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流感大流行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流感大流行

相关日志

世界正处于流感大流行的边缘:加强监测和预警刻不容缓
热度 1 qujiangwen 2020-7-3 13:58
6月2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科学家们在中国发现一种新猪流感病毒可传染人类,并呈现出“高度适应感染人类的所有基本特征”。研究人员呼吁出,应该对养猪户及居住在猪舍附近的居民进行检测,防止新一轮大流行的暴发。这种猪流感病毒株被称为G4 EA H1N1,简称G4。这项研究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进行的。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疾控中心 主任高福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刘金华等。 新冠病毒 是在人们开始发病时才开始被曝光,而G4一直被科学家留意追踪。从2011年到2018年,中国一直在进行一项大型研究,以识别猪群中的新流感病毒,对其分类,并找出哪些病毒会对人类构成威胁。根据抗体检测,超过10%的养猪业从业者,以及中国人口的4.4%已经被感染。此外,有超过20%的18-35岁养猪业从业者有抗体,这表明病毒正在适应人类。 事实上这次公布的猪流感病毒是从2011年至2019年间的观测结果,而发现的这两名确诊病例分别是于2016年和2019年报告感染,年龄分别为46岁和9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两名患者的邻居都是养猪的,说明G4 EAH1N1病毒可以从猪传播给人,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死亡。 最初由于该病毒尚未在人类中广泛传播,研究人员没有详细介绍其症状,但在对雪貂进行的病毒测试中,他们发现发热、打喷嚏、喘息和咳嗽等都是很常见的症状。另外该病毒在雪貂中表现出高效的传染性和气溶胶传播。 新冠病毒是在人们开始发病时才开始被曝光,而G4一直被科学家留意追踪。从2011年到2019年,中国一直在进行一项大型研究,以识别猪群中的新流感病毒,对其分类,并找出哪些病毒会对人类构成威胁。 美媒称或成墨西哥猪流感 根据美媒描述,对职业接触人群的进一步血清学监测显示,10.4%(35/338)的养猪户G4 EA H1N1病毒呈阳性,特别是18岁至35岁的参与者,其血清阳性率为20.5%(9/44),说明G4 EA H1N1病毒的传染性增强。这种传染性大大增加了该病毒适应人类的机会,并引起了对可能产生大流行性传染病的担忧。因此,研究人员警告称,应该迅速采取措施监控G4 EA H1N1,并密切监控工作人群,以防止未来造成大流行。 研究人员称该病毒为G4 EA H1N1,其具备高度适应人体的所有特征,恐会导致大流行,需要密切监控,且人们对此病毒恐怕几乎没有免疫力。《联合早报》报道称,研究人员发现,G4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在人体细胞中复制。试验表明,人类暴露于季节性流感所获得的任何免疫力都不足以抵抗G4病毒。对这种病毒人类可能几乎没有免疫力。研究还指出,根据血液抗体检测结果,10.4%的生猪养殖场工人已受到感染。在总人口中多达4.4%可能已暴露在此新型猪流感病毒中。 Pigs are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hosts or “mixing vessels” for the generation of pandemic influenza viruses. Systematic surveillance of influenza viruses in pigs is essential for early warning and preparedness for the next potential pandemic. Here, we report on an influenza virus surveillance of pigs from 2011 to 2018 in China, and identify a recently emerged genotype 4 (G4) reassortant Eurasian avian-like (EA) H1N1 virus, which bears 2009 pandemic (pdm/09) and triple-reassortant (TR)-derived internal genes and has been predominant in swine populations since 2016. Similar to pdm/09 virus, G4 viruses bind to human-type receptors, produce much higher progeny virus in human airway epithelial cells, and show efficient infectivity and aerosol transmission in ferrets. Moreover, low antigenic cross-reactivity of human influenza vaccine strains with G4 reassortant EA H1N1 virus indicates that preexisting population immunity does not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G4 viruses. Further serological surveillance among occupational exposure population showed that 10.4% (35/338) of swine workers were positive for G4 EA H1N1 virus, especially for participants 18 y to 35 y old, who had 20.5% (9/44) seropositive rates, indicating that the predominant G4 EA H1N1 virus has acquired increased human infectivity. Such infectivity greatly enhances the opportunity for virus adaptation in humans and raises concerns for the possible generation of pandemic viruses.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6/23/1921186117 Prevalent Eurasian avian-like H1N1 swine influenza__virus with 2009 pandemic vir.pdf 事实上,我们从2018年开始,在流感预警论文《Are We Approac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发表之后,我们就不断提醒全球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发生一次严重的新型流感大流行,希望引起科学界的重视。目前我们的预警似乎正在变成现实。目前全球很可能已经有多种流感病毒正在朝着大流行病毒方向演化,公共卫生界需要持续保持警惕。 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pdf 2019年11月25日,中英澳日本的科学家联合(本人作为通讯作者)在Current Science上发表了 Space Weather and Pandemic Warnings? 的论文,并明确指出,由于太阳黑子活动处于近100年最弱的时期,全球宇宙射线大幅增强,并紧急提醒全球接下来几个月很快会出现新的病毒并引起大流行,公共卫生部门必须提高警惕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并提前发布了预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验证了该预警的准确性 (见附件论文) 。但是由于没有引起科学界足够的重视,才造成了今天悲惨的局面。现在看来,这篇论文虽短,但是意义非凡。它凝聚了我们多年来的智慧结晶, 科学界和人类如果再不吸取教训,不建立以“太空射线监测”为基础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预警系统,未来还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Space weather and pandemic warnings.pdf 从短期看,全球每间隔2-3年就会出现一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2030年前后,将会发生一次类似新冠的严重新发传染病。从中长期看,全球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将进入高发期和多发期 ,全球在未来30~50年内会不断出现各种新发病毒传染病,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将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准备。 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正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pdf https://www.hilarispublisher.com/open-access/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pdf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我在2020年2月7日发表的博客指出,当大家还在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时候,今天我必须向大家谈的是,这种传染病控制住一点问题没有,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传染病大概率不会当年就消失,要警惕在今后几年内持续流行! 根据我们的太空射线学说,从中长期看,地球村已经进入了新发病毒高发期和频发期,未来30年左右会不断出现各种新发病毒传染病! 理由是,地磁场减弱,太阳活动减弱,宇宙射线大幅增强!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大概率是流感大流行! 出现地点大概率会是以墨西哥为中心的美洲地区和中国大陆周围,时间点是近一两年得事情! 当这些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时候,请大家不要问我们的地球村怎么了?因为这就是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规律!这是我们敢于发出预测预警的底气!防控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时刻不能松懈!随着地磁场和太阳活动的减弱,宇宙射线活动在不断增强,再加上太平洋上有可能再次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候鸟迁徙季的到来以及人间季节性流感活动的异常增强,全球正面临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预则立,不预则废!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印度神童的观点值得关注:地球村需要警惕即将出现的另一场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232199.html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10周年:巴西流感疫情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1169024 2019年厄尔尼诺预计加强到中等强度,或引发流感和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68971.html 宇宙射线增强或是导致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2217.html Are We Approac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https://www.omicsonline.org/open-access/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106261.html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四面楚歌:世界正处于流感大流行的边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71206.html
个人分类: 新发传染病|1099 次阅读|3 个评论
日美灾难预测正在成为现实:美国疫情接踵而来
热度 1 杨学祥 2020-7-3 05:42
日美灾难预测正在成为现实:美国疫情接踵而来 杨学祥,杨冬红 我们在2013年12月23日指出,美国的自然灾难刚刚开始:日美面临重大自然灾难。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752117.html 各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支持这一观点。究竟是谁面临消失风险?美国还是日本?就构造条件而言,日本的风险大于美国。中国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41169.html 美国疫情接踵 而来: 1918-1919年流感首发在美国 西班牙型流感可以简单分为三波,第一波发生于1918年春季,基本上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第二波发生于191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第三波发生于1919年冬季至1920年年春季,死亡率介于第一波和第二波之间。 第一波有记录的流感发生于1918年3月4日一处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Camp Funston, Kansas),但当时的症状只有头痛、高烧、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而已。然而在当时的说法则指出,这波流感是源于中国南部,由1917年中国支援欧战的劳工所传播,但并无相关证据。4月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也传出流感,3月中国、5月西班牙、6月英国,也相继发生病情,但都不严重。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另一说第二波的源头是当时苏联的阿什哈巴德(1918年8月初波斯的麦什德(Meshed)便发生了高死亡率的流感,据说是由阿什哈巴德所传出,但因俄国内战而无法确认)。8月27日,流感传入美国,并在波士顿的码头工人间传播,而法国的布莱斯特(Brest)也在几乎同一时间爆发了流感;9月开始在欧洲和美国普遍传播,并在数星期内传到世界各地。第二波流感和过去的流行性感冒不同,在20~35岁的青壮年族群中死亡率特别高,其症状除了高烧、头痛之外,还有脸色发青和咳血等;流感往往引发并发症而导致死亡,以肺炎最多。许多城市限制市民前往公共场所,电影院、舞厅、运动场所等都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同年10月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月,20万美国人在这个月死去,1918年美国的平均寿命因此比平常减少了12年。 第三波流感在大约1919年冬季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至1920年春季起便逐渐神秘地消失。在澳大利亚,流感延续到了1919年8月 (南半球的冬季);至于在夏威夷,则是延续到了1920年3月。此流感漫延全球,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是一村一村的死绝,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25%。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是当时世界上唯一没有感染报告的人类聚集地。 其实西班牙流感本来也许不会传播这么快,但是战争中,军队大规模的调动为流感的传播火上浇油。 这次流感是1918年2月首发于美国堪萨斯洲,很快传播至底特律等3个城市→3月美国远征军乘坐船带至欧洲前线→4月传播至法国军队,然后至英国和其他国家军队→5月达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非洲,印度孟买和各尔各答→6月由英国远征军传播至英国本土,然后至俄罗斯、亚洲达中国、菲律宾、大洋洲至新西兰→1919年1月达澳大利亚。即不到一年时间席卷全球。 1918年8月刚离开西非国家狮子山(塞拉利昂,北纬8.3度)的英国船上发生了致命的流感,在该船抵达英国之前,75%的船员被感染,7%的船员死亡,另外多艘船只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1918 年到 1920 年,一种名为“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成为1918年以来7次流感大流行中最严重的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是流感肆虐的帮凶。 病毒大流行有规律可循 在2006年,我们根据1890-2004年的综合数据,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253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7195.html 2009年甲型流感 2009年美国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美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世卫将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升至6级,这是世卫生组织40年来第一次把传染病警戒级别升至最高。马意骏在文中表示,这场流感最终确诊感染病例达6000万,并在世卫当年导致至少18449人死亡。然而,该文提到,实际情况远比这更糟糕,根据2012年报告最终统计,死亡病例接近30万。 https://www.sohu.com/a/371455667_120526932 2019年流感 数据的统计时间段是2019-2020年流感季于2019年9月29日开始,并将于2020年9月26日结束。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 CDC估计出来,截止目前( 2020-6-21 ),至少有1300万人感染,12万住院治疗和6600人死于流感。 美国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爆发流感,与往年相比这季的流感达不到让惊爆的程度。 (美国2010-2019流感死亡数、感染数及住院数统计) 黄色代表死亡数,紫色代表住院数,灰色代表感染数。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3849433 2020年新冠肺炎 截至 7 月 2 日 16 时 00 分 地区 新增确诊 确诊 治愈 死亡 美国 51097 2779953 1164680 130798 巴西 46712 1448753 817642 60632 俄罗斯 - 653479 422235 9521 印度 19160 604641 359860 17834 英国 829 314992 1372 43991 西班牙 388 296739 196958 28363 秘鲁 3264 288477 178245 9860 智利 2650 282043 245443 5753 意大利 182 240760 190717 34788 墨西哥 5681 231770 178526 28510 伊朗 - 230211 191487 10958 巴基斯坦 4339 217809 104694 4473 法国 918 202981 76674 29864 土耳其 1192 201098 175422 5150 德国 115 195893 179100 8995 沙特阿拉伯 - 194225 13 2760 1698 南非 8124 159333 76025 2749 孟加拉国 - 149258 62108 1888 加拿大 182 106288 69397 8678 哥伦比亚 2821 98090 42143 3488 卡塔尔 - 97003 83965 115 埃及 1503 69814 18881 3034 瑞典 - 69692 4971 5370 阿根廷 2667 67197 23040 1351 白俄罗斯 - 62424 47553 398 比利时 - 61509 17021 9754 厄瓜多尔 1825 58257 27887 4576 注 : 红色 为南 半球数据,新增病例迅速上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40363.html 2021年或2029年有风险 根据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 2013 、 2024 、 2035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20 、 2031 、 2041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根据流感暴发的六大气候特征,以下组合爆发流感的可能性较大: 2010-2013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2013-2015 年(拉尼娜、峰值、厄尔尼诺)、 2015-2018 年(峰值、拉尼娜、厄尔尼诺)、 2028-2031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谷值)、 2031-2033 年(拉尼娜、谷值、厄尔尼诺)、 2031-2035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太阳黑子实际变化周期为 9-13 年,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生也有两年误差。必须根据太阳黑子、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实际发生年份及时矫正,才能准确预测流感暴发的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644.html 2021年可能发生中等强度厄尔尼诺,2019-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值,2020-2021年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存在。2029-2030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谷值, 发生流感大流行的 概率最大。 根据历史记录,2020-2021年和 2029-2030年美国 发生流感大流行的 概率最大。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540 次阅读|10 个评论
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大流行病潜力:2021年或2029年有风险
杨学祥 2020-7-2 05:50
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大流行病潜力:2021年或2029年有风险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有可能成为大流行的新型流感!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6月29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论文显示, 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引起大流行的潜力。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将这种自2016年起开始在家猪间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暂时命名为G4 EA H1N1 , 这种病毒 具有高度适应感染人类的“所有特征”,需要密切监测。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1月31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1月25日,逾1900万人感染本次季节性流感,约有18万人住院,至少1万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68名儿童。随着流感的蔓延,这一数字预计还会上升。 美国的流感季节一般从当年10月开始,可持续到次年5月份。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预计,此次流感季将是10年来美国最严重的流感季之一。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0/0203/c1002-31567552.htm 在2006年,我们根据1890-2004年的综合数据,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亚周期爆发;在2009-2029年周期中,已经发生了2009-2010年一次亚周期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 美国在2019年发生的流感为什么没有全球大流行?主要是没有中等以上厄尔尼诺事件发生。 现在,厄尔尼诺又要来了,流感流行的威胁又会给新冠疫情雪上加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25066.html 根据 WSG 最新提供的 1948-202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校对值和 2020-204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计算值,可以得出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的最新结果。 表 1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 时间 2010 2011 2012 2013 2015 2016 2018 系数 -3 9 11.5 -4 10.5 -2 11 预测 拉 厄 厄 拉 厄 拉 厄 时间 2019 2021 2023 2024 2028 2029 2030 系数 -3 8 -2 -3 -3 9 11.5 预测 拉 厄 拉 拉 拉 厄 厄 时间 2031 2033 2034 2036 2037 2038 2040 系数 -3 10.5 -2 11 13 -2 9 预测 拉 厄 拉 厄 厄 拉 厄 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负值为负数两年累加值,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正值为正负系数累加值。 2010-2040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为 2011-2012 、 2015 、 2018 、 2021 、 2029-2030 、 2033 、 2036-2037 、 2040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的年份为 2010 、 2013 、 2016 、 2019 、 2023-2024 、 2028 、 2031 、 2034 、 2038 年。 WSG 计算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的可靠性可以从 2010 年的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原计算值为 -1 ,发生拉尼娜的可能性不大;新计算值为 -3 ,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最大,这被实践所证实。 根据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 2013 、 2024 、 2035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20 、 2031 、 2041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根据流感暴发的六大气候特征,以下组合爆发流感的可能性较大: 2010-2013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2013-2015 年(拉尼娜、峰值、厄尔尼诺)、 2015-2018 年(峰值、拉尼娜、厄尔尼诺)、 2028-2031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谷值)、 2031-2033 年(拉尼娜、谷值、厄尔尼诺)、 2031-2035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太阳黑子实际变化周期为 9-13 年,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生也有两年误差。必须根据太阳黑子、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实际发生年份及时矫正,才能准确预测流感暴发的时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63644.html 2021年可能发生中等强度厄尔尼诺,2019-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值,2020-2021年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存在。2029-2030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和太阳黑子谷值, 发生流感大流行的 概率最大。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大流行病潜力 19小时前 北晚新视觉网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有可能成为大流行的新型流感!据法新社报道,当地时间6月29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论文显示, 中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引起大流行的潜力。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将这种自2016年起开始在家猪间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暂时命名为G4 EA H1N1 , 这种病毒 具有高度适应感染人类的“所有特征”,需要密切监测。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法新社称,从基因序列上看,G4病毒似乎是从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毒株演化而来。BBC也提到,中国此次发现的新流感毒株与2009年的猪流感类似,但有一些新的变化。 据法新社报道,研究人员随后进行了各种实验,结果发现, G4病毒呈现出高度传染性, 可以利用人类细胞自我复制 。结果还显示,人类因季节性流感取得的免疫无法对抗G4病毒。 https://sgnews.7junshi.com/content/80ba433a5ad9047d.htm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大流行病潜力 19小时前 北晚新视觉网 法新社还提到,研究团队对养猪场从业者做了抽血检验,发现有10.4%的人员有感染史。此外,针对社会大众所做的检测也发现有4.4%的人口有感染史。这表示G4病毒已经具备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能力,但是目前尚未出现证据表明该病毒具有人传人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提出担忧: “ 该病毒可能会进一步适应人类,从而提升在人类之间造成大流行的风险 。”论文作者呼吁对养猪从业者加强医学监测。 上一次的流感大流行性始于2009年在墨西哥暴发的猪流感,导致全球数千万人感染,不过致死率没有最初担心的那么严重。但科学家强调,仍不能掉以轻心,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在猪群当中的这种新病毒,并对养猪业工人进行严密监视。 https://sgnews.7junshi.com/content/80ba433a5ad9047d_2.htm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大流行病潜力 19小时前 北晚新视觉网 当前正值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新型猪流感病毒被发现的消息无疑给人们本就紧绷着的神经进一步上弦。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报道中提到的G4新型猪流感病毒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的可能性是有的,尤其是在冬春之际的病毒流行季节,“2009年在美国发现甲型H1N1病毒后,世卫组织当时把全球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高到了6级。如果此次发现的G4病毒跟2009年的病毒差不多,也含有人类流感基因片段的话,是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流行的。” 杨占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G4病毒,我们得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轻心。但他同时提到, 目前不是流感病毒流行季节,对该病毒也不必过于担心 。“2009年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的死亡率在1%左右,低于新冠肺炎。”他说,“此外,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能力相比新冠病毒也更为有限,当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墨西哥两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恐慌。” https://sgnews.7junshi.com/content/80ba433a5ad9047d_3.htm 中国研究人员发现新型猪流感病毒,具有大流行病潜力 19小时前 北晚新视觉网 公开资料显示,人感染猪流感症状与感冒类似,患者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在预防方面,现阶段没必要扎堆去接种人流感疫苗,因为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预防猪流感并无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 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病因: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人感染后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 症状 与感冒类似,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 人类感染猪流感的最明显症状是“最初出现类似普通流感症状,但体温突然超过39度,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伴随有眩晕、头疼、腹泻、呕吐等症状或其中部分症状。 传播 传播速度快:人体对新变异病毒没有天然抗体。 传播方式: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新型猪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 人感染猪流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即可由人传染给猪,猪传染给人,也可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https://sgnews.7junshi.com/content/80ba433a5ad9047d_4.htm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病毒叠加新冠病毒: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杨学祥 2020-3-16 18:13
流感病毒叠加新冠病毒: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法国流感疫情蔓延 2020-03-16 08:51:40|来源:人民日报|编辑:颜观潮   法国卫生和医学研究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法国流感疫情正处于“大规模扩散”状态。自从去年11月暴发以来,共有2.3万余人次出现流感症状,311例病患病情严重,26名患者死亡。   法国季节性流感多发于11月至次年4月,每年可引起200万至600万人感染。去年,法国约有9900名病患因流感死亡。法新社报道指出,预计病患及死亡人数将快速增长。根据当前统计模型计算,今年季节性流感可能导致超过8000人死亡。   今年冬天在法国流行的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老人、孕妇和儿童易感,重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其中大部分为65岁以上、长期患慢性病等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据统计,当前流感患者中3/4的人没有接种流感疫苗。   此前,法国卫生部出台高危人群流感疫苗全额报销制度,并在全国范围授权药剂师为人们注射流感疫苗,以期将法国流感疫苗接种比例由2018年的46.8%提升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75%。但据媒体报道,法国接种流感疫苗人数近年来仍持续走低,大量法国民众和医疗护理人员都对此不够重视,甚至还存在抵触情绪。   法国公共卫生总局的流行病学家卡罗琳•菲特指出,当前法国流感的潜伏期最长72小时,传染性平均持续6天。法国公共卫生总局呼吁民众尽早接种疫苗,多通风,勤洗手,使用一次性纸巾,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并建议患者及时向全科医生、医疗部门等报告。   (原标题:法国流感疫情蔓延) http://news.cri.cn/20200316/3c749259-6549-d02d-7a81-640e60693283.html 流感和新冠病毒症状相似,日本怀疑美国是新型冠状病毒起源国? 2020-02-25 12:16 有必要澄清一点,日本没有怀疑新型冠状病毒起源于美国,日本没有说新型冠状病毒来自美国!2020年,全世界最大的疫情不是新型冠状病毒,全世界最大的疫情是美国的流感! 美国的流感非常严重,根据统计,美国流感爆发之后,有2600万人感染流感,有1.4万人因为流感而死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后,日本成为第二个重灾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数世界第二。被扣上世界第二大重灾区的日本不服气,想要摘除日本新型冠状病毒世界第二大重灾区的帽子! 日本发现美国有1.4万人死于流感之后,朝日电视台对美国的流感死亡人数产生了怀疑,朝日电视台就报道说,美国的流感居高不下,1.4万人因为流感丧命,在美国已经死亡的患者中,有人感染的可能不是流感,这些患者有可能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面对 日本的怀疑,美国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美国疾控中心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就对感染流感的人进行调查,采集美国流感患者的样本。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美国疾控中心终于如实公布了惊人的消息,经过他们的采集的样本调查发现,美国的很多患者并不是流感的感染者,也就是说,美国的很多患者感染的有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 既然如此,美国2600万感染者中,美国已经死亡的1.4万名感染者中,有多少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死亡的呢?美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流感开始爆发时爆发的呢?美国是不是第一个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国家呢?都有待确定! 如今,美国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起源国的怀疑对象,那么流感有可能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最华丽的外衣,在流感的掩护下,美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新型冠状病毒输出到世界各国,最终导致亚洲国家集中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 怀疑美国,是有原因的,2月7日当天,美国的疾控中心(CDC)已经承认,美国流感的症状和新型冠状病毒的症状十分相似,再加上美国承认美国的患者感染的不是流感,基本可以断定,新型冠状病毒正在美国蔓延、扩散,美国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比日本、韩国更加严重! 美国疾控中心发现美国很多患者不是感染流感之后,美国的各大城市已经开始评估目前的检测体制,看看是不是美国的检测体制出现了问题,看看美国是不是最先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的国家,看看美国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国! https://www.sohu.com/a/375673958_120192063 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病毒群发 世卫组织(WHO)2014年9月18日公布最新的埃博拉疫情统计,也是至今最完整的统计资料,以图表方式,把从去年12月30日以来,西非疫情国的病例每周增减情况与蔓延区域,完整加以说明。 这波疫情已经进入第37周,截至14日为止,包括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确认、疑似与可能的埃博拉病例累计达到5335例,造成2622人死亡。尼日利亚与塞内加尔则发现22例,8人死亡。 从世卫组织的统计可以看出,埃博拉疫情蔓延速度有加快的现象。8月17日当周的病例增加还不到400例,随后两周则扩大到每周约500例,到了最近2周以每周约700例的速度增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9089.html 全球登革热进入高发季节,亚洲、南美、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大量报告相关病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官网信息显示,截至今年7月,马来西亚登革热病例已累计登记50804例,94例死亡;斯里兰卡今年共确诊23355例;巴西今年共确诊659051例。 1996年地球进入21世纪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严重低温和低紫外线将导致多种病毒接连爆发。全球变暖持 续16年停滞也是一个重要信号。 2003年非典病毒爆发; 2009年甲型流感爆发; 2000年和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 2012-2014年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 2014年肠道病毒EV-D68爆发。 回顾15-17世纪小冰期时代的瘟疫横行,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未来低温期带来的瘟疫和多种病毒爆发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25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6365.html 广东登革热疫情呈现暴发态势敲响了病毒群发的警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0944.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31178.html 2019年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相继爆发。 我在2017年2月6日指出,2000-2035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2019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9-2020年可能为太阳黑子谷年,2020年可能进入严重低温冻害时期,符合流感流行的主要条件,流感可能在2017年孕育,在2018-2019年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808.html 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我们早在2006年就发现拉尼娜/厄尔尼诺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1)。 我们在2007年预测,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事实上,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表1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时 期 1890-1924 年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1947-1976 年 太阳黑子数 (对应左边年份)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低温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25.4,13.1 26.7,12.1 57.1,103.9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4.4,38,141.7 93.8,105.9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6.8,6.3 12.1,9.5 80.6,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2009 2015 2018 ?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6.3 2.7 103.9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190.2 105.9 12.6 2008 谷年 2013 峰年 2020 谷年?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 o 1902 o 1918 o 6.8 5.0 80.6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190.2 105.5 12.6 2008 2016 ? 2018? 世界流感爆发年 1890 1900 1918-1919 7.1 9.5 80.6,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7 190.2,184.8 105.9,105.5 27.5 2009 2016 ? 2019 ? 根据预测,2016-2017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2018-2019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18-2020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95231.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0 个评论
高致病性H5N8禽流感在沙特爆发:全球正面临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20-2-7 13:37
当大家还在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时候,今天我必须向大家谈的是,这种传染病控制住一点问题没有,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传染病大概率不会当年就消失,要警惕在今后几年内持续流行!根据我们的太空射线学说,从中长期看, 地球村已经进入了新发病毒高发期和频发期 ,未来30年左右会不断出现各种新发病毒传染病!理由是,地磁场减弱,太阳活动减弱,宇宙射线大幅增强!下一次传染病大流行大概率是流感大流行!出现地点大概率会是以墨西哥为中心的美洲地区和中国大陆周围,时间点是近一两年得事情!当这些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时候,请大家不要问我们的地球村怎么了?因为这就是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规律!这是我们敢于发出预测预警的底气!防控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时刻不能松懈! 随着地磁场和太阳活动的减弱,宇宙射线活动在不断增强,再加上太平洋上有可能再次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候鸟迁徙季的到来以及人间季节性流感活动的异常增强,全球正面临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美国季节性流感传播异常将增加新型流感大流行的出现的概率!2020年3-5月份是高风险期! 预则立,不预则废!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https://www.cdc.gov/flu/weekly/index.htm#ILIActivityMap Are we approac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N. Chandra Wickramasinghe , 1,2,3 * Jiangwen Qu 4 , 1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Tianji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2 Buckingham Centre for Astrobiology,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UK; 3 Sri Lanka Centre for Astrobiology, University of Ruhuna, Sri Lanka; 4 General Sir John Kotelawala Defence University, Sri Lanka 4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Tianji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ontributed equally:共同第一作者 *Corresponding: N. Chandra Wickramasinghe, E-Mail: ncwick@gmail.com , Tel/Fax number: +44 (0)2920752146 / +44 (0)7778389243 Abstract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nfluenza activity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he temperate zon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has led to a concern over global health and the impending prospect of another major pandemic. Based on a range of available evidence we argue that the current influenza situati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on-going La Niña phenomenon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the Pacific. The four most recent human influenza pandemics (1918, 1957, 1968, and 2009) were preceded by La Niña condi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almost all influenza pandemics in history fall within ± 1 year of sunspot extrema. Sunspot activity will reach its minimum in 2019. Therefore,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may well be imminent now,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1918-1919 pandemic. It will therefore be prudent and timely to strengthen worldwide surveillance strategies and to prepare ourselves for a future emergency. Influenza activity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he temperate zon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rom the end of 2017 to the beginning of 2018 and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concern over global health. Some countries have reported level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ICU admissions reaching or exceeding the peak levels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influenza seasons. According to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flu activity is now widespread throughout mo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umber of states experiencing exceptionally “high” influenza activity increased from 32 states (plus New York City and Puerto Rico) to 39 states (plus New York City and Puerto Rico). It is of interest to explore some of the mechanisms that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udden surge of influenza cases. There are indications to suggest that Influenza activitytends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times when La Niña conditions prevail . If so it might be argued that the current influenza situati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on-going La Niña (opposite of El Niño) phenomenon in the Pacific which could well serve as a driver of new viral pandemics. The six pandemics on record since 1889 all emerge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ollowing the “normal” flu season, suggesting that some other forces may predictably constrain pandemic risk . Furthermore, a recent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four most recent human influenza pandemics (1918, 1957, 1968, and 2009) were preceded by La Niña condi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 Some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such as extremely cold weather caused by La Niña conditions can alter the migration route, stopover time, fitness, and interspecies mixing of migratory birds and arguably affect their intermingling with domestic animals,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a purely Earth-bound theory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influenza modelling . In a recent review we have shown, however, that a purely Earth-bound theory of biology may be deeply flawed .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atmospheric and indeed space weather conditions could promote or enhance the role of extraterrestrial influences, including the arrival of external virions .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cosmic rays could be important in providing new pathways for the arrival of new virions, as well as the modification of already circulating viruses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unspot activity and certain aspects of global climate is in general well attested in the literature. At a minor level a correla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fluctuations of solar cycle length and mean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re possibly linked.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is found in the Manunder minimum when during an exceptionally cold interlude (mini-ice age) between 1645-1715 there was very little sunspot activity, It is possibly no coincidence that almost all influenza pandemics in history fall within ± 1 year of sunspot extrema (maxima and minima) , and we should note with a sense of caution that sunspot activity is indeed predicted to reach a record low minimum in 2019 .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Sunspot Index and Long-term Solar Observations of World Data Center, sunspot activity will reach its low minimum in 2019 (Figure 1). Figure 1 Predictions of the monthly smoothed Sunspot Number Daily sunspot number (yellow), monthly mean sunspot number (blue), smoothed monthly sunspot number (red) for the last 13 years and 12-month ahead predictions of the monthly smoothed sunspot number: SC (red dots) :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an interpolation of Waldmeier's standard curves; It is only based on the sunspot number series. CM (red dashes) : method (from K. Denkmayr and P. Cugnon) combining a regression technique applied to the sunspot number series with the aa geomagnetic index used as a precursor (improved predictions during the minimum phase between solar cycles). New data released by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further reveals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is systematically weakening by around 5% every ten years, which is nearly ten times faster than previous estimates . Furthermore, it is weakening faster in some places more than in others. For example,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AA) is a large depress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characterized by values of g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round 30% lower than that expected for those latitudes, and this covers a large area in the South Atlantic Ocean and South America. According to Swarm satellite monitoring results, SAA has moved steadily westward and weakened further by about 2%. Cosmic rays, particularly galactic cosmic rays, can reach their maximum intensity whe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declining dramatically and when the sun is least active. Low solar activity can also give rise to exceptionally cold winter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 The superposition of all these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are now well attested can promote epidemic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influenza subtypes. Influenza pandemics can emerge via genomic re-assortment between circulating human and animal strains and also almost certainl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extrinsic viral components . Abnormal climate change patterns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 deep solar minimum and La Niña conditions can bring divergent influenza subtypes together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the possibility of externally introduced virions this could facilitate the re-assortment of circulating influenza virions through simultaneous multiple infection of individual hosts, thus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an antigenically novel strain capable of causing a devastating worldwide pandemic. In view of the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we have discussed the area around South America is very likely to be a possible starting point of the next influenza pandemic. In summary, there are powerful indicators to suggest that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is fast approaching, almost 100 years after the devastating historic pandemic of 1918/1919. It will thus be prudent and timely to strengthen worldwide vigilance and surveillance strategies including space weather and stratospheric monitoring and to prepare ourselves for a future emergency. References 1.ViboudC,PakdamanK,BoëllePY,et al.Association of influenza epidemics with global climate variability . Eur J Epidemiol ,2004,19(11):1055-1059. 2. FlahaultA,ViboudC,PakdamanK,et al.Association of influenza epidemics in France and the USA with global climate variability .Intl Congress Series, 2004,1263(2004):73-77 3.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http://origin.cpc.ncep.noaa.gov/products/analysis_monitoring/ensostuff/ONI_v5.php 4.Spencer J. Fox , Joel C. Miller, et al. Seasonality in risk of pandemic influenza emergence . PLoS Comput Biol. 201713(10):e1005749; 5.ShamanJ,LipsitchM.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2013,110(suppl 1):3689-3691. 6. Steele, E.J. et al., Cause of Cambrian Explosion - Terrestrial or Cosmic?, P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8 136:3-23. 7.Hoyle, F. and Wickramasinghe, N.C., Influenza – Evidence against contag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90,83(4), 58 8.Qu J. (2016)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 Rev Med Virol. 2016;309-313. 9. Qu et al., (2016) Sunspot Activity, Influenza and Ebola Outbreak Connection , Astrobiol Outreach, 4:2 10.Ineson S, Scaife AA, Knight JR, et al.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Nature Geoscience, 2011,4:753-757. 11.ChristopherF, NilsO, StavrosK, NicolasG, LarsT. Recent g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from Swarm and ground observatories as estimated in the CHAOS ‑ 6 geomagnetic field model. Earth, Planets and Space.2016;68:112. 流感大流行预警论文: https://www.hilarispublisher.com/open-access/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pdf 原标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高致病性H5N8禽流感在沙特爆发 4日,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工人穿着防护服,在农场中搬运箱子。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本周宣布,一种传染性极强的H5N8亚型禽流感在沙特阿拉伯爆发。   据路透社2月5日报道,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援引沙特环境、水资源和农业部的消息称,禽流感爆发于沙特中部的苏德尔地区,已导致超过2.2万只鸟类死亡,另有38.5万只禽类被扑杀。这是自2018年7月以来沙特首次爆发H5N8病毒。   沙特阿拉伯环境、水和农业部2月4日发表声明说,沙特一处家禽饲养场发现高致病性H5N8型禽流感疫情,目前该饲养场近40万只禽鸟已被扑杀。   沙特环境、水和农业部发言人阿卜杜拉·哈伊勒说,应急小组在现场采取紧急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已收到沙特环境、水资源和农业部的通报。通报说,该疫情发生在首都利雅得附近的苏德尔地区,导致超过2.2万只禽鸟死亡,该饲养场中的其余38.53万只禽鸟已全部被扑杀。这是自2018年7月以来沙特首次暴发H5N8型禽流感疫情。   哈伊勒呼吁家禽养殖户提高警惕,在处理禽类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告诫民众不要猎杀候鸟或野鸟。   H5N8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禽类之间的高度传染性病毒。自2014年全球首次发现H5N8型禽流感病毒以来,尚未发现人感染这种病毒的病例。 责任编辑:郑亚鹏 https://news.sina.com.cn/w/2020-02-07/doc-iimxyqvz0931992.shtml  原标题:新疆湖南连发5起禽流感疫情,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仍严峻   2月1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官网发布, 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发生一起家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   根据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邵阳市双清区某养殖户饲养的肉鸡发生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养殖户存栏肉鸡7850只,发病死亡4500只。   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有关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已扑杀家禽17828只,全部病死和扑杀家禽均已无害化处理。   连发5起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这已经是2020年以来,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的第5起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在此之前,新疆从1月8日起,1月16日、20日、21日,接连发生4起当地野生天鹅发生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禽流感疫情的暴发,尤其是波及到家禽,再加上一湖之隔的湖北爆发新型肺炎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有关,多个省份为有效防范疫情扩散,发布紧急通知,全面禁止市场销售活禽。   因此,这起家禽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一下子引发了舆论的关注。   关于禽流感疫情,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已经进行了部署。   1月30日,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冬春季节是动物疫病高发季节。入冬以来,湖南省连续出现低温阴雨等恶劣天气,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生长,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仍然严峻。春节过后,动物补栏调运频繁,候鸟向北迁徙,增加了疫病传入风险。部分去年秋季防疫畜禽已经超过有效保护期,动物抗病力整体下降,疫病发生风险增加。   湖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副指挥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袁延文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加快补齐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短板,切实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并且提出重点做好包括“落实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措施”在内的6方面工作。   袁延文要求,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当前农业农村部门一项突出的重点工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防控责任,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防疫物资准备。   在此次关闭活禽交易之前,国内不少地方也一直存在活禽销售的行为。这背后既有顶层设计较为笼统,各地自行制定的管理办法存在差异,也有受传统习俗、消费观念等影响,不少消费者仍然习惯购买当场宰杀的活禽。   因此,尽管各地的活禽交易管理办法已出台多年,但“地下鸡市”一直存在。当然,集饲养、宰杀、销售为一体的活禽供应链发展仍不够成熟。   野生动物疫情将保持上升态势   第一财经记者掌握的信息,其实早在去年底,多方专家就进行了研判,结论是“2020年全国野生动物疫情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国家林草局监测总站的消息称,2019年12月5~6日,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在海南省琼海市组织召开了2019年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主动预警工作总结会暨2020年野生动物疫病发生趋势会商会。   会商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中山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不同部门和院校的14位专家针对非洲猪瘟、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西尼罗热等重要野生动物疫病的发生趋势和风险因素做了专题报告。   专家研判认为,2020年全国野生动物疫情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非洲猪瘟在野猪种群中发生并继续扩大传播的风险较大;禽流感、狂犬病、鼠疫等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在野生动物与家禽家畜间互传,并传播给人类的风险持续存在;小反刍兽疫、犬瘟热等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安全的威胁较大,其病原体在野生动物与家畜间互传的风险不断增加;西尼罗热、尼帕病毒病等经边境地区野生动物传入我国的风险不可忽视。(本报记者章轲对本文亦有贡献) http://www.xyzc.cn/article-301930-1.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2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9-10-16 15:35
【摘要】: 1918年的大流行实际上与西班牙没有多大关系。虽然该病已经在法国和美国造成了很高的死亡率,但由于战时的消息封锁,所以并没有公布这些国家的疫情。法国医生甚至在提及该病时采用代码,称之为“maladieonze”,意思是“疾病11”。当该病在战争期间中立的西班牙出现时,该国没有封锁消息的限制,因此首次公开报告了流感大流行。于是就有了“西班牙流感”。    1918年的大流行实际上与西班牙没有多大关系。虽然该病已经在法国和美国造成了很高的死亡率,但由于战时的消息封锁,所以并没有公布这些国家的疫情。法国医生甚至在提及该病时采用代码,称之为“maladie onze”,意思是“疾病11”。当该病在战争期间中立的西班牙出现时,该国没有封锁消息的限制,因此首次公开报告了流感大流行。于是就有了“西班牙流感”。   一种独特的疾病   病原体无视国界、社会阶层、经济地位或甚至年龄。   虽然流感在年幼或老年人中通常更加致命,但作为一个例子,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20至40岁的男性中异常致命。   流行病会扰乱经济和社会功能,如在学校、工作和其它群众集会场所。流感大流行也可能对一个国家卫生系统的整体运作产生重大影响,因为需要大量消耗资源和依赖卫生工作者。   正如许多其它疾病一样,流感大流行对贫困和社会边缘化社区的影响最大。   《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类似1918年的疾病大流行对现代世界的潜在影响,发现“最不能负担大流行防范费用的国家和地区会受到最大的影响”。   然而,当今的世界与100年前截然不同。   与遭受1918年流感大流行影响的世界不同,我们现在拥有抗病毒药物、疫苗、诊断测试法和现代监测技术。其中许多进展是由世卫组织与其它机构以及国家和区域机构密切合作牵头的。我们也从20世纪和21世纪后来的疾病大流行中吸取了教训。   正如这份“聚焦点”将展示的那样,我们有比以往更多的工具来对抗流感大流行。其中包括开发了全球流感监测系统以持续监测流行的流感病毒株的演变,商定了前所未有的协议以确保共享流感病毒和数据并同时加强全球防范能力,努力不断提高季节性流感疫苗和强大的抗病毒新药的有效性。   然而,对于下一次流感大流行,未来仍然存在挑战,特别是要确保世界上所有国家之间的最佳全球合作,并确定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能公平地获得疫苗、治疗和诊断的机制。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减轻疾病的影响,拯救生命,降低经济和社会费用。但各国应继续努力做好防范工作,并应整合创新的救命干预措施”,世卫组织传染性危害管理司Sylvie Briand博士说。   可预测的不可预测性   大流行性流感暴发是不可预测的。1957年中国暴发的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造成世界各地100万人死亡。1968年,另一次疫情估计夺走了100万至300万人的生命。2003年,甲型H5N1或所谓的禽流感重新出现,突出了病毒如何从动物传播给人类,但疫情没有达到大流行阶段,因为无法在人与人之间持续地传播。   地图:2009年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   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大流行始于墨西哥,在原本健康的成年人中引发了严重的病情,并迅速蔓延到214个国家和海外领地或社区。据认为,有10.5万至39.5万人死亡。即便如此,世界还是相对幸运的:疫情比一些季节性流行病更为温和,后者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会多一倍。   世卫组织召集的一个国际委员会审查了对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反应,并发现“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或任何类似的全球持续、威胁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该委员会呼吁不仅要加强核心公共卫生能力,而且要加强研究,采用多部门方法,强化卫生保健服务系统,推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并改善健康状况。   全球流感规划   1947年,也就是世卫组织《组织法》生效的前一年,联合国的世卫组织临时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全球流感规划,以追踪病毒的变化。因此,在不同国家之间共享病毒和数据以获得最新疫苗成为抗击季节性流感和大流行性流感的核心工具之一。   1952年,世卫组织启动了全球流感监测网络,在全球拥有26个合作实验室。今天,这个已有66年历史的网络重新命名为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GISRS),由114个国家的153个机构组成。   该系统持续监测引起人间季节性疫情的流感病毒、人畜共患病疫情和潜在的流感大流行,并针对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流感季节每年做出两次疫苗选择决定。拥有国家流感中心的国家共享病毒样本和数据,以支持这种持续的监测工作。   “GISRS是抗击流感的第一线。它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例子之一”,张博士说。“信心、信任和分享以及会员国的承诺,对大流行的防范至关重要。”   “鉴于我们目前的技术和知识,大流行性流感是我们无法阻止或消除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处理流感大流行的大部分工作必须是在疫情发生时开展的,以便对健康和社会产生影响”,张博士说。“季节性流感疫情为防范下一次大流行提供了真正的机会。要在现在和将来取得最佳结果,有三个关键因素:病毒和信息共享的及时性和质量、研究和创新以及全球协调。为了应对大流行性流感,世界必须团结一致”,她说。   每个星期,各国都会通过一个名为FluNet的系统向世卫组织报告新发现的流感病例。另一个系统FluID对与流感相关的流行病毒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世卫组织还在开发一种评估工具,为大流行性流感严重程度提供基线,以便在出现新病毒株时,有一个测量仪可以比较病毒的毒性。   “流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不断变化。因此,就季节性病毒而言,病毒不断发展和变化,并规避现有疫苗保护人群的能力”,世卫组织美国亚特兰大流感监测、流行病学和控制合作中心主任Jacqueline Katz博士说。“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要在发现可能导致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方面处于领先低位。”   大流行防范   2004年再次出现具有大流行潜力和毒力很强的流感病毒,引发了全球关于发展中国家获得大流行性流感疫苗的讨论。一些大量发生人类感染的国家表示的担忧是,它们与GISRS共享病毒样本,但又知道如果发生流感大流行,它们可能无法获得使用来自这些样本的信息和材料制作的疫苗。   为加强共享可能引起人间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并增加发展中国家获得疫苗和其它至关重要的大流行应对物资的机会,世卫组织的194个会员国在2011年制定了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该框架将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在发生流感大流行时获得疫苗、抗病毒药和诊断方法。   该协议的两个主要好处是:首先,从GISRS接收疫苗病毒的疫苗生产商必须承诺向世卫组织提供其未来大流行疫苗产量的10%左右,以便在发生下一次流感大流行时可以将其分发给有需要的国家。其次,使用GISRS的流感产品生产商应每年向世卫组织捐献2800万美元,然后世卫组织将用这些资金来加强各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能力。   “通过与行业伙伴合作,我们可以加强能力薄弱国家的全球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各国通过共享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流感病毒,使GISRS网络能够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世卫组织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秘书处主管Anne Huvos说。   我们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了吗?   流感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疾病,因此预防、防范和应对方面的工作必须不断进行调整以跟上这些变化。?   世卫组织和各伙伴正在制定今年将推出的经更新的《全球流感战略》。这将支持各国发展季节性流感预防和控制能力。国家做出的这些努力将转而为应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创建更充分的全球防范能力。该战略侧重于三个优先事项,即加强大流行防范,扩大季节性流感的防控,以及开展研究与创新。研究和创新包括改进流感暴发的建模和预测,以及研制新疫苗,包括可能对所有流感病毒株有效的通用流感疫苗。   然而,在大流行期间研制和分发疫苗可能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与遏制季节性流感所需措施相同的非药物措施将至关重要。其中一些措施是个人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生病时待在家里以及勤洗手。   各组织也可以采取措施,例如实施政策,对可能容易传播病毒的集会进行限制;世卫组织目前正在制定关于此类措施的指导。这些新指南将借鉴1918年和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证据和经验。然而,即使有最好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有些人仍会感染流感。对于患有严重流感的人,已有治疗该病的有效抗病毒药物。   今天,不足一半的国家具备国家流感大流行防范计划,而且其中很少有国家已更新其计划以便考虑从2009年吸取的经验教训。毫不奇怪,正在努力加强本国初级卫生保健系统的低收入国家往往缺乏制定和实施大流行防范计划的资源或行动空间。   有效的大流行应对措施的核心是一个强大、资源充足的卫生系统。其中包括训练有素和有偿的卫生工作者;有效的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体系;优质的快速诊断实验室服务;获得包括疫苗在内的医疗产品;用于跟踪和报告疾病病例的可靠系统。   “在改善国际协调以及调动充足和可持续资源用于开展防范和研究以开发更好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和诊断方法方面,我们仍然面临挑战”,Briand博士说。“最重要的是,需要向所有国家,特别是资源最欠缺的社区,提供这些应对措施,因为它们将是下一次流感大流行中最脆弱的群体。”   “鉴于我们目前的技术和知识,大流行性流感是我们无法阻止或消除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我们的工作必须是在大流行发生时进行管理,并限制其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张博士说。“季节性流感疫情为防范下一次大流行提供了真正的机会。要在现在和将来取得最佳结果,有三个关键因素:分享的及时性和质量、研究和创新以及全球协调。为了应对大流行性流感,世界必须团结一致”,她说。   (来源: https://www.who.int/influ-   enza/spotlight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编辑部编辑)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注澳洲流感动态:“杀人”流感再度升级!300多人因此死亡
qujiangwen 2019-8-12 23:02
澳洲“杀人”流感再度升级!300多人因此死亡,专家却这么说... 2019-07-12 15:05 据《每日邮报》报道,澳洲“杀人”流感再度升级,今年已有300多人因此身亡。 (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据悉,与往年相比,今年7月确诊的流感病例相对较高。 据澳洲卫生厅透露,今年已有306人因此身亡。 尽管如此,流感专家、Immunisation Coalition的会长Robert Booy仍认为,今年的流感季节还是属于温和性的,不会像2017年那么严重。 他还表示,今年的流感季节一开始可能会出现“疯狂感染”的现象,但据预计,感染人数或将减少。 “今年的流感季节才刚开始,感染人数就这么高,的确令人担忧。 但在我看来,这一数值已达到顶峰,并趋于稳定,且极有可能会开始减少。 ” 他还表示,流感季节通常在8月和9月达到峰值,但今年的8月和9月,流感季节可能已经结束。 新州卫生厅的传染病主管Vicky Sheppeard也这么认为,她于周四接受采访时透露: “流感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病毒,但我希望现在已经到达了峰值,并在未来几周,感染人数会开始减少。 ” (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据联邦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澳洲已确诊13.8万例流感病例,远超前五年1.7万的平均水平。 2018年,有5.88万例流感病例被记录在案,125人因此身亡。 2017年,有25万例流感病例被记录在案,1163人因此身亡。 据称,还有许多人没有被统计,所以这些数据是不完整的。 此前还有报道称澳洲流感病毒变异,对此,Booy表示,病毒变异是很自然的,墨尔本的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Influenza Centre并未透露任何相关消息。 (图片来源:《每日邮报》) Sheppeard也表示,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他们发现四种流行性流感病毒中有少数出现了变异,但现有的疫苗对大多数流行性流感病毒仍有效。 她还表示,疫苗的效果和以往一样有效,约有一半的潜在流感病例被“扼杀”,并降低了确诊患者的严重程度。 “然而,不幸的是,仍有部分人,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人,就算接种了疫苗,仍无济于事。 ” RECOMMEND 热点新闻 RECOMM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http://www.sohu.com/a/326439617_170561 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正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狼要来了?世卫组织推出新的全球流感战略!
qujiangwen 2019-3-14 12:46
世界卫生组织声称,全球在2019年将面临另一场大型流感,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会有多严重。而在这方面的全球防御跟任何国家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系统最薄弱的环节一样,还存在不足。 世卫组织不断监测流感病毒的传播情况,检测潜在的大流行病毒株,会有114个国家的153个机构参与全球监测和应对。 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都会建议将哪种菌株纳入流感疫苗中,保护人们免受季节性流感的侵害。如果发现新的流感病毒株具有大流行的潜在风险,世卫组织已跟所有主要参与者建立了独特的伙伴关系,确保有效和公平地获得诊断、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2018年10月,由我和世界著名宇宙学家Chandra Wickramasinghe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合著的论文《Are we approac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正式发表,我们在论文中明确指出,地球村在2019年左右极有可能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美洲地区仍然是大流行发生的高风险地区。我们已经领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出了流感大流行的预警!但是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备战新的全球流感大流行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值得褒奖! https://www.omicsonline.org/open-access/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10626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834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657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世卫组织推出新的全球流感战略 世卫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 今天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布了《2019-2030年全球流感战略》,旨在保护各国人民免受流感威胁。该战略的目标是预防季节性流感,控制流感从动物向人类传播,并为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做好准备。 ▼ 谭德塞博士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大流行性流感的威胁始终存在。新流感病毒从动物传播给人类并可能导致大流行的持续风险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再次发生流感大流行,而是什么时候发生。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做好准备——重大流感疫情的成本远远超过预防的价格。” 流感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每年全球估计有10亿例病例,其中300万至500万例为重症病例,导致29万至65万例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死亡。世卫组织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接种疫苗对于严重流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和卫生保健人员尤为重要。 新战略是世卫组织为流感制定的最全面和最具影响力的战略,概述了每年为人群提供保护的途径,并通过加强常规规划帮助为大流行做好准备。该战略的两个总体目标是: 1. 在疾病的监测和应对、预防和控制以及防范方面加强国家能力。为此,要求每个国家都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流感规划,以促进国家和全球防范及卫生安全。 2. 为预防、发现、控制和治疗流感开发更好的工具,例如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目标是使所有国家都能获得。 “通过伙伴关系和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针对具体国家开展的工作,世界已加强了防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应对另一次大流行,但我们的准备仍然不够充分。这个战略的目标就是要使我们能够做好充分准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卫生系统准备好管理大流行的冲击,而这只有在卫生系统本身强健时才有可能做到。” ——谭德塞博士 世卫组织总干事 要成功实施这一战略,有效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世卫组织将扩大伙伴关系,以增加新的和改进的全球流感工具的研究、创新和获取,使所有国家受益。与此同时,世卫组织将与各国密切合作,提高其预防和控制流感的能力。 新的流感战略以世卫组织一些成功规划为基础并从中受益。65余年来,由世卫组织合作中心和国家流感中心构成了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对季节性趋势和可能的大流行性病毒进行了共同监测。该系统是全球流感预警系统的支柱。 《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的持续成功对该战略至关重要,这是一个独特的获取和利益共享系统,有助于共享可能引起大流行的病毒,并在发生大流行时提供救生疫苗和治疗,同时支持通过业界的伙伴关系捐款,在各国建立大流行防范能力。 该战略符合世卫组织的任务之一,即提高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并加强全球防范。在制定战略过程中进行了磋商,征求了会员国、学术界、民间社会、业界以及内部和外部专家的意见。 支持各国加强其流感应对能力还将产生附带利益,有助于发现一般感染,因为各国将能更好地识别埃博拉或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其它传染病。 通过实施新的世卫组织全球流感战略,世界将更接近每年减少流感影响的目标,并为流感大流行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转载自:世界卫生组织 官方微信 世卫组织推出新的全球流感战略! 2019年3月11日 新闻稿 日内瓦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今天发布了《2019-2030年全球流感战略》,旨在保护各国人民免受流感威胁。该战略的目标是预防季节性流感,控制流感从动物向人类传播,并为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做好准备。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大流行性流感的威胁始终存在。新流感病毒从动物传播给人类并可能导致大流行的持续风险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不是会不会再次发生流感大流行,而是什么时候发生。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做好准备——重大流感疫情的成本远远超过预防的价格。” 流感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每年全球估计有10亿例病例,其中300万至500万例为重症病例,导致29万至65万例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死亡。世卫组织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接种疫苗对于严重流感并发症风险较高的人群和卫生保健人员尤为重要。 新战略是世卫组织为流感制定的最全面和最具影响力的战略,概述了每年为人群提供保护的途径,并通过加强常规规划帮助为大流行做好准备。该战略的两个总体目标是: 在疾病的监测和应对、预防和控制以及防范方面加强国家能力。为此,要求每个国家都制定符合自己需要的流感规划,以促进国家和全球防范及卫生安全。 为预防、发现、控制和治疗流感开发更好的工具,例如更有效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目标是使所有国家都能获得。 谭德塞博士说:“通过伙伴关系和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针对具体国家开展的工作,世界已加强了防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应对另一次大流行,但我们的准备仍然不够充分。这个战略的目标就是要使我们能够做好充分准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卫生系统准备好管理大流行的冲击,而这只有在卫生系统本身强健时才有可能做到。” 要成功实施这一战略,有效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世卫组织将扩大伙伴关系,以增加新的和改进的全球流感工具的研究、创新和获取,使所有国家受益。与此同时,世卫组织将与各国密切合作,提高其预防和控制流感的能力。 新的流感战略以世卫组织一些成功规划为基础并从中受益。65余年来,由世卫组织合作中心和国家流感中心构成了全球流感监测和应对系统,对季节性趋势和可能的大流行性病毒进行了共同监测。该系统是全球流感预警系统的支柱。 《大流行性流感防范框架》的持续成功对该战略至关重要,这是一个独特的获取和利益共享系统,有助于共享可能引起大流行的病毒,并在发生大流行时提供救生疫苗和治疗,同时支持通过业界的伙伴关系捐款,在各国建立大流行防范能力。 该战略符合世卫组织的任务之一,即提高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并加强全球防范。在制定战略过程中进行了磋商,征求了会员国、学术界、民间社会、业界以及内部和外部专家的意见。 支持各国加强其流感应对能力还将产生附带利益,有助于发现一般感染,因为各国将能更好地识别埃博拉或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其它传染病。 通过实施新的世卫组织全球流感战略,世界将更接近每年减少流感影响的目标,并为流感大流行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https://www.who.int/news-room/detail/11-03-2019-who-launches-new-global-influenza-strategy Global Influenza Strategy 2019–2030.pdf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8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应考虑建立自己独特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热度 1 qujiangwen 2019-3-5 12:38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和 2015 年发生的寨卡病毒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全球发现新病原体的能力还很不足,若要快速有效地应对新发和不明原因性传染病突发疫情,必须建立发现新病原的预警技术体系和新病原学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和发现新病原的工作。 在新发传染病的传播中,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以目前的基础和技术,尚无法预测下一场大范围流行病何时何地暴发。如果去尝试在宏观上预测,就需要对不计其数的病原体进行全面检测,但是这种做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实际操作中是不现实的。最现实的防疫秘诀是, “ 基础进步,技术则进步 ” 。这个 “ 基础 ” 指的是,充分理解什么样的关键因素是值得去监测的,以及如何能在一种流行病在局部开始传播前、就在局部地区检测到它,如何在其转为大规模流行疾病前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如何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确定病原体的种属及其变种,尽快推出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治疗方法或药物。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对未来可能暴发的传染病进行有效预测,至少可以做到充分预警,使应对疫情的动作能够迅速及时。 近些年来随着各种新发病毒传染病在全球的不断出现,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这些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什么会在此时出现?为什么会在一些特殊的地域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和预警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由于目前的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以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为例,关于流感大流行起因的问题,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 19 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 20 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 “ 凶手 ”— 病毒 “ 捉拿归案 ” 。 1930 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 1933 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 , 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然而学术界对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有很大的争议,这其中主要包括突变选择学说,动物源学说,潜伏感染学说,气候突变学说,飞禽传播学说,太阳黑子学说等,但是都尚无定论。由于全世界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原因和机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无法准确的对流感大流行开展预测预警。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可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根据 世界卫生组织 的规定,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 “ 显著增加 ”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动物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该预警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目前,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 OR 为 5.60 ,并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暴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暴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 — 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并且从 1580 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 。近些年来,也有众多通过症状监测开展流感暴发的研究。如果互联网上关于某种传染病的搜索结果在短期内激增,这可能准确预示着此种疾病将会暴发。例如,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会通过 Google 等搜索引擎了解流感的暴发情况以及应对流感的一些措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某些与流感的关键词,如流感、勤洗手、带口罩、流感疫苗等会高频率出现。同样地,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也会通过 twitter 等聊天工具反映用户本人、朋友是否感染流感,或者与流感相关的信息等。因此,利用 Google/twitter 等工具抓取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准确地判断流感在哪里扩散。美国科学家将 2004-2009 年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估算结果与官方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Google 流感搜索引擎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历史流感疫情非常接近 , 并且可以赶在政府和流行病学专家之前两个星期提前预测到流感暴发的出现[ 8 ]。 Jiwei L 等通对 Twitter 数据流加以过滤,留取与流感相关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加上地理位置标签,以显示相关流感 Twitter 信息来自哪里,以及这些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他们统计了 2008 年 6 月到 2010 年 6 月约 100 万用户发布的 360 万条同流感相关的 Twitter 信息,研究显示 Twitter 的流感信息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感暴发数据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成功推断出哪些地区出现了流感暴发的初期症状,进而提前预测到某个地区流感即将到来[ 9 ]。虽然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能比传统监测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到传染病的暴发 , 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传统监测系统,而只能作为疾病监测预警手段的一种补充。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 综上所述 , 目前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虽然世界各国已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 , 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仍任重道远。因此 , 有必要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进行评估 , 以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应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当前传染病预测预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运用最新理论,探索实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测预警系统,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预警系统进行验证,进而制定最优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有效的预测预警手段,可以为政府主管部门的科学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又能为进一步开展其它疾病的预测预警及控制开辟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手段,从而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Fineberg HV.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Lessons from the H1N1 Influenza of 2009. N Engl J Med. 2014,370:1335-1342. 2.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Med Hypotheses.2007,68,1189-1190. 3.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Canadian J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12:61-62.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PNAS. 2012, 109 (12):1-3. 7. Mazzarella A, Giuliacci A, Pregliasco F. Hypothesis on a possible role of El Niño in theoccurrence of influenza pandemics.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105: 65-69. 8. Ginsberg J, Mohebbi MH, Patel RS, et al.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 Nature, 2009,457 (7232): 1012-1014. 9. Jiwei L, Claire C. Early Stage Influenza Detection from Twitter.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3,18,( 1309).7340 . 10.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20(2):122. 11.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6;27(2):93-95.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监测纳入预警系统 面对2009年的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甲流为什么会在2009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甲流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 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 科 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流感大流行等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 因为 这一学说很可能是正确的,需要引起公共卫生专家的足够的重视。具体分析见: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非法人创新单元,于2014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其宗旨是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性机构,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应对不断发生的严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但是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科学界对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和发生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无法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正因为如此,建立跨学科对话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非常重要! 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学说包括突变选择学说,动物源学说,潜伏感染学说,气候突变学说,飞禽传播学说,太阳黑子学说等,前 5 个学说只是部分的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机制,但太阳黑子学说在不否定上述几个学说的基础上,将前 5 个学说整合成一个主线,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候鸟迁徙、动物种群混合以及射线导致病毒基因变异和重组的角度科学的阐述了太阳黑子活动为什么会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今年正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00周年,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在内的射线综合监测纳入流感大流行监测范围,以便于早日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成立 2014年12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非法人创新单元“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以下简称“流感中心”)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微生物所党委书记李俊雄主持了揭牌仪式。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对流感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肯定了流感中心团队在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做出的卓越成果,指出这是中科院实时、长效应对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使中科院的流感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他希望流感中心能够不负众望,凝聚院内外流感研究的核心力量,为国家的流感基础理论研究和疫情预测预警作出贡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表示,希望今后能够通过流感中心这个开放的综合研究平台,把中国疾控中心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源与中科院强大的综合科研实力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国的流感研究工作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指出,病原微生物研究作为微生物所新的学科生长点,近年来在中科院院士高福的带领下稳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的重要成果。刘双江表示,微生物所将继续支持和推动流感中心的发展壮大,希望流感中心能够以此为契机,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跨院跨所的强强联合,为国家应对不断发生的严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力量。   流感中心主任、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介绍了流感中心的定位、研究方向、研究团队、运行机制设想等。高福说, 流感中心将建设成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性机构,服务于国家需求,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 为我国流感防 控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理论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   在揭牌仪式之前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微生物所相关研究人员先后从流感病毒侵入释放、流感病毒细胞核-胞浆穿梭、致病过程中宿主因子调控等方面作了研究进展报告。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依托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参与共建。 http://www.cas.cn/sygz/201412/t20141229_4283090.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注流感动态:季节性流感持续活跃,3-5月份需警惕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9-2-21 16:58
目前太阳活动出奇的安静,太阳上已经连续多日观察不到黑子。宇宙射线,目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2009年发生甲流时的水平。加上目前太平洋上正在形成的厄尔尼诺以及今后3-5月份的候鸟迁徙季,全球很可能会在2019年的3-5月份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这是我们在博客中多次阐明的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3662.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4721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1471.html 香港夺命流感致226死 医院挤爆看病排队7小时 2019-02-21 10:23 来源: 海外网 原标题:香港夺命流感致226死 医院挤爆看病排队7小时 家长注意了:流感肆虐 香港逾200所幼园停课一周 图源:香港经济日报 海外网2月21日香港流感肆虐,据统计,目前已有226人感染流感死亡。而学校作为流感的高发地,目前正在推广流感疫苗的接种计划。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截止至2月19日,累计录入416宗成人严重感染流感的个案,当中226人死亡。20日,当日再增加12宗个案,9人死亡。严重的个案几乎全部感染甲型流感,而死亡个案中约75%是长者。 多人在公立医院等候(图源:香港东网) 冬季是香港的流感高发期,这个时候的公立医院也尤其繁忙。此前,香港医院管理局数据显示,18日,香港公立医院急症诊室首次求诊人数超6000人。15间有提供内科病床的公院全数爆满,午夜时整体内科病床占用率为112%。另据香港东网报道,病人等候就诊的时间也较长,联合医院急症室等候时间最长,要等超过7小时,玛丽医院和广华医院均要等超过5小时。 公立医院床位紧张(图源:香港东网) 另外,不少学校也纷纷“中招”。香港防护中心表示,自18日幼儿园普遍复课后,已有9宗幼儿园或幼儿中心出现流感爆发个案。对此,卫生署于本学年推出“学校外展疫苗接种先导计划”,本年度至周日(17日)已有402间小学获安排外展接种流感疫苗,较上学年增加65间,小学生接种率亦达55.3%。而2018-2019年度6个月至未满12岁儿童亦于计划下接种约37.1万剂疫苗,按年同期增加118.4%。 食卫局局长陈肇始20日于立法会表示,先导计划已见成效,卫生署将于下学年度起将计划恒常化,并以先导模式扩展至幼儿园和幼儿中心;署方现正咨询有关持份者,稍后会公布有关详情。 小孩在接种疫苗(图源:香港经济日报) 幼儿园协会会长唐少勋表示,现时幼儿园学生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不高,主要因父母忙碌没有时间带子女去接种,认为有关计划有效提高接种率,让家长没有理由不让子女接种疫苗;又希望计划推行至全港幼儿园,不用抽签。 大埔及北区幼儿教育校长会主席郭楚翘亦欢迎有关计划,但幼儿园学生较年幼,对打针恐惧,建议安排医护到校注射疫苗时,家长亦应在场陪同;又建议署方可在推行前先向幼儿园发通告作统计,避免出现“不够针”情况。 家庭医生林永和认为计划有助减低感染个案,“至少不用搞到要停课”,但关注署方是否有足够人手配合计划,建议可考虑让药剂师或护士到校进行疫苗接种服务。他还认为,1岁半以下的幼儿亦属感染流感高危群组,署方亦可将流感疫苗同时纳入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为1岁半以下幼儿接种,不然幼儿园减少爆发个案,但却有可能转移往学前预备班。(海外网 罗伊晴) http://www.sohu.com/a/296059022_115376?spm=smpc.home.top-news4.1.1550736740694nS2KGvA_f=index_news_12 印度今年甲型H1N1流感病例过万 新华社 新德里2月20日电 (记者胡晓明) 印度 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印度今年已确诊超过1.2万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中377人死亡,大多数患者死于并发症。 截至2月17日的数据显示,今年疫情最严重的是拉贾斯坦邦,共报告3508例甲流病例,其中127名患者死亡。印度首都新德里也暴发严重疫情,最近10天就有700多人患病,使今年总病例数上升到2278例。 新德里市政官员表示,公立医院目前有足够的床位和药品应对甲流疫情。当局要求居民采取必要措施加强防范甲流疫情。 2018年,印度全国共报告近1.5万例甲流病例,其中1103人死亡。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症状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等。这种流感病毒传染性强,秋冬季高发,可全年传播。 http://silkroad.news.cn/2019/0220/131086.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遭遇极寒天气,或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9-1-31 16:05
美国中西部各地区遭遇罕见极寒天气,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将突破零下29摄氏度,多数地区还经历大风天气,民众和企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目前极度寒冷已经导致美国有3人身亡,连一贯不信气候变化的特朗普也发出呼吁,希望全球变暖“快回来”。这种极寒天气或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 我们在论文《Are we approac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中指出,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即将在2019-2020年到来,美洲地区仍然可能是下一次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地。 New data released by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further reveals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is systematically weakening by around 5% every ten years, which is nearly ten times faster than previous estimates . Furthermore, it is weakening faster in some places more than in others. For example,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AA) is a large depress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characterized by values of g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round 30% lower than that expected for those latitudes, and this covers a large area in the South Atlantic Ocean and South America. According to Swarm satellite monitoring results, SAA has moved steadily westward and weakened further by about 2%. Cosmic rays, particularly galactic cosmic rays, can reach their maximum intensity whe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declining dramatically and when the sun is least active. Low solar activity can also give rise to exceptionally cold winter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 The superposition of all these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are now well attested can promote epidemic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influenza subtypes. Influenza pandemics can emerge via genomic re-assortment between circulating human and animal strains and also almost certainl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extrinsic viral components . In view of the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we have discussed the area around South America is very likely to be a possible starting point of the next influenza pandemic.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随着季节的变换,候鸟每年都要在栖息地之间往返奔波。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因为地球磁场能导致在候鸟体内出现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如同向导一般导引候鸟归家,从而使它们在上千公里的迁徙中从不迷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的研究发现候鸟对磁场非常敏感,甚至对快速变动的人造磁场也能觉察出来。科学家让 12 只欧洲知更鸟处于人造振动磁场当中,然后观察这些鸟选择的方向。科学家们发现,当人造磁场与地球天然磁场平行时,鸟能找到通常的迁徙方向。但当人造磁场改变方向时,鸟就无法辨清方向。因此,候鸟迁徙并不是依靠躯体上的磁微粒等物体来定向的,而最可能的磁定向机理是磁敏感化学反应的微小变化。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有三条世界候鸟迁徙路线,是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 地球的磁场向太空绵延约58000千米。导电的地核就好比是一个巨大的电磁铁,地球磁场就是它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由于地核的体积极大,温度和压力又相对较高,使地层的导电率极高,使得电流就如同存在于没有电阻的线圈中,可以永不消失地在其中流动,这使地球形成了一个磁场强度较稳定的南北磁极。磁场形成了一个泪珠形状的气泡保护在地球表面,从而对地球上的生物形成保护膜,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 2013年通过蜂群卫星过去6个月获得的测量结果证实地球磁场变弱的总趋势,同时显示西半球磁场减弱最为明显。在印度洋南部等一些地区,磁场从1月以来持续增强,但地球磁场的总趋势是在变弱。此外,最新测量值还确认磁场向北朝西伯利亚方向运动的事实。这些变化以源自地核的磁场信号为基础。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50年里,地球的磁场已经减弱了近10%。另外通过对1980年到2000年的地球磁场研究发现,地球磁场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磁场变化较小,非洲、欧洲和大西洋的变化非常大,变化最大的地区是非洲南端,在这个地区的磁场极性与正常的极性刚好相反。 在欧洲航天局的观测中, 大西洋南部磁场显得特别虚弱,这里被称为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上图蓝色部分) 。早在6年前,就有研究指出这一地区的磁场仅为一般磁场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地球的磁场保护在该地区已经出现了凹陷。而南大西洋上空的卫星暴露在强辐射中时,地球磁场的这种异常就会给它们造成一些小故障或“小难题”。对于南大西洋的磁场异常,科学家分析,南大西洋和北冰洋下方的液体金属地核可能出现了巨型涡流,从而影响了其上空的磁场。由于巨型涡流的力量足以逆转其他涡流的方向,因此极有可能令地磁场南北极就此开始大逆转。 在南大西洋磁场异常区附近,地磁场一直在减弱,而紊乱的地磁场可能会影响候鸟的迁徙。另外,有证据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地磁场减弱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 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目前正处在太阳黑子极小值年,宇宙射线几乎达到近十年的极大值(见上图),加上地磁场的持续减弱和人和动物流感的共同混合,会增加全球流感病毒重组和变异的机会。随着候鸟迁徙季节的到来,近期北美的极寒天气可能会通过影响候鸟迁徙影响大流行流感病毒的的形成。全球需要加强流感大流行的监测预警! 极寒天气袭美致3死 特朗普呼吁全球变暖“快回来” 美国北部多州遭遇极寒天气。(CNN) 海外网1月30日电 近日来,美国中西部各地区遭遇罕见极寒天气,局部地区的最低温度将突破零下29摄氏度,多数地区还经历大风天气,民众和企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目前极度寒冷已经导致美国有3人身亡,连一贯不信气候变化的特朗普也发出呼吁,希望全球变暖“快回来”。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即使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民众已经对寒冷习以为常,但今年的极寒天气对他们而言仍然是非常残酷的。据当地天气预报显示,美国中部城市芝加哥30日晚间的气温将降至零下29摄氏度,明尼苏达州的风寒指数温度(气温低于15℃时,表征人体散失热量与风速、气温关系的指数)将平均低于零下21摄氏度。 由于天气寒冷,密西西比河面上水蒸汽环绕。(CNN) 报道称,明尼苏达州气象局在社交平台上提醒民众“天气非常恶劣,人体皮肤暴露在寒冷空气中5分钟就会被冻伤,能做的就是缩短呆在室外的时间。”另外,29至31日期间,美国五大湖地区的气温将跌至零下20-40摄氏度。 极寒天气对民众和企业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据报道,由于天气太过寒冷,多个州的邮政工作人员将暂停邮递工作。美国邮政局29日晚上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由于中西部天气状况恶化,部分地区的交付将暂停。 路面积雪、结冰严重,影响民众正常出行。(CNN) 报道称,目前极寒天气已经导致至少3人死亡,还对美国民众的正常出行造成影响。根据网站FlightAware提供的数据,29、30日两天将有超过2700趟航班取消,其中包括超1550趟进出芝加哥的航班。此外在北达科他州,当地的许多企业已经关闭,只剩一些杂货店和加油站仍在营业。伊利诺伊州州长普利兹克(J. B. Pritzker)已宣布该州进入紧急状态,他称即使在室外短暂停留,也有可能被冻伤的风险。 社交平台截图 在得知美国中西部正在经历极寒天气后,连一贯不相信气候变化的特朗普也开始呼唤全球变暖“快回来”。他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接下来的几天可能会更冷,人们在外面连几分钟都坚持不了。全球变暖到底怎么了?快点回来,我们需要你!”(海外网 魏雪巍) http://news.iqilu.com/guoji/20190131/4182065.shtml 末日到来,NASA发布“极地涡旋”红外热成像卫星影像 近日,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因“极地涡旋/北极寒流(Polar Votex)”席卷而遭遇极寒天气,中西部地区气温甚至跌破零下50华氏度(约-45.6℃)。你无需亲临美国中西部,就可通过美国航天航空局NASA发布的许多视觉化卫星影像了解这股急冻寒流的威力。   继“极地涡旋”相关的Terra卫星云图和GEOS-5模型卫星影像后,NASA又发布了基于Aqua水文气象卫星的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的热成像卫星图。NASA用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监控全球在极地涡旋影响下的气象模式、整体气候和实时气温变化。   NASA解释基于AIRS数据的红外热成像图中,最低气温显示为紫色至蓝色,对应-40℃至-23℃。随着1月20-29日期间的数据变化,你可以看到最冷的紫色区块冷空气团如何南下进入美国部分地区。   受极地涡旋的影响,造成了美国中西部区域严重的问题,不过好在该情况或即将结束,美中西预计将在近日逐渐回暖,回归一二月正常的冬季气温。 https://new.qq.com/omn/20190201/20190201A0AOAZ.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4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禽流感病毒活跃会增加流感大流行风险
qujiangwen 2019-1-21 23:29
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根据历史经验,目前出现的是各种禽流感或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目前 这些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9-2020年是太阳黑子活动谷值期,宇宙射线正在持续加强,我们需要持续关注2019年前后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1997 年香港发生 的人感染 H5N1 禽流感病毒很可能是一个重组体,它的 H5 基因来自于鹅的 AyGooseyGuangdongy1y96(H5N1) 流感病毒;它的内部几个基因来自于 QayHKyG1y97 样的禽流感病毒;它的 N1 神经氨酸酶基因来自于 A/Parrot/Ulster/73(H7N1) 流感病毒 。 2013 年 3 月,中国南方省份新出现的 H7N9 禽流感 病毒基因来自于 东亚地区 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引起大流行或者爆发的病毒一般要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形成新的抗原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阻击,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是导致病毒出现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基因重组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 Geneticrecombination )。 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 多重感染再复活 ( Multiplicityreactivation ), 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如 A0 或 A1 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如 A2 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 A2 亚型流感病毒,此称为 交叉感染再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 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 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示意图 PNAS :流感大流行病毒可能的产生的机制 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最终在太阳黑子或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流感大流行毒株。 原标题:台湾屏东县一肉鸭场检验出禽流感 扑杀6510只肉鸭   中新网1月21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屏东县动物防疫所在里港乡一处肉鸭场检验,1月21日确诊为H5N2亚型高病原性禽流感阳性,立即依标准准备作业程序执行扑杀,总计扑杀6510只肉鸭,并启动该肉鸭场半公里内的养禽场监测采样。   据报道,为了早期发现禽流感疫情,强化预警监控,台湾“农委会”要求自1月16日至3月31日止,上市鸭只必须经过台当局动物防疫机关审核许可的检验单位检验,确认禽流感阴性,并附上检验报告才能上市屠宰。   屏东县动物防疫所是在里港乡1肉鸭场采集检体,1月21日确诊H5N2亚型高病原性禽流感阳性,即依标准作业程序启动防疫机制,赴该肉鸭场执行扑杀作业,现场扑杀6510只肉鸭。   屏东县动物防疫所表示,鸭只感染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多无临床症状,目前案例多经由采样监测检出,屏东县已全面加强禽流感监测采样、养禽场访视及周边消毒工作,呼吁从业者也要做好防疫,加强非开放式型态饲养,避免野生留鸟带毒传播。 关键字 : 禽流感 肉鸭 屏东县 https://news.sina.com.cn/o/2019-01-21/doc-ihrfqziz9741454.shtml 台灣雲林火雞場確診禽流感 今年累計97例 时间 :2018年12月30日 20:51   稿件来源: 香港中國通訊社 分享到:   香港中通社12月30日電 台北消息:台灣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檢局)12月30日公佈,雲林縣一處火雞場確診感染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共撲殺989隻火雞,今年迄今全台確診及撲殺禽流感禽場案例已達97例、近70萬隻。   防檢局當天發佈新聞稿指出,接獲家畜衛生試驗所通知,雲林縣一處火雞場家禽確診感染H5N2高病原性禽流感,依標準作業程序執行該場989隻火雞撲殺銷毀作業,並督導業者完成場區清潔及消毒工作。該火雞場為雲林縣今年第60例確診禽流感禽場。   根據防檢局統計,今年迄今全台確診及撲殺禽流感禽場案例已達97例,共撲殺家禽68萬8662隻;連同屠宰場確診10例,撲殺9447隻,總計達69萬8109隻。   防檢局表示,冬季為禽流感高發季節,業者應落實場內各項生物安全措施,確實管制人員、車輛,經嚴密清潔消毒後才可進入禽場,並應確實落實防鳥措施,避免家禽與候(野)鳥接觸。(完) http://www.hkcna.hk/content/2018/1230/736532.shtml 台湾彰化爆发禽流感疫情 扑杀近7000只土鸡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彰化日前爆发入冬后首例H5N2禽流感疫情,近7000只土鸡被扑杀。 防疫人员16日进行全场扑杀及消毒。台湾《中国时报》/彰化县府供图   秋冬正是禽流感高发季节,彰化县动物防疫所6日对鹿港镇1家土鸡场进行土鸡上市监测采样,15日确诊感染H5N2禽流感病毒,16日防疫人员进行全场扑杀清场及消毒工作,总计扑杀6958只土鸡。   彰化县动物防疫所所长董孟治表示,这是2018年入冬后彰化县首次检验出禽流感,H5N2禽流感病毒自从2015年出现后,一直没消失,近年彰化县肉鸭、蛋鸡患禽流感几乎都是H5N2。   因土鸡上市方式和肉鸡、肉鸭一次性出货不同。土鸡出货最快5-7天且持续2-3周,货车频繁进出,一旦感染禽流感,往往造成蔓延之势。2018年台湾“农委会”特别针对土鸡场扩大监测,彰化县每个月都必须对土鸡场上市土鸡加强抽检10场。   确诊禽流感的鹿港这家土鸡场就是在这波扩大抽检中被检出的,场内近来每天死亡4-5只土鸡,虽未达到危险红线,但已扩大检验,提早确诊出感染H5N2禽流感病毒,因此及早扑杀,阻止病毒进一步扩散。其余蛋鸡、肉鸡和肉鸭等也进行例行性检测,2019年1月16日至3月31日肉鸭必须全面检测安全后才可上市。   邻近云林、嘉义、台南地区虽未传出禽流感病例,但均已加强防范疫病措施,以免疫情扩散,引发消费者恐慌。其中,台南市2018年最近禽流感病例发生在6月。 责任编辑:高辰 关键字 : 禽流感 土鸡 扑杀 https://news.sina.com.cn/o/2018-12-17/doc-ihqhqcir7493444.shtml 台湾再现H5N6禽流感病毒 防疫部门启动应变机制 2017-12-04 21:57:31 来源: 海外网 (北京) 海外网12月4日电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农委会防检局”在台南地区的黑面琵鹭尸体身上验出了H5N6高病原性禽流感,当地防疫部门启动紧急应变机制。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报道,台南台江公园的一名义工,于1日在公园内捡到一只已经死亡的黑面琵鹭,送交地方动保处,最后转送“农委会”检验,最后确认该鸟已感染了H5N6高病原性禽流感。这是今年入冬以来,台湾首次在候鸟身上验出H5N6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 台湾动保单位以及防疫单位紧急启动了应变机制,对该鸟类的栖息地进行消毒,同时对发生地周边5公里内的所有养禽场进行采样,并提前启动原本预定于12月15日开启的养禽场抽检工作。 台媒称,此次从死亡的黑面琵鹭身上验出的H5N6病毒,和过去发现会禽传人的高病原性H5N6禽流感亚型不太相似,而是更类似于欧洲流行的禽流感病毒。有专家判断,病毒可能是在外地基因重组后,跟著候鸟来到台湾。 据海外网了解,台湾今年已经检出多起禽流感病情。今年2月6日,台北市野鸟学会在花莲县玉里镇拾获1只死亡幼鹅,经检验出台湾首例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花莲县动植物防疫所确认拾获地点后,立即启动紧急应变措施,防堵疫情扩大。 2月20日,台“农委会防检局”再确诊1例人畜共通的H5N6高病原性禽流感病毒,此次是在台南市的进口蛋种鸡身上发现的,为首次蛋种鸡疫情案例,此后台湾方面扑杀了七千多只进口蛋种鸡。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卫组织发布2019十大健康威胁:将面临另一次世界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9-1-21 17:34
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正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已有 751 次阅读 2018-12-10 14:38 |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 系统分类: 论文交流 | 流感大流行 , 预警 推荐到群组 近日,由本人和世界著名宇宙学家Chandra Wickramasinghe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合著的论文《 Are we approac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正式见刊, 这篇论文在2018年年初全球流感高发的时候以通信论文的形式投向了Lancet杂志,但是在该杂志考虑了一个月以后,被残忍的拒绝了。我们考虑可能是柳叶刀杂志太有名气,一旦发出了我们的论文,很有可能引发全世界的大讨论甚至是恐慌。后来,投了好多医学专业杂志,编辑们都不敢发。郁闷之中,Virology: Current Research杂志向我们约稿,我们果断的投向了该杂志,经过一番周折,编辑终于同意发表了我们的论文,并于今日正式见刊。希望该论文能够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https://www.omicsonline.org/open-access/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106261.html 对于这篇论文来说,影响因子确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观点。正如今年 唐娜副教授凭借1分的论文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历一样,许多研究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视,往往要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人们才能真正发现它们的价值。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把你想到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如一的做完,然后把它们写成完整的论文发表,发表出去,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观点才是硬道理! 流感大流行的预测与地震预测一样,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假如我们预测成功了,或许流感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就会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从而为医学界科学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至少造成全世界5000万人死亡,今年正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00周年,全世界都在关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 流感大流行会不会再次发生?什么时候发生? 可能在哪里发生? 哪些因素会引发流感大流行? 2017年末到2018年年初为什么会有季节性流感高发? 我们在论文中都予以科学解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世卫组织发布2019十大健康威胁空气污染等名列其中 2019年01月18日10:05来源: 人民网-健康时报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2019年将要解决的10大威胁健康的问题,包括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流感、生存环境恶劣、抗菌素耐药性、埃博拉病毒和其他高威胁病原体、初级卫生保健薄弱、不愿接种疫苗、登革热和HIV。 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 每天全球有十分之九的人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气。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空气污染列为对健康的最大环境问题。 空气中的微型污染物可以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肺部、心脏和大脑,每年让700万人过早死于癌症、中风、心脏病和肺病等疾病。这些死亡人数中约有90%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工业、运输和农业的污染气体排放量很大,家庭炉灶和燃料排放也很多。 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化石燃料,这也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健康。在2030年至2050年之间,气候变化预计每年将造成25万人死于营养不良、疟疾、腹泻和热应激。 2018年10月,世卫组织在日内瓦举行了首次全球空气污染与健康会议。各国和组织作出了70多项改善空气质量的承诺。 去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峰会旨在加强全球的气候行动和决心。即使各国实现了在《巴黎协定》中作出的所有承诺,全球气温上升仍然会在本世纪超过3°C。 非传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占全世界死亡人数70%以上即4100万人。这包括1500万人过早死亡,年龄在30至69岁之间。 超过85%的过早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些疾病的增加是由五个主要健康威胁因素引发:抽烟、缺乏身体活动、酒精过量、不健康的饮食和空气污染。这些风险因素也加剧了精神健康问题,较多发生在幼年:一半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在14岁以下患病,但大多数病例都未被发现和未经治疗,而15至1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就是因此引发的自杀。 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在许多方面跟政府合作,帮助他们实现全球目标,即到2030年减少15%缺乏身体活动的情况,通过实施积极政策工具以帮助更多人每天保持活跃运动。 全球流感 全球将面临另一场大型流感,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会有多严重。而在这方面的全球防御跟任何国家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系统最薄弱的环节一样,还存在不足。 世卫组织不断监测流感病毒的传播情况,检测潜在的大流行病毒株,会有114个国家的153个机构参与全球监测和应对。 每年,世界卫生组织都会建议将哪种菌株纳入流感疫苗中,保护人们免受季节性流感的侵害。如果发现新的流感病毒株具有大流行的潜在风险,世卫组织已跟所有主要参与者建立了独特的伙伴关系,确保有效和公平地获得诊断、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生存环境恶劣 超过16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2%)生活在长期危机状况中(比如干旱、饥荒、冲突和人口流离失所等挑战),以及健康服务不足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地方。 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存在医疗条件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一半关键,儿童和孕产妇健康问题等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世卫组织将继续在相关国家开展工作,加强卫生系统,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和应对疫情,并提供预防接种等高质量卫生服务。 抗菌素耐药性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疟药的开发是现代医学取得的最大成功之一。然而,这些药物的作用已经不如之前。细菌、寄生虫、病毒和真菌抵抗这些药物的能力提高了,抗菌素耐药性可能会让我们无法轻易治疗肺炎、肺结核、淋病和沙门氏菌病等。无法预防感染可能会严重影响手术和化疗效果。 结核病药物的抗药性是治疗疾病的巨大障碍,每年会导致约1000万人生病、160万人死亡。2017年,约60万例结核病患者对利福平产生耐药性,其中82%结核病患者有多重耐药性,而后者是最有效的一线药物。 耐药性是人们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引起,或者人对动物尤其是食品生产的物种,以及环境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所致。 世卫组织正与相关部门合作,提高认识和知识、减少感染和鼓励谨慎使用抗菌药物,实施全球行动计划,以解决抗菌素耐药性问题。 埃博拉病毒和其他高威胁病原体 2018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爆发了两起埃博拉疫情,这两起疫情都蔓延到超过100万人的城市,其中一个受影响的省份处在活跃的冲突地区。 这表明,像埃博拉病毒这样的高威胁病原体爆发的环境至关重要,过去在农村爆发的病情并不总是会影响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或受冲突影响的地区。 在去年12月举行的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会议上,公共卫生、动物卫生、运输和旅游部门的参与者聚焦应对城市地区爆发和突发卫生事件的严峻挑战,呼吁世界卫生组织和合作伙伴将2019年定为“做好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准备的行动年”。 世卫组织的研发蓝图确定了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缺乏有效治疗和疫苗的疾病和病原体。 这个优先研究和开发的观察名单包括埃博拉、其他几种出血热、寨卡、尼帕、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ERS-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以及今年可能会出现导致疾病严重流行病的新病原体X。 初级卫生保健薄弱 初级卫生保健通常是人们跟医疗保健系统的第一个联系点,理想情况下应该终生为人们提供全面、且可负担得起的社区护理。 初级卫生保健可以满足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健康需求,而我们还需要更强大的初级卫生保健卫生系统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然而,许多国家没有足够的初级卫生保健设施。这种忽视可能是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国家缺乏资源,但也可能是过去几十年疾病计划的重点单一。 2018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共同主办了一次重要的全球会议,所有国家都致力于重申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对初级卫生保健做出的承诺。 2019年,世卫组织将跟各个合作伙伴合作,振兴和加强各国的初级卫生保健,并对《阿斯塔纳宣言》中作出的具体承诺采取后续行动。 疫苗犹豫 虽然疫苗可用,但有人不愿意或拒绝接种疫苗,而这有可能改变之前应对疫苗可预防疾病所取得的进展。疫苗接种是避免疾病的最有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目前每年可以减少2到3百万人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种覆盖面得到改善,还可以多减少150万人死亡。 例如,麻疹案例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了30%。上升的原因很复杂,并不是所有病例都是不愿意接种疫苗造成。然而,一些就快要消灭这个疾病的国家却有复苏迹象。 人们选择不接种疫苗的原因很复杂。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疫苗咨询小组发现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身健康过于自信、获取疫苗不方便,以及对疫苗缺乏信心。 卫生工作者,特别是社区中的卫生工作者仍然是最受信任的疫苗接种决策顾问和影响者,我们必须支持他们的工作,以提供可靠的疫苗信息。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通过增加HPV疫苗的覆盖率以及其他干预措施,加大全球消除宫颈癌的工作力度。2019年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可能被完全消除。 去年,两国报告的病例不到30例。世界卫生组织和合作伙伴致力于支持这些国家为每一个孩子接种疫苗,以便彻底根除这种致命的疾病。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且可致命。严重登革热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健康威胁。 孟加拉国和印度等国家的雨季会伴随大量病例。现在,在这些国家,雨季明显延长。2018年,孟加拉国在近二十年内死亡人数最多,这种疾病正蔓延到附近的热带和温带国家,如尼泊尔,这些国家传统上是不会出现这类病例。 据估计,全世界有40%的人患有登革热,每年约有3.9亿人感染。世卫组织的登革热控制战略旨在到2020年将死亡人数减少50%。 HIV 在人体检测方面世界已取得巨大进展,为人们提供抗逆转录病毒药物(2200万人正在接受治疗),并提供暴露前预防等预防性措施,比如在人们可能感染艾滋病时可以使用PrEP。 然而,这一疾病仍在继续蔓延,每年有近100万人死于艾滋病毒/艾滋病。自疫情爆发以来,已有7000多万人感染了这种疾病,约有3500万人死亡。 如今,全世界约有37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为性工作者、监狱犯人、同性发生性关系的人或变性人提供相关治疗是极具挑战性的,这些群体通常被排除在卫生服务之外。 受艾滋病毒影响越来越大的群体是年轻女性人群(15-24岁),她们处于高风险状态。年轻女性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感染艾滋病毒案例的四分之一,尽管只有总人口的10%。 (责编:王博、邓楠) http://sn.people.com.cn/n2/2019/0118/c378309-32547631.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多地进入流感高发季,接种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方式
qujiangwen 2019-1-7 08:41
进入2019年,季节性流感持续活跃,多数医院因为流感爆棚,但是目前还不是最高峰,今年的流感高峰在一月底至二月份。本人已经多次阐明,大家今年一定要打流感疫苗,如果存在通用流感疫苗的话,我建议打四价的裂解疫苗最好,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正在接近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接种四价流感疫苗的好处,有可能在流感大流行真正发生,疫苗尚未正式研发出来之前,起到间接保护作用,降低对身体的危害,同时可以预防季节性流感。 每年的这个季节,媒体都会铺天盖地的报道流感高发的新闻。实际上,每年流感的季节性高峰都不会失约。那么 为什么会存在流感高发季呢?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细小的液滴或气溶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流感病毒就会传播。冬春季气候干燥,气溶胶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长,容易造成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持续传播。 (2)太阳紫外线辐射低,不容易杀死病人排放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 (3)流感病毒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其抵抗力较弱,极不耐热,在56℃的温度下,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冬季严寒和气温低容易使流感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同时,冬季寒冷,人们外出活动减少,聚集在屋内的时间较多,一旦有人感染,非常容易爆发。 因此,北半球流感的季节性活动一般发生在当年的12月到转年的2-3月份,与这一时期空气中绝对湿度低,气候干燥、气温低和太阳中的紫外线辐射低有密切关系。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目前的太阳黑子活动,目前太阳活动出奇的安静,太阳上已经连续多日观察不到黑子。反观宇宙射线,目前已经达到了2009年发生甲流时的水平。加上目前太平洋上正在酝酿的厄尔尼诺以及今后3-4月份的候鸟迁徙季,全球很可能会在2019年的3-5月份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这是我们在博客中多次阐明的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3662.html 为什么说北半球即将到来的流感季仍然会很严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171.html 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正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原标题:我国多地进入流感高发季 做好这些可防可控) 每年的冬春都是流感的高发季,今年也不例外。我国多地现在已经进入了流感高发期。国家流感中心最新(4日)报告显示,我国大陆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而且活动水平呈现继续上升趋势。多个城市的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开始增加,流感逐渐进入高峰期。 大连:感冒患者增加3到4倍 严重者有并发症 在辽宁一医院,近日的感冒患者比平时增加了3到4倍。贾先生今年82岁,身体一直挺硬朗,几点前开始有感冒症状,后来发起了高烧,到医院一检查是感染了肺炎,得住院。 大连市民 贾先生:最初的感觉就一样,身上有点发紧,到晚上8点多钟,我就感觉浑身发热,不好了要发烧,一量39度,赶紧叫孩子过来给我送医院了。 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传染性强,症状除了普通感冒的症状之外,多伴有39-40摄氏度高热,伴有头痛、全身肌肉疼痛、乏力,严重时甚至还能出现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或脑炎。 广州:医院人满为患 以甲型流感为主 儿童,老人成为这次流感的易感人群。广州一医院人满为患,部分患者还是兄弟姐妹一起来看医生。12月份以来,医院接诊的流感样病例持续上升,比11月至少增加一成,以甲型流感为主。 患儿家长:他有三天左右了,他就是喉咙痛,也痛了有四五天了。 福建:儿童医院被“挤爆 刷新单日最高纪录 福建厦门多家医院儿科接诊的感冒、发烧患者也明显增多。厦门市一所儿童医院日门急诊量一度达到2232人次,刷新了该院门急诊量单日最高纪录。 患儿家长:他(孩子)班上有好几个请假。 记者:都是什么原因? 患儿家长:就感冒咳嗽,都比较严重。 复旦一医院厦门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邵长周:主要发病人员还是儿童和老年人,以及有其他基础疾病 心肺疾病(病人)、或者孕产妇比较多见。 北京:流感活动由流行期进入高峰期 北京市近期的监测数据也显示,去年12月24日-12月30日期间,全市二级以上医院门急诊就诊人员中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占2.78%,与此前一周相比有所增加,不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庞星火:进入12月中旬以后流感活动度快速上升,目前已由流行期进入到高峰期。根据我们每年的监测数据显示 北京市的(流感)流行高峰是在12月到1月之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流感活动度将会继续维持在高水平,预计持续至今年1月中下旬。 做好这些 流感可防可控 不过,目前多地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今年的流感并没有高于去年同期,而流感也是冬季的常见病,无需过于惊慌。一起来看看,如何做到科学预防流感。 预防流感,最有效的就是在流感季节之前接种疫苗。医生建议,流感流行高峰前的1-2个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11月。 其次就是注意日常护理。多喝水,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地方等等。还要注意卫生,防止交叉传染。比如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一旦发现流感症状,应该停止上学或上班,及时就医,以免传染他人。 复旦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邵长周:尤其是自己患病期间注意自己的防护,要戴口罩,避免传播给其他人员。 北京一医院感染和微生物医学科主任 谷丽:希望大家不要太怕这个流感,大多数病人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病的)青壮年,(得的)都是很轻症的一个流感,很明显它都有自限性(自愈性),经过三五天的临床发烧、咳嗽不适(症状),基本上一周都能好。 北京疾控中心:医学上并不存在EB流感 科学预防流感,还有一点就是,不要轻信流言。近日,有部分网友转发一则关于所谓“EB流感”的消息,称目前EB流感严重,想预防就得多喝水,保持喉咙粘膜湿润,否则病毒在10分钟内就能侵入体内。疾控部门说,这是假的。 北京市疾控中心出面辟谣,医学上并不存在EB流感。EB只是一种常见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口咽部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烧顽固等症状,其致病性不高,传染性不强,也并不难治。目前北京市没有收到关于EB病毒感染病例增多的报告。大家完全不用如临大敌。所谓的病毒“十分钟入体”也不成立,流感病毒的传染需要一定过程,不会十分钟进入体内。 而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国家流感中心报告显示,今年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主要亚型是甲型H1N1,其次为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也能检测到极少量的两种乙型流感病毒。 http://news.163.com/19/0107/00/E4SLHHF60001875P.html 冬春季流感来袭,科学防治指南 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都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自去年的流感劫难后,公众对“流感”有了更深的警惕,预防和诊治流感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近日,随着我国南北方地区持续降温,流感患者也有所增加。 国家流感中心最新发布的流感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大多数省份已经进入2018-2019冬春季流感流行季节,且活动水平呈现继续上升趋势,那么今年流感以哪些病例为主,又该如何预防呢? 流感进入高发期 门诊接待患者数量持续增加 央广记者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内科门诊看到,每个诊室门口都排起了长队,大连市民王女士元旦和朋友外出跨年,未曾想新年第一天就被流感突袭了,咳嗽、浑身酸痛等症状令她痛苦不堪。 “ “一到晚上就是一直咳,躺下根本就不能睡,整天都是头蒙蒙的晕晕的,还得带孩子,很难受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内科教授文加斌告诉记者,随着气温持续走低,感冒患者在持续增加。 “ “昨天我们呼吸科门诊达到282人,急诊达到412人,在半月前,基本都是急诊200左右,门诊100左右,翻番增长。” 1月4日的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2018年12月24日至30日,我国大陆地区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238起,经检测,132起为甲型H1N1,41起为A(H3N2),11起为混合感染,6起为流感病毒阴性,48起暂未获得病原检测结果。全国共报告病例6172例,无死亡病例。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奕颖表示,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门诊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开始增加,其中不乏流感病毒引起的疾病: “ “大多数病人都是以发烧、咽痛或者咳嗽、咳痰,以这种呼吸道症状为主,然后来我们医院急诊看病,这个量比之前增加了大概2到3倍。” 流感样病例报告显示, “我国南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4.1%,高于2015年和2016年同期水平,低于2017年同期水平。” 从采访中,记者发现,流感患者中老人和儿童占了多数。在苏州儿童医院门诊,咳嗽声此起彼伏,小病号们或戴着口罩,或贴着退烧贴,大部分人的症状都是咳嗽发烧等。 “ 患儿 :“前几天我发烧了,还吐了。晚上吐了两次。” 家长 :“前天发烧到38.7度,现在就是轻微的肺炎。” 家长 :“就是刚开始咳嗽,咳嗽快一个月了,突然就发烧了,发烧到38.6度。” 医生介绍,冬春季节,本来就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普通感冒和流感并存。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华军表示:从医院的统计数据来看,目前的门诊量比前段时间增加了三成左右: “ “门诊量我们儿童医院两个院区在7500(一天)左右,多的时候7700-7800。” 专家建议:接种疫苗是首选, 流行期接种仍可获得保护 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也是接触传播的疾病,它的预防并不太容易做到,接种疫苗仍然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可惜,我国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并不高,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18年1月发布的数据,每年供应市场的流感疫苗有2600万支,真正接种的只有2000万支左右。对于幼儿、老人等重点人群,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建议,首选还是接种疫苗,尽量在8月至11月这个期间完成接种: “ “如果你在9-11月份没有完成接种,仍然可以在流行期接种,一直到明年3月份之前都可以再接种,仍然是可以获得保护的,但最好还是在11月份之前完成接种。” 专家提醒:流感高发期要注意这些预防措施 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一般会突发高热、咳嗽、寒颤、严重的疼痛或胸部不适,还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问题,如肺炎、细菌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诊,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病毒药物。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8年年初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公布了一批抗流感病毒推荐药物。新方案明确,发病48小时内,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佳,奥司他韦、连花清瘟胶囊等入选推荐药物。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向记者介绍了一些预防流感的注意事项: “ “北京市的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流感已经进入高峰期。预防要注意勤洗手,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口鼻,不要带病上学和上班,老年朋友和孩子要少去人群拥挤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不建议走亲访友,外出一定注意当地传染病的情况,旅途返回时身体出现不适,一定记得告诉医生你的旅行史。” https://www.toutiao.com/i6643558566563168775/ 注意!这个病春节期间或再迎来一波高峰期,有人已经住进重症监护室! https://news.sina.com.cn/o/2019-01-09/doc-ihqfskcn5298063.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宣传|3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季节性高峰不会失约,地球村正在接近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12-26 16:49
每年的圣诞季,媒体都会铺天盖地的报道流感高发的新闻。实际上,每年流感的季节性高峰都不会失约。那么 为什么会存在流感高发季呢?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细小的液滴或气溶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流感病毒就会传播。冬春季气候干燥,气溶胶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长,容易造成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持续传播。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09年2月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流感病毒喜干燥,绝对湿度的高低对流感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影响很大。研究显示,关键在于绝对湿度,而不是常说的相对湿度。绝对湿度计算的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与温度无关。相对湿度根据气温变化而变化,绝对湿度则不会。绝对湿度和流感病毒两者相关性高得令人惊讶。绝对湿度低时,流感病毒存活期就会延长,传染率就增高。这一发现对科学界和医学界开发更有效的流感预测模型非常重要。它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流感的传播。这一发现更好地解释了“为何我们会看到流感有季节性高峰”。 实验室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绝对湿度的变化对温带地区流感暴发及周期流行起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绝对湿度对流感病毒的存活力及传播力有显著影响,空气干燥的环境下流感病毒更易存活且传播。绝对湿度随着季节交替而变化,基础再生数R0和有效再生数R1随之变化,这一现象很好地解释了温带地区流感暴发周期及冬季流感的传播规律。 (2)太阳紫外线辐射低,不容易杀死病人排放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 (3)流感病毒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其抵抗力较弱,极不耐热,在56℃的温度下,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冬季严寒和气温低容易使流感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同时,冬季寒冷,人们外出活动减少,聚集在屋内的时间较多,一旦有人感染,非常容易爆发。 因此,北半球流感的季节性活动一般发生在当年的12月到转年的2-3月份,与这一时期空气中绝对湿度低,气候干燥、气温低和太阳中的紫外线辐射低有密切关系。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注目前的太阳黑子活动,目前太阳活动出奇的安静,太阳上已经连续多日观察不到黑子。反观宇宙射线,目前已经达到了2009年发生甲流时的水平。加上目前太平洋上正在酝酿的厄尔尼诺以及今后3-4月份的候鸟迁徙季,全球很可能会在2019年的3-5月份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这是我们在博客中多次阐明的观点。 2018-2019 Flu Season: Flu Activity Elevated Nationally(美国全国流感活动增加) 数据来源于美国CDC: https://www.cdc.gov/flu/weekly/ 加拿大流感大流行,住院儿童大增 \0 http://www.cbeiji.com/shownews.php?fid=1id=48358 关于赤峰流感疫情学生放假的通知! http://www.sohu.com/a/284468818_164738 今冬北京流感疫情总体强度低于去年同期 接种疫苗为最有效防控方式 央广网北京12月20日消息(记者孙冰洁)12月至次年1月为流感高发季。据记者从北京市疾控中心了解,目前北京市流感病毒活动度较低,与2016-2017流感流行季基本持平,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但随着冬季发病高峰季到来,学校托幼机构的集中发热疫情将增多,但总体活动度预计不会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北京市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报告流感样病例低于去年;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41%,低于去年同期的7.33%和前年的7.92%。自今年9月以来,全市仅报告1起流感病毒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今冬北京流感疫情总体强度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与2016-2017流感流行季基本持平。流感病毒以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活动共同流行,并以甲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为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预测,今年流感整体流行程度将低于去年。但结合往年流感监测资料分析,随着流感发病高峰期来临,今后一段时期内,北京市流感活动度将会增强,由流感病毒导致学校托幼机构集中发热疫情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但总体活动度预计不会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随着流感高发季来临,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学校和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严格坚持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监测,及时发现发热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出现集中发热疫情及时报告辖区疾控中心和相关卫生健康和教育部门。   与普通的感冒相比,流感症状更加严重、传染性更强。不少孩子因为家长预防不到位而中招。疾控专家建议,家长应尽量避免孩子接触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不得不接触时应佩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风险;若孩子出现持续高热或咳嗽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且佩戴口罩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同时避免带病上学、入园或上培训班。此外,6个月以上的宝宝和小学生,可在流行季节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做好第一道“防护”。 https://m.sohu.com/a/283271220_362042/ 【北京疾控提醒您】 流感再度升温——我市已进入流感高峰期 从北京市近期监测数据显示, 目前我市流感病毒活动度进一步增强。 在2018年12月17日-12月23日期间,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报告流感样病例24127例,门急诊就诊人数中流感样病例百分比2.03%,与前一周相比有所增加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在2018年12月17日-12月23日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表明,目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共同流行,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活动为主,但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所占比例近期有所上升,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33.49%,低于去年同期的46.92%。自今年10月以来,截至2018年12月23日,全市共报告25起流感病毒导致的集中发热疫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疫情报告数。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园所。 结合历年流感综合监测资料分析, 我市已由前期的流感流行期进入流感高峰期,整体符合季节性流感的特点。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流感活动度将会继续增强,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流感病例将会增多, 学校托幼机构集中发热疫情的发生风险处于高水平。 转自:北京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4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杂志关注如何避免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再次发生
qujiangwen 2018-12-26 15:38
The 1918 flu, 100 years later Jessica A. Belser and Terrence M. Tumpey Combating a disease of unknown cause is a daunting task. One hundred years ago, a pandemic of poorly understood etiology and transmissibility spread worldwide, causing an estimated 50 million deaths. Initially attributed to Haemophilus influenzae, it was not until the 1930s that an H1 subtype was identified as the causative strain. Subsequent influenza pandemics in 1957, 1968, and 2009 did not approach level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1918 “Spanish flu,” leaving unanswered for almost a centur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extraordinary virulence and transmissibility of this unique strain. Technological advances made reconstruction of the 1918 virus possible; now, continued research,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preparedness are essential to ensure that such a devastating public health event is not repeate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studies of individual genes and the fully reconstructed live 1918 virus have identified numerous features that likely contributed to its robustness and rapid global spread. Importantly, this research has often been conducted in tandem with viral isolates from recent human and zoonotic sources, enabling insights from the 1918 virus to inform evalua- tions of current pandemic risk. As we now know, wild birds are the natural reservoir for influenza A viruses. With extensive antigenic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herent among influenza virus surface proteins, a strain to which humans are immunologically naïve could jump the species barrier at any time. A(H5N1) viruses and, more recently, A(H7N9) viruses, are two such examples. However, swine are also recognized as a “mixing vessel”for influenza viruses, an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human cases following exposure to infected pigs. There is clearly, and alarmingly, a vast diversity of zoonotic source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that could acquire a transmissible phenotype in humans and cause a pandemic. What is our readiness today? Many international health agencies and research laboratories collaborate to track influenza virus evolution, evaluate antigenic drift among circulating and vaccine strains, and sequence viral genes to advance surveillance and preparedness. The production of improved vaccines and diagnostic tools, and better access to therapeutic agents represent resources that were not available a century ago. But influenza viruses are moving targets, and a pandemic virus could nevertheless emerge with as little warning in 2018 as in 1918. As evidenced by this current flu season, influenza viruses can rapidly acquire mutations that evade our most recent vaccine formulations. A universal, broadly protective influenza vaccine for seasonal epidemics—a goal of intense research efforts—would improve our preparedness for subsequent pandemics.How, then, can we best study emerging pandemic threats? Looking to the past, elucidating the role of specific molecular determinants that confer virulence and transmissibility of prior pandemic viruses is one approach. But we must also look to the future. Advances in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are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virus diversity. Investments in global partnerships and laboratory capacity worldwide are strengthening surveillance networks and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and are also facilitat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new viru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The recent lifting of the U.S. moratorium on gain-of-function research on potential pandemic viruses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contribution of unconventional, but responsible, re- search strategies to readiness. Philosopher George Santayana pointed out,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We are no doubt more prepared in 2018 for an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 than in 1918. But it is critical to remember that preparation only stems from a global commitment to share data about viral isolates, support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dedicate resources to assess the pandemic risk of new and emerging influenza viruses from zoonotic reservoirs. The 1918 flu, 100 years later.pdf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observations/100-years-after-the-lethal-1918-flu-pandemic-we-are-still-vulnerable/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家争鸣:医学界目前对流感大流行的不同认知
qujiangwen 2018-12-21 17:20
面对2009年的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甲流为什么会在2009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甲流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因为 这一学说很可能是正确的,需要引起公共卫生专家的足够的重视。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监测纳入预警系统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非法人创新单元,于2014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 其宗旨是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性机构,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应对不断发生的严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但是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科学界对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和发生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无法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正因为如此,建立跨学科对话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 “ 显著增加 ”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动物流感病毒而设定的 ,该预警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目前,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 OR 分别为 3.85 和 5.60 ,并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暴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暴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 — 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并且从 1580 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 近些年来,也有众多通过症状监测开展流感暴发的研究。如果互联网上关于某种传染病的搜索结果在短期内激增,这可能准确预示着此种疾病将会暴发。例如,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会通过 Google 等搜索引擎了解流感的暴发情况以及应对流感的一些措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某些与流感的关键词,如流感、勤洗手、带口罩、流感疫苗等会高频率出现。同样地,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也会通过 twitter 等聊天工具反映用户本人、朋友是否感染流感,或者与流感相关的信息等。因此,利用 Google/twitter 等工具抓取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准确地判断流感在哪里扩散。美国科学家将 2004-2009 年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估算结果与官方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Google 流感搜索引擎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历史流感疫情非常接近 , 并且可以赶在政府和流行病学专家之前两个星期提前预测到流感暴发的出现[ 9 ]。 Jiwei L 等通对 Twitter 数据流加以过滤,留取与流感相关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加上地理位置标签,以显示相关流感 Twitter 信息来自哪里,以及这些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他们统计了 2008 年 6 月到 2010 年 6 月约 100 万用户发布的 360 万条同流感相关的 Twitter 信息,研究显示 Twitter 的流感信息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感暴发数据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成功推断出哪些地区出现了流感暴发的初期症状,进而提前预测到某个地区流感即将到来[ 10 ]。虽然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能比传统监测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到传染病的暴发 , 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传统监测系统,而只能作为疾病监测预警手段的一种补充。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 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我们认为,根 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今年正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00周年,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在内的射线综合监测纳入流感大流行监测范围,以便于早日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Fineberg HV.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Lessons from the H1N1 Influenza of 2009. N Engl J Med. 2014,370:1335-1342. 2.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Med Hypotheses.2007,68,1189-1190. 3.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Canadian J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12:61-62. 4. Qu 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26(5):309-313. 5.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6.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7.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PNAS. 2012, 109 (12):1-3. 8. Mazzarella A, Giuliacci A, Pregliasco F. Hypothesis on a possible role of El Niño in theoccurrence of influenza pandemics.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105: 65-69. 9. Ginsberg J, Mohebbi MH, Patel RS, et al.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 Nature, 2009,457 (7232): 1012-1014. 10. Jiwei L, Claire C. Early Stage Influenza Detection from Twitter.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3,18,( 1309).7340 . 11.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20(2):122. 12.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6;27(2):93-95. 关注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 为什么说2019年左右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5471.html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及思考 王大燕 1* , 舒跃龙 2*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北京 102206; 2.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广州 510275 * 联系人, E-mail: wangdayan@ivdc.chinacdc.cn; shuylong@mail.sysu.edu.cn Introduction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古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1933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到流感病毒之后, 1937年流感疫苗研发成功 , 并于1944年开始作为授权许可产品应用 , 自20世纪60年代, 多种抗流感病毒药物也相继研发成功, 但迄今为止, 我们在流感防控上仍未取得重大突破, 流感仍然每年流行, 每年会导致全球10亿左右人感染、发病, 每年因为季节性流感感染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导致多达65万人死亡, 这为我国做好药品与疫苗的研 发、生产及储备等相关准备工作、应对可能发生的更为严重的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争取了主动权. 1 是否可以避免流感大流行的发生? 导致流感大流行的毒株不是原来在人群中流行的病毒, 而是人群中流行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与动物流感病毒重配而来. 1918年的H1N1流感病毒由于目前的病原学数据有限, 存在一些争议, 有些科学家认为是H1N1禽流感病毒直接突破种属屏障所导致, 也有科学家认为该病毒很有可能是当时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重配而来. 后面发生的多次流感大流行病毒已有充分的病原学证据表明流感大流行病毒是由于人和动物流感病毒的重配所产生的. 1957年的大流行毒株其HA, NA以及PB1基因来自禽流感病毒, 1968年的大流行毒株其NA以及PB1基因来自禽流感病毒 , 2009年的大流行毒株是人、禽和猪流感病毒三源重配而来 . 由于甲型流感病毒宿主范围广, 可以感染野禽、家禽、猪(Sus)、马(Equus caballus)以及人等多种动物, 因此从这种流感病毒的自然生态分布来看, 消灭流感病毒是不现实的,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导致流感大流行的流感病毒最有可能经过跟人类接触比较密切的动物, 通过跨越种属屏障感染人, 一直以来, 主要关注的是禽流感和猪流感. 近年来研究表明, 犬群中流感病毒的多样性正在逐步增加, 从而也增加了对人群的威胁 . 2 动物流感与流感大流行间的关联 1997年我国香港地区首次报道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18人感染6人死亡, 这次疫情敲响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警钟 , 不过迄今为止, 感染过人的禽流感病毒包括H5N1, H5N6, H9N2, H10N8以及H7N9等都没有导致流感大流行. 但这并不意味着流感大流行不发生, 反而2009年一种没有被广泛关注的重配流感病毒在北美出现, 导致了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发生 . 这也再次表明导致流感大流行发生的毒株是难以预测的, 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禽流感病毒所导致的人的感染和死亡, 也要关注其他动物流感病毒所导致的人的感染事件, 每次发生的动物流感病毒跨种传播事件都要高度重视, 因为每次跨种传播都增加了发生流感大流行的概率, 这是由于在动物流感跨种属传播过程中, 病毒往往会发生对新的宿主的适应性突变. 例如, H7N9禽流感病毒的前体病毒首先发生了NA蛋白颈部69~73位氨基酸缺失, 这被认为是从水禽到陆禽的适应性突变 ; 随后病毒HA蛋白发生的G186V和Q226L突变导致病毒能够同时结合人样(human-like)受体和禽样(avian-like)受体, 这种双受体结合特性使H7N9禽流感病毒比H5N1禽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 ; 而H7N9禽流感病毒在感染人之后复制过程中, 其PB2蛋白会产生E627K或D701N突变, 这是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位点 , 因此, H7N9禽流感病毒被认为是目前造成流感大流行风险最高的病毒. 当然, 因为H7N9禽流感病毒尚不具备持续人传人的能力, 所以目前尚不会造成流感大流行. 必须加强动物(包括野禽、家禽、猪、宠物狗等)中流感病毒的监测, 采取捕杀病死禽、疫苗接种、加强市场管理等多种措施 , 以有效降低动物流感病毒感染人的风险. 3 如何早期发现流感大流行病毒? 目前尚无法阻止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发生, 同时也无法预测何种病毒会导致流感大流行, 因此有效的策略就是建立强大的流感监测网络, 实时追踪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 这样才有可能使我们能够早期发现流感大流行病毒. 回顾性的调查表明, 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发生之初, 墨西哥的首例病例发生时间为2009年2月24日, 在4月初墨西哥卫生部门发现不寻常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行, 并且发现肺炎病例的急剧增加, 但是由于墨西哥没有建立强大的实验室检测网络, 因此不能及时地确定病原, 直到美国在加州发现相同感染病例之后才将二者联系起来, 4月13日确定了病原, 对于全球的疫情防控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此基础上全球很快研发成功检测试剂和疫苗, 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建立一个强大的监测网络包括实验室网络和医院网络对于发现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流感监测网络自2000~2009年, 逐渐扩大至目前的规模, 覆盖所有的地市级和部分县级, 共有411家流感网络实验室和556家哨点医院(后因行政区划调整, 目前为407家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 监测网络能力的不断提高, 有力地保障了我国流感/禽流感防控工作, 对我国流感和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发挥了关键作用. 4 如何做好流感大流行疫苗准备工作? 疫苗在应对流感大流行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1957, 1968以及2009年流感大流行时均生产了流感大流行疫苗并进行了疫苗接种 . 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 我国率先研制成功了甲流病毒裂解疫苗, 首次开展的大规模、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显示, 甲流疫苗的保护率可达到87.3% . 甲流疫苗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 上市后, 全国迅速启用了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监测网络系统, 通过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甲流疫苗接种个案数据库(7000万个案), 证明了国产甲流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高于季节性流感疫苗, 且不会增加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大规模接种的安全性依据 . 但是流感大流行疫苗的生产和使用面临很多挑战. 由于我们无法预测何种病毒将会导致流感大流行, 因此难以事先生产储备流感大流行疫苗, 一种可行的策略是事先做好具有潜在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疫苗株的构建以及相关试剂的准备工作, 其目的是通过不断构建和更新具有流感大流行潜力的疫苗株, 从而在流感大流行发生时能够快速获得疫苗株. 流感大流行疫苗面临的另外一个最大的挑战是目前的流感疫苗生产时间太长, 无法保障在疫情的流行初期就能用上疫苗. 2009年的疫苗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是在疫情流行高峰甚至疫情结束之后才开始实施疫苗接种, 使疫苗的防控作用大打折扣. 解决这一挑战的策略一方面应该建立新的流感疫苗生产体系, 如使用反向遗传技术快速制备疫苗株 , 使用细胞生产体系生产疫苗等 ;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通用型疫苗的研发 , 一旦通用型疫苗研发成功, 我们就可以事先生产疫苗, 充分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 而每年季节性流感疫苗的生产能力, 对流感大流行时疫苗的生产速度和产量至关重要. 5 “围堵”策略在流感大流行应对中的作用如何?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2005年的《应对禽流感大流行的威胁——建议的战略行动》中首次提出了一种流感大流行的应对策略——围堵(containment). “围堵”是指在新型流感病毒具有人际传播能力之初, 在限定的地理范围内采取大规模预防性服药以及区域封锁、停学和停工等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以预防大流行或延迟其在全球的传播. 曾经有观点认为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流感大流行, 就可以通过抗流感病毒药物和其他非药物干预手段阻断一次流感大流行的发生, 而事实上“围堵”策略无法避免大流行的发生, 主要的原因包括: (ⅰ) 无论监测系统如何敏感, 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准确发现全球第一起疫情或首发病例; 事实证明只有当疫情发生到一定规模时才会被监测到, 2009年美国在圣地亚哥病例中检测到一种新的流感病毒时, 美国多地已经有类似病例的报告 ; (ⅱ) 由于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 其传播速度之快往往使很多非药物干预措施失效, 特别是流感病毒会导致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 而且在潜伏期就具有传染性, 这些特点使得药物无法发挥有效的围堵作用. 因此, 在流感大流行发生时, 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在病例的临床救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不是用于疫情的围堵. 而非药物干预包括人群健康教育以及隔离等缓疫措施, 虽然不能阻止流感大流行病毒的传播, 但是可以缓解早期的疫情传播速度. 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早期, 在疫情尚未扩散到我国之前, 我国紧急实施“外堵输入”的防控策略, 同时, 对口岸筛检和监测系统捕获到的所有确诊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有效延缓了疫情在我国的扩散速度和流行强度. 监测结果表明, 早期“围堵”措施使我国疫情在国际疫情发展较快的前三个月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形成比较明显的“中国平台”特征(流感监测周报, 2009年第39周),这为我国做好药品与疫苗的研发、生产及储备等相关准备工作、应对可能发生的更为严重的疫情争取了宝贵时间, 争取了主动权. \06 总结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人类对健康和安全的防护意识及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才逐步提高. 从1918年到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 全球的流感应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国的流感应对能力也同样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 2013年我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并迅速开展了病毒起源、致病性、传播力等研究就是一个证明 . 虽然全球对流感病毒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 但对流感病毒的认识仍然很肤浅, 对其生态分布、进化变异规律、跨种传播机制、感染致病机制等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 对流感的流行和传播依然缺乏准确的预测手段. 因此只有一方面加强监测能力, 另一方面开展各种科学研究, 研发各种新型疫苗和药物, 实现流感的精准防控, 我们才能够做到更加从容、更加科学地应对下一次流感大流行. References Francis T Jr. Vaccination against influenza.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53, 8: 725–741. Google Scholar Murray R. Some problems in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control of influenza vaccine in 1957. Am Rev Respir Dis, 1961, 83(2)Pt 2: 160–167. Google Scholar Johnson N P A S, Mueller J. Updating the accounts: global mortality of the 1918–1920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Bull History Med, 1918, 76: 105-115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Del Rio C, Hernandez-Avila M. Lessons from previous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from the Mexica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influenza pandemic. Archiv Med Res, 2009, 40: 677-680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Gao G F. From “A”IV to “Z”IKV: attacks from emerging and re-emerging pathogens. Cell, 2018, 172: 1157-1159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Kilbourne E D. Influenza pandemics of the 20th century. Emerg Infect Dis, 2006, 12: 9-14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Bean W J, Schell M, Katz J, et al. Evolution of the H3 influenza virus hemagglutinin from human and nonhuman hosts. J Virol, 1992, 66: 1129–1138. Google Scholar 朱闻斐, 冯录召, 王大燕. 对话舒跃龙: 科学认识流感大流行. 科学通报, 2016, 61: 799–801. Google Scholar Chen Y, Trovão N S, Wang G, et al.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novel reassortant influenza A viruses in canines in southern China. mBio, 2018, 9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de Jong J C, Claas E C J, Osterhaus A D M E, et al. A pandemic warning?. Nature, 1997, 389: 554 CrossRef PubMed ADS Google Scholar Subbarao K, Klimov A, Katz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solated from a child with a fatal respiratory illness. Science, 1998, 279: 393-396 CrossRef ADS Google Scholar Fineberg H V.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lessons from the H1N1 influenza of 2009. N Engl J Med, 2014, 370: 1335-1342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Wang D, Yang L, Gao R, et al. Genetic tuning of the novel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during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China, 2013. Eurosurveillance, 2014, 19: 20836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Zhou J, Wang D, Gao R, et al. Biological features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Nature, 2013, 499: 500-503 CrossRef PubMed ADS Google Scholar Li Z, Chen H, Jiao P,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replication of duck H5N1 influenza viruses in a mammalian mouse model. J Virol, 2005, 79: 12058-12064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van Riel D, Munster V J, de Wit E, et al. H5N1 virus attachment to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cience, 2006, 312: 399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Yang W, Yin X, Guan L, et al.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prevents replic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H7N9 highly pathogenic influenza viruses in mammals.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18, 7: 153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Meiklejohn G. Effectiveness of monovalent influenza A-prime vaccine during 1957 influenza A-prime epidemic. Am J Epidemiol, 1958, 67: 237-249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Murray R. Production and testing in the USA of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made from the Hong Kong variant in 1968–1969.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69, 41: 495–496. Google Scholar Kelley N S, Osterholm M T, Belongia E A.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 2009 H1N1 vaccine in Beijing. N Engl J Med, 2011, 364: 1181–1182. Google Scholar Liang X F, Li L, Liu D W, et al. Safety of influenza A (H1N1) vaccine in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1, 364: 638-647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Kemble G, Greenberg H. Novel generations of influenza vaccines. Vaccine, 2003, 21: 1789-1795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Halperin S A, Smith B, Mabrouk T, 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trivalent, inactivated, mammalian cell culture-derived influenza vaccine in healthy adults, seniors, and children. Vaccine, 2002, 20: 1240-1247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Coughlan L, Palese P. Overcoming barriers in the path to a universal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Cell Host Microb, 2018, 24: 18-24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Butler D. The ghost of influenza past and the hunt for a universal vaccine. Nature, 2018, 560: 158-160 CrossRef PubMed ADS Google Scholar Khanna M, Kumar B, Gupta A, et al. 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2009) virus: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Ind J Virol, 2009, 23: 12-17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Gao R, Cao B, Hu Y,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 novel avian-origin influenza A (H7N9) virus. N Engl J Med, 2013, 368: 1888-1897 CrossRef PubMed Google Scholar Zhu H, Wang D, Kelvin D J, et al. Infectivity, transmission, and pathology of human-isolated H7N9 influenza virus in ferrets and pigs. Science, 2013, 341: 183-186 CrossRef PubMed ADS Google Scholar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3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年太阳黑子活动减弱或引发三大全球灾难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12-21 10:18
根据比利时太阳黑子预测中心的预测,2019年太阳黑子即将进入低谷,太阳黑子不活跃,会在全球引发三大灾难。第一,可能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近期美国股市的暴跌就是先兆,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已经跌入熊市,全球股市普遍下跌;第二,全球可能会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南美洲地区由于南大西洋地磁场的急剧减弱,宇宙射线最强,发生大地震的风险最高;第三,全球很可能面临新型流感大流行。 目前的情况跟2008-2009年极其相似,2008年是太阳黑子谷值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2018年5.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别大地震,损失惨重;2009年全球发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这一切绝非偶尔,其实都是太阳黑子不活跃惹的祸!2019年的关键词将是“避险”,投资的朋友可以考虑买黄金,黄金届时会大涨。 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正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流感大流行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世界气象组织称厄尔尼诺现象极可能于2019年重现,南美洲附近或再次面临流感和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49106.html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X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 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银河宇宙射线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地磁场被认为是一个巨大气泡,保护人类免遭连续轰击地球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的伤害。地球磁场对地球有保护作用,它可以阻挡许多来自外太空有害的宇宙射线和带电粒子,像X光之类的辐射线,还有带正电的质子或带负电的电子。如果没有地磁场,这些微粒就会不断穿越地球大气 , 目前太阳黑子处于低谷值,预计2019年达到最低点,未来一年全球地震将维持高发频发状态。 因为俄罗 斯科学院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曾经提出了预测地震的新方法,通过监测由宇宙射线引起的地下声波来判断地层活动情况,这个理论已经在实验中得到初步验证。 列别杰夫物理研究所空间辐射研究室主任弗拉基米尔·里亚博夫近日对媒体解释了新方法的原理: 宇宙射线中含有一种穿透性极强的 介子,它可以穿透地下较深的地方,被穿过的地下介质会释放能量、引起振荡并发出声波。 这种声波能反映地震发源地的形成情况,振幅越大说明地层活动越剧烈。 这一理论已得到初步验证。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发生前后,安放在哈萨克斯坦高山科研站的传感器记录了地底传来的异常声学信号。研究人员认为,声波振幅在长期监测中的异常变化,可以作为预测地震的指标。 比利时太阳黑子预测中心的预测,2019年太阳黑子即将进入低谷 由于天体的运行影响着人类的情绪,所以太阳黑子周期不仅影响着地球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着人们在金融领域上的投资情绪。 有学者总结太阳黑子1610-2000年近四百年的记录,并与投机市场联系,发现黑子高峰期往往出现非理性行情,其后都是可怕的崩溃。 1630年后太阳黑子数量明显增多。1634年,郁金香球茎价格开始上涨,到了1637年,一棵上等球茎的价格竟相当于那时一间房子的价格。1637年2月,价格崩溃,球茎的价格暴跌九成。“郁金香事件”发生在荷兰,波及西欧,被后人记入教科书,成为“投机耻辱史”的开元。 1645年后,太阳睡着了,黑子少得可怜,历称“蒙德极小期”。地球气温下降,经济活动不活跃,生活在北方的民族难耐寒冷向南迁徙——清兵入关,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改朝换代,当时情况与蒙古灭南宋如出一辙。 1720年太阳结束了60年的休眠期,出现了自1637后第一次黑子爆发高峰。人类马上有了感应——英国南海泡沫。南海公司股价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12月份最终回落到124英镑。南海事件影响深远,从此有了个专用名词——泡沫经济。 此后黑子活动趋于活跃,投机高潮此起彼伏。1910年中国上海“橡皮股票”风波、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1987年美国股灾、1989年日本崩盘、1997年的香港股灾、2000年美国科网股风潮,无一不和黑子关系暧昧。 中国股市的历史虽短,计算长周期缺乏数据,但通过短周期统计,太阳黑子对股市也有相应的影响:1996年是太阳第23活动周期的低谷期,上证年初见底512点;1999年6月黑子为当年最大值137.6点,上证见顶1756点;1999年12月黑子见谷值84.6点,上证见底1343点;2001年6月黑子突然爆发见134点,上证见历史高点2245点;2003年10月底至11月中下旬,大阳出现过肉眼可见的大黑子群,上证于11月13日见底1307点;2005年的9月,太阳上出现了猛烈的耀斑爆发,出现了太阳风暴,始于998点的牛市也从05下半年开始。2008年全年无黑子天数266天,人类正经历一个“非常深的太阳极小期”,2008年下半年出现一个超大型的底部,上证于10月28见底1664点。 所以关注太阳黑子周期,对股市预测也有一定的帮助。 研究显示金融危机与太阳黑子活动关系密切 “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冷暖变化,引起维持人类体温所需的卡路里的摄取量的变动,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石化燃料消费和农林水产品需求的稳定。自然也影响了初级产品整体的价格变动,进而波及经济整体。”日本经济循环研究所所长、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岛中雄二说。 岛中雄二所著的《太阳景气经济学》一书日前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岛中雄二在书中的开篇就发问“1933和2009经济跌入谷底,恰逢太阳黑子极小期,是巧合还是必然?人类经济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存在怎样的关联?” 岛中雄二说, 2009年伊始,世界又一次陷入了全球性经济危机。 先是美国受前一年9月爆发的雷曼事件冲击,金融危机日益严重,进而波及全世界,以至于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这是“百年或五十年一遇的事态”。而就在同一时期,被称为地球一切生命力源泉的太阳活动,也发生了称得上是百年一遇的异常变动。 太阳活动大致11年为一周期,其标志性的太阳黑子数量反复增减。 据观察,2008年9月的某一时点上,完全观测不到太阳黑子的天数达到了50天以上。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这至少是50年一遇的静止状态”。无太阳黑子的状态,持续了2008年一整年。甚至进入2009年后,太阳黑子的静止状态仍在延续,根据日本国立天文台的观测,观测到有太阳黑子的天数,1月为4天,2月仅1天,相当静寂。 最终,2008年未出现太阳黑子的天数,根据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观测,达到了266天,这一数据的出现距1913年记录的观测史上天数最多的311天已经有95年之久,是仅次于1901年的287天和1878年的280天的历史第四低的记录。2008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量2.9也是自1913年的1.4以来,95年后的最低点。而2009年8月平均太阳黑子数为0,更是创下了1913年6月以来96年内的最低记录。而且,2009年的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只有2.4,也是96年以来的低点。 岛中雄二认为,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太阳、气象循环导致某个地区农林水产品的供给周期性地减少(增加),会产生因原材料价格上涨(下跌)工业部门企业利润下降(增加)的现象,同时,该地区的进口能力也将减弱(增强),而工业地区的出口也会减少(增加)。 “不过,要使上述现象成立,气象和农林水产收成之间必须有明确的相关关系,而且解析通常情况下商品行情的上涨(下跌)和经济景气的扩张(收缩)相对应的真实性,也是一个课题。”他说。 岛中雄二还指出,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使电磁平衡错乱并引起人类生理变化,导致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大众对未来前景乐观和悲观的心理周期性地变动,从而左右投资、消费和估价。这种现象的背后,太阳活动和人类的生理之间必然有某种关联。 其实,把太阳活动和经济活动联系起来的想法,19世纪就出现了。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S.杰文思,曾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商业危机和太阳黑子》(1878年)。在论文中,他发现当时推定平均为10.45年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他计算出的1721—1857年欧洲经济危机周期的10.466年大体一致。于是,他得出结论:印度和中国谷仓地带降雨量的增减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周期性的荒年和饥馑,从而给当时从银行借入资金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对印、对华贸易的欧洲各国的众多企业也带来了周期性的商业恐慌和信用危机。 威廉·S.杰文思的儿子哈佛·S.杰文思在1909年也发现了以3.5年为周期的气象变动现象(即后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哈佛·S.杰文思视其为太阳热辐射现象)。美国气象学家W.O.罗伯茨等人则进一步证实了美国中西部干旱发生的周期,和太阳黑子的磁极周期,即以22年为周期的海尔循环是一致的。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太阳活动准确地预测经济周期,也许我们会在资本投资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周维宏对此表示,岛中雄二“涉及的是一个奇特的领域”和“一种不常见的学科”,但他认为,岛中雄二 所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 美股暴跌 三大股指齐创新低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2018-12-21 07:38:56   美国东部时间12月20日周四,继前一日因美联储加息暴跌之后,美国股市再次大幅下跌。标普500指数收跌39.55点,跌幅1.58%,报2467.41点,创2017年9月以来收盘新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跌464.06点,跌幅1.99%,报22859.60点,创2017年10月份以来收盘新低。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跌108.42点,跌幅1.63%,报6528.41点,创2017年10月份前期以来收盘新低,较8月底所创收盘历史高位回落19.5%。   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周四表示,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加息后,市场对鲍威尔的言论感到“失望”并对此消息“过度反应”。(央视记者 王威) http://news.cri.cn/2018-12-21/3f10d99e-de7a-79cf-57bb-10efb1466b18.html 美国政府停摆可能性加大 美股再度暴跌 布油重挫5% http://www.mrjjxw.com/articles/2018-12-21/1284040.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471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厄尔尼诺即将引发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12-18 16:39
流感大流行发生的理论依据包括:( 1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2 )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以及 2009 年 4 次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事件之后;( 3 )历史上 8 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伴随着中 - 强的厄尔尼诺事件;( 4 )人间季节性流感的活动与 ENSO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强度密切相关,并且流感达到流行高峰的时间都要提前;( 5 )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多发生在季节性流感高峰之后( 3-6 月份),与候鸟迁徙时间高度一致。据此,我们提出流感大流行的预警指标包括:( 1 )处于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 2 )太平洋上出现拉尼娜事件之后;( 3 )太平洋上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4 )当年或转年人间出现季节性流感病毒活动高于往年,或活动高峰提前;( 5 )当年正值候鸟迁徙时节。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历年流感大流行发生的规律,我们斗胆预测新的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多重关键因素的叠加是流感等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基础!预计时间就在2019年前后! 目前大流行的条件基本满足,静待厄尔尼诺的发展: 关注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 为什么说2019年左右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5471.html 今冬厄尔尼诺的强度将是决定是否会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关键! 因为历史上的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如下特点,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值年或谷值年附近,前一年出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当年会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多数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一些特殊的因素,比如,剧烈的气候变化,候鸟的异常迁徙,动物种群的混合,射线活动的增强,最终导致病毒发生大的变异或重组,并且获得新的动物病毒基因,导致人体免疫力无法对抗而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或流行。 由于地球磁场的急剧减弱,南美洲地区宇宙射线活动会异常增强,加上厄尔尼诺的强大影响,导致这一地区发生新的流感大流行或寨卡病毒大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为非洲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以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为主。全球急需做好重大传染病预警和应急准备工作!毕竟,人类对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很渺小。传染病的防治仍然任重而道远,人定胜天的想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太容易实现!今后几年,出现一种或几种新发病毒传染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考验公共卫生系统的时候即将到来! WMO警告!厄尔尼诺出现概率达80%,2019年气候可能“陷入混乱” 2018-11-30 16:02 专家 / 气候 / 灾难 在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可能我们都是难以想象的,前段时间就有美国宇航局(NASA)科学家发布警告,人来可能会迎来创纪录的低温,也就是说由于太阳黑子活动降低,地球将会进入到一个“小冰河”时期,不过全球变暖也在大家的脑海之中进行回荡,所以引发了不少科学爱好者的热议,而确实全球变暖更“小冰河”并不冲突的,所以没有什么关联性。 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又发出了气候警告,在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之中,我们一直观察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形成,并且出现的概率已经达到了75%-80%,也就是说最高概率已经确定了达到了80%的情况(数据已经确定了),这将驱动太平洋的自然灾难发生,全球的极端气候发生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科学报告称,全球气候模式在2019年上半年可能“陷入混乱”,干旱和洪水可能出现在相当稳定的区域之中,我们不难想象,气候的驱动确实变化很强。 而在厄尔尼诺现象的记录之中,最近一次是发生在2016年,并且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导致了全球气温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海洋区域的变化最为明显,可能跟大堡礁的灾难性珊瑚褪色有关。科学报告称,这次的预测时间可能不会那么严重,但是给世界各地的脆弱地区会带来危险的气候变化,初步预估厄尔尼诺现象预计不会像2015 - 2016年的事件那样强大,所以可能算是一个小的厄尔尼诺状态。 WMO气候预测专家Maxx Dilley称,即便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不是很大,但是对降雨和温度的模式改变很大,特别是对农业,粮食等问题有重要影响,结合长期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推动2019年的全球气温“大变化”。自从2018年5月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预测该事件的可能性发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了。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预报专家已经警告过即将到来的厄尔尼诺现象,WMO初步预测的极端状况是海水温度将升至高于平均水平1.2C。英国气象局也是发出了警告,厄尔尼诺可能会影响2019年的英国冬季天气。科学家Adam Scaife称,沿赤道交替东风和西风的14个月模式显示,振荡可以削弱或加强急流。所以说这种现象将对2019年的全球温度测量产生显着影响。 我国国家气象局也早就说明过,2018年出现厄尔尼诺的概率很高,所以可能整体的冬季会比较偏暖,这个在国家气候中心公布过,2018年的整体气候是偏暖的,所以国家气候中心也算基本证实了厄尔尼诺确实在酝酿之中,当然这种气候状态的预测,也是希望大家早点做好关于未来出现厄尔尼诺状态时候的预防,我也会继续跟进世界气象组织关于这个厄尔尼诺的发展报告。谢谢大家阅读! \0 http://www.sohu.com/a/278812061_100233418 \0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高发季将如约而至,季节性流感高发后警惕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12-14 08:54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09年2月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流感病毒喜干燥,绝对湿度的高低对流感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影响很大。研究显示,关键在于绝对湿度,而不是常说的相对湿度。绝对湿度计算的是空气中水 蒸气的含量,与温度无关。相对湿度根据气温变化而变化,绝对湿度则不会。绝对湿度和流感病毒两者相关性高得令人惊讶。绝对湿度低时,流感病毒存活期就会延长,传染率就增高。这一发现对科学界和医学界开发更有效的流感预测模型非常重要。它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预测流感的传播。这一发现更好地解释了“为何我们会看到流感有季节性高峰”。 实验室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绝对湿度的变化对温带地区流感暴发及周期流行起重要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绝对湿度对流感病毒的存活力及传播力有显著影响,空气干燥的环境下流感病毒更易存活且传播。绝对湿度随着季节交替而变化,基础再生数R0和有效再生数R1随之变化,这一现象很好地解释了温带地区流感暴发周期及冬季流感的传播规律。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流感高发季? 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细小的液滴或气溶胶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流感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流感病毒就会传播。冬春季气候干燥,气溶胶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长,容易造成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持续传播。 (2)太阳紫外线辐射低,不容易杀死病人排放到外界环境中的病毒; (3)流感病毒在0℃~4℃能存活数周,—70℃以下或冻干后能长期存活其抵抗力较弱,极不耐热,在56℃的温度下,30分钟即可使病毒灭活。冬季严寒和气温低容易使流感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延长。同时,冬季寒冷,人们外出活动减少,聚集在屋内的时间较多,一旦有人感染,非常容易爆发。 因此,北半球流感的季节性活动一般发生在当年的12月到转年的2-3月份,与这一时期空气中绝对湿度低,气候干燥、气温低和太阳中的紫外线辐射低有密切关系。 随着近期太阳活动的减弱,北半球 特别是欧 美地区将发生极寒天气,加上太平洋上正在形成的厄尔尼诺的影响,今年的季节性流感活动肯定会异常活跃,我们仍然需要对即将到来的流感季和可能发生的流感大流行保持警惕。 为什么说北半球即将到来的流感季仍然会很严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171.html 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正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50844.html 岛内流感疫情升温 两岁女童发病5天不治身亡 中国台湾网12月6日讯 据台湾“东森新闻云”报道,岛内流感疫情逐渐升温,台“疾病管制署”公布岛内新增2例流感死亡个案,其中一名住在东部的2岁女童“未接种疫苗”,因流感并发肺炎、脑炎、心肌炎重症,发病到过世仅5天。   台“疾管署”监测资料显示,岛内上周(11月25日至12月1日)类流感门急诊就诊人次计56,843,较前一周略升;另上周新增2例经审查与流感相关死亡病例,为北部80多岁女性及东部2岁女童,分别感染H3N2及H1N1,“均未接种流感疫苗”。   台当局“疾管署”防疫医师林咏青表示,2岁女童本身没有特别疾病,11月中旬出现发烧、咳嗽症状,中间一度症状改善,但4天后症状突然恶化,再度高烧且抽搐,经送医并收治加护病房,她已有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多重并发症,当天就不治身亡,从发病到死亡仅短短5天。   台当局“疾管署”提醒,近期早晚温差大,且持续有流感并发重症及死亡个案出现,民众不可轻忽,并呼吁幼儿应尽快完成疫苗接种。(中国台湾网 娟子) http://www.taiwan.cn/taiwan/jsxw/201812/t20181206_12119781.htm 危险!流感疫情升温,2岁女童发病5天后身亡! 嘟嘟妈妈课堂 3天前 我要分享 前几日,台湾出现了一例惨痛的病例,一位2岁女孩因感染 H1N1 型流感病毒并引发了严重的并发症, 从发病到死亡仅仅用了5天! 据WHO估计,每年有高达25-50万人因流感而死亡! 可以说,如果现在有哪种疾病可以称为全球性瘟疫的话,那非流感莫属!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流感监测周报, 大陆、香港地区以及 美国 的流感样病例(ILI)均高于之前几周, 流感疫情 已经进入高发期! 1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很多人觉得, 流行性感冒 和普通感冒都是感冒,既然是感冒吃感冒药就行了。或者是认为必须要先 咳嗽 和流鼻涕才算是感冒。 这些都是误区。 普通感冒症状温和, 很少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所以 不吃药7天左右也能自愈了。 而流行性感冒因为病毒型比较“厉害”,如果抵抗力差一点,如老人、孕妇、儿童,很容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肺炎、神经系统、 心脏 等处的严重损伤。 一旦引发了这些并发症,救治不及时是会造成死亡的! 正因为流感病毒凶险, 所以通常会导致高热(39-40℃),而且精神状态会比较差。 如果你或者你的宝宝周围人有疑似流感病例,并且自己也有高烧、精神状态差等情况,那么极大可能就是感染了流感病毒! 要是怀疑感染了流感病毒,那么可以去医院做一个鼻咽拭子检测,一般30分钟就能有结果。 具体区分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 得了流感怎么办? 1 抗病毒治疗 根据国家流感中心对37株甲型 H1N1 、3株A( H3N2 )和3株B型流感毒株耐药性监测显示, 均对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敏感。 所以如果能在发病48小时内,尽早地服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等,可以缩短流感病程及严重程度。 不过这些药都是处方药,而且 对于普通感冒无效,千万不要随便就给宝宝吃! 说到这里,有一个药因为铺天盖地的广告,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详,那就是金刚烷胺。 金刚烷胺确实能治疗流感,不过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而且通过目前监测资料显示所有流感病毒都对其有耐药性, 因此不建议随意使用。 所以如果想要给宝宝服用治疗药物,那么还是去医院找医生开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吧。 2 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的办法就与普通感冒一样了。 首先,对于6岁以下孩子, 不建议使用市面上的“感冒药”, 因为这些感冒药通常都为复方成分,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药物过量! 同样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除非有合并耳或鼻窦的感染,否则的话,使用抗生素非但没有治病的作用(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而流感是病毒感染),反而还会造成细菌耐药,影响以后的其它治疗。 如果三个月以上的宝宝 发烧 高于38.5℃,且精神状态差, 那么可以服用一些退烧药,如美林或 泰诺林 。 3 预防流感有办法 流感虽然很可怕,但这种病毒十分脆弱,只要做到以下这几步,就能有效预防! 1 接种疫苗 这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有效的预防办法。 像开头提到的2例死亡病例,就均未接种疫苗! 如果疫苗的抗原与流行的病毒相吻合, 灭活 流感疫苗 可以提供高达70-90%的保护率! 有关于疫苗的相关信息可以参考下表: 然而,由于今年疫苗短缺,很多宝宝都没有接种到。 家长可以经长给周边的医院或者社区医院打电话咨询疫苗情况, 如果有货,一定要及时接种!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没有洗过的手,不要接触眼睛、口、鼻等粘膜; 饭前便后、接触过粪便或者鼻涕等分泌物后,都要及时洗手 下面是洗手6步法,如果宝宝不喜欢洗手,家长可以用做 游戏 的方式和宝宝一起洗手,培养宝宝讲卫生的好习惯。 比如说可以比赛谁洗得更干净,或者边唱歌边洗手等等,以此增加洗手的乐趣。 同时,去人群密集处要带口罩;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经常参加户外活动,锻炼抵抗力,也都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方式! 流感不可怕,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增强抵抗力,宝宝都能战胜它!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 流行性感冒 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8〕1019号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KoFeiCu 咋回事?哈市儿童肺炎患者激增:班里25个人只剩3人上课!更闹心的是…… 生活报 2018-12-14 “贫雪”空气干燥 气温起伏不定 生活报记者走访多家医院门诊发现 。。。。。。 儿童肺炎普遍比去年多一倍 幼儿园中班25个学生只有3人坚持上学 哈市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女儿今年4岁,三天前开始发烧,吃了退烧药也不见效,到了第四天实在挺不住了,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支原体肺炎。不去医院不知道,和女儿有相似症状的孩子太多了。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中班,25个孩子现在只有3人坚持上学,很多孩子都病了,没病的也不敢上,怕传染。 哈医大一院儿童医院 24小时门诊80%是呼吸系统疾病 13日,记者在群力哈医大一院儿童医院一楼候诊区看到,三排座椅上坐满了带着口罩等候就诊的家长和孩子。哈医大一院儿童医院副院长张旗涛告诉记者,近期患者量明显增加。 生活报记者 刘畅言/摄 24小时门诊量最多时候近400人,其中80%左右是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周末最高能达到200人左右,平时是120人至150人,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 生活报记者 刘畅言/摄 据哈医大一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司利钢介绍,住院患儿90%是肺炎。多是病毒引起的。学龄前儿童多是支气管肺炎,也是小叶肺炎。而七八岁的孩子和十多岁的多是大叶肺炎。 哈医大二院 夜间儿科急诊患者增一倍 记者从哈医大二院儿科了解到,自入冬以来,儿科患者就开始明显增多,尤其以肺炎患儿居多。据曲书强主任介绍,现在儿科白天的门诊量200多人,夜间儿科急诊患儿较之前增加了一倍。 “前一段时间,我们接诊的患儿中八成都是肺炎,但是最近除了肺炎的孩子,流感散发的病例也有所增多。 省医院 儿科接诊患儿肺炎居多 12日晚6时30分,记者在省医院儿科急诊看到,诊室单位门口排起了长队,输液室里也是爆满。省医院儿科副主任赵浦告诉记者,每年都是从11月开始,儿科患者迎来高峰,但今年提前了,从10月份患儿数量就明显增多,以肺炎患儿居多,此外,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消化道紊乱的患儿也不少。 生活报记者 霍营/摄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 门诊量激增比以往早10多天 记者从儿童医院了解到,急诊24小时人数有150人左右,其中60%是呼吸系统疾病。静点室一直人满为患,呼吸科走廊里也都是加床,其中近5成患儿是大叶肺炎。专家表示,今年门诊量激增比往年相比提前了10多天,以往高峰都出现在11月份左右,而今年从10月20日就开始“上人”。 患儿增多原因:空气干燥,温度不稳定 预防冬季呼吸道疾病从这几点做起 1、接种疫苗:针对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麻疹和百日咳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肺炎的最有效方法; 2、营养的充足与均衡,多吃含维生素C的食物,增加抵抗力; 3、锻炼体质,及时增减衣被;家里温度不宜过高25℃较为适宜。 4、勤开窗户,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一天至少两次通风;少带孩子去人多封闭的场所; 5、注意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6、当宝宝出现发烧、咳嗽、喘憋等呼吸道症状时,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嗜睡等症状,这时家长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 孩子得了肺炎大人真是闹心 更闹心的是 成人也 ...... 省医院接诊成人肺炎患者 比去年同期增三成 13日,记者从省医院呼吸内科了解到,从12月初至今,该科接诊的成人肺炎病人比去年同期至少增加了30%以上。而且不少病人来就诊时都险些贻误病情,最开始都误以为是感冒,在家吃了不少药后一直不见好才来就诊。还有一些老慢支、慢阻肺的病人,一旦发烧引起肺炎往往都是重度肺炎。 今年35岁的李先生是个健身爱好者,一周前出现了流鼻涕、嗓子疼、发低烧、轻微咳嗽的症状,自行买了感冒药吃了一周后,低烧依然不退,他才来到省医院就诊,被确诊为肺炎。 32岁的刘女士本来是给5岁的女儿看肺炎的,没想到自己也被查出了肺炎,像刘女士这样,全家人都传染上肺炎的也屡见不鲜。 王医生告诉记者,成人肺炎在20岁-40岁的成年人中高发,这些青壮年群体往往认为身体素质好,就诊时容易拖成中重度肺炎。 生活报记者 刘畅言 霍营 沈丽娟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审核:王世宇责编:陈哲 https://news.html5.qq.com/share/5813454094349668534?url=http%3A%2F%2Fkuaibao.qq.com%2Fs%2F20181214A01IWC00ch=060000qbredirect=share=truesc_id=piOILkC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以英文论文的形式正式向世界发出了流感流行的预警!
qujiangwen 2018-12-10 14:38
今天,由本人和世界著名宇宙学家Chandra Wickramasinghe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合著的论文《Are we approac 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正式见刊, 这篇论文在2018年年初全球流感高发的时候以通信论文的形式投向了Lancet杂志,但是在该杂志考虑了一个月以后,被残忍的拒绝了。我们考虑可能是柳叶刀杂志太有名气,一旦发出了我们的论文,很有可能引发全世界的大讨论甚至是恐慌。后来,投了好多医学专业杂志,编辑们都不敢发。郁闷之中,Virology: Current Research杂志向我们约稿,我们果断的投向了该杂志,经过一番周折,编辑终于同意发表了我们的论文,并于今日正式见刊。希望该论文能够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https://www.omicsonline.org/open-access/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106261.html 对于这篇论文来说,影响因子确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观点。正如今年 唐娜副教授凭借1分的论文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历一样,许多研究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视,往往要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人们才能真正发现它们的价值。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把你想到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环节都始终如一的做完,然后把它们写成完整的论文发表,发表出去,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的观点才是硬道理! 流感大流行的预测与地震预测一样,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假如我们预测成功了,或许流感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就会引起全世界的重视!从而为医学界科学应对流感大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至少造成全世界5000万人死亡,今年正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00周年,全世界都在关注以下几个焦点问题: 流感大流行会不会再次发生?什么时候发生? 可能在哪里发生? 哪些因素会引发流感大流行? 2017年末到2018年年初为什么会有季节性流感高发? 我们在论文中都予以科学解答。 N. Chandra Wickramasinghe Are we approaching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N. Chandra Wickramasinghe , 1,2,3 * Jiangwen Qu 4 , 1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Tianji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2 Buckingham Centre for Astrobiology,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UK; 3 Sri Lanka Centre for Astrobiology, University of Ruhuna, Sri Lanka; 4 General Sir John Kotelawala Defence University, Sri Lanka 4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Tianji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ontributed equally:共同第一作者 *Corresponding: N. Chandra Wickramasinghe, E-Mail: ncwick@gmail.com , Tel/Fax number: +44 (0)2920752146 / +44 (0)7778389243 Abstract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nfluenza activity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he temperate zon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has led to a concern over global health and the impending prospect of another major pandemic. Based on a range of available evidence we argue that the current influenza situati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on-going La Niña phenomenon accompanied by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n the Pacific. The four most recent human influenza pandemics (1918, 1957, 1968, and 2009) were preceded by La Niña condi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almost all influenza pandemics in history fall within ± 1 year of sunspot extrema. Sunspot activity will reach its minimum in 2019. Therefore,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may well be imminent now, one hundred years after the 1918-1919 pandemic. It will therefore be prudent and timely to strengthen worldwide surveillance strategies and to prepare ourselves for a future emergency. Influenza activity has continued to increase in the temperate zon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rom the end of 2017 to the beginning of 2018 and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concern over global health. Some countries have reported level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ICU admissions reaching or exceeding the peak levels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influenza seasons. According to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flu activity is now widespread throughout mo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umber of states experiencing exceptionally “high” influenza activity increased from 32 states (plus New York City and Puerto Rico) to 39 states (plus New York City and Puerto Rico). It is of interest to explore some of the mechanisms that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sudden surge of influenza cases. There are indications to suggest that Influenza activitytends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times when La Niña conditions prevail . If so it might be argued that the current influenza situation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on-going La Niña (opposite of El Niño) phenomenon in the Pacific which could well serve as a driver of new viral pandemics. The six pandemics on record since 1889 all emerged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following the “normal” flu season, suggesting that some other forces may predictably constrain pandemic risk . Furthermore, a recent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four most recent human influenza pandemics (1918, 1957, 1968, and 2009) were preceded by La Niña condi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 Some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such as extremely cold weather caused by La Niña conditions can alter the migration route, stopover time, fitness, and interspecies mixing of migratory birds and arguably affect their intermingling with domestic animals,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a purely Earth-bound theory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and influenza modelling . In a recent review we have shown, however, that a purely Earth-bound theory of biology may be deeply flawed .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atmospheric and indeed space weather conditions could promote or enhance the role of extraterrestrial influences, including the arrival of external virions . In particular the role of cosmic rays could be important in providing new pathways for the arrival of new virions, as well as the modification of already circulating viruses .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unspot activity and certain aspects of global climate is in general well attested in the literature. At a minor level a correlat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fluctuations of solar cycle length and mean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are possibly linked. A more significant effect is found in the Manunder minimum when during an exceptionally cold interlude (mini-ice age) between 1645-1715 there was very little sunspot activity, It is possibly no coincidence that almost all influenza pandemics in history fall within ± 1 year of sunspot extrema (maxima and minima) , and we should note with a sense of caution that sunspot activity is indeed predicted to reach a record low minimum in 2019 .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Sunspot Index and Long-term Solar Observations of World Data Center, sunspot activity will reach its low minimum in 2019 (Figure 1). Figure 1 Predictions of the monthly smoothed Sunspot Number Daily sunspot number (yellow), monthly mean sunspot number (blue), smoothed monthly sunspot number (red) for the last 13 years and 12-month ahead predictions of the monthly smoothed sunspot number: SC (red dots) :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an interpolation of Waldmeier's standard curves; It is only based on the sunspot number series. CM (red dashes) : method (from K. Denkmayr and P. Cugnon) combining a regression technique applied to the sunspot number series with the aa geomagnetic index used as a precursor (improved predictions during the minimum phase between solar cycles). New data released by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further reveals that the strength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is systematically weakening by around 5% every ten years, which is nearly ten times faster than previous estimates . Furthermore, it is weakening faster in some places more than in others. For example, the South Atlantic Anomaly (SAA) is a large depression of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characterized by values of g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around 30% lower than that expected for those latitudes, and this covers a large area in the South Atlantic Ocean and South America. According to Swarm satellite monitoring results, SAA has moved steadily westward and weakened further by about 2%. Cosmic rays, particularly galactic cosmic rays, can reach their maximum intensity when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s declining dramatically and when the sun is least active. Low solar activity can also give rise to exceptionally cold winters in norther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 The superposition of all these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are now well attested can promote epidemic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influenza subtypes. Influenza pandemics can emerge via genomic re-assortment between circulating human and animal strains and also almost certainl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extrinsic viral components . Abnormal climate change patterns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 deep solar minimum and La Niña conditions can bring divergent influenza subtypes together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In addition to the possibility of externally introduced virions this could facilitate the re-assortment of circulating influenza virions through simultaneous multiple infection of individual hosts, thus resulting in the emergence of an antigenically novel strain capable of causing a devastating worldwide pandemic. In view of the 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we have discussed the area around South America is very likely to be a possible starting point of the next influenza pandemic. In summary, there are powerful indicators to suggest that a new influenza pandemic is fast approaching, almost 100 years after the devastating historic pandemic of 1918/1919. It will thus be prudent and timely to strengthen worldwide vigilance and surveillance strategies including space weather and stratospheric monitoring and to prepare ourselves for a future emergency. References 1.ViboudC,PakdamanK,BoëllePY,et al.Association of influenza epidemics with global climate variability . Eur J Epidemiol ,2004,19(11):1055-1059. 2. FlahaultA,ViboudC,PakdamanK,et al.Association of influenza epidemics in France and the USA with global climate variability .Intl Congress Series, 2004,1263(2004):73-77 3.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http://origin.cpc.ncep.noaa.gov/products/analysis_monitoring/ensostuff/ONI_v5.php 4.Spencer J. Fox , Joel C. Miller, et al. Seasonality in risk of pandemic influenza emergence . PLoS Comput Biol. 201713(10):e1005749; 5.ShamanJ,LipsitchM.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2013,110(suppl 1):3689-3691. 6. Steele, E.J. et al., Cause of Cambrian Explosion - Terrestrial or Cosmic?, Progress in Biophys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8 136:3-23. 7.Hoyle, F. and Wickramasinghe, N.C., Influenza – Evidence against contag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90,83(4), 58 8.Qu J. (2016)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 Rev Med Virol. 2016;309-313. 9. Qu et al., (2016) Sunspot Activity, Influenza and Ebola Outbreak Connection , Astrobiol Outreach, 4:2 10.Ineson S, Scaife AA, Knight JR, et al. Solar forcing of winter climate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er n Hemisphere . Nature Geoscience, 2011,4:753-757. 11.ChristopherF, NilsO, StavrosK, NicolasG, LarsT. Recent geomagnetic secular variation from Swarm and ground observatories as estimated in the CHAOS ‑ 6 geomagnetic field model. Earth, Planets and Space.2016;68:112. Acknowledgements Data on the number of sunspots were provided by the Sunspot Index and Long-Term Solar Observations-World Data Center, Royal Observatory of Belgium, Brussels. 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Author contributions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Virology: Current Research 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 (1).pdf https://www.omicsonline.org/open-access/are-we-approaching-a-new-influenza-pandemic.pdf Estimated Influenza Illnesses, Medical visits,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 2017–2018 influenza season https://www.cdc.gov/flu/about/burden/estimates.htm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4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专家引用了我的论文,并同样发出了流感大流行的预警!
qujiangwen 2018-12-7 14:03
昨天收到一个英国专家发的一封邮件,通知我他编的书引用了我的论文,并且将全球即将发生流感大流行的预警信息发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CDC, 英国卫生部和中国CDC。希望流感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能够持续引起世界的关注和科学界的重视,以便于全球能够早日建立基于宇宙空间环境监测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及早加强应对和减轻大流行对人类的危害! 流感大流行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49106.html Cold Climates and Extremes of Solar Activity Portend Pandemic Flu Outbreaks The odds of a pandemic flu outbreak are small, and yet pandemics happen more frequently around 11-year sunspot minima and maxima, and during cold climate phases (see Figure 14.1).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re were 24 pandemics and 29 major or regional influenza epidemic outbreaks between 1500 and 2009. , , , , , There were three pandemics during the 20 th century—in 1918, 1957, and 1968, and one in the 21 st century (2009)— so far, that is . To investigate pandemic flu outbreak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solar activity, I conducted my own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is study utilized Greenland ice core and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data, and influenza pandemic and epidemic outbreak data compiled from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between 1500 (or 1700) and today. The standout finding across the different solar activity, cosmic ray, and climate-related data studied (collectively “solar activity and climate parameters”), was that 76 percent of all influenza-A pandemic and major regional epidemic outbreaks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took place at a peak or trough in these solar activity and climate parameters, or within a year of one. Half of influenza-A pandemics and epidemics (22/45) between 1610 and 2000 occurred when bo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d total solar irradiance anomalies were negative,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the troughs of the Little Ice Age’s grand solar minimum periods. In other words, grand solar minima pose increased risk for pandemic influenza-A outbreaks. B. Lina, 2008, “History of Influenza Pandemics.” In: Raoult D., Drancourt M. (eds) Paleomicrobiology.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https://doi.org/10.1007/978-3-540-75855-6_12 . E. Tognotti, 2009, “Influenza pandemics: a historical retrospect.” Journal of Inf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3:331-334. doi: https://doi.org/10.3855/jidc.239. C. Potter, 2001, “A history of influenza.”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91: 572-579. doi:10.1046/j.1365-2672.2001.01492.x. J.K. Taubenberger and D.M. Morens, “1918 Influenza: the Mother of All Pandemic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12(1):15-22. doi:10.3201/eid1201.050979. Edwin D. Kilbourne, Influenza. Chapter 1; History of Influenza.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6/12/2012 - Medical. ISBN 978-1-4684-5239-6. Svenn-Erik Mamelund, “Influenza, Historical.” December 200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 First Edition (2008), vol. 3, pp. 597-609. DOI: 10.1016/B978-012373960-5.00372-5. Figure 14.1 (A-B). Historical pandemic and epidemic influenza-A epidemiological data used in Figures 5.1 A-B and citations C to F were extracted from six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influenza (see citation), providing a general consensus on pandemic flu outbreaks (and major regional epidemics) back to 1500. Climate and solar activity data started in either 1500 or 1700 and the end dates varied, meaning the number of pandemic events varied (N = 35 to 53). A) Seventy-four percent of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epidemics (26/35) since 1700 CE occurred at or within one year of the peak or trough in sunspot numbers, increasing to 89 percent (31/35) within two years. The average sunspot number for pandemics occurring at sunspot number troughs was 12 (18 for pandemics occurring within one year of a sunspot number trough). The 2018 sunspot number was 22. 1463 Conclusion A: Based on sunspot numbers, we are approaching a high-risk period for pandemic flu. B) Between 1610 and 2000, eighty-two percent of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epidemics (37/45) occurred at or within one year of a peak or trough in the total solar irradiance anomaly. Sixty-four percent (29/45) of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epidemics occurred during a negativ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omaly. Half of outbreaks (22/45) occurred when bo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and total solar irradiance anomaly were negativ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trough of grand solar minimum periods. Negative anomalies resulted when the temperature or irradiance value was less than the 1610-2000 average for that parameter. Conclusion B: Grand solar minimum periods associated with a colder climate pose increased risks for pandemic flu outbreaks. Figures 14.1.C to 14.1.F. The percentage of influenza pandemic and epidemic outbreaks occurring at or within one year of the peak or trough are: C) Beryllium-10 concentration anomaly, 85 percent (44/52) since 1500. D) Total solar irradiance anomaly, 82 percent (37/45) since 1500. E) Cosmic ray intensity anomaly, 53 percent (18/34) since 1700. F) Sea-ice cover anomaly, 85 percent (45/53) since 1500. Arctic algal growth declines when increasing sea-ice blocks the sunlight reaching the ocean floor. Anomalies were calculated relative to the 1961-1990 average for total solar irradiance, cosmic ray intensity, and sea-ice cover, whereas the anomaly is calculated relative to the 1960-1985 average for the Beryllium-10 concentration. 1464 The Arctic Circle, Migrating Birds, and Viral Mutation There is a small amount of scientific literature available on influenza-A viral mutation and solar activity, and their links to pandemic flu outbreaks. My research summary for pandemic flu outbreaks presented above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range of climate- and solar-related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normal population health i.e., fewer pandemics. Extremes of these parameters appear to be associated with more pandemics and major regional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imilar methods,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broadly replicate other researchers’ data for pandemic flu outbreaks (sunspot numbers). One researcher determin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ndemic flu outbreaks since 1700 and the peaks and troughs of sunspot numbers during the 11-year cycle (± 1 yea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other times of the 11-year solar cycle. 1465 My research builds on this researcher’s data with a broader array of solar activity and climate-related parameters, all showing the same peak and trough relationship with high frequency (see Figure 14.1.A-C). According to other publications, influenza pandemics, 1466,1467 influenza-A viral mutation, 1468 and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outbreaks in Africa 1469 were all associated with the peaks and troughs of the 11-year sunspot cycle. Interestingly, some of the earliest mutations of the surface proteins of influenza-A viruses, which helped create today’s family of viral strains, coincided with two grand solar minima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 According to scientists using advanced methods of genetic analysis, these influenza-A viral mutations took place between 1672 and 1715 CE (Maunder Minimum), and between 1825 and 1868 CE (Dalton minimum). 1470 This adds further support to the hypothesis that grand solar minima represent high-risk times for influenza-A virus mutation and pandemics. Influenza-A viral genomes are known to be responsive to earth’s magnetism (geomagnetism). This geomagnetism is known to alter influenza-A viral gene expression (switching on and off) and protein synthesis. 1471 High- energy cosmic rays are guided by earth’s magnetic field into the polar regions, 1472 thus concentrating their effects in the Arctic, which migrating birds visit annually. This would putatively provide a source of concentrated ionizing radiation and magnetism to which migrating bird populations and their vulnerable egg embryos are exposed. The ioninizing radiation and magnetism could in turn help mediate viral mutation processes. This research data is suggestive of a causal relationship, and highlights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and potential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could contribute to avian influenza-A virus mutation. Drug regulators, government, and WHO could modify their perception of risk based on this epidemiological information. This could then help them make the decision to implement pre-pandemic immunization for the willing, at risk public (see the discussion below).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8726073_Revolution_Ice_Age_Re-Entry .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迷信往往只有一念之差
qujiangwen 2018-12-3 15:33
今年正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00周年,目前流感大流行的起源至今是个谜,科学界至今搞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流感大流行。约翰·M·巴里在《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指出:1918 年大流感引导人们思考了“科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即“ 我能知道什么? ”以及“ 我该如何知道? ” 约翰·M·巴里进一步指出: 它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 每一次大型的流行疾病,都会给人们留下更深远的讨论议题 当你看到上面这篇论文的时候,您的第一感觉是不是:“不可能!?” No,不要这么肯定,其实仔细想想,还真可能! 其实,流感influenza的词源是意大利语,原字是influencia,衍生自influence的意思。 中世纪流行占星术,许多人认为,很多灾难都和星球、天象有关,认为宇宙中的星球可以放出影响到地球的东西。从某些词汇就可以看出,比如:disaster=dis(恶)+astar(星球) 1743年,欧洲爆发了流感大流行的时候,意大利人将之称作“influenza di catarro”,意即大灾难,其实是泛指,但是久而久之这个词就被用来专指流感了。 目前解释的了的就是科学,解释不了的就是迷信,是这样吗?不是的!其实科学与迷信往往只有一念之差! 流感大流行会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答案是:是的,必须是!因此,请您耐心往下看!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1932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10~50年就会发生1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20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1946-1947,1957,1968)基本都间隔在11年左右,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11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那么太阳黑子的活动到底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没有关系呢? 1918年流感大流行时,美国当时的一家医院人满为患。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3000-4500℃。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通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 太阳黑子虽然颜色较深,但是在观测情况下,与太阳耀斑同样清晰显眼。天文学家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为 太阳活动峰年 ,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 太阳活动谷年 。 箭头所指的就是太阳黑子 面对2009年的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甲流为什么会在2009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甲流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因为 这一学说很可能是正确的,需要引起公共卫生专家的足够的重视。 流感病毒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 3 种 ,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 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流感 influenza 的词源是意大利语,原字是 influencia ,衍生自 influence 的意思。中世纪的人们认为, 很多灾难都和星球、天象有关,认为宇宙中的星球可以放出影响到地球的东西 。 1743 年,欧洲爆发了流感大流行的时候,意大利人将之称作 “influenza di catarro” ,意即大灾难,其实是泛指,但是久而久之这个词就被用来专指流感了, 可见古人的先见之明 。 Hope-Simpson 首次指出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有关,都存在一个大约 11 年的流行周期 。但是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一直处于假说和争议之中,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和证据来充分证明二者之间确实存在因果关联 。 地球每天都会受到来自遥远星空的各种射线和粒子的轰击 来自外太空的 各种射线和粒子 我们的研究指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发生年份之间的 Logistic 回归统计结果显示 OR 值为 3.85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 太阳黑子和大流行之间的关联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 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银河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 1997 年香港发生的人感染 H5N1 禽流感病毒很可能是一个重组体,它的 H5 基因来自于鹅的 AyGooseyGuangdongy1y96(H5N1) 流感病毒;它的内部几个基因来自于 QayHKyG1y97 样的禽流感病毒;它的 N1 神经氨酸酶基因来自于 A/Parrot/Ulster/73(H7N1) 流感病毒 。 2013 年 3 月,中国南方省份新出现的 H7N9 禽流感 病毒基因来自于 东亚地区 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引起大流行或者爆发的病毒一般要通过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形成新的抗原以逃避人体的免疫系统的阻击,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是导致病毒出现的重要机制。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基因重组是指当二种有亲缘关系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细胞时,它们的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结果产生不同于亲代的可遗传的子代,称为基因重组( Geneticrecombination )。 灭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用紫外线灭活的两株同种病毒,若一同培养后,可使灭活的病毒复活,产生出感染性病毒体,此称为 多重感染再复活 ( Multiplicityreactivation ), 这是因为两种病毒核酸上受损害的基因部位不同,由于重组合相互弥补而得到复活。死活病毒间的重组例如将能在鸡胚中生长良好的甲型流感病毒(如 A0 或 A1 亚型)疫苗株经紫外线灭活后,再加亚洲甲型(如 A2 亚型)活流感病毒一同培养,产生出具有前者特点的 A2 亚型流感病毒,此称为 交叉感染再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 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 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示意图 PNAS :流感大流行病毒可能的产生的机制 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目前有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的活动对 ENSO 事件(厄尔尼诺 /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人间的季节性流感的活动与 ENSO 的强度密切相关 ; 而且在 ENSO 事件发生的年份,流感达到流行高峰的时间都要提前 。也有研究指出, 从 1850 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世界范围内的流感大流行曾在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以及 2009 年造成大量伤亡。美国研究人员 2012 年在美《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指出,流感大流行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为研究气候模式和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联,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1918 年、 1957 年、 1968 年以及 2009 年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 太平洋 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他们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表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 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 红色部分表示发生了厄尔尼诺,蓝色部分表示发生了拉尼娜。 最终, 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 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不断的物种间频繁接触和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 通过与其它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流感大流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 ,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 “ 显著增加 ”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动物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该预警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2):1 Hsieh YC, et al. InfluenzaPandem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Formos Med Assoc.2006; 105:1-6 . Hope-Simpson RE. Sunspotsand flu: a correlation. Nature 1978; 275:86. Sunspots and flu_ a correlation.pdf . Hoyle F, Wickramasinghe NC. Sunspots andinfluenza. Nature 1990; 343(6256):304. . Von Alvensleben A. Influenza according toHoyle. Nature 1990; 344(6265):374. . Ertel S. Influenza pandemics andsunspots--easing the controversy.Naturwissenschaften. 1994; 81(7):308-311.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Influenza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Canadian J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 12:61-62. .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Medicalhypotheses 2007; 68(5):1189-1190. . Hayes DP. Influenza pandemics, solar activitycycles, and vitamin D. Medical hypotheses 2010;74(5):831-834. . Zaporozhan V, Ponomarenko A. Mechanisms ofgeomagnetic field influence on gene expression using influenza as a model system:basics of physical epidemiolog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0;7(3):938-965. . Towers S .Sunspot activity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a statistical assessment of thepurported association. Epidemiol Infect. 2017;145(13):2640-2655. . Qu 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 309-313. Taubenberger JK, Reid AH, Lourens RM,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1918 influenza virus polymerase genes. Nature 2005;437(7060):889-893. .Schafer JR, Kawaoka Y, Bean WJ, et al. Originof the pandemic 1957 H2 influenza A viru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itspossible progenitors in the avian reservoir. Virology 1993; 194(2):781-788. . Scholtissek C, Rohde W, Von Hoyningen V, etal. On the origin of the human influenza v irus subtypes H2N2 and H3N2 .Virology 1978b; 87:13–20 .Cohen J. Swine flu outbreak. Flu researcherstrain sights on novel tricks of novel H1N1. Science 2009; 324(5929):870-871. Subbarao K, Klimov A, Katz J,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n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solated from a child with a fatalrespiratory illness. Science. 1998; 279: 393-396. Guan Y, Shortridge KF, Krauss S, et al.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9N2 influenza viruses: were they the donors of theinternal genes of H5N1 Viruses in Hong Ko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96:9363-9367. .Liu D, Shi W, Shi Y, et al. Origin anddiversity of novel avian influenza A H7N9 viruses causing human infection: phylogenetic,structural, and coalescent analyses. Lancet .2013;381:1926-1932. .Lam TT, Wang J, Shen Y, Zhou B, Duan L, et al.The genesis and Source of the H7N9 influenza viruses causing humaninfectionsin China.Nature 2013; 502: 241-244. Henle W, Liu O. Studies on hostvirus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 embryo influenza system.VI. Evidence for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of inactivated virus . Exptl Med, 1951;94,305-322. Kilbourne ED. The influence of cortisone on experimental viral infection. IV. Negationof interference a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cortisone induces increased virus yields . Exptl. Med. 1957;106, 863-881 Barry RD. The multiplic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II.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of ultravioletirradiated virus . Virology,1961;14,398-405. Gilker JC, Pavilanis V, Ghys R. MultiplicityReactivation in Gamma Irradiated InfluenzaViruses . Nature, 1967;214, 1235 -1237. Barson S, Jensen KE. Evidence for 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on-infectious andinfectious influenza A viruses . Exptl Med,1955;102, 677-698. Simpson RW , Hirst GK. Genetic recombination among influenza viruses. I. Crossreactivation of plaque-forming capacity as a method for selecting recombinants fromthe progeny of crosses between influenza A strains . Virology,1961;15: 436 -451. Hoyt DV, Schatten KH. The role of the sun inclimate change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Abraham KF, Jefferies RL, Alisauskas RT. Thedynamics of landscape change and snow geese in mid-continent North America .Global Change Biol. 2005;11: 841-855. Mendoza B. Perez-Enriquez R. Alvarez-MadrigalM. Analysis of solar activity conditions during periods of El Niño events. Ann Geophys 1991;9: 50-54. .Viboud C, Pakdaman K, BoellePY, et al. Association of influenza epidemics with globalclimate variability. Eur J Epidemiol 2004;19(11):1055-1059. .Zaraket H,Saito R, Tanabe N, et al. Association of early annual peak influenza activity with El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in Japan. Influenza Other Respir Viruses 2008;2(4):127-130. . Mazzarella A, Giuliacci A, Pregliasco F. Hypothesis on a possible role of El Niño in theoccurrence of influenza pandemics.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 105: 65-69. .Shaman J, Lipsitch M. The El Nino-Southern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ProcNatl Acad Sci U S A 2013;110 Suppl 1:3689-3691. http://www.sidc.be/silso/home 论文见: Qu 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26(5) 309-313.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pdf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2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气象组织称厄尔尼诺现象极可能于2019年重现,南美洲附近或再次面临流感和寨卡病毒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11-30 10:16
关键提示: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可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流感和寨卡病毒大流行的出现属于全球极端事件,并且发生在特定年份,所以从理论上推测这些年份必然出现了某些极端环境因素变化,这些环境因素就是空间环境变化如宇宙射线的增强和像厄尔尼诺等大的气候突变,这两大关键因素极有可能在全球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大流行。 联合国机构称厄尔尼诺现象极可能于2019年重现 2018-11-29 15:08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 据英国《卫报》11月27日报道,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分析,在明年2月之前,能够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厄尔尼诺现象将有75%至80%的概率重返地球。 厄尔尼诺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这种现象每隔几年就会自然发生一次,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造成一些本来干旱的地区降雨量过多,一些本来潮湿的地方则出现干旱。高温还使珊瑚礁发生严重的白化现象。 上一次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于2016年结束,使该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目前预计2019年来袭的厄尔尼诺现象不会像2016年那样强烈。 世界气象组织气候预测与适应司司长马克斯•迪利(Maxx Dilley)说:“预计这次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不会像2015-2016年的那样强烈。即便如此,它仍然深刻影响着许多地区的降雨和温度模式,对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和公共卫生产生重要影响。它还可能与长期气候变化结合起来,提高2019年的全球气温。” 此前,美国天气预报员已经发出了厄尔尼诺现象将重现的警告。澳大利亚气象局10月表示,一个干燥炎热的夏季极有可能到来,这增加了热浪和山火的风险。对于已经遭受旱灾的农民来说,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 报道称,数十亿吨的碳排放仍在继续,温室气体浓度达到创纪录水平,这意味着它们的加热效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但是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否会导致2019年创造新的纪录还有待观察。(实习编译:吴沛熹 审稿:谭利娅) http://www.xywos.com/article/48024.html WMO Update: 75-80% chance of El Niño within next 3 months 27 November 2018 Press Release Number: 27112018 There is a 75-80% chance of an El Niño developing by February 2019, although it is not expected to be a strong even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update from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are already at weak El Niño levels in part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although the corresponding atmospheric patterns have not yet materialized. WMO accompanied the El Niño Update with a global seasonal climate update, which indicated that precipitation patterns predicted for December-February resemble those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El Niño. In some regions the precipitation response has been weak, however, or not in keeping with those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El Niño.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on involving fluctuations of ocean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upled with changes in the overlying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t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weather and climate patterns over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east-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have been at weak El Niño levels since October 2018. However, the atmosphere has not yet responded to this additional warmth, and the upper level winds, cloud and sea level pressure patterns do not yet reflect typical El Niño features. Model forecasts suggest that this will change within the coming month or two. The chance of a full-fledged El Niño between December 2018 - February 2019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75-80%, and about 60% for it to continue through February-April 2019. Model predictions of the strength of the El Niño range from just a warm-neutral condition through to a moderate strength El Niño event, with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peaking at approximately 0.8 to 1.2 degrees Celsius above average. The chance for a strong ev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 the east-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rising to at least 1.5 degrees Celsius above average) is currently low. “The forecast El Niño is not expected to be as powerful as the event in 2015-2016, which was linked with droughts, flooding and coral bleachi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Even so, it can still significantly affect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patterns in many regions, with important consequences to agricultural and food security sectors, and for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public health, and it may combine with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to boost 2019 global temperatures,” said Maxx Dilley, director of WMO’s Climate Prediction and Adaptation branch. Scientific progress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modelling of ENSO, underpinned by major observational programmes and coordinated research initiatives, has improved operational monitoring and prediction capabilities, helping society to prepare for associated hazards such as heavy rains, floods and drought. WMO’s update is based on forecast models and expert interpretation from around the world. It is used by planners within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and complements information issued by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 and WMO Regional Climate Centres as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country-level decision-making by disaster managers, for planning in climate-sensitive sectors, and by governments. Global seasonal climate update WMO’s global seasonal climate update for December 2018 through February 2019 is based on an ensemble of global prediction models run by WMO-accredited centres around the world. It is currently in a trial phase. A tilt of the odds towards above-normal surface-air temperature is forecast in most of Asia, Europe, North America, the Caribbean, Africa, Australia,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and South America. Exceptions include portions of mainly southern South America, much of southeastern North America, parts of northwestern Europe and part of south-central Asia. Most of the regions with above-normal tendencies also saw above-normal temperatures during August-October 2018. An enhanced probability of below-normal precipitation is predicted in the Caribbean, central America, part of northern South America, the offshore islands of southeast Asia,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some south Pacific islands, portions of southwest Africa and eastern equatorial Africa, subtropical southwest coastal South America and southern South America. Above-normal precipitation is favoured in part of southern North America, part of southeast South America, part of northwest North America, central and northern Asia, part of southwest Asia, part of the eastern Maritime Continent, and part of Europe. Near-normal precipitation is favoured in parts of interior northern tropical Africa. These global forecasts provide predictions of large-scale patterns,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calibrated and optimized to deriv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 forecasts. WMO Regional Climate Centres, Regional Climate Outlook Forums (RCOFs) and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 carry out these tasks to provide more detailed outlooks.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Services will continue to closely monitor changes in the state of ENSO over the coming months. Notes to Editors El Niño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warm and dry conditions in southern and eastern inland areas of Australia, as well as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Malaysia and central Pacific islands such as Fiji, Tonga and Papua New Guinea. In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drier than normal conditions are typically observed over south-eastern Africa and northern Brazil. Wetter than normal conditions are typically observed along the Gulf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west coast of tropical South America (Colombia, Ecuador and Peru) and from southern Brazil to central Argentina. Parts of eastern Africa and southernmost parts of South Asia also usually receive above-normal rainfall. El Niño is associated with milder winters in north-western Canada and Alaska due to fewer cold air surges from the Arctic – a result of a large-scale region of lower pressure centred on the Gulf of Alaska/ North Pacific Ocean. It is important to stress that these are typical effects – not specific forecasts – and that actual conditions vary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and timing of the El Niño event.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or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Arctic Oscillation) can also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easonal climate. Global-scale seasonal forecasts, including those of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re routinely produced by WMO accredited centres using sophisticated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model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ENSO as well as other climate drivers. There are now 13 WMO Global Producing Centres of Long Range Forecasts, whose products are consolidated by a Lead Centre of Long Range Forecast Multi Model Ensemble 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wmo-update-75-80-chance-of-el-ni%C3%B1o-within-next-3-months What is El Niño?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5/mar/05/what-is-el-nino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5471.html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为什么说2019年前后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5552.html 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巴西地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2608.html 厄尔尼诺助推寨卡疫情蔓延 2016-12-21 07:53 一项基于流行病学模型开展的新研究19日说,2015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寨卡疫情在南美大规模暴发。这项研究还预测,美国东南部、中国南部和欧洲南部存在潜在的季节性寨卡传播风险。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寨卡病毒主要有两种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他们利用流行病学模型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为伊蚊在南美大规模传播寨卡病毒创造了最有利的气候环境,导致伊蚊死亡率降低、叮咬频率提高等后果。 负责研究的利物浦大学的西里尔·卡米纳德说,科学界通常认为寨卡病毒在2013年就从东南亚或太平洋岛屿登陆巴西,“但我们的模型显示,正是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温度环境在寨卡疫情暴发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发生在寨卡病毒进入南美洲大陆约两年之后”。 卡米纳德说,除了厄尔尼诺外,其他导致南美寨卡疫情的关键因素还包括旅行与贸易导致的风险、寨卡病毒毒株的毒性以及与登革病毒等病毒的交叉感染等。(记者林小春) http://www.sohu.com/a/122141066_114731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12/9835799.html Article: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f El Niño 2015 , Caminade C, J. Turner, S. Metelmannb, J.C. Hessona, M. Blagrovea, T. Solomon, A.P. Morse, M. Bayl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doi: 10.1073/pnas.1614303114, published online 19 December 2016.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pdf 2016年2月20日《The Lancet》刊载的一项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寨卡病毒传播的影响。 在前不久的一篇Letter中,Isaac I Bogoch及其同事预料寨卡病毒将通过空中交通从巴西扩散到全世界。适合斑蚊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可能是寨卡病毒在巴西迅速蔓延的原因。事实上,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南半球南美洲东北部地区的特殊气候。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整个2015年下半年南美洲北部和东部的温度为“史上最高”,同时伴随着严重干旱。这些导致寨卡病毒迅速传播的极端条件,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研究者们将某个月出现极端气候条件的区域与下个月的寨卡病毒地理分布区对照时,看到区域产生了明显的重叠。温度可以影响成年媒介生物的生存、病毒复制和传染期,这是已知事实。温度升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可以扩大媒介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减少病原体的外潜伏期,提高母蚊叮咬率。尽管在斑蚊生命周期的水生阶段,降雨为其幼虫提供必要的生境,但干旱可以直接扩大媒介生物的栖身范围。在几个区域中(包括巴西东北部),埃及斑蚊栖身范围扩大的风险与地区持续干旱期间家庭储水量的增大具有相关性。因此,这个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独特气候条件,应被视为寨卡病毒在美洲传播的促成因素,而且随着病毒的不断传播,应予以重视。 原文出处:Paz S,Semenza JC. El Niño and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 dispersalof 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 .Lancet. 2016 Feb 20;387(10020):745. doi:10.1016/S0140-6736(16)00256-7. 10.1016_S0140-6736(16)00256-7.pdf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即将到来的流感季,我们该信谁的?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11-28 13:50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致命大流感有可能席卷美国 民众应及时接种疫苗 人民网讯 据美国中文网援引CBS报道,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负责人近日表示, 类似于100年前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 “非常有可能” 再一次爆发 ,当年该病导致数千万人死亡 。 在当天的CBS电视采访中,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罗雷德·菲尔德博士 (Dr. Robert Redfield)被问及是否有可能发生类似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另一场危机。 雷德菲尔德说,“ 最近让我夜不能寐的事情就是你提到的流感。我们的确面临另一次流感大流行的风险 。我们能做的最好准备,就是对普通季节性流感的防御做到最优化。即使如 此,我认为大流感爆发仍然有可能性。” 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数据,去年冬天,有8万余名美国人死于流感病毒,这是美国40年来流感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雷德菲尔德说,减少流感风险的关键是接种疫苗。他说,人们应该及早接种疫苗,“免疫是我们消除疾病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也是我们对抗流感最重要的工具。”(老任)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1101/c1002-30376074.html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预计今冬不会发生严重流感疫情 中国日报11月15日电(记者 王晓东)去年冬天全国范围内流感暴发,各大医院呼吸科人满为患。今年情况会不会重演?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告诉中国日报记者,目前的监测显示,今年的流感病例比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预计今冬传染情况会好很多。原因主要是去年病情严重,人群有了免疫力 。 针对目前不少地方流感疫苗供应紧张的情况,高福主任表示,有关部门已经研究措施,加快供应。 他同时呼吁公众不要过分紧张,如担心感染流感,采取正常的防护措施即可 。 (编辑:齐磊 王辉) http://cn.chinadaily.com.cn/2018-11/15/content_37265721.htm 中国疾控中心:流感病毒未有大突变 再次爆发可能性较小 http://new-play.tudou.com/v/862189303.html?itemid=1716938012409736390recoid=15113347696697886026 https://tv.sohu.com/20180308/n600427910.shtml 本人对目前流感流行形势的研判,详见: 今冬明春流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019年前后极有可能发生新型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47219.html 判断流感流行情况的依据如下: 在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年度,流感发病率、流感和肺炎的超额死亡数高于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年度。 11个ENSO事件(拉尼娜和厄尔尼诺)中有10次流感高峰提前(90.9%);14个非ENSO事件仅有6次流感高峰提前(42.9%); ENSO事件中流感活动高峰4.5 ± 0.9周;非ENSO事件中流感活动高峰7.6 ± 2.9周 ; 厄尔尼诺_南方涛动现象与流行性感冒联系的系统评价. 世界性流感大流行多发生在季节性流感高峰之后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为研究气候模式和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联,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918年、1957年、1968年以及2009年4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 太平洋 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他们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表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 因交换, 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从1580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流感大流行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41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监测纳入预警系统
qujiangwen 2018-11-20 17:13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1932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10~50年就会发生1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面对2009年的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我们不仅会产生以下疑问:甲流为什么会在2009年出现?为什么会在墨西哥出现?哪些因素导致了甲流的出现?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前预测未来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为了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我们将需要考虑在对新发病毒传染病感兴趣的生物医学科学家、包括经济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和对环境感兴趣的地球和天文科学家之间建立新的跨学科 对话和合作。 由于目前的 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无法彻底解决类似甲流等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起源问题, 所以为了找到这些导致流感大流行等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奇怪的 “ 新常态 ” 或新的因素, 我们将需要抛弃我们的学术孤岛( academicsilos ),即学术上相互隔离,不进行合作和沟通)和舒适地带,与新领域的科学家们合作 ,以便提高今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流行的太阳黑子学说, 因为 这一学说很可能是正确的,需要引起公共卫生专家的足够的重视。具体分析见: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非法人创新单元,于2014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立。 其宗旨是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性机构,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应对不断发生的严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但是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科学界对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和发生机制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无法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正因为如此,建立跨学科对话和开展交叉学科研究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 “ 显著增加 ”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动物流感病毒而设定的 ,该预警方案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目前,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但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 OR 分别为 3.85 和 5.60 ,并从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暴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暴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 — 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并且从 1580 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 近些年来,也有众多通过症状监测开展流感暴发的研究。如果互联网上关于某种传染病的搜索结果在短期内激增,这可能准确预示着此种疾病将会暴发。例如,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会通过 Google 等搜索引擎了解流感的暴发情况以及应对流感的一些措施,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某些与流感的关键词,如流感、勤洗手、带口罩、流感疫苗等会高频率出现。同样地,在流感暴发季节,人们也会通过 twitter 等聊天工具反映用户本人、朋友是否感染流感,或者与流感相关的信息等。因此,利用 Google/twitter 等工具抓取与流感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频率可以准确地判断流感在哪里扩散。美国科学家将 2004-2009 年查询所得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感估算结果与官方的流感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Google 流感搜索引擎查询所得到的估测结果与历史流感疫情非常接近 , 并且可以赶在政府和流行病学专家之前两个星期提前预测到流感暴发的出现[ 9 ]。 Jiwei L 等通对 Twitter 数据流加以过滤,留取与流感相关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加上地理位置标签,以显示相关流感 Twitter 信息来自哪里,以及这些信息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情况,他们统计了 2008 年 6 月到 2010 年 6 月约 100 万用户发布的 360 万条同流感相关的 Twitter 信息,研究显示 Twitter 的流感信息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流感暴发数据之间呈高度正相关性,能够成功推断出哪些地区出现了流感暴发的初期症状,进而提前预测到某个地区流感即将到来[ 10 ]。虽然应用数字化监测手段能比传统监测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到传染病的暴发 , 但是它并不能取代传统监测系统,而只能作为疾病监测预警手段的一种补充。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 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才是真正的预警。 根 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今年正值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00周年,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应考虑将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在内的射线综合监测纳入流感大流行监测范围,以便于早日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Fineberg HV.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Lessons from the H1N1 Influenza of 2009. N Engl J Med. 2014,370:1335-1342. 2.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Med Hypotheses.2007,68,1189-1190. 3.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Influenza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Canadian J Infectious Diseases. 2011,12:61-62. 4. Qu 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26(5):309-313. 5.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6.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7.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PNAS. 2012, 109 (12):1-3. 8. Mazzarella A, Giuliacci A, Pregliasco F. Hypothesis on a possible role of El Niño in theoccurrence of influenza pandemics.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105: 65-69. 9. Ginsberg J, Mohebbi MH, Patel RS, et al. Detecting influenza epidemics using search engine query data . Nature, 2009,457 (7232): 1012-1014. 10. Jiwei L, Claire C. Early Stage Influenza Detection from Twitter. Social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2013,18,( 1309).7340 . 11.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20(2):122. 12.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杂志 .2006;27(2):93-95.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成立 2014年12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批准的非法人创新单元“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以下简称“流感中心”)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正式揭牌成立。微生物所党委书记李俊雄主持了揭牌仪式。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许瑞明对流感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肯定了流感中心团队在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做出的卓越成果,指出这是中科院实时、长效应对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使中科院的流感研究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他希望流感中心能够不负众望,凝聚院内外流感研究的核心力量,为国家的流感基础理论研究和疫情预测预警作出贡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表示,希望今后能够通过流感中心这个开放的综合研究平台,把中国疾控中心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源与中科院强大的综合科研实力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国的流感研究工作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微生物所所长刘双江指出,病原微生物研究作为微生物所新的学科生长点,近年来在中科院院士高福的带领下稳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的重要成果。刘双江表示,微生物所将继续支持和推动流感中心的发展壮大,希望流感中心能够以此为契机,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机制,真正实现跨院跨所的强强联合,为国家应对不断发生的严重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力量。   流感中心主任、中科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介绍了流感中心的定位、研究方向、研究团队、运行机制设想等。高福说, 流感中心将建设成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性机构,服务于国家需求,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 为我国流感防控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理论基础并做出重要贡献。   在揭牌仪式之前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微生物所相关研究人员先后从流感病毒侵入释放、流感病毒细胞核-胞浆穿梭、致病过程中宿主因子调控等方面作了研究进展报告。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依托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参与共建。 http://www.cas.cn/sygz/201412/t20141229_4283090.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6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20名专家预测下一个大流行流感正向人类逼近
qujiangwen 2018-9-26 15:00
历史上,鼠疫、天花、大流行流感等烈性传染病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甚至曾改变历史的进程。直至上世纪中叶,传染病仍是致死率最高的人类疾病。 大流行流感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疾病之一,主要是因为它的传染能力非常强,致死率也很高。 进入 20 世纪,人类经历了几次大流感,如西班牙流感、甲型 H1N1 流感、SARS、猪流感等等。其中当属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最为严重。 那么大流感还会不会发生? 最近超过 120 名专家估测,下一波大流感正向人类逼近,只是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类型的流感到底几时发生。 专家称,此次的大流感会是一种呼吸道病毒,所以一定要多注意呼吸道疾病。这种病原体很可能在潜伏期就具备了传染能力,在人类注意到它之前就大肆传播了。 现在,人们还不具备从根源制止大流感发生的能力,所以只能严加关注,通过研究历史上发生的大流感来寻找应对对策。 但是专家们也表示,这次流感虽说会很致命,但不至于在很大范围内传播。因为人们的医疗,科技水平都在飞跃发展,所以还是可以控制其蔓延趋势的。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发生过的严重大流感疫情。 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 此次疫情应该说是近些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据说是因为第一例病例出现在了西班牙,而且西班牙患者很多,所以才叫西班牙流感。 但对于其起源,仍有争议,还有人认为是起源于美国。但不管怎么样,这此流感影响巨大,在全世界造成大约 5,000 万人死亡。 此次流感历史罕见,据悉,世界上有 1/3 的人口(约 5 亿人)可能感染了该季节的流感病毒。感染流感的人中高达 2.5% 的患者死亡,比预期病死率高 5~20 倍。 其它严重流感容易夺走老人和小孩的生命,因为他们抵抗力相对较弱。但西班牙流感不同,一半的死亡者是年龄在 20 至 40 岁之间的年轻男性和女性。 西班牙流感爆发前,流感这类疾病是不受重视的,人们认为这种病三天就能好,不用大惊小怪。 而且人们对当时流感的发病原因也搞不清楚,不知道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猪流感。所以流感爆发时,公共卫生系统也不会发出警示。 后来,有研究认为 19 世纪 90 年代著名的细菌学家理查德菲佛(Richard Pfeiffer)发现的“普法氏杆菌”(现称为流感嗜血杆菌)是流感的病因。 但是当时的人并不清楚这一点,所以流感爆发时就慌了手脚,时间都被浪费在了区分主次病原体,研发抗毒血清上,事实证明这些努力并没有什么用。 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 1918 ~1919 年的流感大流行是由甲型流感病毒 H1N1 亚型引起的的。 西班牙流感时期,医生还依赖于最传统的临床观察来确诊,即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发热、寒战、虚弱、呕吐、呼吸窘迫,伴随全身性疼痛、耳痛和头痛等症状。 一些严重患者会出现出血、精神错乱等症状,但是医生常常将其误诊为登革热,疟疾,霍乱,痢疾或伤寒,因为在医生的潜意识里,这些症状不是流感改有的症状。 当时的治疗手段也是很落后的。虽然医生们浪费了大量时间尝试各种药物,甚至泻药,心脏兴奋剂等都用上了,但这些药根本就不对症好嘛! 后来,慌张的民众开始买樟脑,狂吃大蒜,每天恨不得用几十次漱口水,这些都没什么作用。 当时的医生们只能给病人用一些阿司匹林,氧气和吗啡缓解痛苦,也很无奈,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最终被病毒夺走了。 当时隔离做的也不好,因为医护人员和民众对这种流感的起因和转播方式并不是很了解,后来医务人员观察到这种流感在 3~6 天的潜伏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并且可以通过手传播到嘴或鼻子,再传播给他人。 医院堆满了病患,十分拥挤,根本无法做严格的隔离,只是在很多地方贴出标示“Spit Spreads Death”,以提醒公众流感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可能会感染他人。吐痰者将受到罚款。 最近常发流感 西班牙流感过后 100 年,甲型 H1N1 流感在 2009 年流行开来,流感的入院率创历史新高。 虽然此时,我们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患者的生命仍在受病毒的摆布。自 1918~1919 年的流感大流行以来,流感患者的死亡率一般都低于 0.1%。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利用六个流感季节(2010~2011至2015~2016)的数据估算了美国的年度流感疾病的死亡率、住院率和感染率。 2017~2018 年流感严重季节的感染率达到了 7.1%,这个数据创自 2009 年以来新高。 美国总体流感住院率为 51.4/10 万人,流感和肺炎病死率为 9.7%,也高于平均水平。 对此,CDC 公布了流感高风险人群,如下图。数据显示,2015~2016 的流感季,老年人占比不到 10%,但超过 60% 的患者死于肺炎或流感。 2017~2018 期间的最严重流感季期间,共有 63 名儿童死于流感,其中 85% 为未接种疫苗的患者。 现在医学都已清楚流感的发病原因,它具有高度传染性,而且一般是呼吸系统疾病,流感病毒会感染患者的鼻腔、喉和肺部。 流感症状常有喉咙痛、发热、疲劳、咳嗽和呼吸系统症状、头痛、肌痛和心动过速,感染者感染病毒 2 天后一般会出现这些症状。 而且科学家们发现,导致流感病毒的毒株会周期性出现,但现在还没有找到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们知道,流感常常发生于一些动物身上,比如猪和禽类,然后由畜类传染给人类。 在大流行性感冒一百年后,导致美国 2017~2018 年严重流感季节的主要菌株是甲型/H3N2 病毒。 现在的诊断技术要高很多了,医生会将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监测结合起来,实验室监测就是指快速流感诊断检测和快速分子检测等,通过使用咽喉,鼻腔或鼻咽样本的病毒培养来确认流感。 这些诊断方法往往具有高度特异性,但仅具有中等敏感性。成人快速测试的有效性低于儿童。 有趣的是,迄今为止,在美国 2017-2018 流感季节中,呼吸道标本检测出的流感阳性率为 26.1%。 现在的隔离和预防措施也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医院设有隔离区,进出十分严格,将病毒阻绝起来。人们也认识到流感的严重性,会常洗手,在咳嗽和打喷嚏时捂住口鼻。 由于医药的发展,现在有更有效的药物来抗击流感病毒。最近的一篇系统评价得出结论,神经氨酸酶治疗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以及降低一般人群的症状持续时间。 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能有效减少流感传播的继发症状。这些药物在症状发作后 2 天内开始使用时效果最好,可以预防流感等严重并发症,如肺炎。 直到 1933 年,科学家们终于分离了甲型流感的病毒。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二价流感疫苗已成功用于预防美国军队的流感,并开始给平民接种疫苗。 如今,疫苗组合物每年都会调整以尽可能与循环病毒株相匹配。所以每年都会有针对当年的病毒研发出来的疫苗,这些疫苗有效抑制了流感的传播。 其实说了这么多,只是要告诉大家,要对现金的医疗技术有信心。但同时一定要重视呼吸系统疾病,生病了要去看医生,要保持个人卫生。 \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450746913167403wfr=spiderfor=pc \0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注2019年前后可能发生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9-21 08:32
钟南山:下一次流感来临我们将如何应对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时间: 2018-09-20 11:40 下一次流感来临,公众将如何应对?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毒防治论坛上,我国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近年来,广州在病毒快速分离、早发现早干预、病毒滴度检测、细胞因子检测、抗病毒方法、中和抗体、流感疫苗研发、保护性机械通气、中药抗病毒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钟南山表示,要应对可能的突发传染病,有必要将关口前移,把更多的先进技术向基层医院推广,提升他们的诊断水平,让基层机构成为现有公共卫生监测的有利补充,在呼吸系统传染病暴发时有能力作出快速反应,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流感监测作出自己的贡献。   2018年,恰逢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发100年。1918年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瘟疫”。受限于当时社会医疗、科技水平,以及人类对流感病毒认识的缺乏,全世界患病人数超过5亿。时至今日,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近年肆虐的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2003年全球爆发的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SARS),以及随后出现的新发流感、禽流感、新型中东冠状病毒(MERS)等,临床症状均以呼吸系统损害为显著特征。   这些疫情具有严重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应对措施的缺陷和不足,更凸显积极防控的重要性。由于目前公众对流感还缺乏科学认识,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2018年年初的流感季,也暴露了医疗系统的服务能力还无法满足短期内病患激增的治疗需求,因此第三届国际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毒防治论坛的目的与意义在于提高公众对流感的认识,促进我国流感病毒监测网的发展,提高我国流感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水平,应对未来的流感暴发及流行。   论坛上,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布,在金域医学设立病毒诊断研究分室和研究中心。同时,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和金域医学宣布,联合成立“临床呼吸道病毒诊断与转化中心”,钟南山将在担任中心主任的同时,在金域医学设立院士工作站,一同致力于打造呼吸病毒临床和实验室诊断“国家级”精准检测平台,提升基层流感诊治能力,为随时应对可能突发的传染病的诊断做好准备,助力政府做好传染病控制。(林洁) http://www.gd.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8-09/20/c_1123459206.htm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为什么说2019年前后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5552.html 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巴西地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2608.html Cosmic RaysHit Space Age High + Play Audio | + Download Audio | + Join mailing list September 29, 2009: Planning a trip to Mars? Take plenty of shielding. According to sensors on NASA's ACE (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 spacecraft, galactic cosmic rays have just hit a Space Age high. In 2009, cosmic ray intensities have increased 19% beyond anything we've seen in the past 50 years, says Richard Mewaldt of Caltech. The increase is significant, and it could mean we need to re-think how much radiation shielding astronauts take with them on deep-space missions. Above: Energetic iron nuclei counted by the Cosmic Ray Isotope Spectrometer on NASA's ACE spacecraft reveal that cosmic ray levels have jumped 19% above the previous Space Age high. The cause of the surge is solar minimum, a deep lull in solar activity that began around 2007 and continues today. Researchers have long known that cosmic rays go up when solar activity goes down. Right now solar activity is as weak as it has been in modern times, setting the stage for what Mewaldt calls a perfect storm of cosmic rays. Sign up for EXPRESS SCIENCE NEWS delivery We're experiencing the deepest solar minimum in nearly a century, says Dean Pesnell of the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so it is no surprise that cosmic rays are at record levels for the Space Age. Galactic cosmic rays come from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 They are subatomic particles--mainly protons but also some heavy nuclei--accelerated to almost light speed by distant supernova explosions. Cosmic rays cause air showers of secondary particles when they hit Earth's atmosphere; they pose a health hazard to astronauts; and a single cosmic ray can disable a satellite if it hits an unlucky integrated circuit. The sun's magnetic field is our first line of defense against these highly-charged, energetic particles. The entire solar system from Mercury to Pluto and beyond is surrounded by a bubble of magnetism called the heliosphere. It springs from the sun's inner magnetic dynamo and is inflated to gargantuan proportions by the solar wind. When a cosmic ray tries to enter the solar system, it must fight through the heliosphere's outer layers; and if it makes it inside, there is a thicket of magnetic fields waiting to scatter and deflect the intruder. Right: An artist's concept of the heliosphere, a magnetic bubble that partially protects the solar system from cosmic rays. At times of low solar activity, this natural shielding is weakened, and more cosmic rays are able to reach the inner solar system, explains Pesnell. Mewaldt lists three aspects of the current solar minimum that are combining to create the perfect storm: 1. The sun's magnetic field is weak . There has been a sharp decline in the sun's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down to 4 nT (nanoTesla) from typical values of 6 to 8 nT, he says. This record-low 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undoubtedly contributes to the record-high cosmic ray fluxes. 2. The solar wind is flagging. Measurements by the Ulysses spacecraft show that solar wind pressure is at a 50-year low, he continues, so the magnetic bubble that protects the solar system is not being inflated as much as usual. A smaller bubble gives cosmic rays a shorter-shot into the solar system. Once a cosmic ray enters the solar system, it must swim upstream against the solar wind. Solar wind speeds have dropped to very low levels in 2008 and 2009, making it easier than usual for a cosmic ray to proceed. 3. The current sheet is flattening. Imagine the sun wearing a ballerina's skirt as wide as the entire solar system with an electrical current flowing along its wavy folds. It's real, and it's called the heliospheric current sheet, a vast transition zone where the polarity of the sun's magnetic field changes from plus to minus. The current sheet is important because cosmic rays are guided by its folds. Lately, the current sheet has been flattening itself out, allowing cosmic rays more direct access to the inner solar system. Right: The heliospheric current sheet is shaped like a ballerina's skirt. Image credit: J. R. Jokipii and B. Thomas, Astrophysical Journal 243, 1115, 1981. If the flattening continues, we could see cosmic ray fluxes jump all the way to 30% above previous Space Age highs, predicts Mewaldt. Earth is in no great peril. Our planet's atmosphere and magnetic field provide some defense against the extra cosmic rays. Indeed, we've experienced much worse in the past. Hundreds of years ago, cosmic ray fluxes were at least 200% to 300% higher than anything measured during the Space Age. Researchers know this because when cosmic rays hit the atmosphere, they produce an isotope of beryllium, 10 Be, which is preserved in polar ice. By examining ice cores, it is possible to estimate cosmic ray fluxes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into the past. Even with the recent surge, cosmic rays today are much weaker than they have been at times in the past millennium. The space era has so far experienced a time of relatively low cosmic ray activity, says Mewaldt. We may now be returning to levels typical of past centuries. NASA spacecraft will continue to monitor the situation as solar minimum unfolds. Stay tuned for updates. https://science.nasa.gov/science-news/science-at-nasa/2009/29sep_cosmicrays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0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厄尔尼诺和宇宙射线将共同决定是否发生流感或寨卡病毒大流行
qujiangwen 2018-7-23 09:03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以监测为基础,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早期发现异常 的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从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预测预警是对公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避免传染病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历年流感大流行发生的规律,我们斗胆预测新的流感大流行即将到来!多重关键因素的叠加是流感等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基础!预计时间就在2019年前后!敬请关注! 今冬厄尔尼诺的强度将是决定是否会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关键!因为历史上的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如下特点,多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峰值年或谷值年附近,前一年出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当年会出现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多数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一些特殊的因素,比如,剧烈的气候变化,候鸟的异常迁徙,动物种群的混合,射线活动的增强,最终导致病毒发生大的变异或重组,并且获得新的动物病毒基因,导致人体免疫力无法对抗而发生大规模的爆发或流行。 由于地球磁场的急剧减弱,南美洲地区宇宙射线活动会异常增强,加上厄尔尼诺的强大影响,导致这一地区发生新的流感大流行或寨卡病毒大爆发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为非洲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以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为主。全球急需做好重大传染病预警和应急准备工作!毕竟,人类对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很渺小。传染病的防治仍然任重而道远,人定胜天的想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太容易实现!今后几年,出现一种或几种新发病毒传染病的概率越来越高,考验公共卫生系统的时候即将到来! 预测的理论依据如下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 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银河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下图显示,太阳黑子活动非常微弱,宇宙射线在全面加强。 大气所预测秋冬季将发生中等强度厄尔尼诺 本报讯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热带印度洋的偶极子(IOD)是热带地区的两大重要的自然变率,是全球气候季节到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日前,中科院大气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研发的CAS-FGOALS-f 2季节内—季节预测试验系统,对2018/19年秋冬IOD事件和ENSO事件进行了预测试验,预测结果将作为中国多模式集合预测系统(CMME)的参与成员,在国家气候中心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上应用。 过去60年的IOD指数演变表现出显著的季节位相锁定的特征,一般来说,IOD事件从北半球夏季开始发展,秋季达到峰值,冬季衰减。 IOD事件的发生对热带非洲、印度半岛和东亚季风区都有重要的影响。7月LASG最新预测试验显示,今年秋冬季节印度洋地区IOD一直维持正位相,正的IOD事件在10月份达到最强,比常年值偏高0.4℃到0.5℃。 ENSO是热带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表温度不规则周期性波动的一种现象,对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ENSO在三种相位中波动,即厄尔尼诺、拉尼娜和“中性”状态。 出现厄尔尼诺时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表温度偏高,而拉尼娜时则相反。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干旱、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会以遥相关的形式间接地影响到全球其他地区天气气候并引发气象灾害。 CAS-FGOALS-f2预测试验系统对2018/19年秋冬季全球海温异常预测的结果显示,热带印度洋地区和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异常偏高,预测结果表明今年秋冬季节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将逐渐发展成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海温比常年值偏高1℃到1.5℃,这一强度比此前预报的要高。 因此,LASG预测我国秋冬季节发生极端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可能相比往年有所提高,需要提高警惕,应对厄尔尼诺及正IOD带来的气候异常影响。(沈春蕾)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8/337817.shtm?id=337817 厄尔尼诺即将到来  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的ENSO监测和预测信息,2017年10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于2018年4月结束之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持续上升,预计于2018年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对我国秋冬季气候产生影响。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17年10月开始的拉尼娜事件于2018年4月结束,之后中东太平洋海温逐步上升。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近期演变特征以及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预计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2018年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可能在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将对我国秋冬季气候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于秋季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我国秋季降水易出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冬季,东亚冬季风易偏弱,全国气温以偏暖为主,我国南方地区降水易偏多。秋季影响我国的台风个数可能较常年偏少,但台风强度偏强。 编辑:郭超 艾峥 http://news.sina.com.cn/c/2018-07-19/doc-ihfnsvza6935204.shtml http://sh.qihoo.com/pc/929b4af38efafd3b6?cota=1sign=360_e39369d1 流感大流行太阳黑子学说的科学解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为什么说2019年前后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91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5552.html 寨卡病毒大流行或与巴西地区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有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122608.html 厄尔尼诺助推寨卡疫情蔓延 2016-12-21 07:53 一项基于流行病学模型开展的新研究19日说,2015年发生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助推寨卡疫情在南美大规模暴发。这项研究还预测,美国东南部、中国南部和欧洲南部存在潜在的季节性寨卡传播风险。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当天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寨卡病毒主要有两种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他们利用流行病学模型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为伊蚊在南美大规模传播寨卡病毒创造了最有利的气候环境,导致伊蚊死亡率降低、叮咬频率提高等后果。 负责研究的利物浦大学的西里尔·卡米纳德说,科学界通常认为寨卡病毒在2013年就从东南亚或太平洋岛屿登陆巴西,“但我们的模型显示,正是与2015年厄尔尼诺事件相关的温度环境在寨卡疫情暴发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这发生在寨卡病毒进入南美洲大陆约两年之后”。 卡米纳德说,除了厄尔尼诺外,其他导致南美寨卡疫情的关键因素还包括旅行与贸易导致的风险、寨卡病毒毒株的毒性以及与登革病毒等病毒的交叉感染等。(记者林小春) http://www.sohu.com/a/122141066_114731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12/9835799.html Article: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f El Niño 2015 , Caminade C, J. Turner, S. Metelmannb, J.C. Hessona, M. Blagrovea, T. Solomon, A.P. Morse, M. Bayl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doi: 10.1073/pnas.1614303114, published online 19 December 2016. Global risk model for 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of Zika virus reveals the role o.pdf 2016年2月20日《The Lancet》刊载的一项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寨卡病毒传播的影响。 在前不久的一篇Letter中,Isaac I Bogoch及其同事预料寨卡病毒将通过空中交通从巴西扩散到全世界。适合斑蚊生长繁殖的气候条件,可能是寨卡病毒在巴西迅速蔓延的原因。事实上,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了南半球南美洲东北部地区的特殊气候。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整个2015年下半年南美洲北部和东部的温度为“史上最高”,同时伴随着严重干旱。这些导致寨卡病毒迅速传播的极端条件,可能是气候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研究者们将某个月出现极端气候条件的区域与下个月的寨卡病毒地理分布区对照时,看到区域产生了明显的重叠。温度可以影响成年媒介生物的生存、病毒复制和传染期,这是已知事实。温度升高(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可以扩大媒介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减少病原体的外潜伏期,提高母蚊叮咬率。尽管在斑蚊生命周期的水生阶段,降雨为其幼虫提供必要的生境,但干旱可以直接扩大媒介生物的栖身范围。在几个区域中(包括巴西东北部),埃及斑蚊栖身范围扩大的风险与地区持续干旱期间家庭储水量的增大具有相关性。因此,这个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造成的独特气候条件,应被视为寨卡病毒在美洲传播的促成因素,而且随着病毒的不断传播,应予以重视。 原文出处:Paz S,Semenza JC. El Niño and climate change--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 dispersalof Zika virus in the Americas? .Lancet. 2016 Feb 20;387(10020):745. doi:10.1016/S0140-6736(16)00256-7. 10.1016_S0140-6736(16)00256-7.pdf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班牙流感 100 周年:人类遭遇过什么,又改变过什么?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5-22 09:10
西班牙流感 100 周年:人类遭遇过什么,又改变过什么? 2018-03-06 19:29 它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 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 为什么要说起西班牙流感 二战结束于原子弹,一战结束于流感病毒。 1918 年到 1920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尾和战后的两年时间里,一种名为“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横扫美洲、欧洲、亚洲,甚至爱斯基摩人聚集区,夺去了全世界 5000 万到 1 亿人的生命,达到当时世界人口的 5 %,被它击倒的人数远超战争伤亡人数。 更为神秘和令人恐惧的是,这种疾病喜欢攻击青壮年人群,短短数日,那些强壮的身躯便会痛苦的倒下——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大流感带来的可参战人口减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的原因之一。 大流感流行时期的美国医院 正如它的到来不为人知,它的消逝也并非因为人定胜天的勇猛。西班牙流感,是人类历史上不断有人为它著书立说的一次“瘟疫”。人们时时回顾这场瘟疫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而思考不无裨益。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 约翰·M·巴里在 2004 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大流感: 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所言:1918 年大流感的始末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毁灭、死亡和绝望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如何与自然强加于人类社会的灾难作斗争的故事。它还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而不是无谓地长时间争论的故事。 2017 年 12 月底,高强度的季节性流感在全国爆发。第 52 周北京市流感病例一周内上升 81.44%,全国流感发病数超过 12 万。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全国各大医院急诊爆满,0-4 岁和 25-59 岁人群感染数量剧增。2018 年新年第一周,北京全市报告流感 9000 例,超过去年的 19 倍。 在美国,这场十年来最严重的流感在 2 月也夺走了 63 名儿童的生命,英国 1 月份有 450 万人出现相关症状。2018 年,成了 1968 年香港流感爆发以来全球疫情最严重的一个冬天。 疫苗失效、儿科停休、“特效药”脱销、学校成为流感重灾区、接连不断的疫情发布和指南预告、隔离、紧急状态预警……时隔 100 年,在突然而至的疫情面前,人类的恐慌和无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毫无理由的,随着 2018 年春天的临近,已进入绝对峰值的流感病例数开始下降,并在 2 月底回落至往年常规水平。流感病毒一如在这 100 年里的每次爆发一样,再次翩然离去。 我们此时回顾 100 年前那场大流感,正是想看看在疾病面前,人类曾经遇到过什么,又可以改变什么。 战争,一个巨大的培养皿 “西班牙流感”并非起源于西班牙。 事实上,它在爆发 2 个月后才来到欧洲。在这里,流感从法国来到意大利,并很快波及英国、德国、丹麦和西班牙。 那是 1918 年,巴尔干半岛燃起的那场战争已经持续了 4 个年头,在战时状态下,参战国的每一份报纸都连篇累牍地报道着军队和政府的消息——除了中立国西班牙。在这里,让包括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在内的 800 万人虚弱不堪的大流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警告和报道。 就这样,新闻战时管制给了大流感一个名字。而这只是战争给西班牙流感带来的影响中极小的一个。 1918 年 1 月,美国作为协约国参与战争刚满一年。为了这场全情投入的战争,美军在短短 3 个月内从战前的几万增长到几百万。数十万士兵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兵站里——他们来自完全不同的州和地区,拥有完全不同的疾病易感性——许多年后的公共卫生专家会这样评估,几百万年轻人聚集到兵营极端紧张的空间,混杂人口频繁接触,意味着流行病爆发几率几何级数的增加。 除了大规模人口和病原聚集,战争还为人口迁移提供了最佳理由,再加上极端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医疗条件,都是 1918 年的那场致命传染病的最佳温床。 1918 年 2 月,流感来了 1918 年 2 月底,几位年轻人从“重流感”正在扩散的美国堪萨斯州哈斯克尔县应征入伍。他们在 3 月 2 日抵达福斯顿军营,两天后,部队医院开始接收第一批流感士兵,三周内,1100 名来自福斯顿的病重者入院治疗。3 月 18 日,与福斯顿发生兵力调动的佐治亚州福瑞斯特军营有一成士兵开始请病假; 4 月,全国 30 个临近军事基地的大城市因流感死亡的人数达到顶峰。 疫情迅速被传至地球的另一侧。美军登陆欧洲布雷斯特的第二天,法国海军司令部因流感忽然中断指挥。4 月底,疫情随法国士兵抵达意大利,继而来到英国陆军军队,5 月,英国第二陆军疫情恶化,一支炮兵旅在 48 小时内即有 1/3 士兵倒下。 第一波流感爆发时的美国医院 这是西班牙流感的第一次爆发。疾病被传播至西班牙、希腊、德国和丹麦,并在 6 月初随着运输船抵达孟买和上海,但在 4 个月后,大多数感染者都很快恢复,士兵们也迅速重新投入战斗。 一切都在好转,之前的流感疫情似乎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直到 1918 年 7 月。 大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 一艘从法国驶往纽约的轮船上爆发了严重流感,由于染病水手过多,他们不得不暂时停靠在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等待船员恢复元气;法国一个小型军事基地内的突发疫情,带走了 5% 的法国新兵;7 月,伴随高死亡率的流感在阿肯色州派克军营的一支美国后背特遣队中爆发,部队医院被挤得水泄不通。 一个接一个病例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出现,第二波疫情如同将要沸腾的锅中之水,终于带来了致命的一击。 1 个月内,它已经遍布除大洋洲外的所有大洲。 马上是更猛烈的第二波 美国波士顿北部的德文斯军营里,仅 9 月 24 日一天,就有 345 人被确诊为肺炎,占到整个军营人数的 19.5%;在费城,街上到处挂满了暗示家中有人去世的白色绸布,堆积起来的尸体无处安放,有父母只能把他们的儿子放在通心粉的盒子里埋葬;加拿大的拉布拉多,死者在严寒中与床单冻在了一起;欧洲,德国普通民众的死亡率达到 27.3%,非洲的冈比亚,流感抹掉了大部分村庄的痕迹;日本关岛有 10% 的人死于流感,在印度德里,有的火车离站时车上还全是活人,到站时已经满是尸体…… 到处都是血迹——在美国军医格里斯特写给同事的信中,他描述道:这些人开始看起来像是患的普通感冒,但当他们被转入医院后,病情迅速恶化为闻所未闻的恶性肺炎,入院两个小时,他们的颧骨上出现红褐色斑点,几个小时后,病人显著出现发绀现象,他们满脸青紫,分不清是白人还是黑人。……埃尔小镇为运送尸体开了专列,棺材供不应求。” 不到 2 个月,攀升过快的死亡率已经令人厌烦。在密歇根州的军营里,有死者没有完全断气就被放进裹尸袋,费城大游行的第三天,全城死亡人数为 117 人,这个数字在第四天被翻了一倍。有病重者在家中与尸体躺在一张床上,掘墓人们也得了病,他们拒绝埋葬这些流感病人的尸体。许多死者表情惊恐,耳朵和鼻子都在出血。 1918 年 10 月的纽约街头 战时医院内的感染者 西班牙流感的第二波疫情是整次流感大流行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仅在 1918 年 10 月,就有 20 万美国人因流感而丧生,1918 年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也因此比平常减少了 12 年。 第三波流感到 1920 年才结束 1919 年春,战争已经结束了两个多月。侥幸在战争和疾病中存活下来的人们又迎来了第三波流感爆发,因为不再受到审查机构的限制,这也是此次流感得到最大规模报道的时期。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的第一个词是:恐惧。 “据称,这场流感是古老的中世纪‘黑死病’ 卷土重来”,一家悉尼的报纸毫不犹豫地用“末日瘟疫”来称呼这场流感。在孩童时代经历过流感的幸存者们在成年后书写回忆录时,“黑死病”成了他们最直接的记忆。 街头戴口罩的士兵 关于大流感隔离的警示牌 恐惧使志愿者们不敢进入那些病重者的家庭,最终不少病患甚至活活饿死,护士们甚至不敢接求助者的电话,唯恐疾病会通过缆线传播。在不得不出门的场合,人们头戴口罩,相互别过头,尽可能拉远距离对话,“是恐惧,而非疾病本身——几乎将社会粉碎。” 1919 年 2 月,巴黎因大流感死亡的人数为 2676 人,3 月,这个数字是 1517 人。事实上,就在战后巴黎和会的四个月里,参与会议的法国、美国、英国的三大巨头都曾不同程度的染上流感,它甚至被视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回国后患上中风的诱因之一。 漫长的第三波流感一直延续到 1920 年春天方告结束。这时,全世界 18 亿人口中非常规死亡人数已超过 5% 。 人们逐渐确信,疾病来自外界 在病理学和公共卫生事业尚处于起步时期的 1918 年,即使是通过公开媒体信息,人们也很难得到对疫情的准确判断。 其时,美国的现代医学研究刚刚起步。就在一战前的几十年,现代医学还和两千年前没什么两样。公元前 460 年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通过观察进行医学实践的医疗方法,他的“气质和体液学说”后来被古罗马医学家盖仑总结提炼为“疾病是人身体失衡的结果,医生需要将其调整恢复平衡,就能成功治疗疾病”。它统治了西方医学近 1500 年,为“放血疗法”“顺势疗法”和强效泻药的使用等提供了强大依据。 画作 《中世纪的医学》,画面中央是盖仑 但到了 19 世纪末,欧洲的医学教育开始发生变革,医学逐渐被认定为一种通过实验探索而非依靠逻辑和观察实现的科学,研究者们开始用类似现代科学的方式来审视医学,延续 2000 年的旧论断在短短 300 年间土崩瓦解。 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医学家毕厦开始解剖器官,使用听诊器和体温计,路易斯等医生在病理解剖学研究中,将病患器官和健康器官进行对比研究,逐渐形成了人们对于疾病的新观念:疾病是一种侵入人体实质部分的实物,它具有自身特点,并且客观存在。 体温计、血压计等数值化的测量系统也将数学逻辑引入了医学领域。19 世纪 40 年代,流行病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登上舞台,英国内科医生约翰·斯诺在他的论文《霍乱传递方式研究》中对英国伦敦西敏市的霍乱爆发做了细致观察,他将统计学运用于论文中,提出霍乱的传播并不源于污浊的空气,而是因严重的水体污染。 同时,疾病来源于人体外部的说法也获得了微生物学界的认可。 罗伯特·科赫在镜下发现了炭疽杆菌和结核杆菌 随着一种新式消色差透镜成为德国医生的标准配置,微生物学家陆续在显微镜下发现较大的寄生虫,1849 年魏尔啸和伯尔纳共同创立细胞病理学后,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被推进到细胞水平。大量用以探索研究的实验室在欧洲出现,1840 年,德国微生物学家亨勒在论文《论瘴毒与传染》制定了微生物和疾病之间病因关系的基本条件,至此,病原学和新兴的微生物学终于解决了困扰医学二十个世纪那个疑惑,即“究竟什么是传染?” 可他们对病毒还是一无所知 但在 1918 年,大流感的元凶——病毒——尚未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直到 10 余年后,流行性感冒由病毒引起的论断才被公开发表。 如今,只要接受过高中生物学教育的人都知道,病毒和细菌不同,它是一种不需要新陈代谢,仅具备复制功能的生命形式。病毒的核心部分是一段基因片段,它通过各种形式入侵细胞,改装宿主基因并使之复制出成千上万个新的病毒个体。不同形式的流感病毒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 A 型流感病毒会导致区域或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疾病。 H1N1 流感病毒外形 流感病毒主要攻击呼吸系统,当细胞被入侵后,人类的免疫系统会迅速对其作出反应,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和“抗原漂变”等方式绕开免疫系统的识别,进行跨物种传播并带来流行——许多医学史研究者认为,15 和 16 世纪的几次大流行病其实就是流感,在人类现代运输开始后,这种流行病在 18 世纪发生过 6 次,19 世纪发生过 4 次。 当时执着于寻找病原菌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经过解剖和病原体配养,以纽约市实验室主管帕克和细菌学家刘易斯为代表的病理学家们逐渐将流感归因到一种名叫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身上。 这是在 1892 年发现的一种普遍存在于流感病人呼吸系统中的微生物,它也因此被发现者菲佛博士认为是导致流感的病原体。(后来研究证明它实际招致的是细菌性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 大流感的两年内,在美国和欧洲的数十个实验室里,微生物学家们开始以各种方式从患者和死者体内分离这种细菌。分离和培养过程非常艰难,可找错目标的他们依然不得不面对失败。整个 10 月,来自费城、纽约和芝加哥的抗血清和流感疫苗在全国范围内被发放,数量庞大的疫苗足够几百万人使用,可直到这时,流感嗜血杆菌还没能按照常规细菌学原则被分离和培养出来。 疾病和战争带来消沉 大流感神秘的消失了,它带来的影响却不止于此。 大流感在 1918 和 1919 年在欧洲和美国的死亡人数 全球范围内的流感后遗症和并发症被记录在案。流感带来的心脏疾病和脑膜炎在后续的几年时间里占据了医学记录的主流。 战争和流感相继带来的丧亲之痛弥漫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后来的研究者认为, 20 世纪 20 年代的民众意志消沉及那种困惑、背叛与痛苦糅合而成的虚无主义正与此次流感有关,一战前线的血腥场景在每一个人身边被流感还原,邻居和亲人的死亡,各类防疫和诊疗方法失效,都让人们对科学和宗教的信仰陷入虚无。 大流感的三位受害者 1923 年,杜威在《新共和》中发表文章,“人们对疾病的人数是否像今天一样广泛普及,这点值得怀疑……对于特效药和救世主的关注证明这个世界病重到何种程度。” 在流感侵袭期间,许多地方政府无力主持大局,但防疫和处理危机必须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依然增强了人们对中央政府的依赖。 国家公共卫生系统成形了 也有好的方面。由于这次流感,人类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国际卫生合作计划,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成为公共卫生研究的主流方法论。 从费城到新墨西哥,全新的公共卫生服务部门被建立起来,大量临时医院被改建为永久医院,现代医疗制度正式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被固定下来。 芝加哥市的护士招聘广告 美国的公共卫生治理与 19 世纪后期的快速城市化密不可分。人口流动密集,易感人群的跨区域旅行,再加上城市卫生环境的快速恶化,高速发展的城市为传染病的流行创造了绝佳环境。 直到 19 世纪 60 年代末,华盛顿的街道还堆满了居民肆意倾倒的垃圾,老鼠和蟑螂甚至出现在白宫里。在这样的环境下,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的两次疫病流行,就直接成了美国早期公共卫生治理的契机。 美国的首个卫生委员会设立于 1798 年纽约的黄热病大流行之后,为控制瘟疫,1804 年,政府首次在这个人口密集、污水遍地的城市设立了专职卫生检查官,由警察局领导。之后,在波士顿和费城等一些大城市也逐渐建立了专门的卫生检查系统。除了监管环境卫生,他们还负责检疫和隔离传染病患,到南北战争前夕,许多州卫生委员会已经建立起专门的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开始了卫生宣传和天花接种工作。 1878 年,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多,美国的环境卫生情况再次恶化。为此,议会在专门通过了用以防治传染病的《国家检疫法》。检疫法大大加强了美国公共卫生和海军医院服务机构,也就是后来的美国公共卫生局的检疫权限。在1905 年新奥尔良再次爆发黄热病时,这一机构已经被授权调控州际间血清、疫苗等物品的运输。 到 1900 年为止,全国的大部分卫生委员会的功能主要是加强法律监管和传染病防治。在 1915 到 1920 年间,这些处于发展中的卫生防疫机构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规则。那些成熟的公共卫生计划大都连篇累牍的论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相关记录,而在人口小于 2.5 万的小城市,卫生部门的工作往往只有对接触性传染病的检疫隔离和化学熏蒸等不成熟的手段。 大流感时期的医生和检疫人员 大流感一开始,威斯康星州拉克罗市的卫生部长就指出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标准化问题。流感过后,美国的公共卫生机构组织性明显增强,人们也慢慢意识到,公共卫生事务需要专家来作出解答。城市、农村和铁路卫生系统开始统一制定对水、牛奶和污水处理的标准,州政府统一收集疾病发病报告。 许多永久性的公共卫生机构在流感中得到确立和保留。比如纽黑文市为此专门对卫生部进行了永久性的改造。他们重组了学校一级的卫生检查公司,大幅度增加了儿童卫生服务的预算;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不再依靠他们周围的卫生设施,流感中建立的临时急救医院变为常设机构。 流感中,全民性的卫生教育得到了普及。卫生部门的教育宣传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性的一次改善。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公交车上被贴上标语:吐痰传播死亡。人们开始确信,那些糟糕的卫生习惯的确会招致疾病。城市清洁和个人清洁成了社会教育的主流。 防治流感的宣传画 由于流感,公共卫生局获得了新的声望和更大的权威。同样是马萨诸塞州,许多民众直接支持卫生部充当总管理者,统一解决州内的社会问题和医疗问题。人们还以流感为由,要求联邦统一控制公共卫生,有人甚至提议要将医生和护士全部归类在中央之下,罗切斯特市的一份《邮政快报》指出,需要像英国和法国那样将全国分为医疗监督的 2-3 个区。 人们还从大流感中学到了一些教训,比如需要为卫生局建立一支后备部队。在 1918 年 10 月后,大量参与检疫和宣讲的卫生官员陆续倒下,人们开始意识到卫生系统建设的诸多问题。10 月 27 日,为卫生局建立后备力量的法案在国会通过,尽管它对当时的流感病情已无太大意义,但这种规范性的规程依然在之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作用。 在这之后,类似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再次出现,还要等到 1935 年罗斯福新政《社会保障法》正式实施的时候。 在美国公共卫生史的研究中,学者们并不总会提到这次大流感。二战后的“新史学”研究思潮又将公共卫生史与社会变迁和个人生活连接起来,那场杀死了将近一亿人的西班牙流感就这样隐藏在了无数霍乱、黄热病和瘟疫当中。 如何才能拥有消灭一种疾病的能力? 如果说病毒的变异和流行只是偶然现象,那么,新一轮疫情将在何时到来?我们的社会为此又做了哪些准备? 在“后西班牙流感”岁月里,这些问题依然不断困扰着人们。尤其在 20 世纪的三场大规模流感侵袭之后,西班牙流感带来的遗产反而变得愈加沉重。如何使一种疾病获得决策者的重视,常常不单取决于受害者的数量和死亡的压力,还涉及社会政治行为、大公司、研究机构和公益组织的共同合作。 以二战后美国轰轰烈烈阻击脊髓灰质炎的“一毛钱运动”为例。1921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在一次游泳后染上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坐在轮椅上的他很快成了这种疾病最直观的代言人。 不良于行的罗斯福 与此同时,战后高生育率也带来了脊髓灰质炎的病例数目增长。1946 年,全国报告病例达 25000 例,并在 1952年达到58000 例。 从统计学上来说,罹患严重脊髓灰质炎的概率不大,留下永久性瘫痪的概率更小,致死的概率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美国政府在 1938 年专门成立的国家小儿麻痹症基金会宣传下,这一疾病很快成为美国人最关心的疾病。随便拿起一本杂志,人们都会看到这样的标题:“致家长:小儿麻痹症须知”、“你能以什么方法帮助脊髓灰质炎运动”…… 抵抗脊髓灰质炎的宣传画 猫王也加入了“一毛钱运动” 1934 年,美国医师查尔斯·阿姆斯特朗在实验室里把脊髓灰质炎病毒传给猴子和小白鼠。 1936 年,纽约大学的研究助理莫里斯·布罗迪终于成功利用猴子的脊髓作为病毒生长环境,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 接下来需要试试这种疫苗的有效性了。在疫苗测试阶段,布罗迪开始用自己和多位助手为被试,试验结果相当不错。于是,为了证明灭活疫苗的有效性,基金会开始了一项以保护儿童和父母参与为核心的,依靠无数热忱的志愿者来完成的索尔克疫苗试验——史上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试验。 整个 1954 年,数百万美国家长被说服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实验,130 万名儿童被注射尚在测试中的疫苗。 疫苗注射完成后的儿童/图片来自芝加哥论坛报 国家被动员起来了。基金会在全国 211个城市中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工作坊。医生和护士接受疫苗临床使用的简单培训;学校负责人和老师学习如何记录数据、联系家长,汇报疫苗情况的电话在密歇根大学的疫苗研究办公室里不断响起。最终,60万名儿童中接受了全部三次注射的比例为95%,证明着密集的全国性宣传和各地社区努力的价值。 孩子们很快出现了过敏反应,其中有数百人因意外和感染死去。但最终试验的结果令人庆幸,研究表明,疫苗预防瘫痪性脊髓灰质炎的有效率为 80%—90%。 一个运转良好的体系 私人资助的医学研究也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在欧洲,政府、大学和富人们素有捐助医学研究的传统,1894 年白喉抗毒素被发现后,美国的富豪和私人企业等外行者开始关注医学领域。 1901 年,洛克菲勒的外孙在芝加哥死于猩红热,同年,私人注资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成立,拥有 75 个独立的实验室的研究所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完美的的协作环境。自成立的第一天起,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就将医学本身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科学家们在此研究传染病学,也领导同业研究者从临床中学习。 研究所诞生6 年后,研究所的科学家西蒙.弗莱克斯纳发明了细菌性脑膜炎的血清疗法,使他本人和研究所名声大噪。 比名声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所代表的研究方式。大流感中,尽管没有一个实验室成功确定流感病原或分离出所谓“菲佛杆菌”,但政府、科学家和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协作,却给后来的流行病防治确定了相对运转良好的体系。 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 不过,这些致力于进行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和行为还是时常招致不满和质疑。 正如创下世界医院修建速度纪录的小汤山医院,2003 年,由于非典疫情迅速蔓延,北京市政府以 8 天时间紧急建设了一座拥有 508 间病房和上千张病床的野战传染病医院。它在 51 天内共收治 680 名非典病人,其中大部分痊愈出院。到 2010 年,这座被称为“中国寂静岭”的医院宣布拆除。 民众对疾病的认知多大程度上受到强政府的影响?公共医疗和卫生制度是否必然意味着让渡个人权利?究竟哪些因素能决定一个社会或者国家对抗疾病的能力?每一次大型的流行疾病,都会给人们留下更深远的讨论议题。 大流感引发了人们对方法论的思考 约翰·M·巴里在《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指出,1918 年大流感引导人们思考了“科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即“我能知道什么?”以及“我该如何知道?” 他在书中写道,“事实上,在第一个关于能知道些什么的问题上,科学和宗教两者就已分道扬镳了。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认为自己能够知道,或者至少论述了“为什么”这一问题。 而“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来说却过分深奥。科学认为自己只能研究事物是“怎样”发生的。 当科学不仅仅致力于“我能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改变其研究方法并改变“我如何得知”的答案时,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医学的革命开始了。“ 这就是方法论的意义。在狭义的科学领域,对“我该如何知道”的回答决定了一个人面对科学的操作方法——是观察、逻辑推演,还是动手实验。 他同时认为,对方法的探索不仅涉及学术探讨,还将影响一个社会对自身的管理手段,甚至社会结构及其公民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个社会相信自己掌握真理并且无须怀疑自己的信仰,那么这个社会更容易固守刻板的法令,而不太会发生变革。但如果它为质疑真理留有空间,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变得自由开放。 《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封面 在 1918 年大流感中,人们面对并且接受了自然的暴虐,直面死亡的恐惧,同时也承受着谎言和愚昧带来的伤害,“无法估算有多少人的死亡源于威尔逊创建的宣传机器,也无从知晓多少年轻人因权威人士的‘流感’保证而白白送命”。我们只知道,在短短四年时间内,战争使全世界 3500 万人丧生,因传染病死亡的人数还要超过战争。 时间转回到 1919 年春天的那场巴黎和会,后来的战争史和医学史甚至将最终不尽如人意的和谈结果归咎于大流感。他们宁愿寻找证据证明主导和谈的三巨头都陷入了流感带来的精神错乱,否则无法解释,原计划为世界永久和平进行的和谈何以成为各国划分势力和进行战争报复的温床。 无论如何,一战和流感共同将“死亡”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它为二十年后那场以“邪恶”为标签的战争埋下了种子。 题图及内文图片截取自 PBS 纪录片《American.Experience.Influenza.1918》 http://www.sohu.com/a/224987301_139533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的重新认知:需要打破以地球为中心的生物学观
热度 2 qujiangwen 2018-1-19 14:01
关于流感大流行的病因,人们曾经进行过许多猜测:最早认为是天上星星的影响引起的,接着又认为与气候不正常有关,以后又推想来自沼泽地的毒气。到了19世纪末,关于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说法已找到了肯定的依据。人们又从许多流感患者的咽喉部发现了溶血性流感杆菌。于是有人就认为流感的病原是溶血性流感杆菌。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把制造流感的真正“凶手”——病毒“捉拿归案”。1930年,美国人索普成功地从猪体内分离到了 猪流感 病毒。接着英国人史密斯等参照索普的方法,于1933年首次从流感病人中分离到了流感病毒(后定名为甲型流感病毒)。 目前学术界关于流感大流行起源学说有几个方面,包括 (一) 突变选择学说(或称自然选择学说 ,认为新亚型是由旧亚型经过一系列突变,并在此基础上再经过机体自然筛选形成的新种)。该学说认为流感病毒的大小变异都是人群免疫压力造成的,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为何量变必然导致质变,还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认为量变是在决定两种表面蛋白的基因某一部位上的改变,在多年不断变换之后达到极限,因而突变必须转移到另一部位上,从而引起抗原空间结构的根本改变。另一种认为流感病毒基因上有许多隐性基因,决定着不同亚型的抗原性,原来的显性基因关闭,隐性基因开放成显性,形成了另一亚型。突变选择学说又分2个支派:1)无止境变异学说:机体是受流感病毒感染后,产生免疫力以消灭病原,同时防御和抵抗相似病原的再感染,使病毒发生变异,否则被淘汰,病毒发生变异后再次获得感染机体的能力,病毒得于不断地无止境地变下去。2)重复循环学说: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不是无止境的,而是重复循环的。此学说的主要根据是血清学调查得出 。(二)动物源学说。 该学说有3个观点,1是新亚型来源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突变而获得对人的致病性;2认为新亚型是人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组而形成的;3认为老的人类流感在人间消失后转入某种动物中保存下来,在一定条件下又引起人间的流行。 (三)潜伏感染学说。 该学说 认为 流感病毒能在动物或人群中以不易发现的传播方式潜伏下来,或流感病毒的基因与宿主细胞的基因整合在一起,或潜伏在患某些特殊疾病和有免疫缺损的病人中,受到一定条件的刺激时,又在人间造成流行 。(四) 气候突变学 说 , 又称 寒潮诱发学说, 该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学说指出在突如其来的寒潮时期,应加强预防才是。 (五) 飞禽传播学说。 该学说认 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飞,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无怪乎也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预报者”,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六)太阳黑子学说。 该学说认 为 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19世纪以来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9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本世纪5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爆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据天文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每隔11~12年为一周期,如联系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学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现象,对此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此外,还有 天外来源学说 ,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 地理环境学说 等,都尚无定论。而 只有 太阳黑子宇宙射线学说 可以完美的解释流感大流行的起源问题, 因为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可以影响动物活动,气候变化和基因变异等,详细解释请参见博客网址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093648.html ) , 其他学说只能部分的解释流感起源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流感的英文单词“influenza”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十五世纪意大利的人们认为 流感是由天体的影响 造成,所以他们把这种病称作“大灾难”( influenza的词源是意大利语,原字是influencia,衍生自influence的意思。中世纪的人们认为,很多灾难都和星球、天象有关,认为宇宙中的星球可以放出影响到地球的东西。这从当时许多用来表示灾难的词汇或多或少都和星象有关就能看出,比如disaster=dis(恶)+astar(星球)。人们对于占星术的信仰使当时的医生非常热衷于此,并以此来解释一些疑难杂症。人被视为宇宙的一个小模型,人体的各个部分也被相应的对照为宇宙的某个天体或者某些天体。比如“人体黄道带”据称就将人体同黄道十二宫联系了起来,根据太阳所处位置来制定治疗方案比如太阳位于金牛、双子、狮子、处女、摩羯几大星座时,就不能采取放血疗法。当1743年欧洲爆发了感冒大流行的时候,意大利人将之称作“influenza di catarro”,意即大灾难,其实是泛指,但是久而久之这个字就被用来专指流感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流感起源上的卓越见识和先见之明! 在流感起源问题上,我们需要有大公共卫生观念,这种观念要大到什 么 程度?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大洲,整个地球?这都是不够的,要关注到我们的宇宙空间环境!医学专家不能只关注实验室微观研究,把流感病毒看的越来越 小,越来越细致,把每个片段,每个基因都搞清楚(实验室研究是必要的,可以为流行病学提供认识流感的基础),还需要关注 宏观环境因素 (在出现禽流感或者流感大流行时出现了哪些关键因素), 别忘了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 决定因素 , 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将导致流感出现和流行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 这种研究需要有广阔的视野,需要有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需要有创新思维和批判的眼光! 因为纯医学和唯病毒研究不能彻底解决流感起源问题。在流感大流行的认知上,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地球为中心的生物学观点,充分认识到宇宙空间环境对新发病毒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影响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疾病暴发)属于不可预测 (注意:这种观点现在需要打破了), 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 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 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 根据 世卫组织 规定 , 流感大流行警告共有六大级别:    一级: 流感病毒 在动物间传播,但未出现人感染的病例。    二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传播,这类 病毒 曾造成人类感染,因此, 被视为流感流行的潜在威胁。    三级:流感病毒在动物间或人与动物间传播,这类病毒已造成零星或者局部范围的人感染病例,但未出现人际间传播的情况。    四级: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并引发持续性疫情。在这一级别下,流感蔓延风险较上一级别“显著增加”。     五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在同一地区(比如 北美洲 )至少两 个国家人际间传播,并造成持续性疫情。尽管大多数国家在这一级别下仍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五级警告意味着大规模流感疫情正在逼近,应对疫情采取措施的时间已经不多。    六级:同一类型流感病毒的人际间传播发生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区。这一级别意味着全球性疫情正在蔓延。 传染病预测预警是以监测为基础,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早期发现异常的先兆或事件发展的不良趋势,从而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预测预警是对公众的预防行为进行超前调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把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先防范,建立一种积极主动的保障机制,避免传染病事件造成影响的不断扩大。 预测预警的提前是弄清楚哪些因素是导致疾病或突发事件出现的关键因素,只有搞清楚这些因素才会做到心中有数,决定因素搞不清楚只能是 猜测, 而不是 预测和预警! 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六大级别不能称为真正的预警,2009年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时候,这种病毒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预 警方案一步一步的出现,实际上这之前他们没有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状况进行告知,实际上也做不到,因为对动物流感开展完善的监测尚做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预警方案只是针对禽流感病毒而设定的。这就是该预警方案的局限性。目前医学界由于搞不清楚哪些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因素,所以只能根据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发布预警,而这种预警方式实际上在真正应对大流行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这种预警方式只是关注在动物和人际间传播情况,对大流行发生的先兆只是根据病毒流行的趋势,实际上只是一种疾病流行状态的一种告示,不是真正的预警。而实际上先兆往往是决定大流行发生的因素,当这种决定因素即将出现时,大流行往往就会发生,而在这之前我们早已提前预知并有条不紊的做好了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这才是真正的预警。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射线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 综合监测, 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监测预警的一种趋势。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351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流感来势汹汹“潜伏”病毒作怪
杨学祥 2018-1-17 10:35
流感来势汹汹“潜伏”病毒作怪 2018-01-1705:33:03 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举报 1月15日,钟南山在广州呼研所的办公室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南都记者谭庆驹摄 从去年十二月下旬至今,全国多地遭遇流感袭击。和往年造成大范围流行的A型流感不同,这次主要流行的B型流感来势缘何这么凶猛?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昨日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流行的流感,属于暂未被流感疫苗覆盖的型别,而且流感病毒本身也存在少许变化,“去年年底到今年初的流感大流行,目前已经接近收尾期,相信到了月末就会收尾。当下疫苗研发机构正在紧急开发全新的四价,涵盖今冬流行流感型别的疫苗”。 这一轮流感感染患者多 但导致重症以上案例极少 在本轮流感大流行中,一些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报道中,已然将这一波的流感疫情和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甲型流感大流行相提并论。根据全国流感哨点医院检测结果显示,目前流感病毒的阳性检出率高达40%,主要为B型。另据中国疾控中心检测数据证实,近几周全国门诊、急诊报告的流感病毒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 “截至目前,医院监测到的流感样病例,是去年同期的一倍以上,而且流行的优势毒株是B型流感。感染的患者较多,但导致重症以上案例的却极少”,钟南山表示,将这一轮流感流行等同于SARS或2009年全球范围流感大流行是不太科学的。在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医院监测到的流感样病例,已然达到前一年同期的五倍水平,而且甲型H1N1流感导致的重症以上病例也要多得多。 据悉,本轮流行的流感病毒优势毒株B(Yamagata),是一种潜伏已久多年未造成大流行的流感毒株,也正是因为其沉寂已久,普通人群对这一毒株的免疫基本确实,造成了人群缺乏免疫屏障。“而南方采用接种的流感疫苗成分,一般仅涵盖两种A型流感,继H1N1、H3N2和B(Victoria)型,正好没有涵盖这一病毒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流感大面积流行。” 本轮流行的流感病毒还出现了少许变异 根据广州市疾控中心流感监测系统显示,2017年,广州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送检标本均有流感病毒检出,呈A(H1N1)pmd09、A(H3N2)亚型和B(Victoria)型和B(Yamagata)型共同循环。其中去年5-6月份和11-12月份,出现了两波流感流行高峰。去年上半年以A(H3N2)亚型占比(65.29%),下半年以B(Yamagata)型占比高(53.19%)。 更为可恶的是,本轮流行的B(Yamagata)型流感病毒,还出现了少许变异(并非容易引发恐慌的突变)。钟南山表示,这一病毒表现出来的特性就是,人们容易感染,病程会略长一些,但绝大多数都以轻症为主,甚少造成重症或死亡病例。 “本轮流感流行,我估计到月底左右就会进入收尾阶段。而且针对这一亚型的流感,我们的疫苗研发机构也在加紧进行研发和生产,相信很快就会有涵盖这一亚型的疫苗面世”,钟南山表示。 预防感染甲型和乙型流感 目前使用的三价苗效果良好 虽然目前市面上推荐接种的流感疫苗,并未涵盖本轮流行的流感毒株。但对于疫苗接种,钟南山依然持肯定态度。“通过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流行的最重要方式。毕竟在马上就要到来的3月份,广州又会进入到A型流感占主流的流感高发季”。 来自公共卫生领域专家的建议则是,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减轻流感症状;疫苗接种率达60%以上时,可对整人群建立免疫屏障,避免流感大流行。此外,从感染后临床结局考虑,A型流感病毒更容易引起重症和死亡。为降低特殊人群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来自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专家表示,从病毒循环角度考虑,流行毒株是不断变化的。B型流感多在冬季出现,春季后多转化为A型流感。国家流感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使用的三价苗对预防感染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效果良好。从感染后临床结局考虑,A型流感病毒更容易引起重症和死亡,因此为降低特殊人群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接种疫苗很有必要。从疫苗成分考虑,流感疫苗包含了多个流感型别的组份,即便目前的三价苗中未包含B(Yamagata)型别的成分,但各型间能激发一定的发交叉保护,因此接种疫苗能够后即使感染B(Yamagata)型流感病毒,症状也能相对减轻。 揭秘 流感病毒很不稳定 容易出现变异或突变 目前流行的流感病毒,非常众多,主要分为A、B、C三型,而在我国则一般用天干地支的甲、乙、丙来进行区分。2009年大流行的是A型H1N1流感,即甲型H1N1流感。钟南山表示,流感病毒它其实也是很不稳定的,有可能出现一小段基因片段的漂移,这是病毒变异;有可能出现病毒的整个转换,这可以理解为突变。在本次流行的B型流感中,就出现了一定的变异,让其更具传播性。 流感病毒变异的原因目前还没法解释,气候、环境等因素,甚至病毒的传播宿主都可以间接影响病毒变异。当下,只能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还有全球科学家的研究,以三到四年为一个周期,来预测短期内流行的优势病毒毒株是什么,然后通过多联疫苗的方法加以覆盖、预防。 据悉,每年世卫组织会基于全球流感监测及应对系统的监测结果,根据南北半球上一年度流感主要流行株,分别提出下一个流行季的疫苗组分。对于北半球的下一个流感流行季来说,会在2月或3月给出建议,而对于南半球的下一个流感流行季来说,会在9月给出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优先接种流感疫苗的重点人群: 最优先推荐人群:孕妇 优先推荐人群:6-59月龄的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工作者 此外,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市民还可通过以下方式提高防护 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触摸口鼻和眼睛前后、外出回家后。 勤通风,房屋每天开窗通风1小时以上。 流感流行季节,尽量不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必须去时,戴上口罩。 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及时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根据温度适时增减衣物。 相关 流感监测网络覆盖全球国内现有554个监测点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介绍,流感的监测是在全球建立监测网络的。全国现在有554个监测点,有400多家网络实验室,这是全球网络的一部分。监测主要是看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还有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监测数据来预测今年的流感病毒优势毒株,不是每年都准确,但大多数年份是准确的。这是目前全球针对流感的科学认识和应对手段的缺陷,目前的监测已经是现有科技水平上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我国的疫苗生产研发机构正在积极推进四价疫苗研发 冯子健介绍,这一波流感,我国许多地区流行的优势病毒为乙型流感的Yamagata系,但目前采用的流感疫苗未包含这一型别的成分,因此疫苗对这一型别不具有保护力。不过,如果是四价流感疫苗,那其中就包含了乙型Yamagata毒株,就和中国当下的流行毒株是匹配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预测更准确;一个是尽快过渡到生产四价疫苗。同时要提高对流感疫苗的科学认识,提高应对技术手段,比如研发出通用型疫苗。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四价疫苗,使流感疫苗中包含四个成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这样做大概是在2012年,世界上开始有四价疫苗的使用大概是在2014年,我国疫苗的生产研发机构也在积极做研发。据了解,到2018年流行季节,也就是到今年秋天,可能会有至少一家疫苗厂家会生产出四价疫苗,还有其他的疫苗厂家正积极申报临床研究。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陈养凯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吴斌 (原标题:流感来势汹汹“潜伏”病毒作怪)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http://news.163.com/18/0117/05/D8B2LEEO00018AOP.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说2019年前后会发生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热度 1 qujiangwen 2018-1-9 13:08
美国《世界日报》日前刊文称,美国伊利诺伊州公共卫生厅(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当地时间1月5日发布了流感提前爆发讯息,卫生厅发言人阿诺(Melaney Arnold)表示,去年流感到2月份才开始出现高峰,今年却在1月就开始出现流感病例飙升情形。库克郡卫生局(Cook County Health Department)也指出,今年流感季节提早来临,而且感冒病例大幅增加。芝加哥市罗许大学医学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过去一个月的流感病例,比去年同期飙升约六倍,而且患者症状比往年严重。 http://news.163.com/18/0108/15/D7KUOAJS00018AOQ.html 目前有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的活动对ENSO事件(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人间的季节性流感的活动与ENSO的强度密切相关 ;而且在ENSO事件发生的年份,流感达到流行高峰的时间都要提前 。也有研究指出,从1850年开始的八次确定的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中等到强烈的厄尔尼诺事件期间 。加上目前正处于太阳黑子活动极小期,宇宙射线全面加强,而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和宇宙射线活动高峰会导致新型流感病毒的出现 , 我们的地球村正在接近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的边缘!预计发生的时间就在2019年前后! 如果我们比较2009年和现在的情况,可以看出非常的相似!2007-2009年发生了强拉尼娜现象,2009年紧接着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2009年是宇宙射线活动高峰年,2009年5月墨西哥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这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一种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出现必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因素,必然伴随着大的环境因素变化(极端气候,宇宙空间环境等),这些特殊的因素导致了这些新发病毒传染病的出现。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因为我们对新发传染病的出现的认知远远不到位! 目前拉尼娜现象已经形成并逐渐增强,详见新闻报道如下: http://news.cnr.cn/dj/20180105/t20180105_524088898.shtml 所以, 目前的季节性流感活动高峰提前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但是这是流感大流行即将出现的一个危险信号 。因为美国研究人员2012年在美《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论文指出,流感大流行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为研究气候模式和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联,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1918年、1957年、1968年以及2009年4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他们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表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 http://news.cnr.cn/dj/20180105/t20180105_524088898.shtml Mendoza B. Perez-Enriquez R.Alvarez-MadrigalM. Analysis of solar activity conditions during periodsof El Niño events. Ann Geophys 1991;9:50-54. .Viboud C,Pakdaman K, BoellePY, et al. Association of influenza epidemics withglobalclimate variability. Eur J Epidemiol. 2004;19 (11):1055-1059. .ZaraketH,Saito R, Tanabe N, et al. Association of early annual peak influenza activitywith El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in Japan. Influenza Other Respir Viruses. 2008;2(4):127-130. .MazzarellaA, Giuliacci A, Pregliasco F. Hypothesis on a possible role of ElNiño intheoccurrence of influenza pandemics. Theor Appl Climatol 2011; 105:65-69. QuJ. Is sunspot activity a factor in influenza pandemics? Rev Med Virol. 2016;309-313. Shaman J, Lipsitch M. The El Nino-Southern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ProcNatl Acad Sci U S A 2013;110Suppl1:3689-3691. 2018年全球卫生面临的10项威胁 2018年2月 从摩苏尔到科克斯巴扎尔,从霍乱到鼠疫,2017年充满了由冲突、自然灾害和疾病疫情造成的突发卫生事件。如果我们不加以防范、预防和及时应对,则2018年可能会更糟糕。以下列举的只是我们可能面对的全球卫生威胁中的一部分。许多这类危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而且通常是人为的。 流感大流行 在尼泊尔,学生们参加介绍流感情况的讲座。 世卫组织/T. Pietrasik 另一场流感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里,下一次全球流感疫情是一个“何时”而不是“如果”的问题,并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一场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可能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并摧毁1%以上全球国内生产总值。 自从西班牙流感导致多达1亿人死亡以来,已有一百年,我们走过了很长的路。我们现在有办法在流感来袭时加以检测和应对。世卫组织每年都会推荐候选疫苗病毒以保护世界各地的人们免受季节性流感的侵害。110个国家的150多个公共卫生机构共同开展全球监测和应对工作。但是关于流感的一切都不是可预测的,包括无法预知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出现的方式和地点。 世卫组织正在监测其它具有高度威胁性并可能引起大流行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冲突中的卫生服务 刚果民主共和国卫生机构的一名医生(2005年)。 世卫组织/M. Kokic 冲突继续蹂躏全球的卫生系统——从也门到乌克兰,从南苏丹到刚果民主共和国。交战各方越来越多地攻击卫生机构和卫生保健工作者,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 在许多地方,更多的人死于可治疗和可预防的疾病和慢性疾病,而不是子弹和炸弹。人道主义者往往无法提供人们迫切需要的救生食物、水和药物。化学和生物攻击也是战争中的重大风险。 战争千日,也门人民的忍耐不应继续 叙利亚六年战争使卫生保健服务遭受重创 霍乱 在墙上贴海报进行社会动员以支持金沙萨的口服霍乱疫苗接种运动。 在希波克拉底第一次记录霍乱弧菌2000多年后,该细菌在世界各地滋生繁衍。这本是一种容易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但在饱受贫穷与冲突的社区每年可导致近10万人死亡。 2017年,通过使用口服霍乱疫苗在孟加拉国、喀麦隆、海地、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索马里和南苏丹九个国家保护了440万人。2018年,世卫组织将支持开展类似的运动,同时还将促进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并改善个人卫生状况。 白喉 孟加拉国Jamtoli居留地的罗兴亚儿童。 世卫组织/孟加拉国/A. Bhatiasevi 由于将白喉疫苗作为常规免疫规划的一部分予以广泛使用,已经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消除了这一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但是,在卫生保健服务存在显著差距的国家,白喉正卷土重来,令人担忧。 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也门和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都在2017年报告了白喉疫情,要求世卫组织在应对行动、技术指导以及白喉药物和疫苗的供应方面提供支持。 疟疾 东帝汶儿童睡在药浸蚊帐中。 世卫组织/东南亚区域/K.Reidy 据世卫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2亿多例疟疾病例,死亡人数超过40万人。蚊子传播疾病造成的死亡约90%发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其余发生在东南亚、南美、西太平洋和东地中海。在中非共和国和南苏丹,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比战争更多。其它与疟疾作斗争的国家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尼日利亚和索马里。 自然灾害 一名世卫组织卫生工作者在塞拉利昂弗里敦舒格洛夫山滑坡现场。 世卫组织/L. Pezzaoli 来自洪水、飓风、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灾难可能造成巨大痛苦,并对数百万人造成深远的健康后果。 2017年,哈维、伊尔玛和玛丽亚飓风在加勒比和美国造成了广泛破坏,孟加拉国、印度和尼泊尔的季风影响了超过4000万人,塞拉利昂的毁灭性泥石流引发了人们对霍乱疫情的恐惧。导致粮食无保障和营养不良的干旱往往与疾病疫情相连,而热浪则造成过高的死亡率,尤其是对老年人。 脑膜炎 马拉维南部的儿童。 世卫组织/马拉维/L. Pezzaoli 在全球严重短缺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时,一种有致命的C群脑膜炎球菌新菌株正沿非洲的脑膜炎地带传播,给26个国家造成威胁。大规模流行的风险很高,可能会有34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以上的C群脑膜炎患者会死亡。幸存者往往面临严重的神经后果。 世卫组织和合作伙伴支持建立全球应急储备,该储备目前拥有250万剂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然而,为避免重大流行,2019年之前将需要增加1000万剂疫苗。 黄热病 金沙萨黄热病疫苗接种活动第一天,卫生工作者在准备疫苗。 世卫组织/E. Soteras Jalil 一个世纪以前,黄热病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疾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并摧毁经济。大规模疫苗接种运动促使全球病例急剧下降。但在2000年代初期,非洲和美洲急性病毒性出血疾病再度复苏,其中40个国家被认为风险最高。 2016年,安哥拉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黄热病疫情在大规模疫苗接种运到覆盖了3000万人后才得到控制。2018年,尼日利亚和巴西正在处理威胁城市地区的重大疫情。 需要注意防范的其它病毒性出血热包括埃博拉和马尔堡病毒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裂谷热、拉沙热、汉坦病毒病和登革热。 营养不良 在菲律宾马拉维的一家流动诊所,测量儿童的臂围是营养不良检查的一部分。 世卫组织 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45%与营养不足有关。世卫组织为患有医学并发症的营养不良儿童开发了工具包。 2018年粮食短缺仍然是非洲之角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2018年预计南苏丹将有110万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并且近一半人口将面临严重的粮食无保障状况。在也门,700万人面临营养不良风险,1700万人仍然缺乏粮食保障。 食物中毒 在菲律宾的一个市场,食品检查员进行随机检查。 世卫组织/Y. Shimizu 每年有6亿人(将近世界十分之一人口)在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后患病并有42万人因此死亡。南非目前正在与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利斯特菌病疫情作斗争。2017年,沙门氏菌病疫情致使从全球80多个国家和领地召回了受污染的法国品牌婴儿配方奶粉。 2018年,世卫组织将继续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采取“无遗憾”政策——其指导思想是,疾病暴发不可避免,但流行可以预防。 https://www.who.int/features/2018/10-threats-global-heath/zh/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49777 次阅读|2 个评论
日本遭遇50年来首次沙尘暴:证实拉马德雷周期
杨学祥 2017-5-10 10:23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证实拉马德雷周期 杨学祥,杨冬红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共同社 5 月 7 日 报道称,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6 日在日本西部观测到的扬沙是今年来的首次。这是自 1967 年日本有沙尘记录以来最新检测到的扬沙天气。日本气象厅表示,从中国吹来的大风携带着黄沙,持续到 8 日,主要是在日本西部。气象厅警告,由于能见度低,可能会对运输造成干扰。 1967 年是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第 21 年, 2017 年是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第 18 年,风大沙尘多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5 年以来,我国台风登陆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从 1995 年起,每年大西洋主要飓风的数量平均为 3.8 个, 明显高于 60 年来的平均数量 2.3 个。科学家分析发现,近 60 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 1926 年到 1970 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 1970 年到 1994 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 1995 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研究者说,美国因此将面临新一阶段飓风高活动期的威胁 。 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 1995-2020 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正进入高活动期。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 20 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 在西太平洋地区,拉尼娜事件使台风增多变强,厄尔尼诺事件使台风减少变弱。由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拉尼娜事件增强,所以台风也相应增多增强;反之,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增强,所以台风也相应减少减弱。根据资料统计,作者在 2006 年总结出了表 1 。 强潮汐可以增强台风的强度,凡是在日月大潮、月亮近地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叠加时期形成的登陆台风,都会造成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 2006 年 8-11 月的强潮汐预示了自然灾害的警报: 2006 年 8 月 11 日 为月亮近地潮, 12 日月亮在北纬 0.00100 度, 9 日为日月大潮; 24 日为日月大潮, 26 日月亮在南纬 0.00003 度。本月在强潮汐时期(近地潮与日月大潮不超过 3 天)潮汐南北震荡幅度小,冷空气活动弱。 8 月 6 日 月亮在南纬 28.59372 度, 8 月 19 日 月亮在北纬 28.64375 度。因此, 8 月 6 日 和 19 日潮汐南北震荡较强; 9-11 日和 24 日,潮汐东西震荡较强。 8 月上旬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2006 年第 8 号热带风暴“桑美”( SAOMAI ) 8 月 5 日 晚在关岛东南方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恰逢 8 月 6 日 的月亮视赤纬角最大值,潮汐南北震荡幅度最大,历时 12 小时在南北纬 28.6 度之间震荡一次,使“桑美” 8 月 7 日 凌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下午加强为台风; 8 月 9 日 为日月大潮, 11 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时差不超过 3 天,形成强潮汐,半日潮使“桑美”在 8 月 9 日 上午加强为强台风,傍晚加强为超强台风。 8 月 10 日 17 时 25 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 17 级( 60 米 / 秒),中心气压为 920 百帕,是近 50 多年来登陆中国大陆最强的台风。 表 1 拉马德雷、低温、飓风、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杨冬红等, 2006 ) 时 期 1890-1924 年 1925-1946 年 1947-1976 年 1977-1999 年 2000-2030 ?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增暖 低温 增暖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8 1975-1976 2007 2013-2014?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和流感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2009 2011? 2015? 2018?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8 谷年 ? 2011 峰年 ? 2018 谷年 ?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1? 2015?2018? 时 期 1890-1913 年 1914-1944 年 1945-1973 年 1974-1995 年 1996-2020 年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时 期 1956-1970 年 1985~1999 年 2000-2006 中国沙尘暴 频繁年代 稀少年代 增多 时 期 1889-1924 年 1925-1945 年 1946-1977 年 1978-2003 年 2004-2005 年 8.5 级以上地震 6(2) 次 1(1) 次 11(7) 次 0(0) 次 3 次 时 期 1926 年 -1970 年 1970 年 -1994 年 1995 年 -2020 年? 飓 风 高活动期 低活动期 高活动期 中国 气温 时期 1903-1918 年 1919-1953 年 1954-1986 年 1987-2003 年 (引自李明志等人) 冷暖 低温期 高温期 低温期 高温期 登陆中国台风每年超过 10 次 1893-1898 年内有 3 年 1899-1951 年内没有 1952-1981 年内有 9 年 无资料 (引自张家诚等人) ​ ​ ​ ​ ​ ​ ​ ​ ​ ​ ​ 注: 1888-1889 年、 1899-1900 年和 1976-1977 年为厄尔尼诺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和 1977 年为流感爆发年。?表示预测。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年用魏松林的数据 , 1889-1978 年的地震数据取自文献 , 1900-2000 年的地震资料取自国外金森博雄修订的数据,标在括号内 。流感数据取自文献 。低温冷害数据取自文献 。沙尘暴数据取自文献 。 流感世界大流行、拉尼娜现象、沙尘暴之间的关系 流感大流行在人类间爆发之前,都有一个在动物间长期流行的阶段。这一阶段与中等强度以上拉尼娜现象和强沙尘暴有一一对应关系,春季是沙尘暴高发季节,与禽流感高发季节(冬、春)正好呼应(见图 1 )。 3-5月是北京沙尘暴高峰,1967年是北京沙尘暴高峰。2017年5月3日开始的沙尘暴符合历史规律。 图 1 北京 1954-1999 年沙尘天气日数的逐月分布( a )和年际变化( b ) 1. 沙尘天气; 2. 沙尘暴; 3. 扬沙; 4. 浮尘(据康杜娟, 2005 ) 据康杜娟和王会军的研究,沙尘暴在 1954-1956 年、 1964-1967 年和 1974-1976 年出现三个高峰期,与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三次流感爆发一一对应,而 1954-1956 年、 1964 年、 1967-1968 年、 1975-1976 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与沙尘暴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共同形成与禽流感爆发的一一对应前兆。 沙尘暴对人类直接的侵害已经超过了它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大型传染性疾患的传播,它已从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升级为大打出手的急先锋了。最生动的例证就是口蹄疫在英国的登陆。沙尘暴使非洲北部沙漠里的口蹄疫病毒会在一周内浩浩荡荡地跨越大西洋,稳稳当当地落在英国的牛栏里,并在半月内横扫欧洲,致使数百万头牛被宰杀、焚烧、掩埋。在 1/4 茶匙的尘埃中能携带几百万甚至几亿个微生物,就连成群蚱蜢都能在尘云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在非禽流感疫区和非候鸟迁徙路线地区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可以由沙尘暴的远距离传播来解释。 康杜娟和王会军的文章揭示:在沙尘活动频繁年代( 1956~1970 )和稀少年代( 1985~1999 )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差别 。 1956-1970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47-1976 ), 1985-1999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77-1999 )。沙尘暴与禽流感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频繁爆发,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逐渐减弱。强沙尘暴时期可以作为禽流感爆发的更准确的前兆。 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在 2007 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或前一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一特征。现在,至少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们发现了禽流感爆发与沙尘暴高峰的一一对应关系。 1900 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 历史数据表明,太阳黑子峰值年爆发的流感强度大,危害重,如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太阳黑子谷值年爆发的流感强度小,危害轻,如 1900 年和 1977 年。 重要结论 1967-1968 年拉尼娜事件、 1966-1967 年沙尘暴高峰、 1968-1969 年厄尔尼诺事件,是 1968-1969 年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必要条件和前兆。 关注 2017 年沙尘暴的预警作用。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6 日在日本西部观测到的扬沙是今年来的首次。这是自 1967 年日本有沙尘记录以来最新检测到的扬沙天气。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证实拉马德雷周期。 参考文献 1. 杨海 , 范来福 , 刘继锋 .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 . 职业与健康 .2004,20 ( 10 ) :87-89 2.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8 。 233 。 3. TerrenceM.Tumpey,ChristopherF.Basler,PatriciaV.Aguilar ,etal. CharacterizationoftheReconstructed1918SpanishInfluenzaPandemicVirus , Science .2005,310:77–80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5.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6. 刘国伟。 1976 年美国“猪流感免疫计划”失败始末。 2009-9-1011:33 来源:青年参考。 7. 袁玥。 《科学新闻》:甲型 H1N1 流感疫苗接种争议。来源:《科学新闻》 发布时间: 2009-9-1415:23:2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9/223334.shtm 8. 吕厚东,李荣华。流感病毒与太阳活动周期。《医学与哲学 ( 人文社会医学版 ) 》, 1991,12(5):11-13. 9. 科学家称拉尼娜现象恐加大流感大爆发可能性。 2012 年 01 月 17 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1-17/3611039.shtml 10. 美研究认为全球流感大流行或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2012 年 01 月 18 日 11:33 来源:证券时报网。 http://www.people.com.cn/hl/2012/0118/c25408-3050621207.html 11. 杨学祥。拉尼娜现象恐加大流感大爆发可能性:关注流感爆发 6 大特征 2012-1-1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29871 12. yxx119 。 Upgradeinfluenzapandemicwarning:possiblepandemic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 来源: ViewSinglePost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13. YANGDonghong,YANGDebin,YANGXuexiang.GlobalinfluenzaincoldphaseofPacificDecadeOscillation.GlobalGeology,2010,13(2):104-107 14.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中的流感爆发。《世界地质:英文版》 2010 年第 13 卷第 2 期 104-107 。 15. 杨学祥 .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2009-05-15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 · 科技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5/15/content_921510.htm 16. 杨学祥 .2007 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09-03 光明观察 . 学术 · 新知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62.htm 17. 杨学祥 . 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初步形成:流感爆发还会远吗? 2007-09-24 光明观察 . 学术 · 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4/content_675621.htm 18. 杨学祥,杨冬红。流感流行预警升级:明年可能发生大流感。 2007-12-24 光明网 - 光明观察。经济 · 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24/content_714792.htm 19.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20. 杨学祥,杨冬红 .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 发表于 2008-7-2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21. 杨冬红,杨学祥 .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 发表于 2009-6-26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22. 杨冬红。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博士论文,吉林大学, 2009. 相关报道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1/10 日媒称,日本气象厅表示, 7 日观测到沙尘暴来袭,范围覆盖从日本西部到北部的广大地区,还包括关东地区的部分地区。图为 5 月 7 日下午 1:30 ,日本仙台市中心的大楼被黄沙覆盖。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1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2/10 共同社 5 月 7 日 报道称,日本气象厅表示,从中国吹来的大风携带着黄沙,持续到 8 日,主要是在日本西部。气象厅警告,由于能见度低,可能会对运输造成干扰。图为 5 月 7 日下午 1 时 ,日本北海道札幌市沙尘天气。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2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3/10 日本气象厅说,在熊本市, 7 日凌晨 3 点到 6 点的能见度已经下降到 8 公里 。能见度下降到不到 10 公里 时,从远处就能清楚地看到雾霾。图为 5 月 8 日上午 7:47 ,日本福冈市遭遇沙尘天气,日本民众戴口罩出门。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3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4/10 7 日,在北海道、东北部、中部、关西地区和九州,都能观测到携带沙尘的空气。在群马县和茨城县也看到了沙尘空气。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4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5/10 6 日在日本西部观测到的扬沙是今年来的首次。这是自 1967 年日本有沙尘记录以来最新检测到的扬沙天气。图为 5 月 8 日 上午,日本京都市沙尘天气中的伏见桃山城。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5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6/10 图为 5 月 7 日上午 8:39 ,日本山形市中心遭遇沙尘天气。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6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7/10 日本气象厅表示,从中国吹来的大风携带着黄沙,持续到 8 日,主要是在日本西部。气象厅警告,由于能见度低,可能会对运输造成干扰。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7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8/10 日本气象厅表示,从中国吹来的大风携带着黄沙,持续到 8 日,主要是在日本西部。气象厅警告,由于能见度低,可能会对运输造成干扰。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8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9/10 日本气象厅表示,从中国吹来的大风携带着黄沙,持续到 8 日,主要是在日本西部。气象厅警告,由于能见度低,可能会对运输造成干扰。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9 日本遭遇 50 年来首次沙尘暴 日媒:中国吹来的 支持 键翻阅图片列表查看全屏观看 2017.05.0909:00:00 10/10 日本气象厅表示,从中国吹来的大风携带着黄沙,持续到 8 日,主要是在日本西部。气象厅警告,由于能见度低,可能会对运输造成干扰。 http://slide.news.sina.com.cn/w/slide_1_86058_133810.html#p=1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19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生物谷:新型流感病毒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或引发新一轮流感大流行
fqng1008 2017-4-22 16:37
流感已经影响了人类超过 6000 年了,其会定期造成疾病大流行, 1918 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期间,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惹祸的是细菌,直到 1931 年美国内科医生 Richard Shope 鉴别出了流感病毒,当年的流感大爆发才算找到了元凶。那么这种病原体是如何设法存活这么久的 ? 为何我们无法彻底击败它 ? 答案就是流感病毒是一种会快速且有规律发生变化的病毒 。 每年研究人员会根据流感病毒所发生的突变和改变来设计新型的流感疫苗,然而感染人类的所有流感病毒都是非常相似的,在人间非常容易传播的大流行病毒一直非常占优势,因为人类对其并没有抵抗力,而且对于病毒感染和死亡非常敏感,我们每年看到的季节性病毒就是一种流行性毒株,但目前人类正处于这种病毒的暴露中,而且对这些流行毒株也会产生一种“本底免疫力”( background immunity )。 研究人员发现,过去 10 年是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数量急剧上升的一段时间。 为何如今会有如此多种类的流感病毒 ? 大约 100 年前,世界经历了一场“西班牙大流感”( Spanish flu pandemic ),此后 39 年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大约 10 年后又出现了另外一种新型的流感病毒,然而从 2011 年开始,研究人员发现了 7 种新型以及发生变异的流感病毒,相比过去而言,新型病毒的出现速度明显加剧了。 研究人员并不清楚为何 新型流感病毒 的出现会如此迅速,但原因肯定是多种的;其中一种原因就是研究人员对流感病毒的诊断水平提高了,另外一种就是家禽饲养和动物管理的模式发生了变化,流感病毒不光会影响人类、鸟类以及很多动物,而且还会改变气候、城市的都市化,还会产生其它生态影响。 但并没有任何一种因素改变的速率能够跟得上新型流感病毒出现的速度,这就迫使研究人员进行更多新型深入的研究来阐明不同的可能性因素在诱发新型流感病毒出现中的“贡献”。另外一种改变就是遗传工程化工具的革新,其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对任何有机体细胞中的基因组进行编辑,包括病毒等,而实验室的一次事故就有可能释放新型的流感病毒,从 2011 年开始,研究人员开始在实验中对流感病毒进行工程化修饰,如今关于这种可能性的风险科学界依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随着如此多新型流感病毒的出现以及循环,遗传突变和新型流行性流感病毒出现的可能性就要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间,当然这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如何做来预防流感的流行? 有很多措施能够帮助我们预防新型流感病毒的流行,药物以及疫苗,或者一些非药物的干预措施,比如个人的防护装备、隔离设施等等。国家流感大流行计划就阐述了一些干预措施以及对不同的干预措施进行优先级排序,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流感病毒流行的一种假设来检测他们国家的防御系统和反应机制,但再完美的计划也并不会考虑到未来出现的任何一种可能性,而且我们通常都会遭受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比如 2009 年 H1N1 流感大流行,当时澳大利亚流行计划中流行的阶段就被修订为能够更好地应对新发的一些状况,这就强调了我们需要对不断改变的状况及时作出反应并且改变策略来对其进行应对。 关于疫苗的那些事? 接种疫苗是人们谈论最多的预防流感的策略,但开发出匹配的疫苗往往至少需要 3-6 个月时间,流感的流行往往会在两个月内达到一个高峰,因此直到流感流行达到峰值后疫苗或许才会被派上用场;当然我们或许需要利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个人防护设备,比如防护面罩、手套、隔离措施等来有效预防流感的流行和感染。 流感疫苗对流感毒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其往往会被用在人类、鸟类以及其它动物机体中;然而这些流感疫苗仅会帮助机体抵御一些特殊类型的流感病毒,目前全球并没有开发出针对多种新型流感病毒的通用性流感疫苗。当然科学家们也很难预测哪种特殊的病毒会诱发新一轮的流感流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流感大流行之前准备好疫苗,而这往往需要科学家们有根据地推测哪一种流感病毒可能会发生突变成为流行的毒株。 2009 年代 H1N1 流感大爆发就提示,一种毒株特异性的大流行计划策略或许并不是最佳的方法,从 2005 年至 2009 年,禽流感 H5N1 是诱发禽流感的主要病因,目前全球都在积极应对 H5N1 的流行,同时研究者们也开发出了 H5 大流行前的疫苗。然而诱发 2009 年流感流行的却是 H1N1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流感病毒,因此这种流行前疫苗或许是无用的 。 较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去抑制鸟类和动物中新型病毒的出现,而且要做到一旦新型流感病毒出现就要及时采取策略减缓病毒的流行,这其中就包括一些人类和动物间的控制策略、监管策略等。在全球热点区域中的一种靶向性方法或许也能够帮助有效预防新型流感病毒的出现和流行,比如中国( H7N9 的来源)以埃及(经历了 H5N1 的大流行)。 热点区域一般是人类和家禽类密切接触的区域,比如养殖场和活禽市场,从历史上来讲亚洲一直就是这种热点区域。然而我们通常还会看见一些不寻常的流感爆发,比如 2015 年发生在美国火鸡农场的一起禽流感爆发。扑杀禽类往往是控制流感病毒流行的一种常用方法,当然对活禽市场以及养殖场进行有效监管也非常重要。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确诊全球第二例人感染H5N6病例, 全球进入流感高发期
qujiangwen 2014-12-24 14:19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12月23日通报,广东近日确诊一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患者现住广州市番禺区,目前病情危重。这是广东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也是全球第二例。   根据通报,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在进入冬春季节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后,加强了流感、重症肺炎等监测。在常规监测中,从一例重症肺炎病例中检测出H5N6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患者为男性,58岁,现住广州市番禺区,去年做过结肠癌手术,目前病情危重,在广州市的定点医院收治住院。   12月2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这例病例进一步复核,检测结果为甲型H5N6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2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和研判,结合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流行病学史,诊断该病例为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   专家研判认为,本次出现的病例为偶发个案。病例所有密切接触者没有出现异常,没有出现人传人情况。   今年11月,广东省疾控中心就发布禽流感风险提醒。为防止H7N9今冬“卷土重来”,专家建议未雨绸缪采取预防措施,如严格落实活禽交易市场“1110”(一日一清洁消毒、一周一大扫除、一月一休市及市场内活禽不过夜)、推广冰鲜鸡等等。本月15日,广东省政府已正式发布了《广东省家禽经营管理办法》,将在全省推广“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制度,并于明年1月15日起正式实施。 http://sz.szhk.com/2014/12/24/282893334932628.html 2014年前后可能发生新型流感大流行的证据和早期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839856.html 中科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成立 ​ 本报北京12月23日讯(记者赵广立) 今天上午,由中科院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共建的“中国科学院流感研究与预警中心”(以下简称流感中心)在中科院微生物所揭牌成立。中科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担任流感中心主任。 “流感频发、高致病力和致死率、病毒基因变异快等特点,决定了流感研究必须有一个长效应对机制。”揭牌仪式上,高福介绍说,流感中心将建成我国基础研究与流感一线防控体系相结合的权威机构,服务国家需求,着力解决我国新发、突发流感疫情的基础性、机理性、前沿性等重大科学问题,为我国流感防控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理论基础、作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流感中心主管部门为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依托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科院北京生科院、生物物理所、武汉病毒所、上海巴斯德所、上海药物所、动物所、天津工业技术生物研究所、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参与共建。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309928.shtm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现象或与太阳黑子峰值活动共同激发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4-4-17 08:13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今年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 新华网日内瓦4月15日电 (记者张淼 刘美辰)总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15日发布新闻公报称,鉴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已达到出现厄尔尼诺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 受今年2月以来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风强势、信风缓弱的影响,该海域海水温度明显上升。此外,气象模型预测未来数月该海域温度将稳步上升。 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温度升高被视为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重要信号,海水温度超出平均温度的时间越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也越大。 世界气象组织说,自2012年第二季度以来,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海平面气压等多项指标显示全球大致处于“厄尔尼诺中性”状态(即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均未发生),预计这一状态将持续至今年第二季度初期结束。 世界气象组织总干事米歇尔·雅罗表示,过去15年中仅有2年被视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引发的自然变暖与人为变暖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气温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异常气候现象,往往带来干旱、洪水等灾害。拉尼娜现象则与之相反,指这部分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两种现象都与全球气候有密切联系,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几率增加。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2196.shtm 2014年末“厄尔尼诺”将会重现:流感大流行又增一风险因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771805.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不存在11年的神秘周期,但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
qujiangwen 2014-4-16 11:31
破解大流感的神秘周期 2014年04月14日 02:07 第一财经日报   周志远   1933年,史密斯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从而确认了神秘的流感病原体。此后,医学史家和医学统计学家们合作发现了流感暴发的神秘周期,即每隔9~15年,流感必然暴发一次,虽然不是每次都导致大量死亡。美国曾在1946年、1957年以及1968年爆发过三次全国性流感,更给周期假设带来众多信徒。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著名流感专家埃德温·吉尔博恩认为,流感大爆发的确切周期就是11年,他督促美国政府做好应对1979年流感再次大爆发的准备。   虽然1979年美国并没有迎来流感大爆发,反而因政府置疫苗研发的安全流程于不顾,仓促研发流感疫苗,很可能让一些接种了疫苗的老人、儿童出现严重后遗症,给很多公众留下疫苗比流感还可怕的糟糕印象。但流感爆发存在神秘周期的说法并未消失。事实上,医学界大多认为的确存在一个大约10年的流感爆发周期。   对于这个神秘的周期,人们有着种种稀奇古怪的猜测。其中最靠谱的一种是—— 太阳黑子假说。毕竟太阳黑子的多少,会对辐射水平有所影响,而辐射则有可能导致基因变异,产生些奇怪的生物。因此,这一猜想一经提出就迅速流传,并影响至今。    但历史上,太阳黑子多或是少的年份,都曾经爆发过流感大流行。对此,支持太阳黑子假说的人认为,在太阳黑子活动弱的年份,爆发的可能是流感旧病毒,而在太阳黑子活动强的年份,由于辐射增加,导致病毒快速变异,此时引发流感大爆发的应该是新型流感病毒。   所谓流感大爆发的神秘周期,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某种意外的巧合?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实实在在的证据和相关研究佐证,这个神秘的周期更像是金字塔那样的数字巧合游戏。   但最近,四川省人民医院创伤代谢组多学科实验室的学者们,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PLOSE ONE上发表的论文,对大流感的神秘周期给出了一个相当朴素的解释,它和天文、地理、星座等都毫无关系,而只和流感病毒自身固有的突变速率相关。   事实上,此项研究目的非常单纯。面对2013年突然爆发的零星H7N9流感的高致死率,他们试图利用已知的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以及已知的突变速率,通过数学建模,模拟其在大自然中的随机突变。希望了解现存的H7N9病毒需要多长时间,才有可能获得从人类患者直接传染给另一个人的能力。   让人惊讶的是,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是大约需要11年。如果此前科学家们对H7N9病毒的研究没有问题,比如,它的基因测序没有出错,已知的能够在人类间传播的其他流感病毒的基因测序也没有出错,那么,利用已知的H7N9病毒的自然变异速率,经计算机模拟变异后发现,它要获得从一个患者传给下一个人的能力,不错,就是11年左右。如果该论文被后续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证实,那么已流传数十年的大流感神秘周期的奥秘就将被彻底破解。   新的流感病毒要想来一次大爆发,必要条件当然是它必须能够从人直接传染给人。该研究组代表江华博士说:“即便H7N9突变后,获得人际传播能力,但它的毒性究竟是增强还是变弱,还难以预测。”因此,即便H7N9真的躲过人类卫生系统的监控,在某个阴暗的角落,获得了这样的能力,它也很有可能转变为一个低毒株,仅仅在人类中引发一次快速的普通的流感。   (作者为泸州医学院副教授、科普作家。“三思逍遥”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动态和热门话题。)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40414/020718784541.shtml http://jk.scol.com.cn/14/0402/08/11AER813N4BVT8AH.html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影响的科学解释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暴发学说的由来-----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费雷德霍伊尔先生在同行中常发表一些非正统的理论,并依此推断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暴发有关。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费雷德·霍伊尔先生在同行中常发表一些非正统的理论,并依此推断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暴发有关。最近英国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和韦斯大学数学学院的查安德雷·威克拉姆辛博士的文章,他们对太阳黑子活跃时期和全世界暴发流惑流行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太阳黑子最活跃时期和出现流感大约每11年为一周期,至少从1761年起周期通常相合。他们并注意到太阳本身可出现周期性的活动高峥。他们认为,由于在太阳黑子活跌期产生强烈的紫外光以及电荷,改变在地球大气圈外层凛浮着的流感病毒分子,并传到地球表层引起流感流行。 这两位科学家也是提出生命的起源是贯穿整个字宙空间,并且地球上的生命体本身来自地球大气圈外的倡导者。虽然一些人认为弗朗西丝·克里克在阐明D的螺旋状结构即生命的遗传密码基本分子上赢得了诺贝尔奖金,但几乎很少科学家能接受他这种生物发生学说。自此,科学界便产生了流感大流行11年周期的说法 。 Yeung, J. W. K 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 1700 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表1)。其中, 18 世纪可能共发生过 4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729-1733 年, 1775-1776 年, 1781-1782 年和 1799-1803 年;其中 1729-1733 年和 1781-178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19 世纪可能发生过 6 次大流行,分别是 1830-1833 年, 1836-1837 年, 1847-1848 年, 1857-1858 年, 1889-1892 年和 1899-1900 年,其中 1830-1833 年和 1889-189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20 世纪可能发生过 5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918-1920 年, 1946-1948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1978 年,其中 1918-1920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确定发生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21 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 H1N1 ”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 1729-1733 年, 1781-1782 年和 1899-1900 年之外,其余 13 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775-1776 年 , 1889-1892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799-1803 年, 1857-1858 年, 1977-1978 年 , 200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830-1833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836-1837 年, 1847-1848 , 1946-1948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18-1920 年 。 根据表1, 可以看出,流感大流行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的11年的神秘周期。 表 1 不同的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或可能的大流行的记录 年份 流感大流行或可能的大流行 归纳的大流行年份 Beveridge Pyle Kibourne Patterson Potter 1710 1 1710 1729-1730 2 1 2 或 3 3(1729-1733) 1729-1733 1732-1733 3 2 3 2 或 3 1737-1738 1 1737-1738 1742-1743 2 1 1742-1743 1758 1 1758 1761-1762 2 1 1 1761-1762 1767 2 1 1767 1775-1776 2 3 1775-1776 1781-1782 3 3 3 2 或 3 3 1781-1782 1788-1789 2 2 或 3 1(1788-1790) 1788-1790 1789-1790 1799 2(1799-1802) 1799-1803 1800-1802 3(1799-1803) 3(1800-1803) 1802-1803 1 1830-1831 3(1830-1833) 3(1830-1833) 2 或 3 3 1830-1833 1831-1833 3 2 或 3 1836-1837 2 3 2 或 3 1836-1837 1847-1848 3 3 3 2 1847-1848 1850-1851 2 1850-1851 1857-1858 3 1 1857-1858 1873-1875 2 1873-1875 1889-1890 3 3 2 或 3 3(1889-1891) 3(1889-1892) 1889-1892 1891 1892 1899-1900 2 或 3 3 1899-1900 1918-1919 3 3(1918-1920) 3 2 或 3 3(1918-1920) 1918-1920 1920 1946-1947 2 3 1(1946-1948) 1946-1948 1948 1957-1958 3 3 3 2 或 3 3 1957-1958 1968-1969 3 3 3 2 或 3 3 1968-1969 1977-1978 3 3 2 或 3 3 1977-1978 注 : 1 流行 ; 2 可能的大流行 ; 3 大流行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3种,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7.65%)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2.14%),而且OR值为4.160,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X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1918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有证据显示,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流感大流行预测预警研究进展:2014年前后大流行风险加大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20世纪4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 年, m+1 年或 M+1 年。1889-1890 年、1900 年、1918-1919 年、1957-1958 年、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2012年英国政府《全国紧急事务风险清单》( National Risk Register for Civil Emergencies)也提示 英国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 流行性感冒大流行 、沿海地区洪灾、恐怖分子攻击和与冰岛类似的火山爆发。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和2012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4年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形成,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种种迹象表明, 2014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末“厄尔尼诺”将会重现:流感大流行又增一风险因素
qujiangwen 2014-2-28 16:31
德用网络分析预报厄尔尼诺 可提前6个月到一年预警 来源:中国科技网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基于高质量的空气温度数据,提出一种新方法,可提前6个月到一年及时精准地预报厄尔尼诺的发生。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该研究的合著者、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任汉斯·约阿希姆·舍恩胡贝尔说:“给受到影响地区的人们提供更多的预警时间做准备,以避免一些厄尔尼诺现象所带来的最坏影响是关键。”新方法采用一种在物理学和数学交叉学科前沿方法论的网络分析,数据来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200多个测量点,其对于在太平洋遥远的站点之间有关气候变暖的互动研究至关重要。   根据舍恩胡贝尔开发并测试的这种新方法,不仅可将预报时间提前,也增强了可靠性。事实上,新方法在2011年正确预测出2012年不存在厄尔尼诺事件。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东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几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使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其中最直接的现象是赤道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种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恩索”(ENSO)。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该研究着重于气候变暖事件,而在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年后随之就是拉尼娜年。   舍恩胡贝尔说:“现在还不清楚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变暖将在何种程度上影响ENSO模式。然而,后者往往算得上是地球系统中所谓的引爆元素,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气候变化可能会经历相对突然的转变。从地球过去的一定数据来看,较高的全球平均温度可能增加振荡幅度,所以正确的预测变得更加重要。”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4 Feb 11;111(6):2064-6. doi: 10.1073/pnas.1323058111. Epub 2014 Feb 10. Very early warning of next El Nino. Ludescher J 1 , Gozolchiani A , Bogachev MI , Bunde A , Havlin S , Schellnhuber HJ . Author information 1 Institut für Theoretische Physik, Justus-Liebig-Universitt Giessen, D-35392 Giessen, Germany.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 of climate variability is the El Nio Southern Oscillation, which can trigger disaster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globe. Despite its importance, conventional forecasting is still limited to 6 mo ahead. Recently, we developed an approach based on network analysis, which allows projection of an El Nio event about 1 y ahead. Here we show that our method correctly predicted the absence of El Nio events in 2012 and 2013 and now announce that our approach indicated (in September 2013 already) the return of El Nio in late 2014 with a 3-in-4 likelihood. We also discuss the relevance of the next El Nio to the question of global warming and the present hiatus in the 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KEYWORDS: ENSO, dynamic networks, spring barrier International study gives early El Nino warning http://mobile.abc.net.au/news/2014-02-11/el-nino-prediction/5251800 “厄尔尼诺”或将重现 全球粮食恐因此减产 2014年02月27日06:23 中国天气网   阿根廷一位农民正驾驶拖拉机播种。(路透社)   据路透社报道,尽管科学家们对今年可能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强度仍存有争议,但是澳大利亚气象局和美国气候预报中心已经发出预警, 今年“非常有可能”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也曾表示,2014年中期“极有可能”会出现一次强度弱的厄尔尼诺现象。   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男孩”的意思,它是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升高的一种现象,每4-12年发生一次。“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全球在一部分地区发生干旱的同时而其他地区则发生洪水,因此将有可能严重影响稻米、小麦和蔗糖的产量。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导致2000多人死亡,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1美元约合6.09元人民币)   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会使澳大利亚、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的农作物因干旱而减产,而美国东西部地区和巴西等地则会发生严重的洪水。   新加坡辉力期货的投资分析师瓦内萨?谭(VanessaTan)说:“全世界已经准备迎接‘厄尔尼诺’现象的到来,如果确实发生的话,它将会对粮食供应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会导致一些农作物产品价格高涨。”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4/0227/062398969.html 2014年前后可能发生新型流感大流行的证据和早期预警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20世纪4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 年, m+1 年或 M+1 年。1889-1890 年、1900 年、1918-1919 年、1957-1958 年、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和2012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4年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最终形成,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前期美国NASA关于峰值年的预测屡次失准,直到最近才准确预测2014年为峰值年), 种种迹象表明, 2014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个人分类: 兴趣爱好|1018 次阅读|0 个评论
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会引发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qujiangwen 2014-1-29 09:34
今天早上看到三条新 闻,这三条 新闻分别是 浙江萧山现家庭聚集性H7N9病例 ,一家三口发病; H7N9病毒正在适应人类 或致全球流感疫情; 钟南山:没有发现不等于H7N9不可能人传染人。看了之后 便有一种担忧------ 目前H7N9 禽流感病毒可能正在朝着引发人类流感大流行的方向进化。有这样一种担忧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流感大流行的太阳黑子活动学说。因为 统计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 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美国NASA最新预测表明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太阳黑子活动预报中心监测表 明 2014年1月27日至2月2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11个活动区,发生过22次M级耀斑,为M6.6级。太阳黑子活动逐渐进入活动高峰期, 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会伴随大量的太阳耀斑活动,释放大量的射 线,这可能会为 H7N9禽流感病毒重组和变异提供便利,如果重组成功,便会引发人间大流行。 三条新闻证实H7N9禽流感病毒正在适应人类,存在引发大流行潜力 浙江萧山现家庭聚集性H7N9病例 一家三口发病 2014年01月29日07:43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据新华社电 昨日,人感染H7N9 禽流感 病例增加情况为:江苏新增1例、广东新增3例、浙江新增4例。   江苏省卫生厅昨日通报,江苏新增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元旦以来,江苏已确诊7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   广东省卫计委昨日通报,深圳市新增报告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浙江省卫计委昨日通报,浙江新增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至此,浙江本年度累计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53例,确诊人数超过去年春季。    另据了解,在今年通报的病例中,萧山出现了家庭聚集性病例,一家三口中,丈夫、妻子和女儿相继感染并发病。目前,卫生部门正在抓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专家表示,从目前的临床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尚不具备在人群中有效传播的能力。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叶真介绍,为有效控制传染源,目前浙江发现疫情的地区均已关闭活禽交易市场。 http://health.sohu.com/20140129/n394369656.shtml 美媒:H7N9病毒正在适应人类 或致全球流感疫情 2013年04月15日16:33 来源: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网4月15日报道 美国媒体称,对导致多名中国人死亡的禽流感病毒所做的基因分析描绘出一种不断进化以适应人类细胞的病毒,这引发了人们对它可能会引发新的全球性流感疫情的担忧。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4月12日指出,这项合作研究是由以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流感病毒研究中心的田代真人、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东京大学的河冈义裕领导的小组完成的,该研究刊登在《欧洲监控》周刊的最新一期上。这一小组研究了从该病原体的四名受害人身上分离出的H7N9病毒以及从禽类和上海一市场附近的环境中分离出的样本的基因序列。   禽流感领域的著名专家河冈义裕说:“从人身上,而不是从禽类和环境中分离出来的病毒发生的蛋白质变异让病毒能够在人类细胞中高效生长,也让它们能在与人类上呼吸道吻合的温度下生长,这一温度低于我们在禽类身上发现的温度。”   报道称,这些从中国研究者存入某国际数据库的基因序列中获得的发现提供了有关一种令人不安的新型禽流感的首批分子层面的线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31日上报了首例人感染这种禽流感的病例。河冈义裕说,尽管预测它可能会引发大疫为时过早,但有明确迹象显示这种病毒正在适应哺乳动物,尤其是人类宿主。   报道指出,流感病毒要高效地复制和传播靠的是附着和强占其宿主的活细胞的能力。尽管禽流感鲜少感染人类,但有时可以适应人类,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河冈义裕和他的同事在《欧洲监控》的报告中断言:“这些病毒拥有哺乳动物流感病毒的若干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多半有助于它们获得感染人类的能力,且会引起人们对它们可能会引发大疫情的担忧。”   据悉,河冈义裕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兽医学院的教员,同时在东京大学任职,他解释说,研究中大部分病毒——不管是来自人类还是禽类——表面的蛋白质血凝素都表现出变异现象。河冈义裕说,这些变异让它们能轻易感染人类细胞。 http://health.sohu.com/20130415/n372750144.shtml 钟南山:没有发现不等于H7N9不可能人传染人 (4月8日卫计委发布会同期声:无证据显示有人际传播。)   “没有证据表明”是否就能够确定H7N9不会在人际间传播,目前还难以定论。而就在本周六4月13日,上海市的最新患者顾某,他的妻子在此前的4月4日已经被确诊H7N9禽流感病例。而对于此前的病例,研究机构也在密切观察。   董倩:没有证据表明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染,但是你们能不能作为科学家,能不能拿出这种非常实在的证据说明人和人之间不可能传染?   钟南山:没有,只能有根据现在的事实,没有发现有人传染, 不等于就证实他不可能传染,现在根据我们今天的学术会议的讨论,还在变化,所以它这个变化,所以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世界上任何东西常常像SARS,早期传染性也不强,后来就传染性强了,也有这个规律,所以这个东西,你不能够现在去预料说它不可能人传人,所以我们这个东西要紧密地追踪跟观察。 http://health.sohu.com/20130415/n372646063.s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3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界需要对新发流感大流行保持足够的警惕
qujiangwen 2013-8-23 09:17
科学家发现新H7N7病毒 ​ 本周《自然》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长期监测流感病毒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新型病毒。通过分析H7N9流感病毒的进化史, 科学家预计有更多的H7型病毒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香港大学管轶教授与其研究团队看到人类感染H7N9流感病毒的报道后,为主要流感爆发地区实施禽流感病毒监测和大型病毒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H7型病毒曾发生过至少两次独立的‘鸭传鸡’事件,而与H9N2病毒基因重组是引发今次H7N9病毒爆发的主要元凶。作者还在家禽中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H7N7病毒,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H7N7病毒感染雪貂的能力。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些新的病毒能感染哺乳动物,但是作者认为 威胁人类的不仅是H7N9病毒,还有很多病毒能引发流感大流行 。(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8221362465130038.shtm 注意:H7N9或卷土重来 吃活禽更应当心 医生在线网 2013-08-20 来源:大申网   从今年的3月底开始,H7N9禽流感病毒就开始“突袭”我国,据统计,H7N9爆发的那段时间后共有130人受到禽流感病毒感染,其中有死亡35人,康复57人,让人暂时放下警惕心理。但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却称,当下季节,我们更应警惕H7N9卷土重来,市民应引起注意,并适当进行防范。   注意:H7N9或卷土重来 吃活禽更应当心   报道,昨天,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及来自28个国家地区的专家齐聚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召开“人感染禽流感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规范化诊疗研讨会”,共同为秋冬流感季备战。   会上专家指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将在秋冬季重新活跃并出现更多病例。且最新研究发现H7N9禽流感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或可有限度人传人。专家再次呼吁,适时重新关闭活禽市场。    专家:预防流感病毒,现在就应做好准备   世卫组织临床网络专家组成员、国家卫生计生委流感防控专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教授告诉记者, 即便今年秋冬H7N9病毒不“光顾”上海,也会出现其他新兴流感病毒。 http://news.51daifu.com/2013/0820/12AE462EC13T441647.shtml 历史上的人感染动物流感事件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的启示 提示: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根据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1976 年美国的猪流感事件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1 月 6 日, 18 岁的戴维在美国纽泽西州迪克斯堡接受新兵训练, 2 月 4 日出现明显的流感症状卧床休息。傍晚,他在军训时中途倒下,几个小时后就死了。随后该兵营中有 300 多人病倒。当时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担心戴维感染的 “ 猪流感 ” 会暂时潜伏在秋天再次暴发,并引发像 1918 年西班牙流感那样的大流行,依据主要是当时医学界流行 “11 年周期律 ” 的说法,即从大流感暴发的周期来看,流感病毒的基因大约每 11 年或更长时间就产生一次大的改变,这经常导致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流行病学上称为“基因转换”。全球在 1946 年、 1957 年和 1968 年发生的流感疫情都符合这种流行模式。他们依据该流行模式推测 1979 年可能会有新的西班牙式的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3 月 13 日, CDC 主任向国会和当时的福特政府提交报告,申请拨款,以研制足够多的疫苗来为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以防猪流感扩散。 1976 年 8 月 5 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家流感免疫计划,拟对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同意在 “ 疫苗出现问题时 ” 为制药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免疫行动由此拉开序幕,但是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了约 50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中 25 人因为严重的肺部并发症而死亡,有 3 个老人在接种后不久就死亡。紧接着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报道见诸报端,媒体称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麻痹性的神经肌肉紊乱。美国公众不再相信政府的免疫计划,他们认为这个计划 “ 使老人致死,使孩子致残 ” 。 1976 年 12 月 16 日,美国国家流感免疫计划寿终正寝。猪流感事件也没有最终演变成像 1918 年那样的流感大流行。事过境迁,人人都是诸葛亮。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和人类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决策仍然是很难的。 1976 年猪流感疫苗事件不但是美国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教材,还是对决策过程有兴趣的人都必须研究的案例。但是美国专家预测中的流感大流行并没有在 1976 年和 1979 年发生。 出人意外的是, 1977 年发生了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主要感染青少年,病毒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这次流行虽然被命名为“俄罗斯流感”或者“红色流感“,然而,有报道说此次在 1977 年的 5 月份就曾经在中国的天津等地流行。这次流感的快速传播流行几乎全部局限于小于 25 岁年龄段的人群,该年龄组人群的罹患率最高可达 96%; 但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至中等水平 , 且并未造成一般人群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疾病就诊率的显著升高 , 也并没有造成人群的超额死亡。虽然“俄罗斯流感”最终蔓延至欧洲、亚洲、美洲乃至大洋洲 , 但 WHO 报告中俄罗斯流感尚不属流感大流行 ( Pandemic) , 而仅仅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 (Epidemic) ,这一点与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非常相似,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流行定义为流感大流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1977-1978 年“俄罗斯流感”流行期间 , 被 H1N1 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是学生及新兵。暴发疫情多在学校 ( 包括军校 ) 或军营中发生。疫情发生初期 , 被感染的往往是 14 岁~ 20 岁的未成年人、学生或新兵 , 然后迅速传播至学龄前儿童。 1978 年 1 月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暴发。此次流感流行的年龄特点归因于 1957 年以后 H1N1 流感病毒的缺失,以及随后 H2N2 和 H3N2 病毒亚型一直占有主导优势。该病毒的抗原和分子特点表明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个抗原与 20 世纪 50 年代流行的流感病毒非常的相似。 1997 年香港的人感染 H5N1 禽流感事件和 2000 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1997 年 5 月,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养鸡场出现了这一区域首例禽流感病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禽流感病毒迅速蔓延,大批感染了该病毒的家鸡死亡。经专家认定,导致香港特区家禽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 H5N1 型禽流感病毒。然而,令专家们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历来只威胁家禽生命的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并能够传染给哺乳动物甚至是人类。 1997 年 8 月,香港一名 3 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 H5N1 的个案。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 18 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 6 人死亡。为了阻止 H5N1 禽流感病毒进一步向人类传播,香港特区政府宰杀了 130 万只家鸡。这也是 2000 年以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爆发。 H5N1 型禽流感病毒随后在 2003-2006 年成为波及最广的禽流感病毒,并造成全球许多人死亡。当时科学界许多专家认为,新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即将来临,必须竭力全力阻止禽流感病毒扩散。香港禽流感事件平息之后,多数流感专家还同意这样的观点,即: 1997 年迅速销毁了香港的全部家禽很可能防止了一次流感的大流行。 然而,在 20 世纪与 21 世纪新旧世纪之交却出现了 H3N2 流感病毒大流行。时间范围是 1999 年 11 月至 2000 年 4 月,欧洲、美洲、亚洲均发生中度以上流感流行,其中最为严重的为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每 10 万人中有 861 人感染。与往年同期相比,这次流感的发病人数并未增加,引发流行的毒株仍然是 H3N2 亚型。我国受到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以北京为例, 1998 年至 1999 年流感流行期间,流行高峰时发病率高达 26.49% ,非高峰期也有 10% 的发病率。在 2000 年 1 月,据英国首席医疗顾问利马 · 唐纳森教授估计,全国约 5900 万总人口中,平均每 300 人 /10 万人遭到流感袭击;而在苏格兰地区,平均每 540 人 /10 万人染上流感。短短数天,至少有 50 万人染病,而且染病人数一直呈急剧上升之势,这次流感被认为是英国 11 年来最严重的流感暴发。 2000 年新年一过,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等大城市,多家医院都出现流感病人爆满的情况,使得当地卫生部门迅速批准缓解流感症状的首种药丸 “Tamiflu” 上市。 2000 年,流感流行同样没有放过美国,最初在西岸暴发,首先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此后蔓延至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佛吉尼亚、马里兰等 19 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如同 1918 年的流感,在美国,流感通常先在阿拉斯加开始,继而南移入侵美国西岸,然后抵达东岸。流感出现的季节通常在 12 月至翌年 3 月。 2000 年初,继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暴发流感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流感潮,其中法国的患者多达数百万人。法国传染病监察机构 “ 警戒站 ” 说,在法国肆虐的流感,到 1 月 5 日已有近 100 万人受感染。从 12 月 27 日至 1 月 3 日期间,平均每 10 万人中有 741 人患病。根据法国卫生部门的规定,如果每 10 万人中有 157 人受流感影响,就被视为疫症。因此 2000 年初的法国也被视流感疫区。意大利 2000 年初也暴发流感,初步统计每 1000 人中就有 4 人患病,患者病情持续 3 天 ~4 天,引起并发症的病人可能有近万人。这次流感连雀鸟也不能幸免,当局捕杀了 200 万只雀鸟。而荷兰全国流感中心统计, 2000 年该国平均 10 万人中有 260 人发病,患病人数达全国总人口的 10%~20% 。在西班牙,流感病例比 1999 年多出 30% ,在南斯拉夫,流感病例达 5 年来的最高峰,贝尔格莱德有 4 万 ~10 万人患流行性感冒。 2000 年初,阿尔巴尼亚流感的大规模暴发已导致至少数十人死亡,拉脱维亚有 5 人死于流感。挪威、丹麦、芬兰、瑞典、捷克、德国、保加利亚和以色列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流感肆虐。 同样,在 2003-2006 年期间,当科学界在广泛关注 H5N1禽 流感病毒可能演变成流感大流行的时候, 2009 年却出现了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总结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原文发自: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29903-676476.html 2013年前后可能发生新型大流行的证据和早期预警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20世纪4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2009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 年, m+1 年或 M+1 年。1889-1890 年、1900 年、1918-1919 年、1957-1958 年、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和2012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3年的拉尼娜正在形成,2014年前后有可能发生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2013-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种种迹象表明, 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原文载自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29903-677913.html 美国:警惕H3N2猪禽流感大暴发 ​ 2013-05-21 | 作者: |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报 |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5月10日报道,1968年夏,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出现在香港。这一毒株被称为H3N2,蔓延至全球范围,并最终造成约100万人丧生。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禽类与猪中传播的多种H3N2病毒基因类似1968年的毒株,如果人类受到感染,可能会导致流感大暴发。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教授拉姆·萨西塞卡兰领导的研究还发现,目前的流感疫苗可能无法针对这些毒株为人类提供保护。   萨西塞卡兰也是麻省理工学院科赫综合癌症研究学会成员,他说:“确实有部分H3N2病毒案例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从预防流感大流行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开始针对部分H3型毒株进行流感疫苗的研究。”   这项研究发表于5月10日的《科学报道》杂志上,也向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公共卫生机构提供了信息,一旦检测到高危毒株可立即加以标注。   萨西塞卡兰和他的同事们试图评估人类再次感染H3N2毒株的风险,人类免疫系统将无法识别更危险的H3N2毒株。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1968年暴发的H3N2病毒以及现在在猪和禽类中传播的约1100株H3型病毒进行了比较,重点关注病毒血凝素蛋白的基因序列。在血凝素基因序列中,有5个关键位置控制着病毒与受感染宿主的相互作用,在对这些序列进行比较之后,研究人员计算出每一株毒株的“抗原指数”。在寻找抗原指数至少达到49%以及聚糖附着模式与1968年病毒相同病毒的过程中,研究小组自2000年以来确定了可能引发流感大流行的581种H3型病毒。其中549种来自禽类,32种来自猪。   随后,研究人员将部分毒株暴露于目前的H3型季节性流感疫苗产生的抗体中。正如他们所预测的,这些抗体无法识别或攻击这些H3型毒株。萨西塞卡兰说,在581种血凝素序列中,6种猪流感毒株已经包含了适应人类所必需的标准血凝素变种,因此能够直接或通过基因重组感染人类。   他说:“关于流感病毒令人惊奇的事情之一是,它能够从不同来源获得基因。病毒基因可能混合了不同猪的基因,或者禽类和猪的基因。” 新华国际 http://www.farmer.com.cn/xwpd/gjdt/201305/t20130521_844445.htm http://world.cankaoxiaoxi.com/2013/0512/207123.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4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上的人感染动物流感事件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的启示
qujiangwen 2013-4-3 12:53
提示: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根据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1976 年美国的猪流感事件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1 月 6 日, 18 岁的戴维在美国纽泽西州迪克斯堡接受新兵训练, 2 月 4 日出现明显的流感症状卧床休息。傍晚,他在军训时中途倒下,几个小时后就死了。随后该兵营中有 300 多人病倒。当时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担心戴维感染的 “ 猪流感 ” 会暂时潜伏在秋天再次暴发,并引发像 1918 年西班牙流感那样的大流行,依据主要是当时医学界流行 “11 年周期律 ” 的说法,即从大流感暴发的周期来看,流感病毒的基因大约每 11 年或更长时间就产生一次大的改变,这经常导致一种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流行病学上称为“基因转换”。全球在 1946 年、 1957 年和 1968 年发生的流感疫情都符合这种流行模式。他们依据该流行模式推测 1979 年可能会有新的西班牙式的流感大流行。 1976 年 3 月 13 日, CDC 主任向国会和当时的福特政府提交报告,申请拨款,以研制足够多的疫苗来为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以防猪流感扩散。 1976 年 8 月 5 日,福特总统签署了国家流感免疫计划,拟对至少 80 %的美国人接种,同意在 “ 疫苗出现问题时 ” 为制药企业承担赔偿责任。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免疫行动由此拉开序幕,但是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了约 500 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中 25 人因为严重的肺部并发症而死亡,有 3 个老人在接种后不久就死亡。紧接着有关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报道见诸报端,媒体称一些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了麻痹性的神经肌肉紊乱。美国公众不再相信政府的免疫计划,他们认为这个计划 “ 使老人致死,使孩子致残 ” 。 1976 年 12 月 16 日,美国国家流感免疫计划寿终正寝。猪流感事件也没有最终演变成像 1918 年那样的流感大流行。事过境迁,人人都是诸葛亮。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和人类认识有限的情况下,做出准确的决策仍然是很难的。 1976 年猪流感疫苗事件不但是美国公共卫生学的重要教材,还是对决策过程有兴趣的人都必须研究的案例。但是美国专家预测中的流感大流行并没有在 1976 年和 1979 年发生。 出人意外的是, 1977 年发生了俄罗斯流感大流行。 1977 年的俄罗斯流感主要感染青少年,病毒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这次流行虽然被命名为“俄罗斯流感”或者“红色流感“,然而,有报道说此次在 1977 年的 5 月份就曾经在中国的天津等地流行。这次流感的快速传播流行几乎全部局限于小于 25 岁年龄段的人群,该年龄组人群的罹患率最高可达 96%; 但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仍然保持在低水平至中等水平 , 且并未造成一般人群流感样病例或急性呼吸道疾病就诊率的显著升高 , 也并没有造成人群的超额死亡。虽然“俄罗斯流感”最终蔓延至欧洲、亚洲、美洲乃至大洋洲 , 但 WHO 报告中俄罗斯流感尚不属流感大流行 (Pandemic), 而仅仅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流行 (Epidemic) ,这一点与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非常相似,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流行定义为流感大流行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1977-1978 年“俄罗斯流感”流行期间 , 被 H1N1 亚型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是学生及新兵。暴发疫情多在学校 ( 包括军校 ) 或军营中发生。疫情发生初期 , 被感染的往往是 14 岁~ 20 岁的未成年人、学生或新兵 , 然后迅速传播至学龄前儿童。 1978 年 1 月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暴发。此次流感流行的年龄特点归因于 1957 年以后 H1N1 流感病毒的缺失,以及随后 H2N2 和 H3N2 病毒亚型一直占有主导优势。该病毒的抗原和分子特点表明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个抗原与 20 世纪 50 年代流行的流感病毒非常的相似。 1997 年香港的人感染 H5N1 禽流感事件和 2000 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 1997 年 5 月,中国香港地区的一个养鸡场出现了这一区域首例禽流感病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禽流感病毒迅速蔓延,大批感染了该病毒的家鸡死亡。经专家认定,导致香港特区家禽大规模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 H5N1 型禽流感病毒。然而,令专家们难以置信的是,这种历来只威胁家禽生命的病毒,出现了新的变异并能够传染给哺乳动物甚至是人类。 1997 年 8 月,香港一名 3 岁的男童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这也是全球首宗人类感染 H5N1 的个案。在随后的几个月中,共有 18 个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其中 6 人死亡。为了阻止 H5N1 禽流感病毒进一步向人类传播,香港特区政府宰杀了 130 万只家鸡。这也是 2000 年以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爆发。 H5N1 型禽流感病毒随后在 2003-2006 年成为波及最广的禽流感病毒,并造成全球许多人死亡。当时科学界许多专家认为,新的一次流感大流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即将来临,必须竭力全力阻止禽流感病毒扩散。香港禽流感事件平息之后,多数流感专家还同意这样的观点,即: 1997 年迅速销毁了香港的全部家禽很可能防止了一次流感的大流行。 然而,在 20 世纪与 21 世纪新旧世纪之交却出现了 H3N2 流感病毒大流行。时间范围是 1999 年 11 月至 2000 年 4 月,欧洲、美洲、亚洲均发生中度以上流感流行,其中最为严重的为法国,流行高峰时发病率达每 10 万人中有 861 人感染。与往年同期相比,这次流感的发病人数并未增加,引发流行的毒株仍然是 H3N2 亚型。我国受到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以北京为例, 1998 年至 1999 年流感流行期间,流行高峰时发病率高达 26.49% ,非高峰期也有 10% 的发病率。在 2000 年 1 月,据英国首席医疗顾问利马 · 唐纳森教授估计,全国约 5900 万总人口中,平均每 300 人 /10 万人遭到流感袭击;而在苏格兰地区,平均每 540 人 /10 万人染上流感。短短数天,至少有 50 万人染病,而且染病人数一直呈急剧上升之势,这次流感被认为是英国 11 年来最严重的流感暴发。 2000 年新年一过,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等大城市,多家医院都出现流感病人爆满的情况,使得当地卫生部门迅速批准缓解流感症状的首种药丸 “Tamiflu” 上市。 2000 年,流感流行同样没有放过美国,最初在西岸暴发,首先出现在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此后蔓延至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佛吉尼亚、马里兰等 19 个州和首都华盛顿。如同 1918 年的流感,在美国,流感通常先在阿拉斯加开始,继而南移入侵美国西岸,然后抵达东岸。流感出现的季节通常在 12 月至翌年 3 月。 2000 年初,继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相继暴发流感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继出现流感潮,其中法国的患者多达数百万人。法国传染病监察机构 “ 警戒站 ” 说,在法国肆虐的流感,到 1 月 5 日已有近 100 万人受感染。从 12 月 27 日至 1 月 3 日期间,平均每 10 万人中有 741 人患病。根据法国卫生部门的规定,如果每 10 万人中有 157 人受流感影响,就被视为疫症。因此 2000 年初的法国也被视流感疫区。意大利 2000 年初也暴发流感,初步统计每 1000 人中就有 4 人患病,患者病情持续 3 天 ~4 天,引起并发症的病人可能有近万人。这次流感连雀鸟也不能幸免,当局捕杀了 200 万只雀鸟。而荷兰全国流感中心统计, 2000 年该国平均 10 万人中有 260 人发病,患病人数达全国总人口的 10%~20% 。在西班牙,流感病例比 1999 年多出 30% ,在南斯拉夫,流感病例达 5 年来的最高峰,贝尔格莱德有 4 万 ~10 万人患流行性感冒。 2000 年初,阿尔巴尼亚流感的大规模暴发已导致至少数十人死亡,拉脱维亚有 5 人死于流感。挪威、丹麦、芬兰、瑞典、捷克、德国、保加利亚和以色列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流感肆虐。 同样,在 2003-2006 年期间,当科学界在广泛关注 H5N1禽 流感病毒可能演变成流感大流行的时候, 2009 年却出现了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好像在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类捉摸不透。但是总结历史经验,虽然目前出现的是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但是并不代表 H7N9 禽流感病毒一定会演变成人传人的流感大流行,我们需要做的是加强监测,早期预警,反应适度。 H7N9 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只是说明流感病毒近期在不断活跃,自然界中的其它流感病毒或许也在不安分,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和监测其它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病毒的出现。 2013-2014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沪皖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3年须警惕新型流感大流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75835.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4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沪皖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2013年须警惕新型流感大流行
热度 1 qujiangwen 2013-4-1 12:17
沪皖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系世界首现人感染 ​ 上海、安徽相继发现3人感染H7N9禽流感,其中2人死亡,1人病情危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日(3月31日)通报,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因此,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介绍,根据目前对3病例88位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两死者为27岁和87岁 据通报,上海市患者李某,男,87岁,2月19日发病,3月4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上海市患者吴某,男,27岁,2月27日发病,3月10日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安徽省滁州市患者韩某,女,35岁,3月15日发病,目前病情危重,正在江苏南京积极救治。 3例病例临床表现均为早期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而发展为严重肺炎和呼吸困难。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相关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3月30日,国家卫计委组织专家,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诊断3名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已组织专家研判疫情 目前,国家卫计委已派出专家组赶赴上海、安徽、江苏南京三地协助开展疫情应急处置和病重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同时,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形势。 截至目前,3例病例的88名密切接触者均未发现异常情况。专家认为,根据目前对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 此外,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专家提示,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等个人卫生习惯,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疾病。同时还应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 ■链接 H7N9全球首现感染人 专家介绍,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从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据此,国家卫计委表示,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此外,据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未发现近期全国流感活动水平异常升高。 国家卫计委表示,3确诊病例有关情况已及时通报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台地区和有关国家。 ■相关新闻 沪卫生部门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监测 据新华社电根据上海卫生部门监测,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目前均未发现类似症状和发病情况。 近期,上海市2名患者李某、吴某分别因发热、咳嗽等症状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重症肺炎,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发病早期均有流感样症状,症状出现一周后发展为肺炎并呈进行性加重。2名患者均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史。李某发病前,其两个儿子也因相似症状到医院治疗,大儿子被诊断为肺部感染、肺炎,目前已治愈出院;小儿子被诊断为重症肺炎,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两人均未检测出H7N9禽流感。 上海市卫生部门已部署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监测,高度关注不明原因肺炎,发现类似病例,按规范及时做好病例报告、样品采集、实验室检测和医疗救治等工作,切实保障公众健康。 ■焦点 昨日,国家卫计委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回答了公众关切的问题,问答称,对该病毒及其致病研究资料有限,专家正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能力做进一步判断。 Q1确诊者3月上旬已死亡为何昨日才公布? H7N9尚未纳入报告系统 答: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 上海市医疗卫生机构发现上述病例时,先后排除了感染季节性H1N1和H3N2流感、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以及非典、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 在进一步检测中,于3月22日发现患者可能感染H7流感,之后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月29日下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送检的病例标本中分离到3株H7N9禽流感病毒。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专家进一步核实,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上述患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依法于3月31日向社会公布。 Q2确诊者如何感染H7N9? 3确诊者感染来源尚不明 答:此次人感染的H7N9禽流感病毒从病毒生物学上属于禽源流感病毒,既往国际上所发现的人感染H7亚型的流感病毒也多来自于禽类,但截至目前,3例确诊患者的具体感染来源尚不清楚。 Q3H7N9能否人传人? 密切接触者未现类似病例 答:上海、安徽和江苏(安徽的1例患者在江苏南京救治)的卫生部门对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都实施了医学观察。上海87岁确诊患者发病前,其2名家庭成员也发生了重症肺炎,病因仍在调查和检测中。该家庭的3例患者的发病是否存在关联,有待进一步调查。除此以外,上海、安徽确诊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目前均未发现类似病例。 至于H7N9在人际间的传染性和致病性,由于目前确诊病例仅3例,对该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专家正在对该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的能力做进一步判断。 Q4人感染H7N9能否得到有效治疗? 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研究 答: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敏感。根据其他型别流感抗病毒治疗的经验,发病后早期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流感病毒药物可能是有效的,但对人类新发现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治疗手段仍需观察研究。 专家建议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原标题:禽流感H7N9首现人感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4/276255.shtm 一个不能忽视的警告:2013-2014年可能发生新型流感大流行 统计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最新研究表明, 2013-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3-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发病毒可能是H2N2等新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 目前的全球性降温等极端天气会增加人类季节性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重组的机会,由于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候鸟迁徙,气候变化和病毒基因变异等影响流感大流行,因此,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有可能正在孕育中。 2013-2014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预计2013-2014年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新流感大流行。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原文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12222.html 美报:中国可能成为新型流感热点疫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74635.html 学术争鸣:2013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的相关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53614.html 新发传染病与动物: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646207.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19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争鸣:2013年前后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的相关证据
热度 1 qujiangwen 2013-1-16 09:10
专家称没有证据表明“大流感”到来 ​ 眼下,我国北方正进入流感高发季节,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美国也正经受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流感季,已造成20名儿童死亡。不少人担心要问——今冬流感会大流行吗? ■本报实习生 姜天海 倪思洁 1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宣布,当前我国北方省份已进入流感高发季节,但本季流感活动超过历史高峰水平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如此,北京市已报告甲流死亡病例的消息,还是引发了民众对“大流感”的恐慌。因为,这次的主角——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首次暴发时曾蔓延全球,并造成超过7800人死亡。 与此同时,美国也正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流感季,90%地区的疫情正在加剧,目前已造成至少20名儿童死亡,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H3N2。 “大流感”会不会到来?带着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监测数据尚低于流行高峰水平 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第52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就诊人数达104万人,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2.75%,达到自2008年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去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6日的一周内,流感已致北京市3人死亡,其中包括两例甲型H1N1流感和1例流行性感冒。 邓海华说,我国北方省份现已进入了流感高发季节,并且未来几周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随着气温的降低,预计南方省份也将逐渐进入高发季节。他还指出,北京报告的两例死亡病例,都有一些基础疾病。 “没有证据表明‘大流感’要到来。”1月10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流感确实比较厉害,主要是因为今年气候特殊。但从现在看还是季节性流感,不是所谓的‘大流感’。”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秦成峰则认为,尽管有些人可能感觉身边的流感患者增多了,但实际检测数据没有到达一定的程度。 全国流感监测网络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以来,我国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的比例和流感病毒检测的阳性率,都高于2011年同期水平,但是低于流行的高峰水平。南方省份从去年9月中旬以来,流感活动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述两个监测数据都低于2011年、2010年的同期水平。 然而,在流感疫情发生较早的美国,至少24个州流感病毒处于“高程度”活跃状况。其中,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都于近日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美国国家医学院部门主管安东尼·福西警告,疫情“仍处上升阶段,现在一些地区可能达到顶峰,但大多数地区还没有”。 大流感病毒或已转为季节性病毒 根据近期全球和我国流感疫情的形势,高福认为,这次流感比较严重,但从目前来看,没有出现新的病毒。此次出现的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都是往年出现过的病毒。 邓海华也表示,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没有发生变异,从2012年3月到现在,绝大多数省份是以H3N2为优势的毒株,北方个别省份包括北京、山东,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比例在逐步上升,并且成为优势毒株。 记者1月9日从北京市疾控中心了解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病毒的基因片断,不同于2009年以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 但卫生部在1月10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甲型H1N1流感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季节性流感。 对此,秦成峰指出,2009年甲型流感大流行时,甲流H1N1病毒属于大流行流感病毒,“但大流行流感病毒有可能会逐渐转化为季节性流感病毒”。这种转化一般是由于病毒与人群间的相互适应,一方面人群的免疫力在提高,例如得过这种流感的人有相应的免疫力;另一方面病毒本身的适应性也在发生变化,对人群的危害会逐渐减轻,病毒的流行强度会减弱。 建议公众接种疫苗 “今年疫苗的病毒株正好猜对了。”高福告诉记者,“今年的流感估计要到开春才能结束。我们鼓励大家去打疫苗。” 卫生部也表示,今年流行的毒株与北半球2012~2013年的疫苗株匹配性较好。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监测网络每年都会根据对病毒的预测来推荐疫苗的病毒株。全国的疫苗病毒株是统一的,都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病毒株生产的,公众接种一针流感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秦成峰说。 北京市疾控中心表示,我国批准上市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包括M2 蛋白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两类。 然而,同在北半球的美国疾控中心一名主管说,近期调查显示,美国医疗机构今年推荐的疫苗成功预防流感的几率是62%,意味着将近四成接种疫苗的人无法抵御今冬的病毒。 与此同时,美国已经出现了流感疫苗和治疗药品告急的情况。 赛诺菲公司流感疫苗6种剂量包装中的4种售罄。制药商罗氏控股公司确认,适用于儿童患者的抗流感病毒药物达菲液剂供应短缺,一些地方已经断药。 目前,我国甲流疫苗和治疗药品的储备情况尚未向公众发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1/274026.shtm 太阳黑子致今年流感暴发?   赞同:流感与黑子周期都是11年   存疑:还需要更多数据证明   这个冬天,流感病毒来得比往年都要“猛一些”。在北京,新年第一周即有两人死于甲型流感。北京市卫生部门消息称,北京流感发病已达近5年同期最高水平;在美国,一股甲型流感H3N2病毒风暴横扫美国41个州,已造成至少18人死亡。   有网友统计,从1173年至1976年的803年间,地球上发生了56次流行性大感冒,这56次都出现在太阳黑子的活跃高峰期。有网友怀疑:太阳黑子成灾,导致流感暴发了?   赵之珩   两者活动周期都是11年   天文专家赵之珩教授称,流感有11年左右的流行周期,这与平均11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基本吻合。据历史资料统计分析,自18世纪以来,人类遭受过12次遍及全球的流感袭击,其中有11次都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份。   据天文和医学研究,当太阳黑子活动剧烈时,太阳表面会出现耀斑。太阳耀斑发射出的大量射线和带电粒子使地球大气的温度场、气压场等发生改变;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和射线,对于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又是一种物理性的诱变因素,可以使病毒更强,传播更迅速。   萧耐园   太阳黑子对身体有影响   萧耐园教授认为,太阳黑子确实会对人类身体有一定影响。   “太阳黑子的爆发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大家出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神经系统的异常敏感会导致车祸的发生。曾经有人做过统计,交通事故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萧耐园说。   萧耐园分析说,神经系统对地磁变化特别敏感,磁暴发生时,会导致人的心情烦躁,血压升高,注意力分散,于是事故频发,精神病人增多,心血管病死亡率也会上升。“有人做过统计,黑子活动高峰年,交通事故会明显增加,所以大家出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宁宗军   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撑   对此,宁宗军研究员则持不同态度。他向本报记者表示,流感和太阳黑子活动之间是否有联系,还要看两者周期是否完全符合。   “2013年我们认为是太阳活动的极大,如果流感的极大也是在2013年左右,再加上之前的流感数据上也与之完全符合的话,那就也可以这么讲。”不过他同时强调,如果仅是简单地以黑子有11年的周期,流感也有11年来判定它们之间有关,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撑,目前只能说周期相似。   同样的道理,至于太阳活动对人类神经系统是否会造成影响,宁宗军也认为,仍需要“有数据来支撑,需要两个数据吻合。” http://www.yznews.com.cn/yzwb/html/2013-01/13/content_469430.htm 流感大流行预测预警研究进展:2013年前后大流行风险加大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 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 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病毒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2012年英国政府《全国紧急事务风险清单》( National Risk Register for Civil Emergencies)也提示 英国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 流行性感冒大流行 、沿海地区洪灾、恐怖分子攻击和与冰岛类似的火山爆发。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和2012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3年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形成,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5月将达到活动高峰期, 种种迹象表明, 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282 次阅读|1 个评论
预警“末日瘟疫”:2013年前后或爆发新发病毒传染病
热度 1 qujiangwen 2012-10-16 08:57
英科学家称5年内可能爆发西班牙流感式“末日瘟疫”(图) 2012-10-15 16:15:03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闫宇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时的美国,警察上街也得戴上口罩(资料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4日报道,近来世界上多个地区发现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病毒,许多医疗专家担心,5年内可能爆发20世纪早期西班牙流感式的“末日瘟疫”,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   无论是1918年至1919年造成全球5000万到1亿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还是近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猪流感,最初的病毒都来自动物身上。从动物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病毒容易引发瘟疫大爆发,因为这种病毒往往令人类措手不及,难以预防,而且扩散迅速,感染死亡率也非常可怕。   英国病毒学教授、流行病权威专家约翰·奥克斯福特(John Oxford)警告称,一场源自动物病毒的瘟疫可能在5年内爆发,引发灾难。   奥克斯福特认为,“末日瘟疫”可能首先由野生动物或家禽传播给一个人,随后由此人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其传给家人、朋友以及周围人群,最终通过飞机、铁路、公路以及海洋传播到全球。在科学家确定病源前,或许已经有无数人发病死亡。   由于现代技术和人口增长,人畜共患病的威胁比以往更大,便利的交通可以将新出现的人畜共患病迅速传至全球。这种传染病大爆发只要发生一次,人类或许就会被终结。(沈姝华) 一个不能忽视的警告:2013年前后可能爆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让地球瞬间成为人间地狱,美国电影《2012》中的画面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电影场景虽属虚构,但故事的起因却是一个风靡全球的观点——2012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电 影《2012》里的海啸、 地震、火山爆发等场景对很多观众造成了震撼。如今,真正的“2012”已经到来,在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少的人心中存在着隐隐的担忧:世界末日之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前些 日子参加传染病防控会议,领导在大会上说:“2003年正值全国政府大换届,结果发生了非典疫情,今年又是政府大换届,是不是又要有新的传染病疫情,值得警惕!”本人在下面听着偷着乐,觉得领导的警惕性还挺强,防控意识也挺超前。但是为什么要警惕新发传染病?并不是因为政府要大换届了,而是因为新发传染病的发生本身具有其规律性,只要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就可以做到准确的预测预警。电影《2012》里描述了很多关于人类灭亡时的情景,包括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等, 但是唯独没有描述传染病大流行可能造成人类的灾难。 实际上传染病的大流行特别是新发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造成世界上至少5000万人死亡;20世纪的另外两次大流行也给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 在世界历史上,黑死病鼠疫曾发生三次大流行,死亡人数数以千万计。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中国。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先后有过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均从恒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向外扩散。第七次霍乱世界大流行自1961年开始,历时三十余年,这在霍乱流行史上是空前的。 2003年的非典疫情给世界特别是中国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新发传染病的防控任重而道远! 本文提出的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观点值得关注,敬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本文的核心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者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2013年为预测中的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最新理论,2012-2014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 惊悚电影: 《 恐怖地带 》 ............让我们去了解新发病毒传染病严重危害。 1967年,非洲。扎伊尔莫他巴河谷的雇佣军兵营中流行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人员不断死亡。美国军医抽取了感染血样后,乘坐直升机离开。傍晚,另一架直升机飞来投下了巨型炸弹,整个兵营在一瞬间全被毁灭,只有惊恐的白脸猴在附近的树林中尖叫着……。 时间已经是90年代。美国传染病研究所上校军医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n2ycYo2Tpjs 好莱坞病毒题材惊悚大片并非虚构    好莱坞大片《恐怖地带》的场景让不少人心有余悸:美国病毒专家奉命调查非洲的神秘致命病毒,发现已有人因走私非洲野猴而将病毒传入美国,并在加州小镇中迅速蔓延。他一方面追查带病猴子的下落,另一方面则要应付军方的最后通牒。将军已奉命用燃烧弹毁灭整个小镇,以防病毒扩散危害全国。在《恐怖地带》的前半部分,也就是病毒传播的一段,不少染病者七窍流血、五脏六腑全部溃烂的场面非常惊悚。   该片是以当年的一段真事为原型编剧成的,所以极具真实感。在片中肆虐的病毒是“马尔堡”病毒,又叫“青猴病”,与埃博拉病毒同宗,它最早在1967年被确认。当时,德国中部马尔堡市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接触了一只来自乌干达的非洲长尾青猴,而感染上了这种病毒,故马尔堡出血热也称为青猴病。就根据这段事的来历,美国华纳在1995年推出惊悚大片《恐怖地带》。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摘要 为探讨新发病毒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 方法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资料进行分析,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 1958 — 2010 年以来 的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中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其他年份只有 5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5.60 ( 95%CI= 1.68~18.65 )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 太阳黑子; 新发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新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不断出现,特别是 2003 年出现的非典型肺炎和 2009 年发生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给人类健康、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使得世界各国切实体验到新发传染病的控制已成为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已发现的新发传染病多达 40 余种 , 其中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病死率高、难以预测和防范等特点,极容易发展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国际关注事件。然而人们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原因、传播因素及流行规律等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为了探索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是否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有影响,笔者利用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阐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958 — 2010 年发生的新发病毒传染病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宇宙射线的年历史数据来自莫斯科中子监测资料。 1.2 统计分析 对 1958 — 2010 年的太阳黑子与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 、卡方检验 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数据采用直线相关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1958 — 2010 年 全球共出现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28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中, 24 种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 19 种目前已经确定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表 1 )。除了 1973 年的轮状病毒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1981 年的艾滋病, 1982 年的毛细胞白血病, 1993 年的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1994 年的亨德拉病毒感染以及 2002 年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外,其余 23 种新发病毒性传染病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976 年的埃博拉出血热, 1986 年的人疱疹病毒 6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3 年的玻利维亚出血热, 1975 年的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977 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1997 年的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968 年的香港流感大流行, 1989 年的丙肝、委内瑞拉出血热和戊型肝炎;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967 年的马尔堡出血热;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58 年的猴痘和阿根廷出血热, 1969 年的拉沙热, 1980 年的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1990 年的己型肝炎,巴西出血热和人疱疹病毒 7 型引起的婴幼儿急疹, 2001 年的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 表 1 1958-2010 年全球新发病毒性传染病汇总 病原体 核酸类型 所致疾病 自然界动物宿主 出现年代 猴痘病毒 双链 DNA 猴痘 松鼠等 1958 鸠宁病毒 单链 RNA 阿根廷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58 马秋博病毒 单链 RNA 玻利维亚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63 马尔堡病毒 单链 RNA 马尔堡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猴子和蝙蝠等 1967 甲型 H2N3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1968 拉沙病毒 单链 RNA 拉沙热 啮齿类动物 1969 轮状病毒 双链 RNA 婴幼儿腹泻 人类 1973 细小病毒 B19 单链 DNA 传染性红斑和急性关节病 犬、狼、狐狸等 1975 埃博拉病毒 双链 RNA 埃博拉出血热 不明确,可能为蝙蝠 1976 汉坦病毒 单链 RNA 肾综合征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77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型 单链 RNA 成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单链 RNA 艾滋病 灵长类动物 1981 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Ⅱ型 单链 RNA 毛细胞白血病 人类 1982 人疱疹病毒 6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86 丙型肝炎病毒 双链 RNA 丙肝 黑猩猩等 1989 瓜纳瑞托病毒 单链 RNA 委内瑞拉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89 戊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戊型肝炎 猪,鹿,牛,羊等 1989 己型肝炎病毒 单链 RNA 己型肝炎 人类 1990 沙比亚病毒 单链 RNA 巴西出血热 啮齿类动物 1990 人疱疹病毒 7 型 双链 DNA 婴幼儿急疹 人类 1990 辛诺柏病毒 单链 RNA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 啮齿类动物 1993 亨德拉病毒 单链 RNA 亨德拉病毒感染 蝙蝠 1994 H5N1 型流感病毒 单链 RNA 香港人感染禽流感 禽类,猪等 1997 尼帕病毒 单链 RNA 尼帕病毒性脑炎 蝙蝠 1999 西尼罗河病毒 单链 RNA 西尼罗河病毒感染 鸟类 1999 人类偏肺病毒 单链 RNA 人类偏肺病毒感染 人类 2001 新型冠状病毒 单链 RNA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果子狸,蝙蝠等 2002 甲型 H1N1 流感病毒 单链 RNA 甲型 H1N1 流感大流行 禽类,猪等 2009 2.2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有 16 年发生过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其他年份则只有 6 年发生过。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4.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88 , P 0.05 ); OR=5.60 ( 95%CI= 1.68~18.65 )。 太阳黑子相对数和宇宙射线强度呈现负相关,直线相关系数为 -0.84 ( P 0.05 ) 。 3. 讨论 目前科学界认为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出现主要与人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动物贸易、新农田开垦、城市化进程、人口的快速增长、国际旅游、人口流动、气候变化以及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人类活动或生态学因素有关 ,然而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一般只出现在特定的年份,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年份一定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因素,并对传染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只有找到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决定因素,才能找到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根源,从而根据决定因素对未来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进行科学预测和预警。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率( 57.14% )高于其它年份的发生率( 24.00% ),而且 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 OR 值为 5.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 ,在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而 宇宙射线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844 ,这主要是由于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也会被太阳磁场所遮挡,从而使照射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如果太阳处于低谷期,则太阳磁场变弱,照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自然也就变多 。目前已发现的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是具有高变异率的 RNA 病毒,对病毒的基因组来说,点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被认为是导致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出现的三种基本的变异机制 。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对容易变异的新发传染病病毒来说,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点突变的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可以直接导致新发病毒的出现。另外,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导致病毒基因重组和基因重排的重要机制,例如,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 γ 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有关。另外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大部分新发病毒性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 而气候异常可以影响动物的迁徙模式或改变它们的栖息地,进而增加与人类和牲畜接触的机会和患病风险。例如,刚果暴发的致命的埃博拉出血热被证明与迁徙果蝠的大量涌入有很大关系;而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的暴发与此前迁徙的果蝠的栖息地的改变有关,这些果蝠之前为了寻找暂时的食物来源而进行迁徙,如今它们在终年提供水果的果园定居下来,果园的位置让这些果蝠接近了猪和马,并增加了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 某些作为流感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候鸟的迁徙方式和迁徙路线也可能会受到太阳黑子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延迟抵达迁徙地 ,途中迁徙时间的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给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 大部分新发病毒传染病 在自然界存在野生动物宿主,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人类如果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接触携带某些病毒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者它们的排泄物,宿主的病原体 就可能通过基因重组或基因重排等方式突破原有物种间的屏障,从而成功的在人间引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 本次研究显示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 导致 新发病毒 性 传染病发生 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宇宙射线监测资料来科学的预警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这种预警方法所需要空间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非常经济实惠。目前,天文物理科学家已经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 2013 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活动激发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理论, 2012 — 2014 年全球很可能会发生新的病毒性传染病,需要提前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发病毒可能是H2N2等新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 目前的全球性降温等极端天气会增加人类季节性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重组的机会,由于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候鸟迁徙,气候变化和病毒基因变异等影响流感大流行,因此,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有可能正在孕育中。2013年为太阳黑子 峰值年,预计2012-2014年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53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形势、特征和预测
热度 3 杨学祥 2012-9-30 05:23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形势、特征和预测 杨学祥,杨冬红 1. 病毒变异的严峻形势 针对近期国外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质检总局 2012 年 9 月 29 日发布公告,要求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来自沙特阿拉伯王国等地区人员体温监测,发现具有急性呼吸道症状的嫌疑者采取医学措施,以防范新型冠状病毒传入国内 。 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 9 月 26 日报道,加拿大公共卫生部门官员 9 月 25 日宣布,安大略省一名男子被诊断患上新型猪流感。这名成年男性患者是在“近距离与猪接触”后患病的。他感染的病毒为猪流感病毒的新型变种。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9/26/17911888_0.shtml 中广网北京 9 月 27 日消息中东近日确诊的两例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外界高度关注。此后,又有消息称,丹麦也发现了 6 名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这些患者中有 4 人来自同一个家庭,父亲来自沙特阿拉伯,另一名与该家庭无关的患者来自卡塔尔。目前最新的消息显示,丹麦的这 6 名疑似患者已经排除了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能性,确诊为流感。 来自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的最新消息显示:香港将在近日将新型病毒列为法定传染病。所谓未雨绸缪,不夸大风险,也不掉以轻心。 http://news.sina.com.cn/w/2012-09-27/083025264443.shtml 美国中文网 2012 年 8 月 12 日报道,美新型猪流感病毒致 165 人死亡。美联社称,感染新型猪流感病毒变种 H3N2v 的人数已增加了五倍。这种新病毒的感染者在今年七月首次确诊,大多数感染者与农业集市有关,并且有病猪接触。感染者只有轻微的症状,目前还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值得关注的是:新病毒 H3N2v 的基因可能变异自 2009 年大爆发的 H1N1 型流感病毒基因,它比普通猪流感病毒更具传染性。 http://www.afinance.cn/new/gjcj/201208/477774.html 最近一个时期流感病毒变异的消息不断,天文和气象条件是变异多发的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617378 2. 流感爆发预测的困难在哪里? 尹传红在 2010 年 3 月 6 日指出,全球已经有超过 16200 人死于甲型 H1N1 流感。甲流病毒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流感病毒。流行病学家认为,流感的传播有高潮也有低谷,不排除将来出现第三轮甚至第四轮甲流传播。新型流感病毒暴发后起伏不定,依赖人类行为、气候条件甚至其他微生物的竞争等变量。这使得它们成为流行病学重要的未解之谜之一。天气预报必须依赖于大气环流及海洋的恰当模型等,而流行病预报的困难在于很难建立起精确而科学的感染模型。按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家的说法,只有特定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后流行病才暴发:由于每一事件都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因此疾病的暴发也就具有一个平均或预期的发生概率。为了预测流行病,我们需要建立准确的流行病发展的数学模型。要建立数学模型,就得了解整个链条中的每一环节及其各自的发生概率,然后将所有环节的发生概率与特定区域所有相关人员的总数相乘,即可测算出整个事态发展的预期结果。 可问题是,从统计学角度分析,这样一个模型中存在太多的参数,而每一个参数又变化繁多,对于各个参数的估量也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总体而言这一预测就得打一个很大的折扣——无法准确预测出流行病的暴发。换句话说,尽管导致传染病暴发的因素广为人知,但疫情预报却几乎是不可能的。病毒学家和公共卫生官员普遍认为,新的疾病大流行几乎无法避免,他们也无法预测它何时发生 。 3. 流感爆发的历史数据 据杨海等人研究,马流感( EI ): H 1 N 1 和 H 2 N 2 多见, 1890 年、 1900 年两次世界流行均为 EI 所致 (第一次和第二次流感大流行)。 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第六次世界流行)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此有关( EII ),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猪流感( SI ):常以 H 1 N 1 多见, 1914-1918 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 SI 所致(第三次世界流行),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4 月随同盟军远征军传播至法国, 5 月传至西班牙、非洲、俄罗斯、中国, 1919 年传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历时一年,为最严重的世界流行。禽流感( AI ): 1878 年意大利首发报告, 1959 年苏格兰鸡中首先发现 H 5 N 1 ,此后多次爆发。 1997 年 5-12 月,香港出现禽流感人感染 18 例, 6 例死亡 。 1957-1958 年爆发 亚洲型流感(第四次 世界流行 ) 、 1968-1969 年爆发 香港型流感(第五次 世界流行 ) 。 2009 年 4 月由墨西哥开始了流感爆发第七次大流行。 表 1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和首发地统计表 年 限 亚 型 名 称 首发地区 1890- H 2 N 2 EI 英格兰 1900- H 3 N 8 EI 英国 1918#- H 1 N 1 SI 西班牙流感 美国 1957#- H 2 N 2 亚洲流感 贵州 1968#- H 3 N 2 香港流感 香港 1977- 新 H 1 N 1 EII 俄罗斯流感 俄罗斯 1997- H 5 N 1 Al 香港 1999- H 9 N 2 Al 中国 2002* SARS 非典型肺炎 中国 2004- H 5 N 1 Al 越南 2009* H 5 N 1 甲型流感 墨西哥 注:带 * 号两项是笔者加的,带 # 号者为最强爆发。 据网上资料,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 ),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 SARS ,是一种因感染 SARS 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干咳少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呼吸窘迫。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首发病例,也是全球首例,于 2002 年 11 月出现在广东佛山,并迅速形成流行态势。 2002 年 11 月- 2003 年 8 月 5 日, 29 个国家报告临床诊断病例病例 8422 例,死亡 916 例。报告病例的平均死亡率为 9.3% 。 4. 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统计特征 吕厚东和李荣华通过对太阳活动周期与世界性流感流行关系的研究,发现历次世界性流感流行均在太阳黑子的极值年或退后一年,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他们对与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性有关的物理因素进行了探讨 。 表 2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冬红,杨学祥)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 年 1947-1976 1977- 1999 年 2000 -2030 拉马德雷 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2007 2010 2013 ?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1957-1957 1968-1969 1976-1977 2009 2012 ? 2015 ? 流感大流行周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亚周期及相关条件 第一亚周期 (1888)-1889 1957-1958 2009 2013? 第二亚周期 1899-1900 1968-1969 2021 ? 第三亚周期 1918-1919 (1976)-1977 2033? 太阳黑子 1889 谷年 1901 谷年 1917 峰年 1957 峰年 1968 峰年 1976 谷年 2009 2013? 2021?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2? 2021? 前人最早的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与太阳活动峰年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 1889-1890 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 1889 年为 6.3 ; 1890 年为 7.1 ), 1900 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 1900 年为 9.5 , 1901 年为 2.7 ),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 1917 年为 103.9 ; 1918 年为 80.6 ; 1919 年为 63.6 ), 1957-1958 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 1957 年为 190.2 ; 1958 年为 184.8 ), 1968-1969 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 1968 年为 105.9 ; 1969 年为 105.5 ), 1977 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 1976 年为 12.6 ; 1977 年为 27.5 )。太阳活动高值可促发病毒突变,低值有利于病毒大量繁殖 。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世界性流感暴发并不严格按照太阳黑子周期发生,而是间隔性地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没有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拉马德雷冷位相、太阳黑子极值、强厄尔尼诺、强拉尼娜、强沙尘暴、严重低温冻害是预测流感爆发的六大参数,这表明,流感爆发与天文条件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8 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02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 2003 年发生了弱拉尼娜现象(没有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 2004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现象(没有达到厄尔尼诺事件标准), 2006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事件。这是 1999-2006 年禽流感在全球一再发生但没有形成大爆发的原因。 5. 太阳黑子峰值和谷值的预测精度 太阳黑子活动具有 11 年平局周期,实际周期变动在 9-13 年之间,因而预测有两年的误差。 1996 年是上一周期的太阳黑子谷年,根据 11 年周期, 2007 年被预测为下一个太阳黑子谷年。事实上, 2009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周期延长为 13 年。这是道尔顿极小期结束以来首次发生的异常现象,可能预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又将到来。这给太阳黑子的预测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太阳黑子实际变化周期为 9-13 年,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预测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的发生也有两年误差。必须根据太阳黑子、拉尼娜、厄尔尼诺事件实际发生年份及时矫正,才能准确预测流感暴发的时间。表 2 已根据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最新数据做了相关调整,作出新的预测,调整部分用红色表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3644 6.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预测精度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 2005 、 2008 、 2011 、 2015 、 2018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07 年、 2010 、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预测具有 1-2 年误差。实际上, 2006 年发生了弱厄尔尼诺, 2009 年发生了强厄尔尼诺, 2007 年和 2010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 2011 年发生了弱拉尼娜。 2012 年厄尔尼诺正要发生。 根据 WSG 最新提供的 1948-202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校对值和 2020-2040 年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计算值,可以得出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的最新结果。 表 3 2010-2040 年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预测 时间 2010 2011 2012 2013 2015 2016 2018 系数 -3 9 11.5 -4 10.5 -2 11 预测 拉 厄 厄 拉 厄 拉 厄 时间 2019 2021 2023 2024 2028 2029 2030 系数 -3 8 -2 -3 -3 9 11.5 预测 拉 厄 拉 拉 拉 厄 厄 时间 2031 2033 2034 2036 2037 2038 2040 系数 -3 10.5 -2 11 13 -2 9 预测 拉 厄 拉 厄 厄 拉 厄 注: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负值为负数两年累加值,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正值为正负系数累加值。 2010-2040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为 2011-2012 、 2015 、 2018 、 2022 、 2029-2030 、 2033 、 2036-2037 、 2040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的年份为 2010 、 2013 、 2016 、 2019 、 2023-2024 、 2028 、 2031 、 2034 、 2038 年。 WSG 计算的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的可靠性可以从 2010 年的拉尼娜预测得到证实。原计算值为 -1 ,发生拉尼娜的可能性不大;新计算值为 -3 ,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可能性最大,这被实践所证实。 根据太阳黑子 11 年周期, 2013 、 2024 、 2035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20 、 2031 、 2041 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根据流感暴发的六大气候特征,以下组合爆发流感的可能性较大: 2010-2013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2013-2015 年(拉尼娜、峰值、厄尔尼诺)、 2015-2018 年(峰值、拉尼娜、厄尔尼诺)、 2028-2031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谷值)、 2031-2033 年(拉尼娜、谷值、厄尔尼诺)、 2031-2035 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峰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3644 7. 2009 年流感爆发预测的误差 我们在 2006 年和 2007 年发表文章指出,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6-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08 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44 天) ,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我们在 2003-2006 年三年期间,预测 2006 年(已发生), 2008 年、 2011 年、 2018 年为厄尔尼诺年, 2007 年(已发生)、 2010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为拉尼娜年, 2007 年、 2011 年、 2018 年为太阳黑子极值年, 2008 年、 2011 年、 2018 年可能为流感爆发年 。 即将爆发的厄尔尼诺事件将敲响流感大流行的警钟 ! 由于 2007-2008 年的拉尼娜后延到 2009 年 4 月结束,预测中的 2008 年厄尔尼诺也后延至 2009 年(见图 1 )。我们在 2008 年初已经估计到后延的可能。 2009 年 3-4 月是拉尼娜减弱并向厄尔尼诺过渡时期,猪流感的发生绝非偶然。关注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 事实上, 2008-2009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比科学家的事前预测晚了 1-2 年, 2009 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比林振山等人的预测晚了一年, 2009 年爆发了世界流感,比我们的预测晚了一年。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得到验证 。 2009 年流感爆发预测的误差主要来自太阳黑子谷年预测的误差和厄尔尼诺预测的误差, 1 年的误差在原定的误差范围之内,因为后两者的误差为 1-2 年,特别是太阳黑子周期突然发生延长,它表明类似道尔顿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的低温期正在到来,强度稍弱 。 按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家的说法,只有特定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后流行病才暴发:由于每一事件都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因此疾病的暴发也就具有一个平均或预期的发生概率。我们运用统计特征法预测流感大流行,不需要计算其概率,把相关事件的有序发生作为预测指标,取得了很好的预测效果。我们称之为统计特征法。 在统计特征法中,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流感大流行和严重低温冻害的前期特征,所以,准确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对防灾减灾非常重要。 2011-2012 年、 2015-2016 年和 2018-2019 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 2012-2013 年流感爆发的强度有加剧的可能 。 8. 2012-2015 年是病毒变异和流感增强的敏感时期 研究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在太阳黑子峰年附近的强厄尔尼诺年易发生流感大流行,前一至两年有强拉尼娜事件发生。如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太阳黑子峰年导致病毒变异增强。 2010-2011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如果 2012-2013 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则 2013 年的太阳黑子峰年有极高的概率导致流感爆发强度的增强;如果 2012 年发生弱厄尔尼诺事件,流感爆发增强的危险也没有过去,因为 2013-2014 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事件, 2015 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 2013 年可能是太阳黑子峰年,流感爆发强度仍然可能继续增强。 2012-2015 年是流感爆发强度增强的敏感时期,也是病毒变异时期: 2013 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 2012 年和 2015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10-2011 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 2013-2014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它们的组合都满足流感爆发的主要条件。 最近一个时期流感病毒变异的消息不断,天文和气象条件是变异多发的原因。 关注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和预测实践(见表 2 )。 参考文献 1. 廖爱玲。我国监测来自沙特等人员体温 防新型冠状病毒。 2012 年 09 月 30 日 02:19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2-09-30/021925284874.shtml 2. 尹传红。疫情预报难在哪里。 2010-03-06 13:04:00  来源 : 北京晚报 ( 北京 ) 。 http://news.163.com/10/0306/13/613I1R0K000146BB.html 3. 杨海 , 范来福 , 刘继锋 .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 . 职业与健康 . 2004, 20 ( 10 ) : 87-89 4.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8 。 233 。 5. Terrence M. Tumpey, Christopher F. Basler, Patricia V. Aguilar ,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1918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Virus , Science . 2005, 310: 77 – 80 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8. 吕厚东,李荣华。流感病毒与太阳活动周期。《医学与哲学 ( 人文社会医学版 ) 》, 1991 年 05 期。 9. 杨学祥 .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10. 杨学祥。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 2009 年和 2012 年。 2009-4-26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28226 11. Yang Xuexiang, Yang Donghong.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2008-01-27.View Single Post.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12. 杨学祥。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重发) .2009-4-29 17:39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28945 13.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14. 杨学祥。北京历史上极寒与太阳黑子和潮汐对比。 2010-10-15 10:49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3512 15.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 - 动力机制。世界地质。 2010 , 29 ( 4 ): 652-657.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5670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一妇女感染新型猪流感病毒死亡,关注酝酿中的流感大流行
热度 1 qujiangwen 2012-9-13 08:55
美国一妇女 感染新型猪流感病毒死亡 来源:联合早报网  时间:2012-09-11 09:42:51 美国俄亥俄州卫生当局周五报告了第一例因为感染新型猪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 据《纽约时报》报道,联邦卫生当局证实,死者是一名 61 岁的俄亥俄州妇女,并说还有另外 14 名受感染者正在留医。 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担心,这种变异病毒已经“有限地通过人与人的方式进行传播”。三个星期前,该中心说,所有已知的病例都是因为接触猪只才引起的。 俄亥俄州卫生部说,这名死亡妇女病倒之前,曾在罗斯县展销会接触过猪,她也有其他方面的疾病,这些都间接地造成了她的死亡。 这种新型猪流感病毒“ H3N2v ”,其中“ v ”代表了变种。到目前为止,新病毒并不比季节性流感病毒更致命,而且服用最常用的抗流感药物达菲( Tamiflu )和乐感清( Relenza )就能治愈。 澳门卫生局密切监测由猪传人变异型流感疫情 2012 年 9 月 4 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据澳门特区政府网站消息,就美国发现可由猪传人的变异型 H3N2 流感病毒 (H3N2v) 感染个案增加并导致一名 61 岁女性死亡的情况,澳门卫生局正密切留意疫情发展,并呼吁巿民注意防范。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美国在 2011 年 8 月已有 H3N2v 人感染病例报告,截至 2012 年 8 月 31 日,共有 301 个病例报告,其中 2011 年 11 个, 2012 年截至 8 月 31 日 289 个。在 2012 年 7 月至 8 月期间,共有 15 名病人需住院, 1 名病人死亡。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病例都有猪只接触史,少数病例通过人传人感染。感染个案症状和严重性类似季节性流感,大部分感染者表现轻微,少数病人较为严重。科学家们认为, H3N2v 流感感染主要通过直接吸入猪只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或间接地通过被猪只分泌物污染的手接触口、鼻或眼而感染。少数个案通过人传人感染,但这种传播十分有限。 H3N2v 和 1990 年代人类 H3N2 季节性流感相关,故成年人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免疫力,但儿童则无。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对该病毒感染没有预防作用。由于目前 H3N2v 病毒在人类的传播十分有限,故暂时不会有针对该病毒的流感疫苗生产。 卫生局一直通过对有流感样症状的病人抽样并进行流感病毒分离,分离出的病毒会送往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作进一步鉴定,以监测澳门流感病毒传播情况。到目前为止,澳门尚未发现 H3N2v 病毒人类感染个案。 加拿大一男子患新型猪流感 曾近距离与猪接触 国际在线专稿:据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9月26日报道,加拿大公共卫生部门官员9月25日宣布,安大略省一名 男子 被诊断患上新型猪流感。   安大略省医疗卫生部门负责人阿林·金(Arlene King)称,这名成年男性 患者 是在“近距离与猪接触”后患病的。   这名患者目前正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他感染的病毒为 猪流感病毒 的新型变种。目前尚不清楚他的具体状况。   金称,人类 感染 新型猪流感病毒并不出人意料,过去几年中在美国也曾发生类似情况,引发新一轮猪流感疫情的可能性并不大。(陈述) window.HLBath=1; (来源: 国际在线专稿 )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926/c70846-19114114.html 一个不能忽视的警告:未来可能发生新型流感大流行 统计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发病毒可能是H2N2等新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 目前的全球性降温等极端天气会增加人类季节性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重组的机会,由于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候鸟迁徙,气候变化和病毒基因变异等影响流感大流行,因此,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有可能正在孕育中。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预计2012-2014年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新流感大流行。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3717 次阅读|4 个评论
越南新型高致命性禽流感病毒蔓延,须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2-9-10 15:01
越南新型高致命性禽流感病毒蔓延 已致2人死亡 2012年09月09日 19:14 来源: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9月9日消息(记者丁飞)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近日,越南出现一种新型高致命性禽流感病毒,正在全国快速蔓延。 新型病毒7月份出现在越南,8月就已经蔓延到越南北部和中部。越南农业部官员称,这种新型禽流感很可能是去年爆发的H5N1病毒的变种。 目前,在越南,被扑杀的被感染家禽多达18万只。越南中央兽医诊断中心也即将对现有的疫苗进行检验。 新华社驻越南记者李丹:据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的官员说,这种新型的H5N1病毒与2011年在越南爆发的禽流感病毒属于同一分支下的不同种类,今年的新型病毒比2011年的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更大,致死率更高。截至9月8日,这种新型的禽流感病毒已经袭击了越南的7个省份和城市,其中海防市和青化省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有21天没有新的疫情发生。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病毒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的传播将达到顶峰,形势将更加严峻。而截止到目前,越南已经有4人感染H5N1病毒,其中有两人死亡。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9/09/17469501_0.shtml 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 法国研究院表示禽流感病毒变异将带来灾难 http://v.ifeng.com/f/201102/0701b5d3-4d85-4810-8185-918b4cdd65f8.shtml 钟南山:甲流若和禽流感重组变异将是重大灾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624.shtm 最近“科学”杂志刊载了由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领导的一项研究。河冈义裕和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科学家罗恩·富希耶的团队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将H5N1型禽流感病毒与2009年引发全球流感大流行的H1N1型病毒进行混合,发现在交换一些遗传物质引发基因变异后,所获得的混合病毒能够感染雪貂,还能够通过空气在雪貂之间传播。雪貂是非常接近人的模型动物,也是研究流感的常用实验动物,它们受流感病毒影响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因此最终获得的病毒也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2_06/22/15499620_0.shtml 禽流感存在5种变异体 可能成为全球蔓延瘟疫 http://tech.qq.com/a/20120623/000043.htm 禽流感病毒变异可能在人与人间传播 http://www.antpedia.org.cn/qinliuganbingdubianyikenengzairenyurenjianchuanbo-9320-news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后,全球对流感的关注明显减弱,媒体几乎不报道关于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情况,禽流感正在淡出普通民众的视线,这种关注的减少会导致民众对流感大流行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毫无防备,但是目前专家对流感的认识远远不足,起源也搞不清楚,自然谈不上预测与预警。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表明,禽流感时刻在发生,时刻在威胁我们。我们需要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提高民众认知程度!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甲型流感病毒时刻在进化,需要公众和专家持续关注其发生发展!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很高,且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抗原漂移可引起HA和/或NA的次要抗原变化,而抗原转变可引起HA和/或NA的主要抗原变化。 抗原漂移:抗原性漂移是由编码HA和/或NA蛋白的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的,是在免疫群体中筛选变异体的反应,它可引起致病性更强病毒的出现 。 抗原转变:抗原性转变是当细胞感染两种不同禽流感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的片段特性允许发生片段重组,从而引起突变。它有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毒力各异的子代病毒。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 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2013年前后流感大流行风险加大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 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 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2年8月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中,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种种迹象表明, 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预测预警研究进展:2013年前后大流行风险加大
qujiangwen 2012-8-22 14:53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3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原因和预测预警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包括太阳黑子活动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有关,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与世界流感大流行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 提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可能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曲江文等 采用 Logistic 回归 研究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之间的关系时发现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 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比值比 OR 分别为 4.16 和 5.60 ,并从 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基因变异、动物迁徙以及气候变化等角度科学的分析了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可以影响流感大流行和 新发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和新发病毒传染病的起源和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虞震东等发现新星爆发和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与流感流行有着重要的关系,认为这种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从而提出了科学预警流感大流行的对策,即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 。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暴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他们分析了 20 世纪 4 次流感大流行出现前一年赤道太平洋地区秋冬两季的海洋温度记录后发现,这些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水表面温度均低于正常年份。研究人员认为拉尼娜现象可以改变人类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候鸟的迁徙模式,影响它们在迁徙途中的健康和种群混合,进而影响到彼此间的基因交换,导致某些更危险的流感新毒株出现。此外,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候鸟与猪等家畜接触, 2009 年流感大流行一大原因即为禽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发生了基因交换,形成更危险的毒株 。杨冬红、杨学祥等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发现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有六大气候特征,即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大流行都满足这六大条件 。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目前认为流行大流行出现有三个原因: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曾光认为发生全球流感大流行要有四个前提条件 : 第一、病毒变异产生了新的亚型或者流行过的病毒亚型对人类的威胁重新出现;第二、人类普遍易感;第三、病毒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第四、病毒对人类有强大的杀伤力,造成大量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流感大流行属于不可预测,但又重复发生的事件,可对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和社会造成影响。当关键因素出现交集时,就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即流感病毒的出现伴随着可持续的人间传播力,且大部分人对这种病毒具有较低或不具有免疫力。在当今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局部流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为大流行,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对公共卫生方应对做出准备,来遏制疾病的传播。 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宇宙空间环境变化资料、气象学监测、动物流感疫情、病原学变异资料以及配合目前的流感样病例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流感大流行预警和防控的一种趋势。 综上所述,目前科学界认为 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与太阳黑子活动、超新星暴发在内的宇宙空间环境变化以及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异常有关,并且存在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六大气候特征,这些因素的发现为流感大流行的预测预警和在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病毒变异或重现、人群易感以及是否获得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也是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2011年和2012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0-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2012年8月 新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形成中,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种种迹象表明, 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 ,全球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Vaquero JM, Gallego MC. Sunspot numbers can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the use of different sunspot numbers . Med Hypotheses .2007; 68, 1189-1190. 2. Tapping KF, Mathias RG, Surkan DL. Pandemics and solar activity. Availableonline: http://www.billhowell.ca/Pandemics,%20health,%20and%20the%20Sun/Tapping,%20Mathias,%20Surkan%20-%20Pandemics%20%20solar%20activity.pdf .Accessed August 17, 2009. 3. 曲江文 , 聂绍发 .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 2011;15 (3):213-215. 4. 曲江文,高志刚 . 太阳黑子活动对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发生的影响 . 环境与健康杂志 . 2012; 29 (2):188-190. 5. 虞震东 .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 前沿科学 . 2011; 5(18): 37-47 6. Shamana J, Lipsitchb M.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pandemic Influenza connection: Coincident or causal? . PNAS . 2012, 109 (12):1-3 7. 杨冬红,杨学祥 .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7 , 1(3):1-8 。 8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 (2) :122. 9. 曾光 . 流感大流行与应对策略分析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06 27(2):93-95 英国将太阳风暴列为国家安全威胁 中新网3月19日电 据“中央社”18日报道,英国最近公布新版全国国家安全风险清单,将火山爆发和太阳风暴列入国安威胁之中,而原先项目包括水灾、流行性感冒和恐怖袭击。   根据最近出版的 2012年英国政府《全国紧急事务风险清单》( National Risk Register for Civil Emergencies), 英国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流行性感冒大流行 、沿海地区洪灾、恐怖分子攻击和与冰岛类似的火山爆发。   这份清单显示,“极端太空天气”对通讯系统、电子电路和电力网造成威胁。太阳风暴是喷出磁能与带电粒子的太阳耀斑爆发,是太阳通常11年周期活动的一部分,预计2013年会达到高峰。   报道指出,太阳风暴不会影响人类的身体,不过会干扰电力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卫星运行。1989年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曾中断加拿大魁北克(Quebec)电力网络,切断600万居民的电力供应。不过,上周出现的2004年以来最强大太阳风暴没有发生重大干扰。   英国《全国紧急事务风险清单》从2008年开始推出,评估可能危害英国民众福利、环境和安全状况的各种威胁。风险清单是列入机密的“全国风险评估”(NationalRisk Assessment)的公开版本。   据悉,火山爆发是在2010年的上个版本加入清单的。冰岛艾雅法拉火山(Eyjafjallajokull)2010年4月爆发,喷发出大量火山灰使欧洲民航业停摆,经济损失惨重。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3-19/3752701.shtml 哈勃最新拍摄8000万光年外处女座超新星爆发 http://it.sohu.com/20120906/n352467863.shtml 共同的预见: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增大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quickforward=1id=507920 研究证明新发病毒性传染病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29903-555946.html 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29903-483438.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近五年来最强太阳风暴今日袭击地球
qujiangwen 2012-3-9 12:47
据外电3月8日消息,最近五年内最强烈的一次太阳风暴于3月8日袭击地球。气象专家警告,此次太阳风暴可能会扰乱电网、卫星导航系统(GPS)和飞机航线。 英国媒体消息说,美国气象专家表示,这次风暴将会在格林尼治标准时间8日6点至10点间(北京时间:14至18时)发生,届时太阳将会释放出大量的带电粒子。 他们表示,此次风暴是由本周早些时候一次巨大的太阳耀斑活动所触发。 美联社援引科学家的话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太阳一直处于相对较平静的状态。而这次风暴对于地球来说,可能要看起来更加严厉,因为近几年来地球已经适应了太阳活动微弱的状态。 美联社援引专家的话说,此次太阳风暴可能会持续到美国当地时间9日凌晨,但是爆发的区域可能会仍然向地球输送更多的风暴。该专家还表示,在此次风暴结束后,另一组活跃的太阳黑子也已经在“瞄准地球”了。 气象专家比尔·默塔说:“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事件,但并不是极端的类型。” 所谓的太阳风暴,是指太阳向太阳系连续地以很高的速度和不稳定的强度释放的电离气体流。当该气体流在地球附近通过时,它将与地球磁场发生作用并在高层大气中产生各种效应。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3/260947.shtm 太阳黑子活动峰年需警惕流感大流行和禽流感暴发 统计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发病毒可能是H2N2等新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 2012年的全球性降温等极端天气会增加人类季节性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重组的机会,由于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候鸟迁徙,气候变化和病毒基因变异等影响流感大流行,因此,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有可能正在孕育中。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预计2012-2014年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新流感大流行。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病毒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韩国一养鸡场出现禽流感阳性反应 新华网首尔3月12日电(记者姬新龙)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12日说,位于该国中西部忠清南道鸡龙市的一家养鸡场日前有45只鸡死亡,其样本的禽流感病毒初步检测呈阳性反应。 农林水产食品部说,鸡龙市一养鸡场从本月10日起连续报告发现死鸡后,有关部门实施了禽流感病毒检测,其中部分死禽样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尽管是否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还有待13日的最终检测结果予以证实,但农林水产食品部已决定在该养鸡场启动防疫程序,限制人员和车辆出入。 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表示,三四月份是候鸟迁徙季节,禽流感传播风险较大,因此各家禽饲养场应严格遵守相关准则,坚持日常消毒,检查并限制外部人员和车辆进出。 荷兰南部一家火鸡养殖场发现禽流感疫情 2012年03月20日03:08 新华社电 荷兰政府19日发布新闻公报说,荷兰南部林堡省的一家火鸡养殖场近日发现禽流感疫情。有关部门称,该病毒可能是低致病性的H5流感病毒,但具体亚型还需进一步检测。 公报说,荷兰新食品安全局已于3月18日零时扑杀该养殖场的4.27万只火鸡。为了避免禽流感疫情进一步扩散,有关部门已下令禁运养殖场方圆3公里范围内家禽、家禽粪便和垃圾、鸡蛋、猪类以及反刍动物。 在这一范围内还有25家其他家禽养殖场。今后一段时期里,这25家家禽养殖场也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将所有家禽关闭在室内养殖场里。此外,有关部门建议非商业养殖场也将家禽关闭在室内养殖场。据悉,在禁区实施这些措施要持续21天。 去年,荷兰的泽兰省、海尔德兰省和弗莱福兰省均暴发了不同程度的禽流感疫情,今年2月在德伦特省东北部也发现小规模禽流感疫情。 (责任编辑:郝保明) 尼泊尔一个养鸡场出现禽流感疫情 时间:2012-03-22 15:2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加德满都3月22日电 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附近勒利德布尔县的一个养鸡场21日确认发生禽流感疫情。   当地媒体援引该养鸡场场主的话说,鸡场的6000多只鸡在一周内突然大批死亡。防疫人员经检测发现部分死鸡样本含有H5N1型禽流感病毒,随后便紧急扑杀剩下的380只鸡,销毁了养鸡场存放的1600多只鸡蛋和350公斤禽肉。   防疫部门目前已宣布该养鸡场所在地为“禽流感疫区”,实行严密监控,暂停了该地区的家禽市场交易。 http://news.daynews.com.cn/gjxw/1395014.html 2012-2014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要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534665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77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2014太阳黑子活动高峰年要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2-2-6 09:02
继 2011 年末和 2012 年年初西藏拉萨和香港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及深圳、贵州发生的两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案例之后,2月5日, 日本 当局统计称,日本全国已有175万人感染新型流感,目前8人因病死亡。墨西哥今年已有58人死于各种流感,确诊病例达2815例。事实表明,目前全球流感已经进入新的活跃期,提醒我们要密切注意全球流感流行动态,医院和社区也要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新发流感大流行病毒,并做好应急准备和应对方案。因为统计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新发病毒可能是H2N2等新型流感病毒,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 目前的全球性降温等极端天气会增加人类季节性流感与动物流感病毒重组的机会,由于 太阳黑子和宇宙射线的活动主要通过影响候鸟迁徙,气候变化和病毒基因变异等影响流感大流行,因此,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有可能正在孕育中。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预计2012-2014年我们将有可能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3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可能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日本175万人感染新型流感 8人死亡 ​ 据日本新闻网5日报道,日本当局统计称,日本全国已有175万人感染新型流感,目前8人因病死亡。 据报道,日本厚生省的最新统计称,目前全国感染新型流感的患者已经达到了175万人。北海道纹别市的一名小学2年级男生因感染新型流感,于2天后在医院去世。这是迄今为止,日本全国第8例在此次“感冒大流行”中去世的患者。 北海道政府公布的消息说,这位小学生在1月30日被诊断出感染了新型流感,且高烧不断。被急忙送到札幌的医院治疗后,他于2日病情突变去世。报道指出,这是入冬后日本“感冒大流行”以来遇难的年龄最小的患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2/259305.shtm 墨西哥今年已有58人死于各种流感 ​ 墨西哥卫生部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月2日,墨西哥今年已有58人死于各种流感,确诊病例达2815例。 报告说,58名死者中有54人被确诊罹患甲型H1N1流感,甲型H1N1流感确诊人数达到2544人。仅在过去一周(1月27日至2月2日),墨西哥全国就有25人死于这种流感,新增确诊病例1088例。 报告说,1月1日以来,墨西哥全国已有超过200万人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目前墨国内比较活跃的3种流感病毒分别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 墨西哥卫生部表示,当下正处于冬春交替的流感高发时节,有条件的居民应做好防寒保暖并尽量减少外出。卫生部同时提醒民众,一旦出现甲流症状或感冒5日仍未见好转,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2009年至2010年,甲型H1N1流感曾在全球大流行,造成1.8万余人死亡。 太阳巨型黑子面积增加一倍 或将爆发耀斑 ​ 北京时间2月1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面上一个巨型太阳黑子在过去的几天内面积已经增加了一倍,现在它将可能发生一系列对准地球的耀斑爆发事件。尽管目前这些爆发的严重性尚未可知,但是一部分科学家指出这一黑子将可能爆发中等强度的耀斑事件。这样的爆发事件将可能导致地球上高纬度地区的无线电通讯中断。 根据空间天气网的报道,位于日面活动区1416区域的黑子将可能爆发M级耀斑。科学家们将太阳耀斑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来描述它们的强度差异,M级耀斑属于中等强度,最剧烈的是X级。当X级耀斑爆发时,将可能导致人造卫星故障,地面供电网络故障,以及无线电通讯的终端。尽管M级耀斑的影响不会有X级那么严重,部分地区的居民仍有可能感受到些许的不便。 不过,这样的耀斑爆发也意味着在高纬度地区的居民和爱好者们将再一次有机会欣赏到赏心悦目的美丽极光。空间天气网的托尼·菲利普斯(Tony Phillips)说:“本周末发生的任何耀斑爆发都将是正对地球的,因此此时这一黑子活动区正对着地球方向呢。” 在周五,太阳发生一次日冕物质喷射事件(CME),向外喷射的日面物质流竟然呈现出一个心形。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报告称:“初步模型预测显示这一CME事件释放的喷射物将大约在情人节前后抵达地球。”而空间天气网也报告称,根据NOAA的预报,在未来24~48小时内太阳将有50%的可能性发生一次M级耀斑爆发事件。 随着太阳逐渐进入活跃期,日面活动逐渐增多。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太阳监测机构都已经加紧了对太阳的观测和监视。太阳活动拥有大致为11年的周期性规律,预计本轮太阳活动极大期将在2013年左右到来,届时太阳将更趋活跃。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2/259694.shtm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发现死鸡感染禽流感 应变级别提至严重,禽流感危机难消除
qujiangwen 2011-12-21 18:03
继2011年12月12日消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发生1起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香港今天又报告一起H5N1禽流感疫情,并且提高应变级别。最近,农业部也表示,中国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保持平稳,疫病流行强度不断下降,发病频次大幅降低,发病范围显著缩小,总体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现重大禽流感疫情。但是我们对禽流感的防范始终不能忽视,也不能因为新闻媒体的关注度减少而过度乐观,需要持续关注其发展。 近期处于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期和候鸟迁徙以及适合病毒生存和传播的季节, 未来一段时间内流感和禽流感或许会不断出现,全球或进入新一轮禽流感爆发期,禽流感危机难以消除。 公众和专家尤其需要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新发流感大流行,加强监测和预警,提高防范意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505513 香港发现死鸡感染禽流感 应变级别提至严重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12月20日证实,在一家禽批发市场发现死鸡感染H5N1禽流感,将于21日销毁该批发市场内全部17000只活鸡。 周一岳在当天午夜进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实,当天在长沙湾家禽批发市场检获一只死鸡,经检测确认感染H5N1禽流感,现正追查死鸡来源。政府已经把禽流感的应变级别由戒备提升至严重。 周一岳表示,长沙湾家禽批发市场已经被列为疫点,21日早上开始将销毁场内全部约17000只活鸡,市场将封闭至1月12日。同时,香港于21日起将暂停活鸡供应、严禁本地农鸡出场,以及停止鸡苗进口21天。 长沙湾家禽批发市场位于香港九龙半岛西部。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112/06f6eb0f-d835-407e-a924-f267e358fb16.shtml 贵州一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死亡 记者2012年1月22日从卫生部获悉,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19日收治一例发热病人,22日经贵州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据介绍,患者6日发病,病情加重后,于19日转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救治。22日12时30分,病人病情迅速加重,血压下降,突发室颤,经抢救无效死亡。截至目前,已确定的71名密切接触者均未出现异常症状。 疫情发生后,贵州省卫生厅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在卫生部指导下,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救治病人,开展进一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加强疫情监测,做好人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发出《贵州省卫生厅关于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人禽流感疫情防治准备。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简称人禽流感),主要由禽甲型流感H5N1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禽流感可防、可控、可治。目前,全世界还未发现持续人传人病例。 农业部称中国今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257015.shtm 中国:香港天水围鹊鸲尸染H5N1 发表时间: 2011年12月24日6点43分 来源: 香港政府新闻网 http://sc.news.gov.hk/TuniS/www.news.gov.hk/tc/categories/health/html/2011/12/20111223_120742.shtml 港一女子接触染禽流感的鸟后发烧 任职学校停课 6日电 综合香港文汇报消息,香港一名48岁女文员13日在校内徒手捡拾一只对H5禽流感病毒呈阳性反应的红嘴鸥,翌日出现发烧、喉咙痛和腹泻等征状,正入住玛嘉烈医院。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总监曾浩辉表示,该名女病人的儿子本周二曾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两人的禽流感快速测试今晨有化验结果。他不排除女患者因接触“禽流雀”感染,亦有可能是其儿子传染普通感冒。为安全起见,女患者任职的中学今日停课一天,全校进行大清洗及消毒。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调查发现,一只垂死的候鸟红嘴鸥本周二早上躺在元朗赵聿修纪念中学篮球场附近走廊,至同日下午,一名48岁学校女文员在没有穿戴手套和口罩下,徒手捡拾该雀鸟,并放置在盒内,联络渔护署即日派员处理。该只红嘴鸥翌日死亡,并对H5禽流感病毒的初步测试呈阳性反应,同日该名女文员开始出现发烧、喉咙痛和腹泻等征状,并向私家医生求诊,毋须入院治理。    11岁儿呼吸道感染 母子入院检查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接获渔护署就红嘴鸥的化验结果通知后,昨日安排该名女文员入住玛嘉烈医院,接受禽流感快速测试。又发现其11岁儿子周二前曾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虽已康复,但中心仍安排他和母亲一起接受测试,最快今晨会有快速测试结果。该名女文员家住元朗区,家庭成员有6至8名,除她和儿子外,其余家庭成员身体状况无异常。 香港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女子病况稳定没有变 原文网址: http://www.ahjk.cn/news/201112/173197.shtml 香港死鸡禽流感病毒分析 与鸟尸病毒支系相同 2011年12月26日 11:32 来源:人民网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香港早前在长沙湾家禽批发市场检走一只染有禽流感的死鸡,渔护署发言人昨日表示,已完成死鸡样本的基因分析,发现病毒所属的支系是2.3.2.1,与今年香港发现感染H5N1的野鸟尸体,病毒支系相同。   港大微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潘烈文昨表示,今次在鸡只找到的H5N1,跟早期找到的病毒相似,即代表该H5N1支系于南中国出现活跃情况,也可能代表病毒经野鸟传染予家禽,该些病毒的基因排列必定有差异。 深圳发现一例人感染禽流感疑似病例 患者病危 广东省卫生厅12月30日晚通报称,深圳市发现1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目前患者病情危重,广东省临床、防控专家组已赴深圳协助组织积极抢救。据悉,患者病前一个月内无明确家禽接触史,也无外出史。 据介绍,这是香港近期发生禽流感事件以来,广东省最新报告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该名39岁的陈姓男患者,职业为公共汽车司机,住在深圳市宝安沙井,于12月2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经自服药物和门急诊治疗后,无好转,于25日入住深圳市宝安某医院治疗。 12月26日,该名患者被以“重症肺炎”诊断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12月30日,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患者样本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为阳性。30日广东省专家组根据中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标准及相关规定,诊断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已上报中国卫生部进一步确诊。 广东省卫生厅表示,该次疫情发生后,广东省、深圳市卫生部门及时采取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全力做好病人救治工作,并对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尚未发现异常。广东省卫生厅已派出临床、防控专家组赴深圳协助开展诊治和防控工作。 据悉,中国卫生部已向世卫组织、港澳台地区和部分国家通报该患者有关情况,广东省卫生厅已将该病例通报香港和澳门的卫生部门。 中国:香港再有两雀尸验出禽流感 http://realtime.zaobao.com/2012/01/jz120103_058.shtml
个人分类: 流感进展|3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共同的预见: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增大
qujiangwen 2011-11-14 14:30
2011年9月9日,英国《每日邮报》:半个世纪以来最亮超新星爆发,根据虞震东先生的宇宙射线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2013年前后极有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这与我们先前的观点如出一辙,那就是要加强宇宙空间环境的监测来预警未来的流感大流行!共同的预见希望能够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共识和行政部门的重视,早期做好应急准备,减少对社会和民众健康的损失! 加强宇宙线环境监测 预警流感大流行来源 科技日报 2011年07月19日17:0    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曾经造成人类几千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它的预防预测。但是医学至今仍然不了解引起这种大流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因而无法做到对它有充分准备时间的提前预报,以减轻它对人类的危害。《前沿科学》杂志2011年第2期发表了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虞震东先生的 《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 一文,该文提出通过对宇宙线环境进行监测以预警新的流感大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对该文的推荐语中说,“虞震东先生研究宇宙大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已有几十年时间,他提出的宇宙环境大的变动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记者为此采访了虞震东先生,请他就如何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威胁进行深入解读。   科技日报:   请您介绍一下历史上流感大流行的情况,您认为预测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虞震东:   公元1918—1919年发生的流感大流行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1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2.5%—5%。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现代科学无法保证这样严重的灾难今后不再重来。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项目负责人等著名流感研究人员就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发出了流感大流行的警告。但是,这种流感病毒至今并未引发流感大流行。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根据该组织流感专家组的意见向全世界宣布,世界上开始了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感大流行。但是,一年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这种流感病毒导致死亡的全世界总人数明显小于每年由季节性流感流行致死的总人数,并且没有发生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先后两次预测流感大流行的失败表明, 唯病毒论的现代流感研究对预测流感大流行明显无能为力,全世界的顶级流感专家们还不了解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科技日报:   卫生部曾组织天文学、地质学、病毒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对您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认为您提出的研究宇宙线环境与流感大流行的关系为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您能不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您的研究?   虞震东:   地球只是宇宙间一个小小的行星,人类不仅生存在地球上,而且也生存在宇宙中间。可惜相当多现代科研人员没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必然要受到宇宙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必然要受到各种重要的宇宙现象的影响。科学研究发现, 明亮的新星爆发和流感流行有重要的关系。 20世纪至今出现的最亮视星等达到2.2等的新星共有9个。 在这9个亮新星爆发后世界上都发生了严重的流感流行。 其中,最亮的新星是1918年出现的V603Aql新星。这个新星出现后就发生了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科学研究也发现,以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GLE)为标志的大的太阳宇宙线耀斑爆发和流感流行也有重要的关系。自开始进行连续的宇宙线观测至今共记录到6次宇宙线大GLE事件。在这些事件后世界上也都发生了严重的流感流行。其中最大的GLE事件发生在1956年2月23日。随后在1957年初就发生了20世纪的第二次流感大流行。1968年的第三次流感大流行也是发生在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之后。这些情况表明, 致人大量死亡的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   科技日报:   上一次的1968年流感大流行至今已过去了40多年,已经超过了20世纪里流感大流行的最长间隔时间39年。您在论文中指出“ 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正在日益逼近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个威胁?   虞震东:   根据我的研究, 研究和观测宇宙线环境可以科学预警新的流感大流行。 我建议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当观测到宇宙线环境发生大的增强后,充分利用这个增强和流感大流行出现之间几个月的时间间隔做好应对准备,以大大减轻流感大流行对人类的危害。上面已经提到,卫生部在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后得出结论,认为我的研究为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要用这个新方法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预警系统来应对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威胁。这种新的预警系统所需要的宇宙线环境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因此所需要的经费也非常少。而医学界普遍认为,致人大量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今后肯定会再次突然袭来。所以我希望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卫生部应该认真对待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两次预测流感大流行失败的教训,早日下决心建设我国独创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科技日报) 超新星爆发形成9.6万亿公里的圆环(图) 2011年09月09日 15:30 来源: 新华网 美国宇航局近日拍到一颗名为1987A的超新星爆发时形成的美丽“星胆”,而这场绚丽的爆发距离地球约16.3万光年。“星胆”中围绕着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30到40个闪亮的残余物,形成一个直径约9.6万亿公里的圆环,酷似由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的项链。 美国宇航局近日拍到一颗名为1987A的超新星爆发时形成的美丽“星胆”,而这场绚丽的爆发距离地球约16.3万光年。“星胆”中围绕着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30到40个闪亮的残余物,形成一个直径约9.6万亿公里的圆环,酷似由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的项链。 据外媒报道,8日夜晚,天文爱好者们就能观测到百年一遇的超新星爆炸过程,这是1954年以来能用肉眼看到的最明亮的一次超新星爆炸。如果天气晴朗,人们可用双目望远镜在远离灯光的地方直接观测到这一震撼人心的天体活动。据专家称,观测的方位应该是北斗七星“勺柄”的东方。 百年一遇最亮超新星爆发上演 可望远镜观看 发表日期:2011-09-09 13:09:47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1年9月8日报道,今晚如果天气晴朗的话,全英国都可以看到,天文爱好者只需找到一块远离街灯的地方,用双筒望远镜就可观测到这一震撼人心的天体活动。据悉,超新星在爆发过程中会以惊人的速度向宇宙中发散出气体、辐射和尘埃,场面壮观。 即将爆炸的超新星与银河系仅有2100万光年的距离,由此爱好者们才能观赏到这一奇景。专家指出观测这颗超新星的最佳方法是在夜晚降临后的几个小时内,拿起望远镜朝北斗七星“勺把”的东部看。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 的方法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 年以来发生的 16 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4.160 ( 95%CI= 1.161-14.903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详细分析见以下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83438 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或许只是未来流感大流行的开始 三十多年前,基尔伯恩根据二战之后全球流感流行的情况,总结出每11年一次大流行的规律,并预测下一次大流行发生在1979年,这个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他的计算方法也是错误的,错在他混淆了流感全球大流行的概念。    1977-78年确实出现了被称为俄罗斯流感的流感流行,但相对来说,这是一场局部流行。称得上全球流感流行的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很快传遍全球,二是杀人以百万计,到目前为止,只有1890-91,1918-19,1957-58和1968-69这四次可以被称为全球性流感大流行,1946年流感流行达不到这个标准。    国际上对于流感流行的分级是按患者死亡率计算的,如果小于千分之一为一级,每年的流感流行都属于这一级;如果在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之间,则为二级,1957年亚洲流感和1968年香港流感这两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都属于这一级;如果在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一之间,则为三级;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之间,则为四级;患者死亡率在百分之二以上为最高级五级,西班牙大流感属于这一级。1890年大流感没有可信的数字,不能分级。    西班牙大流感之下,隔了两级才轮到其他两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足以证明西班牙大流感的威力。    美国官方预测,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按30%的人口生病来计算,发生二级大流行,美国会死9万到45万人,发生三级大流行,则死45万到90万人,发生四级大流行,会死90万到180万人,如果发生西班牙大流行那样的流行的话,最低死亡人数是180万人,没有上限。    如果将同样的计算方法来预测全球死亡人数的话,最低死亡人数是四千万,同样没有上限。现在世界人口是1918年的3.7倍,这样根据西班牙大流感最保守的两千万人死亡来计算,得出来的数字是7400万,专家进行了核算,得出的数字是6200万。但是,如果按近年来趋于一致的西班牙流感死亡在五千万到一亿来推算,下一次类似的大瘟疫全球死亡人数则在1.8亿人到3.7亿人之间。    这恐怕是除了核战争之外,最残忍的预测。    如此冰冷而又残酷的数字,看得人不禁发问:真有这个可能吗?    2005年,美国NIH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在接受NBC电视台的采访时, 对类似西班牙大流感的大瘟疫再次出现的预测是在15到20年之内,也就是在2020年或2025年之前。    如果预测失准哪?    福奇回答: 迟早会发生。    你相信宿命吗?    福奇的预测的根据是,从1836年开始,流感开始了在全球范围里的流行。流感流行的趋势是年年小流行,然后过一段时间后出现一次全球大流行。人类历史上的五次大流行,也就是流感流行二级以上的流行分别为1836年大流感、1890-91年大流感、1918-19年西班牙流感、1957-58年亚洲流感和1968-69年香港流感。    这五次流感大流行,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54年,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18年,第三次和第四次间隔39年,第四次和第五次间隔11年,也就是一次长间隔、一次短间隔、再一次长间隔。按这个规律算,第六次大流行应该是上一次大流行之后的半个世纪左右, 也就是今后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间。    2018年,是西班牙大流感的百年之祭,从2009年开始的十个春天的任何一个,都可能是大流感祭台上的祭品。    2009年春天,不过是一个开始。 http://www.haotie001.com/article/690471.html 科学家称拉尼娜现象恐加大流感大爆发可能性 2012年01月17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17日电 据英国媒体16日报道,科学研究发现,拉尼娜(La Nina)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同全球大范围的流感爆发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通常伴随全球性气候紊乱。   美国科学研究人员发现,过去四次流感的全球性爆发大流行都发生在拉尼娜现象之后。据悉,这四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的共同特征是都出现了变异的流感病毒,而人类对这种病毒没有免疫力。   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文章中,科学家们说拉尼娜现象造成的气候异常可能使携带流感病毒的飞鸟改变迁徙途径。   不过,科学家们也说,需谨慎对待这一假设。因为其他一些拉尼娜现象发生后,也并没有出现新的流感变异病毒扩散全球的情况。   因此,科学家们说,气候现象也许使得流感全球大流行变得更为可能,但仅此一个因素并不足以导致流感全球爆发的发生。而且它可能并不是流感大流行的必要条件。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1-17/3611039.shtml 2011年9月出现超新星爆发,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2010- 2011年全球连续两次发生拉尼娜现象, 种种迹象表明,2013年前后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加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防范工作。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强宇宙线环境监测 预警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1-10-8 09:22
加强宇宙线环境监测 预警流感大流行 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曾经造成人类几千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对它的预防预测。但是医学至今仍然不了解引起这种大流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因而无法做到对它有充分准备时间的提前预报,以减轻它对人类的危害。《前沿科学》杂志2011年第2期发表了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虞震东先生的《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急需的一项对策》一文,该文提出通过对宇宙线环境进行监测以预警新的流感大流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在对该文的推荐语中说,“虞震东先生研究宇宙大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已有几十年时间,他提出的宇宙环境大的变动对人类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记者为此采访了虞震东先生,请他就如何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威胁进行深入解读。    科技日报: 请您介绍一下历史上流感大流行的情况,您认为预测流感大流行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虞震东: 公元1918―1919年发生的流感大流行引起的死亡人数高达5000万―1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2.5%―5%。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现代科学无法保证这样严重的灾难今后不再重来。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流感项目负责人等著名流感研究人员就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发出了流感大流行的警告。但是,这种流感病毒至今并未引发流感大流行。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根据该组织流感专家组的意见向全世界宣布,世界上开始了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感大流行。但是,一年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这种流感病毒导致死亡的全世界总人数明显小于每年由季节性流感流行致死的总人数,并且没有发生大流行。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先后两次预测流感大流行的失败表明,唯病毒论的现代流感研究对预测流感大流行明显无能为力,全世界的顶级流感专家们还不了解引起流感大流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    科技日报: 卫生部曾组织天文学、地质学、病毒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的专家对您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认为您提出的研究宇宙线环境与流感大流行的关系为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您能不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您的研究?    虞震东: 地球只是宇宙间一个小小的行星,人类不仅生存在地球上,而且也生存在宇宙中间。可惜相当多现代科研人员没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必然要受到宇宙大环境变化的影响,必然要受到各种重要的宇宙现象的影响。科学研究发现,明亮的新星爆发和流感流行有重要的关系。20世纪至今出现的最亮视星等达到2.2等的新星共有9个。在这9个亮新星爆发后世界上都发生了严重的流感流行。其中,最亮的新星是1918年出现的V603Aql新星。这个新星出现后就发生了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科学研究也发现,以宇宙线大的地面增强事件(GLE)为标志的大的太阳宇宙线耀斑爆发和流感流行也有重要的关系。自开始进行连续的宇宙线观测至今共记录到6次宇宙线大GLE事件。在这些事件后世界上也都发生了严重的流感流行。其中最大的GLE事件发生在1956年2月23日。随后在1957年初就发生了20世纪的第二次流感大流行。1968年的第三次流感大流行也是发生在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之后。这些情况表明,致人大量死亡的流感大流行都是由宇宙线环境大的增强引起的。    科技日报: 上一次的1968年流感大流行至今已过去了40多年,已经超过了20世纪里流感大流行的最长间隔时间39年。您在论文中指出“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正在日益逼近”,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个威胁?    虞震东: 根据我的研究,研究和观测宇宙线环境可以科学预警新的流感大流行。我建议立即加强对宇宙线环境的监测。当观测到宇宙线环境发生大的增强后,充分利用这个增强和流感大流行出现之间几个月的时间间隔做好应对准备,以大大减轻流感大流行对人类的危害。上面已经提到,卫生部在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后得出结论,认为我的研究为预警流感大流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动。要用这个新方法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预警系统来应对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威胁。这种新的预警系统所需要的宇宙线环境信息全部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因此所需要的经费也非常少。而医学界普遍认为,致人大量死亡的流感大流行今后肯定会再次突然袭来。所以我希望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卫生部应该认真对待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两次预测流感大流行失败的教训,早日下决心建设我国独创的流感大流行预警系统。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7/20/content_327647.htm 2、 伽马射线蟹状星云 这是一张哈勃太空望远镜最新公布的蟹状星云照片,上面叠加了一颗正在从两极向外发射剧烈辐射的脉冲星的示意图。脉冲星是一种高速自转的中子星。 蟹状星云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事件的遗迹,当时的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曾经有过目击记录并流传下来。现在我们知道超新星是恒星在死亡时发生的猛烈爆发现象,这颗超新星留下的致密残骸现在就位于蟹状星云的核心位置。 最近,科学家们使用设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超高能辐射成像望远镜阵列对这一目标进行了观察,发现它正发出剧烈的伽马辐射,能级高达数千亿电子伏特,这是医用X射线辐射强度的数百万倍。 科学家捕捉到迄今宇宙中最强伽玛射线爆发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6933.html?id=216933 太阳活动降至百年低谷 宇宙射线强度创历史新高 2009年09月30日 14:53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 ↑大 ↓小 】   据美国航天局“同位素成分高级探测器”的最新测量数据,今年太阳系中宇宙射线的强度创历史新高。科学家说,地球上的人类不必为此担心,因为这对地球的生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宇航员在太空作业时必须要穿戴防辐射效果更好的防护设备。   美国航天局29日发表新闻公报说:“2009年,宇宙射线的强度比过去50年的最高值增强了19%。增强的原因在于,2007年以来(抵御宇宙射线的)太阳活动在持续减弱,目前太阳活动正处于近一个世纪来的最低谷。”   宇宙射线是指来自太阳系外的带电粒子,而太阳活动则是抵御这些射线入侵的天然屏障,其中太阳磁场构成第一道防线。美国航天局说,太阳磁场强度一般介于6纳特斯拉至8纳特斯拉之间,但目前已下降至4纳特斯拉,这导致太阳磁场遮挡宇宙射线的能力大大降低。   美国航天局说,宇宙射线增强也与太阳风压降到50年来的最低值有关。太阳风是指从太阳上发出的带电粒子流,它可以改变宇宙射线的方向。太阳越活跃,太阳风就越强劲,因而它所起到的防御宇宙射线的作用也就越大。2008年和2009年,太阳风压降至历史低谷,使得宇宙射线的“入侵”变得容易多了。   不过,宇宙射线增强对地球上的生命并不构成威胁,因为地球还有大气层保护。但对在太空作业的宇航员来说,宇宙射线增强是确确实实的威胁,他们需要考虑添置一些防辐射效果更好的防护设备。   美国航天局还指出,宇宙射线增强对人造卫星也构成威胁,因为宇宙射线可能会破坏卫星的电路,导致卫星失灵。(新华网华盛顿9月29日电) http://www.chinanews.com/gj/gj-sjkj/news/2009/09-30/1895826.s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var ids; var idstext; TDs=document.all.table1.all.tags("TD") for (var i = 0; i TDs.length; i++) { obj=TDs ; idstext=obj.innerHTML; //alert(idstext); idstext1=idstext.substring(0,50); //alert(idstext1); idstext2=idstext.substr(50); //alert(idstext2); a=idstext2.indexOf(" "); b=54+a; idstext3=idstext.substring(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length); } (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ert(table1.getElementsByTagName("P").length); } src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src1"); dst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dst1"); tmp=src_ad.innerHTML; src_ad.innerHTML=""; dst_ad.innerHTML=tmp; var _PAGE_COUNT= 1; var _PAGE_INDEX= 0; var _PAGE_NAME="t20090306_363307"; var _PAGE_EXT="s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var ids; var idstext; TDs=document.all.table1.all.tags("TD") for (var i = 0; i TDs.length; i++) { obj=TDs ; idstext=obj.innerHTML; //alert(idstext); idstext1=idstext.substring(0,50); //alert(idstext1); idstext2=idstext.substr(50); //alert(idstext2); a=idstext2.indexOf(" "); b=54+a; idstext3=idstext.substring(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ert(table1.getElementsByTagName("P").length); } var ids; var idstext; TDs=document.all.table1.all.tags("TD") for (var i = 0; i TDs.length; i++) { obj=TDs ; idstext=obj.innerHTML; //alert(idstext); idstext1=idstext.substring(0,50); //alert(idstext1); idstext2=idstext.substr(50); //alert(idstext2); a=idstext2.indexOf(" "); b=54+a; idstext3=idstext.substring(0,b); //alert(idstext3); idstext4=idstext.substr(b); //alert(idstext4); idstext5=" "; idstext6=idstext3+idstext5+idstext4; testtest.innerHTML=idstext6; //alert(table1.getElementsByTagName("P").length); } src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src1"); dst_ad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d_dst1"); tmp=src_ad.innerHTML; src_ad.innerHTML=""; dst_ad.innerHTML=tmp; var _PAGE_COUNT= 1; var _PAGE_INDEX= 0; var _PAGE_NAME="t20090306_363307"; var _PAGE_EXT="shtml"; 共1页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转到第页 科学家捕捉到迄今宇宙最强伽马射线爆发 http://www.edu.cn 2009-03-06  南风 科学家捕捉到迄今宇宙最强伽马射线爆发 http://www.edu.cn 2009-03-06  南风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http://www.edu.cn/yu_zhou_da_guan_1131/20090306/t20090306_363307.shtml http://tech.enorth.com.cn/system/2009/03/05/003916228.shtml 据每日科学网报道,英国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威夫特卫星捕捉到了一张伽马射线爆发早期的图片。这是迄今为止自宇宙大爆炸以来,爆炸强度最强,也最为明亮的一次爆炸。   据科学家称,和其他的天文望远镜相比,斯威夫特卫星能够更快更准地定位到伽马射线大爆发,能够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后的231秒内探测到它的紫外线光谱,这是目前所能获取到的伽马射线大爆发最早阶段的光谱。斯威夫特卫星还能在伽马射线大爆发开始数百秒内计算出爆炸发生的位置以及亮度,并能探询到引起爆炸发生的原因以及其所属的银河系。   目前所认为的一些伽马射线大爆发是由那些快速旋转、高密度的星球陷入黑洞后倒塌而引发的爆炸所致。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Mullard Space Science Laboratory,MSSL)的马丁表示:斯威夫特卫星所能观测到的波长范围以及卫星不受时间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而迅速反映的能力,很好地帮助了我们在爆炸最早期就能很快搜集到紫外线光谱。”同样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穆勒太空科学实验室的保尔教授称:“通过观察伽马射线的早期爆炸图,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计算出爆炸的光度和距离,还能找出其所属银河系的相关特性以及爆炸对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人类的有关数据资料将更加丰富。”   据悉,早在2004年斯威夫特卫星就已经开始对伽马射线大爆发进行综合研究。运用获得的紫外线光谱,斯威夫特研究小组能够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对其所属银河系的化学环境做更深入的了解。保尔表示:“新光谱不仅能让我们清楚伽马射线爆炸的距离,还向我们揭示了氢原子电子云(hydrogen clouds)的密度。对这些遥远的银河系了解越多,越能帮我们了解在宇宙早期他们是如何形成的。”(来源:腾讯科技) 虞震东 男,1938年7月生,江苏金坛人。高级工程师。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1962年开始研究宇宙线对人类的影响问题。1963年写出论文“宇宙线是影响人类文明的一个因素”。1985年在国际学术界率先提出了“宇宙线环境”概念。专著《宇宙线环境研究》为国际学术界开创了宇宙线环境学这一科学新领域。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流行性感冒大流行的第一个根源(见论文“用宇宙线环境信息预报流感流行”,载《第19届国际宇宙线会议论文集·第5卷》,525-528页,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1985年出版;中文《自然杂志》1985年第10期,740——742页)。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7级以上大地震的第一个根源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大洪水的第一个根源(见论文“大地震、新星和长江洪量洪水”,载《第19届国际宇宙线会议论文集·第5卷》,529-532页,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1985年出版),首先找到了中国8级大地震的根源(见论文“中国8级大地震的根源“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99年刊》第250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在人类科学史上首先发现了大洪水的第一个根源(见论文“新星和长江大洪量洪水”,载《大自然探索》1997年第1期,55-60页及论文“新星爆发是长江大洪水的一个重要根源”,载《自然杂志》1997年第6期,349-352页)。根据这些科学发现,他成功地预报了:(1)1984年世界上的流感流行(见1985年的上述论文);(2)1988年我国的大范围干旱、我国的7.5级大地震和世界上的流感流行(见论文“用超星预报中国四旱涝灾害、大地震和世界上流感流行的证实”,载《自然杂志》1989年第7期,529—533);(3)1996年的长江大洪水(见论文“用Eta Carinae星的信息预报长江大洪水”,载《大自然探索》1997年第3期,61-65页)。虽然已经退休且没有任何科研经费,现仍致力于研究宇宙线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黑子活动峰年警惕流感大流行:论文交流
热度 1 杨学祥 2011-9-6 13:39
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 曲江文 2011-9-6 12:10 |个人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流感大流行 禽流感变异 禽流 感病毒 太阳黑子 法国研究院表示禽流感病毒变异将带来灾难 http://v.ifeng.com/f/201102/0701b5d3-4d85-4810-8185-918b4cdd65f8.shtml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后,全球对流感的关注明显减弱,媒体几乎不报道关于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情况,禽流感正在淡出普通民众的视线,这种关注的减少会导致民众对流感大流行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毫无防备,但是目前专家对流感的认识远远不足,起源也搞不清楚,自然谈不上预测与预警。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表明,禽流感时刻在发生,时刻在威胁我们。我们需要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提高民众认知程度!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甲型流感病毒时刻在进化,需要公众和专家持续关注其发生发展! 美发现猪流感病毒已与甲流病毒发生基因交换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9月2日公布报告说,过去两个月中,美国有两名儿童感染了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分析表明,他们感染的病毒均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交换。 美国疾控中心介绍,两名儿童分别是一名来自印第安纳州的男孩和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女孩,去年均接种了流感疫苗。但男孩今年7月末感染了流感病毒,并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腹泻、喉咙痛等症状;女孩8月份疑似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检测显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均起源于猪。 目前两名儿童都已康复。但疾控中心仍要求美国各地卫生人员对这些病毒保持警惕,因为能在物种间跃迁的病毒通常毒性更大。 疾控中心发言人汤姆·斯金纳表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目前似乎还不能轻易在人际间传播,但疾控中心正在进一步调查。据斯金纳介绍,自2005年以来,美国共发生了22起人感染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病例,不过所有感染者都已康复。 流感病毒能够从一个物种跃迁至另一个物种,并互相交换基因形成新病毒,从而使预防流感更加困难。例如,2009年曾在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即是4种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杂交”的产物,它甚至还包含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部分残余,这使其能很好地适应人体细胞,从而能在人体内高效复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1944.shtm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新发传染病,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1700-2009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年以来发生的16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13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7.65%)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5, P0.05)。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OR=4.160(95%CI=1.161-14.903)。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1932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10~50年就会发生1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20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1946-1947,1957,1968)基本都间隔在11年左右,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11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310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700-2009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Yeung, J. W. K1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1700-2009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和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1700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18世纪可能共发生过4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729-1733年,1775-1776年,1781-1782年和1799-1803年;其中1729-1733年和1781-1782年确定发生过2次流感大流行。19世纪可能发生过6次大流行,分别是1830-1833年,1836-1837年,1847-1848年,1857-1858年,1889-1892年和1899-1900年,其中1830-1833年和1889-1892年确定发生过2次流感大流行;20世纪可能发生过5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918-1920年,1946-1948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1978年,其中1918-1920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确定发生过3次流感大流行。21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H1N1”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1729-1733年, 1781-1782年和1899-1900年之外,其余13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1775-1776年, 1889-1892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1799-1803年,1857-1858年,1977-1978年, 2009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1830-1833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1836-1837年,1847-1848,1946-1948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1918-1920年。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13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3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7.65%)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75, P0.05);OR=4.160(95%CI=1.161-14.903)。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3种,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7.65%)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2.14%),而且OR值为4.160,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强X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使到达到地球的宇宙射线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1918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有证据显示,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引发飓风、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4613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83438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 2010-9-14 02:35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 ——不排除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强烈爆发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网华盛顿2010年9月8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他们分析了2007年至2009年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流感病例数据,发现甲型H1N1流感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并不比季节性流感高【1】。 对于外界质疑世界卫生组织(WHO)可能因跨国药企利益而夸大甲型H1N1流感疫情,生产全球第一只禽流感检测试剂的凯杰公司(QIAGEN)全球CEO Peer Schatz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时做出那样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 Schatz表示,进行批判总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这是2009年4月做出的判断,后来禽流感成为地区性流行病,当时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并且,中国政府在SARS和禽流感后都做出了果断回应,使得疫情有效控制。 此前的8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已经结束,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基本上接近尾声。有海外媒体指责,世界卫生组织的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流病毒的恐慌【2】。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较弱)、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较弱)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 2000年世界已经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中国强沙尘暴年,2007年或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8年1月中国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200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实际上,2009年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具备流感大流行的6个气候特征中的5个,严峻的形势符合国家内外专家的宏观估计和历史规律。 我们在2003-2006年三年期间,预测2006年(已发生),2008年、2011年、2018年为厄尔尼诺年,2007年(已发生)、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为拉尼娜年,2007年、2011年、2018年为太阳黑子极值年,2008年、2011年、2018年可能为流感爆发年 。 新华网华盛顿2009年4月5日电 美国航天局报告说,太阳近期“平静”得很,太阳黑子活动很可能已经达到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谷。美国航天局监测显示,在今年头3个月的90天里,有78天没有观测到任何太阳黑子活动,无黑子天数比例为87%。而在2008 年全年的366天中,无黑子天数是26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3%。要想找到太阳更“平静”的年份,得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之前的1913年,那一年的无黑子天数为311天。美国航天局太阳活动预报专家戴维?哈撒韦说,“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见到的最安静的太阳”。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太阳物理学家迪安?佩内尔也认为,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非常深的太阳极小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美国科学家日前警告说,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警告认为,2012年的强太阳风暴将给地球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的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出警告的专家看来,太阳风暴给地球的影响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试想,当电网变得脆弱和不稳定,与供电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将成为受害者:制冷设备停转,冷库里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失去储藏条件而变质;水泵突然停止运转,社区的居民饮水成为难题。此外,由于卫星信号中断,GPS定位系统也会因此成为废物。事实上早在1859年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的太阳爆发竟然导致电报线烧毁。当然,现在地球上布满了有线和无线设施,但这些设施都难以经受太阳风暴袭击的考验。科学家们预计,当出现剧烈的强太阳风暴时,可能会使人类社会和经济损失惨重,仅第一年的损失就可能达到1万亿至2万亿美元,而恢复重建则至少需要4到10年。面对可能产生的严重灾难,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并未就应对下一轮太阳风暴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 。   前人最早的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与太阳活动峰年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889年为6.3;1890 年为7.1),1900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900年为9.5,1901年为2.7),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1917年为103.9;1918年为80.6;1919年为63.6),1957-1958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57年为190.2;1958年为184.8),1968-1969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68年为105.9;1969年为105.5),1977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1976年为12.6;1977年为27.5)。太阳活动高值可促发病毒突变,低值有利于病毒大量繁殖。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 200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2012-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2012-2013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现在批评世卫组织还为时过早,如不做好预防准备,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美国传染病动态研究及政策(RAPIDD)计划的流感专家Lone Simonsen警告说,我们正处在2至5年的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继续保持警觉。甲型H1N1流感病毒要想引起新的感染波,也只有当它的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后才有可能。 应该强调指出,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亚周期爆发;在2009-2029年周期中,已经发生了2009-2010年一次亚周期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 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较弱,紫外线减少有利于旧病毒的大量繁殖,旧病毒引发的流感强度也较弱;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较强,较强的紫外线可杀死大量旧病毒,但可引发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毒性更强的新病毒,导致强度更强的流感爆发 。这是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 最近,2013年预计为太阳黑子峰年,又是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做好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任海军。美报告显示甲型H1N1流感不比季节性流感威胁大。2010年09月09日 11:07:19  来源: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9/c_12535019.htm 2. 牛智敬。首家禽流感检测试剂商:不能指责WHO。2010-09-13 17:09来源 一财网。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08996.html 3.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4.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5. 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发表于2008-7-22 15:51:07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6. 杨冬红,杨学祥.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发表于 2009-6-26 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7. 杨学祥. 流感爆发正当时:关注太阳黑子极值2009年和2012年. 发表于 2009-4-26 6:34:23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226 8. 凤凰资讯 评论 正文: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2008年07月22日 17:37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2_23_668605.shtml 9. 杨学祥。美国流感专家:我们正处在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发表于 2010-5-6 9:3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044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280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 !
热度 2 qujiangwen 2011-9-6 12:10
法国研究院表示禽流感病毒变异将带来灾难 http://v.ifeng.com/f/201102/0701b5d3-4d85-4810-8185-918b4cdd65f8.shtml 钟南山:甲流若和禽流感重组变异将是重大灾难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1/225624.shtm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后,全球对流感的关注明显减弱,媒体几乎不报道关于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情况,禽流感正在淡出普通民众的视线,这种关注的减少会导致民众对流感大流行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毫无防备,但是目前专家对流感的认识远远不足,起源也搞不清楚,自然谈不上预测与预警。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表明,禽流感时刻在发生,时刻在威胁我们。我们需要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提高民众认知程度!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甲型流感病毒时刻在进化,需要公众和专家持续关注其发生发展! 美发现猪流感病毒已与甲流病毒发生基因交换 ​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9月2日公布报告说,过去两个月中,美国有两名儿童感染了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分析表明,他们感染的病毒均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交换。 美国疾控中心介绍,两名儿童分别是一名来自印第安纳州的男孩和一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女孩,去年均接种了流感疫苗。但男孩今年7月末感染了流感病毒,并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腹泻、喉咙痛等症状;女孩8月份疑似感染甲型H3N2流感病毒。检测显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均起源于猪。 目前两名儿童都已康复。但疾控中心仍要求美国各地卫生人员对这些病毒保持警惕,因为能在物种间跃迁的病毒通常毒性更大。 疾控中心发言人汤姆·斯金纳表示,两名儿童感染的病毒目前似乎还不能轻易在人际间传播,但疾控中心正在进一步调查。据斯金纳介绍,自2005年以来,美国共发生了22起人感染起源于猪的流感病毒病例,不过所有感染者都已康复。 流感病毒能够从一个物种跃迁至另一个物种,并互相交换基因形成新病毒,从而使预防流感更加困难。例如,2009年曾在全球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即是4种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杂交”的产物,它甚至还包含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的部分残余,这使其能很好地适应人体细胞,从而能在人体内高效复制。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1944.shtm 联合国粮农组织请各国再次关注禽流感病毒变异 总部设在罗马的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公报称, 禽流感 H5N1病毒出现变异,目前正在亚洲等地扩散,有可能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粮农组织兽医部门负责人指出,现在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越南,H5N1病毒的变异有可能使现存的疫苗失去作用。越南今年春季停止了对禽鸡注射疫苗,现在发现了变异的H5N1的病毒,目前认定为H5N1-2.3.2.1.。 http://news.39.net/qwfb/2011831/1794028.html http://www.foods1.com/content/1235034/ 美国大量海豹染新型禽流感病毒死亡恐威胁人类 2012年08月02日08:1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至马萨诸塞州海岸去年底大批海豹暴毙。H3N8禽流感去年已传至哺乳类动物身上,造成美国160只年幼海豹死亡,显然病毒已经突变。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流感专家霍姆斯认为,H3N8病毒不一定会演变成蔓延全国的疫情,还必须详细研究才能了解病毒性质和潜在危险。 ​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至马萨诸塞州海岸去年底大批海豹暴毙。研究人员7月31日公布研究报告称,这些死亡的海豹感染名为H3N8的禽流感病毒。研究人员还警告,这种新型禽流感病毒可能对人类构成威胁。   H3N8禽流感去年已传至哺乳类动物身上,造成美国160只年幼海豹死亡,显然病毒已经突变。美国微生物学会期刊《mBio》刊载研究报告称,该病毒跟2002年在北美发现的H5N1型禽流感非常相似,过去从未在海豹身上发现,怀疑新流感由禽流感变种而成。   1960年以来,H3N8病毒数度从鸟类感染至狗与马,但从未从狗或马感染至人类。纽约威廉康乃尔医学院的莫斯康娜博士说,该病毒已经可以针对人鼻腔里的一种蛋白质发动攻击。科学家担心这种病毒可以在物种之间传播,从而使人类受到感染的危险。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流感专家霍姆斯认为,H3N8病毒不一定会演变成蔓延全国的疫情,还必须详细研究才能了解病毒性质和潜在危险。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2/0802/c1007-18652088.html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黑子 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 的方法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 年以来发生的 16 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4.160 ( 95%CI= 1.161-14.903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 Abstract 】 Objective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uenza pandemic and sunspot cycle, we aim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ause and origin of influenza pandemics. Methods Descriptive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and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re used to analyze sunspot number and influenza pandemic data from 1700 to 2009. Results Among 16 influenza pandemics or possible influenza pandemics from 1700 to 2009, 13 of them oc cu rred in Sunspot extremum +/- one year . Incidence rate of influenza pandemic in Sunspot extremum +/- one year (7.65%)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years (7.65%), and the difference had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4.75, P 0.05 ) .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odds ratio value was 4.160 ( 95%CI=1.161-14.903 ) . Conclusion: Sunspot extremum +/- one year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influenza pandemic. 【 Key words 】 Influenza; Pandemic; Sunspot.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2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 310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700-2009 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 Yeung, J. W. K1 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 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 1700 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 18 世纪可能共发生过 4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729-1733 年, 1775-1776 年, 1781-1782 年和 1799-1803 年;其中 1729-1733 年和 1781-178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19 世纪可能发生过 6 次大流行,分别是 1830-1833 年, 1836-1837 年, 1847-1848 年, 1857-1858 年, 1889-1892 年和 1899-1900 年,其中 1830-1833 年和 1889-189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20 世纪可能发生过 5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918-1920 年, 1946-1948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1978 年,其中 1918-1920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确定发生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21 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 H1N1 ”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 1729-1733 年, 1781-1782 年和 1899-1900 年之外,其余 13 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775-1776 年 , 1889-1892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799-1803 年, 1857-1858 年, 1977-1978 年 , 200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830-1833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836-1837 年, 1847-1848 , 1946-1948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18-1920 年 。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3 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OR=4.160 ( 95%CI=1.161-14.903 )。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 3 种 ,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而且 OR 值为 4.1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 ,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 , 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 或 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46136 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处于太阳黑子谷年 ——不排除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强烈爆发 杨学祥,杨冬红 新华网华盛顿2010年9月8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他们分析了2007年至2009年间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流感病例数据,发现甲型H1N1流感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并不比季节性流感高【1】。 对于外界质疑世界卫生组织(WHO)可能因跨国药企利益而夸大甲型H1N1流感疫情,生产全球第一只禽流感检测试剂的凯杰公司(QIAGEN)全球CEO Peer Schatz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时做出那样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 Schatz表示,进行批判总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这是2009年4月做出的判断,后来禽流感成为地区性流行病,当时的判断是难免的,不能指责WHO。并且,中国政府在SARS和禽流感后都做出了果断回应,使得疫情有效控制。 此前的8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已经结束,甲型H1N1病毒的传播基本上接近尾声。有海外媒体指责,世界卫生组织的3名专家从生产达菲的药厂收受贿赂,有意制造了甲流病毒的恐慌【2】。 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在2006年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较弱)、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较弱)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 2000年世界已经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和中国强沙尘暴年,2007年或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08年1月中国发生了严重低温冻害,2008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实际上,2009年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具备流感大流行的6个气候特征中的5个,严峻的形势符合国家内外专家的宏观估计和历史规律。 我们在2003-2006年三年期间,预测2006年(已发生),2008年、2011年、2018年为厄尔尼诺年,2007年(已发生)、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为拉尼娜年,2007年、2011年、2018年为太阳黑子极值年,2008年、2011年、2018年可能为流感爆发年 。 新华网华盛顿2009年4月5日电 美国航天局报告说,太阳近期“平静”得很,太阳黑子活动很可能已经达到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最低谷。美国航天局监测显示,在今年头3个月的90天里,有78天没有观测到任何太阳黑子活动,无黑子天数比例为87%。而在2008 年全年的366天中,无黑子天数是26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3%。要想找到太阳更“平静”的年份,得追溯到近一个世纪之前的1913年,那一年的无黑子天数为311天。美国航天局太阳活动预报专家戴维?哈撒韦说,“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见到的最安静的太阳”。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太阳物理学家迪安?佩内尔也认为,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非常深的太阳极小期”。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5日消息,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太阳风暴是指太阳黑子活动高峰阶段的剧烈爆发活动,通常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太阳风暴的活跃期。美国科学家日前警告说,2012年地球将会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科学家警告认为,2012年的强太阳风暴将给地球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它的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发出警告的专家看来,太阳风暴给地球的影响可能是“多米诺骨牌式的”。试想,当电网变得脆弱和不稳定,与供电息息相关的行业也将成为受害者:制冷设备停转,冷库里大量的食物和药品失去储藏条件而变质;水泵突然停止运转,社区的居民饮水成为难题。此外,由于卫星信号中断,GPS定位系统也会因此成为废物。事实上早在1859年就发生过类似事件,当时的太阳爆发竟然导致电报线烧毁。当然,现在地球上布满了有线和无线设施,但这些设施都难以经受太阳风暴袭击的考验。科学家们预计,当出现剧烈的强太阳风暴时,可能会使人类社会和经济损失惨重,仅第一年的损失就可能达到1万亿至2万亿美元,而恢复重建则至少需要4到10年。面对可能产生的严重灾难,美国乃至整个人类并未就应对下一轮太阳风暴做好足够充分的准备 。   前人最早的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与太阳活动峰年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889年为6.3;1890 年为7.1),1900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900年为9.5,1901年为2.7),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1917年为103.9;1918年为80.6;1919年为63.6),1957-1958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57年为190.2;1958年为184.8),1968-1969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68年为105.9;1969年为105.5),1977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1976年为12.6;1977年为27.5)。太阳活动高值可促发病毒突变,低值有利于病毒大量繁殖。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1918-1919年、1957-1958年和1968-1969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1900年和1977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 2009年为太阳黑子谷年,流感暴发强度远小于预期;2012-2013年预测为太阳黑子峰年,流感暴发强度可能在2012-2013年增强,人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现在批评世卫组织还为时过早,如不做好预防准备,可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美国传染病动态研究及政策(RAPIDD)计划的流感专家Lone Simonsen警告说,我们正处在2至5年的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继续保持警觉。甲型H1N1流感病毒要想引起新的感染波,也只有当它的病毒基因发生变异后才有可能。 应该强调指出,流感爆发具有6大气候特征,其中,太阳黑子谷年中流感强度较弱,峰年流感强度较强。本周期流感爆发在2009年太阳黑子谷年发生,强度较弱,不排除在2012-2013年太阳黑子峰年变强的可能性。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10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亚周期爆发;在2009-2029年周期中,已经发生了2009-2010年一次亚周期爆发。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9、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 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较弱,紫外线减少有利于旧病毒的大量繁殖,旧病毒引发的流感强度也较弱;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较强,较强的紫外线可杀死大量旧病毒,但可引发病毒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毒性更强的新病毒,导致强度更强的流感爆发 。这是2009年流感爆发强度弱的原因。 最近,2013年预计为太阳黑子峰年,又是2至5年流感大流行期间,必须做好预防甲型流感病毒发生突变的准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62808 中国新疫苗可应对禽流感疫情 ​ 目前,国际社会对H5N1会否卷土重来仍存争论。其中,世界粮农组织首席兽医官Juan Lubroth指出:“根据2004年到2008年的观察, H5N1流感病毒在逐渐减弱过程中,同时出现了新的分支病毒,这预示着H5N1流感有可能在今年秋冬突然爆发。” 但世界卫生组织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为,变异是禽流感病毒固有的进化特性,新发现H5N1病毒的变异尚不足以显著增加其对公共卫生的威胁。美国《科学》杂志则在《新闻与分析》栏目发表评论文章,认为中国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实验室研究员陈化兰及其团队研制出的新型疫苗可能消除对H5N1的预警,进而平息这场H5N1会否卷土重来之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529.shtm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惕2013年前后太阳黑子活动引发新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1-6-10 08:40
美国宇航局观测到五年来最猛烈太阳辐射大爆发 ​ 北京时间6月9日消息,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观测到5年来最猛烈的太阳辐射大爆发,抵达地球后可引发中度地磁暴,影响卫星通讯和地球上的电力供应。根据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的观测,除了一次小型辐射风暴外,此次太阳爆发还伴随一次耀斑以及一次日冕物质喷发。 美国国家气象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项目协调人比尔·穆塔夫表示:“这一次的大爆发非常具有戏剧性。”他指出中型太阳耀斑在6日美国东部时间凌晨1点41分(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凌晨5点41分)达到峰值。“我们最初观测到的耀斑规模并不大,在随后出现的喷发过程中,我们观测到高能粒子辐射以及大规模日冕物质喷发。你能观察到从太阳表面喷出的所有物质,景象非常壮观。” 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2010年发射升空,拍摄了此次太阳爆发的高清晰照片和录像。根据观测,此次太阳爆发在视觉上蔚为壮观,由于并非正对地球,对地球的影响可能非常小。宇航局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上升的粒子形成巨大的蘑菇云,而后落回太阳表面,似乎覆盖了近一半的太阳表面。” 穆塔夫指出,空间天气分析人员正密切关注此次太阳爆发,以确定是否导致太阳与地球之间发生磁场碰撞。日地距离在大约1.5亿公里左右。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的部分工作是进行监视同时确定此次太阳爆发的物质是否飞向地球,因为喷射的物质基本上都是气体并且带有磁场。在一两天时间内,我们将看到太阳喷射的一些物质对地球产生影响,形成地磁暴。我们并不认为这将是一次非常剧烈的地磁暴,但强度还是可以达到中等水平。” 空间天气预报中心表示,此次太阳爆发将在8日引发小型到中型地磁暴,大约从格林威治标准时间的18点开始。任何地磁暴活动都将在24小时内结束。国家气象局说:“太阳辐射风暴中存在大量高能质子,这种类型的活动自2006年12月以来还是第一次观测到。” 共有12颗卫星和飞船监视日光层,宇航局月球勘测轨道器携带的仪器能够对辐射进行测量并分析所能产生的影响。辐射影响宇宙射线望远镜(CRaTER)项目首席研究员哈尔兰·斯潘塞表示:“CRaTER任务启动两年来,这是所观测到的最重要的事件。这是令人兴奋的时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规划此项任务时,我们最初认为应该在太阳活动峰发射,因为剧烈的太阳粒子活动通常在这个时期出现。实际上,我们在太阳活动极小期发射,太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苏醒。这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时刻,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太阳正重回活跃状态。” 太阳爆发导致的地磁暴将影响地球上的一些电网,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的卫星以及其他设备,同时还将导致飞越极地地区上空的航班被迫改变航线。他说:“通常情况下并不会造成大的破坏,威胁在可控范围之内。如果乘客机从美国飞往亚洲,飞越北极时,你会发现十几架航班。每天都是这个样子。发生大规模辐射风暴时,一些航空公司会出于安全考虑让航班改变航线,远离极地地区,确保与航班保持通讯畅通。运营卫星的公司也会密切关注,因为地磁暴会以各种方式干扰卫星以及接收信号的接收器。”宇航局表示,在8日晚上和9日,极地地区还可能观察到北极光和南极光。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6/248196.shtm 中科院专家:太阳爆发近年最强太阳黑子活动 2011年06月09日 09:04 中新社 南京6月8日电 (记者 朱晓颖) 针对有关“数年来最强太阳风暴冲击地球”的消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季海生8日向记者确认:“7日下午两点多,我们监测到太阳爆发的M2.5级耀斑,这是近四五年最强的一次太阳黑子活动”,“(太阳风暴)抵达地球后,现在已产生了较强的地球物理效应,对空间产生了一定影响”。 根据规律,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平均是11年,本次太阳活动高峰期已“姗姗来迟”。今年,太阳“暖身”进入第24个活动周期后,曾在2月首次爆发X级别(最高级别)耀斑,3月曾发生“两日连发九耀斑”事件。 季海生解释说,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是最常见的太阳活动现象。日冕物质抛射的级别分为A、B、C、M、X五个级别,其中A为最小级别,X为最大级别。“这次爆发的M级耀斑是中上等级别,这种级别的耀斑在太阳活动高峰期比较常见,公众不必恐慌。” 据介绍,7日耀斑爆发时,太阳表面喷出数十亿吨粒子流等物质,形成巨大的“蘑菇云”,几乎覆盖了太阳表面的一半。这股太阳风暴8日抵达地球。 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最新发布消息称,M2.5级耀斑发生后,太阳风速度从420公里/秒上升至480公里/秒左右,地磁活动出现3小时活跃现象,但电离层天气没有出现大的扰动。 季海生表示,目前太阳活动状态仍处于“上升期”,未来几年,耀斑爆发会越来越频繁。他预计,太阳活动将在2012年、2013年达到顶峰。(完) 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609/4127928.shtml 流感大流行起源学说 对于流感病毒的传播路径以及流感病毒不断变异的原因,科学家们依据观察资料提出许多学说,诸如飞禽传播学说、太阳黑子周围学说、寒潮诱发学说等等,饶有兴趣。 飞禽传播学说认为传染源是飞禽,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了一条有趣的规律,每当流感在人群中发生大流行之前,流感病毒总是先在飞禽之中广泛传播。由于气候变化和寻找食物等原因,飞禽需要进行季节性的迁飞,这时它们便成为造成人类流感流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实验表明,飞禽对流感十分敏感,它们比人类察觉流感大流行的时间往往提早一个星期左右,无怪乎也有人称这些飞禽为流感的“预报者”,起到帮助人们提早掌握流感动态,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的作用。目前,一些国家正在进行飞禽的流感病毒分离研究,争取尽早提供新疫苗,以控制流感的大流行。 太阳黑子周围学说认为流感的流行和太阳黑子活动因素有关。近几年来,国内外一些医学专家认为,流感病毒的不断变异(这种变异产生的新亚型使人反复 感冒 )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他们分析了19世纪以来的10次全球性流感的发生时间,发现有9次是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峰年间。尤其是本世纪5次大流行,都与太阳黑子的大量出现和耀斑爆发的高峰期相吻合。专家们认为,太阳内部的剧烈活动是太阳热核反应增强的表现,这时向地球释放的能量骤增。太阳辐射的高能带电粒子、紫外线和X射线等,对容易变异的流感病毒来说,无疑是一种物理性诱变因素。据天文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每隔11~12年为一周期,如联系流感流行,值得研究。又有流行病学家指出,差不多每隔19年就会有一种新型流感出现,威胁着全人类的现象,对此现象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寒潮诱发学说指出流感的流行是由于寒潮所诱发。流感的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发,其原因,一方面是寒潮袭击后,日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气温相差较大,甚至可相差10℃以上。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往往不能适应气候的突然变化,因而突然着凉,诱发流感。另一方面,冬春季节气候干燥,鼻黏膜与口鼻腔的局部温度可降至32℃。这样的温度很适合流感病毒的复制繁殖。与此同时,由于鼻咽部血管收缩,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更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学说指出在突如其来的寒潮时期,应加强预防才是。 此外,还有天外来源说,认为陨石将流感病毒带到地球上,也有人提出地理环境说等,都尚无定论,至于为什么最近几次新亚型都首发于我国(1957年2月,由甲2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亚洲流感”首发于贵州西部;1968年7月甲3型香港流感始发于香港;1977年5月甲1型病毒流感始发于我国北方)那就更难以确切解释而值得研究了。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 的方法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 年以来发生的 16 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4.160 ( 95%CI= 1.161-14.903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2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 310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700-2009 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 Yeung, J. W. K1 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 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 1700 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 18 世纪可能共发生过 4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729-1733 年, 1775-1776 年, 1781-1782 年和 1799-1803 年;其中 1729-1733 年和 1781-178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19 世纪可能发生过 6 次大流行,分别是 1830-1833 年, 1836-1837 年, 1847-1848 年, 1857-1858 年, 1889-1892 年和 1899-1900 年,其中 1830-1833 年和 1889-189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20 世纪可能发生过 5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918-1920 年, 1946-1948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1978 年,其中 1918-1920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确定发生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21 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 H1N1 ”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 1729-1733 年, 1781-1782 年和 1899-1900 年之外,其余 13 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775-1776 年 , 1889-1892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799-1803 年, 1857-1858 年, 1977-1978 年 , 200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830-1833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836-1837 年, 1847-1848 , 1946-1948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18-1920 年 。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3 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OR=4.160 ( 95%CI=1.161-14.903 )。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 3 种 ,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而且 OR 值为 4.1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 ,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 , 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 或 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46136 新加坡:研究发现H1N1病毒对达菲产生抗药性新变种 发表时间: 2011年6月12日12点43分 来源: 联合早报 本地研究团队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出现对达菲(Tamiflu)产生抗药性的新变种,但研究员表示,这个新变种暂时不会构成问题,达菲仍可有效对抗甲型流感。   新科研生物资讯研究院(Bioinformatics Institue, 简称BII)的研究小组,是在去年12月首次在取自本地的病毒样本中发现这个新变种,至今80个样本中共有十个出现这个新变种,北澳大利亚的28个样本则有9个出现这个新变种。   研究人员发现,神经氨酸酶基因的突变,使这个新变种对达菲以及瑞乐砂(Relenza)产生了轻微的耐药性。   新科研生物资讯研究院传染性疾病项目主任茂勒斯托(Sebastian Maurer-Stroh)说,病毒进化并产生突变是正常的,但能够影响药物敏感性的新突变确属罕见。   茂勒斯托指出,这种新病变仍属罕见,对达菲药效的影响也不大,若它单独产生,仍可利用达菲和瑞乐砂成功治疗。   可是,新发现的基因突变若与常见的抗达菲突变同时产生,将加强病毒原体对达菲的耐药性,显着降低达菲的药效。但两种突变的并发对瑞乐砂的药效并没有影响。   研究团队至今只在澳大利亚柏斯发现一起两种突变同时产生的案例。研究员在刊登于欧洲监控网络(Eurosurveillance)的报告中透露,尽管接受了达菲治疗,病人还是在病发约两个星期后因多个器官衰竭去世。本地至今则没有发现类似案例。   茂勒斯托表示,新的变种病毒没有即时危险,公开这个结果是希望其他化验室监察现有病毒样本,留意新变种是否已散播到其他地区。   茂勒斯托指出,欧美国家都有一个明显的流感高峰期,而新加坡所处的热带地区则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年中和年底,但全年都有流行性感冒,因此病毒变种容易在这个地区混合。   茂勒斯托说:“新变种病毒经常会在这里出现,所以紧密的监察非常重要。新加坡在这方面就相当严格。”   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爆发时,由茂勒斯托带领的新科研生物资讯研究院团队,是世界上首个使用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管理甲流病毒的科研团队,新发现的变种病毒也是利用这些科技进行分析。   茂勒斯托表示,了解突变如何影响药效才可能有效地对症下药。   团队也研发出一个称作FluSurver的监察工具,协助各国的卫生部门迅速分析流感病毒的新突变。茂勒斯托希望FluSurver能够加强全球流感监察网络,更有效和快速地管理流感病毒。 http://www.flu.org.cn/scn/news-16586.html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警惕2013年前后的新发流感大流行
qujiangwen 2011-5-20 12:28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笔者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流感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1-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评论说实际上为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分别处于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和谷值年附近,经历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之后,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出现另一场大流行是很可能的,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科学统计和推理, 笔者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年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甚至多种 新发传染病 ,新的流感大流行出现可能性更大,需要加强监测预警以及应急准备工作。 太阳风暴2013年或达高峰 将严重影响全球通讯 太阳风暴发生时向地球释放的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副局长凯瑟琳·苏利文(Kathryn Sullivan)日前透露,2013年地球可能遭遇强烈的太阳风暴,届时全球可能陷入大停电,网络电子通讯将全部无法使用。 苏利文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她于1984年10月5日参加了“挑战者”号的飞行。在5月17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上,苏利文表示:“太阳风暴不是一个疑问,它是一个切实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确定什么时候会发生强烈的太阳风暴。” 事实上,苏利文并不是唯一警告太阳风暴可能产生极严重影响的专家。今年2月,多名天文学家都警告称,在太阳风暴面前,人类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要脆弱,地球必须做好准备,应对一场全球性的“卡特里娜飓风”。 据悉,如果超级太阳风暴发生,受到向地球释放的大量放射线和带电粒子的影响,人造卫星将被损坏,卫星通讯中断,同时引发地面航班停飞和大范围地区断电,全球数十亿人正在使用的手机网络系统也会受到严重干扰。如果太阳风暴威力极其巨大,它甚至能够切断电力供给数周或者数月时间。 天文专家指出,太阳黑子活动以每11年为一个周期,而太阳目前正在进入活跃期,预计2013年将达高峰,发生超级太阳风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地球曾在1859年经历强大的太阳风暴袭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记载的超级太阳风暴。另外,1972年的剧烈太阳风暴切断了长途电话通讯,造成通讯困难。上次大规模太阳风暴发生在2001年,人造卫星受到严重影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461.shtm 题注: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笔者通过统计学以及描述性 分析, 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确实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并初步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太阳黑子不仅会影响全球通讯,而且会引发流感大流行等新发病毒传染病,我们需要对新的流感大流行以及新发病毒传染病提高警惕! 太阳黑子活动对流感大流行发生的影响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 的方法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 年以来发生的 16 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4.160 ( 95%CI= 1.161-14.903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2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 310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700-2009 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 Yeung, J. W. K1 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 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 1700 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 18 世纪可能共发生过 4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729-1733 年, 1775-1776 年, 1781-1782 年和 1799-1803 年;其中 1729-1733 年和 1781-178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19 世纪可能发生过 6 次大流行,分别是 1830-1833 年, 1836-1837 年, 1847-1848 年, 1857-1858 年, 1889-1892 年和 1899-1900 年,其中 1830-1833 年和 1889-189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20 世纪可能发生过 5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918-1920 年, 1946-1948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1978 年,其中 1918-1920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确定发生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21 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 H1N1 ”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 1729-1733 年, 1781-1782 年和 1899-1900 年之外,其余 13 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775-1776 年 , 1889-1892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799-1803 年, 1857-1858 年, 1977-1978 年 , 200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830-1833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836-1837 年, 1847-1848 , 1946-1948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18-1920 年 。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3 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OR=4.160 ( 95%CI=1.161-14.903 )。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 3 种 ,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而且 OR 值为 4.1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 ,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 , 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 或 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参考文献及全文参阅 附件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13-215 以及 太阳黑子活动引发流感大流行,2013年左右或面临新的威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9903do=blogid=434861 太阳表面黑子逐渐增多进入活跃期(图 )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0日 07:45 新浪科技    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观测卫星2011年3月19日捕捉到这次太阳爆发场面,一个日珥发生摇摆,在喷射到太空的过程中显然发生扭曲。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0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太阳度过3年的相对平静期后,现在终于慢慢苏醒过来。它表面的太阳黑子(太阳表面具有强磁场的温度更低区)逐渐增多,并在最近几个月产生几次很强的太阳耀斑,其中包括2月14日的太阳爆发,那是过去4年多来最强的一次太阳耀斑。研究人员表示,所有迹象表明太阳已经从休眠状态苏醒过来。   华盛顿美国宇航局总部太阳物理研究所主任理查德·费舍尔在一项声明中说:“最终我们看到太阳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太阳的)漫长等待已经结束。2008年,太阳进入近1个世纪以来的最小活跃状态。太阳黑子几乎完全消失,耀斑数量也大幅减少,这颗恒星进入平静期。太阳进入不活跃状态并非什么新鲜事。这种情况每11年就会出现一次,这是太阳的自然活动周期的一部分。但是这次太阳活动极小年比通常持续的时间更长一些,甚至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种状态是不是会一直持续下去。费舍尔说:“这次太阳平静期持续了3年多。”   不过现在这种等待显然已经结束。研究人员表示,今年太阳发生几次强耀斑,表面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地球轨道卫星已经发现两次所谓的X级耀斑,这是最强的一种太阳耀斑,其中一次发生在情人节,另一次发生在3月9日。3月7日发生的另一次太阳耀斑,导致10亿吨带电粒子云以每小时500万英里(800万公里/时)的速度飞离太阳表面。这种喷射物又称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它并未径直冲向地球,但却对地球磁场产生很大影响。   3月10日出现的超动力北极光(supercharged the aurora borealis)在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上空形成美丽壮观的光影展。华盛顿海军实验室的安吉洛斯·沃尔利达思说:“这是近6年来速度最快的一次日冕物质抛射。它让我想起1997年11月出现的一系列类似情况,那是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也是最近一次太阳爆发。对我来说,今年年初的经历表明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已经拉开帷幕。”   分析服务有限公司的空间天气分析师罗恩·特纳说,这一刻的缓慢连锁反应并不只是“心急锅不开,从历史上来看,这次确实非常缓慢”。自从18世纪中期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太阳活动情况以来,出现24个太阳周期。在《空间天气》杂志(Space Weather Journal)里,特纳通过计算太阳黑子的数量,确定从开始记录至今,只有4次太阳周期开始的比这次更缓慢。   特纳说:“其中三次发生在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这是19世纪初太阳活动非常低的一段时间。第四次也是第一个太阳活动周期,发生在1755年,相对而言,这次太阳周期也很缓慢。”专家预测,最新的太阳活动周期将在大约2013年达到峰值。因此地球上的人也许不久就能看到更强的太阳暴,这意味着会出现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极光和一些人们不想看到的副作用,例如太阳暴会干扰人造卫星和输电网,对飞船上的宇航员构成威胁。(秋凌) http://tech.sina.com.cn/d/2011-04-20/07455426978.shtml
个人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1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阳黑子活动引发流感大流行,2013年左右或面临新的威胁
热度 3 qujiangwen 2011-4-19 10:09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后,全球对流感的关注明显减弱,媒体几乎不报道关于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情况,禽流感正在淡出普通民众的视线,这种关注的减少会导致民众对流感大流行这种公共卫生威胁毫无防备,但是目前专家对流感的认识远远不足,起源也搞不清楚,自然谈不上预测与预警。然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简报表明,禽流感时刻在发生,时刻在威胁我们。我们需要持续关注H5N1禽流感变异,警惕新发流感大流行,提高民众认知程度!太阳黑子对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对未来的预测预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得到专家的认可。然而得不到认可不代表这种观念不正确,需要继续验证,以实践和事实说话。甲型流感病毒时刻在进化,需要公众和专家持续关注其发生发展!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争论之中,笔者通过统计学以及描述性 分析, 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确实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并初步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关系的探讨 【摘要】 探讨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关系 , 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原因和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以及 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 的方法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分析。 1700-2009 年以来发生的 16 次流感大流行或者可能的流感大流行中,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 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其他年份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75 , P 0.05 )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结果 表明, OR=4.160 ( 95%CI= 1.161-14.903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太阳黑子;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nspot activity and influenza pandemic QU Jiang-wen1, NIE Shao-fa2, 1 Tianji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ianjin, 300011, China 2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 430030, China.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3):213-215 参见附件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大流行的发生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 , 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极易演变成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国际关注疾病。自 1932 年首次分离出流感病毒以来,流感病毒不断引起各种规模的流行。全球范围内大流行一般每隔 10 ~ 50 年就会发生 1 次,但流感大流行的准确预测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20 世纪发生的几次流感大流行 (1946-1947,1957,1968) 基本都间隔在 11 年左右 , 这与太阳黑子平均 11 年的活动周期基本吻合。 为了探讨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流感大流行发生之间的关系,笔者利用近 310 年的太阳黑子活动数据与历次流感大流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源提供科学的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700-2009 年发生的历次流感大流行记录以及太阳黑子活动数据。太阳黑子年历史数据来自比利时太阳影响数据分析处理中心 . 流感大流行的历史资料来自 Yeung, J. W. K1 根据不同综述者总结的流感大流行的编年史。 2 方法 对 1700-2009 年的太阳黑子与流感大流行的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3 和 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1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关系 Yeung, J. W. K1 总结了不同综述者自 1700 年以来流感大流行的情况。其中, 18 世纪可能共发生过 4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729-1733 年, 1775-1776 年, 1781-1782 年和 1799-1803 年;其中 1729-1733 年和 1781-178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19 世纪可能发生过 6 次大流行,分别是 1830-1833 年, 1836-1837 年, 1847-1848 年, 1857-1858 年, 1889-1892 年和 1899-1900 年,其中 1830-1833 年和 1889-1892 年确定发生过 2 次流感大流行; 20 世纪可能发生过 5 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 1918-1920 年, 1946-1948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1978 年,其中 1918-1920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确定发生过 3 次流感大流行。 21 世纪已经发生一次流感大流行,即 200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在墨西哥首发的“甲型 H1N1 ” 流感大流行。根据历史记载,除了 1729-1733 年, 1781-1782 年和 1899-1900 年之外,其余 13 次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代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其中,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的为 1775-1776 年 , 1889-1892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谷值年次年的为 1799-1803 年, 1857-1858 年, 1977-1978 年 , 200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的为 1830-1833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值年前一年的为 1836-1837 年, 1847-1848 , 1946-1948 年;发生于太阳黑子峰年次年的为 1918-1920 年 。 2 流感大流行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统计学关系 流感大流行和可能的流感大流行的起始年有 13 次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3 次发生在其他年份。将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作为流感大流行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75 , P 0.05 )(表 1 ); OR=4.160 ( 95%CI=1.161-14.903 )(表 2 )。 表 1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的卡方检验 Table 1 The chi-square test about extremum +/- one year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流感大流行 非流感大流行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13 157 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3 137 合计 16 294 表 2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与流感大流行的 Logistic 回归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bout extremum +/- one year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因素 β S.E. χ 2 P 值 OR 值 95%CI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 1.426 0.651 4.754 0.029 4.160 1.161-14.903 讨 论 目前认为关于导致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理论有 3 种 , 一是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配导致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产生;二是禽流感病毒直接突变最后导致流感大流行;三是消失很久的旧的流感病毒重新在人群中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通过抗原漂移或者抗原转换获得基因变化的能力,其中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来源于病毒基因片段之间的重组,抗原变异大,形成新的亚型或新的毒株,可导致大流行,是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流感大流行的发生率( 7.65% )高于非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各一年的发生率( 2.14% ),而且 OR 值为 4.160 ,提示太阳黑子极值年或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太阳黑子数与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太阳黑子峰年前后,太阳活动到达高峰 , 耀斑出现的次数最多 , 耀斑辐射出的大量的紫外线、 强 X 射线,以及宇宙线和非高能粒子 。当太阳处于活跃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的磁场就会变强,从而阻止来自太阳系外的 宇宙射线 ,使到达到地球的 宇宙射线 大大减少;但是当太阳处于低谷期的时候,太阳周边磁场则会变弱,辐射到地球上的宇宙射线 的密度就会达到最大 。目前的研究表明,人类中引起大流行的新型流感病毒是由于作为基因重组事件的结果从某种动物或者禽类获得了一段基因,自 1918 年以来的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基本都是由人、禽或者猪的基因经过重组而成 。基因重组机制也因此被认为是导致流感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是基因重组的重要机制,实验室采用紫外线以及伽马射线等辐射分别使流感病毒实现了多重感染再复活以及交叉感染再复活 ,同时也初步证明了流感大流行的发生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有关。另外 , 有证据显示 , 太阳的活动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 引发 飓风 、暴雨和严寒等严重气候异常 , 并最终会影响到生态系统 。某些作为病毒重要储存宿主的鸟类的迁移方式受到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会延迟抵达迁徙地 。这种延迟可能是出发的延迟或者是途中迁徙时间的延迟或者两种情况均有 , 途中的迁徙时间增加可能会导致当地鸟类数量的急剧增加,而高密度的鸟类可能会因为竞争有限的食物来源而增加迁徙鸟类与其他野生或者家养禽类的接触 , 进而增加这些禽类体内存在任何一种流感病毒之间重组的机会。在候鸟迁徙路线上的生活水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鸟类携带病毒的污染,从而传播給包括猪在内的其它动物。某种甲型流感病毒很可能通过适应性突变获得与人类宿主细胞相结合的能力,在太阳黑子以及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进一步进化,通过与其他流感病毒的相互重组获得了有效的人际间传播能力,并最终引发流感大流行。 本次研究表明 ,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变化 , 与流感大流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太阳黑子极值年 或 前、后一年是流感大流行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用太阳黑子的活动并不能完全阐明流感大流行的起因,尚需对导致流感大流行的其他因素从多学科、多途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达到掌握流感大流行的内在规律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Yeung, J.W.K. A hypothesis: Sunspot cycles may detect pandemic influenza A in 1700-2000 A.D. Med Hypotheses . 2006,67,1016-1022 2. 舒跃龙 .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 2006, 20(2):1 3. Hsieh YC, et al. Influenza Pandemic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Formos Med Assoc.2006.105:1-6 4. Hathaway DH, Wilson RM. What the sunspot record tells us about space climate . Solar Phys, 2004.224:5–19 5. D. O’Sullivan. Exposure to galactic cosmic radiation and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 R adiat P rot D osim . 2007; 125 (1–4) : pp407–411 6. Cox NJ, Subbarao K. Global epidemiology of influenza: Past and present . Annu Rev Med . 2000 , 51: 407–421. 7. Taubenberger JK, Reid AH, Lourens R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1918 influenza virus polymerase genes . Nature. 2005 , 437: 889–93. 8. Schafer JR, Kawaoka Y, Bean WJ. et al. Origin of the pandemic 1957 H2 influenza A viru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its possible progenitors in the avian reservoir . Virology . 1993; 194:781–788 9. Webster RG, Bean WJ, Gorman OT , et al.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influenza A viruses . Microbiol Rev . 1992; 56:152–179 10. Schafer JR, Kawaoka Y, Bean WJ, etc. Origin of the pandemic 1957 H2 influenza A virus and the persistence of its possible progenitors in the avian reservoir . Virology.1993;194:781–788 11. Scholtissek C, Rohde W, Von Hoyningen V, et al. On the origin of the human influenza virus subtypes H2N2 and H3N2 .Virology 1978b , 87:13–20 12. Cohen J. Swine flu outbreak. Flu researchers train sights on novel tricks of novel H1N1 . Science. 2009 , 324(5929):870-871 13. Henle W , Liu O. Studies on hostvirus interactions in the chick embryo influenza system. VI. Evidence for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of inactivated virus . Exptl. Med. 1951, 94, 305-322 14.Kilbourne ED. The influence of cortisone on experimental viral infection. IV. Negation of interference as the mechanism by which cortisone induces increased virus yields . Exptl. Med. 1957, 106, 863-881 15. Barry RD. The multiplication of influenza virus. II.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of ultraviolet irradiated virus . Virology. 1961, 14,398-405 16.Gilker JC , Pavilanis V , Ghys R. Multiplicity Reactivation in Gamma Irradiated Influenza Viruses . Nature . 1967, 214, 1235 -1237 17. Appleby JC. The isol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modified strain of neurotropic influenza A virus . Brit. Exptl. Pathol. 1952, 33, 280-287 18. Barson S , Jensen KE. Evidence for ge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non-infectious and infectious influenza A viruses . Exptl. Med. 1955, 102, 677-698 19. Gotleib T , Hirst GK. The experimental production of combination forms of virus. VI. Reactivation of influenza viruses after inactivation by ultraviolet light . Virology. 1956, 2, 235-248 20. Simpson RW , Hirst GK. Genetic recombination among influenza viruses. I. Cross reactivation of plaque-forming capacity as a method for selecting recombinants from the progeny of crosses between influenza A strains . Virology. 1961, 15 : 436-451 21 Hoyt DV, Schatten KH. The role of the sun in climate change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2 Jefferies RL, Drent RH. Arctic geese, migratory conne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change: calling 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to order . Ardea. 2006, 94:537-554 23 Abraham KF, Jefferies RL, Alisauskas RT. The dynamics of landscape change and snow geese in mid-continent North America . Global Change Biol. 2005, 11: 841-855 历史上有关的太阳黑子活动和流感大流行的起源和争论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暴发 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暴发有关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费雷德霍伊尔先生在同行中常发表一些非正统的理论,并依此推断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暴发有关。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费雷德·霍伊尔先生在同行中常发表一些非正统的理论,并依此推断太阳黑子活动与流感暴发有关。最近英国科学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和韦斯大学数学学院的查安德雷·威克拉姆辛博士的文章,他们对太阳黑子活跃时期和全世界暴发流惑流行的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太阳黑子最活跃时期和出现流感大约每11年为一周期,至少从1761年起周期通常相合。他们并注意到太阳本身可出现周期性的活动高峥。他们认为,由于在太阳黑子活跌期产生强烈的紫外光以及电荷,改变在地球大气圈外层凛浮着的流感病毒分子,并传到地球表层引起流感流行。 这两位科学家也是提出生命的起源是贯穿整个字宙空间,并且地球上的生命体本身来自地球大气圈外的倡导者。虽然一些人认为弗朗西丝·克里克在阐明D的螺旋状结构即生命的遗传密码基本分子上赢得了诺贝尔奖金,但几乎很少科学家能接受他这种生物发生学说。 http://www.jiankangw.org/changjianjibing/433.html Flu Time: When the Sunspots Are Jumping? By MALCOLM W. BROWNE Published: January 25, 1990 Sir Fred Hoyle, a British astrophysicist whose unorthodox theories frequently raise the hackles of scientific colleagues, has concluded that sunspots may cause flu outbreaks. In a letter being published in today's issue of the British scientific journal Nature, Sir Fred and his collaborator, Dr. N. Chandra Wickramasinghe, both of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School of Mathematics, present what they regard as statistical evidence of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nspots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 global or countrywide outbreaks of the disease . Periods of maximum sunspot activity and influenza pandemics both appear to occur in cycles of approximately 11 years, they say, and since at least 1761, these cycles have often coincided. The sun is currently at or near its periodic peak of activity, they note, and ''it is tempting to connect the recent flu epidemic in Britain with a maximum or imminent maximum of solar activity.'' Sir Fred and Dr. Wickramasinghe theorize that electrically charged influenza virus molecules floating through extraterrestrial space might be driven into the earth's atmosphere by the intense solar wind created during peak sunspot activity. Another Sunspot Theory The two scientists are also proponents of the theory that suggests that the precursors of life are carried throughout the universe as spores and that terrestrial life itself has extraterrestrial origins. Very few scientists accept this panspermia idea, although one believer, Dr. Francis Crick , won a Nobel prize for his role in elucidating the helical structure of DNA, the molecular basis of life's genetic code. Through the ages, sunspot activity has been blamed for outbreaks of plague in India, the changing length of skirt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number of Republicans elec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and many other trends. A few meteorologists have suggested a possible link between sunspots and fluctuations in climate, although the theory is hotly contested. Dr. Joseph Hirman, manager of solar forecasting at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solar observatory at Boulder, Colo., said, '' Even stockbrokers call us to ask how sunspots may affect the market. '' Dr. Hirman said he had read the Hoyle-Wickramasinghe letter and was ''surprised'' that they would suggest a correlation between disease and sunspots. 'You can correlate anything with anything you like,'' he said, ''but sooner or later, the correlation will disappear.'' 流感与太阳风暴有关? 新华社 2001.03.06 加拿大科学家最近发现如果太阳黑子增加并将过多的巨大能量送往地球,流感很可能将在全世界爆发。   据加拿大《全国邮报》2日报道,加拿大全国研究委员会太阳物理学家肯·塔平等人将1729年以来的重大流感周期和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进行了对比,发现流感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之间有很大的联系。他们发现在1729、1830、1918、1957、1968和1977年世界上都发生了大范围的流感,而这些年,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达到高峰,太阳对地球的射线增强。肯.塔平说,地球上的环境变化与太阳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当太阳表面出现大量黑子时,太阳会释放出被抑制的巨大能量,相当于几百万个氢弹爆炸时释放出来的能量,并将大量放射线和热气体送往地球,同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也大量增加。 但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流感和太阳风暴有关。 http://www.jiningepb.gov.cn/jkdetails.asp?f_id=114 2013年为太阳黑子峰值年, 根据太阳黑子激发流感大流行的理论,目前全球有可能正处于2012-2014年左右的的新流感大流行的酝酿期, 这场新的大流行的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在致病率和致死率方面很强,会引发全球大灾难,并且有可能不亚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这种病毒可能是H2N2,或者是甲型H1N1基因重组后的变异体。但我更倾向于前者。新流感病毒正在酝酿和孕育中,香港的这项研究只是冰山之一角,如果科学家能够对禽鸟跟中监测,肯定会有类似的发现,因为病毒从来没停止过进化,目前还不具备流感大流行的条件,预计未来2年左右我们将会面临新流感大流行。 另外, 2013年左右确实很可能会发生流感大流行。因为历史上的1729-1733年流感大流行,许多专家说实际上是两次大流行,也就是1729年和1732年两次大流行,但是缺乏病原学证据,加上目前确实处于大流行的间期,新的流感大流行随时会卷土重来。我们推测2013年太阳黑子峰值年前后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新发病毒传染病,需要加强监测预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8日19:47 广西新闻网    香港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猪身上进行基因重组后产生了一种新病毒,可能威胁全球公共卫生。   新华网香港6月18日电(记者张雅诗)香港大学18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猪身上进行基因重组后产生了一种新病毒,可能威胁全球公共卫生,专家呼吁各地有系统地对猪进行监测。   港大当日公布一项研究结果称,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猪身上进行的基因重组产生了一种含有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猪流感病毒基因的全新病毒,证明甲型H1N1流感在猪身上可能会出现不能预测的基因重组。虽然未有迹象显示这种新型病毒会给人类带来即时危机,但全球应针对猪采取有系统的监测措施,以免同类情况持续发生而对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港大微生物学系教授裴伟士表示,只要采取良好的卫生措施和将猪肉彻底煮熟,相信猪肉及其相关产品不会对人类构成流感威胁,因此公众无需害怕食用猪肉。此外,全球动物及卫生部门需要紧密合作,针对猪进行监测,以便尽早发现病毒基因重组的情况,即时评估其影响性。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防护中心总监曾浩辉表示,若基因重组导致一种可以人传人的病毒出现,可能会触发另一场全球流感大流行,该中心将密切关注有关情况。   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如与H1N1病毒杂交 H5N1变种或具人际间传播能力 发表时间:2010年2月26日14点25分 来源:科技日报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称,鸟类禽流感病毒和人类季节性流感病毒的杂交和相互作用有可能产生一种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其传染能力甚至与H1N1病毒无异。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发现,H3N2人类季节性流感病毒基因中的一个片段能将H5N1禽流感病毒转化为一种具有更高致病性的病毒类型。相关研究2月22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通过候鸟和人类活动的传播,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已有442名确诊病例,其中死亡病例已达262例。 负责该研究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称,H5N1病毒本身并不具备人际传播能力,所以在人群中并未发生大流行。但令人担心的是,通过杂交,目前遍及全球的H1N1病毒或许会为这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提供在人际间传播的能力。当这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时,其遗传物质将发生重组,重组后的毒株将兼具两个亲本病毒的特性。 但在此之前,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的杂交病毒的毒性都小于亲本病毒。新研究称,在H5N1病毒和H1N1病毒同时暴露的情况下,两种病毒极有可能杂交产生更具传染性和致病性的新病毒,而且这种新病毒极有可能具备人际传播能力。 新的研究发现,病毒毒性的增加来自于一个被称为PB2的基因片段,它由8个基因组成,是禽流感病毒在人类等哺乳动物身上的宿主基因。在小鼠实验中,研究人员已经检测到了人类版本的PB2基因与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基因的交换行为。 研究人员称,目前应该加强对禽流感病毒和人类季节性流感病毒的监测,以及时发现它们的变种。他们的研究表明,PB2基因片段是病毒毒性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可作为病毒监测的参考。 河冈义裕说,随着H1N1流感病毒的大流行,人们似乎已淡忘了H5N1禽流感病毒,但现实是这种病毒的威胁依然存在。数据表明,在H5病毒和大流行的H1N1病毒间极有可能发生重组,从而产生出一种更具传染性的H5N1病毒。 相关链接: http://sci.ce.cn/swsm/201002/26/t20100226_21016872.shtml 美专家提醒警惕甲型H2N2流感暴发风险  2011年03月11日 15:22:0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3月11日电(记者黄堃)美国研究人员在10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警告说,甲型H1N1流感曾造成全球大流行,与其传播情况相似,甲型H2N2流感也有造成新的大规模疫情的风险,全世界应予以警惕。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疫苗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撰文说,甲型H2N2流感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成过一次大流行,从那以后在人类的传播并不多见,因此现在的大多数人都缺乏对这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研究人员还在美国进行了一个小型调查,结果显示50岁以下的人缺乏相应抗体。   甲型H2N2流感病毒并没有消失,这些年来它一直在某些禽类和猪当中流行。如果这种流感病毒又从动物传回人类,并发生一定变异,那么可能会突然引起大规模疫情。   研究人员指出,这与甲型H1N1流感暴发时的情况很像。造成最近这次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病毒与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高度相似,这种病毒在人群中的活动减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然后又从动物传回人类,感染了很多缺乏抗体的年轻人。在最近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中,老年人明显比年轻人受到的影响小。   研究人员因此呼吁,各国政府应当注意甲型H2N2流感大规模暴发的风险,有必要考虑在疫苗生产和接种等方面提前做一些准备。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这还只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各国应该根据财政和公众意愿等方面情况综合考虑是否采取预防措施。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03/11/c_121177114.htm
个人分类: 我的论文|18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大流行性流感你必须知道的10件事
qujiangwen 2011-2-25 17:06
1. 大流行性流感与禽流感不同。 禽流感指一大组主要影响禽鸟类的不同的流感病毒。这些禽鸟病毒极不容易传染给其它物种,包括猪和人类。绝大多数禽流感病毒不会传给人类。当一种从未在人类中传播的新亚型病毒出现时可发生流感大流行。 因此,H5N1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毒株,因为它最终可能变异为一种在人类中传染的毒株。一旦发生突变,它将不再是一种禽鸟病毒,而将成为一种人类流感病毒。流感大流行是由一种能够使人类致病的新流感病毒所引发。 2. 流感大流行是反复发生的事件。 流感大流行并不常见,但是能够反复发生。上个世纪发生了三次大流行: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年的“亚洲流感”和1968年的“香港流感”。1918年的大流行造成全球大约4000-5000万人死亡。这次罕见的大流行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事件之一。继后的两次流行要轻得多,1957年的死亡人数估计为200万,1968年为100万。 当一种新的流感病毒出现时即发生大流行,它通过咳嗽和打喷嚏像普通流感一样非常容易传播。由于它是一种新病毒,人类的免疫系统不具备预存免疫性。这种情况很可能使感染大流行性流感的人易患比普通流感更为严重的疾病。 3. 世界可能处在另一次流感大流行的边缘。 卫生专家几乎用8年的时间对一种新的极为严重的流感病毒 - H5N1型毒株进行了监测。H5N1型毒株首次于1997年在香港传染给人类,造成18人患病,包括6人死亡。自2003年中期以来,这一病毒造成了在禽类中历史上最大和最严重的暴发。2003年12月在接触病禽的人中确认了感染。 从那时起,4个亚洲国家(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的100多例人类病例得到了实验室确认,这些病人的半数以上已经死亡。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原先很健康的儿童和年轻人中。幸运的是,这一病毒没有轻易地从禽鸟类传播给人类或轻而易举地持续在人类中传播。如果H5N1型病毒发展为向普通流感一样具有传染性,则可能发生大流行。 4. 所有的国家均将受到感染。 一旦一种完全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出现,它势必在全球传播。各国可以通过诸如关闭边界和旅行限制等措施推迟病毒的进入,但是无法加以阻止。上个世纪的大流行在全球传播了6至9个月,即便是当时最多的国际旅行只使用轮船。鉴于当今国际航空旅行的速度和运载量,这一病毒的传播将更加迅速,可能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传播至所有大陆。 5. 将发生广大范围的疾病。 由于大多数人对大流行性病毒不具免疫力,感染和患病率预期将高于普通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当前对下一次大流行的预测估计,大量的世界人口将需要某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很少有国家具备应对突然患病的大量病人所需的人员、设施、设备和病床。 6. 医疗供应品将不足。 所有的国家在大流行之初及其后的数月中均将缺乏大流行期间为减少疾病和死亡的两项最重要的医疗干预措施 - 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供应。疫苗短缺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疫苗被认为是保护人口的第一道防线。按目前的趋势,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整个大流行期间将不能获得疫苗。 7. 将出现大量死亡。 从历史上来看,一次大流行的死亡人数存在着很大差异。死亡率主要取决于下述四个因素:受染人数、病毒的毒性、受染人群的基础特性和脆弱性以及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在大流行病毒出现和开始传播之前无法精确预测死亡率。对死亡数字的所有估计完全是猜测性的。 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一个相对保守的估算 - 低至200万、高至740万人死亡 - 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有用和似乎合理的计划性指标。这一估算的基础是1957年相对轻度的流行。以近似于1918年发生的更强的病毒为基础进行了估算,这一数字更高。然而,1918年的大流行被认为是不寻常的。 8. 经济和社会破坏巨大。 可能出现疾病高发率和工作人员高缺勤率,主要原因是社会和经济受到破坏。过去的大流行在全球的传播曾掀起两次、有时是三次高峰。并不是世界的所有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所有地区在同一时刻均将受到严重感染。社会和经济破坏可能是暂时的,但是在当今密切关联和相互依赖的贸易和商业系统的情况下这种破坏可能会增强。当缺勤率损及诸如能源、运输和通讯等基本服务时,将会产生最严重的社会破坏。 9. 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有所准备。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系列为应对流感大流行威胁的建议的战略行动。这些行动的设计提供了反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复杂性的不同防御阶段。对于当前的大流行预警阶段、大流行病毒的出现阶段、宣布大流行及其随后的国际传播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建议行动。 10. 当大流行威胁增加时世界卫生组织将向全球发布警告。 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卫生部和各种公共卫生组织密切合作以支持各国监测流感病毒株的传播。一个能够查明流感病毒株的流感监测系统对于迅速发现大流行病毒至关重要。 为了促进大流行的防备计划,规定了六个不同的阶段并确定了政府、工业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职责。目前的形势定为第三阶段:对人类的一种新病毒正在引起感染,但是并不容易在人间传播。
个人分类: 科普宣传|1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 20年内全球灾害较频繁
杨学祥 2010-7-21 07:16
图1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历年变化(据丁一汇,2008) 1947-1976年和2000-2030年为拉马德雷冷位相,1977-1999年为拉马德雷暖位相。从图1中可以看到,1955-1984年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的年份频繁出现,在1985-2007年则没有出现,在2008年又开始出现。图1显示,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的年份滞后拉马德雷冷位相8年,而在1985-2007年的22年期间, 长江中下游冬季最大连续冰冻天数超过4天的年份就没有发生,这说明在此期间没有剧烈的冷暖交替的极端事件。2008年1月发生的中国南方罕见冰雪冻灾,符合这一规律。 根据气候、地震和流感暴发的统计数据,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拉马德雷暖位相是气温平稳上升时期,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气温剧烈变动时期(气温变化滞后8年),特别是严重低温冻害频发时期。 第二,拉马德雷冷位相是9级以上特大地震和8.5级以上强震频发时期。 第三,拉马德雷冷位相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爆发时期。 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 20 年内全球灾害较频繁 2010/07/17 6:33:40 PM ●南洋商报 (北京 17 日讯)中国国土资源部的一组数据近日引起广泛关注,今年 1 月至 6 月,中国发生地质灾害 1 万 9522 起,较去年增加 1 万 7658 起,增幅为 947.3% ; 464 人死亡和失踪,较去年增加 297 人,增幅为 177.8% 。 针对中国今年上半年地质灾害频发现象,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表示,这是由于世界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的正常表现,但应该引起重视。 拉马德雷捣乱 杨学祥说:目前这种灾害多发,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差不多,历史上曾经有过。 杨学祥 教授表示,这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关。 美国海洋学家斯蒂文黑尔于 1996 年发现拉马德雷现象,在气象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和暖位相交替出现,中间间隔 30 多年。 拉马德雷处于冷位相时,主要特征是地震频繁发生,把深海冷水翻上来,造成气候变冷、流感暴发,洪涝干旱也频发,低温冻害出现。如 1957 年、 1958 年和 1968 年、 1969 年,世界性流感强烈;而处于暖位相时,气候一直在变暖,没有冷暖剧烈交替的过程。 2014 年或有大地震 1999 年之后,拉马德雷又处于冷位相,全球发生数次大地震和海啸,这都是冷位相时灾害的表现。 杨学祥说,根据世界各地专家预测, 2030 年前都是冷位相时期,因此灾害比较频繁。同时很可能还会发生一些大型的地震、海啸等灾害。地点、时间、震级很难准确预测,只能是宏观预测。 专家也预测, 2014 年、 2018 年左右,可能会发生大地震或海啸。 http://www.nanyang.com/Newscenter/articledetail.asp?type=NID=167462sID=7cID=11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与肺炎:历史不会重演
DrSun 2009-11-18 18:44
肺炎是流感的主要并发症 流感重症病例通常是出现流感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者。流感并发症常发生于 65 岁以上以及具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常见的基础病包括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免疫抑制等。此外,孕妇患流感后也容易出现并发症。流感并发症中最重要的是肺炎,包括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混合型病毒性和细菌性肺炎。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少见,但最严重,表现为流感病情不缓解,呈进行性加重,持续发热、呼吸困难、甚至发绀。少痰,有时咯血痰。胸部查体,早期缺乏体征,晚期可闻及散在湿啰音。胸部影像检查显示弥漫性间质浸润和(或) ARDS 改变,此时血气检查显示严重低氧。死亡病例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肺泡间隔明显炎症反应,伴水肿、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不同数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毛细血管纤维素血栓、坏死和出血;肺泡和肺泡管透明膜形成。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好发于存在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但也可见于既往健康的年轻人、有慢性肺病的老年人。 继发性细菌性肺炎通常发生在急性流感以后。流感病情好转 2~3 天后,再度发热,同时出现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例如咳嗽、咯脓痰、 X 线检查显示肺实变影。常见的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细菌性肺炎最常发生在老年人、具有慢性肺病和心脏病的高危患者。 流感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或许是流感流行期间最常见的肺炎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具有慢性心脏病和肺病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病程逐渐进展,或病情短暂改善后随之加重。痰培养可同时分离出流感病毒和某一种致病菌。混合型病毒性和细菌性肺炎的肺部病变范围,通常比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要轻,其细菌感染部分可对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有反应。 细菌性肺炎是 1918 大流感的主要死亡原因 细菌感染(特别是肺炎球菌肺炎)在 1918 年流感大流行期间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吗?当年各地报告的总体病死率差别很大,其中以发展中国家的病死率最高。在美国,病死率为 0.39% ,各州之间从 0.25% 至 1% 不等。据报告,在年轻成人,特别是在军营中,流感发病率为 21% ;其中 17% 患肺炎,病死率达到 34% 。那么,在绝大多数病例,肺炎是单纯由流感引起的呢,还是合并继发性细菌感染呢? 肺炎的发生时间能够说明问题。今天大家都认为, 1918 年流感在感染后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导致死亡。有报道记载:病死者可以说是暴毙。四位妇女在一起打牌直到夜里十一点,次日早晨发现三人已经死了。一位男子感觉还好好的,登上一辆有轨电车去上班,刚行过六个街区,突然就死了。 这些病例呈爆发性病程,被认为是原发性病毒性肺炎直接导致的 ARDS 造成的。但这样的病例只占死亡病例的少数;据估计在死亡病例中不足 5% 是在流感症状出现后 3 天之内死亡的。大多数死亡发生在 7~14 天,而且大约 30% 发生在症状出现后 14 天以上。近来有学者对 1918 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的临床和病理报告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死亡病例中可见到两种重叠的临床 - 病理综合征。第一种是严重的 ARDS 样综合征,典型病理表现是肺组织内大量稀薄的水样血性液体。病情发展快,很快导致死亡,有的甚至发生在流感症状出现 48 小时内,大约 10%~15% 的死亡病例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更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支气管肺炎,死亡病例的肺组织中常可培养出细菌。由此可见,流感合并的细菌性肺炎才是 1918 年流感大流行的最常见死亡原因,只有少部分病例因流感病毒导致 ARDS ,呈现爆发性病程。 2009甲型流感(H1N1)与肺炎 美国 2009 年 4 月至 6 月因 2009 H1N1 流感住院的 272 例患者中, 67 例( 25% )因病情危重收住 ICU , 19 例( 7% )死亡。 73% ( 198 例)的患者中至少具有一种内科基础病,包括哮喘、糖尿病、心脏病、肺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怀孕。在 249 例入院时行胸部 X 线检查的患者中, 100 例( 40% )可见与肺炎一致的肺部阴影。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4 月 23 日至 8 月 11 日共报告 1088 例经实验室证实的 2009 甲流( HIN1 )住院或死亡病例,患者中位数年龄为 27 岁。在拍摄胸片的患者中, 66% ( 547/833 )显示肺炎或 ARDS 样肺部浸润影, 31% ( 340/1088 )收住 ICU 。 4% ( 46/1088 )的患者中发现了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证据,即从无菌部位分离出细菌,或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出细菌伴有新出现的肺部浸润影。常见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感染、 A 组链球菌。总体病死率为 11% ( 118/1088 ), 50 岁以上患者病死率更高( 18%-20% );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病毒性肺炎和 ARDS 。但事实上,合并细菌性感染的比例可能要远远高于 4% 。因为本研究采取的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非常严格,而在临床上很多细菌感染是无法得到病原菌证实的。 来自美国 CDC 的最新报告 : 为了明确合并细菌感染( coinfection )在当前的 2009 大流行的甲型流感( H1N1 )中的作用, CDC 研究了 2009 甲型流感( H1N1 )死亡病例尸检肺部标本中导致肺炎的细菌病原体。自 2009 年 5 月 1 日至 8 月 20 日, CDC 共收到 77 例确诊 2009 甲型流感( H1N1 )死亡病例的组织标本。通过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发现 22 例( 29%, 22/77 )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 10 例、化脓性链球菌 6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 7 例、缓症链球菌 2 例,流感嗜血杆菌 1 例,其中 4 例患者为两种以上病菌感染。这些结果表明,细菌性肺部感染在 2009 甲型流感( H1N1 )死亡病例中是存在的,但这一结果不能用来估算大流感 H1N1 死亡患者中细菌性肺炎的患病率。因为报告的病例并非来自系统性样本,代表不了全部的 2009 甲型流感( H1N1 )死亡病例,甚至也代表不了全部与细菌性肺炎相关的死亡病例。要确定大流行 H1N1 病毒感染患者中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和预后,要准确评价细菌感染在病例死亡中的作用,尚需要进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没有对所有的致病菌(例如军团菌属)进行检测;二是患者的临床资料有限,不能确定致死原因是流感、是细菌感染、还是两者;三是因为细菌检测是在尸检标本中进行的,采样不足、样本没有病变肺组织、或死亡前的长期病程和治疗等,都可能会影响细菌的检出。 疾病预防及临床意义 在 2009 大流行的甲型流感( H1N1 )中,无论是流感病毒与细菌的合并感染、还是流感后继发细菌性肺炎,这种组合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相信, 1918 年的悲剧不会重演。因为今天我们不但拥有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还拥有各种有效的抗菌药物。早期识别细菌性肺炎,及时给予合理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可减少流感重症病例的死亡率。同时还要认识到,在没有合并肺炎的流感病例,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反而会导致细菌耐药;抗菌利器不再锋利,那是可怕的。公共卫生部门在推行 2009 大流行甲型流感( H1N1 )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的同时,也应该鼓励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特别要强调在肺炎球菌肺炎高危病例进行肺炎球菌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作者 孙永昌;中国医学论坛报 约稿)
个人分类: 行医杂记|62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转载)
杨学祥 2009-9-21 10:01
全球流感资讯网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 View Single Post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saw this at PFI, credit: Rickk. This is a scientific forum quoting China TV story about the 6 climatic conditions that lead some to predict that 2008 will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a pandemic. 这是一个引自中国电视故事有关六个气候特征的科学论坛,它预测2008年将有流感的有利条件。 ---------------------------------------------------------------------- Side track a little. I then searched CCTV.com and found a Chinese (Mandarin) documentary about the Spanish Flu, a discussion about all kinds of viruses, and vaccines. To my surprise, there wer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medical books dating back to the 11th century of making a vaccine for small pox. They took the fluid (pus?) from small pox inflicted patients and let it dry, then grind it into powdery form and blow it into nostrils of the uninfected using a small bamboo pipe! 我搜索CCTV.com,发现有关西班牙流感的中国(官方)文件,讨论各种病毒和疫苗。出乎意料,有史料记载和医学书籍可远溯至11世纪的制造一种疫苗,天花。他们从病人的天花中取出液(脓?),并把它烘干,然后研磨成粉状的形式,利用小竹管把它吹在被感染的鼻孔。 What I found interesting was that they broadcasted this lengthy documentary, possibly for public education about the threats of a pandemic,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viral diseases - they said every year one or two new animal based viral diseases are discovered, that we have to live with this threat. 我发现有趣的是,他们播出的这个漫长的纪录片,可能是为有关流感威胁的公众教育,以及各种病毒性传染病-他们说每年都有一,两个新的基于动物病毒性疾病被发现,我们生活在这一威胁中。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nhl=enie=UTF8 Back to main story: Google translation below: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enlangpair=zh-CN|enu=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3Fid%3D5185prev=/translate_s%3Fhl%3Den%26q%3Dbird%2Bflu%2B2008%2Bja n%26tq%3D%25E7%25A6%25BD%25E6%25B5%2581%25E6%2584% 259F2008%25E5%25B9%25B41%25E6%259C%2588%26sl%3Den% 26tl%3Dzh-CN%26start%3D20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杨学祥,杨冬红 Yang Xuexiang, Yang Donghong 中新网 -- 12 月 22 日 December 22 电据中央电视台消息,气象学家们根据目前的观测预言, 2008 年极有可能发生大流感。 -- According to CCTV news, meteorologists have predicte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2008 is very possible pandemic. 消息称,对于 1890 年到 2004 年天气数据的研究,可以观察到流感大流行年份的六个气候特征。 According to reports, the 1890 to 2004 study weather data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influenza pandemic of the six years of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气象学家们根据目前的观测预言, 2008 年极有可能发生大流感。 Meteorologists have predicte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2008 is very possible pandemic. 而医学家们则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提出了同样的警告。 Epidemiological and medical scientist who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same warning. 从 2003 年至今,流感大流行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 From 2003 to date, the potential influenza pandemic risk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尤其是禽流感不仅每年出现,在全球还有扩大的趋势。 Especially the bird flu not only every year, and expand the global trend. 2008 年,爆发流感的可能正在迫近。 2008, the outbreak of influenza may be looming. 消息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公布了 2007 年到 2008 年针对北半球推荐的三大流感毒株,各国也因此准备了有针对性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这就可能在流感真正到来时 ,控制住疾病的流行和扩散 1] 。 News tha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published the 2007 to 2008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fluenza strains recommended by the three countries also prepared a targeted vaccines and antiviral drugs, which may be the advent of true influenza, control the prevalence and spread of the disease 1]. 中新网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 12 月 21 日 December 21 电世界卫生组织星期五 (21 日 ) 表示,尽管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情况仍属罕见,但目前尚不能排除近来巴基斯坦出现的禽流感病例是由 人与人之间传播所致。 Frida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1) said that although bird flu virus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in the situation is still rare, but still can not rule out the recent Pakistan by the bird flu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by the to.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首次发现 8 例疑似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两例死亡。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web site, the first time in Peshawar, Pakistan found eight cases of suspected human bird flu cases, two of which were fatal. 巴基斯坦国家实验室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并发现了禽流感病毒。 Pakistan National Laboratory on the patients blood samples were tested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bird flu virus. 世卫组织表示,巴基斯坦此后没有出现新的病例,目前世卫组织正在调查已发现病例的感染途径。 WHO said that Pakistan since there were no new cases, WHO is currently investigating cases of infection have been found ways. 世卫组织指出,只要 H5N1 禽流感病毒仍然在世界上传播,就不能排除这种病毒发生变异和重组进而导致大流行性流感的可能性 。 WHO pointed out that, as long as the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 still spread in the world, we can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virus mutates and restructuring leading to the possibility of an influenza pandemic.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目前无法断定这样的风险有多大。 Due to the lack of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s not possible to determine how such risks. 大流行性流感一般由一种能够使人类致病的新流感病毒所引发。 Pandemic Influenza generally enable a new human disease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 由于人类的免疫系统对其不具备预存免疫性,感染和患病率远高于普通的季节性流感。 Because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does not have stored their immunity, infection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much higher than the ordinary seasonal flu. 专家认为, H5N1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毒株。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H5N1 avian flu virus is a kind of potential pandemic strains. 目前全球存储了 1 亿 5000 万剂流感疫苗,以备全球大流感爆发时之需 。 The current global store 100 million 50 million influenza vaccine to prepare for a worldwide influenza outbreak needs .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Comprehensive 1890-2004, data, we can get influenza pandemic climate of the six characteristics: Madre in the cold period and the phase boundary; the previous year or two years ago for the moderate-intensity above La Nina years; 20th century 50-70 At the same time as Chinas strong sandstorm; year or the year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northeast cold summer (50-70 in the 20th century at the same time as serious chilling damage); that moderate intensity for more than El Nino years; for the year sunspot Valley, m or the M-, m-1, m +1, or M +1.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889-1890, 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7 and the outbreak of avian flu have met six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1890, met only six conditions more than six times the outbreak of . 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7 feature is that for the winter or summer North-South concussion sustained strong tidal anomalies in a few days. 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一特征。 Third World after the outbreak of influenza are to meet this feature. 现在,至少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们发现了禽流感爆发与沙尘暴高峰的一一对应关系。 Now, in the 20th century, at least 50-70 years, we found that the outbreak of avian flu and sandstorms peak of one-to-one relationship. 1900 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 。 1900 outbreaks of influenza, because any deviation from the standard distance, and thus the weaker . 2006 、 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07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2006, 2008, 2011, 2015, 2018-2019, it is possible to El Nino years, 2007, 2013, 2016-2017, it is possible to La Nina years.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Strengthen these years of earthquakes and avian flu prevention and monitoring is very important. 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 2008 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44 天),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If 2007 is the sunspot Valley, m, 2007 is forecast to La Nina, the 2008 m +1, it is forecast to El Nino, , for the summer 2008 North-South concussion sustained strong tidal anomalies in the number of days (44 days) , in the Madre cold phase of El Nino period (2000-2030 years) and the sunspot extreme cold damage-prone. 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Thus, in 2008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an influenza outbreak.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6-2008 is a strong El Nino, La Nina and strong mutual conversion is the outbreak of avian flu is crucial.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2007 accompanied by the La Nina phenomenon and the strong sandstorm, the 2007-2008 outbreak of the avian flu bred a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 2007 年 2-6 月为强潮汐时期,预计弱厄尔尼诺将结束,强拉尼娜将发生。 2007 February-June period for the strong tides expected weak El Nino will come to an end, the strong La Nina will occur. 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增多是拉尼娜现象的前兆,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强拉尼娜是流感爆发的前兆 。 Drake Passage of sea ice is more of the La Nina phenomenon omen Madre strong La Nina cold phase of the influenza outbreak of precursor . 2007 年 8 月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预防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 。 August 2007 La Nina events have already occurred, the prevention of influenza pandemic imminent . 中国新闻界对流感流行预警升级的报道表明中国科技报道实力的增强。 China influenza pandemic alert the press for the upgrading of the reports indicate that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reports. 中国科技新闻应该走出国门,面向全世界。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should go out of the country, facing the whole world.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责任编辑:陈国栋。 Editor: Chen Guodong. 流感流行预警升级世卫组织公布三大流感毒株。 AWACS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HO announced three flu strains. 搜狐网。 Sohu network. 2007 年 12 月 22 日 December 22, 2007 06: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6:14 Source: China News Network. http://news.sohu.com/20071222/n254235759.shtml Http://news.sohu.com/20071222/n254235759.shtml 2. 2. 世卫称巴基斯坦禽流感不排除人际传播。 WHO said Pakistan does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vian flu transmitt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2007 年 12 月 22 日 December 22, 2007 08:24 中国新闻网。 0824 China News Network. http://news.sina.com.cn/w/2007-12-2...13125122s.shtml Http://news.sina.com.cn/w/2007-12-2...13125122s.shtml 3.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Mr Choi. 2004 年 12 月 26 日 December 26, 2004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Indonesi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 地球物理学进展。 Geophysics progress. 2006 , 21 ( 3 ): 1023-1027 2006, 21 (3): 1023-1027 4. 4. 杨冬红,杨学祥。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Madre during the cold phase of global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西北地震学报。 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earthquake. 2006 , 28 ( 1 ): 95-96 2006, 28 (1): 95-96 5. 5. 杨学祥,杨冬红。 Yang Xuexiang, Yang Dong Hung. 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during the cold phase of global disasters such as hurricanes. 海洋预报。 Marine forecasting. 2006 , 23 ( 3 ): 30-35 2006, 23 (3): 30-35 6. 6. 杨冬红,杨学祥。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World influenza pandemic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Oasis and weather. 2007 , 1 ( 3 ): 1-8 。 2007, 1 (3): 1-8. 2007 年 8 月 22 日 August 22, 2007 发表,可查网址: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Published, available on the Web site: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7. 7.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 26 ( 3 ) : 151 - 155 Yang Xuexiang. El Nino event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cause. Nature magazine. 2004, 26 (3): 151 155 8. 8. 杨冬红,杨学祥。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Australia and the Antarctic summer sea ice snow three climatic switch. 地球物理学进展。 Geophysics progress. 2007 , 22 ( 5 ): 1680-1685 。 2007, 22 (5): 1680-1685. 9. 9. 杨学祥 . 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初步形成:流感爆发还会远吗? Yang Xuexiang. Medium intensity of the incident has initially formed La Nina: influenza outbreak be far behind? 2007-09-24 2007-09-24 光明观察 . 学术?新知。 Bright observation. Academic Awakening.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tent_675621.htm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tent_675621.htm __________________ Saving lives is our common goal. Our approaches may differ. I dont have to be always right. No one has to be always wrong. The world has to succeed. You want perspective. I want perspective. We dont have to agree on every thing. If we do. One of us is redundant. http://www.curevents.com/vb/showpost.php?p=850987postcount=219 View Single Post 01-05-2008, 06:54 PM anon.yyz Valued Member 相关链接: http://www.curevents.com/vb/showpost.php?p=850987postcount=219 最近新闻: 研究表明甲型流感的传染期可能比预期长 4 天前 中国:9月11日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信息通报 10 天前 美国一大学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 2000学生患病专家吃惊 12 天前 中国:西安一大学聚集性甲流暴发 近万名学生停课 12 天前 中国多省份发生甲流聚集病例 新疆宁夏现首例疫情 15 天前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流感流行预警升级 世卫组织公布三大流感毒株 2007年12月22日06: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22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气象学家们根据目前的观测预言,2008年极有可能发生大流感。   如今跨国交通是越来越方便了,它在给人们带来旅行便利的同时,也使得疾病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面对这种变化趋势,2008年,地球村的村民们需要对疾病进行更有力的控制,而这种控制只有全球共同行动才能实现。   消息称,对于1890年到2004年天气数据的研究,可以观察到流感大流行年份的六个气候特征。气象学家们根据目前的观测预言,2008年极有可能发生大流感。   而医学家们则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提出了同样的警告。从2003年至今,流感大流行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尤其是禽流感不仅每年出现,在全球还有扩大的趋势。2008年,爆发流感的可能正在迫近。   消息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公布了2007年到2008年针对北半球推荐的三大流感毒株,各国也因此准备了有针对性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这就可能在流感真正到来时,控制住疾病的流行和扩散。 (责任编辑:陈国栋) http://news.sohu.com/20071222/n254235759.s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49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杨学祥 2009-8-29 14:41
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编者按:我们曾提出流感大流行的8大气候特征,认为流感疫情与特殊气候有关。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梅塞德斯帕斯奎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寻找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俞铮:识气候而知疫情 2009年08月28日 23:22经济观察报。作者:俞铮。凤凰网财经。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富人,对享乐的喜好显然超过在城邦从政的兴趣除了修建豪华露天浴场群体找乐,他们还热衷夏季举家度假。今天的考古学家、气象学家、流行病学家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每年夏天,有钱人大多要到地势高的地方去,真正原因是为了免得疟疾。 气候、环境变化与传染病爆发之间是否相关,科学家一直在试图寻找答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梅塞德斯帕斯奎尔正是其一,长久以来,他努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寻找气候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的联系。 很多人喜欢复述一个有关亚马逊河热带雨林里蝴蝶的故事,蝴蝶振动了几下翅膀,可能引发几千公里外大陆上的一场飓风。学术界称此为非线性关系。但在自然系统千变万化的非线性关系背后,仍具有某些共性。这正是帕斯奎尔构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以数学方式表达自然界的复杂变化。在气候问题上,他的搭档还包括几位气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这个混搭的团队专门研究气候变化对重大传染病爆发和传播的影响机制。 近20年来最恐怖的疫病流行莫过于1991年在秘鲁大规模发生的霍乱,致死1万多人,致病上百万。通过分析太平洋 上的气象资料,研究人员发现,厄尔尼诺南徊才是秘鲁大霍乱的真正元凶霍乱爆发前,太平洋上曾出现过厄尔尼诺南徊,直接导致洋面水温升高,引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霍乱病菌恰好可以附着在浮游生物上。 帕斯奎尔的最新发现则是,东非高地疟疾的发病率随着气温升高而呈现增加态势。一种直观的解释是:温度升高,携带疟原虫的蚊子大量繁殖,导致传播几率增大。但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则是海拔较高地区的凉爽环境能抑制疟原虫的活跃度,而气温一旦升高,它们就得以强力繁殖。 新的证据还能在孟加拉国找到。海陆空各领域专家联手的科研团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了孟加拉国霍乱爆发与1万多公里外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密切相关。从设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国际腹泻病研究中心,帕斯奎尔得到了几十年来孟加拉国霍乱病例的数据,综合其他机构的详细数据,他们发现,太平洋上厄尔尼诺南徊引起了印度洋季风变化,大量降水使得地势极低的孟加拉国洪水泛滥,冲垮了城市排污设施,霍乱病菌随粪便四溢。帕斯奎尔等人甚至精确地计算出,太平洋厄尔尼诺南徊发生9至11个月后,孟加拉国霍乱大爆发。 喝彩声的背后,一些研究人员也指出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以秘鲁为例,如果说1991年霍乱大爆发根源是厄尔尼诺现象,那么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中,厄尔尼诺现象平均每3至7年出现一次,而秘鲁却没有发生过类似规模的疫病大流行。 帕斯奎尔团队中的流行病学家对此解释说,易感人群是传染病大流行的助燃剂。一次霍乱流行过后,许多幸存者体内产生免疫。如果免疫人群数量较大,即便环境变化引发疫病流行的可能性增加,也很难成为现实。而易感人群(非免疫)数量增多,如新生人口或人口流动迁移频繁,受到环境影响时,传染病的传播强度将大大提高。这恰恰再次证明了非线性关系。 当然,就像易感人群数量变化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能影响疫病流行的变量实在太多了。在大自然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周期结构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称为复杂周期,或混沌。不过,帕斯奎尔却依然执着地认为:看上去一团糟的数据其实也提供了解真实世界的线索,尽管它们起初看起来并不明显。 无论如何,世界卫生组织的确为这个研究进展感到兴奋,因为这为将来依靠监测气候变化来预报传染病创造了新的可能。以人类现有技术水平,尚无法避免季风引发暴雨而致使洪水泛滥。但假如在环境变化与疫病流行之间找到某种确切的、可量化的关联,就可以对防治疫病的特效药物和其他物质加以准备。 气候变化这个话题,长久以来,总是缠绕在各种数据、理论、证据之中,各说各话。假如真能识气候而知疫情,也算是科学界对全球公共卫生的一个重要贡献。 http://finance.ifeng.com/news/hqcj/20090828/1166908.shtml 面对灾害的抉择:亚太区可能爆发世纪大天灾 全球气温变化与拉马德雷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初低温期;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30-40年代温暖期;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20世纪60-70年代低温期;在1978-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20世纪80年代全球迅速变暖;在2004-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应该对应低温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 一、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预测 我在2008年3月2日指出,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1.地震灾害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却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大陆向太平洋中央移动,低空气流正好相反,使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反复升降导致地壳跷跷板运动,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 近60年的数据记录中,飓风的出现存在一个周期性模式。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上一次的飓风高活动期是从1926年到1970年,曾重创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海地区。从1970年到1994年飓风转入低活动期。1995年,新一轮的飓风高活动期开始。 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 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降温的物理机制也很明显。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4.流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就可将它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中的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因此,流感爆发的可能时间就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已经预测的厄尔尼诺年有2008、2011、2015和2018年。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 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 从气候的自然条件来说,2006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3-2014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5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016-201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事件,2018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这三个时段是流感爆发和南亚强震发生的危险期,应加强预防和监控。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都将造成巨大的灾难【1】。 由此可见,在拉马德雷进入冷相位的时期,不仅仅会导致低温冻害,而且强震、海啸、台风、沙尘暴、流感等也会环环相扣地出现,形成灾害链。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来,全球特大自然灾害频发:   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地震和海啸死亡27万人。   2005年8月,世纪飓风卡特里娜登陆路易斯安那海岸,造成美国不能承受之痛:新奥尔良变人间地狱,上千人 死亡,百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超过250亿美元。   2008年1月,中国的百年未遇的大雪灾掀开了这一年自然灾害的序幕;5月2日,500年一遇的热带风暴纳尔吉斯竟然突转方向直袭缅甸人口最稠密、地势低平的伊洛瓦底三角洲,造成了十几万人死亡和失踪;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夺走了至少7万条宝贵的性命,1万8000人下落不明,500万人痛失家园;最后以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作为非自然因素的压轴戏落下帷幕。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对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毫无准备,既无事前预测,做好预防预案,又无事后的科学分析和理论解释,悲观的不能预测的不可知论弥漫全球。这是对人类科学水平的巨大讽刺【2】。 二、澳大利亚研究报告:亚太地区可能爆发世纪大天灾 (悉尼法新电)澳洲(澳大利亚)媒体报道,因为人口日益增加及气候变化的缘故,亚太区国家可能会发生夺走百万条人命的世纪大天灾,其中以印尼、菲律宾和中国发生特大天灾的风险最大。 《悉尼先驱晨报》引述一份科学研究报告报道,未来将发生的地震和海啸等天灾,将因为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而变得影响深远。这份由澳洲地球科学局发布的报告指出,分布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中国、印尼和菲律宾的城市可能会发生地震,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0万人。印尼和菲律宾也可能发生火山爆发,影响数十万人。低洼国家如孟加拉则可能遭海啸、水灾和飓风蹂躏。这个研究是澳洲和印尼评估人道危机的部分内容。报告说,亚太区每10年可能发生几次足以造成超过一万人死亡的天灾,影响超过100万人的天灾也可能会发生。报告也说,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食物短缺将加剧这些天灾的严重性。地球科学局的科学家辛普森说,这个研究探讨了过去400年的天灾数据,从而预测未来天灾的可能性。 4年前的印度洋大海啸造成近30万人死亡,灾民人数有好几百万。今年5月的缅甸特大风灾也造成近20万人死亡和失踪,灾民有250万人。同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夺走近7万条人命,35万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达4500多万【3】。 三、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部分地区面临自然灾害严重威胁 由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处与国际援助合作署委托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一些地区在今后几十年中面临着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干旱、洪水、热带风暴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其中东南非、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风险最高。 报告列出了容易遭受洪灾、旱灾和热带风暴侵袭的热点地区。洪灾多发地区包括:非洲萨赫勒地区、非洲之角、非洲大湖区、中非和东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西部。旱灾多发地区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南亚,特别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部分地区;东南亚,特别是缅甸、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热带风暴多发地区包括:非洲的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中美洲;孟加拉国、印度多个地区、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 报告强调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大部分地区面临着不止一种的自然灾害威胁,而非洲东南部及南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同时面临着洪灾和热带风暴带来的多重危害。报告说,粮食援助等快速解决办法必不可少,但这些办法不能解决导致危机的深层原因【4】。 四、日报告称全球自然灾害连年增加且多集中在亚洲 近年来全世界台风、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及受害人数呈上升趋势。位于日本神户的亚洲防灾中心近日汇总的一份报告显示,2006年由自然灾害造成的死者多达约2.7万人,其中接近9成集中在亚洲。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该报告就其原因警告称,全球变暖、森林破坏、沙漠化、无秩序的城市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面对灾害,亚洲比其他地区更加脆弱。报告指出,在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举措中应该加入防灾的观点,需要加强灾害对策。对于日本来说,在防灾方面对亚洲邻国提供援助也将成为一大任务。此报告由该中心根据比利时一家科研机构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 据报告,自然灾害的发生从1975年到2006年逐渐增加。1975年发生不足百次,而2006年增加到了457次,受灾人数约为1.35亿人,死者多达约2.7万人。2006年自然灾害受灾人群中,因台风等暴风雨所造成的占50%,其次为洪水(24%)、干旱(23%)、地震(3%)。亚洲在2006年所发生的自然灾害次数中占40%,但受灾人数占89%,死亡人数占59%。2006年在亚洲受灾人数最多的是中国,菲律宾因台风导致700万人受灾,印度和泰国因洪水导致数百万人受灾。 日本因洪水和台风导致约2.6万人受灾,161人死亡。报告分析指出,日本虽因地理条件灾害多发,但因防灾系统和对策都比较完善,所以在灾害来临时损失和伤亡都较小【5】。 五、报告显示:沿海人口增加或为自然灾害加剧主因 美国《时代周刊》9月5日刊登了一篇文章指出,两周内古斯塔夫飓风使美国遭受了3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有110人丧生。而目前的地球灾害远不止此印度南部的特大洪水让100多万人无家可归;中国西南部遭遇的6.2级地震损毁了超过40万间的房屋。 如今,自然灾难似乎越来越常见,而且许多灾难正用极不友好的方式影响我们。大部分严重破坏由洪水和暴风雨造成,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灾难流行病学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最近几年,洪水和暴风雨的数量每年上升7.4%。2000年到2007年间,年均上升率达到8.4%。2007年有1.97亿人受灾,其中的1.64亿人是洪灾的受害者。 看着大西洋海域暴风雨的架势,人们很容易以环保的名义将这些灾难的发生归咎于气候变化。但是,存在着另一个难以言表的事实:我们容易受到灾害的攻击,不仅源于我们怎样生活,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生活在何处。 最近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大规模搬迁到沿海大城市。20世纪30年代,飓风盛行时,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约有15万人,从那时起,人口飞涨,目前达到240万。同样频繁的飓风四处大肆发泄着自己的威风,而要是人类没有这么频繁地流动,这些可能都不会出现。看看我们周围沿海城市人口的增速,查查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部门绘制的图表,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我们说气候改变对暴风雨的强度有影响,但历史留下的天气数据资料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而且,无论气候改变有何影响,都比沿海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要小得多。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环境学教授罗杰皮尔克和同事在2008年《自然灾难评论》上发表文章,将1900年到2005年间的所有暴风雨进行了梳理,他们提出,实际上,最坏的飓风在1926年就已出现。 如果这个巨大的迈阿密飓风发生在今天,可能造成1400亿到1570亿美元的损失,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最昂贵的飓风,造成的损失约为1000亿美元。皮尔克说:自从1900年以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暴风雨的数量和强度有猛增的趋势,暴风雨本身没有变化。 正在改变的是我们自身进入暴风雨的方式,沿海城市的人口聚集让我们处于巨大的危险中。首先,暴风雨来临之前,因为交通堵塞、瘫痪,人们很难疏散。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们没有提前获得一些风雨即将来临的警告。 其次,即使能够保障每个人得到安全,我们仍然遭到其他损失,每次大的飓风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甚至造成通货膨胀。但是,最严重的是我们使海岸失去保护,每次遭遇极端天气后,我们都会在海边加固堤岸,但现在没有了。卡特里娜飓风之后3年,南路易斯安娜每38分钟就失去一块足球场大的湿地。科罗拉多州自然灾害中心的主任凯瑟琳蒂尔尼说:人类失去了很多天然的保护被印度海啸影响的红树林,被飓风影响的墨西哥湾地区的湿地等,这些都是泥石流的天然屏障。 然而我们能够通过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能发布建筑标准,让建筑更坚固,同时,也要结束易受洪水影响地区保险费持续降低的状况。但是,我们首先要理解,灾难并不仅仅由温室气体产生。蒂尔尼说,人们对于自己居住在何处,怎样设计和建造房屋,消防措施怎样安装等,都缺乏认识。 不过,天气改变日益刻进人们的头脑中,这是可喜的现象,即使天气改变不是灾难发生的主要因素,但也有可能在未来导致更加致命的未知的灾难【6】。 六、从奥巴马的演说中我们学到什么:时刻保持危机感 现在我们都深知,我们身处危机之中。我们的国家在战斗,对手是影响深远的暴力和憎恨;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严重的削弱,原因虽有一些人的贪婪和不负责任,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决策失误,同时也未能做好应对新时代的准备。(《奥巴马宣誓就职演说全文》中的一段2009年1月21日新华网)   罗真如指出,美国尽管建国历史不长,在经济、军事和科技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却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感。强列的危机感和自省力,首先使得美国能够居安思危,时刻准备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以保持美国的强盛和战略上的优势地位;其次是美国善于吸取教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务实的政策;再次是把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并战胜危机视为英雄壮举。尽管美国的科技实力居全球之冠,但面对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同样丝毫没有放松警惕。充满危机感正是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这种民族自省力从在美国各级媒体报道与中国的显著区别一样可以得到印证。美国的媒体大多喜欢报忧不报喜。凡天灾人祸、战争动乱、政治斗争、工伤死亡等等我们认为的所谓负面新闻,美国各大媒体总喜欢进行详尽的报道。如此报道就是要以报忧来提醒人们居安思危,警戒惕厉,未雨稠缪,从而让未来生活可以变得更加美好。今天,在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演说里,人们又一次看到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超乎寻常的自省力和时刻充满危机感。   不言而喻,一个不是很喜欢自省也很少意识到危机的民族,难免会陷入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机之中。世界上势力最强的美国总是不忘提醒自己,美国人的好日子要到头了。他们各个领域里的研究专家经常会发布各类有关未来潜在危机的报告来吓唬自己的同胞,并且非常认真地揣摩研究未来美国可能面临的挑战。即使是极为庄严的新总统宣誓就职演说也反复强调我们身处危机之中。   近30年来,中国总体上来说风平浪静,是近一个半世纪来少有的好日子。于是,社会上有人开始忘乎所以称当今时代是盛世,就是国家的部分高层也曾经一度陷入这样的认识误区。国歌的曾经变更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被选为国歌并写入宪法。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国人认为,再吼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不合时宜,1978年,好好的激荡人心的国歌歌词被改得面目全非,直到1982年才又恢复过来。其实,今天的世界并并非太平世界,对中国而言,这种不太平不仅表现在中国的内部治理上,也表现在中国的世界参与上,中华民族应该学一下大洋彼岸的美利坚民族,不管在何种时候都不忘进行自省,时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并把这种危机感化为民族发展和奋进的动力【7】。 七、面对灾害的抉择:刻意隐瞒还是商讨对策? 会做媳妇的两天头瞒,不会做媳妇的两头传。从齐家到治国,封建族长和封建君王无不把瞒天过海和暗度陈仓当做成功统治的基本策略。瞒堵策略掩盖了矛盾,获得了暂时的平安,由于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最后导致全面对抗和突然爆发,直至旧王朝的覆灭和新王朝的诞生。中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瞒堵策略是中国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的主要原因。罗真如关于中美危机意识的对比值得关注。 在中国科学界,关于灾害的预警从未间断,很多正确的意见并未被及时采纳。 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于2007年12月3日在巴厘岛召开,14日闭幕。12日,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将开幕,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本周齐聚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参加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商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不过,对于主办国印尼来说,这次会议似乎有种关乎生死存亡的意味,因为面对因气候变暖而不断上涨的海水,这个千岛之国岌岌可危,其1.7万多座岛屿中有2000座可能将葬身海底。据英国媒体报道,一些悲观者给未来描绘了这样一幅有些恐怖的画面:如果按现在每年海平面上升0.5厘米的速度计算,到2035年雅加达国际机场将成为一片汪洋;2080年,40万平方公里土地将消失,海浪将拍打位于爪哇岛内陆荷兰殖民统治时期总督府的台阶。爪哇岛上的3个最大城市雅加达、泗水和三宝垄将不复存在,政府很可能把首都迁到东部地势更高的山区 。 中国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据2003年数据,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45万平方公里,人口4.46亿,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2亿元,占全国的33.67%。被经济界喻为泛珠江三角经济区 。据2004年的数据,中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环渤海区)的GDP占全中国的38% 。全球变暖导致港口城市遭遇洪灾,中国沿海地区的损失最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7年12月4日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变暖导致港口城市遭遇洪灾的预测报告。报告警告称,一旦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风雨,预计2070年灾民人数将达1.5亿人,这近乎是现在的4倍;造成的经济损失将高达35万亿美元,是现在的10倍多。据日本媒体12月5日报道,报告预测损失最为严重的是中国(11万亿美元),其后依次是美国(9万亿美元)、印度(4万亿美元)和日本(3万亿美元)。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为美国迈阿密(3.5万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广州等亚洲城市。东京的损失将达1.2万亿美元,位居第八。报告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数据假设2070年全球海平面比目前上升50厘米,并综合OECD调查的城市人口密度等数据,推测出全球约130个主要港口城市的受灾情况。预测结果中,灾民人数最多的是印度加尔各答(1400万人),其次为印度孟买、孟加拉首都达卡等城市 。 我们在2004年就指出,海平面上升直接影响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了风暴潮灾害,增大了洪涝威胁,减弱了港口功能,并且引发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海岸侵蚀等问题,导致了沿海湿地的损失和动物的迁徙,使按原设计标准建设的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辽东湾、莱州湾和海州湾等岸段就因为海平面的升高而加重了其沿海低洼地区的土地盐渍化和洪涝灾害。沿海灾害加剧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和经济投资的风险 。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现在世界陆地基本瓜分完毕,海洋已成为资源瓜分的新目标。一个小岛的价值有限,一片领海的资源无限。亚洲群雄在大国的支持下对西太平洋虎视眈眈,北从钓鱼岛,南到南沙群岛,我国领海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一旦发生领海纠纷,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被打击的目标。经济实力集中在沿海城市,会使我国的战略防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目前我国省市一级领导人是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经济新秀,缺乏军人的战略眼光。政绩和业绩使短期行为受到青睐,战略布局尚未在其计划和职权范围之内。这将危及中国的国防安全。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乎?沿海经济是中国柔软的腹部,有头脑的商人和政治家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后,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 宏观的研究表明,在潮汐准60年的周期变化幅度上,1977年至1999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全球迅速变暖;2000年至2030年,处于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将进入低温期;2031年至2060年又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全球又将迅速变暖。 在潮汐1800年周期变化幅度上,目前正处于变暖的峰期。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未来300年是气候变暖的高峰时期 。 最近几年,关于海洋灾害的警告不绝于耳。我们关于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和经济风险预警正在被证实 。现在是认真考虑中国人口从沿海向内陆迁移问题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 杨学祥。黄河特大凌汛: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灾害频发。2009-01-22 16:56:24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1/22/content_881396.htm 3. 澳大利亚研究报告:亚太地区可能爆发世纪大天灾。来源:联合早报 发布时间:2008-12-27 22:32:3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12/214838.html 4. 杨伶。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部分地区面临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8-8-25 5:59:47《科学时报》。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8/210363.html 5. 日报告称全球自然灾害连年增加且多集中在亚洲。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9-21 12:7: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1227.html 6. 刘霞。报告显示:沿海人口增加或为自然灾害加剧主因。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08-9-8 10:48:3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0785.html 7. 罗真如。从奥巴马的演说中我们学到什么 时刻保持危机感。2009年01月24日09:06 来源:红网。 http://star.news.sohu.com/20090124/n261933179.shtml 8. 欧叶。印尼2000岛屿可能被淹 雅加达面临灭顶之灾(图)。2007年12月05日06:42 来源:中国经济网。 http://news.sohu.com/20071205/n253802221.shtml 9. 泛珠江三角经济区。2003年10月12日 科技日报。 2004年2月9日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02/09/7231.htm 10.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环境安全。2004-7-18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4/5241.html 11. 杨学祥.直面沿海投资过度的经济风险 (2004-2-10).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2004-2/10/878001.htm 12. 杨学祥。全球变暖中国成最大输家:沿海人口的集聚与迁移。 2007-12-7 4:24:00 光明博客。 http://blog.gmw.cn/u/466/archives/2007/15576.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2411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恐会再次光临--澳洲气象局(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7-2 06:45
〔全球气象〕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恐会再次光临--澳洲气象局 2009年 7月 1日 星期三 17:38 BJT 保存为书签 | 打印 | 阅读全文 文字大小 路透悉尼7月2日电---澳洲气象局周三称,厄尔尼诺现象今年恐会再次光临,并上调了澳洲发生旱情和印度雨季进一步减弱的机率. 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机率已较两周前明显增加,当时澳洲气象局称,有超过50%的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该局气候分析主管琼斯称,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几周内出现. 对初级商品市场而言,这将会推升小麦价格,助燃价格本已高涨的粗糖.(完) --编译 孙茉莉;审校 程琳 http://cn.reuters.com/article/asiaNews/idCNnCN084011220090701 厄尔尼诺预测中国无语:不作为笼罩中国预测界 杨学祥 最近,国外多家气象部门相继做出了厄尔尼诺事件将要发生的预测,唯独中国气象部门毫无反应,不作为笼罩中国预测界。不做预测是不会出错的,何必多此一举自找麻烦? 据湖南在线 5 月 25 日 讯 今年我省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发生大水大旱的可能性都很大。记者今天从省防办获悉,今年我省雨水集中期在 5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湖南省水文局对全省主要江河近年的汛情水位分析显示,自从拉尼娜现象在 2008 年初为湖南带来冰冻雨雪灾害后,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自 2008 年 11 月起开始维持新拉尼娜状态,而这次拉尼娜会持续至 2010 年春季 ,对湖南的气候会造成一定影响。综合分析气候背景、天文位相、太阳黑子活动情况等因素,预测今年汛期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降水强度集中,旱涝交替。据省防办分析,今年我省主汛期间将面临四次台风和两次强降雨过程。 5 月下旬中后期、 6 月上旬中后期和中旬前中期将是集中降水期。此外,由于南部海面暖湿气流活动频繁,今年我省极有可能遭遇严重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 。 这是在网上唯一一家报道拉尼娜预测的新闻: 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自 2008 年 11 月起开始维持新拉尼娜状态,而这次拉尼娜会持续至 2010 年春季。这一观点是不是中国气象界的主流观点,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沉默至今的态度已略知一二。中国的新闻记者不敢报道国内厄尔尼诺预测的观点,争相报道国外的厄尔尼诺预测,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从国内气象权威得不到相关信息,只能让国外的气象权威来填补空白。新闻记者不敢涉足国内气象界的学术争论,对于 2007 年的拉尼娜预测也是如此 。从善如流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远不如权威的面子工程,基于错误估计做出的灾害预防究竟有多少可信性,也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很难自圆其说。 我们在 2008 年 7 月 22 日 指出,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下一次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是流感大流行的警报。即将爆发的厄尔尼诺事件将敲响流感大流行的警钟 ! 由于 2007-2008 年的拉尼娜后延到 2009 年 4 月结束,预测中的 2008 年厄尔尼诺也后延至 2009 年。我们在 2008 年初已经估计到后延的可能 。 2009 年 3-4 月是拉尼娜减弱并向厄尔尼诺过渡时期,猪流感的发生绝非偶然。关注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 计算表明,当日月在赤道,日月大潮在赤道处形成最大潮汐高潮区,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扁率变大,自转变慢,由于速度增量比不同,大气圈最慢,水圈其次,固体地球第三,所以,大气和海洋相对固体地球向西运动,加强赤道信风和赤道暖流,使太平洋海面东低西高,有利于拉尼娜事件形成;反之,月亮在南北纬 28.6 度和太阳在南北回归线时情况正好相反,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这为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提供了新的能源动力,也是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在圣诞节( 12 月 25 日 为圣诞节,太阳在 12 月 21-23 日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 1 月 3 日 或 4 日为地球近日点,太阳潮最强)附近发生的原因。日长幅值变化的极小值通常位于 1 和 7 月,原因就在于夏至( 6 月 21 日 或 22 日)和冬至( 12 月 21-23 日)时太阳在南北回归线,太阳潮使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 。 我们在《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一文中指出, 每年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 72 天)及 7 月 30 日 - 11 月 6 日 ( 109 天)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有利于拉尼娜的形成;每年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及 11 月 18 日 - 1 月 23 日 ( 66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 目前处于 1 月 25 日 - 4 月 7 日 ( 72 天)地球自转减速阶段的后期,拉尼娜现象开始减弱,并可能在 4 月 7-9 日发生逆转,符合拉尼娜现象持续到春季的大多数预测。 4 月 9 日 - 7 月 28 日 ( 110 天)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有利于厄尔尼诺的形成。 拉尼娜现象消失快于预期,近期美洲中强地震值得关注。伴随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可能加剧 。 我们在 6 月 3 日 指出,如果年末爆发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和流感爆发将同时进入倒计时 。 据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 CPC )周四表示,今年六月到八月期间厄尔尼诺天气可能卷土重来。其他预测机构也预计厄尔尼诺天气重新出现。 2009 年厄尔尼诺预测正在得到证实。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事件与东北严重低温冷害、流感爆发相对应。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 。 我在 2007 年 3 月 1 日 指出,专家学者根据各自的学说和理论对未来作出不同的预测,这是无可厚非的,不可能苛求百分之百的正确。问题是决策机构要倾听不同学说的不同意见,依据形势发展,认定何种预测符合实践,做出正确的决策。现在,科学界和管理界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封建独断横行,一派掌门人以一言堂为荣,以独霸研究项目为利,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缺乏讨论、研究、检验的研究过程和坦诚相见、勇于认错的科学素质。一旦失误,损失惨重。科学的正确态度是尊重事实,接受科学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继续发扬,错误的检讨原因。在许多重大科学问题上的争论无果而终,是中国创新科学无法生存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和学术权威有责任认定事实,总结经验教训 。 参考文献 1. 朱玉文,李登宇,丁国荣。主汛期或有 4 次台风 2 场暴雨 湖南防汛形势严峻。 2009-05-26 09:20:03 湖南在线。 http://cj.voc.com.cn/article/200905/200905260920035052.html 2. 杨学祥 . 2007 年拉尼娜预测回顾:大兴科学观点的讨论之风 . 2007-10-27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7/200711931.htm 3. 2007 年拉尼娜预测回顾:大兴科学观点的讨论之风 . 2007 年 10 月 27 日 ( 气象港 *20071027*wz154* 杨学祥 * 原创 ) http://qxg.com.cn/n/?cid=4nid=15682fc=nd 4. 杨学祥,杨冬红 .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 发表于 2008-7-22 15:51: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5.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6. 杨学祥 .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7. 杨学祥 .  盘点 2007 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 2008-01-03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3/content_718587.htm 8. 杨学祥 . 未来全球灾害的根源:不同寻常的下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 发表于 2008-7-19 8:16:4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68 9.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 发表于 2009-4-4 7:04 :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10. 杨学祥 . 拉尼娜天气将不会恢复:厄尔尼诺出现不可逆转 . 发表于 2009-4-17 6:27:0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6565 11.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呈减弱趋势: 3 月 16 日 和 26 日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3-27 5:55:5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2731 12. 杨学祥,杨冬红 . 拉尼娜将迅速减弱: 2009 年 3 月 23 日 和 30 日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3-31 6:05:51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3498 13. 杨学祥 . 拉尼娜结束: 2009 年 3 月 30 日 和 4 月 6 日 海温异常比较 . 发表于 2009-4-7 5:43 :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734 14.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的警报已经拉响 . 发表于 2009-4-4 7:04 :5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283 15. 杨学祥 . 拉尼娜现象持续到 4 月 7 日 的预测得到证实 . 发表于 2009-4-8 5:13 :25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933 16. 杨学祥,杨冬红 . 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喷发敲响厄尔尼诺的警钟 . 发表于 2009-4-13 12:06: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5898 17. 杨学祥 . 猪流感敲响了警钟:下一次厄尔尼诺与世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4-25 7:01:14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8052 18. 杨学祥。厄尔尼诺和流感爆发进入倒计时。发表于 2009-6-3 12:26:1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5830 19. 杨学祥 .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 发表于 2009-5-15 7:20:23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1961 20.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21. 杨学祥。灾害警报: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称厄尔尼诺可能形成。发表于 2009-6-5 11:09: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23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7339 本文关键词: 问责 厄尔尼诺 预测 检验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29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年流感大流行预测得到证实
杨学祥 2009-6-27 11:07
2009年流感大流行预测得到证实 摘要:根据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我们预测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事实上,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9年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我们也预测到这种后延的可能性。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8、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见表1)。 function CheckFileExt(fileName){var fileExt = fileName.substr(fileName.lastIndexOf (".")+1, fileName.length-1);if (fileExt.toUpperCase() != "JPG" & fileExt.toUpperCase() != "JPEG" & fileExt.toUpperCase() != "GIF" & fileExt.toUpperCase() != "BMP" & fileExt.toUpperCase() != "DOC" & fileExt.toUpperCase() != "" & fileExt.toUpperCase() != "" ){alert("只能上传 JPG JPEG GIF BMP DOC 格式文件.");return false;}return true;} 在2006年,我们根据1890-2004年的综合数据,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 。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一特征。现在,至少在20世纪50-70年代,我们发现了禽流感爆发与沙尘暴高峰的一一对应关系。1900年和1977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 。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2007-2008、2011、2015、2018-2019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2005-2007年、2013-2014年、2016-2017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2007年是太阳黑子谷年m,2006-2007年预测为拉尼娜年,2008年则是m+1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2008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44天),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2000-2030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2008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2006-2008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2007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2007-2008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50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1889-1919年和1957-1977年,第三个周期2009-2029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9-11年的变化亚周期。在1889-1919年周期中,发生了1889-1890年、1900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1918-1919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1957-1977年周期中,发生了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爆发。 根据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我们预测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事实上,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9年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我们也预测到这种后延的可能性 。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8、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准确的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 。 表1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冬红,杨学祥)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年 1947-1976 1977- 1999年 2000 -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流感大流行周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亚周期及相关条件 第一亚周期 (1888)-1889 1957-1958 2009 2012? 第二亚周期 1899-1900 1968-1969 2019? 2023? 第三亚周期 1918-1919 (1976)-1977 2030? 2034?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2008 2012? 2019?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2? 2019? 根据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我们预测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8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事实上,2007年发生拉尼娜事件、2009年6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我们也预测到这种后延的可能性。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2000-2035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2008、2019、2030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2012、2023、2034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见表1) 。 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6月2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例达59814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统计数字还显示,甲型流感造成的死亡病例已升至263例。 世界卫生组织于本月11日召开紧急专家会议,决定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提升至最高的第六级,意味着宣布甲流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 。 2009年流感世界大流行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3. 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4.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5.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6.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2009-05-15 光明网-光明观察.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5/15/content_921510.htm 9. 杨学祥. 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2007-09-03 15:38:00光明观察.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3/content_664962.htm 10.杨学祥.盘点2007年强潮汐预警:干旱、拉尼娜、地震、严寒、流感. 2008-01-03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3/content_718587.htm 11.杨学祥. 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初步形成:流感爆发还会远吗? 2007-09-24 光明观察.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24/content_675621.htm 12.杨学祥,杨冬红。流感流行预警升级:明年可能发生大流感。2007-12-24 光明网-光明观察。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2/24/content_714792.htm 13.杨学祥.2008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刊发时间: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14.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2008-4-26 9:17:40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024 15.杨学祥,杨冬红.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发表于2008-7-2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16.杨冬红,杨学祥.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发表于 2009-6-26 16:05:10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426 17.杨学祥,杨冬红. 流感流行具有周期性但间隔并非日益变短. 发表于 2009-6-25 2:33:4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114 18.世卫宣布全球感染甲型流感患者近6万人 263人死。2009-06-27 6:45出处:龙广在线。原始出处:中新网。 http://www.hljradio.com/radionews/ztshow.php?id=26240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632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学祥 2009-6-26 16:05
世界流感大流行周期和亚周期及相关条件表 (杨冬红, 杨学祥 ) 时 期 1890-1924 1925- 1946年 1947-1976 1977- 1999年 2000 -2030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流感大流行周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间歇期 爆发期 亚周期及相关条件 第一亚周期 (1888)-1889 1957-1958 2009 2012? 第二亚周期 1899-1900 1968-1969 2019? 2023? 第三亚周期 1918-1919 (1976)-1977 2030? 2034?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2008? 2012? 2019? 东北冷夏年 o 和低温冷害年* 1888 o 1902 o 1918 o 1957 o * 1969 o * 1976 o * 2008? 2012? 2019?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2. 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26(3): 151-155 3. 杨冬红, 杨学祥.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4.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6. 杨学祥.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2009-05-15 光明网-光明观察.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5/15/content_921510.htm 7. 杨学祥,杨冬红. 流感流行具有周期性但间隔并非日益变短. 发表于 2009-6-25 2:33:48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40114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7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流行具有周期性但间隔并非日益变短
杨学祥 2009-6-25 02:33
流感流行具有周期性但间隔并非日益变短 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教授邱仁宗最近指出,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要意识到流感流行是周期性的,周期可能越来越短,所以我们要做好常规化准备。规划资金、人员上都有这种准备。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就是 H1N1 亚型,当时估计造成世界范围内大约 40% 人口患病,全球 4000-5000 万人死亡。但过了半个世纪,才出现 1957 年的亚洲流感,是 H2N2 亚型,死亡人数 200 万。 1968 年香港流感, H3N2 亚型,死亡人数估计 100 万。 1997 年出现 H5N1 禽流感病毒。 2002-2003 年 SARS 传播全世界 32 个国家和地区,感染 8069 人,死亡 775 人。 SARS 病毒不是流感病毒,但很奇怪,突然来了又突然走了。 2003-2009 年据 WHO 统计,全世界共报告实验室确认人禽 H5N1 型流感死亡 254 例,病死率达 62.56% ,幸运的是没有在人与人之间确立有效而持续的传播能力。但也很难说有一天是否会在人类间传播。 2009 年 3 月开始流行甲型 H1N1 ,三个多月传播到了 88 个国家,病例 39620 例,死亡 167 人,已形成流感大流行 。 研究表明,流感大流行确实有周期性,但周期并非越来越短。问题出在流感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以上面举出的实例而言,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和 1957 年亚洲流感相差约 50 年, 1957 年亚洲流感和 1968 年香港流感相差 11 年, 1968 年香港流感和 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相差 41 年。粗看起来周期性变化太大,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我们需要更多数据来研究其变化规律。 1. 流感爆发的历史概况 据杨海等人研究,马流感( EI ): H 1 N 1 和 H 2 N 2 多见, 1890 年、 1900 年两次世界流行均为 EI 所致(第一次和第二次流感大流行)。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第六次世界流行)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此有关( EII ),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猪流感( SI ):常以 H 1 N 1 多见, 1914-1918 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 SI 所致(第三次世界流行),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4 月随同盟军远征军传播至法国, 5 月传至西班牙、非洲、俄罗斯、中国, 1919 年传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历时一年,为最严重的世界流行。禽流感( AI ): 1878 年意大利首发报告, 1959 年苏格兰鸡中首先发现 H 5 N 1 ,此后多次爆发。 1997 年 5-12 月,香港出现禽流感人感染 18 例, 6 例死亡 。 1957-1958 年爆发亚洲型流感(第四次世界流行)、 1968-1969 年爆发香港型流感(第五次世界流行)。 表 1 世界历次流行亚型和首发地统计表 年 限 亚 型 名 称 首发地区 1890- H 2 N 2 EI 英格兰 1900- H 3 N 8 EI 英国 1918- H 1 N 1 SI 西班牙流感 美国 1957- H 2 N 2 亚洲流感 贵州 1968- H 3 N 2 香港流感 香港 1977- 新 H 1 N 1 EII 俄罗斯 1997- H 5 N 1 Al 香港 1999- H 9 N 2 Al 中国 2004- H 5 N 1 Al 越南 最新的发现表明,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比其它人类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的关系更密切 。现在把人畜共患流感都称为禽流感,哺乳动物是禽类与人类的中间链条,病毒演化需要一个较长的气候突变过程。 2.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前人最早的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与太阳活动峰年相关。最近的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而且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 1889-1890 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 1889 年为 6.3 ; 1890 年为 7.1 ), 1900 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 1900 年为 9.5 , 1901 年为 2.7 ), 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 1917 年为 103.9 ; 1918 年为 80.6 ; 1919 年为 63.6 ), 1957-1958 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 1957 年为 190.2 ; 1958 年为 184.8 ), 1968-1969 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 1968 年为 105.9 ; 1969 年为 105.5 ), 1977 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 1976 年为 12.6 ; 1977 年为 27.5 ) 。 太阳活动对流感爆发的影响人们早就发现。在太阳黑子谷年,太阳活动减弱,辐射出的紫外线也减弱,这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滋生和繁殖(旧病毒复发);在太阳黑子峰年,太阳活动增强,辐射出的紫外线增加,有利于微生物和病毒的基因变异(新病毒产生)。这是流感大流行一定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值年的原因。由于在太阳黑子峰年爆发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病毒基因变异,所以强度大,危害重,如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和 1968-1969 年;由于太阳黑子谷年的流感大流行起因于旧病毒复发,所以强度小,危害轻,如 1900 年和 1977 年。这是后两次流感大流行被人们忽略的原因。 3.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厄尔尼诺、低温冷害的关系 拉马德雷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 暖位相 和 冷位相 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 20 年至 30 年。近 100 多年来, 拉马德雷 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1889-1924 年为 拉马德雷冷位相 时期, 1925-1945 年为 拉马德雷暖位相 时期, 1946-1976 年为 拉马德雷冷位相 时期, 1977-1999 年 拉马德雷暖位相 时期, 2000 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据魏松林的研究, 1888 、 1902 、 1918 、 1957 、 1969 、 1976 年是中国东北冷夏年 ,其当年或前后一年内爆发了流感大流行( 1900 年流感爆发与冷夏年相距 2 年,因而强度较弱) 。 1957 、 1969 、 1976 年是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间间隔 30 年左右的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18 年到 1957 年相隔 39 年,这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周期变化大致相当。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全球气候低温期,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全球气候温暖期。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周期为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在 56 摄氏度 下加热 30 分钟、 60 摄氏度 下加热 10 分钟, 65 70 摄氏度 下加热数分钟,流感病毒即丧失活性。直射阳光下 4048 小时也可杀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紫外线直射可依次破坏其感染力、血凝素活性和神经氨酸酶活性。但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由此看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低温是禽流感群发在其中的主要原因。这也是自 1977 年以来,禽流感没有大爆发的原因。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中国东北严重低温冷害年 1957 、 1969 、 1976 年都是厄尔尼诺年。 4. 全球性流行性感冒、拉尼娜现象、沙尘暴之间的关系 流感大流行在人类间爆发之前,都有一个在动物间长期流行的阶段。这一阶段与中等强度以上拉尼娜现象和强沙尘暴有一一对应关系,春季是沙尘暴高发季节,与禽流感高发季节(冬、春)正好呼应(见图 1 ,引自文献 )。 据康杜娟和王会军的研究,沙尘暴在 1954-1956 年、 1964-1967 年和 1974-1976 年出现三个高峰期 ,与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三次禽流感爆发一一对应,而 1954-1956 年、 1964 年、 1967-1968 年、 1975-1976 年都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与沙尘暴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共同形成与禽流感爆发的一一对应前兆。此种拉尼娜之后的厄尔尼诺事件是禽流感爆发年。 图 1 北京 1954-1999 年沙尘暴天气日数的年际变化 1. 沙尘天气; 2. 沙尘暴; 3. 扬沙; 4. 浮尘 据最新报道,沙尘暴对人类直接的侵害已经超过了它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对大型传染性疾患的传播,它已从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升级为大打出手的急先锋了。最生动的例证就是口蹄疫在英国的登陆。沙尘暴使非洲北部沙漠里的口蹄疫病毒会在一周内浩浩荡荡地跨越大西洋,稳稳当当地落在英国的牛栏里,并在半月内横扫欧洲,致使数百万头牛被宰杀、焚烧、掩埋。在 1/4 茶匙的尘埃中能携带几百万甚至几亿个微生物,就连成群蚱蜢都能在尘云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存活下来 。在非禽流感疫区和非候鸟迁徙路线地区发生的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可以由沙尘暴的远距离传播来解释。 康杜娟和王会军的文章揭示:在沙尘活动频繁年代 (1956~1970) 和稀少年代 (1985~1999) 冬、春季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有显著差别 。 1956-1970 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47-1976 ), 1985-1999 年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 1977-1999 )。沙尘暴与禽流感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即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频繁爆发,在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逐渐减弱。强沙尘暴时期可以作为禽流感爆发的更准确的前兆。 2007 年可能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5. 综合分析与结论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一特征。现在,至少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们发现了禽流感爆发与沙尘暴高峰的一一对应关系。 1900 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 。 厄尔尼诺事件是多因素成因,综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精度。 2007-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05-2007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6-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2008 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44 天),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综合分析表明,流感大流行具有周期和亚周期的复杂性。根据近百年的资料分析,首先,流感大流行都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具有约 50 年的周期变化,受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变周期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已发生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1889-1919 年和 1957-1977 年,第三个周期 2009-2029 年刚刚开始。 其次,在每个流感大流行周期中,流感大流行又受到太阳黑子极值的控制,具有 9-11 年的变化亚周期。在 1889-1919 年周期中,发生了 1889-1890 年、 1900 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 1918-1919 年(条件最强,爆发程度也最强)三次亚周期爆发;在 1957-1977 年周期中,发生了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条件较弱,爆发程度也较弱)三次爆发。 根据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我们预测 2007 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8 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事实上, 2007 年发生拉尼娜事件、 2009 年 6 月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我们也预测到这种后延的可能性 。 流感大流行的周期和亚周期发生规律非常重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 2000-2035 年中,太阳黑子极小值年的 2008 、 2019 、 2030 年,太阳黑子极大值的 2012 、 2023 、 2034 年都是流感大流行的可能年份,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预防这些年份的流感爆发。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准确的 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 。 参考文献 1. 邱仁宗。专家指出流感流行具周期性且间隔日益变短。 2009 年 06 月 24 日 09:50 新浪健康。 http://news.sina.com.cn/h/2009-06-24/095018083916.shtml 2. 杨海 , 范来福 , 刘继锋 . 禽流感和流感的关系、起源、变异和对策 . 职业与健康 . 2004, 20 ( 10 ) : 87-89 3. 于恩庶,徐秉锟,主编。中国人兽共患病学 。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8 。 233 。 4. Terrence M. Tumpey, Christopher F. Basler, Patricia V. Aguilar ,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1918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Virus , Science . 2005, 310: 77 80 5.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6. 魏松林 .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 自然灾害学报 . 2001, 10(3): 79-86. 7. 周立宏,刘新安,周育慧。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年的环流特征及预测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1 , 32 ( 1 ): 22-25 8. 杨学祥 , 杨冬红 , 安刚 , 沈柏竹 . 连续 18 年暖冬终结的原因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05, 35 ( sup1 ) : 137-140 9. 康杜娟 . 王会军 . 中国北方沙尘暴气候形势的年代际变化 。 中国科学 D 辑, 2005, 35 (11): 1096-1102 10. 杨素梅。科学家研究称沙尘暴是传染性疾患传播的罪魁 。 2006 年 05 月 13 日 15:24 北京科技报 http://tech.sina.com.cn/d/2006-05-13/1524936036.shtml 11.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12. 林振山 , 赵佩章 , 赵文桐 . 日食 - 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1999, 42 ( 6 ) : 732 - 738 13.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 世界地质 , 2004, 23(4): 407-410. 14.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 2004 , 26 ( 3 ) : 151 - 155 15. 杨冬红 , 杨学祥 . 拉马德雷 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 西北地震学报 .2006,28 ( 1 ): 95-96 16.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17.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18. 杨学祥 .  正在被证实的三大预警:低温冻害、强震和流感爆发 . 2009-05-15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 经济科技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9-05/15/content_921510.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88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暂不提高(转载)
杨学祥 2009-5-21 07:49
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暂不提高   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世界卫生组织19日表示将维持目前5级的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并呼吁发展中国家做好防疫工作。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19日说,虽然日本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急剧增多,但大多数病例是在学校里通过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家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感染的,因此目前世卫组织的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仍为5级,暂无提升至6级的计划。   至于什么情况下才会把警告级别提升至6级,即宣布流感大流行的到来,陈冯富珍说,目前的流感大流行警告制度主要考虑的是病毒传播的地理范围,而不考虑病毒的毒性和致死率。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的官员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些官员认为流感大流行不但要反映病毒扩散的地理范围,也应反映病毒的毒性和致死率等。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临床表现与死亡率高的H5N1禽流感病毒情况完全不同,到目前为止除墨西哥外确诊的病例大多数病情较轻。   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18日向世卫组织提议,应该修改流感大流行升至6级的标准,除了考虑流感病毒的传播范围,还应该将病毒的致命性考虑在内。   世卫组织一旦宣布全球流感大流行,势必会引发各国民众恐慌,世界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因此,世卫组织在决定提升警告级别前一定要深思。   日本滋贺县20日宣布确诊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这是日本国内的流感疫情首次扩散到大阪府和兵库县以外的地区。由于甲型H1N1流感在日本快速蔓延,日本媒体19日纷纷发表社论呼吁国民冷静应对。   墨西哥卫生部19日证实,墨全国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已上升至3734例,其中死亡病例上升至74例。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甲型H1N1流感确诊和疑似病例数量达到5469例,其中包括6例死亡病例。由于有流感症状的学生人数继续增加,纽约市18日又关闭部分学校,使得因担心流感疫情扩大而暂时关闭的学校达到17所。   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卫生官员19日说,甲型H1N1流感在多伦多已演变成以社区传播为主,新确诊的病例中90%为本地感染。 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090521/lnrb190030.html 编辑: 肖刚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猪流感值得注意但不必恐慌
dyjin 2009-5-3 12:27
有人问手足口病的流行是否会象2003年SARS一样,对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我认为两者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仍可能有重大的科学问题有待发现,但EV71是已知病原,手足口病可防可治,虽值得重视但不必恐慌。又有人问最近墨西哥及美国出现的猪流感是否会演变成世界大流行,造成类似SARS或禽流感一样的影响,我的答案仍然是,猪流感值得注意但不必恐慌。 事实上,虽然近年对禽流感的关注超过了猪流感,但猪长期被认为是流感病毒的重要宿主。猪既可被人流感病毒也可被禽流感病毒感染,一旦发生混合感染,就有可能出现基因重配也就是所谓的洗牌,从而造就能够感染人的新病毒。1918年西班牙流感在全世界流行,估计有两千万到五千万人丧生。近年已经从常年结冰的阿拉斯加冻土下的1918年流感死者身上取得病毒核酸,重建成1918年的H1N1病毒,也就是当年的罪魁祸首。经过基因比对,认为与禽流感病毒较相似,因此有可能直接来自禽类。然而,此病毒与H1N1猪流感也很象,最近还发现它可直接感染猪。因此,1918毒株究竟直接来自禽类还是经过猪或其他哺乳类中间宿主,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应当说,无论是禽流感还是猪流感,都应重视都应深入研究。 目前在墨西哥和美国出现的猪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案例,就已知的情况看来,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在青壮年而不是老幼人群中高发,这与1918病毒有几分相似。第二是在多个社区有暴发迹象,很有必要采取严防严控措施,遏止其蔓延。第三是报告的案例数递增而且增加较快而人数较多。美国从2005年12月到2009年2月,只收到12例人类猪流感报告;但过去两月就有7例。最后,此次暴发出现的时间不是在冬季即季节性流感的发生期。 有专家对媒体发言,表示猪流感已经变种,从猪传人变为人传人。对此我有不同意见。猪流感与禽流感向来有所不同,能够人传人的猪流感过去也发生过,例如1976年美国新泽西兵营的猪流感暴发。中国内地郭元吉教授以及已故朱既明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就关注人类猪流感和猪群人流感的问题,说明中外学术界对猪流感在人类暴发的可能性一直没有掉以轻心。 根据WHO通报,截止到2009年4月23日,墨西哥三个城市分别有854、24和4例流感样症状的病例报告,各有59、3和0例死亡。美国有7例猪流感确诊案例,其中加州5例德州两例,另有9个疑似病例。加拿大对18个墨西哥病例进行了实验室确诊,其中12个确诊病例的H1N1病毒与美国的病毒高度相似,几乎完全相同。截止到5月2日,全世界确诊的人类猪流感病例658例,其中墨西哥397例死亡16例,美国160例死亡1例。 由于墨西哥早期留置的病人只有流感样症状,多数并未经实验室检验,是否为猪流感仍有待确定。未经实验室检验,一般分不出人流感、猪流感还是禽流感,因此墨西哥受猪流感感染的人数究竟远多于或远少于报告数,早期还不好确定。美国确诊病例的症状都比较轻,只有一例死亡。墨西哥出现的死亡案例究竟是否为猪流感,死亡原因是否与救治不及时或不适当有关,都仍有待调查确定。根据新的资料,媒体报道的墨西哥大批猪流感死亡病例,其中确有一些找到其他病原或找不到猪流感病毒。墨西哥出现较多的猪流感死亡病例,确实也与就医不及时及医疗条件较差等有关。根据目前情况判断,墨西哥一定有大批未就医或已痊愈但症状较轻微的猪流感患者,死亡个案只是冰山一角。 必须指出,猪流感可以人传人是过去已知的事实,早有明确的证据支持,并不值得惊奇。这一点与一般不能轻易人传人的禽流感明显不同。此外,根据美国CDC的报告,过去在美国也出现过类似规模的人类猪流感暴发。例如,1976年在新泽西士兵中暴发的H1N1猪流感就有200多例,并造成一人死亡,但该猪流感病毒在大约一个月后销声匿迹。因此目前墨西哥出现的猪流感暴发,在规模上也不算特别严重,经过努力仍有可能得到完全控制。虽然此次猪流感目前扩散的势头还很猛,但它在一定时间后自然减退甚至消失的可能性,并非完全不存在。毕竟我们对流感毒力、传播和世界大流行的规律仍然没有全部掌握,盲目乐观不可取,但也没有理由过于悲观。我们应作最坏的打算,但向最好的方向努力。 综上所述,猪流感病毒的人类感染,情况基本上没有超出过去已知的范围。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即将发生猪流感的世界大流行,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此次猪流感人类感染的症状特别严重或传播特别快。因此,加强监控加强研究掌握情况都十分必要,但不必惊慌更不应反应过度。猪流感的人类感染,不太可能发展为类似SARS的重大卫生防疫事件。我们应当常备不懈,但大惊小怪甚至杞人忧天则大可不必。 此次猪流感的名称很多,包括猪流感、人类猪流感、甲型流感H1N1、新流感、北美流感、墨西哥流感等等。有官员甚至断言人有病,猪没病。究竟怎么叫,我认为还是人类猪流感(human influenza of swine origin)的名称比较贴切。关于此病毒的来源,根据4月26、27日CDC发表的各节段基因序列,其为猪流感病毒应确凿无疑。其8个节段全部都在猪流感病毒中发现过,可能还能追溯到美洲猪群中过去出现过的暴发。此病毒确为基因重配株,其部分基因来源于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北美猪流感病毒及亚非猪流感病毒。下面我再略为详细地说明。 前面已介绍过,1918年人类出现的西班牙流感H1N1世界大流行,与当时猪群中出现的H1N1病毒很象,究竟是人传猪或猪传人,无法定论。从1918年以后,H1N1在人群与猪群中分别进化。但在人群中,从1957到1977年H1N1并不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几乎绝迹。取而代之并引起1957和1968两次世界大流行的毒株分别是H2N2和H3N2病毒。经过在人群中近70年及在猪群中近90年的进化,两病毒已很不相同,人群中已普遍不存在对猪H1N1病毒的免疫力。因此,此次H1N1猪流感的人类感染,既可以人传人,而人群中也没有完全的免疫力,有可能造成世界大流行。但是否确实造成大流行,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包括人群中因感染其他流感病毒而获得的交叉免疫力、病毒持续高效人传人的能力、人类的严防严控措施等。预测归预测,我相信世界上没有专家敢于断定,今冬占主导地位的流感毒株是猪H1N1还是人类原有的H3N2和H1N1,或者是三者并存。因此,针对猪H1N1的疫苗应当加快准备,以便随时可以大量生产,但是否大量生产或与人H1N1与H3N2疫苗同时生产,仍需通盘考虑。我个人认为,猪H1N1毒株迅速并完全取代人H1N1和H3N2流行株的可能性并不大。 由于猪H1N1和人H1N1同祖,虽然目前两组病毒已很不相同,而且人类H1N1的感染或疫苗已不能保护人类免受猪H1N1的感染,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对人类H1N1病毒的免疫,可能减轻人类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及死亡率。Palese院士就指出,即使是1918的凶险病毒重现,人类也已有免疫力。还有人推论,年长者可能有因1976年疫苗而获得的针对猪流感H1N1的残存免疫力,使他们免受攻击或免于出现重症,是否确实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历史上,1976年美国福特总统曾听从专家意见,根据新泽西兵营出现猪流感暴发的疫情,决定在全美数千万人中广泛接种猪流感疫苗,耗费1.4亿美元。当时的判断也是,猪流感可以人传人而人群中一般也没有免疫力,因此可能出现世界大流行。后来因为接种猪流感疫苗后出现比接种其他流感疫苗比例高7倍的约500例Guillain-Barr 综合征(一种外周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病,腿部首先出现麻痹),而且猪流感没有来而季节性流感照样来,所以猪流感疫苗接种计划被迫终止,而季节性流感疫苗的接种则恢复。CDC主任也因此去职。今天我们再次面临重要的抉择,到底要不要大量生产猪流感疫苗,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我认为,充分准备制造猪流感疫苗是必要的,但完全摒弃人H1N1和H3N2季节性流感疫苗则不可取。 此次人类猪流感H1N1的毒株具体是怎么进化而来的呢?从1918到1997年,尽管人类中已有H2N2和H3N2两次世界大流行,猪中主要的还是H1N1病毒。直至1997年发现,猪群中流行的来自1918病毒的典型H1N1毒株的主导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一种新的猪禽人三重重配株逐渐与H1N1典型毒株并存。新的重配株的NP、M和NS基因来自猪H1N1典型毒株,PB2和PA基因来自禽流感毒株,而HA、NA基因来自人流感H3N2毒株。目前的人类猪流感H1N1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配形成,其HA基因来自猪H1N1典型毒株,而其他基因则来自前述猪禽人三重重配株,还有些基因与欧、亚、非洲出现过的猪流感基因有些相似,说明猪间流感病毒的传播和基因重配重组可能要比我们过去所知道的更为广泛。由此可见,加强对人流感和动物流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十分必要,是人类在流感大流行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关于此毒株是否比较温和,从目前情况看来,它确实不比普通季节性流感毒株更凶恶,与SARS或人类禽流感不可同日而语。有人认为经过在人体中的传代,病毒会越变越强。又有人认为1918年大流行有两波,第一波症状普遍较轻,而第二波才更为凶险。我在回答南方周末记者黄永明时已解释,病毒在人体或细胞传代后毒力不一定增强,相反传代后经常是传播能力增强而毒力减弱。病毒在传代后毒力减弱的原理,已被应用于小儿麻痹及麻疹等疫苗的创制。而1918年大流行在第二波时出现较多重症病人,可能是与继发细菌感染有关,没有证据表明一定是流感病毒的毒力增强。事实上,目前所见的病例无论在墨西哥、美国或其他地区,症状都较轻;而暴发初期墨西哥出现较多重症及死亡病例。有人认为,该病毒的毒力已经并正在减弱。是否确实如此,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查明。 我想再次重申,人类猪流感值得注意但不必恐慌。正如我对黄永明所谈,我个人的观点是:首先,此次的猪流感H1N1毒株未必成为优势流行株。第二,即使猪流感H1N1毒株成为优势流行株,如果其毒力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相差无几,引起的症状普遍轻微,那么采用对付季节性流感的办法就可以对付。第三,如果猪流感毒株成为优势流行株,其毒力也较强,出现大批重症病例甚至死亡,采用严防严控、合理使用抗流感药、立即大量生产疫苗等方法也完全可以应付。事实上,现有资料已表明,此病毒可以在鸡胚中大量增殖,因此制备灭活疫苗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目前考虑的主要是大量生产此疫苗的必要性以及与其它季节性流感疫苗的关系等问题。 根据CDC提供的资料,2003-2004年度流感季节全美有153名18岁以下少儿死于季节性流感,另估计有51,000 (7,000至72,000)人直接间接死于季节性流感。估计全球每年因季节性流感直接间接造成的死亡(excess deaths)有25万至50万。季节性流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但我们并不恐慌。人类猪流感与季节性流感的程度相近或更为轻微。因此,我们更没有必要恐慌。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重发)
杨学祥 2009-4-29 17:39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 View Single Post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saw this at PFI, credit: Rickk. This is a scientific forum quoting China TV story about the 6 climatic conditions that lead some to predict that 2008 will hav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a pandemic. 这是一个引自中国电视故事有关六个气候特征的科学论坛,它预测2008年将有流感的有利条件。 ---------------------------------------------------------------------- Side track a little. I then searched CCTV.com and found a Chinese (Mandarin) documentary about the Spanish Flu, a discussion about all kinds of viruses, and vaccines. To my surprise, there wer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medical books dating back to the 11th century of making a vaccine for small pox. They took the fluid (pus?) from small pox inflicted patients and let it dry, then grind it into powdery form and blow it into nostrils of the uninfected using a small bamboo pipe! 我搜索CCTV.com,发现有关西班牙流感的中国(官方)文件,讨论各种病毒和疫苗。出乎意料,有史料记载和医学书籍可远溯至11世纪的制造一种疫苗,天花。他们从病人的天花中取出液(脓?),并把它烘干,然后研磨成粉状的形式,利用小竹管把它吹在被感染的鼻孔。 What I found interesting was that they broadcasted this lengthy documentary, possibly for public education about the threats of a pandemic, as well as all kinds of viral diseases - they said every year one or two new animal based viral diseases are discovered, that we have to live with this threat. 我发现有趣的是,他们播出的这个漫长的纪录片,可能是为有关流感威胁的公众教育,以及各种病毒性传染病-他们说每年都有一,两个新的基于动物病毒性疾病被发现,我们生活在这一威胁中。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nhl=enie=UTF8 Back to main story: Google translation below: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enlangpair=zh-CN|enu=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Post.aspx%3Fid%3D5185prev=/translate_s%3Fhl%3Den%26q%3Dbird%2Bflu%2B2008%2Bja n%26tq%3D%25E7%25A6%25BD%25E6%25B5%2581%25E6%2584% 259F2008%25E5%25B9%25B41%25E6%259C%2588%26sl%3Den% 26tl%3Dzh-CN%26start%3D20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杨学祥,杨冬红 Yang Xuexiang, Yang Donghong 中新网 -- 12 月 22 日 December 22 电据中央电视台消息,气象学家们根据目前的观测预言, 2008 年极有可能发生大流感。 -- According to CCTV news, meteorologists have predicte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2008 is very possible pandemic. 消息称,对于 1890 年到 2004 年天气数据的研究,可以观察到流感大流行年份的六个气候特征。 According to reports, the 1890 to 2004 study weather data can be observed that the influenza pandemic of the six years of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气象学家们根据目前的观测预言, 2008 年极有可能发生大流感。 Meteorologists have predicted that under the current observation, 2008 is very possible pandemic. 而医学家们则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提出了同样的警告。 Epidemiological and medical scientist who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same warning. 从 2003 年至今,流感大流行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 From 2003 to date, the potential influenza pandemic risk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尤其是禽流感不仅每年出现,在全球还有扩大的趋势。 Especially the bird flu not only every year, and expand the global trend. 2008 年,爆发流感的可能正在迫近。 2008, the outbreak of influenza may be looming. 消息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公布了 2007 年到 2008 年针对北半球推荐的三大流感毒株,各国也因此准备了有针对性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这就可能在流感真正到来时 ,控制住疾病的流行和扩散 1] 。 News tha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s published the 2007 to 2008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fluenza strains recommended by the three countries also prepared a targeted vaccines and antiviral drugs, which may be the advent of true influenza, control the prevalence and spread of the disease 1]. 中新网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 12 月 21 日 December 21 电世界卫生组织星期五 (21 日 ) 表示,尽管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情况仍属罕见,但目前尚不能排除近来巴基斯坦出现的禽流感病例是由 人与人之间传播所致。 Frida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1) said that although bird flu virus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in the situation is still rare, but still can not rule out the recent Pakistan by the bird flu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by the to. 据联合国网站报道,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首次发现 8 例疑似人类感染禽流感病例,其中两例死亡。 According to the United Nations web site, the first time in Peshawar, Pakistan found eight cases of suspected human bird flu cases, two of which were fatal. 巴基斯坦国家实验室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了检测并发现了禽流感病毒。 Pakistan National Laboratory on the patients blood samples were tested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bird flu virus. 世卫组织表示,巴基斯坦此后没有出现新的病例,目前世卫组织正在调查已发现病例的感染途径。 WHO said that Pakistan since there were no new cases, WHO is currently investigating cases of infection have been found ways. 世卫组织指出,只要 H5N1 禽流感病毒仍然在世界上传播,就不能排除这种病毒发生变异和重组进而导致大流行性流感的可能性 。 WHO pointed out that, as long as the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s still spread in the world, we can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virus mutates and restructuring leading to the possibility of an influenza pandemic.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目前无法断定这样的风险有多大。 Due to the lack of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s not possible to determine how such risks. 大流行性流感一般由一种能够使人类致病的新流感病毒所引发。 Pandemic Influenza generally enable a new human disease caused by influenza virus. 由于人类的免疫系统对其不具备预存免疫性,感染和患病率远高于普通的季节性流感。 Because the human immune system does not have stored their immunity, infection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much higher than the ordinary seasonal flu. 专家认为, H5N1 禽流感病毒是一种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毒株。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H5N1 avian flu virus is a kind of potential pandemic strains. 目前全球存储了 1 亿 5000 万剂流感疫苗,以备全球大流感爆发时之需 。 The current global store 100 million 50 million influenza vaccine to prepare for a worldwide influenza outbreak needs . 综合 1890-2004 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Comprehensive 1890-2004, data, we can get influenza pandemic climate of the six characteristics: Madre in the cold period and the phase boundary; the previous year or two years ago for the moderate-intensity above La Nina years; 20th century 50-70 At the same time as Chinas strong sandstorm; year or the year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northeast cold summer (50-70 in the 20th century at the same time as serious chilling damage); that moderate intensity for more than El Nino years; for the year sunspot Valley, m or the M-, m-1, m +1, or M +1.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889-1890, 1900, 1918-1919, 1957-1958, 1968-1969, 1977 and the outbreak of avian flu have met six conditions at the same time, in 1890, met only six conditions more than six times the outbreak of . 第 7 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7 feature is that for the winter or summer North-South concussion sustained strong tidal anomalies in a few days. 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一特征。 Third World after the outbreak of influenza are to meet this feature. 现在,至少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我们发现了禽流感爆发与沙尘暴高峰的一一对应关系。 Now, in the 20th century, at least 50-70 years, we found that the outbreak of avian flu and sandstorms peak of one-to-one relationship. 1900 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 。 1900 outbreaks of influenza, because any deviation from the standard distance, and thus the weaker . 2006 、 2008 、 2011 、 2015 、 2018-2019 年是可能的厄尔尼诺年, 2007 年、 2013-2014 年、 2016-2017 年是可能的拉尼娜年。 2006, 2008, 2011, 2015, 2018-2019, it is possible to El Nino years, 2007, 2013, 2016-2017, it is possible to La Nina years. 加强这些年份的地震和禽流感的防范和监测非常重要。 Strengthen these years of earthquakes and avian flu prevention and monitoring is very important. 如果 2007 年是太阳黑子谷年 m , 2007 年预测为拉尼娜年, 2008 年则是 m+1 年,预测为厄尔尼诺年 , 2008 年为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 44 天),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 2000-2030 年内)和太阳黑子极值年易发生低温冷害。 If 2007 is the sunspot Valley, m, 2007 is forecast to La Nina, the 2008 m +1, it is forecast to El Nino, , for the summer 2008 North-South concussion sustained strong tidal anomalies in the number of days (44 days) , in the Madre cold phase of El Nino period (2000-2030 years) and the sunspot extreme cold damage-prone. 这样, 2008 年就具有较高的概率发生流感爆发。 Thus, in 2008 the higher the probability of an influenza outbreak. 2006-2008 年是否是强拉尼娜与强厄尔尼诺相互转换是禽流感是否爆发的关键。 2006-2008 is a strong El Nino, La Nina and strong mutual conversion is the outbreak of avian flu is crucial. 2007 年的拉尼娜现象及其伴随的强沙尘暴,为 2007-2008 年的禽流感孕育和爆发增大了发生几率 。 2007 accompanied by the La Nina phenomenon and the strong sandstorm, the 2007-2008 outbreak of the avian flu bred and increased incidence of . 2007 年 2-6 月为强潮汐时期,预计弱厄尔尼诺将结束,强拉尼娜将发生。 2007 February-June period for the strong tides expected weak El Nino will come to an end, the strong La Nina will occur. 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增多是拉尼娜现象的前兆,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强拉尼娜是流感爆发的前兆 。 Drake Passage of sea ice is more of the La Nina phenomenon omen Madre strong La Nina cold phase of the influenza outbreak of precursor . 2007 年 8 月拉尼娜事件已经发生,预防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 。 August 2007 La Nina events have already occurred, the prevention of influenza pandemic imminent . 中国新闻界对流感流行预警升级的报道表明中国科技报道实力的增强。 China influenza pandemic alert the press for the upgrading of the reports indicate that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reports. 中国科技新闻应该走出国门,面向全世界。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should go out of the country, facing the whole world.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1. 责任编辑:陈国栋。 Editor: Chen Guodong. 流感流行预警升级世卫组织公布三大流感毒株。 AWACS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HO announced three flu strains. 搜狐网。 Sohu network. 2007 年 12 月 22 日 December 22, 2007 06: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6:14 Source: China News Network. http://news.sohu.com/20071222/n254235759.shtml Http://news.sohu.com/20071222/n254235759.shtml 2. 2. 世卫称巴基斯坦禽流感不排除人际传播。 WHO said Pakistan does 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of avian flu transmitt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2007 年 12 月 22 日 December 22, 2007 08:24 中国新闻网。 0824 China News Network. http://news.sina.com.cn/w/2007-12-2...13125122s.shtml Http://news.sina.com.cn/w/2007-12-2...13125122s.shtml 3.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Mr Choi. 2004 年 12 月 26 日 December 26, 2004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Indonesi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 地球物理学进展。 Geophysics progress. 2006 , 21 ( 3 ): 1023-1027 2006, 21 (3): 1023-1027 4. 4. 杨冬红,杨学祥。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 Madre during the cold phase of global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西北地震学报。 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earthquake. 2006 , 28 ( 1 ): 95-96 2006, 28 (1): 95-96 5. 5. 杨学祥,杨冬红。 Yang Xuexiang, Yang Dong Hung. 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during the cold phase of global disasters such as hurricanes. 海洋预报。 Marine forecasting. 2006 , 23 ( 3 ): 30-35 2006, 23 (3): 30-35 6. 6. 杨冬红,杨学祥。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World influenza pandemic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Oasis and weather. 2007 , 1 ( 3 ): 1-8 。 2007, 1 (3): 1-8. 2007 年 8 月 22 日 August 22, 2007 发表,可查网址: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Published, available on the Web site: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7. 7. 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 自然杂志. 2004 , 26 ( 3 ) : 151 - 155 Yang Xuexiang. El Nino events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cause. Nature magazine. 2004, 26 (3): 151 155 8. 8. 杨冬红,杨学祥。 Yang 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Australia and the Antarctic summer sea ice snow three climatic switch. 地球物理学进展。 Geophysics progress. 2007 , 22 ( 5 ): 1680-1685 。 2007, 22 (5): 1680-1685. 9. 9. 杨学祥 . 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初步形成:流感爆发还会远吗? Yang Xuexiang. Medium intensity of the incident has initially formed La Nina: influenza outbreak be far behind? 2007-09-24 2007-09-24 光明观察 . 学术?新知。 Bright observation. Academic Awakening.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tent_675621.htm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tent_675621.htm __________________ Saving lives is our common goal. Our approaches may differ. I dont have to be always right. No one has to be always wrong. The world has to succeed. You want perspective. I want perspective. We dont have to agree on every thing. If we do. One of us is redundant. http://www.curevents.com/vb/showpost.php?p=850987postcount=219 View Single Post 01-05-2008, 06:54 PM anon.yyz Valued Member 相关链接: http://www.curevents.com/vb/showpost.php?p=850987postcount=219 最近新闻: H1N1 猪流感分离株序列 20 小时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猪流感病毒专题 20 小时前 墨西哥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已造成60人死亡 5 天前 美国猪流感病毒感染者增至7人 将出现更多病例 5 天前 埃及禽流感死亡人数达25人 仍有十余人被感染 5 天前 相关页面 流感新闻列表汇总 最近新闻 打印该条新闻 站内新闻全文搜索 发表自己的新闻 订阅全球流感资讯网电子周刊,轻松获取最新流感资讯。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520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多少人关心流感世界大流行的预警?
杨学祥 2009-4-28 12:33
有多少人关心流感世界大流行的预警? 杨学祥 从 2006 年到 2009 年我们在学术期刊、学术研讨会、科学网站发表多篇文章,预测 2008 年、 2011 年和 2018 年世界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由于 2007-2008 年的拉尼娜事件不断增强,拉尼娜在 2009 年 4 月结束,使预期的 2008 年厄尔尼诺事件和流感大流行也先后推迟,目前的猪流感发生势头可能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3 ): 1-8 。 2007 年 8 月 22 日 发表,可查网址: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 22 ( 5 ): 1680-1685 。 杨冬红 , 杨学祥 .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1 ( 4 ): 5-12 。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0-204 。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7 : 205-209 。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 683 期)。 2008 年 3 月 2 日 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 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 2008 年可 能发生流感大流行 . 全球流感资讯网。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7 日 14 点 57 分 来源: View Single Post.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Global Influenza in the cold phase of the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http://www.frchina.net/forumnew/viewthread.php?tid=86306page=1#pid122870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必备条件: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 . 杨学祥,杨冬红 .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708/show812958c32p1.html 气候变化中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地磁场强度的长期减弱 . :物理学   : 2007-6-10 16:07:28- 来源: 光明观察 . 杨学祥 . 苏州科普之窗 . http://www.szkp.org.cn/kepuleitai/display.asp?id=164768 2007 年拉尼娜事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秋汛、冻害、流感 . 杨学祥 . 2007-09-05 。中国饲料工业信息网。 http://www.chinafeed.org.cn/cms/_code/business/include/php/257925.htm 流感资讯网。发表人: yxx119 发表时间: 2008 年 1 月 26 日 14 点 31 分 来源:和讯博客 .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79.html 杨学祥,杨冬红 . 厄尔尼诺将敲响流感爆发的警钟: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 发表于 2008-7-22 15:51:0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73 凤凰资讯。全球正处在大流感预警期 . 2008 年 07 月 22 日 17:3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807/0722_23_668605.shtml 杨学祥。北京确诊 1 例人感染禽流感致死:气候转换是关键 . 2009-01-07 08:40:29  华声在线综合 . http://www.voc.com.cn/article/200901/200901070840299869.html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22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卫组织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转载)
杨学祥 2009-4-28 10:54
世卫组织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05:18 新华网 var sinaBokePlayerConfig_o = { container: "p_player", //Div容器的id playerWidth:482, //宽 playerHeight:388, //高 autoLoad: 1, //自动加载 autoPlay: 0, //自动播放 as: 0, //广告 tj:1 //推荐 };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Load = 1; sinaBokePlayerConfig_o.autoPlay =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id", 20228644); SinaBokePlayer_o.addVars("as",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logo",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pid",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he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AD", 0); SinaBokePlayer_o.addVars("tj", 1); SinaBokePlayer_o.addVars("vblog", 2); SinaBokePlayer_o.addVars("singleRss", "http://video.sina.com.cn/iframe/fourlists/news/w/v/2009-04-27/223935590.xml"); SinaBokePlayer_o.showFlashPlayer(); 视频:世界卫生组织拉响全球猪流感警告 来源: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   新华网日内瓦4月27日电(记者 杨伶 刘国远)世界卫生组织27日晚在日内瓦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从目前的3级提高到4级。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卫生安全和环境事务的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宣布,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根据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的建议,决定将流感大流行级别从3级提高到4级。   世卫组织的流感大流行警告共分6个级别,第3级意味着一种新的亚型流感病毒正在造成人类感染,但还没有造成到在人际间有效且持续地传播扩散;而第4级意味着一种新病毒在人际间传播,可以引起群体性暴发。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美国和墨西哥出现了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其中墨西哥为重灾区,截至27日上午已有149人确认或疑似死于猪流感。    相关阅读:    奥巴马称面对猪流感不必惊慌 墨西哥149人死亡    北京如发现疑似猪流感患者将隔离观察7天    墨西哥确认和疑似猪流感死亡人数达149人 http://news.sina.com.cn/h/2009-04-28/051817701892.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1月第六例:贵州确诊一例人禽流感病例
杨学祥 2009-1-25 16:15
  中新网 1 月 25 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贵州省卫生厅 1 月 25 日通报,贵州省确诊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患者周某,男, 29 岁,现住贵阳市云岩区。患者 2009 年 1 月 15 日发病,当日即前往省人民医院就诊,现病情危重,贵州省卫生部门正在卫生部专家组的指导下全力进行抢救。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发病前有活禽市场暴露史。 1 月 23 日,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为禽流感病毒 H5N1 核酸阳性; 1 月 25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患者样本进行复核检测,结果为禽流感病毒 H5N1 核酸阳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定义和我国诊断标准,卫生部人禽流感防控专家组判定该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确诊病例。   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已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采取了必要的防控措施,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实行严密的医学观察,并及时开展全面、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截至目前,所有密切接触者未出现异常临床表现。   该病例的有关情况,卫生部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港澳台地区和有关国家通报。 相关阅读: 新疆乌鲁木齐 1 名女子感染禽流感死亡 山东禽流感致死患者生前以卖麻辣烫为生 湖南省怀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患者死亡 北京山西山东各确诊一例人禽流感病例【 1 】 截止 1 月 25 日,今年我国已有 6 例出现【 2-6 】。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长、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研究员对当前人禽流感总趋势的推测: 中国人禽流感散发病例还将不断出现。 他透露,截至今年一月七日,包括北京报告的一例确诊人禽流感死亡病例在内,中国内地已累计发现确诊人禽流感病毒 (H5N1) 病例三十例,死亡二十例。全球十五个国家确诊人禽流感病毒病例三百九十三例,其中死亡二百四十八例,病死率超过百分之六十 。 流感大流行有 6 大气候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 20 世纪 50-70 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 m 或峰年 M , m-1 年, m+1 年或 M+1 年。 1889-1890 年、 1900 年、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和 1977 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 6 大条件,同时,在 1890 年以来,满足这 6 大条件的只有以上 6 次爆发 。 1918-1919 年、 1957-1958 年、 1968-1969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大值年(峰年),流感爆发强度大,成为历史上危害最大的流感三次大爆发; 1900 年和 1977 年不仅是厄尔尼诺年,而且是太阳黑子极小值年(谷年),流感爆发强度小,因而常常被忽略不计。 2007-2008 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年, 2011-2012 年为可能的太阳黑子极大值年。我们在盘点 2008 年时作如下点评:由于 2008 年还没有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流感爆发可能延迟到太阳黑子最大值年的 2011 年,强度也会増大。 2009-2011 年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值得关注 。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是流感大爆发的前兆。关注下一个厄尔尼诺事件【 13-15】 ! 参考文献 1. 贵州确诊一例人禽流感病例 患者病情危。 2009 年 01 月 25 日 15:26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25/152617112694.shtml 2. 蔡丽娟。新疆乌鲁木齐一名女子感染禽流感死亡。 2009 年 01 月 24 日 15:57 乌鲁木齐在线。 http://news.sina.com.cn/h/2009-01-24/155717110073.shtml 3. 魏铭言。北京确诊 1 例人感染禽流感致死病例。 2009 年 01 月 07 日 04:09 新京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7/040916991099.shtml 4. 高风。山西确诊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2009 年 01 月 17 日 23:46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17/234617065828.shtml 5. 曾利明。山东确诊一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患者已死亡。 2009 年 01 月 18 日 21:43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h/2009-01-18/214317069863.shtml 6. 曾利明。湖南确诊一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 2009 年 01 月 19 日 21:08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h/2009-01-19/210817076341.shtml 7. 曾利明。流感中心称我国人禽流感散发病例将不断出现。 2009 年 01 月 09 日 19:28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c/2009-01-09/192817013244.shtml 8.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3 ): 1-8 9. 杨冬红,杨学祥 .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 沙漠与绿洲气象 . 2008,2(5): 1-10 10. 杨学祥 .2008 年自然状况展望:气候变化持续异常。 刊发时间: 2008-01-07 11:43:07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1/07/content_719991.htm 11. 杨学祥 . 美国气象专家预测:明年形成拉尼娜天气的可能性较大 . 发表于 2008-12-30 10:01:4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7658 12. 杨学祥。盘点 2008 年全球气候异常。发表于 2008-12-21 9:24:3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2064 13. 杨学祥 . 2009 年流感信息:北京确诊 1 例人感染禽流感致死病例 . 发表于 2009-1-7 7:12 :4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08931 14. 杨学祥 . 山西确诊一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 发表于 2009-1-18 3:09:43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0559 15. 杨学祥 . 厄尔尼诺是爆发前兆:人禽流感散发病例将不断出现 . 发表于 2009-1-19 19:16:19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0768
个人分类: 备忘录|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狗流感流行:动物流感频发值得警惕
杨学祥 2009-1-20 16:04
美国媒体日前报道说,一种狗流感病毒正在国内流行,养狗人士看着自己的宠物咳嗽不止引起恐慌。更糟的是,据专家称,这种病毒是由马流感变种而来,目前还没有任何疫苗能够对付这种病毒。这种会引发咳嗽、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狗流感正有蔓延趋势。已经使美国 7 个州的赛狗场连续发生致命事件。最早被发现的病例是佛罗里达州一家赛狗场的 24 只灰狗,其中 8 只最终病死。最早研究佛州狗流感事件的佛罗里达州大学免疫学家肯达克劳福德解释说,通常,染病的狗只会出现咳嗽症状,许多情况下还会进一步演化为肺炎,有时甚至发展出严重的并发症而最终致命。她说: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目前我们掌握的相关信息还很少,无法做出预测,但我认为(感染此病毒后)死亡率在 1 %到 10 %之间。克劳福德说,这种狗流感比较容易在一起圈养的狗群中传播,但也有可能在大街上等公共场所传播,除了狗之间能互相传播外,病毒也可以经由接触过病狗的人传播给健康的狗 。 据杨海等人研究,马流感( EI ): H 1 N 1 和 H 2 N 2 多见, 1890 年、 1900 年两次世界流行均为 EI 所致(第一次和第二次流感大流行)。我国和前苏联 1974-1977 年(第六次世界流行)在远东地区爆发的俄罗斯流感即与此有关( EII ),在马属动物间流行后相继在人间发生相同亚性感染。猪流感( SI ):常以 H 1 N 1 多见, 1914-1918 首发于美国的西班牙流感即为 SI 所致(第三次世界流行),数百万头猪发病,数千头死亡,随后 1918 年 2 月于堪萨斯地区人群爆发, 4 月随同盟军远征军传播至法国, 5 月传至西班牙、非洲、俄罗斯、中国, 1919 年传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历时一年,为最严重的世界流行。禽流感( AI ): 1878 年意大利首发报告, 1959 年苏格兰鸡中首先发现 H 5 N 1 ,此后多次爆发。 1997 年 5-12 月,香港出现禽流感人感染 18 例, 6 例死亡。 1957-1958 年爆发亚洲型流感(第四次世界流行)、 1968-1969 年爆发香港型流感(第五次世界流行) 。 在禽流感高发之际, 美国狗流感流行死亡率达 10% ,增大了人禽流感和人兽流感相互传播的渠道和爆发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这种病毒是由马流感变种而来,目前还没有任何疫苗能够对付这种病毒。马和狗是哺乳动物,比禽类更加与人类相似,因而也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责任编辑:杨志民。美国狗流感流行死亡率达 10% 。发布日期: 2009-01-20 稿件来源: 三农在线 http://www.farmer.com.cn/hy/xmsy/xmdt/200901/t20090120_421302.htm 2.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 3 ): 1-8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6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