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京印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北京印象(五)
热度 4 jlxt33 2013-7-26 19:40
常听说也常说:古老的北京城。但这半年多的时间,说实在的,没有感觉到古老,反而是新城。除却故宫、长城和天坛,走在大街上,即使看到一些古装的楼阁,也是崭新的砖瓦。我确实分不清北京、深圳和广州有什么区别。 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一天都转不完的Mall,车水马龙的街道,每天赶着公交地铁跑。 偶尔漫步、抬头,看看路牌,可能才会觉得是在北京。因为一些独特的街道名称,确实与广州、深圳不同。比如各种有趣的胡同名称,灯草胡同、史家胡同、赵登禹胡同……总是跟历史上的某些线索相连。 其实胡同也在不断地拆除,越来越少了,说实在的,胡同里的居住条件确实不敢恭维。四合院倒是好,可除了开辟为餐饮店的四合院可以进去用餐外,其他的四合院都大门紧锁,四处是铝合金窗和不锈钢防盗网还有密布四周八角的监控器。 总在菜市口转地铁,那里的公交站有菜市口西、菜市口北……,就是没有菜市口站。我曾疑问,到底哪儿是菜市口啊? 今天在一部古装电视剧里听到一个重刑犯说:“怎么着?到菜市口砍头?”好像恍然大悟,原来那里是以前处决犯人之地,我怎么一直顾名思义地认为那里是蔬菜批发地啊? 不管是什么地吧,总之是与历史延续有关的。 这些地名就跟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等门们一样是北京的标志,即使这些门们都不存在了,至少还有个名称告诉大家它们曾经存在过。 没考证过,北京是否有解放路、五一路之类的街道,因为全国太多地方有这样的街道了。但有件事就始终不明白,北京各区的名称是怎么定的?改名时没有征求过市民意见吗?还是大家都同意这样改啊? 从小做的课外辅导书,相当一部分是“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主编的,感觉海淀好厉害,而且举得海淀这个名特好听。后来知道还有宣武、崇文、朝阳之类的。 这次到北京,感觉特不好的就是没了宣武区和崇文区,改成西城区和东城区了。为什么呢?西城、东城、南城、北城,哪个城镇没有呢?宣武和崇文多好啊!真的不理解。 普洱、黄山吧,虽然也没有了原名的味道,但至少有经济利益啊,西城和东城难道有更多的经济利益?还是风水先生测名测出来的?不知道。 定——北京印象(四) 想当上帝吗?——北京印象(三) 贱——北京印象(二) 贵——北京印象(一)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3492 次阅读|13 个评论
定——北京印象(四)
热度 5 jlxt33 2013-7-24 16:43
要说北京啊,还真有让人留恋之处。我用“定”来概括,一是说“心定”,二是说“坐定”。啥意思啊?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心定”就是心里有安全感,没那么多害怕和担心。 我最感慨的是,放在街边的自行车。我刚开始将自行车放在北大校园时,担心丢了,很久没出任何状况。后来有段时间就放在地铁站口的路边,也没人保管,出来后骑自行车,比等公交车时间有保证。这辆现在还安然无恙的车见证了我在北京的生活,只是几天不用,被雨水浇了,新换的链子生锈了。我曾多次感慨:这种事情在广州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同事和学生丢车几乎成了常态,所以他们都放在有监控的地方;更搞笑的是有位同事每次拎着电池和车座。 以前总觉得北方习惯晚上早早就在家不出门了,因为组会在晚上开,10点结束。乘地铁或公交感觉很安全,在路上走,即使寒冷的冬夜也没觉得害怕。夏天,居民区周围的烧烤摊档很是热闹。从人们背包的方式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安全感,地铁公交上也很少提示注意财物,应该是小偷不多见吧。近年在广州很少乘地铁公交了,不太了解状况,但以前确实小偷很猖狂。广州禁摩后,抢包的事件不怎么听到了,但大家还是很注意包包的安全,抱的比较紧。我抓包的方式曾被在北京的同学调侃:“在广州训练有素。” 安全感跟城市的安保力量和投入也有关吧, 看到警察叔叔,普通百姓总是感到安心。 广州的各类警务安全人员密度是很低的。在大街上不容易看到。下图这种车,在北京就见到过几次,在广州没见过。 广州一直在争取国家文明城市呢,我说其他的不说,其中有一条很难过关,大意是“市民对安全感的满意度85%以上”。 那么何谓“坐定”呢? 就是可以稳稳地坐下来的意思,说白了就是“四害”少。也许是气候的原因,也许是除四害的力度不同。 在北京,不能说没蚊子,但至少很少,可以在屋外坐着聊天,在广州,至少像我这样招蚊子待见的人是没法做到这一点的。别说屋外,屋内的蚊子都没法彻底消灭,蚊帐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那小小的花腿蚊子,咬人才叫狠呢。 还有小强,学名蟑螂,在北京很少见到,偶然见到也是小小的扁扁的;广东的小强可不同,足足3厘米长、1.5厘米宽,而且会飞,刚来时真的害怕,不知是何物,也不知如何处理,这家伙的生命力太强。 刚到广东时,还被一种动物吓到,在墙上爬来爬去,也不敢弄它,后来知道那是壁虎,不属于四害,且会吃蚊子,也就慢慢学会跟它们和平相处了。 老鼠就别说了,反正无论数量和体型跟北方的老鼠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传言广东人吃老鼠,所以不灭鼠,但当地人告诉我其实是田鼠,不是通常说的老鼠。据说很美味,没敢试过,到乡下玩,曾见过晒好的腊鼠。不放鼠药据说一是担心吃了药的老鼠没立即死去,污染了其他东西而害人,二是担心毒死猫。 南方的气候适宜这些生物的生存,但我觉得更多的管理和观念,新加坡的气候比广东更适宜,但那里也没蚊子咬人,至少我去的时候没有被咬。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3462 次阅读|10 个评论
想当上帝吗?——北京印象(三)
热度 7 jlxt33 2013-7-22 19:58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317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贱——北京印象(二)
热度 24 jlxt33 2013-7-20 20:00
用这个字表达一个印象好像不很准确,但一时没找到更合适的词,各位看官有耐心看完全文后,若有更合适的表达,请不吝赐教。 先说一段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话说刚到北大时,开通一个网络账号,表啊什么的弄好了,让学生拿着一起办理,回来后,学生说必须自己去办,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后面一句,办事人员说:“你们这些外校的……”。如果是您听到这句话,感受如何呢? 再来,在北大学习总得吃饭吧?好100元的充值直接变85元,因为学校对食堂有补贴所以价格低廉,外校的不能享受。 据说,这是北大首创,但不是北大独有,至少我还知道北外也是这样的。 再过两个月,好嘛,只能在某个食堂固定的几个窗口打饭了,这是为什么呢?好像没讲什么原因。 再说一段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 实验室中的一名博士毕业生在找工作,不论哪种性质的工作,一定得解决户口问题。真是天大的一件事。最初有点儿不解,在广州我一直没觉得户口是多大的事。学生找工作也没太把户口当回事。 最后说一段发生在别人身上,但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报纸和电视上都说了,65岁以上的非北京户口的老人可以办理老年优待证,主要是可以免费乘车和免费去公园,其他还有什么优惠我不清楚了。这原本是好事一件,一位北京户口的朋友很高兴的拿着户口本、房产证、身份证之类的去居委会给在北京带孙子的非北京户口的妈妈办这优待证。您瞧那居委会主任的申请和语气。“报纸和电视上说了,我们就能办吗?那政策还不知什么时候下来呢,我们没接到通知……”吧啦吧啦,一大通,中心思想就是不能办。再来“你们外地人……”,又来了。外地人怎么啦?当面肯定得吵吵喽,弄的大家心情都郁闷。 如此看来,北京户口真的如此珍贵啊!难怪常常听到说“XXX进来时有户口的,XXX是来打工的,没户口”,充满了骄傲和得意。 至于吗?一个北京户口,一个北京人就这么值得骄傲啊?诚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有很多的文物古迹、历史遗迹和现代化的建筑设施……也足以令人骄傲。但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北京人创造的吗? 故宫、天安门、长城就不说,那是古人建的。就说1949年以后吧,北京的十大建筑,是集全国的力量建成的吧?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新建翻修了多少道路、场馆和配套设施啊,都是北京的税收吗?似乎是举全国之力办成的吧?至少我们都捐过款的。对不对?至于各省市直辖市上缴的税收比例就不说了吧。凡此等等,难道北京不是全国人民的北京吗? 每当我听到“我们北京……,你们广州……”这样的句式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倒不是自卑,因为广州确实是开放和发达的城市,以后再聊。主要是感到一种疏离,一种区分。如果只是客观对比的说法似乎是“北京……,广州……”,对不对? “北京精神”中有两个字是“包容”,但我没感到这种气质。要说“包容”,广州和香港更具“包容”气质。只举两个例子: 在广州所有对65岁以上老人优惠的公园,只要有身份证就行,跟户口本没关系。但公交车好像广州市户籍人士可以办优待证。其实广东是最容易区分本地人和外地人了,因为语言完全不同,但是好像一直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似乎有两个共识:二三十年前,建筑工人等工人阶层打工的较多,往后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来了,这些人都为广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这里没有外地人的感觉,心情比较轻松。 第一次带妈妈到香港时,买“八达通”(相当于北京的“一卡通”),看到有65岁以上的老人优惠卡。我说:“一张成人卡,一张老人家的”。售票员直接给我了,连我准备的身份证都没看。一种被信任的感动让我对香港的感觉很美好。乘渡轮时,妈妈的卡刷不上,我很急,旁边的工作人员过来说,请走那边的免费通道,原来老人家是免费的。这就是一视同仁的平等。当时我就说,发达不发达不是高楼大厦。 这样的经历和对比,我不知如何概括,感觉就是“在北京的外地人就是贱民”,所以用了标题上的字,是否合适,请各位指正。 讲这些真正的用意,是希望政府层面能够体现北京的“包容”和首都的气质,让全国人民感到北京的亲切,而不是威严和疏离,不同的政策会给北京户口市民如何对待非京籍人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导向。而作为市民本身,怎么说呢?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只是能不能发自内心地平等地对待每个人。如果自己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如何得到别人平等的对待呢?
个人分类: 品味感悟|3559 次阅读|61 个评论
贵——北京印象(一)
热度 5 jlxt33 2013-7-19 18:54
【引言】只有比较长时间的停留才能体会到一个地方的生活。在北京学习了几个月,似乎有不少感受,过去后能留下的大概是最深刻的了。好久没写过印象系列了,就循着记忆记记北京印象吧。在广州生活多年了,很难不跟广州对比,有的印象可能正确,有的可能会以偏概全。不管怎样,各位北京的兄弟姐妹们请给予补充和修正,即使拍砖,也要记得用豆腐渣制的哦!先用这甜甜酸酸的糖葫芦刺激一下喽。 (一)贵 这是在北京生活的方方面面感觉的一个重要的浓缩,从衣食住行来看看。 衣:在广州的行头不适合在北京穿着,为此置办了一些日常衣着。就款式而言,种类还是不少,但总体感觉好像不像广州的具有设计感和质感,当然我说的是价位差不多的情况下。如果讲究质量的话,价格就飚起来了,也许我小家子气,总感觉性价比太低。而且不管贵贱,都得穿平底鞋,前往公交地铁站的路上得走,地铁之间换乘得走很远,就算打车也得随时准备下车步行。对我这穿惯高跟鞋的人来说,真是苦啊! 食:在广州生活,也算是可以接受高价位了,但在北京的为数不多的几次在外就餐,也着实感到意外。当然在学校食堂,那另当别论了。所以,一些流动人员集中的地方,比如国家图书馆附近,每到中午就会有很多流动车买快餐和风味餐,在图书馆学习的人就买个煎饼果子或武汉热干面之类的就在风中解决了。找个十元以内解决午餐的小餐馆还真不容易,是不是?当然好吃的东西还是很多的,以后慢慢分享吧。 住:这就不用说了吧?不论买房还是租房可以说是世界顶级价格了吧? 行:说到这儿,还真不能说贵,您看四毛钱乘公交从头到尾多远啊(部分分段计价的除外),地铁2元随便坐,还不限时间,出租也是6月份才提到13元三公里,但燃油附加费减了2元。但是北京的路况导致出租车费一般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吧,唯一的一次穿高跟鞋出门,不想心惊胆战地走地铁的楼梯,就在高峰到来前打车了,没想到车资翻倍还不止,真是费时又费钱。 这就是我的感觉,但没做的一件事就是收入调查,不知咱北京的收入是不是世界顶级的高? 或许皇城根下,没有足够的贵便不能显示足够的富,加起来才叫“富贵”嘛! 欲知“富贵”何如,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35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印象
热度 15 张三火 2011-8-28 14:13
以往去北京,总是被动的,匆忙而去,完成任务就匆忙而回。这次不同,是利用假期,没有公事,没有约束,就像度假旅游一样,还带着个贴心小帮手——海善。我们提前一天到北京,虽然购买火车票相当有难度,但是海善的男朋友(也是我的学生)通过几层关系找站长批条,竟然还买到一张下铺的票,我们俩一上铺一下铺,睡的不错。第二天一早,就到北京了。 一、买返程票 到京第一件事是买返程票。出站后,四处瞭望,找售票厅。站前还是比较乱,有许多招揽生意的,主要是住宿和打的的。一个中年妇女问是否需要住宿,我就问她:预售票在什么地方卖,谁知她脸色陡变,没好气地说:“问你,你不说话,还来问我?!”她那凶巴巴的表情和语气把我们师生俩吓一跳,赶快走开。不敢再问人了,自己找吧。抬头看见指示牌,很快找到预售票大厅,那里排着不少人。现在火车只买五天之内的预售票了,看见有一个窗口还卖当日剩余卧铺票呢,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有剩余。我们提前四天买票,却被告之,只有下午五点多的动车,那也得买呀,无奈,只好买了。 二、乘地铁公交 买完票,去麦当劳吃了早餐,洋快餐的环境还是不错的,解决了早餐,又休息一会儿。我们决定坐地铁感受一下北京上班早高峰的情形。站前地铁售票口在外面很显眼的地方,也不用排队。进入站台后,辨认方向决定坐到复兴门。已经快八点了,人却不是很多,也不拥挤。地铁超快,一会儿就到了复兴门。然后该怎么走,有点茫然了。问,工作人员并不了解梅地亚中心该怎么走,北京实在是太大了!说了电视台,她说:那从B口出去看看吧。其实应该换乘1号线地铁到军事博物馆站。于是,出了站,来到地面上,一问,说复兴路还很远呢,要坐公交车。过马路,到公交车站点,这里有两个面带笑容的中年人,他们主动上前询问我们要去哪里,然后耐心告诉路线和站名,原来他们就是在这里招呼、指点乘客的,难怪手里还拿着地图呢。这一点,让我们外地人很感动、很方便!顿时觉得北京变得更有人情味儿了,交通也更加秩序井然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公交车票价还是地铁票价,都比较便宜呢!方便、便宜、环保、畅通,人们出行会有一种幸福感的,呵呵! 三、逛西单 顺利找到梅地亚中心,在武夷山老师事先帮助预定好的宾馆住下。房间虽小了点,但是四星极的,而且有电脑,上网很方便,最重要的是:没有噪音。 洗漱后,换上便装,决定去西单逛商场。还是17岁时去过西单呢,以后多次来北京,从没去过商场。去年在京十天时间,只去过一次“*华商场”,在东直门那边的。 坐地铁真方便,很快就到了。出站直接进入“七七商场”(好像是个地下的吧,没记清),正好中午了,先吃饭吧。里面有美食城,吃了个套餐,很饱。然后,就在地下商城逛了下。有家卖旗袍的,店员看我留意,就不断推荐款式,还让我去试穿。可是,我穿着实在是有些不习惯,还显胖的感觉,就没买。她立刻不高兴了,开始说三道四的。脸色与表情和在站前看到的那个妇人一样。我们大惊,心想:这都什么人呀?难道真是穷疯了?卖不出去东西,竟然这样一副嘴脸。于是,不敢多留此地,赶快去正规一些的商场吧! 去了两家大商场,分别在两家店铺驻足。呵呵,这里的服务真是不错的,服装很多,价格比长春市的便宜呢!标价1000多的,在长春估计会标2000多吧,而且许多还是有折扣的(五折的多)。商场里冷气都开的很低,不是来来回回折腾试衣服,真会感到很冷呢!有一家叫邦宝(深圳)的服装风格,我很喜欢,店员也喜欢我,拿出许多适合我的,试穿。最后在这家买了七件,呵呵,从夏到冬的都有。在东北,要准备许多衣服的,尤其是漫长的冬季,要里三层外三层的,不然就会冻出毛病来的,寒邪伤人可是不含糊的!以前,我要穿深圳制作的服装,就到淘宝网上买欧莎家的。这次,收获真不小。我们提着两个大袋子,并不觉得很疲惫,到了傍晚,约了表妹吃饭,乘地铁返回,正是晚高峰时间,地铁站的人很多,车上很满。我们不急,就让过一趟车,再来一趟时,人已经不是很多了,仍然感到很方便而且省时。 四、约见马编辑 周日上午给博友的亲友诊脉,回来后,发现爽和小马(已在京工作的学生)已经在大厅等候多时了。中午约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马编辑,她请我们吃回族餐,签《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的稿约,本书初稿已完成。谈了另一部《黄帝内经经典养生名言录》的计划。马勤编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编辑专业(没太记清)研究生毕业,人长得清秀,是非常能干而且很有才华的年轻人,我们很谈得来。呵呵,遇到这样一位中医专业出身的编辑,许多方面都能达到共识,还能互相切磋,真是幸运!有她的支持,一直想写的《志在中医》也有望了,呵呵! 五、动车印象 此次出行,印象最深也是印象最坏的,就是动车(冻车)。下午三点多就到北京站了,进站后发现只能站着候车,根本没有人坐的位置。到这里,就知道什么叫人满为患。空气污浊,声音噪扰嘈杂,无奈中只有依在楼梯口的栏杆上等待。还有二十分钟就到开车时间,终于要剪票了,人流开始拥挤,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喊:D23到这边来!人流又返回跟着走,盲目跟走了十多分钟,才发现已经到了上车的地方,找到车厢上去,没两分钟,车就开了。我们想:刚才那么多人,是否有被落下的呀!难怪中国人上什么车(飞机)总是挤呀跑的,生怕落下啊!在剪票上车这件事上,可真见到什么是高效率了! 车上左右坐着一伙年轻小伙子,应该是汽车厂进京培训的技工。他们五六个人,备有一厢啤酒、一厢方便面、小食品若干,上车便开喝开吃,一会儿,凉啤酒下肚,开始感觉到冷了,有的拿出工装穿上(短袖的),几个人都是穿着短裤。夜深了,越走越凉了,外面26摄氏度,里面25摄氏度,嗖嗖的冷气不断袭来。我和海善都是有充分准备的,都穿着长衣长裤,还把带着的白大衣(义诊时太热没穿)也拿出来了。冷气就从我的头顶吹来,头部冷木不适,我就带上披肩(夏天披肩就放在包里,防御冷气用的,呵呵)。车里的人又打喷嚏,又咳嗽的。我就跟列车员说:冷气能关一下吗?她面无表情不耐烦的快速说道:“车厢是全封闭的,不能关,已经是最高温度了。不能因为你一个人……”那蛮横的样儿!没办法,那些人都得这么冻着了!我给老公发短信说车厢里很冷,他有才,回复:冻车嘛! 下车出站时,人们觉得外面很温暖舒适,很多人仍然不停的咳嗽,不知道这一路上冻病多少人呢!动车,想说爱你,真不容易!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5371 次阅读|45 个评论
北京印象——广告篇
estudy 2010-4-20 19:20
北京的广告比较注重质量,不那么泛滥、混乱。各种或大或小的电子广告、墙体广告,平面的、立体的广告,普遍做得比较清新明快、比较精致,有一定的观赏性,不像其他一些地方的广告那样粗糙甚至低俗、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北京也看不到破烂不堪或东倒西歪的广告牌。 北京和其他一些城市在广告上的差异可以从车体广告上明显地看出来。北京公交车外壁上的广告不会布满整个车身,只在前后车轮(或前中后车轮)之间的部位出现,车身的前端和后端一般不会刷上广告。而且广告一般限制在一个不太大的矩形范围内,不会肆意蔓延到车窗或线路牌、车号标识处。内容一般也比较明快简洁,不会花里胡哨,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车内的广告也很规范,只显示在专门制作的广告位上,车厢内你主要能看到的还是详细的行车线路和友情提示这类信息,广告不会花花绿绿地布满车厢内四壁,更不会扶杆上、拉柄上无孔不入,让人一进车就有一种广告迎面扑来、很压抑的感觉。 广告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文明程度的标识。或许是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许是身在天子脚下而需更注意仪容,在商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北京,广告非但不那么泛滥,反而做得优雅大方、简洁明快。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3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印象——交通篇
estudy 2010-4-20 18:46
工作以后的这几年去过几个大城市,虽然多数时候是有任在身,行色比较匆忙,但也总有一些见闻和感受。原来就曾想过每到一个城市就记录一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但发现由于并缺乏深入的接触,没有多少可以记下来的系统的东西。现在想想还是不要太追求完美的好,因为这样的话,我可能总也留不下哪怕只言片语。所以从这一次北京行开始,我决定每到一城都写下点东西,哪怕是非常零星的字句也好,相信对自己总会有些好处。 算起来不到两年时间已经进京六、七次了,多半是出公差,每次都是夕发朝至(感谢Z11、Z12次列车提供这样的便捷)。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是关于交通的。首先这里的车多、人流量大。公交车很多是铰接式(两节车身三开门)公交车(在武汉较少见到),也有比较多的是双层公交车,公交车上一般都有1-2名乘务员,他们会很严格地给每一位买票的乘客开票。 也许是第一次到达北京的时间是星期一的早上点多钟的缘故,在军博站上地铁1号线和在西直门换乘4号线的人群都异常拥挤。一进地铁站我就被快速流动的人流带动着往前冲,你是拎着包也好,穿着高跟鞋也好,都的加紧脚步随着洪流朝前涌。好在站内的各种指示牌都非常清晰醒目,不用刻意停留下来看就能弄清前行的方向。进入了距离比较长的通道时,有些人甚至小跑起来往前赶。 到了站台上下车的时候,人们更是抢了起来。车门一开,上车的人群等不及下车的人群出完就往车上挤,一时间车门口混乱不堪,有的人鞋被踩烂,有的人抱被压坏,有的人眼镜被挤掉在地上被踩碎,最好的也得受些皮肉之痛才能上得了车。有的人实在挤不上去,只得退下阵来重振旗鼓,等下一趟成来了再出征,但是下一趟也难保一定能挤得上。还有的人本来是要下车的,倒被上车的人群逼退到了车厢里面来不及下次,只能再跟人打好招呼先走到车门口,等下一个路口再冲锋。 许多北京人已经习惯了这么拼命地挤地铁,有的人还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一次我听站在我身边的一位就说了一条,那就是:最好跟着一个体型大的人一起挤地铁,因为他力气大,一下子能为你拱出一条道来,可以少受些被挤压的痛苦。 这使我想到在北京这个城市里人们在事业上的竞争该有多激烈,这样的竞争从早上上班的时候就开始了,你行动不够迅猛,挤不上地铁就会延误到班的时间,影响到你的工作和上司对你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你的晋升、影响到你的前途。大都市里的竞争就是如此的残酷、如此的直接。
个人分类: 经济观察|3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