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内首部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京发布
热度 1 suqing1961 2012-12-28 22:07
国内首部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京发布
2012年12月28日下午,由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编研、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一书在北京发布。该报告是国内首部具有研究性质、有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年度质量报告,从多视角、多层面研究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力求科学、客观地反映2011年度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 由国内教育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编著,以科研课题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首发式上,《 报告》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教授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分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析、研究生教育质量热点议题、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生满意度调查、研究生教育国际述评和附录等6个部分。 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杨东平教授为《报告》作序,他认为该报告具有两个研究亮点:一是首次开发省级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并据此进行排名,填补了省际之间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空白;二是开展在校研究生的教育满意度调查,首次从学生本位的视角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 当天上午,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报告》是中心成立后推出的首部研究报告,计划今后每年编著一部,并交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力图成为该中心和出版社共同合作的学术品牌。 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人士出席了发布会,并围绕着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3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向中国读者介绍全球科技发展动态
热度 1 suqing1961 2012-11-6 19:41
向中国读者介绍全球科技发展动态
向中国读者介绍全球科技发展动态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 2010 》首发式上的讲话 ( 2012 年 11 月 6 日于中国科技会堂) 尊敬的卡隆基女士、尊敬的王春法书记,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我谨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 2010 》(中文版)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向诸位简要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出版过程。 《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 1993 年、 1996 年、 1998 年和 2005 年之后,发表的第五份描述世界各大洲科技发展现状的全球科学发展报告。《报告》由来自世界各地的 35 位专家学者撰写,他们借助丰富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信息,以客观的立场和广阔的视角,清晰地勾勒出了 2006 至 2010 年 5 年间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阐述了知识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对世界各大洲以及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中国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在科技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创新、高等教育、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成果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图景式的描绘;第三部分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数据和科技信息资料。正如王春法教授刚才的致辞所说,这是一本资料权威、内容丰富、反映全面、视野开阔、客观公正的优秀科技图书。 科技拥有塑造人类未来的巨大力量。《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特别反映出,尽管在国家与国家以及地区与地区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传播,正不断改变着全球的科技格局,极大地影响着知识的创造、积累和传播。《报告》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科学研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同,因此,近年来全球研发经费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以中国为例, 在过去 10 年中,中国无论在科研经费投入、论文出版数量,还是在人才培养规模上都取得了突出进步。 《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将成为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全球范围内改进科学政策的有益工具,可为中国科技决策部门、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全球科技发展态势提供一个更宽阔的信息平台,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进科学决策化进程,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社很荣幸出版《 UNESCO 科学报告 2010 》中文版。我相信,《报告》中文版的面世,一定会受到中国科技政策决策者、制订者和研究者、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人员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喜爱。今后,出版《报告》中文版将成为中国科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长期合作项目,并交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落实;我社也将在更多的出版领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此,我由衷地希望继续得到各位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友情相助。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3731 次阅读|1 个评论
欢迎申报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
suqing1961 2012-2-23 11:16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在线咨询 1. 设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目的为何 ? 答:本资助计划旨在促进科技工作者学术成长,推动学科发展,繁荣科技出版,资助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科技著作出版。 2. 为何称为“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 答:出版资助计划资金全部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提供 ,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负责出版资助计划的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暨科学普及出版社) 负责出版资助计划的日常管理和所资助科技著作的出版工作。 3.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申请本计划资助? 答:申报人须满足如下条件方能申请本计划资助:( 1 )具有中国国籍;( 2 )为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或技术开发、改造,或产品研发工作的科技工作者;( 3 )申请资助的科技著作已完成初稿。 4. 登陆哪些网站可下载填写《申报书》? 答:您可登陆中国科协网站 www.cast.org.cn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网站 www.cspbooks.com.cn ,下载填写《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申报书》。 5.本计划资助哪些领域的科技著作? 本书 . 技术 答:本计划资助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或技术开发、改造和产品研发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受 资助的科技著作必须满足如下条件之一:( 1 )基础研究科技著作: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有重大发现,或在方法上有重要突破,或在实验上有重要创新;( 2 )应用基础研究科技著作:研究成果具有独到见解或构成新颖体系,在生产技术领域应用有重大前景;( 3 )技术开发改造和产品研发科技著作:从事技术开发、改造和产品研发的成果已得到实际应用,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4 )综合性科技著作:对开拓新领域、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有重要意义,有重要积累价值或有传播价值。 6. 本计划所称的“全额资助”是什么意思? 答:“全额资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需科技著作作者承担任何出版费用,二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将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给作者支付稿费。 7. 本计划有哪些优先资助内容? 答: 该出版资助计划 目的是 为青年科技工作者 学术成长 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 45 岁以下的青 年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优先资助科技工作者出版首部科技著作。 8 .申报成功后,所获资助的经费能拨到申报者个人或单位的账户上吗? 答:不能。所获资助的经费将拨到科技著作的出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账户上,全部用于编辑出版科技著作和支付作者的稿费。 9. 那为什么资助的额度会有区别? 答:每部科技著作的字数、公式和插图数量等不同,会导致排版、编校的难度和全书篇幅产生差异,有的著作因有彩色图片需要四色印刷,这都将影响每部著作的编校、印刷成本,因而资助力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 10. 申报人必须为第一著作权人吗? 答:申报人须为科技著作的著作权人。著作权人原则上不得多于 3 人。著作权人 若为多人, 申报者须为第一著作权人,并出具其他著作权人签署的同意申报资助的意见书或委托书。 11. 不接受个人直接申报是什么意思? 答:申报者的科技著作首先需经 所在学科两位不同工作单位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书面推荐, 再通过《 申报 通知》中列出的 6 种渠道中的 任 一种方式上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没有经过指定渠道上报个人申请一律不予受理。 12. 那么,都有哪 6 种推荐渠道呢? 答:这 6 种渠道分别为:( 1 )申请人所在学科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推荐;( 2 )申请人所在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推荐;( 3 )申请人所在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中国科协常委推荐;( 4 )所在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 5 )申请人所在学科或相近学科的“ 211 工程”高校校长推荐;( 6 )申请人所在学科或相近学科的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院所所长(院长)推荐。 13.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这 6 种渠道推荐上报? 答:一是为了更好地把控申报者的科技著作质量,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给申报者提供方便。 14. 哪些图书不在本计划资助的范围? 答: 下列图书暂不列于本计划资助范围:译著,论文集等汇编作品,再版图书,教科书、工具书。 15.申请资助为何要交全部初稿? 答:为便于评审委员会做出客观评审,要求申报者提交全部初稿。一旦列入出版计划,申报者(即科技著作作者)还可以对稿件做进一步完善和修改,在规定时间内 将 “齐、清、定”的稿件交付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 16.想申请资助,但还没有完成初稿怎么办? 答:本出版资助计划自 2012 年 1 月始实施,将连续资助 5 年,即到 2016 年底结束。这期间,符合条件者随时均可申报,暂时没有完成初稿者,只要在这期间完成了都还有机会。 17. 每年的什么时候申报最合适? 答:本计划常年接受规定渠道推荐,申请者可随时通过上述规定的 6 种规定渠道申报。但是,本计划每年只有 4 月和 10 月两次进行评审;因此,申请者最好在这两次评审前一个月就完成申报,以便得以及时参加评审。 18.申报者能一次申报多部科技著作吗? 答:申报者每次只能申报资助一部科技著作,受资助的科技著作正式出版后,方可提交新的科技著作资助申报。 19.如果是丛书该如何申报? 答:申报的科技著作若为丛书,应按科技著作单册分期分批单独申报。 20.评审委员会是按学科领域进行评审吗? 答:是的。本资助计划设立评审科技专家库,按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其他学科领域分组进行评审。申报资助的科技著作须获得出席评审会议的评审组成员 2/3 以上(含 2/3 )的赞成票数,方可获得出版资助。 21 .获准资助项目清单将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公布? 答:获准资助的科技著作名单分别将于每年 5 月和 11 月在 中国科协网站 www.cast.org.cn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 www.ctgpc.com.cn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网站 www.cspbooks.com.cn 和官方博客 http://kpkj123456.blog.163.com ,以及有关科技报刊媒体公布。 22.获准资助的科技著作需签订正式出版合同吗? 答: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与受资助人(作者)签订出版合同。 23.获资助项目如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有何奖励措施? 答:获资助科技著作若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将向著作权人颁发 1 万元人民币奖金,同时向推荐单位颁发 1 万元人民币奖金、向 推荐人各 颁发 5000 元人民币奖金。 24.获资助科技著作因故不能按时交稿,或所交稿件未能达到出版要求怎么办? 答:若出现这种情况,受资助人需及时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书面提交延期出版申请。延期出版时限最长为一年,期满后若受资助人仍不能提交达到出版要求的书稿,评审委员会将取消其受资助的资格。 25.受资助者若存在违规行为或学术不端行为,将受到何种处罚? 答:出版资助计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受资助者存有违规行为或学术不端行为,评审委员会将依程序取消其受资助的资格和今后申报出版资助计划的资格,并在中国科协网站、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网站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网站公告。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即将实施
suqing1961 2011-12-28 22:42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即将实施
中国科协与中国三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将承担“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任务 12 月 28 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广晶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签约仪式由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主持,来自中国科协、中国三峡集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及媒体记者共 70 余人见证了这一协议的签署过程。 中国科协与中国三峡集团战略合作领域主要包括科技合作、人才培养、科学普及、阵地建设等诸多方面。双方将重点围绕水电等清洁能源相关领域,联合开展战略研究、科技创新规划、专家咨询、技术诊断等科技合作;将围绕科技人才培养、设立科技出版项目,支持创新性科学研究;将围绕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联合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特别是传播水电等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知识。 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是,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中国三峡集团将斥资 2100 万元人民币(每年420万元),实施“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用于重点资助 科技工作者出版高水平科技著作。这一出版项目将由中国科协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独立承担。 该计划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并向 45 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倾斜,重点资助科技人员出版首部学术专著,以满足广大科技人员出版学术专著的迫切需求,达到繁荣科技出版,推动学科建设,促进科技进步,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目的。 为确保“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高质量实施,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多次 组织召开社内外专题论证会和研讨会,配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制订了《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管理办法》,并将组织强大的编辑团队实施落实。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部凝聚机械工业界科技工作者智慧的优秀科技图书
suqing1961 2011-8-30 19:19
在《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式上的讲话 苏 青 尊敬的路甬祥理事长,尊敬的师昌绪老,尊敬的陈希书记、周济院长、施尔畏副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 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来说,今天是我们感恩致谢的日子。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著的《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今天正式由我社出版并首发。 如同一个生命的诞生必须经历十月怀胎方能一早分娩,一本图书的面世也经历了选题策划、组稿、撰稿、审稿、编辑加工、印刷成书等过程,编辑出版不过是其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当一个新的生命发出第一声灿烂的啼哭时,助理婴儿出生的白衣天使无疑会赢得人们更多的颂扬。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还散发着油墨芬香的《路线图》,封面上就印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字样和社标,同样让我和我的同事享受到了过多的受之有愧的荣耀。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办的中央级出版单位之一,我社上个世纪 50 年代出版的赵学田老师编写的《机械工人速成看图》,创下了发行 2000 万册的出版奇迹,为技术工人普及机械识图知识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我社出版的谭浩强教授所著的《 BASIC 语言》,为全面普及计算机知识又立新功,该书先后印刷发行 1250 万册,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经典教材; 20 世纪 90 年代,我社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长效 1000 万册,有力地推动了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今天,我社又十分荣幸地出版了对未来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 借此机会,我要强烈表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全体员工的感恩和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感谢路甬祥理事长。正是在您的积极倡导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九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决定编写《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 一年多来, 您时刻关心《路线图》的编写, 亲自参加并主持重要的讨论会和审稿会,多次提出重要指导意见。今年 7 月 24 日,我有幸参加了《路线图》最后一次全国审稿会,切身感受到了您对 《路线图》编写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编写内容的悉心指导,以及对我社出版好《路线图》的殷切期望。 我要感谢我们的合作好伙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这是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充满勃勃生机,对机械工程界科技工作者有着极强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科学共同体组织。本届学会理事会把研究和编写《路线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专门成立了《路线图》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编写委员会,先后组织召开编写工作会、研讨会、审稿会、统稿会数十次,确保了《路线图》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期出版。在这之前,我社还和学会合作出版多达 4 卷 8 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机械史》,并申请到了国家出版基金,其中《图鉴卷》今年上半年已经出版发行。我由衷地期望我们之间的友好合作由此能够更加深入、扩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我要向参加《路线图》编写工作的全体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得知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都是志愿者,不计报酬,不算科研考核工作量,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在《路线图》编写、出版的最后一个冲刺月里,各位编写专家所呈现出来的神圣的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玩命的工作作风,成为我和我的同事们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最好的精神食粮。 感谢陈希书记对出版社的亲切关怀。出版社的员工不会忘记,中国科协“八大”刚结束,您就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莅临出版社指导工作。今天刚出席完国务院召开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您又马上赶到《路线图》首发式会场,与 路甬祥理事长等领导一道为《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揭幕,并将发表重要讲话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新一届科协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中国科协科技思想库建设,将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组织编写《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这样高水平的科技图书,视为全国学会参与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学会学术部拨专款资助《路线图》的出版。我个人认为,以《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为成功范例,动员更多的行业性全国学会定期组织编写类似的“路线图”,将使《路线图》丛书成为展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决策咨询成果的一张优质名片,成为反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促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的一个品牌抓手。 感谢新闻出版总署领导对《路线图》首发式的重视。邬书林副署长原定参加今天的首发式,中午刚得知他因临时要参加中央的一个重要会议,特委托出版管理司朱启会副司长代为出席。邬署长十分重视重大选题出版, 7 月 16 日,在出席全国出版界庆祝建党 90 周年重点图书《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述实》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上,他提出了“要用文化的力量、科学的精神做好重大主题出版工作”重要观念,这对我社做好重大科技图书选题出版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感谢周济院长、施尔畏副院长、师昌绪老,以及来自科技部、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各级领导,有关研究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负责人及专家学者,以及出席会议的各位嘉宾对《路线图》出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你们的光临和指导,为这本图书的首发增添了荣光,为我社坚定不移地出版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图书增添了信心。 最后,我还要感谢新闻界的新老朋友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参与和敬业, 《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将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发挥其更大、更好的作用。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一篇语句规范的科技论文不容易
热度 12 suqing1961 2011-4-22 12:00
写一篇语句规范的科技论文不容易 ——读《科技论文病句评改》有感 科技期刊刊载学术论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准确、简明、迅捷地传播与储存科技成果信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或者说论文中尽量不要有语病。 语病,指文章中的句子有毛病,这个毛病包括语法方面的、修辞方面的和逻辑方面的。遵循语法,就要求遣词造句讲究规矩、遵守习惯;符合逻辑,就要求字里行间推理严密、因果对应;讲究修辞,就要求文字表达科学准确、简明生动。换句话说,就语言文字而言,逻辑解决的是对不对的问题,语法解决的是通不通的问题,修辞则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人的身体有了疾病,病人会不舒服;科技论文有了语病,读者会不爽快。一篇科技论文,如果存在不对之处,就会使人误解;如果存在不通之处,就会令人费解;如果存在不好之处,就会让人不解。 《科技论文病句评改》一书,就是给科技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专门进行语句“问诊”、挑错的。编者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广泛征集科技论文中的典型病句实例,并将这些常见的病句进行整理分类,如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结构混乱、详略失当、句式选用不当、句子组织不好、标点符号误用……然后对这些类型的病句实例一一予以辨析,帮助科技期刊编辑分析、修改病句,以期提高科技期刊工作者编辑加工论文稿件的能力,继而熟练掌握、运用、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 生物学家利用生物的外观、生活特性、构造、生理机能等特征的差别,以二分法的方式,将生物按“界、门、纲、目、科、属”由大分类归纳到小分类。某篇科技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鲟鱼类至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精子顶体结构和中段与其原始的进化地位相吻合。” “鲟”属于脊索动物门幅鳍鱼纲鲟形目鲟科,可见,“鲟鱼类”说法不对,正确的表述应是“鲟形目鱼类”或“鲟科鱼类”。此外,这段文字的后半句缺指示代词,“顶体结构”与“中段”并列也不当。全句改为“ 鲟形目鱼类至今已有 2 亿多年历史,其精子顶体和中段的结构与其原始的进化地位相吻合”后,就不会误导作者,令人费解了。 判断一篇科技论文中是否有病句,光凭语感和直觉常常是靠不住的,科技期刊编辑还必须熟悉并掌握语法规则、修辞手法和逻辑知识,并在编辑加工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规则和手法,以便准确辨析语病,迅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总病死率达到 34% ~ 35% 。”这句话读起来就让人拗口——一般读起来拗口的句子通常都会有语病,稍加分析,发现问题大了:“可降低”“达到”,用词有误。是可以把总病死率降低 34% ~ 35% 呢?还是降低到 34% ~ 35% ?原文意思表达不明确,需要退回作者修改。 再举一个病句:“精确称取原料约 20 g ”。这里,“精确”与“约”,意义自相矛盾,表达也不准确。了解上下文原意后,知道正确的文字应是:“精确称取原料 20 g 。”类似的语病还有:“大约 8 GPa 左右。”显然,这里,“大约”与“左右”,只能取其一;否则,就会因约数词语重复造成语病。 科技论文的文字应当讲求准确、简练。但是,“不准确”、“不简练”却是科技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通病。前面已经举过“不准确”的病句实例,现在试看这个“不简练”的病句:“目前这批样品的取得均是在北京的秋、冬、春三个季节得到的。” “取得”与“得到”重复,把它改为:“目前这批样品均是在北京的秋、冬、春 3 个季节取得的。”整个句子是不是“苗条”了一些? 但是,如果你不顾词义盲目地追求简练,很有可能就会走向问题的反面,引起论文表述的歧义。试举一例:“ GIS 设备以其优良的性能……”。 GIS 既是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的英文缩写词,又是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 (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的英文缩写词,为避免歧义,文中第一次出现 GIS 时,作者最好在其后写出对应的中文和英文全称,而不要一上来就用缩写。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功能,而且还有辅助修辞和有利于准确表达语义的作用。或许是标点符号太不引人注意了,或许是认为标点符号太简单了,《科技论文病句评改》编者发现,科技期刊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应当引起编辑们的注意。书中,编者以国标《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用实例重点讨论了科技期刊中标点符号误用的如下几种情况:点号误用,点号的降格使用问题,标号误用,标点配合不当,系列标点处理不当……读毕掩倦,不禁感叹:小小标点符号,大大文字学问。 我这里所举的科技论文病句实例,全部引自《科技论文病句评改》一书。书中内容还包括: 659 个科技论文病句及其评改, 225 组不规范的科技名词术语及其改正, 231 组别字或非首选字及其改正, 365 个标点符号错用例句及其订正,供读者作纠错练习的 25 个病句。书中病句实例可谓丰富多彩,科技期刊(当然也包括科技图书)编辑读罢,想必大有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科技论文病句评改》所提供的病句,只是那些资深的科技期刊审读专家从全国 5000 多种科技期刊刊载的数十万篇学术论文中抽查审读出来的,只是无数个病句中的很小一部分。要知道,这些学术论文发表时,那些受过文字训练的科技期刊编辑们已经对其进行了编辑加工、审读把关。一篇论文经过了这么多道文字的设卡把关,依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病句问题,可见,对一位没有经过专门文字训练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写好一篇语句规范的科技论文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论文病句评改》不仅是为科技期刊编辑编写的,更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编写的。 注: 《科技论文病句评改》将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876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发现伍连德》一书受到国内外媒体关注
suqing1961 2010-12-19 16:43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一书自 2010 年 9 月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予以评介、宣传、报道,并有报纸开始连载该书的主要章节,同时入选人民日报、人民网评选的 2010 年度最有影响力 10 本书候选书目。 2010 年 9 月 21 日 ,我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伍连德讲堂举办了《发现伍连德》首发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中国科学院程光胜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美籍华裔教授刘美瑞女士、出版社社长苏青,以及《发现伍连德》作者礼露女士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首发式结束后,中国新闻社、新华社、香港中国通讯社、新加坡亚洲新闻台、《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早报》(新加坡)、《科学时报》、《中华读书报》、《健康报》、《深圳商报》、《人民医院院长》杂志、《海内与海外》杂志等媒体,均对首发式和《发现伍连德》图书做了报道;网易、搜狐网、凤凰网、中国科协网等门户网站,纷纷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 《哈尔滨日报》通过与我社接洽,自 2010 年 11 月 23 日 开始,持续一个月在该报副刊连载《发现伍连德》一书。据悉,这是我社出版的图书首次被重要报刊连载。人民日报读书版和人民网读书频道自 2010 年 12 月 2 日 开始举办 2010 年度最有影响力 10 本书,《发现伍连德》一书入选 60 本候选图书,开始接受公众的投票,目前所获票数名列前茅。媒体的宣传、报道大大提升了伍连德博士的知名度,使社会公众对伍连德及其业绩有了更多的了解。 0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88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机械史》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suqing1961 2010-12-15 21:29
12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发文《 2010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公告》, 决定对经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评审通过的 95 个项目给予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科普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申报的《中国机械史》项目获准受资助。这是我社首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资助总金额为 200 万元,目前正按要求填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协议书》。 国家出版基金 2008 年由国家设立,用于鼓励和支持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的出版,资助对象是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对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重要作用的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门类和多种媒体形态的优秀公益性出版项目。为保证质量,每个出版单位原则上只能承担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每年资助出版项目通常不超过 100 个,因而竞争非常激烈。 《中国机械史》为我 社十二五重点图书, 由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编写 , 全套丛书包括《 中国机械史 图鉴卷》、《 中国机械史 通史卷》(上、下册)、《 中国机械史 技术卷》和《 中国机械史 行业卷》(上、中、下册),共 4 卷 7 册,总字数约 800 万字,含 1000 余幅插图,各卷图书预计将于 2012 年出齐。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6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出版《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
suqing1961 2010-12-2 14:18
再过 8 天,也就是 12 月 10 日 ,将是王淦昌先生逝世 12 周年纪念日。今天,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大家一起在这里举行《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以下简称《文集》)首发式暨捐赠仪式,旨在缅怀王淦昌先生对中国核事业发展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弘扬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教育并激励后人以他为榜样,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努力创新,为实现繁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盛的祖国现代化目标而不懈奋斗。 《文集》按时间段划分,围绕祝贺王淦昌先生 80 寿辰、 90 华诞和纪念王老百年诞辰、悼念王老辞世收录了约 150 篇纪念文章,以及反映王老生平的图片 130 幅,作为对王淦昌先生的永久纪念。我们希望通过《文集》的出版,使社会公众对王淦昌先生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教育家,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更加真切的了解。 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王淦昌先生终身醉心于自己所钟情的科学事业。青年时期,仅仅通过在理论上提出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发现世界上第一个荷电负超子反西格玛负超子,王淦昌先生就奠定了自己在物理学领域的地位。晚年,他最早提出了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概念的雏形,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共同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更是彰显了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审时度势和远见卓识。 《文集》收录的《中国核工业报》副总编辑常甲辰的文章科学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讲述了王淦昌先生作为一名科学家坚持实事求是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有关变子的故事: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王淦昌在与苏联科学家合作时,对对方仅凭一个电信号就断言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变子提出了质疑,并明确表示这样的发现靠不住。实事最终也证明了王老的这一科学判断。在当时中国正一边倒全面学习苏联的情形下,王淦昌先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超人的政治勇气,实在令人钦佩。第二个是有关第一粒子的故事。还是和苏联科学家合作探测基本粒子,两国科学家在一张胶片上发现有一个很长的粒子的轨迹,于是,苏联科学家急于宣布发现了新的粒子,甚至打算命名为第一粒子。王淦昌则非常冷静,他认为发现新粒子的证据不充分,这一现象存有两种可能:一是有可能为一新粒子,另外也可能是某种介子的反应,需要进一步分析、计算。最后证明这确实是一种介子的反应。 今天,包括科技界在内的中国社会,四处弥漫着浮躁的气氛,随处可见急功近利的行为,发生在王淦昌先生身上的这两个小故事,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索、回味和反思。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王淦昌先生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奉献终生,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折射出一颗拳拳爱国的赤子之心。 1933 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次年他随即回到祖国。 1961 年 3 月,受命开展核武器研制工作,他毫不犹豫表示我愿以身许国,并隐姓埋名 17 年,战斗在青海高原、新疆荒漠,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以及地下核试验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针对我国经济大发展、能源日益短缺的形势,王淦昌先生率先提出和平利用核能,积极推动我国核电建设,为我国核电事业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王淦昌先生曾说过:爱国主义是对我最大的鞭策。从王老身上,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诚如吴阶平院士所言:王淦昌先生是中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事业的光辉典范。 作为一个卓越的教育家,王淦昌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扶掖后进,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都曾师从于他,深受他的教诲,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师表传万世。叶笃正院士在他的纪念文章我的论文启蒙老师王淦昌先生中就感慨道:我的第一篇可供发表的论文,也是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王先生手把手教出来的。 1940 年底,叶笃正考取浙大研究生,研究中国的大气电学。导师涂长望把王淦昌介绍给了他,王淦昌随即帮助他给出了研究课题湄潭近地层大气电位的观测研究,同时给他找来损坏的电位计并指导修复,还帮他建立了观测场地,现场指导观测;教他查阅文献、分析材料和写科学论文。如此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动不已。 图书出版是人类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图书出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承担着文化服务、文化教育和文化建构的历史责任。王淦昌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出版社有责任把王老的这些精神财富通过图书出版凝固成形、传播开来、传承下去。正因如此,《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得以面世。《文集》的出版工作由此得到了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主编杜祥琬院士的鼎力相助和编者李瑞芝、常甲辰、袁之尚、王遵明老师的倾心投入,受到了包括王淦昌先生的同事、学生、亲朋好友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鼓励。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也正因如此,我社决定向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捐赠《文集》第一版全部图书,向主编杜祥琬院士所领导的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王淦昌 先生曾经工作过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文集》新版图书各 50 册,以便更好地弘扬、更大范围地传播 王淦昌 先生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 最后请允许我用自己写的一首小诗作为今天讲话的结束语,并以此来表达我对 王淦昌 先生的景仰之情。 王淦昌颂 王老功德驻千秋, 淦星闪耀照寰球。 昌业强军兴国日, 颂歌同 贺 君愿酬。 (注:1997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1997WG1编号14558,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与《文集》主编杜祥琬院士合影 陈佳洱院士(左一)、中国原子能科学院万钢院长(左二)、聂力将军(左三)、胡仁宇院士(左四)、杜祥琬院士(左五)出席首发式 聂力将军和杜祥琬院士为《文集》出版揭幕 王乃彦院士讲话 李惕培院士讲话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感动的书以及感动的人和事
suqing1961 2010-9-21 12:56
在《发现伍连德》新书出版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是以一位准伍连德迷的身份来参会和发言的。我发言的题目是感动的书及感动的人和事。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发现伍连德》这本图书的。我们常说,好的书能让人感动,读这本书、参加今天的首发式,有一种感动一直充盈着我的内心。 首先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伍连德博士,其人其事令我感动不已。这位 祖籍广东新宁、出生马来亚槟榔屿的著名 公共卫生学家,为中国和人类的检疫、防疫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一百年前,也就是 1910 年 12 月,中国的东北地区爆发肺鼠疫,死尸所在枕藉,形状尤为惨然,疫情如水泻地,似火燎燃,人心恐慌,四处逃亡。年仅 31 岁的伍连德受命于危难之时,被朝廷任命为全权总医官,派往疫区开展防治工作。他深入疫区开展调查研究,实施病理解剖,诊断传播途径,焚烧疫区病尸,不到两个月就成功控制住了疫情。 我们都经历过 2003 年的 SARS 疫情,感受过由此带来的万人空巷的恐慌,完全能够想见伍连德博士当时所面临是什么样的危局,遇到的是何等的困难。伍连德对肺鼠疫传播途径的准确判断并及时隔离病人,挑战了当时日本、法国、俄罗斯医学同行的权威;他为探究病理而解剖疫尸,为阻断疫情而焚烧疫尸,冒犯了当时中国的风俗民情;这些所作所为不仅需要创新的智慧、无比的勇气,更需要博大的胸怀、悲天悯人的大爱和舍生忘死的职业道德。伍连德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识、过人的胆识、创新的特质、优秀的品质和无私的大爱,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在学术不端行为猖獗、功利主义横行、浮躁气氛弥漫的今天,更为难得,弥为珍贵,愈加能触动、打动和感动我们一度麻木、坚硬、冷漠的心。 伍连德的人生是精彩的,他对中国和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之后,他不仅在中国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还通过不竭努力使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在中国不遗余力地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还创办了医学高等学校(现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同道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华医学会,创办了《中华医学杂志》。 1935 年,伍连德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提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被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的科学家。 伍连德不仅是属于中国的骄傲,更是属于世界的骄傲。 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期,我们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伍连德,甚至没有听说过伍连德这个名字,我本人也曾是无知的这一群人中的一员。在中国,历史的尘埃一度遮住了这位伟大科学家耀眼的光芒。然而,令我感动的是, 5 年前,中国新闻社记者《发现伍连德》的作者礼露女士得知伍连德其人其事后,就再也坐不住了,开始不顾一切地走上了发现伍连德之路。我不知道两年前刚被 SARS 病情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一位病弱女子,是如何完成这样一个连常人都倍感艰辛困苦的发现之旅的,但我却能体会到曾经深受烈性传染病之害的礼露女士,是抱着一种怎样的感恩之心和崇敬之情,去走近和膜拜曾经拯救过成千上万条生命的伍连德这位大英雄的。 令我感动的还有在礼露女士之前曾经为发现伍连德做过大量开创性、探索性工作的专家学者、出版同仁以及新闻界朋友,这其中包括今天到会的嘉宾和朋友。伍连德让礼露和我们大家感动,礼露和许许多多研究发现伍连德的学者们、伍迷们,同样也在感动着我们以及我们这个社会的更多的人。 我相信,今天来到这里参加《发现伍连德》首发式暨新闻发布会的朋友们,一定也和我一样深深地被感动着。许多人不远千里甚至不远万里自发自愿来到这里,仅仅聚会两个多小时,然后踏上回程,毫无功利,无怨无悔。 如果说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作家报人、伍迷朋友已经为发现伍连德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我们出版社的责任就是把这些贡献记载下来,把有关伍连德的各种历史碎片粘接起来,用出版物的形式把这种感动和爱传播开来,延续下去, 让历史永远记住那些曾经为人类做出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 正因如此,我社资深编审肖叶女士和青年编辑郭璟女士一推荐《发现伍连德》这部书稿,我社就毫不犹疑出版了;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二话不说就与我社合作,并慷慨地提供了发布会的场地和各种服务;伍连德博士的孙女刘美瑞教授毫不犹豫从美国飞到北京,参加我们今天的会议;我个人也能十分荣幸地站在伍连德讲堂,与大家一道在这里缅怀、纪念伍连德博士。 是感动,把我们大家聚集到了一起。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5488 次阅读|6 个评论
年轻医生看哲学
kepushe 2010-8-18 16:37
在我还是一名医学生期间,临床医学,就是课本上一种接一种的疾病。从人体的一个系统到另一个系统;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到治疗原则;似乎这一切理解了,记住了,就是对疾病的认识,考试的时候就能拿到令人满意的成绩。而哲学,则永远是被医学生冷落的学科。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现代医学生往往懒得去深究,去思考。在满足于对一种种疾病的认知,自认为会看病之后,便匆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司其专业,为患者服务了。 然而这个时候,矛盾产生了,问题开始显露。没有哪个患者是按照教科书上的描述得病的;教科书上对疾病的描述常常是先获得答案,再追本溯源的;而真正的临床工作,则要求医生从一大堆零散的线索中,去伪存真,拨云见日,探求疾病的始末,找出始作俑者。然而,最终的结果常常令人惊讶,因为标准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当其超出了我们的专业范畴,医生该如何把握,疾病应该如何治疗,年轻的医生们往往充满了困惑。 最初来到 CHINA-INI ,参加每日晨间的术前讨论,我常常惊讶于对于同类甚至同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CHINA-INI 团队往往做出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治疗决策。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工作性质、家庭环境、患者及家属的想法,是与了解疾病本身同等重要的大事,也是做出最终治疗决策前的必修课。在这里,真正的临床医生面对的不再是病,而是病人;真正的临床医生思考疾病的方式不再是古代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而是现代的系统医学。作为一名在 CHINA-INI 成长起来的年轻医生,我也越发深刻地体会到正确的哲学思想对临床医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科学的方法论帮助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这一切都让我对哲学的回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医学即是从最原始的哲学、自然科学及混沌的生物学中慢慢分化出来的;哲学是医学最早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哲学是医学植根的土壤。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要求自己的学生从统一的整体来认识机体的生理过 程 不要妨碍病理变化的自然过程,应依据医学知识并考虑自然来进行工作。然而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信息量大的惊人,研究工作趋于微观化,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新一代的年轻医生往往陷入医疗的泥沼及治病的误区难以自拔,临床工作趋于功利化。似乎内科的用药、外科的手术就是治疗的全部,忽视了现代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整体,忘记了内外因素作用下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稳定机制,导致过度干预的恶果时有出现。 在 CHINA-INI 团队中,哲学思想已经渗透到每日的临床工作中去,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着我们每一步治疗决策;尽管其中不乏弯路,但柳暗花明,系统医学理论的出炉迫使年轻一代的医生抛弃浮躁,沉下心来分析疾病的本质、转归,探索最恰当的治疗方式。 当我翻开这本《医学哲学集刊 现代医学的困惑》时,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这一个个病例都是我们的亲身经历,而面临的困惑也曾是医生苦思冥想中的煎熬;打开思维的一扇门,让清新的哲学思想回归医学,融入医学,可以引导我们年轻一代的医生在纷繁复杂的临床工作中不沦陷于浮躁,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已使医学进入到综合哲学、人文、社会、心理等多学科行为因素和技术因素进行研究的崭新时代。 沐浴着科学哲学思想的光辉,我们应当担负起探索生命未解之谜的使命,责无旁贷!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马妍
个人分类: 精品推介|601 次阅读|3 个评论
被遗忘的时光
kepushe 2010-7-5 14:33
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 宅女、年过半百、文艺范儿十足、心态 90 后、 5 瓶啤酒 / 天、做过记者、罹患过 SARS 、有点偏执,这些凌乱的标签如果贴在一个人的身上,那么这就是让人难以形容的 礼露。 我结识礼露是因为 伍连德 ,礼露结识 伍连德 却是因为 SARS 。礼露 +SARS ,只有这个组合才可能有今天的这部《发现伍连德 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 因为 SARS , 伍连德 成了礼露的一个选题,随着一点一滴的线索不断地被挖掘出来,礼露经历了无数的惊叹、无数的兴奋、无数的沮丧、无数的感动,她仿佛被 伍连德 这一黑洞悄无声息地吸引过去,在抽丝剥茧般的 发现 过程中,慢慢地揭开了伍连德波澜壮阔的一生。礼露在这历时四五年、亲自下南洋的 发现 的过程中,终于将全部素材和 170 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结集成了这部 30 万字的《发现伍连德 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 谁?你说的是谁? 每一个第一次听到 伍连德 这个名字的人都不禁会这样问。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呢?不是没什么可说的,而是可说的太多太多了,无数的信息纠结在了大脑的语言中枢里面,不知道该先释放哪一个。 很荣幸,这本书的草稿我就拜读过了,先读的是第二部分 伍连德 博士行迹录 ,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读完后觉得伍连德并不像凡人,而像一个绝世高手。他的对手并不是某个人,而是发生在我国 20 世纪初期的一场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 肺鼠疫,以及当时中国几乎为零的卫生防疫体系。面对死亡人数已达六万的严重疫情, 100 年前的伍连德采用了消毒隔离、焚烧疫尸疫房、阻断交通等举措,仅用四个月的时间,一举扑灭了这场自 14 世纪以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用 伍连德挽救了中国 这句话来形容他的功绩一点也不为过。除了抗疫,伍连德在其他方面对我国也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创立中华医学会、筹建中央医院(现北京人民医院)、收回海港检疫权、禁烟等。 然而创造了历史的伍连德为何竟被历史遗忘了,我们无从追究。只是希望时光倒流至一百多年前,让我们从 伍迷 们挖掘出来的历史中,了解这位为我国做出卓著贡献的伟大的华人科学家的一切。 伍连德 博士行迹录 ◎ 生于槟榔屿 1879 年出生于皎洁月光下 入学槟城大英义学 考获英女皇奖学金 选择赴英学医 ◎ 留学欧洲 初到伦敦 考取圣玛丽亚医院实习 与科学界名人朝夕过从 在哈勒大学的研究生活 ◎ 回到马来亚 在新加坡林文庆医生家中 在吉隆坡热带病研究所 雪兰莪文学及辩论会 海峡华人三杰 回槟城 珠烈街开诊所 ◎ 在天津 两封邀请函 获陆军医学堂帮办任命 对北洋医学堂的考察 改革陆军军医学堂 与社会高层交往 一封急电,改变了人生轨迹 施肇基再荐伍连德 ◎ 在哈尔滨 烈性肺疫蔓延至哈尔滨 伍连德到达哈尔滨 实施病理解剖 呼吸飞沫可传播的 肺鼠疫 ? 到俄人居住区调查 万众一心,傅家甸建起抗疫体系 呈请朝廷:焚烧疫尸 ◎ 在沈阳 确定国际防疫大会会址 邀请国际医学权威参会 开幕典礼盛况空前 为悼念殉职医生休会半日 关于肺疫的学术论题 伍 博士详介抗疫经验 各国专家各抒己见 疫苗和病理解剖等问题 关于防护措施的讨论 国际防疫大会闭幕典礼 ◎ 在北京 封官加爵名扬四海 创建东北常设防疫机构 代表中国政府在全球禁毒公约上签字 担任大总统侍从医官 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创立 创建北京中央医院 创建科学社团 1917 年山西肺鼠疫 1920 年哈尔滨大疫再起 代防疫专家于哈尔滨 再拒医政管理要职 在北京的家庭生活 ◎ 在上海 创建中华医学会 始创中国国境检疫事业 斡旋于中外官绅之间 抗击 1932 年大霍乱 致力于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 获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 新的医疗卫生设施计划实施中 1937 年离国回到故乡 1947 年回上海故地重游 ◎ 再回马来亚(在怡保) 举家定居怡保 重操旧业 开办私人诊所 长子伍长庚去世 日本人统治马来亚时期 资助公益事业继续倡导禁烟和火葬 慷慨捐赠 尽享天伦之乐 撰写自传《抗疫斗士:一个现代华人医生的自述》 ◎ 终于槟榔屿 1960 年 1 月 21 日 伍连德 博士永别人间 片段一:伍连德到达哈尔滨 1910 年 12 月 24 日 一个严冷的下午,东北的哈尔滨火车站来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医生,他的身材不高,右手执着一个英国制的中型显微镜,佩着研究用具。和他同时下车的是他的助手,一位身材颀长的广东青年,他提箱带着酒精、试管、剪刀、钳子等实验室设备。 这位医生便是伍连德,他的助手名叫林家瑞。伍连德在以往三年中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校长,家瑞乃是他在该校的高年级学生。他们自接到外务部的命令后,即于 12 月 20 日 前往东北,首先经过山海关,再至奉天稍息,将近 60 个小时,终于到了哈尔滨。 伍连德来到的时候,疫者路倒街头,傅家甸人人自危,这里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伍连德到达哈尔滨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当地最高长官西北路兵备道于驷兴。 于驷兴告诉伍连德,哈尔滨的疫情主要集中在华人居住区傅家甸。病人先是发高烧、打寒战,然后胸闷、咳嗽、咳血痰 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后全身皮肤呈暗色。 最先染得这种病的是在俄境内捕捉旱獭的关内移民和毛皮商。旱獭,样子很像兔子的一种啮齿动物。西方称为 土拨鼠 。 20 世纪初,在北满和西伯利亚一代活跃着捕捉旱獭的猎人,他们发明了一种工艺,只要对旱獭的皮毛进行适当加工,其成色堪比貂皮。一时间,旱獭皮冒充的假貂皮成为国际市场的新宠,价格连年看涨。 1910 年,每张旱獭皮的售价比 1907 年猛涨了 6 倍多。巨大的利润吸引了众多中俄商人。他们纷纷招募华工捕杀旱獭。 1910 年,仅从满洲里一地出口的旱獭皮就由 1907 年的 70 万张增加到 250 万张。 当时山东、直隶两省连年遭灾,大批劳工北上闯关东。许多毫无捕猎经验的关内劳工加入了猎獭队伍。后来,《盛京时报》在追述疫病源头时曾有这样的描述: 山东直隶两省无业游民相率猎满洲里山中,而川谷流血,原野厌肉,其狼藉实不堪形状。 在东北冰天雪地原始森林中,捕猎者渴了喝雪水,饿了就以旱獭肉为食。瘟疫最先由生病的旱獭传染给了这些捕猎者。集得十几张獭皮后,猎人们便寄宿客栈。这些客栈简陋至极,往往几十个人挤在一张大炕上。冬天为了保温,门窗紧闭,一旦有人感染,全客栈几乎无人幸免。加之一些染病华工被俄人驱逐回国 哈尔滨傅家甸最初发病的就是这些人。 伍连德指挥抗疫队 片段二:呈请朝廷:焚烧疫尸 1911 年 1 月 13 日 ,清政府根据伍连德呈请,下令在山海关一带设卡严防。 1 月 14 日 ,停售京奉火车二三等车票,南满铁路停驶。 1 月 15 日 陆军部派军队驻扎山海关,阻止入关客货。 1 月 16 日 在山海关、沟帮子查有病人就地截留。 1 月 21 日 下令 将京津火车一律停止,免致蔓延 。至此,关内外的铁路交通完全断绝。 清政府还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将陆路南下的旅客留住 5 日,以防疫情蔓延。 可是各种防疫措施全面开展后,疫情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1911 年 1 月,傅家甸每天死亡人数在 40 至 60 人之间,不久便攀升至百人,有一天竟然创纪录的达到 183 人。隔离、消毒、阻断交通 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为什么疫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伍连德检讨自己建立的这套体系,哪里还存在着漏洞 终于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可能出在尸体掩埋这个环节中。 防疫局下设有抬埋队,专门处理死者的尸体。政府为死者提供棺材,并由专人送往城北的公共坟地安葬。制度虽然制定了,但随着每天死者不断增加,能否得到有效地执行? 1911 年 1 月的一天,伍连德来到城北坟场。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时值隆冬,地上的积雪有半尺厚,雪地上一排排棺椁和尸体露天停放着,如长蛇阵一般绵延一里有余。 伍连德知道病菌可以在这些尸身上存活很久。这个坟场简直就像细菌库,如果不将病尸处理掉,那么一切防疫措施都将化为乌有。 但哈尔滨的冬天,气温达到摄氏零下三十度。这样的温度下,土地冻得比石头还硬,就是想挖一个浅坑,也非常困难。如果要土葬,只能等到春天大地解冻时才能进行。 只有两种办法可以阻断尸体传播疫菌,除了深埋,便是 焚尸 ! 在传统观念下, 焚尸 简直不可想象。《东三省疫事报告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至于死亡之事,我国人视之犹重保存尸体,既同于神圣之不可侵犯,而身后之供奉往往厚于生前,以为不如此,则子弟无以明其孝友,尊长不足以表其仁慈也。今者亦因防扼传染之故,乃欲其尸体施种种消毒之法,或则遽令掩埋,或则加以火化,彼死者之父若兄妻若子目击耳闻,能无不动于心乎? 此时伍连德认定:唯有上书朝廷,请皇帝下一道圣旨,才可能平复民间的反对。他立即将当地官绅召集起来,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出乎意料的是,官员和乡绅们一致同意他的主张。电文中,伍连德与朝廷描述了哈尔滨尸横遍野、无力掩埋的现状,并申明尸体中含有的疫菌将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不尽早处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呈请圣上颁一道圣旨,准予火葬。同时,哈尔滨的官商绅士们也联名向吉林总督 ( 当时哈尔滨属吉林境内 ) 陈情,望准火葬。 三天以后,终于等到到外务部发来的电报:准许伍医生之请,可依计划进行。 清宣统三年到来的前夜 大年三十儿。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庆祝新春佳节,而哈尔滨城北的公共坟地却一片肃杀。 200 名工人把每 100 个棺木或尸体堆成一堆,一共堆了 22 堆,浇上煤油, 2200 多具尸体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哈尔滨的文武官员现场见证了那触目惊心的一幕。 伍连德与林家瑞在火葬疫尸现场 随后,俄国防疫部门也效仿中方的做法,把辖区内染疫尸体,无论是新近死去的还是陈腐的,全部火葬。两月间,俄方共焚化了 1416 具尸体,其中 1002 具尸体是从坟墓中掘出的。 此时,傅家甸已经有近四分之一的人染疫死亡。适逢春节,为了消弭人们的悲伤的情绪,振作精神,伍连德嘱防疫部下发传单,号召大家燃放爆竹,冲冲晦气同时也发挥火药的灭菌作用。说来蹊跷,从这时开始,傅家甸一直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开始下降了。 1911 年 3 月 1 日午夜零点 。哈尔滨防疫局内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着一个时刻的到来 傅家甸的死亡人数为零。随后,长春、铁岭、奉天 东北各个城市纷纷传来捷报 死于疫者:零。 片段三:始创国境检疫事业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上海 五方杂处、华洋共居 ,被称为 东方的巴黎 冒险家的乐园 。 上海港是东方最大最繁忙的港口、中国与世界 第一通商口岸 。 1930 年 7 月 1 日 ,伍连德受命国民政府就任 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 处长、同年 9 月受命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而此之前,伍连德等一代有识之士为收回海港检疫主权已经奋斗了许多年。 中国历史上自 1873 年实行海港检疫始,检疫权就一直控制在列强掌握的海关手中。 检疫工作也不过是为了保护洋人的健康,所制定建议的章程须获得各国领事同意,才由海关公布后实行。许多海关外籍医官以检疫为掩护,在中国大发横财;当时的海关也给鸦片走私许多便利,权力操纵在外籍海关官员手上,不但不查禁反而放任鸦片走私。 辛亥革命后,伍连德便多次呼吁 自己办检疫 ,向当局提出收回检疫主权、统一全国检疫事务的主张 。 1920 年,东北再次爆发肺疫期间,为防止疫情沿交通线传播,伍连德就曾指挥在各交通口岸设立检疫所,对出入境人员车辆进行查验,此为中国最早的陆地边境口岸卫生检疫机构; 1923 年前后,伍连德派邓松年, 史纬华 医师赶赴安东检疫所,派 李大白 医师赴满洲里检疫所主持陆路国境检疫工作; 1924 年,泛太平洋保存食品会议在檀香山举行,伍连德在会上再次呼吁在中国实行海港检疫改革; 1925 年末,伍连德等医学界人士向政府建议,邀请国联卫生组织来中国做深入调查。他们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以国际力量促使政府收回海港检疫权,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国联卫生组织官员拉西曼与北洋政府及伍连德等专家进行了认真磋商,终于 1926 年 4 月向国联卫生组织提出了报告。后因北伐战争,此计划暂时搁置起来。是年,伍与国内医学界人士一起为倡导和力促检疫主权回归而多次演讲著文,论及 我国海港检疫,实有改组之必要, 并上书当时的北京政府,阐述收回检疫主权的迫切性: 谓于海港检疫,我当与时并进,为不容缓之要图也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 1928 年 10 月受理《内政部长薛笃弼关于伍连德等人调查筹设海港检疫处等问题致国民政府的呈文》:查海港为国家门户,应设检疫机关,以杜疫病传播,早为世界各国之通行,而我海港检疫权掌握在外国医生及外国领事税务司之手,缺乏统一管理,每当有传染病发生,他们往往只求于外人无碍,而对于我国居民则无所计较。而各海关是由利害关系不一致的领事们组成的指挥部门,港口要获得疫情消息,往往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 , 负责医官还又得等侯与行政官员和领事达成一致协议。在此期间,传染病已经蔓延开来。这种体制,不仅严重地妨碍对疫情的控制,也影响到主权国家的声誉。 为国家主权计,为民族健康计,为保护商业计 ,检疫权均宜从速收回。 1929 至 1930 年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海关行政处总监张作霖,海关税务检察官梅兹及各海关官员、各海港地区的领事及商业组织代表共同协议,决定由中国政府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国民政府遂批复:由伍连德主持负责收回检疫主权各项事宜。 其间,南京政府卫生部正式向国际联盟卫生组织提出请求,希望派团来中国进行港口卫生和海港检疫考察。 11 月,拉西曼率国联卫生组织考察团来华视察了南京、杭州、上海、青岛、大连、天津、北京、厦门、广州、香港等主要港口城市。 1930 年初,拉西曼回日内瓦后即向国联卫生组织提交报告并得到批准。报告中一个重要内容即国联卫生组织协作改组中国港口检疫组织;卫生部派伍连德、金宝善和蔡鸿三位博士参加了这次考察,之后,伍连德向南京政府正式书面提出收回检疫主权具体日程的报告。 因上海滩驻有 19 国领事和多家外轮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枢纽,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因此设在上海外滩。伍连德上任后立即接收了上海海港检疫和蒸熏轮船等事务;设立吴凇检疫分站后,又接管了吴凇防疫医院,建立了海港检疫医院,并解决了检疫旧债问题。 1930 年 9 月,伍连德主持拟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海港检疫章程》,提出以预防人与动物各种疾病之传入或输出为主要宗旨,尽可能以世界公认最新的防疫方法,防止由外洋输入的传染病,中国卫生检疫机关有权利对外宣布疫区和疫港,同时,设法制止国内传染病的发生或输出。管理处还相应规定了《进口船舶检疫规则与熏船规则》、《海港检疫标志旗帜及制服规则》等。 1931 年,国民政府卫生部要求将厦门海关税务司的检疫权移交给检疫管理处,伍连德遂亲往厦门办理接收,并在那里建立了检疫病院和移民所。汕头、汉口、广州之后,安东、牛庄(营口)、天津、青岛、大沽、秦皇岛等检疫处(站)也逐个办理了接收手续,一律改称为检疫所。 在伍连德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海港检疫长期为外人把持,各自为政,业务混乱的局面终告结束,全国海港卫生检疫得到了统一 。 1931 年任全国海港检疫处处长 片段四:获提名诺贝尔奖候选人 伍 博士的另外一部代表作是和他几位得力助手合著《鼠疫手册》, 1937 年由卫生署海港检疫处和上海海港检疫所英文出版, 同时也出了中文版本《鼠疫概论》。这部 12 章 263 页的著作,全面论述了鼠疫的分类、病史、细菌学、免疫学、病理学理论,以及实验诊断、寄主与带菌者、治疗与个人预防等。 1911 年中国政府主持和在筹办国际防疫大会之后, 另一次由中国主办的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是第九次远东热带医学会议。 1934 年,这项会议在当时的卫生部长刘瑞恒的支持下于南京举行。这次会议非常成功, 伍连德 博士和他的侄子伍长耀医生在大会过后不到五个月,出版了两部多达八百页的大会学术纪要,因此获得大会金牌奖。 1924 年伍连德赴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学校卫生和公共卫生学。后获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 1926 年 5 月,《肺鼠疫论述》( A Treatise Pneumonic Plague )由日内瓦国际联盟出版发行。这部 466 页的著作,确立了肺鼠疫学说。从此肺鼠与腺鼠疫等鼠疫的分类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是鼠疫防治理论的里程碑著作。 该论著是 伍 博士于肺鼠疫研究十几年学术成果之总结,他在该书前言中写道: 其实早在 1910 年我就想过要写一篇关于肺鼠疫的专题论著。但是我非常明智地将这个想法压抑到现在。经历得越多,我便越能用更加精确的语言来表述这个专题,我便越认为应该反复思考,慎重结论。我开始发现肺鼠疫病症是多么地广泛,在地球表面的热带和寒冷地区它是怎样频繁地发生。虽然极端致命,却也并非绝对如此 伍连德 博士因 在防止肺鼠疫的传染和蔓延,以及在研究中发现土拨鼠于肺鼠疫传播所扮演的角色所作出的杰出成就 ,在 1935 年被提名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个人分类: 新书速递|755 次阅读|4 个评论
先睹为快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
kepushe 2010-5-26 09:34
个人分类: 新书速递|8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kepushe 2010-5-24 13:54
1913 年,艾尔莎女士收到了一封她期待已久的来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艾尔莎!对于我的沉默,你作出了温和的责备,这并非毫无道理;但是如果你知道我能够安安静静地给你写信的宁静片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你就会明白了你不应该把这理解为不爱你。 这封信出自 20 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爱因斯坦之手,而这位 艾尔莎 女士是他的表姐,后来成为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这并不是爱因斯坦难得的作品,他的一生其实留下很多像这样热情洋溢、交融着情人之间甜蜜别扭的情书。 也许你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和相对论、光量子论紧密联系在一起; 也许你甚至知道他是一位聪明的犹太人、勇敢的和平主义者; 但也许你并不知道他曾经拒绝担任以色列的总统、反对资本主义、支持适度计划经济; 也许你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浪漫的情人、温柔的丈夫以及幽默的男人 爱因斯坦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其牢牢地把握住 20 世纪所有人的想象?爱因斯坦档案馆用这本书向大家提供了一些答案,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复杂的、多才多艺的,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爱因斯坦才智非凡,不受既有模式的约束,以其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取得了人类思想史上意义深远的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他又是如此地坚信自己的观点,以至于不愿意接受 20 世纪科学领域的另一场革命量子力学理论。 虽然爱因斯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鉴于德国战争机器所投放的纳粹炸弹的可怕破坏力,他还是感到需要鼓励核武器的开发。尽管他不信奉人格化上帝的概念,自始至终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犹太人烙印、他的民族意识以及作为犹太人的骄傲。 就是在他与希伯来大学的关系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矛盾。作为希伯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爱因斯坦也一度成为对希伯来大学最为严厉的一位抨击者。他对当时任校长的马格内斯的办学和领导方法予以抨击。尽管这样,他还是选择让希伯来大学永久收藏他的私人和科学手稿、文件和书信。 我们都熟悉的爱因斯坦是一位天才教授,他头发蓬松、目光矍铄、笑容可掬,但在公众形象和爱因斯坦神话的背后,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是怎样的人?这本书为大家展现了一位轻率却又过于自信的青年;被推上世界舞台时又显略不自信的中年人;一位在年轻时为现代物理学带来革命,但在年迈时又越来越远离科学界的理论物理学家;成为国际和平运动名誉领袖,激进的和平主义者;拥有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在德国长大的犹太人;热情而又忠实的朋友;温柔有时又让人些许生气的情人;对孩子要求严格的慈爱父亲 爱因斯坦把他一生所有的文献、照片、信件等资料捐献给了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成立了爱因斯坦档案馆对这些资料进行管理。 2005 年,爱因斯坦档案馆开始汇编这些资料并出版了德文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印象》,随后英文版、法文版、西班牙语版相继问世,如今中文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永远的瞬间幻觉》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终于在 2010 年 6 月正式与中文读者见面了。
个人分类: 新书速递|795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
kepushe 2010-5-20 09:32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是我国天文学领域的科学家通过多年潜心研究推出的一部完整的中国古天文学发展的史书, 2009 年初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共 10 卷。本大系无论涉猎范围、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相关的著作。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等内容,是过去从未有过完整、系统的研究和著述,这是本大系的特别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象观测、历法制定和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曾有过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中国古代天象纪录的研究与应用》一书中不难看出,我国堪称为世界上古代天象记录最详细、最完整的国家。 西方科学史界曾怀疑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提出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主持编著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中译书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史》)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使西方科学史界对中国古代科学从此刮目相看。李约瑟还提出了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科学史家们自己提出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项目,该项目《中国天文学史大系》立意要与李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可媲美的系列丛书。编撰策划始于 1990 年, 1992 年获中国科学院立项批准并启动,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两任所长 薄树人、陈美东研究员 主持,集中全国一流学者,研究撰述 18 年, 2009 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专家评论说,这套丛书是迄今为止由中国学者撰著的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最系统、最权威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国际水平。 王绶琯 先生在总序中写道:中国古代天文学建树非凡,遗泽久长,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资料齐集,成绩斐然。如今组织全国各天文单位的天文学史研究者齐力完成的学术壮举 ── 一部上起夏周,下逮近代,罗列我国古代天文学万象的六百万言鸿篇巨制! 《大系》 历经近 30 年,完成了 10 卷本的写作。该书系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均超过以往的论著,不但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各个方面的辉煌成 就,而且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称得上是一部与中国天文学的悠久历史和广阔的内涵相适应的中国天文学史著作。其中,《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中国古代历法》和《中国古代星占学》已被收入国家学术文库;《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首次对少数民族的天文学进行发掘和整理,填补了历史空白; 47 万字的《中国古代天文学词典》,堪称天文典籍阅读者的必备工具书。 中国天文学史大系是迄今为止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最系统、最全面的研究总结。该书不但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各个方面的辉煌成就,而且深入揭示了中国古代天文理性认知探求与思想文化的关系。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鉴于国内学术繁荣,出版事业昌盛,天文学史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已具备将这些成果荟萃总结于新著作的条件和时机。于是,重提此事,报请中国科学院,得数理学部大力赞同,予以襄助;再次召开会议;审订书目,确定各书主编;延请学者,组成编委会;又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鼎力支持,承担出版,共同主持、规划编务事宜。几经努力,虽已经历十多寒暑,然终抵于成;诚我国天文学史建设的盛举! 现仅就超新星(客星之一)的记录谈其重要意义和国际影响,在《大系》的《中国古代天象的研究和应用》第三章《超新星遗迹的证认》中列举了大量的国外的专家的高度评价:苏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什克洛夫斯基教授为了证实超新星的爆发、射电源与蟹状星云三者的联系,便需要了解约在 1000 年以前在金牛座是否有超新星爆发的详细记载。为此,苏联科学院写信给中国科学院,希望在中国天文记录中找一找是否有类似的记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席泽宗同志用了半年时间,搜集了我国历史上关于新星的记载。在搜集过程中发现,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客星为数甚多, 什克洛夫斯基要我们查的另外 4 颗新星的方位和年代,他们找到了 3 颗,同时找出了 41 个记载。由于这些记载可以提供超新星研究上的新材料和助证,引起天文界同仁的极大兴趣。 什克洛夫斯基于 1955 年在其《无线电天文学》一书中首先对席泽宗的工作做出了评论: 中国天文工作者席泽宗特别从事研究这个问题,不久前寄给我们一系列的重要的古代史料 无线电天文学的成就,和伟大中国的古代天文学家的记录联系起来了。这些人们的劳动经过几千年后,正如财宝一样,把它放进了 20 世纪年代的科学宝库。我们贪婪地吸取史书里的 一行行的每一个字 ,这些字的深刻和重要的含义使我们满意。 1977 年 10 月爱尔兰丹辛克天文台副台长撰文评述中国天文学成就时说:对西方科学家来说,发表在《天文学报》所有论文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席泽宗在 1955 年和 1965 年关于中国超新星记录的文章。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克拉克 (D Clark) 和历史学家斯蒂( F stephenson )于 1977 年合著《历史超新星》中说:第一个现代新星和超新星星表是席泽宗编的 美国史密松( Smithsonnian )天体物理中心把席泽宗的星表翻译出来,译得很好。 仅从这一个例子便可见《大系》是何等的重要和宝贵。我从该书中获益匪浅,并将继续查阅这一宝贵丛书。 作者简介 李宗伟,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导。 1960 年毕业于北师大物理系。主要研究方向为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他与美国 Texas 大学天文系合作密切,发表多篇论文。他编著了《 天体物理学 》教材,该教材在国内许多单位广泛使用,获得了多项荣誉,被国内天文学界称为天体物理的经典参考书。
个人分类: 精品推介|59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创新: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
kepushe 2010-5-3 21:07
创新: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 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 2007-2008 )》 苏 青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科学技术进步历程,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重大跨越、重要发现和重大发明,无不与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密切相关。离开了 创新 ,人类社会就不可能继续向前迈进,科学技术也不可能再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可以说, 创新 不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成为各学科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读罢 2008 年 3 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系列报告( 2007-2008 )》(以下简称《系列报告》),笔者所得到的有益启示。 在 2006 年组织 30 个全国学会开展相应的 30 个学科发展研究基础上, 2007 年中国科协又组织中国物理学会等 22 个全国学会对相应的 20 个学科开展了学科发展研究,并编撰、出版了相应的学科发展报告。《系列报告》由物理学、天文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热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天科学技术、核科学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能源科学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园艺学、畜牧兽医科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城市科学、车辆工程等 20 个学科的发展报告,以及在此基础上编撰的《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 20072008 )》(以下简称《综合卷》)共 21 卷组成,总计 600 余万字。各学科发展报告通过探索学科发展规律、报道学科最新进展、宣传学科研究成果,达到了跟踪学科发展态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发展交流的重要作用。 综合分析物理学等 20 个学科的发展报告,可归纳总结出这些学科发展的如下特点:基础研究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战略需求引领学科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潜能,成果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交流合作增添学科发展活力。而贯穿于这些特点的主题词无疑还是 创新 基础研究既是科学研究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战略需求的满足、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支撑;各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融合,各国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日益交流、合作,更是成为新兴学科衍生、最新科技成果产生的重要手段。 学科是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科的创立、成长和发展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科学基础,是科学知识体系化的象征,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标志。尽管《系列报告》所反映的物理学等 20 个学科的性质、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各不相同,但综合分析这些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情况,我们仍可从中获得学科发展所应具有的某些共识: ① 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倡导科学文化精神,乃是各学科健康、顺利发展的根本; ② 鼓励原始创新,重视理论建树,乃是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占据国际前沿阵地的关键; ③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和谐发展,乃是各学科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 ④ 强调以思维方法、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为对象的方法创新,乃是各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客观要求; ⑤ 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乃是学科尤其是应用学科始终保持活力的根本; ⑥ 促进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乃是各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 重视队伍建设尤其是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科技领军人才的培育,乃是各学科持续、稳步发展的保障。 《系列报告》并没有回避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培育、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开展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技术也得以长足发展,但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相比,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创新文化的氛围还不容乐观,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分析《系列报告》涉及的物理学等 20 个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不难发现,这 20 个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就很不平衡,大部分学科顺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强调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鼓励科技原始创新,关注学科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学科得以迅速发展,科技成果丰硕喜人,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但是,一些学科许多研究领域整体还处于落后或跟踪状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数量还不够多,能够总揽全局的战略科学家和能够带领团队攻克国际前沿领域课题的领衔科学家的数量还很缺乏。还有个别学科活力不足,过于封闭,相关的研究领域队伍建设滞后,因而发展缓慢,令人忧虑。为此,《系列报告》的《综合卷》专门强调, 今后,我国各个学科期望有更高水平的迅猛发展,各学科领域期望涌现更多重大的科技突破,应该更加重视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系列报告》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不断提升各学科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对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具有非常重要和十分积极的意义。 创新,给学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创新,各学科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6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普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简介
kepushe 2010-4-22 17:49
科学普及出版社 (暨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创建于1956年,隶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央级综合性科技出版社,也是中国出版科普图书历史最长、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的办社宗旨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 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和发行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生命医学、农业科技、文化生活、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术著作和科普出版物;出版和发行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教材教辅出版物;出版和发行少儿教育以及未成年人的出版物;出版和发行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工具书;开展国际出版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出版发行《知识就是力量》、《科学大观园》、《家用电脑与游戏》等科普期刊。 自1978年复社以来, 科学普及出版社 至今已出版科普图书1万余种,发行科普图书约4亿册,科技专业图书约3500万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仍在坚持不懈地为促进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和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而继续努力奋斗。 科学普及出版社 目前地址为:北京市东城区安德路甲61号红都商务中心转科普出版社(邮政编码:100011),出版社网址: http://www.kjpbooks.com.cn
个人分类: 新闻动态|148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