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部谶书?(三)
newnt191919 2009-10-27 17:03
续: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部谶书?(二) 研究《红楼梦》的人有一个无法翻越的障碍,就是《红楼梦》中的诗词、迷语的解读。传统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里的诗词研究都没有得出完整的、清晰的结论,能够读顺的也都是以不存在的小说后半部可能的发展趋势来解读的,后半部的内容是未知的,得出的结论也就无法验证。 霍力君、霍国玲两姐妹研究《红楼梦》十几年,提出一套全新的理论,这套理论的存在依据就是曹雪芹在书中提到的风月宝鉴反面说,霍氏姐妹的理论现在同样也不具有说服力,因为她们的理论构思更夸张、更大胆,但有些思路确实是让人耳目一新的。 曹雪芹把自己的故事掰开了、揉碎了,用这一片片散碎的心灵反反复复地写了各种欢乐的、引人入胜的情节,实际却让人读出痛苦和悲哀,正如鲁迅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我相信以曹雪芹的家世处境,他写自己的一生或者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使用一种隐晦的、正话反说的方式是完全有可能。这是极度压抑之下情感舒缓的方式,是一种不得不说、又不能明说的痛苦挣扎。霍力君用她跳跃的思维方式,反传统的观察方法,独特的解决问题的魄力,把书中的男人和女人捏合在一起,变成只有两个人的故事,大胆设想出了另一个故事的脉络,向人们展示了风月宝鉴的反面,这个反面以前从没有人看到过,现在提出来了,于是人们又看到了另一个故事。 说实话这个故事读起来远没有《红楼梦》那么吸引人,这个故事更现实、更普通,里面虽然有着波澜壮阔的大情节,但无法让感受到壮观。由此,也反映出,曹雪芹有着一颗多么敏感、细腻而强大的灵魂。 如果霍力君真的解读出了他《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是他的幸还是不幸? 他自己的命运他不知道,但他给书中的每个生灵预定了命运,用这些生灵的命运暗示自己,《红楼梦》纠缠了人们二百年,二百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它绞尽脑汁,无不希望能将《红楼梦》的全壁找出。 但《红楼梦》是残缺的,不知道《红楼梦》的全壁有多美,只知道,残缺的《红楼梦》已经美得让人心碎,有人预言过《红楼梦》的残缺吗? 完。 我是业余的红学爱好者,请 红学家 指教。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75 次阅读|2 个评论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部谶书?(二)
newnt191919 2009-10-27 12:26
续: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部谶书?(一) 红楼梦的作曲王立平曾经说,作为作曲,那四年不敢说天天捧着《红楼梦》读,但它确实每时每刻都折磨着我。我想用全部的心血和努力竖一道高墙,让后人们听音乐时感受跨越之艰难,但我相信将来肯定有人超越我。《红楼梦》重拍是很难的,不可擅动,不容亵渎,要有客观虔诚的态度,甚至要付出曹雪芹先生那样的专注和汗水。我不会再重写红楼梦的歌曲了,因为在当初写时我就已经倾尽所有,不是不想写,是无法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我凭空想象的,而是在书中苦寻而得,在我心里,曹雪芹如果是作曲家也会这么写。所以我不会参与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制作。 唉,新拍的《红楼梦》会是什么样呢,老版的《红楼梦》不完美,可是毕竟很干净,也透出了红楼梦的一些基本气质。演员很稚气,却是活脱雪芹笔下的一帮少男少女,只是奇怪地是,每个演员后来的命运却有些摆脱不了红楼梦的影子,有一点剧中人物命运翻版的意思。 在红楼梦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谶语,每个人物都用几句话定了基本框架,能够明白知道的就是睛雯的命运,她幸运地死在了前八十回里,其余的人物都只能从前面的预言中推测,谶语也就成了里面最吸引人的情节,也许是曹雪芹是想用这种方式防止盗版,他不想自己的心血被别改得面目全非,可还是不可避免的被人改得不伦不类。因为没有后半部,电视剧也只能按照一些模糊的研究结果继续拍下去,改动不可避免。 客观地讲,红楼梦的电视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按理说,里面也演员也应该红极一时,奇怪地事情发生了,电视剧的成功丝毫没有给演员带来成就,反而是很多演员们命运的转折点,也如书内人物命运一样,历经磨难。难道书中的谶语还会跟定那些用身心爱着红楼梦的人吗?
个人分类: 杂文|38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部谶书?(一)
newnt191919 2009-10-26 20:37
《红楼梦》到底是不是一部谶书?很久以前曾经看到过一本书,说《红楼梦》是一部谶书,当时没往心里去,觉得有人热爱《红楼梦》达到痴狂的程度也有情可原,毕竟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后来看了很多关于《红楼梦》研究方面的书,各家观点长短不一,有些观点我同意,有些观点我也不认同,张爱玲的观点太随性,对字字句句计较不已,她用自己的心理读《红楼梦》,对文字的前后变化计较得很清楚,因为过于计较,没有完整地理出《红楼梦》的脉络。 周汝昌对《红楼梦》的研究则是一种文人对文人的欣赏,一种诗化心理的共鸣,他听到了曹雪芹的心跳声,嗅到了曹雪芹笔尖的墨香,他把曹公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美仑美奂的图象,看他解读《红楼梦》,可以看到诗歌般的文字和对生活如诗如幻的理解,他让《红楼梦》成为一种态度,一种面对无价之宝时的远观而不是占有。他看到了《红楼梦》的正面。 八十年代拍摄的《红楼梦》电视剧成为了一种经典,《红楼梦》没有结局,但电视剧得有结果,后面如何发展,梁归智的《石头记探佚》写得不错,客观、理性,符合人物与情节的发展规律,少了一些主观的臆想和无理的推断。其中探春的结局尤为精彩,电视剧完全是采用了梁归智的观点。探春是能干的,前面已经有伏笔,结局该怎么办,十二钗的命运是多舛、可怜的,探春的生命力很顽强,按照梁归智先生的观点,曹翁很大度地给了她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她到海外去开拓新的家园。但同时也是无奈的,她必须承受永别亲人的痛苦。梁归智从前面理出一些蛛丝马迹,发现了探春的秘密,让探春有了成为政治家的潜质。 黛玉呢,大家都知道她死了,可死因是什么成了永恒的谜团,黛玉是一个大家闺秀,她有傲人财富却从不提起,仪态万千,睥睨群芳。她是骄傲的,因为她有真情、能真爱、既看透世事又无怨无悔。她最终为情而死,这一点是肯定的。如何为情呢,多数人都认为是元春赐婚,由于赐婚的对象是宝钗与宝玉,她才泪尽而亡。 我倒觉得黛玉的夭折可能与选秀有关,以她的优秀和年龄,应该与宝钗一样成为选秀的对象,并更有可能入选,在宝钗来说入选是一步登天,对她则是睛天劈雳。她无法接受这种安排,她自己无法改变更没有人能够帮助摆脱,就算老祖母在世,同样也帮不了她,没有人能够护得了她。因为她有爱情,疾病不会要了她的命,但入选却要了她的命,她与宝玉的爱情变成了镜花水月,她的生命是宝玉给的,她的情也只能给宝玉,她的入选直接将她推向死亡,她无路可走了。 周汝昌先生说林黛玉的死应该是投塘而死,我不这么认为,林黛玉有洁癖,落红成阵时她就不让宝玉把花丢在水里,她自己不会把自己放在水里。至于如何就死,我想应该不用讨论得太清楚,死亡毕竟是一种放弃,黛玉的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她最终将是干干净净地离开。
个人分类: 杂文|4093 次阅读|4 个评论
病理趣谈--大众化的病理
kksonne 2009-9-21 08:27
由于从事的是医学病理这一工作(教育与研究),多会思考一些医学与实验相关的病理的内容。但是发现生活中到处存在病理。交通的不方便,汽车的维修等等,计算机病毒感染等等不一而足,有障碍的想排除都可以冠以病理去探究。生活充满乐趣,可能将来会有下水道堵塞病理、食品管理制度病理等评判的网络奇文出现。 病理:百度百科的定义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原理,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这是一个西医的概念,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医、藏医、蒙医)里没有这一名词,目前虽然也有中医病理学一说,但我认为也是借用了西医理论框架体系的名词。病理一词多被应用于人体病理、植物病理和动物病理等领域。以此基本定义出发理解,对立面当是生理。国人往往喜欢对万事进行望闻问切、评头论足,作者往往都非常谦虚愿意接受高人批评指点。所以病理的衍生范围可以说无所不包。 随便上网查找一下,传统病理描述范围外可以关联的有: 教育与病理 日本中小学教育病理诊断 社会与病理 炮打茅于轼之社会病理分析 音乐与病理 流行音乐病理分析 艺术与病理 暴力艺术:病理学的艺术假想 语言与病理 语言病理师 宗教与病理 道学的病理 房产与病理 中国房地产业病理和药方 心理与病理 病理心理学 建筑与病理 建筑病理学 金融与病理 企业债:金融行政管制领域的病理样本 文学与病理 文学死亡的病理分析 ...... 有此可见,病理渗透在各行各业,但凡想评论一番的,使用该名词定当出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荷花淀里访孙犁
suqing1961 2009-8-4 08:51
来白洋淀荷花大观园游玩的人,进门后通常都是通过湖中蜿蜒的莲花栈道,径直朝藕荷深处的精品荷花园而去。 因有老人相随,我们选择了乘电瓶车绕湖而行,没想到第一个停靠的景点竟然就是孙犁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湖区一隅的一个小小半岛上,这里环境幽静,三面环水,水中到处都是盛开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初现的莲蓬,一派孙犁笔下荷花淀的美丽、鲜活景象。 作为荷花淀派文学作品的创立人,孙犁的纪念馆被建在这里,足见选址者眼光的独特和用心之良苦。 孙犁,原名孙树勋, 1913 年 4 月 6 日出生于河北省的安平县, 1938 年参加抗日, 历 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一直用笔和侵略者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名誉副主席等职,长期用笔讴歌新的社会、新的国家。 2002 年 7 月 11 日 ,孙犁病逝,享年 89 岁。 纪念馆是在孙犁逝世后的第二年他的忌日这天建成并对公众开放的。 孙犁纪念馆不大,类似于一个开放的四合院,正前方是一个纪念亭,亭中的石碑大书荷花淀派创立者孙犁。之后是一牌楼,上面刻有孙犁自己题写的大道低回 4 字横匾。 听讲解员说,大道低回和大语叫叫最为孙犁所喜爱。这八个字均出自《后汉书 杨雄传》,与之连用的还有我们熟悉的大味必淡,大音必希。 孙犁走过的人生道路和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两句箴言可以说做了最好的诠释。 1944 年,孙犁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迎来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作品中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荷花淀区特有的人文氛围, 受到文艺界广泛赞扬,毛泽东也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1956 年以后,孙犁因病搁笔;文革期间,同样遭受磨难的他,更是无从下笔。 改革开放后,孙犁的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就是孙犁的人生,大道低回,千回百转,终于攀上成功的峰顶。 孙犁的战争作品,极少直接描写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琐碎的日常生活、温馨的儿女情长来刻画华北平原的民众在战争中心理变化的轨迹,反映那个苦难时代抗日军民不屈不饶的精神风貌。 作者文笔婉约,流畅,清新,雅丽,人物的感情抒发和环境的描绘自然融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交相辉映。 这就是孙犁的作品,大语叫叫,含而不露,始终为后人所喜爱。 纪念馆的中心地带立有一尊汉白玉的孙犁坐像。 端坐着的孙犁表情安详、目光平静,右手捧着一本书,像似在阅读,又像似在思考,还像似在和人娓娓交谈。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 端详着孙犁的塑像,我不禁默念出了 短篇小说《荷花淀》里的这样两段句子。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孙犁的文字,随即在我的眼前汇集成了这样一幅画面: 两岸是成片的芦苇,湖中到处都是红绿相间的荷叶莲花,雁翎队员头顶荷叶,口含芦管,悄悄地伏在水面。他们手中的钢枪已经瞄准了乘着汽艇闯入白洋淀的一个个日本鬼子。 荷花淀里,我和孙犁仿佛都成了雁翎队中的一员。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5038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学家的文学故事
热度 1 yangxintie 2009-7-10 10:51
这几个故事很精彩,转贴过来 详细的建议进入李尚志的博客 数学家的文学故事作者:李尚志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数学与文学水火不相容,文学家不懂数学,数学家也不可能有 文学家的浪漫情调。殊不知,很多数学大家也是文采飞扬,能诗善赋的。例如,陈省生 写过物理几何是一家,共同携手到天涯这样的诗句来说明物理与几何的紧密联系。 华罗庚有一次参加科学家代表团出访,出了一句上联三强韩赵魏让别人对下联。 三强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由晋国分成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另一方面 又是代表团中的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下联不但句子的格式要与上联对偶,前两个字也 同样应当一语双关。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难达到。不过华罗庚早就自己想好了下联:九章 勾股弦。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著名数学著作,其中讲到了涉及勾股弦的著名的勾股定 理,九章还是代表团中的科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我的导师曾肯成在数学领域内是华罗庚的学生,而且与华罗庚一样不输文采,是数 学界有名的才子。我在《名师培养了我》一文中写了一段我的导师曾肯成讲述他的 一些往事。意犹未尽,特意另外写一篇专门讲述有关他与文学有关的几个故事。 放过蛟龙 1978年9月,在川陕边界大巴山区经过了八年的磨难之后,我终于考回了母校---中 国科技大学读研究生。1965年我考入中国科大读本科时是在北京玉泉路,1970年本科毕 业离开科大时是在安徽铜陵,1978年重回科大则是在安徽合肥。十年动乱,科大颠沛流 离,我也颠沛流离,如今总算又走到一起了。走在从未见过的陌生校园里,碰见8年以前 的老师或同学,恍如隔世。记得在校门口碰见杨纪柯老师,他对我说了一句:好久没 见过你了,你到哪里去了?这句话看似平常,在我心中引起的却是无限的感慨。他说 的好久可不是几天几月一年两年,而是长达八年,足够打败日本鬼子的八年。八年 没看见我,并不奇怪,本来我就已经离开科大到那深山老林中去了,应当是一去不复返 了,他永远没看见我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今他能够看见我,这才是奇迹。 从深山老林考回名牌学府,当然是我的幸福和骄傲。但从报上看来的一则消息却让 我骄傲不起来。考上北京大学的一位研究生,两门数学课程,满分是200分,他就考了 198分,几乎是满分。这位令我佩服不已的研究生叫唐守文,他的导师是北京大学段学复 教授。后来我知道这位唐守文早就是名人。在念中学时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最早 的中学生数学竞赛的状元,华罗庚请他到家吃过饭的。后来,我的导师曾肯成到北京为 女儿治病,就安排我们与段学复的四位研究生一起听课和搞讨论班。我就与段学复的几 位研究生都很熟了,包括我很佩服的唐守文。再后来,在北京大学段学复与丁石荪、中 国科学院万哲先、复旦大学许永华、南京大学周伯壎等老一辈代数学家的支持下,同时 也在中国科大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我有幸成为我国自己授予的首批博士之一。鉴于 唐守文也做了很好的工作,曾肯成与万哲先极力支持他获得博士学位。然而,北京大学 当时一定要研究生先获得硕士学位,再攻读博士学位。于是唐守文只能先举行硕士答 辩。在答辩会上,曾肯成和万哲先仍然坚持认为唐守文达到了博士学位水平。曾肯成告 诉我,在答辩委员会决议上还写了一句有的委员认为达到博士水平。曾肯成为此写 了下面的一首诗:     建议授予唐守文同志博士学位 七言八韵            岁月蹉跎百事荒,重闻旧曲著文章。            昔时曾折蟾宫桂,今日复穿百步杨。 谁道数奇屈李广,莫随迟暮老冯唐。 禹门即使高千尺,放过蛟龙也不妨。 蟾宫是指月亮。曾折蟾宫桂,到月亮上去折桂花树枝,是指唐守文获得数学竞 赛冠军的光荣历史。尽管由于文化大革命而岁月蹉跎百事荒,然而唐守文并没有因 此而放弃奋斗。重闻旧曲著文章,今日复穿百步杨,都是说他在研究生阶段作 出了新的更好的成绩。李广和冯唐是人才不受重用而被埋没的两个例子,王勃《藤王阁 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举这两个例子。曾肯成举这两个例子是希望这样的 故事不要在唐守文身上重演。最后两句最精彩。其中所说的禹门就是黄河的龙门, (其实是指的壶口瀑布),有传说鲤鱼跳龙门,鲤鱼如果从龙门跳上去,就可以成 为龙了。曾肯成承认禹门高千尺是对的,授予博士学位坚持高标准是对的,但人家 已经不是鲤鱼而是蛟龙了,已经达到了博士学位的高标准,为什么还不放他过去、授予 他博士学位呢? 曾肯成的这首诗虽然写好了,却没有地方发表。他将这首诗投稿到《北京晚报》的 《阿凡提》专栏去,但阿凡提也不敢发表。于是这首诗就只能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大 的当时的研究生中流传,也肯定传到其他高校一些研究生那里。曾肯成这首诗,其实不 只是写给唐守文的,而是体现了他对我们整个这一批研究生的全力支持,也生动体现了 他对年轻人的一片深情。当时有一种舆论认为我们这批研究生因为文化大革命而没有受 过完整的大学本科教育,没有打好基础。而曾肯成则非常看重我们这一批研究生经过艰 苦环境锻炼养成的良好素质。曾肯成的这首诗在研究生中广泛流行,成为给所有的研究 生撑腰打气的诗,很受欢迎。曾肯成为此颇为得意的说:我是在为你们张目。 段学复教授希望迎唐守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唐守文为了解决夫人调动北京的问题而 到了北京工业大学办的北京计算机学院,后来到了国外搞计算机。 清风两袖 我的博士答辩的前一天,与曾肯成老师在校园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曾老师给我下 了一道命令:今天不许谈数学。不谈数学谈什么呢?古今中外,诗词歌赋,什么都谈, 就是不能谈数学。有时我不知不觉讲到数学了,曾老师马上警告:你犯规了!我马 上改正。 突然,曾老师嘴里冒出一句话:你有时候不严肃。我听了莫名其妙,想不起我 什么时候在老师面前有不严肃的表现。曾老师解释说:有一次批判我帽子里的那幅 反动对联,你在作记录,却还在笑,一点都不严肃。我想起来了,那是在文化大 革命中发生的事情。很多人都要在戴的帽子里垫一张纸,使帽子里面一层不容易弄脏。 垫的纸脏了,另外换一张干净纸就行了。曾肯成也在自己的帽子里垫了一张纸,还在纸 上写了自己的姓名住址,并且写道:如果这顶帽子丢失,请拾者送到某某地址。除此之 外,还在纸上写了一副对联: 破帽一顶,清风两袖。 不巧的是,有一天帽子真的丢了,真的被人拾到了。不过,拾者却没有送还给曾肯 成,而是交给当时掌管阶级斗争的领导。帽子里的对联马上就成为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曾肯成是右派,破帽一顶不就是影射的自己头上的右派帽子吗?这是对党的不 满。于是召开批判会批判这副反动对联。想起这件往事,我向曾老师说:我记不 得当时是否笑了,但记得清楚的是:当时觉得你那幅对联对仗工整,内心非常赞赏,也 许脸上就不知不觉地露出了笑容吧。 我没有问过曾肯成是怎样当上右派的。我大概知道的是:他当时正在莫斯科留学, 他的女朋友(也就是后来的夫人)给他寄的国内的报纸上有右派言论,因此被人打了小报 告揭发他散步右派言论。于是他接到命令立即回国。他回忆说:莫斯科火车站的同一个 月台上停了两个相反方向的火车,一列往北京,另一列往华沙。他明知回国要当右派, 挨批判。如果登上去华沙的火车,也许能逃脱挨整的恶运,但也就从此走上了背离祖国 的道路。他还是登上了回北京的火车。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邓小平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中挨整的很多人平了反。当 时很广泛的共识和流传很广的消息是也要为错划的右派平反,不过还没有实施。这时候 曾肯成需要填写一份履历表,上面有一栏是受过何种奖励与处分。右派当然是他 受过的处分,应当怎样填写?他写了一首诗在上面: 曾经神矢中光臀,仍是当年赤子心。往事无端难彻悟,几番落笔又哦吟。 裤子还没有穿好就被反右斗争的神箭射中了,这就是神矢中光臀,这句表 面幽默实际上辛酸的诗描述的就是他当时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戴上了右派帽 子。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仍是当年赤子心。当他写到这里时候,是否想到莫 斯科火车站上的那两列火车呢?他写下的一定是对自己当年选择回北京的无怨无悔。 感谢党中中央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路线,曾肯成头上戴的右派帽子终于被彻底摘掉 了。他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他在中国科大研究生院(后来改为中国 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建了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绩斐然。他提出的一些学术观点 之先进让国际同行大吃一惊。趁他到美国学术访问的机会,美国的有关方面找上门来, 邀请他与美方合作搞信息安全。他拒绝了,回到了祖国。尽管他的女儿女婿后来都去了 美国,但他再也没有到美国去过。他的观点是:搞数学理论研究可以与美国人合作,搞 信息安全只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服务。 Kuoxingga 曾肯成的英语和俄语都非常好。据说他的俄语好得可以与俄国人吵架。我1965年刚 到中国科大念本科不久,还不认识曾肯成,就听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苏联有一个学中国历史的研究生写了一篇学位论文,内容是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 的。既然是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就需要送给中国历史的权威来审查,写出评审意见。 于是就送到中国请郭沫若审查。为了让郭沫若审查,先要将论文由俄文翻译成中文。但 是,在翻译中遇到了一个问题: 论文中有一段话说: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的部队来了,闻风而逃,同时大叫大喊 Kuoxingga(此处用汉语拼音表示这个单词的读音)。翻译人员不知道Kuoxingga 是什么意思。查遍了所有的俄文辞典,也不懂这个俄文单词的意思。 当时曾肯成在中国科学院秘书处任翻译。翻译那篇论文的人就来请教曾肯成。曾肯 成一看,就指出:Kuoxingga根本不是俄文单词,而是中国话!只不过不是普通话而是 福建话。Kuoxing就是国姓,郑成功被明朝皇帝赐姓朱,称为国姓爷。福建话 中爷的发音是Ga,因此Kuoxingga就是国姓爷,是郑成功的光荣头衔。 本来是用中国话喊的,在俄文的论文中按发音用俄语字母拼出来,中国的翻译反而就不 认识了。这也难怪,要翻译好这句话,只懂俄语不行,得了解方言和历史,也只有曾肯 成这样博古通今才想得出来。 后来我当了曾肯成的研究生,曾经向他求证这个故事是否是真的,他没有直接回 答,反而得意洋洋地向我大讲起福建方言来。 层峦耸翠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肯成建议我做的第一个论文选题是研究有限非交换单群的子 群格刻画。他自己对射影特殊线性群和射影辛群完成了刻画。在他的方法的启发下,我 对射影特殊酉群作了刻画。并且由此发展出一套方法用来研究典型群的子群结构问题获 得了成功。另一方面,我尝试对包括线性群、辛群、酉群在内的李型单群进行统一处 理,发现利用Tits新提出的Building理论可以利用。Tits写了一本专著论述 Building理论。我买不到这本专著,只能到北京图书馆去借这本书,在图书馆里阅读。 连续读了三天,作了笔记,有了基本的了解,就开始用它来解决问题。我向曾老师汇报 了读书的心得和用它来解决问题的方案。李型单群的抛物子群按包含关系组成一个 Building,各抛物子群层层叠叠堆起来,好象一座美丽的塔。曾肯成马上用王勃的名篇 《藤王阁序》中的句子来描述它: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高阁流丹,下临无地。 按我的理解和想象,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是一层层翠绿的山峰由下往上重叠 起来,冲破了天到九霄之外。高阁流丹,下临无地。则是红色的楼阁像通红的岩浆 一层层往下流淌,飞泻到无底深渊。这都好象是Building的一层一层重叠的结构。曾老 师将数学的结构用如此美丽的诗句来描述,既惟妙惟肖又生动形象。 藤王阁是在江西南昌,一千多年来经过了多次毁坏和重建。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 12月底,我与两位同学一起从上海步行到串联到井岗山,途经南昌,停留了两天。记得 是1967年元旦那天从南昌出发连续走了两个县城到樟树,行程60公里。那时原来的藤王 阁已毁坏多年,还没有重建,所以我在南昌看不到藤王阁。39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2005年我应邀访问南昌大学,第二次来到南昌,参观了新建的藤王阁。新建的藤王阁比 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更高,高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大气派令人景仰。然而,令我不解 的是:藤王阁坐落在赣江边的平地上,往四周望去也都是一片平坦,连小山丘都没有, 更不用说层峦耸翠了。是不是王勃写文章的唐朝时候有层峦,以后由于一千多 年沧海桑田的自然变化变成了平地?或者是人工的移山填海将层峦全部铲平变成了平 地?而且,在藤王阁看见的《藤王阁序》的另外一个版本不是层峦耸翠而是层台 耸翠,层台就不是山峦而是人工建立的楼阁。藤王阁的建筑大多数地方并不是红色而 是绿色,说是层台耸翠也符合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暂时让它存疑吧,也许哪一位了 解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朋友可以指教我。 梅花润笔 我在1978年到1981年读研期间,大部分时候住在合肥。而导师曾肯成住在北京。我 们在合肥自己念书和搞研究,必要的时候到北京去与曾老师讨论。有一次,正要离开北 京回合肥,曾老师说:史济怀欠我一盆梅花,你催他尽快给我。我觉得很奇怪,经 过曾老师解释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史济怀当时担任中国科大副校长,外事是他主管的工 作之一。有一位日本友人来科大访问,写了一首中文诗赠给科大。史济怀觉得应当回赠 这位日本友人一首诗。曾肯成是数学界有名的才子,写诗是拿手好戏,于是史济怀就请 曾肯成代写一首诗回赠日本友人。曾肯成欣然命笔,科大和日本友人皆大欢喜。不过曾 肯成觉得这首诗不能无偿奉献,向史济怀要一盆梅花作为酬劳。史济怀答应了,但一时 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所以曾肯成就让我帮他讨债。我当然不能向史济怀老师讨 债,但还是向史老师问了梅花的事。史老师笑着说:有这回事。知道了。后来,我 又到北京去见曾老师,问起梅花的事情。曾老师说:已经收到梅花了。 很多人看来,写诗和要梅花都是文人墨客的故事,与数学家的形象完全不相容。然 而,曾肯成这个数学家却偏偏有这样的雅兴,除了数学和诗歌之外,他还喜欢侍弄花花 草草。我刚到合肥的时候,他还带我参观了他在自家楼前种的一棵树,说这棵树是他种 的扎根树,表示要永远扎根合肥。不到一个星期,由于他的女儿生病在安徽没能正 确诊断,幸好马上到北京医治,才挽救过来。从此他也就呆在北京。有一次我去北京 时,他还问起我去看了他的扎根树没有,扎根树长的怎样了。我笑道:你都离开合肥 了,那棵树还叫扎根树吗?他说不是不愿意扎根,而是因为种种缘故不能够扎根。 桃李不言 1994年,我们在南开大学参加第五届全国代数会议。会议期间,部分与会代表发起 为代数学界的带头人段学复院士庆祝七十寿辰。由于段学复教授的身体不适合于从北京 到天津去,参加祝寿会的代表就专程从天津坐车到北京来。 参加祝寿的代表都是段学复在各个时期的学生。曾肯成也是段学复的学生,我就算 段学复的徒孙了,更何况段学复是我的博士答辩委员会主席,所以我算是双重的徒子徒 孙。 参加祝寿的代表们共同筹划买了一个大大的景泰蓝花瓶送给段学复作为寿礼。同时 委托曾肯成写几句祝贺词来代表大家向段学复表示心意。眼看举行祝寿仪式的时间快要 到了,曾肯成答应写的祝贺词还没有交卷。主持此事的万哲先急了,又不好意思自己去 催曾肯成,就命令我去催曾肯成赶快完稿。我遵命去问曾老师,他却说不慌不慌,没有 问题,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心里比较急,心想离祝寿只有几个小时了,即使他想好 了祝贺词,要把这些话写出来也得花时间呀,怎么能不急呢? 曾肯成的祝寿词终于想出来了,只有八个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很多人以为桃李代表学生,以为将这两句话赠给段先生是赞扬他桃李满天下。 曾肯成解释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桃李默默无声不说话,但喜欢桃李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到 桃树李树下来摘桃摘李,将桃李树下踩出了一条条路。将这两句话赠给段先生,是赞扬 他从来不宣扬自己,但却受到大家共同的景仰。 段学复在祝寿会上回忆了自己几十年的历程。没有按照惯例历数自己的功劳和业 绩,反而一次次回忆自己生过几场大病。除了身体的病痛,特别回忆起心灵的病痛---让 他刻骨铭心的几件伤心事。最让他伤心的不是自己的坎坷而是别人的灾难,是他在反右 斗争时被迫挥泪斩马谡,亲口将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宣布为右派。他讲到这里忍不住 再次挥泪,哽咽着无法继续说下去。 美梦难续 2004年5月,黄金周刚结束几天,本来我已经买好机票先到广州参加张景中院士组织 的教育数学学会的成立大会,再直飞哈尔滨参加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科数学基地的检 查。突然听到曾肯成老师不幸去世的噩耗,如五雷轰顶。立即将去广州、哈尔滨的机票 全部退了,赶到北京,帮助曾肯成的女儿一起策划葬礼有关事宜。 曾肯成女儿接受我的建议,在父亲的追悼会场挂了对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曾肯成送给段学复的这两句话,也恰是曾肯成自己一生的写照。他只知疯狂地干活,从 来想不到要宣扬自己的成绩。他早期的理论研究的奇思妙想,都通通让别人去实现并发 表文章,还不准著上他自己的名字。我读研究生时所知道并且仔细读过的他的文章,只 有两篇发表在中国科大学报上的关于子群格的论文。按现在的考核标准,他一定提不上 教授。可是他的人品水平和功绩众所周知,在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后的首次职称评审中他 破格由讲师升任教授。他后来一头扎进信息安全领域,所作的工作绝对是开创性的,并 且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然而,这些奖项都不是他自己愿意申请 的,而是他所创建的信息安全国家实验室的部下们硬逼他申请、帮他填表才获得的。 曾肯成去了,作为一个普通的退休教授去了。按照这个级别,只能由本单位的老干部处 来主持办理治丧事宜。然而,应曾肯成女儿的邀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荪愿意担任 治丧委员会主任。有关工作人员很奇怪: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教授怎么能享受这样 高级别的待遇呢?他们打电话问曾肯成女儿:曾肯成与丁石荪是什么关系?曾 肯成女儿回答说:老同学。曾肯成女儿向我讲起这件事。我说:你应当回答:铁 哥们。 尽管丁石荪的褪脚不方便,但他还是亲自参加了曾肯成的追悼会。由于丁石荪是国 家领导人,有严格的保安措施,我在追悼会上没有能够见到丁石荪。但是我见到了许许 多多几十年没有见过的老师和校友,看见了一张张曾经熟识却又因岁月流逝而变得陌生 的面孔。曾肯成经常说,他从来没有当过小组长以上的任何干部。(我有一次反驳他, 说他所担任的国家实验室主任比小组长级别高很多了。但他说实验室主任不是官职。) 因此,他也从来没有当过参加追悼会的长长的队伍中的任何一员的上级领导。当我 看见这支长长的队伍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地前进的时候,我仿佛觉得他们是走在一片桃 树林中。桃花谢了,桃子摘了,只剩下枯枝。队伍缓缓地前进着,长得没有尽头。走进 这支队伍的人们不是来欣赏花的芬芳,品尝果的美味,而是来感谢树的恩情,留下他们 永远的思念和崇敬。 我曾经写了两篇回忆录:《比梦更美好》,《名师培养了我》,并且为其中第二篇 加了一个副标题《比梦更美好之二》。既然打出了《之二》的招牌,就是准备《之 三》、《之四》、,一直写下去组成一个系列。用《比梦更美好》作为这个系列的总标 题,颇有些志得意满的味道,以为从此苦尽甘来,可以将美梦一直做下去了。早就想好 了这一篇《数学家的文学故事》的内容,并且准备将它作为《比梦更美好之三》。只是 由于诸事繁忙,已经胸有成竹的这篇文章竟一拖再未能提笔完稿。不幸曾肯成老师去 世,这篇文章再也不能被冠以比梦更美好的名目。而我也从志得意满的美梦中苏醒 过来,重新面对客观世界不可抗拒的悲欢离合。拖了一年又一年,为了科大的校庆五十 周年,终于下决心抽了两天时间完成这篇文章。所谓抽时间,包括坐飞机到外地出差的 来回途中在机场候机及在天上飞行的时间。虽然可以以这篇文章勉强告慰于曾老师的在 天之灵。但也自感惭愧:为什么不在曾老师去世之前抽出两天时间来完成呢? 系列回忆录还要继续写下去。只不过不能再叫做《比梦更美好》了,另外想个题目 吧。 对详细请看下面其本人链接 http://smss.buaa.edu.cn/blogs/lisz/index.php?paged=3
个人分类: 数学珍珠|1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六尔:六合一,其实比较难
jlpemail 2009-4-13 10:44
六合一,其实比较难 六尔 我觉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都是认识和改变世界的方式. 各自行业的从业者,可以表示对于自己行业的推崇,但不宜肆意贬低他人 的职业或者专业特长. (六面体,角度选择不当的时候,只能看到一个面.要想看仔细了,必须上下 左右\前后以及远近观瞧,才有可能全面把握.小小的六面体尚且如此, 何况是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和社会呢?!) 也可以说是三合一.因为科学技术无非是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 文学也属于艺术门类.属于语言艺术. 哲学和宗教,专门研究人的精神或者心灵世界,包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等. 有个名教授,长相苦似王朔电影玩主中喜欢和陌生小姑娘约会的德育教授, 上台一开口,就显了原形,根本无须动用六小龄童的火眼金睛. 他表示,对于人文学科一律表示怀疑,因为没有数据的支持.他的想法很幼稚 好象,只有在实验室里用(进口)仪器采集的数据,用汉语以外的文字表达出来 才是科学的元素;而人文学科的社会调查等数据不如他推崇的所谓科学数据更科学. 实际上,科学实验不过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实验室无非是一个小社会而已.有人乐意 把实验室或者课题组长叫做老板,那是他们的事情.实际上,他们不是.他们连个小 经理都不是.实现经济价值不是其强项.消耗经济是的. 其实这个人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一种愚昧者的变种.愚昧也可以有数据支持的,正像假象 也可以以真实(但片面或者过时)的数据做支持一样. 有些地方,作家比记者更可信赖.这并不奇怪,以虚构为职业的,竟然比以记录事实为职业 的更可靠.为什么呢.一个深刻,一个浅陋;一个全部\一个片面.一个长久,一个短暂. 认识个改变自然世界的方式不仅仅笔者提到的6种. 能将此6种融合起来已经属于高难动作了.让那些单打一的金牌得主,勉强地参与全能项目 金牌的争夺,是难为人家.还是低标准\松要求吧.能2合一\3合一,就已经很优秀了. 单打一,只能算是一门课程合格.偏科,是许多人乐意的. 但,综合素质,还是要以综合素质来衡量. 有乐意一条腿走路的,好似格林童话中的人物一样,人家不好意思太出风头.两条腿走路 比刘翔在08年奥运会上跑的还快. 当然,有乐意三条甚至四条腿走路的,那也是可以的,也许是不得已的. 而,愿意不借助于双腿走路的大有人在.汽油和煤油都是他们使用的能源. 而作为一个乐意行走大地的人,喜欢11路也无可厚非.行进速度是慢了些. 可是思考的速度和身体发生位移的速度和加速度甚至加加速度都没有线形 的关联. 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地位也不低.比德育教授的道德水平还高,但是他的思路 不正则,或者不收敛,怎么对他积分都是扯淡.累死100个实验员都没有用.累死 100个技术员都没有用. (六耳的笔名用过了,这回再用一下;读音不变,笔画少了.)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3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难忘保尔 柯察金
王铮 2009-3-13 18:35
出门买了张《作家文摘》,上面引起我热情的是《真实的保尔 柯察金》,内容比我的猜测好多了,没有太贬他。不过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大肆贬低了。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有严重错误的小说。错误之一主要是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只做简单的倾向性描述;错误之二是把为乌克兰独立而战的彼得留拉描述为无恶不作的匪帮。文章还说,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因为拒绝向白军开枪而入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保尔 柯察金丢失了团章和丽达仅仅是友情而且中断了。 今天,乌克兰已经独立了,布尔什维克党也垮了。好像没有什么争议了。然而今天的乌克兰资产者或者统治者千万不能忘记,为什么会出现布尔什维克革命,如果彼得留拉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什么会被当初仅仅是乌合之众的布尔什维克击败。对了,新的更正说,奥斯特洛夫斯基实际上是出生一个军官家庭。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一个统治者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坚定的革命者?一个统治阶层,无论它的议会叫苏维埃还是叫杜马,如果不顾及民生和维持公正,这个社会结构最终会被推翻 文章还告诉我们两点:冬妮娅始终爱着保尔 柯察金,后来还去看他。这一点让我们感到美好。说实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打动我的是保尔与冬妮娅的爱情美。其次,保尔后来的妻子背弃了他,而成为他的嫂子,照顾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他的姐姐叶卡捷琳娜。原来俄罗斯和乌克兰也有以姐代母的。姐姐,这是一个美好的名字。 无论怎么说,保尔 柯察金代表了一种人性,一种奋发向上的共同精神,一种俄罗斯民族和乌克兰民族的追求精神,比我们民族的文学形象代表阿 Q 、韦小宝、假洋鬼子好。当然我们也有好的代表,诸葛亮、赵子龙、刘玄德,希望新版《三国演义》电影不要毁掉这几个文学形象。不是立异才可以标新的。 难忘保尔 柯察金。难忘他的奋斗精神,难忘他提出的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83 次阅读|2 个评论
理性与感性
cutefay 2009-3-10 16:23
理性与感性,是人思维的两个角度。每个人都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有的人理性更多些,有的人感性更多一些。我觉得当人理性的时候,人们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而当人感性的时候,则会用自己的直觉和情感来思考问题。 理性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给人的感觉不一定美,但是有逻辑性,尽管这种逻辑性不一定正确;当人感性的时候,写出来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很细腻,描述内心感受的文字会比较多,这样的文章要么让人感觉很美,要么让人有种能够和文字惺惺相惜的共鸣感觉。我觉得从整体来讲,男性比女性更理性,女性比男性更感性。有句话叫做女孩的心思你别猜,意思是说男人总是觉得女孩的心思没有办法理解,他们会觉得女孩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生气,也会莫名其妙地开心。我想这是因为男人试图用他们理性去思考女孩感性的心,不对路,所以就没有办法猜了。从我所见中感受到,女性的文章比男性的文章更细腻一些。 往往当人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心情平静的时候思考问题会更理性一些,而当人心失落、孤独等等的时候,会更感性一些。有个成语叫做多愁善感,我想,正是因为多愁,所以才善感。我见过的写文章很优美细腻的人,无论男女,性格大多都是有些腼腆内向的。我觉得正是因为性格腼腆内向,所以不愿意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就把自己的感想寄托于文字当中,而这样的腼腆内向的人因为不如外向型的人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所以往往平时喜欢读书,正因为书读得多,所以文笔往往也会好。人在有心事的时候,憋在心里就会太压抑,就需要找个释放的机会。外向型的人经常会通过对知己倾诉心声的方式来释放,而内向型的人则更喜欢通过写文章的方式来释放。 一般来说,白天人更理性一些,晚上更感性一些,黑暗似乎能够更容易让人触摸到自己的心灵。另外,晚上的时候,人往往会更害怕孤独,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人对黑暗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的缘故。另外,经历了一天的事情,晚上人会比较疲惫,就往往不愿意再去理性地思考问题,更趋向于感性。 科学更需要理性,而艺术却更需要感性。做科学研究,需要用严谨的态度,用逻辑和事实说话;而搞艺术创作,往往是一种灵感,这种灵感跟人的内心感受很有关系。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有一种震撼心灵的感觉,往往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家能够创造出这样的震撼心灵的作品,我想他在创造这幅作品的时候就有这样透视心灵的感觉。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大文学家,他们很多人要么生活贫穷落魄,要么怀才不遇,要么有其他的什么烦心事。我觉得正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有不幸,他们才更加能够体会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聆听人类心灵深处的声音。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上说有个四川诗人在北京因为贫困快死掉了,网友们有的批评这个四川诗人不务正业,写诗又不能当饭吃,这么大了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有的网友则觉得人们应该多为这样的人提供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因为这样的落魄之人往往更有创造天分。很多艺术家和文学家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我见过一些搞艺术或者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我觉得他们大多挺感性的,他们对于很多问题的思考方式似乎和一般人不大一样,但是他们大多性格率真,有些不能理解这个社会的黑暗,或者内心在逃避这种社会的黑暗。 我这一年来博文比较理性,应该说是在女性博文中比较理性的那一种,这和我近来喜欢思考问题有关。我觉得只有更加理性地思考问题,才能够让自己进步更快,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自己以后事业更有帮助。另外,因为我很乐观自信,所以生活烦恼少,整天乐呵呵的,所以不大容易多愁善感,也就不大容易写出很感性的文章。即使我有感性的想法,文笔不怎么样,不能够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还是不容易写出感性的文章。对于人生中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会很理性地分析和决策;而对于生活的一些琐事,我更喜欢感性地对待。因为人如果总是很理性,会让人觉得活着很累,生活中的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随心去做吧,让生活更加轻松舒适,人生关键是要让自己开心快乐。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9980 次阅读|6 个评论
俄国文学情结
nestpen 2008-12-17 17:21
潘小松:俄国文学情结 我们这一代的文学启蒙若谈起来是绕不开俄国文学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俄苏文学。日前在潘家园以一元钱的廉价在地摊上买到1955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加里宁论文学》(草婴译),那种久违了的感觉就不止是泛泛的感叹,因为它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启蒙书,三十年前似懂非懂地从父亲的那一只子弹箱做成的书箱里翻出来读过,记得还学着父亲用红蓝铅笔画过道道。现在愈发聪明的前卫文学青年已经无法理解论共产主义教育、革命与文化之类的标题与文学有什么关系了。在那个时代,文学和热血是常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想来尽管作者读者都有些盲目狂热,但文学却因此有了它的生命力。现在的文学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生命力。刘小枫先生曾经用一篇论文的篇幅写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主人公冬妮娅和阅读冬妮娅的种种,那种笔触就不只是在写文章。那是那代挥之不去的情怀,我可怜现在的人再也不会产生那种让人心跳的情怀。在大学里作为第二外语我学过两年俄文,现在的程度也就认认名著的标题。然而,我却搜罗保存了许多俄文名著;这其中就有1948年莫斯科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未注明出版年份的前苏联外文出版社版《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法文两卷集。三十年前在三都那个前线小岛,我们住的两层楼房有冬妮娅和保尔相会的那样的美丽花园,只是没有林务官家那样丰富的藏书。我现在的藏书远远超过了当时羡慕的书上描绘的那五百本,但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成了记忆中少数几个瞬间。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否应考虑这样的因素子至少今天藏书的兴趣可以追溯到那里。斯大林文学奖获得者斯捷潘诺娃的小说《收获》就只给过我阅读的记忆,蜥蜴那章是知慕少艾年龄上的少年读了铭刻终身的。可惜我多次买过这书又多次让我送到了隆福寺中国书店,因此读者看不到书影。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翻译作品经我手进进出出的也不知有多少了,到底还是保留了几本。理由很简单:普希金的诗在我那一代人就不止是诗,不止是艺术,它更是人生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鲁迅时代将普希金译作普式庚。我手里有一册孟十还翻译的《普式庚短篇小说集》,是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的译文丛书之一(1937年初版,1948年第四版)。1937年4月29日孟十还为这本集子写的后记里说:今年二月十日是A,普式庚底逝世百年纪念日,介绍和研究他的文字,在苏联当然不用说,就是在中国,用中文发表出来,这两三个月之内,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所以我想关于他底生和艺术,在这本集子里可以不必多说了。这本集子收了《射击》、《风雪》、《棺材匠》、《站长》和《小姐农家姑娘》等八篇代表作,《埃及之夜》和《大彼得底黑奴》因是未完成的作品,所以不收。孟十还译本所据的本子是前苏联国家书店文学部1936年出版的普希金全集和莫斯科渥尔甫出版公司出版的普希金全集里的本子。我手里有国家书店版1949年印本,得到这本巨册时恰遇给普希金作品做过装帧设计的张守义老先生,这也算是一种书的缘分吧。国家书店1949年版《普希金选集》我保留了一打,其中有一本还盖有国际书店北京门市部的纪念章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奶周年。1937年苏联科学院也出版过《普希金文集》多卷本,我手里有其中的第二卷,1940年印本,也是巨册。为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年(1799~1949),苏联科学院曾出版多卷本(袖珍本)《普希金文集》,我有十来本残本的1951年印本和1957年印本。1951年印本带插图,1957年印本则装帧简陋些。现在想来后悔:曾藏有戈宝权先生编的第一个较完整的中文《普希金选集》,因为书晶不佳,我把它处理了。 我想,我的普希金搜藏不会就此完结的,只要我的俄苏文学情节尚挥之不去 稿件来源:博览群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女子
cutefay 2008-11-13 21:53
红楼梦的确是一部经典著作,越读越有味道。红楼梦中有形形色色漂亮的女孩子,光是看文字,就能想象这些女孩子生得多么美丽。 很多人喜欢拿红楼梦中的女子做比喻,网上很多地方有很多类似你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讨论。 我最早认识红楼梦是中学时语文课本中的红楼梦片段,当时还听语文老师侃了很多有关红楼梦中的人物的知识。当时老师问班上的男孩子他们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的时候,班里的男孩异口同声地说宝钗。而当时的女孩子们也有很多fans宝钗的。大家觉得宝钗知书达理,很有大家闺秀风范。当时我并未好好读过红楼梦,所以对红楼梦中的女子们的性格也是很模糊的。 去年的时候,我很喜欢看红楼梦,这才对红楼梦中众多女子的形象有所了解。 现在的我很喜欢王熙凤、探春、林黛玉、湘云、晴雯这样的人物,因为她们的性格都很直爽,是性情中人。其中最佩服的人物是王熙凤,女强人的形象。 而对于宝钗,则不怎么喜欢了,原因是书中有两处描写,让我觉得宝钗有些虚伪了。一件事情是宝钗捕蝶的那段,宝钗走到了一座小房子处在偷听里面的人的对话,结果被里面的两个丫鬟发现了,结果宝钗就急忙把偷听的罪名嫁祸到黛玉头上。另一件事情是金钏跳井死了之后,王夫人和宝钗二人简单地对话就把人命关天的大事给轻描淡写过去了。这让我觉得,如果遇到宝钗这样的人,真不敢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她的心计在王熙凤之上。王熙凤是有才能,但是不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容易被人记恨,并且很多时候也是由着性子做事。而宝钗这样的人,是真正的情商和智商都很高的人。 而有一次跟几位男生谈论起红楼梦中的人物,他们有两个人说最喜欢的人物是晴雯,这让我有些意外,我原以为男生都喜欢黛玉或者宝钗,没想到他们会最喜欢晴雯。他们觉得晴雯性格率真、可爱、又很活泼,对宝玉又很痴情,所以很招人喜欢。 呵呵,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亲爱的朋友你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个女子呢?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5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当时有中华民国的国籍是否真实?
flytosky 2008-10-22 15:16
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当时有中华民国的国籍是否真实? 赛珍珠 ( Pearl S. Buck 或 Pearl Buck , 1892 年 6 月 26 日 - 1973 年 3 月 6 日 ),美国作家。 1932 年籍其小说《 大地 》( The Good Earth ),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 1938 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 。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本名珀尔 布克。赛珍珠是她模仿清末名妓 赛金花 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出生于 弗吉尼亚州 西部,父母是美国南方长老会的传教士,他们一同于 1895 年来到中国镇江,她在那里长大成人,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值得一提的是,从幼年起,她就在鼓励声中开始写作。 17 岁回 美国 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 梅康女子学院 (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 攻读 心理学 ,毕业后又来中国。 1917 年与传教士约翰 洛辛 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婚后随丈夫迁居安徽北部的宿县(今 安徽 省 宿州 市),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日后闻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 1921 年秋她的母亲去世后,全家迁至南京。 1927 年北伐军进入 南京 ,她离开中国。自 1921 年至 1935 年,她与布克 (J. L. Buck) 长期居住在所执教的 金陵大学 分配给他们的两层楼房里。在这里她写出了于 1938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地 (Gread Earth) 三部曲》等小说,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 1934 年与布克离婚; 1935 年与约翰 戴公司总经理、《 亚细亚 》杂志主编理查 沃尔什结婚,因而进入约翰 戴公司任 编辑 。以后在 宾夕法尼亚州 的农庄里从事写作。 1934 年由于中国条件较差以及为了亲近她的女儿以及 Richard Walsh ,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 1942 年夫妇创办 东西方联合会 (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 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 1949 年出于对当时收养政策歧视亚裔和混血裔儿童的义愤,她还创立了国际化的收养机构 Welcome House ,在后来的 50 年,这个机构帮助了超过 5000 名儿童。 1964 年为了帮助不合收养条件的儿童,她还成立了 赛珍珠基金会 (Pearl S. Buck Foundation) 。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她主动支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 (NBC) 的专题 重新看中国 节目,并积极申请访华。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访华申请遭到了拒绝。 1973 年 5 月 6 日 她郁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 (Danby , Vermont) ,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她热爱的中国大地。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 赛珍珠 三个汉字。 美国新闻名人海尔德 . 艾赛克斯 (HAROLD ISAACS) 在他的杰作《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讲到,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中国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 文革 ,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 赛珍珠于 1922 年开始写作, 1931 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印成为 畅销书 , 1938 年因此而获 诺贝尔 文学奖。在她的一生中,赛珍珠创作了超过 100 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她作品的题材包括小说,小故事,剧本和儿童故事。她的作品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她试图向她的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她的作品主题涵养了女性、情感(广义的)、亚洲、移民、领养和人生际遇. 摘自百度百科
个人分类: 奇闻轶事|9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色大卫
cencenyu 2008-10-16 10:56
题记: 总是在很疲惫的时候才会想起要写很多的文字,总是在很失落的时候才会想起要唱很多的歌曲,总是在很悲伤的时候才会想起要怀念很多的人。 我想说的是,理想,来自现实不安的围剿。 可是,此文与上述的话并无必要关联。你能看出,我的思维跟我的表达存在脱节。 1 寂寥的惨淡深夜,抱了几本书上床。笔记本搁在被窝里。翻看上几页,然后手指触摸上黑色的键盘。写一些不需要考虑束缚的文字。 开始喜欢张悦然的文字。然而我看不懂她的故事,她的小说总像布满火红或者冰蓝的油画布。那些画布,在我很多年前的记忆里是一直存在的。那些时候我在有着明黄纯净的光线的房间里看见一张张纵横交错着摆放的画布。 可是我喜欢她的遣词和造句,读起来能令我心惊肉跳。原谅我用词的不准确,或者说荒唐。我真的是心惊肉跳,喜爱得心惊肉跳。当然还有她的人。 浏览关于她的网页。百度的搜索栏里键入名字后,就跳出了很多条记录。很多很多,我用一下午的时间看不完。她在南洋孤独地思考了700天,尔后思维凝成了作品。 我同样漂泊异乡700天,在加拿大南部的一个小镇。可我的孤独只造就了我的眼袋。 她长我4岁。 和我表姐一样的年龄。可是,我讨厌表姐,讨厌到咬牙蚀骨。我喜欢张悦然,喜欢到同样咬牙蚀骨。 我在读她的文字时,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把心掏空。因为怕来不及盛装故事结束时的感动。那些窒息,那些忽如闪电的顿悟,就在凌晨2点,开始在我的胸口迅速膨胀起来。我力图搜寻她故事的碎片,企图拼成完整的画面。 可是总是失败。拼不完整的画面,流不完的暗血。 我的心脏因为膨胀的气息而收缩得厉害,又闷热又疼痛。 2 我想我应该平静一点,我想我需要更轻松的状态来写自己的文字。我的文笔真是越来越糟糕了,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也感动不了自己。我在最初想写一个幽默的故事,可是落笔后又忍不住要去拨弄那些蜷缩在暗角里的颓废和忧伤。 或许是,文如其人。 是了,我好像一直在写存有某种阴暗心理的文字。阴暗的故事,阴暗的情感。可惜,悲伤总让人觉得可耻。我现在也觉得他们开始可耻起来。 他们!是的,他们。 他们就是那些经由我的胡思乱想而诞生出来的人,他们降生后就苟且地求存于我的字里行间。我的文字像一条连绵不断的贫瘠山脉,看上去令人慌张,焦灼,和绝望。缺少青山绿水,缺少鱼美羊肥。养活不了生命。我并没有一种创生的喜悦和怜悯,没有我的母亲创造出我后的那般疼惜。我的文字随同着我的思想去了另外的地方,很远很远,继续孤独的流浪。 只剩下了他们在同样的孤独下更加艰难地生活着。 我没有写他们喝着牛奶啃着面包,他们没有生活在幸福里。我也没有写他们衣衫褴褛背负着十字架,他们亦没有生活在悲惨里。我仅仅是抛弃了他们,像狠心的烟尘女子抛弃突如其来的落腹婴孩。之后他们的生活,可以快乐,可以忧伤。 与我,也可以无关。他们和我一样,或者说我和他们一样。我们都是躲藏在某个角落里的猫。幽蓝的瞳孔不一定总是忧郁,也可能是玩弄阴谋的虚假。 3 我开始怀念十多年前的无知和单纯。那个时候,我背着很大很重的画板,行走在灰色的马路边缘。我的衣服上总是脏兮兮的,布满斑驳的油彩。 窗户朝南开的画室。 在靠墙的桌子上一溜排列开去的白色石膏像。我最喜欢大卫。因为樱桃说他紧锁的眉头和我很像,所以我就开始喜欢怒目圆睁的大卫。后来我也渐渐开始怒目圆睁。樱桃说情绪不安定的我像被蛇缠绕的拉奥孔。 樱桃是和我一起在画室学习绘画的女孩。她大我三岁。 那个时候我才十岁多一点吧。十岁的孩子总是天真,所以天真地以为自己可以企图扮演不天真。我在语文课上猫在抽屉下面看不是孩子应该读的小说,被老师抓了现行后以为老师会因我的早慧而赞叹有加。然而她没有,她不但没有而且还当众撕了我的小说。 我很伤心,因为那是樱桃偷偷从她爸的书柜里拿出来给我的。樱桃那时已经初三了,能看懂几乎所有的小说。当然是她爸书柜里仅有的那十几本。她常在明媚闲暇的午后给我讲那些在她看来稀奇古怪却妙趣横生的故事。 面对着课桌上堆成小山的书的尸体,我不晓得要怎么向她解释。因为害怕她会哭,害怕她会不再理会我。 樱桃从来都不能表现出一种长我三岁的姿态。她可以毫不害羞地在我看着她时,一边用眼皮眨出大颗大颗的眼泪豆子,一边用袖子擦那些蹦出的豆子。 我在课堂上继续沉溺于西洋的油画集中。同桌的女孩是个神经质,我讨厌她,像后来讨厌我的表姐一样讨厌着她。她居然在下课时向全班的人叫嚷,说我看黄书。简直一副我奶奶看见穿吊带衬衫的年轻女子时的惊恐仪态。 那本画册的确很黄,因为上面裸露着的人体不是黑人不是白人,恰恰是黄皮肤的东方人。我在那个时候没法给渐渐朝我汇集而来的无知孩子们解释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作品。那只会让他们以为高更、塞尚还有米开朗基罗都是低俗出版物的撰稿人。 十年前,我还是个孩子。不穿校服却穿着涂满颜料的蓝布衬衫,时而背着硕大书包时而背着画板,总之很邋遢的一个孩子。 4 高中毕业的那年,我和表姐大吵了一架。然后分道扬镳。 原因是她把和男朋友之间的矛盾,换成一种火辣辣的不可理喻的气体朝我发泄。在炎热的暑假,她的怨气完全抵消了房间里空调制造出来的冷气。她先是哀怨地诉苦,然后咄咄逼人地大骂男朋友,接着又继续骂前任和前前任的男朋友。再然后,她把我作为局外人做出的客观评判当作是对她的不公平。她开始骂我,用涂着鬼魅蓝色的食指尖戳着我的鼻子,说我受了她那么多年的恩惠却不懂得感激。 骂着骂着,她就扯远了。她总是这样,说话和做事颐指气使,却从不使用大脑。 那年我刚满十八岁,血气方刚。表姐的言辞越发尖酸刻薄,我开始像大卫一样怒目圆睁。气血上涌后的我一把推倒表姐,我对她咬牙切齿地吐出了三个字。你放屁! 我随即就离开了她家,并发誓永远与她绝交。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很多事。她小时候掐我肥嫩的胳膊的事,她打牌时耻笑我笨的事。很多很多。原来这些,居然如此历历在目。 回到家后便迫不及待地拿出钢笔,在白色的稿纸上编织一个个邪恶阴毒的故事。故事的女主角总是下场很惨,要么粉身碎骨要么面目全非。 女主角的名字总跟表姐的名字一模一样。 樱桃后来看到了那些故事。她看完后眼泪就淌了下来,我拼命地擦,可是她一刻也止不住。她的双眼在哭的时候变得红肿,终于哭完后又凹陷了下去。我以为是她流干了所有的眼泪。她睁着覆盖着浓密睫毛的眼睛,忽然看着我说,你怎么能这样你怎么能这样,你一直都是可爱善良的啊! 那一刻,她的样子变得很动人,她眉眼里流露出来的失落触痛了我的心。我忍不住抱住了她,开始亲吻她的眼睛。她眼角残留的咸涩液体就流进了我的嘴里。 我说,樱桃樱桃,你不要生气。真的不要生气,因为我喜欢你。 那你以后要做个善良的男孩子。她说,你要像大卫一样正直而善良。看见我用很乖巧的样子点头,她便像小时候教我画画时那样摸摸我的脑袋。她的手指伸进我毛茸茸的凌乱碎发里,很轻柔,仿佛阳光在脸颊上摩挲时产生的酥麻。 然后,我们在明媚的落落光线里,拥抱着亲吻彼此的嘴唇。 5 阳光绚丽的午后,抑或万籁俱寂的深夜,我继续写我的那些荒唐思想孕育出的故事。我已经习惯了用文字来宣泄我的情绪。焦灼不安的情绪,晦暗生涩的情绪。 我的故事像那些生于腐朽的断木背阳面上的青苔和蘑菇,在灿烂和明媚照射不到的地方肆意地疯长。它们的表面湿滑粘稠,埋进土壤的地方深得发黑。它们在阴湿黑暗的角落里无拘无束地膨胀蔓延。偶尔被人发现而曝露在阳光下时,就开始咝咝地冒烟,缩水干瘪后的形态异常丑陋。 那些是我的愤怒,我的惆怅,我的忧郁。 可是我依旧露出天真无邪的面孔对着樱桃呵呵傻笑。她抚摸我的头发,轻刮我的鼻梁。她一如继往地相信我的纯良。 一如她相信我们之间善良质朴有如蛋白一样透明的爱。 是的。我多么的爱她呀,心甘情愿地给予她纯净的爱。我们在画室无人的时候潜入进去,推开窗玻璃让光线一束束地落进来。然后在房间的中央画我们的画。那些画上布满火红或者冰蓝的颜色。都是干净没有杂质的颜色。 一块块画布都被钉在画板上,陈列在画室中央。记录我的十八岁她的二十一岁。记录我们的青春和爱情的开始。 我从没有告诉过樱桃,其实我除了喜欢大卫以外,还很喜欢画那颗石膏制的头骨。樱桃不在的时候,我就把头骨放在窗口的灼目阳光下,想象着它是一颗真正的头颅正在干涸着它的血液。 然后再用一块暗红色的丝绒布作为背景,将它置于其上。仿若头骨躺在它自己的血液里。我拿出画板和铅笔,走火入魔般地沉浸在画它的激动和快乐里。 6 黑暗,总是可以无休无止地蔓延。 黑暗里也并非什么都没有。猫躲在无人察觉的角落,睁着幽蓝的瞳孔。它看见了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酒杯。人与酒杯,彼此因对方而变得暧昧。 我在灯光黯淡的酒吧里,看见了蓝莓。她和我的表姐在一起。她们和两个男人在一起,喝酒,玩骰子。其中一个男人是我表姐的男朋友,另一个是她的情人。我不知道她是怎样让这两个男人彼此和睦相处的。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表姐是个大脑发育得很抽象的女人。 可是,也许她精于周旋于男人之间。我开始觉得她是个跟猫一样令人发怵的动物。 表姐完全忘记了之前我们之间的仇视和决裂。她依旧笑魇如花,唤我亲爱的弟弟。她拉我在蓝莓的身旁坐下。我的左手臂触碰到了蓝莓的右手臂。她的手臂冰凉,感觉不到一丝温度。像极了摆在我面前的加了冰块的啤酒。 蓝莓很少说话,可是眼睛里充满了语言。沉郁的语言,忧伤的语言,诱惑的语言。 表姐和她的男人们笑得很夸张,扭曲的面庞在妖冶昏暗的灯光下仍然看得明晰。有种形容不出的味道,却让我心口感觉有股浮躁的膨胀。我喝了一杯啤酒,胃里寒得难受。 我的表姐终于还是发作了她的脾气,一如她从前的傲慢和神经质。她喝醉了,说出的话分外刻薄。她开始无休止地指责蓝莓的无趣,指责她寄食于她。只因为蓝莓不想喝酒,表姐就把酒泼在了她的脸上。表姐的尖啸让我再一次地又回想起了自己对她的厌恶。 我拉起蓝莓的手,跑出了酒吧。 凌晨2点的夜,只有街灯朦胧的光亮着。暧昧在暗黑的空气里浓郁到要发酵。蓝莓轻轻握住了我的手,靠在了我的肩膀。她几乎贴着我的下巴,昂着视线用一种柔软的目光凝视我的眼睛。我这才仔细看清她的面容。 她是个消瘦却漂亮的女子。她搂着我的脖子开始流眼泪,无声地哭泣。 她说,我没有朋友,独自流浪时被你表姐捡回了家,她待我亲如姐妹。这个话我相信。表姐是个性格极端的人,要么极好要么极坏。 我说,我做你朋友,我带你走。 7 也许,我永远成为不了大卫那样的善良勇士。 他背着机簧凯旋归来,站在万人高呼的广场。他的善良正直和勇敢给予了他无上的荣耀。 我站在黄昏的广场,周围只有起起落落的白鸽。樱桃在我的面前,抓着我的手臂,开始眼泪流淌。她依然如从前,毫无顾忌毫不掩饰她的脆弱和忧伤。她让她的眼泪在我的眼睛里不停地奔流。 奔流的泪水冲击着我内心黑暗的城墙。我感到撕裂般的疼痛。 终于在我带蓝莓回家的第三天,我爱上了她。我不知道她是否也爱我,像樱桃那般爱我。她的眼神总是闪烁忧忧郁郁的光,柔软而绵长。可以是无助,也可以是期许。 蓝莓在子夜的黑暗里,爬上了我的床。她的悄然若猫。 我背对着她并没有睡着,却不动声色地静静聆听她用指甲摩挲我脊背的轻微声响。她紧紧贴住我的后背,我能感觉她身体微凉的体温。她指甲发出的声响宛若一条毛毛虫,蠕行在我的胸口。我感觉有浮躁的痒,亦有淌血的痛。 黑暗的房间里多出来许多只眼睛。都是他们的眼睛。 他们从被我遗弃的故事里爬出来,就像从荒原里逃脱出来,对着我开始肆无忌惮地谩骂嘲笑。他们尖细的阴阳怪气的声音在我耳边嗡嗡地作祟,一刻也不能停止。 我转过身,拥抱蓝莓的身体。我将她紧紧裹在我的双臂之中,我对她说,捂住我的耳朵捂住我的耳朵。她便捂住我的耳朵,亲吻我的唇。 一阵阵的冰凉。冰凉是蓝莓的身体。 8 遇见蓝莓的这一年,我二十岁,樱桃二十三岁。蓝莓与我同岁。 蓝莓已经习惯了依偎在我的胸膛,依赖着我小心翼翼的呵护。一如我曾经习惯樱桃让我躺在她的腿上,依赖她小心翼翼的照顾。 我无休止地开始眷恋描绘头骨,眷恋制造阴毒的故事。我的素描功底很好,真的很好,这是我之前都不曾如此感叹的。一张张黑白的头骨越来越像一张张真实的照片,黝黑深邃的眼洞几乎就要令我以为撒旦藏在里面。 撒旦藏在里面。他在朝我微笑。 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遗忘和抛弃。我的文字越来越像一条肿胀着腹部的鱼,在幽暗的海底制造出无数的鱼卵,然后在任它们被海底黑暗处的凶险给吞噬。 樱桃终于停止了哭泣,终于放开了我的手臂。她看见了走向广场的蓝莓。 蓝莓走到与我和樱桃同等距离的地方站住了脚步。我们站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挣扎、相持,然后等待天黑前破碎的来临。 夕阳如血。数不清的白鸽忽然冲向了燃烧的云。 樱桃开始朝我微笑,若她第一次见到我然后牵我走进画室时那般微笑。 她的手指白皙而纤长,伸进我毛茸茸的头发里。 9 樱桃离开后的日子,天空总是很蓝。无数的光线炙烈地投向我的眼睛,在我的双瞳里点燃火焰。火焰一直蔓延到我的血管和心脏,怎么也烧不尽。他们又开始尖笑,大喊烧吧烧吧! 烧吧烧吧!燃烧掉我所有的阴暗,所有的邪恶,所有的恐慌。 我常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凝望着苍白的天花板独自出神。蓝莓走近我,挨着我的肩膀坐下。后来她握住我的手,渐渐躺倒在我的怀里。她凝视我时的眼睛,若水一般清澈若水一般荡漾。 她说,你说的带我走,是不是永远不放手? 没有永远。我说。只是一辈子,带着你走。 她说,你为什么忧伤。 我看她一眼,用尽了力气才挤出干枯苍白的笑容。我们开始拥抱,开始亲吻。整整一夜。我们只是拥抱和亲吻,再没有别的了。 一直是这样。 从来都只是这样。仅此而已。 我们也从来不说我爱你或者诸如此类的言语。 10 我讨厌我的表姐。我开始恨她,痛入骨髓。因为蓝莓的彷徨,因为樱桃的忧伤。 一个暴风骤雨的下午,我收到了从加拿大寄来的航空信。一共两封。前一封是樱桃到达那里一个月后给我寄来的明信片,明信片上有火红的枫树叶。后一封是当地政府寄出来的死者证明以及给家属的信。 樱桃香消玉殒于一场车祸。时间是她寄出明信片后的一个星期。 我这才发现,她登记时填写的家庭地址全是我的。 她在明信片上说,我爱你。曾经的十年我一直在爱你,以后的十年我将开始忘记你。你要记得,你答应过我要做个大卫那样善良的勇士。 欲哭无泪,欲叹无声。我的眼睛里流出来的全部都是暗红色的血。这些灼热的液体没有流出眼眶,而是流进了我的身体里。它们最后到达了我的心脏,并停留在了那里。它们开始放声哭泣,最歇斯底里地嚎啕,代替我纪念樱桃。 樱桃,我记得,我记得。像大卫那样勇敢而善良。 我不再写那些寄生在阴暗潮湿角落里的文字,不再痴迷于红色丝绒上的头骨。就像突然摔断了腿的人,不想也无法再行走。我开始发呆,无止无尽地发呆。我蹲在画室明亮的光线里,窗口照射进来的灿烂阳光杀灭着寄居在我身体里的病毒。 我怀念樱桃的眼睛,樱桃的手指。还有樱桃的眼泪和笑容。 我怀念她用温热的手指抚摸我的头发,怀念她亲吻我的额头。 画室里,那些涂满火红和冰蓝的画布还在。它们还是很久之前我离开时的样子,一幅幅交错着立在房间的中央。纯净透明的色块让我悲伤,令我惆怅。它们告诉我那些逝去的美好,告诉我那些我的不安和愤怒无法再咆哮。 于是逃离,来不及告别蓝莓。她又一次成了无依无靠的孤独存在。 失去一个人后再离开另一个人。也许这样的方式有点惨烈有点凄楚,可是能让我渐渐平静。我的平静突如其来,仿佛一场骤降的暴风疾雨,瞬间浇灭了连绵不尽的熊熊山火。雨停了,火灭了,再也没有了风。 只剩下死寂的山林,和沾染了泥泞的黑色灰烬。 11 我最终和他们站在了一起。那些遭我遗弃的灵魂。 收到了表姐唯一一封电子邮件,横跨太平洋。表姐说在城市北郊的疗养院见到蓝莓,她已如孩童般无知。她在发觉身边再没有人的黑色夜晚吞下了太多白色的药丸。 我渐渐走进了自己写下的故事里。指路的蜡烛熄灭,我迷失了方向走不出来。 他们围成圆圈向我靠拢,我却看不见他们的面容。他们在沉吟,在歌唱。像朝圣的牧歌。我开始和他们一起歌唱。他们拉我坐在黑色的荒原之上,风吹过时响起空灵的长叹。 你来了你来了。他们欢笑高吭。你和我们一样,将被永远地遗忘。 我忘记了愤怒,忘记了忧郁,忘记了惆怅。从文字里爬出来的生灵们拉着我的手,带着我去孤独流浪。 加拿大的南部小镇,房子的后面是红色的枫林。 我找到了樱桃居住过的地方。房顶和墙壁漆成明丽的色彩,像樱桃的笑容一样明亮。黄昏的云霞和房顶连成一体,照进窗口的光线装满整个房间。 空气一点一点升温,开始温暖。温暖是樱桃的手指。 我的英文太蹩脚,甚至听不懂当地方言的一个单词。我就在沉默中度过了七百个白天和夜晚。 黎明还未来。 我在等待第七百零一次的天亮。天若亮,冰蓝的海面上能看见火红的太阳。我站在黑暗与光明的边缘遥望,等待自己将被永远地遗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成就(转
lengwa 2008-10-9 12:22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2007年10月11日18:4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成就如下: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5年,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主要作品有《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等。   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主要作品有《利莎的影子》、《美好的、美好的时光》、《钢琴教师》等。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主要作品有《声名狼藉》、《恭候野蛮人》和《国家中心》等。   2002年,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对弱小的个人对抗野蛮强权经历的深刻刻划。代表作为《无形的命运》。   2001年,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主要作品有《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在自由的国度》等。(关新)
个人分类: 认识牛人|2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往事如烟
国强民锐 2008-7-20 18:07
往事如烟 微风吹过油然记起 那美丽而甜蜜的回忆 新世纪的嫩芽刚刚沐浴到第一缕阳光 有一个男孩因为你的降临 这一天 成了一个美丽的日子 从此世界 便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 扎起的马尾 白色的连衣裙 大而黑的眼睛带着好奇的神情 青春、阳光、欢笑... 为这属于你的日子 舞出欢乐的节拍 愿你今天的回忆温馨 愿你今天的梦想甜美 愿你的每一天都如画一样的美丽 愿每天的太阳带给你光明的同时,也带给你快乐 彧許你已不在乎我的存在,但我永遠記得這個日子 哦,难得的一天 别忘了给自己好的心情 别忘了在你身上还系有多少人祝福和关爱。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胡适的三十个学位与三十种苹果
jlpemail 2008-5-29 07:18
有文献表明, 胡适 教授一生获得过三十多个博士学位。但是长处多者,必有不足。起初,他是因为无法快速为 30 多种苹果分类,才离开农学系的。胡适改行,虽然有些无奈,少了一个文学家,却多了一个历史学家、文学家,学者一个也没有减少。 有得必有失;有失去必有得.得失,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参考文献: 被苹果难倒   胡适一生得过 35 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可是他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多个苹果难倒,因而改行。   胡适一生以文学、哲学闻名于世,怎么和苹果问题扯上了关系呢 ? 原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的农学系。   胡适在康乃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头大。   三十多种苹果,对美国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 20 钟,真正十分头大。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因胡适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 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 胡适共得博士学位 32 个,但胡适自称他有 35 个。 ( http://cn.netor.com/m/minren/hushi/bpgnd.htm )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423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文学史感悟科学思想
jlpemail 2008-1-10 07:14
点击 480 次的习作《 科学、正义与理想 》源于某日对于《欧洲文学史》的翻阅,浏览量大于有些其他直接产生于工作的 blog 。 这个现象有些意思,耐人寻味。 如果说 blog ,是一种桥梁(它本身具有通信联络的作用)的话,我愿意继续抒写。 桥梁,我更愿意关注的还是文化的桥梁,尤其是在科学与文学之间、技术与艺术之间,战争与和平之间、军队与百姓之间、中西文化之间(比如有些翻译工作者)。即使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工程之间,也需要某种沟通和融合。人际之间也是如此,有时两个个人、团队之间无法或者沟通有障碍,就需要桥梁发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桥梁的作用不可以忽视的。过河拆桥、以及桥未过就拆的愚昧行为是不可理喻的。可惜这样的人不会绝迹,他们的影子时常出现,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 在科学内部,桥梁的作用也极其重要。思路不畅通时,就是桥梁的作用没有发挥恰当。思路开阔者,思想才开放,思维才有成效。 假如一个人,他的自身能力并不是上好佳的,但是头脑灵活、腿脚勤快,愿意在各种 之间往来穿梭,发挥了桥梁作用,这样的人也是有贡献的。他们是心灵(脏)之桥,是文化之桥,是人际之桥甚至天地之桥、自然与人生之桥。 这样的桥梁,我喜欢,称赞、珍惜。 科学网,就具有桥梁的作用。是专家之间、专家和科学爱好者之间,以及编辑部和读者、作者等等之间的桥梁,是科学界以外的圈子了解和关注科学的一个窗口或者沟通、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桥,需要维护,而不是损害。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朝露 艺术千秋——忆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
suqing1961 2007-6-20 16:32
拜访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大约是在2001年春节前的某一天。那天下午,是画家陈于化老师带着我去的,同行的还有中国图片社一位叫牛有库的朋友。 钟敬文先生19O3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早年留学日本,曾先后在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钟老长期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创建了中国民俗学会,开拓了民间文艺学科学史的研究,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是享誉中国的著名学者。 钟老住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2号小红楼,学校这样陈旧的小洋楼好像有好几栋,据说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专门为苏联专家兴建的别墅。由于另外几栋还住着像启功先生那样的国宝级大师,因此,这些小楼被学校老师戏称为熊猫馆。 走进钟老的熊猫馆,满眼所见全部是书:书架上,沙发上,过道里,桌子上到处都是书。待客的椅子,我们也是在把上面的书搬到地上后才坐上去的。 钟教授尽管已是98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十分健谈。谈及钟老年高身健的话题时,钟先生给我们说了一件趣事:去年春节,教育部领导要来看我,部里让学校上报我的材料。当看到材料上我的年龄为97岁时,他们以为学校搞错了,误把79写成97,部长秘书连夜打来电话核实。真是好笑得很。钟老说完,自己也乐了:我真要是79岁就好了,还能干多少事啊! 陈于化老师拜访钟老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受摄影家牛奔东先生委托,请钟敬文先生为他新出版的大型风景摄影画册《澄净的世界》题词。钟先生翻阅画册,感慨道:人老了,腿脚不行了,没法外出旅游。真遗憾。不过,能坐在家里欣赏画册中的美丽风景,也很好。他一页一页地翻看,誉美之词不绝:山河壮丽,大地秀美,牛先生让我足不出户也仿佛身临其境。当看到一些照片经后期处理艺术效果更佳,他又赞道:現在的摄影真是艺术和技术的巧妙結合啊! 为给画册题词,钟先生把满桌的图书清理出一小空角,从桌上顺手取来一旧信封,认认真真先在信封上试笔,然后再在画册的扉页上题词: 我向钟先生索要写有题词草稿的信封,钟先生欣然答应。 题词完毕,钟老似乎意犹未尽:人生苦短!我尽管活到快100岁了,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又是多么短暂的一瞬啊!人们闲来无事俯瞰地上蚂蚁,常常笑叹蚂蚁终日无聊忙碌,为一些米粒之事争来斗去。其实,倘若真有上帝,我相信他也会像我们俯瞰蚂蚁一样,在天上笑叹我们人类干的那么多蠢事:各种战争不断,文革十年内耗,环境污染破坏,各种假货盛行,真是让人可悲可叹!对人生来说,什么名啊利啊,那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清晨露水,而艺术却是不朽的! 大师言毕,我顿时肃然。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48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如马丁迷恋的是科学
jlpemail 2007-2-14 08:37
除了阅读专业书籍,我还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两书本是《马丁?伊登》和MartinYidon。《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作品,读大学的时候,我从学院图书馆里借阅了中译本,利用星期六一口气看完了,其魔力几乎和同样一天看完的《红岩》不相上下。 小说的情节大致是:水手马丁?伊甸偶然来到阔小姐露丝家,见到了从没有见过的富丽和温馨,便爱上了露丝和她所生活的社会,决心向上攀登。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却发现那个社会原来庸俗、浅薄而且虚伪;那位小姐也并不那么冰清玉洁。尽管后来他的作品突然风靡一时,给他带来大量金钱和极高的荣誉,他却已经厌倦,终于自杀。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受不了的富贵,真是个耐人寻味的悲剧。 我最喜欢反复阅读的段落是:马丁在露丝的引导下,骑自行车行驶上百里,去公共图书馆刻苦攻读的情景。我喜欢的是小说前半部分,对于马丁如饥似渴地学习、发奋写作的描写。我不喜欢小说的后半部,尤其是主人公沉海自尽的结局。 多年以后,我在书店里再遇《马丁?伊登》,毫不犹豫就买下了。孙法理先生的中译本语言流畅、修辞优美,让人不忍释卷。比如第九章中有以下句子: 他具有学者的心灵,在学习能力背后还有他那不屈不挠的天性。马丁帮他(指一个视力昏聩的挪威船长)洗衣服,好叫他同意借阅那些宝贵的书。有一段时间他读得如醉如痴。好些他喜爱的段落几乎毫不费力便印入了他的脑子。尽管他富于幻想,甚至有时想入非非,可基本上他是喜欢实际的,这就要求他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看到了英文原版,也是很喜欢,阅读原文提高了我的英语水平。英文版的语言地道,用词有独到之处,比如第六章中的句子: HespentlonghoursontheOaklandandBerkeleylibraries,andmadeoutapplicationblanksformembershipforhimself,hissistersGertrudeandMarian,andJim,thelatterrsquo;sconsentbeingobtainedattheexpenseofseveralglassesofbeer.Withfourcardspermittinghimtodrawbooks,heburnedthegaslateintheservantrsquo;sroom,andwaschargedfiftycentsaweekforitbyMr.Higginbotham. 我现在拥有国家图书馆的、首都图书馆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借书证。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图书馆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马丁对于文学和写作的迷恋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ldquo;他每天连续苦读十九个小时,天天如此。他一分一秒也不浪费。rdquo;ldquo;他就整个礼拜每日三餐净吃土豆mdash;mdash;只有土豆,再也没有别的。rdquo;直到面包店、水果铺、屠户等都不愿意赊帐了,才出海,做水手,挣足了生活费用,又全身心地投入了阅读和写作。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使他很快就把自己的引路人露丝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文学的爱好训练了我的想象力,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无须重复了。重要的是,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欠缺。学而后知不足,我越发觉得自己需要充电、需要自我激励。 大量阅读,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我尤其喜欢琢磨作者们采取的研究方法,从书籍、论文的参考文献探究作者们创新点的由来。 我觉得自己刚刚领略到科学的魅力,刚刚瞥见科学美的光辉。 假如马丁迷恋的是科学,不懈追求,他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 2018-08-03 再次感悟——上述假设,有不合理之处。由于马丁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性格特征,对美的感受、把握何表达能力看。他适合于进行的是文学创作,不是科学研究。 如果,他不过于自弃、过于理想化,还是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的。 我一直,对小说的结局不满意..........。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65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理学与文学
jlpemail 2007-2-13 07:49
有人认为物理和文学距离比较遥远。没有看薛定鄂传记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看了之后,我如获至宝地发现了,他老人家也能写爱情诗,是1956年他69岁写给希拉的。可惜,译文比较蹩脚,我想原文肯定要优美得多。其中末尾六句是这么写的: 在广阔的空间里 所有一切都不存在。 只有我和你, 只有我们的欢乐。 我再也回不去了, 除非和你在一起。 (开头的那几句肉麻的就不抄录了) 科学(包括物理学)和文学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有意思的是,假如把你理解为物理学或者其他科学,也说得通。科学家对于科学的迷恋恐怕是不亚于他们对终身伴侣的热爱。对于事业心特强的科学家来说,陪伴他们更多的伴侣,就是他们的事业科学。 物理的确是迷人的,当老师敲击音叉,引起其他音叉共鸣之时,当我们谈起伽利略在著名的比萨斜塔,抛下两颗质量悬殊的球儿,它们同时落地;或者谈起阿基米德洗澡时的灵感、牛顿由坠地的苹果引发的思考和发现;再或者我们津津乐道华裔学者杨振宁、丁肇中、朱棣文荣获某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都像化学老师手中点燃的镁条一样,发出奇异的光芒,感动着每一颗年轻的心。我想,许多人没有取得科学上杰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们智商太低,而是他们压根对科学不感兴趣,他们经商去了,挣钱去了,或者是沿着仕途的金字塔向上爬去了。 物理早已不是牛顿、伽利略的时代了,也不是爱因斯坦的时代了,甚至也不是杨振宁时代了。现代的物理已经不是个人时代了,是团队时代,但更需要个人的奋斗。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5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