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哥本哈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丹麦的环保与能耗--联合国气候峰会主办国情况
qlms 2009-12-8 19:30
本文转自联合早报,题目略作修改,原文如下: 丹麦人均制造垃圾 居欧盟27国之冠 (2009-12-08) (哥本哈根讯)联合国气候峰会主办国丹麦其实也有不环保的一面,它是欧盟国家中个人平均垃圾量最多的国家,且大部分电力仍由火力发电厂供应,令丹麦环保人士感到很漏气。   丹麦自诩是全球最环保的国家之一,有傲人的风力发电和很高的垃圾回收率,这也许是丹麦获选主办联合国气候峰会的主因。但丹麦也有不愿面对的真相。丹麦人制造大量的垃圾,2007年平均每人丢掉800公斤的垃圾,居欧盟27国之冠,高于荷兰的630公斤、英国的570公斤和法国的540公斤。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丹麦每人丢的垃圾甚至比公认最爱乱买东西的美国人还多。2007年,美国人每人丢767公斤垃圾。以人均垃圾量来看,丹麦堪称全球最浪费的国家之一。   不过,以垃圾内容和丹麦人处理垃圾的态度来看,丹麦人还是很环保。丹麦的垃圾大多是园艺垃圾,而不是汽水瓶之类废弃物。丹麦的收回率很高,焚化炉不只烧垃圾,也把垃圾转换成能源,仅5%垃圾进了掩埋场,美国则有54%。但批评者说,丹麦从未推动垃圾减量计划。   丹麦也是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从1980年至今增长了70%,但电耗却没有增长。   另外,丹麦是全球风力发电的先驱,但大部分发电厂仍使用煤炭的火力发电厂,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丹麦电力约20%来自风力发电,比其他国家高,但仍与丹麦人认知有差距。大部分丹麦人以为,他们的电力多半来自风力发电。   丹麦环保智囊组织主席李德加尔德说:很多有关丹麦的环保成就其实只是神话。没错,我们擅长风力发电,但比起火力发电,只是一小部分。   李德加尔德说:我们对我们的能源系统过于自满,大家完全忘了,在我们开始使用能源之前,在我们开始消耗之前,我们其实可以减少在大自然留下的(碳)脚印。   http://www.zaobao.com/gj/gj091208_005.shtml
个人分类: 联合早报网|371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可不看的《真相》
LEOLAND 2009-12-8 18:16
曲津華 今天的大事是,聯合國在哥本哈根召開了氣候暖化問題全球峰會。題中所說的《真相》就是有關這個話題的。 《真相》是一部紀錄片,全稱是《An Inconvenient Truth》,前面的定語,看似常見,還真不好翻譯。兩個星期前在香港的明珠電視臺(廣東特別是深圳的特定優勢)黃金時間看到了這部影片,人家的翻譯是《不可忽視的真相》;後來又在網上看到了多種版本,如不願面對的真相等,看來還是香港翻譯得比較貼切。總之這是一部呼籲地球人關注自己居住的這個星球的大作。 這部由大名鼎鼎的戈爾牽頭拍攝的紀錄片,並非新作,卻讓今天的我們,看后同樣感受到了其信息的豐富和震撼。戈爾是我十多年前就關注的人物,其時為美國副總統。喜歡戈爾是因為他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理念,而我那時在政府的信息管理部門服務,對其很是佩服。此后不久此君參與下屆美國總統選舉,可惜以微弱的戲劇化結果敗于小布什,令人扼腕。戈爾是其姓氏,他的名字簡稱為阿爾,簡寫為AL;若後面的字母用小寫,則為Al,很容易被看作是A1。我覺得戈爾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離A1超一流并不很遠。 後來的事情果然應了我的臆想。人家不做總統了,用個時髦語,一個華麗的轉身投身於環保事業,1000多次的環球演講,以新的身份再次世界聞名了,以至於在2007年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An Inconvenient Truth》這部影片大約拍攝於三年前,并獲得了國際性紀錄片大獎,在國際社會很具知名度,看過的人無不推薦給至愛親朋。哥本哈根是我25年前的學習之地,學化學出身兼在貿易壁壘領域工作有年,對這次萬人國際大會自是比較關注。借此機會,也把不久前受惠於香港電視的好影片推薦一下。相信,你也會同意我的以上觀點的敬佩戈爾的為人以及戈爾為之奮鬥的環保事業。 2009-12-07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的境界高:市长禁代表买春,妓女用免费服务反击
大毛忽洞 2009-12-8 14:58
谁的境界高: 市长禁代表买春,妓女用免费服务反击 哥本哈根市长禁与会代表买春 当地妓女反击 据外媒报道,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市长在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寄发明信片给市内各饭店,要求会议期间不要帮各国代表召妓,也呼吁与会代表不要买春。当地妓女立刻反击,扬言准备为能出示这些明信片的各国代表免费服务。 显然,妓女的境界比这位市长的高。 如果这位市长能给妓女们发个红包, 让她们在会议期间在家休假, 这可以显示出这位市长的境界。 如果这位市长用自己的钱给妓女们发红包, 让她们在会议期间在家休假或者出去度假, 这更显示出这位市长的高风亮节和最高的境界。 这位市长没有想到妓女的境界会比他的高, 妓女们要免费为代表们服务, 而且是免费为国际代表们服务, 这是种什么精神? 最起码也是免费为世界代表服务的精神! 国际在线 12 月 8 日 报道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联合国气候变迁会议即将在丹麦首都 哥本哈根 市举行,市长蕾特 毕杰芮加德日前寄发明信片给市内各饭店,要求会议期间不要帮各国代表召妓,也呼吁与会代表不要买春。当地妓女立刻反击,扬言准备为能出示这些明信片的各国代表免费服务。 德国明镜周刊 4 日报导,哥本哈根市议会配合毕杰芮加德市长,向当地 160 家饭店寄发明信片,呼吁不要召妓。 当地妓女表示,市议会无权干预她们的事。 性工作者利益团体 发言人苏珊 莫勒说: 这是公然的歧视。她表示,政治人物为难性工作者,不公平且该谴责。 ( 本文来源: 国际在线 )
个人分类: 屎壳郎:环保而哲学|4745 次阅读|5 个评论
质疑全球变暖:NIPCC报告概要
王铮 2009-12-8 14:26
NIPCC 报告概要(节选) 按:哥本哈根大会召开之际,我们介绍一下反对全球变暖的学派 NIPCC 的观点,介绍这些观点,并非意味着我们同意 NIPCC 报告。但是至少有一点: IPCC根据 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报告 90% 都认为全球变暖是人为原因,就认定全球变暖 90% 的可能性是因为人为引起的,是不严谨的。 中国已经承诺到 2020 年,碳排放强度降低 40~45% ,这就需要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需要资金投入。如果中国经济得不到增长,资金投入就没有保障,技术进步就不能完成,因此即使减排,发展也是硬道理,如何找到一个保障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增长道路,这是我们课题组一直在探索的内容。 NIPCC批评IPCC有些证据,自相矛盾,实际上读NIPCC报告,你也可能发现NIPCC自相矛盾的地方。 关于NIPCC的这项观点,希望能够得到科学网的推荐,得到博友的推荐。哥本哈根大会,可能有点肉食者谋之的味道,不过人类历史,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肉食者谋之的。 吴静 等译 王铮校 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一工作小组(科学) (IPCC-AR4 2007) 于 2007 年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是一组专门致力于以气候变化为相关议题的专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它形成了一份有价值的当代科学纲要,并引入了之前 IPCC 报告中所缺乏的索引。 IPCC 的另一个先列是 AR4 允许进入许多由专业评论员提交的重要评论,。 虽然 AR4 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文件。但该文件并不是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和政策最重要方面可靠的参考文件。该文件由于错误和误述而损坏;并忽视那些可获得的但与作者预想不一致结论的科学数据;并且其中一些重要部分与 2006 年 5 月( IPCC 的截止日期)发表的研究报告相矛盾。 一般来说, IPCC 没有考虑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其中一些将会颠覆其最主要的结论:也就是,自二十世纪以来, 大部分 已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很有可能 是由于已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强调原含量)所导致。 IPCC 把 很有可能 定义为:至少 90% 的肯定。他们没有解释他们如何得到这个数字。 IPCC 即没有定义 大部分 ,也没有提供任何解释。 IPCC 没有应用普遍被接受的方法来确定当前变暖中的哪些部分是自然的,或者说有多少的比例是由温室气体( GHG )的增加而导致的。 IPCC 忽略了一个结论:人类因素导致的 GHG 贡献较小。该结论是在对技术发展水平 GHG 模型中获得的结果与最好的观测结果做指纹的比较后得出的。 IPCC 还低估了压倒性的证据:在十年或者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太阳和相关的大气云的影响对很多过去的气候变化是有责任的。因此,太阳也很有可能是二十世纪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人为 GHG 制造仅是很小的贡献。此外, IPCC 还忽略或者不完全表明,其他需要讨论和解释的科学问题。 这些错误和疏漏被记录在由非政府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小组( NIPCC )写的本报告中。这份报告被分为九章,这些章节在这里将被简要的总结,然后在剩下的部分将进行更完整的描述。 第一章描述了 IPCC 试图通过使用计算机气候模型来预测未来气候状况的局限性。 IPCC 违背了许多需要科学预测规则和程序,从而提供给决策者几乎没有用的预测。与当今技术发展水平一样复杂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些不足和缺陷,而这些不足和缺陷甚至能够改变对大气中 CO2 浓度的上升做出反应的对地球温度预测的真正结果(加或者减,变暖或者变冷)。如果 IPCC 依赖的全球气候模型不可验证甚至并不可靠,那么大部分余下的 AR4 尽管看上去很迷人,但和对于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制止或者减缓全球变暖的公共政策的争论来说,是不相关的。 第二章描述了减少地球温度对大气 CO2 变化敏感性的反馈因素。科学研究建议由模型获得的地球温度敏感性,在工业 CO2 增加了一倍时要远低于 IPCC 的估计。在气候系统中修正后反馈减少了气候对数量级的敏感性小于 IPCC 所用到的。 第三章回顾了过去温度的经验数据。我们还没有找到支持 IPCC 的声称:对于二十世纪气候观测,要么是不可以测的,要么是提供证据证明人为影响气候。我们揭示了曼恩等关于 曲棍球球棍图的方法错误;全球中世纪暖期存在的证据;在近代地表温度记录中的缺陷,从高度精确的卫星数据获得的在过去 29 年里没有全球变暖的证据,和现代气候变暖的分布不支持人为影响的指纹的证据。 第四章回顾了冰川融化,海冰区域,降水和海平面上升的观测数据。我们发现没有证据有助于推测二十世纪人为使得全球变暖趋势。 第五章总结了大量科学家的研究,他们认为,真正驱动气候变化的是太阳活动的变化,而不是温室气体。我们描述了太阳与气候联系的证据以及这些科学家们如何解决问题。他们通过寻找一种特殊机制,这种机制将太阳活动的较小变化转化为较大的气候影响。我们总结出他们如何才有可能发现太阳,宇宙射线和反射云之间的关系的答案。 第六章研究和揭穿了对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更极端天气的普遍恐惧。 IPCC 声称全球变暖将会导致(或者正在引起)更多干旱,洪水,台风,风暴,热浪,大火。我们几乎没有发现支持这些相关预测的评论文献,相反有大量证据支持相反预测,也就是在一个较暖和的世界里,极端天气现象将会少一些。 第七章考察 CO2 浓度上升和温度升高的生物效应。在全球变暖的辩论中,这种效应很少被报道过,可能是因为它是一个好消息。 CO2 浓度上升增加植物的生长并使植物更能抵抗干旱和害虫。对于世界上的森林和草原以及农民和牧场主和不断增加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来说,它是一种恩赐。 第八章考察了 IPCC 关于 CO2 导致的气温上升将会引起不可预测的动植物(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底世界)灭绝的声称。我们发现几乎没有真实世界的证据证明这种说法,相反大量的反面证据显示在一个变暖的 CO2 富集的世界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将会增加。 第九章挑战了 IPCC 的关于主张 CO2 导致的气温上升对人类健康是有危害的主张。 IPCC 谴责高温事件增加了心血管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呼吸道疾病,并加速了致命性传染病(如疟疾、登革热、黄热病)广泛传播。然而,对同行评论科学文献的全面考察揭示了进一步全球变暖将有可能恰恰相反,实际上是减少了在极热条件下失去生命的数量。我们也解释了 CO2 导致的气温上升将如何有助于满足不断增加的全球人口而无需侵犯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燃料的增加( IPCC 推荐的一种策略)是如何损害环境从而提高食品的价格。这份报告总结的研究只是在同行评论科学文献可获得的一小部分,为了协助想要了解探索更多还未包含在这份报告内的更多信息的读者,我们提供了互联网的超链接,该链接连向一个由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研究中心提供的不断更新的数据库 www.co2science.org .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10768 次阅读|15 个评论
潘基文:气候峰会能达成政治协定 转自联合早报
qlms 2009-12-7 22:01
(2009-12-07) (哥本哈根综合电)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全球峰会今天在哥本哈根掀开序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乐观地相信,该峰会能够达成一份政治协定,而且所有国家都会签字。   哥本哈根会议的目标原本是拟定第二份旨在减少全球废气排放量的新条约,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但随着会谈进展缓慢,该会议最多也只能达成框架协议,细节留待明年才拟定。   潘基文接受丹麦报章《贝林时报》访问时说:我对哥本哈根大会感到乐观。他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接受访问时说:我们会达成(政治)协议我也相信,所有成员国都会签署该协定,这将是历史性成果。   潘基文说:大家拥有正确的政治精神所有国家和政府首脑拥有同样目标防止全球暖化。   不过,潘基文也指出,要如何行动以便达成该目标,却还有待决定。   上个月,丹麦把哥本哈根大会提升为峰会,邀请了联合国192个成员国和政府的首脑出席,希望为该会议注入政治动力。   到目前为止,已有105个世界领袖接受邀请,他们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印度总理曼莫汉星。   潘基文说,丹麦首相拉斯穆森要在大会上达成政治协议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说,该概念给予磋商工作带来动力。   迈向哥本哈根之路起源于两年前在印尼峇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经过艰苦的谈判之后,各国决定达成一项从2013年起生效的协议,以取代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可是,随着哥本哈根大会的逼近,有关该大会能够出台一份公约的希望也渐渐消失了。   现在的较低目标是对公约的大纲达成协议,以便明年继续磋商其细节。可是到现在,连框架协议能否达成都是个未知数。 各国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问题上,即减排目标和资金。有研究指出,当前各方摆在桌面上的减排量总和,与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要求还相去甚远,这个缺口应该由谁承担,正是各方争论的焦点。   在资金方面,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都承认,发达国家因负有历史排放责任,应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帮助,但这个资金数额应是多少、由哪些国家以什么方式分担、提供,也仍然处于争论之中。 http://www.zaobao.com/gj/gj091207_001_1.shtml
个人分类: 联合早报网|1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Greenaccord 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五)
tian2009 2009-12-7 14:52
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五) 意大利,维特堡(Viterbo),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第五天 田松 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第五天,最后一天 (告别维特堡) 最后一天照例有些混乱。早餐刚过,从楼下的餐厅上来,就在大厅见到犹里,他说,很高兴能和我再见一面,原来他的飞机早,马上就要出发了。早晨时,汪永晨说,我们必须在十点之前结帐,这又是一个意外。不过,还是先来到会场。主席台上端坐者一排西装革履的人,安德列正在讲话,听起来是在总结。 9:26,迪克说话,又说到了他提过的国际经援系统正在建立,看来他对这个计划很当回事儿。听到9:40,赶紧回房间收拾行李,退房。10:03,再回来的时候,见昨晚谈吉他的小伙子正在台上讲话,PPT上的标题是:记者如何与常见协商。 最后一天的会议,照例是由参会的听众门做主角。这是Greenaccord的传统。2005年第一次参加Greenaccord论坛的时候,我就对Greenaccord的行径表示困惑。看起来,就是Greenaccord自己出钱办了一个培训班,不但自己出钱请来主讲人,还自己出钱听来听众来自全世界的从事环境报道的记者、作家及独立撰稿人。最初,留给听众自己交流的时间很少,只有一个下午。在记者们的一再要求下,这个时间逐年延长。 程序册上,这一天上午的的议题是:通过这些证据,我们应该交流什么样的信息(which message we can communicate through the evidences).会议主持人Roberto Zalambni, 发言人都是参会的记者。 上午的发言人应该有: Pavel Antonv, Hungary, 这个应该是哪个弹吉他的小伙子 Haroldo Castro, Brazil, 巴西记者哈罗尔德 卡斯特罗,他的笔记本被我照片卡的病毒打垮了。 Ahmed Raza, Pakistan,这个活跃分子今年没能来成,甚是遗憾。 Ana Gonzales Wonham, Spain; 她来得晚了一天。 Alexandru Savulescu, Canada,这是加拿大那位活跃分子,简称阿列克斯(Alex) Katiana Murillo, 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记者,卡蒂雅娜。 Raphael Mollandy Mweninguwe, Malawi,马拉维的拉菲尔,一位腼腆的黑人小伙子。 Elisabetta Guidobaldi, Italy Dick Russell, USA:估计他飞机在白天,提前走。所以他第一个说了。 Leon Marshall, South Africa,最后一个压轴的列欧。我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列欧是狮子,马歇尔是将军,所以这是南非的狮子将军。 10:11,Pavel回答问题。汪永晨的问题引起来大家的共鸣,很多在发言中都说到了这个提问。她的问题是:她在中国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记者(journalist),还是环境主义者(environmentalist)?这两个身份怎么协调? 汪的意思是说,身为前者,你应该保持中立,身为后者,你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这的确是很多环境记者所面临的困惑。Environmentalist, 可以翻译成环境主义者,不过我喜欢用一个雅号,绿色分子有一点的自嘲的精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的敌意。 10:17, 哈罗尔德 卡斯特罗上台,他用意大利话说,早晨好。看大家没有反应,他又大声说:早晨好!!!于是下面一片掌声。他做了一个耐丽的秀。然后,他开始用英语发言。他先是提到了汪永晨的问,然后说:我很抱歉,我的笔记本被我的中国朋友的病毒击中,我不能给大家展示PPT。他的发言冲了激情,他说,我们可以预期这个世界又很多灾难性的后果,有着Gloom and Doom的前景(这个用词在第一天的会议中就有主讲人说到),那么,用这个十年、或者这个世纪剩下的时间,我们能做什么?积极的故事可以激发人们的勇气,我们需要好的故事,但是我们没有好的故事。 然后他说到了它的宏伟计划,他用去非洲旅行,到非洲去找一些好的故事。而且,在这个会议结束之后,马上就要出发。 说到这儿的时候,耐丽向外走,经过讲台,哈罗尔德对她说,我要采访你,我要到你的国家采访你。然后他征求大家的帮助,大家有非洲国家的朋友,请告诉我他们的联系方式,我需要他们得帮助。他说:我很希望一年后,再来这里,给大家看我的旅行故事。 他用了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我想要有一点改变。 秘鲁记者祖历雅娜提问,这是个美丽的计划,但是需要钱。你是否找到了资助者,到哪儿去申请? 哈罗尔德说:我决定不去申请资助。这样不需要对别人负责,也不受别人的限制,可以专心工作。 10:44, Ana Gonzales Wonham, 西班牙电视记者上台,讲了一个公共电视台必须考虑的问题,并带来一部她做的片子。电子音乐悠扬,舒缓,优美异常。绿色的大地,动物,保护区,一种熊在各地的种群数,等等。 从茶歇室回来之后,11:54,Alex发言,让我意外的是,Alex作了一种很不错的讲话,很有反科学的味道。他总结了反对气候变化这个说法的一些人群,包括:科学家,大公司在政府中的说客,媒体,普通人。对这几伙儿人进行了分析。他还提说到了《2012》,说这个电影不是很好,但是说明了一些事情。 我提问:你怎么对付科学家? 科学家拥有很高的话语权,科学家代表科学依据,如果科学家说谎,你怎么办? 他的回答是,采访不同的科学家,寻找可靠的信息源。我本想进一步作一个评论,但是没有再得到发言机会。 午餐的时候,我找到他,再次明确我的问题:有的科学家会说谎,有的科学家会虽然不说谎,但是会范错误,而有些科学家又不犯错误,又不说谎,能够告诉我们真实的情况,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谁是那个好科学家?因为你自己不是科学家,你不具备判断能力啊! Alex很自信是又把交叉采访的记者程序搬了出来。我说:如果科学共同体集体说谎,你怎么办?当初雷切尔 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的时候,所有的化学家都在指责她,说她不懂科学,说她不过是一个女人?? Alex有点儿懵,没有想到我会弄出这个问题,他迟疑地说:是啊,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严重?? 我说,科学共同体也是个利益共同体,科学家最关注的是怎么样申请经费,拿倒大的课题,而不是告诉公众什么真相,砸自己的饭碗。 前一天,在市政厅吃饭的时候,我和两年前我初识的阿根廷记者克劳迪雅也说到了这个问题。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结论,比如,传统的科学家关心的是探索自然奥秘,而哪个时代过去了。现在科学家是一项工作,所以科学家要为资本服务,帮助资本增殖,也要为政府服务。 12:23,哥斯达黎加记者卡蒂雅娜(Katiana Murillo)用西班牙语介绍我的国家。她先放了一段哥斯达黎加钢琴家演奏的音乐,安德列很可爱地在台上正襟危坐闭目倾听。然后,她介绍哥斯达黎加的整体生态情况。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哥斯达黎加教授上台,帮着她说。大屏幕上,变化着哥斯达黎加美丽岛屿的各种景观。我对哥斯达黎加的熟悉,完全来自迈克尔 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及其后续作品。 12:56,马拉维的拉菲尔(Raphael Mollandy Mweninguwe)上台,介绍马拉维的情况。 13:22,最后一位是南非的狮子将军(Leon Marshall)列奥。列奥很有演说才能,他说:作为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说话人,在最后的午餐之前说话,非常荣幸然后,他也介绍了南非的总体情况,生态情况。 最后,他代表参会者表示感谢,感谢阿历方索,感谢克劳迪,感谢特丽萨,尼可莱塔,感谢Greenaccord?? 阿历方索的发言也是一大串感谢,感谢我们的主席,感谢我们的科学委员会主席安德列,感谢我们的互联网技术支持,感谢我们的同声传译。 他说:明年,我们希望看到你们所有的人,我们也会有新人参加。 Greenaccord的主席最后发言,说:到了道别的时候了,但这不意味着结束。就像孩子们,他们离开家,去学校,去上班,我们高兴他们离开,更高兴他们回来。 然后,也感谢了一大串,感谢WWF朋友组织了这么多的见证者。并强调说:我要说,感谢你们,记者们。你们就是Greenaccord。如果没有你们,我们不会在这儿。谢谢,谢谢,一路平安! 有意思的是,直到这一次会议,我才明确地认知、辨识了这位主席,我们的邀请人。因为他不说英语,又显得非常严肃,我从来没有和他直接交流过。14:04,阿历方索又对Greenaccord的合作伙伴作了一些解释。主席又抢过话头说,我最后还要感谢一个人,阿历方索,他实在是好。 整个论坛就在隆重的喧闹的忙乱的气氛中结束了。2点钟,午餐。午餐的时候,爱米丽的出现,又引起了大家的骚动。菲律宾的爱米丽运气有点儿差,去年是行李没有按时到,害得她挨冻不轻。今年是在市政厅吃饭时,扭伤了脚,严重到打了石膏。所以前一天晚宴时,她时坐着轮椅出场的。我看到她时,Greenaccord出版社的一位美丽姑娘正兴致勃勃地在她的石膏腿上写字。她写了Greenaccord,我拿过笔,在脚心上写:key moment. 这个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于是成了一场狂欢,很多人跑过来,在爱米丽的石膏腿上留言。这一天午餐时,连阿历方索也不忍放弃这个宝贵的机会。 3:15,大巴将参会者送到机场,然后送到罗马中心火车站。我将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Hostel暂歇一夜,第二天傍晚飞往柏林,到柏林工大访问一周。 曲终人散,余音不绝。几天后,论坛将以全体参会者的名义发布《维特堡备忘录》。 我对Greenaccord的论坛组织的满意度,逐年递增。我的收获随着参会次数的增多,随着英语听力的增加,逐年递增。 不过,目前还有两个遗留的翻译问题,一个比较简单,就是Viterbo,前几天一直翻译成维特堡,不过,我仔细听意大利人的发言,更接近维特尔堡;另一个比较难,就是Greenaccord本身,邱育慈的翻译绿色和谐,虽然意思不差,但是作为一个机构名字,不够好。Accord有和谐、一致的意思,不过,按照意大利人语法,修饰后置,这也可以读成accordgreen,那意思大概是:根据绿色的?? ,把缺省的意思补全,可以理解成按照绿色的原则,或者以绿色的名义,简化一点,译成绿协、绿缘应该都是可以的。 2009年12月1日,柏林时间6:47,匆匆追记于柏林。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3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气候保护研究的小故事
王铮 2009-12-7 08:39
今天到地理所参加节能减排项目群汇报。主持人显得有点霸气,可能他压力大。不过他看问题挺准确,令人佩服。他提到为什么气溶胶作用的模拟结果与观察事实的矛盾?关键是发现近几十年温度增幅有没有大于最近十年的?森林土壤碳汇作用的观察数据如何采集?低碳经济的定义是什么?碳交易市场的外部性如何? 我们课题组是吴静汇报的,汇报时,时间问题,三个问题,主持人就让讲了第一个问题,但是是我打算汇报的三个问题的实用部分,还行。我在回答问题时介绍了马晓哲研究的结果是森林及其土壤碳汇可以降低 4.5% 左右的排放以及碳排放强度降低 45% 的风险。我提出浙江省的碳排放强度降低曲线,可能就是我们的下限。会议没有让我报告流行的 Nordhaus 模型可能导致的错误及我们的改进,我感到可惜。这个模型的缺陷会把发展中国家碳排放夸大。 地理所樊的报告,是关于碳足迹的。他提出生存排放标准,发展排放的上限;另一个主持人傅提出实验草原养鸡的项目要计算替代的牛羊的甲烷排放。我个人感到这些对碳核算研究很有意义。 这次会议,大家都汇报了成果,应该说,都有进展。这至少说明我们中国科学院在认认真真地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 下午,朱永彬发来关于碳税的最新模拟结果,生产税比消费税减排效果好,不过总的来说,影响不是太大。 会议要求我们宣传一下中国减排的努力,宣传什么?我觉得这个会议就是减排努力,所以有了这篇博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78 次阅读|4 个评论
Greenaccord 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四)
tian2009 2009-12-6 17:43
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四) 意大利,维特堡(Viterbo),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第四天 田松 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第四天 前一天的晚餐又拖到深夜,早晨不能按时开始,已经是可以预期的了。夜里下雨,很大的雨。早晨可以清楚地听到雷声、雨声。遐想众多。 这一天的上午又是一些教授的主题报告,不过出现了一个亮点,极其亮的一个点,加拿大的威廉 李教授。 上午的主持人是Diego Gavagnin,Quotidiano Energia的主任。从名字上看,这个机构和能源有关。 上午的第一个报告,是整个论坛的第七个大会报告,报告人Barbara Morgante, 任职于意大利FS不知道是什么机构的缩写。她报告的题目是Rail Sector and Climate Change, 她介绍了她在介绍意大利一个地区的情况,一个很具体的类似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的工作,她讲意大利话,连PPT都是意大利文,看起来很累,内容也在我的关注之外,而且忙于整理前一天的追记,这个就干脆放弃了。 10:20,第八个大会报告,报告人Riccardo Valentini,是Tuscia大学(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Tuscia, Italy)的教授,题目是,气候变化在农业方面的证据( Evidence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agriculture sector )。前一个说铁路方面,这个说农业方面,比较对称。同样是说意大利语,意大利语的PPT,大量的图表,数据,已经严重的视觉、听觉以及知觉疲劳了。他说到了中国的食谱变化,说到了中国人开始大量吃肉,接受了西方人的食谱。他说,显然,饮食结构依赖于GDP。他对这种变化提出了质疑。他说:我们应该想想,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样的饮食结构是否真的就好。 汪永晨在提问中,针对这一点说,我们也劝告农民,不要吃冬天的西红柿。不过农民会说,你们城里人过上了好生活,反过来不想让我们过。她问教授,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位 Valentini 教授作出了谨慎的评论,说:中国在未来世界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家需要沟通,要跳探戈,起码得两个人。中国要求发展,走与西方同样的道路,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有这个权利。不过科学家应该承担伦理责任。 11:20左右,咖啡歇。11:40,论坛重新开始,先插入一段佳话。一位先生给大家放了一个短片,介绍三十年前,一座意大利飞机在喜玛拉雅的失事。昨天达瓦也说了,由于冰川消退,垃圾重新出现,包括意大利飞机,我忽然意识到,就是这一架飞机。果然,演讲者说,他的父亲是驾驶员。失事飞机就是阿帕和达瓦在今年发现并清理的。这时我发现,阿帕和达瓦已经站在前面,就在演讲者傍边。 11:49,在我看来,本次论坛最精彩的演讲者出场了,威廉 瑞思(William Rees),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的题目是:人类的碳足迹,认知、抵触和否认(Humanitys Carbon Footprint: Cognition, Conflict and Denial) (我喜欢的瑞思教授) 和Greenaccord以往的报告相比,他的报告的观念是革命性的。往年的演讲者多少都有科学主义的色彩,强调进步、发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之内进行协调,改造。包括前几天对消费主义提出质疑的Erik,在与私下里谈话的时候,也表达了循环经济的信赖,对从摇篮到摇篮的憧憬。而这一位,则和我的反工业文明立场,完全一致。 他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 一个特定人口的生态足迹:是为了生产其所消费的资源,吸收其所产生的垃圾,所必须的土地和水源生态系统的面积,无论这些相关的土地和水源在地球的什么地方。 并进一步指出,这个概念所产生的革命性后果。他的很多结论与我的垃圾理论极其吻合。比如: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富国的GDP增长是个幻觉,地球上的人们在生态消费极其不平等,而穷人承担了更多的生态后果。如果基本的科学是正确的,那么,持续的物质增长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就在记录他的讲话时,我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巧合,用拼音输入,GDP直接对应的汉字是刮地皮。 不过,他的报告的重头戏还在后面,他指出,人们不愿意正视生态足迹这个现实,而更愿意倾听谎言。他引用D.Jensen的话:为了维持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相互说谎。他还引用了普朗克定律:一个理论战胜另一个理论,不是理论的胜利,而是自然法则的胜利(这个表述不是普朗克的原本,是我建构的。) 瑞思教授的发言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人近乎直白地表达了愤怒,转换到中国的语境,类似于:你们美国人自己发展够了,却跑到这儿来劝大家不要发展! (程序册上写他是美国人)他在正式回答之前,作了一个小幽默,说:我不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 也有人在提问中说到了佛教的问题,说到了不丹等佛教国家采用了国民幸福指数,问他如何评价。他对全民幸福指数表示赞赏。 我说: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我的问题是,你的观点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你的同事们怎么看,还有那些优秀的学者与你有共同的观点。 他在回答中说,我当然是决定的少数,非常的少数。至于其它学者,他对赫尔曼 戴利,生态经济学的先驱,表达了敬意。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专门去找他说话,我说,我很意外,很吃惊,Greenaccord怎么会请你来做报告,因为你是个另类啊。他说,是啊,其实很多人恨我。我说,我在中国也是另类,很多学者认为我很荒谬。 我们交流起另类们,说我在读尼尔 波兹曼,他也大加赞赏。 我问他是否访问过中国,他说,去过很多次,经常。我顺便表达了请他来师大讲学的愿望。 下午的论坛在15点多一点正式开始,整个下午都是见证者。只是由于上午的拖延,上午最后一个演讲者挪到了下午。 下午的主持人是一位记者:Antonio Cianciullo。上午挪到下午的演讲者是个意大利人,应该是Maurizio Sciortino(Lagone Nuovo-Enea, Italy)和Domenico Guadioso (ISPRA,Italy)中的一个,我忙于整理前一天的追记,没有过分关注。他的题目是:气候变化对地中海盆地的冲击和改变(Impacts and adaptations to climate changes in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15:40,下午的第一位见证者登台,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严肃的男士Tony Fontes, 讲了珊瑚的白化,及其导致的经济损失,包括旅游业。 他说:大家都同意,珊瑚礁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16:13,第二位David Tobar Franco来自瓜地马拉,介绍了一些极端的天气事件。 他展示了一些对比的图片,一条大河,左边图上汹涌的河水,右边图片已经干涸,硕大的鱼死在河岸上。 他说,以前人们认为,生态学家总是制造麻烦。但是现在事情已经有所变化,记者现在应该与生态学家合作,一同推动政治家。 他说,单凭我们自己做不成什么,我们需要帮助,我们不是疯子,我们不是大麻烦。我们要与气候变化作战。 在回答提问是,他强调了瓜地马拉的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他说:在瓜地马拉,在中美洲,气候变化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并没有特别失望,抱怨一切。 15分钟茶歇之后,最后一位见证者登台,来自蒙古Khar Us 湖的牧民Marush Narankhuu。这是一位蒙古老大妈,穿者蒙古盛装,站在台上。这几天她受苦了,因为她不会说英语。她的讲话也是抑扬顿挫,声音洪亮。面对群记,毫不怯场。老人家67岁,住在Tsagaan gol( 白河,white river), 她讲了她的家乡由于全球升温导致的生活变化。 被我的SD卡病毒害得计算机不能工作得巴西记者哈罗尔德问到了一个政治问题,说,蒙古在被俄罗斯统治前后,环境有什么大的变化。犹里马上抗议,说那不是俄罗斯,是苏联,完全不同。哈罗尔德马上说,好,我更正,是苏联,不是俄罗斯。 WWF组织者连忙上台,说: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政治问题她无法回答,请关注她的家庭,生活。 犹里在下面说,但是这不是政治问题,是环境问题。 美国作家迪克问:她很美,但不年轻,她怎么能够来到这儿,给我们讲她的故事。这个问题当然还是WWF替她回答,她说WWF在全世界组织这个活动,我们寻找合适的见证者,征求她的意见,是否愿意出来给全世界的人讲她得故事,就是这样。 汪永晨:在中国内蒙古也有很多蒙古人,有些科学家说,草原退化是因为放养,所以要求牧民定居。你们那儿是怎么样的,能否保证自己原来的生活? 她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从小就生活在草原,我不想改变我的生活。 老人家在讲话中还对政府的水电表示了批评。也对政府的工作表示疑惑。政府建水电,导致他们缺水,政府又怎么能帮助他们呢? WWF的组织做了一个总结:倾听弱者的声音,这很重要。全球气候变化发生在全世界,不是某个地区,不是某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见证者都说明了这个。谢谢Greenaccord. 在结束之前,又有两个小插曲。一个从事环境教育的老师,带着学生介绍了一个关于环境得社会调查得结果。都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人的行为和观点。 18:15,斯里兰卡记者展示一个录像。对亚洲最小国家的总统的采访。 这一天中午,米丽娜和阿丽西亚来了。他们是Greenaccord2007年以前的秘书,以前的论坛一直是她们两个在操持,和这里的大多数参会者都非常熟悉。她们在去年离开了,老友相见,倍感亲切。晚上,又在一起吃饭,唱歌。 米丽娜正在翻译安德列的书,安德列是绿色记录的科学委员会主席,演讲人都是他请的。想不到他是一个非常细腻的人。我对米丽娜说,他很Shy。Milena说,他不。我说,你看他笑的样子。米丽娜说,我很shy,我说,你不,你根本就不知道到什么是shy。她很严肃地说,I am shy. 我说,not to me. 米丽娜介绍我和安德列认识,安德列从餐桌的另一端挤过来,非常体贴地挤过我,是想让我继续和米丽娜挨着。 我问:安德列,我非常吃惊,你们怎么会请威廉 李。他完全是个另类,跟主流不合。 安德列说:我们要一点一点来,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请他这样的学者,人们会认为我们要搞政治运动。但是现在时机成熟了。 我说:我非常喜欢他。我们的观点非常一直,我认为,人类的问题根本不是怎么去发展,而是怎么停下来。如果不停下来,人类文明就会灭亡。 安德列说:现在我们需要有人说有限。前几年还不行。以后我们还会请更多方面的学者,不光是科学家,还有历史的、哲学的。 晚上,安德列和大家一起到了玻利维亚Adwin的房间,唱歌,跳舞,喝酒。安德列弹吉他,很帅的样子。 已经将近夜里两点了,我乘着酒意,跑到了酒店后身的教堂,拍下了它的夜景。 2009年11月29日追记。11:26。茶歇时间。 (在爱米丽的石膏是签字留念,故事第二天再说。)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3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Greenaccord 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三)
tian2009 2009-12-6 08:10
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三) 意大利,维特堡(Viterbo),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第三天 田松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第三天 第三天只有半天的报告,下午参观一处古迹。上午的报告人几乎全部是气候变化的见证者,没有前几天那么多的科学依据,那么多数据和图表,而是有更多鲜活生动的故事。 9:30,论坛开始,前一天人困马乏,会议延后了半个小时。主持人是Franco Siddi,FNSI的总书记(Secretary-General of FNSI)。 第一位演讲者是Marco Onida,也是一位总书记,奥地利阿尔卑斯协议总书记(Secretary-General of the Alpine Convention, Austria),题目是:阿尔卑斯生态区遭受的冲击(Impact on the alpine eco-region)。他虽然声称自己不是科学家,但还是在报告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说明这个区域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产生了影响。他说,阿尔卑斯平均气温一直在上升,自1985年来,阿尔卑斯冰川缩小50%,气候变化的冲击表现在多个方面,水量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在消退。他说:山区环境是世界上最敏感的器官,每个人都知道气候变化,甚至一块石头也知道。 然后,论坛成为目击者的表演舞台,这一天的目击者有:肯尼亚农民的耐丽(Nelly Damaris Chepokoskei);两位来自尼泊尔的夏尔巴人,阿帕(Apa Sherpa)和达瓦(Dawa Sherpa);最后一位是印度农民(Jalaluddin Saha)。与学者不同,他们向大家讲述的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气候变化对他们生活的具体影响。 耐丽很有表演欲,英语说得相当不错,我们在机场遇到她时,还以为她是记者,她也从来没有否认过我们的误解,让我们将错就错。这几天,她如同进行时装表演一般,每天都换一身衣服。颜色鲜艳,浓郁的非洲风情。她非常喜欢让我照相,每天早晨都会拉着我照一张。第一天追记中,标题下标注着肯尼亚记者的就是这位耐丽。气候见证对她的介绍上写着:耐丽来自肯尼亚的西部,住在Kericho District,是一位农民。她种玉米、茶,养了几头奶牛。 耐丽说:早晨好。见大家没有反应,她又大声说,早晨好!大家明白了她的用意,很多人呼应,早晨好!耐丽很满意,接着讲。她说,我来自肯尼亚,我有五个孩子,今年53,不是51(主持人介绍她51),大家又友善地哄笑。 她说,过去二三十年里,她听到了多关于当地环境变化的事,也亲历了很多,比如为了更多的土地,而在处女林中开荒,导致灌木和树林消失。 雨季的时间发生了变化,以前全年都是雨季,她还记得她们家在大雨中庆祝圣诞节,但是现在圣诞节常常是干燥的。 气温上升,雨季气温也高。她住的地方本来是高海拔地区,天冷,蚊子不能生存。但是现在,蚊子出现了,疟疾也来了。有人因此丧命,而二三十年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气温升高还导致了庄稼害虫增多,所以使用了更多的杀虫剂,粮食减产,也污染了环境。 耐丽很有个性,话语中常用一种嘲讽的语气。她显然是个女性主义者,在话语中直接对男人进行嘲讽,强调她的女性身份。 在回答问题时,她更可以扯开话题,嬉笑怒骂。她说:问我一些问题吧,我喜欢回答问题。 在回答问题时,她说,我不相信玛利亚,我相信NGO。 有人问她,会不会参与政治活动。她说:政治很脏,非常脏,非常非常脏。不过,她会参加村里的选举,努力做一些事情,改变她所生活的社区。 对于西方世界在非洲的行动,她也表示了嘲讽。她说:给我们枪炮,让我们打自己的兄弟;给我们钱,让我们争夺;为什么不给我们教育!我喜欢教育。 这种言说激起了会场的掌声,不过我却忽然疑惑起来,她要的是什么教育呢?她自己的传统呢? 有人问耐丽是否属于什么组织,她说:她属于一个妇女组织。 接下来是两位夏尔巴人。在耐丽演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登台,两人都是一身华丽的藏袍。阿帕年纪稍长,英语不够灵便,小伙子达瓦英气逼人,英语流利,甚至连口音都很小。所以在阿帕作了简短的发言之后,达瓦就成了唯一的发言人。达瓦简单地介绍了夏尔巴人的历史,说他们是五百年前从西藏迁移过去的,住在尼泊尔高海拔的地方。 2009, 这是我的帐篷。不仅我的帐篷,所有的帐篷都在这儿。达瓦娴熟地使用激光笔,在PPT图片上指示,冰川消退的位置。 他说:我爸爸年轻的时候,可以从冰川走过西藏,因为山的那一边,就是西藏著名的绒布冰川。但是现在不可能了。以前的很多登山的路已经消失了。这对旅游业是很大的冲击。 早就听说尼泊尔对旅游的管理很严。达瓦说,夏尔巴村庄要求游客交一比押金,下山的时候自己把垃圾带下来,否则押金不退。他们也出很大一笔钱,让村民上山去拣垃圾。到了某一年,村民说,对不起,我们找不到垃圾了。达瓦说,我说,那很好,不用道歉,我们很高兴。可是,这几年,垃圾又出现了,因为冰川消退,发现了新的垃圾,新的尸体。 他给大家展示他的村庄,这个村庄傍边就是一条大河。他说,这个村庄的位置很危险,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搬家?他说,那我也要问:你们为什么不搬家?不搬到印度、刚果、乌干达去?他展示了一座雪山,说这是我们的女神,你看,这是肩膀,这是两只手臂,好像在抱着我们,这是我们的天堂,我们就是要在这儿住。 他也说,女神的项链,由于全球升温,已经不见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达瓦的演讲当然也引来了大量的提问。汪永晨,他们本地人是否知道,变化的原因。汪举了中国的例子,很多地方的农民感觉到了环境的变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 达瓦说:很多人不知道,也有很多误解,不过孩子们进学校,知道为什么。 我很想问,孩子们上的什么学校,受的是什么教育,这些教育和他所说的传统文化是否有冲突,旅游是否对他们的传统价值有负面影响。可惜没有得到提问机会。 午餐的时候,我试图找达瓦聊聊,但是只看到了阿帕。他说,达瓦的姑姑住在比利时,过来看他。他会回来。晚宴的时候,达瓦没有回来,我问阿帕关于教育的问题,他竟然说,他的孩子在美国读书。我说,那你们的传统,你们的神灵,你的孩子还相信吗?他说:相信。 想不到夏尔巴已经如此走入世界了。对于阿帕的回答,我充满了怀疑。 12:23,最后一个见证者,印度农民 Jalaluddin Saha, 这是一位老先生,他看起来年纪很大,有六七十的样子。他先用很生的英语开了个头,然后就用本地话,由专人给他译成英文。老先生讲起来抑扬顿挫,眉飞色舞,指着PPT的图片,感情充沛。 他讲了他所生活的 Mousuni岛的变迁。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减少了15%。他给我们看了一幅地区,上面标注着他的三个房子,一个在海里,一个在海边,一个在内陆。1970s,第一个房子被淹没了;1992,第二个房子也被淹没了;现在住在第三个房子。 这是我听到的最富有冲击力的全球升温事例了。 中午短暂的休息之后,2:45,大巴带着我们又上路了。意大利维特堡一带,古迹众多,去年我们参观了一个古老的宫殿,不知道今年会看到什么。本来是要在车上睡觉,但是Erik坐在我的后面,和我聊了起来。他对于消费主义的抨击与我很有共鸣,我介绍了我的垃圾理论,他很感兴趣。不过对于能源问题,他也有常见的误区,比如他认为,太阳能是无穷的,相对于人类的使用来说。我说,太阳能是有限的,至少我们能用的,是有限的。 下午的太阳不错,一路上一边与Erik聊天,一边向窗外拍了照片。大巴在一个广场前停下来,看起来似乎是去年来过的城堡,不过,我们又登上了本地的小旅行车,向前又开了几分钟。车停在一个小镇子里,石砌的街道,古老的房子,本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沿着小巷向前走了几步,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处奇妙的景观! 遥远的天外,一座石头山,石头山顶,是一座古堡,一条新建的类似于栈桥的道路,凌空而上,直达古堡! 相机不断地响起来,已经没有精神听导游的介绍,直接奔向栈桥,走向古堡。完全不顾我老伤未愈的膝盖。古堡之下,巨大的石基呈现清晰的纹路,在夕阳下,现出神秘的气氛。栈桥之下,是万丈深渊。 我与一位南美记者同行, 她很关心我的腿。她不能说英语,我们的交流异常怪异。终于走进古堡,初以为是一座废弃的城堡,走到南面,发现古堡的窗子上,装着明亮的玻璃,原来有人住在这里。从古堡的门洞走进去,赫然走进了一条石砌的街道,柳暗花明,一座小镇洞然出现,人们依然生活在这儿。小镇不大,主街不过百十来米,从一头走到另一头,用不了十分钟。然而,镇子的中心,是一座石砌的教堂。在小镇中,显得体量巨大。昭示着小镇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核心。 小镇得另一端,是下山的路,整个小镇建在凭空突起得山尖上。如同虚空中的一座岛屿。小镇又很多小店铺,出售旅游纪念品,很多明信片,展示者小镇的凌空蹈虚的秀美图景。在大雾中,小镇完全是天上的街市。 克劳迪欧招呼我,China,China,他的英语不够好,就以这种方式叫我。他把我引进一家小店,这家店完全是在石壁上雕出来的。里面陈列着一个巨大的石磨这是克劳迪欧叫我进来的原因。还有一些其它传统用具,榨油的装置。 小店出售自制的橄榄油,很多人排队在买,等我转了一圈回来时,大瓶装已经售罄,只好买了小瓶。大瓶25毫升,小瓶10毫升。大瓶5欧,小瓶3欧。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这座小镇,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 根据旅游标牌的介绍,小镇名叫Civita Di Bagnoregio. Civita是镇的意思。其历史久远,青铜时代(前12-10世纪)就有人住在峭壁之上狭窄的空地上,延续到铁器时代(前9-8世纪)。到了中世纪, 一座小村, Bagnoregio的前身Rota在山顶建起来。村中的天主教堂和圣彼得教堂也应该是这个时期建起来的。前者在11世纪重建,后者在1695年的地震中,彻底毁掉。 小镇愈发突出,道路日趋崎岖,成了一座孤岛。由于水土流失仍在继续,山势更加险峻,而小镇的存在也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即将消逝的村庄。 晚宴在市长官宅举行,这是去年来过的地方,见了去年熟悉的人。晚宴前,邱育慈说,我对Greenaccord的翻译不对,怎么能是绿色记录呢?应该是绿色和谐才对。我这时也才意识到,是accord不是record。我说,这是个美丽的错误,已经五年了。因为是参会者以记者为主,所以自然地走错了神经,竟然每次写的时候,都没有再反应。不过,绿色和谐,我觉得也过于直白。就放在这里,求教于读者诸君。 2009年11月29日下午,匆匆结束于会场之上。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31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赞同印度减少碳减排量
王铮 2009-12-4 08:28
12月2 日印度宣布拒绝参加碳减排,全球哗然, 3 日它又宣布 2020 年碳排放强度降低 24% ,到 2030 年,降低 37% 。对于印度的减排,我倒觉得应该赞同印度减小二氧化碳减排量,对此我有三个理由: 第一, 印度目前的碳排放水平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中国。它的累计排放放量很少,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不应该要求它加大减排。 第二, 印度的人均累积排放像中国一样偏小。它的经济正在爬坡期,需要排放。在气候问题上,我们应该团结它,在国际上坚持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累计排放权均等原则。 第三, 刘备到江东招亲,诸葛亮给赵子龙三个锦囊妙计,不到时候是不能打开的。总之,山人自有道理。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4213 次阅读|1 个评论
Greenaccord 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二)
tian2009 2009-12-2 12:49
绿色记录2009年国际环境论坛追记(之二) 意大利,维特堡(Viterbo),2009年11月26日,星期四,第二天 田松 意大利人的时间表需要客人有强大的体力。现在其实是27日早晨5点49分,从梦里醒来,追记昨天的事情。昨天晚上7点30分,大巴把我们拉到一个庄园,晚宴。晚宴之丰盛自不用说,关键是时长,一直到夜里零点,还不见有停歇的迹象。绿色记录的组织者怎么看,都要年过半百;参会者虽然有年轻人,大多数人怎么看也要算中年男女。不过这些人却唱着,跳着,兴致高昂。南美的热情和南欧的热情交织在一起,便在螺蛳客里做了大道场,在餐桌间只一人宽的羊肠小道上炮火车!回到房间,已经是后半夜的1点30分了。 (在餐馆里炮火车的快乐人群) 第二天的议程在9点10分正式开始,主持人是,Raniero De Filippis, 程序册上写的身份是:Director of the environmental department, Regione Lazio我觉得应该是Regione Lazio这个地方的环保部主任。 第四个大会报告的报告人美国加州大学 Santa Barbar校区的人类学教授Brian Fagen,一位老先生,他的题目是:气候变化,历史的教训。(Climate, the lesson of History)。老先生本来是学考古出身,讲演很煽情,PPT的画面把煽情配合得非常好。他给了很多中世纪的案例,欧洲的农民,维京海盗,加州两次长达200年和130年的干旱,中美洲的玛雅,中国的北方,还有印度,等等。他试图说明,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干旱不是罕见的事情。那么,我们能够从以往的干旱中学到什么?他说,他对玛雅文明非常感兴趣,玛雅的统治者默认了他们就将在干旱中生活,所以修了很多灌溉渠,但是玛雅文明还是崩溃了。而崩溃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干旱。 (右边的就是这位教授) 教授的表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提问踊跃。 巴基斯坦的乌玛、汪永晨、美国作家克里斯婷、夏威夷来的Amor,前一天做过报告的Erik,一位埃菲社记者,还有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的记者都纷纷提问。问题大致差不多,教授在回答中指出:我们的行为方式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也必须改变。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向地下打水,这将是致命的。古人用水,都遵循水的原则,那个原则是,水往低处流。而现代人则不断地改变水的方向。他说,人们很难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埃菲社记者在提问中说到了生活方式的问题,教授在回答中对工业文明进行了评论,他说工业文明是建立在石油上的,而石油已经变得愈发昂贵了。 汪永晨在提问中说:你提到了中国,不过你提到的历史的中国,你是否了解中国得现状,她提到了三峡,说到了长江,说到了中国的冰川退化,也说到了怒江。问教授对大坝怎么看,大坝是否是清洁的。 Fagan教授在回答中说,大坝有严重的环境后果,他举了埃及的例子。不过,关于中国,他说汪永晨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文化因素,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很多人的提问说到了教育问题,怎么样改变人的观念。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在提问者那里,实际上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是需要得到一个确证。教授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再一次强调:水是珍贵的! 第五个大会报告的报告人是Antonio Navarra, 意大利欧洲-地中海气候变化中心的主任(Director of the Euro-Mediterranean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Italy),报告的题目是:地中海地区气候变化的证据(The evidence of the change under way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这个报告有非常多的科学细节,一开始就用PPT展示了地球-太阳的能量交换关系,这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个部分。我在论证全球升温是(广义)垃圾问题的一个结果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不过,汪永晨催我写昨天的综述,所以错过了他的报告的大部分。他虽然是意大利人,说的确是英语,让我怀疑,他是否就是议程上的报告人。 (这个看起来很科学的意大利教授,从亚里士多德讲起。) 12:00,上午的最后一个报告,也是第六场大会报告,主讲人是Joellen L.Russell, 美国亚立桑娜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of Geosciences at University of Arizona, U.S.A.),这是一位体型硕大的女士,有着东方人的肤色,她的题目是:南极冰川的融化(Glaciers melting in Antarctica)。 这同样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报告,她用大量的数据、图表,来向大家展示,南极一带以及整个地球都发生了那些整体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有多大的可能是人类导致的。她说:85%的人类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大气。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冰川融化,大洋内部的水系循环出现了问题。她还展示了一个臭氧层空洞的模拟图,大屏幕上,地球上空包裹着大气,像一个旋转着的棉花糖。空洞随着时间伸缩着,但是始终存在。她说,虽然CFC的释放已经在减少,但是臭氧层的空洞仍然在增大。 (亚立桑娜的女教授,PPT上是臭氧空洞吗?) 她对自己做的一个全球升温的预期模型非常得意,这个模型可以非常形象地把 全球任何一个地区未来的气温变化展示出来。把鼠标伸向任何一个地区,那个区域就可以放大,代表不同温度的各色彩线,彩带旋转着,颜色不断变化,红的领地越来越大,的确让人触目惊心。 她的报告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掌声,也引起了激烈的提问。 (这就是她自己特别得意的全球气温变化的预期模型,是动态的) 有人在提问中说道戈尔的影片,对那个影片中的科学性提出了怀疑。她在回答中说:我非常喜欢戈尔的影片,这不是科学,是艺术,但这是一个交流的方式。我总是让我的学生看这部电影。我们需要利用所有的媒介,让人们知道。 在回答问题时,她也说道,关于当下的很多数据不大容易收集,有的地方政府不希望他们看到这些数据。对此,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她很自豪地说,她有1100个学生在教室里坐着! (她在介绍一位丹麦的思想先驱) 有人提问,说有人相信气候变化,但是也有人不相信,这是为什么,你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的回答她似乎有点儿跑题,她大致时说,这是一些不懂科学的记者闹得。这些记者总是找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们没有PhD,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背景,但是记者把他们的话发表出去。 她对记者的指责引起了来自台湾的邱育慈的不快,她在提问中表示了质疑,强调科学家也需要和记者交流。她在回答中,给自己刚刚说的话打了补丁。 有人问政府的问题,她说:所有的政府都行动得不快,所有的政府都行动得不够快! (教授们在午餐) 午餐的时候,我专门找她聊了一会儿。因为她在亚立桑娜,我很关心亚立桑娜的生物圈2号,她说:生物圈2号现在还在运行,是科学研究,不是科普。因为有了私人投资。研究者就在她亚立桑娜大学,她有同事到里面研究,但是她没有。 中午睡了一觉,闹钟定在2:50,一直沉睡下去,直到被敲门叫醒,看表是22:15,这才明白过来,上闹钟的时候,忘了算时差。 罗马时间15:22,我又坐进了报告厅。主持人是Michele Candotti, 意大利WWF的总书记。现在说话的应该是 Clair Carlton, 气候见证项目澳大利亚地区的主管(Manager Climate Witness Programme, Australia),她在介绍WWF国际组织的气候见证(Climate Witness)。下午的报告大多与此有关。 WWF组织了一个全球性的气候见证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一些愿意作为见证人的志愿者,讲述气候变化对其生活的影响和冲击。WWF在宣传页上声称,每一位见证人的故事都由气候见证科学委员会的科学家利用自己的时间做过独立的科学评估。这些见证都以照片、录像和文字的形式发布在网络上,You Tube, Twitter, Flicker,已经博客。 然后,就是一个一个不同身份的见证者。第一位是Diego Redini,一位意大利农民,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他的题目是:牛奶产量的降低(The decrease in the production of milk)。他说由于气温升高,不利于牛群生活,夏天的奶产量比冬天已经减少了30%。小伙子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在报告中还说到了水位的降低。小伙子讲完之后,接受了几个提问就匆匆离开,他说明天一早还有一个会他在赶场。 16:00,第二位见证者上台,乌干达农民Mbiwo Constantine Kusebahasa,他的题目是:冰川融化和农业危机(Glaciers melting and agricultural crisis)他看起来更像是农民。英语说得很不流畅,很质朴。 (乌干达农民) 农民的智慧表现在后面。在一群提问之后,台上一位WWF的成员问他:如果有哪个国家愿意给你们投资,你觉得是否能够有用,怎么样用比较好? 他说:钱会让人疯狂( the money make people mad)。他大致是说,直接投钱,不会落到农民手中,如果真想帮忙,就做点儿具体的事情。投给政府,是浪费。 (钱会让人疯狂) 茶歇的时候,我隆重地表扬了他,说他讲得好,他很高兴,跟我热情拥抱。然后跟我诉苦:我们那儿很穷,太穷了! 我问他,气候变化,还有政府,哪个因素对你们的生活影响得更大? 他好像没有听懂,接着说:太穷了。 (Greenaccord的秘书们。左边是特丽萨,右边是尼可莱塔。中间的是志愿者,某位领导的女儿) (同声传译) 茶歇之后,17:00, 是这一天的最后一位见证人,Alton Byers,一位美国的大山地理学家(Mountain Geographer),他的题目是:冰川的消退(The retreat of mountain glaciers)。他的报告也很好看,他的PPT展示了大量的对比照片,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一望而知,在这些地方,冰川在消失,冰川在退化。 我问了我一直想知道的老问题:我们有水循环的概念,河流入海,海水蒸发,变成云,云来到内陆,变成雨雪,降到地面,成为河流,也有一部分成为冰川。我想知道,这个循环需要多长时间?一年?十年?一千年?还是更长? 很遗憾,他也不知道。不过他说,有70%的新鲜水,来自冰川。 事实上,我想用这个问题说明,在我们人类有限的文明期间,水并不是循环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冰川的寿命,就是人类的文明寿命的极限。 这一天最后一个报告是来自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汪永晨。汪永晨展示了大量的图片,中国长江中上游冰川的退化,大河源头水量的减少,严重的干旱,已经怒江的四季。照片同样触目惊心,引人瞩目。汪永晨强调,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仅是来自污染,同样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结果。 (汪永晨在报告) 汪永晨的讲演也激起很多问题,俄罗斯的犹里问,为什么你没有说到中国的北方,哪儿与俄罗斯接壤,与我们的关系更密切。 汪永晨的演讲获得了热烈的掌声。一天的紧张论坛日程结束,下面就是晚宴。盛大的晚宴。 (美丽的姑娘特丽萨) 2009年11月27日 晨 追记 下面的图片,就不解释了。 这篇追记在江河信息网站上的链接在此:http://www.nujiang.ngo.cn/Dynamics/20095e74/20095e7476708/53414e0067084e8c53414e0365e57eff5bb656ed6c5f6cb34fe1606f/view 其中还有汪永晨对会议的记录。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3464 次阅读|1 个评论
游哥本哈根(幻灯片)(二)
黄安年 2009-11-30 15:25
游哥本哈根 ( 幻灯片 )( 二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稿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30 日发布 这里转发的许令仪老师传来的一位友人 2008 年 6 月 28 日制作的北欧哥本哈根游 (2) 幻灯片。在博客发布时改用现名 , 分 ( 一 )20 幅 , (二) 21 幅。附文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 . 1万(2006年1月)。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达三万五千艘以上,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经由这里进出口。哥本哈根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与日德兰半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相连接。有许多国际航空线经过这里,是西欧和北欧间铁路、航空的枢纽。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主要工业项目有造船、机械、罐头、酿造等。当地东亚公司、布米斯特─怀恩机械和船业公司等厂家世界闻名。1950年后工业和人口迁往市郊,市区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车、电气铁路和公共汽车为主。市东南8公里处有机场。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坐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地。建筑在厄勒海峡出口处岩石上的克伦堡宫,是昔日守卫这座古城的一个军事要塞,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现在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因为那里有一座机件复杂、制作精巧的天文钟。据说,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极其准确,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各天的名称、日子和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了四十年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12 世纪时洛斯基勒的阿布萨隆重主教在此筑起要塞,兴起了 商人之港(哥本哈根)。它不仅是丹麦国内、也是北欧的大门。现在仍是重要的港囗城市,整个城市洋溢着的浪漫气息迷倒了所有前来游览的人。蒂沃利公园 Tivoli 和美人鱼像可以说是哥本哈根的象征。还有世界第一条步行街斯特洛伊艾,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会让并不喜欢购物的人也为之动心。富有魅力的不仅是购物,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感受这里的历史,会使您的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走累了或者肚子饿了,可以在露天咖啡座或餐馆略事休息。哥本哈根的中心街区有各色饭馆,不仅提供丹麦传统菜肴,还有世界各国的美味。何不夹杂在当地居民的人群中尽情体味首都氛围 哥本哈根市政厅   补充 : 丹麦的首都。在西兰岛东岸和阿迈厄岛北部,临厄勒海峡。市区人口 48.3 万,包括郊区 137 万( 1989 )。原为渔村。 1167 年沿西兰岛海岸建立堡垒,十六世纪因海运发展而成繁荣城市。北欧重要海陆空交通枢纽;有火车轮渡通瑞典港口马尔默。丹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军港和商港(自由港)。全国工业 30 %集中于此,有造船、机器制造、冶金、化学、食品加工和纺织等工业。输出肉类和奶制品。设有科学院、大学(建于 1478 年)等。旧城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呈辐射状排列。新建的西北郊区以湖泊与旧城分开。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85.htm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4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游哥本哈根(幻灯片)(一)
黄安年 2009-11-30 15:12
游哥本哈根 ( 幻灯片 )( 一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稿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30 日发布 这里转发的许令仪老师传来的一位友人 2008 年 6 月 28 日制作的北欧哥本哈根游 (2) 幻灯片。在博客发布时改用现名 , 分 ( 一 )20 幅 , (二) 21 幅。附文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 . 1万(2006年1月)。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达三万五千艘以上,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经由这里进出口。哥本哈根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与日德兰半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相连接。有许多国际航空线经过这里,是西欧和北欧间铁路、航空的枢纽。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主要工业项目有造船、机械、罐头、酿造等。当地东亚公司、布米斯特─怀恩机械和船业公司等厂家世界闻名。1950年后工业和人口迁往市郊,市区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车、电气铁路和公共汽车为主。市东南8公里处有机场。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坐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地。建筑在厄勒海峡出口处岩石上的克伦堡宫,是昔日守卫这座古城的一个军事要塞,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现在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因为那里有一座机件复杂、制作精巧的天文钟。据说,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极其准确,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各天的名称、日子和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了四十年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12 世纪时洛斯基勒的阿布萨隆重主教在此筑起要塞,兴起了 商人之港(哥本哈根)。它不仅是丹麦国内、也是北欧的大门。现在仍是重要的港囗城市,整个城市洋溢着的浪漫气息迷倒了所有前来游览的人。蒂沃利公园 Tivoli 和美人鱼像可以说是哥本哈根的象征。还有世界第一条步行街斯特洛伊艾,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会让并不喜欢购物的人也为之动心。富有魅力的不仅是购物,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感受这里的历史,会使您的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走累了或者肚子饿了,可以在露天咖啡座或餐馆略事休息。哥本哈根的中心街区有各色饭馆,不仅提供丹麦传统菜肴,还有世界各国的美味。何不夹杂在当地居民的人群中尽情体味首都氛围 哥本哈根市政厅   补充 : 丹麦的首都。在西兰岛东岸和阿迈厄岛北部,临厄勒海峡。市区人口 48.3 万,包括郊区 137 万( 1989 )。原为渔村。 1167 年沿西兰岛海岸建立堡垒,十六世纪因海运发展而成繁荣城市。北欧重要海陆空交通枢纽;有火车轮渡通瑞典港口马尔默。丹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军港和商港(自由港)。全国工业 30 %集中于此,有造船、机器制造、冶金、化学、食品加工和纺织等工业。输出肉类和奶制品。设有科学院、大学(建于 1478 年)等。旧城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呈辐射状排列。新建的西北郊区以湖泊与旧城分开。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85.htm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3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幻灯片)(二)
黄安年 2009-11-30 09:37
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 ( 幻灯片 )( 二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稿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30 日发布 这里转发的许令仪老师传来的一位友人 2008 年 6 月 28 日制作的北欧哥本哈根游 (1) 幻灯片。游客从斯德哥尔摩出发经林雪平到韦恩湖渡厄勒海峡抵达丹麦境内。参观赫尔辛格小镇、王宫外景和大教堂外景。 在博客发布时改用现名 , 分 ( 一 )30 幅 , (二) 19 幅。附文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 . 1万(2006年1月)。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达三万五千艘以上,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经由这里进出口。哥本哈根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与日德兰半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相连接。有许多国际航空线经过这里,是西欧和北欧间铁路、航空的枢纽。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主要工业项目有造船、机械、罐头、酿造等。当地东亚公司、布米斯特─怀恩机械和船业公司等厂家世界闻名。1950年后工业和人口迁往市郊,市区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车、电气铁路和公共汽车为主。市东南8公里处有机场。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坐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地。建筑在厄勒海峡出口处岩石上的克伦堡宫,是昔日守卫这座古城的一个军事要塞,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现在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因为那里有一座机件复杂、制作精巧的天文钟。据说,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极其准确,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各天的名称、日子和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了四十年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12 世纪时洛斯基勒的阿布萨隆重主教在此筑起要塞,兴起了 商人之港(哥本哈根)。它不仅是丹麦国内、也是北欧的大门。现在仍是重要的港囗城市,整个城市洋溢着的浪漫气息迷倒了所有前来游览的人。蒂沃利公园 Tivoli 和美人鱼像可以说是哥本哈根的象征。还有世界第一条步行街斯特洛伊艾,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会让并不喜欢购物的人也为之动心。富有魅力的不仅是购物,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感受这里的历史,会使您的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走累了或者肚子饿了,可以在露天咖啡座或餐馆略事休息。哥本哈根的中心街区有各色饭馆,不仅提供丹麦传统菜肴,还有世界各国的美味。何不夹杂在当地居民的人群中尽情体味首都氛围 哥本哈根市政厅   补充 : 丹麦的首都。在西兰岛东岸和阿迈厄岛北部,临厄勒海峡。市区人口 48.3 万,包括郊区 137 万( 1989 )。原为渔村。 1167 年沿西兰岛海岸建立堡垒,十六世纪因海运发展而成繁荣城市。北欧重要海陆空交通枢纽;有火车轮渡通瑞典港口马尔默。丹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军港和商港(自由港)。全国工业 30 %集中于此,有造船、机器制造、冶金、化学、食品加工和纺织等工业。输出肉类和奶制品。设有科学院、大学(建于 1478 年)等。旧城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呈辐射状排列。新建的西北郊区以湖泊与旧城分开。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85.htm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5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幻灯片)(一)
黄安年 2009-11-30 09:07
从斯德哥尔摩到哥本哈根 ( 幻灯片 )( 一 ) 黄安年文 许令仪供稿 ,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1 月 30 日发布 这里转发的许令仪老师传来的一位友人 2008 年 6 月 28 日制作的北欧哥本哈根游 (1) 幻灯片。 , 分 ( 一 )30 幅 , (二) 19 幅。附文是笔者从网上下载的。 游客从斯德哥尔摩出发经林雪平到韦恩湖渡厄勒海峡抵达丹麦境内。 在博客发布时改用现名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   丹麦王国首都哥本哈根( Copenhagen )位于丹麦西兰岛东部,隔着厄勒海峡和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对。它是丹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国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欧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虽地理纬度较高,但由于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候温和。1─2月气温在0℃左右,7─8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根据丹麦的历史记载,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和进行贸易的场所。随着贸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纪初发展成为一个商业城镇。十五世纪初,成为丹麦王国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麦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贸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 . 1万(2006年1月)。全国重要的食品、造船、机械、电子等工业大多集中在这里。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达三万五千艘以上,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都经由这里进出口。哥本哈根有铁路通过火车轮渡与日德兰半岛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国相连接。有许多国际航空线经过这里,是西欧和北欧间铁路、航空的枢纽。哥本哈根既是传统的贸易和船运中心,又是新兴制造业城市。全国1/3工厂建在大哥本哈根区。主要工业项目有造船、机械、罐头、酿造等。当地东亚公司、布米斯特─怀恩机械和船业公司等厂家世界闻名。1950年后工业和人口迁往市郊,市区人口逐渐减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车、电气铁路和公共汽车为主。市东南8公里处有机场。高等学府有哥本哈根大学(1479)、丹麦理工大学、丹麦工程学院、皇家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观整洁,市内新兴的大工业企业和中世纪古老的建筑物交相辉映,使它既是现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许多古建筑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宫堡。坐落在市中心的克里斯蒂安堡年代最为久远。现在的克里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后重建的。过去,它曾是丹麦国王的宫殿,现在成为议会和政府大厦所在地。建筑在厄勒海峡出口处岩石上的克伦堡宫,是昔日守卫这座古城的一个军事要塞,至今还保存着当时修建的炮台和兵器。此外,现在丹麦国王居住的王宫阿马林堡,也颇负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厅的钟楼,也常常挤满了好奇的来访者。因为那里有一座机件复杂、制作精巧的天文钟。据说,这座天文钟不仅走得极其准确,还能计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诉人们:一星期各天的名称、日子和公历的年月、星座的运行、太阳时、中欧时和恒星时等。这座天文钟是一个名叫奥尔森的锁匠花费了四十年心血、耗费了巨资才造成的。    12 世纪时洛斯基勒的阿布萨隆重主教在此筑起要塞,兴起了 商人之港(哥本哈根)。它不仅是丹麦国内、也是北欧的大门。现在仍是重要的港囗城市,整个城市洋溢着的浪漫气息迷倒了所有前来游览的人。蒂沃利公园 Tivoli 和美人鱼像可以说是哥本哈根的象征。还有世界第一条步行街斯特洛伊艾,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会让并不喜欢购物的人也为之动心。富有魅力的不仅是购物,逛逛博物馆和美术馆,感受这里的历史,会使您的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走累了或者肚子饿了,可以在露天咖啡座或餐馆略事休息。哥本哈根的中心街区有各色饭馆,不仅提供丹麦传统菜肴,还有世界各国的美味。何不夹杂在当地居民的人群中尽情体味首都氛围 哥本哈根市政厅   补充 : 丹麦的首都。在西兰岛东岸和阿迈厄岛北部,临厄勒海峡。市区人口 48.3 万,包括郊区 137 万( 1989 )。原为渔村。 1167 年沿西兰岛海岸建立堡垒,十六世纪因海运发展而成繁荣城市。北欧重要海陆空交通枢纽;有火车轮渡通瑞典港口马尔默。丹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军港和商港(自由港)。全国工业 30 %集中于此,有造船、机器制造、冶金、化学、食品加工和纺织等工业。输出肉类和奶制品。设有科学院、大学(建于 1478 年)等。旧城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呈辐射状排列。新建的西北郊区以湖泊与旧城分开。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85.htm
个人分类: 世界各国见闻(09-11)|47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哥本哈根诊断》来了
王铮 2009-11-27 07:59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召开在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发表了一个英 文 64 页的报告,叫 The Copenhagen Diagnosis ,哥本哈根诊断,它的副标题是 Updating the World on the Latest Climate Science ,这当然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哥本哈根诊断》的基本观点是: l 在过去 25 年中,世界每十年气温上升了 0.19C ,而且 2000 年来这个速度在加快,这样到本世纪末气温上升的幅度有可能是 IPCC 报告 4.0 的最高值。 l 气温升高的一个后果是海平面上升,这个上升幅度会超过 1 米,很可能达到 2 米。 l 因此必须使得 2050 年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人均 1 吨以下。 这个数字比起发达国家 2000 年时的人均排放量水平要低 80% 到 95% ,比中国目前的排放也要低 60~ 70% 左右。 2008 年世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是 1.3 吨,世界已经需要绝对的减排了。 《哥本哈根诊断》批评说一味强调科学上对全球变化问题的高度确认,很可能使得人类错过了气候逆转的机会。实际上,这句话意味着它对自己的结论也是吃不太准。 公元 2009 年 12 月 6 日,哥本哈根,世界将上演什么呢?中国出演的是温家宝总理,当然还带来大大小小的一帮学者型官员,官员型学者。我们曾经想申请到哪里参加一个讨论会,没钱。钱找到了,下不来,下来,报名过时了,结果到年底,好好的,落了个骂名。 昨天,美国人的感恩节,我们给世界人民送了个礼物,到 2020 年,能源强度比 2005 年降低 40~45% ,换言之每年降低 4% 。可是发达国家希望的是总量降低,还有一场恶斗在等待。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出了一张牌,征收碳关税。你认为发达国家这招能成功吗? 《哥本哈根诊断》把了脉,没有开出药方,说白了,它有哗众取宠之嫌。你不信, 64 页,大约有 18 页是渲染性的图片。不过我连连哗众取宠的都没有,某个报告,净说空话。中国许多事,让 学者型官员、官员型学者给耽误了。因为当了官,说话就不自由了,连放个屁都被代表党和政府了。为什么不让学者们自由发表百家争鸣的报告呢?新南威尔士大学气候研究中心,没有人认为他代表澳大利亚政府的。 写博客的人,大部分是失落的。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3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哥本哈根:提倡绿色不冒烟导弹
大毛忽洞 2009-10-30 08:01
哥本哈根 :提倡绿色不冒烟导弹 如果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能把绿色不冒烟导弹提上会议日程,这将是人类最大的进步。 地球的生态越来越来脆弱,为了对下一代负责,建议各国停止使用冒烟武器,大力提倡使用绿色不冒烟武器。 在各种各样的武力争端中,要尽可能使用绿色导弹。 举例一:绿色不冒烟导弹 (来自世界武器绿色不冒烟保护网站,导弹所属国:不明) 举例二:绿色不冒烟导弹 (来自世界武器绿色不冒烟保护网站,导弹所属国:不明)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44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看待气候变化?
热度 1 ChenFengIUE 2009-10-22 22:06
现在几乎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会提及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 等字眼。各国政要,学术机构也在不同的场合谈论此类话题。如果要进行一个热点术语的流传广度排名的话,我想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等字眼应该会很靠前的。 最近,自己也关注了一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术,政府间会议的媒体报道。毫无疑问,都有涉及气候变化,诸如如何监测,如何应对,怎么减缓。 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本身似乎很难界定吧。现有的研究结果多是建立在不同模型的数字模拟基础之上的,同时结合短时间的观测序列(相对于人类发展历史),当然啦,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发表在顶级杂志上的,Nature, Science,PNAS,JGL,JGR,尤其是聚集了全世界大量杰出科学家而形成的四次IPCC报告。尽管气候变化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不过也有科学人员从长时间尺度考虑,觉得气候变化并不像目前所宣扬的那样。呵呵,这是科学问题。 来谈点实际的: 今年我国上半年在不同区域几乎同一时间出现的森林火灾,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 澳大利亚发生的严重的干旱情况 是否与气候变化有关? 最近,又在报道我国很多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缺水,很多江河 水库的水位低于历史同期,有的甚至创历史新低。是气候变化?还是人类过度使用的情况?不过,可喜的是今天报纸上有一个版面提到,旱情之下我们的粮食有丰收。如果真是气候变化已经在影响区域的水循环,加上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用水方式,在以城市热岛为显著问题的热环境危机之后,水危机也许正初见端倪。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积极制定应对策略的缘故。 更可怕的是,不同机构的科学研究人员对极地冰雪融化消退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的估计,有的居然预测在未来不到一百年,海平面可能上升1~2米。(可以看看:http://discover.news.163.com/09/0313/09/549CJB7A000125LI.html)。要知道全世界1/2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金融活动集中在沿海区域。很多岛屿可能会逐渐消失,甚至包含岛国。严重一点说,有可能导致人道主义事件的发生,在严重一点就是战争了。 我自己最近比较关注到底人类自身的活动给区域的气候带来了多大影响,这样我们至少可以通过调节人类的活动来减缓,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 以上仅是个人言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哥本哈根的味道
sunon77 2009-6-15 06:38
从来不愿意把旅行的日程安排的太紧, 在威尼斯的时候, 正逢双年展的盛会, 但也没有一一看完所有的展馆. 最不理解就是那些行程匆匆, 拍完照就走人的旅行. 没有时间来体味和放松, 怎么能称作真正的旅行呢? 在哥本哈根的三天, 给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安徒生的小美人鱼雕像, 也不是雄伟的皇宫和市政厅, 而是悠闲而富于创意的丹麦人. 在这个既没有象中东那样富饶的资源, 也没有象新加坡, 鹿特丹那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唯一能够充分发展的就是人的创造力. 丹麦的老建筑 祝福刚从市政厅登记的新人 忘情一吻 玻尔的胸像和丹麦历史上的英雄们放在一起 嘉士伯集团资助的艺术馆 色彩艳丽的运河旁的民居 光纤制作的节能灯 丹麦国家设计中心 现代艺术馆中孩子们自己设计雕塑
个人分类: 欧游心影录|5555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研究中发扬哥本哈根精神
黄城峙 2008-8-19 08:31
哥本哈根是丹麦首都、北欧最大城市之一 ,位于丹麦西兰岛的东部,隔着厄勒海峡与瑞典重要海港马尔默遥遥相望。 哥本哈根最早是一个小渔村,由于海上贸易日渐繁荣,到公元12世纪初已发展成一个商业城镇,1443年成为丹麦首都。在丹麦语里,哥本哈根意为商人的港口或贸易的港口。哥本哈根港,水深港阔,设备优良,是丹麦最大的海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只有数万艘之多,担负着丹麦一半以上的对外贸易任务。 哥本哈根是北欧著名的历史古城,市内有许多历史遗迹,有古老的城堡建筑和教堂,有许多矗立街头的青铜铸像。建于1479年的哥本哈根大学是北欧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哥本哈根精神是由20世纪初丹麦的著名科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提出的,玻尔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罗森菲耳德为哥本哈根精神下的定义是: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澳大利亚物理杂志编辑罗伯逊的看法是:哥本哈根精神或许可以很好地被表征为玻尔给人的一种鼓舞和指导,它与聚集在周围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才华相结合,体现了领袖与群众的互补关系。玻尔依靠他的洞察力和鼓舞力量,把他周围的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传记作家穆尔则认为,哥本哈根精神是高度的智力活动、大胆的涉险精神、深奥的研究内容与快活的乐天主义的混合物,在杨福家先生的《哥本哈根精神》(摘自《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卷)一文中,又有具体的阐述,这是玻尔所留下的物理学界最可宝贵的财富。 不仅如此,玻尔倡导的平等、自由讨论和相互紧密地合作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放之四海的团队工作的准则。玻尔的为学与为人同样值得称道--他是一个爱国的、然而同时又是积极推动科学国际化的丹麦科学家。在他积极营造的那种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快、无拘无束、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工作着才会是美丽的。 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玻尔才成功地在丹麦开辟了欧洲又一个物理学圣地,他的研究所名噪一时,是当时所有物理学爱好者们的天堂。哥本哈根精神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才是团队精神,至少,它是以一个成功者的姿态存在的,虽然玻尔的团队是一个科研队伍,他们针对的是对自然科学的讨论和研究,这和商业团队有着很大的区别,商业团队中,相互的沟通配合和较为明显的责任分担,需要更为统一的思想,对目标的认同,和个人牺牲。
个人分类: 未分类|618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