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村上春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爱的活灵是一种强烈情感的外化——对佐伯人物形象的分析
fish1968 2019-8-31 07:22
陆放 “佐伯”仅仅是卡夫卡旅途中的一位过客吗? 作品中,佐伯是个十分特殊的形象。与另一个人物中田君相同的是,佐伯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不同的是,佐伯与少年有着极其深厚的联系,也与入口石的打开,即一切异化的开始息息相关。通过大岛跟卡夫卡讲述的佐伯的过去,与卡夫卡夜间所看到的十五岁的佐伯,进一步表明佐伯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些东西那么简单,她有着更多的东西值得去研讨。本文将对村上春树所著的《海边的卡夫卡》中关于佐伯的片段进行解读,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海边的卡夫卡》主要讲述了一个背负了俄狄浦斯式诅咒的少年远走他乡,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展开的故事。而佐伯,虽是卡夫卡旅途中的一位过客,却与少年有着种种羁绊。 大岛与卡夫卡的对话中涉及了很多关于佐伯的内容,其中包含了佐伯的过去,提到了佐伯的初恋情人的死对佐伯的影响。这是解读佐伯人物形象最初的线索,因为这正是佐伯所失去的,在小说临近结尾处也借中田与佐伯的对话与此相呼应。“深深爱着在这座房子里生活的一个男孩儿,爱的无以复加,他也同样爱着我我们活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圈中,一切在圈中自成一体。”这里进一步说明了佐伯对其初恋的爱之深,而她的目的也很单纯,那便是爱。“为了不失去他,为了不让外面的东西破坏我们两人的天。”佐伯选择打开了入口石,为了永恒的美好,为了与恋人永远相伴,但最终的结局确是爱人离去,因此,佐伯“人生在二十岁时就已经终止了。”佐伯俨然成了行尸走肉,但唯一不变的是对那逝去的美好的怀恋与渴望,正如卡夫卡所说,“在思恋已然从这个世界失去的那个人。” 卡夫卡在夜晚看见十五岁的佐伯时曾经说过那便是“又长又深的梦本身。”这阐明此时的现实中的佐伯是在梦中,而卡夫卡所看到的是便是佐伯内心强烈的情感所幻化出的活灵。十五岁的少女佐伯,失去了心爱之人,但却仍然对往昔与爱人共度的似水年华留有一颗炽热的心,那份亘古不变的爱,创造出了活灵。便像诸多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一样,这是情感的具象化。便像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纳什,他看到的三个幻影都反映着自己的内心,大学室友代表着对友情的向往, 小女孩象征着对失去的童年的渴望, 特工长官则对应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梦想。在卡夫卡第一次看到活灵前,曾与大岛有过一次对话,探讨“人在某种场合是可以 生而化灵在空间游移并实现自己心愿的。”大岛给出了《源氏物语》中因“阴暗之心,邪恶之念”而化为活灵害人的例子,并给出了《雨月物语》中著名的“菊花之约”,讲的是一个武士为了遵守与另外一名武士的承诺,剖腹自杀,变成鬼魂准时赴约表明“人要为信义,亲情和友情舍掉姓名才能成灵。”但随后大岛所说 的“爱即重新构筑世界,这上面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这句话体现了因积极的爱而化灵的特殊性,卡夫卡所看见的少女佐伯的幻影,便是积极的爱所化的活灵。 “我是《海边的卡夫卡》,是您的恋人,是您的儿子,是叫乌鸦的少年。” 卡夫卡对佐伯来说,是她的一个创造物,是她失去的初恋的替代品。这也解释了活灵出现的契机及为什么卡夫卡能看见活灵。在卡夫卡住进了佐伯初恋的房间后, 佐伯把卡夫卡当成了已死去的少年恋人,并与之交合,这可能是指一个梦,但“现实与梦幻相互混淆”后,佐伯内心的渴望便展现了出来,“填补失去的时光。” 佐伯,是作品中一位无可替代的角色,她是一切异化的起因,也是主人公卡夫卡的创造者。在对推动情节和塑造主角作出了贡献的同时,更重要的的是她展现了活灵与强烈情感的关系,证明了“爱即重新构筑世界,这上面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理论,让读者明白了情感力量的伟大。
个人分类: 陆放文章|3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说、音乐和跑步
gamefungi 2017-9-29 11:09
小说、音乐和跑步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 胡殿明 2017 年 9 月 28 日 村上春树,因一部《挪威的森林》在中国家喻户晓,风靡一时。他不仅是一位具有才气的作家,也是一位高产作家,迄今已经发表长篇小说 14 篇,包括:《且听风吟》、《一九七三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奇鸟行状录》、《斯普特尼克恋人》、《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 1Q84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骑士团长杀人事件》,可以说是篇篇精品。另有 30 多篇短篇小说,几十篇随笔、旅游文学、文学报告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以及译著多篇。 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灵气的作家,应该是属于生活洒脱飘逸或像古龙那种好酒色,生活糜烂。然而,读了他的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后,对他的形象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体印象就是:单纯而健康的生活,小说、音乐和跑步,简单得像白开水,也健康的如白开水。 写小说就为自己高兴,不为获奖,不为读者 。他说:“最重要的是有好的读者。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学奖、勋章或者善意的书评,都比不上自掏腰包买我的书的读者更有实质意义。”“我的书究竟是哪些人在阅读,对此我是一头雾水,于是就成了:既然如此,就只能为了自己高兴而写啰。”不理会同行评价,也不去关心衣食父母(读者),只在乎自己写得是否高兴,这是何等洒脱呀。 每天固定写长篇小说 4000 字,不多不少,严格执行 。“写长篇小说时,我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用我的苹果电脑来说,大概是两屏半的文字,不过还是按照从前的习惯,以四百字一页计算。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儿来,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因为做一项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写得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这样是产生不了规律性的。因此我就像打考勤卡那样,每天基本上不多不少,就写十页。”这种严格得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一般的写作,令人无法想象! 每天按时作息、跑步 。早晨起床后,沏好咖啡,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下午睡睡午觉,听听音乐,读读无害的书。每天大概都要外出运动一个小时,然后再准备迎接第二天的工作。日复一日,就这样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他认为,跑步可以获得强壮坚韧的体力,让身体站在自己这一边,成为友军,这样更有利于创作。他成为专业作家后便开始跑步,自那以来三十多年,差不多每天都跑步或游泳一个小时,已经成了习惯。 随着中年时代的到来,体力会渐渐衰落,爆发力逐渐下降,持续力也逐步减退。肌肉退化,多余的赘肉却越来越多。体力下降,思考能力也会随之衰退,思维的敏捷和精神上的灵活都会逐渐丧失。许多作家会通过提高写作技巧和心智上的成熟来弥补这种自然的衰退,但这么做也是有限度的。他从科学报道中获知,脑内海马体产生的神经元的数量,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得到飞跃性的增加。学习能力与记忆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作家的创作能力。 痴迷于音乐 。村上春树从初中到高中都喜欢音乐,沐雨栉风般听过各种音乐。创业时期,开了一个咖啡馆兼酒吧,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多么艰辛,读书和听音乐对他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在这篇文章中,他讨论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包括披头士和沙滩男孩等。 村上春树是一个执着而健康的作家,一个坚忍不拔,沿自己既定目标一步步前进的勇者。“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一个从事小说创作的文人都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从生活到创作,严苛得几近疯狂。我们作为科研人员,从事理性思维的学者,有什么理由放任自己呢?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合理的作息,如何保证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进行科学逻辑思维呢? 最后说说这篇作品我看着不是很痛快的地方:太罗嗦。一个观点反反复复说好几遍,有点儿受不了。估计这是小说家和科研人员思维方式的天然差别吧。小说家希望把事情细腻而详细的反复描述,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而我则希望从各种现象中总结出最简单有效的规律,最简单而准确的表达,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好的表达。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读文学作品对作者的情感认知残留感
JerryGZ 2017-6-25 13:25
今天上午刚看完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就随手拿起安伯托.艾柯的《带着鲑鱼去旅行》。 翻到安伯托写的“五斗橱上的三只猫头鹰”一文,该文是对意大利无名诗人的六节诗进行解读。看着看着,我就当成是村上春树在解读这些诗句,我潜意识默默赞许,这个日本作家真是博学、外语造诣很高,能对意大利原文诗句理解那么深刻,记得在他的《跑。。。》这一书中,他还提到为了麻省的演讲,在跑步时默背英文演讲稿,从未提到他学过意大利语。这时另外一个我对自己说,这安伯托就是意大利人,他在解读六节诗,但还是几次陷入对作者的情感认知残留感觉中。 记得前一阵刚看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是连续几天看完,紧接着去看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也恍然中有过这种感觉。总觉得是余老师在评价明朝的事,在写《大明。。。》,不过那次读的两本书中的景和人倒是有些交集,如都对山海关发生的事情做过写景述事抒情,引起认知残留和作者错位倒是可以理解。 从这种读书时对作者的情感认知残留想到了小时候坐火车时本体感觉的残留,从老家到长沙坐绿皮车要坐上一天,使得后来到家的几天里,还总觉得是在火车上哐当哐当慢慢游。
个人分类: 人生记事|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村上君,拿上早该属于你的奖牌狂奔吧!
热度 1 张海霞 2016-10-10 09:42
阳光明媚的秋日,我们不希望你再“陪跑”,喜欢跑步的村上君,这次拿上早该属于你的奖牌狂奔吧! 村上春树,请拿走你的诺贝尔奖 卡佛 2016-10-10 05:18 2016 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文学奖的归属又一次成为茶余饭后的热点,其原因大部分要归属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近几年村上春树一直领跑着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然而造化弄人,也可以说大热必死吧,村上春树数次落选。首先给大家陈列下英国博彩公司立博在2016年10月4日更新的诺贝尔文学奖赔率表(数据来源搜狐): Haruki Murakami (村上春树,小说家,日本)5/1 Adunis (阿多尼斯,诗人,叙利亚/黎巴嫩)6/1 Philip Roth (菲利普·罗斯,小说家,美国)7/1 Ngugi Wa Thiong'o (恩古吉·瓦·提安哥,小说家、剧作家,肯尼亚)10/1 Joyce Carol Oates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家,美国)14/1 Ismail Kadare1 (伊斯梅尔·卡达莱,小说家、诗人,阿尔巴尼亚)16/1 Javier Marias (哈维尔·马里亚斯,小说家,西班牙)16/1 Jon Fosse (乔恩·福瑟,剧作家、小说家,挪威)20/1 Ko Un (高银,诗人,韩国)20/1 John Banville (约翰·班维尔,小说家,爱尔兰)20/1 Antonio Lobo Antunes (安东尼奥·罗伯·安图内斯,小说家,葡萄牙)20/1 Laszlo Krasznahorkai (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小说家,匈牙利)20/1 Peter Handke (彼得·汉德克,剧作家,奥地利)25/1 Peter Nadas (彼得·纳达斯,小说家,匈牙利)25/1 Amos Oz (阿摩司·奥兹,小说家,以色列)25/1 Abraham B Yehoshua (亚伯拉罕·B.耶霍舒亚,小说家,以色列)25/1 Adam Zagajewski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诗人,波兰)33/1 Juan Marse (胡安·马尔塞,小说家,西班牙)33/1 村上春树又一次领跑赔率榜,紧随其后的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今年村上春树的命运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评委对叙利亚的关心程度如何了。其实回望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看得出评委的评选标准并不以作品的优劣为唯一标准,更看重的是作家在世界文学领域,甚至政治领域上的影响程度。 政治领域上最典型的例子是丘吉尔。文学领域上的例子就多了,拿我们最熟悉的莫言来说,他获奖的理由是“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通俗来说,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带入了东方,并将其发展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文学体裁。实际也可以理解成莫言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人,因为现在世界范围内,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已经不太多见了。而如果单从作品上来说,莫言作品的影响力并没有中国其他一流作家的影响力大,比如王朔,贾平凹。 再回来说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作品与日本的传统文学是有很大区别的,这跟他早年创作的经历也有关系。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靠写作为生,而是一边经营咖啡馆,一边写作。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多于本国文化,这就造成了他的作品中西化痕迹很深,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他一直游离于日本文学圈之外。被孤立的环境也使得村上春树愈加关心边缘人物的生活,所以其作品总是以边缘人物为主角,故事的主线也是游离在现实与虚构之间。 读村上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似曾相识,但不曾谋面。 但是如果讲到其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力,恐怕远没有其他候选人那么深远。村上春树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虚构世界里,他会关心某些重大的事件,也会将这些事件写到作品中,但往往,这些事件成为了他的故事中的铺垫。 不可否认,村上春树是个伟大的作家,今年他也再一次冲击诺贝尔奖,但是笔者认为他获奖的机会并不大。原因就在于,他仅仅是个作家,并非文学家。 不过从情感上,笔者还是希望他能拿走诺贝尔奖。毕竟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他的作品成长起来的。《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这些作品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尝试过模仿他的风格,模仿那些忧郁而又充满哲理的句子。 所以,村上春树,请拿走你的诺贝尔奖。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516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坂本龙一的《音乐使人自由》
热度 1 baidawei 2016-7-31 00:21
梁文道在他的《开卷八分钟》里介绍了这本书,他说很多人很喜欢这本书,他看了有些失望,因为看上去如流水帐。于是他花了八分钟中的六分钟念了流水账。同样,我对梁文道这样说也很失望,因为我觉得他这样说没有看懂这本书,这样读糟蹋了这本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比如你看一幅画,大部分是空白,但远方有一棵树,一个湖,一条船,然后你说,怎么空了这么一大片,就画了远方那么一点点,于是你就把空白剪掉,然后放大那远方的一点点,认为这就是画家要画的画。就是那个感觉。 或者,与我买回的另一本有关音乐的书对比一下,那是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写的他与著名指挥小泽征尔的对话,书名很美,是《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看上去绝对不是流水帐吧,那可是两个大家的对话啊。销量也一定数百倍超过坂本的自传。但其实,这书读完没有任何收获,因为无非就是小泽征尔在各个乐团与一些指挥的交往,排练一些作品时的过程。更像是一本流水账。谈到的是勃拉姆斯,贝多芬,马勒,但没有看到任何实质内容。一些不厌其烦反复重复的说法,比如“专功细节便能展现整体”,就是每个演奏者只要把自己的部分弹奏好,整体就完美了,让我实在不解其意。一些句子,貌似独特视角,实则毫无新意,比如小泽说:”指挥马勒最重要的不是记熟,而是能否沉浸其中“,村上说:“文章如果少了节奏,没有人想读。” 或牵强附会不知所云:“写作时,我会在脑海里自动将文章转化成声音,用这声音架构出节奏。一爵士乐的方式即兴演奏一个主题了段,便能滋润地产生下一个主题乐段”。你信吗? 而坂本的书,记述的虽然是他少年及成年后与作曲有关的成长过程,却是用朴素的语言传达了很多情感,心得和思想。 小时候的德山老师的教学方法就非常有意思,德山老师发给每个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总谱,然后大家一边听,一边让小孩子在曲谱上找到主旋律,找到后看看主旋律用什么乐器呈现。用彩色笔圈出。想想看,这样的孩子,以后成为大作曲家或者大指挥家的可能性,是不是比强迫他反复弹奏大得多? 在这种熏陶下,自然听力的敏感度就好,听了披头士的歌,不是单纯的好听而已,而是想,这里的和弦为什么这么好听,发现德彪西的曲子里也有这样的和弦,激动不已,“我明明平常在父亲面前一声也不敢吭,却因为太过兴奋,硬是将他拉到音响钱,放披头士的歌给他听。” 父子之情溢于言表。 ”我逢人就问,你知道披头士吗?知道的归于好友,不知道的归于不理会。“ 好一个少年。 爱上篮球放弃音乐,但是每时每刻想着音乐,意识到:”原来我是如此喜爱音乐啊!“ 这些有感情的记述,哪里是流水帐呢? 顺便说一下,坂本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都不知自己将来做什么,反正就是听音乐,读文学,参加学生运动,但不妨他日后成为伟大的音乐家啊。看看我们的孩子,小学升初中的考题够我这个博士算几个小时。父母在一起,谈的无非就是他们孩子的升学种种,这样无聊的大人,孩子如何有趣,做螺丝钉的可能极大。 不谈少年成长,谈谈音乐,思想和思维方式吧。坂本有很多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话。 有次他的老师三善问他:“你认为自己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形体?” 坂本读过一些哲学书,似懂非懂的回答说:“如果欠缺色彩,就无法认识了。” 说完他认识到,老师想要告诉他:得要先有色彩,才有办法认识形体。老师也是委婉的告诉他,他的乐曲欠缺色彩! 简单而又深刻的警示!人活着也当有色彩,否则无法辨别。 这本书好,还有一个理由,是坂本谈到好多对他有影响的人。这些人也不都是音乐家,“与这些音乐领域以外的人频繁交流,不是因为我有什么上进心,或是基于什么策略。我只是单纯的认为,只要是努力所及,不管什么事情都去做做看。很幸运地,许多工作就因此上门,而且我也能够遇见各式各样的人。” “我与哲学家大森庄藏把数次对谈的内容集结成书出版,不久又认识了吉本隆明,也和他出了一本书。被称为新学院派领导者的浅田彰,中泽新一,以及柄谷行人都和我关系不错。。。。(这些人)都是走在时代最尖端的现代思想家,而我竟然能够与他们对话,真是难以置信。。。。我应该是通过音乐大量吸收了其它领域的事物。。。我能够凭借音乐的知识或感觉理解主要的重点。和他们谈话时,我会突然觉得自己清楚某个概念,然后就能切入到与他们沟通的模式里。我猜一定是因为过去在音乐方面,自己也曾思考或实际做过类似的事情吧。。。。接触到许多活跃于第一线的人,对我的作品当然会有影响。而这些影响或许是我在与他们对谈后,通过音乐的形式作出的一种回答。” 坂本谈到很多人,我只谈一个对我来说很有意思的用数学写音乐的人:泽内基斯(Iannis xenakis)。我们都知道音乐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尤其是巴赫的曲子,但是这些都是确定性的数学,就是说一些循环的有着某种变化的排列组合,但是泽内基斯是用群论概率论来写。听起来很奇怪很无聊吧?不过我听过,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单调难听,而是非常震撼,非常独特。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接受。 也许,抽象画也可以用群论和概率论来做吧! 再比如,坂本说:“纽约这块土地对于人的一种冷漠无情,也许反而让我相当自在。身在纽约,与其说是无法依靠任何组织,不如说纽约本来就是不轻易接纳任何人的城市。然而,我从小就讨厌被团体束缚限制,就这样的角度来说,我反倒觉得轻松。” 看到他的话,我想,即使在中国,这何尝不是我喜欢摩都胜于帝都的原因呢? 其它的话,我也不知是否有什么意义,不妨收录在此。 “Energy Flow 一曲意外获得极大回响,(可是)大概花了五分钟左右,一起呵成写下。但是,这首单曲大卖了一百流失万张。因此,我才了解到,。。。想要多少做成什么的这种想法,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是什么都不想而完成的作品最受欢迎。“ “所谓的摇滚风格,除了节奏模式和音乐张力的元素外,还有和弦进行。也就是从某个和弦到另一个和弦时,似乎能让人感到浓厚的摇滚气氛。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要摇摆,舞动身体。”
个人分类: 音乐|4675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预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大热门
热度 2 xupeiyang 2013-10-7 11:12
公众有关对诺奖文学奖项得主名单的猜测,进入了倒计时前的火热。 押中莫言获奖而名声大噪的英国博彩公司立博的最新赔率中,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居首,成为最大热门。 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小说家、美国文学翻译家。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1987年第五部长篇小说 《挪威的森林》 在日本畅销四百万册,广泛引起“村上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展现写作风格深受欧美作家影响的轻盈基调,少有日本战后阴郁沉重的文字气息。被称作第一个纯正的“二战后时期作家”,并誉为日本1980年代的文学旗手。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 中国作家富豪榜 子榜单“外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村上春树以62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外国 作家富豪榜 第4位,引发广泛关注。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GTfRcYO-uJsXt6c9BHB2ZsDeZqP_JBF9I7pofgGfdKfcLxsUeAypa47QYXMsXn0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26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村上春树的“翻译之神”
celia66 2013-8-30 13:12
读村上的《无比芜杂的心绪》,很喜欢这样的小文,是为功底深厚的大家,文字那么平易近人,字字落得坚实。 看到“翻译之神”一文,里面说“我至今仍然认为肯定存在‘翻译之神’。但也许不在天上。一个性格比较朴素的神,住在比较朴素的地区比较朴素的房子里,一身朴素的穿着,走在大街上也不会引人注意。兴许就是这样一位神。然而该看的他全都看在眼里(大概)。”读到这里,我(大概)可以了解到村上对翻译的信仰有多高啦!对于他描绘的这位“翻译之神”,我也充满了兴趣,尤其他多次强调这是位“朴素”的神,窃不能赞同更多,众所周知翻译是苦差事,译者又常常“隐身”,那么他信仰的神怎会是身穿华服、引人注意的神呢?之所以不在天上是因为这个神并非高不可攀,翻译同写作一样是“爬格子”,是头脑抵达笔,笔抵达纸,之后到达心灵的距离,相对于作家,译者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重写”,所以“翻译之神”实在不需高高在上,一位平平常走在街上,能把译者的努力都看在眼里的神,是做这项朴素工作的人最信仰的神了吧! 翻译乐趣多,难怪村上说“假如没有翻译这个‘爱好’,作为小说家,我的人生有时可能会难以忍耐”。
2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大连进行学术报告时,我大声朗诵泰戈尔和村上春树的句子
热度 3 陈安博士 2013-7-6 10:10
   在上个月的大连“亚太暨‘中韩危机与应急管理双边会议’ ” 上, 我的报告引来了一些争议——难道学术报告居然可以这样做?    我的报告题目之前就晒过,是安全与应急文化,且视角是很国际的,我根据事先和事后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将国际安全与应急文化划分为四个维度——    日本维——日本人把死亡作为人生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村上春树有好几次重复了这一观点,我认为,它充分反应了日本人面对死亡的基本观点,那就是,死亡并不可怕,我们要接受它。除了这个,还有大量的日本俳句很优美且伤感,也多是面对月落乌啼、生老病死表达出来的微笑的无奈。当然,我随后也用汉语朗诵了相应的俳句。    而日本人所以如此,是长期和自然灾害不断博弈带来的。最后发现博弈结果自己总是输的那一方,虽然还会努力减灾,但是也更淡然面对现实了。    Death is not the opposite of life, it is a part of life and will last for ever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一烤秋刀鱼,便像是风吹透心中隙缝,凉飕飕的感伤随即涌来 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 祗园精舍的钟声,有诸行无常的声响,榝罗双树的花色,显盛者必衰的道理。 纸烛微明,廊下幽映,五月之雨啊。    印度维——当然,要选泰戈尔的诗句,尤其是《吉檀迦利》里面的句子,我大声用英语朗诵了泰戈尔写的诗的句子,包括“哦,死亡,来对我低语吧。”还有更多,我想我的英文应该读得还不够好,因为我没有发现自己的朗读直接让听众们伤感起来。    O thou the last fulfilment of life, Death, my death, come and whisper to me!    All that I am, that I have, that I hope and all my love have ever flowed towards thee in depth of secrecy. One final glance from thine eyes and my life will be ever thine own. The flowers have been woven and the garland is ready for the bridegroom. After the wedding the bride shall leave her home and meet her lord alone in the solitude of night. 再来一段: Like a flock of homesick cranes flying night and day back to their mountain nests let all my life take its voyage to its eternal home in one salutation to thee. 【象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 】    德国维——德国人的规范意识也是接受了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才得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一丝不苟地执行,虽然德国也有汉诺威的火车出轨,也有音乐节的踩踏,但是总体而言,事先的风险防范和时候的应对还是可圈可点的。德国的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也有这方面的内容。   中国维——中国人一向是积极应对死亡的,君不见多少癌症患者被医生宣判后又四处求医而得以延长生命的。对于应急状态,中国人自然也是积极面对,救援队伍车辚辚马萧萧地赶到,然后开始了行动。但是,在建房子的时候,不少情况依然是偷工减料,或至少会为了赶工期而不管基本规范,三天一层楼的事情不少见,现在看都可笑。    文化或者文明这玩意儿,很难说得清楚,应该说是很不科学的一个玩意儿。也所以,总结日本人的灾害应对文化,或者应急文化,其实是很困难的,太小的细节,无法完整地说明大概念,而大到什么地步才算合适,也难有个好的尺度。   而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其实有着极大的不同,文学作品而侧重于对灾害的看法或认知,也是一个较大的门类,所以,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不同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应急文化,我认为应该是很好的途径。这也正是我要在学术会议上大声朗诵诗歌的缘故。    但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却一下子想不起来太多的作品,只能选择自己一下子想得到的作家去寻章摘句了。
个人分类: 专论—应急管理|4067 次阅读|9 个评论
为什么莫言会获诺奖?
热度 4 hcrm 2012-10-12 13:36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在是我预料之中的事,为此写了《莫言与村上春树同获诺奖》一文,发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公布之前。 不过,由莫言独享其奖,在我还是有点意外,因为我没想到西方世界的这一步迈得如此干脆。 这些年来,我越发明显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正在发生姿态性的变化,这一调整包括奥运会和世博会走进中国,也意味着在诺贝尔奖的突破已为时不远。 当中国作家莫言被正式提名后,综合各方面的材料分析,特别是来自欧洲的信息,说明莫言获奖将毫无悬念,只是是否会“有所保留”,则须拭目以待! 当然,结果西方世界给出的答案令中国人欣喜若狂,毕竟我们已经等候了近百年。 据说,当年鲁迅曾言:“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尽管他的这种自我忧患意识很浓,可是仍然阻挡不了历史的潮流,中国人想得到的终归得到了,只是被西方世界吊足了胃口。 莫言这次获奖的授奖词挺有意味,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表示,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莫言走了一条中西结合的文学之路,其创作是以 福克纳和马尔克斯 为参照的,于中国自己的东西来说仅仅找到了“出发点”,所以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于“突破”,即冲破了西方世界关于人文之学的认知范畴,加进了一点点中国本土的色彩。 对于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我们既不能盲目的乐观,妄言中国文学已经“世界化”,也不宜过于妄自菲薄,无视这个带有某种标志性的事件。 中国人为什么对诺贝尔奖如此青睐?为什么会将获奖者神圣化?这都是因为我们太渴望被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认同了。中华文明延续了上下五千年,到了近代被我们自己无情地批判,主要原因是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离以西方世界为代表的现代文明实在太远了——这是中国被奴役、压迫、剥削和打出来的结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寻求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在重塑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又在蚕食和蹂躏中国人固有的思维,使我们经常变得或偏执,或不知所措,特别是当面对整个世界之时。 莫言的所谓将 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融合 ,实际是部分地与其意识的重合,落脚点便是他的家乡高密。正如 法新社的报道 所 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这个晓白的解说即是对莫言及其作品最好的注解。 在以资本为推动力的全球化格局下的今天,人们已然越来越难以找到心灵上那真正的家园,而由此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更像是“飘荡在空中”,他们也正在逐渐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所以莫言关于发生在高密的故事愈加能打动西方评委的心——可以说,这就是莫言独一无二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老舍、沈从文、巴金和王蒙等人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原因有二:一是时过境迁,二是类型重叠。这也是日本获奖作家之区别于中国作家的所在,因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伊始便已逐步走向“西化”了。 我们知道,有了莫言的这次获奖,中国不愁再没有人能获诺贝尔奖的了,包括文学之外的。而当我们真正体味到了获奖的喜悦之后,相信我们的心灵最终会平静下来,因为其奖也实在没什么。 2012年10月12日午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504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莫言与村上春树同获诺奖
热度 1 hcrm 2012-10-11 11:16
鉴于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热忱与期待, 瑞典科学院 决定,将 2012年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 村上春树 ,具体结果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今天下午 13:00后公布。 不要以为这是空穴来风,这是综合各方面消息分析得出的结论,归结起来如下: 1、欧洲博彩公司的确认 莫言较长时间内,一直以超低赔率位列欧洲博彩公司竞猜榜单榜首。 2、中国央视微博的暗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CCTV新闻值班室” 昨天下午 发微博 称 :“央视首次获邀采访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的信号?” 3、 “畅销书作家”的 佐证 “畅销书作家”孙钥洋 昨天下午 发微博称,“最新消息!一位莫言老师的朋友透露说,莫言老师今晨已经飞往斯德哥尔摩。这说明实际上中国作家莫言即将成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将于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11日13时正式公布。提前祝贺莫言老师!” 4、 法新社此前 的 报道 该社报道称,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很可能在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中产生。 根据多年来对诺贝尔奖的了解,此次 诺贝尔文学奖 将走进中国,只是莫言与 村上春树 共享,多少会令国人有那么点失望。 本文并非虚构,严禁非法转载! 2012年10月11日 11:14于中国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5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写作
热度 3 baidawei 2012-9-30 20:58
对少数人来说,写作是为了糊口。对很多其它人呢,写作是一种欲望,和呼吸,吃喝拉撒睡一样,是不可不做的事。人们写作的动机,很多人谈过,我觉得最有归纳性的是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我为什么写作"。他说写作首先是sheer egotism, 我夸张地翻译成是赤裸裸的自我表现欲。第二是对美的赏识,既是对外部世界也是对自己文字的赏识。如果觉得自己那一行行的文字看起来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趣味无穷,满足感就更为强烈。第三是historical impulse, 历史冲动,希望纪录下生活的瞬间,事物的真相,也许为留史于子孙后人,第四是达到一种政治目的,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 后三条都是第一条的推论。没有赤裸裸的自我,谁去对自己的文字沾沾自喜,谁在意子孙万代的意见,谁要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所有的码字人,尤其是那些博主都很自恋并不为过。 后三条吗,因人而异,顺序很难决定。我觉得对大部分人来说,写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包括我现在所写的东西。然而就我的经验来说,这世界能够以对错分清的观点实在不多。从逻辑上讲,经过上亿人的样本调查,还是存在一半对一半的对立观点,本身就说明该观点的不确定性,永远说不清。这时就看谁的吼声大,你的文章,起到的不过就是发声的作用。 纪录事情的真相,写下自己当下的感情,是给自己加压减压对大脑的按摩,只要自己舒服,无可厚非。 对美的赏识,不论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还是对自己文字的满足感,每个人多少都认同一些,再不济,你写的东西总要合乎语法吧。 我的写作目的,主要在记录。想到什么,就想把它记下来,否则会忘掉。而记录的目的,大概是生存力使然。不记录,感觉生命就流逝了,好像不存在似的。 以前读村上春树的《1Q84》,其中有段话,说的也是这种感觉: 男主人公被问到:为什么你喜欢数学?他说:数学虽然有很多复杂的理论,但基本逻辑是简单的。它如流水,不论道路多崎岖,基本逻辑就是往低处流,寻找可能的最短路径,没别的东西。你只要把眼睛睁大了,心智打开了,那条路径就会自动出现。整个世界,没什么比数学待我更好的了。 那么,为什么你要写作呢? 为什么不只做数学呢? 男主人公说,生活和数学不同。数学是简单美丽的风景。只做数学,人会变的太简单,太透明。(数学家不要生气,你很万幸。)生活则复杂得多,当然也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写作让我把生活在笔下重组。有种"造物主"的感觉,看到自己写出的东西,就看到了作者,从而肯定了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说,记录和照片一样,让你想起你在某时某地的存在。而记录的欲望是生命力使然。 如果你把文章弄得有点型,有点范儿,博得两声喝彩,能上头版,得到些许认同,那点自恋就可以多满足一会儿。 但仅此而已。我们的自恋,如同私心,受"看不见的手"控制,有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题目是"我们",不单是"我",因为写作群是社会的胃。每个人如同胃的一部分,或者细胞,不自觉的互相协助完成社会对思想的消化的功能。从前写作发表文章的渠道很少,现在博客和微博如此方便,社会的胃变大了,更有效了,于是社会消化新思想的速度加快,世界动作的频率加快,比如大洋彼岸一个低劣的电影马上就能在另一边掀起一阵急风暴雨;一个人跑到某大使馆里马上全城皆晓,评论如云等等。
个人分类: 思想|4167 次阅读|5 个评论
作为选择对象的磨难——读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热度 3 chiri 2011-11-7 16:29
在福州,秋天是跑步的最佳季节。没有热辣的太阳,没有令运动者扫兴的雨天。十月份开始,我便时不时地来到运动场,享受跑步的乐趣。也是在最近接触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回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以及棒球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它”,这是一个使命的华丽开端。村上春树决定开始写作,成为一名专业的小说家。期间,他放弃了很多,包括稳定的生意、快乐的社交活动等。然后,便整日伏案思考和写作,精神高度集中于此,十分耗费脑细胞,因此,必须有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来支撑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于是,他结合自身喜欢独处的性格和现实条件,选择了跑步这一简单到不需要工具的健身方式。 跑步成为了写作的一个磨难了。读完此书之后,发现其实跑步和写作两者是相互的。最后,都成为了村上春树独特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在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里,他坚持不间断地跑步。然后,从长跑到铁人三项,在不断与身体的磨合、对话中,他的身体已经完全接纳了这种生活方式。日日坚持跑步,并参加各种比赛,各色各样的思绪便从心底涌起,汇编成最真实、质朴的语言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即《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是一本被称为“最不一样的村上文字”,也是村上春树第一本只写自己的书) 因为喜欢跑步,让我对这本书更是爱不释手。在如此浮躁、焦虑的社会中,静静地跑步,放飞思绪,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真的挺好!
个人分类: 学习与生活|5142 次阅读|4 个评论
《1Q84》的意象迷宫
sivaxin 2011-7-23 10:57
《1Q84》的意象迷宫
村上春树的作品似已睽违许久,大学时代从隔壁女生寝室借来读了《挪威的森林》,研究生时买了他的《东京奇谭录》,之后便没有再接触村上的作品,但他总是我牵挂的作者。《1Q84》是村上历时7年打造的长篇,第一册甫在日本上市12天内即狂售100万册,出版商们加印不及,书店连连断货,连村上本人也诧异这本书竟会受到如此追捧。我看书看碟有个习惯,不爱看太新太热的作品,而喜挑些冷门之作,或经过时间沉淀而留下的作品,因而《1Q84》三册都出版很久了才提起兴趣把它抱回家,想着厚厚三大本正可满足一个暑假的消夏之读。哪知一开始读便欲罢不能,一章接着一章,丝毫不想放下书喘口气、喝口茶,于是两个星期便看完了两大厚本,不禁感叹村上真是写故事的高手,再平凡的情节在他笔下也能焕发出神秘的吸引力,何况在《1Q84》中他步步为营地精心营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意象迷宫。 《1Q84》无论从文体、情节、人物都突破了村上以往的小说。以往村上的小说中人物设置较为简单,一般都是两至三个主要人物,关系也是一目了然,而《1Q84》中人物众多,而且人物之间错述复杂,而且往往还潜藏着深层次的隐含关系,要想说清全部人物关系还真不是一言可蔽之的。情节上,以往村上小说中尽管也出现超现实的情节安排,但《1Q84》所呈现的超现实景象却是绝无仅有的,“1Q84”这个书名便颇具深意,一方面故事的现实时间发生在1984年,而书中又几次提到奥威尔的经典著作《1984》,村上屡次在采访中谈到对奥威尔小说的致敬是《1Q84》创作的初衷之一,同时“1Q84”更是小说中另一个时空的符号。在文体上也与过去村上的小说截然不同,全书采取的是平行的叙事结构,一章是女主角青豆,另一章则是男主角天吾,青豆的故事与天吾的故事平行发展,几乎没有交集,仿佛茫茫大都市中两个平凡的男女。很难想象两大厚本中,男主角与女主角没有一句对话,连第一次碰面也是擦肩而过,然而村上用若有若无,星星点点的线索,织就了青豆与天吾之间的万般缱绻,勾起读者展开无止尽的想象。 《1Q84》是一部纯文学的作品,纯文学作品却有推理小说般的可读性,实在不易。书中,青豆的那条线索,要写精彩不难,因青豆的身份是个业余女杀手,受命于一位身势显赫的贵族夫人,在城市中铲除那些对妻子实施家暴而无法用法律手段惩罚男人。而天吾则是一个怀揣小说家梦想的平凡数学补习老师,因一次担任文学新人奖的预审而被出版社编辑拜托对一部叫《空气蛹》的小说进行改写,以争取文学新人奖和打造畅销书,这一看似平淡的情节却也被村上经营得扣人心弦,编辑小松的精明反骨,《空气蛹》作者美少女深绘里的神秘空灵都刻画得令人难忘。而《1Q84》中最令读者抓狂又沉迷的并不是情节,而是无数神秘的意象,如颗颗繁星在深蓝的夜空中明灭,又如点点荧火虫在草丛中飘浮闪烁。 整部书最令人难忘的意象是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全书开篇便是青豆坐在卷入交通拥堵的出租车上听到这首乐曲,不谙古典乐的青豆却能迅速分辩出这一生僻的乐曲,并感到身体和头脑在听到乐曲后有被绞夹之感,尽管瞬间消失但已为青豆进入另一个时空埋下了伏笔,而且淡淡几笔便已形成了悬念。另一方面,《小交响曲》对天吾也是有重要意义的乐曲,中学时曾加入管乐队的天吾练习的第一个曲目便是《小交响曲》,而且成年后养成了每天早晨边听这首乐曲边写作的习惯。 最诗意的意象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月亮,是“1Q84”这个新时空的标志,又是“子体”产生的标志,而能看到两个月亮的人必然在新的时空中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如青豆、天吾、领袖、深绘里等。而青豆第一次看到两个月亮是因为亚由美留宿,深绘里第一次看到两个月亮是因为离开教团脱离了“子体”,天吾第一次看到两个月亮则是在第一次与青豆擦身而过,这段写得尤其动人,天吾在空旷的公园中望着天际浮现的一大一小两个月亮,而公园旁公寓中同样望月的青豆正看着天吾,这是他们自小学时分散20年后第一次真正那么接近。 全书最费解的意象无疑是“小小人”,村上把小小人描写得既恐怖又纯真,它似乎是暴力、极权、血腥的根源,是一种控制人的无形的力量,而同时它又似乎象征着被人类忽视的神奇的自然之力,总之“小小人”究竟是什么,村上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每个读者对它都可以有自已的诠释。看过一篇评论认为“小小人”是与奥威尔《1984》中的“老大哥”相对应,村上想要表达的是在当今社会明显的极权思想和体制已告瓦解,因为自由和民主已成为世界的主流,“老大哥”已不复存在,但隐性的极权思想依然生生不息、无孔不入,打着民主自由旗贴而行极权专制之实的组织仍比比皆是,所以“老大哥”幻化成“小小人”侵入现代社会的各种体制之中。这只是对小小人意义的一种认知,我相信并不是全部,村上似乎对小小人赋予了更多的深意。 尽管《1Q84》在很多方面有别于村上以往的作品,但语言风格依然有鲜明的村上烙印。村上爱用短句,修辞也追求极简的风格,段落布局跳跃感十足,但同时重视细节描写,如音乐(村上是资深的古典乐迷和爵士乐迷,小说中不少情节都有意无意安排了各类典乐和爵士乐,小说热销之后商家专门出了一张汇集书中所涉及音乐的专辑,成为村上迷争相收藏的周边物),食物(印象最深的是青豆与亚由美去高级法式餐厅就餐的一节,还有天吾在家做饭的一节,青豆与柳宅夫人共进晚餐的情节),文学(天吾给深绘里读契诃夫的《萨哈林岛》,深绘里背诵《平家物语》,青豆刺杀领袖时与领袖交谈中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情节),服饰(青豆、亚由美、深绘里、柳宅夫人等女性角色出场时村上对其服饰都进行了精细的描写)。这些不遗余力的细节描写,有些形成了推动情节的重要意象,有些则使读者读小说时更有深临其境的浸入感。另一方面,村上不变的是他的人物一贯的欧化,或者称为国际化风格,这与其他日本名作家是泾渭分明的,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的作品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和式风格,特别是川端康成,他笔下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彰显日本传统文化的美感和风骨,《古都》中的姐妹俩赴祗园节庆的情节,《雪国》中驹子对镜着妆的情节,而村上笔下的人物除了名字是日本风格外,其他可以代换成任意的国家和城市,因为村上小说中的人物从衣着、行为、谈吐、饮食都与生活在巴黎、纽约、伦敦、上海大都市的人们没有任何区别,也许正是这点使得村上的小说能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全球读者所喜爱,因为你总能在村上的人物中发现自已的影子。 村上在“耶路撒冷”文学奖上“蛋与高墙”的演讲令我感触颇多,从村上在日本沙林地铁事件后出版的纪实体文学《underground》到《1Q84》,村上的笔底波澜比过去更加开阔和汹涌,其文学作品的主题已明显的由过去的内化的个体内心世界,转入更广阔的外化的社会生活,类似于中国儒家学说中的“出世”与“入世”,或者日本文学评界中的“私文学”和“公文学”。 村上春树在国内被冠以“小资教父”的称号,他一直处于自由职业作家的身份也成为小资文艺青年欣羡的对象。但我一直觉得这是对村上文学作品和思想境界浅薄的理解,诚然村上的小说中的人物和语言都透出精致、优雅、颓废、超然的气息,但深藏其中的依然是对现代社会中文明与体制,善恶平衡等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2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春日淘书之流水账
liudongyang 2010-4-28 20:30
本来是上周六事情,因自己忙着一些事,与医师协商今天复诊。复诊过后,顺便到书店淘了几本书。 选了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两本《挪威的森林》和《且听风吟》,前者是漓江出版社的,后者是上海译文版,二者都用蒙肯纸印刷,淡淡的带一点黄色,拿在手中很轻便。村上春树的大名早有耳闻,今日购得作品也无暇阅读,只有待来日细品。 张祥浩著《王安石评传》,广西教育版,1997年出版。此书静静的躺在书堆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小册子,寻到这种书我很兴奋。王安石是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现在二十一世纪,整整一千年过去。阅读这本书,对比当下,能悟到什么呢?期待着与这本书亲密接触。 韩鉴堂编著的《汉字文化图说》,为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文图并茂,对于我这种需要补课的学生很适合。从伏羲画八卦讲到现在的美术字,图版中还有一枚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来亲切,篆刻露脸的一个好机会。 《喜羊羊与灰太狼》听说但是没有多看,为了与儿子保持对话,买了一本动画书,喜滋滋地看了几眼。 复旦大学金教授的赠书今日也以快递发来。专业书,印数就三千,书店不好寻觅,幸好作者还留有存书。有了这本书,我下一步养细胞更有了参照,可以信心十足的放手一干。感谢金教授。 下午有幸观摩院士,专家剖检野生动物,采取病料。百闻不如一见,听病理专家边剖边讲解,收获甚大。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57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