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云南师范大学将举办“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
jinhejiang 2013-10-18 20:34
由云南师范大学主办的首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将于10月23-28日在昆明亮相,届时,德国知名汉学家顾彬、法国知名诗人米歇尔·德吉都将莅临演讲,国内多名诗人也将倾情参与。 云南师范大学新诗研究院院长、诗人于坚介绍,本届“西南联大国际文学节”是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75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届时,顾彬将全面介绍德国诗坛现状,米歇尔·吉德将带来“何谓诗”的演讲;中国诗人西川、舒婷、韩东、欧阳江河、哥布、李金佳等人也将纷纷讨论“何谓诗”,厦门大学教授陈仲义将反思中国新诗30年研究之得失。
26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记忆之摇篮 文学之启蒙
热度 3 BaoHaifei 2013-10-17 12:54
记忆之摇篮 文学之启蒙 鲍海飞 2013-10-17 今年诺贝尔文学家奖授予了加拿大的女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她被称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家(a master of contemporary short story)。在上一篇介绍门罗的小文中,从她的简历中,我发现了她的父亲是一个fox farmer,为了弄清楚这究竟是个什么职业,后来居然在网上顺藤摸瓜无意间找到了她的一篇小说“boys and girls”,而这篇短篇小说里面恰好介绍的是有关“狐狸的故事”。该小说写于1968年,在这一年她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集《快乐影子舞》(dance of happy shades),Boys and Girls 是其中的一篇。当时的社会是男性主宰的社会,也是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这是一篇关于性别敏感的小说(gender-sensitive short story)。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她非常向往要和男人过一样的生活。估计在这部短篇小说里,应该记载了她童年的故事,也记载了那个时代。下面是这部小说中的开始两段,按照我的理解将它翻译出来。 1 ,我的父亲是一个从事养殖狐狸的人。就是说,他圈养银狐,而每到秋天和早冬之时,当狐狸的皮毛在最柔美之时,我的父亲便将它们杀掉、剥皮熟毛,最后将皮毛卖到胡德顺弯公司,或者卖给蒙特利尔的皮毛商。这些公司会送给我们大幅的挂历,我们便将这些挂历悬挂在厨房门的两侧。在冷冷的蓝色天空下和黑黑的松树森林以及波涛汹涌的北部大河映衬下的土地上,飘扬着那些头戴有羽毛帽子的冒险家们所插着英格兰或是法国的旗子,还有众多的苦役之人弓着腰弯着背在河边忙碌运输。 My father was a fox farmer. That is, he raised silver foxes, in pens; and in the fall and early winter, when their fur was prime, he killed them and skinned them and sold their pelts to the Hudson's Bay Company or the Montreal Fur Traders. These companies supplied us with heroic calendars to hang, one on each side of the kitchen door.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cold blue sky and black pine forests and treacherous northern rivers, plumed adventures planted the flags of England and or of France; magnificent savages , bent their backs to the portage. 2 ,圣诞节前的几个星期,每当晚饭后,我父亲便在我们家的地下室开始忙碌起来。地下室清洗得很干净,有一个专用的桌子,桌子上放悬挂有一个一百度的灯泡在亮着。我的哥哥拉德和我坐在高高的台阶上看着。我父亲把狐狸从里到外将毛皮剥开,去掉那些虚饰的皮毛,那狐狸剩下的身体便显得特别地瘦小,就像个老鼠。那裸露的、滑滑腻腻的狐狸尸体便被装到一个袋子里,掩埋到一个专门的弃物处。一次,我父亲雇佣的一个家伙,亨利 - 贝利居然用这样的袋子甩到我身上,竟然说 “ 圣诞礼物! ” 我母亲看了,觉得他相当无趣。实际上,我母亲她一点都不喜欢那给狐狸剥皮的过程 — 那血腥的杀戮、去皮,整理毛皮之类,并且也十分不喜欢在房子里面来做这样的活儿,因为那气味。在一个长板上,将动物的兽皮剥开展开后,我父亲便小心仔细地刮起来,去掉那些网状纠结的血管、肪的囊泡;随之,狐狸肌体那强烈的血腥和脂肪气味便一下子弥散到整个房子里。感觉就像那非常熟悉的季节来临时,那橘子或者松树针叶发出的味道。 For several weeks before Christmas, my father worked after supper in the cellar of our house. the cellar was white washed , and lit by a hundred-watt bulb over the worktable. My brother Laird and I sat on the top step and watched. My father removed the pelt inside-out from the body of the fox, which looked surprisingly small, mean, and rat-like, deprived of its arrogant weight of fur. The naked, slippery bodies were collected in a sack and buried in the dump. One time the hired man, Henry Bailey, had taken a swipe at me with this sack, saying, Christmas present! My mother thought that was not funny. In fact she disliked the whole pelting operation--that was what the killing, skinning, and preparation of the furs was called – and wished it did not have to take place in the house. There was the smell. After the pelt had been stretched inside-out on a long board my father scraped away delicately, removing the little clotted webs of blood vessels, the bubbles of fat; the smell of blood and animal fat, which the strong primitive odor of the fox itself, penetrated all parts of the house. I found it reassuringly seasonal, like the smell of oranges and pine needles. 也许,就是在那辽阔的土地上,在一个美丽的乡园中,那炊烟,那马儿,那狐狸,那些男孩、女孩的身影,是那难忘的回忆,孕育了一个记录那片土地的作家。
个人分类: 随想|6693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liuyongjing 2013-10-12 20:51
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科技日报 20130520) 范曾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赠画。本报记者 周维海摄 编者按 5月15日,两位诺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著名书画家范曾主持。两个多小时中,三位大家对话精彩纷呈,处处闪烁着人生智慧和思想之光。他们对科学与文学、天才与成功、真情与妙悟、“中国梦”以及诚与德、勤与拙等问题的思考和解答,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读者要求,本报特整理刊登,以飨读者。 范曾:今天非常高兴杨先生和莫言兄来到北大。杨先生,好像授予您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是授予莫言诺贝尔奖的瑞典国王的祖父。 杨振宁:1957年,我在斯德哥尔摩得奖时,老国王年纪已经相当大,至少60岁。他的大儿子是他心爱的继承人,可惜因飞机失事丧生,盛传二儿子不会做继承人。国王的大儿子有一个儿子,10岁左右,就参与了颁奖典礼和宴会,我看见过他,他就是现在瑞典的国王,是他为莫言授奖的。 范曾:可以说很有因缘。 杨振宁:我还可以补充个小故事。当时的颁奖大厅里,有不止一千人参加,也有很多简短的演说,其中介绍李政道和我的是著名汉学家高本汉。他早年到中国来,对研究中国的古音韵学、青铜器等都有一定造诣。他当时用中文演讲,可他的中文我一个字都听不懂,因为他是从古文学来,发音也很奇怪。虽然这样,但显然他对中国古文化非常仰慕,有亲近感。 科学是猜想,文学是幻想 范曾: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科学家从来都不能发明,他只是在不断发现。我想问莫言兄,您是在发明创造,还是有另一种途径? 莫言:我想文学创作和科学发现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同。文学家关注的是人,科学家关注的是物;文学家探讨的是人类的情感,科学家关注的可能是物质的原理。所以同样一个事物在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眼睛里可能就不一样。记得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一般人看到的鲜花就是美丽的花朵,但是在植物学家眼里就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官。 但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它们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严格地说作家的创作也不是无中生有,作家在作品里塑造的所有人物也都是现实当中的人物经过想象、加工后的综合,但他确实又不能跟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直接对上号,他是属于作家的一种文学创造。所以我觉得这是文学比物理学、化学稍微自由一点的地方。 范曾:我觉得自由得多,尤其莫言兄你的笔就像一支魔笔,神奇幻化,而且给人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这是我的感受。 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范曾:谈到风格,文学家具有一定的风格不言而喻,科学家的风格怎么体现?科学家和文学家的风格有什么区别? 杨振宁:我想是有区别的。这和前几分钟你问的问题也有密切关系,就是发明跟发现的关系。不管在科学、文学、艺术里,发现跟发明的界限都不是完全清楚。可是我想下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科学里发现的成分比文学里少一点,文学中发明的成分比科学要多一点。我可以把这句话从另外一个方向再讨论一下,我知道莫言喜欢写幻想文学,有没有幻想科学呢?我想没有,科学是猜想的学问,不是幻想的学问,幻想的科学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因为科学所要了解的是一些已经有的现象。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已经有电、有磁了。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结构,这就需要想象、需要猜想,这跟文学的幻想是很不一样的。我不晓得莫言同不同意我的说法。 莫言:我当然同意。文学家确实需要幻想,我们也知道文学当中还有个重要的门类叫科幻文学,拥有大量读者。其实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天文学的知识,但他依然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进行描写。我记得很早之前我看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曹》。写了一个书生因缘际会到了天上,发现天体的分布状况和结构都很像莲蓬,并且还摘下一颗星星回到地界。这种描写在文学中还有很多。文学作品的想象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科幻作家的则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之上。比如文学作品中,人要想上天,要通过灵药,符咒,或神奇力量的携带,而科幻小说中则一定要借助飞船。文学幻想和科学家猜想的区别更大,科学应该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历之上,再去想象、类推的,在前人发现基础之上,发现新的定理。 杨振宁: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21世纪生活一个礼拜,什么东西是他最感到不可思议的?你们认为会是什么? 莫言:我有一个答案:手机。 杨振宁:对,我同意是!随便一个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的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情还要奇怪! 范曾: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杨振宁:科学家肯定是有风格的,尤其是大科学家,会有非常清楚的风格。因为在科学家成长过程中,需要提炼、渐渐发展出自己方向的思路。等到成为大科学家,在别人看来,风格就会非常清楚。我曾经对于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讨论。20世纪是物理学最辉煌的世纪,有三个大发明,其中一个叫做量子力学,对于基础物理学是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参与的人有三五个,其中有两位非常年轻的学者,一位是德国人海森堡,一个是英国人狄拉克,都是20世纪初出生的,他们都有巨大的贡献,奠定了量子力学基础。你看他们俩的文章,会惊叹于他们的创新,可是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曾经说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清楚得不得了,跟着走一段,跟着他的味道一路走下去都没有任何问题。海森堡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文章非常之乱,既有正确的东西,也有错误的东西,很多时候分不清楚。所以我跟学生说,你看见了狄拉克的文章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再做了,所有正确的东西都被他说光了。但是看了海森堡的东西就要注意,里面有对有错,对的也很模糊,所以要仔细将对的错的分开,就会有很重大的贡献。这就是两种风格,整个物理学前沿的发展就是这两种不同风格互相影响而发展来的。我不知道文学的发展是不是也有类似现象? 莫言:作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风格,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要区别鲁迅和沈从文,哪怕把他们名字遮住,一读文章也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整体来说,文学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各种流派。但是各种各样的流派和风格对作家而言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比如说,一段时间内现实主义的写法,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已经把这种风格发挥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者很难超越。作家只有对前人的作品有所超越或者不同,才可能在文坛上站住脚跟。这就逼着作家去想另外的出路,千方百计避开这些已经非常辉煌的写作风格,寻找自己的风格,我想各种流派的产生大部分都基于此。作家个人刚开始肯定会模仿各种各样流派的写法,在广泛的阅读和借鉴的过程当中慢慢强化或者突出个性,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才有可能在文坛上占据一席之地。 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 杨振宁:9年前,范曾先生画了一幅大画送给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画的是我和陈省身先生之间的对话,把我和他的神态、表情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尤其欣赏的是范曾在画上的自题诗,其中有一句“真情妙悟著文章”。我认为这七个字将科学研究所必经的过程说得非常清楚。先要有真情,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这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我想问莫言先生,这七个字描述文学是不是也恰当? 莫言:更加恰当了,因为是“著文章”嘛。 范曾:杨先生写的是天地文章,莫言写的是笔下文章。我过去问过陈省身先生,我说您是伟大数学家,您的学问我一点儿也不懂,为什么别人说你好,好在什么地方?他对我对数学的“无知”无可奈何,却回答得很有意味。他说,我做得简练,漂亮。我想解答一个数学问题,用很繁琐的方法得到结论肯定不如用简洁的方法。可是谈到小说的话,光简洁也是不行的,要丰富,要绚烂。有不太了解莫言的人说莫言的小说太长,我不觉得长,最长的《丰乳肥臀》也有种不尽之意在。光是简洁、漂亮可能不是小说家的使命。莫言您觉得要达到“真情妙悟著文章”应该是怎样的? 莫言:刚才谈到作家的风格,有一类很简洁、干净利索,比如海明威,有的人非常繁复,拖泥带水,“披头散发”,像福克纳。我们中国作家也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作家的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朦胧、简洁、繁茂都是美,这可能比科学要自由。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肯定认为简洁、准确是最美的。 杨振宁:是的,科学是一个简洁的世界,而文学非常复杂。如果问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说你研究中里面的顿悟能不能讲出来?通常他们都能讲出来。在对于一个问题思考了很久,突然灵机一动,思想就会非常开朗。一个文学家,最重要的工作是不是中间有一个顿悟的时光? 莫言:也有。灵感突然到来,创作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时候也靠做梦。我记得看过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就在做梦时排列出来的,作家也会在梦中构思出很好的情节。《生死疲劳》其实早就想写,但一直也写不下去,就是因为长篇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有一年我去参观承德一个庙宇,在墙壁上看到一幅壁画,描绘了佛教六道轮回的情节。我突然感到顿悟,就用六道轮回做为这部长篇的结构,所以写得特别顺利。 范曾:两位先生讲的对我启发太大了。妙悟在科学和文学中都有,但是表现是不一样的。科学家妙悟之后,要到实验室中去证明,文学家妙悟后直接写出文章。文学要比科学自由得多。 民族性在文学界是不是也有 杨振宁:莫言,你我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出身也完全不一样,却同走上了瑞典斯德哥尔默的领奖台上,我在奖台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和一个美国人不同的,请问你去年是否也有类似感受? 莫言:可以说是和任何人都不一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次授予给中国籍作家。这个奖项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热点和争论不休的话题,以往每到九十月份就会接到很多电话问我的看法。“落实”到我头上时,争论更是铺天盖地。我已经变成一个被众人研究的科学对象了,每个人都想给他动手术。我已经不是一个领奖者、被观察者,而是一个观察者。站在奖台上,我在看国王,王后,还有他的两个漂亮女儿,当然也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从国王手中接到奖牌时,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只有观察。 范曾:我非常欣赏莫言获奖后的从容不迫。批评他,他也不怒,赞扬他,他也不喜。 杨振宁:还要问莫言一个问题。物理学家都要面对方向选择的问题,尤其是在成熟期。在这方面,把中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的方向做一个比较,会发现民族差异很大,中国的科学家会很实用,务实,德国科学家则容易走极端。这种民族性在文学界是不是也有? 莫言:民族性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界肯定也有。民族性的形成是个大话题了,它包括很多方面。民族性,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国民性。中国的国民性《易经》早已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一句代表进取,后一句代表包容。在文学创作中,重要的有一条是“文以载道”说,就是教育国民,开启民智。但具体写作的时候,作家并不刻意有选择,更多是盯着人。比如鲁迅就一直在剖析国民性。当代的作家呢,他也是国民的一分子,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传统文化其实集中地表现了我们的民族性。一个作家也遗传着这种国民性。他的作品塑造人物,也是在研究国民,如果塑造人物的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性,就会获得认同,让读者从中发现自己。 科学家成功的年龄是不是比文学家会提前一些 范曾:谈到年龄,科学家成功的年龄和文学家成功的年龄是很不一样的。像莫言这样的小说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并且博览群书,十七八岁或者二十几岁就想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不太可能。可科学家是不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时间会提前一些? 杨振宁:一般讲起来,尤其是数学和理论物理,是很清楚的现象,二三十岁的人势不可挡。爱因斯坦26岁的时候一年之内写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是绝对世界级的。所以有些科学领域特别适合年轻人走进去。为什么?有一个说法是年轻人知识面不够广,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会专注在某个方面,只对着一点勇往直前。到年纪大了以后,学的东西多,面就广了,有一个很大的坏处,就是顾虑也多了,会裹足不前。我想在文学里,年龄很大的人也能做出非常大的成绩,比如杜甫就是晚年成大家的。文学中创意的来源跟科学中的不一样。 范曾:莫言,我看到你说过,在别人或者自己编自己的书时,你有一个美德,就是不修改少作。这个很好,纵然当时是幼稚的,但也是生发了后来的成绩。 莫言:不悔少作,也是一种文德。如果现在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大加修饰,是不诚实的。当然,可以对一些明显的病句和错误做些修改,也是对读者负责任。 范曾:你们二人都是当代人崇拜的天才。我相信天才的存在,请你们谈谈天才这个问题。 莫言:杨先生肯定是天才。他不仅二十多岁就获得了诺奖,而且在获奖之后依然有很多重大发现,比如规范场理论等。我的数学知识有限。有一次有人问我获奖后为什么这么低调,我就开玩笑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奖,你看我还会不会这样低调,我会变得非常地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不服你也来一个?!而对文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有的人认为是天才之作,有的人可能不这么认为。科学则不同,一加一必然是二,抛一个球必然要往下落,所以我对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也开玩笑,假如有来生,我一定能学物理,研究天文学。 杨振宁:21世纪的天文学发展,是幻想都无法想到的,大到不可想象,人力都无法描述。所以,一个喜欢幻想的人不代表就可以去研究天文学。 回到天才问题。每一个人天赋不同,像姚明,天生就和一般人不一样,这是一种看得见的不同,也有一些是看不见的,比如一些小孩会对数字很敏感。父母和老师如果发现小孩在某方面有特别才干,要特别注意,要帮助他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小孩将来就有可能会发展出一个有用的方向。发现得早会有意义。 天才是有的,尤其是数学方面有很多例子。一些人会不自觉地对数字有很清楚的认识。在常人看来,132和134没什么区别,但他们能够给你讲出很多。比如印度大数学家拉玛努金,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天才如果早发现就会有大成就。可拉玛努金并没有被发现,他就自己去做,从而发展出一种特别的思路。他写下了很多公式,可以说都是一种猜想,但他说不出怎么得来的,也不会证明。拉玛努金有很多丢掉的手稿,现在一些人专门在研究。他就是一个很显著的例子。 “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范曾:我想请二位诺贝尔奖得主用最简短的语言谈谈你们的中国梦。 杨振宁:我觉得这不能用一两句话讲。中国民族一百多年是非常悲惨的历史,在座年轻人也许对此不太了解,我父亲和我这一辈子,“被欺负”是灵魂深处的感受。原因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没有发展近代科学。所以对于诺贝尔奖,成了全民族的心结,这是很自然的。我想,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整个中华民族一个新的前途,也就产生了中国梦。 我认为中国梦是会实现的。我在国内有十多年了,我知道有数不清有能力、有决心的年轻人。他们与美国大学生相比,知识更多,也更加成熟,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和前途,而且肯努力。如今又有了经济条件支援,我对科技发展的前途非常乐观。 当然也存在问题,甚至也很多,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要在几十年内追上西方几百年发展的成果,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在种种方面都证明,我们可以将很多问题都克服,所以我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是充满了乐观的态度。 莫言:最近我在网上看见一条消息,美国的一家公司在征集第一批移民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很多。我想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梦想:到天上去。 范曾:要言不繁。因为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在迅猛发展。 您当年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寂寞吗 学生:我想斗胆叫杨振宁先生一声“师兄”,因为我现在是北大物理学院直博一年级学生。研究生的生活确实很无聊很寂寞,我们每天都在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我想请问杨先生,您当年在做研究生乃至走上研究道路时您寂寞吗?是什么力量支撑您坚持走这条路的? 杨振宁:我想跟今天年轻的学物理学的同学讲一点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科学的前沿变动得非常之快。单说物理学,今天的很多前沿问题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没有的,那个时候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今天已经没有人注意了。所以呢,我的经验不大能够给你很多的帮助,我只能说,在我做学生的时候,物理学的问题比较单纯、比较简单。今天物理学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方向打开了,非常之多。在我年轻的时候,一个学生只有三四个重要方向需要注意。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把物理学向应用方向推进了,比如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没有“材料科学”这个名词。所以现在你们可学的东西、可走进去的方向和我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自己一路并非没有问题,我总结过自己包括身边人的经验,发现学科学的人最困难的时候是找论文题目的时候。这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别人转向自己找问题的一个过程,是比较难。1947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我一生最困难和不高兴的时期。之前我一帆风顺,但那时却到处碰壁。我想说,这个失望碰壁的经验,绝对不是你一个人的经验,而是大多数科学研究生的经验,我告诉过我的学生们,如果在困惑期间,能坚持,不气馁,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关 学生:我想请问莫言先生,您是一个作家,善于塑造形形色色的人。在您笔下,什么样的人算是优秀的人?对于“诚”与“德”,您又是怎么看? 莫言:我想,智慧未必能够弥补道德上的缺陷。邪恶的人,智慧越大,道德就越可怕。 文学作品塑造的也未必就是好人,也许好人也不一定是文学家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现在想想,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就是文学家笔下那些有缺陷的人。因为他们体现了人的多面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我想这样的人是立体的,也是文学家追求的最高目标。 杨振宁:莫言,你从小喜欢讲故事,但这样的人要想成为文学家,还需要过两个关,一是要会写,一方面还要选择故事,这两道关你是怎么走过去的? 莫言:小时候我喜欢听故事,听多了就喜欢给别人转述,讲的过程就自己添油加醋,这丰富了我的讲故事才能。要想把故事变成文字,肯定还得会写字。幸运的是我还读了五年小学,学会了几百个汉字。有人分析过赵树理的作品,常用的也就五百多字,我想我的也差不多。 范曾:你太谦虚了,你的作品文字太美了,有很多甚至是生僻字,所以大家别听他这么说! 莫言:后来我因为调皮捣蛋,被学校开除了。不过,“文革”期间的小学将我开除,肯定是因为我很优秀!在家很无聊,也没有书可看,恰好有一本新华字典,我就翻来翻去,也有意识地背了一些生僻字。可能所谓那些华丽生僻的字就是从字典上背下来的。 选择故事确实很重要,这是每个作家面临的问题。我早期确实挖空心思找故事,但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总是写不出来。后来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主张写自己的经验和生活,我也发生了转折,就是从我找故事变成了故事来找我。我在农村生活几十年,我的经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慢慢都变成了我的写作对象。 “勤”真能补“拙”吗 学生:我想请问范曾先生,在艺术的领域,“勤”真能补“拙”吗?如果我就是一只“笨鸟”,应该怎么“先飞”呢? 范曾:我不是天才,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一个人的天分有时候不是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会埋藏得很深,如果你没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天才也是不会表现出来的。你说学绘画的人一定是天才,我不太同意。现在有些人会把那些文理科都不好的学生都放到美术班去。还有一个家长带着儿子来到我们家,说我们儿子什么都不行,干脆就跟你学画吧。当时相当引起我内心的愤怒。我想,孔老夫子都讲他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更何况我们呢? 但绘画领域,确实是可以通过持久的努力而达到很高的境界,比如黄宾虹,他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但这只是个例。一般而言,还是孔子那句话,“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学生:我看过您一句诗“平生作画千千万,抽筋折股亦堪怜”,“抽筋折股”也太苦了。还知道您曾经有过一段非常清贫的生活。 范曾:“抽筋折股”,我想这个感觉杨振宁先生和莫言先生都有过。莫言说过,他有时候两三年不写作,其实在做非常辛苦的准备工作。我想,天下没有非常轻松地能够取得成功的事情。 年轻时是比较穷。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有一句话:“清贫,不但是思想的导师,也是风格的导师,它使精神和肉体都知道什么叫淡泊。”那时生活比较单纯,星期天买五个馒头,倒一壶水,就是一天的生活。但当时也很满足,因为有罗曼·罗兰的话在鼓舞着我。它让我知道淡薄是一种高尚的东西。我年轻时住的地方旁边有很多小吃摊,但我没钱买,路过时看都不看。一次李苦禅的儿子李燕买了包开花豆来我家,吃了以后我说,世界上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他说就在你家门口买的。现在人们幸福多了。 学生:在那样的生活中,您精神上的愉悦究竟从何而来? 范曾: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陶渊明在这样的清贫中都能自乐,真是人生最大的快意! 看学生第一看诚实,然后是智慧 学生:我们这一代人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但是在学术领域出现的佼佼者并不多,三位先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品质? 范曾:我和你有不同看法。中国非常大,你并没有做一个统计,证明哪些是杰出的,哪些不是。我对年轻一代充满了信心,未来永远是属于年轻人的。中国很大,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我相信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还会有新的诺贝尔奖得主出现。 我选择学生,首先看诚恳不诚恳。孔子的孙子孔伋说“诚外无物”,从开普勒所讲的从宇宙到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滴露珠,都是诚实的存在,我们做人也一定要做诚实的人。因此我看学生第一看诚实,然后再是智慧。方才莫言也说了,有智慧而不诚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性更大。 学生:有人说理科生是不解风情,文科生是只谈风月,您怎么看? 范曾:这两种结论都不智慧。 最高的荣誉是读者的口碑 学生:我的问题针对莫言老师。北大有一个湖名为“未名湖”,这个名字也代表了这里的同学和老师对出名这件事的态度。您现在已经得到了诺贝尔奖,得到了全世界的注视,要是再照照片,肯定不可能再光着膀子了。我的问题是,曾经那个“未名”的您和现在“出名”的您,变化大吗? 莫言:当时实际上我没有光膀子,只是因为张艺谋和姜文都光着了,觉得我不一致,就强行把我的衬衫脱下了。所以你看他俩很黑,我很白。那个时候我已经写了《红高粱》,也应该算是出了一点名,只不过没有现在名声这么大。前天我还在北师大讲,每个人都想成名,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欲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成名,这确实有讲究。如果是歪门邪道,成的也是恶名。如果用才华和勤奋,大家就会鼓励。我觉得北大的未名湖也暗含着鼓励大家尽早成名的意味吧。我觉得现在我的内心深处和当年没有太多的变化,因为我是一个写小说的,对于一个作家来讲,名声建立在作品之上,最高的荣誉是读者的口碑。假如你能写出一本让读者满意的书,不仅让当下的读者满意,也让将来的读者满意;不仅让本国读者满意,通过翻译还能让外国读者满意,这是至高无上的,值得终生追求的。 最后寄语青年学子—— 范曾:诚外无物……诚外无物! 莫言:我想到老作家王蒙一部小说的题目,叫青春万岁。 杨振宁:……我想,好像自强不息是对的。 (本报记者句艳华根据录音整理,小标题由编者所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691761.html
1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便说说2013的诺贝尔(4)——文学
热度 4 arthurw321 2013-10-12 14:19
老实说,文学并非我专业。但是我斗胆说自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为什么呢?谁让我偶尔也会发骚写点小文小词小诗呢?哈哈。 门罗阿姨(虽然阿姨已经 82 岁高龄了。但是女性都喜欢被叫的年轻一点嘛 ~ )得奖的时候也有点惊讶。今年预测的第一顺位获奖者是村上……村上老师陪太子读书好多年了,我猜估计还得陪三四年才行。毕竟诺奖的政治性太强了些。 门罗阿姨的大名可能我很多年前就听过。但是可能是因为我没在意,国内也介绍的不多,所以我也就没读多少。门罗阿姨前几天封笔啦,不过我猜想,文艺的人总是时不时会文艺起来的,说不定哪一天门罗阿姨就又出现了。据说她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经访问过中国呢,那时我还不一定出世呢哈哈。前几天临时抱佛脚看了一点点《空间》和《逃离》,也有一点不成形的感想,舔着脸发上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读译文,不管是名家翻译的,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卒翻译的,初读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隔离感。毕竟文化不同,即便是以熟悉的语言翻译的,对于文化的疏离依然会让读者难以融入故事。 但是名家翻译比初学者强的地方是,好的翻译会把本身的文化融入译文里,这样两种文化就会在译文里碰撞,然后交融,最后就出现了一种崭新的,用故事表达的新文化。这样会让读者更快融入故事,不管怎么说,小说等文学都该首先创造意境,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行。 而不那么好的翻译虽然是直译,但是很可能语言生硬,机翻味浓厚(谷歌百度中枪),甚至读完了让人还是满头问号,这样的故事如何能身临其境?不管读多久,都是别人的故事。 门罗阿姨的小说就是这样的故事,很浅显,不像某些像《尤利西斯》那样的小说一样晦涩难懂,也不像《查莱泰夫人的情人》那样涉及一些禁断题材。她的故事总是很稀松平常的,读起来就像是小女孩的闺蜜在絮絮叨叨,或者几个中年妇女闲话家常,但是总是让人很亲切。 比如我读到空间里的一个片段。女主人去马厩,手里没带吃的,几匹马都凑过来向女主人打着响鼻。这是欢迎?还是抱怨?真是引人遐思。然后一匹小母马又从后面挤出来舔着女主人。哈哈,这个场景虽然平常,却是那么美轮美奂。 不过门罗不仅仅写这些小事,她是通过这些小事,一点一滴地渗透进生活里的大事中,然后,从女性的视角叙述那些永恒的话题。文学总是这样。 最近看了一篇略萨的文章。不能评论,但是文中呼喊的,我倒是不置可否。 ( http://m.baidu.com/bd_page_type=1/pu=sz@1321_1003,ta@utouch_2_4.1_1_9.3,usm@0/uid=8287B3F7DB55044E89551D8B86B48185/t=wap/w=10_10_ 艾丽丝门罗 /ssid=0/from=2001c/l=3/baiduid=7D33897E0B218289EE24D656DC311252/tc?pn=15m=8baiduid=7D33897E0B218289EE24D656DC311252sec=33324di=9d045b8ef492776csrc=xiaotaopinglun%2Ediandian%2Ecom%2Fpost%2F2011%2D05%2D31%2F1459236qq-pf-to=pcqq.c2c ) 下面再贴一段门罗的中国游记。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10/12/30244229_0.shtml 原标题:爱丽丝·门罗和她的中国情 本报特约研究专家最新翻译门罗上世纪 80 年代关于中国游的文章,由于此文写作年代较早,文章提到的部分情形早已无法反映今日巨变的中国。这点相信读者自能明鉴。 透过玉帘 ◎文 / 爱丽丝·门罗 译 / 赵庆庆 回加拿大看到田里只有一台机器,感觉很奇怪 去中国前,我脑子里有一幅灰图。心里想,这个国家是灰色的,像哔叽布那种灰蒙蒙的灰色,地表空荡荡的,建筑物是泥巴和砖头砌的,也是灰沙一样的颜色。当然,我看过一些主要地方的照片,自然期待的就是那样。 事实上,我害怕去中国。通常,我是乐于旅游的,到哪儿都很兴奋——甚至还旅行去了布法罗。可是,我一开始对去中国提不起兴致。你又不好回绝,一想到置于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东西能让我动心,我就感觉压力很大。 人,我回加拿大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么多人。我一直在想,在中国,有那么多人一生中从来没独在一室,在中国没有“单独”一词。嗯,街上到处是人,白天黑夜。人流进出房子,人流淌满街道。我从来,从来没有体验过那种人群涌涌,尤其是在田里,那么多人在干活。我回安大略的头一周,往田野望去,只看见一台巨大的机器,而没有一百号人,仿佛奇怪极了。街道似乎空荡荡得可怕。 幽默,尚在中国幸存不灭,我感到欣慰 中国主人想让我们从一个大地方到下一个大地方,我最想体会的是两地之间的点滴小事。我想看看院子里。我体会到了“室内”和小地方的拥挤,但我看到的实在太不足了。我不太记得有窗户。因为我在加拿大住在农村,所以想看中国的农村,想看真正的中国农村生活。 我回家早了,错过了看公共农场。但我记得中国人对土地的使用有些奇特,玉米长在苹果园里,也许是桃园。总之,玉米长在树下和树间——和我们的不同。我想,玉米需要更多的阳光,可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我记得,沿着往长城上去的蜿蜒公路,有一层层斜坡,立着镜子。那些镜子,像巨大的手持镜子,女士用的手持镜子,竖在弯道处。非常奇怪。 官员们做套路发言时,你可以东张西望,看看墙上写了什么,各种各样的都有。这个,最有意思了。我也经常留意人们的穿着。有一次,我们穿过博物馆,陪伴我的是一个姑娘,我对她说:“你的裙子很漂亮。”她十分兴奋,裙子漂亮是漂亮,不过照我们的标准,式样相当简单。她开始告诉我,她怎样找布料、布样,做那条裙子,因为根本买不到这么时髦的裙子。于是,我们开始聊衣服,聊得开心极了。她说:“你知道,没法给身材……人买衣服。”然后,她说“高”,可是,我以为她想说的是身材好。她说不出来,就用手比划了一下腰部,很可爱。 当然,还有王先生,他特别棒。我常常念起他,想知道他现在在干什么。他有幽默感,会讽刺,能分好几层分析事儿。了解他如此幽默,尚在中国幸存不灭,我感到欣慰。 我只想看寻常的东西,它们能伴随我 嗯,我更记得我们去过地方的那些细节,而不是参观的那些明信片上的景点。我记得,在明朝的陵墓里不舒服,很难受。那里让人恐怖。我记得,爬得老高去看佛像,可佛像并不在那儿。我尤其记得扶手椅,在同行的一位加拿大女作家举办派对的漂亮房间里,有一些红色的扶手椅。还有我卧室的窗帘,所有那些细节,历历在目,那些我能看到的日常家庭生活细节——尽管那不过是一个漂亮的旅馆房间。其他的事情,就有点遥远了。我能看到,进行描述,但不怎么回忆起它们。它们有一种人为的美,总让人赞叹,但我个人对它们的感受很快就化为乌有了。我只想看寻常的东西,它们能伴随我。 作家们比我预期的还要谨慎些,我事先预料他们会谨慎的。据我所记得的,他们和我们根本没有多少交流。他们都大谈为国家而写作,国家怎样照顾好它的忠实仆人。很有可能,他们是被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对我们写作的方式没有流露出感兴趣的迹象。当时,我有点失望,不,是大失所望。我本以为,开放了,可以以其他方式谈论文学了。这让我经常想起,我们休伦县的人怎么谈话。我们那儿出现有关脏书的争执了,就会有些人站起来说,脏书也有可取之处,因为它们揭示了生活的可怕,给你上了一课。大家都以为文学就是为了教人道理。所以,我觉得他们非常像我童年时候遇到的某派教徒。至少,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不知道他们的作品真正如何,是否有其他方式不寓教,也能把事情说清楚。 他们都很和善,令人愉快。我能想象,这种环境下的审查大概也就是温和地劝说。多数人多少自然而然地相信,写作是有目的的。我能看出,他们能轻而易举地接受这点。我自己就成长在这样的某派教会氛围,他们对文学有非常明确的看法。这些看法并非强加于人,但却存在。每当有人问,“书里非要有这么多性吗?”我就仍然有那种感觉。我确切地知道,没有人敲断你的关节,也可以施行审查。 在广州,为我举办了一个盛宴 我讲完文学中的女性后,有两名妇女走到我面前,告诉我她们的丈夫从不帮忙做家务。我们热烈地交谈起来,说让丈夫做家务是多么不容易。她们大多数以为体制会最终消除这样保守的想法和行为。在中国,让女性做太多工作肯定有实际的困难,但另一方面,不要有太多家庭人口,永远也不期待有,或许可以让女性工作变得容易的多。不过,这对于那些想要更多孩子的妇女,或许会带来巨大的悲痛。 在我眼里,中国女性的生活和中国男性的生活无甚差异。大家都有优势,也有劣势。 在中国过 50 岁生日,我觉得妙,我觉得简直太妙了!因为, 50 岁生日是有点让你害怕的事情。 50 ,在我听上去总有点灰不溜秋的——有点衰落了。在广州,为我举办了一个盛宴。到香港,我的生日还在继续,穿越了太平洋,最后在我们接近温哥华时还未过完。我觉得,我们入加拿大国境了,还在过我的生日。生日持续了好几天。如此过 50 岁,实在美妙。这是我生命中最精彩的生日。 ——选自《加华大:七人帮中国游记》( Chinada: Memoirs of the Gang of Seven , 1982 ) ■爱丽丝·门罗在中国 1981 年 6 月 -7 月,门罗随首批加拿大作家代表团共七人,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来华访问,其他六位为杰里·葛德士、罗伯特·克劳耶奇、艾黛尔·怀斯曼、帕特里克·莱恩、苏珊娜·帕拉第斯和杰奥弗里·汉考克。他们和当时中国作协副主席丁玲见面,参观北京、西安、广州等地并和当地作家交流。回国后,他们合写的《加华大:七人帮中国游记》一时洛阳纸贵,轰动加、美。 门罗向中国作家介绍自己笔下的女性、和中国女孩闲聊后者自做的裙子、在广州度过中方为她举办的 50 岁惊喜生日晚会。她将此次中国之行写成一组题为《透过玉帘》的散文,收录在《加华大:七人帮中国游记》一书中。 本文文字除说明外基本原创,图片来自译言等网站。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59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试论科学网的文学创作
热度 14 physicsxuxiao 2013-9-29 00:21
(1) 作家张抗抗大致曾经说过,我们要写,是因为实在忍不住。文字如酒、如茶、如花、如刀,我们忍不住要喝或者品,赏或者采,藏或者露。 如果,你没啥要说,千万不要邯郸学步,不如潜水评论的爽,比如blackrain就过得特别爽。 表现手法也多样,你可以用图片,讲短笑话,写点诗歌,如此等等,千万不要让套路限制了你。 尤其要不得的是,为小红花而写。你一天到晚评职称,争基金,已经很烦,如果再到这里来为小红花而写,你烦不烦? (2) 作品是有格调的。现在不太讲格调,是不好的。三俗惯了,专门追捧俗的作品,你就不会高雅,写手顺着也不高雅,然后你当写手的时候也是怎么俗怎么来,最后大家都没品了。 (3) 什么是品?文学作品的第一要求,是节制。所谓节制,是劲量少写,写得精到些,哪怕不够痛快。比如文双春同学和王云才同学,经常会犯痛快过头的毛病。 为什么过头了不好?这就好比你进了火锅店,麻辣一上,啤酒一喝,爽!然后,你极可能犯拉肚子等等毛病。(虽然,只要有这二位同学的作品,我就一定要读,但是我承认,我没品。) 第二个品,是出新(不是创新,千万别创)。就是你得超越自己,不能在同一种套路,同一个问题上,来回扯。应该有点新名堂,新花头。比如配点图片,给点公式,等等。名嘛,就不点了。(不准扔鸡蛋!) (4) 下课!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655 次阅读|30 个评论
温哥华街头:一个上海男子的悔恨之泪(纪实文学)
热度 2 Hongbolu 2013-9-19 20:48
温哥华街头:一个上海男子的悔恨之泪 正当我准备离家去VCC报名考英语时,电话突然响了: “柳老师!我是你老婆在中侨互助会认识的上海人。你能否帮助我一下,我在菲沙街4242号申请失业金,但我一句英语都不懂,听说只要往计算机里敲入些东西就行了。我一个朋友都没有,没人肯帮我,没有办法才打电话给你 … … ”洪亮的男中音因急切而变得歇斯底里。 “你来这里是预约好的吗?”我不得不打断他的恳求,“如果事先没有预约,你现在只能预约下次来办理的时间”。 “我没有预约,但是我在这里什么都不懂,只认识上面有‘30’这个数字,你马上来一趟吧,求求你,我给钱你 … … ” “你别说了,我一会儿就到!”我再次打断这近似绝望的请求,答应帮他一下忙。 “我穿一件米黄色的上衣 … ” 他还在电话那端急切地补充着什么,但我已经挂断了电话。 我和晓月一起走出了家门,急匆匆地奔向我那刚买几个月的美式旧车。虽然下午两点半的阳光仍然很强烈,但这罕见的晴天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冬天的寒冷。我试了好几次才发动了汽车,急忙向西开去。我想知道这个男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遇到了什么困难。 那还是上个月的事。一天夫人晓月在菲沙街的图书馆回来,说她在中侨互助会碰见一个上海人询问申请失业金的事,中侨的人嫌他烦,于是她告诉他必须有雇主开出的雇工记录才行。这个男人在中侨向她哭诉了自己的遭遇:他“老婆”在多伦多申请难民后他来团聚,结果刚团聚三天就被赶出来。原来老婆当了妓女,他孤身一人回到上海,家里人都不要他,他只好再次到加拿大谋生 … … 。晓月觉得他可怜,详细地为他讲述了申请失业金的程序等,并留了电话给他。 从那以后,这个男人给我打过几次电话,询问办理失业金的有关事项,并希望以后经常到我家来学英语。没想到在我准备出门办事的时候他突然要求我立即去人力资源中心帮忙,我只好放弃今天去报名的事而先帮他一把。 汽车越过27街后,远远地看见一个穿着米黄夹克衫的中国中年男子站在马路东边人才中心门口,我和夫人晓月向他招手,他似乎没有看见。但当我将车从 26 街转到后面停车场刚停稳,他已经急匆匆地向我们走来,左手拿着几张纸,右手握着个空塑料袋,脖子上套着一副耳机。 这是个身体壮实的中年男子,身高大约一米七三,方方的脸膛上五官排列得很端正,又浓又粗的眉毛下面是一双配着双眼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方横着一张闭得很紧然而却因激动而不断抖动的嘴。人还没有走到汽车跟前,那张嘴终于被强大的气流冲开了: “柳老师,赵老师,实在对不起,我没办法,不懂英语真不行啊。他们让我和中国人联系,我打了三个电话,每个人一听我说话就说‘不’,我掏出小本子,终于发现你们的电话号码。多亏你们来了。你们已经有一辆不错的汽车了,我什么都没有 … … ”他一口气表白了一大套后,才停下稍稍喘了口气。我打开汽车向他走去,准备和他握手,但他两手都占着,显得非常尴尬,于是我将伸出的手变成指路的样子,让他带我们一起去人才中心。他一边走一边说:“都说加拿大好,这有什么好的,什么都没有人管”。进门之前他补充说:“你进去时别说是我的朋友,就说偶然碰见的,顺便帮个忙,不然他们不高兴。”他说的是事实,我在此之前根本不认识他,怎么会是他的朋友呢? 到了中心的大厅,看见里面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接待台后坐着的三十多岁的白人青年站起来问我有什么事,我向他打过招呼后便说能否将这个申请提前办理,我可以帮这个中国人翻译,如果到11月30日可能找不到人替他翻译。那位接待员解释说:“我给他这个电话,这些都是与我们合作的团体,他们用中文免费服务,非常好,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帮他。” 我说是否因为他听不懂广东话的原因,于是那青年人又给我几个讲国语的机构的电话号码。然后解释说:“30日以前全部安排满了,我们只有三个工作人员,现在也都有预约的申请需办理。请他找地址上面任何一个机构,他们一定会帮忙的。” 我向小伙子道谢后将上海人领到旁边,他就急切地说:“没有用,这些中国人不会帮我的,他们只要钱。”由于他的声音太大,办公室里的几个人都抬头向大厅里看,晓月建议到外面说,于是我们走到大街上。 他还在向我抱怨中国人如何不愿意帮忙,我则仔细地看着他的两张雇工记录表(ROE)。第一张是剪草,工作时间是725小时,停工原因是“E”,我赶忙查旁边的说明:“不能胜任公司的工作要求”。另一张是厨师,工作时间是255小时,收入是1920加元,停工原因是“K”,旁边说明是:“辞职”。根据这样的记录,他根本没有资格领取失业金。我将雇工记录的意思告诉他,他立刻跳了起来: “他妈的,这些人真恶劣,不是人!他们榨干了我的血汗还和我过不去,我怎么办啊!”那张年轻时本来非常英俊的脸因气愤而扭曲,嘴大张着像个横放着的长方形,面部因充血而由蜡黄变成紫红色。我怕他过于激动,连忙带他到我停着的汽车里说话。他边走边说:“原来这些都没用,我还和老板请假半天来申请,要不是你来告诉我,我说不定还要花很多时间呢!半天就是三十块钱啊!”他随手将接待员给他的写着电话号码的单子扔到马路上,我让他拣起来,他说“没用了”,又要将两张雇工记录扔掉。我告诉他那些记录以后还有用,他才胡乱折叠了两下塞在上衣口袋里。 打开汽车,我让他坐在驾驶室的右边,晓月则习惯地坐在后排。关上车门,挡住了外面的寒流,他那满身的汗臭味道立刻充满了有限的空间,我不得不将我左边的车窗摇了下来。他急切地向左侧着身子说: “我现在其实干了一份现金工,老板也是一个华人,开的是装潢公司,我干的是小工,主要是搬大理石。我今天请假半天他还不愿意呢。他也一样黑,报纸上登广告说好了每小时八块五,但听我说要现金时,便说从我的工资中一千块钱拿出二百兑开,每人都得利。我算了一下,每小时我还挣不到七块五, 一个比一个坏。我现在连畜生都不如,连工人都骂我,我只有忍着。我得吸取以前的教训,坚持到明年开春,我就自己买车剪草。” “你不能干现金活,其实老板没多给你,反而不向政府交税。但如果劳动时你受伤就没有保障了。”晓月告诉他。 “我没有办法,如果不干,很难找到新的活儿。” “那你原来的活儿为什么辞掉呢?”我不解地问。 “柳老师,第一份剪草的活其实不错,我吃住在他家里,他每月给我一千多块钱,但是我一天到晚一点儿都不休息,一天干十五小时,比中国旧社会的长工还苦,可他还不满意,终于有一天我和他吵了一架,他就把我赶出来了。没想到给他干了好几个月,他还在单子上说我不能胜任,你说他还是人吗?” “你没试着找个好一点儿的公司干吗?”我顺口问到。 “柳老师,听你老婆说你出国前是教授,你就是上流社会的人物了。我可不行,没有文化,只能在中国人开的公司里干粗活,哪有好的老板啊!第二份工是在中餐馆,老板说每月给我两千元,但我每天干十二个小时,一个月干了三百多小时,一算,一小时还不到六块五。我找他理论,他说不干拉倒,有的是人干。我明明干了三百多小时,没想到单子上只说255小时,干吗? … … ”他气愤得说不下去了,嘴半张着定在那里,左手的塑料袋被他握没了。 “他不得不将工时减少,”我告诉他,“否则他就是违法了,因为他付给你的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他要被罚款甚至判刑的”我告诉他后他激动地说: “我要找他去,和我一起干活的人能为我作证”他挥了挥右拳说。 “其实你的申请是合法的,你如果现在不干活是完全有理由拿EI的,但是你必须打官司才行,那些工友能为你出庭作证或出示书面证明吗?报纸上报道海外华人不敢出庭作证的例子很多,况且你必须花钱请律师才行。” 一听说要花钱请律师,他的头立即耷拉下来,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算了,算我倒霉,好好干活挣钱,熬个身份我就回国。”他闭上了嘴。经历了短暂的沉默后,他索性全身左转九十度,左侧斜靠着靠背,左腿搬到座位上,右脚登向汽车前方,又打开了话匣子: “柳老师,说起来你我都不认识,我这是报应啊!”他稍微停顿了一下,便对我们叙述起他的故事: “九七年香港回归前半个月,我老婆持旅游签证到了香港她表姨家,蛇头收了19万元人民币为她弄了张新加坡假护照(其中她姨得了3万元好处费),便和别人一起乘飞机到加拿大多伦多(她还有个表姨在多伦多),到后就被扣留在难民营。98年夏天她申请难民成功,理由是计划生育生第二胎受迫害,我在上海的亲友有当医生的,开个假证明,没想到还真管用,老外就是相信那一套。我和女儿98年都拿到了移民纸,全家人都很高兴,亲友们也羡慕我们,别提多风光了。 九九年六月我和女儿乘飞机到达多伦多,在机场一个五六十岁的华人老头儿开车陪我老婆接我们,我问她是什么人,她说是一位朋友帮忙的。但我刚到的头三天内,老头就天天来我们家,还经常喊她夜里上班,我觉得苗头有点儿不对。第四天她在外面车上给我打电话时就和老头吵起来,她忘记关手机,我全都听见了,老头催她赶快离婚,她则向老头大叫说‘我们都勿要急,离婚要慢慢来’。我在家整整听了二十分钟,一下子就瘫了。我在国内白白养了她十多年,什么都不让她干,花光了我开出租车辛苦来的所有积蓄让她到了加拿大。走前我妈妈劝我留下住房以备后用,我完全听老婆的话,将房子卖了,家具都拖到丈母娘家,还花费200元拆空调。满心欢喜地来加拿大和她团聚,原来都是假的!我可怎么办? 晚上她回来后我就发作了,我给她下跪几个小时。我哭了,大声地哭,我觉得没有希望了,我完了。 我从来没有哭过,二十多岁因谈恋爱时得知女朋友是乡下人后没娶她,但已经香过嘴了,亲热过了,结果她老子(是公安局的)将我抓进去判了三年徒刑。那时我没有怕,出来照样做人,进工厂,开出租,钱算挣得多的,生活得不错。要知道,在上海每月一千块吃喝嫖赌全够了。 可在加拿大,老婆当了妓女,我又身无分文,怎么办? 那天夜里我老婆第一次向我吐露了真情。她说:‘我对不起你,我现在已经不是人了,浑身到处都龌龊得很。我在你的心灵中再也不是在中国时的天仙女了,我成了魔鬼,我没有了灵魂。我一个人在加拿大一年多,没有钱,还欠蛇头的钱,什么本事都没有,靠什么生存?只好出卖身体。你看见的那几个上海来的留学生,都比我年轻,都和我睡过,老头和我同居很久了,我需要他的保护。我什么人都来往,但主要做白人的生意,钱多些。现在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了,离婚吧,离婚后你就解脱了。我给你一万五千加元作为赡养费,四年后我再给你这些。’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柳老师,你是教授,是上九流,干大事情你比我强,但是下九流的事情你就不懂了。不是吹,要是在国内,我那些朋友一定能帮我搞定这件事,可是在加拿大我无能为力,没有文化也就没的办法啊。 我对那个老头儿说:‘我把老婆让给你好不好?求你为我们留条生路’。可那老头没有钱,家里还有老婆没离婚。老头和我老婆睡在里面,我就睡在客厅的沙发上,我还算个男人吗?我想一死了之,已没有脸面回去了,后来觉得不能死,一定要回国。离婚很快就办好了,我老婆果然如数给了我钱。女儿埋怨我不该对她妈发火,说否则她妈不会找别的男人,我说她还不懂事,以后她会明白的,但她愿意跟她妈过。 我一个人孤零零地乘飞机到北京,然后乘火车到上海。家里人一看我一个人回来都惊呆了,得知我和老婆离婚了,我妈妈马上责怪我当初不该卖光了房子和家产,现在去哪儿住?我弟弟妹妹则求我给他们留点儿面子,别让人家知道这件事,赶快到加拿大挣钱,至少混个身份再回来。 我买了点儿礼品去丈母娘家看望他们,当我将我老婆的情况告诉他们时,老丈人说我羞辱他们,朝我破口大骂,那些话你老婆在我不好说出口。他说:‘你看见他们那个了吗?’” 他同时用右手食指向左手食指和拇指组成的圈儿中捅了几下,接着说: “我小舅子要打我,他妹妹把他抱住了,说‘别管他们的闲事’。我连滚带爬地逃出他们家门,不知道去哪儿。我已经没有房子,没有工作,没有老婆和孩子,一无所有。我老父亲七十多岁了,身患中风瘫在床上,靠我母亲照顾,我风光的时候没有照顾好他们,现在没脸再和他们住在一起。我给在美国的妹夫打了电话,他们根本不理我。我弟弟说我:‘你还好意思给他们打电话,你有钱时想到他们了吗?’想想我原来做人确实不好,要是换我是他们,我也会那样做的。真是报应啊! 没有办法,我乘飞机到了温哥华,这时我离开多伦多刚刚三个多月,但我人瘦得不成样子,在温哥华海关警察把我当成偷渡客抓了起来,因为实在和护照上的人不一样。”说着他翻开上衣露出皮带,“你看,皮带比现在向里移动三个洞,”又拿出一张安大略省的驾驶执照,照片上的男子比现在要胖很多,像个大款,而且有一种踌躇满志的样子,目光有神,估计是一到多伦多就办理了驾照。而眼前的他则目光呆滞,像个白痴。 装好驾照后他又接着说:“在海关警察局,翻译告诉我说,警察不相信四个月内能瘦成这样,一定要说清楚来温哥华是干什么的,我告诉他们是打工的,他们更怀疑了,我告诉他们银行帐号和工卡,他们还不信。我说:‘加拿大不是自由民主社会吗,你们怎么动不动就抓人?’翻译说可别这么说,警察知道后没有你的好果子吃,他没翻译给警察听我的话。我说,关着好了,反正我也没地方去。一个多小时后他们放了我,但我在那住了7天,每天交二十块钱。后来才到温东41街一位上海人家住,每个月房租250块钱,一直住到我去那家剪草。现在我住在 Burnaby 的 Boundary ,我的移民纸都还放在那位上海老乡家里。我今天去换驾照,都没敢去他家拿移民纸,结果驾照没换成。你知道,像我这样的人不能帮别人干事情,去多了人家嫌烦,不给好脸色看。” “那你为什么将移民纸放在上海人家呢?这些东西又不值钱,谁偷你的?放在自己住处不更方便吗?我对上海人没什么好印象,他们不会帮你什么忙的。”晓月插话道,她的偏激观点还是没改。 “我们现在四个人住在一家楼下,每人一间房,怕不安全。”他接着说,“柳老师你们住在哪儿?” “我们在49街附近,不过月底就搬到 Burnaby 的东南边去了。”我告诉他说。 “那你们搬家后可一定要告诉我新地址,我需要你们帮忙,别人没人愿意帮我。”他着急地说。 “可是你现在还没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和电话,我如何告诉你?”我问他。 “柳老师,你不知道,我现在没有电话,要到明年开春我自己剪草时才买手机,我们合住的人都有自己的电话,但大家都互相不来往,我现在也不想花电话费,有信就写到 41 街。”说着他掏出个皱皱的信封,那上面歪歪地写着‘顾志纯’三个字。我记下他的“上海老乡”的通信地址,并留下我的电子信箱地址。准备开车上路,可他还没有停止的意思。他接着说: “柳老师,我是不在加拿大呆了,我真想回家。我怕自己坚持不住,把护照邮寄回了上海。我来温哥华我老婆和女儿都不知道,他们回上海也没打听到我的下落。我妈妈说:‘你不能告诉她你在加拿大,四年后她若不给钱你可以在加拿大找到她。’我老婆她还能做几年按摩女?我在上海的朋友对我说:‘其实你老婆傻,不离婚就这样做下去,过几年做不了了也有钱了就好好和你一起过日子多好。’我老婆做这一行也不容易,一个月内就被警察抓住八次,每次都罚款 183 加元,给一张黄纸,如果给一张绿纸,就永远不准跨进按摩行业了,她没有证,很危险。唉,别提她了,我主要是想女儿,可是想女儿都不敢打电话啊,怕她们知道我在温哥华。时间长了我实在想得不行了,终于往多伦多打了一次电话,那次正好是我女儿接的。我女儿在电话里说:‘爸爸,你在哪儿,为什么不来看我,我好想你啊,我回上海都没有看见你’ … … ”他说不下去了,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啦啪啦掉在衣襟上,鼻涕也长长地拖了下来,他连忙用右手来抹,反而更多了,索性将左手紧握着的塑料袋当作手帕在脸上狠擦了几下。这个自称是哭干了眼泪的男人想到自己的亲骨肉时也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车上失声痛哭。 我劝他说:“走吧,我送你”。 “不要了,我有月票。”他从口袋里掏出票夹,手指着票夹中半露的红色月票说:“我刚学会‘ November ’,你看我挂着的耳机,不要以为我是听音乐,我没有那个闲心,我是在学外语啊!我在教会上认识了一家人,从美国来的,我请求他们教我学英语,他们让小孩给我录了一段英语,标准的美国英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学,”说着他将耳机递给我,我听了一下,果然是小女孩录制的美式英文:“冬天, Winter ;夏天, Summer… ”。我将耳机还给他,他又接着说: “我现在想通了,我不能永远在加拿大打工,今年四十五了,五十岁后我还干得动吗?我要坚持打到拿到身份,争取挣个八万十万的我就回国。那时候我也能说上几句英语了,回上海人们就会另眼相看我。如果我什么都不会,没人搭理我的。今年我已经往家里寄了三次钱了,第一次20元,第二次100元,第三次200元,现在家里人对我的印象有所好转。我以后还要成家,我要当个国际打工崽,去日本、美国挣大钱去。就是不再打工,我现在已经挣了一万五千加元,加上离婚时老婆给的一万五,还有她答应以后给我的一万五,我已经有四万五了。现在的钱存在上海,我护照在家里,家人也可以为我办理存款的事,因为我出国前已经将身份证交还公安局了。我的银行帐号都记在小本本上”他有点兴奋地打开本子给我看,我礼貌地扫了一眼后叫他收好,立即开动了汽车。 车穿过41街,他让我停车,说自己下车乘公共汽车。我在公园边将车停稳,他说:“我是职业司机,开车是很随便的。你是教授,开车胆子太小,其实没有必要这么小心。”下车后刚走出几步远又回过头来对我说:“搬家后可千万别忘了写信把电话告诉我!”我向他挥手道别,提醒他注意身体,他则向汽车站走去。 我重新关好右边的车门,那个灰色的擦过鼻涕的空塑料袋占据着他主人刚离开的座位。温哥华收垃圾的工人还在罢工,我那放在后院的大垃圾袋中将增加一个特殊的成员。 太阳已经落山,外面的天空变成了蓝灰色,公园边的路灯已经亮了,不过一切都变得更加模糊了,我浑浑噩噩地开动了汽车。 (2000年11月记于温哥华) ========================= 注:本文人物姓名为虚构,故事为道听途说,却为本人十几年前经历的片段,也是海外华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这个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多么重要! 借科学网平台,祝海外华人节日快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78 次阅读|4 个评论
牛津的“文学学士”
热度 1 yonglie 2013-9-14 09:05
——旧札新钞 ( 150 ) @ Galois ( 1811-1832 )还是中学生时就发表了一篇论文(他读的 lycée deLouis-le-Grand 是法国最好的中学), 18 岁时,两次考巴黎理工学院( colePolytechnique )都落榜了。据说原因是 他觉得题目太简单,没法儿回答 。同年考上了一样有名的高等师范学院(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 ,但因为“ 不可容忍的骄傲 ”被开除了。后来,他还蹲过一个月的监狱;再后来,和普希金一样,为爱决斗牺牲了。 @ 一篇回忆钱钟书先生的文章提到他的名片,英文是 Qian Zhongshu B.Litt. (Oxn) 。 B. Litt. 是 Bachelor of Literature (Letters) ,但不是文学“学士”,而更像过去说的“副博士”,牛津传统下的特殊学位。因为不合大家的习惯,所以允许把 Bachelor 改为 Master ,校规里就有一条是 Conversion of B.Litt., B. Phil., and B. Sc. to M. Litt., M. Phil., and M. Sc . 。( http://www.admin.ox.ac.uk/statutes/regulations/307-072.shtml ) @ 1963 年,一群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在康奈尔召开了一个关于时间方向的会议,与会者中有一个 Mr. X ,因为他觉得那会没意思,不配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大家都知道,那人是费曼。 28 年后,同样的会在西班牙 Mazagon 召开了。有趣的是,做开幕报告的是费曼的老师 Wheeler 。
个人分类: 札记|3429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史下午茶]地主的文学形象与真相
热度 8 冯用军 2013-9-8 17:54
地主家的女儿能嫁出去,家里也有余粮,可是土改后,中国广大农村传统人文关系维持者的“地主”阶层轰然倒塌了,丑化了。最近看到凤凰对陈丹青的采访,说道“地主的孩子都很惨的,娶不到老婆。” 像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郭沫若(收租院)、周立波(暴风骤雨)、高玉宝(半夜鸡叫)、贺敬之及鲁艺(白毛女)、梁信(红色娘子军)等虚构历史、篡改事实、歪曲人物、恶意诽谤的所谓“御用作家”“公公文人”之流,就应该被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鲁迅文学奖”得主史铁生在《记忆与印象》中写道:“太姥爷,一个典型的中国地主,……他有几千亩地的时候,出门赶集,见到路旁的一脬牛粪他也要兜在衣襟里捡回来,抖搂到自家地里。他只看重一种东西:地。 ‘周扒皮’那样的地主一定会让他笑话,你把长工都得罪了就不怕人家糟蹋你的地?……太姥爷比‘周扒皮’有远见,对长工从不怠慢。……长工吃什么他也跟长工一起吃什么,甚至长工们剩下的东西他也要再利用一遍,以自家肠胃将其酿制成自家地里的肥。 经过几十年的宣传、渲染和灌输,一提起“地主”,人们便联想到刘文彩、周扒皮、南霸天、黄世仁四大地主的丑恶形象,他们成了“地主”的典型代表, 1949年前后,为了配合土地改革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更是把地主当成了魔鬼一样的东西来塑造, 那时的观念是越穷越革命、越纯洁,越富越反动、越污秽。 这种为了突出阶级斗争的扩大与深化而对于地主的刻意的妖魔化的抒写,实在对几代人的意识进行了极强的塑造。 最近,人们又对高玉宝被选入课本几十年的《半夜鸡叫》进行了寻根求源的质疑,靠学鸡叫来欺骗长工去早起上工是多么愚蠢的小儿科? 半夜把长工赶到地里去干什么?去摸黑儿到地里去锄苗还是锄草? 竟在小学生课本中存在那么多年,实在是对制造者的极大讽刺。 当记者们找到作者高玉宝时,他只能支吾其词。 最近,《先锋国家历史》一书记述了“周扒皮”的原型——瓦房店市黄店村周春富的遭遇: 周春富祖上也是闯关东过来的穷人,到了周春富这一代,他勤俭到了苛刻的程度:“周春富这人无论吃穿都很寒碜,裤腰带都不舍得买,是用破布条搓的。他把吃剩的粉条用筷子捞出,晒干了以后再吃。 他夏天从来不穿衣服,后背晒得黑紫。他五个儿子各有分工,都非常能干。对几个儿媳也非常苛刻,所有孩子都穿打补丁衣服。 他省吃俭用去买地,见任何人都问:你卖地不?这样,他到1947年有二百四十亩地,家里人均十亩地, 他对长工很厚道,给长工吃得很好,他这样的人在今天是应当受到层层表彰的致富模范,他这种品质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典型代表, 可是在土地改革的大潮中,他的土地、财产被分,他被枪毙了。” 200万乡绅,中国农村的社会基础,被枪毙了。 youtube上很多批斗地主的视频, 我看了后很有感触,相当一部分地主穿得都不好,只不过比一般人家多一点粮食而已, 不可否认部分地主有欺男霸女、官商勾结的行为, 但是,不可否认,部分贫农也是二流子,在村子里面好吃懒做、偷鸡摸狗、调戏妇女。 农民的绝大多数是非常勤劳的,在具有圣徒般牺牲精神的先知先觉者们的带领下,这些被认为都是好吃懒做者,成功地发动了土地革命。 同情个别找不到老婆的地主仔,却不可怜生下来就要被父母溺死的农民娃。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砸碎的只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可是,在获得整个世界之后呢?无产者及其后代变成了有产者、富豪,而先前的有产者相当一部分又重新变成了无产者, 于是乎,整个历史便在这反反复复、不断革命中重复着周期律, 怎样跳出这样的历史周期律,使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上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才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共和国的各种宣传中,有四个著名的“恶霸地主”:刘文彩、周扒皮、黄世仁、南霸天。这四个人是地主不假,但绝非“恶霸地主”。(http://news.2500sz.com/news/sh/2012-3/21_1387046.shtml) 一.刘文彩 四大“恶霸地主”中,影响最大的是刘文彩,不仅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广为宣传,还在他的家乡四川省大邑县办了一个著名的展览——“收租院”,这个展览还在各地复制,并且拍成纪录片。那时我们小小的邢台市就有一个复制的展览。我是既看过展览,又看过电影,更看过包括课本、报刊、宣传画、小话书等的大量宣传。印象最深的是他小斗出,大斗进;还用水牢关押交不起租的佃户;他还喝新鲜的人奶,每天都强迫十个贫下中农的妇女为他挤人奶,一些妇女挤不出来,还遭到毒打…… 郭沫若还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参观大型泥塑收租院》: 一见收祖院,怒火进双眸。 大邑地方军阀,暴发一家刘。 地狱水牢连比,短剑长刀无数,随意断人头。 苦海贫农血,白骨霸天楼。 飞轮转,弹鞭动,火上油。 荒淫无耻,佛号金钟伴玉瓯。 转瞬人间换了,活把阎王吓死,万众竟来游。 百十四草像,海样见深仇。 这些宣传让我们这一代对地主阶级恨之入骨。但近几年,关于刘文彩的谎言被揭露出来,又让我们对这些谎言的编造者恨之入骨,对制造谎言手段之卑劣残忍恨之入骨。 著名作家笑蜀写了《刘文彩真相》一书,揭露这位“万恶”的大地主不但没有水牢,而且还做了不少善事,被称为“刘大善人。1941年,刘文彩捐建文彩中学(今安仁中学),占地相当于半个北大。他高薪聘请教师,贫苦学子学费全免。他自己没有轿车,却购买了一辆轿车供学校教师乘坐。为建学校他看中了一片稻田和罗、李、杨三家的宅基地。他动员农民搬迁的方法,是用自己的两亩地换一亩地,用自己的两间房换一间房。小农陈启贤原有十亩地,按约定应给二十亩,但刘手里的地契却是四十亩的数目,干脆四十亩全给了他。他在安仁镇上修街道,修铺面,收取微薄租金,提供给无房住的乡邻。 他还独资修建了成都至大邑的公路,造福桑梓。 刘文彩的生活也不是“收租院”宣传的那样奢华,他的住房和雇工住房是同一个档次。吃的饭菜也和雇工差不多。 刘文彩家族中多有民国要人,家族出了3个军长、8个师长、15个旅长,还有一个省主席和一个战区司令长官。其中最突出的是他弟弟刘文辉和侄子刘湘,刘湘是抗日名将,病死在抗战途中;刘文辉曾任民国第24军军长,四川省主席,1949年率部起义,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 但是,为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当地领导将刘文彩“包装”成为全国著名的恶霸,还建立了揭露他“滔天罪行”的展览馆——收租院!怎样“包装”的?著名作家焦国标博士主编的《黑五类忆旧》第3期,有一篇《我老汉儿这辈子很冤》,作者曹登贵,揭露了此事真相,全文如下: 我老汉儿(爸爸)这辈子很冤,但是我不敢把真相写出来,怕他当年那顶反革命帽子又戴给我。我老汉儿算是个“知名人士”,千千万万的人都看过泥塑收租院,他就是其中那个枪杀贫下中农的形象。 其实,那根本不是事实。被枪杀的那3人是县里通缉的职业土匪,和刘益山是亲戚。那天他们来刘益山家,还请裁缝来裁丝绸,量做衣服。附近的农民发现了他们,就跑到乡公所报告。乡长刘绍武立即召集人前去捉拿。那3个土匪都带着枪,而且枪法很好,刘绍武不敢冒然进去,就叫我老汉儿先进去探虚实。我老汉儿穿着长衫子,把枪藏在衫子下。进去后,一个土匪看见了他,便伸手到口袋里掏东西(后来证实是掏烟),我老汉以为对方掏枪,便马上开枪。当场打死了两人,一人逃出房外后,被外面的治安队员打死。情况就是这样。 1949年冬月我老汉儿因此事被抓了起来,后来查明那3个人的确是土匪才把他放了。这事本来同刘文彩毫无关系,但是刘文彩同刘益山有关系。刘文彩想买刘益山的地来修房子,或者拿房拿地同他互换,刘益山不干。刘文彩想软化他,便给烟馆、茶馆、饭馆打招呼,凡是刘益山来吃喝,不收刘益山的钱。但刘益山还是不干。 解放后,为了搞阶级教育,把这两件事扯到一块儿,说打死那3个人是因为刘文彩要霸占刘益山家的产业。上面指示当时的镇长安海山把我老汉儿找去,说要搞个阶级斗争展,教育下一代,要他承认自己是刘文彩的狗腿子,打死的3个土匪是贫下中农。之所以要打死他们,是因为刘文彩要霸占刘益山的土地。 后来,他们又要我老汉儿去充当杀人霸产故事里的泥塑模特。我老汉儿是个贫民,他当年与刘文彩也没有任何关系,但解放前他参加过袍哥会,因此解放后给他戴了顶反革命帽子。我老汉儿害怕,只得按他们说的办。上面威胁他:“你敢翻案就得去劳改!”他没得法,只得充当“打死了贫下中农的刘文彩的狗腿子”。 我老汉儿后来为这事悔恨得很,最终他也没有逃脱劳改的命运。 他去劳改是因为另一件事:说刘文彩庄园里没有水牢。1958年,刘文彩庄园被建为展览馆,展示地主阶级的罪恶,我老汉儿也去参观。当时参观不要钱,后来要5分钱,现在当然很贵了,要50元。水牢故事出笼时,本地民众议论纷纷,都说从未听说过刘文彩家有过水牢。当年刘文彩家起火,镇上去了好多人帮忙救火,我老汉儿也去了。火灭后大家又帮忙打扫清理,直到次日中午刘文彩请他们吃了饭才离开,所有的人都没有看见那里有水牢。 有人问我老汉儿:“曹二爸(晚辈喊他二爸),你当年在里面进出过,里面是不是真的有冷月英坐过的水牢?”我老汉儿说:“啥子水牢哟,这儿原来是刘文彩装鸦片的货房。”此事不久被政府知道了,当时没有抓他。后来为了把议论水牢的事压下去,杀鸡给猴看,政府就把我老汉儿拿来开刀。他们骂我老汉儿的话我记得清清楚楚:“你龟儿,我们党做政治宣传,搞阶级斗争,教育下一代,你倒来胡乱说,偏要说冷月英坐的水牢是鸦片馆。你这是造谣!” 其实,文革时有人写过大字报,说冷月英没坐过水牢。这个人叫万红云,原来是刘文彩长兄刘文渊家的厨师。解放后,万红云有一次生病,打针打漏了,手上留下一道疤痕。后来要编刘文彩的故事,上面找到他,要他说手上的疤痕是当年刘文彩指使狗腿子打的,并为这个故事专门设计制造了一条弹簧钢鞭。万红云从此就进入了刘文彩收租院的家史演讲组,到全国各地去做血泪控诉,成了仅次于冷月英的二号人物。 文革时两派斗争,万红云和冷月英各在一派。万红云先写出大字报,揭露冷月英不是刘文彩的佃户,更没坐过水牢。冷月英等人也写出大字报,揭露万红云手上的疤痕是解放后打针留下的。两个诉苦明星互相揭短,闹得安仁镇人人皆知。 这事让上面非常尴尬,后来他们考虑到冷月英的影响更大更重要,于是就把万红云驱逐出家史演讲组,又把收租院泥塑里万红云挨打的塑像撤去了。不过,那条专为万红云订制的弹簧钢鞭却被留了下来,编成了另一个故事。 万红云只是被逐出去演讲组,我老汉儿则是被抓进监。1966年5月份的一天晚上,上面派镇上的干部王明轩、李银松来抓他,罪名是造谣,因为他说刘文彩家没有水牢。当晚就把他捆送大邑县公安局。他在大邑关了一段时间,不久县法院就以造谣罪判了他15年徒刑。 八十年代,邓小平上台后开始平反冤假错案。老汉儿去申诉,法院答复:你这个事是搞重了,当时过左。于是,法院将他改判为5年。这个改判已经没得实际意义,这时我老汉儿已经劳改14年多,马上就要满刑了。 我老汉儿出狱后,想不通,为一句真话就劳改15年。他去找县法院,县法院不理。他又到地区法院,地区法院也不理。他想到自己这一辈子实在冤枉,一时想不通,就在县法院门前服了毒——吞的老鼠药。那是1982年,他71岁。他死前曾对我说过:“你要为我申冤啊!”但是我不敢把真相写出来,不敢为他申冤,我怕他当年那顶反革命帽子又给我戴上。 二.周扒皮 周扒皮实名周富春,是辽宁一个普通地主,祖上闯关东辛勤积攒下点家业,周待人温厚,因高玉宝笔下的《半夜鸡叫》人物“周扒皮”被政府树立典型在全国宣传而使其闻名。因小说中的恶霸形象,周土改时被打死。小说发表后,当地有人说老周不是那样。高玉宝说:文学创作的需要嘛。咱们这儿没有,不代表其它地方没有。 半夜鸡叫的细节也是虚假的。课文里描写周扒皮打开鸡笼子,划火柴去照……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这些细节是虚假的、捏造的:学鸡叫不必趴到鸡笼子旁边,也不用打开鸡笼子去看,熟门熟路要划什么火柴? 三.黄世仁 鲁艺集体创作,贺敬之执笔的歌剧《白毛女》让黄世仁遗臭万年。但其家乡平山县却有这样一个说法:黄自幼好学,后继承祖业并积德行善,接济邻里。他与杨白劳是自小结拜的兄弟。杨白劳之父杨洪业为豆腐大王。杨继承父业后欠下巨额赌债无力偿还,黄借给他大洋1000元,并收留其未成年的女儿喜儿。无脸见人的杨白劳外出躲债,误喝卤水身亡。黄世仁厚葬了杨白劳(据百度百科) 四.南霸天 南霸天,实名张鸿猷,被誉为“海南陵水县教育第一人”,人称“张拔贡”。他谦虚和善,严律教子,其后人中有二十多人从事教育事业。他“儒而兼贾”,经营糖寮、养鸭、贩卖藤、板等生意,勤力致富后置办了私家大宅。解放后在他的大宅里拍了电影《红色娘子军》,从此他就有了个响亮的称号叫——南霸天,实名反而没什么人知道。 其实电影《红色娘子军》真的南霸天是虚构的人物,与张鸿猷完全没有关系,张鸿猷死后4年,红色娘子军才组建。这些说法也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寻找英雄》一书相通。红色娘子军的第一任指导员王时香老人在此书中这么述说:“我们连长庞琼花,就是电影里的吴琼花。她是我们邻村的人,参军前我俩就是好姐妹,平时我们到镇上赶集就能碰到。她是贫农出身,并不是南霸天家的丫鬟,也没有南霸天这个人。这是和电影里不一样的。 由于铺天盖地的宣传,过去我们一提到地主,就自然而然地与“恶霸”联系在一起,认为凡地主都是无恶不赦。现在才明白了为什么要把这些人包装成“恶霸”,那就是要给人们灌输这样一个观念:“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进而要让人们“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 湖南近代涌现了不少风云人物,魏源、曾国藩、彭玉麟、左宗棠、刘坤一、谭嗣同、黄兴、熊希龄、刘揆一、刘道一、蔡锷、宋教仁、谭延闿。。。
个人分类: GHCRC全球人类浩劫研究中心|3372 次阅读|39 个评论
济南审判薄王模式:既普及法律,又繁荣文学
热度 5 大毛忽洞 2013-8-27 16:30
济南审判薄王模式:既普及法律,又繁荣文学 媒体曾经一阵子鼓吹过什么“重庆模式”。 啥叫“重庆模式”? 媒体用“唱红打黑”来包装“重庆模式”。 实际上,“唱红打黑”只是表像。 当王立军逃到美国领事馆之后, “重庆模式”的谜底才被揭开。 原来“重庆模式”就是“薄王模式”。 中国汉字就是博大精深啊! 薄王,薄是书记,王是公安局局长。 薄王,又可以理解为薄就是王。薄爱唱就唱,薄爱打就打。 薄唱红时,神州大地尽起鸡皮疙瘩。 王逃跑之后, 薄从此就不是薄王了。 网友从文学角度解读济南审判: 1 、“济南故事完全符合好莱坞电影原则,起承转合,人物鲜活。依次展现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自己三大矛盾。主仆相煎,兄弟阋墙,夫妻反目,屎尿未及。天要下雨娘要嫁,逆子引火烧全家。电影名字暂定为每个人背叛每个人。”(via.高晓松)   2、“《纸牌屋》的男女主角在凌晨的窗前,共抽一支烟,对编剧们来说,这样的细节已经是极致了。而真实版的剧情,远远是你想象力达不到的地方。‘如胶 似漆’‘不可自拔’‘暗恋’,然后是一句经典台词:‘一巴掌就打出来一个叛徒也不容易’。另一说法,有人把《纸牌屋》叫成《棋牌室》,这个比较贴切国产 剧。”(via. 王丽萍编剧)   3、“记得当年有媒体报道,王立军下属称王立军为老师。而在有些时候会称唿谷开来为师母,当时以为是恶搞或者搞笑来的。结果还真就是了,结局有点令人出乎意外,但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整个案件的脉络已经很清晰了。女人啊女人,你的名字叫神马来着?”(via. 天涯烟火) 4 、“从反腐戏演变成谍战戏,再次上升到宫廷男女戏……这部跨世纪的年度大戏,如果能让张艺谋、韩三平、冯小刚联合执导,让陈宝国主演薄熙来,让范冰冰主演谷开来,让甄子丹主要王立军,让梁朝伟主演徐明,一定非常精彩,票房绝对过百亿。”(via. 毛启盈)   5、“这几天关注审薄熙来时谷开来的证词,突然想起刘志军老婆说刘志军每晚都回家睡觉来力挺丈夫的表态,得一结论:老婆还是原配的好!”(via. 颐尚温泉-张安明)   6、“宋江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做江湖老大!首先就要舍得花钱!卢俊义的经历告诉我们:冤假错案,都是别人设计好的。武大郎的故事告诉我们:娶个漂亮的 女人做老婆等于自杀。西门庆的经历告诉我们:斗不过人家小弟,就千万别欺负人家大哥,否则你会死得很难看。”(via. 身手矫健的小钻风)   7、“王立军生日12月26日,摩羯座。谷开来生日11月15日,天蝎座。从星座学来讲,天蝎与摩羯终究只能错过。”(via. 财经女记者部落)   8、“因为爱情。现在看来整个故事的脉络已经非常清晰了:所有的男主角都为谷开来倾倒,徐明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买单王,立军求爱不成由爱生恨投奔敌国渔死网破,尼尔追求过于热情奔放被立军和开来联手湮灭。唯一无辜的原配男主角在法庭抗辩的最后阶段才讲出这个凄绝的爱情故事,令众法官人不禁唏嘘悲 伤。”(via. 无敌破壊王)   9、“公元192年,吕布与貂蝉私会于风波亭,恰逢董卓回府撞见,大怒道“我老婆你也敢碰”,抢上前来,当胸就是一拳,吕布猝不及防,口喷鲜血,当下心生忿恨。是夜,吕布急奔关东诸侯大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via. 梦晨伤)   10、“男人外遇的下场。薄没外遇,就没谷带着小瓜国;谷不带小瓜出国,就不会买国外别墅;不买别墅,就不会涉及海伍德;不涉及海伍德,就不会杀海伍 德;王立军不暗恋谷,不会遭薄一巴掌,就不会被撤局长职务;就不会害怕调查而出逃;王立军不出逃,就不会东窗事发。所以,男人出轨,一棋不慎,全盘皆 输。”(via. 落雪博报)   11、“薄、谷、王三人星座分析,巨蟹座的男人特别重视家庭,想当年薄熙来面对凶狠前妻,数十年如一日的围追堵截,也要和现任谷开来在一起,可见薄的情真意切。摩羯座的王立军与和天蝎女谷开来注定没有缘,速配指数是零。”(via. 黄佟佟)   12、“最近杜蕾斯佳作连连!上周广告语:光大是不行的。这周换成:薄,迟早要出事的。以为够神了,没想到还有下文:薄,不可怕,鼓开来,才可怕!今天推出下周广告语:蛮干,也是要出事的!”   13、“选老婆一定要慎重啊。父亲决定起点,女人决定终点。”(via. 中国微观察)   14、“唉。难怪两千年前的孔子已有体会:‘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via. 元芳时评)   15、“唱红,原来因为厌绿! ”(via. 潇湘子)   16、“买了雍正王朝的票结果看了场宫锁心玉。”   17、“摇晃的红酒杯,手指上染着鲜血,那不寻常的爱,难赦免的罪,谁忠心的跟随充其量当个侍卫,脚下踩着玫瑰,回敬一个耳光安慰,可怜,痛太美,尽管再卑微,也要你粉身碎骨的滋味。你太美,尽管再胡言,我都想用铁窗隔绝世界。我的王妃,我要霸占你的美!”(via.darkrocker)   18、“有人对刘备说,赵云投靠曹操去了。刘备便用手戟打那人,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不久,赵云果然怀抱甘夫人,保护着刘禅,归队。刘备大喜, 设庆功宴。酒过三巡,夹起一个饺子到赵云碗里,笑道:‘贤弟尝尝!好吃不过饺子。’~赵云脱口而出:‘好玩不过嫂子!赵云卒’。”(via. 工小蚁)   19、“啪!!!‘我打你这一巴掌,是想告诉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暗恋你五哥的事儿!’啪!!啪!!啪!!啪!!‘我勐抽自己这么多巴掌,是为了告诉你,一个巴掌拍不响啊,五嫂子’!”(via. 石不该)   20、“额,以为是宫斗剧,导演说是律政剧,主角说是革命英雄剧,看到最后居然是狗血家庭伦理剧!”(via.何小道)   21、“猜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这结尾,因为爱情,天蝎和摩羯只能错过。偶像爱情剧叫《重庆爱情故事》文艺片叫《因为爱情》电影叫《背叛》。”(via. RestlessTempests)   22、一开庭本以为是《三国》,后来发现却是《红楼梦》,再审下去,直接变成《金瓶梅》了。 -(via. 网友 外乡人)   23、这两天新闻告诉我男人一定要管好两样东西:小弟和小弟弟。(Via 王左中右) 下面的段落来自: 《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2月15日第45期,作者:何三畏,原题:《“薄王”的疯狂》   到目前为止,重庆在薄熙来和王立军时期的政治和民生,已经越来越公开了。这是重庆市新的市委书记到任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产生的新气象。现在,我们看到了更加令人发指的、眼花缭乱的事实。多时,当人们指政治人物“疯狂”,只是一种形容。但是,我们看到,“薄王时期”的许多政治和法律手段,以及他们个 人生活的行事逻辑,只能说是实实在在的疯狂。 媒体形容王立军时期的公安局的仪仗,“有如上朝”。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警官们对局长的顶礼与臣服、紧张与惶恐,浑然不似阳光组织。现在,“薄王”二字 成为一个联合词组。但是,王仅仅是一个公安局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权力构架里,公安局只是一个法律执行机关,理论上还有多个机关排在它前面,为什么可以用一位书记和公安局长的任期来定义一个地方的政治时段?这只能解释为:这是一个书记领导下的“警察管理”时期! 然而,这位不可一世的公安局长,也只是在公安局内部为所欲为,并可以对属地公民实施非法拘捕、刑讯逼供。当他来到薄熙来书记面前,就只能“俯首称臣”,甚至薄夫人要杀人,他也必须鞍前马后,前掩后盖,消尸灭迹,如同家丁。  这是人生的依附,比之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书记翻脸,局长立即自感朝不保夕。头一天晚上还满面笑容握着手勉励的下级,第二天见面便赏他一耳光。书记夫人也可以搜查公安局长的办公室并调查公安局长的部下。这是多么杀机四伏的游戏。一位浑身堆满荣誉的警界特级英模,于是被迫避走外国领事馆。 在他们的圈子里,充满了肮脏和罪恶、利用和控制、交易和博弈。他们视百姓如草芥,视法律为无物,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甚至出于捕风捉影的心理强迫症,蓄谋毒杀外国人。从他们的“事迹”,看不出他们还有什么不敢干的。 他们没收公民和企业的财产,甚至不需要真正的“得罪”,可以仅仅凭毫不相关的理由,不经法院,由公安一家办理,然后进入“公安局账号”。他们大批量地 劳改劳教,发动了一场恐怖而且荒谬的大运动。他们使恐惧深入到日常生活,公众既不敢议论时事,更不敢评价官员。重庆市公安局还非法制作老虎凳等刑具,使用各种酷刑。那些刑具和酷刑的名称,有的在以重庆为背景的革命小说《红岩》中出现过,有的在“文革”中实用过。 而这一切无不出之以冠冕堂皇的红色正义。薄熙来一边滥用职权,掘取私利(仅被杀的英国人按协议即可从他们那里拿到一亿以上的中介费),一边让重庆卫视 取消广告,耻于言利,只播“讲、传、唱、读”和革命剧;又一边制造冤狱,压制舆论,一边大讲公平公正,勤政为民,还声称疾恶如仇,又营造歌舞升平的和谐气氛。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国外最好的大学,还由国内的公安局长负责保安,却跑到治下的合川县去题字,要求平民的孩子向刘文学学习。他人格分裂,既肆无忌惮, 又处心积虑。   红色的意识形态和黑色的权力,把重庆带入了“重庆模式”。 “ 重庆模式”在重庆没有遇到阻力。重庆以是否拥护“重庆模式”划界,拥护的以利益拉拢,批评者即视为敌寇。他们甚至有雄心建立全国范围的“黑名单”, 实行技术监控。如果说“文革”的最大特点,就是自上而下的有组织、可操控的混乱,那么,“重庆模式”不正是这么回事么? 三十多年前,“文革”被彻底否定。但所有的罪过,近的归于“四人帮”,远的交给历史和文化。   现在,“重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破坏性实验,它证明了只要有一位权倾一时的地方诸侯愿意,“文革”即可重新登场。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4104 次阅读|7 个评论
家书157--用心理学解读文学
guanyunzhai 2013-8-16 09:22
上次没细看你的微博,原来你借《 五十 层次 的灰 》读时,还借了本 弗洛伊德的 《 性学三论 》做参考。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优秀的作家能认清纷繁的社会,洞察复杂的人心,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作家水平越高,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人。所以,以心理学理论为工具,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人物,这样做,挺专业。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分析自己,理解他人,挺重要、也挺吸引人,心理学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多年。而近代解剖学已经有了近五百年的历史,为什么心理学出现得这么晚呢?我想主要是因为,现代科学是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上的,要把世上的一切事物都追溯到它的最基本结构,并用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中的适用于世上一切事物的规律解释它。比如,如果研究人,就把人体剖开,将这一实体分成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四大组织,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 七大系统,包括 心、肝、脾、肺、肾 在内的众多器官,运用物理学、化学等原理,研究各实体的相应的功能,这就产生了生理学,进一步研究这些实体发生病变的情况,于是产生了病理学,你学的制药,是发现和研制相应物品,对付人体的病变,相应地,有了药理学。这些研究,都是针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比如,如果 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 者 血液粘 稠 度增加 ,血管内就可能 形成血栓, 导致 血管闭塞 。这时,就可以考虑使用 稀释血液 、溶解 溶栓 、 抗凝 固、 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等方法应对。 可是,人体有另一种病,却不容易用这么办法解决。比如,整天不开心,或者老是怀疑别人会害自己,并因此导致疾病,这种病症没法从解剖学、生理学找到答案,也没法用常规医学治疗。心理学超越了还原论的研究方法的局限,注重研究人与其他非生命、甚至低等生命的不同,由此找到了治疗心病的办法。中文“心理”这个词翻译得不太恰当,它实际指的是精神现象,包括知、情、意。
1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写作中的文学修养
azureps 2013-8-14 14:59
想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科研写作能力是否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 在我读博士的时候,有一个科研能力非常强的同学,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只要有想法他就能实现出来,就是苦于写论文,每有他和我交流科研心得之时就会讲论文写作之难!我就问了他一句:你看小说吗?他说“我从来不看!” 后来参加工作以后,辅导研究生,能看出学生很用心,文献看了很多,课题的基本思路自己也比较清楚,但是就是写出来的东西显的乱七八糟,不得要领!我又问了一句,你看小说吗?同样的回答:不看!我又尝试的问了其他几个学生,发现了一个不太严谨的结论(因为只建立在自己周围有限的几个例子):不看文学作品的学生,通常科研写作也是其最发愁的工作;而那些对文学作品有一点阅读量的学生,科研写作通常会好一些! 然后我又对比我自己,我阅读文学作品是在考研究之后的那个学期,那年正好是2003年非典,学校封校,宿舍的苗同学就租了很多的小说,由于他都看过的原因,就推荐我和其他舍友看,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小说中的情节,就这样那半年,免费阅读了几本小说。对我转变就是和舍友讨论问题,词汇量大了些,自己有某种观点和想法的时候,懂的考虑如何把自己的观点讲的别人更容易让对方听懂,在方式上如何铺设要点,如何描述重点,又对比我此前在普通话考试中选了话题却无话可说的尴尬,感觉自己可以自由并较准确的表达自己了!在读研究生的时候,科研论文写作感觉好一点,也常得到老师和师兄的认可。 但是,这个说法可能又与我们传统的教育观点大相径庭,因为许多老师在上课时候和学生讲:多看点书,但是不要看小说,多看点学习的书,把时间花在正确的地方。 涉及到科研写作,应该广泛的阅读科研文献才是有的放矢,从文献中学习如何写论文!的确,学术文献和小说的写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讲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可以提高科研写作能力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有点不同的观点。 我的理解是这样:小说一般需要这样去写,首先,小说要明确一条或几条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其次,小说要有多个故事作为内容,这些故事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对小说主题起铺垫作用;再次,每个故事以及小说整体要有故事高潮,这个高潮要在各个故事中不断的升华;最后,每一部小说都会有一定的社会寓意!小说在表现形式上 要语句优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那么,如何写好一篇科研论文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论文的主旨是什么?对应于小说所展现的寓意!其次,论文写作要明确研究主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相当于小说中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对小说主题的铺垫!再次,论文写作需要理出一条思路,课题背景,现有研究成果,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做的工作,研究方法,主要结论——这正好是小说中故事发展的线索!科研论文也需要语句优美,朗朗上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科研论文和文学作品之间具有一致性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小说讲究铺垫、高潮,读者在阅读故事 中 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得主题不断地得到升华。这是一种逻辑,也是一种艺术!将这种逻辑与艺术应用于科研论文写作中,设置铺垫(理论支持),故事高潮(实验分析),主题升华(主要结论),这样的论文才有可能抓住读者的心,才是好的科研论文。把科研论文, 当成读者讲的一个故事,如何将这个故事讲的生动,有趣,感人,不仅是小说作者奋斗的目标,同时也是科研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 宋朝诗人陆游传授儿子作诗经验时写到:“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剑南诗稿》卷七十八,示子遹),曾感慨自己 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百度百科,工夫在诗外)。在论文写作中,文献阅读有助于提高对学术,学术术语的认识,但是提高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也不能只盯在学术文献中,有时也应该跳出文献,从逻辑和故事编排上做点努力! 床头放一部小说,每晚睡觉之前读3,2页,不但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 示子遹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4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推介《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易卜生诗歌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书系
xscb 2013-8-13 17:29
书名:《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易卜生诗歌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书系》) 作者:邹建军 胡朝霞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 : 978-7-5100-6654-2 出版时间: 2013.7 定价: 48.00 元 内容简介 : 《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易卜生诗歌研究》共 29 篇论文,涉及《易卜生文集》第 8 卷中收录的 61 首诗歌。该书以文学地理学视角为中轴,分别从“地理意象”、“动植物意象”、“地理空间”、“地理生态”方面进行编录,再佐以“思想主题研究”、“艺术形态研究”以及“研究历史与会议记录”,具有较大的文学地理学和伦理建设价值。 作者简介 : 邹建军,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人。 1984 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 2008 年获华中师范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指导组组长;兼任《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中国诗歌》副主编、中国比较文学教研会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精品课程《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主讲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地理学批评。出版《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等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专著 3 部,《现代诗学》、《现代诗的意象结构》等比较诗学论著 3 部;主编《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文学地理学批评视野中的易卜生诗歌研究》等学术编著 6 部,《时光的年轮》、《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集》等汉语诗集 3 部。 胡朝霞,湖南省衡东县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比较文学与语用学。在《外语教学》、《求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 录 : 第一编 地理意象研究 ◎ 易卜生诗歌中的光——以《易卜生文集》第 8 卷中收录的 61 首诗歌为例 / 袁艺林 002 ◎ 易卜生诗歌中高原及相关意象的探究 / 钟秀 010 ◎ 易卜生诗歌地理意象的神秘性探讨 / 袁循 018 第二编 动物植物意象研究 ◎ 易卜生诗歌中的四类动物意象 / 谭永 026 ◎ 易卜生诗歌中的鸟意象 / 袁艺林 032 ◎ 易卜生诗歌中“鹰”意象的两重性及其审美意义 / 刘夙 041 ◎ 易卜生诗歌中的“花”的意象 / 王婉 049 ◎ 《在高原》中高原—峡谷地理空间的对立与统一 / 钟秀 057 第三编 地理空间研究 ◎ 易卜生长诗《泰尔耶·维根》的地理空间建构 / 代云芳 066 ◎ 易卜生诗歌中的自然地理空间——以《易卜生文集》第 8 卷中收录的 61 首诗歌为例 / 袁艺林 073 ◎ 易卜生诗歌的文学地理学研究 / 吴海超 084 第四编 地理生态研究 ◎ 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哲学之思与生态之维 / 邹建军杜雪琴 092 ◎ 易卜生的文学创作与海盗精神的张扬 / 王远年 104 ◎ 易卜生诗歌的生态伦理意蕴 / 刘富丽 112 ◎ 民间文学传统与易卜生文学创作 / 王远年 119 ◎ 易卜生诗歌的民间歌谣特征 / 王远年 126 第五编 思想主题研究 ◎ 《泰尔耶·维根》伦理身份问题探讨 / 胡朝霞 邹建军 134 ◎ 易卜生诗歌中的“自我主义” / 张廉 144 ◎ 易卜生诗歌的现代性解读 / 吴海超 151 ◎ 至善的“自我”:自我实现与道德至善——以《泰尔耶·维根》为例 / 吴海超杜益文 157 ◎ 论易卜生诗歌中的理想主义情结 / 袁循 162 第六编 艺术形态研究 ◎ 三种向度与易卜生的诗学观念——对易卜生诗歌的整体观察与辩证评价 / 邹建军 174 ◎ 《老水手行》与《泰尔耶·维根》之比较 / 谭永 188 ◎ 论易卜生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 张廉 196 ◎ 论易卜生诗歌的流浪汉情愫 / 王远年 204 第七编 研究历史与会议综述 ◎ 易卜生诗歌研究在中国 / 袁艺林 211 ◎ 国内易卜生诗歌汉译的若干问题 / 袁艺林 218 ◎ “易卜生诗歌研讨会”综述 / 罗俊容 228 ◎ 易卜生诗歌网络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胡朝霞 233 附录 /238 后记 /240
23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事成于“勤”
liyuxiang1984 2013-7-8 21:30
n 好久没写文章了,总想写点感想,不知从何入手,今天借雍正皇帝的一句话“治国以勤为先”写写我的体会! 古人云:“勤能补拙是良训”。以我看来, 没有太笨的人,没有奇才,只有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人! 三皇五帝到如今,想有所成就,有所造诣,还是要通过读书。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读书没有什么技巧,没有什么捷径,必须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去领悟,去消化吸收! u 案例解析 n 案例一 清代中兴名臣 曾国藩读书解析 曾国藩 ,清代名臣,作为“中华第一完人”,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他的《曾文正家书》、《冰鉴》等,我都非常喜欢。内藏为人、为政、为学、行军用兵之道,识人用人之方。他的为学之道在于两个字:“勤” “专”。他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 读书 的机会不放松,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这三个 都要通过“勤”来实现,所谓“万事皆有勤而顺,百弊皆有懒而生”。 n 案例二 开国领袖毛泽东 读书贵勤 毛泽东是个终生与书为伴的人,他热爱学习热爱读书无人能比。毛泽东曾说: “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 。自少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善于挤时间看书学习。长沙求学时期他勤学苦读,革命战争年代他利用战争空隙争分夺秒地研读,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更加嗜读。毛泽东的故居中南海就像个书天书地,居室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连厕所里也摆放着书。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把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等书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毛泽东也总是带着几箱子书。直到重病临终之前,毛泽东也未放弃对书本的钟爱。在 1976 年 9 月 7 日至 8 日下午的弥留之际,毛泽东仍在坚持看文件、读书。据医疗护理记录, 8 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共 11 次,达 2 小时 50 分钟。其中有一次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看了 7 分钟的书,他又昏过去了。 10 多个小时后,毛泽东在书香味中离世了。   毛泽东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是他成为伟人、作出丰功伟绩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毛泽东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也有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毛泽东常常论及读书与学习,其相关思想非常丰富。毛泽东是怎样论读书与学习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学要胜古人。在毛泽东早年所作的《讲堂录》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 在现实中,毛泽东也确实是才胜今人,学胜古人。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立志探寻宇宙的大本大源,想读尽天下书。从 1920 年开始,毛泽东到北京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后,就开始潜心钻研,不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并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他依据中国国情灵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于革命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 ——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并且,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继孙子兵法后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同时,毛泽东在哲学、诗词、书法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二、积学贵有恒。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曾立言以身心之修养、学问之研求为主,用功读书,持之以恒。他写过一副自勉联: “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 化用明代学者胡居仁所撰的对联 ) 。这副对联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精神的称道。毛泽东之所以成就为哲学家,是他终生注意研习哲学的结果。例如在延安时期,已是中国共产党主席的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一书时,曾亲笔作了 3000 余字的摘录,还致信艾思奇虚心求教。   三、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 “ 三复四温 ”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 ( 布 ) 历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 10 遍以上。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 10 种不同版本。   四、广收博览。读书广收博览是毛泽东一贯提倡和践行的。毛泽东在给秘书林克的信中曾这样说: “ 钻到看书看报看刊物中去,广收博览,于你我都有益。 ” 这句话其实也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他自己的读书范围就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到马列主义著作,从古代作品到近人新作,总之,哲学、宗教、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各种报刊杂志,都在毛泽东的涉猎范围。   五、系统钻研。毛泽东提倡博览群书,同时又提倡认真研究、系统掌握书本知识。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更是号召系统研究。他曾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他还强调: “ 从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 ”   六、勤动笔墨。勤动笔墨是毛泽东读书时的一大特点。毛泽东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留下自己的心得或评论。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研读德国伦理学家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毛泽东就曾在书页上写有 12000 字的读书批注。在领导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为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所读过的哲学教材书页上都留下了许多阅读符号,如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三角、方框、圈、点、勾、叉及问号等。此外,毛泽东在读书时,还细心地改正了原书中一些排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在建国以后,毛泽东读书时作批注亦不少。   七、学思结合。毛泽东这一主张与孔子的名言 “ 学而不思则罔 ” 一致。青年时期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 “ 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 ” 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毛泽东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八、不闭门求学。毛泽东主张,求学要结合社会的实际,不但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 “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 他赞赏古人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的治学之道。正是为了践行开门求学原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曾利用假期考察湖南农村。北伐战争期间,毛泽东于 1927 年专程赴湖南考察湘潭、长沙等五县的农民运动,并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在广泛和深入调查农村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九、学离不开问。毛泽东认为学习不仅要善于读死的书本,还要善于读 “ 活 ” 的书本。他主张学孔夫子的 “ 每事问 ” 。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批评许多领导者,一接任新的工作就喜欢宣布政见,一遇到困难就叹气、恼火,而不知到自己的 “ 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 ‘ 每事问 ’” 。他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说:要了解情况, “ 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 。   十、要善于挤和钻。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曾说:学习可以想法子解决。一个法子叫做 “ 挤 ” ,用 “ 挤 ” 来对付忙。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这就是向木头 “ 挤 ” ,木头让了步。另一个办法叫做 “ 钻 ” ,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 “ 钻 ” 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 “ 钻 ” 来对付。毛泽东是 “ 挤 ” 和 “ 钻 ” 精神的提倡者,更是实行这种精神的模范。青年时期他曾在路灯下看书,甚至躲在厕所里看书。建国后他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但仍利用饭前饭后、节假日、旅途间隙读书。 1975 年,毛泽东的眼睛做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又开始了大量阅读,有时竟然一天读上十几个小时,甚至躺在床上量血压时仍手不释卷。   十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毛泽东曾说: “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 ‘ 学而不厌 ’ ,对人家, ‘ 诲人不倦 ’ ,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 事实上,毛泽东对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这两者都作出了表率。学而不厌首先表现在毛泽东长年坚持阅读马恩列著作及许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文学、史学等专著。毛泽东同时是诲人不倦的导师。无论是在湖南一师附小任教,还是在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讲课,毛泽东都能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生动、活泼,且循循善诱。   十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家,他明确指出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 毛泽东不仅把理论与实践比作箭与靶的关系,更把对理论的应用或实践本身看作是更重要的学习,故他提倡在实践中学习。 n 总结 做一切事情,永远不要偷懒,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永远警惕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要以勤赢得一切! u 书籍推荐 经典: 中国四大名著 : 《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莎士比亚著作: 哈姆莱特 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 李尔王 奥塞罗 麦克白 、 仲夏夜之梦 、 亨利五世 、 理查三世 西方四大古典 : 哈姆莱特 浮士德 荷马史诗 神曲 历史: 《史记》《汉书》《五代史》《资治通鉴》《斯文精粹》 《经史百家杂钞》《四书 . 五经》《大秦帝国》《明朝那些事》等等 兵法: 中国古代十大兵法( 1) 《孙子兵法》( 2) 《孙膑兵法》( 3) 《吴子》( 4) 《六韬》( 5) 《尉缭子》( 6) 《司马法》( 7) 《太白阴经》( 8) 《虎铃经》( 9) 《纪效新书》( 10) 《练兵实纪》 再加上《曾胡治兵方略》 医学: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内经知要》、《脉经》、《删补名医方论》、《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文学方面: 《唐宋八大家名篇》 《唐诗宋词三百首》 《韩昌黎先生文集》《古文观之》等等 佛经:《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心经》等等 自然地理:《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等 :
个人分类: SpMT|1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石榴树上结樱桃
sstone2009 2013-7-3 22:14
孔繁花是官庄村一村之长。几年前的村主任选举中,她一举击败老村长,成为年轻的女村长。孔村长热爱村长这个职务,尽管官职十分之小,一踏出这个熟悉官庄村,她面对的要么是其他村像她一样的村长,要么就是比她大的多的镇领导、县领导,但每每想到官庄村离不开她,村委的班子需要她带领,全村的群众期待着她带领大家致富、发展,孔繁花就会在心底涌起无限的自豪!她不仅要努力工作,而且要做出成绩来! 不久,村级选举又要开始了。孔繁花有着必胜的念头,她要准备一份“竞选演说辞”,把她的雄心壮志向全体村民阐明,她要告诉大家,她又信心带领大家奔向幸福的明天。除了计划生育要抓好,她想好了安排好村里的几个重点帮扶人员,最为重要的是,那个因为她的奔波因污染而关停的废弃造纸厂,她决定引入新的合作,重新启用起来,解决村民就业、村委会办公经费等。那个造纸厂曾经是镇里一位领导的关系,解决这个污染问题一度是孔繁花值得骄傲的政绩;造纸厂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的重生,一定是她的一个新的政绩! 孔繁花坚信,新一届的村主任必定仍然是她自己。她盘点着整个班子里的各位成员,没有人会是自己的对手。倒是年轻的小红很有潜质,在自己新的一任里,孔繁花决定好好培养聪明机灵的小红,通过一定的磨练,让她在将来能够顺利接自己的班。 选举的时间越来越近,村里似乎事情多了起来,铁锁老婆居然躲过检查怀孕了、村委会居然有人在捣腾要夺村长、孔繁花的老公从深圳打工回来了他似乎受了骗精神有点问题、邻村为了一位儿子叛逃的老人的墓与官庄村几乎大打出手……好在一件件事情在孔繁花的巧妙布局下一一化解。 临近选举日,孔繁花淋了一场雨,发起烧来。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惊讶地听说小红要参加竞选,而且,似乎这个年轻的小姑娘势在必得……选举当天,孔繁花烧虽已退,但没有去会场,她在家里听大喇叭里小红的竞选演说,小红说完,就开始投票。小红原来是唯一的候选人! 发生在官庄村的一段故事就在孔繁花的别样心情里进入尾声。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从门口望出去,孔繁花看见新任村长小红领着一帮人,捧着一张玻璃匾过来。孔繁花知道,这匾是来送自己的,边上写的字应是“一花一世界”…… 我读完这部小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写点读后,无非是想记录点什么。村长的更替只是大历史的一个极小的缩影,在我看来,不必为孔繁花感到失望,也不必为小红感到欣喜。我确信,无论谁是村长,官庄村一定还会向前进步。倒是那首孔繁花的母亲教给孙女豆豆的儿谣,让我若有所思。豆豆边玩边唱: 颠倒话,话颠倒 石榴树上结樱桃 兔子枕着狗大腿 老鼠叼个花狸猫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上第一位作者——恩黑杜安娜(Enheduanna)
assyrialiu 2013-6-18 19:51
在浩如烟海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伊楠娜的晋升》、《伊楠娜与埃比赫》和《苏美尔神庙赞美集》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三部著作,它们对世界文学史的重大意义不在于词句有多么华美,内容是如何丰富,而在于它们共同的作者是恩黑杜安娜(Enheduanna)。她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署名作者,被美国著名亚述学家哈罗比喻为“苏美尔文学领域的莎士比亚”。 恩黑杜安娜生活在约公元前2300年的两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地区(今伊拉克),是阿卡德帝国的建立者萨尔贡(Sargon,即《圣经》中的亚 甲王撒珥根 )的女儿,即阿卡德的公主。 约公元前3200年,在两河流域南部(又称巴比伦尼亚)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在经历了城邦争霸的早王朝时期之后,公元前2291年,北部的阿卡德城邦在伟大首领萨尔贡的领导下,最终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帝国,定官方语言为阿卡德语,它与现代阿拉伯语、希伯来语都属于塞姆(闪米特)语系。如同日本人借用汉字创制日语假名一样,阿卡德人借用了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符号创制了阿卡德语楔形文字。苏美尔文字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它最初为图形文字,后来发展为楔形文字。 恩黑杜安娜的苏美尔语名字,en-he 2 -du 7 -an-na,意思是“国王,安神之装饰”或者“国王,天之装饰”,其中,en是“主人”(lord)之义,在此引申为“国王”; he 2 -du 7 是“装饰”的意思;an-na来源于an-a,an是指苏美尔的天神安,或者直接指“天”,最后的-a是一个从属后置词,相当于英语中的of,汉语的“……的”。为什么阿卡德的公主起了一个苏美尔名字呢?现在学者一般认为:萨尔贡国王在征服了南方各苏美尔城邦完成统一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与管理南方的苏美尔人,任命其女儿为南方乌尔城邦月神庙的最高女祭司。出于入乡随俗的目的,公主改名为苏美尔语的恩黑杜安娜。 当时有这样一个社会传统,神庙的最高女祭司被奉为神的妻子,不许另嫁他人。作为最高女祭司的恩黑杜安娜公主终生保持纯洁之身,独守神庙空房,生活是很孤寂的。为了排解心中的孤独感,公主平时增加了许多娱乐养性的活动,读书与创作是她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方式。她学习当地的苏美尔语,渐渐地迷上了苏美尔文学,并且自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留传至今也就是我们开篇所提到的三部著作:《伊楠娜的晋升》(The Exaltation of Inanna)、《伊楠娜与 埃比赫》(Inanna and Ebih)和由42首小诗组成的《苏美尔神庙赞美集》,最新的英译文收在 Betty De Shong Meador 的《 Inanna,Lady of Largest Heart : Poems of the Sumerian High Priestess 》一书中。 此外,在牛津大学的“苏美尔文学”数据库(ETCSL)也可以找到原文与英文翻译。今人通过读这些作品,可以追溯想象几千年前一位才女公主的文采及心思。 (撰文:刘昌玉)
52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些说法是不是只有!文学上的价值?
enphine 2013-6-18 08:49
联想,11个人、20万元投资,一间传达室办公-〉拥有近57000名员工,年营业收入约2000亿元人民币; 华为, 平安, 谷歌, 微软, ...... 长江, 黄河,
个人分类: 问题札记|22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 之经典书籍
businessman 2013-6-17 18:44
文学著作(待买) ———————————————————————————————————————— ( 1 )[俄]费奥多·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 2 )[法 ] 司汤达的《红与黑》 ( 3 )[法 ] 古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 4 )[法 ]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 5 )[法 ]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夏倍上校》 ( 6 )[法 ] 居伊·德·莫泊桑的《漂亮朋友》 ( 7 )[法 ] 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文学著作(已买) ———————————————————————————————————————— (1 ) 戈尔丁 著作的 《蝇王》,龚志成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 2 ) 爱默生 著作的 《爱默生随笔》,李敏 朱红杰 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个人分类: 经典书籍|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