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逻辑思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以致用——在外企面试安全助理时遇到的一个问题
热度 1 basil1990 2014-5-21 12:05
To know and hope is not enough; we should learn to use and do it. ——Bruce Lee 事情过去近一年时间了,但我却时常想起,今天早上突然又想起来,再结合前天和昨天晚上的一个事例,想谈谈关于“学以致用”这一问题的看法。 大四毕业实习期间,获知苏州的“礼莱制药”公司急招一位实习安全助理,于是便和另外一名同学动身到苏州去面试,后来的结果是同去的同学被录用了,我只能默默地接受学校的实习安排。 当时分析了一下失败的原因,从英语口语到临场发挥,我确实不如我的同学,我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和学习成绩,但是我却没能很好的突出这一点。 印象深刻的是人事部经理和安全总管问的两个问题,让我记忆犹新并时刻提醒自己。 人事部经理:如果你看到一个陌生人闯红灯,你会怎么办?(我问了一下当事人是在什么情况下闯红灯,人事部经理说是一般情况下,没有人物、环境的特殊限制) 安全总管:用英语谈谈你在实践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我当时的回到相当的幼稚,没有一点逻辑,也思虑得不够周全——这也正是我的缺点。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我会对他说,嘿,兄弟,别那么着急嘛!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在试图用英语讲一个故事,但是我又不会讲故事,于是我就结巴了好久,最后~)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我失败了,当时认为是在于自己太过轻浮,在于自己能力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等等,能找到一大堆理由。但后来我把他变成了一个另外一个问题,即“我怎样做,才能回答好这两个看似简单而不简单的问题” 我刚刚百度了一下“如果你看到闯红灯”得到“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1,150,000个 ”,我先随意摘抄一些回: 1、问:假如你看到一位同学正要闯红灯,你要如何劝诫他不要闯红灯?答:生命只有一次;咱这肉身撞不过车啊 2、问:当你看到有人闯红灯、跨越道路上的栏杆的时候,请你写出一句温馨的提示语劝阻这种行为?答: 痛快一时,悲伤一世。宁让三分,莫争一秒。您这一举动,可能导致你终生后悔。停下你的脚步,带来一份安全。你每多走一步,离你家人就越远。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安全才是离家最近的路。 给他人让路,为自己着想。 礼让为荣霸道耻,各行其道皆欢。 3、问:看到有人闯红灯,你该怎么做?答:我坐车过马路 被一辆闯红灯的车刮到 我看到有人闯红灯就想到我的事 不知道该不该去劝阻;不用了 好象红灯上面都有个监控器,车子如果超速、闯红灯,监控器都会自动拍照。 综上来看,要么是不理会,要么是说教,要么是安全标语,主动制止的占少数。 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安全的问题(要分是实际情况,还是学术讨论,同时这个问题是可以引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践中的,我必须要结合我的专业来回答);接着,我要清楚其事情发生的起因(为什么闯红灯?但在实际中我是不会知道其真正原因的,在学术研究中会有详细分析);然后,我要分析闯红灯这一危险行为在当时情况下的风险(由车辆速度、距离、数量,道路间距、气候条件,人的速度、生理情况、心理情况等决定);最后,我要给出最合理的决策与措施(立即阻止、言语提醒、不管)。这样的思考要在1~2秒内完成。 通过以上的思考分析后,我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到就有逻辑性了,那么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单从这个问题来看,它属于我的专业范畴,我会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您的问题。第一,从实际情况来看,闯红灯属于危险行为,但危险行为不一定导致事故,因为还要考虑风险概率,我会根据现场情况的临时判断来做出三种行为,即立即阻止、言语提醒、听之任之,也就是所谓的预防措施;第二,从学术研究方面来教案,闯红灯属于道路安全的研究领域,其中涉及到安全心理学、行为学、安全分析、安全评价等等,当然安全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几乎涵盖各个领域,安全知识在各个领域中也是可以通用的,那么我会去分析他为什么会闯红灯,闯红灯出现事故的致因因素有哪些,导致事故后果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各自所发生的概率,我可以用LEC安全评价来举例: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 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经过严格的分析之后,我会给出相应的决策措施,如加强安全教育、加大安全惩罚、完善安全标志、完善安全奖惩措施等等,或者把这个案例作为典型案例与员工一起分享,让他们理解我的工作,知道我的为人处事等;第 三,闯红灯这一问题可以引申到企业的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来,比怎样预防“三违行为”、怎样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怎样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怎样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怎样做好安全培训SHE、怎样做好安全标准化等等。谢谢,这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希望您能满意。 我想这种有“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那么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每个人都会有许多经历,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经历,也会有不同的学习与感悟,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对待并思考每件事,这样才能有所成长。与此同时,个人表达能力涉及到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内容,表达情感等等因素,需要多加锻炼,多说才行。 我的思考结果是:首先,我要用一种别人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插叙,倒叙等,我的常用方法是总分,突出重点,抓住主线再一个个阐释);其次,我要用一种良好的交流方式(自己叙述,演讲,与对方互动,文字、图片、视屏宣传等,我喜欢的是互动);最后,就是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用词要准,我经常生造词这样是不行的,然后是吐词清晰,不要太着急,说慢些,毕竟我是四川人)。 我根据我的思考结果所指导的行为是:多看,多写,多读。每天要看新闻,书籍,要写日志,做笔记,要被单词,练口语、朗读。 我想这种有“指导行为”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接下来谈谈关于前天和昨天晚上的一个共同案例。南京工业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火灾、隧道、土木、化工、爆炸等工程领域,以及事故调查分析、安全评价、安全标准化、安全培训等时机应用领域,相对来说,实力是相当强的,在全国的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最高是第3,现在是第6)。最近我们学校刚刚接了一个大项目“神华煤制油工艺安全保障系统”。 我百度了一下“神华煤制油”得到“ 百度为您找到相关结果约680,000个 ”,其搜索关键词有如下一些: 我粗略的分析了一下安全工程专业的招聘情况,如下面所示: 分析发现:第一、学历都在硕士以下,多为专科(专科生多为硕士生教出来的);第二、社会经验在2~5年不等(研究生从本质上来看是属于工作性质,是可以算工作经验的,同时以上两点说明现在安全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普遍不高,重经验,这会导致安全工作只局限于形式);第三、安全工作分工艺安全、人事安全、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安全管理,综合一点的是SHE。(在国外,做安全的都是高级工程师,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有很高成就与威望,能够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出发,也就容易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目标,而国内情况迥然,直接理论知识,缺乏技术支撑,安全因此被架空而流于形式,因此安全工程的学生必须得找到一门能与之结合的技术多加学习才行) 学习一是为了获取知识,二是为了成长,三是为了适应社会。 我想这种有“工作需要”也是一种“学以致用”的表现。 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多谢,共勉!
个人分类: 学习有感|3898 次阅读|2 个评论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热度 5 fdc1947 2014-5-2 15:20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别 —— 说谜语“烟笼寒水月笼沙” 4 月 30 日,梁进教授为了“ 祝大家五一快乐 ”,写了《 博主灯谜(7) 》,给大家出了 25 条谜语,谜底都是科学网的博主姓名,引起科学网上好些灯谜爱好者的欢迎。其中第一条灯谜的答案无人猜出,梁进教授在今日中午公布了谜底。 这条谜语的谜面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大家猜了许多答案。略靠一点边的有:颜宁(宁,南京,秦淮河的景色),宁静(秦淮河上的气氛),钟西舟(在钟山西面的秦淮河舟上所见),蒋高明(秦淮河上朦胧一片,蒋山(即钟山、紫金山)上高处则明亮)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扣上谜面本身“烟笼寒水月笼沙”。所以都不确切。 后来我想到,必须扣着七个字,既然是“烟笼寒水”,水面上一片朦胧,看不清楚,“月笼沙”,月亮照在沙滩上,沙上应该看得清楚,水在河中,沙在河边,因此射出“周可真”应该说是有道理的。为此,我也很得意。 但是,博主公布的答案是“肖陆江”。两个答案,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上面已经分析的那样,答案“周可真”的思维是“严谨的”,符合逻辑的。完全从这七个字本身出发,把它分成两截,仔细研究,找出其差别。得到了中间看不清,周围看得真的结论。这是分析的方法。其思维是逻辑思维、科学家的思维。从猜谜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 答案“肖陆江”则不然,它是从这句诗句所显示的一种气氛、一种形象出发,那是一片朦朦胧胧,分不清江上岸上,沙上水上浑然一体,因此“肖陆江”。这是诗人的思维、文学家的思维,即所谓形象思维。它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而是看诗句的整体意境。 显然“肖陆江”更符合诗人诗句的原意,“周可真”是曲解了诗句。虽然打灯谜往往需要曲解,但是,能够正解还是要正解。 这两种思维,一种是文科的思维,另一种是理科的思维,理解诗人还是要用诗人的思维。所以“肖陆江”胜于“周可真”。 有意思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里,博主周可真是一位哲学家,似乎略近文科,肖陆江则是一位科学家。 感谢梁进教授,让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五一节。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47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国人抽象逻辑思维缺失问题,一定要马上解决掉(修改中)
热度 1 coltec11 2014-3-14 23:05
思维程序是大脑执行的处理(外界传入、内部储存)信息的过程步骤, 是大脑的基本功能。 大脑执行的信息处理程序包括:信息能量的感知、采集、编码、储存、验证、利用等步骤。 掌握有效的思维程序,能够提高处理信息的种类数量,提高“信息树”枝、干、叶掌握的数量,利用效率。 抽象与逻辑,是对信息处理相反的两个过程(思维程序),在信息的 各个 处理步骤上生效; 在意识载体中,它们能够建立起一个个信息处理过程的控制反馈控制循环。 抽象是对事物结构、过程中的相通、相似部分进行总结的操作,是一个信息采集、规律总结过程; 信息抽象操作,得到的是事物结构、过程(包括参数部分)不变、或者相对不变的规律; 逻辑,是把总结出来的事物结构、过程规律,进行利用的操作, 逻辑推理是把事物不变或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规律,用来重建 验证过去,推测未来,把握现在。 中国人写的文章,哪怕是科技论文,都难以看到几张图片对对象进行描述; 我们大多数人讲话时,其实脑子里是没有描述对象详细的结构、过程的, 很多话,都是对别人的话的模仿、简单的复制拷贝, 中国人创新能力低下、科研思维、理论总结能力匮乏,都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缺失造成的。 什么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是对思维对象进行的“操作动作”。 “抽象”对应的思维动作,就是去抽取事物结构、发生发展过程、参数中“相似/相像”的部分。 信息一定首先在脑子里建立起结构图像、过程,有思维图像,才能进行抽取“相像部分”的操作。 “抽象”思维也是一个信息采集、规律总结的过程。 而“逻辑”思维,是一个反向操作,就是把总结出来的不变、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规律,用来: 1 )对过去事物:进行重建 、验证,其 结构、过程; 2)对现在事物:控制其结构、过程; 3)对未来事物:进行推测。通过未来事物的结构、发生发展的走向、步骤,找准未来方向。 除了视觉信息能在大脑中直接建立结构、图像、过程外, 声觉、触觉、味觉等多种信息载体都可以在人脑中建立起思维图像, 并进行抽象、逻辑操作。 因为人类80%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传入大脑的, 所以,人脑中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以视觉信息为主,即对视觉结构图形抽象、逻辑处理。 中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缺失, 除了因为不知道什么叫“抽象思维”,什么叫“逻辑思维”, 大多数人脑子里,其实有的就是上面几个文字而已,不理解其真正含义外, 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找到问题的原因,编写出有效的提高国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步骤,是本记录主旨。 信息 = 事物的结构 + 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 结构/过程参数 不论传入大脑/意识载体的信息载体是视觉、声觉、味觉、嗅觉任何形式, 都应该能在意识载体中建立起事物的结构、过程、参数,才是意后者的进化方向。 抽象、逻辑思维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去处理信息,即事物结构过程参数。 在现在的生物进化阶段,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能够在脑子里形成一定的图像结构, 达到一定程度的事物结构、过程信息处理能力, 其中以视觉信息的抽象、逻辑能力最为强大。 相比之下,味觉、嗅觉对一个事物结构、过程进行精确处理的能力还很低下(一些动物的味觉、嗅觉能够达到很强的信息处理要求,如狗), 人脑中80%的信息来自视觉信息,视觉信息处理在意识载体进化过程中, 是出现最早、采集信息种类数量最多、进化最完备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信息映射到大脑后,也是有思维图像产生的 不过思维图像的结构、过程清晰度、可控性、验证性相对较差, 这是因为它们的信号源属于近距信号,种类数量比较少 在意识载体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还是没有建立起同视觉信号一样高效、精确的信息处理系统, 因此,在本文中不讨论味觉、嗅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结构图形过程信息,我们可以总结为:像素型信息,图片型信息,视频型信息。 它们都是抽象、逻辑操作的对象。 以下抽象逻辑思维的对象均以视觉信息为对象。 抽象逻辑思维与信息处理、理论构建的关系 信息 = 事物的结构 + 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 结构/过程参数 思维过程 = 对信息的采集、编码、储存、验证、传播、利用 抽象思维 = 图形图像思维 = 找事物结构、过程的相似处的思维 逻辑思维 = 用事物发生发展不变/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进行对过去事物的“复原”“再造”, = 对未来事物的“推测”“设计”处理 = 对现在事物进行判断、控制。 抽象 = 抽取事物间相像的部分 = 总结归纳 对视觉信号来说,脑子里有图像,才能去抽取“相像” 的部分。 我们把生物进行“抽象”(抽取相像的部分)就可以总结归纳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阔叶植物、针叶植物等种类,再对这些概念,进一步抽象,就可以拿出界、门、纲、目、科、属、种,一整套生物信息体系(信息树);遇到一个新物种,通过其结构、结构参数,所处的地理环境,用其他结构相似的动物,去推测这个新物种的生活程序(习性),并对推理结果进行验证,就是一个逻辑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历史 抽象思维是一种图形图像思维过程,而图形图像思维是一种相当原始的信息处理方式, 是人类在语言、文字产生之前,动物脑子里就存在着、最原始的信息处理方式之一, 有感光器官的微生物、浮游生物、虾蟹鱼类,爬行动物, 昆虫 都有图形图像思维(信息处理)能力。 在人类出现后,原始部落的宗教图腾,就是一些简单的图像结构, 这些图腾通常分别代表着鬼、神、天、地、灾难、幸运等, 图腾之间的关系,就代表着各自对应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变/相对不变的结构、过程关系), 在原始社会,人们脑子里的事物逻辑推理,是用图像结构来进行的。 我们使用的象形文字,就是一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产物。 对事物结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似部分,不变/相对不变部分, 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 就成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 象形文字的建立就是对事物进行相似性抽取,用文字编码 信息 , 就是用固定的符号与事物结构、过程、参数一一对应的过程。 光信号、图形结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关系 图形结构思维,能够与现实事物结构、过程建立很精确的一一对应关系。 用图形结构思维做事物分析,能够获得重复性、验证性更高的结论。 视频传递的信息总是比文字更直观,更高效。 图形思维中的 事物结构、过程,对应的是眼睛采集到的光学信息,在我们脑子里形成的信息浮现及储存。 光信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是最早能够被采集、编码的信息类型之一(声、光、电、化学), 在单细胞进化阶段,光信息就能够被细胞感知、采集、处理, 成为控制其行为的信号源(如单细胞的趋光作用); 光信息承载的是事物结构、过程,并且因为其传输路径的无限性,跟声音、化学、电信号比, 光能够承载大空间范围的事物结构、过程,其信息承载量远远大于近距离信号载体(声音、化学、电等)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接触到的光信号种类数量最大,反复刺激, 大脑对图形图像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是进化最全面的。 先天性聋哑病人,脑子里也有思维图像信息处理过程, 但这样的图像信息是用触觉、声觉、味觉、嗅觉建立的, 各种感觉器官将不同类型信息投射到大脑后,都能够建立起一定思维图像。 跟语言、文字信息相比,光信号/图像结构信息是一种更原始的信息类型。 若一个文化对图形图像信息处理能力低下,应该好好找找原因。 为什么西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 中东的文字、宗教传入之前,西方社会当时核心的思维程序中,文字推理程序还没有产生, 思维推理还以原始部落的宗教图腾结构逻辑为主,其抽象、逻辑的对象也只是图形结构、过程。 西方人思维中的信息处理能力,集中在“图像处理能力”上。 这 是一种 原始思维方式, 但 没有文字逻辑或其他形式的信息处理方式干扰, 图形思维却是最利于视觉信息的事物抽象,逻辑处理的 。 中东文字作为信息的一种编码方式,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信息处理过程, 但并没有完全取代西方人思维中,原始的信息处理过程, 文字信息在西方人思维中,大部分仍旧被转变成为图形结构,再进行处理, 宗教建筑中的图形结构,为西方当时的图腾思维,提供了更多的思维对象; 西方用各种方式,暴力非暴力,在全世界采集的信息(文字、图形、符号、音频等), 也被西方很好的结构化、图形化, 并用图形结构进行抽象、逻辑处理,配套文字描述,成为系统性的科技理论。 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几乎所有西方近代科技理论, 都是建立在图形结构基础上,先用图形结构处理, 再使用数学编码描述,探讨数学逻辑的 即便数学,也是会与几何结构图形相互转换,用几何图形的结构、变化过程来进行信息抽象、逻辑处理的; 同样,几何与数字的抽象、逻辑同时使用,相互对应,提高了信息描述的精确性,可验证性。 这也提示我们,信息的抽象、逻辑处理,是可以用多种类型的信息编码来并排进行的。 抽象逻辑思维的基础 抽象,只能在图形结构上进行抽象,才会最精确、高效。 所以抽象思维时,脑子里一定要有事物的图像、有其结构、过程, 要有很好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要有把外界传入的,任何类型的信息转变为图像性结构、过程的能力, 要有很强的,在大脑中“放电影”的能力: 1)能够对事物“结构”进行放大、缩小、远看、近看、旋转、扭曲、透视、聚焦等思维图像操作能力; 2)能够对事物“过程”进行快放、慢放、顺放、倒放、跳播、分节、组合、重复等思维图像操作能力。 3)且这些结构、过程应该与现实有可重复性、可验证性,才能算是一个准确的图像信息处理过程, 这应该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经常锻炼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并没那么难,只要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图形结构,找其中的相似部分,总结归纳,就是抽象思维; 用总结的 事物发生发展不变或者相对不变的结构规律、过程规律,来重建探索一个事物 的动态变化,就是逻辑思维。 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逻辑思维,都一定要强调可重复、可验证性;否则就是“胡思乱想”,没意义。 抽象逻辑思维与汉语的关系 在文人们总结的“为什么中国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差”的原因中,很多文人将“中文”归咎于祸首。 可抽象思维跟文字本身没关系,跟我们使用汉字的方式倒是有很多关系。 汉字描述的事物结构、过程, 也可以转变为图形结构,在大脑内形成动态图像过程, 只要描述清晰,重建的思维图像结构、过程也一定很清楚; 接下来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对思维图像的操作能力了。 汉字只是信息的一种编码方式,语音、图像、视频、音频、符号、数学公式、肢体等都可以作为信息编码。 上面提到的中国人写任何类型的文章(包括科技文章),总是看不到一张图片, 或者对很多作者,用图像去描述一个复杂的事物过程,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喜欢用文字编码来描述事物,对事物只做文字信息编码,而没有图形图片等更直观、更容易转变成为思维图像的信息编码, 过于单一地强调文字信息编码的方式,是造成大家的图形图像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匮乏的原因。 各种信息编码都可以转化成为图形、图像编码,只是转移难易度,精确性不同。 各种信息编码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对译的, 文字信息编码转变成为图像结构,要提高精确度、效率 在为事物做名词概念时,就要坚持文字排列组合与事物结构、过程的一一对应, 就必须强调文字概念的精确度,防止多定义编码、模糊编码、无效编码的产生。 中国文化中哪些因素造成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差? 我们中国文化中,存在大量因素造成人们思维脱离事物结构、过程, 难以在大脑中建立起思维图像,并执行一条完整的,可验证的, 能够清晰展示事物结构、过程的动态图像思维播放程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乏想象力”。 当我们的思维脱离情感,不再因为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而不愿对其进行反省, 可以完全建立在可验证的理性思维上,对我们的社会进行仔细观察时, 会发现我们心爱的这个国家的文化中, 原来 有那么多习以为常的愚蠢, 是这些愚蠢的习惯/风俗/文化,造成我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降低。 1)结构、图形性信息编码的丢弃 自从中国古代建立了完整的文字体系后, 宗教图腾作为事物结构、过程信息载体, 就被种类数量更多的文字替代,从我们眼睛中消失,变得不重要, 或者大家对这些图形结构失去了思维敏感性,视而不见了。 今天,当我们走进一个东方寺庙、一个非洲原始部落,或者到中东、西方的教堂, 看到宗教图腾(非人、非动植物的结构)时, 是很难产生信息共鸣的, 会认为在那些器物、墙壁上的,只是 一个个 图形、结构而已, 根本不会认为这些图形结构在描述一个事物过程。 我们对这些宗教图腾传递的信息,已经失去感知能力了。 我们在看西方电影(有很多宗教图腾作为信息载体)时, 会有很多人看不懂里面的第二套信息系统----原始部落的宗教图腾语, 如美国大片《云图》,就是一个讲着现代语言,配着优美的现代音乐, 可 里面 的宗教图腾结构,与宗教味十足的语言排列组合在一起, 按照那样一个顺序播放,承载的信息, 却是在发布一条针对亚洲人的“十字军东征召集令”, 西方想要让亚洲人血腥内斗,以建立起西方人眼里关于“人类秩序”的“自然阶梯”..... 很多人看了之后,被华丽的场景、优美的音乐吸引, 不仅丝毫感知不到宗教信息, 还在为这样带着野蛮、血腥的西方宗教图腾信息展示方式叫好,觉得那是全世界最美的电影 要被西方人组织的屠杀威胁,还要为西方人叫好.... 这说明中国人,因为已经失去了对图形结构信息的辨知、逻辑推导能力, 在以图形结构作为编码方式的信息载体前,中国人表现得如同一群弱智。 2)思维图像处理能力没有作为社会智商挑选内容 在社会智商的培养、挑选、使用过程中, 我们的文化缺少一些对思维图像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发展、普及, 对社会智商的挑选,缺少对其思维图像构建、操作、验证能力的评判过程及评判参数。 我们的社会能力智慧培养中,基本上就没有想过“挑选思维图像处理能力”。 3)文字信息编码,不强调信息可重复性验证性 小时候学习语文写文章时,被教育要如何抒发情感, 而不是强调如何去把一个事物结构、过程描述清楚,且具有可重复、可验证性。 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可以把本来是一片坑坑洼洼、光秃秃,偶有几株杂草的学校操场, 描述成“一望无际,偶有鲜花点缀的大草原”, 老师、家长,甚至校长会高兴得嘴也合不拢...., 还要站在讲台前大声朗读那样脱离逻辑验证性的文字编码... 这应该是一种“智商逆向诱导”。 4)文字信息编码,偏废 信息编码的描述对象 数千年来,一群文人玩文字, 强调文字应用的形式, 把文字排列组合能力当作一种信息处理能力标准, 如藏头诗、藏尾诗、藏中诗, 使用借代借喻等修辞手法,对信息进行模糊描述,故意破坏信息编码与事物结构、过程、参数的一一对应性; 在信息描述对象上,也不在以事物的结构、过程作为主要对象,而是以个人情怀、情感作为主要描述对象,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从信息(结构过程)上看,这样的来来去去(过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尤其在那个民族灾难的时期, 那些到国外学习的文人,采集到的信息就是这样“来来去去的动作”... 这样的信息还被当作有效信息被大规模推广... 而当时需要学习的内容:西方社会人群结构、管理程序,打造这些结构、程序的方法步骤,却没有任何描述; 那时,很多国人出国,原来是没有采集到有效信息,却采集到一堆“感觉”“情怀”的; 可这些模糊感知,情感感知,不能够转变成任何有效程序 后者需要明确的操作对象、操作步骤、操作参数。 这说明文字滥用,造成了思维(学习)程序的操作对象也找不准了。 5)文字信息滥用导致情感思维泛滥 事物的结构、过程认知,是支撑着社会存在、发展的核心内容, 在社会智商的思维对象中,应该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在文人们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信息传递链网上, 事物的结构、过程、参数,被从社会的文字编码描述对象中抹去了, 至少,在流行的信息编码对象中,成为了一个没有重要地位的描述对象了。 CCTV-10 为什么观众没有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观众多? 需要在意识载体的信息处理结构功能进化上,好好评估这样的现象 这是一种堕落,还是一种意识载体进化上的必然表现? 5)科技信息的模糊采集、描述、储存、利用 古代炼丹术是属于中国的科技领域,阴阳五行成为一种类似于化学公式的逻辑公式, 炼丹师傅炼丹配药时,一般字面逻辑能够推得通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阴阳五行气,与各种事物结构、过程具体的一一对应性,则有些随心所欲 不强调事物结构、过程,找不到原子分子结构式,重复性的物理化学过程, 不强调事物的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造成中国古代科技不发展。 直至现代社会,种种表现还是证明中国人脑子里没结构过程性思维图像,没逻辑 表现在我们写文章,基本上看不到图片, 让这些文章的作者来把自己想的东西画出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他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是在做结构过程探讨,还是文字的排列组合, 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坚定地搞“事物结构过程模糊感知,模糊结论”... 6)无效编码的大量积累及大规模普及 信息 = 事物结构 + 发生发展过程 + 参数 若信息编码脱离这些内容,或者没有可重建性,可验证性,任何编码都会 成为无效编码。 所有领域的信息,都应该能够整理成为一棵棵信息树的形式, 在信息树的整理过程中,编码与事物结构、过程、参数的一一对应性非常重要。 而中国的文字游戏文化,却造就了大量的无效信息编码, 在信息树上,这些编码都找不到结构、过程与之对应, 强行定位在信息树上,却容易导致信息误导,扭曲。 比如“爱国贼”这个曾经被广泛普及的名词概念。 还原成图像型的结构、过程信息。 贼 = 盗窃,若盗窃的对象是国家, 不管这个操作者执行怎样的动作,都应该对应“卖国”这个过程, 可一群人非要把“爱国”与“卖国”这两个动作模糊起来, 打造一个无法在信息树上定位、定位后容易造成信息误导的无效信息编码。 7)玩文字的文人作风得不到纠正 对事物描述没有针对性的结构、过程, 强调情感抒发、情感描述,甚至脱离事物实际结构、过程、参数 搞扭曲信息编码, 不强调信息可重复性、可验证性; 认为模糊编码、无效编码、不可验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逻辑代表着智商的水平, 在全社会进行强调推广,对全社会进行智商逆向诱导, 导致社会成员的思维,更进一步脱离了事物结构、过程, 经过世世代代这样的智商逆向引导, 我们的思维成为一种完全属于“模糊感知、模糊描述、模糊利用”的低效思维方式(信息处理方式)。 模糊得跟情感编码(只有模糊感知、模糊描述、模糊利用功能)没有什么两样。 8)由情感编码大量泛滥导致的情感思维泛滥 情感中枢 = 边缘系统 = 旧皮质 = 人类在鱼类、爬行动物进化阶段的思维皮层 我们国家的信息处理文化中,原来存在着这样一条智商逆向诱导程序: 把社会智商,人们的思维程序,向劣等的鱼类、爬行动物思维皮层、信息处理能力阶段逆向引导。 情感思维有些重复性特征,表现在: 1. 找不准思维对象(辨认不清认知对象的事物结构) 2. 描述不清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3. 没有验证 要解决中国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缺失的问题, 一定要强调事物的图形结构、发生发展过程,在脑子里的重建, 要发展大家在脑子里“放电影”的能力。 去抽取不同事物之间“相像”的部分,发展“抽象思维”; 去找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变或者相对不变的步骤,发展“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还要好好研究“情感编码”“情感思维”在人类意识载体进化过程中的确切含义。 这是一种堕落,还是一种意识载体进化上的必然表现? 信息编码的描述对象,一定要强调事物的结构、过程、参数,而非对事物的情感感受, 培养社会成员的结构意识,程序意识,参数意识, 增强结构过程思维/理性思维,降低情感思维/感性思维, 是在目前阶段,应付人类社会乱象唯一有效的手段。
2549 次阅读|6 个评论
罗辑思维
热度 7 JRoy 2013-3-3 19:16
终于过完年了,需要动动脑让胃休息一下。二傻老师给大家上了一堂逻辑课《 二傻正说与戏说【强盗逻辑】 》,课堂效果不错,估计糊涂了不少人。 让我想起一位老教授给底下的学生讲课(发生在东北),高深莫测还是枯燥呆板来着,反正有一道题下面的学生一大批没有听懂。但是老教授每道题讲完之后,都有个口头禅似的问那么一句:同学们,听懂了没有? 然后下面的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没有! 然后老教授(跟没听见似的),抬抬眼镜说:好~,下一道.... 历来罗家出名嘴(我说的仅限于先前新东方的罗胖子,和下边这位),咱看看人家的逻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IwNDk1Mzky.html
个人分类: 分享|4205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西方数学教育比较的一个侧面
热度 10 lvnaiji 2012-11-22 09:04
在一篇博士论文中看到这样的内容: 张奠宙(浙江奉化人。 1933 年出生。 1956 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 1999 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5 年至 1998 年,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博主引自网络)比较中西方数学教育:中国强调严密对西方注意趣味;形式演绎对非形式化……。(引自谢明初博士论文,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 97 页。) 心中顿生疑团: 为何在弥漫着非逻辑思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却在数学教育,实际上不仅是数学,在其他各科甚至语文,都如此严密到死板的程度,例如语文几乎等同于语法和逻辑;然而有着悠久逻辑思维传统的西方,在数学教育和其他各科中却都颠倒过来? 凭藉这样注重兴趣(不知可以称为“重口味”)的教育,西方社会究竟是如何沿袭其逻辑和理性传统?中国人在学校中接受的逻辑思维又如何在社会中渐渐消逝?西方在教育中注意趣味和非形式化最终在社会中起什么作用?
个人分类: 教育|5101 次阅读|27 个评论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之二:呼唤逻辑思维
lvnaiji 2012-7-20 21:16
吕乃基 日前,博主上载了 逻辑思维与“ 野性思维” 之一:呼唤野性思维 。 当博主就科技创新而呼唤科学工作者的“野性思维”之时,对于中国的大多数人,尤其是领导层,更需要的或许不是为创新而提倡的野性思维,而是逻辑思维,是严谨和收敛。 首先,在创新或野性(非逻辑)思维之前需要逻辑思维。 在总体上说,思维过程经由逻辑思维,经非逻辑思维,再到逻辑思维三个阶段。非逻辑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空穴来风。在非逻辑思维发生之前,先要有关于对象长期、广泛乃至深入的考察,需要经由逻辑思维的积累。这一点古人有丰富的经验。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没有“功夫深”,铁杵就不可能“磨成针”;不经“众里寻他千百度,”就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先要有“知其然”,然后方可“知其所以然”。古希腊自然哲学就是缺了前面的必由之路, 17 世纪,牛顿要求“当心假说”,就是反对未经知其然而直接跳跃到知其所以然,认为这样的“知其所以然”没有依据,甚至荒谬。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凯库勒先前长期艰难的思索成就了他的著名的梦。如果说,非逻辑思维是思维过程的质变或者“飞跃”,那么之前的逻辑思维就是思维过程的量变和渐进。正是第一段的逻辑思维量变达到极端,才有思维过程的质变。 这一段逻辑思维主要由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在思维中表现为前后相续和步步深入。在思维的内容上距对象的表象和所处的语境越来越远,而距本质越来越近;在思维的形式上是渐进,其一表现为犹如微积分那样可以将思维“细分”为较为清晰的环节,其二表现为思维的形式化,有规可循,例如穆勒五法等。 当代中国的许多决策错误,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领导未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所致。 在两条道路的转折点上则是野性思维,是以直觉思维为主的非逻辑思维。通常的方法论在提及直觉思维时还述及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逆向和横向思维,以及类比、顿悟等。 在思维过程的质变、飞跃之后,在非逻辑思维之后,有待后续的逻辑思维的量变,以将质变、飞跃所得到的成果条理化,将其中的内涵都引申出来。后一段逻辑思维主要经由综合与演绎,在形式上同样是渐进,有规可循,特别是演绎。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已经将其高度形式化而乃至成为“工具”。反之,培根在同样的意义上也将归纳法称为“新工具”。凯库勒日后在向公众报告他的成果时说,先生们,让我们学会做梦,不过在我们的梦受到清醒的理智的检查之前不要公布这些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古人的哲言,用到此处,恰到好处。尚需指出,上述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思维过程中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在逻辑思维中会有思维的跳跃,如不完全归纳,而在非逻辑思维中也可见逻辑思维的印记;至于类比,则兼有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特征。 当代中国的种种决策错误也与“创新”之后逻辑思维的缺失有关。领导人提出的创新往往是“精神”和“原则”,语焉不详,难以操作。往往需要下属去“吃透精神”和把握原则,最终只能是设法由“看着办”来“搞定”,甚至彼此间也难以借鉴,因为大量存在的是“个案处理”和“下不为例”。 没有了两头的逻辑思维,中间的野性思维也就如同失去了拐棍的瘸子,难以站立。 不能说国人没有野性思维,也不能说国人没有逻辑思维,更不能说国人的思维是二者辩证的综合。这样的思维方式,只能是野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混杂。由着性子,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想怎么思维,就怎么思维。一句话,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遗憾的是,由这样的思维方式,既难以形成共识,也难以前行。 参见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 壮丽的死胡同? 以及 新编2013 年语文高考题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逻辑思维与“野性思维”之一:呼唤野性思维
热度 6 lvnaiji 2012-7-15 08:13
吕乃基 克劳德·列维 - 斯特劳斯( 1908 - 2009 )是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法国人类学家 , 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野性的思维》中认为, 未开化人的具体性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性思维不是分属“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这两种等级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的两种互相平行发展、各司不同文化职能、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思维方式。他并且断言人类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分别与这两种思维方式相符 ; 正如植物有“野生”和“园植”两大类一样,思维方式也可分为“野性的”(或“野生的”)和“文明的”两大类。 (野性的思维)既不被看成是野蛮人的思维,也不被看成是原始人或远古人的思维,而是被看成是 未驯化状态的思维 ,以有别于为了生产一种效益而被教化或被驯化的思维。野性思维作为思维中与理性相对应的一侧一直存在直至永恒。 目前,通常把人的思维方式区分为三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野性思维大致对应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前者主要见于文学艺术,如“疑是银河落九天”,科学研究中也有不少涉及,如类比和模型方法;后者在各行各业中都会遇到。近代以降,随着逻辑思维越发强势,野性思维日渐退避三舍,思维的“教化”和“驯化”在科学领域尤甚。记得武夷山老师在某篇博文中说及,科学知识的指数增长伴随着无知(对于在抽象过程中丧失了的理解力的无知)的指数增长。我以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的就是这一点。博主提出的思维要“松弛”(参见: 认识我自己,之一—— 思维方式,附记一次学术沙龙 )也与此有关。科技创新,呼唤野性思维。 参见: 思维方式的“ 科” 。
个人分类: 科技|63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走出“一个人的国家”的误区
热度 1 sdrdlzy 2012-5-25 10:57
走出“一个人的国家”的误区 李宗彦 巴西男子在东莞街头见义勇为,美国“薯条哥”在南京跟乞讨老人聊天,英籍男子北京街头猥亵妇女,俄罗斯籍大提琴手在列车上辱骂女乘客……这些新闻出来后,都有网民将其言行解读成其所属国家全体公民的言行,由此发出对某国或崇拜或敌视的评论。 把一个人的行为上升到全体国民的层面,贴上国家的标签,得出的结论往往失之片面。正如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位以生命勇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就认为所有中国教师都有她的精神和觉悟。走出“一个人的国家”的误区,就事论事,有一说一,让思维变得严谨缜密,分析问题也许会更加客观准确。(20120524《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
17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数学,还重要吗?(120409)
热度 14 ymin 2012-4-9 14:09
数学,还重要吗?(120409) 闵应骅 数学对于工程技术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技术发展到今天,仍然那么重要吗?恐怕也不见得。 1950年代学生们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直到今天,所有升学考试,没有不考数学的。许多家长让几岁的娃娃去学“奥数”,搞一些偏题去难为他们。中国的孩子一般数学比美国孩子好。考美国大学要考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中国的学生或者中国培养的外国学生,数学成绩几乎都达到800满分,可美国学生却差一截。可是到后来做科研、出成果、得诺贝尔奖,中国学生却干不过美国学生。 工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学。最著名的例子是1861年发表的麦克斯维尔方程,它刻在美国工程院大厅的大理石上,预示着1895年无线电的发明,以后花了半个世纪才达到申农的信道容量极限。理论物理学整个建基于数学,去解释宏观和微观世界。许多工科的博士生说:论文里面不搞一些数学公式,你就别想在学报上发表。好像有了数学公式,就有理论了,文章水平就高了。其实,倒也不然。有的文章搞几个数学符号,引入什么几元组,定义了好多符号,就是没有退出来的什么结论。只有符号,没有结论;只有定义,没有定理,这种符号不是做样子的吗?不过,引入数学模型,基于该数学模型进行推理,使人容易抓住你的核心思想、你假设的条件、你的结论适合那些场合。一大堆文字描述常常使人摸不着头脑,放大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非常容易误导大众。我们常常看到,经济学家的结论,向国家献策,采用if_then_else的形式,但if里面的条件很不充分,他们的预言常常不正确,常常是张家这么说,李家那么说,大众就无所适从。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完全走老路是不行的。过去机械系的学生,刚入学就先学机械制图。看图、制图是工程师的基本功,他们一辈子要花费大部分的时日在制图桌前。但现在不同了,有了计算机,许多机械设计软件,使你很容易地就可以完成制图的任务。只要有想法,就可以画出来。软件工程并不要什么数学。有了Matlab和Maple这些工具,一些经典的数学不必要人参与了。就像用了计算机,大家书法就退步了,甚至提笔忘字。并且,现在许多问题牵涉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未定义、未知的因素,不太容易数学模型化。所以,数学的用处受到了局限。 不管怎么样,数学的思维方式是大众都不可缺少的。过去中学里教几何,很注重证明,因为证明真正体现了你的逻辑思维。思维混乱的人写不出好的证明。不过,听说好像现在放松了。“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还用证明吗?科技文章里就怕有许多所谓“不言自明”的推论,恰恰是这些推论可能是错误的。看来,培养数学严谨的思维还是必要的。
个人分类: 做学问|7808 次阅读|36 个评论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分类法
热度 3 putin24 2011-11-24 22:36
浅议科学研究方法之分类法
分类 ( Taxonomy , Science of classification ) 根据事物种类、等级或者性质,对其分门别类,使复杂无序的事物系统化,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区分客观世界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 Taxonomy is the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study of identifying, grouping, and naming organisms according to their established natural relationship.) 分类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一个类分割为几个或者多个子类进行研究,从而使得对事物的属性、行为、约束 (properties, behaviors, constraint) 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e.g.1 社会分工的出现,柏拉图 (Plato, 427BC-347BC) 认为人们最初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有了农民、牧人、各类工匠,之后出现了商人。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UK) 认为由于人导致的才能自然差异,而这又是由人类独有的交换物品私利倾向决定了社会分工。人们不断专业化并提高生产力,从而出现了福特流水线 ( 工位所做工作不一 ) ,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从业人员。柏拉图与亚当斯密探究的是社会分工分类的标准,将具有某种相同属性 ( 行为、约束 ) 的人进行分类。 分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分类标准,而标准必须区别事物本质特征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特征。分类的标准建立注意事项: 划分必须是相应相称的 ; 同一次划分必须根据同一标准 ; 划分出来的子项必须互相排斥。 e.g.2 生物学上的分类 ( 界、门、纲、目、科、属、种 ) ,对草鱼,鲤鱼,黄鱼,娃娃鱼进行分类,自然将前三者归为一类,由于其本质特征是“属于鱼纲”,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同样地,如果为了研究淡水生物与海水生物生理特性差别,则我们可将草鱼、鲤鱼和娃娃鱼归为一类进行研究。 某一特定的分类标准下分类的结果通常以等级结构 ( hierarchical structure ) 或者分类表等形式表示。 e.g.3 机械中零部件分类问题,某种类型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中,根据在 Dealer Mananerment System 中存在大于 12 个月的零件的销售重要性分为 ABC 三类, D 类——特殊类需要被人工定义的零件; N 类或者 NA 类——新零件; Z 类——数据错误不能正确分类的零件。对同属于一个产品族的零部件更强调其互换性与通用性程度,又可以对零部件进行分类为标准件、非标件等。 e.g.4 价值工程中, ABC 分析法 ( Activity Based Costing ) 又称为作业成本分析法,确定分析对象的特征、可用技术指标、价值指标及效果指标,将分析的事物分成 A( 重点 ) 、 B( 一般 ) 、 C( 不重要 ) 三类不同的类型,运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管理和处理。 Chart of Romance languages based on structural and comparative criteria not on socio-functional ones. (Koryakov Y.B. Atlas of Romance languages. Moscow, 2001)
个人分类: 学术笔记|10464 次阅读|6 个评论
地学工作者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qsqhopeiggcas 2011-8-7 00:13
地学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或地质体的形成与演化问题,需要根据目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地质现象推测 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育历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层分异、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岩石性质、 矿物成分 、岩层和岩体的产出状态、接触关系,地球的构造发育史、 生物 进化史、 气候 变迁史,以及 矿产资源 的赋存状况和分布规律等。 根据目前的地质现象推测几百万年、几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地质建造与构造过程,本身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由现象推测本质难免有多解性和人为性。 对构造地质学研究,据此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小构造吵吵闹闹,大构造胡说八道”,这句话实际上是是说根据目前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推测历史地质构造的形成有人为性和多解性。地质构造的形成经历了多起强烈的造山运动和后期的改造作用,根据近百年来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难以解释清楚某一地质现象的形成机制,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因此,对地学工作者而言,除有丰富的形象思维外,逻辑推理能力是更重要的。 看到某一地质现象后,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推测其形成的多种可能性,但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去推理哪种可能性是“最可能”的,需要试验数据、观测数据等证实其推理,需要从找矿、找油等实践活动中检验推理的正确性。经过想象 - 推理 - 验证 - 反馈 - 实践检验 - 理论总结这样的不断升华过程,经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与相互启发,地学研究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健康之路。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试论逻辑思维对于知识创新的意义
周可真 2010-7-23 03:30
读蒋劲松博文《 邏輯思維是一種基礎的思維方式 》有感 逻辑思维只是为了保证思维者的思维成果能被他人所理解,这种思维本身并不具有原创性;假設、猜想、以及形象思維等各種不嚴格的思維(蒋劲松语),才是属于原创性思维。 由于任何原创性思维都是通过个体的人的创造性思维来实现的,故原创性思维是属于私人活动范畴。这种私人活动的成果最初是以只有思维者自己能理解的私人话语的形式存在着的,它必须转换成思维者自己和其他思维者都能理解的公共话语具有逻辑形式的话语系统,其原创性思维的成果才能为他人所共享。 逻辑思维是把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私人话语转换成公共话语的过程,因而也是原创性思维的成果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的过程。只有经过这样的转换和转变,某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成果才能成为其他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资借,使其他人得以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当且仅当其他人能够在他的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与其他人在思维领域的合作才是现实的。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实现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的必要条件。注重逻辑思维,本质上就是注重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 一定共同体内的思维领域的社会合作,是该共同体的成员的思维效率得以提高的必要条件;而他们共同遵守某种思维规则的逻辑思维,则是其开展思维领域的良好合作或有效合作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说,逻辑思维是保证一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得以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从而也是其整体思维得以加速度地进步的必要条件。 中国人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使得中国人的原创性思维成果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某个人以非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他的原创性思维成果例如,孔子基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做出的某个论断,其他人就难以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他们非要同样有孔子曾经有过的那种人生经历才能理解或把握到其真意。例如,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其他人可能也必要活到五十岁时才能理解或把握到他所谓的知天命的真意,一个小年轻是无法理解或把握到知天命的真实意义的。 这意味着,中国人之向来不重视西方的那种逻辑思维,也没有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这就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的提升,使得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思维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而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进步方式缓慢地发展着。 至今中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学者们对西方的那套逻辑系统少有感兴趣者,大学里的绝大多数专业也素来不开逻辑课,一般学者从来都缺乏自觉的逻辑意识,即不是自觉地按某种公认的思维规则来进行思维,这也是至今中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难以实现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中国举国上下都在讲知识创新,但是,如果国人仍然不重视逻辑思维,那末,即使每个人都有原创性的思维成果,这种成果也难以及时地由个人性的成果转变为社会性的成果,从而中国的科学共同体的整体思维效率就必然难以得到提高,其知识创新就仍然会像古代那样只能以近乎匀速的渐进性方式进步,而不可能取得加速度的飞跃性进步。
个人分类: 逻辑学|5121 次阅读|6 个评论
大家都来学逻辑
zlyang 2010-6-13 11:46
大家都来学逻辑 温家宝 说: “ 我上学时最大的收获在于逻辑思维训练,至今受益不浅。这种方法就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 ” 来自《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0/12/content_12213976_1.htm 2009年9月4日下午,温家宝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 感觉某些现在大学生的逻辑能力下降了。 他们过于重视“ 演绎推理 ”,而几乎不知道“ 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等其它更重要的推理方法。 ———————————————————————— 彭加勒 :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逻辑可以告诉我们走这条路或那条路保证不遇见任何障碍,但是它不能告诉我们哪条道路能引导我们到达目的地。为此必须从远处瞭望目标,教导我们瞭望的本领的是直觉。没有直觉,数学家就会像这样一个作家,他只会按语法写诗,但是却毫无思想。 希尔伯特 :数学知识终究要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直觉洞察力。 时东陆 《大学教育的目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5 大学人文教育- John Newman 模型 研究型大学 - Humboldt 模型 芝加哥大学的Hutchins教授说:“如果我们在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文教育和追求真理,那么这所大学没有存在的意义!” “Character is higher than intellect. A great soul will be strong to live as well as think.” Ralph Waldo Emerson quotes (American Poet, Lecturer and Essayist, 1803-1882) 钱学森 的思维分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直觉、灵感、顿悟。其中只有逻辑思维借助语言文字,其它的不必使用文字。 相关链接: 什么 是“证明” The definition of Proof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874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Godel incompleteness theorem和Chaitin theorem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287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元知识、乌龟塔与盲人摸象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534 战胜 “逻辑方法的局限性”: 恩格斯(补充更新中)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584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软件开发中的水平思维与逻辑思维
yhc511025 2010-5-29 22:56
这两天在看一本关于思维方法训练的书,这本书里面探讨了一些水平思考的方法。闲着无聊,简单认识一下水平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思维,顾名思义,它是一种发散的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对应。利用水平思维考虑问题,向横向思考,不按推理方式进行深入,得到一些可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逻辑思维则是纵向思考,按照逻辑推理的方式层层深入,最后找到问题的解。 水平思维在面向对象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适合于系统的初步建模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部分项目都会进行头脑风暴,让开发人员想出尽可能多的可能解决方案,然后将这些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找出一种较好可行方案。而逻辑思维的在项目的后期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当确定方案之后,再按照方案进行细化,然后实现。这些工作都需要依靠较强的逻辑思维。 水平思维负责提供各种新奇的想法,逻辑思维负责去实现这些想法,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缺失了水平思维,那么你就没有创新,永远都只能按照一些固定的模式做事;如果缺失了逻辑思维,即使你有很多想法,你也可能永远一事无成,因为你缺乏解决问题的工具。总体说来,水平思维和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分类: 项目开发|7499 次阅读|7 个评论
摄影的思维学解读
高小强 2010-5-24 13:20
李楠提出了一个问题谁决定谁的瞬间?http://linan.blshe.com/post/73/544440 决定性的瞬间不论作为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实践都是摄影的一种流派与方向,多种流派、多种表达方式和语言的共生共存是摄影发展和繁荣的基本前提。抬高或贬斥某一种都会有害摄影本身的健康发展。 不论哪一流派,重要的是摄影者用一种技术手段把一种对世界观察的结果或对世界的认识(原本是以表象存留于观者头脑,模糊、不完整、不稳定)用影像这一技术手段存留或表现出来并可与人分享,相对于观者本人头脑中的表象而言,影像更具有稳定性等特点。影像的观者更可在影像的基础上,提取自己的空间思维加工材料并进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在情感的层面上,这种思维的结果可能导致影像观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本质上,摄影是把一种由摄影者观察到或写入观察者个人经验的现实世界某一时刻的空间场景或事件凝固下来,成为摄影者本人或影像观者在另外一个时间可以再次观察的静止的场景。这些场景反映出在摄影者特定视角或经验下当时场景中各元素自身特征及相互关系。 因此,从思维的意义上,可以说摄影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特定视角或经验下的空间场景的记忆,特别是把个体的表象存储变成社会化的表象存储。 而电影摄影、电视摄影更可以把一种摄影的凝固时间、凝固无常的特征拓展到凝固时空。 以这种凝固为基础,影像的观者的情感可能被激发,也可能展开以表象为材料的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因此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必然是记忆了值得记忆的场景或事件,并能:或吸引作品观者视觉注意、或撼动作品观者心灵、或引发作品观者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甚至逻辑思维的的具有摄影者视角和经验写入的技术化表象。 谁决定了谁的瞬间这个问题问的好,会促进对摄影者和被摄对象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因为表象的形成与认识主体的既有经验和视角有关,而读图训练包括纪实摄影师的社会学、历史和文化等知识和经验的积淀是认识主体既有经验的源泉。 视角人人可以相同,而经验则个个都有差异。当我们的视觉被相机拓展并能以光圈、快门、焦距甚至明暗对比、亮度、白平衡,更甚至于可以平移、旋转、拉伸变换等加以调节的时候,社会表象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一个有更多进化选择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社会。 同样,一个拥有丰富表象的社会或个体,更容易有新的丰富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对摄影师而言,不能愉悦他人,总可愉悦自己;不能成为社会化表象,总可以丰富自己的表象存储...... 如此而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的起源 (1) 民科老毕
HigherQM2007 2009-6-26 16:26
第一位哲学家兼 数学家 和 音乐理论家 毕达哥拉斯 (公元 前 580 年 - 前 500 年 ) 和谐 的概念提出者。 经由我手方为科学;经由我手便是科学 毕氏 最先使用的 哲学 这一概念 , 是第一个自称哲学家的人。 后世精粹为 自然哲学 ,最终演变为 科学 ;而哲学的糟粕则继续以 智慧 的名 义 为缺乏智慧的凡人把玩着。 这里体现了中国 - 西方思维方式的对立! 这是俺的演讲要点,也许对有些理科同学有启发。欢迎行家批评。 可理喻的东西是完美的、永恒的,而可感知的东西则是有缺陷的。这个思想 即为理性思维的萌芽 被 柏拉图 发扬光大,并从此 一直支配着西方哲学及神学思想 。 毕达哥拉斯 学派, 数的神秘主义者。 万物皆数 ,反对地心说。 毕达哥拉斯定理 ( 勾股定理 ) 首先证明者。 价值在于定理的证明 !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89 次阅读|5 个评论
致国防科大同学们的公开信
HigherQM2007 2009-6-23 15:59
国防科大学物理的同学们: 作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为我国的核技术而创办,实际就是高能物理系)1978级学生,作为我国23位两弹元勋之一的程开甲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本人对所有献身于祖国的国防建设的人士充满敬意。但是,今年从媒体上看见了贵校谭暑生教授创立了标准时空论,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竞争的报道 国防科大教授叫板爱因斯坦 创标准时空论(图)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xyztc/news/2009/02-17/1566690.shtml 本人甚为担忧, 如果你们按谭老师所教去学现代物理,也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按本人二十余年的理论物理教学经验和国际SCI论文的投稿经验判断, 那肯定是门儿也没有! 本人如此决断的理由如下: 一, 谭老师找媒体宣传自己成果的方式是反科学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今天,国际国内的科学期刊(我指的是匿名审稿的SCI,而不是不审稿的所谓科学杂志)很多,有成果首先应当在那儿发表出来。 二,谭老师在面对记者时,采用的是大忽悠式的语言,主要根据为我国的两弹元勋对他的鼓励之词,并把自己和科学史上的名人相提并论,这完全不是科学态度,而是民科做派。很显然, 既然你在质疑世界第一的科学家,那么在科学史上排不上的人的话又算得了什么? 三,记者也没有大错,因为他们都是中文系的,没经过科学训练。本人也见过几次记者,有的根本不懂牛顿力学,有的甚至不知道五四运动。拜托谭老师千万别上《CCTV》或者当地的《湖南卫视》这种有巨大影响的媒体去PK爱因斯坦, 那样的话,俺的同校师弟方舟子先生可就不会放过你了! 那就是在CCTV或《中国青年报》上说你了! 四,爱因斯坦本人强调过,他的价值在于他所创造的思想方法,而 他的科学结论是完全可能被后人突破的 。但是,突破爱因斯坦的绝不可能是民科!另外,中文媒体充斥着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的谎言,而爱因斯坦在牛顿墓前充分表达了他对牛顿的敬意,他多次强调特殊相对论不是革命性理论,他没有推翻牛顿。 五,前面数次提到两弹元勋,须知爱因斯坦才是世界上公认的两弹元勋。他著名的公式给出了核能的原理;他的广义相对论性理论是世界最先进的GPS中所采用的公式。你们如果真的跟谭老师学,那么你们能否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就令人怀疑了。很高兴看见 国防科大研究生导师名录中没有这位 谭暑生教授。 六,谈一点特殊相对性理论(这是 日本人的翻译,他们在物理学上一百年前就有原创,三位理论物理诺贝尔奖均为重大科学原理的原创 )。谭老师的 标准时空论 用绝对参考系原理和 回路平均光速不变原理 替换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的第二条 原理 是很荒唐的,试问谭暑生教授:什么叫 回路 ?什么叫 平均 ?什么叫 光速不变 ?或者更基本一点儿:什么叫 原理 ? 在此不得不明确一下由爱因斯坦所确立的特殊相对性理论的两条基本原理(AXIOMS):1)伽里略相对性原理:所有物理规律在所有的惯性系是不变的;2) 真空光速与光源是静止还是作匀速直线运动无关。 两相对照,谭暑生教 授所言与爱因斯坦毫无关系!而报道诸如谭暑生教 授相似事迹的舆论已经妨碍了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样全国最优秀的理科生源从一开始正确无误地学习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阻碍了我国优秀科学人才的培养, 这就是本人出离愤怒的原因。 国防科大学物理的同学们,您们肩负着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升为世界领先水平的历史重任,必须早日掌握科学原创思维能力,而掌握科学原创必须通过准确了解,理解,把握伽里略,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原创历程和原创思维方式。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每一个理科生的座右铭: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南京大学物理系 理论物理学教授博导 李俊 (本博博主) 欢迎点击本人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diraceinstein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611 次阅读|5 个评论
重视逻辑思维,提高思维效率,促进科学创新
可真 2008-8-21 11:03
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必须遵守逻辑规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保持其概念和判断的前后同一,不可任意变更其内容,亦即不得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思维不能离开语言,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思维的概念、判断、推理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语词、词组、句子、句组、句群来表达。故科学的精确思维必然要求语辞运用的准确,特别是标志作为思维细胞的概念的语词使用的准确。若同名异谓(同一名称指谓不同性质的对象)或异名同谓(不同名称指谓同一性质的对象),则极易使思维违反同一律而导致思维的混乱。 在日常语言中,同名异谓(例如:同一教室老师点张三之名时,可能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名张三的学生的反应)和异名同谓(例如:土豆、马铃薯、洋芋都用于指谓同一种可食用的植物的块茎)的情况都是常见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取名者生活在相互间缺乏经常性的联系与交往的不同共同体中反之,若取名者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密切、交往频繁的共同体中 , 就很少会有这种情况发生,抑或至少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例如,生长于同一家庭的若干孩子,其父母给他们取的名,就不会出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都叫张三的重名情况。这也说明,逻辑同一律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交往规律,这种规律必然要求社会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内部在交际语言上规避同名异谓或异名同谓的情况,这样的要求是为了确保其共同体内部思想交流的正常开展,从而维系其社会交往的正常秩序。反之,经常性的同名异谓或异名同谓,则必然给人际交往带来困难,由此引起交往关系的某种混乱例如,同一教室老师点张三之名时,若引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同名张三的学生的反应,这通常会造成课堂内的一时骚动,由此导致课堂秩序的一时混乱,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进程。 科学语言有别于日常语言,是属于学术语言。学术用语不同于日常用语:日常用语流行于大众之间;学术用语则流行于学者之间。而历来学者常隶属于不同学派,每个学派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特殊学术语汇,这样就可能造成不同学派之间异名同谓的情况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缺乏紧密的学术联系和学术交往,从而缺少相互间的思想沟通与学术认同;而流行于诸学派之间的通用术语,在各学派具体使用它们时,则往往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这样就可能造成不同学派之间同名异谓的情况这种情况所表明的是不同学派之间由于其学术联系和学术交往的密切所导致的其学术思想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但是,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学术语言,语辞运用上的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都会影响到思维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对此,应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毋庸讳言,已经习惯于传统的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和日常语言的运用的中国学者,远未对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的消极性予以自觉的关注和足够的重视,向来疏于反省自己在思维过程中,到底在何种意义上使用了某个术语,因而也从来不曾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来使用这个术语,于是不免乎常出现同名异谓和异名同谓的情况,以致思维混乱无序,丧失思维的有效性。据笔者观察,至今这种情况非但依旧存在,而且似乎还很严重! 例如,前不久就有一篇流传甚广的新华时评的题目叫作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按:此文由新华社记者撰稿,自 2008 年 5 月 10 日起为全国许多重要媒体所刊发、转发) 。这里前后三个真理所标志的实非同一概念,而是在内容上迥然有别的三个不同概念:认识真理的真理所指谓的是客观规律,所谓认识真理,犹言认识客观规律;检验真理的真理所指谓的是思想或理论,所谓检验真理,犹言检验思想或理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真理的真理 所指谓的是正确的思想或理论,所谓发展真理,犹言发展既有的正确思想或正确理论。如此在同一判断中一再变更概念的内容,严重违反了逻辑同一律,其思维之混乱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此混乱无序的不确定思维,当然不能正确反映外部世界,也无以开展正常的思想交流。所谓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是一句毫无确定性思想可言的空洞口号。 由于上述例子涉及政治意识形态,它未必足以反映出当今中国学术界的思维现状,但如果考虑到中国人文学界的思维向来与政治意识形态纠 緾 和交织在一起,那么,它是大致能反映出当今中国人文学界的思维现状的。面对这样一种学术思维现况,学界难道不应认真反省吗? 我对中国科学界的学术思维情况不了解,无发言权,但对中国人文学界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有一定的发言权。我自感我们这些从事哲学以及所谓社会科学的中国学者,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注重学术思维的逻辑性的。即以哲学为例,本来按照恩格斯的意见,在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由于经验科学的发展而被驱逐出自然领域和历史领域以后,所剩下的唯一的哲学领地就是逻辑和辩证法(应是指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但是在中国哲学界,逻辑学却长期不受重视,至今这门学问已然式微,都快成绝学了!这种情况当然与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有关,自先秦名学(逻辑学)思潮得以一时勃兴以后,秦汉以降,名学就难得再有学者问津了(魏晋时期以及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上叶都曾受到过部分学者的重视)。旧事可以不提,以往者往矣,不可再复,然而今天中国要科教兴国,科学和教育岂可不重视逻辑学和逻辑教育? 重视逻辑学和逻辑教育,应该是科教兴国的题中应有之义。自觉养成逻辑思维习惯,严格按逻辑规律的要求来思考问题,对于提高思维效率,促进思想交流,提升学术水平,增强知识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分类: 逻辑学|7267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