重重阻力。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广东视察时表示:我们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只要有这种精神和魄力,全民努力,上下互动,“维宪行动”一定会成功。   新的一年,新的领导集体,新领导人一些新的作风令人高兴。在新的一年,千头万绪中我们最为期盼的是,在落实宪法上有切实的行动。 《炎黄春秋》2013年第一 期 新京报2013年新年献词:敬畏理想相信未来 不要等到美好社会来临,才决心做一个美好的人。做一个辛勤的人,但不要日日忙于浇水,却忘了为未来播种。无论是美好社会,还是美好人生,都始于平常一点一滴的努力。    旧年永逝。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我们以各自的方式,见证了2012年365个日日夜夜,更一起活过了“世界末日”。生活无需太多离奇,只要活着,总可以轻而易举地拆穿任何一个花枝招展的骗局。   早安,新年;早安,泪珠与欢笑。这样的早晨,每个人都期待一些祝福的话。在你向亲朋好友表达祝福时,也别忘了祝福自己:做一个幸福的人,敬畏理想,相信未来。无论世界还有多少不公与不义,有多少危机与“末日”,无论还需要怎样的改变,我们仍然要选择——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用改变走向未来。也许一路上繁花似锦,也许更多的是艰辛的航程,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与美好人生须臾不可分离。 从封闭走向开放,因为这个国家已经受太多的苦难与彷徨。三十余年的变革,中国社会已经心明眼亮,没有谁能继续漠视民意,没有谁再愿意为欺世盗名者买单。选择相信未来,就选择了不回到过去,就选择了相信变革,相信隧道尽头是光亮,江河归处皆宽阔。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让权力回归原位,让权利一视同仁;让有产者有恒产,让无力者有尊严。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国家没有未来,改革才能抵达公平正义的彼岸。选择相信未来,就是选择了一个长远的打算。春天来了,聪明的人不会徒劳无功地修补冰河上的裂缝,而是要造一艘驶向春天的航船。   选择相信未来,就要把握今天。有责任心的人会给自己一个时间与历史的维度。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过去,未来也会如何看待今天。无论你做什么,不做什么,做多做少,做好事做坏事,历史终会公正评价一切。它超越现实,不委曲求全,不势利逢迎。 这个社会,虽然有“表叔”、“房叔”、“房妹”在招摇,但浅薄的功利主义并没有淹没一切,平凡的人们依旧坚守信念。选择相信未来,就选择了相信头顶的理想与心中的道德。不要用“全民腐败”等“泛腐败论”去概括,那些弯下腰劳动、抬起头做人的劳动者,不要以“集体自污”毁坏这个时代的道德资源。这片土地上,并不缺少只追求简单、正直的幸福的人民,他们的声音,理当被倾听,他们的见解,理当被珍视。  选择相信未来,就要珍爱我们的孩子,让他们远离恐惧。过去一年,倾斜的校车、夺命的垃圾箱让多少人肝肠寸断。类似悲剧足以让我们警醒。孩子,是明天的希望,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今天给孩子一个好的现在,重塑自由、公平、释放人性的教育,明天孩子就能还我们一个好的未来。   有梦想就去追。一个大学生,自己动手造了一架小飞机,竟然成功飞上了天。选择相信未来,就选择了相信现在,就选择了相信社会关于未来的、脚踏实地的创造。任何未来都生长于今天。做一个辛勤的人,但不要日日忙于浇水,却忘了为未来播种。无论是美好社会,还是美好人生,都始于平常一点一滴的努力。   转型社会,自有千沟万壑需要跨越。哪怕时代不如你所愿,仍旧要坚定心中的信念。改变自己,改变身边。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不要等到美好社会来临,才决心做一个美好的人。   不在美好年代,就在去美好年代的路上。每个日子都是平等的,每个日子都在承上启下、破旧立新。2013年的第一天,以春天的名义,我们选择相信未来,同样选择相信这样一个事实:真正的自由,不在于你能决定生活在怎样的地方,而在于你能选择过一种你所信奉的走向美好的生活。
个人分类: 生活情趣|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果:新年传出春消息(今日谈)
hucs 2013-1-2 18:58
新年传出春消息(今日谈) 胡果 2013年01月02日05:1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   在辞旧迎新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传递出春的消息。    20 天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鲜明地指出 “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 。 20 天后,当全体中国人昂首迈入落实十八大开局之年的时候,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改革开放观,展示直面时代的执政自觉,引人注目,振奋人心。    “ 摸着石头过河 ” 。小岗村民鲜红的指印,打开了农村改革的闸门;南中国海沸腾的潮涌,唱响对外开放的先声 …… 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正是因为尊重实践、尊重创造,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社会主义生机的条条框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才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回望来路,我们感受真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生机勃勃,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思想的藩篱难以冲破,体制的坚冰不会消融,深圳还是渔村,浦东依然沉默。改革开放,无疑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今天的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攻坚期和深水区,品读改革开放的深邃内涵,备感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会一蹴而就,必须一代一代人接力干下去。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就越深,也就越需要坚定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才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必将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友再驳人民日报美国人吃三万亿份转基因食品洋谎言
蒋高明 2012-12-31 20:17
附王贲儿: 我来说说 喧哗背后的转基因真相到底是什么? ——读人民日报·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关注转基因食品①)后不得不说的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u2.html 201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记者陈一鸣张旸以“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为题发文,文中先以(ISAAA)统计数字来说各国种了多少转基因,又针对网上说的“美国人不吃转基因”,一开始就列出数字, 说美国人吃了三万亿份转基因食品。(来自 亨利·米勒2011年的调研)我用心一计算,假如一人一餐食品为一份的话,那就是三亿美国人天天吃、一天三顿顿顿吃、从2001年到2011年吃了十年,所吃的百分之百都是转基因食品。我又动脑子一想:不对啊,美国至少有57%的土地(人均6.22亩)种植 非转 基因农作物,至少5000000英亩(合中国30350000亩)土地种植的 有机 农作物;除了本国农产品,还到欧洲等地进口有机农产品, 难道这些都没有给美国民众吃 ,而是喂了 境外 的狼了吗?根本 无此可能性啊 。再动脑筋想一想,记者那么煞费苦心引用亨利·米勒的不实之词,罗列美国人转基因种得多、吃得多,言外之意,无非是要中国民众以此为榜样,也多多的种,多多地吃,吃了也很安全。其实若真的要以美国为榜样,就要做得干净彻底:希望我们的领导 也像美 “ 奥巴马总统一家那样,以身作则、带领和建议全国民众使用天然有机健康食品(即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 。”媒体也要向美官方网站学习,美 “官方网站从来不为转基因食品采购销售而提供任何信息服务。” (面子上的事情总要做得漂亮啊 ) 否则,只是 片面地拿美国作“范儿”,有什么意思吗? 我们不否认,转基因农作物在美国是有人在搞,在种,也 由于中国的大量购买(今年买了 5600 万吨大豆)而一再扩大种植面积。 但我们一定要清醒,要看清楚到底是谁在搞,谁在鼓吹,他们要干什么?连老百姓都知道, 搞转基因最著名的不就是美国孟山都公司吗?(被评为年度最恶劣公司),还有那个杜邦公司,先正达公司,他们全部是私人性质的垄断企业,或在历史上劣迹斑斑(东印度公司翻版)。一个纯化学制剂的公司,为了农作物和化学农药的捆绑使用,为了控制世界食品市场、种子及专利和化学农药生产利益,不断违背自然规律 ,开发 在自然界绝对不可能存在 的 基因跨界转移 的 危险种子 ,并且大规模 向环境释放 。其结果 已经危及到人类依存了几百万年的天然物种和环境,就要危及人类自身生存 。更无耻的是,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冠名为“搞生物高科技”。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牟取暴利了。因为所有关注这一问题的人都明白, 发展这一“技术”,完全可以不动声色地消灭“垃圾人口”——打赢一场隐性生物战争! 美国的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批准严格吗?据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阿兰·贝内特教授介绍说:美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审批极为严格,在转基因种子投放市场前,有严格的评审过程,由多个部门负责评审,“整个过程历时5至10年,乃至更长时间。审批过程长就能证明严格吗?否也。事实证明,在实质等同原则下,美国的所谓“加强监管”,只不过是障眼法,只不过是为了瞒天过海,欺骗世界民众。 美国政府对那些搞转基因的私营经济体百般放纵,为虎作伥事实俱在:比如, 美国FDA对孟山都的MON-40-3-2大豆的审批内容仅仅是FDA1995年1月27日写给孟山都公司的一封公函。该公函仅确认了孟山都向FDA提供了一系列的信息;同时表明FDA对于孟山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并没有进行也 没有委托过任何“第三方有资质机构”进行证明此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不构成危害”的任何科学试验 ;FDA的这封信最后强调:“如同你们知道的那样,是孟山都公司的责任来保证贵公司营销的食品是安全的、有益健康的,并遵循其他相关的法律与法规。简单解释就是:你们报上来的信息我看到了。没有委托“第三方有资质机构”进行过 “对人类健康或环境不构成危害”的任何试验;是孟山都公司的责任来保证贵公司营销的食品是安全的。 这就是美国的“审批严格”! 如此纵容下,孟山都为所欲为已达到无以复加程度,它可以花大价钱抵制美国人民越来越高涨的要求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运动,它可以在美国市场继续“浑水摸鱼”,剥夺民众的基本民主权利——对食品的知情权和自我保护权。请问:在如此专制环境下,记者们作什么“21%的人确信转基因食品安全,64%的人不确定,15%的人认为不安全”这样的百分比的调查有实质性的意义吗?针对中国,孟山都公司报来的的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的根据,竟然是1983~1998年发表的几篇英文文章。也可以一篇广告文章将六个动物实验结果全部囊括。 用广告来冒充代替实验结果 。 动物实验时间最长的也只做三个月(多么霸道 !)。而美国对多国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实验结果却百般打击压制,造谣诬蔑,采取的手段是置之死地而后快。可以这样说,在转基因问题上, 老美早就自己剥下了科学、民主的遮羞布。 直至现在,它仍然以20多年前提出的“实质等同”来掩盖实质不等同,无论有什么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检测手段,他都一概否认,甚至一个规范的实验都不敢公开。如此这般,有何理由取信于天下?实际上老美为了自身巨大的商业和帝国霸权利益正在使生物技术发展陷入歧途,科学在他们手里被当作了可以任意摆布玩弄的“科学教条”,他们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给人类带来巨大风险。不惜将全世界拖入祸患中,最终也将会害了自己。 不可理喻的是中国的农业部包括中国的党报记者,你们是国家的机构和喉舌,却跟着外国私企老板雇用的 超级吹鼓手 在那里 鹦鹉学舌 ,这不是太掉价了吗?? 王贲儿 2012-12-29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
热度 2 caojun 2012-12-29 14:09
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12/29/nw.D110000renmrb_20121229_2-01.htm
个人分类: 我的物理|5962 次阅读|4 个评论
顾秀林五驳人民日报:你的饭碗在谁手上
蒋高明 2012-12-28 12:16
我对中国粮食自我供给率的判断并没有人民日报说的那么乐观。我国粮食进口的压力依然是很大的,进口已经突破10%警戒线,逼近20%,并不是人民日报吹牛的小于5%。要知道,种植大豆要用2亩种植谷物的土地的。我们曾经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还有过粮食出口,而今我们吃饭要看国际ABCD四大粮商脸色,要揣摩孟山都等转基因公司心情,再继续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粮食供应链一旦出席问题,对于近14亿人的大国来讲,是会不战而败的。 (2012-12-27 02:54: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rj.html 中国第一大报,党报。今天发出第五个求证:“境外个别媒体揣测中国粮食安全“红线”松动,记者调查——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署名记者 3 位:杜海涛 史鹏飞 成 慧。 “求证”不编号了,好像暗示系列要收尾了。这回的喧哗来自“境外个别媒体”;真相呢?像前四个真相一样,还是假的。 一、粮食安全“红线”松动了吗?【回应】 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今年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 95 %以上 这个提携全文的第一题目,措辞就很怪:红线松动,指什么?是指下调粮食安全水准,从自给率 95% ,降到 90% 或者更低了?还是指 95% 没保住、掉到红线以下了?通观全文,答案既是 1 ,也是 2. 中国第一大报,讨论天下第一大问题,题目如此之怪、内容如此含糊,题目和内容有大量“不交集”,那记者的饭碗是谁给的?中国第一大报,在天下第一大问题上,竟会借助一位助理研究员魏亮的两张嘴皮,来玩偷换主题和偷换概念。中国进口大豆 2012 年估计超过了 5600 万吨,达 6000 万吨,已相当于全部国内生产的农产品 10% 以上了,还什么“我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 90% 以上,谷物自给率维持在 95% 以上”;第一个“ 90% 以上”现在还有吗?加上第二个不真实的 95% ,魏亮玩了一个用“谷物”自给的感念,替换“粮食”自给概念的游戏,他胆子很大! 把大豆当作非粮食的油料作物,把大豆从粮食的概念中“切割”出去,该有多么愚蠢,十二年前,死乞白赖要加入 WTO 那时候,中国有关人士、有关部门,就曾这样自欺欺人地自慰:没有放弃“粮食”嚒,只放了大豆,不要紧的,就这样轻率地打开了中国农产品大门,然后呢,就一路下坡一败涂地了。 到了今天,第一大报讨终于来论粮食供给安全了, 3 个记者不够用,匪夷所思搞来一个助理研究员,出面给“切割大豆”颁发合法证章来了 ! 我该如何理解呢:是谁允许一个助理研究员在人民日报上这样说话?第一题,答案 768 个字:不存在风险。第一大报,你们也搞这么低级的自欺欺人?切割大豆的那种愚蠢正在把我国农业推向完败之路,你们还想跟着蠢?究竟要蠢到哪一天? 共有 5 位专家一位匿名 4 位署名出来站台。 我不得不说:我学会“听话听音”了,如果你们说不存在风险,那就是说,风险一定是很大了,离预警状态恐怕是不远了。 引用:【将我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 90% 以上,谷物自给率维持在 95% 以上,主要粮食产品基本自给仍是必要的。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程度仍符合以上指标,不存在风险。】 第二个问题:进口增加是粮食不够吃了吗?【回应】 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还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有关。 本节中提到,酿酒和饲养动物消耗很多粮食,这是通例或者常识,就像“简称条例”一样,放在这里占版面,更像是一个回避问题的手法;“国际粮价走低”,是一个明目张胆的谎言,紧接着在下面的陈述中,这个谎言被 3 位记者 3 位专家自己撕扯得稀巴烂。还是助理研究员魏亮初生牛犊不怕虎,敢说话:“ 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为避险,我国部分粮食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国际采购。而在国际市场上,又以中国购粮作为炒作、煽动价格上涨的理由。于是形成了越买越涨、越涨越买,最终进口了不少粮食的局面”。 我又无语了。 价格到底是低了,还是高了?中国买粮食,到底是买便宜了,还是买贵了? 3 位记者 3 位专家,你们的饭碗是谁给的?是不是必须拿普通人当傻瓜,才能当专家? 三、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回应】 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但保持适度规模;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瞧瞧人民日报自己说的话:“虽然目前粮食自给率依然保持在 95 %以上,但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供应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未雨绸缪。” 其实并没有人要抽你,你咋就一抽二抽、自抽不停手呢?中国粮食自给率“依然保持在 95% 以上”?上面不是刚刚说明白,连 90% 都没有了吗?单说谷物的 95% ?连这都难说了啊!中国这样的第一人口大国,在粮食上出问题只要有 0.1% ,世界市场都会动荡的, 5% 那么大的一块,怎么能轻描淡写地就玩没了呢?知道中国的 5% 是个什么分量的事件吗? 3 位记者,你们的饭碗里可还有稀粥? “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这么大的问题 , 546 个字讲完。还是魏亮这头牛犊敢开牙,他给我们开了一付 4 味药的方子: 1. 将外资控制的粮食产、购、配、销限制在政府能够调控、管理的范围内 。 2. 积极审慎发展农业科技,加强粮食价格的监测预警,防范国际价格大幅震荡传导引致我国粮价起伏甚至输入型通胀的产生。 3. 粮食安全说到底是要提高产量。这就需要产、储、销密切配合,尤其是要保障农民生产、自储、代储和销售的积极性。 4. 加强对国际粮食安全的监管权,中国一定要自主。 我告诉你魏亮,不管你是哪个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胡说八道也得有边,不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1. “外资控制的粮食产供销”,你想限制在中国政府能调控的范围内,你是做梦。你说的外资,别当我们不知道,不就是四大粮商 ABCD 么,个个富可敌国,全球 60 亿人口 80% 的粮食市场在它们手里;四家一拉手,中国政府还想限制、还想调控?你有何德何能,敢说你知道怎么限制怎么调控?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前身可参考现代历史上的东印度公司,今天它要谁死谁就活不成,你却要调控人家,你还要给人家划出一个接受管理的范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2. 加强粮食价格的监测预警。什么叫加强?怎么预警?农业科技放在这儿,它和加强粮食价格的检测预警,是一回事吗?你自己不是说,中国今年在国际市场上遭坑蒙拐骗,“在国际市场上,又以中国购粮作为炒作、煽动价格上涨的理由”,“越买越涨、越涨越买,最终进口了不少粮食的局面”,这不就是“输入型通胀”的通道吗?你是不是要说,中国越买越涨、越涨越买的事,不能干了?这样说才像话,知道吗? 3. “粮食安全说到底是要提高产量”, 50% 和主题有交集了,为此仅仅需要“产、储、销密切配合”?这是谁跟谁、哪儿和哪儿?保障农民的积极性,3个积极性,生产积极性、自储积极性、代储和销售的积极性,它们是一回事吗?一扯到积极性,就是一个事?我又要无语了。农民不愿意种地是普遍现象,为什么呢?怎么去“保障”?这事你说不了,那你就别“开牙”;“农民销售的积极性”,是个什么事?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多人正确地提出,让农民参与到农产品流通中来,是农村改革的十字路口;可是农民在这十字路口一站就是 30 多年,再拖拖就半个世纪了,死活也走不过去——你有什么高招来“保障”农民走过这个十字路口、获得销售的积极性?财富分配通过流通实现,这是最肥的聚宝盆,除非农民能组织起来、能形成抗衡流通垄断利益集团的强大实力,否则是永远也不要想“染指”流通的;上嘴皮擦擦下嘴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 魏亮的第四味药更离谱:“加强对国际粮食安全的监管权,中国一定要自主”。国际粮食安全是什么? 也许是人人有饭吃?这事是个监管的事吗?中国连自己的粮食安全都颤颤巍巍的了,你一跳半天高,要监管国际粮食安全?还有一个监管权?我怎么就从来没听说中国对国际粮食安全有什么监管权呢? 不是跨国公司在管市场管销售吗?市场不是全球化了吗?“中国一定要自主”,在自己的粮食安全上,中国当然、必须也只能自主,但你不是在说国际粮食安全监管权的自主吗,魏亮助理研究员? 这是一个糟糕透顶的“求证”,问题当然不是魏亮一个人的,管报道的还有 3 位人民日报记者,管版面的还有人民日报编辑,你们背后还有上级。把个重大问题的“求证”搞成这样,实在太丢人了吧。 一个比人民日报小一大半的报纸,也不能把吃饭这第一大问题讨论得这样差劲。我是真的无语了。 中国农业自给率,实实在在地说,已经不足 90% 。在危险面前,缩头没有用。问题不解决,就会积累、系统状态会越来越糟糕,而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内部矛盾不断累积的压力。 干农业,不能偷懒。水肥土种密保管工,一个也不能少。一味地投机取巧,早晚会遭报应的。 此求证系列从转基因开始,终结的时候,转基因莫名其妙地缩头了。人民日报始终没有敢像李家洋那样疯狂,说转基因技术是中国农业的唯一道路、转基因主粮的事必须干,是吧?策划的初衷改变了吗?只有你们自己知道。 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太大了,你们这样搞系列,搞的再长也难以说清,但是再难的问题也有归宿点,你们还是先想想这里:你们自己的饭碗,在谁的手上? 回到系列题目: 喧哗背后的真相 ,你们的意思是:批评主流、反对转基因农业技术这所谓“国策”,就叫“喧哗”。喧哗这个词儿,不是中性的,人民日报。我们大家都懂的。其实呢,真相也不是你说真相就能真相的。在你划定的“喧哗”范围里,你一点真相也没有“找到”。 本人坚持一个立场:坚决彻底反对转基因技术用在任何农作物上。 本人坚持一个判断:转基因污染已经在中国东南西北泛滥了,真正的罪魁祸首躲在舞台帷幕背后,大家心里都明白的。这是一个国际事件。 本人坚持一个基本观点:如果从农业可持续和为了全人类安全的立场出发,那么转基因技术是根本错 误的。仅仅当从垄断 的利益集团的 立场出发, 才能看到“发展转基因”的好处和理由:赚大钱,永远垄断全部农作物种子。什么新科学、高技术,那不过是一条破烂的成人尿裤。 包括中国的 那些迫不及待要开发中国农民“大金矿”的种子公司巨头在内,转基因这条路线,真的是走错了。 本人坚定不移地相信,转基因农业技术的错误路线,数年后一定会被全世界放弃。错误的代价、纠错的成本,我很想请人民日报“未雨绸缪”,和我一起来预计一下:做下一个“真相专辑”,我为你们提出了一个备选题目。 本人清清楚楚地知道,利益集团仇恨我们,仇恨的程度,早已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在一起反转的人,都不害怕,因为我们都知道,“要奋斗就会有牺牲”。 人民日报,要闻四版,请再发一封电邮来吧。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12/26/nw.D110000renmrb_20121226_7-04.htm 境外个别媒体揣测中国粮食安全“红线”松动,记者调查—— 我们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本报记者 杜海涛 史鹏飞 成 慧 《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26日 04 版)   近5年我国谷物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比率   制图:宋嵩   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称,中国正在狂热地购买粮食,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的政策“红线”或许已开始松动,中国农业面临更大压力。在粮食九连增的背景下,我国粮食进口量为何会增加?中国粮食自给率有没有突破“红线”?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粮食安全“红线”松动了吗?   【回应】粮食既有进口也有出口,今年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95%以上   “尽管我国粮食实现九连增,但是粮食进口量确实也在增加,主要原因还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的比例在不断提升。”12月25日,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记者查阅海关总署统计数据发现,今年1—11月,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达134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200.7%。但从近几年来看,粮食进口数量有增有减。2010年,我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571万吨,比上年增长81.2%。而2011年谷物及谷物粉进口略有下降,当年进口545万吨,比上年减少4.6%。   今年进口大幅增加是否意味着我国放松粮食自给率要求,粮食安全存在隐忧?   对此说法,国家粮食局的一位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始终把粮食高自给率作为重要目标。根据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   毕美家介绍说,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达58957万吨,同比增长3.2%。就进口总量来看,玉米、小麦、大米这三种粮食的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不足2%。我们完全有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总量基本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周立指出,中国承诺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粮食国际贸易上成为一个稳定性、建设性的力量。中国的这一承诺使得40多个已经丧失了粮食安全和食物主权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近10亿的饥饿人群,不因中国的粮食进口政策而面临灾难性影响。   记者查阅计算了近5年来我国粮食进口与生产数据发现,2008年至2012年前11月,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分别为0.30%、0.59%、1.05%、0.95%、2.28%。也就是说,今年主要粮食自给率仍稳定在95%以上。此外,记者还发现,虽然近年来粮食进口增加,但每年仍有粮食出口。就在今年前11月,我国出口了大米、玉米51万多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魏亮表示,作为粮食和人口的双重大国,将我国粮食自给率维持在90%以上,谷物自给率维持在95%以上,主要粮食产品基本自给仍是必要的。当前我国粮食自给程度仍符合以上指标,不存在风险。   进口增加是粮食不够吃了吗?   【回应】不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而是工业、饲料用粮等多样化消费需求;还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有关   分析粮食进口量增加的原因,毕美家认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些高端优质的大米、优质强筋弱筋的小麦需要适量进口作为调剂。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深加工等消费领域的迅速发展,供求关系也趋紧,需要适量进口。“以酿酒业为例,酿一斤好酒约需5斤粮食,这无疑也增加了粮食市场需求。”   原南京财经大学校长、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徐从才认为,今年谷物及谷物粉进口增速较快与国际市场粮价走低也有一定关系。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谷物的价格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进口。今年越南、印度等国大米在我国南方粮食主产区已很常见,不少加工企业和经销商也开始用进口米做当地米的配米。   “根据肉类与粮食的转化比例,每生产一斤肉蛋奶,需要几斤甚至十几斤的粮食。如此,玉米、豆粕等饲料粮油产品需求量成倍上升。”魏亮说,另外两方面因素也导致我国粮食进口增加。一是之前进口基数小,所以一旦提高进口数量,从比例上看就显得更高。如玉米等饲料粮食产品,此前基本自给,如今开始进口,进口量就显得增速快,但我国水稻、小麦等主粮仍基本保持自给自足。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起大落。为避险,我国部分粮食企业进行了一定的国际采购。而在国际市场上,又以中国购粮作为炒作、煽动价格上涨的理由。于是形成了越买越涨、越涨越买,最终进口了不少粮食的局面。   魏亮指出,总体来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蛋白质需求增大,我国粮食进口尤其是饲料相关粮油产品进口增长仍然是个长期趋势,由此造成的粮食缺口需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国际市场两个方面来弥补,不可偏废。   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回应】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但保持适度规模;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虽然目前粮食自给率依然保持在95%以上,但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供应问题是重中之重,必须未雨绸缪。   徐从才建议,需进一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适当改变补贴制度。比如,变按亩补贴为按收获量补贴,更为直接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并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减税等手段降低种植成本。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比如,这些年东北地区粮食连年丰收,传统的“南粮北运”已经被“北粮南运”所取代,而粮仓未能随之进行有效调整,造成流通环节多,物流成本高。今后,需要合理调整粮仓布局,实现产区、销区和中转地粮食物流有效衔接,进而降低物流成本,稳定粮价。   周立指出,由于粮食的特殊社会属性,是生存必需品、战略品和国家公共物品,需要在具有消费刚性的口粮上自给自足,在具有消费弹性的饲料、榨油等用粮上综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但保持适度规模。   魏亮认为,国家维护粮食安全的重点应放在如下方面:一是将外资控制的粮食产、购、配、销限制在政府能够调控、管理的范围内。二是积极审慎发展农业科技,加强粮食价格的监测预警,防范国际价格大幅震荡传导引致我国粮价起伏甚至输入型通胀的产生。三是粮食安全说到底是要提高产量。这就需要产、储、销密切配合,尤其是要保障农民生产、自储、代储和销售的积极性。四是加强对国际粮食安全的监管权,中国一定要自主。      本期栏目统筹:罗彦李浩燃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Source"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调查工资水平:大学讲师月薪3900
sunbukuan 2012-12-27 23:04
旭博士毕业,成为北京一所“211工程”大学的讲师。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郝旭还是沮丧了。才3900,不是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学校既不分房,也没有宿舍。 一项调查显示,涨工资最能提升公众幸福感。 朱慧卿绘/CFP 工资是劳动者最主要的收入构成。“十二五”规划明确,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确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这一年来,工资增长状况如何?有没有跑过物价?百姓对涨工资有哪些盼望?让我们一同走近普通劳动者。 北京一所“211工程”大学讲师郝旭—— 工作体面,钱有点紧 收入,是郝旭最不喜欢的话题,“怎么说呢,同学聚会,她们跟我谈收入,我只能跟她们谈社会声望了。” 2010年,郝旭博士毕业,成为北京一所“211工程”大学的讲师。事业单位是郝旭找工作的首选,理由很简单:有北京户口、体面、稳定、工作时间安排相对自由,方便兼顾事业和家庭。那时候她并不在意收入:“好歹是大学,不至于太差吧。” 然而,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郝旭还是沮丧了。“才3900,不是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在编教师的工资。”郝旭说,“学校既不分房,也没有宿舍,在学校附近租房的话,即使是一间一居室,也要3000多块。如果不是因为住在郊区,基本上交完房租就剩不下什么钱了。” “大家可能以为事业单位虽然工资少,但是福利好。其实不尽然。”郝旭说,除了工资,没有太多额外福利。虽然是公费医疗,但最高只能报销80%,初诊还得在校医院。子女入托上学,一直被人们视为高校吸引师资的重要资源,“虽然我们学校有幼儿园,但我住在郊区,每天让孩子那么远来上幼儿园太不现实了。” 可在同事们看来,郝旭算运气好的了。工作不到两年,她就赶上了涨工资。今年,算上房补,她平均每个月能挣到差不多6000元。涨工资当然让郝旭十分欣喜,但她仍然感到不太够花,“托儿费就要3000块钱,加上奶粉、玩具、兴趣班……钱仍然显得紧张。”于是,郝旭不得不花心思挣外快。 高校老师挣外快,最常见的是申请和企业、研究机构等联合科研的横向课题,这也是郝旭目前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横向课题能挣多少钱,差别非常大。像我这样的,每年也就一两万。”郝旭说,“当然,这也跟所在学科的性质、学校的特点有关,如果是学校优势专业、学科应用性强,横向课题的申请相对容易,课题经费也比较充裕。”另外,课题的申请,跟个人的人脉、能力也有很大关系,而且这项收入非常不稳定,“一年一个横向课题都申请不到的情况是很正常的。” “党的十八大提出收入倍增目标,希望明年我们学校能落实一下,再给我们涨涨工资。”郝旭笑着说,“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再涨个一两千我就知足了。那样我就不用费这么大劲儿申请横向课题,可以多放些精力在讲课上,研究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目。”(记者左娅;注:郝旭为化名。)
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网友来信:人民日报再仔细求证或可真正找出转基因真相
热度 1 蒋高明 2012-12-26 08:00
写给《人民日报》“求证”栏目的一封公开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d3694d0101eozp.html --希望“转基因食品系列报道”再深入求证,全国广大读者热切关注真相 《人民日报》“求证”栏目: 看了记者陈一鸣、张旸撰写发表在“求证”栏目的“转基因食品系列报道”(2012年12月19日、20日、21日),发现很多观点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求证,所求证的“真相”背后还有真相,希望就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深入求证: 一、“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这个“真相”背后还有真相 这是醒目的大题目、大结论。报道中说:“美国大豆大部分用于国内,预计2012至2013年度国内消耗4720万吨,向国外出口373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45%”。给读者的反应是,约占总产量的55%是被美国人自己吃了,所以能得出“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的结论。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转基因大豆绝大多数作为家畜饲料,转化为肉蛋奶,在美国人的食物结构中,“面食+肉蛋奶+海产品+蔬菜”的含量超过85%,如果加上饮品,大豆、玉米及其加工产品在食物结构中所占比重很少,不到5%,其中的转基因大豆、玉米含量更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此问题上,记者为什么不再深入求证一下呢?再深入挖掘、深入求证,你会得出真相的另一个侧面,你的认识会有180度大转弯,题目就会改写成“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很少”。 二、“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不是真相 报道中说:“美国民众实际上每天都消耗大量的转基因食品。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通过简单乘法就能得出:美国3亿人口 x 3顿饭 x 365天x 10年 ≈ 3万亿,所以报道给读者的直接反应是:在美国的每一个人10年里天天三餐吃的都是转基因食品,但是这可能吗?你在美国大街上问问路人:“你今年的每一天3顿饭吃的都是转基因食品吗?”,无论你问多少人,没有一个人会回答你:“是”。你就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成果是多么荒谬。 记者同志为什么不先用计算器简单算一下,再决定是否采用他的结论呢?这也太缺乏职业水准了。而且,转基因大豆在过去十年是慢慢流向市场的,7年前市场流入量极少,绝大多数人吃不到。 三、真相揭示得不透彻,真相是:惨烈的“转基因食品标注”战争在美国20个州上演 ---- 在美国广大消费者仅仅想知道他们吃到自己肚里的东西有没有转基因成分、成分是多少,但是美国法律明确:不赋予他们这个权利!尽管美国20 个左右州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标注转基因’运动。 报道中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转基因产品是否应该贴“转基因食品”的标签没有作硬性规定,是否标注则由厂家自行决定。马克·艾什说,政府批准一种转基因食品,就表明它可以被安全食用,没有必要特别标注。”、“汤森路透集团两年前所做的一份民调显示:90%的人都认为那些由转基因原料制成的食物应被特别注明。” 以上这个是真相,但是挖掘得不透彻,真相是:惨烈的“转基因食品标注”战争在美国20个州上演。 美国广大消费者发现,过去的10年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转基因食品,随着有关转基因信息的不断披露,其安全性的争议不断升级,他们认为转基因制造商欺骗了他们,他们仅仅想知道他们吃到自己肚里的东西有没有转基因成分、成分是多少,但是美国法律明确:不赋予他们这个权利!所以出现了报道中的:“目前有20个左右的州掀起了‘标注转基因’运动,呼吁在食品包装上注明是否为转基因食品,或是否含有转基因食品成分。”(这个运动还有一个口号就是‘占领孟山都’,孟山都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生产公司。) 20个州掀起的‘标注转基因’运动,在加利福尼亚州掀起一个高潮,“广泛联盟”以“人们有权知道他们吃了什么”为口号,为了让诉求进入到公投程序,他们用10个星期在街头拉来了近100万个签名,产生了37号提案。孟山都公司出手420万美元,反击37号提案,同时行业的拜耳、先正达,以及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卡夫食品、雀巢、联合利华、箭牌等等加入了反击行列,因为他们的产品中都含有转基因成分他们捐助的资金4400万元,支持37号提案的是一些名人、农场主和“希望吃上祖先吃过的食品”的公众,共捐助700万元。 9月份的首次民调中,有61%的人支持37号提案。调查也发现,绝大部分公众不太了解转基因为何物,没有兴趣了解有机食品与转基因食品的异同,在调查中多数人既不知道美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比例,甚至不清楚37提案的主要内容。民调还显示:“如果37号提案会导致食品价格上涨,则有46%的人不再会支持,如果上涨幅度超过11.9%,则有50%以上的人会投反对票。” ,反击37号提案的大公司大量投放广告,告诉公众一旦37号提案通过,每年每个加州家庭将为此支付400美元;同期,支持者投放的广告完全被反击者的广告淹没了。民意迅速转变,到10月底时,反对37号提案的人已经超过50%。最后,公投结果出现了惊天大逆转,转基因公司转败为胜, 法律依然显示:广大消费者无权知道自己吃的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 但我相信,美国民众想获得知情权的大趋势不会改变,这样的战争还会在其他州不断上演,最终的胜利会站在民众这一边。 四、美国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更加关注,很多人选择食用有机食品 报道中说:“美国最大的有机农场合作社——有机谷总裁乔治·西蒙表示,过去5年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更加关注了,很多人选择食用有机食品。”、“在美国,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严禁使用基因改造的作物,但一般要比普通食品贵三四倍。记者询问一些美国朋友,一部分人对是否转基因食品无所谓,一部分人觉得不太确定是否安全,但也不愿意多花几倍的钱去买有机食品。” 真相就在追问中,如果你再追问他们:“如果你有很多钱,你愿意吃有机食品,还是转基因食品?”答案就出来了。事实上,了解转基因的美国富人阶层采购回家的都是有机食品。美国普通消费者天天吃有机食品,财力上还真的吃不消。在没有农药、化肥、转基因的年代,市场上食品就没有这样的差别。 但美国的现实是,由于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太大,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基因漂移,因此,在美国,标明“有机”的食品并不保证不含转基因成分,这是个无奈的现实。由于美国激进地、大范围种植转基因作物,导致无可逆转的基因漂移灾难,这是一种人类科技无法修复的生态灾难,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形成的、目前基本稳定的生态平衡将被突然进入的新基因物种所打破,这是目前转基因安全评价理论无法预测的,也是转基因安全评价方法无法控制的。简单说,人类对这样新型基因漂移的蔓延后果无法预知,对基因漂移的现实速手无策,所以采取了回避的办法,不理不睬,随他去吧。 五、“美国对转基因审批极为严格”不是真相,事实是审批流程设计不科学导致严格的审批执行流于形式 报道中说:“贝内特表示,美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实行审批制。政府仅负责审批和监管由种子公司报批的种子,不会主动推广它批准的任何一个种子,无论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美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审批极为严格,在转基因种子投放市场前,有严格的评审过程,由多个部门负责评审。” 报道中说,美国对转基因审批极为严格。 美国对转基因的管理由美国农业部(USDA)、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及美国环保署(EPA)分工协调并分别负责不同环节。美国农业部对申请新的转基因品种生产者,要求提交生物学原理、试验数据和文献、田间和试验室试验报告等。如果在上述评估材料中没有发现有危害,美国农业部对上述产品颁发许可证,批准其进行商业化种植。 FDA的审批过程主要是要求申请者自行组织有资格的专家进行评审,并提供充分的研究文献以及试验数据,如果FDA在评审过程中没有安全疑问,则通知产品开发者自行进行商业化推广。一旦发现申请者作假,就会动用行政手段对造假者进行重罚,同时召回已批准产品。FDA不要求转基因产品进行强制标示。 无论是美国农业部,还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以及美国环保署(EPA)他们都不组织第三方进行独立安全评估,也就是说“谁研发、谁评价”,评价结果提交以上三个部门,由其进行文本性审查。这样的制度设计很不科学、不严谨,像孟山都这样的公司既是转基因产品的生产者,又是转基因产品安全的评价者。由产品生产者评价产品安全,存在利益倾向性,导致无法客观评价。同时,美国法律不强制要求转基因产品标识,导致几乎所有食品中都回避转基因成分,不标识转基因含量。这种审批流程设计不科学导致严格的审批执行流于形式。 六、转基因争论的焦点—安全性 报道中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黄昆仑认为,转基因大豆问世以来,研发者以及世界各国的多家独立机构进行了大量、长期的食用安全性评价,包括营养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和致敏性评价等。试验证明,新引入的蛋白没有增加毒性风险,食用转基因大豆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作用。”、“此外,美国、日本、中国等国科研人员采用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进行了动物亚慢性毒性和传代生殖能力等多项检测。其中,日本采用加热后的大豆粉以30%的添加量饲喂大鼠和小鼠15周,检测生长、进食量、脏器重量和脏器切片等一般毒性指标和免疫毒性指标,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对大鼠无毒性。中国采用这种大豆饲喂大鼠91天,做了进食量、体重、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指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未对动物产生亚慢性毒性。美国对喂养这种大豆的小鼠进行了2—4代繁殖试验的生殖能力检测,分析了胎仔大小、体重、睾丸细胞数量等指标,认为转基因大豆对小鼠无生殖毒性。” 其实,转基因主粮的安全性评价是长期复杂的科学过程,长期性是因为主粮的食用者是“人”,人类的寿命较长,达80年左右,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隔代毒性累积情况,封闭环境下长期性测试将是一个需要几代人持续努力浩大的工程,是一个“今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大工程,是任何一个追求短期利益的公司无力承担的,也是当代转基因科学家无法获利的科研项目,所以他们极力阻挠人体试验,甚至不进行大猩猩试验(大猩猩和人的基因相似度更高),仅仅通过老鼠测试,就得出人类食用绝对安全的科学结论,实在不严谨、不科学,对人类生存不负责任。 人类目前对简单生物体的基因、各功能基因片段的工作机理还认识不清,基因链还无法完整解读,按解读结果人工复制各功能基因片段更是人类长期的奋斗目标,至于像大豆这样更为复杂的基因组,人类目前的基因工程技术几乎不可能完整解读,哪些基因片段(或片段组合)如何驱动某一功能细胞群(器官)工作的,基因科学家还不清楚,转进来的新基因片段如何影响细胞工作的,比如BT基因片段,在细胞层面还没有得到科学解释,在分子层面更是无法进行科学观察,新插入基因插入位置是否打乱了原有的生物表达完整性,影响程度有多大?表现在生物遗传上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此种隐性是否导致后代显性?(像人类的伴性遗传)很多的未知、很多的不清楚,要有待科学进一步发展才有可能揭开谜底。 我认为,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应该是一门区别于转基因研发的独立学科,它的复杂性、试验性特点足可以自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转基因安全性评价实践,最终能验证出生态环境友好、造福人类的转基因品种。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结果不能由转基因研发者说了算,产品研制者变成了产品安全性权威,人类在这方面吃了很多大亏。反式脂肪酸研制者说是安全的,1909年开始人类大范围食用,长达半个世纪,直到80年代发现其危害,目前我们还可以在市场上看到有标识该物质的食品;氟利昂研发之初,人们只看到他的优点,50年后发现臭氧层空洞;DDT全球应用,减少了疟疾的发病,几十年后发现其危害,全球禁用;瘦肉精被认为是现代畜牧业的革命,几十年后人类有了相关疾病之后才发现是瘦肉精作怪。我们不得不担心:转基因会不会是又一个潜伏几十年的人类杀手,别的事件可以叫停,转基因一旦释放到自然界中,人类将毫无办法。我有个比喻:目前人类以科技为工具有能力打开潘多拉盒子,但人类以目前掌握的科技无法降服的里面飞出的恶魔。那么,我们是否要打开这个盒子? 还有个比喻:达摩克利斯之剑下面摆放着享用一生的转基因美食,这个剑可能马上落下,也可能永远不会落下,也可能那个剑仅仅是一滴雨滴;另一面是清淡的传统食物,只能吃8分饱,但头上没有剑,你会领你的家人做什么选择? 红星闪闪 2012-12-25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1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转基因农业与生态文明执政纲领相违背
蒋高明 2012-12-24 23:06
四驳人民日报:生态文明就是干转基因吗? (2012-12-24 14:08:54) 转载 ▼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基因辩论 【处全文转帖网友直言了的新文。】 要说2012年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奇怪事情,那就是临近年终了、即惯例的“一号文件”发布前夕,党的喉舌人民日报用虚假新闻为转基因既得利益团伙的商业利益而高高地举起了公开违抗新党章的大旗。 中共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有条文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录完)。 那章程条文内容满符合世界发展主流、也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向。 譬如,前阵子,在长期的和全球范围的各种农业方式比较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世界粮农组织给全体成员国发文,提出了“ 让农业回归自然 ”的发展政策主张。欧美发达国家“回归自然”的农业发展方式的支持扶持力度、大于对任何其它方式的支持扶持力度。那种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或核心部分,就是发展天然有机生态农业和保障天然有机食品供应,避免或严限甚至禁止转基因化工农业和转基因化工食品的泛滥成灾。 可是,十八大刚通过的党章墨迹未干,前几天开始,人民日报媒体就陆续发表系列文章鼓吹转基因化工农业和转基因化工食品,猛烈攻击新党章的“生态文明”规定;其中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用虚假新闻诅咒天然有机农业和天然有机食品。譬如,其系列文章有文字说: - 记者询问一些美国朋友,一部分人对是否转基因食品无所谓,一部分人觉得不太确定是否安全,但也不愿意多花几倍的钱去买有机食品。 - 在美国,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严禁使用基因改造的作物,但一般要比普通食品贵三四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称,凡是贴了“有机”标签的食品都要确保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没有使用基因改造。不过,由于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太大,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基因漂移,作物使用过的农具、运输工具等也可能带有转基因成分,因此,在美国,标明“有机”的食品并不保证不含转基因成分,而只是“没有用转基因种子”,以及“生产过程严格隔绝了转基因混入”。 (摘录完)。 简要说说那些文字对读者民众试图搞忽悠的真相。(注:为推销转基因食品,中国农业官员及其挺转帮伙伴一直不承认转基因污染的事实;可是,人民日报那系列文章却说走了嘴而露了真相,他们到底是承认了转基因污染。这事情不是本文主题,这里就交代一下、打住。)。 首先, 在美国,给食品做“有机”标签规定的部门不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而是美国农业部。那党报记者编辑连核实问问的新闻工作基本功都不会吗?不是不会,而是为转基因商业利益故意撒谎忽悠。 第二, 在美国,大多数人都采购使用天然有机食品。譬如,美国有机产品交易协会的统计说明,美国78%的家庭采购使用天然有机食品,72%父母知道美国农业部规定的“有机”食品标签是怎么回事。显然,该报文字试图制造的美国人不愿买有机食品的图景、是故意搞撒谎欺骗。 进一步看:美国农业部和该协会的统计数据说明,十多年来,美国市场的有机食品销售逐年递增,2011年、有机食品销售额达350多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大约23%;2002年到2011年的年均增长幅度大约为16%。下面是相关统计数据图表: 美国官方统计数据有力地戳穿了人民日报系列文章编制的谎言。 第三, 美国一直就非常重视天然有机农业农田的保护和发展,其努力程度远远超过搞其它名堂的农业农田(譬如转基因化工农业农田)。欧盟国家同样。下面相关统计数据一览: 值得注意的是: 图表中美国的天然有机农田数量仅仅是经过政府考核确认并颁发证书的农田数量;若把没有申请证书的也考虑在内,那数量要大得多。 欧美的天然有机农田进入新的发展高峰之际,刚好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和转基因化工农业开始后不久。那说明,欧美清楚知道转基因化工农业的危害风险、从而通过大力发展天然有机农业来保障天然有机食品供应安全和生态文明安全。 实际上,美国联邦预算清楚表明,官方给予天然有机农业农田发展的财政支持十分显著,且最近三两年还围绕天然有机农业发展而开始了“美国第五代农民”的培养项目和财政援助;而对转基因种子开发使用的财政支持则几乎为零,即:转基因种子开发大都由私人民营企业自己去搞,官方对包括转基因种子在内的转基因化工农业的投入主要是危害风险及其管理的调查研究、特别是“生物国防”、“食品国防”和“农业反恐”。 对比:中国农业部门为转基因种子开发投入的国家资金达210亿元,而对其它农业方式的投入不过7亿元(天然有机农业方式获得多少国家支持?恐怕是接近零吧。)。与此同时,为外国转基因大豆能占领中国市场,该农业部门居然不批准本国天然有机大豆生产申请、拒绝保障孩子们能吃上天然有机健康食品的申请要求!那不是故意扼杀天然有机农业吗?打开世界地图看看,如此败家败国的农业官方机构,除了中国、哪里去找? 第四, 2012年年初,就在中国与美国签定了从美国进口市值43亿美元的转基因大豆贸易协约的同时,美国和欧盟签定了市值500亿美元的天然有机食品合作条约、保障欧美市场的天然有机食品供应、其中包括保障天然有机大豆的供应。看看,那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美国官方被看作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食品作物“推销员”,可是,美国官方媒体却是以告诫危害风险为主的,向民众明确说明以转基因技术为主和包括转基因食品在内的生化武器是当前和可见未来的主要安全威胁,而且,美国白宫奥巴马总统一家以身作则、带领和建议全国民众使用天然有机健康食品(即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天然有机食品供应的季节性强,因而,每到相关季节,美国当局的联邦和州地方的官方网站都为全国消费者采购相关食品而提供足够详尽的销售点信息服务;至今为止,我还没看到美国当局那些官方网站为转基因食品采购销售而提供任何信息服务)。 可在中国,人民日报党报官方媒体和中国农业部等官方机构,却大力鼓动全民大吃转基因食品,杜绝和封杀关于转基因食品作物的危害风险的真实情况之说明;甚至农业高官(譬如副部长李家洋)还有美国转基因公司的顾问,他们联手搞公开的营私舞弊,对讲明真话的记者学者和公民搞公开的打击报复和政治诽谤、甚至砸掉他们的饭碗和威胁公民人身安全。(转基因既得利益团伙的一些高层代表人物,把他们自己装扮成“改革派”和“民主派”、动不动就给别人扣个“文革极左”的政治帽子;可是,对照他们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用文革手段搞推销、甚至是不择手段和为利坑民的实际行为,谁还相信他们的所谓“改革”和“民主”呢?此是后话,再议。)。 看看,又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当然,中国那些官方机构跟美国方面也有一致的地方。譬如,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大力推销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美国孟山都公司自己的食堂是保障天然有机食品供应和杜绝转基因食品的;在中国,大力鼓动全民使用转基因食品的农业部及其官员,他们有自己的食堂规章制度,保障其官员及其子女能享受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看看,在鼓动别人吃他们不吃的转基因食品做法方面,中国农业官员和孟山都公司是多么地一致! 附: 美国孟山都公司食堂保障天然有机食品和杜绝转基因食品。该公司已证实属实。 一个鲜明的问题提出来了:孟山都公司那么做,是为其自己的商业利益服务的;可是,中国的农业部也那么做,如此,中国农业部到底是为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国人民服务的官方机构、还是为外国公司商业利益服务的中国市场代理人?这类问题,难道不是反腐败的最重大问题之一吗? 第五, 在美国,天然有机农业效益显然更好。就拿转基因种植面积很大的玉米和大豆来做个简单比较,下面是美国农业部今年10月颁发的关于玉米和大豆的生产成本效益的统计数据: 按照美国农业部定义,图表中的“常规种植”是工业化和规模化的和“化工农业”的种植方式,其中包括大量使用化工农药和化肥,甚至可以用转基因技术搞的“化工种子”;而“有机种植”指的是不用化工肥料农药、也不用转基因种子,而是使用天然肥料、天然农药和天然种子,即所谓“天然有机”或“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 那官方统计说明,就生产成本效益而言,天然有机大豆的状况远比包括转基因在内的“化工农业”的大豆的状况要好得多。发生在转基因大豆发源发祥地的美国的事实和经验、都粉碎了人民日报编制的“转基因大豆更好”的谎言。(注:中国天然有机大豆产业在转基因大豆面前崩溃,完全是中国农业部官员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扼杀本国民族产业的结果,譬如,他们居然不批准国内天然有机大豆生产的申请,甚至联手外国转基因大豆公司搞公开的营私舞弊和颁发虚假证书。不择手段地把本国民族大豆产业扼杀了、让美国用于动物饲料的转基因大豆占领中国的人类食品市场,然后又编制虚假新闻说“转基因大豆更好”而搞欺骗宣传。他们的行为,说是“卖国求钱”,一点也不过分;说是一起严重的腐败案件,也一点不过分。)。 当然,那统计说明,天然有机生态农业种植方式比工业化和“化工农业”的常规种植方式的效益要明显地好得多。缘故: 天然有机生态农业在种子和肥料农药方面的成本开支明显是更低、其土地机会成本也较低,而天然种子、天然土地、天然肥料和天然农药这些方面是“生态文明”农业管理的缺一不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任何国家的农业管理的自然条件或基础条件,没有那些自然条件、农业就不复存在。那也说明了“天必胜人”的道理:不管包括转基因技术在内的人类化工科技技多么发达,天然自然的力量总是最后的胜利者。 天然有机生态农业在劳力和设备维修方面的成本开支明显是更高。那应该不难理解: 工业化和转基因的“化工农业”适合机械化的大规模操作,而美国农田大部分是平原农田、为大规模机械操作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那种方式的效益是成本低,代价是严重缺乏食品作物需要的“精细操作”、且往往造成大量农民失业。 天然有机生态农业呢,联合国粮农组织的“ 让农业回归自然 ”文献说明,更适合“小农经营”和“精耕细作”,当然,那就意味着人工人力操作的比重远超过机械操作。那种方式的劳力成本高,但可以满足食品作物需要的“精细操作”、且往往带来更多的农民就业机会。 包括所有成本效益考虑在内,天然有机生态的农业成本更低些、效益更好些;更不用说,那种农业对人类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也是更有益甚至是必需的。如此,美国对天然有机农业的重视和投入都远远超过转基因“化工农业”,那就是必然和自然的了。 对中国的国家人民的幸存发展来说,美国的天然有机农业管理经验是很有参考意义的。譬如,中国很缺乏欧美的那种可以搞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自然条件,农业人口多而使农民失业造成的社会后果极为严重。因此,适合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 让农业回归自然 ”和“小农经营”的精耕细作方式,是实行天然有机生态农业,而不是转基因化工农业。 简言之, 新党章关于“生态文明”的政策主张,是符合“ 让农业回归自然 ”的政策道理的,是符合中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是讲究尊重自然规律和服从天然力量、在那种前提条件下来发挥人类科技知识的建设能力的。 一句话,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事实和联合国机构的文件都说明,包括转基因种子在内的“化工农业”不是发展方向,“天然有机”的生态农业才是发展方向,因而,新党章关于“生态文明”的条款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中国的国土农田安全和人民永续幸存发展的国家利益底线的。 可是,党的喉舌人民日报不是介绍普及新党章的相关知识,而是联手包括外国转基因公司的顾问李家洋和商业代理黄大昉等人在内的利益直接关系者,用系列文章和虚假新闻的方式竭力贬低天然有机生态农业,打起了公开违抗党章的旗帜。党报反党,那不是奇闻、还能是什么事情呢?党章明文规定,不赞同或不遵守党章的党员应该自动退党或开除党籍。如此,既然人民日报不赞同和不遵守新党章,那么,它是不是应该请它自动退出“党的喉舌”的地位、或取缔它的“党的喉舌”的资格了呢? 附件参考: 美国农业部于今年10月02日更新了它于2007年发表的为探讨可持续农业发展而反思各种农业方式的文献。下面摘录的是与本文直接相关的部分原文,一是包括转基因化工农业方式在内的生物学技术方式,另一个是天然有机农业方式。 其“生物学技术”章节说:尽管农民实行“生物技术”已经数千年了,但现在的基于DNA-的转基因技术跟以往的生物技术有本质的区别,譬如,以往的生物技术是同类生命的基因改造,风险效益是已知的;而转基因技术实行的是不同类生命的组合、甚至还包括毒素农药的混合,那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未知的危害风险。(注:美国农业部那些文字,有力驳斥了中国农业官员及其媒体伙伴多年散布的所谓转基因技术和数千年的自然杂交之间“没区别”的谎言。)。 其“有机农业”章节说:有机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美国最初起始是1940年代。有机农业的主要目标是使相互依存的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的农业生产得到优化,是最大程度地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把土地及与之依存因素作为一个能动的自然整体来对待,不能把希望寄托于零敲碎打的人工化肥技术(人工化工技术)。 可见:尽管天然有机食品的价格稍高或较高,但美国还是大力发展它,究其缘故,主要就是美国把美国人民的健康及其生存依赖的生态安全放在金钱利益之上;当然,其价格水平是美国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人民日报系列文章诅咒天然有机农业及其食品的一个借口,就是所谓价格高;不言而喻,那是把金钱利益放在中国人民健康及其生存依赖生态环境的安全之上的,或可称之为“金钱挂帅”和“无视民众”的品质;说它是在公开地违抗新党章,也是一点不过分的吧。 下面是美国农业部颁发文献的直接相关内容的原文(摘录): USD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finitions and Terms. Special Reference Briefs Series no. SRB 99-02/Updates SRB 94-05. September 1999; revised August 2007. 连接: http://www.nal.usda.gov/afsic/pubs/terms/srb9902terms.shtml . Biotechnology: Although farmers have been practicing biotechnology in the broadest sense (i.e. plant and animal breeding to achieve certain trait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is the recent breaking of the genetic code that has pushed this science into a new era altogether. Genetic engineering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traditional biotechnological techniques in that DNA from different species can be combined to create completely new organisms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 GMOs). Whether this technology is compatible with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if so, in what ways, provokes much controversy amo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dvocates. Products such as plants engineered for herbicide tolerance or insect resistance, and bacteria engineered to produce drugs for livestock may point to reduced chemical use and other sustainable applications. But what are the risks? 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list of potential risks related to GMOs include those to human health--new allergens in the food supply,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oduction of new toxins, concentration of toxic metals, enhanc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for toxic fungi; and those to the environment--gene transfer to wild or weedy relatives and increased weediness, change in herbicide use patterns, squandering of valuable pest susceptibility genes, poisoned wildlife, creation of new or worse viruses, and other, so far, unknown harms. In addition, "The issue of who will be served by this technology and who will set the research agenda of the experts becomes intensely important when so few people control the tools and language of the trade." Organic Farming: The term 'organic farming' was first used by Lord Northbourne in the book, Look to the Land (London: Dent, 1940. NAL Call # 30 N81). Lord Northbourne, who embraced the teachings of Rudolph Steiner and biodynamic farming, had a "vision of the farm as a sustainable, ecologically stable, self-contained unit, biologically complete and balanced--a dynamic living organic whole...The term thus did not refer solely to the use of living materials (organic manures, etc) in agriculture although obviously it included them, but with its emphasis on 'wholeness' is encompassed best by the definition 'of, pertaining to, or characterized by systematic connexion or coordination of parts of the one whol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71.)" Organic farming was champion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J.I. Rodale, beginning in the mid-1940s. "The organic farmer and gardener must realize that fertilization is not the only measure for success. He must treat the soil as a living, breathing entity. He must rotate crops. He must fallow the land at regulated intervals. The organiculturist must not practice one-crop monoculture but must engage in a balanced agriculture with cattle as part of the general program. He must be smart in the ways of soil and crops, observing the reaction of the land to the actions of man. For instance, he must know when to plant, when to harvest, and what varieties of seed to use. Compost alone does not make a successful gardener any more than does gardening without compost." As defined by a USDA Study Team on Organic Farming, "Organic farming is a production system which avoids or largely excludes the use of synthetically compounded fertilizers, pesticides, growth regulators, and livestock feed additives. To the maximum extent feasible, organic farming systems rely upon crop rotations, crop residues, animal manures, legumes, green manures, off-farm organic wastes, mechanical cultivation, mineral-bearing rocks, and aspects of biological pest control to maintain soil productivity and tilth, to supply plant nutrients, and to control insects, weeds and other pests."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was drafted and passed by the USDA National Organic Standards Board (NOSB) in April 1995. It was developed by a joint NOSB/National Organic Program task force, and incorporated language from the Codex Draft Guidelines for organically produced foods: "Organic agriculture is an ecologic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that promotes and enhances biodiversity, biological cycles and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 It is based on minimal use of off-farm inputs and on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restore, maintain and enhance ecological harmony. ‘Organic’ is a labeling term that denotes products produced under the authority of the Organic Foods Production Act. The principal guidelines for organic production are to use materials and practices that enhanc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natural systems and that integrate the parts of the farming system into an ecological whole. Organic agriculture practices cannot ensure that products are completely free of residues; however, methods are used to minimize pollution from air, soil and water. Organic food handlers, processors and retailers adhere to standards that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primary goal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s to optimize the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of interdependent communities of soil life, plants, animals and people." "Organic food is produced by farmers who emphasize the use of renewable resources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soil and water to enha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rganic meat, poultry, eggs, and dairy products come from animals that are given no antibiotics or growth hormones. Organic food is produced without using most conventional pesticides; fertilizers made with synthetic ingredients or sewage sludge; bioengineering; or ionizing radiation. Before a product can be labeled "organic," a Government-approved certifier inspects the farm where the food is grown to make sure the farmer is following all the rules necessary to meet USDA organic standards. Companies that handle or process organic food before it gets to your local supermarket or restaurant must be certified, too." See also: Definitions of Organic Agricultur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s (IFOAM). Available at IFOAM Website: http://www.ifoam.org/organic_facts/doa/index.html (8/23/07)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在网络上搞“谎言倒逼真相”不负责任
胡业生 2012-12-24 08:02
2012年12月24日 03:29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原标题:网络言行应遵循法律底线(今日谈) “一个人挥舞胳膊的自由止于别人鼻子的地方。” 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言行是有边界的。倘若每个人都以“自由”为名侵犯他人权利,自由便不复存在。 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网络空前拓展了表达空间,也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多自由。但自由的合理边界在哪儿?应该有一个基本共识。 网络世界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络发言,同样应该遵循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如果以“自由”之名诽谤、侮辱他人,损害别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这实质上是违法甚至犯罪;如果持着“正义”的理由,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搞所谓“谎言倒逼真相”,这同样是不负责任。 去年英国骚乱后,首相卡梅伦曾感慨:“信息自由流通可以用来做好事,但同样可以用来干坏事。” 网络给予了我们更多自由,也给予了我们更大责任。确立责任边界,厘定“法”与“非法”的标准,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保护权利,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17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高学历泡沫经不起“查三代”
liyibo666 2012-12-23 21:30
人民日报:高学历泡沫经不起“查三代” 近日,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女博士因本科“出身不好”在招聘中“被出局”。用人单位此举,被戏称为“学历查三代”。 对于就业市场来说,“学历查三代”的做法确有歧视之嫌,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在一项调查中,38.2%的受调查者认为“高考更靠得住,硕士、博士的培养水分多”。而在生活中,也常听到“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之类的说法。 高学历为何难以获得相匹配的认可?很多人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归咎于扩招。据媒体报道,今年研究生计划招生58万余人,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1.17倍。2010年全国招收专业硕士11万人,到2012年增至18.7万人……与快速膨胀的招生规模相比,师资配备却难跟上,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已是普遍现象。 扩招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脚步理应放缓,而培养制度层面的改善更为紧迫。作为硕博培养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导师制,曾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但我国的硕博培养机制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导师考核以课题、经费、论文等为硬指标,学生培养质量并不与之挂钩,以至于导师忙着跑课题,“有水平者没时间,有时间者水平又不够”。在“放羊式”培养下,许多人上十几门课程、交一份毕业论文就应付完硕博学业,在能力上并无多大提升。 然而,硕博培养中的水分却浇不熄某些高校对申请博士点的狂热。不少高校增设博士点只为应付考核指标,或是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财政收入,以至于内部及外部监督体制的建设赶不上挥霍权利的速度。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如此批量生产、浮躁培养已离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核心目的相去甚远,长此以往,贬值的不只是高学历,更是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学历查三代”也是市场对盲目追逐高学历的倾向发出警示信号。不少学子对考研、考博趋之若鹜,却并未将学历的提升与自身成长完善相结合。某些地方院校考研率极高,很多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时间都花在了泡自习室上,被戏称为“考研基地”。借读研“镀金”的愿望可以理解,但若仅为“换个标签”、混个学历,或再度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泥淖,即便有了高学历,“查三代”也会无情地将其“打回原形”。
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中国的官媒谈“网络言论管制”确实可笑
热度 2 zhanghuatian 2012-12-22 19:07
中国的体制什么样我们都清楚,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些人说一些话是不合适的。 这两天人民日报提出所谓的“规范网络言论”。它说的对错暂且不论,但在中国这样的话由官媒说就是不合适。因为官媒有借助公权力来打压人们言论自由的前科。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谈管制,只会引起网民的误读。 在这里我又想起来当年人民日报的“亩产万斤粮”了,难道你扯蛋可以,我吐槽却不行? 我们要警惕央视和人民日报等官媒对微博和网络言论的责难。网络言论需要规范和管理。新闻需要立法,网络需要立规,但目的是保障言论自由。官媒如果想利用肃整网络言论再获独尊,幻想!保护所有人的言论自由,人民日报和央视才有尊严! 人民日报等官媒正确的做法是:大声呼吁尽快制定「新闻法」,以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规范不当行为。而不是摆出一贯正确的资态来指责。微博不当言行要揭露和规范,人民日报的丑恶更要根除,因为它终究用纳税人钱的存在几十年了,相比之下微博才几岁啊?!
32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党报:垄断行业靠国家获暴利 凭啥旱涝保收拿高薪
热度 1 胡业生 2012-12-22 15:45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明年将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专家认为,垄断行业薪酬水平增长过快,不仅拉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阻碍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要通过双重调控政策,利用税收手段限制垄断行业高薪。    凭啥旱涝保收拿高薪   近年来,垄断行业的高薪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行业背后拥有深厚的政府背景和公共资源,依靠控制国家资源和在公共服务上的垄断地位获取暴利,获得了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薪酬。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工资分配的结构性问题突出,部分行业工资水平增长过快,水平过高,拉大了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例如,2010年,上海浦发银行员工工资及奖金人均为29.66万元,员工的其他福利人均6.08万元,两者合计人均35.74万元,是当年城镇单位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倍。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企业高管收入增长偏快,部分高管薪酬水平过高。上市公司高管年薪平均值由2005年的29.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66.8万元,平均每年递增18.1%。部分行业企业高管年薪已经上千万元,2007年时平安公司总经理年薪即为6616万元,是当年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751倍,相当于农民工平均工资的4553倍。   “中国国企高管薪酬不但在绝对值上偏高,而且薪酬构成也极不合理。”媒体评论员刘植荣认为,这主要体现在高管对企业的责任缺失,因为薪酬与绩效几乎没任何联系,高管几乎是“旱涝保收”,即使企业亏损也照样领取高薪。例如,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1年的净利润比2010年下滑了26个百分点,可高管薪酬总额却比2010年上涨了22%。    分配不公加剧社会矛盾   垄断行业高薪已经成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焦点,其不合理性带来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玉栋对本报记者表示,垄断行业是国家赋予其特殊的垄断地位,对于其它非垄断行业意味着明显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也导致了民众强烈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在改革开放初期,比较注重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共同富裕,但现在看来,先富的人越来越富,如何实现共富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目前我们不可能把低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下,对过高收入的水平进行调节也是很有必要的。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流向国企或者去当公务员,反映出社会整体的工资水准向某一方面倾斜,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当前需要形成合理的工资比较机制,因此我们在做低收入人群工资上涨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垄断行业高收入人群工资的减法。国家应该用行政手段,将这部分由于垄断产生的高工资降下来。   刘植荣表示,不对企业高管薪酬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企业高管就会与公务员展开永无休止的涨薪竞赛,普通劳动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收入远远落后于前者,不仅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更有可能激化各种社会矛盾。   此外,专家认为,从某种角度看,在收入分配改革的种种阻力中,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垄断行业是其中一个较大的阻力。只有把这个大的阻力攻破了,收入分配改革才能有望取得实质性、整体性的推进。    打破垄断并用高征税调节   长久以来,垄断行业高薪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对此,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要打破垄断行业高薪首先应该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地位,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所控制的资源和市场中,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提倡多劳多得的格局。但是,要打破垄断行业的利益格局还有许多的功课要做,如果资源性行业对民企和市场不开放,想要打破这种格局还很困难。   此外,孙立坚认为,还可以通过对垄断行业高收入群体增加高税额来补贴缺乏资源、需要发展的企业或个人,这有利于中国投资的转型,也有利于消费的增长。不过,对于高收入的标准定义则还需要论证和讨论,如果定得水平过低,这个税收政策可能会影响到消费动力和投资动力,但是如果定得太高,会影响到收入分配实际的财政再转移效果。   孙玉栋认为,应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政策:一是在初次调节下,对工资最高进行限制,可以出台工资的最大倍数;二重调节是再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调节,对高工资收入的税收征收应更严格。
15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青一代 从1968年12月22日到1978年10月
热度 2 xupeiyang 2012-12-22 08:54
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随即开始掀起上山下乡热潮。至1978年10月,以"老三届"为代表的1600多万知识青年前往农村,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被改写。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227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民日报实话实说:转基因会发生基因污染
热度 1 蒋高明 2012-12-21 21:51
人民日报为转基因站台,不小心流露出了转基因会造成基因污染的事实。这也正是我们所担忧的。转基因作物大量种植后,可预期的生态后果将有:基因漂移与基因污染、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出现、农药用量先减少后大幅度增加、次要害虫变主要害虫、粮食和大豆中草甘膦含量超标、营养成分发生非预期改变、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尤其栽培物种多样性下降、敏感人群健康受损等。人民日报不小心披露的转基因污染属于转基因作物大量种植后的生态恶果之一。 人民日报首次披露转基因惊人污染不可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kj.html 12月19日,《人民日报》“求证: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一文,首次披露:“在美国,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严禁使用基因改造的作物,但一般要比普通食品贵三四倍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称,凡是贴了‘有机’标签的食品都要确保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没有使用基因改造。不过,由于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太大,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基因漂移,作物使用过的农具、运输工具等也可能带有转基因成分,因此,在美国,标明‘有机’的食品并不保证不含转基因成分,而只是‘没有用转基因种子’,以及‘生产过程严格隔绝了转基因混入’”。 这段话说明: 一、转基因作物种植过程会发生基因漂移污染; 二、种植转基因作物使用的农具会造成基因污染; 三、运输转基因种子、作物的车辆装备会造成基因污染。 四、一旦转基因作物大量种植,那就很难保证所有作物没有被转基因。 人民日报的这个惊人披露再次证明:转基因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超乎想象的,是不可控的。美国地多人少,有足够的空间,可以保证一部分土地不受转基因污染。中国人多地少,没有足够的空间保证有限的土地不被转基因污染。中国一旦放行转基因主粮,想回头是不可能的。中华民族是没有退路的。 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2/19/c_114073957_2.htm 2012年12月19日 07:11:34 来源: 人民日报 0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纠错】 【回应】 民调显示,21%的人确信 转基因食品 安全,64%的人不确定,15%的人认为不安全 “你接受转基因食品吗?”这是美国民调中的一个新话题。汤森路透集团两年前所做的一份民调显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21%的人确信是安全的,64%的人不确定,15%的人认为不安全,而90%的人都认为那些由转基因原料制成的食物应被特别注明。 另一项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可以接受转基因蔬菜、水果和谷类,只有30%的人愿意尝试转基因肉类和鱼类。 记者询问一些美国朋友,一部分人对是否转基因食品无所谓,一部分人觉得不太确定是否安全,但也不愿意多花几倍的钱去买有机食品。 美国转基因食品须标注吗? 【回应】 没有规定必须标注;有机食品禁止使用转基因原料,但比普通食品贵三四倍 走进美国的超市,在琳琅满目的食品中,很难发现有“转基因食品”的标签。记者在超市随机采访了几个顾客,大部分都不知道转基因标志是什么样子、在食品包装的什么地方。原来,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没有规定必须特别标注。 1992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将 转基因作物 确立为促进美国出口的新兴产业,提出“改革并简化”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的程序。 2000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出台草案,重申了对待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的“ 实质等同 ”原则,即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虽然在生产方法上有区别,但食品本身却无本质不同。基于这一原则,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产品是否应该贴“转基因食品”的标签没有作硬性规定,是否标注则由厂家自行决定。马克·艾什说,政府批准一种转基因食品,就表明它可以被安全食用,没有必要特别标注。 不过,美国目前有20个左右的州掀起了“标注转基因”运动,呼吁在食品包装上注明是否为转基因食品,或是否含有转基因食品成分。 美国最大的有机农场合作社——有机谷总裁乔治·西蒙表示,过去5年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更加关注了,很多人选择食用有机食品。 在美国,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严禁使用基因改造的作物,但一般要比普通食品贵三四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称,凡是贴了“有机”标签的食品都要确保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没有使用基因改造。不过, 由于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太大,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基因漂移,作物使用过的农具、运输工具等也可能带有转基因成分,因此,在美国,标明“有机”的食品并不保证不含转基因成分,而只是“没有用转基因种子”,以及“生产过程严格隔绝了转基因混入”。 美国如何监管转基因商业化? 【回应】 历时5至10年,多部门共同审批监管 在以农学享誉世界的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阿兰·贝内特教授介绍说:“目前,全世界已成功研发了600多种转基因种子,大多数诞生在美国的实验室。但截至2011年,美国投入商业使用的转基因作物只有8种,即玉米、大豆、棉花、油菜子、甜菜、苜蓿、木瓜、南瓜。” 贝内特表示,美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实行审批制。政府仅负责审批和监管由种子公司报批的种子,不会主动推广它批准的任何一个种子,无论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美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审批极为严格,在转基因种子投放市场前,有严格的评审过程,由多个部门负责评审,“整个过程历时5至10年,乃至更长时间,种子公司需要支付1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巨额评审费。” 马克·艾什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所有的 转基因大豆 品种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政府审批过程,才可以用于商业种植。负责农业生物技术评审的美国政府机构主要包括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动植物卫生检疫局、环境保护署,以及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每个部门侧重不同的方面。动植物卫生检疫局检验一个转基因品种是否会对农业或环境构成重大风险;环境保护署规范农药的使用;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要确保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植物新品种所制成的食物可以安全食用。 同时,专家介绍,美国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损害赔偿数额往往十分惊人,加上美国发达的信用体制和完善的法律制度,致使企业在转基因食品方面会足够谨慎,只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评估,确信安全后才敢投放市场。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57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三驳人民日报:回避真问题,是谁的模式(关注转基因③)
蒋高明 2012-12-21 21:40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e9gx.html (2012-12-21 16:27:04) 转载 ▼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基因辩论 人民日报今天发了第三个求证:我国管理转基因作物,分级分阶段(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关注转基因食品③)。我再来一一批驳。今日报告仅1527多字,分了3个问题。 一、我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吗【回应】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油要标注 在半年前的博文《人民日报来电邮》中,我曾苦口婆心地劝过“要闻四版”:千万不要去 陈述什么“简称条例”了,都什么时候了(被简称的“条例”是11年前的陈货),不要叫同行和读者笑话你们。可是人家就直接从这里跳下了水:第一个回应,“按照危险程度及试验流程分级分阶段评价管理”。 直截了当地说,那只是放了一个没味的屁。隐隐约约的臭气倒是传达了一条真信息:转基因植物可 能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一种东西。“安全等级”的第四级,叫“高度危险”。危险到什么程度呢? 谁也不说。为什么不说呢?因为太可怕。不说就没事了吗?没有他们的事了。最高一级的 危险等级,是怎么评价、怎么管理的呢?还是不告诉你。 实话说,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管理。转基因的生物物质一旦被制造出来,人类就无法控制它;说是开启了潘多拉魔盒,不仅不夸张,可能根本就无法把事情的严重性表达出来。 在生物实验室里,按照国际标准是应该维持“负压”的,这是试图做到控制空气散布途径;一切实验材料必须高温高压灭活才 允许倾倒。虽然可能没有或者不能严格执行,也没有标注I、II、III、IV,但是那些规则对问 题严重性的理解,不能不让人惊心动魄——那么,转基因动植物真的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去后怎 么管理呢?难道风不再吹,水不再流,虫鸟不再飞,人们不再走动,四季不再更替?无法想象 。所以人家干脆就什么也不说了。可是真正的问题呢?解决了吗?可能解决吗?如果解决不了 ,结果会是什么呢? 科学和科学家怎么能这样遮遮掩掩,让真正的问题从你们的手指缝中溜走?在转基因的“科学 ”这里,真正问题就这样被绕过去,被放弃了。让大自然和消费者去承受。 开天辟地以来,在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中,可曾出现过这样具有生命活力而又会繁衍的高度危 险东西、可曾出现过这种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曾有过需要制定安全四级的事?这么严重的问题 ,一轻描二淡写就过去了?是的。在要闻第四版那里已经过去了。在中国的转基因院士那里, 问题究竟是怎么提的、方案究竟是怎么设计的,我们完全不知道。我只知道,在美国,人家一边开发转基因产品、一边向外推销,一边紧锣密鼓地部署和执行了数次生物国防行动:2002,2010,2012. 二、我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吗【回应】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油要标注 要闻四版在今天的(求证探寻系列③)中,第三次提到了大豆。今年一月,第一个和转基因有关的重大新闻,是跟随在习主席访美签约买转基因大豆新闻后面 的那一条新闻:美国农业部发布预计,今后十年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将以10%的速度递增,到 第十年时进口9000万吨。 美国农业部的预计,从来都是有操作细则的,不带开玩笑、也不带调整数字的。9000万吨转基因 大豆,是个什么概念呢?目前全世界全部转基因大豆年产量,是9000万吨多一点;今年中国进口 的转基因大豆,不会低于5600万吨,中国食用油消费总量的80%就来自这5600万吨大豆,喜欢也 罢,不喜欢也罢,供给和市场都已饱和。饱和后再翻番(再增80%)、再增加三四千万吨,干什 么用呢?全世界所有的转基因大豆,都为中国而种,都给中国——那前景直如洪水猛兽,我连 想都不敢想了。 段武德今天的职能,是喋喋不休地讲解“简称条例”,他昨天兴致勃勃地宣布,中国开发了转基 因大豆。挺转的一帮始终在鼓噪,中国大豆没搞转基因,看看出问题了吧?请你们回头好好看看转 基因大豆的发源地美国,就算你用上吃奶的劲搞了中国转基因大豆,你撵的上?自轻自贱到极限 ,人家就会给你个好脸子?没听说过“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农业部难道没有情报,国际大粮 商在黑龙江密密麻麻地布置了收购点,比国储系统对农民的态度好得多,从不打白条,多年来不动声色 地就地收购了大量中国的黄金天然大豆,不动声色地用载转基因大豆来华的同一条船,把中国的天然 大豆悄悄地运走,在国际市场上至少溢价50%? 在美国的2010年第二次生物国防部署中,在15个参与其中的联邦部门中,美国农业部是两个联系主席机构之一(另一个是卫生部)。可知,美国农业部是美国生物国防的领军之帅。美国农业是一个武器化的部门。农产品就是被美国农业模式变成武器的(详见李昌平的论述,农产品武器化)。所以,大豆的事情,绝不是段武德轻描淡写所说的标注、加工原料那种事情。 段先生,闭上你的眼睛,把世界想象成粉红色的和平发展时代。接着做梦吧。 三、如何看待转基因作物 【回应】应科学理性认识,发展与管理并重 马上要出门,没有时间写完了,简单地说,具有第四级即最高危险等级,是一切转基因农作物植物的共同性质,想管理?那是不可能的,自欺欺人吧。美国率先种了全世界50%的转基因农作物,它的报应在后面。 “科学理性”,已经变成了又一个“四字词”,变成骂人用语了。昨天已经写过:转基因的科学理性是这样的:已知转基因有风险——风险的真实性质、风险有多大,都不告诉你,再如,已知膳食中转基因食品11%,可能会导致20年后或者40年后肿瘤普及化、肝肾衰竭普及化,那就搞个5%, 6%,7%,反正20年后他们早就换了N届。 隐瞒转基因确切危险的那个“科学理性”,被主流和利益集团勾结起来在光天化日之下拿来骗本国人民,其中的丑恶,在我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科学被糟蹋了,理性被强奸了。 (待续) 附:人民日报文章 我国管理转基因作物,分级分阶段(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关注转基因食品③) 本报记者 冯华 蒋建科 《 人民日报 》( 2012年12月21日 04 版)   12月19日、20日,“求证”栏目报道了美国大规模种植转基因作物、大量消费转基因食品的情况,以及中外专家对转基因作物的看法。我国政府如何对待和管理转基因作物、转基因食品?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如何监管转基因作物安全   【回应】按照危险程度及试验流程分级分阶段评价管理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段武德说,根据2001年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建立了由农业、科技、卫生、商务、环境保护、检验检疫等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依照《条例》及配套规章,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分级分阶段评价管理。分级管理,即按照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危险程度,将农业转基因生物分为四个等级:安全等级I,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Ⅱ,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Ⅲ,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Ⅳ,具有高度危险。分阶段管理,即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按照试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申请安全证书5个阶段依序进行,实行报告制或审批制管理。   对已发放生产应用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作物,加强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商业化生产管理、标识等监督管理,杜绝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农作物种子和产品的行为。即便是产业化多年的产品如抗虫棉,对新品种安全证书发放也严格进行质量把关,生产应用环节也须持续监测田间棉铃虫抗性发生发展状况和次要害虫的发生发展状况,推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延缓害虫产生抗性和控制次要害虫的上升。   对于进口的转基因生物,按照用于研究和试验的、用于生产的、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种用途实行审批管理。   我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吗   【回应】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油要标注   段武德介绍,美国孟山都公司于2002年向我国提出大豆GTS40—3—2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安全证书申请,农业部即依据《条例》及配套规章,组织研究并确定了检测方案,分别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对基因漂流、生存竞争能力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三项环境安全指标进行检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营养安全研究所对慢性毒性和抗营养因子等食用安全指标进行检测。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对该申请的全部资料和国内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审查后,农业部于2004年向孟山都公司发放了转基因大豆GTS40—3—2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生物安全证书。根据我国《条例》规定,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仅允许用作食品和饲料加工原料,不得用于生产种植。迄今我国未种植转基因大豆。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被列入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目录,对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大豆油要专门进行标注。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研究员朱水芳介绍,对进出境转基因大豆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要进行转基因标识和符合性检测。   如何看待转基因作物   【回应】应科学理性认识,发展与管理并重   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认为,对转基因作物的认识要科学和理性。应当看到以下基本事实:国内外大规模应用已超过16年,每年亿万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物,数十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未发现任何真正有科学证据的安全问题。经过多年科学评价和严格管理,人们当初担心的某些问题陆续得到澄清和有效控制。实践证明,依法批准生产的转基因作物可积极推广,放心食用。   黄大昉说,我国在农作物传统育种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然而单靠常规技术难以突破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和技术瓶颈。为了增强农产品长期供给与保障能力,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为了抢占生物技术制高点,打破国外公司的垄断,我国必须加快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黄大昉同时表示,转基因技术仍是一种新兴技术,仍须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并不断提升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水平,使这一技术健康发展,日臻完善。   本期栏目统筹:孟辉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Source"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又在代表人民了
daladala 2012-12-21 09:27
多数老百姓的愿望是啥? 这需要网络问卷调查,统计,然后才能下结论。 大家列出一个 一二三四的表来,问一问人民, 您再说话。 没有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不能断言啊 人民日报也是一家大报纸, 在代表起别人这一方面,怎么一点科学的精神都没有?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人民日报:管一管网络乱象是多数老百姓愿望 2012-12-21 08:09:00 来源: 人民网 (北京)  有 2601 人参与 6 造谣谩骂,欺诈诽谤,在互联网传播,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可能造成危害,譬如“末日现象”等荒诞之说背后,多有网络推手。“管一管网络乱象”是许多老百姓的愿望。 谈到网络管理,有人认为,是不是说话就不那么自由自在了?其实不然。 不论在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大家只要遵章守纪,文明行事,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的妨碍。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对人们的现实 生活 会产生很大影响,每个人自然要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最近查处的几个网络犯罪的案件就说明,随意发布不实信息,极有可能为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隙。许多国家网络监管的惯例表明,依法管理不会束缚手脚,反而会活跃文明交流,推动商业交易,使人们在网上活动更加放心。 实践表明,对于正常交友、交易和交流,网络是一个便利的平台。相信在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的今天,谁也不想网络谣言畅通无阻,谁也不想网络安全没有保障,谁也不想网言网语污秽不堪。网上的管理越科学、越有效、越规范,我们的网络生活就越 方便 。 (本文来源:人民网 ) 责任编辑:NN056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邀请为转基因站台的中外专家大揭底
蒋高明 2012-12-20 19:21
本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e9fo.html 人民日报,在转基因中沉沦。自轻,自贱,为了一个不可明白告人的、深藏在背后的原因,堕落无底限。我不看笑话,我不看热闹,我痛心疾首。 昨天写了批驳人民日报(1):为转基因站台是你的奇耻大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e9ej.html )。本来今天要续写“美国人到底吃了多少转基因”,现在只能先放一放,跟着人民日报的“要闻第四版”走一步。因为它再次把转基因、特别是转基因大豆的问题提到首位。人民日报今早于凌晨时分发布“转基因大豆安全吗?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关注转基因食品②。 原来就是要闻第四版,昨天看漏了这个细节。我曾经为它写过“人民日报来电邮”,可以说明这次人民日报公开犯贱的一部分来由,请大家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e4it.html 。 昨天在“大豆”一节,我的评语是:人民日报,装B遭驴踢,今天把这个小标题放在大标题上,以便实至名归。昨天博文贴出后,看到一个网评说“遭驴踢,说得好”,我并没有“会心一笑”,而是掩卷而泣。痛心,心痛,痛心疾首!一年半前年写过一篇《打败转基因大豆光复中国大豆(一)》,请大家参考(我竟然搜不到自己的博文,貌似遭屏蔽了,请大家自己搜吧)。 人民日报这次请上台的专家,中国7位,美国两位,按出场先后次序如下。 黄大昉(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林 敏(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段武德(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 黄昆仑(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杨晓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彭于发(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吴孔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 布鲁姆瓦尔德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环境科学院植物学系细胞生物学 http://blumwald.ucdavis.edu/ 艾伦.贝内特(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 这七位中国专家中,有6位想必是广大读者非常熟悉的人物。 我先选择性地评相对少见的第4位,黄昆仑。 黄昆仑在这里被介绍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而不提他是“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的主任,这后一个职务才是更重要的:正是他当主任的这个中心,由他亲自领衔(动手的不知道是谁),为著名的张启发Bt籼优63转基因水稻,做了个“一锤定音”的安全性检测——小鼠7天灌胃“实验”,就是这个单一实验(没有重复),赋予了中国第一个(已经流产的)转基因水稻的官方“安全性”。这个实验之假,假到无以复加,我已经多次论及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0lmd8.htm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0lnrg.html )。 基于这个事实,我们提出过一个要求:农业部立即撤销发给张启发的Bt籼优63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证书,原因是:黄昆仑为张启发所做的安全性背书的根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实验、假实验,用任何标准、哪怕是非专业的标准来衡量,即使用平常人的评判,都不能成立。国际骗子做动物实验还要假惺惺地做90天呢,做到疾病爆发前的临界点,中国的假实验只做7 天!假到什么程度了? 这个要求当然被置之不理;而且实际上张启发本人也不非要这证书不可,他的Bt籼优63转基因水稻已经非法种遍了华中、华东地区,“造福”吃大米饭的中国人7年都不止了。他这张证书的主要意义,是转基因水稻在中国正式“合法化”所必不可少,中国水稻转基因的正式合法化,是美国21世纪生物技术战略的最后胜利之必不可少。 黄昆仑这次抛头露面,说了些什么呢?人民日报给了他1062个字的版面(全文仅3000多字),来宣讲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转基因会影响传代生殖能力吗?当然不会啦;会破坏营养成分吗?当然不会啦! 这次我该说什么呢?遭驴踢这话已经说过不止一次了!不说也罢了。 这次是谁在领头犯贱呢?是人民日报自己。这种一身污点的人物,被党报拉上台面,在这个转基因风雨飘摇的关键时刻,他能帮你人民日报什么忙呢?帮倒忙,这是最轻的。你还以为“人民日报”这个平台能受读者信任吗?你还以为大家会听信你吗?难道你不懂,什么叫欲盖弥彰吗? 无耻的黄昆仑,似乎害怕表演的不够充分,竟敢拿孟山都公司的广告来“证明”转基因大豆很安全:“用加工和未加工的抗草甘膦大豆和非转基因对照大豆喂养大鼠和奶牛4周、肉鸡6周、鲶鱼10周、鹌鹑5天后,分别检测生长指标、饲料转化率、肌肉和脂肪组成(鸡)、牛奶产量和牛奶成分、瘤胃发酵和氮消化率(牛)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对动物具有同等的营养价值。” 我在“欺骗大摇大摆”中证明过,这是孟山都公司的广告,被农业部用来做转基因大豆无害的根据——科学太发展了,谎言根本就不怕揭穿了, 黄昆仑说了这么无耻的话,人民日报再拉上来一位洋人教授爱都尔多.布鲁姆瓦尔德,给黄昆仑下结论性评语。洋人的评语是:“转基因食品会导致人体过敏的说法没有依据。” 这位洋教授他有什么资格呢?让我们看看他的个人信息,在美国加州戴维斯分校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网站上有介绍: Eduardo Blumwald,Professor and Will W. Lester Endowed Chair --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es of adaptation of plants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 The molecular bases of fruit quality . (530) 752-4640 | 1119 PRB eblumwald@ucdavis.edu | Homepage Section: Agricultural Plant Biology http://www.plantsciences.ucdavis.edu/plantsciences/databases/directory/faculty.aspx 信息还有很多,我花了一个多小时,连搜带看,基本上看明白了,他的专业是细胞和分子学、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压力下的植物适应性,具体研究领域是水果品质、植物的耐盐碱性等。他有什么资格在人民日报上对中国人民说那么大的话?“转基因食品会导致人体过敏的说法没有依据”? 他其实没有这资格。只要接受最普通的科学原则和平常人的逻辑,都会同意,这位洋教授没有资格说那句话。他做过什么必须的实验了?他有什么过硬的科学根据?为了某个目的去重复别人说的错话,还是科学家吗? 科学家怎可以信口胡说,怎么可以这样被人利用?中国的“转基因科学家”信口胡说,用7天灌胃假实验蒙蔽国家,让我们惊讶不已,难道洋教授来中国也一样地胡说八道?是谁把他们惯成这幅模样的? 我再加一个细节:这位Chair教授(姑且认定是首席教授),2011年有7篇论文发表,登记在自己的CV上,没有一篇是第一作者。 第二位洋教授,同布鲁姆瓦尔德在同一个学院、同一个系,叫艾伦.贝内特。他的个人信息:Alan Bennett,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PIPRA -- Molecular biology of fruit ripening and Director of Publ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source for Agriculture. (530) 752-1411 | 1117 PRB abbennett@ucdavis.edu | Homepage Section: Agricultural Plant Biology 他有两大领域:1.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水果(成熟过程),2. 知识产权。在他的一百五十多篇论文中,他自己标重为“重要文章”的,10年以来只有两三篇,一篇讲知识产权,一篇讲水果。 人民日报请贝内特讲了什么话呢?讲的比较长:“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担心主要出于不了解,认为转基因属于非自然的育种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实际上,转基因不过是有选择地引入基因而已,它是人类漫长育种史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这话听着真是耳熟。上述7位中国教授都不厌其烦地无数次讲过,还有几位转基因院士也是如此。转基因没有安全隐患是吗?贝内特教授做过什么研究?没有做过。 所以同样,这位贝内特教授,没有资格讲这话。同样,犯贱的,是人民日报自己。 人民日报,在转基因中沉沦。自轻,自贱,为了一个不可明白告人的、深藏在背后的原因,堕落无底限。我不看笑话,我不看热闹,我痛心疾首。 这还不够,还有一个不甘寂寞的段武德,还要在大豆身上再捅一刀。他宣告,中国也开发了转基因大豆,好像唯恐中国的天然大豆死得还不够快。 更无耻的是杨晓光,任职于中国疾控中心,和他的机构脱不了干系的湖南金米儿童实验风头还没有过去、又是此次人民日报犯贱的来由之一,可是这事对他似乎并无影响;他还敢提3个月小鼠实验相当人类寿命1/8( 这是本人率先提出的概念,说明他是阅读非主流媒体读信息的 ),与之相关的3个月小鼠实验涉嫌“临界点欺骗”,杨晓光就闭口不谈了;老鼠生命全程2年实验有人(法国人)顶住泰山压顶一般的压力做完了,结果是——巨大肿瘤、肝肾衰竭和实验鼠早亡,令全世界生物工程界震惊到噤声,这些他也不谈,反而把这个天大的事件藏头露尾挂在自家门框上,然后做出一个“无关紧要、熟视无睹”之状——这种伪装的淡定,这种深刻的虚伪,这种无极限的无耻,我是没有语言可以表述了。 先写到这里,贴出。静候人民日报的转基因(3)。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0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洋人在转基因问题上的两个谎言被刺破
蒋高明 2012-12-20 19:05
美国人吃了3万亿份转基因及转基因安全证据何来? 这里借用直言了的先生的文章,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原来美国人米勒先生又是一个大忽悠,不过这次忽悠规格很高,上了人民日报。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署、中纪委、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2-12-20 | 2012-12-20 12:15:47。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2108833_h.html 。 为转基因商业利益,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如同发疯一般、正在公权私用和集中用多次重复的虚假信息搞一个鼓动全国民众大吃转基因食品的系列文章 。新闻邮件介绍了系列的两辑文章,其中第二辑的作者包括人民日报科技部门负责人、多年里支持和参与无业人员方舟子大搞反中医活动和到处插手对本国公民搞造谣诽谤活动的蒋建科。更多评论以后再说,这里就其中两个谎言简单说来。 第一个谎言: 人民日报系列的文章说:“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美国民众实际上每天都消耗大量的转基因食品。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那是个很拙劣的谎言新闻。譬如,亨利·米勒的数字是这样得来的: 美国3亿人口 x 3顿饭 x 365日x 10年 = 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该计算的前提是: 过去十年,美国每人每天每顿吃的饭食都是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棉花油、甜菜,因为只有那些东西搞了转基因和获得FDA-通过; 美国人十年的饭食是没有蛋禽肉奶的,因为这些食品没有一个是搞了转基因的。 事实上呢, 美国人吃的是西餐,蛋禽肉奶占70%左右;剩下的为谷物等、其中麦子为主,可上市麦子没一个是转基因的;蔬菜以花菜和西红柿等为主,可那些上市者也没一个是转基因的。仅此事实就可看出人民日报伙同亨利·米勒的说法整个就是拙劣的谎言欺骗。 亨利·米勒的说法并非来自什么“研究”,而他是为转基因商业服务搞的造假宣传。在美国,早就有学者戳穿了他的谎言欺骗,并把他称为带引号的“科学家”。亨利·米勒曾是FDA-官员、参与了食品标签不标记转基因与否的政策制定。 因而,就他的转基因商业利益关系和谎言编造,曾有读者讽刺说:“我爷爷曾说过,签发支票的人总会说许多关于收款者的故事给你听。那幽默讽刺很到位。 当亨利·米勒被问道他每日三餐吃的是什么转基因食品、其中包括什么转基因成分的时候,他总是 避而不答。他答不上来 :既然他参与制定的食品标签制度不标记转基因与否,他怎么知道哪个食品是不是转基因和含有什么转基因成分呢? 此外, 亨利·米勒是长期为商业利益而鼓吹DDT-毒药的 ;尽管该毒药早已列入禁品,他还是那样鼓吹。因此,在美国,一些人讽刺说, 亨利·米勒在鼓吹什么、您可八九不离十地断定那就是毒品。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已经跟欧盟签定了市值500亿美元的天然食品战略协约,保障双方食品市场供应为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在该协议的列单中,包括保障天然有机大豆供应。 美国官方的实际行动也可证明亨利·米勒言论是撒谎欺骗。 为转基因商业利益,中国执政党的喉舌 人民日报媒体居然能跟那么一个为推销毒品而搞撒谎的洋人混在一起、用虚假新闻对本国人搞欺骗。 您说,人民日报编辑是不是在发疯? 第二个谎言: 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蒋建科等人的文章说:转基因成分随食品进入人体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长期保存在身体里。该文章还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例,说是吃那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 事实: 美国卫生部2011年年初转发的报告说明,加拿大一城镇调查显示,当地93%的孕妇和80%的胎儿血液中发现BT转基因成分;67%的非孕妇血液中发现BT转基因成分。 详见: 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 Reprod Toxicol (20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38670 。 那铁证事实说明, 毒素农药转基因成分不但可以随食品进入人体和滞留,且还可遗传给下一代。就是说,人民日报蒋建科那文章是搞撒谎欺骗。 事实: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成分抗草甘膦及含有该成分功能的作物属于国家检疫部门和国际社会检疫部门都禁止进口的东西;根据国际社会和中国的检疫法规规定,中国主管部门已数次截获销毁了试图进入中国的含有包括抗草甘磷成分在内的抗除草剂功能的作物。 事实: 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所捆绑的草甘膦农药属于生化学武器的毒品农药, 譬如,美国将其用于拉丁美洲的“缉毒”作业。农药草甘膦的前身是“橙剂”,那是一种可导致癌症的生化武器,曾用于越南战争。 正因为如此,美国FDA-审核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通过结论是该品种可用于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而不是用于人类食品,譬如该审核文件相关原文,详见: FDA: BNF No. 000001, Sept 19, 1994;http://www.fda.gov/Food/Biotechnology/Submissions/ucm161130.htm 。 在美国用于动物饲料的转基因大豆,人民日报系列文章却编造谎言对中国公民搞欺骗,要中国13亿人民吃美国的动物饲料、要中国民众把生化武器的东西当饭吃 !他们还把中国人当人看吗?说他们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发疯,不过分吧。 与此同时,农业部官员有食堂规章制度、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能吃到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中国许多党政机关的食品招标明文要求非转基因食品。嘿嘿,既然人民日报说转基因食品“安全”,那就请您先动员农业部等官方机构官员及其子女们吃够转基因食品、吃三代以上证明没问题,再来说是否要民众吃吧。您自己知道有害而不吃的东西,为什么要民众吃呢?为利坑民,原来那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么?哈! 结语:欺骗本国人民的报刊还是执政党的喉舌吗? 针对人民日报正在推出的鼓吹全国民众吃换基因食品的系列文章,已经有网民提出:人民日报是执政党喉舌;若那系列文章是代表执政党而发表的,那么,中国不久之后将面临灭顶之灾。其实,就此类问题看, 人民日报系列文章为其所加盟的外国转基因公司的商业既得利益服务、不择手段地与本国人民为敌和不惜牺牲本国人民生命安全,那腐败本质不是已经足够清楚了吗? 不仅对本国人民搞欺骗,人民日报媒体还发表那位国籍造假和伪造美国学刊信件的饶毅、利用官方媒体权力而对抵制转基因技术泛滥的公民搞公开的政治诽谤,甚至还用非法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和虚假新闻对国家领导人搞公开的转基因绑架。说他们那行为是为转基因金钱利益而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不过分吧? 许多铁证可以证明,在国土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方面,人民日报媒体已经不再是党的喉舌, 而是已被外国转基因商业所渗透而成为外国转基因商业的喉舌、跟农业部一样而成为腐败泛滥的“重灾区”之一了。 本人已先后将相关铁证发给主管部门。稍后,本人将发文做出说明。那可能使本人在这平台的日志空间遭到封杀关闭,因此,需要本人文章的、请及早做好参考阅读。遭到封杀,本人当然要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司法措施)进行权益自卫。不过,本人并不希望那种糟糕情况发生,而是希望中国当局主管部门能主动地以本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为重,对农业部和人民日报那些官方机构被外国转基因商业渗透而成为外国转基因商业利益的代理人和喉舌的腐败行为,做出严肃的调查处理、给本国国家和人民一个公开的交代,别让十八提出的清政和反腐成为空谈。 # ##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顾秀林批驳人民日报:为转基因站台是你的奇耻大辱
蒋高明 2012-12-20 12: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ii.html 今天人民日报也站出来为转基因站台(见文末附文:人民日报: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 金米一把火,烧热了那么多角落,连党报都上来了。转基因神通真大。 下面我一一驳斥今天人民日报的文章: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 ( 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关注转基因食品① ) 。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1219/033514046116.shtml#J_Comment_Wrap 1. 关于大豆 人民日报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居世界前列”。 只要了解一点点农业史,就知道此言不确: 美国种植大豆的历史满打满算 110 年,怎么可能“一直居世界前列”? 在人民日报眼里,历史也许始于美国大豆种植跃居世界前列之时,那是大约在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 1996 年前后——所以 历史“一直”只有 16 年?中国种植大豆 5000 年以上。“历史上”,中国农产品中四分之一属于豆类,在人民日报这里都不“历史”了。 美国大豆主要出口吗? 美国大豆出口占产量 45% ,所以人民日报说不算“主要出口”。此说有理。那么 55% 大豆留在国内干什么用了呢?在这个关键点上,人民日报却不说话了。大豆的用途之一是给人吃 ——人民日报在一点上很暧昧地不言声 : 美国人极少吃豆制品和豆油,在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中连这个项目都没有。 转基因大豆在美国的“级别”是饲料,出口到欧洲也是饲料,唯独出口到中国是“加工”用于人类食品。 这一点,人民日报也不说,三缄其口。主流媒体,第一大报。 我来算个帐: 4700 万吨大豆留在美国国内做饲料, 3 亿人口人均 160 公斤,为人均年消费的 105 磅肉食(去骨)、 607 磅奶制品的生产做饲料,饲养业这生产效率是够高的。 美国人是否直接吃大豆呢?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上没有这一项。 借用一个有网络特色的语言来做评语: 人民日报,装 B 会遭驴踢。 2.美 国民众吃 3 万亿份转基因食餐了吗? 人民日报:“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 10 年总共消费了 3 万亿份转基因食品”。这是谁的研究?据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 米勒是谁?曾供职美国卫生部( 1977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 FDA ( 1979-1994 ),后服务于斯坦福大学( 1994~ ),并供职于一家 NGO : 竞争力委员会,是一位科学家。从 1989 到 1994 年,他创办并领导了 FDA 的“生物技术办公室”, 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快速上市而不标记的政策,在老布什宣布了“实质上等同”后,由亨利 . 米勒落实,所以他是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他还大力主张重新启用 DDT ,至今仍然坚持 DDT 是个好东西! 米勒做了什么研究呢?我无论如何也查不到。查不到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分析和推理。 3 万亿份大餐,假定真的给 3 亿美国人吃了,每人平均吃一万餐,显而易见——即使做到了 顿顿吃、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 、每一个人都吃,一顿都不落,需要吃几年呢?正好 10 年。 记住, 米勒的巨大贡献,是美国的转基因食品不标记。没有标记,怎么知道吃的是转基因而不是别的呢?美国还没有把全部食品都转基因吧?米勒用什么办法研究呢?——显而易见,是瞎说。 这个说辞,其实不是米勒首创,而另一个美国洋推手,罗杰 . 比奇 2011 年 11 月 24 日应“美国驻华大使馆”之邀,到广州来“首创”的。 罗杰 . 比奇是陈章良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转基因研究的博士生导师,他被美国驻华大使馆安排在 2012 年两会前赶来中国,为中国的转基因商业化出大力,在广州创造出“ 3 万亿转基因大餐”这个术语;看主流媒体上没有人敢批驳,他到北京再说一遍,还是无人理睬;一年后“ 3 万亿”竟然变成亨利 . 米勒的研究成果。科学的神奇。 对如此荒唐、如此自相矛盾的说辞, 人民日报竟然不核实,不分析,直接放在自己的版面上,这是一种什么水平的转基因的科学精神?不会变成永远洗不白的耻辱吧? 评语:迫不及待推动转基因在中国商业化,竟然要借助如此低级、如此无耻的谎言, 人民日报这是帮倒忙,还是自抽? 3. 美国民众如何看待转基因? 这一节给的数字很精确,也很好, 21% 确信转基因安全, 60% 接受转基因蔬菜水果谷类;这给“科学理性”开了一个大天窗。科学和理性,在转基因这里变成了纯粹的利害算计和风险概率。看来他们是这样算的:如果吃 11% 的转基因、当饭吃 20 年以后,会发生大众健康崩溃(法国 2012 年实验已经证明),那么给老百姓吃 5% , 6% , 7% , 20 年后反正我不任职不负责,就没“问题”了——既科学,又理性。这就是中国推手们声嘶力竭地呼吁“科学理性看待转基因”的真实想法。 转基因产品,自从 1992 年有了“实质上等同”尚方宝剑,一直干的是“ 先上市后测毒 ”,快推进、慢检测。因为转基因的毒害缓慢、不表现为消化异常食物中毒,而是 表现为缓慢的免疫异常、代谢异常和生殖异常,用现有的常规医学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发现,所以推手们就丧心病狂地干起来了。 臭名昭著的“实质上等同”规矩,孟山都公司说,是欧洲人先提出的,人民日报说,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搞的,其实那是老布什按照孟山都的心思干出来的( 1992 )。有一个很搞笑的花絮:亨利 . 米勒本人就是那个“竞争力委员会”的人! 在那个委员会网站上可以查到的米勒最早的文章是: 1999 年,“监管阻止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http://cei.org/adjunct-scholar/henry-i-miller 亨利 . 米勒真是个大牛人,先制定了“实质上等同”,又研究出“ 3 万亿”。此人对中国的关注也不是单方面的,手伸得很长。 http://star.news.sohu.com/20121019/n355252193.shtml 中国消费者不相信米勒所说的“转基因很安全不需要监管”,这一点点权力,也需要由亨利 . 米勒这个大牛人来批准吗? 人民日报站在亨利 . 米勒一边,也来否认中国人民对转基因有不信任的权力,这是一种什么级别的光荣? 堂而皇之地和米勒这样的人为伍,人民日报这是高攀,还是自贬? 你们一再说,转基因是个科学问题。好啊,在科学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真是科学,就应该用实验、数据、事实来说话吧?为了证明转基因的大豆、玉米、土豆、谷子、蔬菜水果都是好东西,天天吃顿顿吃,吃一辈子、几辈子、无数世代吃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主张商业化应用转基因的科学家们、奉之为国策的政府, 至少有责任做一做公开的实验、以理服众吧?总不能一味地强制压服吧?如此强力压制下去,不怕变成专制、不怕变成反科学?不怕超越消费者容忍的底线? 人民日报为什么从来不提倡做公开的科学实验,却一再用洋人的鬼话来压制中国的消费者——这难道叫全球化的国际主义? 4. 转基因的监管在美国很严格吗? 逻辑上,对此问可以有两答:一曰严格,一曰不严格。人民日报用“审批时间长”来“证明”转基因的监管在美国很严格——人民日报怎么能这么不讲科学呢? 时间长就直接说明了严格吗?科学地讲,这是根本不能说明的。官僚主义和拖延不是也可以让审批时间更长吗? 最关键的一点是,审批是不是基于“独立第三方检测”? 这是大家都接受的标准吧?美国农业部和 FDA 批准转基因产品,恰恰不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测, 由孟山都、杜邦等公司自己说了算。这样的审批会是严格的吗? 答案仍然可以是两说:一曰严格,一曰不严格,还可以再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1 年我们在中国农业部查询孟山都大豆进口中国的安全审批,明明白白地看到, 在美国的审批中,处处是漏洞,处处是舞弊,大公司舞弊从来不是秘密 (参考《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以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dz4f.htm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dz2x.html ),那严格又从何谈起呢? 如果大公司舞弊的事情遮掩得好,无人知晓,那么人民日报还可以假设“美国转基因审批很严格”。可是我们 早就公开披露了孟山都公司舞弊、世界上有无数的信息披露生物技术巨头公司舞弊 ,这些信息难道都不重要、不能达到人民日报的编辑办公室?或者,难道,人民日报得了“失心疯”? 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大报,怎么能这样低劣地胡说八道呢? 面子都不顾了,这是着的什么急呢?有什么缘故在背后,让中国的第一大报、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如此不管不顾、抛头露面、胡说八道?转基因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5. 美国人到底吃了多少转基因? (待续)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2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为什么不同步宣传欧洲人严禁转基因?
热度 2 蒋高明 2012-12-20 11:40
蒋高明 最近,有美国人来到中国宣传转基因的好处,其中特别指出美国人过去十年已经吃了10万亿顿的转基因大餐,美国人并没有吃出问题来,完全不必要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美国人透 露的这个数据根本不值得一驳,完全是信口开河,因为仔细算起来,美国人过去十年平均吃8顿转基因餐,其中年轻人和中年人每天吃的次数超过13次,这是根本不符合常识的。人民日报刊登 这样经不起推敲的文章再次暴露了转基因利益集团为了忽悠国人早日吃上充分风险的转基因食品,所采取的手段已经是不择手段了。 人民日报的文章大讲美国人吃了十年转基因,可为什么不报道欧洲人在过去十年严格控制转基因呢? 再者说,即使美国人、欧洲人个个都吃上了转基因,中国人也要跟着吃吗?西方的国情与中国不同,国外发明的是懒人农业,让非常少数的人群(美国仅占1.8%)养活城市里大量吃闲饭的人 (98.2%),不采取工业化化学化和高额补贴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些少数的人也要赚钱,还有更多的中间商、所收买的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与政府官员,更想要钱,那些钱从那里来呢?肯定还 是那98.2%中来,就是要付出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代价。美国人用于食物的费用占其收入的11%,但用于健康的投资高达17%,美国是全球心脏病、高血压、癌症高发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问题呢?美国的医学不发达吗?完全不是,是其食物链出了问题。笔者有个观点,即国家越发达,吃的越垃圾。那些表面光鲜的食品,闻起来味道不错的食品,离不开化学物质(各种 添加剂和调味剂)和抗生素,还有重金属的功劳,但这些东西一旦进入食物链,想不生病都困难了。 中国人完全可以不用转基因的办法,在健康的环境下,用健康的方法,生产健康的食品,这在当前的中国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我们还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食品生产的第一线。现在的问题是 ,农民种地不挣钱,就只好借助工业化和化学化,生产廉价的食品,因为廉价口感差,到城市里餐馆里就出现了大量浪费。由于生产食品的人不消费自己的食品(农民生产食品出席“双轨制” ),这才造成了食品上各种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曝光的45天长大的鸡大量使用抗生素与 添加剂就是明例。 如果不考虑生态环境健康问题,不考虑消费者的人体健康问题,我承认转基因技术肯定优于生态技术,农民也愿意采用,这使得其农活更简单。但转基因长期存在的风险累计起来会出现什么 恶果?到什么时候总爆发?这很难预料,因为转基因食品不是急性毒药,吃那么几餐不会出问题。至于人民日报报道美国人一天要8顿转基因食品,那就是完全不靠谱的信口开河了。美国人到 底吃了多少转基因,这恐怕是连美国本土科学家也难以说清楚的事,因为这太复杂了。 中国人难道非要为了转基因利益集团的利益,为了少数转基因科学家和被收买的官员和媒体利益,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国人身体健康的代价来推广充满风险的转基因作物吗?还望有识之士三思 ,望决策者三思。 附:顾秀林批驳人民日报:为转基因站台是你的奇耻大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dii.html 今天人民日报也站出来为转基因站台(见文末附文:人民日报: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 金米一把火,烧热了那么多角落,连党报都上来了。转基因神通真大。 下面我一一驳斥今天人民日报的文章: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 ( 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 ·关注转基因食品① ) 。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21219/033514046116.shtml#J_Comment_Wrap 1. 关于大豆 人民日报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居世界前列”。 只要了解一点点农业史,就知道此言不确: 美国种植大豆的历史满打满算 110 年,怎么可能“一直居世界前列”? 在人民日报眼里,历史也许始于美国大豆种植跃居世界前列之时,那是大约在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 1996 年前后——所以 历史“一直”只有 16 年?中国种植大豆 5000 年以上。“历史上”,中国农产品中四分之一属于豆类,在人民日报这里都不“历史”了。 美国大豆主要出口吗? 美国大豆出口占产量 45% ,所以人民日报说不算“主要出口”。此说有理。那么 55% 大豆留在国内干什么用了呢?在这个关键点上,人民日报却不说话了。大豆的用途之一是给人吃 ——人民日报在一点上很暧昧地不言声 : 美国人极少吃豆制品和豆油,在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中连这个项目都没有。 转基因大豆在美国的“级别”是饲料,出口到欧洲也是饲料,唯独出口到中国是“加工”用于人类食品。 这一点,人民日报也不说,三缄其口。主流媒体,第一大报。 我来算个帐: 4700 万吨大豆留在美国国内做饲料, 3 亿人口人均 160 公斤,为人均年消费的 105 磅肉食(去骨)、 607 磅奶制品的生产做饲料,饲养业这生产效率是够高的。 美国人是否直接吃大豆呢?数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上没有这一项。 借用一个有网络特色的语言来做评语: 人民日报,装 B 会遭驴踢。 2.美 国民众吃 3 万亿份转基因食餐了吗? 人民日报:“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 10 年总共消费了 3 万亿份转基因食品”。这是谁的研究?据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 米勒是谁?曾供职美国卫生部( 1977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 FDA ( 1979-1994 ),后服务于斯坦福大学( 1994~ ),并供职于一家 NGO : 竞争力委员会,是一位科学家。从 1989 到 1994 年,他创办并领导了 FDA 的“生物技术办公室”, 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快速上市而不标记的政策,在老布什宣布了“实质上等同”后,由亨利 . 米勒落实,所以他是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他还大力主张重新启用 DDT ,至今仍然坚持 DDT 是个好东西! 米勒做了什么研究呢?我无论如何也查不到。查不到也不要紧,我们可以分析和推理。 3 万亿份大餐,假定真的给 3 亿美国人吃了,每人平均吃一万餐,显而易见——即使做到了 顿顿吃、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 、每一个人都吃,一顿都不落,需要吃几年呢?正好 10 年。 记住, 米勒的巨大贡献,是美国的转基因食品不标记。没有标记,怎么知道吃的是转基因而不是别的呢?美国还没有把全部食品都转基因吧?米勒用什么办法研究呢?——显而易见,是瞎说。 这个说辞,其实不是米勒首创,而另一个美国洋推手,罗杰 . 比奇 2011 年 11 月 24 日应“美国驻华大使馆”之邀,到广州来“首创”的。 罗杰 . 比奇是陈章良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转基因研究的博士生导师,他被美国驻华大使馆安排在 2012 年两会前赶来中国,为中国的转基因商业化出大力,在广州创造出“ 3 万亿转基因大餐”这个术语;看主流媒体上没有人敢批驳,他到北京再说一遍,还是无人理睬;一年后“ 3 万亿”竟然变成亨利 . 米勒的研究成果。科学的神奇。 对如此荒唐、如此自相矛盾的说辞, 人民日报竟然不核实,不分析,直接放在自己的版面上,这是一种什么水平的转基因的科学精神?不会变成永远洗不白的耻辱吧? 评语:迫不及待推动转基因在中国商业化,竟然要借助如此低级、如此无耻的谎言, 人民日报这是帮倒忙,还是自抽? 3. 美国民众如何看待转基因? 这一节给的数字很精确,也很好, 21% 确信转基因安全, 60% 接受转基因蔬菜水果谷类;这给“科学理性”开了一个大天窗。科学和理性,在转基因这里变成了纯粹的利害算计和风险概率。看来他们是这样算的:如果吃 11% 的转基因、当饭吃 20 年以后,会发生大众健康崩溃(法国 2012 年实验已经证明),那么给老百姓吃 5% , 6% , 7% , 20 年后反正我不任职不负责,就没“问题”了——既科学,又理性。这就是中国推手们声嘶力竭地呼吁“科学理性看待转基因”的真实想法。 转基因产品,自从 1992 年有了“实质上等同”尚方宝剑,一直干的是“ 先上市后测毒 ”,快推进、慢检测。因为转基因的毒害缓慢、不表现为消化异常食物中毒,而是 表现为缓慢的免疫异常、代谢异常和生殖异常,用现有的常规医学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发现,所以推手们就丧心病狂地干起来了。 臭名昭著的“实质上等同”规矩,孟山都公司说,是欧洲人先提出的,人民日报说,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搞的,其实那是老布什按照孟山都的心思干出来的( 1992 )。有一个很搞笑的花絮:亨利 . 米勒本人就是那个“竞争力委员会”的人! 在那个委员会网站上可以查到的米勒最早的文章是: 1999 年,“监管阻止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http://cei.org/adjunct-scholar/henry-i-miller 亨利 . 米勒真是个大牛人,先制定了“实质上等同”,又研究出“ 3 万亿”。此人对中国的关注也不是单方面的,手伸得很长。 http://star.news.sohu.com/20121019/n355252193.shtml 中国消费者不相信米勒所说的“转基因很安全不需要监管”,这一点点权力,也需要由亨利 . 米勒这个大牛人来批准吗? 人民日报站在亨利 . 米勒一边,也来否认中国人民对转基因有不信任的权力,这是一种什么级别的光荣? 堂而皇之地和米勒这样的人为伍,人民日报这是高攀,还是自贬? 你们一再说,转基因是个科学问题。好啊,在科学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真是科学,就应该用实验、数据、事实来说话吧?为了证明转基因的大豆、玉米、土豆、谷子、蔬菜水果都是好东西,天天吃顿顿吃,吃一辈子、几辈子、无数世代吃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主张商业化应用转基因的科学家们、奉之为国策的政府, 至少有责任做一做公开的实验、以理服众吧?总不能一味地强制压服吧?如此强力压制下去,不怕变成专制、不怕变成反科学?不怕超越消费者容忍的底线? 人民日报为什么从来不提倡做公开的科学实验,却一再用洋人的鬼话来压制中国的消费者——这难道叫全球化的国际主义? 4. 转基因的监管在美国很严格吗? 逻辑上,对此问可以有两答:一曰严格,一曰不严格。人民日报用“审批时间长”来“证明”转基因的监管在美国很严格——人民日报怎么能这么不讲科学呢? 时间长就直接说明了严格吗?科学地讲,这是根本不能说明的。官僚主义和拖延不是也可以让审批时间更长吗? 最关键的一点是,审批是不是基于“独立第三方检测”? 这是大家都接受的标准吧?美国农业部和 FDA 批准转基因产品,恰恰不要求独立的第三方检测, 由孟山都、杜邦等公司自己说了算。这样的审批会是严格的吗? 答案仍然可以是两说:一曰严格,一曰不严格,还可以再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1 年我们在中国农业部查询孟山都大豆进口中国的安全审批,明明白白地看到, 在美国的审批中,处处是漏洞,处处是舞弊,大公司舞弊从来不是秘密 (参考《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以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dz4f.html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8d2520102dz2x.html ),那严格又从何谈起呢? 如果大公司舞弊的事情遮掩得好,无人知晓,那么人民日报还可以假设“美国转基因审批很严格”。可是我们 早就公开披露了孟山都公司舞弊、世界上有无数的信息披露生物技术巨头公司舞弊 ,这些信息难道都不重要、不能达到人民日报的编辑办公室?或者,难道,人民日报得了“失心疯”? 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大报,怎么能这样低劣地胡说八道呢? 面子都不顾了,这是着的什么急呢?有什么缘故在背后,让中国的第一大报、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如此不管不顾、抛头露面、胡说八道?转基因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5. 美国人到底吃了多少转基因? (待续) 附:网传"美转基因食品都用来出口" 求证:美国人吃得不少 2012年12月19日 07:12:35 来源: 人民日报 前一段的“黄金大米”风波又一次引发人们对 转基因 食品的关注。   全球已经大规模商业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等。其中,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统计 ,( 吕永岩按语:这是个美国生物集团用美元养的转基因作物大忽悠组织 )2011年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到754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的47%,占大豆种植总面积的7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生产国。   有网文称,美国人自己不吃转基因食品,美国大豆主要用来出口。美国大豆的种植以及出口情况如何?美国人吃不吃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在美国要特别标注吗?美国如何监管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就相关问题,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 吕永岩按语:这个栏目在转基因问题上,立场一贯站在美国转基因生物集团一边,不知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到底是哪国人? )采访了美国政府官员、科研机构、农场主以及普通消费者。   美国大豆主要出口吗?   【回应】 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占其大豆总产量的93%;大豆总产约45%用于出口   大豆是美国最主要的农产品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世界前列。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科研机构成功培育出第一代转基因大豆。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转基因大豆的种植比例呈上升趋势,2000年占大豆总种植面积的54%,2012年已提高到93%。    美国农业部大豆研究专家马克·艾什称 ,( 吕永岩按语:这个鬼子的话,中国人敢信吗?难道他们不是用转基因大豆赚中国人的钱?不是已经击垮了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 美国转基因大豆产量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93%。美国大豆大部分用于国内,预计2012至2013年度国内消耗4720万吨,向国外出口3730万吨,约占总产量的45%。   美国民众吃转基因食品吗?   【回应】 研究显示,过去10年共消费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马克·艾什向记者介绍,转基因技术已经在美国成功应用近20年,许多独立科学研究已经展开,但还没有发现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品种在安全性和营养上的不同。( 吕永岩按语:这就是转基因安全谎言的来源。问狼外婆小羊是不是安全,狼外婆会咋说?如今媒体唯美国马首是瞻,这是中国基因防御舆论战失利的标志 )他说:“有一小部分消费者确实有些担心转基因作物的副作用,他们可以购买非转基因大豆食品。”   不过,有美国媒体称,美国种植的大部分玉米、大豆和棉花都是抗杀虫剂或抗虫转基因植物,转基因食品无处不在,消费者别无选择。   美国民众实际上每天都消耗大量的转基因食品。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 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吕永岩按语:又搬出一个鬼子来。鬼子搬得越多,中国人民越警惕)   美国民众如何看待转基因?   【回应】 民调显示,21%的人确信转基因食品安全, 64%的人不确定,15%的人认为不安全   “你接受转基因食品吗?”这是美国民调中的一个新话题。 汤森路透集团 两年前所做的一份民调显示: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有21%的人确信是安全的,64%的人不确定,15%的人认为不安全,而90%的人都认为那些由转基因原料制成的食物应被特别注明。( 吕永岩按语:64%的人不确定加上15%的人认为不安全,总计是79%。就是按鬼子的说法,至少也有79%的美国人害怕转基因食物 )   另一项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可以接受转基因蔬菜、水果和谷类,只有30%的人愿意尝试转基因肉类和鱼类。    记者询问一些美国朋友,( 吕永岩按语:但愿这个美国朋友不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 ) 一部分人对是否转基因食品无所谓,一部分人觉得不太确定是否安全,但也不愿意多花几倍的钱去买有机食品。   美国转基因食品须标注吗?   【回应】 没有规定必须标注;有机食品禁止使用转基因原料,但比普通食品贵三四倍   走进美国的超市,在琳琅满目的食品中,很难发现有“转基因食品”的标签。( 吕永岩按语:在哪个州?有的州已经通过法律,必须强制标识了。并且没有转基因标识,也有“有机”标识 )记者在超市随机采访了几个顾客,大部分都不知道转基因标志是什么样子、在食品包装的什么地方。原来,美国的转基因食品没有规定必须特别标注。( 吕永岩按语:这叫以偏概全。说出这样的假话,更说明立场有问题)   1992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将转基因作物确立为促进美国出口的新兴产业,提出“改革并简化”转基因食品进入市场的程序。   2000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出台草案,重申了对待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的“实质等同”原则,即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虽然在生产方法上有区别,但食品本身却无本质不同。基于这一原则,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对产品是否应该贴“转基因食品”的标签没有作硬性规定,是否标注则由厂家自行决定。马克·艾什说,政府批准一种转基因食品,就表明它可以被安全食用,没有必要特别标注。   不过, 美国目前有20个左右的州掀起了“标注转基因”运动,呼吁在食品包装上注明是否为转基因食品,或是否含有转基因食品成分。( 吕永岩按语:咋不说有的州已经通过了法律?)   美国最大的有机农场合作社——有机谷总裁乔治·西蒙表示, 过去5年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更加关注了,很多人选择食用有机食品。( 吕永岩按语:这位美国先生说了真话,说明转基因作物在美国不是越来越有市场,而是越来越没有市场)    在美国,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严禁使用基因改造的作物,但一般要比普通食品贵三四倍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称,凡是贴了“有机”标签的食品都要确保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没有使用基因改造。不过,由于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比例太大, 种植过程中可能造成基因漂移,作物使用过的农具、运输工具等也可能带有转基因成分,因此,在美国,标明“有机”的食品并不保证不含转基因成分,而只是“没有用转基因种子”,以及“生产过程严格隔绝了转基因混入”。( 吕永岩按语:想说转基因好话,但不打自招认账了转基因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转基因作物一旦释放,是不可控的。美国还有更多的土地,可以保证不受转基因污染,但中国没有这样的条件。中国人多地少,美国地多人少。这是不一样的。中国一旦放行转基因主粮,想回头是不可能的。中华民族是没有退路的。)   美国如何监管转基因商业化?   【回应】 历时5至10年,多部门共同审批监管   在以农学享誉世界的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阿兰·贝内特教授介绍说:( 吕永岩按语:戴再多高帽,他也是美国人,拿美国薪水,有美国利益 )“目前,全世界已成功研发了600多种转基因种子,大多数诞生在美国的实验室。 但截至2011年,美国投入商业使用的转基因作物只有8种,即玉米、大豆、棉花、油菜子、甜菜、苜蓿、木瓜、南瓜。”   贝内特表示,美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实行审批制。政府仅负责审批和监管由种子公司报批的种子,不会主动推广它批准的任何一个种子,无论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 美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审批极为严格,在转基因种子投放市场前,有严格的评审过程,由多个部门负责评审,“整个过程历时5至10年,乃至更长时间,种子公司需要支付1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巨额评审费。”   马克·艾什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所有的转基因大豆品种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政府审批过程,才可以用于商业种植。 负责农业生物技术评审的美国政府机构主要包括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动植物卫生检疫局、环境保护署,以及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每个部门侧重不同的方面。动植物卫生检疫局检验一个转基因品种是否会对农业或环境构成重大风险;环境保护署规范农药的使用;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要确保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植物新品种所制成的食物可以安全食用。( 吕永岩按语:咋不说美国的生物国防?人家不会告诉你吧?那是美国的国家机密。)   同时,专家介绍, 美国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损害赔偿数额往往十分惊人 ,加上美国发达的信用体制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致使企业在转基因食品方面会足够谨慎 ,只有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和评估,确信安全后才敢投放市场。 陈一鸣 张旸   本期栏目统筹:孟辉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3629 次阅读|2 个评论
网友揭露美国人十年消费3万亿转基因食品不靠谱
热度 2 蒋高明 2012-12-20 09:22
附请问人民日报:美国人是猪还是人啊? 椰爸/文 http://bbs.junzhuan.com/thread-1940823-1-1.html 人民日报报道说:“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人民日报报道说:“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3万亿份转基因大餐,美国3亿人,平均一年吃3千亿份,平均每人每年吃一千份,每月吃83.33份,每天吃2.8份,包括老人小孩在内每人平均每天都吃3份转基因大餐?所有的美国人顿顿都吃转基因大餐!那美国的有机食品谁来消费啊?都喂猪了不成?难道美国的畜生都吃有机的,美国人都吃转基因的?美国人到底是猪还是人啊? 都说美国人能消耗能源,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口消耗着地球上50%的能源,原来美国人的吃也是超人类肚皮容量的!全美国平均每人每天要吃多达2.8份转基因大餐!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从上面的计算来看,最近人民日报刊登的美国人来中国宣传转基因无害的言论,是超越过去任何挺转专家言论的大忽悠,根本没有把中国人的智商放在眼里,完全是信口开河,为了利益采取不择手段的欺骗行为。强烈呼吁人民日报撤下发表的文章,并向全国人民道歉。 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年12月19日 09:05:06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1219/c1008-19938831.html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69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风扑面:会期压至2天 会场无鲜花
JYH64J98Y99H 2012-12-17 12: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风扑面:会期压至2天 会场无鲜花 2012年12月17日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风扑面,鲜花没了、发言实了、简报短了   “这次会议真的不一样”   “中央领导带了个好头”   12月15日上午,雪后的北京,空气格外清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幕。大家首先注意到主席台上的变化:没有绿色植物和鲜花,主席台上就座的中央领导人由往年的20多个减少为8个,政治局委员和会议 代表坐在了一起……简单朴素的会场直观地展示了新的会风。   这是中央政治局改进工作作风八项规定出台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重要会议。会议议程与往年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放在同一天 上午,三次全体会议减少到两次,两天半的会期压缩到两天。   两天的会议开得紧张充实。谈起会风的变化,大家都很兴奋,也很认同。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参加这次会议,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中央领导讲话篇幅 短了,内容更实了。老百姓和各级干部关心的事讲话中都有回应。中央领导带了个好头,这种文风会风会影响各级领导干部。   一位多年负责会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会议对会务组织、安全警卫、后勤服务、新闻报道等工作都做了调整和简化,领导同志轻车简从,不搞迎送,来了 就直奔会场,贯彻落实八项规定,这回动真格的了。   “没有‘穿靴戴帽’的套话了”   12月15日下午,会议进行分组讨论。   第二小组讨论开始前,召集人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宣读了大会秘书组的说明,“发言要紧扣主题,紧贴实际,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少作一般性表态和工作 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会议简报突出反映发言中重要的思想观点和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汇报工作的内容,简报一律不作反映。”   相同的一幕发生在每一个小组。   经济如何转型,城镇化怎样推进,产能过剩怎么化解……围绕这些关系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与会代表开门见山,说观点,谈问题,提建议,你来我往,互 相插话,互动频繁,会场气氛热烈。有代表发言快要超时,马上就会有工作人员悄悄递上小纸条提醒。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说,把短话讲好讲到位不容易,更加检验领导干部对基层了解多少,理论水平如何,发展思路是否清晰。   “大家不说空话套话,一坐下来就直接说事儿,触及实质性问题,这才像个干事业的样子!”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小组,大家 都争着说话,一个人发言,最多时五六个人插话,自己虽然没抢到发言机会,但还是觉得这样的会议开得管用,回去也要朝这方面使劲。   “没有‘穿靴戴帽’的套话了,都是‘干货’。”一位旁听了分组讨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前小组发言,超时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半天只能三四个人 发言。现在会议节奏明显加快,各个小组发言人数比以前多了一倍。   改变从一点一滴开始   会风变化,体现在细节。“以前,会议代表来报到,每人都会领到一个布的或者塑料的文件袋,里面有笔记本、红蓝铅笔、签字笔等文具,而今年是一个纸 质的文件袋,一支笔、一个本。就这一项,可省了不少钱呢。”一位工作人员说。   节俭办会,还体现在很多方面。领导讲话、会议须知、简报等文件印发数量大大减少……这位工作人员说,今年参会代表的人数没有减,但上会人员却减了 不少。他们部门以前25人上会,今年减了差不多1/3。   “人少了,工作是不是强度更大了?”记者问。   “我们喜欢这样的变化。虽然人员减少,工作更累,但由于会期压缩,节奏加快,我们干起工作来效率更高。”   “大家对假大空的东西已经深恶痛绝,转作风、改文风是人心所向。”中储粮董事长包克辛说,“这次会议求真务实,做出了表率,但要铲除形式主义等顽 疾,还需下更大力气。”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认为,会风不是小事,体现了作风、党风、政风,上行下效,最终会带动民风,影响社会风气。 (记者 江夏 许志峰)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有意思的报道
zw373737 2012-12-11 09:52
口号谁都会讲,骨子里的阴暗面不容易更正。 北京一计生办被问简化准生证通知:到这就得等 2012年12月11日 07:10:33 来源: 人民日报 生孩子 如何不再难 就国家人口计生委要求切实解决办证难问题的 通知 ,回龙观办事处工作人员答复—— “那是新闻,到我们这儿,就得等” ●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服务站计生办工作人员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并介绍了哪些办证流程可以简化。 ●北京市昌平区城北街道办、城南街道办、回龙观地区办事处计生办的工作人员对通知中所涉及的有关问题,均回答“不清楚,去问我们的上级部门”。 针对群众反映办准生证难的问题,12月3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简化办证程序,流动育龄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乡镇、街道均有责任为其办理第一个子女 生育服务证 ,并实行首接责任制。 12月5日,笔者走访了北京一些地方的办事处。在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服务站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女士说, 国家人口计生委 下发的文件还未开始落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刘女士给了笔者一些办证的流程图:朝阳区审批办理《生育服务证》工作流程图、落实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工作流程图、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工作流程图等。这些流程图较详细地罗列出所需文件和相关材料。刘女士认为,计生委下发这个通知是有必要的,因为目前关于办证的制度并不完备,并且不同的地方要求不一样,即使在朝阳区,不同的办事处对办证要求也不太一样,因此对相关材料要求应统一。像民众反映办证难的问题,主要是集体户口较难,而外地在京人员办理证件,首先要办的就是暂住证,如果是集体户口,在暂住证办理过程中就会比较复杂、繁琐。 笔者问,如果落实文件的话,哪些证件办理的程序可以简化?刘女士认为:1.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可以在北京办理,不用回老家或者托人办理;2.独生子女证,一般要求女方办。她认为男方如果方便,在男方这边办理也可以。而且现在都联网了,在网上办理就很方便,不用回去或者托人办理;3.一胎准生证。刘女士反映,目前一胎、二胎如何查证是个难点问题,所以流程会比较繁琐,如果这方面工作有突破就会方便更多的人。 朝阳区甜水园六里屯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工作人员对笔者说,根据本地和外地不同的情况去办理。当问及是否知道12月3日下发的文件时,对方回答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下达这个文件,但是还未开始实施,所有的程序都是和往常一样的。 当日,笔者还走访了昌平区城北街道办事处的计生办,询问了怎样办理准生证。工作人员问,“你是当地的还是外地的,有没有暂住证。”当得知不是本地人后,工作人员说:“我们这里办不了。”当问及是否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要求各地切实解决好群众办证难问题的通知时,工作人员说,我们是镇的办事处,这通知我们还不知道,要是想问的话就要去昌平区的计生委。 在昌平区城南街道办事处,笔者遇到的情况类似。所不同的是,他们说相关的通知已知道,但是还没有下发到单位,所以现在没有什么落实的工作,只有当上级部门将通知下发到这里后才可以去实施。 在回龙观地区办事处,问及如何办理准生证,工作人员对着电脑爱理不理地回答笔者的问题。问她关于“通知”的事,她说,“你是看新闻看到的,那是新闻,要到我们这儿,那就得等。” 让笔者触动很深的是昌平区工作人员的态度。在交流时,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当地的还是外地的”,这会让外地务工人员产生被歧视的感觉。当问及“通知”的有关问题后,他们的回答都是“相关的信息我们不清楚,如果想问的话,就去问我们的上级部门”。 7日,北京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官网上刊出“本市出台八项便民措施方便群众办理计划生育事项”公告。笔者10日回访了回龙观地区办事处、昌平区城南及城北街道办事处,得到的回应是“不清楚”。随后笔者电话联系了朝阳区红庙北里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回复说不知道此公告。他们都说还是按照以前的流程办。(佟晓琰 黄晓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流动人口总量接近2.3亿 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速
wangfangnk 2012-12-8 10:08
中国流动人口总量接近2.3亿 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速 2012年08月09日 07:5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 2 ) 0 链接地址:中 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8-09/4094030.shtml !--图片搜索--   近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称,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去年已接近2.3亿,达历史新高,占全国总人口17%。这一庞大的人群正考验着中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    渴望融入城市   “在总量剧增的同时,流动人口群体自身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国家人口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出现几大新特征:一是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体;二是人口流向由东南沿海单向集中向多向集中转变,新增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培育的城市群和城镇化地区;三是流动人口稳定性增强,家庭化迁移成为趋势;四是流动人口参保比重较低,权益维护有待加强。   从流动人口代际转换上看,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开始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叶青说,融入城市意愿比上辈强烈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发生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双向流动”向“扎根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翟振武说,流动人口是经济发展活力的“风向标”、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应对其人群生活状态和需求变化给予高度关注。    惠民新政频频出台   近日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祖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总的来说将来基本公共服务要跟户口、户籍地逐步分离,相关制度也要进一步进行创新和设计。   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民工保障少、住房难、子女教育难等问题提出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江西省提出,将加强异地就医结算能力建设,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逐步实现外省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南宁市提出,将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为重点,积极稳妥推动农民工在城镇落户。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和使用办法等也在研究中;在长沙,已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机制,出台了实施办法,要求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   翟振武说,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好地保障了流动人口的权益。    均等不能止于口头   不过,随着流动人口持续增长,各地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备受考验。   根据《报告》预测,未来十年全国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300万-1600万,其中,农村转移人口1000万-1300万。翟振武认为,当务之急是把流动人口政策变成长期的,如农民工入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问题,要不断推动政策和决策向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化,且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和纸面上,要落实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上。   此外,翟振武说,目前中国还缺乏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法律法规,相关管理内容也多分散在《治安处罚法》、《户口登记条例》、《身份证法》等法律法规中,法律上支持力度不够。本报记者 田 丽 叶晓楠
个人分类: 电子政务|1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大地震预测很准确
xupeiyang 2012-12-7 20:09
世界末日来临 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从国家海洋预报台获悉: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测定,北京时间12月07日16时18分,日本本州东部海域(37.7°N, 144.6°E)发生7.3级地震。监测结果显示,地震在震源附近引发了局地海啸。国家海洋预报台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分析,此次海啸过程已结束。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抄袭”是老外造谣! 起飞!走你!
热度 8 xupeiyang 2012-11-26 10:11
老外造谣的多啦,说什么我们的高铁、动车、航母技术是抄袭、剽窃的。 还说什么“两弹一星”、神九 也不是中国的原创。 中国科学家要坚决予以反驳、回击。 【官媒:外媒诬蔑歼-15系“山寨机”是居心叵测】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称,面对中国重大军事进展,一些境外媒体居心叵测宣称歼-15战机是国外某型机的“翻版”,诬称我窃取他国战机技术,呈现出复杂心态。稍微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歼-15是外国某型机“翻版”完全是无稽之谈。 外媒眼睛瞎了吗,这颜色能一样吗? 人民日报:所谓歼-15舰载机抄袭他国系无稽之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36260.html 舰载机着舰如刀尖上跳舞 美上千飞行员因之死亡 http://news.qq.com/a/20121125/000667.htm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525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所谓歼-15舰载机抄袭他国系无稽之谈
xupeiyang 2012-11-26 08:35
人民日报:所谓歼-15舰载机抄袭他国系无稽之谈 http://news.qq.com/a/20121126/000230.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歼-15战机起降航母全过程公布 均一次成功(图) http://news.qq.com/a/20121126/000043.htm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2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缺乏学生反馈 被质疑形式主义
毛宁波 2012-11-20 12:42
阅读提示   暗箱操作的流程,避重就轻的内容,报喜不报忧的态度,曾让39所高校去年发布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遭遇“质量报告没质量”的指责。近日,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的201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再次出炉。从各校自行理解操作,到教育部设置“硬杠杠”,此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质量”备受关注。新旧两版质量报告,是“旧貌换新颜”还是“换汤不换药”?面对“形式主义”“没有权威”的质疑,各高校又该如何自处?   严规   教育部明确25项支撑数据,有24项“规定动作”,其中22项必须公布   高校并非头一遭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去年,全国39所大学就发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去年,教育部并未规定报告的内容和标准,各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操作。”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贺占魁说。由于官方“不设限”,去年的报告整体上“报喜不报忧”。各高校都偏重于自家优势,多在强调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数量、外籍教师所占比例、新启动的实验班……   “只拿绝活”显然不足以反映全貌。今年8月1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118号文《关于继续试点部分高等学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明确了25项支撑数据,前24项非常明确,包括生师比、生均图书、应届本科生就业率等内容,第二十五项则为“其他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24个规定数据中,22个是必须公布的,如课程数、选修课数、课堂大小等。还有很多数据作为教学质量的支撑材料也须公布,如办学条件、经费等。”贺占魁说,“有的要求相当细,过去一般都是公布‘教授、博导给本科生上课’,现在则是公布‘教授、博导给大一学生上课’。”在他看来,此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留给高校自由发挥的空间不大。”   统一的数据使各高校本科教学实力在报告中一目了然,对比十分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社会了解学校有了统一的标准和依据。”武汉大学讲师葛建廷说,“学校的教学投入、本科生规模也有了拿出来对比的基础。” 落实   缺乏本科生反馈,内容被简化,部分高校依然“避重就轻”   高校对此次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不可谓不重视,多数高校召开了专门的办公会进行部署。而报告的初稿也须经讨论、修改、通过后才会发布。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校情复杂,各高校面临的调研难度也不尽相同。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建设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办学条件、学生数量、生均本科实习经费等数据采集上相对容易,只需将现有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整合即可。相比之下,一些院校的数据统计则“难度升级”,往往要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才能完成,工作量很大。   在此情况下,教育部的严规便有可能被“注水”。据了解,虽然报告主体是本科生的教育质量,但本科生的参与度并不高。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随机采访了两名本科生,她们均表示不知道学校已经发布了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也没有见过报告的征求意见稿。据悉,这样的情况在不少高校都存在。   某高校的一位教务负责人则坦言,支撑数据的第二十三、二十四项“学生学习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分别需要学生、用人单位的参与,但是数据内容采集过程比较麻烦,需要设计问卷等,加之又不是要求必须公布的部分,所以很多高校简化了此部分的内容。   一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却缺乏目标主体——学生的参与和反馈。这样编撰出的教育质量报告,究竟能不能如实反映本科教学的实际水平?   面对“形式主义”和“没有权威”的质疑,贺占魁解释说,教育质量报告出炉前其实是有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参与的。“我们学校在报告形成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的本科生参与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报告形成初稿后也会请本科生提意见,只是学生数量没有那么多,小范围而已。”   而武汉大学一位教学负责人则表示,质量报告的真实性还是可以保证的。“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很多都知道真实情况,一旦数据作假,很快就会有人反映出来。况且,教育部也有对于作假的警告和惩罚措施。”不过,他也承认,有的学校对做得不理想的部分可能不会在报告中重点强调。 对策   质量评估不能暗箱操作,应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价,形成多元反馈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看来,各高校目前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毕竟还在初期尝试阶段”。他认为,在统一的评估标准之下,也应该给各高校保持一些合理的自主空间,以适应不同高校存在的不同问题。   在这一方面,香港高校作了很好的示范。据介绍,香港各高校均设有定期的课程检讨机制,以反思课程的实际学习效果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检讨内容包括学习效果、学习活动、各科目内容及评核等。以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发展及检讨综合架构”为例,老师、学生以及毕业生均会获邀参加检讨过程,而检讨报告也会呈交校外专家委员会进行审视并作出建议。高校的学系会根据建议采取适当行动,持续改进,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尤其值得借鉴的是,香港高校的这种评价机制完全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来制定,而且上级部门对于高校的质素核证也是根据该校自己提交的“综合架构”来展开。   相形之下,内地高校在本科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灵活性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吴霓认为,各高校制定教学质量报告时,流程要科学、内容要全面、反馈要及时。“以教师评估为例,可以让学生、同行、评估专家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估,综合几方面意见后再反馈给评估方,然后请被评估教师答辩,最后向全校乃至社会公开,最终形成报告。”   据华中师范大学方面表示,对于报告反映出的问题,教育部会派出小组对每个学校做专门调研,拿出相关意见。学校会依意见出台专门的措施。有专家建议,除此之外,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还应有针对性地向业内人士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公开,接受审读,形成多元反馈。   “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硬功夫。尤其是教学质量,事关学校未来发展大计。出台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要增强透明性和科学性,不能暗箱操作、弄虚作假。”吴霓说。 评论:   可以肯定,高校公布教学质量报告,具有积极意义。可是,若没有严格的机制护航,这一举措恐怕难逃“走过场”、“摆政绩”的老路,沦为“瞎折腾”的俘虏。   如何严格?简言之,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需要发展的指标来规范,科学的流程来组织,全面的内容来支撑,及时的反馈来提升,清醒的认识来保障。   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评估的硬性指标时,不妨给高校足够多的“自留地”,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的自选动作。如此才能不断积累基层经验,总结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规范。   而高校也该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估事关自身发展,凭的是真本事、硬功夫,任何对公众的一时欺瞒,都是自欺欺人,终将损害自己。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的丑恶:现实版卖火柴的小女孩
daladala 2012-11-20 10:40
转载以记录。 中国现实版“卖火柴的小女孩”。 中国的孩子发生这种事情,是整个中国政府的耻辱。 中国的领导人还有什么脸面在世界上谈论本国人民的幸福? 有什么脸面去谈论人民的生存权? 更别说是“人权”。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1/20/c_123972788.htm 孩子失助拷问社会底线 2012年11月20日 07:02:59 纵有再沉重的包袱、再复杂的矛盾、再纠葛的利益,也决不能让伤害落在孩子们身上   16日清晨,贵州省毕节市一处垃圾箱内,发现5名10岁左右男孩的遗体。初步查明,这些流浪孩子因为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而中毒身亡。   这个类似现代版“卖火柴小女孩”的故事,让无数人的心为之一凛。5个流浪儿的悲惨死亡,本不该发生。他们也有自己的父母亲人,怎么就沦落到蜷缩于垃圾箱里取暖的境地?去年末,曾有过一份给流浪儿的温暖的“红包”——民政部、公安部等八部委联合通知,开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提出到2012年底,我国城市街面力争基本实现无流浪的未成年人。那么,毕节这5个“街面上”的流浪儿,怎么就没有进入有关部门的救助视线?   回过头来看,一段时间以来和孩子有关的负面新闻,不只这一件。比如,暑期成为儿童溺亡事故的“黑色高峰期”,受伤害的多为监护缺失的农民工子女;又据日前某高峰论坛披露,由于一刀切的“撤校并点”,近十年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   受伤害的,不独是农村孩子,不独是失护、失教之痛。11月16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车展上,香车与性感美女循例招摇的同时,还出现了身着比基尼、摆出S形的儿童车模,事后照片未做任何处理,被网络疯狂猎奇转发,让家长觉得“想抽死自己的心都有”。   这些新闻事件的背后,是中国“初级阶段”的一个问题侧面:贫富差距与地区差距,客观存在的法律真空,“城挤、乡弱、村空”导致的农村凋敝,低俗商业文化四处渗透,而这种错综复杂的现实困境,正下移到最脆弱、最容易受伤的儿童身上,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个社会的未来,必须由城乡孩子的人生幸福共同来奠定。亏欠了孩子,就是亏欠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就是对这个国家的不负责任。   谁来撑起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的保护伞?谁来为孩子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空间?这既是对全社会的拷问,更是对政府部门的考验。尤其在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接踵发生的背景下,“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理应成为一种刻不容缓的自觉与行动。   在这个意义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就愈加发人深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还特地提到了“孩子”,“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面对习总书记这番话,想想那些辗转于街市的流浪儿,那些拥挤在破旧校车里的学童,我们是否会如坐针毡、如履寒冰?   纵有再沉重的包袱、再复杂的矛盾、再纠葛的利益,也决不能让伤害落在孩子们的身上。这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底线。(李泓冰)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针对湖南转基因黄金大米实验人民日报有话说
热度 1 蒋高明 2012-11-19 23:03
人民日报:科学试验应守规范 科学试验应守规范 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2/1119/c25408-19615567.html ■“黄金大米试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严格按程序办,从而深陷伦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程序规范是科学试验必须恪守的前提,不能把“科学上的正确”或“后果绝对安全”当作程序违规的挡箭牌 前不久,湖南儿童参与“黄金大米试验”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至今疑云重重,未有定论。 从科研的角度看,“黄金大米试验”的动机本无问题,其后果也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可怕。黄金大米富含胡萝卜素,而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材料,研究黄金大米中的胡萝卜素在人体的吸收情况,对治疗农村和偏远地区儿童因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夜盲症等疾病有一定价值。该科学试验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研究者没有严格按程序办,从而深陷伦理危机和信任危机。 回顾“黄金大米试验”,至少在三个方面与科学规范相违。首先,它没有充分尊重受试者及其家属的知情权。受试者均是6至8岁的儿童,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虽然研究者称试验前与儿童家长签署了课题研究知情同意书,但据媒体调查,这份告知书显然过于简单,而且不够严谨,研究者没能提供全面、真实的信息。 其次,缺失严格的伦理审查。伦理审查是保护受试者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科学研究不违背伦理的必要屏障。据媒体报道,虽然“黄金大米试验”2003年通过了浙江医学科学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可项目批准的截止时间为2005年,试验许可地也限定在浙江;2008年转移至湖南试验时早已不在期限内,而且变更了试验地点,此前的审核是否继续有效,并没有相关的法规支持。 第三,美方塔夫茨大学是否遵循了美国“一事一地一年一伦理”的伦理审核制度,国内人至今无法判定。 此外,论文的署名乱象和当事方众说纷纭的回应,也加重了公众对该试验的质疑。发表的论文中注明了作者的分工,并表示所有作者审查了原稿,可三位中方的研究者却声称,对黄金大米数据或论文发表、写作不知情。说辞如此扑朔迷离,难怪公众疑窦丛生、浮想联翩。 程序规范是科学试验必须恪守的前提,不能把“科学上的正确”或“后果绝对安全”当作程序违规的挡箭牌。在开展某项科学试验之前,严格按程序办,把试验的内容和过程、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补救的措施等告知受试者,可能会多花些时间、多费点周折,但至少不会像“黄金大米试验”这样搞得如此狼狈、难于收场,甚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没有认真、足够的科学试验,就难以产生惠及大众的科学成果。而一切涉及人体健康的科学试验,只有严格遵守科学伦理、认真履行相关程序,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黄金大米试验”风波的教训,值得汲取。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85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日报】高校获准自主设置本科专业 发展被指趋
毛宁波 2012-11-14 10:17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大谈高校本科专业设置 10年前,当7所高校被确定为自主设置本科专业试点时,何时全面放开的悬念已然铺展。10年后,改革的“靴子”终于落地。在教育部近日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除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62种)和目录外专业,其余444种目录内专业的设置均可由高校“自己说了算”。   行政枷锁的重量终于减轻,拥有难得的自主空间后,获权的高校却将面临用权的抉择。学术与市场的天平上,本科专业的设置该往哪里添砝码?升级与提格的诱惑下,各地高校又该如何抉择“加减法”?   规定“打折”?   “行政拍板”大行其道,专业新设流程粗糙   一个新专业的生成,要经历怎样的流程?   翻开教育部刚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其中对于高校设置专业的条件、程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而参照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试点高校的流程,通常包括院系申报、专家组论证、学术委员会审议、教务部门审核、主管校长或校长办公会批准等步骤。   不过,纸面规定却充满“打折”的可能。“试点的7所大学都是控制本科规模的重点高校,近些年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因此在设置本科专业时十分谨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坦言,目前开设新专业诉求较多的是二本三本院校,在升本提格、经济利益或高校政绩的刺激下,可能会导致专业设置的盲目和随意。   2010年,教育部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短短一个多月,申报的新专业总数竟然超过1130个,某所地方高校一次性就申报了10个新专业。从申报材料来看,一些高校对拟开设的新专业既无科学规划又无足够师资和相关教学条件,甚至只将原有专业换了个时髦“马甲”。   “在不少地方高校,专业设置这个我们看来很重要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程序和严肃的论证,更难有什么调研和访谈。”江西财经大学副校长易剑东直言不讳,有些高校想办个新专业,只是教务处长或教学副校长点头就可以,或者个别领导找几个人简单商议一下就直接决定。   之前有教育部官员称,教育的事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尤其在中国高校“官本位”意识仍然浓厚的背景下,很多人不免担忧:高校专业设置权放开后,会否因“行政拍板”而导致进一步结构性失调?   “如果没有配套措施的跟进与支撑,单方面放开高校自主权,当然会出问题。”熊丙奇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视为放权后高校的前进路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到现在还没有法学和商科专业,就因为教授委员会不同意设立。能否破解‘行政拍板’难题,就看制度是否到位。”   “指针”走偏?   多做加法罕做减法,高校发展趋向同质   “我在工科大学读了4年的行政管理,感觉就像在麦当劳买了碗牛肉拉面。”刚走出校园的小魏,谈及自己的专业颇为无奈。她所就读的江苏某高校,前几年增设了不少文科专业。以小魏的感受,多数新专业的质量“令人失望”。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新增或调整的本科专业为1850个。相比于旺盛的增设专业需求,同年全国范围内撤销的本科专业数量仅为32个,而在2006—2011年,每年撤销的专业数量都在这个数字之下。   多做加法,罕做减法,传统审批制未能把控住的专业规模盲目扩张,曾是教育部对“放权”的最大担忧。   “如果不给高校自主权,就没有机会让其变为理性、自觉的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易剑东认为,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撒胡椒面”、“千校一面”等乱象,问题不在于放权,而在于专业设置标准的偏差与高校自身定位的迷失。   “985、211高校培养基础性、学术性、综合性人才,二三本院校培养较高级别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一线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有专家表示,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首先要考虑这种差异性。   2011年末,教育部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挂钩的一纸文件,曾引发轩然大波。“唯就业论”的评价指标,被批评为“高校教学的功利倾向与学科调整的实用主义”。如今教育部将专业设置权下放,希望通过此举“优化专业结构,办出高校特色”。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郑志明看来,专业设置标准若要不走偏,取决于高校“顶层设计”是否具有前瞻性,“要将专业设置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中,系统考量招生、培养等多个环节。”   学生“受冷”?   专业决策高高在上,基层反馈难受重视   创新企业与网络开发、航空与外交政策、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如此另类的专业,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极富创意的专业竟然完全由在校学生自行创制。   这个名为BDIC的项目自1970年创立以来,每年催生出约80—100个至少跨越3个学科的个人化专业。据统计,当前全美有900多所四年制学院和大学允许学生在教授指导下自己创制专业。   这样的自主权,在国内高校学生看来,甚为遥远。“在发达国家的大学,由于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自由转学制度,学生‘用脚投票’让大学不得不重视所开设的专业质量。”熊丙奇对比说,“而我们的高考制度,学生选择专业后,通常还要填写服从调剂。这样,再差的专业也难以因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而被淘汰。”   有学者研究过美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权分配,发现其高校在设置专业时通常会受到来自教育管理部门、企业和学生的三重影响。反观我国,在高校现行体制内,专业设置权长期把控在“金字塔尖”,不仅市场的反馈和学生的需求难以通达,还时常遭遇行政与学术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冲突。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某高校新闻学院试图设立公共关系学专业,结果校内论证组的多数成员来自管理学院,该院认为公共关系学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学院不办该专业,新闻学院就不能办。   对此,易剑东建议建立一个学校和社会(如校友)专家组,并吸收行业内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加入,在调研相关行业人才结构、规模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决策,必要时允许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参加。   评估“单一”?   现行机制缺乏弹性,外部评价难有空间   仅靠教育部与高校的一张一弛,就能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好专业?在教育部相关文件中,“鼓励高校引入专门机构或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办学的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要求赫然在列。   其实,在高等教育发展成熟地区,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已成常态。据了解,香港成立了一系列教育中介组织,如教资会、职业训练局、学术评审局等。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高校专业设置不直接干预,也没有统一的专业目录,而是利用教育中介组织与高校进行对话和沟通。   相形之下,内地的教育环境存在明显短板。“我国第三方机构在公信力和资质上还不行,并不掌握经费和师资编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而评价学校专业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手中。而这,本应该属于社会第三方机构的权力范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如此评价。   而在教育部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质量评估中,刚性和固化的标准化专业评价,也被一些教育界人士所诟病。“我国少数顶尖高校本科生已经达到每个专业年均二三十人的培养形态,而一些单科院校和地方高校一个专业动辄一二百人,而且东西部高校生均培养经费的差别一度达到10倍左右。在这种差异背景下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易剑东说。   有专家强调,在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行政力量必须有步骤退出,“否则社会专业评估机构将永远没有权威和生长空间。”   无论如何,本科专业设置权的下放,已然是高校自主办学向前迈进的信号。“每一次局部的改革都是全面改革的机会。退一步讲,即使放权后出现问题,也比现在的专业失衡要好,那至少是高校自主选择和市场检验后的结果。”熊丙奇说。 http://news.jingpinke.com/details?uuid=bf1fc424-13af-1000-9448-5c94e639ec3c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1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今天的报道值得商榷:两本国内科技期刊跻身国际一流
热度 10 xupeiyang 2012-11-12 14:33
人民日报今天的报道值得商榷:两本国内科技期刊跻身国际一流 科学网新闻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1562.shtm (原引题:国内科技期刊《分子植物》、《细胞研究》率先跻身国际一流/原标题:这两本期刊,为什么能?)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11/12/content_539714.htm 什么是国际一流期刊?在国际学术界和情报界是比较明确的,《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目前的影响因子和国际排名还不能叫国际一流期刊。 以下几个数据和事实,供大家讨论参考: 1 SCOPUS数据库收录的全球19708种期刊中该刊的H指数24,排在第6039名; 2 在学科分类(分子生物学)185种期刊中该刊的H指数24,排在111名; 3 《2011 期刊引证报告 JCR》中该刊的影响因子(IF)为 5.546; 4 在英国的4914种期刊中该刊的H指数24,排在第1993名; 5 该刊在SCOPUS数据库中没有列入中国期刊,而是列入英国期刊; 6 国际植物科学期刊334种,H指数24 以上的期刊121种。 SCOPUS数据库中收录国际植物科学期刊334种,按H指数排名前50种。 《分子植物》的H指数为 24,而H指数大于24的期刊有121种,因此该刊还不是国际一流期刊。 国际植物科学期刊(TOP 5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631991 《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是国际一流期刊?中国期刊吗? 详细数据和分析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31766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444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屌丝”也能漫天叫,真“他妈的 ”
热度 16 陈龙珠 2012-11-11 18:00
中国青年报《 网络时代悄然改变的“主流表达” 》提及人民日报采用“ 给力 ”、“ 屌丝 ”和“ 元芳 ”等网络流行词语。 在上述三个网络流行词语中,“给力”、“元芳体”并无粗俗之意,而“屌丝”一词至少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农村的许多老少来说,估计并不陌生:这词多用于争吵之中,表示极度鄙视对方之意;但也有用于熟人间私下聊天调侃的。 本博曾在长江边生活过17年,印象“屌丝”中的“丝”,有些地方的农村称为“毛”。这个词与国骂“他妈的 ”或“你妈的 ”,构成了涉及男、女生殖器来骂人最狠的二个不雅之词。 现在主管部门及其舆论传媒都认可并使用着“屌丝”,那么,国人整天又能开口闭口地使用“他妈的 ”了吗? 【除本文题目外,再试举一例,大家看看别扭不?】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发展得最好的时期,真“他妈的 ”!( 此处使用国骂词是加强赞赏的语气 )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196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热度 2 whm669 2012-11-6 10:05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主题: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致辞   时间:2012年7月1日   地点:北京大学   卢新宁,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级本科生,《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精彩摘要:   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   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演讲全文: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一进家门,光阴倒转,刚才那些美好的视频,同学的发言,老师的讲话,都让我觉得所有年轻的故事都不曾走远。可是,站在你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我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1988年,我本科毕业的时候,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出生。那个时候你们的朗朗部长还是众女生仰慕的帅师兄,你们的渭毅老师正与我的同屋女孩爱得地老天荒。而现在他们的孩子都该考大学了。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分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20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也许有同学会笑话,大师姐写报社论写多了吧,这么高的调子。可如果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的那些中文系同学,那些不管今天处于怎样的职位,遭遇过怎样的人生的同学共同的想法,你们是否会稍微有些重视?是否会多想一下为什么二十多年过去,他们依然如此?   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这一代人的社会化远在你们踏上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利己主义”,世故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而北大会不会像那个日本年轻人所说的,“有的是人才,却并不培养精英”?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从大学开始,就自称是“北大的跟屁虫”。对北大人甚是敬重。谈到“大清王朝北大荒”江湖传言,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这让我想起中文系百年时,陈平原先生的一席话。他提到西南联大时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这应当就是国人眼里北大人的形象。不管将来的你们身处何处,不管将来的你们从事什么职业,是否都能常常自问,作为北大人,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那种精神的魅力,充实的人生,“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绝学”,是否还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共鸣?   马克思曾慨叹,法兰西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骨气的人。今天的中国,同样不缺少有智慧的人但缺少有信仰的人。也正因此,中文系给我们的教育,才格外珍贵。从母校的教诲出发,20多年社会生活给的我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我很喜欢这个书名,它以朴素的设问提出了人生的大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   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观点|1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也开始报导批判斯大林了。
daladala 2012-11-1 08:59
转载以记录。 马恩列斯毛 几十年前常常并列的几位。 回想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大阴毛。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俄总理批斯大林对人民发动战争 称罪行令人发指 2012-11-01 02:10:00 来源: 人民网 (北京)  有 26487 人参与 44 原标题:俄总理批斯大林搞政治镇压称其罪行令人发指 10月30日是俄罗斯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日。当天,俄罗斯总理、统一俄罗斯党(简称统俄党)领导人梅德韦杰夫在彼尔姆边疆区会见统俄党代表时,对斯大林及同时期的其他苏联领导人提出严厉批评,指责他们发动了针对本国人民的战争。俄“纪念碑”人权组织表示坚决支持梅德韦杰夫的立场,并呼吁在国内就“去斯大林化”采取具体措施。 俄罗斯《观点报》10月31日报道称,梅德韦杰夫30日表示:“当时发生的一切,不仅是斯大林,其他所有领导人毫无疑问都应当受到最严厉的批评。尽管目前已无法追究他们的责任,但这应当保留在史册中,让这样的事永远不再发生。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这是令人发指的罪行。”他还呼吁统俄党党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不要抹去苏联时期本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不论他们曾经做了些什么,不论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如何,这(斯大林领导的卫国战争)是全国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虽然我对当时绝大多数领导人并没有好感”。梅德韦杰夫当天还对在彼尔姆边疆区建立的政治镇压受害者纪念馆给予积极评价。他同时对其他地区没有类似纪念馆表示遗憾。 据“俄罗斯之声”10月31日报道,自1991年10月30日起,俄罗斯开始纪念1937-1938年之间的政治镇压受害者。每年的这一天,俄罗斯全国各地都会举行悼念活动,学校也要给学生们教授以此为主题的课程。1937至1938年被称为苏联“大恐怖”时期。在此期间,130万苏联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军界、经济和艺术界不少精英被清肃。1991年俄罗斯通过法律,为政治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本文来源:人民网 ) 责任编辑:NN053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月光和影子
wyc 2012-10-31 12:18
李岚清称根据江泽民吟唱复原英文老歌失传版本 2012-10-31 04:38:05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  有 11032 人参与 .ntshare-wrap {display:inline-block;float:right;} .ntshare-wrap a {display:inline-block;cursor:pointer;height:22px;width:20px;vertical-align:text-bottom;margin-left:3px;background:url(http://img6.cache.netease.com/img09/icon/share-icon2.png) no-repeat;} .ntshare-wrap .ntshare-sina {background-position:0 -36px;} .ntshare-wrap .ntshare-renren {background-position:0 -76px;} .ntshare-wrap .ntshare-qzone {background-position:0 4px;} .ntshare-wrap .ntshare-youdao {background-position:0 -116px;} .wb-article-sharewraper{ width:70px; top:-1px;} .wb-article-sharetipswraper{width:110px;} 0 ( 0 ) 核心提示:10月31日,人民日报刊发李岚清文章,介绍一首六十多年前的校园流行英文歌曲《月光和影子》。李岚清在文章中指出,这首歌的词曲是根据江泽民吟唱的旋律,整理恢复了当年传唱而后来失传的版本。 《月光和影子》乐谱及歌词 原标题:介绍一首六十多年前的校园流行歌曲——《月光和影子》 江泽民同志在青少年时代就是一位音乐爱好者。在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中,进步学生 运动 在高等院校甚至高级中学中蓬勃发展。当时在学校中成立了许多文艺社团,其中不少是在我中共地下党领导和影响下开展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师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掩护和团结了进步师生,避免受当局的迫害,其中包括音乐社团。当时广大师生们除歌唱从解放区传来的革命歌曲和民歌外,还传唱一些师生们喜爱的其他中外抒情歌曲、艺术歌曲和电影歌曲。可以说,当时吟唱那些校园歌曲在青年学子中蔚然成风。 我们这一辈人,过去由于工作忙,也顾不上青少年时代所钟爱的音乐和其他文化活动。到了晚年,音乐和其他文化活动,几乎成了我们 生活 的一部分,也是最充实和愉悦的一部分。在这些活动中,有时会回忆起当年在校园中吟唱的那些中外歌曲,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有些曲谱已经失传。幸好江泽民同志记忆力很强,不少当时流行的一些名曲尚能准确吟唱。上次向大家介绍的托塞利《小夜曲》,就是根据江泽民同志吟唱的英语版本录音整理恢复的。 还有另一首当时在校园中流行的英语歌曲《MoonlightandShadows》,江泽民同志同样也能吟唱,但当时在我国校园中流传的曲谱版本已失传。他为此给我写了一封信: 岚清同志: 六十几年前的一首老的英语歌曲《MoonlightandShadows》,至今歌词和曲调我仍记得,但歌谱我找了多年都没有找到。最近才找到两张英语版本的老唱片,发现歌词与我记忆的完全一致,但曲调与当时传唱的不完全一样,即使这两张唱片之间也有差别。现将这两张唱片及我吟唱的录音一并附上。烦请帮我再查找一下歌谱,以便弄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谢谢。 江泽民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五日 接到江泽民同志来信后,我仔细听了他的录音和唱片,阅读了歌词,我对这首歌的旋律虽然依稀有些印象,但对版本的差异原因,我完全没有发言权。我试图在网上寻找这首歌曲的曲谱,但只找到两首类似的美国歌曲《MoonlightShadow》和《ShadowinMoonlight》,但完全与《MoonlightandShadows》不相干。接着又请人在美国的有关音乐网站帮助查找。果然查到了《MoonlightandShadows》的歌谱。这是在1936年由美国词曲作家LeoRobin和FrederickHollander为电影《JunglePrincess》创作的一首电影插曲。但至此,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一是两张美国的老唱片都没演唱开头的一大段,江泽民同志的记忆中也没有开头的这一大段,再加后面的唱法与曲谱也有一些出入。这时我想起了著名英语教授陈琳同志,问他是否知道这首歌曲,他在电话中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他说不但知道而且会唱,并在电话中即兴吟唱了一遍,我听了竟与江泽民同志记忆的词曲完全一致。这就证明,他们记忆的词曲就是当年在校园中传唱而后来失传的版本。随后江泽民同志请我、陈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唐建平教授、中央歌剧院副院长黄小曼、歌唱家顾欣和成方圆共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并根据江泽民同志吟唱的旋律,整理恢复了当年传唱而后来失传的版本。 经江泽民同志同意,现将唐建平教授整理记谱和配器,由歌唱家顾欣、成方圆演唱的录音和曲谱,提供给音乐爱好者,以供大家分享、欣赏。 新闻回顾: 李岚清透露江泽民曾恢复世界名曲失传歌词 近日,李岚清透露,2010年夏天,江泽民偶然听到李岚清演奏世界名曲《小夜曲》。在得知《小夜曲》的英文原版歌词已失传时后,江泽民主动联系了几位专家,共同恢复了《小夜曲》的英文歌词。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李岚清) 责任编辑:NN015
1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期刊怎么活
热度 20 rensl 2012-10-30 22:10
人民日报:中国科技期刊怎么活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10/30/nw.D110000renmrb_20121030_1-15.htm 作者:杨宁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12-10-30 如果仅以数量为标尺,中国足以担得起“科技期刊大国”之名。近 5000 种的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科技霸主美国。不过若以质量评判,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仅难及欧美等国,也与自身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地位不相适应。 当我们以“神九”、“蛟龙号”、“神威蓝光”等成果在全球科技版图上迅速崛起时,同样需要办出如英国《自然》、美国《科学》这样享誉世界的科技名刊。有学者直言,科技期刊几成中国科技体系中的突出短板。如何改变这种边缘化地位,对于渴求“话语权”的中国科技而言,是一个难解却必须解的结。 质量之忧:国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普遍不足,几成中国科技体系短板 “中国要成为一个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发展模式的大国、强国,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要有一批引领科技前沿发展和战略方向的国际顶尖、影响深远的学术期刊。”在近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院士如是说。 如果仅以数量为标尺,中国称得起科技期刊的“量产大国”。据统计,我国目前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约为 5000 种,约占全国现有期刊总数的 50% ,数量仅次于美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研究产出数量(英语论文发表数量)也相当可观。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马修·索尔特( Matthew Salter )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1 年,中国的研究产出量是日本和德国数量之和,达到近 14 万。他甚至认为,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中国的英语论文发表量会在 10 年内超过美国。 然而,在看似乐观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回避的隐忧。有学者表示,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不仅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也与自身科技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近些年,虽有《细胞研究》、《分子植物》等科技期刊冒尖而出,但大多数科技期刊依然难逃国际影响力低、学术公信力差、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境。 “我国科学研究现在是‘两头在外’,仪器买进来、论文发出去。”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看来,科技期刊几成中国科技体系的短板。 作为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数据库, SCI 数据库的收录情况被视为评价一个国家学术期刊水平的标志。“中国的科技期刊近些年被 SCI 收录的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SCI 数据库所属的汤森路透集团北京代表处业务经理宁笔介绍说,从 2004 年到 2012 年,增长约一倍,达到了 100 多种。但是他透露,“确实有少数内地的科技期刊办得很糟糕,很可能会被 SCI 数据库剔除”。 宁笔坦言,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太少,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另一难题。“目前中国内地只有 200 多种英文期刊,其中约有 60% 被 SCI 收录。相比于 5000 种的总量,比例仍然太小,与日本、港台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体制之困:科研评价体系导致好稿外流,行政化办刊难以适应市场 “现在只要好一点的论文,就尽量送到国外发表。”作为《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毫不讳言“优秀论文外流对国内科技期刊的伤害”。有业内人士对媒体直言,受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高质量论文流失境外,低水平论文长期充斥版面,导致国内科技期刊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只能维持低质量的“生存”。 在此次论坛期间,中国科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一题中,不少学者都选择了 “外部评价体系方面原因,科技评价、职称评聘、奖励制度等均以外国科技期刊为高水准” 这一项。据了解,目前科技和工程领域的人员职称晋升和考核,大都以有无论文发表在权威刊物、国家级期刊、核心期刊等作为评价标准。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科技期刊围绕提高期刊的转摘率和引用率做文章,想方设法追求各种检索数据,以能被收录为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呼吁,要改革旧有的奖励和职称评定体系,放弃片面追求 SCI 评价体系的做法。“对国内外期刊要一视同仁,承认中国期刊和国际期刊的同等重要性,不采取双重标准。” 相比于学术层面的障碍,国内科技期刊在经营层面处于更深的“围城”,现行管理体制让许多科技期刊步履维艰。据介绍,如今大多数科技期刊社作为直属事业单位,往往接受上级单位的行政命令,人员、经费、发行均由上级单位决定。这种长期延续的行政化办刊模式,使得很多科技期刊自身资源贫乏、资金来源不足、人才流失严重、目标定位模糊、传播和发行渠道狭窄。一旦面对市场化竞争,自我生存能力的羸弱暴露无遗。 “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深化改革。”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表示,抓紧完成科技期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使其成为新型市场主体。 刘经南也认为,这是对当前科技期刊小、散、乱结构性弊端的根本解决之道。“我认同不再保留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编辑部并入出版企业的做法,由社会效益和效果来决定其生存,由市场法则来决定其优胜劣汰。” “品牌建设、广告宣传、进行成本核算,这些都是科技期刊未来需要学习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说。 发展之殇:沿用落后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数字化出版明显滞后 纸质期刊最终要被数字期刊所取代,这样的预言正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潮中,一步步变为现实。当中国科技期刊还在低谷中徘徊时,国际科技期刊正在朝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以德国的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为例,其全文电子期刊已超过 2500 种,该集团全球常务副总裁在此次论坛上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图书馆购买模式正由纸质转向电子版, 预计未来 5 年,图书馆在纸质期刊上的花费会锐减 51% ,以至于纸质与数字期刊的预算比例会达到 12% ∶ 88% 。应该说,投入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使期刊资源产生积聚效应,已成为国外知名科技期刊和出版集团的共同选择。 相形之下,国内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步伐显然落于人后。很多出版单位“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大量资金投入编辑业务,对于技术的投入非常少,难以开展数字化出版的相关业务。“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出版已经‘立体化’,大都建立了包括网络、读者、数字终端的平台,而国内的学术期刊仍然在沿用老的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数字化明显滞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社副社长黎国华认为。 而数字出版的管理规范化问题,也在困扰着科技期刊界。“由于数字期刊只是一种网络信息产品,而国内对此还没有专门的管理体系和方法,监管部门过多,但又没有直接的专门监管机构。”黎国华说,“数字化的出版物尚没有统一的出版格式、标准和规范,不利于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更有专家抱怨,“我国适用于数字化出版的法律法规非常少,著作权人及出版社的利益难以保障。” 不过,面对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潮流,有学者表示,数字化和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如果抓住机遇、借势而为,“也是我国‘弯道超车’成为科技期刊强国的好方法。”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7720 次阅读|40 个评论
【微博】市值超过NYT的人民日报说;NYT近年丑闻叠出声望下降
热度 6 曹聪 2012-10-29 16:20
所以要把它封掉,让市值再跌! http://bj.people.com.cn/GB/n/2012/1029/c14545-17645611.html
个人分类: 微博|151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长期执政安于现状终将积重难返
胡业生 2012-10-25 08:44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执政党能否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能否唤起改革攻坚的巨大勇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关系到13亿人的幸福。防止“精神懈怠”,就必须克服“改革疲劳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力攻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关险隘。 最近,当国外媒体热烈讨论中国“富裕症”的时候,许多国人正通过“感受6块3”体验上亿贫困人口的生活况味。在今天的中国,不只是贫与富的反差,类似的复杂“剧情”每天都在上演,不断投射出变幻的时代剪影。 “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站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身处亚洲东部这片热土的我们,无论是相比100多年前的先辈还是30多年前的父辈,都真切地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前景,也遭遇了各种发展难题——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型之难”到收入普遍增长之下的“分配公平”,从社会流动凸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到物质潮流冲击下的道德困境……当人们为“中国式速度”而惊叹的时候,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式难题”如何破解。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无论是在“开除球籍”的深重忧患下毅然打开国门,还是鼓起闯的精神、冒的精神“杀出一条血路”,抑或是在非典疫情、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惊涛骇浪中推动中国巨轮奋然前行,不惧风险、攻坚克难,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独特路径,化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精神基因。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得好,我们就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小康;把握得不好,我们就有可能遭遇更多更大的麻烦,使现代化事业遭遇挫折。 在这样的历史关头,执政党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唤起改革攻坚的巨大勇气,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关系到13亿人的幸福。也正因为如此,中央一再强调,能否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一再警醒全党,“精神懈怠”是第一位的危险,改革必须稳步向前推进。 身处利益主体多元、思想观念多样、社会发展多变的复杂环境,执政者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面对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羁绊,如何摆脱“不愿改”思维?面对舆论压力和风险挑战,如何战胜“不敢改”顾虑?面对群众期盼和现实要求,如何突破“改不动”困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期执政条件下,一旦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就会暮气丛生、积弊日深,最终积重难返。防止“精神懈怠”,就必须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力攻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关险隘。 “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如此描述当今中国。中流击水,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更难测的风浪暗礁。只有永葆不惧风险的勇气,力求攻坚克难的成效,才能在浩荡的世界潮流中,乘长风破万里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驶向光明的未来。
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东风鼓满万里帆—中国教育改革科学发展路径透视
毛宁波 2012-10-13 11:49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跨越,中国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的车轮在驶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后,又面临着新的沟坎:   如何在取得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等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之后,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新矛盾与新问题?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两年来,对中国教育来说,改革的步伐之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2010年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描绘未来10年改革发展宏伟蓝图的教育规划纲要的同时,国务院成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统筹协调。成立如此高规格、跨部门行政协调机构推进教育改革,在新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系统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思路指导下,教育改革的步伐坚定向前迈进。   顶层设计给力,改革蓝图更加清晰   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不改不行,乱改也不行。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改革的推进,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得好,将惠及一代人,改得不好,会波及一代甚至几代人;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结果也可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特别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易改的已经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因此,必须控制好改革风险,做到上下衔接、左右协调、形成合力。为此,中央领导强调,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必须“系统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   系统设计,也是总体设计,更是高层设计。在教育规划纲要制定期间,教育部门就同步开展各地各校改革诉求摸底,系统研究突破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经过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确定了从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部署的总体框架。这四个方面的改革,犹如四个从内向外依次展开的 “同心圆”:第一层是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这是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一个好的教育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第二层改革是办学体制改革,关键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让懂教育的教育家办学。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关键在于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第三层——管理体制改革。而三个层面的改革,均离不开教育基础条件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和教育投入,这就是第四层——保障机制改革。同时,这四大方面的改革事项中,有的改革主要涉及学校层面或局部地区,应充分尊重基层,鼓励地方和学校自行探索,大胆试验;有的涉及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铺开推进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需各地各校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有的涉及我国教育重要标准制定、重大制度创新,必须由国家层面统一设计、组织实施。这样,改革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改革实施分为三个层次,形成了新一轮教改“四面三层”的大格局。   试点先行,是为了确保改革风险最小化、改革效益最大化。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突破,也涉及思想观念更新,更涉及各方利益调整,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必须试点先行。为此,教育部门会同有关方面从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普遍关心、制约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入手,细化出125项需要重点突破的具体机制,其中培养模式36项、办学体制36项、管理体制24项和保障机制29项。围绕这些改革重点,请各地各校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自愿申报试点项目。经过“三上三下”严格评审程序,最终在全国确定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分别由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80多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承担,形成了教改试点的总体方案。   我们看到,在教改总体方案的有序推进中,为尊重基层积极性、主动性,教改总体方案中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基层的改革愿望,充分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为体现改革科学性、民主性,所有试点单位的选择和试点方案的确定,均严格履行了专家论证和行政评议程序,经过了教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认真审议,充分听取了各方面意见。未经专家论证和行政评议通过的试点方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不予备案;为保证试点操作性、实效性,每项改革试点项目,均确定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确保改到实处、改出实效。   有了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改革方向更加明确,改革任务更加具体,改革路径更加清晰。   培养模式改革,真正落实育人为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观念从2000多年前延续至今,当破解“钱学森之问”从梦想变为实践,科学的人才培养观成为许多人的期许: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对知识保持好奇心与求异思维;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建立更为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从这样的出发点起步,教改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路径:重点围绕推进教育教学内容、课程、方法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在基础教育领域,两年来,围绕“减负”、全面发展、改革评价制度等“老大难”问题,一些地区与学校积极探索,取得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可喜进展。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小学,立足课堂,改革教师培养、课堂教学、校本课程、作业布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上海改变原来单纯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构建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校为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而努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一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运动,在中国2000多所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2011年7月,全国17所大学设立“试点学院”,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为破解“钱学森之问”、推进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走出试水一步。19所高校启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193所高校创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19个部委、58个行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与行业、产业、企业结合更加密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四川全面实施“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为藏区孩子在完成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后提供3年免费中职教育,这一免费教育计划,不仅成为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惠民工程,也探索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两年来,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农村,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都在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正加速走上一条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道路。   办学体制改革,全面释放办学活力   人才的培养环境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样的发展现状需要正视:受原有计划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现代学校制度还未完全建立,社会参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民办教育制度环境还不完善,总体上缺乏活力……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要靠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2010年,教改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变单一的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两年来,按照总体方案的部署,一些地方和学校在探索多元办学体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等方面大胆尝试,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们看到,贵州、青海、宁夏等地,通过联合办园等形式,加强学前教育资源整合;   我们看到,浙江大力推行“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等办学机制,丰富城乡对口帮扶模式,有力缓解“择校热”。   更可喜的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1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从实体和程序对大学章程制定的原则、内容、程序、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今年4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启动,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家创新力量参与高校办学,将带动我国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伴随着教改的春风,多年来在困惑中前行的民办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曙光。从中央到地方,一揽子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出台或正在酝酿。   在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中,社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也在悄然兴起。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将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   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提供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政府负有首要职责。政府如何科学、高效管理教育,既是国家制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要解答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仍未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要把该管的管好,该放的放开,要优化学校的发展环境,扩大教育运行空间,就必须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调减和规范政府在经费分配、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权限,强化政策调控、标准制定、质量监测、信息服务等职能。   为此,教改总体方案提出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领域: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进教育管理和决策方式,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深化教育行政管理改革,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这是一场从根本上创新管理模式的革命,这是一场政府针对自身的革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各地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亮点纷呈:教改总体方案中确定的北京、上海、安徽、广东、云南、新疆和深圳市6+1省级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通过与教育部签署合作协议等形式,上海、安徽、广东、云南、湖北、河南等省(市)政府统筹教育的责任得到强化,教育管理重心初步实现了下移。   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等咨询和指导机构先后设立,加强了教育决策的咨询和论证,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进一步得以实现。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得政府责任更加明晰、行为更加规范,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更趋和谐。理顺之后的教育管理体制,势必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更快的加速度。   保障机制改革,提升教育发展后劲   如果将教育事业比作一列高速行进的列车,那么教育保障机制就如助力行进的燃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保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支撑能力不强,这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两年前,为破解这一难题,教育规划纲要将保障机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全面部署,特别是就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两年来,围绕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对确保如期实现4%做出全面部署;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成立了4%办公室,加强对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实情况、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及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动态监测、评估和督查。   落实4%,中央显示了决心,地方各级政府也有实际行动:   广东提出从2010年起,逐年提高财政一般性支出中教育拨款比例1个百分点,力争2012年达22%,2015年达24%;河北建立健全了考核机制,将教育经费投入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从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教育支出看,2012年将如期实现4%目标。这将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经费保障上去了,如何使用好、管理好,成为迫切的问题。   为此,教育部、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关于合理安排使用财政教育经费的指导意见》。围绕育人为本这个核心和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两大重点,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把钱更多地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与此同时,制定《教育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教育规划纲要重大项目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办法》等制度,保证教育经费从分配到使用在阳光下运行。   随着教育经费大幅增加,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十大发展项目也全部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连续两年提高,中央和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大幅提高,覆盖全学段的国家助学体系基本建立,覆盖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680个县(市)、惠及2600万学生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正在实施。   相对于人类历史长河,两年时间极为短暂。但对于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两年时间却又是如此关键!两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学校,改革举措扎实有效,新鲜经验鼓舞人心。改革试点的涓涓细流,逐渐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滚滚江河;两年来,借改革东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一些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实质突破,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两年来,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前所未有,各部门各单位支持教育的强大合力前所未有,大幅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力度前所未有。   的确,中国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坐标点上,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难点问题正“若冰之将释”,教育改革的制度效应也已 “其叶蓁蓁”多点显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画面正徐徐展开。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http://news.jingpinke.com/details?uuid=936de4dc-13a4-1000-91db-95552996d3e1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26)英国皇家也掺乎转基因一事
热度 1 sz1961sy 2012-10-7 12:12
人民日报社属下的《生命时报》在2012年9月27日刊登了驻英国特约记者 陈甲妮专稿,标题是:《英国不让转基因食品上市 科学家认为有损健康》( http://health.gmw.cn/2012-10/07/content_5282478.htm ),全文如下:   转基因食品,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很多国家对它的态度泾渭分明。据了解,我国市场上较常见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甜椒、西红柿、土豆等。 相比我国的做法, 英国是绝不允许任何转基因食品上市的。   在伦敦北部的一家大型连锁超市内, 记者采访到了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店员阿历克斯。他说,英国目前禁止所有转基因食品出售,所以英国人几乎不用担心他们的食品是不是转基因的,因为他们根本没可能吃到。    转基因食品难以登上英国百姓餐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来自科学界的质疑。早 在1998年,英国科学家奥帕·普兹泰博士就在实验中发现,幼鼠在食用过转基因土豆后,会伤害内脏和免疫系统。近些年来,社会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论从未停休。2005年,英国科学家宣布,新研究培养出的一种新型转基因稻米有助治疗维生素A缺乏症,并帮助缓解发展中国家儿童的失明问题。然而,来自环保组织“地球之友”的发言人奥克斯伯罗毫不客气地向科学家们头上浇去一盆冷水:“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因素有很多种,光靠基因技术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还是应该鼓励人们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才能满足人类对营养的需求。”    其次,英国政府目前坚决抵制转基因食品进入百姓生活。 其实,英国政府在“是否接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曾经态度摇摆。转基因技术可以提供更多、更便宜的食品。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时任英国首相的托尼·布莱尔曾全力支持转基因食品,并表示他个人很愿意吃这些食品。政府的态度让上世纪90年代末,在英国超市的货架上的加工食品中,有60%的产品含有转基因原料。但 进入21世纪后,民众抵制转基因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让政府不得不放弃先前立场。由于调查显示84%的英国人坚持“不会吃转基因食品”,销售商们不得不把转基因食品从货架上撤掉。    抵制转基因作物还得到了英国皇室的支持。 2008年8月,英国王储查尔斯就曾经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头版撰文,痛批转基因农作物。他警告说,跨国公司大面积试种转基因农作物是一个严重错误,给全球土地带来了巨大灾难。 --------------------- 请传播 转基因食品 在欧盟信息的各位专家,从这篇报道中找出 《生命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陈甲妮 在此文中提供的信息有什么不实之处,提交“打假专家”又是转基因商业推广专家方舟子博士去打假。 这个系列是跟踪报道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的全球动态,希望得到各专家的有力支持。是盼! BTW 这个系列内容属于个人行为,基本上仅仅首发在科学网博客,以示同这里的众多支持转基因专家观点的互动、尊重。 沈 阳 上 2012年10月7日 12时11分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转基因食品疑云|8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波音之父原是中国人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
chnfirst 2012-10-5 18:41
http://www.whedu.net/cms/data/html/doc/2007-09/29/41956/index.html 波音之父原是中国人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 2007-09-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1916年6月,作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第二期毕业生,王助(如图)、巴玉藻、王孝丰3人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夷之长,救中国之短”,是所有中国年轻人最热切的期盼,王助也投身其中。   王助等人毕业后,正赶上袁世凯称帝风波,他们的公费留学款项全无着落,无法立即回国。正是窘境中,王助得到了进入波音的机会。   美国波音公司的创办人威廉·波音原本是西雅图市的一个木材商。1916年7月,威廉·波音与一个热衷于航空事业的军官威斯特夫成立了太平洋航空器材公司。1917年,威斯特夫跟随美国海军参战,不得不选择离开。威廉·波音于是将公司更名为波音。威斯特夫与王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同班同学,由于他的离开,威廉·波音急需寻找一名航空技术方面的人才,来填补威斯特夫的位置。于是,王助被推荐进入了当时规模并不大的波音公司。王助的到来,被视为“天降贵人”,他很快就被聘为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   尽管威廉·波音和威斯特夫造出了B&W-1型水上飞机,但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况。当时,飞机的主要购买者是美国军方。他们发现这种飞机起飞与降落的成功率很低,根本达不到军方的标准。王助很清楚B&W-1型飞机的缺点,而他的目标就是要提高飞机起降的成功率。为此,王助设计出一架有着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成功地通过了美国军方的测试。美国海军部一次就订购了50架。   这份订单为波音公司带来了57万美元的收入,是波音发展史上最需要的第一桶金。凭借着王助的出色才能,新成立的波音公司开始站稳了脚跟。按理说,王助可以留在美国,继续拓展飞机制造领域;作为波音公司的元老,他也可以累积大量的个人财富。但是,他却在B&W-C型水上飞机刚获得商业成功的时候,转身回到国内。事实上,王助是“愤然”回国的。在美国时,他受到了严重的种族歧视。尽管B&W-C水上飞机的设计、制造都出自王助之手,但在进行飞行测试时,美国方面却不允许王助进入测试场地,担心他会偷学“美国最高航空技术”。   这种明显针对中国人的歧视,使王助极为愤怒。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   王助等人回国后,强烈要求北洋政府筹款创办飞机制造厂。1918年2月,中国首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马尾船政局海军飞机工程处成立,王助被任命为副处长。1919年8月,王助与其好友巴玉藻为海军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初级教练机。其后12年间,海军飞机工程处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飞机15 架。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在成都建立中国航空研究所,王助任副所长。   解放战争后期,王助迁居台湾。由于他“出身”的海军水师学校隶属于北洋海军系统,这样的背景使他始终未能得到蒋介石的重视,只在成功大学教书。1965年3月4日,王助在台南病逝,终年73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0 个评论
[转载]人民论坛:“观点多元”也不应“胡言乱语”
DynamoChina 2012-9-28 09:20
人民日报:微博上有一些人打着公知旗号唱反调 2012年09月28日 03:08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T | T 1444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7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有人发长微博,捏造某大学学生会干部贿选的故事,写得情节跌宕,只在文末说,这是自己编造出来的,希望微友“在转发批判之前,先要动动脑子”。然而,很多人明知是假的也在大量转发、当真讨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很多人面对微博信息,没有耐心看完,没有时间思考,没有理性思辨。 在这样的舆论场域下,说什么、怎么说,就显得极为关键。 如果发言者都讲责任,遵规范,传播客观、真实的信息,表达理性、公允的观点,那么就能够加快形成良性的舆论秩序,培养受众的成熟心理和理性心态。 反之,如果胡言乱语一通,传播不实信息,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那么就容易刺激受众情绪,使舆论场域出现混沌和混乱状态。尤其是一些实名、知名、著名的微博“大V”们,因其“粉丝”众多,几句话就可能闹得沸沸扬扬。 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说,冬天给树穿衣服保温无用,理由是树内部不发热,无温可保,据此批评政府部门每年是在“花钱做无用的事”。冬天给树穿衣是为防冻,岂是为保温?他这个分析有问题,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还有专家说,鱼离开水很难活过12个小时,因此一听说有人能让普通的鱼离水存活好几天,就说这不可能。这个结论下得草率,如果他从书斋走到实践中去,就会从福建建瓯市的“弓鱼术”中大长见识。 有一些知名人士,把自己的微博当成私人之间的闲扯。有的把道听途说、未经证实的丑闻、绯闻、腐败信息一发,让公众信以为真。有的喜欢以偏概全,把一个人的毛病、一个地方的问题,上升到普遍性、全局性的层面大发议论。有的则张冠李戴、牵强附会,不讲基本的逻辑,只把若干现象、问题一摆,就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在公共舆论场域,如此一锅乱炖,如果不细加甄别,很容易引人义愤填膺、情绪激昂。 微博上还活跃着一些人, 打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旗号,却背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与良知 。他们的基本言论价值立场就是反对,唱反调,而不论是非曲直。基本价值结论最终都是政府失德、无信、作恶,而不管事实真相如何,不分个别和一般。基本言论载体就是故意捏造、剪辑一些所谓的历史阴暗面、领袖人物丑闻,而不辨真假。如此貌似为公共、公众呐喊,实则煽动、鼓惑,惟恐天下不乱。 种种胡言乱语情态,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下一些公共舆论场域的乱象。有人说这是“观点多元”、言论自由的具体表现,实则背道而驰。观点多元,乃是对人物、事件的多种看法,应合乎事物的本来面貌。 无论何种观点,应持之有据、论之有理,遵循基本的价值逻辑。看问题的立场,应是客观、理性,不隐美、不虚恶。 以“观点多元”为借口胡言乱语,不仅是对观点多元的误读与曲解,也不利于观点多元的培育和秩序的形成。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点呈现多元多样的复杂态势。对事物和问题的不同看法,整体上合乎人们的内心实际,有助于人们多角度看待问题,在交流沟通辩论中形成社会共识,这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有增益的。但是,观点多元并不等于胡言乱语,胡言乱语对社会不但无益还很有害。 自媒体时代,只有不断增强法律意识,慎用自己的话语权,发表负责任的言论,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尊重与信任 。
1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sincos 2012-9-24 17: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意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12年09月24日11:1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科技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激励创新的政策法律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一支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和科技竞争力明显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我国科技发展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一些科技资源配置过度行政化,分散重复封闭低效等问题突出,科技项目及经费管理不尽合理,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原则。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把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是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统筹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作用。四是坚持统筹协调、遵循规律。统筹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强化地方在区域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按照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体谋划、有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五是坚持改革开放、合作共赢。改革完善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建设若干一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和研究成果进入世界同类科研机构前列;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批优势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相互支撑和联动,提高整体效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四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打破行业壁垒和部门分割,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五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六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完善保障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四)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的决策,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建设,“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科研成果。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适用范围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研发活动;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合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的落实力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落实和完善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考核措施,加强对不同行业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央企业围绕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和金融支持,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规模,通过贷款贴息、研发资助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建立政府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及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向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和服务标准。支持企业职工的技术创新活动。   (五)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按照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要求,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稳定规模,提升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公益类科研机构要坚持社会公益服务的方向,探索管办分离,建立适应农业、卫生、气象、海洋、环保、水利、国土资源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特点的科技创新支撑机制。基础研究类科研机构要瞄准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参与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企业化转制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制定科研院所章程,完善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法人自主权,探索实行由主要利益相关方代表构成的理事会制度。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建立开放、竞争、流动的用人机制。推进实施绩效工资。对科研机构实行周期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确定支持方向和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在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民办科研机构享受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专业优势,明确各类高等学校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高等学校对学科专业实行动态调整,大力推动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等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建立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鼓励支持高等学校教师转化和推广科研成果。以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为重点,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的改革,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教学团队,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升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   (六)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机制。建立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等进行引导。加大对企业主导的新兴产业链扶持力度,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工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优化布局,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在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领域,进一步凝炼重点,明确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促进产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有机衔接。   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等重点,完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推广机制,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针对行业和技术领域特点,整合资源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知识转移和技术扩散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七)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整合农业相关科技资源。面向产业需求,围绕粮食安全、种业发展、主要农产品供给、生物安全、农林生态保护等重点方向,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农村科技创业,鼓励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服务、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注重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促进公益性民生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支持政策,促进民生科技产业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建设网络化、广覆盖的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推进政府相关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健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互联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保障机制,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    四、加强统筹部署和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八)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统筹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鼓励各创新主体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均衡发展,统筹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科学研究,超前部署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战略先导研究、重要基础研究和交叉前沿研究。加强技术创新基地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和转制院所作用,提高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水平,促进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完善军民科技融合机制,建设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基地和转移平台,扩大民口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对国防科技研发的承接范围。培育、支持和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规范化方向发展,壮大专业研发设计服务企业,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推进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服务,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建立全国创新调查制度,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监测评估。   (九)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在区域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激励引导政策,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的运行服务机制,强化创业辅导功能。加强区域间科技合作,推动创新要素向区域特色产业聚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强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创新资源密集的区域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支持具有特色创新资源的区域加快提高创新能力。以中央财政资金为引导,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入,支持区域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总结完善并逐步推广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经验和相关政策。分类指导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创新中心完善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十)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放科研设施的合理运行机制。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运行服务管理模式和支持方式,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监督奖惩办法。完善国家财政资金购置科研仪器设备的查重机制和联合评议机制,防止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对财政资金资助的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数据库和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并依法向社会开放。    五、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   (十一)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完善统筹协调的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相关部门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明确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定位和支持重点,防止重复部署。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面职责,提高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重大科技决策要广泛听取意见,将科技咨询纳入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举国体制,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顺利实施。   (十二)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组织流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应用型重大科技任务,拓宽科技项目需求征集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公平竞争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探索完善网络申报和视频评审办法,保证科技项目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完善国家科技项目管理的法人责任制,加强实施督导、过程管理和项目验收,建立健全对科技项目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完善科技项目评审评价机制,避免频繁考核,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避免科技项目和经费过度集中于少数科研人员。   (十三)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完善科研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项目经费管理机制和审计方式,增加项目承担单位预算调整权限,提高经费使用自主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科技相关部门预算和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通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等办法,严格科技财务制度,强化对科技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工程等经费管理使用的综合绩效评价,健全科技项目管理问责机制,依法公开问责情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四)深化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特别要加强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成果的科学价值;应用研究由用户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评价,着重评价目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情况以及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产业化开发由市场和用户评价,着重评价对产业发展的实质贡献。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科技项目标准化评价和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科技评价试点,完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科技项目决策、实施、成果转化的后评估。发挥科技社团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   改革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提高奖励质量,减少数量,适当延长报奖成果的应用年限。重点奖励重大科技贡献和杰出科技人才,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导向。根据不同奖项的特点完善评审标准和办法,增加评审过程透明度。探索科技奖励的同行提名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设奖。    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十五)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和完善人才激励制度。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加强科研生产一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创新人才到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工作。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鼓励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成长和创业。重视工程实用人才、紧缺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改变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加快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探索实施科研关键岗位和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制度,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发挥作用的多种分配方式,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十六)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强化科技人员的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自律功能,引导科技人员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的社会监督,扩大公众对科研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加强国家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加快相关立法进程,建立科技项目诚信档案,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净化学术风气。   引导科技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大力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的先进事迹。加强科学普及,发展创新文化,进一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七、营造良好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十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落实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逐步增长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   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实施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用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研究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形式,完善和落实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需求引导政策,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工程化研究应用。完善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渠道,支持地方规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自主创新。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十二五”期末实现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3件的目标。建立国家重大关键技术领域专利态势分析和预警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政策措施,加强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   认真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工作,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法律保护力度,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违法犯罪行为,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十八)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进国际科技资源的力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主动提出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参股并购、联合研发、专利交叉许可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开放合作力度,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搭建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平台,吸引全球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加强民间科技交流合作。    八、加强组织领导,稳步推进实施   (十九)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   (二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有关方面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协调配合,抓好各项任务实施。加强分类指导和评价考核,定期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改革方案和措施,按程序报批。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政策落实情况评估。   (二十一)统筹安排,稳步推进。注重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的衔接配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好改革节奏和进度,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一些重大改革措施要做好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宣传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宣传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工作进展和先进经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形成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刘少君) 原文地址:http://gd.people.com.cn/GB/n/2012/0924/c123946-17517374.html
1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大国之怒还在后头
twhlw 2012-9-24 12:59
2012年09月24日07:3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盈思   22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在民主党党首竞选中宣称将继续强调日本主张,以强硬姿态来解决领土问题。此前一天,日本政府派遣多名警察登上钓鱼岛。看来,野田又要拿钓鱼岛说事,为未来的众议院选举造势了。日方在“购岛”问题上执迷不悟,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显然,当前形势已不适合举行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招待会,中国推迟举行招待会是必然之举。   加上此前的“无奈购岛”,将“购岛”作为政绩宣传,以及承认对后果估计不足,野田反反复复,已将“购岛”闹剧演至第四幕。但这场把自己私心暴露无遗,更把一盘本来是“双活”的棋下成形同鸡肋、得不偿失的“打劫”的演出,只能用“拙劣”二字形容,必将以惨败收场。   大国之道,守静处下。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国政府重视发展中日关系,希望中日双方能够互利共赢。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一直顾全大局,恪守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重要谅解和共识,也正因此中日关系才有了40年巨大发展,中日人民才得到了切实的实惠,东亚地区才有了40年稳定与安宁。   日本政府非法“购岛”行径已经大幅跨越了中方底线。无论野田政府如何狡辩,作为一种国家行为,日本政府“购岛”都是比东京都“购岛”更大程度强化国家控制、改变钓鱼岛现状的行为。中国连石原“购岛”都坚决反对,让中国接受日本政府“购岛”更是痴人说梦。而且,如果未来接手政权的是石破茂之类口口声声要将自卫队改编为“国防军”的右翼政客,其后果更不堪设想,更何况在当前日本政坛右翼横行大环境下,这种可能性还相当大。    大国之怒,万钧雷霆。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发表外交部声明、公布领海基线、实施维权巡航、提交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中国政府打出了一套淋漓畅快的组合拳,这是早已告别积贫积弱、任人欺凌年代的中国,为捍卫自己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反应。同时,不施霹雳手段难显慈悲心肠,促使“邻居”认识和修正错误,确保东亚地区稳定与安宁,维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也是中国作为东亚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   日本非法“购岛”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已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日系产品特别是汽车在华销售全面下挫,大量游客取消赴日旅游安排。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竞争和选择多样化的今天,腰包渐鼓的中国企业和民众有理由根据自己的好恶去改变投资和消费取向,出现这种反应非常正常。这对长期低迷,对中国日益倚重的日本经济来说,无异于当头棒喝。   一贯在商言商、不问政事、习惯于政冷经热的日本经济界,最先感受到政冷经也冷的丝丝寒意,坐不住了,急急忙忙要派团访华,希望为修复日中关系牵线搭桥。   日本人民也要及早警醒,不要再被把自身利益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少数政客所蛊惑和挟持,让日本四面树敌,在重蹈覆辙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野田政府更要认清现实,要明白中华民族铮铮铁骨,在主权问题上不会有丝毫退让,谁侵犯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尽快回到双方迄今达成的谅解和共识上来,以实际行动消除恶劣影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否则只会害人害己。
1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美国在把日本改造成正常国家上是不及格的
twhlw 2012-9-20 07:05
2012年09月20日 04:3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钟声 原标题:钓鱼岛问题考验美国政治智慧(国际论坛) 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是确保中美关系稳定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中美共同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形势下,强调这一点尤为重要。 中国明确表示希望美国不要介入钓鱼岛主权争议,不做任何可能激化矛盾和令局势更加复杂的事情。钓鱼岛问题考验美国政治智慧。对美国来说,谨言慎行不仅是维护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也是对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应尽的责任。 美国是二战后亚洲安全格局的主导者,是日本 “最紧密的伙伴”,钓鱼岛问题的由来同美国冷战布局相关。面对正在发生的重大格局转换,美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需要进一步强化现实感。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方面,中国从来不曾让步,也不会同任何人进行无原则的交易。中日关系面临的严峻局面,完全是日本单方面挑起,其核心是日本否认中日双方就钓鱼岛问题达成的共识和谅解。日本不仅对此负有责任,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美国要和中国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须学会在事关中国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保持明智,必须清醒认识到《美日安保条约》是冷战的产物,不得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方的利益。不管是谁,试图在钓鱼岛问题上“拉偏架”,不仅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偷鸡不成蚀把米。 日本变本加厉、一错再错,演出“购岛”闹剧,公然质疑《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缺乏国际法效力,企图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美国应认清问题的实质所在。二战中,美国是战胜日本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这一历史性贡献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高度评价和充分尊重。 战后,美国承担着“摧毁日本军国主义”的责任。时至今日,日本仍拒绝认真反省发动侵略战争罪责。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在把日本改造成一个正常国家方面是有历史包袱的,甚至可以说不及格。 今天的亚洲与冷战时期完全不同,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加、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这是推动亚洲格局走向均衡的重要因素。美国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期望在亚洲发挥更大作用,只能选择平等参与者、和平发展贡献者的身份。
1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评美防长到访:朋友来有好酒 豺狼来有猎枪
热度 1 twhlw 2012-9-19 07:28
2012年09月19日 02:56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田文林 原标题:美中加强合作对美更有利(望海楼) 中日钓鱼岛争端升温之际,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访日后来华。其此行将传达何种信息?中日争端中美国会否拉偏架?引起世界关注。 钓鱼岛事态激化到当前地步,直接原因是日本的短视。但这与美国有意无意推波助澜不无关联。历史上,美日对钓鱼岛的私相授受,使日本的错觉不断强化。当前,美国某些高官公然宣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助长日本气焰。 人都是为利益做事。美国如想在中日之间挑拨是非,“分而治之”,充当所谓“离岸平衡手”,从中渔利,那算盘打错了。历史上,美国制衡中国,无论出兵朝鲜半岛还是对越战争,从未赢过。更何况当前中国,早非“东亚病夫”,更不是任人摆弄的棋子。 此外,亚太事务不同于中东问题。中东是“地缘破碎地带”,缺乏主导地区事务的核心大国,外来大国可以在当地折冲樽俎,拉一派打一派。即便如此,美国在中东始终搞不定,最近的事态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在亚太地缘版图中,中国无可争议是“核心大国”。中国有意志也有能力处理好涉及自身重大利益的地区事务。 钓鱼岛问题事涉中国领土主权,中国寸步不让。无论是自身实力还是正义性,日本都与中国不在一个量级。在此问题上,其他国家不存在左右逢源机会。无论谁站在日本一边,都注定没有胜算。相反,中美之间可以合作的事还有很多,美国同中国加强合作,则更有利可图——美国也深知这一点。 日本图谋中国钓鱼岛,表面看是领土之争,实际是军国主义幽灵复活,试图挑战并打破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日本打破现行秩序,除了对中国有影响,对美国的坏处也在后头。道理很简单,因为美国是二战后体系的缔造者和获益者。 日本右翼历来服力不服理,如任其突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设置的篱藩,将如放出魔鬼,其未来矛头指向难以预料。日本与美国同为海权国家,地缘结构相似决定互斥性大于相互吸引。日本一旦实力强大,其野心势必膨胀,难保不会再次出现偷袭珍珠港、直接威胁美国本土安全的场景。 相比之下,“倚陆向海”的陆海复合地缘政治特征,决定中国不可能脱离欧亚大陆,跑到太平洋彼岸去威胁美国。从这一意义上说,“太平洋足够宽,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这一判断,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规律。 面对帕内塔到来,面对日益复杂的钓鱼岛局势,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结构中,中国仍可以淡定。中国有首歌唱得好:“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好话说了一箩筐,何去何从,就看相关国家如何取舍,如何行动。 当然,现在我们最要看的,就是日本的行为。胜利属于中国一方,中国为此做了充足准备。时间属于中国一方,但中国的耐心是有限的。中国已用并将继续用毫不手软的反制说明这一切。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17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贴两个声明
jlpemail 2012-9-18 09:02
中国文联 中国作协声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2年09月15日1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坚决反对,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实施所谓“国有化”,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了两国关系。中国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对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侵犯我国领土主权的恶劣行径表示强烈愤慨,予以严厉谴责。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所谓“购岛”行为完全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非法侵犯,是罔顾史实、公然挑衅国际秩序的不法行径。中国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坚决反对日方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非法行径,绝不容许任何国家侵犯中国的神圣领土。   中国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对祖国和人民有真情挚爱,对国家和民族有担当奉献,我们始终坚定地与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坚决拥护我国政府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和正义行动,决不姑息任何形式的挑衅。   (本报北京9月14日电) 中国科协声明 2012-09-18 04:05:27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严正交涉,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这是日方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中日关系的又一严重事件。对此,中国科技界表示强烈愤慨。中国科协代表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日本政府的恶劣行径予以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对这些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方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和无效的,是对史实和法理的公然蔑视,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此坚决不答应,决不容许任何国家侵犯中国的神圣领土,坚决拥护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个人分类: 资料库|2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观点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正确证明才行
热度 1 controlhopeless 2012-9-17 18:26
刚刚看到博主徐迎晓的 博文: 保钓真是一门学问 。提到人民日报1953. 01. 08 第4版,一篇文章“琉球群岛人民反对美国占领的斗争”,将“尖阁诸岛”(我国称为钓鱼岛)包括于琉球群岛;见该文的第一句。这不能说明钓鱼岛属于琉球群岛,只能说该文作者的历史观是不对的。 下面的关于数学家 Kolmogorov 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观点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正确证明才行。 以下引自 "Heroes in my heart". Kolmogorov 是苏联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实分析,泛函分析,概率论,动力系统等很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而且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特别的用两次的时间来介绍他,因为 Kolmogorov 不仅作为数学家很传奇,更是有着丰富多彩经历。 Kolmogorov 一开始并不是数学系的,据说他17岁左右的时候写了 一篇和牛顿力学有关的文章,于是到了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去读书。入学的时候, Kolmogorov 对历史颇为倾心,一次,他写了一篇很出色的历史学的文章,他的老师看罢,告诉他说在历史学里,要想证实自己的观点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正确证明才行, Kolmogorov 就问什么地方需要一个证明就行了,他的老师说是数学,于是 Kolmogorov 开 始了他数学的一生。
个人分类: 无为而为|26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文章:中国扣经济扳机 日本做好倒退20年准备
热度 2 周可真 2012-9-17 17:32
人民日报刊文称中国扣经济扳机 日本做好倒退20年准备 来源: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hqgc/20120917/7042123.shtml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华益文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步步挑衅,遭致中国政府和公众的有力回击。面对日方挑衅,中国政府后发制人,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有节奏、有章法,步步为营,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展示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彰显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这是一套基于历史、法理和实力的反制措施。 迄今尚未看到中国官方正式动用经济手段。但由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引发的钓鱼岛事态已然对中日经贸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本 旅游 业首当其冲,日系产品在华推广和销售也受到冲击。中国民众和非官方机构在对日经贸往来方面的自发反应已引起日本国内舆论的关注。对此,日本经济界包括在华日资企业表面上保持低调、反应平静,实则担心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掀起的风浪会更广、更深地波及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对中国的经济手段缺乏免疫力。从经济发展角度讲,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失去两个10年。在国际经济 金融 危机大背景下,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去年的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又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在政治和社会痼疾的作用下,日本很可能面临再次失去10年的困境。虽说日本的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率高于中国,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再上一个台阶比登天难。进入 新世纪 以来,日本经济之所以能挺过来没有垮掉,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国市场更大程度的依赖。 中方十分清楚,经济手段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中日之间,双方经贸关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原则上,中国反对动辄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动用经济制裁。实际上,中国一直非常慎打经济牌,扣动经济扳机前更是权衡利弊和时机。但在涉及领土主权的斗争中,如果日方继续挑衅,中方必将迎战。日本的窃岛行径无异于侵略,中国动用各种手段捍卫主权,符合国际法,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中国一旦被迫扣动经济扳机,不可能盲目射击,会精心挑选“靶心”,尽可能选择对日方具有较大杀伤力、对己方具有较小损伤的目标,确定日本的“七寸”,击中“七寸”。日本的制造业、金融业及特定对华出口产品、投资企业、进口战略物资等,都有可能成为目标。中方射出的“子弹”也将是“组合式”的,不会是单一的“弹种”。打起经济战来,中日之间会互有损伤,但中国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志和承受力。 中国经济手段的“枪”自然是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否及何时扣动扳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日本来决定的。事实上,日本政府从蹚入“购岛”混水起,就已经触摸了中国经济手段的扳机。 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一个浅显而又至关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中国人明白,日本人更要明白,特别是日本的工商企业及其他各界有识之士都要明白。日本政府和一些政治势力如果肆意侵犯中国主权,就如同伸手扣动中国手中的扳机,必将对日本经济造成自残。 难道日本宁愿再失去10年,甚至做好倒退20年的准备了吗? (华益文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19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中国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志和承受力——转贴
热度 4 yhliu971225 2012-9-17 16:23
看到了就贴过来了。 人民日报:中国扣动经济扳机日本将倒退20年 http://news.163.com/12/0917/11/8BJOMM1Q00014N4Q.html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步步挑衅,遭致中国政府和公众的有力回击。面对日方挑衅,中国政府后发制人,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有节奏、有章法,步步为营,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展示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彰显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这是一套基于历史、法理和实力的反制措施。 迄今尚未看到中国官方正式动用经济手段。但由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引发的钓鱼岛事态已然对中日经贸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本旅游业首当其冲,日系产品在华推广和销售也受到冲击。中国民众和非官方机构在对日经贸往来方面的自发反应已引起日本国内舆论的关注。对此,日本经济界包括在华日资企业表面上保持低调、反应平静,实则担心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掀起的风浪会更广、更深地波及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对中国的经济手段缺乏免疫力。从经济发展角度讲,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失去两个10年。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去年的地震、海啸和核泄漏又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在政治和社会痼疾的作用下,日本很可能面临再次失去10年的困境。虽说日本的国民经济质量和效率高于中国,但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再上一个台阶比登天难。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经济之所以能挺过来没有垮掉,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华贸易和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对中国市场更大程度的依赖。 中方十分清楚,经济手段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中日之间,双方经贸关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原则上,中国反对动辄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动用经济制裁。实际上,中国一直非常慎打经济牌,扣动经济扳机前更是权衡利弊和时机。但在涉及领土主权的斗争中,如果日方继续挑衅,中方必将迎战。日本的窃岛行径无异于侵略,中国动用各种手段捍卫主权,符合国际法,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 中国一旦被迫扣动经济扳机,不可能盲目射击,会精心挑选“靶心”,尽可能选择对日方具有较大杀伤力、对己方具有较小损伤的目标,确定日本的“七寸”,击中“七寸”。日本的制造业、金融业及特定对华出口产品、投资企业、进口战略物资等,都有可能成为目标。中方射出的“子弹”也将是“组合式”的,不会是单一的“弹种”。打起经济战来,中日之间会互有损伤,但中国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意志和承受力。 中国经济手段的“枪”自然是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否及何时扣动扳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日本来决定的。事实上,日本政府从蹚入“购岛”混水起,就已经触摸了中国经济手段的扳机。 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这是一个浅显而又至关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中国人明白,日本人更要明白,特别是日本的工商企业及其他各界有识之士都要明白。日本政府和一些政治势力如果肆意侵犯中国主权,就如同伸手扣动中国手中的扳机,必将对日本经济造成自残。 难道日本宁愿再失去10年,甚至做好倒退20年的准备了吗?
2851 次阅读|8 个评论
东海浪虽大 中国可打鱼(人民日报海外版 )
热度 1 sheep021 2012-9-15 16:20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与俺14号的一篇博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钓鱼岛上钓大鱼,中国实力谁能比 妙哉。 妙哉。 - 东海浪虽大 中国可打鱼 2012年09月15日 07:02:4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凯   9月14日,中国海监两个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进行维权巡航执法,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施管辖。   最近,日本很不消停。在以“夺岛”为名跟着美国秀了回肌肉之后,又自称怀着“善意”单方面宣布“购岛”,对中国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来了一次自说自话式的“产权转移”,并无视中国方面的警告,拒不撤销所谓“国有化”。   简直是开国际玩笑。中国的岛屿,日本人跑来右手倒左手,“交易”完了呼吁中国人应该“以冷静、恰当方式对待”,说什么双方要“顾全大局”。历史和国际法没有学好,中国人可以给日本补课;但是,连起码的人之常情都不懂,或者装不懂,那就不是讲道理能解决的了——你见过光天化日之下打劫了别人的财产,还拉着对方一起“顾全大局”的强盗吗? 中国海监船舶编队14日抵达钓鱼岛海域开展维权巡航执法 9月14日,中国海监27船抵达钓鱼岛海域。当日6时许,由中国海监50、15、26、27船和中国海监51、66船组成的2个维权巡航编队,抵达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附近海域进行维权巡航执法。这是我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的声明》后,中国海监首次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开展的维权巡航执法,通过维权巡航执法行动,体现我国政府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管辖,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在钓鱼岛的问题上,中国“顾全大局”很多年了。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不仅是中日在历史中形成的默契,更是中国在现实中做出的克制和让步。没想到“顾全大局”换来的是“得寸进尺”,日本错把中国的克制当软弱,又是建灯塔、又是登岛、又是“实际控制”……花样百出,强词夺理。   如今,日本更是接二连三搞出“购岛”闹剧。这边首相要“举全国之力强化对尖阁诸岛的警备”,那边外相又喊话让中国“冷静对待、顾全大局”。面对如此无理行径,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保持足够的耐心来跟这位不友好的邻居讲道理呢?   “话说三遍淡如水。”日本纵有千般花样,中国只需一定之规。看清楚: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已经公布,周边领海范围已经清晰。再有日本舰船贸然进入中国领海、再有日本人擅自登岛,此类行为将被视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人固然珍惜和平,但也不怕“贼惦记”。中国人固然与邻为善,但也深知“小小寰球,有几只苍蝇碰壁,嗡嗡叫”在所难免。日本要想清楚,在钓鱼岛问题上兴风作浪、肆意妄为,中国作为钓鱼岛的主人,必然奉陪,必须奉陪。   到今年,中日两国之间邦交正常了40年,距上世纪中日之战还不到100年。日本想必不会忘记,1945年战败之后“天皇的玉音放送”,这声音今天还在回响,警示世人——侵略者终将低下曾经趾高气昂的头。   现在,中日两国在钓鱼岛再次狭路相逢。离“亮剑”有多远?这个问题不取决于中国,而取决于日本。日本缺乏痛定思痛后的忏悔。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一味自以为是地“跳梁”下去,中国也只好奉陪。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老祖宗的教诲,已化作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和刚强。何况一衣带水,也没那么远。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无论是中国政府,中国军队,还是同仇敌忾的中国人民,都不可能有任何退让。中国幅员辽阔,却没有一寸土地、一片领海是多余的。东海上的风浪再大,中国人也要在风浪里打鱼唱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8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中国人民不是吓大的
sungennian 2012-9-7 20:59
1. 日美 “ 夺岛 ” 军演是瞎壮胆  东亚一有风吹草动,一个魅影总是不请自来。因钓鱼岛争端,中日正陷入僵局之时,美国来了,带着武器来的。   8 月 21 日 ,美国海军陆战队与日本自卫队,开始了为期 37 天的岛屿作战演习。日本《产经新闻》引述日本防卫省官员话说, “ 演习就是假设中国军队入侵钓鱼岛,美日如何联合夺回。 ”  或许美国会说,我来是为了平衡局势,以确保东亚和平,保护盟友利益。但是, “ 火上浇油 ” 浇不出东亚和平。真正的和平,靠的是互信、互惠,靠的是规则、道义。俩邻居正拌嘴,你给其中一人递把枪,并告诉他如何使用,这不是劝和的姿态。 当然,美国的这个盟友最近比较 “ 焦虑 ” ,似乎有必要安慰一下。但为盟友利益考虑,就得考虑全面和长远,也要为自个儿多留后路。日本没法把美国国土搬到身边,它的对岸始终是中国。而这个中国还是美国要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更是美日两国的重要经济伙伴。盟友来了,壮壮胆,放几句狠话,简单得很。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不是建设性的态度。 2. 美日联手 “ 示威 ” ,目的不言自明。  邻国发生纠纷、摩擦,古今难免。即便夫妻、兄弟、父子也多少会有分歧。一个正义、有道德的旁观者,应是劝解促和,避免矛盾升级,而不是玩弄牵制平衡权术。  为玩弄霸权,个别国家不惜牺牲地区和平,极尽挑拨之能事。或煽风点火制造紧张,或直接干预挑起战争,以图削弱冲突双方实力,让冲突一方或双方依附于己,瓦解那些挑战自己强权地位的意志和实力,从而获取对某一地区的优势统治地位。这种景象,在西亚、北非有,在东亚也有。  处理与邻国关系,中国历来 “ 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 ,主张 “ 安邻、富邻、睦邻 ” ,把发展同邻国关系放在重要地位。与邻国处好了,自己发展和安全才有坚实基础。对所有国家,道理一样。 国家间存在矛盾很正常,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中日之间的问题和矛盾,远没到绝交或战争的程度。一时解决不了,理智的做法是先放一放,坐下来谈。双方都应审慎,力避让事态扩大和复杂的言行,先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3. 中国人民不是吓大的  我们奉劝一些人,不要幻想拉虎皮当大旗。企图拉盟友壮威获得对华优势,在分歧和矛盾中捞好处,这种心态小心被人利用,最终反而吃亏。  我们也奉劝另一些人,时代不同了,该换一换脑筋了。指望通过 “ 火上浇油 ” 来 “ 火中取栗 ” ,既不光彩,也不道德,有损国家形象。作为大国,推动世界和地区和平,推动人类进步,消除贫困落后,为实现共同安全多努力,才能真正赢得世界尊重。  当然,中国从来不怕事。如果有人希望通过武力示强,让中国知难而退,那就大错特错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都没被飞机大炮或原子弹吓倒,何况今天的中国国力已远非昔日可比。  中国人民珍惜和平,但我们更有打退任何挑衅的坚定决心,谁也别想通过武力威胁或耍花招阴谋,从中国人民手中抢走一寸土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海域监管向远海覆盖(转)
zxj368 2012-9-5 12:43
作者:潘笑天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9月03日 第04 版)   新华社记者 万后德摄   中国海域动态监管正逐渐实现从近海向远海的覆盖。   国家海洋局日前透露,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卫星遥感影像,被纳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这是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对我国近岸海域实现业务化定期监测后的又一重大进步。   监测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是一张中国海域管理的“蓝色天网”。该系统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视监测等多种手段,实施对我国近岸及其海域开发活动的立体、动态监视监测,及时为各级政府、海洋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如今,这张网能看得更远、辨得更清。包括黄岩岛、钓鱼岛及西沙群岛全部岛屿附近海域的首批卫星遥感影像,已全部完成处理并入库,该批影像分辨率为0.5米,覆盖面积总计500余平方公里。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我国海洋管理领域节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与行政管理结合最紧密的业务系统。   “现在,远海海域的水温环境变化、海洋水色变化、洋面变化、风场、浪高等已可通过这套系统观测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唐丹玲告诉本报记者。   据介绍,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自2006年起开始建设,到2009年实现业务化运行。去年以来,“资源一号”02C、“资源三号”等多颗国产测绘、资源卫星发射升空,填补了中国国内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空白,海域动态监测范围更广、精度更高。   海域使用状况一目了然   专家透露,由于卫星数量不足等原因,此前我国海域监视监测手段相对落后,对海域空间资源开展监控常受到制约。近年来,我国为了不断提高海域使用管理能力与水平,花大力气提升技术水平,编织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全国海岸线、滩涂、海湾等海域资源和海域使用状况“一张图”。准确的用海信息,为海域使用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海域使用执法监察提供技术服务。   唐丹玲表示,监测范围覆盖到远海地区,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比如,可及时发现海上溢油等现象对海洋生态的影响,为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保护海洋环境提供对策。此外,通过这双“远望眼”,人们可敏锐地捕捉台风、海啸、厄尔尼诺现象等在远海区域生成的“苗头”和发展趋势,通过实时监测,为近海地区防御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更及时和有效的预警。   “我国发射的遥感卫星已能覆盖远海海域,将这些卫星遥感影像纳入监测系统,对我国远海的战略国防也具有重要意义。”唐丹玲说。   海域监测尚待进一步完善   国家海洋局日前表示,下一步,国家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将不断加强对远海海域的遥感监测。   “横向比较,我国卫星的观测参数、数据解析度、数据传输分发等都有较大差距。”唐丹玲表示,我国海域监测尚待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现场监视等手段的不足和限制,我国将在沿海各地海域实施无人机遥感监测,以增强监测的机动性、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
个人分类: 郑娜文章|2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黄金大米试验”疑云调查,中方称对论文不知情
蒋高明 2012-9-5 12:27
“黄金大米试验”疑云调查:中方称对论文不知情 颜珂王君平吴成良陈小燕 2012年09月05日08:07 来源: 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8月31日,有网文称,美国一专业网站刊登的论文透露,美国塔夫茨大学一科研机构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人体试验,该网文随即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记者了解到,8月1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论文。    新闻背景   8月31日,有网文称,美国一专业网站刊登的论文透露,美国塔夫茨大学一科研机构2008年在湖南省一所小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黄金大米)人体试验,该网文随即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   记者了解到,8月1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论文。   论文称,为了比较儿童摄入“黄金大米”、菠菜和β-胡萝卜素油胶囊对补充维生素A有何不同,美国塔夫茨大学、湖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浙江医学科学院等工作机构的研究人员2008年共同在湖南省的一所小学进行试验,针对的是6到8岁的健康的在校小学生。   论文同时称,研究所用材料——黄金大米和菠菜都是在美国生产、处理和蒸煮,然后冷藏运至中国实验所在地加热后供小学生食用。   论文称,所有的作者均审查了原稿。   该论文共有7名作者。据记者了解,论文第一作者唐广文(音)为美国塔夫茨大学研究员,论文第二作者胡余明为中国湖南省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第三作者荫士安为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第四作者王茵为浙江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其他3位作者为杰拉德·戴罗尔、米切尔·格鲁萨克、罗伯特·罗素。另据了解,所谓“黄金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因呈黄色而得名。   疑问一:中方作者是否知晓论文内容?   【调查】中方作者称对黄金大米数据不知情或对论文不知情   9月3日下午,在湖南省疾控中心的办公大楼,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见到了胡余明,他是论文的第二作者。胡余明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很不好,因为论文署名一事,他几乎在一夜间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到现在还是一头雾水。”胡余明无奈地说。   他对记者表示,对于该篇论文,他不知情,之前既没有听说与该篇论文相关的任何信息,也没有看过论文的内容,更不知道为何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论文的作者之中。   胡余明说,论文中的试验与自己参与过的实验(即在湖南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做的实验)完全不相符,“我们所参与的实验是国家课题,课题结束后,所有资料都上交给了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对于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唐广文,胡余明表示,2008年的时候根本不认识,后来见过面,但与论文无关。   第三作者荫士安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他9月4日给记者的声明称,“(我)对美方论文中涉及菠菜和β-胡萝卜素的实验知情,对黄金大米数据不知情;我们的项目(即在湖南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做的实验)在于植物性食物(如菠菜)中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的效率。”   第四作者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保健食品研究所研究员王茵,9月4日上午和下午,记者两次在办公室采访到她,她直接告诉记者,“我对论文不知情。”   疑问二:湖南是否进行过转基因大米试验?   【调查】湖南省农业厅称,2008年以来,湖南省从未进行过任何转基因大米试验   根据该论文提到的内容,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农业部门。湖南省农业厅转基因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08年以来,湖南省从未进行过任何转基因大米试验。   湖南省疾控中心、衡南县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以及参与“维生素A在人体内转化效率”实验的胡余明均向记者表示,从美方论文描述的时间、参与人数与内容来看,2008年在湖南省开展的相关实验,只有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实施的这一个,别无其他。   9月1日,湖南省衡阳市政府发表一份声明称,通过调查,在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进行的实验不是转基因试验,而是“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且所有食品均在当地采购。   疑问三:在湖南小学做的是什么实验?   【调查】课题负责人与实验小学表示,是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不是转基因试验 为核实衡阳市政府发表的声明内容,9月2日上午,记者赶到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采访参与过2008年江口中心小学课题研究的有关人员。   衡南县疾控中心副主任伍剑桥是参与者之一。他告诉记者,该课题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于2008年委托湖南省疾控中心承担的《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的工作,系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课题编号为NO.30571574)。   荫士安在声明中说,他本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课题负责人,该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目的是获得我国儿童膳食中胡萝卜素在体内有多少能够转化成维生素A的效率,最终获得结果将作为估计我国儿童维生素A需要量、制定膳食维生素A推荐摄入量的重要基础数据。   疑问四:实验所需食材来自哪里?   【调查】实验方称食材均在当地采购,负责烹饪的厨师称未见过黄颜色大米   湖南省疾控中心的胡余明是该课题湖南方面的负责人。他说,参加实验的学生被分成三组,统一安排在学校食堂进早餐和中餐,早餐为米粉,中餐则是一荤一素一汤。   胡余明告诉记者,除了蔬菜,学生们吃的内容完全相同。而这项课题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让学生们食用胡萝卜素含量不同的蔬菜,来测量维生素A在学生体内的吸收情况。   伍剑桥说,课题所用食材来自两个渠道:米、油、调味品由衡南县疾控中心在衡阳市步步高超市采购;肉类、禽、蛋等生鲜食品由学校在江口镇采购。他给记者看了当时的超市采购发票。   参与大米采购的伍剑桥和校方几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记得很清楚,给学生们吃的大米是湖南省金健米业的“桃花香米”,不是“黄金大米”。   厨师及厨房工人均由学校负责聘请,厨房工作人员伍秋英告诉记者,当时做饭用的米是“桃花香米”,根本没有见过黄颜色的大米。   江口中心小学老师陈莉兰的小孩当时读三年级,因为不符合年龄要求,没有参加实验,但她还是让小孩跟她一块在学校食堂就餐,吃的饭菜跟学生们一样。   时任中心小学校长的贺仲秋告诉记者,因为中午就餐方便,学校老师都主动将子女带到课题组一同就餐,“几乎所有老师都让小孩跟参加实验的学生们一起吃饭”。   疑问五:家长学生对实验是否知情?   【调查】超过100名学生参与实验,家长均签署了课题研究知情同意书   因课题对参与实验的儿童有年龄要求(6—8岁),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选择全部由二年级学生参与。贺仲秋告诉记者,实验开始前,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开了第一次家长会,大约有180多名家长参加,会上给每位家长发了一份课题组提供的知情书,由家长自主选择。   在学校组织的第二次家长会上,学校收到了100多份由家长签名的知情同意书。贺仲秋说,有些家长不愿意孩子参加,就没有在知情书上签字。   在江口镇工作的肖先生,就是当时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之一。他清楚地记得,会上确实收到了一份介绍课题相关内容的知情通知书,他也在通知书上签了字。   贺仲秋说,学校先后举行过4次家长会,通报相关情况。据多位参与课题的相关人员回忆,在课题进行过程中,有少数学生因各种原因自由退出,课题结束时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为79人。   疑问六:中方课题是否美方主导? 【调查】课题经费来自国内,在实验室分析技术上得到美国塔夫茨大学的支持   根据9月1日衡阳市政府提供的情况说明介绍,“在衡南县江口中心小学进行的此项实验,未与美国及境外的任何机构发生直接关系。”那么,该实验有哪些机构参与?有没有境外机构参与?   伍剑桥介绍,该课题全程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专家进行指导,课题实施方案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制定,湖南省疾控中心与衡南县疾控中心负责课题的实施。在湖南省疾控中心出具的该项课题协议书上,记者看到,协议书的委托方和受托方分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伍剑桥还告诉记者,课题所需经费均由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拨付,并非来自国外科研机构。衡南县疾控中心出具的一份银行转账单显示,付款人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荫士安在声明中说,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课题承担单位,项目实施是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湖南省疾病预防中心合作进行,在实验室分析技术上得到了美国塔夫茨大学的支持。   连日来,记者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联系,得到的回应是“仍在调查”。   追问:   ●论文中说,所有作者均审查了原稿,但论文第二、第三、第四作者表示对论文中黄金大米试验及数据均不知情。是第一作者唐广文在造假?还是中方研究人员在说谎?   ●论文中称,黄金大米和菠菜是在美国生产、处理和蒸煮,然后冷藏运至中国实验所在地,但记者调查显示实验食材来自湖南当地。究竟谁在说谎?   颜珂 王君平 吴成良 陈小燕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ZZ:因极度可笑而被废止的第二批简化字
热度 1 tritiger 2012-9-4 08:5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6ea6610100a5wz.html 1977年12月20日,第二批简化字(共853个)公布,立即遭到了各方面的批评。经历此事的网友回忆说:1977年12月20日,第二批简化字 (共853个)公布。那时我正上小学,有一天写黑板报,标题大字有“永攀高峰”四字,因为“攀”字笔画太多,写成黑体笔画全粘在一起,于是我便写成刚公布 的简化字“”,没想到刚写好,就招来正好路过的老校长的臭骂:“你写那是什么字?是汉字吗?”后来我才知道,“二简”公布后遭到了方方面面的批评,批评最 尖锐的是将“展”简化为尸字里有一横,人们说是“暴尸于市”…… 1978年4月,教育部发通知教材停止使用“二简”;7月,《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停止使用“二简”。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宣布废止第二批简化字,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想来,古人看到今天我们写的简化字,大概也会像老校长一样反应吧。第一批简化字不也有顺口溜么:“厂(廠)房全空,开关(開關)无门,亲(親)人不见,爱 (愛)不存心”,就是批评某些简化字不合字理。今天,有几个中国人还能读懂竖排古书,能够读懂华夏经纶,能够继承清以前在东方世界处于宗主地位的华夏传统 文化?本科生乃至研究生中,连自己家家谱也看不明白的大有人在。 不重视自己民族传统的的,就得不到世界的尊重。
个人分类: ZZ|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饶毅刘国松: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术批评
pikeliu 2012-8-28 23:26
作者:饶毅 刘国松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7-2 10:24:03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饶毅刘国松: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术批评 国内学术界有一个现象,就是公开的学术批评较少,私下的个人攻讦较多,缺乏对于学术观点公开的、客观的批评,而过多地在背后私下议论,甚至是进行人身攻击 当前国内学术界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未形成良性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常规。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很多曾被认为是真理的立论,在后来被证明是存在不足、甚至是谬误的。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推翻和限定,就是典型的例子。常规的科学研究,更需要一个健康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氛围,因为它对趋近真理至关重要。学术争论应包含对学术立论的批评和提出人的辩驳,这两方面都应是理性的、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者应纯粹地对学术立论、实验数据本身进行严苛的评论,而不是对被批评者的人身攻击;被批评者应认识到,严厉的批评是在帮助他发现真理、避免错误,并应认识到对方的批评是对自己的最大帮助。 不同文化和习俗背景中,学术争论方式有所不同。在西方学术界,学术批评是常规,能够在学术上提出批评的朋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好朋友;而对个人人身的批评,特别是背后议论是少见的,学术批评如果带有个人情绪,则被认为不妥。国内学术界有一个现象,就是公开的学术批评较少、私下的个人攻讦较多,缺乏对于学术观点公开的、客观的批评,而过多地在背后私下议论,甚至是进行人身攻击。这对于中国学术界的整体发展和跻身世界一流都是非常有害的。 学术争论是推动全世界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在一个学术观点的提出、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观点讨论和作出结论等过程中,同事或者朋友都应该尽量从批评的角度多方探究,看能接受哪些部分、不能接受哪些部分、需要继续验证哪些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辨伪。对每一个新论点,都应该去批评,批评得越激烈,得到的反馈信息越多,就越有利于得到站得住脚的学术论点,甚至成为能够进入教科书的经典论点。 而目前中国的学术界,缺乏足够的学术批评。一些单位内部没有学术批评,同事间难以相互促进;学科内部,也缺少正常的批评;在学术会议中,年轻的往往奉承年资高的,地位低的奉承地位高的。这样的专业会议就不能起到良性刺激的作用,没有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功能。在全球化的学术背景下,当这些研究工作形成论文送审国际期刊之时,往往会面对来自国际同行的严格审查,甚至被拒稿——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国内同行间的学术争论中尽早发现并解决,中国学术界的稿件在国际主流期刊上的接收率将大大提高,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整体学术地位。 当前国内学术界似乎存在一种不良风气,过分注重个人学术地位的建立,而轻视学术进步所需要的内涵。因此,对别人的学术不是善意批评,而是妒忌、贬低。多半不直接和公开批评学术,而经常背后议论个人,而且经常延伸到与学术无关的个人意气。甚至,一些人是首先看自己和对方的个人关系,才决定在背后是批评还是赞扬对方,而不是以学术内容为标准。 中国文化中,对于私下谈话隐私的尊重程度较低,这样私下的议论和攻讦往往会传入被议论者的耳中,从而毁掉同行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甚至引发敌对情绪,从而损害优势互补的、长期的科学合作。现在的科学研究多是复杂型问题,需要多个实验室的紧密协作才能完成。这样,私下的议论和攻讦必然对中国科学的集体发展产生极大危害。 学术界带头营造正常的批评环境和文化,杜绝人身攻击,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科研水平,也是对中国社会人文环境整体提升的贡献。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 更多阅读 访王宁黄安年董琨:让学术批评回归健康理性 光明日报:教育者要有面对学术批评的风度 段伟文:从媒介化学术打假到制度化学术批评 教授骂人引反思:学术之外的因素影响学术批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2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疑患抑郁症去世
胡业生 2012-8-23 22:24
2012年08月23日 06:28 来源: 财经中国 字号: T | T 342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12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 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刚刚朱铁志先生短信告知:我的好友、著名杂文家、《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先生,因罹患抑郁症,于今天下午2时(8月22日)不幸去世!在 杭州 ,我们曾一起举杯畅饮;在长春,我们曾一起畅谈杂文,我在《人民日报》副刊所刊发的随笔杂文,大多经过徐怀谦先生编辑……无比沉痛! 该消息得到业内人士证实 资深媒体人,香港卫视执行台长,前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杨锦麟微博遗憾表示,太年轻了!也才四十多岁!可惜! 中青报曹林:震惊,流泪。2004年,与先生在查干湖畔一起开过会。 武汉媒体人、时评作者杨于泽杨于泽:转发凡布衣徐迅雷微博:只有人间,才有抑郁!我的同姓人、三百年前是一家的徐怀谦先生,天堂里一定没有抑郁症!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宋家宏: 徐怀谦先生是个充满爱心的人,到过云南昭通,关注过昭通作家,对那里的贫穷深怀同情。我与他有交往,悼念! 作家徐坤:徐怀谦先生走好!今年春天的时候与先生一起在某著名文学杂志当评委,他发言中思维敏健,固持内心,是唯一一个表示不投大BOSS票的人。唉!可惜,可惜啊!叹人间… 以上消息来源新浪微博,小编查询《人民网》暂未有相关新闻出来。 徐怀谦 男,1968年生人,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在首钢锻炼一年,分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99年去河南虞城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离开过报社两年。后获中国社科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主编。 有人说,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愚乐的时代,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可是,我们不能把什么过错都推给时代。一个人左右不了时代,却可以左右自己的脸——它可以不漂亮,却不可以没内容;它可以很丑,却不可以没有个性。——徐怀谦《酷的脸》
2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一主编抑郁自杀
daladala 2012-8-23 12:13
8月22日,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发布消息称《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主编徐怀谦因罹患抑郁症,已于22日下午2时跳楼自杀。 该消息随后得到包括香港卫视执行台长杨锦麟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证实。 但人民网暂时未发布相关信息。 http://www.mitbbs.com/news_wenzhang/Headline/31545955.html 徐怀谦 男,1968年生人,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分配在首钢锻炼一年,分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99年去河南虞城县挂职县委副书记离开过报社两年。后获中国社科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主编。 有人说,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一个物质的时代,一个愚乐的时代,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可是,我们不能把什么过错都推给时代。一个人左右不了时代,却可以左右自己的脸——它可以不漂亮,却不可以没内容;它可以很丑,却不可以没有个性。——徐怀谦《酷的脸》 个人作品   不容然后见君子   “战国四公子”得失谈   排队割阴茎的另一面   盛世下的沉思   张居正三题   “水至清则无鱼”别解   习惯腐败   言官如狗   仿《道德经》五百言   谋略催人老   推诿有术   又见皇帝穿新衣   缘何要为“文革”讳   我们以什么姿态走进历史?   侠义情怀不是梦   成功从梦想开始   杂文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杂文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媚俗的年代缺乏思想   那个勤勉的清洁工走了——悼林公   宿儒本色季羡林   高压下的独唱   “特权只属于少数人”   论狂狷   论狭隘   文字与生命   阅读:时尚与经典   存在:虚无抑或不朽?   猛虎与蔷薇——读余光中散文   壮哉三宣堂   浮梁县衙怀古    梦非梦   百字杂文两则   潜规则三问   染缸啊染缸   十大感动后的悲怆   且慢“率先现代化”   中国人的“吉尼斯情结”   以死作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美   农民心理承受力考察报告   让穷人……   跟在谁的屁股后?   把世俗的还给世俗   “从娃娃抓起”与“从大人做起”   T恤、牛仔裤与江山   差距何止在“十大陋习”   吃饭与道德   从开发区与饭馆说开去   靠X不吃X   谁逼商黑?   “仇富”与“笑贫”之我见   看海外中国人的两种形象   你有安全感吗?   旅游为了什么?   谁持钞票当空舞   教育者应怎样被教育?   这样的“素质教育”,不要也罢   诚信协议有多大诚信   只有关注是不够的   “真空反腐”的误区   还有哪些廉政花样   听上去很美   靠不住的眼睛   吁请中纪委设立驻外办事机构的建议书   李纪周忏悔录批判   狱中对   官场十大游戏规则须知   测试官员的冷漠指数   Y官三部曲   清官如怪物?   莫使英雄泪满襟   孙志刚案到底说明了什么?   警察职业病的背后   脱星的悲剧   从戏说到正经   娱记娱记奈若何   叫我如何能快乐   相声能不能不骂人?   欣闻人体彩绘遭遇红灯   繁荣的文化泡沫   第三只眼看奥运   隔岸观总统后院起火   阿内特的不幸与大幸   向“铁娘子”致敬    读史札记   碎思录   《生命深处的文字》后记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中医要有文化自信
热度 5 zhanghuatian 2012-8-23 11:51
这篇文章还是很靠谱的,其实为中医说话捍卫的不是中医。从公民的角度讲捍卫的是思想上的自由,从中国人的角度讲捍卫的是传统和文化。这一点中医黑们怎么就是想不明白呢? 中医要有文化自信 2012年08月23日 07:14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   ●对中医来说,最重要的是“传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认可   从7月开始,澳大利亚本地的中医师均由全国统一注册 管理 。这意味着中医师在澳洲终于获得合法的行医身份,彻底告别“黑户时代”。这是中医首次在发达国家获得正式承认及注册。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医在海外长期受到主流医学的排斥,再加上舆论对中医持有成见,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法律认可与保护,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中医能够在发达国家获得法律认可,关键是中医的功效得到患者认可。 数据 显示,全澳中医及针灸诊所每年服务约280万人次,其中80%的患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主流社会群体,全行业年营业额达上亿 澳元 。在世界范围内,目前中医药在162个国家或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全球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有统计显示,现在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师70%是“洋中医”;中医服务的患者70%是外国人。   不能否认,西方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还是占多数,持完全否定态度的也不鲜见。中医药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面对异质文化,适当做些灵活变通是必要的。但如果为了获得西方的认可,用西医的标准改造中医,削足适履,让中医中药不姓“中”,这是万万不行的。失去了文化的土壤,丢掉传统的特色,中医药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因此,中医药绝不能“去中国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对于中医,西方人有偏见是正常的。让人不解的是,总有人对中医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西医是科学,中医是非科学,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进展和起步,都不愿看到,甚至矢口否认。否定或者反对中医的人,其实是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总是认为外国的月亮圆,中医肯定不如西医。   对中医的不自信,与我们落后挨打的近代史有关。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部分知识界精英没有了自信,无形中将中医文化边缘化了。正如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所说:“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中,很容易加进许多非理智的情感因素,不是‘东倒’便是‘西歪’,难于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恰当的安身立命之处。”总体而言,这一百多年的中医衰败历史,让人们对中医文化产生了“不科学”的偏见,甚至误解。   对中医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认可。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 中国建筑 师王澍说:“越有自信的地方越是不需要地标的,因为他就 生活 在那里。” 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破除文化自卑。如果中医工作者都不相信中医,遇到疾病不敢用中药,或是治病毫无主见,用药毫无依据,那么还有谁相信中医,中医还有什么希望?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只有坚持 “传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医的真实疗效,才能获得公众对中医的信任。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中医很难真正走向世界。
464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蔡永伟:《人民日报》抨击日美军演是“废牌”
whyhoo 2012-8-22 09:12
日本与美国昨天起展开37天岛屿防卫演练。《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说,日美明知演习是一张“废牌”,却打得热火朝天,想必两国都心知肚明这究竟是在激怒中国的战术小聪明,还是战略上的不自信。 蔡永伟 北京特派员 chuaew@sph.com.sg   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争议升温之际,日本与美国昨天起展开37天岛屿防卫演练,中国官方媒体发表评论抨击这是张“废牌”,并指中国有能力应对这样的外部“麻烦”。   这次的联合演习是日本陆上自卫队和美军海军陆战队首次将岛屿做为军演场地,地点在美军专属军区关岛及天宁岛一带。虽然日本防卫当局表明演习“不以任何特定国家为假想敌”,但有官员透露,演练是“以中国军进攻钓鱼岛所展开的夺回战术为剧本”。   对此,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天刊登署名“钟声”(中国之声)的评论文章说,日美明知演习是一张“废牌”,却打得热火朝天,想必两国都心知肚明这究竟是在激怒中国的战术小聪明,还是战略上的不自信。   《人民日报》一般借署名谐音暗示信息来源的层级,“钟声”可以被解读为“中国的声音”,代表官方立场。   昨天这篇题为“大国崛起新路的信心与定力”的文章写道,日本极力将钓鱼岛主权问题同《日美安保条约》挂钩,试图借外部力量向中国施压,而美国煞有介事地模糊在中日领土争端问题上的立场之际,不时给日本递送一些“关心”信号。   文章直言:“这实在是低估了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 《人民日报海外版》昨天也在封面刊登特约评论员、资深外交官吴建民有关钓鱼岛的评论。他说,随着中国崛起,在国际上遇到的各种“麻烦”也在增加,尤其是在钓鱼岛及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面临的挑战除了日益尖锐,也更加紧迫。   不过,他指出,中国有能力应对各种挑衅,包括“一些小国挟美自重”,试图利用钓鱼岛问题激怒中国的事件。   至于如何应对这些“麻烦”,他认为解决方案得考虑大环境的变化。   “我们日渐有了底气,也有了更多的手段、更新的思路。过去能够解决的麻烦,现在一样能解决;过去有些无力解决或者无暇解决的难题,现在则日渐具备了解决的实力。”   他最后指出,中国爱好和平,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但也绝对不怕挑衅——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香港保钓人士日前登上钓鱼岛宣示主权后,中国官方连日来透过《人民日报》旗下报章《环球时报》发表社评,警告日本不得动用自卫队对付保钓人士,而无论日本如何反应,中国都会同等对抗。   如今,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也对钓鱼岛局势发表评论,说明了中国领导层对这个主权纷争的表态及其关注正在升级,预料中日双方还会继续为此针锋相对。   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警察厅警备局长西村泰彦在与日本联合执政的国民新党对话时就说,如果中国保钓人士再度登上钓鱼岛,日本当局一定会起诉他们。   他说,这次保钓人士没妨碍公务和损坏器物,因此只是将他们遣送回国,若有下次,肯定会以不同方式处理。   另一方面,原定昨天抵达香港的保钓船“启丰二号”由于船上探测器被日本军舰撞击时损坏,得减速行驶,因此预计今天下午才能抵达尖沙嘴。香港特首梁振英并未表态他是否会去迎接保钓船返港。 针对保钓人士称将再次出海到钓鱼岛,政府是否会再次拦截,梁振英回应说,港府将根据法例办事。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822_001.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2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疯狂的奥数,疯狂的美
热度 1 sheep021 2012-8-21 12:38
奥数本无罪,升学把人累。 若无功利心,奥数也很美。 人民日报:疯狂奥数为何屡禁不止 人日也会说假话,明明是人疯了,哪里是奥数疯了 。疯了也好,上帝欲让谁灭亡,必先让其疯狂。但愿奥数能因疯而死,暴病而亡。 形势逼人,终于憋不住了,今年暑假也开始让孩子学“奥数”去了。俺的感觉,所谓奥数,就是让小学生去做初中、甚至高中的数学题,小学三年级的奥数题已经有等差、等比数列了,这不是高中的数学题吗?当然了,解题思路并不一样,更注重推理能力、观察能力。 另外,还有很多题,用俺的老眼光去看,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列两个方程才能做出来,但孩子们应是直接“推理”出答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未知数、方程。或者画个思维图,三下五去二就把答案找出来了, 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其实,如果不考虑功利,心平气和地做几道奥数题,丰富一下思维,也是非常有趣的。 鸡蛋黄本来是非常有营养的,可惜生不逢时,目前人普遍营养过剩,结果鸡蛋黄竟然成罪魁祸首,常受诟病。 还有海外移民,本来是件好事,结果,中国人一窝蜂,吓得很多国家都恨不得关闭移民受理。 哎,人多没好汤,猪多没好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4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美日今起举行军演演练夺回钓鱼岛,中国面临“成长的烦恼”
JYH64J98Y99H 2012-8-21 11:18
美日今起将举行联合军演演练夺回钓鱼岛2012年08月21日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8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今天(8月21日)开始到9月26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根据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提议,日本陆上自卫队将同驻日美军举行联合军演。演习区域包 括从冲绳至北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关岛和天宁岛均在军演锁定范围之内。   说到岛屿,就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眼下尚未缓和的钓鱼岛局势。尽管钓鱼岛和关岛,一个是第一岛链的门户,一个是第二岛链的中心,但是相似的两栖作战环境,还是让人们不禁浮想联翩:敏感时 间点上的美日特殊军演,是机缘巧合还是试探挑衅?今天开始的军演又涉及哪些内容?   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刘军国:就目前所得到的消息来看,现在还没有任何已经开始的消息。日本自卫队将派遣位于那霸市西部方面队第15旅和位于长崎县佐世保市的普通科连队等40人参加。虽然防 卫省公开称这此演习并不以特定国家作为假想敌,但 日本防卫省官员透露,事实上这次演练是假想钓鱼岛受到中国军队侵攻时,日军如何夺岛的情况。 军演内容主要包括将从关岛、提尼安岛的海域,利 用登陆舰、直升机、船舶等从海空登陆,袭击敌方部队,救援非战斗人员等。   到目前为止,日本《产经新闻》从18日就开始放出这个消息,但是没有进一步的跟进。现在日本媒体大部分都跟进从19日开始在大分市举行的日美联合军演,以及即将从今天开始在静冈县御殿场举 行的日本自卫队的军火演习。   此前有报道说,演习是在中国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前就提议的。日本防卫省曾经表态说,这次美日联合军演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国家,但是,毕竟是敏感时间的特殊军演。这里面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 ? 之前日美曾多次实施联合军演,不过这次的岛屿作战科目还是第一次演练。它到底有没有针对性呢?怎么理解在敏感的时间点上,日美这次长达37天的特殊军演?中国之声军事评论员梁永春发表他 的看法。   梁永春:美国和日本当然会声称这个演习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而且他们故意把演习地点选在了相对比较远离东亚的关岛地区。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中国和日本刚刚围绕钓鱼岛问题爆发了冲突,美 国就和日本举行以夺占岛屿为主题的联合军演,这唱的是一出什么样的戏。    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立场正在从战略模糊逐步的转向战略清晰。 以前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既不明确支持日本,也不明确支持中国,而近两年来在日本反复要求之下,美国多次表示要把钓鱼岛纳入美 日安保条约的适用范畴。最近日本和几个邻国都有岛屿主权的争夺,美国这个时候和日本搞以夺占岛屿为主题的联合军演,客观上在这些争端当中给日本撑了腰。另一方面看,美国给日本的支持又是有 限度的,因为在日本几个邻国当中,韩国也是美国的盟国, 俄罗斯和中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美国绝不会为了日本的利益卷入和这些国家的军事冲突。 所以美国一边和日本搞联合军演,一边又在反复 提醒日本, 必须以和平方式解决岛屿争端。   今天这场演习应该说是个影子,美国是要通过这种形式积极的介入东亚局势,对中国形成一定的制约。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既要警惕它但是也不用怕它。   这次军演是由美国提议,日本附和。在这些日美的同盟合作中,两国各自希望从中达到怎样的目的?   梁永春:现在日本和几个邻国的关系都不好,特别和中国围绕钓鱼岛问题发生了冲突,它当然希望美国以更鲜明的姿态站在它这边。美国通过这样一场联合军演,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日本的要求。 但 是美国的支持可不是无偿的,美国正在利用中日钓鱼岛争端,加强对日本的军事控制,加强对东亚地区的军事渗透,而且它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巩固自己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   前几年的时候,日本国内还有很强烈的呼声,要求驻日美军尽力撤离,现在日本还有哪个政治家敢提这样的主张呢?现在近两年来,美国的F-22战斗机包括全球鹰侦察机等等,越来越多的部署到日 本,这不仅对东亚其他国家构成了安全威胁,而且也死死的掐住了日本的要害。现在日本的军事力量看上去在不断壮大,但实际上它的指挥系统、情报系统包括尖端的武器装备,现在都被美国人控制的 越来越紧。    对于日本人来说,他现在眼里只有一个钓鱼岛,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美国就是利用日本在岛屿领土问题上的贪婪让它有求于自己,从而更严密的控制日本,树立自己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权。 这是更值得我们警惕的。 相关评论: 吴建民:中国面临“成长的烦恼”,有些国家希望把中国激怒,妄图搅乱中国的发展路径 回顾我国近十年历程,有两个鲜明特点。 这十年,第一个特点是,中国大发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01年为1.15万亿美元,2011年增至7.2万亿美元,十年增长近6倍。如此速度,世界刮目。 中国大发展,绝非孤立现象。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一大批新兴大国崛起。尽管有的国家增速没中国这么快,但进步同样巨大。如印度2001年GDP为4775亿美元,2011年增长至1.6万亿美元。巴西、南非、 俄罗斯、土耳其等,同样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大潮,为中国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十年,第二个特点是,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在国际上遇到的各种麻烦也在增多。如何看待和应对这些麻烦? 首先,必须看到,这些麻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产物。中国大发展,使得国际力量对比,特别是本地区力量对比发生急剧变化。1968年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一位置上稳坐了42年。但是,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我在与日本人士的接触中,深感这一变化对他们的冲击是巨大的。 变化会带来不安、焦虑乃至恐惧,这是人之常情。 美国“重返亚洲”,提出2020年前将60%的海军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地区,推行所谓“再平衡”政策。 显然,这与中国的崛起不是毫无关联。 国家和人一样,倒退、停滞会有问题,前进也会有问题。从本质上看,中国面临的各种麻烦是由前进带来的,是“成长的烦恼”。 此外,还要看到,中国面临的麻烦与时代变化密切相关。时代变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了,但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仍用冷战思维来看待中国发展。 如何应对这些麻烦?处理任何问题,必须考虑大环境的变化。小平同志给我们做了榜样。1984年,小平同志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 :“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 话不长,却极为深刻。 新情况,是指时代变了,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问题,是指港澳回归、钓鱼岛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新办法,小平同志提出的是“一国两制”,“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证明小平同志的上述论断是何等英明 。“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也为中国营造了多年的和平发展环境。 而今,在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上,中国面临的挑战更加尖锐,也更加紧迫。在美国重返亚太、一些小国妄图挟美自重的背景下,有些国家希望把中国激怒,妄图搅乱中国的发展路径。面对各种外部“骚扰”,我们日渐有了底气,也有了更多的手段、更新的思路。过去能够解决的麻烦,现在一样能解决;过去有些无力解决或者无暇解决的难题,现在则日渐具备了解决的实力。 中国爱好和平,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但也绝对不怕挑衅——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中国一定能够妥善应对各种各样的麻烦,化解各种各样的难题。 (吴建民为外交家) 分析称日本撤换驻华大使显示对华趋于强硬 2012年08月21日 钱江晚报   日本撤换三位重要国家的大使有何意图?钓鱼岛局势会如何演变?对此,记者采访了本报特约评论员、新华社国际部高级记者江亚平和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院长陈言。   1.日本撤换驻中美韩大使,调整外交人士的意图是什么?   江亚平:最近几个月来,日本周遭海域因领土纠纷等问题风高浪急,与邻国的外交关系陷入困局,因此日本政府希望更换三位重要国家的大使,调整其外交战略部署,梳理一下目前因领土纠纷等问题而陷入混乱的外交体系。   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上争夺主权的决心让日本人心虚胆寒。特别是现任驻华大使丹羽今年4月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计划“购买”钓鱼岛一事“将会给日中两国关系带来重大影响”。此言一出,立即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批判,此后日本国内一直有要求撤换丹羽的呼声。   丹羽是日本首位民间外交家,并非外交系统出身,同时也是一位比较理智的外交家。 撤换丹羽,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对华关系趋于强硬的表现,这并非是未来中日外交关系发展的好兆头。 当然,西宫担任驻华公使期间对促进中日友好也曾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 现在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膨胀、中日关系持续走低的关键时刻,受命于危难之际的西宫能否有所作为,实在不容乐观。   陈言:丹羽宇一郎是在2010年6月来华上任的,到目前已有2年多了。日本驻各国大使一般只干两年。尤其是丹羽宇一郎是日本首次在驻华大使人选上启用的民间人士,要让一个非外交官干上三年四年是很难的。因此我认为 这次的驻华大使轮换是正常的轮换,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日本驻韩驻美大使也同样在轮换。 日本民主党已经执政了近3年,这个时候要对过去的外交政策做一个总结,所以这次派出了职业的外交官来从事这项活动。   2.为什么日本舆论对丹羽宇一郎在中国的外交成果评价不高?   陈言:我个人认为,成不成功要看他在中国具体做了哪些努力。丹羽大使来了中国以后,就实行了一项计划叫“走遍中国”,他带着日本的500强大企业到中国的各个地方访问,计划将中国的30多个省市都走遍,为中日经济上更进一步的交流做了非常具体的工作。此外,他还非常热心于中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等等。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他的这些工作在日本是没有人报道的。其实丹羽是非常懂商业懂经济的人,做了很多别的外交官做不到的事。可以提一个数字:去年中日双向贸易额是3400亿美元。而大日本3~4倍经济规模的美国在去年和中国的贸易额也仅仅只有4000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日经济发展还是能如此迅速,丹羽功不可没。   丹羽2010年6月到中国上任以后,9月份就遇到了中日撞船事件,中日关系一下变差了。他认为东京都知事炒作钓鱼岛问题的结果会给中日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实说了一句大实话,但是日本就认为丹羽胳膊肘往外拐,为中国说话,马上说要罢免他。   正是因为日本炒作钓鱼岛问题,所有媒体都在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消息,结果让很多日本民众对中国反感起来了,同时也让丹羽的外交努力变得困难。即便是丹羽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日本国内也不承认这一点,这也是丹羽走到这一步非常尴尬的一点。   新上任的外交官是西宫伸一,也是我非常熟悉的。但他能否让中日在经济层面,出现像丹羽时期这样的非常有活力的、能够看得见的具体的外交成果,我是非常怀疑的。   3.钓鱼岛局势会如何演变?   江亚平:日本近来对中国一再发出挑衅,又是“购岛”,又是登岛,又是岛屿“国有化”,小动作频繁,这里面既有国内政局不稳、经济低迷、对中国的发展嫉恨等因素,更有日本右翼势力活跃、反华情绪高涨和军国主义抬头的背景。可以预料, 只要日本当局不肯认真反思历史,认清右翼势力的危害,停止在钓鱼岛等问题上的无理要求,那么中日双方的大小摩擦可能会越来越频繁,中日关系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谷状态,对此中国人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陈言:日本走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死胡同。一切以反中国为评价你的唯一标准。你的舆论很反中国,一天到晚说中国坏话,你就是个民族英雄。其实这是很无知的民族主义。钓鱼岛问题这次激化,是因为东京都知事石原在炒作这个问题,而日本首相野田也多次说要动用军队,意思就是要打一场战争。8月15日两位内阁大臣亲自去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在日本国内不受任何批评,这些都给人一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印象,这也让日本外交进入了死胡同,无所谓外交了,只有硬碰硬的可能了。   4.中日之间会硬碰硬吗?   陈言:我希望不会。日本战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是因为它的周边有一个和平的环境,而同样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这么快的发展,很大原因也是因为没有战争。“ 不以武力来解决国际争端”是日本在1945年战败后对外的重要方针。尽管野田说了很多使用自卫队的话,但是日本这个国家是不会轻易使用军队的。中国也是个爱和平的国家,不像某些国家以四处侵略、实战来保持自己实力。    我认为中日之间要解决领土的方法就是搁置争论。中日想要在一天两天内解决领土问题是不可能的事。搁置争论是两国都能容忍的方法。我认为再给中日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中日就可能像德法一样。德法为领土问题打了几百年,二战的时候杀了那么多人。现在两国成了欧洲的重要伙伴,边界连军队都没有了。 我们再往后看20年的话,中日经济在一个水平、民间的交流更多的时候,我想双方的争议就会减少。我认为搁置争论是比较好的方法,应该回到这条路线上来。   本报记者 钟卉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35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深水区的成功探索
whyhoo 2012-8-21 11:01
在历史的演进中,许多时段看似静水深流,实则动人心魄。回顾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奋斗,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多的亮点在改革开放,最大的难点也在改革开放。 今天来看,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巨大跨越,还是法律体系的形成完善,抑或是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但10年前,要说经济总量在短短时间内跃居世界第二,要说能够构筑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要说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想象。 事非经过不知难。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发展阶段的概括,形象反映了过去1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从国内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迈入小康社会门槛,但许多深层矛盾逐步凸显,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此消彼长,中国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从国际看,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内问题与国外问题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尤其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考验着改革的决心,也检验着统筹兼顾的智慧。 10年间,身处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攻坚期,我们科学审视改革大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们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不仅向市场经济要效益,更向社会主义要公平。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堪称密集的改革举措,成为中国全面改革的鲜明注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10年间,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我们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改革呈现出顺势有为、逆势前行的独特力量。来势汹汹的非典疫情、百年一遇的汶川地震、波诡云谲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对各种风险考验,我们始终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各种难题。在抗击灾害中提升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迎战金融危机中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此起彼伏的新问题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抵达了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增强了社会主义的新优势。 “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回望过去10年,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如果没有大刀阔斧地昂然奋进,就不会有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中国共产党面貌新的历史性变化。以更多智慧、更大勇气和更强决心,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地增进13亿中国人民的福祉,更好地焕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原文见 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2/0821/c78779-18788173.html
个人分类: 政治|2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 肩负神圣使命 忠实履行职责
whyhoo 2012-8-14 09:26
经过全党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经过各选举单位的共同努力,2270名党的十八大代表已经全部选举产生了。他们将肩负全党8000多万名党员、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和重托,带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期盼,光荣地出席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我们对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选出符合中央要求、广大党员拥护的党代表,对于开好十八大至关重要。去年十月以来,各选举单位党组织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严格履行党章、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领导、坚持选好选优,圆满完成了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选举产生的十八大代表,政治素质好、议事能力强,结构合理、分布广泛,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为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一个代表一面旗。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党的重大问题要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是从全体党员中逐级遴选出的优秀分子,一言一行体现党的形象,备受社会关注。党的十八大代表要带头遵守和贯彻党章,按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行动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带头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赢得党员群众公认;带头创先争优,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好表率。 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党的十八大代表将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和决定党的重大问题,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八大是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与过去相比,这一届代表肩负的责任更重了,素质要求也更高了。每一位十八大代表都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参加党组织举办的学习培训,加强应知应会知识学习,提高履职尽责能力。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实情、听民声、问民计,把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反映到十八大上去。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参与十八大的各项议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忠实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建言献策,为确保大会圆满成功做出应有的贡献。闭会期间,代表们要时刻牢记使命,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密切联系党员群众,立足本职干实事、拼搏奉献创一流,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盛世迎盛会,党心聚民心。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一定能开成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为党和国家发展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8/14/content_2203458.htm
个人分类: 政治|1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评中医在澳获合法地位:科学争论不能沦为打嘴仗”
热度 1 rbhuang5907 2012-8-11 14:58
科学网新闻2012年08月11日星期六《每日全部资讯》刊登下文,本人加以评论。 作者:王鹏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2-8-10 10:33:52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评中医在澳获合法地位:科学争论不能沦为打嘴仗 《人民日报》8月2日报道,澳大利亚的中医师今年7月1日前完成了登记注册。中医在澳大利亚获得了合法地位,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报道称,全澳中医及针灸诊所每年服务约280万人次,80%的患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主流社会群体。另据报道,去年底开始,美国陆军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作为文职军官拥有年薪60万美元的薪酬。目前仅加利福尼亚州持有执照的中医针灸师就超过1.3万人。 【评: 正式纳入国家医疗体系,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不信的。 年薪60万美金,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不信的,比总统薪水还高。】 在西方国家,虽然医学界对针灸的疗效机理、经络学说的生理基础以致整个中医学的理论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但并不影响针灸术凭借良好的效果而遍地开花。然而,在针灸的故乡中国,包括针灸术在内的中医中药学却成为了现代医学甚至整个科学界质疑的对象。 【评:针灸的效果难道不值得质疑吗?曾记否,上个世纪70年代,针灸麻醉在中国大陆可是风靡一时,甚至都形成国际影响了,可如今,谁家医院还用针灸麻醉进行外科手术?是作者不长记性,还是嫩得还不知道那个时代的事情?作者别欺负我们没有到过美国,拿文中那些事例蒙人。】 由于中医学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并没有采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其结论多是代代相传的临床经验,带有模糊性、经验性的特点;而中医的理论体系,无论指导哲学、概念体系、考察层面还是理论内容,都与现代医学完全迥异,这样的“异端”学术体系自然而然会受到人们的质疑。 遗憾的是,几年来这场论辩并没有取得什么有益结论与共识。在论战中,无论质疑者或支持者其逻辑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比如,支持者虽然有从古至今的大量正面案例,但从现代科学普及至今,并没有系统的运用科学手段与规范进行研究,而这些案例由于并不规范,从现代科学的要求看,难以作为确凿的例证。质疑者同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缺少实验实证的研究过程,当然要引起怀疑。但怀疑并不等于否定,对于中医学这样的经验体系,在系统的生化实验之前,科学是不能断定某种中草药或某种疗法是无效的,只有在实证中才能否定之。而大量中医药疗效的案例,虽并不严谨,却因源于实践而具有可信度,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而不能全然无视之。 【评:中医的争论已经延续上百年了,靠这么一个小小的争论就能定乾坤?有争论的东西起码表示它还有未确定的地方。不确定的东西大力推行,并不是科学的做法。实际上,几十年来,中国政府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可收获的是什么?既然研究传统医学,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印度古代医学,埃及古代医学,西方传统医学,看看它们是否有效?说不准,它们更有效。 】 以辩证的观念看,对于中医学,以及更广泛的“缺少科学形式”的传统学术,我们一方面要对其“原始”“不科学”的形式作规范与否定;另一方面,也要对其包含的内在规律及合理内核作发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遗憾的是,争论中的任一方都没有采取实证的方式,最终让这场热闹的辩论沦为了“空对空”的打嘴仗。 【评:本文作者好生奇怪,网上争论的这些人是网民,在网上亮亮见解而已,手无寸金,哪有资源进行实证。作者干嘛不去要求中医药管理局做实证,拿出证据证明中医药的有效性。对于医药疗效来说,必须做无效推定,只有取得科学证据证明有效,才算有效,没有证据,只能做无效推定。而 对于毒副作用,必须做有害推定,作者为什么不要求中医药管理局把一些中成药说明书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去掉。作者的科学素养够呛。 难道作者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世界是无限的,科学是有限的。面对无限的世界,科学必定是不完备的。不完备的科学需要从“非科学”的传统学术经验中汲取营养完善自身;“非科学”的传统学术则应当在规范与抽象后融入科学体系,完成对立的统一。 【评:在人类认识自然方面,还有什么能比科学更具完备性?更具确定性?科学在发展,现代医学也在发展。发现,是找到未知的事物,而不是古人早已告诉你的事物。中医研究几十年,就围绕着元气、五脏六腑、经络、穴位打转,能有什么发现?只表明国人在学术研究上的懒惰、不会创新。 根据中国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撰写的食养之道一直备受中国人追捧,在科学网也不例外,科学网名博也不例外。国人真是食古不化。中国古人的健康状况并不比今人好,寿命也没有今人长,只有思维有欠缺的人才会去迷信古人的食养之道。国人真是缺乏逻辑,思维品质低劣。 文中非科学为什么要加引号?难道作者还要说那些东西是科学?实践已经证明中医科学化完全失败。科学也根本不必从传统学术经验中汲取营养完善自身。】
2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袁鹏:《中国真正的挑战在哪里》@人民日报
wangshu 2012-8-4 19:36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7/31/c_112575005.htm 中国真正的挑战在哪里 2012年07月31日 06:52:1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584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中国应该对发展的战略机遇保持自信,但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挑战所在。事实上,中国真正的挑战不是眼前,而是未来5-10年;真正的难题不是国际和周边局势,而是内部的体制变革和社会生态;真正的威胁不是军事冲突,而是金融、社会、网络、外交等非军事麻烦。   未来5-10年,中美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国际权威机构普遍预计,中国经济总量超美大约在2020年左右。届时,中国军事、科技实力也将有实质性提升。美战略界目前在集中思考3个有关中国崛起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应对一个13亿-15亿人口大国的崛起带来的资源、能源和经济上的挑战?如何应对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带来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挑战?如何应对一个尚未完全解决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大国所带来的军事安全上的挑战?   这意味着,中美目前的博弈只是序曲,真正的战略较量还在后头。如何尽快调适心态、调整战略、破解上述难题,迎接经济总量超美之后的中美关系,成为必须思谋的大战略问题。   未来3-5年,是各主要大国脱困疗伤的关键期。各国目前都在不约而同地做着一件事:对内深化体制性变革,对外谋求战略性空间。美国体现为奥巴马“新政”和战略重返亚太;欧洲体现为围绕债务危机的体制机制变革和对西亚北非变局的积极介入;俄罗斯则利用“普梅体制”对内谋求经济复兴、对外打造“欧亚联盟”兼及巩固远东。   一旦美欧诸国渡过难关,完成新一轮体制性变革,辅以正在酝酿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则将真正冲击中国战略机遇期。如何冷观周边形势,将工作重心尽快转向国内体制机制完善和经济社会再造,赢得最终的综合国力竞争,是中国当前真正的考验。   未来3-5年,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重在实现有利于美国主导的亚太格局的再平衡,而非同中国的全面对抗;重在利用中国同相关国家的主权矛盾尽快完成新一轮亚太战略布局,而非过早卷入同中国的军事冲突。   这一阶段,美将更多利用非军事手段滞缓或干扰中国崛起进程,获取战略实利,实现国力重振,确保霸权地位。其主要手法包括:以人民币汇率为突破口、以金融保险市场开放为阶段性目标,全面打入中国第三产业,以期在掌控中国发展命脉的同时牟取巨大经济金融利益; 以“网络自由”为旗号,改变“自上而下”推进民主自由的传统模式,以维权律师、地下宗教、异见人士、网络领袖、弱势群体为核心,以期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渗透中国基层,为中国的“改变”创造条件 ;以强化同盟国关系、提升伙伴关系、分化离间中国同朝、巴、缅关系、重启美俄关系等方式,造成中国外交被动,松动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压缩中国崛起的战略空间;以“海、空、天、网”等“全球公域”问题为抓手,推进相关对话、制定相关准则,以期实质性弱化中国在上述领域对美的战略挑战。   由此可见,中国宜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战略观念,将国家安全防范的重心由局部的外在军事冲突风险转向全面的内部体制机制重塑。这是中国能否再一次成功应对当下战略挑战的关键所在。(作者袁鹏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 中国战略机遇期并未终结 目前,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和周边安全环境趋于严峻,但也有亮点;有必须加紧防堵的一面,也有可以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一面。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并未终结,只是内涵发生变化而已。 点击详细 中东变局和中国战略 如何破解美对我战略围堵——变“不结盟”为“准结盟”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自有定力 南海问题,争端并不当然导致对抗
个人分类: 清谈|2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江泽民: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经验干部要多读史
热度 3 JYH64J98Y99H 2012-7-31 17:50
江泽民: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经验干部要多读史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年7月31日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为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重视学习中国历史的指示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史学界专家学者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近日出版。江泽民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撰写了题为“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序言(序言全文见第二版)。江泽民在序言中指出,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江泽民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多读读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江泽民指出,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我国各族人民经历的种种苦难曲折,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都是激励我们为祖国、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真正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理性之爱,必须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丰富历史知识。   江泽民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而且要学习世界历史,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同时,我们还要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特别是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历史苦难和进行的伟大奋斗,让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帮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客观观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国。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该书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浅出叙说上自远古人类与文明起源、下迄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的中国历史,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了一本中国历史的普及型读物。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序言 江泽民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没有中断。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我曾经说过,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多读读中华民族发展史,可以使我们加深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加信心百倍地投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当代中国正处在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从国内看还是从外部环境看,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必须继续进行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要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发展得更好,我们必须认真总结和发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必须注重汲取和运用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和正确运用历史规律,正确借鉴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   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各族人民经历的种种苦难曲折,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都是激励我们为祖国、为民族发展进步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要真正形成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切之爱、理性之爱,必须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丰富历史知识。   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学习历史,把提高历史素养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多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汲取经验,陶冶情操,开阔眼界,以利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而且要学习世界历史,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同时,我们还要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特别是要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历史苦难和进行的伟大奋斗,让国外民众了解我国历史和国情,帮助他们从历史角度来客观观察和分析今天的中国。   “述往事,思来者”;“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历代杰出的史学家们,用丰富的体裁和浓重的笔墨,给我们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厚的史学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读物,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江泽民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三日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156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期刊版面费何以如此“疯狂”
yonglishi 2012-7-31 15:12
人民日报:期刊版面费何以如此“疯狂”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6060.shtm 曾经的中文核心期刊、著名文学杂志《大家》一号两刊被媒体曝光,其“理论版”与正式版同一个刊号、刊名、类似装帧,却大肆收取版面费。据推算,该“理论版”每年为杂志社敛财不会少于2000万元。如此高额利润,令人不由得惊呼“疯狂”。 收取版面费,在学术期刊界早已不是秘闻,近年来更有升级的趋势:从版面费衍生出“加快费”、“审稿费”、“修改费”等各色名目,更催生出无数论文中介钻山打洞,乱象频发。 平心而论,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有现实原因。由于盈利能力较弱,一旦拨款减少、自负盈亏,学术期刊就难免捉襟见肘。用版面费弥补经费不足,就成为许多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和经营之方。而如果监管乏力、制度缺失,出卖版面、学术寻租等乱象就极易泛滥成灾,并形成从作者、论文中介到编辑的利益链,制造出种种乱象。因此,主管部门理应建立准入、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管理。 学术期刊之所以“疯狂”,更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当下以论文数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带旺了论文的发表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学术期刊“疯狂”的背后,正是论文量化指标的巨大需求。 当然,数量是衡量学术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注重论文数量本无可厚非,但千万不能走到唯数量是举的极端。现如今,职称评定、人员晋升、学生毕业,无不与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挂钩。水平高低、质量好坏、人才优劣,均以数量度之,甚至催生出“期刊拜物教”的思想。如果学术评价体系不能改变唯数量的单一维度,学术期刊的管理就难获釜底抽薪之效。 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之乱难免导致学术的异化和沉沦,因此对学术期刊的规范势在必行。反观之,学术评价体系如若不能走出唯数量的误区,学术期刊也难以独善其身,因此完善多元的学术评价体系也是题中之义。只有双管齐下,标本兼治,“疯狂”的学术期刊庶几不复现于人间。 更多阅读 学术期刊公开卖版面 人大教授受访谈腐败根源 人民日报:治理期刊收费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为多收版面费 一医学杂志出现“鸳鸯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79-1.shtm 评论:专业期刊“版面费”怎成了潜规则 《自然和科学》:一本山寨杂志的国际玩笑 人民日报:治理期刊收费须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海南特大非法学术期刊案追踪:两万人花钱“发”论文 中青报:垃圾学术期刊为什么难消逝 光明日报:规范学术期刊不能仅盯着“出口” 探寻学术期刊背后的利益链:乱源不在版面费 报告显示:近半数受访者曾向核心期刊付费发表论文
19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周俊“白卷”反映选拔、省市平衡深层问题
davidzsguo 2012-7-30 12:29
题记:其实这和各个高校推荐申请地方或国家级人才计划差不多。需要推荐的时代,你再牛,不推荐你也没辙。 7月29日,伦敦奥运会女子举重53公斤级比赛结束。在混合采访区,中国选手周俊几次停下脚步,欲言又止,但是,面对不断涌来的记者,她最终还是一言不发,转身而去,但闪烁的泪光早已被众人看在眼里。 就在10分钟前,她在53公斤级抓举比赛中连续3次输给了95公斤的杠铃,交出了中国女子举重队在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张“白卷”。 走下赛场的这10分钟,是这位17岁的姑娘人生中最为失落无助的10分钟。在此后的日子里,她还需要很长时间来淡忘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参加奥运会前,周俊仅有一次成人比赛经历,就是在2012年亚锦赛比赛中“升级”参加58公斤级的比赛,并获得铜牌。不过,当时她220公斤的总成绩,比奥运会53公斤级夺金热门、哈萨克斯坦选手祖尔菲娅的世锦赛冠军成绩少了整整10公斤。 从亚锦赛“直升”奥运会,且并无超人一等的实力,这样的背景,让周俊的奥运前景难以被人看好。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就曾表示:“她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不错了。”实际上,中国女举在赛前就已经放弃了在该级别上冲金的希望,只是将目标定为一枚奖牌。 因为报名成绩在所有18名选手中最低,周俊只能在实力较弱的B组比赛中率先出战,这对于实力雄厚的中国女举而言尚属首次。对此,教练组给出的解释是“避免紧张”。至于95公斤的开把重量,也是由教练决定,而这个重量对于周俊而言,并非难以逾越。 但是,一切的努力和调整,都不能缓解这员小将的紧张情绪。在比赛前,周俊一直用深呼吸放松自己,教练员也尽量用微笑和鼓励给她减压,但她仍没能完成一次成功试举。“我的状态不好,根本不知道在台上发生了什么”,这是周俊在赛后接受官方采访时留下的只言片语。 现在,人们都在追问一个问题,既然周俊实力尚有不足,为何派她出战? 其实,对于人才济济的中国女子举重而言,53公斤级虽不算是优势级别,但也不至于无人可用。湖南选手李萍在与祖尔菲娅的交手中保持全胜,但是,她在国内选拔赛上因伤退赛,失去了参赛机会。纪静在选拔赛上举起了230公斤的总成绩,还超了抓举的世界纪录,实力不俗,但随后,湖北体育局又称纪静状态不好,用同属湖北的选手周俊顶替。 对此,马文广也表示无能为力。他在中国代表团成立之日曾表示,选择周俊并非国家队的初衷,而是周俊所属的湖北体育局的意见。马文广说:“该级别奥运选拔赛冠军是湖北的纪静,这个名额就属于湖北。湖北体育局认为周俊近期练得比纪静好,她也是湖北的运动员,我们只能尊重湖北体育局的意见。”马文广也坦承,“周俊的入选违背了当初国家队的奥运会选拔办法”。此外,对于该级别最具实力的李萍不能替补出战还有一种说法,48公斤级上,湖北选手田源被湖南选手王明娟顶替,那么53公斤级,湖北选手纪静就不可能再被湖南选手李萍顶替。 如今,周俊的一张“白卷”,让之前所有的“故事”重又被人关注。一张“白卷”背后,反映出中国举重在选拔机制、省市平衡、补偿照顾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金牌之师”中国举重队的奥运名单历来难产,尤其是女举,在周俊之前的13名选手一共获得12金1银。为国出战就意味着基本能带回金牌,从而计入各省区市在全运会上的金牌数,其背后势必牵扯众多利益。 对此,马文广也希望中国举重的奥运选拔制度能够简单明了、一锤定音,但在目前的背景之下很难实现。 这次失利,让中国举重队和某个省丢掉了一枚“计划内”的奥运奖牌,而周俊的未来才让人更加担心。丢掉的奖牌还可以重新夺回,但一名年轻选手崩塌的信心,岂是轻易就能重新建立的? (本报伦敦7月29日电) 后记:湖北说被算计了,看来这里的水很深啊!! 周俊加油零成绩溃败引起舆论哗然。国家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马文广的一句“这个奥运名额就属于湖北,湖北体育局认为周俊近期练得比纪静好,她也是湖北的运动员,我们只能尊重湖北体育局的意见”,让湖北省体育局坐上了舆论讨伐的火山口。湖北省体育界一位正在伦敦的知情人士代表官方接受了采访。 湖北方面质疑:为何将周俊开把重量设为95公斤?这个重量意味着几乎接近周俊平时训练的最高水平、该级别冠军获得者祖尔菲娅抓举的最佳成绩。 对于周俊“被奥运”,湖北方面解释:确定奥运会参赛名单这样的大事不是一个地方体育局所能左右的 。 湖北方面在谈到纪静为何没有取代周俊参赛的问题时称,在4月的奥运会选拔赛中,湖北的田源、纪静在48公斤级和53公斤级的比赛中双双获得冠军,按照“一锤定音”的比赛规则,此二人将双双入围奥运名单。 纪静的问题源自于七年前的一次事故:2005年,湖北举重队因出现兴奋剂遭到灭顶之灾,相关责任人遭受处罚,12名运动员遭到禁赛 ,纪静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早已解禁复出,但这一历史污点让纪静未能通过体育总局的奥运资格审查。湖北省体育局一直希望纪静能够最后时刻根据国际奥委会规定临时替换周俊,对此中国举重队的态度也是默认的。 可直到中国举重队出征,纪静连办理签证的时间都没有,湖北省体育局才知道被算计了。
23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日报在对朝核问题上的立场有问题
daladala 2012-7-28 15:18
充分证明了其愚蠢的对朝立场: 凡是美国的敌人,都是我们的朋友。 即使这个所谓的朋友拿我们上千亿的各类援助优先发展军事,发展核武。 人民日报怕是忘记了七十年代我们对越政策所酿的苦果。 人民日报怎么不长记性呢?!还在起劲儿地鼓吹朝鲜的军事政策。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朝鲜经济建设与“先军政治”齐发展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07/28/nw.D110000renmrb_20120728_1-03.htm 本报驻朝鲜记者 程维丹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28日 03 版)   近期以来,朝鲜致力于经济建设,在朝鲜劳动党和朝鲜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提高。   朝鲜首都平壤呈现出一派新景象。万寿台地区新住宅建设工程已竣工,每天夜晚灯火通明,现代感强烈。新建成的大同江绫罗岛的绫罗人民游乐园内设游乐场、海豚馆、戏水场及迷你高尔夫球场等设施。此外,柳京院及人民露天滑冰场等建筑也即将完工,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更多选择。   朝鲜其他地区的面貌也在发生变化。位于朝鲜咸兴北道的东峰合作农场,座座新房拔地而起,居民家中电视、电脑等家电一应俱全。在农场内的商店里,从学生的作业本到泡菜坛等各类生活用品琳琅满目。   朝鲜官方媒体对朝鲜经济发展给予了更多关注,几乎每天都有报道介绍经济建设的成就。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劳动新闻》于7月17日在头版大幅刊登经济报道,这种情况在以往比较少见。而朝鲜中央通讯社发布的国内新闻中,经济报道也占有一定比重。   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朝鲜未动摇施行“先军政治”政策的决心。近日来,朝鲜多次抨击美国敌对朝鲜政策,态度强硬。7月25日,朝鲜外务省发言人发表谈话称,《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已有59年,但战争仍未从法律上结束。其原因在于美国执意持续交战状态,未以行动证明其无意敌视朝鲜。这本身就是其敌对朝鲜政策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必须无条件放弃。 在核问题方面,美国应做出抉择。若美国不放弃其敌对朝鲜政策,则朝鲜绝不会首先放弃核遏制力。同日,《劳动新闻》也发表署名文章强调,美国一再对朝鲜进行政治挑衅,此举增大了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的风险。对此,朝鲜将采取一切自卫反制措施。 此前,朝鲜中央通讯社曾于7月9日发表评论对近期美韩两国接连举行的联合军演进行了谴责,认为美国称军演并非对朝敌对的说法“荒谬绝伦”,是狡辩。评论称,美国不断进行威胁和挑衅,加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   (本报平壤7月27日电)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人民不等于人们!
热度 5 xcfcn 2012-7-26 12:07
我发表 报摊居然没有人民日报,气死我了! 后,引起极大地讨论,看来我提出了一个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实。 蒋科学评论说: 其实道理很简单,博主不属于人民范畴,人民日报就是不给你小子读,别想混进人民的行列中来。 博主回复(2012-7-26 11:51) : sorry。讲科学一语惊醒梦中人。我错误的把人民和人们等同了。 关于人民和人们的区别,很多学者都有很深刻的论述,甚至把根子挖到黑格尔身上。网络上也有关于人民和屁民区别的戏言。 PS: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我前文是一篇微小说,是看到当年浦江清教授自费订阅人民日报有感而发。
个人分类: 杂论|178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北京暴雨伤亡人数不该是敏感话题
热度 1 胡业生 2012-7-26 09:42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范正伟 字号: T | T 17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0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论语》记载, 孔子 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来就问:伤着人了吗?而没有先问马怎么样。这就是著名的“问人不问马”典故,其所传递的“人本”理念,至今可为典范。 北京“7·21”特大暴雨后,较之房屋、道路、农作物等损失,最牵动人心的是伤亡人数。虽然从最初的10人,到翌日公布的37人,死亡人数的发布已比从前大为提速;虽然北京市政府新闻办表示,经历了非典,在死伤数字上“绝不会隐瞒”。但在最终的准确数字出来之前,人们对伤亡数据的关切,仍然不会消减。 而这种关切,早在南丹矿难、汶川地震、蓟县大火中,在许多地方的突发性灾难中一次次呈现出来,而对这种关切的回应,我们既有成功经验,也有过一些反面教训。如何发布伤亡人数,如何为伤亡人数“脱敏”,成为治理者必须处理好的一道课题。 人命关天,对生命的关切乃人之常情。正因为生命无价牵动人心,作为权威发布者,政府自然要对伤亡人数的统计格外审慎,相关情况的核实也必须更加严肃。但与此同时,面对公众的“数字敏感”,甚至出现的一些“数字猜想”,我们也需要同时思考:这种审慎和严肃,如何与公众的关切与焦虑对接?又如何更好地彰显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网上有一句名言,“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与公民个体的信息披露不同,政府的甄别汇总有一个过程;与网络的随机发布不同,政府的数据发布也有一套程序。尤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达,手机、微博传递方式多样,今天的治理者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挑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在许多情况下,无论多么快速及时,权威信息总是跑不过小道消息、网络传言。 然而,即便如此,从国际经验来看,权威信息依然有跑快的时间,不实传言仍然有挤压的空间。 比如,就死伤人数来说,从判断失踪到确认伤亡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否可以滚动发布,先报失踪人数,再报死亡人数?从发现死者到确认身份需要一套程序,但是否可以先报死亡人数,再报死者身份?民间传言或许不够准确,但是否可以当作线索去核实,既回应关切又查漏补缺?信息公开不是一个静态结果,而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我们就能更好地保证群众知情权,最大限度地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支持。 在这个意义上,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尊重自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规律,正视权利意识高涨下的社会关切,善于在互动回应中建立公信力,是各级治理者必备的执政素养。事实上,相对于“负面消息”,人们更关注的是政府对待“负面消息”的态度。正如一位网友就伤亡数字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留言:“勇于面对,才能努力解决;努力解决,才能赢得民心。” 也是在这几天,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强调,“因灾死亡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只有“公开”与“及时”连在一起,提速信息发布,提高发布质量,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为死伤人数“脱敏”,也才能如恩格斯所言,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
15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微博:报摊居然没有人民日报,气死我了!
热度 13 xcfcn 2012-7-25 20:37
我虽然不是党员,也不是干部,但我也关心党政方针和国家大事。 一日,我走向报摊,说要一份人民日报,摊主居然告之说没有。 我甚为惊讶!不禁破口大骂:什么破报摊啊,连人民日报都没有! 于是, 我骑车找到一个当地最大的报摊,居然还是没有人民日报! 我绝望了!我崩溃了!咱老百姓要看个人民日报怎就这么难呢?
个人分类: 杂论|1873 次阅读|28 个评论
北京暴雨死亡37人 (7月22日17时公布数据)
热度 46 xupeiyang 2012-7-22 22:54
北京暴雨死亡37人  (7月22日17时公布数据)
许培扬微博 http://t.sohu.com/profile?cur=3 7月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城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次强暴雨。 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视频新闻 http://tv.sohu.com/s2012/bfzbyxj/ 视频:警用直升机空中航拍北京暴雨灾情 http://tv.sohu.com/s2012/bfzbyxj/ 北京特大暴雨已致190万人受灾 经济损失近百亿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22/210124822601.shtml 北京受灾面积为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截至22日18时许,共转移群众65933人,其中房山区转移20990人。道路桥梁多处受损,主要积水道路63处,路面塌方31处;民房多处倒塌,平房漏雨1105间/次,楼房漏雨191栋,雨水进屋736间,地下室倒灌70处;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新华社 北京本次大暴雨的特点如下: 一是降雨总量之多历史罕见。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房山、城近郊区、平谷和顺义平均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6%以上; 二是强降雨历时之长历史罕见。强降雨一直持续近16小时; 三是局部雨强之大历史罕见。全市最大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接近五百年一遇,城区最大点石景山模式口328毫米,达到百年一遇;小时降雨超70毫米的站数多达20个。 四是局部洪水之巨历史罕见。拒马河最大洪峰流量达2500立方米每秒,北运河最大流量达1700立方米每秒。 近十年北京暴雨与人员伤亡情况如下: 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处严重积水,目前积水路段长900米,水最深处6米,平均深4米,潜水员已经确定了水下至少有80辆车。7月23日还是这样的。 【向妻求救电话竟是诀别】21日22时许,北京暴雨致广渠门桥下积水3米,34岁丁先生驾车被困水中,19时30分他给妻子打电话求救,称水压大打不开车门,并让妻子报警。22时20分许,消防员将绳索绑在车上,在10余名群众帮助下将车拉出,丁先生经抢救无效去世。(新京报)图为抢救现场。 人民网北京7月22日电 (记者余荣华)记者从北京市有关部门获悉,截至22日17时,北京暴雨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7月21日,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另,在抢险救灾中,房山区韩村河副镇长高大辉、燕山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因公牺牲。 北京台这位专家说,此次40年一遇的北京暴雨事件证明,我国的突发事件预警和救援系统在国际上处在最先进水平,然后批评了美国在类似事件中的不足,然后就是播放感人画面唱赞歌了………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6279 次阅读|8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署名文章:论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自信
whyhoo 2012-7-22 19:54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 ——论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任理轩 新华社北京7月22日电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更深地融入并影响着世界。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2010年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世界经济低迷中依然保持强劲动力。2011年5月,全球语言监测机构公布的21世纪十大新闻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世界纷纷热议“中国奇迹”,并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解读,探寻“中国奇迹”的奥秘。研究一下中国共产党91年的发展壮大史,特别是领导改革开放走过的34年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奇迹”的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是“中国奇迹”产生的一大法宝。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中国奇迹的根本原因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型经济体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非常罕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在1978—2011年的33年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接近10%,持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打破了二战后“日本奇迹”的纪录:日本在1950—1973年的23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3%。在同一时期,中国经济平均增速比世界经济平均增速高了两倍多。 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综合国力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贫穷落后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从人民生活看,不仅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创造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550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就非凡。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世所瞩目的大事喜事中,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艰苦斗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赢得了世界的赞许目光和普遍尊重。 中国奇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取得的发展奇迹。我们破除了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束缚,又抵制了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势同市场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人民权益得到越来越切实的保障;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向心力、凝聚力空前提高;我们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深入分析中国奇迹可以看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中国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理想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自觉彰显和坚定信心;体现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当代中国和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指导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正是依靠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们党才团结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在于:这是一条坚持改革开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本质要求、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指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坚持勇于创新,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汲取世界文明发展成果,创新发展理念、创新科技文化、创新体制机制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和谐发展道路;这是一条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奇迹的发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复兴之路、富强之路、幸福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根本优势 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优势。 理论自觉就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在实践中总结规律性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理论自信就是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念,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坚持理论创新不停步,坚持理论武装不放松,坚持海纳百川不封闭。 依靠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依靠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以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重大创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这样成就的取得,是党的高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必然结果,是党在思想理论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是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势在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奇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在优势的彰显,是我们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最好例证和生动说明。 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只有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才能战胜艰险、破浪前行,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是续写中国奇迹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继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战略任务。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续写中国奇迹、实现历史使命,既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又要与世界合作共赢,在加快发展中充分展示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无论积极创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还是妥善应对国际形势新挑战;无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是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破解资源和环境瓶颈,都需要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集中凝聚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大力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不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是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明、中国智慧与时代精神和人类文明成果相融合的最新思想结晶;是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科学认识;是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实现自身发展和赶上世界潮流,在全球化浪潮中创造独特优势的最新成功解答。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全社会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经济复苏引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空前增强,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充满信心。同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一些问题和挑战。 理论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才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当前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在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基本遵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在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基本着眼点。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只有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要针对当前干部群众中出现的一些思想疑虑和困惑,针对人们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阐释,帮助干部群众明辨是非、澄清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这是增进与世界各国之间理解与互信,充分展现中国和平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友善的国家形象的现实需要,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运用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和手段,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增强话语体系的亲和力、感染力,同时对发展观、全球化、现代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人类发展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增强话语体系的解释力、影响力。要讲清楚中国基本国情、发展理念、内外政策,阐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鲜明立场和主张。 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又是引领这一伟大实践蓬勃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只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打牢思想根基,凝聚社会共识,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创造更加辉煌的发展奇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7/22/content_2189211.htm
个人分类: 政治|1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观念交锋异化为“党同伐异”将危害自由
duanrf 2012-7-19 09:34
人民日报:观念交锋异化为“党同伐异”将危害自由 2012年07月19日 04:00 来源: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版面截图 本报评论部 原题:构建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人民观点·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②) 广告学有一本名著,叫做《广告,艰难的说服》。书名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就在于它表达了一个常识:要改变别人的观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问题是,如果说服不了别人怎么办?是依然尊重别人的观点,还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是捍卫别人的说话权利,还是认为别人不配有表达自由?是尝试理解别人的观点来由,还是直接贬斥别人的道德乃至智商? 在今天的舆论场里,类似观念交锋最终“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罕见:心平气和的讨论,变为唾沫横飞的辱骂; 同一话题的分歧,成了互揭隐私的竞赛;网络争吵的激化,导致赤膊上阵的“约架”。至于动辄质疑别人为“五毛”、“美分”,或者相互送上“卖国贼”、“爱国贼”的帽子,也是时有耳闻。 从观念的整齐划一走向意见的丰富多元,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进步,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交锋。然而,事实也证明,这种交流交锋如果没有一定之规, 让“预设立场”左右了“事实选择”,让“站队逻辑”取代了“是非判断”,那么结果很可能是社会共识的撕裂、隔阂对立的制造,甚至使观念交锋异化为某种意义上的“党同伐异”。而其对自由的危害,已经为历史反复证明。 网上有一句名言,“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你跟一个人辩论,至少表明你认可了这种交流价值。换言之,你认为对方值得你与之辩论。在这个意义上,尊重对方,就是尊重你自己;而将辩论“升格”为攻击辱骂,结果只能是自我矮化。如果动手可以解决问题,恐怕当年的“江东俊杰”未必会给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机会;倘若“真理”在手就急于推广,甚至认为可以自外于规则“实现正义”,不妨想想伏尔泰的那句名言:“人人手持心中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在“绝对真理”时代,什么都是单项维度,不允许观念交锋;在“唯一正确”的社会,什么都是一元表述,不需要公共讨论。今天,面对社会和科技的双重进步造就的前所未有的公共舆论平台,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握这种观点充分交锋、思想竞相交流的历史性机遇,构建支撑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议事规则?游弋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行走在匿名讨论的网络世界,我们既要捍卫权利,也要善于发言;既要行使自由,也应保持自律。否则,不仅社会的理解与共识无法达成,我们也会错失一次走向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良机。 有良好的规则并且共同遵守,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1876年,一部《罗伯特议事规则》,直接助推了西方的会议文明和制度文明。 而在1917年, 孙中山 痛感国人的“一盘散沙”及“乌合”状态,也曾拟定一本《民权初步》,专门教国人如何开会讨论,可惜这样的努力失败了。今天,面对公共空间的空前拓展、表达途径的日益丰富,我们亟须构建一种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只有明确观点交锋时,究竟应当秉持什么样的议事规则;思想交流时,又当保持怎样的底线原则;只有强势的一方懂得尊重弱势的一方,只有彼此共同遵守并使用同样的规则,我们才能搭建理性、建设性的讨论平台,并由此涵养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的世界大得足以容纳许多真理。”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今天,“差异”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丰富图景,“交流”也成为凝聚共识的必然路径。而如何学会与差异相处,遵守什么规则展开交流,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观念市场中“求同存异”,也决定着我们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的公共空间。
1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靠房地产救经济是饮鸩止渴
zw373737 2012-7-18 12:48
2012年07月18日 07:51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周小苑 保增长不应放松调控 挤泡沫需防半途而废 图为广西南宁市仙葫开发区一处商品住宅小区内的楼房 在中国二季度GDP增速3年来又跌破8%后,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能否再度引领经济上涨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呼唤 楼市调控 政策放松的声音不绝于耳。近日,有学者甚至公开表示“放松调控信心”,“地产才是大救星”。对此,大多数专家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绝不能放松,要谨防房地产借机要挟中国经济。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仍然走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增长的老路无疑是饮鸩止渴。 增速下滑楼市调控影响大 今年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也明显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6%,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事实上,从2000年起到今年4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始终保持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今年二季度房地产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其中6月落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对GDP的贡献一直较高,交通银行 金融 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近10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5%左右,而且和 其它 产业有较高的关联性。北京大学房地产 金融中心 主任冯科表示,一个产业如果达到GDP份额5%以上,就是支柱性产业。而地产占整个GDP的份额已经接近10%,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可避免地导致GDP的下滑,这是正常现象。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房地产调控是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重要原因,从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的幅度以及与房地产销售有关的家具和家电销售情况来看,增速都回落得比较明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短期经济增长。 调控既不加码也未放松 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房地产调控已经处于关键时期。近日,一则关于“珠海楼市取消 限购令 限价令”的消息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虽然珠海相关部门已进行否认,但也不难看出,目前有些 限购 城市已经按捺不住给楼市调控松绑的冲动。 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近日强调,将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对于地方出台放松抑制不合理购房政策的,将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对此,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微博)表示,住建部此次表态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即重申楼市调控政策“既不加码,也未放松”的基调。而且限购和限贷政策“红线”被再次明确,将成为地方政府微调政策重要约束条款。 对于当前市场出现“只有给楼市松绑才能保增长”的观点,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这种以房地产拖累经济为由要求放松调控政策,正是我们所担心的。现在房地产调控的压力来自于人们将楼市与GDP捆绑的思维,忽视了调控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所取得的成效。 放松调控后果很严重 专家普遍认为,房地产调控政策松绑从短期看可能会对经济产生刺激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这无异于是饮鸩止渴,将使受到挤压的房 地产泡沫 沉渣泛起,危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若戛然而止会让宏观调控陷入一种危险境地。”中国社会科学院 金融 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 表示,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政府首先必须冲破GDP增长拜物教意识的禁锢,彻底舍弃通过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短期内推高GDP增长的幻想,在挤出巨大房地产泡沫同时,建立起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让住房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 “如果再次启动刺激性的财政政策,只会导致更多的过剩产能,而银根的放松则会再度推高刚刚控制下来的通货膨胀。”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表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会再出台,今年下半年中央以“稳”字当头,维持“既有政策”作为 楼市调控 思路。房地产调控政策微调应该在去投资投机化的同时,保刚需与改善置业人群的合理购买需求,达到拉动销售成交,推动投资增长的目的。
个人分类: 政治|1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透过毛泽东词的两个版本看领袖形象的成长
热度 2 duke01361 2012-7-17 08:10
毛泽东曾经作《虞美人·枕上》一首,以抒发自己郁闷的心情。 一九八九年,《湖南广播电视报》把这首词全文发表如下: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   晓来百念 皆 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一九九四年,《人民日报》又将此词进行了发表。这次发表的稿子经过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校订。 全文如下:   《虞美人·枕上》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   晓来百念 都 灰烬,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毛泽东的原词和经过编辑的字句分别用“蓝色”和“红色”标示。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和“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以及“倦极身无恁”和“剩有离人影” 这些不同的差异在哪里?不在字句公整上,而是中央文献编辑室的编辑把一个“普通的青年”,打造成一位“钟情的领袖形象”! 为什么要这么讲? 原词“ 无奈 披衣起坐 薄寒中 ”勾画的是一种“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的“窘丧”情形;而“ 寂寞 披衣起坐 数寒星 ”则借用“仰望星空”的“气度”和“大家风范”。 同样,原词中的“倦极身无恁”也是表现的“心烦意乱”和编辑后的“剩有离人影”追思刚刚去世的妻子(罗一秀),使得词中主人公更重情义!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271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污染场地修复呼唤责任担当
redtree 2012-7-16 18:36
人民日报:污染场地修复呼唤责任担当 2012-07-12 09:17:20 作者:孙秀艳 来源:人民日报 法律空缺、标准不全、规范难觅,让“棕地”变“绿”,各方都需付出努力 也许还有人记得北京三环内的田野,大望路附近化工厂的忙碌,但是城市扩张的脚步正在提速,这些已经成为记忆。由于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土地的紧缺,各地大力促进关停、搬迁企业场地的再开发,污染场地修复日益得到重视。 然而,虽有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但是法律空缺、标准不完备、人才队伍不足,想让更多“棕地”变“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策措施利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升温 看看去年一年在污染场地修复领域有多少活动,你就能感觉到这个产业正在热起来。今年 4 月、 5 月,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 2012 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相继举办,参会者不仅有这个领域涵盖专业的最知名学者,污染场地的业主方即政府代表,工业及修复企业,还请到了全国人大、环保部的高官,各方的关注一目了然。 “关于污染场地修复最早的文件应该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4 年下发的《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也就是环办 47 号文。 2005 年环保总局下发的《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中,也对污染场地提出了要求。”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告诉记者。对污染场地修复提出明确要求的,还有正在接受挑战的各个城市,不少地方都对污染场地修复出台了地方法规。 将污染场地修复推向“热点”的,是国家近年出台的几个规划。先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以及受污染场地、土壤、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后有《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 — 2020 )》、《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几个规划内容直接与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相关,项目、资金都有所倾斜,环保业内也直呼一块产业大蛋糕已经摆在面前。 “国务院批复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这两个规划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也提出了项目清单。”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司马铭峰博士在第三届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上透露, 2010 年,国家发改委就安排了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湘江流域的治理修复工作。 政策利好直接带动了产业的热度,据中国环境修复网不完全统计,仅 2011 年,新注册成立或转作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就超过了 20 家。在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且污染场地较为集中的区域,围绕产业链的修复类企业正不断诞生。 修复不是简单事,污染场地综合管理考验政府 一块污染场地从“棕”变“绿”,要经历哪些过程?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罗启仕认为,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内容及程序应该包括污染场地调查、污染评估、健康风险评估、修复方案设计、工程实施、过程管理与监理、第三方验收监测和工程后评估等,可以说复杂而漫长。 对于污染场地,原有两种处置模式,一是先出让再治理,二是治理后再出让。由于出现过出让后治理效果难以掌控的问题,目前,大多是政府先将地块修复,然后再出让。修复产业链长、参与机构众多、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较大,因此,在整个污染场地修复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如何保障场地评估的准确性、如何选择修复方案、如何防止污染土随意转移、如何做好施工过程的监理工作、修复到何种程度算是成功,污染场地修复管理工作可谓头绪繁多。一面连着城市生态,一面连着百姓健康权益,在污染场地修复这个问题上,政府可谓责无旁贷,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牵涉问题多,专业性强,污染场地管理也在考验着政府。 环保部固废管理中心张俊丽博士认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实质就是制定好规则,维护好秩序。“制定规则”即确定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维护秩序”就是确保所有的参与者按照规则去做,确保修复目标的实现,保障产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的构建,应该包含场地污染预防、场地治理修复监管,以及修复后场地可持续管理三方面的内容。 缺法律依托,制定地方法规;少完备标准,找来发达国家参照使用。国内一些城市在污染场地管理方面探索性的工作,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借鉴。但是,在探索做好管理的过程中,各个城市都遭遇了一些难题。北京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主任唐丹平表示,由于国家缺乏对评价单位资质的审核,污染场地评估质量难以掌控。另外,由于缺乏技术规范,在修复方案的选择上,同样存在很多困难。 在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几位研究人员看来,这些问题还都停留在污染场地修复全过程管理这一层面。政府要做的应该覆盖更广:应在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合理分摊修复责任、明确优先治理清单、建立基于风险管理的修复目标和方法等方面做好工作,这是所有管理工作的出发点。 “治病”要花上千亿元,污染责任界定需法律护航 相较于管理的繁复,对环保产业界来说,污染场地修复无疑孕育着巨大商机。在湖南株洲,清水塘地区企业整体绿色搬迁项目不久前开工,估算的费用就高达 483 亿元,投资的重头就是污染场地修复。 “由于污染场地情况复杂,给地‘看病’、‘治病’需要的费用普遍比较高。”曾长期在国外从事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中国环境修复网总工蒲民告诉记者。有媒体估算, 2015 年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包含土壤和地下水)的市场规模可达 400 亿元,而整个“十二五”期间, 整个市场规模将在 1000 亿元以上。 谁出这笔钱?钱从哪里来? 谁污染,谁治理。然而,污染场地多是搬迁国有企业留下的,其中一些已经破产,还有的企业因为产权变更,无法认定污染企业的责任主体。同时,由于土地所有权为政府所有,污染场地治理的责任都压在了政府身上。 “由污染场地修复资金来源引出的,是对污染法律责任的界定。原有的污染场地修复费用由政府承担没有异议,但是更应关注的,是今天的生产场地不能再成为明天的污染场地,修复这些污染场地,又再由政府也就是公众埋单。”高胜达这样说。 避免出现高胜达担忧的情况,唯有法律来规范。一些外国大企业进驻中国投资建厂,第一件事就是取土壤和地下水的样本,为的是“立此存照”,等离开之日有对比,免责任。这是长期受法律严管的外国公司的自觉和自我保护行为。 然而,与之对比,目前,我国尚无一部系统的有关土壤保护的法律,如何防治,如何界定污染者,以及修复过程和结果法律责任的认定,一片空白。 曾长期从事环保政策法规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杨朝飞表示,污染场地问题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解决也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必须建立起严格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经验是:形成一种对环境污染的终身、产权和连带责任追究体系,无论污染者如何变身,都能做到有账可查。同时,连带责任也把向污染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保险公司乃至投资股东列为处理对象,不仅可以减少工业发展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为污染治理筹集了资金。 “我们在操作层面工作,感觉急需法规和标准、规范来把污染场地的问题管起来。”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马骏说,只有立法部门、管理部门、业主以及实施单位都承担起责任,才能把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做好,保证土地在一个安全状态下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自中国环境修复网 http://www.hjxf.net/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2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继续改革才能穿越改革深水区
whyhoo 2012-7-10 10:51
  核心提示 :7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任仲平文章,《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文章中说,离“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剩下8年时间,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妥善化解“成长的烦恼”,穿越改革深水区的暗礁和巨浪。   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   ——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 (一)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诞生20年了。   20年可以成就什么?一个婴儿,将长成健美的青年。一片土地,可以收割几十季满仓的喜悦。一项发明,可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更适意的生活。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制度变迁进程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20年里给中国带来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寻常的想象。   1992年,从年初小平同志一路南下,发表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到初夏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讲话,再到秋天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 改革 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2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的新的革命,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新的飞跃。20年,它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二)市场经济,一个令中国人百感交集的名词。   一个世纪前,当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时,日益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正遭遇世界范围的空前危机。市场扩张的资源掠夺,竞争导致的贫富分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近一个世纪中,市场经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大都是负面的,它甚至一度被形容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震撼于世界巨变的中国人,才第一次静下心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重新打量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借助利益激励、供求变化、价格波动、自由竞争等机制杠杆,市场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效率提高和财富增进。依靠市场经济,“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完善市场经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段时间里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得上风。   历史的辩证,正体现在人们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之中。当时间走到21世纪的门槛前,曾经把市场经济看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的中国人,现在要向市场经济招手了。    (三)从零公里处起步,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就不是阳光普照的坦途。   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事实——2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市场经济”写上社会主义旗帜,它所遭遇的不只是国内深受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束缚的人们的忧惧,更有在市场经济道路上走过几百年的西方政治精英的质疑。   这是不得不重视的“忠告”——199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曾这样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化。”有人预测,“中国这么做,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市场活力,就是市场经济演变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人断言,“搞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20年过去,当年的预言依然张贴在历史的里程碑上,反衬着一条崭新道路的艰辛与辉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嵌入当代史,激活了中国经济,激发起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2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从百姓的愿景一步步化作现实。   这20年,中国昂首加入世贸组织,跃居全球最大出口国。伴随着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世贸原则渗入体制机制,我们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更加响亮。   这20年,全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市场体系茁壮发育,走向统一开放,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企改革攻坚克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渐次突围,财税、金融、外贸、农村、投资、社会保障、资源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的改革步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这20年,我们从短缺走向充裕,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和实惠,更带来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人员自由流动、发展机会增多,以及平等、竞争、效率、规则、法治等市场意识的苏醒……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只是像邓小平所断言的那样“不存在根本矛盾”,更在相互的化学反应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0年过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被市场经济“和平演变”,反而在市场繁荣、经济飞跃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尽管对这条道路的质疑尚未烟消云散,但是,铁的事实反复印证着一个坚定的判断——“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    (四)只有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   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为资本主义灭亡后的未来社会提供详细的蓝图。他们只是粗略地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逐渐消失。   苏联一度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新中国开创者们的脑海中打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苏为师”,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容置疑的理论原则。   今天回头来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从1956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已初现端倪。然而,“一大二公”观念的重压之下,“三自一包”的小草无法抬头;“体制下放”的向下分权,不时遭遇“一平二调”的台风横扫;反复出现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有如昙花一现,“放—乱—收—死”的魔咒始终挥之不去……思想观念的僵化、认识水平的局限,让种种尝试都只能是计划经济框架下的修修补补。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终未跳出苏东国家经济改革模式的“上限”。   经济体制的弊端与政治运动的冲击,不仅窒息了市场经济的发育,甚至令计划经济本身也难以为继。多年的计划经济虽然打下了共和国工业化的基础,但二三十年过去,中国经济仍然是短缺的经济、贫困的经济、僵化的经济。   一个被人们反复引用的事例是,沈阳有两家厂,一家变压器厂,归机械部管;一家冶炼厂,归冶金部管,变压器厂需要的铜由机械部从云南等地大批运来,而冶炼厂生产的铜由冶金部分配到全国各地。一墙之隔的两家企业不能横向联系,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那时的《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幅漫画:某家企业为了买打字机,坐火车到北京来请示,相关部门领导办公桌上的文件堆起厚厚一摞。   危机,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变革,指向经济活动的最关键环节——资源配置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 改革开放 的大幕,破除思想迷信,坚持实事求是,整个中国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日益兴旺,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商品经济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中国在摸索中向市场经济一步步靠拢。   发生在1992年的决定性转折,给改革开放后持续14年的计划和市场的争论画上一个句号。党的十四大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创新;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时期……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打开了现实的大门;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确立了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奏响了改革大业最激荡人心的恢弘乐章。它不仅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径和走向,更造就了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   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顺着这条轨迹,今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单兵突进的初始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相互交织、相互支撑。 中国改革 开放的航船,正驶向更深、更远、更壮阔的海面。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   究竟是背弃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从孕育之日起就面临着这样尖锐的拷问。   马克思、恩格斯的确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全社会有计划的生产将取代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列宁也的确曾经强调,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但是,“在将来某个特定环境中,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作为秉持科学态度的理论家,马克思从来不曾将理想彼岸的目标,强加给还在现实此岸的人们。作为实事求是的革命者,晚年的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就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伟大,在于他兼具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解放思想的勇气。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对以理想取代现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为市场经济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抽象意识形态争论的釜底抽薪。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南方谈话,撕掉了长期以来贴在市场经济身上的资本主义标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道经典著作上找不到答案的“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由此破题。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它驱散了缠扰众人心头的迷雾,解开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大问号,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丰满,更加鲜活,更具时代性。    (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亮点。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照搬过本本,迷信过教条,走过不少弯路。高昂的学费让我们警醒: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国富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走自己的路,谈何容易。每一步创新,都面临着保守僵化的教条和超越阶段的激进的双重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曾遭遇继承和发展、现实与长远、渐进与闯关的两难选择;每一项决策,都可能要触动既得利益的奶酪,迷失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众口难调。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经济的发展,会不会蚕食社会主义的公平?市场失灵和政府滥权,哪一种风险更大?效率与公平,孰轻孰重?怎样才能实现双赢而不是双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在与诸如此类棘手问题的遭遇战中向前推进。唯其卓绝艰难,更彰显意义重大;越是错综复杂,越需要智慧高超。   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掀开了当代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幕。20年来,始于经济领域的破冰,在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激起巨大回响,为全方位的 改革发展 提供了借鉴和动力: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公平正义,构建法制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牵引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让经济发展惠及更多民众,和谐社会建设是市场经济推进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20年前的巨大转折,是从僵化的理论中振兴了社会主义,那么20年来的辉煌实践,则以艰难的探索刷新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为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大贡献。   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装点了无数社会主义信仰者的梦乡。1848年,《共产党宣言》吹响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角。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一代代人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千差万别。   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苏联解体,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反思。西方不少学者认为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然而,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理想并未泯灭,社会主义实践也不曾停止。   被外电评为“新版中华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社会主义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经济体制革新,社会主义立足坚实的大地,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让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再次得以体现。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西方世界开始了“为资本主义会诊”的反思,“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的声音再次响起,“北京共识”重新激活了人们对于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社会制度的想象。全球1/5人口正在履践的这场变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视野。   这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抒写的重要启示:任何制度都应在不同社会土壤、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受实践检验。勇于将世界文明潮流与自身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善于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完全可以焕发蓬勃生机。   向市场经济要效益,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不断完善的这一新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高点,展现了人类社会又一道壮丽景观。    (八)“中国20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有人用这样的修辞,来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创造的奇迹。   这些“计划不出来的”的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绝非“市场经济一搞就灵”的简单逻辑所能解释。在它们的背后,凝聚着立足国情、兼容并蓄的改革发展理念,蕴藏着诸多已经总结和需要进一步总结的深层次规律和经验——   理解两个“不等式”。中国人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论断中收获的,是思想探索的无尽勇气。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成为20年来人们不断克服思想障碍的动力源泉。   把握两个“着眼点”。着眼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三个有利于”检验改革成效,是中国20年市场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立足点。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力,释放出市场主体的无穷能量。   坚持“两手抓”。用好市场配置资源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示出相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发挥两个积极性。以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调整中央地方关系,不断提高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地方发展的积极性。   用好“两个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孕育在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之中。   构筑两个保障体系。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构筑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提升国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防止两种倾向。坚决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弦易帜的邪路。   20年来,正是在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不断处理好这些两两相对的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20年探索孕育的独特经验和驾驭能力,让我们在面对世所罕见的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时,有了前所未有的从容和底气。    (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0年市场经济改革,把中国经济送上了持续增长的快车道,把在现代化道路上艰苦跋涉的中国人推上了一个高峰。然而,居安思危,我们一刻都不曾忘记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喜中有忧,“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经济总量上去了,发展的质量却亟待提高,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弊端必须加快清除;非公经济蓬勃发展,但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完全克服,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呼声日益高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部门亟须加快自身改革;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催生社会焦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成为社会隐患,分配关系的调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价格信号扭曲,阻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清晰宣示了我们党对于解决这些难题的战略抉择。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深化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离“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剩下8年时间,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妥善化解“成长的烦恼”,穿越改革深水区的暗礁和巨浪。    (十)1992—2012,市场经济的种子撒进社会主义的土壤,其成长之茁壮、活力之旺盛、成果之丰硕,超过了所有人们当初的想象。而它在未来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同样非20年前所能具体预见。   20年“摸着石头”一路走来,如果说改革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九曲回环的“河”,未来我们要跨越的将是波澜壮阔的“海”。让我们牢记历史的殷殷嘱托:“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history/201207/t20120710_146281.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家长称“小升初海选”成煎熬 校际差距沟壑难填
JYH64J98Y99H 2012-7-6 10:50
家长称“小升初海选”成煎熬 校际差距沟壑难填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2-07-06   “小升初”病根在于义务教育资源不均 校际差距,“沟壑”难填?    “虽然我们的小升初不太成功,但各方面都努力过了,无怨无悔。 ”这位家长的网名叫“太不容易”,一如这个夏天所历经的择校过程。推优轮空、特长失利、点招失败,在折腾一圈后,她的孩子 还是回到原点到最早被录取的北京建华实验学校2+4实验班就读。   相形之下,另一位家长齐女士还未得到解脱,7月6日是北京市西城区公立学校电脑派位公布结果的日子,她正焦虑地等待孩子最终的归宿。“太煎熬了,真希望以后的孩子和家长可以不再如此受折 磨,虽然很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   每个家庭的“小升初”之苦,浓缩的是整个社会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校际强弱悬殊几成民怨之源。“ 现在教育不均衡、不公平已经到了历史最严重的时候。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如此 感叹。当民众诉求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加速转变时,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日程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硬件分化之困   “国家办学校,既要有质量的底线,更要有不能突破的上限”   “义务教育均衡化首先要追求起点公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说,学校之间特别是一个学区内的学校要硬件基本一致,师资基本一致,生源基本一致。   在日本每所公立小学门口,都有一个相同的雕像背着柴火的少年埋头读书,这个细节被程方平寓意为标准化建校的象征。“在日本,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同时在建的学校都是一个标准。”他坦言, “我们的学校现在发展没有上限,有的好学校建个校门花80万元、上课用触摸式黑板,有必要吗?”   重点校制度,被不少教育界人士视为校际“沟壑”难填的根源。基于各种利益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给予重点校特殊的政策和待遇,而重点校通过择校、共建等途径,又获得远远超过普通校的教育资 源。   “这几年总有人说不能‘削峰填谷’,我们要看这个峰是不是还在长,如果无限增长,这个峰必须要削,当然谷更要填。”程方平认为,国家办学校,既要有质量的底线,更要有不能突破的上限。 他相信,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标准化是大势所趋,“过去长时间形成的利益集团”迟早要被破除。 师资流动之难 “不能只靠推行试点和行政命令,而有赖于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几经波折,家长李先生近日终于为“小升初”的女儿敲定了学校,师资是他择校时最先考量的指标。“一个学校最大的资源就是老师,相比之下硬件差距容易缩小,”洪明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化的 核心在于回归师资均衡。   然而,理想的丰满映衬出现实的骨感, 师资流动在实际运行中难免遭遇“知易行难”。 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马戎所言,重点校能提供高工资、高福利和发展机会,普通校难以比肩,如何能让被 流动的教师认可?而如果强制流动,又可能与教师的聘用机制对立。“假如一个教师通过竞聘进入好学校,最后又被强制派到一个薄弱学校,违背了聘用制的双向选择原则。”洪明解释说。   当然,近年来安徽铜陵、山西晋中等地“试水”师资轮岗,堪称可资借鉴的样本。但放眼全国,师资轮岗和校长轮岗仍未在较大范围内、尤其是一线城市形成长效制度。   在华东师范大学前党委书记张济顺看来,师资流动不能只靠推行试点和行政命令,而有赖于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制度保障。“ 日本教师每5年必须轮岗,因为他们被纳入公务员队伍” 。据介绍, 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属于公务员“人事流动”的范畴,不仅程序规范,还采取学区流动、僻地关照的政策。   不过,刻板移植他国经验也有“副作用”之虞。“教师变成公务员进入干部序列,抹煞了作为职业化人才的身份,可能会影响教学专业化程度。”洪明说。   生源“掐尖”之弊   “总在不重要的棋子上做文章,时间长了,老百姓会觉得是在作秀”   家长们回忆起北京十一学校的“小升初海选”,唯一的感受是“震撼”。几千人赶考的场景,与某些薄弱校的“门庭冷落”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生源的“贫富不均”,有人将之归咎于优质学校的“掐尖” ,抑或家长教育理念的走偏。对此,程方平颇不赞同,“当公立学校被分为三六九等,怎么能要求老百姓在‘小升初’时听天由命? ”   “老百姓的教育公平观和国家意义的教育公平观是不一样的。”洪明如此分析,“老百姓认为好孩子进好学校才是教育公平,目前电脑派位的前提是学校不均衡,这可能导致有些好学生进了薄弱校 ,从国家层面上是生源均衡了,对家长来说不公平。”   归根结底,现代义务教育的目标,并非选拔淘汰,而在于保障所有国民公平享受教育,提升整体素质。从这个角度而言,“改变基础教育集中资源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教育思路”,已是势在必行。   可惜的是,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经就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提出应对措施,但只是原则性的。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迄今为止,这些原 则中的多数尚未在立法层面有专门法规和部门规章予以详尽规定,社会各界也没有对这些措施形成普遍共识。    “教育问题不是高科技,就看政府办不办。 下棋找到棋眼,这棋就活了。总在不重要的棋子上做文章,时间长了,老百姓会觉得是在作秀。”程方平说。  相关内容: 小升初之乱 解锁几多难 人民日报  2012-07-05     义务教育的升学路径异化为乱象丛生的畸形竞争   不是牛孩,要占几个坑?杯赛几等奖才能被点招?海选上岸的机会有多大?推优轮空只能等派位吗?——这些暗语都源自一场特殊的战役——“小升初”。   7月初,北京市“小升初”进入最后的电脑派位阶段,12年前扎堆抢生的“千禧宝宝”遭遇着比往年更加惨烈的竞争。而这样的鏖战,又岂止发生在北京?有人如此总结, 在一线城市,中考最易,高 考其次,“小升初”最难。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小升初”成为许多家庭的精神枷锁。尽管国家禁令频出,却依然堵不住乱象丛生——违规办班、私设门槛、权力寻租、人情开路、以钱择校 、招生腐败,义务教育的升学路径竟异化为“拼爹时代”的畸形怪圈。   对话人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前党委书记张济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北京语言大学教育测量研究所名誉所长谢小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   电脑派位,为啥心不甘   学校越好,参加派位的比例越小,“小升初”真正参加电脑派位的都是平民百姓,有点门路和财力的都择校去了。   (家长“eric”)   人为破坏规则损害政策公平性,重点校制度不改,择校风难止   背景:从1998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起,划片就近入学的电脑派位政策就面临双重抗拒——家长不愿意孩子被“随机”派到“差校”,重点校也不愿意接受“派位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1 年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电脑派位方式呈现萎缩之势,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和海淀区,2011年只有不到五成的学生以电脑派位方式入学。而另一项调查则表明,92%的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都愿意择校, 电脑派位几乎被家长们视为“垫底的选择”。   洪明:“小升初”不许考试,却充斥着更难以捉摸的竞争。各地根据国家精神制定具体操作模式,但评判标准既不统一、过程又不透明。电脑派位想追求形式上的公平,但执行不彻底、不严格,像 共建生,就是依据特殊政策而产生的,留有钻空子的空间。   程方平:电脑派位本质上是个科学的政策。但我们的现状是,规则被人为破坏了,钱、权渗透其中,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又缺乏相应的调节能力。少数重点校占有垄断性的资源,校际之间差距过 大,“倒逼”家长去择校。若能取消重点校,均衡分配教育资源,家长们还会去争吗?   谢小庆:家长的择校冲动,既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迷失有关,也与教育“传道”目标迷失有关。一些家长主张恢复统考,我理解但不赞成,这违反《义务教育法》。择校问题必须靠推进改革来解决, 而不能靠倒退来解决。   “占坑”培训,疯狂为哪般   六年级疯狂占了4个坑班,买了电动车送孩子,又买了件冲锋衣,每个周末就靠这两样装备,在路上呼啸、疾驰。   (家长“悠然秋雨”)   生源之争助长“占坑”产业链,碎片化治理政策难以斩断利益链条   背景:“小升初”有多少种升学方式?有媒体总结,多达16种。对于普通家长而言,“占坑”是孩子进入名校较为靠谱的渠道。坊间相传,与顶尖中学关联性最大的培训班谓之“金坑”,学校知名 度、录取力度稍次的谓之“银坑”,一般重点学校的培训班则是“土坑”,当然还需提防“粪坑”。“占坑”要趁早,进坑几年,就是反复考试、排位,以备来日有机会被“点招”。即使进入牛校比例 很低,但很多家长还是逼着孩子“四处撒网”,以提升“命中率”。   洪明:“占坑班”盛行是因为优质学校有一部分生源是“以优择校”,但国家规定不许考试,优质校就借助有选拔功能又不违规的培训机构和竞赛项目,两者结成利益联盟。而教育主管部门只能管 公办学校,对培训机构无法制约。   张济顺:抹平校际差距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学校争取好生源也无可厚非。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各自隐秘的考试手段,又缺乏统一标准,折腾家长也折腾孩子。两害相权取其轻,倒不如让好学校设定 统一考试。如果家长不愿意就近入学,就去参加择校统一考试。   程方平:“占坑班”实际是教育异化的变种,甚至形成一种产业链。国家出台的治理政策总是跟着市场行为打转,出现就事论事的碎片化决策。若想斩断利益链条,必须回到源头上解决问题,用系 统的制度设计和配套建设根本杜绝这种可能。   “条子”开路,谁在“潜规则”   和女儿同一年的10多个孩子,靠“点招”的两个,走特长生的两个,其余的尽管没学奥数和英语,找关系全进了重点校,比“点招”还牛。 (家长“神马都是浮云12”)   阻击“条子”,看领导能否放弃“特惠蛋糕”,看阳光招生能否实现   背景:某种角度而言,一旦进入“小升初”轨道,既是孩子间的比拼,更是家长们的暗战。在取消统考后,“小升初”择校方式呈现多样化的态势。托关系、找门路渐成“潜规则”,各种人情暗影 和权力寻租构成“灰色地带”,“条子生”俨然已成一种特殊的升学“捷径”。正如一位家长所言,无论点招、共建,还是特长、推优,在操作过程中都能感到“条子”的渗透,有时候,“小升初”简 直就是一场背景和资源、人脉与财力的“拼爹”对决。   杨东平:开放金钱和权力择校的通道导致入学规则不公,赤裸裸侵犯教育公平。各地如果实行阳光招生,公开招生过程、公示招生名额和录取名单、控制和禁止跨区择校等,都能阻击“子”。至 于共建生,应当逐年减少名额,直至完全取消。目前难度在于国家机关等“上层建筑”是否以身作则,不去谋求特殊利益。   谢小庆: 这个事领导必须带头,先约束好自己和自己的亲属,放弃自己那块“特惠蛋糕” 。安徽铜陵等地推进义务教育资源的经验是: 没有市委书记挂帅,光靠教育局长是推不动的。 另外,“小升 初”过程要公开透明,如果将每个入学新生的情况上网公示,置于全体家长的监督下,也能有好的效果。   程方平:现行政策在最关键点上没有实质性进展。要治根,政府就要给相关利益者申诉、举报的渠道。大多数家长是弱势群体,遇到黑幕了,向上反映的成本太高且效率极低,这就给教育不公平提 供了温床。   以钱择校,怎就管不住   想上好学校,不想花银子,就输在起跑线上了。花吧,上了之后,花得更多。这只是个开始。   (家长“yadl”)   文件上“叫停”更需现实中“执行”,堵死择校费“大门”亟待法律武器   背景:择校费,最早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此后演变出捐资助学费、赞助费、借读费、教师慰问费等多种名目。除择校费外,家长们还要付出人情费、中介费等。而这,还是建立在“有关系”的基 础上,“交钱无门”的大有人在。对此顽疾,国家多次治理,但禁令似乎未能遏制“以钱择校”的惯性。今年初,教育部等制定《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几乎所有以钱打通的升学 路径都被“点名”叫停,但收效如何,不得而知。   杨东平:关键看地方政府能否敢“动真格的”,是否真正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要真正令行禁止,必须建立教育行政问责制。比如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违法违规现象几乎从未得到认真的查处和追 究。   程方平:国家往往只有文件上的“叫停”,政策怎么执行、有无机构负责、谁来监督,都处于缺位。教育发展多年,却没有《学校法》,如何约束学校?至于督导机构,很多形同虚设。更何况,督 导机构属于教育系统,自己监督自己。我们可以扩大监督队伍,让退休教师、民主党派、社会人士都加入进来。   洪明:国家虽然增加了教育投入,但总体经费仍不足,一些好学校通过择校费来改善办学经费和教师福利。 现在国家规定捐资助学和招生不能挂钩,但也没关死择校费的大门,有可能转入更隐蔽的 方式,比如达成口头协议、通过中介、或转入黑市。监管学校,应该发挥职能部门和社会舆论的作用,比如设立家长委员会,还要靠地方政府和执法人员,某些利益集团则要靠道德自律和法律他律。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党媒:为这种“自由”付出的真正代价则是无法估量的
热度 2 wya 2012-7-5 09:20
博主注: 该文立意没错,但论据很有风险! 缺乏民主制度保障的必然结果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http://news.163.com/12/0705/04/85KG3KGB00014AED.html 当前,叙利亚危机似乎陷入僵局。几天前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呼吁叙利亚成立“过渡管理机构”,但该建议先后被叙反对派和政府方面拒绝。叙利亚的 问题似乎只能靠 武力 解决,谁的拳头硬,谁能挺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大象打架,草地遭殃”,普通民众是乱局的最大牺牲品 。自动荡以来,流血冲突已造成叙上万人死亡,大量平民沦为难民。联合国机构统计,目前在册叙利亚难民人数将近10万,实际人数可能远高于此。 叙利亚的政治变革如同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 其转型成本远远大于收益 。这种情况并非叙利亚独有。在也门、利比亚等国,由于权力更替“枪杆子说了算”,这些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充满动荡和磨难。 有媒体对这场“阿拉伯之春”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后认为,阿拉伯民众并未因此使其 生活 得到切实改善,而 为这种“自由”付出的真正代价则是无法估量的。 这些成本包括人员死亡、经济损失和人道主义危机等。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当地特殊的社会政治结构。许多阿拉伯国家部族意识十分强烈,不少阿拉伯人形成了一种“ 同心圆式”的政治认同理念:其忠诚对象总是沿着“ 家庭—部族—部落联盟 —国家”的方向依次外扩,越往外忠诚度越差,感情越淡漠。 这种 宗派主义、部族主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一方面容易导致家族政治、任人唯亲和裙带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当权者对其他部族、教派充满敌意和不信任, 在镇压其他部族、教派反抗时毫不留情。 在这些人的思维中,“赢者全得,输者全失”,当权者一旦放弃权力,可能意味着失去现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生命,因此争斗双方绝少出现相互妥协或政治双赢局面。 正是这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使看似正常的政治抗议和权力更替, 在这些国家会迅速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暴力镇压冲突 。也门的萨利赫、利比亚的卡扎菲、叙利亚的巴沙尔等领导人,宁愿拼得鱼死网破也不肯放弃权力, 就是担心一旦失去权力将被“秋后算账”。这种“零和博弈”, 使许多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进程艰难,代价巨大,更使其他阿拉伯国家对政治转型望而却步,踟躅不前。 在某种程度上,阿拉伯国家政治转型的困境在 第三世界国家带有某种共性特征 。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辩证地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田文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935 次阅读|4 个评论
说说饶毅刘国松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热度 11 liwei999 2012-7-3 02:05
挂羊头,卖狗肉。说说饶毅刘国松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02/2012 07:14:36 中国社会和学术界:公开批评过少,私下谩骂过多 的文章题目,被人民日报的编辑改为《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术批评》。题目这样一改,通顺是通顺了,但是很多意思也都变了。镜某以为,饶、刘的本意是在 中国社会公开批评过少,私下谩骂过多 ,而学术界不过是个“花瓶”。但是饶、刘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是在说学术(界)的事儿。因此,被人民日报的编辑改题也是很顺理成章的。 但是人民日报的编辑大约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学术批评”、“学术争论”,以为,饶、刘二位用了几个“学术批评”、“学术争论”的提法,就是在说“学术批评”、“学术争论”了。 Quote 饶刘的说法: 当今中国学术界似乎存在这样一种现状: 公开的学术批评较少 、私下的个人攻讦较多。缺乏对于 学术观点公开的、客观的批评 ,而过多地在背后私下议论,甚至个别地,进行人身攻击。 大家都喜欢引用“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爱因斯坦推翻和限定”来说事儿。因为这两个人的名字超强。但是多数人不能理解他们学术,更不能区分 学说的争论 和 学术的争论 。镜某以为,跨时代的,只能是 学说的争论 , 学术的争论 、 学术的批判 应该是同时代里发生的。显然饶、刘二位对现代科学的认识还很落伍,“常规的科学研究,更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氛围,因为它 对趋近真理 至关重要”云云的听起来很是可笑。这一点蒋科学们的工作很不到位,应该受到“谴责”。 早期对老爱相对论的“批判”,国人在“文革”期对老爱相对论的“批判”,虽然都是打着“学术批判”的幌子,实际上根本就不能构成学术批判。前者是犹太人的问题,后者是意识形态的观点。 如何界定“公开的学术批评”呢?其实这是个很微妙的事情。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批评是在专业杂志、专业学会上。这方面,不论中外,尤其是在理工这样的学科里,大约都不成问题。问题多的是有些人、甚至是很多人,不认为在专业杂志、专业学会上的说法是“公开”,而是认为发表在一般舆论载体上才是公开;不是认为可以有几种学说并存,而是认为只有与为政的政策一致了,才是“正确”的学说。这类问题往往在教育、法律、经济、金融,乃至医疗、保险等等诸多的学术领域里发生。 学术争论的很多,争论的原因并不在学术本身,而在于别的什么事情。这类事情就好比是夫妻的离婚原因,“感情破裂”只是个说法、结果。发生学术争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1)争宠,获得为政方的认可、选择,2)获得、获取和占有各种资源,可视的、不可视的,而不是别的什么。因为学术上的问题很多也是“信仰”的问题。如同普朗克所说的那样,学术争论没有多少诱惑力,因为它们不能产生什么新东西,“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照例不能用说服对手 ,等他们表示意见说‘得益匪浅’这个办法来实行。恰恰相反, 只能是等到对手们渐渐死亡 ,使得新的一代开始熟悉真理时才能贯彻。” 对饶、刘文章的本意,镜某并不以为《人民日报》的编辑是没有读解出来,镜某认为编辑是在“买萌”。 Quote 饶刘的文章最后的段落 这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很大问题。 缺乏对于事物公开的、客观的批评 ,而过多在背后谩骂,导致中国人文环境比较恶劣。学术界带头营造正常批评,杜绝人身攻击,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 已经把问题说得很清楚了。 从大的、过去式的黄河三门峡问题、完成时态的长江三峡问题、进行时态的怒江以及其他水系的水利开发,到小的肖传国医师的手术、“雇凶打人”事件,有什么是 学术的争论 呢?为政的在一个时期里只能实施一种金融政策,而天下的金融政策有无穷多个。金融理论、金融政策的学术争论缺乏么?镜某认为不缺乏。能在一般的舆论载体上发表么?镜某认为不可以,至少在中国不能有。因为人们无法区分这是在批判政府选择的金融政策,还是在批判政府。而对政府选择的金融政策、学说的代表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就可以回避上述的“分不清”,就可以在一般的舆论载体上发表。 镜某的这篇文章,也可以算是“谩骂”了。第一是骂了饶毅刘国松两位的文章是“挂羊头,卖狗肉”,意在说中国社会,却拿学术来说事儿。第二骂了《人民日报》的编辑,知道是“挂羊头,卖狗肉”直接“退稿”就是了,但却为这篇文章改了一个题目,把 实质性的问题 更加淡化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RE: 战略型科学家 “战略”的说法大可不必,“科学评论家”的素质倒是有一些。 作者: mirror (*) 日期: 07/02/2012 08:11:08 “战略型科学家”不过是个被御用了的说法。 被“御用”究竟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很难说。因为这个时代基本上就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过去被看好的事情,过些时候就不被看好了。 不论是否被看好,被“御用”时的确是很风光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5933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
zguangbin 2012-6-30 22:41
不久前在网络上流传着一则消息:中国科技论文的年发表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科技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人民日报记者在向有关部门求证后发现,这一消息并不准确—— 从“论文大国” 到“期刊大国” 进步与差距同样明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说:“我们看到这条消息后也很吃惊,但一直没找到最初的来源。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统计,无论是发表数量,还是被引用次数,我国科技论文都在快速增长,但离美国仍有很大差距,短期内是撵不上的。” 根据该所2011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01万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4.84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第二位。美国论文数是中国的2.63倍,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不可能超过美国。 就引用情况而言,2011年,我国论文被引用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的5.87次提高了5.8%。相形之下,世界平均每篇论文被引值为10.71次,比上一年提高了1.3%。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武夷山指出,篇均被引次数这个指标要谨慎使用:该指标值最大的往往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如百慕大,但不说明其科学水平高;日本的这个指标也低于世界平均值,但不说明日本科学水平低。 然而,与我国科研论文的进步相比,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科学技术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显薄弱。在SCI(科学引文索引)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我国被收录的期刊只有138种,居第九位,仅占总数8005种的1.7%,远远落后于美国(2697种)。我国这138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用次数分别为0.904和898次,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2.014和4294。这说明我国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品牌。 不过,武夷山认为,对于SCI收录中国期刊数量较少的现象要客观地分析,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学术期刊的进步。他说,“2001年,我们只有67种期刊被SCI收录,而2010年有138种,翻了一番,进步非常明显。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国家里,中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是最多的。” 武夷山说,除了总体科研水平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之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科技期刊主要是为国内的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进入SCI这样的国际检索系统的期刊数量就比较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俄罗斯、法国等非英语科技强国身上。 “版面费”为何“变了味” 现有学术期刊消化不掉论文需求 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其中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5000多种。仅就数量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 但是,与发表论文的需求相比,数量如此庞大的学术期刊仍不敷使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5000多种学术期刊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约为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为480万篇,“供需之间这种严重的不平衡,是造成‘非法办刊’、‘版面买卖’、‘论文中介’等现象的深层原因。” 在2011年全国扫黄打非十大案件中,海南海口“2·16”非法出版期刊案名列第二。经查,自2008年1月至案发,该团伙非法出版《中国教育研究》等假学术期刊诈骗钱款,共收取投稿人“版面费”22486笔,诈骗金额高达1060多万元,案件涉及20多个省区市。 为了遏制期刊刊发质量低劣学术论文、收取版面费牟利行为,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撤销了4种学术期刊的出版许可证。 “我们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考核标准很成问题,把发论文当成了唯一的指标。为什么非得发论文才能毕业、评职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这种不合理评价考核标准逼着本来不需要写论文、也写不出论文的人去买论文、去抄袭,个别不负责任的学术期刊借机以“收取版面费”为由大肆敛财,“结果学术期刊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名为学术期刊,其实毫无学术可言。”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且收费相当昂贵。比如,《美国生物化学会会刊》10页之内每页论文收75美元,超过10页每页收150美元,彩图每幅收300美元;《欧洲分子生物协会会刊》每页收费242美元。“但是,国外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和国内‘给钱就发’的版面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国外许多严肃的学术期刊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评审制度’,高价聘请相关专家对准备采用的来稿进行审核,版面费很大部分是审稿费;而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只管收取版面费,根本不管内容质量,成了生钱的工具。现在一些期刊不断出增刊、扩版、压缩字号,为什么呢?每一页都是钱。”陈力说。 “如果学术期刊都市场化了,这种‘给钱就发’的期刊必然会因质量低劣而被市场淘汰。”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宏说,国际大牌学术期刊,几乎都是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参与市场竞争,“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即便质量再差也能活下去,因为总能从主管部门得到补贴。” 孔雀为何东南飞 稿源外流凸显学术评价导向不合理 现在,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更愿意把研究成果首先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稿源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例如,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机构每年收到的中国投稿量为3000多篇,是来自英、法、德三国的投稿量的总和。 “一般来说,作者肯定希望发表在影响大、便于同行交流、发表周期也短的期刊上,这也正是国际期刊相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处和优势。中国科技期刊自身对重要科技论文的吸引力与国际期刊相比,整体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作者首先会选择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就很容易理解了。”武夷山说,“这就好比一部电视剧,你是愿意在中央电视台上首播,还是在地方台上首播?道理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是稿源外流的重要原因。”肖宏说,很多国内的科研院所都规定,凡是在国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获奖金,都比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优厚。这种导向自然促使论文外流。 稿源外流不但导致国内学术期刊难以获得高水平论文而提升质量,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损耗。“用中国纳税人的钱做出的科研成果发在外国的期刊上,我们要搞研究,离不开这些期刊,还要再花钱买回来。”肖宏建议,国家可以出台规定,要求那些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研究项目,在发表论文时,有一定比例的论文要优先发在国内的期刊上。 向市场要质量、要效益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启动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启动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目前,《关于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正在制定中,不久即会出台。 作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转企已经2年了,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科技期刊为主营业务的出版企业,旗下现有学术期刊260多种。 总经理肖宏说:“这两年的实践证明: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并不可怕。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有利于办出大刊、名刊。” 肖宏说,改制前,编辑们只关注把刊物办出来,至于读者买不买、看不看,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有一次,他给主编们做培训,要求统计一下近三五年内期刊上零引用率的论文的数量,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零引用率论文所占比重平均都在50%以上,多的甚至达70%至80%。“也就是说,这么长时间,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引用过。这样的论文在知识创新上的价值就是零。”肖宏说。 转企后,刊物最大的变化就是贴近市场、注重市场。为了抓住一流稿源,肖宏要求编辑加强和科学家的联系,深入到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一线,为科学家们做好服务工作。有了好稿源,刊物质量自然就上去了。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系列期刊为例,改制前,两家期刊合计每年只收到4000多篇论文,逐步陷入缺少优秀稿源的尴尬境地。经过改革,两刊连续两年收稿量超万篇,稿件平均录用率为24%;海外稿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国际作者发文240篇,占9.6%。 选题上的创新也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创刊不到一年的《亚洲两栖动物》只出版了4期,就被SCI收录。这本期刊不但内容独特、学术质量高超,而且装帧设计极富美感,封面是手绘的动物图像。 不过,在学术期刊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由于我国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刊号成为稀缺资源,各研究所、大学、学会、协会、医院等不管有无条件都争相主办期刊。结果,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形成了小而全、条块分割、星罗棋布的局面,低水平重复办刊现象普遍存在。南方某省有两家科技期刊欲加盟中科期刊,当地主管部门的意见是中科主办可以,刊号必须留在当地,而这与现行规定相抵触。 肖宏建议,主管部门要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学术期刊扶持奖励机制,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同时,建议建立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扩大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更多阅读 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换个角度看中国科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发布 中国学术期刊生存艰难 协会首提引入公益基金 转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0605.shtm
个人分类: 新闻|1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五论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
JYH64J98Y99H 2012-6-28 10:29
警惕“精致的利己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一 张 铁 2012年06月12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期,“最美”一词,再成对平民英雄的礼赞。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中闪耀人性的光辉,也触发人生价值的思索。无论是面对失控的汽车还是忍受剧烈的疼痛,千钧一发 之际做出“最美”选择,都已超越了一己得失的考量,遵从着崇高道德律令的召唤。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却容易被“利己”俘获,在利益的加减法中迷失了人生的价值。这样的利己,不仅是漠视受伤孩子、倒地老人的复杂利己考量,也不仅是催生地沟油、毒胶囊的强烈利己动机 ,更有一种貌似无害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精致的利己主义,或是工于心计、圆滑世故,一举一动都笼罩着利益的影子;或是把利益当做唯一驱动,原则、信念都可以为了利益让路;或是吃透规则甚至潜规则,善于钻空子、找漏洞达到自身 目的。所谓精致,不过是为绝对的利己主义,穿上了一件合情合理的外衣。   应该说,利己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倾向。主张个人利益、维护个人权利,无可厚非。日益激烈的竞争,急功近利的风气,确实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生演变为个体福利的速度狂飙。但我们也要时时自 问:这些以“自我”为圆心精心设计的生命旅程,果真增进我们的幸福了吗?如果陷入了利己的泥淖,把整个生活都设计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棋局,再“精致”也只是算了人生的小账。   说到底,不是一切都能用物质利益来衡量。白芳礼帮助贫困孩子实现梦想时的爱意与怜惜,如何计算?杨善洲凝视曾经的荒山瓜果飘香时的满足与充实,如何计算?郭明义在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中 收获“吃得香,睡得着”的快乐,如何计算?   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以突破一己的限制。如果把生命的意义局限于一己之私,难免会哀叹生命的限制,裹足于小小的得失。精致的利己设计得再巧妙,也无法突破个人的狭 小格局。帮助他人的快乐、承担责任的充实、坚守理想的笃定,才可能让我们拥有更丰富更完美的人生。   有外国媒体票选最快乐的人,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筑沙堡的小孩、为婴儿洗澡的母亲、挽救了患者的医生获选。跳脱利益的枷锁,放开功利的束缚,这样的快乐,可称纯粹。汲汲于名利、计较 于得失,随权势俯仰,视风向转移,即便自视高明,也终究只是“俗士不可医”。   从社会的层面看,“精致”的马甲,软化了对利己思想的认识,钝化了对利己行为的敏感,弱化了对利己主义的警惕。更糟糕的是,倘若在“精致”的设计下,绝对的利己变得不那么扎眼,逐渐在 社会成员中获得“理解”、得到认同甚至可以跟随,整个社会的价值难免被消解,一个时代的风尚难免被侵蚀。   要求所有人都无私奉献是不现实的,每个人的权利实现、全面发展,才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跳脱精致的利己主义,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变成“无我的圣人”。只是说,我们可以少一些自我中心 的计算、少一些斤斤计较的敏感、少一些小肚鸡肠的狭隘,在问“值不值”的同时,也问一问“该不该”;在考量“性价比”“回报率”的同时,也考量心灵之得、精神之获,这样或许才能拥有更饱满 的意义、更珍贵的价值和更丰盈的人生。   在一个“最美”和“最牛”泥沙俱下的转型社会,在一个“最好”与“最坏”交织呈现的复杂时代,我们面对更为深刻的价值选择,因此更需要我们时时拷问内心: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发? 摈弃“狭隘的极端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二 江柳依 2012年06月14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生活中,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化意见。不仅一方根本不理会另一方的意见,即使中允的看法,往往也会“两头不讨好”。这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思维 方式,则是“极端主义”。   “极端主义”大多固守一隅而放弃全面、客观、公正的视角,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一个层次看问题,又下意识地遮蔽了其他角度、方面和层次,狭隘是其主要特征。在“极端主义”者 眼里,一说到“文凭腐败”,似乎所有官员的在职文凭都是以权谋私的结果;一论证某人抄袭,所有寻常的细节、片语都被牵强附会成有力论据;说点本土实情为本土利益辩护的,则被指为狭隘的民族 主义;当某个具体事情被上升到“爱国”层面讨论时,一方往往指责对方是崇洋媚外的“卖国贼”,另一方则斥之为误国误民的“爱国贼”。   在立场上,旗帜鲜明本没有错,是非分明更值得嘉许。我们反对骑墙和圆滑世故,批评在价值观上模棱两可的中庸主义,倡导坚持真理。但这并不代表一事当前,就能以自我价值判断为准,顺乎吾 心便全盘肯定,不合己意便彻底否决。极端主义的危害正在于,他们常常自以为把握唯一道义标准,觉得自己的话语诉求是唯一正确的,因此无视其他见解和认识。这样的极端思维之下,不仅思想观念 难以交流,基本共识难以缔结,社会和谐也无从谈起。   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怨、恨、怒;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抹黑中国”;强调一下阶段性国情,又被讥为“高级五毛”;看到 国企亟待改进,就干脆主张全面私有化;指出国企问题不少,就是对公有制的“攻击”;小悦悦事件发生了,就断言世风日下已至道德末日;“最美”出现了,又认定道德滑坡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极端 思维,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不管是哪个极端,都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真实判断我们所处的方位,客观评价国家社会的进步,更无益于形成社会合力、促成问题解决。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时代,开放包容的观念,健康理性的思维,不仅是个体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作为一种偏激的价值观,“极端主义”的判断 扭曲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悖于行为的内在规律。作为一种片面的方法论,“极端主义”审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违背了事物存在的现实逻辑。作为一种情绪化的社会心态,“极端主义”的言行不仅是 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侵犯,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十分不利。   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就越需要理性的思维、健康的讨论。每个社会成员若都能以清醒的头脑、客观的视角、辩证的思维,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就会更加公允持正,与人相处就会更 为和煦宽怀,我们的社会必会少些矛盾、多些和谐。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三 唐 宋 2012年06月1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车奴”、“卡奴”……“奴”字头新词,几成文化现象;“裸婚”、“裸活”……“裸”字头新词,展现另一个向度。从“奴”到“裸”,两级之间的过山车,启示我们思考:如何走出“心为物 役”,告别“消费异化”?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 义”。   流风所布,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琳琅满目的商品就像阿里巴巴的山洞,成为触发购买欲的引擎,个别人甚至要卖 肾购新“苹果”。其实,拥有再多,也永远渴望货架上的下一个。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 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 为社会哲学。   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 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有人把职位官阶明码标价出售,用信念做了交易……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 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理性经济人”不再是对人性唯一的预设,物质财富也不再是对成功唯一的判定,多元的标准、多样的观念、多维的思考,消费行为才能远离“ 异化”的危机。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 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四 范正伟 2012年06月25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面对朋友的缺点,虚与委蛇还是直言不讳?碰到不良的行为,退避三舍还是勇于制止?就不同人而言,答案可能人言言殊。因为,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选择是不同的。   通往真理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立足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但真理与谬误,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是有客观标准的。正如哲学上的相对主义走 向极致就会导致荒谬一样,现实生活中,如果以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为借口,混淆是非界限甚至以非为是,是非颠倒,那就是一种诡辩。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是极端的片面性;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角度看,这种不讲立场、没有原则的态度,是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   对与错,或因具体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认识,这可以理解,但不能成为是非不分的理由。真理确有其相对性,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但这不能成为放弃追求真理的借口。事实上, 当一切都被“相对”时,“相对”也就成了另一种“绝对”。如果把“相对主义”当做诡辩的盾牌,其实质就是骑墙的哲学。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实用主义的态度,会损害公共交往规则。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但必须尊重社会公序良俗;一个公司可以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但不能无视国家法律禁令; 一个地方可以强调自身特色,但不能无视普遍规则。共同规则是每一个“社会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去谈“相对”,从本质上讲是用自己的绝对自由去损害他人的自由。   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不讲是非的“老好人”态度,会消解社会价值底线。宽容不等于是非不分,自由也不是毫无边界。我们鼓励主持人表现个性,但并不代表可以放弃职业道德;我们 倡导网民发表意见,但绝不赞成辱骂与恐吓。进而言之,你可以解构神圣,却不能羞辱历史;你可以不行义,却不能行不义;你可以不舍己为人,却不能损人利己。社会价值是一种共识,以“诡辩的相 对主义”消解这种共识,有百害而无一利。   真相是一切逻辑的起点。走出“诡辩的相对主义”,是因为这会阻碍对真相的求索。对于不同观点的相对,可能意味着包容;但对基本事实判断的相对,就意味着耍赖。二氧化碳是否元凶暂且不论 ,但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犯罪行为可能有各种原因,但其严重后果无法否认。如果以相对之名回避真相、罔顾事实,只在乎批评的姿态、满足于价值的站队,甚至裁剪真相、无中生有,不管如何“雄 辩”,都是站不住脚的。   社会转型往往伴随着不同价值观念的交织。但这些价值观念并不是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总是难分优劣、可以各取所需。我们反对“诡辩的相对主义”,遵守公共规则、捍卫底线伦理、尊重事实真相 ,才能保持社会的自由、多元、开放,避免道德失范和价值扭曲,从而凝聚更多共识,促成更大进步。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远离“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 ——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之五 詹 勇 2012年06月27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探索真理、求解真相的进程中,怀疑有着积极的意义。“怀疑”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进步动力,就在于植根于实践土壤,以追求真理为旨归,以独立思考为支点,通过架设科学理性的桥 梁,从而达到接近真理、还原真相的目的。但是,经验也告诉我们,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和不加思考地“一切不疑”,都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怀疑”。“最美婆婆”陈贤妹打破路人冷漠出手相救女童,被人猜度为“想出名”;“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完成了“最后的制动”,有人却质疑他违章在先 才这么做;看到热心人帮扶摔倒的老人,一些围观者反而疑心“人就是他撞的”……这样的事情让人很痛心。   从为追求真理、寻找真相而怀疑,到为了怀疑而怀疑;从警惕人性的缺点而怀疑,到动辄以恶意揣度人;不是依据事实去求证,而是毫无缘由地臆测;不是理性求解,而是放任情绪宣泄,这种不加 分析的“怀疑主义”,与求真、务实、向善的目的渐行渐远,看似有主见、有想法,其实是朝着另一个极端方向狂奔的“盲从”。   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于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徘徊在疑心、疑虑、疑惧的疑云中,总是看不到希望的明天,总是活在灰色的天空下,如此又何以能看清楚、想明白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此又何 以鼓起“太阳照常升起”的信心?于社会而言,可能会陷入虚无的泥沼。当“怀疑”成了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事事都不可知,什么都不可信,发展进步的社会共识何以达成?人与人之间 基本信任何以建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何以形成?   当然,我们也需正视,有的怀疑确有其现实根由。因为王亚丽等篡改履历骗官的害群之马不时出现,可能会让许多人对出身贫寒的焦三牛们的简历也疑窦丛生。因为三聚氰胺奶粉让消费者“过度受 伤”,可能会让群众对乳制品的安全疑心重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诚信观念,加强诚信的制度建设,大力整治各种欺骗、欺诈行为,对于人们摆脱怀疑阴影、建立起互信的关系至关重要,必须高度 重视。只有在政府公信、商业诚信、社会信任等方面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让人们释疑、释怀,纾解社会情绪,建立社会互信,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和友好。   培根说过:“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 在快速发展、问题凸显的当代中国,我们需要以更加富有建设性的姿态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赞成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但我们要坚 持探索不息、求索不止的科学精神,去伪存真,去非存是;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激发人们的思想活力,祛除种种社会弊端,以创造性的姿态推动社会进步。科学 相关评论 明确价值取向 守护价值底线 2012年06月28日 来源:南方日报 从6月12日起到昨天,《人民日报》就“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相继刊发了5篇评论文章,对“精致的利己主义”、“狭隘的极端主义”、“庸俗的消费主义”、“诡辩的相对主义”以及“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等5种所谓“价值”,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痛快淋漓的挞伐。我们看到,这些“主义”在当下社会都占有相当的市场。每一种,环顾我们的左右、周围,耳闻目睹,都可以发现活生生的实例,而这几篇署名评论,也正是从生活中的实例提炼而来,感悟而成。 这5种“主义”,实际上是5种社会病症。《人民日报》评论的标题已经给出了鲜明答案:不是我们时代需要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对好坏、善恶、美丑、利弊、得失等等的哲学概括。所谓时代价值,则是社会成员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毫无疑问,我们时代需要的是正价值,而不是负价值,也就是我们时代需要的是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积极意义的基本立场。所谓负价值则恰恰相反,《人民日报》评论列举的这5种,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如果任由这些“主义”蔓延、泛滥开来,对我们正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可言,反而形成掣肘,制造阻碍,设置羁绊。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最美”与“最牛”并存,“最好”与“最坏”交织,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在泥沙俱下之中擦亮双眼,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守护自己的价值底线。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是《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每一个社会中的人实际上可选择的不是时代,只是价值与理念。我们时代需要怎样的价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给出了这一科学命题,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深刻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 《人民日报》已经刊发的这5篇评论,剖析的是当下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5种不良社会现象,读来振聋发聩。除了“精致的利己主义”、“狭隘的极端主义”、“庸俗的消费主义”、“诡辩的相对主义”以及“不加分析的怀疑主义”,我们的时代病症当然还不止这些,我们要不断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暴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些不仅为我们的社会所不需,而且理应为我们的社会所不容的负价值,要像《人民日报》评论所指出的那样,警惕它们、摈弃它们、告别它们、走出它们、远离它们。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同时也是推动者。在这个践行科学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在利益的加减法中迷失人生的价值,不要有意无意地染上情绪化的社会心态,不要一味地跌入物欲的泥淖中不能自拔,不要消解自己理应固守的价值底线,不要不加分析地“怀疑一切”和不加思考地“一切不疑”。总之,不要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要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满怀信心地为幸福广东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4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国杰院士:科技体制改革 关键是制度设计
pikeliu 2012-6-28 09:45
作者:李国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3-2 (A4) 李国杰院士:科技体制改革 关键是制度设计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 近几年,我国科技投入成倍增加,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没有成比例地增加。我也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我留学回国后在科研一线工作20多年,切身体会到,“他律”可能比“自律”更重要。 邓小平同志曾经总结,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坏的制度却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发展科技也是一样的道理,制度设计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科技资源的分配管理和科技评价体系,没有作深思熟虑的制度设计。 现在科技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大科研方向如何确定、谁来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科技经费如何分配、做得好不好如何判定。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有一套尽可能完善的制度。建立科技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假设作决策的人在认识上有局限性甚至有私心,只有通过公正的制度使企图在设置课题、分配经费时照顾本单位或个人捞好处的行为难以得逞。过去我国很少召开制度设计的研讨会,今后应多讨论,集思广益,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决策程序。 在科研目标和项目的选择上,目前国家没有明确的制度。重大科技计划的启动,一般先由资深专家作战略研究,再由较年轻的执行专家和主管部门的处长、司长制定具体规划。 如能做到这三者结合,共同制定规划,选择做大事的团队,可能是较好的制度。专家的任期不能太长(国外一般不超过3年),而且要有严格的回避制度。高新技术领域课题立项评审,要多听取下游“用户”单位的意见,甚至可以是由潜在用户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也应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 在科研经费的控制与管理方面,一些制度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符合国际惯例。863课题、973课题、各部委的开发性项目与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研究课题要求大不一样,但目前一律采用与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相同的课题负责制,使得作为法人单位的研究所几乎无法调控,很不利于集中力量做大事。 中科院经过10多年的知识创新工程改革,绝大多数研究所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吃皇粮的事业单位,都有了较强的选择科研目标和资源的调控能力。对于国家科研机构,国家预算拨款理应占到研究所总科研经费的60%以上,但现在有些研究所还不到20%,这一比例还不够用于所内人员开支。其实,科研工作是高智力活动,人员开支应该是科研的主要开销,国外的科研开支中50%—80%属于“间接费用”,主要用于人员工资和公共支撑。有关政府部门应该改变观念,制定以人为本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科技评价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目前的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关注论文专利数量、获奖和排名等科研的“副产物”,而不是科研的真正影响。不少科研人员做科研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评价“参数”,以便下一轮可以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对个人主持项目和第一作者文章数量等指标的考核,使科研人员更热衷于“各自为战”,而不愿意参与大项目的合作。院士、杰出青年、优秀博士论文数量与对单位的评价挂钩,使得这些评选活动变味。今后要以科研产出的实际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基础研究要看有没有原始性的重大发现,技术和工程类研究要看对产业和国家安全的实际影响。 (人民日报记者 赵永新采访整理) 更多阅读 李国杰院士:要做有用的研究,不要只怪罪环境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18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国媒体发文揭露达赖与美中情局关系
热度 1 Wuyishan 2012-6-27 14:08
德国媒体发文揭露达赖与美中情局关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7日07:49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德国《南德意志报》发表长文揭露达赖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关系——   神圣的表象   编者按:德国《南德意志报》6月8日发表《神圣的表象》一文,对上世纪50年代达赖集团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关系及达赖的虚伪面目进行了揭露。该报在编者按中指出:“纯粹和平主义的代表人物达赖喇嘛对中情局在西藏活动的了解,很可能比他迄今承认的多得多。如今,暴力的阴影落到了这位神王的头上。”文章发表后,在德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读者和网民中引起较大反响。本报现转载该文的中文译稿,以飨读者。   中情局特工约翰·肯尼思·诺斯(John Kenneth Knaus)在第一次与达赖喇嘛会面前,感觉颇有些紧张。在此之前,中情局代号“圣塞克思”(St Circus)的秘密行动已经开展了8年。被称为“公司”(Company)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训练营对西藏游击队进行培训,并为其提供数以吨计的武器,用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共产主义中国。神王也同样得到资助:中情局每年向其汇款18万美元,在秘密文件中,这笔款项被注明为“提供达赖喇嘛的资助”。   中情局该项行动负责人诺斯1964年在印度北部达兰萨拉拜见达赖之前,当然并没有指望能够得到这位宗教领袖与非暴力代表人物的热忱感谢,但是受到如此冷遇却也出乎他的意料,现年89岁的诺斯在马里兰州塞维蔡斯的住所里回忆道。毕竟,那时他们是盟友。中情局在西藏的联络人是达赖喇嘛的一位哥哥。“我毕恭毕敬地走到他面前”,诺斯说话时像祈祷一样双手合十,“那是我这辈子经历过的最冷漠的会见之一,非常形式化,很合乎礼节”,平时不乏热情幽默的达赖喇嘛,“显然并不愿意对我表示欢迎。”   多年后他才明白,为什么当年达赖喇嘛要刻意与他保持距离。这位西藏精神领袖清楚地知道,来客的身份意味着什么:毒药、谋杀与恶行。诺斯说,“对他来说,我代表着与暴力的关系,身为佛教徒的他当然不能表示赞同”,至少不能公开赞同。   对于达赖喇嘛这位高不可攀的最高道德权威来说,这种关系是难以解释的。像他这样的人物,一言一行当然要符合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由劣迹累累的中情局资助和组织的游击战与达赖喇嘛所传递的非暴力抵抗的温和讯息,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矛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西藏游击队和中情局——听起来就像将教皇、女人和保时捷放在一起令人不可思议。但是,这个世界有些时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   诺斯这番话是面对美国电影导演丽莎·凯西(Lisa Cathey)的镜头讲的。凯西为其导演的纪录片《中情局在西藏》进行了30余场采访,对诺斯的采访是其中的一个。该片预计将于年内制作完成。凯西将其中部分采访提前发布在kefiblog.com网站上。在这些视频中,人们可以看到和诺斯一样的退休特工和白发苍苍的抵抗战士,他们一心想在离开人世之前,把那些他们曾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告诉世人,告诉人们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用闲聊的口气,讲述着一场被遗忘已久的极端血腥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955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最初是在西藏,之后,1959年在尼泊尔。该片导演首次接触这一话题,是在7年之前。当时,她问父亲克莱·凯西(Clay Cathey),为什么要把“西藏自由”的标签贴到自己的高尔夫球车上。父亲说,他曾经作为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在美国中部的科罗拉多州对西藏游击队队员进行培训。她觉得,这是一段有必要认真讲述的历史。尽管她对西藏怀有一种“心有所系”的感情,但是她仍然希望提醒人们对中情局曾经扮演的特殊角色予以关注。“这与大多数人对西藏的印象,与和平与非暴力,当然是有冲突的”,凯西说。   也许目前时机已到。“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我们终于可以把那些秘密说出来了”,一位西藏老兵在采访中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便有一些关于中情局和达赖喇嘛的书籍和电影面市,但很多事情仍然扑朔迷离,真伪难辨。他是在事后才了解到藏族同胞开展武装斗争的全部真相的,这是达赖的标准表态。没有争议的是,他的两位兄长很早就与中情局建立了联系,此后,中情局成为西藏游击队的赞助者。“我哥哥认为明智的办法是,尽可能让我避开这些消息”,这位西藏宗教领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他们用闲聊的口气,讲述着一场被遗忘已久的极端血腥的战争   《南德意志报》和电视杂志“全景”(Panorama)栏目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达赖喇嘛与中情局的关系,比他承认的更密切,他对事件的了解,也比他承认的多得多。除了老兵们某些十分坦率的表白之外,几年前曝光的一些美国政府绝密文件也指向这一点。此前,这些文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虽然无法证明达赖喇嘛是在撒谎,但他从来没有说出过全部的真相;而虽然他所扮演的角色难以知晓,但是他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看似并不真诚。而对于一位觉者来说,真相从来都不应该以复数的形态出现。   根据许多佛教徒的说法,十四世达赖喇嘛是1391年第一次降临人世后,经过一次次轮回,1935年7月以农民之子的身份再次返回人间。他被信徒尊为“神王”、“观世音菩萨”、“智慧的海洋”、“手持白莲者”、“无与伦比的上师”和“满足愿望的如意宝石”。虽然这位获得过95个高级或最高级奖项、拥有数十个博士头衔的“尊者”——除他之外只有教皇享有这一官方称谓——曾经说过,他“愿做每个人心目中希望的那个人”,但是这个世界——除了北京政府——恐怕并不愿意看到,他曾是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颗棋子。与中情局的直接关系与其最高道德权威的身份完全不符。   达赖喇嘛同时也代表着正义与和平,而中情局既不是祈祷团,也不是虔诚的兄弟会,它意味着对专制政权的扶植和支持,意味着谋杀、绑架和迫害,迄今依然如此。它曾是美国外交看不见的一只手。他们一手策划推翻民选政府的暴动,通过所谓“改变健康状况委员会”(它确实是叫这个名字)做出决议,暗杀不受欢迎的政治对手。“如果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是有危险的”,中情局前局长乔治·特尼特1997年夏天上任时说道。无论任何年代,这都是一条明智的忠告。   当达赖喇嘛的密使首次来建立联系时,“公司”里已经可以嗅到一丝紧张的气氛。中情局1968年的一份备忘录显示:“中情局的西藏计划……是建立在美国政府1951年和1956年对达赖喇嘛所做的承诺之上。”达赖喇嘛的密使于1951年通过美国驻新德里使馆和驻加尔各答领馆同美方进行了首次接触,会面的主题是军事和资金援助。达赖喇嘛的一个哥哥也参加了会面。同年,美国国防部在致达赖喇嘛的信函中同意为西藏抵抗运动提供“轻武器”,并许诺给予资金援助。   1956年,代号“圣塞克思”的行动计划应时出炉。中情局上世纪60年代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该计划的目标是维护西藏自治的政治方案”以及“在共产主义中国内部针对可能出现的政治动向扶植反对力量”,当然也包括中情局时时处处都在谋求的战略军事基地和丰富矿藏。自此,中情局开始在南太平洋某小岛上对游击队进行杀人、射击、布雷和制造炸弹的训练。达赖喇嘛的一个哥哥还在训练中担任翻译。随后,一名波兰飞行员和一名捷克机械师驾驶一架没有任何身份标识的B17型轰炸机在西藏上空投下了第一批游击队员。他们的脖子上戴着嵌有达赖喇嘛照片的护身符和一粒氰化物胶囊,用于在被中国军队俘虏时自杀。中情局为游击队员空投机枪、弹药、药物和宣传材料等补给。美国人向西藏以及后来向尼泊尔总计派出了40架次运输机。   如若没有这些奇闻异事,人们将以为达赖喇嘛对此一无所知   在中情局训练的游击队员护送下,达赖喇嘛于1959年初越过喜马拉雅山逃往印度,并开始在流亡中宣扬非暴力政策。在逃亡途中,他的追随者们始终与中情局联系人保持着无线电联络。至于此次逃亡计划是否由中情局一手策划,目前尚存争议。最近,达赖喇嘛在维也纳仍坚称其逃亡纯属西藏内部事务。   作为当时全世界最出名的流亡者,达赖喇嘛在抵达印度数月后,即对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个人支持和物质援助”表示感谢。1960年和1964年,新当选的肯尼迪总统及之后的约翰逊总统也分别收到类似信件。这些致总统的信函对武器、中情局和游击队只字未提。它们字句平和,内容泛泛,典型反映了达赖喇嘛的政策:迄今为止,他仍可以声称从未向美国请求过军事援助,也从未号召藏人拿起武器,这些肮脏差事都是他的上层亲信所为。   或许达赖喇嘛确实不了解西藏和中情局间紧密合作的每个细节,但也绝非像其表现的那样一无所知。他应该最迟在1958年就获知了中情局的准军事训练情况,因为据说他曾在10年前向一名女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两名受过中情局训练的藏人向其展示操作反坦克火箭筒的技能。发射完第一发炮弹后,他们花了一刻钟时间才完成了重新装弹。达赖喇嘛笑着对女记者说:“我当时问,难道你们发射后请敌人等上15分钟?绝不可能。”   当时,中情局将训练基地转移到了科罗拉多州洛矶山脉中的军事训练基地赫尔营(CAMP HALE)。当地海拔近3000米,山峰白雪皑皑、松林成片,是美国境内最接近喜马拉雅高原地形的地区。约翰·肯尼思·诺斯是赫尔营的教官之一,被藏人称为“肯先生”,主要负责宣传培训。诺斯向镜头展示了一张传单。50年来他保存了当时的所有材料。他露出骄傲的微笑,说道:“它们解释了一切,游击战怎么打,我们究竟为何而战等等”。当时的中情局教官几乎无人了解西藏,没人到过那里,只有一人懂得藏语。他们行动所用的地图是一支英国探险队在1904年绘制的。但诺斯对这些游击队员的评价是:“小伙子们让人大吃一惊”。   当时约有8.5万名游击队员活跃在藏南地区,他们统一使用“Chushi Gangdrug”(藏语“四水六岗”)的代号,分散为小股力量袭击占优势的中国军队。他们与中情局紧密合作。一名在赫尔营受训的游击队员曾询问是否可以配备便携式核弹,以“杀死成百上千的汉人”。一名“四水六岗”老队员说:“我们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杀死汉人。”在一部BBC纪录片中,一名前游击队员说:“我们希望杀死尽可能多的汉人。我们会为杀死动物进行祷告,但绝不会为杀死汉人祷告。”   战争归战争,政治归政治。1971年时任美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后,美国人终止了中情局的西藏行动。这项行动共耗费了数千万美元。从该外交转折那年的一份美国备忘录可以看出,在当时美国人眼里,达赖喇嘛在经济和政治上完全依赖于他们。   失去美国情报机构支持后,藏人的抵抗运动迅速瓦解。1974年,听到达赖喇嘛号召投降的广播后,最后一批游击队员在尼泊尔的流亡营地中放下了武器。但不是所有人都甘于接受这一事实,有些人拔枪自杀,有些人投河自尽。一名接受过中情局培训的藏人放下武器后,拔出匕首割喉自刎。   对于一部分“四水六岗”队员来说,战斗还没有结束。他们从尼泊尔流亡至印度,组建了“特别边境部队”(Special Frontier Force),这是印度军队中一支纯藏人组成的秘密部队。经达赖喇嘛同意,他们于1971年参加了对东巴基斯坦(现在的孟加拉)的战斗。随后在印度军方授予580名藏人士兵勇敢勋章的部队典礼上,达赖喇嘛这一纯粹和平主义的最高代言人作为贵宾出席。这位觉者从未宣称其不犯错,但是他所宣扬、并且为其带来世界各地大量募捐的非暴力道路,却已布满坎坷。   距离首次会面大约30年后,达赖喇嘛第二次接见了中情局特工诺斯。已从中情局退休的诺斯向达赖喇嘛提及了他们的第一次会面,提到了那次冷冰冰的接待和他不受欢迎的感觉。“达赖喇嘛将鞋脱下,把脚收回长袍中,然后说,我们来聊聊吧。”谈到此处,诺斯露出激动的目光。他究竟是被达赖喇嘛的反应所触动,还是仅仅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我们无从获知。   一次“浪漫主义行动”:对于约翰·肯尼思·诺斯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骄傲   诺斯问达赖喇嘛:“我们的援助对藏人来说是利是弊?”达赖喇嘛以其模棱两可的典型风格婉转地指出,二者皆有。一如60年代时,他站在明处,以和平使者身份公开向联合国发出呼吁,而与此同时在暗地里,藏人游击队正躲在中情局飞机的舷窗后准备一场战斗,一场他们的最高领袖所知悉的战斗。当时中情局的秘密备忘录对此评价是:“西藏领导层将这支队伍视为流亡政府的准军事力量。”   约翰·肯尼思·诺斯深陷在沙发中,双手交叉在脑后,显得十分放松。实际上,他与其说是坐,不如说是躺。带有黄褐色斑点的眼镜还有他的胡子,使他看起来心情不错。他一本正经、一字一句地接着说道:“我们曾经帮助藏人,为实现他们的追求而斗争。”说完话,他面露微笑,由此可见:在这件事情上,他自认其行为无可指摘。   他为“公司”和“西藏事业”工作了44年,中情局文件将后者称为“最浪漫主义的行动”之一,他也以此感到自豪。   因为他确实是站在“好人”一方的,尽管这位好人对此并不愿承认。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2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人民的声音与国际声音---人民日报:陕西孕妇被引产 给中国形象
wk8587 2012-6-22 17:21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6/21/15461733_0.shtml 人民日报:陕西孕妇被引产 给中国形象 “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求各级治理者在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作为一个地方和单位,如果没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主动意识,没有行动前的“舆论前置”意识,就很难在纷纭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也很难展示一个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我们到底要做的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服务人民还是为了国际形象而被迫服务人民。作为基层,认认真真听取民众的声音,做好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抛弃父母官,父母的官的理念,只要对得起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不想要好的国际形象都难。
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影响
热度 1 xupeiyang 2012-6-21 08:28
http://news.sina.com.cn/pl/2012-06-21/073124632274.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并不缺养老金
热度 5 xupeiyang 2012-6-20 21:46
人民日报:养老金不会缺口18万亿 结余年年增加
个人分类: 老年健康|307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扶正压邪——清华教授刘江永谈中日关系
JYH64J98Y99H 2012-6-15 10:47
中日关系亟需扶正压邪 2012年06月15日 06:59:1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上半年过去,中日关系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显得有些不正常。究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一股邪气正在毒害中日关系,而野田内阁面临国内一大堆政治难题,不仅没能为改善中日关系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反而被右翼势力牵着鼻子走,相当被动。   来自日本右翼的邪气之一是,把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议作为切入点,肆意破坏中日关系。近日,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的“买岛”闹剧似乎越闹越大。他在继续“募捐”的同时,怂恿日本政府买岛,甚至宣称将前往钓鱼岛开展“调查”,不排除“登岛”可能。日前,在日本右翼团体配合下,日本6名国会议员前往钓鱼岛海域,参加所谓“海上垂钓大会”。日本海上保安厅不仅没有阻拦,反而为其护航。这本身已构成对中国的挑衅。不过,这类举动根本不可能改变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的事实。   来自日本右翼的邪气之二是,打压日本国内不同声音,以邪压正。日前,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东京都购岛计划如果得以实行,将给日中关系带来重大危机。”丹羽大使的话是从维护日本国家利益和中日关系大局出发所做的形势判断,可以说代表了绝大多数在中国从业、留学、交往的日本人的担忧。然而,丹羽大使的这番话却遭到来自日本国内的“警告”。其所谓“理由”是这些话不能代表日本政府的立场,有可能被解释为日本承认中日之间存在领土争议。这等于间接支持了石原的“购岛”闹剧,并似乎无意中充当了这场闹剧的一个“配角”。   日本右翼势力和部分在野党不仅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借机攻击执政党用人不当,要求撤换大使。日本政治右倾化和一些决策者的错误定见似乎已导致日本对华外交乱了方寸。当前日本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今后是否容忍中日关系大局继续受到钓鱼岛问题的干扰和损害,而不是能否借助右翼势力在钓鱼岛问题上实现自己的意图。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意识到,日本全社会真正应该警告的是那些利用钓鱼岛问题损害日中关系的右翼言行。因为真正有损于日本国家利益的正是这股邪气。   建议日本当政者,认真阅读一下日本前驻华大使宫本雄二去年1月出版的《今后如何同中国打交道》一书。该书第二章的题目是“日中存在的三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领土问题”,并建议中日两国立即对话协商。笔者不能不担心的是,在标榜言论自由与民主的日本,甚嚣尘上的右翼邪气可能使这种主张遭到打压。   日本民主党执政不到三年,应该珍惜日本选民的信赖以及同中国交往的友谊。值得民主党借鉴的是当年日本的大平正芳首相。大平不惧右翼势力,坚信“巧伪不如拙诚”,虚心组织日本精英智囊献计献策,不仅以较低成本确保了日本的安全与繁荣,而且使日本在国际上获很高评价,也得到中国的尊重,中日两国民众和睦亲近。究其根本,正气凛然。中日关系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扶正压邪。(刘江永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教授、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
1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因腐败就批国家一无是处是极端主义
热度 4 pinjianlu 2012-6-14 10:27
http://news.163.com/12/0614/03/83U8T2E700014AED.html 核心提示: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国内存在“非此即彼、非友即敌、非红即黑”的极端主义。评论称,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批评社会存在一些矛盾就被斥为“抹黑中国”;强调一下阶段性国情,又被讥为“高级五毛”等这些都是极端的。 该新闻已关闭评论,就象两个人吵架,只许我骂你,不许你骂我,如果你骂我,那就说明你是故意抹黑、你自己能力不强、是极端主义!
个人分类: 书摘|4368 次阅读|8 个评论
这篇文章对中医学的评论比较客观
热度 7 xupeiyang 2012-6-14 10:24
人民日报:任督二脉之争的背后 应该说,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维护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生息。虽然它没有所谓“现代科学”的基因,但其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实践证明,人类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已知的世界。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未必就是“伪科学”。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如果以“西医之履”适“中医之足”,难免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561.shtm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3361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转载重要报道与评论:“双百贪官”
热度 2 cyj 2012-6-12 13:29
[转载]转载重要报道与评论:“双百贪官”
转载人民日报重要报道与评论—— 人民日报每周一Huà:“双百贪官” 2012 年 06 月 12 日 00:00 来源: 人民网- 人民日报   【新闻背景】   内蒙古乾坤金银精炼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宋文代,涉嫌贪污 5290 多万元、黄金 58.9 公斤,挪用公款 2100 万元。而在宋文代执掌乾坤公司近 10 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举报不断、官司不断,连检察官都惊叹,他是“百查不倒、百炼成盗”的“双百”贪官。      【评论】   “百查不倒、百炼成盗”的宋文代终于被查处了,这件事引起人们的沉思:为什么近 10 年里一直举报不断、官司不断,他却屹立不倒,直至把“中国黄金行业之首”的大型国有企业拖入绝境?如果更早一点查处他,岂不能避免更多的损失?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某些国有企业“一把手”缺乏监管的现状。乾坤公司资金密集,宋文代一言九鼎,独掌公司大权。企业的纪检、审计等监督部门已经形同虚设。如何避免监督制度流于形式,值得深思。   其次,应从宋案中吸取教训。按理说,一个被不断举报的官员应早就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然而,一些地方将某些企业视为“纳税大户”、“自家人”,盲目护短,为了招商引资,不惜丧失底线,才导致类似宋文代这样的贪官一边被举报,一边蛀空企业。有关部门应以此为鉴,对长期不断被举报的对象进行重点监督并跟进调查,别等到企业垮了才去亡羊补牢。   (赵舒萌) 博主附言: 名为百查不倒? 终究还是倒了! 只要万众一心, 报应必然来到。 虽然时有迟早, 最后善恶必报!!!
1744 次阅读|5 个评论
当今拍案147:人民日报代表团万分感慨:北朝儿童真幸福每天吃5顿饭
热度 21 QFL 2012-6-11 10:27
当今拍案147:人民日报代表团万分感慨:北朝儿童真幸福每天吃5顿饭
据 人民网 报料: 由人民日报女记者组成的代表团来到平壤 。……所到之处, 近一二十年朝鲜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尽收眼底……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出生到走向社会,朝鲜儿童得到的精心呵护和良好教育令人感慨万分。……“平壤产院已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儿童亲和医院称号,这里不仅代表了朝鲜医疗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国家及领导人对妇女和孩子健康的关怀。”陪同的朝鲜同志自豪地说。……“ 孩子的家长大多是记者、艺术家、公务人员等 ,他们的工作很忙,所以幼儿园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和照顾。”幼儿园的大餐厅宽敞明净,能容纳 500 名孩子同时就餐。孩子们每天在这里吃 5 顿饭,有专业营养师负责调 配营养……。朝鲜实行 11 年免费教育制度,工厂、农场也建有大学,还有向全体国民普及知识的人民大学习堂,……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将给朝鲜提供无穷的发展动力,帮助他们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实现建设富强国家的目标,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 博主批:估计 人民日报该女代表团果真是大开眼界,第一次享受到很高规则的接待 ( 所到之处是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鲜花遍地 ……) 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 归国后仍激动万分而竟不知所以,便写佳文以歌颂之 。 不过,此人民日报女代表团大概是忘记了,前几日有一篇有关“ 北朝饿殍 ”的新闻了: 朝鲜劳动党指挥部 3 月中旬的内部文件中承认,今年年初的朝鲜黄海南道大量饿殍事件系朝鲜劳动党指挥部将大量物资供应给军队所致 …… 哇,水好深哦!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3446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的领导和编辑:把你们的自己孩子送到北朝鲜
热度 1 daladala 2012-6-11 07:26
转载以记录。 说得太好了。 我怎么发现的确是比美国和新加坡 都好! 领导们,快把你们的孩子送到北朝鲜吧!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人民日报:朝鲜幼儿园儿童获呵护 每天吃5顿饭 2012-06-11 04:42:00 来源: 人民网 (北京)  12 核心提示:6月11日,《人民日报》称朝鲜儿童得到的精心呵护和良好教育令人感慨万分。达1.3万平方米的苍光幼儿园里,70多名专职幼师照料着800多名幼儿。每个儿童每天吃5顿饭,有专业营养师负责调配营养。 经过900多公里的飞行,由人民日报女记者组成的代表团来到平壤。正值金达莱盛开的时节,整齐干净的街道两侧、绿意盎然的丘陵山冈上时时现出一丛丛绚烂绽放的粉红花束,给本报和朝鲜《劳动新闻》女记者间的交流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平壤五日,我们走厂矿、看学校、观市容……所到之处,近一二十年朝鲜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尽收眼底。而身为女性,我们对朝鲜妇女、儿童的状况更加关注,对平壤产院、万景台少年宫和苍光幼儿园的访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平壤产院被朝鲜女性称为“产妇娘家”。换上消毒拖鞋,穿上白大褂,我们在医院外事科长的带领下走进这个令朝鲜女性感到亲切的地方。除了妇产科,这里还设有儿科、心血管科、牙科、超声波诊疗室等,并拥有心电图、透视、B超、理疗等现代化医疗设备。据介绍,每年有2万多婴儿在这里出生。为了避免新生儿受到病菌感染,产院建立之初便设立了专门的家属探视室,我们在这里通过电话和视频同一名产妇进行了在线交流,通过屏幕看望了她的宝宝。这一措施已成为产院颇受关注和好评的一大特色。 在朝鲜,多胞胎十分受重视。各地被确认为三胞胎或多胞胎的孕妇,都会被送到平壤产院,接受细致周到的服务。在育婴室里,透过玻璃窗,我们看到多胞胎婴儿安静地躺在婴儿床上,两名护士守护在床边,轻轻摇动小床,安抚着哭闹的孩子。隔壁的房间里,保温箱中的婴儿正在接受特别照顾。医院规定,每个多胞胎婴儿体重要达到4千克才能出院。 朝鲜实行免费医疗,而孕妇一旦入院,连 餐饮 也由医院免费提供,而多胞胎婴儿还会收到来自国家领导人的 礼物 ——给女孩的金戒指和给男孩的银佩刀。多胞胎的全部教育费用也由国家承担。“平壤产院已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授予儿童亲和医院称号,这里不仅代表了朝鲜医疗水平的提高,更体现了国家及领导人对妇女和孩子健康的关怀。”陪同的朝鲜同志自豪地说。 在园内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苍光幼儿园里,70多名专职幼师照料着800多名幼儿。园长告诉我们:“孩子的家长大多是记者、艺术家、公务人员等,他们的工作很忙,所以幼儿园有责任让这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和照顾。”幼儿园的大 餐厅 宽敞明净,能容纳500名孩子同时就餐。孩子们每天在这里吃5顿饭,有专业营养师负责调配营养。楼上五六百平方米的活动室里,数十名孩子正在嬉戏玩耍,荡秋千、玩滑梯、乘坐电动列车……孩子们把我们这些客人拉入游戏的行列,让我们也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幼儿园开设了声乐、舞蹈、自然常识、领袖成长故事等课程,参观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们的匠心。 坐落在光复大街尽头的万景台少年宫,被誉为“朝鲜少年儿童成才的摇篮”。其主楼呈半圆形,象征着孩子们在祖国的怀抱里成长,门前的主雕塑“满载幸福的彩车”则表现了朝鲜少年儿童的幸福 生活 。每周一至周五,有5000名学生来到这里,分布于文艺、体育、科技等200多个小组的活动室中,由500多名专职教师对他们进行课外教育指导。从伽耶琴、手风琴活动室到舞蹈活动室,从书法活动室到手工刺绣室,虽然走马观花,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朝鲜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从出生到走向社会,朝鲜儿童得到的精心呵护和良好教育令人感慨万分。陪同的朝鲜同志介绍说,朝鲜实行11年免费教育制度,工厂、农场也建有大学,还有向全体国民普及知识的人民大学习堂,这些建构保证了国民可以普遍接受教育。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将给朝鲜提供无穷的发展动力,帮助他们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建设富强国家的目标,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本文来源:人民网 ) 责任编辑:NN053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39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日报:一厢情愿地猜测远比真相重要
daladala 2012-6-10 09:58
截图以记录。 【联合国人权组织】公布的真相,远不是真相。 大家要相信叙利亚政府的真相哈。 各地媒体近期严禁刊登有关叙利亚屠杀的任何消息,一切以叙利亚政府公告为准。 一经发现断网断电,撤职查办! -----------------------------------------------
个人分类: 中国纪实|3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十分沉实见精神——《人民日报》专访赵少华
whyhoo 2012-6-9 20:0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中国文化在国家整体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世界文明舞台上大放异彩。   以文化为信使,以文化为桥梁,中国正向全世界努力传达着一个响亮的声音——友谊、和平、发展。在不同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民族之间,中国文化正以其无可替代的力量发挥着沟通心灵、增进了解,传递友谊、减少猜疑,争取支持、共同进步的作用。   就近年来我国文化外交的地位和作用,记者专访了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    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您认为如何理解通过文化外交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文化发展制高点,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答: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对于不同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我认为有三个层面的含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相互交织、作用的交往格局。   在国与国的交往中,文化被誉为促进了解的“桥梁”。国家间政体、制度不同,但文化使之相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文化被誉为联结心灵的“纽带”。对于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民,是文化使之彼此亲近。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古人说:“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我认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需要用“十分沉实”的精神,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代风骚”。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五千多年来,它能够薪火相传、创新发展,正是因为它具有博采众长、开放包容的特质。今天,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境界,构成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基因,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赞赏与支持。   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着良好的文化交流,与145个国家签署了《中外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和《互设文化中心协议》,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影响空前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渠道和层次更加多样。进入新世纪,我们坚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相结合,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文化贸易在交流中的比重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贸易额逐年增强。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已成为当代中国与世界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中国文化与各国优秀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方面。    问:“文化折扣”是世界文化交流中普遍遭遇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产品所反映的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等,对于在不同语言、观念、技术、思维、表达、阅历、习俗背景中的消费者,表现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降低。中国文化传播面临着严重的“文化折扣”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破解这个“文化折扣”魔咒?   答:“丹青难写是精神”,文化的沟通看似容易、实则不易。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不同的语言习惯都会对一件事情的理解产生差异。   坦率地说,近10年来我们文化传播的观念、方式、渠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不能否认,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文化认知鸿沟或者说是文化折扣都明显存在。上世纪90年代我在国务院新闻办工作时就负责对外交流工作,近20年的外事工作经历,让我对此感触尤其深刻。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认知存在偏见与盲点,提到当代中国文化,要么想到反映落后、愚昧的中国封建文化遗存,要么将一些非主流思潮的文艺作品视为当代中国文化主流,要么热捧那些表现畸形、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艺术人士。一些西方媒体和文化艺术评论常片面地认为这就是代表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精神的作品。我认为,国外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较弱,对外文化传播的力度、广度与深度还不足,以及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贸易刚刚起步等等,构成了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难与挑战,更反映出当前要大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所以,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着眼未来的国际视野,遵从科学发展的战略思维和跨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努力向世界展现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中国新形象。 原文见 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lmsj/201206/t20120608_253661.html
个人分类: 文化|1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刊文批评部分干部希望恢复过去状态
xupeiyang 2012-6-9 05:56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08/045424556401.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跨越大洋:从普京访华看中俄美关系犬牙交错
whyhoo 2012-6-8 21:15
今年3月初重新当选俄国总统后,普京拒绝参加5月中旬在美国大卫营举行的G8峰会,却于6月1日前往柏林和巴黎,对德法两国进行国事访问。而他在6月5至7日的访华之行,则可视为他大国外交的第一选择。普京对美国冷淡却对中国热情,是大有文章可作的。   普京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形容俄中关系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间新型关系的典范”,“没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成见”,“非常稳固,不受当前局势的影响,这一点在当今这个明显缺乏稳定和相互信任的世界里显得异常可贵”。   普京访华是国事访问(6月5至6日)兼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6月6至7日)。《环球时报》记者形容他6月1日走马观花去德法两国的“国事访问”像“打招呼般”,却在北京呆了整整三天,与中国领袖会谈内容丰富,结果丰硕。   普京率领的俄罗斯代表团阵容鼎盛,包括副总理罗戈津、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远东发展部部长伊沙耶夫、工贸部长曼图罗夫、能源部长诺瓦克、交通部长索科洛夫、军事技术合作局长福明、旅游局长拉季科夫、移民局长罗莫达诺夫斯基、原子能公司总裁基里延科、天然气工业公司总裁米勒、石油公司总裁谢钦与石油运输公司总裁托卡列夫。   俄国石油、天然气、投资、金融、航空等领域的数十名工商界巨头随同普京云集北京,俄国政商要人和中方对等进行了面广、意深、务实的合作会谈,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以及有关工业、民用航空、传统能源、核能、相互投资、旅游、斯科尔科沃和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出口信贷和保险、媒体合作等17项协议。 中俄首脑同意加强两军合作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谈后与普京共同接见记者时说,要把“中俄关系作为本国外交主要优先方向之一”,也要“把两军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更高水平”。普京不但响应中俄两国军队加强合作建议,更把它与“加强亚太地区安全”联系起来。两位领袖闭门对话时是否聚焦美国“重返亚洲”不得而知,但它在两国政府心理上的阴影不言而喻。   此次普京访华,中俄两国宣布圆满实现“2009-2012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并制订《2013-2016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保证“在中俄战略安全磋商机制框架内加强双方在地区以及全球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争取双边贸易额于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 虽然这些数字和2011年3.6万亿美元的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以及4466.5亿美元的中美贸易额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如能达到或超过目标也不无小补。此外,中俄贸易内容主要是俄国能源及军事装备交换中国工农产品,对中国经济特别有利。   中俄两国也同意把2012年定为中国的“俄罗斯旅游年”,把2013年定为俄罗斯的“中国旅游年”,要推动两国青年经常性交往,要“建立公正、公开、合理、非歧视的国际贸易体制,携手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发挥国际和地区经济金融组织的作用,挖掘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潜力”。   此外,两国还在《中俄联合声明》里强调“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实现半岛无核化”,并且“希望有关各国保持克制,避免半岛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以及支持维护叙利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通过外来武力干涉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图谋以及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强行推动‘政权更迭’”。   这个中俄联合立场也是加强对付美国的外交筹码。中国的大力支持使得俄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加大话语权,反对欧美武装干涉。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只能靠俄国发挥其对阿萨德总统的影响来和平过渡,利比亚“空中禁区”恐难重演。   回顾历史,在中苏两大共产主义国家时期,北京和莫斯科都犯了太重感情、不够冷静的错误,毛泽东从1950年代的“一边倒”的极端转到1970年代的“一条线”(联合欧美日及其他国家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极端。当今中国领导人对俄国可谓高智商地维持不即不离、既热又慎、“巧者善度、智者善豫”的态度。 中俄互补性特别大   生长在温带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容易交朋友,和寒带的俄国人交朋友就有性格与世俗上的差距。但俄国是中国近邻,中俄互补性特别大,如果两国能互信合作,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连体孪生关系,那就会是全球的福音。   中俄联合可以帮助恢复地球上第一大岛——欧亚非大陆——昔日举足轻重地位,早日改变近世纪来岛国欺侮大陆“龙在沙滩被虾戏”的反常局面。那样的话,不但可以大大减少海运的时间、费用与风险,而且会使中国发展集中沿海的偏向纠正过来,中国才能减少城乡与贫富差距,才真正有可能全民奔小康。   《环球时报》6月5日发表以“中俄协作应超越‘盟友’或‘非盟友’”为题的“社评”,道出“中俄不是盟友”,但“相互支持和借力”,在世界某些“重大热点问题上有了特殊的协作”,“两国有能力阻止世界秩序的单极化,不让西方大国当前对世界政治的主导继续随心所欲下去”。   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此次普京访华时中俄两国所发表的公开言论中看不到中俄发展友谊“不是针对第三国”的字眼,我想并非无意疏忽,而是故意要给美国颜色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不但反华调子唱得很高,而且把俄国形容为美国“地缘政治头号敌人”,前国务卿鲍威尔批评这种胡乱“制造敌人”的言论不妥。 中俄走近不是说美国对中国重要性将会减弱,在未来50年内中美两国全球的超群地位及中美关系的头等重要性都不会下降。有人说中美是“天然盟友”,难道中俄、中印关系就不是吗?当然,从历史、地理上看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东西半球位置最佳的大国只能友好交往,如果冲突的话,对全球都是灾难。   作者是从印度退休的华人学者,现居芝加哥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yl/tx120608_002.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香港中文系教师批内地高考作文过于文艺
JYH64J98Y99H 2012-6-8 18:38
香港中文系教师批内地高考作文过于文艺 2012年06月08日03:39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甩掉多余的顾虑”、“忧与爱”、“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高考作文题总能引发人们的热议,今年的题目也不例外。有人称好,认为如今的题目给考生的思维自由度已大大增加;有人拍砖,直言部分题目晦涩难懂,甚至有点“无厘头”;也有人调侃,戏称连高考作文都玩起了“文艺腔+穿越体”。那么,今年的作文题目,究竟是好是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高是低?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路在何方?语文考试结束后,记者第一时间连线6位专家,分享他们的观察与体悟。——编者   参与讨论者   陈 锋:福建某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参加高考阅卷   张 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张 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赵丽宏:作家,多篇作品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     读题   不是太实,就是太虚   问: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陈锋:没有任何意外,以福建省来看,命题较常规,与往年差别不大,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题目也差不多:大多是给定一个阅读材料进行写作,有的还会给定标题。   张健:从基本趋向来看,今年的作文题重道德人生内涵,跟生活时事关系密切,但在文化与传统的内涵方面显得比较薄弱。   许子东:把这次内地高考作文题放在一起看确实精彩,但仔细看,不是太实,就是太虚。全国卷的“甩掉多余的顾虑”,如果没有了样板文的限定可以是好题目;四川卷的材料“手握一滴水”太文艺腔,甚至有点做作;新课标卷的“船主和油漆工”,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看完满脑子都是问号。跟香港比,内地的题目太文艺腔、太专,很多题目就算我身为中文系老师也无从下手,学生真是太苦了。   问:什么样的作文题才算好?   张柠:一要简洁明了,不要让人在审题上费太多精力。二要给人想象空间,让考生有发挥的余地。好题诱惑你把内容带进来,必须用生活经验来诠释题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让考生将对生活和生命的想象与细节融入其中。要避免新八股题目,即可以就标题本身做文章的情况。   许子东:香港高考文学写作,分为片段写作和长文写作,学生都可以从多个话题中选取一个发挥。片段写作要求比较具体,集中测试写作的基本能力,有字数限制,题型多样,可以是看图写作,有时也限定写作方法,例如“运用两个比喻描述肚饿的感觉”,“刻画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等。长文写作类似内地高考作文,文白不拘。如,2011年的题目“照镜子”,2009年的题目“那眼睛在看着我们”和“密码失效”。题目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学生不会有太大距离感,同时也有上升空间,有想象力的学生可以拾级而上。   阅文   想看到个性化的作文很难   问:如何定义“好作文”?   张柠:在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之下,对标题的阐释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也就是所谓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杨林柯:评价作文,“对错”只是相对标准,知识面是否丰富、文字是否优美也属于附加标准,而个人情感的表达与诉说才是根本所在:文章是不是“我手写我心”,是不是抒发出了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良知。三流作文堆砌文字,二流作文道德伪装,独抒性灵才是一流作文。   陈锋:去年,一个厦门考生获得作文满分,他的作文有几个特点: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语言非常精炼老到;恰到好处地运用有针对性的、深刻的、富于哲理性的材料;作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不好的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但每年这么优秀的作品都很少。   问: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样?   陈锋:从福建省的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名牌中学,整体情况不太好。大部分作品都是平平淡淡,只能达到及格标准。   杨林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老师想看到个性化的文章很难。   张柠:基本上不行,人云亦云,说出来的东西没有任何新意。学生进入大学后,我们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让他们忘掉高考作文的写法,从零开始,重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思考进行阐释和表达。   问:问题出在哪里?   杨林柯:从高考命题上来说,过于重视道德评价。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真实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但命题规范却恰恰与我们想要的学生素质相背离。这跟目前的作文评价体制有关系。语文教学不能追求一个确定的答案,只要学生思考了,他的答案就有价值。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是在引导学生向一个“标准答案”靠拢,与“标准答案”不符就会在分数上予以否定。还有一点,高考作文阅卷往往是“快速阅读”,看你字写得好不好看、遣词造句是否优美,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就会在语言形式、玩弄文辞上下功夫。     教学   好老师能启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问:语文教育如何培养“笔杆子”?   赵丽宏:作文很重要,从一篇作文里通常能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在语文学习当中,最重要的是学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任何作文题目,不论多么偏、多么平淡,只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会,应该不难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这种训练,有很多方式,比如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张柠:在大学里,我们建议学生阅读名著,阅读最好的作品,而不是教材。名牌大学里文学系的学生,基本上不看教材。读名著的目的不是模仿,而是让学生不要再用同样的方式写,自己另辟蹊径。   问:语文课该怎么教?   赵丽宏: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教给学生如何识别文章的优劣,而不是像解剖麻雀一样,按照非常固定的思路去解读文章。在这当中,中学老师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要求语文老师首先自己是读书人,有丰富的阅读储备和较高的阅读能力,这样才可能去启发学生,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   我在上学读书时就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能够深远影响学生的老师,并不一定专注于分析课文,而是通过课文,教授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启发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兴趣。当然,不是说必要的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并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语文了解人生和世界。切勿因为死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甚至失去灵性。   杨林柯:语文教育首先是要培养一个人,而现实操作中却是技术性、工具化的多,人文追求的少,把语文教育变成了“小语文”。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的培训,因为语文教育是一个辐射的过程,营造良好的空气、阳光、雨露,学生自然会茁壮成长。不要再简单地把作文练习视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而是提高到培养学生内心抒写、自我交流、人格塑造的高度来看待,毕竟人的成长首先是心灵的成长。   (赵婀娜、任姗姗、姜峰、 葛瑜玮、贾娜采访) 35年高考作文题折射北京社会变迁 2012年06月08日 10:55 北京青年报   恢复高考(微博)至今已35年,高考的形式和内容,与中国改革开放踩着同一个节奏向前发展、推进。梳理3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能够看到鲜明的时代特征。高考作文题目宛如一面镜子,折射着中国社会的变迁。   八十年代关注社会问题与人生哲理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专家王俊秀分析说,1977年开始最初几年,高考作文题目还保留着浓郁的政治色彩,甚至残留着“文革”的遗迹,如《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反映中国社会“大梦方醒”的状态。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新鲜的观念和事物,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一些哲理性的作文题出现了。”如1981年《毁树容易种树难》。另外,社会话题也频繁出现在作文题中,如1985年要求考生给《光明日报》写信反映环境污染等,均为围绕现代化建设事业生发题目,说明高考作文更关注实际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九十年代关注道德问题,侧重讽刺现实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社会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社会热点和道德问题成为那一阶段高考作文题目的主要关注点。1991年的高考作文是就“ 近墨者黑”或者是“ 近墨者未必黑”为题写稿,1992年的“根据众人对垃圾的不同行为”,对青年人看待事物的观念提出了要求。1996年高考作文是“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   新世纪开始回归文学本位   1999年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作文题目开始远离社会性。王俊秀说,到了2004年,则以“转折”为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悟,“呈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特点,话题开放,由过去关注政治热点和社会热点,发展到关注人本身。”包括2001年以《诚信》、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等等。   到了2009年《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0年《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既有时代特色,又触及心灵。   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30多年来,看到的是高考作文题目的变化从宏大话语向小话语转变,而这背后则是时代的变迁,是理性文化到感性文化的过渡,体现了对个性和个体的尊重,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情感的关注。   王俊秀说,作文与时代性的紧密联系就体现在,现在的作文题放在前十年、二十年,就会觉得非常不相适宜。而当年的作文题拿到今天,也会觉得“无从下笔”。   如今从关注英雄人物到关注小人物   “近两年,平凡的小人物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如最近舍身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平民英雄司机吴斌,还有这几天走红网络的‘四惠大爷’,这些人在个人职业或平凡人生中对真善美的坚守,体现出社会共识的价值,平凡的事情被很多人感动。”   说到今年北京的作文题目,王俊秀认为,这是通过一位普通的铁路巡逻员的生活,从他对职业的坚守中发现光辉。“过去曾经崇拜的都是英雄人物,提倡宏大的价值观,但是可能很多人不一定能做到,而现在提倡普通人寓于简单中的伟大。能看得出,现在的高考作文在青少年树立价值观方面,在有意识地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家点评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没有标准答案   我觉得今年的作文题挺有意思。每个人看到这段故事写出的东西都是有感而发,思考而得,或思辨理性,或发挥想象。题目原本无所谓难或不难,而是启发学生调动情感和思考。对于情感丰富、经历丰富、比较容易感动的人来说,会容易一些,对于理性、封闭一些的人,可能难写一点。   有人说这个题目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其实外国小说距离咱们更远,但是生活哲理和感受同样能引起共鸣。同样一个题目,可能我写的还没有一个学生写得好。如果让我写,还是要沉下心来想一想。高考作文题没有标准答案,阅卷的老师也很难,要善于理解不同人的经历和思考,对学生的作品进行二次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写出东西,有感觉,想象,从中找到人生的哲理,都是好文章。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   我不擅长从材料中升华的写作   其实铁路巡逻员就是一种工作,在规定的岗位、路段完成岗位要求的职责,因为他在户外、常年坚持等特殊性原因,确实很了不起,但是每个人的工作都很了不起。   这个题目给我的话,一时想不好会写什么,可能写不好。当年我高考作文只得了5分,写跑题了,可能不善于这种给一段材料,从中升华意义的写作方式。曾经有读者告诉我,我的文章也出现在高考阅读题,问我写那些语句的意思,我想那可能是出题者想出来的,我没想那么多。   ◎迟子建(主要作品有《雾月牛栏》、《白银那》、《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额尔古纳河右岸》)   北京的题目像一幕电影   这两年的作文题越来越有味道,北京的题目像一幕电影:巡逻员老计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清理碎石,防止巨石滑落,每有火车经过都会敬礼,火车都会鸣笛回应。越有味道的东西越不好写,难为考生了。   ◎孙睿(青年作家,代表作有《草样年华》)   弄不好容易写成“知音体”   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感觉很多题目还是在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北京的题目稍微有些不好发挥,规定了一个真善美的价值观,考生很容易写出“知音体”的文章。只有广州的“最好的时代”发挥空间更大,视野、纵深、思辨都具备。   ◎蒋方舟(代表作《打开天窗》,《第一女生》,《正在发育》,《邪童正史》,清华大学(微博)在读生)(记者:于静)
个人分类: 边看边说|26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的事情,人民日报要少“掺合”。
热度 2 liwei999 2012-6-5 13:05
科技的事情,人民日报要少“掺合”。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04/2012 01:54:04 人民日报就颜老师在《自然》上发文章的事情,刊登了文章: 中国科技需多些欣赏少些眼红 。作为一个报道,说 颜宁小组《自然》论文解析特殊蛋白结构 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把“不屑”甚至“愤慨”的评论认为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嫉妒、嫉恨之心,就有些过了。应该说,有这类响应,只是反映了靠CNS的评价指标存在着巨大的“偏压”。 大家崇尚《自然》,应该说是《自然》办得成功,这也在本质上是商业上的成功。商业上要成功,要让人家掏钱给你,内容 有意思 是第一位的。这个 有意思 可以是“高尚”的,也可以是“低级趣味”的。而一个事情是否 有意思 ,人民日报大约是最没有发言权的了。因为人民日报这些年来就不知道什么是 有意思 。这样说也是有根据的。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人民日报没有了组织上的订购,单凭商业运作,是否能维持下去呢?因此,人民日报不是为了 有意思 而存在的,人民日报的存在就是“意义”。 同样,“去年的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也是个意义、没意思事情。“崇尚卓越”的提法不错。但是不知道人民日报是否能把“崇尚卓越”与昨天的说的“学大寨”区分开来。如果不能去分开来,那就不要掺合这类事情了。所谓“君子不近危”就是这个道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可"直谏"市领导的“人才”
热度 9 mdzhao 2012-6-2 09:12
《人民日报》报道:南昌市有87人成为首批“市直接联系人才”,他们可以优先作为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的人才,就南昌市建设、管理等问题坦诚“直谏”。“市直接联系人才”是指在南昌工作或为南昌服务的,拔尖的,有突出贡献或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且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优秀人才。它由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五类人才构成。“市直接联系人才”可优先作为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的人才。同时,要突出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 他们不仅享有南昌市在科研项目申报、审批、技术攻关资金支持和个人业务培训等政策上的最优惠待遇,还可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反映自己的生活困难和问题 ”。“市直接联系人才” 可享受每月200元的“市直接联系人才”津贴,每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三年一次的免费外出学习考察或休假 。另外,为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南昌还将出台《高层次人才优惠待遇“一卡通”实施办法》,规定持卡人 子女报考南昌市重点高中的可降低20分投档,其未成年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可自主择校;持卡人还将被优先安排参加相关的出国(境)培训和到国内著名院校进修深造等 。 能跻身各种“人才”队伍真是好啊!可见普罗大众,哪怕是人大代表也不可能有"直谏"领导的机会,那是一种待遇!只是评价标准更加弹性。据介绍,“市直接联系人才”是如此产生的:先由人才个人自荐和用人单位举荐,各县区(开发区)、市直单位党组织推荐,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人才分类组织若干专家小组讨论审查并提出初步人选,经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后,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据说,“这五类人才大都不缺钱,不缺出国机会,政府主要想给他们创造一种氛围。”不过,要是我,冲着“子女报考南昌市重点高中的可降低20分投档,其未成年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可自主择校”的规定,挤破脑袋也要去争取的! “南昌87名人才可"直谏"市领导”全文见 http://he.people.com.cn/n/2012/0530/c192235-17091870.html
个人分类: 其他|423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到底怎么了?
caotiansheng 2012-5-29 09:45
友人来谈:做真事、真做事的老是吃亏,时间长了,大家都会总结经验,这样的经验越多,做假事、假做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社会的诸多泡沫,泡沫虽然在阳光下也会折射五颜六色,但一会儿就破碎,随风散去。 又一友人接谈:是啊,是啊。你看:做真事、真做事的越来越少。官场:有的人一心谋权,在谋好权的基础上再做点事情,如李志军部长就是这样(据人民日报报道),如果挖一挖,恐怕这样的人还有,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暴露出来;商场:有的人一心参假使假,害的芸芸众生不敢放心吃喝;如此等等。现在,让人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放心的。过去我们所依靠的现在似乎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在困惑:是我们幸福的不能再幸福了,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暂时没有满足而感到失意,滋生出诸多想法?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在发展中确实存在某些畸形?
个人分类: 呼吁建议|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
热度 1 zlhua 2012-5-28 15:0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4739.shtm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填鸭式教育的恶果,使“祖国的未来”丧失了提问、质疑的思维和能力,丧失了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青年学生要勇于挑战学术权威——这是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在走马上任后首次出席该校学术活动时,对年轻的博士生提出的殷切期望。他强调说,要想在科学研究上从“following”(跟踪)走向“leading”(领导)和创新,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去挑战传统,挑战学术权威。 挑战权威的前提,是质疑,是提问。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最有活力”的许多青年却不会提问,更遑论挑战了。 前不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985高校的学生表现最差的就是“课堂提问或参与讨论”: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的中国学生超过20%;只有10%的学生选择“经常”或“很经常”。美国大学生作出同样选择的,分别是3%、63%。 对于提问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其实,不会提问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最会说的是“是”,而不是“不”或者“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人们的答案可能会比较一致:填鸭式教育——或者说听话式教育。从孩子刚懂事时起,他们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非“听话”莫属。而贯穿幼儿园和小、中学的填鸭式教育,更强化了孩子们的听话意识:绝大多数教师不鼓励孩子质疑、提问,他们对孩子的最大要求,是“背背背”,是记住标准答案。 填鸭式教育的恶果,是“祖国的未来”丧失了提问、质疑的思维和能力,丧失了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人对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做的一项调查记忆犹新: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谈什么创新,说什么创意? 幸好,有些教师、科学家特别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不会提问的严重性,开始在自己的教学、研究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久前荣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朱冰,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别太尊师重教”,他甚至鼓励学生:“博导博导,一驳就倒”;与朱冰一起同获殊荣的清华大学年轻教授颜宁,在带领学生参加国际知名科学家出席的学术会议时,最希望他们做的事,就是勇于向这些学术权威发问。 当然,只有这些还仅仅不够。当务之急,恐怕就是尽快改革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让教师们走出填鸭式教育的泥潭,让学生们从无休止的考试中解放出来。否则,“钱学森之问”永远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个人分类: 喜欢学生|170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
热度 1 jiaguangjia 2012-5-28 11:10
人民日报:中国大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填鸭式教育的恶果,使“祖国的未来”丧失了提问、质疑的思维和能力,丧失了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青年学生要勇于挑战学术权威——这是清华大学新任校长陈吉宁在走马上任后首次出席该校学术活动时,对年轻的博士生提出的殷切期望。他强调说,要想在科学研究上从“following”(跟踪)走向“leading”(领导)和创新,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去挑战传统,挑战学术权威。 挑战权威的前提,是质疑,是提问。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我们国家,“最有活力”的许多青年却不会提问,更遑论挑战了。 前不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和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相比,我国985高校的学生表现最差的就是“课堂提问或参与讨论”: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选择“从未”的中国学生超过20%;只有10%的学生选择“经常”或“很经常”。美国大学生作出同样选择的,分别是3%、63%。 对于提问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论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其实,不会提问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最会说的是“是”,而不是“不”或者“为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人们的答案可能会比较一致:填鸭式教育——或者说听话式教育。从孩子刚懂事时起,他们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非“听话”莫属。而贯穿幼儿园和小、中学的填鸭式教育,更强化了孩子们的听话意识:绝大多数教师不鼓励孩子质疑、提问,他们对孩子的最大要求,是“背背背”,是记住标准答案。 填鸭式教育的恶果,是“祖国的未来”丧失了提问、质疑的思维和能力,丧失了创新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人对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在2009年做的一项调查记忆犹新: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谈什么创新,说什么创意? 幸好,有些教师、科学家特别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科学家,已经意识到不会提问的严重性,开始在自己的教学、研究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久前荣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朱冰,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就是“别太尊师重教”,他甚至鼓励学生:“博导博导,一驳就倒”;与朱冰一起同获殊荣的清华大学年轻教授颜宁,在带领学生参加国际知名科学家出席的学术会议时,最希望他们做的事,就是勇于向这些学术权威发问。 当然,只有这些还仅仅不够。当务之急,恐怕就是尽快改革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让教师们走出填鸭式教育的泥潭,让学生们从无休止的考试中解放出来。否则,“钱学森之问”永远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160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大终于也不淡定了
热度 2 mdzhao 2012-5-25 16:30
近日,《中国高教研究》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教研究所“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的学术论文《基于公信力视角的大学排名研究》,从学术的角度对武书连课题组推出的《2010中国大学评价》提出了若干质疑。此事被炒的纷纷扬扬,最近科学网转发的相关报道(不完全统计)就有 大学评价:质量优先还是数量制胜 、 中科大武书连论战大学排行榜 、 人民日报:大学排行榜,你还信吗 、 中国青年报:大学排行榜越排越乱 、 中国科学报:“大学排行榜”岂能自娱自乐 、 人民日报:中式大 学 排 行 榜单如何解困 。 给人的感觉是,面对林林总总的排行榜,尽管有业内和高校圈对中科大不少的肯定,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面对广大非圈内考生家长以及现有榜单的巨大影响,中科大终于也不淡定了。当然,对中科大的反应俺们完全能够理解,不过如果她能继续保持淡定其实更让人敬佩。可笑的是武书连急切的进行反击,发博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题组论文造假 ” ,不过弄的很复杂的计算方法对大多数人来说大概只有更晕。 一场论战看来即将或已经开始了?俺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教与学|35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论大学排行
majian 2012-5-24 12:58
[转载]人民日报论大学排行
人民日报论大学排行 武书连造假 微博截图
个人分类: 百家|22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5-24 10:27
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 2012年05月24日04: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温宪摄   根据美国国务院5月17日发布的公告,目前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将不得不于6月30日离境。美方称不会为他们续签签证;如果他们愿意,可回到中国再申办适当的交流项目签证。美国各界对此普遍感到震惊、困惑和不解。美国“高等教育新闻”网站21日载文称,这一指令将打乱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   20日,中国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致信开设了孔子学院的美国大学校长,指出中方尊重美国的法律法规,但不愿意看到因此而造成中断志愿者项目的后果,否则目前在美国蒸蒸日上的汉语课程将会因教师缺失而夭折,致使这些学校和学生蒙受损失。   23日,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致信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杂志记者,对公告关于美国国务院审查孔子学院资格认证的表述表示了高度关切。“我很关注这一表述对于美国教育机构与汉办和中方高校合作举办孔子学院协议的影响。”   单方“喊停”令人困惑   美国国务院签署的这个公告,已发往全美孔子学院,声称尽管孔子学院可能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但其所从事活动必须符合正确的交流规范、遵循相关法规。教授、研究学者、短期访问学者,或学院、大学的学生均不允许在公立和私立小学、中学进行教学,否则便与有关交流访问项目的法规相悖;只有在得到认证的中学以上机构内,才可安排中文课程;并且,持有J—1签证的教授只能在这些机构的外语院系内进行授课。   J—1签证是一种非移民签证,签发给来美国参加美国国务院批准的“交流访问者计划”的各类外籍人士。本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美国官方曾对持有J—1签证人员情况进行过调查。   最令人费解之处是,美国官方要求对孔子学院进行所谓的“认证”。公告声称:“目前,国务院正在审查孔子学院的学术资质……孔子学院必须申请美国的认证,才能在其所在大学开展教学。”美方称,基于初步审查结果,“没有明确证据显示这些学院已获得美国的认证”;而之所以需要美国认证,是为了确保教育符合并保持相关既定标准。   知情者告诉记者,孔子学院本身不计学分,不授学位。换言之,孔子学院不具认证的前提;而美国官方迄今也从未说明孔子学院应该向谁认证。横向比较一下,德国的歌德学院、法国的法语联盟等在美文化交流机构都毋须得到美国认证。美国第一家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及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的负责人均对记者表示,他们对美国官方的这一新要求感到困惑,校方均在就“认证”一事进行讨论与沟通。   政治势力不断抹黑   公告规定显然是对孔子学院的发难,美国各地孔子学院均表示“令人吃惊”、“很不寻常”,并开始讨论如何应对。   舆论指出,人们不明白美国国务院为何要突然出台这样的规定,“毕竟,孔子学院在美国校园内已有近10年时间”。正如国家汉办负责人所指出的,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   美国的孔子学院是由美方自愿申请设立的,总部向孔子学院提供包括派遣志愿者在内的所有帮助,均系美方所要求。中方志愿者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热情服务,受到所在学校和家长的广泛欢迎。在合作举办孔子学院过程中,中美双方高校携手并肩,成绩斐然,为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学院已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孔子课堂发展更快,现已达到500多个。自2004年底马里兰大学作为美国第一家高校与中国南开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以来,至今美国已有81所孔子学院和3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其中127个为孔子学院下设的课堂。   但是,美国社会确实存在一些政治势力,一直对孔子学院横加指责,不断抹黑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今年3月28日,美国国会外交事务监督与调查专门委员会就“中国公共外交代价”举行听证会时,国会众议员达纳·罗尔巴克尔就指责中国通过私营媒体和公共教育“进行宣传”。   美国大众看重交流   22日,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杰马诺、博士生麦格拉斯和罗宾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学习汉语有助于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的交流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自中国的韦薇老师在华盛顿约翰·伊顿小学教授一至五年级汉语课程。她告诉记者,学生家长都非常希望学校能继续提供汉语教育,学校其他教师也很配合汉语教学,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汉语将会是十分有用的交流工具。   韦薇的学生莉博蒂的母亲吕德斯夫人对记者说,在华盛顿地区,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小学校不多,她和丈夫很是费了一番功夫,才给女儿找到一所开设有汉语课程的小学。吕德斯夫人和其他一些家长纷纷表示,孩子们很喜欢汉语,韦薇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希望她能在学校继续教下去。   乔治·梅森大学孔子学院一位负责人表示,希望国务院出台的新规没有政治方面的考虑,毕竟美国总统奥巴马提议的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十万强计划”也鼓励美国学生学习汉语。   孔子学院总部负责人指出,中美双方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十万强计划”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为了帮助计划的实施,汉办资助了其中1万名美国学校师生来华。而帮助招募这1万人的服务者,正是这些美国国务院要求6月30日离境的中国教师!   本报记者了解到,美国有关大学的校长对于国务院签署的这个公告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在干涉学校的教学自主权,他们正与国务院联系并交涉。面对强烈的质疑,美国国务院官员23日将赴马里兰大学,与马里兰大学校方、孔子学院负责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本报华盛顿、北京5月23日电)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8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有4条“命”
热度 1 wyc 2012-5-23 15:27
来源:人民日报 赵永新、王健; 2012年05月16日 核心提示   第六次科技革命目前已经进入倒计时,“核心专利争夺战”已悄然展开;一个人将有四条“命”:自然人、网络人、仿生人、再生人……中科院“第六次科技革命预测研究”课题得出的这些结论,是科幻小说式的“纯属想象”,还是有科学根据的明天的现实?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专访了该课题负责人——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    【人物小传】   何传启,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先后参与原国家科委《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的汇报提纲》等,主持完成2001年至2012年的《中国现代化报告》年度报告。 世界科技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 21 世纪发生第六次科技革命是可预期的   记者: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有什么根据?   何传启: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统称,是指引发科技范式、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的重大科技变迁。   单项的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很难准确预测,但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却有迹可循。19世纪以来,科学猜想和科技预测成为一种常用方法,许多科幻小说描述的“未来科技”已成为今天的现实。   16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大致发生了五次革命:近代物理学的诞生、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电力和运输革命、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   这五次科技革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先有渐进的科技积累,后有革命性的科技突破;科技进步既有内在动力,如科学家的好奇心和科技进步的惯性,也有外部动力,如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等;20世纪快于19世纪,18世纪快于17世纪,呈加速度前进。   去年4月,研究中心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开展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表明,在21世纪将发生第六次科技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学革命   记者: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会是什么?   何传启: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一次新物理学革命;第二种,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第三种,同时包括新物理学革命和新生物学革命。   我们认为,第六次科技革命更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和再生学革命。它将在五个主体学科发生重大突破:整合和创生生物学、思维和神经生物学、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和仿生工程、纳米和仿生工程等。关键技术有五项:信息转换器技术、人格信息包技术、仿生技术、创生技术和再生技术等。   记者:这次科技革命似乎是一场人类自身的革命?   何传启:的确,前五次科技革命主要是关于物理世界和信息技术的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革”到人类自身了。    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仿生工程和机器人学的结合,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两性智能人、人体再生和互联网的结合,可能将使人类获得三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加上自然人,人就有四条“命”。    记者:人有四条“命”,是否会引发伦理冲突和社会混乱?   何传启:既然是科技革命,必然会带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人有四条“命”乍听起来难以接受,但是人类的生活观念、伦理观念一直都是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变化的。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往往具有“双刃剑”的性质。历史经验表明,某项重大发明短期内可能引起争论和担忧,甚至引发混乱或局部灾难,但最后还是会沿着有利于文明进步的方向前进。    第六次科技革命影响将超过前五次   记者: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何传启:第六次科技革命不但是生命科技、信息科技、纳米科技等三大科技的交叉融合,更将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三大革命的交叉融合。这是一次“完整意义”的复合型科技革命,明显区别于前五次科技革命。   前五次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世界格局和许多国家的命运。作为科学、技术和产业三大革命的完整融合,第六次科技革命蕴涵着更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其影响将超过前五次科技革命。例如,掌握第六次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国家,在国际信息市场、人才市场和国际军事冲突中,将具有难以动摇的战略优势。   同时,第六次科技革命将提供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满足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发展可持续性、适应宇航时代需要的最新科技。    “核心专利争夺战”已悄然展开   记者:第六次科技革命到底会在何时到来呢?   何传启:研究表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期时间是2020—2050年前后,距今只有大约10年时间。原因有三:第五次科技革命持续约70年,即将在2020年结束;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有约60年的积累,到2020年将达到爆发期;根据经济长波理论,2020年可能是经济长波周期的一个拐点。   记者:如此说来,现在已经不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了?   何传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科技界一直有“新科技革命前夜”的说法。现在看来,已经不是“前夜”,而是“黎明”或“倒计时”。   记者:能否解释一下这一结论的根据?   何传启:刚才我们谈到,引发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科技突破涉及五项关键技术。过去10年里,国际媒体报道了大量的科技突破,有些突破与第六次科技革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视作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兆。   国外的许多机构也对未来科技发展进行了一些预测研究。比如,2010年英国皇家学会推出最新报告《科学是解决世界性深层次问题的根本》,提出未来的12项前沿科学研究领域重点;美国工程院于2008年提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14大科技难题;2010年7月1日,《科学》杂志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2010年,《科学美国人》杂志提出了有可能改变世界的20项技术。   目前全球数百个顶尖实验室在进行与第六次科技革命关键技术的研究,公开的报道已让人眼花缭乱,没有公开和正在进行的,就更加深不可测。据此可以判断: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经进入不宣而战的“核心专利争夺战”阶段,之后进行的将是爆发式的大规模市场应用。    建立有效的科技体制和高效的响应机制,力争有所作为   记者:看来第六次科技革命正悄然来临,中国应如何应对?   何传启:前四次科技革命中,中国错失机遇;第五次科技革命中,中国反应很迅速,采取以跟踪模仿为主的战略,但没有获得理想成绩,我们在信息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核心专利少而又少,有世界影响的信息产品、信息品牌屈指可数。中国现行科技体制,在应对第五次科技革命时绩效并不理想,同样很难保证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因此,我们建议,及早改革现行的科技体制,解决科技体制的“计划性”和行政化问题;解决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的医疗和养老保险问题,为他们自由流动解除后顾之忧;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另外,还应建立快速有效的响应机制。   我认为,只有在短暂的过渡期内科学布局、有效应对,才可能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在新一轮的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获得主导权。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热度 1 JYH64J98Y99H 2012-5-23 10:18
人民日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2年05月23日05:09 人民日报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本报评论员   “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是发人深思的提问。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这是振聋发聩的回答。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70年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创作了大批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为人民大众”,成为中国进步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   尽管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但《讲话》所昭示的真理不仅没有失去其光芒,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下,愈见其光辉。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习和重温《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谦卑之态面对人民。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古往今来,一切有理想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创作和人民大众相联系,在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实践中获得艺术的升华。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总是对人民的伟大创造和高尚情操怀有一份谦卑,他们常常自称是“人民的学生”,在热爱人民、尊重人民、了解人民、理解人民的基础上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关注人民命运、反映人民心声、激励人民前进,是一切进步文艺的共同特征。脱离了人民,文艺就成了少数人把玩的清供,就丧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学习《讲话》精神,树立人民是历史主体的思想,不仅在情感上,更在行动上密切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欢乐到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军营和校园,哪里最艰苦、最偏远、最缺少文化生活,就到哪里去。这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贯彻《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真诚之心面对生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之树只有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才能生生不息、万古长青。而人民正是生活这幕大戏的真正主角。生活之所以五彩斑斓,是因为人民的创造。文艺工作者只有把目光聚焦于人民、聚焦于现实生活,才能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灵感,才能落笔生花、如有神助。文艺贵在创新,但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生编硬造,而是以现实为基础,是对现实的集中、典型、戏剧化的表现。只有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命题才能成立。因此,文艺工作者应以真诚之心面对生活,诚实地描写生活、反映生活,分清生活的主流与支流,既满怀热情地讴歌真善美,又严肃认真地批判假丑恶。当我们的笔触蘸满生活的墨汁,那壮阔的生活画卷、火热的生活场景、活泼的生活语言、深刻的生活哲理,必将促使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虔敬之意面对文艺创作。文学艺术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文艺工作者不能把文艺创作仅仅看成是抒发个人志趣的工具,更不能把文艺创作当成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那样只会使创作日趋苍白和空洞,离人民越来越远,离真正伟大的艺术也越来越远。艺术创造是艰苦卓绝的劳动,“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文艺工作者只有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才能拿出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   重温《讲话》,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只有摆正与人民、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才能走上创作的坦途,迎来事业的辉煌。我们相信,始终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共进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聪明才智。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6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每月的薪水仅为一千元
热度 29 xupeiyang 2012-5-21 06:38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每月的薪水仅为一千元
“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竟然是一名临时工,虽然 在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执教五年多的张丽莉,一直都没有拿到正式的教师编制,也没有医保,每月的薪水仅为一千元。 她英勇救人之后,关注与荣誉齐飞,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纷纷报道张丽莉的 “ 感人事迹 ” ,黑龙江省主要领导要求医院全力救治张丽莉,黑龙江全省掀起向张丽莉学习的高潮;紧接着,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张丽莉全国 “ 五一劳动奖章 ” 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张丽莉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教育部也授予张丽莉 “ 全国优秀教师 ” 称号。所有这些戏剧性的事情,全都发生在张丽莉入院之后的一个星期里。 视频:刘延东看望救人女教师称你可以叫我姐姐 http://video.sina.com.cn/p/news/c/v/2012-05-21/145861754735.html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4608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评黄岩岛对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
pengf 2012-5-15 18:34
2012-05-08 07: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null)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风云剧变。面对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20多年来,相对于某些国家四面出击,透支实力,把自己拖入困境,我们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定贯彻执行这一战略方针,不扛旗、不当头、不懈怠、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翻了两番,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宁静方能致远,成就证明了方针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要把握住这一方针不动摇。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人对我们快速发展的势头、“排行老二”的经济规模感到不舒服,明里暗里折腾、遏制我们。更有甚者,诸如菲律宾,自以为中国不愿生事,大势可借,公然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先是派军舰袭扰我在黄岩岛正常作业的渔船,严重侵犯我领土主权及渔民和船只安全。在我通过外交途径做了大量工作之后,仍一味示强,不断进逼,在军事上强化对黄岩岛海域部署,法理上提出要将黄岩岛归属提交国际仲裁,外交上寻求美国和东盟干预介入,更有菲高层人士发表不负责言论,将事态扩大的责任归咎于中国驻菲大使和大使馆,态度不可不谓嚣张。   在这个问题上,菲律宾至少有三件事没看清楚:一是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丝毫让步。二是和谐稳定是中国要维系的大局,中国会尽一切可能排除各种各样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谁想对中国玩弄内困外引、转嫁矛盾的伎俩是不可能得逞的。三是高手斗力也斗智。国家间有竞争、角力乃至“暗战”不假,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方利益深度融合的今天,无人会做引火上身、赤膊上阵、两败俱伤的事。最近美宣称在南海问题上不持立场,谨慎选择相对“中立”,东盟无人出来“站台”,态度一目了然。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相辅相成,是积极的策略而不是消极的策略。我们不会自己折腾自己,我们需要专心致志,发展自己。但是当别人折腾我们,尤其是在事关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上折腾我们的时候,我们理当有所作为,打掉这股“歪风邪火”,为自己赢得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应该说,通过直接谈判和友好协商处理争议,仍是当前解决黄岩岛问题的最佳路径,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将这种努力进行到最后一刻。但菲方不能将中国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仁至亦有义尽的时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真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会介意和菲方共同创造一个“黄岩岛模式”。应该说,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手段,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方收手。   虽然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是我们的一贯立场,但是忘战必危,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没有打不还手的雅兴。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威慑住各种武力挑衅,哪怕是狐假虎威式的武力挑衅。引而不发、示而不用是让问题回到和平途径的最好办法。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个人分类: 相关时事|14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资源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15 08:05
人才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如以创造性高过社会平均水平表示,它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人才资源是指杰出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着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 企业的人才资源指的是企业中所有那些体现在企业员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包括企业员工的心理能力,因为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才能的发挥。 http://baike.baidu.com/view/3174362.htm 人民日报: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6% 首次全口径全国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   人才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6.6%   本报北京5月14日电(记者盛若蔚)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中组部、人社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组织开展的2010年度全国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日前结束。这是在2008年有关部门开展部分人才发展指标的统计后,我国首次进行的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人才发展进入到一个整体推进、优先发展的新阶段。   截至2010年底,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2亿人,比2008年增加78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1.1%。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2979.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资源5550.4万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交叉统计在其中),高技能人才资源2863.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源1048.6万人。   人才素质明显提升。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33.6人年,比2008年增长8.8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5.6%,比2008年增长1.2个百分点;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2.5%,比2008年增长3.3个百分点。   人才效能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2.0%,比2008年增长1.3个百分点;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6%(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1978—2008年的平均值为18.9%),人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361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整版谈政治体制改革: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whyhoo 2012-5-14 09:40
本报北京5月13日电(记者黄庆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写入我国宪法;2010年3月选举法修改,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进程。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60项改革任务,到今年上半年,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基层群众自治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日趋完善。2010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确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到了实处。 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为进一步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确立了以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的思路,2008年颁布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各级人大“开门立法”、政府部门召开公共事务听证会成为常态,“三公经费”逐步公开,“网络问政”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以充分保障,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作主。 政府运行快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先后于2003年和2008年集中进行了两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经过5次清理,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建设,让“民告官”成为现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让政府逐渐适应在老百姓的监督下工作;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给权力戴上了“紧箍咒”。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有超过24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中央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已由“试水”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郑志文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化,始终随着人民政治参与热情的提高不断深化,始终随着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深化。 从党的领导体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到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实践;从大刀阔斧地推进机构改革,到建设、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从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到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从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到建立和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持了党和国家活力,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进步,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和法治保障。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又充分显示出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办大事的优越性。短短30多年时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的大国,外界赞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生动证明,也是我国政治体制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生动证明。 如果说“权力”和“权利”是民主政治的一体两面,那么近十年来,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前者的被“监督制约”和后者的“充分保障”恰成鲜明对比,勾勒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脉络。“制约权力”与“保障权利”的共同之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制约权力”是指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近十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为公权力的运行提供制度框架、划定运行轨道。同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不断贯彻实施,也使“限权”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出发点。 “保障权利”则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充实。一方面,人权事业不断推进,公民自身的财产安全和人身权利得到了更加完善的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得到了提升和保障,并以此为推动力,促进了立法、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成为广大人民依法行使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利的重要抓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吐故纳新的生命体,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只有尊重国情、循序渐进,我们才能不断创造新的中国奇迹,不断收获新的民族自信。 基层群众自治:“三委”并行(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以前是群众怕村干部干事,现在是怕村干部不干事”。这是浙江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村民的真实感受。 后陈村位于城乡结合部。过去,由于村务管理不透明,重大决策不民主,一度造成村内矛盾重重,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上访不断。2004年6月18日,后陈村在海选村委会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村级民主监督组织,由群众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与村党支部、村委会一起称为“三委会”。村务监督特别是村级财务监督由监委会负责。 随着监委会的成立,后陈村开始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村固定收入逐年增加,而且村干部连续8年实现“零违纪”,村民连续8年实现“零上访”。村监委会成立至今,村两委已经顺利完成了3次换届。最近的一次换届,村两委成员一个没动,全部高票当选,一次通过。 目前,浙江省3万多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了村级监督组织“全覆盖”。2010年,村务监督委员会这一制度创新被写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始在全国推行。 点评:基层群众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直接体现,是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它通过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和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将人民民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一村一地的摸索试验,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代表的基层民主建设已经在我国遍地开花,每年的村(居)委会“海选”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殊风景。而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日益成熟和规范。今天,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实行城乡“同票同权”(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康厚明是一位进城务工农民,他和朱雪芹、胡小燕一起,都因为“农民工”的身份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今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康厚明看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规定,高兴地说,这是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重大进步! 今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规定十二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按城乡约每67万人分配1名名额。据介绍,每67万人分配1名,是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和2010年年底公安部公布的户籍人口数加权平均后作出的规定。 从1953年我国第一部选举法公布实施起到1995年之前,我国农村与城镇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为8∶1。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选举法,将这一比例调整为4∶1。至2009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46.6%。在这一背景下,“城乡同比”原则被明确下来。从8∶1到4∶1到1∶1,人们常说的“同票同权”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的选举中得以实现。 点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对这一制度加以不断地修改完善,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如果说1953年8∶1的比例规定有助于保证工人阶级在各级人大代表中占相对多数,那么如今城乡“同票同权”,意味着随着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化,农村人口在选举及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向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一规定让农民代表的名额得到了制度保障,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开门立法有效体现公正性普惠性(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2011年10月26日下午,《家用 汽车 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立法听证会在国家质检总局会议室举行。 “很幸运能被选到参与此次听证会,我将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代表的是民声民意啊。”四川成都消费者代表张义说,“我在网上发帖、走访朋友、同事,和他们一起深入探讨研究《规定》条文,最终搜集归纳了12条建议和意见。” 除张义这样的消费者代表外,还有汽车生产厂商代表、经销商代表等以及质检总局法规司、质量司等部门的领导或工作人员,会议室中座无虚席。 “对于高昂的检测费用,应建立统一的基金,由汽车厂家交纳保证金。”“亟待设立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在3个多小时里,代表们或从自己的维权经历,或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逐条对《规定》提出疑问和改进建议。 代表纷纷表示,汽车“三包”立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听证会让多方意见有了交流的平台,必将对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产生积极影响。 点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行“开门立法”,拓展了百姓参与立法的渠道,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弥补或修正法律法规的不足或不当之处,而且改变以往“部门立法”所造成的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律化等现象,从而更好地实现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普惠性。 同时,“开门立法”也是一次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政府更多更深地了解社情民意,使社情民意成为政府工作的导向;而尊重民意的政府工作也必定会在群众的热情参与中得到顺利的开展,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信息公开从“三公经费”切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公开信息是政府的义务,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的权利。本着这样的想法,广东东莞市民梁杰将该市社保局告上了法庭,原因是他索要社保详细账单未果。 梁杰的底气,来自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国务院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是我国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各项工作内容及进程都会及时公开,公民可以通过特定途径,如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网络等进行查询、监督。 “三公经费”公开,无疑是近年来老百姓最为关切的话题,也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2011年4月24日,科技部在财政拨款支出说明中率先以文字形式公布“三公经费”预算。此后,中央各部委纷纷效仿。 点评:“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公开范围逐渐扩大,公开载体更加丰富。以信息公开为重点的政务公开,实现了政府更为直接地面对公众,公众更为清晰地了解政府的目标,不但让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落实,也使建设“阳光政府”、“廉洁政府”、“高效政府”的步伐大大加快。 转变政府职能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破(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过去,办理项目开工手续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现在缩短到100天以内就可以完全办结。海南省设立了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审批事项、审批权力、审批人员)的改革,行政审批的效率明显提高。 姚云亭是海南省杨浦开发区某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多年从事工程项目的报批工作。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他在项目报批的过程中,“再也不必拿着一堆报批材料,今天去这个局、明天再去那个厅,需要在省一级审批的,直接把材料交到政务中心的窗口就行了,时间能节省一半。”姚云亭说。 自2008年以来,海南省在各厅局设立专门的行政审批办公室,将原来分散在各分管领导和业务处室的审批权力全部向该办公室集中,行政审批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成建制进驻中心,办公室主任就是首席代表。由此,将所有的审批要素集中于政务服务中心,成功解决了以往审批“久拖不决”的现象。 通过改革,34个政府部门的1240项行政审批事项先后进驻中心,中心还对每个审批项目编制办事指南,制订示范文本。 点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的继续和深入,其根本在于,突破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突破部门既得利益的束缚,增强改革大局的意识;突破“官本位”思想的束缚,增强服务为先的意识。 近10年来,国务院部门经过5次清理,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183项,占原有总数的60.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6986项,占原有总数的68.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突破口。 公务员管理机制日益规范(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今年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第十九个年头,《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也已经6年了。 以《公务员法》为基础,我国已制定颁布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出台了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录用、考核、奖励、培训、调任、辞退、申诉等18个配套法规及9部专项处分规章。 在进入机制方面,坚持凡进必考,依法、科学、公平考录。2003年以来,全国共考试录用123万名公务员,2011年录用人数达到17万人。目前,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并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 在选任机制方面,大力推行竞争性选拔方式。《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有超过24万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了领导岗位,还开展了公开遴选公务员试点。 在激励机制方面,坚持定期奖励和及时奖励相结合。《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共对255万人次进行了嘉奖、对59万人次记了三等功、对5万人次记了二等功和一等功。 在退出机制方面,进一步规范和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通过调出、退休、辞去公职、辞退、开除等方式,一大批公务员退出了公务员队伍。 点评: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公务员法》正式实施的6年来,中国特色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公务员管理机制日益健全,公务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建设全面加强,公务员制度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实践证明:公务员制度从我国国情出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充分体现和反映了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要求,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党的十六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大事记(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2004年9月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了公务员的9项基本义务和16项纪律规范。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明确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次机构改革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至27个。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和部门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并依公民或法人申请公开信息。 200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要求经过5年的扎实工作,建成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改革司法保障体制等方面,提出60项改革任务。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选举法,明确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一重要原则。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规定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7个方面的任务。 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新设村民监督委员会。 到2010年底,中国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为依法治国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同时完善了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2012年4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以进一步满足人民公益服务需求。 原文见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2_05/14/14501543_0.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施一公的“极高荣誉”
热度 6 zhongwen123 2012-5-10 22:01
     近日国内官方最高级别的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全部同时启动,大幅宣传“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工作”、“拳拳之心报祖国”的美国科学家施一公。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称施一公“获得过生物学界极高荣誉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我只知道诺贝尔奖、格拉夫奖、拉斯克奖、达尔文奖章寥寥几个,这个“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只在宣传施一公的文章中见到过。莫非是类似于施教授的毅然前辈陈章良得过的那个什么“侯赛因奖”,国内吹成“小诺贝尔奖”,国外就没几个人听说了?当然,也可能是我的孤陋寡闻,于是就查了一下这究竟是什么奖。   “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的英文为The 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是1986年成立的蛋白质学会(The Protein Society)在其年会上颁发的七个奖项之一。蛋白质学会是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盟(FASEB)下面的22个专业学会之一,这些学会一般都会颁发一些奖项表彰某个领域的研究者,比如历史比蛋白质学会悠久得多、也更为著名的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AS/BMB)就设有9个奖项。生物界类似的专业奖项起码也有几百个,这样的“极高荣誉”是不是太廉价了一点?   据蛋白质学会网站的介绍,“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由默克实验室赞助,每年发给在其独立研究生涯的早期阶段(通常不超过40岁)的一名科学家,表彰其对蛋白质研究做出的重要贡献http://www.proteinsociety.org/pages/page03.htm)。从这个介绍看,在蛋白质学会颁发的七个奖项中,它是较不重要的一个,有鼓励年轻科学家的意思,重要性肯定比不过该学会表彰“在蛋白质研究方面做出最高水平的贡献”的The Stein and Moore奖。如果连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也算得上生物界极高荣誉的奖,The Stein and Moore奖岂不是极极高荣誉的奖?拉斯克奖岂不是极极极高荣誉的奖?诺贝尔奖岂不是极极极极高荣誉的奖?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上有施一公在节假日坚持上班,用显微镜看细胞培养盒的镜头。显微镜上还写着“1# YAN Lab”,莫非是借用其弟子颜宁实验室的显微镜做表演?施副院长从科研人员变成演员了?
2939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
sungennian 2012-5-9 21:00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风云剧变。面对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20多年来,相对于某些国家四面出击,透支实力,把自己拖入困境,我们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定贯彻执行这一战略方针,不扛旗、不当头、不懈怠、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翻了两番,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宁静方能致远,成就证明了方针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要把握住这一方针不动摇。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人对我们快速发展的势头、“排行老二”的经济规模感到不舒服,明里暗里折腾、遏制我们。更有甚者,诸如菲律宾,自以为中国不愿生事,大势可借,公然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先是派军舰袭扰我在黄岩岛正常作业的渔船,严重侵犯我领土主权及渔民和船只安全。在我通过外交途径做了大量工作之后,仍一味示强,不断进逼,在军事上强化对黄岩岛海域部署,法理上提出要将黄岩岛归属提交国际仲裁,外交上寻求美国和东盟干预介入,更有菲高层人士发表不负责言论,将事态扩大的责任归咎于中国驻菲大使和大使馆,态度不可不谓嚣张。   在这个问题上,菲律宾至少有三件事没看清楚:一是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丝毫让步。二是和谐稳定是中国要维系的大局,中国会尽一切可能排除各种各样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谁想对中国玩弄内困外引、转嫁矛盾的伎俩是不可能得逞的。三是高手斗力也斗智。国家间有竞争、角力乃至“暗战”不假,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方利益深度融合的今天,无人会做引火上身、赤膊上阵、两败俱伤的事。最近美宣称在南海问题上不持立场,谨慎选择相对“中立”,东盟无人出来“站台”,态度一目了然。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相辅相成,是积极的策略而不是消极的策略。我们不会自己折腾自己,我们需要专心致志,发展自己。但是当别人折腾我们,尤其是在事关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上折腾我们的时候,我们理当有所作为,打掉这股“歪风邪火”,为自己赢得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应该说,通过直接谈判和友好协商处理争议,仍是当前解决黄岩岛问题的最佳路径,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将这种努力进行到最后一刻。但菲方不能将中国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仁至亦有义尽的时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真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会介意和菲方共同创造一个“黄岩岛模式”。应该说,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手段,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方收手。   虽然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是我们的一贯立场,但是忘战必危,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没有打不还手的雅兴。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威慑住各种武力挑衅,哪怕是狐假虎威式的武力挑衅。引而不发、示而不用是让问题回到和平途径的最好办法。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中方对菲有足够手段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热度 1 Zhangdawen 2012-5-8 23:45
人民日报:中方对菲有足够手段可不战而屈人之兵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8日 07:18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资料图:菲律宾海军最大军舰亮相马尼拉    面对菲律宾,我们有足够手段   (望海楼)   秦宏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风云剧变。面对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20多年来,相对于某些国家四面出击,透支实力,把自己拖入困境,我们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坚定贯彻执行这一战略方针,不扛旗、不当头、不懈怠、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翻了两番,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宁静方能致远,成就证明了方针的正确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更要把握住这一方针不动摇。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些人对我们快速发展的势头、“排行老二”的经济规模感到不舒服,明里暗里折腾、遏制我们。更有甚者,诸如菲律宾,自以为中国不愿生事,大势可借,公然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先是派军舰袭扰我在黄岩岛正常作业的渔船,严重侵犯我领土主权及渔民和船只安全。在我通过外交途径做了大量工作之后,仍一味示强,不断进逼,在军事上强化对黄岩岛海域部署,法理上提出要将黄岩岛归属提交国际仲裁,外交上寻求美国和东盟干预介入,更有菲高层人士发表不负责言论,将事态扩大的责任归咎于中国驻菲大使和大使馆,态度不可不谓嚣张。   在这个问题上,菲律宾至少有三件事没看清楚:一是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有丝毫让步。二是和谐稳定是中国要维系的大局,中国会尽一切可能排除各种各样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谁想对中国玩弄内困外引、转嫁矛盾的伎俩是不可能得逞的。三是高手斗力也斗智。国家间有竞争、角力乃至“暗战”不假,但在全球化深入发展、各方利益深度融合的今天,无人会做引火上身、赤膊上阵、两败俱伤的事。最近美宣称在南海问题上不持立场,谨慎选择相对“中立”,东盟无人出来“站台”,态度一目了然。   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相辅相成,是积极的策略而不是消极的策略。我们不会自己折腾自己,我们需要专心致志,发展自己。但是当别人折腾我们,尤其是在事关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上折腾我们的时候,我们理当有所作为,打掉这股“歪风邪火”,为自己赢得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应该说,通过直接谈判和友好协商处理争议,仍是当前解决黄岩岛问题的最佳路径,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将这种努力进行到最后一刻。但菲方不能将中国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仁至亦有义尽的时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真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会介意和菲方共同创造一个“黄岩岛模式”。应该说,面对这样的对手,我们有足够的智慧,也有足够的手段,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让对方收手。   虽然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是我们的一贯立场,但是忘战必危,在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没有打不还手的雅兴。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威慑住各种武力挑衅,哪怕是狐假虎威式的武力挑衅。引而不发、示而不用是让问题回到和平途径的最好办法。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21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海外的《人民日报》
热度 2 benyang22 2012-5-6 01:51
洛杉矶影响力比较大的华文报纸有三家:《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以前《世界日报》是亲台湾的,说“我国政府”即是指台湾政府,说“国内民众”即是指台湾民众。近十年来,《世界日报》已经逐步转变,把中国大陆摆到跟台湾同样的位置。毕竟,洛杉矶的大陆移民越来越多,没有道理不重视这个读者群。 《侨报》一直都是亲大陆的。我父亲受党教育多年,来美国探亲,去买报纸,肯定是挑《侨报》。这段时间,别的报纸都竞相刊登传言、谣言、小道消息、大道消息。唯有《侨报》不为所动,跟《人民日报》保持一致。我相信《侨报》这段时间失去了不少读者。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3037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粮食安全角度说说大饥荒
热度 2 liuliangyun 2012-5-3 17:22
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包括: 1、足够数量的粮食生产。这是生产问题,需要全球协作,以保证地球上生产足够粮食以满足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消耗需求。 2、安全、稳定粮食供应与交易。这是市场流通与交易的问题,需要建立全球、区域粮食储备和流通体系。 3、可负担的食品价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粮食安全也没有保障。 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粮食安全总是发生在第2、3环节,只要第一个条件满足,即全球粮食生产足够多,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行为都是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罪恶,大规模饿殍与大规模屠杀的罪恶一样深重。 留下遍野的饿殍去发展原子弹、支持兄弟国家、备战备荒、或在各名山大川修建行宫,这都不是理由。 不要粉饰和开脱毛时期中国长时间持续的大饥荒,这是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行为,如人民日报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的言论就惹了众怒。 我没见过杀人,但不代表地球上没有杀人犯。我没经历1958-60的大饥荒,但我的父辈有经历、口传,我一个发小的奶奶就没挺过这场饥荒(吃多了观音土)。林治波之流,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就认为这件事情没发生。 至于3年究竟饿死了800万、1500万、3000万、还是4000万,需要学者去弄清楚。 如同南京大屠杀,是30万还是20万,都改变不了日寇南京屠城的罪恶。
387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是什么?
热度 2 sqzhang 2012-4-28 21:19
社交媒体指数型扩散的传播方式,给传统媒体造成冲击。《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4月26日在复旦说:在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若想位居主流,就得做互联网纷乱信息的过滤器,做网络偏激情绪的缓释剂,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这是主流媒体应尽的责任,应有的气度。(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研农这话讲的好。 长期以来,不少主流媒体,特别是一些影响力非常大的主流媒体,成了不实消息的制造者,谣言的传播者,民情的煽动者。本人多次呼吁这些记者们专业点、负责任点、职业道德好一点。 现在人民日报社长出来说话了,但愿没有白说。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391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报,作用大
热度 1 xupeiyang 2012-4-27 08:28
近期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薄熙来事件了。在这一事件的宣传报道中,人民日报,尤其是人民日报的评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翻开4月11日各地的报纸,不管是党报还是都市报,几乎都在头版转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接下来的两篇评论员文章《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也同样影响巨大。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1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民日报校园行
热度 1 xuyingxiao 2012-4-26 19:42
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被誉为“中国当代政治的活纪录”。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被誉为“中国当代政治的活纪录”。200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迎来创刊60周年。60年甲子轮回,人民日报又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看春华秋实,听潮起潮落,但改变不了的是人民日报对莘莘学子们关注的目光。一张报纸,惟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赢得未来,立于不 败。这就是人民日报社组织“校园行”活动的目的和初衷。 “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人民日报寄予的殷殷嘱托。(摘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430675.htm) 今日之前,该活动已经走过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高等院校。 展厅入口处,报纸下方的解说是:1946年7月1日,毛泽东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亲笔题写的报名。 上图报纸放大 百度百科的介绍: “人民日报校园行”展览主要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人民日报的图片、修改人民日报重要文章的手迹,介绍人民日报历史和现在的图片、人民日报记者参与重大事件报道具有纪念意义的实物,人民日报的经典版面,人民日报编辑记者获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奖杯,人民日报编辑记者出版的专著,海外版,人民网、人民日报社属报刊的一些展品等。
个人分类: 生活|15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对话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大学是有生命的
crickxiang 2012-4-25 08:52
杨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核心观点: 大学是有生命的。正如每一个生命个体一样,大学有思想,即大学的精神与文化;有组织架构,即大学的制度与管理体制;有个性,即大学的特色与定位;有前行的动力,即大学的创新能力;还要有成长和进步周期,这就决定了我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记者: “大学是有生命的”这个观点很新颖,请您谈谈,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杨卫:几年前,我应邀去参加哈佛大学的校长换届典礼。典礼入场式上,来自全世界各大学的校长按照建校时间入场,历史悠久者为先。那时,我所在的浙江大学已经建校110周年,但是,在几百人的入场队伍中,我们依然排在尾部。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全世界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学是很多的,大学的生命是很长的。从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建立到现在,已经923年。相比较于人的寿命来说,显然要长很多,而且,即使是长达几百年历史的大学也并没有进入暮年之势。纵观世界来看,越著名的高校往往历史越悠久。 而大学之所以能这样繁衍发展、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大学如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一样,能不断接纳、创造新的学科、思想与精神。 记者: 如果将大学比喻成生命个体,大学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是否就相当于人体的组织架构? 杨卫: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第一个涉及大学的组织管理的独特性,第二个涉及我们中国高校党政管理的独特性与有效性。 首先,管理大学同管理企业是不同的。相比较于企业来说,大学的生命更长,这就要求大学的管理和制度建立不能以一年为周期,要以大学成长发展的规律来确定,以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为一个周期,不能搞短期行为,大学的管理者要有长远的目光和目标。具体来说,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大学不能以招收更多的学生、争取更多的经费、出更多的论文为目标,如果是这样,大学一定会形成一个浮躁的氛围,而缺乏责任感与使命感,缺乏十年磨一剑的踏实氛围。 与之相关的,大学还需要一个健康、科学的评价机制,要求我们对于一位学者的判断,不能完全按照客观定量的指标来看,而是应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进行总体与科学的评价。 其次,是我们中国高校的特色,党委和行政的双重管理模式。我想,这种模式可以比喻成人体DNA的双螺旋结构,彼此信息沟通、缠绕上升,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记者: 生命个体是有成长周期的,要尊重成长周期,不能揠苗助长,大学是不是也应如此? 杨卫:我一直有一个观点,“要享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人的成长以年为计量单位,我想大学应该以十年为一个单位。那么,牛津、剑桥大学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也就只是八九十岁,我们中国的高校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实,也就才十一二岁,还很年轻。 同时,人体有新陈代谢,大学也是如此,那么大学应该以多久为一个新陈代谢周期呢?我们来看一下,教师在大学的工作时间一般为20—40年,如30岁开始,任教到60岁。一所大学,一般情况下,大约十年增加更替1/3的新鲜血液,再考虑到文化自身的延续性等缘故,对一所大学来说,十年可以出现显著变化,但是一定很难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就说明,用十年的时间从世界二流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不太可能。尤其是在我们目前高校的师资水平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的前提下,用十年的时间赶上世界一流大学很难。 当然,要强调的是,尽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会很漫长,我们不能因此而不作为,相反,应更加有所作为,而且,必须要有强烈的信念支撑与精神的支柱,因为,如果甘居二流,最好的学生与师资就会离你远去,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因此,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有目标,清楚地知道实现目标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不能将其看成很苦很累的过程,要逐年寻求进步,并享受这个进步的过程。 记者: 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征不尽相同,每一所大学是否也应该追求自身的特色和定位? 杨卫:国内很多高校都有类似的提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与此同时,北大有“北大特色”,浙大也有“浙大风格”。这正如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生物具有多样性一样,每所大学也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大学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中国的大学产生发展于中国的土壤和文化中,必然要带有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第二,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呢?因为纵览世界大学,美国有美国特色,欧洲有欧洲特色,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而且是在不断崛起的过程中。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学也应该具备和反映出中国的特色。第三,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如果将一流大学比喻成一个群体,那么,应该有不同特色的大学群,我们中国的大学也应该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群,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这个群体可以包含10所大学,20所大学,甚至更多。 记者: 请您再谈谈大学的创新。因为正如生命个体有前进和进步的动力,大学也需要有进步的原动力与创新精神。 杨卫:是的。正如生命个体需要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一样,大学也要不断创新、进步。从大学的几个功能具体来说: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头脑中的建构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从科研与社会服务来看,科学研究显然是创新的,社会服务是一个知识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根据所遇到的情况重新对知识进行组织,这也涉及创新;文化传承也涉及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应与改变,这也是一种创新。 近些年来,浙江大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首先从组织的架构上,进行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学院是实体,一共28个学院,现在创新为7个学部总揽下的39个院系实体,而学部为学术决策和行政协调的机构;学校的机关部门也进行调整,业务部门已调整为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研院、社科院四个大院;教师的管理也进行了创新,以往是一条线管理,现在按照岗位职责分成5个不同类型,教研、教学、研究、应用开发与团队型的;还有,以往博导必须首先是教授,但现在,博导不一定非是教授,比较年轻的副教授也可以当博导。这些都是我们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进行的创新。
个人分类: 浙江大学|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不欢迎张启发大米
热度 4 蒋高明 2012-4-24 22:37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署、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2-04-21 | 2012-04-24 08:47:28。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5068612_d.html 。 看到人民网发表的署名“田豆豆”的报道《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破译水稻基因,拓展全新领域》(2012年04月21日05:55)。张启发搞的是转基因水稻。该报道传播的是虚假信息。 该报道说:张启发位居水稻文献论文发表量世界第五位,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次数居全国第一。 事实:美国农业部2012-04-10颁布的统计说明,全球水稻生产消耗集中在东亚东南亚,该地区水稻产量占全球88.5%以上,中国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官方资料说明,到目前,搞转基因水稻上市最积极的只有中国。如此,中国的水稻论文总数和引用次数必然是世界第一,不是、倒奇怪了。就是说,报道搞吹捧的手段是给读者一个好象全球都在搞水稻和吃水稻的虚假图景。 附图:全球大米产量 (来源:美国农业部,2012-04): 报道说:张启发说:“虽然我国的水稻增产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这些年我国的农业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我们提出了研发‘绿色超级稻’的概念。” 事实:若报道属实,那就是张启发为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大打农业部的耳光:农业部说中国农业“八年连增”是持续发展的,哈! 其实,如同其它转基因作物一样,张启发搞的转基因水稻才是“不可持续”:严重对抗天然有机生态循环;不如此对抗,转基因公司怎么赚钱?那种与天然自然对抗的转基因作物方式正是地地道道的“不可持续”方式,而且,美国等官方资料已经说明,多年转基因商业化种植已经造成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的严重危害,且已给美国农业区域带来了生态安全危害,而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不可持续”的转基因农业模式造成的。正因为如此,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所有成员国发布了公告“让农业回归自然”,那才是“可持续”发展。 报道说:张启发课题组获得的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改变了我国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长期依赖国外基因的局面。张启发搞的水稻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事实:中国啥时候“依赖外国基因”了?依赖的是啥“外国基因”?从哪年到哪年可说是“长期依赖”?既然张启发承认中国自己的水稻增产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那好了,那水稻技术研究主要是袁隆平等人做的,他们依赖的是哪个“外国基因”?明摆着,为吹嘘张启发,该报道搞了伪造新闻。 事实:农业部官员说,中国还没批准水稻上市。如此,张启发搞的水稻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从何而来?若报道属实,那就说明张启发搞了非法种植上市,理应受到法律惩罚,并依法撤掉营业执照;当然,那也说明农业部官员所谓市场没有转基因水稻之说、是扯淡撒谎了。 看了那报道散步的虚假信息,想起张启发的转基因神话:转基因大米比喝水还安全。可是,中国农业官员却有食堂制度,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子女可以吃到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实践事实证明,搞转基因那帮人明明知道转基因食品有危害风险因而采取保护措施,却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欺骗民众和要民众吃、以便他们发财。如此为利坑民的官员学者,不该依法惩治吗? 这里也说个情况。根据美国官方解密电文说,在2009年冬天的中美农业会议上,中方人员介绍了张启发的BT转基因大米、以此显示“政绩”和“国际接轨”。可是,美方人员却向中方介绍说,美国早就有转基因大米了,但一直没批准商业化,并做了解释说明;与此同时,美方人员还邀请中方人员就BT转基因作物的风险方面提出问题,而中方人员却泛泛而谈,于是,美方建议下次再说。 那会议状态说明什么?说明: 美方完全知道BT转基因大米的危害风险,所以没批准商业化,同时以邀请提问方式而就其危害风险给中方人员提出了婉言警告。 1992年,即转基因商业化前夕,美国官方制定法规,为防止和降低危害风险,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田必须采取“避难所”和“隔离带”措施。中方人员的会议表现说明,他们对相关危害风险管理措施是一无所知,即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没有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如此,多年下来,给中国国土农田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以至于美国方面提出了婉言警告(美国有太空作业做监测,对中国的转基因商业化造成什么样和多大的国土危害,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他们用邀请提问方式对中国方面提出了婉言警告)。 美国官方电文还说,中方人员回答问题说,中国农业部门已批准张启发的转基因大米在湖北省范围商业化上市并在2012年全国上市。就此,美国的反应是:会后,强化了本国食品作物进出口管理措施,防止中国的转基因大米进入美国食品供应链。稍后,欧盟也强化了进出口法规措施,严控甚至禁止进口含有中国转基因大米成分的食品,该法规已经生效。就是说,欧美早有转基因大米但一直不搞商业化,同时,也拒绝中国的转基因大米。 那电文也证明,中国农业官员搞了两面派的欺骗行为:一方面,他们对国内说转基因管理多么好和没有转基因大米上市,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对外却说已经批准转基因大米区域上市。如此,当然,中国市场就已经有了转基因大米,且非法出口而遭到欧盟国家海关的拦截。譬如,2010年以来,国际市场发生多起转基因大米混淆进口而被拦截的案件、多数来自中国;今年,仅三个月份,就发生10来起案情,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中国的转基因大米非法贸易。 下面是相关资料原文相关文字: 资料一:美国官方解密电文。 AMEMBASSY BEIJING,2009-12-07 09:54 : On November 21, 2009, Beijing-based Origin Agritech announced that it is the first company to receive de-regulated statu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for planting in China. Confirmed by China'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MOA), Origin's phytase corn product received the final biosafety certificate that permits its domestic sale and marketing. China also granted a biosafety certificate to Huazhong University and Dr. Zhang Qifa for Bt rice. Reuters first announced the Bt rice news on November 27 and it was picked up by the Chinese media on November 30. On December 3, MOA posted formal confirmation of both authorizations on its website. The cultivation of corn will be limited to Shandong province and rice will be limited to Hubei province. Moreover, provincial seed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will likely prevent the first direct sales to farmers until at least the 2012 planting season. 资料二:美国官方解密电文: AMEMBASSY BEIJING, 2009-12-18 08:55: The United States invited China to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U.S. risk assessment process. China expressed interest in receiving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how risks are assessed for new products with insect resistance traits, altered nutritional quality, and drought tolerance. The United States suggested these could be topics for future technical discussions. Regulatory officials also presented case studies on LL601 rice and Bt10 maize to illustrate how U.S. regulatory agencies have responded to LLP incidents and lessons learned. Questions were raised regarding the presence of LL601 rice on the U.S. market and why it was never commercialized, as well as planting and export plans for LL62 rice. When asked when China would engage other regulatory authorities around the world on Bt63 rice, Chinese officials hesitated before stating that they already had approached the EU and that both countries considered Bt63 rice to be a safe product. During further discussion, they could not say when Bt63 rice might be approved for commercialization in China and when or if they would seek import approval from third country regulators. This was the most detailed discussion that the Chinese representatives have had with US officials on Bt-rice, and the U.S. delegates were encouraged that this exchange might lead to additional exchange of technical information that would be relevant to regulatory reviews in each country. 资料三:今年三个月份的转基因非法贸易被拦截记录: GM Contamination Register; 连接:http://www.gmcontaminationregister.org/ 。 RECENT ADDITIONS/UPDATES TO THE CONTAMINATION REGISTER 26 March 2012 Italy – more GM rice from China; 23 March 2012 Germany – unauthorised GM Papaya from Thailand; 23 March Portugal – Illegal GM rice from China continues; 23 March 2012 Slovenia – illegal GM rice from China; 19 March 2012 United Kingdom – unauthorised from China continues; 16 March 2012 Germany – unauthorised GM basmati rice from Pakistan; 15 March 2012 South Africa – Unlabelled GM products on sale; 8 March Belgium – unauthorised GM rice from China; 9 February 2012 Denmark - unauthorised genetically modified (Bt63) rice vermicelli from China; 10 January 2012 France – unauthorised genetically modified (Pubi-Cry event) long basmati rice from Pakistan and India。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31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华中农大解码水稻天书
liuxuxia126 2012-4-21 16:48
华中农大解码水稻天书 本报记 者 田豆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4月21日 第08 版)   张启发院士   今年年初,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院士课题组历经25年科研攻坚,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的关键性基因pms3。该科研成果将为植物非编码核糖核酸功能的研究拓展全新领域,使其走在世界前沿。   实际上,从1992年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以来,“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就是该实验室一贯追求。以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为领队的水稻团队将其奉为座右铭。   水稻团队从我国分子生物学“一穷二白”、落后于外国同行20年的基础上起步,奋起直追,一举站到国际学术界的最前端。据2011年《中国农业科学》发表的“基于文献的国内外水稻研究发展态势分析”一文统计,1998-2009年,水稻文献论文发表量世界前20名作者中,张启发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五。论文总数,引用次数和篇均引用次数,张启发的水稻论文均居全国第一。在以中国人为第一作者的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篇水稻文献中,该团队的熊立仲教授占有2篇。   这些论文能在国际刊物中占有重要位置,应归功于该团队对水稻功能基因组的一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成立之初,水稻团队就瞄准国际前沿。1998年,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启动之初,张启发课题组便积极参加。20年来,水稻团队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已发展为水稻功能基因组和绿色超级稻研究两大方向,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可谓是“上天入地”、门类齐全。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通俗地说就是“解码水稻天书”。该团队一步步构建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资源、技术和信息平台,应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构建超高密度连锁图,已分离克隆了65个重要功能基因,包括控制水稻粒长粒重的基因GS3,控制每穗粒数、株高和抽穗期的多效性基因Ghd7,控制粒宽和粒重的基因GS5,水稻开花的“总开关”RID1,籼粳不育/广亲和基因S5,水稻抗白枯叶病基因xa13,调控抗旱的SNAC1等等。其中,关于控制水稻株高、抽穗期和每穗粒数的多效性基因Ghd7的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正调控水稻种子大小、粒重和产量的GS5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0年,鉴于实验室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的重要发现,国际植物生物学领域最权威的评述杂志《植物生物学年鉴》和《当代植物生物学观点》特邀团队成员撰写了3篇高水平的综述文章:“水稻产量的遗传和分子机理”、“植物杂种不育-水稻的故事”、“广谱和持久-对数量抗病性状的理解”。   破译水稻的基因密码,为研发更“完美”的水稻品种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的水稻增产成功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这些年来,我国的农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高产、更高产,这样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研发‘绿色超级稻‘的概念。”张启发说。“绿色超级稻”的育种目标,就是“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培育的基本思路是:将品种资源研究、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紧密结合,加强重要性状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基因发掘,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大批抗病、抗虫、抗逆、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应用于生产。农民种水稻可以“基本不打农药,尽量少施化肥,节水抗旱”。   目前该团队分离克隆出的65个重要功能基因中,围绕“绿色超级稻”目标的基因已申请发明专利54项,获得授权基因28个,是国内外克隆作物基因最多的单位之一。获得的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正在改变着我国植物生物技术研究长期依赖国外基因的局面。   绿色超级稻正在从“梦想”走近现实。2008年12月,湖北绿色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华中农业大学挂牌成立。此后,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还在东北、云南等地建立起开放合作基地,与当地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绿色超级稻的研发。今年3月31日,张启发主持的“十一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的6个课题通过了验收。验收结论认为,课题组在“绿色超级稻”新种质创制和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围绕绿色超级稻“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相关性状标记辅助转移与有利性状累加,实现节水抗旱、氮磷营养高效利用与抗多种病虫的多基因聚合,创制了一批抗多种病虫害、节水抗旱、氮磷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的优异种质,成功培育出初步具备绿色性状的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并开始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个人分类: 事事关心|1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网优势
zw373737 2012-4-18 08:58
腾讯财经讯 人民网 网上路演4月17日举行,人民网副董事长、总裁兼总编辑廖玒在回答网友关于人民网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问时表示,人民网具备品牌、内容、受众、客户资源、行业准入政策等五方面的优势。 廖玒表示,人民网的核心竞争力可概括为五点:1.品牌优势:多年来,人民网在国内外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在中国互联网业界中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 2、内容优势:人民网在秉承人民日报传统新闻优势的同时,将新闻信息与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紧密结合,既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及时性,又实现了发布形式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在信息的权威性和大众化之间找到了结合点,形成了独特的内容优势。 3、受众优势:近年来,人民网和环球网独立访问者数量保持增长趋势,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用户群。人民网采用15种语言16种版本,每天24小时向全球网民发布信息,网民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止目前已成立多家境外子公司和境内分子公司,为进一步形成海内外传播优势奠定了基础。 4、客户 资源优势 :人民网的受众群体以及公司的品牌形象决定了广告客户均为大型、知名企业或者政府单位,这些客户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广告收入和高端品牌形象,更与公司在其他业务 中建 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另外,公司信息服务还包括为政府或企事业单位提供 网络 舆情研究咨询、数据库或网站合作等信息服务,如上业务均为公司形成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优势。 5、行业准入政策优势:目前公司拥有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证书)等多项准入门槛较高的互联网相关业务经营资质。另外,公司具备独立的新闻采编权,已有一百余名专业采编人员取得了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专业的采编队伍,为保证人民网内容的专业性奠定了基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刘晓明大使在《人民日报》撰文:《中英文化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whyhoo 2012-4-17 09:32
2012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驻英国大使刘晓明题为《中英文化交流合作前景广阔》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即将对英国进行的正式友好访问,是新形势下深化中英了解与合作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李长春将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外交大臣黑格和财政大臣奥斯本等政要,就进一步促进中英关系的发展深入交换意见。他将见证中英一系列文化、经贸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出席英中贸协举行的欢迎晚宴,并发表重要演讲,介绍中国的全面发展,鼓励英国企业积极抓住机遇,扩大对华合作。他将出席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这也是访问的一大亮点。伦敦书展是世界第二大国际图书版权交易会,今年中国首次以“市场焦点”主宾国身份参与。中国优秀作家、小说家、剧作家、记者、艺术家、演奏家、制作人和出版公司负责人等将云集英国,举办300多场涉及多个领域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与英国及世界各国同行进行深度交流。李长春还将考察英国的孔子学院,支持和鼓励在英汉语教学。相信此访将有力推动中英文化交流合作,促进中英关系全面发展。   就在一个月前,中英共同庆祝了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40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实现突破和超越,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今天,同为世界大国且互为全面战略伙伴的中国和英国,共同利益在扩大,合作意愿在增强。中英关系正站在新起点,面临新机遇。   文化交流与合作是中英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都具有灿烂多彩的文化。两国人民通过长期交往,不但实现了文化上的相互借鉴,也增进了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同时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近年来,中英文化交流与合作进入快车道,动力十足,成果丰硕。   一是政府重视。就在本月中旬,两国将在伦敦启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国务委员刘延东和英国文化大臣亨特将共同主持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这是继美国、俄罗斯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三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这一交流机制与中英经济财金对话和战略对话机制并列,将成为两国关系另一重要支柱。两国签署了《2009—2013中英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就双方在出版、表演艺术、影视广播、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制定了中长期规划。   二是丰富多样。中英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每年达近百个,其中访英项目占60%。除了传统的演出和办展外,走入英国的中国文化项目日益高端、时尚。中国时装亮相伦敦时装周,中国电影参展英国电影节,中国书刊逐步走进英国图书市场,郎朗、李云迪等中国一流艺术家接连在英国举办高水平演奏会。进入中国的英国文化项目则更加注重“本土化”,英国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上演后反响热烈。   三是亮点突出。近年在伦敦举办的“四海同春”与“欢乐春节”品牌活动已成为亚洲之外规模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2007年,秦始皇兵马俑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打破了英国博物馆特展门票销售纪录。2008年的“时代中国”活动为期半年,在英国20多个城市展开,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规模空前。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创意独特的英国国家馆“种子圣殿”是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为迎接伦敦奥运和推介英国,英方目前正在中国举办“艺述英伦”文化节,上百场活动贯穿中国10多座城市,包含设计、音乐、电影和文学等各艺术门类,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英国文化节。   今天的中国,不但在经济发展方面快步前行,也在努力建设文化大国、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文化建设进入了黄金机遇期。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不但传统强项实力雄厚,创意等新兴产业也朝气蓬勃,值得借鉴。中英文化交流合作前景广阔。 原文见 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wbd/t923023.htm
个人分类: 外交|1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人民日报评论的几点疑惑
热度 4 yurongming 2012-4-13 17:23
偶然看到人民日报评论“决不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党员”,可以说,文章措辞虽是司空见惯的“官面体”,但提倡法治精神、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确实很可圈可点。只是,俺读了还是有些怪怪的感觉,在此希望各位专家能帮俺解解惑。 首先,“决不许”,不许的是谁?如果法律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为什么法律的执行还需要谁的准许?硬要比较,究竟是党中央大还是法律大? 第二,万一,俺是说万一触犯法律的人就是“决不许”的人,这时候法律又该当何如? 第三,“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来“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并不是大家的普遍共识,那高喊“依法治国”这么多年来,普遍共识究竟是什么? 第四,“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决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殊党员’”,是不是所有的党员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呢?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人民日报:决不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党员 2012年04月13日04:34 人民日报 字号: T | T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法律,都将依法处理,决不姑息。”日前,中共中央对薄熙来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公布对尼尔·伍德死亡案进行依法复查结果并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司法机关,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衷心拥护,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凝聚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力量。 无论是作出依法依纪予以彻底查清的果断决策,还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无论是采取正确有力的各项措施,还是将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中央的处理决定,既是落实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之举。同时也充分说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决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殊党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将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民权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才能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也才能谈得上实现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 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严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是我们党的重要优势,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对党员干部而言,如果说遵守国家法律是基本义务,那么遵守党的纪律则是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就是时时处处模范践行国家法律,遵守党的纪律就是要首先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王立军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和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再次警示我们,只有坚决执行党的纪律、遵守国家法律,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逾越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底线,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增强纪律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增强党和国家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环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个人分类: 其他|1805 次阅读|6 个评论
《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有关决定!》
热度 4 cyj 2012-4-12 09:02
《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有关决定!》 我们举报六人,坚决拥护党中央对薄熙来同志作出的有关决定。举报六人,坚决支持《人民日报》评论所说的 “事实证明,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接收人民监督,对腐败现象决不姑息,对违法违纪现象,必查必究。我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 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内不允许有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殊党员。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 我们希望王建华书记以及李束造假团伙,好好联系几年来,在对待李连生束鹏程持续造假,并且欺骗国家、欺骗人民的劣行,真正的进行反思和作出稍稍深刻、稍稍联系实际的检查;对 2011 年 3 月在北京向党中央、向首都群众所作的歪曲事实真相、文过饰非包庇李束、委罪公司的谣言惑众言论,进行真正的检查! 将几年来在西安交大,针对李束严重造假、败坏教师道德、毒化学风校风的行为,用无法无天的刁难、镇压、破坏的行为,用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对造假者予以庇护的行为,进行认真的检讨! 重新在北京的同一媒体上,向党中央、向首都群众,将历史事件的真面目,老老实实的交代清楚! 我们举报六人,并不是不允许别人犯错误,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容忍李束的造假团伙,这样的践踏党纪国法,这样的毒化全校师生员工,毒化全校,贻害后世! 西安交通大学六个举报人2012年4月12日
20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文教周刊推出“关注高校图书馆”系列报道
热度 2 zhengxuejun 2012-4-10 09:31
[转载]《人民日报》文教周刊推出“关注高校图书馆”系列报道
关注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不应在"边缘" 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戴维·乔丹说:“一个伟大的图书馆是建立一所伟大的学府的必然要素。”    《人民日报》从本期开始,文教周刊推出“关注高校图书馆”系列报道,分别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现状、高校图书馆资源如何更好实现共享以惠及社会公众、高校图书馆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如何实现功能转变三个角度来剖析高校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 说起世界大学图书馆,总有一些事让人津津乐道,甚至心潮澎湃。 在牛津,如果有游人问起,“请问,牛津大学在哪里?”当地人会自豪地指路,“看到那座雄伟的图书馆了吗?就在那里。” 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曾有5位美国总统、3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那里学习过。其20条经典训诫,更是为人熟知:“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许多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或华丽辉煌、或质朴敦厚。那不仅是一栋栋放满书籍的大楼,更是一个个智慧碰撞、深刻研讨的地方,一种历史积累与文化积淀的象征。 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戴维·乔丹曾感慨:“一个伟大的图书馆是建立一所伟大的学府的必然要素。” 中国大学的图书馆,也曾一度因毛泽东、李大钊、章士钊等名人学者的缘故,成为大学青年学子心中最为向往的神圣之地。 目前,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的境遇如何?与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内忧”与“外患”—— 购置图书只为填充书架   经费增长难以跟上涨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整体发展势头不错,但是,水平仍参差不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在朝世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建设稳步迈进,一些馆的硬件设施已同国外知名高校不相上下。 但是,985院校与211院校之外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却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理念落后等问题。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学校平时并不重视图书馆建设,每逢教育部教学评估才一次性购置大量图书,填充数量。“图书出版是有规律的,图书购置是一门科学,不以保障质量为前提的图书购置,令人心痛。”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说。 “应当承认,十几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之前的建设缓慢,甚至停滞,令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水平与目前世界一流大学的图书馆水平还有差距。”有学者指出,“建设一流的大学图书馆对于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性仍未得到应有重视。中国高校图书馆还普遍面临地位不高、经费不充裕的困扰。”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里还位于比较边缘的地位。图书馆馆长,过去一般都是由社会名流、学术大家来担任,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是素质相当高的人来担任。但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馆长的地位不如学院院长和一些系主任。学校并不将图书馆视为教学科研单位,而是视其为普通行政职能部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大椿介绍,“国外知名大学对图书馆十分重视,图书馆馆长的声望与地位要高于一般的教授,是仅次于教务长与总务长的角色。” “尽管在大学里,我们不应该用行政化的眼光来看待馆长的角色,但是,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应该由具有相当高素质的人来担任。”刘大椿强调。 除面临在学校内位置相对“边缘”的“内忧”,高校图书馆还面临“外患”。 据介绍,目前大学图书馆每年的图书购置包括中文图书、外文图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以及各种电子资源等。其中,外文期刊和数据库的购置费用占支出比重很大。一些国外的出版商因其业内的垄断地位,“贪婪”地盘剥着中国的高校。 朱强介绍,“几年前,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曾联合发表声明,抵制其收费的快速增长,才使得收费从年增长22%的势头,降为目前的年7%到8%。”“即便这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压力。因为出版商的费用有一个年均8%的自然增长,但是,图书馆的经费却无法实现同幅增长。”朱强介绍,“尽管学校非常支持图书馆的发展,也体谅到图书馆的现实困难。但连年增长的费用从何而来,依然困扰着我们。” 还要强调的是,在与国外出版商的“较量”中,中国的图书馆显然处于下风。“出版商声称,中国一所学校的文献下载量就超过很多国家一个国家的用量。但是,服务器设在出版商那里,我们只有访问权,他们所谓的下载量,我们根本无从统计。”朱强介绍。 “新问题”与“老问题”—— 仓储功能不断降低   空间需求仍在增长 新老问题交织,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困难。   先说新问题,从几年前开始,图书馆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就是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TIME》甚至直接以《电子书让图书馆没戏唱了?》为题目刊发文章。   记者从北大图书馆了解到,从2006年到201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外借图书册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100余万册,逐渐减少为2011年的不到70万册。而与之相反,电子资源的检索频次却有了翻倍的增长,从2006年的1000余万次,增长为2011年的3000余万次。   有学者在文章中分析,“传统图书馆担负着存储文献的重任,同时它还以其建筑本身成为人文和学术精神的象征。在数字信息时代,这两种功能都遭受了挑战。图书馆馆藏正逐步走向数字化,实物馆藏逐渐为电子版本所替代。数字文献的出现,大大节省了空间;而读者可以通过远程登录阅读、获取数字图书及期刊。图书馆的仓储功能在不断降低。”   再看老问题。资源相对紧张,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是国内高校图书馆面临的老问题。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采访时仔细观察了图书馆的每一层,偌大的图书馆提供了几千个座位,却几乎没有一个座位是空的。“国外高校图书馆,很难看到占座的现象。对于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来说,先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用书和空间需求依然是主要矛盾。很多从国外借鉴的新理念、新手段要在遵照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琪介绍。   “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存在很多差异性,比如,国外大学图书馆可以24小时开放,但是我们做不到,这与读者的素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刘大椿介绍。 “智慧”与“服务”—— 营建大学的精神家园   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 图书馆该承担怎样的功能?图书馆学界有一种说法,“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此外,“智慧”与“服务”也是一种经典的提法。简单,却内涵丰富。   如何引领“智慧”,引领高校青年学子的阅读品位与人文素质的提升,如何为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撑?时代对高校图书馆提出新的挑战。   几年前,曾有专家提出担忧,“现在有青年不喜欢读书了,这种现象和整个社会的浮躁风气有关。”   为此,刘大椿馆长的话深情而深刻:“图书馆是大学的精神家园。读一本好书便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图书馆使学子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作为维护个体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的手段之一,图书馆是一道精神的屏障,拉开了人与浮躁的功利世界的距离。”   此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对高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仅满足于提供资料是不够的。”有专家指出,“应要求高校图书馆馆员具备更为专业的素养。同时,需要馆员真正参与到高水平的课题研究当中去。”   谈及服务,美国图书馆情报学家W·克劳福德和M·戈尔曼认为:“服务的强烈愿望便是成功的图书馆事业的基础。”如果说,原来的图书馆更多的是满足借阅的需要,那么,时代的变化与读者多元化的需求,需要图书馆的服务职能进一步丰富而多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文献资源服务这个基本功能以外,许多读者对现代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进一步的需求:进一步拓展自助服务功能,比如自助借还书,自助复印与扫描;针对不同读者的特点,提供培训、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代查代检等服务,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要等。   “特色,也是我国很多高校图书馆应着力加强的。”刘大椿强调,“硬件设施的追赶不难,但是,理念的先进与特色的形成却非一朝一夕之功。而理念的先进,首先表现在藏书的理念上,目前,一些国外大学图书馆对中国图书的收藏可能比我们还全。中国的学者做中国文化的研究,却只能从国外的图书馆里查到资料,这不应成为常态。”(记者赵婀娜)
266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 西方媒体制造中国与亚细安对立
whyhoo 2012-4-6 18:14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中国从不反对与亚细安国家制订“南海行为准则”。南中国海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与某些大国有意抢占对这一地区的主导权,有意制造中国与亚细安关系的裂痕相关。 于泽远 北京报道   中国官方《人民日报》昨天发表评论,批评西方媒体和个别国家利用第20届东盟(亚细安,ASEAN)峰会刻意放大南海(南中国海)问题,制造中国与东盟的对立。评论强调,东盟峰会不是一个讨论南海问题的合适场合,南海问题的解决也不能急于求成。   另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昨日在例常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说,“南海行为准则”是落实中国与东盟国家10年前签署的《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一部分,应由中国与东盟国家直接商谈。   他也说,《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宗旨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致力于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宣言》不是用来解决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议的,南海争议应由声索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   在柬埔寨举行的东盟峰会上,强调了《宣言》的重要性,并承诺要维持南中国海的和平。期间,菲律宾表示,“南中国海行为准则”基本内容的讨论应以东盟为中心,待东盟内部达成一致后再邀请中国加入讨论。洪磊昨日针对这一点作出上述回应。   对此,人民日报社下属的《环球时报》昨天点名抨击菲律宾“劫持”了前天在柬埔寨闭幕的第20届东盟峰会,把这次原本要讨论东盟一体化的会议强行变成了“南海争端讨论会”。   一向主张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采取强硬立场的《环球时报》在评论中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将自己定位成东盟其他三个南海主权声索国的代言人,力推东盟内部先就南海争端达成统一立场,然后再跟中国谈”,“一些西方记者还将南海问题抛给泰国、印尼等不涉及南海争端的东盟国家,‘逼’它们表态。”   评论说,如果菲律宾、越南等国要拉东盟帮它们同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对抗,东盟的“分裂”将是注定的。阿基诺三世没有能力改变东盟的地缘政治性质,把东盟与中国大的合作关系变成博弈为主甚至对抗的关系。 评论建议,中国应当对这次东盟峰会上发生的事淡然处之。即使菲律宾、越南等南海声索国真的串通在一起,中国也应不予理睬。“我们只同具体国家谈具体争议,这个原则只要中国坚持,谁都奈何不得。”   《人民日报》署名“钟声”的文章说,中国从不反对与东盟国家制订“南中国海行为准则”。南中国海问题之所以会成为“问题”,与某些大国有意抢占对这一地区的主导权,有意制造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裂痕相关,借此次东盟峰会热炒南中国海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钟声”是“中国之声”的谐音,其名下的文章被认为代表官方立场。   另一方面,中国和日本下月可能在北京举行首次“海洋磋商”,以避免在双方有争议的东海钓鱼岛附近海域出现新的争端。   日本共同社昨天引述多名日中关系消息人士说,中日政府从前天开始就5月下旬在北京举行首次“海洋磋商”会谈展开了协调。届时,双方将围绕在东海等海域发生问题时的危机管理和合作等进行讨论。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将访华参加中日韩外长会谈,计划在4月7日与中国外长杨洁篪会谈,力争达成协议。   报道说,日方还希望能以此为契机,重启自2010年9月日中撞船事件后中断了的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缔约谈判。 中国两渔政船昨驶入钓鱼岛   另据日本《产经新闻》等媒体报道,昨天上午7点20分左右,中国“渔政202”和“渔政32501”驶入了钓鱼岛海域西北偏北约44公里毗邻区。   这也是今年以来中国渔政船第三次进入钓鱼岛附近水域。   两艘中国渔政船驶入钓鱼岛海域毗邻区1小时后,日本那霸海保部出动飞机对其进行了持续的“警戒监视”。那霸海保部巡逻船通过无线电向中方船只发出“警告”,要求其“不要进入日本领海”,中方渔政船回应:“我们正在进行正常巡航。”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日本外务省昨天上午已通过外交途径,要求中方船只“不要进入日本领海”。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406_001.shtml
个人分类: 外交|1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愚人节晒人民日报雄文:思想领域出现噪音 有人宣扬普世价值
热度 2 eksergiya 2012-4-1 21:55
【博主按:今天晒一晒这篇文章倒是正合时宜】 社科院副院长:思想领域出现噪音 有人宣扬普世价值 来源:新华网 转发 认真学习经典著作 提高中高级领导干部理论水平——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 新华网北京3月29日电(记者 王茜)“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理论太重要了。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近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研究员就“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有关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他认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提高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坚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分清理论是非、创新理论的必然要求 李慎明说,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牢固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已深深植根于人民心中。但也要充分认识到,苏东剧变带来的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进行“西化”、“分化”图谋,加上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各种腐朽思想的沉渣泛起,使我国思想领域不时出现各种噪音杂音。如有人公开鼓吹“全盘西化”,主张搞西方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有的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主张取消公有制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为主原则;有的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在价值观上推崇极端个人主义,宣扬“普世价值”;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等。对这些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重大问题,对各种敌对思潮的进攻和侵害,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切实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李慎明认为,创新党的理论也迫切需要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对我们党来说,领导市场经济是个新考验,更不用说像现在这样直接、全面地与国际资本打交道了。我们这艘社会主义巨轮驶向了波涛汹涌、暗流旋动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海。我们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可以预料或难以预料的严峻挑战。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只能随波逐流,只能当别人的俘虏。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今时代的发展变化与国际国内最新实际相结合,抛弃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确保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在分清理论是非、坚持和创新党的基本理论方面担负着光荣、艰巨的使命和责任。 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坚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应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的迫切需要 李慎明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十分广泛深远。各种力量的合作、竞争、博弈日益复杂。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新的高科技革命日益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开始全面履行相关承诺的条件下,国际国内问题互动性极强,往往出现国际问题国内化和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情况。因此,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世所罕见。真正读懂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解。只有读懂经典著作,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才能提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才能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决不能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当成自己“本分”以外的事,而要当成做好各项工作的可靠政治保证。 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坚持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树立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对党政干部其中包括中高级领导干部进行腐蚀。在李慎明看来,革命前辈当年打江山,冒的是“枪弹”;我们现在建国家,冒的是“糖弹”。我们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市场经济大潮,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高度来看待反腐败斗争,带头解决廉洁自律问题。否则,我们讲了多年的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目标将永远无法达到,我们将无法走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李慎明强调,干什么都需要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我们是一元论者,政治信仰与人格追求要统一起来。现在有的人政治信仰与人格相分离。他们口头上也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但内心想的是一己私利。我们不反对谋取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党的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根本立场出发。实践证明,有的干部作出错误决策,往往不是水平问题。在决策中,一旦掺杂私心,决策必然发生问题。正确的世界观是一个人毕生的巨大财富。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就会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上。
10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周文重秘书长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书面采访
whyhoo 2012-4-1 12:16
3 月 31 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围绕博鳌亚洲论坛今年年会对论坛秘书长周文重的书面采访,全文如下: 在亚洲和世界互动中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 刘歌 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进入第二个十年后的首个论坛年会,记者日前在北京采访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问答如下: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本届年会有哪些重要议题? 周文重答(以下简称答):本届年会上,我们将加强对新兴经济体的研究;将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欧美债务问题,探讨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以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将认真回顾一年来亚洲区域合作的新进展,努力探索和规划今后的合作;还将组织专家学者就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如金融、能源、环保、房地产等进行讨论。 问:您如何解读今年年会的主题?有媒体说世界的中心在向亚太转移,您如何看待变革中的亚洲? 答:博鳌亚洲论坛的定位是一个民间性质的、非官方、泛亚合作组织。论坛自成立以来,论坛主题始终围绕着亚洲发展。论坛的生命力在于亚洲的发展,同时也要面向世界,在亚洲和世界互动中发展。论坛推动亚洲区域合作、促进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与合作的宗旨始终如一。这在每年年会的主题中都有所体现。 当前,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依然动荡不安。在欧债危机的阴影下,全球经济始终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各大权威机构对于未来一年的经济前景预测趋向悲观。 亚洲和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围市场不振、金融和商品市场大幅波动的背景下,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美国携 TPP 计划高调重返亚洲,这些变化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氛围下,“变革”、“转型”、“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重点。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快速和深刻变化的世界中,亚洲各经济体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是本届年会以“变革世界中的亚洲:迈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原因。 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可能危及新兴经济体增长的严峻形势下,能否拿出决断力和智慧,既应对短期经济增速放缓,又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亚洲和新兴经济体而言显得更为迫切和紧要。希望通过年会和出席年会的 2000 多位政府领导人、企业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突显这一紧要性,将这一理念化为广泛共识、政府政策、企业战略。 问:去年年会举办之时,日本“ 3 · 11 ”大地震刚过去不久。年会上的“日本增长潜力的再认识”分论坛,广受关注,也是当时各国媒体争先报道的热点。今年有类似的议题或分论坛吗? 答:本届年会将分别举办东盟分会和印度分会。东盟分会以“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题,邀请东盟越南副总理、泰国副总理、来自东盟成员国的论坛理事介绍东盟自贸区建设和投资环境;印度分会以“印度经济展望: 2012-2016 ” 为题,邀请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内阁级)及印度企业领袖,介绍印度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 问:今年是博鳌论坛成立 11 周年,您认为论坛为推动亚洲地区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今后更应该在哪些领域积极发挥作用? 答: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以促进亚洲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地区性经济论坛,伴随着亚洲经济合作的深化而成长。 2011 年年会期间,论坛举办了中国入世十周年庆祝活动和博鳌亚洲论坛十周年庆祝活动,既是对论坛 10 年来所取得成就的回顾,又是对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前瞻性探讨。 过去 11 年论坛的最大成就,是被广泛认可为全球探讨亚洲问题的首选平台和探讨新兴经济体问题的主要平台之一。今后的目标,是把论坛建设成为全球探讨亚洲和新兴经济体问题的首选平台。今后工作的重点,在继续立足于亚洲的同时,要加大对新兴经济体的研究力度,争取能有更多的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领导人和工商界人士参与。 2011 年年会在这方面已有重大突破,巴西、俄罗斯、中国、南非、印度等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领导人及众多企业家出席论坛。 博鳌亚洲论坛的三位创始人和 28 个发起国相信,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是亚洲各国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一共识,是在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后逐渐形成的,是支撑和推动博鳌亚洲论坛 11 年来保持发展的基础。未来 10 年、 20 年仍将如此。 由于亚洲的复杂多样性,亚洲经济一体化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博鳌亚洲论坛的使命因而也是长期并需付出艰辛努力的,具重要意义。近 2000 位政府领导人、企业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精英,为了亚洲而走到一起,本身就是亚洲合作的象征,而通过论坛产生思想、凝聚共识、催生政策和行动,则是对亚洲经济一体化实实在在的贡献。 原文见 http://www.boaoforum.org/mtzxxwzx/4312.jhtml
个人分类: 经济|1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发布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whyhoo 2012-3-30 15:15
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认真履行行政监察职能 深入推进政府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监察部部长 马馼 一、2011年推进政府机关反腐倡廉工作情况 2011年,监察部和各级监察机关在各地区各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大力推进政府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加强监督检查,促进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有关部门组建10个中央检查组,以水利改革发展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重点,分赴20个省(区、市)开展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集中检查项目222个,发现问题551个,提出整改意见572条。开展中央支持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和青海玉树、甘肃舟曲灾后重建情况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了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员。与此同时,认真总结近年来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以及廉洁办世博、廉洁办亚运等监督检查工作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二)开展专项治理,解决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全国共排查工程建设项目42.46万个,发现问题26.13万个,整改问题22.71万个,查办违纪违法案件2万多件;国务院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工程建设领域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认真开展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过多过滥问题专项治理,全国共取消活动项目2549个,撤销率为37.7%,直接节约经费12.2亿元。认真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发现违规车辆17.95万辆,一批违规问题得到纠正和处理。督促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查处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问题,追究行政责任509人。查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追究行政责任3895人。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损害农民利益问题,追究行政责任1982人。 (三)推进改革和制度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监察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项目开展第六轮清理,提出了进一步取消和调整的意见。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全面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等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四)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维护行政纪律的严肃性。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79万件,结案13.67万件,处分14.29万人。监察部严肃查处了刘志军、刘卓志等大案要案,查处了一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贪污受贿、侵权渎职的案件,督办了一批机关、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搞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的案件。查办商业贿赂案件1.58万件,涉案金额48.1亿元。严格行政问责,强化责任追究。监察部直接参加了13起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对负有责任的217人给予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107人。 (五)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和政风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在6个国务院部委和8个省(区、市)进行绩效管理试点。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后,在100个县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规范化试点工作。推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了“三公”经费。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全国共有178万名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了个人有关事项,8592名干部的相关问题被纠正。全国共查处违纪收送礼金金额1.58亿元,处理1174人。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全国“三公”经费预算比上年压缩57.41亿元。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全国共评议基层站(所)30.7万多个,97%的市(地)开通了政风行风热线。 二、2012年推进政府机关反腐倡廉主要工作 2012年,监察部和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和这次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毫不松懈地推进政府机关廉政勤政建设。 (一)加强执法监察,维护政令畅通。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在继续对水利改革发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同时,把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第二季度组织一次集中检查。二是加强对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有关部门重点开展对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等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三是继续开展中央关于支持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要严明纪律,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推动中央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廉政监察,强化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今年再较大幅度提出取消和调整一批审批事项,报国务院批准。组织各部门依法清权确权,编制行政许可目录。加快推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二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抓好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铁路、水利、电力等领域以及招标投标、资质资格审批等环节的治理工作,推动建设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三是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四是全面落实廉政准则,认真执行中央厉行节约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严厉整治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有价证券、商业预付卡等问题,以及用公款大吃大喝和从事高消费娱乐活动等行为。五是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严肃查办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的案件,特别是领导干部违规插手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土地矿业权出让拍卖、房地产开发等经济活动的案件,严肃查办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的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基层损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 (三)强化纠风工作,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对银行、电信、流通等行业乱收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规范价格行为,改进服务,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二是深入治理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纠正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不正之风。三是切实加强对强农惠农富农资金、扶贫资金、救灾救济资金、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以及政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查处资金挪用、浪费、滞留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群众权益。四是规范基层执法行为,纠正有法不依、滥用职权、粗暴执法、办事不公和执法腐败等行为,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四)深化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能。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开展对重大公共政策、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资金和专项工作的绩效评估,协同有关地方和部门做好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二是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财政预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力度。逐步统一公开内容、格式和程序,促进公开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三是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服务。四是严格行政问责。加大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环境污染等责任事故(事件)的追究力度,对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坚决问责,进一步规范问责方式,完善被问责干部复出的程序规定,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观念,兢兢业业履职尽责。 深入开展绩效管理 全面推动工作落实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为确保各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农业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2010年起,在国务院部门中率先开展了绩效管理,201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政府绩效管理试点部门。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部已初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突出指标设立,将重要目标任务明确到司局处室 我部坚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作为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导向,2011年我们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等重点工作分解成377项计划任务,再将这些计划任务细化为18项核心指标和1061项具体指标。对这些指标,能量化的一律量化,不能量化的提出可衡量的标准,明确责任主体、落实措施和完成时限,绩效管理指标由部绩效管理领导小组统一下达。每位部领导与分管司局主要负责同志签订计划任务书,部分司局的负责同志还与司内处室负责人签订计划任务书。目前,我部正在制定2012年的绩效计划任务书和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将把粮食稳定发展等20项事关“三农”发展全局的工作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指标,明确要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力争达到10500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二、突出过程管理,确保各项指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绩效管理重在过程。我们坚持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结账”。“建账”就是制定工作月历和路线图;“查账”就是通过司局自查、部里统一检查等方式,评估指标任务进展情况,对进度慢的进行预警提示;“结账”就是对照年初制定的指标和评估标准,在司局自评的基础上,组织部内外专家和有关工作人员按照统一的标准逐项核实,最终评估结果由部党组审定。2010年以来,我们每年在传达两会精神的全体干部大会上,对评估为优秀档次的司局予以表彰。同时规定对评估为较差档次的实行诫勉谈话。在过程管理中,我们切实加强监督检查,2011年对良种工程、植保工程等1312个农业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项督查,促进了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2012年,我们将重点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落实情况的过程管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政策落实和资金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问题,严肃查处,坚决纠正。 三、突出制度建设,形成勤政廉政两手抓的长效机制 我们把绩效管理与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实际相结合、与推动反腐倡廉相结合,研究制定了绩效管理办法及5个实施细则,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了职责履行、依法行政、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争优创新的“4+1”评估考核体系。2011年,我们立足从制度机制上破解发展难题,组织26个司局单位实施了34个绩效管理创新项目,在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民负担监管、农业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确保廉政方面不出问题,我们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根据排查出的廉政风险点绘制防控流程图586份,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并将落实情况纳入绩效管理。2012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继续实施创新项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全面开发运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绩效管理任务指标网上下达、网上跟踪、网上反馈,强化权力监督制约,推进机关勤政廉政建设制度化、经常化。 四、突出服务基层,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我们把绩效管理与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完成绩效管理目标任务作为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标准。2011年,农业部组织113名干部深入26个省(区、市),开展了“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织50名青年干部驻村“接地气、察民情”实践锻炼;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确定了14个部领导联系村、83个司局级领导联系点;连续10年开展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活动,2012年已向社会公布将为农民办理31件实事。最近,我们又组织了123名干部深入27个省(区、市)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推动备春耕生产。我们还将深入开展青年干部下基层实践锻炼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推动形成深入基层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 五、突出延伸考核,构建整体联动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011年,我部绩效管理从机关延伸到事业单位,在6个事业单位进行了试点。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在所有参公事业单位和部分科研院所推行绩效管理;还将选择事关农业生产发展全局、与地方农业部门关系密切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5项重点工作,准备通过下达指导性指标、向省级政府通报完成情况等方式,对省级农业部门开展延伸考核,努力形成农业系统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绩效管理工作格局。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实践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措施,坚持不懈地把绩效管理推向深入,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积极探索运用“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 上海市市长 韩正 近年来,我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立足特大型城市的实际,围绕“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的目标,以防止权力滥用为目的,抓住制度执行这个关键,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将政府管理制度演化为工作流程,将工作流程固化到计算机程序中,运用“制度加科技”推动政府管理创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 一、推进行政审批的标准化管理 行政审批是行政权力最集中的领域。经过五轮清理,上海市行政审批事项已大为减少,但行政审批效率和透明度不够高、自由裁量权过大和重审批轻监管等问题尚需进一步深化解决。为此,我们在继续清理规范行政审批权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上海市行政审批目录和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行政审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编制指引等规范性文件。2011年以来,我市在9个部门开展试点,积极探索实行“六位一体”的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一是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将依法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统一编成目录,明确规定目录中没有的审批项目,不得进行审批,从制度和机制上杜绝审批项目随意设置问题。二是把审批事项编成业务手册,规定每个审批环节的操作标准,努力解决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过大问题。三是编制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向行政相对人告知办事具体条件和流程,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四是推行网上审批,建立了面向企业和市民的以网上公开、网上申报、网上预审为基础的网上审批平台,把各部门审批事项全部放到内网流转,逐步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平台监督。五是实现数据共享,通过网上信息交换,建立诚信档案,共享审批申请材料,着力解决材料多头重复报送、审批效率不高问题。六是开展电子监察,在网上审批平台设置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实行网上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督促各部门尽责履职,真正做到权力运行大小有界、公开透明、全程受控、网上留痕。目前,我市已开展98个示范审批项目的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编制工作,通过网上预审当场受理和发证9万余件,受到市民、企业的欢迎。2012年,我们将在试点基础上,在所有政府部门全面推行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 二、推进公共资源的市场配置 公共资源交易是腐败易发多发领域。为防止行政权力对公共资源配置的不正当干预,我市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建立了专业化交易平台和监管制度,实行分类交易、专门监管。一是建立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制定印发了《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试行)》,通过构筑一个集中的交易平台,实现土地交易的统一计划管理、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运作监管,有效遏制了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的行为。土地交易市场建立4年多来,共交易土地2232幅,没有接到一件举报信件。二是建立政府采购电子集市。电子集市相当于商品网上大卖场,电脑、空调等通用商品全部在平台上采购,实现采购单位网上询价议价、网上订购、网上结算,采购周期大大缩短,采购价格低于同期本地市场价约10%。2012年,电子集市采购将实现“两个全覆盖”,即通用产品网上采购全覆盖,市、区(县)两级财政预算单位全覆盖。三是建设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平台。我们抓住公平分配这一关键环节,建立了居民住房状况和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系统,对申请家庭的资格条件用该系统进行核查比对,主要通过全市房地产交易登记系统和公有住房数据库系统,对申请家庭住房状况进行核查,通过民政、社保、银行等部门信息综合比对方式,对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查,严格把好申请资格准入关。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监管信息系统,对房源信息和分配信息实行网上监管,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信息公开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推进财政性资金的网络监管 为规范财政性资金使用,增加透明度,提高使用效益,我们探索实行了资金网络监管措施。一是在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开展财政性资金网上监管试点。将一些部门内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统一到一个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将预算执行中的所有业务统一纳入到一个系统,在网上实施资金申请、审核、批准和使用;所有公务消费统一使用一张公务卡结算,做到资金管理关口前移,不符合预算要求、无预算和超预算的资金使用都无法通过该系统的审核。该系统还与银行网银系统对接,能够对资金使用实时监控。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推广财政性资金使用管理和监督系统,进一步加强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推进乡镇财政性资金监管信息平台建设。2011年,针对一些乡镇资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重资金审批、轻财务监管等问题,我们开展了专项治理。同时,总结推广浦东新区和松江区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的经验,在全市各乡镇开展了以“预算编制管理、预算拨款执行、财务处理、监督公开”为主要内容的资金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乡镇、区县和市三级联网,全市109个乡镇已有87个建立了平台。2012年,乡镇财政性资金监管信息平台将覆盖到全市所有乡镇,并进一步拓展资金监管范围,将乡镇集体资产收益纳入监管,使乡镇各类资金逐步实现“网上预算、网上支付、网上公开、网上监督”。 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运用“制度加科技”预防腐败工作,促进行政权力规范、公开、透明运行,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加强政府作风建设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山西省省长 王君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们集中开展了以“正风肃纪、创优环境”为主题的干部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抓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围绕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相关文件,重温党章、廉政准则、公务员法等相关规定,不断深化广大干部对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省6万多个基层单位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五查五比”活动,即查思想、比党性,查学习、比能力,查作风、比执行,查廉洁、比正气,查工作、比贡献。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对象,召开座谈会3500余次,征求群众对干部纪律作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万余条。组织125万名干部职工观看“正风肃纪”警示教育片、到八路军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干部。通过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了各级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自觉性。 二、抓重点整治,解决突出问题 针对少数机关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甚至吃拿卡要等现象,在全省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评议监督,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了政务环境;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会议多、文件多、“三公”经费支出多等问题,出台了改进文风会风、压缩“三公”经费等规定,明确要求省政府领导和组成部门带头执行,各类会议、文件大幅度减少,庆典、论坛得到严格控制,去年全省“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以上,使各级领导干部腾出更多的精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推动工作落实,各级政府集中更多的财力投入到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上;针对一些干部上班时间擅自离岗、纪律松弛、懒散怠政等行为,集中开展明察暗访活动,一年来全省共组织检查3600余次,查处违纪人员540人,并对294个违纪人员所在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责任追究。通过集中整治活动,使全省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纪律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工作效能明显提高。 三、抓制度建设,强化纪律约束 着眼于提高行政效能,制定出台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意见》、《加强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务服务便捷高效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着眼于规范行政行为,出台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管理办法》、《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和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监督检查、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规定。着眼于优化发展环境,出台了《关于损害发展环境行政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违反“转变工作作风、创优发展环境”有关规定的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重申和明确:凡是因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造成损失的,在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还要追究所在单位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凡是因工作人员失职、渎职造成损失的,一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连带追究所在单位负责人的责任。特别是违反作风纪律“五不准”规定的,属于领导干部的一律先免职再处理,属于一般公职人员的一律给予纪律处分。一年来,我们查处了一些人员,在干部中引起很大震动。通过持续的制度建设和严格的纪律约束,进一步规范了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的决策行为、行政行为、执法行为。 四、抓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落实 利用12388信访举报平台,设立录音举报电话,对举报线索实行台账管理、专人管理、专人查处、专人报告等措施,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零报告、周报告和视频调度等方式,把干部的行为置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之下。特别是采取集中检查、专项检查、日常检查等形式,加强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明察暗访、发送短信、问卷调查、随机抽查等方法,加强对作风建设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省主要领导带领各市书记、市长和省综合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全省11个市现场观摩,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三合一”考核。通过上述措施,确保了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省将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全面抓好政府各项工作。 原文见 http://www.gov.cn/jrzg/2012-03/30/content_2102902.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驳"全球仅20多国家未实行免费医疗"说法
xupeiyang 2012-3-26 07:35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3-26/3770914.shtml
个人分类: 医疗改革|1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失时机 攻坚克难(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 ②)
issacniu 2012-3-25 10:28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关于改革的话题总能引起热议。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让全体人民切实分享了巨大益处,也让中国的发展跨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改革”二字总能点燃激情、获得关注、触动思考的重要原因。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不同层面划定了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明晰了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确立了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当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要形成各种因素最优配比、找到改革发展最优路径,尤需科学研判改革棋局、正确判断改革形势。    30 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让一个 13 亿人口的后发农业大国,昂首步入现代化。在国际风云几处寂寥几处衰落中,破浪前行的“中国航船”赋予一种崭新社会制度光荣与信心。   经过 30 多年风云激荡,改革所处的历史环境、动力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只有全面、辩证地看待改革,才能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凝聚起宝贵的社会共识。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近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大步伐;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各种民生难题不断破解……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打开历史视野,定位现实坐标,中国从未停止改革的步伐。近十年来,一项项重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覆盖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不断焕发;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这一切,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如果没有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就没有医疗保险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除,就不会有亿万群众“民生黄金时代”的深切感受;如果没有大刀阔斧的昂然奋进,就没有经济增长年均 10%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城镇化率超过 50% ,就不会有“中国号”巨轮举世瞩目的进步。   这是我们研判改革形势的基本前提。外国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发展如此迅速、各方面都在快速变化的国家,它的国民仍然有着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断重申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之所以成为这个东方大国的主旋律,源于中国现代化的自身逻辑。   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改革也不例外。时至今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过去被高增长掩盖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如何解决我们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如何让改革成果由更多人共享、更多人受益,如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检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这是胡锦涛同志一再要求“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现实背景。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牢记改革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也要求改革的设计必须更加到位,改革的方向必须更加科学,改革的措施必须更加协调。   今日之中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深化改革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考量。面对这样的改革形势,既需清醒坚定的政治勇气,也要统筹兼顾的政治智慧;既需珍惜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改革成绩,也当正视深刻转型中积累的不容忽视的改革问题。我们坚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就一定能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1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重庆人民喜欢“薄书记”吗?
热度 5 zhutx1945 2012-3-20 21:10
重庆人民喜欢“薄书记”吗? 文本出处: 博客中国 作者:吴祚来 2012-3-20 在宣布薄熙来免职后,“薄熙来事件”在民间沸沸扬扬,中国学者吴祚来撰文认为,人们当成喜剧旁观的该事件,本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悲剧。 (德国之声中文网)薄熙来迅速被免职,网络与非网络媒体冰火两重天,官方媒体冷处理,而网络上一片喧嚣。一些反对或质疑重庆模式的人,为薄熙来被撤职而叫好,而挺薄的阵营,主要网站被关闭,一些人通过其它网站为薄的遭遇鸣不平,甚至有人将"撤薄"看成反革命事件。 一、唱红打黑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形象造势 在挺薄的群体中,引人关注的除了司马南、孔庆东,还有《环球时报》的编辑王文与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王文强调的是重庆人对薄的高满意率、 高支持率"不可抹杀",并公开呼吁"6个月后的九个位子应该容下他",而林治波这位宣传系统局级干部公开表示:"在这个时刻,本人公开地说一句心里话:薄 熙来是个好干部!"这部分人认为,重庆模式"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公平与市场经济效率的结合,这应该是中国未来三十年的方向"。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也为此纠结,他在微博里说:因为所谓的重庆模式中包含着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们所担心的政治因素,一个是重庆老百姓从中受益的民生 因素。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导致否定前一个因素的人们与拥护后一个因素人们的对立。而到今天,可以看出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笔者去年五月份去到重庆,接触到的人从大学生到出租司机,从洗脚女到市政府官员,通过自己的观察,如果让我回答,重庆人民喜欢薄书记吗?我该如何回答? 出租司机说,每天的份子钱还得交二百多,与过去并没有多大改变,所以,许多地段只能拒载,堵车时间过长,拉不回份子钱,重庆的洗脚女说,现在比过去 好多了,出门上街不怕了,黑社会没有了,而一家集资入股创办民营企业的小股民们,却在重庆大礼堂前面广场穿冤衣,发传单,呼吁有关方面尊重民营集资企业发 展,不能通过没收处罚斩尽杀绝。政府官员对我说,百姓对薄书记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薄书记到百姓中间,那些老人们牵着书记的手,舍不得放开。我问重庆官员 ,如果薄书记离开重庆,还会有这样强力的人物,能造成这样的政治效果吗?对方无言以对。大学生说,唱红歌,学校里面组织一些学生唱,大多数学生不用参加。 即便是唱红,也不能做到大学生们或民间社会都唱红,说明薄的动员能力有限,毕竟唱红需要一定的物力支持,包括组织红歌到北京香港等地演出,还说明, 唱红是利用红歌在挟持民意,证明自己的红色正统地位,以挑战中央政府可能的政治改革。红歌因此也是一种基于个人政治需要的政治性宣传造势,它无所不包的内 容,也说明它机会主义的方式,不求红色的革命纯粹性,但求红色的政治宣传效果。 为了使重庆的"唱红"受到学界认同,重庆日报这样的媒体也不得不通过造假新闻,来满足薄书记的脸面。笔者发现重庆日报前年三次假借我个人名义,赞美 唱红歌可以提升精神,《重庆日报》2011-2月3日刊登《2010年知名专家"热评重庆":很现代很亲民》一文。文中"引述"笔者的话,"红歌是精神食 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重庆市委、市政府就是在发掘和调动这种精神力量。"在我通过微博的强力抗议下,重庆日报第二天就刊登了道歉信,认为是自己报 社管理不严造成的,向我本人及广大读者致歉。 为了切身感受重庆民间红歌会,去年五月我在重庆花了两个晚上体验重庆大礼堂广场上的夜夜红歌会,发现市政府广播里,播的有三分之一是歌唱祖国歌唱党甚至歌颂毛泽东的红歌,而其它歌曲,则是流行歌曲,一部分老人是自带歌曲到广场上,主要是通过音乐健身。 无论是唱红还是打黑,无论是广种银杏树还是打击民间集资办企业,无论是给农民土地票还是建立廉租房,这一切,都由一只权力之手在操控着,他想提出五 个重庆,那不得有人提出六个重庆或四个重庆,他要种植银杏树,那就不能种植法国梧桐或本地槐杨,而他要打黑,即便是律师向被告眨了眼睛,也是一种犯罪。这 样无可制约的公权力,是给重庆百姓带来了一些实惠,但这样的实惠是可持续的吗?是正常的吗? 表面的民生工程,使民粹与专制有了某种合法性或合理性,一时的稳定与繁荣,更使百姓感恩戴德,收获一片赞美之声。会操控经济的黄奇帆(民生)、会操 控警力的王立军(打黑),加上会操控政治宣传的薄自己(唱红),重庆的三驾马车,奔驰在通往文革的路上,与旧文革不同的是,它在保障民生方面,也不惜代 价,以谋取一时的经济繁荣或GDP数据。 薄书记比文革进步的地方是什么?就是多了一层关注民生的利益,文革时代非法打击地富反右,并没有给百姓带来物质利益,与文革相同的是用自己拥有的一已权力,来摆平一切他认为应该摆平的对象或事态。权力意志自上而下,目空一切,我代表真理来为人民服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平民百姓得到了一时的利益与稳定,与社会治安得不到保证之时相较,肯定有某种幸福感或满意度,但由于人们看不见任何公开的批评,特别是文革没有真正 受到清理与反思,人们对唱红歌、对极权控制下的稳定、对权力意志下的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反思,造成民意的扭曲与偏差。没有新闻的自由度与社会的开放度,执政 者得到的民意满意度,十有八九是虚假的,因为执政者掌握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工具,通过洗脑与单面宣传,造成繁荣与公正的假象,这是人们认可薄熙来的根本原 因。 关于打黑,本是政府份内之事,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到重庆开会,当时也是打黑后不久,负责会议的当地人士说,你们现在来重庆安全了,前不久上街 被抢,是正常的事情,女孩子傍晚都不敢上街。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重庆当地极容易产生黑社会,还是政府管理失当造成黑社会管治困境?如何解决重庆十年二十年 就必然通过重拳才能遏制黑社会坐大的势头?警匪勾结是制度因素还是地方人为的因素?薄熙来显然没有从制度层面找根本原因,而是通过打击一些行政力量或个别 官员,来达到警示效应与造成政治影响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客"作为,把自己当成政界"过客",捞取政治名利之后,一走了之。什么是制度因素呢?就是司 法不独立,造成司法容易被某些政客控制,百姓不能通过独立的人大或政协来发出声音,也不能通过权力分立的监督来制约公权力,这样,司法与警力必然腐败,必 然为黑社会利用或控制。薄书记不仅在司法独立与权力制约方面无所作为,甚至强化一已权力,将公检法与宣传的权力集于一身,把自己做成了独霸一方的领袖式政 治英雄。 二、没有民主法治前提的共同富裕是一个谎言 2012年2月2日,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市委扩大会议上讲话:"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共同富裕是毛时代的谎言,毛时代通过共同富裕(共同进入共产主义),诱使农民将私有土地交给国家或集体,直到现在农民还没有要回自己的土地,而到了 邓小平时代,倡导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另一部分人致富。邓小平说,如果贫富差距拉大,那就证明改革开放是失败的。这里,我们看到,共同富裕的谎 言一直在继续,即便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国家要解决的一是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基本保障,要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以及医 疗、养老、失业保险,现在的政府连农民土地确权、农民孩子免费午餐、异地高考都不能解决,却想一步解决共同致富问题,这不是谎言又是什么? 政客与政治家不同点在于,政治家致力于通过政治改革,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而政客则永远避谈政治改革,避谈民主法制的方式,不通过政治改革来建立社 会正常秩序,而只是通过唱红歌、搞运动、发展经济等等,来显示政绩,我们没有看到薄熙来在民主法治建设上有任何真正的举措,譬如独立候选人竞选人大代表, 重庆没有支持,出租司机与公司纠纷,他没有帮助工人组建工会,农民土地被强征,他既没有帮助农民土地确权,更没有像"革命前辈"那样,主张农民成立农会, 让农民通过自己的组织来维护权益。薄熙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彰显自己的权势,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法治领域,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政治宣传,权力的色彩涂于一 身,自己浑然成为一个真正的符合革命法统的新领袖。 满足百姓的安全需求与基本利益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收获百姓的好感,提升百姓对当政者的满意度,老百姓多是只问收成,不问天气,而重庆的政治天空一 直是被控制的,连电视台播放广告都被不允许。不仅不能在重庆媒体批评政府,连网络上嘲笑薄书记,都可能被当成危害国家安全,予以拘捕。甚至刚刚的两会期 间,重庆人大代表张明渝因为通过微博揭露了重庆某些领域的黑暗面,立即在北京寓所被强行押解回重庆,直到薄熙来被免职,才重获自由。信息封锁与宣传控制, 是人们不能认识薄熙来真相的重要因素,更多的重庆人只能被动接受重庆的媒体宣传与洗脑,所谓重庆人民喜欢薄熙来,原因也在此。 薄熙来事件本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中的悲剧,但却被人们当成喜剧旁观。而政治改革没有真正启动的国家,悲剧总是以喜剧的面目出现。这些悲剧首先是那些受 害者承受,尔后,由悲剧的表演者承担。由于整个国家主流社会对文革没有真正的反思与批判,没有究责与忏悔,一些人总在期冀通过一厢情愿的权力,来直接"为 人民服务",不通过制度,不通过社会力量,而是通过自己强大的政治权力,来改变社会或改造国家,他们留下的只会是一地鸡毛,因为他们只会像一只斗鸡那样不 过一世,太阳必然会从东方升起来,但与他们打鸣毫无关系。 中国执政党要从薄熙来事件中吸取教训,一是彻底告别文革思维与方式,通过揭开文革的盖子,使广大民众看到文革真相与巨大的危害;二是开启政治改革之 门,通过民主法治,使社会开放,激发社会与民间政治活力,让人民真正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靠政客的一时强权,当年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现 在,需要政治英雄勇敢地说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自由民主宪政。 作者:吴祚来
4450 次阅读|6 个评论
批人民日报"读坏书导致领导们去犯罪"之论调!
热度 19 QFL 2012-3-19 12:41
批人民日报"读坏书导致领导们去犯罪"之论调!
据 人民日报 爆料:…… 在一些为官者的办公室,书橱内确实放了不少书,却是精装版的《官经》、《厚黑学》、《中国历代君臣权谋大观》、《古代帝王驭人术》、《官场文化与潜规则》 …… 。 例如,胡长清爱看《肉蒲团》、《素女心经》、《金瓶梅》, 结 果荒淫无度沦为阶下囚 ;沈阳原副市长 马向东也爱看书,他随身带着《赌术精选》、《赌博游戏技巧分享》、《赌术实战 108 招 》, 结果赌博成性输掉了整个人生 ;泰安原市委书记胡建学也爱看书,看《麻衣相法》、《柳庄相法》、《相术大全》, 最终 “ 鬼迷心窍 ” 踏上了不归路 …… 博主批: 首先, 读“好”书,自然是有利于修身养性了 ;所以, 鼓励人们去阅读“好”书,这无疑是正确的 。 然而,我认为: ( 成人 ) 读书 ( 哪怕是“坏”书 ) 无罪,且不应该受到指责; 另外, 读 “ 坏 ”书 与 “ 犯罪 ” 并没有任何必然的因果关系 。然而,对于那 些 无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读书情况,其父母、学校、书店等所有相关者则应要负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 。现举三个事例给与说明: 1 、太祖爷当年也很爱读《金瓶梅》,且向其他干部推荐说 “… 《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 ” 。 2 、 几乎所有日本书店,无论大小,都会专门设置一个区域卖各种“成人书籍”;几乎所有日本宾馆旅店,无论大小,都有几个“成人”电视台,专播“不堪入目”的节目;几乎所有日本城市都有十分活跃的各种“夜店”(包括饭店、酒吧等)区域,在夜半时分,顾客满盈,而店内的女服务员无不衣着暴露、花枝招展…… 。然而,日本的官僚们、群众们、青少年们 …… 显然并没有如同《人民日报》所说像胡长清那样 “ 荒淫无度沦为阶下囚 ”,反而是彬彬有礼、谦谦君子( 至少在表面上 )。 3 、天朝是严厉禁止任何色情书刊与任何色情业;然而,很多官僚们却都有很多情妇,以致于 中纪委高级领导在“两会”期间,都不得不出面辟谣说: 靠“情妇反腐”取得不了这么大成绩 。另外,天朝社会上也有不计其数的 “ 性 ” 犯罪案件。 由此可见: 只有完善的社会规则与法制,才是社会走向正轨的唯一根本途径 。 仅靠所谓“高尚道德教育”是远远不行的,那只会是“抗爹” ( 此处“爹”特指人民 )。 大阪市某街头书店的“成人”一角( 太爆露的书刊,俺没好意思拍 ) 。
个人分类: 老子今拍|354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再说文革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3-18 16:59
有关文革的博文,新华网发不上去,而科学网似乎没有这种限制,所以有话就在科学网上说吧。有一首歌,不知叫什么名,只听过最后一句是:“那一年我十七岁。”文革那年,我就十七岁。这个年龄,正是半懂事不懂事的时候,说是青涩也可以,说是懵懂也可以。 直到今天,关于文革,其实是很缺少研究的,这里的原因就不说了。国外倒是有不少研究成果,可是在我看来,能够切中要害的并不多见。这十年的历史,这里短短的一篇博文是根本无力概括的。不同的人们对于文革的感觉也有不同,也难以尽述。只能就个人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的经历,向年轻的人们做一个粗略的介绍。 文革从哪一年开始,这个问题就众说不一。大多数人感觉是从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开始,当年的《人民日报》还发表了一篇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自那天起全国大中学校开始动荡,停课,大字报满天飞。动荡的十年就此开始。但在此之前,1965年11月,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已经掀起文革的前奏。这篇文章直指《海瑞罢官》的编剧吴晗,实际是剑指彭真为第一书记的北京市委。1966年5月16日,中央发了一个通知,解散中央五人小组,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北京市委改组。彭罗陆杨被打倒(彭真,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罗瑞卿,总参谋长,军委秘书长;陆定一,中央宣传部长;杨尚昆,中央办公厅主任)。 北大的大字报发表时,毛泽东不在北京,在北京的刘少奇和邓小平为了稳定局势,分别向高校和中学派出工作组。七月下旬,毛泽东回到北京,下令马上撤出工作组。八月召开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又称《十六条》,林彪被选为唯一的中央副主席。八月十八日,毛泽东在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上接见红卫兵。八月二十日左右,红卫兵开始破四旧,在北京城内抄家,驱赶成分和出身不好的人离开北京,也打死了不少人。 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普通的学生开始受到文革的冲击。我们学校有一个班的团支部书记,因为出身不好,被本班的红卫兵批斗,折腾了大半夜,实在无法忍受,便在宿舍楼的厕所自缢身亡。另一个学生,也是因为出身问题被批斗,从四层高的楼上跳下,虽然留住了一条命,但是脊椎压缩性骨折,后来预后还不错,没有造成瘫痪。学校里原来的一些右派老师再次遭到冲击,他们被编成牛鬼蛇神劳改队,每天被强制劳动,还被迫唱《牛鬼蛇神歌》,极尽被侮辱的对待。 校长和书记也相继挨斗。他们都被说成是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也是中央“十六条”里明确规定的文革对象。这种场面现在不少影视剧都有,这里就不多说了。同学中家庭出身不太好的,即所谓黑五类,即地富反坏右,家里基本都受到冲击。我们班有个同学,其父是个三轮车工人,家庭是信仰基督教的。但是我们班的红卫兵不知从哪儿听说,他父亲当过三青团的区队长,这是当时定义历史反革命的一道杠杠。所以,我们全班同学都骑车到他家,斗争他的父亲。在批斗的过程中,我们班的红卫兵还让这个同学用皮带抽打自己的父亲,该同学不可能下狠手,于是红卫兵们就亲自上阵,一通狂抡。有一个同学,还把一桶泔水搂头盖顶浇到同学父亲的身上,登时一股臭味扑面而来。后来,我们班有两个红卫兵把这位同学的父亲押回原籍,即北京通县的农村。后来,这位同学和同学的父亲都不知所终了。我们还有一个同学,不是我们班的,后来跟我成了同事。她说,在文革中,她失去了母亲和一个弟弟。虽然她说的时候,表面上没有什么波动的情绪,但是在她内心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痛楚,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红卫兵狂飙了一阵之后,中央文革说他们执行了一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红卫兵蔫了。原来被压制的,包括出身不太好的学生纷纷起来造反,与老红卫兵形成两派。学校中的两派基本都是这么形成的。这两派后来发展到武斗。这是1967年年底的事了。在武斗中,有一个同学不幸身亡。每年到他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仅仅十八岁的同学,心里感伤不止。 红卫兵在破四旧的同时,还到全国到处煸风点火,让全国企事业单位都乱起来。后来全国也是到处两派,这种派性斗争在文革后期,特别是在九大之后,成为文革的主要内容,至少对于群众来说是如此。 到了1968年,全国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又一批群众受到冲击,家父也是在这个时候受到冲击的。受冲击的被清理的人都要单独隔离开来,说是住在牛鬼蛇神的集中地,简称牛棚。到了1970年,又开展了所谓清理五一六极左思潮的运动,但是,这不过是又一次运动群众的活动。已经在工厂工作的我们,也成了这场运动的对象。因为我们对当时厂里的领导不满,特别是那个第一把手,他有些做法很不像话,根本就是一个流氓。就是因为我们到处表达我们的不满,这个流氓领导就要整治我们,给我们办留宿学习班,整整办了七七四十九天,让我们交待问题。我们能交待什么问题?不过是要我们对领导的不敬行为深刻检讨。我戏称为,这四十九天就跟孙猴在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时间一样长。 在文革中,大中小学的教师都是首当其冲的。很多学生把矛头指向自己的老师。老师和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因为前面有地富反坏右,这是黑五类。后有叛徒、特务、走资派,这又加上了三类,共八类,而知识分子被排在这八类革命对象之后,被排在第九,所以称为臭老九。之所以加上臭的定语,大概是因为知识分子都有一股酸臭的气味吧。 在文革中,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受到冲击,但人人都感觉到自危。因为搞不好,就会有人揭发你,说你有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行。如果这样,你立刻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只是文革中极小的一个方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但是这些经历的总和又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我们当然是不希望这样的历史重演。但是,我们对文革的反省还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是从感性和个人经历的角度上来批判文革是根本不够的。必须从历史上,从理论上更为深刻地挖掘我们民族的缺陷,也许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还有一点看法,说出来供诸君分析。文革纵然有很多不是,但是,在1989年苏联、东欧及中国发生的动荡中,唯有中国没有发生苏东的变化。我个人以为这与中国经历了文革有关。苏联东欧没有经历文革,他们不知道社会动荡的厉害,不知道社会动乱给国家和民族可能带来的危害。而中国经历过文革,知道社会动乱给国家和民族可能带来怎样的灾难。所以中国没有发生苏东式的巨变。有人说,这是经过苦难之后的大彻大悟。不知这个观点诸位以为如何。
18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亲切
热度 1 wengensheng 2012-3-15 04:33
好久没去系里的信箱取东西了,那里一般除了几份网上能看到的通讯和期刊之外也不会有什么。今天下午,累了,外面太阳正好,气温也达到了70度。去信箱看看,顺便走走路。 打开信箱,呵,竟然快塞满了。一份份往外拿,同时整理一下。突然,看到一份中文报纸,仔细一看,人民日报;再看,海外版。呵呵,好亲切呀,自从高中毕业以来,就没记得认真读过这份高规格的报纸。当时,报纸上讲的满是国有企业解困的事,如承包,股份合作,以及如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市场经济的道路等等高深的社会经济问题。 赶紧到外面阳光明媚的草坪边找个凳子坐下来,打开,好好看看。 头条: 上下结合 反复酝酿 注重基层 选好选优 (大红字体)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选进行时 小方框里面: 参与积极: 基层党组织参与率100%,党员参与率98%以上 注重基层:中央要求,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员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32% 严格程序:代表产生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注重基层、逐级遴选的办法进行 右侧几条消息:国家博物馆正式开馆。有点奇怪,原来我在北京的时候,还办了年票,当时就开了好多年了呀。仔细看看,哦,原来是扩建后的新馆。不错,什么时候回去一定带孩子好好去看看。 下半段:全国政协委员陆续抵京。咦,今天人大会已经闭幕了,抬头看看日期,3月2日 星期五,明白了。 左侧一篇评论:唱衰中国论缺乏公信力。我给读成了“唱衰中国:论缺乏公信力”。不对呀,想了片刻,应该是“唱衰中国论”缺乏公信力。 翻开里面,有篇文章‘当海归遭遇“逆文化冲击”’,里面有幅图,很有意思,讲的是逆文化冲击的心理过程包括: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我只是没明白为什么“文化冲击”只要一轮适应调整就可以了,而“逆文化冲击”需要两轮。想想在一堆英文出版物中,突然发现一份人民日报能让我高兴这么久并且到这里来和大家分享,这应该算是蜜月期的一个表现了。
42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
热度 5 Wuyishan 2012-3-6 22:21
(博主按:下面这则报道包含记者对我采访的内容) 人民日报:学术期刊大国的尴尬与梦想 2012-03-04 作者:张贺 来源:人民日报 某图书馆中的学术期刊阅览室。   不久前在网络上流传着一则消息:中国科技论文的年发表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这些科技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世界100名开外。人民日报记者在向有关部门求证后发现,这一消息并不准确——      从“论文大国”到“期刊大国”      进步与差距同样明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说:“我们看到这条消息后也很吃惊,但一直没找到最初的来源。实际上,根据我们的统计,无论是发表数量,还是被引用次数,我国科技论文都在快速增长,但离美国仍有很大差距,短期内是撵不上的。”      根据该所2011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01万篇,排在世界第一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4.84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第二位。美国论文数是中国的2.63倍,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不可能超过美国。      就引用情况而言,2011年,我国论文被引用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的5.87次提高了5.8%。相形之下,世界平均每篇论文被引值为10.71次,比上一年提高了1.3%。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与世界平均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武夷山指出,篇均被引次数这个指标要谨慎使用:该指标值最大的往往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如百慕大,但不说明其科学水平高;日本的这个指标也低于世界平均值,但不说明日本科学水平低。      然而,与我国科研论文的进步相比,我国学术期刊尤其是科学技术类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显薄弱。在SCI(科学引文索引)发布的201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我国被收录的期刊只有138种,居第九位,仅占总数8005种的1.7%,远远落后于美国(2697种)。我国这138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用次数分别为0.904和898次,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2.014和4294。这说明我国还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品牌。      不过,武夷山认为,对于SCI收录中国期刊数量较少的现象要客观地分析,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学术期刊的进步。他说,“2001年,我们只有67种期刊被SCI收录,而2010年有138种,翻了一番,进步非常明显。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国家里,中国被SCI收录的期刊数量是最多的。”      武夷山说,除了总体科研水平离发达国家尚有差距之外,语言障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国科技期刊主要是为国内的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低,因此进入SCI这样的国际检索系统的期刊数量就比较少。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俄罗斯、法国等非英语科技强国身上。      “版面费”为何“变了味”      现有学术期刊消化不掉论文需求      据统计,2010年我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其中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5000多种。仅就数量而言,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大国。      但是,与发表论文的需求相比,数量如此庞大的学术期刊仍不敷使用。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5000多种学术期刊每年刊发的论文数量约为100万篇,但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因业务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学位授予等产生的发表论文的需求为480万篇,“供需之间这种严重的不平衡,是造成‘非法办刊’、‘版面买卖’、‘论文中介’等现象的深层原因。”      在2011年全国扫黄打非十大案件中,海南海口“2·16”非法出版期刊案名列第二。经查,自2008年1月至案发,该团伙非法出版《中国教育研究》等假学术期刊诈骗钱款,共收取投稿人“版面费”22486笔,诈骗金额高达1060多万元,案件涉及20多个省区市。      为了遏制期刊刊发质量低劣学术论文、收取版面费牟利行为,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撤销了4种学术期刊的出版许可证。      “我们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职称考核标准很成问题,把发论文当成了唯一的指标。为什么非得发论文才能毕业、评职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这种不合理评价考核标准逼着本来不需要写论文、也写不出论文的人去买论文、去抄袭,个别不负责任的学术期刊借机以“收取版面费”为由大肆敛财,“结果学术期刊成了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名为学术期刊,其实毫无学术可言。”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是中国特有的,而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且收费相当昂贵。比如,《美国生物化学会会刊》10页之内每页论文收75美元,超过10页每页收150美元,彩图每幅收300美元;《欧洲分子生物协会会刊》每页收费242美元。“但是,国外学术期刊的版面费和国内‘给钱就发’的版面费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国外许多严肃的学术期刊实行严格的‘双向匿名评审制度’,高价聘请相关专家对准备采用的来稿进行审核,版面费很大部分是审稿费;而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只管收取版面费,根本不管内容质量,成了生钱的工具。现在一些期刊不断出增刊、扩版、压缩字号,为什么呢?每一页都是钱。”陈力说。      “如果学术期刊都市场化了,这种‘给钱就发’的期刊必然会因质量低劣而被市场淘汰。”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宏说,国际大牌学术期刊,几乎都是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参与市场竞争,“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即便质量再差也能活下去,因为总能从主管部门得到补贴。”      孔雀为何东南飞      稿源外流凸显学术评价导向不合理      现在,很多国内科研人员更愿意把研究成果首先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稿源外流现象非常严重。例如,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机构每年收到的中国投稿量为3000多篇,是来自英、法、德三国的投稿量的总和。      “一般来说,作者肯定希望发表在影响大、便于同行交流、发表周期也短的期刊上,这也正是国际期刊相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处和优势。中国科技期刊自身对重要科技论文的吸引力与国际期刊相比,整体上还存在明显差距,因此作者首先会选择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就很容易理解了。”武夷山说,“这就好比一部电视剧,你是愿意在中央电视台上首播,还是在地方台上首播?道理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是稿源外流的重要原因。”肖宏说,很多国内的科研院所都规定,凡是在国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无论是评职称,还是获奖金,都比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优厚。这种导向自然促使论文外流。      稿源外流不但导致国内学术期刊难以获得高水平论文而提升质量,也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损耗。“用中国纳税人的钱做出的科研成果发在外国的期刊上,我们要搞研究,离不开这些期刊,还要再花钱买回来。”肖宏建议,国家可以出台规定,要求那些利用国家科研经费的研究项目,在发表论文时,有一定比例的论文要优先发在国内的期刊上。      向市场要质量、要效益      学术期刊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启动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署长柳斌杰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启动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目前,《关于非法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实施办法》正在制定中,不久即会出台。      作为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下属的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转企已经2年了,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以科技期刊为主营业务的出版企业,旗下现有学术期刊260多种。      总经理肖宏说:“这两年的实践证明: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并不可怕。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办刊质量,有利于办出大刊、名刊。”      肖宏说,改制前,编辑们只关注把刊物办出来,至于读者买不买、看不看,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有一次,他给主编们做培训,要求统计一下近三五年内期刊上零引用率的论文的数量,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零引用率论文所占比重平均都在50%以上,多的甚至达70%至80%。“也就是说,这么长时间,连作者自己都没有引用过。这样的论文在知识创新上的价值就是零。”肖宏说。      转企后,刊物最大的变化就是贴近市尝注重市常为了抓住一流稿源,肖宏要求编辑加强和科学家的联系,深入到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一线,为科学家们做好服务工作。有了好稿源,刊物质量自然就上去了。以《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系列期刊为例,改制前,两家期刊合计每年只收到4000多篇论文,逐步陷入缺少优秀稿源的尴尬境地。经过改革,两刊连续两年收稿量超万篇,稿件平均录用率为24%;海外稿件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国际作者发文240篇,占9.6%。      选题上的创新也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创刊不到一年的《亚洲两栖动物》只出版了4期,就被SCI收录。这本期刊不但内容独特、学术质量高超,而且装帧设计极富美感,封面是手绘的动物图像。      不过,在学术期刊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由于我国期刊实行的是审批制,刊号成为稀缺资源,各研究所、大学、学会、协会、医院等不管有无条件都争相主办期刊。结果,我国科技期刊目前形成了小而全、条块分割、星罗棋布的局面,低水平重复办刊现象普遍存在。南方某省有两家科技期刊欲加盟中科期刊,当地主管部门的意见是中科主办可以,刊号必须留在当地,而这与现行规定相抵触。      肖宏建议,主管部门要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学术期刊扶持奖励机制,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同时,建议建立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扩大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个人分类: 鼓与呼|248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东方讲坛“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在钱伟长学院举行
tuliming 2012-3-5 23:06
2012年3月1日下午,钱伟长学院科学研讨课系列讲座暨东方讲坛之“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在J101讲堂如期举行,钱伟长学院直属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顾传青教授担任主讲。钱伟长学院学生及来自其他院系的学生济济一堂,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顾传青向全场学生发出“在被错划为右派长达26年的万分困难环境下,钱伟长校长为什么能坚持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之问,紧接着,围绕此问将钱老在那个异常艰辛的人生阶段的感人事迹娓娓道来。 钱校长于1957年1月3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旗帜鲜明地反对苏联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工作思路,反对学生的专业分得过细过早提倡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年的9年间,钱校长不能接触到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具体课题,但他对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来函和登门来访,要求咨询,要求提供资料信息,要求工作协助时,都欣然答应,给与全力支持和各种技术援助,无偿奉献100多个科研成果,为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人才开设12门教学计划以外的新课。在极为困苦的“文化大革命”内乱初期,钱校长依然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消极悲观,后来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努力工作,发明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油压机、制定新的反坦克火箭弹的方案、发明高能新型电池等,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后,讲座再次引入主题:在被错划为右派的困难环境下,钱校长为什么能够自强不息、忘我工作?这里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包括:钱校长具有坚持真理、敢讲真话、敢于负责的优秀品格,具有忠诚国家和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博大胸怀,具有相信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具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进取精神。今天,我们学习钱校长精神,就是要把个人的成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联系起来,冷静地面对、勇敢地战胜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和挫折,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谱写灿烂的人生篇章。 顾传青在整场讲座中都保持站立的姿态,情绪激昂,这感染了全场的同学们,大家都被钱校长不畏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伟大的爱国情怀所深深感动。最后,讲座在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钱伟长学院
2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大学校长不做科研行不行
热度 1 plywood2010 2012-3-4 11:36
人民日报:大学校长不做科研行不行 其实,各界对“大学校长不做科研”如此赞许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借此厘清行政学术混杂、消除学术腐败 在 科学网 主办的“ 2011年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评选中,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与王晓东、朱清时、饶毅、屠呦呦等9位科学家一起当选。他高票当选的理由,是其上任校长后不久正式宣布“两不”承诺:在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 在当前绝大多数校长管理、科研一肩挑的大背景下,赵跃宇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两不”承诺,其精神值得嘉许,其做法值得推广。 大学校长不搞科研,是集中精力做好行政事务、带领学校全面提升的必然要求。一所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行政事务繁杂,校长的责任之重、需要付出的精力之多,可以想见。正如此前担任副校长的赵跃宇所言:组织上把在校生近4万人、在职教职工近5000人的这么大的一所高校交给我,责任非常重大,工作千头万绪,全身心扑上去都还不够用,又做课题又带学生,精力无论如何也顾不过来。 正是鉴于大学校长难以管理、学术一肩挑,国际知名大学大都实行校长职业化的通行做法,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举世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任期内只专心于管理职责,不再搞科研、带学生;而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对校长的评价,也主要看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不是看他本人在任期间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或者带了多少学生。 其实,各界对“大学校长不做科研”如此赞许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借此厘清行政学术混杂、消除学术腐败。长期以来,在官本位的影响下,行政权力影响甚至绑架科研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在申请课题、争取经费和科技评奖中,拥有行政权力的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常常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虽然校长行政事务繁忙、顾不上做科研、对学术成果贡献无几,但考虑到其“关系广、资源多”,能在申请经费、成果评估和评奖中近水楼台,加上碍于情面,课题组加挂校长的名字甚至将其列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成为学术界公开的秘密。这不仅导致学术腐败愈演愈烈,也使得查出学术腐败难上加难。因此,校长不搞科研无疑有利于从源头上消除腐败、有助于从根本上消解学术界的官本位思想。 在校长还未职业化的当下,大学校长敢于宣布“两不”承诺,尤其难能可贵。当官与学术不可兼顾、难以兼得,那些一肩挑的校长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说到底恐怕还是私心在作怪:在科技经费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当官、科研一肩挑不但可以名利双收,还减少了“人走茶凉”的尴尬、免去了卸任后重操旧业的艰难。在高校多年的赵跃宇不会不知道其中奥秘,但为了服务全校的学生、为了全校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做课题,他敢于主动“自废武功”,其心可鉴、其意可嘉。 从中青报对赵跃宇“两不”承诺事件所做的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公众对“大学校长不搞科研”的赞许与支持:74.3%的人支持他的做法;71.5%的受访者认为大学行政领导兼做科研弊大于利,包括70.4%的人担心会加剧大学官僚气息、影响学术自由…… 万事开头难,赵跃宇的“两不”承诺无疑开了一个好头。在期盼教育主管部门能及早推行校长职业化,为大学校长不搞科研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期待更多有良知、有担当的校长、院长、部长,勇于见贤思齐,向当官、学术一肩挑的陈规说不。
1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赵启正两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称要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zhenghaoran 2012-3-2 23:49
赵启正两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称要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http://www.huanqiu.com 2012-03-02 16:34 环球网   环球网3月2日消息,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2日举行,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期间,中国香港记者和美国记者先后就中国政体改革及采取的步骤向大会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提问。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首先问道: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在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东进行考察时强调不改革只会是死路一条。我们也看到官方媒体,包括新华社等都发表了改革的言论。最近《人民日报》也提出,宁可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您是否认为在2012年这样关键的一年,中央的高层是希望进一步向外界释放出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 革的信号。作为全国政协来说,如何在本届政府的最后一年任期内,就推进改革方面进行建言和监督?   赵启正回答: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参加过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所以有的时候我就愿意回忆改革开放的历史,观察今天,展望明天。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围绕着改革存在着两种思路, 一种是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放慢改革的速度。另一种则主张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小平同志力主深化改革。正是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当时启动了一个新项目,就是上海的浦东开放 ,至今已经取得了成功。20年前,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他说,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御风险的力量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他还说过, 改革要大胆和谨慎相结合。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实了。另一方面,人们对进一步改革 的认识也越来越有共识。此时,我们重温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回顾90年代初到现在的历程使我们懂得,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我们会继续坚定地前进。   美国之音记者随后问:刚才发言人谈到中国深化改革的时机到了,我们会坚定地前进。我想问得具体一点,就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知道中国政府和执政党一直提议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请问发言人,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路径和目标是什么?现在是否已经具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和动力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谢谢。   赵启正特别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它的艰巨性,邓小平先生做过很详细的论述。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并没有截然分开,如果截然分开,经济改革不会进展得那样顺利。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委员们虽然有很多讨论,但最后成为政策,这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去做部署。但无论怎样改革,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框架内进行。   政治体制改革是要在深思熟虑、征求各方面意见之后才能进行,所以你可以指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会有新的进展。   相关链接   赵启正简历:赵启正1940年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后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1984年起历任上海市多项领导职务,包括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等。1998年至2005年任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200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2005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3月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从2009年3月起,历任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三次和四次会议大会新闻发言人。
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技术不能提高粮食产量
热度 6 蒋高明 2012-2-27 23:12
蒋高明 201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张意轩文章:《中国粮食50年来首次“八连增”》。文章指出:2011年中国的粮食再获丰收,总产跨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达到11424 亿斤,比2010年增加495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文章分析了“八连增”的重要机理,即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 元左右;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粮食直补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6亿元。也就是说,是政策因素促进了中国粮食的连续增加。 粮食增收科技贡献中,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组织全国1万名专家和35万名 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连续取得粮食“八连增”这一世界奇迹的科技贡献里面,找不到转基因的影子。事实上,粮食增 产绝对不能、也不可能有转基因的贡献。中国农业部早就宣布,中国没有种植转基因作物,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 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启动转基因技术武器,也实现了粮食“八连增”。 而在启动转基因重大专项时,他们向国家要钱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转基因能够增产。如黄大肪就曾经指出:2020年我国粮食要比现在增产10%,而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 为2.5%;常规育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是单靠常规育种不行;就目前全球资源少人口多的现状来说,转基因是解决粮食短缺现状“唯一可取”技术;就中国制定的2020年新增粮 食一千亿斤的具体目标来看,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也是必由之路。 然而,转基因专家的说法是存在大量水分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依靠转基因增产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这是因为: 第一,转基因仅占粮食构成要素的八分之一,而非唯一。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包含“水、土、肥、种、密、保、管、工”8个方面,即毛主席强调的农业‘八字宪法’。转 基因仅在‘种’上做文章,其它要素则以生态和人为因素为主。由于种地不赚钱,农民不愿意伺候土地,用地不养地,地力下降才是造成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最近30年来, 我国耕地退化程度已远超过过去上百年。恢复地力需要大量有机肥还田,并采取精耕细作农耕方式。转基因是在大农药、大化肥、除草剂基础上做“种”的文章,会让人越来越赖 ,地越种越瘦,并增加了生产成本。 第二,转基因作物并不增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从过去的300多公斤/亩,提高到700多公斤/亩,现在逼近900公斤/亩,那才是真增产。转基因品种只是对虫害有所控制 而已,其亩产量如果多种几代就越来越低。美国是转基因最多的国家,其技术远比中国先进,但该国粮食总产仅3.63亿吨,远低于中国5.01亿吨;其单产也不行,中国粮食单产为 278公斤/亩,美国只有125公斤/亩。美国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耕地还比中国多11亿亩,为什么其粮食无论单产还是总产,反而不如中国呢?答案就在于“ 人”身上而不在“武器”身上。自然界中从来就不存在增产基因,事实上,当面对政协委员的提问时,某转基因专家坦言“转基因不能增产”。 第三,我国粮食产量难以提高的因素在人而不在技术。粮食产量的决定因素,一是单产,二是播种面积。在单产增幅不大的前提下,播种面积或播种季节减少导致产量下 降。上世纪50年代,粮食单产很低,多年徘徊在100公斤/亩左右。在这一阶段,决定粮食产量的主导因素是播种面积。1962~1995期间,中国政府加大对农业投入,尤其是实施 “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迅速增长到283公斤/亩。打那以后,粮食单产增幅变慢,一直徘徊在 300公斤/亩上下,并一度由2006年的314.4公斤 下降到2008年的286公斤,重新回到上世纪50年代播种面积决定总产的循环。因此,过去10年中国粮食增产仅为2.5%,不是品种不行,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 第四,不能回避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生物安全委员会大部分专家来自转基因领域,“干什么的吆喝什么”,其公信力本身就值得怀疑。转基因至少存在 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一是转基因对生命结构改变后的连锁反应不确定;二是转基因导致食物链“潜在风险”不确定;三是转基因污染、增殖、扩散及其清除途径不确定。在这些确 定前提下,我们带头将Bt基因转入13亿人的主食,害莫大焉。DDT刚发明的时候是作为高新技术出现的,发明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后来发现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被禁 止使用。如果发现农药出了问题,可以不生产,不使用,但转基因生物出了问题,则根本无法控制,所转移的基因根本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总之,制约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农民不愿意种地,恢复耕地质量乃是比推广转基因作物更为紧迫的任务。转基因作为高技术储备我们可以 搞,但进入食物链还是要慎重再慎重。绝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公众利益和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413 次阅读|9 个评论
又一个世界第一:“中国奢侈品消费跃居世界第一”
songjianmin 2012-2-27 14:14
人民日报今天登出中国又取得一个世界第一的消息:“中国奢侈品消费跃居世界第一”,真是一个又让人感到祖国繁荣昌盛的消息。禁不住想起前段时间为了搬家,在日本购买家具所看到的桩桩小事。 对品牌的向往是大多数女性的特点,我也不能脱俗。对一个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冷静地思考品牌的作用,一般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是炫耀性消费,二是解决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求品质的保证。老实说,如果在30岁之前,也许有炫富的念头,但已经半截入土的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炫的了;再说了,在日本我们既不是富人,也没有可炫的对象。但是,本人对品质的要求还是有点的,所以,这次搬家还是让我费心思研究了不少品牌的家居用品。其中,对沙发的研究更是花了一番功夫。 在日本,要在一个品质和价格都让人眼花缭乱的沙发市场找到自己中意的沙发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过,现在在日本把家里的房型图拿到店里,大多数店里问清你的喜好和预算之后,便会给你一个电脑制作的模拟图像,让你感觉沙发在整个房间中的效果。说起来,真是不好意思。为了这套沙发,至少8家店为了免费起来图纸,而我最终只在其中买一套。日本的服务就是这样,似乎不计这样服务的成本,总是耐心、细致地让你觉得不买实在是说不过去。 经过近十家沙发店的踩点,最初我选择了意大利的品牌Cassina,因为它的造型实在是太优雅了。没有想到一不小心选中的据说是世界顶级品牌,但一点都没有豪华的感觉,只是感到这是一套沙发艺人用心制作的精品。在这过程中,也犹豫是否购买德国的Rolf Benz,其特点是稳重、舒适,据说质量是及其上乘的。不过,最后进入我的家门的却是一套日本本国品牌的沙发。 原因是我和朋友的一顿聚餐。她聊起最近迷上波斯地毯,不仅家里换了一条新的地毯,还买了一块价值不菲的手工挂毯,我也随口说了正在考虑购买的沙发。听说我要买意大利沙发,朋友马上劝我好好考虑一下,理由有两点:第一,日本房屋天井比较低,而欧美家具体型大,放在店里非常漂亮,但发在家里会不会有压迫感;第二,欧美人穿鞋进屋,日本人在脱鞋,所以会不会坐下去感觉太高。她说她家里过去就买过欧洲品牌的家具,结果就是坐着不舒服。 太感谢这顿饭了。听了朋友的劝告,我很快就去店里再次试试感觉,果然言中。好在提前很多时候预定的,否则买回家里,放着也不是,扔了更不是。 怪不得奢侈品消费比例在日本越来越低,原来不仅仅是日本变穷了的关系。
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139:人民日报文章认为“中国无公民教育”
热度 9 QFL 2012-2-27 09:17
当今拍案139:人民日报文章认为“中国无公民教育”
据 人民日报 爆料: 如果不肯在塑造一个孩子健全、正直、充实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培养一个 合格公民 方面多花一点工夫,我们的未来堪忧 …… 接连爆出的两个 17 岁男孩的残忍故事,令人发指且困惑。 … 物质丰盈精神苍白,是这一代青少年的致命伤。 过于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没有给予他们的精神世界发育、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与帮助,才是最大败笔…… 博主批:首先, 对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要高度赞一个 。 这是俺今年看到的第三篇很有“ 人民味 ” 的文章啦; 该文章里很多话说得很实在,也令人深省, 例如: “ 如果我们的学校、父母和社会,继续抱持着这种只见少数成功个案、不懂尊重平凡个体身心健康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不肯在塑造一个孩子健全、正直、充实的精神世界,或者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方面多花一点工夫,纵然有诸多善拿高分、得享厚禄的 “ 精英 ” ,我们的未来堪忧 。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0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DynamoChina 2012-2-23 15:55
[转载]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2012年02月23日 04:3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本报评论部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人民观点·深化改革认识论①) 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 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 。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 ……在 邓小平 南方谈话20周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30多年来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 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 。 所不同的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 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 。30多年后,身处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 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现实中,或是囿于既得利益的阻力,或是担心不可掌控的风险,或是陷入“不稳定幻象”,在一些人那里,改革的“渐进”逐渐退化为“不进”,“积极稳妥”往往变成了“稳妥”有余而“积极”不足。这些年来,一些地方改革久议不决,一些部门改革决而难行,一些领域改革行而难破,莫不与此有关。 然而 ,“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 纵观世界一些大党大国的衰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补补的机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因改革停滞而走入死胡同。对于当前各地各部门千头万绪的改革来说,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怕这怕那、趑趄不前,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甚至将问题矛盾击鼓传花,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周全某些利益,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最终引发更多矛盾、酿成更大危机,甚至落入所谓“转型期陷阱”。 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事实上,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崩溃边缘,到南方谈话前的历史徘徊,我们党正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敢于抓住主要矛盾、勇于直面风险考验,才能化危为机,推动改革开放巨轮劈波斩浪,让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 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 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 。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1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134:人民日报评日青年丢车:普通国人难享此VIP待遇!
热度 7 QFL 2012-2-22 12:46
当今拍案134:人民日报评日青年丢车:普通国人难享此VIP待遇!
据爆料(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02/22/nw.D110000renmrb_20120222_2-09.htm ): 日本青年河源启一郎丢了自行车的事件被爆料出来后,他的朋友 19 日将此事发到微博求助,很快得到 5 万博友响应,甚至有人将之提升到捍卫城市尊严的高度。于是, 河源感动地发现, “ 整个城市都在为我寻找自行车 ” …… 于是这位国际人士享受了一把 VIP 待遇,感受到网友和警方的热情与仗义。但是,显然不是所有普通市民和游客都有此殊遇。不光是武汉,在中国很多地方,自行车失窃司空见惯 … 其实,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 … 博主批: 首先, 对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要高度赞一个 。 人民日报 这篇文章里有些话,说得还是很实在的,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二篇颇有“人民”味的文章啦 ;例如: “ 一个城市和国家是否体面,不在它拥有多少高楼大厦、创造了多少经济奇迹,也不在于其精英人群生活得多么风光,而在于它如何对待最弱势、最无助的普通劳动者 ”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1944 次阅读|9 个评论
介绍一篇有机农业国际动态的好文献
热度 5 蒋高明 2012-2-21 23:29
蒋高明 近读到一篇好文章,是介绍国际有机农业趋势的,重点提到了非洲。因我去年底刚从非洲回来,对那里的情况有些了解。他们的确是靠天吃饭,但这样的饭可以子子孙孙一直吃下去。反观我们,抛弃了自己的优势,言必称美国,大量使用化工原料发展农业,农业面临严重的六大害威胁----大化肥,大农药,除草剂,添加剂,农膜和转基因,这样使用了短短三十多年,我们的耕地质量以及出现了严重的下降,虫害越打农药越多,杂草也越用除草剂越多,这都是人们破坏生态平衡后酿成的苦果。我们还能够吃上安全放心的粮食多少年呢?由于农业的利润被剥夺,中国的粮食安全维系在老人和妇女手里,这样下去十年八年,中国人吃饭难道靠美国人救济吗?有机农业部落后,它的理论基础实际是很科学的,理念是很先进的,与其费很大劲转一个充满风险的基因,为什么不直接保护和利用一些现有的物种呢,哪怕引进物种也是很容易的事。物种是最高的科技,人类上天可以,但制造物种行吗?过多自信,过度迷信所谓的科学,是在错误的泥泞道路上越陷越深啊。希望我们的农业官员们,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来读一读这样的文章,认真思考一下未来中国农业到底向哪里走吧? 为呼应本文,特将笔者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文章附在后面,供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非洲比中国要文明得多。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署和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2-02-18 | 2012-02-21 14:09:21。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2998786_h.html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主持的农业官员“解读一号文件”活动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摘录): 网民问:有专家提出,如果国家把大量用于转基因研究的经费用来搞生态农业,不施化肥和农药,不仅能让中国人吃得饱,还吃得好,都吃上有机食品。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农业部司长白金明回答:从我国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看,在适宜地区发展适宜品种有可能,大规模推广不现实。……目前正在研发的抗逆、抗旱、抗虫转基因品种也正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重要目标。 (摘自: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白金明谈科教兴农—解读2012年“一号文件”,2012年02月07日19:23,人民网强国论坛。)。 那农官的话很明白:为转基因既得利益集团赚钱发横财,全国农业机会都给转基因公司,为此,中国农业系统不搞天然有机农业,即其所谓的天然有机农业“不现实”。 就那官员的扯淡,学者蒋高明等已经从科学技术方面做了有力驳斥。这里,本人从比较方面说说该官员言论是为转基因既得利益集团的商业利益而散布虚假信息和对民众社会搞撒谎欺骗。 首先说明一个事实真相:该官员所谓转基因品种为减少农药用量之说,纯属造谣惑众。且不说过去不少文章用官方证据证明那说法是欺骗,前三两天本人文章引用的美国官方数据清楚说明:转基因作物种植不但没有减少农药用量,反而使其成倍增加。那个秘密是:孟山都和杜邦等化工公司用转基因手段、把特定作物和特定农药做了“捆绑”,用该公司作物种子就必须用该公司农药,因此而使那些化工公司在农药方面赚大钱发横财,即所谓转基因作物能减少农药用量都是为商业利益而搞的神话假话之宣传。 一、历史比较:天然有机农业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 有确凿文物证明的天然有机农业历史已过万年,且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人类的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基础。而转基因化工农业的历史不过30来年,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极少数国家,且在全球范围已经造成食品安全威胁、超级害虫、超级杂草、水系和空气污染等严重的规模危害。问问:上万年和至今继续的全球天然有机农业是“不现实”吗?造成严重危害的转基因技术泛滥倒是“现实”的了? 天然有机农业曾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周秦汉唐宋元明、都是世界公认的大国强国的朝代,其文明水平为世界文明最发达先进者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战胜国。中国的四川“天府之国”等内地的以天然有机农业为主的粮食供应养活了国统区多数人口;而在延安领导的全国范围里,“小米加步枪”和“南泥湾”的天然有机农业发展,不但养活了延安领导的全国军民、且为它开辟新中国的历史征程而保障了充足的粮食供应。 当时,“化工农业”发达的日本却成了战败国,且战后面临严重的粮食供应危机。直到1960年代,日本当局反省反思后落实了天然有机农业为主的食品供应、“化工农业”为工业材料服务的大体分家的政策,日本战后面临的粮食危机问题才开始得到缓和、才使国家精神振作起来、不久之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问问:世界大战历史说明天然有机农业使中国成为战胜国,实行天然有机农业“不现实”吗?“化工农业”并没有使日本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而赢得战争,反而使它战后面临粮食供应危机,那“化工农业”倒是“现实”的了? 1950年代后,中国农业开始大量使用化工农药,甚至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然而,后来,“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的痛苦经历说明,人类再能干、结果还是“天必胜人”,所谓“化工农业”再厉害也比不上老天爷。当局做了三年的政策调整,大力支持天然有机农业为主的“小农”经营,使中国在不长时间里、摆脱了自然灾害造成的艰难局面、整个国家元气得到恢复,使中国成功地结束了改朝换代阶段和走向以国家建设为主的发展新阶段。问问:实行天然有机农业“不现实”吗? 二、让农业回归自然,发达国家的天然有机农业蓬勃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11年06月发布公告:“让农业回归自然”,倡导以“小农”经营和节约增长的方式发展农业,而不是搞单挑一的转基因“化工农业”。同时,联合国总部发表新闻公告说明,实行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可在十年内使粮食供应翻番、从而能满足未来可能的全球90亿人口的食品需要。 美国农业部和欧美行业组织统计说明:截止2010农业年度,全球天然有机农业食品作物市场规模约为590亿美元,其中欧美市场为500亿美元、美国286亿美元,即发达国家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截止同年度,全球有160个国家大力支持于天然有机农业发展(搞转基因的只有29个国家,其中不少是处于实验观察状态),其中制定法规致力于天然有机农业发展的有84个国家,有160万个有机食品专业厂商。 就种植面积来说,截止2010农业年度,西方国家的天然有机农业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绝大多数、占绝对优势。譬如,仅北美就有2.7m-ha、欧美合计大约为12.7m-ha、西半球合计约为22.2m-ha,而包括中国的整个亚洲只有2.8m-ha。 附图: 全球天然有机种植面积(2010年度。来源:有机贸易协会,2012-01): 去年六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学者发表论文,批评了那些搞“转基因大跃进”的做法,说:过去多年关于转基因作物技术的激烈讨论、掩盖了非转基因(譬如天然有机)农业科技,而后者往往比前者更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生态环保和节约持续性发展,且使用成本要低得多。 问问那些中国农业官员:难道联合国粮农组织是傻瓜而主张“让农业回归自然”,而就你们搞“让农业毁于转基因化工”是聪明的政策吗?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大豆产业毁于转基因“化工农业”就是你们那些农业官员搞“转基因大跃进”的“政绩”,有这惨败惨痛教训还不够、还要为极少数人发横财而继续用转基因技术泛滥成灾而毁灭中国的稻米、麦子、五谷、玉米等等整个中国农业吗?难道全球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傻瓜而那么积极地发展“不现实”的天然有机农业,而就你们有转基因商业利益关系而搞转基因“化工农业”的文人官员是聪明的? 三、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扶持本国天然有机农业发展 欧洲家是现代化工农药的发祥地,他们当然知道转基因作物不过是“化工农业”的膨胀,知道转基因作物捆绑特定农药、吃转基因食品实际上就是吃毒素农药,因而,他们采取了严格限制甚至抵制转基因食品作物泛滥的政策,直到去年底和今年初,巴斯夫撤出欧盟转基因市场、孟山都公司停止在法国销售转基因玉米,标志着欧盟国家对转基因关上了大门,进一步强化了欧盟国家“零转基因”食品市场的政策走向。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大力发展天然有机农业及其食品工业。据行业机构统计报告,1980年代开始天然有机农业之际,欧洲大约有10万公顷有机农田;2010年,该数字达到1000万公顷、增加百倍;有机食品供应方面,2010年度达到260亿美元以上。(比较:中国农业部门官员及其海外伙伴组织ISAAA用经常吹嘘说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以来、转基因作物农田面积增加79倍云云,而那是有大量伪造数据的极大夸张。不管怎样,就是极度夸张的转基因的79倍也总是比不上天然有机的百倍吧。)。 附图: 欧美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天然有机农业及食品供应发展,全球领先: 美国早就意识到转基因技术泛滥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风险,因而,在确立了生物国防、免疫系统和农田生态管理法规规范等等之后,才开始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并严防其侵入现有天然农业及其食品供应系统。与此同时,经过充分准备,从1999年开始,美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推动现代化天然有机农业发展政策,由联邦官方部门直接牵头支持其食品供应,为此,后来还建立了“天然有机”全国项目及食品标签政策。 2011年年初,西方《经济学家》杂志发表了题为“美国可能改变转基因作物的政策”的述评(Rows over GM crops: Seed of change- America may shift its policy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Jan 6th 2011,economist),说:自2005年开始(即美国第一次反思转基因商业化之后),美国农业部改变态度,表示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审核决策前征求公民意见,结果,一次征求活动收到24多万条意见、几乎都是强烈要求严格限制转基因商业化和大力发展天然有机农业及其食品供应。2010年(美国第二次反思转基因商业化之际)以来,美国农业部部长数次公开声明,他们的管理方向已经改变,譬如,不再强调单一的转基因技术、而是强化天然有机农业发展,争取两者“和平共处”,等等。 就此变化,近些年来的主要措施也有所反映,譬如: 2009年,美国农业部为天然有机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直接拨款做了显著增加,并表示从2010年开始、保持在年度2000万美元以上的水平。除此而外,该部门为公民或机构天然有机科研奖励性资助1900万美元;为支持个人和小农家庭农业经营为主的“LOCAL-FOOD”(属于天然有机农业食品;产销直接见面)发展而年度直接资助4000万美元,与此配合、由美国农业部围绕“LOCAL-FOOD”主题举办“知你的农户、知你的食品”的全国活动。与此同时,美国农业部等联邦机构协作、将在政策法规等方面支持以天然有机农业食品供应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农业”发展(注:与中国的以转基因化工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城镇化”刚好相反)。通过以上项目开展,培养美国的“第五代新农民”。 在转基因食品作物技术方面,官方主要开支用于实验观察、特别是危害风险方面的实验观察,以便为管理和立法等工作提供科学技术依据(转基因种子技术开发等等主要由企业自己资助;官方资助可能惹来利益冲突及政治麻烦,譬如,转基因鱼的审核引起美国公众的强烈反弹,缘故多多、其中之一是官方用交税人的钱资助私人企业开发而导致利益冲突司法纠纷)。 多年来,美国的天然有机农业及食品供应获得长足进展,为世界领先。譬如:美国农业部统计说明,1995年,美国天然有机农田面积大约为93.5万英亩,2008年达到481万;2002年,个人或家庭的小农农户为66,667、而2007年达到85,837,2011和2012农业年度有望更大幅度增加(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个人或股份的小型企业式农场)。 有机贸易协会的统计说明,2000年,美国的天然有机食品供销数额为610万美元;到2010年,增加到267亿美元,为全球第一。与欧洲发达国家合计,2010农业年度,欧美的天然有机食品供销数额占全球总数的八成左右。该机构统计说,2010年度,在美国家庭中有78%购买天然有机食品,72%的父母熟悉“天然有机”食品标签、并以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健康与食品安全为主要理由而购买天然有机食品(与此对比,纽约时报等调查统计,80%以上的美国消费者反对或拒绝转基因食品,绝大多数消费者因食品标签不标记而不知道什么食品含有什么转基因成分及含量多少)。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16日,美国农业部新闻公告说,就在他们与中国签定了中国将于今年购买市值43亿美元的美国转基因大豆的贸易协约同时,他们与欧盟签定了天然有机食品作物贸易协约(两者市值大约为590亿万美元或更高)。 附图: 从两国农业部科研资助倾向看中美两国农业发展分道扬镳: 对比事实看:中国农业官员说搞天然有机农业是“不现实”的“回到原始社会”。可是,欧美发达国家却就是在不断强化实施那个“不现实”的“原始社会”的农业,而且,到目前,他们已是全球第一和占领了那个“不现实”的“制高点”而遥遥领先。中国呢,则是深深地陷在自以为是“现代”社会的转基因“化工农业”的泥坑之中,难以自拔了。 四、在转基因化工农业和天然有机农业的决策方面,非洲比中国文明得多 由于种种缘故,特别是教育宣传缘故,许多国人觉得非洲是贫穷落后、比不上中国的文明水平。事实上,由于非洲曾是西方殖民地,深受压迫蹂躏,与此同时,这个条件也使非洲许多学者能了解和洞悉西方的科技和学术思想及其来龙去脉,因而,非洲独立后,他们能为非洲发展提供实事求是和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依据,因而比中国同类决策有更高的水平、来得更文明。就转基因化工农业和天然有机农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而做的战略决策选择,就是个明显实例。 早在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开始之际之后,非洲许多学者就看到了转基因作物其实就是用转基因技术把特定作物与特定毒素农药实行“捆绑”、吃转基因食品就是吃毒素农药的真相,看到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食用将给非洲大陆带来的严重危害风险,明确提出了反对和抵制的政策主张。譬如,2003年,非洲又发生粮食危机后,美国方面试图用转基因食品做“援助”,遭到了等非洲国家的公开抵制;由于那些非洲国家贫穷虚弱而难以直接与美国发生冲突,他们就通过联合国总部等机构表明了自己拒绝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立场态度。 与此同时,非洲国家大力发展以保护原始生态为主要内容的天然有机农业。据有机贸易协会等行业组织统计,截止2010年,非洲的天然有机农田达到约110万公顷、天然有机国土面积达到1750万公顷;而包括中国在内亚洲的天然有机国土面积约为760万公顷、是非洲的一半左右。 据非洲学者去年六月在《农业生物论坛》学刊发表的调查论文说,截止2010/2011农业年度,在非洲,法规允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国家只有三个,其中南非是大挑;而明确立法禁止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或禁止转基因食品及作物进口(包括所谓“援助”)的国家有11个,7个国家立场模糊,其余的国家则是置身度外。 该调查论文说,与此同时,非洲有26个国家大力支持扶持天然有机农业食品生产,使整个非洲大陆一半左右的国土农田面积为天然有机国土农田;就是大搞转基因作物的南非,也在大力推行天然有机农业。 2007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美国加大了对外推销转基因食品作物的贸易措施,其中包括对非洲国家实行贸易压力等措施。面对来自强国大国的巨大压力,2011年年底,津巴布韦当局做了回应、表示继续坚持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商业花和禁止转基因食品作物进口的政策。 譬如,津巴布韦农业部长说:科研实验证实转基因食品作物含有或带来更多毒素化工农药,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严重威胁危害;我们津巴布威是全球最大的天然白玉米种子生产国,我们不能让貌似低价实为高代价的转基因技术来污染甚至毁灭我们的天然农业和有机食品供应;在科学技术上和在经济贸易上,实行转基因技术商业化对我们津巴布威都是十分不明智的做法。(详见:Zimbabwe Government Defends Decision To Ban GMOs,BERNAMA,January 06, 2012)。 当初,如果中国农业部官员也采取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的做法,那么,它的具有5000年历史的天然大豆产业就不会惨败毁灭。可是,那些中国官员不接受教训而继续搞“转基因大跃进”,还要为包括他们自己在内的极少数人赚钱而毁灭中国的天然水稻、麦子和玉米等农作物,还在继续搞农业慢性自杀。 诚如联合国粮农组织“让农业回归自然”和“节约增长”等文献所说,农业是包括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系统,因而,其发展就不能只强调某个技术(譬如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微观经济效益。非洲国家深刻地理解和实行这一点,防止短期赚钱而牺牲国家生存命脉;而中国则是搞单挑转基因大跃进,为短期赚钱而牺牲国家生存命脉(已有转基因技术泛滥摧毁天然大豆产业的例子,甚至已经发生转基因食品失控导致半亿人口不育的严重危害)。对照看,非洲不是比中国的文明水平要高得多吗?中国农业部门及其官员自以为“占领制高点”,而实际上,其言行暴露了他们是贪婪导致愚蠢、愚蠢又导致他们更贪婪,整个是腐败无能,使本来列入全球农业强国之一的中国农业越来越趋向落后。 当然,中国农业部门官员也有他们的“聪明”之处:一方面,他们用“一号文件”对民众社会鼓吹转基因大跃进、说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他们制定了机关食堂制度,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能避免转基因食品和吃到“不现实”的天然有机食品。 附图: 非洲的转基因化工农业和天然有机农业的对比: 五、小结 自有生命以来,包括如今叫中国的整个地球就是个天然有机的生态循环系统,这个系统现在是全人类生存的依靠基础,也是未来百万亿万年的生存基础,当然,更是人类文明赖以幸存发展的起码条件。人类科技本事再大也大不过地球天然有机生态循环系统。可是,中国农业部门及其官员却借助“一号文件”说天然有机生态循环系统是“不现实”的。嘿嘿,他们是外星人吗? 任何“人定胜天”的所谓“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结果,都是给社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要生存就还是不得不尊重自然和服从天然。天然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就是尊重自然和服从天然的农业,是面对整个自然系统而不断探索认识生命的和多科综合的高科技,那种高科技是单挑一的转基因技术所根本不能相比的。这道理,转基因技术开拓人及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伯格博士早就说明了:不要以为知道了一些基因知识和转基因手段,就是掌握整个生命知识了,就可以随意改变生命或改变自然了。--- 在天然自然面前的任何狂妄,都不是科学,而是野蛮的他杀和愚蠢的自杀。 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不同缘故造成民族或国家的文明消失或成为历史的案例。克里特的灿烂文明消失于自然灾害。古罗马帝国的辉煌文明在历史沉淀之中进入历史博物馆。拜占庭帝国的典雅文明玛在蒙古铁蹄之下分崩离析。玛雅文明莫名其妙地突然停止而成为古迹。 中国呢,与之共享五千年历史的大豆文化顷刻之间在转基因技术泛滥之下而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历史美名已在国际市场消失,足以说明中国当前的农业政策正在埋葬它的光辉灿烂和悠久的中国农业文明史。不言而喻,中国天然食品种子将是最值得收藏的珍贵文物。美国杜邦公司已经行动起来了、并在中国成立了种子银行。中国的收藏爱好者们,赶紧行动起来、做好能代表中国农业文明史的天然食品种子收集吧:若是等转基因技术泛滥象铲除中国大豆文明一样继续把中国的水稻、麦子、谷物、蔬菜瓜果都赶出食品历史舞台的时候,那就一切都晚了,中国农业文明成为历史甚至消失、连点种子文物都留不下来了。 相关来源及参考(图表已列者之外): 经济学家刊物:美国可能转变它的转基因作物政策。 Seed of change- America may shift its policy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Jan 6th 2011 | ECONOMIST。 连接:http://www.economist.com/node/17855118。 联合国粮农组织学者文章: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物技术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可能贡献。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ir 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food security。 John Ruane, Andrea Sonnino。 Research and Extension Branch,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 (FAO), Via delle Terme di Caracalla, 00153 Rome, Italy。 Available online 23 June 2011。 连接:http://www.fao.org/docrep/015/an111e/an111e00.pdf 。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告:《让农业回归自然》(中文版)。 让农业回归自然 - 粮农组织倡导以“节约与增长”为原则的耕作模式 。 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06月13日 。 连接:http://www.fao.org/news/story/zh/item/80096/icode/ 。 联合国总部新闻公告:生态循环农业可使粮食生产翻番。 UN expert makes case for ecological farming practices to boost food production。 8 March 2011 – 。 连接:http://www.un.org/apps/news/story.asp?NewsID=37704Cr=farming 。 路透社报道:美国农业部为“LOCAL-FOOD”发展提供4000美元资助。 USDA awards $40 million grants to boost local farm/food projects。 Fri, Feb 03 11:20 AM EST, reuters。 连接:http://mobile.reuters.com/article/idUSTRE81217T20120203?irpc=932 。 有机贸易协会:美国有机产业观察。 U.S. Organic Industry Overview。 连接:http://www.ota.com/pics/documents/2011OrganicIndustrySurvey.pdf。 有机贸易协会关于美国消费者对天然有机食品的态度调查。 78% of U.S. families say they purchase organic foods。 Consumers vote with their dollars despite economic difficulty 。 Brattleboro, VT (Nov. 2, 2011)—。 连接:http://www.organicnewsroom.com/2011/11/seventyeight_percent_of_us_fam.html。 美国农业部关于与欧盟签定天然有机农业食品战略合作的协议的公告。 U.S. Organic Industry Praises U.S.-EU Partnership in Organic Trade 。 Feb. 15, 2012, News Release No. 0053.12。 连接:http://www.usda.gov/wps/portal/usda/usdahome?contentid=2012/02/0053.xmlcontentidonly=true 。 津巴布韦官方坚持拒绝转基因食品作物的立场。 Zimbabwe Government Defends Decision To Ban GMOs。 January 06, 2012 15:55 PM。 连接:http://www.bernama.com/bernama/v6/newsworld.php?id=638302 。 人民日报环球走笔:非洲的“混林农业” 蒋高明 2012年01月17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最近,笔者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非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亲身体验了非洲的乡村自然生态和农业生产模式。   会议地点位于布基纳法索的西部城市博博迪乌拉索,距离首都瓦加杜古300公里。道路两侧是森林,村落掩映其中,百年以上的大树随处可见,鸟鸣声清脆响亮。农民饲养的牛、羊、鸡等在树林中忙着寻觅食物。据介绍,当地人将森林开垦成农田时,会保留很多大树,在林下种植农作物,形成连片的“林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被称为“混林农业”。   这种生产模式延续几千年,成为生态保护的一道风景线。“林窗”保留了森林与农田的双重特点,森林给鸟类提供了庇护所,同时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利用;森林的新鲜叶片成为牲畜的饲料,而枯枝落叶则作为天然肥料滋养农田;农田又反过来给森林提供部分养分。对于混林农田中水分消耗大的作物,当地人采用传统的人工汲水方法使用地下水,慢慢释放水流,保证作物根系彻底吸收,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既不覆盖农膜,又很少使用化肥、杀虫剂,如何保证产量?非洲人将人畜粪便、湿地淤泥、枯枝落叶制造成有机肥还田,人工去除杂草,发展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施用有机肥既能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又能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混林农业将农田、森林、农舍、人、牲畜、家禽、野生动物,当成半自然生态系统来经营,既解决了吃饭问题,又保障了生态平衡,使野生动物至今拥有自己的家园。   从全球范围来看,混林农业是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农业生产模式之一。混林农业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印度西部地区。其次是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较多地依赖肥料、杀虫剂以及重型机械,需要政府大量补贴。这种模式从事农业人口少,劳动生产率高;但不可持续,长期应用会造成耕地退化、环境污染、食品质量下降,进入城市中的人群失业率高。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模式,介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农业的过渡中。这一模式使用肥料、杀虫剂等,政府有一定补贴,农民在城乡之间多次迁移。这一模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有集约化趋势。   和其他两种模式相比,混林农业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人与自然、人与野生生物、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种模式深刻影响了非洲乡村的文化生态。有一种观点认为,养活非洲的人口离不开高科技。一些西方人嘲讽非洲的混林农业原始、落后,靠天吃饭,抗灾害能力较弱。殊不知,任何一种农业模式都根植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文化基础,有它存在和延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背景。   当然,混林农业生产力低下也是事实。面对严峻的粮荒和饥饿问题,非洲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粮食产量,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当前,一方面是地球上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一方面是世界范围内技术进步对传统农业的提升与冲击。在工业化农业与可持续有机农业之间,人类必须选择好一个平衡点。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02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ISAAA主席又到中国搞骗人
蒋高明 2012-2-16 14:26
此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署和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2-02-15 | 2012-02-16 13:54:09 。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2865253_d.html 。 多年来,美国孟山都等转基因公司资助的“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简称ISAAA)主席詹姆斯(Clive James)每年都要到中国、跟中国东道即农业部门官员一道、搞转基因推销活动,其中不少活动是对中国社会搞撒谎欺骗,而一些中国的既得利益关系媒体则是紧跟鼓动张扬那些虚假信息、用虚假新闻蒙骗中国社会。今年也不例外。仅举一个例子。 为制造一个全球“转基因大跃进”的图景,ISAAA统计数据有大量伪造作弊。就拿今年来说,下面是ISAAA给的统计数据中的欧盟国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右边是美国农业部官方统计数据,两下图表对比: 美国农业部官方统计数字说明,2011年,欧盟的转基因土豆种植面积只有20公顷,因只有一个国家种植、所以,欧盟之总计也是20公顷。可是,在ISAAA那里,该国种植面积数字却成了50,000公顷,没有商业化种植的国家也来个50,000公顷,由此合计为10万公顷,比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的合计20公顷多出数千倍。 转基因玉米数字,同样:美国农业部官方统计说明,欧盟国家合计数字大约97,000公顷;可是,ISAAA却给每个国家的数字做成倍翻番的夸张,合计就成了解350,000公顷,为美国官方统计数字的数倍之多。 此外,ISAAA组织还给了美国的2011年转基因种植面积数字。然而,美国农业部明文说明,2011年的数字,要在2012年06月才完成。如此,ISAAA的2011年之美国统计数字从何而来? 英国等欧美国家报刊媒体早就看到ISAAA数字涉嫌作弊伪造,譬如,不但搞夸张数字和伪造本没有的数字、而且还把“TRAIT-ACRES”(多为实验观察性而非商业化种植的面积也算作商业化种植面积)。就此严重数据造假,那些报刊媒体质问该组织数据从何而来。今年也不例外,也是质问该组织的统计数字从何而来。ISAAA主席拒绝回答。 多年来,中国农业部经常拿ISAAA的伪造数据搞全球“转基因大跃进”的宣传,今年又搞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官员黄大眆是ISAAA组织的中国成员,杜邦公司顾问兼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会见该组织和猛抬该组织,而该组织是美国孟山都等转基因公司资助的。 建议:民以食为天。已有法规政策规定要严惩食品方面的虚假信息编制散布行为。希望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办事,对那种为商业利益而对中国社会搞欺骗的宣传活动及新闻发布做做治理和严惩,不管那欺骗宣传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组织机构搞的。 附件:ISAAA组织搞虚假宣传的消息来源之一: 中国仍是转基因作物主要种植国。 人民网,2012年02月15日09:55;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57278/17118014.html。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率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增。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刚刚发布了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ISAAA创始人兼主席Clive James博士日前在北京透露:2011年,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又新增1200万公顷,较之2010年,年增长率为8%。(后略)。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读书之“破”与“立” 来源:人民日报
sdwyx 2012-2-15 19:00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的前一句作过不同的解释。其中,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举有三说:一曰 “ 胸罗万卷,放左右逢源而下笔有神 ” ;二曰 “ 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磨也 ” ;三曰 “ 识破万卷之理 ” 。这三说集中地反映了对 “ 破 ” 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磨破、识破。 对今人来说,突破万卷实为不易,但可以为自己定下数额,以胸中有数。汉代思想家王充说: “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大家,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者。王充本人一生读书万余卷, “ 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著书《论衡》。上世纪 80 年代初,曾提倡年轻干部读书两亿字。这个字数大大超过了古人所谓 “ 万卷 ” 的字数,能不能完成这个 “ 定额 ” 呢?当时胡绳同志算了一笔账:平均一小时读两万字,每天只要抽出两小时读书,在 15 年至 20 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个任务。如果我们不能读到两亿 , 那么一亿呢 , 五千万呢 , 或二千万乃至再少一些呢?总之贵在坚持。 磨破不在于 “ 书破 ” ,而在于树立一种熟读深思的意识,即要立有 “ 韦编三绝之意 ” 。据说孔子到了晚年读《周易》时,竟使编联竹简的牛皮绳磨断过几次,可见阅读遍数之多。大凡读书人在博览的同时,都会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选出一部分书籍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此为学有成效者的必经之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云: “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可谓对熟读的经验之谈。有书不读而束之高阁,书无异于一堆废纸;读书囫囵吞枣一览而过, “ 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 ,读得再多又有何益? 识破即精读,精读的关键是要确立研习方向,能透彻理解书中之义。精读中一要抓住重点,宁精勿杂;二要深入钻研,务求精通。 “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 ” ,读书要善于选择取其精华不可滥读。选好了重点,确立了主攻方向,还需刻苦钻研。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 “ 学必无所蔽而后可 ” ,意思是学习一定要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精读就是为了达此地步。精读应占多少比例呢?胡绳曾说过: “ 在二亿字的书中,四分之一的书要精读。 ” 在这个范畴内,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应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就是读书的破与立的关系。不管是 “ 破 ” 还是 “ 立 ” ,重在把书读活。正所谓 “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 ” 原文链接: http://life.banyuetan.org/yddpx/120215/63612.shtml
1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变暖逆转?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认为寒冷天气被夸大了
热度 2 周少祥 2012-2-8 09:01
小冰河期”来临?全球变暖逆转?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认为寒冷天气被夸大了 (深阅读) 刘毅 2012年02月08日07:27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2年1月以来,欧亚部分地区寒流肆虐,气温持续偏低;我国自去年12月入冬以来,气候总体呈现偏冷态势,全国平均气温为1986年以来同期次低值。   这是否意味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已经改变?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总工程师张培群表示,有关描述“对严寒的天气有所夸大。”    全球各大冰川都在减少,与一般意义上的冰期景象大相径庭   记者:最近,一些媒体转载了美国世界新闻网“全球或迎来20年‘小冰河期’”和《每日邮报》“北极夏天海冰增加”的报道。“小冰河期”真的来了吗?   张培群:美国世界新闻网和英国《每日邮报》的文章都使用了“冰期”(iceage)的字眼,来描述近年来冬季出现的阶段性寒冷天气,其中一个主要观点是,在目前变暖的大背景下,已经开始或者未来20—30年将出现一段偏冷的阶段,为了突出这个偏冷阶段,使用了“冰期”一词。尽管《每日邮报》的文章将这样的冰期称为“小冰期”(MiniIceAge,准确翻译应为“微冰期”),以弱化冷的程度并区别于过去地球曾经历的小冰期(LittleIceAge,特指16至17世纪为主的寒冷阶段),但仍然对严寒的天气有所夸大。小冰期时期的温度明显低于现在。   实际上,北极海冰面积在2007年9月份达到有观测资料以来的最低值,之后海冰范围每年都有波动,虽然到2009年夏季,海冰面积回升了不少,但是总体的趋势仍是降低的,到2011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降到了有观测以来的次低值,仅次于2007年。   不止北极海冰,全球各大冰川也都在减少。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冰期景象大相径庭。   最近,“小冰河期”、“全球最冷冬天”、“全球变暖逆转”等颇为吸引眼球的词语,被一些媒体频频转载使用,会使人误解气候变化的真相。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对比欧洲2009年至2010年那个冬季,那时寒潮来得更早,持续时间更长,自2009年12月开始,贯穿整个2010年1月和2月的大部分时间。而2006年冬天,情况也比今年严重,可是冬季的阶段性寒冷天气过后,全球气温仍然转为偏暖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年欧洲寒气袭人,同属北半球、尚处冬季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却连日出现反常高温。如果看北美的天气,恐怕人们只会想到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温总体增暖的趋势没有改变   记者:最近几年,“冰期”的说法经常出现,全球不少地方遭遇寒流低温侵袭,但总体增暖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吗?   张培群:这两篇报道中使用的“冰期”或“小冰期”一词,并非有明确特别定义的科学名词,而是借用冰期的概念来描述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冷期。按照文章的介绍,这种持续20—30年的冷期,实际上是气候中的一类年代际变化。在最近100年全球气温总体变暖的趋势里,我们也曾经历过这种20—30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上世纪20至40年代是一个相对显著偏暖的阶段,之后的50至70年代,就经历了一个相对冷期。但之后的80年代开始,全球又进入一个变暖的时期。最近几年虽然全球气温没有逐年增加(2010年是最暖的一年,2011年依然偏暖,但比2010年有所减弱),但总体增暖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   或许像这两篇文章所讲的,我们已经进入了又一个可能持续20—30年的冷期,但这样的冷期也是在近百年全球变暖总体趋势上的冷波动期,其间的冬季可能不会像上世纪80年代后的连续暖冬那样,甚至可能出现超过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寒冷天气,但目前看来这也是变暖趋势中的冷阶段,而不是真正的冰期。至少冰期中冰川范围扩大的特征尚未出现。上世纪50—70年代的冰川范围较16至17世纪真正小冰期时也要小。    气候变暖在时间上并不均匀,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   记者:应该怎样科学、理性地看待这样的寒冷天气和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关系?   张培群:气候冷事件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进入停滞期。   全球气候变暖以全球平均气温波动式变化、呈升温趋势为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还受到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调整过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年际(年与年之间)、年代际(十年至数十年周期)甚至更长的波动。从目前的监测来看,气候仍处在变暖的状态之下。   全球气候变暖在时间上并不是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现有的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因个别地区某个时段出现的冷事件而发生改变。
17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当今拍案123:人民日报头条大论“以德治国”
热度 29 QFL 2012-2-6 11:48
当今拍案123:人民日报头条大论“以德治国”
据人民日报“ 头条 ”爆料 :……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政德,看的是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真心拥护,还是虚与委蛇;对中央决策部署是认真执行,还是阳奉阴违;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清醒坚定,还是模糊动摇;对人民群众是满怀真情,还是感情淡漠,… … 有政德才会有政绩 。……各地选拔新班子时, 要将政德作为重要标准 ;换届后的新班子,更该认真思考: 为政之德如何修? …… 博主批 :首先, 当局若大力 鼓励国民们去讲道德,这无疑是正确的 ! 然而,对于官僚阶层,当局就不宜大肆进行如此教育。 在目前历史发展阶段,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至少100年 ), 只应该独推崇 “ 依法治国 ” 。若 官僚们犯事,一律法办就是了,讲究个鸟道德 ;“治病救官 ” 、“交学费”、“免职”、“记大过、警告…” 等轻描淡写地处罚,其实完全是 在抗 爹(注: 此处“爹”仅特指 人民 )! 最后,闲聊一下“以德治国”。 天朝 以德治国 的最典型代表人物是 尧、舜、禹、汤 等四大圣主,但理论却应该是在孔夫子那里才得以阐明、并被孟夫子进一步发扬。孔夫 子曾说: “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 ;其中 “ 五美 ” 指 “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而 “ 四恶 ” 指 “ 不教而杀 、 不戒视成 、 慢令致期 、 出纳之吝 ” 。自古 以来,孔子这段话好像被认为是 “ 德治 ” 的最根本要求、是划分仁政和暴政的界限。 齐宣王问政于孟夫子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3637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杨元喜<<北斗:导航原理很简单 工程很复杂>>
jlpemail 2012-1-30 19:55
2012年01月20日 07:1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杨元喜 一个人、一个国家都需要卫星导航 我们最常见的问题是,打电话,我在哪儿?你在哪儿?我怎么去你那儿?遇到危险了,需要救援,我们怎么到你那儿?因此需要定位。 北京西站在什么地方?如果你的回答是在地球上,你是正确的,如果说在地球的什么地方,你说在中国,更正确了。在北京,又精确了一步。在北京什么地方?大概是北纬39度53分,东经116度19分。这时候还不知道在哪儿。我们不仅需要定位,还需要一个参照物,要引导,要参照,这才叫导航,不仅仅是定位。所以,导航和测绘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行人借助地图,飞机利用无线电、航标导航,舰船利用无线电、航标、天文进行导航, 汽车 利用各种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航。所以,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导航。汽车变成我们的代步工具,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仅需要卫星的导航,可能还需要很多参照物。我们其他的载体,比如我们的飞机、导弹、坦克、火车、舰船等等都需要导航。 我们生活在地球,大家知道,地形是极其不规则的,我们看到的地图又是极其规则、美丽的。从不规则的地球到规则的地图,我们最核心的一步是要定位,要做控制,否则这个地图是不精确的。我们定完位,把它移到一个球体上再到一个圆柱体上,然后再展开成一个平面,再做纠正,这样才能拿到我们手上的地图,所以关键环节是定位。 一个国家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坐标系统,我们的卫星都在围绕地球运行,要确定这个坐标系统,卫星导航是最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生活在一个始终变化着的地球,日本去年刚发生过大地震,可以说每时每刻我们脚踩着的地球都在变化,监测这个变化的手段就是卫星导航。我们每时每刻每秒都在观测,把这个数据处理完以后,我们就会给大家提供这样一张图出来——中国的地壳是这样运动的。这就是导航定位。 导航原理简单,卫星导航工程很复杂 导航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其实导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古代,我们的猎人们根本没有什么知识,更没有导航知识,他走到森林里,他会做很多记号,这就是做导航,然后返程时通过记号回来。郑和下西洋,他用的是罗盘,也就是指南针,航海要进行导航。我们用地图、影像、地形做了这么多导航,还可以用星辰。我们看太阳,用脉冲星射线,还有无线电导航等等。 如果有两个观测者,他们两人的坐标已知,相互距离也已知,测一个角度,就可以把位置点算下来,这大概是中学生也学过的知识。卫星导航的原理也是如此。利用已知多个卫星的位置,将所需的点的位置计算出来(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都采用三球交会的几何原理来实现定位——编者)。 当然,原理即使简单,但是科学构成极其复杂。因此卫星导航是极其复杂的工程。大家知道,卫星在我们大气层之上,无线电信号是要通过大气层的,你不得不考虑大气各种因素对信号的影响;人生活在地面上,可能还有楼房等固体物体遮盖;我们还生活在电磁场当中,还有很多高压线,都可能产生干扰,你就不得不考虑这么多障碍物的影响。此外,还要考虑频率问题、信号捕获问题、时钟精度和稳定性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科学工程。 中国最初的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原理就是双星定位,已知两个卫星的位置,测一个点测不下来,就加上地面高程,就能计算出这个点的三维坐标。它的导航原理就这么简单。但是,我们这个试验系统应该说解决了国家当时的急需,解决了有无问题,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积累了经验,也为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卫星导航争取了国际地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说,中国的北斗是世界的北斗,中国的北斗不仅为中国人作出贡献,也为世界人作出贡献。更多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存在,增加了精度,提高了稳定性,提高了可靠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欧洲伽利略卫星,以及北斗,群星璀璨的星空,北斗仍然会闪出它的光芒。
个人分类: 北斗导航|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老师之7江定仙
byk0104 2012-1-29 19:25
一曲“徘徊”忆先贤_ 人民日报12月10日 一曲“徘徊”忆先贤 —— 江定仙先生与《早春二月》 鲍元恺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0日8版   2001年2月,美国20多个城市相继举办了中国电影巡回展,展出了上个世纪代表中国电影90年发展脉络的优秀故事影片。其中,60年代的影片只有一部,这就是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柔石小说改编,谢铁骊导演,由我的老师江定仙先生作曲的《早春二月》。   1963年6月,在作曲系一年级期末考试音乐会上,由鲍惠荞演奏的我的《钢琴变奏曲》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几天后,作曲系领导决定,将我从苏夏教授班转到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江定仙教授班。   按照惯例,我在暑假前拜见我的新任老师。那时候,江先生一家住在一号楼三楼,那是一间用粗糙的隔音板隔开的旧教室。江先生用以上课和写作的外屋不足10平方米。我走进这间简陋狭小的工作室,满眼却是吴作人先生那典雅雍容的字画。陋室与珍品,在格格不入中显示着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江先生和吴先生是在政协会上相识的。巧合的是,江夫人和吴夫人同名同姓,都叫萧淑芳,加上吴夫人还是本系教授萧淑娴的姐姐,由此往来密切,成为挚友。   江先生告诉我,他正在为北影的《早春二月》创作音乐。他说:“汪洋(当时北影厂长)安排我到浙江的南方小镇去体验生活。我说,不用了,我就是从那个时代,从那样的地方走出来的。我一闭眼,那个时代,那样的地方,就浮现在眼前。看了样片,我心里已经有数了。”然后,他在钢琴上演奏了一段和声并不复杂的旋律,那旋律跟着江先生的手指,时而哀伤幽怨,时而现出希冀,时而消沉颓唐,时而激情四溢——这就是后来在影片中作为萧涧秋主题的那首著名的《徘徊曲》。我深为这段在清纯中蕴含着复杂心绪的音乐所感动。在影片中,导演以这首《徘徊曲》为背景,在连贯的琴声中切换镜头,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画面转接充满诗情画意。第一次出现《徘徊曲》,是萧涧秋在芙蓉镇陶慕侃校长家演奏钢琴的现场同期声,钢琴旁的陶岚,随着音乐,回忆起他们在西湖偶然相遇的情景。于是,《徘徊曲》转向宁静,变成了湖畔情景的画外音。当镜头回到钢琴旁,与画面同步的琴声从沉思转为激越,那是被音乐激起爱慕之情的陶岚的特写镜头。一曲终了,鲜活的人物性格,错综的人物关系,观众在美妙的琴声中已经一一领略。音乐同画面,听觉与视觉,在这里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它后来成为专业电影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因为天津闹水灾,我暑假很晚才回家,也因此有幸在假期经常到江先生家中,看他如何构思和创作这部电影音乐。在上世纪60年代那沉闷的气氛中,这部电影的音乐创作无疑成了江先生从那间陋室通向世外桃源的通道,他用深沉的回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与艺术空间。《早春二月》的音乐风格,没有强调江南的外在地域特征,而是倾尽全力,突出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在当时中国电影音乐中是不多见的。   江先生一生作品并不多,然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真诚地表现了内心的真情实感,都倾注了自己巨大的创作热情。他从来没有违心地屈从于威权,把自己的艺术拴在翻云覆雨的政治运动的尾巴上。鲁迅对柔石小说中萧涧秋的评价,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江先生为人和艺术的参照:“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然而,后来的事情是江先生预料不到的。如同影片主人公萧涧秋用革命者的爱心换来的是无情的诽谤,江先生以艺术家的真诚换来的是严厉的批判——这部影片尚未公映,就同上影的《舞台姐妹》一起,被当时掌管文化的康生宣布为“大毒草”,组织几十篇文章在报刊上连连围攻。1964年,对《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的批判长达8个月之久。1966年“文革”中,江先生和指挥演奏这部电影音乐的指挥家韩中杰,以及在影片录音和近景镜头中演奏《徘徊曲》的周广仁教授、朱工一教授,都遭到了更加残酷的迫害。这部影片在葡萄牙获得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是20年以后,中国度过了漫漫严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人间早春的1983年的事了。   饱含江先生对温暖春天渴望的《早春二月》总谱,在那混乱的岁月中丢失殆尽。经江先生后人江自生、江桥授权,我依照影片中的同期声音乐记谱,整理出了《徘徊曲》的钢琴谱,收入最新出版的江先生钢琴作品选。徘徊于冷酷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寻找通向世外桃源的通道,这大约就是江先生一生音乐创作的写照。 鲍元恺记谱整理的《徘徊曲》乐谱 乐谱下载: 徘徊曲.pdf(70.1 KB) 父亲1963年为江定仙先生治印
个人分类: 良师益友|14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父亲手书毛泽东诗词之二十五:七律二首·送瘟神
byk0104 2012-1-25 10:15
父亲手书毛泽东诗词之二十五: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都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陀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个人分类: 家族文化|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实现粮食“八连增”,转基因贡献在哪里?
热度 1 蒋高明 2012-1-22 19:15
蒋高明 2011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张意轩文章:《中国粮食50年来首次“八连增”》。文章指出:2011年中国的粮食再获丰收,总产跨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达到11424亿斤,比2010年增加495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 文章分析了“八连增”的重要机理,即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快速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取消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粮食直补等“四补贴”资金由2004年的145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1406亿元。 也就是说,是政策因素促进了中国粮食的连续增加,即使在自然灾害面前、农民进城、地力下降等因素面前也取得了大丰收,且连年丰收(农业的规律一般是"一丰一欠二平", 我国打破了这一规律)。 粮食增收不能不提科技的贡献,这些贡献是什么呢?人民日报的文章分析到:"国家强化科技支撑,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组织全国1万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探索了高产创建这一大面积集成推广实用技术的新途径,强化科技防灾工作,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上述文章的出处: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12/27/content_984305.htm 非常遗憾的是,在中国连续取得粮食“八连增”这一世界奇迹的科技贡献里面,找不到转基因的影子。 事实上,粮食增产绝对不能、也不可能有转基因的贡献。中国农业部早就宣布,中国没有种植转基因作物。2010年03月15日,中新社北京3月15日电发表记者王彤消息:"截至记者发稿日期,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中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今天在此间指出,依据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配套规章,农业部对进口农业转基因生物按照用途分三类进行管理:一是用于研究和试验的,二是用于生产的,三是用作加工原料的"。 以上信息连接: http://www.chinanews.com/cj/cj-gncj/news/2010/03-15/2170505.shtml 农业部提到的中国农学家大干快上转基因研究的三项用途里,转基因本来是要增产的,但事实是,中国最近八年,不用转基因也连续增产了。在中国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国人至今没有看到,甚至还不可能期待到转基因会有什么贡献。 那些转基因农学家们在向国家伸手要钱的时候,是将粮食增产放在首位的。我国粮食“八连增”,转基因零贡献,怎么解释老百姓下面的疑虑:“那些巨额经费花出去,会不会打水漂呢”? 某转基因大腕亲口对全国政协委员坦承,转基因不能增产。既然不能提高粮食产量,国家投巨额资金研究那劳什子干嘛呢? 现在的态势非常明了:中国在海内外培养了大批转基因生物科学家,他们担心丢了饭碗,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在欧盟实施的生命科学研究重大专项里面,压根没有什么转基因重大研究。美国搞转基因是公司行为,中国政府动用上百上千亿人民币的经费研究转基因,将100多个自然作物、家养动物乃至中草药都转基因,是跟谁竞争呢?在这充满了风险的转基因食物科学研究领域,即使中国领先世界了,这是喜还是悲呢?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378 次阅读|1 个评论
鲍元恺:一曲“徘徊”忆先贤(江定仙先生和《早春二月》)
byk0104 2012-1-20 16:01
一曲“徘徊”忆先贤_ 人民日报12月10日 一曲“徘徊”忆先贤 —— 江定仙先生与《早春二月》 鲍元恺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0日8版   2001年2月,美国20多个城市相继举办了中国电影巡回展,展出了上个世纪代表中国电影90年发展脉络的优秀故事影片。其中,60年代的影片只有一部,这就是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柔石小说改编,谢铁骊导演,由我的老师江定仙先生作曲的《早春二月》。   1963年6月,在作曲系一年级期末考试音乐会上,由鲍惠荞演奏的我的《钢琴变奏曲》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几天后,作曲系领导决定,将我从苏夏教授班转到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江定仙教授班。   按照惯例,我在暑假前拜见我的新任老师。那时候,江先生一家住在一号楼三楼,那是一间用粗糙的隔音板隔开的旧教室。江先生用以上课和写作的外屋不足10平方米。我走进这间简陋狭小的工作室,满眼却是吴作人先生那典雅雍容的字画。陋室与珍品,在格格不入中显示着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江先生和吴先生是在政协会上相识的。巧合的是,江夫人和吴夫人同名同姓,都叫萧淑芳,加上吴夫人还是本系教授萧淑娴的姐姐,由此往来密切,成为挚友。   江先生告诉我,他正在为北影的《早春二月》创作音乐。他说:“汪洋(当时北影厂长)安排我到浙江的南方小镇去体验生活。我说,不用了,我就是从那个时代,从那样的地方走出来的。我一闭眼,那个时代,那样的地方,就浮现在眼前。看了样片,我心里已经有数了。”然后,他在钢琴上演奏了一段和声并不复杂的旋律,那旋律跟着江先生的手指,时而哀伤幽怨,时而现出希冀,时而消沉颓唐,时而激情四溢——这就是后来在影片中作为萧涧秋主题的那首著名的《徘徊曲》。我深为这段在清纯中蕴含着复杂心绪的音乐所感动。在影片中,导演以这首《徘徊曲》为背景,在连贯的琴声中切换镜头,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画面转接充满诗情画意。第一次出现《徘徊曲》,是萧涧秋在芙蓉镇陶慕侃校长家演奏钢琴的现场同期声,钢琴旁的陶岚,随着音乐,回忆起他们在西湖偶然相遇的情景。于是,《徘徊曲》转向宁静,变成了湖畔情景的画外音。当镜头回到钢琴旁,与画面同步的琴声从沉思转为激越,那是被音乐激起爱慕之情的陶岚的特写镜头。一曲终了,鲜活的人物性格,错综的人物关系,观众在美妙的琴声中已经一一领略。音乐同画面,听觉与视觉,在这里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它后来成为专业电影教学中的经典范例。   因为天津闹水灾,我暑假很晚才回家,也因此有幸在假期经常到江先生家中,看他如何构思和创作这部电影音乐。在上世纪60年代那沉闷的气氛中,这部电影的音乐创作无疑成了江先生从那间陋室通向世外桃源的通道,他用深沉的回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与艺术空间。《早春二月》的音乐风格,没有强调江南的外在地域特征,而是倾尽全力,突出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在当时中国电影音乐中是不多见的。   江先生一生作品并不多,然而,他的每一部作品,都真诚地表现了内心的真情实感,都倾注了自己巨大的创作热情。他从来没有违心地屈从于威权,把自己的艺术拴在翻云覆雨的政治运动的尾巴上。鲁迅对柔石小说中萧涧秋的评价,可以作为我们理解江先生为人和艺术的参照:“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然而,后来的事情是江先生预料不到的。如同影片主人公萧涧秋用革命者的爱心换来的是无情的诽谤,江先生以艺术家的真诚换来的是严厉的批判——这部影片尚未公映,就同上影的《舞台姐妹》一起,被当时掌管文化的康生宣布为“大毒草”,组织几十篇文章在报刊上连连围攻。1964年,对《早春二月》和《舞台姐妹》的批判长达8个月之久。1966年“文革”中,江先生和指挥演奏这部电影音乐的指挥家韩中杰,以及在影片录音和近景镜头中演奏《徘徊曲》的周广仁教授、朱工一教授,都遭到了更加残酷的迫害。这部影片在葡萄牙获得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是20年以后,中国度过了漫漫严冬,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人间早春的1983年的事了。   饱含江先生对温暖春天渴望的《早春二月》总谱,在那混乱的岁月中丢失殆尽。经江先生后人江自生、江桥授权,我依照影片中的同期声音乐记谱,整理出了《徘徊曲》的钢琴谱,收入最新出版的江先生钢琴作品选。徘徊于冷酷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寻找通向世外桃源的通道,这大约就是江先生一生音乐创作的写照。 附一 黄亚蒙演奏的《徘徊曲》 附二:影片《早春二月》中的《徘徊曲》(朱工一、周广仁演奏) 》 附三:鲍元恺记谱整理的《徘徊曲》乐谱 乐谱下载: 徘徊曲.pdf(70.1 KB) 附四:1963年父亲为江定仙先生所治名章
个人分类: 良师益友|1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极端环保的逻辑,世界上不存在清洁能源
热度 1 zbt92 2012-1-19 13:51
---- 评 :人民日报的 离奇文章《水电不能只管发电》 文 / 水博 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刊发的一篇题为《 水电不能只管发电 》的时事点评文章,不禁让人感到非常震惊。这点评文章的题目就是一句废话,水电当然不能只管发电,这种常识性的问题还用得着你点评吗?看过文章的内容,更令人难以容忍,如此低水平的文章,居然也能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再看到作者是一位来自某知名大学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就更不免让人担忧。目前,我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居然也有了这种素质的研究员。写出的文章就像小学生的作文,不仅缺乏基本的常识和起码的科学素养,而且还特别敢胡说,真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除了炒作社会上的一些“时髦”说法,就是大言不惭地提出各种毫不着调的“建议”,真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下面我们就针对这篇点评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点评。 对我国水电开发的评价要尊重事实 首先,看作者的“纵观我国水电的发展,往往是一哄而上,江河领域上,一座座大坝耸立截流发电。结果,就连长江居然还有部分时段断流,流域内的大小湖泊见底,周边的大小城镇水系面临污染威胁。”的说法,就知道作者是一个不了解历史和不尊重事实的浮躁学者。 所谓“水电的发展,往往是一哄而上”确实曾经是一些国内外伪环保极端组织诬蔑水电的口头禅。但是,由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人民日报上对水电进行这样公然的诬蔑,这恐怕还应该是首次。因为,正常的研究人员在写文章的时候,都应该先搞清楚:什么叫一哄而上?一哄而上的结果,又体现在了哪里? 在我国除了个别违规建设的小水电,我们还很难找出的哪一座正规水电站的建设是绕过了勘测、规划、设计和审批等程序。如果所有这些项目的审批手续都是健全的,那么所谓的“一哄而上”又从何说起呢?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对国家鼓励水电开发政策心怀不满,所以,就故意诬蔑国家的积极发展水电的政策和规划本身就是一种“一哄而上”。不过,进一步分析,这种说法恐怕也难以成立,因为按照国家的规划,我国水电开发强度最高的时段,应该是在未来的“十二五”。如果我国的即将执行“十二五”规划,不是鼓励“一哄而上”的开发水电的话,那么我国以前的水电开发,就更谈不上一哄而上了。 客观的说,我们国家的水电不仅不是什么“一哄而上”,而且甚至可以说是“几哄都不上”。因为,我国自解放以来虽然曾多次强调要大力、积极、优先发展水电,但是,其结果却是几十年来水电的发展极为缓慢。以至于我国当前的现实是,我国的水电开发长期滞后。截止到 2011 年底,开发利用程度也只有 27% ,大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我国的水能资源总量大约相当于每年 13 亿多吨原煤。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开发应用了 3 亿多吨。也就是说,我国每年还有近 10 亿吨煤炭的水能资源被浪费掉。有人算过一笔帐,与欧美发达国家优先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发展结果相比,我国自第一座水电站开发建设的百年以来流失掉的水能清洁能源总量,已经超过了我国有史以来开采出的全部煤炭。 正是因为我国水电开发的严重滞后,我国的经济腾飞消耗了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化石能源,也遭受到了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国际压力。为此,我国政府已经做出国际承诺,要在 2020 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提高到 15% 。具体来看,我们不得不把“十一五”期间引起了社会对水电开发严重误解的“有序开发水电”的提法,明确地在“十二五”中改成“积极发展水电”。同时规划“十二五”水电的开工量,比“十一五”提高了两倍多。这种变化足以说明,我国过去的水电非但不存在“一哄而上”的问题,反而是发展的严重滞后,需要加速和积极发展。 为了说明我国和国际社会在水能开发利用上的差距和伪环保谣言的可笑,我们不妨再给大家对比一下国外没有“一哄而上”的水电开发和利用的普遍情况。上个世纪 80 年代,新中国水电的创始人李锐曾总结介绍说,当时世界上有 175 个国家,其中水电比重曾达到过 90% 以上的国家有 32 个,水电比重曾占到过 50% 以上的国家,共有 111 个(因为水能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这些国家随后其它能源的比重都已经逐步增加)。这说明,绝大多说国家都是优先开发利用水电。按照作者和伪环保们污蔑水电的说法,也可以说都各国都曾经是“一哄而上”的开发水电。而我们国家的水能资源总量世界第一,但是,非常遗憾我们“一哄而上”了几十年,水电却一直也没有达到过 30% 的目标。如果我们真的能像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挪威等)那样,真的做到“一哄而上”的优先、大力开发水电,我国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那么我国今天的水电清洁能源发电量,仍然可以满足我国绝大部分的电力需求。我国水电的装机应该能够超过火电,成为我国电力能源的绝对主力。如果那样的话,我国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还不会成为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均碳排放也不会超过世界的平均值。 作者长江断流的谣言根据何在? 此外,作者说的所谓“就连长江居然还有部分时段断流,流域内的大小湖泊见底,周边的大小城镇水系面临污染威胁”的说法,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公开的造谣。如果作者不认可,就请作者告诉大家,哪年、哪月、哪个时段、哪个地方的长江曾经因水电站而断过流?一般来说,水电开发的水资源调节作用就是要蓄丰补枯,水力发电也不会消耗水资源,怎么可能会导致断流和湖泊见底呢? 2010 年我国西南大旱,导致当地很多河流干涸,湖泊见底的原因,非但不是水电开发过度的原因,反而恰恰是当地的水电开发和水资源开发严重不足的结果。西南地区不足 7% 的水资源存储能力,迫使我们把 93% 的水资源都在汛期当作洪水的威胁排到了海里,一旦遇到了连续不下雨的天气我们能不遭遇干旱吗?至于说水电站导致“周边的大小城镇水系面临污染威胁”的问题,就更可笑了。作者自己请想想:为什么长江水污染的威胁不是发生在水电站的周围,反倒是“周边的大小城镇水系面临污染威胁”?。 如果实在想不明白,我们可以告诉你。作者把水污染的因果关系搞颠倒了。因为造成水污染的,恰恰是城镇的污水、污物排放,所以,才会发生在城镇周边。事实上,很多情况下,非但不是水电站造成了“周边的大小城镇水系面临污染的威胁”,反而是水电站的存在大大减轻了“周边的大小城镇水系面临污染”对长江的威胁。不信的话,作者可以去检测一下,流过各个水电站泄水口的长江水,普遍都要比“大小城镇周边水系”的污染程度轻。因为,水力发电一定是一个集中“加气”的过程,非常有助于各种污染物的净化。更何况水电站进水口的拦污珊,还要把大量的飘浮污染物从江水清除掉。在长江的汛期,三峡大坝一天清除的飘浮污染物,能高达上千吨。总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水电站的清污,长江的水污染,不知道要比现在严重多少倍。 作者的水电站只“为了发电”绝对是公开的造谣 随后,作者的“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的水电站首先是为了发电,其次还是为了发电使然。”的指责,完全是睁着眼睛,胡说八道。与作者的阐述完全相反,除了个别的小水电和没有调节能力的径流式电站,重要的大型水电站的几乎都是多目标的。即便就是一些建设时明确了首要作用是发电的水电站,到了实际运行中,也没有一座水电站不是首先要服从于防洪和供水的需要。例如,我国利用世行贷款修建的二滩水电站,当初为了保障世行的投资收益,曾明确地把二滩电站的首要目标定为发电。但是,每当长江特大洪水来临之际,二滩电站也还是要无条件的执行防洪错峰的命令。我国 1998 年战胜长江的特大洪峰胜利,二滩水电站的重要用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二滩水电站的话,就没有我们 98 年的抗洪战果。 水电站首先保障防洪、供水是国家的法律规定 此外,作者的“大中水电站则不同了,有数千万、数亿、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立方米的库容,蓄满了水留着枯水期时优哉游哉地发电,下游有多少流量则不管它的事。”也同样是信口开河的胡说。首先,作者对我国水库库容的描述,完全都不靠普。把我国所有的大小水库都蓄满了水,也就是 6 千多亿,作者如果能在中国,给我们大家找出来一个“数千亿立方米的库容”的水电站,那绝对是国家的大功臣。说实在的,我国水电和水资源开发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由于人口密度太高,无法建立特大库容的水库。所以,我们常常无法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尖锐矛盾。特别是在南方各流域,每到汛期,由于水库库容无法满足洪水的存储,为了防止出现洪灾,我国的防洪法不得不规定,水库必须保持在“汛限”低水位之下运行。以便让有限的水库库容,随时具有消减洪峰的能力。 对比防洪法的要求,作者的所谓“蓄满了水留着枯水期时优哉游哉地发电,下游有多少流量则不管它的事”的说法,更是恶毒的诬蔑。违法不说,逻辑上也有问题。难道我们水电站的管理者脑子有了毛病,汛期反倒不想发电,不想赚钱,非要等到枯水期才“优哉游哉”的去发电吗?从河流的水文特性来看,水电站在汛期非常容易蓄水到最高水位,并保持在最高水位发出更多的电力。然而,正是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普遍不高,水库库容极为有限,所以,根据我国防洪法的规定,大型水电站汛期必须要承担防洪的任务。因此,汛期里的水电站往往不容许蓄水到最高水位发电,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汛期”水位发电。但是,这绝不是汛期不让发电,更不是“下游多少流量不关它的事”。 其实,我国的防洪法,之所以要规定水电站在汛期不能蓄水到最高水位发电,恰恰是因为水电站随时担负着解决“下游多少流量”的任务和责任。由此可见,作者的“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的水电站首先是为了发电,其次还是为了发电使然。”的指责,有多么的离奇可笑。了解水电运行常识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水电站的调度原则都是电力调度服从水利调度。最典型的如三峡,所有的新闻报道都不断地强调,它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和供水、其次才是发电、航运等。 对生态的理解,要知道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作者提出的“水电发展首先要设定几个硬性规定,要有个保障的顺序。笔者认为,保障的顺序应该一是生态,二是灌溉,三是防洪排涝,最后才是发电。”设想,让人更深切的感觉到作者的幼稚和无知。首先,这种硬性规定的前提就非常可笑,因为水电站的形式有所不同。比如说没有调蓄能力的径流式水电站。对于这类电站,根本就不具备所谓的防洪、灌溉能力,你怎么能把要求它首先去执行它不可能具备的功能,作为一种硬性原则呢? 即使对于具备调节能力的大水电站,这种说法也根本就不可能成立。首先,作者自己应该搞明白,什么是生态?生态这个词既可以表示广义的大生态,也可以表示狭义的小生态。大生态保罗万象,防洪、供水、发电(替代煤炭减排)、灌溉、排涝都是最重要的大生态内容。而小生态则可以单指对某一种类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和作用。从作者已经把生态与防洪等分开排列的表述来看,作者明确是在指小生态。关于小生态在水资源调度中的排位,我国的水资源管理部门早就有专门的文章论述。水资源管理的保障原则一般是按照“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自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层次来划分。 实际当中,也完全是这样操作的,例如,为了满足北京的用水需求,永定河的某些河段已经干枯几十年了,河流的小生态肯定是受到了毁灭性的影响。然而,在南水北调的水没有来到北京之前,我们的水利部门还只能这样继续把河流的小生态放在最后考虑。这就是我们的河流水资源保障原则所决定的。 在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澄清一个容易令人误解的问题。因为我们国家水电开发的原则是“在保护生态和移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所以,一些像作者这样根本就不了解生态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同志,就难免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概念,以为小生态也应该是水电开发的前提。其实,这绝对不可能,否则,任何一条鱼、一棵草都可以成为制约水电开发的理由。国家政策中提到的生态保护前提,一定是广义的大生态,而不可能是局限在某种狭义的小生态上。对于大生态而言,防洪、供水等目标,都是它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一旦当某个人把水电站的防洪、供水这些最重要的生态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割裂起来的时候,他一定是在特指某种狭义的小生态环境。而这种小生态,与人类社会的防洪、供水、替代化石能源等大生态问题相比,是不可能排在前面的。在实际当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这一原则的合理性。例如,如果为了保护北京永定河中的鱼能够在水中自由的存在,就让你活活渴死的话,你恐怕也不会同意。 民间谚语不能等同于自然规律 再有,作者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说得太天真。那是不过是在古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污染排放的情况下,人们对某些现象的朴素的认识。这种民间的谚语在今天早已经完全不成立了。你不信就去看看,下水道里的水流不流,腐不腐?天然的河流也是一样,印度的恒河干流以及我国的淮河下游目前没有一座水坝,然而,流动的水照样产生了严重的水污染。当代社会的水污染问题,决不是喊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能解决的问题,否则的话,我们人类还用得着建污水处理厂吗?如果我们看不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个现实,不仅照本宣科的鼓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还硬要说它“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那绝对可以算是自欺欺人的傻瓜。 要注意水电站的调水和水库蓄水的本质区别 作者的“其次是灌溉和城乡用水保障。城镇村落,都是逐水而居的产物,目的就是便于灌溉农作物和饮用。因此水利的功能要永远高于水电的功能,以确保农业灌溉和城乡居民社会经济之所需。当然,对城乡的调水应该给水电站一定收益。”表述也非常之糊涂。水利的功能和水电功能,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必须相辅相成。水利的功能是水资源的利用,而水电的功能是人们管理水资源过程中,改变水的势能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一个是消耗利用水资源、一个是管理调控水资源,这两个水资源利用中的不可分离的阶段,怎么谈得上“水利的功能要永远高于水电的功能”呢?这种故意的挑拨离间,未免水平也太低了点吧?所谓“当然,对城乡的调水应该给水电站一定收益”的说法就更令人难以理解了。水电站只有放水才能发电挣钱,调水也是水电站运行的前提之一,你还给它补偿什么?当然,这里可能由于作者不懂专业,表述出了问题。作者的意思可能是水电站存蓄在水库里的水,如果不能用作发电,而需要另外调走,应该予以补偿。这时候,比较合适说法,不应该是说补偿调水,而是补偿水电站的水库蓄水。 灾害防治是社会公益,减灾效益难以功利化 作者的“再次是防洪排涝的保障。灾害经济学表明,水电大坝在防洪排涝上创造的效益要比发电效益要高。这一点要奖罚分明,应该把水电站对减少灾害损失所发挥的作用折算成其收益。这样对水电企业才是公平的,也有利于改变水电站只依靠发电一个获利途径,只顾发电不管其他的弊端。”建议。看上去作者似乎大胆的创新,但是,实际上却是作者无知的一种体现。 根据这一条建议,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于水利水电的问题几乎什么都不懂。我们以 98 年抗洪的效益为例,根据有关部门的估计, 98 年我国防洪设施的减灾效益高达 7000 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国家多年建设水库和电站的所有投入。如果按照作者的建议要“把水电站对减少灾害损失所发挥的作用折算成其收益”对水电站进行补偿的话,流域内的所有的电站都可以一次性收回全部的投资。这对电站的投资商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这笔钱从哪里来能?减灾的效益能兑现吗?假设你们家的财产是 100 万元,在今年的汛期因为三峡大坝的防洪作用,没有遭受到淹没损失。为此,你家大约避免了因灾的害损失 80 万元。这时候如果有机构要向你收取 80 万元,用来交给三峡大坝的运营者,以资鼓励。你会答应吗? 作者居然不懂,防灾减灾这一类的社会公益是不可能用市场方式进行价值交换的。所以,尽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靠把减灾的效益补偿给投资人来鼓励和保障减灾工作的。以市场经济的楷模美国为例,他们国家重要的水利水电工程,绝对不容许民营企业插手,完全是政府机构专营。所以,防洪减灾是它们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而政府的收入和对于防洪设施的投入,都是来国家的税收。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后,虽然把开发水电的电力部改组成了几个电力集团公司,但是,这些国有独资公司的代表国家性质一点没有变,和美国的相关政府机构一样,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把社会公益放在首位。 作者的这种对水电行业的社会公益性的幼稚看法,也体现在前面的文章中。他根本就不知道任何水电站在上马之前,都要严格的按照《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国家的法律法规办理相应行政许可手续,保证承担起防洪、供水、航运等一系列的社会公益责任。也正因为此,他才会听信伪环保反坝组织诬蔑我国水电一哄而上的谣言,以及想当然的对水电站进行“蓄满了水留着枯水期时优哉游哉地发电,下游有多少流量则不管它的事。”的诬蔑。也正是出于这种莫须有的担心,他才会想出用防灾减灾的效益补偿水电站的馊主意。还美其名曰“有利于改变水电站只依靠发电一个获利途径,只顾发电不管其他的弊端。”。事实上,别说很多水电站往往不是指依靠发电一个获利的途径(例如很多电站可以在库区开展旅游、养殖、林业等副业创收),即便就是水电站只有一个发电赚钱的途径,甚至它已经不能发电赚钱,法律也不准它“只顾发电不管其他”。例如,在 2006 年川渝大旱期间,为了保障成都市的供水,根据国家防总的命令紫坪铺水电站必须在发电水位以下继续放水,再比如,黄河的小浪底水电站为了保证下游河段不断流,也经常要在发电水位以下,不能发电、也放水。 经济研究人员的“水火同价”炒作,非常愚蠢 此外,作者的水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只有 2000 小时左右,不到火电的一半。因此要实行水火一体上网电价,甚至对那些担负上述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水电站实行有补贴的上网电价”更是不敷实际的瞎说。目前,我国的水电利用小时数平均在 3000 到 3500 之间,虽然比火电低一些,但决不是只有 2000 小时左右。况且,这并不是水电本身的问题。一方面这是我国的很多流域的开发还没有完成,普遍缺乏有调节能的龙头水库。另外一方面还在于水电在电网中具有便于调节的优势,所以,我们在水电开发中常常会采取适当的增加装机,以便让水电站在电网中承担更多的调峰任务。更今后随着我国梯级水电开发的逐步完善,水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还会不断地提高。另外,作者此番言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忽视了火电电价经常高于水电的最大成本因素 -- 燃料。作者在诬蔑了水电一番之后,又利用一些水电开发商希望能提高利润率的心理,鼓吹水火同价。 事实上,诬蔑水电开发和纵容水电开发商的逐利都是不可取的态度。对于一些开发成本很高水电站的上网电价,完全有理由高于火电,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利用水火同价的理由,要求提高所有水电的电价。更何况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火电的上网电价高,还严重亏损,而水电的上网电价低,还都普遍能盈利。我们为什么还非要用鼓吹,让亏损的火电更亏损、让盈利的水电更盈利的“同价”呢?水电的低成本、低电价优势,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全世界几乎都无一例外的优先开发利用它。 我国《电力法》中确实有“同网、同质、同价”的要求,那不过是在提倡电力市场交换的一种公平原则,绝不是我们电力发展的政策。假如我们的电力政策一味的强调“同价”风能、太阳能发电,永远也不能发展。一些水电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局限,呼吁水火同价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为国家和世界经济的研究人员也要大肆鼓吹水火同价,简直是愚蠢之极。 保障我国水电清洁能源清洁利用的是法律 最可笑的还是作者的“总之”,“水电站的收益应该尽可能来自于水利功能,发电收入应是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清洁能源清洁利用。”。也许就因为作者是研究经济的,所以,就天真以为世界上除了经济手段没有别的办法。而实际上,由于水资源的天然属性,水利的防洪和抗旱往往只能是社会的公益,所有的水电开发商,要想开发水电,都必须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当然,对于水电开发商的能否保障社会公益的监管,确实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除了法律的规定之外,美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禁止民营企业进入重要的水利水电领域 ( 国家体制 ) 。我国目前也是通过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开发重要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方式,来保证水电站管理的社会公益性。 而我们的作者,即不知道水利水电开发的基本法律规定,也不了解重要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投资中的国有资本的意义和(国家体制)作用。所以,才会提出“水电站的收益应该尽可能来自于水利功能”的愚蠢建议。其实,作者只要少为了解一下现实,就会发现我国(甚至全世界)保障水电清洁能源,清洁利用的方式是严格的法律和相应的国家体制。所以,作者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清洁能源清洁利用”的结论,完全是不切实际的胡言乱语。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作者的开篇语“水电,是清洁能源,大家都这么认为。但如果利用不好或过度利用,它可能就不那么 “ 清洁 ” 了。”是如何诬蔑水电的。其实,理由也只需要一句话:按照作者的逻辑,世界上没有任何能源是清洁的,所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清洁能源。难道不是吗? 参考原文《时事点评:水电不能只管发电》 2012 年 1 月 14 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利宁(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水电,是清洁能源,大家都这么认为。但如果利用不好或过度利用,它可能就不那么 “ 清洁 ” 了。   我国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倾东南,水力资源甚是丰富,不利用起来是可惜了。而且水力发电没有废气废物排放,从这一点来说它是清洁能源当之无愧。纵观我国水电的发展,往往是一哄而上,江河领域上,一座座大坝耸立截流发电。结果,就连长江居然还有部分时段断流,流域内的大小湖泊见底,周边的大小城镇水系面临污染威胁。   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的水电站首先是为了发电,其次还是为了发电使然。以电代柴的农村小水电还好,库容较小,蓄不住多少水,来多少水发多少电,过路的 “ 财神 ” 而已。大中水电站则不同了,有数千万、数亿、数百亿乃至数千亿立方米的库容,蓄满了水留着枯水期时优哉游哉地发电,下游有多少流量则不管它的事。那能不断流吗?水质能不受到影响吗?   因此,水电发展首先要设定几个硬性规定,要有个保障的顺序。笔者认为,保障的顺序应该一是生态,二是灌溉,三是防洪排涝,最后才是发电。首先是生态保障。 “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这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我们要通过立法规定,凡建设水电大坝,可研报告环评的第一要素以及建成后的环境监测,要以原有的水文数据(流速、流量、水位等)作为基础计算其维持水系生态的或值,大坝的储水放水要在这个或值里运行,并将监测纳入水电站和环境部门实行联网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其次是灌溉和城乡用水保障。城镇村落,都是逐水而居的产物,目的就是便于灌溉农作物和饮用。因此水利的功能要永远高于水电的功能,以确保农业灌溉和城乡居民社会经济之所需。当然,对城乡的调水应该给水电站一定收益。   再次是防洪排涝的保障。灾害经济学表明,水电大坝在防洪排涝上创造的效益要比发电效益要高。这一点要奖罚分明,应该把水电站对减少灾害损失所发挥的作用折算成其收益。这样对水电企业才是公平的,也有利于改变水电站只依靠发电一个获利途径,只顾发电不管其他的弊端。   同时,应该实行同电同价。水电建设成本高,单位装机容量至少要比火电高出一倍,而设备利用小时数只有 2000 小时左右,不到火电的一半。因此要实行水火一体上网电价,甚至对那些担负上述功能为主要任务的水电站实行有补贴的上网电价。   总之,水电站的收益应该尽可能来自于水利功能,发电收入应是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清洁能源清洁利用。
30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谁在炮制谁在鼓吹 “重庆模式”?
dongzg101 2012-1-12 15:22
谁在炮制谁在鼓吹“重庆模式”? 2012-01-12 08:51:20 浏览 142256 次 | 评论 173 条 重庆“两会”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二十多家媒体组成“知名媒体看重庆”采访团来渝采访。10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领导黄奇帆、何事忠、翁杰明,与记者们座谈。各路媒体记者云集重庆吹捧重庆,是近几年国内媒体包括香港媒体的一大景观。 面对媒体记者,薄熙来特别强调,我们从没提过什么“模式”。如果说重庆的发展有什么特点,没别的,就是老老实实按中央要求,把民生导向的路子走好。改善民生是“三个代表”的重要内涵,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三个代表”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既然薄熙来书记都说从没提过什么“重庆模式”,那么,在重庆是谁在炮制谁在鼓吹“重庆模式”呢? 去年9月16日,欧洲外交事务委员会执行主任马克.莱昂纳德(Mark Leonard)等三位欧盟智库专家赴重庆与《重庆模式》一书的作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苏伟就“重庆模式”进行了交谈。针对为什么会出现重庆模式,什么是重庆模式、有哪些特点,重庆模式与薄熙来、黄奇帆的个人关系,重庆模式能否持续,唱红的内容是怎么确定的,毛泽东与邓小平谁更伟大,薄熙来与汪洋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苏伟作了一一解答。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主办的中国期刊在线网站9月18日公开了全部对话内容,不少网站纷纷转载。 苏伟表示,重庆模式的出现,离不开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的决定性作用。这两位中共精英像中共领袖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绝配组合,因此高明的创新理念能通过高超的创新操作,化为实践和现实。苏伟还说,重庆模式与广东模式大同小异。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风格有周恩来和中国元帅刘伯承“举轻若重”的特点,也有“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特点;而薄熙来的风格有中共领袖邓小平“举重若轻”的特点,也有“魏征有胆敢作为”的特点。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861377.html 为台湾喝彩就是对台湾最美的祝福! 以下是欧洲外交事务委员会执行主任马克.莱昂纳德(Mark Leonard)等三位欧盟智库专家与苏伟教授对话全文如下: 苏伟:与欧盟智库专家谈“重庆模式”六大特点及“蛋糕论” 2011年9月16日,“欧洲外交事务委员会”(第一个泛欧思想库)执行主任马克.莱昂纳德(MarkLeonard,代表作有《为什么欧洲会领跑21世纪?》、《中国在想什么?》)等三位欧盟智库专家拜访了重庆市委党校教授苏伟及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赵亮,就“重庆模式”进行了交谈。 ——为什么会出现“重庆模式”? 苏伟:2007年中共召开十七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30年了,成就极其伟大,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重庆城从外表看,也比你们欧洲这个现代化的老家更“现代化”。 但中国这些年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官方话语叫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用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以钱为本”的问题,就是社会两极分化、道德滑坡、贪污腐败严重的问题,就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内需与出口五大矛盾激化的问题,也就是中共中央之所以提出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各个地方都在努力探索如何科学发展。沿海的广东、天津、上海,西部的内蒙、四川,还有我们重庆等,比较出彩,都有一些独特的创造。重庆的探索,可能由于旗号更加鲜明、措施更为有力、体系更为完整、效果更加显著,所以影响也就更大一些,被海内外媒体称为“重庆模式”。 ——什么是“重庆模式”?有哪些特点? 苏伟:概括地说,我认为“重庆模式”就是中共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地区的实践模式,它至少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重庆模式的意识形态特征要更鲜明一些。 重庆模式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得非常鲜明,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把它们作为“唱红”的核心内容,作为引导重庆前进的旗帜。同时,重庆模式还发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以及重庆人民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也把它们作为“唱红”的精神内容。此外,重庆模式还汲取了你们西方文明的精华,尤其是科学、民主、法治精神,《读点经典》一开始就选了美国老总统林肯讲“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嘛。重庆“唱红”,首先把干部队伍和重庆人民的“精气神”唱起来了,这几年,重庆的干部们干劲特别大,有个“5+2”(每周五个工作日加上两个休息日)、“白加黑”(白天加黑夜)的口号,这样只争朝夕、踏实苦干,带领群众取得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绩。但是,也有人说重庆模式“左”倾,说“唱红”是“文革”那一套。这些人不是很多,然而议论集中,影响不小。这样说的人,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不了解情况,对“文革”心有余悸的人,他们说重庆模式尤其是“唱红”“左”,这可以理解,耐心解释清楚就是。这些人最好亲自到重庆来看看,“咬两口梨子,才知道梨子的滋味”嘛。而且,他们来了重庆还会发现,重庆“唱红”,正像是一群“棒棒”抬着巨石爬坡上坎,像一群纤夫拉着上水船一样,必须要喊号子一样。你总不能指责这群“棒棒”和纤夫“为什么喊号子,而不哼小调”吧。而另一类,是极少数别有用心有的人,即便他们很了解情况,仍指责重庆唱红是“左”。这是因为,他们想让中国“向右转”,走解体苏联那样的“右车道”。站在“右车道”上,看走在正道上、在他们左边的重庆,当然就会说重庆“左”了。 正因为重庆“唱红”,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唱响了,把“民生为导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唱响了,把党的领导唱响了,所以,才一方面得到重庆和全国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另一方面,又得到小部分反对或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反对或不赞成社会主义,反对或不赞成共产党领导的人士的强烈反对。作为朋友,你们理解、赞成还是疑惑、反对重庆“唱红”呢? 第二,重庆模式的改革开放特点非常鲜明,措施也非常有力度。 这几年,重庆通过努力改革创新,已经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而且,是直接与你们欧洲大开放的大平台。今年1月,一列货运专列从重庆出发,由“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经新疆进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直达德国的杜伊斯堡,将来还要延伸到荷兰的鹿特丹。今年4月,一列货运专列反向由德国的杜伊斯堡直达重庆。以前,这条铁路在物理上是相连的,可是,国家的分割,体制机制的分割,却使得直达专列“难于上青天”。重庆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海关体制机制、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等“连环”、系统的改革、开放,终于打开了以重庆为大门的中国与欧洲的开放通道。除了要直通你们欧洲那边的大西洋,重庆之前就直通了我国沿海的太平洋,还要从西南方向直通印度洋。请想想:中国腹地的重庆(重庆是中国的地理中心)联通“三大洋”,将会给中国的经济格局、物流格局等,带来多么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畅通重庆”的深层次内涵。这说明,重庆模式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改革开放型模式。 莱昂纳德:噢,“五个重庆”不仅仅是口号啊。 苏伟:是的。“五个重庆”的政策内涵都丰富得很、具体得很哪。此外,重庆模式中的“国(国有经济)进民(民营经济)也进”、大规模公租房建设、大规模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发展微型企业、大规模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交巡警平台、“三进三同”等干部作风建设等等,尤其是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12条战略措施,都是率先于全国的改革开放新措施。重庆模式充满改革开放精神。不但有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且有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比如“三进三同”推进的干部制度改革,比如“打黑除恶”推进的民主法制建设等等。 第三,重庆模式的“民生导向”特点非常突出。 改革开放,中国早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但养老、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不少地方一度认为靠“市场化”机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而不少地方的政府放弃了自己主导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把它们全部推向市场,结果使它们成为老百姓愤怒地称之为的“新三座大山”。而重庆模式率先强调政府应该承担起主导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责任。这几年,不但市级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直接用于民生,更创新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如大规模建设公租房、在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向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免费午餐、给全部农村老人提供养老保险、解决基层群众“文化民生”问题等措施,尤其是,重庆模式提出了“民生10大工程”和“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12大措施”,它们将有效地解决许多已经很急迫、很尖锐的民生问题,使得重庆模式得到了重庆人民的广泛支持。 在这里,我也想向欧洲的朋友们提一个问题,你们的市场经济已经搞了好几百年,积累了不少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你们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的呢? 第四,重庆模式“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非常突出。 重庆模式也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同时积极应对它们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在近代史上,作为工业化中心的伦敦曾长期为污染问题困扰,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中国人也都熟悉。那种重污染的背景下,原始资本主义的黑暗更叫人难受。后来你们把重污染治好了。重庆跟伦敦一样,也被人称作“雾都”,又是一座重化工重镇。如何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治理工业污染,我们很愿意向你们学习。实际上,重庆也因中国要修建世界最大的水库——三峡水库——而直辖,所以直辖之初中央给重庆的“四大任务”之一,就是既要工业化,又要生态安全。近几年的“五个重庆”中的“宜居重庆”尤其是“森林重庆”,就是要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搞了快三年的“森林重庆”,一年就种下过去10年的树,主城区的污染企业都搬迁、改造、升级了,生态也开始“平安”了。 第五,重庆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集中体现并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理想。重庆人民、整个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实现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离不开精神的力量。全世界争论了一百多年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化为什么只在西欧发端。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给出的答案,是由于新教伦理起了决定性作用。就是说,资本主义现代化得益于新教伦理的精神支撑。中国包括重庆搞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靠什么做精神支柱?其实我们自己就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就是毛泽东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就是毛泽东讲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邓小平到胡锦涛,强调的也都是这些。但是,共产党坐江山坐了60几年了,改革开放,又强调利益驱动,所以,很多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群众、表扬与自我表扬”;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变成了“骄傲自大、贪图享乐”。这样发展下去,肯定亡党亡国。中共中央清楚这些问题,要求加强党建,解决这些问题。重庆模式中的党建创新,主要是著名的“三项活动”,即“大下访”(变群众上访政府为干部下访群众)、“三进三同”(干部与贫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结穷亲”(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象),就是弘扬与发展党的宗旨与作风,解决政治精英宗旨、作风问题,保持执政党内部纯洁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正如新教伦理能催生资本主义现代化一样,由重庆模式部分而鲜明体现的中共伦理,一定能催生一个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六,重庆模式自觉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特点非常鲜明。 你们欧洲搞市场经济有几百年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大概是1825年爆发的吧,到2008年由美国传过来的经济危机爆发,周期性确实突出,危害确实大,现在来找社会主义的中国来帮忙,确实有意思。中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30几年,大的经济波动,已经出现过几次,将来会不会出现经济危机?谁也不能断定。所以我们要学习你们搞了几百年的经验,也要注重吸取你们的教训。中国有后发优势啊,一开始就强调要把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紧紧握起来,当然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事,但地方政府也大有可为呀。重庆在这方面就做了多方面卓有成效的创造,例如,把这个结合的核心问题——公有制怎样与市场机制结合、怎样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就有一个开始成功的解决,与其他地方激烈争辩的“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不同,重庆创造了一个“国进民也进”的模式,使“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成为一个伪问题。又例如,重庆“促进共富12大战略措施”正在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怎样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还例如,重庆的“唱红”,还在解决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又一个重大问题——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怎样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相结合。如此等等。正因为重庆模式有这个特点,所以,即便是中国的“右派”,在激烈批评重庆模式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甚至欣赏其中体现“市场经济”的那些内容;即便是中国的“左派”,在热烈赞扬重庆模式的时候(当然他们赞扬的只是重庆模式中的社会主义成份),也不得不回避甚至批评其中体现“市场经济”的那些内容。这,也可以说是重庆模式引起如此巨大争议的一个内在原因吧。 我介绍的时间也到了。以上概括,挂一漏万。下面请各位提问。 ——“重庆模式”与薄熙来、黄奇帆的个人关系是怎样的? 苏伟:唯物史观认为是整体的人民群众决定历史趋势,但个别的历史人物可以决定历史事件。重庆模式的出现,是一个历史事件,当然离不开薄熙来、黄奇帆个人的关键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这两位中共精英被香港媒体称之为“稀奇组合”,确实是绝配,有点像我们中共领袖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绝配组合(再次强调是“有点像”),因此高明的创新理念能通过高超的创新操作,化为实践和现实。但是,即便是其他同志这几年主政重庆,也会努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也可能会形成一套较系统的方针、政策、措施,即什么什么“模式”的。这是中国的大趋势,是重庆的大趋势。正如二战中如果你们英国没有“丘吉尔模式”,英国人民、世界人民会停止反法西斯战争吗?肯定会有另外一个“张吉尔”或“李吉尔”等,出来领导反法西斯战争。有可能会困难得多,暂时失败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最后胜利肯定是英国和世界人民的。道理都一样。 ——“重庆模式”能持续下去吗? 苏伟:美国罗斯福总统当年去见上帝了,反法西斯战争就不胜利了吗?一方面,大的社会实践启动之后都会有历史惯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重庆模式给重庆3200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得到他们衷心的支持和拥护。重庆的书记、市长经常到各类普通群众中去,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欢迎啊!中国有句古话叫“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们总是流动的,“人走茶凉”的情况多的是。但是,“五个重庆”会凉吗?内陆大开放会凉吗?统筹城乡、民生10条、促进共富12条会凉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唱红”会凉吗?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宗旨和作风的“三进三同”会凉吗?至于“打黑除恶”,已经打掉几百个黑社会组织并且开始治本了,我们正希望它不(大规模)持续了。但是今天早上中国电视新闻讲,国家正式在全国范围部署“打黑除恶”,这是重庆模式扩展到全国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前,中共的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已经要求全国政法系统,就是包括公检法司和武装警察等在内的国家重要强力部门的所有单位和人员,都要“唱红”;今年以来,中国的湖北、广东、陕西、山西等省都大规模地开展了类似于重庆的干部联系群众活动。所以,即便是重庆模式中社会争议最大的内容——唱红打黑和党建创新,也得到了中共党内普遍的支持和效仿。因此,重庆模式,不但将持续,而且已经在扩展了。 ——“唱红”的内容是怎么确定的?我们注意到《读点经典》甚至包含了马克?吐温的作品,请问这些经典是根据什么标准由谁来选择的呢? 苏伟:是的,《读点经典》这套书既包括中国古今的经典,也包括西方古今的经典。我随手给你们翻一本,你们看目录,既有中国孔子、孟子的语录,又有马列主义老祖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共领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语录;既有中国诸葛亮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诫子书》,也有美国老总统林肯讲“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讲》,等等。我们的这个活动实际上继承了毛泽东的一个思想: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批判地继承;西方的先进思想,也要学习。邓小平也是这样要求的。 莱昂纳德:由谁来选择篇目呢? 苏伟:古今中外的理论、文化经典,早有公认,中国、各国早已出自了好多种。重庆号召人们读的都是一些大家早已公认的经典,编的《读点经典》,做的是精选、综合的工作。这些工作是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西南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 ——毛泽东与邓小平谁更伟大? 苏伟: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很有兴趣知道你们对毛泽东的基本看法,以及毛与邓关系的基本看法。莱昂纳德:不可否认,毛泽东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领导人民革命,建立起一个新中国,又搞了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邓小平在毛之后扮演了一个建设者的角色。 苏伟:我请问你对毛泽东的这个认识来自哪里? 莱昂纳德:来自香港的甘阳(译音)先生的介绍。 苏伟:我认为这个认识的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则不对。文化大革命是完全错误的,但说文化大革命摧毁了中国,则与历史相悖:文革中的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了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东方红号”,后来成功收回卫星;1970年还成功试航了第一艘核潜艇;1972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1974年,中国军队海陆空联合作战,一举从美国全力支持的南越手中收复西沙群岛,国威、军威达到鼎盛,谁敢在我们国家的门前庭院撒泼耍野? 何来“中国被摧毁”之说?当然,这些都不但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功劳,反而是在中共犯了文化大革命这个全局性错误的情况下,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惯性力量”,由于拥护毛主席、拥护共产党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而取得的成就。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新中国的成就会大得多。回到“毛泽东与邓小平谁更伟大”的问题,中共中央(十五大)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了三位伟大人物,就是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并列的。邓小平自己在1978年说过: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也就是说,他是把自己也看成是毛主席的学生的。他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谈话中讲:他就是相信毛主席的实事求是,过去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当然,“弟子不必不如师”,但毛主席和邓小平的关系,似乎相当于中国儒家领袖孔子和孟子的关系,孔子创立儒学,孟子继承发展为“仁政”理论;也有点像中国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与汉文帝刘恒的关系,刘邦开国,但纵容夫人干政,杀功臣,刘恒则进行改革,开创“文景之治”。哎呀,说了这些比喻我自己也想否定它。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何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拿封建主义思想家和封建帝王来比,真是亵渎我们的领袖了! ——薄熙来与汪洋的政策有什么区别? 苏伟:一句话:大同小异。所谓大同,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他们都是中共党内最坚定、最积极地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坚人物,所以虽然率领的军团不同、面对的改革攻坚堡垒不同,但共同点是都自觉地当了“先锋将”,共同在奋力为继续开拓这同一条道路而冲锋陷阵。二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一整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而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重庆的叫重庆模式,广东的当然叫广东模式了。然而,重庆模式也好,广东模式也好,大家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模式中,百花齐放的小模式。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大模式”的共性,去谈论各个“小模式”的个性;更不能夸大各个“小模式”的差异,挑起“内斗”;尤其不能用一个“小模式”的个性去否定别的“小模式”的个性,去攻击、否定“大模式”的共性。所谓小异,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薄熙来和汪洋的领导风格是相异的。作为我们重庆的新老书记,我观察的感觉,汪洋的风格有中共领袖周恩来和中国元帅刘伯承那种“举轻若重”的特点,也有“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毛泽东对诸葛亮的概括)的特点,而薄熙来的风格有中共领袖邓小平那种“举重若轻”的特点,也有“魏征有胆敢作为”(这是苏某人对魏征的概括)的特点。 二是由于汪洋主政的广东与薄熙来主政的重庆发展差距巨大,可能比你们欧盟内部的德国和波兰发展的差距还要大,所以具体的政策肯定有、也应该有差异,但能说德国和波兰的政策有原则上、方向上的差异吗? 莱昂纳德:我们听说薄熙来与汪洋有不同的“蛋糕论”? 苏伟:确实,他们有不同的“蛋糕论”。薄熙来认为:只有分好蛋糕才能做大蛋糕,因此要一边分好蛋糕,一边做大蛋糕;而汪洋认为:分蛋糕不是重点工作,做蛋糕是重点。 但我觉得这个不同,仍然是“大同小异”的那个“异”。这个“大同”是什么呢?就是他们都是在强调我们中共同一条基本路线的同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提出有差异的“蛋糕论”的。相同的基础——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会有有差异的“蛋糕论”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词——“经济”——的不同解读上。在讲我的看法前,我想请问一下,你们是怎样理解“经济”这个概念的? 莱昂纳德:您是说“经济”这个概念吗?我认为,从狭义上讲,“经济”就是GDP的增长;从广义上讲,“经济”还包括社会的发展。 苏伟:确实,对“经济”概念不同的解读,会引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不同理解,会得出不同的“蛋糕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解读,“经济”,正如马克思在《序言》中讲的,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以此理解“经济建设”,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保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大环节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命题本身,就既包括了“做大蛋糕”的内容,也包括了“分好蛋糕”的内容,二者是统一的,应该强调一边做大蛋糕,一边分好蛋糕。不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便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从亚当?斯密到保罗?萨缪尔森等,也都认为“经济”既包括生产,也包括分配和消费。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因而影响很大的“百度百科”对“经济”的解释,却讲:基于西方经济学,可以对“经济”概念给出很多定义,而第一种定义“就是指财富”;进而认为,“经济”“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即在各种主观与客观、自然与人际条件的制约下,选取代价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种选择”。从这种对“经济”的解读出发,“经济建设”,就只有“做大蛋糕”——增加财富——的内容,而没有分配财富——“分好蛋糕”——的内容。或者,更确切地讲,是也有“分蛋糕”的内容,但没有“分好蛋糕”的内容。因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以最小的物质成本和人力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给“做蛋糕”的人们分最少的“蛋糕”,从而让剩下的“蛋糕”“最大化”。这样的逻辑再进一步,就会将“分好蛋糕”与“做大蛋糕”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就会将“分好蛋糕”排斥于“经济建设”之外;就会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同于“以做大蛋糕为中心”。然而,这样的理解,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符合西方经济学对“经济”范畴的主流观点吗?作为西方学者,请你们也“帮我们”谈谈“蛋糕论”吧。 莱昂纳德: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很遗憾我们要去下一个地方了,以后有机会继续探讨。谢谢苏教授!
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书写反腐倡廉新答卷
whyhoo 2012-1-11 11:00
2011年,走过90年辉煌历程的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新的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勇立潮头为党的各项事业保驾护航,为净化社会风气频出新举措,既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扎扎实实的业绩交上了一份令党和人民满意的新答卷。    服务大局,为重大决策保驾护航   2011年9月16日,陕西省大部分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连续强降雨袭击。天色已晚,山路泥泞,在铜川市王益区七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场,一行人正冒着大雨和山险在项目现场勘察,差点被洪水拦住了归路。雨大得连雨伞都不能正常使用,但来者不顾浑身湿透,仍坚持下车仔细察看,还不时询问有关情况。   这是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十检查组在陕西省检查的一个镜头。从16日晚7时到18日下午4时,检查组遭遇持续45小时的降雨,但他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克服雨情、汛情、险情等困难,顺利完成了检查任务。   2011年恰逢“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为确保“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经中央批准,由中央纪委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了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并于9月起组建10个检查组分赴20个省(区、市),对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情况,特别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检查,涉及67个市(地)、172个县(市、区)、222个项目。中央巡视组也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巡视监督的重要内容,对6个省(区、市)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情况进行了巡视检查。   2011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参观了“严明换届纪律、匡正换届风气”主题展览。参观过程中,贺国强不时驻足停留,认真听取介绍,仔细询问有关情况。他指出,做好省市县乡四级换届工作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严格执行换届纪律,确保换届风清气正,既是中央的一贯要求,也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中央对严肃换届纪律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中央纪委会同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召开会议,对严明换届纪律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了“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纪律要求,并派出督导组对各地换届风气进行督导。据了解,此次督导实行普遍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民主测评、受理举报、查核问题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被督导地区贯彻中央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部署要求,落实严密组织、严明纪律、严肃教育、严格公开、严厉查处、严加考核等“六严”措施的做法和成效。各督导组还在当地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直接受理反映换届问题的举报。据统计,督导期间各督导组共受理举报525件,对其中涉及换届问题的99件举报都进行了认真核查。   围绕中心谋发展,服务大局奋向前。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监督检查,到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从落实《廉政准则》的专项监督检查,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监督检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腐败现象发生,有力推动了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严惩贪腐,给人民一个满意交代   2011年12月30日,一则关于赖昌星案侦查终结、已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新闻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7月23日,潜逃12年的赖昌星终于被遣返回国。中央纪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境外缉捕和防止违纪违法国家工作人员外逃这两项工作建立起了联络协调机制。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行工作职责,加强协调配合,防逃追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批外逃犯罪嫌疑人被缉捕归案,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和政府打击犯罪、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维护了我国法律的尊严,震慑了在逃和企图外逃的犯罪分子,同时有力地说明,任何企图逃避惩罚的腐败分子,无论逃到哪里,都难逃法律的严厉制裁。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敬礼,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家盟,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委统战部原部长宋晨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刘卓志等一批高级领导干部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一批腐败官员受到严肃查处,再一次充分展示了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对任何腐败分子,不管涉及谁,我们党都要坚决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积极应对社会重大突发事件,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严肃问责违纪违法官员,给人民群众一个真诚、负责任的交代。2011年12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作出处理,包括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在内的54名责任人受到严肃追究。   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化解干群矛盾和社会危机。2011年12月,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广东陆丰县乌坎事件迎来转机,以广东省委副书记为组长、包括数名厅级干部的省工作组21日进驻陆丰,倾听民众诉求。省委书记“必须直面和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批示,工作组“民意为重、群众为先、以人为本、阳光透明、法律为上”的真诚表态,让一度情绪激动的当地村民趋于平和,公布的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同,乌坎事件也因此成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的样本。   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机关在查办案件中善于发现苗头性问题,力求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作用,防止同类案件的再次发生。一年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牵头召开多次发布会,通报了食品安全问题、重大事故、工程建设领域、内幕交易等方面的典型案件,各地纪委也相继通报了不少违纪违法案件,对贪腐者起到了震慑作用。    改革创新,从源头预防贪腐滋生   惩治腐败固然大快人心,而预防腐败、防患于未然更能避免党和国家的事业遭受损失。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预防腐败机构大胆创新各项工作,力求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   2011年,中央99个部门先后向社会公布了“三公”经费——   中央部门“三公”数据首次集体亮相,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正面评价。舆论普遍认为,“三公”数据的公开是我国在建设廉洁透明政府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2011年,各地紧紧围绕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重点抓住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环节和领域,开展清权确权,梳理工作流程,排查廉政风险,制定防控措施,着力推进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全部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55个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驻在部门中,有48个部门采取不同形式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央国家机关93个部门中,有70个已开展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2011年,遏制“车轮腐败”顽疾频出重拳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自2011年8月起,浙江杭州的市管干部不再配备公车。杭州车改因其力度之大,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公车改革。杭州车改,恰是纪检监察机关遏制“车轮腐败”这一顽疾的新鲜注脚。2011年4月,中央专门成立了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截至目前已清理出违规车辆17.95万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2011年,纪检监察机关敞开大门,让中外媒体零距离观察中国的反腐倡廉现状——   列出每个责任人的职务风险点,描绘每个部门的权力运行图,用电子眼监督权力运行的每个步骤……2011年9月,江苏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龙翔详细地向中外记者们介绍南京的“E路阳光”招投标平台运行情况。这是中央纪委、中联部、外交部首次联合组织的中外媒体集体采访行动,30多名记者一周内赴江苏、浙江6城市了解当地反腐倡廉工作情况,记者们纷纷表示此举有助于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清廉透明的中国。   2011年,也是廉政文化入脑入心的一年——   从动漫短片到曲艺作品,从楹联大赛到故事会,各地涌现了一大批弘扬时代主旋律、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2011年4月起,中央纪委宣教室、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廉政公益广告创意征集活动,共征集创意作品642件,评出获奖作品60件。如今,无论是在地铁站还是在大型广场,无论是在社区还是在电影院,无论是在旅游景点还是在工作场所,到处都能发现廉政文化宣传片的身影,廉荣贪耻的意识正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实际上,改革创新之举还远远不止这些:从武汉直播“治庸风暴十大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到南京“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携手共建幸福都市”媒体联动直播活动现场群众当场打分;从浙江村村都有便民服务中心,到河南开封月月“三公”经费公开……一项项长远部署渐次见效,一个个防腐新招陆续出台,2011年,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反腐倡廉工作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力求做到让党员干部不敢腐败、不想腐败、不愿腐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站在新的起点,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以反腐倡廉为己任的纪检监察队伍将用更大的热情、更足的动力投入工作,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记者姜洁) 原文见 http://www.mos.gov.cn/mos/cms/html/3/27/201201/11643.html
个人分类: 政治|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官媒痛斥官场“酒文化”
whyhoo 2012-1-11 09:00
春节临近之际,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昨天发表长篇文章,痛斥如今中国官场盛行的“酒文化”散发着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文章引用民谣描述官场“酒文化”的现状:“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   文章说,当下官场,不仅几乎是无酒不成席,而且是无好酒不成席。因为是公款吃喝、公款招待,用不着掏个人腰包,所以,酒要档次高,才能显示规格高;酒要喝好甚至直到把人喝倒,才能显示热情。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文章还批评,“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   它形容,在酒风日盛且越来越被庸俗化、低俗化的今天,酒这种醇香清澈之物已被腐败的官场文化“发酵、蒸馏、勾兑”得面目全非:酒不仅被用来勾兑感情,还被用来勾兑业绩、利益、权力甚至情色;有人设高档酒宴取悦上级,有人以酒送礼谋取私利,有人用劝酒灌酒罚酒作为一种乐趣,有人把命令下属喝酒视为一种权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贻误工作、丑态百出,有人不想喝酒陪酒却欲罢不能、痛苦不堪,有人因终日陪酒而伤身害体、家庭不和甚至“以身殉职”,每年因公款吃喝而糟蹋的食物、浪费的钱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文章警告说:从“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到“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中国酒文化特别是腐败官场的“酒文化”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是该清醒地思考一下了。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   《人民日报》昨天也刊登了一些读者来信,表达对官场“酒文化”的无奈。其中一名因饮酒过度而需要做肠胃手术的张姓副乡长说:“副乡长就是个酒囊饭袋,陪吃陪喝比工作还累。政府部门官大一级压死人,为了保证主要领导不喝醉,酒桌上要硬着头皮抢着喝,替了书记替乡长,酒一个劲儿地往肚子里灌,宴席结束还要送人。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肚子里除了酒精没有别的,实在受不了。”   针对酒桌上一套套的“劝酒词”,有网民在微博上发布了“超级实用的拒酒词”,其中包括:“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就会陶醉”;“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等等。有报道说,这些“拒酒词”短短时间就被转载数万次。 公款吃喝不在整治之列   另一方面,昨天闭幕的中共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发布公报说,今年要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贪污贿赂、失职渎职案件等8类案件。但官场盛行的公款吃喝之风并不在整治之列。   北京有关学者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官方曾多次要求制止公款吃喝,也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考察时要吃“四菜一汤”工作餐,但都没有收到过成效,公款吃喝之风反而越演越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部门的财务缺乏公开透明,没有有效监督,因此公款总能被用来吃喝。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zg/zg120111_002.shtml
个人分类: 政治|9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参观柏林中国文化中心
whyhoo 2012-1-10 15:06
新华网柏林11月4日电 人民日报记者曹鹏程 新华社记者魏建华 班玮   11月3日,位于柏林市中心的中国文化中心张灯结彩、鼓声隆隆,迎来了中心成立以来不寻常意义的一天。   上午10点,正在德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专程来到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参观视察,亲切看望、鼓励致力于中德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工作人员和在中心学习培训的中外学生。部分在中心学习的德国学生们在大门前以中国传统击鼓和舞狮热烈欢迎来自中国的贵客。动人的鼓声和优美的舞狮引来过往行人快乐好奇的目光。   一进大厅,正在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展展品和中国民间艺术家用纤维甚至筷子创作的各种艺术品顿时映入眼帘。一件件漂洋过海,凝聚着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文化情怀的艺术精品,发挥着增进中德友谊的作用,也无声地迎接着贾主席的到来。文化中心负责人不无自豪地说,中心每年定期举办的“欢乐春节”、“中心开放日”、“春夏秋冬四季音乐会”等活动和京剧、昆曲、民乐等各种演出,以及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加的“发现中国”系列讲座等,迄今已举办近300起,恰似一曲曲交相辉映、连绵不绝的中华文化交响乐。   “这些活动德国公众喜欢吗?”——贾主席关心地询问道。   “非常喜欢。”中心负责人回答并介绍说,中心的活动吸引了大量德国主流社会成员和青少年。今年中心曾举办“梁祝”音乐会,大厅里座无虚席,连地板上都坐满了观众。“国际联欢日”这一天,来参观的德国观众达1200多人,他们都希望在参观护照上盖上中心的图章。中心已经成为向德国公众介绍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使中国文化大国的形象在德国人心目中具体化,促进了德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缩短了他们与中国的心理距离。   在中心德方工作人员引领下,贾主席来到中心前厅,身着练功服的德国学生为贾主席分别表演太极剑和太极拳。悠扬的音乐伴着流畅的动作,让人亲身体味到了中国太极天人合一的优美境界,引来代表团啧啧称赞之声,贾主席赞扬他们一招一式非常到位,他还幽默地说:“以后我每天早晨也应打两遍,对身体有好处。但是没你们打得好,你们把体育和舞蹈结合起来了。”在场的德国学生会心地笑了起来。   中心2层是图书馆和阅览室。图书馆馆长给贾主席介绍说,这里有11500册中文藏书,500多册西文藏书,还有许多中文和德文的报刊,都对所有德国公众开放。当贾主席问到平时来这里的中国人多还是德国人多时,馆长回答说,来这里的德国人很多,有不少研究中国文化历史的德国汉学家,也有正在学习汉语或者想去中国工作旅游的普通德国人,许多德国人从中国旅游归来还会把游记发给中心工作人员看。   “图书馆有没有中德文对照的书籍?”——贾主席继续问道。   “有很多译成德文的中国名著和各种图书,也有不少译成中文的德国作家作品,很多德国作家会专门来到这里看自己著作的中文版。”   “这样很好,”贾主席说,“希望使用图书馆的德国公众群体层次越多越好,既有汉学家,也应有初学者,有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   图书馆隔壁的阅览室里,几位白发苍苍的德国学者和几位朝气蓬勃的德国青年正在读书,贾主席轻轻走进去,认真地观察坐在前排的两位老人。拿文克莱·卡琳女士看的是一本描写梅艳芳的中文图书,旁边的汉学家米勒先生看的则是《老北京》。发现贾主席走了进来,他们热情礼貌地站起来与中国领导人握手致意。卡琳女士当场用毛笔写下“中国文化中心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我经常来。这里的节目很精彩”。请贾主席点评,贾主席风趣地说:“你写的很好!还盖了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印章!可以列入‘书法家’行列了!我们应留下来作纪念。”贾主席还发现另一位名叫贾勒的先生打着一条写着汉字的领带。这位从事德中经贸工作的贾勒告诉贾主席说,这是一条印着《论语》的领带,其中有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和米勒先生的交谈中,贾主席得知,米勒先生曾在北大学习,对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都很有研究,经常到文化中心来查资料、做研究。贾主席向他介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不少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他渊博的知识和对中国文化很深的造诣让米勒先生由衷地佩服。他说,我一生都在尽力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德国人,现在我已经快80岁了,今后要让下一代人做更多的工作。   贾主席非常赞许地点头说,看到你们这样热爱并真诚地研究中国,我很受感动。我们在德国看到了很多博物馆、美术馆,了解到德国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中德双方应该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我们愿意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也愿意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积极向德国社会和民众介绍中国,特别是希望年轻学生向老一辈学习,继续发挥中德桥梁作用,促进中德友谊。   告别了阅览室的德国朋友,贾主席又来到文化中心教室。在中文教室,几名德国学生正在听中国老师讲课,贾主席的到来立刻使得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教中文的徐老师请贾主席给学生们上节课,在德国学生的掌声中,贾主席指着黑板上写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道,这是孔子的名句,体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重视交流的传统。过去我们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现在我们仍然愿意与远方的朋友、尤其是德国朋友交流。这几天,外界高度关注中国的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这个重大项目中就包含着中德两国科技合作。我在德国考察的宝马和奔驰等公司,也在同中国企业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中德合作与交往体现在各个领域。语言是最好的交流工具,中国政府鼓励年轻人学习外语,也愿意帮助外国朋友学好汉语。只有学好对方的语言,才能加深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贾主席的一席话,引来了在座德国学生的热烈掌声,也坚定了他们学好中文,为中德友好交往和发展搭建桥梁的愿望。   中心开办的“阳光学校”是加强我驻德使馆工作人员子女中文学习的地方。走在中心走廊,“阳光教室”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阵阵传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贾主席不禁停下脚步,走进教室仔细听孩子们读书。   “贾爷爷好!”——看到贾主席进入教室,同学们欣喜异常。贾主席向孩子们问好,他说:“这是唐朝杜牧写的古诗,如果他能看到德国的秋色,可能这首诗会写得更好。”孩子们听了哈哈大笑。贾主席即兴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说,中国的古诗不仅咏物、而且言志。这首诗用山路、人家、白云、霜叶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色图,展现出秋天山林的优美景色,体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每一首古诗都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要表现诗人的精神世界。老师和同学们用掌声回应贾主席的精彩讲解,贾主席鼓励这些中国外交官的后代们刻苦学习祖国文化,多和德国朋友交流,做中德友好的小使者。   离开前,贾主席勉励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继续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德友谊”的宗旨,奋发努力,开拓创新,让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德决定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仿佛筑起了坚硬的河床,文化则是其中川流不息的河水。这是中德关系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关系的缩影。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应该作出的伟大贡献。 原文见 http://www.cccweb.org/cn/bdypl/10056.shtml
个人分类: 文化|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115:人民日报说: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
热度 5 QFL 2012-1-10 09:26
当今拍案115:人民日报说: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博主批: 在此,先 赞一个 !自 今年以来,这是“人民日报”刊发的、 最有 “ 人民 ” 味 的文章之一 ,其中一些观点还是蛮实在的;例如,“ 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 ,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 茅台酒 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 ”。 以下为全文转载: -------------------------------------------------------- 官场“酒文化”酿出了什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01/10/nw.D110000renmrb_20120110_3-19.htm?div=-1 《人民日报》(2012年01月10日 19版 ) 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 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 。 “ 酒兴 ” 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 “ 文化 ” 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如今在喝酒已成 “ 重要工作 ” 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有民谣为证:    “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 ”    “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 。 ”    “ 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 ! ”    “ 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 ”   酒喝到这份儿上,还有何文化可言?!   当下官场,不仅几乎是无酒不成席,而且是无好酒不成席。因为是公款吃喝、公款招待,用不着掏个人腰包,所以,酒要档次高,才能显示规格高;酒要喝好甚至直到把人喝倒,才能显示热情。酒不仅被用来勾兑感情,还被用来勾兑业绩、利益、权力甚至情色。有这样一种 “ 理论 ” :只要没把公款装进个人腰包,吃了喝了算不了什么,有不少人对于在官场多年 “ 吃了个肚儿圆 ” 颇为坦然。    酒本是一种以粮食、水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或勾兑而成的神奇之物 。自古以来,人们用 “ 琼浆玉液 ” 、 “ 陈年佳酿 ” 来赞美酒的品质。酒文化被视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有人这样描述酒的文化之美: “ 葡萄美酒夜光杯 ” 的景色, “ 斗酒诗百篇 ” 的激情, “ 借酒消愁愁更愁 ” 的比喻,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的洒脱,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的气概, “ 酒逢知己千杯少 ” 的喜悦, “ 绿酒一杯歌一遍 ” 的心情, “ 酒不醉人人自醉 ” 的意境, “ 红酥手,黄滕酒 ” 的苦痛, “ 一醉方休 ” 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 …… 酒有酒义,亦有酒谋。酒谋乃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而是把酒作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在酒风日盛且越来越被庸俗化、低俗化的今天,酒这种醇香清澈之物已被腐败的官场文化 “ 发酵、蒸馏、勾兑 ” 得面目全非: 有人设高档酒宴取悦上级,有人以酒送礼谋取私利,有人用劝酒灌酒罚酒作为一种乐趣,有人把命令下属喝酒视为一种权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贻误工作、丑态百出,有人不想喝酒陪酒却欲罢不能、痛苦不堪,有人因终日陪酒而伤身害体、家庭不和甚至 “ 以身殉职 ” ,每年因公款吃喝而糟蹋的食物、浪费的钱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   从 “ 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 到 “ 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 ” ,中国酒文化特别是腐败官场的 “ 酒文化 ” 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是该清醒地思考一下了。 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 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12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青壮年学者要加油:)
zlhua 2012-1-9 11:16
看了人民日报:院士什么"最高"这篇文章后,对院士的理解更加客观了,院士应该是国家对曾经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或最高学术成果的学者的承认.他们给青壮年学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授予他们院士的同时也告诫了青壮年学者,少壮应努力!有耕耘就会有收获,耕耘时一定要认真,不要老想着收获,功到自然成,工夫到家了,收获自然是水到渠成的.因此,年轻人做学问一定要认真,一定要注意积累,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甚至是否定!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断学习,思考,实验,总结...人的一生终将因此而充实而快乐:) 写完上面一段文字时,我想起了国际上的一些大奖,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也是遵循了这个道理...呵呵,所以,年青人一定不要妄自菲薄,要再接再厉,以非功利的方式做学问,会收获更多:) 扩展阅读:人民日报:院士什么“最高” 无论是《中科院院士章程》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都把院士界定为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因此,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无疑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水平,每一位院士也都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换言之,院士就是“最高学术水平”的代名词。 然而,在前不久举行的新当选院士证书颁发仪式暨座谈会上,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一番话,却让人耳目一新:获得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既往的学术成绩和贡献得到认可,但科学探索和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院士是科技界一员,千万不要自我陶醉,更不能以权威自居。 仔细想来,白春礼院长的这番话,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 首先,评选院士的依据,是该科学家过去(多为青壮年时期)所取得的成果,而非其当下的学术水平。当今世界,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更是日新月异,由于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减,任何科学家都很难长期与科技进步的步伐并驾齐驱,更不可能“永立潮头”。科学家被评为院士,已经是他们获得最佳学术成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事情,自然已很难再言“代表当前的最高学术水平”。 已故院士王选,生前曾谆谆告诫世人:“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他以自己为例说: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其次,从我国院士的年龄结构来看,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据统计,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3岁;中科院院士的平均年龄,也高达72岁。科学家固然不能以年龄论英雄,但年龄却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表明,25—40岁是人生体力和脑力的黄金时期,是最具创造力和最可能出杰出成果的时期。统计结果显示,20世纪的100年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159人次,他们做出自己的代表性工作的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的占29%,30—40岁的占67%,40岁以上的仅占3%。 因此,无论从院士群体还是某位院士而言,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既与客观事实不符,也有违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由是观之,就会发现时下的许多做法,实在是很不靠谱:科研立项必须要有院士牵头,否则就不够权威;申请课题必须要有院士领衔,否则就难以通过评审;成果鉴定如果没有院士主持,就变得“没有档次”;学术会议如果没有院士坐主席台,规格就不高;许多大学把拥有多少院士当作炫耀的资本、吸引生源的招牌,一些地方甚至把“填补本地区院士空白”当作衡量官员“科技政绩”的重要指标…… 院士荣誉称号仅仅意味着对既往学术成就的认可。科学探索和创新永无止境,如果院士俨然成为最高学术水平代表、不容置疑的学术权威,既阻碍了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严重挤压了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空间。 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创新不是迷信权威,而是要打破权威。消除盲目的院士崇拜,恐怕要在“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的共识基础上,三管齐下:有关部门在分配科研资源时改变“凡事必有院士”的陈规,吸引更多虽无院士之名却有院士之实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与立项、评审;社会公众对院士崇尚而不崇拜、尊重而不盲从;院士们宜严格自律,不以权威自居,干所长之事,尽应尽之责。
个人分类: 自省自立|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省将开展低空空域开放试点
热度 1 shxf 2012-1-9 10:47
2012-01-05 04:42:00 来源: 人民日报 (北京) 本报北京1月4日电 浙江省政府与中国民用航空局日前在北京签署《关于加快推进浙江民航发展的会谈纪要》。根据纪要,双方将共同加快浙江通用航空发展,推进浙江省开展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将浙江作为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试点省,支持国有资本、民营资本投资设立通用航空企业。 浙江省民航旅客吞吐量多年居全国第五位。“十二五”期间,民航局将积极支持浙江省机场建设纳入《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并加快实施。抓住国家开放低空的有利契机,结合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民航局将浙江作为通用航空机场布局规划试点省,逐步开展以政务保障、医疗急救、应急救援、海上交通为主,空中观光游览、公务飞行为辅的通用航空业务,并逐步向集制造、运营、维修、保障、培训为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
个人分类: 信息快递|19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分好“蛋糕”促和谐 怎么看分配不公
whyhoo 2012-1-8 19:28
2010年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网开展了“你最关心的话题”网络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分配不公问题在18个选题中位居第一。两会期间,分配不公问题也是代表委员们讨论的一大热点,成为议案提案涉及最多的问题之一。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分配不公问题已引起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对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缓解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充满期待。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当前我国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现象?   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比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却呈快速上升趋势。 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从1997—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给工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随意压低、克扣工人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久治不绝。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因此,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在三次分配中,主要应看高收入群体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 知识点   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A/A+B)。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就越大。   知识点   三次分配机制   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 现阶段分配不公问题原因何在?   对于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社会十分关注,要求改革分配制度的呼声也很高。对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还强了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分配不公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分配不公看起来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比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建立起来,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则仍然存在,体制的不健全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领域、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因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   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分配问题并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受到很多方面政策的制约。比如,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会保障欠缺等。比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据统计,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仅为62%和60%,农民工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不足20%和31%。   有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对分配的调节功能有限。同时,分配的调节和监管不够有效。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2009年6300多亿元的个税中,工资、薪金项目占了40%以上,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对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的诉求日益强烈,因而对分配不公的感受更加强烈。一旦对分配不公现象有直接感受,或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呼声,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 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这句俗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正像有的专家所指出的,目前收入差距已经接近社会所能忍受的“红线”,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分配公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分配不公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作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每一位劳动者都有权利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有权利获得公平的收入分配。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体现。   分配不公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内需不足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制约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内需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使消费需求这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分配不公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分配不公会使部分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下降,降低他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改革、投身建设的积极性;而部分既得利益者害怕改革触及自身利益,则会成为改革的阻力。同时,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会导致激励机制扭曲,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使社会发展丧失活力。   分配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分配不公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从而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孵化器”。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包括许多群体性事件,很多都源于分配不公引起的贫富差距悬殊。分配不公还容易影响社会风气,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使“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容易泛滥。   可以说,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突出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调节收入分配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必须照顾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协调好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取得共识。同时应看到,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增强,有条件、有能力逐步解决这一问题。要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切实得到提高,使再分配的各项调控机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更加有力、有效,使三次分配的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等在促进分配公平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努力,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切实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网友提问   网友:促进社会和谐要保障公平,发展市场经济又要讲求效率,那么应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   答:公平与效率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分离。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实现,而分配的公平也有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促进效率的提高。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看到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要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既要有紧迫感,也不能在短期内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把胃口吊得过高。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应以降低效率来追求低水平的公平,而应主要着力为困难群体提供发展机会、提高发展能力。   ● 如何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当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可以说,总书记的话既切中了分配不公问题的要害,又指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   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在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要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扭转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据报道,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相比而言中国则差距较大。要完善和落实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健全最低工资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就应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现状,增加工人的发言权。近年来,不少省份开始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截至2009年,全国签订集体合同124.7万份,覆盖企业211.2万个。应逐步全面推行这一制度,扭转“劳方不敢谈、不会谈,资方不愿谈、拒绝谈”的局面,有效发挥对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作用,更好地协调劳资关系,切实维护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要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财政支出、国债资金、土地出让收入都要向农业农村倾斜。提高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价格,扩大涉农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应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 如何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新时期以来,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抓住机遇、勇于开拓,通过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等方式,率先富了起来。对他们的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护,同时进行必要的调节,这是促进分配公平、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5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加大对高收入者的个税征收力度,将高收入的重要来源——财产转让、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纳入个税征管对象。这是通过税收手段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重要举措,对于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将产生积极意义。   应该说,“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劫富济贫”,更不是“均贫富”,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手段,使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财富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加大调节力度,既充分保护人们劳动创业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又有效缓解收入差距过大趋势。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引入竞争。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在垄断行业的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   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民间自愿捐赠活动,吸纳社会资金帮助困难群体,推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广大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违规、违法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要坚决取缔和打击。应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内幕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 ●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在一个社会中,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稳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数量偏少,在全社会比重小。应通过多种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加快推进城镇化。制约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收入长期偏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十分重要的就是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流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稳步推进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让更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积极引导人们自主创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渠道。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工商管理等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为更多社会成员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平台。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研究表明,一个人接受教育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受教育时间越长,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更多的人通过攀登“知识的阶梯”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把低知识水平、低技能的劳动者提升到高技能的劳动岗位上,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2.3%,且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要规范和发展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保险市场,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理财渠道。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社会至高无上之美德。”古往今来,人类对于公平分配的追求从未停歇。当代中国,亿万人民必将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共同分享自己创造的甘甜果实。 观点声音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两头超载”、中间纤弱的“哑铃形”发展,必然是病态的发展。   只有促进分配公平,才能避免部分社会群体产生深刻的挫折感和被剥夺感,才能给全体人民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企业提高工人工资要算成本账、收益账、良心账。   深度阅读   胡锦涛:《在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4月28日。 原文见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243419.html
个人分类: 经济|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现阶段中国改革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whyhoo 2012-1-7 09:56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从高层到媒体似乎都对“消极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觉。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日前发表评论称:“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期,急需给权力套上制约的笼头;行政管理与市场经济的磨合调试,潜伏着寻租的隐患。……腐败文化存在,必定驱使‘能力’走向歧途,让‘精英辈出’、‘能力非凡’在错误轨道上产生更大危害。”   这一评论显然看出了中共腐败现象的外在因素及其对党员干部的腐蚀作用,但仍未能明确点出腐败现象的根本原因。就腐败的根本原因而言,显然存在见仁见智的现象,有论者直指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有论者称今天的中国为“权贵资本主义”。但笔者则仍倾向于将今天中国的乱象,归结为“非典型市场经济”体制。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的问题,将有助于人们摆脱情绪和政治立场的纷扰,沉下心来直面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深层逻辑。 转型期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政府干预功能   所谓“非典型市场经济”,正如笔者在之前的评论中所指出,其关键在于无法完成政府和市场的分离,同时无法建立独立的法治。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市场,也不仅仅是经济,而是需要一套“市场、政府和法治”三位一体而又互相分离的关系。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当中国已经遇到一系列瓶颈之后,恐怕是到了人们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这一点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必然带来另一组“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的深刻变化。这在中国的工业、经济和社会形态转型(亦即笔者归纳的中国三大转型)中,尤其是在社会形态的转型中可以看得尤其清楚。   问题是: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究竟应该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不但困扰今天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且也是西方经济和政治学人经常讨论的问题;只不过,今天的中国由于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人们的认识显得尤其混乱而已。   几年前的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当美国等自由经济国家强调政府干预的时候,不但中国媒体欢呼“中国经济和政治模式行之有效”,而且就连美国媒体自己也感叹“美国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在西方国家,从亚当·斯密斯强调自由经济的“看不见的手”以及政府作为“守夜人”的无为而治的角色之后,政府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就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上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出现了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的干预功能,给罗斯福新政以极大的理论支持。二战后,德国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强调政府“可能时尽量少干预,必要时尽量多干预”。两者本质上都是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功能,但还是有些许差别:凯恩斯主义从个体经济活动的非理性和“动物精神”出发,强调政府的反向操作,增加财政开支以弥补民间需求的不足,这样即便不能避免衰退,也可减少“动物精神”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而社会市场经济则虽强调政府的监管功能,但却要求政府尊重市场的主体行为。   然而,今天中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今天的中国是一个脱胎于计划经济,而又尚未完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所谓尚未进入市场经济,是指中国在政府职能上,始终未能完成向服务型小政府的转型。今天的中国,虽然企业和市场的运作已完全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桎梏,甚至政府也已不再直接干预经济活动,但在行政体制形态方面,中国则基本上还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主导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说,凯恩斯主义或社会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干预功能,与今天中国的政府干预,不是在相同定义域里可以讨论的问题;前者是成熟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角色(虽然是有争议的政府角色),后者则是脱胎于旧体制、亟待改革但却又时刻受到旧体制思维牵制的政府角色。将两者混为一谈,很可能由此而模糊了中国现阶段矛盾的真正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中国的最大问题(也是三十二年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依然是政府职能转型的不彻底。正是这一问题,导致了中国的“非典型市场经济”状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冲突。 警惕计划经济思维死灰复燃   现阶段中国的奇特现象是:一方面是经济形态已勉强披上市场经济的外衣,而另一方面行政体制则从机制到官员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依然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的烙印或基因。虽然其表现方式已不再是政府直接决定生产规模、产品价格和销售渠道,但政府却拥有对经济项目审批的生杀大权。   问题是,如果是纯粹的计划经济,那么经济活动虽如一潭死水,但毕竟没有寻租和腐败的土壤;相反,在经济一潭死水,人民毫无私有财产和权利的情况下,执政党的理想色彩和精神气质反而可以对人民构成吸引力。而“非典型市场经济”却既带有市场经济的外壳,又带有计划经济遗留的政府职能精髓,因而必然导致无限的腐败空间。   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是:一方面,由于政府无法退出市场而滋生了腐败的土壤和机会;另一方面,当经济危机或风险发生的时候,传统的计划经济烙印又会十分自然地跑出来,以凯恩斯主义调控或社会市场经济的名义,实际上带来的是计划经济形态的死灰复燃。   人们只要看一下这几年的一些现象,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四万亿投资、基建款项,最后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企业;为抑制房价疯长,各地纷纷出台强制性行政命令,有些甚至直接与户籍制度挂钩。   众所周知,现阶段的中国,正面临工业化二、三十年后必然的城市化进程和难题;为拉动内需,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其关键就是彻底取消户籍制度。但在抑制房价的过程中,人们却明显看到了户籍制度的死灰复燃。   一个本身荒唐的问题(如房价飞涨),不等于可以用另一个同样荒唐的手段(如行政命令和户籍制度)去解决。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与凯恩斯主义或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大相径庭,其背后的原因则是多层面的。 “国进民退”背后的文化基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实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时,许多国有企业和资产被大量贱卖,当时的“民进国退”曾引起人们的忧虑。但这几年,“国进民退”则同样引起人们忧虑,甚至是更大的忧虑。   如果说,“民进国退”是市场经济早期虽不健康,但却难以回避的历程,那么“国进民退”则折射了从体制到文化的的双重问题。从经济体制上看,如上所述,中国的政府职能还带有相当程度的计划经济基因,因此“国进民退”对许多政府官员而言似乎天经地义。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实蕴藏着相当多与市场经济不相匹配的基因。在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上,“国富民强”、“富国强兵”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真理,但“富”的主体永远是“国”,而非“民”;市场经济重视个人权利和契约精神,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完全没有基础;儒家哲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衍生出小家永远服从于国家的观念,要确立“民富”思想以及私权与公权的博弈,其难度可想而知。   体制的原因加上文化基因,导致中国虽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和近二十年的市场经济,但一有风吹草动,计划经济和“国富”的观念立即死灰复燃。   因此,中国现阶段有两个亟待理清和重视的问题:一、不能将政府职能转型不彻底而带来的政府强势,与成熟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功能混为一谈——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中国可能会沾沾自喜于所谓的“政府干预”或“中国体制模式”,而延误了中国进一步改革的进程;二、须重视中国改革进程中计划经济思维死灰复燃的情况——这一体制上的痼疾,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一系列与市场经济不相匹配的成分,正在越来越多地使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在表面前进的背后,陷入实质上的停滞乃至倒退。 作者是香港凤凰卫视评论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812a.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让高官与院士各走各的道
Fangjinqin 2012-1-6 15:47
作者:柏木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12-29 11:28:21 让高官与院士各走各的道 ■高官、高管角逐院士头衔,不仅有违院士增选的初衷,还会助长不良的学术空气 ■只有厘清学界、政界和商界的分野,杜绝行政、金钱对学术的侵染,让学术回归学术,才能确保院士增选的公平与公正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公布的增选院士名单,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在新当选的54名院士中,在职和卸任的政府高官全部落选,企业高管也仅存3人。而在今年5月公示的工程院首轮有效候选人名单中,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竟多达44人,引发了公众的普遍质疑。 在众多的反对声中,也有人站出来为高官、高管们鸣不平:许多高官和高管是“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商”,他们此前曾在工程科技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把他们拒之门外有违公平。 这样的申诉貌似有理,仔细想来却值得商榷。 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无论是工程院还是工程院院士,其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是“学术”,而非“管理”。国家设立工程院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聚集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出谋划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每两年增选一次院士的目的,固然一方面是认可他们过去取得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在科技研发上更上一层楼。高官也好,高管也罢,无论此前的学术做得多么优秀,但既然已经弃学为官、为管,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花在管理上,不可能再把做科技当做自己的主攻方向,很难再做出多大的学术成果。更何况,“在官言官、在商言商”,既然做了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衡量其优秀与否的标准,当然是政绩和业绩,而非学术成果。因此,当了高官、高管之后还要挤破脑袋去参选竞争异常激烈的院士,既与国家设立工程院、增选院士的初衷相悖,更有违从政、从商的职责和本分。 在我国的学术生态本来就不健康,特别是在学术行政化、利益化愈演愈烈的现实环境下,高官、高管角逐院士头衔,很可能会助长本已不良的学术作风。近年来,虽然工程院多次严格要求广大院士抵制助选贿选、拉关系、请客送礼、包装成果等歪门邪道,但在评选过程中依然屡禁不止,如果再加上权力和金钱助阵,“公正、公平”更难以保障。 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白热化的当今世界,学界也罢,政界也罢,商界也罢,一心一意、全力打拼还不见得有所建树,更何况一心两想、一身多栖?既然弃学从政、弃学经商,就应全心全意干好该干的主业、正业,不该再“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 正如有识之士所言:只有厘清学界、政界和商界的分野,杜绝权势和金钱对学术的侵染,让学术回归学术,才能确保院士增选的公平与公正,净化科技殿堂和学术风气。希望工程院能顶住压力、顺应民意,让院士增选的去官(管)化成为常态。 更多阅读 政府高官全部落选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至第二轮 部分“高官”“高管”落选 中国工程院候选院士名单遭疑 央企高管政府高官在列 相关专题: 2011年院士增选
个人分类: 杂谈评论|1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到2020年力争造就3—5名世界顶尖生物学家,太保守啦!
热度 12 xupeiyang 2012-1-6 15:21
3—5名世界顶尖生物学家,中国现在就大大超过了,我们有那么多生命科学院士,还有很多国际公认的知名生物学家。 科技部的规划太保守了,出30-50个还差不多。 科技部1月4日发布《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表示力争到2020年,在生物能源、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造就3—5名世界顶尖科学家。 世界顶尖生物学家的定义(中国标准和候选人名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26598 中国提出2020年造就3至5名顶尖生物学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166.shtm 人民日报:顶尖科学家,能否限时订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58242.shtm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3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人民日报》“漏译”中国人口问题
热度 3 Amsel 2012-1-3 09:03
  刚在 王庆林那里 看到了《人民日报》网站的一个链接:“ 美刊:中国因三点赶不上美国 ”,这个“摘译”漏掉了中国未来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口因素,即计划生育造成的中国人口结构危机使得中国没有什么美好的前景。 原文段落是 :   And things are only likely to get worse for China. Because of the one-child policy, China will soon suffer the most severe aging process in human history. The ratio of Chinese workers per retiree will plummet from 8:1 today to 2:1 by 2040. The fiscal cost of this swing in dependency ratios alone may exceed 100 percent of China’s GDP. The American working-age population, by contrast, will expand by 17 percent over the next 40 years. America’s fiscal future may not be bright, but it is brighter than China’s.   【翻译:——对中国而言还有雪上加霜的一条。由于一胎化政策,中国很快就要承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老龄化过程。中国劳动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比例将从现在的8比1暴跌到2040年的2比1。仅仅这种抚养比的变化,就可能使得财政成本超过中国100%的GDP。相比之下,美国未来40年的劳动人口会增加17%(译注:美国的比例到2040年是2.68比1,见 美国国会报告CRS-15页 )。美国财政的未来可能并不光明,但是比中国的光明。】   不知道中国媒体漏译这一段有什么意义,“吾谁欺,欺天乎?”
个人分类: 人口|342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dongzg101 2011-12-29 16:21
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两院增选院士结果日前公布,农民科学家李登海落选,引发公众对农民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关注: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在我国,农民不光是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科学家,是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 只有小学文化的山西农民王衡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研制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专家估算,他的发明至少为国家节约资金超过10亿元。 山东省莱州市农民李登海,30多年来培育出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了夏玉米高产纪录。 河南温县农民吕平安,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近30年,先后培育出10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系),成为千里黄淮麦区小麦领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84亿亩,增产小麦148亿斤。 仅有高中文化的河南滑县农民李官奇,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人造纤维,实现了把大豆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历史。凭借这个原创性发明,李官奇不仅荣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我们来看看中科院院士的标准: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工程院院士标准为: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对照这些院士标准,像李登海、王衡、吕平安、李官奇这样的农民科学家,其成就和实际贡献不见得比其他候选人差。然而,由于这些农民科学家大多没有一个正规的科研或教学机构作依托,很难评上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等职称,从而难以跨越参评院士的职称门槛。 与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工程师相比,农民科学家是有一些“先天不足”,如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撰写国际论文的能力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自学成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农民科学家,在提高现实生产力方面的实际贡献,也是不容否认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院士作为最高学术荣誉,是否也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拘一格选院士呢?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土专家”们的创新积极性,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更多阅读 李登海唐启升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每人奖金100万 李登海:超级玉米研发推广应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相关专题: 2011年院士增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0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院士不宜以权威自居
dongzg101 2011-12-29 16:15
人民日报:院士不宜以权威自居 ■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不等于最高水平,院士要“不以权威自居” ■评上院士,是对一名科技人员所获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 12月8日、9日两天,两年一次的工程院和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公布,54名工程院院士和51名科学院院士当选。新院士的产生,是中国科学技术界的大事——院士队伍添加了生力军,国家最高科技智囊团又增加了新的智慧力量。 在新院士名单揭晓之时,不约而同的,中科院院士学部和工程院院士学部提出要求:院士是最高学术称号,不等于最高水平,院士要“不以权威自居”。 院士在公众心目中地位崇高,人们对院士充满期盼和敬仰。因此,这种“不以权威自居”要求的提出,似乎在削弱院士的“高度”。但实际上,这个要求的提出正是为了维护院士队伍的纯洁性,保护院士的“权威度”。要求的背后,是长久以来社会为何高度关注院士选举的原因,和公众对于种种“院士怪现状”的不满和吁求。 从中国工程院致新院士的信中,我们大概可对这样一些不正风气有所了解:不宜过多的社会兼职,不能尽责的职务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要拒绝为商业性广告造势,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 近些年来,由于院士的权威地位,学术资源甚至行政资源往往向院士和所在团队集聚。少数一些院士当选后忘却了“院士称号既是荣誉又是责任”;而一些院士所在单位也利用院士的优势地位,安排他们参加本学科领域以外的各类评审、鉴定、咨询和评奖等活动,甚至一些应酬性活动;一些单位不适当地炒作院士成就,利用院士招牌获得更多科研、教育资源;社会上还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冒用院士名义做广告,招摇撞骗,损害了院士声誉;在多次院士选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材料不实、助选拉票的现象。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能当选院士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少之又少。但正因为如此,院士对科技队伍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言传身教的效应更加明显,因而需要对院士提出更高的要求,院士自身对“权威”的认识也应更加深刻。写入《院士章程》的院士的义务与权利,实际上已经十分明确了这一点。 换而言之,评上院士,是对一名科技人员所获成就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使命。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创新之路永无止境,评上院士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最高学术称号并不能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科学不迷信权威也不能盲从权威。 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对新院士们所说:我们对此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院士是科技界的一员,千万不要自我陶醉,更不能以权威自居。 更多阅读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不能以权威自居 中国科学院新增选51名院士 中国工程院致信新当选院士及其所在单位 中国工程院新增选54名院士 相关专题: 2011年院士增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
dongzg101 2011-12-25 16:51
人民日报: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 近年来,关于转基因的争论备受社会关注,甚至出现了妖魔化转基因、围攻转基因科学家的非正常现象,远远超出了理性讨论的范畴。为什么关于转基因的谣言到处流传?抵制转基因能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吗?怎样进行深入、有效的科普? 研发转基因水稻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用了11年 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带头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院士,去年11月26日下午应邀在中国农业大学做学术讲座时,居然遭遇意想不到的谩骂、围攻。在提问环节,一名中年女子突然站起来高喊:你这个卖国贼,为了你的美国主子把13亿人当成了小白鼠!随后,一个自称是“工程师”的男子冲到讲台前,试图抢夺话筒;有人打出“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条幅,一位情绪激动的长者甚至将水杯掷向讲台……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更不理解他们这种做法。” 前不久在河南安阳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上,记者见到了张启发,略显疲惫的他话语中流出些许无奈。 张启发之所以遭受围攻,原因就在于他牵头研发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华恢1号”和“Bt汕优63”,在2009年8月获得了农业部发放的安全证书。在取得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后,这两种水稻可进行商业化种植。 张启发说,两个品系的研发工作从1995年开始,1999年就通过了农业部的鉴定。经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安委会)安全评价和农业部批准,我们就转基因水稻分别于1999年—2000年开展了中间试验、2001年—2002年开展了环境释放、2003年—2004年开展了生产性试验,并与有关单位合作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进行了食用和环境安全性研究,获得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开始申请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根据安委会的评价意见,2004年—2008年,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对转基因水稻的目标性状进行了检测验证,后又对分子特征、环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指标进行了全面复核检测,结果都证实该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 “从开始研发到2009年颁发安全证书,整个过程长达近15年。其中,成果完成仅用了4年,而包括安全性试验在内的各种试验就用了11年。这表明科学家和国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研发极为慎重,管理极为严格。”张启发说,事实上,转基因食品是有史以来评价最透彻、管理最严格的食品。针对公众担心的转基因水稻的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农业部指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等多个第三方单位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反复的研究,结论是:无论是食用,还是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水稻都跟非转基因水稻一样安全。“由于转基因水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实际上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反对转基因只会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步伐,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 在转基因研究与开发这一国际科技竞赛中,转基因水稻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代表性领先成果。让张启发和他的同事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来之不易的巨大成果非但没有获得应有的鼓励,反而饱受质疑和争论;张启发和支持转基因的人士甚至被斥为“为外国转基因公司利益代言的卖国贼”,一些网民还把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大阴谋”、“亡国灭种的危机”、“第三次鸦片战争”扯在一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告诉记者,美国的华人朋友告诉他,他们收到反转基因组织匿名给他们散发的录像,激烈抨击转基因的国内学者和有关人士,并对他们进行人身攻击。 从事神经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饶毅说,此前他不愿介入转基因的讨论,因为据他观察,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反对转基因的人当中,迄今没有真正懂行的专业人士。他认为,大众对转基因作物持谨慎的态度,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要求高、要求严,是非常自然、合理的。“但是,过激批判转基因作物,甚至以无依据的说法打压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却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饶毅指出,欧洲确实有少数人反转基因、反对所有新技术,鼓吹有机食物。“有机食物不是新东西,就是中国传统模式的种植产物。在耕地逐年减少、人口逐年增加的现实条件下,产量极低的有机食品只能满足少数有钱人的需要。” 对于“不吃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主张,饶毅认为,这丝毫不能影响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转基因大豆。由于中国没有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巨大的需求缺口只好靠美国物美价廉的转基因大豆来弥补。“反转基因只会减慢中国新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所以,一些人士貌似保护中国人民,其实后果只能是损害中国自身发展,使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产品。”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如今,在这个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无数事实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无论如何也买不来的。”张启发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因为这些质疑而影响到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削弱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最后落入花费巨资却购买不到国外核心技术的怪圈,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才是最可悲的。 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 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新技术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据张启发介绍,在1999年以前,转基因作物的研究环境较好,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捷报频传,尤其是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夺回了国内的大部分被跨国公司挤占的市场份额,而且掌握了其自主知识产权,大大鼓舞了科技人员的士气。国产转基因抗虫棉推广12年来,创造了超过330亿元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我国抗虫棉技术不仅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在国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走出国门,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转让,在国际棉种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研究转基因水稻并不是个人的兴趣决定的。作为一名科学家,选择研究领域必须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 张启发说,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具体到水稻领域,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在确保稻米数量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稻米的质量安全。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正是为了满足这个实际需要。 为此,张启发和水稻科学家提出了发展绿色超级稻的建议,其目标可以用16个字来表达,即“少打农药,少用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要实现这个目标,采用转基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路线。 让科学家担忧的是,近年来网络上“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的言论比比皆是,不仅加剧了公众的疑虑,甚至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 专家指出,大部分公众对于转基因的怀疑和畏惧是因为陌生和不了解。2010年4月,《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参访者承认,对于转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 一些科学家坦诚:长期以来,他们只专注于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而忽略了科普,造成了公众的转基因认知空白,导致各种传言乘虚而入。 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科普?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真真及其团队所做的“共识会议”,不无启示。2008年底,李真真课题组在北京市西城区某社区招聘了20名志愿者(其中一些人原本对转基因食品几乎一无所知),进行专家讲座、现场互动、专家答疑,在此基础上,志愿者们以健康、环境、伦理、规制等为主题,展开自由讨论并完成了一份“结论报告”。 在这份由普通志愿者共同签字的“结论报告”中,有一段话耐人寻味—— “我们认同‘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是基本安全的’说法。但是,由于迄今为止,科学研究没有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是否安全。因此,我们仍然对其潜在的、长期的影响心存担忧。我们基本相信科研机构和政府所提供的信息,也希望科技界和政府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诚实地公开相关信息。” 更多阅读 南方周末:转基因之争的本质与来龙去脉 饶毅:转基因争论需警惕投机和“反智” 南方周末:破析中国式转基因谬误与谣言 南方周末:对转基因的无知与偏见 饶毅:转基因是现代科技的必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1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1-12-22 10:54
人民日报: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两院增选院士结果日前公布,农民科学家李登海落选,引发公众对农民科学家这个群体的关注:农民科学家离院士有多远? 在我国,农民不光是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农民科学家,是一支重要的创新力量—— 只有小学文化的山西农民王衡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研制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农民。专家估算,他的发明至少为国家节约资金超过10亿元。 山东省莱州市农民李登海,30多年来培育出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了夏玉米高产纪录。 河南温县农民吕平安,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近30年,先后培育出10多个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系),成为千里黄淮麦区小麦领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1.84亿亩,增产小麦148亿斤。 仅有高中文化的河南滑县农民李官奇,从榨过油的豆粕中提取人造纤维,实现了把大豆拉丝成线、纺纱成布、染色成衣,结束了世界人造纤维发明史上没有中国人名字的历史。凭借这个原创性发明,李官奇不仅荣获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让我们来看看中科院院士的标准: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工程院院士标准为:在工程科学技术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并当选为院士。 对照这些院士标准,像李登海、王衡、吕平安、李官奇这样的农民科学家,其成就和实际贡献不见得比其他候选人差。然而,由于这些农民科学家大多没有一个正规的科研或教学机构作依托,很难评上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等职称,从而难以跨越参评院士的职称门槛。 与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工程师相比,农民科学家是有一些“先天不足”,如缺乏系统的科学训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撰写国际论文的能力等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自学成才、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农民科学家,在提高现实生产力方面的实际贡献,也是不容否认的。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院士作为最高学术荣誉,是否也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拘一格选院士呢?这无疑将会大大提高“土专家”们的创新积极性,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95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杨洁篪外长:2011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whyhoo 2011-12-20 15:25
近日,杨洁篪外长就2011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全文如下:    记者:您认为2011年国际形势有什么新的重要发展?   杨洁篪:2011年是国际形势发生十分深刻复杂变化的一年。国际形势总体保持和平稳定,但影响深远的大事、难事和急事层出不穷,动荡的一面比较突出,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变革:   国际力量对比加快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整体崛起势头,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机制化合作不断深化,日益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国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风险上升。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主要经济体增速下滑,新兴市场国家也面临外部需求萎缩、内部通胀加剧等挑战,全球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   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地区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有关国家关系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地区形势进入动荡与变革交织的不稳定期。巴以问题、伊核问题、阿富汗等热点问题此起彼伏,给地区和国际形势带来新的冲击。能源资源、网络安全、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安全问题的突发性、传导性、联动性显著增强。   亚太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方竞相加大对亚太投入,地区国家关系面临深刻调整。亚太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虽然地区国家间存在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但求和平、重稳定、谋发展、促合作始终是地区形势的主流。    记者:今年我国外交为化解外部风险、服务国内发展与稳定做了哪些工作?   杨洁篪:新世纪新阶段,外交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必须更好地为巩固和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把为“十二五”规划良好开局服好务作为全年外交工作的主线,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共同努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和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我们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和国际社会一道支持有关国家克服经济金融困难,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有关经贸摩擦。配合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同欧亚、中东、拉美等地区能源资源、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项目合作取得新进展。我们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扩大进口,为各方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就业机会。   我们严密防范各种反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全力配合维护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坚决反对有关国家利用台湾、涉藏等问题干涉我国内政,有力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今年我国与各方关系的发展情况。   杨洁篪:一年来,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多场重大外交活动,通过卓有成效的首脑外交和高层往来,全方位推进了我国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   我们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胡主席成功访美,中美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我们积极落实两国元首共识,推进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促美以合作方式、通过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两国在经贸等方面存在的分歧,保持中美关系总体稳定。同时我们坚决反对美对台军售等错误行径。中俄高层交往频繁,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制定未来10年两国关系发展规划。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双方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达到新水平。我们支持日本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日关系取得新进展。   我们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们努力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成为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越来越多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同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不断深化。我们稳步推动10+1、10+3、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促进地区国家共同发展。我们同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续行动指针达成一致,并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   我们大力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我国领导人遍访亚非拉地区,增进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政治互信,推动了各领域合作与交流,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中拉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我们在三亚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金砖国家间协调合作进一步加强。   我们深入开展多边外交。我国领导人利用重大多边场合深入阐述我国内外政策,与各方协调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积极引导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同时继续在朝核、伊核等热点问题上劝和促谈,为维护地区形势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记者:我们在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杨洁篪:今年以来,我们在维护海外利益方面的挑战有所增多。我们认真践行“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处理各种领事保护案件两万多起,有力维护了我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安全与正当权益。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各单位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从西亚北非有关国家撤离我国公民行动,仅从利比亚就撤出35860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人员的行动,充分展示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广泛参与打击恐怖主义、海盗、网络犯罪、跨国犯罪等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进一步加强预防性领事保护工作,努力建立健全海外领事保护机制,加强相关能力建设。    记者:请问今年我国在公共人文外交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杨洁篪:新形势下,公共人文外交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开拓方向。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大力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我们围绕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发布等重大活动,以多种方式向世界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诚意,展示中国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打造“外交小灵通”微博、“外交服务站”广播、蓝厅论坛等公共外交新品牌,将例行记者会由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向国内外民众介绍我国内外政策和发展理念。同时,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领馆对外宣传的桥头堡作用,驻外高级外交官今年发表演讲和接受采访达2700多次,发挥了增信释疑的积极作用。我们同多国成功举办“中国年”、“文化日”、“感知中国”等大型人文交流活动,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记者:请您展望一下明年的外交工作。   杨洁篪:201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十二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国际关系的磨合互动将在更深层次展开,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国际形势中一些重大问题的后续和延伸效应将持续显现,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为各方所看重,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上升,总的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牢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推动各项外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我们要同各大国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推进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坚持睦邻友好,提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水平,巩固周边战略依托。密切同发展中国家高层交往,充分利用中非、中阿合作论坛等机制,将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向更高水平。以峰会外交为契机,发挥我国在多边外交舞台上的负责任大国作用。继续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我国与有关国家财政、金融、经贸和投资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公共人文外交,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及“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施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原文见 http://www.mfa.gov.cn/chn/gxh/tyb/zyxw/t888421.htm
个人分类: 外交|1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份有关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与述评
热度 2 陈龙珠 2011-12-16 07:25
交通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秩序,是社会法治环境好坏的两个直观的反映。 交通问题已讨论了许多,这里转一组证券市场的信息和述评。 人民日报: 我国10年GDP增长两倍多,A股基本持平 叶檀: A股市场依然不如赌场 郭树清: 建议4万亿长线资金入市 , 批评券商研究水平低
个人分类: 家庭理财|2839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物界的海归——外来生物入侵
热度 20 xuyingxiao 2011-12-14 08:59
外来生物是如何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的? 一篇源自200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标题为《中国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的文章给出了专家解释:一种是引进的,另一种情形则是不小心带进来的。 领导为啥要引进外来生物?有两种原因,一种是领导需要某个东西,但本土的生物提供不了或者做得不好。比如为了有更多的猪饲料及净化水质,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从委内瑞拉引进了水葫芦;为了保滩护岸、改良土壤,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从英国引进互花米草。都是出于这个目的。另一种是则领导需要消灭某个东西,自己不方便动手或灭起来太困难,那就引进一个天敌吧。比如为了对付蚜虫,1874年新西兰从英国引进了十一星瓢虫;为了避免鹿和野牛数量太多且太安逸导致种群退化,1995年年美国黄石公园从加拿大引进8只大灰狼;为了清理海藻,美国从中国引进亚洲鲤鱼。 不小心带进来的就更多了,比如本来引进的是木材,它躲在树皮里混进来;甚至游客鞋底的土壤也可能潜伏着外来生物。中国的大闸蟹则据说是被华人捎带进美国的。 外来生物的到来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让我们引述2005年《中华工商时报》的论述:“对外来生物入侵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容易引起争议。一个外来物种在一些人眼里被视为极具危害性的入侵者,而另一些人由于利益驱动却将其视为重要的财源。” 领导引进的肯定是符合领导心意的,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大部分都是有益的,引进时的目标一般总能达到一些。这些是毫无疑问的,所有人只要不带偏见都能看出引进外来生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外来生物带来的巨大意义。本文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但从本土生物来看,外来生物往往会给本土生物带来灭顶之灾。不是因为外来生物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所引进的外来生物的强项一般都是本土生物的弱项,而且外来生物在本土一般缺乏天敌,所以很容易无限扩张并将各种资源吸干。 互花米草的蔓延“使沿海养殖的贝类、蟹类、藻类、跳跳鱼等生物大量窒息死亡……大片红树林消失”,水葫芦则使滇池、珠江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灭亡。中国的大闸蟹则横行加州水域,大吃水草、鱼卵、钉螺……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一文对此有生动的描述: 160多年前,猫爪藤作为观赏性植物从原产地美洲引入厦门。……。想当初,红砖楼房外,常绿的猫爪藤沿着庭园栅栏疏密有间地攀爬着,鹅黄色的花不时从青藤间探出,确也是一道风景。但随着时光的推移,猫爪藤便渐渐暴露出其生态杀手的真面目。繁殖能力极其旺盛的猫爪藤,借助强劲的海风将其种子四处传播。生根发芽之后,不仅其发达的根系会疯狂地与其它植物争夺养分,而且坚硬、锋利的“猫爪”还能紧紧抓住树皮往上攀爬,以层层叠叠的茎、叶构成网状“藤罩”遮盖整个树冠,使树木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而后它再向四周扩散,攀援周围的其它树木并覆盖,最终导致成片的树林死亡。在我市受猫爪藤危害较重的鼓浪屿,许多古树名木被猫爪藤裹缠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外来生物在实现领导的目标的同时,带来了领导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忍无可忍时,领导就开始要铲除不听话的外来生物了。但谈何容易,据报道我国每年用于打捞水葫芦的费用达到上千万元。“全国每年由于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用于入侵害虫的防治费用总计达 500多亿元”。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一文对此也有生动的描述: 猫爪藤的胡作非为让人忍无可忍,但铲除猫爪藤却并非易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上个世纪90年代初鼓浪屿就开始清理猫爪藤,到2004年7月清理面积已达12万多平方米。尽管如此,形势仍不容乐观,要防止猫爪藤重新在鼓浪屿蔓延显然还需要旷日持久的艰苦斗争。 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看出更复杂的情况:外来生物在本土呆久了之后已经和本土中一部份近缘生物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了,而且入地生根了。 此时,如果领导再引进新的外来生物来解决问题时,本土幸存生物和曾经的外来生物为了自身的利益就会联合起来抵制新的外来生物,这是所有生物的生存本能。 领导、本土幸存生物、曾经的外来生物、新的外来生物、准外来生物、准本土生物,从不同的立场就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和争论,大家都有道理,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是对的。 看热闹之余,惊讶地发现热热闹闹的背后还有一群庞大的沉默和半沉默者,他们是本土中因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或者行将灭绝的生物。他们看得更实际些:不管你是哪种生物,不管你争论的是什么,能给我和周围人多带一点养分来才是正道。半沉默者一开始还在为新的外来生物叫好,但如果后来发现争来争去的其实都是属于谁吃肉糜的问题,而小米都吃不饱甚至吃不到的土著还是要因饥饿而灭绝,那就只得回归沉默了。 人是高等生物,生物界的现象往往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只是人类更复杂。 附记: 外来物种和本土物种之间除了资源竞争,科学家还发现了一种比资源竞争威力更大的竞争方式:“非对称交配互作”。 权威刊物美国《科学》杂志2007年12月14日发表了中国和澳大利亚项目组合作的发现:B型烟粉虱,作为全球最危险入侵生物是如何通过“非对称交配互作”来入侵和取代土著烟粉虱、最终以少胜多的。他们用分子标记鉴别B 型烟粉虱和土著烟粉虱,并用10台摄像机共对1 060头烟粉虱做了两万多小时的录像观察。行为观察的结果是,外来生物(B 型烟粉虱)和本土生物(土著烟粉虱)之间属于近缘物种,所以某些交配信号相似因此可以相互求偶,某些交配信号又不同所以不能交配。因此两种生物间的求偶行为及相互作用会使“B型烟粉虱的交配频率迅速增加,卵子受精率提高,后代雌性个体比例由独处时的约60%提升到70% —80%“。但对B型烟粉虱雄虫又频频向土著烟粉虱雌虫求偶,干扰土著烟粉虱雌雄之间的交配,使后者交配频率下降,后代雌性比由独处时的约50%下降到20%—40%”(《中国基础科学》2008.2)
个人分类: 思考|8213 次阅读|51 个评论
人民日报:让人不安的“造纸桉”
蒋高明 2011-12-11 22:39
【本博注】今天的《人民日报》第5版发表文章,对海南岛种植桉树事件进行剖析,从主流媒体角度对热带地区种植桉树进行了批评。文章采访了笔者的观点,同时还采访了另外几名专家。非常高兴的是,我的植物生理生态学同行曹坤芳研究员也站出来了,我们是认识了二十五六年的老朋友了。生态学家不光盯着SCI,而是在国计民生的大事上发出声音来,令人欣慰。我与社会科学院的于法稳研究员在正蓝旗有过一面之交,那是十年前的事,想不到在这里又遇见了。 关于海南种植桉树的话题,笔者2007年就在一些场合呼吁过,现重新转发,供读者参考。 让人不安的“造纸树” 本报记者 黄晓慧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12/11/nw.D110000renmrb_20111211_1-05.htm?div=-1 《 人民日报 》( 2011年12月11日 05 版)   海南省万宁市后安镇乐来管区晒日坑村的桉树林。   本报记者  黄晓慧摄    编者按:近年来,在华南地区,发展人工林还是保护天然林、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近日,媒体报道海南省中部山区过去10年间因为大面积种植浆纸人工林等开发行为,毁掉大片热带雨林。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究竟如何平衡?大面积种植“造纸树”会不会造成生态危机?日前记者走访了桉树种植农户、生态学专家、农村经济专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造纸树”创造了什么?   农民:连年台风侵袭导致桉树“失收”,这几年基本没挣到钱   纤细而笔直的树干、繁茂而翠绿的枝叶,一棵棵小桉树在绵绵细雨中随风摇曳,有些幼小的桉树已经横躺在丛林中。这是12月5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后安镇乐来管区晒日坑村的桉树林看到的情形。   据桉树林管理负责人老林介绍,这片林属村集体所有,占地约140亩,3年前还是种满菠萝的平地。2008年底,村里响应政府号召,种下了3万棵桉树苗,目前林子里还有1万多棵桉树。   当地人习惯称桉树为“造纸树”。经过这3年的风风雨雨,在晒日坑村的人还没尝到“造纸树”带来的甜头前,首先让他们领教的是“造纸树”的脆弱。   “当时这些地承包出去种菠萝,租金为每亩地100元/年,但那时菠萝的收购价很低,曾跌至每斤两三角钱,甚至烂在地里都没人要。”老林说,他们算了算账,认为种桉树至少能拿到政府一次性补贴的500元/亩,还能自产自销,桉树林管理起来也比菠萝轻松很多,不需要施肥。   于是,村里就从当地林业部门买了3万株树苗,掘掉菠萝、种桉树。同时,从村里抽调三四名村民过来管理,每人每月400元工资,主要是防止桉树被盗、遭人破坏,偶尔也除除杂草。老林说,这片地土质好,加上地里留着原先种菠萝时施过的大量肥料,树苗种下去一阵疯长,村里人十分高兴,盼着“造纸树”带来大把钞票。   然而,他们没想到,从2009年开始,连年的台风侵袭导致桉树“失收”。   “‘造纸树’的树叶太茂盛,招风。树干又很脆,台风一来,它总是‘应风先倒’。”老林说,树还没长到符合造纸厂收购的尺寸,就被风刮倒了。来年好不容易长到直径5厘米左右,台风又来了。   通常,造纸厂收购桉树要求树干末尾直径要达到10厘米左右,如果直径太小,就要求做去皮处理。但去皮还需要工钱,老林算了算账,觉得亏得慌,最后把被风刮倒的“不合格”桉树以每棵8元卖给建筑工地做搭脚手架的顶木。   由于这片桉树林没向造纸厂卖过一棵树,老林现在算起桉树收益来,说不出具体的数目来。“一亩地种了200棵,收获期为3年,造纸厂的收购价是每吨300多元,但是我们从来没卖过,也不知道合格的桉树有多重。这几年,没挣到钱。政府补贴的钱除了给看林子的人发工资外,都用来清理林子了。”   据了解,目前村民自己承包种植的桉树已全部砍掉了,改种菠萝、胡椒等,只有这片村集体所有的林子还留着桉树。   老林的妻子说,其实大家早就想砍掉这些树了。现在菠萝的收购价上去了,每斤能卖1—2元,地租给别人种,每亩地租金涨到了400元/年,比种桉树强。“但是我们拿了政府的补贴,签了种植协议,只能先这样了。”   老林打算等明年协议到期了,把这片桉树林砍掉,包给别人种菠萝。   该村村民符平(化名)在自己承包的7亩地里种过桉树,现已全部砍掉,重新种上菠萝。“听说桉树对土质有影响,不过现在种了菠萝,没感觉有什么变化,长得挺好的。”符平说,他现在知道台风经常光顾的地方不适合种“造纸树”了。   不能像种庄稼一样种桉树   生态学专家:人造林永远赶不上原生态的热带雨林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对浆纸人工林要加以限制   据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事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曹坤芳研究员介绍,桉树的抗逆性强,在贫瘠、干旱地区适应能力强,因而到了水土肥沃的环境中就会长得更快。但是,桉树的枝叶会产生化感物质,抑制其他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长。桉树还含有容易着火的桉树油,单一的桉树林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大面积的桉树纯林还易引起病虫害在该森林中流行。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认为,不能像种庄稼一样种植桉树林。桉树能快速生长就意味着需要大肥大水,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就会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造成生态危机。   曹坤芳说,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短期内不易显现出来。一旦采伐三代或五代以上,生态危机就显现出来了。土壤严重退化,不仅其他树种在这样的土壤里很难生长,连桉树自身的生长也受到严重抑制,产量降低。而土壤环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具体需要多长时间尚不清楚。   那么,面对农户什么赚钱种什么、散种散管的现状,如何做到科学管理呢?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与环境经济室研究员于法稳认为,农民的选择是利益导向,就像有些地方政府的选择是税收导向的一样。农民种植桉树的生产行为也有外因,就是政府引进造纸企业,可能会让农民为造纸企业提供原料,从而改变农民原来的生产行为。   “政府在这方面需要发挥调控作用,采取激励机制或其他措施,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方式,既满足企业的原料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基本的原则是,农民不改变其生产行为的收入,不能低于其改变行为之后的收入,否则难以引导农民有序规范种植。”于法稳说。   曹坤芳强调,科学种植虽然可以降低速生树种对环境效益的负面影响,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人造林永远赶不上原生态的热带雨林对生态多样性的保护。因此,对浆纸人工林要加以限制,并进行科学管理,一定不能为了发展新的浆纸人工林就破坏原生和次生的热带雨林。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的必备条件,必须限制桉树这样入侵性较强的物种。”蒋高明提醒。   生态与经济如何平衡   农村经济专家:企业挣到钱走人了,生态风险却由当地老百姓来承担,这是很不公平的   2005年通过海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的《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5年修编)》,提出了“落实浆纸林用地,加快浆纸林营造,到2008年完成350万亩的造林任务。”350万亩的种植规划落实情况如何?海南目前有多少亩浆纸林?记者就此询问了海南省林业局造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的浆纸林在不断的砍伐与再种植中,数字不断地更新变化,没有最新的数据。   于法稳认为,为了谋求发展,地方政府引进大项目来带动经济发展,无可厚非。但如果在发展过程中对一些关系处理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    蒋高明认为,桉树种植存在着生态风险,企业挣到钱走人了,生态风险却由当地老百姓来承担,这是很不公平的。   对于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于法稳说,需要弄清楚不同利益群体的目标。国家的大局要求生态保护,地方政府的取向容易偏向经济发展,农民要增加收入,如何实现三者目标的统一,需要在发展模式、发展途径等方面认真考虑。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关注经济的发展,缺乏“生态就是生产力、生态就是潜力、生态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只有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探索适应区域生态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曹坤芳说,海南本土有很好的乡土树种,如龙脑香科、花梨木、海南坡垒等。应该用这些乡土树种造林,有利于热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多样性的保护。这些树种生长较慢,经济回报周期较长,可在林中套种周期短的经济植物,以短养长。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颖教授指出,地方政府可以在条件适当的地区发展一些林业产业园区,培育人工林、提供原料,以减轻对森林采伐的压力。但是一定要避免没有规划的盲目种植和盲目发展。建林业产业带、分类经营是我国林业发展的较好措施。   “除了热带海洋,海南还拥有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这些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独特的旅游资源。只有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好热带雨林,才能为未来开发利用留下丰富的资源。如果将来游客到了海南,看到的只有成片的桉树林,那国际旅游岛的独特之处在哪儿呢?”曹坤芳说。 桉树纸浆林将会破坏海南生态 蒋高明 本文载百科知识(317): 34-35, 2005 近闻,备受争议的海南洋浦金海纸浆厂正式投产,海南省有关部门正在大量砍伐公路两旁的本地树木,而引种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公路两侧均改种植桉树林用于造纸,文昌、琼海、屯昌、万宁、澄迈、保亭、五指山等市县已开展部分工作,有关部门还要求各林场带头营造桉树浆纸林(2005年3月17日新京报)。 且不论桉树造纸带来的经济利益是谁拿了大头,谁拿了小头,环境污染的代价谁来承担;从长远的眼光看,海南省大力发展桉树必将严重破坏海岛的原生态,经济上受损的肯定是海南人。 笔者2004年12月有幸二度到美丽的海南出差,得知海南省是全国建设的最早的生态省。生态省的最重要特征应当是大地上生长的植物是本地的,而外来树种,且入侵能力很强的桉树的大量引进,将使“海南生态省”的桂冠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公路正是岛外人欣赏海南热带风光的一面面窗口,如果映入眼帘的都是单调的灰不溜秋的桉树,谁还愿意来海南?谁还再介绍自己的朋友来海南?政府苦心打造的海岛生态品牌岂不因物种搭配不当而“自毁长城”? “椰风拂面”是海南岛美丽的一景;《红色娘子军》中的英雄树(木棉)早已在国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万泉河的歌声依然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几代人的头脑里余音缭绕。海南岛是美丽的,她的美因为她的生态。2001年我第一次踏上海南时,还有泡沫经济的印象:过热的房地产,吸引了大量的开发商,一些房子建了一半搁置了。现在得知,多数房子都有了买主,且房价一路上扬。这正是海南政府号召建设生态的海南岛、并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现在,那些符合当地生态和文化的乡土树种正遭受空前的劫难,海南岛的生态前景令人担忧。 除了平原的热带风景可以欣赏外,海南岛的山体更美。山区以热带森林为主,其中尖峰岭等地还保留部分的热带雨林。要是桉树定居后,在人的干预下,本地物种将逐渐失去地盘,等政府感觉苗头不对了,想要消灭它们时,却已是困难重重,这无疑等于“引狼入室”。这个教训,桉树的故乡澳大利亚体会最深。 天然植被是复杂、多样而美丽的,一个山坡上可能分布多种森林植被类型,无论出现干旱天气或者阴湿天气,甚至虫灾或者火灾,物种之间具备的相互补偿、相互依存的巨大作用能够抵挡这些不良环境压力。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如南方山地的森林,乔木层的就有180多种,仅林冠就由至少4个层次构成,下面还有灌木和草本层,高等植物多达400多种;北方的的森林也有乔木20多种,群落分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4个层次。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尤其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单一树种的桉树生长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很快降低,景观价值也就贬值了。 相对于儿时的记忆,现在我感觉到中国乡村景观越来越不受看了。在北方基本上以杨树为主,南方则以杉木为主。春节期间,笔者到山东农村考察,发现原来老百姓喜欢种的榆树、国槐、洋槐、白蜡树、楸树、泡桐、梧桐、枫杨、柳树、柏树、松树等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大半个天下的树木几乎都姓了“杨”。而南方山地,近来有被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占山为王”的趋势,号称“植物王国”的云南省正在实施一种2641万亩桉树工程,准备发展造纸业,而实施这一工程的同是上面提到的那家金光造纸集团,如今该企业又染指美丽的海南岛。 我们认为,海南岛的整体优势在于生态型、商务型和会议型的旅游产业,大众希望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热带海岛风光。在自然特色上,海南岛并不逊于夏威夷,但桉树的大量加入肯定会破坏这个优势。海南是中国的海南,是世界的海南,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她美丽的面庞和响亮的名声,值么? 阳光、沙滩、海浪、椰子树、木棉树、热带雨林……,生态的海南岛应当旗帜鲜明地拒绝桉树。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8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
热度 1 longfo 2011-12-9 21:46
人民日报: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 《我们应不应该承认外蒙古独立》(人民日报1950.02.24 作者:胡华 ) 问:“蒙古是什么时候独立的呢?她为什么要独立呢?” 胡答:大家知道,蒙古曾侵入中华创建过蒙元。明太祖即位后蒙元灭亡,满清兴起后,又被满清占领统治。蒙古人民长期在本族统治阶级和异族统治的奴役压迫下,过着极其贫穷痛苦的生活。 到一九一一年中国 辛亥革命 ,推翻满清后,蒙古是不是解放了呢?没有的,相反的它更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争夺的对像。当 辛亥革命 十月中国 武昌起义 时,蒙古的统治阶级--王公、便利用这个机会,以“独立”的名义,投入帝俄的怀抱。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却利用了白俄反动将军谢米诺夫,窃据蒙古,和苏联红军作战,到一九一一年才被苏联红军击溃。谢米诺夫失败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利用了中国 北洋军阀 安福系将军徐树铮侵入蒙古,在那里创建了亲日的 军事 独裁。安福系在中国北方失势之后,日寇复扶植谢米诺夫的一个助手--温根男爵,盘踞蒙古。蒙古人民受这样长期的侵略掠夺,什么时候才起来革命获得解放的呢?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劫掠,为了解放蒙古,蒙古贫苦破产的牧人和广大的下层职员、喇嘛、便在却伊巴桑等蒙古革命者领导下,在一九二○年组织了一个秘密的革命团体,发动游击战争。 侵略者统治着虽然用各种野蛮的屠杀,死刑和迫害来对待蒙古革命者,但蒙古的革命团体和革命游击队却日益壮大,到一九二一年的三月便举行了一个游击队和恰克图附近的盟族的代表大会,选出临时的革命政府,会上并以大多数决议,请求苏联的帮助。 在三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夜间,蒙古革命游击队便攻占了恰克图,不久,又先后击溃了中国 北洋军阀 侵略军万余人,日寇扶植的白俄温根男爵反动骑兵一万一千人,在战争过程中,苏联红军曾出兵援助蒙古革命游击队,使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蒙古已声明了独立,创建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中国的 国共合作 的广东革命政府,对蒙古的独立是承认的,因为孙中山先生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已承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那末,正式承认蒙古独立问题为何一直拖到一九四五年呢?承认经过如何呢?”由于在一九二七年叛卖革命的 中国国民党 反 动政府,一直坚持大汉族主义,所以不肯承认蒙古独立。而蒙古从革命以来,在苏联的友谊帮助下,内部已建设的很强盛;对牵制打击日寇保卫远东和平,有也很大 的贡献,如一九三五年和三六年,蒙古革命军曾两次击退了日寇在蒙古国境内东部的挑衅行为;一九三九年在诺门坎,苏军蒙军并肩作战,给进犯的日寇以严重的打 击。在中国八年抗战中,苏联远东t军和蒙古革命军对百多万日本精锐关东军的牵制,对中国抗战是极大的帮助。而在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日,蒙古人民共和国有对 日宣战,配合苏军,联合 东北抗日联军 ,出兵夹击日寇,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间,创建了卓着功勋。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应该正式承认蒙古的独立,这是义不容辞的。 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时,双方又交换了“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独立的问题”的文书。在文书中, 中国国民党 政府声明:“……由于外蒙古人民屡次所表示出的对于独立的热望,中国政府声明:在日本失败以后,若是外蒙古人民的投票公决证实此种热望时,那么,中国政府将承认具有其现时境界的外蒙古之独立。……” “投票公决”的结果如何呢?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举行的蒙古人民投票的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七·八的人,投票赞成独立,连国民党政府派去监票的内政部次长雷法章,也对投票手续表示满意(见塔斯社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库仑电)。 蒙古的独立,就是在民族自决的原则下,一个新国家的诞生,给世界的和平民主阵营增加了一份力量。 承认蒙古独立,对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只得欢呼的事。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独立,他们在当时被迫承认了蒙古独立,事后又大肆 造谣,侮蔑人民的蒙古,侮蔑苏联,说:“蒙古独立是中国领土的丧失”。反动派这样说原也不足为怪,可怪的是,我们人民中有的人居然也有宗主国的情绪,似乎 蒙古也非得划在中国“版图”上不可以似的,这实在是中了大汉族主义的毒 http://bbs.tiexue.net/post2_4140323_1.html
24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评论: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热度 1 brbaba 2011-12-9 14:51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 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 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 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 彭水诗案 ”、“ 灵宝帖案 ”;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 毛泽东 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 邓小平 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谁吃了毛主席送的芒果
longfo 2011-12-3 15:21
40年前,1968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通栏标题是这样的: “最大关怀最大信任最大支持最大鼓舞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和群众心连心 毛主席把外国朋友赠送的珍贵礼物转送给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报 道充满激情地写道:“这不仅是对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最大关怀,最大信任,最大支持,也是对正在以毛主席为首、林副主席为副的无产阶级司令部领导下 团结战斗的全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最大鼓舞,最大关怀,最大教育,最大鞭策!”虽然用了这么多的“最”字,但是却没有点明很多老百姓最最关心的一 个问题: 最后是谁吃了毛主席送的芒果?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先考证到底是哪位外国朋友给毛主席送了芒果。 在 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是阿尔巴尼亚人民的伟大领袖霍查同志送给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芒果,也许只是因为那个时候世界上只有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是我们最好最 好的朋友。在网上查一查,许多经过那个时代的人都对“毛主席送芒果”的往事记忆犹新,有的说是非洲的刚果总统送的(经查,刚果总统并没有在1968年8月 访华),有的说是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送的(柬埔寨并不盛产芒果),甚至还有说是泰国国王、菲律宾总统送的(说这话的就显得有点年轻了,因为1968年 那时候泰国、菲律宾都属美国势力范围,和中国没有外交关系)。 所以,所有这 些说法都不对。送芒果的外国朋友其实是当时访问中国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埃尔沙德#8226;侯赛因 (ArshadHussain),而且这不是巴基斯坦第一次给中国领导人送芒果。曾长期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的戴平先生回忆,1966年6月,周恩来到巴 基斯坦访问时,巴方领导人给周恩来送了一批芒果,使馆把芒果包装成了三箱。回国途中周恩来到新疆视察我国导弹基地。离开前,细心的周恩来嘱咐留下一箱芒果 给长年在沙漠工作的同志们品尝。回到北京,其余的两箱分别送给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 事 实上,芒果是巴基斯坦所送也得到了该国自己的证实。2004年8月7日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发出了一篇题为 PakistanimangoesnowmakeittoChinesemarket(巴基斯坦芒果现在进入了中国市场),其中提到巴基 斯坦1968年访华的巴基斯坦代表团送给毛泽东主席“一篮芒果”(abasketofmangoes),而毛主席当时表示 “IwanttosharethemwithChinesepeopl”(我要与中国人民分享)。这样,这则报道不仅证实芒果确实是巴基 斯坦所送,而且送了不止一个两个,而是整整一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下面的分析考证中还会用到)。而且,这一次巴基斯坦朋友不但送了芒果,而且还送了 芒果树苗。在广州天河区棠下小学的校园内,有两颗芒果树矗立在学校南面的围墙边。树的周围用不锈钢围栏保护着,围栏中一块醒目的牌子上写着:“毛主席委托 中央办公厅送来的芒果树”。原来,巴基斯坦友人不但送了果实,还向中国赠送了100棵芒果树苗。因为1968年正好是毛主席视察棠下十周年的日子,中央办 公厅转送给棠下25棵栽种,但最后只有棠下小学的这两棵活了下来。据棠下小学的校长说,两株树是一雄一雌,但是栽种多年都不挂果。直到1993年毛主席诞 辰100周年前夕,毛主席的女儿李讷、儿媳邵华将军等专程来到棠下村缅怀毛主席,并且为这两棵芒果树浇了水。韶山少先队员开展寻找伟人足迹的活动,来到棠 下小学与广州的小学生们共同种下了一株榕树作为“友谊树”,同时师生们把韶山土撒到芒果树下培土,又为芒果树专门洒上了从韶山冲带来的泉水。没想到奇迹出 现了,第二年两棵芒果树焕发新颜,长出了繁茂的花朵,随后第一次结出了果子。 这已经是题外的神话了。那么,毛主席收到了巴基斯坦朋友所送的芒果以后为什么要送给“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呢? 首 先,有一个非常简单和朴素的原因,毛泽东不喜欢吃芒果,见到芒果就要送人。1954年底,毛泽东决定在华中腹地武汉兴建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武汉 钢铁公司。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东湖客舍款待武钢总经理李一清和副总经理韩宁夫。在听取了武钢建设的汇报后,毛泽东请两位客人一起进餐。在餐桌 上,毛泽东把特意从广东带来的特产芒果,拿给两位客人吃,自己随手拿了一块西瓜,抬头幽默地说:“楚河汉界,你们吃高贵的,我吃卑贱的。”李一清、韩宁夫 在领袖面前岂敢造次,不约而同地欲将芒果推向餐桌中间。毛泽东阻止了两位的举动,自己先吃口西瓜,一边吐瓜子说:“我吃西瓜,吐出瓜子。芒果归你们,吃了 芒果,要吐出钢铁!” 从这个例子看,毛主席不大喜欢吃芒果,但是把芒果送给 什么人也颇有深意。在《人民日报》1968年8月7日的那篇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五日下午,当毛主席向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赠送芒果的特大喜讯传 到清华园的时候,人们立即聚集到伟大领袖毛主席赠送的礼物周围,热烈欢呼,纵情歌唱。他们热泪盈眶,一遍又一遍衷心地祝愿我们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 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他们纷纷向自己所在的单位打电话,传颂这一特大喜讯,并且连夜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冒雨到中南海报喜,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表达他们 的赤胆忠心”,这说明确实有鲜芒果送到了清华大学,而且当时“人们”曾围着芒果高喊“万寿无疆”,而且这些“人们”不是清华大学的教师或者学生,因为他们 还要向“自己所在的单位”“报喜”。工宣队的骨干主要来自北京新华印刷厂、针织总厂,此外还有来自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北京南口机车车辆机械厂、北京化工 三厂、北京北郊木材厂的工人。曾任工宣队员的新华印刷厂工人曾意先生回忆说:(工宣队进入清华后)大概过了两三天,毛主席派他的秘书把外宾赠送给他的芒果 送到清华工人宣传队指挥部,表示对我们的慰问。 我们可以推论,当工人们向自 己所在单位报喜之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把芒果拿回来让我们亲眼看一看毛主席送给咱工人阶级的芒果。所以由解放军领导做主,工人们将 “一篮芒果”分了若干份,各自带回原单位顶礼膜拜,而决不会把芒果留在资产阶级成堆的清华园。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材料中说毛主席送了“一颗”或“两颗”芒果 给工人阶级的原因,因为一篮(大约十几颗芒果)被分成了6份(工宣队由来自6个工厂的工人组成)。当这些芒果被带回本单位之后,人们激动的心情过后,很快 地遇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毛主席的芒果只有这么几颗,而且巴基斯坦外长送来芒果本来就是熟透了的“金芒果”,芒果吃也吃不得,放也放不得。如果任凭芒 果腐烂,岂不辜负了伟大领袖的最大鼓舞,最大关怀,最大教育,最大鞭策吗?当时工宣队领导(实际上是中央警卫团)就做了两个决定:第一将鲜芒果打蜡,尽量 延长寿命,存放在本单位瞻仰;第二,立刻请北京轻工系统的技术人员按照鲜芒果的大小、外观、形状、气味研制塑料仿真芒果,转送全国工人阶级分享眼福。后来 仿真芒果上市,许多人家都请到了一尊这样放在玻璃罩内的金黄色芒果。玻璃罩上写着:“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纪念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向首都工农毛泽 东思想宣传队赠送的珍贵礼物——芒果,一九六八年八月五日(复制品)。”此外,芒果还成为像章、宣传画的题材。 由 于研制和生产芒果需要时间,所以仿真芒果真正转送到各地已经是当年的“十一”前后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外)都召开了数十万人的盛大群众集会。北 京也举行了“热烈庆祝毛主席赠给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珍贵礼物大会”,“热情赞扬和坚决支持首都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大学宣传毛主席最新指示的革命 行动”;北京与外地无数支群众队伍抬着芒果的模型庆祝游行。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省市的官方门户网站上查到有关信息: ——1968年9月16日:福建省、福州市军民在五一路广场召开“热烈迎接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送毛主席赠送的珍贵礼物——芒果复制品”大会。会上,宣读了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全体职工和北京第一轻工业系统无产阶级革命派为赠送芒果给前线军民的信和芒果献词。 ——1968年9月17日 济南市工人在“八一”礼堂集会,庆贺首都工人将毛泽东主席的礼物芒果转送给山东工人。 ——1968年10月14日:长春市十五万军民在人民广场集会,欢迎我省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工人代表团归来,迎接首都工人转赠给我省工人代表团的芒果。 ...... 芒 果在中国的奇遇,令外国人感到匪夷所思,称之为“芒果崇拜”(cultofmangoes)。此后许多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友人,尤其是第三世界的穷朋 友,来中国之前不知道带点啥,以为毛主席喜欢芒果,往往投其所好,带些芒果就上路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中国人搞不清初到底是哪个国家的朋友送了芒果的 原因,实在是因为毛主席确实收到了来自好几个国家的芒果。其中有案可查的是菲律宾总统夫人马科斯1974年访华时给毛主席送的芒果。据毛主席的翻译章含之 回忆,那年9月伊梅尔达来华访问,为其丈夫马科斯总统的访问作准备。那时,毛泽东主席不在北京。在见过周恩来后,李先念会见她,并正式告诉她由于毛主席不 在北京,这次就不见她了。夫人先是表示非常失望和难过,希望中方重新考虑。李先念又一次说明并非毛主席不愿见她,而是确实不在北京,请她谅解。此时,伊梅 尔达沉默了几秒钟,随即取出一方手帕,开始擦眼睛,继而听到她细微的抽泣。一时间,弄得李副总理不知如何是好。伊梅尔达接着把她抹眼泪的手帕轻轻地抛到茶 几的李副总理一边,不再说话,也不告辞。李副总理望着面前那方手帕,不知是不予理睬还是应当捡起来还给她。最后,伊梅尔达成功了,李副总理答应她再考虑毛 主席会见的可能性。伊梅尔达此时破涕为笑,热烈握手后告辞。另据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回忆,外交部得知马科斯夫人要求见毛主席,急忙报告毛泽东。毛泽东 说:“见就见吧。”于是,马科斯夫人乘专机飞到了武汉,拜见了毛泽东。马科斯夫人高兴地对毛泽东说,她已通知菲律宾有关部门,请他们尽快从菲律宾运些新鲜 的芒果,送给毛泽东主席及其子女。果真,没多久,几筐芒果空运武汉。毛泽东从来不大吃水果,更不喜欢芒果。芒果放的时间久了,怕坏了,张耀祠要生活秘书张 玉凤向毛泽东报告一下,是否可以给他在北京的孩子送一些?毛泽东笑道:“你们照顾我,比我的子女周到得多。谢谢你们,请转送给大师傅、警卫和护士们。”张 耀祠照办。 事 实上,这次菲律宾送来的芒果数量较多,受益的不仅是大师傅、警卫和护士们。当时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11岁小童星,名字叫祝新运,在《闪闪的红星》中饰演 小党的孩子潘冬子,人见人爱。三十多年后祝新运在央视《艺术人生》节目中接受朱军采访的时候透露,那一年一位首长用专车给他们家送来一颗芒果。当时首长神 秘兮兮地问小冬子:“你知道谁最喜欢吃芒果吗?”冬子说:“谁?”“毛主席!”冬子说:“难道这是毛主席送的?”首长说:“是!”祝新运到现在还记得那个 芒果,父亲用玻璃器皿装着,用药水给泡上,斜放在里面,永远保存着。当时谁吃过芒果啊,连见都没见过,并且是毛主席送的芒果,他们全家就把这个芒果供起 来,放在家正中间。谁来了,父亲就特别荣耀,“哎,去看看毛主席送给我儿子的芒果!” 一 直到毛主席去世以后,给中国领导人送芒果的外国朋友还是络绎不绝。据《陈景润之路》(朱立文编著)的记载,1979年初夏,在科学院数学所的一张办公桌 上,放着一个黄橙橙鲜芒果。这芒果原是一个外国元首送给英明领袖华主席的,华主席可能是想起了毛主席送芒果的往事,便把芒果送给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 分子。这样芒果被转送给科学院,科学院领导再把它送给数学所,数学所党委决定送给当时正因为歌德巴赫猜想而大红大紫的陈景润。据书中的描写,陈景润的心里 当时觉得比喝了糖水还要甜,但他说无论如何不能吃这个情意深长的芒果。最后他坚持转送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小小芒果寄深情,陈景润说:“科学事业需要一代接 一代的持续往上攀登,才能不断为人类造福呢!” 说了这么半天,我们还是没有回答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1968年到底谁吃了毛主席送给工人阶级的芒果呢?为什么没有任何人回忆说吃过毛主席送的芒果?答案很简单:没有任何人吃毛主席送的芒果。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敢吃。 那 么那些留在北京工厂的鲜芒果后来的命运怎样了呢?在一份文革回忆录中可以读到,汪东兴把芒果分给北京各厂的工人代表,其中也包括北京针织总厂。工厂的工人 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芒果仪式,然后把芒果用蜡封起来保存,以便传给后世子孙。芒果被供奉在大厅的一个坛上,工人们排队一一前往鞠躬致敬。可惜工人们的 知识有限,没有人知道该在蜡封前将芒果消毒,所以没几天后芒果就开始腐烂。革委会将蜡弄掉,剥皮,然后用一大锅水煮芒果肉,再举行一个仪式,工人们排成一 队,每人都喝了一口芒果煮过的水。
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磨叽了半天,就是不说为什么僧人自焚。
热度 2 daladala 2011-12-1 15:18
人民日报磨叽了半天,就是不说为什么僧人自焚。找出事件的前因后果来嘛。 僧人自焚,我自小在电影少林寺里看到过一次。 王仁则在少林寺烧杀抢掠,方丈无奈而自焚,以救其他僧众。 方丈自焚非为杀生,而是救人啊。 活得好端端的,谁会去自焚啊! 该文虽是佛教专家之作,却绕了很多圈子,就是不说“因果”。 补充:爬墙搜索了一下,原因可能跟西藏的政治斗争相关,也不排除是自焚僧侣的个人性格和认识的问题。 个人观点:佛教还是不要介入政治斗争为好,好好活着,写书立传。 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8 人民日报:从佛教戒律看僧人自焚事件 2011-11-30 03:09:00 来源: 人民网 (北京)  有 10084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127 ) 最近,在四川藏区发生了几起僧人自焚事件,原本以慈悲济世、普度众生为己任的修行传教者,未能践行“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大誓愿,而以无明、残忍和极端的方式引火烧身,自绝于释门信众,令人震惊,令人发指。这种无视生命的自杀行为,不仅严重违背了佛教的核心要义,更是对佛教根本戒律的肆意践踏。 按照佛教的教理教义,佛门四众弟子要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来实践佛陀的教诲,净化自他身心,圆满无上菩提。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发慈悲心、行菩提道、守根本戒的优良传统。三无漏学中以戒为先,戒是佛法住世的根本。遵规守戒是佛教徒的基本行为准则。 无论何种戒律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所谓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 不杀生既是佛教之根本戒,也是佛教之性重戒,是必须持守而绝对不能违反的。佛祖制戒:“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杀生戒以杀人为最重。”(《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第一杀戒》) 所谓“波罗夷”罪,意译为“极恶”罪,又称“断头罪”,即如人断头而不可救治,不可悔罪,为佛教根本重罪。波罗夷共有杀、盗、淫、妄语四种,称“四波罗夷”。故《大智度论》有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因此,杀罪或自杀成为佛教中最为严重的罪业,而不杀则成为最高尚的善业,不杀与自杀善恶分明。 根据佛祖制订的戒律和藏传佛教所强调持守的“四根本戒”的内容,“不杀生”为不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而破戒杀人罪孽最重。如果是杀人,其含义包括自杀、自己杀(杀他)、教唆杀、遣使杀等一切促成杀的行为在内。因此,不管何因,无论是自杀,还是教唆自杀、鼓励自杀,都违反了佛教的根本戒律、性重戒律,是一种根本重罪。因此,僧人自焚,以残忍手段自杀,不但违背自然和社会伦理,更违背了佛教的根本戒律。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只有禁止杀生的根本戒律,而从来没有主张杀生、杀人、自杀的教义,更没有教唆他人杀生、自杀的信条。 四川藏区僧人自焚事件发生后,个别别有用心者竟视佛教根本戒律于不顾,妄称自焚“完全没有违反佛教杀生的教义,也没有与佛法见解相违,更没有犯戒”,因为“自焚的动机与目的,毫无沾染一点个人私利的味道”。且不谈其动机与目的,佛祖之戒明白无误地申明,无论何因何缘,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杀生即违背了佛教不杀生的根本戒律,犯了波罗夷罪。而且不论是自愿,还是听信谗言而自杀也均已违背根本戒律且犯波罗夷罪。自佛陀创教传法以来,禁止杀生的根本戒律早已深入教界人心,昭彰经律论藏,天理昭昭,举世皆知,那种“完全没有违反佛教杀生的教义”、“更没有犯戒”的荒谬言论,正暴露了别有用心者的险恶用心。 同时,还有别有用心的人置佛教的根本戒律于不顾,竟将此种恶行罪业妄称为“造就最大善业”,是“举世罕见的高尚行为”;还有人振振有词,称“自焚是作为一种宗教行为,以此显示人们对菩萨的献身”,并称“这的确发生在过去的古代”。 据载佛陀传教时期,佛陀曾于毗舍离教示众比丘修习“不净观”。(所谓“不净观”为佛教五停心观之一,被认为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的真实修行的证验法门,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他们依教奉行,结果“厌患身命愁忧不乐,叹死赞死劝死”现象发生,于是有比丘或索刀绳,或服毒药而自杀。因此佛陀立即令阿南尊者召集众比丘集会听讲,亲自制定并颁授杀戒,任何比丘不管是杀人还是自杀,不管是教唆杀人还是教唆自杀,皆犯“波罗夷”。《五分律》明确规定:“若人、若似人,若自杀,若与刀药杀,若教人杀,若教自杀,誉死赞死:‘咄!人用恶活为?死胜生’。作是心随心杀,如是种种因缘,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五分律》卷二)这确实是“的确发生在过去的古代”的事实真相。然而,这一事实却被别有用心者所歪曲和利用。 根据佛教对“波罗夷”的解释,犯有这种重罪的人,不能修得道果,且必须摈出僧团,丧失出家资格,并堕入阿鼻地狱。如此重罪,如此恶果,何谈“善业”、“高尚”,只是欺师灭祖、离经叛道而已。佛、菩萨的根本宗旨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只有不许杀生的戒条,而从来没有所谓杀生献身的说教。因此,无论从犯戒获罪角度讲,还是从佛、菩萨的本愿看,僧人无视生命的自焚行为绝不是“一种宗教行为”,更谈不上是“对菩萨的献身”。上述别有用心的说法,不仅是在为被佛祖早已定罪禁止的恶业翻案招魂,而且是对佛、菩萨慈悲济世精神的严重玷污,严重背离了佛陀传教的真实本意和佛教弃恶扬善的核心要旨。 另外,根据戒律,听信教唆、听信谗言而自杀者,也犯波罗夷重罪。佛陀于毗舍离针对自杀现象集会颁授杀戒时,明确对阿南等众比丘宣布:“口说者,或作是说,汝所作恶无仁慈,怀毒意不作众善行,汝不作救护,汝生便受罪多不如死;若复作是语,汝不作恶暴有仁慈,不怀毒意,汝已作众善行,汝已作功德,汝已作救护,汝生便受众苦,汝若死当生天。若彼因此言故便自杀者波罗夷。”(《四分律藏》卷二)简言之,意即听信他人教唆未做好事生不如死之言,或听信他人教唆已做好事死会生天之言而自杀者犯波罗夷根本重罪。 对于教唆杀生、鼓励杀生等行为,佛教也坚决反对和禁止,规定“教人杀”、“赞叹杀”、“见作随喜”等,都严重违反佛教的根本戒律,也是一种根本重罪。 佛教不杀生的根本戒律,不仅坚决禁止杀生,而且积极主张离杀生、救生。《十善业道经》说:“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最后“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而救生则更是功德无量。 珍爱生命、反对自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特别是在宗教领域内,教徒和信徒无视生命的自杀行为已然成为邪恶的象征和化身,为世界各国所不许和坚决反对。臭名昭著的太阳圣殿教的教徒就曾以自焚等方式结束生命,遭到了世界各国的禁止和取缔。邪教“奥姆真理教”教魁麻原彰晃“杀人有功、杀人有德”的叫嚣也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必将遗臭万年。反对宗教极端主义、反对利用宗教进行恐怖暴力活动已然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自觉行动。对于僧人自焚这种无视生命的自杀行为,也一定会被世界上正直、善良的人们所唾弃和鞭笞。 总之,僧人自焚,这种无视生命的自杀行为既严重违背了佛教的根本戒律,也是佛教的一种根本重罪,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制止和反对。“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灭则佛法终”,戒律是佛教弘扬发展的基本保证,只有持守根本戒律,才能正法久住;只有坚决制止犯戒行为,才能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NN024
个人分类: 科研之外|4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僧人也自焚
热度 5 陈安博士 2011-11-30 22:54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一篇文章《僧人自焚事件践踏佛教根本戒律》(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30/030423546959.shtml )。   里 面有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说:“ 以无明、残忍和极端的方式引火烧身,自绝于释门信众,令人震惊,令人发指。”   由“自绝于释门信众”,就突然想起很久以前那句“自绝于人民”的话来。   这篇文章的作者李德成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还有,我不主张自杀,不管是僧人还是俗人。
个人分类: 时论|338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学生学习要减负 生存训练需加码
dongzg101 2011-11-29 20:49
学生学习要减负 生存训练需加码 2011年11月29日 09:3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马广志 打印 转发 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下课书包父母背,体育活动难坚持,宅在家里不爱动,天气一冷就感冒……这样的孩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前不久,一则“长沙长跑启动仪式小学生行进一圈竟累倒在地”的新闻引起关注。 当全社会都在采取各种措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时候,却忽略了另一个问题:忘了给孩子加上他们应负的“负担”。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重了些,但几乎没啥生活负担,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生怕耽误了孩子学习或者怕孩子累着,对他们的生活大包大揽,以至于很多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升入大学的孩子仍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去年 武汉科技大学 一位大学生由5位家人护送,行李就置办了14箱。 家长不肯给孩子丝毫的“生活负担”,看似无微不至,实际上是扼制了孩子的成长。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缺乏想象力,缺乏创造力,更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出现任何情况孩子都没有由自己来想办法的意识。须知他们总有一天要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若不及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就会害了他们,使他们根本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将来一旦遇到麻烦就会不知所措,经受不了风霜雪雨,不能或难以自立。 所以,在坚决地减轻学生背上沉重的书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也应该让学生承担一些“生活负担”,给他们独立面对生活的机会,培养其生活能力及承担责任的能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既是家之幸,也是国之幸! 相关新闻: · 教育专家为学生减负支招:应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 · 成都教育局:“禁奥”将坚持 为学生及家长减负 · 奥巴马宣布提前实施学生贷款“减负”措施 · 上海教委:高考取消“综合科”是为学生减负 深圳试点学生减负 政府公开征求意见 学生在日本地震中生还 生存训练专家蹿红 刘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生存训练 学习负担 家长
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刊文:南海小国找错靠山会招致惨重损失
dongzg101 2011-11-28 13:55
人民日报刊文:南海小国找错靠山会招致惨重损失 2011年11月28日 08:3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003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111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本文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26日头版 原题:大国之仁与小国之智 虽然联合国宪章中规定,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但是大国和小国毕竟体量、能力不同,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有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古人常说大国以仁,能以大事小,小国以智,能以小事大,是颇有一番道理的。 大国虽身强力壮,但不能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而要以诚信有礼的态度对待小国,否则只会触犯众怒,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美国这些年的经历就是很好的教训。长期以来,美在中东强行推行美式价值观,在以巴冲突中一味偏袒以方,结果招致“9·11”恐怖袭击,把自己拖入反恐战争。 10年反恐使美劳民伤财,不仅使美错失战略机遇,更严重拖累美经济发展,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动因。 小国势单力薄,与大国相处时多处于被动受制地位,因此小国就要开动脑筋,灵活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如果自不量力,躁动妄为,则会招致惨重损失。 北欧小国芬兰的经验值得借鉴。上世纪30年代末,芬兰以强硬态度拒绝了苏联颇有些“强买强卖”的换地要求,进而引发苏芬战争。虽然芬兰重创苏军,令其丧师数十万,但依然没有逃脱亡人失地的结局。 战后的芬兰汲取教训,悟出与强邻相处之道,不仅令其安然度过漫长的冷战寒冬,而且自身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 2 3 ... 12 13 相关新闻: · 解放军南海开炮战争警告 外媒称中国开始动手 · 南海成大国狩猎场 俄罗斯背后一刀让中国很受伤 · 2011大动作:南海诸国终于明白解放军出手了 · 港媒:菲律宾十恶不赦 在南海大耍阴谋试探中国之底线 · 日媒对比俄格冲突 称中国在南海不行 · 菲律宾逼中国打响南海第一枪 印日欲借机瓜分 唐毓瑨 标签: 小国 大国 望海楼
1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蒋廷黻: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 一个 问题
dongzg101 2011-11-26 22:35
蒋廷黻: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 2011年11月21日 07:4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任仲平 1238 人参与 4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历史学家蒋廷黻1938年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这一世纪之问,一语道破此前此后二百年间中华民族的使命与追求。 文章摘自《人民日报》2011年10月08日 作者:任仲平 原题为《开启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 (一)近年来,诸多重大历史节点周年纪念接踵而至: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 这些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件,由近及远,一波接着一波,画就百年中国远山近岑最壮阔的几笔。而这波澜起伏百年历史的起点,始于辛亥年秋日武昌城的清脆枪响。 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武昌城头的枪声,一举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漫征程。从那一刻起的百年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流经一个世纪的历史深河浩浩荡荡,几代人殚精竭虑,曾被甩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之外的中华民族,大踏步迎来民族复兴的曙光。 尽管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未见彻底,尽管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未被改变,但一切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 孙中山 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二)人类社会任何一场伟大变革都不会孤立于其历史阶段,辛亥革命从发生到结束不足百日,承载的是中国煌煌3000年的历史脉动。 辛亥革命爆发两个月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亚特兰大宪报》就曾预言,如果这场革命成功,以共和代替帝制,“中国的进步,无可限量”。百年后,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带领13亿中国人民,以世界舞台的“中国奇迹”印证了这一不可限量的伟大进步。 今天,当皇帝的龙袍化作舞台上的戏服,鸦片的青烟消散在历史的风中,行进在辛亥一代开启的现代中国征程上,我们更需深思—— 隔着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段辉煌历史,该如何打量辛亥革命这“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征途中,这场打响亚洲民主第一枪的伟大革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一不同于以往王朝更迭的社会巨变之下,蕴藏着怎样的时代逻辑、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得失,又凝聚着怎样的思想遗产? 1 2 3 4 相关新闻: · 余克礼:台湾问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 邱震海:辛亥革命未解决中华民族深层问题 · 马英九:寻求以中华民族智慧解决两岸间的问题 · 庚欣:和平崛起符合中华民族性格 邱震海:辛亥革命未解决中华民族深层问题 何亮亮:中华民族有智慧解决两岸问题 石立 标签: 民族 有一个问题 征程
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刘彦随: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
yren 2011-11-22 08:25
《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1日 09 版) http://www.igsnrr.ac.cn/xwzx/zhxw/201111/t20111121_3398595.html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耕地减少现象依然令人痛心。在本报曝光了重庆南川800亩土地莫名“失踪”事件(详见本报11月19日第四版)的同日,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在报上也撰文指出:目前的征地过程中,的确存在耕地快速减少、牺牲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现象。 对地方滥占耕地事件,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处罚力度,但至今不绝、前赴后继的“踩红线”现象,背后的症结值得深思。作为粮食安全根基的耕地,伴随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双保”压力不断增大,为什么一些地方的“动作”会经常发生变形——热衷于加快征地和出让土地,却忽略了征地应有的法律程序和应当承担的民生职责,以至于出现耕地保护“监守自盗”的行为。 分析上述违法行为的背后,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些深刻背景: 其一,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耕地建设占用的利益博弈局面仍未根本转变。 其二,当前的征地制度导致农地非农化远快于农民城镇化,一些地方征地中“要地不要人”、“占地不用地”,造成了大量伪城市化的农民和大量闲置浪费的农地。 其三,土地出让的主体不明,使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民土地权益,“代行”土地出让,随意改变约定土地用途,甚至变相开发建设,引致耕地“变性”和农村集体利益受损。 这也提醒我们,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既要从耕地本身着眼,更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在城乡发展转型中优化人、地、业三者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收益的管理与分配关系,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时间与空间的全要素保护。 对政府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理性的地方发展战略与建设规划,对适宜的征地规模、补偿安置能力及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海南陵水征地模式之所以被称道,就在于它明确了政府、企业、农民的责权益关系,建立了平等协商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办法,既保证了合理征地和耕地保护,又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发展权。 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的主体,既享有权益,也担负有责任。尤其在转型期,针对一些地方不爱农惜地的现象,也亟须创新土地管理机制与政策,根本扭转人为抛荒、压损和侵占的问题,探索建立激励性的耕地保护责任与机制,真正让耕地保护者有其利,让耕地占用者尽其责,使农民保护和利用耕地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从古至今,土地问题不仅仅是土地本身。将耕地保护视为一种“立体责任”,在更加宏观的系统中统筹,对“失踪”的土地有更明确的问责,唯此,才能杜绝耕地保护中的“监守自盗”,切实守住耕地“红线”,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防止学术评价的“破窗效应”
qiaokang 2011-11-21 10:15
防止学术评价的 “ 破窗效应 ” 西方有学者曾根据一项实验提出了 “ 破窗效应 ” 理论:如果某建筑物的窗户玻璃碎了,又得不到及时维修,人们就可能受到暗示和诱导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而这些破碎的窗户会给人们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导致更混乱的局面。 “ 破窗效应 ” 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出现,都会传递某种负面信息,负面信息蔓延开来会形成不良环境,而这种不良环境又会对人们产生诱导,致使更多人产生不良行为。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被媒体曝光的论文抄袭事件、粗制滥造的科研成果为数不少,这些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固然与某些科研人员缺乏学术道德有关,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 “ 破窗效应 ” 。要防止学术不端行为,除了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水平,还应从改变不良环境入手,防止不良环境对科研人员的暗示和诱导。而要改变不良环境,就应从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入手。      当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量化考核。从人才培养和科研管理的角度看,量化考核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用数量来说话,减少了学术评价中的个人主观因素,避免了一些争议,至少能达到某种形式上的公正,也方便了管理操作。但问题是过于依赖量化考核,把科研人员的科研考核、职称评定、项目结题等,都与论文数量硬性挂钩,就很容易导致科研人员为了完成 “ 量 ” 而忽视或牺牲 “ 质 ” 。尤其是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重点学科、重点项目等,就要完成一些刚性的量化指标,而这些指标最终又落到科研人员身上。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科研人员对 “ 量 ” 的追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 “ 短、平、快 ” 的项目,成为 “ 课题专业户 ” 、 “ 学术包工头 ” 。而当他们 “ 以量取胜 ” 的策略在量化考核中大获成功后,就会对其他科研人员产生暗示和诱导,引发 “ 破窗效应 ”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缺乏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便有了种种学术不端行为。      量化考核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学术活动有着自身的独特规律和实施方式,过于依赖量化考核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引发 “ 破窗效应 ” ,对我国的科研和高等教育事业产生不利影响。对于量化考核,身处其中的一些科研人员早已认识到其弊端。有学者指出,所谓 “ 数字面前人人平等 ” ,表面上公平合理,其实忽略了精神创造的特殊性,客观上诱惑学者走上粗制滥造之路。对此,相关管理部门也有清醒认识,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从重视论文数量向重视论文质量转变。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变化,对于构建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尽量不搞 “ 一刀切 ” 。在国外,实行同行评议和建立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高校的科研水平进行评价,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不同的学术评价方式。比如,有的高校在职称评定中实行 “ 代表作 ” 同行评议制度,有的高校以 “ 原创奖 ” 倡导学术创新,有的高校开始构建 “ 不唯数字论 ” 的学术评价体系。我们期待这些尝试能成燎原之势,形成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防止 “ 破窗效应 ” 对我国学术发展的危害。(摘自《人民日报》)
1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袁隆平给成绩打个“折”
dongzg101 2011-11-19 12:41
人民日报:袁隆平给成绩打个“折” 据央视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试验田收割以后,第5号田0.897亩产稻谷1172.5公斤,按通行的“七五折”计算,每亩净产量为980.4公斤。对此,袁隆平不为所动,主动说服验收专家组放弃通行的“七五折”,改用更苛刻的标准计算净出率。最终公布的结果是亩产926.6公斤。 “考虑到今年实验环境较好”,袁隆平不用现有标准,坚持给成绩“打折”。这一做法,折射出一名科技工作者求真务实、谦虚谨慎的态度和作风,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学习。 渴望成绩,宣扬成绩,是人之常情。但面对成绩,不能一味夸大,应站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成绩的含金量,最大限度地挤掉成绩中的水分。这才是正确对待成绩的态度。 古人云:“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不能正确对待成绩。有的追求“窗户上挂喇叭——名声在外”,事情没做多少,便“拉长、吹大、垫高”,“精心包装,隆重推出”;有的在试点先行、经验总结时,把自己的做法说得完美无缺,好像放之四海而皆准;还有的甚至把想法说成做法、把估计说成统计、把预期说成结果、把别人的事说成自己的事。殊不知,“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如此对待成绩,等到光环散尽、泡沫吹掉、水分挤干、原形毕露时,丢丑的只能是自己。 成绩美在货真价实。肥皂泡的颜色再鲜艳,也经不起阳光的暴晒;气球吹得再大,也经不起小小针尖的检验。工作成绩连着单位发展实力,关系百姓的幸福指数,来不得半点浮夸和虚假。重大科学决策的实施,取决于试点先行的经验总结;国家整体实力的评估,来源于各单位上报的各种数据。如果探索的经验、上报的数据水分过大、出入太多,就会影响科学决策,贻误国家建设的整体规划。 当然,有了成绩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必要为“打折”而“打折”。但一些成绩的取得,有的是在实验阶段,有的汇集单位精英之力,还有的甚至是借助“外脑”完成的,并不代表单位的实际水平。这种时候给成绩“打打折”,才是符合客观的,才能真正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碑不自立,绩由人传;石碑好立,心碑难立;高风大德,有口皆碑。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贪大喜功、梦想美名远扬之人,往往得不到人们认可;而俯首为民、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的人,反倒容易让群众传颂,留下口碑丰碑。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成绩时,切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夸大其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科学评估本单位取得的成绩,该打折的打折,该挤水的挤水,真正能让成绩晒在阳光下,经得起事实的检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标题愚蠢错误!缺少天才谁之责?应为:埋没天才谁之责?
热度 5 laserdai 2011-11-10 18:48
人民日报标题愚蠢错误!缺少天才谁之责?应该为, 埋没天才谁之责?! 搏主按:中国实际上根本也从来不缺少天才,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说人民日报设问“中国缺少天才谁之责?”是很愚蠢的标题错误,这句话凡人可以问,但是绝对不应该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特别是标题上。正确的设问应该是: 埋没天才谁之责?! 细看整篇报导的讨论内容也是充分支持“中国从不缺少天才”这个观点上,其中具体分析的很多因素都是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培养和选拔体制和现行办法,是如何压抑和埋没了天才,这些都是非常积极建设性的讨论,对进一步的改进和改善很有重要意义,很遗憾,题目严重偏斜白痴,很明显是一个愚蠢的错误。 下面是报导的连接和转载,供参考. 人民日报:缺少天才谁之责? 2011年11月10日 09:01:52 科学网转载:人民日报:缺少天才谁之责 作者:柏木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11-10 10:00:56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056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香港年入17.8万只需缴税729元”属实
ssglwu 2011-11-10 07:43
吴国林 评:没有什么可评的,先学一学适当的部分。尽管中国大陆还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贫富差距问题是一个社会不安的重要问题,如何提高对富人的征税必须认真实行。因为富人之所以在中国大陆能富,在于中国大陆所提供的整体环境(包括穷人等的贡献,制度因素的贡献等)所致。 人民日报:“香港年入 17.8 万只需缴税 729 元”属实 2011 年 11 月 10 日 03:4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尹世昌 http://news.ifeng.com/hongkong/detail_2011_11/10/10543665_0.shtml 近日一篇 “ 香港单身青年年收入 17.8 万,只需缴税 729 港元 ” 的微博引热议。香港 “ 个税 ” 是高还是低?有何经验值得借鉴?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高收入者成为纳税主体 年收入 50 万以上的 28 万人,承担了薪俸税总额的 87.4% 年收入 20 多万元(港元,下同)的郑惠良先生是已婚人士,妻子是全职太太,自己在香港一家文化机构工作。向来以 “ 中产阶级文化人 ” 自居的他,在今年 8 月收到税务局的信函后说,没想到税单应纳税额一项显示的是可怜的 193 元。 香港向来以低税率闻名于世,薪俸税也是如此。但令人不解的是,香港的薪俸税总收入及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不低。 11 月 2 日,香港特区政府税务局发布 2010 至 2011 年度年报,薪俸税收入连续第三年创出新高,上升 7% ,达 443 亿元。 这与近期一则引发热议的微博似乎矛盾 —— 微博称, “ 香港一名单身青年年收入 17.8 万,只需缴税 729 港元 ” 。微博中所说的 “ 缴税 ” ,应指薪俸税,类似于内地的个人所得税。此说法是否准确?记者就此算了算账。 香港单身人士薪俸税的免税额是 108000 元,超过部分属应课税收入,实行累进税率征税。所以,这名年收入 17.8 万元的青年,应课税收入为 7 万元。首 4 万元税率为 2% ,计 800 元。剩余的 3 万元适用 7% 税率,计 2100 元。总计 2900 元。 但是,香港政府对 2010/2011 年度的薪俸税有 75% 的税收宽减(封顶 6000 元),最终,这名青年全年只需要缴纳 2900 元的 25% ,即 725 元,平均每月 60 元。所以,微博流传的数据基本属实。 一年 17.8 万元在香港属于什么收入水平?香港政府统计局最新的调查提供了今年第二季度香港一些行业就业人员月收入的中位数。所谓中位数,就是被纳入统计的个体中,多于和少于这个数字的人同样多。统计显示,制造业就业人士月收入中位数为 13000 元,进出口贸易业为 15000 元,金融保险业为 13000 元。年收入 17.8 万元的青年,其平均月收入约为 14800 元,基本位于中位数附近。 像这名青年或者郑先生一样的中低收入者,不是薪俸税的缴纳主体。最新公布的年报显示,在 2009—2010 纳税年度,年收入 50 万以上的约 28 万人,他们缴纳了薪俸税总额的 87.4% ,其中,年收入 100 万以上的 84000 多人,则承担了薪俸税总额的 62.06 %。 在 2008—2009 课税年度,当年政府宽减了 8000 元以内的全部税款。在 137.8 万名纳税人中,扣减后仍须缴税的只有 62.3 万人。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主任陈建文教授说,香港的薪俸税很好地达到了税收目的 —— 调节收入分配。 政府既抠门又大方 企业福利、服务员小费都在课税范围之内;同时有很多减免税项目,鼓励市民结婚、照顾长辈 虽然有的人未必需要缴税,但对于薪俸税,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按照《税务条例》(香港法例第 112 章)规定,在香港产生或得自香港的职位、受雇工作及退休金收入均须缴纳薪俸税。薪俸税的课税范围很广,董事收取的董事酬金,雇员收取的工资,客人给酒店服务员的小费,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福利如 旅游 、度假等相关的福利,也需要课税。 “ 客人偶尔给个小费,按理也要纳税的。 ” 湾仔一家茶餐厅的服务员祥叔告诉记者。 “ 有时候会觉得,香港政府很 ‘ 抠门儿 ’ 。公司提供个住处,也要折算成收入收税。 ” 一位从欧洲外派到香港工作的贸易公司经理说。 虽然有人抱怨香港政府 “ 抠门儿 ” ,再小的项目也要计入,但也有人感谢政府 “ 大方 ” 。 “ 感谢太太、感谢儿子、感谢爸爸妈妈,让我少缴很多税。 ” 陈先生是一家公司的中级主管,年收入约 50 万元。前几年,光棍一条的他,扣除 10 万元左右的免税额后,每年也要缴纳近 5 万元的税。 不过,结婚生子之后,又把父母接到家里同住,他的薪俸税一下子大幅下降到只有 1 万多。 香港薪俸税与内地个税的最大不同,是名目繁多的 “ 减免额 ” 。 相对于单身人士 108000 元的基本免税额,已婚人士免税额是单身人士的两倍: 216000 元。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是不是一结婚,免税额就可以翻番? 并非如此。所谓的 216000 元,只是夫妻合并报税的情况下,夫妻二人免税额之和( 108000 元乘以 2 )。这对于有全职太太的家庭比较划算。陈建文分析,在低生育率的香港,这一规定可以鼓励结婚,造福社会。 陈 先生的妻子在家做全职太太,他以家庭为单位报税时,就可以获得 216000 元免税额。他婚后有了一个孩子,又可以获得 50000 元免税额,他供养年过花甲的父母,两位老人又可以给他带来各 30000 元免税额。 根据《税务条例》 , 为鼓励市民照顾和供养长辈,如纳税人在有关课税年度内连续全年与其同住,且无须该名长辈付出十足费用,则可享有额外免税额 30000 元。 这样,陈先生的应课税收入将大幅下降到十几万元,按累进税率计算并扣除政府税收宽减 6000 元后,他只需缴纳 1 万多元税款。 扣免还不止于此,可谓 “ 名目繁多 ” :比如,必须穿制服上班的纳税人,可以在应纳税收入中申请扣除 “ 制服清洗费 ” ;必须持有某项专业资格才可获得聘用者,可以申请扣除有关专业团体的会员年费,比如会计师,就可以扣除会计师公会年费等。 不过,陈建文认为,香港薪俸税的减免项目,从全球范围来看并不多,而且很多减免项目有封顶。这也是香港税制的特点:简单、透明。不过香港不需要负担国防预算,政府开支压力小,这也为低税收提供了前提。
个人分类: 杂记|2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广告忽悠必参考
dongzg101 2011-11-3 16:46
人民日报整版盘点房地产广告 劝君多思量引猜想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11年11月03日02:20 我来说两句 ( 7731 ) 11月1日,人民日报一块非常特别的版面吸引了众多目光当天的第16版,竟是整版篇幅刊登的一则“广告”,对当下房地产开发商爱用的一些“楼盘宣传用语”进行了“汇总”。【 我来说两句 】    买房必看!人民日报整版广告 解读雷人"楼盘宣传语"    还提出忠告:劝君多思量,自解楼中局;此时推出这样的广告有何用意引发网友猜想,本报记者追访该广告出炉的幕后故事   11月1日,人民日报一块非常特别的版面吸引了众多目光当天的第16版,竟是整版篇幅刊登的一则“广告”,对当下房地产开发商爱用的一些“楼盘宣传用语”进行了“汇总”。 这是广告?在这个时候推出到底有什么用意?因为是人民日报刊登的,也因为内容涉及房地产,这块图文并茂、带点小清新小活泼风格的版面,立即引来无限联想。   本报记者 王赟 刘璞    人民日报用一个版登漫画和网帖    直指雷人“楼盘宣传语”   11月1日的人民日报第16版,乍一看很难与以严谨高端著称的人民日报挂上钩:这块留有大量余白的版上,以《雷人的“楼盘文化”》为标题,按地段篇、规划篇、配套篇三部分“罗列”了25组开发商爱用且常用的“楼盘宣传语”例如,所谓的“绝版水岸风光”,可能只是挨着臭水沟;“坐拥中央商务区”,可能是只有家信用社等等。    另类广告语搜罗:    南京楼盘牌广告语出惊人——“你想艳遇吗”    楼盘雷人广告语又出:你可不买房除非摆平丈母娘    楼盘广告语不惊人死不休 买房送老婆备受争议    广告语植入"让子弹飞" 江宁一楼盘巧打营销牌    万科武汉广告语称"拉低房价1000元" 或泡汤   有眼尖的网友看出,罗列的这些楼盘宣传语,内容并不新,差不多内容的“段子”在网上早就流传甚广。但人民日报一登显然就有了“深刻寓意”,而更吸引人眼球的是版上配文字的三幅漫画,其中有张画的是独门一栋、没有配套设施的小楼,做成广告时就摇身一变为配套设施全面的现代高楼,另一张干脆就画了个晕倒在地的消费者。在版面的下方,是比正文要大的醒目的一行字:“创意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劝君多思量,自解楼中局!”    地段篇   地段偏僻--告别闹市喧嚣,独享静谧人生   周边嘈杂--坐拥城市繁华,感受摩登时代   荒山秃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刚有规划--轨道交通在即   零星班车--无缝接驳CBD   挨着铁道--便利交通,四通八达   地势很低--私家 领地 ( 论坛 ),冬暖夏凉   价格奇高--奢华生活,贵族气息    规划篇   规划不好--小资情调,折射后现代生活   户型很烂--个性化设计,稀缺绝版户型   弄个圆顶--巴洛克风情   搞个楼尖--哥特式风格   前后楼快挨上了--邻里亲近,和谐温馨   弄个喷水池--英伦风情,北欧享受   门口有保安--私人管家,尊贵生活    配套篇   挨着臭水沟--绝版水岸风光   挖了小池塘--临湖而居,演绎浪漫风情   周围荒草地--超大绿化,无限绿意   旁边小土包--依山而居,享受山里人的清新   有家信用社--坐拥中央商务区   有个居委会--核心地标,紧邻中心政务区   有家小学校--浓郁人文学术氛围,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有家小诊所--零距离就医,拥抱健康   有五平米超市--便利生活,触手可及   有个垃圾站--人性化环境管理    网友使劲“解读”:    是不是政府要出楼盘广告“禁吹令”了   这块与人民日报别的版面风格迥异的版,立即在网上引发了网友的联想。“曝曝光好!让老百姓也知道开发商的广告怎么做的?”网友“Tony仔-振轩”认为这则广告“很给力”,给消费者做了提醒。“切莫轻信广告语,要识庐山真面目。这可是人民日报的劝告啊。”网友“五月的风2010”说他猜“应该还有下回分解”。还有不少网友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要出台“禁吹令”了,“楼盘广告吹得都离谱了”。    雷人广告语引争议:    曝楼盘广告忽悠购房者四宗罪 广告语八大"潜台词"    房产广告语没有最雷只有更雷 买房人真伤不起    买了房才算成功? 另类楼盘广告语"刺痛"购房者    厦房产广告"表情"变幻莫测 "花样"广告语想卖啥   在微博上,网友“七眼之石”称“人民日报居然刊登整版雷人的楼盘文化,注明广告版,有意思”。网友“公关一叶”则揣测道:“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一组文字和漫画,盘点各种夸大不实的房地产广告,这一内容,此时推出,颇可玩味。”    人民日报广告部回应:    其实这就是则公益广告   “其实吧,就是一则公益广告,也没那么多的深意。”昨天,记者辗转联系到人民日报广告部的工作人员郝立鹏,对于网上的种种揣测,他给了直截了当地回应。   郝立鹏告诉记者,各种虚假宣传和夸大不实的房地产广告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所以他们设计了一条广告予以汇总和揭示,这是对“楼盘文化”现状的调侃和批驳。“是公益广告。由领导牵头,我们广告部的工作人员一起完成的。”那为何会在眼下楼市比较敏感的时期忽然涉及“楼盘文化”呢?对此,郝先生解释,人民日报有做公益广告的“指定任务”,做这个内容,纯粹就是出于公益广告的需要,没有任何想传递什么政策及信号的“深刻内涵”。    看看人民网的“自我解读”:    这是揭露行业潜规则的最佳注脚   人民日报的这个版面见报后,人民网很快也刊登了一则消息,进行“自我解读”,以下是消息的全文。   11月1日,人民日报第16版整版刊登了一组讽刺漫画“雷人的楼盘文化”,其中一张漫画,一人将独门一栋、没有配套设施的小楼,“吹牛”成配套设施全面的现代高楼。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各种虚假宣传和夸大不实的房地产广告成为行业的潜规则。人民日报的盘点可谓是解读这些行业潜规则的最佳注脚。   例如,一些开发商或广告商宣传的“绝版水岸风光”,可能只是挨着臭水沟;“坐拥中央商务区”,可能是只有家信用社;“浓郁人文学术氛围,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许附近就是一家小学校;“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能只是挨着一条铁道,等等。
1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股市--楼市涨涨落落、落落涨涨
dongzg101 2011-10-30 04:39
人民日报:外商看空中国楼市 炒楼热钱有流入股市迹象 2011年10月29日 17:24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T | T 230 人参与 8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今年以来,国家连连出招调控楼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9月份出现了70个城市环比平均涨幅接近零的数据 拐点 。一些一线城市因为楼市低迷,甚至出现了集中抛房的现象。 一旦 房价拐点 真正出现,热钱会不会大规模从楼市撤离?而这些热钱撤离后会不会投向股市? 楼市调控 导致热钱撤离 “最近种种迹象表明外商投资包括热钱撤离中国呈上升趋势。”知名财经评论员余丰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美国 黑石 集团最近首次从中国房地产投资(商业房产)中撤出。此外,9月份我国 外汇 储备罕见地减少了608亿美元,这是16个月来首次出现单月下降现象,而9月份单月贸易顺差为145.1亿美元,说明9月外储下降608亿美元完全是外商撤资包括热钱撤离因素。 据余丰慧分析,外资撤离包括热钱流出原因,一方面是美欧企业回国自救,另外一方面是中国楼市调控力度不减,外商看空中国楼市。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认同此观点。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楼市目前的确面临着舆论上做空的压力,但中国政府实际上是不愿意如此的。董登新认为,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让房价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出现滞涨或者微跌的效果。 热钱流入股市有迹象 机构调查数据显示,从9月底开始,股票开户数不降反升,国庆节前两市新增开户数22.75万户,环比增8.90%,创13周新高,连续两周环比增长。业内分析增量资金开始悄然入场。 “其中不乏一部分热钱从楼市撤出后,进入中国股市投机炒作。”余丰慧表示,因为,中国股市目前在相对底部,热钱摸准中国政府不会让股市大跌下去,股市更谈不上崩盘。此前,已经有国际投行一改看空转为看多,不排除为热钱进入股市营造舆论。 董登新认为,目前游资进入股市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他同时也强调,当前股指虽然处于较低位,然而风险仍大,仍有下跌的空间。所以,如果是价值型投资,即长期投资,现在入市还是比较有价值的。选择一个长期投资组合,而这样的投资周期可能会达到3-5年。如果是那些投机者,只是想做短线炒卖,从目前股市风险来看,现在不合时宜。 在董登新看来,目前银行存款负利率、CPI高企,而房产税的征收也还未在全国广泛推广开来,当前房价还未出现大幅下跌,此时出手抛售房产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相比股市风险,从目前宏观经济条件来讲,房产还是一个相对比较稳妥的保值资产。 余丰慧指出,一旦热钱流入股市,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短期获利了结的投机本性就决定必将造成中国股市大起大落,出现过山车行情,最终使得 大众 投资者成为被热钱猎获的牺牲品。 加强监督引导合理流动 目前,由于楼市中的热钱规模庞大,民间投资渠道不够充分,资金一旦从楼市撤离,一时间似乎很难找到合适的出口。“对待热钱、游资,应疏不应堵。”董登新认为,要让资金有效撤离楼市,还必须为它创造健康的投资渠道,特别是要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变堵为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董登新表示,疏导最根本还是在于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业。第一,也是根本所在,即是鼓励这些手中握有游资的民间资本进行自主创业,政府通过政策、税收等优惠措施给予帮助和扶持,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业。第二,通过比较规范的VC( 风险投资 ),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把那些手中握有钱,但是仅靠个人实力又无法进行自主创业的人集中起来,以股权融资的方式介入,将这些资金引入高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优质领域,合作起来做企业。董登新说,这些资本运作方式就像一个“孕妇”,承担着将游资最终孵化成实业的过程。 人民日报谈股市: · 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批评股市 央媒发话重燃股民热情 · 人民日报:未来A股行情仍是筑底 要强力干预市场 · 人民日报:股市何以患上“利好”麻痹症 · 人民日报:通过购买几家公司股票“救市”并不现实 热钱相关报道: · 机构称上半年热钱达1556亿美元 · 方正证券:热钱流出短期对A股走势不利 · 内地外汇储备16个月来首降 热钱流出为主因 · 三季度外储仅增42亿美元 “热钱”流出中国? 更多 新材料 名次 名称 最新 涨幅 1 博云新材 18.90 5.88% 2 沃尔核材 16.66 5.78% 3 宁波韵升 18.81 5.20% 4 龙净环保 24.38 5.18% 5 康得新 24.18 5.13% 名次 名称 最新 跌幅 1 通富微电 7.20 -1.91% 2 武汉塑料 12.06 0.58% 3 中科英华 5.43 0.93% 4 新安股份 10.50 0.96% 5 瑞泰科技 15.03 1.01%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股市政策 楼市 股市风险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
135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国信办:在网上兴起学习 宣传贯彻 六中 全会 精神热潮
dongzg101 2011-10-29 14:54
国信办:在网上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2011年10月29日 02:26 来源: 人民日报 333 人参与 2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本报北京10月28日电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央新闻网站负责人会议,就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作出部署。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副主任钱小芊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互联网新闻宣传战线首要的政治任务,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网上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推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会议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把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作为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筹划部署,切实抓紧抓好。 会议指出,要全面、准确、广泛、深入宣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全会《决定》,宣传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综合运用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和手段,开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专题专栏,推出深入浅出、说服力强的系列评论和解读文章,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在提高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水平、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上见成效。要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新要求,着眼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着眼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的新期待,进一步推动工作创新,切实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互联网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在网上进一步唱响主旋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努力建设积极健康、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中央新闻网站主要负责人及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负责人参加会议。 相关专题: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相关新闻: · 中宣部举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 · 中共中央编译局长:文化建设重在微观践行 · 王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网上文化阵地建设 · 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五个闪光的关键词 · 刘云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人民日报: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 PN025 标签: 学习宣传 六中全会 宣传贯彻
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第20版俺的大作:重视“事中”评价和处置 精选
dongzg101 2011-10-29 04:01
人民日报第20版俺的大作:重视“事中”评价和处置 精选 已有 684 次阅读 2011-10-28 14:34 |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 | 系统分类: 科普集锦 | 关键词:美国 联邦 人民日报 次生灾害 突发事件 【Blog主人按:题目为编者所加,内文有改动】   现代应急管理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美国1979年经过卡特总统批准建立联邦应急管理局。这一专门用以处理突发事件的政府机构,是应急管理方面的标志性机构。   不过,美国联邦应急预案以及随后的国家级的应急预案都是在2000年之后才逐渐成熟并发布的。事实上,之前的应急管理都是有需求的地方或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并具体实施的。   传统应急管理一般是对单一行业、专业领域中发生事故,或者是对一个区域内常见事件的应对与处置,以及传统的多领域协作应急。现代社会中,非常规复杂事件增多,其处置难度日益增大,且事件之间存在接续作用或相互作用,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如今,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应急也变得更加快捷有效。尤其是信息通信、运输调度、监测检测、事故调查等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所赋予的任务,提高和加强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针对性。   从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前几年的大火应对中,就首先启用了应急通信手段,将大火发展态势以及需要转移的信息通过手机和家中的固定电话告知公众。同时,如帐篷、洗浴室等在转移过程中所需的特殊资源也都未雨绸缪有所准备。大家在疏散或撤离的过程中,乘车人员和行车路径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车辆等稀缺资源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与当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时新奥尔良市的状况相比有了极大改观。   一次事件过后,深入研究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演化,对应急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也有较大的启发。英国地铁爆炸事故调查使用了视频监控数据分析技术。伦敦地铁事故后,经过调用并分析录像资料,发现几位可疑分子,沿着这一线索,发现更多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并予以清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未来安全。即便再次出现事故,由于犯罪分子心有所忌,烈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有所降低。   日本本身处于灾害多发地带,所以,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也比其他国家更加先进。比如,日本广泛采用地震速报系统,即在地震第一列波到达之际就用最快、最显著的方式给国民以提示,电视可以做到立刻中断最重要的新闻而插入预警消息,这一做法已经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今年“3·11”大地震中,由于速报系统发挥的巨大作用,据分析避免了20万人的伤亡。   现代应急管理一个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及时进行“事中”评价和处置,而不仅仅是依赖事后救援与恢复,也不过分依赖事先对于风险的认知和防范。美、英、日等国的现代应急实践更是告诉我们,技术上要尽量采用新手段,管理上要广泛采用现代应急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第20版俺的大作:重视“事中”评价和处置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1-10-28 14:34
【Blog主人按:题目为编者所加,内文有改动】   现代应急管理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美国1979年经过卡特总统批准建立联邦应急管理局。这一专门用以处理突发事件的政府机构,是应急管理方面的标志性机构。   不过,美国联邦应急预案以及随后的国家级的应急预案都是在2000年之后才逐渐成熟并发布的。事实上,之前的应急管理都是有需求的地方或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并具体实施的。   传统应急管理一般是对单一行业、专业领域中发生事故,或者是对一个区域内常见事件的应对与处置,以及传统的多领域协作应急。现代社会中,非常规复杂事件增多,其处置难度日益增大,且事件之间存在接续作用或相互作用,次生灾害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如今,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应急也变得更加快捷有效。尤其是信息通信、运输调度、监测检测、事故调查等技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所赋予的任务,提高和加强了应急管理的效率和针对性。   从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实践中,可以获得一些启发。   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前几年的大火应对中,就首先启用了应急通信手段,将大火发展态势以及需要转移的信息通过手机和家中的固定电话告知公众。同时,如帐篷、洗浴室等在转移过程中所需的特殊资源也都未雨绸缪有所准备。大家在疏散或撤离的过程中,乘车人员和行车路径经过精心组织和安排,车辆等稀缺资源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与当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时新奥尔良市的状况相比有了极大改观。   一次事件过后,深入研究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演化,对应急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也有较大的启发。英国地铁爆炸事故调查使用了视频监控数据分析技术。伦敦地铁事故后,经过调用并分析录像资料,发现几位可疑分子,沿着这一线索,发现更多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并予以清除,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未来安全。即便再次出现事故,由于犯罪分子心有所忌,烈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会有所降低。   日本本身处于灾害多发地带,所以,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也比其他国家更加先进。比如,日本广泛采用地震速报系统,即在地震第一列波到达之际就用最快、最显著的方式给国民以提示,电视可以做到立刻中断最重要的新闻而插入预警消息,这一做法已经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今年“3·11”大地震中,由于速报系统发挥的巨大作用,据分析避免了20万人的伤亡。   现代应急管理一个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及时进行“事中”评价和处置,而不仅仅是依赖事后救援与恢复,也不过分依赖事先对于风险的认知和防范。美、英、日等国的现代应急实践更是告诉我们,技术上要尽量采用新手段,管理上要广泛采用现代应急管理的策略和措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597 次阅读|21 个评论
从人民日报炮轰中国科研体制看中国科研动向
热度 26 chrujun 2011-10-28 13:43
最近,人民日报署名柏木钉开始炮轰中国科研体制。首先是在一篇文章中抨击中国院士制度。文章说,不少弄虚作假者稳稳当当当院士,而做出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却无法当院士。另外一篇文章抨击国内引进人才图虚名现象。文章指出,出成果的是中青年科学家,而不是年过花甲的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 人民日报的这些文章切中时弊,直接点名,恐怕不仅仅是写给年青人看的。 恐怕是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前兆,极有可能有大动作出现。 一种可能是组织权威机构调查院士学术造假问题,开除几个院士。另一种可能是处理有关责任人。 更大的可能是出台标本兼治措施,对中国科研体制动大手术。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93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地方干部暴力截访系“选择性治理”
dongzg101 2011-10-28 05:23
人民日报:地方干部暴力截访系“选择性治理” 2011年10月27日 03:40 来源: 人民日报 31361 人参与 75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基层“选择性治理”倾向的存在,既暴露了少数干部的私利之心,也反映了治理模式的某些欠缺。 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理顺治理格局,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基层善治,尤其迫切。 一头连着上级党委和政府,一头连着数以万计的城乡大众,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终端,在治理框架中处于“承上启下”地位,在治理实践中承担着多种任务。在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基层干部所面对的局面日益复杂,治理“结构之变”带来的“角色挑战”尤为严峻。 农业税费改革导致基层财政来源发生历史性变化,村民自治兴起带来基层权力结构的重新调整,这一切无不深刻地改变了传统格局,塑造着基层社会的全新生态,使得基层治理模式正从“管制型”向“合作型”转换、从以管理为主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型。 在这一历史性转变中,中央对基层政府和干部的“角色设计”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是以前身份和任务相对单一的行政管理者,而是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化解纠纷、维护权益的调解者。尤其是当基层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后,一肩挑的“村两委”,如何既完成好党委和政府任务的“代理人”角色,又担当起管理本村事务、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当家人”角色,更是基层干部面临的前所未有挑战。 下有群众期待,上有上级要求,基层作为行政系统中承受压力的最末端,扮演着多样化的角色,角色之间存在交融和配合,也存在冲突与矛盾,容易产生“角色困境”。当各种目标、任务交织而来的时候,大部分基层政府和干部明确自身定位,善于统筹兼顾,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但在一些地方,也存在着“选择性治理”倾向。 比如,一些干部热衷于招商引资、大上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表现出引人注目的行动能力;而对于环境保护、教育发展、社会公益等治理选项,或自叹“能力不够”,或表示“兴趣不足”,其治理意愿之弱,工作成效之微,较之前者相形见绌。 这一方面是因为少数干部为私利所困,完全囿于自身利益本位看问题办事情,于己有利的事就去管去做,于己不利或者吃力不讨好的事就尽量不管不问。另一方面,“选择性治理”的跑偏,也反映了治理模式的某些欠缺。 在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下压的治理格局下,基层的压力机制往往也是动力源泉。当政绩考核、工作评比等“指挥棒”存在重经济数据轻民生指标、重项目建设轻环保评估、重显绩轻潜绩等倾向的时候,就会在无形中树立不良发展导向,误导一些地方只把经济发展当作刚性任务,而把公共服务视为弹性需求。 当稳定的硬任务在“一票否决”压力下被少数人曲解为“不出事”逻辑,有的地方干部寄望于花钱“摆平”,或是不惜暴力截访“压平”,忽视了担当群众利益代言人、维护群众权益这一重要职责,背离了维权才能维稳这一治本之策。 “选择性治理”的存在,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在利益格局分化、利益主体多元的背景下,基层治理更加需要坚定科学发展的理念,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路径,才能避免在对角色的不当取舍中陷入“选择性治理”误区。 从实践层面看,执政者理当更加注重目光下移,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对接起来。这固然有赖于基层自身的创新和努力,但更为重要和迫切的是,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理顺治理格局,优化制度设计,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经济与民生、发展与稳定等关系,构建中央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在公共服务最优化、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走出“选择性治理”误区,实现基层善治。 人民日报昨日评论: · 人民日报评洛阳抓错访民事件 称做法“野蛮” · 光明网:“野蛮”遣返为何成了地方政府刚性维稳的惯用手段 相关事件: · 河南洛阳男子进京旅游 被误当上访者押回打伤(图) · 洛阳误抓上访人员案处理结果:乡信访办主任撤职 人民日报近期评论: · 人民日报:“微博约赌”不应成为官员反映问题的常态 · 人民日报:地方党政官员空头承诺透支政府信用 深度阅读: · 对话周瑞金:基层维稳已走偏 社会管理应放开 PN004 标签: 选择性治理 基层 干部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分享到:
118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引进人才 不能只图 虚名
dongzg101 2011-10-27 13:31
人民日报:引进人才不能只图虚名 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吸引人才大潮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值得警惕:不是看其实际的科研能力,而是过分看重名头。除了不惜重金争抢声名显赫的老院士外,一些地方还高调引进高龄的诺奖得主。 科学家固然不能以年龄论英雄,但科学研究却不能不考虑年龄。从事国际一流的前沿性研究,不仅需要及时查阅迅速更新的大量文献,还需要旷日持久的科学实验,既离不开活跃的思维、敏锐的观察,也离不开充沛的体力。翻看诺奖得主的研究履历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获奖者的成果,都是在中青年时代完成的;60岁以上获得重大发现的,世所罕有,更不用说70岁以后了。 针对过度推崇甚至迷信院士的现象,已故科学家、两院院士王选曾经说过:“错误地把院士看成是当前领域的学术权威,我经常说时态搞错了,没分清楚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他更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我38岁,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时,成为两院院士,但是两年前就离开了设计第一线;到现在68岁,又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已经远离学科前沿,靠虚名过日子。 国际知名科学家丘成桐先生也深有同感。针对“做学问越老越好”的错误观念,他在题为《中科院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的文章中说:“好的研究是年轻人做出来的,也影响到年纪大的人的学问……一个人做研究的能力到了高峰后自然会衰退,假如能指导年轻人,与年轻人切磋、互相激励,反而对自己的研究有好处。所以,往往有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年纪大的人做得也好一些。” 下大力气引进“领军人才”,不是为了撑门面、讲排场,而是通过他们踏踏实实的研究,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某些地方和单位只看名头、不注重实际能力,不惜巨资吸引所谓“国际顶尖人才”的做法,显然与国家吸引人才的宗旨背道而驰。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引进人才同样如此。只图虚名、好大喜功,除了能满足虚荣心,恐怕很难产生真正的原创成果、一流技术。这种错误做法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会把真正的领军人才拒之门外,害莫大焉。 要想在引进人才中杜绝这种重名轻实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除了要破除“越老越好”和好面子、讲排场的错误观念,恐怕还得在责任追究上动真格:对引进的人才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如果几年下来达不到预期目标,除了让本人下岗,更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批评股市 央媒发话重燃股民热情
dongzg101 2011-10-27 05:40
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批评股市 央媒发话重燃股民热情 2011年10月26日 15:46 来源: 城市快报 作者: 杜敏 1685 人参与 12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近期《 人民日报 》很给力啊!24日发文称‘不仅要救市,更要公平’,25日表示‘要强力干预A股’,接下来是不是该说牛市起步了?我看这市场见底了。”昨日,一则关于央媒发文救市的微博被网友疯狂转发。从市场走势来看,沪指继本周一大涨2.29%后,昨日再度上涨1.66%,成功站上2400点大关。不少券商分析师表示,央媒连续发文是强烈的“维稳”信号,目前市场已见底,结构性行情有望展开。 央媒发话重燃股民热情 从“ 跌跌不休,何以患上利好麻痹症 ”到“ 汇金增持,投资还是救市 ”,再到“ 不仅要救市 ”“ 2300强支撑,强力干预A股 ”,近日《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批评股市现状,发出强烈的“维稳”信号。救市声一起,A股立即强势反弹,周一沪指大涨2.29%。昨日,以有色、煤炭为代表的资源股集体拉升,沪指成功拿下20日线及2400点,最终上涨1.66%,报2409.67点;深指报10203.4点,涨幅2.47%,市场交易量明显放大。 “这个月应该跌不下去了,好久没有这种行情了。”随着市场大涨,不少股民在聊天群里兴奋地讨论着。“我想先用10%的资金试探一下,等真正的反弹开始后再大笔进入。以我的经验,后市将进入一个拉升期,预计大盘还有300点的上升空间。” 政策底估值底均已出现 英大证券 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目前市场政策底和估值底均已出现。“如果政策不作调整,四季度经济增速将惯性回落,国家应该会出台一些措施应对,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在9.3%左右。目前来看,汇金注入资金,扶持小微企业的‘国九条’出台,均表明政策面已出现局部松动。” 申银万国 首席分析师桂浩明认为,10月以来欧债危机出现缓解,对欧美股市构成利好。国内多数股票的估值处于历史最低,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已表示要增持股票,社保基金也有意加大入市力度。“在内外部条件回归正常后,估值底将变成市场底。此外,9月CPI和三季度GDP等重要数据总体向好,对提升投资者的积极性有一定作用,后期市场反弹概率较大。” 焦点关注 24日《人民日报》10版 《股市信心如何重振》 上市公司融资愿望强烈,却无真切回报投资者之心,索取与给予完全不成比例;基金公司虽然号称“专业投资”,但不管投资者亏成什么样子,他们依然可以坐收可观的管理费;二级市场投资者普遍亏损,但新股发行却在批量创造“暴富”机会;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但惩戒力度远远不够……要重振股市的信心,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救市”政策,更为迫切的是完善的制度、公平的规则。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信心,才能更强大持久。 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版 《股市放量大涨 尚难断言反转》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疾呼:“股市不稳,中国经济岂能稳,中国市场岂能稳,中国金融岂能稳,中国社会岂能稳,中国民生岂能稳。如果中国股市仍这样节节败退,老百姓岂不是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成长失去信心,对中国政府失去信心。” 胡俞越指出,首先要放缓新股上市的步伐和节奏,不能仅将股市看作是融资圈钱的工具;第二,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比如汇金、大型机构投资者入市来稳定市场,提振的作用会相当明显。 央媒一出手反弹必须有 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一篇《坚定信心规范发展》,让低迷的股市展开一轮大行情;2007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发文《中央祭出组合拳股市不会剧变》,7月23日沪指上涨3.81%;2008年4月7日《人民日报》发文《股市怎样走出大起大落》,当日沪指上涨4.45%。 相关报道: · 美股暴跌 A股缘何狂飙 · A股连续两日强劲反弹 两市市值增长近万亿 · 北大教授炮轰A股是圈钱市 矛头直指融资和行业监管 · 前十月A股市值缩水4万亿 · 新华社评大盘股“赶集”发行:越难越融成A股怪圈 人民日报近期评论: · 人民日报:未来A股行情仍是筑底 要强力干预市场 · 人民日报:投资者信心缺失源于A股市场不公平 · 人民日报:股市何以患上“利好”麻痹症 · 人民日报:通过购买几家公司股票“救市”并不现实
1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移动互联的春天
热度 1 dongzg101 2011-10-25 23:24
中国移动互联网不需要靠广告费生存 手机已经像电脑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工具,像使用电脑一样,人们处处都离不开手机。那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手机能提供哪些服务呢? 新闻定制服务 ,分类新闻 5元每月 音乐欣赏定制服务 5元每月 电影定制服务 大片优先看 ......
1871 次阅读|6 个评论
围观:人民日报正面关注网络舆论
热度 5 lix 2011-10-25 09:34
http://news.sina.com.cn/c/2011-10-25/042423356217.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27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文化惠民”看广东(图)
dongzg101 2011-10-24 05:38
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文化惠民”看广东(图) 2011年10月24日 01:5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泰山 3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10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截图 岭南文化,再放异彩。 率先创造了“经济大省”辉煌,也默默书写着“文化大省”传奇。2003年,广东列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8年多来,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年年全国第一。去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国的1/4。 富之教之,富而崇文。踏上富裕小康之路的广东,顺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不为“装点门面”,而是自觉自愿,视文化建设为转变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把“文化惠民”当做构建“幸福广东”的重要元素。今年初,广东宣布,未来5年,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则是“幸福广东”题中应有之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多次强调:“牢固树立‘文化民生’意识,把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放在与就业、教育、卫生等同样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以教开智,以文‘化’人,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从“经济惠民”转向“文化惠民”,17万平方公里的岭南大地迈开步伐,加速构建政府、民间、社会、市场、产业多方互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力争“文化广东”与“经济广东”齐飞。 寻求“最大公约数”,保障文化权益共享 经济大省,人口大省,人均享受文化水平却不高。 这种尴尬局面,源于发展失衡。不少地市盲目追求GDP,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一手“硬”,一手“软”,文化建设“欠债”严重。有些“历史名城”,竟然看不到一座像样图书馆。市民自嘲:“有饭桌,无书桌。”外人议论:“有高楼,没文化。” 社会缺文化,发展没后劲,广东上下开始反思“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瞄准的突破口是,增强基本文化设施与产品供给,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03年,广东吹起建设“文化大省”号角。几年来,全省文化事业财政投入(不含基建投入)逐年增多,累计达80亿元。广东省博物馆新馆、科学中心、歌剧院、演艺中心、中山图书馆扩建工程、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在珠江两岸拔地而起,成为耀眼新“文化地标”。 去年,广东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各地文化建设快马加鞭,文化事业经费支出超过财政总支出1%。广东文学馆、艺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珠海市歌剧院、江门星光公园、潮州博物馆等立项筹建。今后5年,省财政投入文化建设资金,预计达到250亿元。 “这不是‘文化大跃进’,而是‘补课’。”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说:“文化场馆是传承文化的服务载体,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产品,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是‘文化惠民’的前提。” 如今,行走南粤大地,座座“文化地标”,造型新颖,引人瞩目。除了省会广州,深圳音乐厅、东莞大剧院、中山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梅州)客家博物馆、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佛山琼花大剧院、河源恐龙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等,仿佛一道道秀色诱人的“文化盛宴”,令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今年国庆长假,“文化地标”成为游客“新宠”,为“文化广东”赢得了无数“印象分”。省博物馆新馆,酷似“月光宝盒”,投资9亿多元,馆藏品16万多件,平均每天近万人进馆。慕名而来的深圳市民陈秋说:“虽然排队很久,但进去一看,的确感到不虚此行!” 如果说,城市“文化地标”主要面向高端文化艺术欣赏,那么,各基层文化场馆则重在满足群众最基本文化需求。 几番追赶,广东建起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431座,城乡社区文化站17700多间,文化广场5000多个,农家书屋12291家。全省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人均面积、建设水平和功能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广东决定,全省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三馆一站”免费时间表是:今年7月1日之前,广州市、深圳市免费开放;10月1日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免费开放;年底之前,其它地区免费开放。 多元投入,多种需求。两者之间,存在“最大公约数”——“政府承受得起,群众消费得起”。决策尊重民意,做事符合省情。“最大公约数”,最佳结合点。广东“文化惠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1 2 相关新闻: 总结历届人大开幕 网友猜想人民日报头版样式 张海迪被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获胡锦涛盛赞 PN026 标签: 文化大省 人民日报 文化盛宴
1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时事解码
砥中 2011-10-23 16:17
时事解码 文化体制改革 不仅仅是做大产业 时事背景:10月18日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文章和人民日报社论认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是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意义是什么?文化强国就是做大文化产业吗?如何才能实现文化强国?就这些问题,一直呼吁将文化立国上升成国家战略的著名学者姚国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专家资料:姚国华,知名学者。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长期致力于文化研究,现代化研究,教育研究,其著作《文化立国-大学重建》(上下两卷)剖析现代化陷阱,提出中国文化战略,在思想界、教育界引起轰动。他主编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也畅销全国。 文化强国,岂止是做文化产业? 解码一 什么是文化?文化对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大脑,社会的发展必须由文化来引领 记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似乎是人人都懂,但要人人都说不清的东西?您认为什么是文化?为何要提文化强国? 姚:九年前,我提出文化立国。我说的文化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内涵,包括信仰、思想、智慧、道德、情操等等。但我们平时讲的文化往往只是给人看的排场、表演,是某种玩艺,某种消费品,譬如唱支歌,跳个舞,喊个口号,树个榜样,推出个文化产品,无非是达到政治经济目的的手段、工具。 文化当然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文化与人的大脑相联系,首先是人特有的主观世界,社会的文化构成一个民族的大脑。只有文化才能引领社会的发展。 欧美文明崛起的奥秘在于科学与法律,这植根于他们数千年的理性文化传统,人们追求一种逻辑化数理化实证化的道理、规律、秩序。它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成为人们不断深化的共识,引领着现代文明的每一个浪潮。 解码二 做大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强国吗? 文化产业是必要的,但文化产业并不等于文化建设 记者: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着眼于做大文化产业的。舆论着墨最多的也是关于文化产业问题。文化强国就是做大文化产业吗? 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文化投入,扩大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含量,这当然是一大进步。但是,要文化立国、文化强国,首先要把文化当作超越政治、经济的第三个独立维度,培植全社会的文化共识、文化追求、文化趣味以及文化交流的氛围,只有全社会有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人的生活才会更有超越动物生存的丰富价值,人们才会有更多的自由空间,人的智慧才会有更大创造力,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信任。唯其如此,社会的经济与政治才可能发生质的进步。将文化改革的重心放在文化产业上,这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而言,不过是隔靴搔痒。 记者:我们的GDP总量在全球国家中已排名第二位,但好像并没有赢得世界的尊敬,我们的发展也陷入了困境。 姚: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缺乏自主文化的引领,好比一个无脑的巨人,只是跟着别人走,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内地跟着深圳走,深圳跟着香港走,香港跟着洋人走。我们学习外来文化,只是模仿人家的看得见的器物和技艺而已,根本而没有掌握先进文明背后的理念和智慧。 在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永远都是人的思想和理念。西方经济强大的背后不是看得见的器物,而是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今天国家提到文化强国,但文化建设并没有真正到位。今天众多知识分子及媒体看到经济发展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不行,但很少有人看到没有文化的支撑,政治改革无法摆脱利益集团的恶性角逐,这其实是一百多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就留下的教训。 解码三 失信是法律还是文化问题? 失信的蔓延根本上是一个文化问题 记者:今天,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足可见现在社会失信的严重程度。这是法律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姚:社会失去信任,根本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所有人都明白、相信、仰赖、敬畏的公理,就不会有一个维持公理的制度体系,社会的秩序与人际的合作就会瓦解。人们的生活里只剩下权力、利益,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欲望,社会道德的沦丧、法制的架空就是必然的,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长期进步。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佛山碾童案,反映出的道德沦丧问题,正是文化的长期缺位,精神生活的严重透支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互相提防,漠不关心,社会何以凝聚,人际间怎能协作?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积淀的怜悯和同情,几乎成为文明的本能,它的丧失是一种可怕的先兆和警示。 解码四 文化强国的路径在哪儿? 文化建设问题实际就是教育重构问题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文化建设需要怎样的氛围? 姚:文化的发展当然首先是每个人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还有全社会多元的对话的氛围。我曾有一句话通过温家宝总理被广泛引用: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所有的人都只关注脚下的事情,那他们是没有未来的。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通过教育实现的。这个教育不只是在校学生的教育,而是全社会的教育。文化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文化的手段。众所周知,三十多年来中国最大失误就在教育。譬如说,我们的教育总是怀着功利目的,把一个既定的、实用的东西灌输给人,却不知道智慧成长的根本,是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创造欲的自由发展。 文化教育的最高殿堂是大学。大学的本意,不是训练大孩子的地方,而是全社会最具活力的智慧共同体,是探讨学问和启发灵感的地方,不是照本宣科的地方。文化建设应该从大学精神重建开始。现代民族崛起的智慧动力就在大学,大学才是真正的特区,是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总设计师。现代文明的每一个强国,无不是先有大学,然后才有经济政治的强大。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以色列等等,没有例外。 记者:近期,关于教育的争议性话题很多,如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为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绿领巾;北大自主招生要求学生不孝顺父母的不招等。 姚:中国教育的种种变态现象,源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只是在外力逼迫下的政治、经济的被动应战,缺乏文化的觉醒。因此教育要么是僵化观念的延续,要么是外来知识的灌输,而最直接的操纵者,就是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抹煞孩子的人格自由,迫使孩子从小服从于权、利、势,在既定规范下背诵、表演、逢迎、盲从。如果任其发展,我们未来将惨淡无光。所以,中国最严重的教育问题,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也就是文化启蒙。 轉載自海峽時報
个人分类: 未分类|1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光耀:两岸统一只是 时间 问题 没有 国家会支持 台独
dongzg101 2011-10-20 14:27
李光耀:两岸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没有国家会支持台独 2011年10月10日 08:44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16 人参与 32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本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新加坡前内阁资政李光耀10月7日在一场论坛上指出,对于台湾明年即将来临的选举,无论是谁当选,都难以改变台湾最终将与中国大陆统一的结局。 李光耀在第十一届世界华商大会闭幕晚宴的对话上做出上述表示。在李光耀看来,两岸统一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不过他无法为这个过程预测任何时间表。 李光耀认为,随着大陆军事力量不断加强,美国派兵远赴台海并非一直会有必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台湾对大陆而言,是属于不可动摇的核心国家利益,但是对美国来说,台湾仅是次要的利益。他也指出,两岸关系愈来愈紧密,全世界没有国家会支持“台湾独立”。 相关新闻: 马英九冀中华民族智慧光耀两岸和平 郑浩:两岸有共识 成立经合会只是时间问题 PN007 标签: 当选 台湾独立 李光耀
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人民日报》添堵
热度 5 王铮 2011-10-19 07:23
《人民日报》论文说: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可是它却没有说央行负了谁的债,货币平衡怎么完成。实际上央行通过压低汇率,让人民币贬值,以人民币廉价支付人民的生产品出口换回的外汇,企业则靠破坏环境、压低工人工资、玩高利贷来补偿自己的生产成本。发这社论,给党添堵!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801 次阅读|6 个评论
交通事故和故意杀人
热度 1 zw373737 2011-10-18 08:53
总听说肇事司机认为交通事故撞伤不如撞死,前者赔偿一两万,后者要花几十万,于是选择前者。于是有了18号碾死女童悲剧。看来凡事比于利有多可怕,司机扬言这些话时有多可悲,对生命的漠视有多可恨。杀人偿命,交通事故中撞伤又回过头碾死就是故意杀人,这么简单的常识为什么每每被忽视?法律在哪儿出了问题?难道仅仅是法律的问题? 女童遭碾,我们都可能是“路人”(人民时评) 李泓冰 2011年10月18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   这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此刻,濒临脑死亡的小悦悦,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尽管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尽管救人常不免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消解公众灵魂深处的仁义善念。   是陈阿姨的出现和奋力施救,让我们被冰冻的道德感有了一丝暖意。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在看到孩子躺在马路上抽动的那一刻“只想着救人”的陈贤妹,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桩个案里的悬殊比例,并不能成为社会道德的代表。陈贤妹并不孤独。我们完全可以举出另外的个案,像勇敢地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扶助摔倒老人、虽被冤枉却依然无悔的南通大巴司机殷红彬;还有合肥两位农妇以德报德的事例——主动做好事让老婆婆搭“顺风车”的农妇刘士圣,不幸发生交通事故后主动担责,赔偿对方,而老婆婆的儿媳李孝香善良宽容,坚决拒收上万元补偿金。当然,更不用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的举国相助和志愿者的驰援……在这些朴实的草根大众心中,守望相助、扶危济困,天经地义。他们是这个社会里沉默的、平凡的、但善良的大多数。   公众之所以如此关注“18∶1”的恶性事件,如此激愤于冷血路人的“旁观心态”,因为它太过异常和触目,将大众的道德神经触碰得疼痛难忍。这种疼痛感在网友们的愤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与陈贤妹的出手相救一样,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善良的坚守,蛰伏在草根大众的心中,构成社会道德的主流。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原本植根于最质朴最底层的“草民”中间。路旁行人口似碑,不管是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还是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民间道德,都是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我们一面对陈贤妹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一面也必须对冷血的路人报以严厉谴责,他们对生命冷漠如斯,不仅是文明社会的耻辱,也让文明古国蒙羞。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正成为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题。这道考题不仅涉及道德的考问,也关乎文明社会的公民责任。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人民日报: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无偿分给民众会致通胀”
热度 17 ssglwu 2011-10-17 07:56
吴国林 评:“人民日报: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无偿分给民众会致通胀” 截止 2011 年 6 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 3 万亿元。有人说,“ 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我现在的问题是,这外储是谁的钱?是美国人的钱?还是非洲国家的钱?或者是中央银行自己印的钱?写这种文章的人,要么是不懂,要么是故意搞乱。外储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这一国的财富又是如何来的?那当然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国民通过劳动(包括体力与脑力) 创造的价值 。有人会说,这是赚取的其他国家的钱,我的问题是,在前些年中国为什么没有赚取那么多钱?如果仅停留在货币这一表面价格上,而不深入到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根本不法说明外储的多少。中国现在赚取的外储, 从根本上还是血汗钱 ,还不是靠高科技出口赚取的钱。即是中国的高科技赚取的钱,那也是中国的高科技人员(包括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赚的钱,也是中国整个的 产业发达的标志 。正如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第一次确立了把产业 ( 工业 ) 看成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的思想,并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 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 心理学 。”靠中国的产业发达赚取的钱,也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力量所在,而不是央行的钱。 转“人民日报:外储不是百姓血汗钱 无偿分给民众会致通胀”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田俊荣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11017/4852386.shtml 外汇 储备究竟是谁的钱? 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也代表国民财富,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不能无偿使用 “ 出口创汇 ”—— 对这个前些年热火朝天的口号,许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于是,有观点认为,我国外汇储备是国内千千万万企业或个人用实实在在的商品、能源、资源及隐性的环境代价换来的,是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 外汇储备究竟是谁的钱?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须了解我国的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中国的企业和个人出口商品或劳务,挣回美元等外汇,然后将这些外汇的一部分或全部卖给银行获得人民币。外商对中国投资也往往需要将手中的部分或全部外汇资金换成人民币,也得将外汇卖给银行。银行在保留一定额度外汇用于日常业务后,将其余外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一旦被央行购买就成为国家外汇储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出口等所获外汇收入,可根据其经营需要自行保留或卖给银行。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企业和个人不是把外汇无偿交给央行,而是通过银行卖给央行,并获得了等值人民币。这些交易都是出于等价和自愿的原则,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在外汇与人民币兑换时已经实现,即 “ 银货两讫 ” 。另一方面,央行购买外汇,要付出等值的人民币,这个过程表现为人民币投放,也就是 “ 发票子 ” 。换言之,外汇储备是央行用 “ 发票子 ” 这种向社会负债的方式 “ 买 ” 来的,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为外汇储备,负债方则是等值的人民币投放。看似光鲜的外汇储备其实并非央行的 “ 净资产 ” ,背后对应的是等量负债。 “ 比如,截至今年 6 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 31975 亿美元,相应的央行负债为 22.6 万亿元,也就是说,近 3.2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央行用 22.6 万亿元人民币 ‘ 买 ’ 来的。这 22.6 万亿元人民币最终体现为流通中现金、各类银行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央行票据等各种央行负债的形式 ”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说。 由此可见,首先,外汇储备是央行的钱,并且由于它是央行以负债方式形成的资产,因而不能无偿使用。 其次,外汇储备代表着国民财富,但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义上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从源头看,外汇储备一部分来自出口,这是国内企业或个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可说是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这笔财富由央行以外汇储备的形式持有,老百姓以等值人民币的形式持有。 “ 外汇储备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商投资等资本流入,这部分恐怕谈不上是中国老百姓的 ‘ 血汗钱 ’ 了 ” ,丁志杰说。 还有观点认为,外汇储备是央行 “ 发票子 ”“ 买 ” 来的,但央行每多发一单位货币,老百姓手里的货币就要贬一点值,发得越多,贬得就越多,这相当于央行向全国人民征收了铸币税。因此说到底,外汇储备是老百姓 “ 交税 ” 买来的。 “ 这里错用了铸币税的概念 ” ,中国 建设银行 高级研究员赵庆明坦言,在金、银本位等商品货币制度下,货币币值与其内在价值之差就是铸币税。比如,一枚币值 1 文的铜钱,铸造成本 ( 内在价值 ) 如果是 0.3 文,那么铸币税就是 0.7 文。 “ 央行通过购买外汇发行纸币,虽然纸币的印刷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纸币的内在价值相当于与其币值等值的外汇,因而不存在铸币税。 ” “ 至于说新发货币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那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由于更多的货币追逐不变的商品,可能会贬值。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发货币可以换成外汇进口商品,货币和商品之间就不存在你多我少的问题,也就不会导致原有货币贬值 ” ,赵庆明分析。 丁志杰认为,新发货币最终会被企业和居民持有,这些货币也是财富的一种形式,因而新发货币谈不上是 “ 征税 ” 。 外汇 储备多不多? 按照传统观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远远超过最低警戒线,这么多外汇储备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 人民币 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步入了 “ 快车道 ” : 2006 年 2 月,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同年 10 月,突破 1 万亿 美元 大关; 2009 年 4 月,突破 2 万亿美元; 2011 年 3 月,突破 3 万亿美元。面对这条陡峭上升的曲线,公众不禁要问:外汇储备是不是太多了? 一国持有多少外汇储备算适度,在理论和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国际上也只是定义了 外储 的低限,高限则没有共识。 “ 传统观点认为,外汇储备不得少于 3 个月的进口额、 10% 的 GDP 和 30% 的外债,而去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 2.85 万亿美元,可以满足 22.5 个月的进口、相当于 48.44% 的 GDP 和 5.2 倍的外债。按照传统观点,我国外汇储备已远远超过最低警戒线,总量比较充裕,但究竟多少合适,目前没有定论,需要综合考虑本国的宏观经济条件、经济开放程度、利用外资和国际融资能力、经济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 ,丁志杰说。 比如,我国外汇储备现状是 “ 藏汇于国 ” ,与 3.2 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比,企业和居民的外汇存款仅 2500 亿美元左右,绝大部分外汇资产在政府手里。而发达国家大多 “ 藏汇于民 ” , 2010 年,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的民间外汇资产分别高达 4.99 万亿、 6.91 万亿、 12.78 万亿和 15.4 万亿美元。虽然这些国家的官方外汇储备不及我国,但加上民间这一块,其外汇资产均远远超过我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对于确保国际清偿能力、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巨额外储犹如一把 “ 双刃剑 ” ,也带来四个 “ 不利于 ” : 不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央行买入外汇形成储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 ( 称为外汇占款 ) ,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人民币在高速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完全对冲、回收,就会向市场注入过多的流动性,加大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 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币值的高度关注,容易诱发争端。 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时下,外汇占款已成为货币发行的主要方式,长此以往,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 不利于保值增值。当前欧美债务危机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将对巨额外储的保值增值带来挑战。 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多外汇储备并非我们刻意追求,而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运行的结果。 经济学中有一个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 - 投资=出口 - 进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消费率的不断下滑,储蓄率不断攀升,根据恒等式,当储蓄率超过投资率时,出口必然会大于进口,从而形成贸易顺差,引发外汇源源涌入。 “ 外汇储备激增,根子就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度依赖出口,而要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仍需时日 ” ,赵庆明说。 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在涉外经济政策上 “ 奖出 ( 出口 ) 限入 ( 进口 )” 、在外汇管理政策上 “ 宽进 ( 流入 ) 严出 ( 流出 )” ,以及由于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企业和居民普遍不愿持有和保留外汇等因素,也都助推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专家认为,应对外储激增的 “ 方子 ” 是使其增量部分放缓速度,存量部分用好管好,打个比方,就是把进水龙头关小点,出水龙头开大点,这样池子里的水位才不至于过快上涨。就增量部分而言,应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 “ 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 ” 的思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如此,方为治本之策。 外汇储备能不能分? 无偿分给民众,会导致通货膨胀、央行破产等严重后果, “ 花 ” 外储应坚持有偿使用、境外使用的原则 有人说,近年来我国香港、澳门政府常常向所有市民派发数千甚至上万现金,俗称 “ 派糖 ” 。既然我国外汇储备太多了也不好,能不能分些给民众? 让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把外汇储备 “ 分 ” 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外汇储备资产对应着等值的人民币负债,如果分掉资产,不动负债,其结果就是央行资不抵债,陷入破产境地。其次,假如老百姓 “ 分 ” 到了外汇储备,他只能将这些外汇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花,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人民币的 “ 二次投放 ” :当其将外汇卖给银行时,会形成一次投放,而这些外汇被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掉、最终被央行收购时,会形成二次投放。 “ 二次投放 ” 的后果就是滥发人民币,会造成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 港澳地区政府用来 ‘ 派糖 ’ 的钱来自财政盈余,这是政府的净资产,可以用来分配。事实上,尽管香港外汇储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却没有拿来进行过所谓 ‘ 派糖 ’” ,赵庆明说。 还有人说,外汇储备应 “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如果直接分给民众不合适,是否可以剥离一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以充实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国外利用外汇储备建立主权养老基金的方式已存在几十年,如挪威 1990 年建立的 “ 政府全球养老基金 ” 。 应当说,无偿剥离外汇储备充实社保体系,其性质同无偿分给民众一样,会造成不良后果。 “ 不过,倒是可以考虑由财政发债的方式来购买部分外汇储备,成立主权养老基金 ” ,丁志杰说。 事实上,我国 外汇 储备的投资收益是上缴财政的,这笔钱可以用于包括社保在内的各种用途。曾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新近出版的《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披露: “ 去年 ( 指 2002 年 ) 国家财政很困难,财政部早已做好收支平衡,快到年底时,突然蹦出来一笔收入,有 407 亿元,主要就是外汇储备的收益。我决定这笔钱先不要用了,把它全部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 赵庆明说,世界上外汇储备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像我国那样,由央行投放 人民币 购入外汇形成外储;另一种是财政出资形成外储,其中日本等国家由财政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形成外储,挪威、新加坡等国家则由财政用净盈余购买外汇形成外储。 “ 只有挪威、新加坡模式才能免费使用外储,因为这是财政净盈余买来的,不对应负债。日本模式由于外储对应着负债,也不能免费使用。 ” 说到这里, “ 花 ” 我国外汇储备的两大原则也就明朗了:一是有偿使用;一是境外使用,在境内 “ 花 ” 会导致人民币 “ 二次投放 ” 。 专家认为,应当积极探索利用外储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式,比如进口国内紧缺的能源、资源,形成能源、资源储备,再如支持国内企业 “ 走出去 ” ,扩大对外投资等。 也有专家提出了大胆的思路。 “ 外汇储备原则上不能无偿使用,但由于央行发行的货币流通时,有很大一部分沉淀下来,不存在偿付压力,拿出资产方即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不会带来太大的风险。未来可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 ,丁志杰说。 外汇储备投资是否划算? 持有美国国债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现有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应适时、稳健地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 根据美国财政部报告,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者。在美债信用评级下调、 美元 贬值的背景下,外汇储备持有如此大额的美国国债是否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美国国债是市场投资行为,根据市场状况动态调整。业内人士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持有美国国债不是最佳方案,而是现有条件下的现实选择。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动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找不到可以替代美元的资产。事实上,目前美国国债仍是全球规模最大、品质最优、流动性最好、信誉最佳的国债。 “ 越是形势动荡,美元资产就越是 ‘ 避风港 ’ 。近期,随着欧债危机再掀波澜,美国国债再度受到避险资金追捧,收益率连创新低,说明全球购买者众多 ” ,丁志杰说。 另一方面,其他币种国债要么市场容量小,要么当地不欢迎。 “ 在 欧元 区国债中,最好的是德国国债,但其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 1/5 ,而且德国国民储蓄率较高,国债都是国民自己购买,留给外来资金的空间很小。再看日本国债,日本的国民储蓄率更高,吸纳外来资金的能力较弱,并且日本政府的负债率已超过 GDP 的 200%” ,赵庆明分析。 至于黄金、白银等 贵金属 和石油、 铁矿石 等国际大宗商品,在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中已包含与之相关的投资。这些商品和能源资源价格波动较大、市场容量相对有限、交易和收储成本较高,不适合外储大规模投资,否则可能会推升其市场价格,反而不利于我国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 “ 有人说,既然没有最佳方案,外储干脆存银行得了。可是存银行不仅收益更低,并且在国外,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远高于政府破产的可能性,还不如买国债 ” ,赵庆明说。 不过,专家也认为,应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和外汇市场走势,适时、稳健地推进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最大限度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好地实现外储保值增值。 “ 尽管不能全盘否定持有美元资产的合理性,但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问题,即持有的美元资产是否过多以及过多带来的风险。美债降级事件表明,过去我们认为无风险的资产实际上也是有风险的 ” ,丁志杰说。
个人分类: 杂记|2832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从参保人数 看 中国人口
dongzg101 2011-10-17 05:58
从参保人数看中国人口 2011-10-15 20:50:34 归档在 人口数据 | 浏览 13498 次 | 评论 6 条 ----中国农村人口超过8亿吗? 何亚福 10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公布权威数据称,中国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展,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员、城镇非就业人员、农村居民和城乡贫困人群,在制度上实现了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截至目前,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总参保人数增加到12.8亿人,覆盖了90%以上的城乡居民,比2008年增加了1.54亿人。近800万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障。 这篇报道说“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总参保人数增加到12.8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底中国人口为13.41亿,如果医保人数达12.8亿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已参加医保了。 我搜索了有关医保的数据,发现9月4日新华网报道:截至目前,中国大陆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超过12.5亿的人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制度。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已达到8.35亿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96.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也分别达到2.34亿人和1.87亿人,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覆盖大陆超过93%的人口。 根据新华网报道提供的数据,我经过简单计算得出如下结果:农村人口总数为8.67亿。但我对这个数据表示怀疑,因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 如何解释上面的数据冲突?有一种可能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的参保人数,是按照农村户籍人口计算的;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乡村人口,是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由于很多农村户籍人口到城市打工,所以农村户籍人口比农村常住人口多,这是可以理解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现在中国流动人口已超过2亿。 从以上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有将近2亿人虽然参加了新农合但同时又是城镇常住人口,其中很多是农民工。这样就会出现如下的问题:当这些居住在城镇的农民工生病时(尤其是得了急性病时),他们不可能回到农村看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也就是城镇地区)看病,这样,他们参加的新农合就没有得到实惠。因为按照规定,参加新农合的农民需要在定点的市县、乡镇的医院去就医报销。 9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江苏溧阳夫妇缴费13年领不到养老金》的报道:14年前,江苏省溧阳市周建芳夫妇花了2万元,在当地民政局投保了两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该保险承诺,等他们退休后,每月可分别领取养老金450元和750元。去年,周建芳已经到退休年龄,溧阳民政局等部门却告知他们,当初的保险承诺已无法兑现,他们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只能选择退保。 我以前的文章已说过:现在中国仍处于“人口红利期”,养老基金尚且入不敷出,将来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进入“人口负债期”,一方面老人逐年增多,高峰时达到4亿多老人,另一方面年轻劳动人口逐年减少,这种养老金制度总有一天会崩溃。现在尚且会出现“缴费13年领不到养老金”这种事,将来领不到养老金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2 上一篇 人口政策僵局的根本原因
11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科学界应展开科学的标准大讨论
热度 3 daodezhenjing 2011-10-12 12:26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引发了中国一场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经济走上了正轨。今天的人们普遍承认,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并列为现代中国“三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的科学表面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搞得红红火火,可如果你仔细看来,就知道它并没有摆脱以前的体制,整体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标准混乱不堪,人们不知道怎么搞科学才是对的,不知道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应该支持,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伪科学,没有标准的中国科学是可怕的,一些权威在哪里指手画脚,用自己的标准对科学研究进行评判,甚至一些政府官员用政治的标准对科学研究进行评判,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谁也说不清,这岂能用一个“乱”字来表达。   回顾新中国的科学史,批判伪科学的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几乎波及到自然科学的所有学科。熟悉这段历史的人们仍然记忆犹新:是谁发动了对摩尔根基本学说的批判,对孟德尔遗传学的批判,对梁思成建筑学的批判,对马寅初人口学的批判,又是谁发动了对量子理论的批判,对相对论的批判,对控制论的批判等,批判伪科学的后果,就是中国科学水平大大地落后了,科学的精神被扭曲了。即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科学界仍然没有摆脱权威主宰科学界的处境。以“人体科学”为例,先有了钱学森的支持,人体科学的研究一轰而起,再有了于光远的批判马上偃旗息鼓。这哪里是对待科学的态度!现在的中国,对伪科学的批判仍然此起彼伏,什么中医是伪科学,什么地震预测学是伪科学,凡是和现代科学有点冲突的几乎都被科学的大棒打过,我不仅想问,到底伪科学的标准是什么?难道现有的科学就是评判新科学的标准?如果真是这样,科学还发展什么?新科学不就是在对旧科学的否定之上发展起来的吗?   再看看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奠定基础的,后来的只是对它修修补补,添砖加瓦而已,并没有大的创新,这才使中国科学一步步走向衰落。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特征就是思想解放,公平竞争,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环境,才使中国科学走向了它的辉煌。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科学的成就,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那时的典型特征仍然是思想解放,公平竞争,这才创造了西方科学五百年的辉煌。今天的中国科学,思想敢解放吗?一有点和现代科学有点矛盾的东西出来,就被科学的大棒打上一顿,谁还敢解放?今天的中国科学,能够公平竞争吗?一切唯权力名誉论,看看自然科学的基金都给了谁?不都是那些大牛吗,当然你真牛也可以,但问题是你做不出真牛的成果。为什么出现这种混乱的状况,不就是我们的中国科学没有标准吗?没有标准就没有规则,结果科学的管理只有人治,而没有法制。邓小平早就说过,人治带来的只有混乱,只有法制才能带来真正的发展。可我们法制的规则怎么制定,科学的标准是什么?这都搞不清,怎么科学有效的管理?   竞争是发展的前提,没有竞争只有死水一潭。而要竞争,就要有规则,没有规则的竞争就是中国科学的现状--混乱。因此,在当今的中国,应该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科学标准的大讨论,只有把这个标准弄清了,人们才真正知道什么是该支持的,什么是该反对的,什么是真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在这个标准下,没有权威,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学历高低,只有公平竞争的规则,这也就是科学的原则。我想,如果中国的科学界真的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中国的科学发展就有希望了!
15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 辩证统一 的
dongzg101 2011-10-11 14:18
人民日报: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 2011年10月11日 04:56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卫兴华 79590 人参与 22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致力于尽快把蛋糕做大;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中央强调和重视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特别是把民生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是要求更加重视分好蛋糕。但这丝毫不意味着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就生产和分配的关系来讲,生产什么才能分配什么,生产多少才能分配多少。而且,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决定按照什么方式、什么原则去分蛋糕。这就是说,首先要做蛋糕,才谈得上分蛋糕;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才能越大。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分配对生产有反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也有决定作用。蛋糕分得公平合理,可以调动劳动者和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也能够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统一起来,也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在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但国际国内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既不是只要把蛋糕做大,收入差距就会自动缩小;也不是收入差距扩大一段时间后,就会自动趋于缩小。如果没有政府的自觉调控,收入差距是不可能自动缩小的。即使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也不存在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天然统一的情况。在当代,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重视分好蛋糕的问题,它们通过高额累进税、遗产税、慈善事业等来制约收入分配和财产占有上的差距扩大,通过较为成熟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缩小初次分配中形成的过大差距。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既重视把蛋糕做大做好,又重视把蛋糕切好分好。无论只重做大蛋糕而轻分好蛋糕,还是只重分好蛋糕而轻做大蛋糕,都是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 什么叫分好蛋糕?怎么分好蛋糕?第一,分好蛋糕不是搞平均主义、人人分得相等的一块,而应是根据各自在做蛋糕中的贡献分得相应的一块;第二,缩小收入差距不是不要差距,合理的、与贡献差距相一致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第三,在公有制经济中分好蛋糕,就要贯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适时增加职工收入,规范国有企业高管的收入;第四,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好蛋糕,就要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工资的分配关系;第五,从总的框架来讲,要把蛋糕切分为三大块——企业一块、职工(劳动报酬)一块、国家一块,现在的问题是职工的一块偏小,所以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只重行政命令,而应根据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状况,提出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并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第七,分好蛋糕重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对低收入者来说应重在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劳动绩效来增加收入,不能仅仅在不变的劳动绩效和既有的蛋糕存量上不断增大自己的一块;第八,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相关报道: · 瞭望东方周刊:被误读的“蛋糕论” · 共富发展学多重逻辑:一边做大蛋糕一边分好蛋糕 · 中国各省市频出新政蓝图 地方大员展现执政思路 相关评论: · 红网: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键是增加个人的权利 · 解放日报:“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哲学 PN010 标签: 分好蛋糕 收入差距 资本主义国家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0人 分享到: 凤凰微博 document.write('');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帐号: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找回密码 注册凤凰通行证
11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今拍案74:人民日报要做和事佬:做/分蛋糕其实是“和谐”的!
热度 3 QFL 2011-10-11 11:45
当今拍案74:人民日报要做和事佬:做/分蛋糕其实是“和谐”的!
“分好 蛋糕 ”还是“做大蛋糕”重要? 两位地方大员分别表达了各自观点,但却是各执一词,针锋相对,互不示弱。 人民日报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10/11/nw.D110000renmrb_20111011_4-07.htm?div=-1 ) 则做了个和事佬,并以团结 大局为重中之重、 以“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 ,从特色社义的本质即“ 一是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出发,高屋建瓴地认为: “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辩证统一的 ”! 博主认为: 至于 老百姓,要么继续围观下去,要么就洗洗睡吧!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157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新华社记者金微:致命的虚伪——被部分媒体美化的转基因
热度 2 蒋高明 2011-10-3 07:46
致命的虚荣 ----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转基因舆论或将民族引向深渊 转自金微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2du4u.html 身在媒体,试着理解媒体和转基因专家强推转基因的心态,一直以来,我对转基因违背民意到执迷不悟的程度感到不解,如果说是因为信息滞后、商业利益、政治力量等因素叠加在一起,也不会到集体疯狂到这个程度。对,有种虚荣作怪,一种建立在信息误判上的虚荣,一种被媒体误导膨胀起来的虚荣。这是我从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转基因历次发声体会到的心态。 我的文章有些长,如果你对转基因问题的认识已经很深入,不想再听这样的唠叨,你可以跳到最后。但为了说清这个问题,还是容我慢慢说来。 《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29日 16 版)最近又开腔再谈转基因----“转基因院士为何遭围攻”,事情源于去年11月26日,张启发在中国农业大学讲“基因功能”,被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听众挑战,这个挑战被《人民日报》贬义地陈述为“围攻”。 《人民日报》在开篇写道: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 距今已有10个月零4天,《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蒋建科现在才感到震惊。此文是为了给中国转基因水稻之父张启发“洗冤”,并重点地进行新一轮的转基因科普。 其实转基因的核心问题主要是这几个,这在文章均有所体现: 1,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2, 中国如何吃上转基因大豆的; 3,转基因水稻能否保障粮食安全; 4,转基因的功效是否如其所言; 5,转基因在世界推广状况如何?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人民日报》和张启发的政治觉悟就是高,将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并强调这些质疑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给广大关心食品安全问题的消费者一个下马威。 【“张启发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因为这些质疑而影响到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延缓我国生物育种产业的发展,削弱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最后落入花费巨资却购买不到国外核心技术的怪圈,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那才是最可悲的。” 】 基因专家和人民日报异口同声地说民众反对转基因技术、延续育种发展,继而上纲上线地批判。民众反对转基因技术了吗?他们反对的是转基因食品,因此两方不是说同一件事。 十二五规划,国家拨付300亿元用于转基因育种研究,而目前仍是解决13亿人温饱的常规育种技术只有1.5亿,这是非常不对等的,当转基因专家说这些话时,应该想想广大常规育种工作者。 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转基因的食品安全,他们不会在乎中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发展到哪步,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只想知道中国要推广的转基因大米取代中国人吃了几万年都安全的传统大米到底安不安全,70天的小白老喂食的试验到底可不可靠?到底我们会不会使人像小白鼠那样三代绝种。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危害的报告已经足够多,这里实在是不愿多举。但是,这些打不动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蒋建科。 本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由食品安全专家、医学家等进行试验,现在而不是由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转基因专家来认定。但是,中国的转基因专家不仅自卖自夸,当你举出国外转基因危害的证据时,他会说这是谣言,“美国权威专家都说了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危害。”这是武汉转基因传播会议上一转基因专家的话。 转基因专家和人民日报至今依然奉行这套国际话语体系: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转基因危害的报告。你要拿出俄罗斯叶尔马科娃的转基因大豆使仓鼠三代绝种的试验,他会继续拿出证据说这个试验设计不合理,试验过程也不够科学,然后说这是谣言。为什么谣言叶尔马科娃当选为俄罗斯国家基因安全研究会副主席。你要拿出中国种植转基因作物动物异常报告,他会说这个是谣言或者没有经过国际主流科学界的同行评议。 转基因专家可以无耻地辩护,毕竟他们有利益。但是作为记者,如果说蒋记者从来没听过这些危害报告,那他是无知,如果他已经了解,那他是蓄意隐瞒。 人民日报应该知道,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投奔,即使企业打出民族牌也无法挽回民众的信心,“洋奶粉要钱,国产奶粉要命”。 如同对奶粉的反应一样,老百姓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就是出于朴素的本能的反应,而不在乎转基因食品是国外的还是中国科学院自己研发的,不管是美国的转基因、巴西的转基因、中国的转基因,只要是有风险的危害的,人们都一样抵制。人民日报幻想在食品安全这最基本的人权保障上,还要打民族牌吗? 转基因的争议,恰恰是因为2009年转基因安全证书的颁发才引起社会的广泛质疑,本来这只是对中国自主研制的转基因大米进行质疑,转基因专家和媒体的科普没有解决问题,并反而使得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质疑的范围越来越广,并延伸到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而这些都是外资。中国大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抵制,并非只是单方面的拒绝,更不可能产生民族主义式的抵制,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本身。人民日报实际上是在自说自话。 二,中国人民是如何吃上转基因大豆的? 对于中国每年进口5000万吨转基因大豆,这成了人民日报舆论借机向国内推广转基因的最大的借口。如果说,转基因有问题,有危害,我们就应该拒绝,难道吃国产的转基因大豆被中国转基因专家毒死才能表现自己的爱国道义感吗?犯不着。 【人民日报:对于“不吃美国转基因食品”的主张,饶毅认为,这丝毫不能影响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转基因大豆。由于中国没有搞转基因大豆,种植的非转基因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巨大的需求缺口只好靠美国物美价廉的转基因大豆来弥补。“反转基因只会减慢中国新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帮助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所以,一些人士貌似保护中国人民,其实后果只能是损害中国自身发展,使中国长期依赖进口国外产品。”】 【南方周末: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正因为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才恰恰需要大力发展转基因。在孙毅看来,大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为我们自己不搞转基因大豆,结果现在全国人民都在吃转基因大豆,而且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南方周末《中国转基因安全摸底——被雪藏的转基因秘密》】 对于转基因大豆提高产量、出油率高这样的谎言,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早已驳斥,刘登高在接受《南方农村报》采访时说: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国外第一代转基因大豆所转入的只是抗草甘膦基因,目的是降低除草作业成本,但国外科学家和豆农反映产量却比一般品种降低5%左右。然而,有人种转基因大豆,孟山都公司便可获得“一箭双雕”之利——转基因种子的垄断利润和扩大草甘膦销量。最近一次全国大豆专业会议上,一位推销外国转基因大豆的专家污蔑中国大豆的油脂含量只有16%,当场遭到广大国内专家质疑。事实上,我国大豆油脂含量高于20%以上的品种有上百种,高者达到25%;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7%;亩产25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有上百种,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大豆平均亩产在180公斤左右,也高于美国。据了解,孟山都的第二代转基因大豆很快要上市,据宣传可提高亩产3%-5%。有关专家介绍,其增产原因是采用了另一种高产大豆作载体,本质上不是转入增产基因。中国现有的品种通过改进栽培技术,从而提高10%的产量是常见的事,我真不知道热衷于宣传国外转基因大豆品种的理由何在。既然转基因大豆自身尚无高产作用,如何能提高中国大豆的亩产?怎能解决过量进口问题? 我国拥有90%的野生大豆资源,独立自主培育了3500多种大豆栽培品种;大豆对保证食品营养安全、粮食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间作、套作最理想的作物。这几年欧洲国家、日本、台湾都从中国进口大量的非转基因大豆,因为价格高。如刘登高所言:“为推广转基因大豆而放弃中国非转基因、高蛋白大豆优势,将损坏我国可贵的品种资源优势,使大豆产业彻底沦陷。有一些人在偷换概念,误导社会舆论,凭借对转基因技术的垄断权牟取转基因产品、种子的暴利。” 这些人正是转基因专家孙毅和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 转基因大豆是什么? 转入抗除草剂基因,使得大豆能够大量喷散草甘膦杀死杂草,而保留大豆,仅此功能而已,与增产无关、与出油率无关,那些高产或出油率高的大豆,无一是因为找到了好的大豆载体,再简单转入一个抗除草剂基因。相反,因为转基因大豆要发挥抗性功能,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同等条件同等环境下,大豆会减产,而且转基因大豆近年发现不接根瘤(《孟山都眼中的世界》),这势必会影响大豆的产量 。 但是,饶毅、孙毅无视这些科学发现和事实,一味地通过谣言和谎言来美化转基因。 美国巴西国家为什么能够大量种植这种转基因大豆,因为他们地广人稀,适合飞机喷散农药,节省大量的劳动成本。而中国是小农经济,地块少,而且散布不均,绝大多数地方农业都在实行轮作或间作套种,不同地方对使用除草剂、农业机械有不同的要求,简单地把美国农业模式搬到中国来,简单宣扬国外转基因大豆种植,根本不适合中国国情,转基因专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转基因专家实际上是狭隘的,他们只懂技术,不懂贸易战、不知道粮食武器。在他们眼里,“国外大公司扩大垄断(饶毅语)”,只有转基因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推导到最后,似乎全世界人民除了吃转基因,别无选择。那反问一句:日本韩国朝鲜欧盟国家为什么可以拒绝转基因? 关于国产大豆是如何沦陷的,这已是老调重弹的话题,不知是不是转基因专家闻所未闻,还是选择性地无视。 90年代,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96年中国开始少量进口转基因大豆。加入WTO后,由于关税配额限制取消等原因,国外转基因大豆越来越多的涌入 。 粮食武器的威力开始显现,2004年,中国大豆加工企业的采购团进入欧美采购大豆时,短短5个月,大豆期货价格实现了翻番;在中国大豆采购团高价采购大豆之后,不到一个月,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跌去了一半,欧美大豆到达中国口岸的现货价格也跌破中国采购团采购价格的一半。 2004年中国大豆压榨行业全行业严重亏损,跨国集团趁机收购、兼并和重组,大豆、豆粕、食用油的定价权完全落入它们之手,中国大豆食物主权基本丧失,政府对大豆、豆粕、食用油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几乎失灵。 四大粮商进军中国市场后,迅速发展壮大。美国ADM公司与新加坡丰益集团共同投资组建了益海嘉里集团,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经高达38家,还参股了鲁花等国内著名的粮油加工企业,堪称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目前,国内70%以上的榨油企业被跨国粮商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品牌均在其列。 在取得转基因油的话语权后,国际粮商开始进一步在中国以低成本营销的方式彻底催毁了大豆产业链,东北非转基因大豆逐年萎缩,国内仅存的压榨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2010年3月15日,中国经营报以《黑龙江大豆产业链崩溃》为标题报道了这一事实。“最为要命的是,AMD、邦吉、嘉吉、路易达夫以及益海嘉里(金龙鱼)等几家跨国粮商在全世界的大豆贸易中占有绝大多数份额,他们建立了从种植农场、贸易公司、港口、船队、加工厂甚至期货公司等覆盖“全产业链”的商业体系,保证了自己的利润来源。另外,除了种植方式的因素,进口大豆也通过政府的高额补贴获得了国产大豆无法比拟的低价优势。据了解,仅2001年,美国对大豆的补贴就达190亿美元,相当于出口大豆价格的30%” 黑龙江豆企的分析报告《国际粮商是如何赚钱的》也有提及:国际粮商们经营的领域广、产业链长而庞杂——上至贷款、种子化肥销售,中间到仓储、物流设施的经营,产品的加工销售,下到国际粮油贸易,无不涉猎。“跨国集团以其跨国性和全产业链性,把自己隐藏起来,它赚钱的方式不易发现。” 中国为什么吃上转基因大豆,这里面涉及到外资全产业链、期货控制、大豆补贴等系列问题,实际就是粮食武器,仅仅是一个转基因技术就能解决问题吗? 我想,转基因专家没有这么厉害。 三,转基因水稻提高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 本来,国家已经叫停了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推广,叫停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目前在转基因主粮的研究、推广、监管乃至后期企业运作等方面,还都不成熟。” 《经济观察报:转基因主粮商业化5年内不推行》。人民日报的蒋建科无视国家决策、无视民意,一意为转基粮的商业化鼓噪,为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鸣锣开道,他所认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抵制转基因能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吗?”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刚刚宣布了:“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生产有望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第8年增产。而且这一成绩是在“今年粮食生产先后遭遇北方冬麦区冬春连旱、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西南地区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所取得的。 这证明转基因不像专家所说的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吧。中央电视台报道:这里是内蒙古塞来特旗实施增产千亿斤规划的打井现场,这口井打好了之后将能对附近的二百亩土地进行地下的灌溉,单单这样的灌溉就能将这片土地粮食产量每亩增加五到六百斤。 关于转基因高产是一个辟了无数次谣又被人民日报拿出来说事的谎言,车轱辘话本来反复说已没意思,尤其是被自己阵营的专家辟谣的话,人民日报依然乐此不彼。 就连挺转派的专家黄大昉都澄清:“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能增产的转基因作物。因为增产涉及到的基因很复杂,我们现在还没搞清楚,还不能去转移所谓‘增产基因’最后达到增产目的。” 转基因高产的神话最初是由张启发所说的“减少农药使用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通过抗虫间接提高8%的产量”。而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是抗BT水稻,只是抗鳞翅目的昆虫,转入这样一个抗虫基因,只是部分替代农药实现少打农药的暂时性措施之一,湖南农民的栽种试验也证明了转基因水稻还是要打农药。 张启发在《人民日报》上又说:“由于转基因水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80%,实际上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 这个逻辑不值一驳, 杀死害虫的技术并非只是化学农药,比如蒋高明在山东弘毅农场进行的生态试验,用防虫灯和生态办法来杀虫,根本就不用打农药,而且能够保证高产,当然还有很多有机试验都已证明少打农药或不打农药同样可以防虫,用转基因稻最好的状态来对比非转基因稻最差的状态 ,这公平吗? 况且,张启发说的非转基因水稻还包括有机水稻,有机水稻有机大米根本不用任何农药,张启发如何得出转基因水稻比非转基因水稻更安全这个结论。 提醒一点,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是将BT转入到水稻中,BT是用来作农药的,现在只不过是将外在的BT基因转入水稻中使其自己分泌农药,免去了人工喷散的功劳。在4月28日,国际生物安全会议上,当时挪威基因生态所的专家就对中国转基因专家神话转基因水稻提出质疑,因为这种转入植物体内的农药含量更高、毒性更大。甚至他们的研究称,这种水稻比容易淘洗干净的外喷农药的毒性要高数百倍,并且根本无法“清洗”。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佟屏亚在国务院(关于转基因水稻)座谈会上还揭穿了一个事实: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仅仅是将福建省谢华安科研团队1981年育成的“汕优63”这个 “退役”的品种“转入”抗虫基因,重新被命名为“Bt汕优63”,他就坐上了中国转基因水稻之父的交椅,充其量只能说是“借鸡下蛋”。 现在,袁隆平已经发明更好的超级稻技术,亩产达到926公斤,比80年代退役的汕优63不知高产多少倍,所以根本不需要这种落后淘汰的技术。 目前,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种,无论是转入哪种基因,单个基因的转移只对改变质量性状有作用,对农作物产量、品质等数量性状几乎没有影响。换句话说,转基因并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所谓转基因水稻“口感好”、“产量高”或转基因大豆“出油率高”与所转基因毫无关系。 而且,这些转基因作物存在基因缺陷,为了产生特殊生物功能如抗除草剂、制造Bt毒素都需要消耗生物能量,生物能量又是一定的,所以,转基因在同等条件下是不会超过常规同类同种品种农作物,国外科学研究也没有高产明确证据。 根据遗传学家的观点,农作物产量取决于农作物品种内部的基因组成(基因型)。决定农作物产量性状的“多基因”之 “多”,可以说成千上万,甚至可以说多到涉及农作物的每一个基因。生命系统或基因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赖于涉及农作物产量的所有基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的提高,因此,任何指望通过增加或改变个别基因就能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种子只是农业八字宪法之一,另外,水土肥密保管工均可作文章。所以说, 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办法不需要转基因,或者说不是急于转基因,而是要提高粮食价格,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撂荒,守住18亿亩土地红线,防止外资抢劫农民,阻止农业经济殖民化 。在转基因危害争议如此大的情况下,贸然进行转基因,粮食危机没出现,社会危机可能会出现。 四,关于转基因的功效是否如其所言 “怎样进行深入、有效的科普?”这是人民日报最后的落脚点。人民日报认为是公众的认识不够,但记者自己是从不会反思自己对转基因的认识滞后这个问题。 科普是要传达新的东西,报道也应该跟进最新的科技前沿。科学不停地发展,尤其是转基因的实践种植,科学界对转基因的危害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但是,人民日报依然用八九十年代落后的转基因科学来愚弄国人。 目前,世界上成功商业化的两大宗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作物均出现问题,后院起火的国家正是转基因起源地的美国。 2009年,《纽约时报》首次报道美国农田“超级草”现象后,美国主流媒体近年来开始频频聚焦,目前,不下十种“超级杂草”正在美国22个州至少上百万公顷农田中肆虐,超级杂草在转基因种植区蔓延,又无好的根除办法致使一些耕地被迫荒芜。就此严重危害,美国国会已经做过听证,要求相关执行部门和相关公司拿出治理补救方案,至今未果,即至今还没有有效防治超级杂草的手段。 今年8月29日,美国华尔街报等媒体的报道,在美国,长期和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业区域,出现了BT(抗虫)转基因作物的杀虫功能普遍失效的现象,结果是不但没达到杀虫目标,且还带来前所未有和目前无法防治的生态破坏等严重危害(此事已经引起美国国会的密切关注)。在美国,种植转基因玉米是有法规规定的“避难所”措施的。实践事实证明,那个措施只能减缓超级害虫危害的到来或爆发,并不能防治。就是说,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及其严重危害的出现和泛滥,证明“第一代”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规模种植已经彻底失败。 《人民日报》对于这些转基因新动态丝毫不提及,依然用转基因的谎言来欺骗公众苦难人民。最奇怪的是,《人民日报》在去年已经发表文章《转基因的理念与利益之争》同样不回避这转基因负面影响的事实,文章指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报告指出种植转基因作物并没有消除杂草,反而使除草剂用量持续上升,给环境安全造成威胁;美国农业部也承认种植转基因作物后,农田作业的燃料成本提高,农药用量增加。《科学美国人》杂志则以“种子公司是否控制转基因作物研究”为题撰文披露,过去10年,一些农业生物技术跨国公司要求相关科学家不经公司批准,不能擅自发表批评转基因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报告。 现在人民日报的蒋记者,无视人民日报自己已经承认的这些事实,再造转基因神话。也许人民日报会说,这些采访都是转基因专家提供的,媒体只是客观报道专家的说法。但是,既然能,为什么不看看采访采访生物科技的最前沿,比如科技界的可变剪接对转基因的影响,留美生物学者曹明华早已在《文汇报》作过介绍,“可变剪接”原理的发现和证实,在相当大程度上破灭了想以转基因来实现农作物增产的良好企图。最初以为高级生命的构成原理(包括真核生物植物)与低级生命(原核生物)是一样的,因此,对“增产基因”的人为操纵曾经也是想当然地被认为是可行的。随着“可变剪接”的原理在真核生物中的确定,对于真核生物基因的操纵无疑已经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冒险。因此,想用转基因来实现农作物增产,基本上已被证明是一条行不通的路。 科普一下。可变剪接,是指一些真核生物的基因产生的mRNA前体可按不同的方式剪接,产生出两种或更多种mRNA,也就是说真核生物的一个基因可能编码多个蛋白质、和在更广泛的情形下多个基因可能影响同一性状以及受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调控机制的影响…… 目前,抗虫和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两者都是转入原核生物细菌的基因,而不是“真核生物”(动物和植物)的基因,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可变剪接对转基因的影响,科学家通过转入猪、牛、人的基因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国转基因专家实际上是有些跟不上时代,他们一方面描绘未来转基因未来发展的蓝图,要将“动物的基因”转来转去,但又全然不顾当下科学的发展事实,用过时了知识进行科普宣传,甚至为了让人相信转基因的英明神武,不惜用谎言制造各种转基因神话 。这些神话,在事实面前都会被证明是自欺欺人的鬼话。 五,转基因技术产业目前在世界的状况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说以上这些转基因的知识,是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中央电视台,都在传播着这样一种论调:转基因的赶超。 2011年3月2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截止到2010年底,全球29个国家154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1.48亿公顷,种植面积比2009年增加10%。自1996年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了86倍,累计超过10亿公顷。” 中央电视台还做过其他转基因节目,立场高度一致,每每报告完国内转基因棉和国际转基因技术时,这些转基因专家似乎是很得意地说:目前我国的转基因技术已经超过发展中国家水平,中央电视台也沉浸在“又一项技术赶超”的喜悦氛围中。 “加速转基因技术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农业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谁抢先占领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发达国家抢占技术至高点,发展中国家积极跟进。” “在转基因研究与开发这一国际科技竞赛中,转基因水稻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代表性领先成果。” 这些转基因专家的观点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强势传播后,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整体社会氛围:目前转基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转基因正在进行着一场全球竞赛,我国转基因产业化非常有必要。 悲哀的是,无论是国家电视台还是党的喉舌人民日报,这些数据均来自一个神秘的组织ISAAA,关于该组织的背景及数据虚假性,早已揭露。这个组织到处吹嘘,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的种植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转基因种子一定是未来中国农业的方向,所以中国必须在2011年把主粮水稻转了基因、端上餐桌。这 一个接着一个的转基因高潮,实际上全部是美国国务院、外交部和臭名昭著的生物技术巨头,花了很多的钱、动了很大的心思、费了很大的力气,人工制造出来的 。 他们最成功的一点是抢占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舆论,对此,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却浑然不觉,沉浸在一个个的“超越”的伪高潮中。问问人民日报的蒋记者,在转基因毒食面前,你的快感重要还是全国人民的健康重要?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看出这其中的荒唐性,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个国家,只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两个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另外全部都是发展中国国家。像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均缺席这场竞赛。 在欧盟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均没有将主粮进行商业化生产。而发展中国家批准大多也是被胁迫,今年,随着 秘鲁国会报通过法案,10年内全禁转基因,“不种植、不上市、不进口、不食用任何转基因作物及食品”,这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觉醒 。 去年,欧盟通过决议,让各成员国自己决定转基因作物政策。欧盟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当中,多数不是粮食用途(譬如孟山都产品)。2010年批准的转基因马铃薯商业化种植,面积极小,且不是作粮食用。 今年6月,匈牙利在全国销毁了近1000英亩的转基因玉米,所有的转基因玉米均被埋入地下,避免玉米花粉扩散。匈牙利因转基因玉米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当局采取了全部销毁措施(但生态危害尚无补救方案)。而波兰发出号召、整个欧洲应该是非转基因区域 。 东欧国家(俄国除外)本是倾向允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消费的,如今大转变、倾向无转基因了。这个迹象在欧盟法院判决严控或禁止涉及转基因饲料饲养的蜜蜂之蜂蜜产品之后显得更为明显。这些现象均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转基因并没有带来当初承诺的相应的好处,而且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危害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组织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提出质疑和警告。所以才导致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坚决反对种植和消费转基因作物,这个因果关系很难理解吗? 可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这帮转基因专家们却要“抢占转基因研究和产业化的制高点”,使得超越的心理进一步膨胀。本来,作为技术储备进行研究并没有什么,人们也不反对转基因技术。但是,致命的是,这帮人居然是要“雄心壮志”极力推进转基因主粮的商业化,在世界范围内作第一个吃螃蟹者,以此证明自己的先进性。不仅如此,还要把200多种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进行转基因,让整个民族陷入无处不在的转基因包围中……明知有危害,却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义无反顾地作小白鼠,中国人的道德感太强了吧。   我理解:中国,作为一个过去饱受帝国主义凌辱的落后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正大步在走在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全体人民跟着党中央上下一心,奋起直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宣传造成了国人的的集体无意识心态,既有一种落后导致的危机感,又有一种赶超所带来的虚荣,在这样的雄心和动力咸召下,转基因自然也是赶超之列。 在这里,媒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应该提供这样一个更加准确的世界观,让国家和人民对转基因有真实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新闻媒体重要的功能也是提供咨询,而不应该是提供片面的、选择性的、过时的、虚假的、不切实际的舆论。 但是,正因为国家的集体无意识的赶超建立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这类主流媒体提供的这类片面的、选择性的、虚假的、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的舆论和信息上,而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强大社会舆论又在不断地膨胀着国人这样的虚荣心,使得转基因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上走上歧路,这不仅误导了国民的认识,误导了国家的决策方向。 问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的主流媒体,转基因的“制高占”究竟在哪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把转基因当主粮,欧盟俄罗斯国家普遍拒绝转基因,中国世博会、亚运会都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强力推行转基因的农业部为了保护自己下一代的安全,其机关幼儿园连食用油都不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普通中国人也不是后娘养的。 或许你会说,美国人吃了70%的转基因都没事,这又是一个媒体构建的谎言,类似的驳斥已经不须再多说。就连有些亲美的《南方周末》发表文章《美国是如何管理转基因的?》都会客观地说一句:“在美国销售的食品中,其实直接含转基因有效成分(转基因蛋白质)的少而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的原因。” 你们的制高占是建立在错误的信息上,国际上没人与中国争抢这个“制高点”,我国目前所抢占的这个“制高点”实际上是一个“制低点”。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发表这类转基因舆论,应该好好地了解转基因的最新动态,不要太单方面地听取转基因专家的科普。否则, 这些片面的、选择性的、过时的、虚假的、不切实际的转基因舆论是贻误国人,贻误子孙,贻误国家,必然会将民族的发展引向歧路,甚至有些不客气地说,是将民族引向深渊 。 金微 2011-10-2 文章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5873e0102du4u.html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76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我国水稻的产量趋势------------不许笑,这是真的。
热度 1 daladala 2011-9-26 15:53
[转载]我国水稻的产量趋势------------不许笑,这是真的。
1958年8月 人民日报: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 36900 斤 ; 2006年9月 新华每日电讯: 1287 公斤 ,中国创水稻亩产新纪录; 2010年9月 云南日报:百亩示范田平均亩产 超1000公斤 ; 2011年9月 湖南日报:一百零八亩超级稻平均亩产 926.26公斤 --袁隆平是怎样再创世界纪录的 我信,我都信。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说的,我都信。 袁老先生,好好努力,希望能更进一步,达到我国五十多年前的水平。至少是五年前的水平啊! 转载: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633169
5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隐性税收”加剧分配不公
sfw111 2011-9-25 18:08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刘胜军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近日,《人民日报》罕见地“屈尊”与《福布斯》中文版主编进行辩论,而且辩论对象是《福布斯》2009年推出的“税负痛苦指数”榜单,该榜单显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 《人民日报》对《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质疑包括名义税率不等于实际税率、最高边际税率适用范围很小等,并指出以国际标准“宏观税负”衡量,中国税负并不高。 但是,《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包含了纳税人对纳税负担的实际感受。决定纳税人痛苦程度的,不仅有税收的高低,更重要的是税收的用途。通俗地讲,如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的不满程度会低于“取之于民,用之于少数人”。 笔者以为,公众情绪的不满,不仅仅针对税收负担,而是包含了复杂的制度变量。 第一,税收制度不合理。以个人所得税为例,白领阶层成为纳税主体,而企业家、富豪则很容易通过少拿工资、家庭成本列入公司账户抵税的方式避税。在房价飙升的一线城市,“白领贫困化”现象已经相当突出。此外,中国在基尼系数达到0.5左右(与美国相当)的情况下,迟迟不开征遗产税、资本利得税,无疑是纵容了收入差距的急剧扩大。 第二,高房价问题的实质是政府变相征税。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房地产相关产业对GDP贡献高达三成,而卖地收入更成为地方政府最重要收入来源,一些城市甚至占到财政收入一半左右。在多数国家,私有土地是公民最重要的财产,而中国的土地国有制度则为地方政府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源。百姓买房,也只能买到70年的土地使用权。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在十倍以上,甚至高达几十倍。结果,白领沦为房奴。 第三,央企垄断对公众多重掠夺。央企垄断涉及石油、电力、通信、金融等很多关系公众日常生活成本的领域。首先,垄断降低竞争效率,导致高价格,侵蚀公众福利。其次,由于公司治理的难题,国企本身必然是管理低效的。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发现,2001-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积获得利润总额为49174.8亿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7.68%,但这些利润主要来自国企享受的种种政策优惠(财政补贴、融资成本和土地及资源租金等),若还原真实成本并对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则2001-2008年国有企业平均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再次,央企的利润不会像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所说的那样成为“全民储蓄”,而是会沦为少数人的馅饼。2008年垄断行业员工占全国就业人群8%,而工资却占全国50%。最高行业平均收入与最低行业平均收入的差距的高达15倍,创造了世界记录。央企,已经成为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源泉。 第四,法治不彰,导致公众再次被掠夺。由于司法体系缺乏独立,加之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在利益的裹挟之下,弹性执法、选择性执法层出不穷。结果就是导致环境污染失控、食品安全防线完全失守。这些因素都会通过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最终提高公众的生活成本。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外部效应”:企业把生产成本通过污染环境的方式转嫁给社会公众。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对工人安全防护投资不足,导致大量职业病(如尘肺病等)。结果,工人辛苦多年的积蓄还不够看病的,这显然也是对工人利益的掠夺。
个人分类: 经济学|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敬请中南大学与我一起来学习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系列21)
josefsiu 2011-9-25 01:44
本月9日,有一叫oyj177非注册网友,以匿名跟帖的方式发表了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对我实名举报的严正申明。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挺严肃的申明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发表。考虑之后,还是及时回复了中南大学有关部门的这个申明。现将中南大学的这个声明及我的回复都copy如下。请围观的网友看看,对于我的实名举报,他们是如何反应的: oyj177 2011-9-9 16:49 关于“肖振亚在科学网举报中南大学在Nano WCP研制过程中的不端行为”的严正声明 1、对2008年肖振亚举报中南大学易丹青教授团队涉嫌江西崇义章源钨业公司“纳米碳化钨粉的制备技术成果”的“学术腐败”行为,我校高度重视,及时组织调查,查实举报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江西崇义章源钨业公司亦书面声明,该公司与中南大学享有无可争议的知识产权。我校不存在任何纵容和包庇行为。 2、肖振亚指称张立教授等的“胶状碳包覆前驱体工艺制备超细、纳米碳化钨粉的研究”论文,不存在任何抄袭和剽窃,且该论文与易丹青教授团队的“纳米碳化钨粉的制备技术成果”没有任何关联。 3、对于肖振亚混淆视听,诋毁我校相关科研人员名誉的行为,我们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4、我校历来重视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欢迎社会各界与我们共同维护学术的神圣与尊严。 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 二零一一年九月九日 博主回复(2011-9-24 14:37):敬请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与我一起,大家共同来学习人民日报的有关文章《莫让“零容忍”变成“零作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933.shtm 博主回复(2011-9-23 11:30):请中南大学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办公室莫让“零容忍”变成“零作为”。 博主回复(2011-9-22 07:23):“非零容忍”来对待学术腐败将会受到我们的子孙唾骂! 博主回复(2011-9-20 04:49):建议围观的网友读读这篇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992do=blogid=488002 博主回复(2011-9-19 10:49):朱镕基总理说:“治学要扎实、严谨,绝不沽名钓誉,更不要说剽窃他人的成果,根本不屑这种行为。”他们都是湖南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博主回复(2011-9-18 03:46):是当下的体制没问题,只是少数坏人在干坏事;还是体制需要改进,让好人不能干坏事?这是个问题!!! 博主回复(2011-9-16 13:07):“如果精英阶层都热衷于造假,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葛墨林 博主回复(2011-9-15 11:56):院士、学院院长在纳米碳化钨粉研制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应该是学术名声寻租" 博主回复(2011-9-9 20:18):用证据说话!!! 博主回复(2011-9-9 17:33):"在网络时代,所有的道理都可以拎出来说,谁也骗不了谁!" 博主回复(2011-9-9 17:28):“做学问必须诚实,这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 — 施一公 博主回复(2011-9-9 17:27):"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 温家宝总理 博主回复(2011-9-9 17:26):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在那里摆着,证据在那里说话!!! 与此同时,被实名举报的张立老师也在9日给我发来邮件。说她是“罪孽深重”,问我“能否丢弃恩怨,能否一笑泯恩仇?”我将视情况的发展适时的把这封邮件晒在阳光下,让网友们围观、评理!因为我相信公道自在人间!!! 相关链接: (系列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3206 (系列2)-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5321 (系列2)-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5742 (系列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140 (系列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254 (系列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511 (系列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109 (系列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492 (系列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888 (系列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994 (系列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050 (系列1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492 (系列1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731 (系列1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8969 (系列1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9858 (系列1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0301 (系列16)-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1326 (系列16)-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1306 (系列1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2209 (系列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4087 (系列1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7566 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75025 (系列2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82823 (系列22)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95086 (系列2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506521 (系列 24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512698 (系列 25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519118 (系列 26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5827.html (系列 27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7045.html (系列 28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7654.html (系列 29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8673.html (系列 30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0163.html (系列 31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0519.html (系列 32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2264.html (系列 33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2926.html (系列 34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4885.html (系列 35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6062.html (系列 36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9285.html (系列 37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91301.html (系列 38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95834.html
13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税收痛苦指数.警示.担忧
热度 2 sfw111 2011-9-24 14:41
最近,福布斯2009年公布的全球税收痛苦指数排名榜中国排名第二在网络上又被炒的火热,人民日报发了文章,福布斯还逐条做了说明。在我看来,福布斯的说明有理有条,而人民日报的文章好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因不满而大发脾气。 首先、福布斯发布全球税收痛苦指数只是起一种警示作用,是善意的,没有任何法律方面的约束。中国的税收负担重吗?见仁见智,但作为这个领域的独立学者,我可以提供一些数据,可供参考:在10年前,我有一项关于中国宏观税负大体应该多少合适的专项研究,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分析对比世界各国税制,最后的结论是:中国未来50年的税负保持在GDP的18--22%最佳,这篇研究文章还获了奖。据有位专家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国地税部门征收的18种税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8%,即我国的标准税负为18%,好像在合理的范围。但他讲18种税+社保收入+各类土地等资源补偿金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为30%以上,既我国的潜税负为30%以上,18种税+社保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5%以上,既我国的准税负为25%以上。我在这里用了标准税负、潜税负、准税负三个概念,实际上老百姓、企业更能感觉到的是潜税负,从潜税负的角度看,我国的税负确实有点重了。当然,福布斯计算税负的方法只是最高税率的简单相加,只代表名义税负,不代表实际税负。 其次、网络上突然为什么会对2009年福布斯公布的全球税收痛苦指数排名榜中国排名第二又开始感兴趣了哪?我认为实际上是对我国现行财税体制表示了一种担忧。1994年我国财税收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平均年均GDP增长9%左右,而税收的年均增长均在20%以上,“十一五”期间我国税收比“十五”增长1.5倍。2011年1--8月我国税收平均增长25%,难道这还不能让我们担忧吗?政府如此强的征税冲动谁来遏制?如此的税收增长会有什么后果?税收增长的拐点在何方? 其三、有人说税负不会带来税收痛苦,我觉得那是屁话,谁要是认为负担不会给人带来痛苦,哪肯定是智障,难道税负不是负担吗?
个人分类: 经济学|49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南海主权 划界问题不应再 模糊处理
dongzg101 2011-9-23 16:11
人民日报记者:南海主权划界问题不应再模糊处理 2011年09月23日 09:18 来源: 环球时报 3671 人参与 36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南中国海地区(资料图) 作者:丁刚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印度积极参与越南在南海涉及中国主权范围地区的油气开发,激起许多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相关提问时,重申了中方的一贯立场:反对任何其他国家在中国管辖的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开发活动。 不过,笔者查遍印度、越南和中国媒体的相关报道,都看不到越南的这一开发对中国主权海域有什么具体的“侵犯证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没有对此做出具体解释。一切看起来都是模糊的。 首先是越南的说法很模糊。越南官方一再宣称这一地区属其主权范围,至于是哪一个或几个地区,在地图上究竟位置在哪里,没有具体的展示,只有这两个区块的编号127和128。印度同样如此,声称此项目并不涉及中国领海。 中国有媒体称,这两个区块位于南沙群岛海域,但从网上流传的越南南海区块分布图看,似乎又没有那样靠近南沙群岛,又很有可能与我九段线“擦边”。这两种说法都没有官方或者是研究机构的确切证实,所以也只能是模糊的。迄今也没见到有任何媒体就越南在这一地区的开发进行过详细报道。 1 2 3 ... 9 10
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税负重不重,物价高不高,且听人民日报的分析
wj3235 2011-9-20 21:57
“中国税负痛苦指数”引发争议 http://news.163.com/11/0920/04/7EC9MVU100014AED.html 【该评论已关闭】 人民日报刊文:“中国税负世界第2”说法不实 http://news.163.com/11/0919/05/7E9R19O40001124J.html 【该评论已关闭】 人民日报对比中美物价 称国内价格总水平较低 http://money.163.com/11/0913/03/7DQ7OURC00253B0H.html
20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科学家也需“一专多能”
dongzg101 2011-9-20 01:41
人民日报:科学家也需“一专多能”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与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科学家在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位。然而,前不久在中科院国际组织任职及后备人员高级培训班上,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却表示,中国科学家队伍整体上与国际组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据吕永龙介绍,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人员,首先要具有在不同岗位工作的经历,其次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知识。相比之下,中国科学家大多学科背景单一,欠缺多元化知识和技能。这些欠缺,已成为进入国际组织的最大障碍。他进一步举例说,自己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14名具有资深科研背景和优秀工作表现的研究员,并对他们进入国际组织满怀信心,但最终无一人入选。 当前,作为政治和经济外交的有力补充,科技外交正日益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国家对科技外交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志于到国际组织中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显然需要做些改变。 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有志于到国际组织中工作的科学家,应改变以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在精修自身学科领域的同时适当涉猎一些社会学科,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丰富,更能适应国际需求。 也许有人会说,科学家就该一门心思搞好自己领域的研究,不该为其它事情分散精力。其实不然,如果处理得好,搞好自己的研究和多涉猎其它学科不但并不矛盾,而且还会相得益彰。历史上很多大科学家,就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爱迪生不仅是大发明家,还是杰出的商业人才,他推销自己发明的技巧和能力,连许多专职推销员都自愧不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既是早期电学研究专家、著名数学家和发明家,还是北美《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起草者,被誉为“北美最杰出的外交家”。 其次是要从我国人才教育方式和体制上寻求突破。比如,在培养人才时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教育;在符合学校事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支持学科多样化发展,鼓励学科交叉,促进学科融合。通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视野,为其在学术上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提高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吸引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教师和学生在一个校园中学习生活。这样,就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育提供深厚的土壤。 更多阅读 科技部官员:我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能力 背景单一成为中国科学家进入国际组织最大障碍 中科院900余名科学家任职重要国际组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肯定蒋介石抗日战争中作用
dongzg101 2011-9-13 19:11
内地版《中华民国史》出版 肯定蒋介石抗日战争中作用 2011年09月13日 03:06 来源: 人民日报 20154 人参与 208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全套图书36册,分《中华民国史》(全16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12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8册)三部分。资料图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浮雕局部。蔡华伟制图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到来之际,《中华民国史》(全36册)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几代科研人员历时几十年,汇聚国内多家单位民国史研究的老中青研究者,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编纂。作为目前国内民国史学科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著作,丛书一出版即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编纂为何历时多年?敏感问题如何对待?历史人物如何评价?《中华民国史》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汪朝光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时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整套推出《中华民国史》系列研究论著,将有力推动民国史研究的继续深入发展,有利于海内外学界的学术交流,也有助于社会各界对民国史的正确了解和认知,同时还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学术出版的繁荣。 从1981年《中华民国史》第一卷出版,到整套36册一次推出,前后历时30年,是民国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记者:从立项到出版,该书经历了怎样的编纂过程?遇到哪些难题?又是如何破解的? 汪朝光: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期间, 周恩来 总理亲自指示,将编纂民国史列入国家出版规划。随后,任务交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时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的著名史学家李新先生,受命领衔组建研究团队,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难环境下,开始了民国史研究工作。 1978年,《民国人物传》第一卷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民国史研究系列中最早出版的著作。1981年,《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亦由中华书局出版,是民国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此后,其他各册陆续出版。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们将这部书中已经出版者作了修订,未出版者全力完成,终将总计36册的《中华民国史》系列研究全部完成,由中华书局一次推出。前后历时30年,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研究和民国史研究的一件大事。 民国史是一门新的学科领域,在其编纂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诸如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主题的设置、研究时段的划分等等大的问题,乃至名词术语的定名、历史资料的考辨等等具体的问题。研究先辈们的解决方法是,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予以适当的解决。事实说明,当年编纂该书时确立的总体写作原则及种种具体规则,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立场而定的,是适合编纂工作需要的,也已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对“客观公允”的认知不是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从而保证学术品位和质量 记者:众所周知,民国史当中,许多问题还比较“敏感”。有读者担心由于政治观念或者其他因素存在,该书的客观公允难免受到影响。请问在编纂过程中如何保证其学术质量? 汪朝光:民国史的编纂,因为其距离现实最近,又因民国时期历史的复杂性和延续性,难免有一定的“敏感”度,读者的担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但是,还在编纂工作的起始阶段,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讲究“政治挂帅”的客观环境下,李新先生就提出,以实事求是的严肃的科学态度,从事民国史的编纂工作。针对“为什么要为反动统治阶级树碑立传”的疑问,编写组的同仁们认为,历史是基于事实的学问,历史的叙述离不开事实,历史的评价同样离不开事实,只有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的事实和本来面目,才可以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为反动统治阶级树碑立传”。 经过充分的讨论,编写组达成了编纂共识:充分占有材料,如实记叙历史,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本原,评价公允平实,文字力求简练。事实说明,这是符合实际的、科学而严肃的编纂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编纂思想指导下,民国史研究能够沿着科学研究的道路,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如今的进步。这与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分不开,值得后来研究者感念于心。 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研究的环境得到更大的改观,“双百”方针得到更好的贯彻,自然对“敏感”问题的处理也更为客观公允。当然,人的认识总是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研究者也不例外,对“客观公允”的认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我们认识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参加该书写作的作者众多,历时较长,各个作者在各个不同时期的认识也有不同,其间要把握的关键点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从实践的检验出发,从而保证我们研究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国共关系是民国史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关键在于以事实为本,据实以论,而不是仅仅提出一些新看法 记者:该书中的许多新成果受到读者的高度关注,例如对国共关系的新理解,尤为引人瞩目。请介绍一下该书的主要突破之处,以及这些成果是如何取得的? 汪朝光:《中华民国史》在基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若干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入,有所突破,表现出研究者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国共关系是民国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其的研究和看法也会引起读者的相当关注。总体而言,该书对于国共关系的处理和评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利用了若干新资料,结合了近些年学界研究的新看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 比如对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既肯定两党合作的重要意义,肯定两党面对外敌入侵的危局,能够抛弃前嫌,携手合作,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肯定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不少内外政策对于坚持抗战的意义;也指出国民党在国共合作时期还是放不下垄断政治的私心与架子,对共产党还是有疑虑有担心,从而对共产党的发展有限制甚至有武力遏制,这又不利于两党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关键还在于以事实为本,不断深入,梳理个案,据实以论,而不是仅仅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记者:有专家说,《中华民国史》在编纂过程中“有所创新,有所继承,有所突破”,那么这些创新、继承和突破表现在哪些方面? 汪朝光:就有所创新而言,民国史是个新的学科领域,将其列入研究范围,从无到有,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成为中国历史学中最具活力、最有发展的学科之一,本身就意味着创新,就是创新的过程及其突出的表现。 就有所继承而言,中国史学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为后来者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诸如对史料和考辨的重视,对平实表述的追求等,这些都得以体现。再如,新中国的历史研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方针,而这样的指导方针在该书编纂之初便予以确立并始终得以坚持,充分说明了它的继承性。但是,对于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也不排斥,也予以充分的借鉴和吸收。以实事求是为本,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是民国史研究能有今天成就的重要原因。 就有所突破而言,该书对史料的利用是为学界所肯定的,无论是早期研究对于清末民初报纸材料的利用,还是晚近研究对于台湾和海外所藏史料的利用,都大大突破了过往民国史研究对于史料利用的不足。再如,该书对于许多具体问题的论述及其看法和结论,无论是北洋时期的政治外交,还是国民党时期的内外关系,都有明显的新意和突破。 对 蒋介石 的评价更为全面、立体、多面和平实,不以单一看法评判其复杂作为,表明民国史研究的进步 记者:研究中华民国的历史,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就以蒋介石为例,该书是如何评价蒋介石的?与以往相比,今天的评价有哪些不同? 汪朝光:人物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民国史亦然。这套民国史,不仅在各卷书中有关于人物的论述和评价,而且专门著有8卷本的民国人物传记,以利于读者对民国人物的了解和认知。 至于对民国时期的若干政治人物,如蒋介石,该书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于蒋介石早年投身 孙中山 领导的革命,过后领导北伐、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都给予应有的肯定评价。但是,对于蒋介石发动反共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革命功败垂成,对于蒋介石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及其个人统治的独裁性,对于蒋介石在抗战胜利以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等等,书中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总体而言,书中对蒋介石的评价较以往更为全面、立体、多面和平实,肯定其当肯定,否定其当否定,而不是以单一的看法评判蒋介石的复杂作为。这也充分表明了民国史研究若干年来的进步。 民国史研究的指导方针或其史观,归结为实事求是更能说明其发展变化,不宜简单地以“天翻地覆”定论 记者:有媒体称,该书的出版显示,大陆的“民国史观”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汪朝光:民国史研究在大陆从无到有,如今已成为大陆史学研究中最具活力、成果最为丰硕、研究队伍最为广大、也最具有国际性和前沿性的学科,这是中国历史学的重大发展,是改革开放政策给学界带来的重要变化,也充分说明了大陆的民国史研究和史学研究的巨大进步。至于民国史研究的指导方针或其史观,如上所论,有其继承性,也有其创造性,并非凭空而出,亦非泥古不化,而归结为实事求是的原则,更能说明其发展和变化,似乎不宜简单地以“天翻地覆”定论。 早前报道: · 大陆出版《中华民国史》讲述民国风云 国军抗日渐受肯定: · 抗日名将薛岳故居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追访湖北宜昌抗日国军墓地 据传埋4700人(组图) · 史学界逐步肯定国民党坚持抗日 影片还原细节 · 南京各界人士凭吊抗日航空烈士 两岸共缅英烈: · 胡锦涛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 强调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 组图:台媒老照片忆抗日 细述军民合作抗战史实 PN016 标签: 国史 编纂 汪朝光
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
scanner 2011-9-13 14:02
博主:大家到国外蜂拥、排队购买LV、NIKE、Coach,不是炫富,实在是国外的东西便宜啊......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一条中美物价对比的网帖被广为转载:中国,吃一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400元,买辆车最少30000元(夏利);美国,吃一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0000美元(宝马)。有关中美物价的比较,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参与。   中国物价真的高于美国吗?为了真实准确对比中美物价水平,记者采访了出生在华盛顿,目前生活在纽约的美国人Patrick,以及出生于黑龙江,目前在北京工作的黄鑫。通过他们提供的数字,并搜集市场相关信息,从衣食住用行等消费的各方面入手,直观、全面地比较中美物价水平。    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北京贵得离谱   对比发现,普通生活消费品,如果带有国外品牌,北京的确比纽约略贵。   Patrick和黄鑫提供的数据显示,普通的Levi's牛仔裤,北京售价699—899元人民币,纽约售价在70—90美元(约合人民币455—585元)。如果考虑打折促销因素,则很难比较。“这些国际品牌的东西确实贵一些。其实,在北京除了商场里的品牌消费,还可以到动物园等批发市场淘物美价廉的衣服,价格不到商场的一半。”黄鑫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国制造”的消费品,在中国的售价往往比美国高一些。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认为:“这实际上与我国的税收结构有关——我国的税收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间接税)为主,而西方国家以个税、房产税、遗产税等直接税为主。”这样只要商品进入中国流通,就要面临层层加税。此外,中国物流成本也比较高,最后都会叠加在商品的售价上。   至于被国人视为“奢侈品”的外国货,其在中国的售价更是贵得离谱。价格一直存在“内外有别”的现象。“外国奢侈品企业采取的‘声望定价’和‘差别定价’是造成国内外价差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外经贸大学朱明侠教授说。“声望定价”就是针对消费者“价高质优”的心理,对一些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一定声望和较高信誉的产品制定高价。“差别定价”则是根据顾客支付意愿,在不同市场制定不同价格。正是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国外经销商故意大幅度拉高其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    市内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贵很多   对上班族来讲,交通费是必不可少的。市内公共交通,比如公交、地铁的费用,纽约是北京的10倍左右。   涉及人工服务的消费,纽约都比北京贵。Patrick介绍:“在纽约我剪头发需要20—40美元,但是在北京的时候,学校里几块钱就够了。”总体而言,纽约市的理发价格是北京市的5倍以上。   如果没有医疗保险的话,纽约的医疗服务价格要比北京贵。比如感冒治疗一次,纽约的价格是北京的2倍以上。黄鑫说:“比较严重的感冒去趟医院,一次要花200多元,如果打针需要500元左右。”Patrick说:“在纽约,感冒看一次医生大概需要150美元(约合960元)。”   快递价格,纽约就比北京贵更多了。北京发往全国各地首重15元左右,黄鑫说:“快递真是又便宜又方便,别说现在网购很多都是免费送货的,就是朋友间送个东西,都懒得自己跑,花七八元弄个同城快递很方便。”Patrick说:“在纽约快递到别的城市一般需要10—20美元左右。”   在美国书籍、音像制品、复印等等涉及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费用也比中国贵很多。在美国书籍被重复使用很常见,因为书比较贵。黄鑫回忆在美国做交换生时,“复印一张是1美元,并且不能复印整本书。”   美国劳工部网站公布的各州最低时薪在4.1—8.67美元。而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一季度公布的北京最低小时工资是13元,这一价格已经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却与美国最低地区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这也可以解释,在美国市场哪怕是同一款产品,美国制造的往往都要比海外代工的产品价格高出1倍左右。    中美物价比较还存在不少误区,简单地对比并不全面客观   但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北京与纽约两大城市在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价格构成存在很大差异,简单的价格对比很难有说服力,而且容易造成误解。   首先,中美税制结构和征税方式差异较大,导致商场标价和消费者最终实际给付的费用,可能存在较大差距。比如美国商场的标价是裸价,而我国的标价是含税价格。仍以Levi's牌牛仔裤为例。经典款501号在中国的官方网站售价是799元人民币,在美国官方网站标价为64美元—98美元,且需要支付3%—9%的消费税。也就是说,在纽约商场看似比北京便宜很多的这款牛仔裤,其实和北京的市价差距并不很大。   其次,拿美国的打折价与国内的正价相比并不合理。为什么能在美国买到超低价的Levi's牛仔裤呢?“我在奥特莱斯卖场买到过21美元的Levi's。因为我比较瘦小,尺码老外都穿不了,最后处理甩卖当然便宜。”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小杨说。因此,拿美国的折扣价格和中国的正价相比,价差当然就扩大了。   最后,我们比较的未必是同一事物,大家很难选定完全可比的标的物。以年轻人支出最大的居住成本为例,在北京国贸附近,环境比较好的小区,一居的租金在5000元/月左右,而在郊区一两千元也能租到一居室。如果拿北京和纽约不同地段的房租相比,显然并不科学。即便在地段相当的区域,也很难确定房子的房龄、装修、交通、配套设施等一系列条件是否类似。   专家提醒,在中美价格的比较中,人们最经常比较的是消费品,如服装、箱包、电子产品等。这些消费品中,大部分在国内的价格比在美国的价格的确高一些。但却很少有人比较教育、图书、音像、人工服务等,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美国要比中国贵很多。不少中国游客虽然在境外大量购物,但不在美国长期生活,所以很难全面感受美国物价水平。
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选我有道理 拜马云为师将合作
dongzg101 2011-9-11 04:31
邓亚萍:人民日报选我有道理 拜马云为师将合作 2011年09月10日 08: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江耘 字号: T | T 600 人参与 33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图为“人民搜索”网站总裁邓亚萍。江耘 摄 中新网 杭州 9月9日电(记者 江耘)今天,“乒乓皇后”、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站总裁邓亚萍现身在浙江杭州举办的网商大会。去年9月从事互联网工作的邓亚萍谈起网络,感触良多。 国际视野成就邓亚萍 从乒乓球运动员到剑桥博士,到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再到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邓亚萍在2010年9月之前,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的工作。去年9月26日,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人民日报选择我是有道理的,网络是年轻人的行业,我退役后一路走来长期与年轻人打交道,这是我的优势。”邓亚萍还认为,网络是从国外传到国内,要在某领域做好,必须国际化,而这一点正是她的优势。 邓亚萍有着13年奥委会工作经历,长年从事国际交流事务是其优势,也成就了她涉水互联网。 邓亚萍触网整整一周年,再她看来,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传播文化的一种手段,是科技发达的产物。 对手是障碍也是标杆 邓亚萍主要从事互联网搜索的领域,目前国内已有一家独大的百度公司,一般企业难以及其项背。 谈及强大对手,邓亚萍显得颇为乐观,“对手有时候是标杆,更多的时候战胜和超越自己更难。” 邓亚萍表示,她的公司虽然年轻,不过后起之秀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前辈,学习成熟的公司;不过同样也有劣势,搜索行业已经成熟,目前的空间不大。 对于此前国内媒体报道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事件,邓亚萍表示,公司发展和运转必须通过广告来维系,正规的道路肯定不止一条。 拜马云为师加强合作 作为新手来参加世界网商大会,邓亚萍是个新手。她也很谦虚,“我已经拜马云为老师,在他的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我们希望与阿里巴巴有进一步的合作。”邓亚萍告诉记者,马云等搜索领域很感兴趣,双方合作空间很大,可以联手打造出网民真正喜欢的产品,“我们双方已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期待未来推出好的产品。”(完) 相关新闻: · 马云教邓亚萍做互联网 · 邓亚萍拜师马云 学习经营互联网公司 · “三个女人一台戏” 邓亚萍将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 晋升正局级 邓亚萍:旁观剑桥大学毕业礼后想去读博士 王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邓亚萍 对手 网商
10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不拘一格降人才
censambao 2011-9-8 02:17
转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068-3.shtm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留下是为了给回国加分 遇到萨尔瓦多小伙子乔温尼时,他正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快餐店打工,做兼职收银员。看到店里客人不多,记者便跟他聊起来。今年20岁的乔温尼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在洛杉矶近郊的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修读动漫专业。“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吗?”“想呀,学我这个专业的还是在美国更有发展前途。”“打算去什么公司呢?”“想到好莱坞闯荡。” 像乔温尼这样学成之后有意进入美国企业“闯荡一番”的外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中国北京的留学生小陆告诉记者,外国留学生大多奔着美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而来,对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毕业后能有进入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无疑会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洞察美国文化,为今后回国发展‘加分’。” 去年11月,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题为《打开大门》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至2010学年,在美国各类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万人,选修最多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接下来是工程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也不少。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美国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无疑对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外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理由依次为:“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学术自由”、“更高的生活质量”、“家人或朋友在美国”、“生活伴侣不愿离开美国”、“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等。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留美工作的初衷并不一致。 对研究报告中的留学生来源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与美国差异不大,愿意留下来的欧洲和加拿大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仅仅出于美国就业机会好于自己的国家。拉美国家与美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拉美留学生也较为看重美国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一旦本国就业机会好转,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选择回国。而对亚洲留学生来说,之所以愿意留美工作,更多出于生活水平、学术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考虑。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校长顾问冯毅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美国企业重视研发、鼓励创新、容忍个性、较少论资排辈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原因,吸引着许多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下来工作。不过,他也十分同意中国留学生小陆的看法,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留学生选择留下来,其实不过是为将来回国打算,毕竟有了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回国求职或创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韦维克·瓦德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瓦德瓦在谈到自己做过的一个课堂调查时说:“数年前,当我问外国留学生是否计划留在美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举手,但现在学生们竟然大多茫然地看着我。”瓦德瓦2009年出版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印度学生和10%的中国学生希望永久留在美国。60%的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外国留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美国公司只是想获得经验后回国,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争夺“智缘政治”制高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智缘政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地缘政治”。为推动走出高失业率等经济困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以使他们的天赋、技能和创意投资于美国经济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局长梅奥卡斯说:“美国有着长期欢迎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来美国的丰富历史,这些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新的技术进步为美国经济带来动力。新的优惠政策旨在使得高技能人才更容易在美国创办公司,为美国增加就业。”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来自海外移民的闸门呈现“一紧一松”的态势。对于大量来自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或曰“无证件工作者”,奥巴马政府不仅大门紧闭,还加紧驱逐。对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则放低门槛,极力引进。根据最新公布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家和在艺术、科学和商业等方面拥有杰出能力的外国人在申请EB—2移民签证时无需提供美国公司聘书和劳工部证明,只要申请人证明其获得该签证将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能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即可。美国移民局还将改进向外国企业家、特殊人才颁发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的工作,以吸引更多有创业意向或已在美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在美居留和创业。如果一个外国人已在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此就可以申请获得H—1B签证。美国移民局还将提高吸引外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审批速度和效率。 纳波利塔诺的“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一语,点出此举并非始于今日。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国移民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力与智力资源。美国通过“吸引”全球人才,节省了偌大的教育成本,却赚取了难以计数的丰厚利益。在“吸引”的举措中,移民机制的适时调整成为美国争夺全球人才的利器。上世纪末,当计算机等类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成为争夺对象时,美国国会于1998年9月决定增加每年发放来美工作的H—1B签证数,由原来的每年4万增至6.5万,至2000年每年增至10万。此次,美国在颁发H—1B等签证问题上“继续”延续“吸引”之举,旨在新的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新的争夺全球人才的攻势中,美国政府实用性更强,政治意味也更为浓重。在奥巴马竞选连任的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是经济。在复合型的经济难题中,目前高达9.2%的高失业率成为痼疾之一。半年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创业障碍,鼓励创业和创新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范例 苹果——强调独一无二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认为,员工在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他们在别的公司无法做的,这种独一无二性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由此,他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观,鼓舞他们创造奇迹。员工们也十分信仰公司的追求,因此,工作主动性很强。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也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一个亮点。1996年,苹果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员工对公司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决定离开。为了留住员工,乔布斯说服董事会将股票低价出售给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股权奖励代替了大部分现金奖金。结果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拥有薪水和股票,员工也从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在留住员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云娜) 礼来——吸引全球人才 礼来制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在其美国公司总部内,有大约1.75万名员工,其中10%的出生地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区,总部的执行领导团队有约50%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地方。在总部办公室大约可以听到50种不同的语言。 礼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艾博来说,如果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多样化的人才,礼来无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公司招聘人才的模式是:一方面从顶尖的院校、研究所中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会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是不是适合礼来,以及是否认同礼来的企业文化。 “尊重每一个人”是礼来的核心价值之一。礼来制定统一标准的福利政策,以显示公平性;公司注重人才输送通道,给员工提供一个全面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王恬 张旸) 反例 通用——忽视人才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石油危机深化背景下惨淡经营。公司前董事长罗杰举起改革大旗,深挖财力,尝试最广泛的技术革新。然而,他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因素,他更看重的是机器技术及其自身的能力。 罗杰担任董事长后,大量辞退员工,抛弃传统流水线,应用先进技术,并开发出一套机器人生产系统,妄想用机器代替人的创造力。当员工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心灰意冷、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生产越高效,意味着他们离下岗的日子就越近。此外,罗杰取消其前任常开的定期股东讨论会,对他人建议和意见充耳不闻。就这样,罗杰把他自己从大家中孤立出来,对股东、员工和顾客的需求漠不关心、一意孤行。 技术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人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应用。面对罗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工人和公司其他高管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最基本的动力。1987年上半年,轿车与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35%,是通用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占有率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进行大量的技术投资,通用汽车公司从国内汽车业成本最低厂家变成了成本最高厂家,且毫无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的心跳”,可见通用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今天,“美国的心脏停跳了”,其背后原因多多,但通用对人才的长期不合理运用是最致命的。(曾育雯)
个人分类: 他文共赏|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
热度 1 xie44025 2011-9-7 23:31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1 2 3 下一页
234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dongzg101 2011-9-6 23:10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人民图片) 图为在美国佛蒙特大学从事环境研究工作的埃塞俄比亚学者。(记者 温宪摄)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留下是为了给回国加分 遇到萨尔瓦多小伙子乔温尼时,他正在与学校一街之隔的快餐店打工,做兼职收银员。看到店里客人不多,记者便跟他聊起来。今年20岁的乔温尼留学美国已有两年,在洛杉矶近郊的帕萨迪纳城市学院修读动漫专业。“毕业后想留在美国工作吗?”“想呀,学我这个专业的还是在美国更有发展前途。”“打算去什么公司呢?”“想到好莱坞闯荡。” 像乔温尼这样学成之后有意进入美国企业“闯荡一番”的外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南加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来自中国北京的留学生小陆告诉记者,外国留学生大多奔着美国高质量的教学水准而来,对自身都有比较高的期望。“如果毕业后能有进入美国公司工作的经历,无疑会深化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洞察美国文化,为今后回国发展‘加分’。” 去年11月,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教育学会发布的题为《打开大门》的年度报告显示,2009至2010学年,在美国各类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达到了创纪录的69万人,选修最多的专业是商业管理,接下来是工程学、物理学和生命科学,读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的也不少。在这些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内,美国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企业或科研院所,无疑对这些专业的留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外国学生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的理由依次为:“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大的学术自由”、“更高的生活质量”、“家人或朋友在美国”、“生活伴侣不愿离开美国”、“为子女创造更多机会”等。不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留美工作的初衷并不一致。 对研究报告中的留学生来源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欧洲和加拿大的生活水平、发展程度与美国差异不大,愿意留下来的欧洲和加拿大留学生中,绝大多数仅仅出于美国就业机会好于自己的国家。拉美国家与美国地理位置接近,因此拉美留学生也较为看重美国的就业机会。换言之,一旦本国就业机会好转,这些地区的留学生可能轻而易举地选择回国。而对亚洲留学生来说,之所以愿意留美工作,更多出于生活水平、学术自由和生活质量的考虑。 美国加州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校长顾问冯毅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正是美国企业重视研发、鼓励创新、容忍个性、较少论资排辈以及社会大环境等原因,吸引着许多亚洲国家的留学生留下来工作。不过,他也十分同意中国留学生小陆的看法,认为许多亚洲国家留学生选择留下来,其实不过是为将来回国打算,毕竟有了在美国工作的经验后,回国求职或创业就会更有竞争力。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精神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韦维克·瓦德瓦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判断。瓦德瓦在谈到自己做过的一个课堂调查时说:“数年前,当我问外国留学生是否计划留在美国时,几乎每个人都会举手,但现在学生们竟然大多茫然地看着我。”瓦德瓦2009年出版的一个调查报告显示,只有6%的印度学生和10%的中国学生希望永久留在美国。60%的美国工程学博士学位授予了外国留学生,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美国公司只是想获得经验后回国,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一种人才流失。 争夺“智缘政治”制高点 21世纪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智缘政治”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地缘政治”。为推动走出高失业率等经济困境,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表示:“美国必须继续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以使他们的天赋、技能和创意投资于美国经济增长,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局长梅奥卡斯说:“美国有着长期欢迎有创造性的企业家和熟练工人来美国的丰富历史,这些人通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推动新的技术进步为美国经济带来动力。新的优惠政策旨在使得高技能人才更容易在美国创办公司,为美国增加就业。” 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对来自海外移民的闸门呈现“一紧一松”的态势。对于大量来自拉美国家的非法移民,或曰“无证件工作者”,奥巴马政府不仅大门紧闭,还加紧驱逐。对于“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美国则放低门槛,极力引进。根据最新公布的优惠政策,外国企业家和在艺术、科学和商业等方面拥有杰出能力的外国人在申请EB—2移民签证时无需提供美国公司聘书和劳工部证明,只要申请人证明其获得该签证将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能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即可。美国移民局还将改进向外国企业家、特殊人才颁发H—1B非移民工作签证的工作,以吸引更多有创业意向或已在美开办公司的外国人在美居留和创业。如果一个外国人已在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凭此就可以申请获得H—1B签证。美国移民局还将提高吸引外国投资移民的EB—5签证审批速度和效率。 纳波利塔诺的“美国必须‘继续’吸引全球人才”一语,点出此举并非始于今日。在美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各国移民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人力与智力资源。美国通过“吸引”全球人才,节省了偌大的教育成本,却赚取了难以计数的丰厚利益。在“吸引”的举措中,移民机制的适时调整成为美国争夺全球人才的利器。上世纪末,当计算机等类专门人才和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成为争夺对象时,美国国会于1998年9月决定增加每年发放来美工作的H—1B签证数,由原来的每年4万增至6.5万,至2000年每年增至10万。此次,美国在颁发H—1B等签证问题上“继续”延续“吸引”之举,旨在新的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掌握主动权。 在新的争夺全球人才的攻势中,美国政府实用性更强,政治意味也更为浓重。在奥巴马竞选连任的道路上,最大的难题是经济。在复合型的经济难题中,目前高达9.2%的高失业率成为痼疾之一。半年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创业障碍,鼓励创业和创新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范例 苹果——强调独一无二 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认为,员工在苹果公司所做的事情是他们在别的公司无法做的,这种独一无二性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优势所在。由此,他创造了为改变世界而奋斗的企业文化,用宏大的目标赋予员工们所需要的价值观,鼓舞他们创造奇迹。员工们也十分信仰公司的追求,因此,工作主动性很强。 当然,股权激励制度也是苹果公司吸引人才的一个亮点。1996年,苹果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员工对公司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人决定离开。为了留住员工,乔布斯说服董事会将股票低价出售给员工,让员工成为公司股东,用股权奖励代替了大部分现金奖金。结果是,公司所有员工都拥有薪水和股票,员工也从股票上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在留住员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王云娜) 礼来——吸引全球人才 礼来制药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在其美国公司总部内,有大约1.75万名员工,其中10%的出生地是在美国之外的地区,总部的执行领导团队有约50%来自于美国之外的地方。在总部办公室大约可以听到50种不同的语言。 礼来公司的中国区总裁艾博来说,如果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吸引多样化的人才,礼来无法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公司招聘人才的模式是:一方面从顶尖的院校、研究所中挑选合适的应聘者;另一方面会考察应聘者的能力和技术是不是适合礼来,以及是否认同礼来的企业文化。 “尊重每一个人”是礼来的核心价值之一。礼来制定统一标准的福利政策,以显示公平性;公司注重人才输送通道,给员工提供一个全面的培训和发展计划。(王恬 张旸) 反例 通用——忽视人才使用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石油危机深化背景下惨淡经营。公司前董事长罗杰举起改革大旗,深挖财力,尝试最广泛的技术革新。然而,他忽视了最根本的因素——人的因素,他更看重的是机器技术及其自身的能力。 罗杰担任董事长后,大量辞退员工,抛弃传统流水线,应用先进技术,并开发出一套机器人生产系统,妄想用机器代替人的创造力。当员工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心灰意冷、毫无战斗力,因为他们知道生产越高效,意味着他们离下岗的日子就越近。此外,罗杰取消其前任常开的定期股东讨论会,对他人建议和意见充耳不闻。就这样,罗杰把他自己从大家中孤立出来,对股东、员工和顾客的需求漠不关心、一意孤行。 技术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人的参与,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应用。面对罗杰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工人和公司其他高管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最基本的动力。1987年上半年,轿车与卡车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35%,是通用公司半个世纪以来市场占有率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进行大量的技术投资,通用汽车公司从国内汽车业成本最低厂家变成了成本最高厂家,且毫无竞争优势。 通用汽车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美国的心跳”,可见通用在美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但今天,“美国的心脏停跳了”,其背后原因多多,但通用对人才的长期不合理运用是最致命的。(曾育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读书改变命运如何变成笑料
xuancewang 2011-8-29 15:18
读书改变命运如何变成笑料 人民日报日前发文说,读书改变命运遭现实挑战,部分农村子弟放弃高考。文章列举了一个陕西农家三孩子的读书命运,老大数学系毕业,待业很久花了很多钱才算找到一个不算好的工作,另一个读了真正读北大,但她依然感到迷茫:“花了五六万元,上了四年学,到头来找工作还要拼爹。” 至于不参加高考的儿子,上了挖土机的技校,路走得却更加艰辛。读书改变命运,似乎变成了笑料。 “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读书还有用吗?”不少村民发出这样的疑问,同时,在我们看来,也是这个社会的疑问。读书费钱无数,结果找工作还需要更多的钱,而且找到的工作还很难称心。这就是莘莘学子所要面临的现实,也是“知识就是力量”的现实讽刺。对于大学的迷信,从此就终结了,让人们更加理性的看待上大学这条出路。而日益僵化的大学教育体制,在权力的支配和教授们的懒散和冷漠双重作用下,确实不适合这个日益市场化社会的需求。 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无需过多的分析了,我们需要探索在这种现象的背景性因素。那就是这个社会的土壤日益板结,社会阶层有越来越固化的倾向。寒门子弟的路途越走越窄,是一个不容掩饰和回避的现实。很多人认为,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缓解农村寒门子弟就业难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问题是,现在的中小企业的路途,也在饱受高利贷的侵袭,日子也过得很困难。新 36 条为中小企业开路,但旧垄断体系的玻璃门依然没有洞开,权贵市场经济的突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新门阀体系在板结的社会土壤之上野蛮生长,这也是寒门子弟无法释怀的因素,为了跳龙门,他们采取了考入体制内工作的第二次公务员考试。但是,公务员并不能完全接纳所有大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在体制外流浪。在公考的过程中,屡次曝光的萝卜招聘现象,也在促使每一个公考学子们认为“黑”的意义,侥幸者随即加入了体制内的利益团体,以前裁剪的政府体系,又出现了膨胀的迹象,所谓小政府大社会的历史趋势,又在新一轮的博弈中改变了方向。 市场将权力交给一个个分散的个人,青年学子们如果在权贵之路上走投无路,或许可以将主要精力用在市场化的大潮中。虽然做生意在中国没有体制内“风光体面”生活,和“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闲情逸致,最起码吃穿用得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取,而不是靠着寄生虫似的阶层庇护下骄奢淫逸。 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权贵势力和不公正的现象,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吏到处敲诈,城管们街头上演全武行,打人者全是临时工干的,但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丝公正的地方,也就在市场上了。不要看所谓天花乱坠的宣传和洗脑,要用自己的经历去确证自己的人生。那些看似有理的指导和建议,在某种意义上上来说,不过是有意或者无意的废话和骗子而已。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随时可以使用已经铸好的硬币,只有自己在市场的竞争中磨砺出来的东西,才是这些学子们的出路。 读书永远是终结迷信和权威的良方,关键看你怎样读书。知识永远能够改变命运,关键看你所获得是什么样的知识。读好书,有用的书,不要读那些自欺欺人的假大空的书,这些书害人害己祸国殃民。学知识,要学提高自己价值和素养的知识,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知识,不要学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其实是狗屁不是的知识,这些知识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白了少年头”,祸害了家庭和社会。 拼爹游戏正是社会板结的标志,阶层的固化更是社会病出现的征兆。在这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知识不是社会固化的替罪羊,当然,所谓的知识也不仅仅是在大学里学到的。大学教育体系,也得改改那些整天废话连篇的教育模式,否则,学生们也会用脚投票。问题是,私有大学受到排挤和限制的背景下,却是双输的结局。最后是大学的名声也被这些无良之人败坏,很多学生也不上大学了,这难道不是双输的结局吗?所以,那些村民疑惑,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解释:即不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而是现实的土壤不能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发芽成材。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不祥的征兆,必须要铲除权贵化的土壤,疏通已经板结的社会土壤。 http://jackzhudaming.blog.163.com/blog/static/11121768020117297439419/?blog
2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剩余价值都跑到哪里去了!顺便:我想请教“经济学家”
热度 1 ljxm 2011-8-19 16:28
发布时间:2011-08-19 15:44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人民日报》7月26日在要闻版刊发《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导读》,我反复读了几遍,并收藏了这期报纸。   我第一次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约在38年前。那时候,才十几岁,文字全无障碍,意思大体能懂,因为没有“学习导读”,读过之后有一些问题不知道向何人求教。因此,搞不明白的问题就存疑,始终想等待机会请教。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固然是人生的不幸,带着一大堆学习马克思理论中的问题见马克思终将是人生的惭愧。   恩格斯在《讲话》中指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难理解,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和个人生活经历中都可以得到证明。读者最有困惑、最需要“学习导读”的是剩余价值学说。   《学习导读》写道:“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分为购买物质生产资料的部分和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前者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改变物质生产资料的形态,其本身的价值并不增加。而后者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则可以生产出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称前者为不变资本,后者为可变资本。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了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恩格斯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指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的特殊运动规律’。”占了报纸半个版面的《学习导读》,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文字大约300多字,都抄录在这里了。   刊登《学习导读》同一天,也在要闻版上,有一条《北京拟给全市居民“加薪”近期将公布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意见》消息。报道说,消息是市发改委主任张工透露的。报道没有说“加薪”是从税收里切出一块“蛋糕”给全市居民,也没有透露是从剩余价值中让出一部分给劳动者。   我们国家现在的生产方式至少有三种以上:外资企业、私企应当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里有剩余价值。纯国企从理论上说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里的剩余价值叫税收还是叫企业留成,人们就搞不清楚了。如果说国企或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剩余价值,似乎有点怪怪的。那就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劳动者没有“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一种是“大于劳动者自身价值的价值”都归于劳动者了。倘若是后一种可能,那么,国企官员和员工收入应当远远高于外企和私企。从近年来的情形看,这个趋势是有的,特别是国企官员薪酬大增。第三种可能是变成外汇储备了,这除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外,还需要外管局的认可。目前,外管局对巨额外储只承认是央行开机器印钞票换来的,其他原因一概不承认。连这些外储是全体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价值都不认同,又怎么可能与剩余价值挂钩呢?最让人难以看清的,大概是中外合资企业或国企上市公司,既不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可称之为“混搭式”生产方式,这些企业里到底有没有剩余价值,外资或股民投资那一块如果有剩余价值,国资那一块又是什么价值?一企二值?   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学说160来年了。今天,我们一边重温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一边期盼着全市居民“加薪”,倘若再能搞清楚剩余价值还有没有、剩余价值都跑到哪里去了,就算是活明白了吧。(苏文洋)
19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博笔记
bio 2011-8-19 09:43
201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以“改变科学界浮躁的一个步骤--回国博士后从助理教授做起”为题发表。 饶毅 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475384 对学术期刊,估计不少人都敢说:从此以后,我就永远不投你了(不要引申啊 )。反正每一个档次的journal都有好几家,他们彼此也在竞争着。什么东西一成了唯我独尊,这就不好了。嗯,反对垄断。 颜宁 我可不可以撤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5865do=blogid=476825
个人分类: 老牛读报|2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文汇报:转基因需要听听生态学家怎么说
热度 1 蒋高明 2011-8-9 14:23
《文汇报》质疑《南方周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需要听听生态学家怎么说 本文出处: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08/09/c_121834216.htm 陈蓉霞 陈蓉霞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自然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与宗教、西方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著有《进化的阶梯》、《破译生命的密码》、《两性冲突》、《时间舞台上的物种》等科普图书,译著包括《道德的动物》、《隐匿中的奇才》、《起源之战》、《适应与自然选择》、《树梢上的人生》、《安妮的盒子:达尔文、她的女儿和进化论》等。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731088.htm ) 编剧赵华按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4c4b440102dsf4.html 尽管“挺转派”拥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大喇叭”,还是难掩饶毅、许智宏、李铁等“挺转派”蛮横霸道、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和逻辑混乱的恶劣文风。相比之下,《文汇报》虽然只是个“小喇叭”,所发表的两位女性学者曹明华(美国,分子生物学)、陈蓉霞(中国,科学哲学)“疑转”即质疑“转基粮”文章,却因其逻辑缜密、文理清晰、论据扎实、平心静气的杰出学者风范,将饶毅、许智宏、李铁等“挺转派”映衬得格外丑陋。陈蓉霞是一位哲学教授,研究的又是“科学哲学”,著有多部从哲学高度解析功利性“科学”利弊的科普著作,深谙功利性科学的“效益和风险”分析之道。本文高屋建瓴,条分缕析,深刻揭示了包括农业在内的所有人类活动和所有“人为”的科学对于地球生态的“自毁式戕害”,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对地球生态更严重破坏的可忧前景,提出了有理有据的雄辩警示。缺乏哲学素养的饶毅、许智宏、李铁乃至“科普剽家”方舟子(方是民)等“挺转派”功利“科迷”实难望其项背,注定无力反驳。我为拥有陈蓉霞教授这样学术水平远远超出北大前校长许智宏、现院长饶毅、名记李铁之流的上海师大杰出校友深感自豪。 《文汇报》正文: 跨物种且瞬间就能搞定的基因改造工程,它所产生出来的品种,与生态系统从未有过磨合过程。 前不久读到《南方周末》上一篇文章,以不屑的口吻提到一位对转基因理论提出批评的西方大科学家,说他根本不是分子生物学家,他只是个生态学家。言下之意,生态学家对转基因问题没有发言权。我看后大惑不解。转基因理论既然是科学,尤其还事关民生,为什么不能让大家来讨论?有更多学科介入不是更好吗?难道一定要关起门来,由一部分专家垄断才好?何况生态学和转基因,难道真的没有关系? 随后又从《光明日报》上见到一篇文章:《许智宏院士:转基因作物是否安全关键看转的什么基因》。许智宏院士认为,截至目前,不少人仍对转基因作物缺乏基本的了解,一听到抗虫基因、毒蛋白,就开始怀疑它是不是对人体有毒,其实,抗虫毒蛋白只对部分昆虫有毒,有很强的专一性;就像现在的转基因棉花、转基因水稻里的抗虫基因所产生的抗虫毒蛋白,它只对鳞翅目害虫有毒性,这方面已经做过大量的毒理试验。——这就是从生物学家的角度作出的解释。但我以为,事情或许远比这复杂得多。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专门食用特定植物的昆虫也趁机兴风作浪。这是因为,农业生产离不开大规模种植单一物种,于是专食这些物种的昆虫不仅有了丰厚的食物来源,而且它们还有更多的机会相聚在一起生儿育女,结果就酿成了虫灾。而这些条件在天然生态系统中是不存在的。毫无疑问,站在农民的角度来看,这些昆虫是害虫;但站在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昆虫其实就是天敌,每一物种都有它天然的克星,这就保证它不会在自然界过度泛滥,人口当下的过度膨胀,也许就在于它少了天敌之故。杀虫剂对付害虫效果可谓立竿见影,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副作用也令人高度担忧。有了转基因技术之后,人们似乎看到了新的曙光,正如许院士所言,基因工程师们在农作物内移入特定的抗虫蛋白,妙的是,这种毒蛋白只会杀死特定的昆虫,却不会伤及人体。在分子生物学家看来,或许未来我们终于可以告别农药污染了。 最早涉猎转基因农业的是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孟山都本来是一家化工公司,专门生产杀虫剂、除草剂之类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有局限性,比如农作物本身也是草,而除草剂则良莠不分。后来他们应用转基因技术,创造出一种新品种,它对这种特定除草剂具有抗性。农民若是从孟山都公司买除草剂,再买它的转基因种子,就再也不用担心除草剂会不分青红皂白,殃及正常的农作物了。 分子生物学家正是以上述现实的好处为转基因工程进行辩护的。当反对者质疑转基因技术是用人为手段改变生物体的本来性状,从而有可能埋下风险时,分子生物学家的辩护则是,自从农业出现以来,人类就在改变生物体的本来性状了。我们餐桌上的所有食物,都不再是原始样子。就此甚至可以说,一部农业文明史,就是人类改变野生物种的历史。而如今的基因工程只是更高效、定向、迅速地改变生物体的性状而已。 从现象上来看,转基因技术似乎只是沿用传统育种的思路,希望得到更能满足人类要求的品种。但若是站在生态学的立场来看,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却有着本质差别。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物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物种的多样性离不开时间舞台漫长的演化过程。就此而言,农业其实已经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以,过度耕作将会导致土壤贫瘠等严重后果。以此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它与传统育种的不同显而易见—— 首先,它不同于传统育种,需要历经许多代的杂交、筛选等过程,转基因技术可以说是瞬间就能搞定这些,只要在实验室里把特定基因植入受体生物,一个新品种随即诞生。 其次,传统育种技术因为需要借助于有性生殖,因而基因的转移不可能跨越物种界限,但转基因技术却不受此限制。 正因为转基因技术是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裁剪并插入基因,与有性生殖无关,于是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物种间都可以实施基因的转移。人的基因可以插入细菌,反过来也可以。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各个物种以相同方式表达基因。生物界通用64个遗传密码,这被看作是所有生命起源于共同原始祖先的最好证据。早期分子生物学曾经以为,低等生物的基因编码规律适用于所有生物种类,但后期分子生物学对此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这就是曹明华在“笔会”文章中所指出的研究结果,原来在RNA的剪切机制中,有所不同。通俗些说,遗传密码也许基本通用,但对密码的编辑却可有所不同。结果表达的产物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问题的严重性正在这里:也许某个特定基因本来表达某种功能,它正是人类所需要并且无害的;但是当它被跨物种插入某个农作物时,表达出来的功能却有所差异。 事实上,还有更为严重的一面:从理论上说,这种差异也许可以被事先发现并且及时纠正,但跨物种且瞬间就能搞定的基因改造工程,它所产生出来的品种,与生态系统从未有过磨合过程。我们知道,每个国家的过境都设有动植物检疫局。这样做的理由是,外来物种进入本地,有时会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因为外来物种与本地生态系统从未有过磨合,它的到来,也许就是个害群之马也难说。转基因操作可以在实验室里安全进行,但转基因作物却依然要生长于大田,尽管转基因专家认为已有足够的防范措施,但有时人算不如天算,若一旦发生基因漂移现象,它将会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因为没有经过漫长时间的考验,结局难以预料。也正因为没有经过漫长时间的验证,我们也难以准确估计转基因产品,尤其当它作为主食之后,将会给人体带来什么样的长远影响。 人类使用抗生素已有半个多世纪,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曾经是有效的治疗用药,但如今我们知道,细菌中已经出现超级细菌,现有抗生素对它们无能为力。(顺带说一句,当有的专家拿抗生素作比喻,说转基因就像抗生素一样对人体无害时,他恰恰忘了一个现已人人皆知的常识——抗生素对人体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害的。)同理,由转基因得到的抗虫产品最终也必然会面临相似的结局,因为昆虫同样会进化出抗性来抗衡。更何况还会有其他难以预料的问题,比如,有研究表明,当农作物被植入抗除草剂的基因,然后再用化学除草剂将农田中的杂草清除以后,鸟类的食物来源大大减少,当地鸟类种群的数量明显下降。由此可见,当我们基于生态学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时,就会发现,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至少会令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面临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需要历经时间考验才会逐渐暴露。 这样看来,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也许并不为过:分子生物学更注重当下短期的现实利益,它也就更容易被急功近利的市场所操纵;而生态学则更强调长远整体利益,强调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警惕急功近利式的追求。但我们又知道,人性更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迷惑。惟其如此,立足于生态学思维,对转基因技术作些必要的提醒,这决不是盲目反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尤其在眼下,当分子生物学家的技术至上主义与市场体系中的企业利益一拍即合时,这种提醒,尤为必要。 今年7月20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和4月8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都有批评转基因的文章,都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问题;国内第四期《科学》杂志也有相关文章,这都可供参考。总之,从生态学角度思考以至检测转基因问题,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应该是必须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时代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如盲目追求速度,只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略了各个要素间的整合,尤其是这种整合缺少足够时间的磨合,这样的列车就很可能陷入险境。 http://whb.news365.com.cn/bh/201108/t20110809_3106236.htm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679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笔者对科普的态度
热度 8 蒋高明 2011-8-5 19:46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笔者对科普的态度
蒋高明 因为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工资+科研经费),就感觉有义务为公众科普我学到的知识,尤其在科研一线中获得的知识。科普是我的义务,也是我的责任。然而,笔者这样做也面临许多困局,在科普不算科研绩效,属于无效劳动的今天,我这样坚持让很多亲朋好友甚至学生不理解。我们活着一定要那么功利吗?人民日报的文章多少让我感觉到一些欣慰。 为科普奉献的海归(二) 蒋高明:科普是我的责任 甘 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8月05日 第 08 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8/05/content_889443.htm      作为一名科学家,科普也是蒋高明竭力推动的一项事业。蒋高明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生态环境研究,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做好日 常科研的同时,他还在报纸上开专栏、出书、写博客,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致力于科普事业。    科普需要常态化    “国内的科普总是出现在公共事件之后,而且很不系统。”这是蒋高明对国内科普事业发展现状的总结。    公众大多是被动地学习科学知识。蒋高明认为,公众总是关注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不愿意花精力去了解看似与自己无关的科学常识。一旦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或伤害时 ,公众才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匮乏,从而开始关心那些被忽视的常识。这集中表现在,每次公共事件的出现总能掀起一股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潮,如非典、手足口病、禽流感、瘦 肉精等事件。    科普也是一种生产力。他说:“很多情况下,如果了解、运用科学知识的话,公众可以以最小的代价来解决问题。比如,现在我们利用生态技术,在不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添加剂、农膜、转基因的情况下,实现了用最低的环境成本将低产田变成高产田,小麦与玉米年亩产突破2000斤。这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而且使得粮食增产,提高了农民 的收入,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科普需要细水长流    如今,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科学家的职业内容日趋丰富,不仅肩负探索和揭开科学奥秘的重任,更加强调其科普责任。    “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建设‘创新型社会’,但是如果连一些名词都不知道、不理解,连文化人都犯低级错误,那要怎么建?”蒋高明反问道,“科普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 责任。科学家一定要‘走下去’,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且要秉承造福人类的思路,要细水长流。”    “科普不好做!科学家要有较强的功底,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公众理解科学。”蒋高明感叹道,“科普是纯洁的,科学家要以公众的利益为出 发点,讲真话,这样才能做好科普。” 黄艺 绘图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39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透过审计署的“自我评价”……
dongzg101 2011-8-4 05:31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透过审计署的“自我评价”…… 范正伟 2011年08月03日05:15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微博    政府如何自我评价,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问题   全年支出7.91亿元、审计整改624.24亿元、审计成果投入产出比为1∶82……继公布“三公”经费账单之后,审计署日前以一份2010年度绩效报告再次赢得掌声。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因为它是中央部委绩效报告的首次发布,还在于它展示了一种“专业力量”。少有大而化之,少有含糊其辞,也没有一味的报喜不报忧,而是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用细节说话,既公布了人均审计成果逾2000万元的业绩,也公布了中国审计投入产出比,还介绍了这一比率的国际排名——远高于英国,略高于日本,低于美国。   审计署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布绩效报告是为了让公众明白“钱花的值不值”。已有人大代表在微博上反馈道,透过审计署细致客观的报告,发现“加强审计是一件合算的事情”。看来,这无论对审计工作本身,还是对审计部门公信力,都是利好。   说服力源于专业,公信力来自坦诚。从公开“三公”经费,到发布绩效报告,审计署频获肯定,原因正在于此。反观有些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要么犹疑观望,要么语焉不详,甚至以“数字敏感”为由不予公布,如此“公开”自然难获认可,也无助于公众树立正确认知。比如,看“三公”经费不仅要看绝对数额,还要看人均经费,更要看部门职能。只有告诉公众全部事实,改变信息不对称,才能打消疑虑建立信任,进一步通过“公开”改进、完善政府工作。   这些年来,从房价到股市,从居民收入到幸福指数,从反腐倡廉到群众满意度,一些部门的统计数据与百姓感知相差甚远,一些地方自我评价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某种“不专业”:计算方式的不完善,取样数据的不周延,关注领域的不全面,以至于“统计”被揶揄为“估计”,一些信息发布常常引来“反面猜想”。但本质上,这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倘若“三公”经费花得太多,用在刀刃上的却很少,自然不敢说得太细;倘若公布工作绩效只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以满足知情权为归依,自然会以谈主观成绩为主;倘若“一贯正确”的思想依然普遍,容易自夸、少有自谦乃至遮丑护短的现象就难以消弭。   有人说,审计署的标杆式举动与其“术业专攻”有关,与其“清水衙门”有关。这或许是一个原因,然而,回应公众关切本来就应是公共部门的必备素质,那些“油水部门”更应成为行政改革的着力点。透过一些部门公开透明的随意性,一些地方自我评价的主观化,应该得出的结论是,唯有不断强化细化规则制度,减少主观随意性,公开透明才会成为唯一选项,“政误”公开才会成为政务公开的一部分。   毛泽东曾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社会稳定从来都需要群众支持,政府公信力归根到底源于满足群众需求的能力。既看到成绩,又要看到不足,勇于正视并解决问题,这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府的必修课程。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
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国内93%转基因大豆用于食用吗?
热度 2 蒋高明 2011-8-3 07:03
蒋高明 美国人吃多少他们自己生产的转基因大豆,以前有人说吃70%,最近南方周末记者李铁索性来了个93.1%,将这个数据也来了“大跃进”。看在美国政府部门工作的刘实先生如何揭露这个弥天大谎。 挺转挺出一个铁杆造假名记---李铁 刘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041670102ds3h.html 附: 南方周末李铁伪造数据搞造假。 直言了,2011-08-01 | 2011-08-02 04:39:34。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和新闻主管部门。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66779170_d.html 。 就南方周末上周末发表的李铁鼓吹转基因食品的文章,不少人已经说明那文章充满了虚假信息和造假内容。其中,署名 者提出了该文数据是否属实的问题。很对路。 看看南方周末发表的李铁文章是怎么说的:“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物平衡表格(2007年)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回答。美国当年产大豆7286万吨,41%用于出口,其余都用于国内消费,其中93.1%用于食用,用于饲料的不到7%。”。 这里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该统计原始数据: SOYBEAN(大豆,KT): 国内总产量:72860。 国内总消耗:52309。 用于加工消耗:48678。 用于食品消费:13。 以人均食品消费计:0。(原始数据,详见附件)。 算一下:食品消费/国内消耗总量 = 13/52309 = 0.0249%。 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人均统计可以忽略为零的比例,那叫“其余都用于国内消费,其中93.1%用于食用”?哈!如此,李铁说的“93.1%”从何而来?来自他故意伪造。看他是如何计算的: (加工消耗+食品消费)/国内总消耗 = (48678+13)/52309 = 93.1%。 嘿嘿,统计常识可以说明,该统计表中的“加工消耗”不包括“食品消费”(否则,就与“食品消耗”栏目有数据重叠而导致数据为虚假数据)。很清楚,李铁那“93.1%用于食用”的数据是他故意伪造的。如此,李铁被称为“资深”评论者,--- 那“资深”说的是什么呢?是李铁多年多次和善于伪造数据因而“资深”吗? 类似数据造假问题几乎遍布其文章,不一一列举了。 新闻法规规定,不得发表未经核实属实的新闻评论,更不得发表故意伪造的内容。南方周末不知道行业内的国家法规吗?或者,该报刊编辑是小学没毕业、因而连百分比都不懂? 近期,南方周末和人民光明等媒体发表了一系列鼓吹转基因食品多么好多么伟大的文字,然而,他们始终回避一些关键问题,譬如: 既然转基因食品那么好,那么,公民郭某说金龙油含有转基因成分,那相关公司和被利益集团公关拿下的媒体应该高兴,可是,他们却对那公民搞舆论轰炸说“损害”的公司产品声誉和搞起诉,以至于把那公民郭抓了判决。嘿嘿,请问:转基因食品到底是不是你们说的那么好和那么伟大?为什么害怕别人说您的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呢? 农业部等部门的官员享有机关食堂供应规章制度,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家属子女能享受天然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可见,他们是知道转基因食品危害风险的,因而采取自卫措施。如此,请问:既然转基因食品那么好那么伟大,那么,为什么鼓吹转基因食品的农业官员自己要避免食用、为此还制定规章制度呢?公关拿下的那些鼓吹转基因食品的媒体、院士、资深评论者和记者编辑们,也请你们回答这个问题。 不能回答以上问题,您再吹转基因食品怎么好怎么伟大,也没人信;而且,您那鼓吹越多,就说明您的撒谎越多,进一步证明中国社会发生的鼓吹转基因食品的公关宣传是如何欺骗民众的。当然,南方周末发布故意伪造数据的新闻评论和散播虚假信息,是明知故犯地违犯了新闻工作管理法规,因而,该刊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向读者社会做个公开的纠错检讨和赔礼道歉、并说明是如何处理李铁故意伪造数据的造假行为的。 附件: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2007年,美国的大豆食品年消费(不管是否为GMO)比例连国内消耗的1%都不到;而以人均年消费计算,比例数量为零。 http://blog.people.com.cn/blog/blogspace/zhiyanle/201108020324570529.png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6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载:人民日报"严重的战略误判"
热度 1 bioysy 2011-8-3 00:06
严重的战略误判 钟声 《 人民日报 》( 2011年08月02日 03 版)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拥有南海部分岛屿主权的东南亚国家应携手把充满争议的南海变成和平、自由、友好及合作的区域”。10天前,菲律宾外长在印尼巴厘岛说得很动听。据说,菲律宾还向东盟提交了一份相关协议的提案,要鼓动东盟国家一起签署。   “和平协议”显然只是马尼拉的一个小把戏。这几天在中国南沙群岛的费信岛上发生的事情表明,菲律宾说的和做的根本不是一码事,马尼拉明显缺少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诚意。   据《菲律宾明星报》网站7月31日报道,菲律宾海军工程队在中国领土——南沙群岛的费信岛上修建的第二座建筑即将竣工。据称,修建该建筑是为了“让保卫备受争议的领海的菲律宾部队躲避恶劣天气。”此举严重违背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同样是在10天前,中国和东盟10国的外长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行动指针达成一致。确保南海局势走向稳定,当务之急是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这是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基本共识。菲律宾方面的做法不只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也是对东盟立场的破坏。   南海主权问题的和平解决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首先需要各方按照“指针”确定的原则,通过合作逐步建立互信,为今后的双边谈判打下基础。中国并不反对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开始有约束力的准则谈判,但当下最重要的是务实合作。菲律宾这种违背“宣言”、破坏下一步合作的举动理应受到严格约束。   中国早就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也一直是按这一原则去做的。有关各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原则立场并不意味着中国可以随意让某些国家乘机“蚕食”中国的领土。在这一问题上作出严重的战略误判,势必付出应有的代价。 ...... 钟声:敲警钟的声音 另附,前两次人民日报在战争前的警告 一:中印战争前人民日报的公开警告 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 9月20日二十四时到21日七时,我守卫中印边界东段西藏扯冬地区择绕桥西的边防哨兵,遭到印军连续攻击,我军官一名中弹牺牲,战士一名负重伤。直至21日上午八时半,印军仍未停止射击,当地情况十分险恶。对于印度军队这种疯狂的挑衅罪行,全中国人民不能不表示极大的愤慨!中国人民是不可侮的。我们完全拥护我国政府对印度提出的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中印边界东段发生的这一空前严重事件,是印度政府蓄意侵占我国领土的侵略计划所造成的;是印度政府把我国的克制和容忍态度当作软弱可欺,越来越猖狂,在中印边境全线加剧紧张局势的必然结果。印度军队在印度政府有计划的部署下,不仅已在中印边境西段侵入我国境内建立四十一个据点和在中段违反双方协议,侵入乌热地区;而且在东段又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入侵。自从最近印军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勒村扯冬地方,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局势以后,印方不顾我国警告和抗议,继续深入我国境,扩大挑衅。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印度政府得寸进尺,妄想以武力扩大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众所周知,所谓麦克马洪线完全是非法的,从来没有得到中国历届政府的承认。从“麦克马洪线”以南到喜马拉雅山山麓的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的领土。只是在1951年以后,印军才利用我和平解放西藏的时机,进占了这些地方。可是,印度政府贪得无厌,竟在1959年我国平定西藏叛乱以后,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线北的中国一些地方,硬说这些地方在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现在又进一步深入我国领土,进占我扯冬、择绕桥地区。同印度方面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为相对照,更加充分说明了,中国边防部队一贯严格执行中国政府避免冲突,停止在边界二十公里以内巡逻的命令,也只因为如此,印度军队才得以乘虚入侵。但是,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土任意被印度侵占,决不能坐视自己的边防人员惨遭杀害!是可忍,孰不可忍! 今天本报发表了中印两国政府就中印边界谈判交换的照会。全世界从这些照会中,清楚地看到,印度政府是何等粗暴蛮横,再一次拒绝了中国政府迅速开始中印边界问题谈判的具体建议,而在中国政府9月13日重申前议,并且为了和缓边境紧张局势,提出双方武装部队沿边境全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的建议之后,不过几天,印度军队却在东段发动了新的侵略。盘踞中国西藏境内班公湖地区的印军也在9月19日向中国边防部队挑衅,包围我巡逻小组,只是由于中国边防部队的极端克制,才避免发生冲突。而9月20日,印军又在东段猖狂向我边防哨兵进攻,造成我边防军官和士兵的伤亡。所有这一切,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了印度政府毫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愿望。印度政府所追求的,只是用和平谈判作幌子,蚕食中国领土,改变边界现状。但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和中国边防部队的忍耐不会是没有限度的。我国政府在21日向印度政府提出的最严重、最强烈的抗议中,要求印度方面立即停止进攻,立即从扯冬、择绕桥等地撤出印军,并且保留要求印度政府道歉和赔偿的权利。如果印度政府不立即接受中国政府的要求,那么,为了保护择绕桥以西中国边防部队的安全,为了恢复他们同后方的联络,中国方面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如果印度部队在中国部队的防御行动中仍然开枪射击,则中国部队必将坚决自卫,而印度方面在中国自卫火力下的任何伤亡,都必须由印度方面自己负完全的责任。 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 1962.9.22 二:中越自卫反击战前人民日报的公开警告 197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最近,越南当局对中国的挑衅越来越猖狂。越南武装力量不断侵犯中国领土,任意枪杀和枪伤我边境居民和渔民。越南当局如此肆无忌惮地欺侮中国,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长期以来,中越边界一直是一条友好的边界,两国边民一向频繁来往,和睦相处。在越南抗美 战争期间,中越边境的中国一侧成为越南的可靠后方。中国边境的广大人民不惜承担牺牲,给越南军民提供了巨大的有力的支援。但是,从一九七四年起,特别是越 南实现统一以后,越南当局为了迎合苏联,疯狂反华,竟然忘恩负义,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边界许多地段挑起纠纷,制造摩擦。他们经常越界到中国一侧巡逻、修 路、开荒、植树,干扰中国边防部队的正常巡逻,窜扰中国村寨,干涉中国边民生产,破坏中国边境的生产设施,甚至绑架中方人员,开枪威胁中国群众,制造多起 流血事件。越方公安人员以种种借口,任意指认边界走向,企图单方面强行改变边界现状。正是由于越南方面的挑衅,致使边境局势日益紧张。边界问题成为近几年 来中越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中越边界纠纷事件一九七四年发生一百多起,一九七五年增加到四百多起,一九七六年剧增到九百多起。一九七七年 又连续发生越南公安人员开枪威胁我边民的事件。今年越南反华升级以来,越南方面在边境的挑衅活动更是有增无已。仅从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到 十二月十五日,越南当局就侵入我广西境内近百处地段,大量蚕食我国领土;出动武装人员两千多人次,挑起两百多次边境事件,造成我边境群众数十人伤亡。 与此同时,越南当局加强战争准备,在全国加紧征兵,扩充军队,频繁进行以中国为目标的军 事演习,在边境地区加紧“净化”活动,增派军队。最近,越南当局又掀起一个全民总动员的“大运动”,公然叫嚣中国是“新的作战对象”,要“打一场大规模的 战争”,其气焰之嚣张,达于极点。 越南当局不仅在中越边境制造事端,蚕食中国领土,而且无理地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一九七五年四月,越南当局在解放西贡的前夕,乘机侵占了中国南沙群岛的六个岛屿,继而在国内外大造舆论,宣传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是越南的领土,妄图鲸吞我大片南海海域和岛屿。 越南还打算强占北部湾的广大海域。北部湾是中越两国陆地和中国海南岛所环抱的一个半封闭 海湾。它历来是中越两国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世界各国同中国南部和越南北方往来的一个海上交通要道。中越两国之间的北部 湾海域从来没有划分过。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长向中国提出:“两国在北部湾海域由于越南一直处于战争环境,至今未划分”,“建议两国 政府派代表团,就划分北部湾海域问题进行谈判”。中国方面表示愿意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同越南协商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越南当局后来竟出尔反尔,硬说越南和 中国在北部湾的边界线早已划定,并把它的所谓边界线划到中国的海南岛边上,要把三分之二的北部湾海域划归越南。这种毫无道理的要求,充分暴露出越南当局贪 得无厌的领土扩张主义野心。 越南当局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岛屿,妄图把北部湾海域大部分攫为己有,蚕食中国边境领土,同 它对柬埔寨的侵略活动,几乎都是在越南抗美战争结束前后发生的。这就说明,越南当局今天在中越边境的挑衅活动和对柬埔寨的侵略战争之间,是有着有机的联系 的,是它的地区霸权主义野心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对于越南当局这一切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背信弃义的行径,中国政府为了维护中越友谊,顾全 大局,一直采取忍耐和克制的态度,或则建议进行谈判,或则在两国领导人会谈中婉言劝告,希望越南当局有所悔悟。但是越南当局却以中国的忍耐和克制为可欺, 不仅不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反而依仗有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作它的靠山,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 尤为令人愤慨的是,越南当局如此欺侮中国,却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装出一副受中国欺侮的 可怜的样子,妄图欺骗世界舆论。越南宣传机器口口声声说什么越南是个小国,惹不起中国呀;接受中国的援助是“含辛茹苦”的呀;甚至侵占中国的南海岛屿也是 “忍气吞声”的呀,等等。越南当局这种装蒜的流氓手法,令人作呕,十分卑鄙。越南当局以为,只要一说越南是个小国,不管它干什么坏事,人们自然都会同情 它。但是,一个国家欺侮不欺侮别的国家,不在于这个国家是大国还是小国,而决定于它的政治路线和对外政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奉行无产阶级的外交路 线和政策,历来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九年以来,没有侵占过别国一寸领土,没有在外国驻 军,没有欺侮过任何人。越南当局自称搞社会主义,实际是搞民族沙文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它的野心所向,不问大国小国,它一律都要欺侮。越南今天北欺中国, 西侵柬埔寨,难道不是对它反诬中国的谬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吗? 越南当局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得到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鼓励和支持。中国正在为加速实现四个 现代化而进行新的长征。全国安定团结,生气勃勃。世界各国人民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却如坐针毡,忐忑不安。中国的安定和强大,是妄图称霸 世界的苏联和妄图称霸东南亚的越南当局的一块心病。用边界挑衅和战争威胁给中国制造困难,破坏中国的安定团结局面,阻挠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是它们 两家的共同需要。但是,它们这个阴谋是绝对不能得逞的。 越南当局在反华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够远了。中国人民的忍耐和克制是有限度的,中国不欺侮任何人,也决不允许别人欺侮我们。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们说了的话从来都是算数的。我们要严正警告越南当局,如果你们仗恃有苏联的支持,得寸进尺,继续恣意妄为,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我们把话说在前面,勿谓言之不预。
22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中国,领导说了算?——由“7·23动车追尾事件”想到的
热度 4 Bellasx 2011-7-26 09:55
众人关注的“7·23动车追尾事件”,我看的很揪心。看到凤凰网上的一则报道,心里更不是滋味: 中国高铁存在了巨大隐患,其实不需要这几次事故,我们已经知道端倪。今年年初,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在《铁路工程师为何不愿坐高铁》的文章中披露,有位铁路工程师去年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修建高铁的人为何不敢坐高铁,我们不妨看下面一组对话:设计者说: “ 高铁我自己都不敢坐! ” 问:为什么?答: “ 因为我说了不算,实际施工不能按设计要求去施工。 ” 问:那你是工程师,你有责任有权利制止啊!答: “ 可我说了不算,是领导说了算! ” 问:技术这个东西决策应该是工程师啊?答: “ 在中国不是,在中国是领导说了算。 ” 在中国,领导说了算?! 大学毕业后,由从政改变到从事技术工作,是思考很久的事情。一直希望自己踏踏实实,淡然的从事科学研究。也告诉自己,不管做什么,人品是第一位的。一辈子做的事情,要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也就无憾了。 我由衷地希望从事技术的工作者,可以坚持一下自己的原则;也希望中国的领导者,能在工作之余(有时可以是工作之中)增强自己的技术知识。因为在中国,一切都是为了百姓,为百姓做事就是为国家做事,为国家做事就是为自己做事。
3847 次阅读|5 个评论
高铁司机10天就能炼成?
热度 4 xupeiyang 2011-7-26 07:54
我们原来真的不了解高铁和司机,看这些情况,就很难相信高铁司机是这样培训出来的,哪有那么快啊。 谁还敢去坐高铁呢。 首批高铁司机培训10天   李东晓,中国高铁第0001号驾驶证的拥有者。这个中专学历的中年男人,被称为中国高铁的“提速先锋”。   《人民日报》报道称,2008年3月16日,李东晓等10位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司机,被选为我国首批高铁司机,奉命到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学习驾车。“此时,李东晓和同事们与CRH3型国产高速动车尚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司机操作台有多少开关。”   然后, 李东晓接到了上级下的“死命令”:培训时间10天。10天后,必须把第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开回北京。   “没有两三个月时间,你们是开不走的。”《人民日报》报道称,指导培训的德国专家迈克斯连连摇头。迈克斯认为,从零开始学习,只用10天要驾驭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0天后,李东晓把第一辆动车开回了北京。   2008年6月24日上午,李东晓驾驶的京津城际列车时速达到394.3公里。这一创纪录的速度,被称为“中国第一速”。   据了解,李东晓从唐山开回北京的第一列动车,是CRH3型。培训教材中,《CRH3型动车组技术资料》是一本670多页的德文“大砖头”。“培训第五天,李东晓和同伴们把德文资料书‘啃透’了。”   此后, 只用10天完成培训的李东晓等10名动车司机,成为高铁司机教练。 高姐怎比空姐(7) 不要怕晚点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quickforward=1id=468478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21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编剧赵华:转基因之争是科学还是公益问题?
热度 1 蒋高明 2011-7-25 22:15
蒋高明 【本博按】 转基因主粮商业化的争议越来越激烈,双方都摆出了事实,讲出了道理。但从双方发表的文章看,挺转派使用匿名信背后放冷箭伎俩让人戳破。有人说中国的反对转基因的人是一帮乌合之众,是狂热分子,果然如此吗?我们写的文章都是用真名真姓,是从科学争议的角度写的,是没有拿人一分钱写文章的,完全是出于良心发现;而挺转基因的队伍,有国家资助的260万元的转基因科普资金花。有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能写出让公众信服的科普作品来呢?恐怕是科学逻辑上占不住脚吧。让开水里养活鱼,也太难为那些挺转的专业人士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应当让老百姓明白,老百姓最直观的反应就是你自己吃吗?每一个搞转基因作物与动物的专家都说自己的产品绝对无害,可放心食用。那么,怎么检验你们的话是真的呢?很简单,将上百种你们自己搞出来的转基因食品作为三餐,连吃十年不出问题,国人就相信无害了。中国5000年历史都经历了,还等不了10年么?另外,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搞转基因的能承担责任吗?我们之所以建议国家慎将转基因技术用于主粮生产,就是感觉到背后有许多风险。有人说高科技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这几天出事的高铁难道不是高科技吗?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后,学者们要将中国人赖以生存的近百个作物与畜牧品种转基因,这样天大的事能偷偷摸摸搞吗?能不让人知道吗?能不给人选择传统食品的权利吗?转基因如果在实验室里搞是可以的,但释放到农田里,送到老百姓餐桌上还是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的。下面转载编剧赵华先生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转基因之争:科学还是公益问题? 编剧赵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4c4b440102drlp.html 最近“转基因之争”日益激烈。《文汇报》单挑《人民日报》。《南方周末》PK《文汇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网”也随之燃起激辩烈火。甚至还有人预言,“轮子功”之类的乱象即将出现。难道“灰常”强大的CCTV、《人民日报》之类主媒也已经压不住阵了?还真有可能。为啥?只因代表“官家”和转基因“砖家”出面“灭火”的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和那个匿名上阵自称生物学家的“柯贝”堪比“文棍”姚文元,只会给质疑转基因主粮商业化者扣帽子、打棍子,却不会讲道理、给证据。偷换命题,蛮横攻击,泼皮文风之恶劣,胜过文革大字报。 此轮转基因之争,究竟是“科学问题”还是“公益问题”?蒋高明、曹明华所质疑的明明是在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尚有“巨大疑问”的情况下,切不可贸然推进其商业化种植,急匆匆将它摆上消费者的餐桌,以免消费者受害、生态受损。饶毅和“柯贝”却偏偏要偷换命题,指斥质疑者反对转基因技术,阻碍高科技发展。这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关公战秦琼”式的胡扯巴列吗? 其实,要说服广大消费者相信转基因食品“实质等同”于传统“天然食品”,与喝水一样安全,并不难。你们给出实验证据就是了。要驳倒“转基因食品剧毒”的“谣言”也一样:给出实验证据即可。不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是不懂啥“分子生物学”。但请饶毅、“柯贝”耐心点,回答一下我们普通消费者的以下两个疑问: 一,2010年 4月有报道说,俄罗斯“全国基因安全协会和生态与环境问题研究所”科学家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证实:转基因大豆可使哺乳动物(仓鼠)三代绝种。这一结果与法国和奥地利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http://t.cn/54Ygl )俄罗斯科学家因此建议“禁止转基因食品,直到它们被证明具有生物安全性”。这一报道是否属实?如果不能证明这是谣言,你们有没有同样经过整整两年的实验证实:转基因大豆“不会”使哺乳动物(实验鼠)丧失生育能力的实验证据? 二,你们的“转基因科普”先驱方舟子及转基因研发“领军人物”张启发院士一直在说,“含bt毒素转基因水稻”只杀死肠道属碱性环境的害虫,对肠道属酸性环境的人体绝对安全。但是,根据2011年 2 月的最新报道,加拿大科学家已在孕妇和胎儿血液中检测到“转基因玉米bt毒素”。(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419/21/1362580_110870148.shtml )这一报道是否属实?如果不能证明这是谣言,你们有没有食用转基因玉米“不会”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bt毒素”的实验证据? 请饶毅、“柯贝”直截了当回答,你们有没有上述可驳斥“谣言”的实验证据?若是拿不出这些实验证据,还有哪个傻子会相信吃转基因食品不是“食毒”,而是“与喝水一样安全”?嗯?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3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是个好现象
热度 1 dongzg101 2011-7-25 11:03
人民日报: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是个好现象 ●“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 ●“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 最近,一则有关院士的新闻吸引了众多眼球:以岭药业7月19日在深市中小板发行,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吴以岭个人身价逼近50亿元,成为A股的“院士首富”。 其实,院士、教授跻身“富豪俱乐部”,已不是什么新闻。早在11年前,种业公司隆平高科上市后,作为名誉董事长、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袁隆平院士持股市值攀升至1.24亿,成为A股首位“院士富豪”。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教授,2009年上市的首批创业板公司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是博士生导师,去年8月上市的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此外,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原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 如何看待“教授、院士成富豪”现象?社会上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是“知识创造财富”的成功案例,值得鼓励;反对者认为,教授、院士就应该甘守清贫、潜心科研与教学,不该“不务正业”。 笔者赞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铮的观点:“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出现是个正常现象,而且是个好现象。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为解决“科研、经济两张皮”现象,国家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鼓励从事应用技术开发、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教授走出高墙大院,或深入企业,或自办公司,为经济建设服务。吴以岭、柳传志、陆致成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发新产品,历经艰辛,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也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他们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这批科研人员“身价倍增”,自然在情理之中。 从现实的角度看,“院士富豪”、“教授富豪”的增加,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引导健康的社会心态,不无裨益。翻看名号不一的“富豪榜”就不难发现,此前榜上有名的富豪,多为地产商、煤老板、酒老板、歌星、影星等。其中许多人晒豪比阔的生活做派,不仅损害了“成功人士”的正面形象,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而且误导了广大青少年。反观袁隆平、柳传志、吴以岭等科技型富豪,或者不改本色、视富贵如浮云,或者急公好义、扶助后起的创新创业者,或者继续潜心研发、做强做大、奋斗不止……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富而仁”的成功样板,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用知识创造财富、靠创新创造价值。 当然,说“院士富豪”、“教授富豪”是个好现象,并不是鼓励所有的科研人员和教授都去创业当老板。毕竟人有短长、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从事基础研究的似乎不宜“这山望着那山高”,擅长教学的也大可不必见异思迁。此外,谁也没有三头六臂,如果时间没那么富余、精力没那么充沛,还是安安心心做好、做精本行为好;自不量力地沽名钓誉,于己于人并非好事。 更多阅读 吴以岭院士家族身家有望达80亿 专家称院士致富应当鼓励 吴以岭院士身家或超40亿
1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今拍案56:新华网PK人民日报
热度 5 QFL 2011-7-22 09:43
当今拍案56:新华网PK人民日报
半月前, 凤凰网 爆料 (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7/06/7463849_1.shtml ):“ 前维稳副市长女儿被凌辱,携妻女多次进京上访 ” 。 对此事件,某有关信访官员说:最好的选择方式是私了,最好不要上告,因为某人能量很大,否则副市长可能会很危险 。 前天, 人民日报 爆料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7/20/nw.D110000renmrb_20110720_5-04.htm?div=-1 ) : “‘ 维稳副市长举家上访 ’ 不实 ” 。据说, 该报记者在贵州展开调查,走访公安机关,并取得前副市长本人亲笔所书的说明材料,证实以上新闻不实 。 今天, 新华网 爆料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21/c_121703179.htm ):“ 青利集团董事长周世立被免去贵州省政协常委 ” ;但 搜狐 转载此新闻则直接说 “ 贵州政协常委被免 涉强奸前副市长女儿 ” 。 博主批:尽管上述 一系列新闻的 主题侧重点略有所不同 ,但也至少可见二斑 : (1) 为啥这年头老百姓总爱相信小道消息; (2) 为啥不明真相的民众们总容易被某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所教唆 。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当今拍案|2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饶毅教授的春秋笔法堪比中国史官
热度 20 fs007 2011-7-20 11:15
寻正 我对饶毅教授印象一向是不错的,做实事多于嘘吹,虽然不知其具体为人处事如何,但客观公正的形象起码还有努力的趋势,不象其他甚多学者,给人破罐子破摔的感觉。饶毅教授近来发文批判苛责转基因者,我快读之时,都投了赞成票,然而,时间却巅倒了我的初始印象。 饶毅相关文章随后受到了美国相关领域专家刘实的嘲笑,不禁让我疑窦纵生,于是乎针对饶毅的文章做了点考证,实在是大失所望。 中国史官不乏脊梁强硬之辈,比如有名的太史一家,齐庄公荒淫无道,嫖别人老婆嫖到自己总理头上去了,结果给英明的齐国首相崔杼给灭了,崔首相要史官记录齐庄公死于疟疾,太史伯于史书上写崔相国轼君,崔杀太史伯,太史伯弟太史仲复写史,仍然写崔相国轼君,也被砍了头,太史叔也步其后尘,最后临到太史族幼弟太史季,伸长了脖子让崔杼杀,杀得手软的崔首相终于良心发现,给中国人留下一粒诚信写史的种子,可惜,继承崔首相遗志的远比继承太史兄弟遗志的要多,中国人被外族入侵的时候杀,本族翻身后变本加利地杀,终于中国历史尤如盆境一般,漂亮了不少,但原生基因也被转化得所剩无几了。 饶毅的相关文章,让人觉得他是中国近代史官的转世灵童,这春秋笔法也整得太过了,让人觉得不鸣不足以正视听。 咱们研究饶毅教授力作《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吧: 一个刚刚拿到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的科学家,目睹群众示威游行、耳闻诺贝尔奖得主严厉声讨他正投身的新兴科学技术,面对地方政府“不准做”的禁令,只好望风而逃。 这是1976年发生在美国的真事,被吓跑的科学家叫Maniatis。他是1970年代基因工程所需要的系列技术中几个重要技术的发明者之一,4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任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主任,2009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系主任。他在1982年主编《分子克隆》一书,是全世界学习基因技术的教科书。 美国在1970到1980年代初,曾经出现一批人围剿正在起步的基因克隆和操纵技术。虽然从1950到1970年代美国的科学飞速发展,还是有人怀疑重组基因技术的安全。有些怀疑是因为不理解刚刚兴起的基因技术所导致,但有些是超越自己知识范围越界扮演权威的蛮横所造成。比如哈佛的George Wald教授,因为研究眼睛中光化学获得1967年诺贝尔医学奖。但是,Wald并不懂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曾犯过非常初级的错误。在1970年代,他公开出面反对基因工程,有些用词听上去很吓人。那时还有人说基因工程用的细菌会特别危害妇女,吓的一些女性不敢在实验室附近工作。 Maniatis于1976年获得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职位,但鉴于当时的形势,他无法去哈佛上任,而是先逃到纽约的冷泉港,发明了一些迄今仍然常用的基因克隆技术。几年后,他发现哈佛还不能做基因克隆,就跑到加州理工学院。直到麻省松绑以后,才到哈佛任教。 三十多年来,转基因技术并没有带来最初危言耸听者所预言的可怕后果;对于此技术进一步的应用,导致转基因食物的产生。 饶毅教授这一番煸情的描述,我们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转基因的反对者们是如此无知,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仍然幼稚到犯低级错误,他们反对转基因是因为愚蠢,他们的愚蠢从Maniatis身上得到了印证,几乎毁了一个转基因大师!中国的文人学者之高明,没有比将真相部分地组合后给你一个完全相反的“真相”与“故事”更历害的了。 在我进一步详述真相前,我要申明,我之所以推荐饶毅文章,还更多地是因为立场,我不反对转基因,完全支持转基因的研究。因此,转基因的说客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劝服我转基因有多么重要多么必要多么伟大之类的重大科学课题上来,我都理解信服与支持。我感到失望与不能理解的,是支持转基因者们超乎寻常的热情与超越科学的霸道与蛮横。 不,饶毅教授的支持者会大声反驳,饶毅教授此文不正点明了是反对转基因者们“蛮横”么?我对国内众多的转基因争论的主观印象正是如此,“蛮横”与否,要看作者写作的笔法与技巧,而不是内容的科学性。饶毅教授的支持转基因文章事实上跟其他转基因的狂热支持者没有两样。反对转基因者,要么认为转基因技术尚未证明其安全性,要么认为转基因不安全,多在内容上做文章,他们针对转基因的推崇者的批评多是怀疑后者有利益关系;而转基因的支持者则认为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他们针对反对者的批评从来是不屑一顾,以饶毅教授与方舟子为代表的“科学代言人”从来都习惯于揭露对方多么幼稚无知,对科学带来了多大的阻力。什么是“蛮横”,反转基因者试图在推理中取胜,而转基因信徒则处处攻击对方不够资格讨论转基因——学识不够,即使得了诺贝奖的全球知名学者G.Wald仍然不够格。只要你反对转基因,你就不够格,这就是中国式的“蛮横”。 饶毅或许不是开批G.Wald缺乏专业知识的先河,但此种“蛮横”无疑是中国式的,我查询相关资料时,甚少看到外国作者这样地对待G.Wald这样的大学者——这种大学者的学术地位即使是饶毅教授,也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勉强靠近,终身恐怕都难以企及的,我觉得多少有些讽刺,你觉得呢? G.Wald真如饶毅教授所言那般不堪么?不,饶毅教授的春秋笔法在我细读之时就一眼看穿了。他在描述G.Wald犯“初级错误”后使用的是障眼法,他说张三很愚蠢,然后举证说李四吃西瓜不知道吐西瓜籽儿。G.Wald是科学界少有的热心公共事务的科学家,曾做过苏联总统哥尔巴桥夫的顾问(更多请 参阅英文维基 ),在公共事务上公开坦诚是他的习惯,而他的学术与公共事务上的地位决定了他的言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G.Wald的地位,决定了他的有关言论成为最常引用的反对转基因的言论,如此而已,如果你真对他的言论感兴趣,不妨参阅有关资料,迟致今日,还远谈不上过时( 参见Epstein教授的相关讨论 )。你可以不同意G.Wald的看法,但挑战他在相关问题上的发言权,最好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资格。 Maniatis的全名是Tom Maniatis,饶毅教授对他的事迹介绍没有多大失误,如果你需要知道更多且懂英文,不妨 参考哈佛大学的相关介绍 。Maniatis,如果哈佛介绍中的观点可信的话,正得益于哈佛所在地剑桥市的相关禁令,没有这个禁令,Maniatis大师可能会大器晚成一些,正应了中国古老传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剑桥禁止相关研究,Maniatis躲到冷泉港全心投入研究,而非停留在剑桥还要从事教学与行政任务。 我们回到饶毅教授的“ 美国在1970到1980年代初,曾经出现一批人围剿正在起步的基因克隆和操纵技术 ”一说上,是G.Wald等人无知无聊发起来的吗?非也。在美国发起禁止基因克隆技术研究的人也的确是诺贝奖获得者,Paul Berg,他是生化学家,研究核酸,特别是基因重组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该不会有人说他不懂转基因技术了吧?说来话长,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史实,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1995年9月就发表过一篇详细的回顾文章(Berg, P. and Singer, M.F, The Reccombinant DNA controversy: Twenty years later, PNAS 1995,92:9011-13),介绍了1970年代转基因技术争论的前因后果,其中对1975年在Asilomar州立海滩公园举行的世界性的基因工程行会着墨甚多,如果嫌专业文章难读,不妨 查查英文维基 。该行会的成果是全球科学家自发性地禁止终止基因重组研究——颇有金庸大师的“欲练神功,先要自宫”的味道。 如果你熟悉社会科学,就明白行业自律是避免政府干涉的金砖大道这一金规则(我被一些中国医生气得要死,很多时候不必要的争吵就是他们愚昧到这个简单道理重复一千遍都懂不起所致,记得举证倒置的争论么?)。“自宫”了的科学界赢得了民众与政府的信任,这是为什么转基因研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迅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转基因研究者自宫一年彻底地消除了民众的戒心,为此后获取政府资助铺平了道路,还防止了许多未实现的法律限制。只有不囿于成见,不囿于一时得失的Berg这类大师才深通如此浅显的道理,中国的大师只会蛮横地讲“老子比你懂得多,所以你要听老子的”这类“科学”道理。 由于转基因研究者的自宫,美国大多数地方回避了在法律上对转基因研究进行限制的压力,可是,不幸的是,哈佛与麻省理工(MIT)所在地剑桥市却是例外,这个例外恰好是哈佛的饶毅味儿太重的缘故。哈佛被地方政府捆住手脚是一件尴尬而有趣的事情,以致于《科学》杂志都专文报道了(Culliton B.J. Recombinant DNA: Cambridge City Council Votes Moratorium, 1976, 193(4250):300-1)。剑桥市的市长对在哈佛遭受的白眼终于有了回报机会,在他的推动下,剑桥市的9名市政议员对相关议案进行了投票,难得地不停地召唤哈佛大学的难得一见的高人们对话,最终,这些平常只管财米油盐酱醋而对转基因一窍不通的外行投票决定禁止相关实验——这多半是哈佛傲慢的代价,而MIT跟地方政府关系要好得多,不过,遭了鱼池之殃,也一概被禁。 如果你了解这一段历史,就知道剑桥的基因重组研究禁令源于转基因研究内行们的行业自律行为,尽管G.Wald也是内行(难以想明白,饶毅教授怎么会认为他比一个生物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转基因更为内行,就因为自己支持转基因?),他恐怕算不得当时这一趋势的最强有力的推动者,他可能只是尽到“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讲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自己的科学地位与影响,导致了事隔多年,他的声音被重复得最多。支持转基因者如此对待Wald,令人寒心,幸好他不生在中国。他在美国并不被如此对待,1997年他去世时,《自然》杂志专文颂扬他在科学与社会公共事务上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最后说明一点,饶毅教授所杜撰的李四的愚蠢,也是当时内行的创造,其实际内容并非饶毅教授修改后那么不堪,而是在当时科学家中普遍存在一种担心,认为转基因技术如果不适当地控制,会有意无意地创造出毁灭性的致病源——这一担心仍然没有消失,只不过扩大到了整个生物医学范围,比如时不时流行的针对滥用抗生素会产生超级细菌的担心,就是1970年代科学家们对基因重组技术担心的翻版。 当我们把历史回复本来面目,反对转基因的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尽管他们的不少担心并未实现,他们的一些观点未必正确,但他们倡导行业自律,从社会的角度审视科学发展,都从客观上起到促进科学发展,回避不必要的政府干涉的作用。阻碍科学发展的罪名,不可妄加他们身上,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正是转基因研究的中坚力量。 我以G.Wald在诺贝尔获奖仪式上的演讲中一段话作为结尾: A scientist is in a sense a learned small boy. There is something of the scientist in every small boy. Others must outgrow it. Scientists can stay that way all their lives. 科学家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获得学识的小孩。在每一个小孩中都有科学家的特质,其他人肯定是在成长中放弃了,而科学家则终身不弃。 小孩会窜改历史么?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6852 次阅读|23 个评论
[转载]美国科学家刘实批饶毅:满嘴胡言
热度 6 fs007 2011-7-19 07:51
【据刘实介绍,他跟饶毅属远亲,排辈份比饶高上一倍,故而本文中他的调侃并非故意占饶便宜,尽管多少有些不适当。刘实一文的批评尽管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于中国的学术氛围却是一剂良药,中国学者的习惯就是张嘴乱扯,说错了脸都不会红一下,做学问缺乏考证精神,故而在此转载刘实文。寻正注】 今日大早(相当地早,当天的《人民日报》当天看到)起来就给我的大表侄饶毅在名人日报发表的熊文送去了一“右”一“左”的呼应。 靠“右”的一文是说《无知无畏,大表侄撞到大表叔的枪口上了!》。 靠“左”的一文是说《科学无国界、低碳通全球:紧急呼吁中国优转米出口美国》。 为什么要左右开弓?不是因为形势逼人、而是形势喜人,喜得高人手舞足蹈、非得展示一下高强的“武艺”才行。 先说“右弓”,此“弓”直言饶毅的名人日报熊文“概念混淆、逻辑混乱、空洞无物、强词夺理、东扯西拉、满嘴胡言”。 这样的指控可不是开玩笑的,搞不好要掉脑袋。 但高人就有这等本事,把脑袋伸给敌人,他们也不敢砍。因为他们没有那么硬的刀。 本来要等下午下班后再来批我那无知无畏的大表侄,但很多同志没看到我的雄文还睡不着觉,所以,我就在“忘食”午餐把大早废寝写好还没发的一篇还算有点内容的博文先发出来。 我说饶毅的名人日报熊文是满嘴胡言,根据很多。但现仅就明摆的一些事实来做示范,也算抛砖引玉。 饶毅熊文给出了好几个“诞生日”。那么就让我们绕议一番饶毅所给的这些生日。 分子生物学诞生日 饶言: 分子生物学诞生于1953年,剑桥大学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两位年轻人,美国的博士后Jim Watson和英国的研究生Francis Crick,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维语(维基百科语录):Molecular biology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lecular_biology) While molecular biology was established in the 1930s, the term was first coined by Warren Weaver in 1938. Warren was the director of Natural Sciences for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at the time and believed that biology was about to undergo a period of significant change given recent advances。 遗传工程诞生日 饶言: 遗传工程诞生于1973年,斯坦福大学的Stanley Cohen和旧金山加州大学的Herb Boyer建立了很快为大家常用的重组DNA技术。 维语(维基百科语录):Genetic engineering报(http://en.wikipedia.org/wiki/Genetic_engineering) Humans have altered the genomes of specie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rough artificial selection and more recently mutagenesis. Genetic engineering as the direct manipulation of DNA by humans outside breeding and mutations has only existed since the 1970s. The term "genetic engineering" was first coined by Jack Williamson in his science fiction novel Dragon's Island, published in 1951, one year before DNA's role in heredity was confirmed by Alfred Hershey and Martha Chase, and two years before James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 showed that the DNA molecule has a double-helix structure. In 1972 Paul Berg created the first recombinant DNA molecules by combining DNA from the monkey virus SV40 with that of the lambda virus. 生物技术产业 饶言: 生物技术产业,诞生于1976年。年轻的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要求和加州大学教授Boyer谈话10分钟。交谈结束3小时后,他们决定创立用重组DNA技术为基础的公司,Genentech(“基因技术”)从此建立,成为世界第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也催生了生物技术产业。 维语(维基百科语录):Biotechnology(http://en.wikipedia.org/wiki/Biotechnology) Brewing was an early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Main article: History of Biotechnology Biotechnology is not limited to medical/health applications (unlik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hich includes much biotechnology). Although not normally thought of as biotechnology, agriculture clearly fits the broad definition of "using a biotechnological system to make products" such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plants may be viewed as the earliest biotechnological enterprise. Agriculture has been theorized to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way of producing food since the Neolithic Revolution. The processes 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e have been refined by other 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since its inception. Through early biotechnology, farmers were able to select the best suited crops, having the highest yields, to produce enough food to support a growing population. Other uses of biotechnology were required as the crops and fields became increasingly large and difficult to maintain. Specific organisms and organism by-products were used to fertilize, restore nitrogen, and control pests. Throughout the use of agriculture, farmers have inadvertently altered the genetics of their crops through introducing them to new environments and breeding them with other plants—one of the first forms of biotechnology. Cultures such as those in Mesopotamia, Egypt, and India developed the process of brewing beer. It is still done by the same basic method of using malted grains (containing enzymes) to convert starch from grains into sugar and then adding specific yeasts to produce beer. In this process the carbohydrates in the grains were broken down into alcohols such as ethanol. Later other cultures produced the process of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which allowed the ferment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ther forms of food. Fermentation was also used in this time period to produce leavened bread. Although the process of fermentation was not fully understood until Pasteur's work in 1857, it is still the first use of biotechnology to convert a food source into another form.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umans have used selective breeding to improve production of crops and livestock to use them for food. In selective breeding, organisms with desirable characteristics are mated to produce offspring with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this technique was used with corn to produce the largest and sweetest crop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cientists gaine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microbiology and explored ways of manufacturing specific products. In 1917, Chaim Weizmann first used a pure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in an industrial process, that of manufacturing corn starch using 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 to produce acetone, which the United Kingdom desperately needed to manufacture explosives during World War I. Biotechnology has also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s. In 1928,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ed the mold Penicillium. His work led to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antibiotic by Howard Florey, Ernst Boris Chain and Norman Heatley penicillin. In 1940, penicillin became available for medicinal use to treat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humans. The field of modern biotechnology is thought to have largely begun on June 16, 1980, when the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uled that a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roorganism could be patented in the case of Diamond v. Chakrabarty. Indian-born Ananda Chakrabarty, working for General Electric, had developed a bacterium (derived from the Pseudomonas genus) capable of breaking down crude oil, which he proposed to use in treating oil spills. Revenue in the industry is expected to grow by 12.9% in 2008. Another factor influencing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s success is improv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egislation—and enforcement—worldwide, as well as strengthened demand for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to cope with an ageing, and ailing, U.S. population. Rising demand for biofuels is expected to be good news for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estimating ethanol usage could reduce U.S. petroleum-derived fuel consumption by up to 30% by 2030. The biotechnology sector has allowed the U.S. farming industry to rapidly increase its supply of corn and soybeans—the main inputs into biofuels—by develop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seeds which are resistant to pests and drought. By boosting farm productivity, biotechnolog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nsuring that biofuel production targets are met. 大家看清了吗?连科学发展历史都没搞清的人,还想指导科学发展的未来,那不是活见鬼了吗?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737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科学反伪的 “大义灭亲”:刘实表叔PK饶毅表侄
热度 2 蒋高明 2011-7-15 00:57
关于本文作者刘实的一些背景资料: 刘实 华裔科学家 专打世界级高端学术腐败,第一个证实了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菌的衰老,并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后被众多国际学者的研究证实,但拒不引用他的第一篇文章。他还第一个证实了细胞分裂中心就染色体不是随机分到两个细胞中,而是新旧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细胞,所以不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而是一个母细胞一个子细胞。从而揭示了衰老的分子基础。这也已被后人的研究证实。他还揭露了许多世界级学术造假大案。 (选自2010年科学网年度人物推荐材料,北京大学崔克明提供) 本文出处: http://article.m4.cn/security/1112295.shtml 《人民日报》编辑: 您好! 通过网络看到贵报发表的饶毅《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一文,同时也在《科学网》看到以《以史为鉴:转基因的“狼来了”几次了?》为题发表、并被置顶的该文的原稿。我觉得贵报把饶毅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发表是对的。否则有可能造成这是“大家之言”。 作为一个在生命科学从事了近三十年研究、科学发现绝对在饶毅之上的学长(对不起,不是我吹牛,我的确是饶毅的表叔),我对饶毅能在《人民日报》发表如此空洞无物、概念混淆、逻辑混乱、甚至于还哗众取宠的文章表示震惊。平时他在《科学网》那块“自留地”摆个“大佬”姿态装腔作势,我鄙视一下也就算了。但他现在把“火”玩进了《人民日报》,我也就不能不“大义灭亲”了。 说老实话,饶毅搞学术是搞的不错的,但做学问的确是不怎么样。 而他的这篇被我简称为《转基因狼来了几次》的文章的低劣则充分暴露了他的科学水平欠佳的硬伤。 首先,作为一篇辩论性的论文,该文很多地方是有论点没论据。例如,该文称“在我国激烈反对转基因的结果,只能是减慢我国新兴的技术开发。在我们本来不领先的情况下,减慢技术发展无异于产业自杀”。然而,据方舟子2011年5月11日发表在《新华每日电讯》的题为《谁才是孟山都公司的推手》一文透露,“孟山都公司虽然是转基因作物领域的一个重要研发者,但是根本就不占据垄断地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大部分转基因技术、品种都与孟山都无关。”。而且,“转基因水稻是中国自己研发、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转基因作物品种曾经有过战胜孟山都品种的记录”。 其次,作为一篇辩论性的论文,该文把辩论的焦点都改变了。其实,大家通常所说的“反转”是指反对大规模推广种殖安全性尚未得到可靠验证的转基因农作物。这与反对提高转基因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饶毅作为一个学有所成的科学家能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搞混,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更让我这个做表叔的无地自容。 再者,作为一篇辩论科学的论文,该文对关键数据没给出处,对一些重要论述模棱两可。例如,该文说“美国人直接食用转基因食物,也间接通过食用已经食用转基因食物的动物,这两个群体加起来数量很大。”什么叫“数量很大”,大到什么程度?是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而“美国93%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玉米86%是转基因”就意味美国93%的大豆食品和86%玉米食品是含转基因吗?就意味如此高比例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吃了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吗? 如果要说有人是“危言耸听”,我看我的大表侄饶毅的这篇熊文才是真正的危言耸听。首先,它把过去人们主要是对基因工程可用于生物武器的担心泛化为反对所有的转基因研究,并给所有对基因工程可能被误用而要保持谨慎的人扣上阻碍科学发展的大帽子。 而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在这篇本应是进行科学论证的文章里,饶毅还大打“政治牌”,把反转人士标记为“极端分子”或“极左派”。称他们“幼稚地打击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会损害中国生物产业、阻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民健康。”。 一个“科学家”,在讨论科学问题是不是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耍大牌、扣帽子,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激化矛盾,造成社会的不和谐。 因此,我建议发表了饶毅“一家之言”的《人民日报》,应再允许多家发言。毕竟主粮是否真的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大众和民族存亡的事,而在转基因主粮对人是否安全这一重大而主要的问题上,现有科学研究还是做得很不够的! 刘实 美国生命科学家,就职于美国国家环保局(但本文仅代表个人意见) 2011-7-11 本文针对《人民日报》7月11日第20版“科技视野”以“一家之言”的名义发表饶毅的文章《转基因在美国的遭际》。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86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对学术腐败不可能做到“零容忍”
liujiang 2011-7-11 13:58
转载自: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0971052433568/ “零容忍”已经成为时下的热门词汇——杭州提出对“醉酒驾车实行’零容忍’”,教育部对学术腐败的处理也提出实行“零容忍”。《人民日报》2009年8月7日 06 版发表孙嘉木的文章,对如何实行处理学术腐败“零容忍”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文章言明:“针对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提出:“这不禁让人想起教育部负责人今年3月提出的“零容忍”政策——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人们自然要问,为何在“零容忍”政策提出来之后,这些抄袭者还能被“容忍”?更有甚者,抄袭现象非但没被遏制,反而变本加厉?”为此,对“治理论文抄袭如何’零容忍’”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一句话就是建立专门机构、严厉处理。对待学术腐败实行“零容忍”我十分赞成,因为这种腐败骗取的不仅仅金钱、名誉和地位,践踏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而且是践踏的是人类的精神!商人“奸”有情可原,在商言商;官员贪也能理解,政治是肮脏的;而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腐败——权钱交易、剽窃抄袭、数据作假——实在不可容忍!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还有一块”净土吗?在这一利益交换为原则的社会,人们对学术腐败能够做到“零容忍”! 首先,孙先生以西方为例“在西方学术界,论文抄袭的现象同样存在,但惩罚措施非常严厉。”那么,在西方严厉的“零容忍”的条件下,是否能够遏制的住学术腐败!显然是没有。只是“可能”比我国的严重轻度轻一点。当然,轻一点也是有作用的,总比“在我国学界,由于惩罚不力,抄袭行为是“低风险”的,同时又是“高回报”的,有人通过抄袭获得了学位,有人则通过抄袭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和基金赞助,以身试法者自然就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了。” 其次,孙先生提出“有力的惩罚措施需要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事情总是有人管,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人情社会”中,如果没有制度规定、没有职责要求,很多事情多会“不了了之”。但是,现在的学术腐败处理的“宽容”并不是没有处理的责任单位,教育部的规定“高等院校”负有完全的责任,各高等院校也都相应成立有专门的机构——学术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委员会是虚的,而其办公室一般都设在“科技处”,是实实在在的职能部门,并且科技处本身也是学术研究的管理服务部门。显然,对学术腐败的宽容,关键不是机构不实的原因。 在我看来,提出“零容忍”本身也就是一个口号,表明一个态度而已,对于学术腐败我们短期内还只能是容忍。这可能会让人感到悲观,但没有办法,社会历来都是“冒险者”的天堂。“高风险才有高回报”,这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原则,也是所为法制和竞争时代的现实。原因如下。 (1)学术腐败的暴露,往往是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社会反响这么大,只是前些年的学术混乱在现时的表现,并不代表“正在进行”的腐败比以前多、比以前严重。所以,如果要做到真正对学术腐败“零容忍”,发现一起、处理一切,使腐败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就需要现在的“掌权人”来实施。而现在的掌权人,往往都是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近年来,院士、校长的论文抄袭的曝光,恰恰说明了这个问题。处于行政的当权者,还有各个学科的这个学者、那个学者,难道不是在那个环境中长大的,如果能够“洁身自好”,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否则学术腐败者的腐败没有换来多少好处了。要执行“零容忍”离开了当权者和学术权威,那么还有谁能够担当的起来,那些“打假英雄”有这样的学术“地位”吗。 (2)就是我们的掌权者和学术权威个人没有学术腐败的嫌疑,我听到的并不是对学术腐败的“零容忍”,反倒是希望“宽容”些,不要把学术和学术领域看的过于神圣,学术研究也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科研人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持这种宽容态度的人并不一定是“学术腐败分子”,也不一定是支持和容忍学术腐败,而是如果处理学术腐败者,损失和受伤害的不仅仅是“腐败分子”本人,而且还有这些“分子”所在的单位。往往是知名度越高的人,被人瞩目的程度就越高,被审视和监督的越严格,而这些人又是其所在单位的招牌,你说能没有人出来护着,至少是以“拖延”的办法来冷处理,或者是和解,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为有人和单位被学术腐败者绑架。 (3)学术腐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腐败,这是社会腐败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官员还是学者?学者还是官员?谁能分得清楚!商人兼职学术,学者下海经商,产学研结合而已。官员下来是学者,学者上去是官员,学者当官,官员戴学位帽、挂学者牌,相互利用而已。商人捐款,学术机构募捐,商人炒作科技概念可以赚钱,学者为商人充当门面也是有利可图,还是相互利用。如果不能理清楚学术与官、与商的关系,也就是学者如果“人格”不能独立,学术就不要以传统的学术来审视,至多是“世俗的学术”。这是学术腐败的一个方面,个人的论文抄袭似乎与此关系并不密切。其实非也,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通过作假才能“冠上”学者的头衔。 (4)我们的国民是具有忍耐力的国民,特别是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情况下,有几个会为了“学术的高洁”来牺牲自我,能饶人处且饶人。所以,在学术腐败的曝光事件中,多数是带有“报仇”色彩,也就是说是“圈内矛盾”的暴露,而很少有人和部门主动地“清理门户”或举报。在圈内只要是浏览过一遍的人,应该可以看得出周围人的成果是否带有水分,可为什么不举报!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如果要清理门户,现在的技术手段也十分简单——数据库搜索和文本比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比对功能只能有限制地开放也就说明有顾虑。还是一个人缘关系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关系的社会”,只要不把人逼急了,是不会出来“挑事”的,沉默是我们的个性。 因此,我们不要对反学术腐败期望的太高,清算是不利于“团结”的、不利于“稳定”的。好在现在打起了“反学术腐败”的大旗,亮出了“零容忍”的标语。我想能够“下不为例”就不错了。别人已经骗取了“荣誉”和“利益”,那也只能“容忍”。因为这是一种社会现实,又不能参照“医生收红包”和“官员贪污、受贿”那样“限期上交”。
1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人民日报》“北大,你的骄傲在哪里”
热度 3 xipeng1 2011-7-10 19:45
看到《人民日报》的大作,实在对我国记者这一行业的颠倒是非能力佩服之至。于是写了一些简评。 有时候觉得某些记者太弱智了。 一会儿说北大在民国不是我党统治期间发展最强,一会说在美国哈佛大学敢于不听上面的行政命令,所以办的最好。这种言论放在党的90周岁生日不知是何用意。 鲁迅、梁漱溟这样的收入也只能在讲师这一级。(鲁迅当年的收入约是当时三轮车夫的600倍。)我们现在的讲师的薪水可能比出租车司机还少一点。 按照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方法,获得校友的感恩与反哺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不能保证教师在整个行业中,有体面的收入,那么高智商的人才可能会流失,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要办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的吸引人才的环境是不行的。最近北大黄怒波校友捐款5亿,我为这些有眼光、有感情的校友表示由衷感谢,不只是北大,所有大学的校友都应当如此。 所引用的蔡元培、马寅初等大师的那些言论,想必也不是在企业家俱乐部成立仪式上发表的。 如果说言论,周校长在其他场合也有忧国忧民的许多。何以《人民日报》记者拿着一个特定场合的言语,来进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求?是不是将来温总理胡书记说一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这个记者也要火冒三丈,引用毛泽东思想等进行批评? 最后一句实在是令人遐想,“拒绝的勇气令人敬重,滋润这种拒绝的精神土壤更令人感佩。”不知道《人民日报》这样的人民喉舌能否先做个表率??哪怕你只有《南方周末》百分之一的勇气,我就说你还算个男人,不是被阉割了。 资料来源: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5106466.html 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0/08/hongkong100814.shtml 人民日报:北大,你的骄傲在哪里 【 事件回放 】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宣告成立,周其凤校长在成立仪式上说,11年来,北大校友中诞生了79位亿万富豪。 【 点评 】周校长的数据来自中国校友会网今年公布的《2011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根据这份报告,北大的亿万富豪数量,已经连续3年居内地高校首位。一时间,网友惊叹,北大真可谓人“财”辈出,“钱”景光明。 晒政要、晒富豪、晒圈子、晒关系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些无疑已成为今日大学招生的“潜规则”。我们要问的是:大学之道,究竟以何量度? 蔡元培主政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奠定了卓然独立的“北大精神”。马寅初也曾撰文,集纳“做人民思想之先导、虽斧钺加身毫无顾忌”,“服务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之“牺牲之主义”,为“北大之精神”。 80余年弹指而过。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但作为中国人文精华之地的“北大精神”不应有丝毫改变。 事实令人遗憾。曾有好事者统计,北大曾出现许多大师级人才,但这些大师以民国时期为多,近数十年来则屈指可数。 何以一个大动荡的民国时代,竟催生了大师的璀璨星光?而一个大发展的和平年代,则无大师的层出不穷? 姑且一管窥全豹。回溯到上个世纪之初,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梁漱溟这样的大学者在北大仅忝列“讲师”之席,而今北大校园内“五步一教授,十步一博导,五十步一院士”。答案已不难得出,对学问的敬畏才能孕育人才的价值,对家国的责任方能衍生教育的方向。 2000年,美国哈佛大学选聘新校长,有人推荐即将卸任的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虽然两人当选的呼声都很高,但哈佛大学聘任委员会压根不予理睬。校方解释,这样的政治精英可以领导一个超级大国,但不一定能领导好一所大学。 拒绝的勇气令人敬重,滋润这种拒绝的精神土壤更令人感佩。
326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四个一定”给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热度 2 DynamoChina 2011-6-30 08:46
习近平“四个一定”给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 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20日在京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据6月21日《人民日报》) 应该说,中国共产党的90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创新的90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随着社会实践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次习近平在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四个一定”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作出了要求。 “一定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立场,又要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既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丢掉“老祖宗”,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结合具体实际创新和发展。任何割裂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断章取义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实践都是错误的、有害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坚持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就是最好的坚持。 “一定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创造”,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伟大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在于其来源于实践、反作用于实践。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依据和逻辑起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天敌”。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变成毫无生机与活力的教条主义。 “一定要以宽广的眼光密切观察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既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世界各国的优秀思想和实践经验,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为此,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既要科学地对待国外经验和发展模式,站在世界的高度,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用成果,又从本国国情和民族特点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实际的战略策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全党科学理论的教育培训,研究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常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便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全党的齐心协力,少不了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党员干部,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凝聚强大的工作合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强的思想指导。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坚持,就是运用,就是创新和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够在这种结合中,引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辉煌走向更大的辉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从一个飞跃走向新的飞跃。(胡军)
1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荣榜:科学网大学教职员工及党员积极参与中科院“征文
热度 4 liuli66 2011-6-29 15:22
据不完全统计,自“五四青年节”到“七一”党的90岁生日前夕, 已通过审查的征文,科学网大学参与者有: 吴老 许老 方老 wang dh 邢老人家 wang二级研究员 chen'an huang xiuqing 张大呆 肖CF CC ning li WHF JI正教授 Ll 等等 特此表扬与自我表扬! —————————————————— 附;征文组织机构 (来源: http://www.cas.cn/zhengwen/zzjg/ ) (一)指导委员会 主任:白春礼(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张研农(人民日报社社长) 李从军(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 委员:李振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院士) 师昌绪(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院士) 陈宜瑜(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委员会主任、院士) 朱作言(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委员会主任、院士) 朱道本(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主任、院士) 胡占凡(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徐如俊(经济日报社社长) 王志学(科技日报社社长) 陈小川(中国青年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 (二)评选委员会 主任:郭传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刘洪海(科学时报社社长) 委员:赵忠贤(中国科协副主席、院士) 陈泉涌(科技日报社总编辑) 皮树义(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主任) 唐为忠(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 王扬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 金振蓉(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常务副主任) 陈建辉(经济日报社政科文部副主任) 明廷华(国家专利局原副局长) 沈颖(中国科学院监察审计局原局长) 郭曰方(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原副书记) (三)组织委员会 主任:方新(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 副主任:谭铁牛(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李婷(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 委员:廖玒(人民网总裁) 田舒斌(新华网总裁) 陆先高(光明网总裁) 周德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局长) 戚 强(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局长) 李和风(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局长) 孙建国(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局局长) 杨建国(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 刘洪海(科学时报社社长) 胥伟华(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院团委书记) (四)征文活动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办公厅。 主任:李婷(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主任、新闻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赵彦(科学网总编辑) 石硕(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处长)
个人分类: 杂感|13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介绍我的好导师:女科学家的核物理人生(刘杰研究员)
duanjinglai 2011-6-29 11:46
女科学家的核物理人生(人物)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杰速写 郑千里刘丹 2011年06月23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刘杰,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材料辐照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在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物所”)见到刘杰,很难将这位美丽的女性与“核物理学家”联系在一起。她素面朝天,几乎不加修饰,从容而淡定。    “不把自己当女生看——这就是我的秘诀”   1985年,20岁的刘杰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回到了兰州,师从导师侯明东,边读研边工作。   她在近物所参与的第一项科研任务,是研究氘氚聚变反应堆壁材料的辐照损伤。当时所里仅有一台200千伏离子注入机,需要做实验的人太多,她排不上队,就只身一人到北京的中科院物理所做试验仪。她住在物理所附近的中科院第一招待所里,每天到所里学习仪器操作。“我的动手能力并不强,每次做实验都很紧张。”后来,她联系了母校的实验室,挤在老同学的宿舍里,一呆就是几个月。   女生搞近代物理研究,并不为人看好:女生作实验能值夜班吗?那么多精密仪器能操控好吗?但外表瘦弱的刘杰,身上有一股谁都拗不过的倔劲。“我算不上聪明,但我能坚持。你值班我也值班,你拉电缆我也拉电缆,力气上肯定拼不过,其他方面能拼的我就去拼。”   1999年在近代物理所博士毕业之后,刘杰到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GSI)做博士后。刘杰的实验需要用重离子轰击石墨,留下的径迹只有2—3纳米,必须用高分辨率仪器才能看到。仪器特别敏感,连人员走动产生的环境信号,都对它干扰明显。白天干扰信号太多,她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实验。整整大半年时间,刘杰每晚都重复着单调乏味的操作。   2000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刘杰终于获得了一张异常清晰的图像。她的导师纽曼教授拿着那张图像,连连惊叹:我们用这台仪器做实验五六年了,从没拿到过这么好的图像!   除了在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刘杰还在东京大学和马普海德堡核物理研究所等知名科研单位,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超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观测手段,从原子尺度上认识了潜径迹的基本特征,观测到了缺陷周围电子密度超结构,在石墨中观测到了新相态—纳米金刚石的形成,并从理论上进行了解释……这些成果,得到国内、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   “女生在物理学界要是不投入更多的精力,没办法做出好成绩。总是把自己当女生看,那也做不出好成绩。”刘杰说,“不把自己当女生看——这就是我的秘诀。”    “我知道孩子和工作都重要”   2005年,刘杰晋升为学科带头人。当时既没有研究经费,研究方向也没有打开。经过6年探索,研究组已发展到17人,课题经费不少,学科方向明确。其中,纳米材料研究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广泛合作;在单粒子效应的研究方面,要求和他们合作的单位多得做不过来。   在近代核物理领域,女性比例不到1/10。德国女科学家克里斯蒂娜,是她的挚友。“克里斯蒂娜是三个孩子的母亲,科研和生活都照顾得很好——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刘杰说。   同为母亲,她自己只当了3年好妈妈。“女儿3岁之前,我没有出过差,照顾得还不错。但3岁之后,我就不得不把她送去西安,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这几年来每次出国回来,哪怕行李再多再重,刘杰也要大包小包地拖着去西安看女儿。她给女儿取名叫做徐晨,理由是:女孩不能太女孩气,多少要有点男孩的气质——做事干脆、性格勇敢。   刘杰说:“我知道孩子和工作都很重要,但我也知道如果适当放手,孩子一样会成长的。”   对于丈夫,刘杰则充满了感激之情,“这么多年,家里的事情基本是靠他张罗,连做饭都是他掌勺。单位分的房子很小,但是离所里很近,走路只要5分钟。时间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他就一直陪我住在小房子里。”   刘杰是个细心的人,她能记住家人和实验室里所有成员的生日,唯独记不住自己的。   “2008年的2月18号,同事们悄悄地安排了一个生日聚会。加速器数据获取室的灯忽然黑了,每个人都拿着蜡烛进来……望着他们一张张可爱、可亲的脸,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那是我长大以后唯一一次流泪,我打内心里感谢他们。”
3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雷锋、学汉语成为美国西点军校新时尚
热度 2 wcswolf 2011-6-23 11:36
中新网北京3月27日消息 :到过美国西点军校的人,都会注意到校园内一座雷锋的半身塑像,摆放位置醒目。在西点会议大厅上方,还悬挂着5位英雄的画像,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雷锋。近几年,学习汉语又成为西点军校新的流行趋势。 据华声龙脉网报道,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提倡学员学习时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勤学苦钻,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一位学员还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写道:“我最尊敬的将军是巴顿,我最崇敬的士兵是雷锋。” 而这几年来,“汉语热”又在西点军校流行。校方不仅聘请了来自中国的老师授课,还将部分学生派往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现任校长兰诺克斯中将30年前就选修过汉语,自1999年以来,西点军校选修汉语的新生人数每年递增20%,在全部7种外语课程中,学习汉语最“火爆”。 这些学习汉语的学生大多意识到,中美关系对美国未来军政商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在西点军校外语系中,选修汉语的学生每天都要阅读中国的《人民日报》等报纸。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1417 次阅读|4 个评论
快来看,真正的神仙因为媒体和舆情“打”起来了
热度 2 halcon 2011-6-20 16:49
甲方:《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 乙方:《环球时报》,《北京日报》 双方争论的焦点还是舆情和媒体监督。 6月16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的文章,提出 舆情不是“敌情”,希望媒体舆情引导管理模式转变。 6月 17日《环球时报》发表题为《妖魔化城管群体是不公正的》社评指责舆论将城管“妖魔化”,并指出否定这个群体既不公平也不理性的。 6月17日 《北京日报》发表题为《媒体不该偏好负面情绪表达》的文章指责某些媒体放弃客观理性,采用“情绪表达”,放大负面情绪和畸形价值观,是在放弃媒体责任,更是在破坏社会信心。 6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理性认识媒体监督》的评论员文章,不点名指责“仍有一些人和个别组织”对媒体监督心存芥蒂,甚至或多或少带有几分敌视情绪。 这些争论体现了组织对网络新媒体(微薄,博客,社交网络 等 )的纠结心态。 搬个板凳,看神仙打架。
28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舆情非敌情 媒体能预警[转载]
halcon 2011-6-17 00:21
《人民日报》评论部6月16日文章: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政府一时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 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正处在一个媒体事件时代。 翻开报纸,转发微博,评论新闻……公众对社会、对政府的关切,大多以媒介为平台。“华南虎”、“躲猫猫”、“钓鱼执法”、“宜黄强拆”,这些借助媒介迅速蹿红全国的符号提醒我们,今天,治理的方式和理念往往通过媒介呈现、传播甚至放大,一个“治理媒介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公开透明逐渐成为执政共识,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成为公民基本权利,我们看到,各级政府的媒介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新闻发布制度日益完善,新闻发言人不断亮相,越来越多党政干部回复留言板、走进直播间,1700多个政府机构微博随时发布权威信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聚光灯越来越自信自如,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 当然,变化是一个过程,在总体的发展进步中,一些地方在媒介应对上仍有诸多不足。或是忽视媒介,把媒介当做摆设,很少更新的“沉睡网站”体现媒介意识的淡薄。或是躲避媒介,“杞人忧钴”、“响水逃城”等事件,暴露引导手段的缺失。或是害怕媒介,断定媒介是“找事”的麻烦源,“封、捂、堵、压、瞒”五字诀时有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心态屡有所闻。或是滥用媒介,视之为文过饰非的工具,漠视民意,打压舆论,为某些地方和单位违规行为“背书”。 如果说媒介已来到双向交流的2.0时代,那么政府治理同样进入了2.0时代,从高音喇叭、报纸刊物的宣讲,变成了新闻发布、网络留言的互动。如果没有必要的媒介素养,没有回应关注的能力,只知打压甚至封堵,无疑会使“沟通”没有了“通”,只剩下一条无法跨越的“沟”。 舆情不是“敌情”,相反,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反映和关注,眼前或许会让一些地方一时难堪,但对于我们准确全面地体察民情,保持头脑清醒,大有益处。从长远来说,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正如一位省委书记所言,“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思想转变,无论是解说政策、疏导情绪,还是沟通思想、促成共识,都需要媒体来主动设置议题,求同存异、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中央领导强调媒体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跟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善用、善管。 被各种信息和媒介包围的领导干部,亟需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否则,介入迟缓或干预不当,不仅可能“小事闹大,大事闹炸”,而且会消解改革发展共识,损耗政府“无形资产”。 对领导干部而言,媒介素养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心态。有平等的心态,才不会有“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傲慢官腔;有尊重的心态,才不会有“没时间跟你闲扯”的敷衍轻慢;有开放的心态,面对监督才能正视问题而不是列“记者黑名单”;有坦诚的心态,遭遇批评才会反躬自省而不是“诽谤定罪”……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 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的建树需要集腋成裘,无形资产的聚集也靠点滴积攒。不同的是,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却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在近年来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上,各级政府的不同回应,见证了“无形资产”的消长变化。 还记得2009年成都公交大火惨剧发生之后,信息公开的主动、及时,不仅消解了种种疑问、猜想,也使公众和政府“站在一起”去共同面对。而最近的深圳大运会,面对公众对“禁止农民工集体讨薪”的质疑,住建部门追回禁令并公开道歉,不仅呈现了特区的城市精神,也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的形象。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如果事情出现后不是衔恨披露信息者“瞎捅娄子”,而是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我们有的干部,常误以为虚心听取批评、积极回应质疑,就会失了身份、丢了面子,甚至会削弱权威、消减威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任何治理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出现批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矛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酵的路线图表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才是公信受损的症结所在,也才会陷入动辄得咎的“信任困境”: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会受到批评,说真话和说假话一样会被质疑。 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应充分理解治国理政的各种艰难,了解地方政府承担的发展责任,体会广大领导干部面临的现实挑战。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恪守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越需增强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越需坚定对人心向背的清醒认识:政府公信的“无形资产”,远比经济成就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不能让一些地方建起了气派摩登的高楼大厦,却在违规的强拆中离散了人心;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却因工程腐败蚕食了信任;创造了引以为傲的GDP,却让子孙在不断蔓延的污染中承受痛楚。一边建树“有形政绩”,一边流失“无形资产”,这样的发展,这样的行为,怎能不降低“信任指数”? 人民信任方可载舟。纵观90年风雨历程,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全国执政,正是因为“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告诫党政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又特别提出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群众利益,政府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获得奋发作为的价值保障。 民心是最根本的执政资源。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只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并身体力行,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同心协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 以近期新闻为例。一是故宫失窃,一是广州“举牌哥”。同样面对质疑,从“失窃”、“错字”,到“经营会所”,故宫的回应左支右绌、差强人意。而广州地铁公司则一周内三次主动回应,约谈学生“举牌哥”,赢得舆论一致好评。仅从回应能力而言,广州更胜一筹。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有过多次面对群众问政的历练。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到与建委对话的“口罩男”事件,经常面对诉求和质疑,才使得“权力”尊重“权利”的意识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正是在中央“公开及时、准确透明”的明确要求下,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不少领导干部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不和谐声音,能捂则捂,能压就压;也不能玩弄技巧,将其视为“危机公关”,忙不迭撇清责任。这样的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高速公路天价收费案”,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一次次的进步,成为撬动事件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支点。 尽管也还有“没工夫跟你闲扯”的粗暴、文过饰非的搪塞,但总体而言,面对网络爆料,很少有人再会一厢情愿地怀念“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舆论质疑,“无可奉告”之类的遁词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突发事件,隐瞒、封锁等手段也逐渐不再是“最优选项”。相反,直面质疑,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首次上网直播;回应期待,卫生部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迄今为止,已有17个省区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才算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纵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14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版面费的泛滥说明了啥?
热度 3 shangujushi 2011-6-15 17:01
版面费的泛滥说明了啥? 2011年6月15日 13:37 来源: 东方网 作者: 刘长秋   版面费问题是近年来屡为我国媒体关注和报道但却迄今仍未见治理迹象的一个学术腐败问题。作为一种违反编辑职业伦理的现象,版面费自出现之日起便遭到了很多学者的口诛笔伐。2011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19版用了近乎整版的篇幅再次报道了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乱相,引起了举国关注。该报道称:我国现有期刊9000多种,收取版面费渐成主流,不收版面费反而沦为末流。版面费连年上涨,成为没有科研经费资助的科研人员的一大负担,也成为导致中国优秀论文流向国外的一个重要动因。随着收费的公开化,代写、代发论文现象普遍(百度搜索结果77万条)。根据武汉大学虚拟团队的调查,核心期刊代发论文收费多在5000元以上,最贵的甚至达到数万元,代写、代发论文已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交易链。(参见《人民日报》2011年6月14日第19版)   实际上,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办刊收费作为一种背离编辑职业伦理的丑陋行为,是明显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对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现实危害,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是有着情形且明确的认识的,并早已多次出台相关的文件或立法来加以轨制。早在200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出版署就专门出台了《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新出图〔2000〕1699号),该《通知》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向作者(单位或个人)收费约稿;不得要求作者个人出钱资助出书,不得要求供稿单位或作者个人包销图书,不得以图书抵充稿费,不得收取‘认刊费’要求作者购买与‘认刊费’同等价值的图书。”   而为了进一步防止学术期刊办刊收费,我国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并于2011年3月19日修改的《出版管理条例》第22条也明确规定:“出版单位不得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并不得出租本单位的名称、刊号。出版单位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利用出版活动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版面费作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因出卖或出租其刊物版面为作者刊发学术性论文或文章而向作者收取的费用,作为一种利用出版活动而谋取的不正当利益,依法显然在“出版单位不得……”这一禁止性规范所明文禁止的行为之列。很明显,上述规定作为目前我国禁止版面费的最高法律依据,实际上已经明白无误地宣明了版面费的非法性。   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则再次对上述规定进行了重申,该《规定》第36条明确指出:“期刊出版单位不得出卖、出租、转让本单位名称及所出版期刊的刊号、名称、版面,不得转借、转让、出租和出卖《期刊出版许可证》。”由此可见,在学术期刊能否收取版面费的问题上,我国现有出版管理法是作了明文禁止的。不仅如此,学术期刊办刊收费的做法甚至还涉嫌侵犯了作者依法享有的著作财产权(即获得报酬权),违反了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当前,依法治国已经被明文载入了我国宪法,而法治已成为了我国当代社会的主旋律。作为一种显然违法的行为,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实际上是对我国所践行之法治的一种公然亵渎。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公然违法的且因为公然违法而亵渎我国法治的一种丑陋现象,却居然迄今依旧在我国学界横向无阻,甚至出现了“收取版面费渐成主流,不收版面费反而沦为末流”的怪象。这让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即版面费的泛滥说明了啥?   笔者以为,作为一种显然违法现象之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首先说明了我国的出版管理者缺乏严格执法的习惯。事实上,入前文所述,对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问题,我国立法尤其是出版管理法是有着禁止性明文规定的,但对于这些规定,作为执法者的行政出版管理部门显然没有很好的执行,尤其是在我国出版管理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对出版活动进行监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查处”之神圣而不容亵渎之职责的情况下!而版面费自2002年2月开始生效至今近10年却依然存在甚至还呈现出蔓延之势的事实,则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执法者其实根本就缺乏严格执法的习惯,以致导致今天版面费被纵容乃至泛滥的现实。   除此之外,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也映射了守法观念在我国严重缺失的事实。从法理上来说,法治实现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在于:法律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具有至上的效力和最高的权威,它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规范,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无上尊重和一致遵守。正如卢梭所说,尊重法律是法律的第一条重要法律,任何一个管理完善的政府,根据任何理由,也不准许有人不遵守法律。但就目前来看,我们显然还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因为在我国出版管理法已经明文规定“出版单位不得……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本单位的名称、书号、刊号或者版号、版面”的情况下,不收版面费已经成为出版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   然而实践中,一些出版单位却偏偏借口办刊经费紧张而四处索取版面费,并借助我国执法部门的不作为所带来的守法成本的增加而刺激着更多学术期刊涌入到办刊收费的行列中来。这说明,守法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至少在出版行业如此!而普遍守法观念的缺失以及严格执法习惯的缺乏,无疑是版面费在我国得以泛滥的最主要原因,也是版面费在我国泛滥所最能说明的最本质问题。   不可否认,版面费的蔓延是时下我国不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所引致的必然结果。但很显然,如果从法治层面上来加以考量,则版面费在我国的其实更是我国学术规范法治建设失利的必然。作为一种极为丑陋的学术腐败现象,版面费在我国的泛滥是打向我国正在践行之法治的当头一棒。它表明,尽管目前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在我国初步形成,但在实现我们所致力追求的依法治国之宏伟目标方面,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3500 次阅读|5 个评论
评论:两篇关于学术期刊问题的文章的不足和偏颇
热度 7 ysxbhxf 2011-6-8 12:14
光明日报:规范学术期刊不能仅盯着“出口”(作者:刘文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1-3-21)一文阐述了这么一段话: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逾七千种,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期刊中所占比例,都远远高出发达国家水平。 我干了快二十年的科技期刊编辑了,还从没有在哪份官方统计资料里看到中国有七千种学术期刊。如此以来,该作者和光明日报编辑的不足就曝露出来了:这样的数据都核查不了或者不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当然,这篇文章的其他观点我还是基本赞同的,尤其是: 在写论文、发论文、以论文换学位和职称的过程中,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又有多少自欺欺人的游戏和笑话?这当中固然有学者自律的问题,但核心原因始终在学术评价机制上。只有在学术链的“上游”正本清源,斟酌使用量化标准,形成学术成果影响因子的评估机制,才能为“下游”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创造良性生态,才能使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得以提高、出版秩序得以规范、深度改革成为可能。而这,显然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一家的责任。 人民日报:当学术沦为金钱的奴婢(作者:赵蓓蓓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6-7)一文中说道: 学术本是指研究学问的方法与水平,是系统专门的学问,它包含了人文范畴与科学范畴。学术离不开研究、探究、追问,离不开实验、论证,它应是科学的、思辨的并具有一定水准的。而学术期刊的“论文买卖”却使这些支撑着学术尊严的东西轰然倒塌,一文不值,取而代之的只有一个字:钱。 这篇文章的基本立场就是 学术期刊的“论文买卖”却使这些支撑着学术尊严的东西轰然倒塌 ,显然,这个立场是很偏颇的。因为当今中国学术界里的乱象并不是个孤立事件,学术期刊“论文买卖”确实在一部分期刊中存在,但这仅仅是一连串事件中的一环,所以不能将“支撑着学术尊严的东西轰然倒塌”的罪过仅仅归结于学术期刊“论文买卖”,而放过了造成当今中国学术界里乱象纷出的根本原因。试想一下,假如那些被学术期刊买卖的论文对于作者或其他相关机构没有任何价值时,作者还会理睬那些买卖论文的学术期刊吗?常言说得好:赔本的买卖没人干,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利益驱动。当大量的在学术上可以被称为垃圾的论文在发表之后能给作者和相关机构带来足够多的利益时,本该刊登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就不可避免地有一部分会自愿或不自愿地沦落为刊登“垃圾论文”的“垃圾期刊”,甚至是收费的“垃圾期刊”。这是功利主义泛滥的社会里市场供需关系导致的必然结果。如果有关管理部门的决策者都和作者的观点一致,那就会只看到苍蝇的问题而看不到老虎的问题,而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结果必然只能得到隔靴搔痒的效果。 要从根本上治理中国学术界发生的乱象,就必须抓住导致乱象发生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就是:学者的研究行为和成果或论文作者的发表行为和结果与学术价值的关系不大,而与个人利益或机构利益的关系却密不可分,导致部分学者或作者甚至机构为了追逐利益而丧失了基本的学术道德,当然,也导致了部分学术期刊和编辑的沦落。 学术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但与学术有关的人却很可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6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围观: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两个小时内改标题的玄机
热度 8 lix 2011-6-2 12:30
在 中央党校专家解读 5.30 政治局会议精神 中,老邪及时粘上了今天的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的一个链接。两个小时以后,凤凰网已经把文章标题改成 人民日报:政府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可信 了。这里边有什么玄机呢? 老邪打听了一下,据说有领导批评了:《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这个标题主语不清楚,谁和谁良性互动?谁治谁?很含糊。我党从来都是自己有错自己纠正,谁想来帮党纠正就先搞死谁再说。所以这是原则问题。纸质版已经发行了,但网上的标题要统一成政府作主语。 老邪不知道这个解释的权威性,但是符合网上观察到的事实。不过,这位领导大概级别不够,还管不到人民网 , 所以 在良性互动中寻求 “ 善治 ” ( 人民 观点 · 如何回应社会 ... 迄今还在,也有纸质版的 PS 件。 看来,路线斗争很激烈,中层板结仍然很厉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54 次阅读|7 个评论
大众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热度 1 coolxh 2011-6-1 22:26
科学网转载了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并取标题为“ 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 有网友认为,此标题的前半句值得斟酌。 我赞同此观点,并建议改为: 大众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附: 人民日报:谁都可以媚俗,但大学不能 大学应该保持对高尚的追求,否则我们民族的精气神或将无所归依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685.shtm
23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沉默"的声音"沉默”了吗?
fanquanwei 2011-5-28 14:12
5月26日人民日报:《倾听那些“ 沉没 的 声音 ”》;5月28日凤凰主页新闻: 中国青年报--警惕“沉没的声音”爆炸。看了这两篇文章,心中有说不出的痛和哀,不禁让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诗:万马齐喑究可哀! 沉默的声音其实并没有沉默,广大的人民都听得到,遗憾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听不到。这一小部分人把老百姓想要公平骂做“臭不要脸”,威胁着媒体不要替人民说话,叫嚷着老百姓“算什么东西”。他们在主流媒体上倾向于制造政绩新闻,营造出一种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假象,那些家园被拆丧失耕地的群体如若破坏这种祥和气氛,或者被威胁警告,或者被管制拘役,对于上访者更是毫不客气地围追堵截,有的人精神本来很正常,后来不幸成了“徐武”第二。主流报刊、电台、网络媒体等都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全国人民过的很幸福,外国人民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画外音无非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懂得知福、惜福。当有人通过网络这种先进的媒体反映真实问题的时候,一小部分人就害怕了,他们怕纸包住火,于是就出现了跨省通缉的滑稽现象。 这一小部分人除了管理人民之外,还兼职做起了生意,利用自己的权利搞投资、炒股、炒房、圈地等等,比起一般商人几乎倾尽毕生心血才赚到的那点钱来,这一小部分人仅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超越。人民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一小部分人口口声声说为人民服务,却让人民去做他们的公仆?他们每到一地就吃喝一方,而对人民的诉求置若罔闻。当他们吃香喝辣在闪光灯下表演的时候,有不少人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这一小部分人有一万个理由不闻不问人民的悲苦,因为他们的升迁发财只与他们的上级有关,而与这些草根屁民们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有些屁民就忍不住质疑那些人有人么权利这样做?这些人的表现恐怕又要让这些屁民失望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懒得理这些屁民。实情是:有的日理万妓,有的忙着发财,有的忙着跑官,有的声色犬马......这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何其多也!有人说要通过媒体曝光他们的丑恶行径,要让他们为自己的贪腐、罪恶付出代价,就有人在一旁哈哈大笑,笑什么呢?笑说出这番话的人天真可爱!看看药家鑫那种嚣张的行为就知道权和钱的威力有多大了,好不容易公共舆论的压力促使药家鑫伏法正义实现,又有一些砖家噱者出来为药家鑫出来说话。 每一个屁民的非正常行为背后都有一段为人所熟知的故事,却不是这一小部分人愿意听的故事。这一小部分高高在上者不仅不去听屁民们的疾苦,还控制他们的发声渠道,打压他们对正义与公平的呼唤和追求,这就是为什么当屁民们提出公民权的时候,有人不仅不予同情还煽风点火地说那是陷阱。 他们的声音沉默了,而且已经沉默了好长时间了,是在苍天和大地间沉默的!是在无人关注的时间之河里沉默的!
个人分类: 人民时评|3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发表本人观点:建设适合国情的新能源产业
热度 2 hy517hy 2011-5-27 11:56
2010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象形科学(也叫核育论)首部应用专著:新能源创新发展模式——能量范畴的产业规律研究与应用,书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能源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2011年5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2版,以“太阳能产业蕴含千亿量级商机”发表了本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谈的上述观点。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5/05/content_811488.htm 以新能源为载体应用象形科学,是传播象形科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感谢社会各界人士对象形科学的支持,我将继续努力做好象形科学应用示范(基于新能源的经济转型示范)工作,同时,抓紧时间撰写《象形科学——知识系统超越之路》,争取今年出版。 《核育论》的来源与用意,就是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研究所获得的“关系实在”认识,在时间的背景下用图形表达基本关系,确定表达“关系实在”的基本单元,也就是象形基元。然后,以生命为源泉,以象形基元及其组合为工具,表达人类活动规律,积累知识,形成知识系统。从人类的文明史看,《核育论》传承的是东方文明的血脉,应用西方文明在逻辑表达层次的成果,建立一种融会东、西方文明成果的知识系统。东方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思维的主要源泉是人际关系,主要表达工具是象形汉字,重要的特征是“象形”;西方文明在逻辑思维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数学,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有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一种规范人类活动的知识系统,叫科学。《核育论》探索与研究的是一种用象形工具规范人类行为的知识系统,以这种特征命名,应称为象形科学。
个人分类: 象形科学|2602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杰出催化科学家工程师胡志成师弟的新故事-靠技术领先占领市场
Nancyback 2011-5-16 18:21
技术领先就能占领市场(创新故事) 本报记者 赵永新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20 版)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公众环保意识的迅速觉醒,用于汽车尾气净化的催化剂日显重要:其净化效果如何,既与普通市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又事关汽车厂家的核心竞争力。   在2006年之前,我国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市场基本被庄信万丰等几家国外厂家垄断。令人欣慰的是,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无锡威孚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只用了5年时间就跻身世界同行业四强。2010年,威孚环保生产的300万升达到国4标准的三效催化剂,涵盖了大部分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最高超过80%,在汽车尾气净化中大显身手。   带领威孚环保迅速崛起的,是其首席科学家兼总裁胡志成博士。   把失去的蓝天要回来   胡志成是“文革”后招收的第二批大学生,从浙江大学念本科起,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一直与工业催化剂打交道。“如果没有催化剂的发明与使用,汽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普及。”据他介绍,汽车尾气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一辆排气量为1.5升的汽油轿车为例,如果不采用催化剂净化尾气,跑完16万公里(一般家用车10年的平均行驶里程),要排放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有害污染物1300多公斤。这些污染物会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轻者引起发炎,重者引发哮喘、头疼等疾病。   1991年完成博士后工作后,胡志成进入世界著名催化剂企业——美国安格公司从事汽车尾气催化剂研发,一干就是13年。其间正值美国治理汽车尾气的高峰期,作为安格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的负责人,胡志成带领技术团队潜心研发催化剂技术,共获得48项美国、欧洲和国际发明专利。特别是他研制的全球第一个高性能钯三效催化剂,替代了价格更为昂贵的贵金属铂和铑,成本大为降低,开辟了汽车尾气净化的新途径。胡志成先后获得包括爱迪生发明奖在内的两个国际奖项,成为国际催化剂行业的知名专家。   据胡志成介绍,把涂有催化剂的净化器安装到汽车排气管上,尾气在通过蜂窝状孔道时与催化剂接触,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氮氧化物则转化为氮气。由于可以同时去除碳氢化合物等三种污染物,这类催化剂被称作三效催化剂。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天变灰了,空气变脏了。我们有责任把失去的蓝天要回来,让人们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同时把国产汽车的竞争力提上去!”怀着梦想,胡志成2006年加盟威孚环保。   竞争力靠数据说话   “刚开始日子很难过。”胡志成告诉记者,当时威孚环保生产的催化剂几乎无人问津。“要想闯出一片天地,必须依靠领先的技术,拿出一流的产品!”胡志成出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兼总裁后,带领企业全力提高创新能力:组建江苏省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研发中心,投巨资建立了催化剂实验室、发动机台架实验室等国际一流的技术平台,与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密切合作,设计、研制催化剂新产品。据介绍,在威孚环保的300名员工中,技术开发人员就占了1/3。“十一五”期间,威孚环保承担了4个国家863项目,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竞争力要靠数据说话。”一次次检测结果显示,与国外品牌的产品相比,威孚环保的产品毫不逊色,而且价格下降了30%以上。依靠一流的产品质量和快速周到的服务,威孚环保很快赢得了客户的认可,2010年销售额增加到8.5亿元。   同时,威孚环保还研制出高效的柴油车、摩托车尾气催化剂,均达到最新排放标准。在该企业的车间里,记者看到,一条全新的生产线正在开工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机动车尾气催化剂销量 2000万升,销售额50亿元。我们还计划近几年走出国门,把威孚牌催化剂装到国际名车上。”胡志成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犹太报纸跟人民日报可有一比
热度 1 benyang22 2011-5-10 13:54
这犹太报纸跟人民日报可有一比
美国白宫一群官员实时观看袭击本拉登的行动。 美国一个传统犹太教的报纸 Der Tzitung 刊登这个新闻时,对这个照片做了手脚,把其中两个女官员的像去掉了(一个是美国国务卿Hillary Clinton, 一个是总统的反恐主任Audrey Tomason。 这种做手脚的事,在中国并不鲜见,尤其是以前。人民日报在这方面的水平是相当高的。没想到在美国也有这样的高手。 不过,这份报纸后来登了个说明。因为 Der Tzitung是一个犹太教保守派Hasidic Judaism的出版物,他们的规则是不刊登女人的头像。即便是当大官的女人,也不登。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3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唤法治 -- 人民日报好文章 (有新材料)
热度 8 lix 2011-5-5 23:55
这篇文章级别没有 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 “ 异质思维 ” 级别高,但仍然很好: 人民时评: “ 精神病收治 ” 不得偏离法治轨道 这里是关于武汉许武的最新录像,大爆料,希望大家关心以及转载:http://you.video.sina.com.cn/api /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51711862_1293421172_Ok63G3ZsDGfK+l1lHz2stqkP7KQNt6nki2O3v1ClJAlbQ0/XM5GcY9oG4SHQAtkEqDhAQZk4dP8u0R8/s.swf 上边那个好像已经删了,这里还有: http://wq.zfwlxt.com/newLawyerSite/BlogShow.aspx?itemTypeID=071c6217-86e0-4fda-b13c-9bf0010cee75itemID=3033dd72-48d7-487f-a1eb-9eda016df194user=1042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警惕利用所谓包容“异质思维”来作“普世”的开路旗幡
白荷飘香 2011-5-4 21:07
警惕利用所谓包容“异质思维”来作“普世”的开路旗幡 寒江钓雪 ——评:人民日报: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党报,是执政党的理论喉舌,更能体现执政党的政治意志和政策方向。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如果在选择执政的大政方针上出现游移不定的彷徨和左右难决的迟疑,甚或是一定程度上的观望与迷茫,那么,与之代表的利益群体和敌对势力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忧心与暗喜或者还有期望?所对应的社会又会出现怎样的混乱状态?务必说明,这里所指的混乱是属于思想意识形态范畴的,但随之而继会出现怎样的变数?恐怕谁也无法做出准确地预判。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遑论是从国家外部世界政治大环境来看,还是国内某些阴谋势力的蠢蠢欲动来分析,他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中国的混乱局面产生。用那句俗语来称,浑水好摸鱼嘛。所以才要有所谓“异质思维”在适宜的政治土壤环境里产生,还提出要具“包容”心。用一句“多元社会”强作“淡定”是否就表示了没有“鸭梨”?其实“淡定”之下最大的“鸭梨”就是企图把水搅浑,以便趁乱有所作为吧。 我今就借这篇文章里的一些话和文章实际上发生的作用来推敲评点一番。说是无“胸怀”、无“自信”也罢,诬为“扣帽子”、“抓辫子”也无不可,再往深了说我是吹毛求疵也行,但总要允许人说话的吧。该文还引用了毛主席说过的话欲为“异质思维”得到“包容”来做注脚,既然认同“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我就言无禁忌了。 异质思维到底是个神马东东?如文章所言:“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所以,“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 ”……既然已经设定是“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和“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并且“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的“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那么异质思维的出现好像势所难免了。我们不妨循着这样的既定思路来对“特别是”的异质思维随意拣拾起几条来立此存照。校园飙车撞死学生,因为“我爸是李刚”,所以很“蛋定”,所以终能大事化小;因为“十三张奖状”,还有“弹钢琴习惯性动作”再到“激情杀人”,所以有“砖家”、“叫兽”为之作免死辩解;还有身为共和国的子民,遭遇野蛮征地暴力强拆在当地无法解决问题才上访以求合法权益受到保护,但经“异质思维”鉴定为“精神病”;更还有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国领袖被在媒体上肆意污蔑谩骂,社会主义制度被改革至名存实亡,为资本主义粉饰颂词不断出现;还有近年来伪“普世价值”旗幡实质是蓄意化取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政改”喧嚣……这些都是在别有用心“包容”之下的所谓“异质思维”。这样的包容彰显了怎样的用意?只对谁有利? 为什么此时提出包容异质思维?无论把“异质思维”经怎样的言辞粉饰,无论歪曲p民怎样的缺乏“素质修养”,又是如何的“语言暴力”,都无法掩饰所谓“异质思维”的真实面目,说穿了就是某些人企图实施xx革命、以达到阴谋变天的前奏曲。如文中所言,“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那么,中国外面的世界不也是处在一个多样多变的时代吗?是否“异质思维”们认为,从埃及到利比亚,再到叙利亚。中东、北非都如此了,难道亚洲还不应有所呼应吗?即使暂时还没有他们所求的迹象,难道不可以刻意为之吗?在此还想提醒人们,异质思维现在仅是提出了需要包容,以后会否还要提倡再发扬光大呢?这是否为“异质思维”们既定计划的第一步?如果先求得合法化存在,受到包容了,再继续走下去,以后会一路坦途的?推理至此,有人的司马昭之心暴露无遗。 所谓“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还有所谓“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当真如此吗?我怎样看到也受到了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礼遇”呢?还有譬如“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这些是真正说给人民听的还是演戏给人民看的?怎么在社会主义国家,反社会主义,反马列毛思想的论调能够得到包容?但人民自发的纪念领袖毛泽东自发唱红歌就会让一些人如临大敌、胆战心惊而不择手段的“和谐”呢?对于宣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对于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文章却会不断遭到删帖?张宏良一介书生就因为写文章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揭露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卖国汉奸而文章博客遭封杀……可见他们所说的异质思维是有特定所指的。符合他们所好能为他们所图提供服务的就是需要包容的,否则,一律“和谐”没商量。 虽然,这篇文章是在人民日报发的,但却代表了特定集团或者是当下中国特定势力的声音。不但没有起到“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作用,更不利于于“社会和谐的构建”。相反,某种程度上,倒有可能为社会大众制造出思想上的混乱,难免让人心生有意把水搅浑的联想。 普世价值,又说起普世,多少私货、多少罪恶假汝而行。对于普世价值论调的揭露,网友已有很多的抨击文章,这里不再赘述。但当下,要高度警惕有人利用所谓包容“异质思维”来作“普世”的开路旗幡。 附:人民日报: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8/c_121356053.htm
个人分类: 网络时评转帖|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访谈,介绍威客和互联网进化论
热度 1 liufeng 2011-5-4 11:54
前言: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采访。介绍了关于威客和互联网进化论的进展,标题是“刘锋:从商业中走出的科研人员”,感觉有点惭愧,商业还在摸索中,科研还在学习中。 http://look.people.com.cn/GB/158820/14538232.html 刘锋 从商业中走出的科研人员 “知行合一直是我的向往,在过去的5年里已经发表了近10篇关于互联网与神经学交叉研究的论文,希望自己来源于互联网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刘锋   商业伙伴还是商业对手?   在互联网上搜索“威客”,会看到有数百家网站标注了威客。哪个是真的威客?   其中之一的“猪八戒网”目前已经获得风投,主要涉及领域是用悬赏的方式进行图形设计,文字撰写的任务解决 面对“商业对手”,刘锋言真意切,“我更多还是将其看做伙伴,他们探索了很长时间,也很不容易,威客的传播也有他们很大的工作。而且未来他们也还有不少困难要解决。希望他们能成功,甚至上市。我只是坚持了自己的目标”。自2006年威客网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后,有数百家网站认同了威客概念,为了让这个领域成长起来,刘锋默认了他们使用威客的品牌。   其他网站后来的方向和刘锋初衷并不相同,刘锋的初衷是希望把科学院专家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难题对接起来,让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和专业人士帮助他们解决。   刘锋30岁时,即2006年,开始运营公司“威客网witkey.com”。与其的互联网公司创业者不同的是,这位本科和博士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人员“灵机一动”,开始涉足神经学和互联网的交叉研究,逐步走上了互联网与神经的发现之旅。   领先美国的科研发现   刘锋从2007年开始撰写互联网进化文章时,3位中国科学院的教授与他共同撰写相关论文。关于互联网与大脑关系的第一篇论文是2007年12月发表在“国际知识与系统科学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knowledgeandsystemssciences”(简称iskss),文章题目为《知识管理在互联网中的应用-威客模式在中国》“theapplica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intheinternet-witkeymodeinchina”。   2008年,其又向美国ACM期刊投稿,明确指出互联网与人脑结构具有非常强的对比关系。互联网向人脑结构进化,人脑中蕴含互联网结构,但被拒绝通过,当时他们的评审意见是”“人脑结构是无数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的,而互联网的结构只有一个,如何反映互联网和人脑存在一样的进化原理是个问题,建议作者与生物学,神经科学的研究者做更深入的探讨。   而直到2010年6月30号,美国科学家在《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论文指出老鼠大脑一小块区域中的神经系统类似互联网结构。作为一个实验,证明人脑中的确存在类互联网应用。   2011年1月10日,美国科学家在www.eurekalert.org发表论文提出人脑神经元的关系非常类似facebook的结构,并提出facebook神经元,这与刘锋在2008年9月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到的互联网虚拟神经元相同。   “目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开始印证我们当时的发现,只是晚了3年”,刘锋笑笑。   领先国内的战略计划   从2006年开始运营“威客网witkey.com”到现在,公司员工维持在15人左右,主要工作岗位是技术和网站编辑。目前网站有盈利,但还未解决收支平衡。   当笔者问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刘锋思考片刻后谈到“在互联网进化的研究领域,我希望能向纵深发展,一来描绘出更为详细的互联网大脑结构的运行机理,二来通过对互联网发展的跟踪,发掘人脑内部更多秘密。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我希望能够完成《互联网进化论》一书的撰写。”   目前,刘锋长期活动于海淀中关村长远大厦附近,典型村里人。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319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黄艺博
xupeiyang 2011-5-4 07:01
黄艺博是 武汉 市汉江区 滑坡路小学 少先队员,目前就读于就读于华师一寄宿学校。黄艺博两三岁开始看“ 新闻联播 ”,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 人民日报 ”、“ 参考消息 ”,现今已经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 http://baike.baidu.com/view/5661176.htm 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一面,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发现的眼光。顺应孩子的这一份“天赋之才”,多支持、多鼓励、多引导,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暂时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要强硬地把官僚体制融等一些孩童无法真正理解得事物融入到儿童中去?希望中国家长们还孩子们一个天真烂漫得童年。所以,智慧的父母带来的是快乐轻松的家庭教育。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的异质思维
热度 6 gl6866 2011-4-30 11:25
2011年4月28日,无疑是值得纪念的一个日子,因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人民日报》的第十四版,也就是它的舆论版面,整个的上半部分发表了一篇1300多字的一个评论部的文章。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人民日报》评论部能够发表一篇评论文章,肯定是有特定的一个含义,它是不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知道《人民日报》它是党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异就是异同的“异”,质是本质的“质”。“异质思维”那就是不同的思维或者是不同的言论,等等。《以包容心来对待“异质思维”》,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各大主流的媒体网站都纷纷的予以转载,而且不少网评也是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引起了相当大的一个轰动。 这样的一篇文章,其实我也想到在1978年的5月份,当时各大党报转载了中央党校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刚不久,对许多的新问题社会上有不同的一些看法,到底是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时有不同的一些争论。各大党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等都转载了这样一篇文章,有拨乱反正的这样一个积极的意义在里面。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那么《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一个文章,这篇文章它主要倡导的是以包容“异质思维”,反对随便扣帽子抓辫子,不同即敌对的做法和思维模式在这个文章里面都已经提到了。是当前,我觉得是改造或者是打造一个新的舆论氛围的一个前奏,也是为了推荐政治体制改革来创造一个有利的空间。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要有不同的意见,但我都能包容),4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部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和当年以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个文章可以相提并论,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后回过头来再看这篇文章的话,那么它对当前打造一个新的舆论的氛围是有一个非常重大的推助作用的。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的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从总体的来看,虽然我们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多元化的思维已经开创了很好的条件。但是仍然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因此这篇文章的发表,我个人认为的话,它实际上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协和,更容纳不同意见,打造一个新的条件。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28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浅议“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吴信 2011-4-30 10:59
引用 2011 年 3 月 24 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用不断创新回应变革中的新课题”里面的内容来评价,我觉得挺合适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一些基本特征。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时代发展给我国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只有用不断创新回应时代新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社会和谐。概括起来,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有这样四个层面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经济层面,如何妥善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在社会层面,如何妥善解决由社会领域深刻变化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文化层面,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更好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下牢固思想基础。在工作层面,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在这里,我认为应该把思想文化层面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能谈工作层面如何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等等,这些解决了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那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至于钱堆不出创新,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以上提出的问题。祝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五一节快乐,活的有尊严。 人民日报:钱堆不出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科研投入也快速增加。众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都把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当做了重点工作,甚至设定了种种指标和任务。一时间,能拿到多少科研经费,甚至成为科研机构实力的标志和象征。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到钱就是硬道理”。在这种导向下,令人担忧的现象屡屡在学术界出现:有些人不专注于科研,身陷撰写申请、应付评估、走关系、拉项目的怪圈中;有些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公关行贿,浮夸吹牛,虚报成果,论文造假;有些项目投入重复、支持过剩,有些课题却投入匮乏、支持不足…… 在这些现象背后,是那些以套取国家科研经费为动机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有悖于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且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亵渎了社会的正义。 诚然,没有钱许多事情办不成,但是光靠钱,却堆不出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科学史上的很多实践证明,钱并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我国“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是在国家经济极其贫弱时创造的;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爱迪生等科学家的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是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诞生的;美国和德国为率先研制喷气引擎展开竞争,经费缺乏的德国却另辟蹊径获得成功……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当然,没有钱也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否定经费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的分配体制还不够科学,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创新,也给套取国家科研经费的不良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 这就要求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尊重科技发展规律,改善创新环境和支撑平台,充分尊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追求。首先,应建立和完善科技诚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不良行为的惩处力度,并设立监督机构或组织;其次,应建立公平透明、便于监督的国家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行科研经费的评审、资金管理、结果监管分离制约的三角体制,对科技管理和经费分配监管逐步做到“去行政化”,探索科学客观的同行评审制度。 与此同时,在科学界乃至全社会,要树立健康的科学文化和价值观,拒绝急功近利和浮夸浮躁,建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 科研经费,说到底都来源于国家和人民,都是纳税人的钱。对于广大科技人员而言,每一分科研经费都凝聚着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血汗,对每一分科研经费的使用都是责任与良心的体现。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效益,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2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围观人民日报评论部文章: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热度 12 lix 2011-4-28 22:56
人民日报:执政者当以包容心对待 “ 异质思维 ” 33401 人参与 , 410 条评论 时 最热评论:“好久没有在《人民日报》上见到这样理性客观的文章了。挺一个!” 推荐 (9196) 迄 22 : 40 ,共有 50586 人参与, 评论 820 条时,最热评论不变,推荐 (1045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2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数学视野下的工资翻番
热度 1 lysyxcs 2011-4-21 23:12
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在“十二五”期间(5年)就可以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全国劳动关系工作会议上透露了这一消息。   对于钱囊虽仍鼓胀,但钞票渐觉羞涩的一些读者来说,5年工资翻番无疑是个好消息。在展开讨论之前,笔者先就此替读者做一道数学题。5年间年增长15%的结果,并非是将5个15%简单相加,而是将5个“100%+15%”连续相乘。其结果是201%强,实现翻番还有余。   从表面来看,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命题,无视任何可能的干扰因素,直指结果,代表着出题者的良好心愿。而当老百姓将此命题置于复杂的社会属性中解读,将不禁有问题要问。   就涨工资问题,《人民日报》前不久曾发出三问:给谁涨?谁给涨?怎么涨?这三问放之当前,可引申为老百姓关心的3个问题:普通劳动者能否真正受益?企业老板能否不折不扣掏腰包发钱?政府能否成功作为并实现初衷?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长期存在尴尬现状,工资增速落后于GDP增速。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扩内需的难题。“职工工资增长翻番”,对于政府财政全供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垄断企业职工等来说,盛宴可期。而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工资水平还得由政策倾斜、劳动力市场总体水平和劳资双方的博弈来决定。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制造业赢利水平不高,对低廉劳动成本存在本能依赖。增加职工工资,使得制造业面临劳动成本提高、赢利空间缩减的压力。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只有变压力为动力,加速技术革命,提高生产力,拓展赢利空间,才能保证自己爽快地为涨工资埋单。而若政府能在财政制度框架内,在税赋方面减轻劳资双方的压力,则无疑将成为使普通劳动者获益的有力推手。   社会层面的蓝图宏卷,逃避不了执行层面的具体困惑。工资翻番进程,不会单在5年的时间轴上一帆风顺,必定要在另一个坐标轴——社会整体物价水平上披荆斩棘。一旦物价上涨,特别是生活必需品涨价过快,工资增长便可能面临沦为“负增长”的危险。因此,稳定物价,不让通胀架空工资翻番的预期,是实现初衷的必要条件。   看来,若全社会可在物价调控、行业激励、政策倾斜等系列配套措施下努力协作,则“工资5年翻番”前景在望。
1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李东东:清华赋——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
nanpse 2011-4-18 15:43
李东东:清华赋——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 来源:人民日报 2011-04-15   时维辛卯,序属季春,莺飞草长,火树银花。钟灵毓秀,清华八方揽胜景;四海五洲,学堂百年聚光华。大礼堂莺歌燕舞,少长咸集,执手共话;二校门腾蛟起凤,契阔谈燕,纵横挥洒。苍髯皓首,不坠先生煌煌志;赤子丹心,敢忘后学喁喁情。京西形胜,一园神韵阅千年;清新俊逸,一府精英纳天下。   槛外山光,窗中云影。春风化雨,水木清华。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方知非凡境;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更道是仙居。熙春、云锦,三百年间繁囿地;近春、清华,昔日曾是帝王家。一泓秀水映荷塘月色;三亭幽阁被朱檐灰瓦。荒岛葳蕤,朝迎旭日;斋馆栉比,夕送落霞。近揽西山秀色,远接东溟苍茫,名园名校,世纪佳话。缘起庚子,开帷辛亥,更名壬子,善定戊辰。创业艰难时,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处,刚毅坚卓。看红旗漫卷,天地翻覆,杏坛更奏弦歌,绛帐再哺新芽。顶天,立地,树人,百年砥砺,一朝芳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文日新,桃李清华。非谓大楼,而有大师,际会风云,名播迩遐。师从名师而名师出,在在鸿儒;学以博学则博学众,代代奇葩。四大导师名闻宇内,闳中肆外;六千教授学贯中西,含英咀华。科学工程院士,五有其一;两弹一星元勋,半出门下。红烛无声,春蚕有意,理工贤才,文史大雅。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是学术传统;焚膏继晷,旁搜远绍,校短量长,知学海无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晨昏苦读,不废冬夏。最难风雨故人去,喜看河山新秀发。百年虬枝不言老,催开十七万树紫荆花。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行胜于言,大道清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前贤箴言励志,寄心海隅;后继以身许国,壮志天涯。五四精神烛照,薪火相传;一二九光焰不息,振兴中华。民主斗士,拍案而起;文学巨匠,穷节不屈。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其心雄,其志嘉。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精诚擘画。背负青天,脚踏实地,从我做起,胸怀天下。以庙堂之音立魂魄,以宰辅之志照肝胆,忧国忧民寄青史,立德立功在万家。清芬挺秀,华夏增辉,教也无涯,学也无涯。大道之行,积于跬步,千秋黉舍,百年清华。
1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媒揭秘:中国的海外精英为何不愿意海归?
热度 4 medinstru 2011-4-8 22:09
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2010年8月30日报导,随著中国向超级经济强国的地位迈进,这个国家推出一些引人注目的计画,以吸引海外菁英人士返回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许多菁英人士似乎不愿回国。 北京在2009年推出一项从海外引进1000名高层人才的计画,对愿意回国的海外高级研究人员和企业家,许以慷慨的津贴。该计画吸引了某些重要人物,如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施一公和西北大学教授饶毅。但经过了一年半多的时间以后,该计画只吸引到约600人回中国。同时,以投资方式移民美国、加拿大的中国富人,去年达到创纪录的高峰。 专家表示,这可能意味著,中国以一流设施为标志的「硬件」设施,并不足以吸引和留住一流的海外菁英。相反,中国必须对其医疗、教育、学术自由等「软件」基本设施进行升级。 今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涛宣布一项为期十年的计画,就是想这样做,他呼吁人才是中国继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但据人民日报最近一项调查,75%的被调查者表示,人才外流是一严重问题,同样百分比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们自己也会很高兴地去西方国家。 原文: http://www.newsweek.com/2010/08/30/china-s-brain-drain.html
个人分类: 观点杂谈|189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高鼻子的中国医生 马海德
热度 1 Wuyishan 2011-3-30 11:04
高鼻子的中国医生马海德 2011年03月30日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的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1933年11月,刚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乔治听说在上海一带流行着一种东方的热带病。同情心促使他下决心越过重洋,到中国去为苦难的人民解除病痛。   乔治来上海后,很快开了一家诊所。遇到贫困的病人就以低廉的价格或者免费为他们诊治。他的做法引起了上海进步人士的关注,慢慢地乔治开始用自己的诊所为这些特殊人士提供方便。   1936年,在宋庆龄的推荐下,两个外国人出现在中国工农红军最高指挥部驻地。一个名叫埃德加·斯诺,另一个名叫乔治·海德姆。几个月后,斯诺完成采访,离开陕北,之后写出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乔治·海德姆自愿留在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红军的卫生部顾问。1937年,他跟随周恩来到宁夏工作,看当地大多数回族兄弟姓“马”,于是他把“海德姆”调过来成了“马海德”。同年,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解放区军民服务,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了卓越贡献。   之后,马海德彻底留在了中国,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同时获得了一份美好爱情。他结识了中国姑娘周苏菲,并与之携手在革命道路上相依相伴了48年。   马海德的中国国籍是与共和国同时诞生的,马海德深深地为自己成为新中国公民而自豪。1950年,他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以新中国主人翁的姿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开拓和建设。他经常在医疗第一线为病人服务,坚持每周到北京协和医院去看门诊、参加会诊。卫生部成立专家局后,决定给外国专家涨工资,其中也有马海德一份,他拒绝领取。他说:“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这钱我不能要。”   在之后的10年中,他带医疗队上山下乡,足迹遍布全国除台湾和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后来,马海德又把精力转移到医治麻风病的工作上。   马海德去麻风病医院,从来不穿隔离衣,也不穿白大褂,还与病人亲热地握手问好,查病时总是多次复查,生怕误诊。碰上患者脚底溃疡,他还把病人的脚抱在怀里仔细检查。病人请他喝水,吃水果,他从不拒绝。   就在马海德去世前的一个月,他依然念念不忘麻风病的防治工作。他强忍着病痛,召集云南、贵州等省负责防治麻风病的工作人员开会,研究同国外合作的问题。在病床上,病危的他还要求妻子为他读各地寄来的有关麻风病的材料和信件。   1988年10月3日,这位高鼻子的中国医生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这块土地上,含笑走完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记者王思海、周婷玉) 相关阅读 1、马海德学中医,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13049 2、“感动中国”的美裔华籍专家马海德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15991
个人分类: 科林散叶|28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研考核是一种“数蛋游戏”
热度 1 WuchangZhang 2011-3-28 12:19
要“慢”得下来,根本在于营造宽容的学术环境。比如纠正科研考核中过分量化倾向。量化使评价有了客观标准,但变成“数字一刀切”就走极端了。有人因此戏谑科研考核是一种“数蛋游戏”:从讲师升为副教授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为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些“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核心刊物。如此,还有多少人敢做“慢学者”? :这样的数蛋游戏,评委们是最安全的,也是最容易做的,找个小学生就好了,编个电脑软件也可。 人民日报:做科学要有点品位,要“慢”得下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5308.shtm “做科学,要有点品位。”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如是说。在他看来,比较有创造性的东西,思路方法很巧妙的,就比较有品位;不能只想着发表论文,而是要努力呈现新鲜见解,回答重要问题。 显然,这样的品位并不易得。它不仅意味着一种科学的高度,还体现出一种学问的境界。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的品位反映的是他的价值取向和志趣追求。 科学不是速成的。经济上可能有暴发户,科学研究领域却不可能有暴发户。科研有如农业,得慢慢积累,老实耕耘。就如种子从发芽到谷粒成熟,得经过生根、长叶、分蘖、穗分化、孕穗、开花、灌浆等过程,每一个生育期对温度、水分、空气、光照、养分等外在条件都有不同要求,你得顺应规律,精心呵护,懈怠不得也急不得。重大发现也好,重大创新也好,都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主客观条件问题,或许“长期积累”也未必有“偶然得之”,但没有“长期积累”,则很难有“偶然得之”。 要达致科学的品位,获得科研成就,特别需要“慢功”,秉持一种“慢”的理念。有“慢”才能合乎科学规律,保证科研质量,回归科学本质,也才能享受科研的乐趣。当然,这个“慢”,不是做事慢慢吞吞,拿着薪水不出活,而是摒弃急功近利,真正潜心学术。《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共1000万字,被誉为我国临床解剖学里程碑。为完成这本书,钟世镇院士花了大半辈子时间,此书出版时他已75岁高龄。华裔科学家高锟,耗费40多年终于在光纤传输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就。足见,越是大成果,越要耐住“慢”。 在不少地方及科研单位,科研成果“短、平、快”的比较多,跟踪模仿多,原创性的大成果少。一句话,科学的品质不高。从治学精神和方法上找原因,主要就在于缺乏积累,太专注于比速度比数量了。有些学者每每有点小成果,就赶紧写论文发表,数量不少,质量却上不去。这就好比把种子埋进土里后,三天两头就刨开来看看发芽了没有,或者苗刚冒出土就拼命往上拔。这样做,就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有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追求之分。对于现代科研工作者来说,外在利益主要指晋升、待遇、荣誉、科研基金等等。内在利益则主要指人生追求、内在情怀、个人兴趣,它是一种价值理念。科学家也是人,也有外在利益需求。问题是,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谁占主导地位。在科学研究中,处理好快与慢关系,提升科学的品位,就得以内在利益为主导,而不要总被外在利益牵着鼻子走。否则,制造些“职称论文”还行,要获得重大成果则绝无可能。 科学要“慢”得下来,根本在于营造宽容的学术环境。比如纠正科研考核中过分量化倾向。量化使评价有了客观标准,但变成“数字一刀切”就走极端了。有人因此戏谑科研考核是一种“数蛋游戏”:从讲师升为副教授要生多少个“蛋”,从副教授升为教授又要生多少个“蛋”,还规定这些“蛋”要生在什么地方,比如核心刊物。如此,还有多少人敢做“慢学者”?
1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不可以以维持稳定为由压制民众追求机会平等的诉求
热度 1 xscjack 2011-3-24 13:14
稳定和社会改革与变革之间是可以找到平衡点的,在理性文明社会里, 改革与社会变革并不必然伴随社会动荡,不可以以维持稳定为由压制民众追求机会平等的诉求......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国内要闻 时事 人民日报:稳定是“幸福大厦”的地基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1年03月23日02:47 我来说两句 ( 10322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大 中 小   这个春天,“幸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两会期间,求解幸福“方程式”,描绘幸福“路线图”,更为上上下下所关注。全国人大代表程静说:“幸福感的第一要义应该是安全感。只有国家富强、社会稳定,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幸福感可言。”的确,幸福的路径可能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任何幸福大厦拔地而起,都离不开稳定牢固的基础。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古往今来,历览治乱兴衰,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始终是政治家们励精图治的目标,也是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前提。无论世易时移,稳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民生福祉的源泉。   关于“稳定”,小平同志有两句话,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增长率实现了起飞,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百姓生活也迎来了改善最大的时期。“老话讲,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一个道理,没有国家的稳定,老百姓哪里去找这么多惠民的好政策?国家和谐稳定,事事兴盛,得实惠的还是咱老百姓。”北京市西城区一位普通居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广大百姓的心声。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动乱,往往是国家的歧途、人民的悲剧。一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结果是发展滞后、物资奇缺、民生凋敝,给国家和人民烙下了深深的伤痕。去年底到今春,中东北非一些国家政局持续动荡,社会混乱,冲击经济,殃及百姓,利比亚更是深陷战争漩涡。“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这些国家人民的遭遇令人同情,对所有爱好和平、向往幸福的人们,也是一个沉重的警醒。   重温这两句话,使我们对“稳定”这个似乎耳熟能详的问题有了新观照、新思考。有时候,在对比和变化中,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理解世界,对于稳定更是这样。   经历了“3·14” 事件的风雨,西藏农牧民们更加坚定地表示要“维护团结稳定的局面”;走出了“7·5”事件的伤痛,新疆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稳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刚从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撤离回国的近3.6万名中国公民来说,“刺刀在雨水中闪着寒光”的可怕回忆,让他们备觉家里灯光的温暖;“枕着枪炮声入眠”的痛苦经历,让他们感受和谐发展的祖国是何等强大,安定环境中的睡眠是何等香甜。即便是日前的盲目购盐风波,也让人们反思风险和谣言冲击之下,保持社会秩序和理性心态是多么可贵。   稳定,连着国事与家事,关系整体和个人,它就在我们身边,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全国政协委员叶小文感慨:“和谐稳定就像我们周围的空气,平常也许感受不到,但稍稍稀薄,其重要性就立刻凸显出来。”   稳定是福,动乱是祸。这一道理看似朴素,其实深刻。“没有社会稳定,幸福只能是一句空话”。身在福中,我们应该“惜福”,珍惜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更需要“造福”,用以人为本的发展,不断夯实民生改善的基础,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在稳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收获幸福的果实。只有这样,才能长久地“享福”。 (来源:人民日报) media_span_ur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3/23/nw.D110000renmrb_20110323_2-04.htm?div=-1') 相关链接: http://www.xxbei.com/show.asp?id=13086
个人分类: 按类别|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学更是一种精神
热度 1 胡业生 2011-3-19 15:11
人民日报:科学更是一种精神 发布: 2011-2-17 09:27| 作者: 张志明| 来源: 人民日报 !-- /a-- GA_googleFillSlot("cbmedia_neirongye_top_left_336x280"); 科学是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又是一直被误解的问题。有的人并不真正了解科学。他们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却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他们有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的概念,却没有科学的概念。其实,科学更是一种精神。要了解科学的精神,须从了解什么是科学开始。 18世纪中叶以前,经验科学的归纳方法被普遍认为是科学的标志。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成就,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雄伟大厦的基础,也带来了全新的科学理念。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使很多人相信,科学就是真理,科学的东西就是对的,不科学的或者伪科学的东西才可能有错误。然而在20世纪初期,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证明,牛顿引力论存在错误。这一划时代的科学事件深深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如果像牛顿经典力学这样经受了长达200余年检验的理论尚且有错误,那么,还有什么理论敢自诩永远正确呢?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到底有没有科学?科学究竟是什么?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从另外的角度推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认为,科学规律尽管不能被证实,但可以被证伪。依靠人的批判理性,通过不断地创造假说和排除错误,使之得到检验并由此而取得科学知识的增长。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其优势和力量所在,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本质特征。这一观点拓宽了人们对科学理解的视野,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波普尔的这种科学观也并不能完全解释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科学不仅需要波普尔所倡导的理性批判精神,也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常态。 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社会学派认为,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种理论即使有错误、面临许多反证,但只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最能解决问题、最能满足需要的,就可以继续存在,直到更能解决问题、更能满足需要的新理论形态出现为止。这就把科学的发展放在了整个社会文化和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使科学的发展走出了纯粹逻辑和纯粹认识论的狭隘范畴。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科学哲学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科学发现和创造上来。这标志着自19世纪以来一直盛行的科学主义开始向人文主义回归,重视科学的人文价值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 从对科学发展史的简要回顾中可以看出,科学除了我们熟知的那些功用,还体现着一种理念、一种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尽管上述观点表现了对科学的不同理解,但都是从科学活动中升华出来的精神产物,反映着科学的内在要求,在相当大程度上预示着科学的方向,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同时,科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严密论证的求真求实精神,一种严格检验的理性批判精神,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创造创新精神。这种理念和精神凝炼成现代科学的品格,成为人类文明大道上的熊熊火炬,不仅照亮了人类探索自然界的漫漫长路,而且照亮了人类探索自身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更多阅读 科学时报:从官员“专家化”看科学精神的迷失 杨卫平:缺乏科学精神是缺少科学大师重要原因 胡业生:用科学精神看人才引进
1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企业逻辑取代大学逻辑 部分中国大学变“车间”
tangminqian 2011-3-18 16:00
2011年03月16日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教育界 教育评论 http://www.jiaoyujie.com/871/47144.html 作者:龙文 □并不是所有的学术争端都需要法律去调整,法律应当给学术自治留下必要的空间   □法律的板子不光要打在“制造者”身上,还要打在那些让大学变成“车间”的人身上   理想中的大学,是一个出产思想精品和学术“工艺品”的地方。研究人员在某一专门领域倾注多年的心血,产出的成果应该代表这一领域的最高或最新成就。这应该是学术研究不言自明的守则。然而,由于一些大学过于强调“大干快上”,出产学术产品的大学变成了“车间”,精品和工艺品也变成了“山寨品”甚至是“次品”,这是令人遗憾的现象。   大学变成“车间”,是因为用企业的逻辑取代了大学的逻辑。比如一个理工科的大学,原来一年承担200多个课题,来了个新校长,大手一挥:我们今年上400个!这样,科研人员的任务就是怎么把这400个产品制造出来交差。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出一些“山寨”产品或“次品”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出“山寨品”是因为学术的创新性被扼杀了。创新性应该是学术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需要培育的,拔苗助长必然会导致创新性的丧失,进而导致一些跟风、模仿的“山寨品”。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唯西方学术界马首是瞻,甚至不惜沦为学术“二道贩子”的现象屡见不鲜。“次品”则更加等而下之,不但不具备“创新性”,连学术研究基本的规范都弃之不顾,剽窃、抄袭等不光彩的行为损害着学术的质量和信誉。   不让大学沦为“车间”,我们首先呼吁务实的治学理念。大学不同于工厂,学术生产有自己的逻辑,不能用企业逻辑取代大学逻辑。其次,我们呼唤学术自律,对学者而言,尊重学术规范,就是尊重自己。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学者因为自己产出的“山寨品”或“次品”触犯了国家法律,而被诉诸公堂。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术争端都需要法律去调整的,法律应当给学术自治留下必要的空间。对大学而言,法律只是一个底线,但如果一些人不自觉遵守学术共同体的准则,那么对不起,国家法律就要对你说不,对你的行为给予惩处。也就是说,当你抄袭了别人的东西,甚至作假,法律的板子就要打在你身上。即使如此,我们也还是希望,法律的板子不光要打在“制造者”的身上,还要打在那些让大学变成“车间”的人身上。 var dp_cont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ppp');dp_content.innerHTML=dp_content.innerHTML.replace(/\/xxgimg\//g,'http://www.xxgimg.cn/');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家贾平凹
zw373737 2011-3-18 08:18
贾平凹:一个农民的书写(舒晋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1年03月17日09:21 人民日报 舒晋瑜   “我就这样做一辈子农民吗?”在自家泥楼子上的14岁少年贾平凹发狠说。他细细的脖子上顶着一个大脑袋,脑袋的当旋上有一撮毛儿高高翘起。   他的梦想是上大学。他那么盼望着考试,因为一考试就能显示他的存在。可是“文革”改变了命运。中学毕业后当了农民,下地却连正经农活都干不来,收入还不如妇女。这使他感到屈辱。因父亲“反革命帽子”的牵连,被要求“不能乱说乱动”,当兵、招工、民办教师、代理教师……全都与他绝缘,从此他的性格变得胆怯、自卑,少言寡语。   他发誓要离开,剥掉这个“农民皮”。1971年,偶然的机会,他上了西北大学。他背着被褥,坐上了去省城的汽车。   他以为结束了自己的农民生涯,满怀着从此踏入幸福之门的心情到陌生的城市去。可是,20年后他才明白,忧伤和烦恼在离开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   在贾平凹30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几乎所有重要的创作素材都来自他的家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从《浮躁》、《土门》、《高老庄》,到《怀念狼》、《秦腔》、《高兴》,从土地承包改革到市场经济对农村的冲击……农村发生的大转折都在他的作品里:《秦腔》写农民如何离开土地;《高兴》则写农民离开土地后的生活;到了《古炉》,他则转向对“文革”这场历史浩劫中的人性的解读,目光所对准的,依然是山水美丽、六畜兴旺、闭塞贫穷的山村。他的笔下有对故乡的无比依恋和怀念,也有对人离开土地之后怎么办的迷茫和追问,更有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下人性异化扭曲时充满批判的矛盾心情。“作为一个作家,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也想不出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贾平凹说。   他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复杂。在他的心里,故乡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那时,贾平凹经常回去,愿意早早看到迎在半路的父亲,愿意听熟悉的那一声“平回来了!”可是现在的家乡对他而言,越来越是一个“概念”。故乡所呈现的形态对他而言,越来越陌生。“像是有了疤的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地里生了荷花,愈开愈艳,却不再属于我。”他清醒地发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在一步步消失,农村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出。他不知是该歌颂还是去批判。他能做的,是用《秦腔》为故乡的过去树了一座纪念的碑子,借主人公夏风,他似乎有意识地谴责自己离开土地后精神上的背叛,也记录了乡村变化中的哀伤。   《秦腔》后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从1978年《满月儿》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起,他常常以获奖者的身份出现于各种颁奖典礼。他的头衔越来越多: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甚至于书法家、画家、秦汉文物鉴赏家。他自称不善交际,不会说话,实际上,浓厚纯正的陕南方言,却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熟知,他的作品以英、法、德、俄等文字翻译,走出国门,抵达广泛的阅读领域。   所有这些,于他只是风清云淡。即使获奖,也如“过河遇到了桥,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在他心里,自己就是手艺人:文章写得好,就是活儿做得漂亮,他体味写作里边的甘苦,如同农民种田耕作时的欢乐和满足。这些写作之外的爱好,在他看来,“就好像一个人的饮食要大米和白面、水果与蔬菜相互搭配,有时喝咖啡有时喝茶,是一种补充和调剂。”而在他这份憨厚朴素下,掩藏着万丈雄心,那就是剖析这片土地所呈现出的人性的种种缺陷,同时让笔下的世界充满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   贾平凹时常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我当年不是偶然地进了大学,不是因为在大学里不知未来去向如何而开始了写作,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肯定是一位农民。一个矮小的老农。或许日子还过得去,儿孙一群,我倚老卖老,吃水烟,蹴阳坡,看着鸡飞狗咬。或许,我还得进城去打工。   多年前,村里生产队的公房要处理,他的父亲让他置办一套。他有点不屑:谁还回来再住那个东西!他走得那么决绝洒脱。可是现在他发现,不管走得多远,自己身体里始终流淌着农民的血液,从孩子时起就具有的农民德性,根深蒂固,永远无法真正地褪去。他的视线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农村。即使现在,也经常有老家人来西安找他,或看病求医,或想办个希望小学,甚至要个修路的资金……家乡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到他这里来。   贾平凹接纳并沉浸其中。似乎这样,才更能唤醒自己的农民本色。在他的《六棵树》中有一棵痒痒树,一旦移入城市,就失去了根和生命。他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棵树。不过,这棵树虽然深深扎根于生他养他的棣花村,却又超越于此,怀着悲悯之心一次次地回望并反思。他的出生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写作的民间视角。正是以这样的身份认同和视角,他探究并关怀着时下的中国,给我们提供着一卷卷不可替代的、厚重朴素的历史记录。   如此,农民贾平凹的书写,是棣花村的幸运,是农民的幸运,又何尝不是读者与中国文坛的幸运? 弥漫着一种痛感的小说(贾平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1年02月25日09:40 大众日报 贾平凹   《时间的面孔》这本书,选择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当下中国的一种现实,转型时期社会的各个层面,构筑出了全书故事的一个景色,形成了一个背景。   安黎在《美文》杂志供事,我和他特别熟,十几年了都在一块儿呢,对他的创作也很了解,他的每本书我都认真地看过。《时间的面孔》也是很认真很详细地看了一遍。他的作品,不轻浮,不油滑,不俗气,也不土气,因为我知道他每天在阅读哪些方面的著作。他自己出生在乡下,经历也比较苦,所以他的感受都是生命的感受,不是做些表面的文章。当然,这是他一贯的风格。   虽然说安黎好像名气不是多么显赫,社会上也炒作得不多么厉害,但据我对他的了解,他的作品是很有分量的,他思考的东西和其他作家也不太一样。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陕西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或者说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这么厚实的作品,这几年并不多见。   《时间的面孔》里有很多令人兴奋的东西。对这本书,我极感兴趣。那天看完书之后,我写了几句话,说《时间的面孔》这本书,选择了一个很独特的视角,写出了当下中国的一种现实,转型时期社会的各个层面,构筑出了全书故事的一个景色,形成了一个背景,其中包含着作者的愤怒,作者的惋惜,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沉思。书里面充满了那种悲悯和拯救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在安黎一系列的作品里,包括《痉挛》、《小人物》都弥漫着,而且在这本书里我觉得完成得更好了。   再一点,是他对乡下的熟悉,对社会的熟悉,对底层人物的熟悉。这种熟悉,不仅仅是简单的了解,而是发自生命里很痛彻的感受,这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里都能看出来。这种痛感,是底层人那种生命的痛感,这一点,对我自己也很有启发。他写的这些东西不是表面上一些东西,只要是骨子里的东西,不管你怎么遮掩,别人都能看得出来。就像人平常说话,真话假话大家一听就能知道,就能分辨出来。《时间的面孔》这部作品的含量特别大,也特别重,作品密度也是相当地高,对现实的批判也很到位,我很喜欢。   再一点,我感兴趣的是他叙事方式的那种自由自如。作品基本上是以“我”为一根线,串连起了城市和村子,串连起了一个庞杂的群体。那个村庄,那种形象,写得如同真的一样,真实得叫人发颤。把那么多内容用“我”这根线提起来,以“我”的角度来写,安黎做到了开合自如。过去作家们基本上都习惯用第三人称全能全知的写法,但有时候掌握不好,容易虚假,有时候写出去难以收笼,难以收笔。现在很多人用第一人称,但一般人用第一人称进入后,搅进故事里拔不出来。他用第一人称用得若即若离,又能开合有致,还能起到第三人称的功效。可以说他的第一人称,仍然是第三人称的立意,但第三人称的叙述显然被改善,从而使整部书的结构很紧凑,而且写法很自由,很自在。   第四点,我觉得安黎的语言就像石头一样,但石头里含有铁矿石,有沉沉的感觉。这部书他写得不急不躁,而且很有磁性,就像拉二胡一样,有时会拉得特别慢,有种颤音,而不是兔子被撵着跑的那种躁急。我在研究这部书的每个段落时,觉得每个段落的开头很新颖,很别致。段落的开头结尾呀,安黎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   总之,我很喜欢这部书,读起来有好多兴奋点。如果说它还有一些遗憾,那就是下半部不如上半部从容。从容是能量和力量的表现。再一个就是它的空间感还略嫌不够,就像一盏灯,捻子很好,光很好,就是光晕欠那么一点点,就像树林里的景色很美很美,但如果能飘散一层云雾,那就更美了。      《时间的面孔》  安黎 著  作家出版社 《古炉》:贾平凹的古镇情怀(苏七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1年02月09日09:53 新京报 苏七七   贾平凹写了四年,写出一部六十七万字的《古炉》。这部新作显而易见是有抱负的,而且他自己把这个抱负说得再明白不过:“与其说写这个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但这部小说的时间空间设计得很紧缩,地点就是个古炉这么个百来户人家的小村,时间是“文革”的前几年。以如此大的文字量写这些东西,是写得非常稠密的,但又有流动感,像是书里写的包谷粥,立根筷子不倒。它的好处,在于它有抱负,有寓意,但是这个寓意不是先在的观念,不是对中国,历史,对人性有一个见解后,用一个“案例”来呈现这个见解,它主要的力气都用在“描述”,不是大写意式的一举“得其神”,而是呕心沥血地工笔细描,把环境,把人物,把事件,把动作,都一笔笔细画出来,先得其形,然后才自然而然成其为隐喻,成其为象征。   贾平凹说他的写作受美术理论的影响,《古炉》里的虚实相生,是最难的一种虚实相生,观念与细节组成的叙事结构是互相阐发的,但细节不只有组成结构的功能性作用,它本身像是小草一样有生命力,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换句话说,这个小说是个“有机体”,它让人感受到用文字面对自然,面对历史,面对人时,能怎样对应着它们的呼吸节奏,能达到一种怎样的“共振”程度。   这当然得益于贾平凹的写作观与语言能力,他把对一个作家来说最珍贵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记忆融进了这个叫古炉的小乡村,将对母亲与对自然的眷念寄托在蚕婆与狗尿苔的身上。小说选择了一个四类分子家庭的孩子来作为主角与最重要的叙事角度,这个孩子是他蚕婆从州河里捡来的,长得小,长得丑,婆叫他平安,村人们都叫他“狗尿苔”,一种长在阴湿处的受人轻贱的小蘑菇。但他得秉天气的灵气,能与树木鸟兽说话,能闻得到死亡的气息——这算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吗?也未必,贾平凹是把他的“异能”坐实来写的,他的灵气是乡村灵气的一部分。狗尿苔进不了这个乡村的“政治生活”,但他还是个一颗心热着要掺和到人群里去的孩子,宁可顶着呵斥,他也喜欢四处看个热闹。通过狗尿苔这个站在戏台边上的边缘人,“文革”这出戏开场了,邻居亲眷互相红了眼,杀得个你死我活。   “文革”是台从城里摆演到乡村里的大戏,村人们或者得领风气之先地振臂起呼,或者后知后觉地为自己选阵站队,但是有多少人理解了革命而革命?一个也没有。这场乡村里的文化大革命,先照搬了一套破四旧的规程,将土改后残存的一点旧文化的骨殖也敲碎扬灰了,但没有新的文化可以真正种在这块土地里。军帽,皮带,像章——造反派用这些符号来装点自己,但“造反”的目标呢?除了已经被打倒的走资派?于是造反派变成了派系之战,革命像疥疮一样传染,让每个人都烦躁不安,它还原为一种恶的本能,一种破坏欲,摧毁欲,这种破坏欲被完全释放出来后,达到了什么目的?也许达到了某种现实的政治目的,而神州千里,生灵涂炭,伦常毁弃。最后要收拾残局了,不管什么派,都是死刑犯。罪有应得吗?罪有应得。冤枉吗?冤枉。贾平凹写的“文革”,特别的地方,在于他既不是呼痛,也不算反思,起码不在“政治”自身的逻辑上反思。他写了“文革”,但更写在革命的大旗下蝼蚁一般的人的生活,写劳作,写吃食,写孝敬,写忤逆,写偷盗,写通奸,写村子里的猪牛鸡狗,写从州河里升起的雾气,写院墙上的一帘喇叭花。“文革”只是在乡村里上演的一出大戏,一出演成了真格的戏,而乡村与乡村中的人,才是贾平凹真正写的重心,当然,“文革”把一切都扭曲了又凸显了,它给乡村的这幅现实主义画卷,加上了真实而又荒诞的色彩。   这本小说里的乡村,不是士大夫笔下的“田园”,山川风物固然美好,但大部分人是愚昧的、自私的、蛮横又怯懦的。而贾平凹花笔墨这样精工地去描写着他们,“面对着他们,不能不爱他们,爱着他们又不能不恨他们,有什么办法呢,你就在其中,可怜的族类啊,爱恨交集。”他写他们身上的垢甲与疥疮,写贫困的生存环境与盲动的生命力。但是他这么“现实主义”地写,《古炉》却并没有走上一条“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这本书什么也不批判,甚至包括“文革”,他写出了这场浩劫中的伤和死,写得极其触目惊心,但是他没有去批判谁,批判谁呢?是古炉村的榔头队还是红大刀队,还是追本溯源地找上中央文革小组?《古炉》写到了历史、政治,但它的立足点不是历史也不是政治,它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历史上与政治上的制高点去批判历史与政治。在面对历史时,他写出了一种物质与思想上都同样极度匮乏的状态,这让人们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攻讦,空虚而又恐惧的状态为某个“运动”的长驱直入提供了最好的温床。在面对政治时,作者带着点慈悲为怀的眼光看这政治中的你死我活,却跳出了这个游戏圈,去伦理中,去自然中,找自己更为根基深远的立足点。   所以《古炉》中花了大篇幅写一个善人,写他给村人“说病”,后记中说这些理论来源于一本叫《王凤仪言行录》的书,善人是一个乡间智者,他的理论综合了儒家与佛教,劝人向善,善有善报,“在人性爆发了恶的年代,他注定是要失败的,但他毕竟疗救了一些村人,在进行着他力所能及的恢复、修补,维持着人伦道德。”而狗尿苔和蚕婆呢,这相依为命的一老一小,他们被政治社会踩到了最底层,但还是能活得干净、平和。蚕婆能接生,还能剪花,让动物植物都从她的剪刀里活泼泼地长出来——她是乡村的根基,是乡村最美最好的地方。因为这些,都被满蘸着记忆与情感写得那么真实,所以《古炉》读起来不止是惨烈的,它还是让人看到乡村依旧连接着自然的,最灵秀的那一面。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参观"十一五"成就展 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在于落实
hucs 2011-3-16 08:03
胡锦涛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胡锦涛强调 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分别参观 2011年03月16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同志文章 关键在于落实( 全文 ) 2011年03月16日00: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1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不是中东
胡业生 2011-3-11 08:33
中国不是中东 想把中东乱局引向中国的图谋注定落空 2011年03月10日 08:43:47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大 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利比亚动乱,联合国估计,到2月26日至少1000人死亡。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的副秘书长阿莫斯3月7日说,利比亚1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从电视新闻画面上看到,无数利比亚难民逃离祖国,开始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不知何日是归期。这让人长声叹息:国家动乱,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从去年底开始,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局势剧烈动荡,人民遭受巨大灾难。当世界正在为中东思索解决之道的时候,境内外竟然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图谋把祸水引向中国。他们通过互联网煽风点火,希望在中国也挑起“街头政治”,以此搞乱中国。   但是,中国不是中东。   中国的人心思稳。人民由温饱而小康,正在小步快跑追求幸福生活。中国人民深知,过好日子的前提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初步繁荣昌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的人心,怕动荡,怕折腾,盼安定稳定,盼和谐和平,盼着一心一意谋发展,过上更好的日子。大多数人心思稳,极少数人想乱也乱不起来。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牢固。近年来,中国办奥运会、办世博会、办亚运会,这些喜事办得好,中国人民平添了多少喜气?汶川抗震,玉树救灾,率先冲出金融危机,直到最近从利比亚的大撤离,这些难事办得好,中国人民平添了多少豪气?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大国,全世界都刮目相看。这一切,是哪个政党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去年,一项针对22个国家的皮尤民调显示,绝大部分国家的人对本国前进方向不满,可中国例外。调查报告称:“只有在中国,占压倒多数(87%)的居民对国家状况表示满意。”美国《时代》周刊3月7日报道说:“在中国,人民认为共产党政权创造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惊人的经济增长。经济危机期间,就在其他国家遭受重创之时,中国继续前行。为什么要把共产党赶下台呢?没几个中国人愿意冒险制造阿拉伯式的混乱。”   中国早就废除了事实上的领导人终身制,领导人有序更替已成惯例。中国已经没有领导人执政20年、30年、40年的现象。中国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正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中国人完全可以在现有法律体系和民主制度内参政议政,没有必要通过“街头政治”制造动乱来达到政治目的。   中国领导人一直以来顺应民意,用发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比如:过去中国大学生是“百里挑一”,现在每4个18至22岁青年中,就有一个大学生。大学生多了,就业难的问题又出来了。还有房价高,物价涨,贫富差距大等等问题。正在两会上审议的“十二五”规划,正在两会上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一系列解决办法。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只有发展,只有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当然,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社会就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前进。而“街头政治”,只会制造社会震荡,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只会使正在稳步发展的中国社会停滞,甚至倒退。   中国不是中东,想把中东乱局引向中国的图谋注定落空。(江上雨)
11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两会”团组审议和讨论
hucs 2011-3-9 08:00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周永康 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和讨论 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向出席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 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2011年03月09日05:1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3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这是胡锦涛来到女代表中间,同她们亲切交谈,代表党中央向出席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胡锦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贾庆林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8日上午分别参加了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一些团组的审议和讨论。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向出席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胡锦涛参加了 内蒙 古代表团审议。胡春华、巴特尔、丁瑞莲、王林祥、朝鲁孟、色音图等代表围绕会议议题,就实施富民强区战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落实惠农惠牧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资源、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等积极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胡锦涛认真听取代表们发言,不时询问有关情况,并同大家一起讨论。10位代表发言后,胡锦涛作了发言。他强调,内蒙古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能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未来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确保抓“三农”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努力创造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全面进步的新业绩。要统筹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促进人民幸福安康、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对内对外开放,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   吴邦国参加了河北代表团审议。陈全国、陈国鹰、王义芳等代表围绕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大型国有企业作用、建立节水农业新机制、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等问题积极发言。吴邦国边听边记,不时插话同代表们交流。吴邦国在发言中对河北省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这不仅是“十二五”时期全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河北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吴邦国强调,要针对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行低碳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 就业 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切实做好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篇大文章。   温家宝参加了吉林代表团审议。会上,王江滨、李福升、孙鹤娟等代表争相就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提出建议。温家宝听得十分仔细,不时对代表们的发言作出回应。温家宝说,吉林是我国粮食主产区。 政府 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调动农民积极性,下决心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2008年国务院通过了《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2009年国务院又制定了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使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温家宝说,吉林是生态大省,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重点抓好5件事:一是长白山的保护和建设;二是松花江的治理;三是黑土地的保护;四是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五是湿地保护。   贾庆林参加了文艺界政协委员联组讨论。在听取丹增、仲呈祥、周和平等委员发言后,贾庆林指出,过去的一年,文艺界委员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组织开展文化领域多项专题调研,热心参与文化惠民活动,为推动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贾庆林强调,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希望文艺界委员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探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立足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文化在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夯实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更好地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树立世界眼光,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增强委员履职意识,紧紧围绕文化建设领域的重大问题建言献策,努力提出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努力创作和奉献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为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作出贡献。   李长春参加了山东代表团审议。姜大明、张少军、周厚健等代表围绕推进自主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踊跃发言,会场气氛热烈。李长春仔细倾听,认真记下代表发言要点,不时与大家交流讨论。在听取代表们发言后,李长春作了发言,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 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要求的关键所在。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和完善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努力形成激励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李长春希望山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断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李克强参加了山西代表团审议。袁纯清、王君、郭凤莲等代表结合山西实际,就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谈看法、提建议。李克强在认真听取代表们发言后说,“十二五”时期,要牢牢把握中央提出的主题、主线,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改革创新,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突出解决好群众最期盼的基本民生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李克强希望山西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为着力点,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促进太原城市群和全省其他地方统筹发展,使经济得发展、环境得改善、群众得实惠。   周永康参加了湖北代表团审议。会上,李鸿忠、王国生、辜胜阻等代表畅所欲言。周永康专注地倾听,不时同代表们分析情况、共商对策。周永康说,湖北在“十一五”时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和谐湖北、平安湖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很多方面为全国创造了经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希望湖北认真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新型产业和现代物流、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使湖北不仅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且努力在提高发展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走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王刚、刘延东、路甬祥、乌云其木格、周铁农、李建国、曹建明、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孙家正、陈宗兴、王志珍等分别参加了以上团组的审议和讨论。(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责任编辑:王欲然)
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伟人虽逝,风范永存
kejidaobao 2011-3-7 15:27
文/杨书卷 2月26日上午10时30分,“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因病于北京溘然长世。这位87岁的科学巨星终其一生,成就卓著,奉献于中国的科学事业,正如苍穹之上熠熠闪耀的“朱光亚星”一样,永远光辉后世(2月27日《人民日报》)。 “朱光亚院士代表了一个时代。他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武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离去是一个巨大损失。” 高风千古,音容宛在,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的话语,见证着朱光亚院士一生奋斗不息的科学之路。 22岁时,朱光亚就与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等一起赴美国考察原子弹,35岁已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领军者。之后,他相继组织实施核电站筹建,参与“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担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从一名卓越的核物理学家到全面领导和组织中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国核武器和整个科技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被赞誉为“科技众帅之帅”,其功勋将永远彪炳史册(2月27日新华网)。 1991年5月,朱光亚众望所归,当选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继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之后,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的主要领导人。在中国科协的5年,朱光亚强调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努力避免行政化倾向,使知识分子宾至如归,呼吁全社会尊重科学,重视科学知识普及,对扶植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不遗余力,倾心支持,以他的渊博学识、深厚造诣、淳厚人品和淡定境界,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和钦佩(2月28日新华网)。 朱光亚院士与《科技导报》有着深厚渊源。1994年1月至2003年7月,他兼任《科技导报》主编一职近10年,并在2004年9月《科技导报》刊发“卷首语”文章“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崛起”,其杰出的工作为《科技导报》后续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11年2月,还有两位科学大师也离我们而去。一位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他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行为开创了中国地理学的新纪元;另一位是中国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鉴衡院士,他提出的理论论断和治理黄河的实际措施,造福了沿岸的千百万人。但是,相比于他们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这样两位科学巨匠的连续离世在社会上却是出奇的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在媒体、网站甚至微博上,只有零星的报道,大多也不在显要位置。”(2月17日《人民日报》)科学家推动社会进步的丰功与身后的寂寞,如此的对比值得人们深思:在日益媒体化生存的信息时代,公众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无疑要与时俱进,让科学家的价值从社会的后台推动到前台,并广为人知。 近日,美国斯坦福材料和能源科学研究所的Catherine Moore研究团队首次在实验室获得铁基高温超导体的量化数据,结果表明,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性和磁性有关,相关研究发表在2月出版的物理学顶级学术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科学家一直认为,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性和磁性有关,但很难通过实验证实这种关系的存在。Moore研究团队使用新技术首次破解了这一难题。自20多年前高温超导体被发现以来,由于此类重大理论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使得超导材料的发展一波三折,陷入低谷。2月26日的《科技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其下一步的研究在于证明高温超导现象都出于同样机制,相关的实验数据有望成为突破口,让人们攻陷高温超导领域铁桶般的围城,并再现1987年超导飞速发展的辉煌。 复杂量子系统的高温超导现象的原理机制也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解释。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物理学家Kenton Brown等首次在两个分隔的带电原子之间建立了直接运动耦合,实现了原子之间的单量子能量交换。这一技术简化了信息处理过程,可用于解决量子系统的复杂问题,如高温超导现象的原理机制。此外,它在破解当今使用最广的数据加密编码、校正运算过程错误中亦可大展身手(2月2日英国Nature)。 澳大利亚的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Paul Meredith与Ben Powell在材料科学领域中也有着突破性创造——一项最新技术将使得人们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具有金属甚至超导体性质的塑料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科学家借助离子束技术改变塑料膜材料的性质,使其具备类似金属的功能,能够向导线本身那样导电,甚至当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变成超导体。正如Paul Meredith所介绍:“最令人兴奋的是,这种材料的导电性有10个数量级,简单的说,这就像是我们在制作这种材料时,手里拥有100亿种选择。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制造出完全不导电的塑料,或者导电性和金属一样好的塑料,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全部可能性。”塑料不仅能导电,其导电性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工作开创了一个塑料导体的新天地(2月出版的ChemPhysChem)。 造福人类的科学突破,源自真正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才华卓越,至真而至善,以社会责任为己责。他们是优秀人物中的佼佼者,彼此各个不同,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其矢志不渝的科学追求,彰显着科学精神之美,激励着我们向未来冲击,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而这正是我们纪念他们的最好方式。■
个人分类: 栏目:半月科技风云|3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叶永烈: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
热度 3 Fangjinqin 2011-3-7 09:43
   钱学森“万斤亩”公案始末   作者: 叶永烈   2011-03-02南方周末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梦想钱学森:他就是一个科学家——儿子眼中的父亲钱 学森   编者按: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 但他在专业之外的一些见解,有的很有争议,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评。其中最突出 的,大概就是被视为1958年浮夸风“推手”的所谓“万斤亩”公案了。本文作者 叶永烈先生在为钱学森写作传记时,采访了诸多当事人,详细考证了这段公案的 来龙去脉,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钱学森早在人民日报放第一颗“高产卫星” 之前,就已开始研究粮食亩产问题,发表了若干篇文章,但他的研究只是针对农 业发展远景所做的科学展望或理论推算,将钱学森的理论推算与“高产卫星”联 系起来、引起毛泽东注意的,是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并非钱 学森亲笔所写。在调查过程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向作者提供了钱学森保存 的关于“万斤亩”的剪报以及1993年钱学森谈论“万斤亩”的一封从未公开发表 的信件,这封信表明,钱学森一直到1993年仍然坚持他当年对粮食亩产的推算。 今揭载于此,以飨读者。   我最近出版的65万字的长篇新著《钱学森》(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通 过大量的史实,“用事实说话”,说明了两点:   第一,钱学森是一个热忱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异常感人的;   第二,钱学森是中国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事业的“总策划”、“总设 计师”、“总工程师”,做出了关键性的、历史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采访中,在火箭、导弹专业方面,我几乎没有听到对于钱学森的任何非议。 钱学森在他的专业范围之内,是名副其实的权威。   然而,钱学森又是一位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的科学家。他喜欢研究、探索专 业之外的种种问题。这可以说是他的一大优点,是知识广博的表现,也是他关心 社会、关心人民的体现。他的兴趣范围可以说遍及整个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 只要翻一翻《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就不难发现,钱学森晚 年对三峡工程,对数学哲学,对嫁接技术,对文物收藏,对牛肉面与洋快餐…… 都有兴趣,而且在通信中表达自己的见解。《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 术》一书,则收录了钱学森关于哲学、思维、美学、音乐、建筑、园林等等诸多 方面的文章。   钱学森的博识广闻是令人敬佩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已经成了百科全书式 的科学家。   然而,专家毕竟只是在专业范围之内的行家里手。钱学森在专业之外的种种 见解,有的引发争议,甚至遭到激烈的批评……   “万斤亩”公案   钱学森受到抨击最多的,莫过于1958年的“万斤亩”公案,几乎成了钱学森 第一大“罪状”。   当钱学森还健在的时候,《中国青年报》2000年1月1日刊发的刘健、王胜春 的《理性照耀中国:赛先生世纪行》一文,就这样写道:   真正“唯心主义的产品”,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吹牛狂欢。1959年夏天的庐山,成了埋葬科学与常识的政治坟场。 连个别著名科学家也跟着起哄,论证“如果充分利用太阳能,粮食亩产确实可以 达到几十万斤”。——后来毛泽东检讨说,他上了科学家的当。这场唯心主义闹 剧,终于以上千万农民饿毙而告终。   这里所说的“个别著名科学家也跟着起哄”,指的就是钱学森。   就连美国《航空周刊》亚太区主管Bradley Perrett2008年1月6日在该刊发 表的《钱学森为中国太空事业奠基》一文,在肯定了钱学森为中国太空事业做出 巨大贡献的同时,也这么写道:   他为农业产量给出了糟糕的科学建议,可能鼓励了毛泽东主席在1958-1961 年间推行了灾难性的大跃进经济政策。   Bradley Perret显然是夸大其词。   2009年3月28日,凤凰卫视举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 盛典”在北京大学举行,钱学森获“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此后不久,《新 周刊》2009年第12期发表吴晓波的评论文章《钱学森的伟大只欠一个道歉》。作 者说,他在“电视前,目睹了(凤凰卫视颁奖)感人的盛况”,要求“对于1958 年的那几篇论文以及所产生的后果”,“想听到一个98岁的伟大老者的最后一声 道歉。”“行将百岁的钱学森,度过了一个壮丽而伟大的人生,他所欠的,或许 只剩下这一个道歉。”   以上这几篇文章,都还算“客气”。2009年10月31日98岁的钱学森去世之后, 在海外,在网络上,攻击钱学森的言词更加激烈……   可以说,从国内到国外,在“万斤亩”问题上钱学森备受批评以至指责,这 是人所共知的。   “高产卫星”是怎么放起来的?   钱学森的“万斤亩”公案,发生在1958年的“大跃进”热潮中。   自从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斯普特尼克1号”在1957年10月4 日跃上太空之后,“卫星”在中国成了最时尚、最流行的新名词。   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第二生产大队有 5亩小麦丰产试验田,每亩平均实产2105斤的消息。   很巧,这个农业社叫“卫星农业社”。   4天之后,《人民日报》又报道说:河南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第一大队第二分 队,“又有2亩9分地总产量达到10238斤6两,平均亩产3537斤7两5钱,比二大队 的最高产量每亩多1425斤,超过这块地去年亩产750斤的三倍多”。《人民日报》 在报道此事时,特地使用了“卫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二亩九分小麦亩 产3530斤”的标题。从此,“高产卫星”一词便频频见于中国各媒体。   随后,“卫星”越放越多,牛皮越吹越大。就像拍卖会上此伏彼起的叫板声 一般,很快就突破了亩产万斤的大关。   “吹牛比赛”的高峰,出现在1958年9月12日。这天《广西日报》头版整版 报道广西环江红旗公社水稻亩产13万斤!   对于农业大放“高产卫星”,《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肯定。请读一读1958年 7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今年夏收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   只是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出来。   须知,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社论中的话,可见当时的“万斤亩”浪潮是何等 的壮观。   钱学森七论“万斤亩”   行文至此,该写一写钱学森的所谓“万斤亩”公案。   在1958年4月至1959年9月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钱学森曾经六次从科学的角度 撰文谈及所谓“万斤亩”问题。另外,在1993年又就这一问题写过一封信:   第一篇,1958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的《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   第二篇,1958年6月《科学大众》杂志第6期的《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 实现以后》;   第三篇,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的《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   第四篇,1958年6月《农业科学》第12期的《可以实现的理想》;   第五篇,1959年2月《科学通报》第3期的《谈宇宙航行的远景和从化学角度 考虑农业工业化》;   第六篇,1959年9月25日《知识就是力量》第8-9期合刊的《农业中的力学问 题》;   第七篇,1993年4月21日钱学森致海外友人孙玄先生的信。   通常人们所知只有一篇,即1958年6月16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粮食 亩产量会有多少?》;   对这一问题稍有些研究的人,知道多一点,能举出《人民日报》、《中国青 年报》和《知识就是力量》上的三篇文章。   笔者后来查到钱学森发表在《科学大众》杂志上的文章,以为也就这么四篇。   为了深入探讨“万斤亩”这一公案,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查找了钱学森自己保 留的剪报,又找出了《农业科学》和《科学通报》上的文章,复印给了笔者。   另外,钱永刚还找到钱学森1993年4月21日写给海外友人孙玄先生的信,钱 学森在这封信中针对海外传言再度论述了“万斤亩”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极其重 要的文献。   这样,终于找齐了钱学森关于这一问题的所有论述,即六篇文章与一封书信, 便于全面探讨这一问题。   从标题上来看,钱学森专门谈“万斤亩”的问题,也就那篇《粮食亩产量会 有多少?》。产生影响最大的,便是这篇包括标题以及标点符号在内也总共只有 552字的“豆腐干”文章。   严格地说,《中国青年报》1958年6月16日发表的这篇文章,不能算是钱学 森的文章。这在后面将会述及。   然而,引起激烈争议、使钱学森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恰恰是这篇短文!   早在1956年就开始计算   1958年4月29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头条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 名义发表了钱学森的文章《发挥集体智慧是唯一好办法》,这是钱学森在一次小 型座谈会上的谈话,记者根据钱学森的谈话记录加以整理后发表。从标题就可以 看出,钱学森的发言主要并不是谈“万斤亩”的问题。但是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作为一个搞力学的人来说,不免总是从能量方面来考虑。最近我算过这么一 个粗浅的账,就是地球上一个单位面积上,受太阳的能有多少。假设我们说一天 太阳光照在地面上,只照八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八小时太阳光照上去,如 果我们只计算1%的能用来转变为植物有效利用的能,这个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 变为淀粉,那么就可以在一亩面积上年产约八千市斤的淀粉。当然这里面有许多 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但我们可以向这个方向去考虑。   八千市斤的淀粉,换算成小麦或者稻谷,当然也就在万斤以上。钱学森所说 的“一亩面积上年产约八千市斤的淀粉”,也就是“亩产万斤”。   这篇文章虽然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但因为标题不起眼,所以并未引起太 大的注意。   钱学森为什么会在那次座谈会上,谈起“万斤亩”问题呢?   据钱学森的学生、两院院士郑哲敏回忆:   1956年春,在阜成门外的西郊宾馆,科学院制定12年规划。在中间休息聊天 时,钱学森就在计算大概每天太阳辐射到叶子的能量有多少,但因为实际上植物 吸收的效率很低,就觉得农作物的产量一定有增长的潜力。(《亩产万斤-气功 -钱学森》,《科学新闻》2009年11月9日)   也就是说,早在1956年春,钱学森就已经在思考、计算这一问题了。那时候, 还压根儿没有什么亩产万斤的农业“高产卫星”。   就连《人民日报》在1958年4月29日发表钱学森的文章的时候,也还没有什 么亩产万斤的农业“高产卫星”,钱学森纯粹是从科学的角度展望农业发展前景, 与“高产卫星”无关。“科学家思考这些问题,我觉得完全正当。因为科学家说 一个事情时,总是有前提的,如果怎样,就会怎样。”郑哲敏说。   为展望农业美好前景而提出   钱学森关于“万斤亩”的第二篇文章《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以 后》,发表在1958年第6期的《科学大众》杂志。   所谓“农业发展纲要”,也就是毛泽东亲自主持制订的《1956年到1967年全 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从1956年起到1967年这12年内,粮食每亩平 均年产量分别达到下列水平: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 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 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 斤。简称为“四、五、八指标”。   为了展望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之后的美好前景,《科学大众》杂志编辑部 特约钱学森撰文。钱学森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名义,写了署名文 章《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以后》。这篇文章总共作了8点展望:   人工控制气候提上了日程;   农业生产接近了工业生产的方式;   动力是发展农业的心脏;   生物能的利用解决了燃料问题;   养殖小球藻成了农村的新副业;   工业支援农工;   农业生产还远远没有碰顶;   将来的农场。   不难看出,这是钱学森乐观展望十年之后中国农业前景的文章,是一篇充满 乐观情绪的畅想式的文章。他既谈了“人工控制气候”,也谈了“农业的工厂化 生产”等等。钱学森在“农业展望”之中的第7点“农业生产还远远没有碰顶”, 谈到了农业的单位亩产问题——也就是他从1956年春就开始研究、计算的问题:   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 算成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丰产量高出很多倍,所以我们的生产还远远没有碰顶。 现在让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落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利用的部 分,……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而是这个数量的20 多倍,等于农业发展纲要的最高标准的60多倍!   在这里,钱学森根据光合作用的理论推算,“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 现在的2000多斤,而是这个数量的20多倍”,亦即稻麦亩产可以达到4万斤至6万 斤。   钱学森的这篇文章,谈的是农业的展望,是农业的将来,就太阳能的转换的 科学计算而言,钱学森并没有错误,至今仍是中国农业努力的目标。   用计算尺反复核算   钱学森还在《农业科学》1958年第12期上发表了《可以实现的理想》。由于 《农业科学》是半月刊,所以这篇文章当在1958年6月发表,这篇文章,署名为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钱学森”,全文约1300字。这篇文章专门论述“单 产量的极限”,原标题是《什么是单产量的极限?》。   钱学森经过一番论述和计算,最后做出结论:   我们相信在一亩地上一年产20万斤干物质是可能的。像稻、麦等作物,我们 可以算总干物质的1/5是籽粒,4/5是茎杆。那么只要我们也做到20万斤干物质, 一亩稻、麦地的年总产量就可以达到四万斤谷子!这在今天自然还是一个理想, 但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理想。   钱学森所说的,依然是“理想”,亦即展望。   当时担任钱学森秘书的张可文在2010年5月17日接受笔者采访时回忆说 ,在 1958年5月,钱学森写完一篇文章,交给张可文寄出去。张可文看完文章,问道, 亩产那么多,可能吗?钱学森回答说,完全可能。   张可文回忆说,文章寄出之后不久,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学》编辑部来电 话,又询问文章中关于万斤亩的计算是否准确。电话是张可文接的。她转告钱学 森。当时,钱学森从衬衫左边的口袋里掏出计算尺一拉,当着张可文进行计算: 每亩田接受的太阳能是多少,打个折扣,转化为多少粮食。钱学森告诉张可文, 计算是无误的。   张可文打电话给《农业科学》编辑部,钱学森经过复核,准确无误。   张可文作为当事人的回忆表明,钱学森是经过仔细的计算之后写下那一段文 字,他是以科学家的严谨认认真真对待这一问题的。   细析552字的短文   从钱学森一系列文章的写作时间来看,钱学森的第一篇文章《发挥集体智慧 是唯一好办法》、第二篇文章《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以后》、第三篇 文章《可以实现的理想》,都写在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开始报道“高产卫 星”之前。   钱学森的第五篇文章《谈宇宙航行的远景和从化学角度考虑农业工业化》, 发表于1959年2月;第六篇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题》发表在1959年9月25日出版 的《知识就是力量》第8-9期合刊上,那时候以亩产万斤为代表“高产卫星”浮 夸风早已经饱受批评和纠正,所以钱学森的第五、第六篇文章《农业中的力学问 题》也跟亩产万斤的“高产卫星”无关。   惟一例外而且影响最大的是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上的署名钱学森 的《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一文,发表在亩产万斤为代表“高产卫星”刚刚开 始“放”起来的时候。《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一文,总共552字,1958年6月 16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第四版,全文如下: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   这是江西井冈山农民的一首民歌。我们的土地正在农民双手豪迈的劳动中, 付给人们更多的粮食,6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发表了一个动人的消息:河 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继小麦亩产2105斤以后,又有2亩9分地平均每亩打下了 3530斤小麦。   土地所能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   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今后,通过农民的创造和农业科学工作者 的努力,将会大大突破今天的丰产成绩。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 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丰产量高出很 多。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 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这些太阳光能把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养 料,供给自己发育、生长结实,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粮食,那么稻麦每年 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这并不是空谈。举一个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别丰产试验田要在一亩地里收 160万斤蔬菜。虽说蔬菜不是粮食,但到底是亩产160万斤!   所以,只要我们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条件,加上人们的不断创造,产、 量的不断提高是没有问题的。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造出来,今天还没有, 明天一定会有!   这篇短文在发表时,还配了一幅署名娄桑的漫画,画着太阳手持“太阳能” 对小麦说:“你把这些都吃掉,还能长大二千倍!”   由于这篇文章是在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标题很吸引人,文 章加了花边,而且图文并茂,所以很快就引起注意,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钱学森 前两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影响大,最重要的是把钱学森的理论计算,跟当时正在盛行的亩 产万斤的“农业卫星”联系起来。然而,这篇短文的开头前两段共149字,明显 地不同于钱学森行文的风格。看得出,这是《中国青年报》编辑加工的文字。   不光是我作出这样的判断,就连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和美国的学者毛海波、 Patrick Lu,James Hu、刘雅臻、George C.Cheung,也作出这样的判断,认为 这是被《中国青年报》编辑添加的文字:   被添加了的文字包括三方面内容:   1.江西井冈山农民的一首民歌   2.六月十二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发表的一个动人的消息   3.总结式口号   以上三方面内容中的前两点内容,其实是抄录了两段公开发表的消息文字, 这种抄录法在写作中是被允许的,没有疑义,这里不作讨论,今天要讨论的是钱 学森为什么要把自己已经在 《科学大众》上发表了的文章中的第七小节的段落 中“挖”出两百个字来,再在这“挖”出来的两百字前面,加上两段抄录来的文 字,再换上一个《粮食的亩产量会有多少?》这样的宣传味浓郁的题目,急急忙 忙放到《中国青年报》上来再刊登一次,这是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正常情况” 下会去做的事情吗?(毛海波,Patrick Lu,James Hu,刘雅臻,George C.Cheung,《最新发现:制止浮夸风钱学森有功》,2009年11月《美洲时代星期 刊》512期)   《中国青年报》编辑给钱学森的文章加了149个字,把钱学森在1956年春就 开始思考、研究的科学问题,跟1958年“大跃进”中的所谓亩产万斤的“高产卫 星”联系在一起,钱学森这位卫星专家变成为“高产卫星”提供科学依据!   毛海波等以为:   这件事情是哪几位好心编辑和记者及相关领导帮助钱学森做的?现在已成了 一桩无头案,因为大多数人已作了古,但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出现,才使得钱学 森从此乘上了遭人诟病的历史列车,几十年来,指责钱学森的文章陆续面世,许 多人以钱学森这篇文章为证据之一。   《中国青年报》“操盘手”泄露天机   其实,这并非“一桩无头案”,当事人也没有“已作了古”。   据我所知,那篇《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操盘手”,乃当时《中国青 年报》科学副刊编辑Z君。   也真巧,Z君是我的老朋友。我们结识于1978年5月在上海浦江饭店召开的全 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前几年我的朋友尹传红先生从北京来沪,知道我与Z君有旧, 跟我聊起Z君的种种“轶闻”,说Z君曾经为郭沫若整理过一篇讲话稿,深得郭沫 若赞赏。接着,尹传红还说,钱学森的文章也是他整理的呢!当时,作为聊天, 听过算数,我并没有在意。后来我着手写作钱学森传记时,就请尹传红确切回忆 Z君与他谈话的内容。   尹传红很认真,专门写了一封4000字的回信,于2009年10月5日用电子邮件 发给我。征得尹传红的同意,现摘录其中几段:   我始终认为,Z是个好人。他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做的一些事情,既受当时特 定的背景、条件制约,也有他个人的认识局限。   下面,我就试着回忆一下听闻那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吧。   1998年八九月间的一天,我与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李大光,应《中国文化 报》之约,来到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研究所樊洪业研究员的办公室,参与“科学 与人文对话”系列对谈。其间我从樊的书架上看到一本书(具体书名忘了),内 中收的是大跃进时期的各种文章。   在翻到钱学森写的那篇 《粮食亩产会有多少?》时,我随口说了一句: “钱学森那么大的科学家怎么也讲那种大话?”这时樊洪业说:“可别小瞧了这 篇文章,当年毛泽东就是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它,才相信粮食高产‘卫星’ 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几个月后,我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一次活动上见到Z。闲聊时说起过去的 一些事情,我无意中提到钱学森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文章,Z听了当 即大笑(他平时就很爱笑),拍了拍我说:“你知道那篇文章是谁写的吗?”我 摇头,他道:“就是Z某人啊!”我很惊讶:“是您捉的刀?”他说:“是我根 据钱学森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整理的。整理稿让他看过,征得他同意,就署上他 的名字发在《中国青年报》上了。”   Z还说,他也没想到经他整理的那篇文章毛主席会看到,并且产生了那么大 的影响。   从尹传红与Z君的谈话中,可以清楚确认,那篇《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 并不是钱学森亲笔所写的,而是Z君为之捉刀!   不过,我经过仔细的比对,发现Z君所说“是我根据钱学森在一次会议上的 发言整理的”,不确,这并不是Z君记忆的差错,而是故意的托词。   我对照了《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的核心段,惊讶地发现,与钱学森在 1958年第6期《科学大众》杂志的《展望十年——农业发展纲要实现以后》的第7 段《农业生产还远远没有碰顶》几乎完全一样!   1958年第6期《科学大众》杂志是在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粮 食亩产量会有多少?》几天前出版的。显然Z君在读了1958年第6期《科学大众》 杂志上钱学森的文章之后,以高度灵敏的政治嗅觉,注意到其中的第7段《农业 生产还远远没有碰顶》,稍加改动,然后“戴帽穿靴”——在前面加上“江西井 冈山农民的一首民歌”,在结尾处加上口号式的“今天条件不具备,明天就会创 造出来,今天还没有,明天一定会有!”再加上醒目的标题《粮食亩产量会有多 少?》,找人画了漫画,就在《中国青年报》科学版上登出来了!   经过Z君这样一番精心“加工”,钱学森原本谈农业展望的一段文字,变成 了解答当时的“热点问题”——“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因为在农业“高产卫 星”频放“大跃进”岁月,千千万万读者不约而同地问:“粮食亩产量会有多 少?”这么一来,钱学森变成了专为农业“高产卫星”提供科学注解的科学家!   倘若不是那天与尹传红聊天时,Z君在兴高采烈之中“泄露天机”,脱口而 出说钱学森的文章乃是出自他的移花接木,恐怕至今难以揭开《粮食亩产量会有 多少?》的内幕。   为了希望Z君详细回忆当时的情况,我于2010年5月16日下午在北京走访Z君 家,看望久违的Z君。很遗憾,年已八旬的Z君借口身体欠安,不愿再谈往事。   当天晚上,Z君请他的女儿给我打来电话,转告他的两点意见:   一是你去看望他,表示感谢;   二是关于钱学森的文章,他不想说,也不再说,包括对他的女儿也不说。   至于Z君为什么“不想说,也不再说”,我不得而知。其实Z君当时主持《中 国青年报》科学副刊笔政,把钱学森发表于别的杂志上的长文中挖出一段,精心 加工,“梳妆打扮”一番,在《中国青年报》上“闪亮登场”,这原本只是表明 Z君是一位具有高度新闻敏感的编辑,紧紧扣住时事焦点发表相应的文章。也许 今日的Z君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封口了,所以“不想说,也不再说”。尽管如 此,好在基本事实已经清楚。   我找Z君,原本还想核实一个问题,即Z君所说的“整理稿”是否“让他(钱 学森)看过,征得他同意”。   由于Z君“不想说,也不再说”,他的编辑加工是否征得了钱学森的同意, 就无法核对了。我问钱学森当时的秘书张可文,当年是否经手《中国青年报》寄 来的小样,她说记不清楚了。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说钱学森有什么责任的话,那就是:   如果Z君当时确实事先把“整理稿”寄给他过目,他应当表示不同意发表;   如果Z君当时没有把“整理稿”寄给他过目,在事后他得知《中国青年报》 发表那样改头换面的文章,应当要求《中国青年报》更正或者道歉。   也许是当时钱学森并没有意识到那篇短文会产生那样巨大的影响,也就没有 说什么。   也许钱学森碍于他的声望,不便于在当时对Z君的“编辑加工”说什么,也 就没有说什么。   然而正是由于钱学森没有说什么,这篇短文也就一直被以为是钱学森写的, 把钱学森推进流言的深深的旋涡之中……   走访毛泽东秘书李锐   我为什么要如此详尽调查《中国青年报》那篇短文的发表经过,那是因为这 篇短文被毛泽东看到了——1958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关村参观“中国科 学院跃进成就展览会”时,曾经对钱学森这么说:   你在(中国)青年报上写的那篇文章我看了,陆定一同志很热心,到处帮你 介绍。(《中国青年报》记者集体采写,《最大的鼓舞——记毛主席参观我们的 展览会》,1958年11月15日《风讯台》)   后来毛又在别的场合说,他之所以相信当时亩产万斤的浮夸报道,“这是我 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毛泽东的话,“一句顶一万句”,使 《中国青年报》上刊载的这篇短文广受关注。   关于毛泽东后来的这段谈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追根溯源,都来自当时担 任毛泽东通讯秘书的李锐的回忆。李锐在《反思大跃进》中说:   毛泽东秘书田家英问毛泽东:“你也不是没当过农民,你应当知道亩产万斤 是不可能的。”毛泽东说:这是我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后来 毛泽东检讨说,他是上了科学家们的当。   《直言——李锐六十年的忧与思》一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67页) 中,李锐有类似的记载,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一天晚上,毛泽东找秘书李锐谈话。在谈到粮食“放卫星”问题时,李锐特 地问毛泽东:你是农村长大的,长期在农村生活过,怎么能相信一亩地能打上万 斤、几万斤粮?毛泽东说看了钱学森写的文章,相信科学家的话。   还是李锐,在《庐山会议实录》(春秋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78页)中写及1959年7月11日夜,毛泽东与周小舟、周惠以及他谈话时,当时担 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当着毛泽东的面说:   农业是根子。粮食“高产”引起钢铁高潮。刮共产风不能怪公社书记,主要 怪上面。哪里有什么万斤亩,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李锐在周小舟的话后面,加了这样的补充:   关于万斤亩,上海会议时,我问过主席为何轻信。他说,钱学森在报纸上发 表过一篇文章,说是太阳能利用了百分之几,就可能亩产万斤,因此就相信了。   另外,据李锐笔记,1959年毛泽东在湖南视察时,曾经对周小舟说及:   提倡敢想敢干,确引起唯心主义,“我这个人也有胡思乱想”。有些事不能 全怪下面,怪各部门,否则,王鹤寿会像蒋干一样抱怨:曹营之事,难办得很。 说到这里,他自己和三个听者,一齐哄堂大笑起来,经久不息。说关于敢想敢干, “八大二次会议是高峰,还有钱学森的文章,捷报不断传来,当然胡思乱想起来。 “许多事我都要负责,有些也真负不了。”   也就是说,毛泽东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那篇以钱学森名义发表的短 文。尤为严重的是那句“这是我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的”。后来 毛泽东检讨说,他是“上了科学家们的当”!   不过,关于毛泽东谈论那篇以钱学森名义发表的短文的相关记载,都出自李 锐笔下。李锐提及的当时在场的田家英、周小舟,都已成故人,死无对证。   为了查清事实,2010年5月13日我在北京走访当事人李锐。虽说李锐九十有 三,却人如其名,眼光敏锐,思想敏锐。那天上午,他一口气跟我谈了近三个小 时。   李锐对我说,他跟钱学森,“无一面之缘”,所以跟钱学森无怨无恨。他听 毛泽东几度谈起钱学森时,他并没有读过《中国青年报》上以钱学森名义发表的 那篇短文。他是从毛泽东的谈话中,才知道钱学森就万斤亩写了文章。   李锐回忆说,毛泽东跟他谈起以钱学森名义发表的那篇短文,总共有两次。   一次是在1958年11月21日至27日的武昌会议期间,在武昌的东湖别墅,毛泽 东找他单独谈话。   李锐说,还有1959年3月25日至4月1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政治局扩大 会议,他出席了会议。毛泽东约他单独谈话。   李锐说,在这两次谈话中,他问起为何相信万斤亩,毛泽东都提及了钱学森 的文章。   我问,当时还有没有别人在场?   李锐说,只有他与毛泽东。   我又问,当时做笔记了吗?   李锐说,没有。但是毛泽东的话,他记得很清楚。   我说,这么一来,你所回忆的毛泽东关于钱学森的谈话,并未见诸档案记录, 也未见诸别人的回忆,成了孤证。   李锐回答说,本来就是我和毛泽东两个人的谈话。   所谓“冒叫一声”   前引《中国青年报》记者集体采写的《最大的鼓舞——记毛主席参观我们的 展览会》一文,发表于 1958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刊第61期《风讯台》,可 以说是一篇当时不多见的毛泽东与钱学森会面情况的文字记录。《风讯台》是这 样报道的:   1958年10月27日下午,毛主席到中关村参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 览会。在参观过程中,毛主席看见了钱学森同志,和钱学森同志谈了话。   ……主席看见了钱学森同志,主席说:“我们还是1956年在政协见的面。那 一年,全国的干劲很大,第二年春天也有劲,以后就泄气了。接着就是匈牙利事 件,又来个反冒进,真是一股邪风。说‘马鞍形’是不错的。你在那个时候敢于 说四万斤的数字,不错啊。你是学力学的,学力学而谈农业,你又是个农学家。”   钱学森同志回答说:“我不懂农业,只是按照太阳能把它折中地计算了一下, 至于如何达到这个数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现在发现那个计算方法也还有错 误。”   主席笑着说:“原来你也是冒叫一声!”这句话把大家引得哈哈大笑。   可是主席接着说:“你的看法在主要方面上是对的,现在的灌溉问题基本上 解决了。丰产的主要经验,就是深耕、施肥和密植。深耕可以更多地吸收太阳, 让根部多吸收一些有机物,才能长得多,长得快。过去是浅耕粗作,广种薄收, 现在要求深耕细作,少种多收。这可以省人工,省肥料,省水利。多下来的土地 可以绿化,可以休闲,可以搞工厂。”   所谓“冒叫”,是湖南一带的土话,是一种带有自谦口气的“冒昧地说一 声”。臧克家在他的《毛泽东和诗》中,曾经引用毛泽东关于旧体诗词的一段话:   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中年人也喜欢。 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 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 嘛……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我冒叫一声”,只是自谦而已。   毛泽东对钱学森所说的“你在那个时候敢于说四万斤的数字,不错啊”,显 而易见是指那篇以钱学森的名义发表在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上的《粮 食亩产量会有多少?》。   在那样的场合,钱学森无法向毛泽东解释那篇文章并不是他亲笔所写,所以 毛泽东称钱学森“你也是冒叫一声!”   钱学森对毛泽东所说的不懂农业云云,是实事求是之语。钱学森当时是就农 业发展远景进行太阳能转化为粮食的计算,“如何达到这个数字(即亩产四万 斤),我也不知道”。至于钱学森所说“现在发现那个计算方法也还有错误”, 也确实如此。所以他在1959年发表在《科学通报》和《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上的 文章,对此进行了更加详尽、准确的计算。到了1993年,钱学森再度进行计算, 得出的结论是粮粒“理想最高年亩产是32-53吨”,远远高于他在1958年所计算 的亩产四万斤的数字。   所谓“向毛泽东检讨”纯属瞎编   然而,也有人把毛泽东所说的“冒叫一声”,引伸为“冒进”,引伸为毛泽 东对钱学森的严厉批评,甚至由此编造出钱学森当面向毛泽东检讨的所谓“故 事”。   在祁淑英、魏根发著的《钱学森》(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这样 编造钱学森“向毛泽东检讨”的假故事:   走出展览会的展厅,已经快到中午12点了。毛主席的座车业已停在门前等候。 钱学森走近毛主席,不无羞涩地对毛主席说道:   “主席,我犯了一个错误,需要当面向主席检讨!”   毛主席停下脚步,惊讶地问道:“学森同志,你犯了啥子错误呀?”   “那一天我向您讲过的关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潜力问题。事后,我请教了几 位农业专家,他们都说那是缺乏科学根据的。”钱学森诚挚地说道。   “噢,原来你钱大科学家也是冒叫一声呀!”   毛主席大笑着,坐进车内,向大家挥挥手,车子平稳地开走了。   对照1958年11月15日的《风讯台》报道原文,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明显的杜 撰和篡改:   一是《风讯台》报道原文中并没有“钱学森走近毛主席,不无羞涩地对毛主 席说道:‘主席,我犯了一个错误,需要当面向主席检讨!’”   二是《风讯台》报道原文中也没有“毛主席停下脚步,惊讶地问道:‘学森 同志,你犯了啥子错误呀?’”   三是钱学森对毛泽东说“那一天我向您讲过的关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潜力问 题”,又是子虚乌有!钱学森什么时候对毛泽东当面“讲过的关于农作物光合作 用的潜力问题”?   四是作者把钱学森所说的“现在发现那个计算方法也还有错误”,篡改为 “事后,我请教了几位农业专家,他们都说那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这种任意瞎编的虚假故事,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钱学森倘若当面 向毛泽东“检讨”,这就表明钱学森承认1958年6月16日《中国青年报》上的 《粮食亩产量会有多少?》是他写的,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那天,钱学森究竟跟毛泽东主席说了些什么呢?1976年9月16日钱学森在 《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终身不忘毛主席的亲切教诲》中写道:“1958年10月27 日,毛主席亲临中国科学院科学成果展览会。毛主席第三次接见了我。毛主席肯 定了展出的科研大搞群众运动的成绩,指出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敢于走前人 没有走过的道路。毛主席的教导拨正了我做科技工作的方向。”   事实表明,钱学森从来没有认为他的关于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计算是“缺乏科 学根据的”。钱学森也从来没有向毛泽东说过:“主席,我犯了一个错误,需要 当面向主席检讨!”   不要“听了不实之辞而轻信”   要揭穿所谓钱学森当面向毛泽东“检讨”的这种“假故事”很简单,因为在 1959年9月25日出版的《知识就是力量》第8-9期合刊上,钱学森又发表了《农业 中的力学问题》一文。那是钱学森应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国庆而写的。钱 学森详细地论述了“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得先计算一下在我国平均纬度的地方,一年之中在每一 亩地上到底有多少太阳光落在上面。这个能量可以用各种单位来表现。我们这里 选用从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的斤数来计算,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正是 利用水和二氧化碳来制造淀粉和纤维这样碳水化合物的。我们算了一下,一年中 落在一亩地上的阳光,一共折合约94万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阳光的效 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单位面积干物质年产量就应该是这个数字,94万斤!自 然,高等植物叶子利用太阳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计最高也不过是1/6, 这就是说,单位面积干物质的年产量大约是15.6万斤。但是植物生长中所积累的 物质,只有一部分粮食,像稻、麦这一类作物的谷粒重量,约占重量的一半,所 以照这样算来,单位面积的粮食的年产量应该是7.8万斤。这是说全年三百六十 五天都是晴天。如果因为阴天而损失25%,那么粮食的亩产量应该是5.85万斤。 这是说,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长,如果仅在暖季才长,也许要再打一个2/3的折扣, 那么平均亩产量是3.9万斤了。   另外,钱学森发表在1959年2月第3期《科学通报》(半月刊)的“展望未来 的科学”专栏的《谈宇宙航行的远景和从化学角度考虑农业工业化》中也指出:   自然,要实现这样一个复杂交错生产的生产系统,里面自然有电气化、自动 化的问题,但也有尖端的科学问题。例如,从日光能源来计算通过光合作用所产 生的碳水化合物,每亩年产干物质约24万斤。如果一半是粮食,那么稻、麦、玉 米等的年产量可以是每亩12万斤(并秧的不在此例)。但这是说作物只能从光合 作用生产粮食,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的有机物。到底能不能?如果农作物这样的 高级植物也能像菌类一样直接利用有机物,岂不就突破了太阳光能量的限制,那 么每亩年产量可以无限制地提高吗?这问题很值得研究。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告诉笔者,钱学森一向坚持自己对于万斤亩的计算是 科学的,正因为这样,钱学森从来没有对此表示“道歉”或者“检讨”。   钱永刚教授把一封钱学森从未发表的信,用电子邮件发给笔者。那是钱学森 于1993年4月21日给海外友人孙玄先生回信。孙玄先生在海外听说关于钱学森的 万斤亩的种种传言,向钱学森提出相关的问题。钱学森在回信中说:   4月14日来示及附件拜读。我非常高兴您提出了您的看法和意见。您可以公 开发表您的见解以便大家参考。我只讲两点:   (一)据我确知,先父在北京中央文史馆用的(名字)是钱均夫,不是钱家 治。   (二)据气象记录,在中国大地上每年每平方厘米上接受的日光能量为 120-200大卡,即每年每亩地接受日光能量为8-13.3×108大卡。如百分之百地用 空气中的CO2和从根吸取的水合成碳水化合物,则每亩地每年有190-320吨。光合 作用的能量效率可达50%,而粮粒只占全部产物的1/3,故理想最高年亩产是 32-53吨。说亩产万斤,才5吨,远远小于理想数。所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国的亩产最高记录为1.5吨。所以您是听了不实之辞而轻 信了。   也就是说,钱学森在1993年仍然明确坚持他关于万斤亩的计算是正确的,并 劝说孙玄先生不要“听了不实之辞而轻信”。   在钱学森看来,当年的计算还太保守,“理想最高年亩产是32-53吨”,也 就是 32000-53000公斤,64000-10600市斤!也就是说,不仅是万斤亩,而是十 万斤亩!   钱学森的这封信,清楚表明了他对于万斤亩的坚信,认为“充分发挥科学技 术的作用是可以实现的”。   钱学森的这封信,也清楚表明,有些书中所谓他向毛泽东“当面检讨”,纯 属无稽之谈——钱学森称之为“不实之辞”。   三点客观评价   在笔者看来,钱学森的“万斤亩”文章,应当从以下三点进行客观评价:   一是“万斤亩”在科学计算上是正确的。正因为这样,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 家,钱学森反复用计算尺计算了太阳光能转化为粮食的数量。他1993年甚至得出 “粮粒”可以达到亩产10万市斤的结论!   二是在“大跃进”年代,作为“海归”的代表人物、作为科学界的头面人物 钱学森应约就《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发表谈话、发表文章,原本不 过是表态谈话、应景文章而已。《中国青年报》编辑截取他的文章的一小段,经 过改头换面式的编辑加工,演变成为1958年农业“高产卫星”提供科学依据,在 广大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责任在《中国青年报》。经过《中国青年报》 编辑的“戴帽穿靴”,加上了井冈山民歌,加上来自河南“高产卫星”的“动人 的消息”,把钱学森原本应《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之“景”所写的 文章,变成了应农业“高产卫星”之“景”而写的文章,使读者误以为钱学森在 为农业“高产卫星”充当吹鼓手,因而使钱学森蒙受不白之冤。应当说,由那篇 “戴帽穿靴”的短文引出的种种严重后果,其实与钱学森无关。   三是把钱学森夸大为“大跃进的推手”,是“亩产万斤”浮夸风的“元凶”, 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当时钱学森只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他怎么可 能成为“大跃进的推手”?!那篇以他的名义发表的552字的短文,即便是他写 的,也不可能成为“亩产万斤”浮夸风的“元凶”?!   钱学森为《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发展远景写了一系列展望 性的文章,无非是为了描绘《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美好前景, 充其量不过是应景文章而已。   公案自有公论   应当说,毛泽东在1956年对于粮食的亩产量的判断是符合科学的。毛泽东在 制订《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曾经提出:“半个世纪搞到亩产二千 斤行不行?”   半个多世纪之后的2010年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 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水稻亩产做出这样的概括:   目前,全球水稻的平均亩产大概接近300公斤。即便科技发达的日本,其亩 产也只有445公斤。无论是杂交水稻的单产,还是种植面积,中国都领先日本。   中国种植的杂交水稻面积达到2.4亿亩后,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000 万人。袁隆平表示,到2015年大面积亩产提高到900公斤的目标,可以实现。   今年80岁高龄的袁隆平甚至希望,自己90岁的时候,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大面 积的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中国新闻社2010年3月7日电讯,记者赵建华、刘 育英报道)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权威。按照他的说法,直到2020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大面积的亩产才能达到1000公斤,也就是毛泽东在1956年所提出的“半个世纪搞 到亩产二千斤”。   这清楚表明,曾经种过田的毛泽东,对于水稻亩产量的估计是非常准确而科 学的。   既然毛泽东在1956年认为中国经过“半个世纪”才能“搞到亩产二千斤”, 那么在1958年怎么就会相信中国水稻亩产超过一万斤呢?   如同邓小平在1988年6月22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的谈话中所指 出的,毛泽东晚年陷入“左”的错误,是从1957年下半年的“反右派斗争”开始 的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69页)。此后,毛泽东在“大跃进”中,头脑开 始发热,对亩产万斤的“农业卫星”表示赞赏:   1958年8月4日、6日、9日,毛泽东先后到河北徐水、河南新乡、山东历城视 察。他对群众干劲冲天放粮食亩产万斤、几万斤的“卫星”确信无疑。在徐水时, 他还提出了粮食生产多了怎么办的问题。8月初,他在接待来华访问的赫鲁晓夫 时,以无比兴奋的心情说,自1949年解放以来,“只有这次大跃进,我才完全愉 快了,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完全有指望了!”他甚至问 赫鲁晓夫,苏联有没有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经验。(薛攀皋,《科学家与农民竞放 “卫星”》,2010年第5期《炎黄春秋》)   到了1958年11月召开武昌会议的时候,“大跃进”初期的狂热已经开始冷却, 浮夸风备受质疑,亩产万斤的“农业卫星”一颗颗落地。   到了1959年4月,毛泽东发热的头脑开始清醒。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以他 个人的名义,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其 中说,1958年的亩产实际上只有300斤:   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 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 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 至更多,吹牛而已,实在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 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不可能的。   从吹嘘亩产万斤到实际上只有亩产300斤,表明毛泽东头脑“降温”。毛泽 东还特别强调“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毛泽东,《党内通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237页)   钱学森并未道歉。在钱学森看来,他当时所做的太阳能转换为粮食的科学推 算而言,至今仍是正确的,所以不需要道歉。也正因为这样,他在1993年又一次 对太阳能转换为粮食作了一番科学推算,表明他对于自己的科学推算的坚持。   然而,有人却把1958年以亩产万斤的农业“高产卫星”为代表的浮夸风,一 古脑儿推到钱学森头上,把钱学森污名化。如同钱学森的学生、原国务委员宋健 所指出的:   “我发现,在中国有少部分人,特别是在钱学森回国以后,对于他对我们的 国家、对我们的军队和国防事业的贡献,了解并不多,有的人根本不了解,抓住 一点,不及其余,无限上纲,结果使人很愤怒。”(宋健,《控制论和系统科学 与中国有不解之缘》,《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1期) (XYS20110306)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3063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研有风险,投身需谨慎
热度 9 longfo 2011-3-5 18:07
《 人民日报:三位 青年 科学家的喜与忧 》一文指出,“除非是极有天分的科学“牛人”,否则做科研不可能早九晚五,必须勤奋、多投入,才能有所成就。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很多女性并非没有学术悟性和专业能力,只是往往经历婚姻生育,面对生活压力和诱惑后,难以专注和坚持。”“王红艳36岁才生女儿,40岁生儿子。现在如果不出差,她总是每天早上8点钟送女儿上学,8点15以前进实验室,虽然家与学校相距很近,中午也并不回家。通常,王红艳会在下午6点30左右回家,吃晚饭,陪陪孩子。到晚上8点,再重返实验室,工作到深夜。”“这样算,王红艳每天的工作时间总有12小时以上。她相信一个对某学科有所了解的人,至少需要在该领域花费1万个小时以上。” 其实,博士硕士比导师更累。在复旦大学,每天里,导师都会督促学生科研,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我们当时的科研比你们苦多了,你们还不够努力”实际上,众多的硕士博士没有达到导师的刻苦水平,这是事实,作为一名硕士,我很佩服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上的无私付出。 然而最近一则消息,也深深撬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患癌女教师“生命日记”:买房买车买不来健康》一文讲述了复旦大学优秀教师于娟老师的故事,于老师说到“我想我之所以患上癌症,肯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但是健康真的很重要,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 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复旦大学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英年早逝的学者郭申元(1970—2000.3.27),1998年3月,郭申元以《蛋白质结构以及dAK与dGK组合差异及其结构基础》的论文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他刻苦钻研,惜时如金, 大胆想象,严谨实验,先后在国际权威生物学刊物上发表了5篇被誉为“郭氏理论”的学术论文,并首次揭示了生命体中DNA解旋酶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为其他科学家继续研究这一重要蛋白质提供了指路方向,为开发新一类从基因层面根治癌症的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向,为生命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幸的是,29岁时,郭申元被癌症(恶性肿瘤)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我大声呼吁,科研有风险,投身需谨慎,在此,我谨以个人名义呼吁大家,投资科研需要以下一些技巧: 第一、按时作息,不熬夜,不懒床。很多科研工作者不能按时作息,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科研大家其实科研成果并不一定都是晚上做梦梦到的,而是白天刻苦科研的结晶,而国内的文章夸大了晚上科研的重要性,导致很多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殚精竭虑,身体受损无以复加。按时作息,早睡早起,良好的作息习惯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二、锻炼身体。科研工作者每天重复大量的实验操作,没时间锻炼。我在试验期间,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时间锻炼,但是实验间隙,一定要抽出时间锻炼。身体是科学进步的载体,没有了大脑,一切科研都是空谈。实验室内做做深蹲,散散步都是可行的,如有时间,最好是到室外做一些有氧运动。 第三、按时吃饭。试验忙起来连吃饭的时间都没了。这是科研工作者的现状,所以,安排实验一定要给自己预定出吃饭的时间,不要因为饮食问题导致身体出问题。 第四、心情舒畅。实验是探知未知的世界的手段,很多时候,数据不会按照我们的思路出来,所以要根据数据说话,不要因为数据不支持个人观点就心情郁闷,郁郁寡欢,是疾病的最大朋友。 第五、戒烟,限酒。很多博士因为心情不好,往往会吸烟饮酒,殊不知,烟酒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癌症的患病几率。所以博士尤其要戒烟限酒,不要一毕业找到工作就得了癌症,害人害己。 第六、不要拘泥于实验,风花雪月也是人生。很多硕士博士,忙的连男女朋友都没时间谈,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有个人陪着也不是坏事,实验之余有个人分享也是美哉的事情,希望硕士博士们为未来着想,找个合得来的男女朋友,共同促进事业发展。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见解,看看周围的同学都在埋头苦干,希望他们也能抽出时间休息一下,以免,身体出了问题,想休息也没时间休息了。
507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韩启德副委员长在《人民日报》发文 建议发展绿色建筑
lingye 2011-3-2 17:31
1日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发展绿色建筑是落实节能减排的重要切入点(调研札记)》的文章,并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室内外污染,保护环境的绿色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切入点。”其他重要观点还包括: 绿色建筑投入低、比较效益高、技术相对成熟,应用前景广阔,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对转变城镇建设模式、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发展绿色建筑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切不可有拔苗助长或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不仅要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搞好试点,更要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上。 发展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支撑。在“十二五”期间,绿色建筑应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而纳入规划,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体系。此外,要着重推动适合中国国情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集成。 我们需要一批满怀激情的企业家,需要一批锐意进取的创新型企业,支撑起一个新兴产业的成长。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坚实的发展基础和更好的产业环境,政府需承担起完善产业规划、维护市场秩序、加大扶持力度的责任,通过财税、金融、行政等政策,推动研发建造企业、设计院所、科研机构加强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集成、推广及应用。 发展绿色建筑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制度的激励、政府的引导、科技的支撑和人才的保障,更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以及全社会团结一心、坚持不懈的参与和努力。我们期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广泛深入实践,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的经验和做法,创新集成出一大批符合国情的、先进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原文参见《人民日报》2011.01.12)
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人民币日报?
热度 2 冯用军 2011-3-1 20:21
因为研究的需要,要查询往年的人民日报,发现登陆人民网后,只能看第一版-第4版的内容。曾几何时,人民的日报已经变成人民币的日报,看人民日报,现在要收费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大报、世界第十大报,强烈要求和建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责成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免费向全国人民开放《人民日报》历年来出版期数在线浏览。 尊敬的数字报读者:   您现在可以免费阅读《人民日报》数字报当天的全部版面以及2009年1月1日至今的全部前四版内容,如需阅读更多版面内容,您需要订阅数字报阅读套餐,详情请咨询010 65363464。阅读套餐种类如下: 套餐名称 价格 权限 2011年年度套餐 ¥198.0/ $58 缴费成功后,可在线阅读2011年全年的人民日报 ·送2011年人民日报手机报(限移动用户) ·送2011年人民日报全文检索光盘 ·送上一年人民日报数字报在线阅读 一年套餐 ¥198.0/ $58 自缴费之日起可在线阅读一年的人民日报 ·送2011年人民日报手机报(限移动用户) ·送2011年人民日报全文检索光盘 ·送上一年人民日报数字报在线阅读 半年套餐 ¥128.0/ $38 自缴费之日起可在线阅读六个月的人民日报 单月套餐 ¥24.0/ $8 自缴费之日起可在线阅读一个月的人民日报 订阅方式:移动发送 RMRB 到 10658000  联通发送 RMRB 到 10655111 浏览详情 支付方式: 银行汇款: 户 名: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水碓西里支行 账 号:11-043101040002912 邮局汇款: 收款人: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 邮 编:100733 重要提示: 汇款购买数字报套餐请注明“您的注册用户名和订单编号” 国家的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报纸,国家出资办的人民网的电子报纸,国家发工资津贴办的报纸,纳税人出钱办的报纸,说收费就收费了。。。。。。 严重与锦涛同志、家宝同志等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不符、小康社会目标不符、学习社会战略不符。。。。。。
个人分类: Economic Review|2577 次阅读|3 个评论
王友恭:怀念“大农业”“大粮食”观点提出者侯学煜
热度 2 蒋高明 2011-2-25 22:11
蒋高明 今年是著名植物生态学家、笔者的博士生导师侯学煜院士逝世20周年。不久前,我收到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王友恭先生写的纪念文章,并约我一起写文纪念。在春节前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会上,我曾提醒理事会2011年为中国近代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马世骏先生逝世20周年(两位先生同年逝世,侯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0岁,马先生因车祸去世,时年71岁),不知道有关单位是否会搞些活动。这里征得王先生同意,先发表这篇纪念文章。关于侯先生犯言直谏的故事,我在做硕士的时候就有耳闻,当时也知道是哪个领导,也知道那个领导对侯先生的建议信上批示有放屁等不雅之词。今读王先生文章,才知道一些过去的故事,也对侯先生能够坚持真理的做法肃然起敬。 当今的许多搞生态的年轻学生学者都不知道侯学煜、马世骏了。只有短短的20年,时间就是这样无情,历史就是这样无情。遗憾的是,当年侯先生反对的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向草原要粮、高峡出平湖等做法,今天人们都已经实现了。历史注定了侯先生是中国近代史的悲剧派生态预言家。 “功德无量” ——怀念“大农业”“大粮食”观点的提出者侯学煜院士 植物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1991年4月14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迄今已经20年了。当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纪念文章中指出:侯学煜不仅是 一位活跃的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活动家,而且他提出的“生态农业”和“大农业”、“大粮食”观点对我国持续发展农业和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我认为他 在这些方面对国家的贡献真可谓“功德无量”。 侯先生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学者。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他就发现植物分布与土壤性质酸碱度的关系,打破了植被只取决于气候因素的国际传统观点;他最早发现和研究中国的 土壤指示植物;上世纪50年代他从美国学成回国后首先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研究室,并且成为编制中国植被图的领军人物。他先后带领全国50多个单位、250多位专家对我 国的植被情况进行“家底”调查,历时30年编制出卷幅浩繁的《中国植被》。这也是全世界编制农业植被图的首例;1956年他在巴黎国际土壤学大会上发表的《中国植被与人类的 关系》论文一直被世界各国有关学者经常引用;他的专著《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一书被日本著名学者列为其著作的主要参考书。他出版专著十几部、论文 300多篇。他的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大奖。 然而,他是一位并不满足于学术上成就的科学家。他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1963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期间,他受聂荣臻副总理的嘱托,与人 合作写出了长达五万字的《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概要》,初步提出要从15亿亩耕地之外去考虑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周总理看后 指示要用大号字排印。 毛主席看后指示加印4000份作为重要文件发到各省供领导参考学习。 1965年他又应广西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亲往当地考察,从植物生 态学的角度研究桂南水稻黄叶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对当地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革风暴到来之前,他关于如何在中国发展“大农业”的文章已经在人民日报社排出 校样,但是版面却被批判吴晗的文章挤占。文革中他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他也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学霸”批判。 “四人帮”倒后台,他迫不及待地投入科学研究,立即组织力量力求夺回十年动乱造成的损失。从1987年7月开始,人民日报开展“农业思想讨论”。他针对“以粮为纲”率先 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如何解决中国十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文章,着重阐述中国要走“大农业”道路,树立“大粮食”观点。他的一些建议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十至九十年代,他比其他人更早地提出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观点,由此提出的一些问题超前而深刻。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他在这方面具有远见卓识。 为了加强国家的环保工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立了国务院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他被聘为高级科学顾问,专门负责国家环保方面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他又作为全国人大常委 会委员,多次率领环境保护情况考察团前往全国各地调查、视察。每到一地深入调查研究,然后直言不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他还是一位十分重视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提出“大 农业”、“大粮食”的观点后很重视这些思想的广泛传播。他不辞辛苦到全国各地考察、讲学,从中央党校到省、区、地、县,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中南海。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 记胡耀邦和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等就维持生态平衡、发展“大农业”等重大问题当面向他咨询 。他成为我国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最有权威性的智囊人物。 我与侯学煜先生认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当时我是人民日报从事科技方面报道的记者。参加他们召开的生态环境问题研讨会使我对这方面的情况有了更深一层的 认识和了解。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不久,走在前面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看到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人们一片叫好。而作为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的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他指出,如果头脑不清醒,不注意环境污染问题,就会成为后来制约社会发展十分严重的问题。会上,他对苏南地区乡镇企业污染 情况调查后所做的报告言辞激烈,情绪激动,显示出一个事业心很强的科学家对国家环境保护问题的忧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一步的了解,我知道他是一个很有个性,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勇于坚持真理,坦诚直言,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早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位侠肝义胆,为 朋友两肋插刀的青年才俊。1944年春,他与三位古生物学者结伴赴黔西考察。在分头考察的过程中那三位学者被土匪杀害。他得知后立即前往事发地,为死难者办理善后,并追查 出土匪掠去的物品。在他的坚持下匪首终于被查办。在对西南地区土壤植被考察的八年中,他曾两次遇到土匪,差点丧了性命。这种顽强斗争的精神后来转化成为他在几十年的科 学生涯中顽强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 据说在一次会议上,就环境问题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还是从一开始就尽量做到减少污染, 他曾与当 时 主持国家环保工作的副总理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一个科学家与国家 高层领导当面争论毕竟不太多见。在旁边的人为他捏了一把汗。他却决不因为其争辩的另一方官高权重而规避、退让。 他说:“我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坚持真理,要对国家和人民负 责。”他又说,“如果每个人都不畏权贵,只向真理低头,世界上许多问题就好办了。作为以坚持真理为己任的科学家,尤其不能在权势面前妥协退让。” 侯学煜敢于“顶撞”领 导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事实也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高层领导绝大多数是能够不顾自己的面子尊重真理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家事业蓬勃发展,人们情绪普遍高涨。举国上下希望早日改变西部贫穷落后面貌。西部地区干旱缺水,少草缺树。一位中央高层领导为了尽快改变这 种面貌,号召东部地区的青少年收集草种、树种运往西部播种。东部许多城市的青少年积极响应,大批种子运到了西部。但是由于种子的生长发育具有比较严格的地域性要求,否 则便会事与愿违,造成巨大损失。作为专门研究自然生态的科学家侯学煜感到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劝阻领导,及时叫停这种不科学的做法。为此,他专门写出要求及时停止这一 活动的建议,通过有关人士将之送到领导同志手上。 但是,这位领导对他的建议并没有冷静地思考予以采纳,而加批示说:我们说要尊重科学家和其意见,但是像侯学煜这样就不 必了 。据说这个批示传下去后,许多单位尤其是媒体一时间不敢再刊登他的文章。我认为这种情况应当改变。当时他手中有好几个需要发表的建议,我就挑选了一篇他关于“必须 保护天敌才能有效消灭草原鼠害”的文章,拿到报社后很快就刊登出来。随后很多媒体也陆续刊登了他的文章,尴尬局面终于改变。侯先生知道此事后说,“既然成为科学家队伍 的一员,就要按科学家的规矩办事,否则就不配是一个科学家。”他的夫人则对我在他们困难的时候不声不响地给予实际支持表示非常感谢。 这件事后,我与侯先生过从更密。他有什么新的想法,常常打电话约我到他在中关村的院士住宅楼交谈。一次他跟我说,前不久他去了南方草场进行考察,发现那里由于过度 放牧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为此他要撰写调查报告,通过事实分析发表“切不可滥牧”的建议。没过几天,一篇侯先生的长文从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室转来。我猜可能就是侯老 说的那篇。不久这篇文章就在人民日报上登出。侯先生打来电话,说调查报告发表了,深感欣慰,但是还要看看反映如何。果然没过几天,部主任接到报社总编室通知,要他当天 下午两点半代表报社去中南海某会议室。部主任说去中南海受教诲,但不知是何内容。我猜此去可能是“凶多吉少”,弄不好会挨剋。下午四点多钟,部主任就回来了。他简单地 说了情况之后就赶快去向报社领导汇报。 他说到中南海之后稍等片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入座。湖南省委书记和农林部部长分坐两旁。王震问知他是人民日报的代表后,首先 问起那篇文章发表经过。 得到如实回答之后便“大骂”了一通文章作者,说其是“反革命”、“造反派”等,足足发泄了一个多钟头 。原来王震早些年就是国家农垦部长,一向对 发展畜牧业热情支持。南山草场正是他关心支持的项目。侯学煜的文章正是“太岁”头上动土,所以他就难免挨一顿臭骂了。对于这些,作为科学家的侯学煜处之泰然,依然故我 地宣传他的“要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好环境”观点。 2011年2月修改 (作者王友恭曾为人民日报记者、《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地址:朝阳区大屯路风林绿洲13号楼1708,邮编:100101,电话:64864003)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4898 次阅读|3 个评论
新华社图文报道中国双百人物 西大物理学者罗健夫榜上有名
kexuechuanbo 2011-2-25 11:41
2 月 15 日 ,新华社以《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 罗健夫》为题,报道了我西北大学杰出校友罗健夫的先进事迹。报道发表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日报》、《光明网》、《新民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求是理论网》等近百家媒体对该文进行了刊登和转载。媒体纷纷以“图形发生器之父”、“知识分子楷模”、“感动中国人物”、“贡献突出却英年早逝的科技工作者”等字眼,予以评价和缅怀。 罗健夫 1956 年考入西北大学物理学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业成绩优异。 1960 年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大学、西安电子计算机技术所、骊山微电子公司工作。 1969 年,他主持了国家空白项目 —— 图形发生器攻关。 1972 年和 1975 年,他先后研制出第一台 “ 图形发生器 ” 、 “Ⅱ 型图形发生器 ” ,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重大贡献。 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后,他继续研制 Ⅲ 型图形发生器,至 1981 年 10 月已独立完成全部电控设计。 他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为榜样,身体力行,忘我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多次自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颁发奖金也分文不受,被同事誉为 “ 中国式保尔 ” 。 在一次调试设备时,他突然病倒,经诊断为晚期淋巴癌, 1982 年 6 月 16 日医治无效去世,年仅 47 岁。 1983 年,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9 年 9 月 14 日,他被评为 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报道全文如下: “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 罗健夫 新华网西安2月15日电(记者段博)图形发生器,这个今天早已被淡忘的普通电子设备,却承载了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一段辛酸历史。如今这个不起眼,甚至显得粗笨的“大家伙”,早已被先进的CAD技术取代,但在30多年前,它的研制成功为航天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镌刻着一位英年早逝的科技工作者的名字——罗健夫。 罗健夫生前是原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一名普通工程师。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所凝聚的航天精神却代代相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副院长、771研究所所长张俊超说:“罗健夫对本职工作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为航天科研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形发生器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制版设备,没有它,研制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乎不可能。1969年担任图形发生器任务课题组组长时,34岁的罗健夫对这一领域十分陌生。面对国际封锁和当时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科研环境十分艰难。 研制图形发生器需要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光学等多方面知识,而罗健夫大学学的是核物理,只能一切从头学起。接到研制任务后,罗健夫一头扎进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搜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 年近八旬的胡培德老人曾任罗健夫所在车间的党支部书记,他对记者说:“为了能够看懂英文资料,罗健夫又自学了英语。在当时那种闭塞的环境下,又赶上‘文化大革命’,从头学一门外语,难度可想而知。” 1970年,罗健夫领导的科研组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攻关组白天得参加“革命”运动“改造思想”,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搞科研。当年和罗健夫同在非标准设计组的同事蔺振声说:“他这种身处逆境仍然投身科研工作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大家。” 1972年,历时3年,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图形发生器。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3年后,性能改进的Ⅱ型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为研制大型集成电路微处理机奠定了基础。Ⅱ型图形发生器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1981年10月,正当罗健夫积极投身Ⅲ型图形发生器的改良工作时,病魔却向罗健夫袭来。但为了Ⅲ型图形发生器能早日投入使用,他以惊人的毅力,一直坚持工作。1982年2月,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面对这样的沉重打击,罗健夫要求医生不要将病情告诉家人。他想得最多的仍然是手头的科研工作不能停。领导让妻子休假照顾他时,他表示:“自己因病已经影响工作了,妻子不能再耽误公家的事。” 除了工作,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别人。面对绝症,他看得很开,不止一次对主治医生说:“你们现在就可以在我身上做实验,死后我的身体捐献给国家,你们可以解剖好好分析一下,希望对以后其他人的治疗有帮助。” “面对荣誉和奖励,罗健夫想得最多的总是其他同志。”胡培德对记者说,“在Ⅱ型图形发生器申报国家科技成果时,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1980年和1981年两次评定高级职称时,他都没有申报,认为自己的水平还不够。” 面对职务、名利,罗健夫看得很淡。他甘愿当“普通一兵”,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自己搞技术比当领导更合适。” 1983年2月,罗健夫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虽然47岁英年早逝,但在我国的图形发生器历史上,却永远地写下了罗健夫这个名字。 2007年罗健夫逝世25周年,771研究所为他塑像,号召新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罗健夫忘我工作、勇于攻关的精神。 相关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5/c_121079651.htm
个人分类: 科学史随笔|21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與科技有關的兩則雷人官方新聞
LEOLAND 2011-2-23 13:13
曲津華 今天網上新聞有兩則比較給人印象,而且都來自主渠道。一是新華社報導,中國手機 3G 用戶已經超過 5000 萬;二是人民日報網站報導,深圳建立非正常離職的警方談話制度。 對前者, 3G 手機應用無疑屬高端,因而也是高消費,筆者所在深圳屬中國一線城市,筆者所在職場也屬於科技範疇,而筆者竟從未有幸見過或聽說過同事乃至熟人、路人和鄰居用上了 3G,可見其相當不常見 。不知新華社是如何得來的數據?如果是因輕信而被三大手機運營商所騙,其本身也夠弱智的。半個億的 3G 用戶?占全國人口的 3.8% 了?嚴重懷疑中。 再看深圳的雷人警方。什麽叫“非正常離職”呢?很難操作的!是有些爛人以應聘打工為名竊取技術秘密,但如此保護知識產權,雖然出發點不錯,但怎麼執行呢?干多久再離職算正常?警方去找準離職者談話,談什麽?憑什麼? 人民日報也是的,報導這樣的新聞也不怕讓人恥笑?對了,它還有新華社作伴。 對不太確定的新聞,媒體的做法應該是放下和關注,等有了眉目再報導不遲,否則只會給社會添亂,給自己添堵。 兩條新聞的鏈接是 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2/22/c_121107522.htm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13984823.html 2011-02-23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1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发文纪念华国锋诞辰90周年
热度 26 boxcar 2011-2-19 19:51
人民日报发文纪念华国锋诞辰90周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9日03: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华国锋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今年2月16日,是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华国锋同志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热爱,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参加山西解放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战斗   华国锋,原名苏铸,字成九,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学生时代,他就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1936年冬,绥远百灵庙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交城师生发起的演剧运动,筹集资金捐助绥远抗日将士。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军事训练,动手试制武器,为直接参加对日武装斗争做准备。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耳闻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和日军占领家乡的暴行,毅然投身抗日运动。为了表达做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的决心,1938年他改名为华国锋。就在这一年6月,他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在山西汾阳担任牺盟会工作员、党小组长,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同时领导群众与阎锡山顽固势力进行斗争。1939年12月,蒋介石、阎锡山发动企图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即抗敌决死纵队)的十二月事变后,华国锋同志回到家乡交城,先后担任交城县牺盟会秘书,县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兼分区农民部部长,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等职务,承担起发动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消灭日伪军、顽军和抗日动员等重要任务。他深入到煤矿工人和农民、妇女、儿童中,通过创办业余夜校、组织抗日剧团,开展爱国教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抗日热情,把各阶层人士都团结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为粉碎日伪军的经济封锁,他依靠群众,开展减租减息,除奸反霸,开展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并秘密向吕梁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物资。他带领精干的武工队到游击区、敌占区活动,运用地雷战等方式有效打击敌人,建立抗日政权。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为发展壮大当地抗日武装力量和开展抗日工作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国锋同志历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晋绥边区第八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阳曲县委书记、晋中区第一地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的复杂形势下,他遵循党中央制定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指示,组织扩充和加强交城县武装力量,发展民兵武装,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蒋介石、阎锡山发动内战的阴谋,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坚决斗争。他积极组织民兵开展对阎锡山部队的认真细致的政治工作,吸引不少敌军士兵弃暗投明,加入到人民军队中来。他组织群众搞好生产,加强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汾孝战役、开栅保卫战、黄崖战斗、古交战斗等。在指挥作战中,他采取武装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式消灭、瓦解敌军,取得显著成绩,被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为经验推广。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精神,领导交城、阳曲等地的土地改革,深入到贫雇农中间,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和切实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注意纠正土改过程中出现的“左”的偏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群众踊跃参军支前,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为解放古交、太原等城市提供了坚实后勤保障。华国锋同志为山西解放战争胜利和人民政权建立与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湖南工作,为湖南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这一年,28岁的华国锋同志南下湖南。从这时到1971年,他长期在湖南工作。   1949年初,华国锋同志任晋中南下支队一地委宣传部部长,随军南下来到湖南省湘阴县,担任解放后第一任湘阴县委书记。刚解放的湘阴,百废待兴。华国锋同志沉着稳健开展工作。他指挥南下工作团和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同志,分赴全县各乡,放手发动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迅速打开了局面,湘阴的支前、建政、剿匪、救灾、土改、生产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久,他调往湘潭工作,历任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委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湘潭地委书记。当时正值党领导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他一边学习钻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边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调查研究。他结合湘潭地区实际,领导开展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认真总结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经验,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进行了介绍。1956年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1958年后,他历任湖南省副省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湖南省副省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湖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湖南省领导岗位上,他为全省多方面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国锋同志重视抓农业生产,特别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持兴修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在韶山灌区建设过程中,他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安置拆迁移民,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建设。韶山灌区工程成为湖南省首个灌溉百万亩农田的大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国锋同志十分支持发展杂交水稻。从1964年起,时任湖南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同志在国内首次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即进行水稻杂交的设想,并着手进行研究。华国锋同志对袁隆平同志的研究非常支持和重视,请袁隆平同志在湖南省农业科学实验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并将杂交水稻作为全省重点研究项目给以大力支持。调中央工作后,他仍然关心杂交水稻研究。华国锋同志的关心支持对促进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实现我国水稻生产重大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国锋同志注意抓工业生产、交通建设。除致力于发展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外,他积极支持发展地方工业。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湖南要建成工业省的指示,他组织力量抓重点项目建设和施工,其中包括30套小氮肥设备、10套制糖机、湘江氮肥厂、矿山冶金设备、汽车生产等项目。他大力提倡和支持社队企业发展,组织与兄弟省区协作,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他领导了湘黔、枝柳铁路在湖南的会战等重点交通建设项目。这一系列努力,使原本基础薄弱的湖南工业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交通建设呈现出崭新面貌。   华国锋同志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努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解放初期刚到湖南时,他就在湘阴领导建立了第一批农村卫生所,培训了湘阴第一代医生,充实发展了县人民医院。他满腔热情推广农村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指示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和发展医学院校。他特别重视消灭千百年来危害广大人民健康的血吸虫病,亲自负责湖南省血防领导工作,主持修订全省消灭血吸虫病规划,研究建立各级血防领导机构和防治业务机构,下乡深入疫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在他直接领导下,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取得重大成就,旧社会“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一处处荒洲湖汊,逐步变成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华国锋同志善于做文化教育和统战工作。他热心与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交朋友,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听取意见,落实各项统战政策。他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摆脱旧文艺的影响,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文艺工作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向。他注意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他注重保护和发展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湘剧、花鼓戏、祁剧、巴陵戏、皮影、木偶戏等地方剧种,同时强调对旧的文艺形式进行改造和革新,创作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文艺。在他支持下,湖南文化艺术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依然得到一定发展。   华国锋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工作扎实,作风务实。“大跃进”中,面对虚报、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相互攀比、盲目追求高产的做法,他凭自己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和深入各地实际了解到的情况,于1959年6月当面向毛泽东同志谈了自己对当时形势的看法,说:田瘦了,牛瘦了,人瘦了,产量不可能那么高了。他实事求是反映问题的态度受到毛泽东同志肯定和赞扬。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华国锋同志受到冲击并被批斗。在周恩来同志支持和保护下,1967年他恢复工作,不久担任湖南省党政主要领导职务。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难复杂环境下,他尽力排除多方面干扰,努力维持全省稳定和生产秩序,保护和解放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大力抓好农业、工业、财贸、文教等工作,使湖南经济避免了较大波动。   华国锋同志在湖南工作20余年,致力于新湖南建设,为改变湖南面貌、造福三湘人民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以身作则,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细致认真,与干部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讲老实话,是老实人”。他重视经济建设,关心群众生活,对湖南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湖南这片土地和湖南各族人民怀有深厚感情,也受到湖南各族人民尊敬和爱戴。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困难局面中先后参与和主持党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   1971年初,华国锋同志调中央工作。从这时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他先是协助周恩来同志负责国务院有关工作;周恩来同志逝世后,他主持党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环境下仍然得到一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71年1月,华国锋同志调任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之后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九一三事件”中,他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参与了处理林彪集团问题的工作,同年10月兼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在国务院工作中,他全力协助周恩来同志,对极左思潮加以纠正,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72年,他与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一起向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建议引进我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化肥设备,并争取扩大对外引进规模,使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在保障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等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   1973年,华国锋同志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协助周恩来同志主抓农业工作。他强调推广农业科技和优良品种,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使全国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1975年9月,他主持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对全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作出规划。他强调科学种田的重要性,指示要全面发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对推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华国锋同志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1973年7月,他担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后,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方针,为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作出了贡献。   1975年1月,华国锋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同年2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确定为常务副总理之一。在主管政法和科学等方面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落实干部政策的精神,在分管的部门解放了大批干部,适当安排了工作。他注重科学技术工作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并领导和支持高端国防项目研制攻关工作。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2月,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央政治局通过,华国锋同志担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年4月,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央政治局通过,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抗震救灾措施。8月4日,他率中央慰问团赶赴唐山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慰问灾区群众,转达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关怀,鼓励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这之后,他又多次视察地震灾区,了解灾后居民住房生活等情况,调动各方面因素加快灾后重建步伐。正确的领导,周密的部署,使抗震救灾工作迅速高效进行,在党和国家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对稳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领导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党和人民面前,也摆在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同志面前。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华国锋同志同“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提出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得到了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赞同和支持。同年10月6日,华国锋和叶剑英等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意志,采取断然措施,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等人实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华国锋同志在粉碎“四人帮”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作出的重要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先后主持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十一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他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拨乱反正,恢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揭发批判“四人帮”的罪行,清查他们的帮派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他根据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开始复查、平反冤假错案,逐步为一部分干部落实政策。在他主持下,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为1976年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事件平反,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一批重大错案平反。   在稳定全国局势的同时,华国锋同志重视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重新发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号召。他提出要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多次强调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他支持经济理论界开展的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肯定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他推动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开始走向正常,外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他认为,“一定要学习外国的好经验,其中包括学习科学技术,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他还提出,“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华国锋同志在领导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1980年9月,华国锋同志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职务。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他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至1982年9月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且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华国锋同志仍然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注意调查研究,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他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华国锋同志一生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他党性原则强,自觉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他勤于学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细致,善于总结经验。他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事业工作。他作风民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注意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他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爱护干部。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俭朴,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华国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格风范,将永远受到人民群众赞誉。
个人分类: 历史|3235 次阅读|65 个评论
[转载]今天,人民日报发文给华国锋一个完全正面的评价
热度 3 tutor 2011-2-19 11:01
人民日报发文纪念华国锋诞辰90周年 华国锋同志遗像 新华社发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今年2月16日,是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华国锋同志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热爱,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参加山西解放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战斗   华国锋,原名苏铸,字成九,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学生时代,他就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1936年冬,绥远百灵庙抗战 爆发后,他参加交城师生发起的演剧运动,筹集资金捐助绥远抗日将士。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军事训练,动手试制武器,为直接参加对日武装斗争做准备。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耳闻目睹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和日军占领家乡的暴行,毅然投身抗日运动。为了表达做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的决心,1938年 他改名为华国锋。就在这一年6月,他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交城抗日游击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他在山西汾阳担任牺 盟会工作员、党小组长,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同时领导群众与阎锡山顽固势力进行斗争。1939年12月, 蒋介石、阎锡山发动企图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山西新军(即抗敌决死纵队)的十二月事变后,华国锋同志回到家乡交城,先后担任交城县牺盟会秘书,县抗日救国联合 会主任兼分区农民部部长,中共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等职务,承担起发动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消灭日伪军、顽军和抗日动员等重要任务。他 深入到煤矿工人和农民、妇女、儿童中,通过创办业余夜校、组织抗日剧团,开展爱国教育,极大地激发了群众抗日热情,把各阶层人士都团结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来。为粉碎日伪军的经济封锁,他依靠群众,开展减租减息,除奸反霸,开展生产运动,自力更生解决粮食问题,并秘密向吕梁根据地输送了大批物资。他带领精干 的武工队到游击区、敌占区活动,运用地雷战等方式有效打击敌人,建立抗日政权。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为发展壮大当地抗日武装力量和开展抗日 工作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国锋同志历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晋绥边区第八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阳曲县委书记、晋中区第一地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在日本投降后 国民党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的复杂形势下,他遵循党中央制定的“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指示,组织扩充和加强交城县武装力量,发展民兵武装,向广大群众宣 传党的方针政策,揭露蒋介石、阎锡山发动内战的阴谋,同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坚决斗争。他积极组织民兵开展对阎锡山部队的认真细致的政治工作,吸引不少敌军 士兵弃暗投明,加入到人民军队中来。他组织群众搞好生产,加强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汾孝战役、开栅保卫战、黄崖战斗、古交战斗 等。在指挥作战中,他采取武装打击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式消灭、瓦解敌军,取得显著成绩,被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为经验推广。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土地问题 的指示精神,领导交城、阳曲等地的土地改革,深入到贫雇农中间,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和切实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并注意纠正土改过程中出现的“左”的偏 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群众踊跃参军支前,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为解放古交、太原等城市提供了坚实后勤保障。华国锋同志为山西解放战 争胜利和人民政权建立与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湖南工作,为湖南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这一年,28岁的华国锋同志南下湖南。从这时到1971年,他长期在湖南工作。   1949年初,华国锋同志任晋中南下支队一地委宣传部部长,随军南下来到湖南省湘阴县,担任解放后第一任湘阴县委书记。刚解放的湘阴,百废待 兴。华国锋同志沉着稳健开展工作。他指挥南下工作团和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同志,分赴全县各乡,放手发动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迅速打开了局面,湘阴的支前、建 政、剿匪、救灾、土改、生产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久,他调往湘潭工作,历任湘潭县委书记,湘潭地委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湘潭地委书记。当时正值 党领导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他一边学习钻研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边深入工厂、农村、街道调查研究。他结合湘潭地区实际,领导开展湘潭 地区农业合作化运动,认真总结湘潭地区农业合作化经验,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进行了介绍。1956年后,他先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湖 南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部长。1958年后,他历任湖南省副省长,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湖南省副省长、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湖南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务。在湖南省领导岗位上,他为全省多方面建设和发展作出了 重大贡献。   华国锋同志重视抓农业生产,特别是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持兴修了洞庭湖排涝、韶山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在韶山灌区建设过程中,他以对人民群 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妥善安置拆迁移民,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搞好建设。韶山灌区工程成为湖南省首个灌溉百万亩农田的大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对当地工农业生 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国锋同志十分支持发展杂交水稻。从1964年起,时任湖南安江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同志在国内首次提出 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即进行水稻杂交的设想,并着手进行研究。华国锋同志对袁隆平同志的研究非常支持和重视,请袁隆平同志在湖南省农业科学实验经 验交流大会上发言,并将杂交水稻作为全省重点研究项目给以大力支持。调中央工作后,他仍然关心杂交水稻研究。华国锋同志的关心支持对促进杂交水稻研究成 功、实现我国水稻生产重大变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华国锋同志注意抓工业生产、交通建设。除致力于发展煤炭、钢铁等基础工业外,他积极支持发展地方工业。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湖南要建成工业省的指 示,他组织力量抓重点项目建设和施工,其中包括30套小氮肥设备、10套制糖机、湘江氮肥厂、矿山冶金设备、汽车生产等项目。他大力提倡和支持社队企业发 展,组织与兄弟省区协作,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他领导了湘黔、枝柳铁路在湖南的会战等重点交通建设项目。这一系列努力,使原本基础薄弱的湖南工业生 产得到了较大发展,交通建设呈现出崭新面貌。   华国锋同志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努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解放初期刚到湖南时,他就在湘阴领导建立了第一批农村卫生所,培训了湘阴第一代医生, 充实发展了县人民医院。他满腔热情推广农村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制度,指示培训卫生技术人员,建立和发展医学院校。他特别重视消灭千百年来危害广大人民健康 的血吸虫病,亲自负责湖南省血防领导工作,主持修订全省消灭血吸虫病规划,研究建立各级血防领导机构和防治业务机构,下乡深入疫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 经验。在他直接领导下,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取得重大成就,旧社会“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一处处荒洲湖汊,逐步变成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 主义新农村。   华国锋同志善于做文化教育和统战工作。他热心与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交朋友,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听取意见,落实各项统战政策。他鼓励广大文艺工作 者要摆脱旧文艺的影响,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文艺工作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向。他注意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视繁荣社会主 义文艺创作。他注重保护和发展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湘剧、花鼓戏、祁剧、巴陵戏、皮影、木偶戏等地方剧种,同时强调对旧的文艺形式进行改造和革新,创作出为 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文艺。在他支持下,湖南文化艺术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依然得到一定发展。   华国锋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工作扎实,作风务实。“大跃进”中,面对虚报、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相互攀比、盲目追求高产的做法,他凭自己多年基层工作 经验和深入各地实际了解到的情况,于1959年6月当面向毛泽东同志谈了自己对当时形势的看法,说:田瘦了,牛瘦了,人瘦了,产量不可能那么高了。他实事 求是反映问题的态度受到毛泽东同志肯定和赞扬。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华国锋同志受到冲击并被批斗。在周恩来同志支持和保护下,1967年他恢复工作,不久担任湖南省党政主要领导职务。 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文化大革命”的困难复杂环境下,他尽力排除多方面干扰,努力维持全省稳定和生产秩序,保护和解放领导干部、工 程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大力抓好农业、工业、财贸、文教等工作,使湖南经济避免了较大波动。   华国锋同志在湖南工作20余年,致力于新湖南建设,为改变湖南面貌、造福三湘人民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他以身作则,深入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细 致认真,与干部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讲老实话,是老实人”。他重视经济建设,关心群众生活,对湖南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 了重要作用。他对湖南这片土地和湖南各族人民怀有深厚感情,也受到湖南各族人民尊敬和爱戴。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困难局面中先后参与和主持党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   1971年初,华国锋同志调中央工作。从这时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他先是协助周恩来同志负责国务院有关工作;周恩来同志逝世后,他主持党中央、国务院日常工作,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环境下仍然得到一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71年1月,华国锋同志调任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之后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九一三事件”中,他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参与了处理林彪集团 问题的工作,同年10月兼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在国务院工作中,他全力协助周恩来同志,对极左思潮加以纠正,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72 年,他与李先念、余秋里等同志一起向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建议引进我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化肥设备,并争取扩大对外引进规模,使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 流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在保障市场供应和物价稳定等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   1973年,华国锋同志在党的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协助周恩来同志主抓农业工作。他强调推广农业科技和优良品种,稳定“三级所 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使全国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1975年9月,他主持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对全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作出规划。他 强调科学种田的重要性,指示要全面发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对推动农业机械化、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华国锋同志十分重视计划生育工作。1973年7月,他担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长后,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方针,为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作出了贡献。   1975年1月,华国锋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部长,同年2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被确定为常务副总理之一。在主管政法和科学等方面工作期 间,他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落实干部政策的精神,在分管的部门解放了大批干部,适当安排了工作。他注重科学技术工作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并领导和支持高端国防项 目研制攻关工作。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2月,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央政治局通过,华国锋同志担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年4月, 根据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央政治局通过,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中央抗震 救灾指挥部,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抗震救灾措施。8月4日,他率中央慰问团赶赴唐山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慰问灾区群众,转达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关怀, 鼓励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这之后,他又多次视察地震灾区,了解灾后居民住房生活等情况,调动各方面因素加快灾后重建步伐。正确的领导,周密的部 署,使抗震救灾工作迅速高效进行,在党和国家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对稳定民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领导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全国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四人帮”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摆在党和人民面前,也摆在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同志面前。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华国锋同志同“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提出要解决 “四人帮”的问题,得到了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赞同和支持。同年10月6日,华国锋和叶剑英等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意志,采取断然措 施,对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等人实行隔离审查,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华 国锋同志在粉碎“四人帮”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作出的重要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先后主持了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十一大和十一届三 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他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支持下,拨乱反正,恢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秩序,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入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揭 发批判“四人帮”的罪行,清查他们的帮派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他根据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开始复查、平反冤假错案,逐步为一部分干部落实政策。在他主持 下,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为1976年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事件平反,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一批重大错案平反。   在稳定全国局势的同时,华国锋同志重视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重新发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号召。他提出要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 多次强调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他支持经济理论界开展的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讨论,肯定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应该实行按劳分 配原则。在他推动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开始走向正常,外交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他认为,“一定要学习外国的好经验,其中包括学习科学技术,学习经营管理经 验,开展广泛的经济合作”。他还提出,“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华国锋同志在领导揭批“四人帮”和动员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1980年9月,华国锋同志不再兼任国务院总理职务。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他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至 1982年9月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并且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华国锋同志仍然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注意调查研究,遵守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他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华国锋同志一生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他党性原则强,自觉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光明磊落, 作风正派。他勤于学习,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深入细致,善于总结经验。他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兢兢业业为党和人民事 业工作。他作风民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注意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他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爱护干部。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 以待人,生活俭朴,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华国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 生。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将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格风范,将永远受到人民群众赞誉。 人已逝,可以给正面评价了。 唉,老实人死了,终于熬出头了。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2153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科学大师默默离去
jinbaocheng 2011-2-17 12:26
人民日报:从科学大师默默离世说起 今年春节,见到不少朋友的孩子,问起他们未来的志向,有的说挣大钱当老板,有的说做领导当大官,有的说学超女去唱歌,有的说学刘谦变魔术……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如果被问到这个问题,班上一大半同学都会回答:当科学家。而如今,五花八门的答案中,竟然没有一个是科学家。感慨之余,也没多想,只是觉得社会多元化了,或许是一种时代进步。 春节过后,连续看到两则消息,两位科学大师离我们而去了。一位是著名地理学家施雅风院士,2月13日在南京去世;另一位是著名水利专家谢鉴衡院士,2月9日在武汉去世。这是两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施雅风先生是我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行为开创了中国地理学的新纪元,深刻影响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60年前,他还捐出工资和几位同行在业余时间创办了一本杂志,就是今天的《中国国家地理》。 谢鉴衡先生则是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我国河流泥沙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在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和长江黄河的实际治理中取得突出成就,造福了沿岸的千百万人。 这样两位科学巨匠的连续离世在社会上却是出奇的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在媒体、网站甚至微博上,只有零星的报道,大多也不在显要位置。 同样是在春节,一位明星的离婚在社会上却是格外地引人关注。媒体狂轰滥炸,网络连篇累牍,微博议论纷纷,就怕人们看不到。 大师逝世和明星离婚,发生在同一时间段,但在舆论传播和社会反响上的反差竟然超过百倍乃至千倍。这不仅深深刺痛科技工作者的心,也不得不让我们震惊和深思。 不得不承认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却并不算是与时俱进。人们对科学正在冷漠和疏远。 以前,科学家是人们的偶像,现在,则换成了明星巨富;以前,全社会为重大科技成果而欢欣鼓舞,现在,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文明成果,却往往不知道科学家是谁;以前,媒体上能看到大量的科技新闻,现在,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6%,远远低于美国的20%和日本的15%…… 这些都是危险的信号。正如吴澄院士说过,科学还没有被放在受尊重的位置,或者说只是表面上说说而已。 一个不尊重科学的民族,不会是真正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尊重科学的国家,不会成为一个自主创新的强国。在中国这样一个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国家,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敬科学的氛围,让良好科学素养的种子在国人心中生根开花。 对待科学,让我们拒绝冷漠和疏远。希望在不远的那一天,在孩子们的心中,当科学家能重新回到理想的前列。
1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被边缘化——也说“社会担当”
hcrm 2011-2-16 10:19
有一篇《文学的责任》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说当下的作家“个性化”严重,没有担当起教化的社会责任,致使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这一观点,我大体是赞成的,因为现在很多时候,作家们想得更多的是“名利”二字,至于“责任”实在不给力。 在当今经济大潮之下,类似文学这样实质与其无关的科目,被社会主流逐渐边缘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于是乎,文学市场化和文化产业化成了“救命稻草”,也成了一些人发迹的“助推器”。被金钱包装起来的“美”,如同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尽管知道没什么营养。 最典型的是中国电影,大投资大制作出来的“大片”,从来都是叫座不叫好,因为里子坏了,面子再怎么着,也是白搭。譬如姜文的《让子弹飞》,朦胧着有些意味,票房还创造了新绩,仍然不如他的《太阳照常升起》。不过,即使如此,也没有几个老百姓能真正看懂(其实,创作者本身的创作亦非“自觉行为”)。这就存在着“电影拍给谁看”的问题。好莱坞的电影对象很明确,拍给全球特别是美利坚合众国以外的观众看。如果说到美国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好莱坞功不可没。 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意识到,无论是看好莱坞还是时下中国大片,味觉上大抵都是如同嚼蜡,更别说有什么回味了。这些东西并没被“边缘化”,它们是当下文学艺术的“主流”,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精神环境”。当然了,它们也是有担当的,只是不是社会的,而是市场的。 再想一想,那些被批评的作家其实挺冤的,因为他们不想被时代“边缘化”,所以才铤而走险迈向市场,反而让社会道义不断诟病。茫茫人海之中,总有一些人脱颖而出,成名成家,名利双收。是商人,人们赞许;是明星,人们羡慕;唯有文人,人们批判,这是什么逻辑呢?千百年来,文人总是为他人捉刀,以彰显××人的英明盖世,这又是谁的悲哀呢? 刀和笔均可为利器,行凶为恶,为民则善,关键还在拿捏它们的人。如何才能拿捏好?良知和责任是前提。这就又回归到了之前的话题:社会担当。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是一个综合推进的过程。社会责任落实下来,不是哪一个人或者那一族人能够单方面给力的。然而,没有标杆的作用,整个人群是没有方向感的,很容易集体迷失或失落。特别是那些公众人物,言论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如果不负责任地妄说妄为,自然会扰乱视听及舆论环境,给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紊乱。当然,反之则又不同了。如摩根在美国身处经济危机时,自觉充当起“央行”的作用,有效缓解了危机对整个社会的破坏力(不过,应该说明的是,造成危机的主因除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外,一些金融寡头和公司财团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人类大多时候,喜欢用自己的左手扳右手,至于到底哪只手能扳倒另一只手,我们似乎是不会去仔细考虑的——事实上,我们经常是被自己“固有的思维”给边缘化了,而且还浑然不觉。说到社会中,也只是被排除在主旨利益分配范围之外,仅此而已。 2011 年 2 月 16 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连续报道贾茹涵获奖
viclee 2011-2-14 12:58
[转载]人民日报连续报道贾茹涵获奖
贾茹涵:不妨让中国音乐剧重新再来 来源:人民网陈原关键字: 音乐剧;贾茹涵;周璇;月牙儿;音乐学院 作者:2011-02-12 02:18   第五十三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2月13日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届时走上红地毯的有一位中国人,她就是贾茹涵。本届评奖中,《呼唤黎明》获“最佳古典跨界专辑”提名奖,贾茹涵是演唱者之一。提名奖一公布,人们的目光纷纷投向贾茹涵,她因此一下成为音乐红人。其实,小贾并没有将提名看得很重,自认为是碰巧撞上了,她更在乎的是以前获得的英国威尔士国际声乐大赛第二名和保加利亚“发现”国际流行音乐大赛金奖,而她又是“发现”大赛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选手。   贾茹涵的家在石家庄,4岁习钢琴,5岁学舞蹈、戏曲和绘画,7岁就成为市少年宫合唱团和市儿童合唱团的领唱,接着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这些大概都与母亲对她的专门培育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她的母亲就是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但她后来独自闯荡,直至背个挎包跑到上海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读完本科又读硕士,而且是音乐剧表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则完全是她个性的结果。   如果贾茹涵坐在你对面,从她的言谈举止中,你会立刻发现她是个敢说敢做敢担当的女孩子,一经认定决不回头。当初她只身赴上海求学,就是自己的决定,而且还不用父母送行,这在那一代都市孩子里并不多见。在学校里,她不拘泥于课堂的学习,四处应试,参加了各种舞台实践,音乐剧《周璇》、《狂雪》,话剧《月牙儿》都有她的身影,每次只要她往那里一站,肯定被导演看中。音乐剧硕士刚读一年,英国有个音乐剧演出机会,她立即上路,因为她始终认定,音乐剧的舞台实践更重要,而这个舞台应该在音乐剧最活跃的地方。那部音乐剧叫《猴西游记》,她扮演观世音。这出戏先后在法国巴黎夏特莱歌剧院、英国曼彻斯特王宫剧院和伦敦皇家歌剧院、美国南卡罗来纳剧院巡演。随后,她干脆进入纽约州立大学重新读起了声乐硕士,边读边演。她的歌喉美妙、清雅,余音袅袅,与她干脆利索的谈吐全然不同,这让国际音乐制作人、作曲家赞不绝口,演出邀约不断。   经过多年音乐剧舞台演出的锤炼,也经过多年来她对国际音乐剧创作、制作、表演的反复观察,她对国内音乐剧现状最着急。她直言不讳地说,国内的音乐剧创作、制作、表演、推广,应该另起炉灶,重新再来。   尽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早已设立了音乐剧专业,但长期以来各有偏长,缺乏完全以音乐剧教学体系为主导的综合性培育;尽管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制作、演出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但没有一部音乐剧称得上是真正的音乐剧。贾茹涵认为,音乐剧拥有独自的一套体系,与歌剧、舞剧、话剧完全不同,这样的理论大家都明白,只是具体实践时却依然有许多偏差。比如剧本创作始终缺少音乐剧应有的那种舞台张力,音乐也只能算是轻音乐,有些作曲家写流行歌曲或许在行,一旦遇上音乐剧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贾茹涵说,国内的音乐剧有必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反思,对以往的实践做一次全面梳理,从中找出弱项和缺失,现在的生产方式显然行不通了。   继续在国际音乐剧舞台磨练的同时,贾茹涵很想做一个中外音乐剧交流的使者,将国外音乐剧的制作方法完整地介绍进来,也将国内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唱到国际舞台。她说:其实,国内有些音乐作品的元素非常适合音乐剧,但至今没有被世界所认识,这是一种遗憾。 贾茹涵参与演唱的专辑获两项格莱美大奖 2011年02月14日10:15 来源: 人民网-文化频道    人民网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陈原)第53届格莱美颁奖大典于北京时间2月14日上午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中国歌唱家贾茹涵参与演唱的专辑《CallingallDawns(呼唤黎明)》获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与“最佳配器伴奏”大奖,并作为唯一的中国艺术家走上本届格莱美颁奖的红地毯。   贾茹涵的家在河北石家庄,母亲是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贾茹涵4岁习钢琴,5岁学舞蹈、戏曲和绘画,7岁就成为市少年宫合唱团和市儿童合唱团的领唱,接着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以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读完本科读硕士,曾获英国威尔士国际声乐大赛第二名和保加利亚“发现”国际流行音乐大赛金奖,是“发现”大赛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选手。在读研究生期间,她出演了音乐剧《周璇》、《狂雪》和话剧《月牙儿》,随后赴英国演出音乐剧《猴·西游记》,扮观世音。这出戏先后在法国巴黎夏特莱歌剧院、英国曼彻斯特王宫剧院和伦敦皇家歌剧院、美国南卡罗来纳剧院巡演。演出同时,她在纽约州立大学读声乐硕士学位。她的歌喉美妙、清雅,深受国际音乐制作人和作曲家欣赏,演出邀约不断。 中国歌手贾茹涵摘取格莱美奖项   据新华社《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2月15日 第04 版) 洛杉矶2月13日电 (记者王军)第53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13日晚在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如期举行。著名乡村音乐演唱组合“战前女神”实力超群,一举把5大奖项收入囊中,击败了此前以10项提名领跑的说唱歌手埃米纳姆,爆出当晚最大冷门。中国青年歌手贾茹涵参与演唱的专辑《呼唤黎明》夺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成为首位获奖的中国人。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中国青年歌手贾茹涵参与演唱的《呼唤黎明》获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这张专辑由美国华裔音乐人田志仁作曲和制作。此前宋祖英、郎朗、王羽佳等中国音乐人曾先后入围格莱美奖,但贾茹涵是第一位摘取奖项的中国人。贾茹涵曾获得过保加利亚国际流行音乐节金奖和英国威尔士国际声乐大赛银奖。   本次格莱美奖表彰的是在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期间问世的音乐作品。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1月份有关“高等教育”报道规律分析
lgmxxl 2011-2-1 09:39
一、报道主题词归并 表1:报道主题词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大学生社会实践 6 19.4 19.4 19.4 高考改革 5 16.1 16.1 35.5 高校贪腐 4 12.9 12.9 48.4 大学生就业 4 12.9 12.961.3 合作办学3 9.7 9.7 71.0 大学生培养3 9.7 9.7 80.6 教师发展 2 6.5 6.5 87.1 研究生培养 2 6.5 6.5 93.5 教育改革 1 3.2 3.2 96.8 高校案例 1 3.2 3.2 100.0 合计 31 100.0 1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重点关注的事项依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19.4%)、高考改革(16.1%)、高校贪腐(12.9%)、大学生就业(12.9%)、合作办学(9.7%)、大学生培养(9.7%)、教师发展(6.5%)、研究生培养(6.5%)、教育改革(3.2%)、高校案例(3.2%)。 二、数据量 2011年1月共有31条数据,平均每天一条。 三、基本规律 1、数据长度 N 极小值 极大值 均值 标准差 字数 31 209 5006 1309.48 1252.383 有效的 N (列表状态)31 2、所在版面 在人民日报第一版无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内容数据,这类报道均在其它版面。 3、稿件来源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 28 90.3 90.3 90.3 2 1 3.2 3.2 93.5 4 1 3.2 3.2 96.8 5 1 3.2 3.2 100.0 合计 31 100.0 100.0 注:“1”为“本报记者”;“2”为“政府官员”;“3”为“高校及其领导”;“4”为“专家”;“5”为北大清华领导或专家;“6”为其它。 从1月数据看,有关“高等教育”方面的数据主要由本报记者完成,占总数的90.3%.其它不到10%的数据由政府官员和专家完成。 4、报道类型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 13 41.9 41.9 41.9 2 14 45.2 45.2 87.1 3 2 6.5 6.5 93.5 4 2 6.5 6.5 100.0 合计 31 100.0 100.0 注:“1”为“消息类”;“2”为“深度报道类”;“3”为“评论类”;“4”为“学术研究类”。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在报道高等教育事项时,首选的报告类型是深度报道和消息类报告。两项占全部数据的87.1% 5、连续和整版报道 在1月数据中,有一个数据是连续报告,事关复旦大学朱学勤学术腐败案。有1个数据是整版报道,是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数据。 6、报道主题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2 15 48.4 48.4 48.4 1 6 19.4 19.4 67.7 3 4 12.9 12.9 80.6 6 3 9.7 9.7 90.3 7 2 6.5 6.5 96.8 4 1 3.2 3.2 100.0 合计 31 100.0 100.0 注:“1”为“体制改革”;“2”为“学生事务”;“3”为“高校案例”;“4”为“国外高教”;“5”为“教育发展规律”;“6”为“高教贪腐丑闻”;“7”为“教师发展”。 由上表知,人民日报的报道主体主要是学生事务和体制改革,分别占总量的48.4%和19.4% 7、故事主体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3 14 45.2 45.2 45.2 2 5 16.1 16.1 61.3 1 4 12.9 12.9 74.2 8 4 12.9 12.9 87.1 4 3 9.7 9.7 96.8 7 1 3.2 3.2 100.0 合计 31 100.0 100.0 注:“1”为“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2”为“省政府、教育厅”;“3”全部高校;“4”为“211工程大学”;“5”为“部分或某个高校”;“6”为“民办高校”;“7”为“其它”;“8”为“北大清华” 从以上数据看,人民日报以关注全部高校为主,点全部数据的45.2%;教育部、省政府的数据合计占到30%;北大清华为主体的数据占到12.9%,其它211工程大学占到9.7%,两项合计占22.6%。民办高校、非211工程类大学的案例数据没有显现,说明这两类学校的数据不在人民日报报道的设置议程之内。 从以个人为主体的数据可以看出,个人事实方面的数据并不在人民日报的报道范围,31个数据中只有一个数据。 7、报道结构方面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有效 1 14 45.2 45.2 45.2 2 12 38.7 38.7 83.9 3 39.7 9.7 93.5 4 2 6.5 6.5 100.0 合计 31 100.0 100.0 注:“1”为“叙事型”;“2”为“诠释分析型”;“3”为“批判型”;“4”为“政策建议型”;“5”为其它。 由上表可见,人民日报报道高等教育事宜主要以叙事、诠释分析为主,两项合计占83.9%。批判类、政策建议类数据并不多见,两项只有16.2%。 是否有图片 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有效 0 22 71.0 71.0 71.0 1 9 29.0 29.0 100.0 合计 31 100.0 100.0 由上表可见,人民日报报道高等教育事宜主要以文字报道为主,有图片的数据只占全部数据的29%。 同时,从所收集数据看,在作相关报道时,作者一般不作价值判断,只作客观陈述。对所述事宜的政策建议也较为少见,只占全部数据的6.5%。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人民日报》1月份在报道“高等教育”事宜时的基本规律如下:高等教育类的报道是《人民日报》报道中的一项重要议程设置,其报道一般由人民日报记者编写,数据不在头版呈现。报道以消息类和深度报道类为主,对重要事宜也采取整版报道的方式。《人民日报》在高等教育方面关注的主要事项是教育体制改革和大学生培养事宜,在二者之中,又以关注高考改革、大学生培养过程为主。这些事宜的主体一般是教育部、省级政府和211工程类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高校并不在《人民日报》刊载的范围。在报道方式上,以文字报道为主,图片报道为辅;以叙事、诠释为主,以批判、政策建议为辅;一般不作价值判断,也一般不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个人分类: 教育杂谈|2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叫“老子县”,那谁叫“孙子县”?
热度 2 zhangzizhang 2011-1-30 22:19
一条来自《人民日报》的消息: 某记者与河南一个号称“老子故里”的县领导座谈时获知,该县为提高“知名度”,同时打击“竞争对手”,拟将县名改为“老子县”。 看了这消息,无语——可是有想法。 一个想法:“老子”是多音词,既可以读成两个上声音,即传统名人“老聃”、“李耳”;也可以把“子”读成读成轻音,那就成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子”。要是把老子故里真改成“老子县”,一般人不明就里,仍然理解成“老爷子县”,那谁还敢到这个县去?这个县的领导不都成了“老子书记”、“老子县长”、“老子公安局长”、“老子妇联主任”了吗?还有。孙子的故里山东惠民县是不是也可以改成“孙子县”呢? 二个想法:照这个改法,中国可改的地名多着呢!首先河南省就可以改成“老子省”,那河南人不就都抖起来了?全国人民见了河南人,都该先鞠躬了。循例,曲阜可以改成“孔子市”,邹县可以改成“孟子县”,朱熹的家乡也可以改成“朱熹(主席)村”喽? 三个想法:地名,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本身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都是渊源有自,若非有不得不改的理由,千万不要轻易改。那些为了一时功利需求改了的(如“彼得堡”改为“列宁格勒”),事实证明添了多少麻烦啊!若干年前,山东泰安市某些人也热衷于将“泰安”改为“泰山”,好像泰安经济欠发达,只要挂上“泰山”的大名,就可以带动GDP了,真是既无知、又狂妄! 据说,现在想改地名的还真是多。石家庄嫌“庄”太小气,想改为正定市或西柏坡市,要是改成“西柏坡”,那“坡”不是更小吗?湖南和贵州的古夜郎地区的两个县都争着要改成“夜郎市”,还有人建议把西安市改成“长安市”。 唉,真有不怕麻烦的人,还那么多!
个人分类: 生活:深入当代|3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文化版与人民网文化频道联手推出“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
libseeker 2010-10-24 09:28
信息来源: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205976/index.html 人民日报文化版与人民网文化频道联手推出图书馆读者问卷调查及征文 点击查看详细 自10月22日始,人民日报文化版与人民网文化频道联手推出 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读者问卷调查 以及 我与图书馆不得不说的故事征文 ,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于图书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本问卷所指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单位附属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专题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感谢您的帮助。 广大读者积极填写问卷之余,还可以将自己近年来与图书馆之间发生的故事分享出来,可以是投诉、发泄,也可以是鼓励、创新;可以写遇到的恼火事、烦心事、不如意事,也可以说看到的新举措、新变化、新办法。您也可以将心中最理想图书馆的模样描绘出来,字句不必长,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为佳。来文请发邮箱:rmrb12b@126.com(请注明图书馆故事)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2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方周末:转基因之争的新变化
蒋高明 2010-10-22 23:11
蒋高明 http://bjdns2.cncmax.cn:8080/?HOST=nf.nfdaily.cnR=/nfzm/content/2010-10/22/content_16931295.htm 上面是今天《南方周末》的文章,但很快被屏蔽了。不知道为什么不让看?难道南方周末也有问题吗?大家可以在下面的网页上看到: http://club.news.sohu.com/r-zz0382-334215-0-0-900.html 转基因主粮问题事关重大,各种证据逐步显示出其不确定性,尤其在转基因搞得最早的美国。我们是否也该反思呢?现在遇到一个很尴尬的事情是,一些心平气和讨论生物技术与农业 关系的学术场合,支持转基因的专家一概不露面。倒是那些非专业人士用各种过时的数据来忽悠国人。 今天的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转基因的理念与利益之争》,这篇文章大家可以在人民网上看到。该文链接如下: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019565.html 当前,某些身份不明的人不顾中国人的感情和生态环境与健康风险,声嘶力竭地力挺转基因主粮,并不断压制不同声音。有专家称其问题严重性不亚于西方社会将诺贝尔奖授给刘xx。在决 定国家生死存亡的三大战略武器方面核武器、生物武器和脑控武器中国除了毛泽东时代留下的核武器之外,不仅失去了其它两大战略武器,甚至成为其它两大战略武器的 打击对象。可以说,在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贡献方面,xxx远远超过刘xx;在对中华民族的伤害方面,xxx甚至超过了整个海外汉奸集团。详细情况见: http://w.m4.com.cn/2010/1020/393152.html 中华民族真的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吗?看科学网一片歌舞升平,且许多人依然被蒙蔽,深感忧患。转基因真的像他们吹嘘的那样神奇吗?我们做了几年的试验初步证明,在与农业产 量有关的几个关键技术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深耕、转基因等,转基因是第一个被我们淘汰的。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地做呢?很简单,科学家为了钱,公司为了利益,他国 为了控制你。只有将简单问题弄复杂了,才能浑水好摸鱼。我们自己呢?怕不和谐,索性别争论了。但这样做的隐患更大。 善良的中国人一直没有警觉到:狼已经到了家门口。 转基因之争的新变化 转基因甜菜产生的花粉可能会蔓延到相关的其他作物,从而造成环境问题。 一个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诉讼判决成为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受到挫折的标志,而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也影响到美国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看法。例如,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扩散到农田和野地后,将成为制造麻烦的杂草。 □张田勘 美国是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头号大国,目前种植了世界上将近一半的转基因作物。然而,最近的一些事情表明,在对待转基因作物的态度上,美国国内似乎正在发生某种变化。 一个判决案例 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大部分是玉米、大豆、棉花、甜菜、油菜和苜蓿等,主要由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生产和提供。它们的转基因方式大致相同,即把抗特定除草剂的基 因转移到这些作物中,使它们耐受某种或某些除草剂。于是,农民在使用除草剂(特定的除草剂也由孟山都公司提供)时,就不会伤及作物,而只是去除杂草,既节省时间和机械操作费用 ,又能让作物增产。由于这些优点,故而深得一些农民和种植者的欢迎,美国的转基因作物也不断蓬勃发展。 然而,除了反对者的质疑之外,法律也介入了转基因之争。最近,美国的一个关于转基因作物的诉讼判决成为转基因作物遭受挫折的一个标志。2010年8月13日美国地区法官杰夫瑞 怀特(JeffreyWhite)对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转基因甜菜发出禁种令,理由是,2009年美国农业部批准的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甜菜没有充分的环境影响研究报告,因而不予批准种植。怀特 解释说,转基因甜菜产生的花粉可能会蔓延到与甜菜相关的其他作物,从而造成环境问题。不过,禁种令并不适用于已经种植和收获的转基因甜菜。 这起诉讼案的起因是,环境保护者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如美国食品安全中心认为,转基因甜菜对环境有巨大的风险。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转基因甜菜含有耐受除草剂草甘膦的基因,而草甘 膦也是由孟山都公司生产的,由该公司把转基因甜菜和草甘膦一起出售给农民。这种做法可以让农民减少劳动量,并能用草甘膦杀死其他杂草,但是问题是,这种做法除了环境风险外, 还可以让该公司垄断市场。 因此,食品安全中心作为原告,对孟山都公司提起了诉讼,要求法院判令禁种孟山都的转基因甜菜。对怀特法官的判决,原告食品安全中心的律师乔治金布雷(GeorgeKimbrell)认 为,这是美国农民、环境和公众的胜利。 孟山都的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也称为抗农达作物(Roundup Ready crops),不仅包括甜菜,也包括大豆、油菜和玉米等作物。在现阶段,这些转基因作物还未受影响,可以自由地种植。 新的扩散证据 一些研究结果也影响到美国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看法。例如,美国阿肯色大学和美国生态学会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扩散到农田和野地后,将成为制 造麻烦的杂草。 从2010年的6月4日到7月23日,美国阿肯色大学的生态学家辛西亚塞杰斯小组沿着北达科他州的公路收集植物样本,对每一块土地上采集的油菜进行计数,并测试其是否耐受除草剂 。研究小组在288个采集地的近一半地方都采集到了油菜,测试结果表明,这些野油菜至少有80%含有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其中41%耐受孟山都公司生产的除草剂草甘膦,40%耐受拜耳 作物科学公司生产的草丁膦。此外,研究小组发现,另有两种植物同时含有耐受上述两种除草剂的转基因。 这说明转基因作物已经蔓延到野外,并与同类或相似的作物杂交繁殖,产生了有新特性的作物。现在,野生的耐受除草剂的转基因油菜几乎四处生长,不仅在路旁、靠近加油站和杂货 店,而且在正常的农田里也大量生长。在过去,其他国家也发现转基因作物扩散到野外的情况,但是这种扩散只是在靠近批准种植转基因油菜田附近的地方。 孟山都公司的环境政策主任汤姆尼科逊(TomNickson)回应说,与油菜相似的转基因作物也出现在路旁和农田附近,它们发生在种植转基因油菜之前。这些转基因作物主要是在收割 时散落于田间地头以及在运输时从卡车上掉下来的。 但是,塞杰斯认为孟山都的解释并不能完全说服人,因为在运输过程中转基因作物的种子撒落只是在公路两旁,而他们发现转基因作物的扩散到处都有。这些植物含有耐受除草剂的转 基因说明,野生油菜已经繁殖了好几代,并成为当地植被的组成部分。下一步的研究是要确认,这些从转基因商业种植地逃逸出来的转基因野油菜是否会造成可怕的生态后果。它们至 少会成为当地环境中的麻烦杂草,因为它们一旦生长在种植其他作物的农地里,就会成为不易去除的杂草,影响作物的种植和收成。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艾利森斯诺(AlisonSnow)认为,转基因作物四处扩散的危险会越来越大。现在美国各处发现逃逸的转基因作物并不令人奇怪,但最大的后果是,它们 与其他相近和相关的植物杂交,造成超级杂草的大量生长和泛滥。结果是,农田的作物受到影响,而且野地里也因为这样的作物占有优势而独占山头,就像外来物种入侵消灭本地生物 一样。 禁种与反禁种 其实,美国法院禁种转基因作物并非始于2010年的转基因甜菜。早在200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地方法院就判决,在全美禁种转基因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是美国最重要的牧草作物,主要用于牛的饲料,是美国第四位最有价值的作物,种植面积约2200万公顷。孟山都公司培育了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紫花苜蓿,并于2005年将抗草甘 膦的转基因紫花苜蓿投放美国市场,销售给农民进行种植。但种植传统紫花苜蓿的农场主和环保团体却强烈反对,他们担心这种转基因紫花苜蓿一旦同传统作物异花授粉,可能产生具 有抗农药特性的超级种子。 因此,他们根据1969年颁布的《国家环境政策法》,联合提出诉讼,指控美国农业部还没有完成针对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环境影响报告,在此之前种植这种作物是违法的。于 是,加州地方法院2007年做出判决,认定美国农业部允许种植抗草甘膦的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做法违反了《国家环境政策法》,责令其完成环境影响报告,并禁止美国各地种植转基因紫 花苜蓿。 但是,孟山都公司对这一判决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了上诉。美国最高法院于2010年6月22日以7票对1票的结果推翻了加州地方法院禁止美国各地种植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紫 花苜蓿的禁令。最高法院的理由是,美国农业部有权对转基因作物部分解禁,加州地方法院的判决不适当地妨碍了这一权力;其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紫花苜蓿对环境或 原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再次,加州地方法院做出全国性禁种转基因紫花苜蓿的决定是不适当的。 现在,孟山都公司和美国农业部对禁种转基因甜菜禁令的态度还不明朗。但是,毫无疑问,围绕转基因作物的争战将会长期进行下去。美国农业部发言人曾于8月中旬称,农业部正在仔 细研究怀特法官的判决,以确定下一步的行动。但是到目前为止,美国农业部并未就怀特法官的判决采取行动。 根据法院判决提出的理由,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甜菜没有充分的环境影响研究报告,而美国农业部预测,要完成甜菜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可能要到2012年4月,因此要想推翻怀特法官的禁 种令会相当困难。孟山都公司则认为,法院废除农业部对其转基因油菜的批准将使该公司和消费者在2011年至2012年付出20亿美元的代价。 从全球角度来看 尽管有不少人质疑转基因作物,但是,从全球角度来看,转基因作物正在不可阻挡地繁荣壮大。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认为,转基因作物在产量、经济、环境和物质财富等方面带来了持续、显著的效益,因此获得了全球上千万农民的信任。从1996年至2009年间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了80倍,使转基因成为农业近代史上利用最快的作物技术。ISAAA在报告中给出了许多事实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首先,2009年有25个国家的1400万小农户和大农场主种植了1.34亿公顷(3.3亿英亩)的转基因作物,比2008年增长了7%,即900万公顷(2200万英亩),达到历史最高点。而且,如果加上允 许进口转基因作物产品的国家,共有57个国家在采用、经营转基因作物和产品,包括将转基因作物用于食品、饲料和进行环境释放。 其次,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转基因作物有四种。转基因大豆首次占全球9000万公顷大豆种植面积的3/4,转基因棉花占全球330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的近1/2,转基因玉米超过全球1.58 亿公顷玉米种植面积的1/4,转基因油菜超过全球3100万公顷油菜种植面积的1/5。 第三,转基因作物拥有美好未来。ISAAA预测,到2015年,将有40个转基因作物种植国,2000万名转基因作物种植者和2亿公顷的种植面积。 最后是转基因作物的贡献,包括现在和未来的贡献。转基因作物将在提高粮食产量,减轻贫困、饥饿与营养不良,促进世界和平与人道主义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当然,另一个令ISAAA具有成就感的是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态度。2009年11月27日,中国向自主研发的Bt水稻和植酸酶玉米颁发生物安全证书。尽管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尚需 要2-3年的时间,但ISAAA认为,这为未来的种植、销售和食用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类的主粮之一,仅在中国就有望使1.1亿水稻种植 户受益,还能惠及亚洲的2.5亿水稻种植户,相当于让10亿人受益。 毫无疑问,转基因作物会在争论之中继续存在下去。但无论是采用转基因技术还是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谁能够优先和有效解决人类的贫困和饥饿,并能保障环境安全,谁就会成为人 类优先的选择。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118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民日报柏木钉文章的警示
chemicalbond 2010-9-7 12:08
那位柏木钉先生(女士)大概至少需要阅读一下绕毅的文章: 批判方舟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617 作为媒体,最重要的是公正,把全面的事实向读者展示。从下面的文章里面,读者是看不出方舟子的打假行为有任何问题。当然,作为读者,一般人也不一定知道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关系,柏木钉和在新华社工作的方舟子的妻子刘菊花又是什么关系。这个世界一直就是这么混乱不堪。 参考 人民日报:打假者被打的警示 http://view.home.news.cn/news/112522243.html   作者:柏木钉   2010-09-06   被誉为打假斗士的科普作家方舟子,日前居然被两名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用 辣椒水和铁锤袭击。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无数网友强烈呼吁:尽快查明真相, 严惩行凶的歹徒及其幕后黑手。   方舟子自2000年创办第一个中文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以来,至今已整 整10年。从“基因皇后”陈晓宁到“打工皇帝”唐骏,从“核酸营养品”到“造 骨牛奶蛋白”,再到“养生大师”张悟本……10年来,方舟子戳穿了许多造假的 人和事,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术打假者,自己居然被打了。打假者被打,发人深省: 造假行为何以泛滥不止?造假者何以有恃无恐?笔者不由想起方舟子在前不久接 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整个社会对于造假的惩罚 机制。   此言可谓切中要害。其实,学术乃至其它领域的造假,并非我国所独有,就 是在社会诚信度较高的美国,也不乏其人。但是,美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学术 造假进行调查,一旦认定某人有学术不端行为,不管他是学术权威还是科研新秀, 都会指名道姓地公布调查真相,并由学校或科研机构做出行政处理,如降级、开 除等;政府部门还会禁止其几年内申请政府资金或在政府委员会任职,严重的将 被追究法律责任,锒铛入狱。   而反观近些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对造假行为和造假者的处理,可以说是“雷声 大、雨点小”,“喊得凶、打得轻”,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甚至不了了之。就 拿被方舟子揭穿的造假事件来说吧:珍奥核酸已被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认定做 虚假宣传,但目前还在招摇过市;唐骏的所谓“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和 “大头贴照相机”等两项专利已经真相大白,但他至今拒不道歉。   试想,如果造假者欺世盗名、骗取利益而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被揭穿后依 然我行我素,无人监管、少人查处,造假行为如何遏制?科学尊严如何维护?社 会诚信如何树立?   激浊才能扬清,除恶才能扬善。反之,如果对造假行为知而不揭、揭而不打、 打而不疼,无疑是对造假者的纵容、包庇,甚至是鼓励。有论者指出,方舟子的 此次遭袭,与我们对造假行为的惩处不力不无关系。   所幸,党和政府对此已有清醒的认识。有关领导在今年4月举行的科研诚信 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郑重指出:我们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科研活动的全过 程实行强有力的监管,抓住最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加大监管力度,不留漏洞和死 角。要采取“零宽容”政策,严格要求,严厉约束,有一个处理一个,并公开曝 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   学术和其它领域的造假,就像可怕的癌细胞,不仅侵蚀着科学和教育的肌体, 蚕食着构建创新型国家大厦的根基,而且吞噬着社会的良知和正义,扭曲了社会 的主流价值观,乃至于败坏了国家的形象、毒害着祖国的未来,如果听之任之, 对中华民族将后患无穷。   期盼方舟子遭袭事件能够唤起有关部门的警觉,并采取切实措施,对造假行 为尽快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让造假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让打假者得到应有的呵 护。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153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方舟子的存在是面镜子
zbt92 2010-9-1 18:17
2010 年 09 月 01 日 06:57:01  来源: 人民日报    他的境遇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社会在成就与德行、功利与价值面前的进退取舍    尽管人人喊 打假 ,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 打假英雄 ,方舟子被袭后的舆论反应就证明了这一点。当方舟子将他在北京住所附近遭遇两个歹徒泼辣椒水和铁锤袭击的消息通过微博 广播 之后,舆论就明显分成两大阵营,一方呼吁 方舟子的危险就是我们的危险 ,另一方则质疑被袭事件背后是否有自我炒作嫌疑。   方舟子究竟是因 打假 而被报复,还是为了自身利益而自我炒作,相信有关部门会查明真相,给所有关注此事件的公众一个交代。但是,真相的查明恐怕并不能结束一直以来人们对于 打假英雄 方舟子的舆论分歧。   方舟子善于打假。从打假案例的选择,到专业知识的运用,打假 10 年,他以 对真相要有洁癖 的近乎偏执的追求,触碰了许多个人、团体或是部门的利益。同时,作为 打假个体户 ,方舟子的打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其独来独往的风格、嫉恶如仇的个性,都跟 和而不同 的文化传统格格不入。如果再由于受其个人价值观、知识面的影响,追问的过程偶有瑕疵,就更容易撩拨起 苛求 苛求者 的社会心理,引来旁观者的动机质疑。   而这还不是公众对方舟子 10 年打假行为最为困扰之处。更大的纠结在于,人们渴望知道真相,但是,当真相总是以这样非正常的渠道被揭露,当事实总是需要经过如此极端的方式被呈现,面对这样的真相,人们不知该是喜还是悲。 一方面,人们为方舟子一次次的打假而欢呼;另一方面,人们却又为每次打假事件的 虎头蛇尾 而沮丧和犹疑。比如学术领域的许多打假,大多数也是不了了之。轰轰烈烈的打假往往以响亮的掌声和喝彩为开端、尴尬和失望的沉默为结尾,打假十年,有多少案例能称得上 真正的胜利 ?   方舟子的存在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个社会的难堪与窘境 对诚信制度的呼唤为何如此艰难?所谓制度打假,无非是建立起一套社会诚信制度,完善对造假的惩罚机制,让所有造假者付出惨痛的代价。倘若学术造假者被开除,永远被排除在学术圈之外,文凭造假者的职业生涯因此被截断,造假之风还能如此猖獗吗?   让造假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相信从技术层面讲并不是太难的事。关键在于惩罚机制从哪个层面启动,是不是在惩罚机制面前,所有造假者都能一视同仁。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始终没能跨出实质性的一步。如此这般的举步不前,成就了方舟子的知名度,也常常令他孤独的努力功败垂成。他的境遇折射出的,是我们的社会在成就与德行、功利与价值面前的进退取舍。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追问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将来面对历史时,无法摆脱的追问。
个人分类: 三峡|161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zw373737 2010-7-12 11:40
是个好命题,值得国人讨论! 2010年07月12日 04:09 来源:人民日报 内容提要   ●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总体小康成为现实,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于是,各种揣测和议论也时有出现。   全新的形势向每一位国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成就、看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看待现实的国情、看待民族的未来?也就是说,如何培育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健康心态?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解决好这个课题,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正确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健康的国民心态什么时候都需要,在社会深刻转型、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要培育健康国民心态   何谓国民心态?简单地说,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就更容易干出成绩、实现发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就可能在成败得失之间陷入苦恼,在困难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低,就容易丧失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心态对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民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其心态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健康的国民心态使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事业和生活中,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为偏激,无法积极主动地干事创业,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滞作用。而且,国民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日趋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一位国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国家形象大使的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整体国民的形象;国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常会被放大和上升到国家层面,在经意不经意间影响国家形象。国民的言行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态是否健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使我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三个六中全会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表明我们党对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还先后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第一,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首先表现为一种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即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自豪和骄傲,对同胞和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对国家、民族及自身的前途充满希望。有了自尊,我们才能做到自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信,我们才能具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和从容,不管形势如何复杂多变,不管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始终抱定必胜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决不停止奋进的脚步。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自尊与自信过。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两种与此相对立的国民心态:自卑与自大。自卑一般表现为经常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极端表现则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妄自菲薄,甚至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贬损民族传统文化。自大一般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抬高本民族文化,片面夸大自己的成绩与优势,极端表现则是极端民族主义。坚持自尊自信,必须克服自卑与自大。   第二,理性科学。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或民族,必定是崇尚理性和科学的。所谓理性和科学,就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盲从外在权威和各种教条;强调尊重科学,自觉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不为迷信和习惯势力所左右。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与理性科学的心态相对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心态,即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其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跟风从众,即习惯于跟着别人走、随着流俗走,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很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一窝蜂、随大溜现象,都与这种心态有关。二是感情冲动,即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而是让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感情用事,言语冲动,行为过激。近年来,有的人在反映利益诉求、面对矛盾纠纷时,在处理有关涉外问题时,都曾经出现过以情感代替理智、因小事影响大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迫切需要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   第三,务实进取。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既仰望星空,保持高远的理想;又脚踏实地,弘扬实干的作风。这反映在国民心态上,就是要务实进取。所谓务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使主观符合客观;二是注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三是保持低调,坚持敏于事而讷于言,不图虚名、不事张扬。所谓进取,就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止步不前,而是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积极上进、顽强拼搏的姿态,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培育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态。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不肯沉下心去打基础、谋长远,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贪大求全,就是脱离实际、不顾需要,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不计成本和耗费。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心态,会导致大量的短视、短期行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损害。炫富斗富,就是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为富不仁。炫富斗富的心态,既不符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小富即安,就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初步富裕,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看不到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愿意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小富即安的心态,影响人的潜能发挥,销蚀事业发展的动力,是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背离的。     第四,开放宽容。   开放宽容,就是打破封闭、走出自我,眼界宽广、胸怀博大,积极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平和看待成败得失,冷静对待他人的正面与负面评价。开放宽容蕴含着爱心与友善,即以真诚友爱为纽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放宽容还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今时代,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认真倾听世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叫好、惊叹,也有质疑、诘难。如何对待这些声音,直接考验国民心态。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心态就是开放宽容保持静心、虚心和耐心,广泛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开放宽容不是丧失原则和立场,不是一味妥协和退让,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静对待褒奖和赞美,坚决回击诋毁和攻击,充分吸纳善意批评和合理建议,耐心纠正片面认识和模糊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取长补短,促进互利共赢,与世界各国一起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样适用于我们处理国内的各种关系。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等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主要因素   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健康的国民心态有其生成的基础,不健康的国民心态也有其滋长的土壤。这种基础和土壤,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现实、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真梳理和把握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各种因素,更好坚持和弘扬积极因素,努力克服和改造消极因素,对于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不但在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上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形成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大同思想,等等。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健康的国民心态,大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根源。然而,长期的农耕文化和封建专制所造成的封闭保守、自私狭隘、盲从迷信等,对国民心态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情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大大激发了整个民族精诚团结、救亡图存、奋力追赶世界潮流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可以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全盘西化等观念,就是自卑畏葸心态的表现;而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则是盲目排外心态的反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摆脱压迫和奴役,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精神焕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自尊心、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这是现阶段我国国民心态的主流。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部分国民对此一时难以适应,导致心理失衡,并滋长了浮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极端偏激等不健康心态。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国民心态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扩散性等特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表达各种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情绪、心态等很容易通过网络集合、放大、扩散开来,影响整个国民心态。这种情况蕴含着积极的方面,可以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如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网友自发地将签名档改成了一颗红心,大大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但是,一些体现不健康心态的网上言论也容易被催化和放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传导到现实生活中,如在近年来的一些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外事件中,网络言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网络已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和塑造国民心态不容忽视的一种强大力量。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伴随着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与日益增强的硬实力相比,同空前深刻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培育健康国民心态。   把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着力点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健康国民心态的形成,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决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妥善解决。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富裕安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才有坚实的基础。   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国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   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健康的国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这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都肩负重要责任、具有不同优势,应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在开展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统方式,单纯依靠灌输,而应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等等。   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当今时代,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和节目无不体现和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无不对国民心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系统工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各类媒体遵守规范、加强自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公正的报道原则,引导国民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极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语,或进行纯粹的情感宣泄。   始终坚持从我做起。国民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国民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正确看待各种历史问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健康国民心态的观念和做法。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目标远大而美好,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同时,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必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面对更多来自各方面的揣测和评议、要求和呼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位国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以宽广的胸襟、健康的心态经受考验,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不断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任理轩)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瞭望:增强源头创新 发展生物医药
pikeliu 2010-4-21 11:01
人民日报瞭望:增强源头创新 发展生物医药 张伯礼 2010年04月19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提示:生物医药产业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 是新世纪科技和经济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   我国生物医药也存在明显制约因素,新药研发投入比较少,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   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对现代医学、现代医药学及其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很多国家都将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真正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的迫切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健康长寿。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关系国民的健康福祉,也将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体现。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的创新与集成。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近十余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约为一万亿元产值,约占全球总量的7%左右;年增长率约为15%。特别是重大新药创制被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来,更是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生物医药研究成果转化方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提升药物研发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初步形成了以企业和园区投入为主,具备一定规模和水平、研究方向明确的专业化新药研发队伍,逐步建成装备先进、技术完善、功能配套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了企业在市场导向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企业成为药物集成创新的组织者,规范化创新药物研究的推动者。   我国生物医药也存在明显制约因素:新药研发投入比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很少,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以仿制为主,单元技术与国际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中药制剂工艺水平质量标准及研究基础均比较薄弱。在创新人才方面,创新药物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特别缺少掌握前沿进展和关键技术、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领军人才。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制药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普药多,拳头产品少;国际竞争能力弱。在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上均处于世界第二阵营前列。   解决上述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依靠政策支持,长期奋斗,持续攻关才能解决。   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对当前主要疾病,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开展基于生物网络调控机制和组合化学的创新药物研究,基于遗传多样性和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的个性化治疗药物研究;重视开展新型释药系统,具有特性功能的药用辅料研究;部署开展药物发现、虚拟人实验设计,先导化合物结构优化、早期成药性评价、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技术药物设计、中药安全性评价、现代复方中药创制、中药标准品制备、药物大品种改造关键技术等深入研究。   加强集成创新和转化研究,完善各项药物研发链和产业化技术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联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同时,营造有利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金融、管理等宏观环境。   相信经过共同努力,到2020年将初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划的发展目标,使我国跻身于生物医药领域先进行列。   (作者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副总师。) (责任编辑:王毅(实习))
个人分类: IDR|1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强图转贴]人民日报海外版两期
wangzhong 2009-3-6 19:59
在网上看到两张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强图,乐呵乐呵!
个人分类: 趣闻杂谈|67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民日报》健康:心身和谐的统一
何裕民 2009-1-2 20:50
有人对如何保持健康概括为四句话:饮食合理、适度运动、限烟限酒、心理平衡。前三句话易理解、可操作,而后一点则难以做好。但是,心理平衡至关重要,它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心理健康首先在于认知,而心理保健是心身和谐的关键。 何裕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 年 12 月 19 日 第 14 版)    中国要建立和谐社会,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与内心和谐。   现今,许多人之所以过着一种忧郁、枯燥的生活,其原因之一便是他们不能从那些使自己精神失调、恼怒、痛苦和担扰的事情中走出来,因而他们无法使自己的心身保持和谐。   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心身和谐是心身健康的基础,其关键是心理调节作用。心理作用于躯体时,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体内动态平衡,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和协调。现代心身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自我意识对机体心身的主动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类个体与动物界的显著区别,它是人格发展的核心结构,是一种高级反映形式。自我意识不是生而就有的。只有经过社会化过程,个体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并对自己的能力、特点以及前途等有所看法才构成自我意识。主动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功能,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个体不仅能根据客观评价和自我实践的反馈信息形成对自己的意识,而且能根据自我意识来控制和调整自身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种活动可以通过心理而作用于躯体生理,作用于心身健康。   情绪和心身健康关系密切,任何情绪活动总伴随着生理、生化的变化,控制和调节情绪状态对心身健康影响很大。青年人的情绪虽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起伏波动,但一般也要到青年后期或中年时才趋于稳定。自我意识的水平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可以推延情绪发作和发作后适可而止。某些中年人的城府较深,喜怒哀乐可以不形于色,但若不能内在消化心理冲突也会导致结郁罹疾。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情绪与对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评价有关。学会善于掌握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适应社会发展情况,对维护心身健康至关重要。    16 种心理平衡方法   研究表明,以下 16 种方法对促进心身健康是行之有效的:   一、换一种方法思考。要认识到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事都非常重要,都必须认真对待,非达到完美不可。其实,人所遇到的事只有 5 %非常重要或紧迫; 15 %至 25 %是比较紧迫的,剩下的大多不像人们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要和紧迫。事事认真,势必长期有重压感而心身疲惫,甚至功能紊乱,终致患病。而所有事务中,没有比自身健康更重要的了。   二、不做无谓的联想。如果必然常是最不合理,却又最常见、最有害健康的联想。如某事不成功,自然联想到更重大的事的失败,又会联想自己今后的统统失败,自己从此以后就彻底完了从而忧心忡忡,甚至一蹶不振。其实,有许多事情的后果绝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有些事情的恶果是人们错误联想的结果;从容应对倒常常能够柳暗花明,船到桥头自然会直。   三、有时难得糊涂反而更好。记住:要想健康些,有时只能糊涂些!   四、要学会及时释放压力,要善于及时表达情感。如此,有助于抗抑郁。   五、多结交朋友,善于及时宣泄郁闷,取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度越高,患癌的可能性越低,越容易维护自己的心身健康。   六、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种花养鸟、书法绘画,有助于释放压力和压抑。   七、读好书,有解郁及稳定情绪之功。   八、任何人的情绪、心理、体力都是有周期性变化的。低落或心身疲惫时应告诫自己:这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走出谷底的;千万别就此一蹶不振,且不断消极地暗示自己。这时,最好能做点简单而容易成功的事来激励自己。   九、快节奏、高强度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应经常改变一下,适度减慢节奏,调整调整,就像在高速公路长途跋涉,应经常休息一样。   十、必要时,可脱离工作一段时间,或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环境及节奏。   十一、当别人无意冒犯你的时候,以牙还牙常不是好方法,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会使自己精神高度紧绷,且有失风雅,不妨学会努力减少自己的敏感和防范意识。轻松应对可能效果更好。   十二、不要试图同时做许多事情。记住:即使是爱因斯坦,系鞋带时也只能专注于如何穿进鞋孔。   十三、给别人宽松,也给自己回馈松弛的机会,特别是对待部下、同事包括家人和孩子。   十四、常饮淡淡的绿茶或花茶不失为一个好习惯,它也有解郁防癌功效;经常食用一些坚果类食品(如松仁、腰果等)和常食菌菇类灵芝类食品等等也常有较好疗效。   十五、秋冬季多晒太阳,适度进行户外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有效方法,这与调节大脑褪黑素的分泌功能,进而改善睡眠有关。适度的户外活动有着多方面保健防癌功效,简单易行。多做户外活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消耗能量,而肥胖是癌症的元凶之一。   十六、注重环境保护,人人可享天年。环境,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空间,注重维护良好的环境,包括努力优化办公室人文小环境等,都有积极的保健防癌之效。   如果人人都能自觉做到愉快而健康地享受生活,那么远离癌魔,尽享天年,就不是梦了!   (作者系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个人分类: 访谈与时论|490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