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三门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四只小天鹅
热度 20 lixuekuan 2015-1-21 09:50
芭蕾舞《天鹅湖》里我最喜欢看《四只小天鹅》那段,凑巧这次也拍了一组四只小天鹅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舞蹈。 发出来希望各位看官喜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更多天鹅照片请点击: 想吃天鹅肉?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3496 次阅读|63 个评论
抓到一个冒充天鹅的!
热度 17 lixuekuan 2015-1-20 09:37
从新闻中获悉,平陆-三门峡天鹅感染上了H1N5高致病性禽流感,已经发现20只天鹅死亡,担忧ing! 元旦刚去平陆-三门峡拍天鹅,上万只天鹅聚在一起甚是好看。景区定时使用玉米喂养这些天鹅,人可以很近接触到野生天鹅,这里的天鹅比动物园里的漂亮多了。 在撒玉米喂养天鹅时,总有一只装扮成天鹅来吃玉米的鸟,也是白色的,如果不仔细观察真看不出来与天鹅的差别。通过200的长镜头拉近看这鸟就露馅了。 不信?请看照片! 1、看到没有? 2、混在天鹅群里是很难看清楚的。 3、正飞着哪位。 4、缩脖子那位。 5、长镜头拉近看看就露馅了。 6、脖子那么短还冒充天鹅?你还小了点! 更多天鹅照片请点击: 想吃天鹅肉? 四只小天鹅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4566 次阅读|40 个评论
想吃天鹅肉?
热度 36 lixuekuan 2015-1-8 10:52
3年没有去山西平陆和河南三门峡看天鹅了,并不是想吃天鹅肉,没有尝过就当天鹅肉很难吃就没有想吃的感觉了。 想去看天鹅是因为天鹅天生状态高雅,最喜欢天鹅飞行时的姿态。 看天气预报,1月2号平陆与三门峡都是多云,想想天鹅在蓝天白云下飞翔就有去看她的冲动。可惜的是达到目的地云多的不见天日,这叫多云?天阴的不是天要落泪,是我要落泪呀,可恶的天气预报! 毕竟开车6小时,400多公里路。大运高速现在是区间测速,大部分区间限速80~100公里/小时,有电子狗毫无用处,定速巡航才是根本。 花了那么多过路费,阴天也要拍! 3年没有来,天鹅比3年前多好几倍,三门峡与平陆已经把天鹅做成了产业,而且平陆把黄河的河汊圈起来开始收门票,每人30元。三门峡还没有收门票,可天鹅离观察地很远,200mm的镜头根本够不着。老老实实每人交30元吧! 看着天鹅那么惹人爱,好意思想吃天鹅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照片还有很多,如果喜欢我就继续发。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244 次阅读|78 个评论
悲乎三门峡,败于移民,而非泥沙
热度 6 jiangming800403 2013-10-11 17:31
悲乎三门峡,败于移民,而非泥沙 RT 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戴晴女士在批评三门峡的文章里写到“忍对黄河哭禹功”。 但是,新生代以来,三门峡以上汾渭谷地就是一个巨大的沉积盆地,关中平原新生代沉积层最厚处达 7000 米 ,也就是每 10000 年的沉积速率超过 1m 。在两百万年至几十万年前三门峡以上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即古三门湖,是古黄河南支的尾闾,湖面东起三门峡,西到西安以西,北至黄河龙门和汾河下游,南抵华山脚下,湖面面积超过 1 万平方公里,总容水量比规划的大三门峡水库还要多出许多。今天山西运城盐湖,陕西渭北蒲城、富平的卤阳洼地就是古三门湖的遗存。大约 20 多万年前,晋陕黄河峡谷最终贯通,黄河南支与北支合流,冲开三门峡,才实现了东流到海不复还,并在华北平原上泛滥改道,形成现代冲积平原。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确实不是禹功。 由于移民难度太大, 360 米 高程蓄水, 650 亿立方米库容,淹没半个陕西关中平原 350 万亩良田,动迁 90 万人口的最初方案最终迫不得已的半途而废了,小 3 门峡水库只有 90 亿立方米的肚子,还要有几十亿来用来滞洪,自然没办法吃下每年 16 亿 t 的泥沙,加上 60 年代前期黄河中游连续出现几个多沙年;从 1962 年开始,三门峡按照温善章当年的思路进行了两期改建,调度方式由拦洪拦沙改变为蓄清排混,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泥沙淤积动态平衡,渭河潼关高程保持在 328m 左右,并在有利的水沙组合下三次下降。因此,实际上不能说三门峡水库失败了,只不过是走了弯路,大材小用,事倍功半, 350 米 坝顶高程的大坝,常年只能蓄半库水,最高蓄水位也只有 320m 左右。而且低水位蓄水使泥沙淤积的尾闾常年停留在渭河下游这一沉积环境中从而难以避免 “ 翘尾巴 ” 淤积的问题。 而且,三门峡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的水沙在某种情况下趋于恶化,虽然避免了大水漫决的风险,但水少沙多的情况进一步加剧,漫滩洪水减少,使淤滩冲槽,塑造平衡河床的机制破坏,黄河泥沙大部分淤积在主河槽里,造成河床以每年 250px 以上的速度抬高。地上悬河甚至二级悬河的局面愈演愈烈。 现在看来三门峡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操之过急了, 90 万的移民当时解决不了,特别是三门峡建成后就赶上了 60 时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更难以组织移民了。 如果先上上游和北干流的工程,恢复与扩大宁夏与渭北灌区, 60-70 年代再搞三门峡的话,虽然当时移民数量要增加到 150 万左右,但是向灌区移民的难度也不会太大了,而至直到现在延安地区南部的黄土塬区人口密度一直不大,或许 650 亿立方米的大三门峡水库就搞起来了,也就可以做到 “ 黄河洪水一峡收 ” 了 650 亿立方米的库容比黄河年径流都多,那么黄河下游可实现水资源多年调节。而且即使用 100 亿的库容来滞洪,剩下的 500 多亿的库容可以用来蓄水、堆沙,每年 10 亿立方米的泥沙淤积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况且 80 年代以来,黄河来沙量已经大为减少,每年只有 6 亿 t 左右以下,三门峡库容的使用时间将延长到百年左右,就是运行 50 年的今天,仍然会有 200 、 300 亿立方米的兴利调节库容,还可以做到多年调节,黄河下游的水资源也不会如此捉襟见肘了, 7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黄河两个少水时段也不会断流。而且泥沙从河口向湖泊(水库)内部推进,会形成河口三角洲,也就不会有翘尾巴淤积的危害了,在泥沙重新填满三门峡水库的过程中,每年洪水退却后都会有新的土地消落出来,一百年后三门峡库区又是一个新的关中平原。 当然 2003 年洪水以后,随着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大规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小浪底水库的最终竣工,黄河和渭河下游的局面正在不断好转。即使多沙粗沙区发生局地特大暴雨的 2012 年,进入三门峡(潼关断面)的泥沙只有2亿吨多一点 。 黄河下游干流和三门峡都实现了冲刷,在三门峡水库高位蓄水(接近 318 米 )的情况下,仍然实行了潼关断面高程超过每年 10cm 的速度下降;仅在蒙宁河道、小北干流、渭河下游及小浪底水库有少许泥沙淤积。虽然黄河径流也在不断减少,但黄河中下游河水含沙量比过去降低了 50% 以上,黄河正在由“黄”转“浑”,当然距离“黄河清”的梦想仍比较遥远。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7040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东庄水利枢纽,静悄悄的开工
jiangming800403 2013-9-29 15:09
RT 中国咸阳: “陕西的三峡工程”——泾河东庄水利枢纽 自经历了三门峡的惨痛教训后,黄委和水利部讳言在多沙河流上建坝蓄水。 泾河流域是仅次于大北干流河口镇-龙门区间的黄河多沙粗砂区,作为泾河流入黄土高原前的最后一个控制性枢纽,东庄水库几上几下折腾了近50年。 东庄水库的开工,标志着我们不再畏多沙河流建库如虎,当然也是水土保持成功进展的体现 黄河水利由在上游清水河流上修水电站,转入全面治理黄土高原的新阶段。 东庄水库坝高230米,总库容30.6亿立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陕西最高、库容最大的水库,基本可以控制泾河的洪水、泥沙,并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多年调节,改善下游泾惠渠灌区的供水条件,并为泾河两岸的铜川市,及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等县城和西安市阎良区和广大乡村供水,为陕西省渭北工业区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同时,可以从大约750m高程引水,在海拔600~800米的渭北旱塬地带新增加超过1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配合北洛河和黄河龙门水利枢纽,可以实现再造一个“关中平原”。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3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代“李冰”2——三门峡之争的真相
热度 1 supdesign 2013-7-3 12:39
注:(题目为作者自 拟 ,内容为转载) 在本版、特快、 ytht 上看到文章,大多是引自戴晴的文章,将二人对比, 然后一贬一褒,最后上升到学风甚至道德的高度,涉及到政府和政治的层次, 似乎张光斗先生和黄万里先生是一对完全对立的矛盾,一定要进行强烈的对比、 尽情的褒贬、酣畅淋漓的责骂或者无限敬意的崇拜之后 …… 方才罢休。 个人认为这不是很好的态度。以前我接触过黄万里先生;近几年我有机会接触张光斗先生。我仅将我所知的几个内容记述如下。 (一)历史上的三门峡问题 很多人都把三门峡工程归结到张光斗先生,这是不对的。三门峡是苏联专家在列宁格勒设计的,不是张光斗先生设计的。 五十年代,傅作义作水利部长,陪同苏联专家考察黄河,筹建高坝大库。当时,傅作义还邀请了三个中国专家:张光斗(解放前任资源委员会水电总处总工), 黄万里(解放前也已成名,多处任职),张含英(解放前任黄委会委员长,去年辞世, 102 岁)。苏联专家要在潼关建坝(潼关,就在渭河入口处)。 黄万里先生完全反对建坝;张含英先生支持苏联专家;张光斗先生反对,并同苏联专家发生激烈争论,最后以张光斗被中方人员拉出会场告终,由于傅作义的支持才没有被打成右派。 后来,黄万里在文学作品中批评张含英,写的是 “ 一位张先生 ” ,经常被大家误认为为张光斗。并描述说他们之间从那时起便有恩怨,这是误解。 选定坝址在三门峡之后,还有著名的千人大会,黄万里先生和温善章(黄委会的,现仍为黄委会专家委员会顾问)奋起反对,终于被打成右派,这些情节大家都熟知。张光斗先生几次同我谈起此事,也十分佩服黄万里先生的风骨。张光斗也反对在三门峡修坝,但也没有象黄万里先生那样强烈反对。就此,便把三门峡问题的所有责任都放在张光斗身上,是很不妥的。 三门峡工程是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工程。工程行将结束,按苏联专家的方案,要封堵导流底孔。水利部准备封堵,张光斗先生两次表示反对,最后,任部长的钱正英说:这是水利部党组的决定。后来,潼关高程急遽抬高,关中平原受灾,周恩来召开四省会议,导流底孔才由清华水利系设计打开,三门峡限制水位运行,并由蓄洪改为滞洪。 (二)现在的三门峡问题 三门峡自修建之后,保护了下游,牺牲了上游,给渭河流域带来了不尽的灾难。 90 年代以后,由于小浪底的修建,黄河中游有了大的蓄洪水库,彻底解决三门峡问题已有条件。 张光斗和钱正英多次组成考察团,到陕西渭河流域了解情况。最近一次是 2001 年 10 月,当时张光斗已经 89 岁有余。在潼关,张光斗先生极其严厉地批评了三门峡抬高水位发电的做法。张光斗和钱正英、潘家铮,还包括众多生态环境、自然地理、水资源方面地的院士和专家,在报送国务院的建议中,要求 “ 三门峡敞泄 ” ,来多少放多少,不蓄水,不发电。同时还联名给水利部汪恕诚写了一封信。陕西方面也专门就此进行 “ 拯救渭河 ” 的专题研究,并且每一年都通过各种渠道要求解决三门峡问题。 但是三门峡电站及相关部门对此持有不同意见,并进行研究认为敞泄于潼关高程的降低无益。汪恕诚专门就此开会讨论,也无果。 前一段渭河小水大灾,在巨大的损失与发电的小小收益面前,此事重新提上日程。 于是有了前段的渭河会议、北京会议,有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节目。也有了大家这几天在网上的讨论。 现在,在我面前还有一份张先生给汪恕诚的信,有一份林秉南院士给汪恕诚的信, 还有张先生与林秉南院士、与我系泥沙实验室几位教授就废除三门峡电站进行讨论的文件。我个人认为,对于三门峡问题,我们在钦佩黄万里的风骨和胆识的同时,把责任归结到张光斗身上,是十分不妥的。而在近些年来,张光斗和其它学者一起,为废止三门峡电站、拯救渭河所做的努力,是一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三)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 由于对三峡工程的不同看法,黄万里先生多次呼吁。为此,不但多次批评、甚至检举有关单位,多次上书,最后还批评国家领导人不听取、不理会不同意见。在这些书信中,他同样也批评、检举了张光斗先生对三峡工程支持的立场。 学者们对学术、工程问题存有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而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议, 也是正常的。直到三、四个月前,我还看到一份约 150 位专家致党中央的紧急建议,要求三峡工程停工或建低坝。 在存在学术争议的前提下,黄万里先生和张光斗先生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 他们从解放后便同事,在多次运动中一同被打成右派。说什么张光斗整黄万里,张光斗辉煌腾达,黄万里抱憾而终,描述成政坛上水火不相容的争斗,甚至描述成古代评书里奸相与忠臣之争,何来的根据呢?借事讽政也好,野史为乐也好,也这样的态度来评述学者,甚至以为历史,恐怕不好。 在我接触张光斗先生这三年的时间里,曾多次听他谈起三门峡,谈起三峡,也谈起黄万里先生。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半句批评黄万里先生的话语。他的评价是:黄万里这个人啦,很有才华,也很有骨气,值得钦佩;就是讲了很多激烈的话,招致不受欢迎。有空时,他经常回忆起以前和黄万里、施嘉炀、夏震寰等老先生一起工作的子。
个人分类: 09杂谈|1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科学网有关三峡水库、三门峡水库博文的点评
热度 2 陈龙珠 2012-10-23 08:49
(一) 看到科学网博客上有两位博主在激烈争议三峡水库坝前水位与发电效应的关系,对行业之外的网友包括本博在内,颇有科普和促进思考的作用。 本博30年前本科时曾学习过水利水电工程的课程,凭那时留下的印象,在其中一位博主的博文下抛砖引玉地写道(括号内为对原文的补充): 陈龙珠 2012-10-23 08:40 单纯从发电效益看,水库(库前)维持高水位好 没错的。但综合发电与防洪功能,在上游雨季,对库前水位就(有)一个优化调度问题了。另外,发电效益大小还与机组类型相关,高水位、大流量,都能多发电。 (二) 赵建民老师的新作《也谈三门峡:苏联人的设计并没有错》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本博在其下面作了如下点评: 陈龙珠 2012-10-23 08:35 这类讨论性文章,读一读挺好的。大的工程总有负面效应,积极应对并逐渐减轻负面效应,不但预期工程目标能够实现,而且也对促进科技进步和今后类似工程避免再走弯路有益。一味强调负面效应,啥事也不能干,这样的人和思想,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用处不大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393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废江河万古流——三峡、三门峡的千秋功罪
热度 6 jiangming800403 2012-7-28 09:0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591972.html 水博老师纪念潘家铮院士的博文再一次在科学网内引爆了对水利工程与水电开发的批评。但是逝者为大,这样有砸场子的嫌疑。公开污蔑和攻击一个刚刚过世的长者,那更是不道德的。 公共媒体对水电集团进行缺席审判是“有罪推定”,是不正常的,即使“有罪推定”也要允许被告自我辩护的权力。水电开发谁受益、谁受损,列个清单就出来了。公共对水电的批评多出于误解和苛责,为什么偏见如斯? ( 1 )鲧与禹治水的区别 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戴晴女士在批评三门峡的文章里写到“忍对黄河哭禹功”。但是鲧与禹治水有怎样的区别? “窃息壤以湮洪水”只属于神话,鲧与禹的时代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当时人们绝无能力修建截断江河的大坝水库。 鲧的“堵”也不过是修些土围子,用围堤把自己的部落哦圈起来。鲧没有解决洪水的出路问题,而是以邻为壑,结果洪水又淹了别处,搞得怨声载道 ,最后舜只能杀鲧以平民愤。 禹 吸取了鲧的经验教训, 开始搞流域治理,把各家部落的围堤连起来,从而使河水不再任意泛滥,有了固定的流路,最终被疏导到大海里面去 。同时,有了围堤的保护,广阔的洪泛平原也得到了垦殖与开发,促进中国古代文明由采集渔猎的时代进入了农耕的时代。东方农业文明的曙光开始在大河冲积平原上燃烧。禹与鲧治水在措施上是相同的,并没有堵与疏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单一工程,一个是流域综合治理。而且古人也并不是不想“堵”,只 有依靠“堵”才能留住水源,对抗旱魃。我国蓄水工程出现得也很早 ,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在淮河流域修建了芍陂,即今天的安丰塘水库, 2000 多年来一直在发挥效益。 只是由于困于生产力与技术水平,古人一直难以在大江大河上筑坝,修建蓄水工程。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今世界,如果治水仍抱着“以疏为主”的金科玉律,那么结果只会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流到大海里面去 ,这简直是食古不化了。 ( 2 )自然界本没有 “ 无坝 ” 的天然河流 把把自然现象、事物看成一成不变的,本来就不是生态学的观点,这样的 “ 生态学 ” 百无一用,按照这样的 “ 生态学 ” 就不应该有大型城市,甚至是小城镇。但是人类不可能再回到非洲旷野中的树上。 河流是地质作用和过程的产物。而且与动辄亿万年的地质现象相比,河流的寿命一般 10~1000ka ,是相对短暂而多变的。自古以来,高者为山,低者为川,在重力作用下,水往低处流,汇流过程中不断侵蚀、切割高山、高地,形成侵蚀性河道。因为 地层抗蚀性差异,河道形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拐点”,如瀑布、跌水、险滩等,与人工的大坝类似,这些天然拐点,也会影响和破坏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特别是将水生生物分割成不同的种群 。 早在混沌初开、洪荒之初,并没有人类,江河在山谷间奔流、在大平原上泛滥改道的时候就有了天然水坝 —— 堰塞湖。堰塞湖又包括堆积物堰塞湖和熔岩堰塞湖两种。一般堆积物堰塞湖坝体主要崩塌的土石体构成,其结构类似于土石坝,而熔岩堰塞湖坝体是坚硬的岩浆岩,更类似与重力坝 。 堆积物堰塞湖主要由滑坡、崩塌以及冰川尾碛形成。我国关于堰塞湖形成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 . 周语》中,周幽王二年(公元前 780 年) “ 三川竭,歧山崩 ” ,这是由地震引起的黄土滑坡形成了堰塞湖造成了河流的暂时性断流。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就有许多由山崩滑坡冰川泥石流作用形成的堰塞湖,如林芝地区的八松错(错高湖)、易贡错和帕隆错、古乡错及然乌错等。我国西北地区由山崩和黄土滑坡、崩塌阻塞沟谷形成的堰塞湖也星罗棋布。这些堰塞湖在黄土高原地区被称为 “ 聚湫 ” ,是天然的淤地坝。世界最著名堆积物堰塞湖是塔吉克斯坦的沙雷兹湖, 1911 年帕米尔高原上的巴尔坦格河谷发生了规模巨大的山崩,崩塌物多达 40 亿立方米,阻塞了河道,从而形成了长 75km 、宽 1.5km ,最大深度 262m 的沙雷兹湖,宛如一座巨型水库。高纬度地区也有冰川尾碛堰塞湖。熔岩堰塞湖是一种火山地貌,是岩浆凝固后堵塞河流形成的,是火山湖(火成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著名的有牡丹江上的镜泊湖以及小兴安岭南麓的五大连池湖群。熔岩堰塞湖是火成湖的一种,坝体可以过流而不易被侵蚀,所以可保留较长的时间,其下游河道往往形成瀑布。 另外,河成湖(牛轭湖)和海成湖(泄湖)也是泥沙堆积形成沙坝分割水体形成的,其实质上也类似于土坝水库。不过河成湖(牛轭湖)和海成湖(潟湖)基本为平原湖泊,沙坝较矮,水深也较浅。著名的洪泽湖也是由于黄河夺淮入海,泥沙淤高了淮河下游河道,使黄河中游积水成湖,加之人工筑堤,形成的大型平原水库。 由此, 将水坝与河流对立起来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简单、僵化观点。因为在河流形成演变的地质过程中,堰塞湖、牛轭湖、潟湖也像人工水库一样堵塞河道、壅高水位,形成静水水体,改变着河流及与其联系生态系统。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单独的水坝对河流及其所联系的生态系统与堰塞湖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并不能将水坝建设简单的视为 “ 征服自然 ” 。因为自然界并不是上帝的禁脔,也不是僵化不动的,自然界也在不停地自己改变着自己,一些堰塞湖长期存在,并已经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了风光秀美的生态系统 。这充分说明人们只 要尊重客观规律,在河流上修筑水坝也可以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良性的干扰,从而兴利除害,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 ( 3 )三峡和三门峡工程的教训是:大流域开发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三门峡水库最大的问题是修成了一个半拉子工程。因为移民难度太大 , 360 米 高程蓄水, 650 亿立方米库容,淹没半个陕西关中平原 350 万亩良田,动迁 90 万人口的 最初方案最终迫不得已的半途而废了,小 3 门峡水库只有 90 亿立方米的肚子,还要有几十亿来用来滞洪,自然没办法吃下每年 16 亿 t 的泥沙 ,加上 60 年代前期黄河中游连续出现几个多沙年,三门峡的运用只能由拦变成泄。 当然如果当年真修成了 650 亿立方米的大三门峡,也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 从 1962 年开始,三门峡 按照温善章当年的思路 进行了两期改建 ,调度方式由拦洪拦沙改变为蓄清排混, 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泥沙淤积动态平衡 ,渭河潼关高程保持在 328m 左右,并在有利的水沙组合下三次下降。因此, 三门峡水库实际上不能说是失败了,只不过是走了弯路,大才小用,事倍功半 , 340 米 高大坝, 常年只蓄半库水 ,最高蓄水位也只有 320m 左右。而且低水位蓄水使泥沙淤积的尾闾常年停留在渭河下游这一沉积环境中从而难以避免“翘尾巴”淤积的问题。 现在看来三门峡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操之过急了, 90 万的移民当时解决不了,特别是三门峡建成后就赶上了 60 时年代初的特殊时期,国民经济濒于崩溃,更难以组织移民了。 如果先上上游和北干流的工程,恢复与扩大宁夏与渭北灌区, 60-70 年代再搞三门峡的话,虽然当时移民数量要增加到 150 万左右,但是向灌区移民的难度也不会太大了,而至直到现在延安地区南部的黄土塬区人口密度一直不大,或许 650 亿立方米的大三门峡水库就搞起来了,也就可以做到“黄河洪水一峡收”了。 黄河防洪最大的问题是洪峰急、流量大,超量洪水的问题并不突出 ,黄河百年一遇洪水洪量充其量只有 100 亿立方米( 1933 年 8 月 11 日 黄河洪峰流量达 20400 立方米 / 秒, 12 天洪量为 101 亿立方米)千年一遇洪水估计也不过 150 亿立方米(如 1843 年黄河历史纪录最高洪峰为 33000 立方米 / 秒, 12 天洪量估计为 136 亿立方米),而且 650 亿立方米的库容比黄河年径流都多,那么黄河下游可实现水资源多年调节。而且即使用 100 亿的库容来滞洪,剩下的 500 多亿的库容可以用来蓄水、堆沙,每年 10 亿立方米的泥沙淤积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况且 80 年代以来,黄河来沙量已经大为减少,每年只有 6 亿 t 左右以下,三门峡库容的使用时间将延长到百年左右,就是运行 50 年的今天,仍然会有 200 、 300 亿立方米的兴利调节库容,还可以做到多年调节,黄河下游的水资源也不会如此捉襟见肘了, 7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黄河两个少水时段也不会断流。而且泥沙从河口向湖泊(水库)内部推进,会形成河口三角洲,也就不会有翘尾巴淤积的危害了,在泥沙重新填满三门峡水库的过程中,每年洪水退却后都会有新的土地消落出来,一百年后三门峡库区又是一个新的关中平原。 在泥沙重新填满三门峡水库的过程中,每年洪水退却后都会有新的土地消落出来,这何尝不是黄万里先生大放淤的理想呢?只是由黄河下游提前到了中游。 当然三门峡水库淹没损失太大,其实并不划算。而且在北干流山陕峡谷有更好的坝址。不过限于当时的认识与技术水平, 1954 年规划里北干流只规划了一些梯级矮坝,因此,上面的评论也是欺人之谈,关公战秦琼罢了 对三门峡工程贡献最大的当属温善章先生 。当温老总被媒体“善意”的忽视。 他并不是简单的反坝,而是主张每个水利工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建与不建,如何建。就如同他反对三门峡高坝一样,他主张在北干流上大碛口与大龙门水库 。但是经历了三门峡水库的波折后,黄委会讳言在多沙河流上筑坝,只知道在黄河上游清水河段修水电站。 龙门、碛口、大柳树,黄河上只剩下这三个大型枢纽没建了 ,但是 2030 年以前能建成吗?估计悬? 大柳树与龙门两个枢纽非常重要 ,大柳树与大龙门灌区 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后备灌区 了。大柳树规划灌区在贺兰山两麓,以及陕甘宁交界处 1300-1500m 地带,并且可以深入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这一带土地辽阔、人烟稀少、气候干旱、非常荒凉,但有水就有绿洲,也可以为我国陕甘蒙宁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生产生活用水。龙门水库位于黄河中游峡谷的出口,规划中的龙门灌区灌溉渭北旱塬东部和晋西黄土残塬,可以使当地的农业生产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两熟,还可以为已有灌区补水,把高扬程抽水变成低扬程抽水。 还有就是泾河出山口里面的 东庄水库,除了发电外,还可以控制泾河水沙,并灌溉泾东、泾西海拔 600-800m 的大片旱塬地带,泾河中上游和洛河中游也有大片的旱塬,塬面海拔在 1000 米 以上,可以从泾河、北洛河里提水灌溉 。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是被黄土塬包围的“绿岛”也是“湿岛”, 泾河、北洛河的支流 就从六盘山、子午岭、黄龙山上下来,都是清水河流, 每条河的出山口子里都可以修成水库,并引水灌溉 。还有 黄河上游的大柳树灌区也可以向东延伸到泾河和北洛河流域 ,当然过分水岭要打长隧洞或者提水。渭北旱塬目前只能一年一熟,以种小麦为主,一料小麦的耗水量也就 300mm ,夏季休耕,无效蒸发在 200mm 以上,如果补充 100~200mm 的灌溉水,就可以由一熟变两熟,粮食产量不只翻一番,而且还可以减少 200mm 以上的无效损失。 黄河下游是高出华北平原的分水岭,洪水水面高出两岸地面 10 米 以上,汛期分洪稍有不慎就会冲开分水口门,造成黄河在华北平原上泛滥改道的,因此,除滩区外黄河下游是不敢汛期引洪漫灌的。当然,现在黄河下游引水工程的总流量已经超过了每秒 3000 立方米 ,达到了黄河中常洪水的流量,每年随黄河水进入灌区的泥沙也有差不多 1 亿吨,因此,黄万里先生的分流主张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了现实,要不也不会有黄河断流之忧了。但是黄河下游汛期大规模引水的前提是控制黄河的洪水泥沙。黄河超量洪水不是太大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泥沙。当然泥沙也是资源,但黄 河泥沙的出路还是留在当地,就是变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为沉积环境,就是水土保持、筑坝淤地,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淤平,变成人造小平原 ,加以时日,每年 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稳定在 4 亿吨以下是可以期待的,再在北干流中建大龙门与大碛口水库 ,有几百亿的库容来堆沙, 两库可定乾坤 ,拦沙库容差不多相当于黄河 200 年的输沙量,那样 黄河真能成为中国的“科罗拉多河”了。加以小北干流和温孟滩区放淤,这样黄河就变成了清水河流,也可以解放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 ,充分发挥其蓄洪作用,做到“天下洪水一峡收”,而且清水从桃花峪下泄后,可以冲刷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主槽为两岸高岗所夹持的相对地下河,这样以来至少可以保证黄河下游百年安澜,冲出的泥沙也可以在黄河入海口造地,黄河下游也可以形成深水河道,恢复航运。 三峡工程最大的作用是防洪。作为特大型水利枢纽三峡工程按万年一遇洪水设计,可能最大洪水校核。 当然万年一遇洪水、可能最大洪水校核只是统计上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但是三峡是混凝土重力坝,不存在土石坝满顶溃坝风险,也不会像拱坝一样因坝肩岩石变形而失事,如果不是天塌地陷,三峡大坝虽然也不会与天地同寿,但会比我们的寿命要长久的多,然而天塌地陷了,江汉平原还会安然无恙乎? 按照现在上荆江的行洪能力,洪峰流量 8 万的洪水即使动用荆江蓄洪区也不敢保证荆江大堤不溃决,现在洞庭湖底抬升,荆江南泛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江汉平原高程比荆江水位低了 10-20m ,水往低处流,只能是淹没江汉平原,恢复云梦大泽。但是这是不可能允许的。因此谁也无法承受荆江大堤溃决的后果。所以必须把川江洪水控制在进入荆江以上。三峡 145 米 和 175 米 水位之间,有 221 立方米 的防洪库容,而川江次洪水总量之多也就是 1000 亿立方米,所以三峡水库足以 把川江千年一遇的每秒 10 万立方米的流量消减 20% 到每秒 8 万立方米 ,但是这还是需要综合运用行蓄洪区才能保证荆江的安全 。不过每秒 6-8 万的洪水,通过三峡之后都会消减到 6 万以下的安全流量,就不用动用几十万人上江堤严防死守了, 使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由 20 年一遇提高到 50 年到 100 年一遇 。但是如果发生超设计标准的每秒 10 万立方米以上洪水,只有采用非常手段了,比如超量蓄水,上游库区淹没面积会扩大,但总比江水溃堤泛滥好。但是除非三峡的蓄水位达到 200m 才有可能淹了重庆,三峡库尾水位最高也就是 190多米 ,和川江、嘉陵江天然状态下的天然洪水位也差不了多少。 三峡 145 米 水位以下用于淤沙的死库容有 100 多个亿立方米,而且川江来沙也在逐年减少,静态淤积时间可以维持 30-50 年,而且三峡本来就是河道型水库,迟早会达到冲淤动态平衡的,死库容可能永远都不会被泥沙占满。 黄万里先生在三门峡工程上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因此说黄先生永远正确。如果有堆石滩的话,葛洲坝截流已经 40 年了,早就会在葛洲坝库区出现了,可惜没有?葛洲坝建成后库尾水位和库尾河床高程一直保持稳定。长江三峡截流也早超过 10 年了,黄先生所说的“不出 10 年重庆港就会淤死”显然已经证明是梦话。 当然长江上游千沟万壑,有很多粗砂甚至是石头,但是 长江上游泥沙输移比只有不到 1/5 ,绝大多数粗颗粒都留在了当地而不会进入川江 。而且如果每年真有一亿吨卵石,通过三峡的话这些卵石只会停留、淤积在江汉平原,那样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江汉平原了。江 汉平原不是没有粗卵石沉积层,但是那是在新生代以下的地层 ,当然那时长江还没有形成,粗卵石沉积物也主要是来源于周边山地。 江汉平原新生代沉积层主要是细沙和粘土 ,这也说明黄先生的没有必要如此忧心如焚。也不能说黄先生胡说,但是他只是水文专家而不是泥沙或者水土保持专家,而且很长一段时间内脱离水利实践,在资料掌握方面自然赶不上长委的工程技术人员。 此外,三峡工程还有以下作用。 第一发电 ,三峡工程是全球最大的单体电站,相当于 4000-5000 万吨的煤炭基地。 第二水资源调节和调水 ,可以使长江下游 枯水期最低流量由每秒 2000 立方米 ,提高到 5000 立方米 ,避免长江口咸潮入侵。同时也可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后备水源。长江流域梅雨季节正是北方最缺水的时候,因此南水北调可南北两利。南水北调东线水源有保证,但供水范围较小,需要提水,能耗大,水质差;西线工程艰巨,尚处于超前期工作;中线工程供水范围可以覆盖整个华北平原,工程量也是目前可以接受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点。目前 南水北调中线仅从来丹江口调水,由于汉江径流量,工程规模受到限制的,未来可建立三峡到丹江口的配套工程,实现江水北调 。 最后航运,形成从上海到重庆的深水航道。 但是,说三峡工程主要是说它的发电量,它的坝高和库容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都不是非常靠前。三峡工程库容不到长江径流的 4% ,有效库容只有百分之二点多, 只是一个不完全年调节水库,因此依靠三峡水库实现长江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必然会捉襟见肘 。 首要的水利矛盾就是 水库汛后蓄水,使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提前到 10 月份 ,对江湖鱼类育肥不利。但长江中下游多种植双季稻, 10 月晚稻已经接近成熟,需水量有限,因此枯水期提前对农业影响并不显著。 因此, 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还要依靠上游,特别是金沙江水电群的建设,形成 1000 亿立方米以上的蓄水库容 。 ( 4 )水库到底会不会加剧河流断流? “ 上游水库将水截下来后 ” ,水从坝上流不到坝下,不从水轮机中流过,你怎么发电?有时,我真不知道反坝人士懂不懂水电。水电开发有坝后式和引水式两种形式。坝后式水电站需要修建水库,但与供水型水库不同,水电站只利用了河水的动能,不会浪费也不会污染一滴水;引水水电站不切断河道,但由于缺乏渠首调节能力,枯水季节大量引水可导致河流流量锐减,甚至断流。但是,其实断流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历史上黄河几次大的改道,每次改道就是原有河道的彻底断流,也没见华北平原有什么生态灾难。只要不存在长距离洄游鱼类,山区脱水河道对生态环境几乎就不会有什么影响 。喀斯特岩溶山区就有许多天然脱水河段,因地层漏水严重,河水流着流着就消失了,转化成地下暗河、伏流。还有,西北内陆干旱区地表水入渗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相互转换,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水力关系, 河流流出山口以后,在冲积扇平原地带河水大量入渗形成地下水,甚至向沙漠里流不了多远就消失断流了 。发源于昆仑山麓的察汗乌苏、香日德、诺木洪等河在流入柴达木盆地东南缘后,在山前洪积扇与细土平原地带迅速入渗、消失 ,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在扇缘低地又出露形成地表水 ,并汇流形成柴达木河与素楞郭勒河,最终汇入柴达木盆地底部的南、北霍鲁逊湖, 形成 一个 完整的地表水 - 地下水 - 地表水循环 过程。 引水发电形成的脱水河段和上述伏流、暗河其实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不见得对生态环境造成多大的影响 。 以供水为主的水库,坝系是可能出现河道内径流减少,甚至断流,比如海滦河流域的平原河道,几乎没有一条是常年有水的,有水的也是那些污水渠。但是最基本的一个科学定律是“ 物质不灭,质量守恒” (除非核反应)。 水库没有本领让水凭空消失。 坝下河流水位之所以降低甚至完全干涸,是因为 人类有目的地把水引走了,形成了人工侧枝循环 ,携带污染物的污废水又会归还下游河道,造成了水污染。只要人类社会用水需求, 不论有无水库,这种矛盾都会存在,废掉水库只会使矛盾更突出 。因为自然界的降水不是均匀的,也造成河流水量也会变化, 没有水库调蓄的话,枯水时期的水危机将更加严重。 海河流域的很多水库,如潘家口、大黑汀、密云、官厅,再往南还有王快、西大洋、黄壁庄、岗南、朱庄、岳城,汛期都没有多少水下来,是因为小马拉大车,流域水资源已经难以为继,因引滦入津(唐)工程引走了一半以上的滦河水,通过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密云、官厅水库的水被引到了北京, …….. ,目前海河流域已经处于绝对缺水中,海河流域人口与日本相仿,但是水资源只有 300 多亿,不到日本的 1/15 。海河流域就如同美国西南部的科罗拉多河,以水资源过度利用,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 当人们惊叹南加州的繁荣时候,谁会想到,洛杉矶、拉斯维加斯的每一滴水都是科罗拉多河鱼类的泪水 。 ( 4 )小鱼与大坝的矛盾能否调和? 水库淹没了土地,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干扰了天然水文过程,带来了水位、流速、水温、颗粒性和可溶性物质含量等水文要素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河流生态环境与服务功能。 水库对河流对生态功能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水位、流速以及水温决定的,因此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局部的(以库区,随着距离水库距离增加而衰减)、可逆的,也是可以通过人为调控可以控制和恢复的。除发电外,河流服务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航运、物质运移、洄游和生境。其中供水和航运属于经济功能,其潜力由水位和流速决定,都是可以通过人为措施可以调控的。大坝和水库只要不淹没珍稀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不完全(或大部分)切断珍稀或重要水生动物的洄游通道,其生态环境影响就是良性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 水电站对水生态的干扰主要是水坝的截断作用对鱼类洄游的干扰,但这是局部的。淮河干流上倒是一个水电站都没有,但水生态更糟糕。 水库大坝与水生生物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至少“生态位”上二者的冲突与对立并不严重。众所周知,大型水电基地一般都位于大江大河上中游高原山峡落差集中、水流湍急的地方,而从海口一直洄游到河流源头的鱼类并不多,河流上游一直以小种群的土著鱼类为主。而且 水流湍急的“水电富矿”地带本来水生生物多样性也不丰富。鱼类是体外受精的动物, 在流速每秒几米的地方,如果没有成千上万条鱼拥挤在一起交尾,射精、排卵以后,精子和卵子就会被水冲走,很难结合。水库会淹没一些产卵场,但也会形成新的产卵场 。鱼卵分粘着性卵和漂浮性卵。丹江口与新安江这两座大型湖泊型水库建成后,形成的新产卵场规模都比原来的多得多。喜激流和产漂浮性卵的鱼类可能会迁移到上流或者支流。而且只 要存在万有引力,河流就会流动,水库(特别是河流型水库),永远不会成为一潭死水,仍具有鱼卵长距离漂浮的条件, 因为一个基本的物理学定律是,决定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是物体本身的密度,而不是流速。 从这一角度, 一个高坝对河流连通性的影响可能比连续低坝的梯级开发要小得多,因为水库几百公里的回水范围内,仍是连续的自然河段 。
个人分类: 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9784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三峡大坝与重庆观“海”
热度 3 dongping2009 2012-7-8 13:42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三峡大坝的建立与蓄水,位于库尾区的重庆市区,尤其朝天门区域,每年汛期内能够观“海”的概率,已经大大提高。 而三峡建库之前,专家承诺的诸如万吨轮直达重庆、抵抗万年一遇的长江洪水之类,也早已经成为水中花、镜中月了。 相关阅读: 1、三峡水库与上游水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345845.html 2、三峡水库与下游水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6819do=blogid=266413 3、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大坝: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9-348010.html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7980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392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
dongzg101 2012-4-19 16:19
三门峡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 农业部国家标准园创建单位 地址 :河南。陕县。二仙坡 销售电话 :0398-3648888 公司广交朋友
个人分类: 农业发展|16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彭德怀是双倍的民族英雄
热度 1 jiasf 2011-12-10 22:09
多年前与朋友言,在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中,相比周总理,我更佩服彭德怀。今天看到一文赞彭德怀是双倍的民族英雄( 论彭德怀人格的特性、成因和现实意义, 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126570/126576/8321545.html ),深表赞同!其实该文在1998年彭总诞辰百年之际发表在《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只是今天才在网络上看到而已。 在老一辈水利工作者中,我最佩服黄万里。 首先,彭总与黄万里都是看得清问题的明白人,不是不学无术、没有眼光、没有判断力的糊涂人。但看得清问题的明白人也不少。两位伟人的真正独异之处,是不仅看得清,而且还要不畏权势清楚地讲出来!绝大多数明白人所缺的正是不计个人得失为民为国直言、敢作敢担的坦荡胸怀!正如某水利权威在苏联专家、政府官员表态之前跟黄万里交谈也是认为三门峡不该建的,但一旦上级定调,他就立马表态支持了,而且进而负责其事,并因此飞黄腾达。相反黄万里却落得打成右派的下场,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还要为争取上课的权力而抗争!与此类似,彭总因为实事求是指出大跃进的错误而成为开国元勋中被打倒的第一人!世事往往就是这样令好人蒙冤、令小人得志!似乎伟人必定要通过磨难才能显其伟大! 彭总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尤其是在抗日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民族立下赫赫战功,不愧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此其一也!彭总是我国老一辈领导人中,第一个清醒认识到左倾错误的危害、明确提出反对个人崇拜,面对过去的战友们的群起围攻坚持真理、绝不妥协,尤为贵也! 彭总也有自己性格上的缺点。例如跟刘伯承元帅似乎一直有解不开的结。刘帅从苏联回来后担任红军参谋长。彭总认为刘帅也要为中央苏区反围剿失败负责,批其军事上“教条主义”。解放后刘帅担任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粟裕辅之,推行正规化教育,这对于和平建设时期的大国军队来说肯定是必须的,也被崇尚“官兵一致”的彭总批为“教条主义”。彭总还曾批粟大将军谦让元帅为“阴”,未明白其就里。不管怎样,小疵不掩大德。 称彭总为双倍的民族英雄完全是实至名归!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8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果
热度 2 sstone2009 2011-8-13 15:23
我做事向来比较迟钝,《读书》这么好的一本杂志,08年底,偶然的机会才识得,才开始阅读。好在,我终于晓得了这本杂志。如果,那时候没有从报摊上拿过来翻翻;如果,翻了没有买下;如果……肯定现在我仍然不识得这么本好书! 在芜湖出差,住处附近就是镜湖,除在闹事中的一块净处,颇有点像老南通医学学附近的濠河,也是在闹市了的一块净处。昨天下午没有安排事务,午睡起来,我就到镜湖公园散步,围着镜湖踱步,这么样的夏天,凉风习习,只要走在树荫里,就不会有炎夏的感觉。许多老人坐在凉廊底下的条凳上,三三两两的,纳凉聊天;也有围着看象棋的,对弈的、围观的,全都聚精会神,一招臭棋,惹得旁观者啧啧惋惜。路边的冬青树墙边,三角架支着一副副苏绣小品,十来副排开五六米,原来是师范大学的三个大学生贩卖做勤工俭学。镜湖西侧,是一个商业区,还有步行街。我碰巧看见《读书》2011年第8期,买了一本,边走边翻看。 封2“画说”,一副写意的国画小品,寓意深刻,下方配三五百字的短文,常常针对时弊,锐利不乏圆滑,读来十分解气,也令人深思。这一期名外“如果”。 画面是一个赤裸着上身的胖和尚,半跪在地,一只眼睁一只闭,一副不屑的神情,右前臂屈肘抬起,食指指着上方。画面的上方,题写—— 科学这玩意,在咱们这儿,告诉你,从来都是信者有,不信者无。黄永厚画《如果》。 书法率意练达,人物肖像憨态可掬、笔意简朴。画下方的配文讲了关于废置已久的三门峡水电站。当然黄万里教授坚决反对,也因此当了几十年“右派”,毁弃了毕生的事业。如果……几个如果,勾起了我的一段记忆。我曾在清华听过一位水利系的博士后同学讲起过黄万里教授和三门峡水电站的轶事,那时也就是听听而已,实在不了解、没有感性认识。现在倒是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仿佛亲历! 我突然醒悟,这大概与我在南京二院的经历似乎十分相仿。自我不再担任骨科主任,三个月来,这个骨科频频出事,可以说坑害了不少病人,也使得这个骨科前途越发黯淡。我想,如果当初我不去组建这个骨科;如果我强势些不向恶势力屈服,坚持支持骨科工作;如果赵伟院长明辨是否,或者知错改过;如果……我突然感到,对受伤害的病人、对这个科室发展,我真是罪大莫焉! 好在,我没有被戴上黄万里教授般的“右派”帽子。好在,我也没有那种忧患天下的大胸怀,就不会把自己装入无端的自责之中。 陈四益先生说得好——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是由史实铸就的,无法更易,也无法掩盖。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840 次阅读|4 个评论
老子不差钱(图)
热度 3 sheep021 2011-6-18 10:20
中新网灵宝6月17日电(记者 王登峰)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老子圣像底座目前正在修建,但老子圣像已经建成,披肩长发,高达28.09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   据景区工作人员透露,老子像贴金多达33公斤黄金,否则不会全身金光闪闪。   一些游客对此纷纷质疑,老子穿黄金衣服如此奢华,有悖于老子思想。 评: 老子不差钱,应该纯金打造,贴金有损老子形象,涉嫌造假 无论是拜金的,还是修道的,都来看老子哦,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要文化有文化,要人气有人气,要道德有道德,要金子有金子,呵呵,老子一出手,你有我有全都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6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决策必备良药:话语权和信息公开
halcon 2011-5-22 00:10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我们都很熟悉。讲的其实就是谨慎决策,规避风险。在目前的决策过程中,除了要求决策者自身的谨慎之外,还需要有制度完善决策方案,规避风险。大型国计民生的项目中,这种机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否则三门峡的悲剧只会一次又一次的被复制,若干年后媒体一次又一次的惋惜。对于,小型组织的决策其实也很非常重要,只有在基层组织中培养科学决策的机制和文化,民智才会一步步开启,真理才会渐渐深入人心。 以当前的决策过程,谁敢对领导的提案提意见那就是对领导的大不敬。对事情的态度直接映射成为了对人的态度。最终事情怎么样已经不重要了,先把人扳倒成了最终目的。因此,对领导提案持反对意见人的风险太大。如何保证异见人士的人身权利,是人们敢于表达意见的前提。否则所谓的“民主集中”就只是空话。在当前没有另外组织监督组织首领行为的情况下,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公开是一个可行的保障持不同意见主义者的方法之一。 因为决策失败,老百姓买单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印象中小时候有个引黄入晋工程。希望把黄河水引入太原,投资了100亿。工程建成后严重亏损,因为引入的黄河水比当地水贵出好几倍。而且按照预期,项目完工太原缺水要达到多少亿吨,而实际用水量根本没有估计的那么多。最终项目运行起来每年亏损的钱都由太原自来水公司买单,其实就是老百姓买单。南水北调工程亦是如此——水价太高。高铁的亏损几成定局,降速是其中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一个个案例还不能引起我们的反思,让决策者警醒吗?我本人力量很小,能够想到的就是建议从决策过程中反思如何规避风险,完善方案,让事后马后炮的声音在决策时就放出来。 往大了说,我们美丽的山河,可爱的祖国,善良的父老乡亲已经经不起类似大项目折腾了。往小了讲,我们的小团队需要保证每个成员的利益,同时需要探索科学的决策过程。希望信息公开可以保证话语权的放开和决策的科学。
1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5000多年前的一座大房子居住面达到了204平方米
热度 2 sheep021 2011-4-18 21:38
5000多年前的一座大房子居住面达到了204平方米
发现之路20110412 《中原大发现》2 黄帝大猜想 2002年初,在三门峡灵宝市西坡遗址黄河岸边,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特大房屋。 马萧林(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 这所房子的面积,居住面呢,它也是半地穴的房子,居住面达到了 204 平方米,整个结构上,外面还有回廊,加上回廊的占地面积,总共这个遗址达到 516 平方米 ,像这样规模的房子,不用说在黄河中游了,在全国来讲,这个新石器的遗址,可以说,目前来讲是最大的一所房子。 这是一座具有殿堂性质的建筑,考古学家们在惊叹我们的祖先安居的才华的同时,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规格如此之高的大房屋,当年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在此居住呢? 5000多年前的建筑物竟然占地516平方米,使用柱子96根。几乎难以想象。 解说原说,当时用旧石器时代,古人是如何用旧石器砍伐这么多木头的,俺有点怀疑,当时也许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工具,只是现在还没发现而已。 比如,坚硬的玉片是如何打磨出来的,上面的圆孔是如何钻出来的?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4月13日
xupeiyang 2011-4-13 08:55
4月13日是公历年中的第103天(闰年的第104天),离全年结束还有262天。 675年, 唐高宗诏令 武则天 摄国政 1957年, 黄河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正式开工 1970年,美国 阿波罗13号 飞船在抵达月球前失... 1988年, 海南 成为中国第31个省 2008年,为期3天的 博鳌亚洲论坛 闭幕 HistoryData.init();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决策何其难:三门峡水库的错误决策
大毛忽洞 2010-9-9 20:37
科学决策何其难:三门峡水库的错误决策 科学决策是最难的事情。过去难,现在难,以后仍然难! 非科学的决策很容易,过去容易,现在容易,以后也容易! 因为进行决策的时候,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个决策是对还是错。是否对错,要等到很多年之后才能知道。 能正确预料到很多年或者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毕竟是很少数很少数人才能做到。 以下是 曾景忠的文章,来自五柳村网站 谢朝平《大迁徙》读后 . 本博文只转载了 曾文的前部分内容,俺删去了后部分内容。因为前部分内容只涉及到过世的伟人,而过世的伟人总是宽宏大量的。后部分内容却涉及到还活着的非伟人,活着的非伟人不好惹,俺也惹不起,因此,俺干脆不惹他们算了。 1949 年后,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无数,移民甚众。这些工程的决策是否都正确,移民安置是否妥当落实,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最近出版的谢朝平《大迁徙》一书(《火花》 2010 年增刊),揭示了因建三门峡水库而迁徙的大量移民几十年来蒙受的苦难。此书虽然采用了报告文学的笔调叙述,但实际上具有历史实录性质。书中参考了档案文献、地方志、报刊、回忆录、特写报道和采访录,用丰富的资料,织成了三门峡水库移民痛苦遭遇斑驳陆离的历史画图。书中涉及政府水利工程决策、民众动员、民生苦难、民众心理、政府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反贪腐等多种社会问题,值得关心者一读。 阅读谢朝平《大迁徙》一书,能对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决策及水库移民的遭遇有比较细致的了解。从书中详细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条理,并进行适当分析。 三门峡水库的错误决策 中国自古以来流传 圣人出,黄河清 的谚语,这表达了人民盼求河清海晏的理想。黄河水灾为害和对黄河的治理,是历朝历代都会面临的问题。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不久,就产生了治理黄河的设想。从 1949 年至 1955 年,治理黄河的方案多次研究。 1955 年7 月18 日 ,分工管农业水利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代表国务院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30 日,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治黄决策。 这个治理黄河规划的核心是修建三门峡水库,设想是:拦洪可以解除下游水患,蓄水可以灌溉农田,建水电站可以发电。拦蓄上游河水泥沙,经过水坝沉淀,泄出的黄河水将变成清水。但是,三门峡水库建成后,上游来的大量泥沙沉淀在水库如何解决呢?规划设计过程中,苏联专家认为,通过上游水土保持,上游支流建拦沙大坝,到 1967 年,水库上游来沙可减少 50% 。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 50 年之末期,来沙可减少 100% 。假如这个设想能够实现,那么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黄河水终可变清了。然而,这完全是空想。不过当时人们将美好的理想当成不久即能实现的现实。当年邓子恢的报告中说: 我们不需要几百年,只需几十年,就可以看到水土保持工作在整个黄土区域生效;并且只要六年,在三门峡水库完成以后,就可以看到黄河下游的河水基本上变清。我们在座的各位代表和全国人民,不要多久,就可以在黄河下游看到几千年来人民所梦想的这一天 看到黄河清! 黄河的治理开发,是国家的重大工程,当时列入苏联援建的项目。苏联专家设计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于 1957 年开始施工, 1960 年三门峡水库建成, 7 月 28 日 拦洪蓄水。 那么,黄河清的人间奇迹出现了吗?没有。三门峡水库建成才一年多时间,至 1961 年,水库已淤积了 15 亿吨泥沙。潼关至三门峡一段河道,一年半时间内暴涨了 4 5 米 。黄河上游及支流水面也连连涨高。迫不得已,1962 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 蓄水拦沙 ,改变为 防洪排沙 (后改称 滞洪排沙 ) 连同 1959 年、 1960 年的淤积,和库区塌岸, 1961 年底,库区淤积泥沙 19 亿吨,下泄泥沙仅 11 亿吨。渭河流入黄河的河口出现了 拦门沙 。黄河支流渭河河床抬高 04 -1 米 ,北洛河河床抬高3 -4 米 。这两条河的河槽断面缩小了一半。1963 年 8 月,渭河淤积已发展到泾河河口附近。 1964 年3 月5 日 ,三门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因水流含沙量太高,机组损坏,于 5 月1 日 停止运行。从 1958 年11 月17 日 黄河截流,至 1964 年10 月31 日 ,三门峡水库淤积泥沙47 亿吨。 1966 年,水库中 34 立方米的泥沙,占了水库 444% 的库容。三门峡水库已成了死库。 面对水库中泥沙的大量淤积,如何处置解决?有的人主张将三门峡大坝炸掉,认为: 黄河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有的人则认为,泥沙淤积是必然的事,保黄河中下游是全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不能炸。 1963 年 7 月,水利部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毛泽东、周恩来都感到了三门峡水库决策失误。据载,毛泽东曾对周恩来说:三门峡水库不行就把它炸掉。周恩来说:我们错了。 1964 年 12 月 5 日 -18 日,国务院召开治理黄河会议,研究三门峡工程改建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他指示,要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会议决定,为了泄流排沙,三门峡水利工程采取 两洞四管 改建方案:在黄河左岸开凿两条泄流排沙隧道,改建坝身四条引水发电钢管为泄流排沙钢管。改建工程, 1965 年开工,三年完成。但 1968 年完工后,仍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1969 年开始第二次改建工程,将水库施工时堵死(水利专家黄万里当年早就主张保留,反对堵死)的导流底孔( 1-8 号孔)打开。每个导流孔打开,耗资一千万元。 环境专家曲格平说:三门峡工程是一个重大的决策失误,是我国水利工程中一个失败的记录。著名水利专家张光斗说:建三门峡水库是个错误。张光斗和原水利部长钱正英都说:应尽快停止蓄水,放弃发电。 三门峡工程决策错误的原因 从谢朝平书中揭示的情况,可以分析三门峡工程错误决策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 急于求成,仓促上马。 1964 年年中至年底的半年时间内,周恩来总理曾两次总结三门峡水库建设的经验教训。 6 月 10 日 ,他同越南水利代表团谈话中说: 三门峡工程我们打了无准备的仗 建国才五六年就兴建三门峡工程,当时想要黄河清,志向很大,夸下了海口,但科学态度不够。 12 月18 日 ,他在治黄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 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急了点。 包括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内, 1955 年,许多中央领导人都想把三门峡水电站的事定下来。领导高层存在 圣人出,黄河清 的梦想。三门峡工程能使黄河水变清,还不立刻上马? 因为三门峡工程会淹没三门峡上游地区大片土地农田,对陕西省的利益损害最重,陕西省官员抵触情绪大。周恩来拉着原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人彭德怀、习仲勋去陕西省做说服工作,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讲 淹一家救万家 的道理,讲三门峡水电站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好处,解释,在历朝历代都没能治理好的黄河上修建大水电站,能提升新中国的形象 潜台词正是 圣人出,黄河清 的梦想。陕西省的官员只好向中央政府表态,无条件服从。中共中央西北局也认为,大量移民,西北也有困难。但当时服从中央决定,愿在中央领导下没法解决。 (二)决策主观,思想片面。 三门峡工程,原设想有防洪、拦沙、灌溉、发电、航运等多项目标,但后来偏重于考虑发电和下游防洪,一心想着 黄河清 ,不大顾及上游淹没土地,泥沙沉积,大量移民。 1964 年12 月18 日 ,周恩来在治黄会议上说: 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大重视另一面,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原因就是认识不够。认识不够自然重视不够,放的位置不恰当,关系摆不好。 不能只看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可淹关中。这不是辩证的说法。做不好,上下游都受害怎么办?为什么不从另一面想想。 修建三门峡水电站,中国政府请来原在苏联电站工业部作职的科洛略夫等人为主的外国专家组。据前苏联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著名泥沙专家康恰洛夫说:科洛略夫对河流一窍不通,他仅能从工程角度考虑,不理解河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对黄河这条世界上变化最大的河流,就是把他们的水利专家全搬过去,一时三刻也治不了。科洛略夫一心考虑高库大坝发电。科洛略夫认为,为了保证足够的水库容积,免不了淹没和迁移(移民)。 三门峡工程只顾下游,不顾水库上游,后果严重。 2003 年,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总结说:三门峡工程是以牺牲库区和渭河流域的利益为代价的。 渭河变成悬河,主要责任就是三门峡水库。 (三)征求意见走过场,拒听反面意见。 三门峡工程决策十年后,中共水利部党组向毛泽东、周恩来的报告说:三门峡修坝的问题,过去日本人研究过,国民党政府研究过, 1949 年后中国人自己研究过,都不敢定案。但是苏联专家说行,我们就定案了。 1955 年组织全国专家讨论过,但急于要将三门峡工程定案,讨论只是走了过场,听不进不同意见。 这里,固然分析到当初迷信苏联专家的因素,但似乎也有在中苏关系破裂后,把责任往苏联专家头上推的味道。关键是领导人(主要还不是水利部)急于上马,听不得不同意见。 就国外专家意见而言,德国的水利专家在现场勘测后就曾断言: 在三门峡筑起大坝,无异是修建一个祸害关中的死库! 但决策者将这一警告当作 不怀好意的危言耸听 。 早在 1946 年冬,美军工程师兵团总工程师雷马德中将、著名高坝专家萨凡奇博士和他们的助手,应国民政府之请考察黄河,写出《治理黄河规划初步报告》,提出的建议是: 1 ,凡在黄河中下游兴修水库,应以防洪为首要任务(否定了日本人主张在干流建发电站的设计); 2 ,在三门峡建库发电,潼关以上农田损失太大,日后无法弥补。建议在三门峡下游 100 公里的八里胡同建坝,回水到潼关,形成峡谷水库,避免潼关以上农田损失。 3 ,八里胡同建库,不是为发电,而是防洪滞洪。但决策者怀有偏见,对这些主张未加重视。 1957 年 6 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召集 70 名学者、工程师开会,讨论苏联专家提出的三门峡水库方案,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赞成,这自然符合决策者的心意。水利部技术员温善章提出修改堤坝高度的意见。只有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坚决反对苏联专家的方案。辩论七天,因众寡悬殊,会议最后成了以黄万里为对象的批判会。 早在 1955 年周恩来召集几百名科学家讨论已经得到毛泽东认可的《黄河规划》时,黄万里独持反对意见。他的看法是:修建高坝拦洪,泥沙在上游淤积,会使黄河水库上游的水位增高,把黄河的灾难从从河南搬到黄河潼关段上游陕西,并且会不断向上游发展。到时候,不但不能发电,还要淹没大片土地。 今日下游的洪水,他年必将在上游出现。 他当面对周恩来说: 你们说 圣人出,黄河清 ,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 他分析: 黄河清 只是一种虚幻的政治理想,在科学上是不能实现的。河水夹带泥沙的原理,是不能违反的。即便从水库流出清水,其冲刷力比带有泥沙的浊水大,它会冲刷河岸,大片崩塌,清水还将变成浊水。但是黄万里出于科学良知的意见不被接受。后来,他被划成了 右派 。 陕西省方面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自然对三门峡工程规划保留意见。就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依然要求翻案。 1958 年 4 月,周恩来总理亲到三门峡水库工地上开现场会,听取不同意见。在三门峡水库工程根本决策不容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周恩来只能做点调和工作,只在减低大坝蓄水高度上 半米半米地争 ,理由是 不能损害西安 。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9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批评三峡的北大教授谈黄万里与三门峡
zbt92 2010-8-27 15:44
文 / 水博 记得今天是尊敬的 黄万里 教授逝世 9 周年的日子。在表示哀悼的同时,也感到应该完成我自己在几天以前承诺的,要回应一下利用 黄万里 教授造谣诬蔑三峡的北大教授武际可。不能让人们总是把 黄万里 教授虚构成一个反水电、反水坝的典型。 首先,我必须承认这是一个我非常不愿意谈论的话题。一方面因为当前整个社会已经普遍把黄万里宣传成了科学的良心了,所以,任何人发表对黄万里的不利的言论都会遭到舆论的反感。另一方面,我不仅接触过黄万里,而且还真是非常赞赏他的思想和为人处世。因此,从感情上,我也非常不原意披露任何对于黄万里的形象不利的消息。但是,目前的形势是三峡的反对派已经把黄万里的问题尖锐的摆到我们前了,所以,我也只能为了科学和真理,为了坚持黄万里的精神,牺牲自己的感情了。 先说说我为什么特别佩服 黄万里 教授。因为我觉得他的性格和我一样,特别自信、特别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且对于一切自己认为错误的东西,甚至不同意见,都敢于毫不掩饰的提出尖锐的批评。当年他因为发表了贬损官僚主义的《花丛小语》而被打成右派,饱受磨难。后来他因为反对主张上三峡的人,他曾经模仿后人批秦烩,戏言将来也要修一个庙让几个人的塑像跪在那里。因为当年我也曾经是三峡的反对派,所以,这些话当时在我看来都是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话。黄万里敢站出来说,我非常佩服,也感觉痛快淋漓。 不过,我觉得 黄万里 教授在某种程度上比我还幸运,虽然他当年因为言论被打成右派,受了不少罪,如果我们今天还有反右运动,我们很多人命运可能会比黄万里还要惨。在抨击三峡派的问题上,他如此尖刻的贬损了那几个人的人格,却没有一个人出来状告黄万里。而我的命运就不一样了。我就因为揭露无知无耻的造谣记者,把他们比喻成了恬不知耻的糊涂虫,就被无良的法官判决违法,还要赔偿造谣记者因为造谣所遭受到的名誉损失。不要说黄万里贬损他人的程度比我还更激烈,而且,从事实上来看,黄万里所批评三峡派的理由,至今也还是不能算是成立的。而我揭露记者的问题却早就是板上钉钉的。但是,不仅被黄万里贬损的人没去状告他,而且,黄万里即使批评错了,也还因此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赞扬。 当然,我揭露记者造谣的行为也得到了很多知情者的支持,因为在中国的法律现状下,有头脑的人都能认识到,中国的法院判决常常并不能代表正义。然而,现实当中还是有更多的人要拿法院的判决作为评价事物对错的依据。 黄万里 教授被打成右派之后,一天也没有认过错。而且还曾经开导其他右派同伴说,为什么要垂头丧气?你难道认为你自己真的错了吗?其实,我的性格也一样。在法庭上我曾经当庭质问法官和被告,如果不容许我批评多次故意造谣记者是无知的糊涂虫等等,难道到你让我直接说他们是狡猾、阴险的无赖吗?和黄万里的不服气不能摘掉右派的帽子一样。我义正词严的当面驳斥,尽管法官和被告都哑口无言,但是,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仍然左右不了违法判决的结果。因此,我一直觉得我与黄万里是同命相连的人,所以,任何不 利于黄 教授的信息,我的本意都是不愿意轻易披露。 特别是去年由于社会舆论被误导,金沙江水电被环保部叫停之后。我在大声疾呼的同时,特别怀念 黄万里 教授。我觉得如果那 时黄万里 教授还在世,我们去找他,他一定会和我一起坚持真理发出呼吁。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黄万里坚持科学的良心的态度,往往就是在这种身处逆境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为此,我还特地在去年的黄万里去世 8 周年的日子里发表了一篇《 怀念黄万里前辈,呼唤科学的良心 》的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水电界,痛失黄万里的惋惜和重大损失。 不过,也许正因为与黄万里有同样的性格,所以,我就一定要把科学的良心放在第一位。因此,当社会上很多反水坝的人士把黄万里宣传成反对建设水坝的科学神仙的时候,我为了维护黄万里所追求的科学和真理,又不得不站出来揭露黄万里不是神仙。我曾经写过一篇对于塑造黄万里之神非常不利的文章《用黄万里的精神 破解黄万里的神话》。可以说让很多盲目吹捧黄万里的人,看了之后都傻了眼。不过,我这篇文章几乎都是在驳斥吹捧黄万里的谎言的时候才肯拿出来,至今还没有主动的发表过这篇文章。因为,我从心里并不希望这篇文章广泛传播。我不愿意一个和我一样敢于直言,有着为真理献身精神的长者,因为某些曾经的失误就遭遇批评和指责。 然而,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越是想回避谈黄万里的缺点和失误,越是有一些反水坝的人士,喜欢拿黄万里胡说八道。包括科学网上那位发表了《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大坝》离奇文章之后,死不认错的 武际可 教授和他的粉丝们。 武 老师在他的《从流体力学看三门峡和三峡大坝》文章里说从根本上说,在主干河道上修建水库,就会把上游地区的泄水速度减小。从而如 黄万里 先生所说,是把大坝下游的洪水灾害移到大坝上游去。这一点,从简单的托里拆利定律的分析便可以弄清楚。 武 老师的这种说法,简直是在睁着眼睛说胡话。假设我们按照 武 老师的托里拆利定律的具体公式来计算,当然是水库的蓄水高度越高,孔口的出流速度应该越快。然而,如果同时再按照 武 老师的上游河道的流速与孔口的流速成比例变化的推论,那么水库建成之后上游河道的流速分明应该是增加,而绝不应该是降低。再说三门峡的问题也绝不是直接因为流速降低而发洪水的,而是由于水库建成后在库尾产生了严重的泥沙淤积,以至于影响了河水的流速,最后随着泥沙淤积的逐渐加重受到泥沙影响的河段不断上移,才造成了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当回答一位 xiaozhong 网友所质疑的从您的回复就明显的看出来您是外行。也许您玩偏微分方程的水平比我高,但我百分之百的相信您算不出三峡水库的水面线来。不信您把结果放到网上来展示一下?顺便说一句,计算所需要的数据在网上都可以找到。您当然可以发表言论,可您的言论是建立在错误的工具、错误的方法上的,您能得到准确的认识吗?您甚至连基本常识都不懂,有评价别人的能力吗?其实只要稍微下一点功夫,就会避免幼稚的认识,比如您的见解。的时候。 武 老师回答说既然你也承认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你就不要,也就没有资格教训人了。当今你们这些号称建水库的专家们,眼睛只会盯着水库本身。对于水库建成后对上下游的影响是看不见的。例如在当年三门峡水库修建时,无论是主建派还是反对派,除黄万里一人以外,全都是在水库本身说话,反对派说是泥沙淤积问题没有办法,主建派说是有办法。只有黄万里看到会引起渭河平原的水患。这大概就是我们水利教育和水利专家致命的弱点。一个水库的建成,会对生态、环境、气候、经济各方面都产生影响。不可否认你对库内的水面线计算是一位专家,有你的特长,不过水库对库外的影响你大概就没有想过了,以至于人家讲的是上游的问题,你把它看做库内的问题来教训人,实在是犯不着,不要再张冠李戴了。 这里我们不去说 武 老师理论上的荒谬之处,就说所谓只有黄万里看到会引起渭河平原的水患的说法,就是社会上误导宣传的结果。 实际上《中国水利》杂志编辑部对 1957 年 6 月 10 日 至 24 日召开的 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 作了详尽记录。记录中可查阅到; 70 名专家学者中,起码有温善章、黄万里、叶永毅、梅昌华、方宗岱、张寿荫、王潜光、王屯、杨洪润、须恺、李蕴之等十多人,即 70 名中的百分之二十多,明确表示了不同意 360 米 高坝方案。对黄万里关于 潼关以上将大淤,并不断向上游发展 ; 张寿荫的 回水离开西安 40 50 公里 ,淤积也可能在西安附近发生 ;以及梅昌华关于移民等问题的警告等等发言都有记录。可以说对于三门峡大坝今后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出席会议的专家几乎都预见到了。 事实很清楚,与黄万里有相似看法的水利专家绝非一人、两人,因此说当时只有黄万里敢于坚持他们的建议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据我所知,至少 温善昌 先生从来也没改变过他的反对意见,水科院的叶永毅同志会后还曾经正式给周总理写信反映三门峡的问题严重。 一位亲身参加了那次讨论会的老同志曾经告诉我,在当时有关三门峡问题的讨论会上,黄万里的不同意建坝意见,和很多人的反对意见的发言几乎一样,并没有引起大家的任何注意。因为他当时也曾经提出了,如果三门峡一定要上马,应该保留排沙底孔的建议。这就使得他对三门峡的不同意见和态度,与其他那些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而又表示无可奈何的同志,看不出有任何不同之处。 不仅当时担任水电建设总局局长的李锐,曾说过不知道当时还有个黄万里也反对三门峡,而且还有很多当时参加会议的同志,都对黄万里的反对意见的发言,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印象。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今天的社会舆论中,黄万里都被说成是当年唯一的一位坚持反对三门峡上马的英雄。在此,我又不能不遗憾的指出,社会上所有这些错误的舆论都与黄万里自己的感觉误差有关。 黄万里 教授自己好像曾经不止一次的强调在三门峡问题上只有他敢于坚持反对意见。而实际上,这完全是他的错觉。 如果,三门峡的问题因为时代久远,大家还有所怀疑,那么在 黄万里 教授给党中央的信中,同时还强调也只有他一个人是真正反对三峡的。以至于让著名的记者戴晴在黄万里辞世后曾写过一篇《黄万里辞世后,再也无人反对三峡》的文章,让人当成了睁着眼睛瞎说的笑柄。从这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家恐怕就应该能够体会到, 黄万里 教授在坚持反对意见的人数问题上所存在的感觉误差了。 客观的说黄万里由于被打成右派之后,长期脱离专业本身确实有很多地方落后于时代的观念。例如,他由于对洪水灾害的深恶痛绝而选择了水利专业,然而,他却不了解当今的世界水资源的最主要矛盾,早已经不是水患,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了。因为现代社会的高楼大厦使得洪水所造成的威胁大幅度下降,而现代社会的水资源需求的急剧上升和巨大的人口压力,让水资源的短缺成为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黄万里 教授原来那种从防洪考虑尽量不建水坝的观点就完全不合时宜了。所以,黄万里提出的治理黄河的意见至今也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另外,黄万里对我国水资源的形势估计也有严重的失误。尽管作为水文专业的著名专家。但由于长期脱离业务,他竟然坚持认为中国的水资源世界第一,这就必然加剧了他的尽量不建设大坝,尽可能把河水排走的错误意见。而实际上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只排在世界第六,属于人均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这种在水资源问题上的错误概念,会在很多重大的问题决策上影响 黄 教授的判断。 关于黄万里对三峡泥沙问题的判断,也有很多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不过我却知道黄万里并不是绝对反对建三峡,他只是强调三峡高坝永不可建,而是赞同在某些适当的时候修建三峡低坝。当年绝大多数水电工作者都是这样的看法,一个是担心高坝会产生三峡门峡那样的泥沙问题,另一个是当时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如果修了三峡就会影响别的水电工程的建设资金。所以,当年三峡的反对派特别多。不过,对于全世界的搞水电人来说,如果不开发三峡绝对是一个大的遗憾。黄万里当时也是这样看的,否则它就不会刻意强调只是三峡高坝永不可建。 总之,事实说明,一个人光有科学精神还是不行的,如果缺少工作实践仅凭以往的经验,同样可能会犯错误。所以,任何把黄万里某些个人意见当成真理的炒作都是愚蠢的。我非常坚信,如果黄万里还在世,他也一定不会容许别人这样吹捧他的错误。只有这样,才符合黄万里的人格特征。如果有人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感兴趣,还请参见我的《用黄万里的精神 破解黄万里的神话》。看过之后,如果还有什么不同意见,欢迎大家与我进行交流、沟通。 《用黄万里的精神 破解黄万里的神话》 http://www.blogchina.com/20070903376228.html 《 怀念黄万里前辈,呼唤科学的良心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2340
个人分类: 三峡|928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