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原始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原始创新(一)》----爱上组合抄袭的道理
热度 8 freefloating 2012-7-2 09:25
爱上组合抄袭的道理 你的姿态 你的青睐 你存在了我的存在 爱也无奈 不爱就哀 你套用了我的痴呆 风筝有风 海豚有海 你阳光了我的阴霾 你以为爱 就是被爱 你挥霍着我的崇拜 假如 我绵延着泪水 纠缠了你的等待 你就执着了浅笑 推理着我的忍耐 **************** 于是 我只能 尘埃中 梦断呼吸 彷徨里 飞扬颤栗 将易碎的灯笼 提起 去照亮白色的恐惧 令冷色的萤火 释放 去恐吓热情的概率 因果着 去共振那 十三月里 千年一天的 暧昧记忆 只有 我和你 …… 歌曲: 梁静茹 - 【崇拜】 齐秦 - 【爱与哀愁】 罗大佑 - 【你的样子】 罗大佑 - 【亚细亚的孤儿】 科博: 【名博铭文】 …… 实在没能力用一个折完成,见笑了…… 请大家批评指正…… 欢迎对号入座……     最后再补充一个争议人物讨论民族伟人的博文链接《亚细亚的孤儿--韩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0jloa.html 亚细亚的孤儿 演唱:罗大佑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真理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个人分类: 以爱启缄|5038 次阅读|30 个评论
关于邱嘉文的三旋画…
热度 1 zhangxw 2012-6-27 13:10
关于邱嘉文的三旋画 … 三旋抽象画介绍.ppt 张学文 ,2012.6.27 我过去看过邱嘉文用电脑绘的画 , 但是对其背后的道理没有多在意。仅想到如果再出版书,可以用它做封面。可最近 , 注意到他在博客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13527 把自己的图与 分形大师曼德伯罗的画做了对比。这让我很震撼。 曼德伯罗是著名的独来独往的数学家,他搞的那一套所谓分形数学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波澜。而他得以被看重,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利用电脑和特定程序所绘的那些神奇的图画。 不妨说他的电脑绘图帮助了他,宣传了他。 今天如果看邱嘉文的电脑三旋绘图,一个感觉是这些图可能比曼德伯罗的画还要好一些。那么为什么邱嘉文的图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呢? 至少,我认为邱嘉文的图应当宣传,应当专门出版,应当让大家都知道 … 邱嘉文标榜这些图是三旋运动的表现。而曼德伯罗的画则是 2 维的图。 编一些体现三维空间的各个格点的颜色的电脑程序,可以绘出什么神奇的图来?不知道,邱嘉文的三旋图可能是一种开端。 需要邱嘉文热心宣传他的画,也希望大家关注他的思路与成果。 在这里我也附带宣传一下我的(思想)发明,即立体的显示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578083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78547.html 。 立体显示器是可以直接用来显示立体画的。而不需要把三维的对象再投影到平面显示器上。 立体显示器就是一块透明的朔料大砖块(立方体,至少 4 面透明)。这个透明的立方体由 n1*n2*n3 个小灯泡(如 LED ) 组成, n1/n2/n3 分别是长、宽、高三个方向的灯泡格点数量。 我觉得邱嘉文的三旋画,如果直接把程序编在这种三维显示器上,它应当更简单直观。 有人说我的立体显示器的小模型就是 30 元的小玩意。这提示做这个东西的初步模型,其成本很低。 这是一个创新点吗?请大家讨论、考虑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3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知道自己在说啥吗?
热度 28 cwufp 2012-5-26 14:33
大批的博士生答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博士论文每年也都要学习不少,不过,这几年来,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创新点”不少,论文发得也越来越点数高,却不仅经不住“掰扯”,博士应该有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更无从谈起,细细思考,一个很可能的原因,就是概念不清,糊里糊涂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自己却坚信自己是如此的博大精深。 其实这事儿不能怪刚毕业的博士,很多时候不仅学生概念不清,老师们也如此,最大的问题却出在大牛身上,譬如:原始创新。我不知道原始创新是啥意思,也不知道有啥功用,可不管是广播电视还是领导讲话,总是强调原始创新,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原始创新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民族或者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果真如此吗? 四大发明是中国人的“原始创新”,我知道炸药肯定不如人家,不仅在安全性上,就是威力上也相差很大;就纸张而言,不要说高档的,就是擦屁股纸也和人家有很大的距离;指南针就更不用说了,好一点的电子罗盘咱根本不会;印刷术除了王选先生当时还有一点自己的东西,现在体现印刷水平的印报纸的板材和机器,全是进口的。 你非要说俺这是胡搅蛮缠,那好,举一些现在人人都知道的一些“原始创新”。1888年苏格兰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可真正电视上挣钱的是谁呢?美国人发明了相机自动对焦系统,可是大家都知道,是谁让大家手里的相机用起来那么简单和方便呢?液晶也是美国人发明的,可大量制造并进入千家万户的又是谁呢?最近的两个改变人类世界的伟大发现,其一是光纤,我们又会多少?有多少光纤不是进口的?法国科学家 阿尔贝·费尔 和德国科学家 彼得·格林贝格尔 发现了 巨磁阻 效应,可大家用得最多的大容量硬盘又是谁生产的呢?...... 模糊一些概念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充满歧义的概念,制造一些貌似合情合理的由头,真的是象那些大牛们口头宣称的那样,是为了国家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 在这基础上再次偷梁换柱,用是否能在牛刊上发表论文来评价和分配资源和荣誉,搞出一种能够影响几代人的一种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又是为了什么呢? 当一个出版商用一种数据来说明一些事情的时候,居然会出现一种波及整个科教界的激动,并以此为依据甄别是非和高低,而不看看这种激动掩盖下什么都不会的事实,还真以为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这又是谁在制造一种新的概念?其目的又是什么呢? 当一群人,都盲从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并且代代相传时,我们能看到什么样子的未来? 赵本山先生十多年的忽悠如果只是在舞台上为大家过年的一乐的话,很多人却是快乐的生活在忽悠中以为自己成功地巧取豪夺而其实被剥夺还怡然自得和洋洋得意,这恐怕是这群人被刀架在脖子上都感到很幸福的原因吧。 我不是反智主义着,崇尚精英主义和科学,却整天被认为“极左”,但是,我希望在批判我的时候,能看到你自己知道在说什么。
8405 次阅读|57 个评论
议‘优秀科学家的六个基本特性’
热度 2 lin602 2012-1-16 11:59
蒋继平先生的博文‘ 优秀科学家的六个基本特性 ’,是根据蒋先生多年的思考写出来的,总结得非常仔细。 我有个看法, 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第一素质: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也不敢想的科研设想,而且还实施了,最后成功了。也许他本人没有成功,自己开个头,但别人在他的基础上成功了,让他的假想成为现实。 这是伟大科学家与普通科学家本质上的差别。 中国科学家不缺那六个优秀的基本特性,缺的就是上面的第一素质。这是钱学森之问的最根本的答案。
260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个遗落的原始创新思想的再思考
热度 2 lxchencn 2011-6-5 18:04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会议上特别强调原始创新的重要性,这再次让我想起了一个自己的“原始创新”的思想,虽然这个创新思路已经过去20多年,但还是让我难以忘怀。 还是1988年在一个落后地区县医院当医生的时候,当时感觉总有不少白血病的病人,而且是年轻的患者,发病急,进展快,几乎没有救活的,病史上常常有去南方化工厂、电子厂、油漆厂等打工的历史,治疗方法就是教材推荐的激素加化疗,面对那些如花的青年逝去,作为医生多想把他们救活,但是束手无策,为了寻求良方,常常去医院的图书室查看书籍和杂志,甚至还看看看不懂的外文杂志,虽然这些杂志就一直没有人看过,记得看到过著名血液病专家郁知非的专著,当然当时还不知道他的名气有如此巨大,直到很多年以后到广州读博士才知道郁知非教授的在血液病界的威名,这已经是后话了。当时苦苦思索,有一天突然想起胚胎发育过程中开始并没有造血的,直到某一个时期才开始造血,刺激造血的物质一定在胎儿的血液里面,如果把胎儿或婴幼儿的血液输注白血病人,里面含有的刺激造血的因子有可能也能刺激白血病病人重新造血,也许可以治疗白血病。这个大胆新颖的想法让我挥之不去,想试试能否有效,当时在县级医院也没有什么科研实验条件,更没有什么做研究的想法,只是出于治病救人的简单出发点,当然也没有想清楚如何去查阅文献询问专家之类的事情。再想想,抽胎儿或婴幼儿的血液来输给病人根本不现实,再一想,生小孩的时候脐带、胎盘里面有一些血,如果能够收集起来,多输几个脐带的血也许是可行的。说干就干,死马当成活马医,反正医不好是死,试试也许能够生。与妇产科联系,与消毒室联系拿消毒瓶,产房医生帮忙,生小孩剪脐带后用瓶子接一些脐带血,也把胎盘挤压一下可以收集更多血液,做好血型配型,然后准备输血,问题来了,生产是带细菌的,收集的血液是否是无菌呢?医院没有培养检验细菌条件,无法确定血液是否无菌,尽管收集的很多瓶脐带血也不敢给病人用,如果感染了,病人死了,责任可承担不起呀。这个“原创思想”就这样遗落了。后来考研究生走了,再读博士,做点科研,重新想起了当年比较幼稚的想法,恍然醒悟,原来就是脐带干细胞的想法,当然,已经是太久的故事了。 回想当年的想法,想想现在的科研,如何找到原始创新的思想?如何实现原始创新?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走原始创新的道路,任重道远!
1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发明奖的院校率
Xiaowan 2010-12-1 14:19
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中,都规定了成果必须是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的重大科学发现和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的重大技术发明,均强调了原创性,这两个奖项之和的院校率可以反映高等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从2005年开始,院校率由最低的54% 经五年发展达到70%,高等院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
个人分类: |3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谈起: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杰出人才
cjlinhunu 2010-10-16 17:12
中国科技决策者应鼓励 中国科学家 大胆地设想,以兴趣为先,开展未知领域的研究。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走,不能过分以利益为重。虽然科研行政化管理对于钱老(钱学森)主持的航空、氢弹等大工程类项目是很成功的,但这不一定放诸四海皆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该鼓励更多自由空间。以下是 2010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经历和1999年诺奖得主《自然》刊文讨论科研创新。 2010 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经历 2010 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由两位原籍苏联,目前在英国曼彻斯特 (Manchester) 大学任教的安德列 · 海姆( AndreGeim )和康斯坦丁 · 诺沃肖洛夫( KonstantinNovoselov )获得。他们在材料方面制成石墨烯( Graphene ),它是已知的最薄的材料,它有可能在手机、超级电脑、太阳能触摸屏,发光板等领域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这个成果也进一步推动量子物理学的深入研究。 诺贝尔基金的委员会对他们的评语是: “ 他们很活泼,灵巧( playfullness ),在他们扬弃一些现有的科学理念,他们会漫无目标的在思考新的方向,有时他们的思考是典拆,不少时候是没有结果的。 ” 其实这两位获奖人有不平凡的经历,他们都是在苏联受本科和博士学位的教育。苏联继承了重视文化艺术和科学的传统,他们很早就表示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也持有大胆、开放的研究作风。离开苏联之后,他们去了荷兰的 Nijmegen 大学,再转去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在他们成名之前,以他们的背景和学历是不可能挤进高等学府的殿堂,即顶尖大学。这对他们反而有好处,因为在这样的殿堂里,总要服从 “ 权威 ” 的指导,而限制了他们的大胆、创新的研究方向。 海姆( Geim )教授说: “ 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爱好 …… ,人们都说我是工作狂,但我喜欢我在做的科研,我们总是改变我们的科研课题,我们也尽量去了解别的成功结果,有多方面的兴趣,是很有乐趣的。 ” 从他们的经验,印证了只有勤奋,喜欢自己的专业,才有可能成功。 有很多人都说需求和实际价值是发明、创新之母,这个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今年两位物理获奖人就告诉我们 “ 没有目标,好奇的工作,往往是发明、创新的主催力,大学研究就是向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功利主义的政策,往往得不偿失的政策。 ” 亚洲国家要培养出诺贝尔获奖者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要有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保守的政策,不论投下多少的资金,都不会有重大的发明和科学的突破。 大学需要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和管理模式,需要立足于长远效益,需要个性和特质。中国越来越多的行政化——各种评估体系、评价指标、竞争机制,各种级别和各类名目的计划、奖励、头衔,强加于大学,只会阻碍大学的发展,产生不了重大成果,产生不了大师级人物,培养不了一流人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行政化的东西强加于大学,可能会产生数量上的短期效应,但其弊甚大于利。 评1: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科学技术功能与政治功能,而忽视文化传统和人本主义,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前者属于功利主义,后者则是以兴趣为中心。只有人本主义才是真正的优质教育。 评2:高校的科学研究过分强调为经济建设服务,不利于自然科学的自身发展,很难出重大原创性的发现和发明,不利于尖端人才的出现。 评3: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对文化的选择,抑制了人才培养。文化是多元的,人才是各具风格的。人为的文化选择将精华都去掉,却把糟粕都留下,无怪乎培养不出天才。 评4:新形式下的“机械主义”和“八股论者”,就是那些不懂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规律,编制条条框框、作茧自缚者。 评5:纵观中国大学教育与科学发展。中国缺人才吗?不是。中国缺物质条件吗?非也。办世界一流大学和出世界级科学大师的希望在哪里?改善政策导向和现实环境,使中国科学家能够潜心做研究,不再疲于奔基金、奔项目、奔荣誉、奔关系、奔形式、奔数量。 评6:有人曾说“不会讲笑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这句话颇有几分道理,兴趣是获取知识的第一良方,而幽默风趣就像润滑剂,对观点和知识的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大学校长如今能够出口成篇,平易近人的玩风趣,确实是一大进步。而且在从从八股到八卦的转变过程中,更多受益的不是声名见长的校长,而是如沐春风的学生。 总评:政治化、行政化、功利主义会阻碍和抑制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果将“人才”变成“庸才”。 1999年 诺奖得主《自然》刊文讨论科研创新 应重视基础研究与科学教育;多鼓励自主性创新研究 11月1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AhmedZewail 的文章,就如何实现科研创新进行了讨论。以下为文章主要内容: 最近有人问我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我的回答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基础研究上,聘用最出色的人才。”在现代科学中,通过好奇心驱使而产生研究想法似乎越来越过时而不被人看好了。一些人更倾向于严格管理和规划研究——好像他们已经知道研究预期结果了似的,而这种在我看来是错误的想法甚至对科研经费的资助也产生了影响:人们太过重视应用型研究。我曾强调过,如果一个国家的科教和基础科研建设没有牢固的投资作保障,那么这个国家的科研创新无从谈起。 对于自主性创新研究而言,不同领域科学家之间的的相互合作很重要,而这样一种合作氛围不容许外界过多干涉,因为创新和官僚是无法和谐共存的。要想做到突破创新,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提供一套完善的、能激发人科研兴趣的教育措施,因为科研发展创新需要的是年轻一辈的灵感。其次,营造一个人才沟通交流的环境,这对创新想法的具体落实非常重要。第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科研资源提供一定要跟上。国家和研究机构要为科研人才的创新想法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资助并服务于他们,不能为“赶时髦”逼科学家投入到一些尽管热门但他们不愿从事的研究当中。 如今,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在试图努力实现创新,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基础研究和科教的关键作用;而现在,这种势头也在发达国家慢慢滋长起来。要知道,实现创新靠的是新想法、新知识,有了新想法,那些年轻人才有兴趣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科学网张笑/编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蒙难》能够避免吗?
热度 1 xqhuang 2010-10-1 14:44
孙根年先生的博文重读《科学蒙难》,让科学不在受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8688 ),引发了我的思考和联想,《科学蒙难》能够避免吗?谁去阻止科学被辱? 《科学蒙难集》列举了科学史上大量的蒙难案例,首先应该祝贺这些蒙难者,能被收入蒙难集,已经是成功的蒙难者,科学史上又有多少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的蒙难者?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蒙难者。 《科学蒙难集》分析了导致科学蒙难的九大原因,原因都找出来了,可怎样才能避免科学蒙难?孙根年先生提出了四点避免科学蒙难的措施,不得不说这四点都很空洞,因为科学蒙难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是纯洁和高尚的,而科学界是肮脏和龌龊的。科学和政治没有本质的区别,一个利益集团一旦获得统治地位后就不会轻易放弃,它们会通过手中的资源和权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的反对者和叛徒,一定派手下的打手对他们进行绞杀,Hirsch把这些打手称为Goalkeeper,当一个小小的足球球门前面堆积着几百万名守门员,谁去当射门的前锋?对科学界这种现象,李淼先生有更为精彩的描述《理论研究的花车效应》( http://limiao.net/1320 ),选择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花车队伍,不仅轻松,而且名利双收。对于近代科学,中国没有自己的花车队伍,中国人都跑去给老外当守门员、吹鼓手和献花使者,得到老外赏识的守门员和吹鼓手,回来不是院士就是千人百人,国家指望他们来原始创新?可能吗?他们不过把国外的花车队伍在中国克隆一个镜像文件,让更多没有机会出国的土鳖们帮洋大人守门和吹鼓。 印象中《科学蒙难集》没有中国科学家蒙难的故事,其实我们的蒙难者更悲惨壮烈。陆家羲,内蒙古包头九中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谁能想到他竟然是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数学奖)的获得者?谁又能想到这个奖居然在他故后的第4年(1987)颁发给他!他在这个世界仅仅游玩了48年,然而他是世界公认的最杰出的十五名华人数学家之一。他没有教授、博士头衔,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甚至没有使用过国家一分科研基金,他的研究论文在国内统统被枪毙,不得不选择投寄到国外发表。当访华的国外著名学者要求见见这位陆博士、陆教授时,国内的著名数学家们却从没有听说过陆家羲这个名字。蒙难几十年的陆家羲终于被我们的伯乐们发现了,1983年他被应邀出席了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组合数学会议,会后他匆忙转道北京又连夜赶回包头,还没来得及与家人分享成功的快乐,过度疲倦的他躺下后再也没有醒来。一个悲壮的科学蒙难者! 科学蒙难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孤寂的独行者,俄罗斯数学家佩尔曼被认为是科学怪人,在他成功证明庞加莱猜想后,不仅拒领菲尔兹奖,还拒绝100万美元的诱惑。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怪人,是蒙难的痛苦经历使正常人变成怪人,佩尔曼不过是另一位科学蒙难者。 再过几天,诺贝尔奖将毫不客气地再次羞辱我们这个博士培养规模全球第一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现在大家都习惯了,三天的例行痛苦和反思后,就是耐心等待下一次羞辱的到来。我们真的没有世界一流的原始创新思想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科学思想?今天趁国庆这个好日子,来说说我的创新思想的蒙难经历,关于科学研究,我有这样的理念:勇敢出错、出丑比怕出错、怕出丑更值得尊重,现在豁出去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学物理的都知道1986年高温超导被发现,第二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可为什么高温超导材料可以在如此高的温度下仍表现出超导特性?著名的BCS理论无法解释。如何解开高温超导之谜?无数人类的精英纷纷参与,这其中包括安德森、李政道先生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然而整整二十四年过去了,大家突然发现摸了二十余年,好像大象的尾巴都没有摸清楚,很多人放弃了、该行了,高温超导理论也因此被公认为凝聚态物理世界第一难题。 叛徒的本性注定我会选择别人相反的道路,六年前,当高温超导高手纷纷出逃,我却毅然决定放弃原来的研究课题,来啃高温超导这块硬骨头。我不会选择他们已经走过的路,自己开垦出一条新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蒙难之路。 2006年,我的新理论小试牛刀就取得了成功。人们在空穴型高温超导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magic dopingnumbers,就是在某些载流子掺杂时,超导现象会突然消失了。不少国际著名的研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开展研究,高超的量子场论得出超导消失会发生在空穴掺杂浓度为x=(2m+1)/2^n的地方,这里n和m都是正整数,这个发表在PRL上的结果意味着存在无限多个让超导消失的魔数,而实验结果表明,超导消失现象只发生在x=1/18, 1/16, 1/9, 1/8, 2/9 和 1/4等六个地方,我的理论在没有任何近似的情况下,精确地给出七个可能的魔数,它们是:x=1/18, 1/16, 2/25, 1/9, 1/8, 2/9 和 1/4, 除了2/25有待实验验证,与实验结果完美地一致。文章投到国际凝聚态物理最权威的杂志PRB,一个审稿人给出很高的评价(从审稿意见中摘录一点:Report of Referee (PRB):First of all, I was strongly impacted by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include profound information for general solid-state physics, not limited to high-Tc cuprates. Conclusively, I hope that the paper will be published.),然而另一个审稿人虽然承认理论结果很漂亮,但坚决不同意发表,因为我的理论与某著名理论冲突了,官司打了一年,最后还是蒙难了。 2008年2月份,日本人发现了铁基高温超导材料,在中国人的疯狂推动下,铁基热迅速席卷全球,铁基超导的转变温度也迅速从二十几K提高到五十余K,国内外都有研究者喊出铁基超导有望成为室温超导(300K),就在这个时候(2008年8月),本人通过自己的理论预言铁基超导的最高转变温度不会超过60K,文章挂到arXiv上,英国《New Journal of Physics》让我把文章投到他们的杂志,还是被审稿人毫不留情地枪毙了。大家知道我的这个预言至今还是正确的,虽然经过全球几十个著名研究小组两年多的努力,铁基超导的转变温度仍止步于57K。 最近几年,我的理论解释了高温超导的几乎所有现象:赝能隙,d波对称性,魔数掺杂,涡旋态,迈斯纳效应,伦敦方程,超导霍尔效应等等,我的理论还可以拓展到传统的低温超导现象,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最好的导体(金银铜)不能超导,文章全部挂在arXiv上(将近二十篇吧)。8月份心血来潮把其中的一篇投到世界著名杂志PRL,经过一个月的漫长等待,还是蒙难了!一个审稿人建议修改,另一个审稿人给出如下的审稿意见:Report of Referee (PRL): The author proposed a complete new framework to study many properties of cuprate superconductors, claiming that the NEAREST NEIGHBOR ELECTRON-ION COULOMB INTERACTION confinement can lead to a pairing between two doped holes. The whole theory is completely deviated from the solid state orbital structure of the cuprates. I do not support its publication in any kind of journal, neither being sent to any referee ! 无语,真的很无语!因为我的新理论偏离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所以不能在任何杂志发表,甚至不让编辑再送给其它审稿人。可二十多年的研究足以证明,原来的理论框架是错误的,它根本不能解释高温超导现象。 真的,谁也无法避免科学蒙难,选择当科学叛徒,就选择一条蒙难的不归路,科学叛徒不是那么好当的!
个人分类: 鳖解物理|4377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研的idea从何而来?——与青年朋友谈科研(5)
sqdai 2010-9-29 21:25
上一篇博文里,我们提到,在科研选题立项和实际开展过程中,产生 idea 极其重要。这里 idea 含有主意、设想、构想、想法、意见、想象、模糊感觉等意思,经常挂在科研工作者的嘴上(我的文章中,偶尔用一两个英语单词,是因为找不到单一的对应中文单词)。有些初涉科研的青年朋友会问: idea 从何而来?如何源源不断地产生有效的 idea ? 我不是哲学老师,讲不明白人的正确思想是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只想举一些身边的例子,让大家懂得科研开题和做题的 idea 的来源。 一般来说,科研工作主要是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服务的, idea 主要源自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探索。先来看看本所几位成员的实际情况。 我所的 狄勤丰 教授原在石油大学工作,他的科研立项与石油工程密切相关。他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泡在全国的各个油田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约十年前,他发现了钻井采油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钻杆难以稳定地快速直打,因此,他敏锐地抓住此问题,经现场观察和文献调研,确立了直井眼防斜打快技术这一项目,通过艰难摸索(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试验、实验),发明了一种预弯曲动力学方法 双稳定器滑动导向钻具组合 ,并在各油田反复试用和推广,取得了数以亿元计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了 2008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狄勤丰 教授的科研 idea 主要来自直接的工程实践 。 我所 张田忠 教授的科研 idea 主要来自解决现代纳米科技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他集中攻克碳纳米管难题。十几年前,他进入这一新兴科技领域,发现作为多种纳米器件的要素碳纳米管的力学机理不甚清晰,故而很快选定以此为主攻方向,不久就有了创新性成果, 2003 年发表在固体力学国际权威刊物 JMPS 的论文位列年度 Top Articles ( Most Downloaded )的第二名。接着,在2007年,他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了碳纳米管塌陷过程中的 多米诺现象 。储藏在碳纳米管中的范德华势能会在多米诺过程中释放出来,部分转化为动能,从而使得碳纳米管可在纳米器件中不仅可充当储能单元,而且可成为 供能单元 。作为示例,论文给出了一种多米诺驱动的纳米枪,其出口速度可达 1km /s , 10 倍于沙漠之鹰手枪的出口速度。 2007 年论文在物理类顶尖刊物 PRL 发表后,很快被英国《自然》杂志社和网上刊物《自然纳米技术》、《自然中国》遴选为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突出研究成果,作为亮点予以专文报道( highlight )。 张田忠 博士告诉我,他取得这些新成果来自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持续的研究兴趣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正因为他有好奇心,又专心致志,所以,新奇的 idea 就能不断地冒了出来。 再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1982 年,我和我的师兄李家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讲授渐近分析及其应用的硕士生课程。在讲到奇异摄动法时提到:摄动法主要适用于弱非线性问题,对于强非线性问题则无能为力,我心里总是不大服气,心想,能否拓广摄动法的应用范围呢?在为讲授平均法备课时,我突发奇想,能不能通过改进 KB 方法来解决强非线性问题?具体来说,把相位方程右端第一项从常数改成振幅的函数,用多岀的一个自由度来攻克难点?经一个月的反复试探,终获成功,得到了一类强非线性振动问题的满意的首项解。但我仍不满足,进而改进了 KBM 方法,得到了同样的问题的多项一致有效摄动解。相关的论文在《应用数学和力学》、《中国科学》、 Nonlinear Dynamics 等刊物发表,引起较为广泛的注意,成为我的科研成果中引用率最高的首批系列论文。 我这里的科研 idea 来自寻求学科发展的过程中 ,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作用。 综观上述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科研 idea 可以来自工程实际需要中。要做到这样,必须把自己的身心沉浸于工程实践中,要比工程师们懂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比他们想得更深更远。工科类的青年朋友不妨多从这一角度寻求 idea 。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新鲜 idea 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敏感地抓住科学发展的新动向,做个弄潮儿。国人经常会跟风,而且跟进慢一拍,往往抢不到先机,没有源头创新,没有原始的 idea ,这恐怕是我们缺少重大科技创新的原因之一。以纳米科技为例,如果现在才跟进,就有点晚了。 学科的近代发展提供了产生 idea 的机会。即使看起来已经有点陈旧的研究方向(如渐近分析),只要深入思考,仍有出现新鲜 idea 的机会;而新兴的学科的探究中,出现 new idea 的机会更多。 任何科研的 idea 不可能凭空产生,必须通过艰巨的脑力劳动才会形成。因此,必须进行深入持久的积极实践和冥思苦索。 青年朋友们,别指望天上掉馅饼那样掉下来idea,也别指望让科研老板来告诉你绝妙主意,最靠得住的是你自己的脑袋积极思考的脑袋。不用怕把脑袋用坏了,一般来说,脑袋是越用越灵的!你用足了你的脑袋,就会像 钱伟长 先生所说:有满脑袋的问题了,再接下来,就是满脑袋的主意了。 写于 2010 年 9 月 29 日晚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4871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时评:科研经费分配应远离权力和人情 由学术共同体主导
Eucommia 2010-9-8 19:53
博主话:9月7日人民网发表了人民时评:《 科研经费分配应远离权力和人情 由学术共同体主导》 ( http://www.022net.com/2010/9-7/50444017301264.html ) , 本文以施、饶在《Science》上以社论形式发表的批评我国 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为开端,但却没有归于中国的文化,而是归于了分配中的特权。并呼吁取消特权,而且提出了有学术共同体主导,还强调要鼓励创新就要鼓励自由探索,特别是提到了 中国 自人工合成胰岛素以来就鲜有世界级的科学突破 ,这是我国科学家50年代末创造的科研奇迹,是大协作的产物,如果像现在这样一切学习美国,按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人人争第一、抢第一,互相保密,甚至互相拆台,是很难出现这样的世界级创新成果的。现转载此文如下: 要打破目前中国科研产出有数量奇迹、少质量惊喜的困局,必须建立起以学术创新为宗旨的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分配制度 日前,我国学者施一公和饶毅在《科学》杂志撰文指出:尽管近年来中国科研经费持续高速增长,但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巨大科研投入的保障下,我国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科研产出。从数量上看,1990年,我国大陆只有几千篇SCI论文;到2008年,SCI论文数超过10万篇,跃升世界前列,EI论文数在2007年更是位列世界第一。然而,在数量繁荣的表象下,却潜伏着质量的危机。 诚然,中国近年来发表的高引用率论文数以及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都呈增长趋势。然而,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不在于SCI论文的数量,也不在于高被引论文的数量,而在于缺乏世界级别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的顶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方面,中国自人工合成胰岛素以来就鲜有世界级的科学突破。 世界上的重大科学创新大多是自由探索的结果。但自由探索的研究项目往往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其应用价值不易在短期内显现。在科研导向上,我国的科技政策长期以应用价值为旨归,基础研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从事数学、物理、历史等基础学科研究的青年学者待遇偏低,生活压力迫使其无法安心科研。对于这些青年学者,应配备一定的科研业务经费,鼓励其从事自由探索。 在课题设置上,我国的自由申报课题数量虽多,但资助额度一般不高,重大课题通常采取自上而下的设定机制,与自由探索的宗旨背道而驰。在当前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中,科技管理者、院士、学科评议组成员、资深教授等在研究课题设置和科研经费分配的过程中享有主导话语权,接近学术前沿并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学者反而没有发言权。要充分激励学者们的自由探索精神,必须打破一小部分人在科研课题设定和经费分配上的绝对权力,避免由少数人制定的课题指南主导未来的科学发展方向。 在项目评审上,尽管同行评议这一原则在项目评审中被广为采用,但人情因素的干扰仍然无所不在,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等领域更是如此。不少海归学者都反映,回国之后,不得不花大量时间用于拉关系、搞公关。这导致了施一公和饶毅在上述文章中所提到的结果:作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浪费资源、腐蚀精神、阻碍创新。 要打破目前中国科研产出有数量奇迹、少质量惊喜的困局,必须建立起由学术共同体主导的、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具体来说,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成立以科学家为主导的研究理事会,打破专家垄断,实行学术民主,杜绝行政干预的影响和人情因素的干扰,最终建立起以学术创新为宗旨的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分配制度。 编辑:李娜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度的信息量是原始创新的敌人
热度 1 stone1971111 2010-8-18 08:27
我们学习做科研的时候,被告知这么一个传统,那就是先要把本领域的几乎所有的论文都要看一遍,然后再从中找出毛病,加以改进,于是论文就做出来了。但是,在很多学科,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在网络信息传递如此快速的今天,这样的做法似乎正在扼杀我们的原始创新能力。过度的信息量阻碍了真正的原始创新。 首先,过度的信息量会让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论文多数都充满了技巧性,有些技巧还是很吸引人的,很多人因此陷入了技巧的泥潭,迷恋于技巧的展示和玩耍。但是,技巧毕竟只是技巧,原始创新的根源还在于思想。没有思想的技巧不过是人类的智力游戏。事实上,在现有的理论体系下,我们可以提出几乎无限多的技巧,可是,技巧能做的事情毕竟有限,很多本质的问题并不能因此得到解决。 其次,过度的信息量让我们容易被误导。现代人的写作技巧大于真实的贡献。很多论文的想法很简单,但是可以写的非常漂亮。对于刚入门的学者来说很迷人,因此就认为这些论文描述的就是真正的方向。历史证明,哗众取宠的文章终究不会得到纪念。学术包装的起源来自于西方现代学术体系。一个简单的思想,经过一个群体的包装就可能成为所谓世界学术的主流,误导了一大批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学术参与者。 复次,过度的信息量阻碍了自我智慧的发挥。在大量的信息量面前,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理解并掌握,学而不思则罔,我们自己的智慧并没有因为我们知识的增加而增加。老子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小。其意思就是说,知识越多,智慧可能越少。我们越来越多的成为知识的承载者,而不是创造者。 再次,科学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现在看似繁荣的科学技术实际上能够解决的自然问题其实少的可怜,未解决的问题比已经解决的问题多了不知道多少。那就说明,在林林总总的信息中,真正好的东西是很少的。而且,问题依然摆在那里没有得到本质的解决。 最后,历史也同样证明过,真正的原始创新靠的是思想,而且是从原始问题出发思考得到的思想,是依靠哲学得到的思想。这里我就不再举例说明。 总之,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面对海量的信息量,如何在这个习惯于包装的学术环境中学会沉静,在五颜六色的学术技巧中看到本质,如何让我们的智慧而非知识增加,也许就是今后做科研的人们需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27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可拓学的一个基础贡献
zhangxw 2010-5-26 13:47
可拓学的一个基础贡献 张学文, 2010.5.26 学生时代,我对科学发现的直观理解是发现了新的大陆、新的植物、动物或者其他新现象等等,随后我又认识到发现一个公式很不简单,我要发现一个公式多好! 可后来我感到提出新的概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现在的科学是分科之学,没有本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就建立不了这个学科,所以基本概念对新学科的创立有时具有基础意义。 如果再问,中国人热心学习科学,可能也发现过新的物种、新的彗星、新的公式、新的现象,但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要问有几个科学概念是中国人提出的,我们很难回答。似乎是没有吧?! 确实我们现代的社会十分疯狂,提出什么古里古怪的名词、口号的都有,尤其在社会领域,但是在科学领域,我们基本是山赛万岁:外国有原子弹、有计算机、有导弹,有汽车,我们的口号是我们也得有。而更多的话不敢说。何况这个山赛过程要数十年! 在社会现象方面我们可能也饱尝了乱提新概念之苦。确实,概念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等等都不是任何人一时脑袋热而发明而为社会带来福祉的。 我国学者吴学谋就概念创立此提出过三个原则,可能大家没有在意。他认为概念的确切性,概念的概括力(普适性)和形式的相对具体性是提炼概念时需要考虑的要点。我慢慢体会到这三条很重要。话几乎可以反过来说:你创立的新概念如果不够确切、不够普适又难以形式化,可能这个概念在科学领域难立足。 我对可拓学学习不够。但是蔡文等人提出的三元,我认为就是符合 吴学谋 教授的三原则的好概念。他们提的物元概念不是泛泛之谈,那里的物元是具体确切的物,它具有普遍性,也做到了形式化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下,从原子到苹果再到恒星都是其特例。 蔡文可拓学的事元也是十分具有概括力的概念,它把一切的动作都抽象了进去,并且与物元具有相同的形式化格式。我觉得这个概括很强,自然也是十分高明的。 关系也被可拓学概括为另外一类的 基元 ,这样可拓学就把三个十分不同的对象物,事(过程)、关系统一地形式化了。而我们的世界不仅有物 - 物理学,而且有过程 - 电脑 CPU 的完成一个指令,有关系 数学里有好多 = 符号 .. 这些不同又有联系的对象居然被蔡文以统一的形式融于一统了。这是个不小的归纳。 真金不怕火炼,形式化了概念应当不怕你把它们做各种逻辑的、数学的推演而变质。蔡文用自己发明、确立、形式化了的基础概念在去做数学把戏,这就完全是自己敢唱的戏了。所以我认为蔡文的工作具有从基本概念开始的原始科学创新意义。 在科学领域,提炼出具有确切性、普适性和形式化了的新概念(可以经受逻辑与数学的熔炉的锻炼而失本性的概念),很不容易,但是应当承认蔡文等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能够走多远,这是随后的事。 也许正是这种原始概念的创立,一个新的学科出现了。想理解、认识这个学科,是需要对这些新概念做一番思考的。 创立新概念是可拓学的一个基础性贡献,也是创立新科学分支的必然要求(否则,没有你的独立地盘)。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4511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术新规则?:官大多抄,官小少抄,无官莫抄
大毛忽洞 2009-11-23 08:31
学术新规则:官大多抄,官小少抄,无官莫抄 下面的规则属于原创创新, 这个新规则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果从面子上看,好像是假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好像是半真半假的。 再者,学术文章都是公开发表的,因此关于公开发表的文章的抄袭判定规则,应该不属于国家机密。 因为那些文章本身就曝光了抄袭度,如果追究的话,是这些文章本身就泄露国家机密。 既然不是国家机密,俺就转载贴出来了。 记者质疑道周森锋的那篇论文与他人论文的相同程度肯定已经超过了 60% , 那不就应该判定为抄袭了吗?    钱 教授(T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再解释说, 60% 的规定是针对普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对身为政府公务员的论文,该尺度要放宽到 65% ,而副科级再放宽到 70% ,正科级则是 75% ,副处级是 80% ,正处级是 85% ,副厅局级是 90% ,正厅局级是 95% ,而对副省部级以上的党政官员则不再有论文抄袭的概念,因为论文作者的级别越高,论文的水平就越高,需要引用他人文章的程度也就越高。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目前都还只是副省部级,当然无权为检查副省部级或以上的官员的论文是否抄袭了。周森锋校友目前是正处级,就是说他的论文与他人的论文相同之处只要不超过 85% ,就是正常引用,而不是抄袭,显然周森锋的这篇论文与他人文章的相同程度还没有达到 85% 。 记者再问到周森锋在写那篇有抄袭嫌疑的论文时只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最多当时刚成为公务员,连正式的副科级都不是,是不是应该按照 60% 或 65% 的标准来判断呢?    钱 教授笑着说判定一篇论文是否抄袭时使用的标准应该按照发现论文有问题时作者的级别,而不是写作论文时作者的级别,这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最新规定。   最后, 钱 教授总结说,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和谐,清华大学也不会例外。周森锋 和他的 夫人霍焰都是当地市委组织部选拔的优秀年轻干部,清华大学决不会与当地党委唱反调,相反,清华大学会坚决拥护当地党委的决定,保护这些清华大学出身的社会精英,让他们更好地在当地创造更大的辉煌,成为清华大学的骄傲,为清华大学增光添彩。 原文来自新语丝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20年反差:《中国科学》VS《物理学报》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9-10-21 19:24
20 年反差:《中国科学》 VS 《物理学报》 1988 年,《中国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 由 Nd2Fe14B 的晶体结构直接给出其价电子结构的分析 ”,作者为张瑞林(吉林大学),吴尚才(广州有色金属研究所), 余瑞璜 (吉林大学),文章篇幅为 7 页。 文章没有任何科研项目的标注(可能没有得道资助)。 原文下载: 《中国科学》文章 20 年后的 2008 年,《物理学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 Nd2Fe14B 的价电子结构分析和磁性计算 ”,作者为 吴文霞, 郭永权 ,李安华,李卫(钢铁研究总院功能材料研究所),文章篇幅为 7 页,文章下面的标注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批准号 :2007AA03Z458) ; 北京市科技研究计划重大项目 ( 批准号 :D0406002000091) 。 原文下载: 《物理学报》文章 20 年的反差是:科研经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的德性却是在向下滑。经费的数额是大大地上去了,但是文章的德性却是下来了。 无论读者(网友)是否为当事人,先不要激动,文章的事情是白纸黑字,谁也无法销毁证据,再说,俺是绝对地用数据说话的,评论的误差精确到 0.005 埃。 《物理学报》的文章,最基本的数据和图表都是从一篇文献( Herbst J F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抄引来的,文献题目为 R2Fe14B Materials: Intrinsic properties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篇幅为 85 页。 原文下载: Rev . Mod . Phys 文章 (压缩后 16M ,无法上传) 《物理学报》文章的表 1 ( 没有标注 ): 参考文献 Rev . Mod . Phys . 的表 1 : 需要提醒的是, Fe(4e) 的坐标是一种不规范的写法,因为其他原子的坐标都按照国际空间群表( 136 号空间群)的规范书写,而 Fe(4e) 却是例外,标准的格式应该书写为( 0 , 0 , 0.614 ),或者是( 0 , 0 , -0.386 )。 余瑞璜 先生(第一作者为张瑞林)的文章先是把( 0.5 , 0.5 , 0.114 )解读为( 0 , 0 , 0.114 ),然后代入键距公式计算,得到第一条键的键距 d = 1.6411 【( 4e-Fe ) - ( 8j-1-Fe ), d= 1.6411 】,两个 Fe 原子的距离几乎等于 Fe 原子的半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余瑞璜先生把( 0 , 0 , 0.114 )修改为( 0 , 0 , 0.386 )后,得到的第一键距为 d ( Fe-B ) =2.0975 。 《中国科学》的文章表述如下: 毫无疑问,余瑞璜先生把 4e-Fe 原子的坐标弄错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原子间距小于 4.0000 埃的全部实验键距有 55 条,也不是余瑞璜先生所说的 44 条。根据俺的《点群 / 空间群操作系统》计算表明, 55 条键中,有些键是无法求解出等效数目的,因为数据发生了紊乱,破坏了数据的对称性。 由于 4e-Fe 原子坐标的错误,计算出的键络已经不是严格意义的 Nd2Fe14B 了,究竟对电子结构有多大的影响,这需要定量评估,俺现在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 下载: 错误的键参数数据 应用经验电子理论的难点是求解各种原子间距和配位数,事实表明,连 EET 创始人余瑞璜先生都出错,别人出错就更容易了。实际上这也是评估 EET 电子理论的难点,因为从一开始就错了,而且是错在对晶体结构的把握上,因为还没有进入到 EET 的计算就错了,因此,文章的结论和 EET 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余瑞璜 先生是中国少有的系统地建立了自己理论的科学家,俺始终认为 EET 理论是非常地撩人心弦的,可惜很多文章的计算还没有进入到 EET 本身就开始出错了,这种由于对晶体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所导致的错误,是不应该记在 EET 理论的头上。 余瑞璜 先生是中国少有的晶体学家,早年师从大科学家布拉格(晶体 x 射线衍射诺贝尔奖)。 余瑞璜 先生的 EET 理论,要求我们从崭新的角度来看待晶体学的基础知识,但是那些鼠目寸光的基金评审专家却自欺欺人地说,晶体学的几何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再没有研究的必要了。 参见: 《 同行评议意见》:只评鸡毛,不评科学 。 余瑞璜 先生 EET 理论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完全是受制于人们对晶体结构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科学》文章的键距和配位数是余瑞璜等人自己亲自计算的,可惜没有算对。 20 年后,《物理学报》的文章对 Nd2Fe14B 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类似的计算。他们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和余瑞璜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是完全相同的(来自同一篇文献),但是得到的键距和配位数等数据却是完全不同的。 《物理学报》文章的作者声称他们自己亲自进行了计算,原文如下: 《物理学报》文章的作者所说的 “ 结构参数 ( 空间群、点阵常数和原子占位 ) ” ,就是他们列出的表 1 的数据,可是他们并没有使用所谓的 Diamond 软件根据表 1 的 数据去计算(测量)键距和原子配位数。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下载: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 (压缩后 16M ,无法上传) 因为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里有一个表 2 ,给出了所有小于 4.000 埃原子间距和(配对)配位数,如下所示。 表里共列出 42 条键(注意有相同的),《物理学报》的文章抄引时漏掉了 d=2.6351 埃这条,结果变成了 41 条,如下表所示。 如果《物理学报》的文章根据表 1 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和文献里 Table 2 的数据是有差别的,不少键可以反映在键长的最后一位。 如果《物理学报》文章的作者自己计算键距和配位数的话,就可以发现《中国科学》文章的错误。但是,由于那数据是抄引来的,而不是自己计算的,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果把《中国科学》和《物理学报》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阅读,客观上给读者的印象是: EET 电子理论的键参数(键数目,键长和配位数或者叫等同键数目)是随意的。 这实际上是败坏了 EET 电子理论的名声。 《物理学报》文章里还有一个 Nd2Fe14B 的 晶体结构图,和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里的一模一样。这些与 EET 理论没有关系,就不多说了。 最后一个问题,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里的键距和配位数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作者 Herbst J F 给出的原子间距和(配对)配位数是完全正确的。 本博主检验了 Table 2 的每一个数据,结果如下: 下载: 博主计算的Nd2Fe14B晶体42条键络参数 如果把 42 条键的数据按照原子来分拣,就得到了 Table 2 的结果。 以 Nd ( f )原子为中心的各种键和配位原子(程序输出数据): 下面有蓝颜色字段解释说明。 23, ,8j-2-Fe,---,4f-Nd, d===,3.0625 8j-2-Fe,:,1.6104,1.6104,9.1012, Z=,1 SP coordinates=,.683,.683,1.246 配位原子: ,4f-Nd,: ,2.0416,2.0416,6.1 SP coordinates=,.732,.732,1 4f-Nd,:,2.0416,2.0416,6.1, Z=,6 SP coordinates=,.732,.732,1 配位原子: ,16k-2-Fe,: ,1.232,4.0744,3.9528 SP coordinates=,.64,.963,.824 配位原子: ,16k-2-Fe,: ,1.232,4.0744,8.2472 SP coordinates=,.64,.963,1.176 配位原子: ,8j-2-Fe,: ,1.6104,1.6104,3.0988 SP coordinates=,.683,.683,.754 配位原子: ,8j-2-Fe,: ,1.6104,1.6104,9.1012 SP coordinates=,.683,.683,1.246 配位原子: ,16k-2-Fe,: ,4.0744,1.232,3.9528 SP coordinates=,.963,.64,.824 配位原子: ,16k-2-Fe,: ,4.0744,1.232,8.2472 SP coordinates=,.963,.64,1.176 需要强调的是,本博主给出的配位数是空间配位数, Table 2 给出的 Neighbors 是配对配位数。 例如,围绕 4f -Nd 原子有 6 个原子: 4 个 16k-2-Fe 原子, 2 个 8j-2-Fe 原子 。 因为现在讨论的键是 8j-2-Fe---4f-Nd ,只考虑围绕 4f -Nd 的 8j-2-Fe 原子,而不考虑 16k-2-Fe 原子。 因此, 4f -Nd 的(配对)配位原子是 2 个。 4f -Nd 原子和 16k-2-Fe 原子的距离也为 d=3.0625 ,这是下面的键。 对于键 4f -Nd---16k-2-Fe ,围绕 4f -Nd 原子有 4 个 16k-2-Fe 原子,这就是为什么 Table 2 要写成: Nd(f) --------- 4 Fe(k2) d=3.06 ( d=3.0656 - 0.005 = 3.06 ) --------- 2 Fe(j2) d=3.07 ( d=3.0625 + 0.005 = 3.07 ) 注意,俺的程序判断键的误差为± 0.005 埃。 但是,一条键是由什么原子组成的,周围的空间配位数是多少,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围绕 4f -Nd 组成的键(键长小于 4.000 埃)共有 8 条,数据如下,解读方法同上。 24, ,4f-Nd,---,16k-2-Fe, d===,3.0656 4f-Nd,:,-10.8416,-10.8416,-6.1, Z=,6 SP coordinates=,-.732,-.732,0 配位原子: ,16k-2-Fe,: ,-12.8744,-10.032,-8.2472 SP coordinates=,-.963,-.64,-.176 配位原子: ,16k-2-Fe,: ,-12.8744,-10.032,-3.9528 SP coordinates=,-.963,-.64,.176 配位原子: ,8j-2-Fe,: ,-10.4104,-10.4104,-9.1012 SP coordinates=,-.683,-.683,-.246 配位原子: ,8j-2-Fe,: ,-10.4104,-10.4104,-3.0988 SP coordinates=,-.683,-.683,.246 配位原子: ,16k-2-Fe,: ,-10.032,-12.8744,-8.2472 SP coordinates=,-.64,-.963,-.176 配位原子: ,16k-2-Fe,: ,-10.032,-12.8744,-3.9528 SP coordinates=,-.64,-.963,.176 16k-2-Fe,:,-10.032,-12.8744,-8.2472, Z=,1 SP coordinates=,-.64,-.963,-.176 配位原子: ,4f-Nd,: ,-10.8416,-10.8416,-6.1 SP coordinates=,-.732,-.732,0 25, ,16k-1-Fe,---,4f-Nd, d===,3.0791 16k-1-Fe,:,6.3624,.5896,16.7506, Z=,1 SP coordinates=,1.223,.567,1.873 配位原子: ,4f-Nd,: ,6.7584,-2.0416,18.3 SP coordinates=,1.268,.268,2 4f-Nd,:,6.7584,-2.0416,18.3, Z=,4 SP coordinates=,1.268,.268,2 配位原子: ,16k-1-Fe,: ,6.3624,.5896,16.7506 SP coordinates=,1.223,.567,1.873 配位原子: ,16k-1-Fe,: ,6.3624,.5896,19.8494 SP coordinates=,1.223,.567,2.127 配位原子: ,16k-1-Fe,: ,9.3896,-2.4376,16.7506 SP coordinates=,1.567,.223,1.873 配位原子: ,16k-1-Fe,: ,9.3896,-2.4376,19.8494 SP coordinates=,1.567,.223,2.127 28, ,4c-Fe,---,4f-Nd, d===,3.1193 4c-Fe,:,0,4.4,6.1, Z=,2 SP coordinates=,.5,1,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6.7584,6.1 SP coordinates=,.268,1.268,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2.0416,6.1 SP coordinates=,.732,.732,1 4f-Nd,:,2.0416,2.0416,6.1, Z=,2 SP coordinates=,.732,.732,1 配位原子: ,4c-Fe,: ,0,4.4,6.1 SP coordinates=,.5,1,1 配位原子: ,4c-Fe,: ,4.4,0,6.1 SP coordinates=,1,.5,1 30, ,4e-Fe,---,4f-Nd, d===,3.2048 4e-Fe,:,8.8,0,-4.7092, Z=,2 SP coordinates=,1.5,.5,.114 配位原子: ,4f-Nd,: ,6.7584,-2.0416,-6.1 SP coordinates=,1.268,.268,0 配位原子: ,4f-Nd,: ,10.8416,2.0416,-6.1 SP coordinates=,1.732,.732,0 4f-Nd,:,10.8416,2.0416,-6.1, Z=,2 SP coordinates=,1.732,.732,0 配位原子: ,4e-Fe,: ,8.8,0,-7.4908 SP coordinates=,1.5,.5,-.114 配位原子: ,4e-Fe,: ,8.8,0,-4.7092 SP coordinates=,1.5,.5,.114 32, ,4f-Nd,---,8j-1-Fe, d===,3.2665 4f-Nd,:,-11.1584,11.1584,-12.2, Z=,2 SP coordinates=,-.768,1.768,-.5 配位原子: ,8j-1-Fe,: ,-9.6624,9.6624,-14.6888 SP coordinates=,-.598,1.598,-.704 配位原子: ,8j-1-Fe,: ,-9.6624,9.6624,-9.7112 SP coordinates=,-.598,1.598,-.296 8j-1-Fe,:,-9.6624,9.6624,-9.7112, Z=,1 SP coordinates=,-.598,1.598,-.296 配位原子: ,4f-Nd,: ,-11.1584,11.1584,-12.2 SP coordinates=,-.768,1.768,-.5 35, ,4g-B,---,4f-Nd, d===,3.3036 4g-B,:,1.1352,-9.9352,6.1, Z=,2 SP coordinates=,.629,-.629,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10.8416,6.1 SP coordinates=,.268,-.732,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6.7584,6.1 SP coordinates=,.732,-.268,1 4f-Nd,:,2.0416,-6.7584,6.1, Z=,2 SP coordinates=,.732,-.268,1 配位原子: ,4g-B,: ,-1.1352,-7.6648,6.1 SP coordinates=,.371,-.371,1 配位原子: ,4g-B,: ,1.1352,-9.9352,6.1 SP coordinates=,.629,-.629,1 40, ,4f-Nd,---,4g-Nd, d===,3.7629 4f-Nd,:,-2.3584,11.1584,0, Z=,2 SP coordinates=,.232,1.768,.5 配位原子: ,4g-Nd,: ,-1.232,7.568,0 SP coordinates=,.36,1.36,.5 配位原子: ,4g-Nd,: ,1.232,10.032,0 SP coordinates=,.64,1.64,.5 4g-Nd,:,-1.232,7.568,0, Z=,2 SP coordinates=,.36,1.36,.5 配位原子: ,4f-Nd,: ,-2.3584,11.1584,0 SP coordinates=,.232,1.768,.5 配位原子: ,4f-Nd,: ,2.3584,6.4416,0 SP coordinates=,.768,1.232,.5
个人分类: EET电子理论|79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始创新如同圆梦,跟踪研究如同圆房
大毛忽洞 2009-5-2 19:04
原始创新如同圆梦,跟踪研究如同圆房 有些跟踪是必须的,如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项目; 有些跟踪却是多余的,如大规模制造 Paper 的项目。 跟踪研究如同圆房,对于某个当事人来说,是第一次。可是在人类历史中,圆房却是个被重复了无数次的经典项目。 有的圆房是为了传宗接代,是必须要进行的环节; 有的圆房却是为了某个当事人自己的需求,完全是多余的,有时还是罪恶的。 参看: 道 教:道是正道,教是邪教 实现圆房需要很少的、确定的条件, 一旦条件具备,任何人都能完成这个使命。 原始创新如同圆梦。 如何能有一个梦,而且这梦在全世界是新的,这是第一步。 如何圆(实现)这个梦,这是第二步。 会圆梦的,必然会圆房; 会圆房的,未必会圆梦。 圆房只是一个晚上的事情; 圆梦却几乎是一生的事情。 圆房属于物质层次的实践,如果文明,可归属于物质文明。 圆梦则是精神层次的实践,圆了的梦就是精神文明。 什么是原始创新? 就是在世界范围内研究出了一个新的东西(理论),这就是原始创新。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新东西一定是世界上的第一个。 研究出第一个东西,是很难的。 但是,最难的还是关于实现这种第一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制造)。 例如: 张 AB 研制成功了一种夸克弹,并且公开爆炸这颗夸克弹。 二年之后,李 BC 也独立地研制出了夸克弹,显然,李 BC 跳过了制造夸克弹的可行性研究,因为张 AB 已经爆炸了夸克弹。 原始创新就是一个圆梦(实现梦想)的过程,这梦里的东西是什么? 这梦里的东西谁也没有见过。 如果梦里的东西诞生了,它就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东西。 在诞生之前,世界上谁也没有见过这东西。 做梦是很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还会白日做梦。 如果一辈子只做一个梦,即每天都做同一个梦,这就难了。 例如李隆基和杨玉环: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 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做一个梦都很难啊!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圆一个梦很难!如同原始创新一样。
个人分类: 科学魂:独望天涯路|5597 次阅读|6 个评论
瞎子摸象(序)---管窥某些科学原始创新
zhangxw 2009-2-16 11:53
瞎子摸象(序) --- 管窥某些科学原始创新 2009-2-15 最近 周可真 老师从民科、官科问题转而谈到我国科学界是否没有科学原始创新性的成果问题,并且感到这是敏感的大问题。讨论中我提到科学界对原始创新有压制。确实我认为,政治家鼓励科学原始创新,但是轮到具体的推进,似乎无路可走。这显然不是政府和公众希望看到的局面。那么出路在那里? 我认为首先不能仇视、敌视标新立异,而应当平心静气的看待问题。只要确实属于科学领域,愿意用科学态度和精神来讨论,就允许其存在、宣传,然后大家消化它。要营造民主气氛,不要随时设立裁判所,并且官方(政府的科学领域的主管部门)应当存在对应的机构和鼓励机制鼓励科学原始创新(包括允许失败)。 我们目前杂志上能发表的文章,从理论上讲都是编辑以及他们依靠的专家认为没有大问题的文章。非原始创新的跟踪型的文章比较容易符合刊用标准。而编辑以及他们依靠的专家对所谓比较离经叛道的文章容易视为禁区而不刊用。 30 年前一般政治刊物不敢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类似的事情 30 年来在科学界依然存在并且延续着。 于是我们社会就出现了一些人,他们的文章无一杂志接受,而作者更加认为我的东西,你们不懂,科学界压制科学原始创新,于是形成了对立和对科学界上层的反感 官科基本不稿原始创新,民科的东西都肯定是伪科学,中国人自己把科学事业引进了死胡同。 委实,学习一门知识要费很大的力气,要有教材,有老师,有实验这才有所体会和认可。你那里一套全新的观点、概念、公式要人家马上鼓掌并且推荐发表,以至应当推荐得大奖,这确实难。但事情总得办,而不能一棍子打死。 作为第三者(非作者,非主管部门)我没有义务,没有力量,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领会每个具体的科学原始创新,但我还是设法消化一些科学原始创新。这种消化只能是皮毛,如果达到瞎子摸象的水平,我也就自慰了。请注意,我对它们的理解比杂志编辑或者专家对他认可发表的文章的理解水平低要很多。所以话说歪了难免,欢迎帮助纠正,但是不当之处,也敬请原谅。 在本序言之后,我要零散的发表一些我认为的科学原始创新的管窥。即我无力系统介绍它们,但是作为瞎子摸象式的说几句,也许,于事有补。 要问我自己对科学原始创新的基本认识是什么?欢迎参考下面的文章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6203 我已经提到的三个原始创新是 曹鸿兴的界壳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9181 刘绍光的一元数理论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50239 蔡文的可拓学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7603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3421 次阅读|3 个评论
周可真老师议论到了个敏感的大问题
zhangxw 2009-2-13 12:44
周可真 老师议论到了个敏感的大问题 基于对 周可真 老师的 民科 取代 官科 是科学原创的必由之路 的讨论, 12 日引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科学是否存在原创性成果。我认为这是大而敏感问题。 说它大而敏感,是因为每年国家拿出上千亿支持科学发展,而中国科学界所能做的仅仅是部分跟踪或者全面跟踪国外新研究方向,做一些补充性的研究,如国外已经发现了 100 万物种,我们也在中国某处发现了第 100 万之外的一个物种。如别人已经把科学准确的切成为 3000 领域,而且每个领域有 10 万篇文章,我们再在该领域内也发表了 10 ,或者 100 篇文章 由国家出资维持的中国科学的这种局面,国家领导人,如国务院总理,知道吗?中国大众知道吗?他们认可吗?他们坦然接受这个局面吗?这难得就是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所谓科学地位吗?而且也只能是、永久是这种局面?而且 .. 而且请大家别过问这个问题,最好是大家对此不知道? 我远在乌鲁木齐,没有显微镜或者望远镜去细看中国科学界, 周 老师对我国科学没有原创性的认识究竟是污蔑了中国科学,还是点到了痛处? 周 老师在承认袁隆平的实际贡献的同时,认为他在理论上没有创新,国家給两弹一星研究制造者特别奖,但是那也是跟踪模仿性的工作。大家尊重王选,但是他也仅是把印刷电脑化这个新时代的清楚问题中的汉字印刷电脑化完成了 有人说王元的自动化证明数学定律也不是中国人首创 周 老师从哲学角度研究了这个形成局面的哲学原因。我们自然应当领教。政治家关于创新的号召,我们自然高兴。但是 我只能说自己倾向于认可 周 老师的这个论断。而我感到这与我们科学界的社会环境有关。即科学界上层对科学原始创新存在着压制。政治家号召创新,哲学家告诉我们思想方法,但是这些都与科学领域的具体工作者隔着一层,这就使科学领域的创新难立足。在这种局面下,你请比钱学森更大的海龟回来,也解决不了问题。科学界需要改造科学领域的社会生态土壤。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4170 次阅读|9 个评论
蒋晖先生对我的《忠告》一文的评论
Eucommia 2009-1-29 11:56
这是蒋晖先生对我的第一篇博文的评论,也怪我马虎,这里我才注意到他标题下的说明,他说他还是一个在校的本科生。更使我感动。我们太缺少这样的学生了,这绝对不是一个仰着大人物的鼻息说话的所谓科学家的苗子,而是一个真正科学家的苗子,无论你是什么人你的话我一定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实践作出判断,认为错的就说错,认为对的就说对,而且在说的时候是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学生如果能坚持下去,不怕挫折,勇往直前,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做科研才能出真正的原始创新(不管得不得诺贝尔奖,这可不是虚名,而是真正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以下是他的评论: 《 一个老植物学家对干细胞研究的忠告》的读后感 说明:本人目前还是在校本科生,专业知识尚浅,文章中表述不准确之处或是谬论敬请谅解 近日于学问社区的博客网上看到崔克明教授的博文《一个老植物学家对干细胞研究的忠告》感触较多,不理解的问题也教多,下面是我阅读这篇博文后的一些看法。 崔教授的这篇博文的主要观点是当前动物干细胞的研究(植物的相关研究也一样)重点应放在细胞分化临界期的特征和标记,以及诱导这些细胞脱分化、再分化和转分化的条件,进一步是器官再生及再生器官发育条件的研究。这里可能需要按照中医把人体看作整体来研究,而不能看作一个个孤立器官的简单加成。其理论基础是崔教授实验室近 30 年对植物的研究所提出并不断完善的细胞分化的阶段性理论 , 对 iPS 研究进行的分析。 关于崔教授的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崔教授对植物分化的研究所得到的细胞分化的阶段性理论是否在动物细胞分化中具有普遍性,值得探讨。首先从辨证法的对立统一角度来说,对植物的研究和对动物的研究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统一又对立。其统一性在于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共同从各个层次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其对立性在于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各有自己的独特的规律,两者不能混同。 其次从进化角度看,动物较植物高等,动物的生命调控和植物相比 也较复杂,研究动物的细胞分化比植物的细胞分化难度大很多。动物细胞分化的研究按照植物学研究的理论来进行,这就好比用经典力学的理论去解释量子力学。马克思曾说过句名言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我们对较高等的动物的研究有助于对较低等的植物更好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植物学方面的研究正是汲取动物学研究有益的方法中取得不少进展,当然动物学的研究也得借鉴植物学。辨证的看,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在对生命科学研究的路途上也充满矛盾,我们必须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我们必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生命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植物的研究和对动物的研究都很重要,国家都要对其有投入,但对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人的研究应该是重点,是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在所有的价值中人的价值是最高价值。所以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向动物学研究方面倾斜,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就好比邓小平在 92 年南巡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先让沿海发展起来,然后再让沿海带动内地发展)这也是诺贝尔奖为什么只有生理和医学奖。为什么没有植物学家获奖的缘故。植物学家特别是老植物学家要理解。 崔教授认为当前动物干细胞的研究重点应放在细胞分化临界期的特征和标记,我认为这个有点行不通,一个物种(特别是动物)有许多不同的细胞类型,不同类型细胞分化的进程和图式都不同,其分化的临界特征肯定也不同,没有统一的标记点,要得到所有类型细胞分化临界期的特征和标记是不是更劳民伤财?其次,我想问一下,崔教授让研究细胞分化的科学家(无论研究植物还是动物)把研究细胞分化的方向转移到临界期的特征和标记有什么实用价值,把国家的科研资金向这方面倾斜能让我们得到什么? 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崔教授提出的细胞分化的阶段性理论一些看法,这个理论如崔老所说是他的实验室近 30 年对植物的研究所提出并不断完善的,我相信在植物细胞分化研究中这个理论是合理的(因为我对植物学方面不太了解)。下面我想在我对细胞分化浅薄的理解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从受精卵开始,经过多次分裂,不同位置的细胞有了自己的命运,开始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行使各自的功能,这些细胞的遗传基础都是相同的(基因组一样),可是他们的形态,结构,功能却发生了变化,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基因受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的结果。您理论的第一点细胞分化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 即代表了其相应的龄,它们相继有序通过,中间阶段不可逾越的这里的细胞分化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我是否可理解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中基因调控网络的一步或是几步,我认为在这一精细的调控网络系统中,每一步都很重要,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如何对其分段呢?还有中间阶段不可逾越,这个中间阶段指什么?指代不明确。 我们假设受精卵是起点,某一类型的终末分化的细胞是终点,在这两点之间的是一个发散和收缩的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过程中基因调控网络,其中调控的每一步都是一个节点。理论上细胞分化的路径不唯一,事实上实验中不同的外界条件可诱发相同的细胞分化。那么这个中间阶段实在不好定位。那么中间阶段不可逾越的问题也无从谈起。您理论的第二点细胞分化过程中有一阶段是临界期,此前是可逆的,可脱分化,此后就是不可逆了关于这一临界点问题在动物细胞中更不好确定(植物中我不了解)。理论上发育中所有细胞都有相同的基因组,都具全能型,只不过条件没达到。所以说任何阶段的细胞只要调节好基因表达系统,都是可逆的。您理论的第三点脱分化是分化的逆过程,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中间阶段不可逾越,可以一直脱分化到与受精卵分化阶段相当的阶段,其龄也就归零脱分化是分化的逆过程这一说法表述也不是很准确,只能说脱分化方向上是分化的逆过程,但不是绝对的逆过程,因为相同的细胞去分化的路经也可能不唯一。 关于崔教授在文中所说的任何未过分化临界期的细胞中保留有植物体及其各种器官发育的程序,而无需重新编程( reprogrammed )。现有所有有关重编程的研究报道都没有 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用转录因子是如何诱导重新编程的,更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否定 Haberlandt 的学说,遗传信息中业已存在的各种发育程序是如何消失 的(否则就不需要重编程) 我认为所谓的细胞发育的程序即细胞在没有外界条件影响下的基因调控程序。 现有的有关重编程的研究报道都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用转录因子是如何诱导重新编程这是因为转录因子诱导重新编程是涉及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调控,我们不能马上就要求完全了解其过程,随着科学研究探索的深入,相信以后会解决。现有的细胞分化的研究并没有否定 Haberlandt 的学说,而是对其在动物细胞分化领域的深入和发展。 细胞全能性学说是德国著名植物学家 G. Haberlandt 在细胞学说的基础上于 1902 年提出的。他认为高等植物的组织、器官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如果每个细胞都有植物个体 一样的性质和能力,那么,可以通过植物细胞培养使单个细胞发育为一个新个体。 Haberlandt 的学说主要是对植物学的,对动物学有借鉴参考作用并不能作为指导动物细胞分化的研究的理论。 iPS 才刚刚起步,存在不少问题,其诱导的具体的分子机理目前还没清楚的阐述,诱导成功的干细胞往往具有致瘤性。这些都有怠于研究的深入。我们不能一棒打死。况且 iPS 的研究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就因为某些没被证实的理论就停止探索,科学是不会进步的。 以上仅仅是本人的一些浅见。也没有不尊敬崔教授的意思。请多包含。提前祝崔教授新春快乐,牛年大吉,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多少科研成果未被应用:重视科技信息交流
杨学祥 2008-8-21 11:11
2008 年 5 月 16 日 ,汤姆森科学论文检索的数据显示: 2007 年,美国的 SCI 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居第四,而且只比位居第二的英国少将近 4000 篇,比位居第三的德国少 400 篇。这一数据说明中国的科学实力已经位居世界第四了吗?不能 ! 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 SCI 论文数据的排序只是一个单一指标,而科学实力的内涵十分丰富,两者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员、文献计量学专家金碧辉说。当我们简单地用定量数据直接作决策时,就必然会出现玩弄数据游戏的现象,比如,合理的自引是学术继承性的表现,但为了获得更多的业绩,就会产生恶意自引,科研人员的行为被扭曲,学术原生态环境被破坏,在这样一种数据环境下统计出来的指标,其指征性和合理性要大打折扣。被扭曲的行为在中国,对研究人员进行定量评价的一个显著例子就是用影响因子来计算业绩,其公式为期刊影响因子论文数量 = 奖金。金碧辉说: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创举,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一是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的关系,期刊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指标。对绝大多数期刊而言,对期刊影响因子作出贡献的论文只是很少一部分。上述公式的做法实际上是将少数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影响很不合理地均摊到全部的论文,结果是人为降低了重要成果的学术价值,又不恰当地抬高了平庸之作。就论文而言,在某期刊上发表论文只能说明经过同行评审,该论文的作者具备了在该刊发表论文的能力;至于这篇论文的研究成果究竟有多大的学术影响和学术价值,还需要经过世界范围内同行的评议,这种评议形式就是引文。 二是将影响因子和 SCI 论文与奖金挂钩的做法,这种做法在不经意间将功利引入了科学。如果科学是为了功利,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了。 金碧辉认为,科研管理部门在用影响因子和论文数测评科研人员的绩效时,初衷是为了鼓励大家提高论文水平,但这种做法恰恰是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上发生了错位。希望激励科研人员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的初衷无可非议。但从实际结果来说,这种做法是在引导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到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她强调,数据是一种刚性指标,刚性指标很可能会挫伤科学家的创造力,甚至会扭曲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将科学问题驱动的科研动机扭曲成追求文章数量的科研动机。这是很危险的,对于中国科学的长远发展和提升中国科学的质量有百害而无一益。自从 SCI 数据被作为一种客观评价标准以后,科学家们一直在谴责这种做法,中国的科学家们甚至将这种做法称为愚蠢的中国指数( Stupid Chinese Index , SCI )。所谓愚蠢的中国指数不是指 SCI 本身的愚蠢,问题在于在它的使用中加入了中国人的不当行为。在中国, SCI 基本上是被本末倒置地使用了。金碧辉说 。 提出某种创新理论是很重要的,验证和应用这种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没有人愿意验证和应用别人的理论,中国的科学论文不仅质量得不到确认,应用价值也被极度忽视。文章的功能似乎就是为了表明业绩,职称提上了,奖金拿到了,文章也被压到文山会海里去了,再也无人问津了。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详细分析了 20 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亦称月亮赤纬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 20 世纪以来云南的 4 个 M 6.7 级强震活跃期有 3 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 80% 。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 11 年的准周期,对比太阳黑子相对数滑动平均曲线与云南历年最大地震强度滑动平均曲线,即年黑子相对数减小时,地震强度增大。据此,作者利用 20 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 4 组 11 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 2 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他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 2006/2007 年。他们根据地震活动 11 年周期中同相位年的平均强度作外推预报, 2005 年按期前 7 个 11 年周期同相位年的最大地震强度平均推算,可能为 5.69 级上下,仍处于低水平活动期,而 2006 年的地震强度则可能增至 6.37 级上下,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最严重的是 2007 年,该年所处的相位最易发生强烈地震,平均震级已接近 6.7 级,足见该年最可能是云南下一 M 大于等于 6.7 级强震活跃期的开始年,并可能爆发 7 级大震(概率达 43% )。 2007 年云南地震强度所以会如此之高,主要是因其正值太阳黑子第 23 活动周的谷值年附近。如往前追溯,自 1700 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 18 次 M 大于等于 7 级大地震中,竟有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谷年附近,使谷年成为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 。 表 1 20 世纪以来白赤交角极大年与云南首发强震(据胡辉 等, 2003 ) 白赤交角极大年 云南强震活跃期 首发 M 大于 6.7 级强震 1913 第 1 活跃期 1913 峨山 7.0 1932 第 2 活跃期 1941 澜沧 7.0 1950 1950 勐海 7.0 1969 第 3 活跃期 1970 通海 7.7 1987 第 4 活跃期 1988 澜沧 7.6 2006/2007 第 5 活跃期 2007 普洱 6.4 , 2008 盈江 5.0 和 5.0 注:最后一栏是笔者根据胡辉等人预测和地震实测数据加的。 2007 年云南普洱县发生 6.4 级地震, 2008 年云南盈江县发生的 2 次地震 5.0 级地震,验证了胡辉等人的预测。 相关部门是否事前注意到了胡辉等人的预测? 是否准备检验这一预测? 是否准备承认这一预测? 没有科研信息的广泛交流,科学研究工作不仅会陷入简单重复的无效劳动中,而且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 如果我们规定,重复他人的工作为无效劳动(这也是保护原始创新的专利权),人们就会注重科技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 courage 。 现在是提高中国论文质量的关键时刻了 (2008-05-29 19:05:38)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2154701009df2.html 2. 杨学祥 . 云南盈江 5 级地震早有预测 . 发表于 2008-8-21 6:28: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62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7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5: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