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茂陵邑·读文略感
wuyeeh 2019-12-14 06:55
茂陵邑·读文略感 渭水北塬多侠豪, 茂陵邑上冠袍飘, 达官贵人今何在, 禾黍油油离离草。 于2019.12.13
个人分类: 日常点滴|1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宫春·钩弋夫人
wuyeeh 2019-1-23 10:24
汉宫春·钩弋夫人 按:2018年12月2日,赴咸阳市淳化县甘泉宫遗址揽胜,后至云阳钩弋夫人汉云陵;12月19日,填词“汉宫春”。 河间姮娥,惟倾城娇韵,柔荑琼钩。 未央建章,太液倚阑嗔羞。 婕妤天香,尧母门里帝意柔。 甚多情,鸠车竹马,笑靥垂髫乐游。 季冬旧迹云阳,望雾霭凄迷,汉阙归休。 甘泉玉钩恨折,离宫清愁。 嗟叹行客,是谁怨,废址荒丘。 茂陵邑,寡情寥寥,古今渭水东流。 注:以下图片,为未央宫、建章宫、甘泉宫、茂陵、汉云陵等遗址照片,分别摄于2017年与2018年。 (上图:未央宫 高台眺望,摄于2018.12.3上午) (上图:甘泉宫 高台远望,时大雾,摄于2018.12.2上午) (上图:建章宫遗址,摄于2017.11.18) (上图:未央宫高台,摄于2018.12.3) (上图:汉武帝茂陵,摄于2017.11.17) (上图:渭水河畔,摄于2017.11.17) ----以下图片为钩弋夫人汉云陵,摄于2018.12.2: (上图:淳化县碑林,摄于2018.12.2)
个人分类: 日常点滴|2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姚远:西汉关中科技文化述略
kexuechuanbo 2016-5-23 16:28
姚远.西汉关中科技文化述略 .唐都学刊,1991(1):15-39. 西汉关中科技文化述略_姚远.caj 西汉关中科技文化述略 唐都学刊 , Tangdu Journal , 编辑部邮箱, 1991年01期 【作者】 姚远 ; 【摘要】 本文论述西汉关中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手工业技术、工程技术等科技文化的发展,认为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科技文化的主要趋势,构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基本模式。同时它也说明我国古代第一个较为集中的科技文化中心的形成。该中心以长安城为核心辐射源,对辐射面内的各类型文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它与长江流域科技文化的交融,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 还原 【关键词】 陕西关中 ; 长安城 ; 西汉 ; 古代科学技术史 ; 文化中心 ; 【文内图片】 【基金】 陕西省高等教育局科学基金 【被引频次】1 【下载频次】48 西汉关中科技文化述略_姚远.caj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杂说“贯”
热度 14 fdc1947 2015-11-7 08:08
杂说“贯” 怎么想起来说“贯”的?那是看到了一条新闻,说江西南昌最近发掘了一座西汉古墓,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众多,其中有钱币200万枚,重10余吨。200万枚钱币照过去的说法就是两千贯。 中国的古钱是外圆而内有方孔,用绳子串起来,便于携带, 这串起来的绳子便称贯。 后来。人们把一千个钱的一串称为一贯。下图是两千贯钱钱放在古墓里的原样。 当然,日久天长,放在坟墓里两千多年,穿在孔里的绳子早就炭化了。发掘后人们又把它们串起来,就像下图的样子。 贯字的上方是一个毌字。这个字的写法笔顺是,第一笔先写左面的一竖连着底下的一横,第二笔写上面的一横弯转右面的一竖,第三笔写中间的一竖,最后第四笔是一长横。毌字总共四笔,音guan4。前面这三笔像是两个靠在一起的“口”的样子,象征着两枚钱,最后的一横,把两枚钱串起来了。 毌是贯字的本字,后来才在底下加上一个象征钱财的“貝”,就成了貫, 虽然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但是表达得更加清楚了,如今简化为贯,那是貝字草写的结果。 贯是串钱的绳子,把钱一个个串起来,串到一千个,就称为一贯,满了,就称满贯,也称盈贯 。盈就是满。不过,古人用此类词多用于贬义。 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誓师的时候声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尚书· 泰誓 上》)。春秋时, 北方少数民族赤狄侵晋,晋国讨论怎样抵抗,中行桓子说:“ 使疾其民,以盈其贯,将可殪也。 ”(《左传》)现在人们还常常用成语“ 恶贯满盈 ”。当然,后代人搓麻将为了赢钱并不忌讳那些,现代体育场上的用语继承的也是赌徒们的传统,希望满贯,而且要大满贯。贬义也可以反转为褒义。 一贯钱是一千枚,分量不轻。汉代的五铢钱,如今的存量仍然不少,其重量就是五铢,24铢为一两,汉代的一两约16.14克,五铢约为3.36克。一贯则为3.36公斤。戏曲《十五贯》中说尤葫芦或熊友兰背着这十五贯钱回家或出门,那还真是一个重体力活,100斤出头呢!即使每一贯不到一千枚(略缺一些是正常的)或者钱币分量不够,背着几十、上百斤的东西上路也够辛苦的。上面所说的西汉墓中出土200万枚钱币的净重量应当不到7吨,如今报道重10余吨,虽然铜币氧化以后重量会增加,但是不会增加这样多,有可能10余吨的说法只是“毛估估”,或者连上面的许多土一起称重了。 两千贯钱就有这样一大堆了,所谓 腰缠万贯 就是一个大大的夸张,与白发三千丈一样的夸张。从古人的出门背铜钱,到钞票,到如今的银行卡,这是社会生活的进步。 贯就是钱,宝盖头底下加个贯字,就是家里有钱,这个字就是實 ,如今这个字已经简化为实,这是根据實字的大草而简化的。古人认为富才是满、才是实,这倒很实在,很讲究实惠。 贯本来是把钱串起来,后来便引申到把随便什么东西串起来,串起来就是连起来了,所以称 连贯 。比如,把鱼串起来,便是贯鱼。串起来是一个挨着一个的有次序的。所以,人一个个挨着进门,称这些人 鱼贯而入 。 串起来一定要有孔才行,没有孔就要打个孔,所以称 贯穿 。贯穿一开始是物质的,比如用箭,后来则可以是精神的了。 全部贯穿,就是打通了,于是就有了 贯通。 通就是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所以,又有了 贯彻 。如今,贯通往往用于物质的情况,贯彻则用于精神领域。 贯通也罢,贯彻也好,都是贯字的展开,都是后来才用的词。一开始,就用一个贯字。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后人就有了“ 一贯 ”的说法。 一贯,就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如此,其实还是贯,只是更强调一下罢了。祖辈、父辈一直居住的地方,也是贯。古代也是有户口登记的,称籍,也就是户籍。所以, 祖辈、父辈一直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的籍贯 。这是很重要的东西,过去科举考试的名额是分配到各地的,考中了以后做官一般也要避开自己的籍贯。所以,这些考试都是要先分清楚考生的籍贯。考生假冒籍贯轻则取消成绩,重则要坐班房,弄得不好甚至要掉脑袋的。 人的思想、行为,要做到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一直如此,那就要很多次的重复。古人称习, 习才能贯,贯也就是习,习贯 。在这个意义上的贯,一开始写成掼,后来写成惯,那就是 习惯 。这个惯字是后起的字,大概一开始练习多动作,所以是提手旁,后来养成了习惯,大家认为是心在支配,便写成了竖心旁。日久天长,约定俗成,习贯就写成了习惯。 如今这个掼字,北方人不大用了,南方人还用,不过意思有点变化了,成了扔、掷的意思,而且是用力的扔。做官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愤而辞职,把乌纱帽往地下一扔,称掼纱帽。不过,如果真的掼掉了或丢掉了纱帽,那与乌纱帽相联系的“贯”也就没有了,可不慎乎!
个人分类: 汉语言|11676 次阅读|39 个评论
姚远:西汉关中科技文化述略
kexuechuanbo 2010-9-11 08:27
西汉关中科技文化述略
个人分类: 科学史论文|2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评韩信
hanhuijian 2010-4-27 04:23
也许因为都姓韩,今天莫名其妙地想起了韩信。其实我不知我和韩信有何历史关系,都是韩氏本家吧。历史上他满门抄斩,据传其儿子逃跑了,改姓韦了,和当今的“韩”姓不知还有什么关系。 据说赵氏孤儿其实是写的韩信孤儿,无法考证 。我只是很感兴趣他的故事,因此,摘抄了些他的片段并对这段历史胡乱点评了几句。 韩信,战无不胜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自幼家境贫寒又早年丧了双亲,因萧何而成就大业,战功赫赫,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最后获谋反罪名,彰显政治低能,又因萧何引诱而被诛杀。韩氏豪杰仅落一世英名。“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最终却是一悲将,何故?。如今读其历史不仅掩卷长叹!韩信还是平民时,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韩信早年在淮阴曾受过一个洗衣服的妇人(漂母)的餐饭接济。韩信曾表示将来必定报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维生,我是可怜你才帮你,哪里是为了报答!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回到淮阴,找到了漂母给了一千两黄金。 评: 韩信是知恩图报之义人这个典故是有力佐证,这也是后期“谋反”罪名值得怀疑的证据。他的一生就因为“义”而失去政治头脑,也是因为“义”使得他最后英勇“就义”。“报答”一词贯穿他的人生,使得一代枭雄,虽光明磊落,但因多情多义而自毙。后来加入了项梁的起义军。前208年项梁死后便成为项羽部下,不得重用,于是在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巴蜀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评: 能人需有明主,遇到鼠目寸光的领导者,没有施展才能的环境,当然必换。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来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处斩,在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时,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到惊奇,释放了韩信,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 评: 绝后逢生,是需要勇气的,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只有敢于抗争、擅于抗争,才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可惜他生的伟大,死的不光荣。韩信与萧何数次谈话,萧何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到达南郑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有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萧何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评: 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伯乐、恩人、贵人,遇之不易,重用焉知是福?成就了其伟大,也葬送了其性命。月下追韩,追出一段历史伟业,也追出一个悲剧。萧何于是推荐韩信给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人才(“国士无双”)。刘邦接纳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即汉军的总司令。 评: 他得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也找到了明主,刘邦是他的军事“漂父”,自然感恩戴德一生,不会送黄金千两,而是金戈铁马,实现了自己的军事功勋,送给了“漂父”“忠”字一生。最后有何理由说他“谋反”?拜将后,韩信立刻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向刘邦提出其分析和战略。刘邦同意,并依照韩信的计划作出部署项羽分封诸侯后不足一年,齐国已经发生内乱,项羽于是亲率楚军北上平乱。此时,刘邦出兵进攻关中,由韩信领军暗渡陈仓,突袭雍王章邯,汉军大胜,很快便攻占咸阳,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关中大部份平定。(当章邯还坚守废丘时,刘邦留下韩信围攻废丘;自己则联合其他诸侯,趁项羽还在齐国时,领联军56万人攻占项羽首都彭城。前205年,项羽领兵三万回师彭城,刘邦这时还在沉迷享乐,结果惨败,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让韩信带往荥阳前线救援刘邦。之后,韩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荥阳附近)之间击退楚军,使楚军不能西越荥阳。魏王魏豹附楚反汉,刘邦派韩信领兵攻魏,韩信突袭魏国都城安邑,擒魏豹。随后韩信率军击败代国,这时汉营调走他旗下的精兵到荥阳抵抗楚军。韩信继续进军,在井陉背水一战,以少数兵力击败号称二十万人的赵军,擒赵王赵歇。韩信听从广武君建议,派人出使燕国,成功游说燕王归附汉王。 评: 对于韩信,施展军事才能如同人要吃饭,快要饿死的时候漂母“餐饭接济”,快要泯灭其才能的时候“漂父”刘邦“军权接济”。“吃饱”而生的他自然“报答”,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义气,其实他需要的就是他能力的价值,除此之外他还能要什么?他始终是被“接济”的对象,从未考虑去堂堂正正做自己的人。英雄乎?英雄也。他只是刘邦的枪而已。他的目标就是当只猎枪,能当了枪自然感恩戴德,以致没有政治独立性,丧失独立的人权。说他“谋反”,不是冤案是什么啊。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评: 韩信啊韩信,你以为你得了势就可以和“漂父”讲条件啊?你毕竟是一个枪手而已。刘邦因一个邻居关系是封过人家燕王,你和他什么关系?又不是他邻居。你没看刘邦多次有负于你,且待你一直假意惺惺,时时提防。有人认为你自请为代理齐王有不轨之心。可从当时战略考虑出发,齐为新地远在东境,面临强楚确实需要一个定身份的人压阵。再说一个功臣要些封赏无可厚非,可惜你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敛自己。怪不得司马光评价你“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你虽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项羽自知形势不妙,派武涉游说韩信叛汉,韩信以汉对他有恩为由拒绝。说韩只要举起反旗,天下就是项羽,刘邦和韩信三家分了。而如果项羽失败了,你韩信必为刘邦所杀。韩信立刻义正词严的回答:"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评: 这样一个多情多义之人,手握重兵且在刘邦处于困境时都没有谋反之意。反而在不被信任,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受监视时,还要谋反。怎能相信他有这种魄力啊,这和他性格有关,后面的谋反,只是人家给他找的借口而已。从这也看出韩信的小心眼,项羽虽对你不好,但毕竟是一股势力,没有政治眼光,只从感情出发。武涉走后,另一位叫蒯通的再次出奇计,仍旧想以三分天下打动韩信。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通则以“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相劝。但韩信始终抱著汉终不负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汉。蒯通翻来覆去的规劝都不起作用。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拒绝了蒯通。 评: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多么通俗的道理,他居然不懂,可能那时朝代更替还不多,历史经验不丰富,要是韩信生在现代可能选择了早早退隐或三分天下。不知道其能力已威胁到“漂父”的根本利益,杀头需要什么理由?这时都不谋反,今后没权力之时怎能谋反呢?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两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汉军在固陵被项羽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应韩信及彭越事成后封地为王。韩信及彭越终于带兵会合刘邦,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大破楚军,最后迫使项羽撤退到垓下,项羽突围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 评: 平定天下了,该吃的“军事才华”吃饱了,剩下的就是威胁君主利益的时候了,“漂父”接济给你的军权该交了,总不能老是吃人家的吧。刘邦该用的也用完了,你该施展的也施展完了,要点钱回家就行了,要不你就早该平分天下。如今以后军事大权已不是你“吃”的东西了,没什么用了,剩下的就是威胁君主了。觉悟吧。逃亡部将钟离眛素与韩信交好,韩信便将其收留藏匿。刘邦得知钟离眛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钟离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韩信认为,“问题可能就在钟离昧身上,大概是有人告密,说我私藏国家罪犯。”韩信于是跟钟离眛商量,希望跟自己去见刘邦。钟离昧苦笑,却又很郑重地提醒韩信:“你若将我逮捕交给刘邦,以此向刘邦献媚,那么,我今天死,你也将随后而亡。”韩信当时很窘迫,他有点后悔当时收留钟离昧了,既然钟离昧不肯老实与他合作,那么只有杀了他。没想到钟离眛自行割颈自杀。韩信带著人头于陈(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韩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狗肉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后来刘邦赦免韩信,降为淮阴侯。 评: 和你主子有矛盾的人你能随便帮他吗?不是和他作对?你没想到告密者比比皆是,谁可相信?他正想找事把你除掉,好了,给他理由了。这刘邦暗地偷袭你,已经给你发出明确信号,你的才华施展完了,剩下的就是保护自己了,既然相互利用完成,也算两清了吧。还自陈无罪,说你有罪你还能无罪?这时有一个机会,不如把偷袭的给歼灭了,也不能说无情无义吧,既然为他出生入死,帮个朋友又有何妨?犯得着兴师问罪吗?说你仁义吧,把朋友出卖了,只是素与交好没有恩情啊。你对刘邦的感恩该感动天地,但感动不了刘邦,说你不仁义吧,你以恩情做仁义。当要让你死的时候你觉悟了,“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恩情是相对的,情势变了。你讲得好,刘邦不好意思了,但给你只是死缓。他知道你死他手里坏了他自己的名声,毕竟你是功臣,死到女人手里,嘿嘿,妇女嘛,算给你温柔地死刑,也算对得起你了。降为淮阴侯时是否知道身边皇帝会给你安插告密者?最危险的人往往是在你身边最了解你的人。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当陈豨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 亲人告密 而走漏风声。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传说中,高祖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故韩信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一说是用桃木剑杀之,以合乎当年的“承诺”。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评: 为什么最后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没权了他去谋反?他后悔的是当初没有谋反,而不是后悔没权时谋反。强势时没有,难道弱势时会去谋反?笑话。韩信的死和告密者有关,更和亲近的人有关。萧何有知遇之恩,也算恩人、贵人了,也是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告密者也是最亲近的人,怎么样?人的悲剧往往如此,如果真的要造反,那么是告密者毁了他;如果他没有想过造反,那么,最值得信赖的人毁了他。人啊,有谁值得信赖的?至此已经知道,其实谋反只是历史创造的谎言,司马迁做了牵强的记载,留一个粗糙的谎言,他已经告诉了后人,韩信是冤死的。冤死的又能怎样?谁让你既会带兵又会谋算,只可惜谋算只为别人做嫁衣裳,以为只要忠心耿耿就会受到恩宠,而别人谁又知道你的真心?刘邦聪明,要杀就在自己不在家的时候让老婆去办了,以求在历史上不留骂名。唉,谁还不知道吗,就凭他的功勋,没有你刘邦点头谁敢去动啊。碗饭之恩,千金相报;知遇之恩,忠心相报;知情重义,性命相送!人性,我们该怎么去理解?何止历史,相同的人性不同的表现形式,现实中不是在不停地演绎着新的故事吗?患难夫妻尚能反目,患难之交有时只是相互利用。恩与报,不能拿“义”去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这两家话唯独没有刘邦,那么刘邦应该怎么进这个成语呢?是不是该是“成败一萧何,生死两漂漂”(漂母,漂父)----漂父 是作者造词指刘邦。
个人分类: 思考|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