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义务教育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义务教育

相关日志

俞敏红批的是致死缪可馨的袁老师,还是动了新东方奶酪的袁老师们?
热度 1 yangjundr 2020-6-20 19:12
俞敏红批的是致死缪可馨的袁老师,还是动了新东方奶酪的袁老师们? 俞大老板批的是导致缪可馨死亡的袁姓老师,还是在外办补习班而动了新东方奶酪的公立学校的袁姓老师们? 这确实是个天大的问题! 说到底,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现有的不合理基础教育体制和二元化教育现状,其中,以新东方为代表的各类型课外培训机构通过营造焦虑的教育氛围,迫使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不得不上课外补习班的现实,才是致死缪可馨的元凶。 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基础教育的问题,杜绝缪可馨悲剧的重演,必须禁止所有人员和培训机构举办义务制教育阶段课程内教育的科目的任何补习班。 俞敏洪谈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跳楼之死。 http://t.cn/A6LtA8fi ? http://t.cn/A6LtA8fi
38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业负担为什么变成了社会负担?
热度 2 杨学祥 2020-1-10 10:32
学业负担为什么变成了社会负担? 杨学祥 南都观察最近发文指出, 近 20 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减负”政策,但大家都感觉越“减负”,负担反而越重。 吊诡的是,对于过重的学业负担,大家一方面极度反感,另一方面却又极度适应。 2018 年 12 月 28 日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减负 30 条”,涉及政府、学校、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四方博弈主体,但它们之间很有可能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所以在政策推行的时候难免会“打架”,我们能看到,政府是下了决心要“减负”,家长却也是真的担心,不敢“减负” 我们一方面强调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但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倡导下,有钱的学校绞尽脑汁要搞自己的特色,不能丢了脸面,这给教师和学生都加了一个很大的负担。 还有所谓的家校合作,拜微信所赐,现在家校可以不分日夜地进行互动,可这同时侵害了教师和家庭的自由时间。 当家校完全打通后,彼此都变得非常焦虑。 就是很多这样细小的政策相辅相成又互相掣肘,使得“减负”知易行难。而在升学的天平中,只要考试、分数的砝码不动,学校“减负”了,大家肯定会请校外培训机构再加一个砝码来平衡。那要如何让“减负”在素质教育的大局下打破固有的框架呢?其实我们只能管好自己能管的(见相关报道)。 事实上,从 家校合作到校外培训机构恶性膨胀,学业负担已经变成了社会负担:学生学业负担转化为年轻家长的焦虑和负担;由于天然的分工,接送学生到补习班,又转化为老年家长的新职责和负担,老年交通卡和学生交通卡的超常使用加剧和延长了客流高峰,导致交通拥堵;学生额外教育的高消费加重了每个家庭的经济负担。长此以往,小康社会的实现将遇到额外教育负担的阻碍。校外教育收费动辄上千,年费上万,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名存实亡。 面对城市交通的大范围拥堵,你是否意识到校外教育的千军万马在推波助澜? 面对校外教育的高额收费,你是否意识到小康社会的目标受到严重的威胁? 更为严重的是,守法的正规教育受到冲击,违法的校外培训机构大发横财,教育界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大行其道,违规违法成为牟取暴利必由之路。 正如南都观察所言,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的要求是严格管理。其中有三条是严禁超标培训,但培训机构的卖点往往就是超标培训,因此这很有可能变成无效的措施。 按照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说,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而如何理解教学大纲和考纲一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尤其在新高考逐步推行后,每个家长都非常焦虑,不知道怎么帮孩子选科和选考,他们也只能相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但新高考的方案又明确规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不可以强行要求学生选什么科目。 自己不懂,老师又不允许指导,于是一种名为“生涯规划”的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 我认为,治理中小学教学乱象的根本方法是严格执法和严格管理,取缔一切违规违法的校外培训机构,减轻正规教育的外部压力和无序竞争。 中国中小学义务教育法规定,不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是违法的。有义务就有权利,同样,校外培训机构的超大纲培训,也是违规违法的,必须予以取缔。以自由竞争为借口,任凭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正当竞争存在,是教育乱象发生的根本原因。 校外培训应该纳入正规教育的业余活动的轨道:延长在校时间,与家长同时上学和同事放学相适应,在正规教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将校外培训变为校内兴趣班和业余活动班。这样,既节约教育成本,又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减轻家长负担,减轻老人负担,减轻家庭教育费用负担,减轻交通拥堵压力。 相关报道 “减负”越减越重,我们缺了哪味药? (2020-01-08 11:28:21) 南都观察 ▌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仍会谈“减负” “教育减负”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被提出过。最早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建立现代学制,教育开始下沉,时间长、内容多的教育负担变成了全国性的问题。而到 1920 年,一批留洋学者回国开始推行各种教育和教学改革,但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些试验都基本宣告失败。 等到 20 世纪 80 年代学科重建的时候,学业负担的难题再次回归公众视野,然而当时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如何在农村恢复基础教育的建制”,加之全国统一高考,没有现在这样复杂的高考方案,大家的学习还是相对比较纯粹。 直至近 20 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减负”政策,但大家都感觉越“减负”,负担反而越重。 吊诡的是,对于过重的学业负担,大家一方面极度反感,另一方面却又极度适应。 2018 年 12 月 28 日教育部下发“中小学减负 30 条”,涉及政府、学校、家长和校外培训机构四方博弈主体,但它们之间很有可能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所以在政策推行的时候难免会“打架”,我们能看到,政府是下了决心要“减负”,家长却也是真的担心,不敢“减负”。 “减负”其实是嵌套在素质教育中的一系列政策,从 1999 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素质教育开始,我们推出过很多与之配套的政策。 首先是 2001 年的“新课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推进参与式教学和小组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而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却成了家长焦虑的来源。学生在校时间不够长,学校要求的这些学习任务便转嫁到了家长身上,因此很多家长都有过帮孩子一起做手抄报、 PPT 的经历。 接着是 2009 年实行的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从此教师的工资和授课时数、活动项目或比赛成绩挂钩,这也意味着,教师在课后找学生谈心或给他解答问题这样的零星工作量是无法被考量的,也不能计算成绩效工资。 但学校里的事情大多特别细小,当模仿企业用 KPI 去考核教师时,其实是在把这些琐碎但重要却又无法纳入绩效考核的小事交给了良心和师德,那新课改强调的因材施教又要如何落实? 此外,很多地方还在搞特色学校建设。我们一方面强调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化,但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倡导下,有钱的学校绞尽脑汁要搞自己的特色,不能丢了脸面,这给教师和学生都加了一个很大的负担。 还有所谓的家校合作,拜微信所赐,现在家校可以不分日夜地进行互动,可这同时侵害了教师和家庭的自由时间。 当家校完全打通后,彼此都变得非常焦虑。 就是很多这样细小的政策相辅相成又互相掣肘,使得“减负”知易行难。而在升学的天平中,只要考试、分数的砝码不动,学校“减负”了,大家肯定会请校外培训机构再加一个砝码来平衡。那要如何让“减负”在素质教育的大局下打破固有的框架呢?其实我们只能管好自己能管的。 ▌“减负 30 条”,减的是什么? 我们一直说“减负”,“减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按照教育部长陈宝生所说,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这一部分”。而如何理解教学大纲和考纲一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尤其在新高考逐步推行后,每个家长都非常焦虑,不知道怎么帮孩子选科和选考,他们也只能相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但新高考的方案又明确规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不可以强行要求学生选什么科目。 自己不懂,老师又不允许指导,于是一种名为“生涯规划”的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 “减负 30 条”文件开篇说要“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加强统一部署、统一行动,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 这隐含着教育各方的博弈关系,首先是政府,它毫无疑问要笼罩在各个主体的上面,行使教育治理权力。在这一阶段,学生并不直接面对政府,而是由家校共育,因此学校和家庭如何共同面对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最关键的是素质教育政策出台后新出现的责任主体——校外培训机构,它是在市场中出现的,和家庭是直接的市场交易关系,它本来和政府没有天然的关系,可现在政府也要开始规范它的办学行为了。而学生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关系则更为模糊,既不能说是买卖关系,又有别于学校里的师生关系。我们能看到,这些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权利关系,其博弈也更为复杂。 “减负”政策中的主体博弈关系。 细读政策便会发现,这些政策两两之间可能是互相矛盾的。 首先是面向学校的政策,我们挑几条出来看一看。( 1 )坚决控制考试次数。一方面政策鼓励学校有办学自主权,却又限制学校的办学自由。以及,我们如何界定考试呢?随堂测验算不算,讲一个知识点就答题反馈算不算?学校一定有很多办法来规避所谓的“考试”。( 2 )采取等级评价方式。我对此特别有意见,百分制和五分制有什么区别呢?等级赋分制就更科学合理吗?而且就算学校绝不告诉学生原始分,大家还是会想方设法问到原始分。( 3 )限制竞赛评优活动。只要升学考试的标准还在那,竞争性还是那么高,肯定会有其他变相的竞争方式。( 4 )建立弹性离校制度。几点离校本来是件很轻松的事,但自从把“减负”理解为提前放学并出台相应的具体措施后,就出现了“课后 330 ”(学生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家长不买账,不堪重负;多少年以后,政府又给与补贴,把课后时间买了回来,让孩子留在学校开展兴趣类活动,所以这其实是一种补丁式的政策。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的要求是严格管理。其中有三条是严禁超标培训,但培训机构的卖点往往就是超标培训,因此这很有可能变成无效的措施。 再次是面向家长的要求,像履行监护责任、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引导孩子健康生活等都是“正确的废话”,并不能解决问题。我读中外教育史,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会直接出台政策要求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但我们国家确实存在这种情况,除了 30 条里有对家长的要求,每年秋季开学教育部办公厅也发红头文件要求家长带着孩子收看《开学第一课》节目也是如此。我这里无意于去指责任何人, 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当教育问题被套上国家权力后,情况将变得更加复杂,而这种权力又到底在博弈什么? 最后是面向政府的要求,内容很多,主要是要强化管理监督。我们会发现,现在所有的监督几乎都放在学校,但这个政策文本中的监督本应该是大家监督当地政府有没有履行职责。 在这样的监督下我们多了什么,又少了什么,是值得深思的。 大致了解历来的“减负”政策和“减负 30 条”后,我们就能看到“减负”政策中的冲突性。这不是说政策文本写得不好,而是这四方主体本身就是博弈的关系,存在外在和内在的冲突,因此政策实施过程中行为就会“扭曲”,通常会演变成漫长的讨价环节的过程。但即使存在冲突,彼此间的价值也互不相容,但主体之间依然是相互依存的,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减负”政策本身是一项非常模糊的政策。 首先目标是模糊的,或许是因为不同责任主体的目标不一致且冲突性很高,所以干脆把目标模糊化,不同的参与主体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同一个政策。其次手段也是模糊的,因此很多政策措施缺少主语,不知道让谁来干这个活。也正因为“减负”是一个冲突性高,模糊性也高的政策,注定它只能是象征性执行,很多政策文本都是口号式的,没有办法落实。政府想要“减负”,家长们不同意;想要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线上线下那么多著名的教育机构不会同意,于是在这样的政策博弈中谁都解不开这个扣。 因此,想要解决“减负”的问题是非常难的,我能想到的办法,只能是强调专业的重要性,交给专业人员管理。但与此同时,从国家到地方,我们都在推行教师教育和教师的再培训,但一轮又一轮的培训其实是在削弱教师的专业权利,否定他们原有的经验,每一次都重新整改,重新出发,久而久之,都不知道要去往哪里。 ▌消失的闲暇时间 政策文本中可以提炼出几个分析学业负担维度的词语,包括“自愿”“兴趣”“时间”和“目的”。基于此,我们可以构建学生的负担分布图,如下图所示。 在空间的安排上我们画出“家校分界线”,而在活动的限制性上画出“学玩分界线”。在学校必须完成的主课叫做规范性的学习,剩下一些半规范性、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可以算作闲暇活动的时间。回到家后,学生要做家庭作业,即非自由学习时间。还有一部分是留给学生的纯玩时间。在实施素质教育政策之前,也就是 1999 年之前,这四个格子大致是均衡的,分界线也很清晰。但现在,在增加了一个新的主体——校外培训机构之后,这个负担分布图就变得更为复杂了。 首先是“家校分界线”变得更加模糊,家长和老师都在一个群里,家长经常要帮助孩子完成各种任务,甚至要硬着头皮和其他家长建立联系。其次是“学玩分界线”, 在新课改之后,我们强调素质教育,其中的一个恶果就是本来蓝色框中自由的部分被正规化了,对孩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而黄色框中纯玩的部分也被大面积压缩了。 在实施素质教育后,这个图就变了。一个是整体的“家校分界线”在往左移,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校加了很多选修课,初期的减负政策又要求缩短学生在校时间。整体分量不变的情况下,半规范性、自愿选择的课程自然就被压缩了,很大程度上也变成了规范性课程。而多出的两个格子,也就是校外培训机构。一方面,它们开设各种技能的培训班,乐器、体育等等,但培训机构培训学生的这些才能,更多不是出于学生兴趣,而是为了考级比赛以成为额外加分项。除此之外,当家长把孩子放到培训机构后,除了补课培训,甚至连基本的娱乐、放松和交际类的活动也交由培训机构来实施,进一步挤占了家庭时间,也压缩了孩子纯玩的时间,整个“学玩分界线”进一步往下移。 但自由时间内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兴趣的扩张,才是整个国家教育品质最重要的一个体现。 从学生负担分布图的演变中,我们能看到在素质教育的大标题之下,各种以“减负”为核心串联起来的政策改变了“家校分界线”和“学玩分界线”。孩子纯粹的自由活动时间被严重压缩,孩子当然不会快乐。在校内、校外的自由时间都被压缩的情况下,这些以新课改为代表的素质教育政策,却被赋予了“多元选择”的价值和期待。 换一种思考方式,我们在说减负的时候,也是讨论教育中闲暇分配的问题。 人活在世上,尤其是孩子,一定要有闲暇时间,是闲暇的品质决定了人的教育品质,决定了人终生的生命质量。 ▌如何给“减负”开一张药方 在谈“减负”的时候,政策需要考虑回归四个空间,而不是六个空间的配比关系。 校外培训机构的时间本来是属于家庭时间范畴之内,由每个家庭自主选择。这些机构生长于市场之中,没有需求它们自然不会存在,政府没有必要发个政策文件去专门治理。 学校和校外机构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只要学校空间被压缩,校外机构必然膨胀。因此政府与其严厉管控校外培训机构,不如着眼于学校内的规范性学习和闲暇活动的安排。 与其总是着眼做大事,不如好好把内部的教育教学这些点滴小事做好,真正利用好在校的时间,合理安排“学玩分界”。 政策应该严肃认真地看待和重视自由时间内的学习品质,这是我们原来所有“减负”政策当中从来没有考虑的。我们应该更关注学校是不是开设了自习课?学校能不能保障学生的自由活动、自由学习时间?不管在哪个阶段,我们永远都会有时间的焦虑和压迫感,但选择能力和个体兴趣都需要学生在自由学习时间的品质得以保障和实现。 其实,学业不一定是负担,只要处理好“学玩分界线”,让学生喜欢学习,就不会觉得是负担。这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愉悦的师生关系。即使是一个在课堂上非常严厉的老师,也需要在自由活动时间里面与学生进行交互。其次需要学习与生活结合,就是让家长在非刻意的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一起形成社会经验。还有开放和包容的学习管理系统。政府肯定要对学习任务有所要求,但还是要把学习的责任和方式交给师生共同协理,要相信教师能完成教学任务。 当一个社会所有人都在打压和降低教师尊严和他们所承载的这个社会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时,我觉得我们必须相信他们的专业能力,尽管这个能力可能不够或还在发展之中。 可一旦所有人都否定他们,我们都无路可逃,只能走向绝望。 最后是要有多姿多彩而愉悦的校园生活,要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在学校里也有向往,有做最好学生的体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孩子不论他成绩好与不好,只要在这个学校当中,哪怕曾有一次体会过成功的感觉,他还会只看重成绩吗?可是我们的学校的种种安排,又是否给予过这样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家校分界线”,教师的下班时间和学生的放学时间设计可能是一个需要重新考量的问题。但我知道一说到这里,又会涉及到绩效工资制和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毕竟教育领域是最不讲究给加班工资的。可选择用这样一种绩效考核的方式来治理学校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决定。 我有大学同学在澳门的一个天主教女校做校长。他们的很多老师在 4 点 50 分下课后都会留在学校给孩子补课。我听到这个事的第一反应是给不给加班费,受访的老师们觉得这个想法很荒唐。“因为我没教好,我教的课孩子没有听懂,我当然应该去把他教懂,这跟加班费有什么关系。”我们也应该让师生自行调节,有问题自己去问老师。但是学校也要求在七点必须关校门,保证形成健康的学校管理流程。绝对不倡导和歌颂教师自我牺牲,甚至是倒在讲台上, 我们都应该阳光而健康的活下去。 我所讨论的一个概念“家校分界线”,其实探讨的是自由空间的保障。学校需要自由的教学时间,即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和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家庭也需要真正的家庭时间,父母就应该和孩子在一起,很快乐的,而且是毫无负担、没有目的的在一起生活。 给老师一个台阶下,保障教学空间;给家长一个台阶下,保障家庭空间。 而在“减负”的问题上,我也提供了“学玩分界线”的概念,也就是自由时间的保障。换一种思维方式,不用考虑非自由时间,我们要考虑的是自由时间。在自由的时间之内,如何让学生养成自己的兴趣,学会自我选择,给他们一个自我实现的希望。规范性学习时间和闲暇活动时间的合理配置是教育品质的保障,一个国家教育的品质应该在这种细小的地方得到体现,这就是给我们自己的未来一个希望。 柯贵福 :“减负”是一个公共话题,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但很多人会陷入一种非常简单、直白的立场,比如“减负”就是不好,一定不能给我的孩子“减负”。 首先,我们需要像林老师这样的专家引导我们进入问题内部去理解。其次,就像林老师说的,政策制定者也会犯这种似是而非的错误。的确是有一个很好的政策目标,我觉得国外的一些经验非常好,应该拿到中国来用。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非常复杂,问题差异特别大,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政策的过程中也需要多加注意。 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各个系统之间的配合,需要一种基本的互信。 更多时候政府在里面发挥的应该是一个系统维护者或者环境维护者的作用,但是我发现有时候它非要当一个主教练,非要参加博弈这个过程,可能就会存在问题。而家长参与其中,需要理解我们的教育目标和自身对孩子的预期。比如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在我看来可能有几个,一是求知欲,求知欲是特别宝贵的一个东西,小孩子一开始都有,但是要保护这个东西就需要家长和学校付出很多的心力去维护它。第二,他需要学习和人合作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毕竟我们在工作或者说未来,包括学业中都需要合作。第三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是与自己和解的能力或自我调解的能力。 我们家长今天听了林老师的讲座,也可以和孩子相对理性地一起成长,一起陪伴,一起去思考问题。 提 问 :“减负”这个命题是不是并不符合我们社会的发展现状。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传统的社会理念就是严师出高徒,和素质教育可能并不适配?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所谓的快乐学习可能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林小英 :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很美好的愿望做素质教育,但当整个社会的审计文化进入到教育领域,或者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口号进入到教育领域中,带来了灭顶之灾。当我们把眼光放在钱上,并且用钱去衡量很多成果的时候,这就有问题了。什么事情都希望用绩效的方式去考核,但学校很多事情真的和考核没关系。我刚刚为什么要讲自愿,我们现在推行的很多让孩子好好玩的措施都正规化、制度化了,孩子连触摸自己是否愿意的可能都没有了,他能够自由活动的空间也被大量压缩。但是从天性的凝聚方式来看,我觉得“学玩分界线”,真正的玩乐和自由还是很重要的。如果连这个东西也被考核,那就完了。 提 问 :就算政府真的给予学校自由,但在整个社会不断分化的情况下,是不是还是会出现新的负担,比如中产阶层,只要高考还在,社会竞争还在,他们就可以和市场合谋,和培训机构合谋,成为负担的引领者。 林小英 :把这种自由放开会不会诞生或孕育出另外一种更加比拼、更加严苛的引领,比如说家长之间的比拼。我倒是不担心这个,因为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在于大家选择各自不同的东西,而是太单一了,我们想要的东西都特别一致。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很少有机会真正触摸自己内心的需求。在强大的考核和审计文化之下,所有人都无处遁逃,即使你不想那么做,你也得那么做。 提 问 :我有两个简单的小问题,一个是我们讲素质教育,那“减负”之后,我们要用这些时间培养孩子的什么素质?第二个是很多家长不管素质教育好不好,他最关心的还是学习成绩,那在“减负”政策中要如何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能有提升? 林小英 :第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减负”是减不下来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减负”方式其实是互相冲突又互相掣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代孩子总的学习量是在逐步提高。至于要培养什么素质,最好的当然是全面发展。但实际上不太可能,还是要在家校的陪伴和指引下逐步地去发现自我。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在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年时间里面为了升学集中准备,我觉得没有问题。但是在非毕业班的阶段,能不能学点别的?教育没有什么别的规律和原则,它唯一的原则就是平衡,一定是玩平衡术,任何时候走极端都是不好的。只要是升学,就会有筛选,一定会把不合适的人筛掉。我们要关注的是被这套系统所筛掉的人,社会上有没有其他地方能够承接他,这是整个教育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e0b0be80102ywi7.html?tj=1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239 次阅读|7 个评论
高中公司化、名校办民校:高中义务教育是梦想?
热度 1 liyou1983 2018-9-14 13:53
一 先看一条新闻: 这个开学季,(湖南)177家“高中有限公司”新鲜出炉 据芥末堆看教育,百家号 09-1207: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354112410538539wfr=spiderfor=pc 2018 年 9 月 3 日,位于长沙市高新区的湖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田径场上,正在举办 2018-2019 学年度开学典礼。这所已招生两届的高级中学,今年开学典礼跟此前有所不同,因为从法律意义上来说,从前一年的 10 月开始这已经是一家营利性的 “ 公司 ” ,全称为长沙市湖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有限公司,简称湖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或湖南师大二附中。 工商信息显示, 湖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是湖南师范大学与深圳市博纳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简称 “ 博纳教育 ” )合作共建的一所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其背后,是曾经显赫一时的湘财资本的核心人物 —— 贺志力。 学校于 2016 年 7 月开始筹划, 2016 年 9 月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公司却直到 2017 年 10 月 31 日才完成工商注册登记,获颁《营业执照》和换发新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学校校舍、设施设备和开办经费由博纳教育投资,湖南师范大学选派优秀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全面负责二附中的教育教学管理。这一 国内早已普遍实行的名校与企业合作模式,在 新的 营利性 民办教育时代,以股份的形势确定下来:博纳教育持股 51% ,湖南师范大学持股 49% 。 二 公司是营利性的企业法人,是以低投入、高收费、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机构。 对于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大量低收入人口、考试成绩不高的人口,营利性、商业化的高中公司显然是不屑招收的。事实上,某些县市,随着高中合并、高中民营化、市场化,已经只剩下一两所高中了。我家乡江苏某县的教育质量最好的县中,前些年就改制为民营高中了。 我国是人口、人力资源大国,国家劳动部虽然改名人力资源部,但一直不是人力资源强国。据近年国家统计局的各种普查、抽查资料和多家大学、研究机构数据,我国人口在 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速 的同时,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平均教育年限虽然从 1985 年的 6 年(小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举国普及了小学教育),提高到了如今的 9 年,但 9 年仅仅是初中水平, 我国 74% 的人口为文盲至初中,且占总人口 58% 的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教育水平低下的初中以下人口。 从世界发展经验看,知识的全面、迅速的创新、扩散和应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法和路径。亦如美国学者罗斯高在我国反复强调的, 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文化素质低、小学初中为主的国家成功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了现代化发达国家行列! 从来没有一个!文化素质低,文盲、小学、初中为主的国家全部倒在了奔向现代化的路口!在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相对一部分低文化素质的人口将成为潜在的庞大的失业人口。 据官方数据,我国适龄人口在入学率、巩固率上基本实现了小学、初中的义务教育。但是,小学、初中毕业生的考试及格率、综合素质合格率如何?尽管个别地区和城市试行了高中普及和义务教育,但全国范围的高中教育,特别是农村高中教育、全国高中义务教育为什么一直没有推行?从长远看,庞大的低学历、低文化素质的人口,可能是比老龄化、低生育率还要可怕的人口因素,这是严重威胁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 虽然教育部今年提出了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 (2017-2020 年 ) 》,据说到 2020 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部长说: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www.sohu.com/a/217055545_100091034 但从全国许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看,高中无论是教育投入、教师工资水平,还是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在小学、初中教育上尚处在许多问题,初中学生流失严重,毕业生质量不高,两年后就普及高中教育,真的能够完成吗?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高素质(较高的文化水平,包括健全人格、平等权利、法治观念、人文和科学素养等)的人口是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建康发展的基本力量!
733 次阅读|1 个评论
义务教育需要多少在校时长?
cgh 2018-3-5 09:08
义务教育需要多少在校时长? 什么三点半放学难题, 什么推迟到校时间问题, 义务教育法似乎都没有相应的规定, 所以,教育部有自由裁量权? 但是,按质按量完成义务教育是必要的, 似乎,义务教育不等于学校教育? 问题是,多长的在校时长能让学校保质保量完成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 教育部是主管学校教育还是包括家庭教育? 义务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还是包括家庭教育? 现实是,家庭教育时间+休息时间≈家长工作之外的时间 同时,学校教育时间+课后时间≈家长工作时间 这只是个简单的求极值问题, 要让在保障孩子休息时间的前提下使孩子教育时间最大化, 只能是让孩子在校教育时间接近家长正常的工作时间。 现在国家规定工作时间每周40小时。 孩子在校时间呢?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2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所只有两个学生的学校
热度 5 jiangxun 2013-7-6 13:33
作者:蒋迅 我在前面提到过格鲁吉亚山区的“ 一所只有一个学生的学校 ”,我在最后提了一个关于底线的问题:“如果有的话,这条底线在哪里”?今天看到国内的一篇报导:“ 让人感动的坚守:两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学校 ”。这条消息让我一阵高兴,原来中国的底线也是一样的:有孩子就有学校。在这里,我认为两个孩子和一个孩子没有本质区别。而且这所学校已经坚持了一年多。足见它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批准。 不过,我对这篇报道只能表以谨慎的欢迎。因为我一直比较注意中国的义务教育问题,我看到的许多报道是与这篇的精神不一致的。我感觉,也许只是个别地区的个别领导能如此重视教育。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对这件事应该赞扬一句。 下面是这篇报道的主要内容: 宁夏固原市寨柯乡刘家沟村小学,是一所只有两名学生、一名教师和一位后勤人员的小学。这所小学至今已经坚持了一年有余,不但课在上,而且营养午餐也落实到位。这些年条件好一点的村民们都纷纷自发搬迁到条件好的地方去了,剩下的是条件实在不好的村民,他们还在这里坚守,只是年轻人越来越少,在这里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只要有孩子上学就有学校,学校就不会消失。 7岁的孙正祥和13岁的高龙是这所学校仅有的学生,教室已经用不到了,他们上课的地方在老师的办公室。在我们面前,两个孩子都显得有些拘谨,只顾低头写作业。孙正祥年龄小些,比较活泼,记者问他问题时,虽然多少还有些害羞,但都能一一作答。而高龙显得很排斥陌生人,无论怎么和他交流,孩子一直默不做声,一句话都没有。据王校长介绍,7岁的孙正祥和13岁的高龙就是这所学校仅剩的两名学生。因为只有两个学生,为了节约资源,就给他们在自己的房间一起上课,“孙正祥学一年级的生字和数学,高龙有轻度智障,所以每天的课程以温习三年级以前的知识为主。”一块小黑板,一张桌子,一支粉笔、一块板擦构成了这所学校的主体。两个孩子的课并不好带,王老师要分别辅导每一个人。7岁的孙正祥很聪明,王老师非常喜欢他。 虽然只有两名学生,但每周他们都会进行升国旗仪式。寒冷的冬季,黄土高原的冷风猎猎。国旗在风中漂扬。 除了上课外,王老师每天还要陪著孩子锻炼身体。跳完绳,王老师会带著孩子去操场打篮球。由於人少,每次都是孩子在篮下投篮,王老师站在旁边捡球。午饭后,高龙和孙正祥在院子里玩耍,他们将兵乓球当羽毛。你瞧他们玩的多么开心。 学校的厨房干净整洁,整个设备都是政府统一配置。虽然人少,但当地教育局依然给他们配备了营养午餐的食堂。库房内非常整洁,也很干净卫生。和固原其他地方的学校一样,这里配送的粮油鸡蛋都是政府采购。常用的蔬菜虽说简单,但也放置整齐。固原当地的粉条是非常好的,他们每餐的配料也少不了。为了应对冬天有可能的大雪封山吃不上菜,王老师特意腌了一缸萝卜。切好的蔬菜非常新鲜,这样的菜看上去让人非常放心。准备下锅的蔬菜色泽鲜艳。 王老师的爱人是这所学校的厨师,其实不图挣多少钱。由於人少,每天的饭用一个小炉子就可以做了。每天的菜是按照教育局统一配发的菜谱做的。每次饭菜都要留样存放在冰柜内,以备检测。每天不变地做饭,就是为了不让孩子和丈夫饿到。说是工作,其实更多的已经成为份内的事情。午饭做好了,王老师将热腾腾的饭菜盛好送到孙正祥手中。看著孙正祥吃得很开心,站在身后的王老师会心地笑了。两口子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他们的家。
个人分类: 天下|5290 次阅读|6 个评论
写在教师节
热度 1 TUGJAYZHAB 2012-9-12 13:15
重发在第28个教师节。大学老师称“教授”,中学小学老师称“教师”。教师节,是给中小学老师过的节日。 写在第 27 个教师节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法定任务是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而不是英才教育。现在我们不应再拿高考录取率来衡量学校、教育局的工作,而应当是拿‘入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局的工作。如果在建国六十年后,在《义务教育法》颁布,教师节 28 年后,首都或上海还有不能入学的儿童,那是人民共和国的耻辱。即使这些孩子没有北京上海户口,是农民工的孩子,也不能让他们失学。因为,《教育法》不仅是不让农村孩子失学的法律,是农村的法律,而是人民共和国的,包括北京上海的,法律。如果北京能开奥运会,上海能开世博会,请北京的市民,上海的市民,监督市教育局的工作,使每一个北京上海市区的孩子都能上学,因为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请北京、上海争做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模范城市。 我们需要劳动者,更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新闻媒体不能无视千百个失学的儿童,而只为几个考上大学而不能交学费的学生呼吁。上不上大学,报考什么学校,是家长和孩子的家事,私事,而能否保证每个孩子都享受义务教育,每个孩子在受教育的权利上是否平等,是国家的事,是社会的事。
15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国家,你义务了吗?
wliming 2012-9-3 20:58
湖北:三千农村学生自带课桌上学 有人带茶几(图) 2012年09月03日 14:42 来源: 千龙网 作者: 马秀佳 罗义 张学荣 字号: T | T 14911 人参与 0 条主评论 317 条评论 0 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2012年9月1日,湖北麻城长冲村,教室内老师向明秀在跟几个报了名的孩子讲一些安全知识。台下,高低不齐的“课桌椅”显得极为不协调。图片来源:CFP 原题:扛着课桌去上学 9月1日,中小学传统的开学日。 早上7点,天已大亮,湖北麻城市顺河镇南岗村和长冲村的家长们早早起床,为孩子们的开学做着各种准备,其中最要紧的是找好要带到学校去的课桌。 “昨晚忙活了一晚,桌子总算是找到了。”就在开学的前一天,5岁女孩鲁思玲的书桌还没有着落,“急死人了,借了好几家亲戚,直到昨晚才找来。”思玲的爸爸说,前两天孩子的书桌借不到,夫妻俩都没法踏实干活。 为孩子书桌发愁的不止思玲的父母,目前整个顺河镇有5000多名学生,开学前,约2000套的新课桌被分配到镇上的一所希望小学和中心小学,意味着还有3000多个孩子仍要像父辈们那样自带课桌去上学。 8月31日—9月1日,本报记者兵分两路,探访南岗村和长冲村两所村小教学点,两天时间,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家长和老师们谈及课桌时的叹息,有位送孙女报名的老爷爷甚至动情地说:“希望在活着的时候,能看到孩子们不再扛着课桌去上学。” 本报记者马秀佳、罗义、张学荣 探访1 地点:麻城市顺河镇南岗村村小 父亲的桌子20年后女儿接着用 8月31日傍晚,5岁的仲可馨正躺在堂屋的长木椅上看动画片,天色渐暗,爷爷仲克勤因放心不下,提前赶了回来,老伴此时仍在地里扯花生。 仲克勤今年57岁,是村里生产小组组长,村里有60多户居民,居住十分分散,骑车走上一遭,“上传下达”的时间就得两个多小时。他与老伴种了15亩地,暑期正值农忙,抢着收成,实在无暇顾及孙女。 仲克勤说,孙女一岁时儿子媳妇就外出打工了,孙女只能靠他与老伴来带,建一栋新房是目前全家人的愿望。 “毕竟孩子太小,独自在家我们真不放心,我们也不想让她整天看电视,但是实在没有办法。”仲克勤说,周围的孩子要么太大与孙女玩不到一块,要么就是住得太远。在地里干活时因放心不下孙女,往往每隔一两个小时,他和老伴都会轮番回家,看上一眼。 孙女的课桌虽然早已解决,但仲克勤望着躺椅上的孙女一脸愧疚。里屋内,一张布满蜘蛛网的课桌与孙女的身高实在太不匹配。 “我不想孩子以后跟我们一样没出息。”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对于儿子的课桌,仲克勤很是慷慨。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张课桌虽然已“老态龙钟”,但勉强还能使用。 仲克勤回忆,这套桌椅还是20年前儿子上小学时,仲克勤专门从林场买了两根木材,请来木匠,花了两天时间打的,光工钱就花了30多块,“那个时候桌椅的大小,都是按学校提供的尺寸来做,为让师傅做好一点,我请他吃饭,还请他喝酒。” 报名前晚才借到“水泥”课桌 9月1日早上6时许,居住在南岗村村尾平房内的一户人家已早早起床忙活起来。这一天是6岁的鲁思玲姐妹上学报名的日子。相对村里的其他小伙伴,姐妹俩算是幸运的,从出生起,父母一直待在村里,照顾着她们。 虽然只有五岁半,鲁思玲却格外乖巧懂事,洗漱完毕后就拿着抹布帮妈妈收拾家里,擦完堂屋的饭桌后,又仔仔细细将椅子上下抹了一遍。这一切做完了,思玲跑进里屋往自己书包里装了一瓶牛奶和一袋薯条,当然也不会忘了姐姐那一份。 因姐姐小学毕业,要到镇上读中学,她对姐姐很是不舍,特别是听奶奶说因路太远,以后姐姐一个星期只能回一次家后,思玲一早起来后就跟在姐姐后面形影不离。 思玲的课桌被绑在妈妈的踏板车上还滴着水,这是昨晚父亲问了几里地,好不容易才从村大队部附近的村民家借来的。 这张与思玲齐肩的课桌整整比她的年龄长3倍,因一直放在主人家的后院,后来又被主人砌房时拿来搭台,虽然当晚被父亲里里外外洗了又洗,刷了又刷,但水泥已渗入桌面,根本无法清除干净。 当天思玲是第一个到学校报名的学生,即使对比着周围七八张已破旧不堪的课桌,思玲仍对自己的课桌不太满意。由于椅子太矮,思玲坐上去后刚好只能露出下巴,另外由于木头老化又沾有水泥,将书包放进抽屉后,自己怎么也抽不开了,着急的她叫来在门外与村民聊天的妈妈,开始抱怨起来:“锁也锁不上,要是东西丢了怎么办?” 校长借课桌成开学头等大事 南岗村教学点就读的是学前班与一年级的学生,学生读二年级时就得去镇上的中心小学。 临近开学的几天,校长仲复海也开始忙碌起来,学生的课本得去镇上拉回来,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让帮忙找课桌的,为此他已跑了整整两天时间。 “这些孩子的家长都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迈的老人。”虽然每年为借课桌伤透脑筋,但仲复海总是一口应承下来。今年因为教室里还有几张学生课桌,放暑假后学生家长没有搬走,他心想着与家长们打打商量,尽量将这些课桌留下来。 一个上午共有9名学生前来报名。从教30年,村里不少年轻人都是他的学生,现在他又担负起教育学生的孩子的重任。对于记者问及的今年学生人数究竟能有多少的问题,这让仲复海犯起了难。 在村里与已身为人母人父的学生碰面,仲复海往往不忘关心几句,问问家长孩子上学的问题,“可能是出于尊重,大多家长都说会来报名,但往往开学后许多都没有来。”仲复海说,外出打工的,不少将孩子接到了所在城市就读,而条件稍好的也是前往中心小学报名。因为报名还有一天,今年就读的学生具体有多少,他也只能靠往年的经验来估算,“学前班与一年级的学生加起来,应该不会超过20个。” “他连声招呼都没打,凭什么给他。”当天除了接待报名的学生家长,还有一部分是来搬课桌的。虽然一再努力,但几乎没有村民愿意将课桌放在教室,仲复海十分无奈。学生们没有课桌,教学无从谈起,这仍是他的头等难题。
个人分类: 社会|1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应“高薪养教”确保义务教育质量
YonLushgry 2012-7-6 00:05
暑假了,城市的孩子大都忙于上各种补习或特长班,把学期内老师在课堂上留一手的东西“买”回来;农村的孩子要么留守于农村,要么赶往其农民工爸妈所在的城市,做些有可能还是盗版的暑假作业,最糟糕的是,有些孩子就此辍学打起了工;还有一些孩子也会奔波于旅游、演唱会等等的路途中!不夸张的讲,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某些方面正处于“危险的漩涡”中!?而处在漩涡中的恰是诸多老师们因各种利益的博弈所应担当的教授职责,但因漩涡而消亡的将是学生应接受的教育甚至是有些学生的人生乃至生命! 那么,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最为重要则是有不少老师确实“薪不抵支”,当然也有一些老师虽薪水不低但的确还是“一心想着赚钱”。而“高薪养教”不仅对于前者是必须的,而且对于后者也是可以采取的,只不过办法、目的和意义将不同而已。 为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采取“高薪养教”的目的就是使得老师们不因生计和发展问题影响教育质量。而“高薪养教”之“薪”的标准则是,每位老师每年的年薪要参照上一年全国人均GDP水平并根据其所在省上一年的人均GDP水平而定:原则上,所在省上一年人均GDP高于全国人均GDP的,其当年年薪不得高于所在省的人均GDP(在人均GDP高于全国人均GDP的省,老师的年薪过高的话可能会导致人均GDP低于全国人均GDP的省优秀师资力量的流失,所以不应高于),但不得低于全国人均GDP,否则会出现生计问题;所在省上一年人均GDP低于全国人均GDP的,其当年年薪不得低于所在省的人均GDP,但可以高于全国人均GDP,只要所在省愿意支付。而这里的年薪仅指一年基本工资的总和,至于其他从学校而得的收入不在此列。 当然,采取“高薪养教”的同时要禁止老师任何形式的诸如兼职、办辅导班或补习班、做生意等赚钱活动。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安排相应项目以提供老师的教学能力,并联合社会、家长等做好监督老师不认真教学、以其它形式赚钱等行为,一经发现,最严可实行退出机制,注销其教师资格证。 李大钊曾写过:“物质上不受牵制,精神上才能独立。教育家为社会传播光明的种子,当然要有相当的物质维持他们的生存。不然,饥寒所驱,必至改业或兼业他务。久而久之,将丧失独立的人格。精神界的权威,也保持不住了。”【1919年12月28日《新生活》第19期 署名:孤松】 2012-7-5 东南大学九龙湖畔
个人分类: 论见&亮见|3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责任,不应由各单位依据自己能力单独解决
热度 2 wya 2012-5-11 12:18
蓝色字为本博主所注。 刚看到一则博文,很难理解这是研究“ 地缘政治经济学 ”专家的解决方案: 维基百科解释如下: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 政治地理学 。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 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 生存空间 ”概念。 德国地缘政治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人物是德国将军 卡尔·豪斯霍弗尔 ,他推崇“国家有机体”与“心脏地带”学说,并且深受“ 生存空间 ”(lebensraum) 概念的影响。 他认为,生存空间是 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国家掠夺更多的生存空间是合理的 ;而心脏地带论也可以说明德国的战略定位与对外战略。 20世纪20年代 开始,他利用其创办的期刊推广德国地缘政治的思想,并且影响了纳粹扩张主义的发展。 德国地缘政治成为纳粹德国 扩张主义 的后盾 ,连带拖累了战后地缘政治及 政治地理学 的地位与发展。 难道“地缘”就是要维护科学院一个单位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全社会的公平? 难道“政治”就是动用科学院的副国级地位,不顾教育部推进教育资源社会化的方向,去强建系统内部小学? 难道“经济”就是要科学院用全国纳税人的钱去为自身职工谋福利? 中科院要是个私营企业,就是建十个小学也没人管,那是花自己的钱。 支持中国科学院办小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11-569502.html 部分摘录如下: 这时候分心的事就来了,按片划区,不知道孩子上的什么学校。高等院校,一般都有子弟学校,比如我在华东师大的学生,孩子不用愁,进华东师大附小,自己可以安安心心做学问, 30~40 岁是学术创造的黄金十年,就安安心心创造吧。我初到中国科学院,一不小心,宿舍分在中关村,博士后出站,算个优秀,承蒙孙鸿烈副院长批了套房子在中关村,虽然 孙院长后来退了,拿到房子费了一些周折 ,但是我有了送孩子到中关村一小上学的资格。 幸福,对孙院长的恩德,心里永志难忘。 (首先应该明确,科学院孩子并不是没有小学可上,而是他们想上水平高的小学!可北京就那么几所好小学,还不知够不够科学院的孩子用?为何要优先保证科学院的孩子上好小学呢?难道普通人的孩子只能就近去一般的小学,而必须保障科学院的孩子一定能去上好小学? 高校子女优先入本校,名额不够则拒绝学区其他学生入校,这本身符合义务教育和宪法人人平等的规定吗?孙院长的恩德还惠及其他优秀学者了吗?如果是有据可依,孙院长退了之后为何会出现周折?) 过去的中 科院有子弟学校,叫中关村第一、第二、第三学校 ,现在是按居住区划分入学。于是乎中关村地区房价炒得特高,不是中国科学院的青年研究人员买得起的。房子的压力、孩子入学的压力,让他们“望洋兴叹”了。 学术水平高一些的研究生、博士后,纷纷选择到高校任职 ,于是家事就变成了国事, 因为小学生入学事让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能力大大打折扣了。 (是否可以说明科学院目前剩下的青年人才水平不如高校?可以让科学院领导在工作总结中引入这个结论,终于找到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了!创新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认识,如果待遇好了就能提高创新,对国家来说就太简单了,一年1亿薪金十年能就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 国家、中国科学院领导应该给青年科技人员不折腾的条件。办一办子弟小学吧!胡耀邦同志当年在中科院就搞个“五子登科”,现在又是这样的时候了。胡耀邦这套现在已经有外国人论证了。 2000 年代开始,国际上一些学者连篇累牍地论证 公共服务 是基础科学与国际上产业发展的基础。有个人姓 Rose 的,当然不是泰坦尼克上的,他论证了这种服务是科学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发生集群的必要条件。 (人家可没说公共服务只服务一个机构,提高一个机构的发展。这样断章取义的引用文献不合适吧?相反,将科学院原来的子弟小学剥离出来为普通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也算一种进步,是体制改革的需要。目前推行的某些系统的公检法、学校、医院、企业与原系统剥离,难道是历史的倒退?一定要好好理解究竟什么是“公共服务”,什么是资源垄断!) 有的同志告诉我, 有关教育部门不同意科学院办子弟学校,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同意大学办子弟学校呢?或者说变相办呢? 其实这些官员,自己的孩子要到那里上学,就一个电话的事。 中国科学院的青年科学家 孩子要上学,就得把科研工作停下了 。钱学森问为什么现在不出大师,因为大师青年时代就忙着想办法落实孩子上学的事,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成为大师,就废了孩子 。这又是家事了。 (大学办的是子弟学校吗?仅本校子女可以入学?如果这样建议牛人们集体上书教育部,义务教育不可以歧视和垄断!哪些官员这么牛?可以去中纪委反映一下,知识分子要有骨气,勇于同腐败做斗争!推而广之,如果其他普通劳动者为了孩子上学都把工作停下来,那可很危险哦,比如核电站操作者......大师一个领域也就几个,而如果普通劳动者都为了孩子不工作,损失很难估量啊!) 末了,讲一个故事,我认识的一个中科院副研究员孩子明年要上小学了,孩子说,他的幼儿班同学要上中关村一小,为什么自己不能上?他爸爸说,穷,买不起中关村的房子。孩子问:“你为什么穷?你不是天天在上班吗?你懒吗?”我听了,眼睛湿了。孩子叫“乐乐”,父母希望他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可是他问的问题,像钱学森之问一样沉重。 (孩子问:“你为什么穷?你不是天天在上班吗?你懒吗?”我回答:爸爸不懒啊,文章成堆,但只会发表文章是换不来钱的,要想赚钱只能靠真本领,社会需要、发挥实际作用才能有回报啊。现在会写文章的博士太多了,如果都拿高薪,国家纳税人负担不起啊。) 当务之急,中国科学院办一办小学吧。所谓“就地入学”政策,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既然已经证明该政策不符合中国国情,应该立即上书教育部,建议其在全国范围停止并改正该政策,以免耽误更多普通孩子!) 如果想解决所有民众子女的入学难问题,可以有如下解决办法: 1、建议国家提高义务教育(应该包括幼儿园,下同)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建、新建公共学校,切实解决适龄儿童的入学难问题。 2、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优质师资和基础设施的均衡分布。 3、对入学儿童资格进行公示,杜绝招生入园中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涉及本系统和官员子女的入园资格,要和学区普通儿童平等对待。 4、建议国家进一步降低房价,提高国民收入,让广大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买得起学区房!如果连月收入1万多的副研究员都说穷,国家怎么发展?内需怎么启动?? 如果只想解决本系统子女入学难问题,可以有以下办法:鼓动系统内的牛人捐款,以资助中青年职工在小学附近买房入学。 可能从紧迫性和可行性考虑,某些科学家认为科学院自己办学更高效些。毕竟科学院不缺钱、不缺地、不缺生源。 唯一缺的是对科学院系统外普通纳税人的交代!要知道科学院是公益事业单位,不是企业,有钱也不能只流自己田! 当然: 如果我在科学院工作,一定会双手双脚支持这个“自建小学”的建议! 如果我在部委上班,我也一定会双手双脚支持“一元钱的午饭”! 如果我在电力公司上班,我也一定会双手双脚支持“免费用电”! 如果我在通信公司上班,我也一定会双手双脚支持“免费打电话”! 如果我在燃气公司上班,我也一定会双手双脚支持“免费用燃气”! ...... 这样无疑会吸引“高水平”的员工留着本单位,但对其他人公平吗? 人性本自私,所以需要制度来约束。 靠人治和权势来解决问题的时代终将远去。习惯于“特事特办”思考问题的专家该醒醒了! 头痛医头不是好办法,只医自己的头更不应该是“科技政策研究单位”专家的出发点! 如果觉得大学设有子弟小学,是不公平、不合适的行为,那么跟着它效仿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如果教育资源不公现象都靠部委自己的实力来解决,导致的将是更加不公平。 相对于科学院科研人员,那些市井群众的创新能力或创造能力是不是相对不重要,甚至值得忽略呢?谁替他们建个“无单位普通人子弟小学”? 如果那样真的能够提供科学院的创新能力,连幼儿园、中学、大学、医院、养老院一起都办不是更好,中科院员工的所有顾虑全解决了,一定能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 其实本人也知道前面四点不太好实现,由此可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倒逼机制已经开始起作用。利益集团内部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今天你阻碍了我,我揭露你;明天我阻碍了你,你揭露我。逼着社会在改进... 全国人民都有择校难的问题,为何科学院要自建小学独善其身?普通人就没有科学院人地位高? 小学生家长为孩子上名校户口挂靠公厕 http://news.163.com/12/0513/02/81BOONS700014AED.html 看看中国专家的思想,学外国的节日,但不要外国的日子!!!虚伪而表面的国家感情者! 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应设中华母亲节 http://news.163.com/12/0513/10/81CL033E0001124J.html 民族主义的私欲本质是对正义的扭曲 http://linquanzhong.blog.163.com/blog/static/202150023201241425816743/?from=index 要知道覆巢无完卵,任何人不能指望大环境变差,而自己的小环境不受影响,异粪相食也是类似。 从历史发展看,随着市场分工的细化,企图依附在一个小圈子内维持良好福利待遇的时代正在过去。 法官讲述被带走调查遭刑讯逼供细节 http://news.163.com/12/0511/12/817M92DR0001124J.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40 次阅读|8 个评论
美国政府每年该付中国多少教育经费?
热度 11 lin602 2012-3-19 16:34
昨天看到一博主写了,北大、清华及其他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及研究生,许多人去了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许多人都没有回国,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工作了。 突然想起这个问题,中国的小学、初中都是义务教育,高中及大学尽管收费,好象只占学校教育经费的不到一半吧。这些钱尽管都是政府出的,但仔细想想,都是中国普通人纳锐的钱。 想想挺有意思的,现在是穷国的穷人为富国变相的提供教育经费,培养与输送人才。 唉,中国许多穷山村的穷孩子的学校都非常非常差,没有经费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政府应该每年付给中国多少科研经费才对呀。哈哈。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呀。
4410 次阅读|19 个评论
高校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
热度 6 yzhang111 2011-11-4 01:32
读王峥老师 应该废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有感 因为出身寒门,所以一直非常担心美国式的高校自主招生会造成寒门子弟本已不多的接受培养的机会丧失殆尽。我感觉,这政策会使已经存在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问题更加严重。 如果想利用自主招生的优点且不造成社会不公,应该考虑先采取这些改革措施: 1. 首先真正做到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义务教育。让人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同等教育机会。大家都知道美国公立中小学K-12(从幼儿园到高中四年级,总共13年)的教育都是免费的。如果你够条件,可以做到一分钱都不花,非法移民的孩子也包括在内。学费书本费全免还不算(赞助费听都没听说过),校车免费、营养早餐免费、午餐根据家庭年收入或全费,或半费,或免费。如果家庭收入低到连铅笔都买不起也没关系,学习用品全免费。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同等机会接收基本教育。只有这样,寒门子弟才能和富家子弟在竞争高校入学机会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才能有机会成才成功。 让老百姓掏学费、书本费的中小学也有,但是它们是为 那1-5%的 富人服务的私立学校。 我觉得我国国民的大多数(99%?)还不能算做富人,他们需要真正的义务教育才能有机会成功、有机会做出贡献。让老百姓尽掏钱义务送孩子上学是虚伪的义务教育。这个义务应该是国家的义务。没有这条,国内的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会成为富人的特权,绝对不利于底层百姓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2. 自主招生应该保证招生标准不受家庭收入影响。美国高校在考虑某个学生是否合格时,只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高考成绩、综合能力、社区贡献等等因素。只有在录取后,才来调查家庭收入情况。一般来讲,家庭收入低的优先考虑发放need-based scholarships以帮助其入学。有钱人只能自己掏腰包,想得到这样的助学金是不能的。 没有这些前期配套措施,高校自主招生会弊大于利。
4042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热度 2 TUGJAYZHAB 2011-9-10 21:12
写在第 27 个教师节 中小学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法定任务是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而不是英才教育。现在我们不应再拿高考录取率来衡量学校、教育局的工作,而应当是拿‘入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局的工作。如果在建国六十年后,在《义务教育法》颁布,教师节 27 年后,首都或上海还有不能入学的儿童,那是人民共和国的耻辱。即使这些孩子没有北京上海户口,是农民工的孩子,也不能让他们失学。因为,《教育法》不仅是农村的法律,而是人民共和国的,包括北京上海的,法律。如果北京能开奥运会,上海能开世博会,请北京的市民,上海的市民,监督市教育局的工作,使每一个北京上海市区的孩子都能上学,因为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 请北京、上海争做落实义务教育法的模范城市。 我们需要劳动者,更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新闻媒体不能无视千百个失学的儿童,而只为几个考上大学而不能交学费的学生呼吁。上不上大学,报考什么学校,是家长和孩子的家事,私事,而能否保证每个孩子都享受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事,是社会的事。 据中央台,新生入学17 , 000 , 000/年。
3306 次阅读|3 个评论
袁连生:公共教育财政的阳光何时普照农民工子女
meixianghao 2011-6-2 09:42
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具有跨区域、全国性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中央政府制定的由流入地政府承担管理和经费责任的政策,导致各种地方模式的出现和最终责任下移到区县政府。区县政府规避经费负担和公办学校的自利行为,使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面临很多困难。 现行政策存在设计不完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应该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分担、省市政府为主的经费负担体制,规范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和资助制度,建立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尽早形成政府出资、全体农民工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 公共教育财政的阳光何时普照农民工子女 □袁连生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是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最为薄弱的部分。 2005 年,全国以农民工子女为主的义务教育学龄流动儿童达到1126 万人。近年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流动儿童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的30%以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已经并将长期成为城市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迄今为止,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负担还没有形成规范有效的政策。 谁来负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 据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全国6~14 岁学龄儿童约1126 万人,其中跨省流动占36.2%,省内跨县流动占32.1%,县内流动占31.7%。虽然有一部分流动儿童会长期留在城市,但相当一部分还将回到户籍所在地或流动到其他地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带有更多的跨区域、全国性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其相比一般儿童的义务教育具有更大的公共性,政府应承担更大的财政责任,更应该建立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 上世纪90 年代中期,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难的现象日益突出,中央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1998 年3 月,国家教委和公安部联合发布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接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形成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两为主”政策。“两为主”政策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下放到了地方政府,但没有涉及政府的教育经费责任。 2003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是第一份专门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进行比较全面的政策规定的文件。除了重申“两为主”政策以外,还提出了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流入地政府负责提供经费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政策。 此后国务院两度发文重申和补充了地方政府为主负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政策。但是,尽管中央政府明确了流入地政府的经费负担责任,却没有规定自身的财政责任,也没有明确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中央政府这种推卸自身责任的半模糊政策,为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和卸责留下了很大空间。 现行经费负担政策不完善 首先,中央政策除了“两为主”和经费负担责任下放外,没有明确提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目标。 “两为主”政策主要是对入学方式和管理责任的规定,不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目标。《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为非户籍儿童提供平等的义务教育条件,才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的目标。 但中央现有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负担政策,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目标。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将“两为主”作为目标,以为做到了“两为主”,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就解决了。 其次,区县承担主要经费责任不合理。 在现行的分税制财政收入体制下,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的包括税收在内的经济利益,更多是全市范围共享。农民工进城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则更多是全省、全国共享的成果。但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城市公办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区县政府负担。因此,对于区县政府来说,农民工带来的利益没有全部得到,但其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却要全部负担,是一种净收益为负的制度安排。 这种利益格局必然导致区县政府尽可能推卸自己的责任,通过不建造或少建造新的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通过设置准入条件提高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门槛,通过不给或少给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财政补助,以减轻自己的财政负担。 其三,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自由裁量权过大。 公办学校资源的不足和地方政府的高准入条件,已经使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遇到很多困难,政府给予公办学校是否接收农民工子女的自由裁量权,又加大了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难度和成本。 在现行的学校治理结构下,公办学校可以进行创收活动,可以用创收的收入作为教职工的津贴和补贴。在招生上的自由裁量权,是中小学校创收的优越条件。农民工在向公办学校申请入学时,对于政府规定的准入条件和学校是否有学位往往并不知情,学校有充分的自由来决定是否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申请。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公办中小学校会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申请或正常接收或拒绝或在收取各种名目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后再接收,给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带来更大的难度和成本,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被公办学校排斥在外。 因此,现有经费负担政策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一系列困窘现状,农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难,农民工子女学校条件差,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没有得到保障…… 作为中国公民的农民工子女,享有《宪法》、《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平等教育权。但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对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设置限制条件,要求提供多种证明。很多城市只有部分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且一般都是办学条件较差的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即使进入了公办学校,也不能获得同等待遇。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需要额外交费,不能平等享受免费待遇,如《广东省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办法》规定,免费的对象限于广东省户籍非农户学生,明确排斥了农民工子女。 教育财政政策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要明确的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全国性跨区域准公共产品的性质,要求从中央到区县的各级政府都应该分担其经费。因此,应该区分跨省和省内流动的农民工子女,建立相应的各级政府共同分担、以省市政府为主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负担体制。 跨省流动到非直辖市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中央、省、市和区县四级政府分担。具体分担模式可以由各级政府协商确定,但应该以省级政府为主。 跨省流动到直辖市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中央、直辖市和区县三级政府分担,以直辖市政府为主。 在省内跨市和区县流动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省、市和区县三级政府负担,以省级政府为主。 在直辖市内跨区县流动的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应该由市和区县政府共同分担,以市级政府为主。 省和直辖市政府承担主要经费责任,既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跨区域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使然,也是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的要求。 其次,应该落实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政策,通过增加公办学校供给、简化公办学校准入条件、规范公办学校的管理和收费来完善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扩大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增加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应该看到,我国城市化进程将长期持续,农民工还将大量进入并长期居住城市,需要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将继续增加。在许多城市,特别是农民工聚集的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即使加快公办学校的新建和开办,很长时期还将难以完全满足农民工子女的需求,农民工子女学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农民工送子女到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主要是政府无法在公办学校为其提供教育机会的结果,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不是择校。如果不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提供财政支持,政府就没有履行《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为适龄儿童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义务。 所以,政府有责任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为最弱势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提供经费,改善其教育条件,减轻其教育负担。 建立对以营利为目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将面临很多问题。应该明确,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财政投入机制的目标,是对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保障其接受的教育达到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农民工子女学校财政投入机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财政资金能真正用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被办学者侵吞,但又要使办学者或管理者有继续办学的积极性。 建立各级政府共同分担、以省和市级政府为主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规范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收费和资助制度,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财政投入机制,是改革和完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的必要举措,也是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必要条件。随着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并正在逐步变成政策与行动,可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蓝天下将普遍享受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社会|2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义务教育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
热度 1 liweiyin2009 2011-3-6 13:51
先不说曾经把解放前过来的知识分子一律被视为附在资产阶级身上的皮或毛,更不说文革时代打翻了教育,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总之,造反和粗野成为推崇,斯文扫了地,文明古国没有了文明。我们就说改革开放之后,政府似乎急于要富国,要人才,要赶超,义务教育就成了为高考选人服务,完全脱离了儿童和少年本性,强制灌输知识似乎是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因为他们的工资和奖金都和中考和高考结果有关。孩子就是一天背、背、背,算、算、算,抄写又抄写。 我记忆中有两件印象深刻的两件事:一件是我外孙在读小学三年级时,由于顽皮,在课间休息时,在楼道,骑坐在扶手上倒着这往下滑,一个不稳,从三楼摔到二楼,把右手腕骨折了,老师对他申斥:叫你淘气,就让他继续坐在教室里,也不告诉家长,等晚上我们送他上医院时,太夫不得不把他已经长上的骨头拉开再整合,就这样,绑着绷带的右手,还要抄书,完成作业,最后实际是他妈帮他完成的;第二件事是在我外孙读初三时,一个从小就不善于数数的孩子,不喜欢数学,我打电话给他们的数学老师,那是一位学校中最认可的老师,我对她说,可以不可以想办法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她在电话里极不耐烦地说:“什么兴趣不兴趣,现在是竞争”。我无言以答,挂断了电话。现在正在大学做毕业设计的他也一定也记忆犹新。 之后,政府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一说,可是被头脑已灌满功利思想和为竞争需要而昏了头的社会,素质教育就是将毫无兴趣的孩子塞进各种“兴趣”班,奥数、音乐、舞蹈、英语 ------ ,形形色色,孩子没有了欢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样的孩子根本谈不上创新思维,他们只知道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心灵被扭曲,从小就没有学到对他人的爱、没有获得最基本的维持正常社会所需要的文明、礼貌等教养,在学校被强制的服从,到社会上却会放纵撒野,念了书,除了有了一些知识外,其实本质上并没有和粗野脱钩。这样的中国人无法给中国在世界上带来好的印象。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本质是把原本无知的幼儿脱胎换骨,变成一个识礼、尊礼、懂得顾及他人、处处遵守规矩的人,一个头脑被开发,思维活跃的人,有这样的公民组成的社会才是真正富强有活力的社会。 我们常常跨耀我们的学生比西方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强,但是却不去理解西方对儿童和少年天性的尊重和头脑合理的开发。他们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很少给什么标准答案,许多新奇的想法都会被肯定。假期里他们习惯于做一些观察,然后是在课堂里或作业上,口头或书面地谈自己的事。据说这个假期我们的学生也让孩子做一些公益或社会工作,然后写下来,孩子们难坏了,开学前家长帮着做,这是孩子们从来没有这样独立工作的能力,他们只会照书本念书,解题。我有个法国朋友,他有三个儿子,当时他的小儿子只有九岁,老大似乎是 14 岁,一次暑期休假,准备去西班牙旅游,他们夫妻什么都不管,所有的预算和旅游行程都由三个儿子安排(当然预算总额有限制),他们在后面跟着。有一次我协助外事处陪老外和家属,孩子到桂林玩,在一次自由活动后,我们清点人数,没有看见那三个孩子,我们着急,他们夫妻却一点不急,说:到点他们就会出现,结果就是这样。这就是能力。我还听说,美国的孩子,从 9 岁开始,就自己想尽办法,譬如帮助送报送信,清理花园草木,赚取零花钱,我们有孩子在加拿大和美国的老人都说,他们孙辈的学习却都挺轻松。 我在这里呼吁:在十二·五来临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要回归到教育本质上。 据说(也许是传闻),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对李光耀问起: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件事应该抓什么?李光耀回答:教育,他说,新加坡原来人民的素质很不高。言下之意就是教育带来了今天的成果。我的认识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有良好潜力的社会首先要有接受过良好义务阶段教育的公民(包括学前教育当然更好,学前教育更不是灌输知识)。美国总统杰弗森说过,有什么样的公民就会选出什么样的总统,任何领袖的个人魅力固然重要,但是重要的是基础,而任何卓越的领袖也不可能超越基础的平均水平。再说,今天要人才,没有头脑被正确开发的青少年,光大学能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良好的素养,能有潜心研究的人和真实可信的成果吗?大提琴家马友友就说过:我首先是个人,然后是个音乐家,最后才是大提琴手(大意如此),所以不论受到多高评价,他始终是个谦谦君子,他感受和给大家的是音乐,而不是一个熟练拉琴的琴手。 不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老师也需要被培训,因为几十年的习惯和思维都需要更新。特别是今天在呼吁的幼师的培训,千万有个新的思路。至于今天个别地方兴起的背诵论语等复古的做法,我真觉得值得商榷。
36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宜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与人大代表宗庆后讨论学前教育
JYH64J98Y99H 2011-3-1 12:08
在我的印象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先生如果不是中国首富,也是中国最富裕的企业家之一。2011年他一连提出17条两会议案,直感到中国企业家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涨。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今读其《关于加大学前高等教育投入降低收费的建议》,有点心得体会。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不久前中央政治局还专门组织学习,谈松华、袁振国做了专题讲解。 宗庆后先生认为,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两头,也就是学前和高等教育。“由于不重视、投入少,教育资源不足、效率低等原因,导致收费过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是最高的,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老百姓面临“上不起学”的尴尬境地。一是公办幼儿园少,民办幼儿园贵,学前孩子入园难。 二是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运行效率低,收费居高不下。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加大教育投入,让每个公民均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素质。他的建议主要有三条:   1、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在学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比例。在学前教育中,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办园、办班数量,另一方面在民办幼儿园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分担民办幼儿园一部分办园成本。毫无疑问,这样的呼吁与建议是无论对于舆论,还是对于政府决策都是有益的。值得称道。   2、办学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透明化。建议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用适当的方式投入到教育的资助体系之中,比如说高等院校做研究,应该更多引进企业资金,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展。将幼儿园和大学的教育成本公之于众,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双重监督,提高高校师生比,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 他的这一意见也非常好,如果真正倡导教育家办学,这些应该是不难做到。但往往“村务”没有或者难以公开,教育经费里有一部分属于灰色地带。有一些学校、机构,要么多年不出问题,要么出现一些大问题。严格地讲,这些都属于政府与社会管理中应该细化并逐步应该透明的问题。企业家赚足了钱,道德似乎高尚了许多。教育家们穷惯了,有了富裕的机会,似乎想抓住一点小钱掖着藏着不放。总有一些人机关算尽。资金来源多元化,教育部门有钱,肯定是好事。但如果管理不够透明,不能让政府与社会满意,人们关心教育的热情也就会消弭于无形。   3、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他的这一条建议,事实上被不久前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发言以明确否定的形式回应了。尽管学前教育纳入免费义务教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确有不少西方国家从19世纪末普及基础教育时就已经把五六岁的孩子纳入了义务教育系统。但中国有庞大的人口负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我个人觉得学前教育也不宜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一是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尚不够成熟,在文化取向、知识选择、课程设置、教育路径、评价标准、价值判断上尚存在严重分歧,纳入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教育系统显得不够科学、不够慎重,对于民族未来甚至也不够负责。 二是学前教育领域为了迎合家长与社会,小学化趋势非常明显,与其揠苗助长,不如养在深闺。学前教育需要防止“过度开发”,防止“滥砍滥伐”,需要“退耕还林”。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质疑是有教育学的道理和教育史的依据的。 三是中国人口众多,幅员广阔,教育发展很不平衡,需要切实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重心依然应该放在精心呵护、养育、保育方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学前教育不纳入义务教育,并不等于不重视学前教育。恰恰相反,有时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坚持将其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给学前教育以更大的多样性、个性化选择,给不同专家的思想以更多的实验基地,很有必要。现在当务之急是增加让家长与社会满意的教育机构与教育质量,将费用降低到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社会反响强烈的恰恰是教育机会不均等、学校质量不均衡、招生录取不公平,这里有社会风气的原因,有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的原因。譬如,“名校(园)变民办”、“教育产业化”是谁提出的?谁默认甚至支持的?但过来看,里面有许多无奈之举,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社会心理失衡,知识经济、商业大潮的冲击,地方政府对刚性指标的追求,都会对教育部门产生影响与冲击。当整个社会都浮躁的时候,教育部门也很难独善其身。 我甚至以为面对学前教育吓得不敢说话的专家比自以为是的专家可能更值得敬重。那些跨越众多专业领域、思想领域的学者可能比单一耕耘一个方向的学前教育学者更接近学前教育学的真谛。学前教育学学术研究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事关民族未来,理应是当代教育学的“显学”。犹如围棋开局的“定势”,事关全盘胜负,不容小觑。重大问题、战略问题在没有考虑成熟之前,宁可举棋不定,也不要草率行事。综合性大医院的儿科医生基本接近全科医生,学前教育专家某种意义上,更应该是全科专家。学前教育需要给学前儿童更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的父母、大自然、大社会是学前教育最好的课堂。在我国,一般认为学前儿童特指0-6岁,而学前教育则常常指3-6岁幼儿的教育,甚至不同专家还有不同版本的教育定义。 当代企业家关心教育是一件好事情,但好事一定要办好,否则容易“欲速则不达”。中国教育的问题,有教育投入的问题,有政府管理的问题,有社会文化的问题,更有其自身的管理问题与研究水平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既然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问题决非一日之功。春天来了,“两会”时间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教育,支持教育,让我们一起为中国教育进步事业鼓与呼。
个人分类: 基础教育|3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顶级千人”,能顶伤几千人?
热度 2 sheep021 2011-2-18 16:45
吕喆: “顶级千人”,能顶几千人? 本博认为不仅要问“顶级千人”,能顶几千人?,还要问问“顶级千人”,能顶伤几千人?。为啥这么说,中医讲“补益不当,补一脏而伤数脏”。从自然看,空间是一定的,捧了这个,自然伤了那个。如果有人收养了个义子,百般宠爱,难道就不会伤了自己亲生的儿子吗? 有人一见阳痿,就拼命补肾,也许只是肝郁,肯定越补越郁痿。 与其花费巨资引人,不如实实在在度人。把义务教育普及好,是全国适龄儿童都能收到无差别的义务教育。也许比什么都强。 费用是一定的,花在“顶级千人”身上,就会有人“落空”,岂不是被顶伤,顶死? 1959年10月7日上午12时4 分,我地空导弹2营在营长岳振华指挥下于通县用萨姆2地空导弹“三点法”击落美制蒋机RB-57D一架,首创世界实战中地空导弹击落敌机先河 从我们作战中可以发现:一是高技术武器需要高素质的人来使用和以机动灵活的战术来运用,才能发挥最大威力,如我们的“机动设伏”、“近快战法”等就是创举 。引进千人之后,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千人的作用,反而会伤到千人自己或别人。有道是:“磨刀恨不利,刀利伤指头” 简单与复杂——读《朱清时:中医是一门复杂性科学》有感 朱清时:中医是一门复杂性科学 西方有一个民谣,是讲述人类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细小的事情,但是最终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后果。“少了一颗钉子,丢了一匹战马;少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骑手;少了一个骑手,丢了一场战争;少了一场战争,丢了一个国家。”其实质就是说复杂的事物是不可以用还原论的方法,用实证加推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那么复杂事物应该如何研究呢?现在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研究方法已经总结出了几个要点:一是着重研究系统集成的方法对整体性质的影响。一个复杂事物,其中的基本单元对整体是起作用的,因此对于整体来说由什么基本单元组成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单元是如何集成、如何组装起来的。过去人们认为法国的军队是世界上最会享受、最不会打仗的军队,但拿破仑通过科学的部署将法国的军队变成了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这并不是法国人的素质提高了,而是“组装”得好,纪律严明。所以对于一个复杂事物如何组装比基本单元本身更重要。二是着重研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对整体性质的影响。中国古代诸葛亮的“八阵图”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实质就是将士兵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起来。排列的顺序不同,战斗力就会不同。因此,在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中,部分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第三是寻找复杂系的“鞍点”或“敏感点”,以便用“四两拨千金”的方式改变体系的状态。就是说在复杂事物中并不是所有的位置都一样的重要,总会有一些鞍点,这些鞍点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一块石头,放在平地上它的作用并不大,但是如果放在山顶上,那个山顶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鞍点,只要轻轻一动,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战争中要占领制高点和前文中提到的马蹄铁都是这个意思。所以对复杂性科学来讲,着重研究的不仅是基本概念的性质,还有如何组装,如何排列,基本单元之间的关系怎么样等。要明确哪些地方是系统的敏感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京的金山上-中央部委礼堂食堂部分向社区开放
冯用军 2011-2-13 10:16
继北京农民不用交税、义务教育免费、博物馆、艺术馆免费开放、纪念馆免费参观、经常上CCTV看现场节目、夺年货、小孩400来分就可以上211大学之后,今天开始享受新福利——10余家中央部委礼堂食堂向社区开放。 北京人民就是有力量,每天每日休闲忙! 首都,首善之区,首堵也好啊,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去北京呢??! 到广电总局的内部食堂用餐,去国家发改委的礼堂开展文娱活动,来国资委的活动中心展示、交流书画作品……曾苦于社区高楼密布,没地儿活动、没处用餐的西城区月坛街道居民,如今用上了中央部委的内部设施。昨天,记者获悉,该街道与驻区国家机关的服务保障部门广泛建立联系,目前已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等10余家单位,开始尝试与社区居民资源共享。 不用为了找家物美价廉的餐馆劳心费力,月坛街道的老人,可以去家门口的广电总局内部食堂用餐。卢继红与老伴儿都已到了古稀之年。昨天中午,风刮得正紧,卷起路边残存的积雪。可二老还是穿戴整齐,照旧要到广电总局302食堂吃饭。“出了门走几步就到,用不了10分钟。”说着两位老人手挽手踱出楼门。 这家位于月坛街道白云观社区的302食堂,原本是广电总局机关家属区的内部食堂。百十来平方米的就餐大厅,干净亮堂。进门一眼就能看见“今日菜单”:除了地三鲜、咖喱小丸子、香干快菜,还有孜然肉丁、梅菜扣肉、圆葱爆羊肉等等。加上一份米饭或馒头的主食,菜价都只在十几元左右。餐厅负责人李怀阳介绍说,他们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六种菜品,一周下来基本没有重样,且提供免费汤,夏天有绿豆汤、冬天是棒子面粥。 刚说完,卢继红老两口已买好了适合自己口味的三菜一汤。“这里的饭菜口味清淡适合老年人,便宜还能用养老助残券,要是去旁边的小餐馆吃,价钱要贵上三四倍呢!”卢继红一边吃着一边笑说。 现在每天中午,像卢继红老两口这样到302食堂就餐的已达400余人。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食堂还提供送餐入户服务,送餐覆盖周边13个社区,平均每天入户就达100多次。“外卖每份荤素搭配3或4个菜,只要10几元钱,不想出门的老年人打一个电话,就能在家里吃上可口的饭菜。”李怀阳说,他们每周将菜谱在覆盖整个街道的《人文月坛》报上公布,老人们可以提前预知,按需订餐。 解决老人用餐难曾让街道办事处费尽了心思:自己设老年餐厅吧,楼群密集的社区内竟找不到适合的地方;引入社会单位参与吧,无奈不是价钱高,就是质量没保证。左右为难之中,街道想起了资源充足、设施精良的驻区中央单位上。没想到竟然不谋而合。“我们也在着手解决离退休老同志的就餐问题,考虑到驻区单位应充分发挥 资源优势 ,于是决定把改造后的302餐厅,专门拿来为老干部服务,同时也作为月坛地区居家养老示范点,向周边社区的老人开放。”国家广电总局机关服务局负责人刘成斌介绍说。 双方一拍即合,街道投入12万元为送餐人员和就餐老人购买了保险,还购买了送餐专用的面包车,既保温又卫生。广电总局机关服务中心也拨出15万元专款,支持开展便民工作。 302食堂目前已经成为街道老年餐桌服务的主力,用餐高峰时曾达到了2000人。在其带动下,辖区内的国家发改委也开放了一个餐厅,为社区老人就餐提供服务。 向社区敞开的设施不只食堂。月坛街道与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10余个机关,联合组建了月坛社区建设协会。协会举办活动,会员单位的活动中心、排练大厅、礼堂,也就顺理成章实现了共享。于是,擅长唱歌跳舞的月坛居民,走进了广电总局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专业排练大厅自娱自乐;爱好书画、摄影的,则来到发改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财政部、国资委的展览室,与老干部一起交流探讨;喜欢体育锻炼的,还能到部委宿舍区的封闭场馆里玩个痛快…… 采访手记 从“邻居”到“家人” 中央机关单位与驻区居民,曾经只是毗邻而居,却彼此互不来往,好像陌生的邻居。国家广电总局等10余部委,开放内部设施与社区居民共享,一下把陌生的“邻居”变成了亲热的“家人”。应该为此击节称赞。 中央机关单位将优质资源与周围的居民共享,这是国家早就力促的一件惠民实事。2009年11月,国务院民政部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意见》,鼓励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内部食堂等公共设施。月坛地区这10余部委带了好头,他们的做法值得有关单位借鉴。 令人欣喜的是,这10余部委的率先垂范已经开始影响到周边街道。今年,该区的15个街道都出现了社会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的合作计划,如 金融街 上的 建设银行 开放食堂、牛街的总参第三招待所开放各类活动场地及设施等。希望更多的单位能打开大门,把周边居民当“家人”,这样,更多的资源将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如此,整个社会也会更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本文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巩峥)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16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专家称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
xupeiyang 2010-11-4 20:1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19:03 新华网 高!实在是高!(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吴晶)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解决入园难问题提出五项措施,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五条能否破解入园难难题,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明确开出任务书   国务院常务会议开宗明义地指出: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不健全,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现状的判断符合客观实际,表明已对入园难问题高度重视,这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良好开端。   作为破解入园难的任务书,国五条主要包括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   国五条中,有些表述与今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脉相承,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等。   这些措施都是直接针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对解决问题是有所作用的。熊丙奇说。   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独生子女的数量增多,社会对专业化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但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就产生了入园难、入园贵、入园差等问题。   据统计,2009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显著,2007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只有35.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研分析,当前,中国城市和农村都存在幼儿入园难问题,但又各具不同特点。   在城市,过去由单位、集体举办的作为福利性质的幼儿园被关、停、并、转,同时一些地方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投入,导致具有较高质量的普惠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越来越少,相对优质的民办幼儿园根据市场需求收费高涨。迄今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近40%的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培训,入园差的现象十分普遍。   针对城乡入园难的差别化问题,国五条首先在增加资源上下工夫,提出城镇小区要按照国家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幼儿园建设。同时,又在管理上有要求,如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坚决查处乱收费等措施。    落实国五条仍面临多道槛   熊丙奇认为,虽然国五条针对的都是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但也触及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若要真正获得贯彻落实仍面临很多问题。   例如,国五条要求加强幼儿教师培养,但是如果不能规划好学前教育的发展,为学前教育营造比较好的环境,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就比较低,目前幼教专业和院系设置较少、报考人数不多的局面就不会改变;国五条要求各地在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培训,如果缺乏对幼儿园内部管理的监管细则,有些需要追求市场回报的民办幼儿园就未必会遵照执行;国五条提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如果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现象不改变,幼儿园教育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做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因此,要改变一系列的教育制度,必须使学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真正完善起来。熊丙奇说,这其中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近年来,伴随着入园难的愈演愈烈,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熊丙奇认为,国家应把学前教育提上纳入义务教育的日程,促使各级政府真正担负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首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根据熊丙奇的观察,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学前教育投入不够,不是没有财力,而是不够重视。许多地方政府更乐于将公共财政投入到很容易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中和高等教育领域,而对学前教育投入甚少,在管理人员编制、办学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存在缺位。   如果没有外在力量的推动,地方政府还是会缺乏动力。熊丙奇说。   长期以来,我国的幼教经费一直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支出的1.3%左右,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支出一般达到3%以上。2006年,我国把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2008年,得益于财政保障机制的改革,中国在城乡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过去的经验证明,义务教育既是对受教育者的保障,也是对各级政府的强制性推动,这对于发展学前教育同样适用。熊丙奇说。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国五条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但熊丙奇关注的是倾斜政策能否落实,不落实后怎么问责。   虽然不少专家都表示从现实与能力两个层面来讲,学前教育要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但也不否认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按照发达国家学前教育一般占教育经费投入3%到5%的比例测算,熊丙奇坚信,在目前学前一年毛入园率74%的基础上,纳入义务教育的目标不难实现。   目前,北师大学前教育研究所正致力于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的课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陆士祯指出,我国应从立法层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保证每个孩子都可以接受学前教育。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色幼儿园,维持较高收费,类似国外的私立中学、私立小学,满足多样化的受教育需求。    长效机制是关键   国五条中有一项表述引起了专家的注意支持街道、农村集体和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办幼儿园。   针对媒体频繁曝光的幼儿园无证办园、质量堪忧等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   熊丙奇建议,在公办幼儿园无法一次性满足入园需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首先投入资金,帮助幼儿园改善办学条件、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使这些幼儿园转变为合格学前教育机构。   为了强化政府财政投入的职责,国五条要求: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   这项规定与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薄弱学校建设的表述有类似之处。不少专家担心,一如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遭遇的问题,经费倾斜政策能否落实,不落实后怎么问责,依然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保障。   在专家看来,由于公办幼儿园在整个学前教育机构中所占比例很小,优质民办幼儿园在旺盛的受教育需求下仍将保持较高收费标准,在城市解决入园贵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农村要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入园也是一项艰巨任务。   今年7月公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在10年内,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在这一远景目标的框架内,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基础上,确定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经费,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熊丙奇说,学前教育出现今天的短缺,与过去一段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对生源情况缺乏预测、对幼儿园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有关。为了做好长远规划,倾听民意、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很重要,包括政府怎样布局、怎样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管理,都要广泛征询意见。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是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
SoSoliton 2010-9-29 23:27
  据报道,几天前( 9 月 2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应该向中国学习尊师重教。想不到美国鬼子也有向中国学习的事情,而且还是总统号召。不知奥巴马是想耍个滑头,希望美国政府向中国政府学习,加大教育投入,以便他的口袋里有更多的米米可支配,还是他老先生要号召美国人民向中国老百姓学习,费用再高,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不要指望和埋怨政府。   我们国家对教育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教育投入连年增加。但令我困惑的是,政府投入在不断增加,老百姓供孩子上学的负担为什么反而越来越重呢?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的事在今天依然在发生(在我家乡那穷旮旯就经常看到),但在我们小时候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反而很少看到。回顾我的中小学教育,再对照现在的所谓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很难说清楚,到底是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还是老百姓越来越尊师重教了。   我是一个穷苦家庭的孩子,但我很幸运,基本上没花什么米米就一路从小学读到了大学毕业,可以说,我接受了十几年的免费义务教育,是毛主席、党和政府培养了我。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从 1986 年实行的,所以我们 60 后一代原则上接受的不是义务教育。首先,它不具备强制性,我们那代适龄儿童上学与否由家长决定,学校和老师是不会强迫的,何况孩子想入学还要参加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掰指头数数和做十以内的加减法等,考试通不过的是不会收的。另外,它不是免费的,虽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学费不算多,但这不多的学费确实难为了不少家长,也令一些孩子终生辍学。   我 1973 年上小学,但差点因父母交不起每学期两块钱的学费而辍学,或比同龄人要晚一年甚至几年上学。我家兄弟多,仅靠父母挣的工分换不回全家的口粮,导致家庭特别穷,两块钱都拿不出,父母又脸皮薄,不好意思去跟老师说情,于是就没让我去上学。我看周围的同龄孩子都入学了,领回了新书,白天他们都到学校上课了,我连个玩伴都找不到,内心十分难过,对他们也十分羡慕。大人们看出了我急切想上学的心思,就尝试着考了考我数数的能力,发现我答题飞快,是块好料,便你一言我一语的劝我父亲到学校跟老师说说情,先把学费欠下,收下我再说。我就这样比班上其他同学差不多晚一个星期入了学。   在我的映象中,小学五年,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都欠学费,数额不等。我基本上每学期都欠学费,记得我给老师交学费最多的一次是五毛钱。为学费的事情,老师也会时不时的在放学前叮嘱同学们,叫欠费的同学回去向家长讨要讨要,但收效甚微。同学们对老师点名催缴学费都习以为常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老师讨要学费其实也是有立场的,学习成绩好的,被老师点名比较少甚至不点名,成绩不好表现又吊儿郎当的,三天两头被老师点名讨要学费。印象最深的是班上的一对兄弟同学,家里也是因人口众多而特穷,特别是兄弟中的那位弟弟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不说,仅他那幅邋里邋遢的样子就很不讨老师和同学喜欢,特别是在冬天,他总是穿着一件破棉袄,袖口的棉絮都露在外头,鼻子长年流绿彤彤的浓鼻涕,那浓鼻涕又全都被擦在了破棉袄的两个袖子上,从袖口直擦到肩部,整件棉衣结满了油痂,非常恶心。这对兄弟同学是故就成了经常被老师讨要学费的对象,他们的老爸被召到学校来的次数最多,但这位老爸立场十分坚定,从来没交过一分钱学费。糟糕的是,这位老爸虽然穷,但他是我们班少数几个识字的家长之一,因此,他也是给老师留下书面欠条和保证书最多的家长,其他家长因不识字而一般都是口头承诺。年复一年,旧债还在,新债又添。五年后,班散了,债也赖了。回想起来,小学五年,虽是赖帐一族,但却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顿免费义务教育。   我们那时的初中更不是义务教育,上初中是要经过全公社统一入学考试的,大约只有不到 20% 的小学毕业生能考上公社中学。我当时以全公社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了初中,我班的那对兄弟同学就双双落选了。初中三年,记得第一年的学费是每学期 6 元,后又涨到 8 元。 8 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按当时的猪肉价格,也就买五六斤猪肉。据说孔夫子的学生每年都要孝敬孔老先生,孝敬的方式就是给他老先生送腊肉。这样想来,我们每学期只花几斤猪肉钱还是应该的,权当孝敬老师了。所以我们的初中教育尽管不具备义务教育的特征,但也完全称得上是免费义务教育。    1981 年,我考上了县重点中学,读了两年高中,学费是每学期一百来元,这一百来元包括学杂费、住宿费、餐费等全部费用。一百来元在当时就是一头猪的价格,所以,我每个学期的学费就是靠我母亲每半年喂一头猪攒出来的。在我之后好多年,我们村子陆续也出过几个高中生,他们的父母经常向我母亲打听读高中的费用行情,我母亲的算盘非常精准:反正一个学期一头猪。学费的涨幅跟猪肉的涨幅几乎一样。一头猪,听起来似乎有很大一堆的肉,但其实也就只够年轻人半年吃的,所以,掐指一算,交到学校里相当于一头猪的学费其实又被我吃回来了。这样看来,我们的高中教育,其实也是免费义务教育。   总的来说,我们那一代,实际上接受了十多年不是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后来,我们国家为显示对教育的重视,出台了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规定了适龄儿童要接受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我从花在我小孩上小学和中学的费用看,如果跟我们那一代相比,远不是免费义务教育。尽管时代不同了,物价在上涨,货币在贬值,但如果以猪肉来换算,我看他们这一代初中一学期的费用相当于我们那一代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学费的总和,甚至还要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是名义上的义务教育而实质上的非义务教育,但有一点,义务教育强制性确实是加强了,从普九率可看出,失学儿童几乎没有了。   记得我们敬爱的李瑞环同志对刁钻的香港记者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反问: “ 如果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指你身体不健康呢? ” 答案当然不是。但我看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事情却还真是这样,以义务教育为例,当我们大力提倡义务教育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义务教育已不怎么义务了,至少比以前不义务了。   当我们听到 “ 要高度重视 XX ” 的时候,其实那不是领导的真实意图。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也不例外。你若当真,说明你不是领导,或不具备当领导的潜质。
个人分类: 回首往事|6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建议:用“德、智、体、美”取代“素质教育”这个名词
liweiyin2009 2010-8-13 11:54
建议:用德、智、体、美取代素质教育这个名词 德、智、体、美是相互关联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全民义务教育阶段得到文明道德的教育、最基础的智力开发、良好的体格锻炼和最基本的美的熏陶。这四点不是孤立的,不是针对每一门课程,而是在各们课程中都相互贯穿着,难道上体育课的同时,不会对孩子们有智力的开发,没有在集体和纪律方面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在上音乐课和美术课时不也是如此?受文明道德的教育,难道与娱乐方式和识字无关? 在中国逐渐走向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孩子们是我们的未来,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为中国的未来做准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应该以这个为标准:使 15 岁左右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最基本的智力开发,思维是开放的,身体是健康的,都能具有在集体(工业化时代和城市生活)中应有的生活知识,必要的礼貌和受法律节制的良好习惯。 当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应该是贯穿在人受教育的所有阶段,但是给义务教育时期,制定一个切合年龄特点,符合实际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为今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在不同方面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应该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 为此,我还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开的课,譬如,初小开文明礼貌课,高小开(最基本的法律,包括城市交通知识等)常识课,初中开(现代经济和国家组织等)常识课等等,用音乐,图画,演戏,故事等方式把基本的要求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而不是用强制考试的办法(当然不排除个别的测试,以了解孩子掌握的程度,但不为应试)。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让80后养得起孩子,请先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转载自杨支柱博客)
热度 1 luohaijun 2010-6-18 19:13
本博客转载自杨支柱博客: http://yzz661023.blog.163.com/blog/static/32366572010518892213/ 2010年6月15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司发布的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引起网民热议。调查结论告诉我们,独生子女一大半只想要一个孩子,有的甚至不要孩子(丁克意识最高的是武汉受访者,所占比例是9.9%,其次是北京8.8%);未生育受访者的预计生育年龄平均高达27.4岁,明显晚于政府声称的最佳生育年龄。 对于关注中国人口问题的人来说,这个调查并不让人吃惊。《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3个,未婚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仅为1.46个。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妇女的生育意愿近几年来又进一步降低了。 由于育前意外死亡、不断增加的不孕率(卫生部承认的不孕夫妻占育龄夫妇比例为10%-12.5%)及养育能力的客观限制,实际生育率往往远低于生育意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1.22或许有漏报,2005年1%抽样调查的总和生育率1.33应该是比较可信的。5年过去了,中国现在的总和生育率只会更低而不会更高。 就像实际生育率总是低于生育意愿一样,实际初育年龄也总是低于预计的初育年龄。而过于晚育,一方面意味着生育能力的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意味着出生缺陷率的升高。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张的理想生育率是1.8,发达国家公认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是总和生育率2.1,翟振武、易富贤等人认为中国大陆的高性别比下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是总和生育率2.3。即使以较低的国家计生委理想生育率为标准,中国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远远不够。这意味着,即使彻底放弃政府对生育的控制,今后出生的人口也不可能达到中国政府希望的数量。 考虑到1992年后中国大陆的总和生育率就低于2.1,中国人口的加速老化和持续下降已经是不可逆转而且近在眼前的事。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已经成为中国人和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媒体报道零点公司此次调查的时候都突出养育成本的提高,例如网易报道的题目就是《在京月收入不足8000元不敢要孩子》。事实上许多收入更低的人养了孩子,个别人还养了不只一个。夫妻月收入之和北京6000元以上和县城3000元以上的人不敢要孩子的原因,我认为是年轻人的享乐主义和独生子女的金贵。孩子并不是越有钱就养得越好,与知识经济格格不入的人均观念必须破除(知识产品因为可以低成本复制,用的人多了不但不会涨价,反而会降价),艰苦奋斗的精神仍需提倡。但是年轻夫妇月收入之和北京低于6000元和县城低于3000元的比比皆是,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这些年轻人能够在最佳生育年龄养得起孩子。 今年两会期间,延伸义务教育的呼声很高,争议在于向上延伸到高中还是向下延伸到幼儿园。我个人坚决主张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同时逐步砍掉普通高中(每两年将高中压缩一年,以防高考人数过于集结)。我认为这个方案有很多好处。 第一,可以使相当一部分现在低收入的年轻夫妇在最佳生育年龄养得起孩子,增加十几年以后劳动力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第二,砍掉普通高中可使本科、硕士、博士的毕业年龄全都提前3岁,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的总量,缓解人口老化。如果将职业高中改为两年制,可进一步缓解今后劳动力不足的难题。 第三,高中阶段因为学校的影响力较小和学生离参加工作的时间较远,不可能取得足够的奖学金和贷款,穷人的孩子再优秀也读不起。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可以一举解决穷人的孩子因为没有钱读高中而丧失上大学机会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人尽其才,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公平。 第四,由于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和学校合并,原来每个村都有的小学现在绝大部分被闲置。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正好废物利用,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在师资方面,本来生源下降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小学人浮于事;高中教师下移推动初中、小学教师依次下移,又可释放出一部分小学教师。这两方面富余出来的小学教师经过短期培训以后充任幼儿园教师,也算是人尽其才。因此,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增加的财政开支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南方都市报2010年6月18日
个人分类: 社会民生|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的实施历程
STS 2010-4-15 15:45
我国实施义务教育与西方国家一样,也经历了一场曲折反复的历史,只是在时间上比西方国家晚了一二百年,回顾这段历史,大至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识之士对乡村教育的呼吁不绝于耳。 1898 年,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奏请光绪帝明诏: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将普及义务教育列入政府和各级官员的职责中 ] 。 在民国时候,国民政府也曾多次颁布法令以推行义务教育,例如 1922 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六岁至十二岁之学龄儿童,一律受基本教育,免纳学费。其贫苦者,由政府供给书籍。已逾学龄未受基本教育之国民,一律受补习教育,免纳学费,其书籍亦由政府供给。但由于财力和战乱等原因,使得这一政策一直没得到好的实施。台湾地区在日治时期昭和 18 年( 1943 年)开始实施 6 年制的国民学校,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这一政策也得到了保留。直到 1968 年 1 月 27 日 公布《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修改法律将义务教育延长至九年,开始了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并一直执行到现在。该法规定:国民中小学学生免纳学费,其他法令规定之费用,清寒学生免收之。另设奖学金名额,奖励优秀学生。 建国之后,我国基础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特别关注,人民教育事业首先保证劳动大众及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受教育人数众多,再加上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整个教育水平是比较低的。 1976 年到 1985 年对遭受破坏的教育恢复修整。这一时期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农村地区招聘了大量民办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 7 月 1 日实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方针及教育理念,规定了儿童少年依法入学的年限、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监护人、义务教育的基本学制、管理体制、筹措义务教育经费的渠道和基本标准等基本问题。总之,这部法律以其原创性、强制性和较强的指导性作为奠基工程一起载入了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该法对之后一系列的义务教育政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1993 年 2 月,党中央、图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是 20 世纪 90 年代乃至本世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它确定了义务教育在我国重中之重的地位。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开始大面积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 1997 年 10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国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紧迫任务。《意见》将素质教育正式、系统的提出为以后义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2006 年 6 月 29 日 修订《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为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提供了更加全面具体和更有力的体制保障,也为未来全面实施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 2006 年春季学期,国家开始在西部农村地区免除了义务教育学杂费,许多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开始重新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2007 年春秀学期,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2007 年秋季起,对西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为近 50% 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 2008 年 9 月 1 日 ,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我国真正实现学生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2010 年 2 月 28 日 ,教育部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中央对 2012 年教育支出占到 GDP4% 的决心;在随后的全国两会上, 4% 教育经费问题依然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热点。 ] 钱文艳.建国后 30 年浙江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考察  .安徽史学, 2009 , (4) .
个人分类: 评论|3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前教育就不应该是义务教育
hanzs 2010-3-29 23:35
文/乐水老汉 中广网北京3月29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17时06分报道,昨天(28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轮征求意见阶段的最后一天。规划纲要起草人袁振国明确表示: 目前学期教育要纳入义务教育暂时没有可能性。 我要为袁所长这一实事求是的说法叫好! 据说,关于《规划纲要》,民众对学前教育方面的建议最多,高达近四千条。人们最大的希望是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最大的意见是学前教育费用太高。(3月28日《法制晚报》)媒体人致渊发表文章说:如果,这位专家(指袁振国)的意见代表了有关部门的主流思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未来10年,民众仍然要继续承受高昂的学前教育费用?这类舆论又形成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如果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的话,就一定是昂贵的,是百姓承担不起的。这显然讲的是外行人的话。 必须要清楚,义务教育是有法律意义的概念,即具有强制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家长不送孩子上学,就是违法行为!那么,有必要强迫所有的儿童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吗?显然没有必要。如果在应试教育概念充斥中国大陆的今天,把学前教育再纳入法定,可真是教育的更大灾难了。 其实,广大家长是被一些媒体人(自称懂教育)着实忽悠了。在我看来,送孩子上幼儿园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照看孩子的问题,远谈不上是什么受学前教育。儿童决不应该过早地被教育我指的主要是系统的知识教育,如识字,算算术等。其实,政府也好,社区也好,主要是要解决好帮助双职工看孩子的问题。既然是解决看孩子问题,那么幼儿园设施的主要功能就是安全、卫生、有一定的游戏场所即可,教师应是受过幼教训练的(好像现在幼儿师范都没了)。这本不需要多高的成本,因而也不该是高收费的。因此,幼儿园的建设应该纳入政府监管的范围,在布点上予以统筹。同时应该立法,不容许私人(企业)通过开办幼儿园牟取暴利。但所有这些措施,与义务教育不相干! 家长们也没有必要在上什么幼儿园的问题上攀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从北海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长大了就比没有上过幼儿园的人多么有出息。在儿童时期,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有钱把孩子送高级幼儿园上全托,还不如抽时间多陪陪孩子的好! 学前教育(也许都不该用这个词,用幼教是不是好一点)绝不该办成义务教育。与此同时,政府应该以某种方式干预(监督、指导、规划、补贴)幼儿园的开办,特别是要禁止开办所谓的贵族幼儿园。政府要像整治中小学教育乱收费一样,通过合理测算成本,提出最高收费限制,确保幼儿园的收费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再者,真正的教育学者,应该大力宣传国际上主流的幼教理念,媒体也应该负起宣传正确教育观念的责任。同时,那些不是研究幼教的人,最好闭嘴!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4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支招:让中国人紧绷的心松缓下来
liweiyin2009 2010-3-6 19:01
支招:让中国人紧绷的心松缓下来 中国人活得不轻松,到处可见由于着急而引发的矛盾:小学开学,名誉京城的航天桥附近的花一小的路口被接孩子的家长和他们驾驶的小车堵满,直行的车辆,包括公共汽车都走不动了,于是发生了争吵,堵塞更严重:有那么多跨区送学的家长吗?绿灯已经转换成了红灯,一位老太太还在一颠一颠地过马路,她紧张,停一下,又颠跑起来,停下,再颠跑,对面已经发动起来的汽车司机望着她匆匆地的钻进胡同,都不得不苦笑了:老太太急什么呢?进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室送病人的家属因为医生忙着接诊一位急诊军人,开始破口大骂:老百姓不是人啊!接诊大厅里的气氛立刻紧张起来:稍等片刻,至于骂架吗?晚上7点在公交车上听着两个年轻人一面谈着工作,一面埋怨着:城市化已经把人弄的很紧张,还要拆房,山东老家土改分的五间房都要拆迁。这仅仅是我十天来从海淀奔赴东四十条陆军总医院照顾在急诊留观室中101岁老母路上预见的情况,我自己76岁了,一天在路上奔走,在医院呆一整天,累的腿都迈不上公交车,心里一个劲地也埋怨:为什么社区医院不能到家里服务一下呢? 为什么公交车的踏板不能放低一些呢? 如此种种,就全国来说,每天所发生的矛盾何止十件、百件,就光房屋拆建的矛盾,各种财务分配的矛盾,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和民工荒的矛盾,总之,似乎日子愈来愈好过的中国人,内心却放松不下来,紧张,很容易发生过激行为。我听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朋友说,国外一些城镇很安静,老百姓不一定很富裕,但是显得很悠闲。我想,也许我们这是发展中的状况吧?政府的服务不到位,许多决策往往习惯于简单化的行政决策,过去医改和教改的失误,老百姓别说不习惯于分配中的差额,差额还真是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再加上老龄化的提前到来,独生子女给社会带来的特殊问题等等,使得人民的内心都在承受着压力,不平衡就容易发火,就容易发生冲突。 这次人大开会,实际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要尽快改变发展的方向,要充分考虑民生问题,让老百姓真正过上舒心的日子。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政府报告中似乎都谈到了,但是,民生涉及的是方方面面,我还是想提些拙见: 1. 政府已经想尽办法扩大医疗统筹范畴,降低药费,现在又在解决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及减缓三级医院的求医压力问题,这些都是抓到了点子上,但是,如果不解决医疗资源均衡的为题,不恢复医生护士的天使形象,或者因为以往的医患关系带来的医生治病心里的紧张,上面的问题还是会遗留不少问题。譬如,外地县城的医疗水平就不如大城市,于是大城市就必须接诊大量外地病人,他(她)们往往涌进一些知名大医院,还心急火燎,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知识,十分容易发生医患冲突。譬如,在陆军总医院一位从外地来的肺心病女患者,花了100元支付了固定输液针头,却因为上厕所和手出汗,使针头滑脱,再输液时,就坚持要用原来脱落的针头,说是已经花了100元,如果不是我们从旁协助值班小护士解释,说明插入血管的针头,脱落后受到污染,不能再用了,命要紧,输液似乎就要进行不下去。医院怕出现医患关系,见病人固执就停下治疗,其实矛盾会更突出。河北固安尽管离北京市很近,但是就不能,譬如说,到旁边的廊坊市某个医院就诊吗?让全国的医疗资源相对均衡起来,每个省都多配备几个设备齐全,具有医术高超医生的好医院,不就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医院压力了吗?一说起资源均衡,仿佛就首先想到硬件,医术高明的医生呢?会操作现代医疗设备的医士和技术员呢? 有些地方的设备又没有能充分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于是,定向大学招生、毕业生实习和职业培训又和教改挂上了钩。就说大城市的社区医院,也不见得吃得饱,就是资源问题,为什么不能由大医院连锁一些社区医院,特别是卫生站,,建立真正的家庭病床,流动医疗检查设备车,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譬如说90岁或95岁以上的老人,不就大大方便了他(她)们的就诊了吗?这样,社区和医院都需要有一部分对口的医护人员,专职的保健医生和对家属进行必要的保健知识普及,这不也是工作岗位吗?所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何至于我们求助于社区医院,为老母亲治疗褥疮时,听到让人十分尴尬的回答:我们没有外科。发烧感冒发烧了,回答:不能上门输液。如果设想,在老母亲93岁时因滑倒造成股骨头粉碎性骨折,像现在给出肾功能良好的结论而不是那时因肾功能不全,北京的一个知名大医院拒绝给她实施手术的话,何至于后来双腿完全残废呢?所以, 医改的问题除了目前政府已经想到的,还应该在资源软、硬件均衡上,在充分发挥社区基层服务上,在医生对神圣职业的道德方面做出实质性的改进。 2.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占人口的比例也是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素质越高,但是,在中国出现严重拜金倾向的今天,往往教育程度越高,犯罪的手段越高级。 今天的中国,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地抓好义务教育。 在15岁之前,切实打好做人的品德基础,过于功利,只为大学和以后的求职考试打基础是义务教育的失误。为考大学和考高职的知识准备可以放到高中阶段。这样,我们的普通职业教育也有了职业道德的培训基础。儿童和少年时期,不要使他们因为感到厌学而沉迷于网络。想想过去的孩子们,下课以后有多少时间集体一起玩球、跳皮筋、扔拐、玩捉迷藏等等。而今天孩子哪有一起玩耍的时间和机会,只有独自上网玩游戏,还能不受网络诱惑?孩子从一开始就被各种知识的学习和规矩给固定住了,哪来以后的创造思维? 义务教育一定要以人的天性发展为本 !这才给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打下基础。 孩子的正常的玩耍、淘气和好奇是自由创造思维的基础。 至于学前班,我始终不认为是今天教育的关键,学前的核心是让孩子们习惯于集体,绝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前准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对当今民工的培训是对过去教育却失的补救,是对他们进入大城市和适应企业工作,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的准备,政府应该鼓励深圳张全收这样的先行者,多一些张全收,就会多一些求职的秩序和有准备的工人,实际上这也就是用工企业支付了工人的提前培训费。 教育资源的合理安排,使孩子们不必离家太远就能上学,不需要家长接送,城市里就不会出现放学时的金人拥挤场面;使受教育者不会加入未来的失业大军,我们学子的家长就会安心,行行都有前途,就不会刺激家长们为孩子们追求功利而剥夺孩子们的玩耍时间,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减少,他(她)们的成长会更有保障。 3. 中国的建筑规划师们应该学会在认可原来历史客观无序发展的状态下做出新的规划,而不是大拆大建,在白纸上画图。能不拆的不要拆。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见到的17世纪的房子,窄小的门洞还是窄小的门洞,家具就靠原来在顶层窗户梁上方的一个葫芦,从各层窗户里拉进去,十分有特色。整个巴黎市区,从埃菲尔铁塔望下去,除了教堂的尖顶外都没有高层,高层和现代化的建筑集中在原来垃圾堆集地的拉迪方斯,巴黎拉丁区大学城街道的路面还是几世纪前的石子路,地下昏暗的酒吧还在原来的地下,旅游者既愿意去看看崭新的拉迪方斯,也愿意去昏暗的酒吧感受过去的时光。河内的老街是背包族必去的旅游区,小小的店铺一个接着一个,店主各自出售各自具有特色的物品,吸引着游客。我们的城市建设就是拆了建,建了没几年又拆,中国始终是个大工地,到处都盖成一样的楼房,老古的东西和发展过程的东西都给 整齐划一了, 难道这是实际旅游者愿意看到的?难道这就是世界城市?梁思成要是活着,也不知道会不会为此发疯。其次,非必要拆,特别是改善居住环境,改造危房,只能是让住户自己决定,如果还要住回来,就应该给他们考虑临时周转房,他(她)们应该有发言权,开发商或政府没有强制权。 我们一定要让老百姓生活的安心,不要老感到是在被调度中,那么地没有安全感。这样,就会减少许多矛盾。 总之,今天的政府是个服务型的政府,而不是老百姓生活的摆布和指挥者。细致地想到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政府必然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的心松弛下来,就会安心地过日子,医生不用怕患者,病人也会理解医生,求职者只要努力总会找到工作,老人总有人照顾,是人总会有房子住,如此种种,放慢该放慢的节奏,过马路就不必着急,人与人之间发生了矛盾也不会轻易着急上火,这才是生活。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教改提些具体建议
liweiyin2009 2010-2-10 16:12
为教改提些具体建议 我真是很高兴,温总理亲自出面研究教改问题,这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改革的问题有多么严重。出于关心而不是捣乱,我在这里想说些具体建议。在说之前,我先给泼点凉水:教育的宗旨是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要时间,且不可急躁。中国教育的问题已非一日之寒,已积数十年之久,几代人过去,要真正改变,出现全新的局面,出现崭新的一代,不是一个五年计划所能为之,急了就会有犯急功近利的毛病,哪怕是好心,但遗患无穷。但是教育的问题又确实非常重要,它是中国走向真正文明、现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所以又绝不可放松,确实是下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大事之一,这不是民生问题,这是中国未来的问题。 按照温总理座谈会内容的顺序,我的建议也取那个顺序: 1. 义务教育: 幼稚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是非上不可。幼稚园不必要公办,不能因为有某个私人办的幼儿园着了火,就停办私立幼儿园。幼儿园不得收费无边,交费应有个控制范围,当然,根据条件,可以简陋些,也可以豪华些,收费当然不同,供不同人选择。幼儿园内孩子的任务,就是 玩玩玩 (取自龙应台的原话),自由地玩,画画,唱歌,游戏,即使是大班,也不搞什么文化学习,让孩子们的大脑和智力自由地开发,自由地发挥想象的能力,保留他们的天真。过早地受到拘束,不利于孩子的自由思维(我看着孩子被训练成解放军那样练操,观众还乐,我的心都疼)。但是要给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树立爱(具体)的思维,种下爱的种子和与人(孩子)的合群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上幼稚园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教育由家长管理,家长水平不齐,小学三年级之前要注意到这些未进入过幼稚园的孩子。 小学三年级前,尽量不要与母亲分离,不要住校,尽量离家近些,在乡村和小城镇,可以根据条件办一般乡村的初级小学,经过考查的热心的民办教师应该留用,家庭作业每天不得超过一个课时,但是,爱心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十分重要。应该说,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行为是在十岁之前养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德行成在这个阶段也有重要意义。在乡镇和小城市可以办4年级以上连初中三年的初级中小学,可以住宿,也可以走读,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教师应具有大专学历,开始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数、理、化基础,不要搞什么给将来升学有影响的评比,以减少功利思想。学、杂费均由地方政府出资,住宿费和伙食费,如果实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奖学金(懂得努力学习),或参加一些学校提供的劳动获得收益(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在条件好的大、中城市,可以维持原来的小学和中学格局,但是,可以尝试逐步取消小升初考试。在义务教育的高级阶段,德、群的教育应该增加对国家和对人生(包括性教育)的了解,以便于他们今后接受职业教育,做合格的文明公民。 初中到高中已经在义务教育之外。学、杂费一般都得自负。初中升高中要进行考试和选择,是为了进一步进入高级职业学校和大学而准备。 2. 职业教育:应该分初级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两种。 初级职业教育应具有初中文化水平,今后的任何工种的工人、服务员、护理员------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城市化进程需要的文化和文明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的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才会有保障。这种职业培训可以根据需要,从半年到三年,他们的待遇可以按工种分级,获取不同的劳动报酬。初级职业学校的收费不应高,或由企业代培,总之要吸引相当部分的学生,以满足现实的市场用人需求,使教育成为金字塔的形状。工人不应再有农民工和城市工之分,都是工人,只是有合同短长之别。这才符合城市化的现实特点,所有的工人都应重新受到尊重。有了这样的职业教育我们就有了全新的优秀的工人阶级,就不再轻易发生各种工伤事故。 高级职业教育(包括大专)应该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以满足高级技师,计算机操作人员,高级秘书,高级护士,电站操纵员,义务教育老师,外语工作人员等等的需求。他们应该具备熟练专业操作技能,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道德教育,能够安心于从事的日复一日的劳作,能够甚至满足外企的用人需求。他们的职称应该是不同级别的技术员并获得相应的工资。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的义务教育就有了优秀的师资来源,义务教育就有了保障。我还推荐这些有志于义务教育的人们看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美国的《麦加非读本》,深入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就不愁我们的现代企业缺少高质量的操作技师,而非要到国外去聘请。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就又有了南丁格尔式的好护士,甚至可以输出国外,担任高质量的好护士。 有了这样的高级职业教育,我们的核电站再快地扩展,也不会让人担忧。 ----------。 3. 大学本科及以上: 真正进入大学后的人员,应该赋予他们相当雄厚的知识基础(而不是江青讲的,大学里学了那么多没用的知识),有能力自己去找资料,看书、学习,不断获取和增长新的知识,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他们应当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创新的思辨和工作能力。他们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具备开阔的视野,具备组织和协调的能力,也就是说,管理能力。他们也可以成为某一个行当里的专家,深入探讨和开创新的科学视角,成为专门的研究人才。总之,这些人才是属于真正的知识分子。一旦脑子被完美地开发,他们就具备了继续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是一名地道的大学本科生,我举自己作为一个例子。52年服从组织分配,到青岛工学院学了一年的土木系里的水利基础建筑物专业,然后又被分配去留苏,要求我学的是给排水专业,59年回国,被分配到搞原子能的二机部,让我去搞放射性水处理,当时的苏联专家认为我专业不对口,拒绝接受我,念了那么多年的大学,我不能就接不了工作,我自己找来了华东化工学院的所有专业书:化工原理,化工机械和设备,加上原子能原理基础,辐射化学等等,用了半年的功夫,在为苏联专家出色地完成了短期的铀钍化学的讲课翻译后(开始他们也认为我没有资格),被专家认可,但是需要通过考试,我不辱使命,完成了传热系数的计算题。1981年,我又被安排担任高放废液玻璃固化的研究设计工作,我埋头看完了玻璃工学和法国PIVER罐式玻璃固化的译文集,把玻璃固化的整个流程分成几大块,给整个小组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定下科研要求,准备将来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走向工业厂房设计。1986~87年,在大亚湾,我要负责组织50万开关站的评标工作,我再次当学生,请专家给我讲课;为了向法国设计者提供我方电话的信令系统,我连请专家带翻阅可以找到的程控电话的有关教材(那时北京还不使用程控电话机),我还是完成了任务。一项又一项,一件又一件,一直到去年,我还边学习边给一个班(有学识和硕士生组成)讲核化工专业英语,从核裂变直到乏燃料元件后处理后的废物处理。总之,我觉得,大学毕业后,我就具备了能力:学习,查书,看书,整理要领,会找到合适的行家请教,破解问题的关键,或者找到研究的方法,想办法组织科研------。什么叫专业对口,我从来不信这个,我只知道责任,有了丰富的数理化基础知识,有了看书的能力,智力被充分地开发了,就有了分析、判断和独立思考的工作能力,然后是完成工作任务。 基础知识的丰富,多样,好学,独立,自由思考-------这是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东西。 遗憾地是,今天的大学扩招,使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不具备50~60年代大学本科生具备的能力,于是用人单位就要求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可是对他们的使用也就是相当于原来的大学生。 因为扩招,一位教授要带30~40名研究生,这不是在教大学生吗?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是 指导 ,不是上课,如果要指导几十个人,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我知道一位在苏联研究薄壳结构的研究生,这位副博士在工作后始终和他的导师通信联系,连文革是什么状态都没注意,结果他被视为间谍、特务,挨了整,文革结束,他离开了我们这个设计院,去了研究所,我觉得他走对了,我们现在说起他都觉得他是很有出息的同志。什么专业性的研究生,研究性的研究生,把智力开发看得如此狭隘,我十分困惑,我不是博导,我不知道博导是如何看这个问题。 我们的领导其实应当把重心放在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优化上,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大,也只有职业教育受到真正的重视,就不会让人们一根筋地奔着考大学,而后大学生毕业后有成百万地失业,或者聚集成为蚁族,或者又扩招研究生和博士生,成为恶性循环。大学,则让教育家们去办各具特色的大学,让博导自己有多少能力带多少研究生或博士生。也许,这才真能出成果和出人才。 这份建议十分脱离我国目前实际,但请原谅我的自由思维,也想听听科学网上诸多大师们的看法(因为科学原理有专门研究教育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62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核电站操纵员的受教育水平谈起兼辨析教育“公平”
liweiyin2009 2010-1-30 09:29
从核电站操纵员的受教育水平谈起 兼辨析教育公平 输了十五天的液,血压总算得到基本控制。在输液过程,偶尔与一位年轻的工程师相识,聊到美国对我国核电快速发展担忧,特别是对操纵员的培训。他不屑地说:我去过法国,发现他们的操纵员不过都是技校生。言下之意,操纵员没有什么了不起,当然,他是大学生,或者是硕士。可是他不明白,也就是因为操纵员是技校生,他们才能终年规规矩矩地按经过核查的规程一丝不苟地操作。我估计美国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大学生作比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干得好,譬如电站的操作员。当年我在大亚湾核电站参加筹建工作是,发现从火电厂调来的优秀值班长都只是中专毕业生,只是因为大亚湾的特殊情况,他们因为不会外语,而只能负责网控楼的操作。大亚湾核电站主控制室里拿执照的操纵员曾经被誉为黄金人,那是一个特别的情况:第1个大型商业电站,由法国人和英国人帮助建设,工作语言是英语,他们又必须到法国电站经过培训,所以必须先过语言关,这样,只能从大学生中挑,从法国回来之后,亲自参加编写我们自己的(当然是中文)操作规程,依据的是用英文写的系统手册和部分法国的操作规程。也就是说,我们第一批的操纵员既是工程师又是在第一线的操纵员,他们在调试过程不断检验自己编写的操作规程。这些操作员十分宝贵,他们中的一些人和当年的安全工程师们,今天已经是从广东核电集团的副总经理到各个公司的负责人。受过大学教育和受过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的人的智力开发的状况是不同的,这里不是指高下,而是指不同。大学生喜欢捉摸,不能成年累月按一个程序工作,所以,成天在耐心地护理病人,年年月月往病人血管里扎针的护士就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所能为的。熟练的护士们对各种病人的血管,粗、细、弯、直,用手一摸,就能一针进血管,做手术,优秀的护士给病人插尿管就不疼,在和病人对话时能给病人以心里安慰,能观察病人在输液过程状态的变化而实时地请来医生进行及时的抢救等等。不同的行业就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和培训。再回到核电站操纵员,如果我们和法国一样建设系列的标准核电站,我们就不需要黄金人,但是要以母鸡下蛋的形式,以老带新,给经过自己技校培训的毕业生以相当时间的在岗培训。为什么模拟机房要建造成和主控制室一摸一样的形式和氛围,就是要操纵员完全习惯,熟练到在真正的操作时和在培训时一摸一样的感觉。这就是心态和熟练。所以为什么我希望中国不要劳改堆型,建一批自己的标准核电站,不论从设计、设备制造,还包括操纵员的培训都会省钱。也正因为操纵员的培训需要熟练和精准,所以需要时间,我估计,这也是美国人担心的地方。而我们绝不能用了大学生就觉得比别人强。 现在放开核电站操纵员的事不谈,由这个话题切入是为了说明不是人人上大学就是教育公平。大家追求教育公平,可是教育的公平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看看海地地震后的状况,他们80%的人民文盲的现状使得震后的混乱是多么可怕,这是因为他们经济落后,哪有钱和精力来使人民受教育。我们刚解放的时候我们政府主要是扫盲。我记得我的外祖母,一个童养媳,在扫盲之后,给我的信中那么多空白方块让我猜。我们国家地少人多,还一马平川少,山地沟壑多,汶川地震后让我们了解到还有多少道路不通的村庄,孩子上学的艰难。此外,还有多少农村家庭为了保唯一的独子上大学,姐姐妹妹上完小学就辍学打工。 目前中国人担心不公平,不公平确实存在,而且还超出了合理限值。老百姓恨的更是行政官员的贪污腐败,一道不信任的墙竖在了人民和政府职员(现在的大学校长基本上都是行政官员)之间,为此,万不得已,什么都要求有个统一标准,似乎用统一的分数线来录取就是公平,就能给大家都能上大学的机会,其实这种统一标准并不公平,殊不知,人生来就有差异,有先天的,有后天的。人的大脑是个奇妙的东西,每个人的大脑的发育状况其实并不相同。公平是相对的。按照现在的判分标准,就不可能有数学考零分的钱钟书进清华大学,就会埋没了这位极其优秀的文学和外语天才。 当今在全国,真正的教育公平,还不在中、高考的同以分数上,而首先应是让全国的适龄儿童不是只接受三年教育、6年教育,而是9年义务教育,全国人民的素质就会有绝大的提高。真正的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免费的,需要一大笔经费,需要大量的老师。真正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这样一个大国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是应该记入我们国家历史的,这是政府驾驭部门最主要的工作。义务教育在孩子的心里洒下与国家经济建设相匹配的文明种子,并为他们后来根据各自的前程铺垫道路。目前我们的教育谈不上义务教育,教育资源太不平衡,有钱的人花钱择校,打工子弟还不能随父母到城市上学,一些热心的教育家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为子弟教育奋斗着。而我们的某位教育局长还要撤销500人以下的小学校,集中办学,让孩子们都住校,这就更曾加了政府和家长双方面的经济困难。我们有许多地方,不是抓普及教育,而是一谈教育就建豪华的教学楼,搞大大学,占地搞扩建,花了多少可以用来做普及教育的资金,又有多少这样的资金流入了某些人的腰包。我们的教育部门应该深深地反省,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走了一条什么路子?行政长官一刀切的办事风格,一旦强调办好小学教育,又一下把干了许多年的民办老师给撤了,就因为没有证书,为什么不会想到人是会在在工作中成长的呢?不考虑他们对农村孩子的感情?不给他们培训的机会?都像现在的一些做法,哪来过去胡适在上海约请只有小学文化的沈从文开一年级的大学语文课呢? 义务教育没有完全落实确拼命谈高考,教育就出现了一种畸形,完全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关于大学的问题我以后再谈)。即便是发达的纯市场经济的国家也不是这样的。我这里举一个例子。 1988年中的一个周末,我随着我的一个法国同事去她父母家,那是在一个只有400户的小乡村。应我的要求,第二天她带我去了村里惟一的小学校。因为是周末,没有孩子,普通乡村模样院子的学校很安静。学校里只有两间教室、两位老师,其中一位兼校长(就是他接待的我)。村子里孩子不够多,学校配备了一辆面包车,从另外两个村子接送孩子。两个教室都是混合班,每个班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也就是说,从6岁到10岁的孩子。每个老师要负责该班的法语(就是我们的语文)、算术、图画、音乐、体育和计算机基础。教完一级,留下作业,再教另一级。这位41岁的中年男老师,在那里工作了19年,兢兢业业,不但是校长,还是中午厨师的帮厨,可是我没有听到我朋友对他特别的表扬,对她们法国人来说,这很普通,这是他的工作,他的职业。他负责的教室里挂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图画,写作-----一看就是稚嫩双手的作品,却使教室生气勃勃,简直像进了我们幼儿园的大班。普通的木桌椅,并不胖的我,挤坐在椅子上,感受着孩子们上学时的感受。法国没有上级发放的统一教材,只有教育部颁发的统一教学大纲,学校需要自己选编相适应的教材,而教育部门经常会派督学来视察他们的教学情况,是否满足教学大纲。10岁以后,孩子们离开父母,到县、镇去寄宿学校完成以后的学业。当然,所有这些教育都是免费的。 在真正实施9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真地抓职业教育,因为这样才能使大部分国民有业就,解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也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一个国家首先需要各行各业,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人,从家政服务员,护理员,理发员,各种养殖业,消防员,警卫员,各种流水线操作工到高级数控机床车工,各种高级技师,护师,普通医士----------等等,我不想在这里细说,从短期一个月的培训到长达数年的培训,有属于企业本身的,属于企业的成本,也有属于各地的,甚至属于教育部的。可以在义务教育后直接接受初级职业教育,也可以在读完高中后接受高级职业教育。这些人在国家的职业人员中应该占据多数的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智力开发的不同,有许多岗位不是可以由学士、硕士或博士代替的。我再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 70年代前,西安有一个著名的西安技校,学期长达4年,入学的许多都是家在农村的学生。我们当时的核二院(那时叫二机部二院)接受了不少该校的毕业生,我们组就有好几位。我这个大学生,作为搞工艺的,接到一个项目,给出符合要求的方案,给出流程图和设备尺寸,然后由建筑工程师给定厂房作业图,下一步就是给安装公司出管道安装图(配管图)。我们组一位从西安技校来的技术员绘制的(那个年代没有计算机)配管图,特别在工地配合时,最受安装公司的欢迎,在百张图纸无差错的比赛中他曾名列第一,而我就画不出他那样漂亮的图(后来因为农村爱人调动的困难他去了胜利油田,我深信他在那里一定是一名深受欢迎的人物)。在一个设计组中往往一个工艺工程师要配备将近十个那样的技术员。现在尽管用计算机取代了手工绘制,比例可以不同,但是分工仍然存在。可是西安技校似乎没有了,为什么? 在这里我还想起我的一位同事的儿子。75岁左右的人在那个年代是很少替代孩子选择的。他本人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夫人是一位教高中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可是他的儿子就是不想读高中,而要到饭店工作,父母虽然感到遗憾,但没有阻拦。这位年轻人进了宾馆,经过培训干得十分出色,听说还被送到国外培训,后来升任大堂经理,在然后------总之十分出色,这就叫行行出状元。 就说19491952年我在上海粤东中学念高中时,我的一个同学,特别擅长体育,有时上数学课,老师转身对着黑板写子,她会一溜烟地跑出教室,然后在我们左手窗外对我们打个手势,我们会心地笑了,她人已经在操场上了。我们都喜欢她,因为她的风趣,她的助人为乐,当然还有她在上海篮球队里的名声。我不记得我们学校有谁因为她的某门功课而批评过她,她最终被中国国家队选中,成了我国第一届女篮队员,进了北京。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她)的特长。 认真抓好各种职业教育,办好职业学校,宣传职业教育(去年,胡锦涛主席专门谈过职业教育,但是,教育部门要认真去办这件事),而不是把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塞进职业学校,从而败坏了职业学校的声誉,集中了一些问题学生。让各种人都能有自己的前程,所有行业都是被需要的。最主要的,各种人去干适合他自身条件和水平的工作(包括企业倒闭后政府对失业者免费再进行合适的职业教育),这就是公平,这里就包括前面所说的核电站的操纵员(他们可是拿着很高的工资,是国家的宝贝,但是培训时间很长,担子很重啊!)。 所有我上面谈的一切,只有办教育的人不从功利出发才能实现,教改的失败的根子就是这个。教育是个长期的事业,是关系国家未来的事业,教育政策失败,会最终使经济建设上不去,甚至影响国家政权的稳固,我不是痴人说梦话,吓唬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5210 次阅读|13 个评论
袁贵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可真 2009-11-8 02:33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闭幕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工作新目标 2009年11月07日 20:10:3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11月7日电(记者朱峰、齐雷杰)7日, 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省邯郸市闭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闭幕会议并讲话。他说, 各地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袁贵仁说,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现在我们要结合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他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地 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针对本地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涌现出一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袁贵仁还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环节。 一是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要以县域内实现均衡为工作重点,大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区域范围。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 。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三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要更加关注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要尽快提高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学质量。 四是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要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要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规模、层次和速度。 五是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 。教育督导机构要定期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评估,及时纠正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或学校差距过大的现象。教育部将定期表彰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们还考察了河北省邯郸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
个人分类: 转贴转载|46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tydf 2009-5-17 16:15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在中国政府实施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现在我想先分析一下实施的必要性: 1,百年大计,教育文本。 2,国力富强不是靠卖资源,靠卖廉价劳动力,而是靠知识,靠全民素质。 3,政府现在有钱,而且有很多。仅仅去年一年就购买了美国国债2000多亿,总共7000多亿美元=多少双鞋子和多少件玩具啊?可不买行吗?美国,世界的老大,让吗?让我想到了南宋赏赐给大辽、大金的绫罗绸缎!一轮船的日用品换不来一张光盘。没有知识,行吗? 4,世界上的稍微发达一点的国家都已实施,而我们的友邦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就开始了!要不然就不会有《南京,南京》了。 5,在当前世界经济局势不好的情况下,至少可以让中国在三年时间里少产生上千万的劳动力,大大地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上山下乡的教训应该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祖训必须牢记! 6,提高全民素质!民富则国强!国强民不富的先例就是我们的老大哥:苏联! 为国为民,希望有同感的有志之士转载!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借鉴NBA制度
zhangjiuqing 2009-4-13 16:46
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的家长往往并不知足,孩子有学上不能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欲望,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才是家长的追求。 小升初是一个门槛,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好的初中,很多家长从小孩入学起就开始算计了。小升初不让跨学籍,宣武、丰台的好中学不多,家长就让孩子在海淀、西城上小学;为了上更好的学校,家长就陪着孩子到这些学校举办的培训班上课,称之为占坑;课内学习不够,就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考试,诸如奥数、走美、艺术特长、科技特长,以便在好的中学面试时取得优势。 北京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制止越演越烈的择校之风,也出台了很多管理办法,但根本出发点是要求学校实行排位制度,学生就近入学;不准学校办课外班或培训机构;不准学校依据课外竞赛成绩录用学生,等等。 但是禁令不行,一是学校对此不予理睬,二是家长择校欲望更强,三是管理部门对一些重点学校有特例。结果呢,由于学校质量高低的客观存在,年年岁岁择校依旧,家长之恼年复一年。 大家提出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但是北京的教育管理部门没有采取明显的可行措施,思想还没有放开,行动也就谈不上。 简单的口头上和纸上的三令五申无济于事,还不如拿出来实际行动。在这里,给管理部门支上一招,学学美国 NBA 的选秀制度。 NBA 没有升降级制度,但却成为全世界最为成功的篮球比赛,其中一条经验就是选秀权有限和工资帽限制。为了平衡各队的实力, NBA 每年的选秀中,前一赛季成绩最差的球队有优先选举的权利。这样,差的球队就能选到最好的新秀。工资帽限制了一个球队所付出的工资总额,你需要的大牌明星越多,付出的工资就越高,超过的部分需要缴纳很高的奢侈税。 北京教育部门也不妨按照这种办法来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决定了政府有权决定教师的聘用和教师的工资水平。校领导是关键,教师是保障,基础设施是支撑,管理部门就应该从这几处入手。 第一,学校各种收费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拨付,收支两条线。这样即使办了培训班,多收了不少钱,也不能由学校直接支配。 第二,既然学校领导是由教育管理部门任命的,根据 3 ~ 4 年内考试成绩的总体排名,成绩最好的学校领导到最差的学校任职,同时校领导可以优先选择 3-5 名优秀教师与他一同前往这所最差学校。领导和教师可带原薪上新岗位。 第三,每年招聘新老师时,管理部门统一招聘,统一分配,由成绩较差的学校优先选择年轻教师,充实自己的薄弱环节。 第四,限制学校工资奖金的总额度,一个学校优秀老师集中过度,每个老师的工资就会减少,用工资激励使好教师向差学校流动;学校工资总额过高,政府也相应较少投入。 第五,评估学校资产总额,管理部门对排名最前的学校可暂停拨款 1 到 2 年,把节约下来的钱增加到排名靠后的学校中,这也算是学校扶贫。 总之,从管理部门入手,来点实际的对策,要比单单发文不准学校这、不准家长那好得多。从安徽铜陵的经验来看,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只能是政府管理部门,不是学校,不是教师,更不是家长和学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改革的真正困难在于权势阶层和利益集团(转)
fractal 2009-2-19 16:27
3岁儿童的小升初 -杨东平 (2009-02-18 23:31:08) var $tag='小升初,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三六九等,北京,杂谈'; var $tag_code='ea4a1eb6770449d8a9a50a86115ec8db'; 标签: 小升初 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 三六九等 北京 杂谈 分类: 教育时评 2月18日。 下午参加李清振兄关于科学学习法的讨论会。作为一个多年从事金融和经济工作的商人,他痴迷于中小学教学法的改进,属难能可贵。 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樊未晨采访,围绕《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制定,谈基础教育改革。我归为 两个突出问题 愈演愈烈的 择校热 和 应试教育 ; 3个确定的制度性 原因 : 义务教育阶段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 (叫示范校、名牌学校、改制学校等等);将钱学交易合法化、制度化的 择校收费制度 ,以及 中考制度 。否则,高考压力不 会压得小学生抬不起头的。 基础教育畸形化、严重摧残青少年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一是理念的问题。关于义务教育的价值、功能,仍然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举办的 公办学校、义务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学生的一视同仁、保障性的教育,是非竞争性、非选拔性的, 根本就没有造就尖子、培养优秀的功能 ,不允许将学校分为三六 九等,人为制造学校差距以寻租牟利。二是利益问题。进入名牌学校、享受优质教育已经成为 学生家庭背景和经济能力的竞争 。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竭 力维护名牌学校的特殊地位的,是那些能够便捷地享用这一资源的 权势阶层和既得利益集团 ,这才 是 改革的真正困难所在 。然而,既然《义务教育法》已经颁 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已经确定,那种种违法违规的行为都是见不得人、上不了台面的,只要政府负责、政府作为,即可涤荡。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试 看那些政府作为的地方安徽铜陵、辽宁的盘锦、沈阳不是已经消除择校了吗?! 樊记者多次报道过北京小升初的乱相,乱得家长惶惶不可终日,现在轮到她自己了。她有一3岁的女儿,她关心的是当她的女儿小升初时,这一乱相会改变吗?9年后是2018年,我觉得应该可以改善了。孰料她摇摇头,她不相信。 可怜北京父母心!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0c0f3.html -------- 附记 :我大学本科时候,曾经问过上我们《教育学原理》的老师,问他对千所示范高中的建设有什么看法没有。令我吃惊的是,这个部属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的副教授,现在已经是教授了,居然不知道国家还有这个工程。悲哀! 还有在本科毕业时,系里为我们组织了一次,也是大学最后一次学术报告,报告人是西安一中的特级教师,其中谈到西安一中是示范高中,如何如何有钱等等。等快结束的时候,主持报告的书记问是否有问题。我当时问了两个问题:一,对教学中的弱势学生如何对待,主要是有心理障碍或经济困难的学生;二,作为示范高中的特级教师,您对那些非示范中学的同事们有什么看法或建议,或者对国家实行示范高中这一政策有什么看法,是否违背教育的公平性? 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师对我第二个问题不感兴趣,认为这一政策很正常。而且我那些同学们-绝大多数都是将走上高中工作岗位的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也是不感兴趣,不等对方回答完,就有很多人匆匆收拾东西,准备离去了--为此还遭到报告主持者的批评。 可以看到,对教育公平化的改革,其实一些老师是迟否定态度的--这样他们的工资就少了,福利待遇也少了。。。。 ----------- 江苏今天公布首批星级高中名单 发表时间:2004-3-23 15:49:29来源:扬子晚报作者:于英杰点击 1233 次 四星级96所三星级198所   记者今天上午获悉,省教育厅正式公布我省首批四星级、三星级高中,南师附中等96所原通过国家示范高中省级试评估的学校被转评为四星级高中,南京五中等198所原省级重点中学被转评为三星级高中。   从去年9月起,我省正式启动普通高中星级评估工作,同时取消国家级示范高中、省级重点、市级重点称号,将所有高中设定为一、二、三、四、五共五个星级。省级重点可以申请转评为三星级高中,国家示范高中可以申请转评为四星级高中。   在刚评出的星级学校中,我省原有的名牌学校如南师附中等均被评定为四星级学校,但尚无五星级高中。省教育评估院负责人说,五星级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强调国际可比性,有较高的质量要求,今年不会实施评估。今后几年,少量省内顶尖的学校通过努力可能达到五星级标准。http://www.hazx.net/shownews.asp?newsid=258 -------- 四川省国家级示范高中名单(最新版) 成都(14所):成都四中,成都七中,成都九中,成都十二中,成都二十中,川师附中,大湾中学,双流中学,棠湖中学,新都一中,温江中学,郫县一中,新津中学,龙泉中学 绵阳(6所):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科学城一中,江油中学,三台中学,安县中学 德阳(4所):德阳中学,什邡中学,绵竹中学,罗江中学 自贡(4所):蜀光中学,富顺二中,自贡一中,荣县中学 达州(4所):大竹中学,渠县中学,达县中学,宣汉中学 宜宾(3所):宜宾一中,宜宾三中,南溪一中 泸州(2所):泸县二中,泸州高中 内江(3所):内江六中,隆昌一中,威远中学 乐山(3所):乐山一中,五通桥中学 峨眉二中 资阳(3所):资阳中学,简阳中学,安岳中学 眉山(2所):眉山中学,仁寿一中 广元(2所):广元中学,苍溪中学 攀枝花(2所):攀钢一中,攀枝花三中 南充(2所):南充高中,阆中中学 遂宁(2所):遂宁中学,射洪中学 广安(2所):广安中学,邻水中学 巴中(1所):巴中中学 凉山(1所):西昌一中 http://sxy.01ww.com/szne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6 ------ 广东省新增52国家级示范高中名单细览 记者昨日(5日)从省教育厅获悉,广东省将新增52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广州市执信中学等52所学校日前已获省教育厅督导验收组初期验收。从昨日起至本月15日,将面向社会进行公示。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可用真实身份致电020-37626286 ,或传真020-37626849 ,并留下真实联系电话,单位来件请加盖公章。 52所学校名单: 广州市(5所): 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广东仲元中学、广东番禺中学 深圳市(9所): 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深圳外国语学校、深圳市高级中学、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深圳市翠园中学、深圳市南头中学、深圳市宝安中学、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 珠海市(3所): 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市第二中学、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汕头市(2所): 汕头市金山中学、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 佛山市(10所): 佛山市第一中学、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佛山市南海区第一中学、佛山市南海区九江中学、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佛山市顺德区郑裕彤中学、佛山市三水区三水中学、佛山市高明区第一中学 韶关市(3所): 广东北江中学、南雄中学、广东省翁源县翁源中学 梅州市(2所): 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广东梅县东山中学 惠州市(4所): 惠州市第一中学、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惠州市惠阳区崇雅中学、惠东县惠东高级中学 东莞市(4所): 东莞市东莞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高级中学 中山市(3所):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市华侨中学 江门市(1所): 江门市第一中学 茂名市(3所): 茂名市第一中学、广东高州中学、信宜市信宜中学 肇庆市(2所): 广东肇庆中学、四会市四会中学 清远市(1所): 清远市第一中学 (编辑:王斯东) 作者: 单小亮 通讯员 赖红英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时间: 2006-07-06 09:18:00 http://www.southcn.com/edu/xinwenbobao/200607060325.htm ------------ 【 来源:贵州商报 】   金黔在线讯 昨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今年我省17所省级示范性高中将 面向全省招收 1320名新生。   据悉,这17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具体招生名额分别为: 贵阳:贵州师大附中300名(含200名音乐、美术特长生)、贵州教育学院实验中学100名、贵 阳一中150名、贵阳二中50名、贵阳六中100名、贵阳八中100名、贵阳九中50名、 其他地区: 遵义四中30名、遵义航天中学50名、 都匀一中 50名、都匀二中50名、 黔东南州民族高中50名、凯里一中50名、黎平一中50名、铜仁一中50名、思南中学40名。   省教育厅强调,各校录取的学生必须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且与本校统招生同等对待。 http://news.sohu.com/20060615/n243744517.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09年起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水平"可操作否?
热度 1 fuyuncas 2008-12-22 12:36
今天在搜狐的新闻上看到:国务院近日审议并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看到这个新闻,我感到非常高兴,但内心也有些担忧。高兴的是中央终于重视义务教育了,终于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了,终于找到义务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源了。所以他们决定提高从事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并规定不低于公务员工资。这是个很有诱惑力的薪水啊!现在谁不知道公务员的待遇好,福利好,要不怎么能有70多万人争夺1万多个公务员职位。现在把义务教育学校的工资与公务员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否成立呢?另我担忧正是在于此。公务员的隐性收入很多,其基本工资估计没有多少,也是阳光的。我想知道的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工资是与公务员的基本工资划等号还是与公务员的收入(工资加津贴、补助)划等号呢?如果与前者划等号,那它的吸引力不会增加多少;如果与后者划等号,估计其引力会瞬间提高,甚至会把高学历的人才吸引过去。还有个问题是,我国各个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甚至同个省份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都非常大,这就自然使得各个地区的财政能力存在差异,接着就是对义务教育的支付能力就有差距。我认为,只要这个差距存在,就不能避免义务教育老师的地区间流动,就使得地区之间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别。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这个意见的目标是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这个目标估计比较容易实现,只要提高从教老师的薪资待遇就行了。但是,怎么吸引优秀人才去贫困地区从教,长期从教,才是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发达地区的老师的薪水已经不低,他们愿意跳槽到其他行业的也不见得很多。跳槽最多,最不愿意从教的是那些贫困地区的老师,当他们看到同村的打工青年都比自己挣得多时,会导致他们产生剥夺感,最终会使得他们加入打工一族。所以,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和东部贫困县,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待遇问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政府终于开始为义务教育买单
ywang69 2008-8-27 10:5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会议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继续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 国务院文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基础上,加大对城市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逐步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这是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中央决定实施的又一重要民生工程,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城乡中小学全免费,义务教育真正意义上得到实现,这一新政,无疑是党执政史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是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的体现。 当然这也是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提高,向发达国家学习的结果,接下来就看地方配套资金能否到位,各中小学执行的情况了。 女儿这学期开始读初中,周一开始军训,到目前为止,学校还未提交学费的事,看来成都市的中学已经开始落实国家的最新政策。 但愿教育乱收费的情况从此销声匿迹!
个人分类: 麻辣时评|301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