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供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备而不用与用而无备
dfedhw 2020-6-27 09:59
对于消防设施的配备,有一条具体要求或建议: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过去的药铺门口也会悬挂一副意思相近的对联:但求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道理很浅显,一般人都能理解,可现实生活中遇到火灾时,仍然会经常发现等到需要“用”时,竟然无“备”,或所“备”数量不足,以至于现场虽有很多人,却往往只能驻足围观,束手无策,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火灾是一种极小概率事件,实际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火灾,可能是二三十年一遇,甚至是五十年一遇,只要不起火,所有的现场消防设施均表现为无“用”。所以,尽管众人对火灾的危害性已有一定认识,但是,由于发生概率实在太低,所以从主观意愿上难以真正重视和在意。 除去主观意识,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成本,需要保护的区域面积太大,导致覆盖密度根本无法满足:以火灾报警器为例,从个体的角度看,在自己的住宅里安装三五只报警器并不算难事,那么接下来,一栋建筑(包括公共区域)该装多少只?一个小区需要多少,一座城市又需要安装多少... 这明显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量,从成本角度看难以承受 ,灭火剂及相关设施同样如此。如果不能满足全覆盖(或接近全覆盖,哪怕只满足八成的比例),尽量深入到存在火灾风险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谁又能预知下一起火灾会在哪里出现? 其次,就算东西已经备下,能不能用得好,又是个大问题,当事人使用不熟练,灭火剂供应跟不上,仓促之下,整个灭火剂物流体系无法快速运转起来,都会导致 看似有“备”,实则“用”不上 ,这样的情形在现实中也较为常见。出于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灭火行动实际上变成了碰运气:恰好遇见“有”的时候就“用”,没“有”的时候就只能“等”或去别处“找”,从而丧失了技术发挥所应有的确定性。从另一角度来看,同样是因为火灾的小概率,五年十年过后,大部分的储“备”都会趋于报废,要说一点都不可惜,并不现实。显而易见,对绝大部分用户而言, “备”得越多,有可能浪费越大 ,伴随着数量的增加,还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去维护,这也是个问题。 具体到每一家用户,对于各种类型的消防设施,长时间都表现为零需求,只有到了某一个特定时刻,才会一下子“爆发”为强需求,多多益善,这便形成一个巨大的矛盾:多备,有可能不划算;不备或少备,关键时又不够用。由于成本、使用、寿命 及安全性 等一系列问题卡在那里,解决起来的确不容易:单个成本每增加一分,一旦扩展开来,整体就会变得实际无法承受。假如“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正因为“不知道”,这事儿就变得很棘手。 消防设施器具的技术性能优劣暂且不论,当常“备”这一 首要基本 问题尚未真正解决,自然也就没有了后续。 蝈蝈创新随笔:现实逻辑的对错,依赖于数量关系 蝈蝈创新随笔:这样的技术,为什么能领先世界 自动及半自动灭火袋:消防设施的少与多
3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蔬菜生产呼唤国营和集体回归
热度 5 sqzhang 2011-4-25 10:56
最近出现了卖菜贱买菜贵的现象。对此,很多人作了分析。有人说是天气的原因,南北菜同时上市;有人说是运输的问题,汽油涨价运输费用增加;有人说是中间环节的问题,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环节过多,在最后一公里价格涨了不少;还有人说是农民的问题,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这些当然都对,但我认为没有看到整体。就象盲人摸大象,只摸到了局部。 那么,整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生产和供应方式与供应规模的矛盾。 目前蔬菜的生产方式是农民个体的小规模种植。每个农民都只有很少一点土地,产量非常有限。 然而,蔬菜的供应对象却是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 形成这种供应规模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产地远离消费地。北京吃的是海南岛的菜,东北一年四季都在吃山东省的菜,南菜北运的规模十分庞大。即便是当地生产的蔬菜,产地距离消费者也很远,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来的菜地越来越多的盖起了楼房,迫使菜地越来越远的离开城市中心。然而城市的膨胀却意味着人口的增加,蔬菜需求量的增加。 如此庞大的远距离供应由谁来完成的呢?不幸的是,个体菜贩是经销主体。这些个体商户按照自己的特点,划分为收购、长途运输、分销和零售等等。国营和集体完全退出了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和储藏。 如此看来,蔬菜问题的解决的根本途径只能是扩大种植、销售、运输和储藏规模。 蔬菜市场呼唤国营和集体回归。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661 次阅读|14 个评论
供应与需求——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57)
newniu 2010-10-25 21:18
供应与需求的平衡是经济运转的基础。我们生产出某一种商品,总要默认它将在世界上被某个人消费。有生产、有消费,道理再清楚不过。当我们把眼睛对准商场里令郎满目的商品时,禁不住产生怀疑:世界上商品何止千千万万,我们为什么能固执地认为生产出的商品一定会被人消费。事实上,复杂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下面举例介绍说明人的复杂需求。人有很多很多的需求,比如: 饿了,需要吃两个面包; 疾病应得到及时治疗,无论是否有钱; 穷人也应该有体面的生活。 这3句话谈到了某种必要性,表述似乎十分明确。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从经济上来分析,就会发现许多不确定内容。第一句是说吃两面包解决饿的问题,然而解决饿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吃面包,还可以下餐厅、吃快餐。这里会存在许多种选择。当收入较多时,我们的食谱里会增加更多的肉类、蛋类、鱼等;当收入较低时,我们不得不多吃面包来弥补。 第二、三句的问题更多。人有钱能够得到治疗,那么出不起钱的人是不是应该由纳税人来承担?数据显示,美国的医疗费用每年吞噬掉两万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7%。每个家庭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医疗费用的扩大促使西欧国家的福利开支逐年递增,同样成为负担。前几年,我们时常会听到一些人骂医院无良,把无钱的病人赶出来。09年2月16日下午,因无钱医治身患白血病的儿子,河北人李贵树夫妇决定放弃治疗。在天津火车站,他们偶遇结束在天津调研准备返京的温家宝总理。在总理的指示下,目前李瑞已入住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李瑞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总理。 穷人应该有体面的生活,在发达国家属于一种共识。西欧和美国每年都为穷人付大量帐单,福利国家名符其实。例如1955年, 瑞典实行了全国医疗保健制度。1957年政府又颁布了取代济贫法的社会援助立法。该法案规定地方政府对最低生活水准以下的贫民进行强制性救济,同时又要求自愿性互助。然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各种怀疑的声音不断响起。有些人也许是能力有限,应该受到救助,但是高福利也催生出大批懒惰的人。勤劳的人是不是应该为这些人的生活买单?人患疾病要及时治疗,要不要拿税收去治疗感冒、粉刺、灰指甲、肥胖症?人们的一些疾病完全可以通过锻炼身体避免,如何让人多进行锻炼,减少患病的可能? 解决的办法之简单又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复杂的世界里,钱是通行证,钱摆平了一切。社会可提供的产品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收入有限。人们购买商品会遵守一条普世的法则边际递减效应。简单说来,当我们拥有第一辆车后,对第二辆车的渴望就要减少;当吃了一块面包后,我们对第二块就不再那么渴望。第一辆车、第二辆车也许很重要,到了第三辆就不再重要。到了第四辆、第五辆,即使是别人白送,我们也觉得占空间,没地方放。每辆车会花同样的钱,但是越往后,对人个提供的价值越低。当拥有车后,我们现用车就不再合算。对同一种商品,人只有三种想法:一、坚决需要;二、考虑一下;三、坚决放弃。价格合适、自己缺少,坚决需要。价格高或自己不紧缺,坚决放弃。考虑一下代表着平衡,即有购买的需求,也有不采购的理由。在理性的经济学家们看来,人们买不买商品是由价格确定的。当价格下降,本来要考虑一下的商品立刻进入采购计划,销量自然会增加,反之、则销量降低。经济学家们经常讲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物品价格上涨,则需求量下降;物品价格下跌,则需求量上升,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结论显而易见。 人的需求会随着价格而调整,而且设法适应价格变化。随着时间变长,人们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例如当汽油价格上涨时,一些人会放弃开车,而是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几个人合用一辆车,减少汽油消费。汽车公司开始研发小汽车,天燃气汽车、电能汽车等。由于研发需要一些时间,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研发出来,以适应变化。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国内汽车产量首次突破700万辆,在危机期间,日本汽车产品占全球比例连续大幅增长,并于1975年首次突破 20%,日本汽车出口量则由1970年的108万辆猛增到1977年的435万辆,汽车出口占汽车生产的比例则从1970年20.5%增长到51.1%。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日本国内汽车产量连续突破1000万和1100万大关,日本汽车产品占全球比例进一步上升到1981年的30.0%,其中,54.1%的汽车产品实现出口,出口量首次突破600万大关。在第三次石油危机中,日本国内汽车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49万辆,日本汽车产品占全球比例飙升到1991年的36.0%。石油价格成就了日本汽车制造业,小型省油轿车受到人们的青睐,日本的小车成为全世界的畅销车。 当商品价格提升,消费者会减少消费,并寻找替代品。而生产者则想法加大产能。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西方国家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惹恼阿拉伯国家,他们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引发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西方各国普遍大幅度地修改了各自的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对本国的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在这期间,英国北海油田、美国的阿拉斯加,墨西哥湾,前苏联的西伯利亚等都发现了大油田。 从1973年开始,总共发生过三次石油危机,危害一次比一次轻。在第一次危机时,美国有两万多家加油站关闭,加油站前面排起了中国特色的长龙阵。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滞胀状态,出现经济衰退。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第二次石油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到了第三次石油危机因海湾危机而爆发,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只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发生减少。 2008年7月份,石油的价格达到创记录的147美元每桶。与油价飙升相对应的是新能源的兴起,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望成为全球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仅2008年夏天,美国投资者投入藻类新能源开发技术的资金就高达2亿~3亿美元。汽车是用油大户,现在许多企业生产混合动力车,采用乙醇替代汽车。美国采用玉米生产乙醇,巴西使用甘蔗生产乙醇。我国的比亚迪的混合动力车也得到快速发展。 在短期来看,石油价格变化与石油的需求关系不大,这很容易会使人得出价格对消费量没有影响的结论。发现替代品并开始使用替代品需要时间。新进入的生产者也需要时间来开发、生产和推广。与石油类似的现象很多,替代品、市场容量、新竞争者等等因素的变化存在一个过程。价格信号起着决定性作用。 物以稀为贵是一条基本定律。由于昂贵,又会引吸大量新进入者,使物品不再稀少。进入过程也需要时间,只不过有长有短。与农业相关的时间往往较长,粮食、蔬菜、水果、家禽等都有生长期限,短得需要几个月,长得需要好几年(比如苹果树、桔子树)。新进入者开工建新厂房、订新设备同样也需要时间,有一个过程。在这里,往往会出现过多进入者,使产品价格大跌,损失惨重。我家在农村,对此十分熟悉。去年的大葱价格很高,今年很多人种植,价格却是大跌不止。 物以稀为贵,除个别以外,绝大多数属于暂时性稀少。丰厚的利润自然会吸引新进入者,供应者增加供应,消费者采用替代品。这些行为并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会使战略制订者受到迷惑,认为占居优势,停止不前。因此,人们必须注意到这类的现象,不要犯温水煮青蛙的错误。从企业来讲,犯此类错误而失去市场的很多,国外的企业如motorola手机、IBM PC等,国内的有巨龙通信、武汉邮科院。见钱眼开,当你的收入很高时,别人自然想过来分一杯羹,这意味着竞争已经开始。战争之前有一个准备过程,当战争开打时,胜负就已分。从国家来看,昔人有言,中国不怕鲸吞,只怕蚕食。中国人占有这片肥沃的土地,别人见了眼红呀,我们不能不小心。 什么东西是稀少的?从长期来看,真正的稀少品只有土地、人才和矿产。在大城市里,为什么一小块地就如何的昂贵?其它的商品,只要价格上升,都会促使供应者增加生产,提高产量,增加供应。而土地无论再贵,它的供应量都不会增长。由于土地的特殊性,每个国家政府都会关注土地问题。处理不好,日本就是一个例子,十年里经济难以起色。 不可再生矿产与土地类似,不过矿产还是能够增加供应,比如企业加快生产、更大范围找新矿脉。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许多新矿井被发现。人才是很难说清楚的,有些人才能够培养,有些却需要锻炼出来。比如这几年,搞IT通信的很容易找到工作,许多大学大批量扩充招生人数,生产了一批所谓的IT通信人才。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会稀少,真正稀少的是锻炼出来的人才。人才始终是一个玄妙的词,人脸上没有刻着字,十分难找。然而,我们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人才的价值。许多管理者带领企业腾飞,如惠普CEO马克?赫德、 IBM的郭士纳、华为任正非、海尔张瑞敏。技术专家同样如此,集成电路发明人杰克?基尔比、摩尔定律发明人摩尔。当然,还有许多投资者抓住企业成长的机会,实现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天,使许多企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沈南鹏认为投资者的荣耀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嗅探出雪中送炭的机会却是投资者核心的价值。当企业在雪中时,你能否确认送炭后会红火起来?投资人要从深处找到答案,而不是只看表面。当然,由于雪中送炭,投资人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获利也就高。木桶的最短板决定了装水的能力,而投资人就是要寻找缺少一块木板的水桶,补好后当作新桶卖。 我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我们手中有一些资源,很自然要从最大化利润来分配。生产什么?根本原则是比较优势,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产品。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遍地开花,特别是纺织、制衣厂。我国劳动力成本低成为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生产?在我国许多农村里仍然是人手工劳作。为什么明明有自动化机械设备,仍然还用人工?原因是人工更便宜。 从成本角度分析还可以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比如企业普通员工出差乘火车,而经理人员乘飞机。我们可以理解为经理人员贪图享受,也可以理解为节省成本。乘火车时间长,票便宜;飞机时间短,票贵。经理人员的时间宝贵,如果把大量时间浪费在火车上,相对于乘飞机,代价更高。普通员工的时间便宜,在公司看来,浪费一些也没有什么。在时间上,上帝是绝对公平,人人每天24小时不多不少,富人和穷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则完全不同,富人会尽可能用钱来节省时间。当商场服装打折时,也只会吸引普通人,富人时间宝贵,他们不会专门抽时间过来买打折服装。10多年前,有一个故事来说明比尔盖茨的富有。假设有1000美元掉在地上,他根本没有必要理会,因为弯腰捡钱的这4秒钟,完全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当年,盖茨赚了78亿美元,相当于每天2000万美元,每秒250美元。 一般情况下,供需决定价格。然而在垄断情况下情况就有新变化。每年3、4月,我国的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供应商要进行一年的矿石价格谈判。显然,我们希望价格低一些,对方希望价格高一些,那么在谈判中价格将会怎么确定?我们先看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足球运动员,需要与俱乐签合同,那么年薪如何谈判?对于你来说,假设有两家以上的俱乐部对你感兴趣,那么很显然你在谈判中将会十分主动,敢于要价;当只有一家时,有时不得不自降身价。有经验的经纪人却从另外一角度来看,俱乐部放弃你,他的损失将有多少?俱乐部给你的薪水,是不是容易转移到票价和广告价格上?俱乐部放弃一位合适的球员,同样有损失,不得不接受要价。另外,俱乐部如果能把高工资通过票价和广告消化掉,也会很容易接受球员的要价。 俱乐部有时会降低球员的薪水,你只有三种选择:接受,转到另外一家俱乐部,退役。最后一种我们暂时不考虑,那么只剩下两种:接受或者换老板。如果运气不好碰上差年景,其它俱乐部同样也在减薪水,你只有留下来,因为没有别的选择。买某些产品也类似,石油涨价,与之相关的产品全部都在涨,我们没有选择不得不接受。 矿石价格谈判会更复杂一些。从形势上,一直保持着价格上涨的趋势。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占居了全球70%的铁矿石产量,他们的垄断程度远超OPEC对石油的垄断。强有力的控制权保证了他们占居着谈判主导地位。我国钢铁企业内部混乱,对现货价一直缺乏控制,价格较高,影响了谈判能力。另外,钢铁企业能够把原材料涨价传导到下游,钢铁企业缺乏压低价格的动力。近几年来,在我国,钢铁需求的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奥运效应,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各地新建设的政府办公大楼,形象工程,所有这一切都消耗大量钢铁。钢铁需求增加,铁矿石也存在着价格上升的压力。按照习惯性思维,铁矿石价格上涨十分合理。矿石价格到底可以上升到多少?实际上缺乏统一的标准。矿石需求的确是在增加,但其供应也在不断增加。供应商只要感觉价格符合一般市场规律,他就可以接受,简单说即是能赚钱,能够扩大生产。 在讨论具体价格之前,我们先看看定价机制。市场上的矿石有两种价格:一种是价格谈判,每年一次。钢铁企业与供应企业商定一年的价格;另外一种是矿石现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谈判所产生的价格称为长协价,顾名意思长期协议价格。价格谈判号称遵守市场规律,实际是一种更深层次较量。从2004 年算起,铁矿石价格上涨了三倍,在较量中,我们实际上处于下风。每年谈判的时候,矿石价格怎么设定?实际上缺乏统一标准。供应商和钢铁企业的目标是能带来预期收益。只要能达到目标的价格都是可以接受的。由于钢铁价格上涨,企业都很赚钱,产生出丰厚的溢价。供应商和钢铁企业的斗争更多表现在争夺溢价上。 由于缺少权威的定价标准,现货价顺理成章地成为标杆。供应商认为现货价充分表现出供求关系,参照现货价来制订长协价非常合理。按市场规律来办事,道理大家都明白,即不容易批驳,又能服人。现货价自然而然地成为价格标尺。我们为了谈判时占上风,自然要想法控制现货价。因为现货市场主要在中国,凭借政府的力量控制一下,似乎不是特别困难。这只是想到一,还没有想到二。钢企内部互相倾轧,自乱阵角,在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我国钢企数量众多,有关部门找了些理由,限定只有少部分企业能够享受长协价。与之相对的其它企业不得不到市场上直接购买现货。当大量企业疯抢铁矿石时,极大地提高了现货价。供应商也就具备了提价的理由。由于现货价高,某些享受到好处的钢企开始倒卖铁矿石。猫与耗子的游戏又上演了,国家某些部门限制钢企倒卖铁矿石,理由是钢企倒卖铁矿石抬高了现货价,企业则偷偷地卖。限制倒卖的理由也是因果倒置,实际上应该是由于铁矿石现货价格高,所以才倒卖铁矿石,不是倒卖铁矿石抬高了现货价。由于倒卖铁矿石,压低了现货价,反而有利于长协矿谈判。矿石供应商要利用现货价来抬长协价,十分聪明地利用紧缩供应的方式来抬高价格。国内还有大批的贸易公司,专门倒卖铁矿石,他们自然希望铁矿石现货价越高越好。现货价控制不力,钢铁厂也缺乏压价的动力。铁矿石涨价对所有钢铁厂都是相同的,钢铁厂通过钢铁提价又传导到下游。由于是对所有的钢企提价,消费者对钢铁涨价也只能承受,因为所有钢企都在涨价,没有选择。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1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据也需要分析
xuning001 2010-5-1 22:58
有不止一家媒体对我国的城市人口增量进行了估算,在估算的基础上,作者试图让读者自己去分析未来房价究竟是涨还是跌。 房屋供应: 2000 2008 年间,中国商品房销售总面积为 40 亿平方米,其中住宅为 35. 8 亿平方米 ,即便假定这些商品住宅都是 90 平方米 以下的商品房,那么总套数约为4000 万套,由此可推出,每年约 450 万套供应量。我国目前城市户均人口不足 3 人, 因此,这些商品住宅每年可多容纳约 1350 万人口。 需求计算: 2000 2008 年之间,中国城镇人口从 4.59 亿增长到 6.07 亿人,增加了 1.48 亿。大约每年增加城镇人口 1640 万人,至少 550 万户。与每年 450 万套供应增量相比,还有 100 万的缺口。而且未来,依据这样的城市化进程,未来 20 年,中国人口约 16 亿人,其中城市人口约达 9 亿,即使这样的规模,城市化率的水平依然不高。 依据这样的计算,商品房会长期处在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由此可推导出,房价应该是持续上涨的。 但是,我的疑问是,只是靠人口总体数量增量和房屋供应数量增量之比来推断房价走势是否完全合理。是不是还要考虑在每年新增的城市人口中,有多少是能够买得起房的,需要买房又买不起房的人口数量占城市人口增量的比例是多少? 毕竟现在二线城市商品房价格也在每平方米 4 、 5 千元以上,上百万元的房款或者说近 40 、 50 万元的首付是一般中低收入者难以想象的数字。 近些年,统计数据确实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公众应该重视的是,千万不要让数字给忽悠了。一方面,类似统计局 1.5% 的房价涨幅确实是对公众智力的严重低估,另一方面,有些数字是极其片面的。而预测的基础是数据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收入的人均增幅并不能代表多数人收入的增长幅度,还必须考虑收入的差距和收入水平的集中程度。房屋的需求是要考虑人口的增量,但人口的增量依赖于城市工商业和服务业的规模增长,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又与城市经营环境密切相关等等。因此,对于数据,我们也需要分析。 依据 80% 以上的中等偏低收入者人均年收入 3 万元计算,至少 15 年才能够负得起现在房价的首付,而且, 15 年期间,如果国家听任某些专家和极端主义者的亢奋言论,陷入全球经济上的恶性竞争和可能的局部灾难或者战争,长期经济低迷在所难免。因此,我的看法是,想想并比较一下日本曾经的兴盛和长期的低迷,我们的房价未来只有可能出现暂时的小幅度反弹,长期趋势应该是下跌,而且未来1-3年至少要跌下一半 。
个人分类: 论坛|369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