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百分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百分比的平方和到幂律来源等等
热度 3 zhangxw 2014-11-9 12:59
从百分比的平方和到幂律来源等等 张学文 2014.11.09 注:以下内容我写于 2011.12.30 ,大概计划很大而随后没有跟进,而搁浅。现在权以此标题把此稿贴出,欢迎议论与发展 提要 : 探讨百分比们 ( 概率分布 ) 的平方和的最小值联系着有益的算法和结果。它与熵最大原理好有一比,并且是幂律形成的一个理论思路。 1. 比值们 身高达到 1.4米 的学生占 30% 。这里的 30% 是一个比值( 0.30 )。如果本班(以后称为群体)内各个身高的学生都被统计了。就存在着多个百分比。如 一个班有 45 个学生,身高为 1.4 、 1.5 、 1.6 的分别为 15 , 17 , 13 。那么我们有三个比值 15/45 、 17/45 、 13/45 。 这类群体我们会遇到很多(如不同温度占有的比值)。属于一个群体内的多个对应比值我们称为比值们,或者百分比们。而它们又联系着大量的所谓概率分布。显然群体内各个比值的代数和应当 =1. 1= ∑ (比值) = ∑ f i 从概率论角度看 , 比值们对应一个离散、完备的概率分布。 2. 比值的平方和 有了群体内不同身高的学生数,自然可以计算群体的学生平均身高。现在思想转个弯 , 以每个学生的身高所属于的 对应比值 来代替身高本身,自然也可以计算出 另外含义的平均值。它就是本群体内各比值的平均值 。根据文献 , ] ,而不难知道这些 比值的平均值恰好是比值的平方和 。所以一个群体内各个个体(如学生)属性(如学生身高)占有的比值的平方和具有特殊的意义。于是有 比值的平均值 = 比值平方和 m= ∑ f i 2 用概率语言说,就是离散的诸概率值的平方和就是概率的代数平均值。 3. 信息熵的类比 我们知道,概率(比值)的 几何 平均值的对数的负值 = 信息熵,而这里的比值平方和 = 比值的 代数 平均值。所以从平均值的角度看 , 比值的平方和与信息熵具有类似的身份。这使我们考虑:信息熵引出了那么多的有益知识,难道它的弟兄,比值平方和就不值得探讨探讨?下面就是我们的初步探讨。 4. 小试牛刀 一条长为 L 的绳子,它可以围出一个矩形来。设矩形的宽度 =x, 显然 x/L, 就是本问题中的一个比值,而长度显然 = ( L-2x ) /2, 长度对应的比值 = ( L-2x ) /2. (宽度、长度值现在直接对应群体内仅存的两个比值)是本问题中的另外一个比值。于是我们就有了本问题中的两个比值的平方和。现在求 比值的平方和最小 时的 x 。由于其平方和 ,m=x 2 +(L-2x) 2 /4, 通过令它对 x 的微分 =0 ,不难获得平方和最小时的 x 值 =0.25 ,于是这个平方和最小所要求的矩形应当是正方形。 这个结果说明 比值们的最小平方和 所对应的矩形是大家早就知道的相同边长情况下的正方形。“比值平方和最小”导致了面积最大。看来比值平方和最小是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判断原则。 5. 另外一个例子 王彬的《熵与信息》一书中 133-139 页有个不同考试分数的学生人数问题。说分数有 3 种, 80 , 90 , 100 ,而且平均值是 90 分,求在信息熵最大的要求下不同分数的人数。结果是用最大熵求得应当是 80 、 90 、 100 分的学生各占 1/3 ,这意味着熵最大(最复杂)时,各类考试成绩的学生数量相等。 现在我们用不同分数的学生的比值的平方和最大分析它,看看结果如何。 设学生总人数是 N ,而三个档次的学生人数分别是 n1,n2,n3, 那么比值的平方和 m 就是 m=(n1/N) 2 +(n2/N) 2 +(n3/N) 2 , 现在求 m 的最小值,即分别求 m 对 n1,n2,n3, 的偏微分,并且令它们等于 0 ,考虑到三个 n 值的和 =N ,不难得到三个 n 值都是 N/3 ,这说明现在求比值最小平方和所获得的结果与最大熵方法获得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提示比值平方和最小与熵最大有相同的功能,它们都可以帮助你寻找一个比值的分布。而此比值的分布,也就是离散情况的概率分布。 6. 暂缓一步 我们已经看到一个群体内各个比值的平方和的最小值有一些特殊的价值。现在暂缓深入,而是初步理一下思路。 l 由于比值本身都是小于或者等于 1 的数,所以它们的平方和只能是大于 0 ,而小于 =1 的正数。其最大值 =1 l 平方和 不是个生疏的词, N 维矢量的各个分量的平方和对应矢量绝对值的平方 l 最小平方和 也不是生疏的词, 最小二乘法 就是它的重要应用。 l 所以发掘这种特殊平方和的特殊价值是值得的,比值的平方和会有新境界? 7. 转为连续变量的分析 百分比是孤立的数,百分比们是一串数,而且其和 =1 ,这些在概率论的视角下都是离散变量下的语言。现在我们把语言换为连续变量。 于是百分比们就变成了连续变化的所谓概率密度分布函数,而百分比们的平方和 m 就变成了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f(x) 的平方的积分, m= ∫ f(x) 2 dx 。于是老问题的新提法变成了这个积分的值最小有什么特别含义? 8. 泛函 m 的极值 … m 是一个数值。它的值依赖一个未知函数 f(x) ,于是数学上称为泛函数。研究它的极值就是所谓变分法的事。利用泛函处于极值这个要求,可以反求 f(x) 。一般的问题可以利用所谓欧拉方程去求 f(x) 。而在我们的这个平方和形式的积分情况下,它就简化为下面的等式 (dm/df)=0=2f(x) 于是我们初步获得了函数的平方的积分的最小值应当是函数值始终 =0 的这个似乎不合理的局面,但是,不要急 9. 关注约束条件! 上面我们勇敢地用了泛函、变分、欧拉方程等概念和技术,获得了连续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平方和如果最小,它就应当 =0 ,但是概率密度是不可能 =0 的。概率密度本身对自变量的积分就应当 =1 ,所以它的平方和不可能 =0. 这使我们注意到求泛函极值时,必须补充进去一个约束,它就是未知函数本身的积分应当 =1 。此时所谓拉哥朗日乘子法就用上了。 10. 仅带一个约束时的概率分布函数 依拉哥朗日乘子法,我们要求的极值就成为 m1 , m1= ∫ f(x) 2 dx+ λ∫ f(x)dx ( 1 ) 这里的 λ 是一个待定常数。现在的问题是 f(x) 是什么函数可以使 m1 达到极值。 11. 用欧拉方程求解( 1 ) 原来我们仅要求平方和最小,现在补入了条件 λ∫ f(x)dx ,而它是常数,不影响求极值。可此时解欧拉方程,容易得到 f(x)=c ,即分布函数是不随 x 而变化的常数。或者说概率密度在平方和最小的要求下,它是一个常数。回顾我们对概率分布的认识,这就是指概率分布函数是所谓均匀分布。看,我们已经求得了一个分布函数了,它很简单,是常数! 12. 比比看 我们过去知道在信息熵最大的要求下,可以证明不提出其他要求仅是指出分布函数的积分 =1 时,该分布函数是均匀分布。现在我们回避了信息熵最大,使用了概率分布的平方和最小的要求,居然也获得了概率分布应当是均匀分布的结论。这是值得深思的。这也算新思路的初步成绩吧。 13. 再补一个约束条件试试看 上面是在仅要求分布函数的积分 =1 这个附加的合理要求时,平方和最小而获得了均匀分布的结果。现在再补入一个要求:变量的 n 次方的平均值为常数,看有什么结果。这个要求是数学表达自然是 ∫x n f(x)dx=c1, 于是我们求的极值就是 m2 达到最小,这里 m2= ∫ f(x) 2 dx+ λ∫ f(x)dx+ λ 1 ∫x n f(x)dx λ 1 是新补入的常数。 求 m2 对 f 的微分,并且让它 =0 ,则有 f(x)=-(1/2)( λ+λ 1 x n ) 显然,变量x 必须大于 0 ,而 λ应当=0, f(x)=-(1/2)( λ 1 x n ) 这个样子的概率密度分布我们不生疏,它就是时髦的所谓 幂律 了。 这样我们就在 最小平方和的要求下轻易地获得了时髦的幂律分布 ,它原来是满足最小平方和的一种分布函数! 14. 暂到此为止 我的初步分析到此为止。用这个思路还可以获得那些好处,获得那些新认识?我认为都值得继续探索。 15. 补充 关注“平方和的极值”固然是最近的事,但是概率分布的平方和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我在与冯向军讨论组成论时,就从他那里领会和认可了( 2004- )。后来他提示 tsallisentropy 我也知道一点。最近几天看有关的文章,我的分析大概属于他的 q=2 的情况。但是他是否看作最小二乘法,是否从特定的平均值思路分析、是否关注和分析了与我类似的问题,我目前不清楚。所以我的这些努力也可能是一种学习,也可能是探新。 张学文 2012/1/1 于乌鲁木齐 张学文,周少祥:空中水文学初探, 146 页,2010,气象出版社 张学文,个体通论第四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351291.html
个人分类: 统计、概率、熵、信息、复杂性.1.|6062 次阅读|5 个评论
从论文署名规则看恽戈之争
热度 2 arora 2014-5-24 11:08
戈鋆同学指控恽教授“剽窃”一事在科学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本人开始觉得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后来发现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对这个问题观点不一,甚至对一些相关问题观点都大相径庭,比如本科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论文的署名规则等。这里只谈谈论文到底是如何署名的。 我的观点是,论文署名的规则,本身是模糊的。因为我本人就从不同渠道接受过不同的说法,这里列两个:1、但凡在论文中有实质贡献的都应该署名。2、在论文中有5%以上贡献的人都应署名。之所以只列两个,是因为列多了也没有用。请看下列一系列问题: 第一,这两句话实质是原则性的“废话”。因为所谓的“实质贡献”,从来是自我理解的。对做实验的学科而言,想点子、做实验、处理数据、写文章的当然是实质贡献,但画图的、改文章的到底算不算实质贡献?这里先列去不表,等会再说。第二个观点就更奇妙了,它居然可以把科研工作分成百分比,这就意味着一篇文章只能有20个作者,但凡超过20个的文章均属于不当署名。虽然超过20个作者的文章不太常见,但的确也存在着,况且,如果一个工作特别艰深,需要大量合作,超过20个又有何不可呢? 第二,就算我们认可了上述规则,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实质贡献的范围难以确定,因为有人认为,想点子,做实验,处理数据、写文章是一般不可取代的工作。而画图,改文章之类的工作可以由商业机构负责,商业机构你给付了钱,但如果有人义务帮你干了这个工作,是不是应该署名,这在不同的组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况且,这里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工作应该被讨论,比如我对统计软件一窍不通,有人从头教我到尾,最后该不该被署名?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想说明,操作什么是“实质性”工作,看法从来没有统一过。 第三,即使大家对“实质性”工作看法统一,到底谁的贡献大,仍然没有定论。比如A想出点子,B实施,按照我的看法,在科研活动中,A的贡献是较大的。但往往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如果A的想法一部分正确,B实施过程中纠正了错误,到底谁贡献更大?况且,这个例子下,只有A和B个人才知道自己贡献了多少,如果他们吵起来,外人根本无法判断。再复杂些,A说我基本上对某问题已经解决了,想让B解决细节,实质上B没有干什么创新性的活动,B声称A根本没有解决,是我独立解决的,这不就是戈同学和恽教授的争论之所在么? 综上所述,署名规则有那么几家之言,每家都有人支持,根本没有全世界统一的定论。具体在操作中往往是采用业内不成文规定。 在我们领域,往往是采用课题负责制的,即一篇文章的第一作者要完成从立论到文章发表整个过程的(当然只是导师大课题的一部分)。这样第一作者肯定是没有争议的,而其他作者的排列,往往是导师依照第一作者的意见排列的。这个过程明显是草率和粗略的,因为导师不可能天天跟在学生后面计算学生的工作量。而其他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学校的政策,从第2到第N作者,用途是约等于0的。但有些课题组的工作由于比较容易分成A、B、C……环节,有时候会采用每人一节的方式,这个署名如何分配就不知道了。然而有更多的学科,这两种方法都不可取,我问过学数学的同学,他们说这两个方式在数学学科都不大行的通。 至于这个事件我是无法有看法的,因为我下载了两篇论文,发现完全看不懂。连有人声称的会议论文的某章节和本科论文完全相同,我都无法复盘。按照我的学识,我看不出它们完全相同。用不同语言写的文章,加上学科障碍,使得外行无力发言。而这恰好是公众的常态,将来即使是恽教授告戈同学,还是戈同学告恽教授,法官肯定更比我要糊涂的多。这件事即使递交学术委员会,也难有定论。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同行组成的委员会,才能使得问题明朗。 还有人说,这事恽教授应该把戈同学列在在致谢中。致谢这个东西,本来就是谢了更好,不谢也没什么的。按照我的经验,如果一个人无法列在作者中而应列在致谢中,那么该列的人就太多了。我算了一下,在我的文章中,可能得谢20个人以上,这些人如果都来问我怎么不谢他,这叫人如何回答啊? 顺便说一句,戈鋆同学的名和我相同,鋆这个字是念Yun或者Jun。有人指出Xun Ge的论文是另一个人的,和本案一点关系都没有。
2297 次阅读|3 个评论
气象变量在随机场(新疆)中笼罩的相对面积(百分比)图例
zhangxw 2013-8-2 17:45
气象变量在随机场 ( 新疆 ) 中笼罩的相对面积 ( 百分比 ) 图例 张学文 ,2013/8/2 把天气图看作是随机场 , 我们不仅可以求得不同气象变量 ( 如温度 ) 的面平均值,也可以分析变量的不同取值笼罩面积所对应的概率分布函数的形状以及它是否符合某种概率论中的经典分布函数。 下面给出 2013 年 8 月 2 日 09 时新疆面积上的三个气象变量(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的不同取值的笼罩面积分布函数,它们分别类似正态、负指数、 Beta 这些统计学的经典分布。 真应当是这样吗?欢迎您验证! 为什么是这样:等待您回答! 认识笼罩面积分布函数有什么用途:等待您回答! 而气象变量的天气图太多了(而且它们每天在变化),这些就构成了气象统计分析中的随机场的面统计这个领域。 ​
个人分类: (熵+统计)气象学|2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中国出美女城市排行榜
热度 1 ninglz 2013-3-16 07:32
“经过300位"砖家"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倍受网友关注的中国美女出产地排名最终完成了……”最近,一份“2012中国出美女城市排行榜”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疯狂转发。这份榜单上,上榜城市共20个,哈尔滨列榜首. 排名主要依据是各地美女拥有数量的人口百分比,意在突出“盛产”二字,排名更看重美女的数量而非质量。强调“美女”要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舶来品”不算。“美女百分比”中的“总标本”为此城市(地区)年龄在16周岁以上32周岁以下的全体女性。如某地的“美女百分比”为15%,则表示在该地每100名16-32岁女性中,美女为15人。此外,榜单所说的“美女”仅指其外貌长相方面,对于其性格、文化、素质等方面没有进行统计. 网传“中国出美女城市排名前20名”   1.哈尔滨   2.重庆   3.成都   4.武汉   5.米脂   (陕西)   6.大连   7.忻州   (山西)   8.安庆   9.长沙   10.杭州   11.汉中   12.南京   13.芜湖   14.扬州   15.大理   16.苏州   17.大同   18.西安   19.济南   20.上海
个人分类: 人物|3917 次阅读|1 个评论
粉末冶金中的理论密度
lql0558 2013-2-1 11:59
粉末冶金中,有时会用到理论密度,用途一般有四:估算试验用料的质量;估算生坯能达到的最高密度;计算致密度;计算粉末锻造的目标密度。谬论以铁基粉末冶金为例。 计算理论密度时,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d=1/w ( 1 ) 式中 w=a/da+b/db + …,其中: d - 理论密度 (g/cm 3 ) ; a , b - 分别为 a , b 组元的质量百分数 ; da , db - 分别为 a , b 组元的理 论密度 (g/cm 3 ) 。各组元的理论密度可以有手册查出,近似计算时也可以用致密件的密度,比如铁,可以使用纯铁的密度。 有时企业中的材料配方会是这样的,即把铁粉作为 100% ,其余配料均采用外加,比如铁粉 100%+ 铜粉 2%+ 石墨 0.7%+ …。这种外加方式的材料配方,比如把各组员含量转化为百分比后才能进行计算,否则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转化百分比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A%=a/ ∑ *100% ; B% =b/ ∑ *100% ;… (2) 式中 ∑ = a+b+ …; A 、 B 、 …,表示各组员的名称; a 、 b 、…,表示各组员所占的比例;在上例中, a 、 b 、 c 分别为 100 、 2 、 0.7 、…。 式( 1 )的公式是没有不妥的,可我觉得如果各种情况都按照式( 1 )去计算,有时可能会产生较大误差。如果是用料质量计算, 可以直接根据算出理论密度和试样体积及试样个数计算,建议在根据式( 1 )计算的结果上,略微增加配料质量,比如 5% 左右,防止试样用料不足。如果是估算生坯能达到的最高密度,建议忽略粘结剂,其余的各组员都要参与计算,忽略粘结剂的理由是粘结剂占用的体积可以忽略。如果是计算致密度,可以由理论密度和干密度计算,计算理论密度时,建议忽略在配方中加入的目的是利于成型而烧结后又不存在的组员,比如粘结剂、成型剂等,即只计算烧结后还存在的组员;石墨比较特殊,因为它在烧结中有烧损和合金化,而且还有残余,建议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烧结后以石墨存在为主,可以按照把石墨组员计算进去,如果已合金化为主,可以不把石墨计算进去。如果是计算粉末锻造的目标密度,粉末锻造目的是获得较高密度,石墨存在一般以合金化为主,计算理论密度时,可以不把石墨算进去,其余情况和计算致密度情况一样。 理论密度计算公式是根本,不管谁算,都要使用这个公式,可要是不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一律一层不变的使用这个公式,有时候计算出来的数值,自己都不敢相信。对待公式,一定要理解其内涵,要知道其使用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否则就是生搬硬套。万变不离其宗,这儿的宗就是公式,变是指要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任何东西都不是一层不变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比如某配方材料,根据公式把全部配方都计算在内,算出来的理论密度为 7.46 ,然而通过粉末锻造后的密度达到 7.71 ,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把配方中的粘结剂、成型剂等不计算在内,则理论密度计算出来的数值为 7.74 ,显然这个数值更接近实际,通过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有时候会出笑话的。 本文所说的理论密度,并不是严格意思上的理论密度,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密度,要知道材料的各组员组成百分比及他们晶胞结构等信息才能算出,粉末冶金材料成分复杂,烧结后材料的各种结构及比例更难以确定,因此对于粉末冶金材料来说,严格意思上的理论密度很难甚至无法算出。这儿说的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密度,但这个东西,不论是试验,还是生产,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本博文为原创,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或引用,但请注明来源,谢绝不注明来源的引用或转载,联系 QQ:375188549 。 作者简介:李其龙,男,硕士学历,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机械加工方面的研究。 Email : li-qilong@163.com
192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分布
热度 7 JRoy 2012-10-8 00:08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分布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获奖时的年龄分布 表1: 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不同年龄段的百分比和数量 表2: 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不同年龄段的百分比和数量 表3: 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不同年龄段的百分比和数量 表4: 生理/医药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不同年龄段的百分比和数量 表5: 文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不同年龄段的百分比和数量 表6: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在不同年龄段的百分比和数量 表7: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不同年龄段的百分比和数量 related: 诺贝尔奖历年的获奖者名单 诺贝尔奖得主平均年龄 最年轻和最年老的诺贝尔获奖者
个人分类: 分享|1298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巴西:教育当向中国学习
childever1 2012-10-4 19:04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DE)今年年9月公布的数据,巴西在2000年至2009年间教育支出增长幅度在OCDE的成员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媒体认为巴西应该向中国学习: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上的花费不到GDP的4%,但仍然在PISA测试中名列第一。巴西著名学府圣保罗大学商学院教授帕斯托雷也称中国掌控世界的武器,就是中国式教育。   在巴西,每年有2成的学生因为成绩不过关而留级;4成高中生没有完成学业;2009年15岁到64岁的人群里的功能性文盲百分比为28%(IBOPE – 巴西公众意见调查统计机构)。(图片来源:国际经济研讨组织)   在2009年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负责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巴西15岁的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测试中的成绩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53名(PISA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育测试,每三年举行一次)。2009年巴西学生的平均分是386分,比497分的国际平均分要低了整整111分,比第一名的中国上海低了170分!   2012年的PISA在今年年初进行,结果将在明年公布,巴西教育部门已经提前给媒体和民众打好了预防针,由于本届PISA的重点是数学,因此会对巴西的成绩有一定影响。09年巴西学生的数学成绩为386,比名列第一的中国上海低了214分,排名倒数第九。   在巴西,每年有2成的学生因为成绩不过关而留级;4成高中生没有完成学业;2009年15岁到64岁的人群里的功能性文盲百分比为28%(IBOPE–巴西公众意见调查统计机构);34%的五年级学生不具备阅读能力;完成初中学业并居住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有20%不具备足够的阅读与书写能力。从PISA的测试结果和上述的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巴西教育质量的水准。 在北京读书的巴西孩子(图片来源:www.veja.com.br)    如何向中国学习教育   自从2010年中国上海获得PISA测试第一名的消息传开后,巴西媒体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对于中国教育的探讨和追捧。近期,巴西议院的特别委员会(ComissaoEspecialdaCamara)通过了把教育花费提高到GDP的10%(现在为5.5%),该提案将会由巴西议会进行审批并决定是否需要立法,这一举动在巴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少巴西媒体认为,增加在教育方面的预算的想法是好的,但巴西目前的问题并非是投入多少经费,而是需要把投入的经费花在刀口上。   根据OECD今年9月初公布的报告,巴西在2000年到2009年期间的教育支出增长了59%,从GDP的3.3%到5.5%,增长幅度仅次于俄罗斯的90%,与发达国家的6.2%越来越接近。但投资增加却未给巴西的教育带来明显的提高,在2009的PISA测试中仍然堪忧。更糟糕的是,如果剔除私立学校,巴西的公立学校的成绩在65个国家当中仅仅名列第60名。   巴西媒体认为巴西应该向中国学习。中国政府在公共教育上的花费不到GDP的4%,人均教育投资更是比巴西低了许多。即便如此,中国在2009年的PISA测试中名列第一,让一直认为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挂钩的西方媒体大跌眼镜。此外,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2011年在美国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的外籍学生中有将近一半是中国学生。据称,在2009年中国有12万留学生在美国大学就读,而巴西仅7500名。   2011年可以说是巴西各界对于中国教育推崇的巅峰。罗塞夫总统在访问中国回来后宣布到2014年将会设立7.5万千个留学学习的奖学金名额,平均每年1.9万人,其中以理工科为主。据说罗塞夫早在选举的时候就已经有此想法,但中国之行更坚定了她的决心。巴西著名学府圣保罗大学商学院教授帕斯托雷(JosePastore)也称中国已经确定了它掌控世界的武器,那就是中国的教育。   2011年年底,巴西著名杂志Veja更是对中国教育进行了长篇的跟踪报导,全方位报导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其中包括中考、高考、补习班、对在中国学校学习的巴西孩子的采访等等。记者甚至还亲自进了了几所中国学校与补习班听课,其中既有相关机构事先安排好的学校,也有记者自己通过其它渠道采访的学校。   在巴西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两位巴西孩子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0岁,在巴西的时候居住在里约,现一起就读于北京的一所小学。一个孩子说,我在里约的时候每天回家作业就是一张纸,做完就好了,但在中国,下午三点放学回家,做作业要做到吃晚饭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则说,我现在读四年级,但我在这里学的东西是巴西六年级的课程都不会教的。    无法照搬的中国经验   记者在经过了一周的采访后,得出的结论是巴西无法完全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因为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太大,对于教育的看法也是截然不同。在中国,大多数的家长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业,并且认为读书是成功的关键。而在巴西,为数不少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仅是能够顺利毕业。虽然如此,巴西仍然可以从中国的教育模式当中引进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以此来推进巴西本国教育的发展。   同时,对于早已习惯了巴西学生各种缺课旷课的巴西记者来说,中国学生的课堂纪律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在巴西,爱学习的学生一般都会被同学们称为CDF(即铁屁股的缩写字母),言下之意是一定要有像铁一样坚实的屁股才能够忍受长时间坐着学习。   在国内备受质疑的应试教育体系却成为了国外媒体竞相报导和研究的课题,也许那些对于中国教育持坚定不移否定态度的人应该反思一下了。中国的教育体系确实有问题,但绝非一文不值。事实上,中国的教育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风气的代罪羔羊。关于素质教育,我想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素质的影响应该是远远大于学校的。   根据巴西媒体的报道:中国教育中有如下巴西教育可以借鉴的地方:实行班主任制(在巴西的学校里没有班主任这个概念);适当增加学生的回家作业;建立对优秀教师的激励机制;对老师进行培训;进行每年一度的学生体检(在巴西不少学生因为视力和听力的问题无法在上课时集中精神听讲,有些学生虽然有近视但学校和家里都不知情)等等。   事实上,除了巴西之外,其他西方国家也在研究中国的教育制度。前一段时间,奥巴马政府的智囊团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就呼吁美国教育要向中国和印度的教育看齐。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也称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教育。   笔者认识不少在国内读到高中的孩子,在没有葡萄牙语基础的情况下,来到巴西一两年后便考入了巴西著名的学府圣保罗大学,想必这些孩子对于中国教育教给他们的扎实基础以及刻苦的精神应当是充满感激之情的。    本文来自于新浪财经原创专栏集《 全球新闻眼 》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明文章来源和栏目链接,欢迎媒体洽谈落地合作。意见建议请@全球新闻眼2012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03日22:04
个人分类: 教育|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科研工作者?
csuftwangsen 2012-7-24 17:37
我心目中的科研工作者? 我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我一直在问自己和最要好的朋友。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是为了评职称?还是改善自己的生活?还是获取更多的学术头衔?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我心中的科研工作。 我心中的科研工作者不是弄权者?不是暴发户?也不是清贫道?而是一个生活舒适,作风正派,与权利无缘,与阴谋无关的正直的人,有激情,有想法,不去互相告状,努力做事的实在人。 我的朋友问我,在你的大学,有多少老师能够教授同学有用的知识。我不知道该回答什么,用百分比表示,又有多少呢?我的印象中科研工作应该像刘用生老师,抛开一切,专注科研!像杜红岩老师,忘我工作,克服难关!像王立新老师,实在踏实,服务群众。 但是生活中的科研工作者,指黑为白,学术偷盗,云里雾里,鼓弄玄虚,装神弄鬼,滥竽充数,不懂装懂甚至威胁恐吓,谩骂殴打,欺压良善,无所不及。中国的希望在那里?
个人分类: 议论|12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考改革之我见
热度 1 bbyingjin 2012-6-16 19:49
上清华北大的必须是省内一流中学,而省内的一流中学学生基本上垄断了985和211的学校,而一流的中学一般在省会城市,这样从地区上看,大部分的学生集中在发达城市。出国留学更是这样,在一般的城市基本没有好的留学机构。我们相信那些不发达地区也有好的人才,但是他们却被高考抛弃了。我们要求的是公正,我们的高考有失公正。 那么我们要搞清楚,高考是如何变得不公正呢?首先,他的考试内容,我觉得就独立地研究内容是公正的,但是当我们和社会问题结合来看就不公正了,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好,大城市的老师能很好的把握考试的方向,而小城市的老师不能很好把握,这样在复习内容和教学策略上离高考方向很远,这样导致了虽然学生们好好学习了,但是考试考不好。功夫没用在刀刃上。但是在省内是统一划线,这样使得本来教育不平等产生的分数不平等,必然会倾向好的学校,发达地区。这样高考就不公平了,高考考核的不是一个人的潜力,而是他周围的教育资源。 我们不可能改变教育资源的配置,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考试内容,可以改变录取方式,我们可以用现有的考试内容。先划定985录取分数线,同时规定录取人数不超过(低于)本地区(市或县)人口的某个百分比。再划定211录取分数线,然后划定一本线。在985分数线里,985学校进行自己的面试,面试更侧重于他的经历,他做过哪些事,他对事物的看法,等等来考核他的思想,认知方式(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基本是不变的)。这样决定这个人是否适合到我们的学校。我们不能太依赖制度,但是人的评定就要以人为本,要有人的参与。不要一个学校录取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学校都不知道。也不要一个学生报考了一个什么学校,他一点也不知道。
2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不端答博友
热度 5 zhaodl 2012-6-1 17:00
关于学术不端和学位论文再发表,我写过点东西。那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随笔而作。今天,翟老师登门命题,我就依题作文,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 赵 主编您好,关于我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30081do=blogid=571004 中提到的3个疑难,您怎么看? 1. 怎么看待原封不动整段搬用自己早先文章的表述? 2. 会议论文扩展,需有怎样程度的差异,才可以在期刊发表(用百分比,含糊,难把握)?关键看什么? 3. 生物医学经典方法,如细胞培养(cell culture),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analysis),等,是否可以搬用经典描述? 关于2,我知道您曾专门撰文论及,赞同您的做法——只是,假如录用后才发现,审稿人认为有再发表价值?如果发表,文字难免有大段雷同 ————————————————————————————   我最近没有时间系统论述,有关问题我记得以前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只是自己的看法。现简单对三个问题说明如下:   (1)整段照搬自己文章的表述,明确是整段、是已发表的、是表述。严格来讲,无论如何原封不动地照搬,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就是一般的表述也完全可以“针对事件和过程”来表述,不同时期的不同认识的表述,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语言的魅力所在。照搬就是一种偷懒——复制加黏贴。如果内容不是一般的表述而是具有结论性的——如只有研究、证实才能得到的实验条件或者判断,需要指明出处,尽管是自己的。我前几天说过,自我剽窃不仅仅是一个“版权”的问题,而是对读者坦诚,涉及到同行对作者的评价的客观性。所以不是自己家里的事,一旦发表就是“公众事件”。注明出处为什么不能呢?担心影响到现有“文章”的分量?否则,标注出来就没有什么困难的了。   (2)会议论文我以前应该也谈过,这里的关键是“会议论文”没有公开发表。现在需要注意的是发表是否包括“网络公开发表”有争议,但不得不承认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议论文已经有所不同。如果是小范围的会议交流、没有公开发表——传统上讲是“会议交流”,那么应该可以原封不动地公开发表。而问题是,现在的会议之后的论文集,也通过多种途径在数据库或网站“发表出来”,期刊再次发表“对读者来讲”意义已经不大或者是严重贬值。所以,期刊一般主张不接受已经网络发表的会议文章。当然,对作者具有“学术评价”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产生矛盾的原因。我不得不坚持:世俗的评价并不是学术出版的理由!也就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术交流,而不是为作者的毕业和升职服务,即使是为作者服务,也是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获取高质量的、对读者更高价值的文章。所以,我建议作者在投会议论文时,如果是准备在够级别的刊物发表的内容,应该明确“仅限会议交流”,甚至只提供大摘要而不提供全文。我认为,百分比只是判断论文创新性的一个参考指标,关键看文章与已有公布的(我不使用发表)成果的创新性或者叫出版价值。   (3)经典的方法,的确是现在论文中复制比比较高的部分,我认为:一是关键看文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方法只是研究的手段,结果才是文章的内容?二是要看方法是否有必要“完整地”搬过来,成熟经典的方法,一般也就是同行公知的,照搬的价值不大,否则有“充篇幅的嫌疑”。在此,业内的道德规范有比较明确的提法——必须引用时,引用的内容也不能超过文章的20%或者30%(这只是一个参考,没有必要纠结于数字)。其本质的意义就是:不能以别人的内容来“充自己的门面”。特别是一些利用传统、经典方法对不同对象的研究,并没有发现新的现象的重复成果,也是现在“应付评价”的产物,而不是科学研究所必须的。   匆匆表述,难免有不确切的地方,但是一个原则:撇开世俗的评价,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成果报道;区分自己与他人、现在与过去的“成果”,避免误解。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59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如果爱会说话
yjg611020112 2012-4-11 23:21
如果爱会说话, 我何苦如此挣扎, 注定了陌路的结局, 彷徨而又无力, 一个人的战役, 我连宣战都没有勇气, 在你的世界里, 蚂蚁都超过我的百分比; 没了我, 你还是你, 没了你, 思念焚我残躯; 狮子座的骄傲, 受不起单恋的纠结, 一辈子, 伤一次足矣。
3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户口与土地制度妨碍城市化进程
whyhoo 2012-1-7 10:15
城市化的主要挑战并非基础结构和城市设施,不管它们有多重要。成功的关键,是让农村移民在城市里成为平等的公民,享有同等的机会和公共服务。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但逐步的,这个目标可以也必须实现。 用城市居民数量占人口百分比来衡量,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按官方数据大约是48%。考虑到30年前城市居民只占总人口的18%,这着实是了不起的进步。   进步虽大,但仍不能让人满意。因为绝大多数国家在与中国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时候,城市化速度都快于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却落后于工业化,用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业活动的劳动力百分比来衡量,中国的工业化程度目前是约70%。 户籍制度没阻止农民工入城   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个显著差别:中国城市不论大小都看不到任何重大城市贫困人口或贫民窟的迹象。人们往往把这现象归因于中国的户口制度(户籍制度)。中国人民一出生就被户口制度区分为城市特权和农村贫困两类。然而,这一制度虽然让农村人口享受不到一些城市福利和公共服务,比如公共教育、医疗服务和失业保险等,但却从不阻止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这就是为何在过去30年,超过40%的中国劳动力,即约3亿人,脱离农业进入日渐向城市集中的工业和服务领域。结果,中国城市中持农村户口的农民工数量平均已经超过了持城市户口的工人。   如果防止贫民窟在中国出现的原因不是户口制度,那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防止严重城市贫困的最重要因素,是中国农村地区的独特土地制度。   中国的整个改革过程发轫于将生产性土地租给农村家庭的所谓“农村家庭承包制”。这意味着在改革初期,集体生产方式便已土崩瓦解,由私人农业取而代之。   农村地区的土地所有权虽然仍归“集体”所有,但家庭可以获得土地产出的所有“剩余价值”,这就给了农民有效利用土地的诱因。如果家庭成员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还可以把土地转包给别的农民。   家庭可以在承包期内(目前是30年)保留转包的权利,但他们并不拥有土地权。如果农民工出现财务困境(在其他国家,农民往往因此卖掉土地),他们可以更努力的寻找新工作或是向政府求助,但土地却绝不能被出售或抵押,农地的用途也不能在没有政府许可的情况下转作其他商业用途。   这一特殊制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如果农民工失去了城市的工作,他们还可以从地租中获得一些收入,也可以回到农村重新承包土地(通常在一年内)。在家庭承包制度下,农村家庭获配的一小片土地虽然不能致富,却可以发挥作为最后社会安全网的作用。 土地制度造成城市化滞后且不稳定   这就有力地解释了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独一无二的土地占有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似乎不可能复制——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劳动力储备留在农村,而不是城市贫民窟。   这安排虽然让城市化得以较平稳推进,但终究只是个过渡性而非永久性制度。农民工仍然感到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因为他们的社会安全网还是由其农村户口决定。事实上,由土地制度所造成的分隔扩大而不是缩小了社会差距。   这样的情况,再加上中国人口的高度流动性,让中国的城市化极度不稳定。要实现“永久城市化”,中国必须引入新的社会安全网。宣布废除户口制度或许并非难事,但若没有可以缓冲农民工在城市所面对风险的制度,这样做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让农民工也能享有公共服务如教育和正式社会安全网,才是成功的关键,即使囿于资源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能够做到这一点,农民工就会争相变成城市居民。从获得公共服务的角度来看,中国社会也会变得更平等。   将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或许将较有效的着手处理这一问题,朝建立全国性、普遍性及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十二五规划也可能规定城市政府增加提供给不持户口的长住居民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和最低工资保护。试点工作已在重庆和成都等城市展开。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但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争论和犹豫之后,中国的决策者显然已经做好了采取新方法,迈入城市化新阶段的准备。   城市化的主要挑战并非基础结构和城市设施,不管它们有多重要。成功的关键,是让农村移民在城市里成为平等的公民,享有同等的机会和公共服务。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但逐步的,这个目标可以也必须实现。    作者是北京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经济学教授、国民经济研究院所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成员。 英文原题:Urbanising China 原文见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8/forum_zp110101a.shtml
个人分类: 社会|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分比余弦法和矩阵法预测数据(MDSM)
热度 1 baby0s 2011-12-20 13:36
表 1 原始数据 815 年龄 指数 胸径 高度 株数 蓄积 断面 郁闭度 2003 63 19.5 12.4 19.5 1767 129.4 21.2 0.6 2008 68 20.4 12.8 20.4 1717 137.0 22.1 0.7 表 2 根据超球面模型的计算 815 年龄 指数 胸径 高度 株数 蓄积 断面 郁闭度 代数和 向量长度 2003 63 19.5 12.4 19.5 1767 129.4 21.2 0.6 2032.6 1773.23736 2008 68 20.4 12.8 20.4 1717 137.0 22.1 0.7 1998.4 1724.22808 增率 1.08 1.05 1.03 1.05 0.97 1.06 1.04 1.17 0.98 1.0 趋势 1.10 1.07 1.05 1.07 0.99 1.08 1.06 1.19     2013 74.80 21.83 13.44 21.83 1699.83 147.94 23.43 0.81 2003.90   2013 实测 73 21.3 13.2 21.3 1667 144.6 23 0.8 1964.2   2013 预测 74.80 21.83 13.44 21.83 1699.83 147.94 23.43 0.81 2003.90   期望值 E 73.9 21.565 13.32 21.565 1683.415 146.27 23.215 0.805 1984.05   误差值 R 0.9 0.265 0.12 0.265 16.415 1.67 0.215 0.005 19.85   D 13 -D 08 5 0.9 0.4 0.9 -50 7.6 0.9 0.1     2012 预测 76.6 22.2 13.6 22.2 1695.56 150.83 23.77 0.87     表 3 用百分比形式表示 815 年龄 指数 胸径 高度 # % # % # % # % 2003 63.00 3.10 19.50 0.95 12.40 0.61 19.50 0.95 2008 68.00 3.42 20.40 1.03 12.80 0.64 20.40 1.03 增率 % 108 105 103 105 趋势值 T 1.1 1.07 1.05 1.07 2013 74.8 21.83 13.44 21.83 株数 蓄积 断面 郁闭度 代数和 # % # % # % # %   1767.00 86.93 129.40 6.37 21.20 1.04 0.60 0.03 2032.6 1717.00 86.35 137.00 6.89 22.10 1.11 0.70 0.04 1988.4 97 106 104 117 98 0.99 1.08 1.06 1.19   1699.83 147.94 23.43 0.81 2003.9 表 4 用余弦形式表示 815 年龄 指数 胸径 高度 # cos # cos # cos # cos 2003 63.00 0.0355 19.50 0.0110 12.40 0.0070 19.50 0.0110 2008 68.00 0.0394 20.40 0.0118 12.80 0.0074 20.40 0.0118 趋势值 T 1.11 1.07 1.06 1.07 2013 75.48 21.83 13.57 21.83 株数 蓄积 断面 郁闭度 向量长度 # cos # cos # cos # cos   1767.00 0.9965 129.40 0.0730 21.20 0.0120 0.60 0.0003 1773.2374 1717.00 0.9964 137.00 0.0800 22.10 0.0130 0.70 0.0004 1724.2281 1 1.1 1.08 1.33   1717 150.7 23.87 0.93   下面用矩阵的方法重新计算 原始数据 815 年龄 指数 胸径 高度 株数 蓄积 断面 郁闭度 2003 63 19.5 12.4 19.5 1767 129.4 21.2 0.6 2008 68 20.4 12.8 20.4 1717 137.0 22.1 0.7 即 A03= ( 63,19.5,12.4,19.5,1767,129.4,21.2,0.6 ) B08= ( 68,20.4,12.8,20.4,1717,137.0,22.1,0.7 ) 分别乘以单位矩阵 E 得 A 方 =63 0 0 0 0 0 0 0 0 19.5 0 0 0 0 0 0 0 0 12.4 0 0 0 0 0 0 0 0 19.5 0 0 0 0 0 0 0 0 1767 0 0 0 0 0 0 0 0 129.4 0 0 0 0 0 0 0 0 21.2 0 0 0 0 0 0 0 0 0.6 B 方 =68 0 0 0 0 0 0 0 0 20.4 0 0 0 0 0 0 0 0 12.8 0 0 0 0 0 0 0 0 20.4 0 0 0 0 0 0 0 0 1717 0 0 0 0 0 0 0 0 137.0 0 0 0 0 0 0 0 0 22.1 0 0 0 0 0 0 0 0 0.7 A 逆 =1/63 0 0 0 0 0 0 0 0 1/19.5 0 0 0 0 0 0 0 0 1/12.4 0 0 0 0 0 0 0 0 1/19.5 0 0 0 0 0 0 0 0 1/1767 0 0 0 0 0 0 0 0 1/129.4 0 0 0 0 0 0 0 0 1/21.2 0 0 0 0 0 0 0 0 1/0.6 B 方如前所述 所以,状态转移矩阵 X=A 逆 *B= 1.08 0 0 0 0 0 0 0 0 1.05 0 0 0 0 0 0 0 0 1.03 0 0 0 0 0 0 0 0 1.05 0 0 0 0 0 0 0 0 0.97 0 0 0 0 0 0 0 0 1.06 0 0 0 0 0 0 0 0 1.04 0 0 0 0 0 0 0 0 1.17 C13=B 方 *X= 74.80 0 0 0 0 0 0 0 0 21.83 0 0 0 0 0 0 0 0 13.44 0 0 0 0 0 0 0 0 21.83 0 0 0 0 0 0 0 0 1699.83 0 0 0 0 0 0 0 0 147.94 0 0 0 0 0 0 0 0 23.43 0 0 0 0 0 0 0 0 0.81 我们计算得到的矩阵 C ,即是 2013 年各因子的值。 PS :详细计算过程和依据参考以往作业。 近期末了,6门专业课都聚到一块上,还要年底总结,开题报告什么的,忙的不可开交 导致这次作业拖了很久才完成,是在不好意思,(*^__^*)
335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第89期
xuxiaxx 2011-11-4 08:15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 第89期, 第11号, 2011年11月, 777-852已经公布在WHO网站, 网址: http://www.who.int/bulletin/volumes/89/11/zh/index.html 其内容有: 研究 1 中国残疾患病率二十年趋势 2 中国南方医疗机构梅毒测试的可用性和执行 3 2005-2006年间泰国未登记的死亡人数:两个来源的交叉匹配数据结果 4 越南北部农村地区妊娠晚期碘营养状况和碘盐使用的社会心理学决定因素 5 中低收入国家实现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高覆盖率的接种策略 政策与实践 1 评估资源有限国家地区级别的大型健康计划 2 药物基因组学能改进疟疾药物政策吗? 3 重新设计具有长远影响的艾滋病应对 附:中国残疾患病率二十年趋势 摘要 目的 旨在评估从1987到2006年中国过渡期间年龄调整残疾患病率的变化。 方法 利用1987和2006年进行的全国代表性调查中所得的数据来计算年龄调整残疾患病率,计算过程中运用了适当的抽样权重并直接对数据进行了调整以适应199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分布。依据平均年百分比变化评估了变化趋势。 结果 1987和2006年中国残疾人的预计数量分别为5270万和8460万,对应的加权患病率分别为4.9%和6.5%。1987到2006年间,年龄调整残疾患病率每年平均下降0.5%(平均年百分比变化:0.5%;95%可信区间:0.7-0.4)。然而,此比例在男性群体中每年平均增加0.3%(平均年百分比变化:0.3%;95%可信区间:0.1-0.5)并且此比例在农村居民中每年平均增加1.0%(平均年百分比变化:1.0%;95%可信区间:0.8-1.2),而在女性群体和城市居民中,此比例每年分别平均下降1.5%(平均年百分比变化:1.5%;95%可信区间:1.7-1.3)和3.9%(平均年百分比变化:3.9%;95%可信区间:4.3-3.5)。尽管听力残疾和语言障碍、智力障碍和视觉残疾呈明显下降趋势,肢体残疾和精神障碍的年龄调整患病率仍分别以平均每年11.2%(平均年百分比变化:11.2%;95%可信区间:10.5-11.9)和13.3%(平均年百分比变化:13.3%;95%可信区间:10.7-16.2)的比例增加。 结论 1987年以来中国的年龄调整残疾患病率总体已经下降,然而因残疾类别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一致。研究结果呼吁仍需进一步努力以预防中国的残疾。
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细胞计数及活力测定
plzlq2010 2011-6-5 16:15
一、原理 培养的细胞在一般条件下要求有一定的密度才能生长良好,所以要进行细胞计数。计数结果以每毫升细胞数表示。细胞计数的原理和方法与血细胞计数 相同。 在细胞群体中总有一些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细胞,总细胞中活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叫做细胞活力,由组织中分离细胞一般也要检查活力,以了解分离的过程 对细胞是否有损伤作用。复苏后的细胞也要检查活力,了解冻存和复苏的效果。 用台盼兰染细胞,死细胞着色,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可以区分死细胞与活细胞。利用细胞内某些酶与特定的试剂发生显色反应,也可测定细胞相对数和相 对活力。 二、仪器、用品与试剂 1、仪器与用品:普通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试管、吸管、酶标仪(或分光光度计) 2、试剂:0.4%台盼兰,0.5%四甲基偶氮唑盐(MTT)、酸化异丙醇 3、材料:细胞悬液 三、操作步骤 (一)细胞计数 1、将血球计数板及盖片用擦试干净,并将盖片盖在计数板上。 2、将细胞悬液吸出少许,滴加在盖片边缘,使悬液充满盖片和计数板之间。 3、静置3分钟。 4、镜下观察,计算计数板四大格细胞总数,压线细胞只计左侧和上方的。然后按下式计算: 细胞数/ml=4大格细胞总数/ 4×10000 注意:镜下偶见由两个以上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应按单个细胞计算,若细胞团占10%以上,说明分散不好,需重新制备细胞悬液。 (二)细胞活力 1、将细胞悬液以0.5ml加入试管中。 2、加入0.5ml 0.4%台盼兰染液,染色2一3分钟。 3、吸取少许悬液涂于载玻片上,加上盖片。 4、镜下取几个任意视野分别计死细胞和活细胞数,计细胞活力。 死细胞能被台盼兰染上色,镜下可见深兰色的细胞,活细胞不被染色,镜下呈无色透明状。 活力测定可以和细胞计数合起来进行,但要考虑到染液对原细胞悬液的加倍稀释作用。 (三)MTT法测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 活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可使MTT分解产生兰色结晶状甲赞颗粒积于细胞内和细胞周围。其量与细胞数呈正比,也与细胞活力呈正比。 l、细胞悬液以1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 2、沉淀加入0.5-1ml MTT,吹打成悬液。 3、37℃下保温2小时。 4、加入4—5 ml酸化异丙醇(定容)。打匀。 5、1000 rpm离心,取上清液酶标仪或分光光度计570nm比色,酸化异丙醇调零点。 注意:MTT法只能测定细胞相对数和相对活力,不能测定细胞绝对数。 附:1、0.4%台盼兰染液配制: 台盼兰 0.4克加双蒸水至100 ml。 2、MTT配制: MTT 0.5克,溶于100 ml的磷酸缓冲液或无酚红的基础液中。4℃下保存。 3、酸化异丙醇配制: 异丙醇中加入HCl使最终达0.04mol/L。
2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读后感想
piaojian 2011-6-4 16:40
工作十余年后,我越来越觉得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职业所需的全部技能里所占的百分比,小之又小。而老师和教科书上没有教的有关生活、有关社会、有关职业规划、有关世界观和有关爱的内容,才是最终决定你在职场能走多远的关键。除了书本,同行、同事、和客户,都是直接或间接的老师。 有位前辈同行对我讲的一件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新闻行业所需技能的认识。他举的一个例子是,假如你到外地,采访一场足球赛事,赶到场地后,第一件事需要干什么?不是找采访对象、不是找拍摄角度、不是找发传真的地方(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子邮件这个东西),他的经验之谈是:先找到卫生间在哪里,把个人的基本需求搞定了再说。而之后我领悟到,他这话背后的延伸含义是,最终能在这行走得远的,不光要会采访会写作,更重要的是会适应环境,适应周围的人群,并从中自得其乐。这是学校课程中从来没讲过的事。而反观当下中国新闻业,这一行的佼佼者们如今已少有人依然奋战在采写一线,也是因为“适应环境”使然,他们都“适应”到薪酬更好、社会地位更高的行业或职位上去了。 很多人写信问我该不该跳槽、要不要转行之类的问题。我觉得有一个方法至少能为这些问题提供参考。在公司锁定两三个“混得挺好”的同事作为目标,观察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状态,然后仔细想一想,像他们那样工作与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我有个女朋友就常常抱怨她的女老板:她有两个孩子,每天在公司呆到晚上快十二点才回家,真不知道她为什么生下这些孩子。很明显,这个公司,至少是这位女老板和她的气场不太合。果然,她们不久后就分道扬镳了。公司最喜欢什么样的人才,公司最不喜欢什么样的人才,看看谁混得好,谁混得不好,其实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要长期地“看”。一个人,半年之内混得好,是运气;五年之内混得好,是能力;二十年之内混得还很好,是哲学;四十年之内若还是混得很好,那叫命运。 听同行议论同行,也是职业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生动课堂。热门话题人物常有行业精英、行业内有争议的人物以及行事过分怪异的人物。最有趣的,是将这些议论的褒贬与被议论人物的职业走向对照起来一起看。在有的议论场合,被点评的行业精英听上去业务能力不强、对下属很严苛、私心重、对工作投入不高,但现实中这位精英却一路绿灯,职场得意;在有的议论场合,被点评的人与现实中的职业走向以及大多数人的褒贬基本吻合。这其实很能说明议论者们自身的议论角度及视野的问题。若你不幸处于一个把行业精英都说得一钱不值的环境中,就得考虑一下是不是要远离这个议论平台了。毕竟,对职场人来说,从别人身上学点长处,总比老是耻笑别人的短处对自己更有利。
个人分类: 人生哲学|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食物:美国人究竟吃不吃
热度 1 yangfanman 2011-4-15 22:15
转基因食物:美国人究竟吃不吃   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 实不高,但由于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 消费量   谭一泓 贾鹤鹏   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 美国的公众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说辞,让消费者无所 适从。   《科学新闻》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采访,发现美国人的确在大量食用转基因 食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转基因食物有何特别。   而同时,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国,自然也不乏一些抵制转基因食品的环 保组织和社区,只是这种抵制既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也不能让自己的餐 桌上杜绝转基因食物。“因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讲,他们不在乎食品中是否有 转基因。”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教授Bruce Lewenstein说。   消费量之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任所长黄大昉研究员以及多位专家,在不 同的场合指出,从全球角度来说,转基因食品早已在应用了。这一点在中国也不 例外。转基因食品是经过严格管理、严格评价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有人讲,在北美市场上有三千种转基因食品,它主要的成分就是转基因的 大豆、玉米,所以它也是转基因食品,而且是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黄大昉在 一次人民网的访谈中说。   但是这一说法,最近遭到了一些反对转基因人士的反驳。   网上一篇转载率颇高的博文就列举了很多数字,试图说明美国人没有大规模 食用转基因食品。   该文以玉米为例,指出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国,玉米食用比例大约是总 消费量的10.5%,而其中直接食用的比例不到2.5%。   该文作者据此推论,“美国自己的食用消费却是极少极少。”   然而,如果我们依据该文提供的数据作一估算,就会发现,美国人吃转基因 食品的数量实在不少。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 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 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这么大的食用量, 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满超市卖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 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由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等靠近墨西哥的地区,居民有在正餐中 直接食用玉米的习惯。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居民每年在正餐中直接吃掉的转 基因玉米数量可能至少要上百斤。   而在美国,因为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识,消费者很难买到直接食用的非转基 因玉米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大部分的食用玉米消费量是体现在将玉米添加到各种 食品中。食品深加工的比例大概为8%,也就是将近2500万吨,这个数字,以人均 计算大概就达到了每人每年100公斤。   当然,玉米在很多时候被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这100公斤不会都被直接吃 到肚子里。但是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的转基因玉米被应用到极为广泛的食品链中, 以至于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65%以上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么看来, “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大量食用”等表述方式并无不妥。   大豆也“疯狂”   2008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8000万吨,其中3400万吨用于出口;美国本身用 于食用目的数量大约2900万吨,主要是用于生产豆油。而直接用于人类食用者约 为350万吨。   前述网文写到,“2008/09农业年度,在美国,每年食用大豆总数为350万吨, 美国人口3.2亿,平均每人每年食用多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多少?看看那数字, 是不是大规模食用?”   但依据这些数字推导,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20多斤大豆。美国人不吃豆腐, 因此这个消费量不算小了,而且,此处并未统计将大豆作为深加工食品原料的部 分。   2008年,美国豆油总产量大约7300万吨,而用于消费略低于12%;在这12%的 消费总量中,直接食用者为七成左右。美国人每年直接食用豆油的数量大约为 613万吨,按照3亿人口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消费量为每人每年20公斤。   200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为93%。不加标识的转基因都很难区分, 所以这也就相当于美国每人每年消费的转基因豆油为18公斤。中国人均豆油供应 量为每年3.6公斤。在中国,还有不少人一年喝饮料都喝不到18公斤。   当然,这里的93%是种植面积,没有转换成产量比例。如果转换成产量,由 于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略高,所以比例也应该略高一点。   另外一组数字也表明了同样的事实,美国的植物油消费以大豆油为主,占 77%,其2007年人均年供应量为22.4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转基因大豆,目前转入的基因都与其 食用性状没有关系,转基因玉米主要是转入抗玉米螟的Bt基因,而转基因大豆主 要是转入抗最为广泛使用的农达(roundup)除草剂的基因,两者都主要是着眼 于改善作物的经济性状。   一些质疑美国人食用转基因的文章指出了不能将生产规模等同于消费规模。 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 高。但是考虑到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 消费量。而如果把用作食品成分的转基因作物加进去,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如上所述,如果考虑到转基因玉米用作生产各种食品,那么美国每人每年的消费 量就达到了100多公斤。   以上仅仅是考虑到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还没有提菜籽油和甜菜等其他 美国大量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美国菜籽油84%依赖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来榨油, 加拿大2009年转基因油菜的推广比例已经达到了93%,而美国菜籽油的66%用作食 用消费。   美国的食糖供应,一半以上来自甜菜,美国大约95%的甜菜是转基因品种, 而美国人均食糖摄入量差不多是中国人均摄入量的8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转 基因甘蔗已经开始种植并在迅速扩大。   自1994年转基因食品上市以来,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上市以来,美国平 均每人累计直接食用掉的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都达到了数百斤。   无需标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给食品企业的标签指南中指出,如果营 养成分没有差异,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 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同一份指南上,FDA还提出,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 因食品”,原因是这样的标识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 因食品有区别,而标注“非转基因食品”的厂家会因此不平等获利。   在这样的规定下,美国大多数食品厂商自然不会去刻意标注转基因,而大多 数消费者对此也习以为常。“在美国,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转基因食品,不会去 多想,”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农业经济学教授Scott Rozelle告诉《科学新 闻》。   有时候,一些厂商也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中标注上诸如“纯天然”, 如EXTRA-VIRGIN字样,但这种标示与FDA的监管要求并不矛盾,也不在一个层次 上,因为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术语界定什么是“纯天然”。   2010年,笔者参加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办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期 间,就在会场外面遇到了一个环保组织的示威活动,要求禁止或标示转基因产品。 大约20几名抗议者聚集在举办年会的圣迭戈会议中心外,其中一人在激烈地发表 演讲。而参加年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多名科学家,以及路过的居民和旅游者, 似乎对这一抗议行动没有什么感觉,都是匆匆而过,在20分钟时间中,只有不多 几个游客驻足聆听,除笔者出于采访目的外,没有一个人索要资料。   尽管如此,美国的管理者还是很注重与民众的沟通。今年2月在美国首都华 盛顿特区举行的AAAS新一届年会的一个专场论坛上,美国农业部部长Thomas A. Vilsack反复强调,要在赞成农业生物技术的人和反对这一技术的人之间进行平 等对话,要不断传播农业生物技术的优点,也要密切关注其可能出现的负作用。 “我们要让父母们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们也具有对农业科技的全面的知识, 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Vilsack说。■   参考文献:   1.《转基因官员:从不说到瞎说(兼谈美国转基因食品消费)》: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3083800   2.FDA官方网站: http://www.fda.gov/food/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documents/foodlabelingnutrition/ucm059098.htm (XYS20110414)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个人分类: 记录社会|12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食物:美国人究竟吃不吃
热度 3 physt 2011-4-15 08:57
转基因食物:美国人究竟吃不吃   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 实不高,但由于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 消费量   谭一泓 贾鹤鹏   近年来,国内舆论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惑,作为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 美国的公众到底吃不吃转基因食品?围绕着这一问题的各种说辞,让消费者无所 适从。   《科学新闻》经过广泛搜集资料和采访,发现美国人的确在大量食用转基因 食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们一般也意识不到转基因食物有何特别。   而同时,美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大国,自然也不乏一些抵制转基因食品的环 保组织和社区,只是这种抵制既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也不能让自己的餐 桌上杜绝转基因食物。“因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讲,他们不在乎食品中是否有 转基因。”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教授Bruce Lewenstein说。   消费量之辨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前任所长黄大昉研究员以及多位专家,在不 同的场合指出,从全球角度来说,转基因食品早已在应用了。这一点在中国也不 例外。转基因食品是经过严格管理、严格评价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有人讲,在北美市场上有三千种转基因食品,它主要的成分就是转基因的 大豆、玉米,所以它也是转基因食品,而且是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黄大昉在 一次人民网的访谈中说。   但是这一说法,最近遭到了一些反对转基因人士的反驳。   网上一篇转载率颇高的博文就列举了很多数字,试图说明美国人没有大规模 食用转基因食品。   该文以玉米为例,指出根据美国官方统计,在美国,玉米食用比例大约是总 消费量的10.5%,而其中直接食用的比例不到2.5%。   该文作者据此推论,“美国自己的食用消费却是极少极少。”   然而,如果我们依据该文提供的数据作一估算,就会发现,美国人吃转基因 食品的数量实在不少。   据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字,2010年美国玉米产量为3.19亿吨,2.5%的直 接食用比例即为797万吨,美国人口大约为3亿,这样,人均直接食用玉米的数量 每人每年大约为26.5公斤,差不多是中国人一个半月的口粮。这么大的食用量, 是因为玉米是美国人的主食之一,满超市卖的都是玉米片、爆米花和甜玉米。   美国玉米大约85%为转基因玉米,这就意味着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直接吃 掉22.5公斤的转基因玉米。   由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州等靠近墨西哥的地区,居民有在正餐中 直接食用玉米的习惯。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居民每年在正餐中直接吃掉的转 基因玉米数量可能至少要上百斤。   而在美国,因为转基因产品不需要标识,消费者很难买到直接食用的非转基 因玉米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人大部分的食用玉米消费量是体现在将玉米添加到各种 食品中。食品深加工的比例大概为8%,也就是将近2500万吨,这个数字,以人均 计算大概就达到了每人每年100公斤。   当然,玉米在很多时候被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这100公斤不会都被直接吃 到肚子里。但是加工成配料和添加剂的转基因玉米被应用到极为广泛的食品链中, 以至于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65%以上的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这么看来, “几亿人吃了十几年了”“大量食用”等表述方式并无不妥。   大豆也“疯狂”   2008年,美国大豆产量约为8000万吨,其中3400万吨用于出口;美国本身用 于食用目的数量大约2900万吨,主要是用于生产豆油。而直接用于人类食用者约 为350万吨。   前述网文写到,“2008/09农业年度,在美国,每年食用大豆总数为350万吨, 美国人口3.2亿,平均每人每年食用多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多少?看看那数字, 是不是大规模食用?”   但依据这些数字推导,美国平均每人每年吃掉20多斤大豆。美国人不吃豆腐, 因此这个消费量不算小了,而且,此处并未统计将大豆作为深加工食品原料的部 分。   2008年,美国豆油总产量大约7300万吨,而用于消费略低于12%;在这12%的 消费总量中,直接食用者为七成左右。美国人每年直接食用豆油的数量大约为 613万吨,按照3亿人口来计算,这就意味着消费量为每人每年20公斤。   2009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为93%。不加标识的转基因都很难区分, 所以这也就相当于美国每人每年消费的转基因豆油为18公斤。中国人均豆油供应 量为每年3.6公斤。在中国,还有不少人一年喝饮料都喝不到18公斤。   当然,这里的93%是种植面积,没有转换成产量比例。如果转换成产量,由 于转基因大豆的产量略高,所以比例也应该略高一点。   另外一组数字也表明了同样的事实,美国的植物油消费以大豆油为主,占 77%,其2007年人均年供应量为22.4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转基因玉米还是转基因大豆,目前转入的基因都与其 食用性状没有关系,转基因玉米主要是转入抗玉米螟的Bt基因,而转基因大豆主 要是转入抗最为广泛使用的农达(roundup)除草剂的基因,两者都主要是着眼 于改善作物的经济性状。   一些质疑美国人食用转基因的文章指出了不能将生产规模等同于消费规模。 美国人用于直接食用的转基因食物的比例相对于其生产规模来讲,百分比确实不 高。但是考虑到其庞大的农业生产能力,即便很低的比例也可以得出很高的人均 消费量。而如果把用作食品成分的转基因作物加进去,这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如上所述,如果考虑到转基因玉米用作生产各种食品,那么美国每人每年的消费 量就达到了100多公斤。   以上仅仅是考虑到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还没有提菜籽油和甜菜等其他 美国大量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美国菜籽油84%依赖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来榨油, 加拿大2009年转基因油菜的推广比例已经达到了93%,而美国菜籽油的66%用作食 用消费。   美国的食糖供应,一半以上来自甜菜,美国大约95%的甜菜是转基因品种, 而美国人均食糖摄入量差不多是中国人均摄入量的8倍。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转 基因甘蔗已经开始种植并在迅速扩大。   自1994年转基因食品上市以来,特别是1996年转基因大豆上市以来,美国平 均每人累计直接食用掉的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都达到了数百斤。   无需标识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给食品企业的标签指南中指出,如果营 养成分没有差异,不需要在食品标签上标明来自转基因作物还是非转基因作物, 食品公司可以自愿选择。在同一份指南上,FDA还提出,禁止刻意标注“非转基 因食品”,原因是这样的标识会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 因食品有区别,而标注“非转基因食品”的厂家会因此不平等获利。   在这样的规定下,美国大多数食品厂商自然不会去刻意标注转基因,而大多 数消费者对此也习以为常。“在美国,每个人每天都在消费转基因食品,不会去 多想,”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的农业经济学教授Scott Rozelle告诉《科学新 闻》。   有时候,一些厂商也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产品中标注上诸如“纯天然”, 如EXTRA-VIRGIN字样,但这种标示与FDA的监管要求并不矛盾,也不在一个层次 上,因为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术语界定什么是“纯天然”。   2010年,笔者参加在美国加州圣迭戈举办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期 间,就在会场外面遇到了一个环保组织的示威活动,要求禁止或标示转基因产品。 大约20几名抗议者聚集在举办年会的圣迭戈会议中心外,其中一人在激烈地发表 演讲。而参加年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2万多名科学家,以及路过的居民和旅游者, 似乎对这一抗议行动没有什么感觉,都是匆匆而过,在20分钟时间中,只有不多 几个游客驻足聆听,除笔者出于采访目的外,没有一个人索要资料。   尽管如此,美国的管理者还是很注重与民众的沟通。今年2月在美国首都华 盛顿特区举行的AAAS新一届年会的一个专场论坛上,美国农业部部长Thomas A. Vilsack反复强调,要在赞成农业生物技术的人和反对这一技术的人之间进行平 等对话,要不断传播农业生物技术的优点,也要密切关注其可能出现的负作用。 “我们要让父母们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们也具有对农业科技的全面的知识, 从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选择。”Vilsack说。■   参考文献:   1.《转基因官员:从不说到瞎说(兼谈美国转基因食品消费)》: 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3083800   2.FDA官方网站: http://www.fda.gov/food/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documents/foodlabelingnutrition/ucm059098.htm (XYS20110414)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个人分类: 网文收集|1381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文抄了多少才算抄袭?
热度 1 jxz1963 2008-8-27 17:10
论文的抄袭问题,不仅是科技期刊编辑们头痛的事情,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都头痛的事情。 前几天,和朋友在一起聊天,谈到了论文的抄袭问题。我的这位朋友说他的一篇网络文章(2007年1月在某学术大会上的总结讲话),被某知名人物给抄袭了,这位知名人物的论文发表在2008年8月出版的某中文核心期刊上。 这让我感到有些蹊跷:大家都是搞了多少年的编辑工作的人了,咋还干这种让人瞧不起的事情呢? 利用休息时间,我在网络上详细调阅了两篇文章的内容,看后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1、朋友的那篇网络文章(2007年初在某学术大会上的总结讲话,并注明作者了)是被后者放在某专业网站上去了(后者负责该网站的日常内容更新工作),这一点从网络的痕迹上就能看到的; 2、从两文对照可知:后者在发表他的论文时,完全参考了前者讲话的精髓,而且有些句子、段落都是一字不改的,可在论文后面的9篇参考文献中居然没有前者的任何信息。 3、后者发表的论文与前者的大会讲话虽然都是说的一回事,但此讲话稿是前者亲笔撰写的,后者在发表论文时,理应注明根据或参考某某讲话,但后者却在有意或无意间地给省略掉了,其原因让人不得而知。 4、后者发表的论文二分之一的内容都是前者的讲话内容,只是在前后次序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于这样的论文是否是抄袭行为,我问了几位朋友,朋友们都说应该算是抄袭了! 5、虽说前者的讲话并没有公开在期刊上发表,但网络上明显地标明已有近600次的浏览,这个数字比有些刊物的发行量还要大,是否构成了侵权,相信大家心里都很明了的。 在这里不想点出两位作者的真实姓名和发表的刊物名称,主要都是为了一个名誉的问题,更何况出版物还是无故的。 在此,试问抄袭者,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至少说都有几个相互认识的朋友,何必要这样做呢?赶快道歉并给予当事人必要的情况说明,或许还能好收场一些。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1373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