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宇航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神九3位宇航员面部出现浮肿,属于正常情况
xupeiyang 2012-6-19 05:26
  今天三位宇航员的面部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一些浮肿,因为是初到太空,航天员的体液是要重新分布,会向上半身转移。工作人员说这些都属于一个正常情况。这两天航天员没有被安排科学实验或者是操作题目,他们主要的任务还是要尽快的来适应太空的环境,为之后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是做好准备。 视频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17/172224607347.shtml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4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美国人如何评论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上天
热度 13 benyang22 2012-6-16 23:30
今天,yahoo新闻把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上天放在 头版头条 。消息登出来三个小时,有688条评论。有祝贺的赞许的,有反思的,有吃醋的讽刺的,有不以为然的。以下转载几条,并用google翻译译成中文。 She is pretty 她很漂亮 My hats off to anyone brave enough to explore space. I wish them well. 我的帽子勇于探索太空的人。我祝愿他们。 Much of Americas innovation and Ideas were rooted in the Space program, It's what led to Ideas the Chinese and others copied. We often comment on how the Chinese lack innovation and originality, well this is how they change that. 许多美洲创新和理念扎根在太空计划,这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和其他复制的想法。我们常常谈论如何在中国缺乏创新和创意,以及他们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此评论是回答以上评论的)You flattered. The continuous evolution on Space program arises from the belief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at it can completely show off one nation's power and strength. Also, it's a good demonstration of one's leadership. What all they've done is for that purpose. Sad but true. 你受宠若惊。来自中央政府的信念,它可以完全显示一个国家的力量和实力上的太空计划的不断演变。此外,它的领导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他们所做的一切是用于这一目的。悲哀而真实。 I was in Taiwan on leave from Vietnam and took in a movie for fun. A newsreel was shown of the American flag being planted on the moon. Everyone in the theater stood and cheered. I felt really proud to be an American. Wouldn't it be great if all countries showed each other this kind of respect! 我在台湾从越南休假,并在电影的乐趣了。一个纪录片,是美国国旗在月球上种植。在剧院的每个人都站起来欢呼。我感到非常自豪的是美国人。岂不是巨大的,如果所有国家都表现出彼此的一种尊重! Reading these comments you see that the arrogance and ineptitude are not found only among the American leaders, but they're widely spread in the population. These will bring more pain and suffering. Wake up guys! 阅读这些评论,你看,不仅在美国领导人的傲慢和无能,但他们在人口广泛的传播。这将带来更多的痛苦和折磨。醒来吧家伙! I would hope that this historic feat for China will make many of it's citizens realize that a baby girl is just as good as a baby boy. 我希望这对中国吧历史性壮举吧将使许多公民意识到作为一名男婴,一名女婴是一样好。 China Rise ! A New Beginning... A New Hope... Love China ! A True Democracy, A True Human Right Nation !!!! 中国的崛起! 一个新的开始...... 一种新的希望...... 爱中国! 一个真正的民主,一个真正吧人权国家!!! Quite an accomplishment. May the Gods be with you. Pleasant journey. And may you return safely. 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愿神与你同在。愉快的旅程。和你可以安全地返回。 As Europe and the U.S hinge on the verge of collapse, China launches into space.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world is shifting. 由于欧洲和美国铰链上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发射进入太空。在世界上的权力平衡正在发生变化。 i made many trips to Hong Kong while in the navy and I found the Chinese people to be very nice and friendly. One thing they are not is lazy. Don't blame the people for the mistakes different governments make.. If not for governments all people could live with one another in peace. 我海军在许多前往香港,我发现是非常好的,友好吧中国人民。他们没有一件事是懒惰。不同的政府作出的错误吧不要责怪的人......如果不是政府所有的人能够生活在和平另一个。 The headline read: "China sends first woman into space" But they forgot to add "permanently." 标题写着:“中国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女人”,但他们忘了加上“永久的。”
个人分类: 多彩社会|4615 次阅读|33 个评论
[转载]1972年登月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全家福”
crossludo 2012-4-26 21:42
1972年登月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全家福” http://tech.qq.com/a/20120426/000119.htm
个人分类: 博览视界|1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升级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宇航员又一次起程
pxdywjqw 2011-11-29 15:12
升级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宇航员又一次起程 为了维修和升级哈勃太空望远镜 (HST) , 2009 年 5 月 11 日搭载 7 名宇航员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点火起飞。这是维护 HST 的第四次 ( 也是最后一次 ) 载人飞行。这项任务计划用 11 天完成,总共安排 5 次太空行走,每次持续 6 小时以上。原来的广角照相机将被更换,新相机将工作在 “ 从紫外,经可见光,到近红外 ” 波段。这使得望远镜能够看到更为黯淡和遥远的星系,它们的形成可以早至大爆炸后的 5 亿年。宇航员还将通过空间行走为 HST 安装一台新的光谱仪,它将广泛收集观察目标的温度、密度、速度以及化学组成等信息。原有的成像光谱仪需要修理,它工作于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在 2004 年的一次断电事故中受损停机。此外,另有一台用于巡天观测的先进照相机,也需要修复。它是在 2007 年的一次电子线路短路事故中停止工作的。修复后,这台主广角相机的分辨力将提高 10 倍。这次航天飞机载人飞行,原定于 2008 年 10 月发射。之所以发射被推迟,是因为 2008 年 9 月突然发现 HST 上的计算机系统出现了问题。当然,计算机故障的排除也是此次飞行的任务之一。 HST 是投资最大的天文观测项目之一,到 2014 年项目终止,总投入将超过 60 亿美圆。 HST 的运行轨道距地面 575km, 由于是在大气层外进行观测,加之免除了大型仪器重力变形问题,图象清晰度大大提高。反射式望远镜的主镜直径是 2.39m ,长度为 13.3m, 外径为 4.3m 。 1990 年 4 月 25 日发射进入轨道后, HST 姿态不稳并且成像球差大,基本上无法工作。 1993 年 12 月两批宇航员先后完成了预定的修复任务。之后, HST 传回了一批又一批精美珍贵的照片。其中著名的有: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超新星 1987A 爆发后的遗迹——三个相互穿插的气体光环;类星体由于引力透镜效应而形成的多重影像等。 HST 的寿命比原计划延长 4 年,它的成功是当代科技的一个奇迹。 2014 年 HST 的接班人- James Webb 太空 望远镜-将发射升空。 (戴闻 编译自 Physics World, May 12, 2009: News )
1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美式足球职业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
热度 6 jiangxun 2011-7-28 09:11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太空探索》2013年第5期上。 我曾经讲过一个“ 从校篮球队的板凳队员到NASA工程师 ”和“ 从小学数学教师到NASA火箭工程师 ”的故事。今天,我想再讲一个从职业美式足球运动员到NASA宇航员的故事。对于我来说,这三位NASA人的故事都很生动。他们的背后是NASA的一种文化。 他的名字是利兰·D·梅尔文 ( Leland D. Melvin )。梅尔文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当一名宇航员。虽然在他小的时候象其他美国人一样记得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但他没有觉得自己要走上那条路。甚至在他已经进入NASA工作之后他也没有想到过成为一名宇航员。可以说他走上这条路是他对自己兴趣的发现更新与一连串的机遇的结合。 应该说,梅尔文在童年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想。他的父母是教师,他们希望他成为医生。但是他一直对学医没有感觉。在他上一年级的时候,母亲给他买了一套化学玩具。他非常喜欢这套玩具。从此表现出了对科学的兴趣。他甚至把家里的电话拆开看里面是如何工作的。令他父母惊讶的是,他居然还能把电话按原样装回去。1982年,梅尔文在高中的一次比赛中表现出色,碰巧被前来物色运动员的大学教练看到了。 于 是他得到了一笔美式足球的助学金,从而进入里士满大学 ( University of Richmond ) 。因为那套玩具,他选择了化学系。在四年的大学期间,真正可圈可点的都是他在球场上的成绩。他开始向职业球员的方向发展。他终 于 被“底特律雄师队”(Detroit Lions) 的教练看中,当上了一名职业队的外接员。不幸的是,训练中他的腿筋受伤,只能退出球队。第二年,他又被“达拉斯牛仔队”(Dallas Cowboys) 选中,但同样的不幸再次发生,他的职业球员生涯就这样过早地终止了。这个时候,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在球场上显示自己的实力。那一年是1987年。 他面临着许多退役运动员所必须面对的挑战:第二职业。在经历过这样的挫折后,一些人没有能够走出困境。但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和他自身的完美规划帮助他成功地实现了转折。 梅尔文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们对他的影响很大。不管他做出什么选择,他们都支持他。他们教育的一个信念是:什么选择都可以,除了自我放弃。在大学里,他没有因为训练而放弃学习。在去“底特律雄师队”之前他获得了化学学士学位。即使是在专业队训练期间,他也一直没有放弃他对科学的追求。在他被“达拉斯牛仔队”选上之后,他必须等一年后才能开始比赛。他申请了一份传递员的工作,这样可以挣点钱。有一次,他在搬东西的时候碰巧遇到了他以前大学老师的丈夫。那人建议他去找佛吉尼亚大学材料科学系的Glenn Stoner。梅尔文不明白为什么,那人说到,“就照我说的做吧。”梅尔文听从了。梅尔文从Stoner那里得到了一份助研的工作。一开始他还仅仅是觉得这份工作的工资高一点。但到第二个学期时,他决定在这里上学,尽管这时候他知道他不久将到达拉斯去加入“达拉斯牛仔队”。在达拉斯,他白天训练,晚上跟电视学习材料科学系的课程。当然这样做对他说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当他不得不从“达拉斯牛仔队”退出时,他庆幸自己这样做了, 因为他得以轻松地重新回到学校,在佛吉尼亚大学材料科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1991年,他获得了硕士学位。 他回忆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今天的孩子们都想成为麦可·乔丹。这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问他们,如果你在比赛中受伤了,你怎么办?或者,如果你不能再追求你的目标时,你该怎么办?” 梅尔文在NASA的机遇是在他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三年,1989年。他参加了一次就业恳谈会。在恳谈会快结束的时候,他碰巧路过NASA的桌子。NASA的工作人员把他叫住。“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问他。原来,他的学院院长已经告诉人家注意一个叫梅尔文的学生。就这样,他在一周后成为了NASA的一名工程师。而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想到过在NASA工作。 梅尔文在NASA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兰利研究中心的“无损评价科学科”(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Sciences Branch),他的工作包括利用光纤传感器测量应变,温度和化学复合材料和金属结构的破坏。1994年,他被任命为一个运载器健康观测团队的负责人,参与跟马丁公司合作的 X-33试验机 项目。1996年,梅尔文与他人合作设计督建了生产光纤传感器的光学无损检测设施。 即使到这个时候,梅尔文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宇航员。甚至当他的一位同事给了他一张宇航员申请表的时候,他也是把那张表格仍进了垃圾箱。结果那位同事的申请成功了。这激起了他的竞争欲望。“他能我也能”,就这样他也递交了一份申请。1998年,他真的成为了一名宇航员。2008年和2009年他搭乘航天飞机执行了STS-122和STS-129任务, 成为第13名进入太空的美国非裔宇航员 。 2011年10月12日,NASA局长博尔登宣布任命梅尔文为NASA负责教育的副局长。他经常到美国各地去宣传NASA,宣传航天事业,引导美国学童对科学的兴趣,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教育下一代如何成长。他的教育对象不只是儿童,也包括成人。“有多少人真的不知道NASA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投资,”他说,“基本上,他们的每一美元投入都得到十八美元的回报。我认为,每一纳税美元中的一美分的七分之一拨款到了NASA ── 用这笔钱,人们得到了宇航员队伍,航天飞机,空间站,行星探索,等等…这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他在这里说的NASA联邦预算与我在“ 航天飞机倒计时 ”一文有些出入。我在那篇文章说的是0.45美分。不管是哪一个,都不影响他的结论:这是一笔令人难以置信的交易。 梅尔文在业余时间里喜欢摄影。在他的 个人网站 里有许多他的作品。除了摄影外,他的兴趣还包括钢琴、阅读、音乐、骑车、网球和滑雪。他还在电视剧中扮演过角色。 梅尔文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意识。 注:最近看到报导,一些国内的运动员在退役后不能顺利转行,甚至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特写本文,希望他的经验对体育界和教育界的人士们有所借鉴。 让我再重复一遍 梅尔文的话:“ 今天的孩子们都想成为麦可·乔丹。这没有什么错误。但是,我问他们,如果你在比赛中受伤了,你怎么办?或者,如果你不能再追求你的目标时,你该怎么办? ”。 笔者觉得,这正是许多运动员必须面临的问题。等国家吗?还是自己留好第二出路。而多数的中国小运动员们似乎连想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有些人到退役时才发现自己除了一个特殊的技能之外什么都不会。虽然说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比赛,其实一天大学都没有上过。 在美国,儿童参加体育训练都是业余的,他们必须上全日制学校,只有课后才能进行体育训练。有许多比较中美体育的文章,只要在 Google 上输入“比较 中美 体育”就可以找到。笔者在美国的华人朋友无一例外地自费把孩子送到体校 (俱乐部) 去,这类体校包括体操、游泳、滑冰、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在硅谷,比较成功的体校有王晓红和林丽的两所游泳学校。很多人把孩子送去并不都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搞体育或者靠一技之长上大学,而是希望孩子将来能自娱自乐;还有的是出 于 父母本身的兴趣。 在美国大学里,所有的运动员学生都必须全日制上学,必须拥有合格的考试成绩,而且教练员不得有任何通融任课教师的行为。否则学生将失去奖学金和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资格。我记得自己在美国大学教书的时候就曾经收到过教练的来信,说自己的学生在我的课上,他们必须考试及格才能继续留在校队里,所以希望我能告知这些学生是否有考不及格的危险;如果是的话,学生必须暂停训练,集中精力去考试。这些教练丝毫没有要求通融的意思。 在笔者朋友中,最成功的例子有 白浪 和 肖寒 。白浪的父亲白帆本身原来就是一位运动员,业余时间到他女儿的学校当教练,女儿就是这样开始练篮球后来转为排球的。肖寒的父亲肖巍喜欢打乒乒球,就在自家的地下室里带着儿子打球,等到孩子的技术超过了自己之后就送到了俱乐部里,正巧碰上了原国家队的队员程英华。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从来没有放松学习。事实上,白浪和肖寒的学习都非常出色,丝毫没有因为打球而受到影响。个人认为,这样的运动员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参考文献: 【NASA】Leland Melvin: Astronaut by Chemistry 【NASA】Happy Summer Solstice 【NASA】Leland D. Melvin, Associate Administrator for Education 【YouTube】A Virtual Visit with Leland D. Melvin 【YouTube】Astronaut Leland Melvin interview Leland Melvin remembers the past as he looks forward NASA Astronaut - Leland Melvin Former Football Player Scores Big With Academic Plan Leland Melvin, R'86, shares his adventures aboard Space Shuttle Atlantis
个人分类: 航天人|8153 次阅读|29 个评论
[转载]小学课文:长城砖
热度 1 wcswolf 2011-6-23 06:25
绵延万里的古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失去它的作用。于是,长城砖觉得它们是世界上最低下、最无能、最可怜的砖了!它们十分羡慕那些盖起了一幢幢高楼的红砖,也羡慕那些筑成了一座座厂房的青砖,甚至对农民盖围墙用的那些碎砖,也有点羡慕呢! 这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有一块普普通通的长城砖,忽然被人们掀下来,送上飞机,运到美国一座大城市去展览。这块自惭形秽的砖,居然被送进一个垫着软缎的玻璃匣里,陈列在展览大厅的镀金架上! 从美国各地赶来参观的人,排成一条望不到头的长龙,经过那个镀金架子,每人只允许停留7秒钟,他们急忙发表着各自的感想—— “啊,我终于看到了伟大的长城砖了!”一位大学教授激动地说,“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比我们美国的历史要长10倍呢!” “确实了不起!”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个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但是,这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一位金发女郎接着宇航员的话说,“万里长城是2000多年以前的人类,用相当原始的工具建造起来的——我不说中国人而说人类,因为这项伟大工程是全人类的骄傲!” “是的,是的!”一位尖嗓子的男孩兴奋地喊道,“我们的历史老师也说过,万里长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里程碑!” “长城砖啊!我们看到了你,就仿佛看到了祖国!”一对华侨老夫妻互相搀扶着走过来,热泪盈眶地说,“你坚强、刚毅、庄重,包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你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砖啊!” …… 匣子里的长城砖,听着人们热烈的赞美,由惊讶而深思:“啊——我们往往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价值,才妄自菲薄;只是因为不知道自尊,才失去自信啊!”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1972 次阅读|4 个评论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1 22:09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Greetings from space Astronaut alumni wish MIT a happy 150th from 200 miles above Three MIT alumni with something unusual in common — they were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together for eight days last month — co-star in a new video offering extraterrestrial congratulations on the Institute’s 150th anniversary. MIT庆祝150周年的第146天,2011.6.1 MIT主页 Two of the three, Greg Chamitoff PhD ’92 and Mike Fincke ’89, are crewmembers on Space Shuttle Endeavour, scheduled to return to Earth today, June 1. The third, Cady Coleman ’83, spent five months on the ISS, returning to Earth May 24 in a Russian Soyuz craft. Chamitoff — who has previously found ways of incorporating his alma mater into NASA missions — reached out earlier this year to William Litant,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for the Department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eeking to bring astronaut alumni into the MIT150 celebration. “There is no more enthusiastic MIT alum than astronaut Greg Chamitoff,” Litant says. “He has used both his visit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MIT." For this mission, Litant and Chamitoff came up with two ways of commemorating MIT’s myriad contributions to space travel: the video tribute from space, and the inclusion in Endeavour’s payload of a 1961 letter written by longtime MIT professor Charles Stark Draper, whose navigational systems have guided space shuttles and the ISS. Before settling on these ideas, Litant and Chamitoff considered several other iterations. Endeavour’s initial launch date would have had the craft back from its final mission by mid-April, so their original plan was to bring all seven crew members to campus for the MIT Open House on April 30. Then, when the launch date was moved to April 19, that plan was scuttled in favor of a video featuring Chamitoff, Fincke and Coleman. “The T-shirts were Greg’s idea,” Litant says of the trio’s attire in the 158-second clip. “I ran over to the Coop, bought three shirts, and FedExed them to Greg in Houston just in time for him to include in his personal cargo.” Inspiration for much of the astronauts’ commentary came from the speech given on April 10 at the 150th Convocation by David Mindell, the Frances and David Dibner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We particularly liked David’s references to William Barton Rogers’ emphasis on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hands-on experiences,” Litant says, adding that the wordsmithing went down to the wire: “We were tweaking the remarks until about a day before Greg and Mike launched.”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astronauts-iss-150-video.html 博友 vividfn 翻译了上述报道,参考译文如下,谢谢 vividfn ! 来自太空的祝贺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近日,麻省理工的三名校友为自己的母校送上了一份出人意料的贺礼。上个月,他们一同在国际空间站呆了整整八天的时间。期间,他们联袂为母校建校150周年录制了一段视频。 他们中的两位——MIT92级的Greg Chamitoff博士与89级的 Mike Fincke同为“奋进”号船员——将于今日(六月一号)返回地球。而另一位名叫 Mike Fincke,为麻省理工83级毕业生,在国际空间站待了5个月的时间,已于5月24日乘坐俄罗斯联盟号返回。 Greg Chamitoff之前就希望能在宇航局的工作中为母校送上祝福。年初,他联系上航空航天部公关主任William Litant,试图让宇航员们也能参与MIT的150周年庆典。 “众多校友里,他绝对是最有热情的,”Litant说,“驻留ISS则成他的机会。” 这次,他们设计了两个途径来记念麻省理工及其为太空航行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是在太空录制视频,二是一封1961年被带上奋进号的信——写信人是麻省理工的Charles Stark Draper教授,他的导航系统对航天飞机与空间站贡献颇多。 期间,他们也是波折不断。原定“奋进”号将于4月中完成任务并返航,其后他们一同7名机组成员会在4月30号的MIT开放日前往学校。但后来启航日期被推迟到4月19号,所以原计划流产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先前提到的三人在太空录制祝贺视频。 说到他们三人在158秒的视频中穿的T恤,Litant说:“那是Greg的主意。我跑到超市买了三件T恤,又快递给身在休斯顿的Greg,刚好来的及让他写上自己的标语。”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4月10号,David Mindell教授与研究工程和设备制造历史的David Dibner教授在15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特点喜欢David教授就威廉•巴顿•罗杰斯为例所说的:亲自动手,方能有所收获。谈到他们在最后关头才写上标语时,Litant说:“我们在Greg和Mike出发的前一天才定下我们的标语。”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8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人,请不要被宇航员忽悠
热度 6 LEIVI 2011-5-4 12:28
“确实了不起!”一位宇航员神采飞扬地说,“我在宇宙飞船上,从天外观察我们的星球是,用肉眼只能辨认出两大工程:一个是荷兰的围海大堤,另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想必很多中国人都记得这一句话,因为它曾经出现在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四年级第七册《语文》第20课《长城砖》这篇课文里面。 即使在通视条件极佳的情况下,常人能够看到10米大小的物体,形成平面形觉的极限距离大约是36千米,远低于公认的太空高度(100千米),何况长城宽度基本上只有2米左右,除大的关隘城楼外,一般城台(如烽火台)的宽度也只有5到6米。由此可以断定, 宇航员是不可能从太空仅凭肉眼就能看到长城的 。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为这个谎言寻找依据,说什么“中国的杨利伟和美国的赛尔南,在太空看长城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的视力和运气的不同”,“看不清并不代表看不见”之类的话。 先有报道说宇航员能在太空中看到长城,后有人报道说外国宇航员能在太空中看到三峡水库。这又让国人兴奋了一阵。略举一例: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Channel)的一则报道说“一直被外界视为“世纪豪赌”的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是继长城后第二个可以从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工程。三峡大坝是否可以从太空中用肉眼看到,尽管很多人对此说法持怀疑态度,但是这确实一个很难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大多数人毕竟都没有机会上太空去核实,而且,美国探索频道的报道记者也并没有说明,他所指的太空到底是什么高度。然而,尽管如此,该记者的三峡“是继长城后第二个可以从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工程”说法,仍然可以肯定是毫无根据的臆断。实际上,三峡大坝虽然是最大的混凝土大坝,却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三峡水库更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 如果能够从太空中看到三峡水库,那也肯定能看到很多水库,不可能只看到三峡 。 关于太空看到长城,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事后诸葛亮,因为当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说他没有看到长城时,那些专家学者才开始说太空中理论上看不到长城。我想知道,在杨上太空之前,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指出或者戳穿这个谎言。我很惊叹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容易被那些宇航员,更确切的说有可能是外国的记者骗,骗一两个人也就罢了,竟然骗到中国的教科书里去了,普通民众没有鉴别能力也就罢了,你编书的人也没有吗?如果要解释,其实可以用一句话: “中国人面对虚荣时会丧失理智。” 退一万步讲,就算能在太空中看到长城和三峡又如何,值得那么高兴吗?惟愿此类谎言不再流传,不再有人信。
个人分类: 观点|71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43年前的3月27,世界第一位宇航员遇难
热度 1 hotjava 2011-3-27 22:13
尤里·加加林1934年3月9日生于苏联。他21岁参军,23岁从第一契卡洛夫军事航空飞行学校毕业后,驾驶过雅克-18、米格-15、米格-17、米格-21、伊尔-14等机型的飞机。加加林头脑清醒,技术全面,他的各种测验和考试成绩几乎都是优秀。1960年,他被选为宇航员。1961年4月12日, 莫斯科 时间9时7分,加加林驾驶着“东方”1号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以1小时48分的时间绕地球飞行1圈后安全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加加林的成功使他两天后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他驾驶的“东方”1号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加加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宇宙飞行后,全世界都对他挥手致敬,到处都以鲜花迎接他,他的名字轰动一时。后来他去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学院推荐他到高等军事学院研究生院当函授生。 正当加加林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时候,灾难发生了。1968年3月27日,他在一次普通的飞行训练中因飞机失事遇难。这一天,加加林按计划要驾驶米格-15歼击教练机飞行两次,每次半小时。10点19分,飞机升空。10点30分,加加林把空域作业的情况报告飞行指挥,请求准许取航向320返航。此后,无线电通信突然中断,1分钟后,飞机一头栽到地上。 事故发生后,政府成立了事故调查委员会。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认为:“1968年3月27日飞机飞行准备工作完全是按照现有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的。”调查委员会查明了飞机与地面相撞时的状态。当时,飞机在两层云带空域里飞行,看不见地平线。返航时,本应从70°航向向320°航向下降转弯,后来一定发生了某种突发事件,使飞机处于临界状态。飞机飞出低层云,航迹倾斜角达到70°到90°,飞机几乎是垂直俯冲下来,加加林和另外一位飞行员密切配合,想尽最大努力使飞机退出俯冲状态,但当时飞行高度只有250-300米,时间也只剩2秒钟了,他们没有成功,年仅34岁的加加林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以至于人们都不相信他真的牺牲了。 为了纪念他,苏联把他的出生地改名为加加林区。国际航空联合会设立了加加林金质奖章。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加加林成为宇宙时代的象征。
个人分类: 天下杂谈|2237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张照片被浏览了40000多次
xupeiyang 2011-3-22 15:15
地震后的海地太子港   在海地发生地震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野口聪一发布了一张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太空照片。这张照片被浏览了40000多次。 墨西哥地震   2010年4月,墨西哥北部下加利福尼亚州发生里氏7.2级地震。网友贝托·佩拉尔塔(Beto Peralta)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张因地震而坍塌的房屋照片,被浏览35000次。 http://tech.sina.com.cn/i/2011-03-22/14495316746.shtml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今天 3月18日
xupeiyang 2011-3-18 07:30
3月18日是公历一年中的第77天(闰年第78天),离全年的结束还有288天。 1949年,同盟国组建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65年,苏联 宇航员 在太空船外漂游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 举行 1983年,“熊猫之乡”― 卧龙自然保护区 建立 2008年,国际著名导演 安东尼·明格拉 病逝于...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指出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党的一支依靠力量,要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大会制定了《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表彰了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号召大家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她在太空中永生 ── 记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热度 5 jiangxun 2011-1-27 09:35
作者:蒋迅 美国印裔宇航员卡尔帕娜·乔拉 (Kalpana Chawla) 卡尔帕娜·乔拉 ( Kalpana Chawla ,1962年4月17日 ─ 2003年2月1日) 是一名美国印度裔科学家和宇航员。她因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而逝世。 美国航空航天荣誉墙 ( National Aviation and Space Exploration Wall of Honor at 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 ) 据英文版 维基百科 介绍:乔拉出生于印度哈里亚纳邦 ( Haryana ) 卡纳尔市 ( Karnal ),有两个姐姐。她的名字“卡尔帕娜”在印地语里的意思是“想象”。她对飞行的兴趣源自印度飞行先驱和企业家拉丹·塔塔 ( J. R. D. Tata )。1983年,他与飞行教练和航空作家让皮埃尔·哈里森 (Jean-Pierre Harrison) 结婚,1990年加入美国籍。 Source: Chawla's Early Life 乔拉很小就有了上太空的梦想,深以她为荣的小学校长说:“乔拉小时候在学校功课并不突出,特别的是,她常坚定表示要当一个太空人。”就因为有这样的梦想,乔拉特别加强与太空科学有关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乔拉于1982年本科毕业于印度旁遮普大学 ( Punjab Engineering College ) 太空工程系,1984年在美国德州大学阿林敦分校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 获得航空航天工程的硕士学位。1988年在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 获得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 这是乔拉在阿姆斯研究中心工作时所在的楼 沿着这个走廊走到头就是乔拉生前曾经在过的办公室 毕业之后,乔拉到NASA阿姆斯研究中心 ( Ames Research Center ) 工作,从事飞机起飞的 计算流体力学 ( CFD ) 研究,具体地说就是垂直和短跑道起飞和降落 ( V/STOL ) 的研究。这样的飞机有“海鹞”式飞机,至今 那里 还有一架 AV 8C Harrier 飞机。1993年,她离开NASA到附近的“Overset Methods Inc”公司任副总裁和研究员。她领导了一个研究移动多机体的模拟课题 (simulation of moving multiple body problems) 的小组。他们的工作被应用于空气动力学的优化上。目前,阿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仍然在使用重叠网格法 (Overset grid methods) 进行流体力学的计算。这段经历在 维基百科 上写的 有误 。 乔拉离开NASA的时间是很短暂的。1994年12月,她被NASA选为宇航员,1995年3月她到休斯顿宇航中心报到。1997年11月19日到12月5日,她搭乘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第一次执行任务 ( STS-87 ),成为印度裔第一位太空人。那次停留太空时间达三百七十六个小时。2003年1月16日,她再次搭乘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到达太空 ( STS-107 ),是七位宇航员中最有经验的一位。但这一次不幸的是,航天飞机在返回的途中在空中 解体 。她也随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乔拉生前还是有执照的飞行教练,可以教授多引掣商用飞机的驾驶员。 这个镜框里是一面旗子,曾经由她带到太空过,现在在这里永久展出。 关于这面旗子的介绍,甚至连英文的网页都没有看到。我特地把说明原文抄录下来: Computation to Flight - The Sky Is Not the Limit Dr. Kalpana Chawla, an Ames-alumnus, will be flying on NASA Space Shuttle Columbia STS-87 Mission, scheduled for lift-off from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on Noverber 19, 1997. During the flight, Dr. Chawla will launch and retrive the Spartan satellite, which will orbit for two days collecting data on the Sun's corona. Dr. Chawla will conduct experimentsrelated to surface tension and combustion in sup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Micro Gravity Payload. The crew will also be testing techniqu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Space Station using the robotic arm, under the control of Dr. CHawla. Dr. CHawla worked at NASA-Ames from 1988 until her entry into the astronaut program in 1994. At Ames, she developed advanced 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 (CFD) techniques to study theair flow about V/STOL (vertical/Short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She specialized in the adaptation of CFD techniques to advanced parallel computing platforms and improving theprediction of the aerodynamics of V/STOL aircraft operatin in ground effect. The flag was designed to capture Dr. Chawla's range of contributions to NASA's aeronautics and space missions. It will be flown on Columbia with Dr. Chawla, then returned to NASA-Ames and placed in a permanent dispaly, Flag Design by: Chris Gong, Bill Van Dalsem, Paul Kutler An Aeronautics / Information Systems Collaboration 在NASA,乔拉在计算流体力学这样的尖端领域和太空飞行两领域里作出卓越贡献,象这样涉足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的科学家并不是很多。这面旗子就记录了她的这个特殊的经历:计算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优化、平行算法、垂直升降、微重力、太空飞行、机械臂、国际空间站。在这些重要的领域里都有她的贡献。她用生命去追求一个梦想,但是当她的梦想实现了的时候,她却因为这个梦而结束了自己的短短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这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就。因此她不仅是美国人和印度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 在乔拉牺牲之后,她得到了美国和印度给她的荣誉。美国国会授予她“宇宙名誉勋章”( Congressional Space Medal of Honor ),NASA授予她“空军飞行奖章”( NASA Space Flight Medal 和“NASA杰出服务奖章”( NASA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NASA的一个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她命名,NASA将一个火星山以她命名。德克萨斯大学建立了乔拉奖学金。印度卡纳尔市决定建立乔拉医学院,印度卡纳塔克邦建立乔拉奖。小行星51826被以她的名字命名。纽约市将皇后区的第74街改名为第74乔拉街。 现在在这座楼里有关于乔拉的专门的镜框(1) 现在在这座楼里有关于乔拉的专门的镜框(2) Source: Kalpana Chawla Comic Book 我发现在大陆的中文网站上对乔拉的介绍少之又少, 搜狐新闻 竟然是这样 介绍 她的: 卡帕娜.乔拉,女,现年41岁,80年代从印度移民到美国,1994年成为一名宇航员。在1997年的一次宇宙飞行中,她犯了一个错误,使科学卫星失去了控制,另一名宇航员不得不进行太空行走将卫星抓住。 而且整个介绍只有这一段。这对於一位献身科学、献身事业的女性是不公平的。这促成了我写这篇介绍的动力。正好本人有一次参观的机会,特拍摄了一些关于她的照片。 1月27日是 阿波罗1号 的三位宇航员逝世纪念日;1月28日是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的七位宇航员逝世纪念日;2月1日是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的七位宇航员逝世纪念日。NASA在每年的1月里都会选一天作为对他们的哀悼日。今年选在了1月27日。我今天发表这篇文章,以表达我对这些宇航员以及所有在航天事业上牺牲的先驱们的敬意!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到 这里 继续阅读
个人分类: 航天人|13455 次阅读|7 个评论
宇航员的健康难题
songshuhui 2010-12-6 00:21
赵洋 发表于 2010-12-03 11:20 高速翱翔、自由飘浮、与世隔绝的宁静、飞往深空这些看似浪漫的字眼其实都隐含着杀机。在太空中,没有了地球引力和地球磁场的保护,潜在的危险如影随形。虽然宇航员堪称人中龙凤,有着万里挑一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但并不一定能够应对太空中复杂恶劣的环境。用各种手段保证宇航员的健康、提高他们应对太空恶劣环境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008年4月19日,韩国首位女宇航员李素妍在乘坐俄罗斯联盟TM飞船着陆时遭遇惊魂一幕:飞船返回舱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方式不当,朝地面飞行时,处于前端的不是隔热罩,而是舱门,结果舱门严重损坏。错误的减速姿态导致李素妍在两分钟的时间里承受了相当于地球重力8倍的加速度。返回舱的剧烈震动使她受到由胸至背的物理冲击,脊椎伤势严重,需长期住院治疗。太空中的环境其实非常恶劣,宇航员在生理和心理上面临着各种各样严峻的挑战。 时空紊乱 航天运动病也叫太空适应综合征,它是人在失重环境中出现最早并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理现象,其症状是恶心、呕吐、昏睡、头痛、厌食等。该病症在宇航员入轨一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一般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但是,航天运动病至今不能完全预防,只能通过训练和药物来克服。转椅和电动秋千、失重飞行和头低位训练(比如倒立)等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航天运动病比晕车更加严重,而生物钟紊乱则强于普通的时差反应。长期生活在地球表面昼夜节律周期中的人,逐渐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当外界环境昼夜周期发生变化后,人在短期内不能适应,会出现一些生理功能紊乱现象。载人航天器绕地飞行一周大约90分钟,24小时内可有16个昼夜变化。宇航员长期习惯于地球上的昼夜周期,对这种短暂的昼夜变化很不习惯,会出现睡眠不好,易醒、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等表现。针对这种情况,航天医学工作者将宇航员的作息制度按24小时为一个昼夜周期安排,并配合以人工光源,基本上与地球昼夜周期同步,这样就有效地克服了太空中快速的时差变化。 飞行后易变软脚蟹? 太空中的环境固然恶劣,但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封闭、失重的条件下作长时间的太空旅行之后,人类还能否安然返回地球,正常地继续生活?美俄合作的一项老鼠太空试验的结果表明,长期处于失重环境会使宇航员遭遇严重的骨骼和肌肉力量损失。 美国马凯特大学的一项新研究也表明,尽管宇航员们经常锻炼,但在执行长时间的太空飞行时,他们在身体上会遇到许多艰难的挑战,从地球引力引发的暂时性眼前昏黑,到肌肉和骨骼的萎缩,力气变小等。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在太空中的工作效率以及在回到地球后的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在太空中呆上半年后,宇航员的工作能力降低的程度超过40%,这相当于暂时将一个回到地球的宇航员在工作能力上变成一个80岁的老人。其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尿钙排出增加,导致骨质疏松、软组织钙化、肾结石等病理现象,甚至出现重力再适应障碍,在重返地球时有发生骨折的危险。 为了圆满完成较长的太空任务,未来的宇航员们必须事先进行大量艰苦的地面训练。美国女宇航员皮珀介绍,飞天之前,她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体育馆中度过,包括举重锻炼前臂臂力,增强上半身的肌肉。为了适应太空环境,宇航员每周必须去重力室两到三趟,并进行四次心血管训练。地面失重训练一般在一个对密度有一定要求的水池中进行。航天器浸入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宇航员在水池里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心理问题 在航天飞行中,恶劣的太空环境、长期的生理变化、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狭小的工作生活环境、孤独、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对航天任务成功的期盼以及对失败后严重后果的恐惧,都可能使宇航员的心理状态恶化,从而导致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严重的工作失误。世界上最早把人类送入太空的美俄两国,一直非常重视宇航员心理研究。在选择本国的第一位上太空的宇航员时,苏联对候补宇航员进行了17项严格的心理检查,美国则对候选人进行了25项心理检查。中国也成立了研究宇航员心理的专门机构,借鉴国外选拔宇航员的经验,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宇航员心理选拔和训练方案。 宇航员的心理训练也独具特色。比如狭小空间的隔绝训练,宇航员在小小的隔离舱内数天,不仅要忍受孤独和寂寞的煎熬,还要完成各种操作。有的美国宇航员在进行这项训练36小时之后会出现严重幻觉,而训练有素的苏联宇航员曾创下在狭小空间呆数月之久的纪录。 与此同时,宇航员之间的心理相容性也十分重要。国际空间站上的美俄宇航员就曾因为不和,导致他们与地面联系中断,严重影响了任务的执行。因此,心理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宇航员做了大量多人配合训练,还设计了自信训练、迅速调整情绪训练、应变反应训练、挫折耐受训练和放松训练等内容。 此外,舒适的居住环境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工程师在设计飞船与空间站的载人舱时要从人体测量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对长期航天的舱室居住空间大小、色调、照明、隐私、工作和生活用具尺寸、色彩、数量和形状、人际关系以及人群的休息和娱乐等进行研究和设计,以求暖化冷冰冰的科技,使其更有人情味。
个人分类: 航天|12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提出派60岁宇航员单程探险火星(图)
xupeiyang 2010-11-18 09:2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07:14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