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神秘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神秘园——送给庄家的空谷幽兰
热度 18 xinyumri 2013-8-20 05:03
我最喜欢的女孩是:儿时活泼灿烂,是爸妈的开心果;少女时沉静内秀,如悄然开放的空谷幽兰。科网上的庄子上辈子八成是个大善人,这样的女孩全跑他们家去了,真让我羡慕嫉妒不恨啊! 庄子周末留言说,大妞喜欢我首页上的音乐,问出处。大妞喜欢,我这当阿姨的心里美滋滋的。正好 LL 老师也说过喜欢那段音乐,趁着开学前的最后一周写个简单的介绍。 这支名为“雨季”的曲子,由“神秘园”( Secret Garden )乐队创作并演奏。神秘园是一支新世纪( New Age )音乐风格的乐队,成立于1994年,由两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组成:一位是在挪威音乐界享有盛誉,曾为不同的音乐家担任作曲、监制并身兼键盘师的罗尔夫 ·勒夫兰 ( Rolf Løvland ) ,他是神秘园的灵魂;另一位则是来自爱尔兰的小提琴家芙露娜·雪莉 ( FionnualaSherry ) ,她曾接受正规的古典音乐教育,曾与多位世界级音乐家及流行歌星合作。 两人 相遇后,由于 共同的 音乐理念和生活态度,一拍即合即组成了 “ 神秘园 ” 。罗尔夫深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心里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他的音乐溶合了爱尔兰空灵飘渺的乐风以及挪威民族音乐及古典音乐,乐曲恬静深远,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便已溶入其中。(以上整理自百度) 下面三段用“神秘园”的音乐制作的视频,是从 youtube 上搬过来的,希望大妞和大家喜欢。 1. “雨季”( Sometimes When It Rains ) 2. “夜曲”( Nocturne ),该曲曾在“欧洲歌唱大赛”中获奖。 3. “心弦”( Heartstrings )
个人分类: 音画|5836 次阅读|44 个评论
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在“自我感”中涌现“自我”
kejidaobao 2012-4-17 13:37
文/张 静 “没有有意识的、富有创造性的现代人的文化进化所带来的一线光明、一点意义,地球将限于无尽的黑暗里。”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埃克尔斯的一席话形象地概括了意识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尽管意识被科学界视为“禁地”已成过去,20世纪90年代开始意识研究的蓬勃发展更使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趋之若鹜。然而,与我们生存最为密切相关的意识至今却依旧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呈现于众人面前。意识似乎始终是离我们最近却又最难亲近的领域。《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一书从意识观的论证着手,为我们绘制了一张探究意识神秘园的地图。 面对意识这一浩瀚的未知,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很多意识的定义更多的是从关于其本性的某个理论开始的,而不是从意识本身的现象学开始的。这就好比是把马车至于马之前”(Velmans,2009)。《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一书从意识现象的本性与结构出发,从现象学开始描述意识、无意识、觉知、自觉知、意识结构等内容,论证了意识的本性是觉知及其自觉知,展示了意识之“我”(主体)-觉知-X(客体意向)的结构,从而逐渐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局的理论。其次,基于“大脑是心理运作的一个直接身体条件这一事实,现在已经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认可”(W. James)这一现状,讨论意识,自我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话题。自我的存在毋庸置疑,但自我的存在方式却令人困惑。通过对生命的组织和过程的考察,作者指出生命的同一性是一个变异的组织的不变性,要理解与将被理解的世界中最难理解的人相关联的复杂心智现象,我们必须坚持一个演化的生命-心智连续性的立场来看待自我在生命中的出现,从而进一步理解赋予生命以自我感的意识的发生机制。 当前,我们对于意识的研究进展主要源于个体对意识生活的直接体验或内省见证的体验视角,源于对他人、自我外显行为的观察与分析的行为视角,源于通过如正电子断层扫描术(PET)、脑电图(EEG)、脑磁图(ME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神经科学的新技术对于人脑工作过程的研究的脑视角。然而,达马西奥认为,我们还必须把意识放在生命演化的视角中加以考察。达马西奥在《笛卡尔的错误:情绪、理性和人脑》、《感受发生的一切:在意识产生重的身体和情绪》、《寻找斯宾诺莎:快乐、悲伤和感受的大脑》、《自我赋予心智:建构有意识的大脑》4部著作中,提供了理解意识的本性、结构、演化-发展、机制的整合框架。他将意识视为生命应对客体刺激而进行自身调节的一种独特的形式:意识本质上是生命机体在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奇妙的、高级的生命调节方式。所以,要了解意识的调节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要了解意识所在的生命调节的整个连续谱。意识源于整合的有机体中,并为这一整合的有机体而存在。《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论述了大脑是如何在引发对一个客体的心理模式的同时,还在认知活动中产生一种自我感(Damasio,1999)。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意识的研究,逐步从哲学思辨的探讨步入了科学论证的殿堂。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在谈到“人的科学”特征时,提到该研究应有的态度:① 人是一个复杂多义的现象,对人的研究不能单纯依靠一门人文科学,更不能完全依靠自然科学来完成,它必须是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但它也不是所有这些学科的拼凑,而应该建立起关于人及其存在的整体理解;② 人的科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第三人称的实验、数量化和测量的方法;③ 人的科学不应仅停滞于了解人的构成、结构、功能和机制,同时也要关注人的存在感、价值和意义。阅读本书,既能看到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世界观的描述、分析与重视,也能看到对于科学方法和科学世界观在说明意识现象时所遭遇困境根源的思考及其出路的探究。意识问题之所以成为“难问题”,主要在于其在科学层面的不可验证性。尽管当前可以肯定意识是脑的产物,然而自我经验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即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依旧是科学实验难以验证的。如果只在科学物质论的范畴内徘徊,可能永远无法回答诸如“数以亿记的小小的脑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活动究竟是如何引起我们私人的、主观的体验”之类的问题。跨学科的研究是意识研究突破的不可避免的将来,然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或许如本书提出的:“修改作为近代科学世界观基础的科学物质论的形而上学体系:每个事物都有独属于它的第一人称的经历。”在两面一元论的自然观中,不存在客观引起主观,也不存在脑引起体验的问题,这两个面向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此也不存在因果作用。它们之间确切而言是一种相应关系或相关关系,因为在存在论上,它们不过是一体的两个面、两个视角——当你处在第三人称的观察视角时,你看到的是脑;而当你处在第一人称的体验时,你就是意识。 意识被喻为科学探索的最后的边界之一,本书通过重构“两面一元论”的自然观来应对意识的“难问题”。理解生命本性是充分理解意识的基础,因为正是由于觉知能力的发展,生命自我才赢得了自我感。虽然彻底揭开意识神秘面纱的旅途尚其路漫漫,然而正如达马西奥所言:“还有什么比知道如何知道更困难的事情呢?正因为我们有意识,才使我们能够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对意识提出疑问,还有什么比认识到这一点更让人惊异和迷乱的呢?”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含高清配乐录像)
liwei999 2011-9-25 06:48
《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含高清配乐录像)
昨天早上心血来潮,提着录像机重回“神秘园”,想利用新机器重新摄像录制一部新的高清音乐MV,表达对这个世外桃源的怀念,同时向朋友推荐这部新 世纪音乐的名曲《来自神秘园的歌》。以前也做过一个MV,当时没有经验,镜头晃动厉害,设备也精度不够,一直觉得遗憾。如今有了新的 MacBook Pro,还有那灵巧轻便而实用的索尼高清录像机,终于有机会弥补这个遗憾了,希望朋友会喜欢。 国内土豆网在: 引用: 几天前,甜甜偶然听到一个曲子,催着找我要 iPhone 打开 Shazam 软件,要测一下这个曲子叫什么。我一听,乐了,说:不用麻烦爱疯了,我知道,这是 New Age 著名的曲子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来自神秘园的歌),曲调悠长,引人遐想,略带感伤,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没想到女儿也喜欢。她可是难得喜欢这些传统老曲子的,整天听的都是快节奏的流行摇滚。这个曲子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 事实上,我家曾住神秘园。 在一个年降雨量接近沙漠的硅谷中心,别有洞天,硬是营造出一片神秘花园来,仿佛世外桃源。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奢侈。但是领导就是喜欢,说哪里都不去了,this is the best it can be, 梦幻世界。 真正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也有参天大树,松鼠流窜,鸳鸯游弋,地鹅徐行。野味十足,但设备齐全,家门口就是带有日汤池和桑拿的游泳池和网球场。每天回家必从花径小桥走过,赏心悦目。傍晚散步,阵阵幽香袭人。后悔进大观园晚了。主要是我小农意识,一时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懂得钱是钱,货是货,是 money well spent. 可惜的是,神秘园只出租,不出卖。心想,将来退休了,也许还是回神秘园最好。 【相关博文】立委:刻意寻她她不见,那鹭却在雨后溪流边: 摘自《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4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音乐心情故事:来自神秘园的歌】
热度 3 liwei999 2011-3-3 20:17
几天前,甜甜偶然听到一个曲子,赶忙找我要iPhone 打开 Shazam 软件,要测一下这个曲子叫什么。我一听,乐了,说:不用麻烦爱疯了,我知道,这是 New Age 著名的曲子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 (来自神秘园的歌),曲调悠长,引人遐想,略带感伤,是我百听不厌的曲子,没想到女儿也喜欢。她可是难得喜欢这些传统老曲子的,整天听的都是快节奏的流行摇滚。这个曲子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 事实上,我家曾住神秘园,有下列配乐录像为证。 在一个年降雨量接近沙漠的硅谷中心,别有洞天,硬是营造出一片神秘花园来,仿佛世外桃源。住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奢侈。但是领导就是喜欢,说哪里都不去了,this is the best it can be, 梦幻世界。 真正是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也有参天大树,松鼠流窜,鸳鸯游弋,地鹅缓行。野味十足,但设备齐全,家门口就是带有日汤池和桑拿的游泳池和网球场。每天回家必从花径小桥走过,赏心悦目。傍晚散步,阵阵幽香袭人。后悔进大观园晚了。主要是我小农意识,一时不能适应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懂得钱是钱,货是货,是 money well spent. 可惜的是,神秘园只出租,不出卖。心想,将来退休了,也许还是回神秘园最好。 【相关博文】 刻意寻她她不见,那鹭却在雨后溪流边
个人分类: 岁月如歌|4547 次阅读|5 个评论
《神秘花园:我大学时代的同性好友》
liwei999 2010-4-20 17:16
【立委按】《神秘花园》专栏汇集XG老弟的感性小说。我在《岁月如歌》中曾经写道: Rolf Lovland深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可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阳光下面没有新鲜事,白昼无情夺走人的一生,还有灵魂,还有音乐,还有人性中最柔软的心。 神秘花园:我大学时代的同性好友 作者:XG 我的大学虽属名牌,却糟糕透了:赶上我那一班居然全是秃头,跟个军营似的,还不如老友论坛呢。老友论坛虽说比例失调,毕竟品种齐全,阴阳互补,社会由此而和谐。 在那阴暗的日子里,我不能忘记我的同窗密友J,没有他的友谊和温情,我的大学生活肯定惨不忍睹,不堪回首。说是同性朋友,我很费琢磨:本来想简单地叫好友,可是又无法跟其他好友分别。叫铁哥们吧,免不了让人联想到酒肉朋友,而我和他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叫男朋友(boy friend)吧,跟叫同志差不多,更加此地无银。人类语言真地很匮乏,无奈之下就用同性好友为题了。 J是个性情温和、善解人意的老实人,长得很方正有型,跟我一样有点文科似的多愁善感。我们慢慢走近,有许多共同爱好,比如音乐。我们当时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奚秀兰演唱的《秋水伊人》,真是百听不厌。(奚秀兰的其他歌曲并不出色,可是演绎这一首真是登峰造极。也许先入为主吧,后来听其他人演唱的很多版本都不顺,觉得是在糟蹋名曲。) J比我年长,跟他在一起,觉得安全,放松,受到照顾。在一起也就是闲聊,有时不说话,觉得有他陪伴,也感到很惬意自在。他当时有个谈了几年的女朋友,父亲是大名人,她随父亲升迁搬到南京,担任图书馆馆员。J是本市人,他家里面摆满了女友的照片,还给我听女朋友给他邮寄来的磁带,配乐录制的《雁南飞》,唱得很有感情。我很羡慕,也由衷为他高兴。可是,临毕业时有一次到他家去,发现所有照片都没有了。我问J,怎么了?他淡淡地说,她在本单位跟另一位好上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脆弱,一个痴情女不过两年的分离就会变心。我都不知如何安慰J。J很坚强,一个人默默承受,不愿意提起这个话头。毕业分开几年后,J给我来信,提到他刚结婚,对象是双方父母撮合的,人品不错,就是话不投机。蜜月旅行去苏杭,J很喜欢苏州的小桥流水,心里想着戴望舒的《雨巷》的意境,可是对象说没有意思,不愿意陪他游览。我看到了信中的轻轻叹息。 回想起我们同窗的时候,春天来临,J总是骑自行车载我去长安街看白兰花开。考试将临,我们常相约到圆明园一起备考,在断垣残柱下,背靠着中国近代史复习功课,感受到的不是课程的压力,更多的是要成为国家栋梁的豪情。平时,我们俩也常常一起在校园散步,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仲夏之夜有时看他象孩子一样在荷塘边扔石子玩,我观赏着月色下他的剪影,心里有一份莫名的感动。在男性同学、同事和朋友中,J是唯一给我有亲近慰贴、温情脉脉感受的人,为此我深怀感激。谢谢你,J,有你的陪伴呵护,我的大学时光不再是感情空白。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回味这段温馨平静的日子。我老怀疑,这也许就是精神同性恋?可是我明明是心仪女生啊。而且,跟J的一段,压根也没有跟性有任何联想,除了坐他的自行车后座时有时扶住他的腰外,我们连手也没有拉过。与他相处,得到的是平安喜乐和信任,而不是象我后来谈恋爱那样充满激情。可J确实不是一般的朋友或者哥们情谊,精神上的满足充实是我在与任何其他人交往中没有体会过的。我很迷惑。如果不是通常的哥们或同窗情谊,更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同性恋是什么呢?要说是同性恋,却又没有指向性方面的向往和冲动,怎么解释呢?也许,人的感情世界是一段连续,离散式分类怕难以概括吧。 出国之前,并不理解同性恋这个词,更没有gay和lesbian的概念。出国后,对同性恋的认识经历三阶段:开始觉得奇怪和病态,对同性的性生活,尤其无法理解。后来,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一些,发现人都不错,开始予以同情。及至现在,看到很多同性恋心理生理的论述,也看到一些不失优美的同志文学,开始从感情上理解接纳他/她们。尽管如此,还是无法接受男同性恋的性行为,觉得太不自然雅观。这大概是从小觉得男子都很浑浊,两个龌龊的臭皮囊在一起,总觉得臭气熏天。奇怪的是,对于女性同性恋的图片音影却不反感。两年前在参观太平洋沿岸 Hearst Castle 时,曾看到古罗马或仿罗马的裸体雕塑。其中一幅就是绝好的女同性恋的造型,三位少女依偎在一起,非常优美。
个人分类: 神秘花园|2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