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nasa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nasa

相关日志

GEODYN-嗟来的软件-0.引言
slrseer 2020-1-13 14:26
最近,NASA发布了SGP版的GEODYN: https://space-geodesy.nasa.gov/techniques/tools/GEODYN/GEODYN.html 在页面上,可以看到六个下载链接,如下图: 左边是三个PDF文档,右边是三个压缩包。 又点开support页面: https://space-geodesy.nasa.gov/techniques/tools/GEODYN/support/GEODYN_support.html 可以看到另外三个下载链接: 其中第三个的链接错了,要删除链接的最后一个字母,把gzz改成gz,才能下载。 https://space-geodesy.nasa.gov/techniques/tools/GEODYN/support/example_geodyn.gz z 下载完之后,有六个压缩包,都是双重压缩的(*.tar.gz),要解压两次。用7z软件可以很方便地把它们解压好。 你学会了吗? ----------------------------- 附录: 文件目录: geodyn_vol1.pdf geodyn-sgp-doc-vol3.pdf geodyn-sgp-doc-vol5.pdf 2sfile.tar.Z 2efile.tar.Z export_make_tables.tar.gz tdffile.tar.Z example_geodyn.tar.gz export_make_ephem.tar.gz 最后的目录树如下: │ │ geodyn-sgp-doc-vol3.pdf │ geodyn-sgp-doc-vol5.pdf │ geodyn_vol1.pdf │ ├─2efile │ antphc_module.f90 │ cgmass_module.f90 │ COMMON_DECL.inc │ g2efile.f90 │ mssgfc_mod.f90 │ README_2E │ tragen_utils_module.f90 │ vmf_module.f90 │ ├─2sfile │ antphc_module.f90 │ COMMON_DECL_2S.inc │ g2sfile.f90 │ README_2S │ vmf_module.f90 │ ├─example_geodyn │ ephem430.data │ FILIST.DF │ G2B │ gdntable.data │ giie1911 │ giis1911 │ gravity.file │ iieerr │ iieout │ iis.setup │ iiserr │ iisout │ README │ RUN_GEODYN │ tables │ tdf.input │ tdf.setup │ tdf1703 │ tdf2 │ tdferr │ tdfout │ ├─export_make_ephem │ ascii_header_430 │ ascii_to_binary.f90 │ ascii_to_binary_eph430 │ ascp1950.430 │ compile │ create_ephemeris │ create_ephemeris.f90 │ README │ RUN1_EPH_430 │ RUN2_EPH_430 │ ├─export_make_tables │ comperr │ comptab │ emptyfile │ gdntable.data │ getdate_option │ getdate_option.f90 │ master.original │ mk_binary │ new_master │ outtab │ README │ taberr │ tabY2Kg │ tabY2Kg.f90 │ └─tdffile README_TDF tdffile.f90
个人分类: 职业病|4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的球载日冕仪已准备好在新墨西哥州上空进行高空气球飞行
spins 2019-8-31 13:30
NASA和韩国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研究所(KASI)正准备测试一种新的方法来观察太阳,它位于新墨西哥沙漠的上空。 一个大到可以装下一个足球场的气球计划在2019年8月26日左右起飞,气球下面装有一个名为Bitse的太阳望远镜。Bitse是一种日冕仪,它是一种望远镜,用来阻挡太阳明亮的表面,以揭示其较暗的大气层,称为日冕。作为对日冕中电子的温度和速度进行观测的球载日冕仪的简称,BITSE试图解释太阳风暴是如何形成的。 太阳风暴是一股带电粒子流,不断地从太阳的外层大气中吹出来,冲刷整个太阳系。虽然科学家通常知道它在哪里形成,但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个谜。但是,解开太阳风暴成因本质是预测太阳喷发过程的关键。太阳风暴有点像水的滑动:它的流动决定了太阳风暴是如何通过太空的。有时,风暴会撞击地球磁场,引发干扰卫星和无线电或GPS等日常通信系统的干扰。 NASA和KASI合作,展示了一种研究太阳风暴的新方法。当标准的日冕仪捕捉到日冕的密度时,BITSE还测量了太阳风中电子的温度和速度,以帮助理解将它们加速到每小时100万英里的强大力量。BITSE的气球飞行是测试和开发该仪器的关键一步,它将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为未来的太空飞行改进他们的技术。 “这是一个能够测量这三种性质的日冕仪,你需要了解太阳风暴是如何形成和加速的,”位于马里兰州绿地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BITSE首席研究员Nat Gopalswamy说。通过改进日冕仪,BITSE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日冕本身的理解,即充满地球周围空间的太阳物质背后的驱动力,最终提高了我们预测太空天气的能力。 NASA和KASI的BITSE将从位于新墨西哥州萨姆纳堡的NASA哥伦比亚科学气球基地飞到大气层边缘。BITSE试图解释太阳是如何吐出太阳风暴的。 飞到大气层边缘 发射前,在凌晨时分,来自NASA哥伦比亚科学气球基地位于新墨西哥州萨姆纳堡的现场的技术人员将为气球的飞行做好准备,并将部分氦填充在大的塑料囊体中。气球是由聚乙烯制成的,和杂货袋的材料一样,它的厚度和塑料三明治袋差不多,但强度要大得多。当气球上升到高空,气压下降时,气球中的气体膨胀,膨胀。 BITSE将蜿蜒向上走到离地面35km的地方。在那里,它会平飞,拍摄太阳炽热的大气层。到今天为止,它将收集多达64GB的数据——相当于40部长电影。 BITSE的天空之旅始于日食。日冕仪的工作原理是模仿日食;就像月球一样,一个叫做“掩星”的金属盘阻挡了太阳,将日冕带到了聚光灯下。2017年8月21日,日全食、戈帕尔斯瓦米和他的团队在俄勒冈州的马德拉斯测试了仪器的关键部件。他们总共只花了两分钟的时间拍摄了50张照片,并展示了利用仪器特殊技术的挑战和优势。 现在,研究小组不再局限于在月球阴影下匆忙进行的研究。气球将把他们的仪器带到大气层边缘,在那里它将飞行至少六个小时。气球为进入这个区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方式,允许科学家进行测量,并进行他们不能从地面进行的测试。在那里,BITSE可以用比地面更少的背景光收集图像,后者会干扰扰了对暗日冕的观测。 一种新型日冕仪 研究小组成员纳尔逊·雷金纳德在NASA位于马里兰州绿带的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实验室里检查了该仪器。BITSE是球载日冕仪的简称,它是一种用来阻挡太阳明亮的表面,以揭示其较暗的大气层的特殊望远镜。 BITSE结合了几种重要的技术。首先,仪器有一个 独立的分光机构。 然后,有一个特殊的照相机,可以捕捉到特定方向的偏振光波。科学家们用这些照片来绘制电子密度,或者在日冕中有多少电子以及在哪里。 典型的日冕仪使用一个轮子,它通过偏振器滤光片循环,每个滤光片都指向不同的角度,并结合图像得到偏振光。BITSE的偏振摄像机逐像素分析观测结果,通过减少运动部件的数量,使过程更加可靠。 “我们把整个微偏光片粘在摄像机探测器上,所以我们不需要偏振轮,”戈达德公司的BITSE首席光学工程师龚乾( 音译 )说。 BITSE还有一个滤光轮,它可以阻挡除四种特定波长以外的所有电晕光。这些不同波长的比值为科学家提供了日冕测量中电子的温度和速度,即使在日食期间,他们也无法从地面获得这些数据。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将焦点集中在先前未被观测到的日冕层上,这是太阳风暴形成的关键,从而收集到有关日冕起源的新线索。未来某一天,BITSE的改进版本将可以从太空进行测量,将观测时间从几个小时延长到几个月。 BITSE将在离地面35km以上的地方,在鸟类、飞机、天气和蓝天之上漂浮。龚说,海拔高度带来了独特的挑战。某些设计元素是气球飞行特有的,比如BITSE的温度敏感光学器件。机载加热系统将确保BITSE在上升过程中不会太冷。甚至他们在偏振滤光片上使用的胶水都经过精心挑选,既能提供良好的粘合剂,又能承受预期的温度。她解释说,由于每个像素的宽度为7.5微米,而人类头发的平均直径只有75微米,因此寒冷的上层大气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数据。 在如此高的海拔高度,天空变得更暗;在大气层很薄的地方,很少有空气粒子散射光。与地面相比,这些条件对于日冕仪来说是更好的。不过,大气层的边缘比空间更亮。 戈达德的太阳科学家杰夫·纽马克说:“天空的亮度从根本上限制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并推动我们进入下一步的需要:太空观测。”Gopalswamy和Newmark一起带领团队将BITSE送上天空,距离太空更近一步,那里没有干扰的背景光。 作为一个真正的合作任务,BITSE拥有来自NASA和KASI的广泛贡献。NASA提供了主要的光学、机械、指向、通信和吊舱组件,以及任务的全面管理和启动,而KASI提供了过滤轮、仪器计算机和照相机系统,以及其他贡献。 崇高的目标 在BITSE飞行结束时,萨姆纳堡现场的技术人员将结束终止命令,启动分离仪器和气球的程序,打开仪器的降落伞,气球将上升破裂。一架在上空盘旋的飞机将监视气球的最后时刻,并传递BITSE的位置。几个小时后,日冕仪将从它开始的地方降落到地面。工作人员将开车进入沙漠,在一天结束时回收气球和吊舱。 BITSE的飞行数据将有助于科学家用来预测太空天气的模型。但该小组将寻找飞行来验证BITSE的设计和临近空间环境的性能。从他们对2017年8月日食的实地观察到今年的气球飞行,最后是航天飞行,这个团队继续将目光放得更高。 相关: Studying the Sun’s Atmosphere with the Total Solar Eclipse of 2017 NASA Team to Fly First-Ever Coronagraph Capable of Determin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olar Wind
个人分类: 浮空器|4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将“星”比“星”──回望地球,蠡测系外行星
热度 2 jiangxun 2019-4-2 08:06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天文爱好者》2018年8月号上。 人类居住的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恒星系统中的普通一员。天文学家们估计,在银河系中有一千亿到四千亿个恒星系统。因此不难想象,除了太阳系之外应该还有其他自带行星(我们称之为“太阳系外行星”)的恒星系统。这个猜测在1988年得以证实。到2018年5月8日,人们已经在613个星系中确认了3725个太阳系外行星。除此之外,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还找到了近4500个太阳系外行星候选体,其中的一些具有地球大小并位于适居地带;有些所环绕的恒星也与我们的太阳类似。人们还证实了,其中的一些太阳系外行星带有大气层,甚至有自己的卫星。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是为发现环绕着其他恒星之类地行星设计的太空望远镜,它指向银河系中的一个特定区域。通过这项任务所得结果,天文学家得出结论:银河系中的恒星有行星环绕是很普遍的。 人类证实了太阳系外行星的存在之后,就开始跃跃欲试去访问那里的外星人了。但是且慢,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在那些行星上有没有大陆和海洋,更不用说外星人了。它们距离我们实在太远,而与其所环绕的星球又太近,以致我们甚至不能直接观测到它们,或者只能看到一个小小的亮点,小到只有一个像素。 这就像我们平时拍照,人物背对着太阳是照不好的,因为你的相机拍出来的是逆光像。解决逆光的一个办法就是将太阳光遮住。美国宇航局基于这个思想开发了一个“遮星板”技术。今年6月我专程去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遮星板设计室”参观,接待我的蒋红涛博士告诉我,他们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用现在时髦的术语就是:大数据挖掘。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一个像素。准确点说,就是一个像素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探索系外行星。问题是,怎么能证明可以用一个像素和数学模型来推断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基本特徵?答案是:你必须把你的数据和模型应用到一颗可以验证的行星上。这颗行星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因为我们对地球已经有足够的认知。 大数据助力:单像素透露多信息 这项新研究使用的是美国宇航局的地球多色成像相机(EPIC)的数据。这个相机安装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深空气候观测台(DSCOVR)卫星上。DSCOVR在拉格朗日点L1处绕太阳运转,自2015年6月以来它每时每刻为EPIC提供地球上阳光照射的地表视野。 图1:深空气候观测台卫星(DSCOVR)在空间的位置示意图,它位于第一拉格朗日点L1处。(来源:NASA) 现在,美国宇航局要以地球作为实验室,用这个多色成像相机来做太阳系外行星研究。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太阳系外行星的自转速度以及其陆地、海洋、大气风暴等特徵,那么我们首先要看看我们能否通过一个像素的信息来分析我们的地球。这就好像是我们假想着有外星人在遥远的地方在观察我们的地球。他们通过什么仪器和手段来获取地球的信息呢? 图2:地球多色成像相机(EPIC)用10个波长拍摄的地球图片(来源:NASA) EPIC仪器的一个亮点是它能以10种不同的波长来捕获来自地球的反射光线。因此,每当EPIC拍摄地球时,它实际上会拍摄10张图像。当然这10张图片都含有大量的像素信息。新研究将每个图像平均成一个点光源,即相当于每个波长的一个单像素,然后分析每个波段点光源的亮度变化以获得地面云层、陆地、自转周期及其他细节。平均成点光源是因为,在实际太阳系外行星观测时,即使用目前最大的望远镜,我们也只能看到点光源,不可能看到实际图像。一个单一的像素快照可以提供有关地表的非常少的信息。但我们有10个波段的单一像素,而不同材料反射不同波长的光到不同程度 -- 例如,植物主要反射绿光;与被冰覆盖的行星相比,像火星这样的红色行星将具有非常不同的颜色轮廓。在这项新研究中,他们分析了一个大数据的集合,其中包含两年内每天多次拍摄的10个波长的单像素图像。尽管提供给研究人员的地球信息已经减少到单一的光点,但他们的分析表明,只要长期坚持观测,小小的点光源也能提供大量信息(大数据)。 时间序列分析:威力不凡的“找不同” 他们对这些单一像素的图像的亮度做时间序列分析,并采用傅里叶分析的技术提取由于行星自转公转、云层变化和地表类型(海洋、陆地和植被)以及季节变化所带来的周期规律。顾名思义,时间序列是一组按照时间发生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数据点序列。通常一组时间序列的时间间隔为一恒定值(如1秒,5分钟,12小时,7天,1年),因此时间序列可以作为离散时间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傅里叶分析是数学的一个领域。根据傅里叶分析,任何物理信号都可以分解成一些离散频率或连续范围的频谱(即对特定信号或特定种类信号频率内容的分析的统计平均)。这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围。简单地说,他们得到了地球上24小时的昼夜循环。他们还能够估算海洋、陆地、植被、冰和岩石的比例,以及云覆盖的季节性变化,识别大气中的水云并测量地球的旋转速率等。 图3:旅行者1号探测器飞出海王星轨道后,在大约59亿千米远的地方拍下的地球照片(来源:NASA) 把地球作为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实验室的思想不是第一次出现,但从来没有人考虑过从遥远的地方能得到什么样的行星特徵,也没有人在研究中使用过如此多的波段。他们使用的观测数据时间段也是前所未有的:超过了27个月的时间,每天拍摄约13次。数学计算表明,如果要超过90%的置信度测量太阳系外行星的旋转速度的话,那么就需要在每个自转周期(即太阳系外行星的一“天”)内拍摄两到三次图像。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大气与气候科学家蒋红涛是这项研究的带头人。他说,“利用地球作为太阳系外行星的替代的好处是,我们可以通过与我们对地球实际拥有的大量数据与单像素数据中得出的结论做比较,从而验证我们通过单像素数据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直接使用来自一个太阳系外行星的数据的话,我们无法知道我们的分析结论是否正确。现在有了地球实验的依据,我们就可以有信心地说,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直接观察太阳系外行星并获取数据了。但是行星比母星要暗得太多,例如地球亮度只有太阳的10亿分之一,所以它们极难被检测到。大多数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都是利用“行星凌星”现象(即行星经过恒星前面时导致恒星亮度周期性地轻微下降)间接观测到的,著名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就是按这个原理设计的。通过直接成像,仅发现了大约45颗太阳系外行星,而且所有这些行星都比地球大得多。天文学家们也拍摄了一些木星大小的太阳系外行星的直接图像。但是对于地球尺度的行星系统,要想直接成像,需要一个口径数百米的太空望远镜。参看一下目前人们的实际能力:美国宇航局下一次要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直径只有6.5米! 图4: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寻找系外行星的方法──凌星法──示意图。它通过探测行星经过恒星前面时导致的恒星亮度周期性轻微下降来探测行星。 这种方法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行星的独特特徵。在表面大致均匀的行星上可能看不到日循环模式。例如,金星被厚厚的云层覆盖,表面没有海洋,因此可能不会出现反复出痕7b的图案,或者可能不足以在单像素图像中观察到。像水星和火星这样的行星也具有挑战性,但陨石坑等行星特徵也可能有助于形成可用于测量旋转周期的模式。另一个问题将是观测中采光的光源。EPIC数据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地球视图,很大程度上不受其他来源光线的影响。但直接成像太阳系外行星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它们比母恒星暗太多,很容易淹没于恒星的光芒之中,因此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辨别可以揭示行星旋转速率的模式。 图5:直接成像法的一个范例:2015年,双子天文台(Gemini Observatory)通过直接成像法发现一个和太阳系非常类似的行星系统,其中这颗行星被命名为波江座51b(51 Eridani b)。它约为两倍木星质量,距离母恒星13个天文单位。版权:J. Rameau C. Marois 早在二十多年前,美国宇航局就计划建造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望远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太空干涉测量任务”和“类地行星发现者”,但它们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付诸实施或者被推迟。最大的障碍是经费。美国宇航局每年得到的经费只有不到整个联邦预算的0.5%,这其中还包括航空、太阳系和载人航天等多个领域,能分配给深空探索的钱就可想而知了。尽管如此,美国宇航局仍然在研究能够直接成像太阳系外行星的下一代望远镜的潜在设计。蒋红涛团队的实验可以视为研发的出发点。他说:“我可以想象,在我们的子女那一代,我们可以在月球表面建造这样的望远镜阵”。将来遮星板技术成熟的时候,应该可以将两项技术一起使用,这将对研究太阳系外行星起到更大的作用。 科学家们也在寻找银河系外行星。距离银河系最近的距离地球大约250万光年的仙女座星系是最有希望的地方。有天文学家在2009年使用精密的“微引力透镜”方法寻找仙女座星系的行星。他们宣称发现了一颗可能的行星,但至今没有人能给予证实。寻找银河系外行星的最大困难在于工具。我们还没有一个真正可靠的望远镜。蒋红涛博士告诉我,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建议采用意大利科学家提出的一个大胆的计划:建造一台以太阳作为引力透镜的星际超级哈勃望远镜。这要求必须把望远镜送到750亿千米之外的地方,是冥王星到地球距离的10倍。有趣的是,这项技术也需要前面提到的遮星板。这样的望远镜可以为距离我们一百光年以外的行星拍摄具有1000X1000像素的照片。据保守的估计,该项目至少需要200亿美元,比美国宇航局一年的经费还多。 随着太阳系外行星和银河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有望能够了解遥远行星的表面特徵。不过他们还将面对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找到那些承载生命的太阳系外行星和银河系外行星?这将是一个更为艰难的课题,但他们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个人分类: 航天|6404 次阅读|3 个评论
猜猜他们是些什么人?
jiangxun 2019-3-5 13:10
作者:蒋迅 Source: NASA 这张照片猛地一看象是哪部电影里的探险家。其实他们不是电影演员,而是美国的宇航员。这七个人是参加美国 水星计划 的宇航员,他们正在美国空军的野外生存学校 ( U.S. Air Force survival school ) 里参加训练。他们身上披戴的是降落伞材料,由于在野外多日,没有刮胡子,所以显得很狼狈。美国航天局为了让宇航员在意外降落到遥远地方的情况下学会生存,所以专门进行这项训练。可见, 培训 一名宇航员是多么的不容易。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 三名阿波罗宇航员接受野外生存训练 。
个人分类: 航天人|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位太空行走的非裔宇航员伯纳德·哈里斯
jiangxun 2019-2-22 07:27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2018年第6期上。 从美国首次选拔非裔宇航员到第一位升入太空用了12年。以后又过了12年才有了第一位太空行走的非裔宇航员。这位幸运儿就是伯纳德·哈里斯(Bernard A. Harris Jr.)。 伯纳德·哈里斯(Bernard A. Harris Jr.) 来源:维基百科 哈里斯于1956年6月26日出生在德克萨斯州坦普尔市。在他的童年时,他的父母离异,母亲带领孩子们搬到回亚利桑那州外祖母的家里。有一天,外祖母在邮局看到一则广告,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保护区在招募小学教师。於是他的母亲又带着孩子奔到那里。他还记得,整个小镇上四五百人,只有他一家黑人,还有个别当老师的白人和西裔,其他都是印第安人。同学们都说着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黑人。他们会好奇地过去摸他的头发。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过着自己的童年。与他母亲相反的是,他的父亲只上到10年级,所以他找工作的机会就很有限。这一点让他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 来源: Youtube 他记得在11岁的暑假里,母亲带他回过一次休斯顿。他跟发小聊天时 谈到他们将来想干什么。发小说他将来想发财。小哈里斯感叹一声说,“真的?我从来没想过。”但既然说到发财,“我也想发财。”“那你觉得多少钱才叫多呢?”发小问他。他极力把这个数字想得很大,鼓起勇气回答说:“如果我有十万元,那就很多了。”要知道那是1960年代。这个数字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他的小夥伴说出了心中的数字:“一千万,或一万万。”那天晚上,他独自回忆与小夥伴的那段对话。他意识到,他对自己的期待太低了。“我需要提高自己的期望。”这是他给年青人的一个忠告。 来源: Youtube 在他13岁那年,他目睹了美国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受到了全世界的举目。他从那时起就开始就给自己提出了一个常人不敢想的期望:他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后来他的母亲又遇到一个心爱的人,他是德克萨斯的一名警察。於是,他们家又搬回到德克萨斯州。哈里斯就在圣安东尼奥市的萨姆休斯顿高中就读。在那里他积极参加科学实验、读书俱乐部和其他学校的活动。那时候电视上最重要的科学节目就是《星际旅行》(Star Trek)。他最喜欢的角色是伦纳德·麦科伊(Leonard H. McCoy)医生。那是他心中的英雄。哈里斯第一次看到麦科伊医生在太空中看病行医。他逐渐培养起对医学的兴趣。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休斯顿大学学习生物学。大学毕业后,他转入德州理工大学医学院学医并于198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的著名医院 梅奥医院 ( Mayo Clinic ),他完成了住院医生的经历 (1985年),从此以后他就可以成为一名内科医生了。与他轮班的医生库姆斯(Combs)曾经被NASA请去,协助宇航员从载人舱出来并为他们检查身体。他告诉库姆斯:“我想去NASA。”於是库姆斯把他介绍给梅奥的航空医学小组。小组长带着怀疑与他进行了一次交谈。最后,这位小组长拿起电话,接通了NASA一位负责人:“我这里有一个孩子,他想成为宇航员。请告诉我,他该做些什么。” 这个偶遇重新开启了他童年的航天梦想。於是他到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当上了一名研究员。他的工作主要是在肌肉骨骼生理学和废用骨质疏松症领域。这项研究显然对宇航员极为重要。他在1987年完成了这个资助的项目。接下来的一年,他接受了美国空军的航空学校的飞行外科医生的训练。他的职责包括空间适应的临床调查和制定长时间太空飞行的对策。当休斯顿那年公开招募宇航员的时候,他递交了自己的申请。1988年,NASA回答说,我们觉得你的申请很不错,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更合适的人选;同时我们愿意给你一个约翰逊宇航中心的职位。哈里斯很失望,但也心存一线希望。他决定转到约翰逊宇航中心任生物医学科学家和飞行外科医生,在那里他他对空间适应进行了临床调查并指定长时间太空飞行的对策。他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和约翰逊宇航中心帮助他走进宇航员的梦想。 1988年,当NASA再次公开招募宇航员时,哈里斯毫不犹豫地再次递交了申请。终於在1990年1月,哈里斯被NASA 选中参加宇航员培训。跟他同时入选的还有华裔焦立中和现在的约翰逊宇航中心主任西裔女宇航员埃伦·奥乔亚。1991年7月哈里斯正式成为NASA宇航员。那年一共有六千多人申请,NASA只选出了23人。可见其竞争之激烈。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失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因为失败让你能重新评估自己,找到不足,从而让你进步。关键是,你不能让失败决定你的命运,而应该让失败重新塑造你。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来源: NASA 1991年8月,他作为任务专家执行了航天飞机的第STS-55次航班。这次飞行正好是航天飞机使用一周年。他在航天飞机上进行了一系列物理和生命科学实验。 来源:Youtube 他的第二次任务是作为STS-63航班的搭载指令长在1995年2月2日到11日执行的第一次俄国和美国的联合太空飞行。这次飞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航天飞机与俄国的和平工作站会合(但不真地对接)。就是在这次任务中,他成为了首个太空行走的黑人宇航员。他回忆这个经历时,对亲眼看到的美丽地球印象极深。“这只有神才能有的视境。而我作为第一为非裔竟然得到了这个殊荣。”除了推送一颗人造卫星,他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为他的母校德州理工大学医学院拍摄一张地球的全景图。当时和另一位出舱的宇航员迈克尔·福勒( Michael Foale )已经完成了任务。福乐脚睬在机械臂上,哈里斯用两条绳子连在福勒的身上。哈里斯建议福勒给他拍一张举枪(gun up)的照片。哈里斯用手推福勒一把,使自己飘离福勒。当绳子用尽的那个瞬间他做出了举枪的姿势。遗憾的是,福勒没有拍到他摆出的姿势。他又尝试了两次后,终於得到了一张完美的照片。完成了所有任务之后,他们开始往回收拾工具。他突然感觉自己是如此之小,航天飞机在大气层的边缘上以17500英里/小时的时速围绕地球飞行,如果有一架外星人的飞船飞过,可怕他们也无法发现自己。但他又意识到自己正在做出一个壮举。他是世界上仅有的到达过太空的350人之一,他是世界上仅有的太空行走的70人之一,他是仅有的15位进入太空的非裔美国人之一,而在这次飞行中,他成为了第一位执行太空行走的非裔美国人。这样的成就都是因为他童年的那个梦想。 1996年,他获得了德州大学医学分校的生物医学的硕士学位,并在这段时间里考取了私人飞机和员和潜水员的执照。 1996年4月,他离开NASA,但仍然从事航天方面的事务。他做过SPACEHAB的副总裁和Space Media的副总裁。后者现在是联合国教育项目的一部分。现在他是一家投资公司的总裁和CEO。 哈里斯被授予过很多奖励,其中有莫尔豪斯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新泽西理工学院和休斯顿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以及NASA太空飞行奖章、NASA荣誉奖章、NASA平权奖章、NASA杰出领袖奖章等等。 来源: City of Arlington 现在,他有了自己的基金会,致力于教育下一代青少年。有一句话是他常对他们说的:“我是一位具有无限可能的无限存在者”(I am an infinite being with infinite possibilities)。他要告诉他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带着多方面的天赋和做任何想要做的事情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的,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和学习而发展了其他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必有他的用武之地。而每一位年青人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一旦这个地方被找到了,他将改变世界。
个人分类: 航天人|5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航天飞机之父乔治·穆勒──用每一分钟来较真
热度 2 jiangxun 2018-11-20 09:59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2016年 第1期 上。 原NASA负责载人飞行的副局长乔治·穆勒博士 原NASA负责载人飞行的副局长乔治·穆勒博士(George Mueller)在2015年10月12日逝世。这位在NASA仅仅工作了6年,而且是从1963年到1969年阿波罗时代的关键人物,被人们称为“航天飞机之父”。那么他是一位何等神奇的人物呢? 穆勒于1918年7月16日在圣路易斯出生。1938年他从密苏里矿业和冶金学院(即现在的密苏里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同年获得了RCA公司赞助的一笔奖学金而进入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的奖学金使他有机会参加电视发射台的工程。一年后毕业时,他加入了贝尔实验室。1946年,他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去帮助建立一个真空管实验室并领导一个学校的通讯小组,。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他教授电子同时教授工程和新的系统工程课程。他同时还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他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学的博士学位,在学校的职位也立即变成了副教授。1953年,他从俄亥俄州立大学休假一年,到Ramo-Wooldridge 公司(R-W,即TRW中的R和W)当顾问。他参与了雷达设计和贝尔实验室提供给泰坦火箭提供的雷达的审查,以及一些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发工作。那时候他对导弹一无所知。但他参与的这些项目都是美国空军的,他因此与军方的联系越来越多。这对他后来领导NASA的阿波罗项目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年后,他回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学,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兼职做R-W的顾问。1957年,他干脆辞去了教职,到R-W担任电子实验室的主任。后来他升任研发部门的主任。R-W公司最终合并到TRW公司。早在苏联开始第一颗卫星“史波尼克”之前,R-W在1958年就已经计划卫星系统的考虑。这是他第一次涉足航天计划。在这家公司,他带领了有关宇宙神系列运载火箭和泰坦弹道导弹的制导系统的设计审查。他还是当时刚成立的NASA的“先驱者1号”月球探测器的项目主管。在导弹系统的开发工作中,他开始相信一个全机测试(all-up testing)是关键,因为“你不希望在太空中一件一件地去测试。你想要测试整个系统,谁知道哪里会出问题。你最好一起测试,这样不管哪里出了问题,你都有合理的找到事故发生的原因的机会,而不是你想要看的某一个环节。” “先驱者1号”最后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穆勒和他的同事们在R-W公司6、7年中,积累了一套新的航天技术方面的知识、一套系统工程管理的体系和全机测试的经验,不知不觉地,他为未来领导美国的航天探索做好了自身的准备。 穆勒在副局长德莱顿的引领下宣誓就职/NASA 穆勒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NASA和阿波罗项目中。NASA局长詹姆斯楹扣B要求他担任一个高级职位。但穆勒开出了条件:NASA必须重组。韦伯同意了。1963年秋,韦伯把NASA的三个中心(即现在的休斯顿宇航中心、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和肯尼迪发射中心)交给穆勒,并在总部建立了一个由穆勒领导的小组。穆勒接受了任命,而他的收入则因此减少了许多。1963年11月,载人飞行办公室宣布成立。 刚上任的穆勒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阿波罗计划时间表的失控和巨大的成本超支。 阿波罗计划是在冷战时期提出的。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美国国会提出在1960年代末实现登月。1962年9月12日,肯尼迪在赖斯大学发表了他的著名演讲:“我们选择登月, 我们选择在本年代登月以及选择实现其他目标,不是因为其易,而是因为其难,因为这一目标有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衡量我们的精力和能力,因为这是我们乐于接受的挑战,是我们不愿延宕的挑战,是我们意在必赢的挑战。我们的其他目标也是如此。”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冷战开始以后,美国人一直落后于苏联人。第一颗卫星的发射(1957年)、第一个奔月飞行(1959年)、第一个宇航员(1961年)都是苏联领先。而美国一方,“双子座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行,“双子座计划”为“阿波罗计划”做前期准备。到1963年5月,美国发射“水星 - 阿特拉斯9号”,其目标是把宇航员在轨时间延长到一日。而这个目标苏联人早早21个月之前就已经实现了。 为了实现登月,关键的一步是造出大推力火箭。这个任务是由布劳恩主持开发的“土星5号”大推力火箭。布劳恩是一名严格的、稳扎稳打的设计师。按照他的计划,“土星5号”火箭共有三级。他认为,新火箭的测试必须一步一步地来:在第一次实际发射测试时只测试一级火箭,而在把二级和三级火箭处只放上虚拟载荷;如果一级火箭成功了,那么第二次实际测试就把一级和二级火箭放上去,而三级火箭则是一个虚拟载荷;如此类推。按照这个方式,NASA必须有至少十次土星5号试验后才能进行第一次载人飞行试验。事实上,按照当时计划的阿波罗飞船和土星5号的实验多达20次。 阿波罗计划在执行过程中也由於种种原因无法按原计划完成。北美航空在1961年就获得了制造阿波罗指令舱和二级火箭的合同。但后来阿波罗飞船其他方面的设计(例如在轨对接)即其他技术方面的困难使得北美航空不得不修改指令舱的设计。北美航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这使得阿波罗计划的试验飞行被迫延迟。 穆勒坚持认为,要想在1960年代末实现登月的唯一解决办法是减少飞行试验的次数。他推出了自己在TRW公司工作时感悟到的“全机测试”(all-up testing)概念。这个概念已经在“泰坦二号运载火箭”和“义勇兵洲际弹道导弹”计划里取得了成功,但是它显然违背了布劳恩的原则。穆勒认为应该把三级火箭全部上架,一起发射一起测试。他的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既然在现行计划里,我们不可能实现肯尼迪总统的豪言壮语。这一点,业内的人都心知肚明。而且美国面临着在登月上再次输给苏联的危险,那么不如做一个大胆的改变。从技术上来说,NASA同时在建造三级火箭,而出问题的话可能会在任何一级上或者衔接部分上出,而且在第二级出错的概率比第一级大,因为人们在第一级火箭上已经花费的时间更多。为什么不把这三级火箭放在一起测试呢?但他推行的计划受到了阻力。“土星5号”负责人阿瑟·鲁道夫提出保留意见:“土星5号”的规模是“义勇兵洲际弹道导弹”无法比拟的。穆勒则强硬地回答:“那又怎样?”更大的阻力来自主持土星5号研发的沃纳·冯·布劳恩博士。布劳恩公开说,“你无法改变马歇尔的基本组织结构。” 穆勒据理力争。每个月的见面会上穆勒都会推销他的“全机测试”思想,最终说服布劳恩接受了穆勒的计划。说起来布劳恩也有些无奈。在一次会议上,他向当时的副局长鲍勃椰靓□窗]Bob Seamans)寻求支持。但西曼斯直截了当地说:“你最好跟乔治谈这事”。布劳恩有些无奈地说,这个方案“听起来鲁莽,但是乔治滇p勒的推理是无可挑剔的。用压载水来代替二级和三级火箭所需的体积比液态氢燃料要小。所以只测试一级火箭的话将会比最后的全机测试要短。因此,它的气动外形和火箭自身动态将不具有代表性。把压载水换成液态氢?可以。但那么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个加值试验来烧掉它呢?” 布劳恩最后说:“我支持这个想法。”於是穆勒最终占了上风。马歇尔飞行中心的发射试验日程全面修改。 这里必须说一点的是,其实穆勒并不是一个压制他人或贬低他人的人。有一位同事甚至说与他工作轻而易举。那些经常与他持不同观点的同事也说,虽然他有些傲慢,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办公室里的暴君。他看上去和蔼可亲、彬彬有礼,但他内心深处像钢铁一样强硬。 “管理跟技术上一样具有挑战性。”穆勒深入了解了载人飞行办公室的情况。他发现这个机构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管理系统存在”。更糟糕的是,他发现,当时NASA的三个与载人航天有关的中心的设施和人员都迅速膨胀,那几年,每年都增加几千人,有公务员也有合同工,而他无法确定和管理设施和人员的配置,从而也就不能确定成本和规划时间。他分别召见NASA三个中心的主任,给他们解释他将如何把阿波罗计划重新摆正到总统肯尼迪既定的目标上,而且还要着手解决正在失控的财政预算问题。 穆勒的GEM图/NASA 韦伯强力支持穆勒。穆勒把载人飞行办公室的人数减少到只有他自己和三个中心的主任。穆勒还建立了一个由他本人和阿波罗计划合同公司的CEO组成的阿波罗执行小组。(类似的机构也同时在双子座计划办公室和一个叫“未来研究”(advanced study)的办公室里也做了同样的改革。)穆勒在NASA总部和三个中心创造了五箱式结构。这个结构代表了穆勒的系统管理的理念。它提供了整个计划的一个整体的轮廓。这里,关键的是这五个被称作“GEM盒”的结构(GEM是穆勒英文名的三个字首字母)。穆勒在总部建了一个计划办公室,同时在三个中心各建一个计划办公室。总部办公室与三中心办公室的人直接对话。在各中心的办公室下面又分别有五个关键部分。他把这五个部分称为“盒子“。这五个盒子分别是:计划控制、系统工程、测试、可靠性和飞行。穆勒在总部也设置了五个盒子。下面盒子的负责人直接与总部的相应人员直接对话,而不是跟他们所属的中心负责人对话。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层次和官僚。前面提到的“全机测试”就属於“测试”这个盒子。 盒子建好了,还需要填充人进去。穆勒要求调空军负责“义勇兵洲际弹道导弹”计划的第一把手塞缪尔·菲利普斯(Samuel C. Phillips)任阿波罗计划的主任。韦伯支持了他。他顺势又把菲利普斯手下42个中级官员和124个低级官员也招来。最后一共有400多军方人员加入到阿波罗计划和其他NASA项目里。 穆勒向肯尼迪总统汇报“土星5号”研发进展情况/NASA 他与三个中心的主任每月开会一次。下面的项目主管需要既向自己的中心主任汇报,又向华盛顿他的办公室报告。这样的双向报告系统很不寻常。但一旦建立起来后就显示了它的优越性。穆勒对项目状态评估的认真程度达到了极致的地步。他的评估会都是在星期日进行的,因为他根本没有周末的概念。参加会议的人都说是穆勒审查细节到了残酷的地步。他们笑称会议上的演讲片是经过巴氏消毒的。这些精疲力尽的头头脑脑们在经过一天的折磨后越来越听不进去。很多图表只是在他们的眼前过了一下。但是穆勒却不是这样。在忙碌一天的最后一分钟,他仍然“直接和尖锐”,他坚持说:“你必须让我相信。”他的坚持的确发现了一些问题,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穆勒最担心的是事故。而事故却偏偏就发生了。NASA已经决定在1967年2月21日发射第一次载人的阿波罗飞船,即“阿波罗1号”飞船。NASA选出的三位宇航员紧锣密鼓地在北美航空的场地上实战训练。1967年1月27日那天好像问题特别多。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三位宇航员被活活烧死在载人舱里。就是在这个时候,穆勒仍然相信从技术上看,阿波罗登月一定能在预定的时间表里实现,但这次事故为这个宏伟计划铺上了一层政治阴影。这次事故的原因相对简单。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充满纯氧气,这本身就是危险的,特别是在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果有人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的话,他们是不会这样做的。显然这次火灾是一个迟早要发生的事情。他们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力争把坏事变成好事。所有的电缆都重新按照专业的要求重新铺设。穆勒认为,这可以说是阿波罗计划中后来事故很少的原因。NASA没有被意外的火灾吓到。阿波罗计划继续进行。 “阿波罗11号”发射成功后,穆勒和同事们都笑了。穆勒的左边是布劳恩博士,右边是菲利普斯将军/NASA 穆勒的全机测试概念成功了。“土星5号”的前两次(不载人的)发射都顺利实现,第三次发射就是著名的在1968年圣诞节时的“阿波罗8号”环绕月球的那一次。那是阿波罗飞船第一次载人飞行。虽然在此之前,非载人飞行只有两次,穆勒还是充满信心。在发射之前他已经花了四个月的时间仔细研究了每一个细节。他相信这次发射一定会成功。当然这里面不是没有一点危险。他选择的是面对一个合理的危险。他排除的是不合理的危险,即最坏可能发生的无法克服的危险。正是因为他的认真态度,韦伯在“阿波罗1号”失火后能继续相信他。第六次就是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巴兹毓□蜈w林乘坐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那一次。这时候距离肯尼迪总统宣布的1960年代末登月的目标只有5个多月的时间了。 后来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有人问穆勒,万一全机测试失败了会怎样?“整个阿波罗计划血本无归,我的名誉扫地。”,他平静地回答。他就是这样不求名利,一心扑到航天事业上。 穆勒后来说,登月不是他最大的成功,而是随后的后继项目。“事实上,可能更大的事是那些阿波罗计划之后的那些。”阿波罗计划虽然美国航天的一大亮点,但它是一个不具持久性的一次性事件,而不是月球探索的第一步。 就在阿波罗计划还在执行中,穆勒就已经就展望阿波罗后的规划。1965年,他建立了阿波罗应用办公室。这包括一个月球基地、一个地球轨道空间站、阿波罗望远镜、外太阳系的探索和最初的火星落地的“航海家计划”。但由於国会的反对和NASA内部的抵触,这项计划被取消,只保留了太空实验室一项。 穆勒勾画的空间站的草图/NASA “我们建立太空实验室就是为了检验人类长期暴露在太空中的可能性”,穆勒后来回忆到。1966年8月,他根据阿波罗飞船的配套设备勾画了一个在轨车间(空间站)的图纸。这就是美国第一个空间站“太空实验室”的雏形。这也是他开始考虑航天飞机的时候。“因为要去火星的话,我们必须有一个更节省的方式。”所以他从这个时候就让两个项目同时开始。要知道,这时候距离阿波罗11号登月还有四年多的时间呢。 穆勒经常被人称作“航天飞机之父”。对这个称呼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的。像航天飞机这样庞大复杂的项目,有很多很多的重要人物穿插其中。但是无异议的是,穆勒在航天飞机早期决策期间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於推行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不余其力。所以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院主任约翰·劳格斯登(John Logsdon)教授把他称为“航天飞机的政策之父”。 1967年12月,穆勒在NASA总部举办了一个一天的研讨会,80名来自空军、NASA和工业界的来宾讨论了低成本的空间穿梭机式的飞行设计。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方案。研讨会后,穆勒继续鼓动航天飞机的研发。同时,他也对空间站充满热情,并预期着航天飞机在地球和空间站之间的穿梭往来。 1968年8月,穆勒到伦敦去接受英国星际学会的一项奖项,他利用这次机会再次宣传航天飞机的前景。“…确实有必要有一个有效的地球到轨道的交通系统,即经济的航天飞机。”他说,“我预测下一个主要的空间推进是一个在地球和空间建筑(比如马上就要绕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之间的经济型运载火箭。”对航天飞机,穆勒很乐观。他相信未来的总统尼克松会一定会支持他。“这可能是尼克松的一个大项目。” 1969年11月10日,穆勒辞去了NASA的工作。有人说他是想回到企业界,也有人说他与新的NASA局长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在1970年代的空间计划问题上意见不合。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穆勒表示,他离职的原因第一是因为阿波罗计划已经确定会结束,而那时正是离开的好时机,以便让下一个人去领导新的时期。第二是因为他需要为他的家庭多挣些钱。他领导阿波罗项目后,收入减少了一半。 虽然离开了NASA,穆勒仍然关心着航天飞机的发展。对於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他跟当时的NASA局长迈克·格里芬(Mike Griffin)意见不同。他认为,NASA不非得继续使用航天飞机,但至少应该等到NASA有一个新的经济安全的运载火箭来代替。而NASA却是先把还仍然能飞的航天飞机放弃了,然后花巨资向俄国购买通向国际空间站的船票。作为航天飞机之父的穆勒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回到工业界之后,他参与了多家公司的领导工作。虽然离开了NASA,他仍然念念不忘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系统。终於在1995年又到了研发这类系统的Kistler航空航天公司。NASA一度选择了这家公司开发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系统,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公司不得不在2010年宣告破产。 穆勒在南加州安度晚年。2015年10月12日,他因充血性心脏衰竭逝世,终年97岁。 从1969年到1982年,穆勒是美国航天航空学会的主席;从1982年到1997年,他是国际宇航科学院的主席。1970年,尼克松总统授予他国家科学奖。他一共获得了六个荣誉博士学位,三个NASA杰出服务奖。2002年,他被授予全国空间纪念杯。2011年,他得到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纪念杯。 阿波罗登月的时代过去了,航天飞机的辉煌也已不再。但阿波罗登月已经成为了人类飞出地球的象征;航天飞机的业绩也代表了人类超越现有技术的一次伟大的挑战。穆勒所信仰的重复使用的经济适用型运载工具仍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穆勒的遗愿一定会实现。
个人分类: 航天人|83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Using NASA Satellite Data to Predict Malaria Outbreaks
qujiangwen 2018-9-21 17:10
\0 Predicting Malaria Outbreaks With NASA Satellites In the Amazon Rainforest, few animals are as dangerous to humans as mosquitos that transmit malaria. The tropical disease can bring on high fever, headaches and chills and is particularly severe for children and the elderly and can cause complications for pregnant women. In rainforest-covered Peru, the number of malaria cases has spik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country has had on average the second highest rate in the South America. In each of the years 2014 and 2015 there were 65,000 reported cases. Containing malaria outbreaks is challenging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figure out where people are contracting the disease. As a result, resources such as insecticide-treated bed nets and indoor sprays are often deployed to areas where few people are getting infected, allowing the outbreak to grow. To tackle this problem, university researchers have turned to data from NASA’s fleet of Earth-observing satellites, which are able to track the types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events that typically precede an outbreak. With funding from NASA’s Applied Sciences Program, they are working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Peruvian government to develop a system that uses satellite and other data to help forecast outbreaks at the household level months in advance and prevent them from happening. Tracking Mosquitos Anopheles darlingi mosquitoes are most responsible for spreading malaria in the Peruvian Amazon. Credits: copyrights Fábio Medeiros da Costa, via Flickr (CC BY-NC-SA 2.0) License terms In the Amazon, the Anopheles darlingi mosquito species is most responsible for spreading malaria, which is caused by single-celled parasites called Plasmodia . Females (and only females) ingest the parasite upon feeding on the blood of an infected human and can pass it on to the next human it feeds on. “Malaria is a vector-borne disease, which means you have to have a vector, or mosquito, in this case, transmit the disease,” said principal investigator William Pan,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health at Duke University. “The key to our malaria forecasting tool lies in pinpointing areas where prime breeding grounds for these mosquitos overlap simultaneously with human populations.” Predicting where these mosquitos will flourish relies on identifying areas with warm air temperatures and calm waters, such as ponds and puddles, which they need for laying eggs. Researchers are turning to the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or LDAS: a land-surface modeling effort supported by NASA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NASA satellites, such as Landsat,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and Terra and Aqua, serve as inputs for LDAS, which in turn provides ongoing information on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and vegetation around the world. While not identifying puddles and ponds outright, LDAS shows where they are very likely to form. For example, flooding may overflow riverbanks or heavy rains can saturate the soil, allowing water to pool. “It’s an exercise in indirect reasoning,” said Ben Zaitchik, the project’s co-investigator responsible for the LDAS component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These models let us predict where the soil moisture is going to be in a condition that will allow for breeding sites to form.” A map showing the rivers the Peruvian Amazon and surrounding areas.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ffect river height, which can impact the number of mosquito breeding sites along their banks. Credits: NASA's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Through satellite-derived vegetation and land cover maps, LDAS also tracks another major indicator for future malaria outbreaks: deforestation, in particular when road development is involved. When roads are built, bulldozers dig ditches to dispose of trees and other vegetative waste; when filled with rainwater those ditches become mosquito breeding sites. When infected people traverse these roads and transmit the disease to Anopheles darlingi , an outbreak can occur. Tracking Humans While LDAS tracks weather and deforestation to identify emerging mosquito populations and future outbreak hotspots, reported malaria cases place the infected on the map. But for the purposes of predicting an outbreak, that map doesn’t tell a complete story. In Peru, malaria is diagnosed and treated at health posts scattered around the country, and resources are dispatched to those posts to contain outbreaks. The problem with this approach to containment, according to Pan, is that the health post where a person seeks treatment isn’t always near where he or she contracted the disease. That’s because those who are at greatest risk for malaria spend several months of the year logging or mining, which often sends them on journeys far from their homes. Finding where people are getting infected forms the crux of the malaria forecast system, and Pan is developing a regional-based statistical model and a more detailed agent-based model to target these hotspots. For the regional model, reported cases of malaria are incorporated along with population estimates for each county and assumptions about where people are traveling based on seasonal migration studies.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data through LDAS not only places mosquito populations on the map but also helps to inform human movement, for example, by detecting rising river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t’s much easier to float logs down a river when its high, and at the same time mosquitos thrive because pockets of water emerge along the riverbank,” Pan explained, “so these types of conditions correspond with high malaria risk.” The regional model will provide a big-picture look at how humans, mosquitoes, and the disease are located and where they’re headed based on how those variables interact. At the same time, the agent-based model—named because it models the behavior of every agent, or every human, mosquito, and malaria parasite within an area—will zoom in on a tighter geographic space by utilizing high-resolution hydrology data and by homing in on neighborhoods and the movement of people. In combination with LDAS data, the model will run a simulation to assess the probability of when, where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expected to get bitten and infected with the disease. Preventing an Outbreak According to Pan, the two models will be used to project forward 12 weeks and pinpoint, down to the household level, where the disease is predicted to take hold. The models will also simulate what would result from any one of several actions, from handing out bed nets and sprays that can reduce human-mosquito contact to administering preventive anti-malaria treatment that can stop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ministry of health can carry out the optimum plan. Bed nets create a physical barrier against mosquitoes for people sleeping beneath them. Credits: U.S. Peace Corps The agent-based model’s ability to make projections down to the household level allows for resources to go where they’re needed. It would be a marked turn from the government’s current method, which is to distribute resources broadly, sometimes to areas that may not need them. “Instead of treating 100 percent of the community, we could focus vector control in certain households or specific areas of the community,” Pan explained. “It’s a targeted strategy that can achieve the same reduction in malaria, but at potentially lower cost and with a more rapid response.” As the project enters the third of its three-year grant, Pan and his colleagues continue to refine the models. He estimates the forecasting tool could be ready for use within a few years. The Peruvian government is already working with Pan to familiarize itself with the system, particularly as it begins its Malaria Cero program, which aims to eliminate the disease by 2021.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Colombia and Ecuador, have expressed interest. While this project is focused on malaria, Pan noted that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tool is its adaptability, as the LDAS and population models can be used for tracking not only malaria but also a number of other diseases, such as Zika and Dengue. “I think that government health agencies will find not just one but many uses for the system that can benefit a lot people,” he said. “That’s always been our goal.” By Samson Reiny NASA's Earth Science News Team Last Updated:Sept. 13, 2017 Editor:Sara Blumberg Tags: Aqua Satellite , Benefits to You , Earth ,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 GPM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 Hazards , Landsat , Terra Satellite \0 \0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17/using-nasa-satellite-data-to-predict-malaria-outbreaks \0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瞧,我在NASA工作!”德里克·詹姆斯·罗素的故事
热度 1 jiangxun 2018-7-28 09:25
作者:蒋迅 7月26日是美国的国家实习生日(National Intern Day)。特选一篇实习生的故事发表。 德里克·罗素 (Derek James Russell) 德里克是一位公交车司机的儿子。他的父亲在旧金山湾区的一条30公里的路线上开了30年公交车。德里克出生在旧金山东南边的海沃德(Hayward)市。从小他就是一个特殊教育学生,就是说,他由於某种原因需要学校给他提供特殊的学习条件。由於他弱小内向,他在学校里经常成为了被同学欺负的对象。就因为这个,他妈妈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给他转了三次学校。“我从小学习不好小又老实,欺负人的那些同学把老实当作好欺负。” 但是当他进入青春期后,他整个变了个人。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将来。“我要证明给自己和他人,我可以学习好,我可以成功”,他说。那他当时落后到什么程度呢?别的同学在学七年级的课程,而他还在学二年级的课程。真不知道美国学校是怎么让他一步一步升级的。他的同学都在嘲笑他。他也一直自暴自弃很多年了。没人觉得他可救。但他自己开窍了。他要学出个样子来。他从此学习依法不可收拾:每天学到半夜,上全世界最大的课外补习学校“公文式”(Kumon)补习数学和阅读。我们中国人一般对这个补习学校看不上,说它是苦蒙。其实这个学校对於像德里克这样的学生还是有帮助的。它的创始人是一位日本人,就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数学学得太差,於是自己开发出一套给儿子的教材,成绩显著。我一直坚持,一个学校能存在就一定有它的价值。德里克印证了我的这个观点。逐渐地,他的老师都注意到了他的变化,他的学习成绩也逐渐好了起来,他也给大家留下了新的印象。 来源: Linkedin 2013年他从加州第一所半私立性质的特许学校“领袖高中”(Leadership High School)毕业,然后进入了位於海沃德市的查伯特社区学院(Chabot Community College)。在那里,他修了数学和科学课程。当他发现NASA有一个专门为社区学院设立的一项奖学金( Stem Synthesis Community College Internship Program )时,他立即递交了申请。这是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一个项目,以前是与南湾的迪安萨学院(De Anza College)及山麓学院(Foothill College)合作,现在已经扩大到所有的社区学院。 从社区学院招收实习生就意味着常规四年制大学生不能得到这个机会。这样的“歧视”是有其正面意义的。有些人特别努力,但需要帮助一把。他们在得到这样的机会后很可能会一展才华,成为优秀人才。我以前介绍过一位 越南船民在美国成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陈惠(Huy Tran)女士就是通过迪安萨学院和NASA的这项计划进入到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现在她已经是那里航空学研究部的主任。还有一位 “好奇号”登陆首席施特尔茨纳 属於浪子回头的那种。当一个叛逆青年终於要读书了,那么社区学院就是他走向辉煌的起点。 我看了NASA的这个招生计划要求,很简单: 必须在社区学院注册读书; 必须是美国公民; 必须是理工科 (STEM); 必须自备计算机。 你需要填一个申请表,交一个非官方的成绩单再写一封申请信。美国就是这样,只要你想学习,想努力,那么就有许多这样那样的机会在等着你。特别是作为一名非裔,德里克要求上进,他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他得到了这样一个名额。作为一名2016年社区学院奖学金的获奖者,他正在学习建造和遥控一个敏感器驱动的机器人。 德里克仍然在查伯特社区学院学习。但是社区学院只有两年。他的目标是转到加州大学的一所分校或者一个私立大学去,并学习电子工程或计算机科学。大学毕业后,他还要读研究生。德里克说他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和计划。但将来去NASA或者Google也是有可能的。“NASA在我的个人成长经历里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它给了我所需要的自尊,我不能自我放弃,我要达到我的目标。” 如果你有兴趣申请,请到 这里 来查详情。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资料来源: NASA
个人分类: 航天人|11301 次阅读|5 个评论
NASA唯一一位考古学家汤姆·赛弗
热度 2 jiangxun 2018-7-5 02:15
作者:蒋迅 本文已经发表在《太空探索》杂志上。 汤姆·西佛(Tom Sever) (来源: UCSC ) 通往北危地马拉(Guatemala )的佩腾(Peten )地区的丛林山路上尽是荆棘,有时甚至是危险的。现在,在米拉多尔(El Mirador),史前玛雅神庙好像是从稠密的森林里挺拔而出,刺向天空。汤姆·西佛(Tom Sever)徒步登上了佩腾最大的51米高的丹塔神庙(Danta Temple)并测量了它的石灰石墙壁。他喘着粗气,小心翼翼地扫清途中的窄窄的路呀。巨大和辉煌的青翠雨林从身边延伸出去。难道地球上还有比这里更美丽的地方吗? 世界上最大的玛雅金字塔达 (来源: Ancient-Wisdom ) 作为一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西佛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建造了这些神庙的人们。他们是如何到达这里的?通向现在已经消失数千年的玛雅城市的道路在哪里? 站在神庙上的西佛 (来源: UAH ) 当西佛扫视着周围的景象时,他看不到茂密的丛林中任何古路的痕迹。然而他知道这些路就在这里。他已经从在空中拍摄的照片中看到了这些路径。作为NASA唯一一名考古学家,西佛能够像接触铲子和铁锹那样便利地接触到卫星图像。 考古学的所有魅力在于,它是一个极为缓慢的科学。它可能要数月、数年、以致数十年才能发掘出一个重要的遗址。但是在最近二十多年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捷径:利用安装在卫星、航天飞机和飞机甚至卡车上的NASA遥感器,他们可以找到已经失去的古文明的蛛丝马迹。而这一切都是从西佛开始的。 年轻时的西佛对考古和NASA都没有兴趣。他原来是想当一名教师的。1967年,他上了一所师范学院:哈里斯教师学院(Harris Teachers College,现在的哈里斯 - 斯托州立大学),主修教育学和英语,副修科学。1971年,他顺利地获得了本科学士学位。本该如愿以偿地去当教师的他突然又对天文学、古建筑和古宗教的历史和关系发生了兴趣。于是两年后他又义无反顾地报考了桑德州立大学人类学/考古学研究院。他在上研究生期间就写出了“天文学,建筑学和宗教的相互关系的调查”和“对天狼星的痴迷:过去和现在”。他还到秘鲁实地考察。1976年他硕士毕业,开始了他从事一生的考古生涯。 一开始,西佛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了南美洲的印加人的文化上。1977年,他接受了秘鲁的一个资助(Earth watch Fellowship),到秘鲁库斯克(Cuzco Peru)附近的安第斯山脉(Andes Mountains)研究印加人的年历系统。这个与我们现在的历表很接近的印加系统由41条从金庙(Temple of Gold)发射出来的直线组成;在每一条直线上有八个神社,一共有328个。这个数字可能就是印加月历中的一个循环。西佛和其他人每天去寻找这些直线和神社。两个月后,他们也只走了其中的三条线。这时候他意识到这样下去他们是得不到一个答案的。 “必须有别的办法!”他回忆到,他曾经读到过NASA国家空间实验室(今天的斯坦尼斯宇航中心)将遥感技术用到农业灌溉和土壤分析中。那这项技术能否用到考古领域呢?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是说就是“开了一个脑洞”,或者叫“换新技术”(game changing)。对他来说,则是命运的转折点。他立即回到美国并访问了在密西西比州的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并变随后成为了NASA唯一的一名考古专家至今。 意识到遥感对考古的重要性是一个方面,把这项技术运用到考古中去又是另一回事。1982年,西佛从NASA得到了一笔经费,到新墨西哥的查科峡谷(Chaco Canyon)做了一次考察。这里是北美最大的史前遗址聚集地。人们相信,早在公元950年到1100年间,阿那萨奇文化(Anasazi culture)就已近把这里作为社交活动和宗教仪式的地方了。考古学家对这里已经做过大量的研究,这包括地面上的和飞机摄影。但是西佛相信他能使用遥感技术找到新的东西。 首先,西佛从NASA获得了在NASA飞机上安装的专项制图仪模拟器(The Thematic Mapper Simulator,TMS)拍摄下来的图片。TMS记录了从可见光到红外线的七个波段的光谱。然后他派人携带着热红外多光谱扫描仪(The Thermal Infrared Multispectral Scanner,TIMS)上飞机,到这一带做了一次考古飞行。TIMS可以检测到地表或地表附近的十分之一摄氏度的温差。 土壤的成分是影响温度的一个因素。埋在土壤下面的石头会使得其上面的土壤比周围土壤获得更多或失去更多的热量。类似地,用于灌溉的农田垄沟能比周围地区保留更多的湿度。温度的不同可以让TIMS更容易地“看到”这些石头和垄沟。 新墨西哥州的史前道路 (来源: NASA ) 得到了这些数据后,西佛把数据送入计算机,让计算机提高图片的清晰度。然后带上这些图像又回到了查科峡谷。站在这块土地上,他肉眼看不出有任何特别的地方。但是计算机提供的图片却显示了不同的景象:他的面前是一个完整的公路系统,它应该是北美最为古老的公路系统了。 波弗蒂角 (来源: Wikipedia ) 他在路易斯安娜州波弗蒂点(Poverty Point)的一个遗址做了一次普查。这个遗址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有人活动,大约六百年后被遗弃。它有一个中心广场,由六个同心脊所环绕。当考古学家们将TIMS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后,他们发现了从中心地带发射出的线性结构。他们将那里的泥土挖起来后看到的是以前未发现的进入这个中心地带的堤道或斜坡。在这里,考古学家们曾经发现过密西根的铜和田纳西及俄亥俄的燧石。这说明在波弗蒂点一带曾经有过一个大型的交易网。 从阿雷纳湖横跨的阿雷纳尔火山 (来源: Wikipedia ) 遥感对考古的价值的最具戏剧性的证明是在中美洲。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500年间,一个印第安人文化在哥斯达黎加西北部的海拔1600米的阿雪纳尔火山(Arenal Volcano)的底部兴旺发达。而在哥斯达黎加的这些山区里曾经被认为不存在史前人类的。这个文化早于并更持久于玛雅人(Mayas)和阿兹台克人(Aztecs),但在西班牙人入侵的那段时期里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被征服。这个阿雪纳尔遗址的特殊之处是这座火山在以后的4000年里喷发了10次,从而把这些民居村庄加上了10层的保护,并且由一个150英尺的丛林树冠。这就等于在空中又加了一个遮蔽。是TIMS检测出的土壤的不同湿度水平引导人们得到这些发现。尽管他们没有在地面上看到任何物证,他们挖了壕沟来通过考古调查来证实其存在。除此之外,他们通过跟随便道和使用统计预测模型确认了大约60个定居点和其他遗址。 1980年代中期,在NASA的帮助下,两国考古学家建立了旨在证明遥感的价值一项合作。西佛与科罗拉多大学的培森·希兹(Payson Sheets)、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及国家地理学会组成团队,以期解决哥斯达黎加的史前印第安人的秘密。 希兹带领一队科学家进入这个地区做了初步考察,紧接着是把NASA开发的遥感器到这个地区的上空覆盖了一遍。到1985年中,一个由红外照片和TIMS热数据产生的大型遥感数据库形成了。再后来是通过雷达和光达(LIDAR)传感器记录陆地卫星(Landsat)的数据和信息。雷达揭示地面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如果光达从上面经过一段被侵蚀了的小径,那么这段路径的缩进痕迹就会出现在数据上。 红外成像显示了古路 (来源: NASA ) 这对考古有什么帮助呢? 早期人类的活动都是居住在某个固定的地区,附近有淡水,种的植物都在某个固定的海拔高度。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在计算机缩小到几个具体的地点,在这些地点做进一步的调查。 另一个办法是向计算机提问题,比如已知的考古点都有什么共同之处。然后我们可以找出其他也具有这些特点的地方做深入调查。 西佛和希兹 (来源: NASA ) 西佛和希兹在哥斯达黎加的森林中央用每天不到一美元的价格租了一个窝棚。在这里,他们仔细研究了这个地区的红外图片。西佛在一个区域里看到了一些可能是路径的狭窄的线条。后来他们发现这些线条确实是史前小路的热成像。这些小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小路,现在已经被埋在了1.5米深的火山灰下面了。 但是,红外照相只能在辽阔的平原上。在茂密的森林地区,西佛只能依赖于TIMS。那些被掩埋的小路影响了在其上的土壤是如何腐蚀的。而这又改变了土壤的构成、湿度从而植被。正因为如此,从这些小路上的植被发出的红外线多于周围环境里的植物。传感器可以识别这样微小的区别。依据红外线图像提供的线索,他们找到了以前从未知道的三个半米宽的连接村庄和其他聚集地的小路网络,它们都通向希兹几年前就发现了的一个墓地。 希兹和一些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开始相信遥感技术,但仍然有人表示怀疑,有人公开质疑这个手段。 然而西佛继续宣传这项技术。他说,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遥感不会损坏东西。一个遗址一旦开发就永远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果你挖错了地方,你可能就永远地失去了本来存在的线索。另一个优越处是遥感提供了迅速确认有望收获值得开发的场址。在考古学里,时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森林砍伐和建筑活动对考古现场的破坏速度远超记载到案的速度。遥感技术已经证明是节省时间、节省经费同时能帮助考古学家决定优先开发的遗址。这项技术已经在整个非洲、委内瑞拉和欧洲大陆。 但是,是NASA首先认识到了这项技术的意义所在并大力支持西佛的努力。 危地马拉的一座玛雅废墟 (来源: NASA ) 他的另一项计划是到中美洲的雨林中去,那里是玛雅人在大约公元900年左右完全消失之前出没的地方。他进行一些实地工作以证实遥感数据并提供整个地区的考古地图。这种实地考察是辛苦的,有时是异常危险的。 在雨林里,他使用GPS卫星精确地确定考古遗址的地点。问题是GPS读取只有在卫星通过上空时才能进行。有时这意味着他必须在深夜爬到一座寺庙的顶部的话,那么这正是毒蛇和蝎子出来活动的时候。 有一次,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的斯维德鲁普技术(Sverdrup )公司的职员李丹(Dan Lee)爬到一座庙的顶部去做GPS读取时发现,、、、 顶部完全被树覆盖了。他不得不一直爬到树顶上去。当他把GPS接收器举起指向卫星时发现自己的胳膊上已经被红蚂蚁覆盖。尽管如此,李丹还是成功读取了GPS数据。 除了毒蛇、蝎子和蚂蚁,树林里还有其他的危险。有一次,西佛的考察队被武装了AK-47和步枪的左翼游击队逮捕。他们被扣押了十个小时。 大量收集的遥感数据帮助他们找到了玛雅人的道路,其中一些可能会导致新遗址的发现。遥感图像显示了沼泽地带的水井系统。在沼泽地带的边缘,图像揭示的可能是一个大规模的建筑。雅玛人曾经统治过整个中美洲。在其高峰期的公元900年左右,玛雅城市的人口达到每平方英里2000人。即使在乡村,人口密度也达到了200到400 人。但是他们突然间消失了。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人类史前史中最大的人口灾难之一 - 曾经充满活力的玛雅社会的灭亡。 西佛认为,对玛雅文化的研究是他经历过的最重要的考古项目之一。在不破坏雨林的条件下了解玛雅人是如何在其中生活的,这对我们现代社会的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在去发现玛雅人是如何在这个精致的环境中生活了数百年,而如今却有几百人几乎要把森林毁掉”,他说。 西佛和他的团队不仅是在与毒蛇、蝎子和游击队在战斗。他们还在与时间竞赛。中美洲的这片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但是正在迅速地被人类砍伐掉。重要的是人们不知道他们正在玛雅人死亡的道路上重蹈覆辙。 那么玛雅人到底是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呢?西佛的团队和其他考古学者们把遥感得到的数据与常规办法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逐渐得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他们从古底层中湖沉积物的草籽中发现,在1200年左右,正是在玛雅文化倒塌之前,树的籽几乎完全消失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杂草的种籽。也就是说,这个地区几乎完全没有了森林。玛雅人为生活所需而大量砍伐树木。他们采用刀耕火种的办法毁林造田。他们还要用树木去烧用来盖他们的神殿的石灰石。每生产一平方米的石灰石膏就需要砍掉20棵树。没有了树木,侵蚀会恶化,带走肥沃的表层土。根据NASA计算机模拟计算,地表的覆盖变化导致这个地区的温度变化达3-5度之多。炎热的气温可以使得大地干旱,变得无法种植庄稼。气温上升改变降雨模式。干旱季节里,水源不足,深达500多英尺的地下水不能从水井里打出。缺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玛雅人一定是依靠着水库里积存的雨水维持生活。因此一旦降雨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以前,考古学家们一直在争论玛雅文化的消亡是由于干旱、战争还是疾病,或其他因素。”西佛说,“现在我们认为所有这些因素对起了作用,但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根源在于自然干旱和人类毁掉森林所造成的长期食物和水源的缺乏。” 而今天,热带雨林在人类的破坏下迅速消失。在过去的40年里,有大约一半的雨林已经被砍掉。当地的农民还是刀耕火种的办法。这样的土壤经过三五年后就贫瘠了,于是他们就再去烧另一片森林。而被抛弃的天地需要15年才能恢复生机。这样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直到森林完全消失。按照现在的速度,到2020年,至多还有15%的森林能幸免。看来现在的人类正在重复玛雅人的致命错误。 但,毕竟玛雅文化延续了数百年,他们一定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些正面的东西是什么呢?一个重要的线索就可以从空间看到。西佛和他的同事仔细查看了卫星成像,他注意到在雅玛遗迹附近的类似沼泽地带的排水和灌溉系统。现在当地的危地马拉人没有这样的系统,考古学家也一直认为雅玛人也没有这样的系统。从6月到12月的雨季里,这里是泥□地带,而在旱季,这里是一片焦土。两个季节都不适合耕作。西佛怀疑,这些古运河是雅玛人设计的管理水资源的一部分,这使得他们可以在这里种庄稼。这样的沼泽地带占地40%。有了这样的耕地,雅玛人就可以有较为充分和稳定的食物,因为他们可以在雨季到高地耕作,然后再旱季到低□地带去耕作。很有可能,雅玛人用这个办法避免了刀耕火种,从而保存了雨林。 雅玛人的灌溉系统 (来源: NASA ) 那么今天的农民能向玛雅人学习吗?西佛认为他仍然抱以希望。西佛和他的同事们正在和当地的政府学校合作,第一步先要划分出始于耕作的土地,然后尝试建立一个灌溉系统并种下庄稼。一千年前玛雅人留下的信息对后人永远是不晚的。中美洲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与NASA签署了协议,扩大中美洲科学家们使用遥感数据。这个协议包括里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巴拿马。 “通过这个独特的合作关系,我们给予了中美洲的这个委员会一个可以让他们自己管理环境的工具。”西佛说。他们将具有保存和保护考古遗址及森林的环境意义的手段,同时做出关于开发、移民和旅游的有科学根据的决定。作为地球观测系统(Earth Observing System)的一部分,NASA将与中美洲的科学家们合作去研究全球变化的机制。 莱特兄弟的1910年机库 (来源: Wright-brothers ) 完成了对中美洲的考察,西佛又把他的考古研究放回了美国。他决定去寻找莱特兄弟1910年在俄亥俄州的一个机库。说起莱特兄弟来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自行研制的固定翼飞机飞行者一号实现了人类史上首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而且受控的动力飞行,被誉为现代飞机的发明者。他们的飞机和机库应该算是文物了。那怎么还要西佛去找呢?原来,他们在1903年成功后回到了家乡俄亥俄州。他们借用了赫夫曼草原来继续他们的飞行试验和训练驾驶员。在那里,他们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建了一系列机库。其中的1910年机库是本文的重点。它比前两个机库都大,曾经被莱特兄弟用来做飞机展览房和飞行员训练学校。1915年,奥维尔·莱特(这时威尔伯·莱特已经去世)卖掉了莱特公司,机库则一直用到1916年。1917年,美国陆军把这里命名为“威尔伯·莱特场”(Wilbur Wright Field)。以后机库就一直在那里孤零零地竖立在那里。直到1924年戴顿航空展(Dayton Air Show),机库被改造成了一个展览大厅,用来接待前来参加航空展的客人。这个机库的状况越来越坏,最终于1940年代被拆除。几年之后,竟然就没有人再记得这个曾经的机库的具体位置了。如果你现在到赫夫曼草原去的话,看到的就只是一个草原而已。 赫夫曼草原 (来源: Finding Marshall ) 从1990年至1994年,美国陆军建筑工程研究实验室(CERL)组织了一批人要重新找到它。西佛参与了这项任务。他们使用了多种手段:传统的地面考古、飞机遥感、磁场和电磁场考察等等。穿透地面的雷达确定了一个与机库有关的矩形地带。NASA使用小型飞机上安装的热感器来记录了这个1910年机库的踪迹。这些数据拼凑到一起后很容易就把这个机库的位置找到了。1994年,CERL来到赫夫曼草原做实地考察来印证这个发现。他们挖掘出了建筑物的碎片,甚至有一个保存完好的机库的柱子。 热传感数据成像显示的1910年机库 (来源: Wright State University ) “很多人认为考古学家就是挖掘古文物或者寻找消失的城市,”他说。“这显然不对。我们在考察人类文明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的,古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变迁,为什么一个文化出现又消失。通过学习过去,我们可以为我们的今天学到宝贵的经验,也希望能为后人继续使用。NASA的遥感技术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 西佛获得过包括“NASA杰出服务奖”在内的十多项奖项,1994年的专业考古协会的“杰出成就奖”,美国科学基金、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基金等研究基金。作为NASA唯一的考古学家,他在三十多个重要会议上做过报告,发表过29篇学术论文。他的研究结果被大量媒体采用。 西佛离开NASA,又当起了老师 (来源: UAH ) 完成了NASA赋予他的遥感考古任务之后,西佛突然间又有了当老师的冲动。那是他青年时的梦想。但历史让他走上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决定从他工作了27年的NASA辞职去实现自己的教师梦。现在他是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in Huntsville)的考古学教授。这里是NASA的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所在地。他可以继续与NASA在遥感项目上合作。在学校里,他开设了“文明的崩溃”“ 环境考古学”“遥感引论”等课程并指导了硕士论文。 现在,航天遥感考古已经成为了考古学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人们有理由相信考古学家们能解决更多的千古之谜。让我们记住西佛这位航天考古第一人。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97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第一位非裔女宇航员梅·杰米森
热度 1 jiangxun 2018-5-23 10:32
作者:蒋迅 梅·卡罗尔·杰米森 ( Mae Jemison ) 1956年10月17日,杰米森出生在阿拉巴马州迪凯特市。她的父亲是一家慈善机构的职员,母亲是小学教师。在她三岁的时候,全家搬到芝加哥市。父母们一方面是为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几个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而小杰米森则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她认为在芝加哥长大就一定能到太空去。她从小就知道科学需要联想。有一次她的拇指被一个碎片划破了。她的母亲把这件事变成了一次学习的机会。结果小杰米森进行了一套完成关于脓的实验项目。尽管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她对科学的兴趣,学校的老师却不这样看。有一次学前班的老师问她将来要干什么。她说:“科学家”。老师满脸疑惑地反问她:“你是说想当一名护士?” 她成长的过程很其他孩子们是一样的:对太空和星星充满好奇,喜欢恐龙。她还喜欢探索。在“阿波罗计划”的年代里,别人都被登月的壮举震撼了。而她却注意到没有女性宇航员。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但是对别人的解释表示无法接受。 那是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风气云勇的时期。美国黑人为争取取消种族隔离而抗争。她被马丁·路德·金所激励。对于她来说,马丁·路德·金的梦不是一个虚幻的阁楼,而是行动的号角。“人们常常把他画成圣诞老人 - 微笑和无害”,杰米森说,“但是当我想起马丁·路德·金时,我想到的是一种态度,还有胆量和勇气。” 杰米森从11岁开始学习跳舞。她喜欢跳舞,学习了各种舞蹈,包括非洲舞蹈,芭蕾,爵士,现代 - 甚至日本舞蹈。她想当一名专业舞蹈演员。14岁那年,她报名参加了音乐剧《 梦断城西 》( West Side Story )中女主角的选拔。虽然她由于嗓音质量而落选,但她优美的身段和舞步还是让她获得了伴舞的机会。她说:“我喜欢科学,我也喜欢艺术。”她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犹豫了很长时间。直到她上大四的时候还在纠结是该去医学院,还是应该去做职业舞蹈演员。这时妈妈出来说话了:“如果你是一名医生,那么你永远可以跳舞;如果你是舞蹈演员,那你不可能成为医生。”妈妈的话让她最终选择了从医。 1973年,杰米森从芝加哥的一所高中毕业并以16岁的年龄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她的父母觉得她还太小,不适合出远门,但天真、固执的她坚持要独自去加州上学。1977年,他获得了化学工程的学士学位,并完成了非洲和美国黑人研究专业所需的全部课程。在斯坦福大学,她编排了一部名为“出自影子”(Out of the Shadows) 的音乐和舞蹈作品。她还积极参与参与黑人学生团体的活动并担任过学生组织的领袖。他回忆说,在斯坦福工学院读书能让她感受到黑人女性的歧视。有些教授只当她不存在。但她是一个具有年青人大无畏精神的女性。这种某种程度上的任性让她得到了很多好处。在她的一次采访中,她表示:她的“youthful arrogance”可能帮助了她。 1981年,杰米森获得了康奈尔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学位,然后到洛杉矶当驻地实习医生。在学习期间,她到过古巴、肯尼亚和泰国去帮助那里的人民。她也没有忘记舞蹈,在家里办了一个舞蹈工作室并编导了一些现代爵士舞和非洲舞。 从1983年到1985年,她参加了美国政府成立的 和平队 ( Peace Corps ),负责在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的和平队中的志愿人员的健康。 1983年,当 萨莉·莱德 ( Sally Ride )在1983年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女宇航员后,杰米森意识到美国的宇航员大队已经向妇女打开了大门。她从小受到《星际旅行》深刻影响,特别是其中的扮演“进取号”上的总通讯官 乌瑚拉 ( Uhura )的黑人女演员 妮雪儿·尼柯斯 ( Nichelle Nichols )。 于 是她立即报了名。但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意外灾难使得NASA暂停了航天飞机的活动。她也只好再等机会。1987年,NASA重新招募新宇航员。杰米森从两千多申请者中被选中,成为了15名候选宇航员中的一员。不可否认的是,她应该是受惠于她的黑人妇女双重身份。这个时候NASA的宇航大队已经开始向多族裔、多性别的方向发展。 杰米森在接受了NASA的培训后,又经过了一系列在地面上的发射辅助工作。一方面是为了等待她执行任务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让她熟悉发射工作的整体。这对所有刚毕业的宇航员都是如此。 杰米森只执行过一次飞行任务,即1992年9月12日到20日的STS-47航班。她是那次任务的专员。她是两个骨细胞研究实验的两位主要合作研究者之一。在那次任务中一共有43项实验。杰米森还对自己及其他六为宇航员的失重和乘晕做了试验。还有一个试验是诱导雌青蛙排卵,给卵子受精,然后观察蝌蚪在零重力下的发育情况。说到她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她特别高兴地说是芝加哥。当时她正在工作。指令长突然把她叫到驾驶舱去。那个时刻令她激动,因为她是在那里长大的,她在那里总是仰望星空并坚信自己会去太空。这个梦想终 于 实现了。 由 于 她对舞蹈的热爱,杰米森带了一张“阿尔文艾利美国舞蹈剧院”(Alvin Ailey American Dance Theater) 的宣传画上航天飞机。一般人都看不到科学与舞蹈之间有什么联系,但她认为:这两者都是人们必须彼此分享的无限创意的表现。杰米森还带了一些西非国家的小型艺术品,以显示太空属 于 所有的国家。另外,她还带了一张首位美国非裔女飞行员贝西·科尔曼 ( Bessie Coleman ) 的照片。 1993年3月,杰米森突然从NASA辞职。她的解释是:因为她对社会科学与技术的互动非常感兴趣。显然她认为NASA不能满足她这样的追求。其实她在NASA的六年里,真正在太空中与社会科学分离只有八天。由 于 人们对宇航员的崇敬和NASA注重宣传,宇航员有很多很多机会与大众接触。NASA训练宇航员的负责人 霍默·希卡姆 ( Homer Hadley Hickam, Jr )后来对此表达了遗憾:“NASA花了很多钱训练她; 她显然还是一个有色人种的女性。”而杰米森对她是第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宇航员的历史地位并不感兴趣。“即使前面已经有了两千人我也不在乎。”NASA官方没有表态。NASA的Youtube频道上没有对她的宣传。 离开NASA后,杰米森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杰米森集团”(Jemison Group),以此进行从事研究、市场和日常生活的科技开发。她成立了一个以她母亲命名的基金会“多萝西·杰米森卓越基金会”(Dorothy Jemison Foundation for Excellence)。基金会的一个重要项目是“我们分享的地球”(The Earth We Share)。1999年,她创建了“BioSentient公司”并得到了NASA的慷慨资助。 由 于 她的丰富经历,杰米森获得了一系列奖励,仅荣誉博士学位就有九个。但似乎NASA没有给她任何奖励。从1995年到2002年,她是达特茅斯学院环境科学研究的教授。现在她是康奈尔大学的“Professor-at-Large”。我不知道怎么翻译这个职位,但纵观她的一生,她追求过舞蹈、医疗、化工、航天、社科等多领域,感觉这样一个称谓可以算是对她的一个总结吧。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7495 次阅读|3 个评论
第一位飞入太空的美国非裔宇航员圭恩·布鲁福德
热度 1 jiangxun 2018-4-5 00:27
作者:蒋迅 前面我们说过,美国在1960年代曾经有过两次机会培养出黑人宇航员。不幸的是, 罗伯特·劳伦斯 因飞行事故而身亡, 艾德华·德怀特 则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其结果就是,世界上第一位真正升入太空的宇航员让给了古巴的阿纳尔多·塔马约·门德斯 ( Arnaldo Tamayo Mendez )。他在1980年乘坐 联盟号宇宙飞船 进入太空。美国真正送黑人宇航员进入太空是在1983年。他就是圭恩·布鲁福德博士。 圭恩·布鲁福德 ( Guion Bluford ) 1944年11月22日,布鲁福德出生在费城。他的母亲是一位特殊教育的教师,父亲是一位机械工程师。他有三个兄弟。父母对他们严格要求,希望他们长大后有所作为。196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宾州州立大学学习。四年后获得航空工然b的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接受了空军驾驶员的训练并于1966年1月毕业。他被派往越南参加越战,参加了144次战役。1967年,他被派回美国任飞行教官。1971年,他参加了军官培训,后返回学校任行动副指挥官的执行官员及飞行学校秘书长。1972年,他进入美国空军技术学院学习。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被派到空军飞行动力实验室任工程师。后升任部门副主任和主任。在那里写出多篇流体力学的科学论文和报告。他一共积累了5200小时战斗机飞行时间和1300小时的教练飞行时间。 布鲁福德在接受体检 但是他在这时候遇到了一点麻烦。按照空军的规定,他必须在18年的服务期里飞行九年才能得到相应的工资,而到1977年,他只完成了六年的飞行。于是他开始找工作。就在这个时候,他看到了NASA的一则招募任务专家宇航员的广告。这个工作真的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既能完成空军的要求,又能上太空中施展才华。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 由 于 这是NASA在停顿了十年后恢复招收宇航员,而且这是第一次招收有色人种及女性,也不再限制在飞行员中,所以那年申请人特别多,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仅空军中就有一千多人申请。最后空军筛选出大约一百人供NASA挑选。1977年10月,布鲁福德从数千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了面试机会。1978年1月,NASA宣布他和其他34人被选为宇航员候选人。他必须在7月到休士顿报导接受培训。 这时候出了一点小插曲:他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而且计划在12月份答辩。现在他必须提前到六月答辩。到六月底,他把刚刚完成的博士论文放到了他的资格委员会的办公桌上后就匆匆登上了赶赴休士顿的路上。就在他带着全家到达休士顿的第一个星期,他收到了空军技术学院的通知,他已经完成了博士学位的所有要求,已经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幸福来的太突然。 1979年8月,在培训完成之后,他成为了一名NASA宇航员。那年,NASA招收了三位非裔宇航员,其中包括在“挑战者”事故中牺牲的 罗纳德·麦克内尔 ( Ronald Erwin McNair )和一度担任NASA副局长的 弗雷德里克·德鲁·格里高利 ( Frederick D. Gregory )。 1978年5月,布鲁福德与另两位宇航员候选人身穿阿波罗宇航服 在等待他的飞行任务时,他参与了国际空间站的遥控操作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和实验、航天飞机的系统、搭栽安全问题以及航天飞机航空电子综合实验室(SAIL)飞行软件的验证。他一共执行了四次航天飞机的飞行任务。 布鲁福德在航天飞机的跑步机上 布鲁福德执行的第一次任务是作为任务专家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 STS-8 次航班。1983年8月30日夜里,航天飞机从肯尼迪发射中心起飞。发射时间是凌晨2点32分。由 于 有第一位非裔宇航员,所以这次发射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三位非裔宇航员都知道,他们三人中将有一位成为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但最后NASA选择了布鲁福德,因为他具有飞行和工程师的双重经历。这是航天飞机开始服役后的第八次飞行,所以仍然是处 于 试验阶段。升空的过程中,布鲁福德表现得异常轻松。宇航员们都听到有人一直在发出笑声。在仔细辨别之后,他们发现是布鲁福德。他实在是太享受了。航天飞机在成功执行了一系列发放卫星和科学实验等任务后,航天飞机于9月5日夜里在艾德华空军基地安全降落。这是航天飞机第一次在夜里发射和着陆。在这次任务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他也意识到了自己身兼榜样的责任。他说:“我要做出表率,做出优异成绩,让人们都能融洽地与非裔合作。 布鲁福德和荷兰宇航员乌波·欧克斯( Wubbo Ockels )在做实验。 两年后,布鲁福德执行的第二次任务还是作为任务专家,还是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 STS-61-A 次航班。由 于 这是专为德国执行的太空实验室任务,这次飞行是航天飞机第一次乘坐八位宇航员,其中包括三位欧洲宇航员;也是第一次由外国人负责调动搭载物品。他们进行了流体物理,材料处理,生命科学和导航等共76项科学实验。布鲁福德的主要任务则是释放卫星和进行空军的一些保密实验。经过169小时的飞行,“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于1985年11月6日再次平安降落在艾德华空军基地。 布鲁福德的第三次是乘坐“发现者”号航天飞机于1991年4月28日执行的第 STS-39 次任务。他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是乘坐“发现者”号航天飞机于1992年12月2日执行的第 STS-53 次任务。在四次飞行中,布鲁福德积累了688小时的太空停留时间。 布鲁福德于1993年从NASA和空军退役,转入航空航天工业界。1997年他入选国际空间名人堂,在2010年又入选美国航天员名人堂。他曾经获得了许多许多奖赏,但最重要的无疑是“第一位飞入太空的非裔美国人”这个无冕称号。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57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称霸社交网络的PS,同样也没放过浩瀚宇宙
热度 1 beckzl 2017-11-4 22:48
  12000年前,西班牙北部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洞穴中画下了精美的岩画。   这些画作记录了他们的狩猎场景,三位猎人身姿矫健,或弓步或跳跃,甚至三箭齐射。   今天我们知道三箭齐射这样玄妙的操作只存在于小说和表演当中。   人们早就已经不满足于只在现实中装扮自己。   自图像记录技术诞生以来,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人们都追求超越现实的美好,不免得让人怀疑当中的真假虚实。   光绪年间,年过七旬的慈禧太后赶着封建王朝的尾巴,靠着高超的修图技术做了一个少女梦。   她脸上原本的皱纹、眼袋被悉数磨去,连鼻翼都没能幸免。    摄影技术从记录真实一度成为了展现美好的手段 ,无论是明星演员的各种美照,甚至是华南虎、UFO等所谓的大发现。   真假早已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幸好,我们还有科学这一片净土,不是吗?    ____________   1946年,美国用从德国掳来的终极黑科技V2火箭进行了一次前卫的太空实验。   V2火箭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导弹试验场发射升空,到达了104千米的极限高度,摸到了太空的边缘。    在那里,火箭所搭载的35mm相机拍下人类第一张太空照片,一张还难以辨出弧度的地球照片。   自那以后,V2火箭多次承担起了太空摄像师的艰巨任务。   所拍的照片经过拼接后,成为了作为地圆说最有力的证据,人们觉得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科学。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以照片或视频这样的影像形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们早已习惯相信那些刊登在报纸杂志甚至学术期刊上的科学照片,因为我们认为 “科学即真实” 。   20世纪90年代,NASA斥巨资制造了世界第一台空间望远镜,由“发现者”号航天飞机送入太空。   5年之后,这架还用着磁带储存信息的 哈勃望远镜 传回了令人惊叹的照片。   这是位于天鹰星云内部的柱状气体尘埃。   它看起来是那么震撼,那么美丽,就像是紫霞仙子心中盖世英雄踩着的七色云彩一般。   这幅经典的照片当然成为了哈勃望远镜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也成为了无数人对宇宙对星河最原始的认知。 哈勃望远镜    科学的进步甚至改变了宗教的修行方式。   有人在描述自己冥想时的体验时说道:“我想象自己脱离了引力飞向太空,在星际间穿梭,宇宙绚烂的景象与我的色彩感官相接,唤起了我对浩瀚星辰最原始的渴望。”    但很可惜,人类对用PS创造的宇宙是不会产生任何原始渴望的。    没错,即便是出自NASA这个最权威最前沿机构的科学照片也同样披着重重的PS装甲。   95年拍摄的这张“创生之柱”原始照片实际上看起来相当暗淡。   经过拼接、叠加、上色、美化之后才诞生了一张无与伦比的绚烂星云照片,流程颇有时尚杂志封面制作的感觉。 创生之柱原始图像   无独有偶,浩瀚的宇宙远没有我们从照片中看来得绚丽,微观世界同样充满单调与枯燥。   在2015年安徽省的语文高考作文题中,想象力丰富的语文题组老师给出了这样一段材料:   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看起来是一个富有寓意的短科普,但实际上这段小材料却是个十足的笑话。   电子显微镜由于成像原理的关系,并非可见光成像,而是电子束成像,只能记录黑白的灰度信息。   就算是把颜料放在电子显微镜下也一样没有任何的色彩。    我们常常看见的那些色彩分明的超小尺度显微照片实际上与NASA的宇宙图片一样,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处理。          为什么这些与用做科研的资料照片不直接采用原始图片?这难道不会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相冲突吗?   原因很简单,这些色彩丰富的照片不仅仅提升了大众的观感,也提升了科研人员的观感。   我们常常以为我们双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俗话也有“眼见为实”的说法。   可实际上,人类的眼睛是为了我们生活和生存而进化的,它在身体的发育过程中花费大量的能量。   因此我们不可能将眼睛打造为一个完美的全覆盖式感受器,它所能感受到的信息一定是与生存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知道,人类的眼睛选择了3种基础颜色视细胞,他们齐心合力便能辨别出千上万种的颜色。   实际上说得直白点,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颜色只是在人脑中区分他们的标签而已。       我们进化出了对波长高度敏感的能力,也牺牲了对灰度等级的辨别能力。    相比于上万种的可辨色彩,只有二十几种的可辨灰度就显得十分孱弱了。   因此,我们在夜间光线不足无法辨别颜色的条件下视力会变得很差。   同理,我们对黑白照片的辨别能力也远没有对彩色照片来得强。 灰度图像难以辨清细节   对于像是电子显微镜这样只能记录灰度信息的设备,即便它能记录上千个灰度等级,我们的眼睛还是无法辨别。   这就需要特殊的方法来处理, 伪彩色处理 便是一个最典型的方法。   简单来说,伪彩色处理就是将颜色按照一定的规则映射到原本的灰度上。   如此变化后,我们的分辨力从二十几种瞬间提升到了近万种。 采用伪彩色处理后的图像显然更加直观   然而我们引以为傲的颜色辨别能力放在地球自然光谱中,就显得非常可怜。   即便是相机的底片都比我们的眼睛能记录更多更广的光线信息。   1895年,伦琴就是通过一个荧光屏的异常闪光才发现了与可见光同为电磁波的X射线。    为了照顾人眼可怜的能力,即便是发明出了能力超强的电子感光原件,我们也不得不将它的视野“禁锢”在可见光的范围之内。   一般的做法是用三色滤光片分离出人眼可见的所谓的“三原光”——红绿蓝。   经过滤光片后,感光元件便能记录这一种颜色的强度,用灰度信息记录。   三种颜色的光分别由单独的像点记录,每四个像点构成一组,由红色、蓝色像点各一个,绿色像点两个。   一组像点所记录的灰度信息按照颜色复原,最终再合成为一个包含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彩色像素点。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理,让我们误以为相机拍下的照片只要不经过人为修改都是接近人眼看到的,是真实的。   相机的这种“人眼视觉”在地球上都不足以应付各种科研工作,更何况环境更复杂的宇宙。   哈勃望远镜的诞生为的也正式脱离大气层,接受最纯粹的宇宙射线、电磁波。   2015年,即将退休的哈勃望远镜重访天鹰星云的创生之柱,不仅拍下了比20年前更加清晰的照片,也展示了宇宙照片的制作过程。   科学家先用哈勃望远镜上的四片式CCD拍下连续三张灰度照片,对其进行多帧合成处理,去除随机噪点、增加对比度。   之后再才用滤光片分别记录氧、氢、硫所对应的光谱信息,将三组信息作为红蓝绿三色分别渲染。   三色叠加后再进行常规意义上的处理,加阴影、加饱和度等一系列修图手段。   一张绚烂多姿,符合人眼审美的“创生之柱”就完成了。   但实际上照片对应的颜色并不是真实的色彩,就算真的能飞跃星际也看不到这样的景象。   对于更加纯粹的科研照片,哈勃甚至会完全采用非可见光段成像,因为许多天体所发出的光亮并非可见光。 红外光下的可视化“创生之柱”   我们追求真实,抨击作假,不仅仅对日常生活指指点点,甚至对学术界也抱有质疑。   按理来说质疑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之一,应当鼓励。   可我们以什么来区分真实与虚假?   是凭“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俗语?还是凭人为修改留下的蛛丝马迹? 我们以为的真实星球不过是个锅底   可悲的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双眼之外的世界,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才得以继续探索。   谁都不知道我们是不是那个泡在缸中只会接受虚假信息的孤独大脑。    *参考资料   Dan Kedmey. Galle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space photography. TED. Nov 19, 2015.   李丽洁. 科学可视化中的伪彩色技术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姚骏恩. 电子显微镜的现状与展望 . 电子显微学报,1998,(06):81-90.   Seth Borenstein,胡溦. 哈勃望远镜:从宇宙笑柄到太空宝眼 . 英语文摘,2009,(07):41-43.   陆家训. 哈勃望远镜能看到什么? . 世界科学,1994,(03):4-5.
120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NASA: let's say something to Voyager 1 ...
zhpd55 2017-8-16 18:07
NASA: let's say something to Voyager 1 on 40th anniversary of launch August 15, 2017 NASA says Voyager 1 was the first spacecraft to detect lightning on a planet other than Earth - Jupiter NASA is seeking suggestions from the public for a message to beam far, far out into space to the probe Voyager 1 in time for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its launch. The US space agency wants input via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 and other social media , and the public will vote on what short message we on earth should send to the intrepid, overachieving little space traveler. NASA said on its website that people have until August 15 to make submissions of a maximum of 60 characters. NASA, it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and the Voyager team will cull them, and the public will vote to pick the winner to send toward Voyager 1 on September 5. That probe is now almost 13 billion miles from Earth. It is the most distant human-made object ever. And it is the first spacecraft to enter what is known as interstellar space. NASA defines this as beginning where the sun's flow of material and its magnetic field stop affecting its surroundings. Voyager 1 was launched on September 5, 1977, and a sister ship, Voyager 2, actually went up about two weeks earlier. Both traveled on Titan-Centaur rockets. The mission of both was study the solar system's giant, gaseous outer planets: Jupiter, Saturn, Uranus and Neptune. Saturn and its main rings as seen in this NASA photo are among the wonders visited as part of the Voyager space probe missions Voyager 2 went up first because its trajectory was a longer, slower one. It is now almost 11 billion miles from home. The resumes of both on a project that was never designed to last so long or reap so much treasure are simply eye-popping. For instance, NASA says Voyager 1 was the first spacecraft to detect lightning on a planet other than Earth. It was on Jupiter. And both Voyagers found suggestions of an ocean beyond Earth. This was on Jupiter's moon Europa. The list of other achievements is long. Explore further: Voyager spacecraft still reaching for the stars and setting records after 40 years
个人分类: 新观察|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SA开设公共网上图书馆
if229 2017-4-5 09:51
NASA开设公共网上图书馆 可从太空俯瞰非洲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中新网4月1日转引外媒报道,近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开启了一个新的公共网上图书馆,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向公众展示非洲大陆的风貌。(网址: https://images.nasa.gov) 截图如下: 通过NASA拍摄的航拍照片,人们可以从独特的角度观赏非洲的山川河流,或是历史建筑。同时,浏览者还可以查看关于这些资料的其他信息,比如图片拍摄的时间、地点。 zz:: http://news.sohu.com/20170404/n486431216.shtml 2017-04-04
个人分类: 图情缘|1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RS: algorithm description for NASA ocean color products
haibaraxx 2016-12-16 18:15
The Ocean Biology Processing Group (OBPG) produces and distributes a standard suite of ocean color products for all compatible sensors at Level-2 and Level-3, pl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products from MODIS. The OBPG also produces a suite of Level-3 evaluation products. Descrip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se standard and evaluation products are provided on http://oceancolor.gsfc.nasa.gov/cms/atbd .
个人分类: Ocean optics|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以现有的技术人类根本飞不到半人马座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6-8-27 11:32
mafanshuibao 2016-8-2710:50 就美国目前的航天发展态势来看,今后的航天主力军很可能不再是NASA,而是众多的私人公司。航天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短视的人可能看不到这一点。川普支不支持NASA远征,可能他说了不算,他现在的所有表态都是为了选票,假如当选了,执行什么政策还是要看多方博弈的结果。从历史经验上看,美国人民是不会甘于人后的,即使曾经暂时落后于苏联,但很快就赶上并超越,并至今领先。你说人家可能把土星火箭和阿波罗飞船的图纸都销毁了,我只能说你想象力太丰富了,并且极度幽默。 博主回复(2016-8-2711:30) : 不仅是图纸(存在即具有泄密的可能),F14以及F117的铸件和生产线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主力飞机只剩下了A/F18。不过A/F在汉语里不好翻译不管是强歼还是歼强都容易引起误解。 博主回复(2016-8-2711:25) : 以现有的火箭技术,人类是根本不可能飞到半人马座的。解决这一问题不是工程师和私营公司,而是不知道几位的爱因斯坦和几百年的时间。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850 次阅读|6 个评论
特朗普总统会支持NASA的远航计划吗?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8-27 10:11
博主回复(2016-8-2623:14):在喷气推进领域,半个世纪以来并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 life110 2016-8-2703:24 美国正在开发SpaceLaunchSystem(SLS)发射火箭,可以运送70吨-150吨载荷进入地球轨道,比土星5的48吨-140吨的载荷更大。 SLS将在2018年进行首次发射。将用于火星登陆,登陆月球是小菜一碟。 博主回复(2016-8-2709:58) : 阿波罗计划时候,时任总统的尼克松发表演说,我们精确的登陆月球,地球上却陷入混乱。即使希拉里可以成为拯救美利坚全球帝国的最后一位白衣骑士,但以特拉普为代表的民粹派力量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特朗普总统会支持NASA的远航计划吗? 博主回复(2016-8-2709:54) : 科幻电影《火星救援》中最后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是中国航天的“太阳神”火箭(其实阿波罗就是太阳神,中国火箭英文一直是LONGMARCHxx) life110 2016-8-2704:45 美国人可以回收发射后的火箭了。 博主回复(2016-8-2709:52) : 美国已经发射过可以反复入轨的载人航天器,但是航天飞机退役后,美国暂时失去了空地往返能力,不得已借助俄罗斯的质子火箭和联盟/进步飞船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27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特朗普会支持Google的alphaGO吗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5-6 18:02
2016年美国大选大概已经成为希拉里与特朗普之间的战斗。共和党即使发动党内政变,也不可能阻挡特朗普在通向白宫的路上继续前进。 希拉里 ·黛安·罗德姆· 克林顿 (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年10月26日-)是捍卫美利坚全球帝国的最后一位骑士。但是特朗普当选总统也并非不可能。 但是,特朗普总统会支持Google的alphaGO吗?还有NASA的可反复入轨航天器。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1829 次阅读|1 个评论
NASA的SMAP卫星数据简介
YF2015 2016-5-5 21:07
数据产品 原网页:http://smap.jpl.nasa.gov/data/ SMAP 基线科学数据产品如下表所示。 这些数据产品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选定的两个数据中心, 阿拉斯加卫星设施 (ASF) 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NSIDC),于公开是由可用。 ASF 从事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和 NISDC 主要从事冰冻圈科学与土地微波数据。 水平 1 雷达数据 ︰ ASF DAAC 级 1 TB 和水平 2-4 产品 ︰ NSIDC DAAC 表 1 # 在外 70%的行迹。 * * SMAP 项目会尽最大努力减少数据延迟超过此表中所示。 * 产品直接解决特派团 L1 科学要求。 产品信息 校准水平 1B 和 1 C 数据产品和地理定位仪测量的表面的雷达后向散射截面和亮度温度。 2 级产品是地球物理反演土壤水分对固定地球网格环境下基于水平 1 产品和辅助信息; 级别 2 产品的输出在半轨道的基础上。 3 级产品是日常复合材料的水平 2 表层土壤水分和冻融状态数据。 4 级产品是模型导出的增值数据产品的表面和根区土壤水分和碳净生态系统交换支持 SMAP 的关键应用程序和更直接地解决驾驶的科学问题。 总数,特派团 SMAP 将生成 15 分发数据产品代表着四个级别的数据处理。 1 级产品包含仪器相关的数据,显示在基于半的 SMAP 卫星轨道的颗粒。 Northernmost 和基韦斯特的轨道位置划成半轨道。 2 级产品包含从地球物理反演,基于仪表数据,也会出现在半轨道颗粒的输出。 3 级产品一整天的 UTC 是级别 2 地球物理反演的每日全球复合材料。 4 级产品包含从地球物理模型,利用 SMAP 数据的输出。 有三个,从雷达和辐射计数据流所产生的 L2 土壤水分产品。 L2_SM_A 是一种高分辨率研究质量土壤水分产品,主要基于雷达测量和张贴在 3 公里 L2_SM_P 是土壤水分来自辐射计亮度温度测量和张贴在 36 公里 L2_SM_AP 是活跃和组合产生土壤水分的被动 (雷达和辐射计) 产品估计在分辨率为 9 公里。 只有雷达土壤水分 (L2_SM_A) 是精细分辨率 (3 公里) 土壤水分估计从高分辨率雷达后向散射数据 (L1C_S0_HiRes)。 尽管 L2_SM_A 数据产品不太可能要尽可能准确的 L2_SM_P 和 L2_SM_AP 的产品,但是它会产生有用的土壤水分信息在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L2_SM_A 生产雷达后向散射值及其处理早期阶段聚合到 3 公里。 此数据集,以及从雷达数据,生成的水的身体和冻融标志是可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他产品进行作为输入。 结合的雷达/辐射计土壤水分产品 L2_SM_AP 9 公里平等地区可扩展地球-2 (EASE2) 在网格上 是嵌套一贯与被其他 SMAP 产品所使用的 36 公里和 3 公里网格过帐。 它使用两个高分辨率雷达后向散射网格在 3 公里和辐射计亮度温度数据网格在 36 公里 L2_SM_AP 结合两个数据流以产生分类的亮度温度张贴在 9 公里。 用来估计土壤水分从分类 9 公里亮度温度的检索算法作为 L2_SM_P 仅辐射计土壤水分产品使用相同的方法。 辅助数据输入和执行 L2_SM_AP 可能不同于所使用的 L2_SM_P 在 9 和 36 公里的空间分辨率差异性。 L3_FT_A,唯一的 SMAP 冻结/解冻产品,包括日常的复合材料的北方土地区域北部 45N 纬度输出在 3 公里的极地 EASE2 网格上的景观冻融状态。 它来源于高分辨率雷达数据 (L1C_S0_HiRes 半-轨道) 使用 (降序) 的 AM 和 PM (升序) 天桥。 L1C_S0_HiRes AM 数据也将被用来在 L2/3_SM 产品算法生成供使用的冷冻/解冻二进制状态标志。 SMAP 测量提供直接遥感土壤水分的 5 厘米的土柱顶。 然而,几个关键的应用程序有针对性的由 SMAP 需要根区土壤水分的顶部 1 米的土柱,不直接测定 SMAP 的知识。 作为其基线使命的一部分,SMAP 项目将产生模型派生增值水平 4 数据产品来填补这一空白,并提供估计的根区土壤水分,通知并与 SMAP 表面观测相一致。 这种估计数被通过合并 SMAP 观测与陆面过程模式的估计数据同化系统中。 土地表面模型组件的同化系统是基于观测的气象强迫数据驱动,包括降水,是土壤水分的最重要驱动程序。 该模型还封装关键陆面过程,包括土壤水分垂直换乘表面和根区储层的知识。 最后,模型内插和推断 SMAP 意见在时间和空间,生产 3 小时估计土壤水分在分辨率为 9 公里。 SMAP L4_SM 产品从而提供全面和一致的图片的陆面水文状况基于 SMAP 观察和从各种来源的补充信息。 L4_C 算法利用日常的土壤水分和温度输入与附属的土地覆盖分类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 (GPP) 输入来计算净生态系统交换 (NEE) 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全球植物茂生的土地地区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45N 北纬)。 碳 NEE 是平衡的植被碳吸收和碳损失通过自养和异养呼吸之间的根本措施。 表 1 指定 SMAP 基线数据产品的几个重要的特点。 其中包括 ︰ 产品短名称 — — 这些名称提供一种速记方法来区分不同的产品 非常简短的产品描述 – 附加 SMAP 项目文件提供规格齐全的格式和内容的每个数据产品; SMAP DAACs 将这些文件提供给用户社区 产品空间分辨率或网格过帐 — — 该决议一些水平 1 产品基于大小的瞬时视场 (瞬时视场) 的雷达或辐射计的仪器,而高级别产品的决议基于所选的网格间距 产品延迟到用户社区 — — 延迟措施采集的数据产品的第一个元素和产品为可用的时间之间的时间用在 SMAP 数据中心之一。 虽然在表 2 中列出的延迟由项目用于构建数据处理系统,SMAP 项目将尽全力尽可能早点,交货产品 科学算法 SMAP 科学数据产品会在使用科学算法软件科学数据系统生产系统上生成。 科学软件基于算法的 算法理论基础文件 (ATBDs) 所述的每个产品 . 数据产品可用性和延迟 SMAP 数据管理被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地球科学数据政策 (1991 年)。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执行政策、 做法和地球科学任务用来遵守的政策原则的命名法。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科学数据政策 产品延迟到用户社区是测量仪表数据由天文台的观测采集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时间的产品是提供给公众在 SMAP 数据中心。 向科学团队和社会提供数据产品的 SMAP 数据延迟要求是 ︰ 1 级产品 (12 小时内采集的) (24 小时内采集) 级 2 个产品 (50 小时内采集) 级 3 个产品 级别 4 产品 (7 天之内为土壤水分和碳净生态系统交换 14 天) 数据级别的定义 SMAP 数据级别的定义按照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系统 (EOSDIS) 的标准术语 . 数据成熟度级别 描述 特派团 SMAP 将使科学数据产品提供给公众通过两个指定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地球科学数据中心,阿拉斯加卫星设施 (为级别 1 雷达产品) 和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对于所有其他产品)。 SMAP 将协调与数据中心的数据产品版本的发布,并将确保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数据产品质量控制信息和验证状态。 将校准和验证 (Cal/Val) 阶段期间将按照 90 天后发射科学使命轨道调试 (国际奥委会) 阶段。 Cal/Val 阶段的期间是级别 1 个产品 6 个月和 12 个月为级别 2 通过水平 4 产品。 最初的beta释放水平 1 产品将在 3 个月后国际奥委会举行。 2 级水平 4 beta 产品会在 6 个月后国际奥委会公布。 Cal/Val 阶段结束时的目标是为数据产品,达到了验证的水平。 继最初的 beta 测试版本中的数据到数据中心,后续版本将遵循数据产品表 (见上图) 所示的延迟。 延迟时间被指由 SMAP 天文台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的传输到数据中心之间的正常操作条件下的平均时间。 从 SMAP 手册详细的产品信息可通过下面的链接 ︰ 土壤水分数据产品 增值 L4_SM 土壤水分产品 碳循环数据产品 科学数据系统 SMAP 科学数据系统 (SDS) 处理雷达和辐射计仪器数据下载从 SMAP 天文台到 科学数据产品 提供给科学界研究和应用。 SDS 被旨在处理和分发数据产品及时按要求以满足任务目标。 SDS 的体育设施包括计算机硬件致力于业务数据生产以及用于硬件由 SMAP 科学算法开发团队,以提高算法的精度和性能。 SMAP 科学数据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数据流动 关键的 SDS 业务职能如下 ︰ 摄取仪器和辅助数据通过水平 4 科学数据产品生成级别 1。 校准和验证的科学数据产品支持 给项目,科学,和飞行工程团队提供数据访问 再生科学数据产品采用精化的算法 管理并使可用的验证的产品走向 SMAP 数据中心 维护的 SDS 生产和测试平台系统 科学数据系统主要位于 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在帕萨迪纳,加利福尼亚州。 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实施的软件生成水平 1 雷达仪器数据产品和级别 2 和级别 3 的地球物理数据产品。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GSFC) 在马里兰州房屋组件的 SDS 和负责执行软件生成水平 4 地球物理数据产品。 共同开发水平 1 辐射计仪器数据产品,由喷气推进实验室和 GSFC。 土壤水分主动/被动 (SMAP) 科学数据系统 (SDS) 为科学算法开发团队 (ADT) 和 CalVal 团队提供了两种环境。 SDS 实验平台,和离线算法分期和输入的系统 (OASIS)。 SDS 测试平台是一个完整的开发环境,并作为一个集中式的设施,以鼓励跨多个项目元素的工具和数据共享。 测试平台促进 SMAP 科学团队、 算法开发团队,CalVal 团队和 SDS 团队之间密切和正在进行的合作。 这个平台支持算法软件开发和增强功能,以及房屋研究和分析的工具,评估当前输出产品,为算法修正和改进提供了见解。 第二个环境,脱机算法分期和输入系统 (OASIS) 是 SDS 生产系统生成大量的评价产品灵活独立实例。 绿洲用于中等规模后处理数据与更新算法。 所有数据流都都受控制的本地软件和目录。 它包括自己单独和独立的生活的使命存储,这镜像到 cal/val 分析的研究与分析系统。 绿洲提供快速转型的产品,从新的或者增强算法和可以处理 45 天的水平 1 雷达产品在七 7 天使用 30 个节点,并且可以处理五 5 个月的级别 2 和级别 3 的数据在七 7 处理天使用 13 节点。 SDS 测试平台 验证数据集集合 测试平台目前承载超过 100 Gb 的数据,验证 SMAP 特派团输出。 这些数据集的来源包括原位,机载、 星载仪器。 测试平台承载从特派团欧洲土壤水分海洋盐度 (SMOS) 用于 SMAP 算法开发和验证的数据集合。 数据仿真 数据仿真软件生成模拟的 SMAP 辐射计亮度温度和合成孔径雷达 (SAR) 后向散射截面基于预计算地球物理参数的字段。 检索算法软件然后使用模拟的传感器数据来生成模拟的级别 2 和级别 3 地球物理数据产品。 这些模拟覆盖区域以及全球的域。 许多目前在使用模拟基于测量获得连续 48 美国上空。 检索到的土壤水分基于模拟的主动雷达和被动辐射计数据三个航天器大片。 SMAP 测试平台设施承载模拟、 检索和产生该输出的演示文稿工具。 算法的发展 SMAP 团队员工测试平台,执行和评估替代算法。 基于雷达数据、 辐射计数据,并结合的雷达/辐射计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的几个原型正在取得进展。 当前版本的这些算法可以摄取模拟的数据集,以及字段验证运动中收集到的数据。 数据处理 处理所需的多个辅助数据集驻留在测试平台上。 输出数据产品转换为 SMAP 将用于分布式的数据产品 HDF5 标准格式。 包含在标准 HDF5 的模拟的 SMAP 数据产品 模型数据集将可向潜在用户在软件发展阶段的早期。 这种设计的痕迹仪器记录和由仪器数据转换成地球物理数量的算法建模的物理过程。 SMAP 科学家计划组件生成每个绘图的物理过程,在这个平台,并使用这些组件来模拟数据和测试检索算法。 分布门户 测试平台体系结构目前包括分布门户的测试版本。 门户网站在这个平台提供了访问驻留 SMAP 数据产品的一个子集。 当前访问门户的权限仅限于 SMAP 科学团队的成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门户的访问将扩大到选定的个人可以证明,他们可以有效利用 SMAP 数据产品数据系统执行过程中。 这些数据产品的研究社区早期分布将使开发的应用程序在发射之前雇用 SMAP 数据产品。
个人分类: 遥感|270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划飞行100天,NASA的COSI超压气球项目是如何进行飞行操作的?
spins 2016-5-4 22:35
COSI(T he Compton Spectrometer and Imager康普顿光谱成像仪)项目是一个球载的软伽马射线(0.2-10Mev)望远镜, 设计用来研究天体物理中原子能射线和伽马射线极化的来源。 COSI计划搭载NASA的超压气球飞行100天,目前已经完成了发放前的准备工作,正在新西兰的瓦纳卡等待一个合适的发放窗口。COSI团队会在博客,twitter以及facebook上实时更新最新的进展情况。本文翻译自COSI的博客,作者是brentm。 所谓 飞行操作 ,我们指的是在COSI超压气球飞行试验中进行监视和控制。 飞行操作对于飞行成功至关重要,是我们确认COSI在飞行中是否工作在最佳状态的 途径。得益于我们各种通信链路,我们可以在飞行过程中实时监视和控制COSI的方方面面。 监视COSI状态 在COSI发放之后,我们必须掌握它的工作状态。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开发了多个工具,来监控仪器设备的健康状态,以及在飞行过程中获取科学目标。 交互式实时监控 对于大多数实时,交互测试和监控,我们使用地面支持设备( Ground Support Equipment (GSE), ),这是个由Clio编写的客户端软件。本来我们希望有时间来编写一个独立的GSE软件,但是,实质上,它以一种易读的格式解码和显示了实时从COSI接收到的数据。它就像是COSI的仪表盘一样,告诉我们所有关于仪器的重要信息,了解它的工作状态。我们还可以通过表格查看之前的历史数据,从温度,到电压,以及GPS坐标,这是我们发现某种数据变化趋势的最好途径。 当COSI还在我们的视线内飞行时,我们可以通过L波段的高速数据链访问COSI,获取绝大多数的实时数据,我们盯住GSE软件上的数据确保一切运行顺畅。在视距飞行的末端,如果一切数据都显示稳定最好不过,因为一旦COSI飞离视距,将会用卫星链路进行通信,受限于通信速率,那时我们获取的诊断信息将不会那么快速全面。 自动实时监控 当GSE软件工作状态正佳,我们就不需要在飞行过程中一直盯着屏幕了,特别是这个飞行过程如果长达100天的话!我们在Clio的GSE软件的基础上编写了COSI监视软件,它会一直保持运行,如果任何一个从COSI发过来的数据看起来有异常,它将对我们发出警告。例如,如果有些设备过热(或过冷),它将自动发出警报。 目前我们的警告系统包括令人毛骨悚然的计算机化的声音,闪光灯,邮件提醒。当我们回到美国,一旦有任何异常,无论我们在哪,我们还会收到短信息告警。该系统,除了对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进行告警,还可以提醒我们检测到了伽马射线暴,这是我们的科学目标之一。 Abby和Alan还为该系统设计了基于浏览器的版本WebGSE,可以在网页上显示最近仪器额健康快照。这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当我们无法快速达到安装GSE的计算机跟前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查询仪器状态。 仪器 历史健康状态分析 除了了解当前仪器的状态,我们也可能想要了解历史信息。这时,飞行数据历史分析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在GSE软件上回放记录的历史数据,就像实时收到的数据一样在界面上显示。 然后,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一个一个地看所有的数据,而是关心其中的一段。这超出了GSE软件的功能范围,于是我们设计了两个软件来实现此功能。首先WBGSE可以让我们选择需要显示的数据的历史区间。这个功能非常实用,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地看到想要的数据。 另外,Clio和我编了个软件(见上图)可以将COSI下传的数据按照选择的日期和时间范围画出图标来。这将为查看COSI多小时甚至多天的图表提供很大便利。 控制COSI 与监视COSI同等重要的是控制它。使用我们的通信数据链,我们可以控制COSI的方方面面而不仅限于它的位置和方向(CSBF需要将太阳能电池板指向太阳以方便我们充电)。我们可以控制仪器设备的不同部分开关,通过软件改变一些设置,改变仪器的运行模式。我们可以通过GSE软件的命令接口来实现上述功能。 我们将盯紧COSI吊舱的热环境状态。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测试和建模仿真,但是对我们的热力学模型最好的测试是飞行试验本身。我们可以监视吊舱内的组件的温度,如果有必要,就控制加热器的开关。可能需要几个昼夜的循环才能将我们的恒温控制器调到最合适的操作范围。 我们还可以控制开放端口的使用,在两种模式下切换,其一为自动发送尽可能多的数据,其二是我们可以登录上飞行计算机下载特殊的文件。 分析COSI的科学数据 除了监控COSI的健康,我们还可以运行Realta软件,这是一个实时分析软件,可以显示COSI在天空中看到的处理好的图像。
个人分类: 浮空器|3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NASA长航时高空气球飞行用什么天基测控链路
热度 2 spins 2016-4-11 13:57
NASA的超长航时气球项目(ULDB)旨在打造飞行时间超过100天,有效载荷大于1吨的平流层飞行平台,在2015年,NASA完成了代号662NT气球的发放,气球从新西兰的瓦纳卡出发,经过32天的时间,横跨南美,绕过非洲,最后在澳大利亚降落,几乎完成了环球飞行。 要完成如此飞行壮举,测控链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距离超过了10000公里,靠视距链路的接力肯定不合算,NASA一定也用了天基测控链路,具体是什么链路呢?在NASA公布的文献中没有看到具体描述,不过美国的科学家还是很开放的,经常在tweeter等社交媒体上发布工作照片,也许我们能通过这个渠道窥豹一斑。 This hi-tech mushroom gives PoGOLite high speed communications during flight . 来源是POGolite(The Polarised Gamma-ray Observer)项目的tweeter账号,这个高空气球项目是在2011年进行球载飞行试验的。 Grips( Gamma-Ray Imager/Polarimeter for Solar flares )项目在飞行过程中的照片,来自GRIPS项目的tweeter。该高空气球项目2016年1月底在南极洲麦克默多站发放,飞行11天。这张上面铱星(iridium)标识很清楚。 COSI ( Compton Spectrometer and Imager ) 项目的吊舱,正在进行户外测试。注意左上角的铱星天线!该项目预计2016年4月在新西兰的瓦纳卡发放,目标飞行时间100天以上。 COSI吊舱正在进行吊挂测试,注意左右两个COSI上面还有两套铱星系统?不过这个也合情合理,因为COSI项目计划飞行100天以上! 从上面几个图中我们可以确信这些飞行试验中都用到了铱星卫星通信系统,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铱星系统。 1、铱星系统简介: 卫星星座: 铱系统诞生于1998年,拥有一个几何结构独一无二的低轨地球(LEO)卫星网,并据此提供全球通信,覆盖范围包括一般地球同步卫星鞭长莫及的最边远极地地区。低轨卫星允许卫星移动电话或固定装置配备一个极小的外接天线便可通话,音质明亮清晰,没有较高轨卫星通信中常见的滞后和回音。铱星的卫星星座包含66颗工作卫星,组成六个轨道平面,它们分布在近地极轨道上距地球485英里(780公里)的上空,以16,832英里(27,070公里)时速,每100分钟围绕地球转一圈。卫星之间的间隔约2,800英里。星上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交换技术,并通过星际链路在卫星间实现数据处理和交换、多波束天线。铱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星际链路和极地轨道。星际链路从理论上保证了可以由一个关口站实现卫星通信接续的全部过程。 通信网络: 卫星星座布局确保地球上任何位置在任何时间至少被一颗卫星覆盖,每颗卫星与其他四颗卫星形成交叉链接—其中两颗在相同轨道平面上,另两颗在相邻平面上。卫星不必覆盖地面关口站,而是通过星际链路将通话信号传送到铱星关口站,关口站再将通话信号发送到地面电话和数据通信网络中。(如果通话是在铱星系统内两个电话之间进行,则不必通过关口站,而直接在卫星之间传送。)低轨卫星系统的低时延给铱系统提供良好的通信质量。 地面设施: 铱星商用关口站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主要在卫星和地面通信网络之间提供中继连接。此关口站还承担管理铱星系统内部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功能。铱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设有卫星网络运行中心,提供卫星网络的运行控制和支持服务,并在亚利桑那州设有备用支持中心,公司还在全球四个战略位置上部署了遥测跟踪控制站。铱星系统在L频段(1616~1626.5MHz)上传送卫星语音和数据信号,而星际链路、地面上行和下行链路则使用Ka频段的频率。 通信用户: 铱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没有陆地通信线路或手机信号覆盖的地区,以及信号太弱或超载的地区,为身处这些地区的用户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其商业服务市场包括航海、航空、急救、石油及天然气开采、林业、矿业、新闻采访等领域。铱星还为美国国防部及其他国家的国防部门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解决方案: 铱星可提供各种特殊领域使用的专用产品和服务,包括航海和航空设备、跟踪系统及安全服务设备等,为远地客户提供各种坚实可靠的解决方案。 2、铱星系统信号覆盖范围:全球(包括南北两极) 铱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其良好的覆盖性能,可达到全球覆盖。极地轨道使得铱系统可以在南北两极提供畅通的通信服务。铱系统是唯一可以实现在两极通话的卫星通信系统。 看这几张图上的铱星天线长的都一样,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铱星数据通信也有很多产品的,那这个长的像蘑菇头的铱星天线系统是哪款产品呢?问度娘!图片搜索,果然有答案。 铱星通讯终端 Iridium pilot Iridium Pilot是下一代全球宽带海事通讯终端,设计用于最恶劣的海洋环境条件,可适应烈日、严寒、大风等各种气象条件(看来没吹牛,南极那么恶劣都用了)。性能稳定可靠,可提供宽带数据和高质量语音,包括南北极全球覆盖。 Iridium Pilot具有3路独立卫星电话,船员不必排队打电话了,方便通讯联系。灵活、可承担的预付费方式,即使在高峰期也可以拨打卫星电话。Iridium Pilot甲板下单元包括3个RJ11插口,用户可同时进行3路电话,甚至在数据传输时。可将船员电话与船上的商务电话区分开,进行简化计费。 用于电子邮件、网页浏览或社交媒体,Iridium OpenPort宽带业务可提供灵活的、高稳定可靠的数据业务。可从系列配置的数传速率中选择,以满足各种需要。作为一种分组交换业务,Iridium OpenPort业务相对于电路交换业务大大减少了海事通讯费用,而且可根据需要选择语音和数据业务。: 特点: •全球覆盖 ; •高速数据 ; •3路独立卫星电话 ; •全球服务计划(包括5年有限保修,附件1年有限保修); •容易安装 。 技术参数: •天线:高 230 mm ,直径 570 mm ,重 11 kg ; •甲板下单元:高 200 mm ,宽 250 mm ,直径 55 mm ,重 1.35 kg ; •数据:高达 134 kbps ,双向,Iridium OpenPort宽带业务 。 一不小心还在国外的一家网站上找到了报价,4495刀,不算贵呀,国外报价,仅供参考,不用谢,我是雷锋。 一个彩蛋: GRIPS项目组还发了一张图片,说是在进行TDRSS(跟踪与中继卫星)的测试,(感慨一下GRIPS一个在南极上空转圈的项目竟然还用了视距测控,铱星链路和中继卫星三套冗余)如果是美国的跟踪与中继卫星,应该是TDRS系列产品,这个浮空君不熟悉,您有高见请留言赐教,不胜感激。 暗号: 开通头条号 。
个人分类: 浮空器|4755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4年NASA新启动5项地球科学任务
YF2015 2016-3-30 16:54
2014年NASA新启动5项地球科学任务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将在 2014 年启动 5 项地球科学任务,通过发射 3 颗卫星携带 5 个观测仪器,利用新的技术来监测不断变化的地球。其中 2 项任务是发送监测仪器到国际空间站,观测海洋表面风力、云和气溶胶,标志着 NASA 第一次使用轨道实验室作为地球观测平台,一系列新的仪器也将第一次从空间站常规观测地球。 NASA 局长 Charles Bolden 称新的任务虽然是聚焦地球,但却在为未来的小行星与火星任务做准备。随着 2014 年 5 项新的任务启动,将是我们重新认识地球的一年,将会与之前的理解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 10 多年来 NASA 首次在一年内实施 5 项地球科学观测任务。 ( 1 )全球降水测量( GPM )核心天文台 2014 年第一项新的任务是 NASA 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JAXA )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全球降水测量核心天文台,预计在 2 月 27 日发射。 GPM 平台组成的对地观测星座,将对地球上的降水进行相关的测绘任务,对全球范围内每 3 个小时的降雨、降雪进行实时的观测和记录,提高我们对气球变化、全球水循环、水资源管理与天气预报的认识。 The first new NASA Earth science mission of 2014 is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GPM) Core Observatory, a joint international project with the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JAXA). Launch is scheduled for Feb. 27 from Japan. Image Credit: NAS ( 2 )测量海面风速和风向的快速散射仪( RapidScat ) 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需求。我们必须了解水和大气、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分的传输与转移细节,来预测变化的气候和可利用的水资源。 NASA 计划 6 月搭乘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猎鹰” -9 火箭与“龙”飞船从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向国际空间站发送被称为“快速散射计”( RapidScat )的雷达散射计,用来测量海面风速和风向,主要用于气象预报、海洋和飓风监测等。 RapidScat 将获得重要的水循环数据,测量海水表面盐度变化与地下水含水层变化,数据将及时提供给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 NOAA )和其他机构来改善飓风强度预测。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独特的平台已经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发现方面发挥了超过 13 年的作用,它的中倾斜轨道可以在当地时间持续对约 85% 的地球表面进行观测。 The first of two 2014 Earth science miss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RapidScat will extend the data record of ocean winds around the globe, a key factor in climate research and weather forecasting. ISS-Rapidscat is set to launch in June. Image Credit: NASA ( 3 )轨道碳观测( OCO-2 ) NASA 将在 7 月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轨道碳观测( OCO-2 )卫星,加强对气候变化中二氧化碳作用的认识。 OCO-2 将替代 2009 年发射失败的 OCO-1 ,对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进行研究,试图在地面、空中、海上等平台对碳排放、碳循环进行精确地测量,提高对温室气体的自然来源与人为排放的理解。 The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 (OCO)-2, set to launch in July, will make precise, global measurements of carbon dioxide, the greenhouse gas that is the largest human-generated contributor to global warming. Image Credit: NASA ( 4 )云 - 气溶胶传输系统( CATS ) 2014 年 NASA 地球科学任务部的第 4 次计划任务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云 - 气溶胶传输系统( CATS )激光雷达,将提供云层结构和高度的细节数据,实现低成本快速监测地球大气层、污染及云层。气溶胶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环境均有较大影响,对其进行观测具有重要意义。 CATS 任务还将帮助 NASA 验证激光雷达技术,该技术已经在空基应用中使用但从未在轨使用。 CATS 计划在 9 月从卡纳维拉尔角搭乘“猎鹰” -9 火箭抵达国际空间站。 The Cloud-Aerosol Transport System instrument shown here is scheduled to launch in September on a SpaceX ISS commercial resupply flight. (Photo courtesy NASA) ( 5 )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 SMAP ) NASA 计划在 11 月发射 SMAP 卫星对土壤湿度进行测量,从而获得高分辨率全球土壤湿度图,提供土壤冻融状态的指示迹象,加深对水循环、能源与碳循环的理解,支持地表水资源管理决策需求,此外还将用于农作物生产力、农业气象预报,以及洪水与干旱灾情监测。 SMAP 将是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 NRC ) 2007 年地球科学十年调查中的最高优先级地球科学任务的首次发射。 SMAP 卫星携带了一台辐射计和一台 L 频段合成孔径雷达。 NASA's Soil Moisture Active Passive (SMAP) mission will track Earth's water into one of its last hiding places: the soil. SMAP soil moisture data will aid in predic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eather and climate. SMAP is scheduled to launch in November. Image Credit: NASA 由于 RapidScat 和 CATS 这 2 个仪器发射到空间站,将使得国际空间站进入它自己作为研究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的重要平台,这是国际空间站成为全球地球观测网络一部分的开始, NASA 还将利用研究飞行器装备先进的传感器,以促进地球科学研究。 2014 年 NASA 主持的 12 次飞行计划将研究极地冰盖、城市空气污染、飓风、生态系统健康,其范围覆盖美国、中美洲和南美洲、南极洲与北极圈。在 2014 年,由 NASA 应用科学计划资助的项目将解决在墨西哥湾、美国西南部缺水区和湄公河三角洲洪水管理的生态系统问题。 NASA 的地球科学技术办公室将测试新的传感器,以提高湖泊与水库水位、二氧化碳、陆地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灾害的监测。 参考文献 : http://ens-newswire.com/2014/01/23/nasa-to-launch-five-earth-science-missions-to-space-in-2014/ http://www.nasa.gov/content/overview-a-big-year-for-nasa-earth-science/#.UuHZ_rKS2Ma http://thinkprogress.org/climate/2014/01/23/3199111/nasa-missions-research-earth/ 资料提供: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网址:http://www.radi.ac.cn/dtxw/qysm/201403/t20140303_4043733.html
个人分类: 科学|1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 SMAP卫星发射成功
YF2015 2016-3-30 14:49
摘要: 据外媒报道,日前,NASA的土壤水分有源-无源(SMAP)卫星成功搭载德尔塔2型火箭发射升空。该颗卫星将可快速获取并绘制全球范围内的高分辨率湿度地图,仅需2到3天时间。这将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好地对干旱、洪涝等气候进行预测,并为农业工作者提供农作物规划提供帮助。 而为了能够获取详尽的数据,NASA将这颗卫星放置到了近极太阳同步轨道上,这样就能尽可能地扩大观测的范围。据悉,该颗卫星将利用L-band雷达和L-band辐射仪对地球土壤表层5cm的位置进行扫描,分辨范围大约可以达到50km。 在此次SMAP卫星成功发射之前,NASA曾尝试过两次,但都以失败而终。第一次则是因为在10,363m的位置风速过高而不得已取消发射任务;第二次则因德尔塔2型火箭上助推火箭发生一点小脱胶而不得不进行修复。这次的发射却没有了这些问题。当地太平洋时间1月31日早6点22分,德尔塔2型火箭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它的三个固体燃料火箭和主引擎在点火后产生了60万磅的推力。固体燃料火箭燃烧了整整一分钟,而主引擎在4分21秒也就是第一阶段解体后6秒关闭。此时,火箭的整流罩已分离。之后,火箭又进行了两次点火,最终让SMAP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个人分类: 科学|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的SMAP卫星计划终于在2015年伊始闪亮登场
YF2015 2016-3-30 14:47
NASA的SMAP的网址: http://smap.jpl.nasa.gov/ SMAP是美国宇航局(NASA)的首颗土壤水分探测卫星,也是继欧空局(ESA) SMOS(土壤水分和海洋盐度观测计划)之后全球第二颗专注于土壤水分观测的卫星计划,2014年得到的消息一直是定于2015年1月29日发射,但随后因高空天气原因推迟到1月30日,后又因火箭问题推迟到1月31,现在终于发射啦! 美国《Science Daily》及时进行了相关 报道 , 较为全面,本文大致全文翻译如下: NASA 成功地发射了其首颗用于在全球尺度上探测地表土壤水分的地球观测卫星 土壤水分主被动探测计划 (Soil Moisture Active and Passive, SMAP) 卫星于 2015 年 1 月 31 日美国太平洋标准时间周六上午 6 : 22( 东部标准时间上午 9:22) 在加利福利亚范德堡空军基地搭载在 Delta-2 火箭上发射升空。 NASA 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对 SMAP 总体负责, NASA 戈达德飞行中心负责其硬件和部分科学论证。 在发射升空后的第 57 分钟, SMAP 与二级火箭脱离,进入 411 到 425 英里 (661 到 685 千米 ) 的初始轨道,经过一系列变轨操作后,卫星与地面测控站建立了通讯联络,并展开了太阳能帆板,初始测控资料显示卫星状态良好。 至此, SMAP 开始其为期三年的设计寿命期,它将在全球尺度上探测地表土壤水分,用以增加人们对这一地球系统关键组成部分之一的认识和理解,土壤水分是驱动我们整个生物地球的水、能量和碳三大循环系统的枢纽。 SMAP 搭载 L 波段的雷达和辐射计,能够探测到地表 5cm 深度 ,具有穿透云和中等程度植被冠层覆盖的能力, SMAP 将产生至今为止最高分辨率和最高精度的土壤水分卫星产品。 SMAP 卫星计划将有利于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干旱监测、因降水和融雪诱导的洪水监测,这些应用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此外,由于作物生长受到土壤水分的影响,因此 SMAP 卫星计划还有利于农作物估产和全球饥荒预警。 SMAP 卫星计划同时会探测地表的冻 / 融状态。通过探测地表解冻时间的变化以及植物生长期的变化, SMAP 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加准确地了解植被每年到底从大气中固定了多少二氧化碳。 “ 得益于 SMAP 计划和其他地球科学探测计划,未来几年在地球科学领域将产生令人激动的成果 ”,位于 华盛顿的 NASA 科学计划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任 Michael Freilich 如是说,“每一个科学计划都将探测影响地球环境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关键变量。 SMAP 卫星计划将提供有关地球表层水分、能量和碳循环的新认识。综合利用现有和规划的空间地球探测计划将有助于我们认识整个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 “ SMAP 卫星计划将有助于提高全球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JPL 实验室 SMAP 计划科学团队成员 Simon Yueh 说, “ SMAP 计划产生的土壤水分产品将有助于提高短期天气预报的精度,同时有利于减小气候变化对全球水循环影响的长期预测结果中的不确定性 ” 。 SMAP 团队中包含了许多能够立即使用其数据资料的机构或个人,通过一系列的研讨会和培训会, SMAP 应用工作小组正同 45 个 “ 早期用户 ” 合作推动其数据资料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应用,这些 “ 早期用户 ” 包括来自多个国家的天气预报中心,以及美国农业部,美国地调局,美国控灾防灾中心以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的研究人员和规划人员。 在未来三个月内,将确保 SMAP 和其地面系统都以良好的状态运行,为业务化科学数据收集做好准备。随后的关键节点还包括科学仪器的开机和 20 英尺 (6 米 ) 直径大天线的展开。 SMAP 最终将在 426 英里 (685 公里 ) 的极轨上运行,其天线每分钟旋转 14.6 周。 SMAP 的科学应用系统也随之展开。将开展 SMAP 科学数据的标定和验证。预计将在 9个 月内发布第一版的土壤水分产品,在 15个 月内发布经过验证的科学数据产品。 NASA JPL 研制了 SMAP 卫星平台,负责 SMAP 计划的管理、系统工程、 L 波段雷达、计划运行和地面数据系统,戈达德飞行中心负责 L 波段辐射计和科学产品系统。两个机构在数据处理、向阿拉斯加卫星基础设施中心和科罗拉多大学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分发数据等方面紧密合作,位于佛罗里达的 NASA 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服务部负责 SMAP 的发射管理。 NASA JPL 由加州理工大学负责运行。
个人分类: 科学|2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期待超压气球飞行再破纪录!目标100天+
热度 1 spins 2016-3-21 13:01
NASA科学气球团队期待下月在新西兰的发放能够打破大型超压气球飞行时间记录。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测试,NASA的气球项目团队在高空超压气球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NASA的科学气球专家正在新西兰的瓦纳卡准备53.2万立方超压气球的第四次飞行,这次雄心勃勃的目标是中纬度地区飞行100天以上! 形似南瓜,大如足球场的气球的发放日期定于2016年4月1日之后,具体日期取决于 瓦纳卡机场的飞行许可以及飞行和地面支持系统准备完毕。 一旦发放升空,由22英亩面积大小的聚乙烯薄膜制(类似于三明治包装袋,但是比其更结实耐用)成的超压气球将会上升至约33.5km进入阶段。气球将携带1025kg的载荷向东飞行,其中包括跟踪、通信和科学仪器。NASA期待它能够依赖平流层的风速,每三周环游地球一次。 “我们很高兴回到新西兰试飞测试此项至关重要,甚至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NASA气球项目办公室负责人Debbie Fairbrother说,“这可能是载入史册的一次飞行。” 如果能够连续飞行100天以上,将会打破在2009年于南极上空创造的54天的大型超压气球飞行记录。为了在中纬度达到这个伟大的目标,必须能够经受由于日夜交替温度变化导致的球体压力变化,非超压球气球不可。 长期持续飞行可以观测到更多的科学现象。而且,对于某些科学研究的需求,中纬度飞行的夜间观测也非常重要。这两方面的优点大大增加了科学回报率,加上气球任务的相对低成本,对于许于计划进行空间试验的科学研究,超压气球能够成为很有竞争力的平台。 COSI flying as mission of opportunity COSI( Compton Spectrometer and Imager康普顿分光计和成像仪)是一支熟知超压气球潜力的团队,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OSI是由NASA资助的望远镜项目,用来探测银河正电子的神秘本源,探究星系中新元素的产生,以及进行伽玛射线暴和黑洞的开创性研究。长航时飞行对与这类研究至关重要。 “超压气球使一些新类型的科学探测得以完成,例如我们这次尝试的COSI项目”,伯克利大学的物理教授以及COSI项目的召集人史蒂文.博格斯说,“超压气球的长航时以及夜间观测能力是一种突破,COSI是第一个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点的科学载荷。” NASA的超压气球曾于2015年在新西兰的瓦纳卡放飞。当球体完全膨胀起来,体积又53.2万立方米,有整个足球场那么大。在今年的新西兰发放计划中,超压气球将携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COSI载荷进行飞行试验。 COSI载荷将超压气球的测试飞行中作为任务载荷。上一次COSI搭载超压气球是在2014年的12月28日,南极洲的麦克莫多站,非常不幸的是,气球出现了一个小的漏洞,导致仅仅飞行了44小时后不得不提前终止飞行。团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即将到来的瓦纳卡飞行中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Lessons learned from 2015 今年的超压气球发放是NASA第二次选择在瓦纳卡实施,看来这是个非常理想的中纬度发放地点。2015年3月26日NASA在瓦纳卡进行了第一次超压气球的发放,飞行了32天,5小时51分钟,几乎环游地球一整圈,按照NASA的说法,这是迄今为止最严格的一次超压气球飞行。 当检测到气球有泄漏之后,NASA官方在澳大利亚内陆终止了气球飞行。回到地面之后,气球团队回收了气球并装船运回美国分析,接下来的调查结论是:导致泄漏最大的可能是在气球顶部和底部安装的金属结构件与球体连接地方的球体材料出现了强度下降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在今年的气球发放中采取了一些细微的改进措施。例如:团队改变了金属结构件的安装方式,增加了垫圈材料,而且,他们还增加了结构件的预紧力。 Fairbrother说,”我对我们设计上的改进很有信心,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瓦纳卡超压气球飞行充满期待。“ Wanaka 2016 美国火箭的发射吸引了附近大量居民的关注,几乎以同样的方式,NASA2015年的超压气球飞行同样也引起新西兰本地居民的注意。 ”去年的气球飞行引起了民众的极大关注,成百上千的居民跑来附近或者爬上旁边的 Mt. Iron来观看我们的发放,“Fairbrother说,现在公众的好奇心又被激发起来,我们期待给大家创造更多惊喜。“ 气球团队在今年的发放计划中有很多的宣传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团队将在瓦纳卡航展上亮相,进行嘉宾演讲,提供即将进行的发放任务的第一手信息。 ”我们非常期待气球团队今年的回归,非常高兴看到NASA将在两年一度的军机展上扮演重要角色,“瓦纳卡机场运营经理拉尔夫费根说,”在三天的航展中将有50000多名观众参观,这将是南半球最大的一次军机展,伴随着NASA接下来的超压气球发放,将会带来不可思议的国内和国际影响。“ 当气球环球飞行时,它可以从地面观察到,特别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居住在南半球中纬度的国家,比如新西兰,阿根廷,澳大利亚和南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下面地图中气球的实时位置来追踪它。 http://www.csbf.nasa.gov/newzealand/wanaka.htm NASA的超压气球已经充气完毕,准备在新西兰的瓦纳卡机场发放。 NASA的科学气球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临近空间的飞行平台,可搭载大约1000磅甚至更重的科学载荷,主导的科学研究领域包括天体物理,太阳物理和大气物理等。 NASA在弗吉尼亚的Wallops飞行中心管理着每年在世界各地发放场进行的10至15次飞行试验。ATK轨道科学公司管理的哥伦比亚科学气球中心位于得克萨斯“巴勒斯坦”发放场,为NASA的科学气球提供项目管理,任务规划,工程服务和外场发放操作等服务业务。哥伦比亚气球团队在35年间已经发放了1700次科学气球。 及时 掌握浮空器行业最新资讯,学习浮空器相关知识,了解浮空器历史上的趣闻轶事,请关注 浮空器 公众号 。
个人分类: 浮空器|50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NASA是如何提高技术成熟度的
热度 1 spins 2016-3-10 08:30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微言航天”。 编者按: 新技术往往因其应用不够广泛而具有较大风险,并且总会面临第一次应用的场景,这使得许多“风险厌恶”型项目负责人对新技术的采用持保留和消极的态度,总是希望该技术在其他项目充分验证后才允许采用,表面看确保了万无一失,但实际上是抑制了创新的发展。那么,如何既能够保持创新,又能消除用户使用的疑虑?唯有一种方法: 通过加强飞行前的验证工作来提升技术成熟度 。但这种验证不能总是局限在实验室条件下,要消除试验验证与真正飞行的差异, 采取合适的飞行试验平台无疑是最有效的手 段。 NASA的Flight Opportunities项目 设计飞行器的技术人员均面临一个矛盾:一方面要技术创新,这样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要消除风险,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尤其当一项创新技术在首次应用时,会面临失败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地面验证试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这里的“地面”并非限定地球表面,也包括一定范围内的飞行试验。 为了帮助新技术的成熟和推广,NASA推出了一项Flight Opportunities项目,提供”空间技术快速研发的商业飞行机会”。其目的有两项: 1)将技术的成熟度从4级提升到6级; 2)促进商业化航天工业的发展。 图1 NASA的飞行机会(Flight Opportunities)项目 NASA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指出各种创新空间技术的应用取决于在正式任务实行前,在相关运行环境下的技术验证能力(真是眼光独到而且准确,忍不住点个赞!)。实验室条件有其局限性,因此可通过商业性的飞行服务提供可用和负担得起的飞行试验条件。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工业部门、学术机构等创新的热情,反过来也为NASA培育了许多创新的“黑科技”。 截止到目前,一共有151项技术得到了各种飞行验证的机会。这里列举其中几项内容: 用于行星定点着陆的燃料最优大范围机动制导方法(fuel optimal large divert guidance for planetary pinpoint landing, G-FOLD) 内嵌制导方法的导航设备集成环境(guidance embedded navigator integration environment, GENIE) 微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micro satellite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微重力环境下立方体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测试(testing a CubeSat attitude control system in microgravity conditions) 相对地形导航下降成像仪(terrain relative navigation descent imager) 太阳系天体精确着陆的多普勒激光雷达导航验证(navigation doppler lidar sensor demonstration for precision landing on solar system bodies) 一度故障下稀薄大气天体自主着陆高精度导航验证(demonstration of one-fault tolerant precision navigation for autolanding airless bodies) 燃料最优和精确着陆系统测试飞行(fuel optimal and accurate landing system (FOALS) test flights) 机器人前驱的自动着陆任务(autolanding for robotic precursor missions) 全球定位信标(global positioning beacon) 基于FPGA抗辐射、可重构计算机系统及其实时故障检测、规避和修复技术(An FPGA-based, radiation tolerant, re-configurable computer system with real time fault detection, avoidance and repair) 高精度编队飞行传感器(precision formation flying sensor) Maraia地球返回飞船再入、下降和着陆技术(ED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the Maraia Earth return capsule) 强适应的、可展开的再入放置技术(Adaptable, deployable entry placement technology , ADEPT) 可负担的飞行器电子系统(Affordable vehicle avionics, AVA) NASA目前提供两种主要的验证平台,一种为亚轨道重复使用飞行器, 一 种为高空气球 , 有多家公司提供这样的产品,如图2所示: 图2 NASA提供的飞行试验平台 深空GNC技术的地面测试设施 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很高,且推力很大的飞行任务,只有在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下才能被有效地测试,例如在飞行末端的相对地形导航、避障、大范围机动的计算与控制。没有其他手段能将上述多项技术集成在一起验证,为此NASA采用带推进的短时间飞行试验平台来验证各项技术,这被称作“自由飞行推进测试平台”(Free-flying propulsive test platform, short duration)。如图3所示: 图3 深空GNC技术的地面试验系统 (颜色的深浅表示相关性的强弱) 对于飞行时间较长的任务,可以采用空中测试平台(Aerial platform GNC emulator),其载体为飞机、直升机或无人机(UAV)。尤其是无人机,在验证自主导航技术、相对地形导航技术、自主控制系统以及许多运行操作技术有很大优势,可在空中测试数小数以上,这是其他测试设备所不具备的。但是,上述两类测试平台仍无法满足高超声速飞行验证的需求,尤其模拟在大气再入段的气动影响方面,NASA的首席技术专家办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Technologist,OCT)正在开展这方面研究,如高速EDL测试平台。 火星探测G-FOLD算法的验证 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最大的区别是需要自主性更强的GNC技术,因为火星存在大气,这使得再入过程充满了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通过自主性的控制来实时应对遇到的情况。而G-FOLD算法被认为是最接近实时应用、满足各种约束且燃料最优的制导算法,当然得出这一结果是由于该技术在Masten空间系统公司的Xombie飞行器上得到了验证。该飞行器能垂直起飞、垂直降落,较好地满足了火星EDL的基本需求。 Xombie飞行器被改造成“自主下降和上升动力飞行测试台”(Autonomous Descent and Ascent Powered-flight Testbed, ADAPT),目标是实现精确着陆(100m,3σ),这样可以保证精确降落在满足科学探测需求但却是危险的地点。飞行器中的主要设备包括计算装置、供配电系统、图像处理系统、相机和IMU等,如图4所示,主要验证一种新的视觉导航系统(Lander Vision System,LVS)和制导算法。 图4 ADAPT试验项目 尽管返回地球的精确着陆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地外天体的精确着陆,尤其没有地面控制中心辅助、GPS以及导航信标的话,那将是完全另一回事!”仅依靠事先编程的指令,像“好奇号”着陆器将会覆盖数百平方英里的椭圆范围,这离精确着陆的需求还差距甚远;并且由于没有视觉系统,其实质上是“盲降”。ADAPT可以很好模拟火星着落时高速、低海拔的下降速率,其视觉系统采用相对地形导航,内存中有一系列的图像数据,根据这些信息将飞行器引导至目标点;而燃料最优大范围机动制导方法(Guidance for Fuel-Optimal Large Diverts,G-FOLD)利用在线的传感器信息实时计算达到目标点的最佳路径,并最大化地发挥推进系统的性能。该飞行器能够飞到325 m的高度,其落点可以机动300 m。 采用ADAPT,使得NASA可以快速、低成本地验证EDL的最新技术,“这项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到月球着陆、小行星和其他空间目标”,JPL火星探测办公室首席技术专家Chad Edwards说。 SLS重型运载火箭的技术验证 SLS是美国正在研制的重型运载火箭,其姿态控制采用了一种“增强自适应控制”(AAC)方案,在传统PID控制的基础上引入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当出现姿态控制偏差超出门限时,通过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增大系统增益,从而减少姿态偏差;而当发现控制指令中某些不期望频段信号有过度的能量时(一般是由于系统间相互耦合而造成的寄生动态特性),则减小系统增益,牺牲一定的控制精度,优先保证参考模型中未曾描述的动力学特性的稳定性。 AAC已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验证,达到了成熟度5级,但不满足成熟度6级的标准。NASA采用F/A-18飞机(FAST平台)来验证该技术,期望将其成熟度从5级提升到7级。之所以采用飞机来验证,NASA也做了充分的分析: 1)F/A-18有足够的性能进行“近似”弹道式的轨道飞行,这与SLS重力转弯助推段弹道很接近; 2)F/A-18爬升的俯仰指令和随后的“近似”弹道轨迹与SLS固体助推器分离很接近; 3)通过非线性动态反演(Nonlinear Dynamic Inversion,NDI)控制器,可以使得F/A-18的俯仰角误差、俯仰速率、俯仰加速度与SLS接近;甚至可以模拟出大气干扰效果,寄生动力学特性以及故障模式。 最终F/A-18可以模拟约70s的SLS助推飞行段,为AAC算法的验证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图5 采用F/A-18验证SLS的AAC算法 采用飞行进行技术验证,对NASA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之前介绍的智能飞行控制系统(IFCS)中,也曾经用飞机验证“动态逆+神经网络”的飞行控制系统。NASA在技术成熟度提升方面也是不惜成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新技术在投入使用后的风险。 编后语: NASA竟然提供一个网站专门用于申请飞行验证的机会,小管家觉得他们要么别有用心,要么真是太贴心了!对于一般的技术项目,借助于商用飞行平台来验证,此举可谓一举多得:既验证了技术,也节约了成本,还替这些私营小型航天公司找到了用户,带来了利润!而对于NASA自己主导的项目,更是大手笔!要知道 飞行验证的目的正是要消除风险, 这些新技术可能并不完美,但仍敢于让飞行员冒着风险来试飞,这种胆量也真是令人惊讶和敬佩了! 点击此处,阅读原文。
个人分类: 浮空器|2537 次阅读|4 个评论
NASA最具雄心的气球项目——ULDB
热度 8 spins 2016-3-3 23:02
缘起 美国国家航天局( NASA )在空间领域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凭借各类空间飞行器不断支撑着各类空间任务的实施。 1986 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事故使得大量任务被迫停滞。意识到航天飞机的局限性,在高空气球方面经验丰富的 NASA 随即提出在极地进行长时间气球飞行的长航时气球( LDB , Long Duration Balloon )计划,以部分替代航天器开展任务,并逐步形成规模,一些原本无望实现的任务得以再次执行。然而只在极地进行长时间飞行并不能满足更多任务的要求,开展中低纬度的长时间气球飞行已是必然,而且对于一些任务来说,气球的飞行时长还是太短,这也是气球相比卫星的主要弱势之一。于是 NASA 在 1997 年提出了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计划——超长航时气球( ULDB , Ultra Long Duration Balloon )。 惊人的目标 ULDB 计划全面采用超压气球,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气球飞行高度 33,500 米,有效载荷 1,600 千克,飞行时长达到 100 天以上。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平流层卫星。整个气球平台将在亚轨道空间长时间运行,在这个空间内作为卫星和航天器的替代平台,满足长时间科学实验的要求,推动科学的发展,同时作为通讯、导航和观测平台也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 NASA 早期制作的 ULDB 所用超压气球概念图 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保留了接近传统零压气球的最大升限和载重能力,同时又要将飞行时长大大延长,可以说几乎是“mission impossible”。对于小型超压气球来说,设计和制造上都相对要简单一些,比如法国 10 米量级的正球形超压气球,在大气探测任务中经常可以达到百天量级的飞行,然而其载荷其实只有公斤量级。而在这之前,对于搭载上吨级载荷的气球,数天的飞行基本上已经是极限,除非利用极昼相对稳定的环境才能将飞行时间延长。 这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后来居然又被 NASA 提高,达到 2,270 千克有效载荷。因为随着计划的推进, NASA 认为未来可能搭载的科学载荷的重量会进一步增加。这也导致气球的体积从原来已经很大的 42 万立方米增加至 53 万立方米。这也难怪 ULDB 项目曾被评为 NASA 最疯狂的计划之一。 ULDB 气球的发放 扎实的成果 这个原本曾被认为不可能实现的计划扎扎实实地推进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008 年底 NASA 在南极发放的编号 591NT 的 ULDB 气球,借助极昼优势,一举完成了长达 54 天的超长航时飞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飞行还是由于南极极昼结束,所有地面人员需要撤离,考虑到载荷的回收,才人为中止了飞行。也就是说这只气球的飞行时间原本可能会更长。从 NASA 公布的数据看, 591NT 的飞行简直可以说是完美,唯一不足的就是飞行地点在南极而不是中低纬度地区。 NASA 随后逐步将试验地点向中纬度转移,并在 2015 年 3 月从新西兰发放编号 662NT 的 ULDB 气球并完成了 32 天的飞行,横跨南美,绕过非洲,并最终在澳大利亚降落,差一点就接近环球飞行。 NASA 称这次飞行是最严格的一次超压气球飞行,是该量级超压气球的首次中纬度长时间飞行,意义重大。 平飞状态的 591NT 591NT 的飞行轨迹(绕南极三周) 发放中的 662NT 662NT 的飞行轨迹 光明的前景 尽管还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目标,但 NASA 的 ULDB 超压气球项目仍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超压气球项目,除了已经取得的大量成果和数据,其高空气球的能力也随着 ULDB 项目的发展而扩展。现在,在 NASA 的发放日程中, ULDB 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也许不久的将来, ULDB 就将实现其预定目标并开始大量投入实用,最终成为 NASA 气球项目中最重要的一员。相信 NASA 也绝不会止步于此,一定会提出更加疯狂的计划。 及时 掌握浮空器行业最新资讯,请关注 浮空器 公众号 。 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 浮空器 字体,进入公众号即可关注,或长按下图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公众号关注。
个人分类: 浮空器|87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NASA百年论文热点排行
热度 2 outcrop 2016-2-7 14:54
NASA论文关键字TOP 20排行榜出炉,该排行榜展示了NASA这一百年来的论文关键字的排行。前20位依次为: 数学模型 计算机程序 空气动力学 算法 地球物理学 人/系统技术与生命支持 计算机模拟 地球资源与遥感 计算流体动力学 计算机编程与软件 复合材料 系统工程 风洞测试 结构力学 NASA计划 飞行器设计、测试与性能 仪器与成像 模拟 气象学与气候学 天体物理学 解读起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祝博友及科学网新春快乐!
个人分类: 机电工程|3499 次阅读|4 个评论
NASA土壤湿度雷达结束运行,任务科学继续
热度 1 YF2015 2016-1-15 21:32
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SMAP)观测台的任务管理者们已经确定其雷达(两个科学卫星仪器之一)不再能够返回数据。但是,此项于1月发射的测量全球土壤湿度并监测土壤冰冻或解冻的任务还继续产出高质量科学测量数据,依靠辐射计支持SMAP实现目标。 此项SMAP任务的设计是为了用来帮助科学家了解地球水、能量和碳循环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升监测和预测诸如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SMAP仍然是一项地球系统模型和研究的重要数据源。SMAP数据还有其他实际应用的作用,包括提高天气预报和农作物估产能力。 SMAP航天器继续常规运行,预计9月下旬,首批土壤湿度数据产品将会发布。 位于美国坎布里奇市麻省理工学院(MIT)SMAP项目科学团队负责人Dara.Entekhabi指出,虽然失去雷达将对计划中的SMAP数据应用产生影响,但是SMAP任务还将继续对重要的地球系统研究产生科学价值。 7月7日,一个涉及雷达高功率放大器(HPA)的异常问题导致SMAP雷达停止传送雷达波。为了确保精确测量来自地表的分散能量,HPA用来提高雷达脉冲能力,使其功率可以超过500瓦。 加州帕萨迪纳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SMAP项目组成一个特殊团队对HPA问题进行调查,对其恢复正常运行的可能性做出判断。使用飞行备件对航天器和地面同时进行了一系列诊断测试和规程操作。 继8月24日启动雷达装置失败后,项目测试了所有可能恢复HPA运行的方案,得出了雷达不可能恢复使用的结论。 NASA已经指定了一个事故调查委员会对导致HPA异常问题进行全面审查,确定异常发生原因和开展如何在未来的任务中避免此类事件的发送。为配合NASA的调查工作,JPL也将召集一次单独的故障审查委员会会议。 1月31日发射的SMAP于4月开始其科学任务,4月21日发布首幅全球土壤湿度图(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php?feature=4560 )。迄今为止,此任务接收了4个多月的科学数据,雷达运行了将近3个月。SMAP科学家计划于9月底发布土壤湿度测试数据,2016年4月计划发布验证数据。 SMAP雷达使得这一任务能够提供地球更小区域尺度的土壤湿度和冻融测量数据——可以观测到约5.6英里(9公里)面积土壤湿度和1.9英里(3公里)面积冻融测量。没有雷达,数据解析能力将受限于25英里(40公里)之内的土壤湿度和冻融测量面积范围。此任务将继续满足土壤湿度精度要求,可以实现每两到三天产生全球土壤湿度图。 SMAP主动雷达与被动辐射计形成互补,缩小单独测量手段的局限性。雷达使分辨率精度提高到1.9英里(3公里),但地表土壤湿度感知的精度较低。与之对比,微波辐射计是更精确地测量手段,但其分辨率低于25英里(40公里)。通过结合主被动测量结果,SMAP可以实现5.6英里(9公里)分辨率的土壤湿度估测。 这两种仪器近3个月的同步测量属于第一次。组合数据使得科学家可以评估未来任务中这种类型组合测量方法的效益。科学家正开发产生基于辐射计数据的25英里(40公里)空间分辨率冻融数据产品的算法。他们同时也正在估测提高25英里辐射计土壤湿度分辨率的问题。 基于可获取的SMAP任务数据,科学家确认了能够从辐射计数据导出的其他有效科学测量,如:海平面盐度和海洋表面强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SMAP项目和NASA将一起工作确定实现这些项目数据产品的新测量方法。 SMAP任务由JPL为设在华盛顿的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进行管理,并由马里兰格林贝尔特NASA戈达德(Goddard)飞行中心提供硬件设备和科学支持。JPL建造了航天器并负责项目管理、系统工程、雷达仪器、任务运行和地面数据系统。Goddard负责辐射计工具和科学数据产品。 更多SMAP任务信息详见: http://www.nasa.gov/smap 原文题目:NASA.Soil.Moisture.Radar.Ends.Operations,.Mission.Science.Continues 资料来源: http://www.nasa.gov/press-release/nasa-soil-moisture-radar-ends-operations-mission-science-continues NASA土壤湿度主被动探测卫星(SMAP)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cyOTM5NjA4.html
个人分类: 遥感|43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发布二氧化氮遥感图告诉了我们什么?
热度 14 Talky 2015-12-20 09:31
12 月 17 日王大元博主写 博文 介绍了 NASA12月14日 新发布的全球二氧化氮( NO 2 )浓度分布和变化的遥感图,翻译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相关新闻的部分语句。这次 NASA 发布的遥感图和 CNN 新闻实际上告诉我们重要信息: (1) 尽管中国近十年来,空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而且还在加重,但这是第一次由国际顶级研究单位发布研究成果说明:因为政府和公众的努力,在北京、上海和珠三角都市圈等局部地区,空气污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状况和倾向。 (2) 根据这些遥感图展示的状况,说明燃煤和工业过程的 NO 2 排放量可能超过机动车相当多。因此我们关于在雾霾污染的源解析中,有关硝酸根来源的认识,需要进行修正。 背景情况: 二氧化氮( NO 2 )是一种重要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空气污染物,早已在国际和国内得到重视。我国 9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的空气污染指数( API )制度中有三种空气污染物,除 PM 10 和 SO 2 外,就是氮氧化物( NOx )(指一氧化氮 NO 和二氧化氮 NO 2 )。之后因为 NO 寿命短,会转化为 NO 2 ,因此在 2000 年 7 月后改为 PM 10 、 SO 2 和 NO 2 。 2012 年发布新的空气质量指数( AQI )系统,含 6 种空气污染物,也含二氧化氮: PM 2.5 、 PM 10 、 O 3 、 CO 、 SO 2 和 NO 2 。 但是, NO 2 不是“长寿命”的污染气体 。在强阳光下,并存在非甲烷烃类活化分子时, NO 2 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反应物;此外, NO 2 也会在空气中进一步氧化,生成硝酸滴或硝酸盐。因此 NO 2 是 酸雨的前体物 ,也是 灰霾 / 雾霾细颗粒物的前体物 。因为寿命短, NO 2 不能像 PM 2.5 那样较长时间(例如几天)地在空气中游荡,在局部地域累积。因此很少发现 NO 2 的超高浓度。即使在严重雾霾期间,查查监测数据, NO 2 浓度会比较平时高一些,但尚能“容忍”。 在以前重视的三种空气污染物中, PM 10 (灰霾或雾霾污染或沙尘暴除外)和 SO 2 的地面浓度,各地城市多年来都有所改善,体现了当地政府、环保部门和公众的努力。但是 NO 2 地面浓度水平是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也很明显:各地城市里汽车数量在迅速增加,它们是 NO 2 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NASA 发布 NO 2 遥感图和信息: NASA 研究人员应用臭氧监测系统测定了对流层( Troposphere )内 NO 2 的柱密度空间分布。 NASA 发布的图有 13 张,其中我们比较有兴趣的是 7 张:全球 2005 年和 2014 年 NO 2 平均浓度分布( 2 张),美国 2005 年和 2014 年 NO 2 平均浓度分布( 2 张),美国、西欧和东亚 2014 年和 2005 年比较 NO 2 平均浓度的变化分布(各 1 张)。 (注:对流层是大气层内紧接地面的空气层,以因为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存在较强垂直气流活动而得名。层内含 90% 以上水物质,几乎所有气象现象都发生于该层之内。赤道热带对流层约厚 12 公里,中纬度约 10 公里,南北两极约厚 8 公里。) CNN 新闻人员 Monica Sarkar 的主要评论是: 1. NO 2 是一种重要( a major )空气污染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信息,暴露于 NO 2 可能引发哮喘、气管炎、肺炎和肺功能减退。 2. 对 2014 年和 2005 年平均浓度分布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 NO 2 浓度增加了约 20-50% ,反之美国和西欧的 NO 2 浓度有明显降低,降幅约 20-50% 。 3. 然而中国的三大都市圈,北京、上海和珠三角, NO 2 浓度却有约 40% 程度的降低。 因此结合今年 12 月 8 日北京首次发布雾霾红色预警,要求中小学停课、建筑工地停工和机动车限行的措施,主持该项研究的 NASA 研究员 Bryan Duncan 说: “空气质量形态的这些变化不是随便发生的。当政府介入并且说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什么或者要治理这种污染物,可以看到这些数据就会受到影响。” 红色预警只是暂时的,不可能因此明显减少空气污染物年平均浓度。这位 NASA 研究员实际上是根据遥感图研究得到中国 NO 2 年平均浓度分布的 变化和倾向的事实 ,肯定了中国政府和公众的努力,表达了中国空气污染有可能改善的期望。 但是有疑问: 城区 NO 2 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汽车。所以 2005 到 2014 年间中国城市排放 NO 2 增加 20-50% 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废旧车辆, “ 黄标车 ” 淘汰不力等有影响,但数量迅速增加是增加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和 2005 年相比,北上广都增加了大量汽车。所以很奇怪, 北京、上海和珠三角凭什么 NO 2 平均浓度减少 40% ? 同时,美国和西欧 2005-2014 年间汽车数量不会明显减少吧, 采取了什么控制措施,能使 NO 2 浓度显著减少? 下面各图,是从 NASA 网站 下载了高分辨率图形后,进行剪裁处理后制成: 2005 和 2014 年 NO 2 全球浓度分布图: 中国 2005 和 2014 年 NO 2 平均浓度分布,以及 2014 年浓度减去 2005 年浓度的比较: 这三张图的左侧是 2005 年浓度分布,中间是 2014 年浓度分布,右侧是 2014 年减去 2005 年浓度后的分布,因此是“变化”。下方标明的单位是 10 25 moleculor/cm 2 。是地面每平方厘米向上的空气柱内的 NO 2 分子数,难以和地面监测浓度比较。但可以看到: 1、 我国华夏大片地区无论 2005 年还是 2014 年,对流层内 NO 2 污染都很严重,但难以进一步分辨红色区内部的浓度高低。(我曾放大图形,仍然不能分辨) 2、 重污染区域在东北哈尔滨 - 吉林 - 沈阳一线、华北大部、华中、华东到浙江北部,珠三角和成都 - 重庆一线。 3、 2005 年和 2014 年 NO 2 污染分布图和 NASA 在 2011 年发布的 PM 2.5 在中国的 浓度 分布图 ( 2001-2006 平均)很相似。 4、 2014 年 NO 2 污染比较 2005 年加重,污染范围增大。特别是根据右侧的“变化图”可见, 2014 年比较 2005 年污染明显加重的地域主要在华北:天津滨海新区向东北伸展到唐山和秦皇岛;太原和石家庄之间; 滨州 - 德州 - 济南 - 聊城 - 邯郸 - 安阳附近;滕县 -临沂 一线;以及铜陵 -马鞍山 一线。 5、 然而对于三个主要都市圈:北京、上海和珠三角, NO 2 污染程度却都有降低,珠三角降低范围大降低多,上海其次,北京最少。 观察和问题: 1. 2005 年以来,中国各地机动车保有量在翻倍增加。到 2013 年底,北京汽车拥有量达到了 537 万辆,是 2005 年的一倍余。上海和广州都是 270 万辆(深圳 291 万辆),也大幅增加。 汽车是 NO 2 的主要污染源,为什么这三个地区能显示 NO 2 浓度明显减低? 2. 右侧的“变化图”还说明, 2005-2014 年间 NO 2 污染加重的地方展示着区域性,但不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即不是和机动车的增加地域十分相关的。倒是 和近期逐步揭露出来的“煤电”、“钢铁”、“重化工”等污染企业的分布相关,为什么? 想法和解释: 我认为 NASA 发布这些图的技术方面不应当有大问题,因此这些图形展示的污染分布和变化是可信的。为了解释上面的疑问,我们需要 重新认识 NO 2 的主要污染源。 自 2011 年下半年以来,“灰霾”或“雾霾”污染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专业人士则开展了相当多雾霾期间和日常 PM 2.5 采样和化学分析,进行“源解析”,查找导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重要的一点是比较硫酸根和硝酸根。 如果硝酸根较多,便认为机动车的贡献较大,这一点看来需要修正。 我 2011 年曾写 博文 引用环保部 2010 年发布的全国空气污染物排放的污染源数据,说明对于氮氧化物( NOx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的排放已经超过机动车尾气,而且还有工业过程排放 NOx 实际上也和燃煤有关。但这是上报的统计数字,不很可靠。现在看来 , 燃煤和工业过程排放 NOx 可能超过机动车的排放量相当多! 如果可以这样认识,就 可以解释为什么北京、上海和珠三角三地十年间 NO 2 浓度有明显下降。 我国注重环保,注重空气污染治理并不太晚。因此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 各地“降尘”, PM 10 和 SO 2 地面浓度事实上都有明显改善。 我曾收集环保部发布的 2009 年以前,许多城市的几乎全部日报 API 数据,制作曲线,出现改善趋向。见 博文 。(当前有时 PM 10 浓度很高是因为沙尘暴,或因为严重灰霾或雾霾造成)。主要策略是对中小型污染企业“关、停、转、并、移”,把污染企业搬到郊区搬到外地,再建立高烟囱, 目标是降低 大城市市区地面 空气污染物浓度。按照绘制的各地 API 曲线,这一“战略”是成功的。 但是,成功的部分局限于 SO 2 和烟尘,是直接从烟囱排放的烟气,或称“一次”污染物。然而在郊区或外地的污染企业并不注意脱硫,脱硝更是 2012 年之后才开始提起。这些“一次”排放的污染气体, SO 2 和 NO 2 ,可以在大气层内输送和反应,转换成 PM 2.5 (“二次”细颗粒物)。因此造成在对流层内 NO 2 的较高浓度,以及区域性的灰霾或雾霾污染。也因此北京雾霾时污染 可以非常严重,但北风一刮,清除雾霾,地面、车身,几乎看不见“积尘”,又是碧蓝的天空! 这样也可以解释美国和西欧为什么 10 年里 NO 2 浓度会下降 20-50% 。也是因为减少了污染企业: 经济下行和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 补记: 我虽然在空气污染方面工作,但偏污染气象,对于化学和化工是相当地外行。对于氮氧化物的产生机理,只有教科书上的知识。氮氧化物的产生主要是三种机制:( 1 )杂质:煤和油都可能含有微量氮,燃烧时氧化放出。( 2 )高温燃烧:化石燃料燃烧都用空气为氧化剂,高温( 1200 度左右及更高),空气中氮气和氧气会迅速加大反应速率产生氮氧化物。( 3 )催化反应:如果有碳氢的活化基团存在,空气里的氧和氮也能迅速反应产生氮氧化物。第( 3 )个机制可能和机动车产生 NOx 有大关系。 但是,要根治“雾霾”非常困难。因为脱硫脱硝不仅有技术问题,更有经济和社会问题。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非法排污,知法犯法。虽然环保部督查组近期发布了不少查获案例的消息,但有新闻说有些企业(甚至政府),在已经知晓督察组即将来到的情况下还敢于我行我素。所以为了根治雾霾,应当深入具体地分析脱硫脱硝涉及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严格实施。 本文并不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责任开脱,而且认为机动车尾气是对人体健康的首要凶手。机动车的发动机是内燃机,因为其工作原理,难免相当高程度的不完全燃烧,因此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和烃类物质,以及碳黑。因为高温和催化,也产生大量氮氧化物。虽然和驾驶员行驶习惯有一定关系,尾气污染的控制,主要由安装在排气系统里的“三相催化转换器”实施,因此主要是汽车生产和销售商的责任。油品问题和添加剂主要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机动车和我们日常生活接近,不论是否有雾霾。但如果油品或添加剂问题会导致 NO 2 或 SO 2 的超量排放,专设的近路边空气质量监测仪器应当可以测出,如北京有五个站:南三环、前门、永定门、西直门和东四环。
个人分类: 灰霾|16022 次阅读|25 个评论
穿裙子的“计算机”
热度 18 jiangxun 2015-12-11 08:18
作者:蒋迅 奥巴马向凯瑟润·强森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Source: 白宫 2015年11月1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总统自由勋章获奖人名单,其中之一是NASA数学家凯瑟润·强森。这位被称为“穿裙子的计算机”的妇女没有证明过什么猜想,也没有以她命名的定理,那么她是怎样一位数学家呢?让我们来读一读她的故事吧。 本文发表在《航天员》2015年第1期上。 凯瑟润·强森( Katherine Johnson )女士 Source: NASA 现在当人们谈到“Computer”时,理所当然地把它想成是一个电子设备,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计算机的结果而不是由人工计算的结果。但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的初期时,人们更相信人工计算,而不是电子设备。那时候甚至有一个职业就是“computer”。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computer”的故事。这个“computer”就是凯瑟润·强森( Katherine Johnson )。作为一位女性非洲裔空间科学家和数学家,凯瑟润·强森女士是值得一篇传记的,因为她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她对NASA早期科学计算和电子计算机时代的特殊贡献应该成为在技术行业的女性和少数民族学习的榜样。 凯瑟润女士出生于1918年8月26日。她原来随父母姓“寇尔曼”(Coleman)。她的母亲原来是一个教师,后来辞职在家专心抚养子女。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只有小学六年级文化。但是他坚持要让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大学,他总是对他的孩子们说:“你们会进大学的”。但她根本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她的父亲还说过:“你像其他人一样好,但你不比其他人更好。”她记住了。从此没有自卑感,因为她“跟别人一样的好,虽然没有更好”。在她的老家,非洲裔孩子最多只能上到八年级。於是,父亲把全家搬到离乡村老家125英里之外的“西维吉尼亚有色人种学院”(West Virginia Colored Institute)所在地印斯逖突特市( Institute, West Virginia ),为的就是让他的子女们可以接受教育。在那里,父亲把妻子留下来,照顾孩子们,他自己则返回老家继续去赚钱。他必须外出找兼职工作,他去做过伐木工,终於找到了一份旅馆的清洁工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是100美元,可以维持一家的支出。而他们则在每个暑假回到老家去帮助父亲。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八年。最后他的四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凯瑟润上过的西维吉尼亚大学 从小,凯瑟润就喜欢数学,可以轻易地解代数方程。她相信自己的数学天赋来自她的父亲。她记得父亲特别会心算。只要给他口头出一个算术题,他就能心算出答案来。他看着一棵树,就可以说出他能从中得到多少木材。凯瑟润6岁上小学时直接进入二年级,又跳过五年级,14岁就从西维吉尼亚州立高中毕业。在学校期间,老师们都知道她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人们时常看到她回家的路上和校长一起。她从校长那里得知了很多恒星和星系。1932年,她进入“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West Virginia State College)学院。“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就是原来的“西维吉尼亚有色人种学院”,现在已改名为“西维吉尼亚州立大学”( West Virginia State University )。她还得到了全额奖学金。一开始,她并不知到自己的数学天赋,她选择的是法语专业。在大一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位识才的数学教师克雷敦( W.W. Schiefflin Claytor )博士。克雷敦是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非裔数学博士(1933年)。他对她说,“如果我教的哪门课里没有你的话,我一定要找到你。”就这样,在大二大下半年时,她又加上了一个数学专业。克雷敦专门开了一门课“解析几何”(analytic geometry),教师里只有师生两人。现在的公立学校恐怕难以想象会为一个学生开一门课。克雷敦在这里工作不到四年,正好是凯瑟润在那里学习的四年。但就是这门课和这位老师为美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贡献。这是后话。她记得,老师走进教室开始讲课。他知道她学到哪里了,下面该讲什么了。克雷敦说她是做研究数学家的材料。“我将帮你做好准备,”老师对她说。她问老师:“那是一个什么职业?”老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那是需要你自己去发现的事情”。所以从那时起,她就开始梦想着当一名研究数学家。 凯瑟润的毕业照 1937年,18岁的凯瑟润从“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获得法语和数学两个学士学位,并获得 拉丁文学位荣誉 ( summa cum laude )。大学毕业后,她开始在维吉尼亚、西维吉尼亚和马里兰当中小学教师(1936年至1952年)。她还记得她的起薪是每月65美元。当时美国正处於大萧条期间,工作很不容易找。有一天,她突然受到了一个电报,说如果她能弹钢琴,就可以雇佣她。她不知道这个电报是从哪里来的,於是求救于她在大学时的老师。原来有一所小学需要一位法语教师,但还必须能弹钢琴。她的老师记得她会弹钢琴,就把她推荐给那所小学了。就这样她教了两年的法语和音乐。 在去那所维吉尼亚的学校的路上,凯瑟润第一次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公交车在进入维吉尼亚时,司机要求所有的有色人种都到后排去。凯瑟润一动不动,直到司机有礼貌地请到她。出发前,她母亲就警告过:“记住,你是去维吉尼亚。” 1939年她与一位教师结婚。从她的访谈中可知,其实他们早就结婚,但一直没有公开,因为那时美国对已婚妇女当教师是有歧视的。他们一共生了三个孩子,但仍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他父亲的期待,因为他希望凯瑟润能成为“比小学教师高一些的老师”。新婚一年后,她上了以白人为主的“西维吉尼亚大学”数学系做研究生。她是校园里唯一的女性黑人学生,因此常常招来另类的目光。尽管她不在乎这些,但还是由於她的丈夫得了癌症,她不得不放弃学业,再次当老师以维持家庭开支。先是替先生完成课时,然后转到其它几所中小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证明了她其实比别人更好。1952年暑假里,她和全家到纽波特纽斯市去参加姐姐的婚礼,纽波特纽斯市离NASA兰利中心非常近。从姐夫那里,她得知NASA正在招收黑人妇女,他们希望招到数学家。为了实现凯瑟润的梦想,她和丈夫立即决定搬到纽波特纽斯市。不过,当年的名额已经满了。她不得不等待一年。在此期间,她在维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市的一所公立学校做代课教师。 因为不能确定NASA的工作,她也申请了一些其他的工作。就在NASA正式通知她去上班的前一天,她也受到了当地一所学院的职位,是一个项目的主任。她必须做出一个决断。她曾经梦想过当大学老师,这也是她父亲对她的期待,但她更想当一名数学家。那所学院的院长提出给她的工资与NASA持平,希望她能接受。但是当研究数学家的愿望让她放不下NASA的机会。她毅然决定接受NASA的职位,尽管那只是一个初级计算者(Junior Computer)的职位。 1953年6月,她被NACA(NASA的前身)兰利中心作为合同工雇员雇佣,工作就是与其他一群妇女进行数据处理。NASA早在1935年就有这样一群妇女,不过那时都是白人。1940年代开始才开始有了黑人。专门招募黑人是美国联邦政府平权运动一种努力。按照那个年代的规定,NASA把她们分为两个小组。两组做着完全一样的事情。她所在的小组有十三四个人,都是黑人,都是大学毕业。她把这群人称为是“穿裙子的虚拟计算机”。她们要做的就是读飞机的黑盒子里的数据,然后进行数学计算,比如算出速度和压力,然后画到图表上。这些数据可以帮助NASA工程师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事实上,她的真正职称就是“计算者”(Computer),这个词在当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当时电子技术才开始使用。人们普遍更相信数学家的大脑。而NASA更希望妇女来完成这件事,因为他们认为妇女会比较细心,不易出错。有一次,一架飞机奇怪地失事了。通过解读飞机的黑盒子,她们发现飞机下方有大量的气流,到了飞机无法承受的地步。从此以后就规定了两架飞机的纵向距离至少要1000英尺。 凯瑟润回想起上大学的时候自己不知道研究数学家是干什么的。老师说她必须自己去发现。她开始有些明白了。也许这原来就是老师说的那个职业?这个职业很适合她,她开始喜爱她的工作。 卫星轨道计算公式 更大的机会还在等待凯瑟润。上班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凯瑟润被叫到一个全部是男性工程师的飞行力学研究室里去帮忙。凯瑟润在解析几何上的知识使得她的那些男性长官看到了她的价值,最后竟然“忘记”让她回到那群妇女之中去。“我们写出了我们自己的课本,因为那时根本没有关于空间的课本。”他们从自己所知道的一点点知识开始写,经常需要找出以前的教科书去查几何学定理。她说她有些幸运。但其实,这个幸运来自她坚实的几何知识的积累。这真要感谢那位“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的数学教授。 凯瑟润与同事合影(1970年) 尽管那时候种族歧视和对妇女的歧视还比较普遍,凯瑟润尽量忽略这样的事情。另一方面,在NASA,种族歧视不严重。大家都在忙禄于科研,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我知到有种族隔离,但我没有感觉。对我没有影响。如果真有,你就去适应它。”她坚持要参加从来没有女性参加过的一些会议。她会问,她能否去。对方说,还没有妇女参加过。她就接着问:有法律禁止妇女吗?没有。“OK,我要去”。於是她开始参加相关的会议。她说自己做 了这些工作,因此有权参加这些会议。 1961年5月5日,NASA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乘坐自由7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整个飞行历时15分28秒。这是他的飞行轨道。 1958年,NACA改名为NASA,而凯瑟润则与工程师们一起成为了“空间任务组”(Space Task Force)的一员。凯瑟润从“飞行力学研究室”调到“太空飞行器控制研究室”。她的职称已经是“航天技师”(Aerospace Technologist)。那时候的轨道模型都是二维抛物线型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弹道再入,所以比较简单。当说到一个载人舱要落在一个什么地方,人们其实需要知道的是再入点和再入倾角。她需要做的就是从指定的降落点一点一点退回去,直到找到那个轨道上的再入点。只要误差在 ε 允许范围之内,就不会出那个范围。“但是如果再入倾角差上几度或者速度差一点,那就回不来了,”她说。“这是我的长处”,她自信地说。她负责计算了1959年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的再入轨道和他在1961年“水星计划”中的发射窗口。她为宇航员们绘制了在万一电表失灵情况下使用根据恒星来实现的导航图。后来的飞行越来越复杂,变量也越来越多,不但要考虑飞船的位置,从哪里起飞,在哪里降落,地球和月亮的自转等,还要考虑飞船的姿态控制、降落伞、反向火箭等等因素。人工计算越来越不现实。1962年,NASA买了一台一间屋子大小的计算机,第一次用电子计算机计算了 约翰·格伦 ( John Glenn )的轨道。计算机可以算得又多又快,但人们对这项新技术还是不太放心,特别是格伦不放心。格伦要求NASA指派凯瑟润验证电子计算机的数据是否正确。“如果她得到计算机得到的结果,我就去。”凯瑟润强调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但是显然是凯瑟润的计算能力和结果准确度帮助NASA建立了对新电子技术的信任。 NASA早期人工计算机 凯瑟润也开始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了。1969年,她计算了“阿波罗11号飞船”飞往月球的轨道。这个计算要更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月球落地舱和轨道舱的对接。当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时刻,她正在波科诺山(Pocono Mountains)上参加一个联谊会议。她在那里观看了电视。她跟全世界收看电视的人们一样激动,但她又显得格外平静。对她来说这似乎只是一个例行公事罢了。其实她这个“计算机”当时非常的紧张。“我做了全部的计算,我知道我的计算是正确的,”她说,“但是就像开车一样,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希望有任何事情发生。”在“阿波罗计划”结束后,她继而参加航天飞机计划,地球资源卫星和火星任务等。 凯瑟润一共在26篇科学论文里署名。在1960年代,一般不会有“女性计算机”能够被作为共同作者写上论文的。所以她能够被当作共同作者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下面这篇NASA技术报告: “The Determination of Azimuth Angle at Burnout for Placing a Satellite over a Selected Earth Position” 1960. Authors: T.H. Skopinski, Katherine G. Johnson 凯瑟润获得过很多褒奖:1967年的“NASA月球轨道器和执行小组奖”(Lunar Orbiter Spacecraft and Operations team award - fo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field of navigation problems supporting the five spacecraft that orbited and mapped the moon in preparation for the Apollo program)和“阿波罗集体成就奖”(Apollo Group Achievement Award),其中第二项奖使她得到了在“阿波罗11号”上飞行过的300面国旗中的一面;1971年、1980年和1984年至1986年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特别成就奖”(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1998年纽约明代尔州立学院名誉博士学位;1999年西维吉尼亚州立学院杰出校友;2006年首都学院名誉博士,2010年奥多明尼昂大学名誉博士。 1956年凯瑟润的丈夫因脑癌去世。1959年,她与美国空军中校詹姆斯·强森(James A. Johnson)结婚。从此随夫姓强森至今。1986年,她从NASA退休。退休后,她和她的丈夫居住在纽波特纽斯市一个老年公寓里。她有六个孙子和孙女,及四个重孙。她平时弹钢琴、打桥牌,或做拼图游戏。她在一家教会的唱诗班里歌唱了五十多年。有时,她会到学校去演讲,或在NASA频道里接受中小学生的提问。她与孩子们交流,让他们知道通过数学和科学,他们能有什么样的机会。有一次,一位小女孩的提问是:“你还活着?”原来她的照片早就印在了课本上。孩子们觉得上了课本的人一定是历史上过去的人了。 谈到男孩和女孩的区别,她说,“我认为区别在於求知的欲望。对我来说,知道为什么是重要的。有些女孩子不愿意问问题,但如果你好奇的话,你需要问出来。世界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女孩子的能力和男孩子一样地强,有时候她们有更多的想象力。” 对於教育,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说,有的老师只教答案。她自己不是这样。她会教:问题是什么,如何下手,如果下手合适,你就能得到答案。有的老师只教那些会出现在考试中的内容,这样教学生只会应付考试。应该教问题的背景和如何解题。如果一次做不出来,两次就可以做出来。她说,她不教答案。 “运气是准备和机会的结合。”她的故事印证了她的这句话。“我在兰利找到了我要寻找的东西,”她说。“这就是一个’研究数学家‘要做的事情。33年来,我每天高兴地去工作。我从来没有哪天起来说我今天不想去工作。” 凯瑟润与前宇航员、NASA前副局长梅尔文合影 Source: twitter 凯瑟润工作照(1980年) 凯瑟润正在工作(1980年) 凯瑟润在计算机终端(1980年)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9465 次阅读|22 个评论
再也不会回到卡文迪许、孟德尔的时代了
jiangming800403 2015-11-27 21:23
二战以后大多数原始创新,比如喷气发动机,核能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都是在国家巨额的财政支持下搞出来的。到目前NASA仍然是烧钱的机器,当然NASA也搞出了很多好东西。 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更多的也要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
个人分类: 科研八卦|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次拥抱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宇航员马希米诺
热度 2 jiangxun 2015-8-31 07:57
作者:蒋迅 本文删节版已发表。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迈克·马希米诺( Michael J. Massimino ) 宇航员,一个大学生的梦 1962年,马希米诺出生于纽约市东的佛兰克林广场(Franklin Square, New York)的一个意大利后裔家庭。他的祖父母在20世纪初移民到了纽约。他们就在那里。驻扎了下来。小马希米诺就在纽约长大。当他七岁那年,阿姆斯壮登上月球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从小就开始关注航天,阅读与宇航员有关的故事。那年的万圣节,他穿了一身宇航服出去要糖。但他对宇航员这个职业并没有更多的关注,毕竟那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情。到高中选大学专业的时候,他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能想到的就是学工,将来做一个工程师,或者是工业政策方面的管理人员。抱着这样一个想法,他报名上了位於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 马希米诺重新对航天发生兴趣是来自一次电影。那是1984年,他正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四年级。有一天,他去电影院看了一场1983年发行的电影“ 太空先锋 ”( The Right Stuff )。这场电影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电影中的两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他:一个是美国第一位宇航员 约翰·格伦 ( John Glenn )从宇宙飞船的窗口看出去那美丽地球的景色。他太想亲自看一下那个景色了。另一个是电影中最早七位宇航员的友情:他们如何成为好朋友,如何帮助对方。马希米诺心想,“我将来也要到这个地方去!”那年夏天,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学士学位。 宇航员,经历了四次申请的结果 他知道宇航员都是最最出色的。他也知道NASA有很多科学家宇航员。这就是他要走的路线。这时候,他已经大学毕业,在IBM担任系统工程师。为了他的梦想,他决定要上研究生。经过努力,他终於在1986年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在学校里,他有意做一些与航天有关的研究。他把重点放在了空间机器人系统的人员控制操作上。他的出色工作最后导致了两个专利。1987年夏天,他到NASA总部的航空与空间技术办公室担任工程师。两年后的1988年,他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机械工程和技术与政策的两个硕士学位。这年夏天,他到NASA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的人机整合研究室实习。同年秋,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来年夏天,他再次到马歇尔中心实习。按说,这么强的背景应该已经很杰出了。他决定开始走出迈向宇航员的第一步。1989年,他第一次递交了申请。但是NASA对他完全不感兴趣。没关系,就算是一次试水。他还会继续尝试的。他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积累航天方面的经验。1990年,他又到 德国航空太空中心 ( DLR )做访问研究。同年,他又向NASA递交了宇航员的申请,但是他再次失败。就这样,他带着两次败记在199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南下休斯顿,到麦道公司任研究工程师,为的是离NASA宇航大队近一点。在麦道公司,他参与开发了航天飞机遥控操作系统在手提电脑上的显示系统,其中的机械手位置显示系统在航天飞机的STS-69次任务中得到了评估。同时他到赖斯大学机械工程和材料系做兼职助教。 现在的他已经是马希米诺博士,是一名真正的研究工程师了,而且他身在休斯顿,并已经参与了航天飞机的项目。这样的成功人士不可能不被NASA注意到吧?也许NASA的两次拒绝都是在等他拿到博士学位?很可能!他在1993年第三次申请NASA宇航员。这一次他得到了面试的机会。但面试之后,NASA还是说:“No”。 连续经历了三次失败之后,马希米诺似乎有些泄气了。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他选择的路径虽然是一个通向宇航员的道路,但万一不能成功的话,他也能实现一个辉煌的一生。他决定向学术的方向做一个尝试。1995年,他得到了乔治亚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助理教师的职位。在那里,他开始讲授人机系统工程课程,并进行空间与飞行系统的人机界面研究。 但是,他打心眼儿里不甘心。难道他真的不如别人?他不信邪,不甘心。於是,已经当上了教授的他在1995年第四次申请那已经失败了三次的同样职位。1996年4月22日那天,他接到了NASA的电话。他心里没底,忐忑不安。电话是NASA飞行大队主任戴威·李斯特玛( Dave Leestma )打来的。“喂,迈克。我是戴威·李斯特玛。你今天好吗?”那边李斯特玛开始说话。马希米诺那里知道好还是不好,因为结果掌握在对方手里。李斯特玛又开始说话:“我认为你在这个电话之后会很好的,因为我们想把你训练成一名宇航员。”终於成功了!他喜形于色,激动地跳了起来。那个心情比他拿到博士学位还激动,比他当上教授还激动。 马希米诺立即辞去了乔治亚大学的教授职务,重新回到休斯顿。而这一次,他已经是NASA的一名准宇航员了。1998年,经过两年训练和严格考核之后,他成了一名正式宇航员,开始等待他作为任务专家的飞行机会。在此期间,他在宇航员办公室机器人研究室和太空行走研究室工作。 第一次给哈勃空间望远镜治病 马希米诺正准备下水训练 Source: missfidget.com 马希米诺正在安装用于冷却系统的电子支持模块 Source: aviationspectator.com 第一次机会终於来了。这是维修 哈勃空间望远镜 的任务。笔者认为,哈勃空间望远镜是NASA至今价格性能比角度上最为成功的项目。关于哈勃空间望远镜,请阅读笔者的相关文章:“ 你不知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十项秘密 ”和“ 从小小天文学家到哈勃望远镜之母 ─ 南希·罗曼 ”。但它从1990年4月24日发射的那一天开始就问题不断。刚刚三年就进行了第一次大修(STS-61),又过三年进行了第二次大修(STS-82),将近三年后不得不将计划的第三次大修的一半提前进行(STS-103)。每次大修对NASA来说都是一次重任,因为它在空间里,必须派人乘航天飞机上去操作,但它的轨道比国际空间站要高得多,所以万一出现紧急情况,宇航员无法利用空间站来暂避。而且每次维修都必须经过好几年的准备。宇航员不可能打开哈勃望远镜的内容发现工具没有带够,需要回到地球上去取工具。马希米诺的第一次飞行任务:第三次大修的后一半(STS-109)。 执行这次任务的一共有七位宇航员:两人负责开航天飞机,五个任务专家。马希米诺是第一次上天执行任务,而其它四位任务专家都经验丰富。马希米诺有两次太空行走的任务,两次都是在有过三次飞行经验的詹姆斯·纽曼( James H. Newman )博士带领下进行的。 宇航员们进行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主要是更换太阳能电池阵列,马希米诺的任务是辅助出舱宇航员。在第二次出舱时,马希米诺就要开始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出舱了。他们去除了一个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然后安装了一个新的端口太阳能电池阵列和一个新的反作用轮组件。这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执行了这次太空行走之后,宇航员们已经几乎替换了全部的哈勃望远镜上的电源系统。他和纽曼还进行了几项其他小的任务,他们提前完成了任务,并为第三次太空行走做了准备工作。这次行走工作不是太复杂,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不难被拿下,新的也不难被安装上去。他们从航天飞机到哈勃望远镜的路途都是在航天飞机的机器臂上进行的,所以也没有太大的惊险。但是他有了第一次出舱行走的经验。这是他的一次里程碑。 马希米诺的第二次出舱是在两天后的本次任务的第四次出舱。马希米诺与纽曼一起完成了第一次科学仪器的升级,然后马希米诺独自安装了一个电子支持模块。这是下一次太空行走任务的第一步。他们最终要安装一个试验冷却系统。在这次太空行走之后,马希米诺有了第二个里程碑:独立执行舱外任务。 在经过连续五天的五次太空行走之后,他们完成了这次为哈勃望远镜维修和升级的任务。航天飞机于2002年3月12日返回地面。马希米诺的成绩是:10天22小时的飞行,14小时34分的太空行走。飞行距离3千9百万英里(6.2公里)。 第二次给哈勃空间望远镜治病 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是,他们这次乘坐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是最后一次平安地把宇航员带回地面。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的下一次升空后,她的机翼受损,在返回地面之前,机体解体,宇航员全部遇难。NASA随后宣布暂停航天飞机的所有任务。原计划在2005年2月第四次维修任务也被取消,因为当时的NASA局长( Sean O'Keefe )决定,即使航天飞机恢复飞行,也只能到国际空间站的高度,而航天飞机不具有在同一次飞行中到达国际空间站和哈勃望远镜这两个高度的能力。这对於天文学家是一个灾难,因为如果哈勃望远镜不能使用的话,他们只能期待于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 (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但韦伯空间望远镜最早也要到2018年才能发射。好在新一任局长迈克·格里芬( Michael D. Griffin )既有魄力又有远见。他上任后不久就表示考虑哈勃维修任务。2006年10月,他批准了下一次维修计划,但他强调这将是最后一次哈勃望远镜的维修任务。 马希米诺记得,那天是2006年的万圣节。那天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也跟孩子们一样高兴,因为他从2004年开始就在为这次任务做准备了。他知道这样的任务是有危险的,但是这是他的梦想。他愿意承担这样的危险。现在他又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他将要执行的任务是维修哈勃空间望远镜一个坏了的摄谱仪( Space Telescope Imaging Spectrograph )。这个仪器是科学家用来检测遥远行星上大气层的。他们可以用这个摄谱仪来分析是否发现了类似地球的可以支持生命的地外行星。就在科学家们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的时候,摄谱仪的电源突然断掉了。人们无法再使用这个仪器。 马希米诺和伦斯菲尔德正在检查一个将要安装到哈勃望远镜上的新的电路板。 Source: NASA 马希米诺和伦斯菲尔德正在练习太空行走中的一项步骤。 Source: NASA 事实上,没有办法替换这个仪器或修理这个仪器,因为当人们把它发射到空间时,它被褂讪在一个接入板上,而这块板子正好挡住了那个坏了的电源。这块板子上有117个带垫圈的螺丝钉。为了安全起见,它们都被用胶褂讪住了,这样可以保证它们永远不会松动。但这为以后的更换造成了麻烦。 特制工具 Source: wodumedia.com 马希米诺和另一位宇航员安德鲁·佛斯太尔( Andrew J. Feustel )被指派修理这个仪器。佛斯太尔负责读清单,马希米诺动手执行。从2004年开始,他们就开始设计这次太空行走。他们设计出了一百多个新的工具,他们不但要把螺丝钉都拧下来,还必须保证它们不会飞走而称为太空垃圾。为了他们这次太空行走,NASA动用了数千人的劳动,花费了数百万美元。NASA为他们俩特地制作了一个联系用的仪器,给他们一套工具,这样他们就可以上班练,下班练,吃饭时练,周末练。他们在NASA的200X200X400英尺的大水池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几年下来,他们的思维和肢体简直就成了一个协调体。 2009年5月17日,马希米诺太空行走 2009年5月11日,马希米诺等七位宇航员乘“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执行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维修哈勃望远镜任务(STS-125)。5月17日,那一天终於到来了。 2002年,马希米诺是跟着老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的,而且他的双脚是褂讪在机械臂上的。而这一次他是一位将带领新手上阵的老将,更上一层楼的是,他由於必须进入哈勃望远镜的腹部,因为不能“站在”机械臂上行走。他刚一出舱的时候,感觉自己在自由的漂浮,虽然有缆绳一直系在他的身上。 马希米诺在“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的运货舱里 Source: parabolicarc.com Source: wodumedia.com 如上所述,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去除一个挡住了板子的扶手。他顺利地拧下了三个螺丝钉,但最后一个怎么都拧不下来。螺丝已经打滑,任何工具都没有用武之地。他来往于航天飞机和哈勃望远镜之间,尝试了各种办法,仍然无法解决问题。他感觉很无助,没有人能帮助他。其实,他不是孤军作战。因为与此同时,地面休斯顿智慧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紧张地寻找解决办法。马里兰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吉姆·帕克尔(James Parker)想出了解决办法,他们做了试验,确信只要用力一拉就可以把这个扶手拉下来。於是他们通过无线电通知了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们。 马希米诺和迈克尔·古德在第四次太空行走 Source: universetoday.com 就在马希米诺回到哈勃望远镜的时候,地面说他们无法收到他头上摄像机的信号。原来地面指挥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相机看到太空行走的一举一动。但由於时间已经超时了,他们同意他在没有信号的情况下实施那个方案。他贴好胶带,然后猛地一拉,那个顽固的扶手终於下来了。他终於来到那个带有117个螺丝钉的板子前。但这时有出现了新的状况:电动工具上的电源没电了,氧气瓶也开始显得供应不足。他不得不再次回到航天飞机里。 马希米诺和迈克尔·古德在第四次太空行走 Source: universetoday.com 后面的太空行走正常进行。他弄下那些螺丝钉,装上一个新的电源。地面进行了测试,他们可以从地面上把它接通。一切正常。这个摄谱仪又恢复了生命。在太空行走大约八小时之后,他进入气闸。这时指令长说,“喂,大迈,为什么不到气闸外面去享受一下景色呢?”於是,他又出去了。他把缆绳扣在扶手上,让自己随意飘动。他只管观望。“地球 ─ 从我们在哈勃的高度,350英里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弯曲。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家,我们的行星,是园形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壮丽的景色。它是天堂。” 舱外的马希米诺和舱内的宇航员梅根·麦克亚瑟( K. Megan McArthur ) Source: universetoday.com 回想他在太空中感到孤独,他说其实大家一直和他在一起: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邻居们,航天飞机里的宇航员们,地面上工作的NASA成员,“还有我爱的所有人和关心我的所有人,无时不坑诩与我在一起。”他所进行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他服务于全人类,而他永远和全人类在一起。 社会活动 2009年是伽利略发明望远镜400周年。在这个特殊一年里,他将要去空间修理哈勃空间望远镜。他决定要做一点特殊的事情。他专门从弗罗里达的一家图书馆里借到了一个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望远镜的复制品。不过,这个望远镜比他在航天飞机的私人存储箱要长,所以不得不把它分成两半,然后在完成任务后再重新接到一起。他有一张很奇妙的照片:在航天飞机里面是四百年前伽利略的望远镜,在航天飞机外面是当今最先进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两个相隔了四百年的望远镜遥遥相望。这个景色成了四百年来天文观测就成的总结。 他做的第二个事情是带去了一部伽利略的书。原来他的母校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里有很多稀有图书,通常是不外借的,但学院决定做一次例外,借给他一本复制的伽利略的书“星际信使”(Starry messenger),让他带到太空中去周游一次。当然这一借就不是短期归还的。学校决定,没有过期罚款。马希米诺把这本书带到了空间,又完整地带了回来。他同时交给学校的还有一个证书。 马希米诺从太空发微博 Source: missfidget.com 马希米诺和宇航员道格拉斯·韦洛克( Douglas H. Wheelock )一起参加社会活动。NASA推特获社交媒体“肖蒂奖”( Shorty Awards ) Source: space.com 他还是太空推特第一人。马希米诺是一位喜欢热闹的人。他早就有了自己的推特帐号( @Astro_Mike ),在哈勃任务的训练中,他是唯一一位推出他的训练情况的宇航员。在他即将登上航天飞机准备出发的时候,他推出:“我将穿上宇航服,下一站:地球轨道!!”他决定在航天飞机上也不停止发推特(微博)。但那上面没有互联网。他只有电子邮件,每天可以有两次接收和发送的机会。於是他与宇航中心的公关代表说好,由他发电邮给她,然后由她推出去。他在轨道上推到:“发射真棒!我感觉好极了,努力工作,欣赏美景,毕生一次的冒险已经开始了!”回到地面后,他仍然沉浸在空间飞行的那些日子里。“从太空观看地球是最漂亮的景色,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体验,不能等待看到,无法等待再次看到那个景色!”这次飞行之后,他的粉丝达到了四万,而现在已经到了一百二十万。 马希米诺跳骑马舞 Source: blogspot.com 马希米诺在NASA骑马舞中出镜 Source: NASA spoofs 'Gangnam Style' video 再说一个爱热闹的例子。当“江南Style”席卷全球的时候,NASA的一帮年轻人也制作了一个“ NASA Johnson Style ”。马希米诺也参加了这个视频的拍摄。在视频中他模仿韩国艺人鸟叔“不以为然”的神情。 马希米诺还是一个体育迷。作为纽约人,他是 纽约大都会 球队( New York Mets )的铁杆粉丝。他带了一个球队的“本垒板”( Home Plate )进入太空。 马希米诺与 迈克尔·菲尔普斯 合影 Source: zimbio.com 马希米诺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尽可能多地和他们在一起。在他第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他答应孩子们,等他回来后会帮他们领一只小狗。孩子们说起空间就兴奋,但却是为了那只小狗。那一次,航天飞机的发射时间推迟了四次,这让他们觉得很困惑:怎么能改这么多次?2002年3月12日他回到地面,16日就把小狗领回了家。他还带了一些玩具动物到空间里,然后送给两个孩子,他还省下了一些给宇航员的密封糖果给他们。马希米诺的儿子丹尼尔是美国少年游泳健将,参加了2009年7月在印第安纳举行的全国锦标赛。那时他刚刚执行完维修哈勃望远镜的任务,不顾劳累,亲自带儿子去参加比赛。他在那次比赛期间送给 菲尔普斯 一个STS-125的标牌,让菲尔普斯心花怒放。马希米诺说他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这话不假,因为他跟大多数父亲一样,把平时的生活都围绕在儿女身边了。他是儿子所在垒球和篮球对的教练,是女儿周末学校的辅导员,还是童子军的助理。他每年都到儿女所在的学校去演讲。他甚至跟他们一起在后院搭了兔子笼。他说:“重要的是把你的孩子看成是第一位。” 马希米诺把一面随他傲游太空的一面美国国旗送给了纽约消防博物馆 Source: hpdnyc.org 马希米诺的父亲曾经在纽约消防站工作。在“九一一”事件中,纽约警察局失去了343人。为了表达他对纽约消防站全体成员的敬意,他把一面随他傲游太空的一面美国国旗送给了纽约消防博物馆(NYC Fire Museum)。 马希米诺代表NASA员工向消防员欧文·斐致谢 Source: nyc.gov 2011年,马希米诺还受NASA委托去纽约的一个消防站去感谢一位骨髓捐献消防队员欧文·斐(Owen Fay)先生。原来斐先生为一位身患白血病的五岁小孩卢卡·坎帕纳(Luca Campana)捐献了骨髓,正好小卢卡的父母都在NASA休斯顿宇航中心工作。当这个消息在中心传开的时候,他们的同事都在想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下感谢。於是他们推举来自纽约的马希米诺去当面向斐先生表示感谢。他带去了一个专门制作的镜框,照片中有宇航员在空间里拍摄的纽约市照片和马希米诺在航天飞机上带著纽约大都会球队棒球帽的照片。 马希米诺在“生活大爆炸”中出镜 Source: space.com 马希米诺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推出的“ 生活大爆炸 ”( The Big Bang Theory )中友情客串演出了四集,都是跟宇航有关的故事情节。 马希米诺和宇航员佩蒂特一起搞“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车库” Source: spacesafetymagazine.com 马希米诺和佩蒂特( Donald Pettit )一起搞了一个“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车库”( ISS Science Garage )系列视频。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 鉴于他对空间探索的突出贡献,马希米诺获得了NASA颁发的2009年“ 美国宇航局太空飞行奖章 ”( NASA Space Flight Medals ),2009年美国天文学会飞行成就奖(Flight Achievement Award),2002年航空航天技术周刊桂冠奖(Laurel Award),俄国科罗廖夫证书(Sergei P. Korolev Diploma),2005年意大利之子马可尼奖(Order of Sons of Italy in America 2005 Guglielmo Marconi Award)等。 他最后给青少年一个建议: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不要想那是不是愚蠢,或者自己是否合格。认真朝自己的目标努力。
个人分类: 航天人|597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德科学家证实NASA“永动机”可行
redtree 2015-8-15 22:11
德科学家证实NASA“永动机”可行 四小时内或可将人类送往月球 作者: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8/15 9:59:51 科技日报北京8月14日电 (记者刘霞)德国科学家近日发表报告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此前提出的备受争议的“永动机”——EMDrive发动机确实可行,一旦完成,可大大加快飞行器的行进速度,从而彻底变革人类太空旅行和探索的方式。 EMDrive发动机的概念非常简单:通过一个密闭容器内不断跳跃的微波来给航天器提供推力,而太阳能可以提供电力来推动微波,这意味着推进器将不再需要推进剂,从而可使其体形缩减一半,速度大大加快。这将成为人类通往外太空之路的重大突破,人类或许能进入太空更深处。 相关概念由英国发明家罗杰·索耶于2000年首次提出,但备受诟病,人们认为其违背了经典的物理学法则——动量守恒定律。 虽面临诸多疑问,今年4月NASA对自己建造的EMDrive进行的研究表明,EMDrive确实产生了推力。 据英国 《每日邮报》 报道,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太空系统部门负责人马丁·塔玛在提交给美国航空学会上的报告中写道:“尽管还需要进行其他测试,但在消除了各种可能的错误源之后,我们确实观察到推力接近实际预测的值。接下来,我们将用更好的磁屏蔽进行真空测试,并用更好的电子产品改进EMDrive,让其达到最佳状态。一旦获得证实,它将彻底改变太空旅行的方式。” 研究人员表示,EMDrive或能在4小时内将宇航员和装备送往月球。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人类抵达半人马阿尔法星系(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系统,距离为4.4光年)需6.7万年,但采用新型驱动器或只需要100年。NASA官网也指出:“在过去多年的科学研究中,很多‘荒谬’的理论已变成现实。”
个人分类: 能源信息|1227 次阅读|0 个评论
Kepler 452b: NASA发现的地球“表兄弟”
zhpd55 2015-7-24 17:17
Kepler 452b: NASA 发现的地球“表兄弟” 诸平 NASA's Kepler mission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 NASA )2015年 7 月 23日消息 , 天文 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宜居带”上体积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号为“开普勒 -452b ”( Kepler 452b ),这是人类在寻找另一颗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开普勒 -452b ”的发现使已确认系外行星的数量增加到 1030 颗。“开普勒 -452b ” 距离地球 1400 光年,其直径约为地球的 1.6 倍。 天文学家确认发现首颗位于 “ 宜居带 ” 上体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围绕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行。 The sweep of NASA Kepler mission’s search for small, habitable planets in the last six years. The first planet smaller than Earth, Kepler-20e, was discovered in December 2011 orbiting a Sun-like star slightly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our sun every six days. But it is scorching hot and unable to maintain an atmosphere or a liquid water ocean. Kepler-22b was announced in the same month, as the first planet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sun-like star, but is more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and therefore unlikely to have a solid surface. Kepler-186f was discovered in April 2014 and is the first Earth-size planet found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small, cool M dwarf about half the size and mass of our sun. Kepler-452b is the first near-Earth-Size planet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star very similar to the sun.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Searching for Habitable Worlds This size and scale of the Kepler-452 system compared alongside the Kepler-186 system and the solar system. Kepler-186 is a miniature solar system that would fit entirely inside the orbit of Mercury. The habitable zone of Kepler-186 is very small compared to that of Kepler-452 or the sun because it is a much smaller, cooler star. The size and extent of the habitable zone of Kepler-452 is near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sun, but is slightly bigger because Kepler-452 is somewhat older, bigger and brighter. The size of the orbit of Kepler-452b is near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Earth at 1.05 AU. Kepler-452b orbits its star once every 385 days. Credits: NASA/JPL-CalTech/R. Hurt Kepler-452 and the Solar System Since Kepler launched in 2009, twelve planets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habitable zones of their stars. These planets are plotted relative to the temperature of their star and with respect to the amount of energy received from their star in their orbit in Earth units. The light and dark shaded regions indicate the conservative and optimistic habitable zone. The sizes of the blue disks indicate the sizes of these exoplanet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 image of Earth, Venus and Mars, placed on this diagram for reference. Note that all the exoplanets discovered up until now are orbiting stars which are somewhat to significantly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the sun. Kepler-452b is the first planet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discovered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a G-type star. Credits: NASA Ames/N. Batalha and W. Stenzel Today Kepler-452b is receiving 10 percent more energy from its parent star than the Earth is from the Sun. If Kepler-452b had the same mass as Earth it would be on the verge of experiencing the 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loss of its water inventory. However, since it is 60 percent bigger than Earth, it is likely to be approximately five Earth masses, which provides additional protection from the 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 for another 500 million years. Kepler-452b has spent six billion years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its star; longer than Earth. Credits: NASA Ames/J. Jenkins Twelve Exoplanet discoveries from Kepler that are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and reside in the habitable zone of their host star. The sizes of the exoplane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 size of each sphere. These are arranged by size from left to right, and by the type of star they orbit, from the M star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the sun, to the K stars that are somewhat cooler and smaller than the sun, to the G stars that include the sun. The sizes of the planets are enlarged by 25X compared to the stars. The Earth is shown for reference. Credits: NASA/JPL-CalTech/R. Hurt A Kepler's Dozen: Small Habitable Zone Planets There are 4,696 planet candidates now known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seventh Kepler planet candidate catalog - an increase of 521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previous catalog in Jan. 2015. The blue dots show planet candidates from previous catalogs, while the yellow dots show new candidates from the seventh catalog. New planet candidates continue to be found at all periods and sizes due to continued improvement in the detection techniques. Notably, several of these new candidates are near-Earth-sized and at long orbital periods, where they have a chance of being rocky with liquid water on their surface.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Kepler Planet Candidates, July 2015 Highlighted are new planet candidates from the seventh Kepler planet candidate catalog that are less than twice the size of Earth and orbit in the stars' habitable zone—the range of distances from a star where liquid water could exist on the surface of an orbiting planet. The dark green area represents an optimistic estimate for the habitable zone, while the light green area represents a more conservative estimate for the habitable zone. The candidates are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star's surface temperate on the vertical axis and by the amount of energy the planet candidate receives by its host star. Open yellow circles show new planet candidates in the seventh catalog. Open blue circles show candidates from previous catalogs. Filled-in circles represent candidates that have been confirmed as planets due to follow-up observations. Note that the new candidates tend to be around stars more similar to the sun, representing progress in finding planets that are similar to the Earth in size and temperature that orbit sun-like stars.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Twelve New Small Kepler Habitable Zone Candidate A unique feature of the seventh Kepler candidate catalog is that it is the first to fully automate the assessment of transit-like signals. The total height of each bar shows the total number of Kepler Objects of Interest (KOIs), or transit-like signals, in each catalog. The blue area shows the number that was assessed, which includes all newly found KOIs. The grey area shows the number that were not able to be assessed due to tim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manual assessment, which includes KOIs assessed in previous catalogs. As a result of the new automated procedures employed in this seventh catalog, all KOIs could be assessed. The resulting impact is that we are able to deliver a more uniform planet candidate catalog that utilizes the entire Kepler dataset, which will enable more accurate estimates of the number of small habitable zone planets in our galaxy.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and SETI Institute/J. Coughlin Credits: NASA Ames/W. Stenzel “宜居带”( habitable zone )是指行星距离恒星远近合适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恒星传递给行星的热量适中,既不会太热也不太冷,能够维持液态水的存在。开普勒 -452 恒星系统、开普勒 -186 恒星系统与太阳系的大小相比较。行星开普勒 -452b 的轨道半径为 1.05 个天文单位,几乎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一样,公转周期为 385 个地球日。“开普勒 -452b ”位于地球 1400 光年的“天鹅座”方向,直径只比地球大 60% 。公转周期为 385 个地球日,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多出 5% 。其所围绕的中央恒星无论大小、亮度都与我们太阳非常相似,年龄大约在 60 亿岁,比太阳大 15 亿岁。 目前,“开普 -452b ”的质量和组成还不清楚,根据之前的研究推测,像这样体积的行星是岩石行星的可能性较大,还可能拥有厚厚的大气层和大量的水,还很可能至今仍然有活跃的火山活动。 更多信息请浏览NASA网站相关报道: Kepler-452b: Earth's Bigger, Older Cousin -- Briefing Materials
个人分类: 新科技|4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天鹅座1400光年外的另一个地球
热度 7 heyongzju 2015-7-24 01:34
NASA今天召开的电话会议,宣布发现了地球的兄弟,一个尺寸比地球大60%,处在类似太阳系的一个恒星星系中,由于里恒星的位置合适,上面可能存在生命。 天鹅座上编号为Kepler 452b行星比地球大概大60%,距离地球1400光年,Kepler 452b上的一年大约385天,和地球上的365天很接近。Kepler-452b围绕一颗类太阳的恒星Kepler 452运行,且距离适中,但由于缺乏密度数据,还无法判断其物质组成。因此,谨慎的说,在当前我们不能说它就是“另外一个地球”或不是“另外一个地球”,而只能说是“迄今最接近另外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恒星Kepler 452的年龄比太阳还要老大约15亿年,围绕它运行的系外行星Kepler-452b 的年龄也应当与之接近。 没有直接的密度数据主要是因为开普勒望远镜使用的是凌星法,只能测定系外行星的直径大小而无法判定其质量。但模型计算显示Kepler-452b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5倍左右。如果情况的确如此,那么它就应该是一颗和地球类似的岩石行星,而不是像海王星或木星那样的巨行星。此外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研究所(SETI)的天文学家们使用位于加州北部的艾伦射电天线阵(Allen Telescope Array)收听来自Kepler 452的无线电信号,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收获。 此次一同发布的还有11颗同样是直径小于地球2倍,且运行于宜居带内的疑似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后续确认。 此外NASA宣布了由开普勒项目所发现的第1000颗系外行星,其中有三颗的运行轨道位于宜居带内,Kepler-438b和Kepler-442b,Kepler-440b。 Kepler 452b效果图 Kepler 452星系和太阳系对比 Kepler 452b和地球对比,左为地球
个人分类: 其他|8996 次阅读|8 个评论
高技术不可能有高利润
jiangming800403 2015-7-11 23:29
庞大的研发成本足以侵蚀掉高技术企业的利润。如果高技术真能带来高利润,国家就不需要科研经费了。二战以后大多数原始创新,比如喷气发动机,核能利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都是在国家巨额的财政支持下搞出来的。到目前NASA仍然是烧钱的机器,当然NASA也搞出了很多好东西。空客也是依靠欧共体几十年的财政补贴,才从波音和麦道的夹缝中突围出来。
个人分类: 经济时评|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SA:地球地下蓄水层已减至警戒状态
redtree 2015-6-19 22:28
NASA:地球地下蓄水层已减至警戒状态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6/18 15:40:43 中新网6月18日电 据外媒报道,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最新的卫星数据显示,地球的地下蓄水层已减少至警戒状态,全球逾半地下水层已低于可回复的永续值。人类若未能有效改善地球暖化及节约用水,很快将面临缺水危机。 报道称,研究人员利用NASA卫星影像,侦测地球因地下蓄水层水量减少而出现的微妙重力变化。研究追踪2003年至2013年间蓄水层变化,是历来第一个可细部估算蓄水层并观察变化的学术研究,虽然无法测量所有蓄水层的总含水量,但可测量各蓄水层位置,有些蓄水层规模远比预期的小。 研究发现,全球37个最大蓄水层中,有21个已低于永续点,13个蓄水层水量减少速度过快而令人忧心。农业和工业用水,加上人口迅速增长,都是地下水迅速消耗的主因,在贫穷和人口稠密地区,地下水减少速度更快。 报道指出,地下水供给全球各地民众约35%的日常用水,若遇干旱时节比重更高。例如美国加州地区用水有40%依赖地下水,近来加州大旱,地下水供水比率提高达60%。专家估计,今年底前比率恐达100%,也就是加州所有用水皆靠地下水,然而管制地下水抽水的相关法令最快要20年方可全面生效。 研究显示,由于地球暖化,极端气候现象更显著,干旱地区民众抽取地下水也将更普遍且频繁。地下水靠融雪和降雨,蓄积得费时数千年,远不及人类消耗的速度。地面水部分可流到蓄水层,但多数仍蒸发或流进大海。 主持此次研究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水资源科学家法米列提指出:“情势非常严峻,全世界各地的地下水位都在下降。没有用之不竭的水。”。(原标题:研究显示地下水将衰竭 应改善地球暖化及节约用水)
个人分类: 资源|1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是如何让“公众理解科学”的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6-15 08:48
作为航天强国的美国多年来一直在深入挖掘空间技术的社会价值,高度重视“公众理解科学”活动。本文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例,梳理分析NASA 促进空间技术与社会互动发展的具体做法,探求对我国的相关启示。 在英国科学政策专家Colin MacUwain看来,能抓住每个人想象力的科学使命是一件极为罕见和珍贵的东西,而空间技术就是这样一项科学使命。为此,在西方国家,不管是高深的科技研究计划还是资助机构,都会要求项目组把部分力量用于将研究工作以浅显的文字和图片方式介绍给社会大众,将各种复杂的科学原理和实验转化成易理解的表述,以更大众化的方式取得公众对太空探索的认知和理解。 在这方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充分利用人们对其重大航天项目的关注,发挥太空探索独特的学科特点,利用其世界一流的设施和优秀的科学家队伍,将空间技术发展与教育、科学传播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人们对航空航天及其相关科技领域的了解,激发公众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研究的兴趣和灵感,赢得他们的支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这些领域和航天事业的队伍中来。 NASA教育的主要内容 NASA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行政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民用太空计划和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除了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任务之外,教育一直是NASA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航空航天法案》要求“此法案之下开展相关工作所产生的信息都必须接受公众的检查”,并“通过促进建设一个强的教育基地和培训活动来增进公众对空间资源的理解、评估、发展和应用,广泛而迅速地传播知识和技术”。 1.NASA教育的目标、框架 NASA 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NASA 和国家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STEM 领域,使更多的美国人参与到NASA 的使命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NASA 于2006年制定了教育战略框架,将NASA 教育分为4个层次,并明确其对象和产出。 NASA教育的战略框架 2.NASA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NASA 教育的战略框架下,NASA 启动了4 个方面的业务,确保在美国STEM 教育中NASA 的工作是独特的。这些业务包括:STEM 参与、教育工作者职业发展、机构参与、NASA 实习和研究员机会及奖学金。 NASA 教育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提供了丰富的线上线下资源。 为了让公众尽可能地参与空间探索,NASA 一直将国家航天计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免费公开。在其官方网站上,媒体、教育者、爱好者等都可以免费下载到精美的航天图片。NASA 针对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Grades K-4)、小学高年级和初中(Grades 5-8)、高中(Grades 9-12)、大学生和研究生(Higher Education)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开发了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或者教材,以及相关的游戏、视频,使老师和学生可获取精确到年级的科普资料。同时,NASA 还开展了大量的参观体验活动,让公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太空探索,并且充分利用博物馆这种传统的模式进行宣传教育。 NASA 网站(http://www.nasa.gov)是世界著名的科普网站 此外,NASA 还与娱乐公司开发游戏、电影、玩具等产品,用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传播太空知识,赢得公众对太空探索的理解与支持。例如,2011年,NASA 授权Wisdom Tools使用虚幻3引擎开发了太空网游“太空旅行者:月球,火星和更远的地方”,NASA 授权乐高集团发布4款航天飞机插件玩具产品,等等。 第二,实施了形形色色的教育计划。 NASA 充分利用了航天飞机、国际空间站这个航天教育平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实验和教育活动。2011年,NASA 共完成45项教育计划,其中K-12教育29项,非正式教育4项,高等教育12项,涉及400所大学的40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70万名中小学生。 NASA教育计划的内容 概 括起来,NASA 教育计划主要包含了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为学生设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这些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或者科技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专门为学生设立的,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 二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实验。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太空特殊环境(如微重力、辐射)的影响,学生们在他们自己的教室中完成模拟太空相应条件的实验,或者进行空间站上专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实验。 ▓ 三是参加NASA的研究实验。NASA 的很多研究是招募学生们来帮助完成的;其中的一些实验是专门安排来“激发下一代探索者灵感”的;另一些是学生们作为“配角”,参加到太空实验中。 ▓ 四是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工程活动。参加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和大学生,他们参加国际空间站硬件的研发,或在科学支持中心工作,学习如何参与科学操作活动。 ▓ 五是教育性示范活动。 为了提供航天教育的特殊资源和激励学生们学习航天知识的兴趣,NASA 将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室”,让航天员在太空进行简单有趣的太空实验,并将它拍摄下来,做成视频教材,提供给学生们,以便进行航天教育,或者允许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向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提问题。这些变化多样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扩展了他们的课堂知识。 第三,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 2010年,为有力地支持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创新教育”行动,NASA以其雄厚科技实力为依托,提出并实施了“创新夏季”计划。在2010年的整个夏季假期,NASA 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与联邦、州和当地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高校教师开展合作,为参与该计划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制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计划,既有涉及各学术领域的知识讲座和课程,也有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竞赛,更邀请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到NASA众多的任务和项目中,与专家一道开展科研开发和实际操作。同时,该计划将一直持续下去,在假期结束重返校园后,NASA仍会为那些投身其中的教师和学生继续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对NASA教育的进一步探讨 “理解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探索宇宙,找到地球外的生命;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是NASA 作为一个美国国立航天机构的使命。 现在看来,对于理解地球、探索宇宙和教育启迪3项工作来说,NASA 都做到了世界一流。 1.NASA教育的动机和效果 教育是《国家航空航天法案》对NASA 的要求。但一般认为,对于一个科研机构来说,每年投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开展教育活动是由美国拨款体制所决定的。为了让国会通过预算,NASA 不仅需要通过卓越的科研成果来证明预算的价值,而且需要取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为此,NASA 于1996 年发布名为“空间和太空科学:NASA 科学政策导引”的政策指导文件,该文件中对于教育提出了特别要求: “NASA 的政策就是运用其空间研究任务和计划、人才队伍、研究和发展资源,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特别是大学前教育改革中作出重大的贡献以贴合国家的目标,并从总体上提升全国公民的科学技术素养。NASA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将教育与科普项目正式嵌入NASA 和其所支持科学家的地面和空间飞行研究中以更好地实施这一政策。” 近年来,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等知识的兴趣不断减弱,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成绩显著下降。例如,在2006年国际学生评估比较项目中,美国学生在30个发达国家中,科学排位第21名,数学排位第25名。长此下去,将对美国国家竞争力产生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2009年11月23日,奥巴马在全美范围内发起了“创新教育”行动,呼吁联邦政府和所有企事业、科学界联手致力于“创新教育”,动员社会各方力量,通过媒体宣传、电视节目、社区活动、互动游戏、趣味课程等方式,为大量培养下一代顶尖STEM 家和发明家打下坚实基础。对此,NASA 也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但从“创新教育”行动的内容来看,与其说NASA 启动了“创新夏季”计划支持了国家行动,倒不如说,NASA 教育契合了国家发展需求,美国联邦政府将NASA 成功的科学教育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拓展。 NASA教育通过卓有成效的努力,深入挖掘太空探索独特的社会价值,增强美国学生在STEM 等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将一个机构的使命与培养国家下一代科技人才的战略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为美国保持世界科技领先优势,维持其科技、经济头号强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2.NASA教育的保障机制 充足的经费预算是NASA 教育的重要保障。 NASA 教育与其他5个主要研究领域平行,单独作为NASA 的一项研究任务纳入规划,并获得财政预算支持。以2011~2014财年的年度经费预算为例,教育专项经费预算保证在1亿~2亿美元,占当年NASA 总预算的0.7% 左右。此外,在一些研究领域中也有部分的教育预算。充足的预算也为相关科研活动的推广提供了稳定的经费支撑。 有效的协作机制是NASA 教育成功的基础。 NASA 教育的协作机制主要表现在机构内部和机构外部两个层面。 NASA 的组织管理分为总部事务管理和业务事务管理两个层次。 总部事务管理由各职能办公室完成,业务事务管理由航空研究任务委员会、载人探索与运行任务委员会、科学任务委员会负责,每个任务委员会承担的任务由NASA 下属的10个研究中心完成。各研究中心设立教育办公室,一方面在任务委员会和总部教育办公室的领导下具体实施NASA 教育项目和活动,另一方面在研究中心的资助下独立地开展不同研究方向和任务的相关教育项目。总部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NASA 教育的政策、NASA 教育项目的计划、监督及各中心教育项目的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有限资源的优化使用,也使得教育活动成为NASA 不同机构和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彼此复制或者竞争。 NASA的外部协作体现在与相关机构建立起有效的合作网络,主要包括科学中心、博物馆、天文馆、教育机构、大学与研究生院、科研机构、娱乐公司等,通过项目与计划、专项经费资助活动、教育培训与咨询、出版发布与共享等途径,不断提高相关产出的质量,提升NASA教育的影响力。此外,NASA 教育计划的成功实施,与同其他政府机构所开展的相应计划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其支持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共享教育和科普资源,开展有效的合作。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 发布的 《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一书中 杜鹏《 空间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发展——以NASA为例》 一文。 《 高技术发展报告 》自2000年起开始发布,全面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及“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四大领域,每年聚焦一个领域,4年一个周期。 《 2015高技术发展报告 》的主题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 报告综述了2014年高技术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领域技术及其产业化新进展,分析了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探讨了高技术与社会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及海洋和空间技术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报告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特别是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动态,理解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转载请留言或联系:(010)64000159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8356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个体户音乐家到NASA工程师 ── 查莫斯特尼
热度 14 jiangxun 2015-5-19 08:40
作者:蒋迅 本文已在《金融博览》上发表。 黛碧·查莫斯特尼(Debra Zamostny) 黛碧·查莫斯特尼是NASA的一名电子工程师,但是她骨子里却是一名音乐家。她从小就爱上了钢琴。她还记得第一次上钢琴课是8月14日,所以至今每到那一天她都会庆祝一番。她在弹钢琴的时候心里仿佛是感受到有人交给她了一把钥匙,她的心一下子就被打开了,然后通过十只手指传到了琴键上。中学毕业后,她理所当然地选择了职业音乐家的道路。她在这条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她一直快乐着。 天有不测风云。美国经济突然开始恶化,她所在的乐队也无法再经营下去。她突然面临了何去何从的问题。她意识到,以弹琴为生虽好,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一名职业音乐家。她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干什么呢?她想,自己在中学时数学还不错,也许可以当一名电子工程师。但工学院要有一个摸底考试,其中的三角函数部分是她的弱项。於是她跑到社区图书馆里借来了数学书,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三个星期里把自己关在家里拼命地读。终於在考试前把该准备的东西都过了一遍。不过,她心里还是没有底。所以她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生怕不被录取的话会被人笑话。 其实那天的考题并不多,一共25道题,查莫斯特尼只要做对15题就可以通过。她做对了16题。就这样,她成了克利夫兰州立大学(Cleveland State University)电子工系的大学生。她知道自己的基础不好,所以学习特别用功。大学四年里,她没有退出过一门课。 比较巧的是,NASA正好在克利夫兰市有一个研究中心,正好在查莫斯特尼毕业的时候,NASA派人到学校来找人,而她竟幸运地被录用了。当她到NASA的时候,她完全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她被分到了火箭实验室,她第一天上班就立即被那里的场景惊呆了:一个实验室由多个巨大的有厚厚的墙的房子组成,其中有控制室和试验台。她在那里的工作是火箭实验,就是研发新一代火箭。在实验开始前,首先发生的是30秒的警笛,提醒爆炸即将发生。然后是氢与氧的混合和随之而来的火箭尾端喷出的火焰,一直喷出20英尺远。让她印象最深的是X33小型化冒险之星无人试验机。她还在等离子推进实验室工作过。她在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而且她觉得总是在学新的东西。每一个项目,每次轮到她上手的时候都象是解谜题。现在,她正在参与一个用于真空设备的控制软件。这个真空设备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做全尺度二级火箭在从大气层到外空间条件下的火箭实验的设备。 查莫斯特尼和NASA的同事们在演出 Source: NASA 有机会的时候,查莫斯特尼还会拿起她心爱的乐器。NASA的工程师们里有许多像她这样的音乐爱好者(推荐阅读:“ 从草根摇滚乐手到‘好奇号’登陆首席 ── 亚旦□施特尔茨纳博士 ”)。在这里,她的音乐的理想得以延续。 1969年,查莫斯特尼还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清晰地记忆著从月球传回来的模糊黑白图像。她记得她当时激动地抛出房子,仰天而望,希望看到月亮上的人物。她为美国骄傲,为NASA骄傲。她完全没有想到,她会有一天成为NASA的一员,为人类飞出地球,飞向火星、小行星而工作。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在需要转变的时候华丽转身。一个人需要有一个梦想。一个看似完全不现实的梦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查莫斯特尼在演出 Source: ARMY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739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Data: Earth Observing System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lixujeremy 2015-3-16 22:03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OSDIS) is a key core capability in NASA’s Earth Science Data Systems Program. It provides end-to-end capabilities for managing NASA’s Earth science data from various sources – satellites, aircraft, field measurements, and various other programs. For the EOS satellite missions, EOSDIS provides capabilities for command and control, scheduling, data captureand initial (Level 0) processing. These capabilities, constituting the EOSDIS Mission Operations, are managed by the Earth Science Mission Operations (ESMO) Project. NASA network capabilities transport the data to the science operations facilities. The remaining capabilities of EOSDIS constitute the EOSDIS Science Operations, which are managed by the Earth Science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SDIS) Project. These capabilities include: generation of higher level (Level 1-4) science data products for EOS missions; archiving and distribution of data products from EOS and other satellite missions, as well as aircraft and field measurement campaigns. The EOSDIS science operations are performed within a distributed system of many interconnected nodes (Science Investigator-led ProcessingSystems and distributed, discipline-specific, Earth science data centers) with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for production, archiving, and distribution of Earth science data products. The distributed data centers serve a large and diverse user community (as indicated by EOSDIS performance metrics) by providing capabilities to search and access science data products and specialized services. Including: Atmosphere Calibrated Radiance and Solar Radiance Crydsphere Human Dimensions Land Ocean
个人分类: Data|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空气动力学先驱到数学民科 ── 悲剧人物芒克(3)
热度 20 jiangxun 2015-2-26 07:45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数学文化》第5卷第2期上。 9. 离开NACA以后的日子 1947年的芒克 芒克于1926年4月离开NACA。他先是到位于匹兹堡的 西屋 去帮助解决电动机的冷却问题,然后转到位于新泽西的 勃朗-包维利 工作一年,再受聘于科罗拉多的一家叫做 亚历山大飞机公司 的小公司,算是干了一年本行工作。 1920年代末期,他要求NACA发表他的一篇论文,被NACA以思路不清和推理不严而拒绝了。1930年4月,他竟然自称是“世界上最前沿的气动专家”并声称“现在所有的计算飞机的特殊方法、大多数的实验方法和不同类型的设备都源自于我”。颇有抱怨大英雄不得志的牢骚之嫌。在 经济大萧条 ( Great Depression )期间,他成为了《航空文摘》( Aero Digest )的咨询编辑。在路易斯等NACA领导人眼里,这其实是匿名领导了刊物编辑们对NACA的攻击。他还到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天主教大学兼职讲师(lecturer),给夜校学生讲授机械工程,同时自学了专利法。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都是以天主教大学的名义发表论文。但显然,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取得像他在NACA时的成就。这也可以理解,因为NACA所能提供的资源是无可比拟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先进的气动理论思想无法在美国推广。NACA后来的论文越来越少引用他的研究,后来者甚至觉得他已经过时。 芒克开始怀念在NACA的那段经历。1939年7月,当纳粹德国准备入侵波兰时,芒克给时任NACA主任的他的大恩人艾姆斯写信,说他知道如何设计一个研究高速飞机问题的理想的、最有效的、最现实的、最有用的和能让人印象深刻的设备。他建议NACA重新雇佣他以便利用他的知识。另一位帮过他的胡萨克代替重病之中的艾姆斯回信。全信只有一句话:“我已经把你的关于风洞的建议信告诉给艾姆斯博士,但除非你能透露一些深层的想法,否则我看不出能做任何事情。”两个星期后,路易斯给芒克写信,建议他就那个设备向NACA递交一份一般性的思考或具体计划。现在芒克只有为1927年与路易斯的激烈冲突而自食苦果。他只好把口气缓和下来回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提议了一个含糊其辞的“新型风洞的设计”,而在1921年他对可变密度风洞也是如此描述的。他提议的界面直径为32英尺,发动机为2万马力,提供一个400英里/小时的低湍流气流。他估计预算为一百五十万美元。而这时路易斯正因为战时研究忙得不可开交,也可能对芒克早有成见,所以迟迟没有给芒克回音。最后他倒是要求兰利最优秀的大型风洞设计师斯密斯·迪弗郎斯(Smith DeFrance)评估芒克的建议。迪弗郎斯认为这个设计不现实而且就算现实也可能对NACA没有太大的价值。后来芒克又递交了一个更正式的合同提案。1940年5月,NACA拒绝了他的提案。芒克仍不甘心。1939年10月,他又给刚刚替代艾姆斯任NACA主任的 万尼瓦尔·布什 ( Vannevar Bush )写信,希望能恢复他在总部的旧职。布什了解了芒克过去的种种麻烦后,也拒绝了他的建议。他与NACA的关系至此完全结束。 芒克已经无路可走。他只能一边给《航空文摘》写文章并一边天主教大学代课。1945年,情况稍有好转。他开始在“ 海军军械实验室 ”任物理研究员(research physicist),负责写湍流运动报告。1952年,天主教大学航空系主任路易·克鲁克(Louis H. Crook)去世,芒克回到那里出任新主任。他担任这个职位共六年,直到1958年天主教大学决定把航空学合并到机械工程系,他继续在那里做全职教授。1959年他从大学退休但仍继续做兼职讲师。1961年他完全退休。1972年,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AIAA ) 授予 予他这家学会在航空学方面的最高奖“里德航空奖”( Reed Aeronautics Award ),算是给足了他面子。 关于他在离开NACA后的几处经历几乎没有任何信息,只有在天主教大学的经历还有一点点被人提到。他迅速地被人忘记了。提到他的少数人有1940年从天主教大学毕业的美国航空工业投资人查理斯·卡曼( Charles H. Kaman )。他评价说,芒克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他讲的课总是富有启示”。这位校友后来创建了自己的卡曼飞机公司( Kaman Aircraft Corp )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家公司设计制造了第一架燃气气轮机为动力的直升飞机。他回忆说,芒克在学校里会在课后指导学生做风洞试验,有时工作到傍晚。另一位校友和讲师汤姆斯·克兰西(Thomas M. Clancy)也回忆了他向芒克先生咨询现代飞机在风洞试验中的设计问题。芒克有时候会把学生带到家里,然后一边播放古典音乐,一边讲课。 在NACA工程师里,可能唯一正面提到芒克的是自学成才的一流空气动力学工程师罗伯特·T·琼斯( Robert. T. Jones )。琼斯后来提出了飞机的后掠理论,并被斯坦福大学聘为顾问教授。没有上过大学的琼斯在天主教大学要求旁听芒克的课,芒克当场让他给出函数的导数的定义,并随后宣布:琼斯有资格上他自己的课。后来琼斯为了申请NACA的一个职位请芒克为自己写了推荐信。琼斯以后提出后掠理论,也是因为受到了芒克的影响。不过,他也说过,芒克“也许有点难以沟通”。 总的来说,芒克后来似乎学会了如何在美国做人,他与天主教大学的师生们关系还是挺融洽的。 10. 芒克自传 1980年3月,芒克在马里兰州自己家中 芒克1981年1月在《流体力学年鉴》发表了一篇自传《我的早期动力学研究想法和回忆》( My Early Aerodynamic Research Thoughts and Memories )。在自传里,他只字未提NACA,但是他愉快地回忆了与普朗特在一起的日子、自己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和机翼理论。对于那个让他伤透了心的可变密度风洞,他是这样写的:他与普朗特在一起时“的成果在所有的国家使用。但是我发明的并送给了美国的可变密度风洞多年来被秘密地反复使用并且在上一次大战中提高了美国的军事实力。”说NACA秘密使用显然不符合实际,因为多国多机构都到兰利去取过经。 在这个自传里有一个对美国农业部门一位水生动物学家的调侃。芒克写到,普朗特“给我们讲了很多,我们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有一天,他告诉我们,三文鱼只能在海水中进食。在其漫长的向上游山区的旅行中,它们必须使用他们的脂肪作为燃料。由此可见,其耐水性可以被估计出来,结果出来非常小。数年之后,我记起这件事,并希望落实一下,我写信给美国农业部门,问三文鱼是否能在淡水里进食。过了许多星期后,回信来了。我被告知,我的问题已经转给他们的水生动物学家。又过了更多星期,他的回信到了。水生动物学家通知我说他不知道。这个水生动物学家不是路德维希·普朗特,也不是奥维尔·莱特。” 自传里有一个词反复出现:“带着目标的思考”(aimful thinking)。他的意思和我们中国人平时说的“有的放矢”是一个意思。这是贯穿他研究生涯的一个重要思想。休斯顿大学工学院教授约翰·莱恩哈德( John H. Lienhard )对此 大为赞赏 。他说,研究必须有目标。虽然平时大家不强调这一点,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芒克认为他接触过的空气动力学鼻祖普朗特和美国航空先驱奥维尔·莱特是这方面的典范。 这篇自传里有一张他在1980年的照片。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看不出一丝傲气。除了自传,他也写过流体力学方面的几本书,比如1929年出版了《飞机设计师的流体动力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Fluid Dynamics for Aircraft Designers )。这本书基本上是他在NACA发表的论文的集合,到1990年代还有再版。1956年芒克出版了《关于粘性在湍流运动的控制中的至上地位》( On the supremacy of viscosity in the control of turbulent fluid motion )和《湍流运动粘性耗散》( Viscous Dissipation in Turbulent Motion ),1960年出版了《湍流运动的基本力学》( Elementary Mechanics of Turbulent Fluid Motion )。 马克斯·芒克在兰利办公室(1926年) 11. 芒克和费马大定理 谷歌图鸭:“费马的名言” 在离开NACA的日子里,他显然还研究过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件事在数学界没有一点信息。我们只能从他的自传来判断。这篇自传只有8页,最后两页是关于这个定理的证明的一个描述,但他并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仅有的四篇参考文献里有三篇是关于费马大定理的,其中一篇还是他自费出的一本关于费马大定理的书。他先简单回忆了数学界为寻找这个定理的证明所做的努力。他特别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 奥斯丁·欧尔 ( Oystein Ore )在他的著作里说,证明将永远不会被发现。另一个是麦克·马奥尼( Michael S. Mahoney ) 对惊呆了的数学世界声称:费马的所谓证明根本不存在,费马大定理从根本上是无法证明的。芒克不无讽刺地说:“寓言里的狐狸到不了那么远的地方。它只能说,葡萄是酸的,它不否认它们的存在。”言下之意是他们还不如一只狐狸。芒克在这两页的讨论里给出了一个费马大定理的“简洁证明”,并声称“这一定是费马提到的证明”。笔者不知道芒克是否尝试过将他的结果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恐怕不会有哪家数学杂志会把它发表出来。1977年,他写了一本33页的书《同余根式和费马大定理》( Congruence Surds and Fermat's Last Theorem )自费在 Vantage 出版社出版。这家出版社在1990年曾因误导作者被法院罚款。现在它已经关门大吉。大概是看出这本书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他又把他的研究结果夹在他作为一位空气动力学专家的自传里发表在有名誉的《流体力学年鉴》上。因为发表在这样一个远离纯数学的杂志上,恐怕根本没有数学家读到过。笔者无法理解他的证明,甚至无法把他的讨论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不知道有没有哪位数学家愿意花一些时间做一个判断。不过,除了对他的名誉外,也许这个证明是否正确已经无关紧要了。费马大定理已经在1995年被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Andrew Wiles)证明并被数学界予以承认。关于费马大定理,欧阳顺湘在他的《谷歌数学涂鸦赏析(中)》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见《数学文化》第4卷第2期)。 芒克终生未婚,在1986年6月3日去世,终年95岁。 12. 芒克的故事告诉了什么? 芒克的故事讲完了。笔者选择尽量写得具体一些,可能会让读者感觉有些零碎。但笔者希望从中找出他的悲剧原因。 首先,芒克确实有与众不同的性格。这一点在很早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当他作为一个普通工科学校的大学生向普朗特申请工作的时候,他就敢提出先决条件,这不是常人做得出来的事情。后来弄出两篇博士论文并拒绝普朗特对论文标题的建议,都是他的性格使然。幸亏普朗特赏识他的才干,才使得他能够在德国顺利发展,但普朗特也多少纵容了他的特立独行。即使他不到美国去发展,他以后能否成功也是一个未知数。而且他很可能是犹太人,因为他童年时上的是犹太人的学校。如果他真是犹太人的话,那个年代他在德国也很难混下去。 其次,在NACA,芒克怪癖的个性远远超出了NACA中美国人所能容忍的秤谌。由于他的德国学术生活的社会关系背景,芒克认为自己是他领导的部门的绝对领导,就像普朗特领导自己的空气动力学研究院一样。他要制定研究目标,并像德国大学教授一样,自己得到即将到来的所有荣誉。这样一个骄傲的天才在与人打交道时经常专制和傲慢。把手下人至多当作研究生一样对待,对一些技术人员则当作普通工人。我们看到有好几个人都是因为觉得受到了芒克的侮辱而辞职的。遗憾的是,NACA的文化与普朗特的空气动力学研究院很不相同:在NACA,人们重视的是实践过秤邙不是理论的指导,是集体而不是个人,是经验而不是理论,是工秤邙不是科学,是步步改进一个已经存在的模式而不是革命性的新模式的创立。即使芒克所做所为都是最正确的,即使他像普朗特那样优秀,他用强硬的方式来试图改变这样一种文化也是不可取的,这一点对美国人也一样。顺便比较一下也是德国人的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有一次他看到NASA高层正在指责一位年轻人因为一个指标超过了警戒线而关掉一个正在进行的试验,但试验看起来并没有异常。布劳恩 平静地说 ,如果警戒线不合理,就修改警戒线;如果他按照你们的指示去做了,那么就不要去指责他。(发生在文革期间的一个极其类似的事件中,那个年轻人差点被打成反革命。) 第三,芒克确实聪明过人,而且他自己知道自己比常人聪明。很难想像还有谁能够在一年之内弄出两篇博士论文(包括一篇哥廷根大学的),其中一篇是纯理论的充满数学公式推导的物理学博士论文,另一篇则是几乎充满数表和机翼图形的纯工程学博士论文。他毫不掩饰自己对他人的看不起:他说,“汉诺威的教授根本无法自行判断”他的结果;他对普朗特说到自己的论文时说,“我认为您和不多的几位将能够理解;其他人将只会读最后的结果”。在NACA,他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也是因为他看到身边的同事显然远没有自己的远见,可变密度风洞的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诺顿提出用飞机悬挂模型的想法明显过于落后。试想,如果芒克当时不能坚持己见的话,结果会是什么呢?也许他不会众叛亲离,但他恐怕也不会有所建树,同时NACA还是落在航空学研究的后面。不过,芒克的一些做法显然是过头了,比如他试图向NACA里那些理论背景不多的工程师们灌输难度很大的库塔 - 儒科夫斯基理论,还竟然给美国人讲授英国文学课。让我们也来拿冯·布劳恩比较一下。冯·布劳恩 说 ,“我从不把自己当作天才”,“不是我们天才,…而是我们有多出的十二年去犯错误并汲取教训。” 有一本书《NASA兰利研究中心的飞行研究》( Flight Research At NASA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就是用美国空军的战斗机作封面的。 第四,芒克在兰利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一听他说话,注意到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他是一个外国人。毫无疑问,他浓重的口音和特殊的语调,使他显得比真实的他更为古怪。在猖獗的排外主义的1920年代早期,更糟的是芒克是一个德国人,而德国前不久还是美国和其联盟在一战中的敌人。1921年,兰利的首席物理学家诺顿认定芒克打算常驻兰利,他担心地通知NACA在华盛顿的总部说,如果芒克长期留在实验室,那么自己“很难把他融入到这个组织中。”他报告说,在兰利的陆军军官不会在一个德国人在场时采取友好姿态。 NACA的文献试图把芒克的失败解释为一个明显的不适应不同国家的科学和工程文化,或者是一个“文化冲击”可能影响技术转让的很好的例子。我想这可以算是第五条。 像绝大多数的兰利研究人员一样,芒克是一名工程师,但他学到的专业规范是那些德国工程学和哥廷根应用科学的。尽管一些兰利工程师知道理论的重要性并且按照美国的标准他从数学上是胜任的,他们还是把芒克的理论取向作为他与他们区别开来的一个因素。他们似乎忘记了芒克还是汉诺威技术大学的工程学博士并具有丰富的风洞试验的经验。乔治·路易斯说,芒克的工作是如此地具有高水平的科学特质,以至于它们不被普通航空工程师们所欣赏,而只被那些有大量数学和物理方面的训练的人员欣赏。除了他本人相信这个说法外,路易斯还听说其他关于芒克工作中的高水平的数学特质。例如,在回应芒克对一个NACA报告的一个方面的批评时,兰利的工程主管格里菲斯建议华盛顿总部说:“对实际实验结果的研究报告的批评不应该由理论家来做,因为理论家的观点通常是与实验室研究的人完全不同的。”工程主管把自己不愿意接受这位理论家的判断与芒克使用国外标准划上了等号。他告诉路易斯说,芒克“不熟悉美国现行标准的术语”并因此“倾向于批评那些不同于他自己独特的想法的术语。” 不仅美国工程师而且美国科学家也认为芒克报告的撰写风格和内容过于含糊不清。在阅读了芒克在1925年7月写的一篇报告《关于在飞行中测量空气压力》后,欣赏芒克的艾姆斯写到,芒克在此文中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是“优秀的”但是他的风格是“不可取的”。尽管如此,艾姆斯还是建议在大量修改后可以发表。然而,航空局的沃尔特·迪赫( Walter Stuart Diehl )阅读了芒克的论文后表示不能接受芒克的写作风格。迪赫认为,写作风格必须是“清楚的、精确的、没有语法错误的和优美流利的。”迪赫指责说,“我认为,芒克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完全不必要的遥远。他用华丽辞藻代替了科学事实。”尽管他认为那个主题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但迪赫怀疑发表此文的指导价值。他建议把论文扣下,以后作为一个观测数据写进某个“常规报告”中去。 虽然芒克的失败可以说是由于他不适应美国文化,但从NACA方面来说,也没有做好接受一个外国文化的准备。在那个年代,NACA在空气动力学方面远不如欧洲,所以选择欧洲人来领导理论工作就不可避免。但是它不可能只接收纯粹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知识而完全排斥其他的东西。在芒克之前,NACA还雇用了一位俄国空气动力学专家乔治·德博特扎特( George de Bothezat )。但不久后就 让他走人 了,说他个性太强,不适合在美国机构里工作。不过后来NASA对外国人越来越接受。火箭科学家冯·布劳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NASA有了越来越多的带有不同外国色彩文化的科研人员。 比较芒克和冯·布劳恩的异同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芒克在德国不能算是一个战斗人员,冯·布劳恩则加入了纳粹。芒克在一战后到了美国,冯·布劳恩在二战后到了美国。他们都是得到了美国总统的行政命令而直接进入美国政府部门。芒克的可变密度风洞帮助NACA取得了航空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冯·布劳恩的土星5号火箭帮NASA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他们最后的命运则截然不同。这个现象值得更进一步研究。 在尝试重回NACA失败后,芒克本人对他在NACA的冲突不再提起,就好像他从来没有在NACA工作过似的。关于那段历史,他在1981年写的自传里只有一句:“我发明的并送给了美国的可变密度风洞多年来被秘密地反复使用并且在上一次大战中提高了美国的军事实力。”也许他认为NACA的自我辩解是不值一驳的吧。 最后,芒克是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呢?笔者认为他在离开NACA之后,还是认真自我检讨了自己的问题,他在请求回到NACA时表现出一定悔过之意,后来他对天主教大学师生的友好态度就是一个证明。遗憾的是,NACA的工程师们没有再给他任何机会,而NACA,正如它自己的报告中说的,也就最终“失去了一个曾经在那里工作的最好的理论学家”。 总的来说,芒克的失败的主要责任是他自己。虽然他的智商很高,但是在两种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他没有看到这些冲突会把他性格中的弱点极度地放大。比较情商和智商,一个人能否功成名就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情商。地球缺谁都会照常运转,一个人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运转的同时,让自己扮演一个推动地球运转的人群中的一员。这需要智商,但更需要情商。面对一个文化交互渗透的世界,如何让这种渗透放大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就成为了关键。 就像生物活体的移植一样,技术转移是困难的,不是都能成功的。毕竟不能在密歇根种棉花,或者在缅因州种甘蔗。远离本土的营养物质,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物种必须证明基因的强适应性,否则就要消亡。芒克在兰利的故事告诉美国理工科的学生,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双方都会更加敏感,在某些情况下,它促进不同人群的知识流动,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相反。 这就是我们应该从芒克的故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参考文献: James R. Hansen, SP-4305 Engineer in Charge Alex Roland, SP-4103 Model Research - Volume 1 Max Munk, My Early Aerodynamic Research Thoughts and Memories John H. Lienhard, Max Munk Michael Eckert, The Dawn of Fluid Dynamics: A Discipline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0378 次阅读|42 个评论
从空气动力学先驱到数学民科 ── 悲剧人物芒克(2)
热度 10 jiangxun 2015-2-24 08:29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数学文化》第5卷第2期上。 6. 可变密度空气风洞 基于陈旧的英国风洞设计的兰利第一个风洞从1919年开始建就已经落后于德国了。 1921年3月,芒克在NACA的华盛顿办公室正式上任。在NACA,人们对芒克期望很高。芒克将是“一个在委员会里非常有用的人,”艾姆斯向同事们保证,特别是“从别人的工作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NACA的兰利实验室的首席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诺顿(Frederick Norton)建议芒克博士的主题首先是“关于普朗特理论写出一个清晰和实用的论文,并列出例子说明在美国风洞试验下的应用”。而芒克也在一开始就做出了不少令新雇主振奋的成果来。在五年里,他一共写了57份技术报告,超过了除当时的首席科学家爱德华·华纳( Edward P. Warner )以外所有人。在理论方面,他在气流围绕飞艇的理论上,以及其它动力学形状的动量和压力重心上取得成果。他引入了可以对某些机翼特徵的容易识别的参数进行计算的线性化的概念,从而导致机翼理论长足进步。1922年,艾姆斯写到:“芒克博士在过去一年里在气动理论方面的成绩已经把本委员会推到了世界前沿。”两年后,艾姆斯又说:“芒克所做的事情把气动和液动变得比过去二十年里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活力。”乔治·路易斯( George Lewis )对芒克也大为赞许,他建议艾姆斯把芒克的最重要的六篇论文整理成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和对那些缺乏足够数学和物理训练的气动工程师更有吸引力的材料:“芒克对理论空气动力学进展的简历”( A Resume of the Advances in Theoretical Aerodynamics Made by Max M. Munk )发表在NACA的技术报告(TR 413)上。 但是芒克可不是一个只做理论的人。他也是一个精于实际操作的风洞专家。他希望更积极直接地指导NACA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芒克发现,NACA原有的风洞远远落后了,根本不能为提高机翼效益提供有效数据。于是,上任还不到一个月,芒克就提出NACA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压缩空气风洞。 1917年,兰利纪念航空实验室成为美国第一个民用航空实验室 雷诺数适用范围 雷诺数 Re 是研究流场的一个重要特徵数。当使用缩小尺寸的飞机模型在风洞中试验时,必须保证与实际飞机在空气中飞行有着相似的流动,也就是说,它们必须有相同的几何形状和相同的雷诺数(及 欧拉数 )。由于在 管内流场中的雷诺数 与流体密度、速度和管直径的大小的乘积成正比,与流体粘度成反比。在当时的条件下,加大风速或减少粘度都不现实。因此,芒克认为可与全尺寸的飞行条件相媲美的实验结果可以在一个小型封闭的密封室里实现。换句话说,对于小的模型来说,飞机在自由飞行时的大的雷诺数可以通过流体密度的增加来实现。芒克提出在 兰利纪念航空实验室 立即建造一个可变密度的风洞。他解释说,这个设备可以用增加风洞中空气密度使其达到20个大气压的办法来补偿小尺寸1 : 20规模模型。虽然理论上人们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没人真正尝试过。是芒克把它变成了一个设计。 诺顿不同意芒克的提议。他争辩到,可以通过飞机的实际飞行获得高雷诺数的机翼数据而不需要一个新的昂贵的设施。诺顿抱怨说:“虽然我非常尊重他在空气动力学的能力,我感觉他没有给我们他所能提供的所有信息。”他还表示怀疑芒克的建议是否像他华盛顿的上司认为的那样棒,并建议了“另一个我相信能消除所有用压缩空气风洞所带来的缺点的在机翼上试验获得大雷诺数的方法”。诺顿的变更方法是将要测试的机翼用长绳子悬挂在一架飞机下面。“通过知道飞机的速度、绳子上的拉力和模型向后偏移的角度,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升力和阻力系数,”他争辩说。“这个方法不仅给出雷诺数,还给出速度、尺寸和湍流度,以及不受限制的空气,这与全尺寸飞机飞行的情况是相同的。这样就不能对其结果对于全尺寸机的适用性有任何疑问”。除了技术上的分歧外,诺顿还担心芒克可能永久性地转到兰利实验室。“如果芒克博士在基地扎下来,而且我相信他是有这个愿望的,那么将非常难让他融入到这个机构里,也很难避免他和基地的其他官员的摩擦。” 芒克与NACA工程师的矛盾开始显现。但这个时候,芒克有NACA在华盛顿的总部的支持,使得他的意见可以贯彻。在华盛顿NACA总部,芒克的专家意见被评为高于诺顿的批评。NACA的执行主任把芒克的建议转发给了兰利实验室并加上评语说“建设此类风洞的想法已获华盛顿有关人士的青睐”。NACA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批准了芒克的可压缩空气风洞( Variable Density Tunnel ,简称VDT)的建设。 芒克与NACA工程师的矛盾一开始还只是与诺顿的矛盾。笔者认为也不能排除诺顿固持己见在作怪(只有本科学位的诺顿也许把芒克的出现看作是一个威胁)。事实上,兰利的第一个工程主管雷·格里菲斯(Leigh Griffith)显然是感激芒克到兰利亲临指导的。有一次,他通知乔治·路易斯说:“芒克(最近)对实验室的访问表明,这种访问…是非常理想的”。格里菲斯建议,芒克在两三个星期后再次访问兰利。 但格里菲斯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兰利负责空气动力学部分的首席物理学家诺顿却不这样看。他认为,芒克固执地不愿意承担个人责任来把压缩空气风洞的想法转化成现实。1921年,诺顿向华盛顿抱怨芒克模糊而霸道的对可变密度风洞建设方向的指导所带来的混乱。他报告说,正在开展的VDT的内部设计工作和平衡系统非常低效,可以相信,这主要是由于芒克和兰利绘图员和工程师之间缺乏同情。诺顿报告说:“除了他确信他不想要任何(我或我的人)建议的东西之外,芒克博士似乎对工程设计没有任何明确的想法。”根据诺顿的评论,芒克对许多部分的设计是相当不理想的: “例如,地基是在我的指导下奠基的;然后,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它们被(芒克)大幅度地改变。据我所知,没有人检查这些地基,并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相当严重的错误。改动细节工作的成本非常昂贵。管道的电气线路应被埋进地基,但是,除了一个例外,我相信这一点并没有这样做。人们还很少想到供水管和排水管。这些只是似乎没有人负责的数以百计的小事情的一小部分。 ” 一开始,NACA工程师对芒克表现的不满并不明显,因为芒克大部分时间还是在NACA位于华盛顿的办公室,而且他与兰利实验室的联系只是偶然的信件和通知,双方都是各行其是。然而,一个日益紧张的关系甚至可以通过冷静的正式信件而被感受到:“芒克博士完全不采纳任何形式的建议,”诺顿有一次在试图改变可变密度风洞的一个微小的设计细节时抱怨说。芒克被越来越多的兰利工程师认为是一个傲慢的德国人,芒克与他在哥廷根的前教授的通信表明,这种指责不是完全无中生有的:“作为一个学者,一个人在这里竞争对手少了,但也有更少的听众,”1921年芒克写信给普朗特说。“这里的文化比欧州更进一步开放,但精神文化则有点弱智。” 诺顿对芒克意图要NACA把尽可能多的设计都交给华盛顿总部“特别反感”。他希望NACA尽可能让芒克远离兰利,不管这位德国人对在华盛顿做纯理论研究是多么的不满意。NACA没有听从诺顿的呼吁。当VDT于1922年下半年即将投入使用时,乔治·路易斯开始数次派芒克到兰利去负责VDT,有时四个星期,有时则长达八个星期。在他在泰德沃特设施(Tidewater Facility)停留期间,芒克“负责准备研究计划,设备的运行和报告的准备”。 糟糕的是,芒克这位风洞专家还是一位理论家。他坚持把他的设计和实施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而兰利的美国工程师们却不具备这样的训练。于是芒克开理论学习班,给大家灌输他的理论概念。以前对他还心怀感激的格里菲斯给路易斯在1923年11月的一封信中写到:“至于芒克博士对现状的批评,相当遗憾地说,他对美国的标准命名不熟悉,因而倾向于批评那些与他自己的特殊思维不符的术语。……作为一个一般原则,对于实际实验室研究结果的研究报告的批评似乎不应该由理论家来做,因为理论家的观点通常与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完全不同。” 1923年诺顿辞去兰利的首席物理学家的职务而转到工业界(后来又转到了大学,但似乎无所建树)。他的继承人、身为工程师的大卫·培肯(David Bacon)比诺顿还积极反对芒克到兰利。根据NACA在华盛顿的命令,在1924年,培肯被指示把VDT指挥权交给芒克,为期四周。命令如下:“芒克博士…将直接接受工程师主管的指挥…。培肯先生将向芒克博士提供诸如被要求的风洞的建设和运营,以及所有以前的测试数据。” 培肯拒绝合作。芒克电报到华盛顿的路易斯那里:培肯拒绝交出风洞和文件。请发指令。培肯犹豫了一下,一个月后,他也从NACA辞职了。笔者不知道培肯为什么会拒绝合作。这位耶鲁大学本科毕业的工程师1920年才到NACA工作,无论理论上的知识和应用上经验都无法和芒克相比。他也去了工业界,似乎也无所建树。 事实正是这样。芒克想像的是一个完美的模型,而工程师则要每天面对实际操作中一个接一个的例外。他们之间很少有换位思考。芒克把这些人看作是一群手上沾满泥土的工人,而工程师们则对芒克如空中楼阁般的不现实的梦想极度不满。双方这种充满冲突的合作需要一个称职的裁判,但不幸的是这样的裁判并不存在。显然对路易斯不能做出“公平的”仲裁相当不满,芒克跟本来对他大为赞许的路易斯也翻了脸。NACA没有披露争吵的细节,但后来芒克竟然把路易斯称为“骗子和诽谤者”。 1922年2月,“可变密度风洞”运抵兰利 Source: NASA 尽管如此,“可变密度风洞”终于在1922年10月在兰利建成并投入使用。事实证明,芒克坚持这个可变密度风洞是正确的。可以说,它是兰利在某些方面唯一的革命性的实验设备。它产生的结果比其他所有的旧风洞都好,特别是在机翼性能方面。在VDT中的压缩空气的实验明显提高了动力范围,验证了芒克的设计原理,并使得它可以更准确地通过小的模型机翼来估算全尺度时的性能。 芒克在可变密度风洞前 Source: NASA 兰利工程师于1923年开始在VDT里开始进行一系列机翼部分的实验。虽然研究方法基本上是经验,该系列的设计所基于的想法来自一个非常直观的理论论断。在NACA于1922年发表的“薄翼的一般理论”( General Theory of Thin Wing Sections )里,芒克逆转了经典的库塔 - 儒科夫斯基(Kutta-Joukowski)方法。他深信,如果人们继续用这一数学方法来决定机翼部分,那么现代空气动力学家将无法设计出有本质意义的改善翼型。芒克决定从机翼部分开始,把数学嵌入到机翼部分里去。尽管该方法需要一些简化的假设,并且不允许最大升力系数的计算,芒克的想法即便不是在历史上的翼型设计的一个分水岭的话,也仍然是一个重大突破。通过把翼型断面换成一个无限薄的弯曲曲线,由于容易识别形状的参数,它允许直接计算翼型的一些特徵(例如,升力曲线的斜率、俯仰力矩、弦向分布)。 1929年8月,NACA用可变密度风洞得到了一系列机翼形状NACA0006-NACA6721 芒克向NACA的分析报告显示,设计在后缘附近稍稍向上的外倾角可以导致一个压力行程的稳定中心。所以,从平均线(就是上翼和下翼之间的中间点)开始,从一个当时较为先进的翼型解析地拓延,VDT的研究团队刻画出了翼型厚度的上限和下限。于是,通过拉动平均线或外倾角,达到一个对称的位置,并对应于正确的厚度的比例改变所有的坐标,它描述了一组27个相关翼型。这是NACA所做的一系列系统的建档测试。NACA把这个实验系列以芒克的名字列命名为“M-截面”(M-section)。这导致了几个具有优良性能的翼面设计(特别是M-6,M-12)。它的意义在于它摆脱了早期翼型开发的带有随机的实验性质的方法,该方法在1930年的NACA4、NACA5系列翼型开发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几年后,NACA重新回到了机翼剖面测量建档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芒克还发表了一个新的方法,计算薄翼的升力、负载分配和俯仰力矩。他的理论主要放在机翼剖面的平均线上。他的计算结果对于不太厚任意形状的机翼(“薄翼理论”)来说与试验很好地吻合。 1925年,NACA发表了《全雷诺数系列27翼部有系统的模型试验》( Model Tests with a Systematic Series of 27 Wing Sections at Full Reynolds Number )的报告,宣称它们与芒克的理论“明显吻合”并且兰利的VDT确立了自己作为美国高雷诺数气动数据的主要来源。 这使得NACA在以后至少十年里成为了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世界领袖。飞机制造公司、工程学校、甚至国外的研究机构,如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都送人到兰利研究可变密度风洞,然后带着建设改进版本的想法回去。 人们普遍承认这是NACA在风洞测试上的国际地位崛起的证据。NACA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国会拨款。 1926年12月空气动力学家的合影。中间双排扣的是冯·卡门,前排左起第三人是芒克,最右边是NACA负责科研的主任乔治·路易斯,亨利·里德在冯·卡门的右边,弗里德·维克在里德右肩之后 1978年,VDT停止使用。1984年,美国政府将它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 让我们再讲几个芒克在兰利的故事。 他在兰利组织了一个动力学理论讨论班。他主要是要大家学习他发表的那些充满数学公式的论文。但在这些工程师当中,很少有人受过系统的数学训练。于是讨论班就变成了他上课的课堂。据NASA的文件,他的方式让至少两位年轻才干艾略特·瑞德(Elliott Reid)和霍普金斯大学数学博士保罗·赫姆克( Paul Hemke )感受到无礼和倨傲。(1927年,两人都“强烈地由于与芒克的不愉快关系”而决定从兰利纪念航空实验室辞职。) 芒克的母语是德语,所以他到美国后还在学习英语。虽然芒克还在通过阅读麦考利和爱尔兰作家 奥斯卡·王尔德 的作品来学习英语,他竟然大言不惭给兰利员工和他们的妻子们上一个晚间英国文学课。这个课只上了一次:芒克对班上他人所喜爱的作者和书籍的大规模批评完全疏远了他的听众。 7. 关于发明权的争论 大概在芒克产生用压力来增加雷诺数的想法的同时,马古利斯(Vladimir Margoulis,曾是俄罗斯空气动力学家 茹科夫斯基 的合作夥伴)也正在考虑封闭风洞中使用二氧化碳做媒介的可行性。尽管芒克和马古利斯的想法是用不同方式阐述的,但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样的,那就是,缩小尺度模型和全尺度模型的动力学特徵可以用低的密度/粘度比(雷诺数中的ρ/μ项)来实现。 那么到底是谁先发明的呢? 马古利斯在他的论文《空气动力学模型的风洞测试的新方法》( Nouvelle methode d'essai de modeles en souffleries aerodynamiques )中首先提出用二氧化碳做风洞实验。这篇论文于1920年11月发表在位于巴黎的法国科学院的一个论文集里。五个月后,NACA在“技术说明”(TN 52)上发表了马古利斯自己翻译成英文的同篇论文 A New Method of Testing Models in Wind Tunnels 。他那个时候担任NACA驻巴黎办事处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和翻译。芒克在NACA《技术说明》TN 60里提出了他的加压空气风洞的思想:“关于一种新型风洞”( On a New Type of Wind Tunnel ),此文发表在1921年6月。因此,显然是马古利斯第一个发表在风洞实验中用低粘度流体提高雷诺数的思想。但另一方面,在1920年以前芒克就已经向齐柏林提出加压风洞的建议。显然他认为自己是可变密度风洞的首创者。当普朗特吃惊地知道芒克没有提到早于芒克传播可变密度风洞思想的马古利斯的时候,他得到的答复是:“我完全独自发明了高压风洞,因此没有提到马古利斯。我不知道他自己是否做同样的描述。在奈特先生(Mr. Knight)的秘书那里有我的涉及这个问题的信件,而他是有机会看到我的信的。”听起来好像是马古利斯看到了芒克的信件之后才得到了这个想法。 芒克-马古利斯优先权的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在航空学界引发激烈争论,直到英国在192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国家物理实验室设计自己的可变密度风道。那时,英美关于是谁开发了可变密度风洞的概念发生了争论。1932年5月,在第20期威尔伯·莱特纪念讲座中,英国皇家航空协会的副会长温佩利斯(H. E. Wimperis)声称,英国的工程师们是从马古利斯的论文中推出可变密度风洞的想法的,并且在听说芒克提出的NACA设计之前他们就已经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加压风洞的设计。美国的航空研究机构的发言人对此进行了反驳。例如,美国海军航空局的迪尔( Walter S. Diehl )写道:“虽然温佩利斯先生偏向英国的设施是很自然的事情,从他的演讲中我得到的印象是背景里有很多酸葡萄,他在陈述和比较中对NACA是不公平的。”在迪尔的心目中,“毫无疑问,...是芒克有了最早的想法”,而英国人在试图为马古利斯和他们自己窃取功劳。 不过,这只是美国人的一面之词。对此,英国人是如何辩驳的,我们不得而知。 8. 芒克与兰利工程师的冲突 芒克和兰利工程师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追溯到1921年和1922年的可变密度风洞的设计和施工。 不过那时候,芒克基本是在华盛顿,只是有时到兰利去视察指导。虽然他与兰利工程师们的冲突已经开始出现,但还没有到尖锐对立的秤谌。1926年,在VDT的翼型研究计划初步成功后,NACA转而派芒克到兰利全职任空气动力学室首席。芒克的职责是监督所有的风洞工作、飞行研究和分析部分。室内唯一的上司是工程主管。结果,在一年之内,在芒克之下工作的工程师们就完全造反了。 要理解为什么兰利的工程师无法与一个像芒克那样的人工作,只需要看一个为实验室螺旋桨研究风洞设计时,他们之间的麻烦就够了。当1926年1月芒克开始了他在兰利担任首席空气动力学家的全职工作时,工程师弗里德·维克( Fred E. Weick )正忙于设计将被放置在新的风洞的飞机部件和模型的支承和平衡系统。海军航空航天局的前雇员维克早就在华盛顿认识芒克。事实上,维克和芒克一开始就以不同的方式回应NACA建立螺旋桨科研仪器设备的决定。维克对芒克的能力很尊重。另一方面,他当然不想在最后一分钟让他的天平设计被否定掉。所以他把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 主要是横截面的图纸 ─ 给芒克以便得到他的批准。他在每一页上都得到了芒克的签字。维克以为,这肯定保证了芒克的最后批准。 让芒克发脾气的天平 维克着手建立风洞内的一个钢架之上的天平。就在维克计划要用一架开动着发动机的小型飞机试一试这个天平的前两天的时候,芒克对螺旋桨研究风洞室(Propeller Research Tunnel,简称PRT)楼进行了一次未经宣布的访问。正当他走进那间屋子时,一个高音喇叭尖叫起来,叫某人接电话。芒克下了一跳。这使得芒克大发脾气。在他完全平静下来之前,他走向天平系统,双手放于长角支撑上。它们当然有些活动,他发现它们可以前后移动一点。想像着整个结构会震动到垮台的地步以及整个飞机和天平都垮到地面上的景像,不安中的芒克下令维克把天平完全推倒,并设计一个新的基础和框架。然后这位首席空气动力学家走回到不远处自己的办公室里。 当然,维克也感到不安。怎么说芒克已经已批准了天平的每一个细节。在让芒克过了一些时间来冷静下来以后,维克到首席的办公室里,尽可能平静地说,他认为,长对角线梁的固有频率是如此之低,它的振动不会被发动机和螺旋桨的更快速的冲动所刺激。这位工程师建议,因为平衡已经准备要调试了,在拆除设备之前,他们应该在低转速开始进行认真的试验。芒克同意了,但要求测试时在场。 维克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主意。起动发动机时,手摇螺旋桨必须由一个人站在梯子上转动。这个会弄得满身是汗的事情往往要花一些时间。这种操作不是他希望容易激动的芒克看到的。维克执行了一个绕过他的上司芒克与工程主管亨利·里德(Henry Reid)讨论这个问题。维克和里德一起决定在芒克不在的时候检查风洞的天平系统。这很容易做到,因为芒克每天下午在他的汉普顿房间里做他的理论问题。维克准备好测试并在速度范围内测试了一遍,没有发生平衡的任何困难。然后,他做了一些小的调整,粗糙的地方点都已经平滑。 芒克担心的问题依然存在。维克不能简单地告诉他试验成功。所以,他和主管工程师同意安排另一个“第一次测试”让芒克见证。第二天早上,里德护送芒克到风洞,维克随口说“早安,”走到梯子,拉动飞机的螺旋桨。幸运的是,发动机第一次尝试启动就成功了。维克把梯子搬走,把发动机在整个范围内转动了一遍,然后将其关闭。在天平的任何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振动。好奇芒克的反应的维克后来回忆到:“他走向我,伸出手,祝贺操作成功。”马达到了400马力时的天平系统运转都令人满意,这样一直到1930年代,它被一个新的更好的代替。 PRT平衡设计的问题解决了。后来维克又必须跟芒克在最佳螺旋桨叶片的代表升力,阻力和俯仰力矩特性的截面系数的技术问题上协调。芒克认为,这些系数必须与机翼系数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当然芒克更为精确和优雅,但是维克提醒他应该用比较好用的系数以便设计人员能用。(作为航空局的一员,维克写过NACA TN 212,《对低动力飞机简化的螺旋桨设计》( Simplified Propeller Design for Low-Powered Airplanes )以帮助人们为自己的私人自造飞机选择它们的性质。有一天,在芒克的办公室里,维克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芒克毫不退缩。芒克把双手插进袖口里提出了自己的妥协版本: 维克先生,我们应该达成一致。我们应该达成一致以便当我们立起身来时,我们会说这是这些系数所应有的。没有人敢于站在我们面前反对我们。我们应该在我的系数上达成一致。 在那个时刻,维克同意了。但是当他回去工作后,他继续用他自己的系数。 在1926年里,芒克的下属们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便与他共事,然后绕过他,但他们最终造反了。1927年初,所有的部门经理都辞职了,以抗议芒克的监督。他们是:螺旋桨研究风洞室主任艾尔顿·米勒(Elton Miller),可变密度风洞室主任乔治·希金斯(George Higgins),飞行试验室主任约翰·克劳利(John Crowley)。刚上任不到一年的工程师主管里德已经陷入了一个怪人和众人的夹缝中。要知道,兰利在1927年总共才有149人。他试图通过重新安排芒克作为他的助理来解决危机。路易斯半心半意地试图安抚芒克,要求他返回华盛顿,尽管路易斯可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芒克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拒绝了NACA的能给出的所有的选择,断然拒绝再次龟缩在一个小办公室而远离研究设施并辞了职。兰利平静了。部门主任们返回兰利,但是是以失去一个曾经在那里工作得最好的理论学家为成本。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13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从空气动力学先驱到数学民科 ── 悲剧人物芒克(1)
热度 9 jiangxun 2015-2-22 10:20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数学文化》第5卷第2期上。 马克斯·芒克在兰利办公室(1926年) 1. 引言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是哥廷根大学的学生,但他是哥廷根大学的物理学博士,而且他在同一年从哥廷根大学和汉诺威技术大学分别获得物理学和工程学两个博士;他的哥廷根导师是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鼻祖 普朗特 ( Ludwig Prandtl ),而他的哥廷根论文包括了后来被公认的普朗特的机翼理论的基础;他提出了诱导阻力( induced drag )的概念;他领导设计制造了世界第一个可变密度的风洞,这使得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即NASA的前身)在机翼设计方面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位颇有成就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不但丢了NACA的工作,还成了一个搞费马大定理的民科。究其原因,这里有他本人的性格问题,有美国人的排外主义,但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的冲突把这些问题都极大地放大,将一幕原本可以是事关科学的励志剧改编成了悲剧。他的故事对于在科研领导岗位上的所有人都是值得一读的,甚至应该写入工程管理学的必读教材。这个人就是 马克斯·芒克 ( Max M. Munk )。 2. 与普朗特在一起的日子 路德维希·普朗特(1875-1953) Source: wikipedia 阿尔伯特·贝茨(1885-1968) Source: AVA 芒克于1890年10月22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少年时代的他凭借其数学和科学的才华说服了中产阶级的父母,使他们确信他应该离开德国的犹太教学校而进入德国学术界。1914年,他从汉诺威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in Hanover,即现在的 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 )毕业,获得了工程学学位。毕业后,他进入哥廷根大学,但并不是成为了哥廷根的学生。原来,1912年,当他仍然是汉诺威技术大学的学生时,他因为 普朗特 ( Ludwig Prandtl )发出的一个助理职位招聘广告给普朗特写过一个应聘信。他说自己已经通过了数学和机械学的学士学位考试,并取得了最高成绩,并将在1914年毕业。虽然普朗特没有给他这个职位,但对这个有抱负的学生印像很深,所以给了他很多鼓励。芒克受到了鼓舞,并在1915年拿到工程学硕士学位又得到免服兵役后再一次给普朗特写信。不过,这一次他居然还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他说只有在允许他在未来几年里的任职期间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才会考虑这样的职位。普朗特无法给他一个常规的助理职位,但正好他平时的助理被征兵,所以他就把芒克作为战时替补招到手下。1915年4月1日,芒克得到了普朗特的“空气动力学研究院”(Institute for Aerodynamics Testing, AVA )的一个为期一年的“助理”合同。后来,他的合同被延长,他在哥廷根一直呆到了1918年春。所以,不夸张地说,他与阿尔伯特·贝茨( Albert Betz )、保罗·布拉休斯( Paul Richard Heinrich Blasius )、乔格·傅尔曼(Georg Fuhrmann)、 冯·卡门 ( Theodore von Karman )和卡尔·魏斯伯格(Carl Wieselsberger)一起是普朗特杰出的早期学生。 1907年,普朗特在哥廷根建立的“空气动力学研究院” Source: DLR 从1916年到1918年,芒克成为了普朗特在AVA的助手。他和贝茨是普朗特在机翼理论研究中最亲密的合作者,芒克是在一战中而贝茨则是在战后。同时,芒克还负责战时任务需要的风洞试验的数据测量。因而,芒克在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那段经历为他在一战期间提供了机翼理论最新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普朗特最初在哥廷根科学院(Gottingen Academy of Science)的通讯上发表的文章看,其机翼理论的大部分都仅仅是数学方面的成就,但由于芒克的努力,这些数学成就显著地与空气动力学研究院在一战中的工作挂上了钩。AVA在《技术报告》( Technische Berichte )上一共发表了24篇机翼理论方面的通讯,其中10篇有芒克的名字。 在一战的最后数月里,他被海军水上飞机部录用,在波罗的海沿岸工作。但是他一直与普朗特保持联系,而且他在整个战争期间作为测试设备工程师在AVA的档案里留下了无数的痕迹。后来他转到齐柏林飞艇制造公司工作。在那里,他设计了一个小型风洞,并提出了设计一个更大的(1000马力)大型飞艇模型的测试风筒。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设施一直没有建成,但根据芒克的计划,这个风洞将把闭路气流加压到100个大气压,产生相当于一个全尺寸每小时152公里的飞艇的飞行条件的雷诺数( Reynolds number )远高于当时任何其他风洞所能产生的雷诺数。 3. 两个博士学位 在海军和齐柏林公司的经历使得他深深地意识到了他多么需要一个学位。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必须显示出自己的专业知识。但他没有一个能让人刮目相看的学位。“在哥廷根做试验期间的唯一遗憾”,他在搬到波罗的海沿岸后给普朗特的信中说,是他不能实现在那里逗留期间完成博士论文的愿望。他感觉在海军试验基地低人一等,因为他们大多除了有工程学证书外还有博士学位。他早把自己在哥廷根风洞的试验数据所得结果作为博士论文向汉诺威的教授报告,但迟迟没有得到回应。这只是芒克的一面之辞,其实他没有提到的还有他与汉诺威教授的观点相左。普朗特安慰他说,“这样的事情在汉诺威一般要慢慢来。”他还告诉芒克可以把论文交到哥廷根去当博士论文。显然芒克因普朗特的许诺而极其兴奋。但他没有完全按照普朗特的建议去做,而是从提交给汉诺威的论文中把理论部分撤下来,然后另写一篇交给了普朗特。普朗特看后指出,理论部分太简洁了,很难看懂。他回信说,关于“简洁”的责备没有让他惊讶。“坦率地说,我认为您和不多的几位将能够理解;其他人将只会读最后的结果。” 芒克受到了来自汉诺威教授的指责:“你把次要的结果给了汉诺威而把重要的部分给了哥廷根”。普朗特不得不为芒克辩护。芒克失望地发现他原来在汉诺威的教授根本无法自行判断他的结果。而对他在哥廷根的论文,普朗特建议他增加一些注解以便更容易读懂,另外把笨拙的标题从“飞行理论中的等周问题”(Isoperimetrische Probleme aus der Theorie des Fluges)改成更朴实的的东西。“为什么你不把它命名为:关于机翼的最小阻力?”然而芒克顽固地保留原来的标题,可能是为了引起数学家的注意吧。其实,按照现在的数学观点,普朗特的建议才更吸引数学家的注意,因为它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论文对最优化的研究。 对理论解释与实际数据的争议终于导致了1918年的两个博士论文,一个是汉诺威的工程学博士,另一个是哥廷根的 物理学博士 (指导教授是普朗特和 龙格 )。虽然取得双博士学位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在同一个时间获得两个不同领域博士学位的人恐怕绝无仅有,而且其中之一是从哥廷根大学得到的。芒克不能不说是一位奇人。 4. 机翼理论 机翼平面形状 Source: Dauntless Software 完成于1918年5月的芒克的哥廷根论文包括了后来被公认的普朗特的机翼理论的基础。它解释了诸如诱导阻力这样的基本现象,一种由于旋涡气流运动所形成的空气阻力,而这个阻力在有限机翼的条件下必然会出现。芒克用精密又直观的数学解决了如何尽可能减少机翼的诱导阻力的问题。尽管普朗特本人和他圈子里的人对诱导阻力和其他机翼理论都有所了解,但他们从来没有在数学上严格地考虑过这些问题。芒克证明当升力在翼展的分布相应于一个椭圆的时候诱导阻力达到最小。当普朗特在自己的报告中解释芒克的论文时,这些问题立即在熟悉MVA思想的圈子里引起共鸣,“但其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则完全归功于芒克先生的智慧。”由于这个结果的一般性,它给出了“对于一个给定的机翼几何形状在一个给定的速度和升力时最小阻力的条件。”芒克于1918年6月17日通过了博士学位的口试。一年后,他的博士论文印刷版面市。论文只有31页,而且主要是数学证明。例如,在芒克的论文中的一个定理是说,机翼的诱导阻力当下洗速度( downwash velocity)沿着展翼的所有位置上都是相同时达到极小。芒克还证明了像双翼机和三翼机那样有平行机翼飞机所受的总诱导阻力与飞行方向的位移无关。一个最重要的在当时没有前人证明过的结论是说,诱导阻力在升力沿翼展按半个椭圆分布时达到极小。在这个时候,他得到了可以比较不同翼展的公式,而同一个公式早前被普朗特用不同的方法获得过,而且自1914年以来在AVA的多篇论文里都引用过却没有过证明。 芒克在机翼理论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被人们广泛地认识到。在后来的论文中,他的哥廷根论文被人引用主要是因为在机翼理论中定理的证明。当普朗特在1918年7月在哥廷根科学院发表他的“机翼理论 I”的时候,他引述了芒克的即将出版的博士论文,因为它“包含了一个对这个理论应用范围的重要的推广。”半年后,在“机翼理论 II”中,他把复翼机的上下翼理论作为例子来说明其推广。 一方面,他表扬了芒克的博士论文在推广工作上的功劳,同时他又批评芒克基于古典变分法的推导并给出了更简单的推导。 因为具有两个博士论文和学位,芒克同时占有了空气动力学理论和实践。但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芒克似乎故意让人摸不清他的背景。对芒克在哥廷根工作不熟悉的读者,看过这两卷机翼理论后,他们一定会产生了一种肯定是与普朗特原意相反的印象,那就是芒克只是一位在早已建成的理论上添加了数学严格化的理论家。芒克的哥廷根论文正好印证了这样一种形像,就好像是芒克把自画像附在了他的论文里。在论文里,他强调了他作为普朗克在哥廷根的助理,在那里他可以集中精力研究数学和物理。论文中根本没有提到他在哥廷根大多数时间是在做MVA的战时合同的风洞测试。但另一方面,在芒克的汉诺威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的论文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形像。论文中几乎都是数表和机翼图形。在论文中附的简历里,芒克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在MVA逗留了三年的主要在空气动力学和相关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实际动手的工程师。他在引言里说他“没有把显示的数据的综合进行理性评估作为目标,而是而是出于实际应用的目的把获得的结果进行交流。” 说了这么多,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普朗特和他的那些建立了现代翼型理论基础的哥廷根圈子。那么在实际中设计飞机的那些人是如何运用这些新的知识的呢?一战前和一战后飞机的图片清晰地透露了在不长的几年里航空技术何种秤谌上的飞跃。可是这些进步并不是由于空气动力学理论的进展。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据普朗特回意,第一架全金属飞机“ Junkers J 1 ”制造者容克( Hugo Junkers )从来没有访问过MVA,尽管普朗特多次访问过容克的实验室。普朗特甚至爬到位于亚琛的容克实验室风洞里。他研究了基于哥廷根的封闭模型之后建成的“德绍风洞”。但不同于哥廷根风洞的测量,在德绍的测试没有服务于理论的目的。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飞机设计中的最佳升阻比。没有机翼理论的依托,他们必须进行相当多的实验,因为不同翼展的标准机翼互相之间无法转变。当容克在1918年4月知道了哥廷根的机翼理论提供了方便的变换公式后“非常惊讶”并感叹到:“如果我们早点知道的话,我们可以省去所有的实验。” 浏览一下芒克在《技术报告》(Technische Berichte)的结果就可以让容克早一年知道理论方面的动向。作为飞机制造商中的“理论家”和前大学教授,连容克都不知道这些基本理论,可以推断,在普朗特圈子之外,空气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并不为战时的飞机制造商所知。与此相反的只有芒克的热情,他试图在使机翼理论变得更容易理解这一点上赢得共鸣。在“翼展和空气阻力”的报告中,他在导言中就说,“普朗特的机翼公式”没有得到应有的好评,“因为它们是基于理论基础的”。他发现这“很可悲,因为这些公式包含了更多信息,比那些实际操作者愿意相信他们能做到的完成得更好”。飞机制造商一边没有兴趣的事实也解释了为什么哥廷根空气动力学家只在可以应用公式的层次上的细节之处有交流。1918年5月的一天,莱比锡的德国飞机制造商DFW的一位工程师觉得奇怪,为什么有些结果没有任何参考文献。他特别感兴趣的是,“是否对于单翼或双翼飞机,机翼后面的气流下洗已经有了完整的计算评估”。显然,莱比锡的这家飞机制造商不知道这个问题在哥廷根的理论家中已经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普朗特回复说:“您问的单翼机的理论还没有发表,它只在上课和讲座上才会讲到。” 5. 移民美国 杰罗姆·胡萨克(1886-1984)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就开始注意欧洲在航空学领域的进展。1913年,美国海军的代表杰罗姆·胡萨克(Jerome C. Hunsaker,后来的NACA成员)在普朗特所在的哥廷根实验室里逗留了数星期,同时在欧洲的主要空气动力学实验室里进行考察。他回国后特别表示出对德国研究机构的敬仰。那里不断输入年轻的博士候选人,在有成就的学术人物的指导下,为机构提供新鲜血液。NACA领导对像芒克这样的欧洲航空研究者以及他们所在组织的科学定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学教授,1920年至1937年的NACA执行委员会主席约瑟夫·艾姆斯( Joseph S. Ames )在1922年1月写到: “航空学绝不是一个工程师或飞行员的发挥,它是科学的一个分支。那些开发了最好的飞艇和飞机的国家一定是已经把最多的想法、时间和资金投入到了科学研究中。 ” 一战结束后,美国立即派出了几个考察团去德国了解那里的科技进展。1920年,埃姆斯请胡萨克代表NACA的空气动力学委员会再次前往欧洲去考察那里的航空学研究状况。胡萨克的这次考灿谠美国在相同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有一天,普朗特收到胡萨克的来信。胡萨克通知普朗特,自己被授权与他联系“以便获得您关于德国目前在理论上和试验上的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工作进展的普查服务。您被认为做出了杰出的成绩,并且是做此普查的最合适的人选”。合同的细节被留到1920年当胡萨克访问哥廷根的时候。因为普朗克自己的英语非常糟糕,他请 龙格 ( Runge )到场。龙格曾经把兰彻斯特( Frederick W. Lanchester )的《空气动力学》翻译成德文,他精通英语并对航空学发展具有浓厚的兴趣。谈判的结果是,普朗特应该写一份“关于预测适用于像飞机和飞艇的机身形状的空气动力学的最新进展”的报告。普朗特为这份报告可以收到相当于8000马克的800美元酬金,这近似于一名德国教授一年的工资。 对于战后的德国而言,经济上的考虑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1920年代早期通货膨胀迅速蔓延的时期里。由于不看好未来来自工业界的合同,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预算很紧张。于是,普朗特进一步建议与NACA签订合作的合同。普朗特认为,德国的工资对于美国人来说相当低,而且空气动力研究院所里不缺乏有良好训练的科研人员。因此,如果把实验和理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合同给他们的话,NACA会省很大一笔银子。事实上,普朗特已经对在此之前来考察的耐特(William Knight)提过类似的建议,但NACA认为与前敌对国家进行如此深入的合作是走得太远了。华盛顿通知耐特说,如果NACA把合同给自身之外的机构的话,明智的做法是“在本国内支持需要鼓励的那些人”。当普朗特向胡萨克提出同样的建议时,他立即被回绝。后来,胡萨克道歉说:“我相信我不知道对您的问题怎么回答,不管NACA是否有可能在哥廷根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我倾向于认为,由于政治家所面临的经济上的需求,我们的委员会在来年多少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约瑟夫·艾姆斯( Joseph S. Ames ) 除了普朗特和龙格以外,到场的还有芒克。他很想见到胡萨克,因为他有一个远房叔叔在美国采矿发了财,他产生了移民美国的想法。应芒克的要求,普朗特曾在战争结束后就为芒克的工作与胡萨克联系过。这是胡萨克欧洲之旅的一个意外的收获。鉴于对战后德国航空业的限制,选择航空学为研究对象的工程师们看到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那里的情况看起来很糟糕,好像所有的人都愿意移民到美国去。”一位NACA的空气动力学学者在耐特的德国报告上评论说。与此同时,NACA正面临着寻找有才华的空气动力学家的压力。兰利的首席物理学家爱德华·沃纳尔( Edward Pearson Warner )刚刚辞职。芒克与胡萨克的会见正是在这个时候。胡萨克把芒克的要求通知了艾姆斯。艾姆斯对雇用他有浓厚的兴趣。“芒克博士是目前德国齐柏林公司里的空气动力学专家,”艾姆斯在1920年11月通知NACA的执行委员会说。“他的雇用可能是获得德国在战时发展起来的大量信息和未发表资料的最便宜、最有效的途径。”胡萨克奇迹般地说服了才华横溢的年轻科学家芒克不再犹豫而下定决心移民美国。然而尽管NACA有兴趣,得到正式的雇用许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美国前景不那么坏”,芒克在收到胡萨克的保证信之后向普朗特报告说。“主要的问题是我的德国国籍”。第一个障碍是能进入美国,第二个障碍是能受雇于政府机构。NACA方面也真的是费了一番周折。最后是美国总统 威尔逊 ( Woodrow Wilson )亲自签发的两个行政命令使得芒克可以成行:一个是允许这个过去的“敌人”进入美国,另一个是允许他在政府里工作。(在二战结束后,又有一次特殊的安排让德国火箭专家布劳恩到美国政府工作。)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尽管芒克具有善变的气质,他的贡献使得NACA开始得到国际的承认。 芒克成为NACA的雇员主要归功于胡萨克的努力。胡萨克后来成为了NACA主任(1941 - 1956年)。在芒克移民的时候,他是海军新建的航空局的首席设计师。那时候, 艾姆斯是其副主任(1920 - 1927年)。艾姆斯早于胡萨克当上了NACA主任(1927 - 1939)。NASA的艾姆斯研究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20年,芒克从他的家乡德国抵达波士顿港口,随即南下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接受NACA技术助理的任命。这个时候,年仅30岁的芒克已经是一个著名的航空工程师了。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1395 次阅读|14 个评论
NASA-MODIS遥感图表明,京津冀重霾污染早在2004年已经发生
热度 2 Talky 2014-10-25 16:05
和刘进平博主 讨论 时,博主问:“为什么北京在 2011 年之后突然大规模出现雾霾?之前人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过”。一时兴起在 NASA 网上查找,发现京津冀地区早在 2004 年, 2009 年, 2011 年初都曾被抓拍了重霾污染的遥感图了。 请注意三张图上,北京都在污染区的北部边缘上(因此持续时间较短没有得到重视?) 说明该地区并非 2011 年下半年后才“突然”成为重霾污染区域。而是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污染程度进行性加重,又可能因为气候变化影响,使适合发生重霾污染的天气系统向北推进,以致北京污染问题趋于严重。 下面三张图的说明都是“Haze over China”一类的词语。 第一图: 2004 年 11 月 2 日上午还是干净的,下午到 3 日就有重霾污染。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IOTD/view.php?id=4987eocn=related_toeoci=related_image 第二图: 2009 年 10 月 28 日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IOTD/view.php?id=40941eocn=imageeoci=related_image 第三图: 2011 年 2 月 17 日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NaturalHazards/view.php?id=49349
个人分类: 灰霾|4002 次阅读|18 个评论
把一个高中生的科展变成一个学术研究
热度 7 jiangxun 2014-10-25 01:25
作者:蒋迅 Alice Zhai和她的指导老师蒋红涛( Jonathan Jiang ) 美国儿童从学前班开始就有了科展活动。科学实验活动,英文叫Science Fair,直译就是科展。它的形式就是由学生进行实验,然后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写在一块硬纸板上进行展览。这项活动不在教学大纲之中,完全看老师。有些学校的老师对此很热心,那里的学生就会得到更多发挥才智的机会。但也有一些老师比较懒,他们的学生就只好不幸了。到高中时,科展可能会做得很大,甚至进入白宫。这里我们讲一个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个故事。在JPL科学家的帮助下,一个高中16岁学生 (Alice Zhai) 的科展项目变成了NASA飓风研究。 翟瑞琳(音,Alice Zhai)是一位16岁的高中学生。她所在的高中就在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边上,但她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到那里的研究。2013年,她安家了洛杉矶县的科学展览。她选择的题目是飓风对经济的影响。2012年的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给美国、加拿大、巴哈马和加勒比地区造成了总计65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08人死亡。翟瑞琳注意到,那次飓风的风速并不是很大,但覆盖范围很广。她认为这个现象很值得进一步研究。于是她收集了一些典型飓风的数据,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最后她的展板获得了美国气象学会洛杉矶分会的“杰出成就奖”。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蒋红涛博士是北京师大天文系1981级的学生。毕业后他赴加拿大 约克大学 ( York University )深造并于1991年和1996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起他到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他已经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多项NASA奖励。正好蒋红涛是那次展览的评委之一,也正好他看到了她的展板,她的参与和探究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蒋红涛认为,翟瑞琳的工作虽然内容上不特别严谨,但思路新颖:一反通常把损失只与飓风风速联系的做法,而是把飓风覆盖范围的半径也考虑进来。文中提到地方灾害与飓风能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保险索赔。蒋红涛热情鼓励她继续改进模型。他帮助她进入加翁玉林州理工学院做实习,并说服翁教授允许她在2014年的暑假里到喷气推进实验室去继续进行这项研究。二人在暑假的三个月里把收集到的数据增加了一倍,把1988年以来的73场飓风的风速、覆盖范围的半径及损失规模放在一起,建立了更严格的统计模型。他们发现,半径增加一倍而风速不变时,经济损失增加三倍(既达到参照例的四倍);而当半径增加两倍时,损失几乎是参照例的20倍。 他们把结果写成了论文“美国飓风速度和尺寸对灾害损失的附属关系”(Dependency of U.S. Hurricane Loss on Maximum Wind Speed and Storm Size)投给了《环境研究通讯》。第一次投稿没有被接受。翟瑞琳仍然保持乐观。她说:退稿不可怕,因为审稿人的意见很有正能量。“它鼓励我继续下去”。他们根据意见做了修改,很快在第二次投稿时得以通过。这篇文章在英国物理学会(IOP)网站上可以下载: http://iopscience.iop.org/1748-9326/9/6/064019/ 2014年8月,翟瑞琳获联邦与加州理工学院学者肯定,被 颁予 “戴维斯青年学者奖”(Davidson Fellow)。翟瑞琳表示,她对飓风肆虐美国特定区域的新闻颇为关注,自己也很想投入以往没人接触的话题,所以拿飓风当材料。在喷射推进实验室内的日子,她很高兴能跟诸 多科学家共事,透过互动而启发个人视野,能获得戴维斯青年学者奖她很高兴,未来亦期盼进入大学校园专攻数学和科学,继续做更多研究。 这是笔者【 NASA人的故事 】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8931 次阅读|8 个评论
第一位来自越南的美国华裔宇航员郑有州
热度 3 jiangxun 2014-10-22 08:45
作者:蒋迅 也许有人会说,第一位升入太空的华人是NASA宇航员王赣骏。其实严格地说还另有其人。这就是在越南出生的NASA宇航员郑有州。当然这样说有点勉强,他的祖籍高建,但他的曾祖父移居越南。所以他更应该算是一位越南人。他是第二位升入太空的越南人 (第一位亚洲宇航员是乘坐苏联“联盟37号”飞船升空的越南人 范遵 )。 华裔宇航员郑有州 Source: NASA 郑有州 ( Eugene H. Trinh ),男,1950年9月14日在越南的西贡 (今胡志民市) 出生,在他2岁时又随父母移民法国。 1968年,他从法国巴黎的“米舍莱公学”(Lycee Michelet)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费全免奖学金。1972年获得机械工程-应用物理学硕士,加邙转到耶鲁大学,获得谢菲尔德奖学金(Sheffield Fellowship),并在1974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75年,他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1979年到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 Source: MemReg 1992年6月25日,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STS-50 航次升空飞行,历时14天,打破了1990年历时10天21日的太空飞行纪录。他主要负责两项液体流体物理实验,研究失重条件下声波对液滴的控制,这些实验为未来生化与材料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在轨道上,当他看到了越南的时候激动地说:“这是越南!我已经看到了我的家乡。”除了在航天飞机上做实验外,他还在NASA的KC-135飞机上做第一手实验。他负责设计和操作了低重力(0.05 G)实验装置。 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20年后,1999年郑有州转到NASA总部任高级研究科学家,并继续从事流体力学、基础材料科学和磁悬浮技术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参加STS-50任务的七位宇航员 Source: NASA Source: NASA 他获得过:NASA飞行实验杰出成就集体奖(Group Achievement award NASA for flight experiments),首席NASA团队科学成就奖(Science Achievement award for Principal Investigator team NASA),NASA特殊科学成就奖章(NASA Exceptional Scientific Achievement Medal)和NASA飞行奖章(NASA Flight Medal)。2004年,他在华盛顿特区被越裔美国人节日授予“金火炬奖”(Golden Torch Award)。2009年在越裔美国人律师协会特邀发言。他担任越裔美国人全国大会共同主席,并是台裔美国人航空航天协会会员。 这是笔者【 NASA人的故事 】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35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失聪航天工程师维多利亚·贾希亚
热度 2 jiangxun 2014-10-16 10:42
作者:蒋迅 笔者曾介绍过一位失明的非裔NASA航天工程师 马可·米登 。今天再介绍过一位失聪的古巴裔NASA航天工程师维多利亚·贾希亚。 维多利亚·贾希亚(Victoria Garcia) 贾希亚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从古巴移民美国。他们必须在迈阿密重新建造自己的家园。父母的努力就是她的榜样。她也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从小具有独立自强的奋斗的精神。贾希亚天生失聪,又是一个女孩子,还是一个独生子女。她的父母对她保护有加。但是她要向他们证明,正常人能干的事情,她都能干。她的母亲对她的影响最大。虽然母亲很保护她,但是她从来没有限制过小贾希亚。只要小贾希亚想要尝试,她都支持。即使小贾希亚对有些事情有些犹豫,母亲也是积极鼓励她去尝试。对于未来,母亲不会告诉她将来应该怎样,而是告诉她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她打心眼里感谢母亲对她的培养教育。 对她而言,当一名工然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她喜欢动手解决问题。她喜欢 自己动手做 ( DIY ),凡是能看到的DIY书籍都要看,她还在互联网上去找DIY的视频。在家里,她就是一个有名的万能手,平时修理点什么东西都是由她来做。有一次家里房顶的电扇坏了,还在上高中的她就爬上梯子把电扇换了下来。13岁的时候,她就自学了 Qbasic语言 。有一年暑假,她自己用胶合板制作了一个悬浮滑板(hoverboard)。 她的家距离肯尼迪宇航中心只有三个小时的路程,但她上大学前却从来没有想到过到NASA工作。她上的是 伦斯勒理工学院 (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这所著名学府给予她第一手的多学科全面教育。她越来越感到自己喜欢用数学和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她开始羡慕那些在NASA工作的人们,因为他们做的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前沿,而航天工业里有很多独特的问题亟待解决。 虽然她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很好,但她不是一个全优的好学生。尽管她很想得到一份NASA的工作,她知道按她的成绩和经历,这个可能性并不大。于是,她在RPI获得了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后,把找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航空/汽车方面的私人企业上。这时正好有一个与STEM ─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 ─ 相关而且是给残疾人的NASA实习机会。她有些犹豫,因为她不需要伶悯,她 要靠自己的实力找工作。于是她继续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寻找工作。在一次面试中,她因为语言交流障碍而失败得很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决定试一试那个实习的机会。这次机会为她走进NASA打开了大门。 这次暑期实习是在NASA肯尼迪宇航中心。她的工作是与NASA工程师们一起准备将要送到国际空间站去的模块。这样的工作环境对她影响很大。她亲自接触到了那些搭载在航天飞机里的模块和其他设备,亲看看到了航天飞机的发射。暑期结束后,她已经再也不想离开NASA了。她要找一份NASA的长期工作。不过,这时候,她已经即将开始她的硕士学业。她按计划到乔治亚理工学院深造。当她200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她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NASA马歇尔宇航中心的职位。 从2008年到2013年这五年里,她遇到的最大挑战自然是她的失聪。她无法使用电话,不过好在多数人都是用电邮。但贻d会时就比较麻烦了。一开始,她在会议上可以说是完全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她不愿意告诉与会者,因为她怕被人家排除在会议之外。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意识到不能这样字谜游戏下去了。所以她找到残疾人办公室寻求帮助。他们提供了一些帮助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 她开始认识到,不管她多么努力,她终究不是一个有听力的人。于是她坦率地告诉大家她的处境,请大家多多关照。对于他人来说,可能是需要一些额外的努力,但她能够不被排除在外,从而把工作做好。有时候她提出的解决办法还更好更快呢。 在生活中,她学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愈能让别人多你的预期值来定义你自己。人们总是因为她失聪就对她有比较低的预期值。许多人都对她母亲说,她过不了对于失聪学生来说的“四年级的大关”(4th grade glass ceiling)。类似地,对于过高预期值,她也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如果她认为自己做不了,她可能会去试,但不会因此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学到的经验是,生活上总是存在着障碍。如果对待障碍是定义一个人的关键。没有轻车熟路。对未来要充满信心。如果遇到了障碍,设法跳过它,或者绕过它,继续向你的目标前进。 当她回忆在她经历中最快乐的时刻时,她认为是当她和她的同事们一起把分析模型制作出来的时候。在经过了艰苦努力之后的成果会让人感觉到成就感。 这是笔者【 NASA人的故事 】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6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NASA:NASA Earth Exchange
lixujeremy 2014-10-5 13:51
今天,我在文献上找到一个美国 NASA 学者共享方法、数据等资料的网站,翻开看后(网站见图 1 ),美国太伟大了! 图 1 网站 里有很多资料,等待发现!
个人分类: Data|2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SA Awards Launch Services Contract for OCO-2 Mission
huaoking2100 2014-6-14 09:05
PASADENA, Calif. NASA has selected Orbital Sciences Corp. of Dulles, Va., to launch the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OCO2) mission. The spacecraft will fly in February 2013 aboard a Taurus XL 3110 rocket launched from 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 in California. The total cost of the OCO2 launch services is approximately $70 million. The estimated cost includes the task ordered launch service for a Taurus XL 3110 rocket, plus additional services under other contracts for payload processing, OCO2 mission unique support, launch vehicle integration, and tracking, data and telemetry support. OCO2 is NASA's first mission dedicated to study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Carbon dioxide is the leading human produced greenhouse gas driving changes in Earth's climate. OCO2 will provide the first complete picture of human and natural carbon dioxide sources and sinks, the places where the gas is pulled out of the atmosphere and stored. It will map the globa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se sources and sinks and study their changes over time. The OCO-2 spacecraft will replace OCO-1, lost during a launch vehicle failure in 2009. The OCO2 project is managed by the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in Pasadena, Calif. NASA's Launch Services Program at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in Florida is responsible for launch vehicle program management of the Taurus XL 3110 rocket.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NASA and agency missions, visit: http://www.nasa.gov . For more on OCO-2, visit: http://oco.jpl.nasa.gov/ . This is an artist's concept of the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The mission, scheduled to launch in February 2013, will be the first spacecraft dedicated to studying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the principal human produced driver of climate change. It will provide the first global picture of the human and natural sources of carbon dioxide and the places where this important greenhouse gas is stored. Such information will improve global carbon cycle models as well as forecasts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levels and of how our climate may change in the future. Image credit: NASA/JPL
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星上的日食和月食
热度 4 jiangxun 2014-6-4 08:16
作者:蒋迅 火星上的日食 在“好奇”号在火星表面的第369个火星日,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火卫一”(Phobos)正好通过太阳盘面,NASA通过“好奇”号拍摄到有史以来最清晰的火星日食的照片。科学家通过研究图像资料发现火卫一的位置可能更靠近太阳一些,比原先认为的轨道要大。好奇号除了对火星表面进行研究外,还研究在火星上的夜空是何种情景。本次研究任务中的火卫一(Phobos)是火星两颗卫星中较大的一颗。由于“火卫一”块头不大,还留下了一圈环,类似地球上的日环食。上面一组照片就是从“好奇”号火星车上拍摄的“火卫一”通过太阳盘面的情景。 好奇号火星车通过观测火卫一通过太阳盘面现象,可以为科学家提供更加精确的轨道参数。由于火星卫星轨道接近于火星,因此从火星表面观看火卫一,其体积是从地球观看月球的一半,但事实上,月球的直径是火卫一的100倍以上。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潮汐力的作用下火卫一的轨道半径会逐渐减小,直到撞击火星表面。 再来看火星上得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月食景象:一个月亮挡住另一个月亮。火星有两个天然月亮: 火卫一 ( Phobos )和 火卫二 ( Deimos )。“火卫一”比“火卫二”的体积大。当“火卫一”运行至体积较小的“火卫二”前方时,完全能够遮挡,形成火星“月食”。 这是首次从火星角度使用好奇号火星车的摄远镜头相机进行拍摄,能够清晰地呈现这两颗卫星表面的陨坑结构。好奇号火星车使用桅杆相机进行拍摄,该视频有助于科学家更多地掌握火星卫星的情况,其中包括:这些卫星轨道的精确图像。 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的马克-莱蒙(Mark Lemmon)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火星轨道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测量火星表面的火卫一潮汐引力变化,了解火星内部结构。同时,我们也可以获得数据勘测火卫一的密度差异性,确定是否火卫二的轨道是有规律地变化。”与“火卫一”相反,“火卫二”正逐渐远离火星。下面的一组图片是火星月亮火卫一从另一个火星月亮火卫二前(自上而下)飞过时的奇特月食现象,是由“好奇”号火星车从火星表面拍摄的。 JPL提供 。 火星上的月食 也许首批移民的地球人可以向我们描述他们看到上述景色的感受。第一张人类从地球之外拍摄的地球照片就获得了普利策摄影奖(见 50幅最具影响力的摄影作品 ,其中第)。如果说我有什么理由想去火星的话,那么观看火星月食可能会是动力之一吧。
个人分类: 航天|6809 次阅读|7 个评论
从草根摇滚乐手到“好奇号”登陆首席 ── 亚旦·施特尔茨纳博士
热度 17 jiangxun 2014-5-10 06:10
作者:蒋迅 本文已在2014年2月发表在《太空探索》杂志上。 亚旦·施特尔茨纳博士( Adam Steltzner ) 看过“ ‘好奇号’的惊险七分钟 ”视频和“ ‘好奇号’登陆火星实况 ”的读者都一定对那个梳着猫王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式的发型的男子有深刻印象,因为这个发型太像猫王了。猛地一看,他神态上简直就是猫王再世。这个人就是喷气推进实验室负责“好奇号”再入、下降着陆的亚旦·施特尔茨纳博士。如果读者认为施特尔茨纳从小就有一个太空梦,那就错了。他成为“好奇号”火星车的首席指挥决不是人们所能想象的一帆风顺,因为他在中小学里是一个很“差”的学生。 问题少年 施特尔茨纳于1963年出生在旧金山北边的 索萨利托 。这是一个富人区,很多商人就是每天通过金门大桥到旧金山去做生意。施特尔茨纳的父母接受了一大笔遗产。所以施特尔茨纳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家里对他有些溺爱,他是父母的中心。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孩子们长大以后要当什么,他回答说他要当所有人的太阳。父母热衷于反传统艺术,按现在的说发就是“ 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小施特尔茨纳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到了反叛艺术的熏陶。而他对文化课全然不顾。曾经有一位小学校长草率地说他不聪明。他在以后高中的经历似乎也验证了这位小学校长的论断:高中的几何课老师在他补考时给了他一个“ D +”,比“ F ”稍好一点,因为这位老师不愿意再见到他。在校内,他多次考试不及格;在校外,他到处惹是生非,骨折次数达到两位数,缝针次数达到三位数。有一次他试图用一个钢锯锯开一个自行车锁,结果把手指切断,虽然后来被接上了,但至今没有多少感觉。他的父亲绝望地说他将一事无成,至多是一个挖沟的劳力。而他不在乎,他家里有钱,他继续过着寻欢作乐的日子。他深受他童年时代的“ 权力归花 ”反文化活动的影响,努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花花公子”。猫王是他的偶像,“我在高中时满脑子想的就是做爱、毒品和摇滚”,施特尔茨纳回忆起那段经历不无感慨。他不仅留着猫王的背头,带着耳针,还穿着奇异的空军连身衣。他早就被同学们称为“小猫王”(Elvis Guy)。他的第一辆车是一部1969年的凯迪拉克灵车(Cadillac hearse),后面放的是一张床。他会自己种植大麻。他十足地表现出的是一个叛逆青年。 年轻的施特尔茨纳 施特尔茨纳少年时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摇滚乐明星。1981年,他居然高中毕业了。按他自己的说法,他靠的是自己的魅力。其实他当时自己也不希望高中肄业。稍微努力了一点就保证他侥幸毕业。这时候他还不知道其实自己是很聪明的。他开始去追求自己的摇滚乐的梦想。当然他也知道当音乐家也需要学习。但他竟然连音乐课都不能坚持下来。他到波斯顿 伯克利音乐学院 学习爵士音乐,但在不到一年就退学了。这段时间里,他在旧金山湾区的一个乐队里当一名低音吉他手和鼓手,而他的同学们都一一毕业然后进入大学学习。按照现在的观点,他要多失败就有多失败。 浪子回头 从施特尔茨纳的家乡索萨利托看猎户座和金门大桥 1984年的一天夜里,21岁的施特尔茨纳演出结束后开车在回家的路上,他仰望星空,突然发现自己对天上的星星特别是 猎户座 产生了兴趣。他发现这些星星的位置在他去演出前和演出后是不一样的。但是他所知道的仅仅是在学校里的一点点模糊记忆:一些东西相对于另一些东西移动。 施特尔茨纳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一无所知。这样的一个人是多么的无用。他要去上大学。但是他什么知识都没有,怎么可能有哪所大学会收他呢?1985年,在中学同学都该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果断的决定:离开乐队,到社区学院去补课。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两年的大专,任何人都可以上,学费也很便宜。而且有很多中学课程,为需要补课的人提供机会。虽然社区学院不需要入学考试,但是他想注册的天文课却要求学生必须学过物理课。这门课的老师是斯提芬·普拉塔(Stephen Prata)博士。幸运的是,普拉塔教书特别出色,他把施特尔茨纳的好奇心一下子就抓住了。从此以后,他竟然一下子从刚烈不阿的野马,变成了驯服的千里马胚子。他惊讶地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没有得到学习的动力。现在他发现物理课和天文课太吸引他了,大大超过寻欢作乐和摇滚音乐。他清楚地记得普拉塔说的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 F 就是 MA ”,“ A 是 F 除以 M ”。老师说的是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等于受力除以质量。原来从一个关系还可以得出另一个关系。数学可以如此奇妙。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其规律,而且宇宙可以预测,可以理解。施特尔茨纳说:“我发现了宗教。”有一次考试,他考了98分高分,而全班的平均分是不及格。因为其他同学上课是因为不得不上,而他虽然一开始也是不得以的,但很快他已经爱上这门课了。原来物理是一种美学。对喜欢艺术的他,物理其实也是艺术。他被那些原来枯燥乏味的课深深扣住了,他抓紧时间补课。他需要补的不只是一个物理课。他承认,在头两个学期里他还是有些吃力的。毕竟在中学里没有好好学习,他还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但是一旦适应了以后他越学越快,越学越好。 只用了三个学期 就满足了加州大学的入学要求。对于一名高中几何不及格而且白天要打工的的年轻人,其难度可想而知。 1987年春,施特尔茨纳入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他没有选择物理或天文,因为他认为那是一种艺术,而他已经有了一门艺术,音乐,他不想再去追求另一门艺术。幸好,有这样一个接近科学而又更实际的学科,工程学。“它就像是物理的一个实际应用。你可能靠他维持你的生活。”而他觉得自己已经太长时间没有独立挣钱养活自己了。他开始渴望一份工作。小时候,他的父亲就给他灌输了继承遗产的思想,但真到他这一代,他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继承了。1990年,他获得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学习优异的他代表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大学毕业后,施特尔茨纳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等名校的奖学金。他选择了给他全奖的加州理工学院,在一年后就从那里获得了应用力学硕士学位。 走进NASA 施特尔茨纳开始计划在宇宙探索领域找一份工作,而近在眼前的加州理工学院所属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不就是最理想的地方吗?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但第一次面试却是一次挫折。原来面试官有些过度敏感,结果面试变成了辩论。30分钟后,他被告知,“非常感谢你,但你不适合在JPL工作。”但他目标已定就不轻言放弃。他从电话本里把所有的JPL的部门主任都圈出来,从中挑出那些他认为自己适合的部门,然后给他们一一发去了自己的简历,再一一打电话过去问结果。 应用力学研究室的主任跟施特尔茨纳通了电话,主任说已经把简历转给了另一位主任。施特尔茨纳立即把电话打到那位主任处,可惜人家说自己手里有一大堆简历。而施特尔茨纳不在被挑出的侯选人里。“祝你好运!”,那人最后说。他整个人都蒙了。他觉得自己的简历看上去出色无比。如果自己没人要,那JPL要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那人奇迹般地又打回了电话。原来,他打的电话救了自己。不是他的简历不出色,只是因为人家手里的简历太多了,他的简历一开始被忽略掉了。也该他的运气好起来了,他前后找工作时间不到两个星期,就到了宇宙探索的最前沿。 亚旦·施特尔茨纳博士 (来源: NPR ) 1991年,施特尔茨纳被JPL雇用。他加入的部门是飞行器结构与动力组(Spacecraft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group)。他参与了多项飞行项目,包括:“航天飞机对接和平空间站”( Shuttle-Mir Program )计划,“ 伽利略号探测器 ”( Galileo spacecraft ), 卡西尼-惠更斯号 ( Cassini─Huygens )土星探测器, 火星探路者 ( Mars Pathfinder )太空船, 火星探测漫游者 ( Mars Exploration Rover ), 火星科学实验室 ( Mars Science Laboratory ,即“好奇号”火星车)等重大项目,以及多项初期概念性项目和技术开发。通过参加这些项目,他逐渐从飞行器结构方面转到了大气层再入、降落和落地系统。在一个后来取消的“强波林”( Champollion )彗星探测太空船彗星项目中任落地系统工程师,在“火星探测漫游者”项目中任机械系统首席。 “我可能被过度补偿了。”施特尔茨纳回忆到。他被允许在职攻读威斯康星大学应用物理学系的博士学位。在威大,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助教。他和导师丹尼尔·卡莫尔(Daniel C. Kammer)一起完成了NASA的“空间站健康识别分析”( health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项目。在此基础上,他做出了“输入力,反向结构系统和反向结构过滤器”( Input force estimation, inverse structural systems and the inverse structural filter )的博士论文。他的研究结果被用于解决飞船与空间站对接中发生碰撞的问题。1999年,一个草根摇滚乐手就这样变成了一名工程物理学的博士。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施特尔茨纳返回JPL,担任EDL的领头人。他的团队设计了2004年的两个火星车的气袋落地装置。 “好奇”号的诞生 施特尔茨纳在工作室里 在“好奇”号火星车项目中,施特尔茨纳是降落计划的总设计和再入下降和落地(EDL)的主管。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好奇号的惊险七分钟”,因为这个火星车必须在七分钟内将速度从2万公里/小时降到零,这相当于把一辆时速为一百公里/小时的汽车在2.1妙里停下来。并且它必须平稳地停在一个指定的范围里。在这七分钟内,火星车连同它的降落装置完全是自动操作,每一步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地球离它已经太遥远,它的设计制造者不能提供任何即时调控。他们在这个项目上已经工作了十年。 施特尔茨纳在讲解天空吊车 降落这个火星车的最大挑战还是它的重量。以前使用的反向火箭、降落伞、气袋和支撑脚及其各种组合都不能适应在它身上。为此,他的团队第一次设计制造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天空吊车(sky crane)。一开始,人们都说这简直就是发疯。其实对于他的团队来说,这也是很发疯的事情。不过,他们是工程师,是科学家。他们能坐下来设计它,验证它。其实,这个系统在地球上根本无法完全验证。但最后他们还是开发出了这个可以在火星不平整地面上放下大重量仪器的天空吊车。 在“好奇号”登陆的前一天,施特尔茨纳很平静。等待他的是两个全然不同的结局。他已经在过去的几年里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有时是在凌晨4点给同事发电邮。那个时候他在思考着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但现在,“好奇号”正独自飞向既定的目的地。他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现在他反而一下子放松了。他太太说,这一夜是他两年来睡得最好的一夜。 施特尔茨纳本人和他太太当逃诩最喜欢的照片。当时他看到的是左上角的图片。 关于“ ‘好奇号’登陆火星实况 ”,笔者已经在“ 指挥‘好奇号’登陆的华裔明星陈友伦 ”一文中详细介绍过了。在这里,我们只回忆几个片段。2006年8月6日晚8点26分,JPL控制中心的门被锁上。在“好奇号”落地前的几秒中,只见陈友伦在有条不紊地报告着刚刚得到的“好奇号”的消息,施特尔茨纳在他的身后来回走动,焦急地等待。当陈友伦宣布着陆成功的时候,指挥厅里一片欢呼声。1分30秒后,“好奇号”就传来了第一组数据。人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是64x64像素的“好奇号”自身身影图像。再过1分钟,“好奇号”就传来了高清析自身身影图像。这次降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最大的意外就是它没有任何意外。”施特尔茨纳后来说。 三个星期后,他的二女儿降生了。 Source: twitter 在参加完庆祝活动和答记者问之后,施特尔茨纳在天亮的时候回到了家里。他的妻子正在怀孕。在等待“好奇号”降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还在等待着另一个新生命。三个星期后,他的二女儿降生了。小宝贝的出生同样是顺顺利利。 施特尔茨纳和他的团队 对施特尔茨纳来说,“好奇号”的成功是他最为辉煌的事情。谈到未来,这位已经担任JPL“再入降落着陆和小型天体访问办公室”(Office of Entry, Descent, Landing, and Small Body Access)主任职务的他说希望看到火星的样品返回地球,希望看到在 木卫二 的表面降落,希望到 土卫六 的巨大甲烷湖面去划船。显然,NASA已经盯住了火星以外的其他星球了。 火星上的摇滚 自我描述:火星大拿,业余园丁,专业噪音,饭桌吃货 Source: @steltzner 写到最后,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施特尔茨纳就真的与摇滚永别了吗?其实你看他那个猫王发型就可以猜到那是不可能的。施特尔茨纳生来属于摇滚,他也永远不会完全放弃摇滚。在上学期间和在JPL工作期间,他都是乐队的成员。在JPL的乐队叫“ M-Team ”。他是一个会把童年梦想和现实工作相结合的人。当“好奇号”传来 will.i.am 的“ 摘星 ”( Reach for the Stars )之时,施特尔茨纳的梦想和现实就成了一体:“Flying just like nasa, out of space master”。他把摇滚送到了火星上,这是任何其他摇滚乐手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这是笔者【 NASA人的故事 】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0442 次阅读|30 个评论
共同参加2014年NASA的地球日活动
热度 2 jiangxun 2014-4-10 08:04
作者:蒋迅 Source: NASA 世界地球日 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最早的地球日活动是1970年代于美国校园兴起的环保运动,1990年代这项活动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环保主义者的节日和环境保护宣传日,在这天不同国籍的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传和实践环境保护的观念。这一天又快来到了。“ Earth Right Now ”,这是NASA发起的一个独特的庆祝2014年地球日的活动。其中一项需要全世界关心地球未来的人们共同参与:“哈喽,NASA,我在地球上”。大家需要做的也很简单:照一张照片,传到网上。NASA将用这些照片制作一个特殊的地球马赛克图像。 NASA科学家已经帮助世界的天文学家们在浩瀚的宇宙中中识别了数以千计的行星。但NASA研究最多的星体是与我们升息相关的地球。目前NASA有17颗地球观测卫星在运转,今年还将发射数颗地球大气层、陆地和海洋观察卫星。获得的数据将帮助NASA科学家获得一个复杂完整的地球模型。NASA同时希望能用大量的人群照片来绘制一个蓝色星球的美丽图片。 Source: FB 很多人已经参加了这项活动。上面是本人从脸书上截取的一些图片。从照片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来自伊朗等国家的照片。不知中国的网友们是否有兴趣?如果有兴趣的话,请先到 NASA的网站 下载招乎牌,打印后写上自己所在地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森林、草原、山脉、河流、古迹等等),手持招呼牌照一张相片,然后上传到你的推特、脸书、Google+或Instagram 上,只要在照片说明上写上hashtag“#GlobalSelfie”就可以了。NASA会自动到你的网页上提取照片。
个人分类: 航天|4489 次阅读|4 个评论
第一位太空漫步的华裔宇航员焦立中(下)
热度 8 jiangxun 2014-1-13 07:49
作者:蒋迅 本文是笔者“ 第一位太空漫步的华裔宇航员焦立中 ”一文的下半部分。 焦立中与中国 有些人说这些华裔再牛也是流着USA的血,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就拿焦立中来说,他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母语是英文,代表美国进入太空。但他同时也关心着中国和中国的航天业。 早在1988年,当他还在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时,他就已经开始关注中国。他应第五工业部之邀在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长沙工学院 讲课。 在1994年焦立中第一次升空前,他就问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和中国香港有什么东西可以带到太空。后来中国大使馆给了他一面五星红旗,中国香港给了他用石英雕刻的玫瑰花。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飞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后,焦立中给杨利伟写了一封信,对他表示祝贺,同时还附上了自己的一张照片。“我觉得这太棒了!我由衷地恭喜他!我希望中国继续太空探索。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开展国际合作,我能为之出一份力。”他在休斯敦航天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2005年,焦立中在空中向驻休斯敦总领事馆祝贺农历新年。他先在太空录下自己的声音并发给他的太太卡伦,卡伦再去休斯敦总领事馆播放。 2006年4月,他和家人一起第一次到了老家山东。他在父母的老家山东吃到了正宗的家乡面食:面条和馒头。他也去了北京的长城。焦立中原本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汉语的家庭环境,后来因为上学遗忘了许多,几乎不会写汉字。这次他在回故乡前又专门请教师将汉语恶补一番,焦立中甚至不放过任何学习汉语的机会,“我还带了几张汉语普通话的CD到太空站,常听一听,希望尽快学好普通话。”焦立中说。其实,焦立中学习汉语还有更深层次的用意──和中国同行交流。 焦立中参与由新浪网和《航天员》杂志联合举办的世界航天员网上见面会 2007年5月,焦立中再次到中国参加“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他在中国的日程安排得非常满,其中一项就是参与举办“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他还参与由新浪网和《航天员》杂志联合举办的世界航天员网上见面会,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他还抽空再次去了长城。 焦立中在清华大学参加“清华学子与中外航天员面对面”活动 2008年,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的首次太空行走。那天他凌晨5点起床,因为他希望第一时间得知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的消息。他给翟志刚的那次出舱活动打了满分并发了祝贺信。 贺信写到: 致神舟七号的机组人员: 向你们问好!我希望你们在即将进行的太空飞行中好运一路相随,这是中国载人太空项目的又一关键之举。作为一名美籍华人,我对你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骄傲。由於曾穿美国和俄罗斯的太空服进行过六次太空行走,我本人深知此行的挑战。 在2006年与2007年,我曾参观过北京航天中心,结识了陈主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载人太空项目和以及取得的进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你们这次任务取得成功很有信心,祝你们成功飞行后能够快乐着陆。 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2010年4月,焦立中24日现身洛杉矶,参加南加州中华科工学会48届年会。 2010年10月中国“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焦立中说:“我希望中国能继续太空探索,也许有一天开展国际合作时我能为之出一份力。”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后,他再次指出:有人说美国45年前就到了月球,“但事实是,我们今天做不到”。 他特别希望中美两国在太空进行合作,因为可以促进两国理解和关系改善。2011年9月初,焦立中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让中国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新夥伴”。在文章中焦立中指出,俄罗斯一枚运载物资到国际空美国站的“联盟”号火箭在8月下旬发射升空失败,这让人忧心忡忡,因为俄罗斯“联盟”号系列火箭是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之后唯一可以搭载宇航员赴空间站的飞行器。焦立中认为,现在中国是除俄罗斯之外唯一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国际空间站应该抓住机会,使中国成为新的夥伴。但是他的愿望未能实现。现在国际空间站仍然是依靠俄国的飞船运送宇航员,但也有欧盟、日本和两家私人企业运送物资;而中国则走上了自建空间站的道路。 焦立中丝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到处演讲发文章宣传自己的观点。在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度里,他不担心会被封杀,或有谁对他从事的事业做手脚。很多人会觉得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华裔身份。其实,他作为一个美国人,更多的想到的是美国人的利益,其次是一个双赢的结局。他的观点首先来自他与俄国人的合作经历。在柏林墙倒塌之后,美国开始与冷战时期的对手合作。俄国宇航员到休斯顿与美国宇航员一起训练。很多人,包括他自己,都怀疑过这是不是值得,会不会失秘。当时俄国飞船出了问题,NASA伸出手把俄国宇航员送到“和平空间站”去。“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出事后,俄国人也伸出手帮助美国宇航员到达国际空间站。通过这两件事,焦立中亲身感受到合作对双方的好处。他发现,合作可以改进两国双方的关系。这种关系不限於航天领域。他认为,当双方合作时,大家都有利益,大家都会尽量避免冲突。不过,国际合作也不一定能成功。比如他与王剑钻石公司的合作就不能算是成功的。他总结那次的教训时说过,合作必须有合适的人。 焦立中和杨利围合影 中国在在任航天上的成就是举世共睹的。2003年中国把杨利伟送上了太空。从此以后中国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合作的愿望。但都由於美国政府方面的限制而没有结果。2006年,焦立中得到NASA的批准,成为了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前宇航员。在中国,他受到了友好的接待,他被破格邀请参观了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2007年,他再次到中国去参加“人在太空”国际学术会议,那次去了不少世界各地的宇航员,有俄国的、法国的和日本的,而美国人只是他一个,而且还是退役的。他觉得很遗憾。 焦立中谈中国反卫星试验 焦立中在多次场合提到的一个例子是中国在2007年1月11日进行的一次未宣布的 反卫星实验 。那次实验在太空中制造了大约15万块碎片太空垃圾,给各国航天器造成了威胁。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公开承认过这个事件,但后来以“一箭三星”方式,发射了三颗用于清理轨道碎片的卫星。焦立中公开问大众:如果中国和美国有合作关系的话,中国会不会在做这样的实验之前三思呢?没有谁回答他的问题。也许只有中国政府能回答这个问题吧。 还有一些人认为,美国人不能冒着被中国偷技术的危险。但是焦立中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应该换一个角度想这个问题:也许是因为美国的封锁才逼着中国不得不发展自己的系统;而且让中国航天员飞美国的航天器不会威胁美国的国防系统,因为美国的民用航天和军事航天是完全分开的。 焦立中回到祖居地东明县焦楼镇焦楼村 2010年10月,焦立中与父母、妻子带着一对可爱的儿女再次来到山东,他和妹妹在父母带领下,第一次回东明县焦楼镇焦楼村寻根祭祖。他说,“父亲总是讲,在黄河下游一个拐弯的地方,有个村庄叫焦楼,那是他长大的地方。”但对於黄河,焦立中同样陌生,只是从地理位置上知道在中国的北方。“当我搭乘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上天的时候,我就想著要在上面找到黄河,找到焦楼这个地方。我用数码相机拍了2万多张照片,有很多是关于黄河的。”焦立中这样说。遗憾的是,这次来菏泽,由於行程紧张,焦立中没有看到黄河。“以后我还会来的,下次一定去看黄河!” 此行之前,焦立中和他的父母都被已经聘为菏泽学院的名誉教授。焦立中特别高兴。他说:“虽然常年住在美国,但没有忘记老家,如果有机会为家乡教育出一点力,我们感到很荣幸……家乡更加富裕、美好,不是每个游子所希望的吗?”他表示,将把菏泽学院作为一个点,有项目优先考虑,为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和中美合作交流牵线搭桥。“父亲总是说,他每次来,都觉得菏泽的变化很大!我第一次回来,给我的印象很好,这儿的人非常热情!”焦立中这样表述对老家的印象。 焦立中博士在山东大学演讲 2010年10月12日上午,焦立中被山东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焦立中博士是山东大学历史上继时任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所长卢埃林·史密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和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沙米尔教授之后的第四位名誉博士。在中国,“名誉博士”是由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特别荣誉学位,专门用于表彰为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历史上共计200余位名誉博士中包括曼德拉、老布什、比尔·盖茨、萨马兰奇、乔姆斯基等世界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技精英和学术大师。 焦立中被授予山大名誉博士称号 2011年9月,焦立中在CNN发表专栏文章,建议允许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他认为这样可以解决航天飞机停飞和俄国在8月24日发生的事故后出现的交通麻烦。但是他的声音显然被忽略了。现在中国似乎已经对加入国际空间站失去了兴趣。中国甚至搞出了自己的一套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不匹配的系统。2013年10月,焦立中在“空间”网站上再次 发文 “美国在失去太空探索领先地位吗?”。在这篇文章中他悲观地说,“问题是,可能已经太晚了。中国有一条清晰的路线图并一路向前。...他们干嘛要和美国一起干呢?” 在中国,焦立中遇到的几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包括UFO和外星人。他说虽然确实看到过奇怪的亮光一闪而过,有人因此说焦立中看到了UFO,但是他不喜欢将他看到的不明物体归结于UFO,因为据他以往所有的经验来看,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最接近事实。事实上后来有人专门对他看到的光线做了研究,原来当时国际空间站正好在南美洲上空,而那里正好是黎明时刻。焦立中看到的是来自鱼船的灯光。渔民们打出很强的灯光来吸引墨鱼。至於外星人,他认为太空非常大,一定有生物,但人类还没有找到他们,他们也没有找到人类。 见过焦立中都说他谦逊、憨厚,笑容可掬,一米七左右的个头儿,显得身体特别敦实健壮,听他讲述在美国的“飞天”壮举,汉语中不时夹杂著英语作为注释,对於不理解的汉语词汇,他又忙著翻随身携带的英汉双解字典,丝毫感觉不到成功人士那种居高临下的孤傲。记者采访焦立中博士时,一个漂亮的“洋娃娃”拿着玩具扑到了他的怀里,这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人立即俯下身去轻声询问,孩子稚嫩的话语逗得他哈哈大笑,这个还不到4岁的小男孩是他的一对混血儿龙凤胎中的一个。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已经有很多关于焦立中的文章了。我在本文里部分采用了这些文章中的文字。下面给出参考过的中文文章。 费俊龙焦立中与清华学子对话 焦立中:我的代号叫“山东” 为家乡尽心竭力 老乡焦立中再次回到山东 获授山大“名誉博士” 华裔太空人焦立中 4度升空6次太空行走 美籍华裔宇航员焦立中:想造自己的飞船和空间站 专访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站长焦立中 首位华裔宇航员焦立中谈太空生活(实录) 首位华裔宇航员焦立中谈太空生活(实录) 美华裔太空人焦立中谈成功经验 国际空间站华裔站长焦立中:应让中国成为国际空间站新夥伴 国际舆论评神九: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高度赞扬 记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指挥长焦立中 第三位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焦立中 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给出舱活动打100分 华裔航天专家焦立中:穿航天服感觉像开飞机 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华人焦立中 华裔太空行走第一人焦立中获授山东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裔宇航员焦立中:我们只是在宇宙中开了个聚会 焦立中:在太空里生活,感觉像梦一样 与美国退役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会晤 从空间站拍摄的顶级图片 华裔宇航员焦立中成首位在太空投票的美国人 焦立中: 刻苦学习掌握知识 勇敢实现你的梦想 华裔航天员焦立中祝贺神七发射成功
个人分类: 航天人|11459 次阅读|18 个评论
第一位太空漫步的华裔宇航员焦立中(上)
热度 13 jiangxun 2014-1-12 08:21
作者:蒋迅 华裔宇航员 焦立中 ( Leroy Chiao ) 说起焦立中,这是一位在载人航天业内无人不晓的人物。在他15年的宇航员生涯中,四度升空、六次太空漫步,是迄今为止惟一一名担任国际太空站站长的华裔宇航员,第一位为总统选举从太空投票的宇航员,也是在太空一次性停留时间最长的美国宇航员之一。还有,他是第一位访问中国航天员中心( Astronaut Center of China )并与杨立伟见面的美国航天人。 焦立中的父母和他的童年 童年时的焦立中 1960年8月28日, 焦立中 ( Leroy Chiao )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Milwaukee, Wisconsin)。不过他们一家早就搬到了堪萨斯州威奇托市,然后在1967年又搬到了加州。所以,他是在硅谷的丹维尔市( Danville, California )长大的。为了让孩子能尽快融入主流社会,他的父母决定把家安在美国当地人聚集的地区居住。至今那里仍然是以白人居多(86%),亚裔只有9%。又由於他的生日在8月,所以他总是在班里最小的。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小时候受到的不公对待比较多,到了高中他才渐渐摆脱掉当地孩子不断来挑衅找茬的苦恼。而且他在成长中学会了对他人的宽容。他特别能在这样的环境里自我调节。他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去湖边去放小船、抓蝌蚪,也会跟父母去爬山,附近有硅谷的最高峰大菠萝山( Mount Diablo )。他记得到金门公园参加长跑,著名漫画家 盖锐·拉尔森 也每年参加一年一度的长跑。他还记得在丹维尔第一次吃到了墨西哥饭,他总是在正餐开始前使劲地吃土豆片,结果到真开始吃得时候都已经饱了。 焦立中和他的父母及两个姐妹 请允许我在这里说一说焦立中的父母,因为我们可以从他父母,特别是母亲的身上看到他们对他的影响。焦立中的父亲焦祖韬(Tsu Tao Chiao)是山东东明县焦楼镇焦楼村人,母亲朱青筠(Cherry Chiao)则出生在青岛,在苏州长大。二战期间他们各自到了台湾,在那里相识,相爱并结婚。1950年代初,他们在台湾上完大学,申请到美国罗德岛大学留学。在罗德岛,他父亲一切顺利,拿到化工硕士学位后就在克利夫兰找到了工作。而他的母亲则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化工系系主任仅仅因为她是女性就拒绝给她助教奖学金。当时整个化工系都没有一名女生。她不得不进入化学系,攻读有机化学学位,同时选修化工系的课程。在一门化工自动控制的课程里,她的成绩甚至比同班化工专业的学生还高。就这样,她一年后就取得了有机化学的硕士学位。一位教授终於被她感动,主动给她提供奖金,希望她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她还是决定跟随丈夫一起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在克利夫兰,她仍然因为性别而无法找到研究性质的工作。有一家化工公司只让她当一个初级实验员。她一年后决定辞职,因为她渴望做一名研究工作者。她最终在堪萨斯州威奇托市找到了一份研究工作,不过她仍然因为性别而受到困扰。 焦祖韬的专业是纤维和纤维复合材料,他因此得到了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 )的一个职位。全家就是在这个时候搬到硅谷的。在那里,焦祖韬还担任过美国和平利用原子能委员会研究员,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NASA和欧洲宇航中心的顾问。而母亲在抚养三个孩子的同时,继续工作。等孩子们都相对独立后,她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去攻读材料科学和工程学博士学位及一个化工副科。这时候她已经离开学校14年了,而她又要求自己在同学中是最棒的。她学习非常刻苦,终於在1973年完成了全部课程,1976年5月取得了博士学位。这时候,焦立中已经16岁了。 小时候的焦立中并不显得特别聪明,不过他对机器有一种痴爱,特别善於摆弄和修理机器。1969年7月20日,美国“ 阿波罗飞船11号 ”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站在了月球上。不到9岁的焦立中邀请了两个小夥伴鲁斯和迈克。那天很热,家里又没有冷气。他父亲把黑白电视放在后院。他通过电视看到了全过程,亲耳听到了阿姆斯特朗说“鹰号着陆成功”。那个景像他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天,他他知道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此以后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所以他开始产生了当宇航员的梦想,而且这个梦想从此深藏在他的脑海里。“既然别人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父母看出他喜欢飞机火箭,就为他买了许多飞机、汽艇模型和模型火箭。他和小朋友一起在车库里动手组装这些模型。有一个模型是一个指令舱,还有一个悬挂式滑翔翼几乎就真的能用了。万圣节的时候,他穿的是用硬纸箱自制的宇航服,还在胸前装上了控制模块,唯一缺的是一个宇航员的头盔。他的父母以为他只是玩玩,并没有意识到儿子已经有了飞天的梦想,因为他从来是一个务实的人,这些举动不像他。他们认为念书最重要,小孩一定要念好书,要上大学。在让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又鼓励他们要像美国孩子那样有远大理想。有一段时间里,焦立中的数学成绩不好,因为那时候学校搞了一个“开放学校”(open school)计划,学生们可以自由选科目。他喜欢科学课,还得到了学校的科学褒奖,但是他忽略了不用动手的数学课。他的父母看到这一情况后非常焦急。强迫他完成数学课的所有要求。在一个亚裔家庭,不好好学习是行不通的。从此以后,他一直是一名好学生,抱定了目标要上好的大学。父母还教育他要走出独立的人生道路。所以他在16岁的时候就到麦当劳打工。即使是在麦当劳打工,他也不放弃学习。他特别注意到麦当劳店是如何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事物安排得井井有条。到他后来成为工程师时回忆起来还是这段经历觉得非常有益。 上学和NASA之前的经历 1978年,焦立中高中毕业,他进了加大柏克莱学习化工。1983年获得化工学士学位。同年他转到加大圣巴巴拉分校攻读化工研究生课程,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虽然学的是化工专业,他仍然怀着宇航员的梦想。在美国,宇航员分两类:一类是军队培养出来的,他们一般是大学毕业;另一类是学化工或医生等专业的。如果不是军队培养出来的,那申请人的学历就显得很重要,能够念到硕士和博士就显得很重要。1986年,已经获得了硕士学位的他就大胆地向NASA递交了宇航员申请书。但因未完成博士学业及没有工作经验遭到拒绝。当时申请的有2500多人,最后录用的只有23人。1987年焦立中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焦立中并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急冲冲地再次申请,他决定先为自己积累一些经验。他先回到硅谷,进入美国赫克赛尔公司(Hexcel Corporation),参与研制太空复合材料、治愈模型和有限元分析。 他还参与了赫克赛尔公司与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个合作项目:完全用先进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实用的光学修正精密区段反射器,为未来太空望远镜的改进提供技术。 1989年,焦立中转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工作。参与纤维缠绕和厚截面航空航天复合材料的加工制造的研究。他开发了一项用于石墨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机械治愈模型。1990年,他已被列入世界科学工程名人录。他还学习了飞机驾驶技术,积累了2600多小时的飞行经验。 1990年,已经取得学位和工作经验的焦立中决定再次冲击他的宇航员梦想。七个月后,他被通知去休斯顿面试,又过了四个月,他最终脱颖而出,他成为了美国宇航局23 名新太空人之一。 焦立中回忆了他当年的考试。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必须非常健康,因为大多数申请者最后由於身体因素被筛下来都是由於心脏或视力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心脏方面,即使你只有那么一丁点问题都不可能成为宇航员。此外,NASA 还会要求你做一系列的测试来评估你的心理素质是否符合上太空,其中包括笔试和面试。宇航员不能有幽闭恐惧症,这也是NASA 在面试候选人时要求证的:通常面试的人将被关在一个大袋子里,拉上拉链,通过心电图监视候选人的心跳等状态,“我猜想他们只是想看看我们会不会疯掉”。焦立中对此适应良好,他几乎在大袋子里睡著了,“因为袋子里很好,又暗又静”。 现在视力方面的要求相对没那么严格了,他申请当宇航员那时,视力要求是裸视为20/100(相当于0.2),矫正视力为20/20(1.0),而现在他们已经放宽到20/150(0.125)。作为一名华裔,他丝毫没有感觉到这个身份会是一个障碍。那时候他甚至已经应第五工业部(即兵器工业部)的邀请在华讲学过了。NASA并没有介意。事实上,所有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NASA 一定会选择最优秀的人,我只是担心自己的履历是否能足够优秀到令我在那么多申请人中脱颖而出。 ” 1991年7月焦立中在31岁的时候进入美国航空航天局接受训练,并于次年7月通过严格甄选与考核,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正式宇航员。他回忆道:“我非常幸运,真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焦立中在NASA的十五年 焦立中成为一名正式宇航员 焦立中又经过了一年的飞行训练。然后顺利得到了执行任务的指派。那是一次乘坐“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任务。为此他又经过了两年的针对性训练。 正在执行STS-65任务的焦立中 1994年7月8日,34岁的焦立中首次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执行 STS-65 任务。他因此成为NASA第196位获得“太空出差”机会的宇航员。那个时候还没有国际空间站。NASA把微重力实验室建立在航天飞机的有效载荷舱里。那次15天的太空之旅,他们轮班每天工作12小时,一共做了80多项有关材料和微重力下的生命科学实验。虽然是第一次上天,他没有想到害怕,因为是他想做的事情,他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而且在针对性训练中,他在太空中要做的每一件事都一清二楚。要说他在航天飞机发射前一点也没有想到发射时会出现“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场面也不是事实。但他更担心的是发射以前会出的一些事情,比如交通事故,那他就不能去了。这样的事件确实发生过。所以真到发射的时候,他一下就如释重负了。在太空中他没有错过欣赏美景的机会:“太空非常好玩。…看地球的感觉非常好,地球是漂浮的。”如果让他把在太空中的种种经历排一个队的话,他首选太空漫步。 即将执行STS-72任务的焦立中 1995年,焦立中又被选为“奋进”号航天飞机的 STS-72 任务组。这一次他被选为太空漫步的宇航员,为次他又经历了一年训练。1996年1月11日,“奋进”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他身穿新改进的美国宇航服两度到舱外演示测试一些将用于组装国际空间站的技术并检查新宇航服的保暖性能。因为这个造价2500万美元的宇航服是新的,他还有点担心宇航服会不会出问题。他为自己成为第一位执行太空漫步任务的华裔而自豪。 即将在STS-72任务中执行太空行走的焦立中和丹尼尔·巴里( Daniel T. Barry ) 对第一次太空漫步,焦立中最初的感触是:穿着宇航服,他觉得宇航服非常坚硬,使他的行动有点笨拙,动手指头、动手臂或抓什么东西都要用力气,必须慢慢来,做太快的话手就会不听使唤了。特别时当有很多小事情要做的时候。他说,在地面上练习的时候自己知道不是真的,但在太空中做事的时候自己知道做的事一定要做好,不能失败,所以有压力。在宇航服里,宇航员会听到有风的声音,这是设备不断将氧气打到你脸上的声音。当然最大的感触还是,当漂浮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四周的一切如梦似幻,就像是在梦里一样。在太空舱外看地球,地球好像一只球。他也会有一撒手就掉到地球上去的想发。在一次太空行走时,他走到了空间站的最后端,地球正好就在他的脚下,感觉好像是被吊在阳台上,然后你就会发觉你自己心里在说,“嘿,我要掉下去了,我要掉下去了”。这种情况回到地球后又会发生,不少宇航员开始很不习惯,总觉得随手扔一样东西,这样东西会漂浮在空中,而不是掉在地上,於是他们常常会砸了杯子或者是丢了笔什么的。但总的来说,他觉得漂浮是种很舒服的状态,“你会感觉非常自由。”这次任务中,他共绕地球142圈,飞行370万英里,并进行了两次6个半小时的太空行走。“我的第一次行走,是永远不会忘的,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刻,大概持续六个半小时,打开舱门、爬出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激动的时刻,在我的太空服里感觉自己开飞机一样,非常激动。 我第一次的时候,有这个感觉就是这个地球如此之小,如此特别的一个地方,从太空当中看地球是篮球的,看月球好像毫无生命的,我们在地球有生命的地方生存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那时觉得自己也像一颗太空里的卫星!” 焦立中进行完太空行走任务后拍照留念 第三次任务是2000年10月11日“发现者”号航天飞机的 STS-92 航班。这一次距离上一次有四年的时间,但焦立中为这次任务做了三年的准备。他还“忙里偷闲”,把婚礼办了。这是一次里程碑飞行,因为它是航天飞机的第100次飞行。刚刚结婚1年的焦立中戴著结婚戒指飞往太空。荷兰裔妻子卡伦把照片、私人卡片和准备在太空中开启的信件转交给焦立中,并且还准备了一个‘关怀礼包’,其中有他最喜欢吃的零食和照片等作为礼物。在为期十三天的任务当中,重头戏是装配“国际太空站”,七位宇航员从地球上搬来重达九吨的Z1支架,作为太空站八扇太阳能板的基石,Z1同时包括四个大型回转仪,当太空站绕著地球回转的时候,它可发挥控制太空站方位的重要功能。Z1一并含带两套通讯系统,一个向地球转播现场的录像画面,另一个可让地球上的科学家观察国际太空站所做的实验。在这次任务中的最后一项工作,是安装一具重两千磅的圆锥形舱门接合器,当航天飞机下次造访时,可做为两者接合的另一个舱口。美国宇航局还替这次飞行安排30小时的“太空漫步”(EVA),由两组人马到舱外进行国际太空站的装配工作。焦立中主要负责电子设备实验室的飞行软件校验工作、全体人员的装备、训练和飞行数据的文件汇总等。焦立中在这次任务当中一共出舱两回,共计十三小时又十六分钟。 焦立中和宇航员威廉·麦克阿瑟( William S. McArthur ) 在“发现者”号航天飞机上 从1990年开始,焦立中三次乘坐航天飞机升空,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因而得到了NASA的赏识。所以NASA再一次选他参加“远征”10号(Expedition 10)队伍,于2004年10月飞国际空间站。这个任务与前三次有很大不同:航天飞机因为“哥伦比亚”号的失事已经停飞,他必须改乘俄国的宇宙飞船;而且在空间站里跟俄国宇航员一起要驻扎半年多。为了这个任务,他几乎是在执行完STS-92任务之后立即开始训练。开始时学俄文,必须到流利的程度,因为他要做站长。他把自己学成俄语归功于自己的双语背景。俄语虽然很难,但学起来也很有意思。他先在俄罗斯待1个月,然后又来休斯敦待1个月,就这样在俄罗斯和休斯敦之间来回穿梭。后来证明学习俄文非常重要,因为虽然在空间站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他发现他的俄罗斯同事们讲俄语更自在一点。 此外还需要学习国际空间站的操作系统和知识。 焦立中在做超声波 2004年10月13日是华裔征空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焦立中搭乘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从哈萨克贝康诺太空中心升空,进驻他参与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担任站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空间站站长,也是第一位亚裔站长。虽然焦立中是 第三位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 ,但他是 国际空间站首位华裔站长 。焦立中也为自己的这个特殊身份感到荣耀,在担任站长期间,他用“山东”作为自己的呼叫代号。 “当时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呼号,想到父母出生、成长的地方都在山东,我便用了这个代号。” 焦立中在空间站过圣诞节 焦立中在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紧凑而繁忙。他说每天大约要工作12个小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和地面控制中心开电话会议。实际上,整个工作计划是在升空前就详细制定好的,精确到秒,所以每天的工作内容很明确。晚上结束工作之后,他们向地面汇报。在他们睡觉的时候,地面控制中心依据具体情况作出及时调整,第二天早晨就有调整过的工作计划了。除了对空间站进行日常维护之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做科学试验。焦立中说:“在空间站最有收获的工作就是开展科学研究、做试验,因为这些试验是无法在其他地方完成的。”比如,有一个是给医院用的实验:他们互相做身体检查。这可以说是为将来火星之旅做准备的。万一宇航员在太空中生病,他们必须远程在医生的指导下做自我检查。 焦立中还有过两次出舱做太空漫步的修理和安装任务。与前几次不同的是,他是穿的俄国的宇航服“海鹰”(Orlan)。两次行走近10个小时。 焦立中在跑步机上锻炼 对一个长期在失重状态下生活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对骨骼的锻炼。宇航员在空间站里每天有两个小时做运动。空间站上有有很多锻炼器械:脚踏车,跑步机等。在太空跑步是他们那次任务的一个实验。NASA 为焦立中宇航员研究了一种新的太空跑步方法 ── 跑步机上附有松紧带,松紧带穿过宇航员的背使宇航员始终不脱离跑步机(TVIS),“这种方法好像让我扛著两个哑铃跑步”,焦立中这样形容。在肩膀上的带子会把他的皮肤磨破。即使这样等他回到地面后也还要调整一两个星期。其实焦立中根本就是一位体育爱好者,焦立中喜欢体育运动,如: 开飞机 、滑雪、打蓝篮球、踢球等。平时没有执行任务时也经常跑步,每周跑三四天,每次3-6公里。他常自嘲说由於腿短,所以跑得慢。后来结婚后他就和太太一起跑。但正是因为他平时跑步,所以他在空间站上跑步就是小菜一碟了。 焦立中爱长跑 2004年11月2日是美国总统大选的日子。焦立中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航天记录:他在太空中完成了投票,成为在太空中完成总统选举的第一位美国选民。焦立中表示:“这对於我自己来说是一件小事,但是它却有著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表明每一张选票都是有价值的。”在投票前的那个周末正好是美国的万圣节。孩子们是不可能去他那里要糖了,他正好认真思考,做出选择。最后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然后通过计算机把加密了的的选票发到休斯顿宇航中心,然后再由宇航中心转送到选举办公室。不过,他不是第一位在太空中投票的美国人,因为1997年美国宇航员大卫·沃尔夫就曾经在太空中投过票,不过那次只是克萨斯州的一次选举。 焦立中拍摄的长城照片 虽然酷爱太空,但焦立中显然还是更热爱自己的家园。他说:“每当我俯视地球,它看起来是如此美丽和鲜亮,生气勃勃。我最爱欣赏晚上的地球,可以看到城市的灯光,还有风云雷电,如同一幅漂亮的图画。我有时候还会梦见自己回到了地球。” 他在国际空间站上拍了一万六千张照片(另有一说法是二万四千张)。焦立中在国际空间站里找到一处窗口,可以俯瞰太空,他的多数照片都是透过这处窗口拍摄的。在美国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一个研究小组的帮助下,他根据国际空间站的位置、地球天气情况和阳光照射角度等因素,确定了拍摄的对象。拍摄时需要一手牢牢抓住一边墙壁上的扶手,一边设法将照相机的镜头紧紧贴近窗口,然后观察镜头内的影像,看到美丽的景色就迅速按下快门。他用的是数码相机是柯达760C,相机镜头焦距是800,又加了一个2倍增距镜,所以相机镜头焦距相当于1600。他说自己没有看到长城,有一些线条,但他不能确定是什么。其实他拍到了长城。武装了长焦的数码相机真是比肉眼强多了。焦立中在太空中拍摄过一幅埃及纳赛尔湖在阳光下闪烁的美景。在水面反射阳光的作用下,纳赛尔湖看上去散发著烁烁的光芒,焦立中说这种景象被宇航员称作是“太阳反辉区”,他回忆说,正当湖面反射出阳光的那一刹那他按下了快门,这时的纳赛尔湖看上去就像是液态金属。此外,焦立中拍摄的最多的就是月球,他最爱的作品就是一轮满月悬在地球大气层的边缘的景色。 在太空中生活与在地球上最大的不同是失重。除了锻炼身体时要有特殊设计外,还有很多不便。比如在空间里上无法洗澡,只好用毛巾和医院里给无法起床的病人使用的那种肥皂搓。所以他回到地面后最希望的就是痛快地洗一个热水澡。再有,在太空中睡觉是睡在睡袋里面。由於没有地球引力,人睡觉时都是处於最自然的姿势和状态。不过,由於没有枕头,刚开始时会不适应。吃的食物都是塑料包装,需要加水后才能吃。他风趣地说:“在空间站里各种食物都有,但是都没有中国菜好吃。” 在空间站上度过了三四个月后,焦立中开始想回到地球了。在漫漫的太空里,焦立中依然会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在太空里我最想念的就是家人和朋友,我想念地球上的树木、花草、动物,我想念树木的气味,想念土地的触觉,我把这种想念归结于人的本能”。妻子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精神食粮。她准备了一个特别的太空“关怀礼包”,其中有他最喜欢的零食和照片等。 焦立中说他最想携带的是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包括电影、歌曲、戏剧以及相声。平时他可以通过有电话和电子邮件与家人保持联系。虽然见不到真人,但可以有视频和照片。NASA还给他们准备了电影,DVD,电子书,可以帮助他度过休息时光。 北京时间2005年4月25日早晨6时08分,一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降落在哈萨克斯坦阿尔卡雷克市,标志著首位华裔太空站站长焦立中长达六个半月的最后一次太空之旅的结束。 返回地球后,他被任命为休斯敦太空中心宇航员办公室“舱外漫步”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只工作了几个月后就决定退役,从此完全终止了他的宇航员生涯。 不过,焦立中一直以不同的方式保持着与NASA的合作关系。他担任位於休斯顿的国家空间生物医学研究所(National Space Bio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用户组的主席,而这个机构就是NASA在1997年创立的。2012年,NASA决定在未来五年里继续与这个研究所合作。焦立中领导的用户组由现役和退役宇航员以及飞行外科医生组成,目的是监督其研究项目的重点放在宇航员的健康和安全上,特别是在长时间飞行中的需要。奥巴马进入白宫后,曾经成立了一个著名的“奥古斯坦委员会”( Augustine Commission ),评估NASA的载人飞行的现状,未来和规划的可行性。焦立中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 焦立中多次受到NASA嘉奖,其中包括4次荣获太空飞行奖章(NASA Space Flight Medals,2005年,2000年,1996年和1994年),两次获得特别服务奖(NASA Exceptional Service Awards,2000年和1996年)4次获得个人成就奖(NASA Individual Achievement Awards,2004年,2003年,2002年和2001年),2005年杰出成就奖,2004年加倍努力奖(NASA Going the Extra Mile Award),两次NASA集体成就奖(NASA Group Achievement Awards,1997年和1995年)。他还获得了国际航空联合会的(Korolev Diploma,2002年),(Komarov Diploma,1996年)和(De La Vaulx Medal,1994年)。1995年,加大圣巴巴拉分校授予他杰出校友奖(Distinguished Alumni Award)。美国亚太裔传统协会授予他2005年科学与技术奖(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ian Pacific American Heritage Association Award)。美国泛亚美商会授予他2003年优秀科学与技术奖(Excellence Awar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0年,他入选《 A杂志 》的1990年代最有影响的亚裔一百名美国人。1996年,他被加大伯克利和圣巴巴拉两个分校邀请在工学院毕业典礼上做主题演讲。1990年,他的名字入选 名人录 ( Who's Who )科技部分。1989年,他被邀请编写国际百科全书中复合材料部分。 创业的道路 焦立中和他的龙凤胎 2005年12月,焦立中从NASA退役。虽然他从小就有登月的愿望,但阿波罗计划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NASA将来又想实施登月计划,恐怕也难以轮到这时已经46岁的他了。对他来说,15年的NASA经历是他的一笔巨大财富,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还有一条考虑是家庭的因素。他这时已经结婚多年,现在也到了该要孩子的时候了。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妻子儿女在一起。这样的亲情人人有之。可喜的是,2006年12月,他太太一下生两个小孩,一对龙凤胎。 焦立中开始走上创业的道路在事业上,他做了不同的尝试。其中有一些是与私人公司进行合作,他希望与他人一起完成一个私人太空旅行的项目,为以后开发太空旅游业,或者是为私人的太空研究工作做准备,他们也希望通过对技术的更新来降低太空之行的费用,使得更多人可以体验这种奇妙的经历。2006年2月,焦立中 加盟 美国 SpaceWorks Enterprises 。他协助公司搞空间探索商业化。同年8月,他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任首席教授(两年)。 这年7月,航天法律专家亚塞·杜拉( Arthur M. Dula )博士找到他,使他接受了 王剑钻石 公司( Excalibur Almaz )执行副总裁的职务。这家公司在 曼岛 注册,集中了俄国、美国和欧洲等国人才,设计出自己的载人舱,也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们希望竞争太空旅游的市场,让有兴趣的游客能花十几万美元即可使常人实现太空旅游梦想。但它不幸未被NASA载人航天计划选中,也未能实现2013年把人送入太空的目标。2012年1月,他离开了王剑钻石。从2006年12月到2011年12月,他在加拿大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InNexus Biotechnology 任部们主任,这家公司的结果更不好。受到挫折的他没有退却,反而更加坚强了创业的道路。2012年7月开始,他又到一个新的创业生物技术公司 Diomics Corporation 担任CEO。他还在莱斯大学和贝勒医学院任兼职教授。 焦立中寄语青少年 焦立中接见美国小学生 对於少年儿童,焦立中想说,最重要不是做宇航员,最重要是你要想到自己做什么事情,然后要仔细去做,念书念的要好,然后必须要有一个梦想。他认为,凡事“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无论在学校读书还是走向社会,都要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然后努力去做”。但他不认为成人应该替孩子制定这样一个目标。他对宇航事业确实有一种热情,但是他说会鼓励自己的一对龙凤胎寻找他们自己内心的激情所在,什么都好。 焦立中对青少年的期待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2744 次阅读|24 个评论
NASA2013年度资助的几个一期新概念研究项目
热度 8 jiangxun 2013-12-28 07:17
作者:蒋迅 本文发表在《太空探索》杂志上。 2013年7月,NASA公布了2013年度资助的一期新概念研究项目,一共有12个,每个项目得到十万美元的基金资助。如果能有幸得到二期资助,那就可以再得到五十万美元的资助。NASA希望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促进空间科学和探索的重大突破。 “NASA新概念研究项目”部门执行主任福克尔(Jay Falker)应“行星协会”( Planetary Society ) 的要求 介绍 了这次的评选。“NASA新概念研究项目”( NASA Innovative Advanced Concepts ) 的前身是“NASA先进理念研究所”,由大学空间研究协会 ( Universities Space Research Association ) 管理。2010年改名后,改由NASA自己管理。2011年第一次选出30个一期新项目,2012年第二次评选,有18个申请中标。这次只有12个。但这并不代表一个递减趋势。事实上,“NASA新概念研究项目”资金充足,并没有受到联邦政府经费紧缩的影响。他们减少了一期项目数目,主要是为了更多地资助二期项目,使那些取得显著成绩的项目可以得到延续。 “NASA新概念研究项目”的目标是通过那些真正革命性的富有远见的新概念来影响NASA的科研进展。这些项目是近乎于科幻小说,但又不完全是科幻小说。它们有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技术上有成功的希望。它们可以帮助NASA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NASA新概念研究项目”每两年征集提案。一期项目每年发布一次,二期项目每两年发布一次。二期项目是基于一期项目上的。基本程序是,先经美国学校、公司、研究机构、政府部门等申请,经过同行评审,最终挑选出来。申请人必须认真描述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必须是非常富有创造性的,展现出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必须试图打破技术上的限制,挑战常规,而且必须使评审人员能够理解项目中的基本原理,还能解放思想,对项目得出一个合理的评估。每个评审员独立评审,然后聚集到一起进行小组审议,从中选出最佳提案。 今年资助的这12个新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雄心勃勃。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虽然只有12个项目,但是却覆盖了航空和航天的多个领域。福克尔表示:“这些获选的新的一期新概念包括了潜在的地球与空间科学上的突破,多元化经营和潜在的拓展类文明和商业化的新途径”。可以说,这代表了NASA未来的重点和寄予的希望。我们在这里对这些项目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项目1 NASA充分认识到航天器推进系统对深空探索,特别是载人深空探索,的重要性。在经费缩减,技术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更是这样。这次十二个项目中有三个是推进系统的:一个是由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提出的 项目1 :“脉冲裂变 - 聚变推进系统”( Pulsed Fission-Fusion (PuFF) Propulsion System ),第二个是“大学空间研究协会”提出的 项目4 :“实现微型卫星探索太阳系的双模式推进系统”( Dual-mode Propulsion System Enabling CubeSat Explora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另一个是密苏里大学的 项目9 :“等离子动力推进将纳米/微微型卫星的能力革命化”( Plasmonic Force Propulsion Revolutionizes Nano/PicoSatellite Capability )。项目1认为可以利用“Z箍缩”( Z pinch )设备来触发点燃热核氘。聚变中子诱发裂变反应,释放足够的能量,并进一步限制和加热等离子。然后,二者结合的能量可以被引导到一个磁性喷嘴,产生巨大的推力。项目4是针对微型卫星的,质在开发可以将微型卫星推到深空的系统。它的目标是把热推进和电推进结合起来,适当使用每个系统的优势。项目9建议数值模拟等离子力场的非对称/梯度的几何形状和相关太阳广能约束,预测纳米粒子的速度,质量流量,以及由此产生的推进性能(推力,比冲),并评估启用电浆推进后飞船的位置控制精度和指向精度。 项目8 “阿波罗13”号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失败”。飞船爆炸事件让人们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如何在轨改变飞船去执行一个计划外的任务。其实在轨道上,航天器和宇航员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意想不到的问题的。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就常常发现零件坏了之后不得不等待补给。还有一些问题即使想到了也不是容易实现的。如何利用空间现有条件达到目的是一个新的课题。3D打印在经过二十多年的低调开发后,突然变得异常活跃起来。这说明这项技术正在从成熟走向应用。 项目8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取材于稀薄空气的生物材料:先进的生物复合材料的原地按需印刷”( Biomaterials out of thin air: in situ, on-demand printing of advanced biocomposites )。这项研究是由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提出的。虽然与现在的3D打印有些相似,其实它比3D打印更具有革新的性质。想象一下能够把任何工具和复合建材打印成食品和人体组织的情景吧。想象一下在火星上的能够取代任何破损部件的能力,无论是您的宇航服的一部分,你的□息地,或你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个项目正是这样一项技术。安托尼·朗曼(Anthony Longman)独立提出的( 项目5 )“自适应生长的张拉整体结构”( Growth Adapted Tensegrity Structures - A New Calculus for the Space Economy ) 描述的是一个全新的创建并制造经济可行的空间□息发展技术:在地月第二拉格朗日点部署一个轻量级的张拉整体□息地结构。在那里,机器人使用空间为基础的材料提供辐射屏蔽、灌溉、生活支持、生态系统发展的土壤,并维护和增强结构。□息地可以成为旅游胜地,经济枢纽和一个多用途的用于月球表面开发和空间生态系统的生命科学研究于支持设施。这次得到资助的还有 项目10 :“极端环境中的变形金刚”( 10 meter Sub-Orbital Large Balloon Reflector (LBR) )。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形状和功能的多功能平台,它们可以原位开启新的行星任务从而大量减少成本。如果大面积展开的话,它们可以反射太阳能,为目标加暖和照明,为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目标跟踪,和作为一个电信中继。 项目3 一年多以前,“好奇”号火星车经历了“恐怖七分钟”后,安全降落在了火星表明。由于“好奇”号火星车前所未有的重量和体积,NASA在再入-降落-落地的过程中使用了绝热罩、降落伞、反向火箭和空中吊车的手段。未来更大重量的航天器将会对再入-降落-落地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次,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新概念 ( 项目3 ):“二维行星表面著陆器”( Two-Dimensional Planetary Surface Landers )。如果这个概念能够实现的话,就能省却任何登陆任务中最复杂,最昂贵和风险最高的阶段,从而显著缩短开发时间。这个概念就是地毯般的二维着陆器,它具有较低的质量/阻力比的特点,从而允许登陆器可以有效地摆脱降落过程中的速度,为登陆完整性提供一个更可靠的结构。 项目2 项目2 有其独特性:“移居火星途中的诱导蛰伏转移舱”( Torpor Inducing Transfer Habitat For Human Stasis To Mars )。按照现有技术,载人火星之旅单程就需要八个月的时间。宇航员在旅途中需要经历生理上、心理上的严峻考验,还必须有常规消费。因此,在星际载人飞行中实行蛰伏经常被认定为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就好像让宇航员在飞行过程中入睡,等醒来时已经到达火星的上空。然而完整的冷冻保存人体和恢复人体的手段却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一环。近年来医学的进展迅速使得人们能够做到让人类在长时间的深睡眠状态中显著地减少新陈代谢。现有的“深睡”技术有四种。NASA应该利用这些科技的的进步,因为他们可以潜在地消除了一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障碍,降低赴火星的载人飞船的起飞质量,最终使可持续的火星任务变得可行。SpaceWorks公司提出对设计出一个在飞往火星途中的蛰伏转移舱进行全面评估:蛰伏所需氧气,食物,空间;还有自动控制系统,安全系统等。这个蛰伏转移舱很小,如果有4-6名宇航员的话,相比目前的20-50万吨,估计可以降低到只有5-7吨;体积上,目前大多数设计中是200立方米,而这个只有20立方米。 项目6 在所有12个项目中, 项目6 的名称有些奇怪:“作为‘X’之解的永恒飞行”( Eternal Flight as the Solution for 'X' )。这是NASA兰利研究中心提出的项目。“X”容易让人联想到谷歌的“X大奖”,其实这里“X”更应该与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相联系。这项调查是寻找一个能达到民用大气地球同步卫星高度的长时间飞行任务的新概念。与直升飞机不同的是,这种飞行器的机翼特别长,长到系链的地步,这时螺旋桨的转速会显著增加,产生更多的升力,而无需更多的推动力。 项目12 天文学永远是NASA研究中的一部分。这次获得资助的有三个项目。 项目7 :“用银河宇宙射线次级粒子骤雨对太阳系小天体做深层映射”( Deep Mapping of Small Solar System Bodies with Galactic Cosmic Ray Secondary Particle Showers ); 项目11 :“10米次轨大型气球反射器”( 10 meter Sub-Orbital Large Balloon Reflector (LBR) );和 项目12 :“小质量平面光子成像传感器”( Low-Mass Planar Photonic Imaging Sensor )。这三个项目都各有特色,分别由行星科学研究所、亚利桑那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提出。 以上项目编号是为了读者阅读方便而加的,不代表这些项目的好坏优略。
个人分类: 航天|8367 次阅读|16 个评论
今日新闻“美宇航局卫星。。。雾霾分布图”有重要信息缺失
热度 2 Talky 2013-12-15 10:07
科学网今日新闻“美宇航局卫星拍到中国内陆严重雾霾分布图”的中文说明,应当是从英文新闻稿翻译过来的。可能英文新闻稿编辑的文字就有增删,造成重要信息缺失。 查了美国宇航局 NASA 新闻原稿: http://earthobservatory.nasa.gov/IOTD/view.php?id=82535 下面翻译的中文中,用蓝色标出的比较重要,用红色标出的,对认识这次雾霾较重的原因及其发展是重要信息。 但是,中文新闻稿中关于烟雾的来源,以及造成雾霾的原因,则是编译的媒体工作者写的,不在NASA新闻原稿中。 Smog Shrouds Eastern China December 10, 2013 China suffered another severe bout of air pollution in December 2013. When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on NASA’s Terra satellite acquired this image on December 7, 2013, thick haze stretched from Beijing to Shanghai, a distance of about 1,200 kilometers (750 miles). For comparison, that is about the distance between Boston, Massachusetts, and Raleigh, North Carolina. The brightest areas are clouds or fog. Polluted air appears gray. While northeastern China often faces outbreaks of extreme smog, it is less common for pollution to spread so far south. 中国在 2013 年 12 月经受了又一次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美国宇航局的 Terra 得到 12 月 7 日卫星遥感( MODIS )图观察到厚重的霾从北京伸展到上海,约 1200 公里( 750 英哩),相当于从马萨诸塞州的波斯顿到北卡罗莱纳的罗利。图上亮白色的是云或雾,污染空气显示为灰色。 中国的东北部常见严重烟雾,象这次污染伸展到如此远的南部较为少见。 “The fog has a smooth surface on the top, which distinguishes it from mid- and high-level clouds that are more textured and have distinct shadows on their edge,” explained Rudolf Husar,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Air Pollution Impact and Trend Analysis at Washington University. “If there is a significant haze layer on top of the fog, it appears brownish. In this case, most of the fog over eastern China is free of elevated haze, and most of the pollution is trapped in the shallow winter boundary layer of a few hundred meters.” 华盛顿大学空气污染影响和趋势分析中心主任 Rudolf Husar 说:“雾区的顶部表面平滑,这可以和中层和高层云区别开来,云的形态比较粗糙而且边部有明显阴影。”“ 如果在雾的上面有一层霾,就会显示棕色。 这次中国东部地区的雾大部分和霾无关 , 大部分污染被约束在 只有几百米厚的冬季边界层 内。” On the day this natural-color image was acquired by Terra, ground-based sensors at U.S. embassi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reported PM 2.5 measurements as high as 480 and 355 micrograms per cubic meter of air respectivel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nsiders PM 2.5 levels to be safe when they are below 25. 获得 Terra 遥感图的当日,北京和上海观测的 PM2.5 浓度分别高达 480 和 355 微克 / 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的安全标准仅为 25 微克 / 立方米。 Fine,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PM) smaller than 2.5 microns (about one thirtieth the width of a human hair) is considered dangerous because it is small enough to enter the passages of the human lungs. Most PM2.5 aerosol particles come from the burning of fossil fuels and of biomass (wood fires and agricultural burning). 因为细微可以进入人类肺部,细颗粒物 PM2.5 (约 1/15 人类头发粗细)被认为最危及健康。 大部分 PM2.5 气溶胶源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燃烧(树木和农业烧荒) 。 At the time of the satellite image, the air quality index (AQI) reached 487 in Beijing and 404 in Shanghai. An AQI above 300 is considered hazardous to all humans, not just those with heart or lung ailments. AQI below 50 is considered good. 拍摄遥感图时,空气质量指数在北京市 487 ,上海 404 。 AQI 超过 300 时被认为严重污染,对所有人群都有危害,而不只是影响有肺部疾患的病人。 AQI 低于 50 时,认为空气质量为优。 In some cities, authorities ordered school children to stay indoors, pulled government vehicles off the road, and halted construction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the smog, according to news reports. 新闻报道说,有些城市要求学校学生留在室内,停开政府部门的汽车,停止建筑工程,意图减轻烟雾。 References Associated Press, via The Washington Post (2013, December 6) Smog at Extremely Hazardous levels in Shanghai. Accessed December 9, 2013. Bloomberg News (2013, December 9) Shanghai Tells Children to Stay Inside for Seventh Day on Smog. Accessed December 9, 2013. The New York Times (2013, December 5) Air Pollution Shrouds Eastern China. Accessed Accessed December 9, 201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3, December 9) U.S. Consulate Shanghai Air Quality Monitor. Accessed December 9, 201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3, December 9) U.S Embassy Beijing Air Quality Monitor. Accessed December 9, 2013. Voice of America (2013, December 6) Flights Delayed as Air Pollution Hits Record in Shanghai. Accessed December 9, 2013. Xinhua (2013, December 9) Cities hit hard by smog. Accessed December 9, 2013. NASA image courtesy Jeff Schmaltz, LANCE MODIS Rapid Response. Caption by Adam Voiland. 其实中国研究人员也用 Terra MODIS 真彩色图像进行分析,甚至有逐日发展过程。推荐李芳军博主 2013-12-8 博文:“看图说 ‘华 - 北、西、南、东、中’ 地区 12 月第 1 周( 01-07 )雾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7149-748130.html 2013-12-10 博文:“看图说 - ‘像云像雾又像霾’ - 如何在真彩色遥感图像上识别”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27149-748645.html
个人分类: 灰霾|5129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为NASA向白宫请愿增加经费的六岁学童
热度 3 jiangxun 2013-12-15 00:40
作者:蒋迅 六岁半的康纳·约翰逊(Connor Johnson) 在煎蛋网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小屁孩为NASA操碎心,向白宫请愿增加经费 ”。原文如下: 在Connor Johnson小朋友的人生里,他一半的时间里都在梦想成为宇航员。 之所以有这样的梦想,并不是因为可以到太空冒险,不是因为遨游太空貌似很浪漫,也不是因为能获得很好的名声地位,更不是因为宇航员的衣服很酷炫,而是他觉得太空有太多新奇的东西。Johnson想要成为一名宇航员,“这样我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Johnson只有六岁。从他三岁开始他就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所以他的很多玩具都是NASA主题的,他睡前故事很多都是关于Jupiter的,他曾经穿上它的小太空服。最近他了解到要削减机构科研经费和减少空间探索项目。 Johnson和其他想要成为宇航员的人一样,很迫切的觉得应该要采取点行动。他做了他这个年纪能做的事:他把他的零花钱捐献给了NASA,这样NASA的财政赤字就比以往少了10.41美元。之后他把他所有的积蓄也捐给了NASA。(如Denver新闻台WHNT说,“他决定把他的小猪存钱罐给NASA。”) Johnson突然想到有一个人或许能帮很大的忙。他开始上网,在白宫网站上写请愿书,请求政府为NASA增加经费。这封请愿书得到了9000多人的签名。要得到10000多人签名后白宫才会回复。所以实现他宇航员的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他做的这件事是很高尚的,他在为人类的和平而努力。 他在他的请愿书中写道“我们可以探索新的世界,保护我们不受威胁,并实现我们的梦想。”落款为“CJ,六岁半。” Source: space.com 说起来,NASA也真可怜,这些年来,每年的 联邦预算 都是0.5%左右,而且在奥巴马上任后是 年年递减 ,早已低于0.5%。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像,早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 呼吁 。 小康纳的请愿书在 这里 ,他是2013年11月29日提交的。被他感动,我也去签了一个名。 不过,他能否得到十万人的相应还不知道,即使得到了更多的人又怎样呢?我倒是想建议小康纳现在就开始学中文,也许神舟和天宫可以帮助他实现航天梦。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2453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3年NASA新一批8名航天员简介
热度 7 jiangxun 2013-12-11 08:33
作者:蒋迅 本文缩写版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2013年第5期上。 新一批宇航员有八位成员 ★ 乔希·卡萨迪 ( Josh A. Cassada ),博士,39岁,前美国海军少校(Lt. Commander)。卡萨迪出生加州,在明尼苏达州长大,已婚,有两个儿子。卡萨迪还记得在他16岁那年,他在全家的合影里戴着一顶用硬纸板做的宇航员头盔。谁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那顶好笑的头盔将变成真的了。他本科毕业于密西根的一所私立学校 “艾尔比奥学院”(Albion College),后从纽约罗彻斯特大学获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的是高能物理。2000年,他步父亲的脚步加入了美国海军。曾经被派往伊拉克。回到美国后,他出任P-8波赛顿海上巡逻机的接收试飞员,负责美国国防部高达280亿美元的航空合同。他的物理学教育背景和海军资历是使他胜出的主要原因。前不久,他和艾尔比奥学院的校友安然米勒(Aaron Miller)共同创办了一家试验开发量子光学产品的“Quantum Opus”公司并出任首席技术官。因为接受了NASA的录取,他必须离开自己亲手创立的高科技公司。对此他义无反顾:“幸运的是,安然已经做好了独自承担的准备” 。来自美国北部密西根州的妻子达莲娜(Darlene)虽然对休斯敦的炎热潮湿天气有所顾虑,但是对於休斯顿特别期待。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原来是NASA宇航员克里斯卡西□'7d(Chris Cassidy)从国际空间站打来的。卡萨迪突然感觉自己离宇航员的称号更近了一步。 ★ 维克托·格罗弗 ( Victor J. Glover ),37岁,美国海军少校(Lt. Commander)。格罗弗来自南加州和德州,已婚,妻子迪欧娜(Dionna),现在已经是四个女儿的父亲。格罗弗是八人当中唯一的黑人。在小学五年纪的时候他的数学和科学课就特别优异。他的科学课老师说他将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即将毕业时,他得到过数所大学的资助保证,其中包括著名私立大学南加州大学。但是他选择了加州理工州立大学(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为的是进工学院。在加州理工他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被授予工学院服务社区奖。他还是摔跤和美式足球运动员和工学院院长资讯委员会的成员。大学毕业后格罗弗进入海军。2002年被选为海上飞机飞行员。2006年他被海军作为交换学生送到美国空军大学的试飞学校学习,获得飞行试验工程的硕士学位。2007年,他进入海军研究生院学习系统工程,获得硕士学位。他因为出色的成绩和优秀的毕业论文而得到嘉奖。随后再次进入美国空军大学并获得第三个硕士学位。他还在乔治亚大学政府学院学习立法。格罗弗驾驶过40种飞机,有2000多小时的飞行经验和200多次航母降落经验。在伊拉克战争中参加过24此战役。作为F / A-18“大黄蜂”战机、超级“黄蜂”战机和EA-18G“咆哮者”战机的试飞员,他获得过黑人工程师现代技术领袖奖(BEYA Modern Day Technology Leaders Award)。在被NASA选上时是美国海军在国会的立法代表。他的简历与其他七位一样优秀,但相信他的少数族裔身份和他的诗使得他独树一帜。 ★ 泰勒·哈格 ( Tyler N. Hague ),37岁,美国空军中校(Lt. Colonel),喜欢被人称为尼克(Nick),哈格的家乡是堪萨斯。他的妻子凯蒂(Catie)也是一位空军中校。他们育有两个孩子。哈格的双亲都是教师。还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他参观了位於科罗拉多的美国空军学院(U.S. Air Force Academy)。从此他就立志要上这所大学,他要飞向蓝天,他要飞向太空。高中毕业后,他就真地上了美国空军学院航空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并获得硕士学位。他飞行过500多小时,30多种飞机,包括F-16战斗机、C-12和T-38教练机。2004年,他参加过伊拉克战争,任美国国防部下的联合简易爆炸装置对抗组织的部门副主任。在被NASA录用之前,他也一直在那个部门工作。真正让他认定了要当一名宇航员是2003年他在美国空军试飞学校的时候,他太喜欢超音速的那种感觉了,而宇航员才有终极超音速的机会。连小孩子都超喜欢过山车的感觉。哈格在2004年和2009年两次申请NASA宇航员均告失利。但是他并不放弃。终於在这第三次努力里成功了。从他下定决心到最终迈进了NASA宇航中心的大门竟然过去十年。 ★ 克里斯蒂娜·哈莫克 ( Christina M. Hammock ),女,34岁,北卡人。想象一下在南太平洋中一个方圆不到200平方公里、居民不到7万的美属萨摩亚群岛上出一个女宇航员该是多么地不容易。现在哈莫克让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事件发生了。在她得到NASA的宇航员班录取通知的时候,她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驻美属萨摩亚站的站长。哈莫克在北卡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学习电子工程和物理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电子工程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她曾经在位於马里兰州的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工作,任职电子工程师,设计在卫星使用的电子仪器。此后她被“雷神极地服务”派往格林兰、阿拉斯加州和南极洲。她还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工作两年。正是由於她积累起来的多样经验使得她成为一位理想的宇航员候选人。哈莫克是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出来的第二位(准)宇航员,也是第二位女性(准)宇航员,前一位美国女宇航员凯瑟琳苏利文(Kathryn Dwyer Sullivan)。苏利文是美国第一位完成太空漫步的女宇航员,那么哈莫克会创下什么记录呢?谁都没有答案,但她已经想好,她要带一些萨摩亚的香蕉片,“也许造一个萨摩亚土炉灶(UMU)?”她开玩笑说。显然她已经开始舍不得这个美丽岛屿。萨摩亚的同事和朋友都为她骄傲。“NASA选择她是因为她太优秀了”,一位同事说,“她能力超强,且充满活力”。尽管她已经开始感觉到舍不得周围的人,但她已经做好了成为宇航员的准备。 ★ 妮可尔·奥纳普·曼恩 ( Nicole Aunapu Mann ),女,35岁,美国海军陆战队少校(Major),她和丈夫特拉维斯(Travis)育有一个儿子。报到之前她是美国海军飞行基地的联合产品团队负责人。虽然她早已是一名常飞蓝天的F / A-18“大黄蜂”战机驾驶员,但是转变成NASA宇航员还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当NASA的电话打来时,她差点没有接到电话。当她看到电话显示是来自休斯顿宇航中心时,她正在办公室大楼里。她必须找一个有窗子的地方去接电话。当她在楼道的一段时间里,这个电话连响了三次。她太怕错过这个电话了,於是开始飞跑起来。电话是NASA宇航大队主任珍妮特卡万迪(Janet Kavandi)。这次的电话很简单:1.“你是否仍然对宇航员职业感兴趣”;2.“你是否愿意搬到休斯顿”。当然!她对这个决定非常坚定。她成了近二十年里第一位成为(准)宇航员的女性战斗机驾驶员。曼恩来自北加州,小时候喜欢足球。在美国,只有男孩子打美式足球。所以喜欢跑动的女孩子们都是从足球开始她们的体育生涯的。她的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她考上美国海军学院,在那里她也是校队的主力队员。她说,足球是10%的身体素质 + 90%的自我培养。她的足球教练骄傲地称她为我们的“ 米娅·哈姆 ”(Mia Hamm)。在足球训练中培养出来的顽强意志得以表现在她的方方面面,并延续到以后的生涯中。除了足球,她还喜欢潜水、滑雪、登山和骑车。她还是美国大学运动员协会马里兰州分会在1999年选出的年度女星(Woman of the Year)。当然她也有一个很女人的一面,小时候她会给所有的洋娃娃都打理得漂漂亮亮。在中小学里,她最喜欢数学、英语和诗歌。曼恩本科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从斯坦福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参加过两伊战争中的147次战役,并完成了美国海军试飞学校的训练。她报名加入海军陆战队,因为她喜欢从航母起飞的感觉。曼恩生来喜欢挑战。第一次乘坐F/A战机是在大三的时候,她说那真是一次“甜蜜的飞行”。她告诉妈妈这个兴奋的消息。妈妈回答说:“那好,只是别当宇航员”。但是当她即将从斯坦福大学毕业时,她还是告诉妈妈:“我在通往宇航员的道路上”。她驾驶的战机曾达到1.7马赫的速度,但她却仍然不过瘾,“你什么也感觉不到,就像是你在银屏上看飞机”。她要过更大的瘾:飞出地球轨道。最终妈妈被她的意志感动了,妈妈为她的成功露出了笑容。但目前相比其他同学,她还要面对一个独特的挑战:她的丈夫是海军战斗机驾驶员,现在在海湾地区执行任务。所以她必须带着她一岁半的儿子一起到休斯顿报到。 ★ 安妮·麦克莱恩 ( Anne C. McClain ),女,美国陆军少校(Major),来自华盛顿州。麦克莱恩在2002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主修机械工程和航空工程。其后,她到英国两年攻读研究生学位,一个是巴斯大学的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另一个是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国际安全专业的硕士学位。回到美国后,她报名一所飞行学校,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驾驶麦克莱恩是OH-58奇奥瓦侦察直升机(OH-58D Kiowa Warrior)的执照。2007年出征伊拉克,积累了九百多小时的飞行经验。2009年,她以优异成绩完成了机长职业课程(Captain’s Career Course),并被任命为直升机教练员和大队指挥官,负责基地日常直升机的调动。到目前为止,她已经有两千多小时的飞行经验,驾驶过11种飞机。2011年她到指挥和参谋学院(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进修。在成功入选NASA宇航员训练班的一个星期前,她刚刚从美国海军试飞学校毕业,这是陆军选送的第三位女性。麦克莱恩喜欢橄榄球(Rugby football),她还是美国女子全明星橄榄球队的助理教练。当宇航员一直是她的一个梦想。她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告诉她的父母她要当宇航员,而她的父母都不知道她是从哪里知道宇航员是什么的。她甚至不记得她还有过什么其他的梦想。5岁那年,她读到一本书,书中的主人公一家坐着火箭飞向了太空。她说,当时她就想“我也要这样成功”。更可贵的是她一直坚持着这个愿望,因为一个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努力,不能对自己说不。幸运的是,她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是一个幸运儿,步步坚实。通向宇航员之路有很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激情。她选择的道路就是这样一条道路:一条可以帮助她走向宇航员的道路,同时如果不能如愿,她也可以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出成绩。她说,在得知自己被选上新一届宇航训练班的那个时刻是她终生难忘的。平时自信的她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选上,电话里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当她电话打到她当教师的母亲那里时,母亲当时正在园子里修理月季花。母亲的惊喜尖叫声把屋子里的继父吓了一跳,以为她母亲伤到了自己。说到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职业时她说,空间探索是人类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合作,特别是国际合作,最大的风险,并把如此众多的成分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结果。在这个行业里,人类显示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做出了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这是激励她选择这个行业的最大原因。 ★ 杰茜卡·迈尔 ( Jessica U. Meir ),博士,女,缅因州。缅因州是美国五十个州里的一个小州,在NASA全部宇航员中,只有目前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的卡西迪来自缅因州。对於迈尔来说,她已经在休斯顿宇航中心工作过了。她本科毕业于布朗大学,紧接着进入国际空间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她作为马丁公司的雇员在NASA宇航中心从事NASA的极端环境项目(NASA Extreme Environment Mission Operations)中生理学研究。三年后她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做博士后工作。作为动物血液中氧的运输和损耗方面的专家,她曾经到南极大陆去观察企鹅的习性。她在得到NASA通知时的任职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学助理教授。飞向太空是她从五岁贻d始就有的梦,又一次她画了一幅宇航员的图画。她的老师回忆说一点也不奇怪迈尔会去申请这项工作。她在高中的年鉴(yearbook)里写到:她的终极目标是“太空行走”。在学校里,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她是法语俱乐部,学生会主席,足球队队员,学校乐队萨克斯手,美国高中“国家荣誉协会”的成员,和代表班级的告别演说者。她喜欢飞的感觉,有驾驶私人飞机的执照,有一百八十多小时的飞行经验。她也喜欢水下漫游,是一名佩戴水肺的潜水员,也许她在水下有的是太空漫步的感觉吧。当她得知自己被选为NASA(准)宇航员的时候,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老师。那天老师正在教室里给学生老师,突然收到了她的一封电子邮件:“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她还记得自己在学校年鉴里的誓言呢。老师说,收到电邮额那天,他“整天都在想象着,有一天小杰茜卡降落到一颗小行星甚至火星上”。她也很高兴能再次成为NASA的一员。以前在那里是帮助NASA研究其他宇航员的身体,痕7b在她可能有机会亲自尝试失重条件下血液中的氧气运输。还有哪位专家能有这个殊荣呢? ★ 安德鲁·摩根 ( Andrew R. Morgan ),医学博士,37岁,美国陆军少校(Major),来自宾州。他的妻子叫斯泰西(Stacey),他们有四个孩子。摩根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获得健康科学统一服务大学医药学博士学位。摩根当过急诊医师和陆军特种作战飞行外科医生。曾经出征到伊朗、阿富汗和非洲,在阿富汗给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在入选之时,摩根正在进行一项运动医学奖学金项目。在八位(准)宇航员中,摩根是与飞行的直接联系最少的人选,但他的入选一点也不令人意外。不管是国际空间站之旅、小行星之旅还是火星之旅,都不是几天几夜的事情。在太空飞行期间万一有了急病,还是最好有一位医生在飞船里。从这个意义上,摩根是最佳人选。不过摩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一直觉得自己胜出的几率微乎其微。所以当他把喜讯告诉母亲的时候,她的母亲一下子惊呆了,随后是满脸喜悦的泪水。当然她知道自己长子的性格:勤奋和执着。记得在摩根很小的时候又一次母亲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小摩根竟因百思不得其解而非常沮丧。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给一位名人写信。他选择的是阿波罗宇航员艾伦·宾(Alan Bean)。几个星期后,他真地收到了宾的回信,而且是装在一个NASA官方的信封里。他说,从此以后他就把这封信看作是NASA给他的录取通知书。摩根的父亲是美国空军的军官,由於工作需要,他们经常要搬家。所以摩根没有一个常规意义下家乡的概念。宾州是他父母和他祖父母的家乡。但他也得到了许多别人没有的机会,比如他有机会参观休斯顿宇航中心,也曾在加州亲眼看到航天飞机平安降落。可以说,摩根的航天梦想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2013年宇航员班的失重训练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2013年第5期上。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0546 次阅读|14 个评论
NASA新一批宇航员诞生记
热度 4 jiangxun 2013-12-6 09:30
作者:蒋迅 本文缩写版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2013年第5期上。 2013年8月20日,新一批宇航员与媒体见面 8名准宇航员脱颖而出 2013年6月18日,在纪念美国首位女宇航员萨莉·赖斯(Sally Ride)1983年6月18日进入太空30周年之际,NASA正式宣布了2013年新选定的8名准宇航员,包括4男4女,其中女性比例为历史最高。而且在8月20日NASA安排了这刚刚诞生的新一批宇航员第一次正式与媒体见面。可以说,NASA长达近两年的新宇航员招募工作也终於圆满落下帷幕。 2011年11月15日,NASA在继2009年招募了14名宇航员之后 宣布 将再次海选第21届宇航员培训班(Group 21)。这次海选是在航天飞机停飞、美国联邦预算出现巨大赤字而且NASA预算连年递减之后的第一次,一些现役宇航员宣布退休或跳槽,人数从高峰期的149人下降到现在的48人;每年任务人数最高曾达到30-35,但现在由於俄国飞船上只有三个座位,通常只有一个可以提供给美国宇航员,所以人数下降到4人。2013年8月26日,又一位现役宇航员葛瑞克H强森宣布退役。美国下一代运载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最早也要等到2017年。这样的前景并不乐观。 即使有幸成为新一届宇航员培训班的学员也不能保证最后能成为宇航员。他们还将经过两年的基本培训,完全掌握国际空间站的系统,太空行走,机器人操作,俄语流利,熟练驾驶飞机等。当然成为宇航员后也不能保证他们真的能有一天升入太空。现役的宇航员中还有很多人仍在等待中。“NASA观察”就不客气地问到:“你们有多少人认为自己真能有机会?” 筛选条件与以往没有太大的不同,招收条件也并不显苛刻:任何美国公民,有科技领域的本科学位和之后三年工作(包括在校研究生)经验,身高在 1.55 ─ 1.88米(5'1 ─ 6'2)之间,矫正视力达到2.0(包括激光矫正)就可以申请了。当然他们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并具有团队精神。NASA特别希望招募到教育工作者。以往的三百多宇航员中只有四位是做教育工作的。但NASA第一次在美国招收政府雇员的网站 USAJOBS.gov 上进行。NASA计划在2013年3月份能选出9到15位候选人,6月份开始在休斯敦宇航中心正式开始训练。 在这样的条件下还会有很多人申请吗?这个疑问在2012年1月27日正式接受申请后很快就有了答案。半年之间,一共有6372位美国人递交了申请。这个数字是有史以来第二高,仅次于1978年。那一年NASA第一次招募航天飞机的宇航员。六千多人的申请为NASA严格挑选出最为优秀的宇航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个数字表明,人们对空间探索仍然保持著极高的兴趣,对NASA的领头作用仍给予极高的厚望。 因为新一代宇航员将肩负飞出地球轨道甚至月球轨道的重任,NASA筛选异常严格。他们先把申请人分为“合格”和“超合格”两大类,然后对组成一个小组来挑选出面试的人选。六个月后,NASA开始与大约四五百位申请人的推荐人联系。2012年11月,NASA挑选出120人进行三天的面试,之后这个人数降到49人。这49人进行第二次面试,包括体检。最终8人入选,只有报名人数的千分之一。 最后选上的人都经过了多次身体、心理、学习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测试。但没有耐力方面的测试。与以往一样,筛选过程并不公开。但是有一项测试令人意外:作诗。其中一位侯选人格罗弗作的是一首打油诗: Eyes fixed, gazing off into space My mind in awe of the human race This is all dizzying to me Because I gave so much blood and pee Happy to be here, vice the colonoscopy place. 2012年6月份,NASA正式宣布了选拔结果,比原定日期晚了三个月;选出人数8名。分别是4名男宇航员:乔希·卡萨迪、维克托·格罗弗、泰勒·哈格、安德鲁·摩根,和4名女宇航员:克里斯蒂娜·哈莫克、妮可尔·奥纳普曼恩、妮可尔·奥纳普·曼恩、杰茜卡·迈尔。笔者另文 介绍这8位新人 。 为深空探测储备人才 NASA新一批航天员诞生 NASA2013年新宇航员与媒体第一次见面的这一天正好是“国际空间探索协调小组”(International Space Exploration Coordination Group)发布了一个“全球空间探索路线图”(Global Exploration Roadmap)的日子。这个路线图展示了国际社会向深层空间进军的计划,其中包括到达近地小行星、月球和火星的机器人之旅和路线图联合载人之旅。路线图强调了国际空间站对於深层空间探索的重要性。NASA选择在这同一天显示了NASA在载人航天事业上的信心和决心。 在记者见面会上,NASA局长博尔登说:“他们从经历上、身体状况上和自身条件上都是正好的人选。他们代表了美国的多样性”。这话不假。这8个人都是正在壮年:全部都是在34至39岁之间,而且全部都有一定的飞行经验,有些人还有特别丰富的飞行经验,最少经验的摩根也是一个飞行外科医生,且有丰富的跳伞和潜水经验。他们都是事业有成,在自己各自的领域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中有三个博士,五个硕士,一个现役海军少校,一个退役海军少校,一个空军中校,两个陆军少校,和一个海军陆战队少校。每个人都有很强的科学和工程背景。为了他们的航天梦想,他们都勇敢地放弃了自己事业,从头开始。还有一个特点是,他们全部都是从小对宇航员职业充满向往,为此,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这个方向迈进。八个人中以军人为主,他们分别在海陆空三军任职飞行员或试飞员,另外两位非军人是科学家,而且全都有NASA的工作经验。由此我们推断,除了迈尔之外,他们未来主要是要执行小行星或者火星探索任务,而不是空间站上的科学研究。不过,作为第一步,他们很可能先要执行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和担任美国商业航天器的试飞员。 NASA选择的未来载人航天器 以军人为主的事实与前些年的几次征召宇航员有些不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波罗时代。其实这是一个巧合。这是因为,NASA在航天飞机时代的载人航天在完成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后,逐渐转到了科学实验方面去。所以刻意培养了许多科学家宇航员。我们熟悉的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和张福林等都是这一类。但是航天飞机已经退役,国际空间站也可能在十年后寿终正寝。NASA必须开阔新的视野。NASA目前有多个可能的载人项目,其中包括小行星和火星之旅。对每一个项目都需要有专门的宇航员培训计划,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将飞离地球低轨道,都要求宇航员必须能够长期经受艰苦、孤独、和狭小的环境,必须能够独立解决一些非常规的困难。这些是本次挑选宇航员的重要条件。而军人更容易具备这样经历的条件。我们看到这些军人很多经历过战火的考验,两位非军人女性也远离过美国本土的舒适生活。这是他们胜出的主要原因。 NASA原计划招收9到15人,最后实际招收8人。这是因为NASA曾经请人分析过宇航大队规模,综合考虑退役人数、任务次数,病休等因素,他们得出的结论是:45到55是最佳规模。47位现役宇航员加上八位准宇航员正好在这个范围之内。 所有人都注意到这次挑选的女性达到了50%。这样的比例在NASA是前所未有的。其实这也是一个巧合。NASA并没有制定这样一个目标。只是先代女性所承担的工作与男性越来越接近,使得女性比以往更能表现自己。事实上,NASA先前希望达到的一些目标并没有完全达到,比如教师。原希望能招到至少一名真正的教师。虽说迈尔是一位助理教授,但NASA希望找到的是中小学教师。历史上,NASA只招到过4位中小学教师。 最后的结果只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八位就是NASA所需要的人。 哈莫克正在接受野外生存训练 这一期宇航员学员被称为“八球”( 8 ball ),听起来好像是一个台球训练班。但他们的训练相会比台球残酷得多。前两年的培训跟以往没有区别:都是从基本训练开始。他们先要到缅因州进行生存训练,包括陆地生存、海上生存、俄国冬季生存。后面还有太空行走、机器人操作和飞行训练。飞行训练就是T-38超音速教练机的训练。NASA宇航员经常是自驾T-38飞遍美国。他们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是从飞机上跳伞到非常严酷的环境里,然后在等待救援期间实行自救。近期的目标也是围绕国际空间站的维护和科研的。还有波音飞船、Sierra Nevada公司亚轨道航天飞机、SpaceX公司商业载人舱以及NASA猎户座飞船的试飞。但是远期培训则完全不同。对此,NASA似乎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 宇航员最经常听到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宇航员。我们看到,这八位准宇航员走过的道路起点和方向都是不同的,但他们异路同归。麦克莱恩给青少年的忠告是:“找到你热爱的事情,就是那种如果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宇航员而当你回头看去,你感觉很满意的事情。然后,试著去达到你所在领域的顶峰。但是在努力之中,不要去多想你正在努力完成什么,而是你如何完成。要成为很好的团队成员。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同时成为一个很好的跟随者。要成为这样一个人,当你被选上时,你周围的人都为你而骄傲。永远不要利用别人来使自己走到前面。” 哈格补充说,定出目标和措施,坚持不懈,不要自己说不。如果读者仔细查看以前的宇航员的答复的话,他们的回答也都非常类似。 优秀的人员挑选出来了。他们是否能交出一个圆满的答卷?我们期待著两年后的答案。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2013年第5期上。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6930 次阅读|10 个评论
前进前进,土卫二的一张照片
热度 5 jiangxun 2013-10-14 05:12
作者:蒋迅 Source: bad astronomy 土卫二 ( Enceladus )是土星第六大卫星,1789年由 威廉·赫歇尔 ( William Herschel )发现。在其冰冻的外表之下,土卫二似乎有大量的液体水存在。在南极的 冰火山 ( Cryovolcano )处,有大量的水蒸汽喷出,总量达每秒二百五十公斤。其中一部分回落到土卫二上,另一些加入到土星的大环里,还有一部分落到土星上。这张照片是由NASA的 卡西尼-惠更斯号 ( Cassini─Huygens )土星探测器拍摄的。特别有意思的是,从这张照片看,土卫二就像是一个球形的火箭在燃料的推进下正在徐徐上升。 写于没有NASA网站的日子里。
个人分类: 航天|39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NASA】学术会议拒绝【中国】学者
热度 4 outcrop 2013-10-11 11:26
奔小红花写了一篇博文,不小心按到F5,没了,气死了,决定不重复写了! 就写个简单的,如题。 列下关于NASA两件事: NASA去年(2012)对中国关闭了其技术报告网站( http://ntrs.nasa.gov/ );现在还是无法访问的。 NASA拒绝中国学者参加今年11月4日的一场学术会议(第二届开普勒科学会议);不过在学者的抗议下,NASA表示重新评估中国学者 参 会 。 说明,科学家有国界。 但是,NASA技术报告完全拒绝访问的对象是: 中国、伊朗、朝鲜、沙特阿拉伯和乌兹别克斯坦公民 。我们也该反思下为什么?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7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到哪里去看NASA网站?
热度 4 jiangxun 2013-10-3 00:20
作者:蒋迅 NASA网截图 借用王承志老师的 一句话 :国会不给钱,我们只好闲。政府不管饭,我们关网站。国家不给力,你别不愿意。 可是,可是,我天天要看NASA的网站,一下子都停摆了,我一下子觉得好空虚。不幸中的万幸,有几个NASA网站还存在 (到本人发贴时),虽然它们都已经不再更新。但至少我们能进去看。这些网站是: jpl.nasa.gov weather.msfc.nasa.gov thunder.nsstc.nasa.gov 不知有没有其他美国政府的网站有类似情况?
个人分类: 航天|4772 次阅读|8 个评论
被发射上天的青蛙
热度 7 jiangxun 2013-9-13 08:10
作者:蒋迅 看到很多人在谈论“ 青蛙的一小步,全部无尾目的一大步 ”,担心它被摔死。其实没有啦,它打著降落伞降下去了。有照片为证:
个人分类: 杂谈|4514 次阅读|12 个评论
把你的名字送到火星去
热度 13 jiangxun 2013-9-6 07:31
作者:蒋迅 Source: Bob King 感谢NASA,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名字送到火星去。NASA将在2013年11月18日发射一颗观测火星大气的轨道卫星“ MAVEN ”。卫星定于2014年到达火星。NASA决定携带一个DVD,上面包括所有希望把自己名字送到火星去的人的名字。上图中黄色箭头所指就是DVD的位置。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请点击 这里 ,在右上角的 Log in 处选择你的登陆方式:可以用你的Facebook、Google、Yahoo!或OpenID(关于OpenID,请读本人写的“ 申请一个你的全球身份证 ”)。然后写上你的名字。经过验证后发送出去就可以了。但你必须在 美国时间2013年9月10日 (北京时间2013年9月11日)之前采取行动。 注意:有网友指出:无需登录。 注意一句View or print my certificate of participation,点击这里就可以了。下面是我送去的中英文的签名。希望大家与我同去。 本人的中文名字 本人的英文名字 根据维基百科, MAVEN 的全称是:“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 Mission)。它是NASA“ 火星侦察兵计划 ”( Mars Scout Program )的一部分,由一个轨道卫星观测火星大气,尤其是测量大气逃逸速率,进而研究火星气候历史。MAVEN的主研究员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大气与太空物理实验室的布鲁斯·贾科斯基( Bruce Jakosky )博士。2008年9月15日,NASA宣布由众多提案中选择MAVEN作为火星侦察兵计画于2013年发射的部分。 MAVEN计划于2013年11月以改进型一次性运载火箭(Evolved Expendable Launch Vehicle)发射,于2014年秋季进入环绕火星的椭圆轨道。此任务将花费4.85亿美元。 MAVEN有四个主要科学目标: 了解从大气逃逸至太空的挥发物于大气演化所扮演的角色,进而了解火星大气、气候、液态水和行星适居性的历史。 了解当今上层大气与电离层的状态,还有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 了解当今中性粒子与离子从大气逃逸的状况与相关机制。 测得大气中稳定同位素的比例,以了解大气随时间流失的情况。 MAVEN的测量亦可验证当今对于火星大气甲烷形成的理论模型。
个人分类: 航天|8424 次阅读|38 个评论
远离吸毒,实现自己的航天梦
热度 15 jiangxun 2013-8-30 08:03
作者:蒋迅 克瑞斯特·琼斯女士 有过这样一个故事:“ 父母吸毒爱滋病逝世 美国流浪少女苦读进哈佛 ”,讲的是纽约一位双亲都吸毒的女孩默里 ( Liz Murray ),后来她上了哈佛大学。她的故事被拍成了电影《从无家可归到哈佛 ─ 默里的故事》( 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 和短片《不屈不挠》( Perseverance ) 。 类似的故事在NASA里也有。在NASA众多追梦的人当中,克瑞斯特·琼斯 (Crystal Jones) 女士是一位及其不起眼的人物:父母吸毒,无家可归。但是他能够远离毒品,自觉学习,最终成为NASA一员,为那些有着类似经历的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琼斯小时候也有过一段幸福的童年。她的名字在英文里的意思是“水晶”,可见她是父母的掌上之晶。但好景不长,她的父母都先后开始吸毒。当他们越来越不能自拔的时候,家庭生活状况也开始下滑。在她十岁那年,全家变成了无家可归者。她记得他们曾经睡在废弃的公交车上。一天晚上天气极冷。她永远忘记不了那个寒冷的夜晚:真的是饥寒交迫、夜不能寐。第二天,他们全家被收容所收留。他们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在收容所里,她的父母治好了毒瘾,全家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但是没过多久,她的父母又重新染上吸毒的恶习。随着对毒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开始买卖毒品,以维持他们自己的需要。他们开始无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里,琼斯不放弃学习。美国的中小学全部免费,连教科书都是学校提供。用于家庭生活困难,她更是得到了学校的额外帮助。她跟随父母的迁移,上过七个小学和三个中学。不管多么困难,她决心要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这样,她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她发现自己对天上的星星感兴趣。经常在夜里走到院子里仰望星空。遍布城市乡村的公共图书馆可以自由借书。她从那里借到了许多天文科普图书。 终于在1998年获得了佛罗里达理工学院 (Florid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天体物理专业的录取。她提着一个手提箱,只身来到学校。在那里她不认识任何人。由 于 她经常跟随父母搬家,她没有固定的长期联系。而且她因为家庭的原因而非常羞涩,不敢主动接近生人。但是当她到了大学后,她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她 走出了一个令她窒息的环境,她太兴奋了,她需要友谊,她需要朋友。她参加了学校里的学生社团,在那里她学会了如何结交朋友。她更是遇到了自己的男友。后来他们结婚了。她又有了一个幸福的家。 她的丈夫在佛罗里达州墨尔本市 ( Melbourne ) 工作。那里离NASA肯尼迪发射中心不远。一方面她从小对太空就感兴趣,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能够与丈夫团聚。所以当琼斯大学毕业时,她就申请了肯尼迪发射中心的工作。2006年,她由SAIC公司雇佣,被派到肯尼迪发射中心,参与任务安全保证的工作。她因此得以接触到象航天飞机发射安全措施等重要任务。在这段时间里,她还在职学习空间系统工程,并取得了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成绩换来了新的机会。当2008年NASA有了新的工作机会时,她的总管立即邀请她申请。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作为系统安全工程师而被委以重任。 作为一个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年轻女工程师,克瑞斯特·琼斯女士以亲身经历告诉人们,要相信自己。别人 ─ 包括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 不能定义你是什么样一个人,不能定义你的未来,只有你自己能够掌控你的未来。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9352 次阅读|34 个评论
月亮树
热度 6 jiangxun 2013-8-12 09:31
作者:蒋迅 斯图尔特·罗萨 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14号飞船开始了九天的登月任务,这也是NASA的第三次登月任务。三名宇航员之一 斯图尔特·罗萨 ( Stuart Roosa ) 是指令舱驾驶员,他的任务是在围绕月球的轨道上等待登月宇航员的回归,因此他的名气并没有因为这次任务而特别光亮。但是他却因为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被后人记住,这就是月亮树 ( Moon trees )。 在成为宇航员之前,罗萨曾经做过森林防火队员( smoke jumper ),因此在他执行阿波罗14号任务之前,美国森林管理部( United States Forest Service )主任找到他,希望他能带一些树木的种子到月球去。这个想法得到了罗萨的支持。于是森林管理部选择了五种树木的种子: 火炬松 ( loblolly pine )、梧桐树( sycamore )、 枫香树 ( sweetgum )、 加州红木 ( redwood )和 花旗松 ( Douglas fir ),共400到500粒。罗萨把这些种子作为私人物品带上了飞船,并让这些种子一直跟随他环绕月球飞行。 当罗萨交回给森林管理部后,科技人员对这些树种进行发芽培育,几乎所有的树种都发了芽,于是他们一共得到了大约420到450棵树苗。这些树苗被栽种在美国以及一些国家的 很多地方 ,包括白宫、巴西、瑞士、日本,以及一些大学和NASA的中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到 NASA的网站 上去查阅。 加州州政府大楼 加州的沙迦缅度市作为加州的首府也得到了一棵加州红杉的树苗。1976年,州政府决定把这棵树苗就种在州政府大楼的北边,被称为“首府公园月亮树”( Capitol Park Moon Tree )。当时州政府大楼附近没有很严密的警卫,甚至直到现在游客也可以随意在大楼周围游览观光。所以当时种树的人员担心这棵小树苗会由于它的名气而被盗窃。于是他们做出决定:不在树苗的附近给出任何记号。就让它和其它的红杉树一起成长。就这样小树经过二十多年的成长已经高耸入云。当年种树的管理人员也退休了,大楼里竟然没有人知道这棵树苗的尊贵:它是一棵月亮树啊。 月亮树(后面一棵) 转眼到了2001年,“九一一”恐怖袭击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和平生活。从此以后游客再也不能随意进出州政府大楼了。政府决定在大楼的两侧盖一个行人安检的平房,而这个平房正好规划在月亮树的那个地方。施工线已经画好,眼看月亮树就要被锯倒。但是没有人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因为这棵树的周围没有任何标牌。有一天,当年负责种树的人员闲著无事,又晃悠到大楼附近去忆旧。当他惊讶地看到那棵月亮树周围已经被画上了白线,眼看要被锯倒的时候,他立即跑到政府大楼里告知这棵树的由来。月亮树保住了,施工人员决定把平房的位置向西平移,让出了月亮树的地盘。他们还为这棵树增加了一个小牌子,上面写著:“沿海红木/NASA/阿波罗14,1971年/月亮树”。现在,游客在进入大楼参观之前都可以安检平房的玻璃看到这棵月亮树,也可以专门到它前面去照一张像。 罗萨1933年8月16日出生于科罗拉多州杜兰戈市 ( Durango, Colorado ),在奥克拉荷马州克拉莫尔市 ( Claremore, Oklahoma ) 长大。不知为什么,他上了三个大学: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最后从科罗拉多获得了本科学位。1950年参加森林防火队,1953年加入美国空军。从1962年到1964年,1965年到1966年,他是空军试飞员,有5千多小时的飞行经验。1966年他加入NASA宇航大队,他是“阿波罗9号”的支持组成员。在“阿波罗14号”中,他是指令舱驾驶员,在围绕月球的轨道上独自飞行了33个小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同时等待登月的 艾伦·谢波德 ( Alan Shepard ) 和 艾德加·米切尔 ( Edgar Mitchell ) 的返回。在登月舱返回时曾经出现意外,于指令舱的几次对接都不成功。科罗发挥他熟练的技术最终完成了对接。“阿波罗9号”任务之后,他又被选为“阿波罗16号”和“阿波罗17号”的后备指令舱驾驶员。但由於“阿波罗计划”提前结束,他未再有飞行的机会,尽管他被转为航天飞机的宇航员。1976年他从空军和NASA退休,开始了商业生涯。1994年他因胰腺炎病逝,终年只有61岁。他被安葬在阿灵敦国家公墓里。2007年,他的妻子去世后也随他安葬在一起。 一直有人怀疑美国当年的登月是一场骗局。最近又看到有消息说:“ 斯诺登揭密:美国‘阿波罗登月’是骗局 ”。其实我早就在其他网站上看到了这条消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查英文相关消息,却一点也没有找到,连天天盯著NASA的 NASA Watch 都没提一个字。所以我相信这是一些恨透美国的人制造的假消息。没有想到,还是有科学网的博主把这条消息在其博客里发了出来。虽然我在那篇博文下提醒博主那可能是一条假消息,但遗憾的是,他既不回应,也不删除。 不管你信不信美国当年的登月,如果你有机会到加州首府沙迦缅度的话,不妨去看看这棵月亮树,相信它也能为你的旅游增添一些情趣。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8617 次阅读|15 个评论
莫霍克帅哥博巴克·菲尔多西素描
热度 5 jiangxun 2013-8-8 07:27
作者:蒋迅 谨以此文纪念“好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 一周年 。 2012年8月6日,美国航天局2011年年底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登陆,NASA电视台全程转播。这条新闻立即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喷气推进实验室 (JPL) 指挥大厅里,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因为一个独特的发型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他留着与贝克汉相似的“莫霍克发型”( Mohawk hairstyle ),头顶的马鬃染成红色,最特别的是耳上头发较短的区域,还染了两颗星星妆点。很多人干脆对“好奇”号不好奇了,而是对他好奇起来。他就是飞行指挥官博巴克·菲尔多西 ( Bobak Ferdowsi )。当“好奇”号火星车在遥远的火星上经历完惊险的7分钟之后 (准确地说,是在火星车还在飞往火星的征途上),在地球这边,一颗明星也诞生了,人们没有记住他的名字,而是把他称为“莫霍克帅哥”。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的本来面貌还原一下的话,我们会发现其实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个头型。 他是铁杆儿加州人 菲尔多西是二分之一伊朗后裔。他的父亲从伊朗移民美国,母亲来自密西西比州。他于1979年11月7日出生在费城,出生不久就搬到旧金山湾区,在那里居住到11岁。他于1991年移居东京,并在那里的美国学校上学 (其中有一年回到加州奥克兰市学习),直到1997年毕业。同年他返回美国本土。2003年回到加州。34岁的他有20多年在加州。所以,他是铁杆儿加州人。 他跟诺贝尔奖得主学习物理 在华盛顿大学时,他是一名数一数二的优秀学生。他还跟随诺贝尔奖获得者 汉斯·德默尔特 ( Hans Dehmelt ) 从事科研。2001年,他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并获得航空航天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加入JPL至今,并因“好奇”号而大出风头。顺便提一句,他的母校华盛顿大学也直接参与了“好奇”号部分研制;在“好奇”号的团队里有好几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我前面介绍过的华裔 陈友伦 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工作如同好莱坞电影 他是JPL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好奇号任务飞行部主任。也许你看过电影《 阿波罗13号 》( Apollo 13 ),他形容自己的工作角色就像 艾德·哈里斯 ( Ed Harris )在电影中扮演的吉恩·克兰兹( Gene Kranz )的角色。不过,所不同的是,“阿波罗13号”是一次成功的失败,而“好奇号”是一次成功中的成功。 他是星舰迷 他说在NASA工作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其实是在洛杉矶的NASA工作的优势):有时候电影明星 威廉·夏特纳 ( William Shatner ) 会突然出现在办公室里。夏特纳何许人也?他是在美国无人不晓的《星际旅行》中的 进取号星舰 舰长 詹姆斯·T·柯克 。菲尔多西是一个实足的星舰迷。有一次柯克刚刚来过,他就把柯克对一帮NASA员工讲话的照片放在推特上。从小看航天飞机发射,又在2001年看了《 太空漫游 》和《 星舰奇航记 》的菲尔多西就是受到这些影响后决心把太空探索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的。在小孩看来,这个领域里的人们无需牺牲自己的个性而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工程师。菲尔多西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姑娘们,他已名草有主 “好奇”号落地火星之后,他被淹没在 互联网求婚 的海洋之中。有位用户发了这么一条微博:“新的人生目标---嫁给这个N A SA莫霍克帅哥,然后去火星旅行,并且在火星上让我好好玩弄下他的头发。”其实他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有一位心爱的人。不过,这两年中,他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女友在一起,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一周甚至要干80个小时。现在火星车已经安全落地火星了,“我想要跟她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有了多一点时间的他说。但愿他继续幸福。 他曾在太空夏令营有初吻 事实上,他早在少年时期就有过初吻。那是他在一次太空夏令营里参加活动的时候。虽然早就对航天探索著迷,还是会在忙里偷闲谈情说爱。这是不是现代NASA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他在网上有众多追随者 在“好奇”号落地前,他只有200多位 推特 粉丝;“好奇”号落地后,粉丝数变成1万7200人了。到笔者写本文时,已经达到六万人。有粉丝倾情献墨,为他创作了艺术画像。他有专门的 粉丝网页 (名字有点过于狂野)。对于自己在网上的这些照片,菲尔多西在西雅图电台的访问中说, “我万万没有想到今天一觉醒来看到网上全都是这些。”不过,他还是他,还要继续指挥“好奇”号火星车开展科研任务。他推文对粉丝说,互联网,这回你们赢啦。 他其实谦逊 他出名了,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横生傲气。他听到了人们对他的赞誉。但是他情愿把人们的赞誉看作是对NASA的赞誉,而他不过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说:“我要让大家知道,在NASA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像。”事实正是这样,而且这也是我一直想要表达的意思:“航天梦-美国梦”。系列里,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背景不同,教育不同,但他们都在NASA得到了机会,取得了成功。 他爱国有加 回到他的发型来,从设计的发型颜色来看,他的寓意是爱国,也象征著太空探索。那几颗星星既让人联想到星条旗,也让人联想到浩瀚无际宇宙。他肯定是动了不少脑筋的了。JPL团队总是有这样的人。还记得吗, 指挥火星探测器登陆的华裔科学家李炜钧 当年就是身穿星条旗polo衫出现在指挥大厅中的。其实在“火星拓荒者”在火星表面成功降落那天他也是穿著那件衣服。只是大家没有太留意。 他的发型由同事投票选出 他很民主,连发型都是同事们投票选出的。莫霍克发型只是他一系列发型中的一个。这种发型已经无需多解释。他那个莫霍克发型可不一般:一头酷炫的莫霍克 挑染红发与两侧烫染的闪闪金星,它安装一张俊俏的脸庞上,吸引了众网友的目光,几乎把“好奇”号的风头给压了下去。每到一个团队的重要时刻,他都要换发型。而这次碰巧是莫霍克发型。所以把他称为莫霍克帅哥有些勉强。这次投票入围的还有反转莫霍克发型,一种中间剃秃的发型。我的妈呀,幸亏这个被否决了,实在太难看了。还有人要求他弄成盖尔环形山,就是“好奇”号落地的地方。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民主是一个好东西。 他一直在更新发型 在火星探测计划的重大时刻换一种炫酷的发型,已经成为菲尔多西的惯例。有些网友希望看到以前的各种发型,但却很难找到相关图片。2012年8月,他终于更新了他的发型,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不过,他这次没有做太大的变动。毕竟他的那个莫霍克发型已经太出名了。所以这次他只是在原有发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好奇号火星车车轮印。为了便于识别火星车车轮的印记,JPL的科学家们采用了 摩尔斯电码 ( Morse code ),每一个车轮都有自己的摩尔斯电码,是唯一的。这样一来,他的头型也是举世无双了。 他体验过火星时刻表 跟其他“好奇”号研发团队的成员一样,他也体验过火星时间。火星时间每天比地球长40分钟。关于他写过一个博客“ 我在火星时间里的生活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把“好奇”号早9点和这里的早9点对奇的话,第二天“好奇”号的早9点就是这里的早9点40分,再过一天“好奇”号的9点就是这里的10点20分了。你可以想像,两个星期后,“好奇”号的早9点就是这里的晚9点了。它使工作小时变得怪怪的。整个团队都是按”火星时间“工作。所以我们都经历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早上8点吃晚饭,凌晨4点下班等等。”他们当然还希望能有一块火星手表,但询问了众多手表捎诩没有结果。不过,他们还是在JPL附近找到了一位钟表匠为他们制作了火星日机械表。当然相应的智能手机软件也应运而生。 连奥巴马都觉得他酷 他也被总统奥巴马注意到了。奥巴马在给NASA致电时,都提到这个“特别的莫霍克家伙”。 奥巴马把他作为一个例子来说明NASA的变化:“看起来NASA真地已经从白衬衣、黑边眼镜和上衣口袋走了出来。你们看起来比你们过去酷。”奥巴马认为,他将改写NASA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也将改写“极客”(geek,美国俚语,指智力超群、善于钻研但不懂与人交往的怪才)的形像,可谓“极客”也迎来了“春天”。奥巴马还调侃:“我之前也想留这个发型,但是我的团队一直劝我别这么做。不过看到他(菲尔多西)在网上有数万名追随者,还有人向他求婚,我得回去跟团队商量一下,看这回能不能行。”菲尔多西则在推特上说:“没想到美国总统今天竟然给我们团队打电话了,太难以置信了!现在还是不敢相信奥巴马总统竟然称我为‘莫霍克家伙’!” 奥巴马还请他参加就职仪式 到2013年1月奥巴马第二次就职仪式的时候,奥巴马仍然对莫霍克帅哥念念不忘。奥巴马邀请他参加了自己的第二次就职仪式。当NASA的队伍出现时,他就走在“好奇”号火星车的旁边,频频向两旁的观众招手。通行的还有“猎户座”飞船复制品及其他NASA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新一代宇航器和火星探索被人们看作是NASA最伟大的成就。他的发型?当然还是那个帅气的莫霍克发型。当然也有新的变化:如果你仔细的话,你能看到右边写着“USA”,左边写着“NASA”。 他成了NASA火星探索的象征 他不仅成了白宫的客人,他其实出现在所有的“好奇”号宣传活动中:国会国情咨文演讲大厅有他的身影,“好奇”号落地火星一周年纪念活动中他是代表团成员,他出现在美国STED教育活动里,出现在中小学学生面前。他成了NASA对外传播的大使。当然他每次都会带着他那个著名的莫霍克发型。他说:“如果我的莫霍克发型能让更多的人对科学和这次任务感到兴奋的话,那真是太棒了。这就是它的全部。”他的粉丝们完全赞同。科学迷和航天迷们更是赞同。 这就是莫霍克帅哥菲尔多西,一个普通的NASA工程师,一个普通伊朗移民的后代,他用自己的特殊形像让人们重新认识了NASA的工作和生活,为笔者提供了又一个美国梦,航天梦的感人题材。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7793 次阅读|9 个评论
从蓝领家庭走出来的双胞胎宇航员 ─ 凯利兄弟
热度 1 jiangxun 2013-7-22 07:04
作者:蒋迅 凯利兄弟 新泽西州中部有一个小镇 西奥兰治 ( West Orange )。这个小镇没有出什么大名人,倒是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此逝世。尽管许多人以为爱迪生是在西奥兰治出生的,其实他只是在那里生活过,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和一个工厂。现在那里有一个爱迪生的国家纪念碑。其他算是有些名气的人可能完全不为中国人所熟悉:美国内战时的将军 乔治·麦克莱伦 ( George McClellan )、美国洋基球队的解说员废尔·瑞簇托 ( Phil Rizzuto )、橄榄球教练阿莫斯·阿隆索·斯塔格 ( Amos Alonzo Stagg ) 和 琥碧·戈柏 ( Whoopie Goldberg )。不过,如果你对载人航天感兴趣的话,你也许知道,这里出过一对双胞胎宇航员 ─ 凯利兄弟。 童年的凯利兄弟 凯利兄弟出生于1964年2月21日,他们是同卵双胞胎兄弟。马克是哥哥,斯科特是弟弟。他们的年龄只差6分钟。不过,他们到十多岁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愿意让哥哥有优越感。兄弟俩总是在一起,在同样的环境里成长。 他们的家乡介于城市和乡村的之间,可以说是纽约市的的卫星城。很多人在纽约上班,下班就回到这个距离曼哈顿只有20分钟车程的小镇。凯利兄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越条件,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带他们去纽约参观博物馆,学校也组织他们去 (美国人称为“field trip”,类似春游)。所以他们从小就把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看遍了。马克还记得,有一次他们到帝国大厦的楼顶上,突然心血来潮决定走楼梯下去。结果下到最底层才发现门是锁着的。他们只好原路返回去坐电梯。 可能有遗传的影响但更可能是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他们都喜欢纽约巨人 (Giant) 美式橄榄球队,但斯科特喜欢纽约大都会 (Mets) 棒球队,而马克却不那么喜欢。在学校里,凯利兄弟一起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和田径队。在11-12年级时,他们是游泳队的并列队长。他们还都是田径队队员。更年轻时,还打过篮球和美式足球。不管是什么运动,他们总是在同一个队中。体育训练占了很大部分时间。 在小学时,老师总是把他们分在不同的班里,也不知道是学校的规定还是父母的要求。但是到中学后就不是总能做到了。在高中里,虽然他们多数情况下在不同的教室里上同样的课程,但是象西班牙语课和AP生物课这样的学生人数不太多的课,他们才有机会坐到同一个教室里。他们从来不试图迷惑周围的人。有些人会建议他们到对方的教室里去,跟老师开个玩笑。但他们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他们也从来没有干过“双重约会”那样的事情。 当第一次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只有五岁。斯科特说他记得当时他们的父母把他们兄弟里都按在起居室里看电视。在他们的眼里宇航员伟大,但跟他们自己则没有任何关系。月球是如此遥远,登月又是如此困难。在那个年龄,他们没有理由多多想航天的事情。 在中学里,马克的学习比斯科特努力一些,所以成绩也好一些。斯科特对教室以外的事情更感兴趣一些,经常不做作业,所以学的相对吃力一点。到了该考虑上大学的专业的时候,斯科特突然觉得自己想去开海军的飞机并最终成为一名试飞员。所以他这时才开始认真对待学习。 他们的母亲帕特里夏·凯利 (Patricia Kelly) 很不容易,因为他们小时候都非常淘气,经常打闹,甚至一打就是几个小时。他们的母亲就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把他们分开。但是打完之后,他们就又是好朋友了。他们的父母都是当地的警察。所以他们从小就知道不能出格,不能给自己找麻烦。所以虽然淘气了一些,但他们从来都知道适可而止。这并不意味著父母对他们百般苛刻。父母给了他们相当多的自由。父亲理查德·凯利 (Richard Kelly) 多是夜里上班,母亲也很忙。经常会出现只有兄弟俩在家里的时候。 父母对他们从来都是平等的,而且是绝对平等。甚至到现在,兄弟俩都已经40多岁了,他们仍然表现出要一碗水端平。最主要、最重要的影响是,父母总是鼓励兄弟俩,没有什么是他们的能力所不及的。所以,尽管有时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或者有著什么样的机遇,他们总是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得到收获。 有时人们会问,作为双胞胎,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他们回回答说:“跟其他非双胞胎一样。”他们觉得他们不过是有一个在同一天生日的兄弟而已。 1982年,他们从西橙高中 ( West Orange High School )毕业。毕业后,他们有各自的志向。所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马克去了美国商船学院 ( U.S. Merchant Marine Academy )。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会带他们乘坐自家的船到新泽西扛7b的海岸,在海门上度假。等他们长到少年时,他们甚至可以自己把船开出去。所以在少年时代,马克就想著要进入一家跟海有关的大学,可能是美国商船学院,可能是海军学院,也可能是海岸警卫队学院。最终他发现商船学院对自己最具有吸引力。在这个学校里,他学习了驾驶海军飞机。学了开飞机之后,他发现自己对贻d飞机特别有兴趣。1986年,他获得了海事工程和航海科学 (marine engineering and nautical science) 的学士学位。 斯科特上了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他们的祖父是一名美国商船的官员和纽约市救火船的船长。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志向。斯科特早就得到了“三副”的执照而且一直保持至今,虽然他不太可能再用到它。但是祖父的经历确实影响了他。马里兰大学里有一个海军预备役训练班而且那里有一种团队的环境。斯科特觉得这能促使他集中精力在学业上。但过了一段时间,斯科特又想着当医生了。当然他也没有放弃海军飞行员的梦。他有些朝三暮四,第一年就这样在摇摆中过去了。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哥哥马克去马里兰大学去看望斯科特,并向斯科特展示了海军飞机的照片。“这就是我要干的。”他对斯科特说。斯科特心中深处的飞行员的愿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兴奋地说:“这比当医生好多了。”他终於百分之百地把目标放在了海军飞行员行业上。於是他转到了“纽约州立大学海事学院”( 纽约州立大学海事学院 )。因为这些变化,斯科特比马克的学业拖后了一年 ─ 1987年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学位。 在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当上了海军飞行员。说起来,这也是有原因的。斯科特在学校里读了一本讲美国太空计划中飞行员/试飞员/太空人的书《太空英雄》 ( The Right Stuff ),决定要去当海军飞行员。但马克先毕业一年,就捷足先登当上了海军飞行员。斯科特开玩笑地抱怨说:“马克偷了我的想法。” 海军飞行员马克·凯利 1987年12月,马克被指派为海军飞行员 (Naval Aviator)。在被分配到日本雪松第115攻击中队 (Attack Squadron 115) 后,他驾驶A-6E“入侵者”全天候攻击机 (Intruder attack aircraft),随美国海军军舰“中途岛”号前往波斯湾执行过两次任务。第二次任务适逢“沙漠风暴行动”,他一共执行了39次飞行任务。 然后马克决定到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去上学,学习海事工程师和运输专业。马克开始曾想过进入空军,甚至去考核过。空军同意录取他上空军飞行学校。但是对大海的感情使得他最终选择了海军。马克在位於加州蒙特利的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这个学院有一个一条龙的计划,其中包括了海军试飞学校。按照教学大纲,他应该在1993年6月到试飞学校训练一年。 海军飞行员思考特·凯利 斯科特在1989年7月被任命为德州比维尔 (Beeville, Texas) 海航基地一名海军飞行员。 就在马克即将到试飞学校上学的时候,思考特正好申请了同一所试飞学校,而且也是在1993年6月入学,更是在同一个班里。学校当时并不是有意这样分班的。只是到他们报到前一个星期的时候,首席飞行教练迪克·克拉克(Dick Clark)浏览新生名单时突然发现有两个人的姓相同,而且这两个人的社会安全号码(9位数字)中只相差3个数字。於是克拉克断定这两个人一定是相关联的,也许…,对了,他们一定是双胞胎。 他们又成为了同学。1994年6月他们一起毕业于同一个试飞学校。 毕业后,斯科特在海军空中战事中心打击飞行测试中队担任测试飞行员。据统计,斯科特的飞行时数超过3700个小时,共驾驶过30多种飞机,250多次着陆航空母舰。 马克则多了一项:他同时获得美国海军研究生院航空工程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帕图克辛河攻击机测试中队航母适应性部门的项目试飞员,其间驾驶过A-6E、EA-6B、F-18等各型飞机。 斯科特也不甘在学业上落后,他上了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 (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1996年获得航空系统方面的硕士学位。兄弟两总算齐头并进了。 试飞学校毕业后,毕业生大都申请NASA的宇航大队。他们俩也不例外。其实马克早一年申请,但NASA似乎故意要让他等斯科特,没有录取他。第二年斯科特也申请时,NASA把他们一起选中。1996年,哥俩又到NASA的宇航大队做了同班同学。我猜想这里很可能也用克拉克的作用,因为克拉克本人后来也到了NASA。克拉克没有成为宇航员,但他驾驶NASA的飞机拍摄了很多航天飞机的照片。 在加入宇航大队之前,马克的飞行时间总计达4500个小时,驾驶过50多种飞机,曾75次驾驶飞机在航空母舰上降落,参加过39次战役。 斯科特的飞行时数超过3700个小时,共驾驶过30多种飞机,250多次着陆航空母舰。 他们有相似的背景,相似的经历,相似的训练。但斯科特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执行了 STS-103 任务。说起他的第一次飞行,斯科特显得特别激动。七百五十万英磅的推力把航天飞机推上太空,他坐在里面,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他是航天飞机的驾驶员,他们的任务是维修哈伯太空望远镜。这次是弟弟先走了一步,马克为他高兴,因为弟弟是同班35人当中的第一个执行任务。 马克又等了两年,他被指派执行 STS-108 任务。 马克还清晰地记得3月15日他第一次飞行时的情景。 虽然在斯科特第一次飞行后,斯科特对他努力描述过那最初的8分半钟是什么样子。但是当马克第一次走下航天飞机的时候,他对斯科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我完全想像不到升空是什么样子。”马克他们是去执行国际空间站组装任务的。哈伯望远镜有一辆校车大小。想到它为天文学家认识宇宙所做的贡献,能立即感受到它留给人的深刻印象。但是当与国际空间站相比时,空间站就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凯利兄弟马克 (右),和斯科特 (左),及宇航员罗恩·盖洛安 (Ron Garan) 兄弟俩在第一次执行任务时都是驾驶员。其实真正的驾驶员是指令长,而这里的驾驶员只是相当于一般飞机的副驾驶员。所以严格地说,他们都只是去实习的。后来他们都有了机会当指令长,斯科特在 STS-118 ,马克在 STS-124 。这两次都是国际空间站的组装任务,他们分别亲历了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的对接。 他们执行的都是近于完美,无懈可击。马克开玩笑地说,“他干的几乎跟我一样的棒。” 在STS-118之后,斯科特开始参加搭乘俄国的和平号飞船去空间站的训练,以及担任空间站指挥长的训练。马克则仍然保持著航天飞机的训练。兄弟俩开始有了不同的经历。 原来在STS-103之后,宇航员之一麦克·福科(Mike Foake)正好也是中心的副主任。福科认为斯科特是担任位於俄国星城( Star City )的运营总监 (Director of Operations) 的最佳人选。斯科特觉得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他本来一直以为自己的发展会是先当两次航天飞机的驾驶员,再当两次航天飞机的指令长,然后进入空间站工作比较长一段时间。但自从当了运营总监后,一切就都变了。他只被当作后备使用。作为一名军人,他百分之百地服从。所以他只执行过两次航天飞机的任务: STS-103 和 STS-118 。2010年10月7日,他作为“ 远征 25 ”成员乘坐俄国“ 联盟 TMA-01M ”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出发前,马克特以到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去为斯科特送行。 11月25日斯科特开始担任空间站的指令长。 相比斯科特,马克要幸运一些。他一共执行有四次航天飞机任务: STS-108 、 STS-121 、 STS-124 ,和 STS-134 。四次飞行都是建空间站。 “ 远征 26 ”和“ STS-134 ”航天飞机的那次对接本来会是一次完美的双雄会。按计划,他们都将作为指令长在国际空间站里共同生活八天:斯科特是“ 远征 26 ”的指令长,马克是“ STS-134 ”航天飞机的指令长。但阴差阳错,这次计划内的太空会面由於技术原因STS-134推迟发射没有能够实现。如果你相信上帝的话,那么你一定会膂b为这是上帝故意安排的结局,因为一个不百分之百完美的结局意味着梦想还将继续下去,虽然谁也不知道它将如何继续下去。但发生在马克妻子身上的惨剧则是一个不该出现的插曲。 斯科特和马克都结过婚,都育有两个漂亮的女儿,但又都离了婚。马克的前妻是来自密西根州的阿美丽亚·巴比斯 (Amelia Victoria Babis),阿美丽亚也是一对双胞胎当中的一个,但双胞胎的另一人却是一个男孩。斯科特与来自乔治亚州的莱思丽·燕代尔 (Leslie S. Yandell) 组成了家庭。离婚后,斯科特没有再婚,可能是因为常年在外,甚至长期在太空中生活的原因吧。宇航员要做出的牺牲是很多的。 马克和吉佛斯在中国 马克则相对幸运一些。2003年,马克在中国参加了一个中美合作的会议,他在中国认识了他的现任妻子 加贝丽·吉佛斯 ( Gabrielle Giffords )。不过那时候马克还是一个有婚男士,而吉佛斯也有自己的男友。一年后,他们再次在中国参加同一个会议的时候,马克已经离婚,而吉佛斯也与前男友分手。已经当上了美国众议员的吉佛斯主动向马克伸出了橄榄支。马克还记得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是在一个监狱里。作为美国众议员的吉佛斯反对死刑,但她希望能在监狱里去了解那些死刑犯。没有想到的是,她自己在几年后竟然差点被死神拉走。 吉佛斯与马克的两个女儿 他们的婚姻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想。一个是来自爱尔兰后裔的基督教徒,一个是来自犹太裔后裔的犹太教徒;一个是奔走在休斯顿与太空之间的宇航员,一个是奔走在华盛顿特区和亚利桑那州的美国众议员;一个是军人,一个是平民。但是他们不顾他们之间的不同信仰和生活经历而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2011年1月8日,马克正在为自己的航天飞机任务紧张训练,而吉佛斯则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会见她所在选区的选民。这时一个针对她而来的枪击事件发生了。事件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吉佛斯头部受重伤。 吉佛斯极其需要马克在身边的支持。但马克为准备他的最后一次飞行而身不由己。尽管NASA已经人道地告诉他可以换人,马克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执行航天飞机的任务。这倒不是为了兄弟俩在太空中的握手。马克是为了一个信念,为了美国的航天事业。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是理解他,支持他的。 兄弟俩最终没能在太空中握手。就在马克和机组人员就要出发之前,航天飞机的一号助推器的燃料加热装置之中,部分关键电路有了问题。发射日期不得不推迟。但已在空间站里的斯科特却不能等待。他们必须按照原定计划返回地面。一次绝好的机会就这样流失了。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要一起飞,正如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一起当宇航员一样。也许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他们甚至从来没有握过一次手。小孩子是不握手的。大了以后也没有过。兄弟俩握手很怪怪的。 就在兄弟俩都返回地面后,马克决定从NASA和海军退休,他需要照顾正在康复中的妻子。已经离异的斯科特则继续留在NASA。他将在2015年再次升入到国际空间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学试验任务。传奇双胞胎宇航员的故事将由他一人继续下去。 凯利兄弟接受采访 斯科特获得过的奖励有:美国国防部高级服役勋章、海军荣誉勋章、海军功绩勋章、国家国防服役勋章、东南亚服役勋章、科威特解放勋章、海事部署绶带、美国宇航局空间飞行勋章、美国宇航局特殊服役勋章。 马克获得过的奖励有:美国国防部优异服务奖章(2枚),4枚带V字的飞行勋章(个人/打击飞行各2枚),2枚海军荣誉勋章(其中1枚带V字),1枚海军功绩勋章,2枚西南亚服役奖章,1枚海军远征奖章,2个海上部署服役勋表,1枚海外服役勋表,以及其他各种奖励。 凯利兄弟的相似经历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要说对青少年双胞胎成长有什么忠告,凯利兄弟更情愿给所有青少年们提出自己的建议。马克说:“好好利用你们在学校学习的机会。这是一个你可以给自己的最好礼物,因为你将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自己做选择的地位。如果学习不好,你就没有太多的选择。去发现你真正喜欢的东西,因为那将让你每一天都很好地工作,因为那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做的事情不是你喜欢的,你就可能做不好。”斯科特说:“你需要把你放在一个事业的最佳地位上,那就是接受好的教育,学习好。至於宇航员,重要的是你选择你喜欢的东西,因为当你喜欢了,你一般来说就可以做得比较好一些。NASA选择的是那些工作上有成就的人。因为成年人都会在工作上花很多时间,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是做你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做一件你认为可能有可能让你将来有某种机会的事情。没有太多的宇航员,很多人合格,但唯一可能让你有机会的是你把自己放在一个最佳的地位上。” 不记得是哪位名人说过一句话:当你把兴趣和事业结合起来后,那你天天的工作就是玩了。但这样的结合要求一个人必须努力学好知识。凯利兄弟要说的正是这一点。希望他们的故事能激励下一代,特别是双胞胎。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继续阅读: 从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她在太空中永生 ── 记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MSL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从越南船民到国际一流航天工程设计师 ─ 陈惠女士 从小小天文学家到哈伯望远镜之母 ─ 南希·罗曼 NASA的盲人黑人工程师马可·米登 指挥火星探测器登陆的华裔科学家李炜钧 指挥“好奇号”登陆的华裔明星陈友伦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 一个被否决四次的NASA项目 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 进入太空次数最多的华裔宇航员张福林 从科学家到宇航员又到教授 ── 记杰弗利·霍夫曼博士
个人分类: 航天人|7885 次阅读|1 个评论
NASA的“周六科学实验”视频
热度 8 jiangxun 2013-6-21 04:21
作者:蒋迅 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在 太空授课 ,轰动大陆, 中国教育部表示 ,大约有6千万学生和教师观看这次太空授课。我个人觉得“神10”任务的这个亮点对中国的教育是起正面作用的。不能说她(和她的同伴们)在天宫1号里是不务正业,因为载人航天的任务之一就是教育。 NASA在太空授课已经有很多年了。笔者也想顺便介绍一下他们的一些实验。NASA宇航员佩蒂特 ( Donald Pettit ) 曾经在国际空间站里做过很多微重力实验,这些视频星期六的NASA电视里播出,称为的周六科学实验视频( Saturday Morning Science Videos )。佩蒂特做的都是物理实验,多数是流体实验。实验是在空间站里做的,但讲解是在他返回地面后后期编制的。每个都只有几分钟,但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唯一遗憾的是,我下面给出的这些视频都是在YouTube上的,国内的读者可能需要翻墙才能看到,当然这对这里训练有素的老师们不应该是无法逾越的难题。还有他是用英语教学,我想这对读者应该也不算是一个障碍吧。 程智老师介绍了“ Jeff williams的太空授课 ”,笔者也愿意在此推荐。 第1课. 简介 第2课. 在微重力下的薄水膜上的扩散 第3课. 微重力下的薄水膜 第4课. 微重力下的对流 第5课.在微重力下马伦哥尼对流 第6课. 微重力下的薄水膜上的结晶 第7课. 薄水膜的沸腾 第8课. 微重力下的水圈 第9课. 微重力下的大水圈 第10课. 微重力下用筷子吃茶 第11课. 太空中水圈内的液滴碰撞 第12课. 自由旋转的水圈 第13课. 微重力下的流体旋转烧瓶 第14课. 太空中水圈内的抗酸片剂的反应 第15课. 微重力下的有粘性弹性流体 第16课. 微重力下旋转螺栓动量转移 第17课. 用CD播放机制作的陀螺平台 第18课. 烧瓶中液体定向的影响 第19课. 微重力下粒子团聚(上) 第19课. 微重力下粒子团聚(下) 第20课. 微重力下的旋转体 第21课. 微重力下在国际空间站上修理手表 第22课. 空间站上的课间餐
个人分类: 航天|8414 次阅读|19 个评论
进入太空次数最多的华裔宇航员张福林
热度 11 jiangxun 2013-6-7 08:05
作者:蒋迅 华裔宇航员 张福林 ( Franklin Ramon Chang Diaz ) 一,只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的张福林 媒体把张福林称为进入太空最多的华人宇航员,至今曾参与七次太空任务。说他是华人,其实他只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在美国,他更被看作是拉丁裔,虽然他自己认为这样看过于狭隘。而且这也不妨碍我们对他的介绍。 幼年时的张福林 Source: Maestro 张福林于1950年4月5日出生于哥斯达黎加的首都圣荷西。网上有一种说法,张福林的祖父曾跟随孙中山革命,失败后亡命海外,自广东省前往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安身。但是据 维基百科 ,他的祖父是在义和团运动期间逃离中国的。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张福林的父亲张瑞孟 (Ramon Angel Chang Morales) 是1919年出生的。而且这一点可以由 黎秋山的博文 来印证:“张福林祖籍广东中山市石岐区员峰村。祖父张文廷本为陈姓,于1905年移居哥斯达黎加时更改了姓氏。父亲张瑞孟是哥籍华裔石油商,常来往于哥斯达黎加与委内瑞拉之间做石油生意。” 追随孙中山的说法可能是出于张福林本人。在他的女儿 陈翟苏妮 (也称张苏妮、张松妮) 参选美国麻州参议员时,张福林给她的一封信 ( 2006年8月1日) 中写到:“我们的家族起源于广东省中山市。你的曾祖父陈咏典是三乡人,并参与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估计张福林得到的传说有误。 关于他的姓,原来他的祖父叫陈咏典。当他到了哥斯达黎加时 (据说本来是想到夏威夷的),由于没有直系亲属,没有移民的理由,只得采取当时华侨常用的“老办法”,即购买一张虚报的“出生证明”,再向移民国的领事馆谎称从小送回中国老家抚养,现在长大了,要求返回出生地。陈咏典买的“出生证明”姓氏为“张”,只好从此姓“张”了。陈咏典在哥斯达黎加经商成功,和哥国女子结婚,育有11名子女,其中三儿子就是张福林的父亲。所以张福林其实应该叫陈福林。但我们还是按照更为流行的称呼把他称为张福林。 再来说他的名字“富兰克林”。原来,他的外祖父罗伯特 (Roberto) 曾经从哥斯达黎加移民到美国,并在美国波斯顿巴克贝区 (BackBay) 生活了十一年,然后又返回了哥斯达黎加。在美国的这段经历,令张福林的外祖父崇拜上了当时的美国总统 富兰克林·罗斯福 ,故给他取名为富兰克林。张福林的母亲 (Maria Eugenia Diaz Romero) 是哥斯达黎加人。张福林是兄弟姐妹六人中的老二。所以到他这一代就只有四分之一华人血统。 二,童年的张福林 儿童 Source: YouTube 张福林从小就命中注定要与天空有关。在他四五岁的时候,他会在凌晨两点钟带著他的妹妹爬上房顶,安静地坐下来仰望星空。他想像著,在群星之中,有著其它世界,他要到那里去。他的父母带着他和姐姐移居委内瑞拉。在那里,他的母亲告诉他,俄国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这就是“旅行者”一号。激动的张福林竟然爬上了一颗芒果树,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为的是能亲眼看到它。从此,七岁的他就下决心要乘坐卫星到太空去。他小时候的快乐经常与太空有关:他喜欢玩宇航游戏、制作宇航玩具、读科幻小说。他曾用纸板箱改装成“太空飞船”,把表兄妹们哄进纸箱里,充当他想象中宇宙之旅的无畏成员。他们一起数一二三,飞船起飞,然后降落在另一个行星上去探索新世界。 上学以后,张福林对宇宙的神秘越加好奇。他从收音机里跟踪人类探索宇宙的每一条新闻,梦想成为太空探险家。美国大使馆里会转播休斯顿控制中心与宇航员的对话,他就坐在大使馆门口听广播。虽然听不懂,但是他享受听到来自太空声音的感觉。他记住了所有宇航员的名字。有一次,圣约瑟市举办美国核能成就展,他几乎天逃诩要到场观看,流连忘返。他学习成绩很好,在学校里算得上是名模范生,而且对实验科学很感兴趣。1967年,还在高中学习的张福林被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出的一本名为“你想成为一名火箭科学家吗”的小册子打动,他通过NASA写信给著名的美国火箭专家布劳恩博士,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志愿,请教他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布劳恩回信建议他去攻读科学、数学和工程,并且是用英语学、在美国学。布劳恩给他的回信至今仍被张福林所珍藏。张福林说,信的内容实际上并不重要,回信本身就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张福林和父亲 Source: YouTube 1967年11月,张福林完成初中教育。他决定到哥斯达黎加国家银行去工作,以赚取路费去美国。他总是对熟人说,自己打算去美国当一名火箭科学家和宇航员,但没有人相信他能成。八个月后,他攒到了50美元。他的父亲从来没对他说过“不”字。这一次父亲也理解他对太空的追求。父亲给他买了一张飞往美国的机票说:“瞧,这是我所能做的一切。”于是,他带了一只手提箱,和他的50美元,只身前往美国。 三,只身前往美国的张福林 张福林和他在美国的亲戚 Source: YouTube 张福林来到美国后,寄住在康涅狄格州哈德福特市的一位亲戚家里,一边打工,一边在该市一所公立中学补习英语。当时他不会英语口语,也没有大学要求的足够的学分。所以他上了哈德福特高中的过渡班。他依靠字典勤奋用功,终于能一字不漏地读完英文的书籍,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张福林(左)中学时制作的火箭模型 Source: YouTube 他在高中里学习压力很大,但他还是挤出时间跟同学一起制作模型火箭。他们还把一只小老鼠放在火箭里。火箭发射失败了,没想到小老鼠竟然活了下来。 穿西服打领带的张福林 Source: YouTube 他在学校里天逃诩穿西服打领带,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1969年,他的高中老师非常欣赏他的才干,极力推荐他,使得康州大学对他破格录取,入读机械工程系,还给了他一笔全学费奖学金。但是,等他来到康涅狄格 大学报到时,校方对他说:“这个奖学金只能发给美国公民,不能给你。”原来,这所大学以为他来自美国托管的波多黎各,所以当作美国公民看了。后来在州政府的帮助下,学校改为发给他一年的奖学金,再给他一份校内工作,让他在读书期间给学校的物理实验室打工,以解决学费。 就在这一年,“阿波罗十一号”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张福林目睹了整个过程,但宇航员这个职业并没有因为他到了美国而能近。登月成功后标志着太空竞赛的胜利,美国的太空计划一下子失去了目标。上千的宇航工程师被解雇。面对现实,张福林燃起了另一种热情 ─ 科学研究。 在大学期间,张福林就开始对高能物理感兴趣,并参加了一个设计高能原子碰撞实验的研究小组。1973年他以杰出毕业生身份完成机械工答辩学士学位,并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资助,攻读博士学位。他参与了美国可控核聚变项目,并主要从事核聚变反应堆的设计和实施方面的研究。这为他将来从事研究远程太空探索所必须的核能打下了基础。 张福林与女儿们的合照,陈翟苏妮(左,Sonia)当时只有五岁,30岁就当选麻塞诸塞州的参议员。(麻州参议员陈翟苏妮提供) Source: 在MIT,他遇到了自己第一任妻子,生育了两个女儿。1977年他在麻省理工完成应用等离子物理学和聚变技术的博士学位。他终于实现了布劳恩指给他的太空梦之路的第一步。 在MIT读博期间,NASA经过多年沉默后,宣布为航天飞机计划招募新的宇航员。张福林说,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宇航如此之近,似乎伸手可及。他立即向NASA申请当宇航员。但由于他还不是美国公民,NASA拒绝了他的申请。他不灰心。他决定自己必须留在美国,等待下一次机会。 设计高温等离子体火箭推进器 Source: YouTube 毕业当年,他在位于波斯顿的德雷珀研究所 ( Charles Stark Draper Laboratory ) 从事核聚变物理研究。他在德雷珀的工作主要是核聚变反应堆装置和实验装置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整合,这包括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核聚变。1979年,他提出一个创新的思想,即在一个惯性约束核聚变反应堆中对燃料颗粒进行引导和瞄准。不久以后他又参加了一种新型的基于磁约束的高温等离子体火箭推进器的设计 (rocket propulsion based on magnetically confined high temperature plasmas)。 四,实现航天梦的张福林 在美国国旗下 Source: spacefacts.de 1979年,张福林第二次申请做NASA宇航员。1980年,他成为了美国公民。这一次一共有15个名额,有三千五百多人申请。他有幸被NASA选中,成为了第一名入美国籍的移民宇航员。他记得,有人给他打电话:“张福林博士,你被选中做航天飞机的宇航员,你想要这份工作吗?”当时,他正坐在同事的办公室里,大侃一种超热、超快的核燃料火箭的设想。突如其来的喜讯把张福林乐坏了,他高兴地满地乱转,不无失态地把电话线绕在了上司的脖子上。当他把消息电话传到远在哥斯达黎加的父母亲时,他的母亲惊喜地喊道:“他终于成了,他终于成了。”而父亲则在一旁喜极而泣。作为第一名哥斯达黎加人宇航员的父母,他们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他从1981年8月,他成为NASA第一位华裔职业宇航员,开始接受宇航员训练。训练结束后,他一边等待升空的机会,一边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现在,他的目标已经非常明确:他要搞超大推力火箭方面的研究。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平行地在宇航员和科学家这两个职业上进行的。 张福林正进行任务前的水中训练 在接受宇航员的训练期间,他也参与“航天飞机航空电子综合实验室”(Shuttle Avionics Integration Laboratory,SAIL)的飞行软件的检测,并参加早期的空间站的设计研究。在1982年年底,他被指定为首次“ 空间实验室 ”( Spacelab ) 的支持乘员组成员。1983年11月,他被任命为此次航班上的在轨轨道舱(CAPCOM)的联络员。这些任命都是在为他担任宇航员做准备工作。 在等待飞行任务的同时,他继续进行火箭推进器的研究。1983年10月到1993年12月间,张福林回到MIT等离子体核聚变中心 ( MIT Plasma Science and Fusion Center ) 做访问学者,张福林领导了“高温等离子体火箭推进器的设计”研究,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1984年10月到1985年8月,他是肯尼迪宇航中心的宇航员支援队的带头人 (leader of the astronaut support team)。他的工作包括对宇航员在不同飞行器和不同有效载荷的情况下的帮助,包括对发射倒计时最后阶段对宇航员的帮助。他有超过1800小时的飞机飞行时数,包括1500小时的喷气飞机飞行时数。 升入太空的机会终于来了。NASA选择张福林参加1986年1月的“挑战者号”航天任务 ( STS-51-L )。但在发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数月前,他被调到了不同的航班。后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大西洋上空发生爆炸悲剧,张福林躲过了大劫。这让他更充分地认识到宇航是美好的同时又是非常危险的。张福林回忆起他曾与”挑战者号“宇航员迈克尔·史密斯分享航天的美好。张福林说,”这是我和他最后的一次交谈。”他补充说,“(之后) 我们不再单纯。”但这次悲剧丝毫没有改变他的志向。 第一次航天任务 Source: lewiswaynegallery.com 张福林被改派到先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航天任务 ( STS-61-C )。1986年1月12日他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开始了他的首次太空飞行,这次任务名为STS-61-C。他帮助一颗人造卫星入轨,进行天体物理学实验等等,并在6天的时间里绕地球96次。在这次宇宙飞行中,张福林主要担负著两项太空科学实验任务,一是当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离地球320公里的轨道之后,在飞机上2号物质科学实验室充满氮气的环境中以音波的力量操作12种液态物质,使之在空中微重力条件下悬浮、旋转、摆荡。二是自动化同向凝固熔炉实验,即以四组熔炉研究四种不同材料在太空无地心印力环境中的熔化和凝固秤谌,并将结果与在地球上进行同类实验的结果相比较。张福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在第一次飞行后,又是一段等候的时间。其间,张福林对宇航员团体和科学团体之间建立更紧密地联系做出了贡献。1987年1月,他启动了宇航员科学讨论会计划 (Astronaut Science Colloquium Program),这在后来形成了宇航员科学支持小组 (Astronaut Science Support Group),并由他一直领导到1989年1月。 1989年10月18日是张福林的第二次航天飞行 (“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 STS-34 )。这一次,他表示宇航员们感到非常“压抑”。在发射场地外,示威者反对这次的飞行,因为飞机上有核装置,这是给伽利略号太空船的动力装置,使其可以航行到木星。张福林说,因为故障的缘故,他们几乎有三次在轨道上中止飞行,但最终还是继续飞行了。备选着陆地点是塞内加尔的一个机场,但因为当时飞机有核装置,这可能会引发“国际事件”。这还不是当时他要面对的唯一困难,张福林说他只有6秒的时间,用来正确调配发回彗星和小行星的观测数据的“伽利略”探测器。10月23日航天飞机在绕地球飞行79圈之后返回地面。 张福林不只是对航天飞行和离子火箭的研究感兴趣。他对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也表现出兴趣,因为在空间工作的一个有意思的方面是为治病找出新的治疗方法。1991年,在张福林访问哥斯达黎加的时候,他与那里的地球大学 (Earth University) 的校长 (Jose Zaglul) 博士一起讨论了热带雨林里可能存在的新药,包括治疗由寄生虫锥虫引起的南美锥虫病 (Chagas)。这种病每年导致4万5千人死亡,其中大多数都在南美洲。由于空间的微重力环境提供了产生晶体的理想条件,而这正是某些药物的基本形态,张福林认为航天飞机能成为试验治疗南美锥虫病的实验室。回到美国后,他找NASA生化科学家 (Lawrence J. DeLucas) 博士,请求他帮助设计了一个在航天飞机上做的有关实验。 1992年7月31日,张福林再次乘坐“亚特兰蒂斯”号执行了航行任务 ( STS-46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张福林已经是一位老练的宇航员了。他施放了欧洲航天局的“可回收尤里卡平台”卫星 ( European Retrievable Carrier ) 并测试了第一个绳系卫星系统 (Tethered Satellite System)。 在第三次飞行后,张福林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邀请于1992年9月访问了中国,并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讲学。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他祖父的国土。 1993年12月,约翰逊宇航中心成立了“太空发动机实验室” ( Advanced Space Propulsion Laboratory )。这个实验室立足于开发火箭推进器。他担任主任职位并继续他在等离子火箭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4年2月3日的“发现”号航天飞机 STS-60 航行任务是张福林的第四次飞行。这是第一次美俄联合航天飞机任务。这也是第一次“Wake防护设施”( Wake Shield Facility ) 飞行和第二次“太空生活模块2” (Space Habitation Module-2) 飞行。张福林参与了多项生物材料、地球观察和生命科学实验。 两年后,张福林又成为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STS-75 航行任务的成员。在这次飞行中,宇航员们进行了更多的绳系卫星系统的实验,证明系绳可以产生电,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关于等离子体物理系链电动力学的信息。他们还做了微重力搭载实验以帮助生产药品、金属合金和半导体。 在STS-75任务中,他们开展了对南美锥虫病寄生虫生成的蛋白的研究,但是没有时间最终完成这个实验。后来NASA宇航员又用了四次航天飞机的任务才获得了一个病菌产生的酶的结晶提取物并分析了其成分,这些都为治疗这个疾病做出了贡献。 张福林相信,这类研究也将提供其他好处,包括增加拉美国家对空间技术的运用。“这些国家的人民可能没有很多钱,”他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里说,“但他们有智慧。在拉美国家里,经济的发展与空间技术的运用的关系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南美锥虫病项目可能会改变这个现状。”此外,“在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和空间之间有密切联系,”张福林说,这个项目可能带来其他的革新。 张福林第六次的“航天飞机”飞行任务是1998年的 STS-91 ,他乘坐的是“发现者”号航天飞机。这是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第九次也是最后一次对接任务。张福林和其他“发现者”号宇航员们为俄国和平号空间站提供补给并。他们还为诺贝尔物理得奖人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谱仪”(AMS) 计划从事高能物理的实验,希望发现反物质,试图打开宇宙之谜,该趟飞行也促成两位杰出华裔科学家合作的佳话。 在2002年的“奋进”号航天飞机 STS-111 任务中,他参与了建设国际太空站的工作。张福林在这次任务中平了杰瑞·罗斯 ( Jerry Ross ) 于2002年创的七次升空的记录。在12天的飞行中,他进行了三次太空行走。与另一名宇航员一起为国际空间站成功地安装了一只巨大的抓钩和活动的机械臂以及太空垃圾防护板。 张福林希望能打破罗斯的这个记录。“我才开始”,他说,“我希望这样的记录可以被轻易地多次打破。”遗憾的是,这次任务是他最后一次飞行。恐怕打破记录的任务只有留给后人了。 在航天飞机上工作 Source: astronautix.com 总之,张福林于1986年、1989年、1992年、1994年、1996年、1998年和2002年先后7次进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施放卫星,释放木星探测器,收集地球臭氧层的数据,研究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进行材料工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聚合物的加工、培植玉米、晶体生长、太空发电实验等各项任务。 五,倾心热核聚变火箭发动机的张福林 Source: Universe Today 张福林于2005年从美国宇航局退役,为的是完善他早在20年前设想的热核聚变火箭发动机。他现在是私人公司“艾德阿斯特拉火箭公司”(Ad Astra Rocket Company) 的总裁。该公司位于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从事航空航天产品研发。这家公司的目标就是实现他的等离子火箭推进器。超高温的推助器可以产生高速火箭,但超高的温度会导致火箭的融化。但是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 ( variable specific impulse magnetoplasma rocket ) 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离子燃料火箭是使用电流转换氢、氦或氘等燃料,在加热至1100万摄氏度状态下形成等离子气体。这些等离子气体然后通过磁场被围住并被引导进入排气管,从而推动航天器飞行。使用这种火箭发射航天器可实现55公里每秒的航速。而且由于这种等离子燃料可在航天器周围形成额外的磁场,从而保护航天器不遭受放射线辐射。这一点对离开地球轨道的航天器特别重要。对星际旅行的另一个重要之处是,一旦进入太空,它就像帆船后面绵延不断的微风一样,可以提供持续多年的推力,令其逐渐加速飞行。实际上,迄今已有多个太空探测任务采用离子发动机,如美宇航局的“黎明”号(Dawn)探测器和日本的“Hayabusa”探测器,前者正在赶赴两颗小行星灶神星和谷神星的途中,后者已于2005年与小行星Itokawa相撞。可变比冲磁等离子体火箭比以前几种离子发动机拥有更多的“增长剂”。这是因为它采用射频发生器加热带电粒子或等离子体。射频发生器类似用于播放无线电节目的发射机。他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研究了二十多年了。如果成功的话,这种火箭的推进力将十分惊人,相形之下,使用常规火箭发动机的太空飞船就像老牛拉破车。 Source: 哥斯达黎加资讯 张福林还在哥斯达黎加的地球大学校园里成立了分公司“哥斯达黎加艾德阿斯特拉火箭公司”(Ad Astra Rocket Company Ad Astra Rocket Company Costa Rica),成员全部由哥斯达黎加科学家组成。70%的投资都来自哥斯达黎加。他们已建造微缩比例的VASIMR航天器,并对200千瓦发动机VASIMR VX-200在地面真空环境中进行了成功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发动机能提高效率10%。200千瓦的动力足够提供大约一磅的推力。这或许听上去并不太多,但在太空中,一磅推力可以驱动两吨重的货物。 他们把目标定在2015年飞行测试。 60岁时的张福林 Source: 大众科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奔向火星的载人飞行。更有人已经在开始行动起来。而等离子火箭推进器的最大优点是能缩短太空任务的时间,把人类探访其它星球的计划变得愈来愈接近现实。张福林认为,等离子火箭推进器可以使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时间从7-8个月缩短到39天。真到载人火星之旅的那个时刻,他希望届时自己能被选中执行这项历史使命。按照他的说法,医生越老越值钱,宇航员也同样如此,“年龄越大越优秀。”其实,他的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计算数据表明,对于老年宇航员来说,宇航员死于辐射的机率比正常死亡的机率要低的多。也许张福林真将是那个幸运的人? 六,成绩辉煌的张福林 2006年2月1日,张福林通过新华社记者向中国人民拜年,并盛赞中国近年来在航空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年前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只身进入太空,最近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神州六号载人飞船,这些都证明中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我为自己是炎黄的子孙而感到骄傲”,张福林说。张福林还告诉记者,他刚刚从中国参观访问回来,“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真是个伟大的国家。” 除了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火箭研究外,张福林还和其他宇航员及科学家合作,研制改进航天飞机内的安全配备,设计航天飞机的逃生装置,系统地普及太空知识。 张福林还是莱斯大学和休斯敦大学的兼职教授。在各种科技会议和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在科技工作之外,他还为一个慢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实验性居住社区担任了两年半的房产经理,同时也作为辅导教师参与了对马萨诸塞州西班牙裔药物滥用者的康复计划。 上了邮票 Source: delcampe.co.uk 可以说,一如既往的激情、坚持不懈的斗志贯穿着张福林的一生。在哥斯达黎加,所有的孩子都知道他的鼎鼎大名,他的头像最近出现在哥斯达黎加发行的一张邮票上,生物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新发现的一种热带雨林甲虫,他的母亲被邀请到学校做报告,告诉孩子们,她如何点燃儿子心中的科学热情,驱使他最终飞向太空。 张福林本人也在努力为青年人创造发展和实现梦想的机会,在全世界寻找有志于投身他的事业的大学毕业生。 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拉丁裔美国人,他被视为哥斯达黎加的民族英雄。他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火箭科学家, 他在核聚变燃料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帮助人类在不远的将来飞向火星。 1980年获康涅狄格大学杰出校友奖;7次获得宇航局太空飞行奖章;两次获得宇航局杰出服务奖章(1995、1997年);3次获得宇航局例外服务奖章(1988、1990和1993年)。1986年从里根总统手中接受了自由奖章。1988年获委内瑞拉空军十字奖章,1989年获美国宇航学会飞行贡献奖。1995年4月,哥斯达黎加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2001年获美国航空和星际航行协会怀尔德促进奖。美国《发现》杂志2003年11月刊,评出了第十四届太空科学技术创新奖。排名第一的就是张福林。 2012年5月5日,被选入美国宇航员名人堂。 他还有自己的各人爱好:听音乐、开滑翔机、足球、潜水和徒步旅行。 哥斯达黎加少年张福林在美国实现了他的航天梦。他是我们华人的榜样。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继续阅读: 从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她在太空中永生 ── 记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MSL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从越南船民到国际一流航天工程设计师 ─ 陈惠女士 从小小天文学家到哈伯望远镜之母 ─ 南希·罗曼 NASA的盲人黑人工程师马可·米登 指挥火星探测器登陆的华裔科学家李炜钧 指挥“好奇号”登陆的华裔明星陈友伦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 一个被否决四次的NASA项目 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 已经有很多关于张福林的文章了。我在本文里采用了这些文章中的文字。下面给出参考过的中文文章。 美国宇航局首位华裔职业宇航员张福林 华裔航天员张福林七进太空创下纪录 华裔参议员之父张福林荣登宇航员名人堂 太空探索者张福林 华裔太空人「张福林」只有1/4华人血统,原本不姓张 越飞越高少年心:太空探索者张福林 放飞少年梦·发现奖人物系列(一) 美首位华裔航天员张福林为参选参议员女儿助选 第一位美籍华裔职业宇航员:张福林 第一位华裔宇航员张福林七次遨游太空 首位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张福林向中国人民拜年 美籍华裔宇航员张福林
个人分类: 航天人|1307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关于我的博客门面修改的一个说明
热度 6 jiangxun 2013-5-21 08:25
作者:蒋迅 Source: NASA 我把自己的博客门面修改了一下,主要是添加了一幅天空的图片作为背景图。关于这个背景图,我想做一点说明。我在开博时就把“天空中的一个模式”作为自己的博客的一个刻画,但一直没有选一个很好的背景图作为衬托。最近在NASA网站上看到这幅“云、鸟、月、星”图片,觉得很不错,就第一次选用作我的博客的背景图。希望大家也喜欢。 这张照片是2010年9月在西班牙拍摄的。渐落的夕阳已经退出天际,只把金黄的光线洒向多变的云彩。月亮则像是要逃离浓云的压盖,正在躬身向太阳追去。注意最右边的那颗星星不是一颗普通的星星,它是前来与月亮会合的金星,仿佛是在说,金色的光线也有我的一份功劳。两群小鸟也赶来凑热闹,一定是想赶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回到它们的安息之处。这张图传递了很多信息。它反应了“天空中的一个美丽模式”。
个人分类: 杂谈|3649 次阅读|11 个评论
NASA2012年度资助的几个二期新概念研究项目
热度 4 jiangxun 2013-5-10 08:11
作者:蒋迅 前面介绍了 NASA2012年度资助的几个一期新概念研究项目 。今天介绍二期项目。 2012年8月,NASA的这个计划宣布了其2012年的奖项,其中有18个新的一期项目和10个二期研究奖项。这一次,每个一期项目获得10万美元资助,每个二期项目获得50万美元。时间是一年。一年后,他们必须向NASA提供总结报告。本文介绍其中一些项目,让读者了解NASA是如何通过推动众多创新的航天概念来实现自己未来目标的。 前面介绍了 一期项目 ,今天介绍十个二期项目中的三个。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请直接到 NASA的网站 上去深入了解。 插播 一个题外话 :白宫在2013年5月9日宣布“ 成立制造业创新研究所 ”,并将提供两亿美元的资助。这必将激发更多的美国人投入到技术创新的大军之中。这将对美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一、自动建筑技术 ISRU-Based Robotic 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for Lunar and Martian Infrastructures 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障碍之一是我们无法聘请一个施工队或者在太空中买水泥。而把物资和人力都送到月球或火星又极为昂贵。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用于外星基础设施的经济可行又可以信赖的建筑系统。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业工程学教授比洛克·霍什内维斯 ( Behrokh Khoshnevis ) 正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器人建筑技术和一个可以在月球上版主建造一个初步可运行的月球基地的设计结合起来。他的基本想发是,用加热月球土壤产生的粘贴材料来一层一层地建立基地的自动建筑技术。可以建造的有着陆垫、停机坪、道路、防爆墙、遮阳墙、热防护罩和微陨石防护罩、无粉尘平台等。如果他在NASA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沙漠研究和技术研究设施里的模拟成功的话,那么人类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到月球上生活了。 二、等离子火箭推进器 The Fusion Driven Rocket: Nuclear Propulsion through Direct Conversion of Fusion Energy 宇宙巨大无比。如果我们要做深层空间的探索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有比液态氧和液态氢更有效的燃料。这是磁惯性聚变 ( magneto-inertial fusion ) 的用武之地。听起来很复杂吗?是的。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约翰·斯劳 ( John Slough ) 正在寻找加热和压缩磁化等离子体到融合的条件的办法。你所需要知道的是,它将使火箭前往火星的行程从8个月减少到30天左右。关于这个项目,科学网上有一篇报导:“ 科学家设计核聚变火箭 火星之旅只需数月 ”。其实等离子火箭推进的思想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发现了。华裔宇航员张福林就领导了一个团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中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 成果 。 三、可变矢量对应宇航服 Variable Vector Countermeasure Suit (V2Suit) for Space Habitation and Exploration 在太空中工作不仅会迷失方向,这也是不利于健康的。众所周知,在零重力环境下人的肌体会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强壮的肌肉,因此会发生萎缩。根据NASA研究,平时用于克服重力的肌肉,比如小腿,可能会失去其质量的20%的。可变矢量对应宇航服( Variable Vector Countermeasure Suit ,缩写为V2宇航服)寄希望于使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量仪来跟踪宇航员身体不同部位的位置和方向,并在其相应部位上附加上“粘滞阻力”,以模仿重力的感觉,从而保持宇航员的肌肉不萎缩。
个人分类: 航天|5242 次阅读|8 个评论
NASA2012年度资助的几个一期新概念研究项目
热度 14 jiangxun 2013-5-9 07:32
作者:蒋迅 NASA之所以能在航天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重视创新技术的研究。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奇迹。为此,NASA有一个“创新先进概念计划”( Innovative Advanced Concepts ,NIAC),专门资助那些极有可能对NASA的航空和空间研究和探索具有革命性影响力的新概念。这些项目里有一期和二期两类。对二类的资助额会比一期项目多很多,但必须是以一期项目的成果为基础。 2012年8月,NASA的这个计划宣布了其2012年的奖项,其中有18个新的一期项目和10个二期研究奖项。这一次,每个一期项目获得10万美元资助,每个二期项目获得50万美元。时间是一年。一年后,他们必须向NASA提供总结报告。本文介绍其中一些项目,让读者了解NASA是如何通过推动众多创新的航天概念来实现自己未来目标的。 先介绍几个一期项目。 一、开采小行星 Robotic Asteroid Prospector (RAP) Staged from L-1: Start of the Deep Space Economy 一个单一的 M-型小行星 可能含有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铁,镍和铂族金属。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NASA给“空间框架”( space architecture ) 领域的少数几个研究人员之一马克·科恩 (Marc Cohen) 十万美金去寻找如何开采的办法。在理想的情况下,一个环绕金星的轨道天文台将确定有价值的金属小行星。然后,宇航员会从地球轨道搭乘商业运输飞船出发,部署使用太阳能电源来驱动其气动钻机和热加工设备的小行星探矿机器人 ( robotic asteroid prospector ,RAP)。项目执行人科恩博士是基于硅谷帕洛奥图市的独立研究员。 项目重点是设计出一个小行星开采机器人的飞船和任务,其中包括四点:1,任务设计,包括从地月的一个拉格朗日点到小行星及回程所需搭载,2,航天器的设计包括推进与任务操作, 3,微重力和真空操作条件下的采矿技术,以及4,如何将这些步骤集合成一个小行星采矿的商业方案。这个系统即可以使用机器人也可以是载人的。在第一阶段将提出这个系统的原型和飞船和任务各种选择。在第二阶段将进行硬件设计。这个项目将对开采金属小行星和碳质小行星的可行性做出评估,对地月之间的拉格朗日点的选择做出评估,对航天器做出初步设计并对微重力和真空环境的探,开采,选矿系统做出初步设计。 二、超级球机器人 Super Ball Bot - Structures for Planetary Landing and Exploration 以每小时98英尺的的平均时速在火星表面行驶的“好奇号”火星车是不会赢得任何“ 美国全国运动汽车竞赛 ”( NASCAR ) 的比赛的。将来,来了能迅速到达更为广泛的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表面,NASA可能一次性地携带成百上千个小而轻的超级球状机器人 ( Super Ball Bot ) 到目标行星或卫星,在轨打开这些机器人并投射到地面上。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里同时探索多个目标。 这个技术是巴克明斯特·富勒 (Buckminster Fuller) 根据张拉整体发展的原则开发的。这些机器人,完全由互锁杆和缆绳制成,可以从航天器上投下,然后像机械风滚草一样在行星上行走。它们没有刚性连接,这意味着他们即灵活又难以受到破坏。对于象土卫六这样的星球,由于人类对其地表不熟悉,所以这种灵活而又结实的机器人就更能大显身手。不过,要想一次性投放如此多的机器人到星球地表,象投放好奇号火星车那样利用反向火箭、降落伞和气垫球来降落的方式就无法胜任了。这个项目希望开发出一种完全基于“张拉整体”的轻型且能经受强烈冲击的机器人,以减少降落过程中的环节。另外,科学家们还在努力寻找在地球上控制它们的方式。项目执行人是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的阿德里安·阿古基诺 ( Adrian Agogino )。 三、多功能水墙 Water Walls: Highly Reliable and Massively Redundant Life Support Architecture 如果庞大且复杂的国际空间站上的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坏了,人们还是有一个相对容易的(但可能昂贵的)的方式来解决它的,那就是派一个飞船从地球送去备件。然而在漫长的奔赴火星的旅程上的宇航员们则没有这样的选择。所以必须开发一个比国际空间站更简单,更可靠的经济有效的生命支持系统。水是生命的最关键的条件。大自然中在净化大气层、净化海洋和生长生命的过程用的是机械被动的方法,无须象国际空间站上那样要有一个压缩机,一个蒸发器,氢氧化锂滤毒,制氧机,尿液处理器。而在星际中的航天器上的这些生命支持的机电系统由于长期不停地使用而容易发生故障。冗余系统会使得航天器过于沉重庞大且造价昂贵。 水墙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科学家们希望开发一种能象大自然发挥多种作用的水墙,它取代复杂的带有著如正向渗透地传输流体,去除二氧化碳,活化氧气,回收尿液,处理固体废物和在宇航员需要时繁植藻类等多种单元的机械系统。项目执行人是NASA阿姆斯研究中心的迈克尔·弗林 ( Michael Flynn )。 四、木卫二海洋巡航器 Exploration of Under-Ice Regions with Ocean Profiling Agents (EUROPA) 相比火星而言,木星的卫星 木卫二 ( Europa ) 是一个更值得探索的星球,因为如果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有外星生命的话,木卫二的海洋中的某个地方有很大的可能。那就去那里探索好了。但麻烦是,这些海洋是我们地球上海洋的三倍体积而且隐藏在数千米深的冰壳下,冰表面的温度大约只有-170摄氏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希望使用熔体探头探索木卫二的海洋,他们把这种探头形容为“基本上是用一个沉重的加了热的鱼雷,”去渗透冰层,然后释放自由游动的的巡航器在海洋中巡航,并以某种方式将信息发送回地球。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的雷·迈克酷 ( Leigh McCue ) 教授主持这个 项目 。项目一期的目标有四点:1,寻找一个基于现有技术的探索木卫二的技术路线图,2,开始一个初步的木卫二海洋探索机器人设计,3,比较单一机器人和机器人群的得失;4,展望未来探索的时间表。 五、金星上的风车 Venus Landsailing Rover 与金星相比,火星可以说是一个天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人类发往金星的探索火箭其实比到火星的更多。只是在金星表面降落的探测器都是静止的仪器,而且在金星表面至多“存活”了几十分钟。象火星车那样的金星车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它将意味着技术上的突破。与地球体积相近的金星这个太阳系的第二颗行星经受着450摄氏度的平均气温和充满腐蚀性气体的大气层。NASA已经开发出了一种传感器,能在450摄氏度的高温下正常工作。太阳能电池也有了,不过发电量非常低。所以在极小电量供应条件下驱动金星车就成了一个关键课题。杰弗里·兰迪斯 ( Geoffrey Landis ) 和他在NASA格伦研究中心的团队的想法是:既然金星上有风,尽管是很微弱的风,它们还是可以利用金星上微弱的风做动力的风帆来产生动力,因为那里的大气压是地球上的五十甚至上百倍。这项技术是前人从未在地球之外的地方尝试过的。如果成功的话,也许我们将在十年后看到金星车载金星表面漫游了。项目执行人是NASA格兰研究中心的杰弗瑞·兰迪斯 ( Geoffrey Landis ) 博士。 六、四星镖形概念飞机 Silent and Efficient Supersonic Bi-Directional Flying Wing 如果你住在机场附近,你可能会庆幸超音速商用喷气式飞机是不符合规范的,否则超音速飞机带给你的噪音将难以忍受。这是因为亚音速飞行的飞机所遵循的空气动力学与超音速飞行飞机的空气动力学不一样,超音速飞机在从亚音素到超音速提升时会产生响亮的音爆。能不能让一架飞机在不同的时速里采用不同的形状来提高效率和降低噪音呢?这样的研究早就有过。过去人们主要的想法是保持机身不变而让机翼在亚音速和高音速上采用不同的形状。但试验飞行效果不太好,而且机翼与机身相接处的连接处也过于复杂。迈阿密大学的 查戈成 ( Gecheng Zha ) 找到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制造一个亚音速的但在飞行过程中可旋转90度变成超音速并保持安静和高效率的飞机。这种方法巧妙地解决了机翼和机身衔接处的复杂技术问题。这个模星飞机的机翼特别长,以获得起飞时的升力。但当速度达到音速时,这种机翼就会产生大量阻力。所以将飞机转90度,把机身变为机翼,从而减少阻力。由于它的形装类似于忍者飞标,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四星镖形概念飞机。查戈成福建夏门人,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到北航动力工程系攻读博士,就读期间经陈懋章院士推荐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现职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和航空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总监。这个项目的一期阶段将主要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来改进设计,然后进行风洞试验。 七、地外行星光谱全息光学 HOMES - Holographic Optical Method for Exoplanet Spectroscopy 寻找地外行星的特殊要求包括望远镜光圈的前所未有的角分辨率和灵敏度。然而,如果人类不能消除地外行星所围绕的恒星的眩光的话,这个努力甚至无法开始。好像这还不够,可居住行星的发现必须有足够精致的光谱分析能力。NASA没有放弃这个先决条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报”的十年调查说得很清楚,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必须包括光谱成分。然而,现在还没有寻找适合居住的行星的光谱仪,也少有这类的计划。HOMES(Holographic Optical Method for Exoplanet Spectroscopy,地外行星光谱全息光学方法)是一个旨在达到所有这些标准的太空望远镜。它的双色散结构以全息光学元件作为主要目标,并配以一个新的二次光谱干涉仪。与反射镜和透镜不同的是,全息图是薄而平的。他们可以在薄薄的游丝膜上制造,并可以在数千平方米的空间上延伸。这就提供了为捕捉来自象系外行星那样的非常微弱的来源的光子的集热器所需的规模,并把它们对准到一个焦点上。因为全息光学的聚焦来自色散的过程,它们从本质上是形成其图像的成分组成的丰富信息的光谱。在加上一个陷波滤波器来让恒星暗淡以便利用光谱图像的优势,HOMES是一个强调对寻找适合居住的行星地球30光年范围内的要求的概念。项目执行人是 3DeWitt 创始人托马斯·迪图 ( Thomas Ditto )。 八、深空纳米卫星 NanoTHOR: Low-Cost Launch of Nanosatellites to Deep Space 为了实现频繁地和低成本地将纳米卫星发送到地球轨道之外的目的地,Tethers Unlimited公司(TUI) 拟开发“系绳纳米卫星高轨道释放”(Nanosatellite Tethered High-Orbit Release,NanoTHOR)模块。多个纳米卫星作为二次有效载荷由顶级火箭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然后这个模块用高强度系绳把纳米卫星延伸出去,并利用火箭剩余推进剂将系绳旋转起来。加速转动的系绳将角动量从模块转移到纳米卫星上,纳米卫星的 ΔV 增加,结合高比冲推进和短时间的轨道过渡,将纳米卫星推至地球逃逸轨道上去。任务完成后,系绳可以回收并在将来再次使用并减少太空垃圾。由于这个模块和纳米卫星是作为二次有效载荷送到地球静止轨道上的,所以减少了费用并使这项技术具有竞争力。成功之后,NASA就可以以低成本推出低成本纳米卫星纵队进入日心轨道,从而可以搜索近地天体,研究潜在的载人探索目标的小行星,提供太阳系临近预报,提供载人和非载人的超越地球轨道任务的通信中继。这项技术也是Tethers Unlimited公司提出的,执行人是罗伯特·霍伊特 (Robert Hoyt)。 九、大规模在轨施工工艺 SpiderFab: Process for On-Orbit Construction of Kilometer-Scale Apertures 在空间发射中,建立空间系统的工程成本,特别是那些有诸如天线和太阳能板等的系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开销。因为我们必须考虑搭载的体积和在空间里打开的技术问题。而且,航天器体积结构也因发射整流罩而受到很大的限制。虽然可扩展结构和可充气/可硬化的部件使得目前的系统可以在几十米的范围内组建,但是包装效率(packing efficienc)不足以让我们把范围扩大到公里范围。 这项技术提出了一个在轨大型结构和多功能组件的自动建设施工的过程。它基于一个全新的称为“SpiderFab”的添加剂制造技术,并结合熔融沉积成型技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它可以迅速构建超大的、超强度的网格状结构,可以整合高强度材料和导电材料,从而使多功能空间系统组件(如天线)的建设成为可能。 SpiderFab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将空间结构的构成材料非常紧凑地放进整流罩内,使得包装效率几近完美,而且在轨组装那些特为空间组装而优化了的结构。这项技术还允许如桁架之中的桁架那样的二级和更高级的层次结构。这样可以使得框架总质量比只有一层结构的框架大幅度减少从而使得部署的天线反射镜、相位阵天线、太阳能电池板和散热器大一到两个数量级。潜在应用包括在地球和太阳轨道上建设多个高增益天线以支持深空通信网络,寻找类地行星的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宇宙结构的亚毫米波天文。它还能这些空间结构可以在轨重新配置和修复,可以进行演变以使地球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和深层空间的小行星资源得到原位利用。这项技术的带头人还是Tethers Unlimited公司得罗伯特·霍伊特 ( Robert Hoyt )。 十、载人和深空行星轨道器的等离子大气俘获和再入系统 A Plasma Aerocapture and Entry System for Manned Missions and Planetary Deep Space Orbiters 航天探索的研究表明,载人火星任务和深空行星轨道器需要利用气动阻力来采取气动煞车和大气俘获以减慢飞船速度。能够利用大气来减速并捕捉航天器的能力将极大地降低未来的任务的成本,升空质量,并使得对外行星和卫星的长期研究更为现实。等离子磁罩气动煞车和大气俘获和以此为出发点的再入系统( Plasma Magnetoshell Aerobraking, Aerocapture, and Entry System,或Magnetoshell AAES)有希望在显著减少所需质量的同时显著增加制动阻力和控制,从而达到这些目的。气动煞车通过采用固体导流板或气罩作为轨道插入和行程环形轨道的一种方法已经在过去成功地证明,而且可以节省50%的质量。为了减少摩擦生热和动压对通常脆弱的气罩的影响,制动必须在空气密度较小的高海拔区域里通过多次轨道飞行来实现。等离子磁罩有实验结果印证。如果成功的话将极大地减少任务风险、发射成本、发射质量和整体辐射暴露。等离子磁罩是高贝塔偶极等离子体形状,最初的形成依赖于周围的大气。该等离子体利用一个无极的旋转磁场(Rotating Magnetic Field,或RMF)来形成、保持并扩展。这种磁场已在过去的实验中证明可以所需的完全电离的、高温磁化的等离子体。RMF形成的等离子体诱导出等离子体中不断膨胀的大电流,从而维持一个大规模的磁结构。于是,主要阻力诱导就产生于完全电离的磁化的等离子体与周围中性大气颗粒之间的电荷交换。这项技术是 MSNW 公司的大卫·科雷 (David Kirtley) 申请得到资助的。 前面说过,获得资助的一期项目一共有18个。我在这里介绍了其中的10个。另外八个项目是:“利用电磁和多星球引力在行星系中漫游”( MAGNETOUR: Surfing Planetary Systems on Electromagnetic and Multi-Body Gravity Fields );“轨道彩虹:气溶胶的光学操纵和未来太空建设的开始”( Orbiting Rainbows: Optical Manipulation of Aerosols and the Beginnings of Future Space Construction );“检测引力波的原子干涉测量”( Atom Interferometry for detection of Gravity Waves-a );“从极端环境取样系统”( Sample Return Systems for Extreme Environments );“表皮叮咬:一个分治法框架采样返回任务”( The Regolith Biters: A Divide-And-Conquer Architecture for Sample-Return Missions );“固态空气净化系统”( Solid State Air Purification System );“服务于革命性科学的太阳系逃逸框架”( Solar System Escape Architecture for Revolutionary Science (SSEARS) )和“服务于更好科学的更好的远程传感器”( NIST in Space: Better Remote Sensors for Better Science )。有兴趣的读者请直接到 NASA的网站 上去深入了解。
个人分类: 航天|10759 次阅读|26 个评论
NASA
Master123 2013-4-24 10:15
http://www.nasa.gov/
个人分类: Research institutions|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科学家观测到“最像地球”两行星
techne 2013-4-20 17:54
气温像夏威夷和阿拉斯加 美科学家观测到“最像地球”两行星 (2012-04-20) 美国宇航局提供的这张效果图显示,位于开普勒62行星系统“宜居带”的开普勒62e(右三)和开普勒62f(右二),是最像地球(右一)的系外行星。(路透社)   这两颗行星位于一个“宜居带”中,该处温度条件适宜,理论上其表面可保有液态水,甚至可能有少许大气。这是天文学家迄今在遥远天际发现的最适合居住的两颗行星。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宇航局(NASA)周四宣布,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太阳系外迄今“最像地球”的两颗行星;这两颗行星看起来适合生命繁衍,大小适当,所处的位置也恰到好处。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颗行星位于一个名为开普勒62的行星系统的“宜居带”中,该处温度条件适宜,理论上其表面可保有液态水,甚至可能有少许大气。研究人员目前虽无法确定两颗行星上是否有生命,但此次发现使“人类向找到一个类似家园的地方又走近了一点”。   宇航局开普勒望远镜任务首席科学家布罗基威廉·博鲁茨基(William Borucki)说,天文学家迄今在遥远天际发现的最适合居住的两颗行星。他们因此认为适合生命的类似行星,也就是“宜居带”中的行星或许普遍存在于宇宙间。   他指出,两颗行星比地球大一些,形成至少有数十亿年。第一颗62e比地球大40%左右,可能较温暖,像夏威夷,甚至有可能是个水世界。   第二颗62f,大概比地球大60%,较寒冷,像阿拉斯加,绕恒星运行的周期是267天,而地球在轨道绕太阳公转的365天,两者相差不远。   这项研究于周四发表在《科学》在线杂志上,是科学家寻找宜居行星的一个里程碑。开普勒望远镜四年前开始绕地球尾迹轨道运行,已发现了122颗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博鲁茨基指出,过去发现的行星全都不符合微生物造就人类的所有标准,很多行星不是太热就是太冷,而另一些行星则是太大,比如海王星就不适合生命的存在。还有和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又不处于靠近恒星的适当位置。   开普勒62e和开普勒62f在温度大小等各个方面条件都恰如其分,而且绕同一恒星运行,两者距离不远,比地球同火星的距离还要近。两颗行星距离地球1200光年,一光年是将近10万亿公里。   参与研究的美国圣母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克雷普表示,这两颗行星是迄今为止发现到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   宇航局研究员也宣布,新发现七颗太阳系外行星。到目前为止,开普勒望远镜和地基望远镜共发现了约850颗行星。 (编辑:张燕玲 联合早报网)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1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姜波间谍案进展
热度 3 wengensheng 2013-3-29 23:34
几天前,姜波案刚出来的时候,在科学网博客首页上看到一个借此指责海外留学人员的帖子。今天早上,看到姜波保释的新闻,转帖至此,希望大家能有进一步了解。 关于姜波事件的背景,大家可以参考戴德昌的博文: 姜波被逮捕,军事机密,美国政府和FBI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360-672366.html ) 我想说明的是,姜波在准备回国时已经没有工作了(失业了),如果他用的是H-1B签证,则必须在两周内离开美国。他此前因为博士导师的关系,作为contractor为NASA工作。 我感觉“向FBI撒谎”是个陷阱。应当源于一个很tricky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无论回答yes 或no,都会被捕。比如,如果FBI问:你有没有携带含机密文件的电脑和存储设备?或者,你携带了什么?或者有没有携带违禁设备?在那种紧张的情况下,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有限,如果自我感觉没有什么错,会倾向于简单地回答no。如果回答有,会被非法窃取机密的罪名逮捕;如果答没有,FBI假定你携带的电脑和存储设备中有机密文件,或发现你没有一个一个地说出携带物品名称,你则会以撒谎的罪名逮捕。根据这个报道,FBI 并没有正式表明姜波的电脑和文件中含有机密文件。当然这只是关于保释的法庭聆讯。细节还要等待五月份的法庭审理。 英文报道(Ex-NASA Langley contractor released on bond)请点击下面的链接: http://www.dailypress.com/news/crime/dp-nws-jiang-nasa-hearing-20130328,0,7762012.story 中文报道来自 http://video.sinovision.net/?id=11330 部分拷贝如下: 3月16日被联邦调查局抓捕的中国公民姜波被指控 “向联邦执法官员作虚假陈述”,今天在维吉尼亚Newport News的联邦法庭再次过堂,并以1万元获得保释。姜波通过翻译回答了法官的问题,姜波的母亲在法庭上也精神状态良好。 在法庭上,控方指出姜波原本是4月份的机票回中国,但因为FBI开始调查,并于3月13日有华盛顿当地报纸就NASA调查敏感信息泄漏问题进行报道,其中提及了姜波的名字,姜波于3月14日改机票,在3月16日离开美国,当天在机场被联邦探员逮捕。控方认为更改机票是潜逃的证据。姜波的律师指出,去年12月姜波带NASA的电脑回到中国,违反了安全保密协议,所以姜波所在的非营利教育研究组织国家航空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of Aerospace(NIA)与其终止了合同。但对电脑和硬盘进行检查后,并没有发现包含过机密敏感信息。律师认为,当时已经确认姜波不存在盗窃敏感信息行为,3月再次调查并不合理。律师提出,姜波的母亲以旅游签证来美,姜波的护照已经被FBI收去,不会潜逃,法庭同意姜波律师提出的保释要求,保释金为一万元,下次出庭定于5月29日。姜波的朋友黄涛愿意作为姜波的第三方监管人,保证他会继续出庭。今天姜波获得保释之后,姜波的母亲和朋友都长舒了一口气。姜波的妈妈仍然非常激动,面对记者的镜头忍不住落泪,为儿子叫屈,并称家中亲友已经有人因担心而患病。
13742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NASA公布了第一张陆地卫星8(Landsat-8)影像
热度 1 shipo 2013-3-26 10:41
LDCM(或Landsat-8)于2013年2月11日发射,于3月18日获得第一景图像(ColoradoArea),调试期将持续到5月底。 NASA第一时间发布了影像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影像质量是相当地赞!搞定量遥感的有靠谱的数据了。 432 波段合成的真彩色图 753 波段合成的假彩色图 753波段合成假彩色图中可以明显看出HorsetoothReservoir饮用水存储区附近年前大火烧过的暗红色烧痕,明晰可见,与EO-1的ALI传感器影像特别像。 参考: 【1】 FirstViewfromtheNewLandsatSatellite 【2】 ACloserLookatLDCM'sFirstScene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83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宇宙的黎明:记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
热度 4 smileham 2013-3-9 15:18
写在前面:本文标题盗用自今天参加的一个seminar,题为“Dawn of The Universe”。随着新一代的深空望远镜詹姆斯·韦伯(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缩写 JWST )项目的启动,我们对宇宙的视野,也许会走得更远…… ——————————————————————我是分割线——————————————————————————— SXSW,是每年春季在奥斯汀举行的一系列电影,交互式多媒体和电影的艺术节。今年NASA也来凑热闹,带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 作为2018年即将升空的哈勃望远镜继任者,JWST被人们寄予了太多的愿望。它以美国国家航天局第二任局长詹姆斯·韦伯命名,以纪念他在任内做出的重要贡献(包括探月,阿波罗登月计划)。 这次活动不仅带来了詹姆斯·韦伯深空望远镜的1:1模型,还有很多NASA的科学家,在现场以交互式的方式对望远镜各个部分以及设计流程进行讲解。他们都是来自各个系统的志愿者们。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强烈感觉到他们对自己所做工作的热情。一个参加了光学系统的科学家捧着一块反射镜面那是如数家珍啊,让我都觉得不好意思走开。囧~下面就分享一些我对这下一代旗舰级望远镜的一点了解吧。 红外,也许是JWST的最大看点。宇宙观测,其实也就是对光的测量。在电子望远镜拍摄的星图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同的星系有着不同的色彩:近一点的星系呈现蓝色,遥远的星系呈现红色。这就是因为光在宇宙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宇宙的膨胀,光的波长会增加,从而发生红移。当这些“红”光从遥远的星系经过几百万年的旅程到达地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个星系几百万年前所发生的事情。这就像一个时间机器,让我们了解过去的事情。。。 科学家们不停寻找着更遥远的星球,力图勾勒出宇宙起源的图景。但是现实中对红外测量的缺失让我们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NASA构建了JWST。在红外波段,去寻找更遥远的(也就是更早以前的)星系。 这就是与NASA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与国内的各种航天计划不同,我没有感到太多“政府”“国家”或是“民族”的元素。这里,似乎更像是一群执着于某种爱好的geekers.为了一个有趣的目标聚在了一起,做很酷,很炫的事情。 这也许就是部分美国人支持或者反对砍掉NASA经费的原因吧。 废话多多,上图上图:)。。。 先来张远景。。。四层楼高的JWST。 上面是光学测量系统,中间是遮光、隔热的部分,下面是面向太阳的部分(包括太阳能帆板等)。据说华盛顿的一些官员还抱怨为什么把面朝太阳的部分往下,官员的智商都很捉急啊。 新一代面向公众的星空观测系统。好大一个触屏,可以查看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任何区域。。。!!! 对JWST红外测量部分的介绍。 望远镜的背部支架,碳纤维材料。那志愿者听说我做graphene的一阵兴奋狂侃碳材料。。。 NASA的项目主管介绍JWST的各个部分功能。 夜幕下的JWST。IT'S AMAZING!
个人分类: 小玩意|740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气象数据鸿沟逼近美国
chenhuansheng 2013-3-4 23:24
这里的“数据鸿沟”指的是数据数据供应与数据需求之间的不对等。主要是因为卫星的服务期限限制以及后续卫星未能及时发射运行,导致存在数据断代。 “数字地球”的相关论述中也会设计这个词。一般而言,数字地球战略中的鸿沟意在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数字地球战略的一个内容就是要增进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共享促进共赢。当然也有人指出数字地球可能扩大数据鸿沟。 ~~~~~~~~~~~~~~~~~~~~` 气象数据鸿沟逼近美国 或于未来17到53个月内发生 ■本报见习记者 张冬冬 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越来越对收集临界天气资料的卫星面临数据鸿沟感到焦虑。 一周前,作为国会监督机构的美国审计总署(GAO),将数据鸿沟列为了值得特别关注的“高风险”议题。其实在上个月,一些立法委员已经悄悄地预先拨款1.11亿美元,作为对受去年秋天桑迪飓风重创地区的500亿美元补助基金的一部分,从而试图缩小这一数据鸿沟。 这一系列的举动日益凸显出临界天气预报数据“存在鸿沟,并且很严重”,GAO的分析家David Powner称。有报告估计数据断层会存在17到53个月,并且在最坏情况下将于2014年底开始。“我们担心了很多年。”他说,“现在它真的要发生了。” 美国的极地轨道卫星系统提供大部分用于预测未来3到10天天气的数据,但对该系统20年的不断完善如今却产生了这样的数据鸿沟。这些卫星上承载着测量诸如云量和大气湿度水平等数据的设备,它们在距离地球表面870千米的位置上以每天14圈的周期绕极地运行。该轨道可以使观测者每天“看到”地球整个表层两次。预测人员通过4个主要极地卫星——3个美国的和1个欧洲的——进行计算,意味着其数据的每次更新时间不会超过6小时。 历史上有两个机构——美国国防部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在美国宇航局(NASA)的协助下运行管理该国的卫星。然而,1994年,白宫官员通过设立一个建造和运行新卫星的独立项目来试图减少重复工作并降低花费。由于多年的管理不善、技术及超支问题,该项目于2010年破产。 如今,大部分的职责都落到了NOAA身上。该机构斥资129亿美元,建立了包括3颗主要卫星在内的联合极地卫星系统(JPSS)。第一颗卫星——以开拓性的气象学家Verner Suomi命名,他于1995年去世——在2011年发射,并预计会持续工作到2016年末。但是,Suomi卫星的继任者JPSS-1,预计在2018年初才可以完全运行。分析家表示,这会导致17个月的断层,或者更长——如果Suomi提前罢工或者JPSS-1延迟运行。 GAO警告称,Suomi每天下午会运行至赤道上空,数据的缺失会导致能够威胁人类生存的诸如飓风等极端天气的“预报精确度和及时度降低”。一些科学家相信,Suomi每天下午的数据,在预测去年秋天桑迪飓风不寻常的路径以及2010年重创美国东部的Snowmageddon暴风雪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NOAA在过去几个月中努力制定解决策略,其官员称,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弥补数据鸿沟。比如,该机构开设了一个网站,收到了来自公众的100多个想法。这些想法包括延长现行轨道上设施的运行时间,在相对便宜的平台上运行诸如热气球、飞机或微卫星等临时感应器,以及从外国政府购买替代数据。NOAA已与欧洲有着数据共享协议,不过官员称,扩大合作领域需要新的外交和国家安全协议,以及地面站点和软件的技术变化。 尽管NOAA还没有宣布为弥补数据鸿沟而设立的计划及其花费,但其在1月底接受了桑迪救援法案中的1.11亿美元来建立一个“数据鸿沟缓解救援基金”。立法委员并没有指明NOAA应如何使用这笔资金,然而过去的管理问题导致了人们对“花冤枉钱的担忧”,华盛顿非营利科学团体海洋领导联合会的副会长Kevin Wheeler如是说。 2月7日,该联合会和大气研究大学联盟向NOAA和国会议员写信,建议国家科学院“或其他外部的监督机构”帮助NOAA发展一项可能的计划。这两个团体同时督促其对COSMIC-2的支持。COSMIC-2是美国和中国台湾的联合项目,计划发射12颗小型卫星,利用GPS信号来收集大气数据。 GAO警告,NOAA可能面临其他的数据鸿沟。两颗军事卫星原计划将在未来几年取代现行的极地卫星,但是这两颗卫星是20世纪90年代制造的,可能不会运行太长时间。欧洲在取代其航天器方面也面临挑战。这些问题会导致凌晨和上午的天气数据出现漏洞。 GAO称,2015年,NOAA可能经历在美国上空固定位置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的长达1年的数据鸿沟。NOAA一般同时运行3颗这样的卫星,2颗处于工作状态,1颗备用。然而,若1颗工作的卫星出现故障,任何1次发射延迟都意味着1颗备用的卫星并不够用,这样的事情自2008年以来发生过2次。 图片来源:NOAA 《中国科学报》 (2013-02-26 第3版 国际)
1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
热度 16 jiangxun 2013-2-24 08:02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上。 华裔宇航员王赣骏 Source: NASA 王赣骏 ( Taylor Gun-Jin Wang ) 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而且是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宇航员,还是第一位在太空舱内完成自己所设计物理实验的科学家和第一组参加实施的太空实验室(Spacelab)使命的宇航员之一。 王赣骏1942年6月16日出生,祖籍江苏盐城,生于江西赣县。出生后不久即随父母迁居重庆。在他3岁的时候,他又一次从船上掉到了汹涌的嘉陵江里。他抓住一个漂浮的竹竿。正好有一位渔民看到了才把他救了上来。中国有句古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后来的经历正好应验了这句古话。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到了上海。8岁那年进入上海正志小学(现名常熟路小学)读书。1952年他随父母迁往台湾。在高雄读小学。有两个故事可以描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是他喜欢“破坏”。什么宝贝到了他的手里可能就完了。家里有一只钟,古色古香的那种。有一天,父亲发现那只钟已经被卸了八大块。另一个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特别喜欢读历史和近代史。当读到近代史的时候,他越读越生气,总是中国受人家的欺负。他气得把书都撕了。冷静下来后,他思考这是为什么并得出结论,是中国的科技落后了。从此他就抱定了走科技救国的路。高中就读于台北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57班,学习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1960年,王赣骏中学毕业后,王赣骏进入香港大学数学系,因为自己希望将来成为一个科学家。 1963年,王赣骏随家人移民美国,入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平时就要带他出去,说是让人家认得他,做事就很方便。现在父亲又希望学管理。以后管家里的生意。他读了两门经济课,却发现自己对这个方向毫无兴趣,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物理系。1967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年后艰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仍继续在该校深造,专读固态物理、流体力学和声学,尤其注重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并于1971年获博士学位。 1972年至1988年间王赣骏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工作。1974年,王赣骏建议在宇宙飞船上做“零地心吸力的液状况”实验,这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1975年他成为美国公民。1976年,NASA公开征求在宇宙飞船上进行的科学实验项目,结果在全美共500多个实验应征计划中,王赣骏的“零地心吸力的液体状况”(又称无重状态下研究液滴状况) 项目是获准接纳的14个项目之一。以后王赣骏执行航天飞机任务时也是以JPL科学家的身份去的。 1978年夏末,美国航天局向王赣骏发出函件,正式通知他接受太空实验的飞行任务,并表示:“荣幸地向你祝贺”。这是美国第一次遴选科学家登上航天飞机。在谈到NASA的晒选时他说:“表面上看来,基本的要求不是很高,就是身体好,眼睛好,没什么大毛病,受过高等的教育,但比较难的是看你有没有料能做他们中的之一(即成为美国国家宇航局的一员)。这有点像莫须有的条件,他们要看你的个性、自尊心等综合条件,比如有一个检查就是把你装在一个球里面,挂在天花板上,特别隔离的状态,看你是否会心慌,或者有其他反应。至于他们最后为什么选你,其实讲不清楚,唯一就是他们觉得你是对的。”王赣骏总结说,“他们选的人,和他们有一样的'中心思想',为了这个中心思想,什么都可以牺牲。” 从1983年开始,王赣骏不辞劳苦,紧张忙碌地奔波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和太空训练馆之间,接受宇航训练,以适应太空生活环境。他于1985年4月23日上午11时15分,进入美国得克萨斯危b休士顿太空中心,与外界隔绝,接受升空之前的临战训练。仅失重训练就进行了6000多次。在太空中遇到意外时只能依靠自己。所以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全能的。除了他自己的搭载专家身份外,他还必须是驾驶员,又必须是医生。经过坚苦的训练,他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获得了亲自到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的资格。 王赣骏在太空中 王赣骏于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任务代号: STS-51-B ),并完成自己设计的零重力下液滴动态行为的物理实验,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舱内完成自己所设计物理实验的科学家(滴液动力实验)。利用自由落体塔和约翰逊航天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 JSC)的KC-135空中加油机和SPAR火箭等设施创造的接近零重力的实验环境,王赣骏测试了他的声控悬浮系统,并进行了关于液滴动力学的地面前期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为太空实验室3的液滴动力学实验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参数。他同时是声波悬浮系统和空间实验舱的发明人。 王赣骏正在修理仪器 Source: NASA 第一次开始做实验并不顺利。王赣骏按规矩启动仪器,结果有一个开关总是自动关闭。他急得都快哭了出来,用拳头打液滴动力实验仪,这些都被摄影机拍了下来。“我不能接受这种失败。”他心里下了决心要自己修复仪器。但地面控制中心反对,因为在太空中的每一小时都是预先安排好。再说是仪器坏了,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他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他说:“如果不让我修复,我不回去了”。NASA的人急了,请了一个心理专家跑到太空总署跟他谈谈,他们谈了半个小时左右,心理专家说,“他没有发神经,没有疯,他只是非常希望有这个机会”。指挥官欧博麦出面帮他说话:“我们有太空科学家在场,又深知这台机器,如果我们不让他试的话,有点不太合理!”终于让地面控制中心改变了主意。不知有没有上帝的帮忙还是“祖上积德”,他竟然把实验仪器修好了。“修好了!”,他大叫一声。同事为他高兴:“你的叫声,不必用无线电,地球上也听得到了。”他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把大部分液滴实验所需的工作做完,即使现在航天飞机必须返航,我所做的资料已经足够使用了。十几年之后他还在用实验的结果。NASA高度评价王赣骏的太空实验,特别赞扬他在排除仪器故障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授予他“太空飞行奖”。 王赣骏和团对宇航员合影 Source: NASA 在航天飞机上他还有一个“实验”:全身转动的同时四肢做伸缩运动。原来,他答应他的两个儿子,为他们做一个“角动量守恒定律”。 王赣骏正在做实验 Source: NASA 这次飞行结束时,王赣骏在太空旅行了290万英里,围著地球轨道转了110圈,历时168个小时。从各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成功的使命。后来同行的机组指挥长帮助他说话,终于得到了地面指挥的同意。经检查是电力系统的一块面板坏了。他做了一个小手术:由其他两个电力系统来分担已坏掉的电力系统的工作。终于修好了仪器。他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把大部分液滴实验所需的工作做完。 完成了实验的王赣骏返回地面,在爱德华空军基地登陆 运用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任务 STS-51-B 中的微重力复合小滴实验的研究成果,王赣骏开发了具有免疫隔离功能的多空胶囊系统,它能有效的移植细胞,并能有效地保护被移植的细胞,从而避免了抑制免抑反应药物的使用和它们引发的消极副作用。这个新颖的免疫隔离系统由多种复合成分,多层膜璧组成,并能允许所有胶囊设计参数独立优化以保证在大动物和人体的应用上可大规模重复生产。 王赣骏在中国有着自己的童年。但自从他1950年离开大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这次,他计划着要好好看看自己的祖国。在升空之前,他早就写下所有飞越中国的时间、轨道 ─ 每天两次黑夜两次白天航天飞机从广西入境,从东北出境,历时七分钟。于是,他便跟同事说,飞越中国上空的时候把跑步机让给他。“我在太空跑过了整个中国,从东跑到西,总共花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后来我常开玩笑说,你们看,我的轻□c还是很不错的吧!我‘飞越’中国,也就用了几分钟。”他就用这种方式“回”到了祖国。他还在太空俯瞰故国,拍摄了中华大地不少珍贵的照片。 王赣骏与太太冯雪平一起访问中国 Source: 神秘的地球 王赣骏在执行航天飞机任务时遇到了一个不应有的麻烦。原来按照惯例每位宇航员可以带一面自己出生地的国旗跟著升空,而偏偏这件事被中国驻美大使馆知道了,于是经过外交渠道向美国政府施压,不准王赣骏携带“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理由是那不是他出生地的“国旗”。其实,美国人并没有规定不能带非出生国的国旗,带的旗子也可以不是国旗。比如在美国出生的焦立中就曾携带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空,而在“挑战者”号上牺牲的乔拉曾带过一面为她特制的旗子。出于无奈,王赣骏在携带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同时又在内衣中藏匿了一面中华民国国旗升入太空。返回地球后,他把两面旗子分别送给了中国政府和台湾政府。 王赣骏说,将来上太空的机会越来越多,现在商业方面已经开始放开,不过这东西实在太贵,所以也不可能说今天买张票明天就能上去。“年轻的孩子要做这一行其实也不难,根底要打好,要有这个能力,机会来的时候你就可以抓住。中国的孩子在哪里表现得都很好,很刻苦,很努力。我希望他们不要限制自己的想法,因为太空上面需要的人才很多,只要不限制你自己的范围,你的机会就会大很多。你只要有这意识,有这兴趣,有这信心,我相信可能性很大。” 离开NASA后,王赣骏应聘为美国 范德堡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的百年终身教授,他发表了大约200余篇期刊文章,并且拥有在液泡动力学,液滴碰撞和结合,附电液滴动力学,无容积材料科学和或干细胞移植等领域的28个美国专利。他的实验项目又先后在1992年美国微重力实验室1(USML-1)和1995年的美国微重力实验室2(USML-2)上执行。这两次任务分别是在航天飞机STS-50航次和STS-73航次上执行的。他获列入“ 美国科学名人录 ”。看到有学生抱怨他的“破英语”,其实他的英语非常流利。如果认为他的英语造成了某些学生不及格的话,那这些学生真的是不可就要。2011年,他把自己的全部论文都捐给了范德堡大学。2012年,他从教授职位上退修。 王赣骏荣获了甚多的奖项和荣誉称号,像是1985年的NASA太空飞行奖章,1987年的NASA优异科学成就奖章,1989年的亚太裔美国人成就大奖,1994年的Llewellyn J. Evans杰出科学工程管理大奖和1996年范德堡大学校友联盟授予的教育大奖。并且于2007年,王赣骏被授予由美洲中国工程师协会,国家工程学基金会颁发的亚裔美国人工程师年度类杰出科技大奖。他还曾于1990年在联合国大会为“仅有一个地球日”致辞。2012年3月31日,他获得“ 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这时,他已是一位72岁的老人了。 王赣骏习惯用“幸运”来言说这个难得的“飞天”机会,他认为那是“对的时间,对的机遇”。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我想读过本文之后,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结论。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继续阅读: 从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她在太空中永生 ── 记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MSL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从越南船民到国际一流航天工程设计师 ─ 陈惠女士 从小小天文学家到哈伯望远镜之母 ─ 南希·罗曼 NASA的盲人黑人工程师马可·米登 指挥火星探测器登陆的华裔科学家李炜钧 指挥“好奇号”登陆的华裔明星陈友伦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 一个被否决四次的NASA项目 已经有很多关于王赣骏的文章了。我在本文里采用了这些文章中的一些文字。下面给出参考过的中文文章。 名人面对面 王赣骏──华夏飞天第一人 王赣骏谈中美教育方式:中方严格美方活泼 王赣骏:中国留学生都有一种共同特点 王赣骏:我还是少壮派 望年轻人不要接受失败定论 王赣骏:我带五星红旗上太空 陈鲁豫:王赣骏在太空用七分钟横跨祖国 名人面对面2012-06-10 王赣骏 ─ 华夏飞天第一人 2012-03-31 王赣骏:中国留学生都有一种共同特点 王赣骏:挑战太空 王赣骏:首位登上太空的华人 华裔飞天第一人王赣骏:以后上太空的机会越来越多 华人科学家王赣骏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王赣骏访谈:中国孩子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首位进入太空的华人王赣骏: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宇航员:王赣骏 “太空第一华人”王赣骏:不给中国人丢脸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王赣骏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太空的华人科学家王赣骏与免疫隔离功能多空胶囊系统
个人分类: 航天人|51614 次阅读|29 个评论
NASA晒出的地球素颜照。。
热度 1 tianxirui 2013-1-3 09:02
这张图片是昨日在网络上流传的地球素颜照,个人理解,平时见到的地球仪基本还属于球面图,而太空中拍摄的地球也可以认为是球面图,因为包含了大陆、海洋、大气层,,而实际上高山、大陆、两极是凸起的,海洋、盆地等是凹陷的,地球肯定是凹凸不平,而且这个图片中应该是去掉了海洋,而且还去掉了大气层,单单描绘了地球的固体部分?不知道这么理解是否属实,还是这张图片是其他因素的模拟图像。
3551 次阅读|1 个评论
艺术的地球
热度 14 jiangxun 2012-12-5 09:15
作者:蒋迅 NASA出版了一本书《作为艺术的地球》(Earth As Art),里面是由NASA的陆地卫星5号、7号、TERRA卫星、水卫星、地球观测卫星1号拍摄的世界各地的75幅鸟览图片。读者可以到 美国政府印刷局 去买,也可以在NASA网站 下载 。下面是笔者选的其中的几幅。请欣赏。 加拿大 阿克帕托克岛 ( Akpatok Island , Canada),位於北魁北克的昂加瓦湾。 中国 冲积扇 ( Alluvial Fan , China),位於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 喜马拉雅山脉 ( Himalayas )。大家都知道的地方。喜马拉雅山脉由三条平行山岭组成。 美国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 Mississippi River Delta , USA)
个人分类: 航天|8082 次阅读|28 个评论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 一个被否决四次的NASA项目
热度 15 jiangxun 2012-11-22 08:39
作者:蒋迅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 寻找适合生命的地外世界 Source: NASA 到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 ( Kepler Space Telescope ) 的成就了。到2012年11月,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开机三年半, 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转而开始执行下一个四年的探索计划。开普勒小组宣布了新一批超过一千颗新发现的系外行星候选体,从而让疑似系外行星的候选体目标总数达到了2321颗。但是,这个项目在申请立项时被连续四次被拒,从1997年最初提出申请到最后2009年发射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实现。回顾一下这段经历,也许对科研人员是一个好教材。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许多类地行星 Source: NASA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基本思想其实很简单。让我们先用日食来比喻。当月球飞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太阳的部分光线被挡住,到达地球的阳光就减少,这就是日食。有时月球把整个太阳都挡住了,地球上就会一片漆黑,这就是日全食。在太阳系中还有 金星凌日 现象。同样的,当一颗地外行星飞过自己所环绕的恒星而处于地球和这颗恒星之间时,到达地球的光线也会减少。虽然这要求地球必须在地外行星轨道的平面上,但是由 于 有大量的恒星可以观测,人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可以捕捉到带有行星的恒星,条件是有很多恒星事实上是有自己的行星,甚至有适合生命的行星。如果我们有办法能检测到这样由 于 行星而造成的光线减弱的话,那我们就能证实地外行星的存在了。这个思想早在1971年被由计算机科学家弗兰克·罗森布拉特( Frank Rosenblatt )提出的。他认为,可以在地面上设立三个装置了 感光耦合元件 ( CCD ) 的小型望远镜来同时观测大量的星星。如果三架望远镜都观测到某个恒星的微小亮度减弱的话,那我们就可以猜猜那里有行星存在了。特别遗憾的是,罗森布拉特当年晚些时候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身亡。他没有来的及去传播他的这个思想。直到1984年,NASA科学家威廉·博鲁茨基( William J. Borucki )和奥黛丽·萨默斯(Audrey Summers)又重新研究了这个思想。他们认为,地外行星的凌日现象可以被高精度的测光仪器检测到,而且可以把大尺径的望远镜设在太空中来避免很多在地面上不得不面对的麻烦。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必须用16年的时间来证明这个思想是正确的。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工作原理示意图 Source: NASA 虽然“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基本思很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其实极其困难。原因就在 于 它的精度要求实在太高了。它的高精度是个什么概念呢?假定我们要找的是一个地球大小的围绕着我们的太阳大小的恒星的行星,而且这颗恒星距离我们有数光年之遥。那么这颗地外行星凌日事件所产生的恒星亮度的减弱只有84- 百万分率 ( ppm )。因此,必须能识别百分之零点零一的变化。好在在罗森布拉特提出用CCD技术之后的二十多年里,CCD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可以真的尝试这个思路。1987年,博鲁茨基和他的团队在NASA和NIST举办的一次研讨会上介绍了他们开发高精度光度计的工作。此后,他们制造了几个不同的样机用于证实他们的思路。 1992年,当NASA设立了“探索计划”( Discovery Program ) 时,博鲁茨基他们第一次提出了他们的项目。他们把这个项目称为“地球大小的内行星的频率”(FRESIP)。但是这个项目被NASA否决了。虽然他们的项目在科学价值上得到了一致好评,但没人相信存在他们所要采用的技术。 1994年,当NASA再次征集“探索计划”的项目时,这个团队再次递交了这个项目。这一次,他们提出把卫星放置在一个 拉格朗日点 ( Lagrangian point ) 上。理想状态下,两个同轨道物体以相同的周期旋转,两个天体的万有引力与离心力在拉格朗日点平衡,使得卫星与前两个物体相对静止。当然卫星在这个位置上并不能做到完美的平衡,所以必须开动发动机做一些调整,而发动机和燃料都很昂贵。由 于 预算超过了“探索计划”允许的限额,NASA第二次否决了他们的项目。 1996年,这个团队第三次提出了他们的项目。为了减少开支,他们把卫星轨道从拉格朗日点换到了日心轨道上,而且提出了三个旨在减少开支的设计方案。同时,他们把项目改名为“开普勒”。这一次,NASA对预算没有再提出异议,但对他们的CCD技术提出质疑。原来一年前,他们在硅谷以东的 利克天文台 ( Lick Observatory ) 上已经测试了他们制造的CCD探测器。他们已经得出结论,用这种探测器再加上用数学公式对数据做系统的修正,他们可以把精度提高到10-ppm,从而满足寻找类地行星的精度要求。但是项目评审人怀疑他们能把这个系统全自动化。他们的结果是对一个固定的恒星进行的,但数据分析不是自动完成的。 于 是当面对数千个恒星的观测数据时,自动的数据处理就成了关键。“造一个系统出来看看”,评审员写到。 OK,那就造一个!他们在利克天文台就真地造了一个自动光度计并把数据联到埃姆斯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上。这样,从读取数据到分析数据,他们有了一个自动的系统。 1998年,NASA的“探索计划”再次征集项目时,他们第四次提出了这个项目。现在他们在科学上证明了项目的价值,技术上证明了项目的能力,数据上也实现了自动化。但NASA还是否决了他们的申请,因为他们“没有证明抗干扰的功能”。当卫星在发射到了轨道上以后会有定位抖动和恒星变化等干扰,他们必须能在有干扰的情况下仍然保证得到同样的精度。 可是他们不能在地面天文台里做这样的实验,因为大气层本身的波动干扰实在太大了。他们只好设计一个室内的实验设备:在一块铁板上扎出一些各种尺寸的小洞,从铁板的后面加一个灯光源,这样在铁板的另一面看上去就像是星空了。实验时让铁板震动起来以达到数据扰动的效果。人造星空是有了,他们还必须在这个人造星空里能够让“星星”的亮度发生84-ppm的变化。这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用一块玻璃盖住小洞的话,亮度只减少百分之八,距离要求还差一千倍。没有现成的技术成果帮助他们。他们只好自己动手。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 于 取得了成功。他们证明了抗干扰的能力。 2000年,他们第五次递交了申请。2001年,他们的申请终 于 被批准了。这时候距离罗森布拉特提出这个概念已经30年,距离博鲁茨基重提这个概念也已经16年,距离他的团队第一次申请资助也已经10年了。又经过8年的时间,“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射升空。这样一个曾经被认为不可思议的项目终 于 实现了。随后的成功证明了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锁定的空间 Source: NASA 本文不准备讨论“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立项以后的事情,虽然那些故事也很精彩。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能有今天。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NASA科学家博鲁茨基 Source: NASA 第一,多亏了有这样一位执着的人:博鲁茨基。 博鲁茨基可以说是一个铁杆航天迷。他的童年是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自小就对星空感兴趣。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他和夥伴们在新月的晚上数星星。他们一起制造了安装了照相机的望远镜,然后拍摄星系。在夏天,他们会骑自行车到附近的 叶凯士天文台 ( Yerkes Observatory )去用那里的40英寸望远镜来观测天象。大型望远镜能让他看到自制的土望远镜看不到的东西,但他更陶醉于 自己动手做 ( DIY )。他说,“有趣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你才能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他还会和小夥伴一起发射自制的小火箭。那里地广人稀,火箭落下来时唯一可能伤及的是牲畜。每次发射时,他们就把当地的小路暂时封掉。空旷的大地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在学校里,他是学校科技小组的主席。有时候,他们否决了老师提出的研究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研究。小博鲁茨基喜欢业余无线电发射,值做电子仪器和天线。他不但想跟世界各地的人联系,甚至想跟外星人联系。他们决定制造一个发射机去接通UFO。博鲁茨基制作了一个紫外线发射机,其他同学制作了红外线发射机、可见光发射机和地磁发射机。当然他们的实验最后都没有成功,但通过这些制作,他们锻炼了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的主动性。有时候,失败也是一个人进步的必经之路。博鲁茨基在少年时代就明白了这个道理。高中毕业后,从小喜欢科学的他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物理。1960年和1962年,他分别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找工作的时候,他只申请了一个地方:NASA。从此以后一直在NASA工作,参与了包括阿波罗项目在内得多个重要项目。正是在阿波罗项目里,他接触到了光度测定 (photometry)。他意识到这很可能这是寻找地外行星的一个新的方法。此后,他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去制作各种光度测定仪器,终 于 确信了这个方法一定能成功。这是“开普勒太空望远镜”能有今天的第一个原因。 博鲁茨基和同事利用超级计算机分析数据 Source: NASA 第二,有NASA的大力支持。 虽然NASA四次拒绝资助“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但是NASA并不是对这个项目一推了之,而是一直在帮助博鲁茨基的团队创造条件,以便让这个项目变得更成熟。早在1984年,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就出资举办高精确度测光研讨会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Improvements to Photometry)。1988年又举行了第二次研讨会 (Second Workshop on Improvements to Photometry)。NASA总部出资,让他们开发和测试硅光电二极管基础上的多通道光度计 (multichannel photometers based on silicon photodiodes),在国家统计局和埃姆斯研究中心进行的测试表明,二极管有非常高的精度,但要减少它的热噪声,需要将它冷却到接近液氮的温度。以后,NASA总部和埃姆斯研究中心又多次用小项目的方法资助了博鲁茨基的团队,使得他们可以建造概念仪器并进行实验。埃姆斯研究中心提供了超级计算机系统,以便分析数据。在第三次否决这个项目的时候,NASA总部和埃姆斯研究中心出资让他们造出一个自动光度计。可以想象,没有NASA的大力资助,“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就只能永远是纸上谈兵。 对 于 象NASA这样的机构,一个项目申请被拒绝不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不寻常的是坚持一个信念并创造取得成功的条件。“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有幸有博鲁茨基,有NASA。 现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仍在默默地工作着。它的工作说起来有些过 于 简单:每6秒钟对同一个星区拍照一次。几年来,这个团队收集了越来越多的数据。数据越多,发现的小行星越多,适于居住的行星也越多。人们就可以回答一个困扰科学家很久的问题:“有很多适合生命存在的‘地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生命就可能在另一个行星上存在。因此,人们可以考虑新的挑战:寻找地外生命。不知道下一个“博鲁茨基”在哪里,不知道下一个“NASA”在哪里?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 继续阅读 参考文献: 陈学雷:寻找太阳系外的地球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延长任务 已发现千颗系外行星 ASK: Kepler: The Long Road to Other Worlds William Borucki - Kepler Mission Scienc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Kepler Team - William Borucki Long Journey to Liftoff: Kepler Scientist Faced Decades of Obstacles, Skepticism Kepler Finds 1235 Planets in Four Months: William Borucki QA BRIEF HISTORY OF THE KEPLER MISSION
个人分类: 航天人|13856 次阅读|35 个评论
指挥火星探测器登陆的华裔科学家李炜钧
热度 11 jiangxun 2012-11-5 08:00
作者:蒋迅 李炜钧( Wayne Lee ) 2004年1月3日和1月24日,NASA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精神号”(Spirit) 和“机会号” (Opportunity) 相继成功降落火星。这是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上,第四次和第五次成功登陆火星。NASA 喷射推进实验室 (JPL) 负责指挥这两个火星车登陆的首席工程师 (Chief Engineer) 是年仅35岁的华裔青年李炜钧 (Wayne Lee)。 成长 童年时的李炜钧 (李瑞木提供) 李炜钧1968年11月出生于台湾。在他出生前,父亲李瑞木就已经到美国留学;1岁多的时候,妈妈林美佳也到美国去深造。小炜钧留在台湾,由外祖父和外祖母照看。“那个时候从台湾来一趟美国可不容易,电话费也很贵,连电话都打不起。”李瑞木回忆说。直到小炜钧3岁多时由外公带到美国,他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 李瑞木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在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学院任教,后转到加州州立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当教授。他们在圣地牙哥安下家。小炜钧这时5岁。在炜钧上七年级的时候发生过一次状况。本来学习从不用父母操心的炜钧,忽然被英文老师告了状,说炜钧不交作业,所以给他一个不及格。父母发现那段时间炜钧在外面交了一些不爱学习的朋友。父母开始对孩子在外边的交友、环境小心起来。李瑞木决定给炜钧一点物质刺激:“下学期如果拿全A,爸爸就奖给你一台电脑。”拿全A对炜钧来说并不是甚么困难的事,他照样轻轻松松,学期结束时,没费多少力就拿回了全A。“才拿一次全A太容易了,下个学期再拿一次全A才能给你买电脑。”父亲反悔了。炜钧并不在意,他又拿回了全A,而且从此把全A的成绩一直保持到以第一名从高中毕业。这次父亲没有食言,花重金给炜钧买了一台全新推出的IBM电脑,还配了一个当时非常罕见的彩色显示器。 从此,小炜钧开始在电脑的世界里遨游。他玩电脑无师自通,得心应手,后来还当上学校电脑俱乐部主席。有时他到成年人的电脑俱乐部去,和大人们探讨使用电脑的技巧,让那些专家们都对这个小初中生刮目相看。父亲的这个全A礼物,为炜钧日后在航太领域里一展身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小炜钧上了加州公立大学最好的学校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学习。他选择了主修电机工程和电脑科学。上大学三年级时,他得到一笔暑期奖学金到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学习,使他对航天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此迷上航天。他说:“我曾经以为普通人是根本不可能参与太空项目的,以前这里都是白人。”于是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到以航太研究著名的奥斯汀德州大学航空科学攻读硕士学位。结果硕士还没念完,就被座落在洛杉矶东北郊帕萨迪纳市的 JPL(美国太空总署的喷射推进实验室)慧眼识才,邀请加盟,于是李炜钧拿到硕士学位后,征得指导教授的同意,成为 JPL 的一员。迄今已有十多年。李炜钧的父亲李瑞木教授透露,炜钧对他的工作非常投入,非常热爱,他的汽车牌照号就是“JPL MARS”。 成熟 在他到JPL的时候,NASA在火星探索中非常活跃。所以,李炜钧如鱼得水,得到大显身手的机会。 1997年,他参加了 “ 火星拓荒者 ” ( Mars Pathfinder ) 最后几个月的工作。他是作为替补进去的。著名航天科学家罗伯特·曼宁 (Robert Manning) 是首席设计师,李炜钧在他的手下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1997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那天,“火星拓荒者”在火星表面成功降落。他因为出色的表现而得到曼宁的赏识。 李炜钧在“火星拓荒者”项目中只是练了一下身手。他更多的是在“火星全球探勘者号”项目里做首席任务计划官 (mission planning)。“火星全球探勘者号”于1996年11月7日升空,是环绕火星飞行的卫星。它进行了火星全球测绘,为后来的“火星探测漫游者项目”做准备工作,而李炜钧在这个项目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练。 登陆火星进行曲的指挥家--李炜钧 2000年,他在“ 火星探测漫游者 ”项目 ( Mars Exploration Rover ) 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加入了这个团队。不久,他被任命为“火星探测漫游者”再入、降落和落地 (EDL) 部分的总工程师。在JPL有经验的工程师中,李炜钧是最年轻的一位。他与这个团队一起合作了三年半。在这段时间里,他又在管理上面丰富了自己的经验。 作为进入、降落、落地的首席设计师,他协调了一个2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但是在项目的最高峰期间,参与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多达150多人,有NASA四个研究中的科学家:他们分布在南加州的JPL、北加州的阿姆斯研究中心、弗吉尼亚的兰利研究中心和俄亥俄的格兰研究中心,也有合同公司的工程师,这还只是参与设计进入、降落、落地的人员,其中几位从大学出来不到四年的年轻工程师。他的协调工作异常困难。 比如,科学家和工程师认定的目标有时会有矛盾,科学家会说,我们要到火星上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去,但工程师则会说,为了安全,我们应该到平坦的、平淡的地方。这时候就要李炜钧来协调了。李炜钧认为,“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在火星上降落,因为如果我们仅仅是那样的话,安全降落到了一个无聊的地方,没有什么科学事情可做,那么这个任务等同于失败,无异于砸到了火星表面上。” 所以他就会告诉团队中的科学家:“我们必须设计出一个能把我们带到一个我们可以选择目标的系统。”“如果我们的目标有一定的危险,我们不必说我们不能去那里,而只需告诉大家那里的危险是什么。” 李炜钧的团队所负责的登陆项目,是探索火星计划中,最危险,最关键的一关。探测器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大约6分钟的时间,却是生死存亡、惊心动魄的6分钟。稍有闪失,就会使之前的几亿英里的太空航行功亏一篑,整个火星探测计划毁于一旦。此前世界各国发射了30多个火星探索器,大多是在登陆过程中失败。 要知道,火星上的大气层非常稀薄,火星海平面上的大气密度相当于地球上三万米高度的大气层的密度。所以火星大气层起到的降速作用微乎其微。从探测器触及火星大气层开始算起,“精神号”这时的速度是19200公里/小时 (12000英里/小时)。飞船要在6分钟里把速度降到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用这种速度,你可以在12分钟内从旧金山飞到纽约。而现在他们必须让探测器在六分钟内完全停止下来。那时探测器外壳的温度剧增,表面温度可高达摄氏一千六百度。此时隔热层将保护“精神号”不被高温解体。进入大气层四分钟后,探测器速度达到每小时几千英里,有30英尺宽的降落伞被打开。由于火星大气层稀薄,即使打开巨大的降落伞,下降速度仍能达到一千英里的时速,比在地球上跳出飞机,不用降落伞的下降速度还快,所以必须用火箭来减速。所以这时要同时向火星地面方向启动三颗反向火箭,使探测器的速度降到243公里/小时 (152 mph)。这就像是人从飞机上不带降落伞而跳下来,以190公里/小时 (120 mph) 的速度撞击到地面上。也就是说,尽管我们装配了一个巨大的降落伞,降落速度还是比在地球上不用降落伞还快。所以,我们必须用反向火箭来降速。由于火星表面的岩石非常尖锐,类似火山石,所以着陆时打开巨大的冲气气袋来触及火星表面,使“精神号”不被撞毁。气袋是由六层制警察防弹衣材料的Kevlar做成的,能承受40g的重力。在地球,1g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重力。如果你在游乐园的过山车上,你可以感到4-5g的重力。李炜钧介绍说:“最要命的是探测器中的电脑没有我们日常的手提电脑那么快!”探测器里电脑的CPU只有12M,相当于1984年IBM AT机的速度。这更增加了难度。 理论上说,李炜钧团队的工作到卫星发射的时候就都已经做完了,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在奔向火星的征途上,他们有时还需要给飞船发出修改指令,调整飞船的方向或姿态。谁都想一次设计好飞船的路径,但每次任务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调整。 李炜钧团队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信心。但是不管一个人投入多少精力,也不管人测试多少回,总是存在著可能让飞船毁于一旦的未知数,比如风暴或尖利的石头。所以尽管大家都对自己设计的系统充满信心,大家也知道有失败的风险。 对火星上的风暴,很难进行预报,甚至在地球上的龙卷风,我们也经常误报呢。好在NASA有两颗环绕火星的卫星:1996年的 火星全球探勘者号 ( Mars Global Surveyor ) 和2001年的 火星奥德赛号 ( Mars Odyssey )。NASA用他们当作气象卫星,提供火星上的天气预报。 结果,风暴就真的发生了。这场不期而遇的风暴把灰尘扬上了火星的上层大气层,这些灰尘使得上层大气变热,从而更为稀薄。这个结果很糟糕,因为飞船需要靠火星的大气层来降速。稀薄的大气层就意味著飞船有可能在预定的高度不能降到预定的速度范围内。 好在NASA已经在飞船到达的半个月前就已经预测到了这次风暴。李炜钧团队进行了紧急磋商。最后他们决定:让飞船的计算机将降落伞在更高的高度打开,这样就可以让飞船有更多的时间来减速。 在降落过程中,非常难把信号传送到地球来。但是我们可以发送简单的电子声调。例如,当你打开收音机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嘟嘟的声音,那是紧急广播系统的信号,它的信号是不变的,不包含任何数据,没有零也没有一。但是在宇宙飞船上,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频率,比如说,当打开降落伞的时候,它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频率,当另一个事件发生时,它选择另一个频率。飞船上一共有256个声调,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频率来判断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这样万一“精神号”出了状况,我们可以有机会修改后面的“机遇号”的指令。不过,这个万一没有发生。 在精神号降落过程中,精神号的一部分信号是通过全球探勘者号中转的。李炜钧对此非常自豪:他在两个互相协调的任务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当“精神号”降落时,李炜钧在JPL的计算机终端。图片中心是罗伯特·曼宁 。 在那要命的六分钟里,探测器发回无线电波,李炜钧他们知道它正按正确顺序运行,当精神号火星车接触到火星表面的一瞬间,李炜钧看到了一个信号,但随即信号消失了有10到15分钟。他们都焦虑万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当时掏出计算器,计算探测器撞击地面的地球时间,以确定到底是什么时候失去信号的,我的老板也同时计算,而他的老板,就一直站在我们身后,不断地问:‘答案是什么?答案是什么?’我只是不断地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有信心,要有信心!’”原来是气袋的原因:当气袋撞击到了表面的时候,它们开始发生弹跳,于是天线无法对准地球。21时左右,当李炜钧宣布登陆成功时,狂喜的科学家们有的欢呼雀跃,有的互相拥抱击掌,李炜钧则举起一支扫把,在空中使劲挥舞。当天,他的团队举行盛大庆祝,一直持续到午夜两点。这次的成功是NASA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当“精神号”降落后,李炜钧正在验证“精神号”传来的信号。 大家都注意到了,李炜钧那天穿的是星条旗的polo衫。他记得在1997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穿过它。那天,“ 火星拓荒者 ”在火星表面成功降落。但NASA在后来的1999年的“火星极地登陆者号”登陆没有成功。等到“精神号”将要降落的那天,李炜钧又把它穿上,希望它等再次带来好运。 其实当时在控制中心里,很多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护身符。他们对自己设计的系统充满信心,预计精神号一定能够圆满落地。所以他们都穿上了节日的服装。 他们得到了星条旗的保佑。 尾声 李炜钧与父母、妹妹、妻子、孩子 (李瑞木提供) 为了“精神号”和“勇气号”在火星降落的这一天,他和他的团队已经紧张工作四年了。他因此没能完全尽到一个做丈夫和做父亲的责任。李炜钧的妻子也同在JPL工作。他的儿子 Jacob 四岁,女儿 Jamie 半岁。父母体谅儿子媳妇带孩子的辛苦,经常开车到洛杉矶看望儿子一家,而不是要儿子到圣地牙哥看望他们。需要的时候,他们非常乐意提供帮助、当保姆,“这是我们的荣幸,”林美佳说。“精神号”和“机会号”登陆火星的时候,儿子和媳妇都要到JPL去工作,他们就在儿子家里照看两个孙子、孙女。李炜钧回忆到,“这四年很辛苦,当这个项目开始时,我的儿子刚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我错过了他成长的4年,尽管我的事业令人兴奋,但我和我的同事们错过了多少生日,纪念日。如果时光倒流,你恐怕很难说服我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他的这个感言多少让我们中国人有些意外,因为他竟然没有感谢国家、感谢NASA,倒是有一点不感谢的意味。我想这也许就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吧。李炜钧毕竟是一位美国人。 就在“精神号”降落之前不久,李炜钧被提升到更高的管理职位上,负责JPL火星项目的人员安排。他终于有点空闲时间了。“现在,我坚持每天送儿子上学。虽然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是去为探测器工作,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每天把儿子从床上抱到餐桌前吃早饭,感觉到他的头靠在我肩上。” 他还写了一本给入门者的书《从地球升起:宇宙飞行探秘》(To Rise from Earth: An Easy-To-Understand Guide to Spaceflight)。还是在1992年他就有了写这样一本书的想法:他要为普通读者写一本航天科普书籍。这就是2000年第二版的《从地球升起:宇宙飞行探秘》。这本书介绍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各种航天器的飞行原理 ─ 书中没有引用一个公式,却能把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李炜钧还向读者介绍了许多熟悉而陌生的知识,例如航天飞机发射的具体程序等等。书的后半部分描述了科学家如何探测太阳系其他行星 ─“从地球升起”仅仅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2000年,该书出版了彩色插图的第二版,书中大量使用了NASA的资料照片 ─ 图片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这是一本真正的图文并茂的科普图书。 李炜钧还喜欢教书。除了写了上面提到的科普书以外,他还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以及加州大学传授过课程。 这里 有两个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讲课的视频。也没准他会转行当教授呢。 总之,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美国梦和一个航天梦的实现。是美国给了他机会,是JPL让他梦想成真。 本文采用了下列文章中的部分段落: 火星探测背后的华裔科学明星陈哲辉和李炜钧 「精神号」与「机会号」成功登陆火星,台湾囝仔李炜钧擘划大局 登陆火星进行曲的指挥家--李炜钧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继续阅读: 从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她在太空中永生 ── 记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MSL 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从越南船民到国际一流航天工程设计师 ─ 陈惠女士 从小小天文学家到哈伯望远镜之母 ─ 南希·罗曼 NASA的盲人黑人工程师马可·米登 指挥“好奇号”登陆的华裔明星陈友伦
个人分类: 航天人|8404 次阅读|28 个评论
由美国宇航局给加州理工JPL的85亿美元合同说科研的投入与评估
热度 1 cgh 2012-8-31 09:27
由美国宇航局给加州理工 JPL 的 85 亿美元合同说科研的投入与评估 美国宇航局( NASA )给加州理工的喷气动力实验室( JPL )延续了一个 85 亿美元的合同,继续资助其太空探测合作。 NASA Awards Caltech Five-Yea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Contract ; 正是在合同的十二天前, JPL 把美国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果着陆到火星上。而这之前经历了近八个月的飞行。立项于 2004 年, 2008 年完成软硬件开发,总共花费 25 亿美元。随后将在火星进行数年的地质、微生物、辐射等环境探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经济效益不明显却很烧钱、没有高效政绩的工程。也许等火星探测成果出来的时候,很多当时的主管科学家都已经退休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贡献不会被忘却,他们会安享退休生活之余为此自豪。 不可否认,中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优点。但是更严重的是,夹杂着现有的特殊社会环境,在中国成长的大多是奇怪的东西。 财政部、科技部以及其他职能部委都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投入,包括国家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二十年规划等等,但是有多少计划是持续有远见的呢?看看经常出现的某某建筑成功爆破,看看一个个新的规划?还好,科技界的短命工程似乎不多,更常见的似乎是忽冷忽热。从这些计划中基本不能保证一个研究人员或者一个研究团队持续在某个研究方向努力十年、二十年等。 结果是,大部分人就不得不寻求所谓的最公平竞争的国家科学基金。更不幸的是,这种所谓的公平竞争结果被作为能力的评估标准,而那些计划则大家都心知肚明、或多或少地认为是自上而下的施舍,不是一般人能享用得到的。 而不管是那些计划还是国家基金都主要是针对研究者本人或者其团队的资助,一旦获得资助,对项目负责人或者首席科学家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并会和项目或计划共存亡,似乎缺少持续更新和发展。那么,基金委或者计划管理者就直接需要管理项目的实施者,而不是将要发展的东西交给胜任的研究机构,让研究机构去具体组织研究人员实施,只对机构进行合作和评估。后者的好处显然是可以让研究机构实现人员的更新发展。 基金委的领导也不得不无奈的承认,在某些专业方向的研究人员集中在少数研究机构,在项目评审中很难找到其他评审专家,不得不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以至于很多人不得不接受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评审意见。所以,夹杂着专业和非专业的评审,不如完全非专业的评审。 其实不管是计划还是基金,都需要有成果来交差,也就是科研的评估。如果是计划和基金由机构负责,则研究的评估并不直接和某个研究人员直接关联。而恰恰是科研投入到人,把科研的评估与人员能力的评估绑定在一起了。就目前来讲,研究人员的收入与对项目的贡献并不是直接关联的,而是间接的,即项目评估能力、能力决定级别、级别决定收入。 这样一来,情况似乎复杂起来了,大多数人争取项目的目的就成了更好地获得能力的肯定。所以对于能力级别到达顶点的人来说,有可能失去了目标,除非他们有真正的科学和贡献精神。中国有这样的科学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以至导致各种新奇的头衔和帽子都出来了,希望给予他们一点点动力刺激,但是抢头衔和帽子就不一定靠科研能力了。大部分科研人员对这一点应该是有体会的。 所以,不管拿到多少项目资助,大部分人都是拿出所谓的公认的成果来评估,而不是讲社会贡献。因此, SCI 就很快在中国风行了。其实,在中国的科研人员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更应该讲究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以拿所谓的成果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为主,这当中缘由当然是真正出钱的人没有评估权,也没有权利去监督管钱的人。事实上,欧美花了纳税人的钱交出的是对纳税人有益的成果,当然包括以 SCI 文章形式出现的成果。 科学网就基金评审意见能不能公开,似乎还有争议。其实,不过是申请人还是评审人,提交的申请以及进行的评审都是花费纳税人的钱干的活,显然需要展示出来。有人提到计划书的保密问题,换个角度讲,如果你的计划书很好得不到资助就丢弃,那就是浪费已有劳动即浪费纳税人给你的工资,而公开让别人去实施则是发挥了自己的应有劳动。对于公开评审意见来说,同样可以监督这些拿着纳税人工资的人有没有实实在在尽职尽责,打击报复或者偷窃别人的思想成果的评审人就应该像过街老鼠一样。 另外,目前还没发现中国的私人研究基金,而在欧美似乎已经比较普遍了。可能那些有钱的中国人已经看到,在科学研究的投入在中国现行状况下是没法与资本主义欧美那样讲究投入的效益?
个人分类: 杂谈|39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空种子的两种命运
热度 14 fs007 2012-8-28 11:16
寻正 【按:本文发表于《长江日报》哈哈科学版。转载请联系我或者长江日报社。】 在中国进入太空时代之后,消费者忽然发现他们的菜篮子也有了质的飞跃,南瓜、黄瓜、茄子、甜椒不再是普通蔬菜,还忽然具有瘦身、美容、养颜以及改变免疫功能的特异功能,因为它们忽然有了新的身份,那就是“太空种子”。 有记者采访农科院专家,也说太空种子如果试种成功,会合法地推向市场,又有科普专家称太空育种跟常规诱变育种一样。虽然农科专家跟科普作者都对太空种子不以为然,但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的确有可能获得超级种子,从而生产超级食品。太空种子在中国的命运是独特的,但出了中国它就备受歧视。 太空研究最发达的是美国,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有钱,而钱又来自纳税人,美国宇航局(NASA)时不时就得想办法讨好纳税人。在1976年,NASA想到一个好主意,就是让个人或者团体设计小型太空实验,这样既能让民众有参与感,也能进一步地利用民间创造力,这个项目叫“远射”。 1983年,美国派克种子公司首先想到利用远射项目,他们决定让自己的种子享受一下太空旅行,美其名曰要看一看种子在太空这种极限条件下能不能保持活力。于是乎在1983年4月4日,一批水果与蔬菜种子,约重11.3公斤,飞向了命运未测的太空。 派克公司隆重欢迎太空旅游归来的种子,其研究人员欢天喜地地分派了“太空种子”,跟原存于地球上的同类种子对照种植,如果南瓜长得像鸭蛋,辣椒长得像冬瓜,或者苹果长得流鼻涕,他们都不会惊奇,海归会说洋话,太空旅行后,那叫星归,当然有资格雄壮或者娇嫩一下子的。令人失望的是,星归种子照常发芽、成长、结果实,最令人失望的是,连味道尝起来都是一样的! 派克公司随后完美展示现代企业的包装能力,没有发现,也是最好的发现——太空旅行对种子没有影响。1984年派克公司设计了第二期研究,要看“长期”的太空旅行对种子有什么影响,这一次有1450万粒种子远射,其中绝大部分是番茄。原计划“长期”只是一年,但是飞船出了问题,收不回来了,转眼6年过去,飞船轨道离地球越来越近,差不多就要跟大气层摩擦烧毁时,哥伦比亚航天飞机把它给拯救回来了。 派克公司跟NASA用大难不死的种子做了最大的公关尝试,遍邀天下英难共种太空番茄,要让所有的科学爱好者一次性地满足自己的太空欲望。NASA向全世界学校等教育机构与科研人员免费赠送太空种子与同时保存在地球上的同类种子。 美国中小学兴起大种太空番茄的热潮。太空番茄收获了甚多赞誉,“有味”,“甜啊”,“皮厚”,“好”,“又红又圆”,“更好采摘”,不甚枚举。有一个小朋友报告,他的种番茄实验受到了耗子的破坏,那只耗子专吃太空种子。 派克公司与NASA不久被洛杉矶时报泼了一盆冷水,说太空番茄可能会变异产毒。NASA花了极大精力辩诬,力证太空番茄是安全的,产生变异的可能性极小。科学爱好者们很快就开始实验验证太空番茄是否有毒,小朋友的宠物们志愿食用了这些太空番茄,证实了它们是安全的,一头专吃了太空番茄的猪还赢得了“猪来秀”(Hog Show)的冠军。 在2007年,他们设计了第三期实验,在太空中让种子发芽生长,实验进行了20天,结果跟以前一样没劲,蔬菜罗勒照常生长,当然,意义非凡,以后宇航员大概在实验研究的余暇还要兼管种地——不然吃不上新鲜蔬菜水果。 从宇航员种地到太空育种,大概又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等待,种子的太空旅行与太空选择育种完全是不同的概念。现在宇航研究是先把菜种出来,在那之前,奢谈好吃乃至于特异功能无异于异想天开,哦,对不起,天的确开了,但奢望太空良种的,还要有乌龟一样的耐心。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6213 次阅读|25 个评论
NASA实况转播“好奇号”登陆火星全过程
热度 7 jiangxun 2012-8-6 13:18
作者:蒋迅 成功! 美国好奇号就要在火星登陆了。我正在NASA TV上观看实况转播: http://www.nasa.gov/mission_pages/mars/eventwebcast/index.html 。下面是中国国内的报导: 美国2011年底发射好奇号火星车8月6日登陆火星 核心提示:8月6日13时31分,美国航天局2011年年底发射的“好奇”号火星车将登陆火星表面,预计“降落”时长7分钟。“好奇”号将在火星表面“巡游”,完成一项大约两年时间的实验项目。美国已发射十余次火星探测器,仅6次实现火星登陆。 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定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6日1时31分(北京时间13时31分)登陆火星。 因为项目总投资高达25亿美元,是迄今最昂贵的火星探测项目,美国《华盛顿邮报》因此形容,这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场“豪赌”。如果“好奇”号出现差错,这类投资巨大的火星项目将被叫停。 “好奇”号去年11月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它将在火星表面“巡游”,《华盛顿邮报》说,“好奇”号这次的目标不是找水,而是寻找以碳为基础的有机物。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发射十余次火星探测器,仅6次实现火星著陆。“好奇”号能否成为成功的第七次,尚不得而知。 火星“天气预报”显示适宜登陆 美航天局4日说,“天气预报”表明,火星车登陆点附近的天气状况良好,适宜登陆。“火星的表现不错,我们6日将得到好天气的帮助,”火星车项目科学家阿斯温 □瓦萨瓦达在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按计划,“好奇”号将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附近山脉登陆,时间为格林尼治时间6日5时31分,预计“降落”时长7分钟。 瓦萨瓦达说,登陆点附近两天前出现强烈沙尘暴,但眼下这股尘暴已减弱,成为对火星车“没有危害的尘云”,“估计不会对火星车进入大气层、降落和登陆构成任何实质性影响”。 “好奇”号著陆点预定在火星盖尔陨坑中心的山脚下。盖尔陨坑位於火星赤道以南,得名于澳大利亚已故天文学家沃尔特□盖尔,形成于大约3.5亿至 3.8亿年前,直径约为154公里,面积相当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之和。盖尔陨坑中心山丘的层状物含黏土和硫酸,著陆点周围存在沉积物形成的冲积 扇,这些物质和地貌的形成都与水有关。 登陆火星的“恐怖7分钟” 在整个“好奇”号登陆火星的过程中,最惊险的一段莫过於进入 ──下降──著陆过程了,该阶段缩写为EDL,指的是飞船以每秒5.9公里的速度撞击火星大气层顶,开始降落过程。EDL过程持续仅仅7分钟(被称为恐怖 7分钟),以火星车平安降落于火星地表为结束标志。从接触火星大气层顶之前10分钟探测器抛掉巡航级开始,到有“天空起重机”之称的下降级切断连著“好 奇”号的缆绳,飞船一共将经历6种不同的姿态,从而允许各阶段动作的展开。 “好奇”号这次登陆火星,最扣人心弦的当属空中悬浮环节。航天局采用一种新型“空中吊车”系统,在距火星表面大约20米的高度令“好奇”号悬浮静止,而后将它放下。由於这一系统先前从未实际演练,所以成为登陆的最大悬疑。 项目官员莱弗里说,“好奇”号著陆过程中,目前已围绕火星运行的另外3颗探测器将及时向地面控制中心传递信号,控制中心最快可在“好奇”号登陆14分钟后确认其安全著陆。 美国火星学会第15届国际年会3日开幕,各路人士讨论“好奇”号。出席会议的美国行星学会主席吉姆□贝尔认为,担忧没有必要。“我想说,我们应当完全信任工程团队,他们花费多年时间打造出这套系统……他们会让我们在那里安全降落。” 这名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地球与太空探索学院教授曾牵头一个团队,为现已退役的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研制全景相机彩色成像系统。他告诉听众,“勇气”号在完成使命后,滞留火星,“它没被偷走……它的轮子都还在……火星车还在那里不错地生活著。” 美国电视直播登火星过程 据美国媒体报导,美国宇航局打算让一些美国民众能看到“好奇”号登火星的电视直播。美国宇航局官员称,美国宇航局电视直播将覆盖纽约时代广场,这里 的巨型电子屏幕将同步播放现场画面。直播开始时间从美国东部时间8月5日23:30 (北京时间8月6日11:30)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4:00(北京时间8月6日16:00)。 美国宇航局科学任务助理行政官约翰□格隆菲尔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这个不夜城,时代广场正是让纽约人参与到这项历史性事件中去的好地方。当你回想历史上所有重大事件,你会想到时代广场,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地方来纪念这一来自火星的特大新闻。”
个人分类: 航天|10287 次阅读|19 个评论
“火星科学实验室”和“火星探测漫游者”之比较
热度 8 jiangxun 2012-7-27 08:59
作者:蒋迅 圣荷西技术革新博物馆里的全尺寸“好奇号”模型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火星科学实验室 ” (“好奇号”) 预计在今年8月5日登陆火星的盖尔撞击坑,然后开展两年的科学研究。相比过去的火星探测漫游者“ 勇气号 ”(Spirit, MER-A)和“ 机遇号 ”(Opportunity, MER-B)两辆火星车,“好奇号”有什么进步?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对照表: compare 火星探测漫游者 ( MER ) 火星科学实验室 ( MSL ) 运载火箭 德尔塔Ⅱ运载火箭 宇宙神5型运载火箭 541 起飞质量 1,050公斤 3,600公斤 主要任物 7月飞行/3月地面 8月飞行/2年地面 搭载 5个仪器 (约9公斤) 10个仪器 (75公斤) 落地系统 原 火星拓荒者 技术/气球 引导进入/天空起重机 落地分解图 防热板直径 2.65 米 (8.5英尺) 4.5 米 (15英尺) 降落伞直径 8.5 米 (28英尺) 15.5 米 (51英尺) 落地通讯 火地直接通讯 + 超高频 火地直接通讯 + 超高频 地面通讯 火星轨道器中继 + 火地直接通讯 火星轨道器中继 + 火地直接通讯 火星车质量 170 公斤 775 公斤 绝热材料 SIRCA PICA 火星车电源 太阳能板/ 0.9度/火星日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2.5度/火星日 可达泛围 设计600 米,(实际达到数公里) 20 公里 降落椭圆范围 80 x 10-公里椭圆 20-公里直径圆 可达纬度 15 o S to 10 o N 60 o S to 60 o N 可达海拔 -1.3 公里 +2.0 公里 初始速度 19300公里/小时 (12000英里/小时) 21250公里/小时 (13200英里/小时) 落地时间长 6分钟 7分钟 成本 预算8.2亿美元 25亿美元 比较这两个探索任务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技术的进步:“火星科学实验室”的起飞质量是“火星 探测漫游者”的三倍;搭载仪器从5个增加到10个;火星车质量是以前的4.5倍;电源用核动力替代了太阳能板;设计可达泛围从600米增加到了20公里。当然花费也是火星探测漫游者的三倍。表中看不到还有很多。比如,再如大气层时的制导精度大为增加,使得火星车可以更准确地在指定地点降落;火星车上第一次安装了摄像机 (见: Curiosity's seventeenth camera: MARDI ),使人们可以看到火星车下降和落地时的场面,这使得观看这关键7分钟特别精彩;绝热材料的改进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已经提到。绝热板的尺度是星际任务中最大的,降落伞的尺度也是最大的。 最为精彩的当然是火星车落地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进入、降落、落地三个过程。整个过程将持续7分钟,全部是火星车自行控制,JPL的人员甚至都不能“看到”火星车,因为它的信号传送到地球需要14分钟。这14分钟对JPL的人员将是一个煎熬的时 间。如果你有机会看实况转播,建议你不要错过。“火星科学实验室”落地过程开始将是在:美国西海岸时间2012年8月5日夜晚10:31;美国东海岸时间 2012年8月6日凌晨1:31;北京时间2012年8月6日中午1:31。现场直播提前两小时开始。相关阅读有: How Curiosity Will Land on Mars, Part 1: Entry How Curiosity Will Land on Mars, Part 2: Descent How Curiosity Will Land on Mars, Part 3: Skycrane and landing Challenges of Getting to Mars: Curiosity's Seven Minutes of Terror Behind JPL's '7 Minutes of Terror' video on risky rover landing Mars in a Minute: How Hard Is It to Land Curiosity on Mars? Mars in a Minute: How Do You Land on Mars? (three options) The Science of Curiosity: Seeking Signs of Past Mars Habitability 墙内看不到YouTube视频的读者可以直接到JPL的网上去看: http://www.jpl.nasa.gov/video/ 。 “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意义不仅在於它的科学意义,更是对新技术的检验。比如,“火星科学实验 室”的降落采用了天空起重机的新技术,因为火星探测漫游者采用的气球技术已经不能适用于它的搭载质量。但为了实现火星的载人之旅,显然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搭载还是远远不够的。据估计,载人火星之旅必须有效搭载几十吨的物资。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运载火箭的推力远远不够,落地方式 (气球和天空起重机) 都不胜任,经费就更不用提了。人类还有生理上、心理上的问题要克服,还要避免强大的辐射。“火星科学实验室”的成功与否将是人类进军火星的重要一环。 尽管NASA对“好奇号”的落地充满信心,他们对存在的危险也是有足够的认识的。比如说火星上的风暴就可能影响火星车的著陆,而且天空起重机也是第一次使用,也增加了一个未知数。所以,“好奇号”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到现在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做什么新的努力。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它带来的影响将是巨大并深远。从历史上看,火星项目的失败都使人们对探索火星产生更强烈的愿望,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是成功。从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中国航天界不应该也不会因“ 萤火一号 ”的失利而后退。 现在很多人都说人类要到火星去,似乎人类离移民火星已经不远了其实,我们现在飞往火星甚至缺乏基本的技术。有不少人提出自愿单程去火星,真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味道。但即使单程也谈何容易。 比较“火星科学实验室"和“火星探测漫游者”,我们既看到了进步,也看到了不足,更看到了方向。如果航天业的人士们想要有所创新的话,这是一块最好的领域。请阅读笔者以前发表的有关航天的博文: 移民火星已经不再“遥远” 参与“名字上月球”和“名字上火星”活动 MSL的火星车由华裔女孩命名,她仅仅是幸运吗? 从越南船民到国际一流航天工程设计师 ─ 陈惠女士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她在太空中永生 ── 记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从校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个人分类: 航天|9954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转】太空看地球——逐渐变坏的地球环境
dongyanqing 2012-2-23 09:33
[转载]【转】太空看地球——逐渐变坏的地球环境
收集了一些受天气、人为因素破坏造成的地球环境现象,包括沙尘暴、阴霾天气、湖泊绿藻、海底火山爆发、热带气旋。 巨大沙尘暴袭击阿富汗 (modis) 北京等地上空的阴霾现象 (MODIS) 美国伊利湖中被有毒藻花覆盖景象( Landsat5 ) 绿藻从伊利湖北岸向湖中扩张( (MODIS) ) 沉积物和水藻覆盖的美国五大湖区( MODIS ) 西班牙耶罗岛海底火山喷发(先进陆地成像仪—— ALI) ) 2012 年 02 月 14 日 热带气旋 乔凡娜登陆马达加斯加( MODIS ) 以上图像来源于美国的 NASA 地球观测站网站。
个人分类: 杂谈|3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ew Map Offers a Global View of Health-Sapping Air Pollution
hslqdkxw 2011-12-8 22:37
http://www.nasa.gov/topics/earth/features/health-sapping.html New Map Offers a Global View of Health-Sapping Air Pollution 09.22.10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absence of surface-based air pollution sensors makes it difficult, and in some cases impossible, to get even a rough estimate of the abundance of a subcategory of airborne particles that epidemiologists suspect contributes to millions of premature deaths each year. The problematic particles, called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 2.5 ), are 2.5 micrometers or less in diameter, about a tenth the fraction of human hair. These small particles can get past the body’s normal defenses and penetrate deep into the lungs. To fill in these gaps in surface-based PM 2.5 measurements, experts look toward satellites to provide a global perspective. Yet, satellite instruments have generally struggled to achieve accurate measurements of the particles in near-surface air. The problem: Most satellite instruments can't distinguish particles close to the ground from those high in the atmosphere. In addition, clouds tend to obscure the view. And bright land surfaces, such as snow, desert sand, and those found in certain urban areas can mar measurements. However, the view got a bit clearer this summer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irst long-term global map of PM 2.5 in a recent issu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 Canadian researchers Aaron van Donkelaar and Randall Martin at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Nova Scotia, Canada, created the map by blending total-column aerosol amount measurements from two NASA satellite instrument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from a computer model.
2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参观掠影(2010年11月21日)
热度 1 黄安年 2011-12-7 08:38
NASA参观掠影(2010年11月21日)
NASA 参观掠影( 2010 年 11 月 21 日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美东时间)发布 2010 年 11 月 21 日 , 家人在美国佛罗里达参观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U.S.A.(NASA) 发射中心。孩子们和大人都大饱眼福。以下图片 20 张 , 是即时拍摄的。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 搜索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徽章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识别标志 简介 成立 1958 年 7 月 29 日 前身 NACA 总部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员工 17,900 年预算 176 亿美元( 2009 年) 部门主管 查理斯 · 富兰克 · 波登 2 世 , 执行长 萝莉 · 贝斯 · 加佛,代理执行长 网站 www.nasa.gov 跳过字词转换说明 汉 漢 ▼ ▲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 全文手工转换 。转换内容: 大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台灣: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香港:美國太空總署;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大陆:阿波罗;台灣:阿波羅;香港:太陽神;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阿波罗 大陆:意大利航天局;台灣:義大利太空總署;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意大利航天局 大陆:航天飞机;台灣:太空梭;香港:太空穿梭機;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航天飞机 大陆:肯尼迪航天中心;台灣:甘迺迪太空中心;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肯尼迪航天中心 大陆:宇航员;台灣:太空人;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宇航员 字词转换 说明 字词转换是中文维基的一项自动转换,目的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 用字模式 的差异,以达到阅读方便。字词转换包括全局转换和手动转换,本说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术,都属于手动转换。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 中文维基百科 全站乃至 MediaWiki 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 Wikipedia: 字词转换请求或候选 发表您的意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 英语 : N ational A eronautics and S pace A dministration , NASA ) 是 美国 联邦政府 的一个 行政机构 ,负责美国的民用 太空计划 、与 航空科学 暨 太空科学 的研究。 1958 年 7 月29 日 , 美国总统 艾森豪威尔 签署了《 美国公共法案85-568 》( United States Public Law 85-568 ,即《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法案 》),创立了 NASA ,取代了其前身 NACA 。于 1958 年 10 月开始运转。自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了美国的太空探索,例如登月的阿波罗计划,太空实验室,以及随后的航天飞机。自 2006 年 2 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愿景是 “开拓未来的太空探索,科学发现及航空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使命是“理解并保护 我们赖以生存的行星 ;探索 宇宙 ,找到 地球外的生命 ;启示我们的下一代去探索宇宙”。在太空计划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还进行长期的民用以及军用 航空 太空 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被广泛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太空机构中执牛耳者。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透过地球观测系统提升对地球的了解,透过太阳科学研究计划精进太阳科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注重于利用先进的机械任务探索太阳系中的的所有天体并利用天文观测台及相关计划研究天体物理学中的主题,例如大霹雳理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许多美国国内及国际的组织分享其研究数据。 目录 1 历史 1.1 太空竞赛 1.2 计划 1.3 现状与将来 2 NASA 航天计划 2.1 载人 飞行 3 参见 3.1 其他航天机构 3.2 相关作品 4 外部链接 4.1 综合性 4.2 更深层次的研究 5 参 考文献 历史 太空竞赛 主条目: 太空竞赛 水星- 红石3 号 于 1961 年 5 月5 日 发射,宇航员 艾伦·谢泼德 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 苏联 于 1957 年 10 月4 日 成功地将第一枚 人造卫星 斯普特尼克1 号 送入太空之后,美国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正在起步的航天工业发展。国会受到此一史泼尼克危机的震撼,要求政府立即采取行动,但 艾森豪 总统与其顾问团则认为应该更审慎地考量,在数个月的商议后,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新的政府机构,以领导所有非军事太空行动。 美国的第一颗环地球人造卫星“ 探索家一号 ”在 1958 年 1 月 31 日发射升空。同年 7 月 29 日,艾森豪总统签署了 NASA 的成立, 1958 年 10 月 1 日 NASA 正式成立。 NASA 以拥有 46 年历史的研究机构 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 ( NACA )的四个主要实验机构与其中 80 名成员改组而成。由在战后迁移美国的前德国火箭专家 沃纳·冯·布劳恩 所领导的德国火箭计划,对于美国进入太空竞赛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被誉为“美国太空计划之父”。 陆军弹道导弹署 ( Army Ballistic Missile Agency )和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 (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的一部份也整合到 NASA 的组织里。 计划 原计划中,在 水星计划 和 双子星座计划 结束之后的 阿波罗计划 启动,以在太空中做“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把宇航员送入 月球 轨道(并未计划登月)。 肯尼迪 总统在 1961 年 5 月25 日 的演说中声称 美国 应该在 1970 年 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使得阿波罗计划被迅速调整。阿波罗计划也就变成了载人登月计划。双子星座计划很快变成了为复杂得多了的阿波罗计划提供辅助航天器技术的任务。 奥尔德林 ( 阿波罗11 号 )在月球表面行走 包括 阿波罗1 号 中美国第一次有宇航员牺牲的事件, 阿波罗8 号 首次航天器环绕月球的壮举在内, 8 年的初期准备之后,阿波罗计划为 阿波罗11 号 派遣 尼尔·阿姆斯壮 和 巴兹·奥尔德林 于 1969 年 7 月20 日 登月并于 7 月24 日 返回做好了准备。在踏出 登月舱 之后,阿姆斯特朗说道:“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到 1972 年 为止,共有 12 个宇航员 登月成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赢得了登月竞赛,但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方向,至少失去了以保持保证国会批准高额预算的来自公众的关注和兴趣。 约翰逊 总统下台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支持,火箭科学家 沃纳·冯·布劳恩 被派到华盛顿游说政客。作为后续计划,建立宇宙空间站,建立月球基地,并在 1990 年 前由宇航员登陆 火星 的想法被提出,但是 土星火箭 和阿波罗计划所使用的设备却无法支持这些目标。 阿波罗13 号 氧气罐爆炸近乎失事而差点损失全部 3 名宇航员的性命,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注意和关切。尽管阿波罗计划一直安排到 阿波罗20 号 , 阿波罗17 号 为她的母计划画上了句号。这个计划因为预算紧缩(部分因为 越南战争 的高额支出),和建造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计划而结束。 现状与将来 NASA 的“蠕虫”标志,使用于 1975 年至 1992 年间 包括 马克·韦德( Mark Wade )在内的一些评论家 指出, NASA 在载人飞行的计划中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况。美国政府花费数十亿美元完成的 阿波罗计划 以及 土星计划 中使用的航天器自 1970 年 起就不再被使用。虽然 阿波罗计划 结束之后 NASA 的财政预算被大幅缩减,但机构内的官僚作风却没有改变,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而且器械也没有保持在最佳状态。 美国 佛罗里达州 :摄于 NASA 航天计划( STS-95 ), 1998 年 10 月31 日 目前, NASA 的载人航天计划依靠的仍是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担任的任务包括为在建的 国际空间站 运送主要的建筑构件和材料。在 1986 年 和 2003 年 的两次重大事故中,已有两架航天飞机被毁,导致 14 位航天员死亡。其中, 1986 年失事的 挑战者号 是一架用替换零件拼凑的航天飞机。而 2003 年的 哥伦比亚号 则造成美国国内对航天飞机未来的信心大减。 NASA 目前不考虑建造新的替补航天飞机,而是转而研发新的 奥赖恩 计划。 NASA 计划出现的问题导致了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停滞不前。按照原计划,国际空间站在 2005 年应达到七名宇航员的配置,但现在却只有最基本的两名,以致很多计划中的研究项目被推迟。 其他在国际空间站的项目上投了巨资(比如 欧洲空间局 )的国家因此担心 国际空间站 会像 太空实验室 一样以失败告终。同时,欧洲国家和日本对国际空间站的贡献也已经落后于时间表。 2004 年 ,美国政府提出了代替宇宙飞船的机组探测飞行器计划,以允许航天局再次将宇航员送至月球。此计划后来演变为现在的 猎户座飞船 计划。 NASA 航天计划 载人飞行 水星计划 双子星座计划 阿波罗计划 天空实验室 国际空间站 (与 俄罗斯 、 加拿大 、 欧洲 、 Rosviakosmos 以及 日本 合作) 星座计划 参见 航天主题首页 维基共享资源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宇航员 航天飞机 太空探索 太空竞赛 其他航天机构 中国国家航天局 中华民国国家太空中心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欧洲空间局 英国宇航署 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 德国航空太空中心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 相关作品 大骗局 ( 丹·布朗 小说 ) 外部链接 综合性 NASA 主页 NASA 观察 NASA 的作品 - 古腾堡计划 更深层次的研究 NASA 历史 系列文献 NASA 历史数据书籍(SP-4012 ) NASA 历史中的研究:NASA 历史计划指南(大 PDF 文件 - 大于1012Kb ) NTRS: NASA 技术报告服务器 Eventscope NASA 儿童专栏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E%8E%E5%9B%BD%E5%9B%BD%E5%AE%B6%E8%88%AA%E7%A9%BA%E8%88%AA%E5%A4%A9%E5%B1%80
个人分类: 美国纪行见闻(09-11)|3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超萌的NASA航天器模型
poena 2011-11-30 21:08
NASA’s Most Adorable Model Spaceships By Betsy Mason November 30, 2011 | 6:30 am | Categories: Space View as gallery The list of NASA's accomplishments is long and impressive, which is probably why one of its most remarkable feats is so often overlooked: the extreme cuteness of its scale models. From lunar landers and rovers to satellites space stations, NASA's engineers built tiny replicas and concept representations that will melt your heart. Here are some of our favorites. Above: Apollo Lunar Lander 1963 The design for the Apollo lunar excursion module went through several stages, some cuter than others. The image above shows the lander at peak cuteness. Even without the miniature astronaut, fake moon rock and starry sky, this scale model would elicit motherly coos from space geeks. This concept was known as a "bug." Apollo Lunar Lander 1964 By 1964 the design of the lunar excursion module had entered another phase of adorability. This model almost looks like it has eyes and ears and is afraid of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Mercury Capsule The Mercury capsule design above, called "shape B," was fairly close to the final design of the real capsule. This loveable little 1958 model shows how the astronaut would be positioned inside, including the individually fitted couch . Below is a model of "shape A." Space Station Concept Early concepts for a space station also resulted in super-cute models. The one shown above from 1963 is probably our favorite, but the one below from 1966 has a tiny astronaut doll in it. Viking Lander This little model of a Viking lander, shown here at NASA's Langley Research Center in 1973, is almost as cute as the engineer pretending to tend to it as he poses for the photo. Nuclear-Powered Spacecraft This 1959 model of a piloted nuclear-powered spacecraft looks like a gumball machine or some kind of game. Posing it hovering above a fake extraterrestrial surface with Earth in the background seems almost calculated specifically to enhance the ship's cuteness. The model below from 1964 only has an earnest-looking NASA employee to help it out, and is consequently not as cute. Lunar Rover Lunar rovers are almost always adorable, but the one above from 1975 has seats that look like the lawn chairs of the time and even has a remote control. But where are the photos of scientists steering it over a mini moon surface with astronaut dolls at the controls? There's no way that didn't happen. The model below from 1990 looks like part of a Lego set, and it has dolls and a moonscape (some of which was made from real lunar surface images) to make it more precious. Jupiter Rocket This 1959 model of the Jupiter vehicle might not be the cutest, but it has a monkey on it, so I couldn't resist including it. The squirrel monkey, named Baker, would ride a real Jupiter rocket into space along with a rhesus macaque named Able to be the first astromonkeys to return safely to Earth. Sadly, Able died from a reaction to surgical anesthesia a few days later. But Baker lived for another 25 years. Mars Expedition Vehicle This 1961 image from the NASA archive is labeled simply "electric space vehicle model for 8 man mars expedition." The photographer really went all out on this one, with the model of Earth in the foreground and the bow-tied man staring off into space, probably at Mars. Orbiting Solar Observatory One of NASA's top scientists, Nancy Roman, poses in 1962 with a little model of the Orbiting Solar Observatory. Roman looks like your favorite science teacher combined with your doting grandmother, and is definitely cuter than the model. Roman had her hand in many important satellite projects, including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and the 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 Gemini Capsule This 1963 image shows a model of the Gemini capsule attached to a parawing , which was a self-inflating flexible airfoil NASA considered using to help land the capsule before dropping it in favor of a parachute in 1964. Just picture this little guy gliding down to land in your swimming pool. Biosatellite NASA's Biosatellite program sent three capsules into orbit with various plants and organisms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pace on living things. This model from around 1968 is of the third launch, which put a pig-tailed monkey named Bonnie into orbit. The model monkey in the image above looks a lot happier than Bonnie probably was -- the month-long mission was shortened to nine days when Bonnie's health started to suffer. Skylab This 1967 model of the Skylab space station isn't that cute until you notice the tiny astronauts inside the orbital workshop. I might have overlooked them if it wasn't for the one standing next to the model for scale. Apollo Lunar Lander 1961 Just like the wooden toys your parents probably played with, the early lunar excursion model shown above is adorably simplistic. In some ways it might even be cuter than the more advanced models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gallery. The early models of a 1961 lunar vehicle and a 1962 Apollo re-entry vehicle below are also lovably simple. View as gallery Images: NASA
4447 次阅读|0 个评论
NASA航天技术对民用技术的帮助
热度 10 jiangxun 2011-10-4 11:54
作者:蒋迅 有些网友觉得在航天工业上花费巨资没有实际意义。他们认为,我们上了月球又怎么样?其实航天 工业对民用工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且不说卫星在通讯、气象和成像方面的贡献,还有许多小的产品也是航天工业发展的副产品。现在我就用美国航天局 (NASA) 的需要和随之而来的工业产品为例说明发展航天事业的好处。 1. 感烟探测器 ( Smoke Detector ):在美国,法律已经规定在个人住宅里全部必须安装感烟探测器。这项技术最早是为了NASA的第一个 天空实验室 ( Skylab )研制的。这项技术已经挽救了世界上无数的生命。 2. 记忆床垫 ( Temper Foam ):这种床垫是30年前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为改善人们在上时间乘坐飞机时座椅的舒适程度和在发生冲撞时减缓撞击而研制的。现在,这个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不同地方:床垫、枕头、鞋垫等。 3. 无绳工具 (Cordless Tool):你用过无绳的电钻或无绳的吸尘器吗?这项技术要感谢NASA的阿波罗计划呢。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需要往下钻3米深以便得到所需要的样品。他们 使用的电钻必须足够地小,足够地轻,还必须方便。为此,NASA让一家公司设计出这样一个电钻来。这就是现在闻名美国的 Black and Decker公司 。 4. 鹰牌绝缘垫 ( Eagle Shield ):鹰盾减少热传到,从而在冬天减少热气和在夏天减少冷气从房屋里流失。这项技术最早是为NASA的阿波罗计划( Apollo program )研制的。 5. 冻干食物 ( Freeze-dried food ):在计划长时间旅行的阿波罗任务中,NASA进行了大量的太空食物的研究。其中一个技术就是冻干食物 (Freeze Dried Food)。 Action Products International 公司把这项技术商品化,于是有了包括第一个 冻干冰淇淋 在内的休闲食品。这种食品保持98%的营养,但只有原来重量的20%。 6. 牙齿整形 牙箍 (Transcend Brackets):NASA和一家叫作 Ceradyne 的公司做了一个项目,跟踪热导导弹。在这个项目中,他们找到了一种叫做ǒ半透明的多晶氧化铝ō (translucent polycrystalline alumina/TPA) 的材料。后来Ceradyne把这种材料介绍给了 Unitek Corporation 公司,建议他们用这种材料做牙齿矫正材料。这一技术给牙齿矫正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这种材料在人体温度下就活跃起来,可以逐渐地把牙齿向预定的方向推动。 7. 改进了的自行车手的头盔 (A Better Bike Helmet):旧式头盔不仅样式陈旧,而且沉又热。所以厂家 Giro 请求NASA帮助。在NASA的帮助下,Giro设计出一款流线型的很轻的头盔。它既可以提供给骑车人以安全,又可以减少磨擦。头盔上有通气孔,可以冷却人的头,里面的形状与人的头型相吻合。1989年的法国公开赛的冠军 Greg LeMond 就戴著这个头盔。 8. 高尔夫球 (Wilson Ultra 500 Golf Ball):1995年,威尔逊体育用品公司 (Wilson Sporting Goods Company) 推出了有五百个小坑的高尔夫球 (目前比较通用的是250到450个小坑)。这种高尔夫球在飞行距离和准确度上都取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领导这个技术创新的是一位名字叫Robert T. "Bob" Thurman的前NASA工程师。他以前的研究工作是航天飞机外储箱。在此之前,这家公司生产的高尔夫球最多只有20个小坑。他们对小坑的形状、大小和 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试验,最后制造出了近乎完美的威尔逊500高尔夫球产品。对高尔夫球上的小坑的动力学研究有疑问的读者可以阅读这篇文章:“ Golf Ball Dimples Drag ”。 9. 赛车的绝热保护材料 (Thermal Protection Materials used for Race Cars):赛车的时速可以达到360公里/小时,座舱的温度可以达到60-70摄氏度 (140-160F)。这样的高温常常会给驾驶员造成伤害。NASA在航天飞机上使用的绝热保护材料使得驾驶舱的温度降低10摄氏度。NASA对赛车的贡 献还有很多,可参见:“ Rockets to Racecars ”。 这里举的仅仅是NASA技术转为民用的大量例子中的几个。我还可以写出很多来。美国五十年前的阿波罗计划中德许多技术至今仍然在不断转为民用。国际空间站上许多纯粹出于科学家的好奇的实验也在民间有了意想不到的应用。NASA每年有一本“ Spinoff ”,专门介绍的就是NASA的航天技术在民用上的应用。美国政府从法制上保证NASA技术的公开性,而NASA又从体制上保证NASA技术转为民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NASA Small Business Programs ”和“ NASA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and 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等网页。 这几天,随着“天宫一号”的顺利升空,前北航国际贸易系主任王福重教授“祈祷天宫一号发射失败”的评论 引发争论 ,爱国的网民们似乎 一边倒地谴责他 。 我则认为,他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而且他说的“以经济学的视角看,我希望在军工投入与民生福祉投入之间保持平衡”也不无道理。我觉得他的问题是没有拿 出 (或者是没有来的及拿出) 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我相信中国航天很多成果已经转为民用了,只是这个渠道可能还不够透明,到底有多少?有多大比例?民众知道的太少了。
个人分类: 航天|8891 次阅读|24 个评论
NASA 的汉译
热度 1 huailu49 2011-9-25 07:37
这次,美国业已报废的“高层大气研究卫星”坠落地球,使得 NASA 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众多外国机构名称中,NASA 的汉译也许是分歧最大的一个,华人世界有多个不同的简称版本,如航天局、太空署、宇航局、航宇局等。昨天笔者百度了一下,相关结果最多的是“美国宇航局”,,接下来是“美国太空署”,然后是“美国航天局”,相关结果最少的大概是“美国航宇局”。 从字面上来看,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可直译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因此,“美国航宇局”也许是最贴切的简称了。不过,从媒体曝光以及 NASA 多个下属机构的研究领域来看,“航天”的比重似乎更大些。
个人分类: 国际纵横|32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笑脸星球在哪里?
热度 1 jiangxun 2011-8-22 07:55
作者:蒋迅 Sourc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thvlxr9OXQ 这是我在NASA兰利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个视频里看到的一个星球模型。猛地一看,很像一张笑脸。象是地球,又不象地球。到底是哪里呢? 感谢网友进来观看。作为奖励,再给一张太阳的笑脸图。 Source: space.com 这张照片是由NASA的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 上的11个相机于2011年7月26日同时拍摄,然后再人工合成的。
个人分类: 航天|339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热度 6 jiangxun 2011-7-28 09:11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太空探索》2013年第5期上。 我曾经讲过一个“ 从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和“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的故事。今天,我想再讲一个从职业美式足球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的故事。对于我来说,这三位NASA人的故事都很生动。他们的背后是NASA的一种文化。 他的名字是利兰·D·梅尔文 ( Leland D. Melvin )。梅尔文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当一名宇航员。虽然在他小的时候象其他美国人一样记得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但他没有觉得自己要走上那条路。甚至在他已经进入NASA工作之后他也没有想到过成为一名宇航员。可以说他走上这条路是他对自己兴趣的发现更新与一连串的机遇的结合。 应该说,梅尔文在童年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想。他的父母是教师,他们希望他成为医生。但是他一直对学医没有感觉。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母亲给他买了一套化学玩具。他非常喜欢这套玩具。从此表现出了对科学的兴趣。他甚至把家里的电话拆开看里面是如何工作的。令他父母惊讶的是,他居然还能把电话按原样装回去。1982年,梅尔文在高中的一次比赛中表现出色,碰巧被前来物色运动员的大学教练看到了。 于 是他得到了一笔美式足球的助学金,从而进入里士满大学 ( University of Richmond ) 。因为那套玩具,他选择了化学系。在四年的大学期间,真正可圈可点的都是他在球场上的成绩。他开始向职业球员的方向发展。他终 于 被“底特律雄师队”(Detroit Lions) 的教练看中,当上了一名职业队的外接员。不幸的是,训练中他的腿筋受伤,只能退出球队。第二年,他又被“达拉斯牛仔队”(Dallas Cowboys) 选中,但同样的不幸再次发生,他的职业球员生涯就这样过早地终止了。这个时候,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在球场上显示自己的实力。那一年是1987年。 他面临着许多退役运动员所必须面对的挑战:第二职业。在经历过这样的挫折后,一些人没有能够走出困境。但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和他自身的完美规划帮助他成功地实现了转折。 梅尔文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对他的影响很大。不管他做出什么选择,他们都支持他。他们教育的一个信念是:什么选择都可以,除了自我放弃。在大学里,他没有因为训练而放弃学习。在去“底特律雄师队”之前他获得了化学学士学位。即使是在专业队训练期间,他也一直没有放弃他对科学的追求。在他被“达拉斯牛仔队”选上之后,他必须等一年后才能开始比赛。他申请了一份传递员的工作,这样可以挣点钱。有一次,他在搬东西的时候碰巧遇到了他以前大学老师的丈夫。那人建议他去找佛吉尼亚大学材料科学系的Glenn Stoner。梅尔文不明白为什么,那人说到,“就照我说的做吧。”梅尔文听从了。梅尔文从Stoner那里得到了一份助研的工作。一开始他还仅仅是觉得这份工作的工资高一点。但到第二个学期时,他决定在这里上学,尽管这时候他知道他不久将到达拉斯去加入“达拉斯牛仔队”。在达拉斯,他白天训练,晚上跟电视学习材料科学系的课程。当然这样做对他说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当他不得不从“达拉斯牛仔队”退出时,他庆幸自己这样做了, 因为他得以轻松地重新回到学校,在佛吉尼亚大学材料科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91年,他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今天的孩子们都想成为麦可·乔丹。这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问他们,如果你在比赛中受伤了,你怎么办?或者,如果你不能再追求你的目标时,你该怎么办?” 梅尔文在NASA的机遇是在他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三年,1989年。他参加了一次就业恳谈会。在恳谈会快结束的时候,他碰巧路过NASA的桌子。NASA的工作人员把他叫住。“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问他。原来,他的学院院长已经告诉人家注意一个叫梅尔文的学生。就这样,他在一周后成为了NASA的一名工程师。而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在NASA工作。 梅尔文在NASA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兰利研究中心的“无损评价科学科”(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Sciences Branch),他的工作包括利用光纤传感器测量应变,温度和化学复合材料和金属结构的破坏。1994年,他被任命为一个运载器健康观测团队的负责人,参与跟马丁公司合作的 X-33试验机 项目。1996年,梅尔文与他人合作设计督建了生产光纤传感器的光学无损检测设施。 即使到这个时候,梅尔文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宇航员。甚至当他的一位同事给了他一张宇航员申请表的时候,他也是把那张表格仍进了垃圾箱。结果那位同事的申请成功了。这激起了他的竞争欲望。“他能我也能”,就这样他也递交了一份申请。1998年,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宇航员。2008年和2009年他搭乘航天飞机执行了STS-122和STS-129任务, 成为第13名进入太空的美国非裔宇航员 。 2011年10月12日,NASA局长博尔登宣布任命梅尔文为NASA负责教育的副局长。他经常到美国各地去宣传NASA,宣传航天事业,引导美国学童对科学的兴趣,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教育下一代如何成长。他的教育对象不只是儿童,也包括成人。“有多少人真的不知道NASA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投资,”他说,“基本上,他们的每一美元投入都得到十八美元的回报。我认为,每一纳税美元中的一美分的七分之一拨款到了NASA ── 用这笔钱,人们得到了宇航员队伍,航天飞机,空间站,行星探索,等等…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他在这里说的NASA联邦预算与我在“ 航天飞机倒计时 ”一文有些出入。我在那篇文章说的是0.45美分。不管是哪一个,都不影响他的结论:这是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 梅尔文在业余时间里喜欢摄影。在他的 个人网站 里有许多他的作品。除了摄影外,他的兴趣还包括钢琴、阅读、音乐、骑车、网球和滑雪。他还在电视剧中扮演过角色。 梅尔文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注:最近看到报导,一些国内的运动员在退役后不能顺利转行,甚至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特写本文,希望他的经验对体育界和教育界的人士们有所借鉴。 让我再重复一遍 梅尔文的话:“ 今天的孩子们都想成为麦可·乔丹。这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问他们,如果你在比赛中受伤了,你怎么办?或者,如果你不能再追求你的目标时,你该怎么办? ”。 笔者觉得,这正是许多运动员必须面临的问题。等国家吗?还是自己留好第二出路。而多数的中国小运动员们似乎连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些人到退役时才发现自己除了一个特殊的技能之外什么都不会。虽然说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比赛,其实一天大学都没有上过。 在美国,儿童参加体育训练都是业余的,他们必须上全日制学校,只有课后才能进行体育训练。有许多比较中美体育的文章,只要在 Google 上输入“比较 中美 体育”就可以找到。笔者在美国的华人朋友无一例外地自费把孩子送到体校 (俱乐部) 去,这类体校包括体操、游泳、滑冰、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在硅谷,比较成功的体校有王晓红和林丽的两所游泳学校。很多人把孩子送去并不都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搞体育或者靠一技之长上大学,而是希望孩子将来能自娱自乐;还有的是出 于 父母本身的兴趣。 在美国大学里,所有的运动员学生都必须全日制上学,必须拥有合格的考试成绩,而且教练员不得有任何通融任课教师的行为。否则学生将失去奖学金和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资格。我记得自己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时候就曾经收到过教练的来信,说自己的学生在我的课上,他们必须考试及格才能继续留在校队里,所以希望我能告知这些学生是否有考不及格的危险;如果是的话,学生必须暂停训练,集中精力去考试。这些教练丝毫没有要求通融的意思。 在笔者朋友中,最成功的例子有 白浪 和 肖寒 。白浪的父亲白帆本身原来就是一位运动员,业余时间到他女儿的学校当教练,女儿就是这样开始练篮球后来转为排球的。肖寒的父亲肖巍喜欢打乒乒球,就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带着儿子打球,等到孩子的技术超过了自己之后就送到了俱乐部里,正巧碰上了原国家队的队员程英华。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从来没有放松学习。事实上,白浪和肖寒的学习都非常出色,丝毫没有因为打球而受到影响。个人认为,这样的运动员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参考文献: 【NASA】Leland Melvin: Astronaut by Chemistry 【NASA】Happy Summer Solstice 【NASA】Leland D. Melvin, Associate Administrator for Education 【YouTube】A Virtual Visit with Leland D. Melvin 【YouTube】Astronaut Leland Melvin interview Leland Melvin remembers the past as he looks forward NASA Astronaut - Leland Melvin Former Football Player Scores Big With Academic Plan Leland Melvin, R'86, shares his adventures aboard Space Shuttle Atlantis
个人分类: 航天人|8178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COMSOL Multiphysics入选NASA杂志年度最佳软件
NathanUFO 2011-2-26 11:05
伯灵顿,马萨诸赛州( 2010 年 7 月 30 日讯) ——COMSOL 公司今日非常荣幸的宣布,最新推出的 COMSOL Multiphysics version 4.0 入围 NASA Tech Briefs 2010 年年度最佳产品评选。最终的获胜者将凭借出色的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被 NASA Tech Briefs 的编辑们挑选出来,并被推荐给该杂志的 400,000 多位工程师和科学家读者。 详见: http://www.techbriefs.com/component/content/article/8181 “我们很高兴能够入围今年的年度最佳产品评选。COMSOL V4.0得到了NASA Tech Briefs的编辑们的认可,这感觉简直棒极了。”COMSOL公司负责市场营销的高级副总裁评价到,“V4.0是一个重要的版本,我们推出了全新的用户界面以提升工作效率,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COMSOL Multiphysics V4 时代,数值建模让您乐在其中 关于NASA Tech Briefs NASA Tech Briefs 是 NASA 推出的官方出版物,并且是美国 BPA 评出的发行量最大的工程杂志。目前, NASA Tech Briefs 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 190,000 份。 每月出版的杂志独家报道 NASA 及其行业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所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可用于产品的开发或改进、解决工程问题或制造工业。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www.techbriefs.com/ 关于COMSOL COMSOL公司是全球多物理场建模与仿真解决方案的提倡者和领导者,其旗舰产品COMSOL Multiphysics,使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模拟,赋予设计理念以生命。它有无与伦比的能力,使所有的物理现象可以在计算机上完美重现。COMSOL的用户利用它提高了手机的接收性能,利用它改进医疗设备的性能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利用它使汽车和飞机变得更加安全和节能,利用它寻找新能源,利用它探索宇宙,甚至利用它去培养下一代的科学家。关于公司的其他信息可以参见 www.comsol.com 关于中仿科技 中仿科技是中国内地、香港、澳门领先的仿真分析软件和项目咨询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中仿科技公司是中仿集团旗下的旗舰公司,总部设在香港,目前在全国设有四个分公司,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和深圳。除了强大的销售和技术支持网络之外,我们还设有专业的售后服务团队和培训中心,为了更好的服务广大客户,公司将陆续在全国各大主要城市设置业务分支机构。CnTech业务包括项目咨询和专业软件的集成和实施等,凭借多年来广大客户的支持和信任以及CnTech员工们的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已为国内外数百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专业软件系统及项目咨询等服务,服务领域涉及教学科研、机械工业、土木工程、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材料科学、化学化工、冶金科学、汽车工业、电子电器、气象环保、采矿和石油工程等行业。将始终怀着谦虚、诚实、敬业关注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的核心理念,始终遵循客户满意为止的服务准则,真诚地为客户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坚持不懈,及时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全球最前沿最顶端的科技服务,力争成为仿真技术行业的典范!更详细的信息请参考 http://www.cntech.com.cn/
2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十大科学谣言:NASA“震惊全人类”
xupeiyang 2011-1-10 08:56
NASA震惊全人类   【谣言】   有消息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宣布,决定于美国时间2010年11月15日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更详细的消息称,据NASA一官员透露,自2004年起,太阳附近相续出现外星舰队,经过多年的观察,其中一超级庞大的外星系飞船正停靠在金星和水星之间的地方,目标朝地球而来。 NASA紧急通知全球的天体物理学家、哲学家、教会以及社会研究学者,秘密在2008年研讨此物体对地球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秘密与此外星访客取得联系,在一系列观察和确认并无敌意后,通过多方和长时间的讨论,NASA决定在11月15日对外公开这一重大事件。   【真相】   事件的引爆源于一条微博: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在次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随文还配发了NASA网站的截图,其上赫然是该机构的新闻发布会通告。一时间猜测四起,虽然有很多业内人士推测,NASA即将公布的消息与钱德勒X射线望远镜有关,可能是一个X射线源,但还是有众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认为,当晚NASA将宣布外星人的存在。   关于NASA将发布新发现的误读,最早的来源可能是意大利一家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Studio Aperto于11月14日播出一则报道。该则报道题为明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发布来自外太空的惊人消息。不过,这则新闻只是说NASA将发布关于由钱德勒所发现的位于地球附近的不寻常物体。   11月15日,这段新闻视频被国内的网友分别传上国内的视频网站,标题为明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对外公布一则可能令全人类震惊的消息。随后,一些探讨奇异现象、外星人及UFO的论坛里开始出现讨论NASA新闻发布会的帖子。在其中一个帖子里,有网友给出了发布会的前因:   据NASA一官员透露:自2004年起,太阳附近相续出现外星舰队,经过多年的观察,其中一超级庞大的外星系飞船正停靠在金星和水星之间的地方,目标朝地球而来,NASA紧急通知全球的天体物理学家、哲学家、教会以及社会研究学者,秘密在2008年研讨此物体对地球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秘密与此外星访客取得联系,在一系列观察和确认并无敌意后,通过多方和长时间的讨论 NASA决定在11月15日对外公开这一重大事件。   相关消息最早于15日中午11时30分前后开始在新浪微博出现。当时,多位粉丝及关注数都很少的用户连续转载了NASA发布会的原文,且未进行翻译和任何的演绎。但到了当日13时32分,一个以翻译神秘事件、外星人、UFO主题作品的字幕组,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明天11月15日(北京时间11月1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于当地时间12时30分对外公布一则可能令全人类震惊的消息。   这则消息被转发超过5000次(截至发稿时),而更大的风浪随后即至。数小时后的16时38分,某新闻周刊的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今天突然宣布,美国时间明天11月15日(北京时间11月16日)将宣布一则足以让全人类震惊的消息。同时配发了NASA相关页面的链接。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字幕组流言中的可能被足以取代了。这则流言被转发超过5万次,评论超过1万条(截至发稿时)。   当地时间11月15日12时30点(北京时间16日凌晨1时30分),真相大白于天下。美国宇航局(NASA)在发布会上淡定地告诉不明真相的群众:我们没有发现外星人,我们发现的天体是第一个由人类看着出生,并且成长了31年的年轻黑洞。闹剧落下帷幕。   (秋秋,果壳网谣言粉碎机)   【点评】   外星人永远是孳生谣言的温床。不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进步,这一类谣言却很少有真正传布广泛,造成巨大影响的。NASA震惊全人类消息这个谣言算是其中一个异数。很明显,一旦具有巨大公信力的媒体机构介入推广这些谣言,它们就变得势不可挡起来。反过来,这些谣言破灭之后,对媒体机构公信力的损害,同样伤筋动骨。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国际空间站看夜景中的华盛顿特区
热度 1 jiangxun 2011-1-10 07:41
作者:蒋迅 华盛顿特区 ( Washington, D.C. ) Source: WorldAtlas.com 早就知道美国首都 华盛顿特区 ( Washington, D.C. ) 大体上是一个等边菱形。它的面积很小,只有177平方公里 (北京市的面积是16410平方公里)。没有想到的是从太空中看华盛顿特区,竟然可以把它的边界看得如此清楚。 Source: Cities at Night: An Orbital Perspective 这张照片是美国宇航员 Donald Pettit 从国际空间站对地球拍摄的。看过这张照片之后,我想问一句:大家注意到这张照片怎么能如此清晰呢?想象一下:国际空间站正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在340公里的高空中环绕地球运行。如果快门速度是千分之一秒,那么也有7米的位移。因此,即使是在白天拍摄也要把相对运动速度考虑进去。更何况夜间的暴光时间需要一两秒钟。答案是,Donald Pettit 安装了一个轨道跟踪系统 (orbital tracking system)。其实这个系统不是计划内的项目,而完全是他在空间站里突发奇想,利用休息时间和在空间站上备用零件和废弃零件自己组建的。下面是他正在拍摄地球时的一个镜头。 从本文的连接可以看到更多美丽的夜景, 包括北京和天津 。有人担心,NASA的卫星把大陆看的太仔细了。其实,真正的间谍卫星拍的照片应该比这个清晰的多,我们是看不到的。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没有必要费那个劲儿。请把北京天津的卫星照就当风景照欣赏吧。 Links: Russian cosmonaut Fyodor Yurchikhin, Expedition 24 flight engineer, works with High Definition Video (HDV) camera equipment in the Zvezda Service Module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City Lights of Beijing and Tianjin NASA网站公布的北京和天津地区夜景照片
个人分类: 航天|8645 次阅读|3 个评论
美航空航天局LRO价值5亿美元
jlpemail 2010-12-1 10:23
Artist's impression of NASAs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LRO), which is shifting from an exploration phase to more focused scientific research. Image Credit: NASA/GSFC http://www.space.com NASA's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Gets New Moon Mission By SPACE.com Staff posted: 16 September 2010 NASA launched the $504 million LRO probe in June 2009 along with a piggyback probe that crashed into the shadows of a crater at the moon's south pole in October of that year in a hunt for water ice, which it found. The spacecraft is about the size of a Mini Cooper car and equipped with seven instruments to observe the moon. 图片为艺术想象效果, $504 million LRO probe 表明了LRO价格不菲,而起尺寸 不过接近于Mini Cooper car 。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快讯:美宇航局发现仅诞生30年的黑洞
cailong0518 2010-11-16 12:51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1月15日下午12点30分(北京时间11月16日凌晨1点30分),美国宇航局宣称, 科学 家通过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在距地球5000万光年处发现迄今最年轻的黑洞,这个黑洞仅诞生30年,它对于人们研究黑洞婴儿阶段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早在1979年,当时天文爱好者在旋涡星系M100里发现了一颗超新星,后来被命名为SN1979C。从1995至2007年的12年间,钱德拉望远镜,美国雨燕卫星、欧洲宇航局牛顿X射线天文望远镜(XMM-Newton)以及德国伦琴卫星观测到的数据都显示这里的一个明亮射线源一直在稳定地发射X射线。通过对这种情况的观测以及对X射线光谱和带有能量的X射线的分析,科学家认为SN1979C内的物体是一个黑洞,其正不断吸收这颗超新星以及伴星落下的物质。 NASA科学家认为,SN1979C是一个比太阳大二十倍的恒星衰落后坍塌形成的。爆炸前恒星会喷射出一些富含氢元素的表层物质,但并非其全部表层物质,这颗超新星就是典型代表。人们有时会将超新星同伽马射线爆发联系起来,但这种情况只有在爆炸的恒星已经将表层物质完全丧失后才会出现。绝大多数黑洞都是恒星的核心衰落时就形成了,这样就不会出现伽马射线爆发。而SN1979C 是唯一一个人类全程见证它形成的黑洞,也是目前为止超新星爆炸能够形成黑洞的唯一的直接证据。 针对这次新闻发布会,国内有媒体大肆宣称美国宇航局的发现可能是宣布外星人存在、足以震惊全人类,消息在网络论坛和微博等多种途径快速传播,吸引大量网友关注。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官网也一度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量访问而陷入瘫痪。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是美国宇航局于1999年发射的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是大型轨道天文台计划的第三颗卫星,目的是观测天体的X射线辐射。其特点是兼具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谱分辨率,被认为是X射线天文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空间望远镜,标志着X射线天文学从测光时代进入了光谱时代。
个人分类: 学术论文|2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NASA发布2010财年预算
weixiuping 2010-11-8 10:24
NASA 发布 2010 财年预算 美国国家航天局( NASA ) 2 月 1 日发布了《 2011 财年预算评估》,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 与 2010 财年相比, 2011 2015 年将增加 60 亿美元预算,使未来 5 年的总预算达到 1000 亿美元。 2 重要而持续的投资项目包括 : 创新技术的开发和关键技术演示 , 以发展新的空间探索方法;飞往太阳系多个目的地的机器人探索任务;研发重型运载器及推进技术;扩大美国商业航天飞行能力;提高未来发射 ( 包括航天飞机退役后,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现代化改造 ) ;延长和扩大国际空间站的利用外;跨领域技术开发,以提高 NASA 商业航天能力;加快下一轮气候变化研究和观测航天器的研制等。 3 提出取消作为重返月球计划重要组成部分的星座计划。 2011 年财年预算中,有 6 亿美元将用于确保航天飞机在完成现有飞行任务后安全退役;提供 25 亿美元用于接下来两年的设施关闭费用,其中包括由于星座计划取消而导致航天飞机转型所增加的费用。( 摘自《载人航天》 2010 年第 16 卷第 1 期)
个人分类: 健康|16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号外】美国50枚洲际导弹失控!全球疯抢NASA的火星船票!
热度 1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0-10-28 20:55
【号外】美国 50 枚洲际导弹失控!全球疯抢 NASA 的火星船票! (特增设 火星船票代售点 --- 就在文章最后!) A. 新闻快报 【 据新华社电 】美国空军发言人韦斯利 米勒四世 26 日说,空军上周末莫名其妙地对 50 枚洲际弹道导弹失去控制近 45 分钟!这些核导弹大约占美国洲际弹道导弹的 11 %! 这起事件 23 日早晨发生在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失去联系的是 民兵 III 型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现有 450 枚 民兵 III 导弹。这种导弹可携带多枚核弹头,部署在蒙大拿、北达科他和怀俄明 3 个州。这次失去联系的导弹由沃伦空军基地控制,部署在发射井内。 空军参谋长诺顿 施瓦茨当天向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 马伦报告这一事件。马伦随后通知国防部长罗伯特 盖茨。总统奥巴马 26 日收到简报。 一名了解 23 日事件的军方官员说: 从未发生过像这样大的事,偶尔会有一两枚(导弹 掉线 ),一些弹头可能因例行保养而暂时退出现役,但最多也就一次 5 枚至 7 枚,我们从来没有失去对 50 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指挥和控制。 美国空军极力消除负面影响,但这起事件仍让一些人疑虑核武器安全。 图 1. 美国民兵战略核导弹 B. 众说纷纭! 【 据环球时报报道 】这一事故在美国的网上引起热议,大部分的网友惊讶于此类国家安全机密的信息为什么会被公开。各种猜测五花八门,有人怪军队里有太多 大嘴 ,也有说与美国的党争有关,还有猜测说,是军队的人希望拿到更多军费以更新设备。 一名 中国军事 问题专家 27 日告诉《环球时报》,这有可能是核安全部门(包括军方和研发部门及生产核武器的公司)为了保住核武器原有的战略地位,制造一些事端,造一些舆论,给国会施加压力,要求增加核军费。这是一种要军费经常使用的招数。 【美轰炸机曾误携核弹飞越全美 】 2007 年 9 月 6 日亦曾发生一宗核武失踪事故。一架美军 B-52 轰炸机曾误装 6 枚载有核弹的巡航导弹,飞越美国全境。官员说,飞机从北达科他州迈诺特空军基地起飞,降落路易斯安那州巴克斯德空军基地时,才发现机上有核弹头,这意味着核弹头在 3 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中处于失控状态。 【 六名前美国空军军官揭密外星人 接管核武器 事件 】 其实, 这样的神秘事件在美军基地曾多次发生过。最近 6 名美国空军前军官打破数十年来的沉默,于 9 月 27 日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披露他们曾经和 UFO 进行过 第三类接触 的惊人内幕和可信证据。 这场解密 UFO 内幕的记者会是由美国空军前上校罗伯特 萨拉斯带头筹划的,他是冷战时期一名美军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官。萨拉斯曾在 1967 年亲身经历了一起 UFO 光临蒙大拿州马尔姆斯特伦美军基地的事件。 这起 UFO 事件首先是由基地的地面卫兵向我汇报的。 萨拉斯告诉记者,当时我根本不相信,以为他开玩笑,随手挂掉了电话。后来卫兵又惊恐地再次打来电 话, 让我赶紧出去看一看 。萨拉斯随后看到, 一个亮红色的椭圆形飞行物悬浮在我们军事基地的前门上空,它的直径约有 9 米到 12 米。 当那架 UFO 出现 后,我们再也无法控制军事基地中的导弹发射系统,我们的 10 枚导弹全都失灵了。 一周后另一个核导弹基地也出现相同的情况。很显然,这种不明飞行物对我们的核导弹武器颇感兴趣,我们无法判断它们来自何处,但我个人认为它们并不属于地球。 其他的美军前空军军官都声称: UFO 曾经在许多美军核武器发射基地的上空出现过,只要这些 UFO 神秘出现,美军基地内的核导弹就会发生故障,无法被发射。这几位前任军官表示,自 1948 年以来, UFO 飞碟就曾盘旋在美国和英国核导弹基地上空,并使美国核导弹基地的武器系统瘫痪, UFO 还曾着陆在英国军事基地。然而,相关政府对外禁止公开这些消息。 这起事故发生后,萨拉斯的军方上司立即命令他签署保密协议,宣誓他必须就此事 永远保持沉默 。萨拉斯说: 我们事后被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上司命令我们甚至不能和自己的妻子或基地中的任何人谈论看到的一切。 6 位美国前任空军军官和 1 位前任士兵 9 月 27 日出席新闻发布会,他们指出大约有 120 位退役军人可以证实外星人干涉美国核武器军事基地,最近的一次可追溯至 2003 年。萨拉斯说: 事实上,我们披露的 UFO 故事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从事 UFO 研究的罗伯特 黑斯廷斯解释,迄今为止外星人的地球活动多数出于 监控 ,但未来仍需警惕外星人的进一步活动。他强调称,这些 UFO 目击事件反映出外星人对地球核武器基地的长期监测,并有时进行不同程度的破坏。 图 2. 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将武器变成节日礼花 (一个失控的洲际导弹 --- 2009年12月9日,挪威 --- 奥巴马获得和平奖前夕) C. 事实真相?! Whatever - You know - Its what it is! 【 据天狼星星际快报 】 在2009 年,在天狼星特使 隔壁家的二傻子 的强烈建议下,猛傻俱乐部小小地运用一下反身性理论于奥巴马 --- 直接给他颁发诺贝尔和平奖!虽然这完全不符合他当时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可以给他一个 CALL FOR ACTION !!!( 注:本段有超链接 ) 但是,奥巴马违反了他当初所作的争取让地球成为无核世界的承诺! 本月 12 号,美国能源部在网上证实,今年 9 月 15 号傍晚,在内华达州地下约 300 米 的实验室内进行了代号为 巴克斯 的亚临界核试验 , 在不引发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范围内研究核武器的反应和变化。 这是自去年 1 月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美国首次核试验。 据悉此次亚临界核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 3 次实验中的第 1 次。美国政府计划在 2010 年底和 2011 年初进行余下的两次核试验。 图3. 美国地下核实验基地鸟瞰 美国在迫使朝鲜、伊朗等国弃核的同时,却在执意保存本国的核战力。因此,美国此次展开的亚临界试验激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反核武器人士言辞激烈, 纷纷指责一向标榜 反核 的奥巴马政府所做出的 反常 之举。 本月 14 日,日本广岛市市长秋叶忠利发表讲话,称美国践踏广岛幸存者和全球人民对无核武世界的期待,令人 无法容忍 。此前一天,日本长崎和广岛民众举行集会活动,抗议美国实施亚临界核试验。 同一天,部分俄罗斯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国际安全问题专家集体发表文章称,为维护本国战略利益,俄罗斯必须保持适当的核潜力,以应对国际事务中仍然存在着的武力展示与实际运用武力等各种威胁。 由于奥巴马严重违反了对星际联盟的承诺,导致地球重新处于核末日的巨大阴影之下,星际联盟决定给予美国一个小小的警告 --- 短时间接管其 50 枚洲际核导弹!就像以前已经多次做过的那样。。。 D. 连锁反应 。。。 鉴于此事相当的重大,后续结果相当的不明朗,恐怕会引起朝鲜、伊朗等核发展中国家的过激反应,考虑到蝴蝶效应,全球众多有识之士开始疯狂抢购 NASA 的火星船票! 科学网的蒋讯最先抢到一张 真傻杨正瓴也抢到了一张 由于二傻是天狼星特使,有特别优待,星际联盟直接给发了三张免费船票,而且还是好吉利好吉利的号码嘢!哈哈哈哈! 。 。 。。。 。。 。 应广大地球难民的强烈要求 天狼星特使决定特别在科学网增设 【NASA 火星 船票 代 售 点 】 票价:每张门票 100,000,000,000 津巴布韦币
个人分类: 大开眼界|7806 次阅读|25 个评论
参与“名字上月球”和“名字上火星”活动
jiangxun 2010-10-28 08:36
作者:蒋迅 NASA为了提高民众对航天事件的关注,搞了一个“把名字送到月球” ( Send Your Name to the Moon ) 的 活动 。如果你在NASA的网站上签了名字的话,那么你应该有一个证书,就像上面的那张。而你的名字就随着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 LRO ) 到达了月球轨道。这个数据库 有一百六十万个名字 ,它被存入一个小小的微芯片 (microchip) 上,然后放入一个防止辐射的容器里。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于2009年6月18日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它是10年来美国首个目标为月球的航天任务。这个飞行器一共搭载了六个仪器和一个技术演示: CRaTER ─ 测量辐射效应的宇宙射线望远镜,目标是将给出月球辐射环境的特征,确定其对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DLRE─月球辐射计实验,目标是对月面进行热绘测量,为未来的试验和探测提供资料。 LAMP ─ 莱曼阿尔法测绘项目,目标是通过紫外线探测环形山中的永久阴影地区,并寻找水冰。 LEND ─ 月球探索中子探测器,目标是测量月球,绘制地图,发现有可能含有水冰的地区。 LOLA ─ 月球轨道飞行器激光测高仪,目标是提供整个月球的精确地形模型和地理上的测量。 LROC ─ 月球侦查轨道器照相机,目标是提供登陆地认证的测量要求和月极地区的光照情况。 Mini-RF ─ 微型射频技术显示器雷达,目标是展示新的轻型合成孔径雷达以及通信技术,并找出有可能含有水冰的地方。 LRO送回的照片中 包括了 阿波罗11号、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降落点,以及测量员1号和3号降落点的照片。特别是阿波罗14号降落点的照片上甚至有宇航员脚步留下的痕迹。 后来NASA又搞过类似的活动,比如 MSL 。看到有科学网的 杨冠灿签名 ,我也跟着签了名。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这里: http://marsparticipate.jpl.nasa.gov/msl/participate/sendyourname 。这个探索火星的项目“ 火星科学实验室 ”最早要到2011年12-12月发射,大家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它将携带的火星车“好奇号”是一位美籍华裔小孩马天琪命名的。这也是NASA为了提高民众对航天事件的关注搞的一项活动。 火 星科学实验室搭载的“好奇号”探测车将会比2004年登陆的火星探测车机遇号和勇气号重三倍长两倍。比起之前其它火星任务,它将携带更多先进科学仪器。它 是NASA唯一现有的火星探索项目。NASA认为,目前不具备载人火星之旅的技术,而MSL将是大载荷火星项目的关键一步。 我在想, 中国的嫦娥计划中是否也能搞一些类似的活动呢?
个人分类: 航天|7638 次阅读|5 个评论
梵高·星夜·再创作
jiangxun 2010-10-5 12:41
作者:蒋迅 Starry Night Scavenger Hunt 来源: 原作: 梵高 (Vincent van Gogh); 数码加工: Ronnie Warner 原文: APOD 你知道梵高 ( Van Gogh ) 的油画“星夜” ( Starry Night ) 里有一颗彗星 海尔-博普彗星 (Hale-Bopp) 吗?旦愿你不知道,因为它根本没有在梵高的画面上。但是,上面的图片上却有这颗彗星。 上面这幅作品初看起来象是梵高的“星夜”的数码复制品,其实它是“星夜”的一个再创作,你可以在上面 寻宝 。看看你能否找到一颗彗星,一个螺旋星系,一个放射状星团,一个超新星遗迹?找一找 超新星1987A ( Supernova 1987A ) 的光环, 爱斯基摩星云 ( Eskimo Nebula ), 蟹状星云 ( Crab Nebula ), 雷神的头盔 ( Thor's Helmet ), 车轮星系 ( Cartwheel Galaxy ) 和 蚂蚁星云 ( Ant Nebula )。 还有吗? 许多人说“有” :比如有人说看到了“ 爱因斯坦十字 ”( Einstein Cross ),“ 阔边帽星系 ”( Sombrero Gallaxy ), 马头星云 ( Horsehead Nebula ), 女巫星云 ( Witch Head Nebula ),甚至“ 暗物质 ”( dark matter ),等等。这些都是见仁见智了。但我无论如何没有看出此画中隐藏着 维梅尔的蒙太奇照片 ,而这据说是为了庆祝 NASA的每日一图 15周年而特意植入的。 一幅画如此地与天文学相关联,真是奇迹! 最后,李泳写的“ 画家眼中的色彩 ”里有梵高的原作。
个人分类: 航天|11265 次阅读|1 个评论
鼓励“剽窃”
jiangxun 2010-9-8 11:56
作者:蒋迅 Source: NASA ASK 有一天在阅读NASA的一篇文章“ Ten Systems Engineering Lessons Learned ”(系统工程的十条经验) 时看到了下面的一段话: When you are in college and you copy someone else's work, it's called plagiarism, and it can get you kicked out of school. In the world of engineering, this is called goo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t often results in awards and promotions. 在学校里,如果你抄了别人的作业,那叫剽窃,你可能会被开除。但是在工业界,那是一个受到鼓励的良好习惯,而这个良好习惯却被工程师们忽略了。每天,我们看到工程师们在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设计,或者写出别人早就写过得程序。他们为什么不查一查文献呢?为什么不请教一下有经验的老专家呢?你可以说别人技术保密。但至少从软件工程方面来说,我相信网上免费的程序和开源代码、开源软件足够软件工程师们日常使用了, Google Code 上有许多。如果软件工程师不能利用这些资源,那结果将是浪费时间和经费。 利用开源资源的另一个好处是,你可以比较容易地使人确信你的应用是建立在一个可信的基础上的,因为大型开源包往往是有许多人(包括名人)参与的,许多结果已经被验证过,或者有理论研究作后盾。而且这些开源包打都充满活力,新的功能不断出现,已有的错误不断被修正。这些因素都帮助软件工程师们节省了精力和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我想说,这里我们鼓励的“抄袭”并不是学校里的“剽窃”,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学校里的“剽窃”是将别人的工作算作自己的工作,并声称是自己的工作。而我们要鼓励的“抄袭”则是在承认前人的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别人的工作。这一点体现在开源的协议上:你必须承认别人的工作并在转卖自己的应用时把自己的原程序开源。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写给做系统工程的带头人的,而且十条经验都是非技术性的。它们是: 大多数问题都是非技术性的 要了解并定义你的团队 找好一个导师 不要重复发明 注意完成工作的是人而不是职位 打破障碍以便开诚布公地交谈 与做实际工作的人沟通 警惕“统一思想” 建立并保持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培养继承人
个人分类: 科技|4063 次阅读|1 个评论
NASA的大气层照片显示大气的层次
zlyang 2010-9-1 10:40
NASA的大气层照片显示大气的层次 蒋迅 老师《从航天器看地球大气层》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4650 里第一张图片的大图,以及最后一张图。 下载 它们。 可是,从照片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气层的不同层次是怎么看出来的? 相关:Take a deep breath and then read this http://astrobob.areavoices.com/2010/06/16/take-a-deep-breath-and-then-read-this/ 以下图片无商业用途。 (1) Sunset from the ISS http://www.internet-d.com/?p=9581 Explanation: What are these strange color bands being see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he Sun setting through Earths atmosphere. Pictured above, a sunset captured last month by the ISSs Expedition 23 crew shows in vivid detail many layers of the Earths thin atmosphere. Part of the Earth experiencing night crosses the bottom of the image. Above that, appearing in deep orange and yellow, is the Earths troposphere, which contains 80 percent of the atmosphere by mass and almost all of the clouds in the sky. Above the troposphere, seen as a light blue band with white clouds, is the stratosphere, part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where airplanes fly and some hardy bacteria float. Above the stratosphere, visible as a darker blue bands, are higher and thinner atmospheric levels that gradually fade away into the cold dark vacuum of outer space. Sunset is not an uncommon sight for occupa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because it can be seen as many as 16 times a day. (2) Infographic: Earth's Atmosphere Top to Bottom (infographic by Telescopes for Beginners) http://www.ouramazingplanet.com/earth-atmosphere-layers-atmospheric-pressure-infographic-0326/
个人分类: 人类的宇宙环境|8976 次阅读|3 个评论
彗星和行星的结合:叫“彗式行星”如何?
jiangxun 2010-7-30 11:38
作者:蒋迅 Source: Super Hot Planet With Unique Comet-Like Tail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 Jeffrey Linsky 团队用NASA 的哈伯太空望远镜的宇宙起源频谱仪 证实 了 一个可以被称为彗行星的天体 (HD 209458b) 的存在,它是一个巨大的气体星球,由于它的气体被抛出大气层,看上去就好像是一颗彗星。原来,这颗行星距离它所围绕的恒星特别地近。恒星把其大气层加热, 并使得被加热的表面物质脱离了行星,又受到母恒星强烈的恒星风吹拂,而呈现彗尾般的构造。这棵行星位于飞马座,距离地球153光年,重量比木星略轻 (木星的0.69倍),但轨道距离它自己围绕的恒星近一百倍 (只有700万公里),这颗被烤的发焦的行星公转一圈只要3.5天。相比之下,在我们太阳系中最快的水星公转一周要88天。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把这类行星称作彗行星(cometary planet)。也许称为彗式行星(comet-like planet) 更为贴切。
个人分类: 航天|3833 次阅读|1 个评论
My (old) notes after severing on a NASA review panel (before 2005)
zuojun 2010-7-21 08:08
Who should read this Blog? Any first-time PI, who intends to write a proposal to NASA for funding. Or anyone who is interested in knowing how a U.S. funding agent decides on which proposals to fund or not. Background for posting these old notes: A friend of mine is serving on a review panel to decide the fate of 350 proposals. This reminded me of my past experience as a panel member, which I shared (reluctantly) with some of my colleagues. If you dont know some of the abbreviations in my notes below, you may assume its a government agent (such as NASA, NOAA, NSF), or a program (such as ESE/NRA), or an institute/center (such as JPL, APDRC), or an ocean model (OGCM), or a data product (such as ECCO). Dear colleagues, Toni (not her real name) encouraged me to forward my notes to you, the notes I took during and after I severed on a NASA panel to review proposals. I am reluctant, because I don't like to put things in writing. However, I trust her good intention, so here it is, with some additions in bold-faced fonts. Regards, Zuojun 1) For this panel, there were 128 proposals. No mail reviews conducted. 2) Each of the 20 some panel members received a FedEx package a month before the panel meeting. 3) There were about three weeks of time for reviewers to read the assigned proposals, to write the reviews, and to submit them electronically. The web site was closed for review submission one week before the panel met in D.C. In theory, each reviewer should have enough time to finish the assignment, working on one proposal per day (meaning reading a proposal and writing the review). In practice, I read on average two proposals per day, some read 4-5 proposals per day just before the deadline for web submission, and some never submitted much writing before the deadline. My point here is that the proposal has to be very well written to convince the reviewers of its value. 4) When the panel finally met, each proposal was given about 15 minutes of time for the primary reviewer to have the opening remark, followed by the two secondary reviewers, questions and comments were then welcomed by the panel members before their votes were counted. The reviewers were allowed to change their original scores for many reason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was triggered by the exercise the program manager di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anel meeting: He started the meeting with Group 0 proposals, about five of them all together. When Group 0 was finished, we realized that they were post child for Excellent, Very Good, Good, Fair proposal ratings. Following that exercise, some of the reviewers adjusted their scores during the rest of the week.) 5) The panel's votes were calculated into one score, which was entered as 1/4 of the final score. So, a dynamics primary reviewer in favor of the proposal was critical, so were the opinions of the secondary reviewers, because the rest of the panel did not read the proposal in discussion. Each panel member was given the whole collection of the 128 abstracts before the meeting, and one may request a copy of a proposal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him. There was a copy available for the panel at the time of discussion as well. 6) The role of the program manager: He read all the 128 proposals and made notes of his opinions. He also spoke of his views whenever he wanted to, and sometimes quite authoritatively . 7) Final show: three blocks for each subject, core physical oceanography, air-sea fluxes, new instrument development, etc. The program manager went over each block, citing his reasons for the placement (ranking of proposals) and asking for advice. My notes/hints taken during the panel meeting: 1) Write well; including logically organizing the proposal, giving detailed work plan (year by year ), and using larger fonts and italicized or bold-faced fonts to highlight the hypothesis, etc. (Toni asked:How about the English? Yes, good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This remark is not directed to non-native speakers, because I read some poorly written proposals by English-speaking colleagues.This was before I became a freelance English editor.) 2) Emphasize the proposal's relevance to ESE/NRA, especially what the PI can give back to NASA! 3) Know the past literature well, including citing seminal papers in the field as (30-year-) old as they may be; 4) Attach unpublished manuscript and pubs in press (so the reviewers can't complain, even if they don't have time to read any). Also, some reviewers were critical about PIs' past experience (in terms of pubs in the proposed field), they might give a low score to a proposal simply because the PI never before did any work on the subject (say biology, or numerical modeling); 5) Don't propose new field research, use existing fund instead to get at least one pub out first); 6) Don't assume the reviewers are from the same field (unlike NSF's mail review process); e.g., some satellite people reviewed a numerical modeling proposal, and gave a low score because he didn't know what penetrative shortwave radiation meant in an OGCM, and didn't see an equation for it nor any explanation for how to implement the term; the last two points were valid criticisms though; 7) Validation, validation, validation; some numerical modeling proposals without validation component by field observations can be rated down; 8) Follow the budget rules (1/4 million dollars/year for this NRA); 9) Disclose related funding (especially those from NASA for similar type of work); 10) If collaborating with NOAA personnel, one should be extremely cautious about the relevance with NASA (why should NASA fund this proposal, not NOAA?) and ask for NO money for buying NOAA computing facility). My other thoughts/observations: 1) The primary reviewer is very important, but the secondary reviewers with strong-opinions are also critical because each casts 1/4 of the overall score; 2) Consensus form: Wording was required to match the overall score, the only score that the PI will see, especially for those at 3 or lower; more weaknesses were asked for proposals on the bubble in case they are turned down at the end due to limited funds available; 3) Two okay proposals may help to bring one UP for funding? 4) ECCO is considered NASA product/investment, so someone should validate/use it. Right now, ECCO is mostly used by ECCO people at JPL; so you should write a proposal using ECCO; 5) If one might lose his job when this proposal doesn't get funded, the manager might want to save his career. My advice for NOAA researchers: One should look at the statistics: How many NOAA (related) people actually get funded by NASA (before spending any time on writing NASA proposals).
个人分类: Thoughts of Mine|31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宇宙中的两个龙状星云
jiangxun 2010-7-3 23:20
Abell 370星系团中的龙状星云 第一个是上面位於Abell 370星系团中的龙状星云,距离太阳系大约有50亿光年。龙状星云其实有一点欺骗人类的眼睛。Abell 370星系团(菊黄色椭圆的那些) 产生了引力透镜效应,由於恒星的巨大引力而使光线弯曲,於是放大了背景中的星系。龙头 (红色的,其中有蓝色的恒星) 就是其中的一个星系。在龙头的上面有三或四个星系,它们实际上是龙头星系的镜像。 我想介绍的第二个龙状星云是一个由红色和绿色的宇宙烟尘装饰而成的,它的编号是NGC 5189。那些彩色的“烟雾”是一颗恒星正在死亡的标志。对这个星云科学家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因为它和一般的即将结束寿命的恒星有所不同。垂死恒星所产生的恒星羽状物几乎是圆形的,就像巨大的肥皂泡或者巨大的行星一样。但这个行星状星云看起来像一个奇怪的“S”形状。中心位置有一横杠,极有可能是由这个恒星的气体放电形成的内环投射而成的。从一个简单的球形恒星转变为一个如此复杂的对称物。 广阔无垠的宇宙真的是很奇妙。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呢?
个人分类: 航天|439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校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jiangxun 2010-5-12 22:33
作者:蒋迅 Jerry Woodfill (左) 和阿波罗13号宇航员Fred Haise 写完“ 现象丛生的阿波罗13号 ”一文后,我感觉余言未尽,我觉得应该说一说介绍阿波罗13号获救有13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的NASA工程师Jerry Woodfill。 Jerry Woodfill 原来是Rice大学篮球队的队员,他就是靠这一项篮球奖学金上的这所大学。所以可以说他就是一个靠体育上大学的特招生。但是他的篮球技能并不出色,也就是一个板凳队员。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保持着Rice大学投篮命中率最低的一位。Jerry Woodfill 上的是电子系,他的学习也不是太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会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了。Jerry Woodfill 也不例外。 就是在这个关键时刻,美国总统肯尼迪到Rice大学给了他的著名演讲“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我们决定在这个十年间登月,…,不是因为它们简单,而是因为它们困难,…。”我不知道为什么肯尼迪选择了在Rice大学做那次演讲,而不是在近在近在咫尺的NASA控制中心。肯尼迪一定不知道在下面的听众席上有一位正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的Rice大学篮球队的板凳队员Jerry Woodfill。他深深地被肯尼迪的演讲打动了。于是他决定从此高挂战靴,努力学习,希望自己能亲自加入这个令人振奋的登月计划中。 终于,他成功了。他在Rice大学电子系获得了两个学士学位。在他毕业的时候,他进入位于休斯顿的NASA宇航控制中心。在阿波罗计划中他被分配开发宇航员的预警系统。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用了这个系统,阿波罗13号上更是他的这个系统通知了宇航员。他参与了解救三位宇航员的行动,并最终得到了总统的奖励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如果我能开句玩笑的话,我想说,阿波罗13号获救有第14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肯尼迪总统选择了在Rice大学做他的那次著名演讲,而在听众中正好有一位为前途而迷惑的大学生Jerry Woodfill。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6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不知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十项秘密(下)
jiangxun 2010-4-25 01:04
作者:Phil Plait,翻译:蒋迅 注:第一部分在 这里 6. 哈勃观测过太阳系中除水星以外的所有行星 前面说过,太阳光直接照射到哈勃的仪器上的话会把那些仪器损坏。由於这个原因,人们不允许将哈勃对准任何靠近太阳的区域。水星由於太靠近太阳而不能让哈勃去观测。但这不妨碍我们去了解水星,因为我们有 信使号 探测卫星 ( the MESSENGER spacecraft ),它已经两次飞越水星表面,预计将在2011年进入水星轨道。它将得到比哈勃所能得到的更清晰的照片。 7. 哈勃不使用透镜 哈勃发射已经19年了,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有记者在说哈勃的透镜。其实,哈勃不使用透镜 (lenses),它使用的是反光镜 (mirror)。伽利略 (Galileo) 用透镜制作了太空望远镜,后来牛顿发现用反光镜更好。哈勃的主要反光镜的直径是2.5米。尽管这是在空间上最大的直径,但相对地面上的太空望远镜来说还是 太小了。在夏威夷的两个望远镜的直径达到10米。当然,哈勃也有透镜,装在精密导引感测器 (fine-guidance sensors) 上,被用于给哈勃锁定目标。 8. 并不是所有哈勃看到的都是有目的地看到的 这个不是太难理解。哈勃有数个照相机,当天文学家用其中的一个观测宇宙中的某个地区时,其它的照相机就在拍摄相邻的区域。天文学家们每天都会仔细研究当天 的照片,看能否找到以前没有发现过的现象。上面的图片就是这样的一个副产品。图片中央靠上处有一个模糊的黑点,放大后的图片在左下角。这是一个正在死亡的 恒星发射出的气体,也就是一个行星状星云(planetary nebula)。 9. 你可以在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看到一个哈勃的照相机 哈勃太空望远镜会周期性地更新它的仪器。当新的仪器替代了旧的仪器以后,旧的就会送到博物馆去。上面就是曾经在哈勃上使用的暗天体分光成像仪 (Faint Object Spectrograph) 退役后的照片。当它被改装时正好被普莱特看到。它现在就在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馆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里展出。 10. 你可以看到哈勃拍摄过得所有照片,只要超过了一年的时间 自哈勃发射到空间以来,它已经围绕地球运行了十万次以上,发回了五十万张照片。这些照片在一年后会放在一个对外开放的 数据库 里。 比如你可以找到你的小孩出生时哈勃拍摄的照片。当你看到原始图像时可能看到的并不怎么漂亮,你还需要做一些处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随意去提取数据,否则 服务器会承受不了。为什么有一年的限制呢?获得原始数据的人需要时间去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被别人先足而登的话,那就可能在原始数据持有人之 前发表成果。当然也不应该让数据保密一辈子。所以就定了这个妥协的方案:一年。 结束语 选择出十项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哈勃所做的,也是能做的是让人们看到了宇宙是多么美丽。 参考文献: Ten Things You Don t Know About Hubble
个人分类: 航天|7003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不知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十项秘密(上)
热度 2 jiangxun 2010-4-24 07:08
作者:Phil Plait,翻译:蒋迅 本文被 solidot 资讯 引用。谢谢! 译者注: 今年4月24日是哈勃太空望远镜20周年,据 solidot 资讯 ,1990年4月24日,天文史上最重要的观察仪器 哈勃望远镜 发射升空。20年来,哈勃拍摄的壮观天文图像愈来愈为人们所熟知,它难以置信的长寿也为人所惊叹,事实上它在其漫长的道路上 经历了多次濒死体验 。 在哈勃望远镜发射数星期之后,传回来的图片显示在光学系统上有严重的问题,问题的根源在於哈勃2.2米直径的主镜形状被磨错了。镜面与需要的位置差了微不 足道的2微米,但这个差别却造成了严重的球面像差。来自镜面边缘的反射光,不能聚集在与中央的反射光相同的焦点上。NASA和哈勃随后成了大众嘲笑的对 象。宇航员在1993年12月的首次维护任务中成功修正了有瑕疵的主镜。2年后,哈勃望远镜让我们看到了宇宙在创世大爆炸10亿年后的景象。哈勃一共经历 了5次大修,最近一次安装了第三代广域照相机、宇宙起源频谱仪(COS)等设备。预计它将能服役到2014年后,在2014年开始,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 镜(JWST)将发射升空,逐步接替哈勃的工作。今特选译本文以纪念。 引言 1990年4月24日,发现者号航天飞机把哈勃太空望远镜 (Hubble Space Telescope) 送上了太空,这是有史以来发射过得最大的最敏感的太空望远镜。这次发射带来了天文学界的革命,它发回了一些人们见到过的最令人惊讶最美丽的天文照片。可以 说,哈勃太空望远镜是大多数人可以叫的出名的唯一的天文望远镜。作为十项系列的一部分,天文学家菲尔普莱特 ( Phil Plait ,国内许多网站说他是宇航员,这是误传) 发表了这个你不知道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十项秘密。他相信几乎可以100%地说,没有人事先知道所有这十项秘密。下面就是这十项秘密: 1. 哈勃拍摄了最深层空间可见光的照片 2003年天文学家汤姆布朗 (Tom Brown) 把哈勃对准了(Andromeda Galaxy) 的边缘并在那里停留了三天半。他是为了获得那里微弱的恒星的数据。他同时发现了最深层空间的光线的图像,即亮度为31等星。 2. 月球没有亮到不能用哈勃观测 有些人声称有些物体太亮了以至於不能用哈勃观测。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哈勃上的一些相机对紫外线非常敏感,过强的紫外线会把仪器烧毁。但多数相机并不那 么脆弱。事实上,哈勃观测过空间中的一些很亮的星体,包括月球。就月球而言,哈勃的困难在於它运动的太快了。所以必须事先把哈勃对准月球将要经过的一个 点,并在月球到达时准时按下快门。操作的难度是我们很少看到哈勃拍摄的月球的照片的真正原因。 3. 哈勃经常观测地球 如果月球太亮的话,那么地球呢?当然亮的多。哈勃不仅观测过月球,而且还数千次观测过地球。其实,哈勃观测地球并不是真的观测,而是为了校正 (calibrate) 数码探测器的数据。不必担心它能看到人,月球的转动都快得难以跟上,那么地球就更是这样了。 4. 哈勃曾有一次观测等等再等等太阳 哈勃本来是不能观测太阳的,但曾经有一次它确实有意地观测了太阳。原来,它的一些电子检测器上积累了过多的电子,除去这些多余的电子的一个办法是让电子检 测器接收紫外线。广角行星照相机 (Wide Field/Planetary Camera) 就是其中一个。正好,宇宙中有足够的紫外线。所以工程师们在照相机外面专门安装了一个指向哈勃后部的接收紫外线的镜片,这样哈勃对准太阳相反方向时,这个 镜片正好对着太阳,使得太阳的光线射进广角行星照相机里。上面就是拍摄的太阳的照片。 5. 哈勃看不到月球上的阿波罗的人造物 很多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把哈勃对准月球上的阿波罗落地点,让那些说美国人登月是谎言的人们闭嘴?第一,美国宇航局和天文学家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 做。第二,哈勃不能看到那些人造物,因为他们实在太小了,直径只有4米。唯一的办法就是返回月球。(译者注:事实上美国航天局已经找到了一些遗留在月球上 的设备,甚至连宇航员的脚印都可以见到。) 待续 。
个人分类: 航天|10302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两架航天飞机同时矗立发射场(组图)
quaternary1 2008-9-24 20:0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24日 新浪科技 美两架航天飞机同时矗立发射场。左侧为亚特兰蒂斯号,右上角为奋进号 亚特兰蒂斯号(近处)和奋进号(远处) 一道彩虹出现在发射场上空 发射场全景照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9月23日消息,美国宇航局网站最近刊登了一组美国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场的鸟瞰图,在发射架上奋进号航天飞机和亚特兰蒂斯号同时矗立在发射架上。这是自2001年7月以来,两架航天飞机第一次同时出现在发射架上。   这两架航天飞机将于今年10月执行STS-125任务,以修复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由于哈勃望远镜围绕距离地球更高的轨道运行,与空间站的轨道交角不同,因此如果亚特兰蒂斯号受损,它上面的宇航员将无法到达空间站。为防不测,美国宇航局将随时准备发射第二架航天飞机奋进号。   据悉,奋进号将在39B发射架上待命,必要时将在亚特兰蒂斯号执行修复任务时上演太空大营救。在告别营救者身份后,奋进号将被转移到39A发射架,而后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STS-126任务。(秋凌) 美两架航天飞机同时矗立发射场。左为亚特兰蒂斯号,右为奋进号 夜幕中的两架航天飞机   今年10月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发射升空执行哈勃望远镜的维修任务。由于哈勃望远镜围绕距离地球更高的轨道运行,与空间站的轨道交角不同,因此如果亚特兰蒂斯号受损,它上面的宇航员将无法到达空间站。为防不测,美国宇航局将随时准备发射第二架航天飞机奋进号。以上图为发射场上整装待发的两架航天飞机。
个人分类: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Astronauts Train in Florida for Atlantis Liftoff
quaternary1 2008-9-23 23:18
Astronauts Train in Florida for Atlantis Liftoff Sept. 23, 2008 The seven STS-125 astronauts continue their last prelauch training at NASA's Kennedy Space Center in Florida today. After meeting with members of the news media this morning, the crew will practice emergency egress at the launch pad, with briefings scheduled for the afternoon. During their first day of activities, the crew members practiced driving the M-113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 as part of their training on emergency egress procedures. On launch day, an M-113 will be available to transport the crew to safety in the event of a contingency on the pad before liftoff. Monday evening, Commander Scott Altman and Pilot Gregory Johnson flew simulated landings in the Shuttle Training Aircraft. Image above: STS-125 Mission Specialist Megan McArthur successfully practiced driving the M-113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 Other crew members behind her are Mission Specialist John Grunsfeld, Mike Massimino, Michael Good, Gregory C. Johnson, Andrew Feustel and Commander Scott Altman. Image credit: NASA/Kim Shiflett View larger image While the astronauts activities are centered at Launch Pad 39A, space shuttle Endeavour is nearby at Launch Pad 39B where it be on standby in the unlikely event that a rescue mission for the Atlantis's crew would be necessary. After Endeavour is cleared from its duty as a rescue vehicle, workers will move it to pad 39A in preparation for liftoff on mission STS-126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n November.
个人分类: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1往天上去
墨人刘 2008-8-24 23:42
1往天上去 NASA 这个发音近似Lese(垃圾)的机构为太空送去了最多的人造机械,但它并不孤独,很多国家都成立了类似部门,争抢太空垃圾的发射业务。有些人认为他们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以密布外太空的垃圾,作为抵挡外星人入侵的第一道防御阵线。这可真是一个伟大的军事构想,这可真是一件抢手的活,这可真是一个烧钱的主。 火箭 您要是屁股着火了,能不跑得飞快吗?火箭科学家受此启发,就利用这股火气来获取高速。火箭们一路逃逸一路甩尾,结果却让它十分无奈:只有当染料耗尽之后,前级箭体才能甩脱。这当然不是快乐的体验,但火箭只能默默承受,谁叫它自己放的屁这么容易燃烧呢? 航天飞机 一种往来天地的交通工具,动力来自于燃烧钞票释放的热量,所以一度传说它只是处理过剩金钱的碎纸机。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没有任何一台的碎纸机的烧钱速度能够赶上它。 空间站 不要再抱怨房价飞涨了,抬头看看头顶那两房一厅吧。80平米的使用面积耗费高达上百亿美元,每年超10亿美元的物业管理费却只换来遥控服务,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吗?物业管理公司还远在千里之外,当洗手间出问题时,空投管道工是唯一的解决之道。房地产公司真应该用空间站来反衬自己的无上厚道。 宇航员 唯一可以通过玩过山车收获工资的职业。宇航员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体验失重和超重,偶尔示范一下太空饮食,不管是鸡肉、汤圆、还是泡菜,看上去都跟吃牙膏类似。他们就用这种枯燥的方式让普通人打退堂鼓,其实心里正在暗自得意,因为可以在所有人的头顶发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公众将宇航员视为英雄,这当然有利于维护大多数人的自尊。 太空游客 当钱的惟一作用只是挤占空间时,您肯定也想成为太空游客。即使在长期训练中饱受呕吐和头晕的折磨,升空时则有随时成为高空礼花的风险,但为了寻觅存放钞票的适当地方,您都会心甘情愿地展开飞天之旅。 太空漫步 人类对子宫内生活的一种回归。漫步时以一条维生管道维持在失重空间的活动,前者如同脐带,后者模拟羊水。既然太空漫步是向子宫致敬的象征手法,那么那种不需要脐带的自由行走似乎有点误入歧途啦。 逃逸速度 移民地外空间的起码要求。必须达到这一速度,才能离开地球;只要达到这一速度,就能离开地球。这和国际间的投资移民如出一辙,个人资产既是必需标准,实际操作中也常常成为惟一条件。 旅行者号 浪迹天涯是旅行者号们的最终归宿,之所以有个们字,是因为旅行者号其实有两艘飞船,而且2号比1号先行发射,常常在各种探测活动中占尽先机。除了人类征服宇宙的贪欲之外,它们现在已经是离开人类最远的人造物,目前正徘徊在太阳系的最外缘,犹豫着到底是撒手前行呢,还是撞上一个什么东西给人类送上爆炸声作为临终礼物。 地球名片 试过给邻居介绍自己的时候附上地址吗?先驱者10号飞船搭载的地球名片就来上了这么一招。镀金铝片上铭刻的地球和地球人的信息,其实都是无奈的同义词--要等到宇宙邻居的回执,至少得百万年之后。前提有两个:地球坚忍顽强到经受住人类长达百万年的蹂躏;以及对方没有拿这块金属板作为反光物来吸引异性。
个人分类: 科学魔鬼词典|6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