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蘑菇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去梵天净土放空你的灵
热度 13 yuewenzhu 2013-7-25 07:57
七月初刚从江苏胥河回来,紧接着中旬又去贵州出差。除了某年“十一”自己顶着人山人海傻乎乎的跑去看苏州山塘和杭州西湖,似乎我的每一段心灵旅行都是和出差、采样联系在一起。上学的时候虽然有大把的时间,可是没有钱去旅行,哪怕穷游也始终没鼓起勇气。后来参加工作,不仅一如既往的没钱,连时间也没有了。不过总算可以借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不同的山水,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只是每次时间都是极其短暂,每次都只能触摸到一点的肌肤,匆匆留下几张照片,更多的是回来之后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回忆记录这段心路历程,自然我也很享受这个过程。 从铜仁到梵净山大约两个小时的路程,一路上颠颠簸簸,我也是一会睡一会醒,完全没顾上欣赏沿路秀美的云贵风光。快中午的时分在山下吃了农家饭,水足饭饱之后果然精神百倍,我们也是准备大爬特爬一回。起初是趁着索道上去,除了漫天的云雾就是茫茫的林海,没感觉到奇特之处,似乎和广州南岭保护区的原始森林没什么大的区别,甚至稍逊,听着同行的当地朋友介绍这里有多么有名,我甚至有些许的失望。而等爬上山顶的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色折服了。山峦起伏,奇石异境,古树参天,云峥雾绕………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他的奇特,清雅空灵的青山,云蒸霞蔚的峰林,溪流纵横的沟壑,在波诡云谲的万千气象变化下豪气横生的大山,放纵不羁的峡谷,桀骜不驯的江河显得古朴、纯真而又丰富多彩,神奇、玄妙而又空灵飘渺。 世界独有的奇石“蘑菇石”形似一本本经书堆叠而成,与之对应相称的梵净山次峰“红云金顶”从梵净山上冒然而出,直插云霄,雾气时隐时现,似真似幻,举目远望,模模糊糊,虚虚实实,令观者捉摸不定,于是产生幽邃、神秘、玄妙的幻象。使人感觉驾临云端,飘飘如仙,似有佛光幻影的境界,令人神往。真真的一片烟水迷离,水墨丹青之境。 梵净山没有黄山的奇秀,华山的险峻,泰山的伟岸,庐山的深厚。如果要用两个字概括,真的只有梵净。清淡的修身之处,安静的佛门之地,少的是熙熙攘攘,多的是悠悠散散。来到这里,人可以很快的安静下来。 相传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时由于山高,马脚被绊了一下,即从马背上掉下了几叠经书,形成了梵净山上的峰群,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万卷书”。所以自古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丰赡,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佛教名山。严格意义上我不算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一直只遵从自己的内心而活,崇尚简单、自由。可我一直尝试去了解各种信仰带给我们积极的能量,不管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的佛教文化,还是“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的道教思想,甚至有段时间我每周末都去教堂礼拜,只是想从一个个轻轻地祷告声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从忏悔声中得到内心的救赎。因为我始终相信,所有的信仰都是殊途同归,都是止恶扬善,让人自净其意。而到了梵净山,似乎一切都被无限放大了,我们暂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暂时卸去了工作的辛劳,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烦恼………只是简单的身临其中,在这云山雾海,在这山林叠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 有时候世俗的生活总会使我们或多或少的积累一些心灵的污垢,忙碌将它们冰封了起来,我们来不及思索,便将他们全部消化、吸收。因此,我们需要必要的时候来临这样一场洗礼,哪怕是再短暂的驻足,让我们放空自己,刷洗那些沉淀已久的尘埃,洁净那些沾染已久的污渍。
个人分类: 品味休闲|5661 次阅读|23 个评论
梵净山游记
tianfei906 2010-5-5 18:21
春节回家,去了一趟梵净山。感受了大自然的伟大,也使我对喀斯特的形成及地貌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我国 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梵净山位于我国贵州省铜仁地区境内,是 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 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成员。这里山峦起伏,奇石异境,原始植被,古树参天。我觉得最为神奇的当属那闻名遐迩的 蘑菇石,还有 弥勒道场金顶。 大名鼎鼎的蘑菇石,是梵净山的标志。曾记得小学地理课上,就有这个蘑菇石的介绍,当您身临其境,真感觉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和威力。 大 自然的鬼斧神功 雪中蘑菇石群 大名鼎鼎梵净山蘑菇石 雪中的蘑菇石别有另一番风情,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经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在严寒冰雪中傲然挺立。 还有就是那梵净山的最高峰 - 金顶。据称,要是夏天在金顶看日出,那将又是另一番景象,万丈光芒从东边慢慢升起,映照在那群山环抱的金顶及金顶下的蘑菇石,景色是何等的迷人啊!不过,雪中的金顶仍有它独特的风情。到了梵净山,不爬金顶,会遗憾终身。当你爬上金顶之后,会后悔一时。在爬山的过程中,山是那么的险峻,寒风是那么的刺骨,稍不留神,掉下山崖,定会粉身脆骨。你看看这巍然不动的金顶之峰,就知道我决没有吓唬您哦。 梵净山 - 金顶 接近 90 度的绝壁 小心翼翼的向山顶 记忆深刻的一线天 快到金顶的时候,要走过刚好容得一下一个人通过的一线天,这时你会觉得山是那么的神奇,居然整整齐齐一破两开,刚好容下人通往山顶,去参拜那福神。 天生桥 ( 现在显示通过人工加固和修建过 ) 金顶山上一边供奉释迦殿,另一边供奉弥勒佛。相传金顶的形成还有一历史典故:在释加牟尼涅之际,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此时与须弥山神灵相通的梵净山山峰之颠的金顶,直入虚空,泪如雨下,地动山摇,一声巨响,庞大的金顶刹间一分为二,峡沟之中爆出一束金光冲入云宵,光灿天地。梵净山与须弥山有如此感应,正应了释迦牟尼在涅前对其弟子阿难所说:你在这两棵树下为如来铺置一个床座,使头向北,面向西,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法当在北方长久地流传保持下去。中国正处印度以北,由此释迦牟尼涅后佛法首传于中国,再后中国便佛法盛传,成了佛教大国。梵净山地处中华大地内陆的中心地带,有如此感应,正是佛法不可思议。这也是梵净山至释迦佛涅后能成为弥勒道场的缘起。后有人上此金顶,只听见梵音缭绕,隔着峡沟看见一和尚端坐在金顶另一端中,其左手执一莲花,右手示指天空。这和尚通体光明,金灿耀目。但人们却猜不透他是如何上此绝顶的。后来有人便在这峡沟之上架了一座天桥,当人们得以从天桥上过去时,这和尚早已无踪无影。人们四处打量,只见那和尚又坐在遥遥相望的另一山峰之上,眼见得和尚身体胀大,逐而变成一大巨石像。有人感悟这是弥勒现世。惊呼之际,人们合十跪拜,虔心礼佛,于是有人在其金顶端坐之处修建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从此,人们手攀铁链,脚踏岩壁上金顶,必得先进释迦殿,朝释迦牟尼佛,然后顺天桥过峡沟,再入弥勒殿,拜弥勒佛。
个人分类: 考察纪实|6003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