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阅读文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母亲节|搞科研犹如“当妈”,做实验堪比“养娃”
AJE2017 2020-5-10 09:38
回想本小编此前在实验室做科研时,身边的师姐、同学,包括自己,时常将各自为科研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比喻成是在当妈养娃。如今细细想来,搞科研做实验确实跟当妈带娃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有把科研项目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培育、精心照料,才能在科研领域收获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 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讲述一些“搞科研犹如当妈,做实验堪比带娃”的故事,衷心祝愿一手当妈带娃、一手做实验搞科研的“女超人”们母亲节快乐!也衷心祝愿全天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 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 想必将做实验比作养娃的一大原因,就是两者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有哪个科研人员不是在实验台前一待就是半天甚至一天?又有哪个科研人员不是时时刻刻操心着自己的实验结果、研究进展,而且不敢稍有懈怠唯恐被别的课题组抢了先?甚至有的时候睡梦中都还惦记着,本小编就曾经梦到过拿给师弟的实验材料被师弟吐槽不好用,还梦到过实验室的水浴锅没有关,脑海中的画面如此真实,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都还记忆犹新。 除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搞科研需要投入的物力和财力亦不容小觑。 就像每一位妈妈在孩子的吃、穿、用等方面总想精挑细选最好的最贵的,做实验时,科研人员也更倾向于使用更优质的耗材和灵敏度更高的试剂。 且不说大型实验仪器个个造价不菲,耗材和试剂的花费一般也都不是个小数目,比如用于蛋白检测的一些特异性好、效价高的抗体,一支的规格可能只有几十或几百微升,却要花费几百甚至上千元。记得本小编之前在实验室时经常需要使用液氮来快速冻存实验材料,液氮据说差不多跟牛奶一个价格,但是液氮在室温下挥发极快,动辄一通操作,可能一两升的液氮就挥发了,所以为了保证够用,一般都按一次五十升、一百升的量来进行购买。 充分阅读文献,此乃科研项目的“育儿经” 开展科学研究,除了需要做大量实验进行探索之外,还离不开阅读文献。相信几乎所有的妈妈在孩子尚躺于自己肚子里时,就开始阅读大量的育儿经,认真制定孩子出生后的每一步成长计划。与此类似, 在科研的世界里,文献就好比科研项目的“育儿经”。 如何确定研究方向,如何进行每一步研究,目前相关学科领域已知的研究进展到了哪一步,还有哪些悬而未决有待探索的课题,这些都必须通过大量阅读文献才能得知;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科学问题和困惑,除了与导师、同事交流,往往也需要从文献中寻求启发和灵感,并及时调整实验思路。 比半夜起床给娃喂奶还要准时的定时取样 对于大多数新手妈妈来说,一大挑战就是半夜起床给宝宝喂奶。白天喂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夜间每睡着三四个小时醒来喂一次奶,确实对妈妈的睡眠质量造成不小的影响。尽管如此,每位妈妈还是宁可自己困掉头,也不能让宝宝饿着。 巧了, 实验过程中定时取样这个神奇的存在,可以让无论男女科研人员都体会一把比半夜定点儿起床给娃喂奶还要准时的感受。 为什么要定时取样?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在科研领域也很常见,凡是需要探索或观察某一物理量或某一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的变化规律或者其对于所作用对象的影响的实验,几乎都涉及定时取样。 本小编有两位进行过周期采样的师姐,师姐甲的某项实验需要从0至72小时每三小时定时取样一次,师姐乙的某项实验需要从0至96小时每八小时定时取样一次,想必经过这种不分昼夜、锲而不舍的定时取样实验的锻炼,师姐们有娃之后半夜起来喂奶之类的根本不在话下。 实验结果很“叛逆”,跟原先的假设和预期刚好相反 科学研究,多数时候探索的是未知的东西。不同于初高中以及本科在统一的实验课堂上开展的那些验证性实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开展的一般都是探索性实验,虽然会在实验开始之前提出一些合理的假设和预期,但在实验结束之前,其实没有人能真正保证会出现怎样的实验结果。 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实验结果有时也会“叛逆”, 做出一个跟预先的假设刚好相反的实验结果往往让科研人员风中凌乱。但有时,这种情况未必是坏事,相反的实验结果可能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某个科学问题,如果能基于此进行深入思考,并给出合理的解释或重新调整实验设计思路,或许能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放假想出去旅游,可实验室养的小白鼠还在嗷嗷待哺 除了上述种种,对于生农医药类的科研人员,可能对于做实验有如当妈的体会更加深刻, 因为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往往要养一些生物作为实验材料。既然是活物,那可就跟娃一样,要吃要喝要生长要新陈代谢。 比如,做遗传的要给养的果蝇煮玉米糊;做微生物或细胞的要给养的菌或细胞更换新的培养基,做动物生理或病理的要给养的小白鼠更换垫料,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给养的苗浇水施肥……平时给予这些生物材料尽可能的悉心照料也就罢了,偶尔放个小长假想要出去旅游或者回老家探亲几天,娃尚且可以跟随自己一路照看好,可是一想到在实验室养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小动物、微生物或者细胞,哪怕相当耐旱只需要好几天浇一次水的模式植物扛把子拟南芥,可能也都无法狠下心来弃它们而去了。 快要兼顾不过来?AJE随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的确,做科研不容易,当妈养娃亦非易事,眼看着每一位兼顾这两项人生大事的科研女性如此辛苦,AJE真诚地希望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虽然养娃方面AJE不擅长,但是 助力科研人员更好更快地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则是AJE的强项 。AJE拥有以英语为母语的博士专家团队和经验丰富的出版专业人士,为您提供英文润色、学术翻译、格式排版、图表处理、期刊选择等多种优质的学术发表相关服务——这些劳心劳力的事情就不需要各位科研人员亲力亲为,请放心地交给AJE吧,有AJE为您提供这些帮助和服务,相信能减轻一边养娃一边搞科研的各位妈妈肩上的担子。 结语 文章的最后,希望借用我们都熟知的居里夫人的故事作为结尾:除了被誉为“钋和镭的母亲”,居里夫人还培养了两个了不起的女儿——大女儿跟她一样也是诺贝尔奖得主,小女儿是一位作家。不仅仅是居里夫人,每一位能在搞科研和抚养孩子这两件事之间寻求完美平衡的母亲都是有如女超人一般的存在,都值得由衷的崇敬和钦佩。 今天是母亲节,AJE向每一位科研养娃两不误的伟大女性致敬,向您道一声“辛苦了”,衷心祝愿您的科研事业和孩子一道茁壮成长,并衷心祝愿所有母亲都节日快乐! 喜欢这篇博文吗?如果您觉得本博文对您和身边的人有所帮助,欢迎将其推荐到博客首页或分享至您的个人博客。看到您的推荐或收到您分享本博文的后台提醒后, 我们将通过私人消息为您赠送 AJE 润色服务的优惠代码 及使用方法说明,作为对您支持的回馈与感谢。 如果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英语翻译和语言编辑的需求,敬请 发送邮件至 support@aje.com ;如您想了解 AJE 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 AJE 中文官网 www.aje.cn 。 本文首发于“ AJE 美国期刊专家 ”微信公众平台。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3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延迟开学,“宅家”也能搞科研!
热度 1 AJE2017 2020-2-13 17:03
今年的寒假似乎过得尤其漫长。 受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疫情爆发影响,国内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推迟开学或上班时间。当然,高校的课程可以采取网络授课的模式进行,但是恐怕更多科研人员担心的是自己的实验怎么办?离开了实验室和实验台,做实验就变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信科研人员都深有体会,科研成果的获得和发表本就是一件时间周期相当漫长的事,而目前这个特殊阶段,难道就只能“宅”在家里任由宝贵的时间流逝吗?当然不是,科研人员时常要 与时间赛跑, 尽管这段时间可能不便外出去实验室做实验,但在家也可以做很多为自己的科研助力的事情。 一、利用完整的时间大量阅读文献 科研工作不只是做实验,还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学术文献或许比不得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 但阅读文献无疑是获知最新科研动态、借鉴科研思路、启发科研灵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不知大家平时每天如何分配自己做实验和阅读文献的时间,回想本小编当时读研的时候,似乎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实验上,相比而言,阅读文献的时间相对零散。文献早晚都是要读够的,既然如此,何不趁最近这段时期,把时间都集中地花在阅读文献上呢? 更重要的是,很多数据库都在这段时间非常给力地免费开放,无论是新型肺炎相关研究进展,还是其他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文献,各大数据库都为大家准备了无比丰盛的学术资源盛宴。 希望大家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储备充足的精神食粮,或许“饕餮”一番之后,你对自己的课题内容和实验方法会有醍醐灌顶的理解,就连自己写起论文来都能水到渠成。 当然,需要阅读的文献数量庞大,为了避免无从下手,阅读文献时, 建议在数据库里检索相关领域的所有文献: 首先, 从其中挑选权威期刊上发表的几篇较为全面的综述,对整个研究领域有整体的理解; 其次, 有所侧重地阅读每篇文献,有些文献需全文通读,有些文献则只看摘要和结果即可,同时应对关键问题进行注释; 最后, 注意本领域最新发表的研究报告,有利于把握最新研究进展。 二、制定或调整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就像做很多事情之前都要列出计划 一样, 实验计划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理清实验思路、把握课题方向,从而有条不紊地推进自己的实验进展。 不管之前的你是否有认真制定实验计划的习惯,都不妨趁最近这段时期认真对自己的科研内容进行思考和调整,并 制定出新学期的实验计划。 或许放寒假前,你像大多数国内民众一样,还未曾预料到这场新型肺炎会在春节前后急速爆发,所以当时你可能按照原先预想的时间,冻存了细胞或菌种,或者种下了一批特殊基因型的拟南芥种子,又或者把某两种不同品系的小白鼠进行了合笼,等着新学期开学伊始就有一批实验材料可以直接用于实验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不得不根据新的时间节点调整实验计划了。毕竟时间宝贵,等疫情过去后,下学期的时间会被明显缩短,这段时间被耽误的科研进展必须尽量通过更高效地开展实验来进行弥补。 一份完整、清晰的实验计划,必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议: 首先以周为单位, 确定每周需要准备的实验材料和需要开展的实验,每天开展实验的同时将第二天所需的试剂、耗材提前准备好,有些公共仪器平台要提前进行预约; 其次以月为单位, 预估每个月所能取得的实验进展,比如能完成多少组样品的蛋白水平检测或获得多少个基因的表达谱数据,当然,每月的实验进展只能预先有一个大概的估计,毕竟实验探索的都是未知的东西,实验结果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甚至相反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因此,在具体科研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三、整理实验数据、结果 或许之前每天都忙于实验,很少静下心来完整地整理一下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结果,不得不说,没法做实验的这段时间简直是系统地整理实验结果的绝佳时机。通过整理实验结果,也可以为今后写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知道 , 实验结果部分是一篇科研论文的核心, 在整理 实验结果时,不妨构思一下自己写文章时打算如何把这个科研“故事”叙述出来,都包括哪些结果,这些结果需要几个图、几个表来呈现。对于图片来说,需要思考每个完整的图片里又包含几个小图从而共同说明一个结果,这些小图分别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是照片还是柱形图或线性图,比例尺和图例等元素是否完备;对于表格来说,每个表里分别需要呈现多少组数据,处理数据的统计学方法是什么;等等。根据这些 问题, 把自己的实验结果通过绘图或制表的形式予以整理,这些都是科研进展的“干货”,有了这些结果,科研“故事”的脉络就清晰明了了, 不管 是申请基金项目、参加学术交流、进行汇报演讲,抑或写论文进行发表,都有了最根本的支撑。 除此之外,可以整理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每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各实验室一般都要开组会,组会上需要汇报的实验结果的幻灯片可以提前做好;大多数科研人员都要时不时参加学术会议,届时可能会演讲的科研成果的幻灯片或海报也可以提前准备好;甚至还可以整理实验笔记,以及实验步骤和试剂、仪器信息,这些都是今后写论文时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撰写科研论文 既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也整理了实验结果,接下来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写论文了。 撰写论文初稿时,可以按照实验结果、材料和方法、引言、讨论、摘要的顺序进行撰写。 其中, 实验结果部分宜图表与文字结合, 充分说明本文所探索和发现的核心内容; 材料和方法部分宜详尽具体, 可以假设一下其他科研人员是否能根据你的表述把这个实验重复出来,不要遗漏任何信息;此外, 应注意科研论文的用语习惯和表述方式,做到准确、简洁、清楚, 如果是撰写英文科研论文,则还需注意中英文表述的差异,以及英文时态、单复数等问题。 不管你的研究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至少可以利用“宅”在家的这段时间,将论文的框架先搭建好,甚至写出一份论文初稿,这样后续发表论文的时候将会更省时省力。 希望以上这些建议可以帮助广大科研人员摆脱在家无法做实验的焦虑,更好地利用这段时间在家开 展一些科研活动。 如果您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有英语翻译和语言编辑的 需求,敬请 发送邮件 至 support@aje.co m ;如您想了解 AJE 如何帮助研究者取得成功的更多信息,敬请访问 AJE 中文官网 www.aje.cn 。 本文首发于“ AJE 美国期刊专家 ”微信公众平台。您也可以通过微信与我们交流,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即可找到我们。最后, AJE 祝您新的一年健康平安,年年有 data ,岁岁有 paper !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761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6年秋季学期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课程实录
tian2009 2017-4-28 05:58
第十七周,动物伦理案例讨论,狗可否为肉?高速公路救狗的伦理冲突 恰好此日,“玉林狗肉节”开张,在全世界的反对声中。 第十六周,案例:柴静《穹顶之下》的另一重解读 “中国雾霾”?:谈雾霾叙述想象 主讲人:Chia-juChang(张嘉如),美国纽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现代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曾担任美国环境文学研究会ASLE的执行委员,台湾动物平权促进会的理监事。其学术研究领域为动物批评研究、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文学批评、环境文化研究、生态电影批评研究、禅宗生态批评等,代表作有《全球环境想象与生态批评》、《女性生态批评里的国际视野》等。 请诸位重新看一遍柴静《穹顶之下》。 第十五周,科学共同体在工业社会中的角色 本周讨论科学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的形象,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讨论问题: a,为什么科学家(曾经)具有道德形象? b,你认为“学妖”和“四姨太效应”,是科学社会学学者建构出来的概念,还是实际存在的? c,我们是否应该相信科学(家)? d,谁能代表科学(家)? e,科学-技术-社会-资本,是否存在关系?什么样的关系? f,科学能否战胜资本? 主要文献如下: 1,刘华杰、田松, 学妖和四姨太效应 ; 2,田松, 学术不端行为的前因后事 ;《科技中国》2006 年 8 月号 3,田松, 警惕科学——读《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 4,田松, 警惕科学家 ;《读书》2014年第四期 5,柴静, 而我却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 ,柴静博客(2010-03-2901:18:44) 6,柴静, 关于叶启孙的几点回应 ,柴静博客(2010-04-0500:31:44) 7,方天画戟, 恩师蒙难,76位院士竟无一人仗义执言 ,微信公号原创评论 另外,关于黄万里先生的生平、文章,及其与三门峡、三峡的文章,请各位自行搜索。 第十四周,为什么我们会相信一件事情/我们怎样让人相信一件事情? 讨论主题如题。大家各自寻找案例。 参考文献: 1,田松, 为什么量子力学会引起我们的困惑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 这篇文章重点阅读关于解释的部分,什么是解释,怎样构成了一个解释; 2,田松, 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视角与相对主义 科学与社会,2015 3,柴会群, 谁成就了肖传国 ,南方周末,20100930, 4,田松, 一篇缺乏职业精神的报道 ,20101002 5,田松, 请尊重肖传国先生的基本人权 ,新京报,20100929 6, 田松, 关于肖方案的大是大非 ,20101104 7,田松, 理性是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相信 ,20101009 这一篇博文里的跟帖很有意思,我回复了很多跟帖,有兴趣可以一起读读。 第十三周,案例讨论:继续讨论转基因问题 诸位继续阅读与转基因相关的文献,思想我在上周提出的问题,希望提出自己的问题。 第十二周:案例讨论:转基因问题与崔永元的转基因调查 我提供的基本上都是反转的,还请各位自行寻找一些挺转的文章。 关于反转的观点,请大家关注这几位先生的观点:蒋高明、佟屏亚、顾秀林、陈一文;江晓原、刘华杰 挺转一方,请大家关注松鼠会-果壳网,科学网,饶毅。 凤凰网争论中,挺转一方 大家注意思考一下问题: a,什么是转基因,什么是转基因作物,什么是转基因主粮 b,转基因问题,是否可以归结为科学问题? c,科学问题在转基因问题中的地位、角色? d,(转基因)科学家能否保持中立?——(转基因)科学家是否值得信任? e,你自己所经历的关于转基因问题的传播——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f,思考崔永元在转基因问题传播中的角色 g,在你看来,反转方与挺转方冲突的焦点是什么? h,关于转基因与杂交,有两种观点:一方认为,转基因与杂交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育种技术;另一方认为,杂交也是一种转基因,转基因是更加精准更加高效的杂交。——是哪些人在提倡者两种观点,为什么? i,关于转基因与农药,有两种观点:一方认为,转基因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一方认为,转基因短期减少某些农药使用,但是一直依赖某种特定的农药,并且从长时段看,会增加农药用量,所以总的来说,不减少农药用量。——对于这两种观点,如何进行判断? j,关于转基因与增产,有两种观点。——如何判断? k,转基因问题中体现的科学、技术、产品的关系——与核电对比 l,转基因问题中体现的政治——与核电对比 m,转基因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媒体控制问题 n,哪些是我们看到的,哪些是我们的理论和想象? ……希望各位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 1, 关于暂缓推广转基因主粮的呼吁书 2010-03-14 11:02 2,田松: 转基因问题首先不是科学问题 3,蒋高明 ,转基因生物安全的“实质等同… 2011-01-11 17:16 4,江晓原, 科学争议中应注意的若干原则——以转基因主粮争议为例 ,解放日报,2014-04-0117:53 方益昉 江晓原 ,中国 转基因主粮 争议的科学政治学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2卷4期(2014) 江晓原, 被严重误导的 转基因主粮 争议 ,《新发现》,2014年第3期 对比这几篇文章,其中有学术文本,有大众文本,分析其叙述方式的差异 5,曹明华,曹明华博客, 曹明华:答《新民晚报》记者转基因问 《新民晚报》谈话栏目 主持人:阿竹/ 责编:殷健灵2013年10月27(未删节版), 6,顾秀林, 顾秀林博客 ,转基因备忘录系列 7, 转基因争论:从科学到政治 作者: 佟屏亚 8,崔永平, 崔永元赴美调查转基因纪录片 ,优酷 崔永元复旦演讲,与 卢大儒争论的视频 及文字材料 崔永元: 崔永元回应农业部新闻发布会 ,2016-04-16,崔永元 微信公号 终于盼来了对转基因的回复!崔永元再次扬鞭,好样的! 2016-04-17 本味公社 9. 叶敬忠 ; 李华 ; 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综述与思考 10,吴苡婷 : 崔永元转基因纪录片中的科学错误,看第一个采访就彻底晕, 2016-05-07 科坛春秋公号 --------------下面的文章没有次序--------- 11.田松:公众有权就转基因发声 不由专家决定 http://v.ifeng.com/news/opinion/m/201307/3534af82-e8a6-4bf9-b8c1-df253e5d16cc.shtml 田松等谈转基因:科技是资本运行的帮凶 http://www.wyzxwk.com/e/m/show.php?classid=17cpage=0id=338532 田松,超越科学去看转基因问题 2010-08-22 08:51 田松, “质疑转基因食品是人的本能” 田松:转基因之争是信任危机,http://opinion.m4.cn/2014-04/1229835.shtml 12. 倪思洁 转基因开年激辩再起 13. 2015凤凰网转基因辩论会现场实录 顾秀林与挺转派激辩 http://m.szhgh.com/show.php?bclassid=4classid=73cpage=0id=75406style=0 http://wap.agrogene.cn/info-2219.shtml 14. 学者激辩转基因:这是科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15.饶毅、刘兵、田松、姜韬 等:激辩转基因 http://www.21ccom.net/plus/wapview.php?aid=120878 16.徐振伟, 转基因社会争论的根源——以科学的不确定性为视角的分析 第十一周:案例研究: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科学传播,以及如何面对核电开发 思考如下问题: 1,你第一次知道切尔诺贝利是什么时候?从哪儿听说,谁说的? 2,你对核能的基本认知和定性是如何得知,何时得知的? 3,关于切尔诺贝利与核能,在你的记忆里,有哪些让你感到特别震撼的消息?何时? 4,不大懂科学的人,如何对科学及其技术形成判断? 5,为什么会有核电出现? 讨论切尔诺贝利,请大家先自行检索一些相关资料。 1,阅读王亦楠的纪念文章《不能忘却的镜鉴》; 2,观看其中提到的纪录片; 3,归纳一下,发表这篇文章的微信公号都有哪些?并注意,各公号主编的按语。 4,阅读王亦楠的其他关于核电的文章; 5,阅读赛先生公号推出的专题文章,James Cona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真相》,并注意主编按语。 6,田松,《太阳之光还是地狱之火》 7,江晓原, 核电就是魔鬼,也只能和它同行吗?——《核电员工最后遗言》序 8,迟小宝,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读后,及节选 , 9,请自行搜索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尤其是果壳、科学松鼠会成员)关于核电的文章。 第十周:案例研究: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最近几天有两件事儿比较热。一个是科技部和中宣部公布了一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另一个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回顾。两者都在朋友圈刷屏。都值得关注。正好趁热打铁,我们最近两周就讨论这两件事。 下一周,先讨论《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A,请诸位认真阅读《基准》原件, B,认真阅读最早出现的两种评论。第一种来自陈学雷等八位科学家,第二种来自科学史家孙小淳。 C,阅读随后跟进的评论,作者包括董洁林、胡翌霖、潘钺。注意作者的专业背景。 D,请自行搜索其他评论,同样注意作者的专业背景。 E,再请重新阅读关于公众理解科学与传统科普方面的文章。 ~~~~~~~~部分文章及其链接如下~~~~~~ 1. 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内含《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16/201604/t20160421_125270.htm 2. 2015《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935150 3.8位科学家质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http://mt.sohu.com/20160425/n446076239.shtml 3. 孙小淳:科普思想的可喜进步—论“阴阳五行”写入《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 4. 陈学雷等: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 http://dudu.zhihu.com/story/8203020?ut 5.董洁林:南辕北辙的“阴阳五行”与科学素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kxNDg0NQ==mid=2665295918idx=1sn=db368575d0610b3eafc01d98b93224bbscene=1srcid=0427GHWHhg40ELanUrDOuSFD#wechat_redirect 6. 潘钺:科学史究竟是什么?—由《基准》引发的思考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kxNDg0NQ==mid=2665295918idx=3sn=4f840cb97515c960069fff19092dfdccscene=1srcid=0427uAaSGQ4HXLZgRlsSYTit#wechat_redirect 7. 胡翌霖:我也来吐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kxNDg0NQ==mid=2665295918idx=2sn=a9dfe2f812dbdd6cefc43fdb81db8dc0scene=1srcid=0427aG0p3WxXoMPgI7RXIClg#wechat_redirect 8.“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进《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专家观点竟然迥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DI0MjQzNg==mid=2653060826idx=1sn=7a08067f9a76e5288e6a39788a15149cscene=1srcid=0426PMHSWSJ6428CipXUd5RU#wechat_redirect 9. 专家权威解读||中国公民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素质基准? 《中国科学报》“科学周末”2016年4月29日。 思考如下问题: 1,从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看《基准》的属性,是否属于科学传播活动?如果是,属于哪一种类型(阶段)?; 2,你对《基准》持一种什么看法? 3,《基准》应该由谁来制定? 4,《基准》应该由谁来执行? 5,在你看来,制定和颁布《基准》的原因是什么? 第九周:案例研究:伪科学与反科学 本周讨论一个相对古老的问题,“伪科学”与“反科学”。,请每位同学至少给出一个一个案例。 相关文献浩若烟海,请大家自行搜索江晓原、刘兵、蒋劲松等人的相关论述。 并请自行搜索,大中话语与主流话语关于“伪科学”与“反科学”的讨论。并首先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个词都是在什么意义上被使用的? 2,它们是“自称”还是“他称”? 部分阅读文献: 1,田松,唯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2,刘华杰,《类科学,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观点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吴国盛, 刘华杰《中国类科学》序 4,刘华杰, 中国的民科,类科学 , 5,刘兵:从“伪”到“类”的转变——简评《中国类科学》 6,郝柏林,伪科学与赝科学; 7,李侠,邢润川,反科学主义是有害的吗——基于自然主义的考察与辩护 8,肖显静,概论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 9,肖显静,在中国究竟要不要反科学主义 10, 范岱年,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 11, 龚育之,在当代中国需要反对“科学主义”吗? 12,何祚庥,为什么要批评反科学主义 13, 刘华杰,我是怎样从一名科学主义者转化为反科学主义者的 刘华杰 我是怎样从一名科学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反科学主义者的? 14, 刘华杰,也说说反对科学主义 15,刘华杰,科学圣殿骑士与科学文化的第三极 16,江晓原,科学带来的问题真的能有科学来解决吗? 第八周:案例研究,民间科学爱好者 本周讨论民间科学爱好者,诸位同学可以浏览我我博客中“ 关于民科 ”这个专栏,其中有些新闻报道,诸位可以了解一下。另外,鉴于引力波事件激发民科讨论,请诸位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一下郭英森先生。同时,希望诸位每人至少了解一个相关案例。 重点阅读其中的“ 民科文章小辑 ”中的文章,尤其是其中的1,2、3、5. 1,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年第 7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3 年第 6 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 2, 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能取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 年第 3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2004 年第 7 期 3,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行为及心理分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1 期 4, 我民间,但是我科学——科学江湖之一 , 社会学家茶座, 2003 年第四辑科 学对社会的影响 , 2004 年第一期; 5, 为谁辛苦为谁忙?——科学江湖之二 ,社会学家茶座, 2004 年第 1 期 这一组文章是我对民科问题表述得比较清楚的文章。前三篇为学术文本。其中第一篇是基础。 后二篇文章发表在《社会学家茶座》上,属于通俗性文章。文献4与1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文献5则有进一步的阐发。更进一步的理论应用在下面的文献中有所表述。 6, 刘心武式红学为何受欢迎 ,于彤,北京科技报,2005年11月23日 第七周:作为人文批判的科学传播 吴国盛: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 刘华杰:论科普的三种不同立场 田松:公民立场何以可能(上)(下) 田松: 作为人文批判的科学传播 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导言 刘华杰: 论科学传播系统的“第四主体” 此文与上周刘华杰《科学传播主体结构分析》对比阅读。 田松: 第四主体,面向生态文明的科学传播理论建构 第六周:公众理解科学 请读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中的第五章: 5.1英国皇家学会:公众理解科学 5.2李正伟,刘兵:约翰·杜兰特对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研究:缺失模型 5.3李正伟,刘兵:生物技术与公众理解科学:以英国为例的分析 5.4朱效民:试论科学家科普角色的转变及其评估 第9章 中的几篇 9.1刘兵,李正伟:布赖恩 • 温的公众理解科学理论研究:内省模型,刘兵,李正伟 9.2 刘兵,江洋: 日本公众理解科学实践的一个案例: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共识会议”,刘兵,江洋 9.3温内:公众理解科学 9.4 简 • 格雷戈里,史蒂夫 • 米勒: 公众在科学大战中的角色 再加上: 刘华杰:科学传播主体结构分析; 田松:弱者的底线, 第五周:垃圾与文明 第四周:案例:王久良与《垃圾围城》 第三周:关于传统科普 樊洪业:解读“传统科普”; 樊洪业:陈独秀的科学观; 朱效民:建国以来我国科普发展的历史回顾; 武夷山:有效扩大传统科普的受众面; 卞毓麟:“科普宣传”六议 位梦华:对科学与科普的再思索 田松:科普:从传统走向现代 田松:现代科普理念 田松:从普及到传播,从信赖到理解 第二周,关于科学主义 1,柯文慧,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 2,刘华杰,什么是科学主义; 3,刘华杰,科学主义是我们的缺省配置; 4,田松,关于科学精神的随想; 5,田松,科学话语权的争夺与策略; 6,江晓原,当代“科学文化”冲突的意义; 7,江晓原,科学的三大误导 8,刘兵,“科学大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9,何日休,唯科学主义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抱歉,我这里没有给出超链接,网络时代,请诸位自行检索,相信大家都能找得到。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0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阅读论文
热度 7 godloveyuxu 2017-1-5 18:15
前言:近段时间一直在阅读论文,中文和英文都有(个人强烈推荐英文)。针对于 初学者 阅读论文和撰写论文的困惑和迷茫,总结于此文(一家之言),本文另外也 参考 了很多网上一些学者的看法和建议 ,在此表示感谢。 注意:文章中很多论述借用了一些学者的 观点和经验。 本人能力有限,欢迎读者批评与指正! 1 .如何进行文献检索 1 .首先在 Google 学术搜索里进行搜索, 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 Google 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 “ 每组几个 ” 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当然这只是碰运气,不是万能的,因为我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所以也算是得到全文文献的一条途径吧。可以试一下。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从 Google 学术搜索中,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 Google 学术搜索中会显示出你搜索文章的引用次数,不过这个引用次数不准确,但是从侧面反应了这篇文章的质量,经典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很高的。同时如果你用作者进行搜索时,会按引用次数出现他写的全部的文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哪些文章比较经典,在没有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就可以只看经典的。 2 .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 title 在 Google 里搜索 (不是 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 PDF )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 home page )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顺便推销自己吧。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甚至可以下到那个作者相近的内容的其它文章。如果文献是由多个作者写的,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以此类推。用文章的 title 来搜索,是因为在国外有的网站上,例如有的国外大学的图书馆可能会把本校一年或近几年的学术成果的 Publication 的 PDF 全文献挂在网上,或者在这个大学的 ftp 上也有可能会有这样类似的全文。这样就很可能会免费下到你想要的全文了。 3 .如果上面两个方法都没有查到你要的文献,那你就直接写邮件向作者要。 一般情况下作者都喜欢把自己的文献给别人,因为他把这些文献给别人,也相当于在传播他自己的学术思想。下面是本人向老外作者要文献的一个常用的模板: Dear Professor ××× I am in ××× Institute of ××× ,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I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I search one ofyour papers: ……….. (你的文献题目) 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 would you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Thank you for your assistance 。 Best wishes !(or best regards) ××× 本人的经验是讲英语的国家的作者给文章的机率会大,一般你要就会给,其它不讲英语的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作者可能不会给。出于礼貌,如果你要的文献作者 E-mail 给你了,千万别忘记回信致谢。 4 .最后一种方法其实大家都熟悉,就是发贴在小木虫上求助。 我还用另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让我所在的研究所图书馆的管理员帮我从外面的图书馆文献传递。不过有的文献可能是要钱的。一页 0.3 元,由于我们看文献的钱都是由课题出,所以也就不太考虑钱的问题了。 2. 如何快速而准确地获得最新的科研信息 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学会分析、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立足于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技能。提高自己在当今复杂的信息世界中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我们科研人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时时刻刻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最主要的途径还是要了解最新的科研文献,但是对于我们常用的数据库,我们又不可能每天都去访问一次数据库来查看是否有最新的文献出来,而对于许多国外的数据库。文章的出版效率非常高,有的是每周出几篇新的文章,有的是每半月出一次,还有一月出一次的,所以大家发现很难有精力保持每天都去浏览数据库。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国外的数据库有个很好的服务功能就是如果你在其数据库的网站上注册了邮箱,数据库就会自动在每期有新的文章出来时把文章的内容及链接发到你的邮箱里,直接通知你。这样就对我们获取到最新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以 Elsevier 为例,在数据库网站上有 Alerts 点点击进入,要求你输入 User Name 和 Password ,这是对已经注册了邮箱的人进行的。如果你还没有注册,同样会看到右边有一行英语 If not , Register Now 。 It's FREE and allows you to 这时点击右边的 RegisterNow ,就可以进入进行注册,选择你要求的期刊以及你所研究的领域等等,当然还要填好你接受邮件的邮箱,注册成功后,以后就可以收到最新的文献了,同时你可以随时修改你的接受邮件的邮箱。不仅是象 Elsevier 这样的数据库有这个功能。几乎所有的外文数据库都有 Email-Alert 这一功能。大家可以试试。 3 .如何进行文献阅读 其实做科研,不看文献要做好科研,可以说一点可能都没有。只有广看论文,深入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响当当的文章出来。读文献一定不要心浮气躁,或者就是想着混个毕业。相反我们要沉下心来,大量阅读文献,在读的过程中有的文献看懂了,但是看不懂的文献也可能会居多。看懂的认真学习借鉴,看不懂的深入探索,实在不行就暂时放下,过一段时间,随着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慢慢也就弄明白了一些。即使还是看不懂,但是心里知道有那么回事,为将来的继续深造做了铺垫。另外千万不要只是为看文献而看文献,我们看的目的是为了能为我们自己的科研所用,所以看的过程中一定要和你自己的数据相结合,当看完一篇文献后,要好好总结,如果用自己的数据,又该怎么样解释。还有一些牛刊物上的文章,不但要学习文章里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牛人写文章的文风。好的文章肯定会有好的文风,这些都是我们将来写文章要学习的。 另外相信很多搞科研的同行会有个感觉,就是看过的文献,如果只是做做标记,划下划线,还是很容易忘记,过段时间要查询起来也费事。尤其是看过的文献有几百,上千篇时,虽然可以归类整理,但效果还是不好。 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 word 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 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 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 最后,请大家始终记住,我们查文献都是为了科研,千万不要只查不看,费了那么大劲查到了就一定要看完。就算是你大概的看了一下也是有用的。同样对科学问题要辩证的看待,文献上别人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而且不要迷信权威。 怎么读文献(一) 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到大家一直在讨论看文献以及如何看文献的问题。我觉得个人的经验是: 1. 最好不要看中文的文献。 我从来没有看过中文的文献,可能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个方向国内作的很少。我个人觉得中文的文献有很多漏洞甚至错误的地方,作为科普读物可能还算合格。但是作为一种参考好像是不太合适。再说,咱们毕业一般要求是要发 sci ,我也没有见过 sci 引用中文的文献的。 2. 看英文的文献不要怕难,要坚持下去。 我的基础很一般,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一点基础,偏偏我还是作理论的,那叫一个费劲。两三天才能看完一篇文献。我刚开始的时候坚信的 “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 ,但是我后来发现是我一直在原地踏步。后来我发现我思考的结果是没有结果。于是我就再看另外的文献,就这样慢慢走来,速度越来越快。后来我发现我以前不会的东西差不多都明白了。我觉得《劝学》里面的一句话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若须臾之所学也 ” 是多么的正确了。 3. 看文献要多多益善。 我以前看到有的同学问看文献要看多少?我的回答是多多益善。试想一篇文献至少要有三两可取之处,看得多了你的水平自然就上来了。我自己从研一就开发新方向,没有什么人能帮助我,我靠的只有文献。我还记得我那半年每天至少 3 - 5 篇文献,后来略有小成。我师兄更牛--每天三篇文献。现在他才博士二年级(硕士读了两年),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们导师 !他现在体系是自己找的,这半年发了两篇 PRB (做物理的同学知道这个不是很容易的)、一篇 JPCM ,其中 JPCM 被评为 06 年 100 篇最佳文章之一,供全世界免费下载一年。他告诉我这些成果很多都是看文献得来的,其中包括做东西的思路和写文章的英文表述等等。 4. 要批判的看文献。 随着时间的增长,文献看得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很多文献彼此是矛盾的。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就要要求我们要批判的看文献--用审稿人的眼光看他。他有那些可取之处,哪些不好。我们也不能极其推崇一个观点,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人支持另外的观点。忘记谁说的,比较牛的科研人员是能够同时容纳两种相左观点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可能和有些人的不同。我今天把它写出来是为了让这些经验更好的服务我们。我感觉我们成功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努力,毕竟有做科研天赋的人太少了。努力加上肯动脑子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嘛! 对于新手,或者刚进入某个领域的研究人员,最主要的还是文献阅读的积累,一般要多读文献,建议文献研读的顺序是:中文综述 —— 中文期刊文献 —— 英文综述文献 —— 英文期刊文献,中文综述文献是新手初步了解你要掌握的领域究竟是啥回事,这个只要阅读几篇综述性强的文献就可以,然后再读中文期刊的非综述文献,这个让你知道在综述文献的框架下有哪些具体的科研成果,接着就去找代表性的英文综述文献,一般英文综述性文献是大牛写的,很有代表性,而英文综述性文献后的参考文献很有必要根据你的需要去查找并下载,最好下载的文献出版时间是近来三四年之内的文献,这样根据这些新的文献再寻找时间比较早的文献,这有点 “ 按骥索图 ” 的味道,在下载文献的过程中,要将文献进行分门别类(毕竟每个研究方向会有多个分支,比如电容,按形状分平板电容、叉指电容;还有文献分理论、仿真、测量等,建议每个类型建个文件夹),并标明下载的文献出版日期和你下载这篇文献的时间, PDF 格式文件的题目最好就是文献的题目,这样查看大量文献时知道要去点击哪些文献,下载文献的文件夹最好具体表明文献来自哪个数据库。对于老手,也要隔段时间,比如半年或一年,去更新文献库,英文文献这半年或一年内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 在下载大量文献之后,如何高效阅读文献是比较重要的,建议是多数文章看摘要、图表和结论,少数文章看全文。一篇文献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 图表,讨论,结果,方法。在阅读时,先是粗读文献的摘要、图表和结论,如果对这篇文献很感兴趣,在 PDF 文件名前或后标个 “ 重要性等级 ” 标志,我通常将文献分 “111”“222”“333”… ,数值越大,说明文献越重要,需要花更多时间,以后可以再仔细阅读;如果发现这篇文献并不是你很需要的,可以删除,减小文献量。如果对文献中的实验方法感兴趣,可以仔细阅读其实验过程部分。如果打算要引用这篇文献,一定要亲自看。对于需要仔细研读的文献,最好打印出来慢慢研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些标记或者笔记。如果不是打印的,充分利用 PDF 软件批注、标注、标亮(黄色)等手段对文献中一些重要的地方进行标识,仔细阅读完了的文章,用 PDF 软件的 “ 图章 ” 功能,盖上红色的 “ 章 ” ,表明你在哪天阅读过这篇文献,以后再看时,知道阅读这篇文章的时间有多远。看文献的时间最好集中在几天,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在阅读多个文献时,可以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献的异同,发现作者们对同一研究事物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 “ 要点 ” ,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又在哪里,有何各自的创新性?采用什么实验设备、实验手段、测量手段、所需材料、工艺条件等,也许从早这些对比中你会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实验或者避免实验失败,如何改进前人的方法。有一种现象就是关于关键的东西有的作者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可以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除了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人家写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能表达的很地道,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给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见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后还要求多用简单句,能用简单句说明的问题,就不要用复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好不要让同一个词汇或短语重复出现 。另外,还要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证,注意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注意用词的恰当和简洁,久而久之,对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我们在积累阅读文献经验后,应该学会如何非常容易的判断文章、文献水平的好坏。举例来说,我们可以看文献开头几句话,看作者到底要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重要还是不重要,是不是重复了别人的发现?你只要看他开头引得几篇文献,你立刻就能知道。因为如果这篇文章是在研究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他所引的文献中不仅会有最前沿的文章,还会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文献。我研究各个学科,那么各个学科的最主要的东西我是知道的。如果把各个学科和各个流派以他们发展的顺序和他们各自最主要的文献为代表作出树状图来的话,拿问这棵树的分叉,即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献我是知道的。如果他连一些里程碑式的文章都不引,那么我立刻知道,这是一篇很小的技术性的文章,没有讨论重大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在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比如 20 篇后,最好及时写中文的文献综合,反正毕业论文中需要文献综述的,这个文献综合要包含这个文献的摘要和结论的主体部分、实验结果(结果最大值、最小值)、实验手段、测量(测试范围)等,综合时要把每篇文献当作以后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所以每个文献在综合前要有文献题目、作者、期刊名称、卷(期)、页码起始。许多文献的综合加上一些过渡语言就是文献综述的大体内容了。 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导师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外文的。 怎么读文献(二) 看文章时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 : 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 ------- 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 --------- 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 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 SCI 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勤思考 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用图表的方式将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逐一推敲,抱着一种挑的心态想。带着挑剔的眼神去读文献,不要盲目崇拜,有些东东自己作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要动手,自己更要动脑。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 IDEA 。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多与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极好方式 和导师谈谈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相关方向的牛人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的多。不仅与本领域的牛人交谈,还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牛人交谈,牛人的一句话,有时你读半年书都读不来的。特别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没准就给你一个金点子,特别是在中国,牛人一般对外行人不怎么保守。集体讨论非常必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献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大家坐到一起。顺序开讲,互相讨论。这样,文献量是不是就成 N 次方增加了!!! 比较阅读 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照来读,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还有就是与原著同时发表的其他专家的述评、原著发表后的读者质疑,都应当和原著一起读。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 “ 一稿两投 ” 。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 “ 真正 ” 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实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 Sample ,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这点在制药和表面活性剂行业还是要注意的。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 ; 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 论文阅读顺序: 1. 摘要 引文 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 2. 图表 了解主要数据和解释。 3. 讨论和结论 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 4. 结果 详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 5. 材料和方法 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6. 讨论和结果 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 另外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现在生命科学中的杂志对图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再结合读者自己的原有知识,就大概知道其 implication 了。这符合现代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因此,在某个领域做了一段工作后,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即可, 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这也提示我们在写外文文章时,注重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 自己熟悉的领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内容,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结果中的图表,最后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讨论部分。但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 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最后是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语言方式等。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 paper 的讨论部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我们老板经常说:如果某篇 SCI 级别的文章让我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理解讨论中的精髓,这是作者 idea 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较的关键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除了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人家写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能表达的很地道,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给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见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后还要求多用简单句,能用简单句说明的问题,就不要用复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好不要让同一个词汇或短语重复出现 。。。。。。 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证,注意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注意用词的恰当和简洁,久而久之,对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文献追踪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往往你的 idea 别人也会有不谋而和的时候,所以要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在抓紧使自己出成果的同时,随时根据有可能出现的 “ 撞车 ” 进行调整,做到心中有数。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章一定要勤跟踪,现在国外的科研做得又快又漂亮,我们在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扬长避短,做出新东西来。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 group (研究团体以及牛人)所发表的论文。对于数据库的定题、定词地定期搜索,这样才能保证你不丢下每一篇重要的文献。文献总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方向为方向服务 ! 已定课题的实施 1 、得到一个大概方向。 2 、查相关中文综述,查看国内有谁或哪个单位在做相关内容。 3 、查外文综述,比较一下,毕竟外文可能会更详尽一些,看看大家对什么感兴趣。 4 、查较关键的参考文献,注意杂志和作者的权威性、引用次数 5 、重检相关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讨论中存在什么问题 6 、根据本人所能控制的资金和本地技术资源考虑我能做什么,怎么做 7 、再进一步紧缩范围,有一个框架图 8 、根据框架图再进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细节。 实验思路永远要走在实验之前,凡事想好再作,一定没错!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细节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力求用实验室最成熟的技术。对于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实验,一定要吃透原理,再下手不迟,切记盲目。有些实验若自己实验室确有困难,可以考虑合作,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什么都做好。我的体会是,有时就需要请教专家 ! 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 ISI , Medline , Ncbi 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做一个课题首先是要看专利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通过研读专利正文,可以体会申请人的研发思路;研读专利权要求,可以少走弯路,还可以找出未覆盖的漏洞,进一步提出自己的专利;有的专利还有参考文献,可以了解这个专利的来龙去脉。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 group 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 可以在 google 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 alert ,他 24 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 cell , nature , science 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 nature , science 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 NO 。 1 )( 国外医学 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 ! ),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 title ABSTRACT 应该阅读的。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 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 idea 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容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 !! 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 如何查找阅读文献 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 - 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 “ 推测 ” ,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回有两种结果: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 --- 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这一点对于自己找题目的战友,我觉得尤为重要 ! 课题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 1 、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 5 到 10 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2 、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 3 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过看综述了解最近进展和一些国外发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还有国内做到什么程度了,为请该类项目打个基础。你可以知道国内那些同行在做这工作。如果实验中碰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话,你可以联系他们,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3 、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例如某种疾病,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要对这一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网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著,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充。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综述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而论著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 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著。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然后再到网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图书馆,还找不到就发 E-mail 给国外的同学,一般都能获取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 word 文档,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点。
个人分类: Paper writting|24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无钱无权的小医生如何发SCI:阅读文献的技巧
热度 1 medjaden 2015-9-21 09:14
前面讲到阅读文献是开阔科研事业、锤炼科研思维的唯一途径。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会有部分同行阅读了多篇文献却最终一无所获。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阅读文献时掌握不了要领,阅读文献后收获甚小甚至几无收获。 其实阅读文献是有很多技巧的,除了尽量选择高水平的论文外,还需要注意的就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口的论文。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PubMed上每天更新的文献多如牛毛,涉及的领域甚广,自然会让我等应接不暇。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即使是在某一个专科里面,任何人也不可能是全才。因此各位看官在挑选论文来阅读时,就应该十分聚焦,不要盲目追求阅读面。 比如对于一名刚入行的心内科医师而言,可能会对心力衰竭的实验室诊断较为感兴趣,这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搜索心力衰竭实验诊断的相关论文并进行阅读。兴趣才是第一动力,如果自己对某一个领域本身没有什么兴趣,完全是为了“读文章”而“读文章”,那即使读了上千篇文献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在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后,您就需要掌握阅读技巧了。小编在这里借美捷登的平台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技巧。 第一,学习和揣摩作者的科学逻辑。科学逻辑是论文的灵魂,一篇优秀的论文,一定是用科学的逻辑串联起来的。科学逻辑这个词对于部分新手而言,可能比较陌生,因为小编经常看见很多新手发表在中文杂志上的论文明显欠缺科学逻辑。 比如:研究某D-二聚体与先兆子痫的关系,作者检测了50例先兆子痫患者和50例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发现先兆子痫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孕妇,于是作者得出结论:D-二聚体是先兆子痫的预测因子。这就是一个明显欠缺科学逻辑的结论。先兆子痫的发生和D-二聚体的增高是同时发生的,时序上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谈何预测呢? 如果要证明D-二聚体是先兆子痫的预测因子,需要做队列研究,即在孕妇尚未发生先兆子痫前就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基线D-二聚体水平是否与将来发生先兆子痫有关。请注意“将来”二字! 第二,学习文章中作者的研究方法。小编过去几年亲自读过的文献较多,总结出的一条规律就是任何研究都是有套路可以遵循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两步曲”和“三步曲”。实际上,“两步曲”和“三步曲”只是预后研究的一种形式,临床研究中还有很多研究本身不属于预后研究的范畴,因此也就不属于“两步曲”、“三步曲”了。 比如诊断试验、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等,但您也会发现其实这些研究的思路、或者说套路都是一样。大多数学者都是沿着既定的套路去开展研究、撰写论文,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总结出这些研究的一般规律,为我所用。 第三,学会跟踪创新。这个话题在之前的连载短文中或多或少有些涉及,小编在此再啰嗦两句。创新是科学的灵魂,其大体可以分为原始创新和跟踪创新。原始创新是一件非常难办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难于上青天,没有多年的积累和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跟踪创新就不一样了,只要您勤奋一点就可以了。跟踪创新其实也可以叫移花接木,比如:Clinics and Research in Hepatology and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那篇PMID是22841412的文章,研究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溃疡性结肠炎(UC)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您能不能换个思路,研究NLR与克罗恩氏病(CD)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呢(因为UC和CD有很多共通之处嘛)?实在不行,看看有没有研究NL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系嘛,总之这些疾病与UC一样,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考虑到NLR本身也是炎症指标,当然可以也研究一下NLR与一些炎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比如冠心病、脓毒症等。 即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您仍然可以研究相关的内容,但是前提是您的研究要有新的见解。比如2013年,又有人在一本1分的杂志上采用几乎相同的套路研究了NLR与UC疾病活动度的关系(J ClinLab Anal. 2013,27(1):72-6)。所以说,还是那句老话:一点之间即可成文。 最后,小编对本文做一个简要总结,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所谓科研苦、科研累,但是没有了科研,屌丝医生往往会活得更苦更累。没有了科研,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医院里,我等屌丝如何才能混出头呢?付出和回报往往成正比,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也许我们只是看见别人发表论文时风光的一面,却未曾想到每一篇论文的背后都凝聚着作者大量的心血。当大多数人在悠闲逛街时,他也许正在埋头苦读文献;当大多数人在猛吃狂饮时,他也许正在认真分析数据;当大多数人在游山玩水时,他也许正在绞尽脑汁地和审稿人斗智斗勇。 很多成功,看似偶然,但绝非偶然。 美捷登编辑:晋川 小医生发SCI系列 (一)从小论文做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824do=blogid=884838 (二)正确认识SCI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824do=blogquickforward=1id=886308 (三)设计的严谨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824do=blogid=891501 (四)统计学分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75824-896879.html (五)阅读文献的重要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75824do=blogid=897194 -------------------------------------- 本文由美捷登编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美捷登科学网博客,并附美捷登微信二维码 1. 免费在线讲座9月季《如何撰写回复信》 点击报名 2.来自江城的邀约:第一届国际医学与发展高峰论坛 详细查看 3.十年感恩回馈 千元大礼相赠 详细查看 4.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
个人分类: SCI论文写作技巧|203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三步论文阅读法
T573029173 2014-11-18 16:23
—— 如何快速高效读文献? 第一遍:5-10min。 ( 在论文初筛的时候非常有用,不求甚解,快速过滤出研究者所需的相关论文) 1. 仔细阅读标题,摘要和引言。标题、摘要和引言可以凸显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当然还可以同时了解下文章的作者、作者单位等信息。了解作者可以知道这个领域的有哪些作者在做,哪些单位在做。 2. 然后阅读各部分的标题及子标题,忽略其他。 3. 如果有数学公式,可以快速扫一眼数学部分,判断其中的理论基础。 4. 阅读论文的结论部分。 5. 扫一眼参考文献,可以对其中一些你已经读过的文献进行标记。 第一篇快速阅读后, 能够说出文章的类型,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文中的理论基础、假设、主要的贡献,文章写得好不好(作者的写作能力怎么样,主要是看是否表述清楚) 第二篇:1h以上。 ( 精读论文,对研究主题相关的论文分不同的级别) 1. 仔细阅读并研究文中的图表等部分,当对文中的细节部分,譬如文中的论证部分可以忽略。 2. 可以仔细检查文中图表的坐标正确与否?结论是否统计显著?等等。 3. 对参考文献中未阅读过的文献加以标记,同时记下文中你没读明白的部分,提出几个想问作者的问题。 这一篇 需能理解全文的构思框架以及相应的论据。 第三篇:相当于重现论文过程 1. 以相同的假设,重新操作该论文的工作。比较实践结果与论文呈现的信息。 2. 这一篇需要重点注意文中的细节部分。 通常情况下,执行前两部操作便可以很好地理解一篇论文了。但是对于特别重要的论文,执行第三步过程后将会有很大的收获。
1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么多的论文
kathyrine 2013-9-30 22:45
下载了好多论文之后觉得好兴奋,好忐忑,于是从网上和同学那里搜罗了好多搜集和阅读文献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 文档的搜索和整理 1、 (1) 学习怎么使用 googlescholar , http://scholar.google.com.hk/ 。 利用 “ 每组 X 个 ” 或者 “Groupof ”, 点开能看到这篇文章存在于多个来源,可以选择一个免费获得全文的来源,多数带有 .edu 标记。 网页快照 或 “ HTML 版”,会对 pdf 自动扫描、保存。 小 TIP : 搜索的时候加 。 (2)Web of Science, http://isiknowledge.com/ (3) 新浪 http://ishare.iask.sina.com.cn/ (4) 所里访问外网的 IP : https://159.226.95.80/ 密码不能说的哟。 (5) 老师推荐图像处理方面: 会议和杂志中查找: CVPR, ICCV,ECCV, SIGGRAPH, 期刊: IEEE Transaction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Intelligence 等。和 http://www.cvpapers.com/ (6) 寻找相关网站,关注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寻找牛人:本专业主流期刊的编委、会议的顾问名单、成熟学科的国际学术团体。(貌似暂时我还用不到,几乎所有人对我来说都是牛人 ~~ ) 2 、整理文档 论文名称保存为文件名,看过的文献归为子文件夹,或者把有用和没用的区分开;重要的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编号。 (二)阅读文献 1、 要集中时间去看文献,时间不能太分散,否则不能形成整体印象;做好记录和标记,打印出来或者 Pad ,标亮、划线、做批注;而且要经常复习,对以前的观点进行修正。 2、 先看综述,再看文论。一个主题,要先搞清来龙去脉,对该学科的发展历程有横向(地位)和纵向(历史)的认识。比如这个领域很早的专著或教材的第一章。 3、 多数看摘要,少数看全文。通过参考文献的标题和在文章中的位置,来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论文里可能会有相关的源代码,可以自己运行加深印象。 4、 文献要追踪。了解该课题的现状、进展和趋势。 5、 多看牛人 blog ,并且定期自己写东西,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 LaTex 。找 3-5 篇路线和统计方法与课题接近的文章,精读,写论文草稿。按照标题、作者、摘要、背景、目的、方法、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图例、表和说明的统一格式写;找想投的杂志的 article ,按它的格式来。
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读文献的心得(下)
热度 11 yabziz 2013-3-4 07:22
关于读文献的心得(下) 我认为精读文献的目的是"再创造"。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说过: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说的更通顺些: I do not or pretend to understand what I cannot create in my mind。那么如何真正地,而不是假装的理解了呢? 上篇的基本观点 是读文献过程是努力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想法也常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的思想所“绑架”,成为作者的“代言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觉得自己把一篇文章看的很懂了, 对其中的各个细节都掰扯的很清楚,但当脱离论文给别人解释的时候,别人一问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或者也 只是凭着记忆说出作者的解释 ,而非自己消化过的解释。所以说我们需要从文献中走出来, 从作者的影子中走出来。 那么如何从文献中走出来呢,我认为就是如费曼所说的,通过独立思考在我们的大脑重新创造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里的“创造”有如下两层含义。 一. 能否创造是检验是否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准 。读文献的时候, 就像看戏。从一打眼文献, 就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作者带入了作者设置的情境当中, 也就不可避免的会被作者牵着走。当我们对论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 我们就要放下论文。常言说的好,功夫在诗外。同理,理解文献是发生在不读文献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可以是: “以卖促学”的时候 。 就是与合适的人讨论自己学到的东西。合适的讨论者主要指那些愿意学习你正要讲的东西,并且还会不时的提出问题的人。在这种交流中,你也要尽可能降低身段,不要因 为对方问了一些太初等的东西,就觉得讲下去没什么意思。讨论的过程,双方平等的心态很重要:既愿意问,也愿意回答。在讲解的过程,你也会发现你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这样就会催进你独立地思考。更详细系统的讨论见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5:增加深度的窍门 - 李晓榕的博文 。 “内省反思”的时候 。现实中,找到合适的讨论者并不容易。中国的教育不鼓励提问,再加上人情面子问题,不懂者常常不愿意提问,反而以恭维来取代提问,这样就阻塞了交流的进行。因而内省反思就也变得更加重要,而且也现实一点。 “内省反思”主要是指脱离论文的情形下,在闲暇的时间里,在自己脑子里独立地重构出论文的结果 。具体一点儿说: 1: 要在闲散的时间进行 。特别要选择在”无法面对”论文的时候,这样才强制你独立地思考(当然对于意志力特强的除外)。比如在中午去吃饭的路上, 回家的路上, 旅行(坐车)的路上, 睡觉前或早上醒来的时候。总而言之,是各种手边上无法看到文献的时候。 2: 要有明确的目标 。 这段闲散时间里, 自己要尽可能明确在要想清楚一个什么问题,要搞明白一个什么难点等等。 3: 发现那些”唐突”的或”缺失的“中间步骤 。 在我们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慢慢地想问题是怎样表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存在,问题的难点是在哪里,为什么难等等。在这个时候, 我们不可避免地去回忆作者的思路和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很重要。在回忆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那些自己感觉到很”唐突”的中间步骤。这些地方一般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对这些唐突的地方, 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补上缺失的环节。即使你最后还是没有想通,但事实上你已经进步许多了:当你下次再翻开论文时,你的理解就更有针对性,而且读起来也容易很多了。 二. 为了理解, 我们需要创造 。理解有两种方式, 一是还原论的方式, 把未知的事物通过分解变为熟悉的事物,从而理解他们。这个过程依赖于你现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就像一个无限大的容器,只要形状合适, 你可以无限制往里塞相同的东西。许多情况下, 你遇到了不懂的知识, 只是由于你没有辨认出对应的存放容器, 一旦辨认出来, 就可以简单地放到现有的知识结构当中。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调整/改变知识结构来达到理解。越是新颖或者具有原创性的东西,就越说明他们有着不同于现有的认知方式。这时候的困难常常并不是来自于知识 储备的缺乏, 而是缺少与认识事物相匹配的认知方式。新的认知方式常常是无法放到已有的知识框架中的。 这个时候就常常需要做绝对的加法, a priori(先验地), 增加这样的知识框架 。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 当你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时候, 或者需要理解某个原创性的工具/想法。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有意识放弃那种还原论想法,主动去接受这些新的假设, 承认他们的合理性, 然后在这个基础出发去理解其他的事物。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建立过程中,诸如波粒二像性, 能量的不连续性, 测不准原理等等。事实上,这甚至成为了物理学家们一个指导原则:如果一个新的现象无法按照已有的理论去解释, 那么就把该现象抽象出来作为基本的假设, 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理论。当然也有走不通的时候, 比如 挑战能量守恒定律的玻尔 - 邢志忠的博文 总而言之,创造是文献阅读中必不可少一个部分。最后希望这篇博文能帮助大家加深对费曼的名言的理解: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 (完) 【后记】这两篇博文,主要是基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和心得体会形成的。但是限于我所学专业基础数学的特点, 这里的心得体会对 某些学科 可能就没有太多鉴戒意义 了。比如一位学化学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做实验和读文献的比例是3:1。因而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对于这一点要有清楚的意识。
10476 次阅读|19 个评论
关于读文献的心得(上)
热度 10 yabziz 2013-2-17 00:44
关于读文献的心得(上) 读文献的实质:teach yourself 。 也即是自学。但是中文“自学”字面意义上没有反映出阅读中的一些关系。teach yourself,谁teach?第一反应当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教你。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边,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 阅读的过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和自己的互动的问答过程 。在这里,我更愿意承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人格实际上“分裂”为了两个人,一个代表作者,一个代表自己。当“自己”不懂的时候,通过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自己努力变成“作者”的过程,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 阅读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为作者从而教会自己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个“作者的意识”,始终要考虑和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要那么些,他当时的意图是什么?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为什么?这应该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门。 文献至少要读三次。 “数学书有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种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杨振宁曾这样讲过。这大概也是不少学科文献阅读的感受。事实上,万事开头难。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经常是这样的:第一次努力读下来,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读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说理解的程度是随次数 增加而 指数增长的。所以说 如果一篇文献 你 没有(认真地)读过3次,你是没有资格说难的 。许多人常常只读了第一遍以后就觉得难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读上两次,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马云的说法和这里“文献至少读三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非名作不读吗? 首先应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一些区别。在科技文献中,经典作品应该属于一个领域相对基础性的优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个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着前人几十年研究而最终被攻克的某难题的文章,或者横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论等。从这里的区分讲,经典文献是那种写的很仔细,可以用来打基础,进入某一领域必读的优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艰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读不可了,特别是在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做到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献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阶段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文献。过于强调阅读“著名”的文献常常可能适得其反,打消科研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文献并不是单指选择同一水平的文献,更要尽可能分出层次,以期可以一步步到达最终理解“著名”作品的程度。那么如何选择呢,下面讲几点个人体会。 1. 读“著名”作品作者的学生的文章。他们的学生由于能得到亲身指导,耳濡目染,更能体同身受理解老师的想法。同时你的难点可能也是他们的学生同样曾碰到的难点,这样你就可能从他们的文章看到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这样就更容易学会。总之一句话,学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师差,但有条件很接近导师,因此阅读学生的作品无疑是通向名著的一个途径。 2. 阅读作者早期的作品。通常一个人的作品会反映出来他思想发展的轨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文风也会越来越简约和凝练。后期的作品虽然更趋成熟,但同时理解起来会更困难。这时候不如逆着来,更容易跟得上。 3. 同样的思路,读别人的博士论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具体就不分析了。 读“差”文章的好处 。人人都希望读优秀的作品,但如上所述和其他各种原因,我们经常不得不读一些“差”的文章。那么读差的文章又有什么好处呢?当然差是一个形容词,只有相对的意义,主要指可能比自己水平低的文章,或者更宽泛地说是那些非著名作品。好处首先是增强自信心。然后更实际的可能是更容易理解文章作者的想法。通常一个想法的好坏在于你在这个想法上花的时间。说不定你能接过作者的想法,继续发展而成为一个更有前途的想法。 --待续:下篇将谈谈文献阅读的目的。
11031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怎样高效的阅读文献
shixiuchao 2011-1-7 18:15
我们很多的时候,闷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实在不如稍抽出一点时间看看文献,看看别人是否有同样的困惑。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国外的。 1.阅读文献的来源 精研数据库,对于文献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应该深入研究。重要的如ISI,Medline,Ncbi等了。因人而异添加数据库到你的收藏夹。 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所发表的论文并认真研读。对于本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人物和实验室,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去研究他们的主页。 可以在google上免费订购你所感兴趣的alert,他24小时更新,会不间断的向你信箱发送网上出现该话题的文章。 经常上网看看最新的资讯说不准会激发你一时的灵感。 定期读几篇cell ,nature,science还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和自己专业无关的就不关心,其实目前生物医学界的许多方法和思路是相通的,nature,science上最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领域上完全可能豁然开朗。 对于你从事的领域的重点杂志(NO.1)(国外医学各个分册每其都有许多可读的 综述,注意自己专业的核心刊的专辑,增刊,很重要!),应该是每一期的每一篇文章都阅读一下,然后是重点阅读。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至少每篇的TITLE ABSTRACT应该阅读的。 特别要注意中文综述文章后的英文参考文献,可以用回顾性的方法查找该问题的最初起源及奠基性文章。 查阅大量外文文献,然后从文献的文献再去查找,如此往复循环,你的idea不知不觉中就被启发开来。我们老板说过,看文献,最重要,最有权威,也最有深度的是什么,就是你查找的文献的文献。 读文献一定要注意文章后面列出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就很易找到更多文献,而且被引次数越多的越重要!!通过搜索参考文献的作者,期刊目次找到更多该领域的文章. 2.如何查找阅读文献 1)课题未定: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蒲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会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 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 ,会有两种结果:①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②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这一点对于自己找题目的战友,我觉得尤为重要! 2)课题已定: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权威杂志上相关研究领域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类文章。这类文章信息量大,论述精辟,读后不但有助于掌握相关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内容,而且能帮助我们掌握研究领域的大方向和框架,哪些人、哪个大学或研究所、在哪个方向比较强等等;其次是泛读摘要,挑选最相关的进行精读。精读文章同时做笔记和标记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好文章可能每读一遍就有不同的收获,每次的笔记加上心得最后总结起来就会对自己大有帮助;再次是针对不同的需要对论文进行泛读和跳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 。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 1、 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2、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过看综述了解最近进展和一些国外发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还有国内做到什么程度了,为请该类项目打个基础。你可以知道国内那些同行在做这工作.如果实验中碰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话,你可以联系他们,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3、根据上面的学习掌握的专业词汇,人名,期刊名查国外文献。我的体会是,如果那个领域和原来专业距离比较远,那么一来就去查外文的文献往往找不出好东东,特别是一些关键词常有臆断的情况,导致检索效果不好。 我觉得对于自己要研究的不熟悉的内容,例如某种疾病,那么你得首先翻翻中文教科书,要对这一种疾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在你以后阅读文献时会很有帮助。然后,在上网查一些你的老板或你自己想要做的题目的相关方面的中文综述,也算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同时也让你有可能触及到国内目前的此方面的前沿。这时候,你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外文的综述,看一看国外的研究情况和进展。或许,此时你会对你想要研究什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就可以阅读一些国外的原始论著,它将会告诉你如何去完成你要研究的题目。等到文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你的课题了。但千万别忘了,时刻关注你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它可能会给你的课题新的补充。最后一条,看文献,编上号,做好笔记。 对于一个尚不熟悉领域的课题,先找相关的综述, 综述 是了解该领域最快的途径,因为教材具有滞后性,而论著又偏重于某一点,优秀的综述可以作教材读的. 读文献的顺序,当然还是从中文到外文,毕竟,中文是自己的母语,容易看懂,也容易有成就感。 文章内容是从综述到论著。一般花上一两个小时,可以查一堆文献,先把它们的摘要整理出来,甚至打印出来,根据摘要,可以初步判断哪些是自己决定要的。然后再到网上找全文,找不到再去图书馆,还找不到就发E-mail给国外的同学,一般都能获取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它的参考文献,一般深追上几篇文章,对于想了解的问题也就知道个大概了。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当然要做些笔记,建一个word文档, 做些复制拷贝的工作便可,这样做的好处是,回头就不必再花好多时间去找你的论据或论 点。 3.如何阅读文献: 看文章时作笔记 阅读笔记本可按不同的内容进行分类摘录,如: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方法,研究结果 等,并可加上自己的批注。对于笔记要定期总结(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着眼于将自己的成果往SCI上发,所以对一些经典的陈述,要有选择性的标记并记下来。另外,有的时候想到的思路,闪过的想法,作笔记记下来,随时查一查,可能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新的看法。 勤思考 不单单是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要考虑别人没做什么,或者他的实验能不能和他的结论吻合,数据可不可靠等等。用图表的方式将作者的整个逻辑画出来,逐一推敲,抱着一种挑的心态想。带着挑剔的眼神去读文献,不要盲目崇拜,有些东东自己作作,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自己要动手,自己更要动脑。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主要是学习别人的IDEA。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多与人交流,是提升自己的极好方式。和导师谈谈你的想法,交流一下各自所了解的所在领域某一方向的研究进展;与相关 方向的牛人谈谈,对自己的启发要比看文献大的多。不仅与本领域的牛人交谈,还抓住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牛人交谈,牛人的一句话,有时你读半年书都读不来的。特别是其他领域的牛人,他没准就给你一个金点子,特别是在中国,牛人一般对外行人不怎么保守。集体讨论非常必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文献人人都有一份,每人分工读不同的文献,然后大家坐到一起。顺序开讲,互相讨论。这样,文献量是不是就成N次方增加了!!! 比较阅读 观点相反的论文可以参照来读,品味一下双方的观点。还有就是与原著同时发表的其他专家的述评、原著发表后的读者质疑,都应当和原著一起读。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差距了。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 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实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 ,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哪里。这点在制药和表面活性剂行业还是要注意的。 全面参考国外文献。一定要清楚,国外文献也有一些不可信的文章;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关于重点的关键的东西他会略去不写,有时一些细节的东西他也不会写的.问题是各人省略的关键和细节不尽相同,你便从对比中发现他们研究的脉络和问题的关键所在。 单篇文章阅读顺序及侧重 论文阅读顺序:1. 摘要 引文 引用的主要信息,研究背景。2. 图表 了解主要数据和 解释。3. 讨论和结论 将图表和结论联系起来,根据图表判断结论是否恰当。4. 结果 详 细阅读结果,看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又是如何分析的。5. 材料和方法详细阅读材料和实验方法,看实验是如何进行的。6. 讨论和结果 进一步掌握论文,注意讨论中的关于从已知的知识和研究如何解释本文获得的结果。另外 对于论文中大量的图表来说,当你能够重新画出这张图,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解说这张图,表明就读懂了。 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依次是: 图表,讨论,文字结果,方法。现在生命科学中的杂志对图表的要求都很高,必须做到仅通过阅读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即能把握文章的方法、结果,再结合读者自己的原有知识,就大概知道其implication了。这符合现代人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必要的信息的要求。因此,在某个领域做了一段工作后,定期查新得到的文章只须看摘要、图表即可,个别涉及新方法或突破性结果,再看讨论,文字结果和方法。这也提示我们在写外文文章时,注重图表及其说明文字,做到形象化、信息最大化。 自己熟悉的领域:最省事的是只看摘要,因为依靠背景知识通过摘要即可大致勾勒出文章内容,但有时这是不够的,相对省事的方法是细看摘要,略读前言,再看结果中的图表,最后读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讨论部分。但如果文章对自己很有意义,那就应该通读全文了。 如在寻找课题阶段,重点读讨论和结论以及展望,在课题设计阶段,主要是材料和方法。若只需了解一下该研究的思路,可选取摘要及引文与结论进行泛读。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去把握作者的研究思路,然后是学习他们的分析方法,最后是学习写作技巧和写作语言方式等。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 牛人paper的讨论部分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我们老板经常说:如果某篇SCI级别的文章让我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我觉的最重要的是理解讨论中的精髓,这是作者idea创新性以及与旧有的实验结果比较的关键部分,可以看出作者设计此实验的思路,在作出比较以后,对自己的课题会有很大启发。 除了文章内容,还要学习人家写作的方法和格式等等,比如同样一个观点,别人有可能表达的很地道,同样一个图表,别人做的很漂亮,尤其是老外的文章,给老外投稿,人家的修改意见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带有一定的科普性,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人,也能大致看懂;然后还要求多用简单句,能用简单句说明的问题,就不要用复合句,在同一句子中,最好不要让同一个词汇或短语重复出现 ...... 最后想说的一点,就是注意中文和外文的互相印证,注意一些专业词汇的翻译,注意用词的恰当和简洁,久而久之,对于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文献追踪的重要性 在现在这个信息时代,往往你的idea别人也会有不谋而和的时候,所以要特别关注这个领域的最新动向。在抓紧使自己出成果的同时,随时根据有可能出现的撞车进行调整,做到心中有数。和自己课题相关的文章一定要勤跟踪,现在国外的科研做得又快又漂亮,我们在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扬长避短,作出新东西来。了解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机构,密切关注在该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顶尖group(研究团体以及牛人)所发表的论文。对于数据库的定题、定词地定期搜索,这样才能保证你不丢下每一篇重要的文献。文献总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方向为方向服务! 已定课题的实施 1.得到一个大概方向。 2.查相关中文综述,查看国内有谁或哪个单位在做相关内容。 3.查外文综述,比较一下,毕竟外文可能会更详尽一些,看看大家对什么感兴趣。 4.查较关键的参考文献,注意杂志和作者的权威性、引用次数 5.重检相关全文,注意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讨论中存在什么问题 6.根据本人所能控制的资金和本地技术资源考虑我能做什么,怎么做 7.再进一步紧缩范围,有一个框架图 8.根据框架图再进一步查外文原文以明细节。 实验思路永远要走在实验之前,凡事想好再作,一定没错! 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细节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力求用实验室最成熟的技术.对于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实验,一定要吃透原理,再下手不迟,切记盲目.有些实验若自己实验室确有困难,可以考虑合作,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什么都做好.我的体会是,有时就需要请教专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阅读文献中提高升华自己
zjf0201 2010-9-12 15:16
最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在地学板块中有一个活动叫做:读文献,写心得,得金币的板块,于是激发了自己阅读文献的动力,在这个月内,也读了有几十篇外文文献,非常收益,现在把自己的一些感想和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1、首先要明白自己现阶段的主要科研目标是什么,打算做或正在做哪个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这个要稍微具体点,因为这是自己阅读文献的前提。只有有了这个具体的目标,阅读文献才会有一个大致方向,不然收效不大,因为茫茫书海,没有一个大致的具体的研读文献的方向,就跟大海里迷失了自己一样,很难走到彼岸! 2、其次把与自己研究的领域的文献都搜集出来,放在一起,下载不到的文献可以到小木虫的文献求助中得到,那里一般很快都可以得到应助的。如果能够文献管理工具把某个方面的文献做成一个卡片库,那就更方便了。我一般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把相同领域或研究方向的文献的信息输进该软件中进行统一管理,非常方便! 3、尽量多读外文文献!国内的文献质量一般都很低,可能与中国人发表文章是为了谋生计有关,许多发表的东西的真实性都有待考察,但是国外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很严谨的,或许与他们做学问的态度有关吧。当然,如果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那么先通过阅读中文文献熟悉该领域,了解一些该领域所研究的大致内容和一些专业名词之类的,然后再阅读外文文献,你就会觉得很轻松! 4、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不要相信自己的记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一篇文献你不做标记,不写点自己的心得,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再打开该文献,因为该文献上也是很干净的,因为你没有留下任何标记,你可能会忘得很干净,到时候不得不重新再从头阅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如果你再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稍微花点时间,把重点句子标记起来,把文章的大致内容和自己的想法写出来,那么下次再看到这篇文章,只需重点的看一下自己标记的句子和写得心得体会,马上就会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5、建议用Foxread软件阅读pdf文献,因为该软件有编辑功能,而且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各种线条对文章中的句子做标记,非常方便。 6、阅读文献时,先阅读摘要、引言的最后部分、结论,因为这几部分都是作者大致介绍自己研究的内容,以及自己文章的特色,在最后结论部分有些也是和摘要中的字句是重合的。这几部分一般都比较短,花的时间也很短,但可以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为自己进一步读正文打下基础,哪些应该重点读,哪些应该了解,自己心中有数!然后读参考文献,顺藤摸瓜,找出该领域相关的重点文献,有助于自己系统的,集中的阅读文献,加深印象,迸出火花! 7、读完一篇文献后,要写一个小总结.把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等用简短的话描述出来,然后把文章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手段以及最后的得到的结果也分析一下,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值得自己借鉴地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那么这篇文章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做这些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一是提升自己的总结概括和写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你就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另外一个好处是积累,有了这些文字性积累,以后你自己写文章,写论文就会很方便的,不用临时抱佛脚,那时候是很难挤出什么东西出来的。 8、准备一个小文档,把一些经常遇到的经典的英语写作句型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那么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就会提高,到时候不至于无从下手,写得全是汉语式英语。这个必须要长期积累,没有积累根本没有提高,所以自己一定要坚持不懈,细水长流,终成大海! 9、碰到非常难的文献,或者与自己领域很相关,但是暂时又难以读懂的文献,那么首先是不要害怕,读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你把大致内容了解一下,知道文章中写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就可以了,然后等到自己的知识不断的积累和拓展,过上一段时间后,自己再去阅读以前不懂的文章,那么效果就会是完全两样。 10、最后,强调一点,阅读文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千万不要浮躁,如果自己很浮躁,不能潜下心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必须坚持下来,广泛阅读,持之以恒才会有效果的,能力和水平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和升华的! 与各位共勉!
个人分类: 科研经验|24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阅读文献
gangli1978 2010-8-18 17:18
The Gilbert way Keep these in mind when you read What is the major question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Is this question important and why? What are the approaches used in this paper, and whether they are adequate for the questions? What are the novel idea or using innovative approaches? What is the concept coming out of this paper? Do the results presented support this new concept? Weekly reading of CNS titles Critical, appreciative
个人分类: 科研|3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中集:科研方法篇)?
xinliscau 2010-5-10 18:10
接上一篇文章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上集:心态篇)? ,继续谈博士是什么炼成的。今天重点谈谈我对科研方法的一点体会,主要从做实验,阅读论文,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几个方面谈。 1)做实验; 读研究,最离不开的就是这个。说起做实验,自己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开始的时候,总是感觉有点想法就去做,结果做出来很多数据因为没有足够的创新点不能用或者是因为可行性不足而失败。这一阶段,经历了一年左右,也是做实验最勤出成果最少的阶段。慢慢地,自己开始总结,为什么会这样,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充分阅读文献,试验方案设计不到位,可行性分析不够完善。随后经过研二暑假一个暑假的调整,再去做实验。到博一结束时,在博一暑假一口气发了四篇文章,基本保证了毕业。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尽量向本课题组比较强项的研究领(也就是你导师最拿手的领域)域靠拢,这样更容易取得突破或成功。 2) 阅读论文 知道阅读论文的重要性,是在一批实验失败后。我利用一个暑假,把本领域的100多篇经典文章,读了个遍。占有这些文章之后,再设计实验思路的时候,基本就很轻松,而且成功率也很高。阅读文献,我建议最好用文献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这样效率很高,而且随用随调。至于文献阅读中,我觉得创新点最容易发现的地方是结果与讨论部分,这部分是我们寻找创新点的黄金地带。大家在读文献时多注意。此外,阅读文献时最好是先读经典的,然后有经典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外延,顺藤摸瓜,这样效率是最高的。 3)写论文 论文撰写我觉得自己的水平还没到家,这部分也不敢谈太多,我个人觉得不发表20篇以上SCI谈论文撰写经验,意义不大。我现在写文章基本可以组织好思路。但语言及句式大部分是模仿的。我采用的方法是从10篇经典文章中找出100句经典句子,反复看,深刻理解,以后写文章套用即可。文章看多了,你会觉得一个领域常用的词组及表达方法几乎也就是那么几种,你也这样来,当然也可以发好文章。这方面就不多谈了。 4)最后谈一下参加会议 参加会议我觉得对博士生来讲很重要。我读博士期间,参加三次会议,两次全国性质及一次国际会议。感受颇深,第一次会议,自己很认真,准备幻灯片一个月,并且在组内试讲一次,最终在会场10分钟讲完,提问三分钟。自我感觉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第二次就更有经验,表现就更自如。第三次在香港参加国际会议,没有发言,听了20多位牛人的报告,这次学到最多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英国同行,做超憎水材料的,在演讲之前,拿一瓶可口可乐从自己的衬衫上倒下来,结果衬衫上没有任何污迹。他以此种方式作为开场白,并且讲解过程也是异常精彩。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演讲方式。真是大饱眼福,长了不少见识。我觉得通过学术会议,一方面可以结交更多同行,另一方面可以极大拓宽自己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学习到很先进的表达技巧及演讲方式。所以,我鼓励所有在读研究生多参加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并争取发言机会。 今天就谈这么多,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不到之处请大家多多补充!谢谢!
个人分类: 科研之路|731 次阅读|4 个评论
正在向高手靠近
liudongyang 2009-11-9 21:30
1.未达到高手的境界,正在向高手学习,向他们靠近。海上张舜徽先生提出继承或者模仿乃是创新之源。继承没有搞好,就开始创新了,现代书法即是一例。而科研的横空出世型创新多不可靠,建国60年,中间乱了多少年。科研没有传统,没有继承,只好横空出世,上不着天,下不挨地,好玩又热闹。 2.告诉我哥一个好消息,中国发的文章快超过美哥了。看着美哥编印的厚厚的大部头彩版教材,我才知道自己的基础在哪里。 3. 中科院植物所刘春明老师在《生命世界》上的连载文章读来很好,有文采,有见解,对于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值得一读。读文献是向高人学习的一个很好途径,却不是最好的途径。 4. 寻找科研的方法,老师言传身教是一方面,广泛的接触文献是更大的一方面。老师教的东西很有限,而自己的阅读却可以拓展开来,汲取不同人的不同方法和经验。读文献,专业的要读,方法论的更要读,从战战兢兢,到应付裕如,方法论很关紧。 5. 审视自己的课题,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学科上历史别人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到哪种程度。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当今别人正在做哪些内容,自己的课题或方向是否与别人撞车。 6.对于一些实验室的博士们来说,有海龟名师在指点,有先进仪器支撑,有大笔的资金可以动用,我真的羡慕他们。硬件是关紧的,想法更关紧,很多时候也许设备多是供人参观的谈资。 7.没有把科研看的很神圣,在当下,研究生科研与民工搬砖头一样,多是为了生活,没有几个人会说他爱搬砖头,科研同理。 8.期望一种状态,读书只是为了消遣娱乐,修身养性,而不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半架紫藤,一壶清茶,两卷书,一个人。达到这种状态,还要等到退休吗? 9.偶有不平,闻同窗故友或有香车,或有美庐,自己仍是青灯黄卷,马瘦毛长。人比人,气死人;与人比,是动力。不比人,焉知人之愁,焉知己之乐。 10.本科毕业,打拼几年就是经济适用男。读博士是长期股,握在手中不知何时才能变现,让女孩子嫁博士,博士要有勇气。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2421 次阅读|4 个评论
把科学网博客引入课堂
Bobby 2008-8-25 12:20
转眼暑假过去了,今天就正式开学上课了。 虽然一千个人写博客有一千种目的,但我希望科学网博客还有其更积极的意义。 那么对于研究生而言,可从科学网博客得到些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闲暇时间读读科学网博客(当然不止博客,包括新闻、论坛等),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科研资料、基础的科研训练、必要的学术道德、给人启示的科研思路、宝贵的科研经验、论文写作发表常识、最新最快的科学进展、消息灵通的学界动态、敏锐独到的生活体验、丰富的人文思想、浓浓的民主气息、切中时弊的社会批判等等。 我现在尝试将一些与上课内容相关的英语学术文献发到我的博客,让研究生们在学习时间下载阅读,只要有电脑和网络的地方,就可随时随地阅读学习,不仅可让学生自主性学习,而且博文评论功能也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不亦善哉! 因此,以后会以《分子生物学阅读文献》为题发表一系列博文,都是一些上传的相关专业文献。请读者加以注意。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3203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