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书馆评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魏淑湘: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有感
libseeker 2018-9-4 19:23
县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有感 秦皇岛市卢龙县图书馆 魏淑湘 我是一名基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所在的卢龙县图书馆是 2016年3月刚刚搬迁的新馆。新馆建筑面积5501平方米,藏书15万余册,设儿童阅览室、成人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视障阅览室6个阅览室。由于工作人员紧张,地方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视障阅览室均为兼职。我馆工作人员10名,最低年龄42岁,平均年龄48岁。考虑到工作人员的老化,新馆开馆,上级主管部门从文化馆借调2位年轻人到我馆。2名年轻人的到来,为新馆增添了活力。 2017年,公共图书馆迎来了第六次评估定级。接到河北省文化厅评估通知的时候,上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为了迎接评估,我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新购纸质图书3543册,电子书5000册。在工作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派出馆长、业务副馆长和一名业务骨干3人参加了河北省文化厅5月10日至13日的评估定级培训。评估培训后,全馆全力以赴迎接评估。评估的同时,为了做好阅览室工作,上级主管部门又从文化馆抽调2名工作人员到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和成人阅览室为读者服务。 2017年的评估与前五次不同,采取了网上申报形式,7月15日评估系统自动关闭。我馆根据国家文化部及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精神,从5月14日到7月15日,共2个月时间,必须完成网上自查自评申报。时间紧,任务重,为此,我们馆专门抽出4人全力以赴迎接评估。从5月14日开始,不分周六周日,没有白天黑夜,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年龄最大的顾馆长拖着带病的身体,年龄最小的同事顾不得刚刚4岁发烧的孩子和我们一起加班加点,克服一切困难,确保网上申报的自查自评的顺利完成。由于是第一次网上申报,再加上专业人才缺乏,申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向秦皇岛市图书馆领导和工作人员咨询请教,市馆的领导同事们不厌其烦,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帮助。在市馆的帮助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全馆人员的努力下,7月15日前我馆顺利完成了网上自查自评申报工作。服务效能完成71项,业务建设完成132项,保障条件完成49项,共完成252项网上申报。准备纸质材料档案盒19个。根据自查自评,我们准备从2013年国家三级馆晋升一级,申报国家二级馆。 2018年的8月28日,当看到《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上等级图书馆名单的通知》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激动,全馆工作人员也非常高兴。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满意结果,我们从三级馆晋升到了二级馆。局里的领导和同事们纷纷为我馆点赞。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周边其他县区昌黎县、青龙县、抚宁区由于种种原因从二级馆降到了三级馆。在评估培训的时候柯平教授确实讲过,这次评估由于各项指标有所提高,有的馆可能面临着降级的危险,当时我们心存疑惑,没想到这是真的。我想这也是评估的初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其实大家都知道,县级公共图书馆有许多的问题,经费紧张、工作人员不足而且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经费问题是我们的硬伤。在我们馆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用最少的钱办更大的事。虽然我们基层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了。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基本的建设单位,是不可低估的主力军,是实现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笔者坚信,通过一次次的评估,县级公共图书馆将得到全面的推动和发展。
个人分类: 圕人堂|2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之痛
libseeker 2018-3-29 16:22
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熊丙奇先生《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文中讲述了该文作者作为新增本科院校考察专家的所见所闻所感。有的本科院校为达到“生均100册纸质图书”这一指标,“到二手书批发市场论斤整车购买,还有的从其他兄弟院校拆借,专家们只管书的册数,不管这些数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与教育教学有关,学生们是否借阅,反正只有凑够指标,才能过关。为此,高校不得不在这方面浪费大量经费。”文中呼吁“要让高校重视图书馆,学生重视阅读、与图书馆为伴,关键在于让老师重视教学,对学生实行严格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老师会开出书单,要求学生借阅,学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老师的书单准备图书,这样也就形成图书馆建设、使用的良性循环。”如今四年过去了,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之痛如何呢? 先说说“指标”是怎么回事? 高校基本办学条件,2004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分本科、高职(专科)。学校类别有:综合、师范、民族院校;工科、农、林院校;医学院校;语文、财经、政法院校、体育院校、艺术院校。本科层次生均图书(册/生)分别为:100、80、80、100、70、80。“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合格要求”:本科层次生均年进书量(册)分别为:4、3、4、3、4。另有备注“凡折合在校生超过30000人的高校,当年进书量超过9万册,该项指标即为合格。”2006年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俗称2006版大学设置标准),“基础设施”中“图书。普通本科学校生均适用图书,理、工、农、医类应不低于80册,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师范院校应不低于100册,体育、艺术类应不低于80册。各校都应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各种评估,比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办学升格(包括新增本科院校、本科院校升大学等)评估均是以此为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主要是围绕上述指挥棒转。 如果按学生当量(折合在校生数)来算,由于近年研究生、留学生数量增长太快,办学条件较好的高校资源经费亦很难跟上。假如某工科类本科层次高校学生当量为2万人,纸质图书总量应达到160万册方“及格”,每年新进图书量应为6万册,纸质图书大约需240万元。实际情况如何呢?有的高校所下拨的纸质图书经费也就100万元左右,甚至此类高校有的总文献经费(包括数字资源经费在内)为100万元左右!为了某一特定目标,突击购书(特价书为主),某一年新增纸质图书10余万册,甚至近20万册,并不稀奇。 高校馆A,2017年订购并已验收入藏的中文图书共50705种87724册,复本率1.73。2017年共借出图书125874种,282231册次,通过汇文系统进行过借阅的读者24648人。馆藏纸质文献424.99万册,有效读者人数66231人。进行过借阅的读者占有效读者人数的37.2%。借出图书册数占馆藏纸质文献册数的6.6%。高校馆B,截至2017年8月31日,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2869501册,2016-2017学年全校师生共借阅图书369048册,人均借阅纸质图书10.3册;全校师生有21047人借阅过图书馆纸质图书,总全校师生总人数的70% 。 假如每册只被借一次,被利用过的馆藏纸质文献大约为12.9%。上述两校,A为985层次高校(现为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B为211层次高校(现为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且阅读推广工作方面做得比较出色。高校馆C,全校师生大约2.2万人,馆藏纸质文献大约为150万册,2016年借书55348册,2017年借书46152册。图书利用情况不理想,且此类情形并不“孤单”。 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曾制定有《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基本服务”中有“开架率”指标:“开架服务的书刊文献占全部馆藏文献的比例(70%以上100分,每降低5%减10分)”。当前,好些高校图书馆,连做到三分之一的图书开架都有很大困难,图书存放的压力非常大,图书存放有相应的要求,比如承重、防潮、防火等等。一方面,纸质图书收到数字资源的冲击;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方面要求“减员增效”,尽管馆舍面积和馆藏数量持续增长,但馆均在编职工人数处于下降状态。 面对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之痛,笔者认为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有资深馆员同行认为:“评估让图书馆可以争取到本该有的经费和资源,否则那点可怜的经费都可能没有了。但靠评估维持的图书馆其实一定是有各种毛病的,许多毛病正是评估带来的。哪天图书馆不需要评估也能正常运行和发展,图书馆才算真正找对了位置。”,所言甚是。不仅要认识到“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更要认识到“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指导思想没有错,只是有待于切实付诸实践。据悉,早在2016年教育部规划司已着手《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修订(目前尚没有发布),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对《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修订做了一些前期努力。笔者期待能早日化“长痛”为“短痛”,早日形成高校图书馆建设、使用的良性循环。 延伸阅读: 1 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3646do=blogid=779608 2 闲话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与文献资源建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36886.html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0/201412/xxgk_180515.html 生均图书=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 +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这类东西的填报,指导文件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该文件附件的备注部分有明晰的“办学条件指标测算办法”。 4 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 http://zqb.cyol.com/html/2014-03/26/nw.D110000zgqnb_20140326_7-02.htm 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 “‘我们已有300万册电子书的电子图书馆,可专家们认为这不算图书,他们要求的是纸质图书。’最近,笔者到一所新增本科院校考察,该校负责人告诉我,教育部门对新增本科院校的评估,有一项指标是‘生均100册纸质图书’,学校有两万学生,达到这一指标要200万本图书,但他们根本做不到。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有的本科院校为达到这一指标,到二手书批发市场论斤整车购买,还有的从其他兄弟院校拆借,专家们只管书的册数,不管这些数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与教育教学有关,学生们是否借阅,反正只有凑够指标,才能过关。为此,高校不得不在这方面浪费大量经费。” “要让高校重视图书馆,学生重视阅读、与图书馆为伴,关键在于让老师重视教学,对学生实行严格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老师会开出书单,要求学生借阅,学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老师的书单准备图书,这样也就形成图书馆建设、使用的良性循环。由此建设起来的图书馆和配备的图书馆藏书,将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而不是只是一幢供检查、参观的建筑物。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就分布在学生生活区、宿舍楼下就有图书馆相比,我国大学喜欢把图书馆建设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有的离学生生活区很远,导致学生根本不愿意去。” 5 2017年图书馆运行数据摘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94660.html 6 东南大学图书馆 http://www.lib.seu.edu.cn/html/list_1.htm?parent_id=9this_id=-1id=2556
个人分类: 圕人堂|3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硕士论文奇遇记
热度 1 libseeker 2015-10-14 00:08
10月10日发现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年9月第2次印刷(精装)《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一书,那本书是以我的硕士论文(2008年6月)为原型的。令我惊诧不已!一是因为出版社重印时并没有通知我,二是因为我没想到会第2次印刷,三是因为还是精装。多家网上书店已在销售(包括当当网、亚马逊等),我当即买了一本(46.9元,另加5元快递费),两天后收到书。新起的丛书名“图书馆工作新视野书系”令我汗颜,定价68元,对书的质量很满意。 早在2008年我曾问过自己:“学位论文仅仅是印刷十本,取得学位就完事了吗?我留意过一些学位论文,在中国知网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发表多年,引用次数为零,我这篇也一样吗?我曾参与一些课题的申报、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都是非常重视的,我的研究结束,能起点实际作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之后,我做了系列的努力。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是我的硕士论文核心内容之一,2008年4月投稿给《大学图书馆学报》,5月被录用,9月出版。之后又有一批硕士论文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009年9月居然“斗胆”自费出版出来了,那时硕士学位论文出书真不多见,我只读过福建省图书馆方允璋老师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10)。我的书只印了1000册,出版社给了我500册。当年赠出了400多册,大部分是我一本一本通过邮局寄赠给师友。当年,学校领导告诉我可以申请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顺利获得资助,次年获得了科研奖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补偿。2011年该书先后获所在市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第三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著作类)三等奖。为了让书更好的发挥价值,在2011年我将该书授权给超星公司便于大家阅读与利用。 2012年获得了修订再版机会,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出版日期为2012年9月,实际为2013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我很珍惜这次机会,2009年的赠书,收获了不少师友的意见和建议,指出了好些问题,我正好借此机会弥补。我知道此次印了3千册,没另收我费用,我得了20册样书。图书营销很成功,目前为止读秀中显示有250余家图书馆收藏(这个数据不全,但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我这样的草根作者的学术性图书有这样的表现,也是出乎我意料的。 2009年9月第一次出版那本读秀中显示“收藏馆:15 总被引:9 被图书引:3”。中国知网中的学位论文显示有3次被引,4篇属于学位论文成果的期刊论文累计有47次被引(最高为29次,其余为6次),其中10次为CSSCI源刊被引。 当时的自我评价是研究是稚嫩的,研究态度是严肃的、认真的,今天回头看依然如此。硕士论文研究过程中曾得到许多老师无私的帮助,之后发生的系列“奇遇”同样是因为得到了许多师友的帮助,让先天有种种不足的我有机会“循序渐进”,点点滴滴,铭记于心,由衷感谢! 附:当当网售书地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73201.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4374 次阅读|2 个评论
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
热度 2 libseeker 2014-3-27 10:54
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熊丙奇先生《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一文。次日10点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检索,相关结果已为206条。笔者留意到,3月26日12点41分,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亦进行了全文转载( http://www.sal.edu.cn/information-info.asp?id=4560 )。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我的第一读后感是: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 首先我赞同熊丙奇先生“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观点,文中内容确实反映现实,关照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教育部、乃至文化部等图书馆评估政策制定方、图书馆、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我国图书馆评估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近年最具影响力的是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评估(图书馆涉及两个测评点:一个是定性指标“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一个是定量指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达到附表要求”),除此之外,其实还有种种评估。图书馆评估有其积极意义,比如促使有关方面关注图书馆事业,投入经费。其消极意义也有不少,比如关注是“突击”的、投入是“突然”的,导致问题也是“突出”的。 熊丙奇先生开头那一段文字我一开始是存疑的,做一点个人化的释读。“该校负责人”的第一句话,是有问题的。我不相信有“300万册电子书”,电子书通常是论种,假如是300万种,那是什么样的概念?据笔者所知2011年超星公司宣传的是“18年坚持中文图书的数字化,240万种数字图书”,个人推测采信的是超星数字图书馆,因为据笔者了解书生、方正电子书等量不是很大。其实那个240万种是有水分的,比如一种书可能存在N条数据,也就成了N种书;书的质量良莠不齐(练习册、模拟试题等等亦在其中)。某高校馆读秀平台“图书”类文献传递量,2011年为1164次,2012年为1125次,由此,笔者推断电子书使用分流的影响非常有限。又据《2013年度美国公共图书馆电子书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13 Survey of Ebook Usage in U.S. Public Libraries)综合印象是:电子书的使用,由于受阅读设备、流通约束、经费、电子馆藏规模等的制约,当前还属“非主流”、“非典型”,处于探索与发展期。夸大电子书的作用不可取,当前,电子书的作用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专家们的要求不无道理。关于“生均100册纸质图书”依据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 2号),那是对“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类院校”的要求,其他类型的少一些。这个要求确实不靠谱,当前纸质馆藏利用率很低。笔者曾获取9所不同类型高校(包括985高校2所,211高校1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类1所)图书馆2010年至2012年的“文献利用率分析(按册)”数据,“分类借阅统计”数据,得到的印象是:可借文献馆藏量逐年递增,借阅量逐年锐减,利用率逐年锐减;年借阅册次锐减;被借阅的书平均每年被借次数逐年递减。图书馆馆藏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死书”,有的本身属于应该剔旧的书,有的是因为馆藏布局或书目数据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实死亡”,假如能有20%的图书“活着”(图书质量可取,借、阅方便)那算很理想的状态。当前很多图书馆的重要功能成了“藏书楼”,单单是存放那些书都相当费劲。号称200万册图书的,不见得能有50万种书,馆藏激增的图书馆,图书副本量可能相当惊人。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部分图书馆削减数字资源经费,以求纸质图书够数,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 关于图书馆评估,不仅要认识到“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更要认识到“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指导思想没有错,只是有待于切实付诸实践。 延伸阅读: 1 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 http://zqb.cyol.com/html/2014-03/26/nw.D110000zgqnb_20140326_7-02.htm 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熊丙奇 “我们已有300万册电子书的电子图书馆,可专家们认为这不算图书,他们要求的是纸质图书。”最近,笔者到一所新增本科院校考察,该校负责人告诉我,教育部门对新增本科院校的评估,有一项指标是“生均100册纸质图书”,学校有两万学生,达到这一指标要200万本图书,但他们根本做不到。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有的本科院校为达到这一指标,到二手书批发市场论斤整车购买,还有的从其他兄弟院校拆借,专家们只管书的册数,不管这些数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与教育教学有关,学生们是否借阅,反正只有凑够指标,才能过关。为此,高校不得不在这方面浪费大量经费。 其实,对于“生均100册纸质图书”这一指标,多年前就有高校领导“炮轰”,但没想到,这一指标在电子书大为发展的今天,还成为各校接受评估的“硬指标”。表面上看,教育部门要求高校重视图书馆建设的初衷不错,可是,强调图书的册数,不强调图书的质量、不关注图书的借阅、使用,结果适得其反。有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经调查研究发现,某高校图书馆新进图书的借阅率在40%~60%。 高校人才培养和图书馆使用之间的合理关系是,学校重视人才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提出阅读参考书的要求,学生必须到图书馆(或下载电子书)阅读相关内容,才能跟上课程进度,参与研讨,学生参与课堂研讨的情况,作为课程成绩之一。哈佛大学号称有上百座图书馆,其图书馆的利用率很高,原因在于教师在上每门课时,都提出参考书的要求,一门课要求学生看10本参考书,是常有的事。而且,学生不得不看,因为老师要求研讨课上,必须用参考书的内容参与讨论。 我国的很多大学并没有建立这样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人才培养和图书馆是脱节的,大学图书馆在很多高校派得最多的用场是作为自修教室。原因在于,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上投入不够,老师对教育教学并不重视,基本还是采取灌输模式,学生仍旧以应试方式学习,只要学期末通过考试即可。这种情况下,就是教育部门硬性规定学校必须配备多少图书,学生使用图书馆的情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要让高校重视图书馆,学生重视阅读、与图书馆为伴,关键在于让老师重视教学,对学生实行严格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的老师会开出书单,要求学生借阅,学校图书馆必须根据老师的书单准备图书,这样也就形成图书馆建设、使用的良性循环。由此建设起来的图书馆和配备的图书馆藏书,将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紧密相连,而不是只是一幢供检查、参观的建筑物。与哈佛大学图书馆就分布在学生生活区、宿舍楼下就有图书馆相比,我国大学喜欢把图书馆建设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有的离学生生活区很远,导致学生根本不愿意去。 类似的做法,在我国高校中并不鲜见。今年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指出,有高校购买六千万元的设备,一次也没有使用,这是极大的浪费。高校购买设备而不使用,与购买图书没人借阅,是一个道理。学校购买设备,是按照上级部门批准的预算购买的,不执行预算是违规,但购来设备,又无处派用场,而且还存在没有维护经费的问题——维护经费没有列入预算——于是设备闲置。以后有人会问,既然设备不用,为何要列入预算?这就要追问负责预算审批者的主导思想了,为防止高校滥用经费,在审批项目预算时,都要求高校提出设备费,而且这要占大头,主管部门的思维是,好歹也可为高校增加一批资产。至于设备究竟派什么用场,不是他们操心的事。 在购买设备这一问题上,合理的逻辑是,由教授们根据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的实际需要,提出购买设备的需求,给教授经费使用的自主权,而不是由上级部门事先“预算”。为防止经费被滥用、挥霍,要求所有财务信息公开,接受各方监督。 重硬件投入、轻教师作用的发挥,不积极建设软环境,反映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发展教育的思路还十分粗放,这非但不利于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反而会制造急功近利、形象工程、铺张浪费。从2012年起,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已达GDP的4.28%,近年来教育投入也持续增加,要让教育投入产生实效,必须改变粗放式教育经费的使用方式,积极改善教育的软环境,让教育投入真正发挥作用。 2 蒋鸿标,程海赟.改进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图书馆建设,2009(7):67-69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 2号)对高校图书馆的评估有两个测评点:一个是定性指标“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一个是定量指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达到附表要求”,即高校生均图书,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类院校为 100 册 /生,工科、农林、医学、艺术类院校为80 册/生,体育院校为70 册/生;生均年进书量,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艺术类院校为4册,工科、农林、医学、体育类院校为3册。而对“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的统计仅包含印刷型文献,不包含电子文献。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迎评图书馆为了达标往往通过增加复本、购进大量旧书、发动师生捐书等来完成馆藏任务。这种“重量轻质”的评估指标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影响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1)评估指标中导向性不够突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科研服务,评估指标理应以服务评价为主要导向。但目前评估指标并没有突出这一点,而是以 “生均图书”为重要指标,“重藏轻用”的思想没有改变。(2)缺少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测评。一个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能以藏书量的多少来衡量,而应以馆藏质量、服务水平、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及读者的满意度来衡量。而服务水平和信息开发能力的高低取决于馆员素质的高低。(3)缺乏对信息开发和获取能力的测评。何一个图书馆,仅仅依靠自身馆藏都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全部文献信息需求。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是馆藏资源的后盾和必要补充,也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4)从评估的主体来看,基本上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成评估组,其成员大多以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校领导为主,几乎没有图书馆学专业的专家或馆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只注重对办馆条件、管理水平等宏观方面的测评,而忽视对文献工作水平(如文献分类与著录的准确性、文献组织的科学性等)、读者服务水平等微观方面的测评。 改进评估指标体系的设想:(1)全面进行馆藏资源评价。图书馆发展到今天,文献资源的概念早已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发展为包括印刷型、电子型、网络型等在内的多种文献类型并存的局面。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电子文献(包括数据库)、虚拟文献等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纸制文献。也正因为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收藏所有的出版物,所以“存取”的意义远远大于“拥有”。因此,对图书馆电子文献和虚拟文献的考查也更为重要,考查内容应包括购买的数据库数量、学科导航的种类、免费资源的组织和整合力度等。(2)重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测评。(3)重视办馆效益的测评。(4)重视学术水平的测评。(5)重视馆员业务素质的测评。(6)重视文献分编质量的测评。(7)改进评估方法。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58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图书馆效益测度的思考
热度 1 libseeker 2014-3-5 09:58
图书馆效益测度始终是个难题,当前环境下尤其困难。笔者进行过粗略的文献检索,未发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图书馆效益,通常意义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当前,因为图书馆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机构等原因,经济效益变得更加模糊。社会效益观测点多是定性的,难以说清楚。实践中,所谓图书馆效益,更多的是指图书馆服务效益。本文讨论的是图书馆服务效益测度。 图书馆的目标管理,图书馆的科研项目等,会涉及图书馆效益评估问题,其中多为定性的描述性语言,但又必须有点定量的成分,“憋”出几个数字试图说明点问题,往往效果甚微。 笔者了解某省的区域图书馆共享服务项目,关于共享服务效益定了一些硬性的指标为目标,比如办证率要达到多少,纸质图书文献传递量要达到多少册,实际验收时,发现缺乏实际意义。某项目采用了统一检索与服务平台,委托该平台服务商采集了一组较为翔实的数据,笔者认为有一定说服力。然而,评审组长(某985高校馆长),对此不屑一顾,“直言不讳”其是“编”出来的。事实上,据笔者的了解,这组数据是相对真实可靠的,因为笔者曾试验性地体验过该平台的统计功能,并与该平台服务商相关人员有过一些交流。 图书馆效益测度基本观测点包括:纸质馆藏利用率、数字资源下载量、用户满意率、到馆率等等。理论上来说,可以取得一些数据,但数据往往缺乏说服力,信度和效度均不尽人意。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有统计模块,不同的统计口径,结果是有差别的,甚至差别很大。各馆均有自身的“个性”,横向比较困难,即便是采用同一家公司开发的系统。纸质馆藏量逐年增长,但纸质馆藏的利用率逐年递减,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实际。但是,递减幅度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是较为合理的,难以明了。数字资源下载量,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少则数种,多则成上百种,“有效数字”难以取得。用户满意率,发个调查问卷,回收过来的结果通常是满意的不得了。到馆率,当前的到馆率整体不那么乐观(网络环境好,数字图书馆分流了部分用户),而且不少图书馆开设专门的自修室,自修人次占的比例不低。纸质馆藏利用率,当前本身不好测度,传统的方法是统计馆藏的被借阅情况,而当前流通阅览一体化,有不少图书的利用方式只是阅览。数字资源下载量也有同样问题,有些资源下载了并不见得看了,有些资源浏览了但不下载,如此等等。 重视图书馆效益,重视“投入”与“产出”或者说“输入”与“输出”,天经地义。笔者关注图书馆评估研究也算有些日子,回答起现实问题来真是“捉襟见肘”。笔者期待学者先进传经送宝。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6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解密LibQUAL+
libseeker 2011-8-23 08:14
大学图书馆学报读者论坛有个提问:“图书馆界千古之谜:libqual TM,这个TM是什么意思,“商标”吗?没有一个专家解释,弱弱问一下,是何意?”。 LibQUAL+ (TM or ),这些年来是研究的热点,于大家既熟悉又陌生。我试着简答了一下: 用TM则是商标符号的意思,即标注TM的文字、图形或符号是商标,但不一定已经注册(未经注册的不受法律保护)。TM是英文trademark的缩写。用圆圈R,是“注册商标”的标记,意思是该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进行注册申请并已经商标局审查通过,成为注册商标。圆圈里的R是英文register注册的开头字母。 注册商标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点,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LibQUAL 网站( http://www.libqual.org/home ),当前是LibQUAL ,”LibQUAL TM“已经”out“了。 关于 LibQUAL+ (TM or ),有官方网站 http://www.libqual.org/ ,其历史见:History of LibQUAL+ http://www.libqual.org/about/about_lq/history_lq 。其起源见:Birth of LibQUAL+ http://www.libqual.org/about/about_lq/birth_lq 。中文资料见:(2010-8-30)LibQUAL 调研报告 http://www.docin.com/p-97910282.html 翻译了官方网站不少内容(欠准确但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LibQUAL+是1999年9月由ARL和德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合作的一项研究发展性项目,是ARL新评估计划的5个子项目之一,一种评价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新方法。其目标是:(1)培育一种提供图书馆服务的卓越文化;(2)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了解用户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看法;(3)随着时间的推移收集和解释图书馆用户系统地反馈信息;(4)提供给图书馆从同行机构获得的可比评估信息;(5)确定图书馆服务的最佳做法;(6)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感知数据解释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原文见: http://www.libqual.org/about/about_lq/general_info ) 简而言之:LibQUAL+ 为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推行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估模型,它是注册协议(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所独占,受法律保护,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可自行使用,否则将承担侵权责任。),这个协议提供给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非盈利使用以改善图书馆。 供参考。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9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看美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评估定“星”
libseeker 2010-4-28 10:38
近些年,图书馆评估研究热火朝天。关于图书馆评估研究的科研成果论文论著铺天盖地,多属于理论探讨,有纸上谈兵之嫌。关于图书馆评估的实践,不乏有一定声势的,但给人感觉,多属虎头蛇尾。美国《图书馆杂志》搞的2009年公共图书馆评估服务指数,给全美范围公共图书馆评估定星。笔者感觉很美,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具体美在哪里?首先,研究结果公开,研究方法透明,研究目的明确;其次,由《图书馆杂志》期刊策划、实施,彰显科学研究的价值;再次,研究思路清晰,数据翔实;最后,一级指标抓住核心,简洁有力,易操作。 如此宏大的研究一年做了两轮。原因是2006年的数据2008年11月发布,而2007年的数据,2009年5月发布,间隔半年。第2轮评估的数据基础是2007年的数据。选择2007年作为研究对象的另一个原因是,此时经济衰退尚未开始。据称,计划今后继续做下去,每年一次。数据来源是公共图书馆提交给图书馆管理机构的发布的年度报告,这些数据经过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研究所(IMLS)全国性的汇编。数据的真实性或者完整性直接由被评估图书馆或者他们的管理机构负责。《图书馆杂志》指数评分是基于4个人均服务产出指标:读者到馆访问情况(library visits),流通情况(circulation),(规划实施情况) (program attendance)与网络用户利用情况(public Internet computer use),4个指标密切关联,进行了归一化统计学处理。整个研究,可谓举重若轻,便捷高效。 关于美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评估,《图书馆杂志》有大量资料。笔者尚未全面阅读,更未深入领悟,只是觉得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希望引起更多关注。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 America's Star Libraries (Article as it appeared in print publication).http://www.libraryjournal.com/article/CA6705856.html LJ Index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2009, Round 2 The LJ Index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ponsored by Baker Taylor's Bibliostat, recognizes libraries based on the levels of service they provide, but its relevance does not stop there. Library directors and trustees are studying their LJ Index scores and the four statistics on which it is based. In some cases, comparison against spending peers is helping to identify measures of service that decision-makers feel ought to be higher, and libraries are taking steps to expand their service capacity. In others, decisions are being made that will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local data reports. And some libraries without a star library rating are using the index to improve their services and how they are measured as well as to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and financial support. Many public libraries are adapting to dramatic economic changesstatic or reduced resources despite predictably increased public demand for library services. This second round of the LJ Index is based on 2007 data, which predates the recession's onset, but a library's score and star library status, where applicable, may be helpful in defending against cuts or proposing new or increased funding. The LJ 2/15/09 issue reported the first star library ratings based on the LJ Index. Less than a year later, we are back with the second round, thanks to a dramatic improvement in data timeliness achieved by the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 in its annual census of U.S. public libraries. Data for 2006 were released in November 2008, while data for 2007 were released in May 2009a six-month turnaround. Planned as an annual event, the LJ Index will continue to be pu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each year's data become available. The LJ Index Basics The latest LJ Index of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cores and star library ratings are based on 2007 data. The data are reported annually by public libraries to their state library agencies and compiled nationally by the 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 (IMLS). Any issues with data accuracy or completeness should be directed to local libraries and/or their state library agencies. LJ Index scores are based on four per capita service outputs: library visits, circulation, program attendance, and public Internet computer use. These four measur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one another statistically. Other service outputs available nationallyregistration, reference transactions, and interlibrary lendingare not sufficiently correlated with these four measures to justify their inclusion in the same index. By definition, service outputs don't measure quality, value, excellence, or relevance of services to the community. The LJ Index is a rating system based on key related service outputs, not overall quality. National-level data required to measure library service quality, even in a limited fashion, do not exist. A library's LJ Index score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ts four statistics and the averages of those statistics among its peers based on total operating expenditures. Because we use only four statistics and do not reduce these to ranks or percentiles, a very high value on one or more statistics can compensate for lower values on other statistics. This sensitivity of the LJ Index is intended to encourage bo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exceptional levels of specific services as well as thoughtful review of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local data reports. To be scored on the LJ Index, a library must meet four criteria: 1) match the IMLS definition of a public library; 2) serve a population of at least 1000; 3) have total operating expenditures of at least $10,000; 4) report all four of the service outputs on which the LJ Index is based. LJ Index ratings for all the included libraries and the data on which they are based are readily available via the LJ Index homepage at www.libraryjournal.com/ljindex2009X . In addition to these data, national and state rankings and national percentiles may be accessed and analyzed graphically and interactively by those with access to Bibliostat Connect, which provides the value-added benefit for customized analyses by linking via LJ Index data to other data from IMLS, the Public Library Data Service, the state library agency, and the U.S. Census. More detailed facts about the LJ Index as well as responses to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 may be found at www.libraryjournal.com/ljindex2009X . The FAQ addresses a variety of issues raised by readers since the launch of the index,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output and overall qu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outputs and resource input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service outputs and LJ Index scores why registration and reference statistics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LJ Index the statistical advantage of per capita ratios to libraries in certain circumstances how circumstances in different states affect LJ Index scores and star library ratings how the LJ Index was designed and how scores are calculated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4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