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奖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奖励与青年成长
censambao 2010-10-12 15:31
最近有很多奖项纷纷出炉,大到像诺贝尔奖这些褒奖其一生成就的国际大奖,小到各单位颁发的鼓励青年成长的奖励。随着花落谁家也逐步揭晓,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由于资质浅薄,不便谈论国际大奖,但是作为青年,有必要想想国家、社会、单位等为什么要设置这些青年人才奖。有人肯定会淡淡冷笑,这还不简单,鼓励青年奋发图强,做一个对社会有卓越贡献的优秀人士。 如果是这个目的,那么问题来了。申请人都明白评奖过程是一个逐步筛选、优中取优的过程,所以当选者知道他为什么当选了,他们会很自豪地理直气壮的觉得自己是因为优于众人而获奖。然而,落选者却很难知道自己为什么落选,他们不会很轻易接受自己就是比别人差,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刚才说的问题便是颁奖者也不给落选人士一个说明,也不给出他们落选的具体差距在什么地方。这些人只是一年一度地完成奖项设置任务,或者于他们,设置了一个奖就增添了一些就业机会。至于颁奖后事,他们也考虑不了那么多。这么看来,设奖最终鼓励了那些获奖人士,并没有促进那些落选人士,反而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这么说,或许不应该那么绝对,毕竟有奖项可颁就是好事,就算幸事。但是,作为颁奖单位或者设奖领导,一定要知道:根据你们的条条框框来判断谁合格、谁不合格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而你们如何教导那些落选者在下一步去争取成功、去取长补短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事情。尤其对于青年,你们的后辈,更要对比鲜明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给他们树立一个清晰的榜样,这才是目的,这才是根本。 2010-10-12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的源动力
热度 2 zuozw 2010-5-9 23:32
首先看这个大家几乎都见过的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其实在科研中,也常遇见这样的情形: 1、老板(导师)给的补助那么少,别的老板给自己学生好多好多,没意思我不做(课题)啦;老板对师兄师姐那么好,一点都不喜欢我,我不想做啦;办个事还得我自己垫钱,发个文章给钱那么少,真没劲;学校补助那么少,老板给那么点,无聊透顶每天抱怨这抱怨那 2、做这个方向发不了高影响因子文章,赶紧放弃转做DNA、graphene、XX;自然基金钱比较少,咱几个联合申请863、973;那个项目没申请成功,赶紧做那个快结题的,搞几篇文章对付一下每天忙项目、基金和结题 正如寓言告诉我们的一样:人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把导师称为老板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这本身已经根据外部给予自己的得失来决定自己的科研态度和行为。每天忙项目、整大项目,把科研作赚钱的工具。在每天的忙碌中,慢慢地抹平和忘了自己做科研的原始动机:好奇心、兴趣和科研的快乐。 请审视自己,找回真实的自己吧!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731 次阅读|7 个评论
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奖励比惩罚更有效
xinliscau 2010-3-2 16:10
总能听到一些领导喜欢说这样的话语,你XXXX做的不好,不能参加XXX,不能评比XXXX,扣发XXXX,你做的差了,没有XXX机会,想当年我们XXX,你们应该XXXX等等这样的话语。 其实,大家也知道说话的领导是出于好意,是为了提高教员的积极性,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说法完全忽视了听话者的感受。作为受众,听到这样的话,肯定第一反应就是我不犯就行了,在不犯的范围内,做好做坏等一样。 但是,如果将以上几句话反过来说你XXXX做的好,能参加XXX,能评比XXXX,奖励XXXX,你做的好了,有XXX机会,你们XXXX,比我们当年XXX。 这样反过来讲,虽然意思还差不多,但听众的感觉就不一样。为什么哪,因为前一种是一种惩罚性的讲话方式,后面是一种鼓励性的讲话方式。我想没有一个喜欢惩罚,但是,如果以惩罚性的方式讲话,听众的意愿就是我不犯就行了。又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希望别人肯定或表扬的潜意识,所以,采用鼓励性的讲话方式的效果就是,听众的意愿会越来越积极,会争取做好,得到别人的肯定。 所以,要想增加教师的积极性,奖励比惩罚更有效。这种方式同样适合于师生关系,做老师的,也应该多表扬肯定学生。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5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有企业也非常重视科研
热度 1 chrujun 2010-2-3 19:55
比较普遍的关于国有企业的观点是:国有企业人浮于事,靠垄断和不断涨价获取巨量利润,对科研不感兴趣,阻碍技术进步。 我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表明,国有企业也有非常重视科研的,并且奖励比高校还高。就我所在的国有企业(公司)来说,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说明国有企业对科研的重视情况。 一、科研经费投入大 2009年,公司投入的科研经费达5亿多元人民币,占公司总收入的4%以上。如果科研人员从事国家级科研项目,公司配套经费比例为1:1或更多。 我导师承担一个80万的国家863项目,公司就配套经费300万元。这在高校是不可能的。 二、科研奖励高 在国际刊物发表论文每篇奖励1万元,在国际会议发表口头报告论文每篇奖励8000元,发表张贴报告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发明专利一项奖励1万元。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多 对国际上公司从事领域有关的3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赞助。以每个机构赞助10万美元估计,36个机构估计要360万美元。公司通过赞助,从国际上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每年公司都组团参加相关领域最顶级的国际会议,并且对国际会议提供赞助。 四、文献保障率高 公司图书馆拥有国内本领域最齐全的文献。 包括国际上最新的外文专著、外文教材、外文期刊、外文会议、研究报告等。电子数据库包括了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和期刊。 国内文献纸质除图书和期刊外,还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 五、国内合作与交流多 公司与包括国防科技大学在内的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赞助多种国内会议。 六、领导高度重视 公司领导亲自带队组团参加国际会议。国际会议论文投稿前,公司请老外修改语法。论文采稿后,公司组织人员对参会作者进行培训。包括PPT和粘贴报告的制作和修改;报告人要多次试讲报告内容,由高水平专家指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7、重视科研人员培训工作 公司每年开展各个层次的技术人员培训工作。重点培养对象送到国外培训英语和进修。
个人分类: 我的科研|6587 次阅读|11 个评论
为国家社科基金的一则规定叫好!
yuliping 2010-1-19 15:13
今年国家社科基金申请书中有这么一个规定: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不能作为前期成果填写,不禁为这项规定叫好! 科技评价中,科技产出主要有论文(专著、报告)、专利、课题、奖励等几大方面。如果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课题和奖励其实是中间成果,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为质量成果,如果将几个方面并列来做科技评价,课题和奖励其实是容易导致重复计算的。 以课题为例,申报一个课题后,在完成课题的过程当中,会产生论文(专著、报告)、专利等,并且可能会通过论文(专著、报告)、专利(应用)获得奖励,这是课题导致的重复计算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同级别的课题可以视为是科研产出质量的一个指标,课题级别越高,说明科研产出的质量越高。因此,撇开重复计算因素,已通过鉴定的课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科研产出的质量指标?如何进行计算?这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奖励和课题面临同样的问题,一方面,论文(专著、报告)、专利(应用)获得奖励会导致重复计算,因为论文(专著、报告)、专利(应用)本身也是科技产出。另一方面,不同级别的奖励也可以视为科研产出质量的指标。如何从奖励中分离出重复计算的因素,进而将质量因素重点考虑?同样会面临一些问题。 当然,国家社科基金出台这样的规定,也许是出于其他考虑,并不是笔者所认为的原因,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10.1.19 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524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成果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储备
xupeiyang 2010-1-12 07:26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0年01月11日 var str=''; if(str!=""){ document.write("来源:");} else document.write("来源:科技部"); 来源:科技部 从2009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成果来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奖成果占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获奖成果的36.0%,我国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第三代移动通信、深空探测、电网建设等领域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了战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中国西电集团超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历时十年,通过2300多名各方面科研人员联合攻关,全面掌握了直流超高压成套设备的关键技术,结合我国长距离电力能源传输的需求,以超高压500kv直流输变电解决能源传输,比交流输电效率高2倍,能解决不同频率电网的互联问题,同时具有系统运行稳定、调度灵活等特色,系统研究与成套技术实现了国产化、产业化,已在5项大工程中应用,电网总长度、输运容量均达到全球第一。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及其影响因子之我见
热度 1 zangyf 2009-12-31 19:06
今天偶尔看到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发表70篇造假SCI论文的报道,以及有关黑龙江大学某教授发表大量SCI文章的报道。SCI在中国科技界已经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下面是我就SCI以及科研管理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仅仅是希望大家讨论的问题,并非说它们一定是problems,因为什么事都它的两个方面。 (1) 我国正在跨入SCI文章数量大国,而质量与数量明显不相称。如果按照某年发表文章数与该年文章被引用数为指标,恐怕对中国来说,数量与质量是不太可能匹配的,因为中国发表SCI,也就是近几年才开始多起来。那么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论文数量与质量,是否一般有个先后关系?打个比方,某单位是希望先发表几篇一般的sci文章,然后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还是一定要直接冲击Nature Science呢?没有较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直接发表原创性论文,可靠吗?可行吗?即便是偶尔发表一篇极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是不是给人一种撞大运或暴发户的感觉呢?在基金评审中,经常遇到创新性非常大,但申请者几乎没有类似的工作基础、申请人对该领域的文献非常不了解等情况发生。诺贝尔奖,似乎成了国人的一个情结。我的问题是,目前这种状态下,即使我们出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真的能代表我们的科研水平有那么高吗? (2) 许多非科研工作者、普通研究人员以及科研管理者,用SCI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的水平,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大外行;有些专家甚至院士也拿SCI影响因子衡量某篇文章的水平,也不算是很奇怪,因为他们是小外行;小同行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则主要看研究内容。但在许多大学或科研机构,却把SCI影响因子作为评审的重要标准,比如,年终奖金的标准,将影响因子乘以某个加权系数。我不知道国际上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是否对于SCI影响因子也如此看重。 (3) 奖励机制。上面提到的将SCI影响因子与某个系数相乘只是奖励指标之一,其它指标还有获取的经费多少、科技奖励的情况、专利的多少等等,许多机构将这些指标量化,然后决定奖金多少。如果奖励少数人,人们一般不太会在意标准制定的是否非常完善。比如诺贝尔奖,全世界的科学家通常不会过于关心它的标准是否非常好,因为奖励的是极少数人。但如果奖励的对象是某个单位的大部分人或所有人,标准制定不公平,就会引起人们的争议,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错误的导向。有几个国家这样搞?这样搞,是否与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关系?请注意,我提到的有一定关系,并非说它是决定因素。我只是想知道,有没有相关关系。
个人分类: 未分类|6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奖励这俩小子(续)
wangxh 2009-11-2 21:12
天气突然变冷,老师、学生都感觉很是冷冷飕飕。老师冷问题不大,学生感觉冷可得中和一下。恰好几天前准备的奖励没有兑现,今天发放吧! 踢球的奖励200元,进1球奖励100元,给这小子乐毁了! 另一个追女朋友的,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很是郁闷啊!鄙人准备的1000元奖金也没了用处,鄙人也无奈呀!这小子被鄙人连臭带骂一顿,更是无地自容,灰溜溜地想一走了之,鄙人喝道:站住,也奖你200元作安慰吧! 这小子说道:谢谢老师!不过,那份奖励给我留着,有您的鼓励,我肯定成功! 鄙人跟上一问:论文吗?对曰:女朋友啊!逼人立马晕倒在地......
个人分类: 心之悟|3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诺贝尔奖的补充:邵逸夫奖
zhaodl 2009-10-8 09:40
邵逸夫奖是由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邵逸夫先生于2002年11月创立。首届的颁奖礼在2004年9月7日在香港举行。邵逸夫奖基金会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并设有数学奖、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共三个奖项;它是个国际性奖项,形式模仿诺贝尔奖,由邵逸夫奖基金会有限公司作管理。 奖项 邵逸夫数学奖、邵逸夫天文学及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于每年九月提名提名及评审,结果在翌年夏季宣布及在秋季举行颁奖典礼。各奖均由邵逸夫奖基金会下的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2004年的邵逸夫奖各得奖者得到一百万美元奖金、一面奖牌及一张证书。 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临终前立下遗嘱用他的遗产所设立的奖项,首颁于1901年,影响了整个20世纪,对世界基础科学研究的促进功不可没。上世纪总的来说欧美比东方更重视科学技术,科技发展迅速,诺贝尔科学奖的得主也多为西方科学家。新世纪不同了,东方人也在与时俱进,在科技上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深入人心,巨龙要腾飞,中华民族要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再作贡献。邵逸夫先生因此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迢逸夫先生祖籍宁波镇海,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先后在上海、香港投身电影制作业,七十年代起出任香港最大的电视台无线的行政主席。他成立的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和邵氏基金有限公司,致力于资助发展教育科研、医疗福利事业及文化事业,仅捐助内地教科文卫事业的资金就超过25亿港元。早在1985年他就已有奖励杰出科学家之意,后在中大原校长马临教授倡议下,终于设立了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与诺贝尔奖是什么关系?据邵逸夫奖成立仪式上宣布,该奖目前设立数学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3个奖项,与诺贝尔奖所设立的3个科学奖项并不重复。数学与天文学都是基础科学,诺贝尔奖没有此两项奖显然是有缺陷的。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语言,社会科学、经济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它,21世纪数学的地位更重要。天文学既是最古老的,又是极年轻的,21世纪将是探索宇宙的黄金时代。邵逸夫奖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奖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范畴更广阔,要为新世纪的人类带来更好的健康和更高的生活素质。邵逸夫奖是弥补诺贝尔奖的不足,两者关系是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有人认为,诺贝尔奖是西方的,因而获奖者欧美人士居多;现在邵逸夫奖是东方的,获奖者将以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及海外华人为主。这不仅是极大的误解,而且这种想法也很幼稚。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诺贝尔科学奖的评审是公平公正的,比如日本科学家也是东方人,他们的新发现新创造一样也能获奖,并无歧视。邵逸夫奖筹委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杨汝万在成立仪式上明确宣布,该奖颁奖原则是: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旨要。 根据章程,邵逸夫奖基金会(设在香港)由董事会、理事会、评审会和秘书处四个部分组成。评审会负责选出得奖人;其下设3个奖项委员会,各设一名首席评审和4位评审,负责候选人的提名及评选工作。据悉,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将出任评审会主席,评审人员从世界各地有限期聘任。评审工作从每年6月开始,翌年6月宣布得奖者名单,8月颁奖。   得奖者表列   数学奖   2004年 陈省身   2005年 安德鲁维尔斯   2006年 吴文俊 ,大卫曼福德   2007年:罗伯特?朗兰兹和理察?泰勒   2008年:弗拉基米尔阿诺德,路德维希费迪夫   2009年:西蒙唐纳森,克利福陶布斯   天文学奖   2004年 詹姆斯皮布尔斯   2005年 杰弗里马西与米歇尔麦耶   2006年 索尔普密特,亚当利斯,布莱施米兹   2007年:彼得?高里   2008年:赖因哈德根策尔   2009年:徐遐生   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2004年 一等奖:简悦威、史丹利科恩与赫伯特布瓦耶   二等奖:理查多尔   2005年 迈克尔贝里奇爵士   2006年 王晓东   2007年:罗伯特?尼科威   2008年:伊恩威尔穆特,基思坎贝尔,山中真也   2009年:道格拉斯高尔曼,杰弗里弗理德曼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省奖答辩有感
毕鹏翔 2009-9-20 15:21
最近参加了省奖的答辩,感到省奖在评审过程中几点做法确实不错: 1、为了防止领导在成果中挂名的现象,规定每人每年只能申报一项成果,并规定第一完成人参加答辩; 2、通过申报系统,对申报材料进行规范;对科研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成果要求提供原件; 3、评审前采取随机抽取评审专家方式确定评审专家,而且对外保密评审专家名单; 4、通过打分结果确定获奖等级。 这些做法确实有助于保证成果评审的公正性。然而,为了真正选拔出优秀成果,还任重道远: 1、随机抽取专家过程中,一线专家往往没有时间参加,只好从二线专家中选取评审专家(此次评审中,就有本人认识的两位专家至少有10年脱离一线),由二线、甚至三线专家评审出的结果可靠吗? 2、在一个评审组中,每个专业上的专家只有一到两位;而其他专家通过答辩人10分钟的讲演及5分钟的质询对申报项目进行打分,这样打分的结果可信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巨建国:如何评价创新成果 --转
sunapple 2009-7-15 10:10
巨建国:如何评价创新成果 科学时报 嘉宾:巨建国 嘉宾简介:巨建国,生于1958年,西安交通大学信息控制工程系毕业,后获得MBA。曾获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陕西省优秀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称号,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3000职工)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企划部主任。参与国资委《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起草工作,参与国防科工委《军工集团公司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暂行办法》的起草工作,在集团公司创建的战略规划领跑的业绩考核体系收编在《中外企业经营管理经典案例》一书中。承担国资委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课题的执笔工作,承担国资委《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辅导讲座》四辑VCD光盘主讲人,担任科工委军工院所评价与激励机制研究课题组长,参加科工委军工现代企业制度研究课题组。代表性著作有《我看中国共产党》(红旗出版社出版,现在已第三次印刷),《经济日报》2004年分七次连载署名文章《业绩考核五大创新助推央企改革》。 主持人:张明伟 科学时报社记者 访谈时间:2006年4月20日 战略规划和绩效提升专家巨建国 主持人:在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后,整个社会普遍认为这是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40年的巨大引擎,但是这个引擎需要国家每一个研究团队都必须建立一种动力机制来维持。这种动力机制需要建立一种可以从基层到顶层每一个环节都能使用的技术成果评价的统一度量衡,这是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最基础性的工作。听说您在创新型院所和创新型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面采用了一些新工具,您能结合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谈谈这些话题吗? 嘉宾:可以。首先声明这是参与中国新时代控股集团公司国防科技研究中心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点燃了我对技术成果评价这个问题的再认识。我的认识基于本身技术转化水平就低,技术成果管理和评价的水平更低这一判断。这个判断使我坐卧不宁,唤起了我作为一个科技管理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我开始考虑能否建立一个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将各个方面的技术成果通过一种类似货币这样的度量衡联系在一起。当我这个大胆的想法有所突破后,我除了利用经验进行推演外,还找了几个研究院所进行试验,很受专业研究室主任和研究所所长的欢迎。他们认为这是他们一直困惑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现在终于有了解决的途径,他们很希望能有高层推动! 主持人:您认为政府和科技界两个方面应该如何互动? 嘉宾:政府和科技界两个方面互动是最基本的!我认为政府一方已经开始行动,基本能够满足科技界增加研发投入和要宽容失败的呼吁。比如:在十一五规划中,将研究和开发费用占GDP的比重从十五的1.5%提高到2%。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科技支出716亿元,比去年增加115亿元,增长了19.2%。但是缺乏科技界对政府的公开承诺,也就是说缺乏对于科技投入的效率和回报的承诺,具体地说就是缺乏对于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评价体系和方法。科技界需要经费,纳税人非常理解;科技界将经费变成论文的水平,纳税人已经领教;科技界将经费变成生产力指标的能力,一直让纳税人放心不下。再把话说得更严重一点,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这个千里之堤,弄不好就可能毁在缺乏创新成果评价的基本度量衡这个蚁穴上。 主持人:您认为科技界目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嘉宾:我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第一,科技界按照传统的思维逻辑,只做好了承接课题拿到经费的准备。到目前并没有人按照创新的思维逻辑,提出自己承担的课题应该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当前的39%提高到60%这个国家目标中如何来考量自己;第二,我们还仅仅停留在论文、职称、专利这种狭隘的基点上来理解创新成果数量,没有站在投入经费产出生产力这种科技、经济、社会责任的基点上来理解创新型国家战略;第三,我们还仅仅停留在创新这个名词上来理解我们已有的责任,并没有站在创新型这个动词上来理解这个词对科技人员提出的更苛刻的要求。我们决不能以需要自由探索为借口,掩盖科技成果转化中低劣的绩效水平和能力。我们应该向社会公开提出可以监督考核我们的过硬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这才像个在转型时期承担国家责任的科技人员。2004年是我国绩效评价的一个分水岭: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组部出台了党政干部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社会上种种做法表明,科技界仅仅坚持原来的论文和专利的评价准则,纳税人是不答应的!我们应该为我国现在对外技术依存度如此之高而负有责任,这难道与我们科技人员长期以来坚持不好量化考核的最低要求无关吗?整个社会所有的组织都在为自己设立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难道科技界连给自己设立一套可以量化考核的指标都不敢?! 主持人:论文和专利是世界上通用的评价工具,我们使用时为什么带来很多弊端? 嘉宾:任何工具都只能在一定的对象和范围中有效使用,更改对象和范围,工具不但失效,还可能会起反作用。论文和专利本是两个很好的工具,问题出在我们几乎将它当成全能工具使用。比如:科学家、教授、工程师本是三个不同的职业,其绩效素质评价和创新基因形成都具有不同的机理,但我们在职称晋升评定中却广泛使用论文来评价,导致工程技术人员都愿意叫研究员级高工或者教授级高工,而不愿意被称为高级工程师。从表面上来看,仅仅是职称叫法上的差异,其实背后深层蕴含的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取向的极大混乱,更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时必须从理论上公开回答的大是大非问题。创新型国家目前极缺的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教授,而是可以将技术成果转换成产品的工程师!但是我们的工程师都向往教授头衔,难道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在2003年的职业声望调查中,教师是第一位(58%),科学家第二位(47%),医生第三位(42%),工程师第七位(15.4%)。这种排序说明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首先需要解决工程师的地位问题,同时需要解决工程师的绩效评价问题。千万不能用社会宏观评价代替单位微观评价! 主持人: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呢? 嘉宾:比如说科学家是可以自由探索,但工程师就不能自由探索。因为两者的使命是不一样的,这在欧美发达国家分工是非常清楚的。我们不难知道,政府采购的项目都不约而同地存在严重的拖降涨(进度拖、指标降、成本涨),其根本原因就是对工程师的基本定位出现危机。导致从事国家型号项目的工程师的责任基因在两条指挥线的客观环境中发生变异,其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按照工程师质量、成本、周期三要素来严格塑造工程师,进一步导致甲乙双方不敢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每个WBS的技术就绪水平(TRL)和质量、成本、周期三要素,缺乏这样的描述就无法评估项目存在的风险。作为设计师的工程师的责任基因是质量、成本、周期三位一体,而现有的体制和机制硬是将它拆分开来,导致工程师对自己设计模块的口头禅是成本进度我不管,技术指标有风险。这显然与工程师三位一体的责任基因相矛盾,起码80%以上的拖降涨都由此产生。如果不给工程师持续施加质量提升、成本降低、周期缩短的压力,就不会有持续创新的动力,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创新。我国现在参与同类产品研制(特别是国家采购项目)的工程师人数比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多得多,这就是工程师三要素拆分的结果。在人机系统中,人是最不可靠的因素。当项目参研工程师人数以算术级数增加时,项目总师要协调的关系以几何级数递增,项目的可靠性也随之递减。欧美等国家以人为本是在对工程师的绩效标准非常严酷的条件下倡导的,我们不能离开严酷的绩效标准泛谈以人为本。本来非理性的绩效标准与理性的以人为本才能构成一对矛盾体。欧美几乎对于工程师设计的每一个模块事前都有质量、成本、周期的具体设计指标,而且事后评价激励。不管是企业还是工程师,都遵循一个基本假设:工程师设计的产品是有风险的,但是可控的。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不能对自己设计产品的分配指标说不。现在有人说要宽容失败,冷静思考后我们会发现对于失败的宽容,世界上首数中国,中国首数国家采购项目。这种太宽容已经严重影响到工程师的创新基因、创新动力、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三要素的人为拆分,导致的问题最多。比如:产品的质量、成本、进度三要素在工程师这个基本单元就被严重割裂,其他人再努力只会越忙越添乱。最终形成三驾马车三个号,接收'天线最重要。各吹各的政策调,综合效果天知道的现状。最典型的就是大家经常讲的当质量和进度发生矛盾时,要确保质量。类似这些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话语体系,欧美人听不懂。难道还有不保证质量的进度?这都牵涉到科技界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但我们大大小小的领导乐此不疲地讲这些话为工程师降压,其后果必然是有一大堆成果,出了无数批人才,市场还是被外国产品占领!不是我们没有提前想到要攻克某种技术难关,关键是我们在操作上不严酷就差一口气,所以只能望洋兴叹。 主持人:您说的动力、生产力、能力、竞争力都能衡量吗? 嘉宾:都能衡量!您只要承认这些都是一种力,那么就必须符合牛顿力学原理中描述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这是一个起码常识!特别是一个工程师的能力,永远是可以按照三要素测量的!我在院所制定业绩考核的规则时,有一个很霸道的巨氏理论:任何一个工程师,只要在年初的目标计划中描述不出来您当年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基本上可以判断您只消耗组织资源,不为组织作贡献。反之亦然!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有点无理无情没良心,但其实际作用却迫使工程师为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且具有挑战性的年度目标计划。 主持人:对于工程师的技术成果不能及时评价是造成创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吗? 嘉宾:我认为是。质量、成本、进度三拆分的运行规则必然导致一个组织长期不识好歹,就是不能及时识别贡献大小,不能形成差异激励。这就造成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想走(高端人才留不住),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赶都赶不走(低端人手要常驻),中间生产力的代表不想走也不好好干(中端人物靠不住),形成一种亚责任基因链。这种亚责任基因链就是任何一个环节上都追求差不多就行了,那么,差不多链接起来就是差得远。由于缺乏差异激励,人们就缺乏激情,使有限的激励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形成发完奖金不是生产效率提高,而是生产效率降低的负向激励。尽管汽车已经驶向了掌握方向盘的人不想去的地方,但是大家还是坚持条块分割下红头文件的权威性,一般不敢越雷池一步。更可悲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下去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没有能力阻止其他人这样做。而且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加速事态的持续恶化,每一次激励都是以下一次更难管理作为代价。已经到了该下大力气改的时候了! 主持人:您认为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嘉宾:我们迫切需要引导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科学转化为技术的能力,但我们评价的指挥棒却是发表的论文;我们迫切需要引导企业的工程师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但我们评价的指标却是专利的授权量。其实论文和专利仅仅是一种标志,生产力转化真正需要的是评价技术成果的技术就绪水平,也就是说您的这个成果距离货架产品还有多远。我的研究结论:论文和专利仅仅是技术就绪水平的外在表现,技术就绪水平才是论文和专利的本质内容。只有实验室技术就绪水平在级别上有重大突破,才会有专利和论文产生。但我们的评价一直没有抓住技术成果的本质。 主持人:您上面说的WBS是一个什么概念? 嘉宾: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这是一个国标GJB2116-94,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标准。我认为:任何一个课题,都可以分解成为可以独立表达的一组WBS(当然一个课题也可以是一个WBS),由不同的工程师承担。每个WBS都有质量、成本、进度三个要素可以描述。只要每个要素中的一个指标发生改善,都是一种技术创新成果。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就可以将对研究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对WBS的三要素评价对应起来。 主持人:您上面说的TRL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嘉宾: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技术就绪水平)。TRL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1995年提出,在美英科学技术界影响巨大。2001年6月,美国国防部正式使用,并于2002年4月正式颁布军事采办条例,将TRL法律化。我认为:任何一个专业组织(实验室、研究室、团队)所有的该专业方向上的技术成果(半成果)都可以在技术就绪水平九级上进行自定义。美国九级定义标准描述:第一级为观察到基本原理并形成正式报告,第二级为形成了技术概念或应用方案,第三级为关键功能分析和实验结论经得起推敲,第四级为研究室环境中的部件仿真验证,第五级为相关环境中的部件仿真验证,第六级为相关环境中的系统/子系统样机演示,第七级为在实际环境中的系统样机试验,第八级为完成了实际系统并通过实验与验证,第九级为实际系统通过成功的任务运行的考验。我认为这个技术就绪水平工具基本上可以描述任何一种专业技术从思想火花到物质成品的转化过程。 主持人:您能介绍一下这两个工具是如何使用的吗? 嘉宾:美英军方几乎所有的招投标文件都使用这两个工具,而且在民用项目中更是广泛使用。比如:2005年10月25日,美军为了尽快解决在巴格达的士兵伤亡严重问题,在网上发布了招标公告:寻求一家公司合作,研制一种能探测土制炸弹和反坦克地雷的透地雷达。要求提供雷达投标方案的所有三级WBS的技术就绪水平(TRL)最低达到6级以上,其中70%WBS必须达到8级以上。且不管这个招标书是如何促进短期内将技术成果和技术储备转化为生产力的,仅仅就这种招投标文件的描述方法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这种统一语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描述语言,本身就是对技术成果既规范又实用而且又有力度的评价,同时更是对甲乙双方一种公开严厉的约束。可见美国人对于成果量化评价的描述入木三分。这种描述语言,最少告诉我们三个重要信息:一是该雷达由多少个WBS组成(基本上可以观察到产品的全貌,这是甲方签订合同前必须搞清楚的基本要素),二是多少个WBS是货架或准货架产品(TRL达到八级以上的WBS基本上是货架产品,这是产品成熟度和成本周期能否控制住的基本要素),三是多少个WBS需要新研制和研制的成果技术储备到底如何(TRL在七级以下的WBS基本上是需要新研制的模块,这是技术状态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最基本的要素)。这种在招投标时刻的严酷拷问是非常必要的,是解决拖降涨的关键环节。 主持人:这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嘉宾:假如国家各部委能够在国家招投标项目中使用这种工具,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许多伪成果问题就能减少一大半。在投标中,WBS的技术就绪水平(TRL)估计得太低,不会中标,因为有别人的方案更成熟;WBS的技术就绪水平(TRL)估计得太高,经费估算上不去。一旦签订,不能按时交付。这就迫使所有的人客观估计成果的技术就绪水平,更重要的是引导院所内部在专业管理中普遍使用技术就绪水平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一旦在研究单位内部使用,创新型国家的创新基因就从研究团队中建立起来。这正是我们现在最缺少的东西。甚至我们可以对于关键项目的关键WBS的技术就绪水平(TRL)由院士级的专家署名估计,并向社会公布,以此规避重大项目拖降涨的风险。 主持人:这样做有什么价值? 嘉宾: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这种做法的社会价值。假如国家招投标项目都这样做,每一个希望得到项目的实体就不会仅仅沉醉于论文和专利,因为这些在投标中用不上。进而转入更实际的能力提高,而会将论文和专利真正看成为技术成果的自然结果,而不仅仅是标签。他们会对内部的每一个研究人员所承担的WBS的技术就绪水平(TRL)进行确认,而且会形成一套本专业领域技术就绪水平确认的规则。这种规则会对研究人员产生巨大的创新压力。作为一个研究人员,我的研究成果不能总是在一个级别上吧,我必须在九级上都有成果才行。 主持人:请您再谈一谈这两个工具的其他用途? 嘉宾:1997年3月1日,美国国家安全工业协会(NSIA)与美国国防就绪协会(ADPA)合并,形成现在的国防工业协会(NDIA)。该组织旨在提高国防有关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工业部门的效率。可以说美国国防部、协会、企业三者形成了良性的绩效评价关系,互相促进。国防部招投标必须使用技术就绪水平来描述产品的成熟程度,美国国防就绪协会(ADPA)专门推广技术就绪水平的标准、规范和技术,企业按照九级技术就绪水平定义项目的每一个模块。不管三方说什么事情,大家使用的定义和语言是一致的。可见这两个工具已经成为美国军方与工业部门的重要沟通工具,同时也是工业部门进行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资源分配、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成果评价的一个基本度量衡。 主持人:这两个工具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使用呢? 嘉宾:在对美军这两个工具跟踪研究、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以操作的方案,基本上可以用附表来展示(简称巨氏图谱)。该表格可以在工程师、团队、研究室、院所、集团、用户、部委七个层面上使用。对照表格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技术就绪水平九级定义与我国高层提出的探索一代、预研一代、型研一代、生产一代的提法拟合程度非常高,虽说不能一一对应,但是可以参照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分类方法都与中国民间流传的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地里的、梦着种子缺的持续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我认为我的价值就是构建了一个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统一语言文字、统一基本度量衡的普遍适用的评价体系;我认为我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指导每个层面上填写出这张表格! 主持人:您是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个表格的? 嘉宾:目前几乎所有的专业研究室都面临一个困惑:类似专利、学术论文等现成的评价方法用不上,因为我们创新的基础较差;类似工作量、工作报告等常用的评价方法用不成,因为与创新成果评价距离较远。工程师难以接受组织每年强压的科研成果指标,组织也不能容忍个人多年拿不出科研成果。在这个两难选择面前,附表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全新思路和操作工具。假如所有的专业研究室和领军人才能够按照九级标准来定位团队的技术成果,专业成果管理的水平就会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才能提高。对于专业研究室所从事的任何一个研究课题,只要能够独立表达该课题创新性能及其特征的,都可以被定义和命名为一个WBS,每个WBS都可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模式中选一来定位。同时WBS应在TRL的九级上不间断分布,每年动态变化分布格局,计算成果转化率。联合使用这两个工具主要是解决我国院所暂时不宜使用类似专利技术等比较成熟的指标来衡量,但又必须衡量的问题。每个研究室(骨干)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申请1~9级(四代)成果布局,这本身就是专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室经过自定义九级(四代)的内容,经过确认后就会形成一个成果布局表。现状评价后,成果布局占位越少(横向可以比较),说明未来努力空间越大(横向可以比较)。从此,将研究室的档次自然拉开。如果院所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各种技术成果(WBS)都有一个清晰的技术就绪水平(TRL)定位,那么在考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寻找市场机会、提供低风险的实施方案、签订合同等方面,会比其他院所具有更快的响应能力。 主持人:我知道您对这个问题已经有30万字的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请您简单做个小结。 嘉宾:现在科技的发展过度依赖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采购的科研生产投入的推动,在这种条件下,创新型院所是很难建立起来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轻易能够要到的东西人们是不会下功夫去创新的。这个被动局面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甲方不作为造成的!许多毛病都是用户给惯出来的!因此,甲方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重大项目拖降涨不能以一个埋怨体制了之,而应该克服浮躁情绪,冷静思考花纳税人钱的效益和效果。眼睛向内找问题,莫将局利当国利。功劳难掩绩效低,苦练内功正当时。在此,我号召所有甲方应该根据用户是上帝这个市场角色定位,通过合同管理这个强有力的手段,对乙方施加更大的压力,加速实现向创新型国家的锐变。而且我相信甲方有责任、有机会、有手段、有资源、有能力使用这两个工具,这也是乙方完成转型升级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8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之后科技界的另一顽疾
sunapple 2009-7-12 15:10
时下科技界熙熙攘攘,在国家和社会寄予厚望的大背景下,科技界自身自然责无旁贷、义无反顾,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林林总总的挂着各种名头的实验室,都推出了不同版本、不同内容的各种各样的评比与绩效奖励措施,在 SCI 风刮了二十年后的今天,风向终于出现了转变的迹象, SCI 崇拜在业内和社会逐渐了解科技评价的内幕和弊端后日渐式微,拿 SCI 说事再也不比从前硬气了,在国家层面上新的科技评价体系已经形成(参见巨建 国 教授相关文章)。可以想见,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国家的科技评价体系会逐渐走上正轨,科技界的绩效观念也会逐渐回归真实。 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科技界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一直被忽视的老问题还广泛存在着,它的弊端和危害不亚于 SCI 崇拜问题。简单讲,就是比贡献,还是比获得(或索取)? 几十年来,我们的科技界包括机构、实验室或科研人员个人,在向外界做宣传介绍时,总是一个模式:作了哪些哪些工作,获得了什么什么奖励,尤其各种评比奖励更要突出,但对于解决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在科学或技术上的贡献是什么,往往语焉不详,似乎水平和成绩取决于获得了多少奖励,科技贡献度和成绩扭曲异化为拿到奖励才是硬道理。这在事实上形成了比获得(或索取)的宣传或认可模式,而不是比贡献的合理模式,是当前科技界的一个较大的弊端和顽疾,也是科技界务虚盛行而务实不足的外在根源之一,望引起业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于国于家善莫大焉。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7794 次阅读|5 个评论
昔日致 某代表的信
wangyong77 2009-4-8 17:58
致某代表 尊敬的--代表:您好!打搅您!看到您提出的取消科研奖励等观点,有些看法与您不一致,特地写信给您。 现在发表论文奖励导致的论文粗制滥造乃至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的确是一个大弊端,但是应当看到不应当是否一个地方有癌症就把一个人全部杀死呢?是否因为GDP水分太重就不注重GDP呢?相反是因为他们重要性。对于作假等可以采取其他的措施,如果论文没有奖励那么基础研究,源头性的研究谁来做?而且您应当看到论文发表是要钱的,亏本的。现在我们出于一个没有保障的社会,因为一切都需要钱,如果科研人员没有钱的话,他怎么生存呢?他的创新如果给国家带来长远效益呢?我的文章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写出了许多的观点,同时我国贫富差距的成因,后果与对策也提出了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人对于资金的依赖导致的问题,同样科研人员照样有资金依赖,您也要生存的。应用性的行业是可以挣钱的,但是都做应用谁来做基础的。科研的奖励取消更是不应该,因为科研奖励毕竟是经过评选的,如果有假是评审的问题,可以完善评审机制来实现。论文作假,把一篇文章改成两篇或更多来发表,这个可以利用监督和处罚的措施,以及严格的论文评审来把关。 其实学术性的论文要发表是不会从其他地方得到好处的,虽然有名声,但是不能用于生存的,看看许多科学家身体透支,为了生活而奔波,英年早逝。此外许多人说自己有新的想法却没有钱发表。那么您是否就是说不要给予奖励和鼓励了呢?是否要否定一切的科研还是说科研人员自己垫钱做科研,自己出钱为社会做长远贡献呢?正是由于科研缺乏支持,所以许多人都放弃学术,而想法挣钱去了。现在一味重视应用而不重视研发和科研的投入只能造就短暂辉煌。 我相信对于您的观点否定的居多,如果一旦实施会带来许多的负面影响,而且会带来千古罪名,您看看愚蠢的教育产业化的观点提出者现在被到处骂,所以您应当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发表论文、科研成果之所以要奖励是因为对于科研的贡献,而且它们是很难得到回报的,专利法对于基础的研究是不支持的,您所指出的问题只不过是评价的指标错误而已,忽视质量而重视数量,而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当然您如果要批判在国外权威杂志发表的文章,恐怕在科学界没有多少人信服。 我认为您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应当重视自己身上的重任,考虑需要周到,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虽然您要对现在负责,但是更应当看到长远的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发表观点是应当三思而行。文章在附件中,由于这些文章是给经济学家看的,您是人大代表,全部发给您,有摘要,所以看了摘要不想看就可以不浪费时间。 祝万事如意!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建一议!
ljxm 2009-4-8 10:21
本 年度的国家科技奖励受理项目已经公示了,希望能公示第一、二完成者的个人情况,从源头上堵住“南国先生”我的想法不为过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所一项成果荣获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mqjiang 2009-1-9 22:20
2009 年 1 月 9 日 上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 2008 年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代表颁发证书。 由中科院力学所魏悦广、王自强、陈少华三位研究员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固体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断裂研究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魏悦广研究员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魏悦广(中)、王自强(左)、陈少华(右)合影 路甬祥院长发来贺信 ======================================================== 恭喜三位老师,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352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科技获奖成果十有八九有水分
王铮 2008-10-1 10:27
中国的科技获奖成果十有八九有水分 2007 年国庆节鸿飞先生提出一个命题,中国本土的博士博导 99% 不合格。后来他改为十有八九不合格。我这个题目是照着套过来的。 中国评审科技成果奖已经有了多年,这些成果奖如何呢?我不敢讲 99% 不合格,因为情况不是这样,但是十有八九有水分,而且有的如三鹿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和配套技术集成创新有盐分,这个估计不会有大的误差。当然,说这话还是要讲根据的,我不能说以我曾经就读的真理公社幼儿园小朋友的身体试验为标准。 第一个例证当然是三鹿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和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关于这个问题 , 嵇少丞 先生转载的童问先生的文章已经说清楚了,授奖的内容正是出问题的配方与配套技术,我完全支持要求科技部公布 三鹿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和配套技术的要求。这个配方和配套技术就是盐分和水分。 第二个例证宽泛有些,大家看看每年科技部和地方科委授奖的名列前茅的名单,名字排在前面的都是地方官员或者学术官员,许多官员实际上没有时间参加研究的。但是报奖了,领导同志要升迁,需要奖呀,所以他出来作头,课题组个成员也服气,获奖人就有水分了。 为什么评奖会有水分呢? 有水分的第一个原因是评奖人往往是不懂装懂的专家。首先主持评奖的官员自己要当评委,面对专业问题,不懂装懂。一些专家,实际上也是部门官员,按官本位推举出来的,对学问肤浅得很,只能不懂装懂。评奖结果成为了评选皇帝的新衣服。关于这一点,有良心的评奖人自己也心里有数。 有水分的第二个原因是评奖规则不合理。例如如果你要申报国家奖,你必须先申报地方奖。北京市的评奖标准有一条对北京市有什么贡献,不然就扣分。这就叫掺水了。例如我们完成的《中国艰苦边远地区分县辨识》,北京当然不是艰苦边远地区,结果对北京没有贡献,扣分。类似的不合理标准还有许多,例如是否有国际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掺混点洋水分了。诸不知,外国的水也是两个氢一个氧化合而成的。 有水分的第三个原因浮夸。为了获奖,一些学者浮夸自己的成果,反正评审专家不懂。好的浮夸是包装,把几个项目包装在一起,项目本身没有联系,完成所谓集成创新。坏的包装就是把成果夸大,把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说成自己最近解决。我曾经评审个一个项目,请了三个院士推荐,可是那个核心的内容明明被老外解决了,院士太忙不看书,不知道就瞎推荐还是本身推荐信就是代笔的。 上面三个原因,实际上不是有水分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腐败,不是学术腐败,是官场腐败。有句流行话叫做:生命在于运动,获奖在于活动。掌握评审大权的官员,往往是受贿者。为了获奖,整个单位甚至科技厅几乎倾巢出动的事情有没有,各位先生可以观察、回顾。我按照童问先生的建议在 google 里输入的国家奖励办、主任,是看到许多前呼后拥的照片的,其他就不清楚了。 末了,我要问三鹿奶粉为什么要那个奖?明明作假为什么还要冒着风险拿奖?国家奖有广告作用呀!为了保护国家奖,我赞成国家奖励办公布三鹿婴幼儿奶粉的配方和配套技术集成创新让可能的受贿罪、冒牌专家、作伪者心神不宁。周正龙作伪拿了奖,判处了二年半徒刑,这是个案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呀。 中国的科技获奖成果十有八九有水分 . 国庆节,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科技奖的水分挤出去,把有盐分的奖励打击下去。 (以下删除)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325 次阅读|26 个评论
获“科技进步奖”的成果需不需要打假?
yhqsd 2008-8-24 09:08
论文发表出来,完全公示于大家面前,任人评说,比较容易打假。我国每年有数万项科研项目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这些获奖成果有没有掺杂使假?科技进步奖是权威部门评的,需不需要打假? 有人曾估算,某省至少80%的获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下的成果含有80%的水分。先不管这个估算数据是否可靠,这至少说明获奖成果的造假现象要比论文严重,因为目前还没有人报出某区域的造假论文会达到80%。 科技进步奖的评选依据主要是项目的水平和项目带来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在许多省份,如果成果的鉴定水平达不到国际先进是不可能入围省级奖励的,所以,大部分科技项目在水平鉴定时动辄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内先进都是低水平的。试想一下,我国总共有多少项目会达到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可每年各省、部的科技进步奖都数百项,这样全国每年就有成千上万的科技项目到达国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就有数十万的科技项目处于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试问一下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处于这样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多少? 再说获奖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上不了千万元,将难以获得省级奖励,所以,大部分科技项目的鉴定直接经济效益是数千甚至数十亿元。几万元的科研投入(经费),竟带来了以千万或亿元计的直接经济效益,多么诱人,真是一本万利,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精明的商人不愿意做呢?有人曾计算,某大学某年的鉴定科研项目为该省带来的经济效益竟然比该省当年的国民总产值还高!真是令人难以理解。 论文发表出来可以让更多的人鉴评,为什么获奖成果不把经济效益证明、带有专家签名的水平鉴定书以及科技创新和进步之处(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机密的除外)公开出来让公众了解一下?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543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8: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