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技人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姚远: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上下,378位)
kexuechuanbo 2016-5-23 16:56
姚远.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上下,共378位人物)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_姚远 (1).caj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_姚远.caj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邮箱, 1995年02期 【作者】 姚远 ; 【机构】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摘要】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先秦至五代活动于陕西一带的科学技术人物及事迹进行考释论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农学、医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科技人物172位。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 人物 ; 陕西 ; 【文内图片】 【基金】 陕西省教委专项科研基金 【分类号】N092 【被引频次】3 【下载频次】58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编辑部邮箱, 1995年03期 【作者】 姚远 ; 【Author】 YaoYuan(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710069,Xi’an) 【机构】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 ; 【摘要】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先秦至明代活动于陕西一带的科学技术人物及陕西籍科技人物的事迹进行考释、论证和评价,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学、医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科技人物206位。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科学技术史 ; 人物 ; 陕西 ; 【文内图片】 【基金】 陕西省教委专项科研基金 【分类号】N092 【被引频次】2 【下载频次】41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_姚远 (1). caj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_姚远.caj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2
kexuechuanbo 2010-9-11 08:34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2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1
kexuechuanbo 2010-9-11 08:33
陕西古代科技人物述略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日报科技人物版报道笔者生态恢复实践
蒋高明 2010-8-11 06:52
2010年08月11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婷婷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8/11/content_217477.htm      7月30日,7点03分。    蒋高明再次更新了博客,标题是《美国人花中国人的钱干些什么?》,博文的标签以经济打头。   经济、军事、食品安全、转基因他的博客关注的内容很多,但是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还是生态,这是他的老本行。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很多人眼里,蒋高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犀利哥。从防治沙尘暴的林草之争,到发展转基因作物的孰是孰非,他敢说、敢做,不怕得罪人,也得罪了不少人。   他的著作《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一书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古人云文死谏、武死战。没有人封我个谏官,我想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当个建议学者而已。听也罢,不听也罢,乐在其中,苦也在其中。吾将上下而求索。    十年,他的观点终于被主流接受   对于经常四处碰壁的蒋高明来说,内蒙古的巴音胡舒也许是他最喜欢的地方之一。10年前,他让这个有72户牧民、310口人、面积12.1万亩的典型牧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做法就是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蒋高明最初提出这个观点时,正是草原沙地植树造林风头最劲的时候。   11年前,由于严重缺草,巴音胡舒的牧民为保牲口越冬,需要到40公里外的地方买草,每户约花2万元。当时,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态度,牧民将严重退化的4万亩夏季牧场交给蒋高明进行草原恢复实验。   实验仅一年后,这里的草层高度就达到了1.43米,产草量每亩为5300斤鲜重,在沙地榆母树周围,自然萌发的榆树苗达321棵/平方米。2004年,牧民由原来的每户每年买两万斤干草,到每户分到7万斤干草,从此结束了买草的历史。   蒋高明到底在草原上做了什么?他的答案是:什么也没做。   不让人类活动去干扰草原,使草原生态得到休养生息。这是他的观点。   比起草原造林、飞机播种、打井、建围栏等等的传统生态恢复手段,蒋高明的做法似乎很没有技术含量,所以最初他面对的多是官员、学者的嗤之以鼻。   不做事情就没有资金,如果这样草原就恢复了,实际上是断了很多人的财路。蒋高明对他早前的际遇看的十分清楚。如今,经过10年的奔走呼告,以及巴音胡舒的力证,让蒋高明觉得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学术界接受。   事实确实如此:2007年7月20日《科学》科学新闻聚焦以3页的篇幅配以6副图片,报道了蒋高明内蒙古浑善达克生态恢复效果;2008年,他的草原生态恢复项目还被列入了科技部支撑计划;2010年,巴音胡舒案例进入了美国环境类大学教科书《地理与环境》(第6版)。   蒋高明说他现在的目标是我国的四大沙地,他希望以自然之力修复这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畜南下、禽北上,他要再次颠覆传统   我就是个农民的儿子。蒋高明这样定义自己的生命轨迹:从山东平邑县的小村子到济南再到北京,如今他又回到了农村。这次回归要达到一个升华。他说。   2005年,蒋高明提出了畜南下、禽北上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观点,并在他的家乡开展实验。   我们用农区秸秆取代草原上的草喂牛,发展秸秆养殖业,这是畜南下;因为家禽对草原的破坏力比较小,在草原地区我们尝试着带领牧民养鸡,这是禽北上。蒋高明几句话简单总结了他的这一颠覆性的理念。   在蒋高明的生态研究站里,牛吃秸秆加工而成的面包草,牛粪生产沼气,然后作为优良的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生物资源、有机、无污染的优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几组数字为他的研究佐证:在完全杜绝农药的情况下,施用有机肥料的小麦亩产可以达到800斤以上;470亩玉米秸秆加工成面包草后,可以育肥294头夏洛莱肉牛,为农民增收58万元;如果其中部分牛粪用来制沼气,全村248座户用沼气一天大约可以产生沼气322立方米,一年下来可以节约标准煤84吨,减排二氧化碳269吨。   虽然数据让蒋高明感到很硬气,但这样的实验毕竟不同于在计算机上做模型,除了植物、动物、微生物,他要打交道的还有农民、企业甚至市场。   农民养了牛,牧民养了鸡,他要卖出去才能见到效益,但做市场毕竟不是科学家的长项,我们不能把这些农产品都买下来。为了把实验规模扩大,蒋高明现在头疼的是如何找到有责任、有良知、有能力的企业与他合作,他承认自己也不能包打天下。    对话    记者 :我注意到您手中的科研项目并不多,尤其是资金支持力度大的项目,您的经费够用吗?    蒋高明 :对我们来讲。科研经费还是紧张一些,因为你是跳开了传统的思路在做。实际上一些项目都是我们自己掏腰包,草原的项目有一些支持,但山东的就是我们自己在做。    记者 :申请项目的时候是不是受到一些阻力?    蒋高明 :不敢说真话,这个是现在中国科学界最麻烦的事,因为讲真话就有可能得罪人,得罪人就不给你课题。   但没有那么多的钱,我们不是也活着吗,而且照样出成果。我们连续3年在植物所是优秀组,在所里,优秀组是很难当的,有时候比例不到百分之十。   我手里还是有一些项目的,保护区的项目是挺大的,有400多万,包括一些国际上的项目,科学院的项目,山东省的项目,还有一些企业家支持我,他们觉得你做的这个东西好,做的好就会有人支持。    记者 :有没有想办法去多争取一些资金?    蒋高明 :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资金少我们就省着花。我可以捞一千万,但是一百万也够了,那就看你要什么了,为了多拿一些,你也可以拍他们,说一些违心的话,但是我们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记者 :对于许多科学家来说,名利相比,利比较容易放弃,很多人把名看得很重,对于一些同行对您的质疑甚至诘难,您怎么看?    蒋高明 :我的很多东西也被别人骂,开始的时候很生气,也想很认真的写些东西回应一下。但是有些是毫无道理的指责,后来索性就不看了,看了标题、作者就知道他写什么了,肯定没好话,眼不见为净。    记者 :有没有从别人的质疑中,对自己进行过反思?    蒋高明 :如果说的有道理的话,我会接受。我希望的是心平气和的交流,而不是对骂。必须承认,有时候我的观点也有一点偏激。 阅读   一条小河的命运   那条小河,小的时候,我们一直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孩子们就叫她河沿。河分上河与下河,上河流的水急且清澈,从一片芦苇丛中穿过,芦苇丛两旁的岸边是约1公里的树林。树种很多,记得有枫杨、加拿大杨、旱柳、国槐、刺槐、榆树、楸树、核桃秋、紫穗槐;下河流进入另外一个村庄前,忽然变得宽阔起来。最令人难忘的是宽宽的河床上,布满了银色的沙滩,河流两岸的乡亲们在沙滩上挖出浅浅的坑,直接取水饮用。   河流里有很多很多的鱼儿。发洪水的时候还可以在浅滩上,抓住几十斤重的大鲤鱼,鱼是从上游水库里随洪水跑出来的。在河流平静的时候,能够看到一些鱼儿在浅浅的水底下静静地呆者。有一种鱼儿,孩子们叫它沙里趴的,我们用小手就能抓住。至于深水里,螃蟹、虾米、青蛙、泥鳅就更多了。小朋友们用捞水饺的笊篱就能捞到虾。   银沙滩上分布有各种小草,有白茅、狗牙根、荩草、马唐、辣蓼、葎草、鸭趾草,水边有水芹菜。从河流两岸的深处走进,便是密不见人的森林,几乎全部为本地树木。森林里有各种好看的鸟儿,其中一种叫小黄雀的,个头很小,非常灵活,金黄的羽毛,喜欢在国槐树上停留。淘气的孩子用弹弓打它,但还未开弓呢,鸟儿们便嗖地一声,飞身钻入了更密的森林。   最过瘾的还是到小河里洗澡。水不很深,但依然有危险,有邻家的孩子过分淘气,到深水里洗澡淹死了。因此,家长和老师是严禁孩子们到深水去洗澡的。不让去,就跟在大人后面到浅水里洗。那个时候没有空调,甚至没有风扇,凉爽的河水就是避暑的最好去处。奔腾的河水带走了人们身上的热量,还将污垢一起带去了,换来一身的清爽。   这条无名的小河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小学和初中。   1978年,我考入县里的重点高中。功课紧了,很少有时间再到河里洗澡,到森林里抓姐儿龟子(知了)了;1981年,我到济南上大学,这条充满梦幻般的小河就久违了;1985年,我大学毕业回到老家,看到小河两岸的本地森林被全部砍光种上了杨树;1989年,我新婚后带着北京的媳妇来到河边,还能找到一点森林的感觉,但已经全部是杨树了;1997年,我再次回老家,看到河流两岸建了很多的养鸡场;2007年,我回家看到,沙贩子们在大肆盗挖沙子;2009年,上河流来一股股浓浓的血水,从此没有停止过,原来上游建造了一家日处理1万只鸡规模的屠宰场。   这条小河,现在河水不能继续捧起来就喝;男人女人们,尤其孩子们,再也不能到水里享受水的乐趣,河水粘在身上有黏黏的感觉,还有一股臭味;甚至两岸的井水也变苦了;知了不再欢叫了,小黄鸟不知去向,银沙滩没有了,沙子被盗卖一空,河流变成了一条泥沟,农田直接延伸到河边,1公里宽的本地森林也以退林还耕的名义变成了农田。农田里,充斥着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白的、黑的、绿的塑料袋,还有农药瓶子遗弃在曾经的小河旁。风将岸边上的垃圾吹进河里,然而小河沉痛地将垃圾搬运到下游去。   这条河,她死了。   (摘自蒋高明的博客,有删节)    人物档案 :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   在恢复生态学领域,第一次提出了沙地草地生态恢复的以地养地模式(2001)、借助自然力恢复(2001)以及畜南下、禽北上(2006)新观点。   发表学术论文163篇,其中SCI论文71篇。据CNKI数据库显示,蒋高明发表文章被引用2375次,论文下载频次20251,HI指数25,被CNKI列为中国科学家高被引作者之一。 附件:attachment1 责编:陈小柒 上一篇 : 人物点击 下一篇 :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8/11/content_217477.htm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施一公教授的科研水平和回国的意义
热度 2 hty333 2008-8-22 11:25
近日由于方舟子在新语丝上发文质疑施一公是否全职回国工作而在科学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支持和反对的人都不少,使我也感到很震惊!这本是一件大好事,正像饶毅教授所指出的,这是中国建国以来吸引到的真正的高水平的人才-讲席教授。也是在 2008奥运的东风中数位高水平的人才回国的案例。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欣欣向荣,经济飞耀,文化复兴,艺术繁荣。尽管国内的科研条件,环境还与西方等国家有巨大的差距,但这些高水平的人才回国多半是抱着科技救国,振兴国家的理想和报负回国去的。最近这类人才不只是北大的饶毅和清华的施一公教授,复旦新科生命科学院院长马红,也是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杰出教授,学术水平一流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海选新所长吴仲义教授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生态学与进化系教授、系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这些高水平的海归回国,说明国家真的兴旺发达有望了,海外成功人士也想尽参与其中。 再说说施一公教授的科研水平,过去20年中国留学美国学生物医学的大概有10万人之多吧,大陆留美的成功人士大概有3000人,这3000人成为了美国大学研究所里助教授以上的人物,他们之中,能成为美国顶尖大学里的正教授和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这一档的不超过100人.施一公应该是和王晓东,袁均英,林海 凡,许田几个人一起站在这100人中最顶尖的留美华人生物科学家。过去几年,施一公的研究梯队发表了20篇文章在《细胞》,《自然》和《科学》杂志上,超过 了美国排名25-40名二流大学中一个系在相同时间里所能发表在这些顶尖杂志上的文章。大多数在美的科学家以Ph.D.学位做上美国一流或顶尖大学的正教授至少需要8-10年时间,而施一公则用了6年,成为讲席教授用了9年。这种成就仅有少数案例可以跟他比较,现举两位别国科学天才能和 施一公比较的人物。 第一位Tyler Jacks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MIT肿瘤研究中心的主任。这位哈佛大学的高才生,本来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MD./Ph.D双博士学位的 研究生,可是在读期间他觉得对科学更感兴趣,与1988年取得Ph.D后就放弃再要2年才能拿到的MD学位,专心致志的从事肿瘤学研究,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癌基因的Michael Bishop教授。 Jacks也是只用了6年就成为肿瘤学的领军人物之一 ,还于1994年成为了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对于他这样的天才极人物,美国也自然加以重用。Jacks也只用了6年便成为MIT的正教授,并且很快出任了重要职务MIT肿瘤研究中心的主任。要说在 肿瘤研究方面,MIT可谓人才济济, Robert A. Weinberg 教授的成就可能比Tyler Jacks博士要大,Phillip Sharp教授又是 诺贝尔奖获得者,David Housman和Nancy Hopkins 两位教授都比Jacks的资格要老,但是MIT还是启用了年轻的Tylor Jacks做主任,说明美国学术界的眼光和胸怀是远大的。笔者还记得Tylor Jacks教授回母校 加大旧金山分校 讲学时,学术会议厅里里外外全被听众挤的满满的,连走廊 挤满了听众, 他像是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另一位是澳洲的免疫学领军人物 Christopher Goodnow 教授,悉尼大学兽医学出身的Goodnow1985年才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也是短短5年时间于1990年成为 顶尖学府斯坦福大学的助教授和 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Goodnow 教授于1997年回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任澳洲Phenomics研究机构和免疫基因组学实验室主任。 Goodnow 教授是澳美双重国际,澳大利亚并没有因为他是美籍不让他出任研究中心主任,自1997年 Goodnow 教 授回到澳洲后,他领导的团队发表了8篇《自然》文章,各一篇《science》和《Cell》和总计70篇的高质量的免疫学文章! (http://jcsmr.anu.edu.au/org/dig/immunogenomics/publications.php)令我们做免疫学 的同行对澳洲和 Goodnow 教授的工作刮目相看!他回到澳洲后为 澳大利亚在科研上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 真不明白为时么有那么多海内外华人学者写文章质疑 施一公教授的诚信和人格,荒唐的呼吁宁愿不要一个 施一公,也要保住国家杰青基金规则的完美。其实10万海外华人生命科学留学人员也就这么一个 施一公,也就这么一个 施一公放弃每年百万美元的 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的科研资助回到中国去实现他的理想,在美国有多少教授为能发一片CNS文章而兴奋的彻夜不眠,又有多少大学至今还没有一位 休斯医学研究所 的研究员! 还有的人说我们中国有的是人才,是的像 施一公林海凡那样聪明的学生中国是不少,但是好苗子长成参天大树是需要好的生长环境特别是数十年时间的。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的科技界并没有像 经济那样突飞猛进,我们还要等多少时间去配养千万个 施一公那样的人才呢! 希望学术界的打假风向也向其他各方面发展,大家多关心中国科学院、医学科学院为什么迟迟不能组建干细胞研究所,当今全世界都在大力投入研发的项目中国为什么无动于衷!大家为何不去查一查那些拿到国家千万元资助的实验室都发表过些什么文章,主动的监督科研学术工作,使中国的科学键康的发展。更希望中国科技界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们能以科学原创为最高宗旨,努力开拓,把科学推向深入,早日应用到民众生活中!还是那句话,希望以积极的心态和宽容的条件支持海外高层次的优秀人员回国效力!
个人分类: 科海江湖|21074 次阅读|3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