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地震前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唐山大地震期间的“灵异事件” 来自大自然警告
杨学祥 2010-8-6 14:59
唐山大地震期间的灵异事件 来自大自然警告 来源:中国UFO协会 发布时间:2010-08-05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前兆;灵异事件;      1976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如有四百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十六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被夷为平地。这似乎是一场无法预料、无法阻止的浩劫,可是,大自然又确实警告过。正是这些大自然的警告,使得那些于灾难发生之后重新搜集起它们的地震学者们毛骨悚然并陷入深思。《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版》全景式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终极问题。   恐怖极了的鱼   唐山八中教师吴宝刚、周萼夫妇: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头卖鲜鱼的突然增多。他们只是奇怪,多少日子里难得买到新鲜鱼,为什么今天特别多,而且价格非常便宜。这是哪儿的鱼? 陡河水库的。卖鱼人告诉他们,这几天怪了,鱼特别好打。这一对夫妇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一场灾难已经临头。几天后,他们于地震中失去一儿一女。   蔡家堡、北戴河一带的打渔人:鱼儿像是疯了。7月20日前后,离唐山不远的沿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   唐山市赵各庄煤矿陈玉成:7月24日,他家里的两只鱼缸中的金鱼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来的鱼又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   唐山柏各庄农场四分场养鱼场霍善华:7月25日,鱼塘中一片哗哗水响,草鱼成群跳跃,有的跳离水面一尺多高。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头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飞快地打转。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7月27日那天,不少船员挤在舷边垂钓。油轮周围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小鱼急促地游来游去。放下钓钩,片刻就能钓上一百多条。有一位船员用一根钓丝,拴上四只鱼钩,竟可以同时钓四条鱼。鱼儿好像在争先恐后地咬鱼钩。   失去理智的飞虫、鸟类和蝙蝠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据船员们目睹:7月25日,油轮四周海面上的空气咝咝地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窗、桅杆、灯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一动不动,任凭人去捕捉驱赶,一只也不飞起。不久,油轮上出现了更大的骚动,一大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土色的蝗虫、黑色的蝉,以及许许多多蝼蛄、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鸟也飞来了,仿佛是不期而遇的一次避难的团聚会。最后飞来的是一只色彩斑斓的虎皮鹦鹉,它傻了似地立于船尾,一动不动。   河北矿冶学院教师李印溥:7月27日,他正在唐山市郊郑庄子公社参加夏收,看见小戴庄大队的民兵营长手拿一串蝙蝠,约有十几只,用绳子拴着。他说:这是益鸟,放了吧。民兵营长说:怪了!大白天,蝙蝠满院子飞。   唐山地区迁安县平村镇张友:7月27日,家中屋檐下的老燕衔着小燕飞走了。  同时,唐山以南宁海县潘庄公社西塘坨大队一户社员家,屋檐下的老燕也带着两只剩余的小燕飞走了;据说,自7月25日起,这只老燕就像发了疯,每天要将一只小燕从巢里抛出,主人将小燕捡起送回,随即又被老燕扔出来。   宁河县板桥王石庄社员:7月27日,在棉花地里干活的社员反映,大群密集的蜻蜓组成了一个约30平方米的方阵,自南向北飞行。   同日,迁安县商庄子公社有人看见,蜻蜓如蝗虫般飞来,飞行队伍宽100多米、自东向西飞,持续约15分钟之久。蜻蜓飞过时,一片嗡嗡的声响,气势之大,足以使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动物界的逃亡大迁徙   唐山地区滦南县城公社王东庄王盖山:7月27日,他亲眼看见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仓皇奔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则互相咬着尾巴,连成一串。有人感到好奇,追打着,好心人劝阻说:别打啦,怕要发水,耗子怕灌了洞。   同时,距唐山不远的蓟县桑梓公社河海工地库房院子里,那几天有三百多只老鼠钻出洞子,聚集在一起发愣。   抚宁县坟坨公社徐庄徐春祥等人:7月25日上午,他们看见一百多只黄鼠狼,大的背着小的或是叼着小的,挤挤挨挨地钻出一个古墙洞,向村内大转移。天黑时分,有十多只在一棵核桃树下乱转,当场被打死五只,其余的则不停地哀嚎,有面临死期时的恐慌感。26日、27日两日,这群黄鼠狼继续向村外转移,一片惊惧气氛。   敏感的飞虫、鸟类及大大小小的动物,比人类早早地迈开了逃难的第一步。然而人类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来自大自然的警告。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毁灭生灵的巨大灾难已经迫近了。   不可捉摸的信息   大自然确实是在警告人类。   唐山东南的海岸线上,浪涛在发出动人心魄的喧响。7月下旬起,北戴河一带的渔民就感到疑惑:原来一向露出海面的礁石,怎么被海水吞没了呢?海滩上过去能晒三张渔网的地方,怎么如今只能晒一张渔网了呢?海滨浴场淋浴用的房子进了海水。常年捕鱼的海区,也比过去深了。距唐山较近的蔡家堡至大神堂海域,渔民们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从来是碧澄澄的海水,为什么变得一片浑黄?   唐山地区丰润县杨官林公社一口深约五十多米的机井,从中旬起,水泥盖板上的小孔嗤嗤地向外冒气。7月25日、26日,喷气达到高潮,20米外能听见响声,气孔上方,小石块都能在空气中悬浮。   在唐山地区滦县高坎公社也有一口神秘的井。这口井并不深,平时用扁担就可以提水,可是在27日这天,有人忽然发现扁担挂着的桶已够不到水面,他转身回家取来井绳,谁知下降的井水又猛然回升了,不但用不着扁担,而且直接提着水桶就能打满水!那几天,唐山附近的一些村子里,有的地方,池塘的水忽然莫名其妙地干了,有的池塘却又腾起济南趵突泉那样的水柱。   人类有时也收到了大自然的信息,可这些信息是那样的不可捉摸。   在北京、唐山,半夜,不少人家中关闭了的日光灯依然奇怪地亮着。在通县,有人发现一支卸下的20瓦日光灯管在闪闪发光。   27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日子。在唐山林西矿矿区,飘来了一股淡黄色的雾。这是一股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它障人眼目,令人迷茫。人们被那股异味熏糊涂了,他们已经看不清这世界的面目,更弄不清大自然正在酝酿着一场什么样的悲剧。   人们眨着大惑不解的眼睛,迷迷蒙蒙地,不知不觉地走到了7月27日深夜。   大毁灭前的七二七深夜   唐山市郊栗园公社茅草营大队王财:深夜12点钟看完电影回家,看见出门前总赶不进院子的四只鸭子,依然站在门外,一见主人,它们齐声叫起来,伸长脖子,张开翅膀,篬撒着羽毛,摇摇晃晃地扑上前。王财走到哪儿,它们追到哪儿,拼命用嘴拧着他的裤腿。   滦南县东八户大队张保贵:7月27日深夜,久久睡不着,老听见猫叫。他以为猫饿了,起来给它喂食,猫不吃,依然叫声不绝,并乱窜乱跑。   那一夜,唐山周围方圆几百公里的地方,人们都听见了长时间的尖厉的犬吠。   丰南县毕武庄公社李极庄大队刘文亮:7月27日夜里,他是被狗叫吵醒的。当时,他家的狗在院内使劲挠着他的房门。他打开门放狗进来,狗却要把他拖出屋去。   唐山市遵化县刘备寨公社安各寨大队张洪祥:他家的狗也不停地狂叫起来,一直叫到张家的人下了床,狗在张洪祥的兄弟的腿上咬了一口,像要引路似的,奔向屋子外。   大厂回族自治县陈福公社东柏辛大队李番:他亲眼看见他家的母狗把7月15日生的四只小狗,一只一只从一个棚子里叼了出来。   夜越来越深了。这是一个充满喧嚣的夜,7月28日就在这不安的气氛中来临了。1时30分,抚宁县大山头养貂场的张春柱被一阵吱吱的叫声惊醒,全场415只貂,像炸营似的,在铁笼里乱蹦乱撞,惊恐万状。   与此同时,丰润县左家坞公社扬谷塔大队饲养员陈富刚,在一个马车店里正起来喂料。他发现骡马在乱咬乱踢乱蹦,怎么吆喝也不管用。3点多钟,60辆马车的100多匹马全部挣断了缰绳,大声怪叫着,争先恐后跃出马厩,在大路上撒蹄狂奔!   与此同时,唐山地区昌黎县虹桥公社马铁庄大队的李会成亲眼看见:邻居家的二百多只鸽子突然倾巢而出,飞入房顶上空,盘旋着,冲撞着,久久不肯下落!   显然,在唐山地震前,许多人都接收到了大自然的警告信号。但是这些信号具有不唯一性天气闷热也会使鸡犬不宁,连日多雨也会使井水突涨,人们也正是用最寻常的经验解释了那些异常。知识使人类变得敏锐和坚强,知识也使人类变得聋盲和脆弱。1978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的《地震情报通报》中,刊印了一张幽默照片一只闭眼张口、惊恐惨叫的黑猩猩,照片上方写着:为什么我能预报地震,而地震学家们不能?   这是人类的自责。然而人们常常忘了:人是社会的动物,即使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也只是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力量。当人各自为战的时候,也并不比动物有更多的优越性。仅仅依赖本能,人甚至远不及动物。在地震这样重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没有形成一个防范的整体,没有相应的通讯渠道和手段对自然界的异常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处理,他们怎能不被突降的恶魔各个击破? http://news.sctv.com/kjxw/kp/201008/t20100805_454111.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6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动物与地震,究竟是什么关系
杨学祥 2010-7-23 00:36
动物与地震,究竟是什么关系 2010-07-22 16:03:00 来源: 南方周末(广州)  公民巡视 钱钢 对动物的异常新闻和利用动物监测地震的方法,媒体神化无益,判死刑更有害 这阵子,谈地震的不少。传媒人谭飞先生写道: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一开端影像化了钱钢的那个纪实文本,一大群蜻蜓飞过,蓝光压城没错,在1986年出版的《唐山大地震》中,我记述了震前动物异常。不久前此书再版,收录了我今年5月的一篇演讲。那次演讲是从动物说起的,因为我发现许多人关心动物和地震的关系然而这关系往往被简单化了。在媒体上你可以看到:《湖南一村上万蜈蚣上路青蛙跟随村民恐发生地震》、《南京蛤蟆大聚会吓坏网友》;也可以看到:《杭州动物园地震测报点昨授牌老虎狮子当预报员》、《青岛数十万动物为地震站岗放哨》;当然,还有《地震预报岂能问计于动物》等。 大致说,一部分朋友相信动物异常是地震前兆,其中有人见动物异常便起恐慌。一部分朋友不以为然,他们中有人不但否认动物异常是地震前兆,还断然否定通过各种前兆信息预测地震的可能。 我国地震史料中,动物异常的记述很多。1966年邢台地震后,地震学家和动物学家开始联手对动物异常进行观测。1969年渤海湾7.4级地震前,天津动物园观测到了东北虎、牦牛、天鹅等多种动物的异常,在地震前两个多小时向市地震办报告,这是我国通过观察动物异常预报地震的最初尝试。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龙陵地震、松潘地震的预报,动物异常也是重要依据。唐山地震未能发出临震预报,科学工作者在震后查出两千多起明显的动物异常。2008年5月10日,成都《华西都市报》刊登了绵竹数十万只蟾蜍上街的新闻,两天后地震发生。汶川地震后,科学工作者进行追溯性考察,搜集到上千条宏观异常资料,其中动物异常现象很多。遗憾的是这些异常在震前并没有被综合、分析、报告。另一些时候,发现了动物异常,作了预报,地震却没有发生,如2002年西昌邛海出现壮观的鱼群跳龙门异象,地震工作者发出预报,市民一片恐慌,狼却没来。 据我所知,研究动物-地震关系的科学家是十分严肃的。1987年我国召开了首次震前动物习性异常观测研究专业会议。1976年、1979年,美国两次召开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研讨会。日本、前苏联也都有相关的深入研究。但是上世纪90年代,爆发了地震能否预报的激烈争论,通过动物监测地震的方法也大受质疑。 这里有个思维方法问题。动物异常有一千种理由,其中有一个理由叫地震。这是一种必要非充分关系:地震前动物肯定有异常,但动物异常却不必然导致地震。换言之,在地震重点监视地区,如出现大量包括动物异常在内的宏观异常信息,应视为疑似震情。捕捉疑似震情对防范实际发生的地震有极大意义,正如控制疑似病例对防范确诊疫病极其重要。在现有科学水平下,如何面对疑似震情,是对地震预警的现实挑战。我一直主张,政府、专家、社会三方配合,才能提高危机管理水平。 科学家告诉我们,大多数观测科学,如天文学、进化生物学、海洋学和地球科学,尚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实验。震前动物异常,是亟待探索的未知领域。在期待新一代技术攻克地震预报难题的同时,观测自然的经验性方法决不应抛弃,包括对动物行为日复一日的观测记录。别忘了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对动物异常信息的集纳和定量分析能力正迅速增强。 动物异常的故事古灵精怪,常成媒体吸引眼球的材料;而媒体的猎奇也常使持异议者嗤之以鼻。对动物异常新闻和利用动物监测地震的方法,媒体神化无益,判死刑更有害。对于倾半生心血研究地震预报的科学工作者,我们应有起码的尊重,请不要动不动把不科学甚至左的帽子扣到他们头上。 (作者为传媒学者) 作者:钱钢 (本文来源:南方周末 ) http://news.163.com/10/0722/16/6C779FU500014AEE.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5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哲学随笔:地震信息采集与政府采用
tianfei906 2010-4-19 19:19
原文请参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d2ec780100hgov.html 刚说到地震可能无法准确预报,就有乐观主义或可知论者出来叫板:咋不可以预报?网上查查,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等,事先不也有过预报的么? 叫板者有所不知,井民作为过来人,不仅当年差点死在唐山,后来也参加过群众地震预报,整理记录、测量井水、冲印胶片、观察动物等。至于唐山地震前后那些日子,四川闹地震闹得慌,大量百姓跑峨眉山躲避,还有人写打油诗自嘲:人说峨眉天下秀,我说峨眉秀个球。不是成都闹地震,哪个龟儿才来游。 回顾这些不堪的往事,不是想证明自己年长。因为证明那玩意儿是件痛苦的事情。而是想回答这样的疑问:但凡地震过后,总有人列出具体现象,证明事前已有迹象,只是有关部门没采纳罢了。这难道不能证明地震是可以预报、只是看有关部门是否预报的么? 然这样的疑问若成立,那至少就意味着政府在知情不报或故意瞒报。因为自1998年3月1日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很明显,震前再有迹象种种,也必须经由主管地震监测与预报的部门,具体就是各地地震局分析筛选,提交政府去裁决是否发布。5.12后,余震不断,位于震中的成都等地民众高度紧张。偏偏又有种种迹象表明,此地极有可能再发生一次较大规模的余震。报,还是不报?一时成为政府的万难选择。如果报而不震,势必严重影响政府的威信,严重破坏正在进行的抗震救灾。如果报而震,那就证明中国地震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地震的准确预报,但同时,此前几天的惊天巨震未得预报,就证明不是不能预报,而是政府没预报。 清楚记得那天是5月19日。当天,井民之流原本在做露宿学生的回家睡觉工作。傍晚时分,工作接近成功,却从电视电台中传来政府的公告,称根据专家的判断,将有一次较大的余震发生,请大家尽量离开建筑物。结果完全可以预料,原本正做的劝返工作,立即自动破功,少数闹情绪的学生甚至抱怨校方和老师先前是在欺骗。 那一夜,井民的饭碗所在,总共一平方公里的园子,大概睡了三万来人。主要是学生,其次是园外避灾者。车辆和帐篷把园子里几乎所有叫空地的地方,都占得满满荡荡。然而直到第二天,预料中的那震没有来,让惊恐中的人们体验到一次误报。事后听地震局专家说,做出此次预报,四川省委省政府那可是颇费了一番周折,才由常委会做出报的决定。哪晓得,就这么个好不容易才做出的郑重预报,还是以虚惊一场告结束。 或许持地震能报、可报的人会说,虚惊一场总比万一真震要好。虚惊毕竟保住了民众性命,不报那可是罪孽深重。可是,持这观点的人想过没有,如此的预报能轻易做么?撇开当时的具体环境,那样的地震预报政府一旦做出,整个幅员广大的地区的民众,其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就会停摆。多做几次后,民众还会产生狼来了效应。 地震当然是极其可怕的。但人不吃饭、不睡觉也非可爱。人一旦不能正常生产,就不能正常吃喝拉撒。因而只要干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哪怕短短几天,潜藏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强大逻辑,就会逼迫他们进入不畏死的固执,从而步入另一次可能的巨大危险。 还是以当年唐山地震前后的四川躲地震为例。当时风传松潘、平武、西昌、雷波、马边等地将会发生大地震,理由是统计表明,大地震120年左右要来一回。整个四川基本都陷于危险中,于是就产生出愈来愈强烈的自发与组织的躲地震活动。顶峰时,几乎没有一个单位、一块空地没有搭几个地震篷。人们在夏日的炎热和蚊虫的叮咬中,度过了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难眠之夜。 事情的收场是,胆大的先回家,胆小的后回家。最后是无人动员,全都陆续回了家。5.12后的四川也是。胆小的或住进高价帐篷,或蜗居狭小车内,野外吃喝撒十多二十天,最后还是被久等不来的大余震搞厌烦,以及被往日的居家生活所召唤,阴一个阳一个,撤了帐篷,溜了回家。 这说明,生活的常态即是生活本身。任何防震的行为,必须在尽量不违这种常态下,才能发生作用。而频繁的地震预报,则是频繁的打破这种常态。除非人们真的是在某次预报中获得逃生,否则人们就会本能地抵制这种预报,直到真正科学准确的预报做出,人们也会拿它当又一次狼来。 这正是地震预报必须由政府来做,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都不能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也是地震征兆与地震信息必须经由权威部门来分析并提交政府决断,任何个人都不能随意处置的根本原因所在。一个动辄牵涉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数亿人的生产生活常态必须中止的预报,发还是不发,是堪比全面战争动员令的天下最重责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井民才认为,目前的地震科学,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向政府提交可能做出断然预报或不报的决断的程度,才认为地震科学的成果都还远没有达到可用的程度。某些形状的云被认为是地震云,某些蛤蟆的集体行动被认为是地震前兆,某些井水的涨落被认为是地震将至的迹象,某些狗儿猪儿的异常被认为是对地震的预知等,只有在真正的震后才得到确认。 不幸的是,地震科学眼下尚不能准确甄别这些现象与地震之间的内在关联。换言之,这些异常现象与地震之间到底有无必然联系、有多大程度的必然联系,以及与多大震极和烈度的地震之间有着这种联系等等,实事求是地说,地震科学还无法回答。至于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之类,用于群防群测群说可以,用政府的地震发布不行。 地震科学与政府决策之间,如今已成这样个相互依赖:前者必须为后者提供足够准确、及时、充分、科学的信息,后者必须对前者提供的信息做出准确、及时、充分、科学的决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前者达到什么程度,后者就做到什么程度。前者做不到什么,后者也就做不到什么。眼下地震科学的尴尬,同时带来政府预报的尴尬。反过来也是:眼下政府在地震预报上的尴尬,正是地震科学研究的尴尬的直接表现。正如黑格尔所言:犹豫不决是以不知为前提的,它恰好表现出意志的不自由。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2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看大地震预测审慎乐观前景
池顺良 2010-3-23 10:23
从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看大地震预测 审慎乐观 前景 池顺良 准确预测大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生命,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寻找到确定性的地震前兆,即可以在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并且一旦出现,必将发生大地震的异常变化。世界各国为寻找这种前兆,设计、布置了多处地震预报试验场。 美国 Parkfield 地震预报试验场中,安置了大量先进的观测仪器。之后发生了一个 6 级地震,科学家们并没有用它捕捉到任何明显前兆信号。全世界多个 地震预报试验场数十年守株待兔,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没有发现确定性的地震前兆。但地震科学家们仍未放弃这种努力 。 我国建设分量钻孔应变仪台网寻找大地震应变前兆 为继续寻找地震前兆,地震学界推出了新型地震前兆观测仪器―多分量钻孔应变仪。 2003 年,美国地球透镜计划决定在西海岸地区布设 200 台三分量钻孔应变仪,探索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过程 。 2004 年,我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决定在全国布设分量钻孔应变仪。到 2007 年底, 40 套国产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在全国布设完成。观测点设备包括四分量应变探头、水位气压辅助观测探头、采集控制机箱、网络传输电路、全隔离供电电源、信号输出隔离光纤等。实现了全自动无人值守、网络传输数据、台网中心自动调集全国数据等新技术。数采采样率为每分钟一次。 图 1. 是分量应变观测台站分布图。 图 1. 分量应变观测台站全国分布图。 汶川地震前后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到的应变异常 分量钻孔应变仪就是李四光倡导的地应力仪。 1985 年,我国四种钻孔应变仪通过国家鉴定。在钻孔应变观测技术方面,我国具有充分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也处于前沿水平。钻孔应变仪埋设在数十至数百米深,与岩层粘结为一体,它可以感应地层极微弱的伸长、压缩及扭切变形,其感应灵敏度相当于 1000 公里地面伸缩 0.1 毫米即可发现。由于深埋于地下,它可以避开地表各种干扰,使得这种仪器能够探测到地球的脉搏和心电图―固体潮。地震活动性弱、地壳稳定地区,固体潮曲线光滑、规则,潮汐调和分析精度高。如图 2 ,是上海佘山台连续 3 天的固体潮记录,它展示了一天一次大潮、一次小潮光滑而规则的固体潮曲线及远处传来的地震波,如果曲线长期光滑规则,表明这里地层稳定。但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地区,固体潮曲线上会出现一些不规则变化,出现潮汐畸变现象。 图 2. 上海佘山台 2008 年 3 月 3 日到 5 日连续 3 天的固体潮记录图。 在四川汶川发生 8.0 级特大地震前后,离汶川最近的 姑咱台分量钻孔应变仪就记录到延续三年多的 潮汐畸变、 压性脉冲应变异常。 姑咱台处于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北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坐落于姑咱镇西面鸡心梁子山背斜的核部。 姑咱台离汶川 140 公里 (图 1 ) 。仪器 2006 年 10 月 28 日安装,几天后就记录到清晰连续的固体潮汐。 图 3 是 2007 年 2 月 1 日到 3 日, 姑咱台记录的 连续 3 天 光滑,规则 的固体潮曲线。 图 3. 汶川地震十五个月前, 2007 年 2 月 1 日至 3 日姑咱台记录的 光滑规则 的固体潮曲线 。 从 2007 年 4 月中旬以后,原先光滑的固体潮曲线上,不时出现 压性脉冲 和 潮汐畸变 。随后,压性脉冲越来越严重。一直到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几乎每一天的固体潮曲线都有 压性脉冲 和潮汐畸变 。这种现象持续了 13 个月。 (图 4 )是 2007 年 6 月 22 日到 24 日连续 3 天的纪录。 (图 4 ) 2007 年 4 月以后,固体潮出现畸变和大量压性脉冲,图为 2007 年 6 月 22 日至 24 日的纪录 通常情况下,分量应变仪钻孔记录数据出现不规则变化,我们首先判断是否仪器故障。但四分量应变仪具有检验观测数据真实性的自检功能。自检条件关系式为: 1 路数据+ 3 路数据 = 2 路数据+ 4 路数据 + 任意常数 = 面积应变 ( 1 ) 当上述关系式满足时,表明 4 路观测数据反映了地层真实的应变变化。 图 5 是从图 4 数据计算的( 1+3 )和( 2+4 )两条面应变曲线图,两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 0.996 ,据此判断异常应变记录并非仪器故障,而确实是地层真实的应变变化。 随着 5.12 的临近,固体潮曲线畸变和 压性脉冲越来越频繁,幅度越来越大。直到 5 月 12 日 8.0 级大地震发生。图 6 是震前三个月时, 2008 年 2 月 14 日到 18 日 5 天的连续记录。 尽管在 5.12 之前 13 个月时 ,就发现了姑咱台记录的 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 应变异常,但要肯定是地震前兆,单台仪器的记录终存在各种疑问。分析人员对姑咱台的应变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也有不同看法,如是否仪器性能变化或某种未知的干扰源所致?曾经怀疑应变异常是由地下水位变化所致,但分析同步的水位记录,两者变化完全不相关。对周围环境条件的调查,也未发现可能的干扰源。但台上其它形变仪器并未发现类似异常,并且全国数百套形变观测仪器 30 年来几乎没有观测到过类似情况。如何判断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 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异常,只有再在附近增设仪器比对观测来进一步分析。但还未落实钻孔地点,汶川大地震就发生了。 图 5. 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在( 1+3 )和( 2+4 )体应变同步,相关系数达 0.996 图 6. 临近汶川地震,姑咱台 2008 年 2 月 14 日至 18 日, 5 天的连续记录。 2008 年底,邱泽华、唐磊、周龙寿、 阚 宝祥 用他们提出的超限率分析法 ,对钻孔应变仪的 分钟值数据(传统的地震预报分析,通常不使用分钟值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离震中最近的姑咱台资料的短周期变化,确实与汶川地震有相当明显的相关性 。 2009 年 10 月,邱泽华、周龙寿等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杂志上发表文章, 确认 汶川地震前 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频繁的脉冲变化,是地震前兆信号 。文章还将姑咱的前兆异常与唐山地震前钻孔应力观测的前兆异常变化 比较,引人注意的是,二者都是以周期比较短的频繁的脉冲为特点 。 汶川地震后, 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著名专家金日光教授,根据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和群子统计力学。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钻孔应变、重力、倾斜等观测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处理,也得出了姑咱台的应变数据反映了汶川地震孕震过程的结论 。 现在仍然 没有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可以最终证明地震前的某种变化是地震前兆。姑咱台记录到应变异常,之后地震发生,已有一些研究指出两者间有密切的相关性。 若地震后这些异常又逐渐消失,固体潮又能逐渐恢复光滑,那么就有更大的把握可以下这就是汶川地震应变前兆的论断。 地震发生后,钻孔应变仪的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仍未消失,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压性脉冲和潮汐畸变的频度和幅度逐渐减少。 在汶川地震一年半后,固体潮曲线果然又慢慢开始恢复光滑了。 图 7 是 2009 年 10 月 6 日到 8 日,连续 3 天的记录。将图 3 至图 7 整个过程联系起来,历时 3 年多, 经历平稳-紊乱-恢复平稳 变化的渐变过程,排除了气象因素等干扰的可能。 这些事实使我们相信,姑咱台确实记录到了汶川大地震的应变前兆。 图 7. 姑咱台 2009 年 10 月 6 日至 8 日的记录曲线,固体潮曲线已大体恢复正常。 大地震的孕育是个漫长、渐变的过程。实际上,在震前 16 个月,固体潮曲线上已经出现了压性脉冲和压性台阶,只是数量少、幅度小。仔细观察图 3 ,可以发现 2 月 3 日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压性小台阶。但在震前一年到震后一年这段时间中,压性脉冲和压性台阶数量多、幅度大,几乎找不到一天的固体潮记录是清晰、光滑的。 大地震后,压性脉冲和压性台阶数量开始减少,幅度减小。一年半后,较为清晰的固体潮记录图形逐渐开始出现。一个 8 级大地震的余震会延续数十年,要恢复到非常光滑、规则的固体潮记录,怕要若干年后了。 地震前后 3 年多,姑咱台共有 1200 多天记录数据,数据完整率接近 100% ,难以全部展示。我们将 2006 年 11 月到 2010 年 2 月共 40 个月,每个月取前五天,共 200 天的第一分量消除趋势变化后的记录图形,展示在图 8 至图 11 中,从中我们可大致了解应变异常的变化过程。 我国分量钻孔应变观测台网 第一次 在一个观测点上 捕捉到了一次特大地震近场应变 经历平稳-紊乱-恢复平稳 变化的完整过程。这在 国际上也是第一次。 图 8. 2006 年 11 月至 2007 年 8 月,每月前 5 天的记录曲线 图 9. 2007 年 9 月至 2008 年 6 月,每月前 5 天的记录曲线 图 10. 2008 年 7 月至 2009 年 4 月,每月前 5 天的记录曲线 图 11. 2009 年 5 月至 2010 年 2 月,每月前 5 天的记录曲线 关于强震近区应变前兆普遍性的讨论 姑咱台记录到的这种应变前兆只是个个例。无法确定其普遍性,或者说,无法据此判断这种应变前兆是否 确定性地震前兆。从统计学观点,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经历相当多次大地震的检验,才能从统计上得出结论。经历了唐山、汶川惨剧,我们不能再听任破坏性大地震施虐,靠一次次的惨剧来扩大统计样本。必须充分利用 40 年宝贵的实践资料及数据形成的对地震过程的科学认识,用科学分析来解答这一问题。 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 发生的时候,震中区有赵各庄、陡河两个压磁钻孔地应力观测点。 震前两百多天两个台记录的曲线就开始异常抖动,特别是向上跳动(表示受拉伸),越临近地震跳动得越厉害。 当时仪器灵敏度低,采用人工读数每 4 小时记录一次数据,采样密度小。 但震中区异常幅度大,震前的应变异常还是被测出来了。两个台可以互相佐证的观测资料保证了它们的可靠性 。 1985 年 8 月 23 日 新疆乌恰 7. 1 级地震。距震中 30 - 40kmd1 喀什台土层应力仪在地震前两个多月就出现异常变化。喀什台的土层应力仪有连续的纸带模拟记录。 1984 年全年和 1985 年 6 月份前的观测记录还相当光滑,而 7 月份的曲线却出现了向下的受压变化及很多毛刺。到了 8 月份,地震发生前,毛刺已经变成了剧烈的波动。地震后波动逐渐衰减,之后恢复平缓 。 这种地震前兆变化与唐山地震前的现象非常类似。 唐山和乌恰地震,地应力仪的灵敏低,但仪器离震中很近,仍记录到了强震孕育可信的应变异常。姑咱台离强震震中较远,但由于仪器的高灵敏度,强震孕育时微弱的应变异常仍被记录到了。大地震终究是小概率事件,位于震中附近的仪器数量极少,有这样几次事件重复出现,说明强震近区应变前兆有普遍性。 地震本质是地层中积累的弹性应变能释放。根据弹性力学中圣维南局部影响原理 ( 圣维南,法国科学院院士,弹性力学家 ) ,震源体处引发地震的构造应力 是一个平衡力系,只会使震源区近处产生显著的应力应变 , 而远处的应力应变随距离增加迅速衰减。不论何种类型的地震,只要是应力积累引发的地震,岩层必然经历 从线弹性变形向破裂前的非线性变形迫近的一系列应变变化。 在震源及临近地区布设应变仪,就能监测到地层介质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应变变化过程。 因此,在大地震的震源及临近地区( 约 100 公里半径)有钻孔应变观测仪器,发现大地震孕震过程中的应变变化就有其必然性。 姑咱台的记录数据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与汶川地震孕震过程有关的信息正在被逐步认识。 从汶川大地震应变前兆时空特点看大地震预测 审慎乐观 的前景 我国 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有 40 台分量钻孔应变仪、 60 多台钻孔体应变仪。在一百多台钻孔应变仪中,只有离汶川震中最近的姑咱台记录到了明显的应变前兆异常,表明大地震应变前兆确实有近距性或定域性。― 明显的强震前兆异常只发生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稍远处的仪器就记录不到应变异常;反之,只要在强震震源或临近地区布设有观测仪器,就能观测到强震孕育的应变变化过程。 单台仪器监测的区域面积小,全国就要布设大量仪器。这看似缺点,其实是个优点。前兆观测方法若是对数千公里远处发生的大地震有反映,全球每年发生约 20 次 7 级以上地震,长程响应仪器就会经常处于异常状态,缺乏正常背景,全国许多地区会经常处于紧张状态。而定域性的前兆仪器则只对有异常的局部地区发出警示信号,无异常时,还能对本地区报平安。 姑咱台记录到的汶川地震应变前兆在震前 13 个月就出现,表明大地震应变前兆具有相当长时间提前量。相应地,就会有较长的应急处理时间。 现有应变观测网密度很稀,汶川大地震只有姑咱一个台接收到应变前兆信号。在一个密度较高的台网中,就会有多套仪器同时接收到 同步的应变变化,就能圈出震源区以确定地点和震级。非常可惜的是,计划要布设的更接近震中的松潘台因地层岩性太软,仪器未能装成。 姑咱台探测到了汶川大地震清晰的、长时间的应变前兆,为大地震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一认识的得来是付出了血的代价的! 从唐山到汶川,地震预测虽然又一次遭遇挫折,但这 30 多年来,地震预测观测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我们正是在观测技术巨大进展的基础上,发现了汶川地震的应变前兆。 加紧在全国布设钻孔应变密集观测网络,处于困境中的大地震预测难题将逐渐得以破解。大地震预测审慎乐观的前景已 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陈运泰,地震预测要知难而进 . 求是, 2008 ( 15 ) . 吴忠良、张东宁、张国民, 地震预测试验场的回顾与展望 . 东北地震研究, 2001 ( 2 ) . 1 ~ 7 . 张宝红,美国的板块边界观测 (PBO) 计划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4(3) : 105 ~ 108 . 李四光,论地震 .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7 . 池顺良、武红岭、骆鸣津 . 钻孔应变观测中潮汐因子离散性与各向异性原因探讨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22(6):1146-1753. 邱泽华,等.四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实地相对标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5(1) : 118 ~ 122 , 2005. 邱泽华、 唐磊、周龙寿、 阚 宝祥 , 2008 年 汶川 8.0 级地震前分量式钻孔应变仪台网观测的变化 , 汶川 8.0 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专辑(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 .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9 年 5 月 . 389 ~ 402 . 邱泽华、周龙寿, 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9(4) : 1 ~ 5 , 2009. Qiu Z H , et al. On the cause of ground stress tensile pulses observed before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 Bull.Seism.Soc.Am.,1998,88:989-994. 金日光, 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123 ~ 176 , 2009. 李茂玮, 乌恰 7.4 级地震的土层应力前兆 .内陆地震, 1(1) , 77 ~ 83 , 1987. 此文已在《科学时报》 2010-03-23 登载
个人分类: 大地构造|7771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地震的一种错觉
邱泽华 2010-3-3 19:15
汶川地震以后,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又相继发生,给人以大震频发的感觉。相对以前的很多年,大震的这种频度确实异常地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几乎倒不过气来。这不仅考验着国际救援的决心,更考验着全世界的同情心。 最近又开始基金申请了。看看去年被拒的申请反馈,否决的意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这样的理由: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前兆现象的资料只来自姑咱一个台站。 汶川地震后,陈运泰院士在《求是》上发表文章,讨论地震预报,重申了在中国地震学界广泛流传的地震预报研究的三大困难的看法:除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和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外,再有就是地震的非频发性。他说,经验规律的总结概括以及理论的建立验证都由于大地震是一种稀少的非频发事件而受到限制。 其实早在 40 多年前,邢台地震后,周总理问李四光地震预报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李四光在与几个科学家商议后给出的答案就是:实践的机会太少。 地震其实是很少发生的。我们现有的观测台网范围如此有限,观测仪器运行的持续能力如此有限,能捕捉到哪怕一点地震前兆信息都是值得庆幸的。同时,就是这些观测,也花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能捕捉到哪怕一点地震前兆信息也是有价值的回报。 评议的同行看到只有一个台站观测异常,以为不值得研究,这是一种错觉。 当然,我们的研究不会因得不到基金资助而中断,并且最近又有重要的进展。我只希望同行们了解,这种资料弥足珍贵,对它的研究是非常值得的。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92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汶川地震研究发现可信前兆异常前后
池顺良 2010-2-1 08:39
汶川地震研究发现可信前兆异常前后 《科学时报》 (2010-2-1 A1 要闻 ) □本报记者 张巧玲 5 12 汶川地震让十几亿中国人沉浸在失去同胞的痛苦中。时隔一年半,伤痛仍未抚平,新的痛苦又开始在海地上演。地震灾害一再侵袭人们的正常生活,让大批无辜的生命消失在地震废墟中。人们在悲痛之余,不禁又将汶川地震时争论不休的话题再次提起:地震真的不能预报吗? 近日,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邱泽华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博文《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邱泽华为何能出此惊人之语?带着好奇心,记者走访了相关人士。 实证研究:汶川地震有可信前兆异常 在众多科学家认为地震不可预报或者从目前来看预报的可能性很小时,邱泽华从 2009 年 2 月到今年 1 月 14 日在其博客中发表了 20 多篇关于地震预报的博文。今年 1 月 14 日,他更是直接发表博文称,我内心深处有这样的信念:我们应该能预报大地震 邱泽华说:这种信念来自唐山地震的观测资料,来自乌恰地震的观测资料,更来自汶川地震的观测资料。从这些观测资料中,我们已看到大地震的应力应变前兆异常变化。只要再观测到类似的变化,我们就有理由提出预报。 1976 年,唐山地震前震中地区、坐落在断裂带上的两个钻孔应力台陡河钻孔应力台和赵各庄钻孔应力台,观测到互相可比的、与地面形变数据配套的异常应力变化,邱泽华由此认为,大地震震中地区钻孔应变仪可以观测到地震前的前兆变化,并据此撰文,于 1992 年在《中国地震》上发表; 1998 年,他又在《美国地震学会会刊》上发表英文论文。 然而,由于当时的观测仪器很简单,分辨率很低,也无法标定,只能看出曲线的变化,无法说明曲线变化幅度的大小。邱泽华也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十五期间,我国的钻孔应变观测台网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地震学会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池顺良研制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在全国布设了 40 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所有钻孔应变观测点都距离汶川地震的震中区相当远,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根本识别不出明显、可靠的前兆信号。 5 12 汶川地震爆发前,池顺良便观测到位于四川省康定县境内姑咱台的钻孔应变仪连续一年多出现频繁的周期为分钟或小时的脉冲变化,因为这些变化精确地满足观测数据自检条件,池顺良认为这是一种地震前兆异常。这一提法在震后再一次引发了地震界对大地震能不能成功预报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汶川地震之前到底有没有异常信号?姑咱台观测的脉冲变化是否是可靠的汶川地震前兆信号?如何进行定量的描述?有无地震预报的参考价值? 在汶川地震过后的一年半中,姑咱台的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又慢慢开始恢复正常,脉冲、毛刺和畸变又逐渐消逝,固体潮曲线又开始恢复正常。据此,池顺良认为,地震就是地壳岩层中弹性应变能的释放,地层应变是把握地震孕育过程最直接的观测量。我国钻孔应变观测台网第一次在一个观测点上捕捉到了一次特大地震近场应变经历平稳紊乱恢复平稳变化的完整过程。这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次。 对有关争论,邱泽华没有立即作出自己的结论,而是对池顺良所说的毛刺异常进行了详细研究,在震后用常规方法无法看出明显异常的情况下,他带领研究组的其他研究人员尝试着用新的方法重新处理数据。 2009 年,邱泽华等研究人员在 2009 年第四期的《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上发表论文《用超限率分析法研究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变化》。 我们最终基本确认汶川地震前姑咱台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频繁的脉冲变化,是地震前兆信号,姑咱台观测到的地震前兆异常变化与岩石破裂前的声发射现象有可比性,可能反映了地震前小尺度的岩层破裂。简而言之,我们终于发现了汶川地震的可信的前兆异常,邱泽华说。 而另一发现也给邱泽华的信心添分。邱泽华近来在由新疆地震局主办的《内陆地震》找到了一篇关于 1985 年发生的乌恰地震的文章。 1985 年 8 月 23 日,乌恰爆发 7.1 级地震,距离震中仅 30 公里、位于地震断裂上的喀什观测台捕获到了乌恰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其基本特征同样是逐渐增强的脉冲变化。 只要再观测到类似的变化,我们就有理由提出预报。邱泽华认为。 大地震预测:审慎而乐观 尽管关于姑咱台观测到的脉冲变化是不是可靠的汶川地震前兆信号至今仍有争议,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在研究这一现象。 据悉,汶川地震后,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著名专家金日光教授受材料断裂力学启发,根据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和群子统计力学,对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钻孔应变、重力、倾斜等观测数据进行了细致处理和识别分析,也得出了姑咱台的应变数据反映了汶川地震孕震过程的结论,并且发现汶川地震的孕震过程和临震前兆在全国 30 多个钻孔应变台站中的十几个台站上都有明显反映,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撰写出版了 80 多万字的学术专著《地震前兆识别与地震灾害预警地壳断裂流变动力学的形成与应用》。 地震是否有前兆是一个问题,这些前兆能否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则是另一个问题。姑咱台记录到的这种应变前兆只是个例。有没有普遍性,或者说,这种应变前兆是否是确定性地震前兆呢? 池顺良认为,从统计学观点来看,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经历多次大地震的检验,才能从统计上得出结论。经历了唐山、汶川惨剧,我们不能再听任破坏性大地震施虐,靠一次次的惨剧来扩大统计样本。必须充分利用 40 年宝贵的实践资料及数据,对地震过程进行科学认识,用科学分析来解答这一问题。池顺良说,姑咱台的记录数据中包含了大量信息,与汶川地震孕震过程有关的信息正在被逐步认识。 池顺良认为,这种应变异常具有近距性(或定域性),只出现在邻近大地震震中地区,地震三要素中的地点、震级两个要素就有了线索。因此,只要台网布设密度适当,大地震前人们就能获得预警信号。 邱泽华也认为,姑咱台探测到了汶川大地震清晰的、长时间的应变前兆,为大地震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一方法对于解决 7 级以上的大地震的预报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也表示,池顺良与邱泽华的工作是地震预报工作的一个重要进展,对于利用应用应变方法来研究地震预报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方法。许绍燮同时指出,就此认为地震预报就取得突破为时过早,尤其将地震的实质和核心问题归于地应力的变化的说法把地震问题总结得过于简单。 汶川地震之后,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地震预报仍无法突破,正是因为人们对地震问题依然没有研究透彻。不过,许绍燮相信,随着人们对地震认识的加深,地震预报的难题终有一天会迎刃而解。 关键在于精确的观测 预报的基础是地震前兆,而地震前兆的基础是精确的观测。邱泽华说。邱泽华认为,在分析地震前兆的涵义、提炼地震前兆的判据过程中,要确定一个难得的地震前兆异常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为了有正常背景,观测必须连续、稳定,并且观测点要足够多;为了排除干扰影响,必须有相关的辅助观测,并且了解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为了揭示与地震的相关性,要增加观测点、合理布局,并提高观测的采样率,等等。 分量钻孔应变仪就是李四光倡导的地应力仪。 1985 年,我国四种钻孔应变仪通过国家鉴定。关于钻孔应变观测技术,我国具有充分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上处于前沿水平。邱泽华从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留学回国后, 2000 年起开始负责地壳应力研究所的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而此时,所有观测站的仪器已很落后,只有十几个台站在观测,当时的说法是让其自生自灭。邱泽华回忆说,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钻孔应力应变观测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说是观测应力,实际上可能有各种干扰,无法分辨。 2000 年,美国启动了大的观测计划板块边界观测( PBO )项目,他们采用了三种观测手段:地震仪、 GPS 和钻孔应变仪。邱泽华获悉这个消息后,多方宣传,得到研究所领导和其博导、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石耀霖院士的支持,在十五计划制定过程中,积极向中国地震局呼吁钻孔应变应力观测的重要性。 2004 年,我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启动,决定在全国布设分量钻孔应变仪。到 2007 年底, 40 套国产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在全国布设完成。观测点设备包括四分量应变探头、水位气压辅助观测探头、采集控制机箱、网络传输电路、全隔离供电电源、信号输出隔离光纤等。实现了全自动无人值守、网络传输数据、台网中心自动调集全国数据等新技术,数据采样率为每分钟一次,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历史地看问题,以往轻视地震前兆研究与观测水平的低下有直接关系。邱泽华认为,在低分辨率、低采样率、无辅助观测、无对比观测的条件下,研究人员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无法对可能的观测异常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能停留在看曲线、识异常的状态。近几年,中国的前兆观测实现了数字化,产生出一些比较连续、稳定的高精度、高采样率的观测资料。正是由于这种观测技术的进步,才使研究人员终于发现了比较可靠的、以往无法提取的汶川地震的前兆异常信号。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观测点仍然太少,并且分布不够合理,特别是在台网设计上缺乏科学的整体思路。在提出应加紧在全国布设钻孔应变密集观测网的同时,邱泽华提出:应沿主要地震断裂带布设观测站点,不过从现实出发,不可能建太多观测点,在监测区域划定上可以综合考虑历史强震多发和人口设施稠密两方面因素,并保证未来强震发生区(断层破裂带或余震分布区)内至少有一个观测点。 根据以往积累的震例观测资料,在观测点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这种布网是可能对强震作出有效预报的。邱泽华认为。
个人分类: 钻孔应变仪地震前兆观测技术|3885 次阅读|6 个评论
最重要的是精确的观测
邱泽华 2009-12-1 22:35
地震预报的基础是地震前兆,而地震前兆的基础是观测。 在分析地震前兆的涵义、提炼地震前兆的判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要确定一个难得的地震前兆异常需要多方面的保障:为了有正常背景,观测必须连续、稳定,并且观测点要足够多;为了排除干扰影响,必须有相关的辅助观测,并且了解观测点周围的环境变化;为了揭示与地震的相关性,要增加观测点、合理布局,并提高观测的采样率;等等。我们由此认识到如何开展观测才是科学、有效的。 历史地看问题,以往轻视地震前兆研究与观测水平的低下有直接关系。在低分辨率、低采样率、无辅助观测、无对比观测的条件下,研究人员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无法对可能的观测异常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能停留在看曲线、识异常的状态。 近几年,中国的前兆观测实现了数字化,产生出一些比较连续、稳定的高精度、高采样率的观测资料。正是由于这种观测技术的进步,使我们终于发现了比较可靠的、以往无法提取的汶川地震的前兆异常信号。 科学最终的判据都是精确的观测。 中国地震局正在积极准备建地震实验场。为什么要建地震实验场?应该是为了对地震及其相关过程进行精确的观测。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令人吃惊的汶川地震相关异常
热度 1 邱泽华 2009-11-19 16:42
池順良 先生研制的 YRY - 4 型钻孔应变仪,尽管在安装成功率上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但是已经趋于成熟。因为有良好的自检,所以可以肯定一些台站的观测资料是非常可靠的,其中就包括离汶川地震区最近( 140km )的姑咱台(图 1 )。 从正点值曲线上看不出什么异常(图 2 上)。 池 先生坚持说姑咱台分钟值记录的一些毛刺是地震前兆异常信号,我们就对整个分钟值数据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用超限率方法处理高通滤波信号,结果令人吃惊(图 2 中、下)。需要说明的是,地震时超限率值非常大,为突出背景的变化,程序把这些特别大的点去掉了。 我们最近再次分析了所有台站资料,看到姑咱台的超限率曲线还是感到吃惊。在一百多个台站中,这是独一无二的。 令我们还有些许疑惑的是,整个变化达到顶峰的时间与地震发生的时间不重合,提前一个多月。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是由于姑咱台离震中比较远。 这种异常变化就像一座大山。我们过来了。 图 1 汶川地震和姑咱台的位置 图 2 姑咱台的观测面应变和超限率曲线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67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震前兆异常的自然判据
邱泽华 2009-11-5 22:02
应该根据地震前兆(一般称作地震前兆异常)的自然属性来对人们提出的异常进行检验。这也是人们经常会使用的方法。但是以往对这种方法的使用往往处于无意识状态,既不全面也不系统,因而不能给出严格的判断。 顾名思义,地震前兆异常有三个自然属性。第一个是与地震相关,第二个是发生在地震之前,第三个是异常。我们可以依据这些属性来判断某个现象是否地震前兆异常。通常,人们提出某个现象是某个地震的前兆异常,都是发生在该地震之前的。因此,第二个属性自然得到满足。需要我们判断的,是该现象是否符合另外两个属性。第三个属性产生第一个判据:有正常背景。第一个属性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察。从反面考察产生第二个判据:非干扰影响。从正面考察产生第三个判据:与地震相关。 判据 1 :有正常背景 所谓异常,是相对正常而言的。经常发生的事情,有规律可循,我们称为正常。与此相反,非常罕见的事情,真相不明,我们称作异常。 人们提出的地震前兆异常现象,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真的异常呢?只能通过和正常的比较。当有人提出某个现象是某个地震的前兆异常时,必须说明正常的情况是怎样的,以便我们比较。异常应该与正常明显不同。这里要说明两个方面的情况: 1 )要说明这种观测已经开展了多长时间。时间越长,越能看出正常的背景。因为很多变化都有季节性,所以一种观测应该至少积累一年以上的资料,才可能看出季节性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变化是一种重要的正常背景。观测时间太短,是不能说明可靠的异常情况的。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多的。 2 )还要说明这种观测开展的普遍程度如何。观测点越多,观测范围越大,越能看出正常的背景。只有一个观测点的资料,缺乏多个其它观测点资料说明正常背景,这样提出的异常,即使观测时间长达几年,也是不够充分可靠的。 判据 2 :非干扰影响 确定了一种现象是异常,这还不够。异常现象不一定都是地震产生的。还应该说明是否与地震无关的干扰影响,包括: 1 )仪器故障:观测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某种故障。是否故障可以从台站相关人员和仪器专家那里得到说明。 2 )环境变化:这是比较复杂的,包括人为和天气两种。人为影响可以是台站人员检查和调试仪器、周围施工、抽水浇地,等等;天气变化可以是气温变化、气压变化、刮风、降雨,等等。一方面,台站人员的高度的责任心,是识别环境变化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对一种重要物理量变化的观测,必须配置对相关干扰影响的辅助观测,以便检验和排除这些环境变化的影响。 当所有可能的干扰影响都被排除在外时,这样的异常就可能与构造运动有关。 但是, 严格说来,我们只能排除已知的可能干扰。对于未知的影响,因为没有证据,更缺乏相关的观测,所以无法讨论,留有悬念。 判据 3 :与地震相关 至今,我们并无充分理由断定一旦出现异常构造运动变化就会发生地震。因此,即使排除各种干扰认定了一个异常构造运动变化,也不一定是地震前兆异常。只有当这种异常变化与地震密切相关时,才可能是地震前兆。 在时间上,同其它事物一样,地震也必然有孕育、发生和消亡的过程。大量震例表明,与地震的发生(主震)和消亡(余震)相比,地震的孕育表现得最不显著。因此,如果某观测点的某种仪器能观测到地震前兆,那么它也应该能观测到地震的发生和消亡。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从震前、震时和震后的变化情况来看某种异常与地震是否密切相关。这个密切相关要求 三方面的约束: 1 )观测异常越趋近地震发生越强烈或出现在临近地震发生的时候; 2 )震时变化显著大于地震前的异常变化。一般地,观测不到震时变化的仪器,不可能观测到前兆变化; 3 )观测异常震后衰减或消失。 在空间上, 与地震的密切相关,要求异常区域大致以震中区为中心,或者显著的异常出现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在边远的外围地区则异常不那么显著。 在特征上,在地震孕育、发生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中,某种相关物理量的变化应该有其一致性、连贯性。如果能说明某个观测异常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连贯性,那么这种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就能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自然判据的应用 在实际的检验中,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排除那些不可靠的异常。数十年的经验表明,正是众多不可靠的异常浪费了我们大量宝贵的资源和时间,干扰了地震预报研究的方向和决策。 我们归纳出来的三个自然判据,犹如三个筛子,可以将不可靠的异常排除出去。例如,在有正常背景的判据面前,那些资料太短的异常就无法大肆招摇;在非干扰影响的判据面前,那些只有一条曲线的异常就会显得缺少份量;在与地震相关的判据面前,那些观测粗糙的异常更难以打扮得光鲜亮丽。 通常情况,在识别一个地震前兆异常的时候,应该同时考虑所有三个自然判据。当所有三个判据都得到满足时,就可以认为这个地震前兆异常是相当可靠的。 IASPAI 对地震前兆的检验表明,并没有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可以最终证明地震前的某种变化是地震前兆。研究人员只能使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进行这种讨论。如果所有摆在面前的事实都指向可能,而不可能已经变成小概率事件,那么就有说服力了。 地震前兆的三个自然判据的重要性是有区别的。其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与地震相关。实际上,完全可以用地震前兆来替代地震前兆异常。 因为地震本身是一种异常现象,所以与之联系的前兆也应该是异常现象。某种现象必须是异常,才可能与地震相关。 与地震相关的核心意义 意味着,如果我们能令人信服地直接表明,地震前出现的某种现象与地震有密切的相关性,那么这种现象就很可能是地震前兆。 这里的关键因素是观测的精确性,而通常的观测都不具有足够的精确性。在无法有的放矢地开展观测的条件下,这不仅需要高分辨率、高采样率的观测系统,还需要好运气:正好位于震中地区,并且一直工作正常。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4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能把理论当作地震前兆的判据
邱泽华 2009-10-30 08:56
有众多的作者,在提出某个异常是地震前兆时,不是详细说明这种异常本身的真实性,而是用主要的篇幅来讨论这种异常与理论的符合。这些作者把观测曲线分成若干阶段,然后与干模式、湿模式、断层蠕滑、慢地震、前驱波,应力触发等时髦的概念挂钩,再分别对应哪个是应力积累过程、哪个是调整过程、哪个是加速过程,哪个是失稳过程,好像这样就有水平、就自圆其说了。 事实是,这些讨论往往毫无价值。 在地震预报被普遍认为尚无眉目的情况下,任何相关理论都只能是假说。假说是不可靠的,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用不可靠的理论来说明不可靠的异常,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科学意义的。 假说需要实践的检验,还不能用来解释地震前兆和指导地震预报。合乎逻辑的顺序应该是,先借助科学的判据肯定一些可靠的地震前兆异常事例,然后借此从各种假说中检验、筛选出可以解释地震前兆、指导地震预报的理论。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统计不能作为地震前兆的判据
邱泽华 2009-10-29 08:54
用统计结果来提出某种地震前兆,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做这种工作的研究人员付出的努力比较多,分析了不少资料,查询了不少文献,给出的结论似乎应该比较可靠。正因如此,这种实际上并不可靠的结论具有更大的误导力。我们现在的一些决策已经受到这种统计结果的严重误导,因此才为地震预报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目标。 姑且不提中国的统计,让我们来看看Wyss大力宣扬的震前平静(precursory seismic quiescence)的例子。Wyss Harberman给出了17个震例(M4.7-8.0),试图用统计结果证明这是一种最有前途的地震前兆。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权威学者(例如Rikitake,1979;Kanamori,1981)倡导这种看法。只看Wyss Harberman的统计结果,我们会以为震前平静确实是可靠的地震前兆。但是,USGS的Reasenberg和Stanford大学的Matthews又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统计结果。他们的结果是,根据对其分析的37个震例(M5.3-7.0)的统计,不存在系统的、普遍的、可靠的震前平静前兆异常。 这里无意判断谁是谁非,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方法。这种争论表明:统计不能用来作为地震前兆的最终判据。关键的一点是,实际上什么是震前平静,大家并没有共识,缺乏客观的判据。 可靠的统计是以大量可靠的样本为基础的。可靠的样本是由可靠的判据铸造的。没有判据,以为是基石,其实是豆腐渣块。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统计,就是豆腐渣工程。 有道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一个可靠的地震前兆,比有十个不可靠的地震前兆重要得多。 目前,可靠的地震前兆并不具备可以进行统计的样本量。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权威当作地震前兆判据的后果
邱泽华 2009-10-27 06:59
在没有客观判据的情况下,一种相当流行的判别地震前兆的方法,是以权威学者的意见为依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对地震前驱波的一窝蜂的追捧。 任何学者都可能犯错误。最初,一些学者错误地把昆仑山口西 M8.1 地震前新疆地震台网观测到的一个异常变化看作地震前兆,情有可原。因为时间比较接近,还因为有多个台站的配套资料。但是,把这种现象同地震前趋波联系起来,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之所以众多的研究人员都来跟风,是因为有不同层次的权威的引领(其中一些人在中国的地震预报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而最大的权威,是提出地震前趋波概念的著名地震学家金森伯雄。直至后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翻阅有关文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前兆异常都被称作地震前趋波。 如果地震真有可以传播上万公里的前驱波,那么地震预报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因此我们认真地对待过这个推测,对所有高精度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却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 7 级以上地震有前驱波。 最终,新疆地震台网的观测异常被澄清是由气象变化造成的。 实际上,金森伯雄( Kanamori Cipar )最初提出地震前驱波的概念,是以 1960 年智利地震为例的。在这个例子中, Ms8.3 主震之前发生了一个 Ms6.8 地震。他们观测到主震前有一个异常的简单波形,周期为数分钟,认为可能与 Ms6.8 前震相关,提出伴随这个前震可能存在一个能量巨大的慢地震过程。长期以来,这种看法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类似现象也没有重复发现。金森伯雄提到的变化与新疆台网观测到的变化,形态完全不同。前者只有一个简单的波形,后者则是一个密集的波群。 对地震前驱波的炒作及其结果,从科学精神的层面,表现的是现在中国地震学界的浮躁和没有底气,从科学方法的层面,说明地震前兆不能以权威学者的某个意见为判据。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6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把前兆研究放在预报研究之前
邱泽华 2009-10-20 11:05
多年来,有关地震预报的文章多如牛毛,模式、方法不胜枚举。研究人员提出了众多地震预报的判据,却没有什么人真正关心地震前兆的判据问题,似乎地震前兆是不需要判据的,用地震预报研究遮蔽了地震前兆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从地震预报实践中得到的一个认识是,即使地震有前兆,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地震能预报。于是,有一种意见说,以往报告的地震前兆,很多对地震预报没有用,不提供有用的信息,今后要注意发现与地震的三要素挂钩的地震前兆。这种意见看起来有理,但是在地震前兆的真伪尚无判别依据的条件下,其实是无稽之谈。 当前,地震研究人员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地震到底有没有可靠的前兆,用什么判据来衡量人们提出的前兆有多么可靠。要奠定地震预报的基础,首先就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以为这不是问题,置之不理,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急于求成,过分关注前兆异常的预报意义,结果是放松对地震前兆的检验,眉毛胡子一把抓,然后拿来进行统计,如此这般,永远是一笔糊涂账,欲速则不达。 为了回答当前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把地震前兆研究放在地震预报研究之前,不管任何可能的异常现象能否用来预报地震,只考虑它是否地震前兆,用什么来说明它是否地震前兆。我们首先要给出地震前兆的判据,在此基础上确定和积累一些可靠的地震前兆事例,然后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来奠定地震预报的基础。 地震前兆研究取得成功之日,才是地震预报研究实现突破之时。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地震前兆识别需要判据
邱泽华 2009-10-19 08:55
中国开展地震预报的基础曾经是海城地震预报的成功。但是,唐山地震没有预报地突然发生,顷刻间就摧毁了这个基础。最近王克林等对海城地震预报过程的详细的调查报告,让人们进一步看到这个基础的不可靠。这其中更深层的教训是,地震预报不能以某个甚至某些地震预报的成功为基础。胜者王侯,败者贼寇,这不是科学的推理。 地震预报的基础应该是对地震前兆的识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目前,地震预报的基础就整体而言仍然是不可靠的。以往的众多文献,对所提出的地震前兆缺乏严格的论证和检验,鱼龙混杂、鱼目混珠。对这些地震前兆进行的统计进一步以讹传讹,误导公众和决策官员。这样的基础是一片流沙。我们看到,当Geller等公开否定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时,当Parkfield地震预报实验宣布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地震前兆时,当汶川地震又一次没有预报地突然发生时,这片流沙被冲得七零八落。 近些年来,地震预报的退守几乎是没有底线的。实际上,不仅中国的防线不堪一击,以Wyss为代表的国际上认为地震可以预报的研究人员的反击,同样是软弱无力的。与此相应,提到地震预报以往的进步和今后的发展,也是语焉不详。这些都说明地震预报尚缺乏明确的基础或根据地。因为没有基础,所以没有底线;因为没有根据地,所以无所谓进步和发展。所谓地震触发、所谓地震预警,与我们讨论的地震预报都没有直接关系。 一方面,全面否定地震有前兆,宣称地震不可预报,这不是事实。宇宙间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正是借助这种普遍联系才能认识万事万物。地震与地震前的状态同样有联系,我们要发现这种联系,并借助这种联系来预报这种灾害。另一方面,必须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地震预报奠定基础的实际问题不能靠哲学来解决,只能靠对地震前兆的扎扎实实、认真细致的观测和识别。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有方法问题。 科学的地震前兆识别需要判据。可靠的判据是地震前兆的钢筋水泥。以往众多的地震前兆散如流沙,不能为地震预报奠定基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可靠的判据。 没有判据的地震前兆识别是无意义的。科学研究需要确切的概念。没有判据的地震前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无缥缈,科学研究无法据此展开。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信的地震前兆
邱泽华 2009-9-27 15:59
我们终于发现了汶川地震的可信的前兆异常,初步结果已经发表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年第四期上。我们还更深入地进行了研究,使该结果得到进一步的确认,文章将发表在一个SCI刊物上。 其实SCI刊物发表的文章很多也并非那么有价值,而国内有些等级比较低的刊物也登过相当重要的文章。(这不是说有很多低等级的刊物是好现象。恰恰相反,这些有价值的文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目前地震学术刊物太多造成的不幸。)这里就有一个例子。 1985年8月23日,新疆乌恰发生了一个7.4(7.1?)级地震。距震中30-40km远的喀什(Kashi)台(图1)的土应力仪记录到相关的异常变化。李茂玮在《内陆地震》(1987,Vol.1,No.1)上非常令人信服地报告了这个情况。 让我们对照判别地震前兆的三个原则来看一下李茂玮的描述: 1、 有正常背景 图2的曲线说明了正常背景和异常变化:1984年相当平稳,1985年地震发生前后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 2、 非干扰影响 图3的最下方是土应力观测曲线,其上有1.6米地温(D1.6)、3.2米地温(D3.2)、气温(T)、气压(P)和降雨量(R)曲线。比较几条曲线,显然土应力异常不是那些变化与天气相关的因素造成的。 3、 与地震相关:震前增强(出现);震时最大;震后减弱(消失)。 最重要的是,喀什台的土应力有连续的纸带模拟记录(图4)。我们看到,6月份(上部)的观测记录还相当光滑,而7月份(中部)的曲线却出现了很多毛刺。到了8月份,地震发生前,毛刺已经变成了剧烈的波动。对照图2和图3,我们可以想像这种变化地震后是如何逐渐衰减的 这种地震前兆变化与唐山地震前的现象非常类似。与我们最近证实的汶川地震的前兆应变异常变化也非常类似。 我们注意到,喀什台与震中处于同一构造带上。 图1 图2 图3 图4
个人分类: 学术思想|3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本专家预测地震:东京9月可能发生8级以上强震
热度 1 杨学祥 2009-9-5 10:40
日本专家预测地震:东京 9 月可能发生 8 级以上强震 杨学祥 中新网 9 月 5 日 电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日本大气离子地震预测研究会 e-PISCO 资深地质学家弘原海清声称,近期日本关东地区的大气离子浓度突然暴增 200 倍,情况就有如 1995 年阪神大地震的情况,因此他大胆预测,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有可能在 8 月底到 9 月底,发生里氏 8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当年阪神 7.3 级大地震造成 6000 多人死亡,假如人口稠密的关东地区发生 9 月大震灾,最严重可能造成逾 1.1 万人死亡、 21 万人受伤。观测断层超过 40 年的弘原声称,因为大气离子平常埋在地底 2 至 3 米,在大地震前,震央释放巨大压力,导致地层龟裂,这时离子就会趁隙排出,浓度因此异常增加 。 和中国地震预测专家一样,日本地震专家不仅相信地震可以预测,而且坚持做地震预测,关于东京地震的预测一直在持续,预测发震时间越来越近。   据青年参考记者报道,当地时间8月11日凌晨5时7分左右,日本静冈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目前这次地震已经造成1人死亡,112人受伤,静冈市出现大面积断水断电。不过,日本时事通讯社8月12日凌晨报道,因为静冈人提前做好了防震准备,所以虽然发生6.5级强震,但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没有出现严重倾斜或倒塌的房屋。   据《产经新闻》11日报道,这次地震有可能演变成引发8级东海地震的导火索。此前日本有机构曾预测,近年内将以静冈为中心发生里氏8级的东海地震。但《产经新闻》报道称,这次静冈地震和预测中的东海地震分属不同的地壳板块断层。但相关专家表示,这次地震应该在东海地震的震源之内,而且很可能成为引发更大级别的东海地震的导火索,呼吁人们加强警戒。   据日本时事社8月11日报道,日本气象厅在探知静冈即将发生强烈地震的3.8秒后,迅即向震区发送地震速报,但已来不及向离震源较近的骏河湾播送,不过,静冈县西部、横滨市分别于震前10~25秒内接到了速报。气象厅对此表示,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探知水准,尽最大努力地呼吁人们加强戒备。   预测中的东海地震应该发生在骏河湾海底岩层:由海底岩层沉入陆地板块后引发,如果发生这样的移位,估计将发生8级左右大地震。从日本气象厅了解到,这次静冈地震属于海底岩层内部发生的断层型地震,规模较小,其能量相当于预测中的东海地震的百分之一。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沟上惠就此表示,这次静冈地震与1974年的伊豆半岛地震类似,是在海底岩层上发生的断层型地震,虽然没有直接引发东海地震,但可能间接引发,应注意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及地壳变动情况。   在1944年发生的7.9级东南海地震前几天,曾在静冈县观测到地层隆起情况。关西大学环境都市工学部教授河田惠昭也就此发出警告,认为这次地震可能成为引发东海地震的导火索。另外,名古屋大学教授山冈耕春表示,根据常例,发生5级左右的地震后,通常会伴有不同级别的余震,在以后一周至一个月的时间内,必须加强防备。 日本电视台8月11日报道称,如果发生预测中的东海地震,估计将导致9200人死亡、26万栋大楼倒塌 。   早在 2009 年 3 月,越南科学家警告说,越南可能发生毁灭性的 9 级大地震。      据越南青年报网站 13 日报道,越南科技协会联盟日前召开地震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专家与会。越南国家全球物理所副主任阮洪方 ( 音译 NguyenHongPhuong) 在会上发出了这个警告。      阮洪方说,越南是个地震高风险国家,西北地区曾发生过多次 6.8 级以上地震,越南一些主要的城市地区对地壳移动和轻微震动非常敏感。      他指出,河内可能发生里氏 8.0 级地震。尽管胡志明市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小得多,但由于其地质构造薄弱,可能更易受到小地震影响。    越南 20 世纪发生过两次大地震,都在现在的北部奠边省。第一次是 1935 年, 6.8 级地震, 1983 年 6.7 级地震, 470 公里 外的河内一些房屋出现裂缝。 2008 年 5 月,老挝北部发生 6.1 级地震,河内有震感 。 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 1889-1978 年,全球大于等于 8.5 级的地震共 18 次。在 1889-1924 年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发生 6 次,在 1925-1945 年 拉马德雷 暖位相 发生 1 次,在 1946-1977 年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及其边界发生 11 次,在 1978-1999 年 拉马德雷 暖位相 发生 0 次。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 2005 、 2007 年印尼苏门答腊连续发生 8.5 级以上地震 3 次。 根据国外的统计资料, 20 世纪以来 8.5 级地震在 1900-1924 年发生 2 次, 1925-1946 年发生 1 次, 1947-1976 年发生 7 次, 1977-2000 年发生 0 次。 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 2004-2007 年已发生 3 次 8.5 级以上地震。 2004-2030 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统计表明,强拉尼娜现象周期性发生、 8.5 级以上强震的周期性发生、中国南方和北方严重低温冻害的周期性发生、南极海冰增长的周期性发生、飓风和台风增强的周期性发生、世界粮食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以及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周期性发生,都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发生了长达两年以上的强拉尼娜事件;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发生拉印尼 8.7 级强震并伴随强烈海啸,导致 27 万人死亡; 2005 年 8 月 29 日 飓风卡特琳娜从墨西哥湾登陆美国南部沿海地区,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2007 年爆发世界粮食危机; 2007 年 8 月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初中国南方 50 年一遇冰雪冻灾。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拷问整个世界:拉马德雷冷位相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强震、台风、热带风暴、飓风、流感世界大流行等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灾害链 ,各国政府必须高度关注 。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忽视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频发期和热带风暴、台风、飓风高活动期将带来比天灾更严重的人为灾难 ! 地球自转加速度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不仅与最强和较强潮汐相对应,而且与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相对应。 20 世纪所有 4 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 12 年内: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 1957 年 3 月 9 日 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 9.1 级地震, 1960 年 5 月 22 日 智利发生 9.5 级地震, 1964 年 3 月 28 日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 9.2 级地震。它们与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变化的转折点 1957.79 , 1961.93 和 1965.61 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52 年、 1957 年、 1960 年、 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 17 年,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发生,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 17 年左右,第六次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 2006 年,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每一年及其前一年都是特大地震可能发生年。 2004 年 12 月 26 日 爆发的印尼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 1952 年 11 月 4 日 堪察加发生 9 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 。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 2010 年及其前一年、 2014 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 2018 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由于 2010 年、 2014 年、 2018 年 1 月 2 日 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 1 月 3 日 或 4 日相差不过 2 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 特大地震接连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前 17 年发生有明确的地球物理学意义:经过 23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迅速变暖,海平面上升使海洋地壳负载加大,导致海洋地壳的重力均衡运动,强震频发又使海底冷水上翻,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郭增建指出,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强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 20 年。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 40 o 范围内的 8.5 级和大于 8.5 级的海震 。 研究还表明,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热带风暴、台风、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热带风暴、台风、飓风转入低活动期,热带风暴、台风、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 1995-2030 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热带风暴、台风、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热带风暴纳尔吉斯是 40 年来第一个在缅甸登陆的强热带风暴证实了这一规律。 全球气候变暖将开始中场休息,时间大约是 10 年。这是全球首个十年期气候预报。德国研究小组声称,全球平均气温与正常水平相比仍将会持续偏高,但 21 世纪头 7 年所呈现出的气温不再进一步升高的势头,很可能还将再持续 10 年。德国研究小组的努力是世界范围内首次正式发布的十年期气候预报。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 5 月 1 日 出版的《自然》( Nature )杂志上。研究小组称,海洋洋流的自然改变有可能会暂时性地抵消不断上升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影响。研究者说,仅此就使得这一十年期的气候预报具有极高的价值。而由于与百年期的气候预测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计算机模型,因此相对后者,十年期这种更短期的预测更加现实。这一建立气候模型的最新努力来自于德国莱布尼兹海洋科学研究所和汉堡的马克思普朗克气象研究所。研究小组发现,在引入海洋温度测量后,这一模型预测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力显著的提升。结果是:在未来十年,欧洲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表面温度将会出现轻微的下降。同时,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洋温度将不会出现较大的改变。总体上,这将导致一段时期全球平均气温的相对稳定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与全球变暖将会暂停十年的对应性有明确的地球物理意义,不同方法的预测得到同一可信的结果。 1952-1964 年 4 场特大地震发生后形成的 20 世纪 60-70 年代低温期提供了历史证据。 俄罗斯科学家预言 2018 年前世界将发生大地震,破坏力堪比 2004 年的印尼海啸。该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 5 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 。越南的新情况值得关注。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相关资料可以在科学网找到 。 最近,一系列地震和台风袭击了亚洲。在莫拉克肆虐台湾之际,一场 7.1 级地震在日本海岸之外咆哮起来。这也发生在上周日。有新的报道说,周二,日本又发生了一次 6.5 级地震,它引发了一场小型海啸,并使大约 90 英里之外东京的大楼都摇摇晃晃。在地球战栗之际,日本又迎来了台风艾涛制造的大雨。 几分钟之前,同样在周二,另一场地震在印度洋中的安达曼群岛以北地方爆发。美国地质勘探局 (USGS) 确认其为 7.6 级的地震。虽然受到地震打击的地区都出现了余震,但是否会发生更强烈的地震却无法预言 。 全球 7 级以上地震在 8 月已经发生了 4 次。 8 月地震增强的预测得到证实 。 结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强震、台风、热带风暴、飓风、流感的世界大流行等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灾害链,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由于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忽视 2004~2018 年特大地震频发期和热带风暴、台风、飓风进入活跃期,将带来比天灾更严重的灾难。 通过多年的预报实践,台风发生在强潮汐时期会发生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我们在莫拉克台风形成之初就做了潮汐组合增强台风的警报,可惜不为相关部门重视: 2009 年 8 月 6 日 为日月大潮, 9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13 度,赤道附近潮汐变化较大,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台风在强潮汐期间发生,会造成不可抗拒的灾害。台风莫拉克致灾严重,原因在于强潮汐的激发作用。 2006 年 8 月强潮汐使台风桑美从小泥鳅变为大鳄,强潮汐作用更加明显 。 根据前一次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特大地震发生特征, 2010 年及其前一年、 2014 年(可能的拉尼娜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 2018 年(可能的厄尔尼诺年)及其前一年(可能的拉尼娜年)爆发特大强震的可能性大。 越南科学家警告:越南可能发生毁灭性 9 级大地震。这一预测值得关注! 9 级特大地震的地域特征是绕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 9 级特大地震,能量在继续积累。绕环太平洋地震带顺时针旋转,越南和日本可能是下一个目标。 日本大气离子地震预测研究会 e-PISCO 资深地质学家弘原海清预测,包括东京在内的关东地区,有可能在 8 月底到 9 月底,发生里氏 8 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实践将检验这一预测。 参考文献 1. 张晓涛。日本专家发现大气异常 大胆预测东京恐发生强震。 2009 年 09 月 05 日 09:28  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cn/gj/gj-ywdd2/news/2009/09-05/1851590.shtml 2. 谢德良。6.5级强震静冈没倒房 日地震速报提前10秒管大用。 2009-08-15 02:25 青年参考。 http://qnck.cyol.com/content/2009-08/15/content_2806436.htm 3. 越南科学家警告 : 越南可能发生毁灭性 9 级大地震。人民网海南视窗。 2009 年 03 月 15 日 (环球时报)。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news.0898.net/2009/03/15/438911.html 4.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 2005 ,( 12 ): 37-43 5.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 2006 , 28 ( 1 ): 95-96 6.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 . 全球特大灾害频发呼唤灾害预警 . 刊发时间: 2008-05-09 15:55:46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5/09/content_771622.htm 9.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406.htm 10. 郭增建 .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 西北地震学报 . 2002, 24(3): 287 11. 杨筱亦。《自然》:全球变暖将会暂停十年。 2008 年 5 月 08 日 ( 气象港 *20080508*wz209* 朝霞 * 自科学网 - 资源环境 2008-5-3 ) 来源:成都商报。(《自然》( Nature ), 453, 84-88 , N. S. Keenlyside , E. Roeckner )。 http://qxg.com.cn/n/?fc=ndcid=3nid=18651 12. 杨学祥 . 2008 年 5 月地震高潮正在得到证实 . 2008-5-12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8/200812408.htm 13. 杨学祥 . 四川汶川县 7.8 级地震: 2008 年 5 月地震高潮正在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5-12 17:11:3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951 14. 杨学祥 . 全球特大灾害频发呼唤灾害预警 . 发表于 2008-5-7 14:48:1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425 15. 杨学祥 . 谁注意到了国家主席访日的地震安全? 2008-5-9 7:25 :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627 16.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2008-5-10 10:39:2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id=20056 17.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18. 杨学祥 . 四川汶川县 7.8 级地震: 2008 年 5 月地震高潮正在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8-5-12 17:11:3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951 19. 杨学祥,杨冬红 . 正在逼近的地震灾害:全球强震周期和中国地震周期(重发) . 发表于 2008-6-2 20:52: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575 20. 杨学祥 . 四川汶川 8 级地震的成因和强震预警 . 发表于 2008-5-19 9:29:46.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831 21. 刘瑞常,冯彦强。美媒:地震台风近期为何频袭亚洲? 2009 年 08 月 14 日 09:32:08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8/14/content_11880040.htm 22. 杨学祥 . 6 月地震偏弱 7 至 8 月地震增强 . 发表于 2009-7-2 8:34 :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1458 23. 杨学祥。潮汐组合加强台风:莫拉克今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发表于 2009-8-5 12:02:5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56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003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发:湖北多地出现阴阳天(图)
杨学祥 2008-11-25 10:56
网易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正文 湖北多地出现阴阳天 ( 图 ) 2008-11-21 07:49:58  来源 : 荆楚网 ( 武汉 )     核心提示: 11 月 20 日下午 ,湖北武汉、十堰、孝感、襄樊等多地的天空出现一片乌云整齐地自西向东铺盖过来。将整个天空划分成阴阳两半,晚 18 时许此景象才慢慢消失。 云彩似一帘大幕将天空拉开 11 月 20 日 下午 7 时,一片乌云从西边飘过来,慢慢盖住了天空。 11 月 20 日 下午 17 点左右,湖北武汉出现阴、阳两重天平分秋色的奇观。 荆楚网 11 月 21 日 报道 10 月 21 日凌晨 ,湖北多地网友在荆楚网东湖社区上发图,展示当地出现的独特天象阴阳天。十堰网友 microtie 描述:看上去像《独立日》里的母舰降临,好像城市边突然起了一座大山。 据了解,湖北各地的阴阳天出现在 11 月 20 日下午 ,有武汉、十堰、孝感、襄樊等多地网民称现场目击。在东湖社区,相关贴文近 10 条,图片数十张。有网民称之为地震云,认为是不祥之兆 ,被其他网民批驳为迷信,不要乱吓唬人。襄樊市气象局预报员陈先生认为,该云边界整齐,是西南暖湿气流与西北气流在高空作用的结果,对未来天气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专家认为云彩本来多变,勿须过度解读。 宜昌海市蜃楼景象 另据湖北日报报道, 20 日宜昌长江边出现以假乱真的海市蜃楼景象,观者无不啧啧称奇。核心提示: 11 月 20 日下午 ,湖北武汉、十堰、孝感、襄樊等多地的天空出现一片乌云整齐地自西向东铺盖过来。将整个天空划分成阴阳两半,晚 18 时许此景象才慢慢消失。 武汉:乌云从西边飘过来,慢慢盖住天空 武汉:云彩似大幕将天空拉开 武汉 ( 图片来源:荆楚网 ) 参考文献 1. 湖北多地出现阴阳天 ( 图 ) 。 2008 年 11 月 21 日 ( 气象港 *20081121*kx11262* 张家宝 *20081121) 。 http://qxg.com.cn/n/?fc=ndcid=0nid=21180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4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跨学科会商:箭头云是地震云?
杨学祥 2008-11-13 07:45
据北京青年报(情报小组提供)报道, 线性云现象,早的话在我们国家可追溯到 300 多年前,在地方志里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就是在地震之前在震区上出现一些奇怪的云。吴立新教授说:真正引起科学界关注是从 1978 年开始,当时日本发生过一次 7.8 级的地震,日本奈良市的市长就注意到了震前出现的形状异常的云彩。   线性云是人们通常称为地震云的现象之一。过去所讲的地震云,通常是人们用眼睛从地面向天空观看到的,而我们从卫星云图上观察到的线性云,是从太空看到地球上的外层云异常现象,观测角度和视野范围是不一样的。吴教授说, 2005 年和 2006 年伊朗发生过两次 6 级以上的地震,在这两次地震之前就有很明显的卫星云图异常。   在这次卫星云团分析中,吴教授发现,汶川大地震震前出现了两条线性云,其中一条是远方的,在震前 5 小时出现,它出现在青藏高原的柴达木盆地和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上方,在震前 3 到 5 小时开始形成,震前 3 小时成形,它的形状就像一个箭头一样, 3 小时静止不动直到发震。而另一条是在震前 3 小时出现,它是在龙门山断裂带上方出现的,这条云不是很规则,呈条带状。吴教授最新分析表明,该条带云的北部完全受到龙门山地区三条断裂系的控制,如果把这三条断裂系的轮廓勾勒出来,刚好就是这条云北部的形状范围 。   吴教授说:最重要的是,当我们把前一条云沿着它的中轴线向西南方向延伸,和第二条云相交,这个交点就是发震的震中。 http://www.csi.ac.cn/manage/html/4028861611c5c2ba0111c5c558b00001/_content/08_11/04/1225767703594.html 张学文研究员最近指出,作为气象工作者,早就被气象界已有知识覆盖。即云是大气中的水汽的产物,难以与地震联系。所以 20 年前有日本人说他看到地震云,我的基本态度是不大信。最近杨教授的博客文章介绍说地震云的箭头形状,是卫星上看到的。这又是一个视角(与地面上的人看云不同)了。 我的兴奋点在箭头云三个字!因为这种云难得见到, 10 多年前我从卫星照片上看到它就十分吃惊。附于文后的箭头形状的云,就是我看到那张照片。那里的箭头云清楚地、稳定地存在于塔里木盆地上空接近半个月(云几乎都是运动的,稳定少动的云,难见),我感到十分特殊。该照片被我编辑到新疆气象手册一书中。而我是作为盆地气象的特有现象来看待的(没有联系到地震)。 它是地震云?它伴随着地震吗?这些希望杨教授帮助回答(时间是 1990 年底到 1991 年初,图中的阿克苏到新和的距离大约是 200 多公里) 。 张学文研究员给出了 1990 年底到 1991 年初,阿克苏到新和的距离大约是 200 多公里前箭头云卫星照片。这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是难得的研究地震云图片。可惜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有限,只能向有关专家传达相关信息。希望能相互交流。 网友侯振宇先生作出以下评论,值得关注: 发表评论人:侯振宇 很传奇! 很特殊! 1 、它低于四周的山,意味着距离地面很近,会收到较强的地面影响。 2 、从它的持续时间看,必然标志着相应时期周围气候是极其稳定没有变化的。该云是因盆地内特殊作用所产生的。 对于其原因,可以猜测其原因是下面的地面蒸发量的差异(地下水、植被、断裂带活动产生的能量),或是地面断裂带产生能量对上空某高度的热作用。总之是简单稳定气象条件下,稳定、持续地面因素影响所致。 我个人认为它很可能是属于地震云。 1991 年 2 月 25 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 6.5 级地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徐道尊 王海涛 摘要 | 前言 | 测震台网及基本参数 | 地震地质背景 | 烈度分布及震害 | 地震序列 | 震源机制解和主破裂面 观测台网及前兆异常 | 前兆异常及其特征分析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摘 要 1991 年 2 月 25 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县境内发生 6.5 级强震。宏观震中在柯坪县城南约 12 km 处的山区,震中烈度Ⅷ度,极震区为北东向椭圆。地震发生在北东向柯坪断裂北侧。该次地震使柯坪县城及所属 3 乡 1 镇 1 场,生产建设兵团 6 个团场受到程度不同的震害,造成倒房 133 间,伤 9 人,死亡 1 人。 6.5 级地震序列为主 - 余震型,最大余震 4.5 级,余震序列的完整性不好,缺 3.0 ~ 3.8 级地震,余震区长轴为北东向。震源机制解中的两个节面走向均为北东向, P 轴方向北西,综合考虑极震区,余震区长轴方向以及震中附近断裂的走向、倾向、活动性质诸因素,认为节面Ⅱ是地震的主破裂面,发震构造是柯坪断裂。震中 300 km 内共有测震台 6 个,其中 3 个兼有其他前兆观测项目。震前出现地震空区以及振幅比、小震空间集中度、缺震等地震活动性及地倾斜、短水准等异常。共 9 个异常项目, 10 条异常。 博主回复:感谢提供了对应的地震资料。 参考文献 1. 汶川大地震震前 3 到 5 小时出现了两条线性云 . 2008-11-04 10:56  来源 : 北京青年报(情报小组提供)中国地震信息网。 http://www.csi.ac.cn/manage/html/4028861611c5c2ba0111c5c558b00001/_content/08_11/04/1225767703594.html 2. 杨学祥 . 最近地震信息和情报(转发):地震云和热红外异常 . 发表于 2008-11-5 2:26:2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5508 3. 张学文。箭头云是地震云?发表于 2008-11-10 10:59:0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613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57 次阅读|4 个评论
汶川地震前兆的有力证据:“震前扰动”现象
杨学祥 2008-9-4 10:44
学者郝晓光和胡小刚最近在《地球物理学进展》上发表文章 ,给出汶川地震前兆的有力证据。他们在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 LacosteET 重力仪资料中发现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现象之后,又在全国数十个台站宽带地震仪资料中发现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和 LacosteET 重力仪观测到的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一样,宽带地震仪资料的震前扰动也是在震前两天开始并逐渐增大(呈喇叭口形),一直持续到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信号周期也是 4-8s 。实际上,这已不是第一次 LacosteET 重力仪观测到震前扰动现象了。 郝晓光和胡小刚指出, 1997 年《科学》( Science )杂志刊登题为《地震不能预报》的文章,反对进行地震预报研究 ; 2004 年《自然》( Nature )杂志刊登题为《思路的剧变》的文章,赞同进行地震预报的研究 。其实,不论国外地震专家是什么观点,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的观测证据说明,地震(至少有的地震)是有前兆的,我们不能放弃地震预报研究,那不符合科学规律和中国国情 。 郝晓光和胡小刚特别提请同行专家注意的是,震前扰动现象具有数十小时的前兆意义,这对于地震短临预报研究来说非常重要 。震前数十小时的预警将有充分时间避免大量生命的伤亡,震前扰动现象的发现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郝晓光 , 胡小刚 . 宽带地震仪资料证实汶川大地震震前重力扰动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23(4):1332-1335. 2. Geller R J,Jackso D D,Kagan Y Y,et al. Earthquakes connot be predicted. Science,1997,275:1616-1617. 3. Cyranoski D. A seismic shift in thinking. Nature,2004,431,1032-1034.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6518 次阅读|9 个评论
美国人也在预测地震:地震规律研究值得重视
杨学祥 2008-8-25 07:23
据美国生活科学网报道,科学家 8 月 21 日 表示,纽约正面临比先前想象的更加严重的大地震的威胁,而这次地震比预想的也要强烈得多,恐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估计,纽约地区遭受大地震可能会造成 390 亿到 1970 亿美元之间的经济损失。此发现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地震学会公报》(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上。科学家表示,地震破坏的范围可大可小,但此强烈事件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科学家先前已经发现纽约地区存在微妙但活跃的断层,如今他们又发现了新的断层,这使得纽约面临更大的地震危机。科学家表示,这些断层处建有印第安角( Indian Point )核电站,此核电站位于纽约市以北 39 公里 处,且正好处于先前没有确定的 2 处活跃地震带的交叉点上,相当危险。根据以往地震的历史,研究人员表示平均大约每 100 年就会至少出现一次 5.0 级的地震。拉蒙特多赫蒂地球天文台的研究人员约翰阿姆布鲁斯特说:如今,如此多的人和建筑汇集于纽约,纽约中心区如果发生一场 5 级地震,就会特别引人关注。我们将会看到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一些建筑会倒塌,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科学家认为纽约甚至还可能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地震。科学家表示,此断层的长度和经受的压力表明纽约可能会发生 6 级甚至 7 级地震,这比 5 级地震大 10 100 倍,且这相当有可能。科学家计算出,纽约地区大约每 670 年就发生一次 6 级地震,每 3400 年就发生一次 7 级地震 。 大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小概率事件;上天有路,人地无门,迄今人类尚不能深入到发生地震的地球内部安设仪器、对地震的震源进行直接的观测;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等因素,使得掌握地震的规律面临很大困难。尽管自从 1975 年成功预报海城地震后,中国地震监测台网相继对中国大陆 28 次大地震作出了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这相对于大量没有预测的地震简直是微乎其微,以致悲观的情绪曾经弥漫着国际地震学界――地震是不可能被预报的。 1996 年 11 月在英国伦敦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地球物理联合会召开了地震预报体制评估研讨会。有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的代表参加。后来,卡甘、盖勒和杰克森等 3 位教授联名在美国 Science 杂志发表了论丈《地震不能预测》,他们认为:在对地震预测进行了近 30 年的苦心研究以及对各国地震进行预测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不可能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前预测出地震;目前只能做到中长期预测;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学会原理事长陈运泰认为,地震预报分为以 10 年 20 年为尺度的长期预报、以一两年为尺度的中期预报、以月为尺度的短期预报和以天和小时为尺度的临震预报。通过对地震活动性的长期观测、地质调查以及深部构造环境的探测,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已达到一定水准,比较有把握。然而,长期和中期预报对公众从大地震中逃生没有直接的帮助。对于公众最关心的短期和临震预报,地震学界意见分歧很大 。 目前地震是不可能被预报的的观点被误传,一切预测地震的论文都被称为伪科学。事实上,这一观点的准确结论是:目前不可能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前预测出地震;目前只能做到中长期预测;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美国人至今还在做地震的中长期预测,地震规律研究值得重视 。 参考文献 1. 尼特。科学家称大地震威胁纽约 恐造成 2 千亿美元损失。来源:网易探索。 2008-8-22 15:49:4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8/210334.html?id=210334 2. 人类何时才能准确预报地震?资源网。来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时间: 2008.08.13 。 http://www.lrn.cn/science/disasterPreventting/dzkp/dzyb/200808/t20080813_264398.htm 3. 杨学祥,杨冬红 . 2004-2018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发表于 2008-5-10 11:08:2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736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246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