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职业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职业

相关日志

转基因主粮安全性问题(79)中国政府对转基因政策很明朗
sz1961sy 2012-11-25 20:26
那位 jiaxing9 职业挺转基因人士又来留言了,不过,这次是搬出中国政府对转基因政策教训本人,好,咱们就有话直说(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90do=wallcid=2277238goto=new ): jiaxing9 2012-11-25 19:12 1. 博主回复(2012-11-25 10:31): 您这种职业挺转人士,除了讲不出专业外,就是网络恐怖主义的政治恐吓。别口口声声讲科学。 我知道的转基因真相比您多很多,那是您想象不到的事。 BTW 我一举笔可以删您这种恐吓式留言,但是:先留作一个标本 jiaxing9的回答 : 我这种跟贴也叫“网络恐怖主义的政治恐吓”?你们只许自己给别人打政治棒子, 不许别人反击的政治恐吓分子对我的事实求是有点不适应吧。。 你既然知道转基因真相很多, 作为一个媒体记者, 就要挺身而出公开揭露, 如果你揭露的是真实的, 我挺你。 但你一方面说知道很多什么转基因真相, 又不给出给出真相, 难道是在做舆论恐吓?你要删, 尽管删, 那是你的权利, 我不会因为你的恐吓而不表达我的观点。 注意:我在这里用恐吓这个词是因为你先用了这个词, 我多次声明过, 摆事实,讲道理, 举证据。 如果要攻击, 我奉陪。 2. 博主回复(2012-11-25 10:33):如果您是专业人士,讲解一下中国《粮食法》加了不允许GMO的不科学之处。 jiaxing9 回复 : 你最好先去查阅一下知道中国《粮食法》的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主席令第81号),这是江主席在1993年签发的,胡主席主政时的2003年修正后经全国人大立法批准的国家法律。这个由主席手令签发出台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了农业转基因生产的合法性。这是中国最高领导的手谕,明确指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及其他应用的合法性,即必须依照国家规定,严格实行各项安全控制措施”,意思就是说任何作物都可以做转基因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我的理解就是销售),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法规来执行。中国的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一直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指导原则下进行的,如果有违反这个母法的行为,欢迎你举报。 好了, 我已经看出来你没有胆量与我在摆事实讲道理据证据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 用”举手就可以把我的观点删除“的恐吓手段来威胁,来处理你回答不了的事实, 我没有兴趣与一个只会用恐吓手段,威胁辩论对手的人做讨论和争辩,也不想跟一个不肯回答对手陈列的事实做回答的人做争辩。 你如果心虚。不想让人看到我说的事实, 你尽管删, 反正截图和转换为PDF格式的2种保留方法我都做好了, 用你的话来说吧: 留证了。 拜拜, 小沈阳, 我已经知道你很恼火了, 我就不来了, 你自得其乐吧 ------------------------------------------------------ 博主回复(2012-11-25 20:20) : 一个匿名的挺转基因为职业人士,同俺讲国家法律,就您这几段说话法? 您干吗不学方舟子说法:反转基因就是反中央一号文件? 您干吗不敢说黄大肪委员在2012年两会上科技财经委员交流会上,成了温总理惟一批评,提醒他作为科学家可以研究转基因。但是,必须顾及公众的舆论,在中国要把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产业化是不可能的(旁边的农业部长连声不敢出,黄委员吓出了满头大汗!您敢现身,俺可考虑给您看一些材料)! 您想知道2011/12年两会提案中转基因主粮问题有什么变化吗?! 大言不渐,我会恼火?!就您这三角猫功夫,省省吧! 有本事学方舟子,去中宣部弄两份电文封杀光明网的转基因大视野专题,别来博客玩小把戏。 沈阳 2012年11月25日 20时26分 Res.
个人分类: 转基因食品疑云|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AV演员的职业精神
热度 7 曹聪 2012-11-21 20:23
李宁兄写了篇“ 要强调理想莫如先强调职业精神 ”,令俺想起了不受CCP代表大会待见的某报的一篇报道, 说的是在美国此次大选时加州洛杉矶县加了个提案,要求AV演员在拍戏时戴套套。 但是,从业人员知道如果这个提案通过的话,对AV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该行业竭力反对这一提案的通过。 他们举出的理由很简单:从2004年以来,拍摄的35万个AV场景,没有发生一起艾滋病传播的例子! 所以,AV演员在脱衣之前,先要递交不超过14天的性病检验报告,制片人要到相关的数据库核对情况。 演员(要知道,顶级AV演员的每年可赚20-40万美元)都很自觉,因为一旦出了状况,片场要停下来,大家会迁怒于这位演员,而且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that’s unprofessional”!
个人分类: 其他|698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教师是个很卑微的职业
热度 5 controlhopeless 2012-11-19 19:09
教师是个很卑微的职业
写这个题目前,认真地查了下百度,考据何为卑微。它的意思是卑贱微小,地位低下;它的反义词是崇高、显赫,近义词:卑贱、低微。选了卑微这个词来形容中国教师的职业,是因为我认为中国的教师的确是个不崇高的职业。 网上很多文章讨论这个命题,他们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这里,我要说说什么样的人使得教师这个职业很卑微。 1 教师们能力低下。在中国,什么人做了教师呢?郎咸平说过:“你知道你的孩子是什么人在教么?在中国一般是无法适应社会的人才会沦为一个教师。”来自博主刘进平的博文: 郎咸平论教师 。虽然我不 care 他关于转基因的言论,但以上关于中国教师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是由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人来沦为的,注意是沦为的,也就是无可奈何、不幸地成为。沦为是贬义词,指道德、身份、地位、经济等方面的下降。比如,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科院优秀博士沦为中学教师。沦为教师,一方面教师地位低下,另一方面,你能说这些做老师的人很强吗?因此,结论一:教师们能力很差,差到无法适应社会。 2 教师们很龌龊,这里龌龊之意是不干净、心术不正。比如,众所周知,在高校逃课很普遍。教师在对待学生逃课这件事上,大致有两种态度:1)上课要点名;2)上课不用点名,爱来不来。我们首先分析第一种态度,点名意味着教师要强迫学生来听课,学生们为什么交了学费,拒绝享受教师的服务、选择逃课呢?这说明教师通过上课来为学生服务不被一些逃课的人认可。为了得到学生认可而不逃课,教师完全可以选则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得到学生认可进而上课,而不是通过点名强迫学生来听课。抱有第二种态度的老师不点名,这完全是对逃课学生的放纵。因此,点名的老师缺乏自信、讲课能力低下,点名就是心术不正的表现,而不点名的放纵意味着职业上的不作为、不干净。 3 教师们很猥琐,猥琐之意在于不阳刚,表现为不象个丈夫,做不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比如,对待这社科课的态度上,大家都知道,那些陈芝麻烂谷子对青年后生毫无益处(可能逆反),但教师们就默认这100多个学时的奇特景观。 以下教学内容(来自X部XX司2007年106号D)仅为参考,来自网络(还不能如实反映教学内容全部,担心被科学网和谐;既然已经被批评为不尊重读者,还是选择加上,以反映写此博文时博主的心情) 注:以上灰色内容是看了评论6后加上的。 4 教师很丑陋。这我就不多说了,从以下韩国电影《老师你好》可以管中窥豹、举一反三。 喜剧片《老师你好》是一部关于学生如何教导一个坏老师的故事。以下剧情介绍 (小字部分)来自百度并改写: 韩国电影《老师你好》,又名:我的老师金先生,是由韩国导演张圭成和朴秀俊于2003年导演的一部学校题材的影片。影片最大特点就是颠覆了经典模式。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坏老师如何在一群天真善良的学生群里“改邪归正”的。 KIM Bong-doo 是首尔初等学校的一个老师,尽管看起来一表人才,却实在没有什么师德。他无心任教,一心想的都是怎样才能从家长那里捞到好处,对待学生也是根据家庭的好处有偏有向。其结果就是被派往江原道的一个偏远乡村学校继续执教。这可苦了金老师,在一个没有什么油水可捞的地方,加上一群土里土气的孩子,他更没有心情教书,一心只想着怎么回到首尔,于是想尽办法让行政部门取消这个小学。没想到这些孩子各个都天真善良,给了他很大的触动。在学校被取消后,他发现自己居然有些舍不得这些孩子,而这些孩子也是一样。 下面是影片的一些截图。 金老师在索贿,嗯,瞧桌子上那熟悉的信封。 金老师为职业很骄傲。 校长要选派边远地区的教师,老师们装作不知。 学校终于被取消了,这期间,穷人家孩子的金老师从孩子们那里学到很多。 剧中的金老师由著名演员车胜元出演, 视频链接 。 以上本文已经指出和论证:教师这个职业非但不崇高,教师本人也是卑微的。因此,优秀博士成为中学教师,真的是一种沦落。 注:来自网络的图片与电影截图无其他目的。
个人分类: 教学新得|34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当年企图“逃离科研”的经历
热度 30 cutefay 2012-11-15 16:38
看到大宝的“理想太贵,谈不起”的博文,我想起了当年我企图“逃离科研”的经历。 当时我在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主要的准则就是:以后再也不做科研工作了。 为何当初会有这样的想法?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 1、做实验科学的科研太累,每天需要做大量的实验,经常接触很多有毒危险品,而我又不是一个细致的人,做实验的时候经常犯各种笨笨的错误,以至于导致实验要重新做。我是个非常外向型的人,喜欢做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此外我喜欢去思考,不喜欢动手。所以,我真的不想再做实验了。 2、看到导师做科研做得很辛苦,经常早上不到八点就到办公室,晚上10点多才回家,周末也经常呆在办公室。他工作非常敬业,主要是兴趣使然。而我对做科研又没有太大兴趣,要是我以后要天天这样干活,我受不了。 3、看到刚刚从事科研工作的师兄师姐们待遇不高,也要经常加班,科研压力太大,感觉他们做科研做得一点儿也不快乐。于是对做科研心生畏惧。 4、来自家庭的压力。虽然我父母以后有退休金,不需要我赚钱养活,但我的很多没有上过研究生甚至没有上过大学的表哥表姐们,一年收入几十万甚至更多,而我如果我做科研,那么这个全家最高学历的人毕业后才收入几千元,并且增长幅度不大,总是要忍受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虽然我本人不喜欢攀比,但是要考虑父母的心情。父母的很多朋友总以为读了博士怎么样一年也能赚个几十万,以后就是很有钱的人。他们总拿收入来攀比,有时候会让我父母在那群人面前不好意思说我的收入。 因此,当时希望找的工作特点是:1、能够发挥我的性格和能力特长;2、待遇好。因此,当时比较希望能从事管理咨询、开拓市场、行政管理类的工作。 而因为我的专业背景的问题,一个企业不大可能招一个生物工程专业的博士来做这种类型的工作。当时只有两家不大的管理咨询公司能给我offer,但由于这两家咨询公司有一些无法吸引我的原因,最终没有去。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机会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科研工作,从博士后做起。慢慢地发现,这个工作挺适合我的,因为我喜欢思考,并且爱与人打交道,所以无论是给政府部门做咨询项目,还是做一些理论研究,我都挺喜欢的,也很有动力去学习和进步。以前读博士的时候,我最不喜欢周末和晚上呆在实验室里工作,而自从改行研究之后,会经常喜欢周末和晚上呆在办公室里做一些研究工作。因此,我这才感受到,我之前所谓的不喜欢做科研,只是不喜欢原来那个学科的科研,其实科研工作还是能吸引我的。因为喜欢上这类科研工作,并且喜欢做科研工作的其他一些优点(这在我以前一篇博文中具体谈过),后来博士后出站的时候,有几家管理咨询公司给我offer,薪酬都比做科研要高,但与现在的科研相比,对我来说都不具有吸引力。 所以,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改行都是可以的,不要怕晚,最重要的是改行后的工作是自己擅长和喜欢的。此外,现在的我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可以不必过多考虑赚钱养家的问题,所以,做自己擅长和有兴趣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赚钱最重要。 此外,现在做科研的人,大多数只是把科研当成一种职业,而不是理想,包括我自己。可能只有5%的人是真正只为了理想而做科研的;大概有20-30%的人是一部分为了理想,一部分当成职业。而剩下的大多数人,都是只把科研当成职业的。科学网上有些人看到现在年轻人因为待遇问题而不愿意做科研的时候,说年轻人没出息。我觉得,既然现在做科研的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也没有必要对年轻人要求太苛刻。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17964 次阅读|81 个评论
努力挺一挺,幸福说不定很快就会悄然而至
sunbukuan 2012-11-11 18:59
20种职业,从健身教练做起,做到公务员。目前是勉强是心理学家和教师。以后我想当公务员,高管,飞行员,创业者,律师,工程师,作家,导游,理想太多了。怎么办 下辈子继续
2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点名迫使学生上课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
热度 31 shiganghe 2012-11-10 14:46
对我来说点名的唯一作用是让我认识学生,此外我不知道点名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翘课,有很多原因,当然会有学生本身的原因。据说现在国内最好的大学的最好的院系,最多也就70%的学生在认真学习。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翘课是因为课上得不好。回想我做学生时也翘课,尤其是政治课,但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课,我从来没翘过,那时教我们的是个年轻教师,华民,现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我想那时的政治经济学,完全是可以教得极其枯燥乏味。 所以,下面我就想说老师的问题了。 1)教学内容比较难,比如1982年的政治经济学。那么老师就应该认真消化材料,努力把它们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授。听优秀教师的课,与其他老师探讨,倾听学生的反馈,都能帮助老师在这方面有所提高。 2)教学技巧缺乏。不是每个人都会上课的,所以学校应该对老师进行辅导和培训,尤其的评教不理想的老师。如果多年努力依然没有明显变化,那么说明教师并不是适合此人的岗位,与其勉为其难,到不如让他们能找个更合适的工作。 3)教学态度敷衍。我觉得这是目前造成教学质量底下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你从不认真备课,上课是读PPT,那学生不翘课才怪!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大学老师,除了良心发现以外,很难有认真上课的理由。我们的评价体系是计算论文及其影响因子,获得的研究经费。所以花时间认真上课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傻子行为。 在我们埋怨学生不爱学习时,我们是否先问问自己,我们有没有给他们热爱学习的理由,有没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我们能不能先把菜做好,先把书写好,然后看大家来不来我这吃饭,来不来买我写的书,而不是说你们不来我这吃饭不行,必须买我的书?我们的领导在痛斥教学质量低下时,能不能看看老师辛苦一小时,学校给了几块钱?
个人分类: 随感|4988 次阅读|73 个评论
最具幸福感的职业
laizhouwan 2012-11-8 19:31
最具幸福感的职业
某日,我对10岁的女儿说:长大了做医生吧! 女儿瞥了我一眼说:你得了吧,,,打死我都不要做医生,,,, 我当时不以为然,心想:医生还是一门技术活,, 我最尊重的一位大学老师让我铭记至今的话就是:腰缠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但是,周围同事、老师、上级的孩子几乎都是不学医的,让我着实大吃一惊,写下了:医二代的绝迹——一点都不夸张,完全是根据周围的实际情况。 我曾经提议,以医疗部门最高层次的院士为统计对象,看看他们的孩子有多少学医的? 中国古代儒医常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如果不是家传三世的医生,不敢吃他开的药,,, 依此为标准,没有一个医生的药敢吃,, 一边在批评医德沦丧,一边在喊天价药费,,于是乎,所有的问题都抛向了医护群体——因为他们一向被称为“强势群体”,于是乎医院暴力盛行,,, 可是现实是:大多数医生的工作时间超过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 我曾开玩笑说:能看见医生排队为自己或家人买药,却没看见银行职员排队取款的,,, 一位病人曾对我说:真羡慕你们医生,每天看这么多病人,一年要收入50多万吧?,,,我无语。 直到看见这份统计数据,我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大家看看排在前面的职业吧!
4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神之职业:【图书管理员】
热度 5 outcrop 2012-11-5 12:12
神之职业,图书管理员;看图: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459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职业精神——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weixh 2012-10-14 18:44
职业精神——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从 4 月份卫生部制定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方案》迄今,层层落实,已涌现出不少实事求是的好文章;但《健康报》的专栏,刊登的文章多是从个人的行医感悟。“感悟”诚可贵,但如不能上升到理性层面,引发出医卫人员的共鸣, “大讨论”不可能期待象上世纪 80 年代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或“思想解放”那样的大讨论。 大多数医生处于失语状态,成为“沉默的母鸡”,因为全球的医生都发现,在新世纪“医师们越来越难以承担他们对患者和社会的责任”。( 2002 《新世纪医师宣言》)但医患关系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基于医生奉献精神的信任和信托。这既是一种基于自然生成的“实质法理”,同时也是被《摩西十诫》、《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医精诚论》、《中国医师宣言》( 2011 )所明文规定的“形式法理”。《医师宣言》的三要点是:患者利益、患者自主、和社会公平;《中国医师宣言》提出了“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实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的理念,很好。但医疗卫生的职业精神理念,其实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实践的转化形式。 医师的职业道德或职业精神受到巨大的挑战,是基于巨大的利益冲突和激励扭曲。在公立医院体制下的“以药养医”、“以检养医”、“以技养医”,以及种种所谓“养医”的制度,都是对医卫群体的伤害。医卫人员提供的是知识密度较高、高度关注和高风险的服务,所付出的巨大劳动和作出的巨大牺牲,理应获得社会合适的回报,古往今来、世界各国莫不如此;也理应得到社会的尊崇和适当的职业荣誉。 2012 年 1 月,卫生部长陈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如何建立体现医务劳动特点的工资福利制度,使医务劳动者有体面的收入和有尊严的收入来源,是医改实践需要回答的问题。 三年医改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十二五期间医改规划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医患关系取得了相当的改善,职业精神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但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原因之一是:医疗需求的全面快速释放和服务资源供应的刚性约束的矛盾更加突出;老龄化带来的医疗性照顾需求已露端倪。医卫人员更加劳累,而收入来源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如何发挥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挖掘医疗服务资源,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是医改成败的关键。 医卫人员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主体,应是医改政策的执行者,也应是医改政策的支持者,更是医改政策的完善者。胡大一教授说,“让患者和社会获益,才是医生的价值所在”,理念很好,如何执行?三个层面解决:个人自律、行业自律和改善制度环境。 作者从制度环境建言:以渐进改良、公私合作的方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有利于职业精神的建设。公私合作是大多数国家推进社会事业的基本方式,如同混合经济是大多数社会的实际情形一样。 1 、对于医生是否是“自由职业者”的看法,因论者立场不同,看法各异;但可以让一部分有意愿的医卫人员,在本单位申请“自由执业”——所有的利润,让药物归药房,让检验归检验,让影像归影像,导管的归导管,诊疗费适当放开,医生“以医养医”,不可以吗?一定可以的,协和的医生用不着再为“号贩子”打工,供求一定会取得平衡的,职业精神一定会越来越高尚。 2 、允许医生、护士设立私人诊所,暂时不需要改变单位身份,这也是公私合作、也是“多点执业”,不可以吗?私人服务一定价格公道,医德进步。 3 、非营利性民营医院:鼓励,但是民间反应不热烈,因为仅有资本,对办医院而言,条件是远不充分的;更重要的条件,医卫人员的人力成本已经明显上涨,而且比十年前更紧缺了。让医卫人员从“小微企业”起步吧,他们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资本和资源。 4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但也要允许私立医院出来;大城市集中了太多的医疗资源,选择一些改作民营,是会产生“鲶鱼效应”的。行业自律和制度环境相辅相成,个人自律不是什么问题。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中,个人是及其渺小的;但制度环境合理,一盘散沙也能积沙成塔! 我的讨论和建议,归结为一句话:医卫人员更多的自由和尊严,是职业精神提升的前提。 浙江省绍兴县中心医院神经科 魏兴海2012-6-1
个人分类: 医改时评|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你自己的『成功』是什么?
seawan 2012-10-3 10:25
[转载]你自己的『成功』是什么?
这是一个日趋“功利化”和“任人唯才(meritocratic)”的社会,也是一个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 但是,真正的平等是不存在的。 而个体所面临的压力(特别是职业压力)却真实地越来越大了。 苹果不会打到每一个人的头上。 就算你有足够的天分和努力,外加一个用来组装电脑的车库,你成为下一个乔布斯的可能也微乎其微。 偶然性的因素(或者说,“不依赖一个人努力的因素”)实际上在主宰着个人的发展。 当我们崇拜乔布斯和爱因斯坦的时候,我们已经上了老师、媒体和广告的当了。 老子也曾说过,“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 http://www.ted.com/talks/alain_de_botton_a_kinder_gentler_philosophy_of_success.html
个人分类: ted|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音乐为乐趣的家伙和以音乐为职业的家伙
热度 21 陈安博士 2012-10-1 09:21
  一个交响乐队,小提琴有无穷多把,于是得分首席和非首席。   昨晚的音乐会,首席小提琴应该叫刘霄,是个个子高高的小姑娘,虽然整个嘴型有点前凸,算不得漂亮,可是看上去气质还真是音乐家的气质。   俺们大大地审视了乐队里所有女乐手的样子,发现有俺认为的所谓“艺术气质”的不到三分之一,在这方面甚至远远不如科学家杨晓虹同学的艺术气质。大、小提琴手们多数还显“呆”,不过,好在首席小提琴的高挑与气质很有气场,也就使真个乐队的精神面貌还算积极。   当然,最有气质和气场的还是站着演奏的33岁的李传韵先生,看介绍,他在11岁就在国外拿过16岁以下组的小提琴演奏冠军,这样的孩子基本可以认为就是天才了。   整场音乐会其实几乎是他一个人的表演。在演奏的高潮处,他大致踅摸了一个恰当的位置,整个人向后完全地倒下,引来一阵爆发性的掌声。   实际上,昨晚的观众并不多,上座率不到四分之三,被赠票的估计有不少,应该和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时间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管怎样,作为主角的他,够卖力了,也确实激情四射,我喜欢。   不知道那些在乐队自己位置上循规蹈矩演奏着的演员们被放置在李传韵先生同样的主角位置上,会不会引发一样的激情四射,我个人猜测,还是不能够的,以音乐为职业以及以音乐为乐趣,这两种人很容易区分,正如我做应急管理纯为兴趣,经费金钱方面的收益只是附带品,而更多的科学家做应急管理100%是应景以及为求拿到经费,这样的不同情况其间的区分度特别大,我一眼就能看出以此为职业的那些科学家的样子——内心疲惫不堪、只是充满金钱方面的欲望等待最后结账走人、但是却又在现场伪装成能有高潮的模样。这样的人和从事皮肉生涯只为混口饭的特殊女士人群是一个类型。   在演奏改编的《嘿,朱棣》这著名流行歌曲的时候,李传韵是一副调皮的样子,而在演奏《We are the world》的时候,则是很郑重很神圣的样子,其他的曲子他也都表情沉浸,很享受的模样。期间两次系鞋带,也许仅仅是为了噱头,但是也很好玩,音乐不是音乐家的盛宴,它只是音乐家的游戏罢了。   看着他的投入,我也就跟着享受着,期间自己屡屡感觉到热血上冲,我发现内心中冲动的内核要爆发的样子,只是环顾四周,还是深深地压抑下去。   世界上的人还是以谋生为主吧,即便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为生活的重担所压,兴趣之为兴趣也难得很畅快淋漓地表达。而这个人群,其实是中国相对富裕的一类了。   也许我们为吃饭而存在的时间实在太久了,就无法体会吃饭之外的其他快感的获取之更重要。而富人们在一起说话,所言及之事除了坐头等舱,也许就是吃了多少万的饭,或者竟然是自己在不同的地域拥有几座别墅,大致如此,总是无法完全摆脱那时常挨饿受冻的不久前的场景。   我们现在是想处处学,可是处处学不象,于是有时候就说还是追求“特色”嘛,中国特色。
个人分类: 艺论|6981 次阅读|51 个评论
做久了科研人员,可能不习惯从事其他职业
热度 53 cutefay 2012-9-26 12:15
做久了普通科研人员(没有啥官职),如果要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可能还有些不习惯。表现在: 1、在时间上不习惯。其他行业一般会天天坐班,朝九晚五的,想在上班时间办点事情,要请事假,还要领导审批,还要扣工资的。科研这个行业,虽然工作压力挺大的,经常晚上需要加班到很晚,但是时间的自由度比较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支配时间。自由最可贵,在自由的情况下,虽然工作压力和强度大,但与坐班相比往往不会觉得太累。 2、一些外表事情的注重方面不习惯。科研人员一般比较朴实,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做ppt的风格,亦或者组织会议的档次等。而在外面很多单位,是很注重衣着打扮以及ppt的美观程度等外在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瞧不起那种外表绚丽的ppt,会觉得有些华而不实。 3、架子方面的东西不习惯。科研人员一般都很少有架子,待人随和,人与人之间平等性比较高。有的时候,老师可能也会跟硕士生用一种商量的语气说话,而不是命令的语气。所以如果到了一些人的等级分得很清楚的单位,可能会不习惯装孙子的感觉。 4、与同事相处可能不习惯。在科研这个圈子中,虽然也存在竞争,但因为同事之间从事的科研的内容大多不产生冲突,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好好发挥就行,同事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其他行业少(可能职称评定等特定时候才会有利益冲突),所以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单纯,非常好相处。而其他行业同事之间勾心斗角现象可能会比较严重。 从这个意义来说,一直做个简单的科研人员也挺好的,虽然待遇低了点(与其他去企业工作的同学相比),工作累了点。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13591 次阅读|57 个评论
职业、事业和事业心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2-9-15 22:11
现在不太常听人们说起事业心这个概念了。过去倒是听说过说某人事业心很强,或者说某人没有事业心。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不太常提起这个词了。现在的人们,为了生存,先要找一个谋生的职业,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涉及事业的问题。但是生存的问题在一些人们看来,是很严重的。所以生存不仅是第一位的,而且可能是唯一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事业心就可能完全谈不上了。 经常听到一些年轻人说,要找个什么样的工作,一般就是钱要多一些,工作要轻松一些,福利要好一些。在这些要求里,没有事业什么事。我不知道,用这样的标准安排自己未来的人,到底会不会有什么事业心。 说到事业心,首先就得有自己的事业。事业与职业应该是不完全一致的。当然,如果事业与职业能够达到一致,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我希望做个科学家,我以研究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为事业,那么这样的职业与事业就达到一致了。我在谋生的同时,也是从事我钟爱的事业,这难道不是最理想的生活吗?或者,我喜欢做一个教师,而且我也确实在从事教师的工作,这样的职业与事业也能够吻合,这是相当理想的。 但是,恐怕有相当多的人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幸运。我想做一个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但是,我靠这个工作,不能解决生存问题,我不得不放弃这样的事业,去从事我并不喜爱的其他工作,这样的情况,就是职业与事业的分离。这对那些有事业心的人来说,是相当痛苦的。可是又没有什么办法。有志者,会利用职业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也许他们能出来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也许他们的成果虽然出来了,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中有的人要么最终放弃了,要么继续坚持下去。这样的人虽然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但是仍然是值得尊敬的,也许有一天会最终成功,那当然最好。但也可能最终也未能获得成功,但是他的一生也不会虚度,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而且为此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这就够了。 事业与职业不同,事业也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一些人仍然会有自己的事业心。事业心与事业的大小本身也没有什么关系。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这一辈子就会做成大事业,甚至连碰到做大事业的机会也不一定有。这仍然不会妨碍他有一颗事业心。比如,做一个教师,如果他有一颗从事教育事业的事业心,他会从很小的、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他会关注他的教学效果,他会关注他的学生们的反映,他会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改变和调整,他也会关注他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不是需要改革,他会为解决这些工作中的问题做各种尝试。这些尝试也许会获得成功,也许不会成功。但是他会一直努力这样去做。他不会整天去混日子,不会只对着学生照本宣科,不会什么问题都不去想,也不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想,这应该就是事业心吧。 有没有事业心,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有没有兴趣。如果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没有兴趣,那是不可能产生事业心的。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喜欢,兴趣就是把所做的事作为生活的乐趣,兴趣就是认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一件很好玩的游戏。他会为此面投入全部身心,会为此不惜投入时间和精力,也不惜为此投入金钱。如果他在做这些事的时候,还要想着会通过做这种事能赚多少钱,那么这样的事业心是不是会打折扣呢?也许吧。 那么对于经商的人来说,事业难道可以不与金钱挂钩吗?这事我还说不好。因为我没有经过商,而且对经商从来也产生不起来任何兴趣,我不能妄加揣测经商者的心理。不过,我想象,一些经商者,如果有事业心,即使他并不会因此完全忘掉金钱,但是他一定不会只为金钱而斤斤计较。他可能会敢于冒险,做所谓大手笔的事情,他也有自己的事业,他做这些事业应该与赚钱也有关系,但是他不是只为赚钱而来做这样的事,只不过,做这样的事是会跟赚钱有关系而已。 一个作家,能创作出有分量的作品,是有可能赚到钱的。但是如果他一开始就只想如何赚到很多钱,那么他一定不太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他只有先放下这样的名利心,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才有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也能赚到一笔大钱。很多事都是这样,你越想得到那些功利,你就越可能得不到。如果你放下功利,只去专心做你的事,那么无意间,你倒有可能得到那些你并没有看得有多重的名和利。
52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事业是什么?
热度 94 weijia2009 2012-9-14 10:23
事业是什么? 贾伟 前阵子写博文《单纯是一种美》的时候,我用了“事业”二字,但事后想想自己对“事业”的定义也是很模糊的,我甚至想不出“事业”在英文中准确对应的应该是什么词语。 90 年代末我回国做了几年企业,用我在国外同学的话来说,我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不过,我一面热火朝天地干着“事业”,一面发觉我自己心里还是不那么踏实。我觉得当老板的一天到晚忙前忙后,跟打工的也没什么两样,除了不会喝酒,不太爱应酬以外,那左一声右一声的“贾总”也让我听得从心里往外觉得别扭。别扭了好几年后的一天( by the way, 那是 2001 年的一个春天),我和几个好友一起去杭州游灵隐寺,到了大雄宝殿,大家都得在菩萨面前双手合什许愿。轮到我时,我有点茫然,不知该说什么,一着急,竟然默默地在心里喊了这么一句:我非常希望能有一天离开公司回到校园去工作。也许这就叫“心声”吧,时隔不久,正好就有这样的机会找上来,我就一口答应了,到学校当上老师了。再过了两年,干脆离开了企业,全身心投入到校园工作。后来几年里有一些国外制药和研发公司找上来,问我是否愿意出山帮他们运行在中国的企业(当然待遇是不错的),我想了想跟他们说,这些机会对我已经没太大吸引力,我不想放弃校园里的这份自由自在。 小时候从无数的革命故事中我们得知,“事业”就是从事有远大目标的事情。《易经》中也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但我总觉得这些定义太过高远,未免说得虚空。我在想,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而不喜欢,那也就是一个普通职业而已。你做一项工作,是因为喜欢,而不太在乎从中得益,这就有点像“事业”了。最好是既做了喜欢做的事,又能从中谋生,而且还“谋”得不错,小日子过得挺有尊严,那大概就算得上是“事业”了!所以说看一个工作能不能成为你的事业,一要看你对它是否有较浓厚的兴趣,它能否给你带来“愉悦感”;二是你是否在工作中(尤其在发工资的时候)感到你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也就是有“意义感”。 说得高雅一点, “ 事业 ” 就是你办公室里的那只青花瓷的茶杯,在这个容器里,你能日复一日地看见,热水倒进去,茶叶在快乐的翻滚中慢慢舒展开来,从开始的激情四射到最后一片缓缓落定;细细品味眼前的香茗,你能在悠然自得中感觉到杯中的茶色由初春逐步变到盛夏再转为深秋。 有事业的人过的日子其实不复杂,更可能是简单明快的。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人来。我有一次在底特律机场转机,在机场闲逛一阵后,找了个擦皮鞋的地方坐下来,但刚坐下来我就有点后悔,因为这个擦皮鞋的非裔美国人简直就是个话痨,这五分多钟的时间就像唱独脚戏般地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绵绵不断的说他在这里的十几年的辉煌的擦皮鞋历史以及他的伟大的太太还有他那可爱的三个孩子 …… 总之一句话,让我感到扑面而来的是他对这份工作的快乐和幸福。当然这还不是所有的,他还给我展现了对周边工作环境的热爱,因为在擦皮鞋进入尾声的时候,他一面帮我系鞋带一面神秘地告诉我:兄弟,你听这脚步声,我敢跟你打赌从我身后走过的是个黑人姑娘,哦!她长得绝对漂亮而且身材非常棒!我将信将疑地抬头看去,嘿,真是邪了门啦,这家伙说得一点也没错,真的是一个长得漂亮身材娇好的非裔美国女子从我们身边走过。这哥们儿不用回头看,从高跟鞋的脚步声就能准确判断女人的模样、身材、而且还有肤色,这是何等的听力水平和何等的愉悦感啊!活儿干到这个份上了,这种工作对他而言绝对称得上是伟大的“事业”了!
27070 次阅读|183 个评论
科学伦理问题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力关心的事,也应该是科学网大事
热度 9 王铮 2012-9-10 08:31
科学伦理问题是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力关心的事 针对“黄金大米疑云”,许多公民参加了讨论,最近有一些学者说这是他们这些“生物学家”或者说“顶级生物学家”的事,公众不应该发言。这就大错特错了,因为科学伦理涉及每一个公民。 伦理是什么,伦理是人的道德,而且是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荀子说:“人伦并处”。伦理就是使得人与人并处下去的准则。后来人们进一步发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就像形成了环境伦理与科学伦理问题。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为生”。伦理的目的是社会的生存。 科学伦理涉及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如何确定“以人为本”的问题,这个以人为本,不仅是人的生命第一重要,而且还包括人的责任,因为环境或者自然是没有人类理解意义上的“伦”的,人要有更多责任感。在科学上,这包括科学要维护人的利益,要以不伤害人的存在为前提,但是要有庄子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的能动性,不过这个能动性是以敬畏生命为约束的。一个科学家不管别人或者别的民族危险而伤害他人,特别是伤害儿童,是科学家行为中最卑鄙的行为。指责某些科学家卑鄙,不是给他(她)定罪,而是道德谴责。有的人认为只要不犯罪就可行,是违背基本人性的。违背人性的科学行为,可能伤害人类,灭绝人类,必须用科学伦理来约束这种科学行为。如此,每个公众有权利就科学伦理发言。 科学伦理第二是如何“各得其和”地确定个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科学家和公民要有各得其和,不能因为科学家的利益或者科学兴趣而伤害社会,因为这样社会整体就可能崩溃。老子认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伦理原则,当然适应科学伦理问题。对自然“利而不害”,对社会“为而不争”,这就构成了一个伦理主体。一项科学对自然破坏,是人类伦理反对的,实际上生态学就是坚持这个立场的。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转基因问题,有人说,转基因可能带来人类进化。问题在于非自然的基因重组演变的方向是无序的,人们不知道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出现更强大的人科动物,会不会消灭现代人?出现一些畸形人,现代人需要承担抚养他们,即使出现完全无害的,比如匹诺曹的撒谎、赖账时的长鼻子,人类的美学习惯,也要承担痛苦。维持一个“各得其和”社会和自然对人类“利而不害”。因此每个社会公民有义务关心科学伦理。, 科学伦理的第三个问题是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道德,包括把科学的危害忠实地告诉公众。例如根据某个生物技术成果没有物理危害,就说这个生物学产品无害就违背职业道德,因为你掩盖了这个生物产品可能有化学毒性、生态学危害,遗传性危害。这就是职业道德问题了。我认为在职业伦理方面有两条是根本的: 1. 忠诚。不仅忠于自己的机构或政治团体,而且在科学问题上,把人的利益放在最高地位,把对公众的忠诚放在首位。 2. 诚实,通过正常渠道郑重地向公众公开研究对象的危害状况,不以个人或集团利益参与掩盖环境、生态和对人生命破坏的事实。使公众及时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技术变革的真实状况。这两条原则是“以人为本”和“各的其和”的根本原则在职业道德上的具体表现。是每个科学家应该自律的。如果以为突破职业伦理可以获得利益,这个科学家是应该受得鄙视的和谴责的。 职业道德还有一个问题,自吹自擂说自己是**科学第一人,比如转基因热的时候吹自己是转基因科学第一人。对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人身攻击,都是伦理水平低下的表现。不过这没有欺骗公众,掩盖某些科学行为的方向和危害,相对轻一些,属于私德。 下面的条例 美国公共工程学会的职业伦理标准(引自 A. B. Mundel, 1991 ) ,供大家参考。 1. 工程师在履行他们的职业责任时应该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2. 工程师应该仅仅在他们能力可以完成的范围内供职。 3. 工程师应该仅仅客观、真实地向发表公报。 4. 工程师应该为自己供职的每一个雇主和顾客作可信的代理人或委托人,并避免向他们的利益挑战。 5. 工程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优点去建立他们的职业名誉并且不要不正当地与其他人竞争。 6. 工程师应该以建立和增进职业的荣誉、正直、尊严的方式工作。 7. 工程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应该始终不断地谋求职业水平提高(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并且为那些他们管辖的人员提供职业水平提高的机会。 科学伦理关系我们每一个公众的利益,所以公众有权力咨询科学伦理问题,更有义务监督科学家的职业道德。 我们国家好像太缺乏职业伦理教育了。 科学网作为科学的公共网络,应该把科学伦理问题作为大事讨论起来。一些记者,在这个问题上要放开视野,不要把科学伦理问题作为一家一户的问题。估计科学网不会推荐我的文章,希望广大博友推荐,把科学伦理问题讨论起来。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290 次阅读|16 个评论
职业规划、研究方向、导师选择、中药研究——回答一个学生的困惑
qyu111 2012-8-18 12:11
俞老师:您好! 我是 XX 药科大学中药药理专业的学生 XXX 。当通过您的学生得知我能向您请教问题的时候,我很高兴。我的一些想法很不成熟,可能会让您见笑。 1. 中药研究和中医基础理论间的关系。我现在的专业是中药药理学,在周围的同学和我们课题组老师看来中药药理和药理没有区别。而我的大学教育认为“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之下应用的药物”。事实上,目前一些中药的研究很少提及中医理论指导,这一点,我很困惑。中药药理的研究——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体提取物,是不是都该提及中医的理论? 2. 研究生该具备哪些素质?我周围有一种说法“硕士培养技术,博士才培养思维”。这种说法听起来不上进,但确实很务实。让我这种“想法太多,不太好管,眼高手低”的学生,确实无言以对。只有掌握好实验技能同时兼追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动态。相比之下,自己很累,又因有时做不好本职,被看成“眼高手低”。我很困惑,技术和思维在学习初期是否难以兼顾? 3. 通过在实验室之前感性的认识,我对神经再生方面很感兴趣。该领域相关的药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我目前没有实现自己想法的能力。我很困惑,如果有幸读博士的话,是该先在神经药理学研究领域的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开展实验,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后,以后有机会再从事该领域研究;还是转到神经生物学,进行学习。 以上,是我的几点困惑。很多想法在您看来很幼稚,请您谅解。 祝您工作顺利。真心地渴望与您沟通。 晚辈, XXX 小 X 同学,你好! 你的问题提的很好!有普遍意义。有的问题比较复杂,我尽量回答。 1. 研究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读硕士还是读博士? 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生,他 / 她的目标是将来做研究。是读硕士还是读博士取决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及其要求。美国在生物学领域已经基本没有硕士了。只有在研究生读了一半发现自己不再想,或发现自己不合适继续做研究的时候才拿一个硕士学位结束研究生学习。 在决定是否要读研究生时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是你的将来是要做研究还是要做职工。做职工就是学技术,做研究就要培养思维。做研究的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对科学有兴趣,对科学问题有兴趣。如果对科学问题没有兴趣,那就没有必要读研究生。技术是必需的,因为技术是解决科学问题的手段。研究生既要有思维,也要有技术。 2. 读研究生是应该选导师还是选专业?如何选? 做研究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你没有兴趣的学科,哪怕再热门,你都很难学进去。如果你对神经生物学感兴趣,就应该选这个方向的导师,朝这个方向努力,哪怕是换专业。如果你还不确定研究方向,你可以先找一个好老师。一边学习,一边选方向。 什么是“好”导师? 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好”的定义和标准也不一样。找导师和找对象有相似的地方,以“合适”为标准。找你喜欢的人,找和你价值观念类似的人,找你欣赏和崇拜的人,找你认为是榜样的人。不仅仅是文章发的多的人、经费拿的多的人、社会地位高的人(如果那就是你佩服的榜样,当然一样可以)。一个导师不仅是业务上的导师,也是精神上的导师。 3. 中药研究和中医基础理论间的关系。 中药的定义: 你说的“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之下应用的药物”说的没错,中药确实是根据中医理论组成的药物,而不是按照现代药物(西药)的研发途径开发出来的。现在有些按照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研发出来的植物药和组合植物药是不合适定义为中药的。中药和中医理论是分不开的,不是按照中医理论开发出来的植物组合药定义为植物药比较合适。 中药的研究: 中药的研究是另外一码事。现在对中药的研究是试图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来理解中药、来解释中药的治病机理。药理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药的靶点和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不管是研究中药还是西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找到药的作用靶点和了解其作用机理。 因此,中药和西药是不一样的药。而研究药物的方法,即药理,是一样的。我们现在都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在研究中药和西药。 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的关系: 你说的“在用现代科学的手段研究中药的时候要考虑到中医理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中医的理论是一种经验总结和逻辑推理,不是用通常的科学方法,即用试验和数据证明出来的,没有量化和统计。根据中医的理论来研究中药,实际上是要研究中医的理论。具体来说,就是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定义和表述中医术语和理论,或者用中医语言和理论来定义生物分子和现象。比如中医说一味药是“寒”药,你要研究的就是“寒”的意思,“寒”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定义,“寒”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础。再比如说你可以把一个酶叫做“阳”酶或“阴”酶,“热”酶或“寒”酶。这样就能把两个系统,两种语言互相对应起来。把中医的理论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清楚了,中药的作用原理也就清楚了。 我个人觉得中医中药的研究就是做科学翻译的工作,在两种语言之间互做翻译,把中医中药的语言用现代科学术语表述出来,或把现代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概念用中医语言来表述。毕竟两种系统研究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人和人的疾病。 俞老师, 看了您的解答,我反思了下自己。您三个解答,分别反映了我三个问题: 基础不扎实;对自己人生定位不清晰;对自己的理想不坚定。 很高兴能和您交流。我知道下一步自己该如何去做了。 祝您工作顺利
个人分类: 文化教育|5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自外甥女的职业祝福
热度 4 magictttt 2012-8-14 11:46
《来自外甥女的职业祝福》 前天姐姐打来电话,说是外甥女给我起了个名字 我:“我叫什么名字啊?” 外甥女:“沙和尚” 我:“再叫一遍,没听清楚” 外甥女:“沙和尚” 我:“应该是沙和尚舅舅” 外甥女:“沙和尚舅舅” 我:“声音太小了,叫大点声” 外甥女:“沙和尚舅舅” 买过一本《毛泽东传》,最近一直在看,他的故事,一个字一个字,触目惊心,看的人心惊肉条。看他的故事越久,越是能够找到和他的相似,价值观的相似,世界观的相似,行为,习惯的相似。他一直以农民自居,崇尚劳作,排斥智识,不守常规,打破常规。他不喜欢强迫和欺骗,但善于玩弄权术和心理,以退为进,以守为功。他喜欢自然不喜欢人文,北京城墙在他眼里一文不值。他对食宿要求不高,不修边幅,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我行我素,总是给人一种神秘感,看不清,摸不着。他有着超凡脱俗的智慧,同样有着神经质的偏执和对常识的无知。他富有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喜欢从宏观考虑问题,但落实到细节上他经常说不知道。他信仰中国的佛道文化,同时相信共产主义,他拒绝留学,对中国充满希望,坚信自己的未来在国内。他的兴趣广泛,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但兴趣无法持续长久。他总是处于变化中,而且享受着这种变化,安稳的北京执政生活让他脑袋一片空白,他说离开北京到外面走一走就会感觉活过来。北京紫荆城的他,经常坐在安乐椅上疲惫犹如一具僵尸,而长江畅游的他 62 岁高龄依然精力充沛。他的属性是水,喜欢游泳,水可以给他力量,他的所有相片中,水中的他,是精神最活跃的时候。他经常畅游天际,胡言乱语,但也经常忘记自己说什么,正反对他来说完全一样,正就是反,反就是正,只服务于利益。他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任何规矩和束缚,在变化中,从未有过患得患失,享受着变化。他喜欢革命和斗争,不喜欢中庸和稳定。他的个人是不幸的,缺乏稳定的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经常生病,加上喜欢畅游天际的思考,很多次都处在精神和身体崩溃的边缘,有着神经质,晚年患有帕金森病。他不是一个好丈夫,第一任妻子是恩师的女儿杨开慧,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但他经常不回家。井冈山的时候,有了外遇贺子珍,延安的时候,有了外遇蓝萍(江青)。他的晚年开始怀念第一任妻子杨开慧,他说他羡慕周恩来的家庭。他不是一个好儿子,年幼时经常和父亲吵架,关系无法协调,他父亲始终认为他“懒惰”和“无用”,他和他父亲很像,一山不容二虎。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林彪集团的档案来看,他的儿子毛岸青是被他逼疯的,我想,也许是因为毛岸青和他太相像的缘故吧,他和他儿子的故事,象极了他和他儿子故事的翻版。 整本《毛泽东传》来看,他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没有信任的人,没有朋友,没有敬佩的人。有三个对他来说特殊,一个是周恩来,他最信任的臂膀,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交给周去办”。二个是美国记者斯诺,斯诺是一个天才的倾听者,是毛泽东唯一称的上朋友的人。三个是邓小平,毛晚年的时候,感觉到自己日不久矣,预料到死后会发生新一轮内战,国家陷入混乱,于是启用他并不喜欢的邓小平。很多事情,他会请教邓小平的意见,说的最多的是:“照着他说的办。”他对邓小平的评价是:“你是个务实的人。”从我的角度来看,他对邓的这番评价,在他的晚年,是对自己一生过往回忆以后的怀疑,充满着崇敬之情。邓小平身上,有着他身上最缺少的东西。 看完《毛泽东传》,准备订一本《邓小平传》,我和毛泽东太像,以后的生活,有着和他一样陷入混乱的风险。我将邓小平视为偶像,希望未来的路上,向他学习,做一个务实持重的人。 28 岁以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可能有着普普通通的婚姻,不可能有着安定的工作,和平静的生活,因为那时的我,价值观中就排斥责任和规则,不喜欢稳定,享受着变化,我在迷茫中不断的调整着自己,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做到利益的最大化。 28 岁以后,心态和价值观确实变化了,可以说变了一个人,开始相信中庸与和谐,开始不再那么迷茫,开始拥抱着务实,开始学会倾听,开始有一种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意识,开始相信自己终于可以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开始没有那么多的神经质和固执己见。和以前相比,我开始喜欢现在的自己。当然,目前来看,这种改变和成长还不够稳定,还处于一个历史和现在的交叉点和反复点上,但我对未来持乐观的态度,因为所有那些我曾经利用小聪明而不是个人能力达到的利益最大化,那些会在利益的诱惑下将我拉回到从前的种种枷锁已经解除。我个人,包括我的父母,正慢慢的朝着踏踏实实的方向发展,虽然不稳定,但大趋势已经很明显。 现在的我,除了年龄以外,基本没有重要问题摆在面前。当然,我一直相信着,年龄不是写在身份证上,而是脸上和眼神里。我看起来并没有身份证写的那么大,要小很多,从这一点上,我有理由去鄙视我的朋友中一个下个月要结婚的好朋友不运动的胖子“大叔”和踏实务实一门心思工作但也不运动的焉。当然,我也想鄙视一下我在温哥华的大师兄台湾人胖子 Jordan ,但考虑到我离开的时候,他拍着我的肩膀说了这样一段话:“做什么都可以,好好做,用心去做,都能做出东西来。”这个台湾人,我很敬佩,于是就不鄙视他了。虽然如此,社会意义上来说,我的年龄,确实有点大了,做事情需要着谨慎务实,这很重要。 扯得太远了,说回小外甥女的沙和尚。我不知道她为何给我起这么一个外号,但我确实高兴坏了,退学从温哥华回来国内的时候,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想法,但对于要做什么样的一个人,想法是明确的,我要做的就是沙和尚。 我的性格里,唐僧悟空和八戒的成分都很重,唯独没有一丁点的沙和尚性格。在我的不同年龄阶段,遇到的不同的人,分别有过唐僧悟空和八戒的称呼,但从来没有人称呼我为沙和尚。思维中有着唐僧的罗嗦唯心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内心有着猴子一样的灵动固执己见打破一切不守常规的冲动,短期内有着八戒一样的勤奋厚重懒惰和务实。他们三个人,都是一种超强自我的人,个性很鲜明。唯独沙僧这个人,任劳任怨的无我状态,不去思考的执行力,阿甘一样的人物,我没有,一点都没有。 也许,我是真的变了,开始有那么一点点沙僧的特点,虽然我自己还看不到。但从我小外甥女的角度,特别是上次回国 28 岁生日以后和她呆在一起的那段时间,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沙和尚的性格特征。 回国这段时间, 很多人关心,担心,设身处地帮助我,给我建议,祝福我,很感激。而最让我欣慰的是小外甥女给我起的这个外号,真好听啊。 再过两天,回国就一周了,最近在找工作,这段时间,和不同的人交流,包括家人朋友,已经刚认识的朋友,对于自己要找的工作,有了个大方向。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交流让这个方向更加具体,若是有热心的朋友,觉得我这人还行,愿意和我做朋友,有些交流,交换信息,我很开心欣慰和感激。 我的知识背景是这样,本科时学的植物和微生物,硕士时学的水生生物学,博士时学的生物医学,有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背景,掌握基因工程和蛋白表达技术,有过养殖经验,有留学经历。对于以后的职业预期,我想立足于生物行业,从技术做起。 如果你的公司或者你朋友的公司正好缺少我这样的人,你又乐于助人,我会很感激你的信息或者推荐,请你喝酒,虽然我酒量不大,但我爱喝酒和奶茶,最近经常请人喝奶茶和糖水呢。
2991 次阅读|8 个评论
送孩子出来做小留学生有哪些路可走?
热度 1 liwei999 2012-7-18 16:57
【立委按】中国起飞以后,国内亲友中有不同程度实力送孩子出来留学(或高中,或本科,或研究生)的已经不少见了,近年来小留学生留学北美和澳洲、英国等地的越来越多。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把一辈子的积蓄砸下去也都舍得,可是在这样大的教育投资前,在关系到孩子的人生道路的大问题上,多了解一些外面的情况和选项,还是很必要的。下面是就我观察到的情形,给各位做个大体的介绍。本篇是根据问答笔记整理的,前后有重复以及不连贯之处,请予谅解。大体信息在了。 来北美留学上本科最便捷的一条路也许算社区学院了。社区学院相当于两年制大专,然后再转本科两年,近年来很多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小留学生走这条路。 问:社区学院要高中毕业去吗 要 问:在美国读高中一年学费大概多少 很贵。公校免费,但不接受国际学生,只有本地居民(纳税人)才能享受。 加州私立高中,这边大约三万美元学费,也有两万多的。好的私校是是三万五,还很难进。 问:加上生活费要几万 生活费,一年一万五美元吧,一万居住(与其他同学合住宿舍,或合租公寓),5000 吃用。 问:哦,那加上生活费一年差不多要30万(人民币),真是不少啊。 上高中私校比上公立社区学院学费要贵。 当然贵,美国能上私校高中的也大都是阔人,至少中产以上。 一般人家都不舍得,也大多出不起。 高中在这边上一般没必要。因为,这边高中要求很严,跟国内一样紧张,甚至压力更大。课程负担重,加上还有适应过程,不能保证成绩好。成绩如果不在上游,那就去不了名校大学,也就失去了出来上高中的最大意义。因为出来上普通大学的话,从国内高中毕业即可。 国内来的小留学生上这边的高中,数理化一般没问题,但是文史就赶不上,阅读量太大,经常要求自己做研究项目,国内单一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更重要的是,美国上名校,成绩好(GPA 要求 4 以上,统考 SAT 要接近满分,越多的专科统考 SAT II 成绩越好,在高中提前上越多的大学AP课程越好)是必须的,但 academic 成绩只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另外还要看社区服务、领导才干和才艺等多项指标,这些方面,小留学生大都不占便宜,与本地孩子竞争起来处于劣势。因此,能上名校(全美排名前20)的可能真地不大。总之,不要以为花钱了就可以顺利进入名校。竞争实在太激烈了。的确听到很多上名校的案例,但是有更多的花钱了还是去了普通院校,他们自然就消声了,因为无所炫耀。这就给人错觉,名校也不难。其实是很困难的。 如果是国内高中,出来留学社区学院,它的两年,等同于本科前两年。所以,理论上,上完社区,转到本科上后两年,即可毕业。但是实际上可能要长一些。不少人头半年学英语强化(如果托福不够线的话)。另外,社区学院大多转到公立本科。而公立本科按期毕业的学生也就一半,不单单是课业负担,更主要的是,常常修不上课,学分攒不够。因为美国政府大学经费不断裁减,开课不足。 总结一下,大体上是 1. 基本不要考虑出来上高中,不值得 2 国内高考如果考上国内名校,基本不要考虑出来念本科,只考虑出来念研究生就好。 3. 如果国内高考不利,连普通院校都难,当然只有走留学社区学院比较稳妥。 如果国内高考可以上二本,就有三条路可选。 1 在国内上二本,四年大学以出国留学为主要目标,争取出来上一个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热门的比较难进,但是如果本科一开始就做筹划,考托佛,GRE,保证学业成绩单比较好看,等,还是可能的。家里需要供他/她两年硕士,以后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 2第二条路就是不愿意在国内上二本,那就直接联系美国的本科,不走社区学院的两步,而是一步本科到位。这条路一般可以走通,对于美国的普通院校来说。(上名校反正是不可能。国内二本的成绩,就是上了名校也很可能吃不消,何况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所以就安心出来上普通院校,也是留洋镀金。这条路就是要供孩子本科4-5年,如果继续念硕士,那就要供6-7年,也是相当不小的经济负担。但是如今没有硕士学位,是很难立足的。(如果念博士,有助学金,所以一般不要家庭负担)。但是硕士,除了冷门专业可能有助学金,稍微热门一点,有职业前景的,都很难得到资助。 3 第三条路就是走社区学院。这条路与第二类似,但是时间可能要长一年。优点是门槛低,比较稳妥,国内的留学助学机构做过很多例,提供全套服务,只要提供材料即可。缺点是两年换一个校园对于孩子的社交和大学体验不利。 好的社区学院,也有转到美国本科名校的例子。一般来说,好的社区学院的学生,如果成绩是全年级前5%,是可以顺利转到名校本科的。如果是前20%的,可以上中上的本科。如果是中或下成绩,但不要不及格,也大多可以转到普通院校本科。 如今小留学生多了。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可是都特别舍得在留学上花钱。其实结果也难保证,最终大多是拿了个洋学位回来。但是如果专业不好,将来还是难有前景。所以专业很重要。大学阶段就开始要注意专业方向。俗话是有道理的,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研究生一定不能入错行。 问:加拿大怎样 加拿大情况类似,也许入学门槛更低一些。但是加拿大的学校只是美国的零头。美国的选择机会多一些,将来毕业后就业和立足的机会也大一些。美加都是移民国家,留学多年,真想要留下来移民,大多可以办到。加拿大移民门槛更低一些。 总结得不错,很实用。 加拿大这边,可以在公立学校录取之后申请签证,不难 当然,要有一个本地人当监护人。 有点不同意见 作者: 吴礼 (*) 日期: 07/18/2012 07:05:02 1.公立学校也不是绝对不收外 国人。孩子有当地的监护人(如亲戚)的话,也是收的。要办正式监护人手续很麻烦,要上法院,还不一定批准。但除非特别热门的学区,一般学校也不在乎,你说是就是了。但是另一个问题是签证。公立学校不发学生签证。如果孩子另外有办法合法留在美国,这就不是问题。 2.私立学校也不都是很贵。有些教会办的学校还是便宜的,质量也不错。 3.留学的目的不一定是进前20名大学。除了北清等名校外,我觉得一般州立大学不比国内大学差,因此逃掉高考还是值得的。当然主要取决于孩子未来想在哪里发展。 4.中国孩子来了适应也不是那么困难。我认识一个上海来的小姑娘在这里上六年级,数学当然是遥遥领先,英语,历史困难了半年也没事了。现在国内(至少大城市)的孩子还是很与世界接轨的。 美国大学招收留学生的标准和招收本国学生有些不一样。 由 hotchili 在 星期三, 07/18/2012 - 13:08 发表 我认识两个小留学生,他们都是很要读书的孩子。他们都认为应该在初中的时候就到美国。 【立委:如果不是移民过来,也不是通过亲戚作为监护人过来,初中就来念书,那要花费多少银子啊。30万人民币一年,乘以13(初中3年,高中4年,本科4年,硕士2年),就是390万元啊!我觉得如果不是开银行的,怎么算怎么不值得。当然中国自从邓大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贯彻以来,确实有不少经商的和做官的,比开银行还来钱,钱多得不敢放在国内,花在子女教育上是最好的所在了。在改革开放之前,能够初中就出来留学的,除非极少数红色贵族,几乎没有其他人。如今这类案例可是逐渐多起来了。】
个人分类: 留学资讯|439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