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评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地震隐身斗篷”的说法,请别扯淡了!
热度 13 qsqhopeiggcas 2018-5-20 13:30
今天看到了曹先生写的一篇奇文,提及【 1 】: “ 成都周围有着一个很厚、很坚固的花岗岩层(见下图),把成都与四川的各大震源隔开。花岗岩内地震波的传播很快,地震波传来后,就会沿着花岗岩层绕开成都,使得成都免遭烈性灾难。 ” 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 “ 成都有一顶地震隐身斗篷 ” 的论述。 先说说 四川省科技厅召开紧急专家咨询会的必要性及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可能性。从曹文中知道: 三天前的 5.12 汶川 8.0 级大地震就发生在成都西北 70 公里处,出人意料的是,成都并未发生灾难性破坏。然而谁能保证总是这样幸运 , 如果短期内再次大震,或剧烈余震,万一这次人口超 1500 万的成都未能幸免,发生恶性灾难,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看来,关注焦点在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大震或“强余震”上。一般认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而作为汶川与西昌地震区的分界断裂——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秦四清等, 2016 ),则难以发生大震。由于 孕育一次 8.0 级地震的时间很长,龙门山断裂带短期内再发 8.0 级 地震的可能性很小。考虑到汶川地震时成都已经受住了考验,至于应对较小的“余震”更不在话下。所以说,讨论“强余震”的影响,几乎没有必要。 至于汶川地震对成都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在于:(1)地震波主要沿东北方向传播;(2)灌县-江油断裂(见下图)以及盆地内的小尺度断裂起到了对地震波能量的“屏蔽作用”,导致向成都方向传播的能量得以大幅衰减。这些与“ 隐身斗篷”没有半毛钱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过去专家们对地震机理和发生规律知之甚少,难以对龙门山断裂带以及成都周围未来的地震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所以表态时“去厕所”是明智之举,也是尊重当时科学认知的表现,这无可厚非。 如果未来大地震发生在灌县-江油断裂东侧的“隐身斗篷”内,由花岗岩(这个得考证)构成的“隐身斗篷”,可是传播地震波的良好载体,在这样的地层中地震波的衰减较小,对成都的影响将会很大。对这个,估计 谢干权教授可能想不到。 换句话说,如果成都周围没有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讨论有无“隐身斗篷”纯属吃饱了撑的;如果有,那么这个“隐身斗篷”可是地震的“帮凶”。 由于大地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说短期内“不地震、危害小、没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滴,但这是“猜对”的结果,并不能证明你的认识或说法靠谱!万一“中奖”了,那就有热闹看了。 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决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得有自己的深度思考,这样才不至于以讹传讹、误导吃瓜群众。 \0 后记: 再放一张徐锡伟等(2015)主编的《中国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截图(见下图),就知道成都附近的地质构造很复杂,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强烈。若在 灌县-江油断裂东侧的“隐形斗篷”区域发震时,地震波也必将呈现强烈的各向异性传播特征,若有人说在该区域发生大地震对成都的影响较小,依据何在? \0 \0 \0 参考 【1】幸免汶川地震:成都有一顶躲开地震的隐身斗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1933-1114836.html 其他(略)
个人分类: 科普|14195 次阅读|45 个评论
给“张衡一号”来盆“晶晶亮”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8-2-3 15:10
今天,看到了两篇新闻【 1-2 】,报道说“张衡一号”上天了,监测地震有新招了,本来应高兴才是,但细分析觉得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 Game ,这是为什么呢?听俺解释之。 一 正如报道中提到的“国外利用卫星进行地震前空间电磁异常现象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曾发射过同类卫星。 ”如果放卫星做法确实有用,应有成功的报道案例,但迄今未听说过。与其它异常监测一样,都是“事后均发现有异常,但事前均未发现”,这样下去,这个怪圈何时能打破? 这也提醒同志们,不从地震发生的具体物理机理入手,任何盲目的做法只能让银子白白打水漂。 二 室内岩石力学试验表明,在岩石损伤累积至体积膨胀点与峰值强度点之间的阶段,确实有显著的物理量变化(图 1 ),但直接根据其变化能否预测大地震的发生呢?难! 图 1 Predicted changes invarious physical parameters (Scholz et al.,1973). (红线表示体积膨胀点) 这是因为: ( 1 )深部锁固段较小的膨胀量引起的地表观测变化量很小; ( 2 )目前断层锁固段都处在膨胀阶段,与基准点的差值更小; ( 3 )从体积膨胀点到峰值强度点的膨胀为数十年到数百年,短期监测的变化量很小; ( 4 )未解决变化到何种程度,能发生大地震的问题。 如监测电阻率变化,实际情况如图 2 所示。大家知道,裂纹的扩展是不连续的,即随加载应力或应变的增长,每一个加载步下,并非都有显著裂纹扩展或串接(较大地震)发生。如对震源体,在 AB 段断层呈现稳态蠕滑,可能有小地震发生,但震源体的物理状态几乎不变;到了 B 点发生一次较大预震,此时物理状态有显著变化,如监测电磁类物理量或许有显著变化,但这是 “震时”或震后短期内( BC 段) 的事儿啦,震前不可能观测到显著异常。 更为恐怖的事儿,是峰值强度点(点 D )的大地震,在显著前震发生后,一般会滞后数年乃至数十年,这期间地震活动处于平静期,即震源体的物理状态长期“稳若泰山”。除非是上帝,能在事前观测到显著物理前兆,否则还是歇歇吧。 总结下,尽管从整体上(虚线)看,物理量呈下降趋势(总体有异常),但具体到每一次地震,事前不可能观测到显著物理异常。尽管全球地震学家寻找前兆的努力已经有几十年啦,但为何以失败告终呢?上述简短分析已经揭示了其根本原因。 我们的研究表明,天然锁固段在宏观破裂前,在体积膨胀点有显著地震发生(图 3 ),这可视为唯一的地震活动性前兆,但这是长期或超长期前兆;大多数地震区有显著前震发生,通常可视为长期或中期前兆,至于短期或临震前兆,从大地震发生机理上看,确实没有。 雪碧”饮料的广告语“晶晶亮,透心凉”早为广大消费者所熟知 ,我想把此送给盲目寻找前兆的圈内人士,早点醒醒吧,以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用在刀刃上。 图 2 震源体物理状态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图 3 大尺度 “ 扁平状 ” 岩块原位慢速加载直剪试验(据 Ishidaet al. ( 2010 )修改) 参考 【 1 】跃太空 “ 看 ” 地震:专家详解 “ 张衡一号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2/402058.shtm 【 2 】 “ 张衡一号 ” :高科技打造地震立体观测天基平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2/402051.shtm 相关: 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日本学者梅野健的忽悠能力有多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07196.html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564 次阅读|6 个评论
《战狼2》是好的故事影片,尹姗姗的评论有偏颇
热度 1 Huangyy 2017-8-18 20:25
《战狼2》是好的故事影片,尹姗姗的评论有偏颇 黄玉源 在假期里看了电影《战狼 2 》,这个影片现在是中国票房最高的,达近 50 亿了。我为中国能拍出这样的影片感到高兴! 然而,中戏的尹姗姗老师则说此影片如何的不足,指出其5个缺点 ( 中戏老师尹珊珊怼战狼2, http://news.xiancity.cn/system/2017/08/14/030489745_05.shtml ;)。其主要观点为:影片里的坏人随便杀人,不见得会如此。 坏人也是有价值观的,而《战狼2》完全看不到对死亡的态度,就是一个施虐狂。在看《战狼2》看到一个半小时的时候,对电影中的大场面以及暴力场景,这位中戏老师表示自己从惊诧到麻木,到愤怒。“这个愤怒不是给反派的,而是给导演的。我绝对不是说这件事情做的不应该,或者主题不对,而是是不是应该考量一下,作者本身是不是有点心理变态呢?”;其所说的5个缺点为:1.就是贩卖血腥,单纯地贩卖血腥来制造燃点;反派毫无人性,就是邪恶,没有理由,没有价值观,夺取政权就是靠无差别的杀戮。《战狼2》中的暴力、花样杀人没有克制的思考,杀戮是没有意义的。2. 没有考虑小朋友感受。尹珊珊认为暑期档正是小孩子去影院看电影的时候,而吴京有没有想过给小朋友带来什么心理影响? 3. 剧情经不起琢磨,雇佣军是拿钱办事,替人消灾。但最后雇佣军头子却把雇佣他的人杀掉,却对中国人赶尽杀绝,这实在让人想不通。4. 张翰 (其实这是演员名,他在影片中饰演卓亦凡)这个人物设置十分荒唐且愚蠢,她表示张翰的二世祖人物设置不能细想,是个战争贩子,是施虐狂,是个坏人,但最后却被洗白,成为一个英雄形象 。 5. 剧本不成熟,这是中国编剧最容易犯的错误,只有外功,没有内功,没有对生活、人、感情真正而深刻的洞见观察,所有故事中细节合理、框架合理,但是没有任何真情实感,不能流芳百世。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笔者不能认同,当然一些专家、演职人员和极大部分的观众也不认同。很多网上的评论表明如此,其中还有一些报道,如:“ 战狼2票房破45亿 中戏老师尹珊珊怼战狼2引发热议” (http://luxury.zdface.com/gjwb/rmpx/2017-08-14/455726_2.shtml)等。 在此,笔者认为一些赞同《战狼2》影片拍摄和制作好的评价是较为深刻的,但是较多评价还是过于简单化、表面化了。在此想进行一些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电影讲述了一位中国特种兵冷锋因为惩治无赖泼皮,被迫退役后,在非洲一个国家帮公司打工,遇到非洲某国发生叛乱,匪徒到处屠杀抵抗的政府军官兵和无辜平民,而政府军的能力则相对的弱,或明显弱。在此关键时刻,眼见许多中国的游客、商人和当地的居民被暴徒肆意杀戮,冷锋(由吴京扮演),不得不出手相救,先是徒手抗击防卫,后只能夺下敌人的武器英勇抗击来保护这些可怜的人们。掩护他们到了中国大使馆。 而当冷锋与许多中国商人和华侨及少数与中国人带亲的非洲本地人登上中国海军的撤侨军舰时,他认的干儿子非要跑回去找他的母亲,否则不肯上船。在此时刻,中国政府也需要把医疗队里的陈博士找回,而此任务交给了冷锋,冷锋答应只身前往找回陈博士和到其干儿子母亲工作的工厂,去把她接回。 而在路上又遇到暴乱的匪徒,其中最无人性的是雇佣欧洲的那帮雇佣军,他们冲进医院,要找那位懂得医治当时的一种感染的病毒病的中国医生,陈博士,匪徒要控制他,因而可以控制国家。但在冷峰到达之前,一个匪徒已经把陈医生失手杀害。而后,匪徒头子则开始大肆杀害医院里的人,含中国的医护人员。这时,冷锋赶到,出手打击这群人数很多的暴徒。杀掉了很多匪徒,保住了较多的医护人员和伤病人员,其中就有 R ache l 医生和那个已经被陈医生治愈的、带有抗体的 的小女孩 P asha 。 这些属于被迫防卫,保护无辜民众少些被杀害的行为是正义的行为,任何的个人这样做都是正确的。对待暴徒,这不是尹姗姗所说的“以暴制暴”(记得网络曾有说其在评述中用过这个词,但不知是否如此),所谓的“以暴制暴”是指在势均力敌情况下,两国或者两个组织之间长期的相互武力相对,相互报复。而不愿停下来谈判的情况。因此,这个词是不能用于此的。此处的情况,只能是拿起武器反抗,制止无端和野蛮的杀戮。这是保护弱者和平民,维护正义。 当时,如果是叛军暴徒只打政府军,而不杀当地民众和中国在非洲该国的游客、商人和医护人员等,则冷锋估计也不会出手参与到战斗中。因此,情况是根本不同的。那时,不以武力相对抗,则会有更多的无辜民众被杀害。而其实这几十年里,非洲多个国家的暴乱,匪徒往往对于其它种族的杀戮方式就是这样的,杀害的大部分为无辜民众。这不是电影的一种夸张的编写。因此,需要部分人去了解历史和过程。因此,电影的故事模拟那样的场景是符合历史背景和条件的。 当冷锋带着 R ache l 医生和小女孩 Pasha 到达其干儿子的母亲所在的中国人 卓亦凡(张翰饰演) 及家人 办的工厂时,匪徒也随后赶到了这个工厂,利用其人多,武器先进的优势,进行包围和攻击。其意:一方面是报复冷锋,一方面是抢到那个带着抗体的小女孩,以便控制国家。 而工厂里的 卓亦凡 ,是个军事迷,而不是像尹姗姗所说的是个“战争贩子”,他拿着仿真枪在玩;当然,厂里为了防卫也配置有武器。其厂里的管理人员何建(吴刚饰演)也是个中国的退伍军人,能打善战。面对暴徒的围攻,冷锋等安置好厂里的中非等几个国家的人员后,与何建、 卓亦凡 等 一起联手打击暴徒。这不算是宣传血腥,靠打斗吸引观众。战斗的场景显然复杂曲折和激烈。打击暴徒不靠武力是别无他法的。而尹姗姗先说 张翰 (其实为 卓亦凡 ) 是“战争贩子”,然后经过战斗把他洗白了。这个不符合电影描述的事实。他不是制造武器弹药,也不是培训士兵去参加叛乱,怎么成了战争贩子了呢?他喜爱军事,连带自己配置武器防范入侵没有错误。后积极在两位退役军人的影响下,勇敢战斗,取得战绩,是好样的啊。 虽然,叛军首领说不能杀中国人,但是这帮欧洲的雇佣军比较的骄横,不听劝说。甚至怒气之下杀了那非洲的叛军首领。这被尹姗姗说成是不符合逻辑,她认为,因为雇佣军把顾他们的首领给杀了,那他们去哪里领钱呢?可是现实中,很多情况就是骄横者在怒气之下是会杀首领的,而且他去取而代之的。因此,影片这样的故事情节没有问题。而且,尹姗姗说:“坏人也是有价值的”(我估计她是想说“坏人也有价值观的”吧,因为,如果被公众认为是坏人的话,则不能说他有价值),要影片中要给予这方面的描述的说法是比较牵强的。因为一般的坏人可能会有些感情,但是暴徒对民众基本是没有感情的。而且,很多经典的、优秀电影也不可能都要布置给坏人展示其情感的时间和画面,比如电影《打击侵略者》、《地雷战》、《红日》等等,因为那样过于的机械与格式化。而且,尹的评论说这些坏人在影片里是“花样式杀人”,也是不对的,不存在此情况,只是一般的形式。不应该有意夸大地说其为了展示这些。因为,比起其他的许多电影,那些不敢让人看的杀戮方式,其根本没有。 那个雇佣军的匪首,就是以前曾经带领队伍入侵我国,窃取情报,与冷锋等中国特种兵激战过,他杀害过中国军人而侥幸越境后逃掉的雇佣军匪首(《战狼》 1 )。冷锋与何建、卓亦凡等在保护中非民众的战斗中,英勇顽强,激烈战斗,最后,除掉暴徒,取得胜利。整个电影的故事里,吴京扮演的冷锋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手解救民众。表现了中国人、中国军人的匡扶正义、锄强扶弱、解救民众的优秀品质和英勇气概。是多好的主题。 当然,尹姗姗也认为电影的主题是好的。她所说的影片由于比较血腥,可能对小孩产生一些心理影响,这个我认为也是有一些的。因此,家长认为不适合看,要带离。当然能事先做好说明是好些。但是中国的影片做了这样的分级了吗?如果事先就没有类似的分级,现在在事后要求其应该分级的话,则也是有点过于牵强的指责。其实很多进入中国的美国等国的电影(所谓的大片),许多与《战狼 2 》的战斗场面和血腥程度一样,甚至还要多得多。也在那里照样大范围地播放着。当然,如果认为中国这方面的分级工作需要,则可以陆续进行,含国外进口的各类影片。 其实,那么多各大洲各国的演员们积极、热情地参加拍摄的这部影片,那些扮演好的、坏的人物的,即使是叛军士兵、小头目到匪首的也不是坏人,他们都是演员,是好人。他们对影片反映的故事内容和过程是有认识的。国外这几十年来都在打仗,尤其是非洲的种族间、各政派之间的打斗、大范围的杀戮等等,很残暴和残酷的过程和环境,这些不是一些老是待在国内的人能那么多的了解和体会的。其实我国的到国外投资的资产和人员等也受到各种的侵扰和打击。不去告诉人们这些,而是一味地掩盖,那只是欺骗,是在麻木人们的心智,慢慢地就会让中国人没有斗志,成为懦弱的娇宠者,可是这样的国民,连叛军和土匪都会笑话的,会认为太无聊,太没劲。不是吗?为何连一点正当防卫都学不会了呢?人类的战争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生物种类之间或个体之间的争斗,属于种群生态学及个体生态学的范畴。虽然不发生战争和打斗才是最好的,可是现实却那么的不同,这个问题看似政治和社会学的问题,其实主要还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因为这也是生态学的问题。几乎世界上每天都在打,尤其是国家之间和党派之间的争斗及战争。这个问题其实很深奥,不是某一方用温和的态度和不断退让的方式去对待另一方,另一方就不会动武和停止侵占或攻击的。值得政治家和社会学家们认真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探究。 中国近 20 多年来电影基本上是玩家庭游戏、纷争财产与权利的那类多,好的电影也有,确实少。因此,才有在今年 6 月18日,上海国际电影节“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论坛上,在主持人的提出的系列关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问题时, 冯小刚导演也不得不承认近 10 多年来极大部分观众吐槽说“中国的垃圾电影太多了”的事实。只是他的回答,引起了争议,他说之所以中国近 10 多年来垃圾电影多是因为垃圾观众多的原因。你看,这样说可能不对吧。还是电影事先没拍好嘛。那么,作为导演和演员们,应该努力去拍摄、制作好的影片。更不可为中国出了几个很好的影片而去嫉妒或给予不公正的评述和打压的。相互支持和鼓励才是使得本行业再次走向兴旺的重要途径。 望中国的电影界能多产些高水平的故事片,而不要再产那些格式化、形式化、老套、沉闷,耍花腔、争锋吃醋、耍横、低俗的那套东西过多的垃圾电影。看看好不容易拍的那个关于抗美援朝故事的《我的战争》,是个啥情绪?低沉、忧伤的情绪占了主要的比列,场面也比较灰暗、乃至阴沉很多。我国的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用这样的情绪能打胜仗的吗?虽会有伤心时,但是大的氛围和情绪都是积极向上、具有高昂斗志和很好情绪的。看看那描写得最逼真和符合实际的关于我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经历的《英雄儿女》、《打击侵略者》等故事片就知道了。那时候距离朝鲜战争结束也比较近,当时部队的思想和情绪就是那样好的。以后,望电影和电视剧剧本的作者、导演和演员们好好的去读过去的书、报纸,看以前的纪录片和故事片。不可拿现在的一些思维和情绪去杜撰出以前的战争或者其他时期的思想、情绪和环境背景等,这样才能拍出符合实际的好的电影。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508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5年国内几所农业大学的国家基金排名及评述
热度 34 zhumengjin 2015-8-19 12:41
又到了一年一度“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榜的时刻。我国自然科学基金拥有庞大的医学部,在功能上相当于整合了美国 NIH 和自然科学基金两大块,所以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合并了较大体量的医科大学的综合性院校,在基金榜上出尽了风头,大大地盖过了北大、清华这两所 top2 的排名。而专门的医科大学也大多表现抢眼,甚至像知名度并不是太高的温州医科大学今年也取得了 126 项的逆天成绩。这种现象并不是说明我国医科大学的研究实力比其他类型靠前的科研院校要强,而是因为基金委改革直接拷贝了美国的 NIH ,对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医学部的发展似乎有点儿超前,这块蛋糕所划比例很大,实在是不容小觑。 今年北美大旱,国内猪肉价格也开始上扬,今明两年全球农产品与畜产品的供给行情将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鉴于农业的重要性,所以今天来晒一晒国内几所有影响的农业大学的基金中标情况。本文的数据以基金委网站可以公开查询的结果为准,从华盛顿州上网采集,截止时间为美国西部时间 2015.08.18 下午 5:30 。目前数据应该尚未完全入库,最终数据可能还有小幅变化。本文数据采集对象包括 2 所 985 农业大学, 6 所 211 农业大学,以及 6 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农业大学。另外,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广西大学、扬州大学等全国重点和地方重点大学也都有基础较好、排名相对靠前的农业类学科,而本排行榜不包括这些综合性院校的农业类学科。 表 1. 总基金数及排名 校名 总基金数 排名 华中农业大学 192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65 2 南京农业大学 165 2 中国农业大学 160 4 华南农业大学 72 5 福建农林大学 72 5 江西农业大学 66 7 东北农业大学 55 8 四川农业大学 52 9 内蒙古农业大学 51 10 山东农业大学 49 11 河南农业大学 42 12 数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中基金数要比其他院校高出一倍以上,这四所农业院校在排行榜中的第一梯队的地位,近期内暂时还不可能被撼动。从排行榜可以看出,今年华中农业大学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在大陆全部高校的基金排行榜上, 华中农业大学大致排在了 32 位的位置 。而在农业院校中,无论是总的中标基金数,还是在生命科学部的中标基金数,都一骑绝尘,将其他农业大学甩在了后面。农业大学的龙头老大 —— 中国农业大学,今年在总基金数上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超越,但在生命科学部的基金数上仍然高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当然,某一年的基金成绩不能当做学校实力的排名,中国农业大学在第一梯队中的老大位置其他三所仍然无法撼动,而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处于伯仲之间,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依然会处于难分上下的胶着发展状态。而就客观情况来讲,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似乎面临了更大的困难,因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有985的牌子,获得的国家资源更多,而南京农业大学在历史上似乎发展得更好点儿,有研究生院,每年国家分配给南农的研究生名额,尤其是博士生名额,几乎比华中农大多出一倍。华中农业大学面临着用几乎少一半的人力资源去完成别人同样、甚至更多科研任务的发展困境。这些年华中农业大学在相对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值得点赞。教育部应该对研究生名额分配给予动态调整才对。对于第二梯队, 华南农业大学由于位处北上广,所处位置优越,有利于吸引人才,这些年来的基金成绩也一直都盖过了位列 211 的东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充当了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但福建农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这两年也大有赶超华南农业大学的趋势 。 表 2. 生命科学部基金数及排名 校名 生命科学部基金数 排名 华中农业大学 147 1 中国农业大学 125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23 3 南京农业大学 103 4 华南农业大学 52 5 福建农林大学 52 5 江西农业大学 50 7 四川农业大学 47 8 山东农业大学 42 9 东北农业大学 40 10 河南农业大学 34 11 内蒙古农业大学 32 12 第三个表格给出了各农业大学所中的生命科学部基金比例的排名。对于生命科学部基金所占比例的排名,不是排名越靠前越好,而是应倒过来看。排名越靠后,越发反映该校学科发展的平衡性。相对于其他农业院校来讲,排名 “ 末位 ” 的南京农业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各学科的发展相对更为平衡,南农不仅拥有厚重的发展历史,也是基金榜的最大潜力股。从该排名来看,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科发展的平衡性上似乎要差于南京农业大学,当然具体数字相差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四川农业大学,所中基金几乎全集中在生命科学部的少数强势学科,从学校领导层面来讲,应该要关注一下学科发展平衡的问题了 。 表 3. 生命科学部基金所占比例排名 校名 生命科学部基金所占比例 排名 四川农业大学 0.9038462 1 山东农业大学 0.8571429 2 河南农业大学 0.8095238 3 中国农业大学 0.78125 4 华中农业大学 0.765625 5 江西农业大学 0.7575758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7454545 7 东北农业大学 0.7272727 8 华南农业大学 0.7222222 9 福建农林大学 0.722222 9 内蒙古农业大学 0.627451 11 南京农业大学 0.6242424 12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59818 次阅读|38 个评论
人文伦理学与科学鉴赏力
热度 1 benlion 2015-7-16 06:36
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第一个层面,大规模数量的留学人员,为何至今没有一个获诺贝尔奖? 包括,海外和回国人才,如何解释? 第二个层面,中国产生过大量不少的新思维和新学说,为何得到国际发展的不如没有得到认可的受到重视?或者说许多具有重大发展潜力和能够产生关键突破的项目或课题得不到资助,倒是忽悠或拿来的项目获得大规模和大力度的资助,这个层面就是创新型社会的机制与山寨型文化的关键决定作用。 学术创造或产品创新,都需要一个研究型大学、研究型企业得以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 - 研究型管理,目前,尚不具备,而是拿来主义更具社会的竞争优势,尤其大力度的资助,基本是资助大型企业和直接拿来的课题或项目。 只有政策导向激励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的获利回报,才可能有创造发明型人才脱颖而出。 关于人才输出与流失“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就个人经历和见识,非常大比例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或尝试和联系过回国,或已经回国寻求发展机会,可是,很多情况难以获得接受或留驻,很大原因是被迫或不得不滞留海外,关键在国内是限额引进海外人才和有定期聘用。 同时,大量有关回国人员的国内舆论环境,导致很多海外人才畏惧回来。 有些突出人才或成就不是教育培养或造就出来,如,爱迪生、乔布斯等,必须排除以资历、头衔、职务的级别引进模式,而应依据 学术成就、项目前景和发展潜力等来评估 ,而且,一个创造型课题或创新型项目,需要一个持续发展与资助的策略。 钱学森之问 - 对照分析,只有一个不同,就是文化的“儒释道”存在与消失。 “儒、释、道”家,在历史不同时期或朝代,存在不同的观点和学说,也在体制上存在不同的地位。在西方社会,基督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理区域,也存在不同形态,如,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并存在不同教宗的诠释和观念。 然而,“儒释道”代表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层面的伦理哲学,一个健康社会离不开的伦理学诠释和社会功能。 - (16/07/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daily072015|2150 次阅读|5 个评论
由中山大学研究人员修改人类受精卵基因引发的思考
热度 1 Porphyry 2015-4-26 13:46
这是写给赛先生的一封E-mail. 赛先生编辑, 您好! 此次想起给贵号写email是有感于最近网上传播的关于 中国中山大学的科研人员修改了人类胚胎的基因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生的我觉得赛先生有必要在这点上做一些评论。我粗浅地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人类胚胎做实验的基础应该是这种技术已经在常规实验中(如小白鼠的实验等)这种技术的可靠性已经非常高了才可行,但是前提是这种实验要符合伦理。著名科学家Edward Lanphier联合其他一些科学家在Nature撰文( Edward Lanphier et al., Don't edit the human germ line. Nature 519, 410-411 )呼吁抵制编辑人类基因,接受Science News采访时,他说, “We said let’s not perfect these technologies ahead of a conversation whether we should allow this technology.” 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是否应该在行动上体现出来呢?这种涉及伦理的问题是没有国界的。这些年中国经济是发展了,科技也发展了,但是思想和科学精神却并未有长足的进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2)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Chinese paper on embryo engineering splits scientific community’ ( http://news. sciencemag.o rg/asiapacif ic/2015/04/c hinese-paper -embryo-engi neering-spli ts-scientifi c-community )这篇Science news中讲的比较详细。 不知注意到没有,这篇文章 3月30日 投稿, 4月1日 就被接收了,18号就online,真是神速, Berkeley的分子生物学家Jennifer Doudna指出“I have to conclude this was not peer reviewed”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知道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如何解释这些?我注意到Protine Cell是open access,但是不知如此短的时间内是在如何做到同行审议的呢?这本期刊是中国教育部主管的,教育部难道不会注重文章的质量吗?写成中文还好(像好多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二三流大学学报及省市级的某些期刊),人家老外同行不懂嘛,最多检索到摘要,前提是这期刊还要是SCI或者EI,说明还是有点水平的。可是直接全英文的由Springer出版的期刊,全世界人民只要想看的都能看到,看懂,这不是丢人丢到全球了么?教育部,你们知道这件事情的影响吗? (3)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篇文章的相关新闻,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原创,而是因为被22号的Nature及其他一些国外的新闻媒体所注意到而引述的相关报道。大家可以想象,为什么这么一件事情,国内的媒体提不出自己的看法?目前国内的新闻状况大家都清楚,娱乐新闻大行其道,再就是党的反腐运动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动向等等,但是很少有真正触及民生改善方面的深度报道及有关科研及科普的报道。及时有相关的科研报道,也是很简略的或者片段的报道,并不能将整个情景展现出来。像这次有关基因编辑的报道,国内媒体似乎认为中山大学研究人员被国外媒体批评是没有道理的,甚至为他们喊冤,并且国内的报道同质化严重,报道很省略,这与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关,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呢? 我有一个呼吁,美国有一百多年历史的Scientific American,有很多专门写科学文章的人员(Science writer)及很多科学家写出很多好的科普文章,这对美国人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作用,虽然国内有相应的中文版《环球科学》,但毕竟还是国外的,而且对中国整个科普界来说显得有点尴尬,不知中国何时才能出Scientific Chinese来为中国的科学素养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欢迎批评指正及补充。 朱传卫 2015.04.26 //按照 Puping Liang等(2015)文章,他们进行编辑的是受精卵,而非胚胎,特此对文章中的错误进行改动。 本博文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欢迎博友提出。 这是 Puping Liang等(2015)文章 2015,Puping Liang et al.,Protin Cell.pdf A prudent path forward for genomic engineering and germline gene modification 2015,David Baltimore et al.,Science.pdf Don’t edit the human germ line 2015,Edward Lanphier et al.,Nature.pdf
178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地震预测方法Ⅱ:评述
readnet 2014-5-4 14:43
地震预测方法Ⅱ:评述 赵永红 , 王航, 杨家英, 惠红军 摘要 :本文分析了各种地震预测方法对地震的预测情况.首先通过岩石力学实验和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含裂纹岩石材料的变形破坏过程;其次,将实验室岩石破坏过程的观测结果和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外推到地壳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从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机理出发,对多种地震预测方法进行了评述,研究这些地震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利用物理化学方法预测地震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 地震预测方法 评述 岩石力学实验 有限元模拟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Ⅱ:comment ZHAO Yong-hong , WANG Hang, YANG Jia-ying, HUI Hong-jun Abstract :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were evaluated and commented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process of the rock were analysed based on experimental rock mechanics and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Then,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 precursor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rock failure experiments in the lab and the results of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We also reviewed various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ir physical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discussed the prospected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which would be used to predict earthquake. Key words : earthquake prediction method comment rock mechanics experiment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abstract/html/20140221.htm 赵永红等2014-地震预测方法II 评述 .pdf
个人分类: 地震探秘|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通报》评述: 纳米材料毒性根源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3-8-21 17:32
最近的一篇评述性文章指出,纳米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毒性有决定性的影响。文章对影响毒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全面总结,为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篇名为“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的评述文章最近在线发表于《科学通报》,文章从尺寸、形状、表面电荷、化学组成、表面修饰等多个方面, 阐明了物化性质对纳米材料毒性的影响,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徐莺莺博士和陈春英研究员撰写。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纳米材料也已经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纳米材料的毒性因此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纳米材料毒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相互作用及其引起的毒性。纳米材 料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机制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然而,决定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合理设计纳米材料使之安全应用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科学家和公众都关注的问题。 纳米材料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其与生物体的作用和毒性有着决定性影响, 这些性质包括尺寸、形状、表面电荷、化学组成、表面修饰、金属杂质、团聚与分散性、降解性能以及蛋白冠的形成等。纳米材料的“合成特性”决定其“生物特性”,包括蛋白冠的组成和结构、纳米材料的团聚与分散性等(图1)。因此, 通过合理的合成设计, 能够调控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降低甚至消除毒性作用。 图 1 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该评述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理化性质,这表明人们可以通过主动改造,合成出安全可靠的纳米材料。该研究对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纳米材料的毒性,以指导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安全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项目 ( 批准号 : 2011CB933401 ) 资助。 来源论文: 徐莺莺 , 林晓影 , 陈春英 . 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 . 科学通报 , 2013, 58 XuY Y, Lin X Y, Chen C Y.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in Chinese). Chin Sci Bull (Chin Ver), 2013, 58, doi: 10.1360/972012-1634 论文链接 : http://csb.scichina.com:8080/kxtb/CN/abstract/abstract511402.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6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吕乃基教授学术报告的评述
热度 14 陈安博士 2013-4-2 13:28
  因为时间关系,吕乃基老师的报告《科学技术中的社会 or/and 社会中的科学技术》我没有进行过多评述,当时就说了三点。先稍作修饰录于下:   首先很感谢吕老师富于激情的报告,他梳理了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理解,角度独特(至少对我而言),内容全面,对于现实中现象的解释性很强。我做三点简短评述:   一,对于中国的科学家乃至非科学家的学者来说,都希望能够解释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中国的科学直到今天依然不行?”这个问题和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有得一拼,或者说比李约瑟问题还要有意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问题从而使中国的科学与社会有正向上升的机会。   吕老师今天的报告尽管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本身,但是却时时在回答这个重大问题,我想讲演开始时的那个引子就是很好的答案。   这个引子里,吕老师提及中国古代就确定了的“性善论”对于中国人模糊或者差不多的本性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比较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几个重要特征以及其引发的不同社会效应。试想,如果中国古人不选择性善论作为道德评判的依据,也许会从底线设置方面做有利于科学出现与发展的倾向性选择。   吕老师的讲演中提到了了三个很有代表性的对象,希腊,中国,印度,并从人与博弈对象选择的角度对这三类文明进行了区分与解析,应该说,抓住了要紧的地方。起点决定随后的路径是人类文明很有趣的现象,如果我们再去研究玛雅文明与澳大利亚土著文化存在与消失的现象,也许可以得到更多的有趣结论。   梁启超先生在比较宗教时,对热带地区和寒冷地区产生的不同宗教进行了分析,和吕老师的分析各有千秋。这说明,文明文化起点必然地会取决于地域条件,差不多就是事先决定的,我们几乎别无选择。   这样,解决了“我们在科学上为什么不行”这一巨大问题,也许“我们和西方在技术上为什么不同”以及“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这样而欧洲是那样”这类巨大的问题也能得到类似的解答。要知道,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某种意义上也许是互为因果。   二,我还注意到吕乃基老师的另外一个见解,那就是被选入去年高考题的有关科技黑箱的阐述。这让我联想到了经常会在比较中外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目教学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受教育人群的数学平均水平远高于欧美,比较四则运算,但是数学家却依然是欧美比我们多且好。   具体例子是,我在买菜的时候如果遇到电子秤无效的情况,就会发现欧美的摊主拿起纸笔来很认真地进行演算,而且是反复的,但是结果都不见得比我口算准确,当然,我毕竟是博士,但是实际上我们国内的小贩,有些不见得上过多少年学,算起这些帐来却是手到擒来。这个问题说明的是我们的四则运算能力确实要强于欧美,甚至以我之下马比对方中马,也一点都不会输。   而科技黑箱的说法告诉我们,其实,这类可以交由计算机去做的事情,人类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越俎代庖,你会四则运算,你难道还要做开方平方运算,做对数指数运算吗?总会有一种代数运算形式是我们无法用纸笔解决的,依赖机器在所难免。所以,人类要更好地利用科技黑箱,将自己的思维从中解放出来,以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工作,正如发达国家采用了大量自动化措施解放了工人一样,而他们不担心这样会造成失业现象。   开放的思维才能导致真正的创新,而如果我们背负太多的并无必要掌握的知识,反而会成为负担,使得前行变得困难。   三,吕老师提及了人与自然的博弈(希腊),人与他人的博弈(中国),人与自身的博弈(印度),这个是很有意思的,大家也知道,博弈论改变了经济学的学科版图,有些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但是,那里的博弈多还是讨论的主体间的博弈,都是有智力的对象,但是,实际上,自然本身也会是理性选择的,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非合作博弈,物有“灵性”,正如地震会沿着断裂带震下去以获得最大的破坏性一样。也所以,我们理解博弈应该更广阔些。   而按照吕老师的说法,和自然博弈,因为结果往往是稳定的,所以,所获取的知识也就是可信的;但是,人和他人的博弈就不一样了,很多情况下博弈结果是有差别的,人和自身的博弈更难把握和琢磨。但是不管怎样,即便在后者方面,还是应该鼓励后两者在博弈次数上的增加,因为,只看一次博弈的结果让人无以适从。   这里,我顺手举一个我们一定会遇到的现实案例,那就是景区饭难吃的问题,我相信大家都遇到过,甚至导游也会直接告诉大家“景区吃不到好吃的饭菜。”西方如何呢?也会有这类因为一锤子买卖而故意难吃的事情吗?我在西方游历过,发现他们景区的饭馆基本都是连锁店,肯德基麦当劳big mac之类。除了标准化的质量保障之外,你确实有机会和对方进行两次以上博弈,使得饭馆不敢贸然降低质量。但是我国的景区饭馆多是村里的乡亲所开,和你的生意就做这一次,谁都没有后怕,当然没有提高饭菜质量的动力与约束。如果我们真的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促使在景区开饭店的人在城区也有同样的饭店,或者干脆在资格审查方面就严格要求不许那些连锁店在10家以下的竞争者进入这一市场。   都是办法。而这一例子也正是我正在研究的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我认为这是管理学中的终极问题,为什么要说终极呢?其实,这样的一个疑问就可以说明内在的道理了?你觉得我的管理不好,没有达到希望的目标,那好!你给我设计一个出来。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给出一个响亮亮的回答:你等着,我马上设计一个出来,保证你达到自己的管理目标,而且没有或尽量减少负面的效应。   最后,我们感谢吕老师的讲演,他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促使我对我们的管理机制设计有更多角度的思索,我在科学网上赔付的人不多,吕老师就是这较少中的一个。但是以前却一直没有机会邀请吕老师过来,直到今天才填补了这一遗憾,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的研究将会把吕老师成果的核心部分吸纳进来,将管理机制设计做到更加完美和完善。   再一次感谢吕乃基教授的报告!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4898 次阅读|28 个评论
元芳,你怎么看高校教师的“三奔一荒”现象?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2-11-24 08:57
最近,“元芳,你怎么看?”这个网络流行语非常火,科学网上的博主们也经常使用。估计元芳快撑不住了,要累死了。俺最后再用一次,别人就歇歇吧,否则元芳会怪你们的,呵呵。 昨晚,付老弟请俺们几个朋友咪西,由于相谈甚欢,气氛热烈,俺喝的比较猛,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一回家就进入了梦乡。睡得早,自然起来的也早。早上醒来,看看新闻,一不留神看到了《 高校教师生存现状调查:争相奔钱奔官 》的报道,报道中提到了一个新词 “三奔一荒”: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若教师们都是这么个奔法和荒法,能为学生们树立神马榜样?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可持续发展吗? 报道中说: “奔钱”已属常见行为。不少教师既在外兼职又对外承担课题;有的教师业余开公司,到电视台配音,兼职当律师,拍摄影视剧,而各处讲课则是最普遍也最常规的兼职方式。 “奔官”则是一个新动向。教师们向行政位置转行,争相担任行政职务。报告描述说,因为行政部门掌握了学校的机会和资源,纯从事教学的教授们缺乏影响力,对能否申请到资源缺乏确定性,一些教授争当处长,甚至当科长。接受座谈的教师们也纷纷表示,“当官有用,创新和教学好没用”;“当教授又当处长,机会就多”;“当官在学术上有损失,但总比被别人支配要强”。 出现这种现象,自然有体制上的深层次原因,俺不想多说。在中国要想占领更多的科研和行政资源,只有当官,还得当大官。俺们圈里的几位大牛,都是副校长级的人物,基金重点项目、 973 项目、国家奖励啦,是一个都不能少。当官的好处大大的有,自然好多人趋之若鹜。有时在一起开会,没人谈学术,谈得多的是你拿到了什么项目,经费有多少。 但这样下去,把“桃李”们都会教坏了,下一代看不到科研创新的希望,看到的是“三奔一荒”,以后谁来静心搞科研、搞教学?或许“逃离科研”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学者们以“占领学术制高点”为目标,“从科研突破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并沉醉其中”,我国的科研才能走在世界前列,才能实现诺奖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若如此,则国家幸甚,下一代幸甚,学术幸甚。 以下引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1/272053.shtm 高校教师生存现状调查:争相奔钱奔官 作者:刘茸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 2012-11-23 16:35:32 扎堆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近来俨然已成为大众舆论集中炮轰的对象。被寄以改良社会期待的“天之骄子”们,一毕业就直奔稳定生活和良好保障的“公务员”而去。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光学子们,就连高校老师,也在绞尽脑汁试图谋取一官半职,以给自己越来越疲于奔命的职业上一份稳妥可靠的“保险”。 高校教师生存现状:奔钱、奔官 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课题组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走访了上百名在京高校的负责人、教师并回收数千份问卷。在研究报告中,他们把高校教师的状态描述为“三奔一荒”:奔钱、奔官、奔项目,荒学术。 “奔钱”已属常见行为。不少教师既在外兼职又对外承担课题;有的教师业余开公司,到电视台配音,兼职当律师,拍摄影视剧,而各处讲课则是最普遍也最常规的兼职方式。 “奔官”则是一个新动向。教师们向行政位置转行,争相担任行政职务。报告描述说,因为行政部门掌握了学校的机会和资源,纯从事教学的教授们缺乏影响力,对能否申请到资源缺乏确定性,一些教授争当处长,甚至当科长。接受座谈的教师们也纷纷表示,“当官有用,创新和教学好没用”;“当教授又当处长,机会就多”;“当官在学术上有损失,但总比被别人支配要强”。 兼任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原本是高校里的行政人员名利双收的一种典型方式。研究称,高校行政部门负责人常常挤占教师的职称名额。一位受访的老教授说,“我在学校兢兢业业干了 20 多年,成果按说不少,但是到现在没有评上教授。新来的党委书记没有专业,没有教过课,却理所当然地变成了教授。” 报告认为,实际中看来,这一做法能帮助行政人员掌握双份的好处,例如掌握校内科研经费,自己给自己设置和批准课题,自己给自己验收成果。至于“小金库”、经费分拨中的权钱交易等等,更是不一而足。 而当教师们也纷纷放下面子去争做官,大学就继“学术泡沫”之后膨胀出了新的“行政泡沫”。一些高校出现了教授去竞聘处长甚至副处长的情况,教师中对此有“校长一走廊,处长一礼堂,科长一操场”的形容。 制度寻租泛滥使教师“眼红” 从北京地区 11 所市属高校、 7 所部属院校回收的 1647 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学校内行政人员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教学人员。同样具有教授职称,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者 2010 年的年工资收入平均为 13.6 万元,比不担任行政职务者多 2.4 万元。同样具有副教授职称,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者平均为 10.1 万元,比不担任行政职务者多 2.5 万元。 而课题收入方面,担任行政职务者的课题收入是不担任者的 2.2 倍。这一收入随职阶提高也在不断上行,兼任处级职务教师的年收入也接近兼任科级职务者的 2 倍。 但另一面,高校教师的收入却略低于同级公务员水准。调查称, 2010 年北京市正教授的收入处于 2009 年中央国家机关正厅局级和副厅局级之间,副教授的收入处于正处级和副处级之间但基本与副处级相同,讲师的收入既低于正科级也低于副科级,助教的收入则明显低于办事员。 教师们耳闻目睹上述情形,自然不甘心放弃从行政职务中分一杯羹的机会。更何况,兼任行政职务后,工作量往往反而轻减。 报告中引述的某高校两位女教师在座谈中表示,自己从副教授转为了学院的办公室主任,原来当老师教机械制图的时候,每次教学都必须布置大量的作业,每份作业千差万别,每个错误之处都要标出。由于课多、班多、学生多,判作业每次都到深夜,不但疲惫不堪,还担心出事故,不是睡不着觉就是做噩梦,梦见迟到了、出错了。而到了行政岗位后,一下子松快许多。 仍旧为钱、官和项目奔忙的教师们,则不得不以学术质量为代价。教师们自己也承认,大家都不讲学术了,“真是为国家的科研担心”。报告中,一位“海归”指出,回国后看到了不少学术造假,但却是情非得已,“我回来后,一个月几千块钱根本就不够,生活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大家都要去搞项目,写论文,不管真假,然后再评职称。”他认为,是制度“逼着你造假”。 研究者:高校教师工资应与公务员挂钩 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荆将“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工资系统挂钩”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整体方案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他表示,这也是德国、法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通行的做法。 “国外高校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类,而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是国立,还有少量民办。国外的国立高校里,教师薪酬一般是以公务员工资为基准,再高 10% 左右。”张荆说,这是他们考察国外高校得到的结论。 他认为,国家理当全额负担高校教师的薪酬。但在现行制度下,国家只负责正式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结构中设计的绩效工资必须依靠学校和教师去市场中赚取。而另一方面,教育作为民生之本和公共服务,其市场价格被国家严格控制。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依赖学校,而要单打独斗地去挣回自己的“市场价”,而这一切,都必须在满足越来越繁重的学校考核指标之余,另辟时间空间完成。 不希望陷入上述苦力循环的教师,只能“奔官”。 “高校教师对于收入是否公平所持的重要标准是公务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只要高校教师的收入低于公务员和其他主流群体,就会感到不平衡、不公平。”报告中写道。“公立高校教师工资体系的改革方向应该是与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体系挂钩,通过科学测算、多方评估和民主参与程序,确定高校教师不同专业职称等级与行政部门公务员不同职务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对两者实行捆绑性调整,无论公务员还是高校教师,只要一方调整,另一方也同步同比例地调整。还要使不同院校相同职位的教师的收入基本相同。” “还有另一条路,就是私立大学,完全放开。”张荆说,“走市场化经营的路子,提高学费,由董事会来管理学校,日本采取的就是这种做法。”但他显然不大看好目前走这条路的可能性。 除了教师薪酬体系不公平,过度行政化、专业人士缺乏参与、权钱交易和学术腐败、考核制度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彼此环环相扣,处于一个共同拖累高校学术质量和长期人才培养能力的因果链上。一位研究受访者描述自己的生存状态时说:“一天忙下来之后,你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成就感;一年忙下来之后,觉得没日没夜,却没做成什么像模像样的大事。你发现自己总在忙忙碌碌,却说不出来在忙什么。” 研究者认为,此前“由行政部门发起、由行政部门设计、由行政部门执行”的高校改革,让高等院校的行政化倾向有增无减,加剧了院校管理和教师工作的混乱。他们主张,应重新审视此前和正在进行的高等院校改革乃至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切实遵循高校管理和高校教师积极性调动的基本规律,纠正愈演愈烈的过度行政化,并给予教师公平的待遇。 (原标题:高校教师生存现状争相奔钱奔官) 更多阅读 中国科学报:“关系职称”是大学行政化之果 当教授与行政职务不可兼得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131 次阅读|7 个评论
也谈“教授”的类型
热度 18 rxd1981 2012-11-6 23:04
我们国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统,即等级传统。做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总喜欢分等级和级别,而且喜欢把并不属于级别内部定义的职位往那些广为接受的级别上靠拢。大家之前讨论热烈的高校行政级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行政级别这个东西经过多少年的发展,已经有着太广泛的基础和太完善的制度,所以级别内部的人是很难丢掉级别这个事情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副部级可以报销商务舱的机票,副部级以下不可以。虽然院士这个头衔和行政级别之间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是你不承认院士可享受副部级待遇这个事情,就不能名正言顺的报销商务舱机票。老院士们年且古稀,长途旅行、赴国外讲学,还要坐一、二十个小时的经济舱,也着实让人觉得不忍。 在高校内,也有一套发展的非常完善的等级划分,也就是专业技术职务制度。不同的等级,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广为大家熟悉和接受的,所以不论高校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是否是所谓的专业技术工作,他们对应的级别总喜欢往专业技术级别上靠,这甚至已经形成了高校内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 同时,这些专业技术职务序列里,最好听的,叫得最响的,就是所谓的冠以“教授”头衔的这个系列,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不仅要往专业技术等级上靠,还希望把头衔干脆叫做“教授”之类。这就产生了后面的作为教学型教授,其实这还不算最离谱的;甚至还有思政型教授,是不是与大家心目中“教授”的距离更大? 下面是一个学校的专业技术序列的划分: 1. 教学科研型教师高级职务:教授、副教授; 2. 科学研究型教师高级职务:研究员、副研究员; 3. 教学型教师高级职务:教授、副教授; 4. 思政系列教师高级职务:教授、副教授; 5. 卫生技术系列高级职务:主任医(药、技、护)师、副主任医(药、技、护)师; 6. 实验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享受教授待遇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 7. 工程设计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享受教授待遇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8. 产业开发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享受教授待遇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9. 图书资料、档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 10. 出版专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编审、副编审; 11. 会计专业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会计师。 看看这个划分,就觉得什么都不奇怪了,大家都在拼命往“教授”头衔上靠。其中 第一类,教学科研型岗位,才是我们大家普遍认为的应该冠以“教授”头衔的岗位。第二类,科学研究型岗位,即所谓的研究员系列,也是大家熟悉的,当然在高校里,研究型岗位相对科研院所要少。第三类,评聘下来,就是所谓的“教学型”教授,目的是照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第四类,甚至是“思政型教授”,目的是照顾行政领导。 后面的诸多类,与普遍认为的教授已经没有什么实质的联系了,还要拉上教授的名字,叫做“享受教授待遇”的什么什么之类。 当然, 大学作为一个大型综合性单位,对于人的需求肯定不能局限于“教学科研型”。既然需要各类岗位的人,就要给各类岗位的从业人员相应的待遇和进步的阶梯。 就拿教学型岗位来说,我认为这类岗位也是大学里所必需的。对于低年级的本科生,需要大量的集中的基础课教育,由专门的教师担任基础课教育的工作,专心投入,为学生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这些教师的工作也是需要肯定的,需要匹配以对应的待遇和头衔。 所以如果认为“教学型教授”有问题,问题倒不是单单出现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身上,而是出现在职称序列的设计上。 那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成绩斐然的老师,应该评聘这个什么职务和头衔呢(与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员系列相对应)?难道叫做享受教授待遇的高级讲师么?好像不太合适。这还又需要考验大家的智慧了。 话说回来,“教授”也不总是香饽饽,用多了自然就不那么香了,过度消费在哪里都不是一件好事情。美国的高校里,教授就已经用的相对过多了,甚至一门课的当值教师,不具备对应职称的,也会被学生称作“professor”。所以到了美国。贸然称呼某功成名就的大牛“教授”,还真是吃不准对方是不是高兴。 在中国,“专家”已经是一个被过度消费的例子了,“教授”同样面临着过度消费。百年前我国大学创办伊始所创立的“教授”与“大家”的对等概念可能已经被消费的差不多了。 最后再罗嗦一句,教授的评聘中如果再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那么最终评出的教授是什么类型,就更加有意思了。关于无记名投票的讨论请见本人的上一篇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2-628691.html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1933 次阅读|37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后的评论也很精彩——兼谈评论也精选
热度 6 xyysh2008 2012-5-10 11:19
科学网博文后的评论也很精彩——兼谈评论也精选 严少华 2012.5.10 我自科学网开博二月余以来,不仅欣赏到了很多名篇佳作,受益非浅;而且还看到不少博文后的精彩评述,引人深思,或文彩飞扬,或诙谐幽默,或捧腹大笑。由于时间有限,个人局限,不能一一列举,仅采集一部分作为点评,为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补充。 1 .精确制导,切中主题 例 1 吕喆的《文章,可以 “ 自珍自引 ” 么?》 评述 喻海良 : 应该说,引用自己文章,让别人跟着来引。 评述 “ 自饮 ” ,老的酒才香; “ 自引 ” ,经典才不易遗忘! 例 2 喻海良的《妈妈河里挑沙送我上学的日子——寒门父母难》 评述 蒋新正:寒门子弟上大学,家家都有一本血泪史! 例 3 《香港脚,就这样被我征服》 评述 李璐 :就这样被你征服?切断了所有退路 ...... 呵呵,很喜欢那英的歌。 2 .画龙点睛,成文之美 例 1 《医改评述之三:从法律上看, “ 中西医并重 ” 提法不严谨,不全面》 评述 刘旭霞 :概念的模糊是法律执行中的最大问题。若遇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执行法律的时候,容易造成冲突。法律冲突带来的法律适用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评述 吕乃基 :众多讨论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争论良久的中西医关系,其二,即本文所涉及的 “ 从法律上看 ” 。虽则二者有关,不过本文特定的讨论后者,说理是清楚的。特别是提出 “ 继续推进现代医学发展,大力扶持中国传统医学 ” ,显然比模糊不清的 “ 中西医并重 ” 清晰而严密。 例 2 《医改评述之二:医改与个体尊严》 评述 李维音 :所以,这些表现在医疗问题方面的问题,不是医生个人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如果让国家失去了医生的尊严,让医生失去了威望,就是整个国家,国家的全体人民的悲哀。医改的方向是百姓不为常见病发愁,特殊病友就值得特别关注,让医生放心做事,做人有尊严,被人尊重,既表现在艺术上,还表现在生活上,让更多的人愿意从医,做好医生。 例 3 《 民主不会自动产生 》 评述 徐迎晓 :说明等待民众素质提高了再实行民主是等不到的,需要在民主的过程中培养民众的素质啊。 说明:因为他人的博文的评述不好说画龙点睛,自己对自己的文章感触更深,故此处举的例子都是我的博文。因为本人能力实在有限,所写的博文经常得到老师指点,在此一并感谢! 3 .一捧一逗,风趣幽默 例 1 吕乃基的《 “ 球 ” 的杂议》最后一段写道: 最后再回到“球”上。球是圆的吗?看看橄榄球吧。橄榄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知道它掉地后弹到哪里去吗?世界上,也只有美国人,想得出、会发明橄榄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民族性? 评述 :球是修圆的!出了个次品,变成了橄榄球! 博主回复:那次品多半 “Made in China” 吧。 例 2 许培扬的《祝青年科技工作者五四节日快乐!》 评述 :不知道现在对青年的定义是什么? 35 岁以下? 40 岁以下? 博主回复:团员退团年龄是 28 岁。科技青年一般指 35 岁以下。 资深青年的年龄就无限了。 例 3 杜立智的《吉利的数字,祝吉祥如意》 评述 :数字也有趣!赶快把第 238888 人找出来,留做纪念! 博主回复:严老师高见,确实希望能找到该人,并: 1 ,希望此人是一位美女,或者 2 ,希望此人乃拥有世袭权的王侯、公子,本人也沾点仙气。 4 .友情提醒,值得深思 例 1 《在科学网上写博文的几点反思》最后提到:不为“点击率和精选”而折腰。 评述 麻庭光:西谚云, 掌声是演员的面包,这里,点击率是博主的回报,精选是选题的结果,参与就是为了点击率,没什么羞耻,该羞耻的是为了点击率而说自己力不能及的话,有违伦理学,其他有何不可? 例 2 《医改评述之三:从法律上看, “ 中西医并重 ” 提法不严谨,不全面》 评论中有观点认为“中医不属于科学范畴”。 评述 陈珍珠 :身为法学门外汉,不敢在此层面进行解读。只是想说,科学与否不是衡量医学价值的唯一标准,科学有时候成了另一种枷锁。 例 3 《快乐就这样悄悄地远去了 … 》 评述 李璐 : 在目前的社会价值体系中,孩子教育的舵既掌握在孩子手里看,也在家长和学校教育的手里,还在社会大课堂的手里。不过,顺其自然,适时引导,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是为人父母努力的标准之一。 5. 激发灵感,才情飞扬 例 1 喻海良的《妈妈河里挑沙送我上学的日子——寒门父母难》 评述 鲍毅 :谢谢博主!我也是山里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由于欠学费被赶回家的情景历历在目啊,住校饿的眼泪花花的日子也记忆犹新,辍学在家的日子还犹如昨日,我至今不喜欢放假(因为对我来说,放假意味着又要交学费了),这些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可是如今,矛盾中 ...... 大爱 慈父爱子深, 盼望成龙凤; 不愿绕膝情, 悦闻远方成。 读书 青春花年俏, 读书劲头高; 养老婚子误, 安家立业遥。 博主回复: 忆是当年游学好, 论剑江山书生轻。 忽传噩耗亲人去, 始觉无报母恩情。 例 2 《医改评述之三:从法律上看, “ 中西医并重 ” 提法不严谨,不全面》 评述 印大中 : “ 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经过反复验证 ” 。 当然当然。 多谢褒奖,称俺的梦中灵感为 “ 神仙科学思维 ” 。许多科学巨人们便是如此成长起来的。欢迎参见俺的 “ 科学灵感产生的生物学原理 ” 。小诗一首致谢! 脚印 只因时间太匆忙, 已在众人肩膀上。 科学网上留脚印, 留待后人道短长。 例 3 暂缺,欢迎补充。 6 .结论 精彩的博文可以引发读者的精彩评述,精彩的评述可以使博文增光添彩,两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犹如好马配好鞍,才子配佳人! 因此,建议科学网 MM 是否能将精彩评述进行收集,也可评为精选呢? 注:文中文章和评述未署名者,为本人也。此文为严少华所写,不代表严少华的观点。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387 次阅读|15 个评论
重温“做学问三境界”
zhulangoo7 2012-3-14 23:01
今转晚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形象比喻提出的治学的三种境界与大家共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原文出处考: 第一境界 : 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 , 罗幕轻寒 ,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 ! 第二境界 : 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 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 对酒当歌 ,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 : 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小评:第一境界可以理解为“ 选题 ”,此境界为 登高望远 ,在科研的选题上,要有高的境界,尽量不要拘泥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要敢于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与方向,是最初的求学与立志之境。第二境界为“ 实践 ", 此境界为 坚持不懈 ,科研是苦差事,不经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理应坚忍不拔、“衣带渐宽” , 这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三境界为“ 总结 ”之境界,对于实验结果,一定要认真对待,往往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在不经意间。所以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看理想的结果,更要看不理想的结果,而新知往往存在于不理想的结果之中。同时,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都做好了,也会功到自然成的。
个人分类: 历史文化|3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诠释人品”观点的评述(一)
nmghjcfr7075 2009-12-29 16:08
观点阐述: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伟大没有那么张扬,也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但却更值得尊重,更无愧荣耀。我们把这种伟大称为平凡中的伟大,也就是人品。人品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事件。从某种重要意义上来说,人品是三个重要的选择:即对行动的选择,是指我们注入生活的能量,也就是自己的意志力;对目标的选择,是指我们设定的终点,也就是人生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对原则的选择决定我们实现目标的方式。 我的评述:人品是评判一个人的隐性指标,但绝对应该是最关键的指标。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十羊九牧”说起
CAUwzg 2009-12-5 20:14
十羊九牧可解释为十头羊用九个人来放牧。在《隋书杨尚希传》中有: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一句。《明史刘炜传》中又有:其地已有尚书薛希琏、少卿张固镇抚,又有侍郎邹干、都御史 王竑 振济,而复益之以翼,所谓十羊九牧。 这些是用来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而在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忤时》中有:顷史官注记,多取禀监修,杨令公则云必须直词, 宗尚书则云宜多隐恶。十羊九牧,其令难行;一国三公,适从何在? 此句中则比喻使令不一,而使人无所适从。此外清代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孙公行状》中又有:故臣谓南北两部当受中部节制,而中部诸营,南北部大将亦得过而问焉。但不得人自为制,有十羊九牧之患。 《隋书》中隋朝尚书杨尚希关于隋初十羊九牧与财政入不敷出、官吏俸禄频频拖欠的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有关十羊九牧的危害,中国历史上处处可见,比如在南朝被统一前,南朝各代官吏众多、郡县林立的现象就十分突出: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有的两郡共管一县,有的郡下竟无一县可管。到了宋代,由于入仕多门,使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宋祁《景文集》卷26)。以医官为例,神宗时(10681086)只有4名医官,到了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6年)就猛增至979名。熙宁三年(1071年)朝廷供养的小吏就有53万之巨。到了偏安江南的南宋,虽然只剩了半壁江山,但官吏人数并不少于北宋,南宋灭亡前夕,内外官员达4万余人,其中竟有半数以上的官员是有官无职的闲官。庞大的冗官冗吏队伍使俸禄总量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以致自朝廷至于郡县皇皇财用,弊弊焉常患其不给(《南宋文范》卷18,薛季宣《召对札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书写着一次又一次的教训,而后人又在重复着前人的覆辙,在一个神秘的怪圈里循环。而其中受害最深的就是我们这些老百姓。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曾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无怪乎,元代词人张养浩在《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写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词人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 今天,偶然的想起了这个典故十羊九牧,感慨古人的远见卓识,又叹历史的无奈。荀子曰:士大夫众则国贫。北宋的王化基认为冗官冗员蠹国害民。南宋的史尧弼在痛骂冗官为天下之大害的同时,还列举了害之所在:一是旷职,无其事而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二是耗财,坐无事之人而食有限之禄,尽无穷之欲而尽有穷之财,海内所以虚耗,国用所以凿空;三是跑官,官吏无数而职业有限,故有运货赂于权门,辇金帛于载里,望尘拥拜,摇尾乞怜,冀欲超迁高资,擢除美职;四是虐民,槌民肤,剥民髓(《莲峰集》卷4《冗官策》)。历史上解决十羊九牧、冗官冗费的主要方法是拖欠、停发或削减官吏俸禄。早在东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就曾三次实行减俸(《后汉书百官志》)。元代,不但下级官吏的俸禄常常被上级官员克扣,而且部分高级官员的俸禄也经常拖欠(《元典章》卷8,《吏部二》)。就连著名的康乾盛世时期,康熙皇帝也曾以财政困难为名,停发官吏俸禄数年。在上述的南朝,由于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民少官多,官俸支出自然水涨船高,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减俸、欠俸也就在所难免。但是,拖欠、停发或削减官吏俸禄并非治本之策。官员正常的俸禄没有保障,搜刮民脂民膏却不少,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如北魏前期,由于无俸,官吏大肆搜刮,贪污成风,百官率是贪污之人,少能以廉白自立,百姓骂他们为饥鹰饿虎(《魏书》卷111,《刑法志》)。北宋中后期,吏员俸禄难保,便靠索贿为生,办事必先行贿,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东坡全集》卷47,《策别三》)。明代,官吏俸既不足,其衣食器用,仆隶之需,必出于民,为害非小(戈谦:《恤民疏》,《皇明经世文编》卷58)。 历史上也不乏明智的统治者,东汉光武帝刘秀,通过裁并400多个县,裁减地方官吏十分之九,并大量紧缩中央机构,使官吏的俸禄得到了有效保障(《后汉书百官志》)。北齐初年,也是通过精减机构来解决冗官冗费问题的:合并3个州、153个郡、589个县、两个镇和26个戍,成效显著(《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9年)开始精简机构,将原有的郡、州、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了许多州县,同时大量裁减冗官,较好地解决了十羊九牧问题,官吏俸禄拖欠问题不仅得到了缓解,而且薪水较以前还有所提高(《隋书高祖纪》和《通典》卷14《选举典》)。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身处盛世,吾辈坐享太平,如不居安思危,想守住这份家业也非易事。一则统计资料说,一个官吏,汉代管理7945人,唐代管理3927人,元代管理2613人,清代管理911人。我们今天一个干部管理30人。这些统计数字的可靠性也许值得研究,但官冗之患确实日见其甚了。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曾接受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精兵简政这一建议。这是一条很好的解决十羊九牧的做法。改革开放时至今日,我们是不是应该有勇气面对这一问题了呢? 注:本文参考了2001年《大地》第8期上项斯言的《十羊九牧考释》一文,部分资料及图片来自网络,在此一一感谢原作者。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1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心”长“寿” 远离猝死
hucs 2009-10-10 22:22
爱心 长寿 远离猝死 -- 兼评 我国最新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本文引用资料: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9211050141527348.shtm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期刊文章的评述,恶梦开始的地方
drqian 2009-8-24 06:59
在某些大牌杂志上,偶尔能看到与文章相关的评述也同时被发表。看到那些大牛们把人家的文章抽丝破茧了一通之后就能被放在与文章作者几乎同等的位置出现在杂志上,不能不说让人羡慕。不过,还是醒醒吧,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看到下面这篇文章之后,看你还有没有兴趣再去写批判性文章评述! How to Publish a Scientific Comment in 123 Easy Steps 部分其他评论:http://www.xinkexue.com/space-1-do-blog-id-788.html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42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小评
yuelugj 2009-1-29 00:55
《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小评 刘继顺 2009-01-29 2008年的最后一天,国务院批复了国土资源部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 - 2015》。这是一个7年期的指导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纲领性文件,是依法审批和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的重要依据。它的出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保障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矿业形势严峻;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结构不合理,乱采滥挖、一矿多 开、大矿小开、圈占矿权地等现象在一些地区仍然普遍存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仍显滞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资源的利益分配关系尚待理顺;社会资金大力进入矿产勘查与开发领域之不足仍然是制约矿产资源供应的瓶颈。 总体来看,《规划》有助于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促进我国矿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但尚有几大需要明确的问题: 1、这个规划显然超越了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因此,急需出台新的《矿产资源法》。 2、可储备的矿产地需要明确细则,否则一大堆呆矿的出笼将沉淀本不该沉淀的资金。 过去指的资源储备仅仅是矿产品的储备,《规划》首次提出了要开展矿产地储备,这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但《规划》仅对可储备矿产地的地域及发现单位提到了补偿机制,而对什么样的矿产地可储备没有明确。可储备的矿产地勘探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是普查,详查还是 勘探?矿产地规模、深度、品质、开发利用条件是什么?象山东济宁铁矿那样的近期不可能开发利用的矿产地可作为矿产地储备,但前提是只能以少量的探索钻孔适当控制。 3、《规划》强化了政府部门对矿产资源勘探的作用,将有可能削弱社会资金勘查的力度。 当前矿产资源可供性差的主要问题是保有储量不足,目前有过普查资源量的矿点基本上都处于开发中,可供近期规划利用的大中型矿山基本上没有。虽然经过了2000年以来的《全国地质大调查》等国家级勘查项目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提交的大多是资源量可信度差的矿产地。因此,这种情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一些民营矿业公 司,曾经以很少的代价占有矿产资源储量而获暴利的情况,将不再出现。此轮矿业危机打碎了许多盲目进入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人一夜暴富的梦想。 解决矿产资源可供性问题的办法除了节流外,最好的办法是鼓励开展矿产资源勘查。 据本人所知,目前勘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决策速度最快的是有勘查实力的民营矿业公司。不要一提到探矿权地,就想到有大把的银子可赚。 敢于投资勘查的单位 和公司,不论何种性质,都应该鼓励,而不应以《规划》拒之门外。真正需要整治的是那些圈而不探、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单位,其中不乏国有勘查部门。 曾经出现的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活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计划太死,后来又太乱。但愿《规划》出台后,不会出现活力不足的问题。
个人分类: 矿业论道|4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