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规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私房菜”与“大锅饭”——浅谈量化
XuanLIU 2009-8-23 21:54
近年来,一些大打私房菜招牌的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在街头巷尾涌现,私房菜是开在住宅或是写字楼中 ,无牌照、无跑堂、无固定菜单,惟独厨师有手艺的小本餐饮买卖 ,这是来源于百度百科的标准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734.htm ) 。读过之后感觉其间 最重要的是三个字名字中的私,做法中的独和规模上的小。我从没有吃过任何地方任 何人做的私房菜,但可以想象的是,上桌的各式盘中餐肯定在视觉上非常具有冲击力,在味道上更是非 常的私有和独特,分量上自然也会相当短小精悍。但也恰因为这私、独、小,注定这种 饮食只能存在于一种现象,过分依赖大师傅的勺子,终无法成包容之大气。与之对比的是大锅饭,好 像从来没有人关注过谁去 做这锅饭,因为只要不是伤弱病残,稍有体力之人便可到市场上买些原料,顺手 完成一锅满足各行人群酒 足饭 饱的需要。大锅饭也许无法在某段时间内一碗一盘的博弈中靠色泽和味道取 胜,但它却实实在在的赢得了一场更为人尊重的产业化胜利掌握在一人一勺中的私房配方怎能匹敌一 锅锅实实在在的量化美食? 也就因为量化是个寻找规律,制定规律并尊重规律的系统化过程,所以,很坦率的讲,在我国谈量化或许 是件比较难的事情。因为历史和传统文化等原因,我们民族总有种相信潜规则重于相信规则的倾 向。量化实际上是个系统化的过程,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恰恰缺乏很系统的规划,这反映在个人的 日常行为和国家的制度建设等各个层次的方方面面: 我们好像更崇尚跟着感觉走的潇洒,内心深处我们比较排斥规矩的束缚;喜欢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民间法宝,而不重视长远规划,系统行事的高瞻远瞩;喜欢一哄而上,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盲目随从,从不思考如何掌握方法进而横霸天下的道理;喜欢品尝各式各色的私房菜,从没想去学习肯德基和麦当劳之所以能畅销全球的精髓;城市的建设往往拆东墙补西墙,口头上的利用资源往往到头来反而受到当地特色的制约;我们虽然很多企业已经做到了数据上的辉煌,但我们至今缺少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国家建设的很多领域更是普遍缺乏制度的建设,不重视制度的恶果随处频现,笔笔皆是 现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人们意识形态的自由和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对于可持续性的发 展是多么的重要,但即使元素多么复杂,也都需要一根贯穿其中的主线加以串联,都需要我们积累经典的 想法,积累符合客观规律的逻辑关系,并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将散沙规整化,将程序系统化,多民 族国家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领导,否则社会无法管理进而丧失稳定;环境中引入外来物种,短时间内物种数 量的相对增加换来的却是万劫不复的生态灾难。我们需要明白健全民族相关法律制度,将民族团结之种遍 布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家园,才会开出和谐共处之花;我们需要遵守生态系统复杂性背后的生物链条,不要 任凭个人感觉和眼前利益而砍伐生命进化之树。 当然,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值得保留和传承的精华完全否定和颠覆不能否认,也许很多现象我们可以 仅由感觉即可以收到哪怕量化也可能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我们更加不能否认我们需要变得更严谨,需 要严谨而系统的量化。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发现,才会有更多的感觉,这才是为我们保驾护航的 秘方,真正的取胜之道,因为私房菜我们可以无需顿顿都吃,但馒头米饭我们却每餐必需!
个人分类: 随笔杂谈|5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正本溯源与发明的开拓进取
qlms 2009-8-6 14:22
前记: 最近摘录了一下《影响人类文明的 10 位科学家》发在了我的科学网博客上面。重发兄读后认为从科学原教主义来看,应该把诺贝尔和爱迪生两个删掉。 鉴于大家对科学与发明的认识,存在一些区别,在这里就对科学和发明做一些基于我认识的说明。 正文: 科学是什么?百度百科的定义为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学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 正本溯源 ,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规律。自然界的规律,自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而是本来就存在的。而人类对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 科学的例子,随处可见。牛顿的三大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对自然界所存在的规律的高度概括,是伟大的发现。 发明是什么?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为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所特有问题而提出创新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 发明的目的是什么?发明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 开拓进取 ,也可以说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发明不同于科学发现,发明主要是创造出过去没有的事物,科学发现主要是揭示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规律。但发明的是基于自然规律的,也就是说,发明是在认识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造活动。 从上面的分析看,爱迪生应该属于发明家,不属于科学家。 科学与发明可以完全隔离开吗?回答是不能。 第一,因为很多科学家发现了规律之后,马上就利用所发现的规律,做了相应的发明,比如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既包含了科学认识的过程,又包含了技术创新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诺贝尔既是科学家,也是发明家。这样的科学家多吗?应该是很多。比如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发明人蔡伦,我想应该也属于这种类型。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也是先在认识草药物性的基础上,再开出相应的药方,这个过程,也是科学在前,发明跟后的典型。 第二,发明家一点科学知识都没有的话,很难获得成功,因为具备相应的科学素养,是发明创造的基本条件之一。爱迪生虽然没有受到科班教育,但是他靠自然掌握了电学的基本知识。 后面的这段就是教科书化的语言了。总之,科学认识的进展,使技术进步得保证,技术的进步,可以促进科学认识的不管提高。 大家的观点 (持续更新中): 发表评论人: cwufp 删除 回复 科学和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现在。没有科学的发现,也就没有技术进步的基础;没有发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多数的科学研究是无米之炊,根本不可能做的。因此,从前,科学认识的提高引领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而现在,更多的是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向前发展。 发表评论人: xcfcn ip:159.226.159.* 删除 回复 老兄,说得太复杂,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科学是认识世界,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在的科学和技术当然分不开,做科学需要 hi-tech, 而技术也是科学(的)技术。但是两者的目的还是清清楚楚的。 发表评论人: 陈安博士 删除 回复 中国古代只有发明而没有发现,或者说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 哲学的一个分支也认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也要分开,后来,中国的一些哲学家认为,还应该有工程哲学。其实,我想是希望说清楚科学、技术、工程在一些本质上存在的差异,至于是什么类型的差异,好像现在没有特别共识性的结论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3800 次阅读|5 个评论
竞争——妥协
王志军 2009-7-31 17:01
一个稳定存在的系统,必然存在竞争和妥协。生物圈里食物链是最好的例子之一。 捕食者数量与捕食者数量稳定在一定范围是物种在生存空间上的较量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自己研究的晶体生长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扩散不稳定性和温度梯度与界面能的稳定性是定向凝固中竞争的因素,在界面失去稳定性后,两者共同决定胞晶或枝晶列的间距、尖端半径等特征尺度。刚看到nature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地质形貌的文章,当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情况。山地形貌中山谷的间距由土壤的蠕动和流水的冲刷共同决定的。由此我想起来昨天女朋友跟我说的世界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佛陀。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价体系小议
peiguiliu 2009-7-31 11:22
SCI(Science Cited Index)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在SCI录入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成为国人自然科学水平与成果评价的重要标尺。由于唯SCI是为,无限应用成就了SCI在自然科学界的国际地位;SCI也成了中国科学研究及其发展的指挥棒和灯塔!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管理之四:尊重科学规律避免“大跃进”
ljxm 2009-7-9 09:12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规律和法律有本质区别吗?
热度 1 zhangxw 2009-4-14 21:38
自然规律和法律有本质区别吗? 2009-4-14 张学文 科学界探索自然的奥秘,科学家一旦找到客观规律就十分自豪:我发现了上帝的秘密!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探索客观规律几乎是科学工作的核心目标!牛顿等牛人发现了重要的客观规律,这自然是非常伟大的事件! 可另外 还有法律一词,它在中文里它与规律仅一字之差。法律、规律都是律。 律是否意味着普遍存在的特征、关系?它们有其共同之处?! 规律适用于自然界,它与人的存在无关,但是万物都逃不脱它。 法律则适用于社会,它完全是人造的规则,它可能没有客观规律那么伟大,但是它也足够神圣,而有人就死在法律的制裁下,又有人依靠法律打赢了官司。 看来社会的法律与自然的规律却有某些相同的特征。 可某外星人来地球考察后发表文章说他发现了地球上的城市车辆的运行分两类,一类是靠右边行驶,另外一类靠左边行驶。在外星人看来这究竟的客观规律呢还是法定规则(在法律范畴内)。法律是人类制造的规律?社会上的各种打分办法难得不是人为制造的定量规律? 把自然的规律与人为的法律(含各种规定、法规、规定、规章、潜规则 )放在一起来研究应当是十分有启发性和有价值的。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7275 次阅读|4 个评论
技术发展的规律——人工自然的角度
lvnaiji 2009-3-25 21:12
吕乃基   在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远较科学复杂,并不是说科学就简单,而是技术更为复杂。可以这样比方:科学和技术都是社会的某个器官,如果说,科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切除的话,那么技术则绝不可能。一个小国几乎可以完全没有自己的科学,但绝离不开技术。因而, 可以讨论科学的发展规律,但不可能在同样意义上探讨技术的发展规律。 探讨技术及其规律,因其 与社会不可分割 而难度极大。相对而言,技术的产品——人工自然(或过程)及其演变较为清晰、简单。由此不失为探讨技术发展规律的一条捷径。 一、人工自然的演变与量子阶梯的关系 相应于量子阶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形式有六种 , 即基本物理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电磁运动)、宏观物理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 , 以及意识。它们的关系大致构成了由简单到复杂运动的序列。人工自然的进化与此密切相关。 远古时期 , 古人进行动植物的栽培、驯养和杂交 , 人工自然就是他们所得到的动植物。换言之,远古时的时期的人工自然使原始的“生物制品”。到古埃及与古代中国 , 开始有了炼金术和炼丹术 , 生产贵金属如金、银和珍珠等的赝品 , 以及长生不老的灵药 , 后来又发明了火药和造纸 ,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末和文艺复兴时期 , 在这数千年间 , 人工自然除了上述生物制品外 , 主要是化学制品。当然 , 自远古起就有一些简单的机械工具如杠杆、螺旋、斜面、车轮等。到了古代及中世纪 , 这些机械制品有所发展 , 其代表是钟表、八音盒等 , 有些已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 此外还发明了指南针 , 但相对于近代的机械而言 , 这些都微不足道。因而 , 自远古到中世纪 , 人工自然主要是动植物等生物制品和一些化工品。 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 , 机械制品日益复杂 , 数量越来越多 , 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愈益上升。尤其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 , 纺纱机、织布机等成为工业革命的导火线 ,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出现了蒸汽车等各种热机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机又登上舞台。由于有了动力的支撑,机械、热机和电机取代生物制品,成为人工自然的主要部分,它们相当于简单物理运动。从 18 到 19 世纪,无机化工产品如酸、碱和有机化工产品如染料、药物、炸药等逐一问世。 20 世纪以来 , 一方面机械产品和热机、电器继续发展 , 另一方面化工产品如各种 人造 纤维、食品等 , 以及新型材料相继上市 , 在人工自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五十年代逐步进入 分子设计 阶段后 , 化工产品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自 50 年代初生物学革命后 , 生命科学获得很大进步 , 目前 , 由生物工程生产的生物制品 ---- 从计算机硬件到药物 , 从食品到新的物种一一正在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 , 从工厂进入市场 , 成为人工自然中新的组成部分 ,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 , 生物制品将成为人工自然的主流。 在这一简略的回顾中 , 可以看到人工自然的进化大致由生物制品、化工产品到机械、热机、电机,然后再经由化工产品到生物制品。这是一条由复杂运动形式到简单运动形式,再由简单运动形式到复杂运动形式的发展路线。其中 17 世纪后的整个近代成为主流的机械是转折点。 图 人工自然的进化与运动形式的关系 二、人工自然彼此间关系的演变 其一是工作机、动力机与控制机三者的关系。自远古直至第 - 次工业革命前夕 , 人工自然物中并无动力机 , 更无控制机 , 只有工作机。工作机一般较为简单 , 由为数不多的部件组合而成 , 如纺纱机、织布机等。它们需要直接来自自然的动力 , 如人、畜、风、水等 , 也需要由人来操纵、控制。 第一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便是解决动力机问题 , 蒸汽机、电机相继诞生 , 动力机与工作机的结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丰硕成果。从此 , 各种交通工具往来于世界各地 , 各种机器轰鸣、运转于世界各地的厂房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 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控制装置 , 如瓦特在蒸汽机中所加的行星式控制气流装置 ,19 世纪电磁效应的应用使控制器有所发展。但整体而言 , 整个近代,人工自然进化的主要成就是在工作机的基础上出现了动力机,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20 世纪,尤其在控制论和信息论等科学理论提出后 , 人工自然又出现了新的类型,那就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控制器,此后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及两个阶段。两个部分是:控制器自身的发展,如集成度提高、功能增加,硬件则发展为分子、生物元件;以及控制器与工作机、动力机的结合。控制器通过各种载体媒介,以信息把工作机和动力机的各个部分及其运行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 两 个阶段是 , 直至前不久 , 控制的机制主要是负反馈 , 控制器执行的功能是面对环境影响和扰动保持系统内环境稳定。旨在稳定的控制因是预先设定的 , 所以既排除系统进化的可能 , 也不利于主体的进一步参与。在第二阶段中 , 新的控制器具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如柔性化生产。由这样的控制-学习器与工作机、动力机组合而成的人工自然物不仅能保持自身稳定 , 而且具有进化的可能。新的控制-学习器同时也允许在相当范围内改变程序 , 因而允许主体的介入。人工自然由工作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到上述三机组合的发展过程 , 是人工自然物彼此组合关系发展的第一个特征。 这一特征还可以从相关的另一角度即材料、能量、信息这三者的关系加以讨论。在古代,人工自然的发展以材料的变化为标志 , 由远古时代的石器经铜、铁 , 到近代后期开始使用的钢。自 18 世纪后 , 能源的发展成为人工自然进化的主要部分。 19 世纪末 , 处理并传递信息的人工自然物出现 , 并在 20 世纪中叶至今成为人工自然进化的主流。新人工自然物的出现以原有的人工自然为基础 , 并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 如在材料上 , 由无机材料经有机材料到生物材料(顺便指出 , 这以点与前述人工自然在运动形式上的进化规律相一致) , 能源则在功率、时效 , 可再生与可移动等方面不断创新。 人工自然物彼此组合关系的发展还可以从个性化与标准化或普适化的角度进行考察。最初的人工自然主要出自个人。他们各自属于不同的文化,创造物富于个性。这种个性既体现于人工自然用于特定场合的实用功能上 , 也体现于适用于使用者本人的心理、生理要求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此外 , 水平低下的工艺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使得人们制造不出标准的器件 , 同时 , 自然经济下的人工自然物归自己使用 , 不必要制造标准器件 , 这是人工自然物个性化的外部条件。在工业时代 , 每个工人只完成人工自然物创造过程中的一道或数道工序 , 从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可能将其特定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规范等灌输其中。于是人工自然物变得缺乏个性 , 彼此雷同 , 以致标准化 , 可替代 ( 实际上生产者本人也是如此 ) 。工业化时的技术水平为此提供了可能 . 而以卖方市场为主的近代市场经济则要求大批量生产同样规格的商品。福特说 , 不管顾客有什么需要 , 我的汽车就是黑的。这句话典型地说明了这种情况。在标准化浪潮淹没个性之时 , 包豪斯学校要求设计的个性表明了主体 ( 设计者 ) 的要求 , 现代市场中买方市场的形成表明了用户的要求 , 而新技术革 命中涌现的新工艺、新技术 ( 如柔性化生产、 CIMS 等 ) 则为人工自然物的再度个性化提供了可能。现代人工自然的个性化不同于古代 , 不是因自然条件和制作能力而 ( 不得不 ) 个性化 , 而是克服了这些障碍后的个性化;也不是在自然经济下仅仅为了自己使用 , 而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下,在各具个性的商品间进行交换。由上可见 , 人工自然物彼此间组合关系由个性化经标准化再到新的个性化的发展过程。 古代的人工自然各具个性,但世界各地的人工自然物互不相关 , 是一种彼此没有联系的 杂多 , 工业革命 , 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 输电线把能源送到各地 , 各种运输工具把商品送到用户手中 , 人工自然物间开始有了联系 , 但它们都是标准化的 , 因而这种联系只是简单的量的相加 , 是线性相互作用 , 或者说是一种内部无差别的 一 。进入 20 世纪 . 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 , 一方面是人工自然物的个性化 , 另一方面 , 随着微机作为终端进入单位、部门、家庭个人手中 ,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将它们联结起来 , 世界各地各具个性的人工自然物将联成一个整体,彼此间是一种非线性的系统相关性。这就是内部有差别的一 , 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统一。由各具个性而互不相干,经相关而无个性 , 到既相关又具个性 , 这就是人工自然物彼此关系发展的第二个特征。 三、人工自然的人化 人工自然发展的两条规律从本质上说就是人工自然的 人化 。 人类是自然界亿万年演化的结果 , 是自然演化的顶峰 , 在人类身上 , 积淀着自然界物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 , 由低级、简单的运动形式向高级、复杂的运动形式演化的全部历程。近代之后 , 人工自然由机械、热、电磁等基本物理运动 , 经化学向生命运动进化的过程 , 从总体下再现了人类由自然界逐步生成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简单的再现。在人工自然的进化中越来越多地贯注了人的意志,人的思想,人的需要和目的,由此使人工自然朝着有利于人的方向发展。换言之,人工自然的进化即人化。这是对人工自然进化的第一条规律的认识。 人工自然发展的第二条规律同样体现了人化的过程。人 , 可以视为工作机、动力机 , 以及控制-学习机的复合。人工自然由工作机经工作机加动力机 , 到工作机 , 动力机和控制-学习机三者的复合这一发展过程也就是向人的生成过程,因而也就是人化的过程。再者 , 近代以来 , 人工自然物由标准化而排斥个性乃至人性 , 到现代复又强调人性与个性 , 同样体现了人工自然的人化过程。至于人工自然由杂多经内部无差别的一,到内部有差别的一,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人己关系的发展过程。远古,人类是一个个彼此无关不可通约的部落;近代以降,接受了现代性和基于机械技术的人可以通约而彼此雷同;进入现代、后现代,重新显示出个性并彼此相关。人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马克思)。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5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科学网博客间友情链接排名的规律(公式)
zhangxw 2009-3-24 13:39
关于科学网博客间友情链接排名的规律(公式) 张学文20090324 最近看周春雷博客的关于科学网各个博客的被友情链接的次数与排名次序的数据。很新鲜、有趣。就随手做了 4 个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被友情链接次数, x )与(次数的排名的对数 ,y )的线性关系最好。在 108 个数据对情况下,其 R ²值高达到 0.9694 ( =1 最好)。这已经表明这个经验公式具有提升为规律的资格了。欢迎大家补充议论。 下面是对应的图。
个人分类: 幂律|42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论科学发展规律
热度 2 lvnaiji 2009-3-15 15:07
  此文在论科学史与自然史的关系以及论后现代科学的基础上写成。诸君可参阅此二文。又,先前所发的山峰与河流与此文应该是并行或同步的,亦可一阅。      讨论科学发展规律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更广的视野从古希腊前到眼下所说的后现代,以及在较完整的意义上全面考察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历史观理解科学史,以期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新的认识。 一般认为,科学是知识、方法和特殊的活动。对应于科学的三个方面,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认识科学的发展规律。 一、科学发展规律的本体论视角 在本体论上,科学的发展由混沌经确定再到混沌。 在当今进入后现代科学之时,讨论科学的发展规律,就有必要追溯到古希腊之前,由欧几里德几何回到古埃及尼罗河畔的丈量土地,由阿基米德力学回到 3 千年前的杠杆取水,由托勒密天文学回到游牧民族仰观天象,一句话,回到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科学与技术不分,事实与神话不分,以及科学、艺术和宗教不分。由于各民族的自然地理条件迥异,所以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各不相同。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动不居的以及互不相通的个别经验构成了科学最初的源泉,科学萌芽于混沌之中。在如此扩展的视野中,这就是科学的第一个阶段。 由古希腊开始了科学的第二阶段。之所以往往诸事均言必称希腊,是因为分化肇端于希腊。科学与技术分离,事实与神话分离,以及科学、艺术和宗教渐次分离。之后直至 20 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基本上就是确定和有序的阶段,科学经历由与自然史原始的一致经相反再到一致(请见论科学史与自然史的关系)三个环节。其中的两次转折 ,即是发生于十七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两次科学革命。 早在第一个环节,古希腊人就为整个第二阶段确立了目标和规范探寻不变的存在,在自然哲学中就是始基和本原。无论是目的论、因果论,还是循环,强调的都是秩序和规律。科学应当从经验客体的现象上去寻找背后的本体,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本质规律性的目标。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作为古希腊本体论最高成就的最重要之点所在(周昌忠 1995 )。欧几里德、阿基米德和托勒密等人的成就就是这一努力的结果。中世纪虽然经历曲折,但近代科学革命又回到这条道路上。虽然在与自然史的关系上由一致转为回溯,但目标和规范是相同的,所获得的丰硕成果正体现了秩序和规律。 19 世纪末,气体分子杂乱无章的运动经由概率论也被纳入到有序和规律之中。现代科学革命以来,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科学家们依然在寻找规律,并进一步把规律由宏观低速扩展到微观高速,由无机物和有机物延伸到生命。有序王国攻城略地所向无敌。不论是原始的一致,近代的相反,还是现代辩证复归的一致,其共同之处是确定和有序。虽然爱因斯坦对上帝掷骰子感到不满,但在统计上依然可以把握规律。 然而也是在 19 世纪末,庞加勒发现了一些难以驯服的现象,他将之归于非线性。这一极其重要的发现在当时 淹没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光环之中, 庞加勒本人也感到太离奇而束手无策, 之后科学家们又发展出种种线性近似作为保护带来解决非线性问题。随着协同学、耗散结构理论、突变论和分形理论等的问世 , 人们逐步发现 , 始于彭加勒在非线性旗帜下开展的各项研究对整个科学所产生的震撼丝毫不小于 20 世纪初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这一方向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偶然性与不确定的地位。还有如混沌、随机涨落、突变和协同,等等,所有这些正在汇成所谓 后现代科学 , 正在动摇科学的本体论地基。所有这些涨落都与特定的语境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不可分割,与特定的主体不可分割,这就是嵌入。于是,各种嵌入的地方性科学涌现,科学的界线变得模糊。 后现代科学正在否定自古希腊以来的科学,朝着更遥远过去的混沌作辨证的复归。由于这种复归是建立于曾经的有序和规律的基础之上,拥有共同的平台,因而在个性之间不是远古时期的不可通约,而是彼此交流和兼容。实际上,交流和兼容正是后现代个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就是从本体论来看科学发展的规律,由远古的混沌经近现代的秩序而走向未来的混沌。相对于后现代正在趋向的混沌而言,远古的混沌有两点不同。其一,因为各个部落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彼此间不可通约,因而只能说是混乱。但这些互不相关的部落却是与各自所处的特定的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所以不是混乱而是混沌,确切地说,是一种自然的混沌,也就是原始的天人合一。相对于远古自然的混沌而言,后现代科学与语境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嵌入,所以既是一种社会的混沌,同时又与自然协调一致。 二、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论视角 以认识论视角来看,第一阶段的特点依然可以由混沌来描述。突出表现在主客体不分, 认识与实践不分,以及 直觉。 远古时期主客体不分。 到古代,古希腊哲学认定有一个独立于人的存在,大多数民族仍停留于主客体不分的状态。在近代科学革命中,伽利略区分第一性和第二性,色香味等完全是主观的产物,与客体截然无关,仅仅有感觉的肉体中;因此,如果把动物拿走,一切这样的质也就消除了或消灭了。 1616 年,伽利略在罗马法庭上的辩护词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从事实验科学的教授们并无力量可以随意更改他们的见解,以及左右摇摆。可以改变契约、合同、票证或商业的见解,但不能以同样的力量去改变关于自然与天体事项的实验结论。 在笛卡儿看来,物是真正死的东西,除了在开始时从上帝得到的运动之外,物体不能再有其他活动。培根则表示,目的因,除了涉及人的行动的那些之外,并不能推动科学而只足以破坏科学,物体不再用它那富于诗意的感性光辉向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马克思)。从此,人就站到在自然界的对立面,研究其中没有人的自然,在关于自然的知识中排除任何主观因素。 在 17-19 世纪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各门学科就是沿着这条道路而从文化背景中分离出来。留意一下分离的次序是耐人寻味的。如果从古希腊算起,首先分离的是几何学和力学, 17 世纪还是力学, 18 世纪化学, 19 世纪地质学和生物学。距离人越近的学科,主客体分离走向客观的时间越迟。当时的生物学被认为 是一门年轻而渗有人类自我意识的科学 ,宗教、浪漫主义、自然哲学,以及启蒙运动等都试图影响生物学并得出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虽然如此,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各门科学正是在主客体分离之后才获得丰硕成果。 20 世纪科学革命以来主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相对论和测不准原理表明,观察和测量结果与主体相关。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如 科学共同体、科研始于问题、观察负有理论,一直到现在的实验室研究、知识建构论、知识社会学和行动者网络等都是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上强调主体和环境的作用。 远古时期认识与实践不分。 Know-how-to-do ,以及 learning by doing 都说明了这一点。学者们认定,古代是先有技术,然后再有科学。实际上,古代的技术中包含了科学。希腊之后,由哲人认识,奴隶实践,二者分离。在而后的岁月里,在一再的抽象过程中,特别是在科学认识中又发展出实验这一独特的实践方式,认识进一步远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在走向后现代之际,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如果说西方一贯的理性倾向使上述状况推波助澜,那么眼下强调的实践转向、波兰尼的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还有所谓行动者),渐次模糊认识与实践的界线。 远古时期,人类凭籍想象、直觉、灵感和顿悟之类认识自然界,他们的知识 往往用比喻、格言、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咒语、灵符、偈语、禅机等等。实际上直至古典时期,古人不仅通过哲学和科学来认识世界 , 而且以诗的、艺术的形式去领悟世界 。 古希腊哲学在认定自然是有秩序的同时要表达的就是 , 自然因而是可以为我们所理解的。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 ---- 科学方法来发现、认识这些规律。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苏格拉底的辩论术,以及柏拉图的 不懂数学者不得入我门 等都说明了这一点。在经历了中世纪的信仰和神秘主义后,笛卡儿的理性和《方法论》以及培根的《新工具》进一步阐明了认识过程必须依赖理性和经验以及二者反复的比较。到 20 世纪,对方法的研究已经臻于完善,方法论已成为 体系 。于是不仅研究对象,而且研究方法本身也有规可循,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况。 而今既然如前述在本体论上对规律有新认识,那么传统的认识方法也必将同样受到冲击。现代科学哲学的各流派已经把康德关于科学何以能够认识自然这一问题消解为是否可能。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和怎么都行的呼声不绝于耳。对于复杂多变的对象,对于与环境和认识主体不可分割的对象,传统的认识方法已不再适用。 知的方式和途径应有新的内容。现在尚不清楚这种新的方式和途径的细节(或许就根本没有细节),但已可以 看出两个特点:定性和直觉。科学家发现,对复杂系统进行量化是不可能的。对一个实际问题研究得越细,其解法就越模糊,所以要发展定性的方法。处理非线性问题需要直觉和悟性。 直觉不仅有认识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学习处理复杂性就是学习更加直觉地生活。直觉是在复杂系统中作出重大变化 , 使系统进化,并且与之一道进化的关键。正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在 19 世纪写道,在怀疑和不确定中生活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要学会在数字化社会中的非数字化生存。隐喻正成为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途径。 三、科学发展规律的历史观视角 历史观视角主要考察科学活动的规范,以及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处仅分析科学活动的规范。 远古时期,既然没有独立的科学,也就无所谓为科学所独有的规范,或者说科学的规范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规范混为一体。 自古希腊起, 欧里庇得斯在表达他对自然哲学家的羡慕之情时已经隐约提出了自然哲学家当时的科学家的独立及其行为规范 : 他是幸运的 , 他得到了科学知识。他既不为寻找公民权而烦恼 , 也不闯入不公正的事业 , 只是沉思默想自然的永恒秩序 , 默想自然是怎样形成的 , 在什么时候 , 又为什么 。 科学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活动从一般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是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到 19 世纪,科学家也成为独立的社会角色。默顿对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规范作了总结,提出了前面已提及的科学活动的 5 项规范 。 默顿规范提出后虽然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在总体上符合科学活动的状况。 然而上一世纪下半叶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科学原理和科学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其普遍性。随着关注个别、初始条件、关系,以及偶然性,科学原理不再放之四海而皆准,各种地方性知识正在形成。在学派、共同体和特定的实验室里,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以及应用同种话语系统者将更受到欢迎。 竞争性规范将有所弱化。既然各有各的目标、领地和方法,那就无所谓争鸣,也无所谓优先。公有性规范同样受到挑战。知识越是普遍就越是公有,越是个别就越是私有。(不过,个别既在于知识的来源是个别的,也意味着知识的应用同样是个别的。如果知识的应用是个别的,那么知识的私有也就失去了意义。)此外,在生命科学中,以及在知识经济时代,公有性规范还受到不同意义上的挑战。诚实性规范的情况亦然。这一规范建立于科学知识的普遍性以及可按严格程序验证或重复的基础上。普遍性下降 , 严格的程序也无法运作,于是诚实性规范的律令或约束力变得淡化。最后,合理的怀疑性本身受到怀疑。问题在于,凭什么怀疑和由什么途径去怀疑。前者是因为每个学派、每个实验室,甚至每个个人的研究对象、初始条件、主体情况、语境等都不一样;后者是由于不存在一致和严格的研究途径。默顿规范似乎风光不再,后现代科学似乎正在走向相对主义。 科学规范的这一变化实际上是科学的对象回归个体、具体、复杂性、语境,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及反对方法和崇尚直觉等一系列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转向在历史观领域的表现。回归个体、具体、复杂性和语境并不违背共性,主客体分离和方法论体系是认识过程上的必由之路,这也是默顿规范与后现代科学规范之间的关系,后者建立于前者的基础之上。建立于默顿规范基础上的后现代科学规范包含宽容、理解与协作; 包含创新,创新是对默顿规范合理的怀疑性的拓展,主要是创造直觉的能力和选择的能力。最后是自律和 他律。在我的论后现代科学一文中已有论述。 综上所述,科学的发展规律可以下表示之: 本体论视角 原始的混沌 有序,确定 新的混沌 后现代 科学 自然哲学与 近代科学与 现代科学与 对象原始的一致 对象相反 对象一致 认识论 和 方法论 视角 主客体不分 原始的综合 直觉 独立于人的 确立对象性 存在 关系 分 析 逻 辑 思 维 主客体相互作用 SSK 新的综合 直觉思维 历史观视角 默顿规范 宽容、理解与协作 创造,自律与他律 表中粗略显示科学的发展规律在总体上的三个阶段,以及在第二阶段中的三个环节。相同的字体表明三个视角在同一阶段或环节的相关性。
个人分类: 科技|94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人需要遵循规律办事
cutefay 2009-3-3 12:39
我觉得人想在这个社会发展得更好,需要借势,借势的含义是指借助外在的力量,这种外在的力量指规律。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甚至一些阶段性的局部的规则。也就是说人类顺从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会事半功倍。学习规律,了解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是我们理智的选择。 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人类不可能对自然规律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违背的,改变自然规律或者违背自然规律办事,结果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规律的本原是自然规律。人类是自然界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本原是自然界的物质,社会规律必定来源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也是不可违背的,例如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样的社会规律,如果违背了,那要受到惩罚。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应该说是真理,人们只能去发现、学习、利用,而不能改变。而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下,还衍生出一些阶段性的、局部性的规律,或者叫做规则,这些规则不一定正确,它们有的是违背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然而这些规则又是凭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的。社会上有太多这样的规则,例如官场上一些潜移默化的规则,办公室的规则等等。 自然规律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很相关,中国古人就知道农时不能误,这就是一种顺从自然规律做事的表现。倘若不顺从自然规律进行耕种,那么要得到相应的成果需要比顺从自然规律要多付出好几倍的代价,甚至付出了几倍的代价也没有好的结果。在养生方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人类改为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的话,长此以往会对身体很不好。夏天穿少点,冬天多穿点,倘若冬天穿得也跟夏天一样少,那很容易感冒。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顺从自然规律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社会规则也是跟我们日常相关的,很多社会规则让人们觉得很不爽,觉得是不公平的体现。但是社会就是不公平的,人类从一出生开始就决定了不公平的命运,承认这种不公平性,会让人心态好很多。虽然人与人之间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虽然努力并不一定能够获得回报,但是不努力能够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更低,虽然偶尔也有守株待兔天上掉馅饼的时候,但是如果个人不努力,指望着这样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运是不行的。所以,人应该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要积极地面对人生,努力去争取幸福。 言归正传,我觉得社会规则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好的社会规则,就是很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对人们有利的规则,这样的规则人类应该好好地去遵守。第二类是不怎么合理的社会规则,但它又不是那么坏。我觉得对于这类规则,虽然人们常常看不惯,但是却应该好好地去遵守,否则个人会很容易被社会踩死。第三类是很坏的社会规则,不符合自然和社会规律,这样的规则迟早会被淘汰掉,但是它却会在还未被淘汰的一段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违背天理的规则,人类不应该去遵守,否则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迟早会有报应的。 下面就重点说一下第二类规则和第三类规则。 举个例子,任何国家的官场,都犹如沧浪之水,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规则,有好的有坏的。很多人性格耿直,看不惯坏的规则,身处官场之中不按照官场的规则办事,结果受到排挤或者迫害。从古到今这样的官员有不少,他们的英雄事迹真是可歌可泣,但我又觉得他们被拍死得真不值得。我觉得既然身处在官场之后,官场中的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规则就要遵守,但是第三类规则是绝对不能遵守的。很多耿直的人不愿意遵守第二类规则,所以容易被拍死,但往往第二类规则不是那么坏,遵守了也不会太伤天害理。并且第二类规则往往是官场中最多的规则,它在官场规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有句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在中国这种法制不健全的国家里,官员们或多或少都贪一些,或者利用手中职权为自己谋一些私利,这成了一种游戏规则,如果谁不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很容易被踢出游戏。虽然贪污不好,但是如果稍微贪一点但是能够真正尽到这个职位的职责,能够多为老百姓办点事情,并且贪污或者谋私利的那一点点没有对社会构成不良影响,那也还行。我这样说并不是觉得官员贪污就是合理的,而是说单凭个人的力量没有办法改变中国官场的整体风气,这往往需要自上而下并且很长时间循序渐进的改革才行,既然个人力量改变不了,要想在官场上混,那就先暂时接受吧,但是别太贪得无厌,要能够真正为百姓做些事情。能够做到这样的官,我觉得在当今算是挺好的官员了。而如果贪得太多,或者太腐败,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违背了自然和社会规律,变成了第三种规则,这个时候就不能同流合污了,否则过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了。 在科研中,经费的申请等等也有很多规则,有合理的也有不怎么合理的。我觉得只要没有构成第三种规则,就能遵守就遵守吧,要想实现自己的科学抱负,通过科学多为人类做出些贡献,经费是少不了的,既然有了游戏规则,那就遵从吧,否则申请不到经费更麻烦。 社会规则,毕竟不是规律,虽然个人力量难以改变,但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是很多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可以改变规则,或者是一个很牛很有力量的社会金字塔顶层的人也可能改变,还有一个对社会很有影响力的人也有可能改变。所以如果有心要改变社会规则的话,那么要么能够凝聚很多人的力量来推翻,要么爬到一个金字塔的顶层,自上而下地推动改革,要么成为一个对社会很有影响力的人,说出来的话才有分量。而在达到这种力量之前,就最好先忍着,否则可能会被拍死。这就像是一个人在一个有摩擦力的地板上推一个很重的物体,必须人的力量要超过物体对地板的压力造成的摩擦力,这样才能够推动,没有达到这个力量之前是推不动的,反而可能会伤到自己。 在科学问题上,情况又有所不同,如果自己的理论是真理,而权威的理论是错误的,就要有推翻这种权威的勇气。虽然这会受到重重阻挠,但只有这样,科学才会更快地进步。虽然跟权威做对是不符合社会规则的,但是因为自然规律高于社会规则,而科学又是在探索自然规律,所以要敢于挑战权威。但是前提是:自己的理论是真科学而不是伪科学,要能够经受得住火炼。 人世间有很多的规律和规则,需要人们不断地去学习、领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一个人懂得学习规律,了解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那么就容易更快地发展。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世故的想法,但是社会就是世故的,身为社会中一员的人,是不可能改变这种现象的。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512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学标准化预备性研究之二
人为峰 2009-2-2 10:07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val.17, No.2, 3-6,2003 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I) 包含飞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信息化 - 标准化研究室 无庸违言,当今中医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有志有识之士为此十分担忧 。中医经络和证型方面的实证努力受到了严重挫折,有人甚至认为 从实证角度来看,其结果近乎一无所获。 也有些学者对实证努力不以为然 ,有的干脆认为中医学无须实证,或提出中医学是一种文化或哲学(而不是科学),泛而言之文化和哲学不存在实证问题,并且把指导诊疗实践操作的一门典型的科学讲成哲学会带来很多弊端 。首先笔者赞赏脚踏实地实证思想,钦佩勤勤恳恳的实验努力。但问题是中医学并不全等于当今主流科学,也不全等于当今主流生命科学,简单实证方法和急功近利的想法也许过于天真,希望越急,往往失望越大。中医学的实践和理论体系属于复杂性科学,它应该在驰骋在未来的复杂性科学巨大的空间中,我们应在复杂性科学意义下来谈论、认识和部署中医学发展问题。本系列文章的主旨在于探讨中医学的信息学实质,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标准化的可能性作准备 。 (一)何谓复杂性科学 : 至少迄今为止,科学的主流是面向简单性的,可以说没有简单性就没有科学。即使面对奥妙无穷的超级复杂系统生命系统,最大胆的还原论科学家也敢于声称生命所以难以理解就是由于它的简单。所以复杂性科学这一提法似乎本身就是一条悖论。对生命系统,现代科学实验巧妙地用实验组和对照组二者严格对照的方法把复杂性问题过滤掉(至少实验者认为已被过滤掉),把复杂性问题转化为简单性问题来处理。当今的生物医学知识的绝大部分就是这样获得的。生物化学家把组织打成匀浆,然后观察其中的物质反应。组织匀浆已破坏了形形式式的空间分布生物原则,使复杂的空间效应如作用室、隔离、通讯、识别、运输及模式化等基本生命机制化为乌有。至今现代临床医学尚未引进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空间不均匀性,无论是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药物均视机体为均匀的药物反应锅。以回归到简单性为标志的还原论几乎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有学者指出,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否认,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全部总和,实际上就是还原论胜利的航程。分子生物学就是还原论的直接产物。 现代科学不得不转而重视复杂性很大程度上还是受生命系统的驱使。因为生命系统特别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体系统的复杂性无时无刻不在捉弄现代医学知识体系和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使现代生命科学或生物医学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尴尬。我们无法脱离知道越多,理解越少的困境。一些富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因此开始反思单一简化方法的局限性,并从各种角度开始探讨复杂性问题。 一个系统如果只是含有数量巨大的组分而其运转原则是规则而统一的,那么人们并不认为它是复杂系统。最常见的例子是联络成千上万个电话机的电话系统。非常规则的巨大系统可以轻易地黑箱化,例如我们打电话时可以完全不管巨大的电话网络如何运作,只需注意两端的讲话内容,中间运作似乎不复存在。系统只有涉及以下问题时,人们才认识到它的复杂性: ( 1 )复杂性线性和非线性问题; ( 2 )复杂性与多变量及高维空间的关系; ( 3 )复杂性与多样性或个性的关系; ( 4 )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 ( a )随机性 ( 个体动力学千变万化或人们尚未掌握群体量度,如某疾病的发病率,某路口的交通事故率,某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等,这些均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本文不作讨论 ) ;( b )系统的冗余性和容错性 ; ( c ) 三体动力系统的不可预测性 ; ( d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而作为医学知识系统,还存在诸如( e )概念表达的不确定性( Fuzzy 性),类与对象的一对多关系;( f )知识成立的潜条件(潜背景)性(笔者在其他文章中已讨论)等。 ( 5 )复杂性与分数维的关系; ( 6 )复杂性与混沌(某些决定系统的行为)的关系; ( 7 )组织与自组织原理:中医学的发展应该是自组织的而不是先组织或固定组织的; ( 8 )生物医学知识大规模整合(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 。 (二)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 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这可以讲是一种科学常识。因为从分子水平来看,作为自然药物的每一种中药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多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是更复杂系统,而中医的证与症均可认为是复杂系统。复杂性科学是当前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医学也应归属于这一未来科学。中医学在自然医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特别在宏观和整体观(假设没有现代临床检验)控(指利用自然药物治疗)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临床诊治上都在全世界独占鳌头,这是我们祖先的荣耀。但这只能说是先走一步,比较先进一点,并不意味着中医学作为自然医学已是一门成熟的、完美的科学。相反,它仍是一门新生的科学,是一门未来科学。中医学传统理论是对复杂系统比较原始的、朴素的和粗糙的认识。值得骄傲的是,当前真正敢于直面复杂性系统(很多现代科学或医学避开复杂性)的理论特别在观控方面较为系统而有效的理论也许还数中医学。 因此认为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是鉴于理由如下: ( 1 ) 与先进的未来科学和科学哲学结合起来,为中医学发展驰骋开辟足够大的空间,克服简单的实证思路及由于一系列简单实证性实验受到挫折而带来的消极情绪。当前的一些挫折和中医学发展的停滞不前可理解为新理论尚不可及 , 老理论力不从心 这种青黄不接所致,由此造成发展陷入困境也许是很自然的事。这也有利于中医学名正言顺地留在它应该留的领域:科学领域。即坚持中医学是科学,而不仅仅是文化或哲学。 ( 2 )与世界科学发展潮流共进。整个生命科学都在深刻地反思和酝酿突变,焦点是面向复杂性科学。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认识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个基因,一个蛋白质的研究正在逐步为基因组信息学 (Genome Informatics) ,比较基因组学 (comparative genomics) 、结构基因组学 (structural genomics) 、功能基因组学 (functional genomics) ,基因调控网络,蛋白质调控网络等研究所取代,复杂性科学已实质性启动。科学家追求的充分解析基础上(基于白箱)生命科学整体论与中医学朴素(基于黑箱)的整体观在哲学上也有某种共通之处。 ( 3 )从分子生物学或量子生物学层次及当代科学常识来看,中医学的经络、脏腑、中药、方剂、证型、七情、六淫都是复杂系统或复杂现象。我们对这些千年名方了解还很肤浅,如近年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有许多新功效:( a )调节免疫功能:能提高实验动物被降低的脾脏白细胞介素 2 活性,拮抗使用醋酸可的松造成的脾脏重量减轻 , 对多形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b )对肾功能的影响:提高大鼠细胞生成溶酶体的速度,从而提高细胞的解毒能力而改善肾功能。六味地黄丸合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儿比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疗效明显提高。中老年人常服六味地黄丸对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c )延缓衰老:明显增加阴虚动物体重,增强其抗疲劳、耐低温和耐缺氧能力。( d )治疗老年性痴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对老年性痴呆有一定治疗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六味地黄丸可改善动物学习和记忆障碍;临床试验证实,六味地黄丸可改善健忘等症状。( e )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六味地黄丸和复方丹参有较好疗效。( f )治疗 2 型糖尿病:加减六味地黄丸有较好的疗效,还有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g )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六味地黄丸和某些西药合用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更年期综合征有效。( h )治疗矽肺:六味地黄丸与其他药物合用可改善矽肺患者症状。截止今日,所有这些仅是实验发现,相信未来只有复杂性理论才能进行解释。 ( 4 ) 可以解释中医为什么在当前传统科学模式中,也就是简单科学框架下发展缓慢。因为中医不属于简单科学,用简单的还原论方法不能证实中医的主要概念。 ( 5 )有可能建立宏微兼顾的、古今统一的新理论。最好的中医新理论体系,应该是能同时兼容传统理论,同时兼顾传承和发展的理论。同其他科学一样,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必然有一个从粗疏到细密的演化过程,中医学传统理论可看成是一种朴素的、宏观的观察和处理复杂系统的理论。是一种较初步的、自然的、梗概性的并在一定程度上行之有效的复杂性理论框架。它有待于发展为一种现代意义下的复杂性理论。在复杂性科学的意义下,中医学传统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比较自然,避免出现中医学家所不愿看到的理论断层。 ( 6 )有利于价值取向的转变。现代中医学体系比较混乱,新体系和旧体系混成一体。犹如一块园地,里面有儿童园地,青少年园地,老年群体园地,而这三个群体的各玩各的,但所有的价值体系则按老年群体的原则。试想,这些团体能玩得和谐统一吗?非常不利于发展,也有悖于事物发展的常识。引进复杂性科学,有利于价值体系着眼于未来。 (三)复杂性科学研究介绍: ( 1 )何谓线性和非线性: 在讨论复杂性科学以前,笔者愿意先解释一下与复杂性密切相关的高频词线性和非线性。这二个词源出数学:当二个变量 x (自变量)和 y (因变量)的关系成正比,我们就称此二个变量呈线性关系,如 y=5x 。否则称非线性关系 , 如 y=5x 2 。这种严格的数学上的含义在生命科学中实际用处不大。不少情况下,所谓线性和非线性的词义实际上已被推广,即具有拟线性和拟非线性之意。其实在我们的思维逻辑中随处可见拟非线性逻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 抵个诸葛亮(三 臭变 极香),这就是一种 拟非线性逻辑。因为按拟线性逻辑,也许应该是三个臭皮匠, 奇 臭不象样 (极臭) 。又例如我们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一种拟线性逻辑。但如果我们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是一种拟非线性逻辑。这里有着深刻的科学哲学背景,因为复杂性往往与结构化概念有关,而非线性逻辑也常与事物的结构和相互关系有关,它表征事物各组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一盘散沙的)、正则的、无限可微(可分)的和平滑的。 ( 2 )复杂性与多变量及高维空间: 除了与高维空间有关,复杂性还与分数维空间有关,但此题留到专门叙述分数维的节段再讲。本节段的高维空间指整数维空间。数学把点看成没有长、宽、高度的零维空间,直线看成是只有长度,没有宽、高的一维空间,平面为只有长度、宽度,没有高度的二维空间,立体为有长度、宽度、高度的三维空间。长度、宽度、高度即为维度(参量)。由此引伸出广义的维度和多维空间:我们把由 n 个参量决定的事物看成 n- 维空间中的事物,它的特性受制于 n- 维空间的特性。对高维空间的意义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高维空间可以说充满着不可思议,充满着奇迹,充满着非普通逻辑。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一个平面(二维)交通,十字路口的交通只能用红绿灯来控制,二个垂直方向行使的车辆是绝对不能同时通过的。后来发展了立体交通,下有地铁,上有高架。增加了上下一维在理论上提供了无穷大机会。任何方向的车辆都有可能同时畅通无阻。我们(特别数学家)一直在运用无穷大,因为我们自认为懂得无穷大,但世间谁也没有经历过无穷大,因此没有人真正懂得无穷大之妖。我们都认为 1/ 等于零,但这可能引起逻辑和物理的严重冲突,导致不可思议的产生。因为在物理学上当两个事物无穷接近(所谓零距离)就可导致不可思议的现象的出现,物理学在严密考虑长度为 0 的极限时,一般都要受到不确定性原理的拒绝,考虑长度是 0 的物体时,物理量的不确定性将变得无限大。 这就是著名的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下文有专门节段讲述。总之,无穷大是奥妙、神奇、不可思议之源。它甚至对被认为是世间最精密的理论数学体系也制造了不少麻烦。从相对低维到相对高维空间的转化的神奇性的例子还见于生态科学,例如在三维空间局部的即时的物种之间的生死搏斗(如金钱豹与羚羊之间),在时空四维空间交响乐中却是一组协调和谐的生态音符,这就是因为当三维空间中加上一个时间维,物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试想,生命系统作为一个万维系统,什么样的奇迹不能产生。处于高维空间的生命系统的物性决非还原论者想象的那么简单,仅靠随机对照或打成组织匀浆的实验的认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医学院校也有责任培养能在高维空间看病的医生。 (待续) 参考文献 1. 王鹏伟,白云潇:关于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思考及前景展望,医学与哲学, 23 ( 5 ): 57-58 , 2002 2. 原所贤,暴连英:影响中医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医学与哲学, 23 ( 6 ): 54-55 , 2002 3. 王真权,王爱华:中医证实质研究的困惑及出路,医学与哲学, 22 ( 11 ): 9-11 , 2001 4. 陈少宗,王杰:科学主义的尴尬和中医学的多向度发展,医学与哲学, 21 ( 7 ): 21-23 , 2000 5. 李守业:实证论不等同于中医科学――与陈可冀院士和危北海研究员商榷,医学与哲学, 21 ( 6 ): 58-59 , 2000 6. 詹育和:论中医学体系突变的失败,医学与哲学, 21 ( 7 ): 24-26 , 2000 7. 包含飞,严世芸:中医学概念的信息学属性及中西医学互通性初探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5 ( 4 ): 8-11 , 2001 8. 王德彦: HGP 把医学引向何方,《医学与哲学》, 23 ( 11 ): 36-38 , 2002 9.Bao H.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research QMSOC and its relevant operators, J Tongji Med Univ, 1989, 9(4):235-238 10.Bao H.F.: Quantitative and Computerized Medicine--New research QMSOC(I), The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Frontier for Life Sciences on Central-south China, 1989, 211-216 11.Bao H.F.: The quantitative integration of biomedical information by computer--New research QMSOC(II), The Proceeding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f the Frontier for Life Sciences in Central-south China , 1989, 216-222 12.Bao H.F.: The new functions of Quantitatively Medicine Simulating and Operating by Computer-New research QMSOC(III), 1990, J Tongji Med. Univ, 10(1): 52-56 13.Bao H.F., Geng J.H. and Su Z.F.: Pansystems Methodology(PM) and a new research on large-scale integration of biomedicineAn introduction of QMSOC and its recent progresses , Acta of Jiansu Industrial College,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1, 4 (2): 69-75 14.Bao H.F.,Ni X.W.,Lou S.: Integratable Relationized Medical Electronic Book (IRMEB)--- An Exploration of An New Type of Intellegent Knowledge Mediu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ansystems Theory.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Inauguration Issue) 1995,p304-309 15.Bao H.F.: HCSL:A Human-Computer Commonly Understandable and Communicatable Medical Language, 《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hina-Japan-Korea Joint Symposium on Medical Informatics(CJKMI'99) 》 , p177-181,1999 16.Bao H.F.:The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cs Attributes of Medical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Ⅰ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Treatment, 2(1):4-8,2003 17. (日)高安秀树著,沈步明,常子文译:《分数维》,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9 , 1-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地球文明的纬度分布规律
huchangbo 2008-12-16 11:21
我在文明的文字决定论一文中简要的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受文字的影响及其原 因,本文则从另外一个视角,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整体的去分析一下地球文明在地理上分布 的特点及其原因。 为了分析这种规律,我们只考察在殖民时代以前至人类文明诞生的那段时间地球上运 行的主要文明。显然,地球在此期间的一定时间内同时存在着这样三处显著的文明:处在低 纬度的非洲,其基本上处在奴隶社会;处在中纬度的亚洲(中国、印度为代表),其基本处在 封建社会;处在较高纬度的欧亚,则率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如果单从社会的形态的高低级别来看 ,显然,资本主义社会要比封建社会先进,封建社会又比奴隶社会先进。这样自然可以得出 :地球上的文明程度是随着地球的维度变高而变高。当然,我所谓的规律,并不那么严格, 但如此归纳分析的确说明了这种趋势,如果这种趋势是一种必然,那么,决定这种必然的直 接原因又会是什么呢? 带着解答这个疑问,我们试着从纬度的高低对人的生理上的影响进行分析,这种影响主 要在于肤色和身高。显然,受太阳辐射强烈程度的影响,地球上人种肤色的深浅有随着维度 变高,肤色逐渐变浅的规律的。如低纬区的非洲人最黑,中纬区的亚洲人处于不黑不白的黄 色,高纬度的欧洲人及俄罗斯人都是白皮肤的。再看身高方面的影响,低纬区的非洲人比较 矮小,中纬区的亚洲人中等身高,高纬度的欧洲人及俄罗斯人大都比较高大。对于这一点, 即使在我国也有着北方人比南方人高大这样的差异。为什么维度又能影响身高呢?这显然也 是自然之道的使然,身材矮小的非洲人,由于比表面比较大,更有利于散热而更容易适宜那 里的气候条件。当然,有些人会拿美国黑人乔丹,澳大利亚的人等和我论说,我则要向他强 调的是我所讨论的是殖民时代以前的那段历史,甚至我在讨论这些规律的时候,美洲和大洋 洲都不在我的讨论之列,因为殖民时代之后,交通开始便利起来,人种的交混太频繁,没有 那种纯的因子在里面,所以不能用以归纳总结,所以,黑人乔丹的高大并不能代表非洲黑人 的身高特点,因为据说乔丹是混血儿。 事实上,除了地球上人种的肤色、身高与地球纬度有一定的关系,其年龄与纬度也有 一定的关系。据说,非洲人的平均寿命即使是在现在也没超过40岁的,而且非洲人在十几岁 的时候就发育成熟而传宗接代,继而终老其身。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的水稻,当江西的水稻 金黄可割之时,湖北的水稻还正在稻花灌浆。看来,人和动物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像植物一样 ,最近阳光的地带会早熟。 那么,为什么人类的文明会有着随着纬度变高而变高的规律呢?也许从以上所揭示的 事实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两种解释:生物电流差异说和生化代谢差异说。为了奠 定理论的基础,使得一种逻辑成为另一种逻辑的基础,我们先约定这样的信仰:文明乃是一 个一个种族内所有人智慧的集合,而这集合中的每个人亦必然有一定的聪明度。换句话 说,如果一个群体内的每个人的个体本身就有聪明的基因,那么,由这种人组成的文明亦必 然不同凡响。对文明先进不先进的判断,最终细微的落实到考察承载这个文明的单个人的 硬件性能-聪明度,或者对整体文明进行微分,结构出文明的微元,其整体的文 明则自然是它们的逆向运算文明的积分。 下面我们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分解我所谓的关于文明维度分布的哦两种理论解释了。先 说生物电流增强说,我们知道,在导体中,电子的导电性在低温时比在高温的时候要好 ,而且温度更低时,就成为超导体了。而我们体内都充满了生物电,而人体神经系统传递刺 激信号方面是离不开生物电的,因此,温度的降低反而增强了大脑及神经系统的生物电导 ,或者说减小了生物电阻,这又在一另一方面增大了大脑运算时的输出功率。当 然,人体内的生物电实际上更类似于离子液的导电,这种导电模式是违背欧姆规律的,用导 体的温度电阻规律似有不妥,但是钠、钾离子是在细胞反渗透膜的机制上进行的定向流通, 其宏观的整体上的看也未必不能划进导体导电的机制中去。倘若客观上真的有低温下电子的 导通阻力更低,大脑更聪明,那么人处在高纬高寒地区的人则会进化的更聪明,更能创造出 先进的文明。比如,先不说卫星导弹的出现,就现在的俄罗斯甚至还有人研究反重力、多时 空等,这不是一颗聪明的脑袋是不可能有人去对这些感兴趣并去研究它的。倘若自然界真的 有低温下使人更聪明的客观必然,那么关于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的谚语也 有一定的道理,这是因为寒门学子常常生活在饥寒交迫的环境中,我想这除了寒苦条件对他 的激励外,其寒苦的条件本身也有着使其大脑更加增效的作用。 其次我所要说的就是生化代谢差异说,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 生理乃至由生理决定的心智变化视为一次比较长程的具有短周期又复合有大周期的生物化学 反应,显然,代谢周期较长的人的一生,其知识的积累将更丰富。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小学 到老,历经数载才能使知识发挥出真正的作用,知识的学习绝对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 。这样,对于朝闻道,夕死可也的非洲人来说,当一个人刚有点人生阅历和知识便到达 人生的终点,使得个体的文明很难进行累计和再积分,或者说传承和发展,既然反应非 洲文明的微元的性能尚且如此,显然,其积分出的整体文明也难以先进起来。那么为什 么非洲人的生化代谢要快些呢,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近赤道的非洲,温度比较高,分 子和离子的扩散速度比较大,人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比较快,完成一次生命的进 程的周期自然就比较短。 综上分析,我们发现人类的文明分布在地球上有着随维度变高而变高的必然规律的。 但我要补充的是,这种规律只有在一定的尺度的时间和地域上才能显现,而且这种规律的显 著性会由于现今及未来的发达的通讯技术及人族的迁移及频繁流动而在大大削弱。
个人分类: 纵横捭阖|7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仿真定律--互联网进化七定律之四
liufeng 2008-12-9 12:45
作者:刘锋 前言:本篇文章与前面的博文《人脑是互联网进化的靶目标〉内容有重复 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结构并不是古已有之,它是从鱼的大脑进化到爬行动物的大脑,再进化到哺乳动物的大脑,最后进化到人类的大脑。如果解剖人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类鱼、类爬行动物、类哺乳动物的结构在人脑中泾渭分明。 同时人类从受精卵发育成异常复杂的大脑结构时,存在一种叫做靶细胞的组织,没有人类有意识的干预,数以亿计的脑细胞沿着复杂但又精确的路径,有序的朝着靶细胞发展。通过这种有方向的发育,大脑的各种组织逐渐清晰成熟]。 种种互联网发展迹象提示我们互联网正在向着与人类大脑结构类似的方向进化,从Ipv4到Ipv6,电话线到光纤,电子公告牌的功能分离,搜索引擎的崛起,云计算的萌发以及互联网网站之间的兼并,从表面上看是人类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成果,但事实是整个互联网正在从一个结构分散的,功能不成熟的组织架构向着与成熟人脑结构非常类似的方向进行着仿真进化。如图二。 图二 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 我们在《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指出目前互联网已经初步进化出虚拟运动神经系统,虚拟视觉神经系统,虚拟躯体感觉神经系统,虚拟听觉神经系统,网虚拟记忆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对人脑结构的仿真进化将会更加明显。这种现象对于互联网和人脑的研究都会产生推动作用,我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有可能可以同时了解双方的特点,用已经了解的人类大脑结构我们可以预测互联网下一步的发展动向。(注意不是规划),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互联网进化速度异常快速,我们可以对比发现越来越多人脑的秘密,我们目前已经可以断言人脑中应存在地址编码系统,搜索引擎系统,希望看到神经学科学家在这方面的进展。 小结:互联网进化的仿真规律就是指互联网将会按照人类大脑结构的组织方式进行进化,但这种仿真并不是人类主动的规划,而是一种自然推动的仿真,在这个现象发现之前,互联网已经自然进化出虚拟神经元,虚拟视觉,听觉,感觉等系统。 更多内容欢迎访问 互联网进化学术网站 www.intevl.com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3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述互联网进化的七条定律
liufeng 2008-11-26 19:10
前言:本文是简述,每条定律将在随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互联网进化论〉第二版电子书下载 作者:刘锋 在研究互联网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共总结出七条定律,分别是连接定律,映射定律,信用定律,仿真定律,统一定律,维度定律和方向定律, 更多的规律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已经提出的七条定律仍然需要实践的检验。但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规划互联网的发展,而是对一种自然进化现象的描述,即如果它们成立,无论我们是不是意识到这些规律,互联网都会沿着本文所描述方向发展。 1. 连接定律(law of connection) 互联网进化的连接规律就是指互联网接驳设备的进化不断延长大脑与互联网的连接(Brain connection),同时互联网使用者的心理也会对这种连接产生依赖性。 2. 映射定律(law of mapping ) 互联网进化的映射规律就是指在互联网的进化过程中,人脑的功能被逐步映射到互联网中形成以个人空间为代表的大脑映射(Brain mapping),用这种形式实现人脑与互联网的间接联网。 3. 信用定律( law of credit) 互联网进化的信用规律是指为了保证 互联网虚拟世界有序和安全的运转,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的身份验证将会越来越严格,互联网的信用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Human Credit)。 4. 仿真定律( law of simulation) 互联网进化的仿真规律就是指互联网将会按照人类大脑结构的组织方式进行进化,但这种仿真并不是人类主动的规划,而是一种自然推动的仿真,在这个现象发现之前,互联网已经自然进化出虚拟神经元,虚拟视觉,听觉,感觉等系统。 5. 统一定律( law of Integration ) 互联网进化的统一规律就是指互联网将会从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商业应用等各个层面从分裂走向统一,互联网的统一规律也是在为互联网进化成一个唯一的虚拟大脑结构(One Brain)做好准备。 6。 维度定律 ( law of dimensionality ) 互联网进化的维度规律就是指互联网信息的输入输出形式不断丰富,它将从一维内容表现为主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三维内容表现为主的高级阶段。 7。 方向定律 ( law of direction) 互联网进化的方向规律就是指互联网将遵循连接规律,信用规律,映射规律,仿真规律,统一规律,维度规律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同时互联网用户将以更加紧密的方式连接到互联网中(Internet evolution), 附: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定义: 互联网的发展并不是无序和混乱的,而是具有很强的方向性。种种迹象表明互联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这一目标产生了强大的拉动力,不断引导互联网向前发展,这就是互联网发展的规律。互联网进化的最终结果是,第一,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第二,形成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互联网虚拟大脑。 欢迎下载电子书《 互联网进化论第二版 〉了解详情。 更多内容欢 迎访问 互联网进化学术网站 www.intevl.com
个人分类: 互联网进化论|58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优秀研究生的特点
chrujun 2008-11-2 21:52
这几年看到不少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自己也带了几个研究生。对于我满意的研究生,我发现有如下特点: 1. 学习和生活极有规律,自律能力强。优秀的研究生,生活和学习极有规律,不会受到网络游戏的诱惑,能够数年如一日开展学习和科研活动。 2. 自主学习能力强,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由于科研项目跨学科的缘故,我往往要求学生自学一门至多门课程,以研读国外著作为主,辅以部分中文文献,定期向我汇报学习情况。好的学生总能够定期完成学习任务。也能够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学习一些知识。 3. 会根据项目需要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理科不同,工程类的科研项目分解成子问题后一般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只要用心学习,会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一般都能解决问题。好的学生能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少学生经常抱怨这样难,那样难,这样不会做,那样也不会做。非要老师手把手教才能解决问题。 4. 对学习和科研用功刻苦,大部分时间用在学习和科研上。 5. 对学习和科研充满信心,拥有坚定的信念。 6. 碰到难题有不服输的精神。 碰到难题后,会一天到晚想办法解决,不气馁,不放弃。 7. 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按时完成科研任务。 上面列出的是一些共同的特点。其它特点有:具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富有爱心、尊重他人、基础扎实、英语成绩好。当然这些特点不是每个人都有。集所有特点于一身的学生是很罕见的。不少优秀学生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当然瑕不掩瑜。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9904 次阅读|4 个评论
打赌解决不了科学问题:西部地震后东部相对稳定的规律是否存在?
杨学祥 2008-10-9 07:06
图 1 中国地震带及近期地震分布(据陈龙珠, 2008 ) 首先要澄清一个事实:我并不是批驳你的观点,而是论证了胡焕庸线的地质意义:它只是一个近似直线,只有统计意义,即出现概率的大小 。 我的质疑只是说你的两个推论需要地球物理根据支持。因为胡焕庸线以东不只是深圳,这样大的区域划为安全区要有确凿的证据或根据。我并不认为深圳一定要发生大震,因为我没有确凿的证据,一切尚需要认真地讨论研究,打赌解决不了科学问题。 其次要澄清,中国中西部地震后,东部相对稳定的事实是否存在?能否给出中国东西部强震交替发生的事实资料和理论根据。在 1976 年 1 年内,胡焕庸线东西部就发生了 6 次 7 级以上强震,西部地震后东部相对稳定的规律没有确凿证据: 1976-05-29 7.30 云南龙陵 1976-05-29 7.40 云南龙陵 1976-07-28 7.80 河北唐山 1976-07-28 7.10 河北滦县 1976-08-16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1976-08-23 7.20 四川松潘平武间 第三,补充图看到了。按照板块理论,印度板块向北推挤青藏高原,形成汶川地震,按照稽少丞介绍的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理论 ,青藏高原以东并不安全。 学者陈龙珠给出的地震分布图(见图 1 )和 2008 年地震表明,东部地区并不稳定 。 中国地震信息网最新地震 (2008-10-08 22:32)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 5.4 级地震 (2008-10-06 21:04)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10-06 17:16)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发生 6.6 级地震 (2008-10-06 00: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 5.7 级地震 (2008-10-06 00:4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发生 6.8 级地震 (2008-09-25 10:31)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6.0 级地震 (2008-09-10 11:56)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9-10 11:43)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09-09 18:22)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8-31 17:10)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攀枝花市仁和区交界发生 5.6 级地震 (2008-08-30 2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发生 5.3 级地震 (2008-08-30 17:14)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发生 6.1 (2008-08-26 03:3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8-25 22:46)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8-25 21:30)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仲巴县发生 6.8 级地震 (2008-08-21 20:49)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 5.9 级地震 (2008-08-21 20:42)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 4.9 级地震 (2008-08-20 06:15)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发生 5.0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08-09 06:44) 台湾恒春以东海域发生 4.7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07-17 06:58) 青海唐古拉地区发生 5.3 级地震 (null) 四川绵竹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7-13 22:58) 台湾恒春海域发生 6.0 级地震 (2008-07-12 05:35) 台湾恒春海域发生 5.2 级地震 (2008-07-10 07:19) 四川平武与江油交界地区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7-07 14:32) 黑龙江龙江县发生 4.6 级地震 (2008-07-05 09:36) 福建厦门市、龙海发生 4.4 级地震 (2008-07-03 04:23) 西藏班戈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06-29 20:47) 西藏班戈县发生 5.5 级地震 (2008-06-23 05:38) 四川青川县发生 4.1 级地震 (2008-06-19 18:25) 四川青川陕西宁强发生 4.4 级地震 (2008-06-18 16:12) 青海唐古拉地区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6-18 13:23) 青海治多县发生 5.4 级地震 (2008-06-17 21:40) 四川平武县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6-17 13:51) 陕西宁强县发生 4.5 级地震 (2008-06-11 06:23) 四川汶川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6-11 00:27) 陕西宁强县发生 4.3 级地震 (2008-06-10 22:15)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发生 5.4 级地震 (2008-06-10 19:04)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发生 5.1 级地震 (2008-06-10 18:04) 青海海西唐古拉山发生 5.5 级地震 (2008-06-10 14:05) 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与阿荣旗交界地区发生 5.2 级地震 (null) 四川彭州发生 5.0 级地震 (2008-06-09 01:56) 青海海西自治州发生 5.0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06-02 00:59) 台湾台北发生 5.0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5-14 12:2:5) 四川汶川县发生 5.6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5-14 2:52:3) 台湾台东发生 5.1 级地震 四川余震(略) (2008-5-12 17:7:3) 四川汶川县发生 6.0 级地震 (2008-05-12 14:28) 四川汶川县发生 8.0 级地震 (2008-5-11 4:12:2) 台湾以东海中发生 5.6 级地震 (2008-4-24 2:52:1) 台湾东部海中发生 6.1 级地震 (2008-4-20 21:52:) 新疆裕民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3-30 17:12:) 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6 19:12:) 新疆于田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4 23:50:) 湖北竹山县发生 4.2 级地震 (2008-3-21 21:0:1) 云南盈江县与缅甸交界地区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1 20:30:) 新疆洛浦与西藏日土交界地区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0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2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5.1 级地震 (2008-3-21 8:50:1) 新疆于田县发生 7.3 级地震 (2008-3-11 8:51:5) 河北卢龙县发生 3.9 级地震 (2008-3-10 8:49:4) 河南封丘、长垣与兰考交界发生 4.3 级地震 ( 2008-3-7 8:34 :56) 福建宁德市古田县发生 4.2 级地震 ( 2008-3-5 8:32 :5) 台湾台南、高雄县间发生 5.1 级地震 (2008-2-20 17:25:) 台湾花莲沿岸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改则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改则县发生 6.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改则县发生 6.9 级地震 (2008-1-31 17:50:) 河北蔚县发生 3.2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广东阳西发生 4.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河北昌黎发生 3.3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发生 4.1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宜兰以东海中发生 6.3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以东海中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发生 4.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台东近海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海域发生 6.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台湾花莲以东近海发生 5.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新疆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发生 5.7 级地震 (2008-1-31 17:50:) 广西天峨发生 4.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发生 6.4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妥坝县发生 5.6 级地震 (2008-1-31 17:50:) 西藏日土、改则交界地区发生 6.1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发生 6.0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发生 6.5 级地震 (2008-1-31 17:50:) 东海发生 6.3 级地震 http://www.csi.ac.cn/manage/html/4028861611c5c2ba0111c5c558b00001/_SUBAO/indexhtml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安全地区质疑: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带与胡焕庸线 . 发表于 2008-10-8 21:08:0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971 2. 嵇少丞 .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地震)及其中国应该采取的紧急对策 . 发表于 2008-9-3 5:52 :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265 3. 陈龙珠 . 我国近期地震震中与既有地震带关系草图 . 发表于 2008-10-8 21:08:3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1972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5168 次阅读|17 个评论
关注固体潮:德研究称月球引力可引发地球地面规律升降
杨学祥 2008-9-8 06:32
德国耶拿大学研究地球潮汐的专家格哈德詹希最近发表论文称,月球引力对地球的影响不仅会产生潮汐现象,而且会导致地球的地面每天有规律地升降。 根据詹希的论文结果,欧洲的地面每天升降约 80 厘米 。 詹希是德国耶拿大学的应用地球物理学专家,从 2003 年起担任国际大地测量学协会潮汐委员会的主席,他也是本周在耶拿召开的 4 年一次国际潮汐研讨会的组织者 。 地面的升降对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来说并没有直接的感觉。詹希解释说,由于月球引力对地壳运动的作用非常小,所以潮汐运动不会对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产生影响。他认为, 月球的作用加剧地壳的张力并导致地震的可能性是:当地壳的张力方向与潮汐产生的运动方向相同,但这种可能性迄今并没有具体数据加以证实。 詹希称,产生潮汐的原理现在已经非常清楚,当月球直接处于地球上方位置的时候,就会出现潮汐的最大值。月球围绕地球的旋转关系可以设想为一个转动的哑铃,一头是地球,另一头是月球,当月球的离心力超过地球的引力时就形成涨潮,低于地球的引力时就形成落潮,潮汐作用存在于地球引力和离心力之间的差别。 目前关于潮汐对地震的激发作用,一般只讨论海洋潮汐 。讨论地球固体潮汐的论文很少 。应该加强地球固体潮激发地震火山的观测和论证工作。 参考文献 1. 顾钢。德研究称月球引力可引发地球地面规律升降。 2008 年 9 月 07 日 ( 气象港 *20080907*xw439* 朝霞 * 自科学网 - 最新 2008-9-5 来源:科技日报 ) 。 http://qxg.com.cn/n/?fc=ndcid=66nid=20175 2. Elizabeth S. Cochran, John E. Vidale, and Sachiko Tanaka. Earth Tides Can Trigger Shallow Thrust Fault Earthquakes. Science. 2004, 306: 1164-1166. 3. 杨学祥 , 韩延本 , 陈震 , 乔琪源 . 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 . 地球物理学报 , 2004, 47 ( 4 ) : 616-621. 4. 胡辉,赵洪声,和宏伟。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云南天文台台刊。 2003 ,( 4 ): 49-55 5. 杨学祥,杨冬红 . 四川汶川地震与潮汐关系的 NCEP 数据证据 . 发表于 2008-6-4 18:38:1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49 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7. 杨学祥 . 汶川地震反思的一面镜子:云南地震早有预测 . 发表于 2008-8-22 9:57:1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738 8. 杨学祥 . 下一个 7 级强震: 2008 年 10 月至 2009 年 2 月强潮汐时期 . 发表于 2008-9-5 10:18: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759 9. 杨学祥 . 下次 7 级强震(续):自转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叠加 . 发表于 2008-9-5 15:03:0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78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49 次阅读|2 个评论
汶川地震反思:小震闹的同时要看大环境
杨学祥 2008-8-30 06:25
学者嵇少丞的地震局反思系列文章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同意见的争论有益于总结经验接受教训,揭示地震的发生规律。 2008 年 5 月 6 日 绵阳市地震减灾局 : 有感地震的多少与未来是否有强震没有直接关系 的文章是争论的起因。学者嵇少丞认为,地震局以往都是以小震蒙大震 , 也就是说 : 小地震闹、大震到 , 偏偏这一次地震局没做到。今年 4 月底 5 月初龙门山发生过一系列有感地震 , 市民担忧这么多小地震是否意味着即将要发生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在得到市民的反应后 , 没有认真负责调查研究 , 反而信口开河地当谣言辟。请看 2008 年 5 月 6 日 绵阳晚报 社会 - 热线 版 , 地震局是怎么回答市民的担忧的。要是当初有哪位专家提醒一句 : 龙门山小震是大震的前震 多好啊 , 要少死多少人 ! 小震闹,大震到。这是海城地震总结的经验。问题是,并不是所有情况的小震闹,都有大震到的结果。这要看地震的大环境。 全球强震高发期与中国强震幕重合时期是中国强震最强烈的爆发时期。在 1966-1976 年重合期,中国 7 级以上地震 11 年共发生 22 次,平均每年两次。 小震闹大震到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对于汶川地震,我在震前也作了同样的大环境分析。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 10 千米 20 千米 ,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的学者认为,汶川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 251 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可能与喜马拉雅山的造山运动有关系。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邓乃恭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全世界最大的震级是 8.9 级,最小的是负 3 级。在中国历史上, 8 级大地震只发生过十几次。 邓乃恭说,汶川地震属于逆冲型地震,其能量释放比唐山地震要慢,估计小震可能会延续一年,不排除还有强余震。邓乃恭认为,汶川发生地震并不奇怪,因为这里本来就是多个地震带的交汇点。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中部南北向地震带上的龙门山段。这是中国东西部两个地震区的分界线,本身就是强地震活动带。此外这次地震又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地震带这两大超级地震带在中国的交汇处。这次地震的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因此波及范围也就更广,连距震源数千公里外的泰国都有明显震感 。 印尼苏门答腊地区 2004-2007 年发生了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表明中印度海岭扩张非常强烈,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只是时间问题。 我在 2008 年 2 月 9 日 指出,环太平洋 7 级以上强震经过 2008 年 1 月的间歇后,已告一段落,全球强震发生地点已经转移,以适应 2007 年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强烈变形。大洋中脊显然是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最先适应新的应力变化。必须密切注意地震的新动向 。 我在 2008 年 2 月 17 日 指出,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08 年 2 月 14 日 18 时 09 分 22.4 秒在希腊南部 ( 北纬 36.75, 东经 21.75) 发生 6.9 级地震。这一预测得到证实。希腊位于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正交,是世界第二大地震带。中国处于两地震带交叉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四川泸定县 ( 北纬 29.55, 东经 102.0) 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2-16 14:00:11) ,值得关注 。 我在 2008 年 2 月 22 日 再次强调,希腊位于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正交,是世界第二大地震带。中国处于两地震带交叉地区,是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四川泸定县 ( 北纬 29.55, 东经 102.0) 发生 4.0 级地震 (2008-02-16 14:00:11) ,值得关注。印尼苏门答腊发生7.7级地震是 2008 年第二次 7 级以上强震。北京时间 2008 年 2 月 8 日 17 时 38 分 ,在中大西洋海岭 ( 北纬 10.7 度,西经 41.9 度 ) 发生 7.3 级地震。两次强震都发生在强潮汐时段(见表 1 )。在经过 1 月的 7 级地震间歇后, 2 月 7 级地震开始增多。 2008 年 1-3 月为弱潮汐时期, 4-7 月为强潮汐时期。强震在 5-6 月将达到高潮。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这些已经得到多方证据证实的预警当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注意。 2007 年 7 月 21 日 我们在《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一文中指出, 强震与全球气候密切相关。 在 1946-1977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8.5 级以上强震发生 11 次, 2000 年全球气候因素已进入类似 1947 年至 1976 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 20 世纪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十次地震有 8 个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段。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从 2007 年太阳黑子最低值到 2011 年太阳黑子最高值,厄尔尼诺与拉尼娜交替频繁发生,是中国地震平静幕与强震幕的转折时期,中国内陆有很高的强震发生几率,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中国强震约有 20-30 年准周期,其中,中国强震幕持续时间为 11-17 年,平静幕持续时间为 8-11 年。 1991~2002 年为第五强震幕,按一般规律,中国第六强震幕将在 2010 年开始。全球强震高发期与中国强震幕重合时期是中国强震最强烈的爆发时期。在 1966-1976 年重合期,中国 7 级以上地震 11 年共发生 22 次,平均每年两次。在 1946-1957 年重合期的 12 年中共发生 23 次,平均每年近 2 次。 2010 年至 2020 年可能发生类似情况。在 1958-1965 年平静期的 8 年中 7 级以上地震共发生 6 次,平均每年不到 1 次。 2002-2009 年平静期的 8 年中, 7 级以上地震在 2006 年前只发生了 1 次。 2002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共 4 年没有发生 7 级以上强震。所以, 2007-2009 年平均每年发生 1 次 7 级以上地震的概率极大 。 事实上, 2008 年 3 月 21 日 7.3 级地震发生在新疆于田县。 2008 年 5 月 12 日 8.0 级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县。 准确预报地震是地学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梦想! 5 月 12 日 四川汶川县 8 级地震拉开中国第六强震幕的序幕,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持续时间为 11-17 年的中国强震幕的准备 。 全球强震高发期与中国强震幕重合时期是中国强震最强烈的爆发时期。 2008-2018 年的地震大环境值得关注 。 目前地震是不可能被预报的的观点被误传,一切预测地震的论文都被称为伪科学。事实上,这一观点的准确结论是:目前不可能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前预测出地震;目前只能做到中长期预测;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美国人至今还在做地震的中长期预测,地震规律研究值得重视 。 参考文献 1. 嵇少丞 . 2008 年 5 月 6 日 绵阳市地震减灾局 : 有感地震的多少与未来是否有强震没有直接关系 . 2008-8-2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094 2. 王立彬。中国地质调查局:汶川地震原因已有初步结论。 2008 年 05 月 18 日 18:07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80715566344.shtml 3. 专家称地震预报系世界难题 准确率仅 20% 。 2008 年 05 月 18 日 10:05 环球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8-05-18/100515564817.shtml 4. 杨学祥 . 全球强震发生地点已经转移:中大西洋海岭发生 7.3 级地震 . 2008-2-9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194.htm 5. 杨学祥 . 阿尔卑斯 - 喜马拉雅地震带:希腊南部发生 6.9 级地震 . 杨学祥 . 2008-2-17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09.htm 6. 杨学祥 . 新一轮强震正在到来: 5-6 月达到高峰 . 杨学祥 . 2008-2-2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224.htm 7.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 . 2007-7-21 8:02:5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1490 8. 杨学祥 .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成因和强震预警 . 发表于 2008-5-19 9:29: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831 9.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10:39:2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10. 杨学祥 . 美国人也在预测地震:地震规律研究值得重视 . 发表于 2008-8-25 7:23: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006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4700 次阅读|3 个评论
探寻过去和预知未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杨学祥 2008-8-23 05:43
每个人都自以为对自己完全了解,其实不然。我们是谁?从哪里来?父母,父母的父母,追寻千年万年,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 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阐述了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人是由古代灵长类演化而来的,真是这样吗?生命最初从何而来? 证据,证据,还是证据。只有探寻过去才能知道我们的现在。历史遗物、古董、化石可以再现历史的真实,它们的价值不可用黄金替代。 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些生物灭绝了,香消玉殒;另一些生物又揭竿而起,欣欣向荣。独霸中生代的恐龙,为什么消声灭迹?如今在全球称雄的人类,是否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我们需要延续生存,我们需要预知未来。自然和历史呈现的规律性使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认识了自己;在了解过去的同时,也造福于当代;在改变现时的过程中,也必须预知未来:我们不能像恐龙那样对未来的灾害毫无防范 。 探寻过去和预知未来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 . 降水能源变化与未来地下水危机 . 科学 , 1999 , 51 ( 1 ): 46~48 2.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球流体运移动力与自然灾害 . 见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1999 , 合肥:安徽技术出版社 , 1999 , 326 . 3. 杨学祥 , 陈殿友 . 地磁场强度的轨道调制与自然灾害周期 . 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 2000 .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2000 . 30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412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