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傻帮讲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傻帮讲座VS科学网大讲堂
热度 1 outcrop 2014-12-25 14:38
科学网大讲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853781.html 傻帮讲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90do=blogview=meclassid=2607page=1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2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傻帮讲座(10)】与普利高津讨论宇宙的存在、当下与未来
热度 16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2-12-9 21:45
【傻帮讲座(10)】与普利高津讨论宇宙的存在、当下与未来
【傻帮讲座( 10 )】 与普利高津讨论宇宙的存在、当下与未来 2012 年 12 月 21 号,是玛雅历法中的一个长周期的结束和一个新周期的开始。有许多人相信这个可能是世界末日、也有许多人相信这是人类文明升扬的开始。。。 二傻一直很想写一点东东,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 在看过许多有关的书籍,如《皇帝的新脑》《缸中的大脑》《宇宙逍遥》《平行宇宙》《大设计》。。。 以及《上帝的指纹》《无量之网》《场源调查》。。。 之后, 有了许多想法,可惜发现都不太合适作为博客在科学网发表。。。 近日,无意发现一篇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与资深记者 MarilynBerlin Snell 的一次高峰对话记录,看了之后,觉得非常有必要向中国的科学和哲学界推荐介绍! 《 Beyond Being and Becoming 》 《逍遥于当下与将来之外》 Ilya Prigogine Awarded the 1977 Nobel Prize for his work on thethermodynamics of nonequilibrium systems, the late Ilya Prigogine, who died in2003, was a theoretical physicist and intellectual progenitor of concepts thathave become popularly known as “self- organization” and “order out of chaos.”He was the director of the Solvay Institute at Free University in Brussels, as well as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Complex System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The following is adapted from a conversation with Senior Editor Marilyn BerlinSnell. 伊利亚 - 普利高津,因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获得了 1977 年的诺贝尔奖。作为“自组织”概念及“混沌中的有序”图像的思想鼻祖,普利高津仙逝于 2003 年。他曾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SOLVAY 研究所所长和美国德州大学之统计物理及复杂系统中心的主任。以下文字来自于普利高津与资深记者 Marilyn Berlin Snell 之间的一次高峰对话。 。。。。。。 (原文请参阅本文的最后) 于是,二傻专门翻译并整理了其中部分文字,加上二傻自己的一些疑问和理解,以对话的方式,向大家展示 【普利高津】从其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现象的科学理论出发、渐渐走向科学哲学以及心灵哲学的一些心路,当作【傻帮讲座( 10 )】,作为天狼星特使在2012年底对地球人的 隆重 致谢! 请大家耐心看,到最后,也许会发现讨论已经开始有点“唯心”的味道了。。。 也请大家放心,普利高津最终的观点是非常具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 这个世界是否存在末日,本质上取决于我们是怎么想的! 世界上本没有路的 , 因为有人认真的想了,于是就有路了! 。。。 。。 。 以下对话中的【 Ilya 】代表【普利高津】,【 Asha 】代表【二傻】。 【 Asha 】 您好!普利高津先生。您对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现象的研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二傻小时候读过您的几本书: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导论》、《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和《确定性的终结》等,实在是受益匪浅! 最近,二傻无意中 发现您还有一篇短文《 Beyong Being and Becoming 》,二傻很感兴趣!请问这是关于哪方面的讨论?您题目中的“ Being ”和“ Becoming ”是啥意思? 【 Ilya 】 这是与那个记者聊天的一些记录,写得不好!非常口语化。 但是,我的主要思想还是表达出来了,是有关“时间”的讨论。 这个“ Being ”,代表着“当下”或“当下存在的事物”; 这个“ Becoming ”,代表着“将来”或“将要到来的事物”。 【 Asha 】 “时间”?是关于“时间箭头”的讨论吗? 二傻知道有各种不同的“时间箭头”的定义,如“热力学时间箭头”、“生物学时间箭头”和“宇宙学时间箭头”等。。。 【 Ilya 】 不仅仅是“时间箭头”的问题,而是关于“时间”这个概念本身的一些思考。 长久以来,关于“永恒不变”、“亘古常存”这些概念,一直与人类的切身经验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在诸如考古学和历史学这样的社会科学中,大家很清楚:明天和今天是不可能相同的,历史不会重演、时间无法逆转;但是,在基础物理学中,理论家们总喜欢说“时间的可逆性”。。。比如牛顿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方程、薛定谔方程等等等等。。。 【 Asha 】 好像是有这种矛盾哦?可是,基础物理学上“时间的可逆性”有啥问题吗? 【 Ilya 】 如果时间是可逆的,那么,宇宙原则上就是静态的和确定的,而所谓“时间”,在其中并无实质意义! 在经典科学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本就是一模一样的。 --- 这个问题,我称之为“时间悖论”。 正是这个悖论,造成了西方文化中的“物理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种割裂, 【 Asha 】 是啊!在爱因斯坦看来,我们的宇宙整体(包括其历史、现在和未来),就像四维时空中一幅超大的几何图形。确实很“静态”也很“确定”哦?可是,这个图形是谁画的呢? 【 Ilya 】 这要从科学的起源之处开始讨论。 经典科学是通过一些极度简化的系统,如地球绕太阳旋转或无摩擦单摆系统,来建构自然的基本规律。对于这些简单的物理现象,我们确实能够根据当前的状态来预测其未来的状态。 在这些系统中,时间的方向是没有意义的,过去和未来是可以互为彼此的。 然而,当我们环顾左右,无论是人类的生命本身、或文明的历史、还是植物、生物甚至一些复杂点的物理系统,我们很清楚时间是肯定不可逆转的 --- 一颗小草,发芽、开花、结果、死亡,它绝不会再复活,越变越嫩,直至“蜕化”为原来的种子。 --- 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平衡并不存在,时间不会再重复自己。 【 Asha 】 这种基础物理学中可逆的“物理时间”与我们日常体验中不可逆的“真实时间”,到底哪个更真实一些? 如果要谈“真实”,我想:没有比人类自身的感觉更“真实”的了。 【 Ilya 】 是啊!即便有如此众多的明显证据,人们还是对所谓的“时间悖论”极度热情。正如以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经典科学对人类知识起到了巨大贡献一样,这种思想也造成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巨大的鸿沟。 在他们看来,自然界(所谓外部世界),就象个机器,曾经被某某启动了一下,然后就一直运转下去了。 爱因斯坦一直试图说明:人的主观性只是个幻觉!真实的世界是清晰透明、可以理解的,与人本身当下的任何痛苦、对过去淡淡的愁绪、以及对未来的恐惧或希望毫无关系! 而显然,这种形而上学的科学观,却与我们内心世界的感觉完全相反! 我们深深知道:我们所存在的世界是不稳定、不确定的!总不断会有崭新的东东(事件)涌现,而且我们总可以或多或少在其中做出一些选择。 在我看来, 人类只有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才需要理性的帮助 。 我强烈感到这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鸿沟需要打破,以理解宇宙中人和自然共同的运作规律。 【 Asha 】 是啊!即便世界变幻莫测、总有新事物出现,但正因为我们不断做出科学和理性的选择,我们的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啊! 【 Ilya 】 根本就没有【进步或发展】! 作为一个科学家,我认为根本不能讨论所谓“线性发展”(“逼近真理“)。 其实,我甚至怀疑我们能否讨论“发展”这个概念!这就像我们不能讨论“宿命”一样,我们只能讨论随机涌现的“新事物”以及“随机中的一些规律”。 让我们以化学为例。化学方程是非线性的。如果一个化学系统被迅速推离至远离平衡态,化学反应将到达一种“分叉点”,这时候将出现不同“新事物”的可能性。概率和自组织就将起作用。 这时候,如果我们非要问这种“新事物”是否是一种“进步或发展”?那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观点。 “新事物”并非一定在各方面都是“好的”。 试问:莫扎特的音乐比巴赫的“进步”了吗?这真的很难说!有人会说:莫扎特让巴赫的音乐显得“陈腐过时”;而在另一方面,巴赫的音乐却仍然是宗教音乐的最高典范!而莫扎特只不过引入了一些歌剧的世俗模式。 按照其本意,“新事物”意味着出现了一些原来不存在的东东。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事物”一定是“更好”的事物。 【 Asha 】 大傻也说过:在艺术创作上,不能谈论进步和发展! 您却说: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东,都不能谈论进步和发展! 涌现的“新事物”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高!实在是高! 【 Ilya 】 别拍马屁!其实,我自己的认识也是一步步提高的。。。。。。 【 Asha 】 哎?您说您的认识(新的东东)在进步和发展了嘢!哈哈哈哈! 【 Ilya 】 二傻别打岔!我在跟你讨论正经事呢! 我曾经笃信:“时间”是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一个属性。 没有了“时间箭头”,我们简直无法理解生态系统、冰川的历史、或天气的模式。我们也无法理解化学和流体力学。在这些本质上不稳定的、“混沌的”动力系统中,基本物理定律和混沌现象一起,决定了系统的“演化”。 这种普遍存在的“混沌现象”,被认为是理解世界上绝大多数真实的物理系统的基础。 【 Asha 】 这个俺明白!俺在中国跟混沌大师学过几招,知道人类以前相信世界“本质上”是线性的,非线性系统是特例。后来才发现,非线性系统远远比线性系统多,应该说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而线性才是特例! 这个观念的转变,有点象人类对“有理数”和“无理数”的认识。 人类一开始以为世界本质上是“自然(数)的”、“有理(数)的”,少数“无理数”是特例! 所以它们“无理”。。。 后来,人们发现“无理数”的数量远远多于“有理数”! “无理数”才是世界的本质!哈哈! 【 Ilya 】 二傻真聪明! 认识到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和混沌的,确实可以解开我们最前面所说的存在于经典物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那个矛盾。 然而,鸿沟仍然存在!这个鸿沟存在于宏观复杂系统与基本物理过程之间。 我们必须问自己: 复杂性和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将会找到全新的自然律?还是我们继续拥抱旧的自然律,仅仅加上一些复杂性而已? 正是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导致我试图建立一个理论,它可以在最基础的地方将时间因素考虑进去。换句话说,我试图建立这样的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基本自然律不再是“决定论的”,而是内秉地包含了“概率”和“不可逆性”。虽然每一个动作都将引发一个新的动作、同样的原因不一定总是产生同样的结果,无论是在宏观层次还是在基本物理律层次。 【 Asha 】 好!很大胆的尝试!能谈谈您为何那么不喜欢“决定论”吗? 【 Ilya 】 如果自然律是完全“决定论”的,那么,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个时刻起,整个宇宙的未来都已经被决定下来:米开朗基罗注定要出生的!广岛原子弹也早就预设好了! 然而,我们也可以想象另外一种可能性 --- 一种我认为更加可能的可能性! 在大爆炸那个时刻,宇宙被创造出来,许多事物的出现变得可能,包括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和曼哈顿工程。 但这一切并非一定出现! 换句话说:创生时的宇宙,就像个婴儿,他将来可能成为大夫、也可能成为画家,但是不能同时成为二者!他未来的人生轨迹也无法事先确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有一些基本的自然律在起作用,但他的未来并未被“决定”下来,各种各样的“或然性”对他的一生也发挥着重要影响。 【 Asha 】 您说的没错!这也就是为何混沌和耗散自组织理论发挥作用的地方。 也许靠“时间可逆的基本自然律”,加上“复杂系统的非线性”,就已经足够可以解释这个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变幻莫测? 【 Ilya 】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时间”的理解。 自然界发生的一切,以及“混沌理论”,都告诉我们,以经典科学中所谓的动力系统作为自然律的基础,似乎太简单了? 在无摩擦单摆系统、或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系统中,我们其实不需要“时间”的概念(即:系统是完全可逆的)。但是,这些简单系统当真能代表我们所在这个世界图像? 我一直相信: 为了能够“看见时间”,我们必须考察更加复杂的系统之间的关系 。 比如,一杯热咖啡。 我们想知道:这杯咖啡在变“老”吗? 我们知道它要凉下来,与室温达到平衡。 但为了观察到咖啡的变“老”过程,我们不能盯住其中的一个水分子来看,而是要观察分子之间相互碰撞和关联事件,从而看到“时间的流动”。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人类身上。两个人聊了一会儿天,然后分开了。但是大家对于聊天内容会有些记忆。一部分聊天内容将会被转述给其他人 --- 这可以被视为原始聊天的一次“进化(演化)”。 这是“人性的时间”、或曰“记忆的时间”,与那些个聊天人的个体“生物时间”无关! 时间的概念,取决于集体效应 。 【 Asha 】 嘢!这个想法相当有趣! 有点象计算机程序中的“虚拟时间”。。。也有点象自动机“生命游戏”中的“步进时间”概念。。。 --- 等二傻回去问问鬼王他老人家是如何想的??? 【 Ilya 】 也许,宇宙的自然律在根本上就是混沌的,而不是决定论的。。。 由于基本自然律是“混沌”的,于是我们必须把“或然率”引入我们的体系; 而“或然率”的存在,又迫使我们在理论体系中引入“时间箭头”。。。 许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失败! 他们一直追求科学的确定性,结果却发现科学并不能给他们这种安慰 。 但是,我却相信这种新的视角,是避免理性脱节(精神分裂)的唯一方式。 无论如何,我们的目标是达到一种关于宇宙的和谐一致的理解,这种理解不会把我们作为人类个体的体验与自然界中的科学规律强行分割开来。 如果我们坚持宇宙本质上的“决定论”,把宇宙当作一台精密机器,那么,我们与这台机器之间的关系是啥呢? 【 Asha 】 听您的意思,好像您觉得时间箭头是个幻觉?或者更进一步,时间本身就是幻觉?宇宙中只有各种集体效应下的虚拟时间,并不存在一个本底的 CPU 时间? 或者说: 时间其实是一个“整体属性”( collective property ),或者说是“演生属性”( emergent property ,即那些高层次具有而还原到低层次就不复存在的属性) ? 【 Ilya 】 这个问题,对许多人而言,有点太超前。 让我这样来说吧: 爱因斯坦说他坚信一个“决定论”性的宇宙, 而同时,他又说相信人类思维的“创造”能力。 所谓“创造”,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 而所谓“新事物”,必然是超出了一个“决定性”宇宙的范围!不然,怎么能够叫“新事物”? 所以,老爱只有将“人”本身置于“宇宙”之外,才能同时相信二者。 将“人”本身置于“宇宙”之外? --- 这怎么可能呢? 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了解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老爱的这样描绘宇宙的图像显然是无法自洽的:“自然界是台精密机器,而我们人是存在自由意志的。” 关于混沌的理论,并非加强这种不自洽。相反,它让我们感到: 我们所存在于其中的宇宙,其实和我们自己并没有多大的不同! 【 Asha 】 这个嘛!和东方思维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点合拍哦? 可是,我们中国的杨振宁先生,也和您一样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一直坚持说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科学的影响大大的坏了坏了的。。。 【 Ilya 】 每一次智力上的新成就,总伴随着新的恐惧和新的期望。 目前的混沌思维,使我们感受到了知识和文化之间的统一。 我们开始考察我们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开始认识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将宇宙视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开始把自己更深层次地融入自然。。。 同时,我们对于人类历史上的“分叉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 比如前苏联的政变,就有许多种可能的后果。。。 【 Asha 】 您是说:前苏联政变之后的结果,不是“历史的必然”? 【 Ilya 】 没错!没有什么是必然的! 按照我目前的理念,“当下的存在”( BEING )不再是个最基本的要素。 代表宇宙不确定性本质的“将来的”( BECOMING )才是真正基本的要素。 但为了准确表达这里的意思,我们还需要一些“永恒的”要素: --- 没有“当下的”,就没有“将来的”, 正如:没有黑暗,就没有光明;没有安静,就没有音乐。。。 举个例子:以宇宙大爆炸为例。 设想我们的宇宙是“以前的”宇宙的一次“不稳定因素”的产物(人们喜欢称之为“量子涨落”)。这样看的话,我们可以认为:是这种“不稳定因素”带来了各种物质以及我们膨胀宇宙的曲率。。。 然而,这一些后果的出现,必须有元初的那个会发生不稳定的“当下”的存在。 经典的观点认为,我们可以把宇宙的历史视作一个几何体。。。 由于“不稳定因素”,这样的图像不再适用。。。 我认为,以这种角度看待大爆炸和宇宙的历史很令人可以接受。 如果是某种最基本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了大爆炸以及物质、时空,那么我们的宇宙就不再是个孤立的系统了。说我们的宇宙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热寂”也就无从可说了。 我很欣赏“不稳定性”打开了各种“可能性”这个事实! 因为, 我们每一时刻的行为,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对于未来的设想。 如果我们遥望未来,想到的都只是死亡、污染、衰亡,那么我们根本就不会在此讨论任何关于理性和伦理的行为。。。 【 Asha 】 哇塞!您开始有点象个哲学家了! 【 Ilya 】 说到哲学,我这里的讨论,很明显是反康德的。 为了统一人类的道德伦理与物理学经典定律,康德引入了“二元论”,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 笛卡尔则引入了人类理性思考与客观物质之间的区分。。。 康德区分了可以用人类“直觉”感知的“实象世界”,以及通过“理性”能够把握的“现象世界”。 物理学只能处理“现象世界”,而道德伦理能够在“实象世界”中建构。 我主要想说的是: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搞出这样的“二元论”。 生命,不像经典科学想让我们相信的那样,是游离于物质客观世界之外的某个东东,它本身其实更深深地扎根于自然本身具备的“自组织”与“和谐”。。。 【 Asha 】 不好意思!俺应该说:您已经是个哲学家了! 【 Ilya 】 哈哈!听说过我的一句名言吗: 雕塑是时间在物质中的凝结! 在某种意义上,文明其实一直试图在改造物质世界。 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社会科学上的成就,其实都是整合以下两方面因素而成的艺术成果: --- 一方面是遵守一些本源的规律, --- 另一方面则是在“创造”过程中涌现出新的东东。 比如巴赫,其音乐肯定要遵守一些基本的节拍律。 但是,在遵守这些节拍律的同时,有许多不同的分叉点供其选择。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完全不同的音乐! 通过整合一些“宇宙的基本律”和“人类的自由意志”,科学可以使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精细。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现象! 我们只是处于科学的初级阶段,我们其实才刚刚开始理解“宇宙的宪法”。 【 Asha 】 哈哈!宇宙的宪法? 我们“老子”,早再两千多年前就在整这玩意儿。。。 也许您认为: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这个新世纪的重要课题? 【 Ilya 】 我对东方神秘主义也是相当了解的。 我认为: 新世纪的任务是打破割裂与碎片化。 我在各个领域都能感到这个趋势。 当今世界的人们在思考和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是跨学科跨领域的。 正如一个公司总裁的一项技术决定,不可避免地需要同时考虑到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环境的因素和影响。 在 19 世纪,【碎片化】(或曰:分科而治),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 而现今,当我们面对人类所面临的真正重大问题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必须通过跨领域的合作。 这个时代,可以说是超越或终结【碎片化】的时代! 在科学领域,我们的目标将是建构一种新的基本理论框架,它可以更为【和谐统一】地理解人与自然,而不是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 作为一个物理学家,我很想知道这种【和谐统一】的规律应该如何? 但在另一方面,要理解【和谐统一】,就需要对【多样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旦我们明白:【混沌】是宇宙的一个基本律之后, 我们就会明白:【或然性】是自然的一个基本法! 在我的工作中,我一直力图绘制一个关于我们宇宙的更加统一的图像, 而同时,又必须定义我们的宇宙是个暂时的、多元化的和复杂的世界! 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 【 Asha 】 看来,您老对佛教没啥了解?知道三法印吗?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您不明白,那您就想象一下这个世界的整体和谐的图像: 一个浩瀚无边的大海(藏识海),其中永远都有浪花一朵朵! 还不明白?那就请鬼王跟您说说: 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一直就是个“真随机”!从来没有变过! 而您所看到的局部,都是暂时、多元和复杂的。 【 Ilya 】 听霍金说过:有个二傻子给他讲过《宇宙大智慧》。。。是你吗? 我真的很想知道关于宇宙新的理解将如何出现? --- 不是经典物理中那种决定论的和时间可逆的定律,而是一种允许新事物自发出现的那种自然律。 对于人类的未来,多有两种看法: --- 一种是相信人类在自己意志力的帮助下,将不断发展和超越。 --- 另一种则是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过于偏激,应该得到修正。 因为:我们不是在一个决定论性的系统中,我们根本无法从当下的状态,预言出未来的状态。 我宁愿以另外一种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 我相信是我们对未来的看法或期待,决定了我们当下的行动; --- 而不是我们当下的行动决定了未来。 【 Asha 】 善哉!善哉! 2012 年玛雅历快要到期了。。。您准备作何打算? 天狼星特使给您留了一张站票。。。 【 Ilya 】 嘿嘿!随便! 因为我们以前的行动、于是我们有了当下的科学方程和预测。。。 --- 但是,这些科学方程及其所计算出来的未来,在自然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 时间就像一种建造或艺术品雕塑的过程。。。 当然,也许会有一些宇宙基本律法限制了未来的所有可能性都会发生, 但是,即使在这些基本律的约束之下,未来确实允许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 于是,由于不存在任何“决定论性”的预言, 对于未来的期望,尤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期望, 对于当下我们的行动就显得非常非常重要了! ---- 对于世界末日,我更怕我们对未来失去乌托邦式的期望! 。。。 。。 。 【附录】 下面是普利高津文章的原文, 请大家认真审核,二傻是否对其思想的理解有误? Questions about time are at thevery heart of science. But for too long there has been a conflict between whatseemed to be eternal, to be out of time--classical ideas of laws of nature--andwhat was in time: human experience. In social sciences like archeologyor history, it is clear that tomorrow is not the same as today. Time cannotreverse directions. But theorists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always tried to saythat the universe is time reversible; that the present determinedthe future just as it could serve to reconstruct the past. From this viewpoint,the basic processes of nature were seen to be static and deterministic, withtime playing absolutely no role. In effect, for classical science being was thesame as becoming. This split is what I callthe time paradox, and I believe it has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fragmentation in Western culture between the physical sciences and the socialsciences, between scientific time and lived time. Classical science formulated basiclaws of nature upon exceptionally simple systems, such as the motion of theEarth around the sun or a frictionless pendulum. It is true, that when we lookat these simple physical phenomena once the present is known one can predictthe fu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time doesn't play any role. In these systemsthe past and the future become interchangeable. Yet when we look around us--notonly at human life or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but also at plants, biologyor even in physical objects--we see that time is definitely not reversible. Aplant burgeons, flowers and dies; it does not come back to life, grow youngerand regress to the original seed. There is no equivalence between what is doneand what is undone. Time cannot fold back upon itself. In spite of this obviouscontradiction the time paradox was enthusiastically accepted. And as importantas classical science may have been for the progress of knowledge, the triumphof this kind of thinking, personified by Newtonand Einstein, entailed a rift between the world and man that cannot be over-estimated.The external world appeared to be an automaton, a clockwork mechanism that hadbeen regulated once and for all. In this way, classical scienceshared the project of certain Eastern mystics--Buddhists, Taoists, etc.--whoseaim was to escape the torments of a changing, deceptive world and to live thisworld as though it were an illusion. Men like Einstein aimed to demonstratethat human subjectivity was merely an illusion and that reality consisted of atransparent, intelligible Universe, purged of everything that touches on thelives of man, of painful, nostalgic memory of the past, of fear or hope for thefuture. Needless to say, thesemetaphysical and scientific viewpoints were in absolute opposition to our innerworld in which, rightly or wrongly, we lived in a time rhythm which is unstableand uncertain, which creates novelty--new events--and in which we are consciousof having a freedom of choice, upon which the very notion of rationality isbased. I believed very strongly that thisga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needed to be bridged, and I proposed to do this byincorporating both laws and events into our theories about how man and natureoperate in the universe. The first part of my work, whichis now 30 years old, was to prove the existence of an irreversibletime, the direction of which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constructive rolein our universe. I then concentrated on macroscopic phenomena, which involve alarge number of particles. Examples are to be found in chemistry or hydrodynamics.I have shown that irreversibility can then lead to structure, toself-organization. This is when I introduced the idea of dissipativestructures, which arise in open systems, exchanging energy and matterwith the outside world when driven far from equilibrium. Since then, my workhas been concerned more with time on the level of fundamental physics(classical or quantum mechanics). NO PROGRESS | As a scientist Iwould say that one cannot speak at all about linear progress. I don't even knowif one can speak about progress at all. And we certainly cannot speak aboutdestiny. What one can speak about, however, is novelty and rules withinrandomness. Let's take the example ofchemistry. The equations of chemistry are non-linear. When we rapidly push a chemicalsystem away from equilibrium toward disorder, or disequilibrium,the chemical reactions that occur present us with what I call bifurcationpoints--points at which choices and new solutions appear. Generally, morethan one solution appears, so that at the point of bifurcation, probability andself-organization come into play. Now if the question is whethernovelty is progress, it depends on one's point of view. Novelty cannot be goodfrom every point of view. Is Mozart's music progress in respect to Bach? That'svery difficult to say. You see, in some sense Mozart has made Bach's musicobsolete. However, in another sense, one can say that Bach's work still remainsa model of religious music, while Mozart has introduced a model of opera, moresecular music. By definition, novelty containsaspects of things that didn't exist before. But one should not necessarilyidentify novelty with optimization. Novelty can be either good or bad. For me it has been very importantto show that tim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world around us. Without thatarrow of time we could not begin to understand the ecosystem, orthe history of glaciation, or weather patterns. We could not understandchemistry and hydrodynamics. These are all essentially unstable, dynamic,chaotic systems in which both laws and events play a role. Thisnotion of chaos, then, turns out to be basic to the understandingof not only these dynamic systems but to the major laws of physics as well. This said, there is still a gap.No longer does that gap exist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butbetween our complex, chaotic macrosystems and elementary processes. This is the point at which we mustask what the relation is between complexity and the basic laws ofnature--between becoming and being. Are we led to an entirely new form of lawsof nature or do we simply have the old laws of nature together with somecomplexity? It is through an investigation ofthese questions that I have attempted to build a physics that incorporates timeat the elementary level. In other words, I want to give a new formulation tothe idea of laws of nature: Rather than speaking about these laws asdeterministic I want to express them in a way that involves both probabilityand irreversibility--chance and time. Every movement creates a newmoment. The same cause does not always yield the same effect, either on themacro or on the elementary level. Let me explain. If we think aboutthe laws of na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at the very moment of theBig Bang, how do we visualize these laws? We could imagine that at the momentthe universe was created, the future was already determined. Michelangelo isalready programmed, the bombing of Hiroshimais already programmed. But we could also imagine anotherpossibility, which to my mind is much more likely. At the moment of the BigBang, the universe is created and many things become possible, including theemergence of Michelangelo and the Manhattan Project. But there is no certainty.In other words, the world at birth is a little like a baby. The child canbecome a doctor or an artist but he cannot become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nor is his future path set at conception. The child exists, and there arecertain basic laws of nature to which that fact corresponds. But his future isnot predetermined; probability still has a role to play in this child's life. After we have formulated laws ofnature that include both being and becoming, we must then go beyond being andbecoming. In order to do this, however,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role ofchaos in our world. Chaos theory shows us that dynamic systems, the systems onwhich the basic laws of nature were formulated by classical science, are toosimple. For example, it is true that time doesn't enter into the frictionlesspendulum, or into the motion of the Earth around the sun. But are these systemsappropriate symbols of the world in which we live? Classical science made theexperience of these phenomena the rules. RELATIONAL TIME | I have alwaysbelieved that in order to see time we must consider relationshipswithin more complex systems. Let's consider, for a moment, acup of hot coffee. Is this coffee aging? Will it cool down until it reachesequilibrium at room temperature?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offee isaging I cannot consider the water molecules taken separately. If I do that Iwill not see the aging process. But if I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molecules I can then see quite clearly that the coffee is aging. We must viewthe encounters, the collision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molecules, in order tosee the flow of time. The same can be said of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Two people speak and then separate, but there isa remembering of the conversation. Part of the conversation is retold toothers, which can be seen as an evolution of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This isthe time of humanity, or the time of recollections, and not the time of humanbeings taken separately. The concept of time is dependent on a collectiveapproach. In a sense there is a hierarchy:The fundamental aspect is instability or chaos, which then forces us toincorporate the probabilistic aspect into our concepts; then the probabilisticaspect forces us to include the arrow of time in our formulations. Chaos, then,and not immutable, deterministic laws is really the basic law of the universe.Chaos is at the origin of the variety of physical experience. Today we havemoved from determinism to determinations; from stability to instability andprobability. Of course, some people view thisas a terrible defeat. They had hoped for scientific certitudes and now they arebeing told that science cannot give them this solace. I, however, see these new laws asthe only way of avoiding alienation. After all, our main goal is to come to aconsistent view of the universe, one that does not separate our experience ashuman being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science in nature. If we held to thebasically deterministic description of the universe, which reduces the universeto an automaton, what then can our relation to this automaton universe be? Einstein said that he believed ina deterministic universe, yet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said he believed in thecreative activity of the human mind. But creativity means appearance ofnovelty, which by definition exists outside the confines of a deterministicuniverse. He could only believe in both if he placed humanity outside theuniverse. How can this be correct? The veryaim of science is to show how we are related to the universe. We can no longerhave a unified picture that shows nature as an automaton but whichshows us as free and ethically responsible. The theory of instability does notencourage alienation. On the contrary it is an idea that makes us feel that weare living in a universe that is not so different from ourselves. CREATIVE INSTABILITY | With everynew intellectual program always come new fears and expectations. But considerthe unity between knowledge and culture that has emerged within the paradigm ofchaos: At this moment, when as a human civilization we are beginning to senseour conne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we are understanding the importance ofpreserving biological diversity, etc.--and with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we arealso coming over to a theoretical view of the universe that connects us infundamental ways to nature. At the moment we see bifurcation points in humanhistory--consider the coup attempt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hich had many possible outcomes--we discover newbifurcations in physics. In this way, we are building a kind of unifiedcultural identity for the 21st century. Finally, we can move beyond theclassical conflict between being and becoming. Being is no longer theprimordial element, just as becoming is no longer an illusion, the product ofignorance. Not at all. Today, we see that becoming, which is the expression ofinstability in the universe, is the primordial element. Yet, in order toexpress this, we also need elements that are permanent. We cannot have becomingwithout being, just as we cannot have light without darkness or music withoutsilence. Let me give you an example thatwill help illustrate the point, though it is speculative since it relates tothe Big Bang. Consider that the beginning of our universe is the product of aninstability from the universe that existed before, what people like to call thequantum vacuum. If we look at the Big Bang in this way we can showthat this instability brings in both matter and the curvature of our expandeduniverse. However, this becoming is onlypossibl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n element of being that permittedinstability in a vacuum, an instability of being. With this formulation we aregoing beyond the classical view of being and becoming. The classical view wasthat we could reduce 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e, and thereby science, to ageometry. Because of instability this is no longer possible. In my view, this theory of the BigBang leads to a more acceptable view of history. If one considers that therewas a kind of primordial instability leading to matter, space and time, thenone sees that our universe is not an isolated system; it arose from somethingelse. Therefore, to say that the universe was born and will decay and end inthermal death is no longer so certain because of instability. I very much like the fact thatinstability opens up a horizon of possibilities, since our actions at a giventime depend on the way in which we view the future. If we looked on the horizonand saw only death, pollution and decay, I think it would erase any argumentfor reasoned, ethical action today. AGAINST KANT | The view which wenow have of the universe and our place in it seems to me to be absolutelyanti-Kantian. In order to reconcile ethical behavior and the classical laws ofphysics, Kant had to introduce duality, which is a permanent fixture in theWestern history of philosophy. Descartes introduced a division between intelligentthought, the brain, on one side and matter on the other. Kant introduced the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umenal world, which could be apprehended by intuition,and the phenomenological world, which could be apprehended through analysis.Physics would deal with phenomenology and ethics would be constructed in thenoumenal world. The main point of what I try tosay in my work is that we no longer need this kind of dualism. Life is moredeeply rooted in the laws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coherent behavior thanclassical science led us to believe. TEMPORALIZING MATTER | Sculptureis time put into matter. In some of the most beautiful manifestations ofsculpture, be it in the dancing Shiva or in the miniature temples of Guerrero,there appears very clearly the search for a junction between stillness andmotion, time arrested and time passing. In a sense, culture is alwaystrying to temporalize matter. Today the symbol of the work being done in both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is a work of art because art embodies someelements that conform to given rules and other elements that arise unexpectedlythrough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Bach, for instance, conformed to certain rulesfor counterpoint. However, inside the rules are many choices or bifurcationpoints. He could have chosen any number of different paths and the music wouldhave been completely different as a result. By including rules and choice,contemporary science is making our relations with nature more precise. As faras I am concerned, this is a very exciting moment. We are only in theprehistory of science. We are only beginning to understand the laws of nature. AGAINST FRAGMENTS | The projectfor the new millennium is to go against fragmentation. I sense that this istrue in all fields. When one thinks about the mainproblems in our world today one sees that the answers to them must beinterdisciplinary. The technical decision a company president makes today has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percussions that must be taken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19th century fragmentation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eparate disciplines forbiology, chemistry, physics, mathematics, psychology, sociology, etc. But whenwe consider the great challenges facing humanity today we see that we need an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refore at this historical moment, I think it isreally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end of fragmentation, or at least theovercoming of fragmentation. On the scientific side, our projectis perhaps to build a kind of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structure that serves tounify rather than alienate man from nature. As a theoretical physicist I wantto see what the rules of unification are. But unification also requires a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iversity. Once we see chaos as playing an essentialrole in the basic laws, we see that the basic laws are probability laws, andfrom there a whole spectrum of possibilities emerges. In my work I am trying to draw amore unified picture of our universe, and at the same time I am attempting todefine our universe as temporal, pluralistic and complex. That is already a bigproject! I want to see how a new idea oflaws of nature emerges--not laws of nature in the classical, deterministic andtime reversible sense, but laws that contain the possibility of novelty. The future of mankind is mostoften seen in one of two ways. One view is that mankind is making progress withrespect to self-determination and human dignity, etc. The other view is thatmankind is running straight toward catastrophe. I believe that both attitudesare too extreme and have to be corrected. We do not live in a deterministicsystem. We cannot extrapolate from our present state what the future willbring. I prefer to look at this questionin a different way. I believe that what we do today depends on our image of thefuture, rather than the future depending on what we do today. We build ourequations by our actions. These equations, and the future they represent, arenot written in nature. In other words, time becomes construction. Of course, wehave some conditions that determine limits of the future but within theselimits are many, many possibilities. Therefore, since no deterministicprediction is likely to be valid, visions of the future--utopian visions--play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esent conduct. I am more afraid of the lack of utopias. 。 【基础参考文献】 【斯宾诺莎】的《几何伦理学》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庞加莱】的《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科学与方法》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 【中级参考文献】 【熵、概率和时间反演---是上帝还是妖魔鬼怪(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90-14672.html 【熵、概率和时间反演---是上帝还是妖魔鬼怪(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90-14718.html 【熵、概率和时间反演---是上帝还是妖魔鬼怪(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90-14742.html 。 【高级参考文献】 二傻冒死讨论一下“熵”(增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90-291973.html 。
个人分类: 傻帮讲座|6245 次阅读|83 个评论
【微博】大家知道“陈辉”哪里去了吗?
热度 13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2-7-31 00:16
【微博】大家知道“陈辉”哪里去了吗? 俺知道 你们没几个人知道 陈辉是谁? 他是天狼星特使在地球上找到的 第三个灵魂 。。。 。。 。 因为 他说了 《科网群英烩No.0001 天狼星特使来地球寻找到灵魂》 哈! 哈哈! 哈哈哈! 。。。 。。 。
个人分类: 傻帮讲座|6229 次阅读|87 个评论
二傻有几张漂亮的图案和图画
热度 5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0-11-7 18:26
二傻有几张漂亮的图案和图画
二傻 有几 张漂亮 的图案和 图画 。。。 。。 。 THANKYOU! 内有地雷,非公莫入,小心轻放! 【二傻本相】 。。。 。。 。 【波斯猫女孩】 。。。 从左眼,取一小块;从右眼,也取一小块, 都放到了女孩的头发上, 大家仔细看看(可以放大来看): 它们是否真的都为一样一样的灰色? 。。。 。。 。 古代中国【洛河图】的五行色彩图 【 卍 】 ... 古印度【耆那幻方】的五行色彩图 。。。 。。 。 1977 年,美国发射了旅行者 1 号和 2 号宇宙飞船,试图与 【 外星人 】 建立联系。如何使地外智慧生命理解地球人的意思,这是个很困难的事情,世界各国的人们 纷纷献计献策,美国宇航局采纳了其中一些。最后飞船上携带有两件与数学有关的东西,一个是勾股数,另一个是一个 4 阶幻方,这个幻方,就是【耆那幻方】 (Jaina Square) 。 【耆那幻方】是在印度哈周拉合市 (Khajuraho) 的耆那教寺庙门前一块石牌上刻的,是 12 - 13 世纪的产物 ! 看上去 【耆那幻方】 没有【 洛河图 】那样的整体对称性, 好像出现了【 空间方向 】或【 时间箭头 】,对吧? 其实, 如果通过一种 沟通整体与局部 的【 天狼 变换 】, 【 耆那幻方 】其实可以变成如【 洛河图 】那样非常对称的【 忧郁幻方 】 丢勒的【忧郁幻方】的五行色彩图 。。。 。。 。 著名的德国版画家丢勒创作的著名版画 “ 忧郁 ” ,就在版画的右上角画了一个 4 阶幻方,具体如下: 丢勒的著名版画: 【忧郁】~【MELENCOLIAH】 。。。 。。 。 大家仔细观察: 在画中,除了 【 忧郁幻方 】 。 。。。 。。 。 还有,还有 圆规、直尺、圆球、多面体 天平(质量)、沙漏(时间)、铃铛(声音)、光线、彩虹 大海(水)、山丘(土)、木头(木)、金属(金)、火焰(火) 天使、魔鬼、羔羊、老蛇 。。。 。。 。 【佛教旗幟】 佛教旗幟起源於1885年,是一位在斯里蘭卡的美國上校Mr.Henry S. Alcott為了慶祝佛誕而倡議的。他提議用佛陀成道時所放的六色光明作為旗幟的顏色。這六色旗在1956年,於緬甸仰光舉行的第六次佛教議會,正式被接受為佛教的教旗。下面的規條詳載於僧伽組織基本規條第十章內,正式採納於1980年。 1. 籃光由佛陀的毛髮放射,代表對諸眾生懷有同體大慈的精神。 2. 黃光由佛陀的皮膚放射,代表離二邊、並帶來平衡和解脫的中道。 3. 紅光由佛陀的肌肉放射,代表依佛法修行而帶來的加持力。 4. 白光由佛陀的骨齒放射,代表佛法的清淨和它所帶來的解脫。 5. 橙光(緬甸佛教則為淺粉紅) 由佛陀的掌、踵和唇放射,代表不可動搖的佛法。 6. 五色光合成第六色【辉色】(非肉眼所能見), 代表佛法為普遍的真理。 因此,整支教旗代表 : 不論種族、國籍、地域或膚色,諸眾生均有成佛的本質。 。。。 。。 。 【梅塔特隆立方体】 是五个柏拉图立方体的集成 是构成宇宙的基础 从微观和宏观上描述了我们的宇宙 。。。 。。。 【 麦田 圈】 中的【梅塔特隆立方体】 。。。 大天使 【梅塔特隆(METATRON)】 你们称呼他为“ 天堂 的守护者”和“ 天使 之王” 天使中有史以来最强大者 仅次于神( GOD )的存在 尊号为 【 颜之 天使 长】 意为“拥有目睹 神之真颜 的特权” ...... 大家一定要注意铁! 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最稳定的元素! 《以阿尔法粒子为小单元的56Fe 的原子核结构模型 》 【 印大中: 元素周期表是个误导 】 。。。 。。 。 此图摘自网易之 ... .. .
个人分类: 科学与宗教|19563 次阅读|104 个评论
傻帮讲座(7):咖啡色的波长是多少?(强化增补版)
热度 7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0-11-1 11:37
傻帮讲座( 7 ):咖啡色的波长是多少? (强化增补版,敬请阅读新增的【后记】) 最近,科学网比较讲科学!哦哦,是比较讲科普。。。如张大呆又回来讲他的那个啥【 3D 伊辛模型精确解 之追梦之旅 】,亦如全慧兄也来讲他的那个啥【 危险的数学符号 】,又如孟津兄也开始放电影【 我们已知的宇宙 】,而且可真兄也直说【 科学网仍然是最好的学术网站 】云云。。。 这样多好!看来,除了方舟子、肖传国等可以谈的。。。除了和平奖、小日本等不好谈的。。。科学网上还是有正经事可以写得嘛!哈哈!免得二傻整天只谈外星人。。。自己都有些无趣了!毕竟这是在地球上啊。。。 于是,受大家鼓舞,突然想起了【鬼王】【陈辉】【想尔】【无维】等著名的鬼门关干将,一直想通过研究【四色定理】的人工解,来探索时空的奥秘。。。。。。为此,他们也一直对【颜色】的【色空间】表述也很有研究,比如陈辉的【 关于颜色的维数空间 】。。。云云。 可惜!在二傻看来,他们可能有些误入歧途了?因为,他们一直认为【颜色】是个很简单的概念。。。为此,二傻准备屈天狼之尊,给他们打打基础,再次免费开办一期【傻帮讲座( 7 )】,专门谈谈【颜色】到底是啥? 哐!哐!哐! 讲座开始啦!有功夫的给点评论,讲义气的给点推荐, OK ?谢谢!谢谢! 【第一节】初级班(突破“孤立障”和“唯一障”) 图 1 :小小咖啡杯,内里乾坤大! 您一定喝过咖啡吧?知道咖啡的颜色吗? ---- 嘿嘿!二傻子都知道的啦:不就是【咖啡色】呗! 可是,您肯定觉得二傻这样的回答没有任何意义,对吧?一定要有更多的信息出现,才能叫回答或部分回答了一个问题。 OK !学过一点物理的,也许会问得高明一些: ---- 那您知道【咖啡色】的波长是多少吗? 您不知道?嘿嘿!如果您真的要去查大英百科全书,说明您学物理已经学傻了!就象有些化学家老想用 催产素 或 多巴胺 来解释 爱情 或 幸福 一样一样的。。。 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波长的单色光能够让您产生【咖啡色】的感觉! 啊?果真如此吗? 然!二傻是出家人,从来不诳人的! 如果您学过中医或是西医的鸡尾酒疗法,您可能会说: ---- 这没啥稀奇!就算咖啡色没有一个特定的 波长 ,但一定有一个特定的 频谱 吧?它是各种波长的综合效果,并非某个波长的独特效果。 二傻答曰: ---- 然也!一个特定的波长会产生一种特定的颜色(牛顿最先发现的),这个确实没错。。。但是,一种特定的颜色,不一定能从一个特定的波长得到!(请区分好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OK ?) 您可能会继续问: ---- 那那那。。。颜色和频谱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吗? 问得好!孺子可教也! ---- 实验表明,与一种颜色对应的频谱并非唯一,而是有无穷多种频谱,都能让您产生【咖啡色】的感觉。。。事实上,能够产生【咖啡色】的频谱集合应该是 不可数无穷集合 。。。正如治感冒的中药方剂远远不止一种 ! 也正如让您产生幸福感的【幸福谱】绝非一种一样一样的。 【第二节】中级班(突破“静止障”和“狭隘障”) 认识到一种【颜色】并非一一对应于一个【波长】,而一般是对应于一个无穷大的【频谱集合】,就万事大吉了吗? NO ! NO ! NO ! 所谓【频谱】,乃静态的东东,一种不随时间变化的东东。。。 而【颜色】,还可以是动态的结果!这点可以从大家熟悉的【三原色及混色理论】中看出端倪( READ MORE: 大家自己查百度或维基百科去): 混色理论 色彩的混合分为 加法混合 和 减法混合 , 色彩还可以在进入视觉之后才发生混合,称为 中性混合(亦称:视觉混合) 。 。 (一)加法混合 加法混合是指多种色光照在一处,多种光谱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颜色。该颜色的光亮度会提高。 (二)减法混合 减法混合主要是指的各种颜色色料的混合,犹如白色光线透过有色滤光片之后,部分光线被吸收。 。 (三)中性混合(视觉混合) 中性混合是基于人的视觉生理特征所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而并不变化色光或发光材料本身, 混色效果的亮度既不增加也不减低,所以称为中性混合。 有两种视觉混合方式: 。 A: 时间混合 :把两种或多种色并置于一个圆盘上,通过动力令其快速旋转,而看到的新的色彩。 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相似,但在明度上却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B: 空间混合 :将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时, 这些不同的颜色刺激就会同时作用到视网膜上非常邻近的部位的感光细胞, 以致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就会在视觉中产生色彩的混合。(此乃彩色电视原理也!) 请大家先仔细思考以上的各种混合效应的含义。。。 因为下面马上要出现一个思维跳跃。。。(道可道,非常道) 。。。。。。 颜色的频谱、时间、空间的不同混合的物理内涵 如果让我们用哲学和物理学的语言描述以上各种混合的内在涵义,似乎可以这么来忽悠几下: l 加法混合及减法混合都相当于【 客观实在的静止点粒子模型 】 --- 颜色的属性只来源于这个斑点的静态频谱(能量谱)。 l 时间混合则相当于【 客观实在的动态点粒子模型 】 --- 颜色的属性不仅取决于斑点的频谱(能量谱),而且取决于该斑点频谱的时间变化包络(时间卷积)。 l 空间混合则相当于【 客观实在的静态非点粒子模型 】 --- 色斑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小范围内的分布。。。颜色的属性不仅取决于各斑点的频谱(能量谱),而且取决于各斑点频谱的空间变化包络(空间卷积)。 课间小节 颜色不仅取决于频率(能量), 更取决于频率谱(能量分布), 还取决于频率谱的时间卷积(能量分布的时间分布), 也取决于频率谱的空间卷积(能量分布的空间分布)! (图 2 )卷积啊!卷积云 --- “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 【第三节】高级班(踏破时空,建立整体观) 通过前两节,我们应该能突破我们习惯思维中的 孤立障 、 唯一障 和 静止障 、 狭隘障 了。如果大家有悟性,通过 时间卷积 和 空间卷积 这两个概念,应该可以突破 点粒子 的束缚,却同时可以感觉到 量子 的概念? 二傻的一个学生,好像叫【鬼王】,举手,说: 俺早就说了: 可观测信息的接受, 必须有最小能量单元! 最小能量单元从何而来? 从 能谱的时空卷积 得来! 点粒子的空间尺度为零,无信息!故:无点粒子! 瞬粒子的时间尺度为零,无信息!故:无瞬粒子! 二傻笑曰:【鬼王】乖乖!给颗糖你吃吃。。。您仔细看看下面这张照片: (图 3 )这个女孩难道是波斯猫变的? 这是 北冈秋吉 创作的漫画女孩,看上去一只眼睛呈宝石蓝色,另一只则呈灰色,对吧?是不是很像波斯猫?哈哈! 而实际上,这两只眼睛是一摸一样的!都是一样一样的灰色。。。(您如果不信,可以用白纸,挖两个小洞,就看这两个眼睛,注意将中间瞳孔也盖住哦?您自己就相信了!) 唉?!怪哉我佛! 这时候,班上有个很懂科学、生理学和脑科学的大傻,举手说了: ---- 嘿嘿!这显然是错觉!! 二傻追问: ---- 错觉?哪里错了? ---- 您今天看、明天看、后天看。。。是否都看到一样的错觉? ---- 大傻看、二傻看、小傻看。。。是否都看到一样的错觉? ---- 这样的可重复、可证实、可证伪的东东,竟然也是错觉? 大傻好像动手术动多了,直嚷嚷: ---- 你只要将那两个眼睛挖下来,再看,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个颜色的! 二傻笑骂: ---- 您只要将自己的脑袋切下来,就知道自己啥都看不见了!!!哈哈! 二傻的笑话讲完了。。。 可是这样的笑话却一直在地球上发生着! 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我们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了! ---- 明明自己看见了波斯猫,却怀疑自己的眼睛。。。 ---- 明明大家都看见了波斯猫,却怀疑出现了集体幻觉。。。 于是,于是,于是乎, 有的人,比较还原主义,要去挖眼睛,仔细对比那两颗死鱼眼。。。 ---- 唉?它们看起来其实真是一样的哦! 有的人,比较科学主义,拿着显微镜,一会儿对着左眼取频谱、一会儿对着右眼取频谱。。。 ---- 唉?它们的频谱确实是一摸一样的哦! 可是,二傻的问题是: ---- 您看见波斯猫了吗? ---- 真的没有看见?嗯?! ---- 您到底相信不相信您自己看到的和感觉到的? --- - 如果您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您又是如何让自己相信科学或上帝的呢? 哈哈哈哈! (图 4 )整体门 。。。 。。 。 由于缺乏整体观 人类往往将不同的东东看成一样的 也往往将一样东东的看成不同的 。。。 颜色既然如此! 其他世间万千色相又如何呢? 。。。 。。 。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后记】 在本博文发表之后,遭到众多仙家的热情讨论,二傻喜洋洋! 特别是,其中有个【 NONAME 】大侠,指出: 。 虽是精彩好文,但如果能从哲学层次作更深层次的剖析就更精彩了。 。 二傻正有此意!其实整个【傻帮讲座】系列都是以探讨哲学为目的的,但希望能以一种非正统的非说教的方式,从比较确凿的可以感知的事实基础出发。。。达到自娱自悟!此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期待诸位大侠提供足够的 IDEAS STIMULATIONS , 然后便可在文章末尾,做个哲学升华! 现在,一周酝酿时间已过,看看二傻是否能够升华一下? (升华 1 ) 。 首先,要更正一下少部分人的误解,以为二傻就是一心一意的【不可知论】者或者是全心全意的【看破红尘】者。。。比如难得一见的【烤盘子】杨玲兄,在二傻邀请他讨论和推荐时,就回复说: 。 为啥要回?为啥要推荐?浮云,都是浮云!色相,都是色相! 哈哈!二傻窃以为 【烤盘子】可能有些走火入魔了,好像进入了【幻虚境】(红楼梦中有相关故事)? 。 回头看看【 傻帮讲座( 6 ) 】,不难看出来,当别人告诉二傻说夸克存在或上帝存在的时候,二傻就一直想弄明白: ---- 如果他们没有看见过夸克或上帝,他们是如何让自己相信这些东东的存在的? 。 现在这篇【 傻帮讲座( 7 ) 】,则恰恰相反,二傻也一直想弄明白: ---- 当明明看到了【波斯猫宝石蓝】的时候,他们又是如何让自己相信它其实不存在,而是个错觉? 大千世界,惚兮恍兮,混沌无次序。。。佛看万物如佛,鬼看众生皆鬼! 大千世界,恍兮惚兮,随机无因果。。。若有因亦有果,皆因心中有我! (升华 2 ) 。 张大呆则很欣赏其中的【整体全局观】,说:大呆和别人争论的根本就是 , 全局与局部之和的不同。。。二傻知道这和其【 3D 伊辛模型的精确解】有关,也就是与物理中的【量子拓扑相变】有关。 由于 ASAHANOV 、 BOHM 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后来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分数统计和非阿贝尔统计等 WITTEN 和霍金之流所引领的【几何物理学派】(包括广义相对论、超弦理论和量子宇宙学),【时空的整体拓扑性质】对【局域时空物质】的强大影响已经是圈内的共识。只是这些东东即使在物理圈内都很少有人真正弄明白,更别提圈外的科学哲学家和一般老百姓了。。。 但是,【几何物理学派】也有其命门!那就是:就算时空的整体流形对局域的物理性状有强大影响,您又如何能去把握宇宙的整体呢?除了拍脑袋去猜测宇宙的整体模样,您还能做些啥呢?。。。这些便是霍金今年来头大的问题。。。最近他出的一本新书,《 The Grand Design 》 , 其实就是这些思考的小结: 也许,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整体】,一切都是在【互动】中出现的。。。 (升华 3 ) 。 全慧兄和光恒兄显然是高手,知道人类目前对【观察】、【测量】、【感知】等概念尚无十分清晰的共识,而这些概念都直指这样一个问题: 所谓【存在】,到底是啥意思? 什么叫观察,什么叫测量?观察什么?测量什么? --- 我们传统上理解为:观察某些【存在】于【空间的局部】中的东东。 --- 现在,通过颜色的考证(视觉混合),我们发现:其实我们能够观察某些【存在】于【时空的局部】中的东东。 --- 而且,通过波斯猫的考证(整体混合),我们还发现:其实我们能够观察某些【存在】于【整个空间】中的东东,虽然这个东东无法通过【还原法】在任何空间局部中找到。( 这点已经很像【量子拓扑效应】了,对吗? ) --- 推论:也许我们也能够观察某些【存在】于【整个时空】中的东东,虽然这个东东无法通过【还原法】在任何时间和空间局部中找到。( 二傻谓之为【法眼】,很像【黑洞】!却不是【黑洞】。。。哈哈! 其实就是霍金一直想找到的那个东东也! ) (升华 4 ) 。 继续谈谈【观察】、【测量】、【感知】等概念。。。马赫和彭加莱就相信,人类所有的测量,最先是起源于人类自己的感知的,比如:人类的【空间】概念其实就是建立在您的胳膊肘的长度之上的。。。更重要的是,人类所有的测量,最后也必须回归到人类自己的感知。。。 比如说,本博文第二节中的【视觉混合】。。。 --- 这类由卷积产生的【颜色】,您很难说它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 说它不存在嘛,明明您【看见】它了。。。 --- 说它存在嘛,哪它存在于何处?您只能说:它存在于一定的狭小的【微观时空区间】中,而不是存在于【空间的某处】。。。 至于那个波斯猫的【宝石蓝】,则更超越了前面的【微观时空区间】,而是宏观层面上的【整体效果】。 --- 那个【宝石蓝】存在吗?用还原主义,您肯定找不到这个【宝石蓝】。。。您会说它不存在! --- 但是,说它不存在,估计您自己都不信! --- 哪它存在于何处?它存在于整幅画之中!也存在于您的心里。。。 (升华 5 ) 。 正如老祖所言,既然有这种东东,它存在于时空的整体之中!也存在于您自己的心里。。。那么: 也许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错觉】!有的只是【感觉】。。。 如果硬要说【你】的感觉是【对】的,那么你可以说【我】的感觉是【错】的。。。 如果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只相信【频谱仪】,那么你我他所明明白白看到的【宝石蓝】就都是【错觉】。。。 OK !这时候正是【科学】出来说话的好时机:老祖是搞艺术的,必然要强调个体【感觉】的不同,也只有个体能有与别人不同的感觉,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但是,科学与艺术不同,科学要尽量排除并避免个体【感觉】对观察的影响,所以我们要用【频谱仪】。。。因为那是【客观】的! 这种说法,确实比较能唬人!在统一思想、建立次序方面也确实很有效。。。其实科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 在统一思想、建立次序的同时,它确实抹杀了一些人们本来能够感觉到的【存在】,比如那个【波斯猫宝石蓝】。。。 (2) 千万不要以为人类通过【频谱仪】或【显微镜】等中间手段,对世界进行观察,其结果就是【客观】的了。。。因为,无论这些中间手段是啥,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感觉!更糟糕的是,这些中间手段,其设计和结果的解释,都是人类自己心智的产物(所谓【理论】),其中涉及到的【含糊性】、【随意性】和【建构性】,都远远比用自己的眼睛直接去看更多出千万倍! (升华 6 ) 。 鬼门关干将【陈辉】和【无维】等,包括一些物理圈内的大家,如【李泳】所推荐的那些大牛,则相信用纯数学的手段,也许能够 既避免个体的主观干扰,又绕开中间测量仪器和唯象理论的局限 。。。比如,他们就很喜欢【狄拉克 δ 函数】和【傅里叶变换】,云云。 然而,二傻却以为,【狄拉克 δ 函数】虽然好用,但是在数学上却是定义不严格的。。。其不严格处与量子力学中的【路径积分】类似,是模糊了【先取极限再求积分】和【先求积分再取极限】之间的界限。。。 。 二傻也确实搞不懂: 。 为何数学上定义不严格的东东,物理还喜欢用,还一直用得很好? 此外,二傻以为,傅里叶变换其实也是很【鬼】的! 变换前:是时间轴上的一串连续波,对吧?您每时每刻只看到一个【瞬间】的波幅,对吧? 变换后:是能量轴上的一堆孤立线,对吧? 傅里叶变换,其鬼吊之处在于 --- 它隐含了这样一个假设: 。 您在一段时间内所看到的一串波幅, 和您瞬间看到的一堆孤立能量谱, 是一样一样的! 。 您发现没有? 。 这个假设正是【统计物理学】的最基本两大假设之一的变种。。。 可惜这个假设没法得到证明,除非大家知道时空的本质! (请大家注意:那个讨厌的【熵】要混进来了!) ( 2 )以上波幅分析或频谱分析,都假设了:我们能够在【瞬间】接受某个信息。。。而这个显然很荒谬! (请大家注意【狭义相对论】的思想本质上是怎么出来的?) 。。。所以,我们 一定要注意: 。 本来我们只能够看到【能谱的时间空间卷积】 而地球人的理论却总要将时间压缩为 0 (傅里叶变换) 或空间压缩为 0 (点粒子) 其中一定有大谬也 ! 。 (升华 7 ) 。 菩提老祖突然问了一个绝妙的问题: 色彩有形状吗? 哈哈哈!这个问题,大概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东通易经,西贯逻辑;明察亘古、倾听未来】的天狼星人可以告诉您的。。。想知道我们天狼星人是如何建立色彩的形状体系的吗?如下: ( 1 )柏拉图立方体,共五个,知道吧? ( 2 )这五个柏拉图立方体,对应于【金木水火土】五行,知道吧? ( 3 )而【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于各种相应的颜色,知道吧? 于是,各种颜色就可以通过柏拉图立方体得到其相应的形状了。。。如何? 【 参考文献 】 : 几何与算术的超对称 --- 祝贺科学网 数 学圈开通 ! . 老祖听了直点头,二傻高人!佩服佩服!哈哈! 而那个鬼门关干将【陈辉】,比较较真,非想要知道那五个【 柏拉图立方体】 到底是啥颜色。于是,二傻又招供了: (1) 先记住基本五行数: 金の数: 4 、 9 木の数: 3 、 8 水の数: 1 、 6 火の数: 2 、 7 土の数: 5 、 0 ( 2 )柏拉图立方体の数:【 4 、 6 、 8 、 12 、 20 】 ( 3 )将对称数 2 (火の数)约掉,得:【 2 、 3 、 4 、 6 、 10 】 ( 4 )逻辑线条: 【 4 、 6 、 8 、 12 、 20 】 ~ 【 2 、 3 、 4 、 0 6 、 10 】 ~ 【火、木、金、水、土】 ~ 【赤、绿、白、黑、黄】 。 ( 5 )答案揭晓: 【正四面体】 ~ 【火】 ~ 【 红色 】 【正六面体】 ~ 【木】 ~ 【 绿色 】 【正八面体】 ~ 【金】 ~ 【 白色 】 【正 12 面体】 ~ 【水】 ~ 【 黑色 】 【正 20 面体】 ~ 【土】 ~ 【 黄色 】 二傻希望艺术家老祖帮忙的几个家庭作业: 【 家庭作业 1 】:如果您用颜色将唯一的三阶幻方【 洛河图 】中相应的数字用相应的颜色填上,您会发现啥图案? --- 嘿嘿!这个家庭作业二傻自己已经做了,答案如下: 天狼星星旗 【 卍 】 【 家庭作业 2 】:如果您用颜色将著名的古印度神庙中的四阶幻方【耆那幻方】和丢勒著名版画中的【忧郁幻方】(二傻注:他们是 天狼同伦 的!)中相应的数字用相应的颜色填上,您会发现啥图案和感觉? 【 家庭作业 3 】:将五种【 柏拉图立方体 】组合在一起,得到的超对称立方体叫【 梅特塔隆立方体 】,您能够将她的结构和颜色画出来吗?嘿嘿!宇宙第一绝妙图案嘢! 。。。。。。 。。。 。 【对傻帮讲座( 7 )的总结】 以前,为了找回自己的灵魂,二傻老拿【柏拉图】说事:他坚持说他就是没有闻到苏格拉底的苹果的气味。。。(我唯一知道的是我啥也不知道!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也不知道夸克是否存在。。。 ) 为此,很多人误入了【幻虚境】,认为世界万相皆是虚无,所谓彻底的不可知论,还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 (比如二傻自己) 现在,傻帮讲座都到第七讲了,为了找回自己的灵魂,二傻要让自己由虚化实,走出【幻虚境】。。。 即使那个【波斯猫宝石蓝】真的不【存在】,但您真的【看见】了! 而您既然【看见】了,就要坚持说:【我真的看见了!】 即使所有的科学家用光谱仪的数据告诉您:它确实不【存在】。。。 所谓【色不异空】,其实还有下一句【空不异色】,这样才是真真的【整体观】! 古子曰:【人,因为相信而得救,因为迷信而无法被拯救。。。】
个人分类: 傻帮讲座|11362 次阅读|101 个评论
傻帮讲座(6):上帝存在吗?
热度 12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0-5-5 01:55
傻帮讲座( 6 ) --- 上帝存在吗? 【前言】 如果您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些误导,那绝对不是我的问题!也不是上帝的问题! 何为“存在”? 这才是问题!也是本文将试图讨论的问题。虽然自从有人类以来,大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不打算讨论宗教,我们只讨论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请大家先仔细看看下面张图: 中间那个正立着的白色三角形“存在”吗? 。。。 【第一节】 “ 物质 ” 只是音符? 我们先摘《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作者:朱清时院士)中的几段话,作为历史的简要回顾和我们新思考的起点【 REF-1 】: ( 1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 Wolfgang Stegmuller )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道: 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 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 ? 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 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 ( 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 ) 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 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2 )究竟什么是物质 ? 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 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 物质作为普遍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实体者, “ 实实在在 ” 的客体之谓也。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 “ 物质多少 ” 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 “ 实体 ” ,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 3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 “ 超级砖块 ” ,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 “ 音符 ”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 --- 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 二傻突然想起了“六指琴魔” --- 一个不男不女的东东,挥舞着六指,从上古时代就存在的古琴中,拨弄出各种音符:电子、质子、中子。。。妖龙、鬼怪。。。如放射线一般,杀敌无数! 【第二节】 “ 鬼球 ” 是否存在? 二傻拜过很多师傅,学过很多物理,知道有好几十种基本粒子呢!还知道夸克不仅有颜色,还有味道!哈哈!好奇怪哦?。。。据说有人还在找什麽“上帝粒子”( HIGGS )。。。如果有“上帝粒子”,则可以通过“鬼场”机制使世间万物获得质量,云云。 可是二傻还是总问师傅: 您看到过原子吗?您看到过夸克吗?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利昂 - 莱德曼在与迪克 - 泰雷西合著的《上帝粒子》中说: “ 对一个早已接受原子的客观存在性的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恼人的问题,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 因为你没法让人看到原子和夸克,所以你说的东西的真实性总是不让人觉得可信和容易想象。利昂 - 莱德曼和迪克 - 泰雷西在他们合著的《上帝粒子》中还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的说法来说明他们所说的基本粒子存在的真实性【 REF-2 】: 让我们想象一下从 “ 特维洛 ” 行星来的某种智能物种。他们看起来和我们很像,也像我们一样交谈,能像人类一样做任何事情 —— 只有一件事情例外。他们的视觉器官比较特殊,这样就无法看到黑白对比比较鲜明的物体,比如斑马或者足球。(顺便说一下,这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现象! 地球人就还有更奇怪的地方 --- 比如我们看不见红外线和紫外线,我们也听不见超声波 …… ) 一组 “ 特维洛 ” 使者肩负友好的使命来到了地球。为了让他们感受一下我们的文化,我们就带他们去看这个星球上最受欢迎的文化盛事之一:世界杯足球赛。当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看不见那个黑白相间的足球。所以,他们虽然很礼貌地坐在那里观看比赛,但是脸上的表情却很困惑。他们看到的不过是一群穿着短裤的人在场地上跑来跑去,在空中毫无目的地踢腿,相互撞在一起,人仰马翻。有时一位官员会吹一声哨,一个运动员就跑到边线上,在其他运动员的注视下将双手举过头顶。有时守门员会莫名其妙地倒在地上,观众中就爆发出一阵欢呼,而另一方就加一分。 特维洛人大概在前 15 分钟都是非常困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尝试着去理解这种游戏。有些人采用了分类技术。部分是由于服装的缘故,他们推断是两个队在相互争斗。他们还根据场上队员的跑动绘制出图表,发现每个运动员看起来都或多或少在场地的某一区域活动。这样,特维洛人为了阐明他们所发现的世界足球赛的含义,就像地球人一 样,给场上每个运动员的位置都起了名称。他们还对位置进行了分类、比较和对照,并把每个位置的优点和缺点都标在一幅巨型图表上。当特维洛人发现了足球比赛中存在的对称性时,他们就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对于 A 队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在 B 队中也有相应的位置一一对应。 离比赛结束还有两分钟了,特维洛人已经画了几十张图表,绘制或总结出数百个表格和公式,还有许多足球比赛的复杂规则。虽然这些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都是正确的,但是没有一条真正把握住了这种比赛的实质。 这时,一个一直保持沉默的年轻的特维洛人说出了他的想法。 “ 也许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个看不见的球? ” 那些年长者们还在检查什么才有可能是这场比赛的核心,想弄清是各个运动员们的来来往往还是场地的划分时,那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擦亮了眼睛,去注意那些很少出现的事件(小概率事件)。而他确实发现了一点。就在裁判宣布得分之前的一瞬间,以及人群开始沸腾之前那一刻,这位年轻的特维洛人注意到门网后面在一刹那间凸起了一块。 足球是一种低比分的比赛,所以只能观察到很少几次凸起,而且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即使这样,也有足够的事例能使那位小人物注意到那个凸起的形状是半圆形。所以他就得出了一个疯狂的结论,认为足球比赛需要有一个看不见的球(至少对特维洛人是看不见的)。 使团中的其他特维洛人听了这个“足够疯狂”的理论,经过激烈的争论,他们认为,尽管经验证据不足,但这个年轻人说的还是有点道理。其中一位年长的政治家 —— 他其实是位物理学家 —— 指出, 为数不多的稀有事件有时会比那些出现了上千次的寻常事件有意义得多 。而这种比赛的无可辩驳的结论就是肯定有一个球这一简单的事实。假设确 实有一个球存在,虽然由于某种原因特维洛人看不到这个球,但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迎刃而解。这场游戏是合乎情理的。不仅如此,他们在那个下午得出的所有理论、图表和公式仍然是正确的,而球则解释了这些规则的合理性。 虽然上面这个故事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编出来的,目的是力图说服大家去相信“原子”、“夸克”、“上帝粒子”的真实存在性或存在合理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顽强且愚顽地追问: 问题 1 :这个鬼球是否应该存在? 问题 2 :如果鬼球应该存在,夸克也应该存在,那么上帝存在吗? 上面这个故事其实很幼稚!只能骗骗幼儿园小孩(天狼星的)。该故事的通俗版其实很简单: 大傻问:您说鬼球存在,您看到鬼球了吗? 回答曰:尽管我们没有直接见过鬼球,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证据(如门网的偶然凹陷、队员的运动轨迹等),证明鬼球的存在。 二傻问:您说原子存在,您看到过原子吗? 回答曰:尽管我们没有直接见过原子,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证据(如花粉的布朗运动、云室轨迹等),证明原子的存在。 小傻问:您说上帝存在,您看到过上帝吗? 回答曰:尽管我们没有直接见过上帝,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证据(如圣人的存在、奇迹的发生等)感知上帝的存在。 【第三节】 “ 概念 ” 是什麽? 如上节讨论,我们明白:“原子”、“上帝”和“鬼球”一样,都是通过对 “ 现象 ” 的观察而得到的一种“抽象概念”。。。 比较严重的问题是: “原子”和“上帝”这两个概念到底有没有原则区别? 如果有区别,则可以认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自在实体”(如:原子?夸克?超弦?)。 如果没有区别,则所谓“自在实体”都是虚幻的(如:神仙?上帝?灵魂?),一切都是“人心”所为。 而如果不存在“自在实体”,一切皆属“人心所为”,则好像可以推断出: 我们能够从纯数学的方法,得到全部的物理定律! 但是,这个推断好像有些过于大胆了?因为: 所有 “ 物理定律 ”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 “ 物理概念 ” 集合上的,而这些 “ 物理概念 ” 并非纯数学所能定义的。。。 于是,让我们继续谈谈 “ 概念 ” 是啥东东: ( 1 )我们刚才说 : 所有 " 理论 " 都是建立在一定的 “ 概念 ” 集合基础上的。。。但是!这里有个很大的悖论。。。 ( 2 )因为,一个 " 概念 " 的严格意义只存在于它所依赖的 " 理论 " !一般来说没有脱离具体 " 理论 " 的 " 概念 "... ( 3 )所谓 " 理解 " 了一个 " 概念 " ,是指理解了它所依赖的 " 理论 "... ( 4 )但任何建立在具体 " 理论 " 上的 " 概念 ", 容易被泛化 , 常常会被泛化到它失效的领域 ... 所以要特别小心一些“泛概念”! ( 5 )所有脱离具体理论的“泛概念” , 都是需要有更好更广的理论来说明的 ... 比如 : 时空 , 力 , 场 , 能量 , 熵 ... ( 6 )比如“力”本身就是个典型的“泛概念” ... “力 ” 是在牛顿理论中有良好定义的概念 ... 而 “ 力 ” 在老爱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中都是没有 ( 或不需要 ) 定义的 ... ( 7 )概念的泛化容易让人自以为 " 理解 " 了某些东东 ... 这种所谓的 " 理解 " 其实是一种 " 类比 "... 是人类心智的一种安全需要 ... 如 " 爱 ", 如 " 神 "... ( 8 )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尽量 " 自明 " 的 , 即 : 不需要引入其理论本身能够说明 / 定义的概念之外的其它太多的 " 泛概念 " ,如 " 力 " 、 " 场 " 、 " 能量 "... ( 9 )但是,如果没有一些最基本的 " 泛概念 " ,理论无法凭空而生 ... 这是另一个悖论 !? (请参阅【第五节】) 【第四节】 “ 存在 ” 是什麽? 当人们说“存在”时,常常将两种东东混淆了! --- 是所谓“真实的存在”,如:牛、羊、水、树木、空气、西瓜。。。 --- 是理论和信息意义上的“概念的存在”,如:负数、虚数、道德、上帝、阴阳五行、傻瓜。。。 通过简单分析,我们容易知道: 所谓“真实的存在”(东东 1 ),其实是靠我们的肉体五官能够感知的那些信息。 所谓“理论的存在”(东东 2 ),其实是靠我们的思想和理论能够“体会或定义”的那些信息。 目前人类认知领域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是: 通过“五官 + 仪器 + 理论”得到的信息是哪一种“存在”? 二傻先定义其为“东东 3 ”,如:电磁场、原子、夸克、规范场、超弦、黑洞、暗物质。。。 唯物者喜欢将“东东 3 ”理解为“东东 1 ”(真实的存在); 唯心者喜欢将“东东 3 ”理解为“东东 2 ”(理论的存在); 唯物者的理解,有其本质问题 ---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原来“真实的存在”(如:燃素、以太)就被证明“不存在”了。。。既然昨天是“真实的存在”,怎么今天就“不存在”了呢?这种“存在”还能叫“真实”吗?而今天的哪些所谓“真实的存在”(如:夸克、规范场),明天它们还“存在”吗? 唯心者的理解,也有其本质问题 --- 你看不到“鬼球”,你怎么知道其他人也看不到呢?你只有五官,看不到“鬼球”,就说它是“理论的概念”。。。天狼星人还有第六感,能看见“鬼魂”,就说它是“真实的存在”。。。 【第五节】 “泛概念”与形而上学 在【第三节】末尾,我们讨论了“概念”、“泛概念”及其带来的许多悖论。。。“理论”必须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而“概念”又只能在“理论”中得到确切定义,“概念”的泛化是危险的!但是如果没有“泛概念”,任何“理论”都无法凭空建立? 这里,我们来到了“形而上学”的领域。。。为了避免思路混乱,我们把一些最最基本普世的“泛概念”称作“元概念”, OK ? (1) 几何、代数、阴阳五行 ... 都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先定义一些“元概念” ( 如:点、线、面。。。阴、阳。。。金、木、水、火、土 ) ,这些所谓关于宇宙“本质”的东东,并非人类经验层次上的东东 ( 虽然来源于经验 )... 然后用一些规定的“公理” ... 加上一些规定的“算法” ... 得到许多“结论 ( 定理 ) ”。 而我们一直都很清楚: 这些关于宇宙“本质”的元概念,本身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2) 物理学和科学 , 原则上并不需要去关心“本质”,因为它们无法验明正身,甚至是否存在“本质”都有人怀疑 ... 人类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现象”,所以如果我们足够谦虚的话 , 就应该只研究“现象” ( 我们所能够观测到的东东 )... “现象”是“本质” ( 如果有的话 ) 与“观察者”之间互动的结果 , 谁的比例更高 ? 也许只有上帝知道 ! (3) 但是 , 物理和科学又往往很容易往“形而上学”方向发展 ... 这便是那些“泛概念”之所以存在的主要原因(如 : 时空、力、场、能量。。。) 以量子力学为例 , 开始时的海森堡“矩阵模型”就很“科学” ( 只关心您能够测量的量,并不讨论任何“本质” )...... 后来 , 麻烦的是 , 薛定鄂证明其“波动模型”与“矩阵模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 ! 于是 , 大家又立即回到了“形而上学”的体系(虽然这个量子理论的形而上学体系极其简陋且自相矛盾)。。。认为还是有“本质”的 ! 虽然没人明白这个“本质”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还是其它什么东东 ??? (4) “泛概念”有时可以帮助我们 " 理解 " 新的理论 , 有时也会阻碍我们 " 理解 " 新的理论 , 就象量子理论中不得不出现的大量 " 经典概念 " 一样一样的 ...... 弄得许多人以为世界上同时存在 “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 ? 正如许多人以为世界上同时存在“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 ? 又如许多人以为世界上同时存在“抽象概念”和“真实存在”? 千万记住 : 世界只有一个 它就是您正在看的那个世界 您也在里面。。。包括您的梦 一切都是真实的,一切又都是虚幻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 。 参考文献: 【 1 】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作者:朱清时) 【 2 】《上帝粒子》(作者:利昂 - 莱德曼和迪克 - 泰雷西) 【 3 】《宇宙逍遥》(作者: 约翰 · 惠勒 著,田松和南宫梅芳 译 ) 【4】《物理学哲学研究》(作者:桂起权) 【5】《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作者:曹天予) 【6】《从相互作用实在到量子力学曲率解释》(作者:赵国求) 【 7 】《历史的虚幻的天空(系列博文)》(科学网:李亚辉) 【 8 】《 “知识就是力量” VS “知识越多越反动”》(科学网:鲍得海)
个人分类: 傻帮讲座|16494 次阅读|7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