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方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国外的是什么?
热度 6 Greg66 2013-1-5 01:55
“安全第一”这个口号在外国也有,据我所知翻译也就是safety first这么简单,只不过外国一般不常用而已。在我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在外国为什么倒不常用了呢?难道他们没有安全生产基本方针吗?现在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得分析下安全生产“方针”是做什么用的。它其实就是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外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safety management system)中,有safety policy这个内容,也就是安全方针的意思,也是安全工作(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它们被写得虽也比较简洁,但却比safety first要详细得多,因为只用safety first写不清楚、写不明白这个指导思想,这样员工也就不易理解,当然也就不方便要求员工照着这个指导思想去做了。 国外的组织,在安全工作方面,不少都会有安全宗旨(mission)、安全愿景(vision)、安全价值观(values)、安全信仰(beliefs),加上plolicy,大概就是这么五种,不一定写在管理体系中,但它们却会在组织内部被持续、广泛推广宣传,所有组织成员都会深刻领会并随时应用,起到指导思想的作用。据我所知,他们基本不提、不用“safety first”这个形式,应该也是因为表达不清楚的缘故,safety first的思想已经嵌入上述五种形式之中了,例如我看到的一个企业的belief/value的表达方式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足以拿工伤事故去换取”,这其实和“安全第一”基本是一个意思,但这样更容易为员工所理解。比如美国杜邦用其安全价值观之一“good safety is a good business”来代替“安全第一…”的表达方式。 在国家层面,国外的安全工作机构一般也会有mission、vision、value、bilief、policy这五种形式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安全第一”思想也会嵌入其中。 总之“安全第一”这个思想十分的基本,外国是嵌入到上面所述的五种形式之一,我国是明确这样写或者说表达出来。这个思想,绝对是安全工作的基本思路,没有这个思路,安全工作肯定做不好,事故预防效果肯定差。 我国使用“安全第一…”的表达形式,事实上也存在着表达不清楚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组织中“一把手”并不像说的那样在实际工作、决策中真正做到了“安全第一”,此时工人就根本不信“安全第一”这个口号,会说“安全第一、生产第二”是不可能的事!不相信就起不到指导作用,就和没有口号差不多。所以我国各企事业单位也需要把“安全第一”这个“国家级”口号具体化,以求容易理解、容易在实践中应用、执行,进而产生实际效果。关键是要真正理解、坚持了才能具体化,否则也具体化不出什么好的、具体的表达方式来。由此联想到,在公园、厂区看到的很多其他空洞大口号,其实对工人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应该具体化为具体事情怎么做这类的标语。当然,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使用“安全第一”这种概括性很强的“国家级大口号”还是可以的。 事实上,上面所阐述的“指导思想(方针、宗旨、愿景、信仰、价值观)”就是安全文化。根据“安全价值观、态度、感觉、能力、行为方式”等安全元素抽象出来的安全文化的科学定义实际上就是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我国,业界人士也常称之为“安全理念”。但是复杂的、把大家弄糊涂了的问题是,我国安全业界所理解的安全文化,含义比这要宽泛得多,把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技术、安全培训、安全宣传手段、安全业绩等等安全工作的全部内容,都一起说成了安全文化,实际上这是在借“安全文化”这个科学术语形成的“安全工作平台”,而非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安全文化了。
个人分类: 9|18051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的办学方针商榷
热度 14 王铮 2012-7-20 09:10
博主抱歉:经网友揭发,这个曹校长的身份是伪造的。不过曹的文章,代表了一种思想潮流,故保留此文,作为对未来真校长的提醒。 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的办学方针商榷------ 致全院师生 致全院师生:众所周知,我是支持中国科学院办大学的,支持的原因是, ACADEMY 办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这个“中科院大”可以有效利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培养更高层次人才。可是今早我看了《中科院大学校长曹文得就中科院大学办学答记者问》,作者称是“文得自问自答”,不是真正的记者问,我首先觉得,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为人师表,自问自答,却称“答记者问”显得有点什么,至少不够老练。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个问题,我何必写文章得罪人,问题在于曹校长办学方针没有达到 academy 办大学的标准。我现在就他的自问自答提出商榷,说批评也行,希望曹校长自己和院党组就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方针认真讨论。希望全院师生关心“中科院大”的办学方针,因为事关你们的利益。 我引用曹校长的问答,讨论问题。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主体是谁? 曹答:科学院大学的办学主体显然将会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王铮:同意,本科生应该尽可能少,更不能搞成第二个少年班。 问:这样确实很好,中科院有很多的实验室和资源优势。但必须看到的是,实际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只是和各个研究所平级的单位,很多研究所的研究员并不愿意到研究生院去上课,因为没有太多收入,又必须耗费自己的大量时间,所以很少有研究所的老师在研究生院上课的,如何实现中科院各研究所和中科院大学的资源有效整合? 曹答:这个事情必须从两方面着实考虑,一是从制度上寻求解决的突破;另一个是从经济的层面寻求问题的解决。 王铮:我看重要是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上课不计入工作量的问题,更主要是研究生院的人员获得招生名额的机会比研究所的大,研究生院的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严重排斥各研究所的一线研究人员,导致研究所人员对研究生院的感情不认同。这个问题需要院党组通盘考虑,也需要曹校长反省。为什么中科院许多研究员愿意到其他大学去兼职而且几乎没有报酬呢? 问:请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老师以大学驻校的老师为主呢,还是以各个研究所的老师为主。 答:我想主要还是以我们自己的师资为主,以研究所的老师为辅。 王铮:曹校长的想法是不能发挥中科院的优势的,这包括利用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传统优势。“中科院大”自己发展师资,更会从资源配置上争夺研究所资源,包括研究生名额,导致研究所与“中科院大”的矛盾,同时新教师质量也不可能较高,反而降低的“中科院大”的名声,使得中科院研究生本来高质量的名誉受损,影响学生就业。 问:必须看到的是,目前研究生院的老师质量并不高,和很多的 985 高校都有一定差距,我们如何来弥补这些差距呢? 曹答:我们将会逐步培养和接纳更多高端的人才到我们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吸引一些优秀的师资,力争稳步提高我校的师资水平,为同学提供更加优秀的教学资源。 王铮:根本出路是有效利用研究所的力量,实行所校结合,在招生待遇上一视同仁,而且把教育的重点集中到科学院优势的研究生型方面。以新型大学思路,以“中科院大”是大学后继学府的思路办大学。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以理工科大学为建设方向呢,还是以综合性大学为建设方向? 曹答:先以理工科大学为方向,再逐步扩展人文学科。 王铮:我同意。不过现代理工科与人文科学是有许多趋同的,比如管理科学,计算经济学,要扶持新方向。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科院在人才输送上的关系如何呢? 曹答:我们和中科院各院所达成协议,保证一定比例的人才输送份额。 王铮:这要慎重,不要导致对其他院校学生到中科院上研究生的机会不公平,增加教育部与中科院的误会。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建立是否会引起中科院在学术上的近亲繁殖? 曹答 : 这一点不用担心,本科教学还是主要以打好基础为主,主要以通才教育为主,进入研究所之后的才会有比较详细的专业分别,且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到其他大学攻读研究生,其他大学的学生也可以到我们的研究生部来攻读研究生,这有利于促进整个学术界的交流。 王铮:关于“中科院大”办本科,真的还是慎重一点。不过本科生以研究生院自己教师为主,不用担心近亲繁殖问题。 问: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管理模式上有何考量呢? 曹答:首先,我们将采取全校投票的方式竞选学校主要领导;其次,我们会建立教授监督委员会,可以向管理层提出质询,并且有权弹劾管理者和否决管理者。再次,学生会成立学生监督委员会,可以直接向校长转达学生的要求和关切。 王铮:既然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利用全院力量办学,就不能只有“中科院大”的教授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 问:中科院大学将设几个副校长职位,以及各个校长的职务分工如何? 曹答:在建校初期,中科院将大学将设一位正校长和五位副校长。其各自职务如下: 副校长 1 :负责学校与科院系统,教育部,各省市的关系建设和维护,为科院争取更多的体制内资源。 副校长 2 :负责学校与其他高校,社会企业和组织的接触,提升学校和企业以及各社会组织的合作与支持,提升中科院大学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感。 副校长 3 :负责学校教学事务。 副校长 4 :负责学校后勤工作。 副校长 5 :负责学校的财务工作,和学校制度建设等事宜。 校长: 各位学生、教授、副校长的协调员。 王铮:谁负责与研究所协调?没有与研究所的系统,就没有科学院办大学的优势。请曹校长注意。 曹校长后记:以文得自己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学习经历来看,之所以要建立中科院大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 )中科院希望自己的生源质量更高,直接参与到争夺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中来(高考阶段)。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处境尴尬,虽然每年都有学生毕业,但是学生的感情大多是对于研究所,对于求学一年多研究生院并无情感,所以研究生院急于想招收自己的本科生。 3 )研究生院的领导似乎是颇有开拓精神的。 王铮批评:很遗憾,曹校长完全没有提到, ACADEMY 办研究生为主体的大学的文明进步意义,没有提到自己大学的真正优势所在和创新方向。 最后,希望我的商榷不要造成我研究所与“中科院大”领导的冲突,导致在研究生问题上为难我们研究所哟。曹校长,请理解。记得 1990 年代中期,有一个院里管招生的到我研究所申请职称,他说他每年出版两本专著,一本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招生目录》,一本叫《中国科学院硕士生招生目录》。我当时提出,这不叫专著。当场把我们研究所的一位老同志急坏了,说我不懂事。有时候,人人都懂事,国家就不懂事了。所以我呼吁全院师生。 我衷心希望中科院开展“中国科学院大学”办院方针的大讨论,如果按那个方针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还不如暂时不改名。 估计科学网编辑部不敢推荐本文,希望各位博友推荐,特别是那些与我结为好友的,你可以批评我,但请好友我一次。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8563 次阅读|32 个评论
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发展科学——饶毅教授的一段话引发的有益讨论
nli2233 2010-5-4 12:10
博主张旭在《周光召( 1 ):府院之争》(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9342 )一文中,引述了饶毅教授在《智识分子:周光召》(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8367 )一文中的一段话: 周先生担任领导,不是做官、而是做事。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初期,国家领导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和眼光有限,曾公开表示不支持中国发展科学,特别是基础科 学。周先生忍辱负重,积极工作,保持中国科学的基本力量,并坚持进行改革。 我对其中的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初期,国家领导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和眼光有限,曾公开表示不支持中国发展科学,特别是基础科 学的说法不以为然。于是,在张旭博文后面质疑道: 对饶毅教授的陈述也存疑。国家领导公开表示不支持中国发展科学,这是很大的事儿,但未见有什么相关报道和讨论。因此,或许是饶教授道听途说不足为凭,或许是国家领导私下的言论。 游客 wen hai 回复说 : It is true. The premier (Zhao) said CAS could be Cheng Bao by someone who wanted to do so. It happened when Lu Jiaxi was the head of CAS. M aybe in Prof. Hao Bo-lins blog you will be able to read the story. 我回复 wen hai 道: 我知道这件事。但是,那是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说的,而不能算公开讲的。2楼 说得没错,卢当年才是忍辱负重。 张旭博主说: 正文中我附录了罗伟《科学的春天 30 年回顾与思考》也反映了 1987 年周刚刚上任时的情形 1987 年中科院所属各单位经费减拨了 15% 左右, 1989 年的事业费与 1986 年大体相等,扣除物价上涨以及工资调整等因素,实际上是逐年减少。其结果是研究所的基本事业费不够人员工资和行政经费的开支,仪器设备无力更新 ( 七五期间的仪器设备购置费为六五期间的一半 ) ,订购图书大幅下降,一些探索性研究陷于停顿,人员流往国外。,确实是在国家最不支持科学院的情况下,也正如饶毅博文中提到的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初期,国家领导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和眼光有限,曾公开表示不支持中国发展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周先生忍辱负重,积极工作,保持中国科学的基本力量,并坚持进行改革。 看来张旭博主仍然力挺饶毅教授的那段话。我为此,进一步解释: 从你引用的文章里面,仍然看不到国家领导公开表示不支持中国发展科学的直接证据。饶毅教授的那段话是不严谨的,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罗伟老师的文章里面的数据基本可靠(比如事业费等等),但是你引用的部分(或许罗的原文本来就没有提)没有包括为什么国家要减拨事业费。 80 年代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调是结构调整,因为那个时候科研院所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科技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中央的方针是要把主要力量动员到与国民经济主战场相结合的地方,让市场和科技形成良性互动。在这个前提下,减拨经费并不等于表明国家不希望中国发展科学。周院长也在 88 年搞了个一院两制的口号,以响应国家体制改革的需要。 后来看到张旭给我发来短消息,提醒我留意他在自己博文后面给我留的话。既然我已经在他博客上回复了,就没有在专门大段论述我的观点。我只指出了一点:当时的赵总理内部开会表示过不支持中国科学院发展基础研究,不等于他公开做过这样的表示,就算他公开表态不支持 中国科学院 发展基础研究,也不等于他公开表示不支持 中国 发展科学。 下面我想进一步探讨一下,赵当年表示不支持中国科学院发展基础研究,其原因是不是如饶毅教授所言,是 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和眼光有限 。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只能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 我猜想,饶毅教授说由于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和眼光有限,大约重点在于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上,更进一步说,是在基础研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 在基础研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前人有很多成果了。比较重要的观点有:基础研究的成果可以通过后来的应用研究找到改造世界的方向,并通过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进入市场,达到繁荣经济的目的;基础研究可以培养合格的人才,通过改善人才结构,发展人力资源,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前者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式,历史上有很多实例证明这个线性模式是存在的。后者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的所谓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不过,这是理论上的说法。在实践上,基础研究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需要两个条件才能显现:第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第二,合格的研究人员。 赵当年的确明确表示过不同意中国科学院的侧重基础、侧重提高的办院方针,希望科学院多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然而,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任何赵或者当时的中央领导反对中国发展科学或者反对中国培养人才的言论。赵所表达的观点,应该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 1 )当年的中国科学院的体制,并不利于基础研究成果向下游的转化;( 2 )当年在科学院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并不完全是合格的基础研究人员。与其大而全,不如少而精,是当时的思路。在国家没有足够财力的状态下,这个思路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因此,那个时候的一些提法,诸如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等等,正是因应这个思路的口号。 当然,当时一下子把众多科研人员推向市场的做法可能是过于激烈了,其负面影响也不小。那个方案大概不是一个最佳的可操作的方案。这是学习的代价,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在探索着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把当年中央领导的做法上的失误归因于 对经济发展的理解和眼光有限 ,似乎有过于简单化的嫌疑。
个人分类: 科学政策|80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