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预防医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提高免疫力康复风湿类疾病科学普及
fmjzjn 2020-6-20 08:42
关于提高免疫力康复风湿类疾病科学普及 提高免疫力的科学方法研究和技术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孟颂东和课题组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gp96免疫学功能和生物学功能,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核心技术。 国际公认的提高免疫力的产品 国家现行标准 DB65/T 4039-2017 黑果枸杞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液相谱法 GB/T 22244-2008 保健食品中前花青素的测定 20079850-T-361 保健食品中前花青素的测定 已发布
个人分类: 免疫康复|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日公卫人#我热爱公共卫生
monydwh 2020-3-3 20:23
微信公众号版本: http://t.cn/A67NNpmK # 小编前记# 第1个故事推出后,收到了很多反馈。有的同学说太有意义了,我们就缺这样的声音;有的同学说最近总觉得心里闷的慌,现在终于能让我一吐为快了;也有的同学觉得太负面了,看不下去;还有个别只是盯着麻辣兔子的收入……陆陆续续收到了10多个故事,比我预期的要多。 我想 这件事还是值得的。 吐槽和负能量并不是我的本意 ,希望读故事的人,能再 认真读一下: 负面之外的东西 。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曾经写到: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感谢给我投稿的各位,无论是否离开了公卫,今时今日,还在关注公卫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还愿意揭开自己的伤疤视于众人,你们,也是真正的勇士。 我相信公卫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只是 希望,它能早点到来。 同时我也希望,当你选择走向公卫的时候,你已经知道了它 所有的“美丽与哀愁”。 而不是空有一腔热情。 小编计划寻找20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公卫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后续可能还有大动作,敬请期待。其他同前篇,灰色部分为小编嘚吧嘚。 #今日公卫人# 睡不醒的羊 #基本情况# 本科:Y大, 2008-2013; 硕士:X大, 2013-2015; 工作:W省CDC,2015至今; 声明:个人眼界有限,有些问题现在还回答不好,只能根据目前的认识回答。 1. 这个专业(预防医学)是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自己选的吗?还是被调剂的?为什么? 应该说是被调剂的专业里自己选的。高考分数算比较高的,但是选学校和专业的时候,没什么头绪,家里人也存在分歧。这个时候,收到了学校招生老师的电话,说这个分数可以上Y大,但是临床有点危险,可以报预防。大致查了一下预防医学,医学相关、工作压力小,家里人觉得适合女生,我自己主要想去Y大,于是达成共识。概括说来,还是奔着学校而非专业去了。 2. 本科时候您是怎么看待预防医学这个专业的?有没有迷茫过?现在回头想想,您对学校的培养方案满意吗?为什么? 本科的教学,包含了一定程度的人文教育,对于整个公共卫生精神是有一定熏陶的。当时真的觉得“上医治未病”“公卫天下、天下为公”是很有意义的(如今仍然这么觉得)。那时候对于未来和就业考虑得不多,也就不那么迷茫。现在回头想想,需要反思。本科阶段,在思考职业发展上面有所懈怠,只知道做好眼前事。这对于后续的发展很不利,因为 缺乏对自身定位的思考 ,结合公卫学得多而泛的培养方案,在之后的发展中更容易迷茫。 对于学校的方案,我觉得 多而泛是主要问题 。大一的数理化基础、大二大三的医学和临床基础、大三下学期才真正进入公卫的主要专业课程。流病、卫统、妇幼、儿少、环境职卫、营养、毒理、卫管等都是草草过一遍。并不是说了解这么多不重要,只是回过头来觉得, 像流病和统计这种真正涉及公共卫生方法学的课程学得确实不够深入 。 3. 本科期间有没有想过换专业?现在后悔吗?为什么? 大一下学期考虑过要不要转到临床,没有下定决心,也觉得自己条件还差些,所以后来没有申请。现在也不算后悔,因为每一次选择都是受限于当时的认知的。 4. 后来又去读了 硕士,选了什么专业?为什么? 硕士读的卫生管理。本科带教老师是这个专业的,受他指导写了综述,有了一些学术上面的启发,觉得很不错。后来选择研究生方向的时候,就报了这个专业。 5. 能聊一下硕士期间都做了什么吗?能不能谈一下这段学习经历给你的感受?你对导师和学校(培养方案)满意吗?你觉得硕士经历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吗? 导师很年轻,带的学生也不多,所以研究生的时候真的挺充实的。主要从事的方向是卫生系统的研究,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1+12的东西,边界和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研究的是投入要素和产出之间的关系,中间涉及猜想系统这个黑箱具体是怎么运行的。 硕士期间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件事, 学习相关文献和课题调查 。因为学生不多,课题是刚起步,所以两年的研究生时间主要是做调查采集数据的工作。这段时间,是我成长最大的一段时间。科研思维上面受到了启发和锻炼,沟通能力上也有了提高。只是 2年 的研究生阶段真的有点短,似乎刚刚有点感觉了,就要忙着毕业找工作了 。 硕士经历对现在的工作肯定是有帮助的,与其说是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更不如说是 对个人发展的一种助力。 6. 硕士毕业有没有去找工作?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因为是预防专业,受到差别对待? 嗯,毕业就直接工作了。找的主要是公卫对口的专业,差别对待的感觉也不是很明显。 前面谈到,觉得2年培养不够。怎么没有继续读博士? 硕士中后期,有一种 产出的 压力和焦虑 ,当时对自己是否适合继续做科研产生了怀疑。两年的硕士培养,第一年忙着看文献、做课题,然后就是开题,半年之后,已经要准备发文章、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了。硕士期间工作量和学习量很大,我自己也容易较真,很多东西都希望弄明白再去做。但是知识积累还不够、时间又比较紧,同时面临着发文章、毕设的压力,所以在这种情境下,特别焦虑,认为自己难以承受读博的压力。 7. 毕业至今,工作多久了?都做过哪些工作?为什么换/不换? 2015年毕业的,工作4年多了。一直都在W省CDC,不换的原因是 仍然感觉到迷茫 ,感觉没有想清楚。 (没有想清楚什么?) 没想清楚之后的职业发展。如果留在疾控,怎样摆脱常常出现的那种没有价值感的感觉?如果离开,能去哪里呢? 8. 具体在CDC哪个所呢?能说说平常主要做哪些工作吗?感觉怎么样? 在传染病防治科。疾控的日常工作主要分成两部分:实验室+非实验室。我所在的科室,平时主要还是一些日常管理性的工作。比如卫健委有什么文件下来需要执行,有什么数据需要收集等等。 感觉如何呢? 待遇福利中规中矩,对还没有成家的人来说还可以,我本身对于物质也没有太多追求,不知道以后有了家庭和孩子,压力会不会大些。单位晋升主要还是看资历、科研和课题,中级及以下还是比较容易的,副高以上就越来越难了。和公司比起来,疾控的工作压力是相对较小的,也有更多机会照顾家庭。 9. 喜欢现在的工作吗?为什么?工作期间,有没有因为自己是预防出身,受到差别对待?预防医学在工作中还有体现吗?(科研压力大吗?) 说不上多喜欢。常常 体会不到自我的价值 ,感觉自己做的很多工作没有意义。 (比如呢?) 比如 为了某些行政要求,重复收取各种报表,或是下发文件,这类工作有时可能会占据60-70%。 (如果有信息化系统,是不是会好一点?实时、准确,还不用太多人工的投入?) 信息化的问题非常复杂,顶层设计很重要。 那你觉得自己的专业在CDC做什么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其实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举个例子,传染病防治重在平时,各单位之间应该加强协作 。免疫规划也可以做免疫效果 监测、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化管理等,这些好好做都有意义。但是主要的问题是,上面的想法并 不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工作 ,而是更多地从个人荣誉、政治任务出发。个人荣誉就是课题、SCI、还有各级各类标准。 其实 疾控已经算是预防医学非常对口的单位,但实际上,日常工作中做的很多不一定真的符合公共卫生的意义。 (纳尼?) 这个可能有些敏感。比如有些疫苗的循证依据,是否充足。又比如有些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就是简单的结果率,其实反映不了什么问题。 专业技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摸索。 ( 您期望自己获得的专业技能有哪些? ) 目前来说,主要是 流行病学思维和调查能力、统计分析能力 。 科研压力主要来源于 为了科研而科研 的氛围。 10. 今年COVID-2019暴发,作为一名公卫人,您都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感受? 说来惭愧,在这次疫情中,作为一名公卫人本应积极参与,但实际上非常无力。 有两点体会吧。一是感到自身专业技术能力不足,虽是专业出身,但是对于疫情的判断、防控知识还是不够。二是体会到了公共卫生的复杂性,一开始的时候,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国公卫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有限、专业精神缺失或是没有话语权,导致没能在疫情最初采取有力措施及时控制疫情;后来想想,可能这是部分,但不是全部原因。 这样级别的公共卫生事件,远远没有卫生这么简单,复杂的在公共二字。 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整个社会,让我进一步感到成为一个好的公卫人的难度。 11. 您是在省级CDC工作的,能不能说说您或者您的同事都做了哪些工作?您觉得未来我们在面对类似情况时,有哪些需要改善、让我们做得更好? 这次疫情中,我自己没有直接参与防控。我们单位省内主要的工作包括现场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收集,实验室的采样标本检测,流调结果核查核实,病例汇总上报,健康教育和宣传,热线答疑,现在复工返工时期,对企业进行培训等。去湖北支援的同志,应该主要也是参与流调、采样、检测等工作。 第二个问题其实挺大的,不太好回答。我觉得各级疾控在这次疫情中, 都是经历了相对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未来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响应和启动应该会更有章法了。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 实事求是的态度。 12. 很多人在提议希望国家重视公卫,比如加大人才培养,给疾控人行政权,卫健委里公卫人的比例要提高,给公卫开放处方权等等,您怎么看/认为主要的问题在哪里? 人才培养肯定是关键因素。但是人才培养,不是多设几个学位点、多招一些学生就可以解决的。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一个是人才培养的方式 ,这两个方面,我们都需要有所改进。 能不能详细说一下? 大环境是指整个大学各个专业培养的环境。 现在是不是太过功利了? 大学培养要更重视人的发展。 现在绝大多数高校,是通过教师的课题和论文产出评价其能力并晋升的,讲课比较次要, 这就是一种引导,引导教师更加关注课题和文章, 对教学就比较忽视了。 学生在这种引导下,毕业主要看论文。当然,我承认,评价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总需要一些的定量指标,但是高校应该在此之外 有更多的探索,及时评价指标对结果的影响,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使评价更加科学化。 人才培养的方式我主要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的,本科+硕士一共学了7年,感觉自己是个医学相关的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都不是太清楚的状态 。 以医学知识为基础,能够抓住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内核吧, 另外我觉得 公卫人应该对整个卫生体系有了解和认识 。 身在疾控,能不能说说您对行政权和处方权的看法? 行政权的话,我还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处方权,目前的环境中疾控可以开什么类型的处方?是不是有能力开处方呢?我觉得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都说疾控待遇低,很多人离职,你们单位怎么样? 每年招收20个左右的新人,离职4~5个,多的时候7~8个。 待遇 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 工作压力比较大, 比如有的科室事情太多,有的出差太多。 13. 这次疫情,科研圈好像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您有什么想说的?国家科技部陆续出台了好几个红头文件,您怎么看? 这是 整个科研圈 的问题,但又不仅仅是科研的问题。这可能反映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吧。我们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这种思维惯性,表现在科研圈就是唯SCI是论。 (可能和我们国家之前包括现在比较落后有关,我们急切地希望在各方面都赶上其他国家,就有点操之过急,少了点工匠精神。) 最根本还是要观念的转变。作为我个人, 真的希望是由求知探索的热情驱动去做科研,而不是迫于晋升、考核的压力去做这件事情。 我很赞同。你们单位日常科研占比高吗? 我们是业务单位,科研占比不能算高,一般都是突击性的,每年到了国自然、省自然、省卫生厅课题的时候,单位会组织一波,大家绞尽脑汁写标书。写文章一般看个人兴趣和需求了,如果需要晋升了,一般会努力写一写。当然,不排除有人真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写的。 14.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您的亲属里有孩子要学公卫,你支持吗?/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为什么? 我会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为什么要学公卫,目前对于公卫的理解是怎样的。如果他是基于一定的了解和热情想要学的话,可能还是会支持的。但是我可能会提醒他,公卫是一个需要付出足够耐心、非常复杂但非常有意义的专业,学校里面讲授的,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了解和学习。 # 小编后记# 和睡不醒的羊来来回回沟通了很多次,每个问题,她都特别认真的回复,并始终保持理性。这两天我越来越感觉,学预防的同学特别有公心!有时候我刨根问底,甚至问一些敏感问题,大家也都抱着理解的态度予以解答。再次感谢小羊,以及所有联系我的朋友!
2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日公卫人#8年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monydwh 2020-3-3 20:21
微信公众号版本: http://t.cn/A67NNL7T 2003年,SARS在中国暴发。其后不久,国内许多高校陆续成立“公共卫生学院/系”,并开始招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制5年。以2004年入学计算,SARS后的第一批公卫人2009年毕业,到今年COVID-2019暴发,恰好十年。 这十年,中国公共卫生经历了什么?我想,我们可以从SARS后毕业的公卫人的求学和职业经历中略知一二。废话少说,直奔主题。(灰色字体均为小编插话) #今日公卫人# 麻辣兔头 #基本情况# 本硕:Z大,2012年毕业; 工作:辗转多家公司,2012年至今; 1. 这个专业(预防医学)是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自己选的吗?还是被调剂的?为什么? 不是,我是被调剂的。当年我们学校的高考政策是,如果班里有人上Z大,就给教师奖励,我们老师就鼓动我报Z大。 (奖励学生有份吗?) 学生没有的,那时候也不懂这个,老师说什么听什么。但是很不幸,我报的专业只招一个人,我比别人少了1分,不知道怎么就被调剂到了预防。 2.本科时候您是怎么看待预防医学这个专业的?有没有迷茫过?现在回头想想,你对学校的培养方案满意吗?为什么? 那时候并不知道是干嘛的,只知道和防疫站相关。迷茫,特别迷茫。 对培养方案也不是很满意,预防医学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精,工作后什么都要自己摸索。还不如大家都学临床,找工作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就业,让市场和能力决定去留。现在 用处方权来控制大家, ‍ 不让换专业就好好给人铺条路嘛, 结果耽误了一批人的青春 。 3.本科期间有没有想过换专业?现在后悔吗?为什么? 没有考虑过换专业,倒是想过 直接退学 。 (胆儿挺肥的嘛。) 因为那时候很迷茫,不知道以后可以干什么。但是那时候太年轻、没用勇气退学。如果能重新来过,无论如何都不会选预防医学,也不会选Z大,白瞎我考了那么多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预防医学太没用, 对自己的工作没什么帮助,有用的都是临床基础知识 ,也不能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或者说,好的理念落实力度不够。比如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为什么高铁上能做到,其他地方就没人管了?都知道少吃多动对健康有益,还变着花样做研究?电视上垃圾食品广告那么多,老百姓户外运动场地这么缺乏,却没人管。 4.能聊一下硕士期间都做了什么吗?能不能谈一下这段学习经历给您的感受?您对导师和学校(培养方案)满意吗?您觉得硕士经历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吗? 养老鼠、做实验。感觉压力挺大的,不知道该做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在科研,没有接受系统性的公共卫生职业教育(书本上的东西和实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对培养方案也不是很满意,既然是预防医学硕士,就应该让大家更多的到对口医疗机构、NGO、科研机构了解、熟悉公共卫生的业务,培养对职业的认同感。至于科研,应该让领域内的专家和有志科研的博士去做。 要求全民科研是有问题、也容易出问题的。 基础的科研素养当然也是要培养的,这是对我现在的工作帮助最大的一部分,毕竟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知道遇到问题该去哪里寻找解决方案,能够通过专业知识判断哪些信息是对的,哪些信息是错的。 5.硕士毕业有没有去找工作?感觉怎么样? 有没有因为是预防专业,受到差别对待? 有,感觉还好,只要不过分挑剔,总能找到工作的。(面试了几家?)三四家吧,记不清了,那时候没有经验,找了个专业差不多对口的就去了)没有受到区别对待,毕竟Z大双一流的名号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 (身为男生也是优势吧?) 是的,我当时找工作,也带了一份女朋友的简历,人家直接说,“我们就要男的,像你这样高高大大的最好”。 6.毕业至今,工作多久了?都做过哪些工作?为什么换/不换? 快8年了,一直都在药品销售行业做学术支持, 跳槽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更好的收入 ,中间很短暂做过其他行业,不喜欢立马就辞职了。 (能说说刚工作的时候工资多少吗?) 第一份工资一个月5000的样子,到手4000不到一点。 (Z大双一流竟然这么少?听着都有点难以相信) 专业是一个问题,行业也是一个问题 。当时家人也说,还没有初高中毕业在外面打工一个月赚得多。 (大概工作了多久才感觉比较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工作四年后之后吧。 7.现在在哪里上班?能说说平常主要做哪些工作吗?感觉怎么样? 在一家制药公司做学术支持。学术支持主要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公司的销售人员、以及医院的医务人员了解疾病相关诊疗药物分类、适应症、用法、禁忌等等。总体打7分。待遇还过得去,就是需要经常出差,不太能顾家。 (现在收入多少?) 公司效益好的话,有三四万。 (其实一路走过来肯定也经过了很多波折,能不能谈谈你对工作的理解,给刚入职场的人一点建议?) 工作是自己做出来的 ,不是给多少钱干多少钱的事儿,而是你干了多少事情最终有多少钱回馈给你,没事情要自己找事情去做,很多人刚入职不明白这个道理,总觉得自己亏了,没事闲着,有事推脱。刚毕业的小雏鸟哪有资本家精明? 踏踏实实努力提升自己, 用自己的能力给老板带来收益,老板才愿意和你谈发展谈薪资。刚参加工作, 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老板需要安排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这个过程耗人耗钱, 至少要让老板觉得你值吧。 8.喜欢现在的工作吗?为什么?工作期间,有没有因为自己是预防出身,受到差别对待?预防医学在工作中还有体现吗? 挺喜欢的,在这个领域干了很久,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年轻一辈了。 (到了一定的level了,替你高兴。) 工作和专业的关系不大,只能说都属于医学,没感觉受到差别对待。在外面工作,别人不问,我也不会主动提起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9.今年COVID-2019暴发,作为一名曾经的公卫人,你都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感受? 给疫区捐了点钱,作为普通老百姓积极配合政府的管理、不给国家添乱就行了。这次疫情还是要临床冲在一线,公卫也就开开会,提提建议,动动嘴巴,不知道还 被允许 干什么。 (可能做了,但是我们不知道。) 对,宣传这块也需要加强,不管是疾控还是高校,都需要加强,而且要有勇气、能担当。 10.很多人在提议希望国家重视公卫,比如加大人才培养,给疾控人行政权,卫健委里公卫人的比例要提高,给公卫开放处方权等等,您怎么看/认为主要的问题在哪里? 人都要生存的,现在预防医学的人才少吗?缺人是因为培养的不够,高层就是这么看问题的? 有行政权的话,准备做什么事,怎么做,有没有说法?卫管系统(卫计委之类的管理部门、疾控系统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至少先要从事过临床相关的工作,叫搞经济的指导医生怎么看病难道不是笑话吗?没有临床工作经验,开什么处方?药物/食物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有哪些禁忌症?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累积和年长医生的经验传承。连临床医生都不敢随便跨科开处方, 是谁给没有临床工作经验的公卫人勇气开处方的?梁静茹吗? (调皮了啊) 11.这次疫情,科研圈好像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您有什么想说的?国家科技部陆续出台了好几个红头文件,您怎么看? 我的观点是 发表文章不是科研的终点。 ‍ 如果某 项研究成果不能拿来促进国民健康、提高人民幸福感、减轻大家的压力,那么研究出来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很有道理) 研究结果要得到合理的应用,要不然纳税人的钱都白花了。说句不好听的,科研就是某些人敛财的工具。红头文件的大方向是好的,后面看怎么执行了。 12.这次疫情的暴发,有没有让你在哪些方面有不同以往的认识?或者,有什么我没问到但是您想表达的吗? 最震惊的是政府居然能这么高效,真是刮目相看呢,加油!赶上美帝不是梦! (又调皮了!) 13.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您的亲属里有孩子要学公卫,您支持吗?/会给他什么样的建议?为什么? 不支持。从实用性上来讲,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从从业者的工资待遇上就能看出来这个行业在国家的地位, 从事公卫工作的大多没有达到当地的平均工资吧 。 我的建议就是听从自己内心,去做真正喜欢的事情。不过我倒是挺好奇的,那么多专业,他为什么会选择公卫呢? (也许以后会好呢!) 希望吧! #编者后记# 作为这个系列的第1篇文章,我特意找来了和自己同年毕业、但却一直奋斗在公卫领域之外的麻辣兔头同学。虽然他的有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我想,很多人正是抱着同样的想法才离开了自己苦学了多年的专业! 有一位同学, 本硕博10年,却最终选择了医院的医务科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说内心一点波澜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我们也拿过手术刀、下过现场、养过老鼠、发过SCI,但最终仍然不得不面临现实问题:户口、房子、孩子、老人…… 让人开心的是,这位麻辣兔头同学虽然离开了公卫,却已在新的领域站稳了脚跟;衷心的祝福他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0 个评论
#今日公卫人#缘起
monydwh 2020-3-3 20:18
2003年,SARS在中国暴发。 其后不久,国内许多高校陆续成立“公共卫生学院/系”,并开始招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制5年。 除了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所有课程外,还要学习预防医学的三大卫生、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医院内外妇儿+CDC实习,一个都没少。 以本人为例,2004年作为学校第一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入学,2009年毕业。 从2009到2019年COVID-2019暴发,恰好十年。 这十年,中国公共卫生经历了什么? ‍ 也许,我们可以从SARS后、第一批毕业的公卫人的求学经历和职业发展中略知一二。 本人意欲寻找SARS之后入学(2003-2005)的公卫人聊一聊,听听你我的故事。 也想,让更多人看到。 终稿个人及相关机构均 匿名 ,不用担心暴露自己。 稿子写好以后也会先给本人审核,经过您的同意后再发稿。 PS:无酬劳。 也许您现在在CDC、医院、高校工作,也许您在公司、NGO抑或自主创业...... ‍ 如果有兴趣,不介意敞开心扉,告诉别人“ SARS后国家培养的第一批 ”公卫人怎么了,欢迎后台私信我。*且看文末两个码*
个人分类: 今日公卫人|1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防医学中的‘上医治未病’是转化医学的重要方面
热度 1 zcgweb 2013-6-12 08:47
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现在看起来严重缺乏一个‘中间层’,‘翻译官’,即所谓的‘Translation Medicine(转化医学)’。换言之,转化医学的工作重心并非完全放在实验室的研发环节(事实上经过上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已经形成了很多可用于临床干预的方案和预案),也并非放在目前的医生群体这个水平,因为现有医疗体系和对于医生的评价体系过多地强调使用现有方案看病救人(尤其在免责条款下大家很难越雷池一步),我认为转化医学的重心可以考虑放在把‘患者(包括亚健康人群)’和‘干预方案(功能食物//by企业?、药物//by医生)’之间的未知桥梁架起来这个环节上!!!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定位出我们实验室目前与企业合作的层面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功能食品干预亚健康人群,显著减少三高类、慢性代谢性类疾病的发生,而且对于已发生疾病的人群,我们将通过这些干预方案进行有效的干预,协助完成疾病的治疗问题。 现在的社会尤其是对于医药的定位和定义,的确过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了,在一定程度上这样是对的,因为药物的事情应该的确由医生指导患者使用,但问题是从亚健康人群到患者之间的路线怎么办?谁来管?没人管。像什么便秘啦、肥胖啦、三高啦,等等,大家也不太把这些当回事情,但是这些情况显然是严重的致病因素。我觉得我们目前所做的事情,应该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入手开展工作的,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符合‘上医治未病’的理念,把大量的亚健康人群拉回到健康状态,使其远离疾病的可能,而回归到婴儿般的健康状态。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是‘转化医学’的精髓之一。 那么如何实现这个‘上医治未病’的目标呢?很显然,既然‘病从口入’,那么我们应该去控制食物在体内的运输和吸收管道‘泄殖腔’的环节。因此,包括膳食纤维尤其是水溶性膳食纤维例如聚葡萄糖这一类的好东东的推广应用应该要成为我们重点努力的方向。大家可以看看已经发表的大量关于聚葡萄糖的研究报道,应该说很专业、很规范、很科学、很可信,也能够解释我们心头的很多困惑。 由此可见,我们在转化医学方面应该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而且后续通过云医院去推广应用,应该会给全球70亿人带来福音。至于健康状态之后的心理认知问题,是另一个事情,不在此处讨论了,我们先让大家的身体好起来再说。
个人分类: 社会责任|3892 次阅读|2 个评论
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携带者的思考
热度 2 fqng1008 2013-4-15 08:42
据北京市卫生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14日20时30分,北京市卫生局接北京市疾控中心报告,在对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父亲贩卖家禽相关人群的主动筛查监测中,发现一名4岁竹姓男童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咽拭子标本)。北京市临床专家组根据其临床表现(目前该男童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其父母从事禽鱼贩卖工作,其街对面邻居购买过首例确诊病例家庭所贩卖的鸡)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定该男童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携带者(出于对该儿童健康的关心,卫生部门将其送往地坛医院进行紧密医学观察)。 此次主动筛查监测由朝阳区疾控中心实施,范围包括朝阳区崔各庄乡奶东村禽类养殖户共24人,方式是采集了送北京市疾控中心进行检测。这一 发现是北京市从被动的“症状监测”延伸到对高危人群的主动“病原学监测”,进一步提高防控工作主动性、前瞻性所取得的成果。 然而, 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携带者对当前的防控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或者说,这是因为病毒的致病力(毒力)下降还是来自患者自身的免疫效应?本来,这是传染病领域的一个老问题: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多种急、慢性感染之中。人们通过探讨已经有了很多解释,但该例患儿又能够为我们提供怎样的思考?或者说我们能否从中获得新的启迪,以及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另外,此例患儿发现在北京而不是上海,似乎对上海及其长三角的防控和科研打了一个不小的折扣。随后是否还能够进一步发现更多的携带者,既是对北京工作的佐证,也是对H7N9禽流感病毒毒力、易感人群、发病机理等方面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视野,期待中国的医学家能够有所作为。 附央视《面对面》:钟南山——H7N9之战 央视《面对面》2013年4月14日播出《钟南山:H7N9之战》,以下为内容实录: 各位晚上好,欢迎收看《面对面》。在过去的两周,H7N9这个新型的禽流感病毒引起了全国上下密切地关注。每一天,都有新增的确诊病例,数字在一天天不断地增长。而与此同时,在民间关于“H7N9是SARS重演”“H7N9与黄浦江死猪事件相关”的流言也喧嚣四起。就在本周五,我的同事董倩来到广州,采访了著名的呼吸科专家钟南山院士,请他就确诊病例的起源和发展情况、病源研究和救治方案,以及公众的预防措施解疑释惑。而就在采访结束之后的周六凌晨,北京确诊了一位7岁的女童患H7N9禽流感,这是北京出现的首例禽流感病例,而北京也成为了此次禽流感疫情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之外的第五个地区。 2013年4月13日凌晨 媒体报道北京出现首例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 2013年4月13日上午 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布会确诊女童患H7N9禽流感 记者报道连线:病患女童的最新状况 新闻播报: 2013年2月上海和安徽率先发现H7N9新型禽流感 2013年4月7日上周日全国报告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20例 …… 2013年4月14日本周日全国共报告确诊病例60例,其中死亡11人 解说1: 4月12日,本周五,广州举行了抗击非典十周年学术论坛。而在论坛上,众多专家却都不不约而同地讨论着有关H7N9禽流感的相关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在其中。而就在这一天,全国的确诊病例38例,其中死亡病例10例,死亡率超过了25%,也就是说每四名患者中,就有一例死亡。 董倩:人们都在说这个死亡率高,作为医生您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比例,是高还是正常? 钟南山:它的问题根本就不能说它是死亡率高或者低,为什么呢?我看还有几个还要死亡,只能说在重病的H7N9病人里头死亡率高。 董倩:那为什么有些能治愈,有些就死亡,有些就病情稳定,有些就病情非常剧烈。 钟南山:它跟他的免疫系统失调有关系,这个往往不见得是免疫功能差,甚至是免疫功能好的,人体免疫系统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趋缓因子本来是保护人体的,但是一下子触动太厉害了,释放的太多以后,它变成自己杀自己了,那么这个过程在每个人身上是表现不一样的,那么至于为什么表现有些是厉害,有些是不厉害,这个我想现在没有答案。 解说2: 在目前所有的H7N9禽流感病例中,只有上海的一位4岁男童痊愈出院,浙江一名患者达到康复标准被转至普通病房,其他绝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还处于重病甚至危险之中。到底有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成为公众最关注的问题。 董倩:那这是不是意味着缺乏一个有效的药,还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钟南山:那么现在目前很有效的药物还没有。现在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第一,临床医生要很敏锐的来观察,一旦有变化,马上送到监护室来早期抢救,这是很重要,就抓住这个一小时、一小时都很关键。第二就促进我们要寻找一些药物,现在已经找到一些,一些所谓的多病毒抗原,多功能的综合抗体。 董倩:干吗用的? 钟南山: 我们在深圳,跟深圳东湖医院合作就救活一个多抗体衰竭,就是H5N1的,就打康复病人的血浆,结果打了两次,病人恢复了。 那么对H1N1也是有这样,在很多国家的分析,康复病人的血浆也行。但是这个总归没有那么多来源,康复病人血浆,所以现在要根据这个经验以后要寻找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抗体,那么现在这个是可行的。 董倩:所以科学家和医生在这种禽流感面前,在新出现的一个基因重组和病毒面前,是不是会有一种被动的、无奈的这种心情? 钟南山:是被动,但不是无奈,无奈是什么呢?它出现了以后,还自己没有认真地去监测,任凭疾病传播,甚至以后转变为人传人,这个就是无奈了,但是这个完全是主动的。 解说3: 今年2月,从上海发现第一例H7N9确诊病例以来,随着中国H7N9禽流感疫情急速升级,特别是4月以来每一天都有新增病例在不同的地方出现。然而对于病毒的来源,却没有准确的说法。 (4月8日卫计委发布会同期声) 而就在此次发布会两天之后的4月10日,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近日对H7N9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溯源研究显示,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而病毒自身基因变异可能是H7N9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并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 董倩:有了这种解释之后,人们就担心,现在是一个候鸟往北迁徙的一个季节,浙沪皖安徽出现和鸡群的基因重配,不断地向北的过程中会不会再发生这种基因重配,再出现一些新的病毒? 钟南山:有这个可能,因为这个是从一个基因的序列分析,特别通过八个基因片段发现禽里基因,有这种一些禽的基因片段,这个有可能是野鸟和家禽的基因重配,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永远都存在。H7N9有一个很特殊的特点,跟H5N1不一样,这个在禽里头是很低致病病菌,就是它属于不发病,或者症状很轻的。 董倩:您指的是H5N1? 钟南山:不,H7N9,但是它要到了人身上变成高致病病毒,所以这个问题比起H5N1以前的禽流感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说这里涉及到农业、涉及到卫生,假如说发现这个的话,我们怎么办,总不能说这些低致病性的H7这些发现全部都杀掉,或者在整个省,或者全中国。 董倩:现在不就是这种做法吗? 钟南山:我想现在不完全是这样。过去H5N1是什么,三公里之内全部杀掉,现在不是,现在是一个区,而且在发现H7N9这些家禽,这些里头在某一个区域里头杀掉,现在暂时还是采用这个办法。 董倩:您作为科学家,现在能不能揭示,为什么以前是鸟传鸟的,现在变成了鸟传人? 钟南山:我看很难解释,跟气候关系,跟人,跟鸟它们关系密切,但是我想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解释,为什么现在会变成人的传染性,因为鸡瘟这些东西已经是几千年的事了。 解说4: 此次H7N9的感染人群和地域,除了新增的北京市之外,大部分病例目前都集中在沪、浙、苏、皖四个地区,为什么这四个地区几乎同时爆发疫情?相互之间的关联到底是什么?如果没有关联是否意味着疫情更加严重?而为什么此次疫情又多集中于城市?一连串未解的问题隐含着人们的担忧。 董倩:如果说在一个地区,禽流感频发的话,人们能够理解,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同时爆发,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钟南山:这个恐怕就增加了这种候鸟感染的可能性或者预测,但是这个可能不能作为唯一的解释,因为有时候在禽里头出现一些就是基因的突变,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发生,这两个可能都存在,所以我想当时一般来说都是发生在经济,就是人口比较密集、来往比较多的地区。 董倩:但是我们看如果说从地域分布来看的话,跟这些家禽接触多的应该是农村地区,但是呈现出来往往是城市是禽流感的高发地区? 钟南山:在这个城市或者是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个禽的集散和分配比较多,在这个农村的话是散养,散养就固定在一个地方,有时候禽之间的感染,或者什么就比较少,所以这个可能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解说5: 在H7N9禽流感疫情不断升温的阶段,有传言猜测在华东地区出现的死猪与人类病例之间可能存在关联,而在本周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蓝睿明否认了这一关联。 (4月8日卫计委发布会同期声) 然而,这样的解释还没有完全打消人们的顾虑。在H7N9禽流感患者中,上海市27岁的吴某,经抢救无效死亡,而吴某的工作却恰恰与猪有关。据了解,他是今年1月从江苏到上海闵行一家菜市场从事猪肉销售工作,虽然菜市场也有禽类销售,但是吴某与他们并没有接触。 董倩:您怎么看待这种猜测和您怎么看待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 钟南山:我不觉得奇怪。作为一个学者需要证据,这个证据在什么呢?第一就是没有在这些死猪上发现有瘟疫,也就是死猪由于是这种病毒性的疾病造成死亡,没有。第二,在我们查出来的这些禽流感病毒里边的基因片段八个都是来自禽物,没有猪的,也没有混合的,也没有人的,所以你凭什么说是猪传人的,没有证据,我们关键是需要事实,没有任何事实的话,只能是一个现象的…… 董倩:猜测。 钟南山:表面的联系,到现在还是一个表面的联系。 解说6: (4月8日卫计委发布会同期声:无证据显示有人际传播。) “没有证据表明”是否就能够确定H7N9不会在人际间传播,目前还难以定论。而就在本周六4月13日,上海市的最新患者顾某,他的妻子在此前的4月4日已经被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而对于此前的病例,研究机构也在密切观察。 董倩:没有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染,但是你们能不能作为科学家,能不能拿出这种非常实在的证据说明人和人之间不可能传染? 钟南山:没有,只能有根据现在的事实,没有发现有人传染,不等于就证实他不可能传染,现在根据我们今天的学术会议的讨论,还在变化,所以它这个变化,所以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东西常常像SARS,早期传染性也不强,后来就传染性强了,也有这个规律,所以这个东西,你不能够现在去预料说它不可能人传人,所以我们这个东西要紧密地追踪跟观察。 解说7: 虽然目前还不确定人际传播的可能性,但对于高危人群已有明确的标准。中国官方4月10日对外公布:在发病前一周内接触过禽类者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高危人群,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人员。而在传播途径方面,方案也明确,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及现有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疾病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 董倩:人们知道跟这个禽类接触多的人,有可能更容易感染上,但是我们看这些已经确认的病例,有相当多的人是没有跟禽类有过任何接触的,那为什么他们也会感染上? 钟南山:这个是一个我们现在搞科技工作的一个非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从一般的规律是直接接触,但是比如说禽类的排泄物,或者接触过禽类的一些毛类这些东西,通过间接的途径能够感染的话不知道,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呢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谜。 董倩:如果这个问题目前无法解释的话,怎么能够就是下这样的结论,说是跟禽有接触的人是高危人群呢?什么人不是高危人群呢? 钟南山:一部分是由于这些已经发作的、已经确诊的人,里头有一部分跟禽接触,这个比例是高很多,第二个就是什么呢?这些是从禽的就是这一次H7N9基因分析来看,基因分析主要是来自禽类,所以从这个也是一个推断、一个分析。 董倩: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释,没接触的人得了? 钟南山:我看最主要的还是它一定有一个传染源,到现在这个问题可能还是不是很清楚,现在这个来看,H7N9的话,不见得是鸡,可能有水禽,可能是候鸟,可能是鸽子,所以这样接触的面更广了。 解说8: H7N9禽流感来袭,民众的恐慌情绪扩散,社会上不断出现一些荒唐的事件。04月10日,浙江湖州,一位姑娘在高速停车报警,我前挡风玻璃上有一坨鸟粪你给我弄掉吧!在甘肃、贵州等地接连发生网民散发H7N9谣言的事件,称为炒作社会热点提高知名度,不仅如此,在10年前的“非典时期”,一度畅销的板蓝根冲剂又开始热卖,在北京市的一些药店中,平日每天销售二、三十盒的板蓝根冲剂现在每天销售量激增到了每天一百多盒,更有甚者,浙江一养殖户为防禽流感给1800只鸡喂板蓝根。 董倩:比如说前一段时间,人们会蜂拥而至地去买板蓝根,还有一些药,您怎么看这些防护的手段和措施? 钟南山:像板蓝根,从SARS以后,我们很快就开始做,现在已经从事了六年的研究了,确实发现了里头有一些成份是对H3和H7有效,但是这个含量很微,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中药以后找到更有效的成份,但是现在很快就把这个作为一个预防,我觉得还是要注意,因为板蓝根本身,它用得多也是有些毒性的,靛红玉这些它的有些成份会对造血系统、对胃肠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大量地使用,我并不赞成,最好的预防办法就是提高警惕,提高警惕。 董倩:但是现在有病例显示,没跟它们接触也得上了,那对于我们来说又应该怎么防呢? 钟南山:我想不接触比接触更好,我现在只能这么说,那么说你 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你怎么可能说绝对地能够防,但是有一条,不接触比接触好得多。 解说8: 在本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梁万年主任接受媒体提问时明确表示,H7N9的疫苗制备工作正在启动,它的过程非常复杂,从病原体到生产出疫苗的时间周期来说最短是6-8个月。目前外界对于H7N9的防范措施和戒备状态意见不一,钟南山院士认为,“外松内紧”是目前态势下的恰当选择。 董倩:您说现在是外松内紧,你们要紧到什么地步,我们又要松到一个什么程度? 钟南山:我想首先是紧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这里头,我们现在为什么每天都要报病情,每天都要,就是很重要追踪监测,一个是监测,一个是扩大范围,这个监测,不但是监测人,而且要监测不同的禽类,这个就是非常紧,因为没有疫苗,没有什么,所以这是紧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而完了一旦发现很快隔离或者捕杀禽类,这就是紧,外松是什么呢?就是说既然没有证据人传人,没有人际的传播,所以没有必要升级、警戒各方面什么,但是外松里头,我觉得最重要的提醒一条,要所有的老百姓和医务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都要警惕一个现象,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一旦你发现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有这个聚集性的发生流感人症状的时候,那必须要赶快报,聚集性是人传人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它可能是同时感染,但是可能是人传人,所以公众假如对这种现象非常警惕的话,我相信会把这个疾病控制在早期状态。 字幕:4月12日 卫计委宣布治疗H7N9禽流感救治费用由医保承担 演播室: 疫情还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小心应对,不能掉以轻心。然而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的H5N1禽流感,再到今天的H7N9禽流感,这些新型的病毒一次次向我们发起挑战,有着一系列前车之鉴的我们,已经逐步学会了如何应对。关注疫情,从保护好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开始。 本文来源:央视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4118 次阅读|3 个评论
性急的医者与拘谨的科学:再谈H7N9禽流感的中药预防
热度 1 fqng1008 2013-4-10 09:28
读《科学网》转载昨天《中国青年报》张田勘的文章“太快的禽流感防治药与太慢的科学”,正在感叹意犹未尽的时候,忽然看到下面的评论: zhkj : 垃圾文化。對症下藥,藥到病除,本來是醫生的職能,做不到這一點,要醫生做什麽?古人若也如是,大略中華民族早就滅絕了。醫生,若不能行醫診斷處方治病,豈不是殺人之手?諸如綠雪、二仙湯、宗氣湯、生石膏阿司匹林組方等,無不可以在應用範圍之内。治病救命,分秒必爭,善意良知吧 。 初一看 ,这个评论颇有道理:疫情在即,火烧眉毛,还在那里慢慢吞吞地谈论科学,岂不是“空谈误国”?但是仔细斟酌,却不能不说是挂一漏万。 这是 垃圾文化吗?当然不是。科学是理性的事业,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审慎的程序,以人的认识能力而不以激情为转移。面对疾病,性急的医者不能不临危受命,有效无效的措施都得一一亮相,实在不行就是天意。但是,最终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有效防治多种疾病的措施还是源于基础医学的进步,或者说医学进步得益于拘谨的科学(扎实的基础研究),而不是几千年来凭经验治病和仓促应急的临床医学家。临床医学家的责任,是把基础研究的成果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每个患者身上。因此,在医学进步的同时,却是一大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防治手段逐渐被淘汰的过程。因为性急的医者,没有办法不在火烧眉毛的时候信手拈来许多当时应急但最终证实并无疗效的东西。 事实上,许多疾病尤其是烈性传染病来得太急,我们的医者仓卒之际拿出许多应急的措施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之举,科学验证是随后的工作,这也是“太快”与“太慢”的差距 。 因此,我们既要容忍一些 H7N9禽流感 预防中药的仓促问世,也要容忍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严格地验证 。 附中青报:太快的禽流感防治药与太慢的科学 H7N9禽流感一出现,板蓝根又被热炒了一把。4月3日,江苏省卫生厅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中医方,其中提到玉屏风散颗粒、板蓝根冲剂、黄芪口服液等中成药可用于预防。对于板蓝根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预防药物,这也太快了”。 钟院士的这番话遭到了一些人的反驳,称钟院士在没有实验证实板蓝根对禽流感无效的前提下,就断言其无用,太过草率。但笔者认为钟院士的表达,是比较清楚和理性的。他只是说目前的试验结果证实,板蓝根在预防H1N1流感和H3N2等普通流感方面,确实有一定作用,但能否抗H7N9病毒,目前还没有结果。 也就是说,钟院士既没有否认也没有肯定板蓝根的抗H7N9病毒作用,是一个客观的陈述。问题不在这,而在于钟院士称,认定板蓝根等能预防H7N9禽流感“也太快了”。如果有实验和临床病例证明板蓝根的确能预防H7N9禽流感,当然这个“太快了”的说法就不成立。但问题是,板蓝根能预防H7N9禽流感的实验和临床证据和结果并没有公布,所以“太快了”的评判并非无理。 尽管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但从循证医学和药学来看,基本上还是自然科学的范畴,也因此符合慢科学的规律,所以也可以称为慢医学。这不仅体现在对病因、病原体和疾病传播途径的探寻上,也体现在药物对症治疗的探索上,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反复。 例如,10年前的“非典”曾一度把冠状病毒的宿主和传播者归咎于果子狸,现在才发现并非如此,而是中华菊头蝠。当然,果子狸也是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但不是天然宿主,它也是被传染的。这也反映出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是缓慢的。 药物学同样是一种缓慢的科学。根据新药研发普遍认可的时间,今天,研发一种能够有效防治全球性重大疾病的西药新药,平均需要10多亿美元和10年以上时间。 我国从传统医药研发的最典型的药物是青蒿素,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按西药标准研究开发的中药。如果以1967年5月23日青蒿素立项,到1979年9月原国家科委向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等6个单位颁发“抗疟新药青蒿素”的发明证书为止,经历了10年以上。如果再以目前世界范围内所使用的抗疟药奎宁类衍生物和青蒿素类衍生物两大类药物来看,自从1620年人类在秘鲁发现金鸡纳树皮有很好的治疗疟疾的作用,到从该树皮中提取其有效成分并分析出化学结构则经历了近200年,从金鸡纳树皮的发现到青蒿素的研制成功则经历了350年。显然,药物学进展之慢有时如同乌龟行路。 还有更慢的科学。2013年3月21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长期的研究:缓慢的科学”的文章列举了好几项极其缓慢的科学研究结果的例子。如发现沥青能够滴漏,用了85年时间,85年来,这项实验只出过一篇论文,计算出了沥青的黏性是水的2300亿倍;监测“愤怒”的巨人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并获得一些数据,用了170年;检测氮、磷、钾、钠、镁以及农家肥料对主要农作物如小麦、大麦、豆类以及块根农作物的影响,也用了170年;研究天才儿童的成长用了90年才获得初步结果:童年与成年后的心理因素即审慎、毅力,以及计划性对人的寿命有重要影响,具有良好责任心的人的寿命比普通人要长6到7年;记录太阳黑子的活动,用了400年的时间等等。 显然,包括药物和临床医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慢科学,要指望一种疾病在出现后就会发现和找到有效的药物,的确不现实,除非是我们的运气太好。从这个意义上看,说板蓝根能预防H7N9禽流感有效是“太快了”完全有理由。 但是,人类的防病治病也有一种固有的心理,患病后恨不得马上就治好;出现疫情后恨不得即刻就有特效药。在这样的心理之下,也就会病急乱投医,有枣无枣都要打一竿。往好里说,也许这种行为能对人有一些安慰作用,同时也是科学研究采用的试错机制。但是,如果不谨慎,就有可能误导误信,反而延误疾病的治疗。所以,强调一种药物从动物实验到临床三期试验的数据,以及作为常规用药后的效果统计,才是循证医疗的理性或科学性。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2658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对公共卫生学科的认识之一:为人民服务和雷锋精神
热度 2 jiahailu 2012-9-29 17:47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教学课程安排在十一后阶段,在和别人谈合作标书的撰写闲暇,一直思考我从事预防医学学科10余年来的一些感受,至此在新的冠状病毒发现之际,谈谈个人对预防医学或者说公共卫生学科的看法和感受,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非典”之前,人们对医生职业的尊重至高无上,表现即使在医学院校,高分总被临床医学录取,分数低的才上预防医学专业(不是100%)。SARS过后,第一志愿报考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逐渐多了,这对我们从事预防医学的老师们也宽慰很多。我在给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学生上专业课时,经常以“胸怀不同”来比喻临床和预防的差异。因为临床面对一个病人,治疗后病人会千恩万谢,红包相送,而预防的职业是通过不断努力希望某一个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某个百分点,但获得效益的人群(百分点高危人群)并不知道。所以说,我把预防医学学科比喻成“为人民服务”的学科,因为服务的是大众,其实质是“雷锋精神”,因为做好事不留名。这就是“胸怀”。 SARS的暴发,对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人员扬眉吐气了。在短短的时间内,防疫站的名称也变“洋”(CDC)了,雄伟气魄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硕士博士的高学历也不见得能够顺利进入这样的部门等等,从这一点上说,从事预防医学的人员应该感谢SARS的发生。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当时刻承担起保护人民免受疾病侵袭的宏伟职责,公卫人应该具备有默默无闻做好事不留名的宽宏胸怀。我们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人民的健康,使人民免受对健康有害的一切伤害。我们要想出一切行之有效办法,交给人民群众去免于疾病的伤害。 实际上SARS过后,政府部门拿出了不少的经费改善疾控条件,对于一些重大疾病包括传染病还专门立项公关,希望能够取得确实效益。我想和各位商讨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是重要的。记得SARS期间,政府重视,全民皆兵。在广州,你乘公交车,如果没人给你让座,咳嗽一声,就会认为是非典,人们躲避不及,四周都会空位多多。另外一个例子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都在广东一带打工赚钱,衣锦还乡人们尊崇,非典期间如果回去,人民待其像“瘟神”,说明对非典的宣传已到了家喻户晓。这几年我国艾滋病一直处于高发状态,目前已经从高危人群转变成普通人群(近日传出航空机长HIV阳性的报道),如何才能得到有效遏制是当务之急。我认为要利用SARS的经验,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公卫人的努力让人人都清晰了解艾滋病的传播知识。在艾滋病还没有有效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发挥“电子疫苗”(我将健康教育称之为“电子疫苗”)的作用。比如将艾滋病传播的主要知识做成多种形式,比如flash,广告,游戏,手机信息等,在大众关注的焦点,媒体和活动前(比如新闻联播前,春节晚会中,大型会议前等,手机信息可以在有利于可能的人群和可能的“活动”时间等传递)进行播放,从而改变人们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获得健康的理念。我认为,普及和推广“电子疫苗”(或“手机疫苗”)的理念对疾病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分类: 关注国家|6103 次阅读|3 个评论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编辑部招聘
chinacdcbes 2012-8-27 11:29
由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英文版杂志《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和其他国家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和基础医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原始论著及综述或评述文章,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等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或全文数据库收录。因工作业务发展需要,现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2名聘用制工作人员。 一、工作职责 1) 组织、征集国内外优秀学术稿件; 2) 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联络进行稿件的同行评议; 3) 英文稿件规范加工、文字质量的修改完善; 4) 参与每期英文杂志的校对; 5) 杂志网站内容建设、栏目维护; 6) 稿件的数字化加工和网上发布; 7) 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招聘职位的条件和要求 1) 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有医学或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优先,有从事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 2) 喜欢学术出版工作,认真细致,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3) 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 4) 身体健康; 三、 招聘方式及待遇 1)网上报名,通过面试择优录取; 2)录用后签订劳动合同并约定试用期,工资待遇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管理有关规定核定,期间按国家规定交纳社会保险。 3)不解决人事档案和户籍关系。 四、报名时间、地点及要求 1)报名时间:发布之日起至2012年10月30日(面试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2)报名材料:应聘人员请将个人简历、近照、毕业证书、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编辑部 bes@chinacdc.cn 或 jason2019@sina.cn 。面试时需携带上述电子文件的原件。 3)报名材料寄送地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楼401室 BES编辑部(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邮编:102206) 4)应聘人员应能够在聘用后一个月内上岗工作。 五、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8900401 010-58900326 电子邮件: bes@chinacdc.cn jason2019@sina.cn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5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防医学专家黄建始之死引发健康问题的讨论
热度 4 xupeiyang 2011-8-19 13:03
大家还记得好几年前,有位健身女教练叫马华,很有名气的,她30多岁吧,得了白血病去世,当时社会反响强烈,好像她不应该有病、死亡。大家很不理解,怎么那么厉害的健身教练也得癌症啊? 黄建始教授是预防医学专家,生前到处讲如何保健防病、健康养生等知识,自己应该十分注意身体健康,不应该得什么病。 很多中年人并没有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为什么也英年早逝? 这些问题,值得大家讨论交流。 黄建始博主死于癌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77105 jiulianjushi 2011-8-20 12:02 遗传即是先天,遗传疾病具有家族性,在佛家说是共业所感,还是因缘果报。因果通三世,我们的“命”(主要体现是寿命)天注定,这个天就是先天,也就是过去世的业(“业”就是行为,包括身、口、意三方面)决定这世的寿命基数,今生的行为可以在此基数上加减,善的行为,比如不杀生,吃素、放生等等可以增加寿数,不善的行为,尤其是杀生,邪淫可以减寿,生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增减我们的寿数。所以说,“命”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gaojianguo 2011-8-19 14:00 laokanke和8楼的讨论很有趣,这与遗传有关系吧?长寿或健康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不抽烟不喝酒的没英年早逝并不是不抽烟不喝酒的原因吧。 jiulianjushi 2011-8-19 13:31 病分三种类型,各有不同的因缘和对治法:1. 四大不调,如非器质性病变;医药很管用;2. 业障病,多数是器质性病变,也就是长期不良习惯或先天因素导致的疾病,医药管部分用,主要还要靠自己改正不良习惯(即忏悔,不贰过才是真忏悔)和坚强的求生意志,挺过难关;3. 冤业病(冤亲债主讨债附体),体检查不出毛病,多数被简单归结为癔病,医药基本不管用。民间的某些方法管些用,但最彻底方法的是超度。 病是结果,只有找对了病因和病缘,才能找到对治的方法,并扭转现状。医学发现的病因其实只是缘,而非因,一种病具体的因缘非常复杂,但总的原则是:恼怒尤其是杀害众生是病因。因此要想得健康长寿,必须要种无畏布施也就是不让众生恐惧、尤其是不能杀生这个因,不与众生结恶缘。因、缘有一个不满足,都不会结果。已经得了病怎么办?改变过去的错误做法——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吃肉熬夜邪淫等等),断恶缘;吃素、放生,并劝道他人改过迁善,行善积德,时时保持正念,不被贪嗔痴的念头所牵引,就能远离疾病之苦,甚至可以享尽天年,无疾而终(“善终”是五福之一!)。 评论 ( 6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举报 周可真 2011-8-19 12:53 TO laokanke2011-8-19 12:37 : 我的情况怎么与您特别相象啊! 删除 回复 举报 yzsymcys 2011-8-19 12:44 心态如何呢? 博主回复(2011-8-19 12:52) : 我一直觉得黄教授性格脾气很好的,开朗豁达,平易近人,同学们非常喜欢他。他应该很懂得保持心态良好。 删除 回复 举报 laokanke 2011-8-19 12:37 laokanke2011-8-19 11:25 许老师知道黄先生日常抽烟喝酒吗?他所从事的专业和职业应该是长寿人群啊。 博主回复(2011-8-19 11:33):他看上去身体很好的,不吸烟、不喝酒,我们不知道他有什么病呢。 他是预防医学专家,防病、健身、保健、养生知识等科普讲座很多,发表了很多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文章和访谈。 ========================== 谢谢许老师的回复。 我之所以有此问,是因为有那么一些困惑。最近几年,我有几位事业有成的朋友都英年早逝,最年轻的52岁,最年长的也还不到60,而且都是不抽烟、不喝酒、生活规律的公认良民,他们日常还经常批评我这个既抽烟又喝酒生活毫无规律的家伙。可问题是我生活随心所欲,年龄已经黄土过胸,但至今连针都没有打过一次(除了预防针),登山如履平地,干活犹如农民工。黄先生显然也是良民,生活习惯不可能不好,相关保健知识不可能不多,劝导公众健康生活的讲座也不可谓不多,但为什么会有如此结果呢? 前时见到一位已经退休的朋友,聊天时我习惯性自己点了一支烟,孰料他居然伸手问我要烟,我大吃一惊,至少他58岁时还不抽烟呢。他却喷出一口烟雾后告诉我,他所在单位最近走了十多个中年精英,都不抽烟不喝酒,他感到困惑,那些抽烟喝酒的家伙们一个个活蹦乱跳的,难道……?于是他开始抽烟,但控制在每天5支。 IP: 159.226.67.* 删除 回复 举报 匿名 2011-8-19 12:20 一路走好 删除 回复 举报 duke01361 2011-8-19 12:12 黄教授的仙逝给他推动的健康管理事业打了折扣,看来健康管理也难免英年早逝!叹息! 删除 回复 举报 laokanke 2011-8-19 11:25 许老师知道黄先生日常抽烟喝酒吗?他所从事的专业和职业应该是长寿人群啊。 博主回复(2011-8-19 11:33) : 他看上去身体很好的,不吸烟、不喝酒,我们不知道他有什么病呢。 他是预防医学专家,防病、健身、保健、养生知识等科普讲座很多,发表了很多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文章和访谈。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3511 次阅读|3 个评论
十大中医之祖
热度 4 xupeiyang 2011-8-7 08:25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药圣——李时珍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1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之预防医学及卫生学标书结题摘要
wujiangzhuo 2011-6-27 09:54
为了方便大家申报国家自科基金,零点花园组织专家学者加班加点进行分类并制作出搜集整理了各个学科国家自科基金标书的摘要,目的是为了更方便大家查询、下载自己专业的标书摘要,希望对我们的努力会对申报中的园友们有借鉴、学习作用! 零点花园 全体工作人员预祝大家申报成功! 这部“生命科学部之预防医学、卫生学国家自科基金标书摘要专辑”是零点花园科教区全体智慧的结晶! 欲知详情,请至零点花园论坛注册免费下载: http://www.soudoc.com/bbs/?fromuid=390594
20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预防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
xupeiyang 2010-5-5 12:36
研究热点已经选出,我将做每个研究热点的分析评价,请大家耐心等待啊。 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79,563 of 219,566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Term: HIV Descriptio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 non-taxonomic and historical term referring to any of two species, specifically HIV-1 and/or HIV-2. Prior to 1986, this was called 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 (HTLV-III/LAV). From 1986-1990, it was an official species called HIV. Since 1991, HIV was no longer considered an official species name; the two species were designated HIV-1 and HIV-2. Synonyms: 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 AIDS Viruses, 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e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Virus, 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 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III, Human T Cell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 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Type III, 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 Virus, AIDS Virus, Human T 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 Lymphadenopathy Associated Viru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Virus, LAV-HTLV-III, HTLV-III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10,212 2008 10,194 2007 10,073 2006 9,473 2005 9,158 2004 8,748 2003 8,291 2002 7,480 2010 4,192 2001 794 2000 395 1999 323 1998 188 1997 43 1 2 3 ... 10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29,430 United Kingdom 4,151 France 3,678 Italy 2,751 Spain 2,433 Canada 2,341 Germany 1,822 South Africa 1,800 Japan 1,792 India 1,750 China 1,713 Brazil 1,576 Australia 1,528 Netherlands 1,082 Switzerland 986 Thailand 754 Belgium 705 Nigeria 625 Sweden 530 Denmark 394 1 2 3 ... 10 1 2 3 ... 118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2,350 New York 2,312 Boston 1,761 Baltimore 1,628 Paris 1,484 Atlanta 1,481 San Francisco 1,280 Bethesda 1,194 Los Angeles 996 Madrid 963 Philadelphia 962 Seattle 897 Rome 756 Beijing 669 Chicago 652 San Diego 628 Amsterdam 593 Cape Town 525 Montreal 523 Barcelona 520 1 2 3 ... 118 1 2 3 ... 214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Aids 3,210 J Virol 2,344 Jaids-j Acq Imm Def 2,018 Clin Infect Dis 1,262 J Infect Dis 1,212 Aids Care 1,016 Aids Res Hum Retrov 969 Int J Std Aids 875 Aids Policy Law 863 Virology 847 Lancet 698 Aids Behav 649 Sex Transm Infect 595 Antivir Ther 594 J Biol Chem 580 Hiv Med 546 J Immunol 536 Aids Patient Care St 527 Vaccine 519 Sex Transm Dis 518 1 2 3 ... 214 1 2 3 ... 1285 Top Terms Publications HIV 68,393 Humans 68,011 HIV Infections 49,350 Viruses 35,355 HIV-1 29,023 Adult 27,343 Patients 26,837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18,668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 15,192 Middle Aged 14,934 T-cell surface glycoprotein CD4 11,406 Evaluation Studies as Topic 11,233 Anti-HIV Agents 11,024 Adolescent 10,339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ighly Active 9,943 Proteins 9,784 Prevalence 9,739 Animals 9,473 Immunization 9,352 Immunity 9,335 1 2 3 ... 1285 甲型H1N1流感病毒Influenza A H1N1 Virus 肥胖与健康Obesity and Health 疾病控制Disease control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 职业性疾病Occupational Disease 环境相关疾病Environment related disease 生物恐怖主义Bioterrorism 现代生活习惯病Lifestyle-related diseases 传播动力学Transmission dynamics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 疫苗性免疫Vaccine-induced Immunity 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