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调研报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GPU通用计算调研报告
EnergeticYi 2013-7-4 19:06
摘要: NVIDIA 公司在 1999 年发布 GeForce256 时首先提出 GPU (图形处理器)的概念,随后大量复杂的应用需求促使整个产业蓬勃发展至今。 GPU 在这十多年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 GPU 从最初帮助 CPU 分担几何吞吐量,到 Shader (着色器)单元初具规模,然后出现 Shader 单元可编程性,到今天 GPU 通用计算领域蓬勃发展这一清晰轨迹。本报告首先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记录 GPU 通用计算的发展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的演变,然后介绍并简要比较现在比较流行的 GPU 通用计算编程模型,最后对 GPU 通用计算在不同领域的成功应用进行概述。 关键词 : GPU GPU 通用计算 可编程单元 编程模型 GPGPU 应用 1 、 GPU 通用计算的背景和动机 GPU 英文全称 Graphic Processing Unit ,中文翻译为 “ 图形处理器 ” 。 GPU 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超越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运算能力不断提升。业界很多研究者注意到 GPU 进行计算的潜力,于 2003 年 SIGGRAPH 大会上提出了 GPGPU ( General-purpose computing on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 )的概念。 GPU 逐渐从 由若干专用的固定功能单元( Fixed Function Unit )组成的专用并行处理器向以通用计算资源为主,固定功能单元为辅的架构转变。 1.1 为什么要用 GPU 进行计算 GPU 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器带宽上相对于 CPU 有明显优势,在成本和功耗上也不需要付出太大代价。由于图形渲染的高度并行性,使得 GPU 可以通过增加并行处理单元和存储器控制单元的方式提高处理能力和存储器带宽。 GPU 设计者将更多的晶体管用作执行单元,而不是像 CPU 那样用作复杂的控制单元和缓存并以此来提高少量执行单元的执行效率 。图 1 对 CPU 与 GPU 中的逻辑架构进行了对比。 图 1 CPU 和 GPU 逻辑架构对比 CPU 的整数计算、分支、逻辑判断和浮点运算分别由不同的运算单元执行,此外还有一个浮点加速器。因此, CPU 面对不同类型的计算任务会有不同的性能表现。而 GPU 是由同一个运算单元执行整数和浮点计算,因此, GPU 的整型计算能力与其浮点能力相似。目前,主流 GPU 都采用了统一架构单元,凭借强大的可编程流处理器阵容, GPU 在单精度浮点运算方面将 CPU 远远甩在身后 。最顶级的英特尔 Core i7 965 处理器,在默认情况下,它的浮点计算能力只有 NVIDIA GeForce GTX 280 的 1/13 ,与 AMD Radeon HD 4870 相比差距就更大。 图 2 CPU 和 GPU 的每秒浮点运算次数和存储器带宽 GPU 运算相对于 CPU 还有一项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其内存子系统,也就是 GPU 上的显存 。当前桌面级顶级产品 3 通道 DDR3-1333 的峰值是 32GB/S ,实测中由于诸多因素带宽在 20 GB/S 上下浮动。 AMD HD 4870 512MB 使用了带宽超高的 GDDR5 显存,内存总线数据传输率为 3.6T/s 或者说 107GB/s 的总线带宽。 NVIDIA GTX280 使用了高频率 GDDR3 显存,但是其显存控制器支持的位宽达到了 512bit ,搭载 16 颗 0.8ns GDDR3 显存,带宽高达惊人的 142GB/s 。而主流 GPU 普遍拥有 40-60 GB/s 显存带宽。存储器的超高带宽让巨大的浮点运算能力得以稳定吞吐,也为数据密集型任务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还有,从 GTX200 和 HD 4870 系列 GPU 开始, AMD 和 NVIDIA 两大厂商都开始提供对双精度运算的支持,这正是不少应用领域的科学计算都需要的。 NVIDIA 公司最新的 Fermi 架构更是将全局 ECC (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 )、可读写缓存、分支预测等技术引入到 GPU 的设计中,明确了将 GPU 作为通用计算核心的方向。 GPU 通用计算被越来越多的采用,除了 GPU 本身架构的优越性,市场需求也是重要的原因。比如很多企业或科研单位无法布置昂贵的的计算机集群,而大部分普通用户 PC 上装配的 GPU 使用率很低,提高 GPU 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就是将软件的部分计算任务分配到 GPU 上,从而实现高性能、低功耗的最终目标。 1.2 什么适合 GPU 进行计算 尽管 GPU 计算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但 GPU 并不能完全替代 X86 解决方案,很多操作系统、软件以及部分代码现在还不能运行在 GPU 上,所谓的 GPU+CPU 异构超级计算机也并不是完全基于 GPU 进行计算。一般而言适合 GPU 运算的应用有如下特征 : • 运算密集。 • 高度并行。 • 控制简单。 • 分多个阶段执行。 符合这些条件或者是可以改写成类似特征的应用程序,就能够在 GPU 上获取较高的性能。 2 、 GPU 通用计算的前世今生 GPU 通用计算其实是从 GPU 渲染管线发展来的。 GPU 渲染管线的主要任务是完成 3D 模型到图像的渲染工作。常用的图形学 API ( DirectD/OpenGL )编程模型中渲染过程被分成几个可以并行处理的阶段,分别由 GPU 中渲染管线的不同单元进行处理。在 GPU 渲染管线的不同阶段,需要处理的对象分别是顶点 (Vertex) 、几何图元( primitive )、片元( fragment )、像素( pixel )。图形渲染过程具有内在的并行性:顶点之间、图元之间、片元之间的数据相关性很弱,对它们的计算可以独立并行进行,这使得通过并行处理提高吞吐量成为可能 。这儿不对 GPU 渲染管线进行详细介绍,而是着重于介绍 GPU 可编程器件和编程模型的发展历程。 2.1 GPU 可编程器件的发展 1999 年 8 月, NVIDIA 正式发表了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产品 NV10——GeForce 256 。 GeForce256 是业界第一款 256bit 的 GPU ,也是全球第一个集成 TL ( TransformingLighting 几何光照转换)、动态光影、三角形设置 / 剪辑和四像素渲染等 3D 加速功能的图形引擎。通过 TL 技术,显卡不再是简单像素填充机以及多边形生成器,它还将参与图形的几何计算从而将 CPU 从繁重的 3D 管道几何运算中解放出来。可以说, TL 技术是显卡进化到 GPU 的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说, GeForce 256 开创了一个全新的 3D 图形时代,再到后来 GeForce 3 开始引入可编程特性,能将图形硬件的流水线作为流处理器来解释,基于 GPU 的通用计算也开始出现。 GeForce3 被用于实现矩阵乘法运算和求解数学上的扩散方程,这是 GPU 通用计算的早期应用。 研究人员发现,要实现更加复杂多变的图形效果,不能仅仅依赖三角形生成和硬件 TL 实现的固定光影转换,而要加强顶点和像素运算能力。 Shader (着色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Pixel Shader (顶点着色器)和 Vertex Shader (像素着色器)的硬件逻辑支持可编程的像素和顶点,虽然当时可编程性很弱,硬件限制太多,顶点部分出现可编程性,像素部分可编程性有限,但这的确是硬件 TL 之后 PC 图形技术的又一重大飞跃。 3D 娱乐的视觉体验也因此向接近真实迈进了一大步。可编程管线的引入,也为 GPU 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GPU 开始向 SIMD (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单指令多数据流) 处理器方向发展,凭借强大的并行处理性能,使得 GPU 开始用有了部分流式处理器特征。 随后到来的 DirectX 9.0 时代,让 Shader 单元具备了更强的可编程性。 2002 年底微软发布的 DirectX 9.0 中, Pixel Shader 单元的渲染精度已达到浮点精度,传统的硬件 TL 单元也被取消。全新的 Vertex Shader 编程将比以前复杂得多,新的 Vertex Shader 标准增加了流程控制,更多的常量,每个程序的着色指令增加到了 1024 条。 Shader Model 2.0 时代突破了以前限制 PC 图形图像质量在数学上的精度障碍,它的每条渲染流水线都升级为 128 位浮点颜色,让游戏程序设计师们更容易更轻松的创造出更漂亮的效果,让程序员编程更容易。而从通用性方面理解,支持浮点运算让 GPU 已经具备了通用计算的基础,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图形流水线中可编程单元的行为由 Shader 单元定义,着色器的性能由 DirectX 中规定的 Shader Model 来区分,并可以由高级的 Shading 语言(例如 NV 的 Cg , OpenGL 的 GLSL , Microsoft 的 HLSL )编写。 Shader 源码被译为字节码,然后在运行时由驱动程序将其转化为基于特定 GPU 的二进制程序,具备可移植性好等优势。传统的图形渲染流线中有两种不同的可编程着色器,分别是顶点着色单元( Vertex Shader , VS )和像素着色单元( Pixel Shader , PS )。 在 Shader Model 4.0 之前, VS 和 PS 两种着色器的架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些不同。两者处理的都是四元组数据(顶点着色器处理用于表示坐标的 w 、 x 、 y 、 z ,但像素着色器处理用于表示颜色的 a 、 r 、 g 、 b ),顶点渲染需要比较高的计算精度;而像素渲染则可以使用较低的精度,从而可以增加在单位面积上的计算单元数量。传统的分离架构中,两种着色器的比例往往是固定的。在 GPU 核心设计完成时,各种着色器的数量便确定下来,比如著名的 “ 黄金比例 ”—— 顶点着色器与像素着色器的数量比例为 1 : 3 。但不同的游戏对顶点资源和像素资源的计算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场景中有大量的小三角形,则顶点着色器必须满负荷工作,而像素着色器则会被闲置;如果场景中有少量的大三角形,又会发生相反的情况。因此,固定比例的设计无法完全发挥 GPU 中所有计算单元的性能。 Shader Model 4.0 统一了两种着色器,顶点和像素着色器的规格要求完全相同,都支持 32 位浮点数。这是 GPU 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过去只能处理顶点和只能处理像素的专门处理单元被统一之后,更加适应通用计算的需求,应用程序调用着色器运算能力的效率也更高。 DirectX 11 提出的 Shader Model 5.0 版本继续强化了通用计算的地位,微软提出的全新 API—Direct Compute 将把 GPU 通用计算推向新的巅峰。同时 Shader Model 5.0 是完全针对流处理器而设定的,所有类型的着色器,如:像素、顶点、几何、计算、 Hull 和 Domaim (位于 Tessellator 前后)都将从新指令集中获益 。 着色器的可编程性也随着架构的发展不断提高,下表给出每代模型的大概特点 。 Shader Model GPU 代表 显卡时代 特点 1999 年第一代 NV Geforce256 DirectX 7 1999~2001 GPU 可以处理顶点的矩阵变换和进行光照计算( TL ),操作固定,功能单一,不具备可编程性 SM 1.0 2001 年第二代 NV Geforce3 DirectX 8 将图形硬件流水线作为流处理器来解释,顶点部分出现可编程性,像素部分可编程性有限(访问纹理的方式和格式受限,不支持浮点) SM 2.0 2003 年 ATI R300 和第三代 NV Geforce FX DirectX 9.0b 顶点和像素可编程性更通用化,像素部分支持 FP16/24/32 浮点,可包含上千条指令,处理纹理更加灵活:可用索引进行查找,也不再限制 范围,从而可用作任意数组(这一点对通用计算很重要) SM 3.0 2004 年 第四代 NV Geforce 6 和 ATI X1000 DirectX 9.0c 顶点程序可以访问纹理 VTF ,支持动态分支操作,像素程序开始支持分支操作(包括循环、 if/else 等),支持函数调用, 64 位浮点纹理滤波和融合,多个绘制目标 SM 4.0 2007 年 第五代 NV G80 和 ATI R600 DirectX 10 2007~2009 统一渲染架构,支持 IEEE754 浮点标准,引入 Geometry Shader (可批量进行几何处理),指令数从 1K 提升至 64K ,寄存器从 32 个增加到 4096 个,纹理规模从 16+4 个提升到 128 个,材质 Texture 格式变为硬件支持的 RGBE 格式,最高纹理分辨率从 2048*2048 提升至 8192*8192 SM 5.0 2009 年 ATI RV870 和 2010 年 NV GF100 DirectX 11 2009~ 明确提出通用计算 API Direct Compute 概念和 Open CL 分庭抗衡,以更小的性能衰减支持 IEEE754 的 64 位双精度浮点标准,硬件 Tessellation 单元,更好地利用多线程资源加速多个 GPU 表 1 Shader Model 版本 2.2 AMD 与 NVIDIA 最新 GPU 架构比较 在图形计算领域, NVIDIA 和 ATI/AMD 把持着民用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和大部分专用市场。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两家公司不断曾经改进自家 GPU 的架构以实现更逼真的 3D 效果,现在他们同样代表了 GPU 通用计算的方向,这儿对两家公司最新的 GPU 架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AMD 的最新 GPU 架构是 RV870 ,又被命名为 Cypress ,采用了第二代 “TeraScale 2” 核心架构。 RV870 包括流处理器在内的所有核心规格都比上一代架构 RV770 翻了一倍,也就是 “ 双核心 ” 设计,几乎是并排放置两颗 RV770 核心,另外在装配引擎内部设计有两个 Rasterizer (光栅器)和 Hierarchial-Z (多级 Z 缓冲模块),以满足双倍核心规格的胃口。 RV870 的晶体管数量的达到了 21 亿个,流处理器也从 RV770 时代的 800 个扩充到了 1600 个,每个流处理器单元的 “1 大 4 小 ” 结构包括一个全功能 SP 单元和 4 个能执行乘加运算的 SP 。 NVIDIA 的最新 GPU 架构是 GF100 ,又被命名为 Fermi ,这是 NVIDIA 为了抢占 GPU 通用计算性能制高点和完整支持 DirectX 11 而设计的架构。 GF100 拥有三层分级架构: 4 个 GPC ( Graphics Processing Clusters , 图形处理图团簇)、 16 个 SM ( 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 , 流阵列多处理器)、 512 个 CUDA 核心。每个 GPC 包括 4 个 SM ,每个 SM 包括 32 个 CUDA 核心。一个完整的的 GF100 还有 6 个内存控制器( Memory Controller )。 GF100 核心,除具备前一代架构 GT200 的 L1 纹理缓存之外,还拥有真正意义的可读写 L1 缓存和 L2 缓存。 GF100 的晶体管数量达到了 30 亿个,可以认为 GF100 是一颗 4 核心( GPC )处理器,因为 GPC 几乎是一颗全能的处理器 。 两种架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流处理器结构。 RV870 选择延续上一代非统一执行架构 GPU 产品的 SIMD 结构,用庞大的规模效应压制对手,偏向于 ILP ( Instruction-Level Parallelism , 指令并行度)方向,而 GF100 则使用了 G80 以来创新的 MIMD ( Multip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 架构,更偏重于 TLP ( Thread-Level Parallelism , 线程并行度)方向。在单指令多数据流( SIMD )的结构中,单一控制部件向每条流水线分派指令,同样的指令被所有处理部件同时执行。另一种控制结构多指令多数据流( MIMD )中,每条流水线都能够独立于其他流水线执行不同的程序。 MIMD 能比较有效率地执行分支程序,而 SIMD 体系结构运行条件语句时会造成很低的资源利用率。 TLP 要求强大的仲裁机制,丰富的共享 cache 和寄存器资源以及充足的发射端,这些都是极占晶体管的部件,幸好 Fermi 架构在增大缓存和分支论断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图 3 NVIDIA 和 AMD 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流处理器架构 两种架构的另一个不同在于它们的缓存配置,虽然在 在 RV870 与 GF100 上,我们都看到了一级缓存与二级缓存的设计 。 AMD RV870 提供了 32KB 的 LDS ( Local Data Store ),作用类似于 NVIDIA 传统的 shared memory ,但是目前的资料来看这个 LDS 并不具备配置为硬件 cache 的能力。 GF100 同时提供了 shared memory 和 cache ,并允许程序员选择对它们的划分。 GF100 的每个 SM 都有 64KB 可配置为 48KB shared memory + 16KB L1 cache 或者 16KB shared memory + 48KB L1 cache 的高速片上 RAM 。 AMD 的 RV870 提供了 64KB Global Data Shared ,本质上是一个可读写的 cache ,可用于各个 SIMD Core 之间的数据交换。 GF100 提供了 768KB 的一体化 L2 cache ,这个 L2 cache 为所有的 Load/Store 以及纹理请求提供高速缓存,对所有的 SM 来说 L2 cache 上的数据都是连贯一致的,从 L2 cache 读取到的数据就是最新的数据。 RV870 的 L2 cache 则不能提供 GF100 中 L2 Cache 共享内核间数据的特性。 还有一个不同是两家厂商选择了不同的最小线程执行粒度。粒度越细,能够调用并行度来进行指令延迟掩盖的机会越大,性能衰减越小。细化粒度偏向 TLP 方向,对 GPU 的线程仲裁机制要求很大,最终会导致硬件开销过大。 GPU 通用计算中最小的执行单位是线程( Thread ),多个线程会被打包成一个线程束, NVIDIA 称线程束为 Warp , AMD 称之为 Frontwave 。 Frontwave 包含 64 个线程, NVIDIA 的线程管理粒度更小,每个 Warp 包含 32 个线程。 RV870 每凑够 64 个线程,仲裁器就会动作一次,把一个 Frontwave 发送给空闲的一个 SIMD Core 。 NVIDIA 的 GF100 比较特殊,还存在 Half-Warp ,也就是说每 16 个线程就可以发送给 SM 一次。 Half-Warp 由线程中的前 16 个线程或者后 16 个线程组成。 还要提到的是 GF100 架构首次在 GPU 中引入全局 ECC ( 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ng 内存错误检查和修复)。 在使用 GPU 做大数据量的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的时候, ECC 有大量的需求,尤其在医疗图像处理和大型集群中, ECC 是非常有用的特性。 总体来说,两家厂商的差异在于: AMD 堆砌了更大规模的运算器单元, NVIDIA 则更注重如何利用有限的运算器资源。 AMD 将更多的晶体管消耗在大量的 SIMD Core 单元上, NVIDIA 则将更多的晶体管消耗在仲裁机制、丰富的共享缓存资源和寄存器资源以及充足的发射端方面。 AMD 的 GPU 偏向于 ILP 结构, NVIDIA 偏向于 TLP 结构。 TLP (线程并行度)考验线程能力和并行能力, ILP (指令并行度)则考验指令处理。 2.3 GPU 通用计算编程模型 GPU 通用计算通常采用 CPU+GPU 异构模式,由 CPU 负责执行复杂逻辑处理和事务处理等不适合数据并行的计算,由 GPU 负责计算密集型的大规模数据并行计算。这种利用 GPU 强大处理能力和高带宽弥补 CPU 性能不足的计算方式在发掘计算机潜在性能,在成本和性价比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在 2007 年 NVIDIA 推出 CUDA (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统一计算设备架构)之前, GPU 通用计算受硬件可编程性和开发方式的制约,开发难度较大。 2007 年以后, CUDA 不断发展的同时,其他的 GPU 通用计算标准也被相继提出,如由 Apple 提出 Khronos Group 最终发布的 OpenCL , AMD 推出的 Stream SDK , Microsoft 则在其最新的 Windows7 系统中集成了 DirectCopmute 以支持利用 GPU 进行通用计算。 2.3.1 传统 GPU 通用计算开发 最早的 GPGPU 开发直接使用图形学 API 编程。这种开发方式要求程序员将数据打包成纹理,将计算任务映射为对纹理的渲染过程,用汇编或者高级着色语言(如 GLSL , Cg , HLSL )编写 shader 程序,然后通过图形学 API ( Direct3D 、 OpenGL )执行。 2003 年斯坦福大学的 Ian Buck 等人对 ANSI C 进行扩展,开发了基于 NVIDIA Cg 的 Brook 源到源编译器。 Brook 可以将类似 C 的 brook C 语言通过 brcc 编译器编译为 Cg 代码,隐藏了利用图形学 API 实现的细节,大大简化了开发过程。但早期的 Brook 编译效率很低,并且只能使用像素着色器( Pixel Shader )进行运算。受 GPU 架构限制, Brook 也缺乏有效的数据通信机制。 AMD 在其 GPGPU 通用计算产品 Stream 中采用 Brook 的改进版本 Brook+ 作为高级开发语言。 Brook+ 的编译器工作方式与 Brook 不同,提高了效率 。 2.3.2 CUDA –C/C++ 及其 SDK 2007 年 6 月, NVIDIA 推出了 CUDA 技术。 CUDA 是一种将 GPU 作为数据并行计算设备的软硬件体系,硬件上 NVIDIA GeForce 8 系列以后的 GPU (包括 GeForce 、 ION 、 Quadro 、 Tesla 系列)已经采用支持 CUDA 的架构,软件开发包上 CUDA 也已经发展到 CUDA Toolkit 3.2 (截止到 2010 年 11 月),并且支持 Windows 、 Linux 、 MacOS 三种主流操作系统。 CUDA 采用比较容易掌握的类 C 语言进行开发,而且正在开发适用于 CUDA 架构的用于科学计算的 Fortran 版本。无论是 CUDA C- 语言或是 OpenCL ,指令最终都会被驱动程序转换成 PTX ( Parallel Thread Execution ,并行线程执行, CUDA 架构中的指令集,类似于汇编语言)代码,交由显示核心计算 。 CUDA 编程模型将 CPU 作为主机( Host ), GPU 作为协处理器( co-processor )或者设备( Device )。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存在一个主机和若干个设备。 CPU 、 GPU 各自拥有相互独立的存储地址空间:主机端内存和设备端显存。 CUDA 对内存的操作与一般的 C 程序基本相同,但是增加了一种新的 pinned memory ;操作显存则需要调用 CUDA API 存储器管理函数。一旦确定了程序中的并行部分,就可以考虑把这部分计算工作交给 GPU 。运行在 GPU 上的 CUDA 并行计算函数称为 kernel (内核函数)。一个完整的 CUDA 程序是由一系列的设备端 kernel 函数并行步骤和主机端的串行处理步骤共同组成的。这些处理步骤会按照程序中相应语句的顺序依次执行,满足顺序一致性。 图 4 异构编程模型 CUDA SDK 提供的 API 分为 CUDA runtime API (运行时 API )和 CUDA driver API (驱动程序 API )。 CUDA runtime API 在 CUDA driver API 的基础上进行了封装,隐藏了一些实现细节,编程更加方便。 CUDA runtime API 函数前都有 CUDA 前缀。 CUDA driver API 是一种基于句柄的底层接口,可以加载二进制或汇编形式的 kernel 模块,指定参数并启动运算。 CUDA driver API 编程复杂,但有时能通过直接操作硬件的执行实现一些更加复杂的功能或者获得更高的性能。由于它使用的设备端代码是二进制或者汇编代码,因此可以在各种语言中调用。 CUDA driver API 所有函数的前缀为 cu 。另外 CUDA SDK 也提供了 CUFFT ( CUDA Fast Fourier Transform ,基于 CUDA 的快速傅立叶变换)、 CUBLAS ( CUDA Basic Linear Algebra Subprograms ,基于 CUDA 的基本矩阵与向量运算库)和 CUDPP ( CUDA Data Parallel Primitives ,基于 CUDA 的常用并行操作函数)等函数库,提供了简单高效的常用函数供开发者直接使用。 从 CUDA Toolkit3.0 开始支持 NVIDIA 最新的 Fermi 架构,最大程度上利用 Fermi 架构在通用计算方面的优势。 CUDA 3.0 也开始支持 C++ 的继承和模板机制提高编程灵活性, 同时 CUDA C/C++ 内核现在以标准 ELF 格式进行编译,开始支持硬件调试,还增加了一个新的 Direct3D 、 OpenGL 统一协作 API ,支持 OpenGL 纹理和 Direct3D 11 标准,支持所有的 OpenCL 特征。 2.3.3 OpenCL OpenCL ( Open C omputing L anguage ,开放计算语言 ) 是一个为异构平台编写程序的框架,此异构平台可由 CPU 、 GPU 或其他类型的处理器组成。 OpenCL 由用于编写 kernels (在 OpenCL 设备上运行的函数)的语言(基于 C99 )和一组用于定义并控制平台的 API 组成。 OpenCL 提供了基于任务分区和数据分区的并行计算机制。 OpenCL 最初由 Apple 公司开发, Apple 拥有其商标权,并在与 AMD , IBM , Intel 和 NVIDIA 技术团队的合作之下初步完善。随后, Apple 将这一草案提交至 Khronos Group 。 2008 年 6 月 16 日, Khronos 的通用计算工作小组成立。 5 个月后的 2008 年 11 月 18 日,该工作组完成了 OpenCL 1.0 规范的技术细节。该技术规范在由 Khronos 成员进行审查之后,于 2008 年 12 月 8 日公开发表。 2010 年 6 月 14 日, OpenCL 1.1 发布 。 OpenCL 也是基于 C 的一个程式语言,分为 Platform Layer 、 Runtime 、 Compiler 三个部分: Platform Layer 用来管理计算装置,提供启始化装置的界面,并用来建立 compute contexts 和 work-queues 。 Runtime 用来管理资源,并执行程序的 kernel 。 Compiler 则是 ISO C99 的子集合,并加上了 OpenCL 特殊的语法。 在 OpenCL 的执行模型中,有所谓的 Compute Kernel 和 Compute Program 。 Compute Kernel 基本上类似于 CUDA 定义的 kernel ,是最基本的的计算单元;而 Compute Program 则是 Compute Kernel 和内建函数的集合,类似一个动态函数库。很大程度上 OpenCL 与 CUDA Driver API 比较相像。 自从 2008 年 12 月 NVIDIA 在 SIGGRAPH Asia 大会上在笔记本电脑上展示全球首款 OpenCL GPU 演示以来, AMD 、 NVIDIA 、 Apple 、 RapidMind 、 Gallium3D 、 ZiiLABS 、 IBM 、 Intel 先后发布他们自己的 OpenCL 规范实现(当一台机器上存在不同厂家的支持 OpenCL 的设备时,这样也给开发应用程序带来不统一的一些麻烦)。除了 AMD 和 NVIDIA ,其他厂商如 S3 、 VIA 等也纷纷发布他们支持 OpenCL 的硬件产品 。 2.3.4 DirectCopmute Directcompute 是一种由 Microsoft 开发和推广的用于 GPU 通用计算的应用程序接口,集成在 Microsoft DirectX 内, 允许 Windows Vista 或 Windows 7 平台上运行的程序利用 GPU 进行通用计算 。 虽然 DirectCompute 最初在 DirectX 11 API 中得以实现,但支持 DX10 的 GPU 可以利用此 API 的一个子集进行通用计算( DirectX 10 内集成 Directcompute 4.0 , DirectX 10.1 内集成 Directcompute 4.1 ),支持 DirectX11 的 GPU 则可以使用完整的 DirectCompute 功能( DirectX 11 内集成 Directcompute 5.0 )。 Directcompute 和 OpenCL 都是开放标准,得到 NVIDIA CUDA 架构和 ATI Stream 技术的支持。 Windows 7 增加了 视频即时拖放转换功能 ,可以将电脑中的视频直接转换到移动媒体播放器上,如果电脑中的 GPU 支持 Directcompute ,那么这一转换过程就将由 GPU 完成。其转换速度将达到 CPU 的 5-6 倍。 Internet Explorer 9 加入了对 Directcompute 技术的支持,可以调用 GPU 对网页中的大计算量元素做加速计算,另外 Excel2010 、 Powerpoint2010 均提供 Directcompute 技术支持 。 2.3.5 Stream SDK AMD 的流计算模型其实也包含了流处理器架构和相应的软件包。 AMD 在 2007 年 12 月发布运行在 Windows XP 系统下的 Steam SDK v1.0, 此 SDK 采用了 Brook+ 作为开发语言, Brook+ 是 AMD 对斯坦福大学开发的 Brook 语言(基于 ANSI C )的改进版本。 Stream SDK 为开发者提供对系统和平台开放的标准以方便合作者开发第三方工具。软件包包含了如下组件:支持 Brook+ 的编译器,支持流处理器的设备驱动 CAL ( Compute Abstraction Layer ),程序库 ACML(AMD Core Math Library) 以及内核函数分析器。 图 5 AMD 流计算软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 Stream 编程模型中,在流处理器上执行的程序称为 kernel (内核函数),每个运行在 SIMD 引擎的流处理器上的 kernel 实例称为 thread (线程),线程映射到物理上的运行区域称为执行域。流处理器调度线程阵列到线程处理器上执行,直到所有线程完成后才能运行下一个内核函数。 Brook+ 是流计算的上层语言,抽象了硬件细节,开发者编写能够运行在流处理器上的内核函数,只需指定输入输出和执行域,无需知道流处理器硬件的实现。 Brook+ 语言中两个关键特性是: Stream 和 Kernel 。 Stream 是能够并行执行的相同类型元素的集合; Kernel 是能够在执行域上并行执行的函数。 Brook+ 软件包包含 brcc 和 brt 。 brcc 是一个源语言对源语言的编译器,能够将 Brook+ 程序翻译成设备相关的 IL ( Intermediate Language ),这些代码被后续链接、执行。 brt 是一个可以执行内核函数的运行时库,这些库函数有些运行在 CPU 上,有些运行在流处理器上。运行在流处理器上的核函数库又称为 CAL ( Compute Abstraction Layer )。 CAL 是一个用 C 编写的设备驱动库,允许开发者在保证前端一致性的同时对流处理器核心从底层进行优化。 CAL 提供了设备管理、资源管理、内核加载和执行、多设备支持、与 3D 图形 API 交互等功能。同时, Stream SDK 也提供了常用数学函数库 ACML ( AMD Core Math Library )供开发者快速获得高性能的计算。 ACML 包括基本完整的线性代数子例程、 FFT 运算例程、随机数产生例程和超越函数例程 。 面对 NVIDIA 在 GPU 通用计算上的不断创新, AMD 也不甘示弱,不断改进自己的 Stream SDK 。截止到 2010 年 11 月, AMD 发布了 Stream SDK v2.2 ,能够在 WindowsXP SP3 、 Windows 7 和部分 Linux 发行版上运行,开始支持 OpenCL 1.1 规范和双精度浮点数操作。 3 、 GPU 通用计算的应用领域 从 SIGGRAPH 2003 大会首先提出 GPU 通用计算概念,到 NVIDIA 公司 2007 年推出 CUDA 平台, GPU 通用计算依靠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很高的存储带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信号告诉我们, GPU 通用计算是一片正在被打开的潜力巨大的市场 。 GPGPU 项目研究中的先行者是英国剑桥大学的 BionicFx 课题组。早在 2004 年 9 月,剑桥大学的 BionicFx 课题组便宣布在 NVIDIA 的 GeForce FX 5900 产品中实现了专业的实时音频处理功能,并且准备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对其产品进行销售,给音乐创作者带来实惠。在随后的一段时间, GPGPU 进入了深入研究阶段,但是由于编程语言架构和编程环境都难以通用,该领域的发展能力受到广泛质疑。就在人们认为 GPGPU 的研究即将偃旗息鼓的时候, ATI 在 2006 年 8 月惊人地宣布即将联手斯坦福大学在其 Folding@Home 项目中提供对 ATI Radeon X1900 的支持。在显卡加入 Folding@Home 项目后,科研进展速度被成倍提升,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 GPU 的运算威力。 毫无疑问,在 GPGPU 研究上, ATI 跨出了极具意义的一步。同时将 GPGPU 的应用领域和普及程度推向高潮。随后 NVIDIA 凭借 GeForce 8800GTX 这款业界首个 DirectX 10 GPU ,在 GPU 通用计算方面实现了大步跨越,特别是 CUDA 概念的提出(该工具集的核心是一个 C 语言编译器),在新的通用计算领域后来居上。 下面对 GPU 通用计算在各个领域的成功应用做一个概述。 图 6 不同项目使用 CUDA 后获得的加速比 3.1 常见软件 最新版本的 MATLAB 2010b 中 Parallel Computing Toolbox 与 MATLAB Distributed Computing Server 的最新版本可利用 NVIDIA 的 CUDA 并行计算架构在 NVIDIA 计算能力 1.3 以上的 GPU 上处理数据,执行 GPU 加速的 MATLAB 运算,将用户自己的 CUDA Kernel 函数集成到 MATLAB 应用程序当中。另外,通过在台式机上使用 Parallel Computing Toolbox 以及在计算集群上使用 MATLAB Distributed Computing Server 来运行多个 MATLAB worker 程序,从而可在多颗 NVIDIA GPU 上进行计算 。 AccelerEyes 公司开发的 Jacket 插件也能够使 MATLAB 利用 GPU 进行加速计算。 Jacket 不仅提供了 GPU API (应用程序接口),而且还集成了 GPU MEX 功能。在一定程度说, Jacket 是一个完全对用户透明的系统,能够自动的进行内存分配和自动优化。 Jacket 使用了一个叫 “on-the- fly” 的编译系统,使 MATLAB 交互式格式的程序能够在 GPU 上运行。目前, Jacket 只是基于 NVIDIA 的 CUDA 技术,但能够运行在各主流操作系统上 。 Photoshop 虽然已经支持多核心处理器,但在某些时候的速度仍然让人抓狂,比如打开一个超大文件,或者应用一个效果复杂的滤镜。从 Photoshop CS4 开始, Adobe 将 GPU 通用计算技术引入到自家的产品中来。 GPU 可提供对图像旋转、缩放和放大平移这些常规浏览功能的加速,还能够实现 2D/3D 合成,高质量抗锯齿, HDR 高动态范围贴图,色彩转换等。而在 Photoshop CS5 中,更多的算法和滤镜也开始支持 GPU 加速。另外, Adobe 的其他产品如 Adobe After Effects CS4 、 Adobe Premiere Pro CS4 也开始使用 GPU 进行加速。这些软件借助的也是 NVIDIA 的 CUDA 技术 。 下一代主流操作系统 Windows 7 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了支持 GPU 通用计算的 Directcompute API ,为视频处理、动态模拟等应用进行加速。 Windows 7 借助 Directcompute 增加了对由 GPU 支持的高清播放的 in-the-box 支持,可以流畅观看,同时 CPU 占用率很低。 Internet Explorer 9 加入了对 Directcompute 技术的支持,可以调用 GPU 对网页中的大计算量元素做加速计算; Excel2010 、 Powerpoint2010 也开始提供对 Directcompute 技术的支持。 3.2 高性能计算 超级计算机一般指在性能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计算机,通常有成千上万个处理器以及专门设计的内存和 I/O 系统。它们采用的架构与通常的个人计算机有很大区别,使用的技术也随着时代和具体应用不断变动。 GPU 通用计算提出以后,不断有超级计算机开始安装 GPU 以提高性能。 2010 年 9 月,全球超级计算机领军企业 Cray 公司正式宣布,该公司将为 Cray XE6 系列产品开发基于 NVIDIA Tesla20 系列 GPU 的刀片服务器。 2010 年 11 月揭晓的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top500 列表中,最快的 5 个系统中有 3 个使用了 NVIDIA 的 Tesla 型号 GPU 产品,其中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 “ 天河一号 ” 荣膺榜首,最快运算速度达到 2.507 petaflops 。 2009 年 10 月 29 日完成的 “ 天河一号 ” 一期系统有 3072 颗 Intel Quad Core Xeon E5540 2.53GHz 和 3072 颗 Intel Quad Core Xeon E5450 3.0GHz 以及 2560 块 AMD Radeon HD 4870 X2 , 峰值性能为每秒 1206 万亿次( top500 中排名第 5 )。 2010 年 10 月,升级优化后的 “ 天河一号 ” ,配备了 14336 颗 Xeon X5670 处理器( 32nm 工艺,六核 12 线程, 2.93GHz 主频), 7168 块基于 NVIDIA Fermi 架构的 Tesla M2050 计算卡(主频 1.15GHz ,双精度浮点性能 515Gflops 、单精度浮点性能 1.03Tflops )以及 2048 颗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飞腾处理器(八核 64 线程,主频 1GHz ),峰值性能每秒 4700 万亿次、持续性能每秒 2507 万亿次( LINPACK 实测值)。 计算机集群(简称集群)是一种通过松散集成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连接起来高度紧密地完成计算工作的系统,采用将计算任务分配到集群的不同计算节点而提高计算能力,主要应用在科学计算领域。比较流行的集群采用 Linux 操作系统和其它一些免费软件来完成并行运算。 2006 年 10 月,全球最大的分布式计算项目 ——Folding@home 中提供对 ATI Radeon X1900 的支持后,任何一台个人电脑都可以下载客户端参与,科研进展速度被成倍提升。该项目可精确地模拟蛋白质折叠和错误折叠的过程,以便能更好地了解多种疾病的起因和发展。在目前的大约 10 万台参与该项目的计算机中,仅有的 11370 颗支持 CUDA 的 GPU 提供总计算能力的一半,而运行 Windows 的 CPU 共计 208268 颗,却只能提供该项目总能力的约 6% 的计算 。 早在 2007 年, AMAX , Supermicro 等公司 就已经开始探索和研究 GPU 用于服务器和集群。时至今日, AMAX 已成为集 CPU +GPU 塔式 服务器 、 机柜 式服务器、 CPU+GPU 集群等几十种系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一站式 GPU 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科研群体的计算需求。 AMAX GPU 集群相对于传统 CPU 集群产品,可以以十分之一的价格,二十分之一的功耗,获得 20-150 倍的计算性能提高和 60% 的空间节余。 AMAX 采用 NVIDIA 支持大规模并行计算的 CUDA 架构 GPU ,支持 IEEE 754 单精度和双精度浮点计算,支持 CUDA 编程环境、多种编程语言和 API ,包括 C 、 C + + 、 OpenCL 、 DirectCompute 或 Fortran ,支持 ECC 、 NVIDIA Parallel DataCache 技术,以及 NVIDIA GigaThread 引擎技术,支持异步传输和系统监控功能 。 目前众多科研机构和公司(如哈佛大学、中国科学院、剑桥大学、英国航空公司等等)都已经架设了基于 NVIDIA Tesla (支持 CUDA )系列 GPU 的通用计算机集群。 2010 年 7 月, AMD 也宣称其合作伙伴,荷兰公司 ClusterVision ,已经开始利用其新一代的 Opteron 处理器( 12 核心 CPU )和 FireStream 图形计算加速卡组建服务器集群。 云计算 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 “ 云 ” 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些大型 服务器 集群,包括计算 服务器 、存储 服务器 、宽带资源等等。此前的种种云计算,都是通过网络传输 CPU 的运算能力,为客户端返回计算结果或者文件;而 GPU 云计算则偏重于图形渲染运算或大规模并行计算。 2009 年 10 月, NVIDIA 联合 Mental Images 公司推出基于 GPU 的云计算平台 RealityServer ,利用 Tesla RS 硬件和 RealityServer 3.0 软件,为 PC 、笔记本、上网本、智能手机提供逼真的交互式 3D 图形渲染服务。 2010 年 11 月, Amazon 与 NVIDIA 宣布推出基于亚马逊集群 GPU 计算实例 (Amazon Cluster GPU Instances) 的 EC2 (弹性计算云)服务 ,亚马逊 GPU 集群实例提供了 22GB 的存储容量, 33.5 个 EC2 计算单元,并且利用亚马逊 EC2 集群网络为高性能计算和数据集中处理提供了很高的吞吐量和低延迟。每一个 GPU 实例都配有两个 NVIDIA Tesla(R) M2050 GPU ,提供了甚至超过每秒 100 万兆次的双精度浮点计算的超高的性能。通过 GPU 实例的数百个内核并行处理能力,许多工作负载可以被大大加速。 3.3 信号与图像处理 很多信号与图像处理算法的计算密度非常高,随着 GPU 通用计算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算法实现了在 GPU 上运行,获得令人满意的加速。在 NVIDIA 推出 CUDA 技术之前,尽管开发不方便,不少研究者利用图形 API 和各种 Shader 语言( HLSL 、 GLSL 、 Cg 等)实现了一些图像分割、 CT 图像重建、快速傅立叶变换、图像以及音视频编解码等算法。 AMD 的 Brook+ 尤其是 CUDA 技术的推出极大地方便了在 GPU 上开发信号与图像处理并行算法。 AMD 的 Stream SDK 和 NVIDIA 的 CUDA SDK 发布时就包含了各自经优化后的基本线性代数例程( BLAS )和快速傅立叶变换库( FFT )。 2008 年 Georgia Tech 的 Andrew Kerr 等开发了基于 CUDA 平台的 VSIPL ( Vector Signal Image Processing Library ) ,支持向量和矩阵 运算,快速 FIR ( Finite Impulse Response ,有限冲击响应)滤波,矩阵的 QR 分解等; 2009 年 6 月, NVIDIA 又发布了专注于图像和视频处理的库 NPP ( NVIDIA Performing Primitives ),对一些统计函数、 JPEG 编解码、滤波函数、边缘检测算法进行了封装 ; 2010 年 8 月, TunaCode 宣布对 NPP 库进行扩展,推出了 CUVI Lib ( CUDA for Vision and Imaging Lib ),增加了 NPP 中不包含的一些高级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算法,如光流法、离散小波变换、 Hough 变换、颜色空间转换等 。另外, 2010 年 9 月, Graz 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专用于图像边缘分割的 GPU4Vision 库,用 GPU 实现图像分割算法的加速 。 NVIDIA 主导的 OpenVIDIA 项目在 2010 年 6 月发布了 CUDA VisionWorkbench v 1.3.1.0 ,里面使用 OpenGL , Cg , CUDA-C 等语言,而且支持 OpenCL 和 DirectCompute 的例子会于近期添加,该项目实现了立体视觉、光流法、特征跟踪的一些算法 。 在特征提取领域,瑞典的 Marten Bjorkman 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 Wu 等实现了基于 CUDA 的 SIFT ( Lowe's 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尺度不变特征)的提取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 Christopher Zach 等则在 GPU 上实现 KLT 算法用于视频中的特征跟踪。在机器学习领域,斯坦福大学的 Rajat Raina 等在 GPU 上实现了大规模深度无监督算法 DBNs ( Deep Belief Networks )和稀疏编码( Sparse Coding )算法;谷歌上的开源项目 multisvm 则基于 CUDA 实现了 SVM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 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器,实验表明加速效果明显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医学成像是最早利用 GPU 计算加快性能的应用之一, GPU 通用计算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当前许多医学成像领域的算法已在 GPU 上实现。 Digisens 和 Acceleware AxRecon 已经分别开发出能够利用 GPU 进行计算的用于 X 线 CT 和电子断层摄影术的 3D 成像软件和在无损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可实时重建图像的软件。 Techniscan 的开发人员在其新一代全乳房超声波成像系统中将其专有的逆向散射算法在 CUDA 平台上实现,获得很高的加速比。东京大学 Takeyoshi Dohi 教授与他的同事则在其实时医疗成像的裸眼立体成像系统中使用 GPU 加速体绘制过程和后期文件格式转换。另外,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通用电气医疗集团,西门子医疗,东芝中风研究中心和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都针对 GPU 加速 CT 重建进行了各自的研究,不仅如此,西门子医疗用 GPU 实现了加速 MRI 中的 GRAPPA 自动校准,完成 MR 重建,快速 MRI 网格化,随机扩散张量磁共振图像( DT-MRI )连通绘图等算法。其他的一些研究者则把医学成像中非常重要的二维与三维图像中器官分割(如 Level Set 算法),不同来源图像的配准,重建体积图像的渲染等也移植到 GPU 上进行计算。 3.4 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面对当前海量增加的数据,搜索数据库并找到有用信息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计算难题。学术界以及微软、 Oracle 、 SAP 等公司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利用 GPU 的强大计算能力来找到一款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Santa Cruz 等(现任职于 Oracle )比较早地提出把 GPU 强大的运算能力应用于数据库技术。 2009 年 Oracle 的 Blas, Tim Kaldewey 在 IEEE Spectrum 上著文分析 为什么图形处理器将彻底改变数据库处理 ( Why graphics processors will transform database processing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们探索了利用 GPU 实现并行的搜索算法 ,如并行二分搜索和 P-ary 搜索;更多的研究者如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 S. Chen , P. A. Heng ,加州伯克利大学的 Nadathur Satish ,微软研究院的 Naga K. Govindaraju 等 ,瑞典的 Erik Sintorn 等 则研究了在 GPU 上实现高效率的并行排序算法。香港科技大学的 Bingsheng He 等研究了使用 GPU 进行查询协同处理 。 在数据挖掘领域, HP 实验室的 Wu , Zhang , Hsu 等研究了使用 GPU 对商业智能分析进行加速 。福尼吉亚理工大学的 Sean P. Ponce 在其硕士论文中应用算法转换于临时数据挖掘,使其数据并行化,更适合在 GPU 上实现加速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 Y. Zhang 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 X. Cui 联合研究了利用 CUDA 加速文本挖掘,开发了优化的文本搜索算法 。马里兰大学的 Schatz , Trapnel 等开发的 Cmatch 和 MUMmerGPU ,在 GPU 上实现了高效的的后缀树算法,能够对一系列查询字符串及其子串进行并行搜索,从而进行快速准确的字符串匹配。香港科技大学的 Fang 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 He 等开发了一个小工具 GPUMiner ,实现了 K- 均值聚类算法和先验频率模式挖掘算法,用 CPU 对控制数据 I/O 和 CPU 与 GPU 之间的数据传输,用 CPU 和 GPU 联合实现并行算法并提供可视化界面 。 另有一些研究者正在研究将 Map-Reduce 架构扩展到 GPU 上实现。香港科技大学的 Bingsheng He 和 Wenbin Fang 在单 GPU 上开发的 Mars ,目前已经包含字符串匹配,矩阵乘法,倒序索引,字词统计,网页访问排名,网页访问计数,相似性评估和 K 均值等 8 项应用,能够在 32 与 64 位的 linux 平台下运行 。德克萨斯大学的 Alok Mooley 等也在分布式的 GPU 网络上实现了功能类似的系统 DisMaRC 。加州伯克利大学的 Bryan Catanzaro 等则在基于 CUDA 实现的 Map-Reduce 框架下实现了 SVM ( Support Vector Machine ,支持向量机)的训练和分类。 4 、总结和展望 GPU 拥有超高的计算密度和显存带宽, CPU+GPU 混合架构凭借其高性能、低功耗等优势在许多领域有优异的表现 。巨大的运算能力让人们对 GPU 充满期待,似乎在一夜之间, GPU 用于通用计算( General Purpose GPU )及其相关方面的问题成为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视频编解码应用、矩阵运算及仿真、医疗行业应用、生命科学研究等需要大量重复的数据集运算和密集的内存存取,纷纷利用 GPU 实现了比 CPU 强悍得多的计算能力 。 展望未来 GPU 发展,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首先是分支预测能力, GPU 需要拥有更好的分支能力,才能运行更多复杂程序,更好的利用 cache 来掩盖分支的延迟;然后是更大的缓存和 Shared memory ( AMD 称之为 LDS , Local Data Share ),这种共享寄存器负责共享数据和临时挂起线程,容量越大,线程跳转和分支能力就越强;线程粒度同样重要,粒度越细能够调用并行度来进行指令延迟掩盖的机会越大,性能衰减越小,而细化粒度对 GPU 的线程仲裁机制要求很大。 GPU 发展到今天,已经突破了无数技术屏障,最初因图形处理而诞生的硬件发展成为今天大规模并行计算领域的明星。我们完全可以相信 GPU 的架构还会不断优化,并被越来越多的大型计算所采用。 参考文献: 张舒 , 褚艳丽等著 , GPU 高性能计算之 CUDA,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2009 John D. Owens, Mike Houston,et al,GPU Compu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 Vol. 96, No. 5, May 2008 GPGPU website, http://gpgpu.org/ 10 年 GPU 通用计算回顾 , http://vga.zol.com.cn/172/1721480.html Programming Guide:ATI Stream Computing, http://developer.amd.com/gpu/ATIStreamSDK/assets/ATI_Stream_SDK_CAL_Programming_Guide_v2.0%5B1%5D.pdf Fermi Compute Architecture White Paper http://www.nvidia.com/content/PDF/fermi_white_papers/NVIDIA_Fermi_Compute_Architecture_Whitepaper.pdf John D. Owens1, David Luebke, et al, A Survey of General-Purpose Computation on Graphics Hardware,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 Volume 26 (2007), number 1 pp. 80–113 NVIDIA CUDA Programming Guide http://developer.download.nvidia.com/compute/cuda/2_0/docs/NVIDIA_CUDA_Programming_Guide_2.0.pdf OpenCL Website, http://www.khronos.org/opencl/ 维基百科 OpenCL Website, http://en.wikipedia.org/wiki/OpenCL 百度百科 DirectCompute Website, http://baike.baidu.com/view/3245449.html?fromTaglist Technical Overview:ATI Stream Computing, http://developer.amd.com/gpu_assets/Stream_Computing_Overview.pdf 维基百科 GPGPU Website, http://en.wikipedia.org/wiki/GPGPU Matlab Parallel Computing, http://www.mathworks.com/products/parallel-computing/ Jacket Website, http://www.accelereyes.com/ http://www.nvidia.com/object/builtforadobepros.html AMAX GPU 集群开创高性能计算新纪元 , http://server.zol.com.cn/189/1891144.html Announcing Cluster GPU Instances for Amazon EC2, http://aws.amazon.com/ec2/ GPU VSIPL: High-Performance VSIPL Implementation for GPUs http://gpu-vsipl.gtri.gatech.edu/ NVIDIA Performance Primitives (NPP) Library http://developer.nvidia.com/object/npp_home.html CUDA Vision and Imaging Library, http://www.cuvilib.com/ GPU4Vision, http://gpu4vision.icg.tugraz.at/ OpenVIDIA: Parallel GPU Computer Vision http://openvidia.sourceforge.net/index.php/OpenVIDIA SiftGPU: A GPU Implementation of 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SIFT) http://www.cs.unc.edu/~ccwu/siftgpu/ Multisvm Website, http://code.google.com/p/multisvm/ GPUMiner Website, http://code.google.com/p/gpuminer/ Parallel Search On Video Cards http://www.usenix.org/event/hotpar09/tech/full_papers/kaldeway/kaldeway.pdf Nadathur Satis, et al, Designing Efficient Sorting Algorithms for Manycore GPUs, 23rd IEEE International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May 2009 http://mgarland.org/files/papers/gpusort-ipdps09.pdf Naga K. Govindaraju, et al, GPUTeraSort:High Performance Graphics Coprocessor Sorting for Large Database Management, Microsoft Technical Report 2005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pubs/64572/tr-2005-183.pdf Erik Sintorn, et al, Fast Parallel GPU-Sorting Using a Hybrid Algorithm, http://www.cse.chalmers.se/~uffe/hybridsort.pdf GPUQP: Query Co-Processing Using Graphics Processors, http://www.cse.ust.hk/gpuqp/ Ren Wu, et al, GPU-Accelerated Large Scale Analytics, HP Laboratories http://www.hpl.hp.com/techreports/2009/HPL-2009-38.pdf Sean P. Ponce, Towards Algorithm Transformation for Temporal Data Mining on GPU, Master Thesis of Sean P. Ponce,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http://scholar.lib.vt.edu/theses/available/etd-08062009-133358/unrestricted/ponce-thesis.pdf Yongpeng Zhang, Frank Mueller, et al, GPU-Accelerated Text Mining, EPHAM’09 http://moss.csc.ncsu.edu/~mueller/ftp/pub/mueller/papers/epham09.pdf Cmatch: Fast Exact String Matching on the GPU , http://www.cbcb.umd.edu/software/cmatch/ MUMmerGPU: High-throughput sequence alignment using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s http://sourceforge.net/apps/mediawiki/mummergpu/index.php?title=MUMmerGPU Mars: A MapReduce Framework on Graphics Processors http://www.cse.ust.hk/gpuqp/Mars.html DisMaRC: A Distributed Map Reduce framework on CUDA http://www.cs.utexas.edu/~karthikm/dismarc.pdf NVIDIA 行业软件解决方案, http://www.nvidia.cn/object/vertical_solutions_cn.html
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辽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调研报告
tangminqian 2013-6-5 10:39
教育部门户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634/201304/151277.html 职业教育需要加大地方政府的统筹 ——辽宁省“探索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项目调研报告 2013-04-26 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 出台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资源布局结构调整   ● 起草制定深化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摘 要】 辽宁省尤其是沈阳市和大连市围绕“探索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统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注重德育创新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有亮点、有创新。   最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张天保、周稽裘、陈宇三位委员及特邀专家刘占山等针对“探索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两项试点赴辽宁省沈阳市和大连市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省级政府统筹   1.系统谋划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辽宁省委、省政府于2010年11月召开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同步制定了《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立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和要求,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活力。省政府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陈政高省长、陈超英副省长先后四次专题听取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与方案编制情况的汇报,并亲赴全省各市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2011年5月起,历时半年时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制定并印发了《辽宁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成为指导辽宁省未来五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的纲领性文件。《计划》围绕辽宁职业教育强省建设,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职教体系构建、学校及专业结构布局调整、示范学校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基础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0项行动计划、24个建设项目,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活力的目标任务及工作思路,为全省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辽宁省坚持“实施分类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的基本原则,指导和支持各地以建设职教园区和基地为契机,全力推进示范(骨干)性职业院校建设,科学调减中等职业学校数量,重点发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高校附设高等职业学校逐步予以剥离或取消。2011年,全省共调整撤并散、小、低、差中职学校近40所;撤消了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举办的高职学校,完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设高职学院的剥离工作;沈北职教城、鞍山职教城、锦州职教城已投入正常使用并逐步成为紧密对接装备制造业等支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大连职业教育基地、本溪职业教育园区、盘锦职业教育“一城两基地”已基本完成初步论证和前期规划,将陆续进入实施阶段。通过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辽宁省职业院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有17所中职学校成为国家中职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全省国家中职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总数已达到28所。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1.稳步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辽宁省将鞍山市确定为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指导鞍山市以职教城建设为契机,在全省率先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陈超英副省长先后三次赴鞍山市进行检查指导,全力推进鞍山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目前,鞍山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了正局级单位——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对进驻职教城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进行统筹管理,破解了困扰职业教育多年的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难题,初步理顺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为进一步推进全省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2.加大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沈阳市根据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本市的主导产业,投入11.9亿元,对市属的职业学校进行了规划整合,集中建设装备制造、化工、汽车等6所规模达到万人的重点职业学校。其中,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现代制造服务学校、化学工业学校、信息工程学校和汽车工程学校等5所学校已全部建成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沈阳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分散、规模不足、场地狭小、设施落后的问题。大连市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立了职教资源整合和职教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肖盛峰担任,下设职教资源整合指挥部和职教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分别由主管教育工作的朱程清副市长和主管建设工作的张军副市长担任,成员包括12个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编制完成了《大连市中长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大连市职业教育基地规划建设方案》《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方案》《大连职业教育基地一期建设规划方案》及《一期起步区院校建设方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2011年确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先期开工建设,全面启动职教基地一期工程建设。截至目前,3所学校建设所需土地指标已落实,建设规划方案和土地整理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   3.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统一管理。为进一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更好地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底至2011年初,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省编办重新核定了教育厅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省教育厅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业务划归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实现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统一管理。   4.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一是起草制定校企合作地方法规。大连市已起草《大连市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大连市人民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意见》《大连市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实施意见》《大连市关于推进职教集团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沈阳市关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法规以及相关的配套文件也在起草过程中。二是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辽宁省教育厅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试点,在坚持 “确保学院主体办学性质不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升值、确保教职员工编制身份不变、确保学院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下,支持学院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创建了二级产业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目前,曙光集团已累计投入3200万元用于学院建设和管理,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余人。与此同时,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渤海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沈阳汽车工程学校、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二级院校也已达成意向,并陆续付诸实施。沈阳市早在2005年即召开了全市校企合作对接大会,职业学校与398个企业签订了424个校企合作协议,签约用人订单9000余人。2010年,全市的职业学校又与9家企业联合在职业学校建设了9个高水平的创新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大连市轻工业学校、电子学校、商业学校、综合中专、交通口岸学校、天巳汽车学校等在引进企业入校,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方面也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工学交替型、校企合一型、前校后厂型、自办产业型等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此外,省教育厅在总结以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集教学、生产、科研等多功能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有效对接。2011年9 月,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遴选确定了首批101个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省级财政共拨付专项资金1.1亿元。三是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省教育厅组织和指导下,着手组建10个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相关企业和其他职业院校参与、以行业或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目前,“汽车服务业职教集团”“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3个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已成立,并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沈阳市围绕装备、化工、汽车、商贸、旅游、IT、近海经济等支柱产业,组建了10个职教集团,包含455个大中型企业、55所职业院校,在职教集团内部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大连市在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拟利用3至5年时间,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组建10个左右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集团,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适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2012年将完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3个职教集团的创建工作。   (三)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2011年,辽宁省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组织开展了职业院校校长领导能力、战略思维和管理水平提高培训212人次、中高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培训2000人次、相关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和推广培训891人次,评选表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名师21名。通过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校长们的领导素养和管理水平,提高了广大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辽宁在装备制造业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在现有东北财经大学、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两个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省级重点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并推荐其申报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与校长培训基地。   沈阳市实施“双千互进”工程,大力支持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2007年3月,沈阳市召开“深化校企合作,千名技师进学校、千名教师进企业”誓师大会,启动“双千互进”活动。当年全市有536家企业的1163名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有1222名教师走进372家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全面提高技能水平和感受企业文化。2012年,市财政将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落实“双千互进”工作。   大连市积极推进“双师素质提高行动计划”,重点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每年设立不少于300万元的专项资金,遴选一批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探索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结对子”的校企合作培养培训新模式,通过选派主干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岗位实践等方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造就一支适应就业导向、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2011年,大连市完成25个项目、48个班次的培训任务,共培训“双师型”教师1680人次,其中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的教师有462人次,有200余名教师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题培训,选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校长和教务主任各50人,分两批赴清华大学脱产学习;选拔522名教师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72名教师完成省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选拔30名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开展了“送教下乡”“送教到校”活动,参加观摩培训的农村职教教师达1600多名。   (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近年来,辽宁省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予以强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总投入2000万元,开发完成9个专业类别22个项目的教学软件31个,现已全部通过国家专利局的审批与注册,并在全省职业院校中普遍推广使用。在认真总结职业教育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辽宁省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着重加强信息化综合性云服务平台体系、数字化与智能化资源库和数字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2011年9月,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申报2011年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通知》,启动了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石油化工、土木水利、财经商贸、农林牧渔等7个专业类别的“基础性资源库、引导性资源库、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等三个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进一步巩固了辽宁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11年11月22-26日,辽宁省教育厅与教育部职成司成功主办了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辽宁省选手共获得金牌14枚,位列全国第一。   (五)注重德育创新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大连市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坚持“德育为先,德技并重”,开展德育创新工程。一是充分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贯彻全国中职学校新一轮德育课改精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全市德育课专任教师进行了多批次、多轮次的业务培训,统一各学校德育课程计划,有力地保证了课改的顺利实施。市属中职学校贯彻落实“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学校、企业文化进课堂”的要求,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发各种校本德育课程,把身边范例写入职业生涯规划辅助教材,聘请行业能工巧匠、职业典范、创业能手作为“德技辅导员”,深入学校,进行德育宣讲和就业指导。二是以大连市“品质立市”的发展战略为引领,实施文化育人工程。从理念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身边化、具体化和生活化;从政策层面,研究制定《大连市大力推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从行为层面,坚持环境育人,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月”活动。2012年将在全市打造4所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切实推动实施德育创新工程,彰显“百花齐放,一校一品”的德育目标。三是以中华传统美德和经典文化塑造学生良好品行,大力推行“国学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组织市属中职学校德育骨干教师编写出版了《国学通识教程》,召开了全市中职学校“国学进校园”研讨会和现场会。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弟子规》颂读、国学教育校园情景剧比赛等各类国学教育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调研组的意见建议   (一)要更加注重和发挥地方政府在试点工作中的统筹作用   改革试点取得成果的大小与政府统筹指导作用的关系非常密切。政府要做的不仅仅是指导,而且要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推动,特别是要在职业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争取有所突破,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资源整合、校企合作机制、资金投入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   (二)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调整职业学校布局   职业教育是开放性的,其任务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职教资源的整合、职教城的建设不能一味求大求全,应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及产业布局结构,要用终身教育理念来指导构建职业学校的布局,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社区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辐射作用。   (三)要更加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育   辽宁省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效果也很显著。希望各有关部门和学校能够进一步探索德育工作有效途径,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建议教育部会同人社部认真研究解决职业院校从企业选聘专业教师遇到的有关政策障碍问题   例如,企业人员不能转入事业单位问题,以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必须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学科的考试问题等,类似的一些政策规定,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进入到职业院校任教。这样,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将很难得到有效解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   (选自《教育决策咨询》)
个人分类: 技术与职业教育|1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车开支每年至少6000亿,能做什么?
热度 1 rumford908 2013-3-4 12:05
o 全国人大代表、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育彪告诉晶报记者,据统计,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国家发改委相关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开支每年至少6000亿 http://news.sina.com.cn/c/2013-03-04/071926417518.shtml 免费午餐,每生每天支出3元。可供应3.33亿学生。 全国共有小学在校生9926.37万人。 http://www.stats.edu.cn/tjgb/2011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m。 这是今天给学生上课时,同学们算的——公车开支每年至少6000亿,能做什么? 也就是说,节约下的费用可以给全国所有学生(大、中、小、幼)提供免费午餐了!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在世界教育史的一大创造!也应该无愧于社会主义教育!
2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明日报》发表大学教师调研报告:心理健康问题大
liuli66 2013-2-5 12:26
信息来源及摘录如下: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2/05/nw.D110000gmrb_20130205_1-15.htm ————————————————————————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较大,业余时间休闲活动较少,评职晋级、待遇与业绩成果挂钩是困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⒈高校教师面临的教学科研压力较大,参加休闲和体育活动较少 调查显示,在业余时间的安排上,选择读书的高校教师占到44.6%,选择做学问的占16.9%,参加休闲和体育活动的教师占27.4%,选择交友的占11.1%。这反映出,由于现行高校岗位津贴的政策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高校教师休闲时间较少,高校教师的业余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所从事的教学科研领域,业余文化生活的选择性和差异性较小。 ⒉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大,一些教师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在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认识和评价时,认为心理压力大的占44.2%,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28.2%,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占21.3%,认为心态平和的仅占6.3%。这反映了高校教师在工作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通过进一步的深访可知,产生这些压力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高校之间排名、学科、科研等评估方面的竞争转移到广大教师身上,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体现。一些不合理评估把高校之间的合作优势弱化,把竞争意识强化。不同高校教师都面对不同的考核指标:国家重点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很高,非重点院校对教师发表文章的级别、层次都做了具体规定,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教师教学任务较重。随着新一轮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拉大了教师收入水平,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日渐成为影响教师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一些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了评职晋级,提高自身及家庭的生活水平,过度进行脑力劳动,身体透支现象严重。 ⒊困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差异不大,主要集中在评职晋级和将待遇与业绩成果挂钩 调查显示,高校教师认为困扰自身心理健康的最大问题是评职晋级问题的占49.2%;待遇与业绩成果挂钩排在第二位,占22.8%;学历提高排第三,占16.7%;认为是同事之间竞争压力的占11.2%。这说明,评职晋级、将待遇与业绩成果挂钩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重点。职称高,教师工资收入自然会增加,科研成果多,教师津贴和补贴就会增加。值得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思考的是:一方面,适当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过高的标准和要求,就会产生副作用,不利于高校教师潜心专研,有些教师就会追求眼前利益,在教学上不认真,在学术上粗制滥造,就会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个人分类: 杂感|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 - 29岁未婚女孩人流比例可能超过20%
热度 6 skylark1981 2012-9-30 09:18
假设中国14亿人口,其中女性占50%。假设女性人口比例按照年龄比例是平均的,那么年龄在20 - 29岁女孩人口总数为140000 * 0.5 * 10 / 75.0 = 9300万。 其中未婚女孩比例加入占一半。那么总数约为4650万。其中未婚女性中有1300 * 0.65 = 845万做过人流手术。 所以未婚女性中人流比例为18.5%, 其中有可能超过10%的人曾经反复人流。考虑到这个调查主要是在城市进行的,而在农村人流的比例要小得多,所以在城市中未婚女孩人流的比例可能超过20%。保守估计,比例也肯定超过10%,这就意味着随便在大街上找10个女孩子,就有1-2个做过人流。太可怕的数字了,这说明我们整个社会在性教育方面有严重缺失。而随着中国整个社会越来越开放,这个比例还会继续增长。 需要提到的是,这个调查主要集中在20 - 35岁女性,没有包括未成年少女。根据近几年新闻的报道和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我相信对于未成年这个比例应该也在同一个数量级上,也就是说在10%左右。事实上高中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如此巨大的人流比例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应该是社会学家研究的内容。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不应该对这些事情不理不睬。 材料来源: 中国每年人流手术达1300万例 超6成为未婚女性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2/09-30/4223825.shtml 记者近日从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国每年人工流产手术达1300万例,人工流产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少年普遍缺乏避孕常识。会上公布了 一项对1000名20—35岁女性所做的避孕问题调研报告。结果显示,每年流产女性中,65%为20—29岁未婚女性,50%是因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导致 意外怀孕,反复人流者高达50%。 (记者李晓宏)
12680 次阅读|6 个评论
移动医疗的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
xupeiyang 2012-7-21 11:28
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给出的定义为,mHealth,就是通过使用 移动 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 卫星 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它为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在医疗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医疗可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问题。 让医疗服务“随手可得”    移动医疗,改变了过去人们只能前往医院“看病”的传统生活方式。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路上,人们都能够随时听取医生的建议,或者是获得各种与健康相关的资讯。医疗服务,因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加入,不仅将节省之前大量用于挂号、排队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时间和成本,而且会更高效地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变治病为防病。 为公立医院改革“添把火”    2010年10月起,国家卫生部决定启动全国近百家医院和部分区域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卫生部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在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应用解决方案,可基本概括为: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识带的应用、无线语音、网络呼叫、 视频 会议和视频监控。可以说,病人在医院经历过的所有流程,从住院登记、发放药品、输液、配液/配药中心、标本采集及处理、急救室/手术室,到出院结帐,都可以用移动技术予以优化。因为移动应用能够高度共享医院原有的信息系统,并使系统更具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   移动应用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减少医疗差错。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据美国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每年有超过1500万例的药品误用事故在美国医院内发生。为了避免这些失误,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地得到和确认患者的医疗信息,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移动医疗: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www.chinanews.com/it/2011/03-10/2896960_2.shtml 缓解就医难 移动医疗成医疗电子领域新势力 http://www.cnw.com.cn/industries-news/htm2011/20110310_218631.shtml 2012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资料 http://www.mhealthchina.org/wjhg.asp 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7171 移动医疗的中国机遇 http://news.csdn.net/a/20110707/301266.html
个人分类: 移动医疗|40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xupeiyang 2012-6-25 09:00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生物医药产业本土优势渐失 海归团队.docx
个人分类: 科技评价|2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光明网:一份来自美国科学家就转基因增产神话的调研报告
蒋高明 2012-4-21 10:10
2012-04-16 14:04:14   来源:光明网卫生事业部   贾志光 译 沈阳 校   查看评论   进入文化论坛   手机看新闻 10 发送给好友 http://health.gmw.cn/2012-04/16/content_3974839.htm !--enpproperty 39748392012-04-16 14:04:14.0贾志光 译 沈阳 校一份来自美国科学家就转基因增产神话的调研报告(1)_卫生频道_光明网转基因,美国,科学,产量,29222卫生原创/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2009年3月,这份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组织的专家格里安. 谢尔曼撰写的题为《 转基因 未能兑现的产量----转基因作物的性能评价》报告公布后,引起了全球、特别是美国公众的强烈反应,很多美国人这时才发觉,自已近40年来一直都被转基因产业大享所忽悠,因为大家最初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研发,特别是听到了他们曾经承诺了一些十分响亮口号,包括:“转基因能最大限度地增产!” ,“转基因能解决全世界穷人的饥饿问题” 等等,我们把“ 科学家关注联盟 ”网站上的有关这份报告的介绍翻译出来,让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找出该报告去深入细读。我们也希望读者能把您的意见反馈给我们光明网卫生频道的同事,让我们共同关注全球转基因主粮的安全问题。小标题是译者所加。 一、《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研究背景 多年来,转基因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以标榜能养活整个世界大肆鼓墟,并声称转基因作物会产生更高的产量。 格里安. 谢尔博士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起组织的“科学家关注联盟” 专家 格里安. 谢尔曼 (Doug Gurian-Sherman) 先生在2009年3月发布了题为《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认为以上这些转基因生物技术产业一贯标榜的承诺都是空谈:他用了美国近20多年的数据研究和13年转基因商品化了的资料分析,证明基因工程并不能够显著增加美国农作物的产量。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是以农作物的产量作为指标仔细评估基因工程的整体效果的第一份报告,对比转基因与其他农业 科技 差异。报告综述二十几份玉米和大豆的学术研究资料,它们都是种植在美国的两种主要基因工程食物和作物。基于这些研究数据,《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得出结论认为: *美国的基因工程种植的耐除草剂大豆和耐除草剂玉米产量并没有增加。而抗虫玉米只是稍微提高了产量。 *报告还发现:过去的13年美国的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育种和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而带来的。 二、《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主要结论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提出时,正值全球食品价格暴涨和局部地区粮食短缺,国际社会关于如何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提高产量呼声很高。 “产量”一词是指一个在特定时间内,每单位土地面积生产的农作物数量。转基因生物技术公司一贯认为要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这一目标,离不开基因工程的技术支持。 例如,孟山都公司正在全球传播的宣传广告,涉及世界人口爆炸问题的广告词说“......先进的种子能够显著提高作物产量......”。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揭穿了孟山都公司这种广告词的说法,用数据证明:粮食生产要在未来增产,基因工程不起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技术产业一直声称有更好的产量,但《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阐述了实施于基因领域以提高产量的实验在20年中并无显著成果。 三、《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的主要内容 1、区分“产量潜力”和“产量预期”概念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还把农作物的“产量潜力”和“产量预期”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区分,它们常在行业中被混为一谈并被他人误解。 农作物的“产量潜力”是指在最好的生长条件下,作物的最终达到的生产量能力。而“产量预期”是指在排除病虫害,干旱和其他环境因素造成的损失后的产量水平。 2、三种转基因食品和饲料数据研究结论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研究了美国三种最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和饲料作物,即耐除草剂大豆,抗除草剂玉米,抗虫玉米(Bt玉米,在苏云金芽孢杆菌之后,其基因使玉米抵抗多种昆虫)的“产量潜力”和“产量预期”的数据,得出的研究结论是: 耐除草剂的大豆、抗除草剂玉米和Bt玉米未能增加内在产量。与传统方法相比,抗除草剂大豆和耐除草剂的玉米也没有提高经营产量。 该研究报告同时披露新发现的一个结论: 与典型的传统种植方法相比,Bt玉米在“产量预期”方面可能提高3-4%的边际产量。由于Bt玉米已经在1996年开始商品化,其产量每年只是平均增加0.2-0.3%。若以此数据做背景,美国过去几十年玉米产量平均每年都能增加约1%,这明显高于Bt基因性状提供的产量。 四、《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的建议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除了用历史数据评估美国基因工程外,还反思了该技术在未来几十年里可能增加粮食产量的潜在价值。 报告作者并不否认基因工程最终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报告也用数据告诉大家: 想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支持去实现大幅增加农作物产量无实际意义,这一点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十分重要。 此外,《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也指出:最近的研究表明,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有机质肥料,和类似的耕作方法已经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贫困农民用低成本获得双倍作物产量回报。 《转基因未能兑现的产量》报告建议:美国农业部、美国的国家农业机构和大学要用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研究和开发农作物增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这些方法应该包括: 现代传统植物育种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质肥料耕作农业,以及不需要农民支付大量前期种植成本投入的先进耕作方法。 该报告还建议,美国的粮食援助机构将这些有前途和低成本的农作物增产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技术,传授给发展中国家农民使用。 格里安.谢尔曼说:“地球因人口过多和气候变化方面带来的饥饿问题,我们想找出解决办法并真正起作用,只能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采用传统育种、耕作办法比转基因工程更有用。” For years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has trumpeted that it will feed the world, promising that it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will produce higher yields. That promise has proven to be empty, according to Failure to Yield, a report by UCS expert Doug Gurian-Sherman released in March 2009. Despite 20 years of research and 13 years of commercialization,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failed t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U.S. crop yields. Failure to Yield is the first report to closely evaluate the overall effect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had on crop yields in relation to other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It reviewed two dozen academic studies of corn and soybeans, the two primary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 and feed crops grown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ose studies, the UCS report concluded that genetically engineering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and herbicide-tolerant corn has not increased yields. Insect-resistant corn, meanwhile, has improved yields only marginally. The increase in yields for both crops over the last 13 years, the report found, was largely due to traditional breeding or improvements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e UCS report comes at a time when food price spikes and localized shortages worldwide have prompted calls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r yield -- the amount of a crop produced per unit of land over a specified amount of time.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maintain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is essential to meeting this goal. Monsanto, for example, is currently running an advertising campaign warning of an exploding world population and claiming that its “advanced seed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crop yields…” The UCS report debunks that claim, concluding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is unlikely t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has been promising better yields since the mid-1990s, but Failure to Yield documents that the industry has been carrying out gene field trials to increase yields for 20 years without significant results. Failure to Yield makes a crit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potential—or intrinsic—yield and operational yield, concepts that are often conflated by the industry and misunderstood by others. Intrinsic yield refers to a crop’s ultimate production potential under the best possible conditions. Operational yield refers to production levels after losses due to pests, drought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study reviewed the intrinsic and operational yield achievements of the three most common genetically altered food and feed crops in the United States: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herbicide-tolerant corn, and insect-resistant corn (known as Bt corn, after the bacteriu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whose genes enable the corn to resist several kinds of insects).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herbicide-tolerant corn, and Bt corn have failed to increase intrinsic yields, the report found. Herbicide-tolerant soybeans and herbicide-tolerant corn also have failed to increase operational yield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Meanwhile, the report found that Bt corn likely provides a marginal operational yield advantage of 3 to 4 percent over typical conventional practices. Since Bt corn becam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in 1996, its yield advantage averages out to a 0.2 to 0.3 percent yield increase per year. To put that figure in context, overall U.S. corn yields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have annually averaged an increase of approximately one percent, which is considerably more than what Bt traits have provided. In addition to evaluating genetic engineering’s record, Failure to Yield considers the technology’s potential role in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 report does not discount the possibilit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eventually contributing to increase crop yields. It does, however, suggest that it makes little sense to support genetic engineering at the expense of technologies that have proven to substantially increase yields, especially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ddition,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organic and similar farming methods that minimize the use of pesticides and synthetic fertilizers can more than double crop yields at little cost to poor farmers in such developing regions as Sub-Saharan Africa. The report recommends that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state agricultural agencies, and universities increas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proven approaches to boost crop yields. Those approaches should include modern conventional plant breeding methods, sustainable and organic farming, and other sophisticated farming practices that do not require farmers to pay significant upfront costs. The report also recommends that U.S. food aid organizations make these more promising and affordable alternatives available to farm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f we are going to make headway in combating hunger due to overpopul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we will need to increase crop yields,” said Gurian-Sherman. “Traditional breeding outperforms genetic engineering hands down.”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矿产资源开源节流利用机制研究——云南省调研报告
whyhoo 2012-3-1 15:10
按照咨询中心的工作安排,调研组一行三人于 6 月 20 日至 6 月 24 日在云南省调研,分别实地考察了云南大型国有露天磷矿采选企业云南磷化集团和昆钢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并与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地矿局、云南有色地质局等单位就矿产资源开源节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座谈。 一、云南磷化集团在磷矿资源集约开发、综合利用方面所做的工作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国有大型现代化露天磷矿采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企业,国家级云南磷复肥磷矿采选基地。公司 1965 年始建矿山, 2001 年由昆阳磷矿矿务局和云南磷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改制而成, 2005 年 8 月,整体进入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发展至今已有 44 年历史。 云南磷化集团的发展折射了我国磷化工业发展的现状和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的磷矿生产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 精细化加工程度低。 我国磷矿开采主要集中开采 优质富矿,中低品位矿石开采程度低,近几年,由于磷矿资源的紧张和价值的提升,各磷矿开采和加工企业开始重视中低品位磷矿的开采和利用。目前,云南磷化集团拥有四个大型露天矿山,核定原矿生产能力 820 万吨,擦洗选矿生产能力 828 万吨,浮选生产能力 850 万吨,选矿试剂生产能力 10 万吨;建设有产能 1 万吨的黄磷装置,开发低砷黄磷和精细磷化工产品,成为我国磷矿资源开发的骨干企业。 (一)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利用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云南磷化集团从 2001 年到 2008 年,采剥能力增长 11 倍,原矿生产能力增长 4.8 倍。通过规模化企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每年都有增长,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也有了保障,彰显出较强的较强的技术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云南磷化集团矿体最低可采厚度 0.5 米,夹石剔出厚度 1 米,采矿损失率 2.66% ,采矿贫化率 1.58% ,擦洗选矿回收率 89.6% ,擦洗选矿产率 86.96% ,综合绩效在全国化工行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公司独创的磷矿露天长臂式开采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率先研发了胶磷矿( P 2 O 5 ≥ 28% )擦洗选矿工业化新技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产品质量和分级加工利用。近几年来,公司投入 5000 多万元,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研究基地,开展一系列试验研究工作,对中低品位磷矿的直接开发利用取得突破,在中低品位磷矿浮选工艺技术、选矿药剂、尾矿水处理、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公司建成海口 200 万吨胶磷矿浮选厂(我国首套胶磷矿浮选装置),安宁 200 万吨胶磷矿浮选厂和在建的晋宁 450 万吨胶磷矿浮选厂提供了工程设计依据。未来,云南磷化集团将建设国家级云南磷矿选矿实验室;逐步将入选矿石品位从现在的 24% 左右降至 20% 左右,大大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二)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中低品位磷矿资源 云南磷化集团在中低品位磷矿的直接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包括利用中低品位矿石生产一级钙镁磷肥;利用高硅低砷中低品位矿石生产优质低砷黄磷;对暂时不能直接利用的中低品位矿石,采取就地待采或集中堆放的方式进行保护。目前,公司原地保护的中低品位磷矿石总量约 2400 万吨,集中堆存的中低品位磷矿石总量近 200 万吨。    (三)整合区域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从 2005 年来,云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开展磷矿资源整合的通知》,云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了云南磷矿资源的整合, 实施“全省磷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的方案。 2008 年,云南省政府又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与合理开发磷矿资源的若干意见》,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磷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保护滇池流域生态环境的决议》。这两个文件都在环保、能耗、技术含量等方面对磷矿资源开发提出了更严格的准入标准。通过整合,云南磷矿资源按“一矿一主一权”的原则,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开采;整合中尊重历史和现实,积极扶持乡镇的发展,稳妥地处理好了企业与地方政府、村民的关系;通过整合,区内的乱挖滥采得到了遏制,公司近年来投入 700 万元用于矿山环境恢复,大大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从云南磷化集团矿区整合情况看, 2005 年整合以来,公司在完成销售收入、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国家上交税收也同样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从 2004 年交税 4011 万元, 2005 年一举上升到 10311 万元,逐年上升, 2008 年达到 25575 万元。克服了原来地区中小矿山局限于开采富矿,对资源储量丰富的中低品位磷矿基本没有利用的现象,这些中小矿山普遍将中低品位矿石当废石排弃或掩埋,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块丢粉。   (三)促进 下 游精细化发展 , 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有序利用 我国的磷矿开采与磷化工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已经成为我国磷化工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国内发展精细磷化工业,由传统大宗磷化工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精细磷化工产品,对于发挥我国磷矿资源,提高企业受益都有重要的意义。云南省政府 2005 年进行了行业整合,将云南磷化集团整体划转云天化集团,形成云天化集团体制下的“集团型矿肥矿化结合”循环经济产业链,符合磷矿的开发规律,促进了地区磷矿的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    二、玉溪大红山铁矿资源开发新矿新技术新模式  玉溪大红山矿业有限公司地处云南玉溪市新平县境内,矿山隶属云南省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新建的国内大型地下矿山,矿石储量 4.5 亿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发现,由于品位低未发开,到九十年代后矿产品价格上涨,矿山开始筹建, 2002 年建成年 50 万吨采选试验工程, 2006 年底达到年 400 万吨采选能力,年生产铁精矿 186 万吨。作为一个新建的矿山企业,玉溪大红山铁矿不仅采用了先进的采选技术、运输手段,还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    (一)地下采矿 火山喷发熔浆及火山气液富化成矿的大型铁矿床和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大型铁铜矿床。 矿体开拓为胶带斜井、斜坡道及盲竖井联合开拓。采矿方法采用国内首创高分段、大间距( 20 米× 20 米)高效、安全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中深孔凿岩采用进口全液压深孔凿岩台车,矿石回收率也大大提高 , 从原来的 25% ~ 35% 提高到 50% ~ 60% , 给矿山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采场出矿用进口铲运机经矿石溜井至 380 米主运输中段,由振动放矿入 10 立方米底侧卸式矿车, 20 吨架线式电动车经有轨运输至站卸入破碎上矿仓。进入 344 米破碎系统,矿石破碎后放至保护胶带至胶带运送至地面选矿厂。 (二)选矿 选矿采用半自磨――球磨工艺。半自磨采用 8.53 米 × 4.27 台,球磨机用国产 4.8 米× 7 米球磨机 4 台,选矿工艺流程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矿流程,一段、二段磨矿采用连磨,其产口经过弱磁强磁的单一磁选工艺进行强磁抛尾,三段磨产品采用两段弱磁精选,弱磁尾矿经两段强磁抛尾后再进入一粗三精浮选流程,最终得到弱磁精矿和浮选精矿的混合精矿,精矿品位 67% ,选矿回收率 79.22% ,磨矿细度为 -325 目占 80% 。 (三)长距离管道输送铁精矿 大红山铁矿的铁精矿没有就地冶炼,而是运输至 171 公里外的昆钢,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长距离矿浆管道输送方案,大大减少了路途环境污染。管道输送能力 230 万吨 / 年,途经 4 县 11 个乡镇,是国内除包钢外的第二条长距离输送管道,共 3 个加压泵站及 1 个终点站,其中隧道 10 条,总长 15 公里,最长 2460 米,由美国管系公司( PSL )设计。 (四)公司流程化管理,工程外包,极大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由于涉及地方税收的问题,大红山铁矿在当地注册,公司进行流程化管理,采矿公司招标进入。大红山铁矿 2007 年销售收入 7.29 亿,上交税金 0.9 亿,利润 1.02 亿,但公司的职工 628 人。通过工程协作,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公司所在地戛洒镇,从一个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发展成云南五十个重点小镇之一。 三、矿产资源开源节流机制与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完善 (一)地方利益对矿产正常勘查开发的不利影响 在矿业发展上,地方政府面对探矿权、采矿权在找到矿后的带来的丰厚收益,通过种种方式控制矿权,使其收益留在地方。越是基层政府这种思想越强烈,特别是在矿业为其主导产业的地方。在云南一些地方,地方政府甚至乡镇政府设置了资源管理委员会或资源管理领导小组等非正式管理机构,对辖区内的矿产资源的探矿、采矿进行管理,有关探矿、采矿的年检等事务都要经过这些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批准。这种对矿业权实际控制管理权,使得几乎每级地方政府都会抱怨下级政府分割权力,“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省埋怨地市、县政府,市政府埋怨县,县埋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又会埋怨村委会。 近年来,由于矿产品价格的上涨,加上国内税费征收的不合理,使矿山成为一夜暴富的代名词,矿山开发利用成为各类人的发财手段,极大地影响正常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包括高额的勘查施工补偿费、过路费、安全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在云南一些地方,要开矿必须在当地注册矿业公司,扰乱矿业公司的管理,增加管理成本。 (二)政府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执法力度有待强化   矿山的储量实时管理较难。一些矿山,特别是中小型矿山的储量不实报,储量核实报告水分较大。发现勘查报告作假的现象,在办采矿许可证时,为少交税费,减少发现储量,达到最小的矿山建设规模就行;而要融资时,报告储量就会大大增加。 目前的储量评审机构只对来样负责,相应的信用体系并未建立。 目前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矿山的开发利用缺少有效的监督依据,在办理采矿权证时,所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多是不真实的,虽有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大纲,但上报的却不是一个实际可用的可研方案,发了矿权后,国土资源部门也很少能根据开发方案进行监督。现行的管理体制,矿权登记与资源管理分离,登记不在地方政府,但监管在地方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矿权处三、四个人管登记就忙不过来,哪还有多余时间和手段去监督矿权持有人的行为。 (三)现行矿权管理规范不完善,矿权市场不健全,也在影响矿产资源的开源 招拍挂后的法律矛盾较多,包括拍到矿权后,由于环境、森林等条件限制,或地方利益协调不利(在云南一些地方,地方要求业主交一平方公里 5 - 15 万元勘查投资保证金),矿权实施不下去,都会使发标的国土资源部门成为被告。在云南,有的地方政府实施招拍挂,为避免法律责任,提出一个“找矿无风险”的政策,在这个地方拍的矿权如果没有找到矿,地方政府可以再配置个探矿区,直到找到矿。 四、有关建议 (一)矿产资源开源节流机制的系统建设  矿产资源的开源节流是减轻矿产资源供给压力的战略性选择。 简单地说, “开源”主要涉及矿产资源的勘查,“节流”主要涉及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开源”是增加未知的矿产资源储量,“节流”是减少已知矿产资源储量消耗。当然“开源”和“节流”并不是截然分开,相对资源与人类可直接利用的矿产品,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矿石可利用的最低品位,减少资源浪费的“节流”也是一种“开源”。  要建立矿产资源开源节流机制需要一个系统建设,包括市场引导、政策调控、技术指标约束三个方面。市场需求是矿产资源开源节流的驱动力,通过市场引导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开源节流,因此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政府在政策调控方面要明确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技术指标上从源头上抓起,提供监督依据。 (二)从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继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 经过近几年的整合推进,各地反映资源开发秩序明显好转。通过整合,合理调整了资源的产业布局,促进重要矿产资源的统一规划、有序开发、综合利用和绿色矿业工作,可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发,逐步形成以大中型矿业集团为主体的开发新格局。 (三)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节约利用鼓励政策 从源头上抓资源综合勘查。综合利用研究成本高、风险大,一般企业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国家可以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补贴,促进企业综合利用研究。由于综合利用会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不明显,政府一方面可以在税收上支持、项目扶持,另一方面加大环境保护处罚,引导企业综合利用。 对于中低品位矿产资源,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细则,在资源配置和开发、技术研发和项目投资、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如节约利用 24% 以下的低品位磷矿资源,可免缴资源税、增值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等。现行的资源税没有按品位分,也不利于中低品位的资源开发。 (四)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的利益共享机制 继续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税费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征收返还机制,按资源所在地占总量的贡献比例,分享下游加工产业创造的税收,保障资源所在地的利益,并鼓励产业合理布局和规模化生产,防止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矿产资源的开源节流是减轻矿产资源供给压力的战略性选择。通常认为“‘ 开源’即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尤其是利用科技手段促进深部矿产资源的发现。‘节流’主要是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矿的利用率”(高平, 2008 )。简单地说, “开源”主要涉及矿产资源的勘查,“节流”主要涉及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开源”是增加未知的矿产资源储量,“节流”是减少已知矿产资源储量消耗。当然“开源”和“节流”并不是截然分开,相对资源与人类可直接利用的矿产品,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矿石可利用的最低品位,减少资源浪费的“节流”也是一种“开源”。 这种把“开源”和“节流”简单地分为勘查和开发的关系,是为了管理的方便,有利于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按美国地调局的统计,我国的磷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 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地区,与美国 、 南非、约旦等国,同属世界磷矿资源大国。在已查明的我国磷矿资源储量中,有 80% 的储量和全部富矿储量( P 2 O 5 ≥ 30% )集中在云贵鄂川湘五省,以云贵鄂川为主。在富矿储量中 80% 以上的储量分布在云贵两省,大约各占 50% 。我国磷矿资源已查明的储量中, 97.5% 为中低品位磷矿,全国磷矿资源的平均品位( P 2 O 5 含量)为 16.95% 。这种磷矿资源用于酸法加工制造湿法磷酸、高浓度磷复肥、工业级与饲料级磷酸盐等产品,必须经过选矿富集。在中低品位磷矿储量中, 85% 以上的储量属于沉积型胶磷矿,选矿技术难度较大,建设投资大,商品磷矿成本高,而且精矿产品不易长途运输。 调研组成员:黄崇轲 严铁雄 王峰 执 笔 人: 王 峰 原文见 http://www.crcmlr.org.cn/results_zw.asp?newsId=L102241518051368
个人分类: 能源|1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11年》全文
热度 1 lhj701 2012-2-23 14:25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011年》全文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1年11月8日) 物联网是现有信息产业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省经信委、省政府研究室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专题调研组,从5月上旬—10月下旬,围绕《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相关建议。有关情况如下: 一、《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2010年12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鲁政发〔2010〕114号)发布实施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在一些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 (一)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行动迅速、措施到位。 各市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自觉将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物联网发展工作,制定发展规划或相关文件,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营造了氛围、奠定了基础。济南市提出以“数字泉城”建设为着力点,以促进两化融合为抓手,狠抓物联网在各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应用,全面推进济南物联网产业发展。潍坊市以应用为牵引,以潍柴动力和力德电器为主体开展“智能工业”示范工程,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和得利斯集团为主体开展“数字农业”示范工程,以田润物流为主体开展“智能物流”示范工程,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召开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展示会议和“数字矿山”暨物联网新技术应用推进会议,成立了全省第一个物联网产业协会,并大力规划实施“65168工程”,通过设立济宁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物联网推进联席会议制度、建设以曲阜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核心的功能园区等措施,打造立足鲁西南、辐射和影响国内外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高地。淄博、东营、烟台、日照等市也都采取编制产业专题规划、组建物联网行业协会、开展“数字企业”建设活动等措施,有力地推进《规划纲要》的实施,促进了本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 (二)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正在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集成电路设计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济南市充分发挥“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地的优势,以济南高新区为核心,积极构建省部共建的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基地围绕打造“智慧威海”,以产业培育为主线、示范工程实施为牵引、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着力推进网络建设、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打造融技术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化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潍坊高新区计划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加强平台支撑、聚集创新资源和打造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手段,实现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的目标,建成重要的物联网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 (三)相关部门工作积极主动、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省经信委等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认真抓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物联网产业发展重大示范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共征集示范项目100多项,其中济南银泉科技公司的基于云计算架构的物联网基础支撑平台、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公司的HOSPOT物联网浏览器、海尔集团物联网数字社区及智能家居示范工程、青岛港基于RFID技术的港口国际物流服务中心等多个项目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二是在国内率先开展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制定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和认定管理办法》(鲁经信信推字〔2011〕183号),并选定济南、潍坊、威海、济宁、日照等5个“基础条件好、项目可行度高、具有试点(示范)效应”的市进行专业性基地建设试点。三是研究制定物联网行业发展技术和方案标准。组织山东大学、省科学院、省标准化院、中创公司等单位,从物联网传感、传输、应用等各个层面,开展物联网接口、架构、协议、安全、标识等物联网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适应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检测认证体系,开展信息安全、电磁兼容、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监督检验和检测认证工作。四是探索建立物联网发展支撑体系。省计算中心的“山东省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山东联通公司的高标准电信级IDC机房、山东电信公司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山东智慧物联网研究院、RFI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应用中间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全部面向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设备租赁、信息咨询、研发设计等专业化服务,成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示范工程逐步扩大、效果显著。 《规划纲要》发布实施后,“智慧矿山”、智能交通等12大重点示范工程扎实推进,物联网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节能减排、生物识别、一卡通、防伪、票证、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并在养殖业、物流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城市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生产制造等领域进行了多项示范应用,提升了重点示范区域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推进了全省物联网示范先行区建设步伐。特别是今年8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全省“智慧矿山”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现场推广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亲自到会并讲话,介绍、推广了中国电信山东分公司与枣矿集团合作建设的“智慧矿山”模式,在全省工矿企业掀起了一股物联网技术应用热潮。截至目前,“智慧矿山”方案已在全省20多家煤矿和非煤矿山得到应用,提高了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方便了矿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二、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我省是电子信息产业大省,也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市场应用、人才资源、新产业培育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和集聚优势。据统计,2010年全省物联网及相关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亿元,2011年底预计可达到1200亿元的产业规模。 1.集成电路产业。一是我省集成电路设计已有良好基础。我省拥有济南、青岛两个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济南作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拥有8 家省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和若干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企业。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单位在消费类电子、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电子、信息安全、各类智能卡等领域已形成了较强的设计能力。其中,山东华芯收购奇梦达西安研发中心进一步增强了我省集成电路产品设计能力,其自主研发的65纳米存储器成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和制造产业开始起步。2010年山东华芯公司成功收购海外一条十二英寸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并计划于今年正式投产,下一步计划在济南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存储器工程中心和规模化封测生产基地。淄博IC卡封装测试产能居全国前两位,聚集了山东山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淄博凯胜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和RFID生产企业。东营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威海新佳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金属氧化物场效应管、快速恢复二极管等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和生产领域形成优势,部分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三是我省已具备加快发展智能芯片产业的条件。我省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产业规模居国内前列,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厨房电器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与太阳能发电等产业迅速发展,机械、汽车、船舶工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这些都为物联网智能芯片及智能化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省物联网智能芯片制造项目已开始启动并加快推进,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积极规划和投资发展智能芯片产业,越来越多的国际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大公司正在积极与我省开展交流合作。 2.RFID产业。我省从事RFID产业的企业近百家,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已基本形成了以RFID芯片设计、电子标签封装和印刷、RFID读写机具开发、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方面,初步建成了以济南、淄博、威海、莱芜、滨州为主的RFID标签、读写器、打印机产业链硬件制造端,以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滨州为主的软件集成端的产业基地,产业聚集效应初现。技术方面,拥有的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是省标准化研究院)和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中创软件、烟台东方电子等企业的RFID中间件技术较为领先,北洋集团拥有国际先进的RFID标签打印机和通道天线技术,神思电子掌握高频读写机具新技术,莱芜杰讯电子拥有超高频RFID产品的研制技术实力,淄博泰宝拥有防伪物流电子标签多个专利,东港印务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德国妙莎电子封装生产线的企业。 3.传感器产业。一是整个产业已具规模。目前,我省直接从事传感器产业领域设计、加工、封装和测试的科研机构、企业达100余家。产品种类涉及热敏、湿敏、气敏、光敏、力敏、速度、加速度、振动等几十种类型。 2010年,传感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 二是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截止目前,我省传感器产业相关成果累计达500余项,申请专利230余项,部分单位成为国家传感器材料及元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会员或牵头单位。其中,威海的磁电式传感器、新型石油地震勘探MEMS加速度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等石油地质勘探用传感器;淄博的压力传感器、敏感传感器、双元双补偿热释电红外气体传感器以及电子陶瓷传感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生物传感器等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为国内首创,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初步呈现区域分类聚集态势。已初步形成了6大传感器特色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传感器企业集群、淄博电子陶瓷传感器企业集群、济南工业测量应用传感器企业集群、威海打印设备传感器企业集群、烟台石英晶体传感器产业集群、济宁-泰安矿用安全系统传感器企业集群。 4.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全省电信行业WCDMA/TD- CDMA/CDMA2000无线接入方式已覆盖全省所有城区、县城、乡镇和大部分的行政村、高速客运铁路、部分高速公路及大部分旅游景点,共建设WCDMA/TD-CDMA/CDMA2000基站约4.03万个,WLAN覆盖热点数量超过8000个。截至2010年底,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341.8万户,居全国第二位,宽带接入用户达747.4万户。我省物联网M2M 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 终端数已超过100 万,年均增长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预计“十二五”期间将突破千万级。三大电信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积极筹备,加紧建设M2M 管理平台并推出终端通信协议标准,以推进M2M 业务发展。海信、浪潮等通信模块厂商发展较为成熟,正依托现有优势向物联网领域扩展。 5.软件及信息服务业。2010年,全省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软件业务收入905亿元,居全国第4位,其中物联网相关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一是中创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物联网中间件及云端软件智能处理系统等项目的研发,目前已列入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其中,“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等7个项目入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参与核心基础软件研究及产业化的实力,项目总投资8.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4亿元。二是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等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模式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山东省云计算中心正式成立,“神威”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营,软件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平台一期工程顺利启动,省科学院与齐鲁、东营等10余家软件园区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首期工程整合了超过100台服务器,实现了微软、IBM等主流开发平台的协同共享,能够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园区提供存储、软硬件租赁和数据处理及数据灾备服务,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设备利用率,节约了整体投资。三是软件技术呈现出“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发展新趋势。以日照活点网络科技、地纬软件、蓝光软件等企业为代表,各类工业设计、嵌入式、虚拟仿真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矿山、电力、信息家电、装备制造等领域,使我省企业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71%,开发成本降低37%,生产自动控制率达到89%。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导入期,与构筑“智慧山东”的目标任务相比,既存在商业模式未定、技术标准不一等共性问题,同时在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链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及机制建设、规划和政策引导等方面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⒈规划较为滞后,发展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2010年出台的《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全省物联网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和措施,但截止目前仅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济宁、威海7市制定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其他市和绝大多数县(市、区)均未制定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同时,诸多行业层面也大多存在规划缺乏、思路模糊以及发展战略不清晰、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智慧山东”战略的有效实施。比如,山东作为煤矿资源开采和利用大省,至今尚未制定统一的“智慧矿山”专项规划,也未出台针对煤矿企业物联网建设的指导意见,政策导向的指引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⒉应用领域不广,总体上数量不多、层次偏低。目前我省虽然已出现一些优秀的物联网应用案例,但是总体上仍存在应用分散、集成度不高、市场驱动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和投入热情,不足以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即使在应用较为广泛的“智慧矿山”和“智能公交”这两个领域,相关企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停留在信息化建设这个层面,工作上仅局限于一小部分的技术应用,远未将物联网当作大战略和新产业来发展、去推动。同时,行业壁垒也是影响物联网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领域的闭环应用很难兼容,信息也难以共享。例如,煤矿企业和运营商一致反映,由于受制于煤安标志认证,许多物联网技术与产品没法进入井下安装使用,影响了“智慧矿山”的建设效果。 ⒊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备,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集成、集群、集聚是未来物联网发展的方向。我省物联网产业链条的界定和分工不明晰,主要产品尚处于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一些重要的环节尚未发展起来,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联动效应不足,实现集成集群集聚发展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应用领域缺乏大型企业,难以支撑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的发展路线,不利于培育市场规模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⒋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低,创新体系不够完善。虽然我省在芯片技术、敏感器件等基础技术和高精度技术方面进步很大,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技术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发展,总体上存在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等现象,远未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致RFID、传感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成果产业化进程较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无法快速跟进。另外,当前物联网技术与应用标准规范缺失,传感单元品种繁多,各自制定的标准数量很多且彼此难以协调,这种现象也限制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应用。 三、推动我省物联网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全国各地物联网发展基本上同处于一条起跑线上,山东具有一定的发展先机和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使物联网成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新亮点和助推器。 (一)重点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较为完备的物联网技术体系 ⒈加大核心技术攻关。核心技术是第一支撑,核心产业是第一基础。要立足我省现有技术优势,着力破解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在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新一代通信和网络高端计算设备、高端软件、数字家庭等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攻关,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关键技术专利,迅速占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同时,推动传感器、RFID等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深层次技术合作,进行补充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相关技术研发,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 ⒉深化“产学研”机制。从体系构建、合作模式、政策和法规体系、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推广应用和投融资体制等方面着手,构建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在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都具备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合作机构。整合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各方积极主导和参加标准制定、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和实施试点示范应用项目,支撑我省物联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发挥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⒊科学制定标准体系。从趋势上看,物联网标准体系是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将呈现从成熟应用方案提炼形成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带动关键技术标准,逐步演进形成标准体系的趋势。今后几年,随着物联网应用的逐步扩展和市场的成熟,哪一个应用占有的市场份额更大,该应用所衍生出来的相关标准将更有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标准。当前,我省应着重在优势行业和涉及互联互通等共性问题方面尽早制定相应的标准,如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中间件接口标准等。同时,要采取开放的态度,积极吸纳已经具有广泛国际市场基础的相关应用技术标准,鼓励我省企业参与到国际国内各项标准制定工作当中,实现合作共赢。 ⒋加快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物联网海量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交换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高速宽带网络、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超级计算中心和云计算中心等共性基础支撑项目的建设。二是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推进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建设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服务。四是面向重点领域,依托山东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山东省移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建设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基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基地,为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五是建设物联网标准及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保障我省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的规范化发展。 (二)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我省物联网产业化新路径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从而导致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从物联网广泛的应用看,当前和今后物联网产业将可能会形成以下几种类型的商业模式:一是政府买单模式。政府为关系物联网发展的一些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有助于产业化过程中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二是免费模式。即公司通过向某一类客户收取少量费用或提供免费服务,来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然后再依靠他们来大量吸引另一类客户,而后者贡献的收入将大大超过公司获取和服务前者的成本。三是运营商推动模式。运营商依据客户市场的共性需求特征,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和运营商的运营服务能力,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直接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改变。四是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厂商作为系统的实施方,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形成智能化服务方案,如煤矿企业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五是行业共性平台模式。这个行业内的企业碎片化,大大小小企业众多,物联网应用难以规模化,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这样的行业标准化推进难度非常大,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合作推进,提供相应的行业共性平台服务。 目前,物联网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民生领域的政府推动和能源企业与运营商共同探索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和商业模式。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市场的日益壮大,其他几种商业模式将会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甚至有更新的模式逐渐出现,广大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因此,广大终端生产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商,要牢牢把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前在新一轮竞争中寻找各自的新定位,努力向可提供成体系解决方案的物联网应用集成商、能够提供成套服务的公共服务运营商以及利用某一环节的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跨领域跨行业服务的新兴企业转变。 (三)加快物联网产业载体建设,培育发展物联网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⒈加快形成产业布局。从全省层面,要突出自主创新,选择2—3个设区市建设核心技术和产业聚集区;突出产业支撑,选择4—5个设区市发展产业支撑区;其他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明确重点发展领域,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开展物联网应用和示范工程,集聚物联网优势企业,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形成技术创新、应用方案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合力。各市应有重点推动特色化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在省内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⒉加快物联网产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逐步推进各类产业园区、特色园区建设,引导各类物联网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在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省外优势企业以及孵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重点打造RFID、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物联网服务产业等园区。针对现有的信息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重点物联网基地,每年选取1-2个产业园作为物联网产业基地。以济南、青岛等市为全省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促进实现其他各市产业园区与之协同发展、错位竞争的良性发展态势。 ⒊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培育有竞争力的主导企业。在新型RFID、传感器、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开发、高端集成服务、网络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集聚规模以上企业5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整合现有财政资金和扶持政策,实施物联网产业100强企业培育计划。以浪潮、海信、北洋等企业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物联网国内领先企业,力争在芯片、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设备研发制造领域取得突破。以中创软件、济南银泉科技、华东电子等企业为重点,在物联网操作系统、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等行业技术应用领域做强一批龙头企业。 (四)加快推进“两化融合”,促进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物联网产业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物联网产业的推进策略上,应充分考虑到山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将物联网相关技术作为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服务品质含量的关键手段。一是推进物联网在制造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针对山东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控制水平,形成传统制造业更高精度、更可靠的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一方面,大力研发和引进微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技术,提升物联网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选择电子、汽车、装备等产业进行典型示范,推动企业对物联网应用的认识和实践,扩大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二是加快物联网在节能减排监测控制领域应用,利用物联网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性。可选择化工、纺织印染、冶炼等能耗较大或排放较重的行业,加强物联网在能耗监测和排污监测的应用,使企业和节能减排管理部门能够实时了解监测数据,并及时调整控制方案。三是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示范效应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大力建设发展智能电网和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加快物联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五)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努力促进物联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全面指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强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快认定、建设一批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示范基地,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建立省与重点地区、重大项目的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应用推广中的问题。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省重点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有效实施。 ⒉推进部门合作。物联网涉及产业链众多,应用领域遍及安防、交通、物流、医疗、电力等多个领域。因此在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中,很难有单一企业独立完成整个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另外,物联网的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又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因此,像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与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才能有效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同时,要加强部省合作,建立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委的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⒊加大产业政策支持。要完善政策导向,研究制定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省级专项资金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要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要进行优先认定,要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产业投资力度。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向物联网企业倾斜,切实加大对物联网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物联网企业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合同质押、资质抵押、信用保险、科技保险等试点;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企业,创造有利于物联网企业成长的投融资环境。 ⒋实施科学的考核办法。一方面,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部门,落实考核内容,定期通报各项目标任务的进展情况,对责任单位进行督促检查,确保规划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产业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工作制度,加强统计分析和跟踪监测。要找准物联网产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全面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资料,从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等多个方面,科学、合理地提出评价指标体系,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遵循规范和参考依据。统计部门可以选定3—4个统计样板(如浪潮集团、济南高新区CIIIC等),作为样本企业和样本园区,统计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预估物联网产值占比,研究确定物联网产值所涉及的产品及服务情况。 资料来源:山东经信网 http://www.sdetn.gov.cn/portal/jmxx/gzzx/dcyj/webinfo/2012/02/1329699312957945.htm
个人分类: 物联网|44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构建劳动争议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协调机制的调研报告
shenbinti 2012-2-21 16:07
关于构建劳动争议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协调机制的调研报告 作者: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推进,我国各类用工主体达到 1142 万家,劳动主体达到 2.92 亿。劳动关系基础方面法律法规的欠缺及用工主体逐利的本性,导致了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激增,在我院受理的 2 万余件案件中,劳动争议案件为 5000 余件,占四分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减少劳动争议案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也是能动司法的题中之义。劳动争议案件中,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三者之间的协调,是案件顺利化解的基础和关键,但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构建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此,我院组成调研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查阅了 8000 余份案卷,走访了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北京市劳动仲裁委员会,青海省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此基础上,针对制约劳动争议案件化解的不利因素,梳理了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一、我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概述及民行关联案件类型 (一)民行受案状况 我院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11 年 11 月 20 日共受理劳动争议民事案件 8112 件、劳动争议行政案件 128 件。 从争议内容方面来看,劳动争议民事和行政案件大多涉及劳动报酬、补偿赔偿金、保险福利、工伤待遇等内容。其中,民事案件类: 2010 年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案件约占案件总数 53.8% , 2011 年为 49.2% ; 2010 年因经济补偿和赔偿金发生争议约占案件总数 28.25% , 2011 年为 23.4% ;因社会保险福利发生争议案件约占案件总数 17.42% ,以上三方面案件占民事总数的 90% 多;行政案件类:工伤认定案件约 26% 、劳动监察案件约 20% 。案件情况总体呈现涉及范围广、新情况多、处理疑难复杂的趋势。另外,近两年群体性案件占到近三成,劳动争议信访案件占信访案件总数的 24.8% 。 (民事审判) (行政审判) (二)民行关联案件类型 同一个劳动纠纷中,因为争议标的、维权路径的不同,会分别或同时进入民事审判程序、行政执法程序及行政诉讼程序中。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实证分析,劳动纠纷处理过程中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交叉关联的状况十分普遍,涉及民行关联的主要案件类型有:工资纠纷、工时纠纷、社会保险纠纷、工伤赔偿纠纷、档案转移纠纷等。这些案件类型在劳动争议纠纷中所占比例高,审判难度大,是审判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据统计,其中工资纠纷约占 50% 多,加班工时纠纷约占 20% ,社会保险纠纷约为 17% ,工伤赔偿纠纷约占为 7% ,档案转移纠纷约占 4% ,几乎覆盖整个劳动争议领域。 1 、工资标准查明案件 工资标准问题是劳动争议案件的基本问题,是计算各类经济补偿金、社会保险金的基础,所以一旦工资标准确定错误,会导致案件事实不准,易引发信访。 工资标准问题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用人单位根本不承认与劳动者有劳动关系,第二个层次是用人单位虽然承认与劳动者有劳动关系,但是不认可劳动者提出的月工资标准和数额。第一个层次问题的解决须先经过劳动关系确认之诉,如果认定不存在劳动关系,那么也就无所谓工资标准问题,所以这里我们讨论的都是存在劳动关系的案例。 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责任,往往会采取不规范的形式发放工资,主要表现有:以实物或者有价证券发放工资、用非公司帐户发放工资,给员工近亲属而非本人发放工资等。在我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公司每月给员工发放一部分工资,另外给其配偶打卡发放一部分工资,目的是降低劳动者的月工资标准以避税和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在举证能力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力量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所以工资标准认定采取举证责任倒置,但是用人单位有意无意的隐瞒给案件审理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使得法官需要准确地判断证明工资标准的证据,为此必须知悉行政机构对于工资发放形式、工资台帐保管等方面的规定,因为这些细化的规定和倒置的举证责任会使发放工资不规范的用人单位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工资构成的认定,劳动合同通常只是约定基本工资,实际上劳动者的收入还有绩效工资、提成工资、各种津贴补贴。根据《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各种奖金、补贴、津贴、加班工资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均是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那么把这些收入全部计入到工资标准是否合适?如果劳动者基本工资较低,其主要收入是绩效工资、提成工资,那么将这部分收入计入到工资标准是没有问题的。但劳动者基本基本工资较高,将这部分收入都计入到工资标准的话是否会使得用人单位的责任太重?尤其是当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对于企业的贡献与其收入不相称的时候。这就需要法院在个案中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利益的平衡,做出自己的判断。 另外,一个特殊的行业问题是出租车司机的工资标准,这一般是因为出租车司机离职时如何确定工资标准并以此为基数计算经济补偿金,出租车行业一般是以本市月工资最低水平统一纳税和缴纳社会保险,出租车司机的月收入肯定是高于此数的,但具体多少很难查明,此问题如何解决还没有形成共识,实践中较多的做法是参照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倒推月工资数额以作为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 2 、社会保险纠纷案件 社会保障的实际操作更多的是国家行政权的体现,涉及到社会保险的登记、缴纳、补缴的规定更是散见于行政机构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之中,因此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的民事审判实际是受制于行政机构的具体规定和实际操作的。 司法实践中,社会保险案件类型大体可以分为补缴和补偿两类,但不管是哪类案件都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关系紧密。 社会保险的补偿数额如用人单位应该承担多少因未缴纳医疗保险而导致的劳动者医疗损失,都需要社保经办机构的核算。因为社会保险问题不是司法判断问题,也不是司法人员可以依法酌定的问题,而是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核算,法院以此作为断案依据的专业问题。我院今年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需要社保经办机构核算的案件有 300 余件。 社会保险的补缴案件更需要社保经办机构的配合,比如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规定本市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保险的补缴是从 20011 年 7 月 1 日开始,与社会保险法规定的 2011 年 1 月 1 日有一个过渡期。法官如果不了解相关规定,判决用人单位在过渡期补缴养老保险,就会有难以履行的尴尬。另外在《社会保险法》颁布之前,北京市的农民工不能补缴养老保险,只能请求补偿。 3 、工伤认定案件 工伤认定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发生事故 ---- (单位 30 天内,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 1 年内) ---- 提交申请材料给企业注册地的人保部门(此时单位如果不承认劳动关系的,需要先确认是否有劳动关系) --- 在人保部门收到材料后的 15 天内要求将不全的材料补齐 ---60 天内作出工伤结论 --- 不认定工伤的 --- 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 --- 对复议结论不服的,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 1 )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 《工伤认定办法》第六条明确规定,申请人在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时候必须提交证明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材料,即劳动关系的存在是进行工伤认定的前提。在我院调研中发现, 100 件工伤案件中至少有 90 余件用工单位不承认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确认的民事审判成为行政机构认定工伤的前提。 在本次调研中,西宁中院就表示当地的行政机构对于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这个基础问题疏于审查,基本上是个人提出申请就予以认定工伤。但如果确认劳动关系的案件中法院判决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这时候法院的判决和行政机构的决定就出现了冲突,这样的结果不仅使行政机构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更给法院增加了让当事人息诉服判的难度。我们认为北京现行的做法是可取的,就是当行政机构收到工伤认定的申请之后,如果一方对于劳动关系存在有异议,那么行政机构会等确认劳动关系的诉讼结束之后再启动相关的程序,这样既避免了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法院的裁判结果 “ 打架 ” ,又节省了社会资源,同时也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作出工伤认定决定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的,在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尚未作出结论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另外在用人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时候行政机构也应该注意审查双方是否存在真实劳动关系,很多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规避法律责任,让劳动者与一个资产不多的 “ 壳公司 ” 签订劳动合同,这时候找出劳动者真正的用人单位就很重要。 ( 2 )工伤认定问题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但是很多时候是否为工作原因并不好判定。如一起案例中,公司的两位部门领导在开会期间因意见不合导致殴斗,造成一位部门领导肋骨骨折,受伤的部门领导对另外一人先行提起民事赔偿诉讼,后又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为是否因为工作原因难以认定,因为受伤确实是在会议期间,也是因为会议讨论的意见不合导致,但又不是召开会议必然导致的伤害。根据工伤认定的举证责任,如果公司不能举证是非工作原因,就要承担不利后果。最后解决难题的是民事赔偿判决,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根据判决理由中的 “ 因为琐事 ” 而没有认定工伤,这也说明了民事判决结果有时候是行政执法的基础。 本次调研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工伤认定的过程中,还行政部门之间也需要协调,《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的应该认定为工伤。有这么一个案例:职工自驾车上班,途中轿车撞击路旁树木导致其死亡。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交警认为责任无法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多次与交通管理部门交涉无果,导致工伤认定无法进行下去。 3 、工伤赔偿纠纷案件 工伤赔偿是以工伤认定为前提的,工伤认定在此我们不再赘述,这里讨论的是经过工伤认定之后的问题。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 15 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也就是说申请人对最终鉴定结论不服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那么申请人在不服最终鉴定结论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救济?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五款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对经办机构核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有异议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在行政诉讼中确定其最终的工伤待遇。也就是说申请人是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的情况下可以对工伤保险待遇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而有可能变相改变劳动能力鉴定的最终结论,但是用人单位不能享有此项权利。所有申请人对于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满另外一条救济途径是:提起劳动仲裁,进而提起民事诉讼。 如果申请人同时使用这两条救济途径,社保机构待遇审核部门、劳动仲裁部门、行政审判部门、民事审判部门这几者之间该如何协调?如何在保障工伤职工权益、节约司法行政资源取得平衡?如何使行政决定和司法裁判保持相对一致?这些都是实践中的难题。 此外,职工在遭受到人身伤害后,在受伤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会出现工伤赔偿与雇员受害赔偿两种法律关系的适用冲突,往往表现为职工以雇员受害赔偿为由起诉,而单位则以属于工伤赔偿纠纷进行抗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不适用雇员受害赔偿的规定,因此法院在审理雇员损害赔偿案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当事人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应告知当事人按工伤赔偿的相关规定申请劳动仲裁或者进行工伤认定。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职工遭受工伤后,单位及职工均未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导致没有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结果,现在职工和用人单位对于工伤没有异议,此时应该如何适用法律?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可以按照劳动争议案件受理,另一种观点认为工伤认定是行政部门的职权,而工伤的认定问题又是民事审判的前置问题,在没有工伤认定的情况下,法院不宜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处理,否则有司法予以行政认定之嫌,此时法院应告知当事人按照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进行诉讼,审判实践中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4 、档案转移纠纷案件 档案问题在中国劳动关系管理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档案涉及到劳动者的身份、社会保险等诸多问题。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会议纪要》)明确规定:因用人单位延迟转档或将档案丢失,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范围。 档案转移纠纷可以分为两类:档案的丢失和延迟转档。 档案的丢失很多是因为特定时期的国有单位转制以及职工在停薪留职之后很长时间没有找过单位造成的,虽然档案丢失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但在现有条件下,档案丢失的补办很难实现。档案丢失的劳动者能够做的就是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补偿,关于赔偿标准,《会议纪要》第四十条规定:劳动者因其档案丢失而向用人单位主张赔偿损失的,劳动仲裁委或人民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和受损情况酌情确定赔偿数额,一般不超过六万元。因为赔偿数额是酌定的,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那么劳动仲裁委和法院的很可能因为认识不同而导致酌定数额不一致,此时双方加强沟通对于保持结果的相对一致就很重要了。 较之档案丢失,出现更多的是延迟转档,关于延迟转档的赔偿标准,《会议纪要》第四十条规定,因单位过错使转档延迟,确定赔偿额时,可以依据《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及相关政策性文件。但是查阅《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只有三十一规定:用人单位不及时为失业人员转移档案关系,致使失业人员不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或影响再就业的,用人单位应该赔偿由此给失业人员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并没有延迟转档赔偿标准的相关规定,审判实践更多的是依照政策性文件,但是政策性文件经常会有变化,因此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必须及时了解。 延迟转档中过错的认定也是审判实践的难题,用人单位很多时候以劳动者拒绝配合为抗辩,举证责任应该由用人单位承担,此时应该由用人单位证明其没有过错。另外在法院判决用人单位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的时候,劳动监察部门应该督促其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确保法院的判决能够落实。 5 、加班费纠纷案件 加班费纠纷案件很大程度上是工时制度之争。因为加班费必然涉及工时制度,而用人单位的特殊工时审请一旦获批就意味着无须支付或较少支付加班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 503 号),用人单位实行特殊工时制需要到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审批,只有相关的单位履行了报批手续,发生劳动争议纠纷才能按照特殊工时制来认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行业比如出租、运输行业都需要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有的行业是部分岗位需要实行特殊工时制,比如停车管理公司的行政人员实行的是标准工时,但是收费员尤其是夜班收费员需要实行特殊工时制。 另外,用人单位需要实行特殊工时制的岗位增多而又没有及时申请变更,法院在审理中如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对用人单位要求过多,工作岗位的客观实际情况不可能要求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一直在岗等等,法院会在个案中用特殊工时制的标准比照适用。那这算不算是法院越俎代庖,能不能认为法院变相认定了用人单位的特殊工时制?我们认为,这不能代替对用人单位特殊工时制的审批,也算不上是对用人单位做法的认可,这只是个案中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去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利益,并且根据案情、特殊的行业和岗位有严格的限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不能代替用人单位对于特殊工时制的申请和行政机关的批准。 另外,民事审判往往较早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革新,一些新兴行业、新兴岗位的工时问题还没有纳入到行政管理体系时就出现在了民事审判中。此时个案的民事裁判结果,必然会影响相关行政管理。在此情况下,民事审判需要和行政机构沟通协调,才能保证裁判结果与社会管理的良好互动。 二、实证分析:劳动争议纠纷中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的关联关系 我院在调研中除了对案件类型进行横向归类,得出上文所列举的各类关联案件类型之外,还进一步以纵向思维的方式对各种关联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将民行关联关系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民事审判程序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程序互为前提 在劳动争议处理的的过程中,民事审判、行政执法、行政审判不仅有先后顺序,还有有既判效力和逻辑关系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民事审判需要以行政执法、行政审判为前提,反过来,行政执法、行政审判有时又要以民事审判为确认条件。这种在程序上互为前提的关联关系,特别典型地体现在工伤赔偿的纠纷中,确认劳动关系的民事诉讼是行政机构进行工伤认定的前提,行政机构、行政判决的工伤认定结论又是下一步民事诉讼中各项工伤赔偿请求得以确定的前提。劳动关系确认、工伤认定、工伤赔偿必须依序进行,工伤赔偿纠纷才能顺利解决。 (二)具体行政行为能为民事审判提供证据 行政机构在行使职权,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时,会产生相应的执法文书或者执法记载。相应的文书和记载对于在民事审判中还原事实、固定证据,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缴费记录对于民事审判中认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待遇损失有着重要的证据意义。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保保险,社保缴费记录可以用来反推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建立时间、工资标准等。 (三)民事审判以抽象行政行为为重要参考规范 我们知道,民事审判中需要依照的是法律,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章只是参照适用,但是在劳动争议纠纷的民事审判中,抽象行政行为也就是各种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劳动争议中,行政机构作出的抽象行政行为很多都是落实法律规定的具体实施措施,这部分就是执行性抽象行政行为,其特征是不创设新的权利义务,是为执行法律或者上位规则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的行政行为。民事审判对这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是要充分尊重的,因为他们是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的,可操作强且符合法律规定。 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抽象行政行为是在原则下的创新,也就是补充性的抽象行政行为,是根据法律或者上位规则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对原法律或者上位规则需要补充完善的事项作出规定的抽象行政行为,其特征是在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约束下创设一部分补充性的新的权利义务。民事审判对这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谨慎对待,因为行政机构和审判部门对法律或者上位规则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这时候要与行政机构充分沟通,了解相关背景,以保证民事判决不脱离社会实际,切合区域特点,另一方面,民事审判要考虑判决结果的可执行性,遵循行政机构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避免民事审判结果与行政管理制度的相互矛盾。 相对较少的一部分是自主性的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构直接对法律或者上位规则尚未规定的事项,在根据宪法和组织法规定的管理权限内,根据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自主创设权利义务的抽象行政行为。比如早在社会保险法出台之前,在乡镇企业职工是否上医疗保险的问题上,法律没有规定将乡镇企业作为特殊的用工主体排除在缴纳医疗保险的范围之外,但是劳动行政机构的一个答复中却规定乡镇企业可以不参加医疗保险。这个时候民事审判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判决的效果,因为个案判决乡镇企业为其劳动人员赔偿医疗费用,那么不仅影响到行政机构的职能行使,也会导致其他乡镇企业的劳动者纷纷起诉要求赔偿医疗费用。当然,如果民事审判部门认为相关的规定不符合法律规定,可以向行政机构发出司法建议,另外当事人也可以针对具体行政行为通过行政诉讼维权。 (四)劳动监察、民事审判是劳动权利救济的双重途径 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相关规定,劳动监察与民事审判是劳动者行使救济权的两条主要途径。劳动监察是行政机构对用人单位是否遵守法律法规的监督,因此具有主动性和常态性;而民事审判是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评价,当事人提起之后诉讼才开始介入,因此具有相对被动型和终局性。 劳动监察具有灵活、高效、及时等特点,能很快解决用人单位违法违纪的问题,及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民事审判则具有中立性、程式性、对抗性等特点,能够使得双方当事人在平等、对抗的状态下维护各自的利益。据调研组统计,有 70% 的劳动者会同时或先后使用两种权利救济途径,这种情况下,行政机构与民事审判机关之间的职权行使需要相互沟通协调,才能达到统一配合、不重复、不推诿、不矛盾的最佳运行状态。 (五)民事审判结果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结果可能相互引发纠纷 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复杂、涉及广泛,既涉及司法机关也涉及行政机构,而且处理过程中环环相扣, “ 牵一发动全身 ” 。因此,民事审判结果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结果可能相互影响,引发新争。 其一,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结果可能引发民事纠纷。劳动者所受伤害被行政审判认定为工伤之后,除了工伤保险基金承担治疗等费用之外,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评定为伤残的,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或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并需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因此,一旦行政审判确认行政机构认定工伤的结论之后,用人单位进一步履行后续义务引发的争议需要由民事审判来进一步处理。其二,民事审判结果引起行政执法,进而引发行政诉讼。比如,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法院判决确认了两者之间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存在劳动关系的事实,劳动者据此向劳动监察部门要求处理的,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予以处罚,就可能在用人单位与劳动监察部门之间引发行政诉讼。 民事审判、行政执法、行政审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这就决定了法院、行政机构需要协调配合。反之,就会使得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出现脱节、掣肘、冲突,并最终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三、问题阐述 : 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关联案件的审判难点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之间的协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行政监察权与民事审判权的权限划分不明 两者管辖范围模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并没有对于行政监察范围与民事审判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从中我们只能模糊的知道 “ 对应当通过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事项或者已经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申请调解、仲裁或者已经提起诉讼的事项,劳动保障行政机构应当告知投诉人依照劳动争议处理或者诉讼的程序办理。 ” 这种立法状况导致实践中劳动者在启动劳动监察、民事诉讼时具有随意性,往往申请劳动监察后,又提起民事诉讼,双重介入导致行政与司法在事实认定和政策把握上容易发生分歧。 其次,两者法律效力缺乏统一。主要是劳动监察结果能否被法院确认,劳动监察认定的证据能否为民事审判所采信,以及劳动监察后进入行政诉讼程序,民事诉讼如何与行政诉讼进行协调等问题。目前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于上述问题,都没有统一适用规范或者主流观点。 (二)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颁布告知面小 行政机构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政策,具有操作性强但是效力等级较低且公知性差等特点,缺乏系统编纂整理。审判实践中,某个行政机构作出的答复或者复函往往只掌握在行政机构或者用人单位手中,审判法官在诉讼过程中通过当事人的途径才获知这些规范性文件,这给劳动争议的民事审判造成一定的不便,一是需确定文件的真伪,二是需明确文件的适用范围和文件之间的协调衔接等。 (三)行政程序、民事程序相互交织、相互制约。 如前文所述,在处理劳动者工伤赔偿的过程中,程序复杂,周期较长,一个纠纷的处理被割裂为几种程序,且程序之间相互影响,一旦前一程序的生效判决或者执法结果被再审程序或者复议程序所推翻,后续结果都要随之改变,导致耗时更长。此外,这些程序也增加司法成本,浪费社会资源,违背经济原则。 (四)民事裁判尺度与行政执法、行政裁判尺度缺乏统一 劳动争议中的民事审判侧重于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补偿关系, “ 重平衡 ” ;而行政执法程序则更加注重行政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行政审判程序则是对于行政机构管理行为合法性的审查 ,“ 重职能 ” 。我院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行政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发现,三种程序的目的不同决定了裁量尺度不尽相同,易导致相互矛盾的情形发生。 四、建言献策:建立劳动争议行政执法与法院审判的协调机制 可以看出,劳动关系中涉及劳资双方之间的财产法律关系会经由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受理并作出民事裁判,涉及国家机关对用工秩序的监督管理的法律关系则由行政机构处理,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受理并进行行政裁判。因此,劳动争议纠纷的调处机制就呈现出 “ 司法行政双重途径、补偿管理双重目的 ” 的特点。 “ 双途径、双目的 ” 的特点就需要民事审判与行政执法、行政审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免执法不一、裁判矛盾。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劳动争议中民事审判、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的协调机制。 (一)协调配合运行机制的构建 1 、建立统一的执法规范 法院与行政机构在不违反法律原则的情况下,对于在劳动监察与民事审判的立案范围、处理顺序、法律效力给予明确规定。我们认为,劳动监察的范围原则上应当限定于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下,而民事审判则不限于此。同时,劳动监察过程中认定的事实和处理结论,可以作为民事审判中的证据,法院在没有足够证据予以推翻的情况下,应当给予尊重。 2 、建立简便可行的非诉机制 我们认为,法院、行政机构均可以在自身职权履行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调解等方式充分发挥能动性,以大调解、大联动的方式,争取 “ 一次处理程序、全部化解矛盾 ” 的效果,避免一件劳动争议纠纷在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之间的交替处理。 另外,法院可以尝试着确认行政机构的调解,减少诉讼的可能性,当然,这需要立法方面的突破。 (二)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1 、信息查询制度的建立 在资料和信息查询方面,目前行政机构和法院没有成型的规则,经常是查询不得要领、颇费周章。我们认为,把信息查询的规则确定下来,既能规范查询行为,又能提高查询效率。 具体做法是,法院需要去行政机构查询相关信息时,审判业务部门可以开具介绍信,行政机构在看到介绍信后转入相关部门并及时把相关查询结果告知承办人,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双方可以建立内部联系网络,行政机构将法院经常查询的资料和信息放在内网上,法院实名制进行查询,如果需要进行特别查询,可以在法院相关领导批准,行政机构授权的情况下进行。这些做法可以既保障信息共享,又兼顾了信息的保密,行政机构如果想查询法院的审判信息,也可以依照以上程序进行。 2 、核算制度的建立 社会保险需要缴纳金额的计算专业性强,涉及参数众多,如果需要核算,法院需要将此工作交给行政机构,实践中的做法是法院将需要核算的信息给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将结果反馈给法院,法院再据此判案。核算结果作为审判的依据,但不是案件的证据,不需要经过质证,法院可以直接采用。 由于没有时间限制,这样做的弊端是往往由于核算时间过长而影响审限。为了保证核算的及时准确,我们认为双方可以约定法院申请核算的形式以及行政机构反馈的时限。法院在要求行政机构核算的时候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并加盖公章,这样做一是保证申请的严肃性,二是能够为计算核算期限提供标准;行政机构在收到法院的核算申请后,在一定期限比如十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另外为了保障审限不被核算期限影响,法院也可以考虑将相关期间扣除审限。 3 、建立证据移送机制 民事审判是事后处理纠纷,往往不能取得一手证据,因此在民事审判中可以借行政机构之手,将行政执法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证据直接移送到司法审判机关,作为民事裁判中认定事实的依据。 现状是证据取得只能依靠承办法官个人去行政机构走访、调取,不但没有专门的程序,也不能保证每案必访、每案必查,存在着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在行政机构与法院之间建立这样的证据移送机制,将会使得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更加准确、迅速。 (三)工作机制的建立 我们认为,除了以上几点,最重要的是建立劳动争议处理协调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妥善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合力。 1 、会商联动机制的建立 会商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期会商,一类是不定期会商。 在定期会商中,双方定期就业务上的难点问题交换意见,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这不仅能密切行政机构与法院之间的业务交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行政执法行为与诉讼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就多发问题形成共同的意见之后可以书面形式固定,作为指导资料下发。 在不定期会商中,双方可以就群体性案件以及重大疑难案件进行交流,这样既能保证行政执法和审判结果的社会效果,也能及时稳妥的解决棘手问题。 2 、执行联动机制的建立 法院的判决中需要行政机构协助办理的,法院在案件审结后及时将判决结果告知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及时予以协助,并且根据判决对违法用人单位进行行政处罚。行政机构需要法院来执行的,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申请法院执行,法院在执行之前应该向行政机构充分了解案件,保证执行的效果和效率。 3 、司法建议、案件咨询等联动机制的建立 针对行政机构的某些瑕疵不宜在判决书中表述、行政机构的某些行为虽然合法但不合理、或是行政机构在某一方面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法院可以采用司法建议的形式予以指出,并根据需要发送该行政机构和其上级机关,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及时予以解决。 此外,法院还可以通过规范性文件制定前的意见征询、提供疑难问题的参考意见等方式,提供专业化的法律意见,提前介入争议的化解处理,力求从根本上化解争议。 (四)建立协调统一的劳动争议案件裁判原则 1 、尊重历史与反映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劳动用人制度是我国在经济、政治改革中变化最大的内容之一,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在劳动用人领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理顺了各种类型的用人制度,但这个体系本身也是逐渐形成、发展而来,历史上不完备的劳动用人制度客观存在,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范围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与户籍、财政等政策的改革紧密相连,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保障能够覆盖的范围和水平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在处理劳动争议纠纷时,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行政机构都应当遵循 “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 的原则。 现实中,相当多的劳动用人制度是依据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作出,并且越是效力等级较低的规范性文件越具有实践操作性。因此相应的政策文件在应当作为审判实践的重要依据。 2 、严格依法审判与尊重行政机构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劳动用人制度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政策性和地域性,很多问题并非简单的法律判断问题,更多的是政策考量、利益平衡以及事关地区稳定等问题。在处理此类问题中,法官个案解决矛盾纠纷往往并不具备优势;司法行为也不是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在审判过程中尤其要避免就案断案,在适当的程度上尊重行政机构的处理意见,力争行政管理效果与司法社会效果相统一。 3 、个体救济与制度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就劳动争议纠纷本身而言,无论是民事纠纷还是行政纠纷,只能对提起诉讼的相对人提供救济,但一个诉讼背后往往反映的是一个行业、一类岗位的群体性问题。因此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法院要尤其慎重,注意个案中的普遍性问题,一方面个案裁判带来的示范效应,注重预测个案的社会风险,在充分评估和预判的前提下慎重处理;另一方面则积极推进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通过司法建议、座谈交流等方式,积极推动行政机构制定普遍性的管理规范,将个案中反映出来的制度性问题从根本上给予制度化的解决。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2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最早农村校车安全调研报告出自一名初中女生
热度 1 tangxq 2011-12-6 13:37
2011年3月28日,湖南省长沙市怡雅中学的升旗仪式上,举行了寒假期间开展的“读一本好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颁奖仪式。屈校长、罗校长和李主任为获奖的同学颁奖。 这两项活动是为使同学们在假期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全面提升素质而开展的。颁奖仪式上, 获奖学生代表欧旭鸸同学向全校师生介绍自己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农村校车安全情况及其对策》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http://yiya.yaliedu.com/detail.aspx?lanmu2id=67newsid=127 最近,潇湘晨报记者 向佳明 实习记者 吴和健就该报告进行了采访,做了如下报道: http://hn.rednet.cn/c/2011/12/06/2452942.htm 初中女生调研农村校车安全 红网长沙12月6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向佳明 实习记者 吴和健)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事故引发了全国上下对校车安全的讨论,早在一年前,还在念初一的女孩欧旭鸸(念ér)就在老家开展了农村校车安全的调研,并写出了完整的调研报告。   欧旭鸸利用一个寒假,对老家邵阳武冈市周边的4个乡村进行问卷和入户调查。她得出了结论是:村小撤销后,上学路途变得遥远,校车需求激增。但校车大多由私人经营,从而导致黑车泛滥,安全隐患大量存在。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欧旭鸸将自己的调研报告以快递的形式寄给了国家相关部门,她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能为国家分忧”。   受衡阳校车事故触动,她着手调研   欧旭鸸是 长沙市怡雅中学 的学生,去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当时还在念初一的欧旭鸸从电视中看到校车事故的新闻。这让欧旭鸸颇为震惊。欧旭鸸迫切地想了解农村中小学的校车运营和安全现状。欧旭鸸在网上搜索,但她没得到答案。   此时一个想法从欧旭鸸脑海里冒出来:反正要回老家过年,何不去做个调研?欧旭鸸的想法得到了父亲、湘潭大学法学教授欧爱民的支持。于是从去年寒假开始,欧旭鸸就去了邵阳武冈市稠树塘镇办塘村,与长沙生物机电职业学院一名学生、武冈一中一名学生组成调研小组。   欧旭鸸和她的调研团队以办塘村周边四个乡村为调查地点,通过访谈、发送问卷调查表、开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5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46份有效问卷。一个半月后,欧旭鸸写出了一份题为《农村校车安全情况及其对策》的调研报告。   报告正文部分约1500字(不包括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欧旭鸸认为“农村校车的安全情况确实令人担忧”。报告中提出了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校车收费标准低、非法经营现象严重、国家执法力度不大等诸多问题。   欧旭鸸说,此次调研,欧旭鸸发现老家周边的村小全部被撤销,学生们都要到几公里外的中心小学就读,上学只能乘校车。欧旭鸸的统计数据显示,调查样本中学生离学校5公里外的占34%。“我们调查的对象大多住在乡村的中心位置,因此,整体而言在五公里以外的学生远超过34%。”由于农村校车收费低廉,私营业主们为降低成本,没办理相关手续,校车成了非法经营的“黑车”。   调研报告快递给国家相关部门   今年上学期开学,欧旭鸸将调查报告交给学校。学校将调查报告印了2份,轮流放入各个班级图书馆,供同学们传阅。不久前,欧旭鸸又在新闻上看到甘肃正宁一农村幼儿园校车发生事故导致21人遇难,这更加坚定了欧旭鸸调查农村校车安全的决心,她表示,今年寒假将继续她的调研活动。   12月4日恰好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欧旭鸸得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要求国务院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定《校车安全条例》。当天,欧旭鸸将她的调查报告通过快递寄给国家相关部门。
个人分类: 网络备忘|348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企业信息化现状
热度 1 zlhua 2011-11-10 11:15
2010 中国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参考).rar 2009 中国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rar 2010中国CIO制度和企业信息化调研白皮书.doc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039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一个任务——BFO
humiaomiao 2011-11-2 15:54
前天领到了导师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做一个关于BFO的调研报告,时间为一个半月。 这个任务让我觉得自己突然有了事情可以做,结束了开学以来除了上课就是乱看文献的无聊日子,也算是我近期的一个大大目标。老师给了我一段话,在那段话里面,好多概念我还不清楚,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这两天我在忙着查概念。打算查完这些概念后就开始看文献(要求是最近发表的有关BFO的文章,看看别人都做了什么工作,怎么做的),边看边整理。至于看完文献后该怎么办,我还需要研究什么,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现在也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因为我觉得有一大堆文献等着我去看,还不知道会看到什么时候,等看完之后再思考这些吧,要抓紧时间了!!
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企业DNA调研报告:
Babituo 2011-10-10 16:29
 企业DNA分为下列七种类型:韧力调节型、随机应变型、军队型、消极进取型、时停时进型、过度膨胀型和过度管理型。其中,韧力调节型、随机应变型、军队型可以相对地说是“健康的”。   哈佛《商业评论》和博思艾伦咨询公司(BoozAllenHamilton)联合开展的“中国企业DNA调研”显示:被抽样的中国企业中有将近一半拥有健康的企业DNA。而在全球调查中,健康企业的数量大约是1/3。“中国企业真的比全球其他企业更健康、有更强的执行力吗?”   高层更乐观全球调查显示,与企业中低层员工相比,企业高层对企业DNA的健康状况更乐观,中国的调查也显示出这一特点。而在中国,高层的回复比例是37%,在全球调查中,这个比例是25%,这可以部分解释中国企业DNA健康比例为什么高于全球比例。在中国,其他层级的员工也“自我感觉良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中国人力资源市场对优秀员工的巨大需求。   企业规模和企业DNA在全球调查中,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有更多的企业呈现出DNA不健康的特征,但中国的调查结果却相反。这是因为,和全球其他相对成熟稳定的竞争市场相比,中国企业处于一个成长型的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市场需求迫使中国企业不得不快速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即使是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它们也不得不灵活应对外界的快速变化,快速地做出决策,并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这样它们才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   企业所有制和企业DNA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最不健康,让人感到惊奇的是中外合资企业比那些国家拥有部分所有权的企业(partiallystate-ownedcorporation)更差。这是因为中外合资企业中,合作双方不仅在控制权而且在日常运作方面上也常常发生冲突,导致削弱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而在国家拥有部分所有权的企业中,人们对外部合作伙伴有着正确的期望值,新合作伙伴也确实改变了企业固有的DNA,提高了企业的业绩。 本次调查也将予中国企业者以警示,即中国企业目前呈现的健康状态是一种“脆弱”的健康,因为,在它们体现出的灵活性等健康特征背后,风险管理机制和专业治理架构的缺位将会使企业的健康难以持续。   最后,我们要提醒企业管理者的是,了解自己企业DNA的类别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了解企业中执行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个人分类: 基因软件开放实验室|1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0中国LED上游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 文章来源:GLII
wfshen 2011-4-22 09:10
上游产业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提供原材料和外延芯片的设计和生产。根据微 笑曲线理论,上游往往是利润相对丰厚、竞争缓和的链条,掌握着核心技术,因此也具有 相对较高的进入壁垒,这也是历来投资者偏爱的原因。然而上游也会出现供给过多、竞争 加剧的情况,甚至受制于下游需求的变化,无法主动去开拓新的需求或市场。   作为典型高技术、高成本、高利润、高风险的“四高”环节,外延和芯 片一直是全球LED产业的关注热点。从目前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及趋势来看,外延及芯片技术 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材料改良、出光效率提升、成本控制以及颠覆性的改变仍然是下 一阶段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到产业的最上游,不仅是少数资本丰厚的内资企业的选择,而且已经成为外资 企业在国内扩张的最佳选择。上游圈地,从2010年开始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至少1-3年内 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上游争夺战正在上演。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也不排除有些企业趁机“圈地”套现,骗取政府项目资金。据GLII不完全统计 ,2010年前9个月国内LED上游企业累计完成设备投资额超过20亿元,占总投资的23%。   目前LED上游产业经历了欧、美、日初期技术积累和台湾代工大规模量产两个阶段 ,从去年开始台资企业陆续把上游产业转移到大陆,不管圈地运动最终结果如何,其为中 国LED产业带来的改变都需要被认真思考。随着资本密集度的明显增加,产业竞争层次必然 会随之上升,国内原有的产业格局必将迎来一次真正的变革。 衬底:受益蓝光需求,蓝宝 石领涨衬底材料   总体来说国内外延芯片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上市公司三安光电、德豪润 达、士兰明芯、乾照光电的优异表现,带动了投资界对上游的巨大投入。2010年初至今, 对MOCVD的投入超过了历史总和,即订购机台数超过了现存的MOCVD的机台数。由此带动了 对蓝宝石衬底、MO源及气体等外延原材料的需求,国内也兴起了对原材料的投资热潮。   尽管MOCVD设备台数与LED产量息息相关,但从2010年年初开始则是以蓝宝石及砷化 镓等衬底的数量来决定外延片出货量,通过扩大MOCVD投资来增加产能已经变得没有意义。   2008年全球蓝宝石衬底年用量仅200万片,至2009年下半年月用量就达150万片,成 长速度惊人。2009年底时全球每月需求量(2英寸)已达 250万片,这已接近当时全球蓝宝石 晶体生长总产能,供需基本平衡。以目前蓝宝石在LED外延衬底应用率达80~85%、2010全球 实际新增MOCVD机台数750台计算(平均42片机),蓝宝石衬底需求量将新增2800万片,而实 际产能只新增约1000万片,GLII预估2010全年将维持蓝宝石衬底供不应求的局面,到2011 年3季度,这种局面有可能出现缓和。 目前全球蓝宝石衬底需求仍以2英寸最大,台湾厂商也都以2英寸为主,而日本企业 大多是3英寸,韩厂则有相当比例为4英寸。GLII预计到今年底2英寸蓝宝石月需求量约在 500万片左右,2011年开始受4英寸MOCVD的影响,出货量开始显著增长,未来4英寸蓝宝石 的需求量将加大,同时2英寸的需求量将有可能出现快速下降(4英寸外延片的芯片产出量约 为2英寸的4倍)。符合成本效益的4英寸蓝宝石衬底将是未来3年LED芯片及终端照明应用产 品价格下降的主要推动力,同时芯片的产量也将成倍增长。而更大尺寸的衬底将受制于外 延及芯片加工设备,短期内不会有快速增长的状况。   截至2010年8月,位居全球前十的蓝宝石供应商亚洲占据七席,拥有57%的市场份额 。同时亚洲也是蓝宝石最大的消费地,仅台湾和日韩企业就分别用去了销量的58%和19%。 企业名称 2010年产能(万片) 2011年产能(万片) 日本京瓷 550 700 Rub ic on 500 650 Namiki 450 500 Monocrystal 400 450 Saint-Gobain 300 350 韩国 STC 240 420 台湾越峰 200 350 韩国Astek 120 250 鑫晶钻 160 240 中美晶 72 240 合晶 120 180 云南蓝晶 100 150 重庆四联(欧洲厂) 50 100 青岛嘉星晶电 50 70 国内2011年投产项目 重庆四联内地项目:无公开计划。 江苏欧亚蓝宝光电:计划1-2年内达到年产120万片蓝宝石基片,3-5年达到年产300-400万片蓝宝石基片。 香港协鑫集团:总投资30亿元,形成2000万片蓝宝石晶体生长及相关产品产能。一期投资10亿元建设蓝宝石晶体生长及切片项目,采用泡生法生产工艺,形成1000万片蓝宝石晶体产能。 山西长治虹源科技:拉晶厂房将于2010年9月30日竣工,到2011年蓝宝石项目将装备蓝宝石晶体生长炉200台,形成300万片衬底的生产能力。 山东联电:无量产,无具体产能规模公布。   进入2010年,蓝宝石衬底价格已经连续3个季度上涨,中、韩、台厂商大举增装 MOCVD,造成今年第4季度全球蓝宝石仍面临不小的供需缺口。根据GLII估计,供需缺口达 30%,以2寸的晶棒计算,价格从第2季的7美元上涨至第三季度的14美元,增长超过50%,而 第4季价格可能上涨到20-25美元之间。2010年造成蓝宝石缺货涨价的原因在于背光源的渗 透率迅速提升,而背光源几乎都以蓝光LED(蓝宝石衬底)加荧光粉作为白光背光源,因而造 成蓝光LED需求上升。   相比蓝宝石衬底的供应紧张,砷化镓衬底因红黄光芯片需求稳定,过去一年并没有 出现太大的价格波动。而SiC衬底因目前全球只有CREE在大批量使用,也不存在供求失衡及 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 目前以上三种衬底材料在国内均有一些研究院所在进行技术开发,但只有少量企业 在生产,而且量产规模普遍偏小,产品在品质上与进口产品仍有一些差距。其中砷化镓目 前国内大规模量产只有7家左右,其中中科晶电供应量较大(国内红黄光外延及芯片老大乾 照光电的唯一供应商),SiC具备量产能力的只有天富热电,中科院物理所、山东大学则在 这个方面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   蓝宝石晶体方面,国内主要有哈尔滨奥瑞德、云南蓝晶、成都东峻、天津赛法、深 圳奥普、苏州天力、浙江巨化、扬州华夏、重庆川仪、北京国晶辉、天通股份等,工艺多 为泡生法和火焰法,多数产品以窗口材料为主,基本不具备基板的大批量供货能力。2008 年重庆四联集团收购了霍尼韦尔蓝宝石加拿大的工厂,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大尺寸规格蓝宝 石衬底的供应商,但其工厂的年产能只有50万片,供应能力非常有限。四联的此次收购尽 管弥补了国内蓝宝石加工的切、磨、抛等环节缺失的问题,但其在国内能否成功复制仍尚 需时日。 MO源、氨气:3年内仍大部分 依赖进口   目前LED外延生产用MO源主要靠进口,国内虽然也有MO源,但是目前国内企业外延 工程师大多数来自台湾,一般不会轻易换掉过去习惯使用的原材料,同时国产气源在纯度 及产能上仍和外资企业存在差距。   国内唯一能提供高纯度MO源的江苏南大光电材料的年产能达到4吨,尽管产能远落 后于国外大厂,但价格及运输成本是国产气源的最大优势。截至2010年9月,全球前4大MO 源提供商中陶氏化学(2009年收购美国罗门哈斯公司RohmHuss)、SAFC Hitech在内地均建有 工厂,阿克苏诺贝尔及日本住友暂时无建厂计划。   陶氏化学今年已在其美国工厂显著增加TMG的产量,此外还在韩国建立了一座新工 厂以应付长远的产能需求,新工厂将于2011年运营。根据陶氏化学拟定的长期生产计划, TMG的产能每年可增加60吨。   到2010年2季度阿克苏诺贝尔美国工厂的TMG产量已经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SAFC Hitech将投资200万美元,扩大其在英国工厂的TMG产量。   江苏南大光电2010年将有一条新的TMG生产线投入建设,预计产能为10吨,10月开 始试产,并于年底投入运营,届时南大光电的高纯TMG年产量将达到15吨。公司计划在2011 年将适时再建1-2条TMG生产线以进一步扩充产能,届时产能预期是40吨左右。   目前我国大部分LED外延厂所用的进口氨,基本上来自普莱克斯、APCI和日本昭合 电工这三家厂商。其中日本昭和电工全球市场份额为30%,到2010年年底氨气将从3400吨约 增至2倍,达到7200吨。昭和电工透露,其已在日本和美国取得了使用含水率低的氨气制造 GaN类化合物半导体的技术专利,并正在韩国和台湾进行专利申请。此举可能加速昭和市场 份额的扩张。  国内目前只有北京氧气厂等少数企业是唯一真正用于LED大规模实用化生产流水线 的氨生产厂,预计在今年年底,随着国内外延厂大量MOCVD设备的陆续安装到位,国产氨用 量也将大规模攀升。 MOCVD:疯狂的订单和按部就 班的供货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LED背光源需求暴涨,尤其是日韩厂商。三星及LG积极 抢占市场占有率,带动国内电视厂商纷纷转战LED背光电视,使得LED TV渗透率大幅超出预 期,导致台湾外延芯片厂订单爆满,进而将多余订单转移到内地厂。 厂商 大陆投资企业 地区 成立时间 实际投资金额及持股比例 晶电 冠铨(山东)光电 山东 2009年12月 800万美元,50% 常州武进项目 江苏 2010年3月 6000万美元,50% 晶宇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福建 2010年3月 追加1600万美元,100% 晶科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广东 2010年4月 266万美元 亿冠晶(福建)光电有限公司 福建 2010年6月 250万元美金,10% 鼎元 西安鼎元神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 2009年12月 200万美元,20% 河南光维新电子有限公司 河南 2010年5月 75万美元,25% 福建产业园项目 福建 2010年8月 4.5亿美元 璨圆 江苏璨扬光电有限公司 江苏 2009年12月 2700万美元,45% 山东璨圆光电科技有限公 山东 2009年7月 450万美元 台湾光电产业园 广西 2009年7月 未公开 华上 华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 2009年12月 1760万美元,40% 新世纪 新世纪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江苏 2010年5月 1758万美元,49% 隆达 达亮电子 江苏 2010年5月 5亿美元,100% 力晶 晶旺光电 江苏 2010年5月 1500万美元 华新丽华 西安华新联合科技公司 山西 2009年6月 5500万美元 汉晶光电 福建汉晶光电 福建 2010年7月 2000万美元   台湾企业今年70%的上游企业或参股或独资或合资转移到大陆。台湾今年投资大陆 的94%多为外延芯片,其次是封装。台湾企业投资的地域主要在福建、浙江、江苏,尤其是 江苏,占了很大的比例。台湾外延芯片企业除了泰谷和广稼以外,其它外延芯片企业全都 进入大陆设厂。与去年只转移后端中低档芯片加工相比,今年台厂普遍将外延环节也转移 到大陆厂。截至2010年9月,公开数据显示大陆台资厂累计MOCVD订单数量超过300台,目前 实际到位机台数为40台,投资总额超过12亿美元,这个金额是2010年台湾地区LED建厂和设 备投资金额6亿美元的2倍。仅从投资金额上看台资厂的产业转移规模可见一斑。   目前台厂在大陆的布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首要选择,主要看重产业集聚及供 应链等因素。另外,由于地方政府投资奖励因素,也有部分厂商开始在许多内陆省市做新 的布局。台厂在LED产业的布局主要分为三种整合模式:其一为晶电模式,通过互相参股或 并购组成泛晶电联盟;其二为垂直整合形态,此种模式以友达、奇美为代表,由于液晶面 板对于LED芯片的需求,跨足到LED领域,进而延伸至LED产业的布局;其三为跨产业结盟, 其中以璨圆、东贝、瑞轩、LGDisplay合资的扬州璨扬光电为代表。   与台厂外延芯片厂商扩张模式不同,国内厂商偏爱自身垂直纵向整合,一切自己做 ,摈弃了兼并收购的快速整合模式。但是大部分国内企业目前仅靠自身积累和力量难以短 时间内实现,仍然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三安光电就是一个例子。  截止今年9月份,国内企业(不包括大陆台资企业)已经安装到位的MOCVD机台数量为 192台左右(2010年前9个月新增65台),到年底将达到230台左右。GLII预计2010年MOCVD全 球出货量在746台左右,其中VEECO将生产346台MOCVD,AIXTRON为400台左右,国内安装到 位订单量约占全球MOCVD实际出货量的14%。今年国内企业购买AIXTRON、VEECO二种机型各 占50%,其中31片机仍是国内厂商订单的主力,这和台资及日韩欧美企业以45片机以上为主 形成明显的对比。   2010-2011年国内企业的MOCVD订单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其中以上市公司三安光电 和德豪润达的超过100台订单为第一军团,真明丽、乾照光电以20-30台为第二军团,其余 16家企业订单平均数量在5-15台左右。   2010年7月德豪润达正式发布公告,拟向Veeco、AIXTRON分别签署70套、30套MOCVD 及配件设备的《采购合同》;子公司扬州德豪润达也拟与Veeco签署30套MOCVD及配件设备 ,上述合同将在2011年底之前全部交货。   另据目前国内LED外延芯片领头羊三安光电的内部资料显示,计划于2011年底前完 成107台MOCVD的扩产任务,设备从今年10月开始安装,到明年年中全部安装完毕,最终公 司MOCVD拥有台数累计达150台,实现行业全球排名前五名的目标。 订购企业 订购时间 机型/数量 交货期 原有机台数 定购厂商 清华同方 2010年Q3 K465i     VEECO 德豪润达   100台K465i 2011年Q4   上海蓝光   K465i     亚威朗   K系列     真明丽 2010年Q2 1台K465i     三安光电   共50台K465i(可升级8寸)、E475     龙德芯 2010年Q2 2台31片2寸CRIUS 2010年Q3   Axitron 2010年Q1 2台31片2寸CRIUS 2010年Q2 真明丽 2009年Q4 10台31片2寸CRIUS 2010年Q3-Q4 5台31片2寸CRIUS 上海蓝光 2010年Q1 4台31片2寸CRIUS 2010年Q3   扬州隆耀(蓝宝) 2009年Q4 12台31片2寸CRIUS 2010年Q3-Q4   三安光电 2010年Q1 57台CRIUS II and AIX G5 2010年Q4-2011年Q1   士兰微 2010年Q2 6台55片2寸CRIUS II 2010年Q4-2011年Q1   西安中为 2009年Q4 2台31片2寸CRIUS 2010年Q2-Q3   扬州中科半导体 2009年Q4 2台31片2寸CRIUS 2010年Q2 1台A 乾照光电 2009年Q4 2台2600G3 2010年Q2   1台2600G3 2009年Q3 晶能光电 2009年Q4 31片2寸CRIUS 2010年Q1-2010年Q4   G4 华磊光电 2009年Q1   2009年Q2-Q4   河北同辉       1台G4(42片) 2台G3(49片) 德豪润达   30台 2011年Q1     注释:以上部分数据来自VEECO和Axitron官方网站, 部分来自GLII市场调研 由于企业里的外延人才背景不一样,也考虑到订购的周期不一样,很多国内企业已 经到了“饥不择食”的状态。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对人员的要求也 不一样。现实情况是国内外延企业处于两难境地。如果不扩大规模,则很可能边际利润减 少。而如果扩大规模,又担心每家都在扩大规模,最终造成产能过剩,导致这些高成本设 备投入的回收难以保证,丰厚的利润更是无从谈起。   目前国内存在部分企业以“霸占”MOCVD的数量作为市场竞争的手段之 一,而忘了一旦需求趋于饱和,损失最大的往往是自己。另一方面,外延人才的缺乏,也 影响着外延炉子效能的发挥和良率的保证。   因为没有组织强有力的“国家队”进行专项研发,国内在MOCVD的研发 进展缓慢。有些厂家一直在尝试,但各厂家势单力薄,不可能研发出合格的MOCVD,更谈不 上实现量产。按目前的研发状况和国内高端装备制造水平,MOCVD的国产化道路还很长,需 要八到十年左右才能达到目前两家的水平。 外延片:国产出货量增长2倍 ,价格3季度有望回调   目前LED TV背光主导市场,未来照明会带来另一波热潮。LED芯片价格的降低首先 要降低LED外延片的成本,而降低外延成本需要从MOCVD良率及产能同时着手。MOCVD机台稳 定性及重复性决定外延片良率,而MOCVD机台产能增加及成本的降低得从设备设计出发。   从MOCVD厂商Veeco的公开数据显示未来将通过MOCVD良率、工艺和架构改善,使2014年 高亮度LED外延的成本同2009年相比至少有四倍的下降空间。2009年2英寸高亮度LED外延片 的成本127元,2014年将下降至25元。 地域 2010年高 亮度 GaN 2010年普通GaN 2010年普通GaAS 2010年高亮度GaAS 欧美         台湾     390元   国产 900元   300元     注释:以上价格为2寸外延片,数据来自GLII市场调研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台湾外延片厂的产能都已满载,其中国内外延厂基本上不对外 销售外延片,基本上都用来自己生产芯片外销,部分企业也只是少量供货,GLII数据显示 国内芯片加工厂主要是从台湾的新世纪光电、广稼光电、奇美拿货。考虑到MOCVD机台安装 调试期、已签订单的消化时间,国内外延片短缺的情况仍将持续,GLII预估2011年3季度这 种情况可能出现好转。   截至2010年9月,国内厂商以三安光电月产能10万外延片稳居第一,山东华光、士 兰微、华磊、华灿紧随其后(详细排名见本期杂志排行榜)。GLII统计国内厂商外延片总体 月产能为28万片,到今年底这个数字将增长到40万片左右。   2010年上半年,受全球LED芯片供应紧张影响,部分台湾外延厂商将外延片的价格 提升了20%-35%左右,行业平均毛利率超过50%,纯利率超过40%。GLII预测,随着LED背光 需求开始趋于平稳以及相当数量MOCVD机台的到位量产,从第三季度开始外延片价格将出现 回调,但受制于蓝宝石衬底产能限制,回调幅度不会超过之前价格上涨幅度。全球外延片 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在2011年2季度后趋于缓和。 芯片制造:核心设备国产化 苗头初现,市场份额仍是少量   目前国内芯片后期加工设备基本上从美国、日本和台湾进口。很小一部分国内生产 的设备能提供较好的性能。芯片后期加工设备实际上投入总和不比MOCVD投入少(其中三类 主要设备蒸镀机、PEVCD、晶圆切割机价格总和约700万,成本约占单台MOCVD的50%),加上 建站、厂房费用等,往往超过了前段外延设备的投入资金。   以晶圆切割机为例,2009年之前业界普遍采用的金刚石切割2英寸蓝宝石底板的方 法有赖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在质量稳定性及成品率方面存在问题。随着衬底尺寸 逐渐从2英寸扩大到4英寸,钻石设备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而采用激光划片,可全自动高 速加工,改善成品率。LED蓝宝石衬底激光切割作为LED制造工艺中的关键环节,目前日本 、瑞士和美国设备几乎占领了80%市场份额。GLII预估激光划片未来无疑给国内的几家传统 激光设备生产大厂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其中苏州德龙、大族激光和华工激光均已经推 出针对LED的晶圆激光切割设备。GLII预测未来国内LED芯片制造厂商每年需求量在1000台 以上,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   晶圆切割机厂商在2009年开始这股LED热潮中也获利匪浅,全球领导厂商日本Disco 公开的2010年1季度收入较2009年同期暴增260%,较2009年4季度增长16%。另外一家成功进 入台湾和内地市场的波兰厂商ESI 2009年1季度亏损1500万美元,但全年仍然保持300万美 元的利润。 芯片:从缺货恐慌到产能逐 步释放,价格有望小幅下调   2010年LED市场受终端应用需求的超预期增长,大部分芯片厂始料不及。一方面LED 背光需求受电视厂商产品线转移刺激,致使台厂订单量超出现有产能,尤其是三星、LG、 友达、奇美几乎垄断了台厂的芯片供应。今年初三星电子更是几乎买断了LED大厂的货源, 签下了很大的订单,同时也造成全球LED芯片缺货的恐慌,并引起了LED芯片价格的上涨; 而国内康佳、创维、海信、长虹等电视厂商也纷纷在2010年的LED背光TV出货量上相互抬杠 ,结果造成国内外延芯片厂跟着进行疯狂的产能扩张。另一方面普通照明应用市场从2009 年年底开始出现快速增长势头,超出行业预期。   2010年全球高亮度白光LED市场出现较大调整,德国欧司朗、飞利浦Lumileds和美 国CREE出货量逐步逼近日亚和丰田合成,台厂在陆续接获日韩代工及专利相互授权后,有 望挤入全球LED芯片厂商第一阵营。   反观国内市场,目前仍以三安光电1700KK的全色系芯片月产能排在第一,但国内其 他厂商正在各自细分产品领域拼命追赶,其中乾照光电的小功率红黄光月产能达到750KK, 在国内细分市场已经无人能敌。杭州士兰微、山东华光、湖南华磊、华灿光电在小功率蓝 绿光产能上居于国内前列。而在大功率蓝光方面,武汉迪源、三安光电、广州晶科、亚威 朗、山东华光、湖南华磊将形成竞争格局。   LED芯片价格在2010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大功率上涨平均幅度为5%,小 功率上涨平均幅度接近15%。尽管媒体公开的信息显示LED芯片供不应求,但从各地大小代 理经销商处了解,货源能基本保持日常供应,并没有出现严重缺货的情况。但如果客户指 定台湾大厂的货源,则货源供应上稍有压力。 地域 蓝绿大功率 蓝绿小功率 红黄大功率 红黄小功率 欧美 2.5 1 1.5 0.2 台湾 2.2 0.06 1.2 0.1 国产 2 0.05 0.9 0.08   大功率以40mil为统计标准,小功率以9mil为统计标准,单位为元;以上数据 来自GLII市场调研
个人分类: 领域动态|3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嘉兴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200912
pikeliu 2010-10-1 22:07
 逆势而上调结构 抓住机遇促转型 关于嘉兴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2010年03月17日08:1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嘉兴市位于浙江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通宁波,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区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嘉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成效与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嘉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及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的情况,嘉兴市委、市政府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抓统筹、重民生的工作部署,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企稳向好。2009年1-3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9.45亿元,同比增长8.3%,增幅均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前3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6%、7.1%、8.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1个、0.8个和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27.3亿元和113.1亿元,同比增长9.7%和9.6%(增速均列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二)市场消费信心稳步提振。2009年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5.2%、15.1%, 15.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2.1个、1.4个和0.9个百分点。消费信心增强,发展预期继续向好,1-3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8.7、116.3、119.5;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7.1、123.6、133.1。   (三)外贸出口降幅逐季收窄。1-3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新批三资企业157家;进出口总额为124.31亿美元,降幅比上半年减少1.8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额达到89.68亿美元,降幅比上半年减少1.4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降幅小于加工贸易11.4个百分点。   (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截止3季度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21元和8984元,同比实际分别增长9.5%和9.6%。城乡居民收入比2.11:1,低于3.36:1的去年全国平均水平。全市非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为87.5%,全面小康程度居浙江省第二位。   (五)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9年以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办法,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市覆盖。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农民参保率达96.51%,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平安嘉兴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所辖5县(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县前32强和浙江省小康县行列,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二、思路与做法   (一)统一思想、加强调研,全面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   1、统一思想聚共识,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嘉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嘉兴市的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早动手、早安排,特别是把提振全市上下的信心摆在了突出位置。市里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分析研究嘉兴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机遇,着力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抢抓危中之机,推进发展。要求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进一步坚定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信心。提出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抓住有限时间,全力推进发展。   2、深入调研谋思路,完善应对危机的举措。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梳理思路、寻找对策,去年底,嘉兴市委全会认真贯彻省委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和要求,部署了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确定了保增促调的工作主线。春节刚过,市级班子成员分别率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和把握基层和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经济运行态势,积极寻找应对办法,出台了减税让利、优化融资、简化审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全市面上工作的推进。班子成员还结合年初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探求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牵头完成新时期新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调研课题,对化解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并及时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嘉兴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和要求。   3、推进项目保增长,找准应对危机的抓手。为应对危机,嘉兴市提出以项目增投入,以投入促发展。在项目规划上,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按照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创建生态环保宜居城市的要求,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民生、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进行统筹谋划。突出全市四个双百和市区政府 百项百亿项目建设。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3.1亿元,增长21.3%。在项目投资上,实施三四五六战略,即:突出项目引导、推进和服务三个环节;强化项目准入和后评价、项目推进、落实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盘活存量和腾笼换鸟四项措施;抓好零增地、存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五个一批480项重点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产业。在项目实施上,要求每个重大项目都要实行领导联挂,靠前督战,面对面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和协调解决遇到的难题。   (二)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协同作用,为结构调整构建新机制   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环境、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推动力。面对危机,嘉兴人深切感受到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和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不力,已经影响到嘉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探索调整结构和转型发展之路。一是保护环境。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2007年9月,嘉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办法》,成立了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对新、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并探索开展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将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在化。截至2009年9月,全市共有329个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COD 1329吨,SO2 915吨,交易总额达到1.09亿元。通过有效的环保机制探索和合力整治,嘉兴水环境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4%。二是保护知识产权。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生产、流通、进出口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09年1-8月,全市专利授权量2948件,同比增长51.2%,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用下,企业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亿元以上企业均建立了研发中心。三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嘉兴有180万外来人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嘉兴率先提出打造嘉(加)兴(薪)不欠薪城市品牌,全面提高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通过加大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压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逼迫企业走技改创新、品牌建设之路。通过实施上述三大保护,既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造提升。   2、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国资、民资、外资齐上,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活力。地处上海、苏南和浙南三个经济圈交会点的嘉兴,充分借鉴三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相互补充、互促共进的经济格局。一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通过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注册手续,使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形成了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富民强市的主体,占经济总量的近70%,占全部税收、财政收入的2/3以上,农民的非农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民营经济。二是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方向是使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在为民资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国有经济。十年来,市级国有资产总量增长13倍,全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00多亿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增强和发挥国资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导力量,嘉兴加大了招央企、引国资步伐,一大批国企大项目先后落户嘉兴。三是大力实施招商选资。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位居浙江三甲。目前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5400家企业落户嘉兴,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嘉兴投资,外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超过30%。外资的投入,不但为嘉兴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嘉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以人才强市,抓住结构调整的关键,增强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一是明确提出人才强市战略。嘉兴连续出台了优化人才、引进智力的政策规定。2009年,嘉兴改变了以往以学历论人才的观念,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的办法,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二是通过抱团引进大院名校。为实施以高端载体引进高端人才,嘉兴市已投入10亿元,吸引了一批领军型人才,带来了一批新项目、催生了一批新产业,培育了一批创新型团队。仅嘉兴科技城内就集聚了116名博士,146名硕士,124名高级职称专家,8名兼职的两院院士。通过培养和引进,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32万,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共涌现出160多个市级以上的创新团队。人才作用的发挥,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   (三)优先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为结构调整探索新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去年嘉兴第三产业占比只有34.4%,比全国和全省低6-7个百分点。嘉兴从与国内外的发展差距中看到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围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思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了放开投资领域、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发展服务业块状经济,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近年来,嘉兴服务业年均增长14.3%,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2、推进区域块状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经济集群化。嘉兴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闻名全国,并因此催生了一批以海宁皮革城、濮院毛衫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进而带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区域特色经济集群低、小、散的弊端不断暴露。为此,嘉兴市以省级海宁皮革产业群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以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3、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嘉兴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为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嘉兴不断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近年来,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然很快,但普遍遇到信息不畅、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嘉兴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200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如今全市已成立480多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34万户,占总农户的40%,有194家合作社拥有品牌,合作社基地面积36.92万亩。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融资担保等服务,催生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千家,其中市级143家、省级17家,国家级3家,总资产55亿元,涌现了五芳斋、金平湖、膳博士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 (四)创新发展平台,提升城市承载力、自主创新力、开放带动力,为结构调整注入新动力   1、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城市,提升城市承载力。改革开放以来,嘉兴走出了一条以县域经济为重点的区域跨越发展之路。面对区域合作与联系日益密切、城市对区域发展带动力日渐增强、经济转型升级极为迫切的新趋势,地处长三角大城市包围圈中的嘉兴,充分认识到只有走区域统筹发展之路,才能在强手如林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脱颖而出。一是编制完成市域层面的总体规划。2003年以来,嘉兴基于区域发展相对均质、城镇密度相对较高等特点,提出了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的战略决策。明确了以市区为中心、县(市)城和滨海新城为副中心、新市镇为骨干的城市框架体系。在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基本形成了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框架和市与县之间、县城与中心镇之间的交通圈,实行了城乡公交一体化。二是加快公用设施建设步伐。通过跨区域统筹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垃圾焚烧厂和固体废物处置中心,推进重大设施高效利用,防止重复建设和低效运行。嘉兴通过统筹区域饮用水、天然气设施建设,实现了全市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天然气管道逐步向农村延伸。同时,立足不同区域产业基础,打破内部行政区域壁垒,统筹区域产业分工,并明确了中心城市与市镇的产业功能定位。三是着力提升市域一体化层次。出台了建设现代化网络型大城市意见,建立了以规划管理、财政结算、投融资为重点的市域统筹运作机制,推进全市重要资源、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共建共享。   2、集聚创新要素,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力。为强化经济转型的科技支撑,嘉兴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建设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以构筑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为重点,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建设嘉兴科技城。为加快嘉兴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引进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中国(嘉兴)中心等33家国内外科研院所。此外,全国还有2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嘉兴2000多家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到2008年嘉兴科技城共组建12家高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1-6月,来自中科院嘉兴中心的15个转化项目分别在19家合作企业中转化,新增项目转化实现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167%。三是增加科技创新投入。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投入5.22亿元,增长26.1%,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58.1亿元,其中研究开发经费支出32.1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7%。如今,嘉兴已形成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主体,市、县两级科技孵化器和创业服务中心为补充,各类科技园、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了科研成果和当地企业相互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嘉兴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接轨上海战略,提升开放带动力。上海是嘉兴获取先进理念和要素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平台。为充分发挥与上海接壤的地理优势,嘉兴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接轨上海战略,2008年又出台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接轨上海扩大区域合作交流的政策意见。一是在交通运输方面,以高速公路、铁路、内河航道等为重点,全力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的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均以高速公路连接。二是在产业衔接方面,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促进与上海及周边城市的产业互动共进,找准为上海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在上海建立办事处、投资办厂、投资参股等方式,主动承接上海辐射,积极与之形成资源互补、错位发展态势。近6年来共引进上海企业近500家,引进上海投资资金近百亿元。三是在社会事业方面,制定了上海市基本医疗参保人员在嘉兴居住期间医疗费用代办报销办法,率先开展并解决上海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报销难题。通过联合办学,积极引进上海的大院名校,实现借脑发展,已建成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东华大学平湖服装技术研发中心也在2009年正式成立。四是在分区合作方面,以全面接轨上海战略为大背景,鼓励各县(市)积极创新接轨上海举措,不断提升以开放带动发展的能力。嘉善县通过借力上海、走向世界,每年在上海举办招商推介活动,与20多家国外驻沪招商咨询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从上海引进的专家超过1500人,通过上海引进的内外资项目,占全部引资总额的90%左右。   (五)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管理,为经济结构调整营造新的良好环境   1、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重视文化建设,以文化发展提升嘉兴的软实力。近年来,嘉兴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体系一创建,图书馆总分馆模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嘉兴端午习俗等日益成了展示嘉兴文化风采的新名片,人文优势逐步转化成嘉兴发展的新优势。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各县(市、区)均为省级教育强县,基础教育走在前列,中职教育实现统筹招生和专业设置,拥有8所高等院校、在校生6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三是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城乡全覆盖,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综合达标率97.8%,城乡居民健康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35岁。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嘉兴市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要的软性基础设施来抓,在全国率先构建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全民社保体系。2007年,制定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将社会养老保障从企事业单位职工扩大到城乡所有人群,对70周岁以上未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的高龄老人,实行每月50350元不等的养老基本生活补助。嘉兴的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也走在前列。目前全市农民参保率高达97.5%,人均筹资额从2003年的35元提高到2009年的245元,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补偿率等均列全省第一,被列为全国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同时,城乡低保、基本住房保障和社会救助保障等制度初步构建了与嘉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民众基本需求相适应的社保体系。   3、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面对社会管理的新形势,嘉兴市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体制。一是设立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主要是突出社区、社工、社团等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力量,着力构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扩大两委无候选人直选比例,2008年分别达到60.3%和66.2%,比上届提高41.2和39.8个百分点,实现了政府依法行政与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通过培育各类社团、中介等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社工和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渠道。二是成立新居民事务局。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增多的情况,2007年嘉兴在全国首设新居民事务局,开展居住证制度改革,根据新居民年龄、学历、技能,以及在嘉兴工作时间长短、社会保险参保等具体情况,分别实行临时居住证、居住证和专业人员居住证,并赋予相应的政策待遇,逐步把新居民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激发了新居民在第二故乡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三是高度重视平安嘉兴建设。嘉兴社会和谐稳定,连续四年实现省级平安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2008年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达97.71%,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启示与展望   启示一:正确分析形势,果断决策,抢抓机遇,是从容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嘉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见事早,动作快,深入研判形势,充分估计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把握有利时机和积极因素,抓住2010上海世博会和国家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的机遇,深化细化接轨上海战略。发挥区域优势,转危为机,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启示二: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中介和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是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一个资源相对短缺、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地区,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嘉兴的经验弥足珍贵。他们的做法是将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真正承担起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社会性、公益性事务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将应该交由市场承担的职能真正让渡给市场,重视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各方协同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启示三:优先发展服务业,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嘉兴的实践说明,长期依靠传统制造业简单叠加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化的推动曾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对产业层次和增加就业容量的提升水平明显不够。只有一、二、三次产业融合推动,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制动,并注意培育新兴产业,才能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启示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嘉兴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弥补短板,做大长板,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初步实现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嘉兴应对危机、调整结构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必须走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率先发展之路,必须走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之路,必须走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和谐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之路的探索永无止境。嘉兴正处在人均GDP加快向1万美元迈进、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宏观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嘉兴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委两创总体战略要求,抓住长三角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创业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把嘉兴建设成为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强市、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杭州湾宜居型滨海新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报告完成时间为2009年12月)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调查报告范例
lovepuma 2010-5-5 16:14
调查地点:山西省代县乡村 调查目的:调查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社会各界关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调查内容: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1、村民的文化娱乐;2、村里的党政建设;3、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4、新农村建设情况. 调查范围:该村15岁以上村民。 调查途径:随机调查,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调查时间:2007/12/20---2007/12/27 问卷填写及回收情 一、村基本情况: 村位于雁门关旅游路,距县城约7公里,比较偏僻没有公交车通行.。全村国土面积,共五个村民小组,190户,总人口684人,实住人口480人,党员16人,可用耕地面积亩,其中玉米面积面亩,2007年玉米产量达到3100吨。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平纯收入实现元。村级公路硬化累计达到公里,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该村地域宽阔,有平原、山坡,可开发的潜力很大,林地面积地多亩,养猪、养羊、养牛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生猪出栏头。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所谓“新农村”包括几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1、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基本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 2、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3、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4、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 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农民劳动力素质较低,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耕种较低,且对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同时农民的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普遍存在,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对进一步开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 4、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原始的阶段,对农产品的精加工较少,因而对农产品在科技的含量及对外竞争力是严重的阻碍。 5、在调查中85%的村民对国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不了解的态度。 三、村民的收入和消费 通过村书记以及对部分村民的询问,本村60%村民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玉米及其它家产品。38%的村民农闲时节到附近的工厂做工。村民的主要消费是学生,35到55岁的村民一年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支付学生的各项费用。有的家庭一年收入根本不够支出。 四、村民的文化娱乐 村内没的专门的娱乐场所,也没有可供休闲的场所,村民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通过这次调查以下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抓好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改进管理办法,推行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工作绩效与干部待遇挂钩,每半年考核一次,年终兑现奖惩。 2.加强党员干部教育。一是建立干部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村级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培训一次;二是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党校、农函大的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三是建立党员干部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村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四是教育党员干部争做致富能力强、帮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干部,提升党员干部自身文明素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 3.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按照“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搞好信息网站建设,支持农民本地创业与外出务工相结合,要培育一批能人带动农民转移。 4.加强对农村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政策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投入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加致富的本领,同时,也要加强农村法制的建设,供他们能够到懂法、知法、守法、用法。 5.增加农村的娱乐设施,为农民提供休闲场所。 6.多向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扶持农民发展农副产业,并为其提供技术指导,以解决农民创业的经济忧虑和技术忧虑。 4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应该加大对新农村政策的了解和“三农”的认识,政府、给予我们大学生村官的支持,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各种优势,为农村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做出贡献。
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调研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方法
lovepuma 2010-5-5 14:16
什么是调研报告?   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调研报告的格式 标题页 1、标题 2、客户(委托人) 3、调研公司 4、日期 内容目录 1、章节标题和副标题,附页码 2、图表目录 3、附录目录 执行性摘要 1、目标的简要陈述** 2、调研方法的简要陈述 3、主要调研结果的简要陈述*** 4、结论与建议的简要陈述*** 5、其他相关信息(如特殊技术、局限、背景信息) 分析与结果(详细)**** 1、调查基础信息 2、一般性的介绍分析类型 3、表格与图形 4、解释性的正文 结论与建议*** 调查方法 1、研究类型、研究意图、总体的界定 2、样本设计与技术规定 a、样本单位的界定 b、设计类型(概率性与非概率性,特殊性) 3、调查问卷 a、一般性描述 b、对使用特殊类型问题的讨论 4、特殊性问题或考虑 5、局限 a、样本规模的局限 b、样本选择的局限 c、其他局限(抽样误差、时机、分析等) 附录 1、调查问卷 2、技术性附录(如统计工具、统计方法) 3、其他必要的附录(如调查地点的地图等)
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几种主要调研报告的写法
lovepuma 2010-5-5 14:06
作者樊启霖 不同种类的调研报告,其调研报告格式与写法总体上大致相同,但由于强调的重点和要求不完全一样,因此,每种调研报告格式的写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下面,对几种常用调研报告格式及调研报告的写法分别作一些简要介绍。 1.反映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格式 这类调研报告格式,主要用于反映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的基本面貌,目的在于报告全面的情况,为决策者制定方针政策、规定任务、采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常用于向上级报告工作,如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机关,以及部门和单位领导下基层了解面上情况后所写的调研报告,多用于此类调研报告格式。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写法偏重于反映客观情况,分析研究的成份相对少一些,一般也不要求提出理论性的主题思想。在写作过程中,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标题,一般要点明是关于什么单位或者地区、什么问题的调查。其前言一般是介绍调查的缘由、目的、时间、地点、范围和方式等。由于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主体内容涉及面一般都比较宽,因此,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在写作上往往采用横向结构。如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情况,可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组织领导等若干方面来撰写;如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则可分为基本概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若干层次。当然,每个大的部分中还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问题来写。 2.总结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格式 这类调研报告格式,主要用于对先进典型进行深人调查分析后,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和有效措施,以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因此,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写法主要包括:基本情况、突出成绩、具体做法、主要体会等。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标题一般要反映主题。前言大多采用概述主要成绩、发展变化,并提示基本经验的写法。主体部分需要充分展开,不仅要写具体做法,而且要写切身体会;不仅要写感性认识,而且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具体做法,体会就是空的;不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难以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结尾可以归纳全文、强调主旨,或者指出不足、展望未来。在行文的语气上,经验调研报告格式与经验总结不同,经验总结用第一人称,行文语气必须谦虚,而调研报告则用第三人称,可以热情赞扬,以促进经验的推广。 3.反映新生事物的调研报告格式 这类调研报告格式,主要是用于报告和评价新生事物,帮助人们提高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新生事物往往代表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写作这类调研报告格式时要抱着满腔热情的态度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写作的特殊性上,都缘于一个“新”字,不仅要说明新生事物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要指出它的背景,也就是说要指出它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产生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遇到了那些矛盾、困难和问题;不仅要说明它的性质和特点,而且要指明它的作用和意义,包括对其发展前景的预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由于新生事物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往往不够成熟,甚至存在某些弱点和不足,所以在结尾时,一定要如实地指出它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和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格式 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以及不良倾向等而撰写的调研报告,其目的在于揭示问题、反映情况,而不在于追究责任者。另一种是为了处理违法乱纪事件或严重事故等而撰写的调研报告,这一类调研报告格式的写法不仅要以确凿的事实分清是非,而且要弄清性质、分清责任,提出解决和处理的具体意见。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格式上,标题往往多采用揭露式的,有的标题甚至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主城区违法建筑触目惊心》,这一个标题,不仅表明了调研报告的主旨,而且也表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能够起到强烈的警示与提示作用,吸引读者的眼球。主体部分所反映的如果是一个具体事件,一般采用纵向结构;如果反映的是一种倾向和状况,多采用横向结构。在叙述完问题的主要事实后,要写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性质和危害程度。结束语有的可呼吁对问题予以重视或关注,有的可扼要提出解决办法或处理意见。 5.考察历史事实的调研报告格式 这类调研报告格式,通常是用于对某一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调查,用确凿的事实,揭示历史真相,作出正确的评价,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如为平反历史冤假错案所写的调研报告,就属于这种调研报告格式。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政策性和针对性较强,反映的事件往往也比较复杂。这类调研报告格式上,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二是被歪曲的情况;三是纠正和处理的意见。在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在写作时,事实真相与被歪曲的情况相矛盾的地方,尤其要叙述清楚,要说明事实被歪曲的原因和有关的责任者。写处理意见时,态度要明确,办法要具体。如果问题正在处理和解决中,就要把进展情况写出来;如果尚有阻力,就要把问题尖锐地提出来,敦促有关部门尽快予以解决。 6.研究探讨性的调研报告格式 这类调研报告格式,主要用于研究探讨某项政策或工作,以统一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也可以用于在作出某项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调研,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论证性。这类调研报告的写作虽然取材广泛,但总是针对某个现实问题,或者紧紧围绕党委与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通过研究和分析大量系统的材料,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有时还要与不同的意见展开商榷和争鸣。这类调研报告格式上,标题大多数采用直述主旨的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作标题,如《打开宝岛的“金钥匙”在那里?—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调查》,这种标题,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准确反映主旨,又能对读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其前言,一般是提出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如果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则要把各方面的主张摆出来。研讨性调研报告格式提出的往往是新观点、新见解,所以在主体中,不仅事实材料要充足有力,而且还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必要时,还应对不正确的意见进行批驳。这就要求对这类调研报告格式上,把立论和驳论有机结合起来。但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切记不要偏离到抽象或空洞的理论证明上去。此外,由于调研报告的目的是探讨解决问题,所以应采取平和的、商榷的语气,切忌冷嘲热讽。这类调研报告上,结束语可采取归纳全文,强调主旨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结尾。 7.调研报告格式——调查附记 调查附记又称为调查后记,虽然也是一种文体,但没有独立性,在调研报告格式上,它依附于原件而存在。在有些情况下,如果知情者所提供的材料比较具体实在,并能充分说明问题,这时便以原件为主,在原件后附上调查附记或后记,起证明情况的作用。一般调研报告的格式附记都比较简短,在写法上,往往首先是对原件所反映的问题表示明确的看法,并说明经过调查,原件完全属实或基本属实等。接着可以就其中某一关键问题作补充说明或有所强调。必要时也可以指出当事人或单位目前的认识和行动。由于原件所反映的问题,有可能与事件的发展情况不同,可能已圆满解决,或正在解决,或尚未着手解决,因此,调研报告格式上,附记的结束语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写法。 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调研报告,需要按上述几类调研报告的格式和结构要求谋好篇布好局,还要兼具一定的文字驾驭能力之。
3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