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文学

相关日志

新书出版:《文学创作论》
xscb 2013-1-16 08:48
书名:《文学创作论》 作者:柳倩月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38.00元 ISBN:978-7-5100-1316-4 出版日期:2012.12 作者简介: 柳倩月,女,汉族,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文艺学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博士生,先后师从王济民和陈水云教授。主讲文学理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宗教与文学、文学人类学导论等课程。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研究”(编号11XZW003)。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湖北省文艺学学会、恩施州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担任海上风民族民间文化论坛版主、恩施新闻网文化恩施论坛版主。 目 录: 第一章 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001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含义 001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本质 003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006 第二章 文学创作过程及思维原理 015 第一节 艺术积累、发现与灵感思维 016 第二节 艺术构思与形象思维 024 第三节 艺术表现与言意矛盾 029 第三章 文学创作客体论 037 第一节 对文学创作客体的认识 037 第二节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042 第三节 对社会生活的价值判断 045 第四章 文学创作主体论 050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主体的含义 050 第二节 文学创作主体的智能结构 051 第三节 文学创作主体的基本素养 062 第四节 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意义 065 第五章 文学文本的审美要求 068 第一节 命题炼意:以意为主 068 第二节 谋篇布局:以体为式 072 第三节 遣词造句:以变为美 075 第六章  情理交融与意象创造——诗歌创作论 078 第一节 诗歌的含义、分类与文体特征 078 第二节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理 086 第三节 诗歌创作技法举要 091 第七章 虚构想象与形象创造——小说创作论 102 第一节 小说的含义、分类与“三要素” 102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基本原理 111 第三节 小说的叙事艺术 116 第八章 形神关系与创意造境——散文创作论 125 第一节 散文的含义、分类及文体特征 125 第二节 散文创作的基本原理 128 第三节 散文的构思艺术 137 第九章 戏剧冲突与性格刻画——文学剧本创作论 139 第一节 文学剧本的含义、分类及文体特征 139 第二节 文学剧本创作的基本原理 148 第三节 文学剧本创作技法举要 150 第十章 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创作 157 第一节 性质:交往对话、狂欢化、主体模糊 158 第二节 特征:产业化、碎片化、泛文本化 163 第三节 网络写作的主要形式 166 后 记 174 参考文献 178 附 录 我的鄂西南 182
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文学青年李叔同
zhanghuatian 2013-1-5 13:43
致敬弘一法师!
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言在诺奖典礼上的俏皮话
热度 1 wliming 2012-12-11 12:39
莫言: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个人分类: 社会|8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学与政治
热度 2 gl6866 2012-12-10 10:09
我们国家历来都是把文学和政治混为一谈的,尤其是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讲话》,更是把政治凌驾于文学之上。可是这回莫言获奖,也有人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莫言自己也承认,曾参加过手抄《讲话》的“蠢事”。但从他本意上看,他并不以为然,那么他对文学与政治是如何理解的?下面就是莫先生在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Aula Magna楼演讲厅里举行了一场莫言作品朗诵兼讨论会上对有关人士的回答,我个人认为还是很到位的。 问:最近有很多关于您的政治的批评。 莫言:我想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提问,也可以问政治问题。有的作家可能愿意回答政治问题,有的作家不愿意回答政治问题。如果我得的是政治奖,我不回答政治问题,你们就可以把这个奖拿走。政治需要政治家来研究,我的回答很可能不正确,很可能会误导读者,所以我不愿意回答。但是我的小说里有政治,你们会在我的小说里发现非常丰富的政治。如果你是一个高明的读者,你会发现,文学远远比政治要美好。政治教人打架,文学教人恋爱。很多不会恋爱的人看到小说会恋爱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关心一点教人恋爱的文学,少关心一点教人打架的政治。 莫言的回答终于把文学与政治区分了开来。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1535 次阅读|4 个评论
简评莫言讲话: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热度 5 fuxy 2012-12-9 03:04
简评莫言讲话 用福格 纳 的 话 来 评论 : 他 们 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他曲折 委婉地讲述了众多中国人在近代的生存状况。 可以引发许多共鸣。 表露是隐约的, 甚至是圆滑狡诈的 。 骨头并没有从此经历里成长起来。 他或许是中国近代社会人物的一个模型, 在外在以及自我牢笼里,既承受苦难,也恭悲听命 和 钻空自淫 。 确有通俗文学价值。帮助世人理解中国的许多作家和人们。 ”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句前后不着边的西式话语大概是个后加的装饰。 附两份演讲词: 福克 纳 的 诺贝 尔 文学 奖 演 讲 我感到 这 份 奖 励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 —— 一生用辛 劳 和汗水 为 人 类 精神所做的工作,不是 为 了名,更不是 为 了利,而是 为 了用人 类 精神的原材料 创 造 一些原先不存在的 东 西。所以 这 份 奖 励只是 暂时给 我保管。 为这 笔 奖 金 发 表一篇与它的本来目的和象征相符合的演 说 辞并不困 难 ,但我更愿意在 欢 呼声中做另一件事 情,把 这 个激 动 人心的 时 刻献 给 那些可能正在聆听我 讲话 的、同 样 献身于 艰 苦的文学事 业 的年 轻 男女 们 ,在 这 些人当中肯定有人将来会站在我 现 在站着的地方。 我 们 今天的悲 剧 是一种肉体上的恐惧,它已 经 持 续 了那么久,以至于我 们 几乎都能忍受它了。 现 在已 经 没有任何关于灵魂的 话题 ,有的只是一个 问题 : “ 我什么 时 候会被炸的粉身碎骨? ” 正因 为 如此,今天从事写作的年 轻 人已 经 忘 记 了关于人 类 内心深 处 的自我斗争的 题 材,只有 这 个 题 材能写出好的文章,因 为 只有它是 值 得去写的,是 值 得付出辛 劳 和 汗水的。人 们 必 须 重新回 忆 它,必 须 告 诉 自己,世界上最可卑的事情就是恐惧;并且告 诉 自己,永 远 忘 记 它,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不 给 任何 东 西留下位置,除了那些古 老的真理和心灵的真 实 。缺少了 这 些普遍的真理,任何故事都是短命的、注定要被忘 记 的 ——这 些真理就是 爱 与荣誉,怜 悯 与自尊,同情与 牺 牲。 如果人 们 不注意 这 些真理,他 们 的工作就是无用的。他 们 不是在写 爱 情而是在写情欲,在他 们 描写的失 败 中没有任何人失去任何有价 值 的 东 西;在他 们 描写的 胜 利中 找不到希望,更糟糕的是找不到怜 悯 和同情。他 们 的悲 剧 没有建立在普遍的基 础 上,不能留下任何 伤 痕;他 们 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在人 们 学到 这 些真理以前,他 们 在写作中会 认为 自己已 经 高高在上,并且看 见 了人 类 的末日。我拒 绝 接受关于人 类 末日的 说 法。当然,我 们 可以很 轻 易地 认为 人 类 是 不朽的,因 为 他可以永 远 存在:当最后一 块 无用的礁石在血 红 色的、死气沉沉的黄昏中 伫 立,世界末日的 钟 声在它上空 渐渐远 去 时 ,仍然会有一个声音,那是人 类 仍 然在用微弱但永不停息的声音 说话 。我拒 绝 接受 这 种情景。我相信人 类 不会 仅仅 存在,他 还 将 胜 利。人 类 是不朽的, 这 不是因 为 万物当中 仅仅 他 拥 有 发 言 权 ,而是因 为 他有一个灵魂,一种有同情心、 牺 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 诗 人、作家的 责 任就是 书 写 这 种精神。他 们 有 权 力升 华 人 类 的心灵,使人 类 回 忆 起 过 去曾 经 使他无比光荣的 东 西 —— 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 悯 和 牺 牲,从而帮助人 类 生存下去。 诗 人的声音不 应该仅仅 成 为 人 类 历 史的 记录 ,更 应该 成 为 人 类 存在与 胜 利的支柱和 栋 梁。 英文原文: William Faulkner’s Noble Prize Speech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s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ill not 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wi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ld l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whom is already dedicated to the same anguish and travail,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 day stand where I am standing.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l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 a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 is only on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o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 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 doomed-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Until he does so, he labors under a curse.   He writes not of love but of lust, defeats in which nobody loses anything of value and victories without hope and worst of all, without pity and compassion. His griefs grieve on no universal bones, leaving no scars. He writes not of the heart but of the glands.    Until he learn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 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n. I decline to accept the end of man. It is easy enough 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l because he will endure: that when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has clanged an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ss rock hanging tideles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still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inexhau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I refuse to accept this.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du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es has an inexhau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durance.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d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 be the record 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dure and prevail. -William Faulkner 莫言讲话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 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6619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言在瑞典答记者问
热度 3 xupeiyang 2012-12-6 21:33
莫言出席中国大使馆的欢迎酒会。他的上衣胸前口袋处绣有红色“莫言”篆书印章。 【莫言穿“印章”创意衬衣引热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莫言 前往瑞典领奖的穿着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日有媒体拍到莫言身穿一件印有象征中国文化的“篆刻印章”的衬衣出席会议,引发网络热议。 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 · 莫言现身文学奖发布会:最大目的就是来领奖 2012.12.07 · 莫言:获诺奖是我个人的事情 非颁给国家 2012.12.07 · 高清组图:诺奖得主莫言抵瑞典出席新闻发布会 2012.12.06 · 莫言行程因瑞典首都大雪一度受阻 今已抵达酒店 2012.12.06 · 莫言诺奖晚宴座位曝光 与日本科学家比邻而坐 2012.12.06 【莫言出席诺奖发布会】北京时间19时,2012年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莫言身着黑色风衣、黑色西装,顶着风雪步行抵达现场。记者问“此次来除了领奖,还有什么是您最大的目的”?莫言幽默回应:“我最大的目的就是领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参加这个记者招待会。” (中国新闻网) 【莫言称获奖是个人事 望能推动中国文学】北京时间6日19时,莫言出席瑞典学院大厅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莫言答记者问称:“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奖从来都是颁给作家而非颁给国家,获奖会引起中国读者对文学的热情,希望能对中国文学发展起推动作用。”新浪视频 http://t.cn/zjxbFik 【莫言步行赴会场不坐豪车:我永远是农民的儿子】北京时间19时许,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作家莫言出席,回答媒体的提问。与其他领奖人坐豪车来会场不同,莫言和夫人是步行到会场的。对此,有记者问他的生活态度。莫言回答道:“我父亲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看着好多人追着我签名我都觉得有点奇怪。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本色。” http://t.itc.cn/tvYtK ◇× 【莫言:最希望回到书桌前】人民日报记者瑞典报道 :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面对100名中外媒体记者,他用“心如巨石, 风吹不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以前是,得奖后也是,不同的是,现在骑车上街会有粉丝来拍照。目前他烦的是记者不断的采访,最希望回到书桌前。
个人分类: 诺贝尔奖|3411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人性的秘密
热度 3 yurongming 2012-11-9 00:06
传记创作是当今时代的大热门,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从古至今,两千年来,鲜见能与《史记》创作相比肩的作品。一般研究者认为,传记文学创作在古代不发达,自传作品几乎空白就是一个明证。但为什么现在传记创作这么“发达”,依然极少名篇佳作呢?带着这个疑问,俺想简单梳理一下传记创作从古代向近代变迁的轨迹。 现代传记文学的兴起以斯特拉奇和伍尔芙首倡的“新传记”为标志,由此,西方现代传记从注重传记的历史性,转向追寻和探索“人性的秘密”,并取得了相当辉煌的成绩。而在中国,五四以后把“新传记”思想继承过来,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学术从《易经》以来大而化之、不深究细探的毛病——传记创作由探求“人性的秘密”变成了简单的展示传主的个性。那么,揭示个性真的就等于展示人性吗?或者说展示了传主的个性就真的揭开了“人性的秘密”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还是首先来回顾中国传记的经典《史记》。《史记.项羽本纪》是作品的经典成就之一,我们来看项羽的个性,他威猛绝伦、勇敢刚毅,但另一面,鸿门宴放过刘邦体现了他的短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而夜行”体现了他的虚荣和胸无大志;不能听取亚父的劝告体现了他的刚愎自用 ;杀秦子婴及坑杀二十万降将体现了他的残暴。这样的一个人物,在现实中基本上是令我们不能容忍的,可是,他的失败却深深打动了读者,让我们为之深惋和同情,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就在于隐藏在鲜明个性背后的“人性的秘密”。 让我们且来回顾那“成就”项羽的经典一役,当时,于四面楚歌声中,项羽眼看大势已去,愤懑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那一刻,我们无比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日暮途穷之日,却连身边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那种绝望和伤心。“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就是人性!揭开英雄的面具,我们看到的是深藏于坚硬外壳之下柔软的内心,而他的绝望地呼喊,彰显了“命运”的冷酷无情。他自身的能力越强,这种悲剧性的意味就越为浓烈。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不是为他而伤心,而是为人类固有的命运,为人类总免不了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而伤心。正是通过项羽的呼喊,揭开了人类“命运”那最黑暗的一角,我们隐隐看到玩弄万物如无物的“上帝”那嘲弄的表情。 人性,不过就是善与恶永恒的争斗,愿望与“命运”永恒的抗争 。善与恶本来就同为一体,所以才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才有解释不了的永恒的人性之谜。才有尼采“人类,你的恶也还太渺小”的慨叹。是的,是他第一个发现人类越来越走向侏儒,因为人类的善与恶都太渺小,远远不能丈量真正的人性至善的底蕴。 对“人性秘密”的寻找,还意味着在这重重的抗争之后,看有没有找到一种和谐的可能,能否与“命运”取得和解,达成一致。刘邦取得成功了,但是他远远不如项羽打动我们的心,只是作为一个反面的典型。从历史的角度,功名利禄都是过眼烟云,所以历来的帝王将相无数,却没有几个真正留在后人的心里,而人性,只有人性,却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获得真正的永恒。读懂项羽的伤心,懂得“华亭鹤唳”的真意,也许我们的传记创作才不会淹没在那一系列空洞的个性、琐事之中,产生传之百世的经典作品。
个人分类: 其他|5483 次阅读|6 个评论
莫言在德国谈文学
热度 2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0-28 17:44
莫言在德国谈文学 友人发来,看来,是一位 读者根据 莫言在德国应邀参加一个文学会议发言 录音整理,并经莫言本人审定了的 如下资料。 应能反映莫言对文学的一些观点与风格,转发于下供网友们参考! 全文如下: 莫言在德国开会发言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开了两天会,终于谈到了文学。(笑声)上个月,我因为胃出血住进了医院, 出院以后身体虚弱,本来想跟有关方面打个招呼,在家养病,不来参加这个会议。但我妻子说:既然已经答应了别人,就应该信守承诺,尽管你一爬楼梯就冒 虚汗,但我建议你还是要去。你若不去,对会议主办方很不尊重。听妻子话,我 来了。我临出门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听说德国的高压锅特别好,你买一个带回 来。(笑声)我这才明白她让我来的真正目的是让我来买锅。(笑声)我前天上 午已经完成了任务,买了个高压锅在床头放着。(笑声)这次来呢,我还知道德 国某些媒体给我上背上了一个黑锅 ---- 非常抱歉,可能给同传翻译的女士增加了 困难,中国人将强加于自己的不实之词称为 ' 背黑锅 '---- 中国有一些小报经常这 样干,经常造我的谣言。 我没想到像德国这样号称严谨的国家的媒体也会这么干。(笑声,掌声) 由此我也明白,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差不多。(笑声,掌声)这次我来法兰克福,收获很大,买回了一个银光闪闪的高压锅,同时卸下了一个黑锅。我是山东人,山东人大男子主义,如果一个男人听老婆的话会被人瞧不起的,我这次来才体会到老婆的话一定要听。(笑声,掌声)我如果不来,第一 买不回高压锅,第二我的黑锅就要背到底了。我老婆的话体现了两个很宝贵的原则,一个是要履行承诺,答应了别人一定要做到;第二个就是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德国的锅好,我们就买德国的锅。(掌声)我老婆的这两点宝贵品质值得很多人学习。前天晚上我给她发了个短信,把我这次的行动做了汇报。她给我回短信:再买一个高压锅。(笑声)两个高压锅太沉了!我就给她撒了一个谎:德国海关规定每个人只能买一个高压锅。假如我们的德国朋友不反对,不怕中国人把德国的高压锅买得涨价的话,我回去会利用我在中国的影响,写文章宣传德国锅的好处,让全中国的家庭主妇都让她们的丈夫来买锅。(笑声,掌声) 光说锅也不行,我们还得说文学。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掌声)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掌声)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讲的是德国的故事,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 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 1949 年到现在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的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的作者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界的 80 年代发生了变化。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最近 30 年来的文学的评价不高,包括德国的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他对我们最近 30 年来的当代文学评价很低。他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说法,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但是我个人认为最近 30 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 30 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 30 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但是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要照着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克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你模仿君特·格拉斯模仿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仿马丁·瓦尔泽模仿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所以我想,中国文学既是世界文学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这才是对的。 那如何实现这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向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的同时,去发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着的创作资源,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身经验。然后在我们个人独特经验的基础之上,塑造出我们自己的人物系列,使用或者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或者诗歌。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才有可能取得自己在文坛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才有可能取得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但是这个目标目前还远远未能实现。我们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我所想象的伟大的文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确实还是要继续谦虚地学习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要深入到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当中去,亲身体验,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心中最痛的感觉,那么我们作品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文学的价值,否则很难说我们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另外,我想谈一下文学多样化的问题。高压锅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越符合标准越好,便于修理嘛。文学最怕的就是批量生产。我确实没有资格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评价,因为在这 30 年来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家,出现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如果一个人没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要对它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是很冒险的也是很不负责的。我也没有兴趣过多地评论别人的作品,但是我有自己关于文学的标准,而且我按这个标准把作家分成好的和比较好的。我可以不喜欢某个作家,但是我无权干涉他的创作方式。如果我作为一个批评家,当然要尽量排除掉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尽量客观地评价别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地选择我所喜欢的,不读我不喜欢的。刚才一位先生提到了作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当然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你要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对于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来讲,最可贵的就在于它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所有的作家的看法都一样,那么这么多作家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在社会中,有的时候我们要强调一种共性,但是在文学当中确实要高度地强调个性。在国内,我做过的很多演讲都以文学的个性化与作家的个性化为题目。这也是 30 年来中国作家所做的巨大的努力,就是要从模式化的、公式化的、雷同的作品的套路中解脱出来。作家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现象,对人性的丑和恶当然要有强烈的义愤和批评,但是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作家用统一的方式表现正义感。有的作家可以站在大街上高呼口号,表达他对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容许有的作家躲在小房子里用小说或者诗歌或者其他文学的样式来表现他对社会上这些不公正的黑暗的事情的批评,而且我想说对于文学来讲,有个巨大的禁忌就是过于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政治观点应该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如果不是用形象化的、文学的方式,那么我们的小说就会变成口号,变成宣传品。所以我想,作家的政治态度,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确实跟政治家、社会学家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的,即便是作家队伍里面也应该有很多差异。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强行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最终我还是认为,归根结底,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作家的职业决定了写作才是他最神圣的职责。如果一个人只有作家的名号,没有小说、诗歌,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那么算个什么作家呢?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作品;什么叫著名作家?因为他写了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什么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能够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所以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作品,那么你这个作家的身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然我想每个人都不彻底,我也不彻底。如果我彻底的话,那么我就应该像我的名字一样不要说话。所以我也不彻底,我也要说话。 最后我要再讲一个题外话,就是德国报纸所报道的关于我对某某参加会议的看法。有的报纸讲的很具体,什么我 " 不愿意跟他在一个房间 " 等等。我看到这些报道有点莫名其妙。我 11 号下午下了飞机才知道这件事,而关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在 11 号之前已经在媒体上公布了,是怎么得来的?是谁采访的我?这件事我还真得谢谢我妻子,谢谢她让我来,如果我不来,真的说不清楚了。我觉得论坛嘛,谁都可以说话。已经是 21 世纪了,没有任何人能把谁的发言权剥夺。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在不影响到别人自由的情况下发表自己对所有问题的见解。当然,谁也都可以不发言。如果有人想用强制的手段剥夺别人这种权利,这是违反最基本的准则的。我是一个 50 多岁的人啦,也是一个号称写了很多小说的所谓的 " 著名作家 " ,不至于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说出那么荒唐的话来。 最后,我讲一个小故事。听说法兰克福是歌德的出生地。在中国,流传着一个非常有名的关于歌德的故事。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在路上并肩行走。突然,对面来了国王的仪仗。贝多芬昂首挺胸,从国王的仪仗队面前挺身而过。歌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在仪仗队面前恭敬肃立。我想,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对贝多芬的尊敬和对歌德的蔑视。在年轻的时候,我也认为贝多芬了不起,歌德太不像话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像贝多芬那样做也许并不困难。但像歌德那样,退到路边,摘下帽子,尊重世俗,对着国王的仪仗恭恭敬敬地行礼反而需要巨大的勇气。 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读者根据录音整理,已经莫言本人审定)
个人分类: 其它|3088 次阅读|3 个评论
莫言致辞(扩充版)
热度 4 wliming 2012-10-20 10:16
莫言致辞(扩充版)
看了邢老人家《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讲话(英中文对照)》觉得意犹未尽,我给扩充一下(红色字体),如有必要,请老人家做个翻译: Dear old and youngmen, dear girls and wives, 亲爱的老少爷们儿、亲爱的姑娘媳妇儿, My name is shut up! My sister's name is don't worry, and my brother's name is don't hurry.Many Chinese people believe that they will get gold if they don't say any words.But I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is from nothing. 我叫莫言,我妹妹叫莫愁,我弟弟叫莫急。许多中国人相信沉默是金,而我相信一切尽在不言中。 My most famous novel is “Big Breast and Fat Hip”. Do you know what I mean?In China it is often regarded as a yellow book. Soold and young men like reading it. The police will sweep yellowthings if they are too yellow.I am lucky that my books are not that yellow. 我最有名的作品是《丰乳肥臀》。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在中国它经常被人当作黄书,所以老少爷们儿都喜欢看。太黄的东西,是要被警察扫黄的。我很幸运,我的书还不够黄。 说到黄书,我知道,对于你们西方人来讲一点也不稀奇,你们可以写得那么露骨,那么色情,甚至那么肮脏,但是,我们东方民族不行。我们追求含蓄。你们可能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把风月之事也写得如小桥流水一般情意悠然。当然,中国也有真正的黄书,比如《金瓶梅》,不过,这是一本禁书,只供妻妾成群的王公贵族阅览。为了迎合你们的口味,我也就顾不得廉耻,把我奶奶的大奶和屁股呈现出来供大家玩乐。所以,我的确算是色胆包天了。关于你们的口味,我是摸索了很多年的。中国的庙你们不懂,和尚和尼姑的风流韵事你们更不懂,所以,我一开始就写教堂,写牧师,让中国人都以为这是一部西方人的作品。不这样做,恐怕我今天这个牛B奖就落入了鬼子的裤裆。嘻嘻,为了这个牛B奖我把你们都耍了。 当然,我也不光会写黄书,我还会把故事写得过分血腥,过分残酷。现代社会,不痛不痒的故事已经无法打动读者了。所以,我才在《红高粱》里想到了生剥人皮等一些血腥的故事。这样一种震撼的场面对人的神经的强烈刺激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我所揭示的贫穷和愚昧的夸张程度,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中华民族曾经有个鲁迅也用了类似的风格揭露社会的愚昧和黑暗,可惜你们没给他牛B奖,现在给我算是对中国人的一点补偿。 我现在可以算个文学家了,所以我再谈点文学。文学有什么意义?有一个生动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鲁迅笔下的阿Q直率地向吴妈求爱--我想和你困觉。然而,如此坦诚的纯真的爱情却被当做性骚扰,阿Q不得不当了一件破棉袄给吴妈赔礼道歉。这是为什么?那就是因为阿Q缺少文学。 换了徐志摩,他就会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那该是多么浪漫温馨的一个场面哦,吴妈肯定会感动得眼泪鼻涕一大把,瘫软在阿Q怀里紧紧握住阿Q的手,温柔地唱道:‘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这句抄袭自莫言)可见,文学给了我们欺骗的手腕。再如科学网邢老人家,他的文字风趣幽默又不失典雅,所以,他身边总是美女如云,另外,这个情场高手,不久一定能写出伟大的作品来,请你们把牛B奖先给他预备一个。总之,全世界人民都应该学文学懂文学。文学才能让我们艳福无边。o-ye! After I get the prize, I plan to buy a big house in Beijing. How big is big? About 120 square meters. But first of all, I need to apply for an ID card in Beijing. I am very very happy. 我拿到奖金之后,准备在北京买个大房子。多大?大概120平米。但首先,我需要申请一个北京身份证。我好好幸福耶! Thank the party, thank the government, thank my parents, thank my sisters and brothers, thank my wife, and thank you! I love you, and do you love me? Please loudly!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感谢我老婆,感谢你们。我爱你们,你们爱我吗?请大点声! Shut up! 莫言
个人分类: 娱乐|1569 次阅读|7 个评论
一个工科女的文学情怀
热度 55 YC2011 2012-10-14 20:00
一个工科女的文学情怀
一个工科女的文学情怀 曾泳春 我不知算不算文学女青年,因为在科学网开博之前,我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文字。作为工科女,我在走出中学校园后就没再受过关于语文的教育。我从来不写日记,上一次的写作可以一直追溯到高三。我中学时的作文一直不错,高考过的人都知道,高中时的作文基本上都是议论文,而我早就总结出议论文的八股写法了: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三段举两个例子支持观点,第四段总结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我在整个中学时期战无不胜的作文,在高考那一刻遭遇了滑铁卢,不能怪我,那年的作文题实在太变态了。我在科学网潜水两年多的时间里,也没有任何欲望和冲动自己去写文字,只是看着别人写的文字感受一些思想、欣赏一些文采。 但我的确看了很不少的文学作品,而且,我是认真读经典文学名著的一个。我以前不知道我看过的书算多还是算少,最近因为莫言的获奖,科学网上热议了一把文学,我才发现大家讨论的作家我几乎都知道,也都读过他们的作品,这么想来我应该算是看过不少文学作品的人,从这点看,我应该算文学女青年了。但我因为自认为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几乎没提过笔自己去试着写一下文字,怕贻笑大方,因此高考之后的20多年里,我一直在阅读,而从没动过笔。 但严格说来,我又不算读书很多的人,因为我只看小说,对于历史、人物传记、纪实文学、戏剧甚至散文,我都产生不了兴趣。我酷爱小说,因为我知道我写不出小说,这是由我的文学基础决定的。我十分钦佩小说家,读《战争与和平》一遍需要多少时间?而我们的小说家,他们把一厚册一厚册的原稿销毁,一次一次的重写,那是多苦的事。一部长篇小说需要有一个庞大而精巧的架构,从几条线入笔,从发散到收敛,逐渐逼近最后的结局,那是一种万马奔腾的胜利会师,是小说家含辛茹苦的智慧展示。 我不算读书很多的人,还表现在即使是读小说,我也读得很慢,很精,而且会不停地去重读。我书架上的文学名著,除了读不下去的几本(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其它的作品我几乎都读过两遍以上。文学名著相比于通俗文学的特点是,在叙述故事前,会有长长的铺垫,包括社会背景、风景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描写。因此不够耐心的人,是无法欣赏名著这种渐入佳境的过程的。而我总是很沉醉于阅读这样的铺垫,如《安娜卡列尼娜》中那些俄国田野风光的描写,简奥斯丁作品里关于英国庄园以及乡间景物的描写,然后渐入佳境地去读作家已经铺垫了很久的故事。因此到最后,每一部名著,都被我读成了景物描写加爱情故事。 我承认我不是一个深刻的人,因而我不喜欢去探索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而只是感动于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与爱情故事。我认为,文学作品重要的是描绘,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示现实。过多考虑作品的内涵,会带来思想大于形象。而我喜欢形象,特别是美的形象,当看完一部作品,在脑子里沉淀,沉淀到那种最天然的、仿佛是童年回忆的美。我不喜欢追求深刻,我追求那种天然浅显的美。这是在中国作家里,我特别推崇汪曾祺这样的作家的原因,他的作品去除了浮躁,浅显到几乎白描,但却是那么和谐,与人生如此和谐。 当然汪曾祺这样的作家获不了诺贝尔奖,因为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小品文,即使是小说,也是小品文小说,写点小景致、小爱情、小风土人情,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的一种模样。我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来自于文学期刊,从文学期刊中,我爱上了当年如日中天的苏童、叶兆言、格非、刘震云、池莉、方方、迟子建这些小说家的作品,而后来我发现,我比较喜爱的这些当代中国作家,几乎都是科班出身,包括莫言。所以我想,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自觉地受到一种专业写作的潜移默化。我难以接受天才的作品,比如王小波,尽管我读过他最著名的三部小说,但统统没有留下印象,没感受到美,也没有发现思想,这是一场浪费时间的阅读。 在看了20年的文学作品之后,我在某天突然想尝试写一点文字,一种将科学和文学交融的文字。于是我尝试着去沉淀,去掉浮躁,去写那些接近“童年回忆”的简单美。写作是一种 思索方式,一种情感形态,是美学感情的需要。我愿意把文字写得很健康、很美、很有诗意,同时传达我的智慧。如果有人感受不到,并不代表他就比我智慧。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思索方式、哪一种情感形态是最接近真理的,正因为每个人的思索、表达不同,这个世界才充满缤纷、异彩纷呈。 来听这首伊能静写的,庾澄庆唱的《 春泥》 。纪念一下贯穿了我们整个青春岁月如今飘散于风中的爱情。 我会提起勇气 好好地呵护你 不让你受委屈 苦也愿意 有一种情怀,叫作等待
9526 次阅读|119 个评论
一个科学家的文学事业
热度 11 caojun 2012-10-13 22:22
在为《北京日报》写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科普中,我写到“经过四年的准备和四年的建设……”。由于排版的限制,编辑改成了“经过八年的准备和建设”。不过我还是喜欢原来的写法,因为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中学语文课本中法布尔写的《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欢唱”。 很多人认为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部文字优美的科普小品。实际远不止如此,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也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更高些。在法国十八、十九世纪,许多生物学家热衷于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写成文学式的著作。其典型创始人布封说, 人间的科学研究日新月异,不断进步,我的科学理论不久后一定为后人的研究成果所超越,能流传后世的,不过是我的文章而已,因为“风格即本人”( 这句布封的格言一般译成汉语中的“文如其人”)。 法布尔《昆虫记》的文风优美并不在于修词琢句和雕虫小技,而表现于作者的人品。它的文字技巧并不特别细致,而是朴素与真实。单纯文字技巧高妙,并不能产生深刻动人的作品。 “偏见”与“贫苦”折磨着法布尔的一生。法布尔生在穷苦人家,自己靠打工谋生,才上了小学、中学;以后长年只靠中学教员工资,维持一家七口的生计;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法布尔勤奋刻苦,锐意进取,从农民后代变成一位中学教师,此后业余自学,花了十二年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博士学位。尽管如此,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实验室的愿望也始终得不到支持。教育、科学界权威们,骨子里看不起他的自学学历,看不惯他的研究方向。 有种说法认为,法布尔能这样苦度一生,完全是为了“兴趣”,也就是对昆虫的浓厚兴趣。实际并不完全如此。他自幼兴趣广泛,在物理与数学上也很有天赋,并不只是热爱昆虫。无论爱虫之心源于先天还是后天,它都是极易变化的东西。 没有坚定的意志做支柱,任何兴趣终将游离漂移,化为恍惚。 ( 博主按:我见过不少学生,一口咬定要做研究,要学物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看不到刻苦攻关的拼博精神,时间低效率地消耗在网络聊天等生活琐碎中。殊不知科研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都是靠意志品质支撑,虽然兴趣总是推动因素,纯粹的兴趣驱动也许占不到百分之一的时间。没有persistence,motivation只是一句空谈。) 晚年的法布尔用一生积蓄的一点钱在乡下买了一块园地,专心研究昆虫。那时他年已六十岁以上,从学校退休,不过这既是他一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实至名归,名声大振的时期。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古罗马诗人),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奖委员会下决心授予法布尔诺贝尔奖,这位歌讼昆虫的大诗人就已经瞑目长逝了。我们不必为他的去世惋惜,《昆虫记》中凝结着他的一切。 --大部分内容根据《昆虫记》中译本序(王光,罗大冈)改写。
个人分类: 我的物理|10751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回忆1992年莫言在北大的文学讲座 --转载
biophysicalchem 2012-10-12 14:20
这位师兄写的电教估计已经不存在了。 怀念北大听报告的时光。 来源 朱家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5f3060101768a.html?tj=1 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当然是令人很感高兴的事。我想到20年前曾经在校园里听过莫言的文学讲座,并曾以文字记述下来并发表了,就把这点文字找了出来,姑且贴在这里吧。这关于莫言的一千多字摘自本人的文章《我瞳孔中的名人——小人物视野里的风景之二》,该文发表于《大学生》杂志1993年第7期(系三篇连载文章中的第二篇),文章先后写了莫言、汪国真、西川三人,关于西川的那部分文字,2009年3月时逢海子去世20年之际已经贴在了本博客上。这次莫言代表汉语文学斩获诺贝尔文学奖,那我还不赶紧贴上来? 我瞳孔中的名人 ——小人物视野里的风景之二 文/朱家雄 刚到北京时,十分兴奋,毕竟是从湘楚之远而初栖京城。古都名胜万千,我的观光欲喷薄而出,于是马不停蹄,一鼓作气览尽京华风光。 其实,这座旅游名城还有另一张面孔,另一种风景。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首都,这里聚集了政界、科技界、影视界、文化界、工商界等各领域里的很多知名人士。在京城几年,我多多少少见到了一些比之普通人是大角色的人物。我想,他们也是首都的一种名胜——生动而独特的名胜。我不会画画,多年来那么多美丽的自然风光从我眼前流逝,我没有画家的遗憾而是坦然处之。唯独这片大人物风景激起了我做风景速写的欲望,扼制不住,信手画来。 莫言 见到过两次,第一次是1992年11月18日,是莫言到北大来演讲。几天前三角地就贴出了广告:从《红高粱》到《酒国》——著名作家莫言来北大演讲。到了那天黄昏,天下起了小雨,室外一片濛濛雨气,但大家都不在乎,冒雨跑来,电教楼的报告厅里,黑压压地挤满了学生。莫言来了!欢迎的掌声从人群里响起。 莫言说,小的时候就渴望到北大学习,一直未能如愿,这么多年过去,终于来北大了,不过多年前没有料到,来北大是上讲台,坐在这里真是荣幸之至,云云。莫言好谦虚,北大学生的掌声好热烈,骄宠惯了的北大人最爱听这种开场白。人群创出了一个好氛围,莫言兴致益佳,他用宏亮的声音侃侃而谈,从山东高密的乡村说起,说到军队的生活、作家的生活,从文学上的起步说起,说到《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高粱家族》,说到刚写完的长篇小说《酒国》。说到佳境,作家的灵感临空闪耀,照亮了台下台侧人群的视野。于是掌声如潮,一波一波次第拍向讲台。后半部分时间作家用来回答大家的提问,于是不断有人站起来朗声请教,不断有人霍然而起质问责难。莫言好身手!三言两语皆击中要害,冰释了疑问,避开了矛锋。那些递纸条提问的更多,从后排向前排传递的纸片纷纷扬扬,像流水上漂荡的无数落花,蔚为壮观、幽美。一会儿,莫言桌前多了一小堆纸条,莫言一张一张展看,当众念题,当众游刃破题。我坐在台下,递上纸条也提了几个问题,比如:您对海明威的作品怎么看?莫言答:海明威自然是大作家,语言简洁有力,并获了1954年的诺贝尔奖,但我并不喜欢;我喜欢的作家是福克纳、马尔克斯。莫言的作品深受福、马两位的影响,又自成风格,中篇小说《红高粱》的绚烂辉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如《喧哗与骚动》、《百年孤独》一样广为人知,难怪有学者做过莫言与福克纳等人的比较研究。 莫言的讲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最后大家纷纷涌了上去,要求签名者蜂群般把莫言连同讲台围了个密密匝匝。我也挤近了要签名,但见众手穿空,汹涌张扬,题字本的扉页敞开,将落作家墨宝的空白暴露无遗。我忽然退出人丛,不签了,我走到楼外清凉的空气中去。莫言牺牲了一个晚上的写作时间,却也值得,他给几百学生留下了一个精彩的夜晚。我在微雨中漫步,回味着作家的演讲。 第二次见到莫言,是1993年3月14日。听教文学的老师在课堂上说,王府井新华书店这天有著名作家签名售书。我在这天上午赶到书店,一进门,就见左侧摆着好几位作家:莫言、刘毅然、刘恒。王朔本来说好来的,却缺了席,一些王朔的读者颇感遗憾。书店在卖一个长篇丛书,四位作家的作品分别是:《酒国》、《欲念军规》、《逍遥颂》、《千万别把我当人》。莫言坐在那里,神情平淡,不时有读者购其作品,请求签名留念。我也买了一本《酒国》,他写下“炽风”(我的笔名之一)两字,写下一个冒号,问我:“你想写句什么话?”我说随便,于是我见到这样一句:酒不醉人人自醉!后面是其大名和日期,我就试着和作家攀谈。 莫言老师,您去年到北大来演讲一回,我去听了,很精彩的。您没忘吧? 对,是有这么回事,快半年了。 很喜欢您的作品,尤其是《红高粱》,印象很深。 只聊了一会,后面要求签名的读者就涌了上来,我只好闪开,在一边的书架前翻书,我不时向那排作家望几眼:刘恒戴着一顶学者帽,很有风度,他微笑着给人签名,轻声交谈;刘毅然也是,他不笑,但面色诚恳,人少时,不时用有穿透力的眼神环视店内。 汪国真 …… 西川
个人分类: 社会时事|2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学的启示
热度 3 metanb 2012-10-12 10:07
10月11日,中国本土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本土获得专业领域的诺贝尔奖。很自然的问题是,这个“第一”为何是文学,而不是其它领域?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从事文学创作往往是个体自发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在心理层面表现为“表达的冲动”。这样的冲动源于个体置身于特定的外部环境或背景而激发出的某种强烈的情感。在这种冲动中,表达是最终的目的。而外部环境或背景可以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经历,也可以是具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 2. 充分的自由及自主。由于是出于自发,起初往往是在业余时间从事写作,只要腾出时间,写作内容是自由和自主的。待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写作也能顺带解决生计时,时间方面也就获得更多自由,成为作家。当然,作家和写手有较大的区别,写手往往是为了生计而写,而真正的作家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主张等,尽管有时也会为环境所困。无论是职业作家还是业余作家,都是看作品,而不是论身份。 3. 设备简便易得,只要有时间和空间,有纸和笔就可以进行,对于其它方面的硬件依赖性很少;劳动成果的可能的直接受众很多,文学作品的出版具有很自然的“市场”属性;文学作品往往是以原著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并且越是著名的作品,越是更容易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获得优先的选择,而且自古如此。 4. 文学具有自然的本土根源和传统。比如,中国古代的《诗经》 收录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 ,其 历史积淀之深厚叹为观止;又如,屈原刚正不阿,却遭遇昏君和谗言,“ 忧愁幽思” 而成 《离骚》,其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再比如《古文观止》收录了从周代到明末的二百多篇文学作品,皆出自历代名家。百度百科列举了一些中国古代、近代作家: 屈原,孔子、司马迁,掏潜 ,韩愈,李白,白居易,杜甫,苏轼,关汉卿,汤显祖,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鲁迅,老舍,沈从文,徐志摩 ,巴金,茅盾,钱钟书 等,其作品均根植于本土,并蕴含着相应的文化及文学传统。 以上提出的几点对于每个国家的作家都适用,即便在中国,这些条件和因素也能够存在。这样就回答了问题的前半部分。关于前述问题的后半部分,也能在以上几点中找到部分答案。最首要的,其它领域在中国缺乏本土根源和传统,至少是不丰富、非主流。这就导致了原著及原始经验的缺失。比如,科学名词在转译中会造成微妙的误解,科学知识在重新整理中丧失掉本来面目;特别地,很多教科书不列参考文献,等等。可以说,中国作家是直接从客观世界获取素材,直接从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学习、吸收,而中国理科学者则受到较大的隔阂。特别是,物理、化学、生物都是实验科学,对于硬件设备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这些设备及其设计和制造都是长期在发源地积累的结果。虽然说我国学者善于做理论,但正如杨振宁所指出的,只有那些与实验密切联系的理论才可能具有真正的价值。经济学理论性较强,但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经济实践及发达情况。在落后的经济环境中得出先进的经济理论,似乎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九十年代,杨振宁先生曾预言说,“二十年内”中国本土会出诺贝尔奖获得者。如今虽然言中,但并不是杨振宁先生本来所指的。事实上,近几年杨先生再次提出“二十年内”的预言,话没有变,但时间起点已经“renew”了。但愿这一次的预言不会落空。 注:本文已在《中国科学报》发表(略有删节):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5666 最后修订:2012-10-15
个人分类: 精选博文|356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作家得诺贝尔奖了,科学家情何以堪?
热度 17 曹聪 2012-10-11 21:54
1980年10月8日,演员赵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管得太具体,文艺要完蛋 ”, 一个领导说,“赵丹临死还放了个屁。” 但是,就是在这个 “管得太具体” 的文学领域,出了个获得由来自北欧的一个小国颁发、但被全世界许多作家认可的一个大奖的作家。 相对来说,我党不但对科学界管得不具体,而且投入了至少是现在看来让全世界科学家都羡慕的大量的金钱。结果呢? 是否应该有人出来放个屁:“如果管得不具体,科学要完蛋”?
个人分类: 另眼看中国|4638 次阅读|16 个评论
莫言获奖与文学男青年的新希望
热度 39 xingzz 2012-10-11 20:08
莫言获奖与文学男青年的新希望
九月份在欧洲,在不断登机、转机、乘机的boring过程中,我随身携带的三本小说期刊也有了新读者,一个对文学没什么追求的前学生。我告诉这位神仙,在我年轻的时候,文学男青年经常借一首小诗或者一篇煽情的作文,就能骗得美女的芳心,可见文字作为表达情感的工具曾经打着“爱情”的大旗所向披靡。然后我问,现在这个时代,如果没有钱的话,靠文学还能赢得爱情吗?神仙讥笑道,做梦吧,文学如今已经变成了小儿科,你这个老文学男青年想骗谁都没戏! 这么武断的结论,也只有新时代的年轻人才敢下。再说了,我老人家今年还不到八十,有那么老吗? 就在今天,那个长得比我丑的名字叫莫言的中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人们一定会从各个角度赞叹和分析这个老男人获奖的意义。作为一个老文学男青年,我负责任地认为,莫言获奖给文学男青年们打了一针兴奋剂,那就是笔下自有黄金屋、文字也能赢得颜如玉。 莫言说过,文学是人类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要。我老人家说过,科学文章一定要写出美感,让人读着很舒服,让人感到干净和整洁,并从而传达你的智慧。文学表达的情感和科学传递的智慧,是知识分子对这个世界的倾诉。所以我们需要优美的文笔,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我们怀有同样的情愫,但是表达的技巧和档次可能不同,对方获得的信息和感受肯定也大不相同。 所以对于文学男青年而言,文学的力量就在于,可以用较小的经济代价,打动美人的芳心。 所以对于文学男青年而言,文学的追求就在于,看了我的文字,你就决心把青春献给我。 无论如何,你不能等待青春消失。 当年我读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时,就读出了一个热血文学男青年的豪迈与柔情。他赢了,徐帆乖乖地缴械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有文学有如此的力度。 金庸也是我们的偶像,他所塑造的武侠英雄与美女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华人的童话。男人们在金庸的梦中做梦,然后书写自己的豪迈与柔情。 在手机与网络把情感交流变得如此容易和平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尤其男人与女人之间,需要更高明、更有趣、更撞击心灵的表达。文字的力量,其实从来就没有萎缩,只是而且只是,你需要欣赏的情怀和反馈的冲动。 科学网上,一小撮以YC为代表的文学女青年,暧昧千年已经暧昧得不耐烦了。 科学网上,一大批失意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男青年,能否迎来他们的第二春呢? 能还是不能,归根结底也不是文学男青年说了算的事情。呵呵...呵呵...呵呵呵...
个人分类: 随笔|6864 次阅读|51 个评论
博客始文
热度 1 longwang 2012-9-6 10:19
很久没有写过文章了,最近突然感觉应该看些书,增加些人文素养,于是乎找来了一本《余秋雨人生哲言》,不看不要紧,一看感觉唤起了我的人文细胞,内心的小小文艺情节被打开了,再加上最近听了几场讲座,总觉得应该假装下文化人,写点东西,也是锻炼下自己的文学逻辑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因为我历来对自己的文学功底很没信心,也确实比较差,呵呵)。 且以此为开博题记 有首歌这么唱“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卧在沙发里”,确实不错。我现在的状态是:吃过了晚上饭,买上一杯咖啡,坐在图书馆无线电子阅览室里,对了电脑,暂时抛开一切,完全进入自我境界中,彻底的让思想无拘无束,想啥是啥,惬意如是乎。 很多时候,我在这种状态下,总喜欢回忆一些事情,尤其是小时候的事,过去的事,我觉得自己可能是个比较怀旧的人,或者说是性情中人吧。怀念过去,怀念以前,怀念过去的人和事,想到开心处笑,想到感动自己的地方,会有流泪的冲动,这个可能有些多愁善感的感觉了,哈哈。其实我觉得自己其实有种不舍的情节,很多东西或者很多事情不想让他就这么过去,总想用回忆把它留住。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很多事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能再重复。但我觉得回忆是一种很好的东西,虽然无法把那些东西留住,但你可以让他永驻心底。而且很多事其实你在经历的时候往往印象不深刻,反倒是回忆起来的时候,让你感触颇深,感慨良多。 我觉得既然是开博首篇,有必要讲讲自己的情况,也算对自己 23 年的小总结吧,人也应该会总结自己,不能活的太盲目的。现在写的这些,十几年或二十几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应该会觉得很有意思的,呵呵。 我出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农村,从小也在农村长大,是典型的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长在农村,但我每次想起来,总觉得特别舒服,我个人觉得小时候就应该在农村长大,那样的童年才有意思。泥土的气息,山间的清风,一起疯玩的小伙伴,树上的知了,河里蝌蚪,山里的小鸟,田里的青蛙,还有很多很多,那些都是我最美好的记忆,也特别的珍贵。虽然没有城里的孩子那样,小时候能去少年宫,练乐器,学画画,学舞蹈等等(那时候我们应该是在地里玩泥巴),但我现在想想也没有什么遗憾,他们有他们的文化艺术,我有我的乡土气息。在这点上,我一点也不自卑,当然更不自高,呵呵。 我妈妈在我还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受村里的邀请,去当了村幼儿园的老师,当时因为我爷爷奶奶要照顾我堂哥堂姐,所以我妈就把我带去幼儿园,既当老师,又同时带我。我现在觉得这样一种经历对我妈妈和我都是很不错的(当时我爸在一国有塑料厂上班)。因为当幼儿园老师,我妈妈对小孩更细心,对教育孩子也更有心得,这对我当然是好的。而且,我那么小在幼儿园里,耳濡目染的,学前教育这块就比较有优势吧。我还经常听我妈讲故事,看一些小人书,这些影响的作用应该还是有的。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和当时村里同龄的小孩相比,我的文学气要多些,野气相对少些。 我妈从小对我的教育应该是以正面为主,表扬鼓励的多,打骂很少很少,这个对我的人格和自尊的建立是非常好的,当然,在我印象中我爸好像从来没骂过我,打就更没有了。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我的成长还是很有利的(自我感觉好像很良好的样子,哈哈)。记得我妈常说,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出问题,尤其是小时候,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我妈从幼儿园孩子的情况总结出来的,我觉得蛮有道理的,家和万事兴嘛。 我的读书生涯总的来说不算太顺利,但也不能说坎坷吧。幼儿园和小学没什么的特别的,当时自己也算是一个佼佼者吧,上课考试什么的都挺顺的,也是老师表扬的常客,呵呵。小学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小学奥数,觉得自己在那方面没什么天赋吧,有次奥数考试竟然得了零分,唉。当时的数学老师素质也不高(真的,后来听说那老师的家庭很补和睦,印了我妈的话了。),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嘲笑我,虽然是我在数学课堂上太活跃,但也不是这么取笑人的啊,弄的我对数学很是没信心的,都有轻度的数学恐惧症。其实我的数学水平还可以的,就是反应有些慢,这个我承认,但是理解能力还是可以的。 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我忘了,反正那是我的一个转折,从那时开始到初中结束,我感觉自己突然醒悟一样,真的,突然知道自己要好好读书,好像是因为我妈说要我学习我阿姨,我那阿姨小学的时候晚上都是自学到很晚的。也正好那时赶上我家装修,为我的自习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从那时起,我开始沉浸入学习中,开始思考学习的重要,开始给自己暗示,一定要考上余姚中学,我们县里最好的中学。每天晚上,我自觉的看书到九点,然后睡觉,第二天早起。 到了初中,我要考上余姚中学的信念更加强烈,每天都给自己暗示,我可以的,一定可以考上的。就这样,初中三年,我没有在晚上十一点前睡过。当时我们班是学校里最会吵的班级,平均成绩也是最差的。但那些对我没有丝毫影响,反而是更加的刺激我拼命的学习。每次期末考,我都是年级前五,虽然不是第一,但是稳得住的也就是我。在学习方面,我是我们班的活宝,呵呵。就这样,初三下学期的时候,我获得了余姚中学自主招生考试资格。当时也没啥,感觉自己挺淡定的,满怀信心的去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果然,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你不怕他,他就怕你。我顺利的通过考试,保送上了余姚中学。在那一刻,我真的深深体会到付出后得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没有人知道初中三年我是怎么过来的,除了我爸妈。多少次我晚上趴在书桌上睡着了;多少次过了十二点我反而更加的精神,揉揉眼睛继续看书做题目,当时真的可以说是头悬梁锥刺股啊。 那段时间注定是影响我一生的,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再次找到当时的那种感觉,那种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付出的感觉,那种不管周围咋样,依然故我的感觉。怀念那种感觉。 到了高中,感觉自己完全松下来了,下意识的以为目标已经达到,该歇歇了。就是这么一种心态,让我的高中平淡的度过了,除了一帮很好的高中同学,别的什么也没留下。包括高考,也就是那样的过了,结果可想而知,我只是上了二本。在全校重点率创历史的背景下,我的二本真让人无地自容。还好我的自我安慰能力还是很强的,郁闷几天后也就接受了这一结果。最后,去了江西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 大学的事情其实很值得怀念,特别是我找到了女朋友,我的大宝。我的大学没什么遗憾,唯一的不足是考研没考好,呵呵。具体的不详说,以后有机会再详述。 现在的我在兰州交通大学读研,和女朋友分开两地,思念,难受并快乐着。有人思念和被人思念,想想也是一种特别的感觉。 我继续我的学习生涯,因为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学习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我特喜欢看书时的那种感觉。还有,读书能让我思考更多的事情,我喜欢思考。既然喜欢,那就继续吧,我自己这么想的,可以的话,我还想再读下去。但是现在的我也不盲目,如果三年后我觉得先赚钱重要的话,我当然是去工作,承担男人的责任,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我乐观,但绝不推脱责任,也不害怕承担。我只是想很开心的去做每件事,这样能让我更快乐。 仅以此文纪念我过去的二十三年,我已经过去的青葱岁月。(当然,我还很年轻,哈哈。)同时,在此祝福自己以后的岁月。仰望天空,脚踏实地,乐观,勤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我的亲老婆大宝共勉。
个人分类: 情感|2968 次阅读|2 个评论
恋人集6 --- 《准爱情乱思想》
JRoy 2012-9-2 19:14
说明见: 暂退出拍族,加入文学组 -- 写诗! 未熟透的杏 11 号楼前那排浓密的杏树终于爬满了果 杏儿! 曾经的春暖花开,蜂蝶蕊上 也曾经的是别人的花前月下 终迎来了弯弯的枝头 簇簇的果 又是多少人的期待? 杏儿还是半熟的时候 就已经有人垂涎 餐厅的阿姨 亲密的情侣 还有可爱的孩子 未熟透的杏儿 不能吃的 很酸 很涩 但是可以捂些时日 终也能熟透 香甜 那时 虽也有些焉了没了饱满与新鲜 但是谁又顾得上这些? 生怕没了自己的那份! 我是无暇以顾了 那片私人区 未熟透的杏儿 不能摘 懊 恼 擦肩过后才知道自己多么的懊恼 只因为在你一个人的时候 我没有停下来 哪怕聊聊天气 是哪儿来的羞涩呐 离开之后 凝成 懊恼 我想下次 我一定会做足该做的一切 再不懊恼 哪怕想到亲你 瞬 间 空相待——写给未来的爱人 凄凉伴随夜色 蔓延 皮肤冰冷 酷暑比寒冷更冷 夜色浓密是 放在我手中 你的黑发 我的天涯 闭上眼睛 空埋怨 我不能 不能看到你 只能伸出手 看着它凝固的姿势 凝固着 感觉触摸不到 你的躯体 灵魂 很遥远 而我是一个不知是谁的 影子 如杯中等你的白开水 早就淡了 凉了 杯子干燥 吻不到你的唇 你没来 你没来 夜空开始迷乱我的眼睛 想象与她深情相恋 意味着什么? 只是天蓝的幽怨 看不见的伤痕 突见 白天藏匿的月光 与你合谋 偷了我的思念 正化做它光华 带走了你 的笑 想睡 眼睛逃不开月亮的注视 闭眼 不想 瞬间一丝的冰凉 泪水给你带走
个人分类: 文艺欣赏|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恋人集5 --- 《蓝色的七月》
热度 1 JRoy 2012-9-2 19:10
说明见: 暂退出拍族,加入文学组 -- 写诗! 晨上·幸福 小侄子 每天早上起来的时候 都要撕破喉咙的叫 奶奶 奶奶 ... 带有一种慌张与着急 抑或等待? 而且就在睁眼的第一刻 妈妈在厨房 很快地应上一声 我也就要醒了 蒙胧的醒 静静的等 小侄子 从被窝探出半个身子 窥视一番 会再收回去 半闭眼睛 也许偷窥我一眼 让我想到一只幸福的猫 要么就长嘘一口气 伸伸肢体 夜 好像对他来说是一样可怕的东西 醒来总要重新接受这个世界 习惯性的听到妈妈的声音 小侄子会从被窝慢慢窜出来 好像是在仔细品尝一种幸福 或享受 要慢慢来 因为刚刚被他囫囵吞了下去 终于 一下从被窝窜了出来 撕破喉咙地叫 奶奶 我做了一个梦! 这破晓的一声 却也让我感到了一种幸福 单 纯 一次的心痛 知道的是难以承受 所以学会的是永远不要去伤害别人 我曾想吞下这个世界 这一次 我只想留住自己的部分 没有报复 不再挣扎 然而 一天 我的心对自己说 我快乐了不少 瞬间 我双眼 闪着泪光 好聚好散 晚上 不小心打碎了你以前送的彩星瓶子 小星星洒落了一地 落地的一声给我 一种木然 却没有伤心 我拣的很辛苦 耳朵里好像没有声音 我却听到自己在说话 你说过当初你叠的很辛苦 划破了手 我一个个拣起来看 它们一样样的 散的到处都是 本来就少了的 这次一定没了当初的数目 我不想要了 它们一样样的 散的到处都是 本来就少了的 留一部分就够了的 我也不会去欣赏它了 睡着的时候 我眼角有一丝的湿润 滑落不掉 两个月后 我的眼睛还藏有泪水? 活 着 灯熄了 阿雷还在下面坐着 游荡 他是一个自由之身 我躺在床沿 却像个奴隶 却还不如 自己的欲望都没了 但谁又奴役了我呐? 我的双手无力的下垂 它却像个自由之身 白日里的点点滴滴 琐琐碎碎 都成平息的波澜 过去的 未来的 现实的 空想的 虽然也曾来袭 又是什么留下的一点悲哀在心 让它自己空出一片凄凉 就像 难道 我的白日梦突有了一丝的破绽? 外面的雷声起来了 带有几片闪电 阿雷站起来 乱步与叹息 这么一天就这样过去 就这样坏掉 给我了一丝的忧愁 一个自由之身竟与一个奴隶一样 一样样的 乱步与叹息 我却在床上 于是就习惯的细数与思考 虽不知从何如手 只见一块泥巴 粘在那 糊住我的自由与激情 却牢牢的控制了我的所有 全都变的模糊 渴望谁来给我自由 却不敢承受 一个自由之身也会同样的像个奴隶! 就让我作个谁的奴隶吧 即使我从来不听从任何人 自由还不如束缚来得痛快点呐! 雨竟是还没能下来 阿雷最终还是上了床 像我 我突然想见 把自己的头给挂了起来 竟也活着 静 悄 悄 听 那静悄悄 听 那悄悄的静 不要声张 千万! 以免吓坏 全都跑掉 我是如此的沉迷于这静悄悄 这悄悄的静! 与生俱来的喜欢 我沉迷任何静悄悄的东西 包括你我的秘密 一个静悄悄的吻 嘘 不要声张 以免吓坏 恋 人 做我的恋人吧 我就什么时候都不会孤单 恢复那激扬的活力 敢于飞翔 做我的恋人吧 我得情感不再枯竭 心灵得到滋润 笑容也有响声 做我的恋人吧 让我尽情地拥抱 我很累的时候 只需要一个拥抱 做我的恋人吧 但我知道有个人深爱 怜惜着我的时候 面前不再是漫漫的征途 只有目的地 诱惑着我 做我的恋人吧 我们的世界将不再缺少什么 哪怕两个人一起在承受世界的无奈 笑容依然灿烂 做我的恋人吧 我可以付出一切 只是 不要离开我 你知道 我需要你 男人·女人 男人来之荒野 正如女人来之玉池 无论一个多么蹩足的男人 总有一个女人让他亲吻 那女子会傻子般的喜欢上丑陋与多情 竟也爱上这虚伪 你 可知那男子的卑劣 又如何配得上你的爱 那天赐的圣洁与高贵无比 只为它的一点小伎俩 你就相信这是自己的天长地久 你的爱情 噢 那低劣 多变 虚伪的男人呀 那高贵 固执 单纯的女人呀 可这世界总得信守一个信条 所有的女人都要嫁给那些男人 正如所有的那人都理应得到一个女人一样 哦 那侥幸 薄情的男人 那悲哀 多情的女人 你注定是该分配给那男人的 就想猎物 又何管他是谁呐 同样的命运 同样的卑劣 其实 低贱的女人! 咆 哮 我喜欢做梦 睁着眼睛的那样 时间就在思维活跃的午后或傍晚 路上 独坐 吃饭时 也许枕边 要或不要音乐 看或者不看书 想过的 想要的 想到的 都可以出现在梦中 梦中多是自己向别人咆哮 大声的咆哮 我的思维碎片 灵光 甚至愤怒 这是我的需要 把别人激怒 然后是自己 不停的表白自己 阐述自己 像着了魔 自己多么的伟大 非凡 恨不得你去崇拜我 当然我不会承认这个 那是我的渴望 如此的强烈 以至不时的破口骂起来 然而我怎么说都不够 还谦虚着的呐 我的伟大与不凡胜于语言 可是可悲的是我还得借助于语言来诉说我想要得一切 我的伟大与不凡 仅仅理解并不能让我满足 要铭记 要崇拜 这万恶的语言真是贫乏 却还有把我毁掉的可能 那就适得其反了 让我的语言是如此的偏激 然而还是不及我思想的十分之一 所以我要不停的诉说 不停 一刻都不能 诉说的东西还不及新来的快 我又怎么能结束的了我的梦 睁着眼睛继续 让我时常的疯狂与难耐 现实让我开不了口 而你正是我诉说的对象 我又怎能放的掉你 停息我的咆哮 你的意义就在聆听我的诉说 听吧 我就是为诉说而存在 也许 轻 轻 我们今晚一定有秘密 要不你的手怎会这般轻柔 我轻轻的来 追逐一个美丽的梦 或者爱情 你的叹息让我想到自由和幸福 自由是个点 幸福是个圈 而爱情权衡在两边 就像你的手在我的身上游走 牵着我的梦 找不到你的天涯 我轻轻的来 给你一个小小的惊扰 打扰了我们的梦 我们的天涯 爱情是个梦吧 我们睡的久了点 无论多么轻轻 总是让你受扰 无论多么轻轻 总是让爱破碎 无论 无论 我得轻轻的走 带走这梦 虽不是我的追逐 喜欢一个女孩 喜欢一个女孩 一个浸在书中 有些纤弱的女孩 穿着格子裙子 白色袜子 上身可爱的 T 恤 很温暖的有点耀眼 单纯 就像散着香的梨花 或者娇嫩的杏花 不谈世俗 没有尘埃 只要和她 相面而谈 有说有笑 不要玩味苦涩生活 不想闯荡风流天涯 只要一刻 温暖的 相面而谈 有说有笑 痒 我的右小腿起了个红斑 我去触碰 结果红起了一小片 我猜 我又被蚊子叮了 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 但是现在痒着 它的毒液已经传输到我的体内 我敢肯定就集中在那一小块 我的手很想去抓挠 它就在眼前 手举起的时候 想了想这可能是个诱惑 陷阱 毒液一定是在等着我去帮他散播 我清醒地去用水冲洗 然而 痒还是依然 而且有愈演愈烈苗头 我轻轻地去轻触 好像是在和它谈判 或者说是我妥协了 投降 祈求 它却并不领情 或者说毫不在乎 更痒了 我犹豫了起来 这痒实在太难以承受了 那块红肿在威胁我 不只是痒 难以抗拒 我的手终于下了下去 狠狠的抓挠了起来 好一种陶醉的享受 再也不去想什么陷阱 哪怕已深陷 而那痒处正张着大红眼睛看着我 在笑!
个人分类: 文艺欣赏|2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