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安徒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母亲的故事
Fangjinqin 2016-5-7 22:05
母亲的故事 安徒生 一个母亲坐在她孩子的身旁,非常焦虑,因为她害怕孩子会死去。他的小脸蛋已经没有血色了,他的眼睛闭起来了。他的呼吸很困难,只偶尔深深地吸一口气,好像在叹息。母亲望着这个小小的生物,样子比以前更愁苦。有人在敲门。一个穷苦的老头儿走进来了。他裹着一件宽大得像马毡一样的衣服,因为这使人感到更温暖,而且他也有这个需要。外面是寒冷的冬天,一切都被雪和冰覆盖了,风吹得厉害,刺人的面孔。 当老头儿正冻得发抖、这孩子暂时睡着了的时候,母亲就走过去,在火炉上的一个小罐子里倒进一点啤酒,为的是让这老人喝了暖一下。老人坐下来,摇着摇篮。母亲也在他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坐下来,望着她那个呼吸很困难的病孩子,握着他的一只小手。 “你以为我要把他拉住,是不是?”她问。“我们的上帝不会把他从我手中夺去的!” 这个老头儿——他就是死神——用一种奇怪的姿势点了点头,他的意思好像是说“是”,又像“不是”。母亲低下头来望着地面,眼泪沿着双颊向下流。她的头非常沉重,因为她三天三夜没有合过眼睛。现在她是睡着了,不过只睡着了片刻;于是她惊醒起来,打着寒颤。 “这是怎么一回事?”她说,同时向四周望望。不过那个老头儿已经不见了;她的孩子也不见了——他已经把他带走了。墙角那儿的一座老钟在发出咝咝的声音,“扑通!”那个铅做的老钟摆落到地上来了。钟也停止了活动。 但是这个可怜的母亲跑到门外来,喊着她的孩子。 在外面的雪地上坐着一个穿黑长袍的女人。她说:“死神刚才和你一道坐在你的房间里;我看到他抱着你的孩子急急忙忙地跑走了。他跑起路来比风还快。凡是他所拿走的东西,他永远也不会再送回来的!” “请告诉我,他朝哪个方向走了?”母亲说。“请把方向告诉我,我要去找他!” “我知道!”穿黑衣服的女人说。“不过在我告诉你以前,你必须把你对你的孩子唱过的歌都唱给我听一次。我非常喜欢那些歌;我从前听过。我就是‘夜之神’。你唱的时候,我看到你流出眼泪来。”“我将把这些歌唱给你听,都唱给你听!”母亲说。“不过请不要留住我,因为我得赶上他,把我的孩子找回来。” 但是夜之神坐着一声不响。母亲只有痛苦地扭着双手,唱着歌,流着眼泪。她唱的歌很多,但她流的眼泪更多,于是夜之神说:“你可以向右边的那个黑枞树林走去;我看到死神抱着你的孩子走到那条路上去了。” 路在树林深处和另一条路交叉起来;她不知道走哪条路好。这儿有一丛荆棘,既没有一起叶子,也没有一朵花。这时正是严寒的冬天,那些小枝上只挂着冰柱。“你看到死神抱着我的孩子走过去没有?”“看到过。”荆棘丛说,“不过我不愿告诉你他所去的方向,除非你把我抱在你的胸脯上温暖一下。我在这儿冻得要死,我快要变成冰了。”于是她就把荆棘丛抱在自行的胸脯上,抱得很紧,好使它能够感到温暖。荆棘刺进她的肌肉;她的血一滴一滴地流出来。但是荆棘丛长出了新鲜的绿叶,而且在这寒冷的冬夜开出了花,因为这位愁苦的母亲的心是那么地温暖!于是荆棘丛就告诉她应该朝哪个方向走。她来到了一个大湖边。湖上既没有大船,也没有小舟。湖上还没有足够的厚冰可以托住她,但是水又不够浅,她不能涉水走过去。不过,假如她要找到她的孩子的话,她必须走过这个湖。于是她就蹲下来喝这湖的水;但是谁也喝不完这水的。这个愁苦的母亲只是在幻想一个什么奇迹发生。 “不成,这是一件永远不可能的事情!”湖说。“我们还是来谈谈条件吧!我喜欢收集珠子,而你的眼睛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两颗最明亮的珠子。如果你能够把它们哭出来交给我的话,我就可以把你送到那个大的温室里去。死神就住在那儿种植着花和树。每一棵花或树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啊,为了我的孩子,我什么都可以牺牲!”哭着的母亲说。于是她哭得更厉害,结果她的眼睛坠到湖里去了,成了两颗最贵重的珍珠。湖把她托起来,就像她是坐在一个秋千架上似的。这样,她就浮到对面的岸上去了——这儿有一幢十多里路宽的奇怪的房子。人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一座有许多树林和洞口的大山呢,还是一幢用木头建筑起来的房子。不过这个可怜的母亲看不见它,因为她已经把她的两颗眼珠都哭出来了。“我到什么地方去找那个把我的孩子抱走了的死神呢?”她问。“他还没有到这儿来!”一个守坟墓的老太婆说。她专门看守死神的温室。“你怎样找到这儿来的?谁帮助你的?”“我们的上帝帮助我的!”她说。“他是很仁慈的,所以你应该也很仁慈。我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我亲爱的孩子呢?”“我不知道,”老太婆说,“你也看不见!这天晚上有许多花和树都凋谢了,死神马上就会到来,重新移植它们!你知道得很清楚,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命之树,或生命之花,完全看他的安排是怎样。它们跟别的植物完全一样,不过它们有一颗跳动的心。小孩子的心也会跳的。你去找吧,也许你能听出你的孩子的心的搏动。不过,假如我把你下一步应该做的事情告诉你,你打算给我什么酬劳呢?”“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了,“这个悲哀的母亲说。“但是我可以为你走到世界的尽头去。”“我没有什么事情要你到那儿去办,”老太婆说。“不过你可以把你又长又黑的头发给我。你自己知道,那是很美丽的,我很喜欢!作为交换,你可以把我的白头发拿去——那总比没有好。”“如果你不再要求什么别的东西的话,”她说,“那么我愿意把它送给你!” 于是她把她美丽的黑头发交给了老太婆,同时作为交换,得到了她的花白的头发。这样,她们就走进死神的大温室里去。这儿花和树奇形怪状地繁生在一起。玻璃钟底下培养着美丽的风信子;大朵的、耐寒的牡丹花在盛开。在种种不同的水生植物中,有许多还很新鲜,有许多已经半枯萎了,水蛇在它们上面盘绕着,黑螃蟹紧紧地钳着它们的梗子。那儿还有许多美丽的棕榈树、栎树和梧桐树;那儿还有芹菜花和盛开的麝香草。每一棵树和每一种花都有一个名字,它们每一棵都代表一个人的生命;这些人还是活着的,有的在中国,有的在格林兰,散布在全世界。有些大树栽在小花盆里,因此都显得很挤,几乎把花盆都要胀破了。在肥沃的土地上有好几块地方还种着许多娇弱的小花,它们周围长着一些青苔;人们在仔细地培养和照管它们。不过这个悲哀的母亲在那些最小的植物上弯下腰来,静听它们的心跳。在这些无数的花中,她能听出她的孩子的心跳。“我找到了!”她叫着,同时把双手向一朵蓝色的早春花伸过来。这朵花正在把头垂向一边,有些病了。“请不要动这朵花!”那个老太婆说:“不过请你等在这儿。当死神到来的时候——我想他随时可以到来——请不要让他拔掉这棵花。你可以威胁他说,你要把所有的植物都拔掉;那么他就会害怕的。他得为这些植物对上帝负责;在他没有得到上帝的许可以前,谁也不能拔掉它们。”这时忽然有一阵冷风吹进房间里来了。这个没有眼睛的母亲看不出,这就是死神的来临。“你怎么找到这块地方的?”他说。“你怎么比我还来得早?”“因为我是一个母亲呀!”她说。 死神向这朵娇柔的小花伸出长手来;可是她用双手紧紧抱着它不放。同时她又非常焦急,生怕弄坏了它的一起花瓣。于是死神就朝着她的手吹。她觉得这比寒风还冷;于是她的手垂下来了,一点气力也没有。 “你怎样也反抗不了我的!”死神说。“不过我们的上帝可以的!”她说。“我只是执行他的命令!”死神说。“我是他的园丁。我把他所有的花和树移植到天国,到那个神秘国土里的乐园中去。不过它们怎样在那儿生长,怎样在那儿生活,我可不敢告诉给你听!”“请把我的孩子还给我吧!”母亲说。她一面说,一面哀求着。忽然她用双手抓住近旁两朵美丽的花,大声对死神说:“我要把你的花都拔掉,因为我现在没有路走!”“不准动它们!”死神说。“你说你很痛苦;但是你现在却要让一个别的母亲也感到同样地痛苦!”“一个别的母亲?”这个可怜的母亲说。她马上松开了那两棵花。“这是你的眼珠,”死神说。“我已经把它们从湖里捞出来了;它们非常明亮。我不知道这原来就是你的。收回去吧;它们现在比以前更加明亮,请你朝你旁边的那个井底望一下吧。我要把你想要拔掉的这两棵花的名字告诉你;那么你就会知道它们的整个的未来,整个的人间生活;那么你就会知道,你所要摧毁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她向井底下望。她真感到莫大的愉快,看见一个生命是多么幸福,看见它的周围是一起多么愉快和欢乐的气象。她又看那另一个生命:它是忧愁和平困、苦难和悲哀的化身。“这两种命运都是上帝的意志!”死神说。“它们之中哪一朵是受难之花,哪一朵是幸福之花呢?”她问。“我不能告诉你。”死神回答说。“不过有一点你可以知道:“这两朵花之中有一朵是你自己的孩子。你刚才所看到的就是你的孩子的命运——你亲生孩子的未来。”母亲惊恐得叫起来。“它们哪一朵是我的孩子呢?请您告诉我吧!请您救救天真的孩子吧!请把我的孩子从苦难中救出来吧!还是请您把他带走吧!把他带到上帝的国度里去!请忘记我的眼泪,我的祈求,原谅我刚才所说的和做的一切事情吧!”“我不懂你的意思!”死神说。“你想要把你的孩子抱回去呢,还是让我把他带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地方去呢?” 这时母亲扭着双手,双膝跪下来,向我们的上帝祈祷:“您的意志永远是好的。请不要理我所作的违反您的意志的祈祷!请不要理我!请不要理我!”于是她把头低低地垂下来。死神带着她的孩子飞到那个不知名的国度里去了。《母亲的故事》 (1844 年) 这个故事最先发表在《新的童话》里
个人分类: 人物素描|1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丹麦谜团两则征解
suguang 2014-1-10 04:26
这些时间有两个谜团总是萦绕于心,特写于此,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作答。文字摘自与朋友的讨论。 谜团之一:从奥丁到基督 现在丹麦人多信仰基督教,但是在维京海盗时代,丹麦人信仰的主神是战争之神奥丁(Odin)。他们相信战死后可以进入瓦尔哈拉殿堂(Valhalla)与奥丁在一起,因此作战异常勇猛。这一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又是怎样影响丹麦后来的发展呢?似乎对日本更有借鉴意义。 谜团之二:悲剧的童话 童话故事总是积极向上的,或者说是甜美的,引导小朋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在丹麦这样一个高福利的国度里,安徒生的童话为什么不乏悲剧呢?卖火柴的小姑娘被外婆接走了,小美人鱼化成了泡沫,这是美好呢,还是残酷?这是给儿童看呢,还是给成人看呢?为什么这些童话还被广为流传呢?他们的文化有着怎样的基因?
个人分类: 文摘随笔|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徒生诞生 1805年4月2日
热度 1 xupeiyang 2013-4-2 07:22
1805年4月2日,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鞋匠家庭。安徒生一生共写了160多篇童话故事,作品被翻译成80多种语言,闻名全世界。代表作有:《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丑小鸭》等。1875年8月4日,安徒生逝世。你读过他的童话吗? http://t.itc.cn/UWhCW 安徒生,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父亲是个穷鞋匠。安徒生童年丧父,母亲改嫁。他从小为贫困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819年后开始学习写作。他写的作品不适合演出,没有被采用。后来他得到资助上学,写了一些作品。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于1829年问世,受到社会的初步承认。1833年写了《埃格内特和美人鱼》(诗剧)、《即兴诗人》(小说,1835),两部作品出版后,他的名字开始享誉国际。   他的第一部《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等。   安徒生的作品大多带有自传的性质。   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了“未来的一代”,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去世。 安徒生故居 安徒生的作品《皇帝的新装》插图 安徒生的作品《埃格内特和美人鱼》插图 安徒生作品中的译本封面 丹麦出版的《安徒生传》封面 丹麦哥本哈根郎格宁海滨的鱼美人塑像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323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PCR的小女孩——原著安徒生
热度 1 pkucarer4300 2012-12-16 12:53
实验室里冷极了,没有窗户,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这是一周的最后一天——周 末。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蓬头散发的小女孩在试验台前坐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 还穿着一件外套,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件很大的外套──那么大,不知是哪一年买 的。她工作的时候的,就穿上白大褂了,实验室的师弟嘲笑说,何必穿实验服呢,你的破大衣都可以当抹布了。 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做实验,一双小手被PE手套捂得苍白。她的面前的胶板上有一串点样孔,还有好几管菌落pcr产物。这一整天,目的基因还是没连上质粒,谁也没帮过她。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点样。灯光落在她的干枯的长头 发上,那头发卷曲着披在肩上,看上去很久没梳,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桌上都堆满 了文献,实验室飘着一股LB培养基的香味,因为这是老板催要结果的时间——她可忘不了这 个。 她在上完出某个样后停了下来,蜷着趴在桌子上。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跟老板说,因 为她试了所有的taq酶,试剂盒,质粒,没p出阳性的菌落,老板一定会骂她的。再说,换做别的题目跟这个一样难。她们头上只有paper,虽然网上有好多类似的文献,但到她这里就是不work。 她的头脑几乎绝望了。啊,哪怕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把上万 块钱的酶全丢进去连接载体,能够把基因转进去吗?她终于又拿出一块跑完的胶。紫外光照上去了!一个一个样点在胶板上出现了!她把小手拢在紫外灯下。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小点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台测序仪的显示器前面,显示器还是全新锃亮的,颜色鲜艳,字迹清晰,上边的显示的序列明明就是目的基因,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头伸过去,想看的仔细一些,她坐在那儿,眼前的胶板上显出一行刺眼的阴性、引物二聚体、模板,就是没有阳性菌落。 她又上了一遍样。用150v跑完又用100v再跑。紫外灯的光落在桌子上,那儿忽然变得像打印出来的paper那样洁白工整,她可以一直看到paper上的字迹。Nature的logo,Abstract和Instroduction。更妙的是这篇paper的一作,赫然署着自己的名字!看上去那么诱惑,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新跑完的胶板上还是只有阴性的样点,她面前只剩一张又硬又旧的桌子。 她p了十几个菌落,又跑了一块胶。这一回,她感觉自己坐在布置整齐的会议室里。条幅上写着“毕业答辩”,比她去年师姐毕业时用的条幅还要大,还要美。红色的条幅上贴着那几 个白色的黑体字,投影仪屏幕上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顶级会议里的presentation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板子又爬好了,不出意外,没新点。只见ppt上的图片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师姐毕业前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沃森和克里克那儿去了。 她又连接了一管载体。这一回,她把所有的酶的量都加大了。师姐出现在灯光里,是 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姐!”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反应一结束,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漂亮的跑胶,发表的paper,布置好的答辩会议室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拿出所有的胶板,放在紫外灯下,要把师姐留住。一大堆胶板在紫外灯下放出明亮的光,把实验室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师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师姐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PCR,没有论文,也没有毕业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实验台前上,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周末 的实验室累死了。新一周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 还握着正要上样的EP管。 “她想自己转一个基因……”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师姐一起走向新世界的幸福中去。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17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错到底
fdzjkyck 2012-8-8 22:57
错愕,抓狂的年代, 错不稀罕,错是必然。 错是对,对就是错。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已然成风。 安徒生的童话,马克吐温的小说, 现实生活里,活灵活现。 所厌恶痛恨的,生存状态很好,悠闲逍遥; 偶像们纷纷倒下,英雄们个个中枪, 江湖派别林立,无论和尚老道,不过明哲保身。 桃花源何处觅,只需三天光明! 乱糟糟的错。
个人分类: 随笔|2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徒生是怎么翻译来的?
热度 13 陈安博士 2012-6-13 05:28
   这是一个问句,问的是在丹麦的庄世宇兄。    我的一个女朋友,瑞典1米78的伊娃曾经和我探讨过她自己的这个名字。我问她为什吗一定要在伊娃的后面加上“卡琳”呢,还有一个连字符,罗嗦。她说,上小学的时候班上伊娃太多了,三个,于是,老师只好在每个人的后面加上一个音,她给分配了一个卡琳,全部名字加起来就是“伊娃-卡琳 奥尔森”了。    原来如此!俺们问,那为什吗这个伊娃如此普遍呢?俺们知道,很多欧洲国家叫安娜的特别多,有些学校在学生报名后分班,按照ABC排列学生,结果,第一个班里大部分都是安娜,中国有叫波的,就会和一堆安娜在一个班上,幸福死了。当然,如果我的小学不是在黄河边上念的,而是在欧洲读的,那,这样的幸福肯定轮不到“波”们。    伊娃就告诉说,因为圣经里第一个女人就是伊娃啊,所以,大家就都取了这个简单但是又有意义的名字。俺们恍然大悟,在俺的知识体系里,不是叫伊娃,而是叫夏娃的呀。于是,俺们对伊娃耍起了小聪明:“老妹妹啊,应该是这样,希伯来语把这个名字喊作‘夏娃’,和伊娃的意思意义,但是读音不同,而德国人拿过这个名字之后,也是满世界给女孩取用,但是是‘爱娃’,希特勒的女朋友和黑格尔的女朋友都是爱娃。”后来,王铮老师补充说,女娲可能来源是一样的,只是在中国的读音成了女娲。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4471 次阅读|27 个评论
安徒生-欧登塞,优先权-影响因子
热度 4 gy671124 2012-3-20 23:35
有感于刘立老师《科学竞赛2.0时代的一个发表策略:优先权重于影响因子》 牛期刊肯定是牛作者的牛论文顶起来的。 真正大牛的作者和论文不是靠期刊提升自己,而是因为自己提升了期刊的吸引力!就像丹麦的欧登塞,欧登塞虽小,却因为是安徒生的故乡而享誉世界。 期待CPC[Chinese Physics C]因为邢志忠老师的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的论文, 而使中国的期刊成为享誉世界的“欧登塞”! 《科学竞赛2.0时代的一个发表策略:优先权重于影响因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079do=blogid=549853
个人分类: 期刊|3051 次阅读|7 个评论
漫步童话王国之历史名胜篇(一)
热度 4 dmi2007 2012-2-16 12:52
漫步童话王国之历史名胜篇(一)
丹麦被称为“童话王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他的美丽童话故事一百多年来把丹麦的名声远播四海。小时候我就挺爱看安徒生童话的。事实上,丹麦也无愧于这个称号。这个面积只有约四百三十万平方公里(很奇怪的是,格陵兰是丹麦的自治区,但统计面积时就是不把它包括在内),人口只有五百五十万多点的北欧岛国,历史悠久,风光迤逦,社会福利好,人们生活闲适,几度被媒体评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我在开博第二篇就写了一首词《 沁园春 哥本哈根 》,因为刚开博,阅者寥寥。借这个机会,再宣传一下。 移居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已逾四年。因为要适应生活和工作,这几年并没有满世界跑。除了回国和外出开会,基本上足不出城。即便这样,也陆陆续续拍了一些哥本哈根的城市风光和自然风光,打算分类分期整理出来以飨博友,初步计划分成历史名胜篇、人文风光篇和自然风光篇。将来各位若是有机会来访问或旅游,这些或可当作一个间接的参考。 (1)小美人鱼(EN: The Little Mermaid; DK: Den Lille Havfrue) 小美人鱼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地标景物。它是一尊座落在一块岩石上侧身凝望大海的青铜雕像。关于它的来历和经历有一段故事: 好饮啤酒的博友应该知道“嘉士伯”这个丹麦品牌。嘉士伯啤酒厂的创始人Carl Jacobsen或许是哪天啤酒灌多了,一高兴就拿出一笔钱,委托人根据安徒生的著名童话故事“小美人鱼”制作一个雕像。雕塑家Edvard Eriksen(1876-1959)就请曾经主演过小美人鱼的首席芭蕾舞女演员Ellen Price做他的模特。不过,当舞蹈家得知雕塑要放在海边让公众观赏时,就拒绝再摆POSE让雕塑家创作,但同意继续使用她姣好的面容( 当时的西方女人也很保守,呵呵 )。雕塑家无奈,只得说服自己的妻子为美人鱼续身尾做模特( 怎么感觉要做很大牺牲似的?不解 )。 小美人鱼铸件完成以后,于1913年安放到离皇宫不远的一个港口边的小道上。近百年来,小美人鱼虽然成为闻名的景点,但也屡遭恶作剧者(或许还有破坏分子)的破坏和蹂躏。惨痛经历列举如下:1961年头发被染成了红色;1964年身首异处,再往后还被卸过双肢;1998年再一次丢了头。 丹麦人也够笨和够懒的,时隔85年后,才想起把小美人鱼挪到海边离岸稍远处。从此,小美人鱼免遭厄运,再也没被那么恶劣地骚扰过。 2010年,小美人鱼飞越欧亚大陆,到黄埔江畔游历了一趟。不知道博友们有没有在世博园里一堵她的百年芳容。没见过的没关系,看俺的照片好了。说实在的,美人鱼俺还真拍的不多,而且没有专门去拍,都是陪家人朋友去玩时顺便搂的几张,没有特色,将就看看还可。 这张算标准照 这张可隐约见到对面的风力发电厂 俺在博文《 元宵节怀乡 》里写的七律诗“美人鱼旁看美人”可不是随便写的。 请看下面这张 第一篇文字啰嗦较多,就只上小美人鱼的片子。就此打住。
个人分类: 摄影|574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他山之石】丹麦如何保护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dmi2007 2012-1-29 13:01
2012年1月7日-8日,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丹麦文化学院驻华机构负责人刀文克给了一个演讲。 下面是刀文克的演讲内容,有些长,博主对有些不通顺的文句略作修改。请耐心阅读。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在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学术论坛上发言。我这样一个从遥远的国度来的人在这么多专家学者面前真是感觉诚惶诚恐,感谢2012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为我们搭建了探讨这些问题的平台。 我来自丹麦,丹麦的自然资源并不丰富,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 充满创造力的人口资源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今天,我们意识到丹麦的竞争优势实际是在 人才教育 。虽然我们参与了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常物 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修改,但是丹麦却没有真正去实施。当然丹麦没有去实施并不是因为它认为它自己没有文化遗产保护,而原因恰恰相反。 下面让我举两个丹麦文化的典型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丹麦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 也称得上世界级的文化遗产。第一个文化遗产是丹麦拥有200年历史的 布尔维农芭蕾舞 ,布尔维农芭蕾舞对舞者的要求非常高,从6岁就需要开始学习舞蹈。第二 个是提供的民众高等学校的机制,这个机制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844年( 博主按:谁提供的?没说) 。但是丹麦并没有选择让这两项内容进入濒危遗产保护的行列,因为丹麦 不愿意把遗产保护当做商业内容来做 , 更不愿意把文化遗产放在政策扶持的温室里面 。在丹麦人的概念里,教科文组织的濒危遗产保护的公约里面所规定的文化遗产,不应该被固化为条条框框的类别,应该从根本属性上来理解它,这种根本的属性存在的基础就是社会系统之所以存在的基础和软环境。如此说来,文化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并影响着我们,就像我们使用语言一样,当我们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必定是遵循某种语言系统,基于不同具体形象可能对语言进行加工改造。语言和文化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我们使用语言的时候会对它进行改造,遵循文化规律的同时我们也在创造文化。 换句话说,非遗的保护不是把它放在博物馆里完好地保存,而是应该把它作为活生生的历史通过持续的激活和改造完成。下面我来讲讲丹麦是如何提升非遗产保护的意识的,这个方法在过去十年内证明非常奏效。以下我举三个例子来说明丹麦是如何 利用媒体事件 来提升大众对丹麦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的,民众的参与是从上到下的过程。我之所以说它是从下至上的一种过程,是因为在开始媒体的事件的策划之 前,我们往往会做一些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来设计媒体的参与过程。 直到最近丹麦仍然是一个文化较单一的国家,99%的人口说着同一种语言,拥有同样的 信仰、宗教和传统,同样的思考方式、行为价值观,甚至梦想。随着全球化的降临和欧盟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来到丹麦,丹麦开始讨论如何建设成一 个多元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局限于讨论丹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显显得狭隘和不合时宜了,了解另一种文化就变成了一种必须。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丹麦有哪些文化遗产堪称经典的呢?第一是安徒生文学作品,第二是丹麦重大历史事件,第三是丹麦美食和烹饪。 这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渗透在丹麦的血液和基因里,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们显著性和传统性,反而让它们被束之高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只有少数的专家学者才会问津。随着 创意文化事件 的曝光率的增加,被人们逐渐遗忘的文化遗产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而且逐渐成为了 国家形象和品牌 的代言。尽管通过文化创意事件提升非遗在公众心中意识的做法是 从下到上,从公众到国家层面 的,但是它必须建立在 精确调研 的基础之上。虽然专家学者和文化团体在这种活动中起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互动媒体、新技术和前卫艺术家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加入时尚元素,才能让整个事件对大众看起来新鲜有趣而且引人入胜。这种创意文化活动的出发点,我们说它有三点,一是 共同参与性 ,二是 开放性 ,三是 互动性 。开放性和互动参与性在商业活动中也经常被用到,但是在文化活动中这几乎是一个必须的要素。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电脑编程的概念“开放源代码”,如果对用户开放源代码意味着用户可以修改上传一些新的版本,以及他们自己的理解给这个活动以积极的反馈。我们下面来详细讲讲每个案例的做法: 第一个案例2005年安徒生的200年诞辰纪念活动。 这个纪念活动持续了2005年一整年,不仅在丹麦本国举行,还扩展到了其他74个国 家。这个活动牵涉部门非常多,早在2003年,2005年活动正式开始前两年,就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一些院校、艺术团体、艺术家、公关机构成立一个基金会开始了对这个活动的筹划。庆祝纪念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升民众对安徒生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为了让民众对于安徒生传统意义上人们脑海里安徒生的刻板形象使它更加丰满起来, 这个庆祝活动主要围绕三种项目来进行:教育项目、文化艺术、旅游活动。对于全球范围内的整个活动的定位,丹麦的组织机构有一个统一的把握,使安徒生的童话 与现在普世价值之间形成有机的联合。 刚才说到的基金会邀请了超过100名国际当代著名的艺术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诠释 安徒生,为安徒生提供一些当代艺术的注脚,让它更加时尚化。为了增加这个活动的知名度和互动性,丹麦组织方还开办了超过30个门户网站,用超过30种语言 对它进行宣传,而且还在世界的范围内任命了多名安徒生大使这样的人物。 我们要即将讲到第二个例子,不像刚才讲到的例子那么国际化视野,如果安徒生的宣传是一场国际化的宣传,本案以国内民众教育为基础目的的活动。 第二个活动,我们叫它哥本哈根的辉煌纪念日的活动,它是每年秋季之前举行的活动,它是为了纪念丹麦王国没有分裂之前重要的历史纪念日这样的活动。每项活动以一个中心历史事件为主题,通过各种各样的新鲜的策划创意来加深民众对于历史事件的 印象和了解,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不仅是博物馆还有一些文化机构会举办相关的活动,一些公共区域比如说火车站、操场、商店、电台、电视台等这些地方都会 举行相关互动性的活动。 哥本哈根金色时光活动不仅仅为了纪念历史本身而创建的,它的目的是把历史文化和大众连接起来,并且把学界和普通大众连接起来。 这个活动,我们引用刚才的概念,它是一个开元活动,通过一些数码平台,网络开元互动,让受众享受学界研究成果,返过来参与丰富这些活动的内容。公众通过数码平台和研究者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版商,还有一些文化机构,以及艺术家的互动来 丰富充实哥本哈根金色时光活动的内容,增强了它的参与性。在这个纪念日活动举办十年以来,25岁以下的受众增加了200%,于是 强化了历史事件在年轻人群体中的集体记忆 。 最后一个例子,我想举的是丹麦传统烹饪文化的再生,这也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例子。大 家也许不知道在19世纪末的时候,丹麦的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从原来的农业弱国扭转了不利地位成为农业的强国而且成为一个出口国,它的牛油和培根猪肉在 国际市场非常受欢迎,以高质和优价取胜。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农业传统的发扬广大,并没有给丹麦带来好的结果,相反它成了一 种灾难,随着出口量的增长,丹麦成了一个农业工业化的国家,在农业生产中采取了很多大工业生产的方式,更多的使用农药、化肥等等,虽然丹麦成为领先农业国 家,但是丹麦人没有享受到这个福祉,好的产品都已经出口了,丹麦人只能消费一些质量不好的农业产品。在优质产品都被出口的情况下,普通的丹麦人就只能吃汉堡包、匹萨饼这样的垃圾食品来度日,虽然丹麦是 农产品 的出口国,但人均寿命在西方国家里最短的一个。这种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在08、09年和2010年丹麦为外国记者和国际专家评选为最新奇有趣的饮食目的地,这是在欧洲范围的评选,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美食大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原因是在文化部的扶持下,丹麦重拾传统烹饪技法。这个例子和安徒生诞辰 200年纪念日、哥本哈根活动金色时光活动都是通过有意识,有重点的文化活动来重振文化遗产的活动。 在2004年丹麦文化部和一些艺术院校倡议公众回归丹麦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活动中人们联合了电视媒体以及消费者的力量来重拾丹麦烹饪文化传统,让他们 放弃进口的垃圾产品 , 自己动手制作传统美食 。大众意识的转变,让超市的经销商 和批发商都有意识地买进一些有机食品,也让餐馆选择一些有机食品作为烹饪原材料。我举一个例子来说,丹麦现在拥有在农产品的多样性方面做的非常好,它现在已经有超过700种苹果品种,而且 很多其他产品都 有超过200种的品种,产品多样性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对于地域文化、传统经典的文化保护的作用效果是不可小看的,丹麦烹饪的生产性保护, 使它呈现了休闲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从上至下的特点,它被认为北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重生活动。传统烹饪被淡忘多年之后又被捡拾起来,丹麦人重生了传统的烹饪文化。我们丹麦所谓冒险的做法,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有所裨益。谢谢! ——转自网络。
个人分类: 杂谈|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PCR的小女孩——原著安徒生
Biopolis 2011-3-12 15:32
PCR的小女孩——原著安徒生 实验室里冷极了,没有窗户,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这是一周的最后一天——周末。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蓬头散发的小女孩在试验台前坐着。她从家里出来 的时候还穿着一件外套,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件很大的外套──那么大,不知是哪一年买的。她工作的时候的,就穿上白大褂了,实验室的师弟嘲笑说,何必穿 实验服呢,你的破大衣都可以当抹布了。 小女孩只好一个人做实验,一双小手被PE手套捂得苍白。她的面前的胶板上有一串点样孔,还有好几管菌落pcr产物。这一整天,目的基因还是没连上质粒,谁也没帮过她。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点样。灯光落在她的干枯的长头发上,那头发卷曲着披在肩上,看上去很久没梳,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桌上都堆满了文献,实验室飘着一股LB培养基的香味,因为这是老板催要结果的时间——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上完出某个样后停了下来,蜷着趴在桌子上。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跟老板说,因为她试了所有的taq酶,试剂盒,质粒,没p出阳性的菌落,老板一定会骂 她的。再说,换做别的题目跟这个一样难。她们头上只有paper,虽然网上有好多类似的文献,但到她这里就是不work。 她的头脑几乎绝望了。啊,哪怕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把上万块钱的酶全丢进去连接载体,能够把基因转进去吗?她终于又拿出一块跑完的胶。 紫外光照上去了!一个一个样点在胶板上出现了!她把小手拢在紫外灯下。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小点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 自己好像坐在一台测序仪的显示器前面,显示器还是全新锃亮的,颜色鲜艳,字迹清晰,上边的显示的序列明明就是目的基因,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 她刚把头伸过去,想看的仔细一些,她坐在那儿,眼前的胶板上显出一行刺眼的阴性、引物二聚体、模板,就是没有阳性菌落。 她又上了一遍样。用150v跑完又用100v再跑。紫外灯的光落在桌子上,那儿忽然变得像打印出来的paper那样洁白工整,她可以一直看到paper上 的字迹。Nature的logo,Abstract和Instroduction。更妙的是这篇paper的一作,赫然署着自己的名字!看上去那么诱惑, 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新跑完的胶板上还是只有阴性的样点,她面前只剩一张又硬又旧的桌子。 她p了十几个菌落,又跑了一块胶。这一回,她感觉自己坐在布置整齐的会议室里。条幅上写着“毕业答辩”,比她去年师姐毕业时用的条幅还要大,还要美。红色 的条幅上贴着那几 个白色的黑体字,投影仪屏幕上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顶级会议里的presentation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板子 又爬好了,不出意外,没新点。只见ppt上的图片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师姐毕业前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沃森和克里克那儿去了。 她又连接了一管载体。这一回,她把所有的酶的量都加大了。师姐出现在灯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师姐!”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反应一结束,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漂亮的跑胶,发表的paper,布置好的答辩会议室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拿出所有的胶板,放在紫外灯下,要把师姐留住。一大堆胶板在紫外灯下放出明亮的光,把实验室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师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 美丽。师姐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PCR,没有论文,也没有毕业的地方去了。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实验台前上,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周末的实验室累死了。新一周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握着正要上样的EP管。 “她想自己转一个基因……”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师姐一起走向新世界的幸福中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