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校管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教学与科研关系总争论不休?
热度 9 After50 2019-7-23 15:17
为什么教学与科研关系总争论不休? 教学与科研的相互关系怎样?科研是否促进教学?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是: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教学与科研的主体和客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个体对教学与科研的评价标准的认同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不可能得到统一或基本统一的结论 。为了得到大家比较认同的结论,讨论时必须联系实际情况,界定所讨论问题的边际。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管理层面的分歧,有个人层面的分歧,还有个人与管理层面的分歧等。下面主要从教师们自己在平衡教学与科研工作时的问题,枚举几种典型的情况加以说明,请大家不要对号入座。 1. 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看两者是否脱节? 如果教师的科研方向与所讲的课程内容接近,教师即使花很多时间在科研上,对教学工作也同样有益。由于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和实践经验,一旦上课,他们的科研思维和经验自然会结合到课堂教学之中,这对高层次本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他们讲课技巧差点也没有大问题,这种情况科研对教学肯定是促进的。 但有部分做科研的老师,特别是做技术服务的,教师如果由于被迫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被安排讲的课程与他们所从事的科研基本不相关,有的甚至对所讲的内容也搞不太懂,只会对着ppt照着说,而且经常由于科研需要调课,对学生和教学应付了事,这种科研肯定对教学有负面影响的。 2. 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看教师自己综合能力的高低。 不得不承认,高校教师们的综合水平差异还是很大的,对于教学与科研能力都比较有限、而且口才欠佳和综合知识不宽的老师,他们可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讲好课。如果还要花精力去搞一些与教学不沾边的科研,那对教学一定是有负面影响的。 同第1条,高校里也有少数教师综合能力特别优异,科研做得很杰出,教学也同样做得很出色。对于这类人才,是最受高校欢迎的。对于这类优秀人才,科研与教学已经能够融为一体,根本没有必要去讨论什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3. 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看教师内心的权衡。 现今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各种工作压力和任务是巨大的,凡事都是有得有失。科研的事做多了,教学的事可能就会减少了。为了教学,有时还需要放弃一些争取科研项目的机会。如果对教学工作不认同或是不喜欢教学,教师肯定不太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搞教学,相对来说,当下能多做科研还是比较有利于自己成功的。因此,教师如何处理在教学与科研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平衡关系,显然与他们的师德或良知或观念等密切相关。 4. 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看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层次? 对于研究生教育,毫无疑问,这是一定要有科研做支持的。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的支持相对没有那么重要,教师更需要的是实践经验。对于本科教育,其实学生也还可以分层次的。总的来说,个人觉得教学还是需要有与之相近内容的科研做支持的,只是对于更高层次的本科教育,科研支持越显重要。 5. 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看教师的年龄和经历。 青年老师和老教师是不一样的。青年老师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和技巧,如果刚出道,对讲授的课程也不很熟,甚至是新课,为了搞好教学,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备课和授课之上,否则教学效果肯定好不了。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口才很棒和综合能力很强的青年老师,他们一入高校就能像老教师一样胜任教学工作。 如果对于一门课讲过多次的老教师,特别是他们的科研方向与讲授课程一致的情况,则教师即使少花时间备课,教学质量也问题不大。 6. 讨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能忽视教学中也包含有科研。 人才培养或教学,同样有很多未知规律或方法原理需要探索,有很多过程和场景等需要优化,这也同样是科研,而这些科研往往不被高校的科研系统所承认,这是不公正的。但个人反对搞“教学科研化”,教学科研与自然科学探索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和大众教育,本来教学就是类似日常三餐的事,人为的弄出一大堆教改项目,导致教学折腾不止,这是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的。 7. 有教学成果的教师,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教学效果就比没有的好。 业外人一般都认为,有教学成果的教师教学水平都比较高。其实也不然,现今也有很多取得多项教学成果的教师,他们也没有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教学上,其中不少是戴着教师帽子的管理干部,真正让他们到课堂上讲课,效果也不敢恭维。因为现在不少教学成果与实际教学工作毫不相关,甚至有些教学成果是靠折腾教学而来的。 8. 本科教学质量高低,要看总体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水平,而不是个别优秀学生。 高校的本科教育评价应该是指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而不是指培养个别优秀学生而言的。有些做科研的教师,他们更会物色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其科研工作和加以专门培养,这些学生有的的确做得很出色。如果相关教师拿这些学生来证明其科研促进教学和教学质量有多高,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对于本科教育,能够使学生整体水平提升,才是真的教学水平高。 9. 靠搞教改折腾,是难以实现过高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 近十多年来,在急功近利潮流的影响下,很多高校过高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许多高校本来就是做普通大众教育,但总觉得自己是在做精英教育,或是想转变成为精英教育,因此许多教改项目和成果也就是基于这种追求而折腾出来的。恕我直言,其实高校中那有多少精英?真正的精英在清华北大之流的高校也不是随手可以捉到的,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和教师还是普普通通的人(我也是)。如果用培养精英人才的方法来培养大众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仅仅是拔苗助长而已。何况我们的高校哪有那么多能培养精英的教师啊?我们多少青年教师做梦都想着自己当精英呢! 最后还说几句大实话: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其实是高校的领导与管理部门更为操心的事。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太高的觉悟,而且很看重哪些考核指标及其诱惑,那就顺势而为,跟着指挥棒走就是,觉得那好就往那做,而且也能得到单位领导的支持,毕竟教师也是普通理性人。 在高校中,当下会做大科研、搞大项目、拿大奖的人远少于会做一般教学的人,物以稀为贵,人才也是这样,何况管理部门的评估指标是倾向于科研,这些科研人才自然会受到高校的额外重视,他们即使教学做得差一点,领导也会觉得不碍大事。如果从管理的视角来分析,这也是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如果太在乎周围同事做出了自己缺少的业绩,那自己将永远没有自信和开心的时候。其实,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优势也不一样,这个年头,做不了官方认可的大科研大项目大人才的教师们, 能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好的了 。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教师,能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研究方向或兴趣,有了自己的理想学术家园,有了自己喜欢开设和讲授的课程,有了自己认可和自信的业绩,那才是支撑自己不停奋斗和值得自己去努力追求的。
个人分类: 教学资源|95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研究型大学为何可引领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geneculture 2019-1-21 12:25
为何国内学界和业界现在才发现并关注应用融智学的九级融智台阶(2011年就在AAAS科学年会上展示过)明确地表述过的高低两端切入发现创新与发明创造的基本途径: 附录: 【从原理出发,变成产品,最后改变人类历史,这是另一条创新的路线,直到今天中国仍然缺少这样的创新。而这条创新路线不光让美国国力强大,科学能力也就此整体超越德国。 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围绕大学发展的,不是工业区,不是那些锈带的工厂,美国今天最厉害的生产力是围着头脑,围着研究原理的单位、实验室、科学家、大学。它的形态非常有意思,无论是硅谷、MIT,还有美国二十八九个地区级的研发中心,大学周围围着很多新兴公司、投资机构、律师事务所、军队的订单单位、军队的研发机构,打成一片,浓缩在一个不大的地方。他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从市场去研究将来需要开发什么,不是从问卷里问你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被满足。而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理,让原理能落地,最后变成产品,产品再打进市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99do=blogid=1158102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学|338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 New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ies:CI&I
geneculture 2019-1-14 15:45
The New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ie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Chinese Thinking and Bilingual Processing ZOU Xiaohui 949309225@qq.com ; geneculture@icloud.com Abstract :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new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ies on human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iews. It adopt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biling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cluding four basic divisions that complement one another: broad sense and narrow sense, Yan and Yu, macro and micro, world-view and methodology. The findings can not only involv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four research areas, namely informatics, linguistics, pedagogy and philosophy, but also form software engineering after the invention of the computer hardware, especially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that means the virtual third brain – its popularization can form super interactive platform with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 which will pose a profound impact on machines and people, learning and use,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activities. This is a shortcut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fulfill the new mission of huma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which is also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Keywords : formal informatics; formal linguistics;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collaborative intelligent computing system; bilingual processing 当代中国大学新使命: 基于汉语思维与双语处理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摘要 :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当代中国大学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的新使命。采用双语信息处理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广义和狭义、言和语、宏观与微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四组相辅相成的基本划分。其研究结果不仅涉及:信息学、语言学、教育学和哲学四个研究领域的根本性问题,而且,还可形成继人类发明电脑硬件之后的软件工程,尤其是语言处理和知识工程,虚拟的 “ 第三脑 ”—— 其推广普及可形成具有协同智能的超级互动平台。它将会深刻影响:机与人、学与用、教和管、知和行等相辅相成的活动。这是当代中国大学完成人类文化传承和创新这一新使命的简捷途径。这就是本研究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 :形式信息学;形式语言学;高等教育学;科学哲学;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双语处理 邹晓辉 dang代中国大学新使命:基于汉语思维与双语处理的文.pdf
个人分类: 高教管:特色与质量|1326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管理少点儿“权力的傲慢”
热度 1 xiaoshidaguan 2016-9-9 11:14
据媒体报道,近日,某本科高校一写有“女生宿舍男生莫入”字样的宿舍楼突然间住进3名男研究生,成了男女混住楼。该校宣传部门有关人士的回应证实了这一情况并表示,在外地,男女生同楼情况很普遍,学校宿舍紧张,该楼的格局是套间,跟单元房一样是独立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大学应该有包容精神。   从以往的媒体报道来看,高校男女同楼,以缓解宿舍紧张或男女比例变化的情况,并不缺乏先例。客观来说,只要这种安排不造成男女生彼此影响,并无可厚非。但从该校女生的反应来看,她们并不适应这种突然的宿舍分配。《华商报》记者在校园内随机采访的10名女生中,有7人支持男女生宿舍分开,以保护隐私;只有3人表示如果互不影响,可以接受。这说明,该校安排男女混住的做法有些冒失,并没有考虑和尊重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意见,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权力的傲慢”。   多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呼吁将学生作为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根本,从学生立场和角度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一口号的提出有许多理论支撑,其一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要发展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其二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高校由多元利益相关者组成,学生是其中最重要的主体之一,高校应重视他们的利益诉求。其三是“治理理论”,强调管理权力的让渡与分权,放弃那种仅靠行政权力进行管理的单中心管理模式,不搞领导或单个部门的一言堂,充分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学校管理。   从现实来看,该校的做法明显与以学生为本理念相违背。这种简单的管理看似节省了协商成本,提高了行政权威,实则以管理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将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接受者,遮蔽了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如果在安排男研究生入住女生宿舍前,该校有关部门能通过班主任、辅导员访谈或微博、微信调查等形式,与女生代表交流,征求她们的意见,加以引导和说明,自然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效果或许要好得多。(肖纲领) 详见: http://learning.sohu.com/20160909/n468046165.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3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研环境分析:2010年我给教育部、复旦大学和计算机学院的信
热度 10 wengjuyang 2014-10-12 09:56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授: 与建国之初的 30年(1949-1979年)相比,中国在刚刚过去的30年中取得了更为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够健康,且远远落后于应有的速度。 本函所探讨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均源自我在中国、复旦大学和新成立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CSE)的亲身经历。 我的研究兴趣包括自主心智发育 (AMD)领域的综合性课题。 AMD研究单一心智和多种心智(如在一个社会或国家中)的发育。2003年11月起,我即作为特聘讲座教授在复旦大学工作,于2008年3月起任长江讲座教授。 许多中国的海外学者对中国只有溢美之辞,但其中有些人并不了解发育科学,或未有披露真理之决心。请恕我言辞激烈。 根据我在个人研究领域的体会,主要问题有: 1.在中国,发育科学被忽视、忽略、误解和低估的现象非常普遍。受中国人口众多这一固有观念的严重影响,人们普遍不把发育视作为一门适用于不同背景和文化下所有人类群体的科学。事实上,发育科学并不意味着中国必须对世界作出文化方面的贡献。我认为,恰恰相反。 2.用几个粗浅的标准取代更为复杂的发育整体评价系统,这种错误做法十分普遍。举例来说,许多官员为了几个表面的所谓亮点耗费大量资源,此举有损健康的发育模式。 3.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通过政府更严厉的集中控制,中国就能够赶超发达国家。例如,很多官员认为中国人旧习难改,必须严管。他们认识不到,任何群体所需之先进发育程序必须兼具分散性和综合性,在很多方面类似于人脑发育程序(如人类基因组)。“分散”是指尽可能地将权利分散到最低级别;“综合”则意味着全面、动态地制约和平衡所有权力——方方面面。与许多官员的直觉相反,分散化的发育程序如果能够实现综合性,就不会引起混乱。美国当前的发育程序虽已十分先进,但其分散性和综合性仍尚显薄弱,因此仍需全面改进。 4. 所有领域均严重缺乏成熟的发育程序(如宪法、法律和规定)。请注意,全面的发育程序还应包括确保其有效执行的机制。 在上述不利形势下,尽管 70年代末以来,从低层次起步的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增长,但仍将继续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进而导致一系列众所周知的问题,如腐败、社会动荡、效率低下和众多领域(包括教育、科学、技术、经济、生活水平、环保)的总体低水平发展。 下面,我举几个具体实例,并讨论一下可资利用的改进方式: A. 人治 很大程度上,复旦大学和 CSE学院不是通过民主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仍由个人进行监管。 既不存在复旦大学学术管理规章制度,也没有CSE学院规章制度,而这些都应是大学与学院的发育程序。 查看大学学术管理规章制度实例,请参阅https://www.msu.edu/unit/acadgov/bvlaws/。 查看学院规章制度实例,请参阅http://www.cgr.msu.edu/files_egr/content/ CollegeBylawsJunel-2009.pdf。 这些规章制度与美国各院校的类似。 请注意,这些规章制度应全面,方能奏效。 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工程学院规章制度要求“有资格就院级活动表决的人员应包括学院的所有正式教员。”教员相当于中国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 复旦大学 CSE学院规章制度的缺失已造成了系统性的、公然的学术歧视,有违管理层的初衷: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了《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师队伍高级职务岗位聘任“申请资格”必备最低条件》(下称“文件A”),及其附件一《计算机学科领域高质量国际学术会议分区表》和附件二《计算机学科领域高质量期刊分类表》。 学术委员会为院级委员会。 委员会可制定供学院教师会议讨论用的文件草案,但无权将草案作为院级规章制度予以通过。但这些文件均未经院教师会议批准即行生效。 CSE学院有多少教授、副教授和讲师被剥夺了对这些文件表决的权利? 正当的程序何在? B.“亮点” 教育部、复旦大学和 CSE学院的一些官员以“亮点”为第一要务。 他们认为,目前学术成绩上的主要问题是由低层管理者和教师、而不是现行管理方式造成的。 我所认识的CSE学院的每位教师都极为勤奋敬业。 每位管理者也都恪尽职守。 大家的唯一选择就是顺应现行管理方式。 例如,中国政府希望拥有学术大师、原创研究,但教育部官员应允许每所院校出台规章制度,为每个国家“培育”学术大师和原创研究提供必要的“土壤”。 例如,文件 A仅在极窄的范围内确定了一份很短的会议与期刊名录,作为有关人员申请晋升正教授的最低标准。 对于CSE这样一个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多学科领域来说,这份名录不仅过短、不完整,而且将较新的研究领域排除在外。 举例来说,在人工智能领域,该名录就漏掉了《IEEE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Evolutionary Computation》、《Neural Comput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nomous Mental Development》(IEEE T-AMD)、《Neurocomputing》、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神经网络国际联合会议(International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发展与学术国际会议 美国全国卫生基金会IIS部门经理向我建议,“您应当像神经网络学会那样创办一个新的研究学会。”此后,共举办过八届ICDL,第九届ICDL(2010年)亦将在密歇根州安娜堡举办。2009年开始出版新的IEEE T-AMD。许多美国研究人员充分认识到,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论文数量的多寡,而在于研究的影响力。 如此全面的目标只能根据具体情况逐一进行评估,任何简单粗浅的指标都无法对其做出公正的衡量。 C. 集权 所有管理级别的高度集中监管是主因。直到 30年前,中国才引入了一部分市场经济,与1949年至30年前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一样,中国的高等教育与研究仍处在严格计划之下。 使用固定僵化、思路狭隘、肤浅简略、漏洞百出的“标准”(如院士数量、杰青人数、在极少数期刊或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衡量一所院校的成就。这些标准在本质上无异于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 分析此类表面化标准之危害的文献连篇累牍。 例如,文件A中的区的规定就十分可笑,发表1区论文1篇 = 发表2区论文2篇。很多2区论文的质量远高于1区中的许多论文。教育部、复旦大学和CSE学院的官员们在要求所有教师迅速成为屈指可数的几个期刊和会议上的高效“论文机器”。实际上,中国最近“成功地”成为研究论文产量第二大国。 那么,从真正的研究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国是否赶上了发达国家? 中国的教育、研究领域及其他行业,仍在普遍重复着计划经济的错误。中国教育部制定了许多僵化的条条框框,比如招生数量、招生标准和硕士与博士课程的就读时间。 每个系都对自己近期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如指掌,将其视作确定招生数量的最佳标准——这似乎也是决定其学科领域和就业范围内招生标准的最佳标准。每个系的教授都和教育部的官员一样关心学生的质量。 分散权利(如招生委员会对每次特别招生进行投票表决)以杜绝后门现象。 许多研究课题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 相反,美国的大学均依照自身具有综合性的分散式规章制度行事,不受政府的任何此类制约。 D. 改进途径 如果人脑的工作是由中央控制器决定的,就不会出现人类,因为人脑无法具备足以演变为人类的能力。同样,发达国家的大学之所以能力卓著,是因为它们是由分散而综合的大学规章制度来管理的,而它们所在的国家也是由分散而综合的宪法与法律来管辖的。 举例来说,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博士就曾建议,决定晋升标准的是教授,但我们的各级官员和教授需要掌握发育科学。他们应协力从发达国家全面引入久经考验的法律与规章制度。 CSE学院应正式、公开地摒弃文件A及其附件一和二之类的歧视性文件,并停止把SCI索引或其他索引的内容用作评价发表方质量标准的错误做法,因为这些内容与质量毫无干系(只代表着搜集统计数据的范围),而且未将较新的领域纳入其中。论文的引用数量对新领域亦无太大意义,因为从事新领域研究工作的人数寥寥无几。 规章制度应载明所有正教授以匿名方式为每一正教授晋升事项投票表决。 所有相关数据均应纳入晋升考虑范畴。了解关于相关信息的实例,请参见大学论坛 http://www.egr.msu.edu/about/administration/policies/form-D学院附录 http://www.egr.msu.edu/filesegr/u4/P%26TCollegeAddendum2009.pdf 根据 AMD原理,如果综合又分散的宪法、法律和规章制度十分健全,且能够切实有效地执行,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和研究等领域均将迅速而健康地自我发育。比如,从事热门课题往往更容易出成果。 一些教师会自动转向工程领域和多学科领域,因为美国的许多研究人员正在没有任何政府规划的情况下明智地做出这一选择。 实际上,美国根本就没有教育部。我想,由于历史原因,设立教育部对中国无伤大雅,但教育部仅应充当服务之职,就像美国的全国卫生基金会和分散化的州教育部。 综合的学院规章制度无疑是必要的,而且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如果大学级、部级和国家级发育程序不够完善,学院规章制度的效力就极为有限。 例如,许多大规模政府基金的现有流程有一部分似已作废。 为了确保对政府研究基金的正当竞争,中国政府应在所有政府基金部门内制定一系列针对利益冲突的规定,类似于美国的有关规定,并通过所有相关流程予以实施。现行的行为准则显得过于含糊其辞(例如:似乎不错?)。 针对政府官员明确的行为准则应阐明任何人或机构均不得在任何正式或私人场合中,为任何政府官员支付超过 10元人民币(一杯饮料)的费用。 这样,政府官员就不得让任何主办机构或个人为其午餐或晚餐付费。 每个正常人都具有分辨能力。 当官员或管理者犯有严重错误或发生腐败行为时,我们是否应首先检查一下现行的发育程序?如何才能有效监督他的权利,如何才能通过现行发育程序降低犯错机率? 正是现行发育程序所创造的环境才会允许其犯错。 毛主席所犯的错误主要归因于当时发育程序的失败。作为一个讲求人道主义的社会,中国应当将目前教育和惩罚的重点转向全面预防。 我不相信过于简单化的革命,因为它不能保证用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发育程序取代现有发育程序。但是,我们应逐步改进现有的各级发育程序。 在这一长期过程中,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其发育程序的竞争,而并非取决于人民是否努力工作、国家拥有多少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程度如何,以及各国、个人、生活稳定性和质量方面的科技是否先进。鉴于发育程序是培育这些要素的“基因组”,因此,后几项要素实则为各国发育程序的必然结果。 中国不应在这一和平友好的竞争中错失良机。当祖国拥有更成熟的发育程序时,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大家庭中更加发达、更受尊重、更受欢迎的成员。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使中国步入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轨道,造福中国人民,造福全世界。 致以最诚挚的祝愿, 翁巨扬 (Juyang Weng) 2010年1月25日
31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解读
CAU05077 2014-7-22 10:41
《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修订)》(讨论稿) 解读。本网特摘录部分解读要点,以飨读者。 http://news.hzau.edu.cn/showarticle.php?aid=52013 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修订)》(讨论稿)总则 学术规范的核心原则其实就是8个字:“实事求是”、“追求卓越”,所有的学术行为应符合这8个字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从事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最基本的原则。实验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做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就怎么样表述,要的是真实。“追求卓越”是说我们做科学研究的目标。科研是为了追求真理,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不仅是为了混毕业、混职称、混饭碗。 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修订)》(讨论稿)第二章第四条第七款“学术评议活动中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 学术规范要求,学术评议活动中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 “学术评议活动”:包括评审(职称、岗位职级评审等)、论证、成果鉴定、评奖、论文答辩等活动; “存在利害关系的人员”:也就是有“亲缘”、“学缘”关系的人员。 夫妻、亲属:夫妻不能彼此参加对于对方的学术评议,也不能参加彼此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过去出现丈夫给妻子的学生的学位答辩当评委现象,这是应该禁止的。也不宜参加对于亲属的学术评议。 “学缘”关系的人员:如导师与研究生,彼此不能参加对于对方的学术评议,也不能参加彼此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我校历年博士论文答辩,都发生师兄(即为同门师兄弟关系)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的现象,学校对这种现象一再提出过批评。还发现共同导师是学生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这些都不应该出现。同门师兄弟之间,也应尽量避免参加彼此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在职称评审中,我们在学校层面的回避机制不够健全,也不时有不正常的现象发生。 近期密切合作者也该回避。如有的老师间有长期合作研究,共同承担科研课题、经常共同发表文章,必然会影响评议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应回避。 存在利害关系的人需主动提出回避。 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修订)》(讨论稿)第二章第四条第八款“成果署名应为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 署名的核心原则仍是“实事求是”,做了何贡献就在相应的位置署名,并标示其贡献。导师或课题的领导人,不要将署名权当作私有财产,想给谁就给谁。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接到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检举中,署名不当问题占有一定比重,形势比较严峻。去年就接到一例检举,反映研究生未实际参加工作而署名第一作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发文,本来是用以鼓励合做出大成果的。但近年来,共同第一作者的做法在我校有滥用之势,如去年校学位委员会在审查博士论文时,发现一篇影响因子零点几的杂志文章,有2名并列第一作者,学生凭此拿学位;还发现一篇不算大成果的文章竟然有6名第一作者。为防止署名搭车的现象,学校目前正在修改研究生授学位关于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条对共同作者署名进行了明确规范:影响因子小于4的文章不应有共同第一作者;影响因子大于4的文章,每位共同作者平均分不得低于2。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就应按这个要求来规范,甚至应该比这个要求更高一点。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学术规范要求是为了提高水平,追求卓越,不希望大家对这些要求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正当做派,否则就背离了学术规范的初衷。 关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修订)》(讨论稿)第二章第五条中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此次关于各种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较清晰的界定,并用EXCEL格式明确了各种不端行为所对应的不同人员的处罚措施,一目了然 ,便于理解和操作,是一个创新。 学术处理原则:对“抄袭”、“重复发表”这两种行为,以批评教育为主,给予改正机会;“重复发表”行为在过去较为普遍,界定不明确,国内有些刊物甚至鼓励这样做。最近十年来,对此有了较清晰的说法和严格的要求。同一文章内容,以英文形式发表了,再以中文形式发表,应该算重复发表,反之也一样。 剽窃、伪造/篡改数据行为,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原则上是一棍子打死,即零容忍。 “违反科学实验的伦理”:对于涉及病原、动物、人类健康、疾病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过去由于认识模糊或存在一些不好的行为的,应该成为过去。希望从现在开始,即从2014年7月起,清楚地划一道线,把过去和现在隔离开来,严格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对“华中农业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罚细则”(讨论稿)的部分解读 细则首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阐释。 把各种可能的不端行为以及相应处罚细则用EXCEL表示出来,很明确。这是这个规范的创新之处,应该说操作性比较强。从不端行为的程度上讲抄袭和重复发表程度较低,剽窃和伪造数据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两个概念的区分,及其学术不端行为处罚的总体原则: 学位论文:学生负主要责任,导师负次要责任; 发表论文: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同负主要责任。 对教职员工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原则,处罚主要分三个层次: 对程度较轻的学术不端:批评教育,暂停招生,降级,降职等 对程度较重的学术不端:取消导师资格 对程度严重的学术不端:取消教师资格,更严重的直至开除、解除聘用合同。 以发表的论文出现“剽窃”为例对处罚的原则进一步解释(以下事实都是基于调查委员会查实的基础上): 导师为通讯作者,全程指导了研究,对发表过程也进行了核查,但对剽窃行为确不知情(比如是学生私自剽窃了他人的数据)。这种情形对导师相对从轻处罚,主要是批评教育,当年不得招生和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 导师为通讯作者,对研究过程缺乏指导,对论文/著作写作、发表过程没有核查。简单的说,导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放羊式管理,除了各种行政上处罚之外,还要取消其导师资格,以后不要再指导研究生了。 导师是通讯作者,参与、指使或暗示学生伪造数据、图表的,最低的处罚要解除教师职务,就是不要再当老师了;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导师为非通讯作者,应对自己参与的内容负责,并视责任大小给予相应的处罚和处分。 处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有处罚,都一定与老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评级挂钩,如降级、降职。在职老师在攻读学位时,作为学生身份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也要与职称、岗位评审挂钩。 对学生的处罚原则 抄袭、重复发表:主要以批评教育为主; 涉及剽窃,伪造数据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与学位论文有关的,撤消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报所在单位。发表论文内容与学位论文无关的,给予相应处分,并将处理结果通知其工作单位。 细则还要求对所有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决定公开,在校园网上公示。
个人分类: 生活 事实|1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长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公告
CAU05077 2014-7-22 10:24
长江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公告〔2014〕5号发布时间:2014-07-16 14:07 http://news.yangtzeu.edu.cn/plus/view.php?aid=6151 7 月12日下午,长江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6-205会议室召开,会议应到委员37名,实到29名,因出差等原因请假8人。本次会议主题为总结校学术委员会2014年上半年工作,研讨人事处、研究生院以及科学技术处提请的相关职称评审政策、研究生学位条例、科技奖励办法,审议2014年学校申报新增本科专业。谢红星校长以及人事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周思柱副校长主持。 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陈中义教授全面总结了校学术委员会2014年上半年工作,主要为召开3次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以学科组开展审议和评审工作达36人次,以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评审工作达86人次,并发布4次学术委员会公告。还介绍了学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方式,并就下阶段推进二级学院学术管理机构建设的工作打算提请学术委员会讨论。 人事处金焱明处长就职称评审有关问题做了专题汇报,汇报内容分三个部分:湖北省职称评审的新政策、量化评审有关问题和2015年起将要执行的学校政策。围绕《长江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补充规定》,重点强调了2015年起将要执行的学校政策,即出国研修、承担科学基金项目等方面的要求及问题,并提请全会讨论。 研究生院赵林院长详细解读了长江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并就是否有必要修改现行学位条例、是否每个学院都执行统一的学位条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学院是否适当提高学位授予要求等问题提请全会讨论。 科学技术处颜建洲副处长从科技奖励的现状及问题、修订思路和组织实施3个方面就科技奖励办法的修订工作向全会做了汇报,提请全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会议就如何组建二级学院的学术委员会、院级学术委员会的职能、2015年职称评审新增条件执行的可行性、不同学院硕士博士学位条件是否应该区分、如何修订科技奖励办法等问题展开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 经过全会讨论,基本达成一些共识,大家普遍认为:1、院学术委员会应在学院的学术事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应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限项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行使职责;院领导最多1-2名进入院学术委员会,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普通教授担任;院学术委员会的产生应有程序,其成员组成应兼顾不同专业;院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可以并存。2、建议修订研究生学位条例,可按不同学科分开制定,整体标准要提高,特别是优势特色学科的学位标准要提高;要对研究生导师资格予以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要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培养质量。3、职称评审要遵循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出国访学成效监管,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职称量化评审保证了评审公平、公正,但对于一些量化项目和量化细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执行新标准过程中,对出国研修和承担基金项目条件如果不能达到,可考虑设置一些替代条件或者出台破格晋升条件,打通破格晋升的渠道。 4、科技奖励办法的修订很有必要,科技奖励要注重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要加大奖励力度,重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此外,委员们还对一些具体细节问题发表了建设性意见。 全会还听取了教务处张光明处长关于学校申报2014年新增本科专业情况的工作汇报,经委员认真审议,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通过医学检验技术、风景园林、光源与照明三个专业申报2014年新增本科专业,通过将森林保护专业调整申报林学专业。 会上,谢红星校长做了重要讲话。谢校长强调要加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发挥教授在民主办学、治校方面的作用,强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开。谢校长还对会议讨论的议题给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研究本次讨论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具体可操作性的文本,再提交学术委员会审议。 长江大学学术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七月十三日
个人分类: 生活 事实|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高校管理中应避免恫吓威胁管理法
lxj6309 2013-9-30 23:43
众所周知,这些年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一些高校为了争抢优秀生源,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其中主要的一类方法就是几所高校的考试都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使学生必须择一,面临高昂的机会成本风险。在高考后录取阶段,录取制度也采取同类管理措施:录取而不去报到,将计入诚信记录,影响下一年的报考。这与国际上普遍采取的多校同时录取,给学生选择的权利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我称此种方法为恫吓威胁管理法。实际上,这种方法在高校管理中很普遍。 在前些年的推免研究生选拔中,有些学校强行要求学生报考本校,否则失去保研机会。在今年教育部对外推有硬指标要求的情况下,各高校对自己外推的学生千方百计阻止,尽可能减少优秀生外流,通过时间设定、程序设计、考试选拔等多种措施增加学生选择外推的风险,而接受方也通过夏令营、截止时间、面试方法、奖助学金规定等极力拉拢优秀生源。一些学校竟对第一年的奖助学金按学校来源划定,什么985、211等给予高等,其他几乎没机会。有学校竟声称非211学校生源不要。 恫吓威胁管理法不仅是对学生,同样是对教师。许多有切身经历者有体会,就不赘述了。
个人分类: 教育|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喧嚣的象牙塔,飘摇的方舟
热度 40 xinyumri 2013-7-23 08:01
写在前面 :孤魂老师的一篇“ 面面俱到的其实是废话 ”,生生毁掉了我想把文章写得像鹅卵石一样光滑的梦想。话说小愚念大学时不小心沾染上了愤青的不良习气,以至于几年前去波士顿开会拜访老同学时,还被教育了一番:这么把年纪了,做人要厚道!我这位老同学其实和我愤的程度是一个半斤,一个八两,他把用来自勉的话都甩给我了,我只有心悦诚服地接受的份儿。是故这些年一直在修炼,效果也还是不错的。虽说有不少的事情,百分之百能让我那已经萎缩了不少的刺猬毛立马呈放射状发散出去,但百分之九十的时候,我已经能够成功地再收回来了。剩下那百分之十,则是开车做饭的时候打腹稿,然后噼里啪啦敲出一篇毛发耸立的刺猬文章。只是我没有孤魂的魄力和魅力,不敢直接发到博客上。一般是给小刺猬美美发,烫个小卷唔的,虽然也还挺扎眼,毕竟比直直的毛刺要妩媚些。有时候碰上毛发硬得烫不出卷儿的,就只好动剪刀了,咔咔一通剪完之后,刺猬变石头了,又不及鹅卵石光滑漂亮,就只好从硬盘上一删了之。 这篇春假里开了个头的文章,在我的电脑里放了有四个多月了,属于烫不成卷的刺猬。但因为事关我高中毕业后就从来没离开过的大学校园,没舍得动剪刀,而是被我搁在了一边,代之以一篇“ 春访象牙塔 ”,想借一通古风刮去胸中的郁闷。敏睿的柏舟老师看出来了,留言道:“桃花源乎?象牙塔乎?读之令人感叹不已。”我惟有实言相告。然而那些没有说出的话,终归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有孤魂老师的这篇文章壮胆,我干脆自废一下这些年修炼的武功。 *************************** 春假里带着即将开始申请大学的小朋友转了东部的几个校园,有两处对我来说是故地重游,包括我来美国的第一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二十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既陌生又熟悉的校园令我感慨。凑巧旅途的间隙又读到了诸位博友论及教育与高校管理的文章,便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先从张天翼老师这篇题为“ 迷失的教育 ”的文章谈起,张老师的文章我很爱看,短小精悍且切中要害,可惜他总是以转载为掩护,点击数不高。张老师在他的文章中谈到了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是我们同事间经常会讨论的,我对他的观点深表赞同,下面是他的原文摘录: 在美国赚钱最快的行业要数金融业了,所以以华尔街为首的各大交易所是美国年轻人的首选。要发明一样东西,再到市场上换钱,那太难的;你有本事的话,还不如把钱挪来挪去,从中间抽水,那样赚钱快很多。很多美国教授对这个现实非常的无奈,明知道华尔街是一个不会创造社会价值的大赌场,但大家还是热衷于那个地方。 不过张老师很厚道,在文章的结尾处说到: 美国的华尔街赌场与中国的政府买卖都是不大好听的名词,却都令这两个国家的年轻精英趋之若鹜。其实大家不必觉得奇怪,这也算是人性选择的结果。 针对此一现象, 1991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恩斯特就远没有这么宽容和释然。他在 2009 年春来我校做学术报告的开场白中,把 2008 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归咎为教育的失职,并说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将因此会受到后代人的“诅咒”。恩斯特发明的脉冲核磁共振技术,既大大提高了核磁共振的实用效率,又充满了数学上的优雅,堪称天才之作。他来讲学时我正好在教一门本科生的“医学成像”课,于是把两节课压缩成一节课,专门腾出时间让班上的小朋友们去听他的报告。后来我问他们对恩斯特的演讲怎么看,有几个学生耸耸肩表示不敢苟同。是啊,在一个极度追求个人成功,而且成功又是和对财富的拥有划上了等号的时代,谁还有资格对追求财富的方式说三道四呢?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愿意到那个大赌场去的。这次旅行有两天借住在中学同学家,他有个女儿在一所私立名校学环境科学,眼看就要毕业了,工作却一直没有着落。去学校招工的人倒是一拨又一拨,但有一半是金融行业的。小姑娘心气高,又有几分理想主义,开始根本就没去应聘那些工作,但架不住人还是要为稻粱谋的,于是只好改变策略,广撒简历,很快就得到了一家大银行的面试邀请。无独有偶,另一位中学同学的女儿去年从排名前三甲的藤校化工系毕业,也去了银行。 后来参观校园时,听招生办的人介绍毕业生去向,居然有一半的人去的是金融行业,前几名的雇主里面,赫然列着高盛等三四个大银行,让我颇有全面沦陷的感觉。再想想这些年走过的各个城市,最漂亮最堂皇的大楼无一例外地都是银行和保险公司。这让我多少觉得有些迷惘,本来金融业的功能就像人体中的血液循环系统,负责把货币与资金输送到需要它的实体经济中去,由此带来货币的增值。但现在的状况是:无数的资金在华尔街这个大赌场中转啊转的,银行越转越大,富可敌国,像失去了调控的癌细胞般疯长。不断扩张的银行再跑到各个名校的校园去招兵买马,把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吸引过去,为它们的进一步扩张效力。相比之下,实体经济因得不到资金却在一天天地萎缩,江河日下。可是,这样的状况能持续下去吗? 另一件事便是纽约大学的教授给校长投不信任票,详情请见曹聪老师的博文, 纽约大学吸引人才的“华尔街模式” 。大学是否应该采用“华尔街”模式,应该是和教育理念密切相关的。君不见 08 年的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数家老店纷纷倒闭,若不是政府出面救市,倒闭的还会更多。然而办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情,华尔街这样 high turnover 的模式是否可以搬来办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美国乃至世界的许多著名大学,都有着上百年甚至更长的历史,这些学校追求卓越的传统,都是靠一代一代人日积月累的努力攒下来的。若是大学也搞 expand or fall 的模式,未来的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其实教授和校长或是董事会的矛盾,这几年时有发生,影响最大的,当属哈佛大学的教授把华尔街出身的校长给开掉一事。去年,发生在托马斯·杰佛逊创建的弗吉尼亚大学的另一件事,也同样具有轰动性。学校的董事会以校长“不思进取”为由,提前把她解聘,激怒了教授和学生,直至惊动了州长,最后以校长重新被聘告终。这两件事最终都以教授的胜利收场,也反映了美国深厚的教授治校的传统。正如拉比所言: T he faculty are not employees of the university. The faculty ARE the university! (详情请参见张彦斌老师的博文: 教员应该是大学的主人! )然而,这一传统是否能扛得过金钱对教育的日益渗透,我想是所有关心教育的人都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大学,本应该是宁静致远的象牙塔,是承载梦想与理性的方舟。如今,象牙塔里早已不复往日的宁静,也充满了喧哗与骚乱。这只在商业化、产业化的大潮里飘摇的方舟,是会被裹挟而走,变成一堆沉沉浮浮的泡沫?还是能够安然着陆,迎来雨过天晴彩虹初现?
个人分类: 教学与科研|12215 次阅读|80 个评论
弈棋如烹小鲜
唯我独尊 2012-1-25 14:10
不久前,学院选举职工代表,我获得 17 票。对近百名教职员工而言,这个票数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细心的人或可发现,这却是原安管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整齐划一投票的结果,它更多地表达了对原安管学院的怀念。 原安管学院是 2006 年在煤炭机电学校、安全技术服务中心和矿山安全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的,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但学院不属于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发展与生存需要靠自己打拼。顺应国家对安全日益的重视、对安全技术与安全人才的强劲需求,建院后,学院提出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核心,跨越式发展首先体现在学科建设上。短短的两年,学院组建了得力的师资力量,建设了化学、物理、电子电工、通风、仿真等十余个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发展了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开始了硕士生、函授本科与专科的招生,初步形成了立体的高等教育框架。学院人均科研成果与科研经费连续排列前茅。迅猛的发展使学院在学校渐露头角。 “穷文富武”。工科发展需要先进的实验室和强大的资金投入。学院将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与矿山安全实验室视作学院腾飞的平台。学院在原矿长培训与瓦斯仪表检测的基础上,拓展了矿山四大件在线检测和矿山安全员、安全评价员培训业务。争取了 1000 多万元矿山安全实验室的投入。学院连续两年总收入超过二百万元,人均创收超过 15 万元。 同时,面对安全领域无限的发展机会,学院提出了更宏大的发展规划,计划增加两个本科专业,本科招生人数增加一倍,三年拿下硕士点,十年拿下博士点,发展安全与环境工程专升本教育、安全工程双证教育与矿山技术员培训教育;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购一个安全(环境)评价机构,打造一个国内领先的、安全类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创新平台,向非煤、向全国全面发展,年收入超过 1500 万元。 优越的福利与宏美的发展前景,使安管人充满了骄傲,走到哪儿,都吸引着赞赏与嫉妒的目光。 然而,过大的负荷、过快的发展,以及文化与观念的冲突使不满情绪不断滋长。在2008年学校对领导班子民主考核时,不满情绪突然爆发了——职工们提出了很多意见,他们希望学院更好。 随之而来的变化,让安管人愕然、惊讶。很好的福利与发展前景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叹息与沉默。 三年过去了,安全与环境工程学科建设与学科点申报止步未前,以前的规划终止执行,原来酝酿的项目全部下马,仅剩的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一撕为二,收入下降 70% ,利润下降 85% ,所有的业务濒临消亡的边缘。外来的专家参观后感叹地说,“朝阳行业,竟有如此夕阳企业。这或许只有高校才会出现如此之怪现象”! 年前学院年终总结会上,一个老师充满情绪的发言,充分地表达了职工的担忧和热切盼望学院变好的希望。 创新与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停止不前就会落后,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如何改革,文科生与工科生却有着却迥然不同的观念。浪漫的文科生认为,砸碎旧世界,必然会迎来新世界;严谨的工科生多会先设计一个新世界,然后再抛弃旧世界。这或是当今高层工科生较多的原因之一。 治院如烹小鲜,需要精细地管理、规划。治校如弈棋,各个学院的院长犹如撒落在棋盘上的棋子,书记、校长如何布局,输赢就在一念之间。当看到我们学院逐步没落,当看到学校排名逐步下滑,楷叔或会自嘲说,“我棋艺不行,但棋风是很好的哦”。
2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位高校院长的告别演讲
热度 4 周可真 2011-10-15 21:09
博主按 : 这是我的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学生发来的文章。他说: “ 周老师: 你好!我现在调到杭州市工作了。向你问好! 近来有一篇演讲在浙江各大高校流传,抨击高校管理问题的,我看了也深受震撼,发给老师共享美文 !”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 “ 老卖年糕 ” ,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 “ 新老结合,以老带新 ” 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 1970 年元月参加工作历 40 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 “ 体制化 ” 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民国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 1988 年写了 “ 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 ” ,入选中央 “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 ” ,算是个国家奖。 到 1992 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 “ 被人捉将官里去也 ” 。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 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 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 2009 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 “ 安静的书桌 ” 。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 “ 创新强校 ” 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 90 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中共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 …… 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 “ 利 ” 。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 “ 量化管理 ” ,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 “ 有奶便是娘 ” ,说好听点是谓 “ 谋食不谋道 ” 。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 “ 十大缺德 ” 行业,教育 “ 居首 ” 。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 “ 权力附庸 ” 、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 2006 年吧,搞过一次什么 “ 保鲜 ” 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 “ 保鲜 ” 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 2006 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 2008 年学校搞所谓 “ 加速发展 ” 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 “ 谋食不谋道 ” 。 2009 年底续签增长 20% 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 “ 三定 ” 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 “ 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 ' 钱学森之问 ' 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的讨论不感兴趣。 ” 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 “ 强校 ” 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 …… 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 “ 业绩 ” ,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 ABCD 档,近两年的达标 120% 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 ―― 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 ” ,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 “ 无为而治 ” ,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 ―― 礼教的回潮,以 “ 务在清静 ” 的文化理念 “ 力撑东南 ” 。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 “ 无为而治 ” 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 “ 无为而治 ” 。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 “ 无为而治 ” 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 “ 无为而治 ” 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 “ 精品课 ” ,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 “ 精品课 ” 。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 1 、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 2 、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 3 、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 4 、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 5 、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 “ 因心而会道 ” 的 “ 为己之学 ” 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 “ 凭誉以显扬 ” 的 “ 为人之学 ” 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 “ 创新强校 ” ,每年递增 20% ,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 “ 一五一 ” 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 “ 无为而治 ” ,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 “ 加速创新 ” ,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 “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杨绛 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 “ 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 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 、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 30 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 2010 年 9 月 22 日 ,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 PM2.5 数值图 (2001 年 ―2006 年 ) 。 PM2.5 小于 10 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 PM2.5 超过 50 接近 80 。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 GDP 每增 1% ,用地量为日本的 8 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 8 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 、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 、 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 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 2009 年 60 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 “ 特务年 ” 影响至今, “ 潜伏 ” 、 “ 暗算 ” 充斥银幕,连《探索 ? 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 500 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 50 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 “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 。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2009 次阅读|5 个评论
印度高校也要扩招了?
montec007 2011-1-3 11:39
据纽约时报报道,印度计划至2020年,将录取率从12.4% 提高到 30%。 不是很熟悉法国的高等教育制度,但似乎与中国类似,中央政府对高校的管控也是很厉害的。但现在有90%的法国高校获得了财政预算和人事的自主权。与中国不一样的是,法国的学生和教授们似乎都反对这项改革计划。 今日新词:nouveau riche 【(nuvo rish)】 --- 暴发户
2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管理的“瞎折腾”何时停矣?】
热度 2 zhumengjin 2011-1-2 12:22
【在去行政化还不可能实现的前提下,教育部应加强对高校管理的正常监督作用,而不是完全放任自流。在现阶段,国内高校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处于高校管理最顶层的教育部宜对高校管理的无序性、任意性进行适当的规范】 高校管理应当遵循教育、科研自身的客观规律,但是国内很多高校的内部管理政策和措施都经不起推敲,很多甚至明显违背教育、科研规律。究其根源,官本位思维是导致高校管理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中国文化传统里的官,实际上等于没有外部监督的地位与特权。 在科研、教育机构中,一旦按照官的思维来做事,如果没有监督和约束,必然会出现很多问题。 对于国内高校的行政人员,除了内部自上而下的约束之外,还没建立来自外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处长、副处长、甚至科长对教授的优越感在很多高校都能感觉到。 从数十个教授去竞争一个副处长职位的新闻可以看出官本位思维在高校的泛滥。 在去行政化还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下,依靠自律根本无法解决问题,从上而下的约束力量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 中国高校管理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那就是来自顶层的约束力量还不强,甚至根本就没有。在现行机制下,处于高校管理最顶层的教育部要对国内高校管理的高度无序、任意、混乱的现状负责。教育部虽然不需要对高校管理事事躬亲,但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应尽可能地避免高校管理的瞎折腾。国内高校管理有哪些瞎折腾?坐在办公室里挖空心事地想点子,再盖上大红章,今天一政策、明天一文件,瞎折腾的事情多去了。 1. 人员引进 本来,人员引进是在应聘者中评价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对优劣。但国内很多高校的人员引进却另辟蹊径,先是非211高校毕业的不要,然后是非985高校毕业的不要,现在又来了个非洋学校毕业的不要。先是看研究生阶段的学校,现在又更上一层楼,倒查祖宗三代(博士、硕士、本科),要看本科生阶段的学校。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倒查祖宗四代(博士、硕士、本科、中学),要看中学阶段的学校,非省重点中学毕业的不要? 先不说划分211、985的做法是否合理,评价人才是该看个人本身还是看他(她)毕业的学校? 引进人员不就是看他(她)的学术和教学潜力吗? 干吗非要沿用以前文革时查祖宗三代的荒唐做法,搞一个出身的限制? 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发过6.0、甚至10.0以上文章,难道不比只发过1.0左右、甚至连SCI文章都没发过的211、985博士更强一些?纯土鳖和海龟相比,如果土鳖在科研环境更差的环境中取得的科研成绩优于海龟,难道这个土鳖的学术能力不比海龟更强一些?如果您的学术能力真的优越,还需要依靠出身的优势才能PK过人家? 2. 职称、岗位聘任 和人才引进一样,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实质也是在申报、应聘的人员中评价教学、科研能力的相对优越性。 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就是在指标范围内比个人成果(如文章IF和数量、奖励等级和数量、专利推广、教学、课题等),干吗非要弄一些讲究出身(如博士学位、进修经历、留学经历等)的条条框框,而且多是一些不直接显示学术能力高低的条条框框。 即使要通过门槛提高晋升、聘任人员的质量,也应直接针对学术成果本身的质量和数量而设置门槛。 如果人家硕士、纯土鳖拿出来的成果比博士后、海龟更强一些,不反而说明人家更优秀、更值得晋升和聘任吗? 一个好的人才政策一定要给所有的人都留有希望,特别是那些很可能被框框排除在外的特殊人才,不管是新引进的还是现任职的。 如果说人员引进由行政人员把关,如果不依靠条条框框可能不好判断其学术能力,但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都基本上是由单位里面知名教授组成的评选委员会来把关,而且在日益追求量化考评的今天,难道教授们也不能客观判断学术优劣么?往大处说,这是不放手行政权力,事事都要横插一杠,让教授们没有独立的决策权,往小处说,这是在侮辱委员会中全体名教授的智商。 3. 其他管理 高校管理的无序、混乱、荒唐基本上是随处可见,本文已超过1,300字,限于篇幅,在科技奖励、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懒得说了。 反正,对于高校管理的瞎折腾,是到了该适当规范化的时候了,或许教育部应该做点事情了。 【后记:本文提到的人才引进政策,博友赵明的 置顶博文 有更生动的阐述】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1236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曹广福”博文"高校做得到去行政化吗?”的不同认识
王震洪 2010-11-4 14:19
博文确实写的好,指出了去行政化的难度。 事实上去行政化的目地是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民主、自由的管理体系,这是所有教师追求的。不是为去行政化而把行政管理取消,而是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对于去行政化目标之一公平、公正,可能是最重要的。公平、公正是调动科技人员埋头苦干,追求科学卓越积极性的手段,因为有了公平公正,不需要无耻的拉关系走后门去为得到课题、为实验室建设奔波,而是凭借学术优劣获得到资助和实验室建设,这就促进所有人一心想着学术创新以得到资助和实验室建设。很多人认为,目前关系对得到课题和实验室建设占了 50% 以上的贡献率。这大大分散了科技人员投入到创新的工作中。常常是得到课题后主要想着交差并从中能够得到一点经济回报,创新的事情排在了不重要的位置上。对于公开,它是公平、公正的保证。只有公开,在群众的监督下才能实现公平和公正。 目标之二自由、民主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只有学术自由、民主才能使最卑微的、最不起眼的、最幼稚的声音放大。而这种最卑微不起眼幼稚的声音才是创新的源泉。因为大权威的理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理论最初都来自于它们。但反过来,如果研究工作者总是跟着从卑微起家的大权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脚步去研究,当然可以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因为是为这些人建立更完善的体系,评审也是这些人,但是都是跟踪研究,其理论体系已经建立,再研究几乎不可能有大的创新了。可以想象,20 10 年诺贝尔奖工作石墨烯,中国肯定又有一班人马上跟上去研究,在这些人的鼓动下,科技部门也觉得是个好东西,投资几十亿去研究,但是最终的结果在花了大量金钱后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可能的结果是花几十亿元买回几篇 CNS 论文而已,为人家的理论提供证据,没有自己的东西。 学术自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把任何即使是最幼稚的想法都能说出来,在这些幼稚的想法中必定有大真知大理论。如果给学术自由在思想上通过行政管理套上一系列的紧箍咒,那还有什么创新,就是人云也云,永远跟着人家走。学术民主对最卑微最不起眼最幼稚的声音是一种好的外部环境,是保护它们。任何权威的理论体系都不能压制它们,让它们自由发声。结果在长期的检验中总有那么一些最幼稚的声音变成真理,变成权威的理论,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工作。 目前中国高校行政化管理体系是和公平、公正、公开、民主、自由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大学中科技工作者提出大真知大理论,获得诺贝尔奖是不可能的。 一谈民主和自由有的人就认为和党的基本路线对立。这是对中国人聪明才智的低估。社会主义也需要民主和自由,这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这是人类普世的价值观。这和当年小平同志讲市场经济是一样的,他说:社会主义不都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不都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需要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经济是一种调控经济的手段。民主和自由对于科技、教育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已。我们完全可以把发源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和自由价值观,嫁接到社会主义制度中,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 公平、公正、公开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固有的东西。毛主席带领千百万先烈建立新中国就是要实现公平公正。但是现在高校管理体系谁能够拍拍胸脯说实现了毛主席所追求的。高校往往是在某领域做出一定成绩的人委予官位,让它们掌握权力,资源分配的权力,希望他们做出大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这种带有福利性质的委任,却恰恰事与愿违。正如 饶毅教授指出,有些人在局部或者国内取得权力或者权威地位,就肆无忌惮,任人唯亲,压制优秀人才。这阻碍了科技的发展,而且这些官教授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和他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官教授身处官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然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一般来说,他们获得课题有关系可用,也利用关系,开展研究也是利用一班人在做,不亲自动手。而创新性人才需要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和物化自然的关系,大量时间思考和探索自然规律,如果陈景润在三四十岁就给予官位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还有什么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袁隆平在那个年龄也委予官位,那也不会有达到诺贝尔级别的杂交水稻成果。因而高校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要创造中国的科技历史是不可能的。 在高校不开展行政化改革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触及了高校处以上这些人的利益不想改,也是因为这些人改革难度大。但是,我亲爱的党中央,如果高校不改,这个培养政治、经济、科技人才的摇篮这样乌烟瘴气下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受高校拉关系走后门,吹牛拍马寝染,没有追求公平、公正、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的素质,那中国的希望在哪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40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所不能理解的国内学术现象之五:为什么知识分子面临那么大的考核压力?
热度 1 ZSHuang 2010-9-9 00:40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这几年经常回国,同国内高校老师交谈中,给我印象很深的现象之一就是,他们经常问的一类问题是:你们国外的大学有没有对老师的年度考核?你们如果应对?如果几年没有发表论文会怎么样等等。在这一类问题讨论的背后,我看到了国内的许多高校老师实际上承受着巨大的考核压力,这经常表现在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要投入到每年总要发表几篇像样的论文的努力之中。如果我们讨论的一类科学研究问题完全是先锋探索性的,很可能在几年内不会有高档次的论文发表时,他们总是摇摇头,不想涉足这一类的科学探索问题。 面对国内高校老师所关心的国外考核问题,我的回答常常会使他们感到意外,有时他们甚至会对之觉得不可理解。(好像我的这篇博文的题目要改成:你所不能理解的国外学术现象之一: 为什么。。。?)。 根据我在国外二十多年几所大学的工作经验判断,我们实际上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年度考核,虽然,个别大学有对应的年度评估的规定,即每年你的上级要给你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且老师个人要对自己的上级也来一个年度总结评语,而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行过。(当然我不想说,国外的大学都是这样的,欢迎你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当然,系里面每年都要求大家把上一年发表的论文汇集起来,以便于收录在学院的年度报告之中。这对老师个人来说,并不构成大的工作压力。在这里,我所能看到的考核压力,就是每五年一度的由国家组织的对整个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评估,但这不是针对老师个人的。 常言道,人无压力轻飘飘。你可能要问,年度考核是高校管理的一个杠杆,如果没有每年发表论文的压力,那老师们就不会把科研当回事,那何谈科技兴国?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可是我所看到的几个国外大学的对应专业,其研究水准仍在国际一流,我也没看到哪位老师整天不务正业,无所事事,这一切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我不敢说,对这个问题我已经研究透了。就我个人来说,科学研究的动力完全不在于考核和评估,甚至都不是为了保住一份工作的需要。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其本身就出自于对追求知识的深深热爱和执着。现代科学这几百年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常常使人感到深深的震撼和神奇,这会把我们带到了那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科学探索世界。 当我们把系统设想变成可以运行的计算机系统时,难道不为之感到由衷的喜悦吗?当我们用复杂的数理逻辑符号来描述我们的日常思维活动,难道不会为那数学的优美感到深深的震撼吗?当我们接触到那些用理论计算机上图灵机模型来描述生命科学中的膜计算的思想时,难道不会为之跨学科的思想迁越而感到深深的吸引吗?科学是如此地美丽,科学研究和探索是如此地使人感到巨大的心灵满足的回报,何况还有人雇你来从事你所朝思暮想破解的谜团时,这有什么理由会使你放慢脚步呢?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694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所不能理解的国内学术现象之四:为什么不能更人性化地对待学生?
热度 2 ZSHuang 2010-8-21 15:58
根据我个人有限的经验判断,国内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与过去相比有了许多长足的进步,学生似乎享受着更大程度上的自由,这体现了国内高校人化化管理上的可喜的发展。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学生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许多方面对我来说很不好理解。 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为什么学生用的电子邮件地址通常是一些枯燥而没有人性化的学号来标识?据说,正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学生在使用这些电子邮件对外交流时,经常会被外界作为垃圾邮件发送者而被邮件服务器屏蔽。如果这成为普遍现象,那么,学生的电子邮件地址的实际学术交流的作用是名存实亡。 实际上,把学号改成对应的名字来标识,并不需要太多的行政开销。把一个学院的几千名学生的学号改成对应的名字,在邮件服务器管理文件的设置改动上,对于一个熟练的系统管理员来说,花不到个把小时的时间,因为学号和名字的对应关系可以直接从学籍管理系统里导出。当然,还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把学生的中文名字改成对应的拼音名,以及避免重名而需要在拼音名字后再附加少数的数字给予区分,这对于打字员来说也是很容易的。 大家不是一直都在说,要以人为本吗?以人为本的精神就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方面。只有减少那些不可理喻的枯燥管理方式,才能让学生增添更多的学习乐趣,才能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才能更高效率地培养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科技队伍。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5820 次阅读|3 个评论
行车有感
高铁杠 2010-6-4 19:56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城市家庭的私车拥有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马路上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难忘的悲喜剧,公交司机、出租司机、私家车主、公车驾驶员等在马路上的行为构成了一曲看似繁荣和谐、优雅别致、实则污浊不堪、恃强凌弱的画面,这些行为和目前学术界、高校管理何其相似。 早期马路交通的管理者、司机的天敌是光荣的人民警察,司机在警察面前一般还是比较守规矩,可是现在司机不守规矩了,因为马路上现在多是协勤在指挥交通,由于其职业水平和威慑水平有限 , 因此 , 在他们的管理下 , 往往是不守规矩的人得到了优先行驶的权利 , 而一些按照交通规则行驶的人不仅难于行驶 , 而且有时在规则破坏者的干扰下寸步难行 . 同样 , 高校的行政机关本来应该是为教学科研服务 , 可是部分高校领导为了私欲 , 极力和政界结交 , 导致高校机关队伍素质低下 , 水深无底 , 一些教师在这样的管理面前漠然无计 , 于是爹死娘嫁人 , 各人顾各人 , 非常规手段横行 , 走行贿拉关系 , 争名誉 , 捞地位 , 八仙过海 , 各显其能 , 这样的教师队伍能够专心教学 , 培养人才 , 鬼才相信的 . 行驶在马路上的驾驶员中 , 一般最牛的就是公交司机 , 不仅因为自己是国家照顾的对象 , 而且有庞大的身躯 , 众多的顾客 , 所以 , 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处处有优先权 , 红灯可以闯一下 , 禁行路可以试一下,即使是警察,也几乎是拿他们没辙。教师群体中,也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人力资源和项目资源,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头衔,什么这专家,那学者,自己以为无法无天,老子天下第一,在学术领域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假可以真一下,真也可以假一下,钱可以骗一下,贿也可以行一下,学校领导一般都要让其三分,普通教师能耐其几何? 出租司机也是仅次于公交车的马路王者,部分司机肆意穿行,置交通规则于不顾,不该停也停,不该走也走,一般司机极力避之恐有不及,谁如果和出租车发生事故,十之八九是你的责任,因为他们也有光环,尽管光环小一点,那也是城市名片,少了不行的;回头看一下学校(院)的一些小领导们,不管是坐班也好,不坐班也罢,这些对它们的约束几乎为零,只要是为他们自己的事情,什么规则、政策等全然不放在眼里,考试成绩可以更改,好处、称号统统尽捞,有名无实没有关系 , 谁敢跟我发怒叫号 ? 马路上还有一些行者也不好惹 , 那就是军车 , 警车等特权车 , 这些车也是横冲直撞 , 甚至公交出租也要让其三分 , 因为有了事故 , 只要打个电话 , 一切 ok, 交警在他们面前那也是聋子的耳朵 - 白搭 ; 在学校也有这样一群老师 , 空有其位 , 无人从事 , 干什么什么不行 , 拿什么都嫌不够 , 一般人惹不起 , 只能敬而远之 . 因为他们就是行政干预而来 , 甚至学院 ( 校 ) 领导都要让其三分 , 况一般教师乎 ? 马路上最守规矩的车应该是没有特权的普通百姓的车 , 他们不得不谨慎驾驶因为他们知道 , 如果发生事故 , 没有人是很难得到公平的处理 , 他们只有遵守交通规则 , 才能心安理得 , 所以 , 他们是马路上行驶最慢的人 , 因为他们没有特权 , 只能也只能靠自己的驾驶技巧使自己稍微快一点 , 但他们一般不敢轻易破坏规则 . 作为高校里的普通教师 , 也是最大的教师群体 , 他们是高校里工作量最大 , 但是得到最少的人 , 他们一般谨小慎微 , 除去认真讲课 , 不会有大的牢骚 , 因为他们知道 , 学院不属于自己 , 自己只是学院 ( 校 ) 的工具 . 名誉、称号有那么多的领导在排队 , 领导外还有那么多的 人才 在排队 , 轮到自己得到猴年马月 ? 马路上每天仍然车水马龙 , 人流如织 , 高校里依然读书朗朗 , 颂歌不绝于耳 ; 马路上每天都能看到你追我赶 , 每天都在上演着生离死别 ; 高校天天都在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 , 而教学质量却每况愈下 ; 大客车虽然载的人多 , 但也只能在局部应用 , 因为大客车太慢 ; 专家学者非圣人 , 手大也无法遮天 , 因为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 ; 马路上只有人人遵守交通规则 , 才有可能保持畅通和有序 ; 高校政策制订如果总把普通教师排除在外 , 学校发展那也只是纸上谈兵 ; 本博文观点没有针对任何群体,只是针对一些现象而言,请勿对号入座,所有群体有好有坏,所指仅是部分。
个人分类: 真人真事|1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管理者亟待提高依法决策的自觉性
周可真 2010-5-2 22:12
我在最近所发博文(《 任苏州大学校长违法违纪 ) 中提到: 博士生招生是依法进行的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对于考生来说,它是直接关系到其切身的生活利益和发展前途的,他们一进入考试程序,就与所报考的学校形成了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契约关系,考生和学校之间任何一方都必须按照其契约规定来行事。例如,考生考试时必须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来进行,如果其违反了这些规定或其中某一条款的规定,学校是有权取消其继续考试的资格的。同样,学校也必须遵守其向考生所做出的承诺,例如,考生只要遵守了学校的有关规定并且考试成绩达到了一定的录取标准,他们就有权要求学校录取他们,如果学校临时做出他们不可能被录取的决定,他们就有权向司法部门起诉学校。现在,苏州大学突然临时取消了我和其他一些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资格,这不只是强横地剥夺了我们这些导师所应有的权利,同时更意味着苏州大学是单方面临时性地对有关考生做出了他们无论其考试成绩怎样都不可能被录取的决定,这种做法分明是一种违法行为! 在刚发的博文 下有一篇网友评论(详见下文),又从另一个角度和方面说明了鄙校及其他一些高校推行有关政策的非法性,说明了 这些学校在制定这种政策的决策行为过程中严重缺乏依法决策的自觉意识,只是想当然地行事,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政策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法律关系,由此所导致的 并 非出于故意的违法行为发生在高校,这对于一个提倡依法治国的现代中国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19] 标题: 发表评论人: 丑石 ip:117.82.16.* 删除 回复 可真说的完全在理!可是有少数回帖认识有问题,故有必要在此罗嗦几句。 从科研经费中支付学生的生活补贴完全是违规的。国家的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能用于与该科研项目相关的支出,如果学生参加该项目,需要支付劳务报酬是可以的,但有比例限制,不能随意支付。如果没有参加该科研项目,他就没有任何理由从中获取报酬,否则就如同贪污。而要从科研项目中支付生活补贴,更是为规定所不容。学生不参加该科研项目,却要强行从中获取生活补贴,这是对科研经费强行私下瓜分,是彻头彻尾对科研经费的贪污行径,可以向检察部门报案,应该严肃查处。更为严重的是科研经费被非法侵占后,就必然会造成经费短缺,严重影响项目的完成,必然会使科研半途夭折,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应该追究法律责任。学生如果生活困难应该申请助学金补助,甚至可以发动老师捐助,但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侵吞科研经费。现在学校职能部门居然可以随意扣除划拨专项科研经费到其他账号,然后加以侵吞,可见其财务管理是何等混乱,应该向审计部门和科研经费拨款部门报案,立即加以查处。 学校招收研究生是一件严肃慎重的工作,应该严格按照招生简章办事,否则就构成招生欺诈。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优异,符合规定的录取条件,却因为导师不同意从科研经费支付生活补贴,而不予录取,学生完全可以告学校欺诈。 按理说老师是为学校培养研究生,学校有什么理由要求老师向学生支付生活补贴呢?博士生需要生活补贴,难道硕士生和本科生就不要生活补贴了吗?如果一视同仁,都要老师给予生活补贴,老师是唐僧肉,钞票机吗?全世界有这样的大学吗?如果强行要求老师支付生活补贴,这就是对教师法和劳动法的公然践踏!一个学校领导狂妄专制昏聩到如此地步,老师还有生路吗?大学还有希望吗?
个人分类: 教育|3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