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临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推荐两位临床专家
fuhonghai 2011-5-22 13:35
1:Jatin P. Shah教授,MD,PhD(荣誉 )。美国外科医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外科医师学会牙外科荣誉会员,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医师学会荣誉会员,纽约纪念Sloan Kettring癌症中心头颈肿瘤学Elliott W. Strong冠名主任。 Prof. Shah担任纽约癌症学会,纽约头颈学会,头颈外科医师学会和北美颅底外科学会主席,国际头颈肿瘤学会联盟的创始者和国际口腔肿瘤学会的主席。Prof. Shah被全球各个大洲授予众多荣誉,是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和南非多个头颈学会的荣誉会员。他担任18种科学期刊的编委,已发表300多篇同行评议文章,参与了55本书章节的编写,撰写了8部著作。他编写的教科书《Head and Neck Surgery and Oncology》获得英国医学会和英国皇家药学会一等奖,并被伦敦大学评为近五年来耳鼻喉科最佳图书,被授予George Davey Howells奖。Prof. Shah在49个国家进行过56个专题讲座和重点发言,以及1000多次科学演讲报告,受到广泛欢迎。 Prof. Shah在口腔及头颈部肿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是美国最大的私立肿瘤医院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与MD. Anderson 齐名) 头颈肿瘤(Head and neck service)的主任(chief)。 下面摘自:DXY同仁医院房居高医生在该医院学习的经历。 Morning Conference: 头颈科每周四早晨提前一个小时上班,进行morning conference,从未间断,讨论上一周经治病例或下一周待治疗的疑难病例。一般是Shah教授主持,如果他不在医院,则由其他最高年资的医生主持,参加的人员除了头颈科医生和fellow以外,还有放疗科、化疗科、内分泌科(因为他们甲状腺癌的病人较多,都是内分泌科医生进行手术后的内科治疗)、病理科、影像科、口腔修复科、整形外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参加,并且都很遵守时间,每次必到,济济一堂,讨论热烈。每个医生都有非常宽广的知识面和非常专业的知识,病历讨论时都争相发言,并且每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一般都有文献作为证据(back); 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Jatin Shah 教授丰富的知识和大量文献的阅读量,还有一个内分泌科副教授,对甲状腺癌的内科治疗、随访和预后因素分析,简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另一个就是病理科的一个副教授,据说以前是头颈科的fellow,对各种头颈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分析,只能用“精辟”来形容。在morning conference 时还会每人发一张表,对上一周的门诊和手术病人进行分类统计。除了morning conference 以外,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一早晨7点至9点(9点上班)还有甲状腺研究(thyroid research),提供早餐,每次由本院或外院基础与临床的专家进行1个小时的讲座,然后进行讨论,可以边吃早点边听,但甲状腺研究7、8月份停讲,这是他们休假的季节。 2:Wei Fu-Chan 教授 ,台湾台北长庚医院院长。国际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美国整形外科杂志《Plast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编委。林口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医师,他奠定了长庚医院整形外科在国际整形外科领域的地位。。美国哈佛大学整形外科主任古德温(Goldwyn)曾说:“整形外科医师若没有到过台湾长庚医院,就不算完成整形外科训练。他主编出版了《Flaps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作为整形外科皮瓣方面的经典著作。2006年获得了由美国整形外科医学会颁发《整形外科发展史上20位手术研发创新者》之一,这20位得奖者,魏福全是最年轻、唯一的华人、且仍活跃于医界的医师。其他有10位已经过世、6位退休。Wei Fu-Chan 教授改良了穿支皮瓣的获取(如股前外侧皮瓣),改良了腓骨皮瓣的移植,被誉为20世纪大面积骨缺损移植的最好方法。Wei Fu-Chan教授的成果领先国际,他说,我做的是“Make someone follow”(引领潮流者),而不是“follower”(跟随者)。Wei Fu-Chan 教授与台湾长庚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Chang Yang-Ming 医师共同完成了大量的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手术。文章大部分发表者整形外科顶级杂志PRS上。 上面两位专家在各自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而他们获取国际认可的重要途径就是能够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成文章发表。在Pubmed可以查询这两位专家的文章,这些文章多是各自领域的经典!去年在厦门召开的全球华人口腔大会期间我和老板讨论过这个事情,在上海九院我们的口腔癌病人也许是世界最多的,我们的手术无论是在数量还在在质量上也许都优于其他医院,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世界顶级。我们长期将自己封闭到这个环境中不与国际交流,自己不能够将成果总结交流!所以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要多总结,总结在临床中碰到的任何疑点。多阅读世界自己领域世界顶级杂志的文献,常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与世界顶级专家多交流。
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新药研发都做出多少新药?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1-5-21 09:49
中国的新药研发都做出多少新药?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谈的是近年来中国的新药研发。 http://www.nature.com/nrd/journal/v10/n5/pdf/nrd3435.pdf 里面有些数据是比较惊人的。由于文章和图片都具有版权,我把其中的图1给山寨了一下,供读者参考 也就是说,每年获批的临床申报很多,可是最终获批的新药数量却比较怪异。在药监局局长被罢免的那年大获丰收,11个新药被批准上市,之后却急剧下降,每年被批准的新药基本上就是1-2个,去年更是光头。 文章还有的数据是关于花费。比如,2008-2010年中国政府已经为新药研发投入27亿美元,并将在其后的5年再追加60亿美元。 文章最后还谈到一些进展,比如中国公司申请国外专利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不过,专利只是专利,而即使在现代新药研发非常成熟的美国,最终能够做出新药的专利是个非常小的比例,因此仅仅从专利数量上还看不到曙光。 倒是近年来美国制药界进入前所未有的纷乱年代,大批经过严格训练的华人从业者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纷纷回到中国,加盟各类制药公司。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热钱不断地投入与新药有关的大小公司。考虑到新药研发的漫长周期,再过一个年代,要是每年获批新药的数量能够再现郑筱萸生前的辉煌,大概不再会是让人惊讶的事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504 次阅读|7 个评论
临床医生套取医保的基本方法
热度 1 zzkpumc 2011-3-19 09:05
临床工作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有“床”。只要有了“床”,就有了病案记录,就有了收入, 至于有没有真正的病人,的确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归纳起来,套取医保有三种基本手段: “一对一”:即一张医保卡,对一个病人。需要说明的是,医保卡的持有人和病人不是同一个人,如果是的话,也就不叫“套取”了。大多数情况是,为了留住病人,医生找来别人的医保卡,为这个病人开展临床治疗,病人只支付起付线以内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免费治疗了,借卡人自己没有发生任何费用,而且,往往因为出借医保卡,可以得到一笔数额不等的人情费;医保基金负责按照约定支付起付线以上的大部分费用。病人、借卡人、医生三方受益。 “多对一”:即多张医保卡对一个病人,原理和“一对一”相同,不同的是同时使用了多张医保卡,编制了多份住院病例,借卡人和医生从医保基金套取了多份医疗补偿费用。 “多对零”: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住院病人,只有住院病历记录和医疗费用支出,而且是类似病种,同时出入院,发生费用也类似的一种编制技术。这是最高级的一种,临床资质较老、精通世事者对上述两种小儿科方法不感兴趣,比较喜欢这种“空手道”;因为这种多对零的方式套出的药品、医疗耗材的数量庞大,需要转手销售,如果渠道不顺畅,也难保证高额回报。 医保卡发生费用和单位没有关系,所以,我的医保卡一年住了几次院,医保基金不会到持卡人的单位核对;医保基金到医院检查挂床问题时,发现空床,”刚刚出院,太忙了,还没有办出院小结“,就搪塞过去了;病案记录中,只要医嘱治疗用药和病名相符,医保基金也无可奈何:有几个管理人员明白医疗问题!
个人分类: 医学笔记|4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ASCO推荐2010年癌症临床53项进展
xupeiyang 2010-11-29 14:45
ASCO推荐2010年癌症临床53项进展,包括12项主要临床成就,如个性化医疗,靶向治疗,新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减少肿瘤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 从这篇报道中,我们能学习到肿瘤领域,全球最关注的是什么?整体发展动向是什么?过去更关心肿瘤化疗方案的改进,优化;关心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而近年来焦点已明显转变,已从关注生存期,变化到关注生存质量,包括生存质量评估,无病生存,无进展生存等;从化疗方案的改进,关注到靶向治疗,单抗治疗,生物治疗(包括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单抗治疗,蛋白多肽治疗);从传统的关注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到关注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关注有无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更特异性药物等等。当然,还关注一些新制剂,尤其是纳米载体,尤引人关注。从传统单纯关注基因多态性到多个基因的多态性相互作用研究,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研究,基因CNV的研究等。 通过这份报告,MedSci认为,中国作者在从事相关临床研究时,一定要注意把握热点,把握大方向,及时更新研究的指标与方向。有助于临床科研成果的发表。 下面是部分内容简要:    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     美国4家权威机构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美国癌症学会(ACS)、北美肿瘤登记中心联合会(NACCR)联合报告,1999~2006年间美国癌症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1%,死亡率每年下降1.6%。     难治性癌症疗效有改善      老年肺癌  常用的标准化疗方案卡铂+紫杉醇治疗一般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总生存(OS)优于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单药治疗。     转移性胰腺癌  对于Ⅳ期胰腺癌患者,与标准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相比,FOLFIRINOX方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显著改善有效率、无进展生存(PFS)和OS。     晚期卵巢癌  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治疗并续以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与单纯化疗相比显著延长晚期卵巢癌患者中位PFS期。     黑色素瘤  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ipilimumab)可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2年生存率显著提高34%。     减少癌症复发     对于接受保乳手术后手术切缘阴性、腋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接受短程大剂量低分割放疗的10年局部复发风险与标准放疗相近。     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ALK抑制剂  一项Ⅰ期临床试验采用间变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crizotini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超过2/3的患者肿瘤缩小,90%以上的患者治疗有效。     BRAF抑制剂  一项Ⅰ期临床研究显示,BRAFV600E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新BRAF抑制剂(PLX4032)治疗,81%的患者肿瘤完全或部分消退,包括骨和肝脏转移灶。     生活质量      化疗加姑息治疗  晚期肺癌患者接受标准化疗并在诊断后立即接受姑息治疗,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化疗者。     睡眠问题  超过3/4的癌症患者有失眠或其他睡眠问题,发生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中青年患者睡眠问题更常见,失眠导致患者抑郁和疲乏的比例更高。     FDA批准新药      Sipuleucel-T  去势治疗无效的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肿瘤疫苗(sipuleucel-T)治疗,其OS优于安慰剂组。     Cabazitaxel 对于去势治疗无效的转移性前列腺癌,cabazitaxel联合泼尼松治疗的OS优于米托蒽醌联合泼尼松。 全文下载: 下载地址1: Clinical Cancer Advances 2010 report (48 pages; PDF) 下载地址2: Clinical Cancer Advances 2010 report 附2009年报告 : Clinical Cancer Advances 2009 report (44 页; PDF) Clinical Cancer Advances 2010 report http://www.medsci.cn/shownews.asp?id=2240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科研样本管理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热度 1 医药信息与软件部 2010-11-19 09:56
在我们和大量客户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临床科研工作者意识到样本资源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临床生物样本的大量收集和规范化管理工作。 事实上,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如生物芯片、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这样的科研工具日趋完善,现代高水平的临床科研已经逐渐走出以往那种所有工作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的低效率研究方式,大量的工作可以借助专业服务机构(例如芯片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完成。 在这种新的条件下,科研工作者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最具核心价值的两件事: 1. 整体科研规划,即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来规划本单位的科研目标,明确各个阶段可以采用的科研工具、相关的资源需求、人员配置等要素; 2. 相关的资源收集和管理,根据整体规划中不同阶段的资源需求,进行相关资源的收集和管理,例如肿瘤研究所需的患者随访队列和组织样本等; 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专业分工,更快速高效地解决科学问题。因此,生物样本作为临床科研基础性的核心资源之一,越来越得到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针对资源管理,特别是临床样本管理,需要重视几下几个问题: 1. 生物样本的质量控制:包括样本采集、运输、制备、分装、入库、取样、出库整个过程中对样本质量的监控,避免样本出现污染、降解等质量问题; 2. 配套临床资料的管理:收集和保存样本的目的是为了根据临床科研的需要,对病人的样本进行筛选,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得到患者外在症状和内在的基因、蛋白等表达之间的关联,如果一份样本缺乏完整配套的临床资料,则筛选的依据不足,样本的科研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们也在一些医院看到,有保存了近30年的宝贵样本,因为临床资料丢失或不够详尽,样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这是非常可惜的。 3. 容器空间利用率:样本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手工方式查找和存放样本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出错,存放样本的容器(例如冰箱、液氮罐)利用效率也会逐渐降低。因为一开始样本可能是分类顺序存放的,但是根据科研需求的不同,取样会从容器的不同位置取走样本,一段时间后,容器中会产生大量的零散空位却无法有效利用。这就需要利用软件工具来进行样本存放位置的自动分配和查找,提高冰箱等容器的空间利用效率。 4. 取样的准确性:这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和研究结论,有时却被忽视了。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例:一个研究某种女性疾病的课题,提供了一批患者样本给商业服务机构进行基因分析,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其中一些样本对应的患者是男性,这就使得这一批样本基本失去了价值。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可以通过已经很成熟的低温条形码标签技术,扫描条形码在软件工具中进行相关信息的核对,就能有效的确保取样的准确性。 在我们的新版本系统研发过程中,我们针对上述问题和很多客户进行了交流,并会在新系统的研发中更好地完善这些功能。例如样本和临床资料的配套,我们把样本管理和随访资料、家系、病理等方面的数据都整合在一起,可以进行关联分析和统计。 我们的新版本系统预计会在明年1月底推出,也欢迎广大用户提出更多的建议。
个人分类: 产品应用|7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医生的紧箍咒,就是《赫尔辛基宣言》
liwei999 2010-11-8 18:43
回答: 即使司有问题,也该另案处理吧? 由 ~ 于 2006-04-13 22:34:12 那就试着侃侃。 送交者: mirror 于 2006-04-14 02:26:34    “打假”可以有个“正义”的护身符,“打假”有些容易“成瘾”药物作用。痛恨作假的“道理”不尽相同。有的是直接地、单纯地恨“假”,有的是恨作假的人,有的恨“假”是因为它后边各种罪恶。有的是这三者的混成。   能看到“假”背后的罪恶的并不多。往妓女身上吐吐沫的人,往往是为了急于表达自己的“清白”,而对这个社会现象根本不理解。N年前在北京开世界妇女大会。有一批“妓女”也要参加。家母一代人就很不理解,以为跟“妓女”们参加同一个大会是失了“身份”。交朋友,当然要交不往妓女身上吐吐沫的人。   “迷信”老老年就有,人们对此有些“免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打着“科学”和“革命”旗号的。因为这些名堂毕竟是“新生”的,人们一般不具备“免疫力”。凡是讲“爱国”、讲“科学”、讲“革命”的,一般都不可靠。往妓女身上吐吐沫的往往就是这类人。   言归正传,回到癌症上来。客观地看,对癌症,近代医学(科学)还是无能为力。当然,有人会来否认这个主张。但是,还是请放弃这个“辩护”的念头为妙。当您能找出N个理由为其辩护的时候,镜某可以找出N+1个理由否定您辩护的理由。这个辩论老老年美国的国会里已经有过论战,胜负已经有了结论了。对癌症有没有办法不能光听医生的“一面之词”。这是个大背景,也是普通人最软弱的地方。   要有个“理论武装”:医生的确是给“我”治病。但是,是“我”花钱来“雇”医生给“我”治病。“我”是主体。要象小金对付老美那样,牢牢把握住“主体思想”。   医生的紧箍咒,就是《赫尔辛基宣言》。不必言及纳粹、731部队,这个宣言的存在本身,“证明”了医生这个团体既是很“高贵”,同时又是很“卑鄙”的一个团体。而魏恰恰是这个团体里的一员,而且还是中国的。   功名这个东西很诱人。基础医学再牛,治不了病也白搭。这一点,魏院士、肖候补院士比任何人都要明白,临床医比搞基础医学的人“横”也是个旁证。“别人不行我不行”的命题属于“自明”的题目。而要证明“别人不行独我行”的命题就有难度、就有风险了。作这个“证明”的人,有天才的、有好运的,更多的是单纯“大胆”的人。限制这个“大胆”的规矩,就是《赫尔辛基宣言》。   肖的手术问题,当然就面临着这个《赫尔辛基宣言》的规范。所谓“医德”,不是讲如何“学雷锋”,而是讲按照《赫尔辛基宣言》的规范去做了。如果医学界讲要“医德”的代价,镜某以为可以给个合理的代价。但是要刷掉一部分不合格的医生。这也会因为医生数量的减少,给百姓看病带来不便。   魏的问题是因为魏的“出现”增加了癌症的床位。也就是讲,不论魏的方法有效与否,“广告效应”都存在,增床位的“投资”决不会亏本的。因为从“引进”魏的时候,这个小九九医院都已算好了。   正如《赫尔辛基宣言》里讲到的,医生有权利对不治之症实行各种尝试性的治疗。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医生,不可能不去“尝试”。问题是施术的手续和“尝试”费用的负担,“尝试”是为了患者而不是医生。不能否定世界上有被人卖了还替人家点票子的人。也不能否认,替人家点票子的人里面就有魏大夫的癌症患者。   如果仅仅是基础医学,老鼠的问题还可以认为是个值得追究的问题。而从宣传材料上看,问题涉及到临床、还有不切合实际效果的癌症治疗的宣传。真要较真,问题很可能就要发展到刑事犯罪上。而且不仅仅是个人的犯罪,还是个组织犯罪、一个与“黑社会”并列的“白大褂社会”的犯罪。   一讲“科学”,人们就要拿物理来说事儿。尤其是“麦子”的同伙和“科普派”都有这个毛病。还是回到医科学的现场上来,“反科学”也是回到这个现场上来才能反得有力。如果讲中世纪的黑死病使宗教统治崩溃了的话,考察今天的癌症和癌症等“不治之症”的医疗现场,足以让“反科学”派敌手的“科学派”的主张土崩瓦解。   生活中,基本上没有什么“正确”与否的问题。更多的是对一个课题、问题如何“决策”。比如癌症,患者如何决策,医生如何决策,患者家属如何办,医疗行政、医疗保险又如何对策。这个答案不可能是一个。如果“麦子”们的学术理论不能应用在癌症治疗的“现场”上的话,那就是个“虚”学术了。   不知道黑洞、不做这个“科普”也死不了人。而不做《赫尔辛基宣言》的“传播”,很可能就是人死了都不知道“冤”。这是讲“科学”。回到教育上,问题往往不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寡上,而往往是不会、不善于做“判断”。   上边讲“麦子”们最近出了本书,值得称赞。但是还是要用些日常的、身边的事例。对大众讲明白: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作判断,所谓的“科学”在不同的条件下又是如何作判断的。   所谓对魏的学术调查,不过是个葫芦僧断葫芦案。这是因为这个学科的学术特点决定的,没有办法。通过这个“活动”,能让更多的人们知道癌症研究、治疗的现状,知道患者自身的权益,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虹桥科教论坛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443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化医学:一枝含苞的玫瑰
hucs 2010-9-19 15:11
转化医学:一枝含苞的玫瑰 辛洪波 胡春松 南昌大学医学院,中国南昌 330006 注 1 :谨以本文祝贺中国 协和转化医学中心 ( http://www.pumch.cn/Item/3844.aspx ) 2010 年 9 月 16 日上午 在京成立(阵容强大 、 实力超强,可见对于转化医学的重视)。 注 2 :本文撰写于 2010 年 2 月。已投稿今年 11 月在南昌召开的 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先其文稿 我理解的转化医学 (见: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6430 )和 转化 、 整合 、 转型 已在今年 2 月 22 日《健康报》发表 。 摘要: 本文简要评述了转化医学 概念的提出,定义、分类与内容, 转化医学 现状,包括 转化 研究 、 转化 实践及范例,转化医学相关学科体系与工具,转化医学存在的障碍、挑战与对策,以及转化医学未来的 趋势 、 前景及展望(全文约 5 , 800 字)。 概念提出 虽然按关键词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从 PubMed 可检索到的文献有 6 万 7 千余篇,其中最早的文献是 1958 年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 PNAS) 发表的纽约大学科学家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 Protein Biosynthesis )的一篇文献,从 PubMed 标题( Title ) / 摘要( Abstract ) 可检索到的文献有 531 篇,但最早论述转化医学的标题文献是 1996 年《柳叶刀( The Lancet )》发表的一篇题为腺瘤状结肠息肉病与转化医学的评论文章。 1997 年 Parekh 和 Rohlff 认为,控制复杂疾病的新策略正在出现。这种新策略就是转化医学。 定义、分类与内容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其早期的经典含义是,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临床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 从实验台到病床旁 ( Bench to Beside, B2B ) 定义。近年来, 它已发展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因此,广义的转化医学是指从患者出发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服务于患者的早期检查和疾病的早期评估。在现代的医疗中,它向一个更加开放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以及对于从研究出发的医学临床实践的包容。 其实,在转化医学这个时髦词语流行前,我们的基础科研工作者从事转化工作已经很多年了。转化工作也是科学家向公众阐述并帮助他们理解自己做了什么,要做什么,以及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何意义。转化医学主要是指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临床应用,关注的是基础研究如何为提高人类健康服务。 转化医学实践就是测试转化研究中通过基础实验开发的新的治疗策略对人体的作用及效果。转化研究应包含从基础到临床和从临床到基础双向过程。然而,由于理解不够,后者明显有限。因此,应努力缩小基础与临床工作之间的差距,而不仅仅是从兴趣出发。同时,应努力加强两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转化医学领域的期刊杂志就起到了这样一个桥梁作用。 转化模式分类,既包括基础 - 临床或临床 - 基础的单向( One-way )模式,又包括基础 - 临床和临床 - 基础 双向( Two-way )模式,以及基础 - 基础和临床 - 临床以及非医学 - 基础或临床医学的多向( Multi-way )模式。 单向转化:通常人们定义的转化医学是基础向临床转化( B2B )或临床向基础转化( B2B ),是 单向转化医学 。这里,作者还要提出 双向转化医学 以及 多向转化医学 的概念,从而形成 转化科学 ( Translational Science )。这是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好总结,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双向转化:即不仅是基础向临床转化或临床向基础转化,同时也包括临床向临床转化或基础向基础转化。例如,肿瘤研究的概念或方法向心血管研究转变。 多向、多层次转化:即不仅是基础向临床或临床向基础转化,同时也向其它学科转化,向社会科学如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多学科转化。此外,还有正向转化、逆(负)向转化的概念,以及互相转化,水平转化和垂直转化等等。 转化内容分为转化研究和转化实践两个方面。 转化医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成果转化,还应包括概念转化,方法学转化,观念与思维转化等,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内容。 现状: 研究 、实践及范例 转化医学较早受到 欧美等国家的高度重视。 2 003 年夏天,转化医学的第一份杂志《转化医学杂志( J Transl Med )》创刊。 2006 年 5 月苏格兰与全球最大制药公司之一的惠氏制药公司合作启动世界上首个企业与大学联合成立的 转化医学合作研究中心 ,加速新药的开发。 巴西国家转化医学研究所( INCT-TM )于 2008 年 11 月正式开展,计划五年投入 2.6 亿美元,并和加拿大,英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广泛联系与合作。 我国转化医学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阿斯利康与上海交通大学 Bio-X 中心开展精神疾病的转化医学研究。 2008 年 5 月 28 日,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出生缺陷研究中心。近期,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建立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南昌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也建立了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 转化医学包含基础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两个方面,是推动临床研究的强大动力。 转化研究: 近年来,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用于临床研究和试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的方法就是基础科学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可用于患者诊断的新工具例如生物标记物,而临床工作者对于疾病的本质和进展获得更多的认识并由此激发更深入的基础研究。 从临床假设开始,建立动物模型,进行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免疫病毒学等免疫生物学分析以及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发展形成新的治疗策略,为临床相关学科例如临床药理学神经外科学,心血管临床医学等服务。转化研究缩短了从基础到临床的时间间隔,为临床实践提供可行的有效的方法。例如,微创神经外科就是代表转化医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平台。 转化研究要合理选择临床转化和临床前试验的标准化动物模型,包括动物的种类选择、 系统因素如年龄 、 性别 、 内内分泌和药理状况等。要通过对动物模型系统的持续创新和提炼更有效的标准化动物模型,力求缩小现有动物模型与临床实际之间的差距。 转化实践及范例 新药发明与开发: 自 1897 年霍夫曼发现水扬酸盐结构,随后为减少其胃肠刺激而合成纯化 、 稳定的乙酰水扬酸并命名为阿斯匹林,建立第一个大型制药公司 -- 拜耳公司以来,百年圣药阿斯匹林( ASA )的诞生 、 生产和普及,堪称转化医学的经典范例。此后,许多新药例如抗菌药物以及药物输送系统等研发和生产,从化学合成 、 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等过程都包含着转化医学的成就。近来,随着基因组技术和其它新科学的应用,生物技术和医药工业吸引了全球的广泛关注。然而,药物研发充满了风险性 、 复杂性 、 昂贵性以及时间周期长。 从侯选筛查到正式进入商业市场,通常需要花费 12 年以上时间和平均 8-10 亿美元资金。 生物标记物开发: 生物标记物成为转化医学策略的基本工具,集中于疾病标记物、患者筛选、药代动力学反应(安全性、有效性)靶向确认和复合靶相互作用。 2001 年,人们开发了生物标记物分类系统。 0 型:疾病自然史标记; I 型:药物作用机理标记; II 型:预测临床结果的替代性终点标记)。生物标记物在药物发明和开发中具有里程碑方式的作用,尤其是同位素生物标记物的发明和应用在转化医学中大有前途。 临床应用: 转化医学完成从基础科学到临床实践的转化,在临床各科均有重要作用,呼吸医学也不例外。转化相关的六大呼吸疾病谱包括哮喘、慢阻肺( COPD )、肺动脉高压、呼吸道 感染以及睡眠呼吸暂停。 关于疾病机理的基础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立即转化至临床改善诊断与治疗,另一方面,弄清疾病机理可以帮助解答临床实际问题。 基因治疗是转化医学的典型代表。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可以降低转化医学例如白血病基因治疗的风险。 心血管: 转化医学可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 、 高血压 、 糖尿病肾病 、 各种心肌病 、 心衰等。 分子图像技术包括颈动脉 18F -FDG PET 和活性探针 (ABP) 、荧光信号及荧光标记的 ABP 等可用于 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发明与开发, 以及 124I-HuMV833 PET 可用于 VEGF 评估。 PARP 抑制剂与心衰, 血栓性微血管病(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 , TMA) 研究。 心血管再生医学(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和细胞移植) 等可看作转化医学的重要范例。心血管介入医学的发展,例如,近年新发展的肾交感去神经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是 转化医学的又一典范。 神经: 多重磁共振图象( Multimod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评估急性缺血性中风和新治疗策略的危险,有助于神经保护作用的生物标记物和治疗新药 NXY-059 的开发。 其它: 转化医学通过临床与实验室的互相转化,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疾病例如癌症疼痛( CIBP )的机理,并通过改善治疗快速转化为临床实际益处。 转化医学 教育: Mount Sinai 医学院通过分组对比较早探索了医学生的转化医学教学。 转化医学教育例如药理学教育伙伴( PEP )课程( www.thepepproject.net ) , 就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通过 新技术的教育与培训 唤起学生的兴趣 、 关注和重视, 教育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南昌大学的实践: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出 、 推广和普及(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 转化医学体系和工具 生物统计学 、 优良的早期临床试验设计 、 新的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均适用于转化医学目的。 转化医学体系和工具包括建立转化平台 -- 基本假设 -- 实验设计 确立新的靶标 -- 建立 标准化的动物模型 -- 新的安全的生物标记物 -- 研究分析与评估 -- 精细人体试验研究设计 -- 结果分析与评估 -- 新药或新的诊断与治疗策略 -- 临床推广应用(表 1 )。 表 1. 转化医学相关学科与工具 临床药理学 毒理学 组织化学 病理学 人类遗传学 药物遗传学 生物统计学 生物信息学 药物基因组学 人类基因组工程 再生医学:新的有前途领域 高通量质谱仪蛋白组学 影像学等 分子图象技术 :最有前景的,无创性,信息化工具。 例如: 实时 CT, MRI, PET,SPECT, 流式细胞仪,功能性 MRI(fMRI) -- 以上各学科联合 各种动物模型,例如:遗传修饰的鼠模型, CCHS 模型 实验设计 新的安全的生物标记物:例如:图像或血清参数 / 分子测试 /POCD 生物标记物积分系统:提升预测潜力 代谢组学 精细人体试验研究设计:包括新方法,例如微小剂量和解释性试验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其它新方法 科学教育,等 注:该表内容还远没有列毕,这里只列举一些主要的代表性的内容。 障碍、挑战与对策 转化医学发展的路线图崎岖不平 。 由于分子医学等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转化医学的发展。国际间利益冲出也日益明显。转化医学还存在许多障碍或失去转化,突出表现为基础或临床研究转化效率低下。例如,新药研发过程中临床前(或基础)与临床阶段之间艰难的转变是投入与产出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改善并提高转化率是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因此,需要发展更好的工具和方法支持转化过程的改善。 此外,转化医学应用于复杂的人体机器系统引发的伦理问题正日益明显,生物 - 医学 - 信息学等知识需要新的认识认方法。实现有效转化,需要新策略 、 灵活的概念 、 工具和技术。 动物实验,试管分析和早期人体试验过于简单而不能足够反映患者实际状况,从而不足于可靠地预测新物质或装置的安全性、有效性。因此,需要建立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健全措施。例如,生物标记物开发,预测评估,生物统计方法,精确快速的人体研究设计以及其它特色的决定运算法则。 由于学术机构与诊断或药物公司需要影响结果的机密数据,各种诊断或治疗方法临床获益报告常被夸大。因而,阴性结果可能不会被强调或投寄到医学杂志发表。 转化医学中统计学具有重要作用,统计可以确保转化过程精确而可靠。目前,统计方法及问题仍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 单向 / 双向转化的统计测试和统计标准以及 如何选择临床研究终点(如绝对变化或相对变化)的策略。动物模型对于人体模型的适用性要依靠统计推理来完成。 当前临床研究中还存在其它统计问题。 转化医学发展还面临着 转化医学骨干人才和 经费的匮乏 。因此,必须加快 建立一支转化医学高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硕、博士等专业人才。 缺乏经费的对策之一可以借鉴国外和健康保险公司分担转化过程中临床试验费用的做法。应逐步 增加研发投入和新的研究方向,加强国内外同行交流,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转化医学论坛或峰会),以提高人们对转化医学的普遍认识。转化医学的挑战是区域的,也是全球的。 趋势 、 前景与展望 近年,转化医学领域出现的转化热潮可以用产生一种转化运动来形容。然而,来自生物医学及其它相关领域快速发展的挑战,需要许多不同领域例如 ,,的专家学者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创造全面而统一的转化医学网络系统,使转化研究成果有助于向个体化医学 ( Personalized Medicine ) 发展。 随着循征医学研究,特别是组学( -omics) 例如基因组 、 蛋白质组 、 免疫基因组和药物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将推动转化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 费效分析也将变得更加重要。未来, 家庭医学在生物信息学 、 临床试验 、 流行病学 、 生物统计学以及知识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转化基因组医学有助于作出个体化临床决定 从而摆脱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以 REMBRANDT 为 代表的整合高通量基因组和临床资料技术可以帮助快速而有效地将实验室发明转化至临床应用。最新的高通量技术可以完成进入临床开发的更大量侯选药物的筛选。未来急需新的概念 、 策略和方法学来减少开发费用,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成功率。 转化医学将 创造新的诊断 、 揭 示疾病机理,成为改善人类健康的理想工具。转化医学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新的医学学科,为患者提供更新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转化医学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性医学等构成的 系统医学 体系( systems medicine )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成为建立在基因组 遗传学 、组学芯片等 系统生物学 与技术基础上的崭新的 现代医学 。 总之,转化医学的核心是 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生产力 。因此,转化医学人才不仅要学会转化,还要善于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造就一批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的双栖人才,努力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转化医学发展服务。 国内的基础与临床工作者应携起手来,从创办《中华转化医学杂志》和 中华医学会转化医学分会 开始,加强合作,努力使我国转化医学事业迈入国际学术前沿领域。转化医学, 就像 一枝含苞的玫瑰,以其芬芳和迷人的姿态,吸引国内外众多医学科研才俊和科研管理工作者投身其中,未来必将惊艳全球。 表 2. 转化医学 大事记及未来展望 2003-7 《转化医学杂志》(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创刊 2005- 国内外先后建立转化医学研究平台 2009-5 美国 AAAS 宣布创办 《科学 - 转化医学》杂志 ( Science TranMed ) 2009-7 《转化医学杂志》肿瘤免疫学与生物癌治疗专栏 2009-9 《科学 - 转化医学》杂志(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 Brander C, Marincola FM. AAAS joins the Transl Med family. --J Transl Med. 2009 May 7;7:32. 2009-12 《转化医学杂志》免疫病毒学专栏 以转化医学研究机构为平台,未来的工作 1 撰写受邀述评文稿: 转化医学:一枝含苞的玫瑰 2 申报转化医学重大课题; 3 申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转化医学》著作 / 教材(中文版 / 英文版); 4 开设本科生 / 研究生《转化医学》课程; 5 开展转化医学实践 : 药理(药物)开发 / 细胞治疗 / 中西结合医学,等 6 撰写转化医学相关论文(论著 / 科普); 7 阅读转化医学杂志文献: J Transl Med/Sci TM/PubMed 未来,进一步发展: 1 增加研发投入和新的研究方向; 2 建立一支转化医学高端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专业人才(硕、博士); 3 加强国内外同行交流,定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转化医学论坛或峰会); 4 创办转化医学相关企业 药厂:生产新药 / 试剂盒,等;相关新产品(新器械 / 新技术)公司; 5 筹办相关专业协会:中华医学会转化医学分会; 6 创办相关专业期刊:中华转化医学杂志; 要通过 5 、 6 ,加强基础与临床工作者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热点:安慰剂的生物学、临床与伦理学研究 国际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0-9-19 10:18
最新研究论文: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09)61706-2/fulltext # The Lancet, Volume 375, Issue 9715 , Pages 686 - 695, 20 February 2010 Previous Article | Next Article doi:10.1016/S0140-6736(09)61706-2 Cite or Link Using DOI Biological, clinical, and ethical advances of placebo effects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u3zanznlu4ziI3gI6jI00h001000j100300.y ethical and placebo 845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5 63 2003 58 2004 57 2002 56 2007 45 2008 42 2009 41 2006 40 2010 37 1999 36 2001 36 1997 36 2000 35 1998 33 1996 32 1991 21 1994 17 1993 17 1995 16 1990 15 1 2 1 2 3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51 United Kingdom 72 Canada 44 Germany 41 Italy 26 France 23 Netherlands 21 Switzerland 15 Australia 12 Austria 11 Belgium 10 Spain 10 Japan 7 South Africa 7 Norway 7 Sweden 6 Turkey 5 Brazil 5 China 5 Hungary 4 1 2 3 1 2 3 ... 13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Bethesda 22 Toronto 17 Boston 16 London 15 Philadelphia 13 New York City 12 Houston 10 Chicago 9 San Francisco 8 Paris 8 Baltimore 8 Amsterdam 7 Rockville 7 New Haven 7 Durham 5 Tbingen 5 Nottingham 5 Cleveland 5 Munich 5 Wien 5 1 2 3 ... 13 1 2 3 ... 24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Am J Bioeth 19 Sci Eng Ethics 15 Irb 15 J Med Ethics 13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10 N Engl J Med 10 Bioethics 9 Jama 9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7 Am J Cardiol 7 Stat Med 6 Proc Am Thorac Soc 6 Am J Psychiatry 6 Arch Gen Psychiatry 6 Control Clin Trials 6 Hastings Cent Rep 6 Epilepsia 5 J Clin Psychopharmacol 5 Lancet 5 Anaesthesist 5 1 2 3 ... 24 1 2 3 ... 152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umans 784 Placebos 435 Patients 389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269 Research Design 229 Informed Consent 227 Clinical Trials as Topic 224 Ethics, Medical 217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189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s Topic 172 Ethics 160 Adult 150 Control Groups 141 Risk Assessment 131 Biomedical Research 129 Double-Blind Method 128 Human Experimentation 127 Treatment Outcome 125 Therapeutics 119 Ethics, Research 107 1 2 3 ... 152 1 2 3 ... 118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Weijer C 7 Miller F 6 Baxter G 6 Walsh D 6 Cleophas T 5 Horowitz H 5 Watts N 4 Perucca E 3 Emanuel E 3 Lavori P 3 Lahuerta J 3 Gracia D 3 Roberts L 3 Emslie G 3 Vitiello B 3 Rosenstein D 3 Ernst E 3 Ellenberg S 3 Appelbaum P 3 Lowe A 3 1 2 3 ... 118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4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科研的人文精神
longfo 2010-6-4 18:58
医学科研人文精神 现在大家谈得很多的就是关于医学人文精神,但是就医学科研的人文精神谈及的却不多。现在很多医学实验开始转入分子学机制的研究,大量的资金投入分子学研究,但是真正契合医疗的研究却日见萎缩。比如大规模的疾病普查、社区医疗机制试验、非药物治疗对于疾病的治疗作用、药物研究开发、动物整体实验、临床问题机制和处理等现在越来越少了。医学实验和其他的基础学科不同,应该针对疾病而设计,应该针对病号而设计,应该针对人而设计,不能针对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而设计。 我们课题组上一个课题就是尼古丁对于大鼠胎儿的影响。这个课题研究就很具有人文气息,因为现在吸烟的人越来越多,对于怀孕妇女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么烟草对于胎儿的影响又是多大呢,具体表现哪里呢。这个问题亟需得到解答,这对于我们整个民族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这样的课题研究,做出来的文章却很难发表在高级的刊物上。国家也不会就此类的实验投入太多资金。 去年记得有一个医生和我们合作一个研究,就做了一次试验问题就解决了。他们在临床中发现,利用电刀做某类手术容易导致遗尿,但是一直找不到具体原因。思前想后,他们认为是微弱的电流对周围神经产生了影响,造成支配尿道的神经肌肉放电失常,引发遗尿,但是无法申请相关课题,因为这是小事情,发不了大文章,这对于病号来说巨大的事情,对于医学科研却是小事情。无奈下,他们找到我们课题组,由我们出钱,出仪器,终于找到了受到激惹得神经,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对于他们今后改进手术方案提供了实验依据。临床的需求不一定就是实验的需求,这真是个矛盾,也是个笑话。 国外对于太极拳治疗高血压研究很多,哈佛大学的教授都在做,但是国内的研究水平实在很低。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国家对于此类研究投入太少,但是这类研究对于人群的养生保健确实意义重大的。就拿太极拳来说吧,这是一项容易操作,见效很快的保健运动,如果可以定性定量的用来疾病治疗的话,那么这对于居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同时还可以控制疾病蔓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还有针灸和中药,这一块整体的研究很少,现在大部分科研人员又集中在了分子学角度上,这虽然是个发展方向,但是却严重排挤了整体研究。 现在进入实验室,就是一排一排的高精尖仪器,我们系今年又要买仪器了,而且越来越高级,但是越来越脱离医学临床。我想,医学实验应该贴近人体,贴近健康,拿着那些细胞做实验固然重要,但是只有运用到人体才是王道。至少国家对于医学科研,对于医学科研中的人文精神,一定要提倡,不要慢慢泯灭了才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2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ZT: 桂铭 - 胚胎干细胞治疗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liwei999 2010-5-24 15:31
立委按:老友桂铭是严谨的科学家和科普好手,这篇在星湖沙龙首发的谈干细胞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的文章,相信是科学网读者所乐见的。特转载于此。 胚胎干细胞治疗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4807 bytes) Posted by: 桂铭 Date: May 23, 2010 12:32PM 干细胞治疗这个名词我想大家已经不再陌生,但是,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到底现在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这个似乎也不是问题,因为你只要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就会发现网上有很多地方声称能提供临床治疗的服务,好像已经成为一项医疗服务。尤其是中国有不少医院都已经在做干细胞的治疗。很多美国人澳大利亚人都跑到中国去接受干细胞治疗,也有媒体报道几个案例似乎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为什么现在美国人在科技发达的美国不能得到象中国医院所提供那样的干细胞治疗?是干细胞治疗的研究在中国更加先进吗? 干细胞其实是个统称。根据其分化成不同细胞的能力的不同,分为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TSC,如胚胎干细胞)、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 用于干细胞治疗的干细胞主要是指胚胎干细胞、组织干细胞(或称成人干细胞)和诱导性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来源于受精后的胚胎,具有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的潜能。因为来源于受精后的胚胎,尽管是早期的胚胎,还是引起很广泛的道德争议,因为在一些人眼里,受精后的胚胎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了。 组织干细胞,最典型的是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成特定组织细胞的潜能,严格来讲,他们是比胚胎干细胞低一层的多能干细胞。骨髓移植,实际上就是移植来自骨髓或者脐带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这个已经在临床开展了很长时间了。尽管骨髓移植取得了相当好的治疗成绩,但是,骨髓移植主要应用于造血系统的疾病,而且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骨髓移植大多是采用他人的造血干细胞,尽管组织配型相当精细,力求做到匹配,但是基本上无法做到完全一致,这样就会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移植进来的造血干细胞一旦分化成有杀伤力的免疫细胞如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就会反客为主,攻击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的组织细胞,造成病人的死亡。 其他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虽然存在,但是在该组织中数量极少,不到万分之一,而且非常难以提取和培养,分化能力有限,也就很难用于治疗。 胚胎干细胞治疗的远大前景和益处,大家都可能听说过。但是,实现安全高效率的胚胎干细胞治疗,还要克服几个关键的问题。首先是安全性考虑。如果用外源的胚胎干细胞,就会出现上面谈到的组织相容性问题。最理想的就是用自己的干细胞来治疗。其次,胚胎干细胞因为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如果用外源的胚胎干细胞,就有可能在体内形成一种肿瘤样的组织,称为teratoma,中文翻译成畸胎瘤。在实验室里,当需要验证手中的细胞是胚胎干细胞时,需要把该细胞注射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看这个细胞能否形成teratoma。尽管有其他手段来验证胚胎干细胞的一些标志,这个teratoma形成实验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实验。目前,对胚胎干细胞注射到人体内会不会及形成怎样的teratoma,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是,担忧胚胎干细胞在病人体内形成teratoma,是目前干细胞治疗实施问题上首要的安全性考虑。 更有甚者。干细胞治疗,需要大量的(几十亿以上吧)细胞来进行。干细胞在体外大量增殖的过程中,因为人工培养的环境,干细胞的遗传物质会发生改变或者改编,染色体数目会有改变,这样,干细胞可能会变成恶性的干细胞。这些恶性的干细胞尽管仍然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能力,但是它们在体内会形成癌性的组织,称为teratocarinoma,中文翻译成畸形恶瘤。 干细胞治疗的第二个问题是效率问题。干细胞治疗,在治疗时多是用已经在体外作了定向分化诱导的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内能生存及发挥功效的续航能力时间有多长?会不会被病人体内的免疫系统所消灭?这些问题,多数是在动物实验中进行探索。尽管在动物身上做的实验效果不错,但在人体上是怎样的情形,目前还知道得很少。 2006年,有一种诱导型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cells)被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诱导出来了。2007年,来自大陆的华人科学家俞君英 所领衔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小组做出了人的iPS细胞,与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俞君英的实验室主任詹姆斯汤姆森一起被当年的《时代》周刊评为年度人物。 iPS细胞是通过人工转入几个重要的基因进入体细胞,比如纤维细胞里,重新激活该细胞使之变回到多能干细胞的状态。iPS细胞基本上跟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的能力,尽管其分化效率比胚胎干细胞低一些。但是,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取自己的一点细胞比如皮肤细胞,经过实验室处理,得到类似于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多潜能细胞,然后诱导其分化成我们需要的细胞,来治疗疾病。用自己的iPS细胞来做干细胞治疗,不仅解决了干细胞来源的问题,也解决了组织相容性的难题,其安全性也得到极大改善。 由此可见,俞君英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巨大临床应用价值。尽管有人因为她的职位低而贬低她在研究中的贡献,但不能抹杀她在研究实施中自主的见解、设计和实验操作中的贡献。如果iPS能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几乎是铁定的),俞君英有可能分享这份奖项,而且实至名归。 据我所知,干细胞在治疗老年性眼黄斑退损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中已经取得决定性的成功。英国科学家用胚胎干细胞分化成视觉细胞,然后通过显微手术将这些细胞移植到人的眼底。这项研究称为伦敦项目 。最近他们又得到辉瑞pfizer的加盟,计划在明年实施常规性的治疗服务。他们也在开发基于iPS的治疗。可以预见,在几年内,对于失明的患者来说,将可能重见光明。 胚胎干细胞用于皮肤损伤修复治疗也获得很好的疗效,而且已经获得包括FDA在内的多个国家的认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干细胞在治疗糖尿病、失聪等领域也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未来5年内会实施临床实验。 声明:本文旨在对急速推进的干细胞治疗的现状做一个粗略的介绍。欢迎讨论和补充。 原文在《星湖沙龙》: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3906,63906#msg-63906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成绩面前更需加倍努力
DrSun 2010-5-14 20:50
近日同仁医院网站发布了医院 2009 年十大事件,其中的第一、第五和第七条,尤其值得祝贺。这三条分别是: 第一、 2009 年 3 月,我院荣获综合医院十佳 人民满意医院 称号。 第五、 2009 年我院科研成绩获得首都医科大学科研总分排名第一;韩德民院长等完成的科技成果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研究和诊治 再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下我院第三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的记录。 第七、 2009 年 8 月 3 日 ,我院胸外科于磊医生被世界肺癌研究协会授予 发展中国家科研奖 。世界肺癌研究协会主席 NagahiroSaijo 和第 13 届世界肺癌研究大会执行主席 DavidGandara 亲自为他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他还受邀在第 13 届世界肺癌研究大会进行专题发言。此奖项由世界肺癌研究协会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评选出 10 名获奖者。 关于第一条 ,同仁荣获 综合医院 十佳称号,已经不止一次了。大家都知道同仁的眼科和耳鼻喉科;眼科是百年老字号,临床与科研实力就不用说了,耳鼻喉科近年来的综合评价更是名列前茅。但其他专科,尤其是内外妇儿等基本学科,与这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差距就太大了,即使与其他同级医院的学科比较,在很多方面也有差距。如何改变同仁在社会甚至业内专科医院的形象,迫切需要医院和科室认真对待,不只是说说而已;否则也对不起这个综合医院十佳称号。近两年医院对于内外妇儿及其他科室(病理、检验、影像等)的投入及扶持力度,均有显著增加,这些科室也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差距还是明显的。裹足不前就是退步;实际上,在别人快跑的时候,跑得慢也是退步。常听老同仁讲,想当年(十几到二十年前)同仁内外科的临床实力那是相当可以的。为什么这些年就没有那么可以了呢?是绝对地退步了呢,还是原地踏步,或是跑得太慢,或者根本就没有跑,而是在溜达着走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往痛处深挖根源恐怕是不行的。 关于第五条 ,同仁医院的 科研成绩在首都医科大学科研总分排名第一,并不令人惊奇。无论是从科研立项、科技奖励,还是 SCI 论文,这几年都有大幅度增加。 韩德民 教授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于一家医疗机构来说,并不多见。 韩 教授的研究均从临床需要出发,解决了不少专业难题,推动了学科发展。他发明的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韩式手术,被国外经典教科书辟专章叙述。医院以医疗工作为主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学术型医疗机构,科研和教学也是重要工作,而且是推动临床医学进步的力量。 关于第七条 ,于磊医生(副主 任 医师)是一位能干的青年专家,据我的个人观察,他工作很踏实,又积极进取。因为专业领域相通,我们经常接触。给我深刻印象的是,我们在气管镜室给患者做支气管镜检查,如果发现了肿瘤或需要外科治疗的疾病,一个电话他就会过来一同观察,商量治疗方案,并向患者或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选择。这几年一直坚持这样做,实属难得。同仁医院的胸外科有很好的基础,据我与他们的交往以及对北京地区各大医院胸外科的了解,同仁的胸外科水平至少不亚于任何一家三甲综合医院。我一直认为,首先有了这样的科室,才有可能培养出这样的青年人才。呼吸科的很多工作有赖于胸外科的支撑,这几年我们通过外科肺活检诊断疑难肺部疾病,开展新的治疗技术,胸外科贡献良多。可喜的是,去年胸外科的手术例数增长了 130% ,位居全院之首。高兴之余,也衷心祝愿他们取得更大进步。
个人分类: 杂文闲评|3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需要规划
longfo 2010-5-10 21:35
近日,和中科院以朋友闲聊,谈起来一些事情,他是做药物研究的,我是做生理研究的,相差甚远,因为一些爱好所以常常在一起交流。 他刚刚考取了中科院药物所得博士,我和他谈到了科研的规划问题,他说一支都没考虑过,做到哪里就算哪里,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任何一个人在做科研的时候都要做好策划,需要什么样的合作对象,需要什么样的团队支持,这些对于今后的科研有很大帮助。 我告诉他,如果真的要从事科研的话,必然要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不能没有规划,想个苍蝇,到处乱撞。我草拟了一个科研计划,准备等我回到上海进行讨论,他很同意我的做法。 和我朋友一样的人很多,他们很少考虑科研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所以就很少做出成绩,而我对于科研则不这么考虑,我认为,科研成果要转化,单纯的一个团队很难完成,要组建更大意义上的团队,从科研到临床,从理论到药物都有一条流水线才好,所以我们做科研的从硕士,博士就要慢慢建立自己的流水线,这样做起来才可以齐头并进,稳扎稳打。 所以,科研需要规划,希望大牛们多谈些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便于我们借鉴学习。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行医与人文素养
DrSun 2010-5-10 12:46
行医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大家都知道,做一名好医生,不仅仅需要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在内科学经典名著《哈里森内科学原理》(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第一版、第一节、第一页的导言中,哈里森( Tinsley Harrison )是这样描述医生的: No greater opportunity, responsibility or obligation can fall to the lot of a human being than to be a physician. In the care of the suffering he needs technical skill,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He who uses these with courage, humility, and wisdom will provide a unique service for his fellow man and will build an enduring edifice of character within himself. The physician should ask of his destiny no more than this, and he should be content with no less. 在 2005 年的最新版本(第 16 版)的前言中,你还可以看到这段话。这段话还刻在了哈里森雕像旁边的石碑上(附图)。 我实在不敢直译这段话。仅就个人理解,其大意是:能当上医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难得的机遇,或者说是一生中要承担的最重大的责任。在医治患者的时候,他需要技术技能、科学知识,以及对人类的同情心。在施治过程中,要有勇气、要谦卑、要有智慧,这样他才会给自己的同胞提供独一无二的服务,才会在自己心中建立起不朽的人格圣殿。医生的人生追求,达此目标则别无奢求;尚有距离,则不应满足。 行医需要技能和知识,也需要一颗同情心(人对人的理解, human understanding )。我们每天与病人接触,最需要的是互相之间的理解,这也是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日常的医疗活动也许不知不觉地在发生变化。监护屏上的心率、血压、呼吸,也许就代替了一次次的床旁探视和交谈。在某一期的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08 年 12 月 25 日出版 ) ,美国某教学医院的一名高年资医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文化休克 - 病人成为影像,影像成为病人( Cultural Shock-Patient as Icon, Icon as Patient )。 作者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诊视病人的方式在发生冲突。一种是所谓的传统方式,把病人当作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不断地发生变化,需要经常的望触叩听,病房中的气味、家属的诉说、结节状的肝脏、阵挛、鼻唇沟消失、嘶哑的声音 .. 这一切都在帮助你了解病人。而另一种方式,姑且称之为便捷方式( the expedient way ),老师并没有正式教授,但住院医师好像都学会了的。病人依然是中心,但却成为另一个实体的影像( icon ),可称之为 iPatient 。在很多情况下,急诊医生已经对病人进行了筛查、检测和诊断,以致住院医师在见到真正的病人之前,早已见到完整的 iPatient 了。各种变化着的化验和检测指标都示踪在荧屏上,就像道琼斯指数一样。医生们也在工作间内讨论着这个 iPatient 的情况。本文作者最后强调的是:对临床医生来说,床旁是一块圣地,我们的同胞给我们这样一个特权,让我们去看他、去摸他、去听他的身体。我们的技能和洞察力不应辜负他们的信任。 医生的人文素养应该是最高的、最为丰富的。 Doctor 这个词来自拉丁语 docere ,本意是 to teach (教、传授)。医师也是教师。我们言传身教;要带徒弟,手把手地传授临床技能。我们还要把科学的防病知识教授给患者。我们医生同行之间也要相互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医生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写病历、写论文、写科普、写政论,甚至交代病情,都需要文化知识。多读书可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天文地理的书,能改变之,医学名著也能改变之。 医生既要有感性,又要有理性。对病人要充满感情,苦其苦,乐其乐。但在医疗工作中却不能感情用事,要理性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医疗改革问题。医护人员是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在危机面前,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无论是面对 SARS ,还是抗震救灾!在医疗改革的不同声音中,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为了一个完善的医疗体制、为了患者利益,为了国家利益,也为了医护人员的利益,不顾个人得失而奔走疾呼。这体现的都是医生的人文素养! 注:根据本人在北京青年呼吸学者沙龙活动上的发言整理,已刊登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个人分类: 杂文闲评|591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 教育部公布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高校名单
liuxiaod 2010-5-7 07:01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印发《2010/2011学年度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及招生计划表》。 1.被列入《2010/2011学年度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及招生计划表》的学校必须设立针对不同国别的招生标准,保证招生质量。同时,鉴于我国已经实施来华留学生新生电子注册等工作,各校实际招生数不得超过计划数,否则,超出部分将无法注册,学生毕业时将难以获得学历证书。 2.未列入名单的学校不得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但可招收使用汉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培养标准不得低于对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标准。 附件:2010-2011学年度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及招生计划表 序号 学 校 2010/2011 学年度招生计划 1 首都医科大学 100 2 天津医科大学 180 3 大连医科大学 200 4 中国医科大学 60 5 吉林大学 100 6 哈尔滨医科大学 50 7 复旦大学 60 8 东南大学 80 9 南京医科大学 100 10 苏州大学 100 11 浙江大学 90 12 温州医学院 150 13 山东大学 100 14 青岛大学 60 15 郑州大学 200 16 武汉大学 100 17 华中科技大学 120 18 中南大学 120 19 南方医科大学 150 20 广西医科大学 110 21 四川大学 100 22 重庆医科大学 180 23 西安交通大学 100 24 新疆医科大学 150 25 南通大学 80 26 福建医科大学 60 27 安徽医科大学 30 28 河北医科大学 120 29 汕头大学 30 30 广州医学院 20 31 宁夏医科大学 60 32 南昌大学 60 33 北华大学 30 34 佳木斯大学 60 详情请见: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0/2011学年度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及招生计划的通知
个人分类: 教育|17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七评:临床研究病例数字的揭示
twsliu 2010-2-26 21:59
继续评议由屠呦呦编著, 2009 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 这本书中除了勘误表里写明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作者写的章节还有严谨科学文风之外,其他关于屠呦呦课题组工作的描述和编排都显得粗制滥造!可以比较出两种明显的文风(请从勘误表里找出别的单位作者的篇章),思考这类问题,如果中医总是再被强调着是科学的,中医药工作者有责任更应该重视科学的文风,印成白纸黑字的东西尽量不要最后成为糟粕和垃圾。 再举一例 在其书 p2 页上,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供稿的文章中写到: 1974 年中药所主持协作后,队伍不断扩大,除山东、云南外,四川、广西、广东等省不断参与,据 1978 年青蒿素鉴定会资料,参加单位多达 40 来个,有 10 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临床,共验证病例 6555 例,青蒿素制剂有 2099 例。 虽然为了突出宣传本单位和个人的功劳,并不写明鉴定会的组织者是谁,也不写明用于临床试验的青蒿素来源何处,也不强调本单位主持做的临床验证的病例数有多少,更没有提供其文中所说的 1974 年中药所主持协作后的证据和原始文件!也罢,数字还是准确的,而且从这里的表述细致分析的话,可以肯定山东和云南是相对独立地进行了青蒿素分离和研究,后来逐步扩大的队伍是来自四川、广西和广东。四川和广西是因为中药所与他们合作青蒿素的提取(与广西的合作在屠呦呦书 p155 页中提到,而与四川的合作未敢说明),广东应该是指 李国桥 教授的队伍,他们最先使用云南的青蒿素治疗成功! 再看书中其他章节,由编著者整理的文字(原文照录): (p43) 1974 年 523 办又下文委托中医研究院主持召开青蒿素协作会议,中国中医研究院服从安排,当年 2 月 28 日到 3 月 1 日 在院里召开青蒿素专题研究座谈会,并首次公开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的各实验室,作详细介绍并实地参观,从而形成去全国大协作局面。四川、广西、广东等不断参与 --- 据 1978 年青蒿素鉴定会资料,参加单位多大 40 余个,临床验证 6555 例。 (p184) 青蒿素的临床研究在 1972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首次以有效部分在海南昌江疟区验证间日疟和恶性疟 30 例全部有效后, 1973 年又在同一疟区就青蒿素单体胶囊剂进行观察,证实青蒿素即为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连续几年至 1978 年鉴定会,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累计验证 529 例,经全国协作验证 2099 例,其中间日疟 1511 例,恶性疟 588 例,除 4 例有效外全部临床治愈,平均退热时间和转阴时间均明显快于氯喹。 让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 43 页上的 临床验证 中临床要用引号?而从同一本书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比较中,所含的学术信息是什么?累计临床验证病例数有 6555 例和 2099 例两个数据,分别表明什么样的内涵? 屠呦呦对自己单位所做的累计临床验证数据记忆清楚,即 529 例!上述两个数字用是否包含了中医研究院的病例?难道别的单位做的工作也都是屠呦呦在北京主持工作时领导、指导下完成的? 从《迟到的报告 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和 1978 年的《青蒿素鉴定书》中的说法, 6555 例是指青蒿简易制剂和青蒿素制剂临床试验病例数目之总和, 2099 例是指青蒿素制剂的临床研究病例数,其中恶性疟 588 例,间日疟 1511 例,并且共救治脑型疟 141 例,治疗抗氯喹原虫株恶性疟 143 例。两个数据中都应包括应包含中医研究院的累计病例数,但屠呦呦编著的书中并没有交代中医研究院 529 例中青蒿提取物制剂和青蒿素制剂病例数分别是多少,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例分别是多少?这样做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吗? 依此 529 例病例数,与其他单位完成病例数相比,中医研究院临床研究工作所占比例分别为 8% 和 24% 。 重要的事情还有,难道 1974 年 523 办又下文委托中医研究院主持召开青蒿素协作会议,中国中医研究院服从安排,这句话就是 p2 页上所说的 1974 年中药所主持协作的依据?还是公布这次会议的资料或简报为好,如果真是由中药所主持协作,还应提供中药所如何主持协作的情况报告,这样对澄清缘由很有益处。 《迟到的报告 --- 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的 p24 页有这次会议的简报内容,请参考如下附图。 可喜的是,除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内部先进事迹汇编中不敢提及当年中药所参加的是 523 项目外,屠呦呦编著的书中还是承认了中药所的工作是在参加了 523 项目之后,因此应该是在 523 项目领导小组主持协作下进行的所有发现和发明工作! 查看本书,在描述早期临床试验情况时,含混不清和语焉不详的事情存在: 1. 对青蒿提取物 1972 年在海南和北京的 30 例试验记录详尽,因为全部成功。 2. 对 1973 年使用中药所按照自己工艺从北京青蒿中分离出的青蒿素 II 的 8 例试验,结果不敢多说,因为是多数无效,但书中反复强调依据这个存在问题的试验结果就证明了青蒿素的发现。 3. 中医研究院在 1974 年一年没有任何临床试验的数据,因为什么?在做什么?这些问题并不回答。 4. 自 1975 年中药所才恢复了临床试验,而且1974年李国桥使用云南药物所独立发现的青蒿素共同取得临床治疗的成功,这个确切的成功结果使中药所才又恢复了青蒿素临床试验,虽然使用的青蒿素来源何处没有说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药有效吗?如何评价?
热度 4 qyu111 2009-6-28 10:38
中医药是否有效?应该如何来评价? 从国内中药的市场效应来说,似乎是有效的。理由是如果没有效,怎么产品屡卖不衰?没有效的东西,谁会吃了再吃,买了再买? 从中医的行医经验和病人的反映来说,也是有效的。因为确实有病人在看了中医之后病好了。 然而当国内的中药拿到美国,按美国药监局 FDA 的科学评价标准去进行临床评价的时候,就被宣布无效了。 为什么?是美国人不讲道理?是美国人歧视我们中国人和我们的中医药? 仔细分析一下,原来是两国的评价标准不一样。 美国人是什么标准?美国人的标准是世界统一的科学的标准。是用安慰剂做对照、病人医生双盲实验的评价标准。 中药从上世纪 80 年代末就陆续被介绍到美国做临床实验的评价。所有的中药都是一个命运,做到临床实验 II 期就做不下去了。 临床实验 I 期都没有问题。当然不会有问题,临床 I 期检验的是安全性。这些草药是我们老祖宗神龙院士当年自己拿嘴巴开发出来,我们中国人又用了数千年和数千亿的人去做临床 I 期,当然安全。 可是美国 FDA 标准的临床 II 期的后期和 III 期要看有效性,还要拿安慰剂来做对照,用统计学去计算。 这么一来,中药就遇到麻烦了。按照科学方法这么一计算,就看不到中药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有效性了。 什么意思? 中药不是没有效,是不比安慰剂更有效。 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许多的疾病,不治疗,也有接近 30% 的自愈率。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说中药有效呢?我们中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评价中医中药的呢? 我们的老祖宗和我们现在的中医用的是现在正在时髦起来的一个科学名词:个性化标准,即极具个性化的表扬信。 这听起来有些好笑,其实很有道理。我们老祖宗用的是个性化治疗,评价当然也要个性化。我这里提出一个评价中医中药的临床 III 期方案: 1、 选病例 3000 例。 2、 随机分成 30 组,每组 100 人。 3、 10 组分给 10 个碧眼领带的西洋医生, 10 组分给 10 个白须面善的用中药的老中医。还有 10 组分给用安慰剂的老中医。 4、 6 个月后按生理生化指标检验。 我这里不是说相声。中医的精髓就是个体化: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它的评判也应当个体化。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西医更依赖于个体医生。 中医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综合。中药的配方里充满了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治疗的元素。同时中医在用药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以目前 FDA 审查西药的标准来衡量中药,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而以个体医生治疗的效果来对中医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的评价,才是一个全面和科学的评价。 希望热爱中医中药的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制定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方案来评价中草药,以此推动中医药科学化,走向国际。这个事情要赶快做,我们老中医的白须飘不多久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1042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临床兽医学博士--向左走,向右走
liudongyang 2009-3-9 21:14
临床兽医学博士--向左走,向右走 这是个问题,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按道理临床兽医学的博士生应该是个杂家:基础兽医知识扎实,预防兽医学的理论宽广,临床操作过硬。说道理,可以一套套的;做分子生物学试验,顶呱呱的,操起手术刀眼准手又狠,对于临床病例毫不畏惧。但是能达到这个目标吗?这也许是我的一厢情愿。可是,就业的现实有要求我们必需有这样的身手。 前段时间一家公司接到我们临床兽医硕士的求职书,人事经理问,你会看病吗?这边正在犹豫,那边就说到,现在的研究生就会在实验室做个分子生物学,提个DNA,跑个电泳,没有临床经验。这样一说,我们便软了下来。作为硕士,博士,要顺利毕业,就要做分子生物学的东东,你不做这个,就是学术水平低,不好毕业。是毕业要紧还是临床经验要紧。我们只好选择毕业。用人单位的意见,作分子试验,人家预防的做的遛遛顺,要临床学生就是冲着你的临床二字,没有临床技术,便没有了特色与长处。何去何从? 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临床学科申请基金较难。我国仍把动物疫病的防控作为重点,从立项到评奖,预防兽医都居于前列。兽医学的几位院士中:多是预防兽医学科的。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学科本身发展滞后,岂能怨天尤人。但政策导向很关紧,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只有慢慢练内功了。 宠物医疗正在大发展,临床兽医应有大作为。前提是:在学校经历的训练是否经得起检验。 我的下一步也要做细胞与分子了,要顺利毕业,又想在临床技术上有所收获?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读书买书|2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临床兽医学博士--向左走,向右走
liudongyang 2009-3-9 21:13
这是个问题,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 按道理临床兽医学的博士生应该是个杂家:基础兽医知识扎实,预防兽医学的理论宽广,临床操作过硬。说道理,可以一套套的;做分子生物学试验,顶呱呱的,操起手术刀眼准手又狠,对于临床病例毫不畏惧。但是能达到这个目标吗?这也许是我的一厢情愿。可是,就业的现实有要求我们必需有这样的身手。 前段时间一家公司接到我们临床兽医硕士的求职书,人事经理问,你会看病吗?这边正在犹豫,那边就说到,现在的研究生就会在实验室做个分子生物学,提个DNA,跑个电泳,没有临床经验。这样一说,我们便软了下来。作为硕士,博士,要顺利毕业,就要做分子生物学的东东,你不做这个,就是学术水平低,不好毕业。是毕业要紧还是临床经验要紧。我们只好选择毕业。用人单位的意见,作分子试验,人家预防的做的遛遛顺,要临床学生就是冲着你的临床二字,没有临床技术,便没有了特色与长处。何去何从? 从全国的形势来看,临床学科申请基金较难。我国仍把动物疫病的防控作为重点,从立项到评奖,预防兽医都居于前列。兽医学的几位院士中:多是预防兽医学科的。也许有人会说:你们学科本身发展滞后,岂能怨天尤人。但政策导向很关紧,大环境我们改变不了,只有慢慢练内功了。 宠物医疗正在大发展,临床兽医应有大作为。前提是:在学校经历的训练是否经得起检验。 我的下一步也要做细胞与分子了,要顺利毕业,发SCI,又想在临床技术上有所收获?怎么办? 这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八卦|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容乐观的临床
何裕民 2008-8-24 19:03
疾病的历史差不多和有机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医学最为悲壮的色彩或许就在于:人类总以为可以控制一种又一种疾病,可命中注定无法完全消灭疾病。现时代,医学所面临的首要挑战便是那些难治性的慢性疾病和新的瘟疫。 1 )疾病谱系变化启示录 疾病谱和死因谱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卫生和保健状况的重要指标。 50 多年来,我国政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疾病控制和降低死亡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人口出生预期寿命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42岁提高到2004年的71.8岁。 中国人口的疾病谱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总的趋势为: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以慢性病以及与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病变为主的疾病谱所替代。 这种改变明显发生在80年代中期。目前(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传染病死亡率已由1957年的128/10万下降到5/10万,而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则分别由37/10万、48/10万和39/10万上升到147/10万、115万/10万和150/10万。当前肿瘤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COPD)分别为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脑血管病为第二死因。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已高于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2001年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COPD和意外伤害死亡分别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的82%和83%。而2000年,因各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的仅占总死亡人数的微不足道的1.8%。 进一步分析,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死因谱中共有103类疾病,在我国,近20-30年发生顺序重大变化的疾病有42种,有的死亡率快速上升,有的则下降明显。 肿瘤的发病与死亡率上升最快,它已从50年代死因谱的六位以外,上升为第一位。发病率则在大中城市为第二位,在农村为第三位。且近十年仍以每年约6.9%的速度快速递增着。 由于生活方式变化剧烈,再加上疾病申报制度严谨,大中城市的肿瘤发病及死亡情况变化更是触目惊心。上海为例,1997年标化后10万人的年肿瘤发病率为272人,男性更高达296人。进入21世纪,已超过300人,也就是说,每年每千人中有三个多人新罹患癌症。上海现每年新发肿瘤人数4万人,死亡3.5万。就肿瘤本身的构成而言,也变化很大。上海地区,男女均以肺癌发病为最高,但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可能很快超过肺癌而跃居第一。十多年间,上海乳腺癌、肠癌和胰腺癌等与生活方式改变,膳食结构高营养、高脂肪化密切相关癌种的发病率,分别上升了近50%到100%。再以全国为例,1973至1975年全国肿瘤普查中,中国人群的肿瘤死亡构成以胃癌、肝癌、食道癌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死因谱不断发生变化。到了2000年,肺癌、肝癌位居前两位,胃癌下降至第三位,食道癌下降更明显,已跌出前六位。相反,许多肿瘤上升很快。尤其是肺癌,近年来死亡率上升速度非常快,1996年以来开始在肿瘤死因顺序中排第一, 74.1%是60岁以上病例。主要以男性肺癌死亡率上升为主,城市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农村;特别是东部、中部地区上升非常显著。
个人分类: 访谈与时论|4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