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苍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五月的苍山
周浙昆 2019-5-4 17:11
我爱苍山,记不清爬过多少次苍山。每一次看到苍山我都会怦然心动。苍山像一个爱打扮的少女,每一次看到她,她都像是换上一身新的衣裳,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鲜花装扮她那本来就十分漂亮的容颜。五月间陪同友人来访,我又一次来到苍山,苍山又一次让我心动和陶醉。 五月的大理已是夏日炎炎,可苍山顶上还是白雪皑皑。清晨,车从古城出发,沿崎岖的采石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着,炎炎夏日,三塔、洱海和大理古城渐渐地被甩到了身后。车子一进入林区,就看到林下的大白花杜鹃和云南杜鹃迫不及待地绽开美丽的花朵,迎接进山的客人。白的,红的,粉红的杜鹃花簇拥着连成一大片,车子仿佛在花丛中行进。突然,花丛中跳出几只白腹锦鸡,看了看这群大呼小叫的远方来客,又从容不迫消失在花丛中。车子在欢笑声中和感叹声中爬到了车路的尽头。 这里的海拔已经是 3200 米了,此时的苍山晴空万里,中和峰顶上的电视塔清晰可见。山下的古城灰色一片映衬碧绿万顷的稻田中,远处的洱海微波粼粼,渔船点点,一派田园风光。下车以后,我们沿一条小路缓缓而上。满山的杜鹃花正值盛季,杜鹃花花红似血,一树树开满了山野,像一团团火炬在熊熊燃烧。。云南杜鹃花或白或粉或红,无边地伸延开去,和远处积雪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雪哪是花。就在这粉白间的世界里,金黄杜鹃傲然而出,满树的金黄,平添几分高贵。许许多多路边的小花也在竞相开放,好像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它们的存在。苍山冷杉不畏狂风,不惧冰雪,也不为春光所动傲立于苍山。它们树干漆黑,树叶墨绿苍劲,神情凄美,冷漠地站立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似乎还不能忘却就在十几天以前风霜雪雨给这里带来的肆虐。 爬苍山 , 开始的路最难走,好像是要给人一个下马威。路边各色的野花,使得平时陡峭的山路,今天却变得特别短,过了望风亭以后,山路变得平缓起来。而山体却变得突兀森郁,层层叠叠直插云霄。一棵棵冷极树从山崖石缝蹦出来,更加挺拔苍劲。山石嶙峋的岩壁上竟然也开出了各色的小花。路边和山坳里的杜鹃花换了一拨。大理杜鹃、棕被杜鹃、红棕杜鹃、粗柄杜鹃一个赛过一个美,一个更比一个盛。无边无际蔓延开来,一个山坳又一个山坳,整个苍山成了一个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不知不觉就到了海拔 3800 米的高度。积雪盖住了上山的小路。这时,天气突变,云雾从山顶袭来,慢慢地罩住了整个山体。山峰、冷杉和杜鹃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像是一幅山水画,又像是一梦幻的世界。我停下了脚步,聆听着小鸟的歌唱,看云雾时隐时现的山峰和鲜花,细细地品味着这如诗如画的风景线。远处有流水潺潺,那是积雪在融化,等到冰雪消融后,苍山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图1. 火红杜鹃(Rhododendron neriiflorum) 图2. 腋花杜鹃(Rh. racemosum) 图3. 林中的杜鹃花 图4. 乳黄杜鹃(Rh. lactecum) 图5. 黄杯杜鹃(Rh. wardii) 图6. 栎叶报春(Rh. chaeochrysum) 图7. 上山的路 图8. 雪压冷杉
个人分类: 云南野生花卉|37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春吉祥如意
陈龙珠 2019-2-4 14:57
【狗年除夕编发于大理古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苍山白云(诗配画): 北京-巴黎的飞机上(2)
热度 2 xucq45 2016-4-28 08:30
2016年4月18-23日,国际心脏研究会第二十二届世界大会(XXII ISHR World Cogress)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部分国内参会代表4月17日早晨从北京首都机场启程,经过约10小时飞行,飞抵法国戴高乐机场,机场内待机11个小时,转机继续飞往阿根廷,再飞行12多小时后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30多个小时的旅途,大家身心较疲劳。 值得庆幸的是,北京-巴黎的航程是白天,空气和能见度好,我的座位恰好靠机窗,所以拍了一些照片。 二、苍山白云 飞离北京后, 透过窗舷,看见苍山蜿蜒不断,宛如蛟龙;漂荡白云恰似棉桃,阴影又似万马翻蹄。不由地赋诗一首: 航俯山河赞中华 龙锁苍山有人家,桃云马影翻蹄花, 天公欲问哪最好,锦绣江山大中华。 附同学赠诗: 赞长庆阿根廷之行 云锁苍山天更阔, 风送银鹰遨长空。 安坐云端星球小, 一觉醒来到南溟。 (齐广善)
个人分类: 诗歌抒情|3475 次阅读|6 个评论
俯瞰雪原、苍山、城市(附同学赠诗 念奴娇)
热度 4 xucq45 2016-1-2 16:42
2015.12.31,我们从哈尔滨飞往海口,中间经停南昌。从飞机上俯瞰哈尔滨市郊的茫茫雪原,宛如工笔0画,远看叠峰相连的群山,恰似浓墨飞扬的水墨画,飞近历史名城南昌市,目睹了中国飞速发展的缩影。 (飞向海南) 附:齐广善同学赠诗 念奴娇 观长庆所拍雪景 凭高放眼 望茫茫四野, 乾坤一色。 玉树琼枝山岭上, 一片苍茫空阔。 晨起微风, 骄骄朝日, 满眼银光烁。 何人仗笔, 倚天挥洒泼墨。 今又秋去冬来, 星移物换, 岁月匆匆过。 唐宋明清多少代, 铁马冰河弓月。 史笔如山, 竹帛如海, 曾论功和过。 谁能千古, 奉苍生万民悦。
个人分类: 悠悠同学情|4047 次阅读|8 个评论
雪梅香•苍山雪
热度 39 syseco 2014-1-5 13:57
日前大理公干,恰逢 30 年不遇之大雪。三两故旧,聚而论道。探查洗马潭,握手马龙峰。登高而招,玉龙迢迢,祥云翩翩。神清气爽,思绪绵长。谱雪梅香一阕,步屯田韵,遥谢诸友。 又,年底事多,未克及时完稿,经小韩教授垂询,甚感惭愧。今日节令小寒,匆匆一笔,以为问候。诸友节日快乐,新年顺意! 冷深透,登高踏远啸长空。 和苍山飞雪,古城一夜不同。 文献楼前老梅翠,崇圣寺下晚樱红。 海波静,一叶扁舟,云影消溶。 乘风,瞰千壑,意气勃发,指点群峰。 细访龙潭,有无铁骑行踪? 八部天龙今安在,风花雪月道西东。 凭栏问,剑气一丝,怎与飞鸿。 ------------------ 李泳先生和词高雅,特转贴于此,以飨诸君。 雪梅香·和庆华兄登苍山 ( 李泳, 2014-1-7) 庆华兄上苍山顶看苍山雪,心向往之,聊以梦里苍山遥和一曲。 点苍雪,煎茶松火小炉红。 看芙蓉烟卷,银花一朵消融。 日落青川野云白,棹回沙岸海天空。 梅边井,酒醒人家,月满湖东。 听风,叶榆下,百二河山,十九雄峰。 荒草苴咩,徘徊德化遗踪。 三月云霞万花落,半城流水一溪虹。 芳菲地,蝴蝶泉边,梦与人同。 【注】羊苴咩为南诏都城,遗址在苍山中和峰下,也是如今三月街所在的地方;《南诏德化碑》尚存,我去看过。原文 3800 余字,残留二百余字。“山花碑”是白文诗碑,歌曲“大理三月好风光”即用其诗体,曰“山花体”。 原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756682.html
13150 次阅读|113 个评论
滇考小记之大理古城漫画
热度 30 syseco 2013-12-8 20:55
汉宫春· 滇考小记之 大理古城漫画 静夜微风,伴点苍细雨,阵阵清凉。 古城疏柳,摇曳往日时光。 青青狭巷,塌声声,隐隐长长。 灯盏盏,深深浅浅,书声倩影窗窗。 进看熙熙攘攘,正花花草草,浩浩汤汤。 层层暮云艳艳,归燕行行。 三三两两,俏生生,笑靥张张。 谁问问,来来去去,年年岁岁忙忙。 相关链接: 滇考小记之抚仙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535-711844.html 滇考小记之珠江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535-712415.html 滇考小记之九龙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535-713089.html 滇考小记之滇中听雨兼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535-715284.html 滇考小记之鸡足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535-721151.html 水龙吟 • 滇西寄情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5535-640700.html
10206 次阅读|110 个评论
苍山洱海点滴风光
热度 9 zhanghq0121 2012-12-15 21:06
苍山洱海点滴风光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苍山洱海是旅游者向往的地方。明代文人杨升庵曾赋诗描绘其“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苍山洱海的各个景点跟全国其他景点一样,景区门票贼贵贼贵的。记得当时“崇圣寺三塔”门票124元/人;洱海游船游最低要180多元(途中上两个小岛,有些民俗)……。实际上,洱海岸线很长,岸边有很多村庄,非常适合游人沿洱海“走村串巷”的自由行,既省钱又欣赏到真正的民俗村落和漂亮的洱海。现将本人自由行走于苍山与洱海之间广大的扇形冲击坝上,以及沿洱海岸边行走的点滴风光记录献给各位老师。 (1)当时已近1月底,大理田野中仍然郁郁葱葱,还有不少的油菜花点缀在苍山洱海之间。 (2)逆光看看点苍山,山顶白云缭绕,山脚下崇圣寺的三塔笔立挺拔。 (3)拉近一点再来一张。 (4)洱海边的小渔村,苍山上的积雪清晰可见。 (5) (6)渔家姑娘在海边 (7)从树的存活情况看,洱海靠岸边也不是特别深。 (8)这棵树好像已经枯干。 (9)无头鱼鹰,呵呵 (10)渐行渐远…… (11)田野的多样性 (12)苍山脚下的白族建筑 (13)村里的房屋被大片的鲜花装扮 (14) (15)白墙灰瓦,很漂亮的白族建筑。 (16)山坡上的建筑 (17)村委会也干净整洁 (18)白墙上的画。 (19) (20)村里的狗狗也高贵典雅…… (21)苍山和洱海间的扇形冲击坝上已分布大量村庄和居民点,行走间可见生活污水皆直接排入洱海,随着人口增多和游客大量涌入,洱海的水质状况值得关注。 (22)三塔门票太贵,门口游了一番,呵呵。 (23) (24) (25)看人家大理的垃圾箱,多么地艺术、精致,你舍得扔垃圾吗。 (26) (27) (28) (29) (30) (31)最后送一盘水果。
6491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丹江口行吟
wufee 2012-12-4 13:19
苍山无名姓, 丹江自属楚。 楚材真盛矣, 汉水移山处。 伐檀歌未央, 赤岩负裸土。 最怜我河山, 自此贫到骨。 注:壬辰暮秋,余过丹江,感于现代工程力量之强大,哀民生之多艰,因以志之。仓促之中,虽未必合律,然其情真也。
22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江科考诗两首
hxm007 2012-12-2 19:59
咏大理 南诏古国沧桑历,蜚声中外世代名; 三塔弄影苍山秀,清风拂面洱海颦; 风花雪月多景致,哪得人间可以闻; 世间若有逍遥客,煮酒论歌聚方华! 西盟至澜沧山道所闻 澜沧群山银蛇绕,雾中山色忘我行; 湖潭水深千峰直,云开极目万里舒; 闹市我等长忙碌,山水人家几多闲; 科学攀登止无境,不妨领略三江情!
个人分类: 科考见闻|2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苍山大蒜薹-借莫言的东风,我给家乡的苍山大蒜薹做做广告
热度 2 yli510 2012-10-22 21:53
很早就喜欢看莫言的书,因为山东味十足,每次看都能想起家乡原汁原味的生活,不过有一本书竟然没看,直到今晚才看新闻看到, 那就是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 天堂蒜薹之歌 》,啥时候找来看看,据说他的故事背景,竟然是写山东苍山县的蒜薹事件, 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七日,素有“中国大蒜之乡”的苍山县发生过一次震惊全国的“五·二七蒜薹事件”,那一年蒜薹丰收,可是价钱太低了,二分钱一斤到后期也没人收购,满世界都是蒜薹。那时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丰收的蒜薹又卖不出去老百姓只能倒掉。于是,好多老百姓用手推车、地排车、拖拉机拉着蒜薹涌进了县政府,把蒜薹撒满了整个县委大院,有些不法分子趁机砸坏了门窗玻璃,把县委大院闹了个底朝天。(这只是官方的说法,是由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 那年我十二岁,在读小学,那时眼瞅着乡亲们一大拖拉机,一大拖拉机的蒜薹倒进了马路边的沟沟里,对“无奈”这两个字有了深刻的体会, 印象深刻。大家都说是因为政府不让外地的车子进苍山收购,而且借蒜薹之销售,到处乱收费(据说放一辆车收费几百,放一台秤收费几百,那时是商贩开着车到村头农民手里收购的)导致了这次事件。我也经常跟朋友提起这件事情。其实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年年在农民身上上演。蒜薹在苍山是绝对的经济作物,但是赚钱与否感觉就像赌博,丰收了就价格死低,歉收了,就价格疯涨。据说是莫言发生事件之前就潜伏在苍山数十日,体验了生活,做出的创作,“五·二七蒜薹事件”以前,小说就已经写完了,没想到“五·二七蒜薹事件”的发展过程就跟他小说里写的一模一样,真是巧合,真是天意。 可见小说源于生活,生活就是活生生的小说。虽然莫言的小说有点神怪,但是确实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其得诺奖真的是名至实归。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莫言敢写,借用了时空穿越的方式,直指社会弊端。写出了社会的阴暗面,也写出了人性的真实吧。 莫言笔下的苍山人的性格,是很真实的,苍山人的性格都是大蒜辣出来的,男男女女的脾气都火辣辣的,男男女女做事情都风风火火,男人讲义气,爱打架,江湖气息很重,很能喝酒,都是红脸汉子。除了这次蒜薹事件,其实历史上的暴动多的很。经常听家里的长辈讲故事讲起。说起家乡的长辈讲故事,如果收集一下,真的有声有色的故事多的数不清,我爸爸妈妈,奶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从小我就是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的。懒洋洋的午后,随便哪个墙角一蹲,有人的地方就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故事。从孔夫子讲起、到三国、一直到毛主席,津津乐道的故事多的来。 据评价说: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也许就是夸俺家乡风景好啦,沂蒙山水向来是好的,O(∩_∩)O),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这是莫言最具思想性的文本。 另外得给家乡的大蒜薹做做广告,那家乡的蒜薹不是一般的好吃。辣中带甜,甜中带辣。相当得好吃。
3229 次阅读|3 个评论
段誉的故乡
热度 6 gfcao 2012-7-14 22:22
段誉的故乡
只要提到大理,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苍山洱海,可以说去大理没去洱海等于没去过大理。遗憾的是,此番大理之行真的等于没去过大理,感觉被忽悠了。随团旅游前一定要仔细考察,把行程打听清楚,否则很可能会让你感觉不爽。与丽江古城及束河古镇相比,大理古镇算不上有什么特别,远没有《天龙八部》中提到的大理国那么令人神往。导游小姐说大理历史上确有段誉其人,他是大理国第十五代国王。网上搜索了一下,资料显示,历史上确有段正淳其人,他才是大理国第十五代国王,第十六代国王名叫段和誉(也叫段正严),并无段誉其人,可见导游很多时候也是信口胡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既然看不到苍山洱海,看看大理的蓝天白云与金花也算不错。 (1) (2) (3) (4) (5) (6) (7) (8)
个人分类: 游记|4904 次阅读|16 个评论
《破阵子.夜伴灯昏幽影》
热度 5 lixia1962 2012-6-14 14:06
《破阵子.夜伴灯昏幽影》 夜半灯昏幽影,雀离檐响风铃。 月过楼台行万里,蛙立池边叫不停。 云烟缠不清。 半世功名尘土,满城凋叶飘零。 千载白云空复返,几度秋凉独自行。 苍山何处平? 黎夏2012年6月14日作于香港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平(韵)。 附录:有关《破阵子》词 http://baike.baidu.com/view/74275.htm 《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一、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二、黄莽 《破阵子》      夜里看书论道,而今怒海难平。 九万里田园诗酒,五千年历史功名。 谁人来取经。    犬作狼嚎烟起,君如菩萨自鸣。 可恨江湖言不得,惟寄清辉慰此生。 天亮又无声。    三、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278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欲与苍山试比高
热度 3 BihongFu2010 2012-1-6 21:29
欲与苍山试比高
2011年年底云南滇西龙陵-瑞丽断裂带野外填图考察结束后,回昆明途中我们路过大理,顺便去领略了一下大理苍山和洱海的构造地貌。大理古城是一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其中“大理三塔”是其标志性建筑,大理素有“风花雪月”四大著名风景: 大理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 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横批是“风花雪月”,相传就是这个成语的来历。 大理古城东临著名的洱海,西倚苍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从下面的遥感图像上大家一定会领略她的独特地貌特征和神奇风光。 大理及其周边的ASTER卫星图像 尤其是从美丽的大理三塔,大家一定会领略到她们“欲与苍山试比高”的豪情! 但如果留心的话,你一定会发现大理三塔都是斜塔,尤其是后面的两个小塔,更加倾斜。这是什么原因呢?大理-丽江活动断裂系发育在苍山脚下,该断裂系曾经发生过不少大地震,如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凤仪一带发生过7级地震。所以,在美丽风光背后,一定会有不少有关地球的故事...... 春天和秋天都是大理最美的季节,有空去拜访苍山、洱海,更不要忘了大理古城和三塔!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505 次阅读|6 个评论
过高黎贡山
热度 6 yonglie 2011-5-3 08:23
从大理往腾冲要横过高黎贡山。高黎贡山之于腾冲,犹如苍山之于大理,它“纵亘”在 怒江和 伊洛瓦底江 之间,和喜马拉雅一样,在我们版图上画下浓重的一笔。崇祯 12 年( 1639 ),也是这个时节, 徐霞客 来过,在《 滇游游记 》里留下一大篇文字。遗憾的是,我是匆匆横过山去,没走霞客当年的路,不能考察他的描述了。这座山的名字,源自景颇语。“高黎”今译“高日”,是景颇族的一个姓,对应的汉姓为“排”。“贡”是地方(也有说就是“山”的),“ 高黎贡 ”就是高日家居住的地方。 霞客也考察了山名:“ 所谓高黎贡山,土人讹为高良工山,蒙氏僭封为西岳者也。其山又称为昆仑冈,以其高大而言,然正昆仑南下正支,则方言亦非无谓也 。”他所说蒙氏,指 南诏王 ,封贡山为“西岳”的是异牟寻。南诏王姓蒙,起名字像玩儿接龙游戏: 皮罗阁-阁罗凤-凤伽异-异牟寻-寻阁劝-劝龙晟 ,我第一次到大理,过大理博物馆,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文字游戏”,靠了这一点,那些怪名字才记得几个。 过贡山时,朦朦胧胧的,猛然就闯进了一个清静的世界。它远离了红尘的污染和扰动,只有如浪的群峰和无声的江水从眼前流过。它太绿了,只有屋边的榴花红得像火…… 大野凝芳露,连峰若浪爬。 白云生睡谷,清梦淡如霞。 桥卧春山影,波回普洱茶。 傣家丛竹外,一树火榴花。
个人分类: 游记|4098 次阅读|14 个评论
心的翅膀
guijunyang 2011-2-16 09:15
多少艰难烦琐事 都是凡人枉自忙 本由自心系铃铛 却愿缠负毁心伤 一朝看破红尘殇 方见心路之形早彷徨 庸人何必多滋扰 何不趁月赴星洲 不堪此生寂寥寥 但愿本心沉渊三百年 更待仙鹤苍山祷池瑶 停停诺诺 真真果果 忘却无极伤悲与烦恼 轻轻萋萋 烟烟袅袅 不若出世入世自逍遥 心的翅膀 让她自在起飞翱翔 不为一件经意的尘埃停留 探寻自己的目标
206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仙人驾鹤归,天地同悲泣
tarimriver 2010-7-17 22:59
拜读陈印政老师的博文,忽然发现王鸿帧院士辞世的消息。我以前也不知道王鸿帧院士,是在指导学生完成本科论文,查找两院院士的名单时发现了来自家乡的院士。王鸿帧院士1916年出生在山东省苍山县。1929年考入省立临沂五种,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离开了家乡。 山东苍山在历史上也曾出过一些名人,最著名的当属于凿壁偷光的匡衡,官至宰相。但在学术上尤其是自然科学上没有多少建树人物,王院士是苍山籍唯一的院士。 2009年12月,苍山县教育局的领导还专门到北京看望了王院士,介绍家乡教育发展情况。王鸿帧听后非常高兴,赋诗两首: 读故乡苍山县教育局《苍山教育》 王鸿 祯 2009 年12月 1937 年抗战之始,离乡远游,迄未能返。今读《苍山教育》、《兰陵赋》诸作,感而成诗。 (一) 少事远游老未休 瞬经七十二春秋 北山余脉蟠龙尾 通道一桥锁雁头 塔岺层松迎日照 泇川水浅顺波流 耆年犹见兰陵赋 美景乡思不胜愁 (二) 兰陵古郡多前贤 诗酒经纶自昔传 今日读君故乡颂 欣知教育最当先 今天一早就天气阴沉,然后下起了绵绵小雨,看来也是在悼念驾鹤西去的仙人。 沉痛悼念王鸿帧院士!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6270 次阅读|8 个评论
家乡的名和李白的酒与诗
tarimriver 2010-5-29 22:09
我的家乡在山东临沂的苍山县,但我相信没有几个人知道苍山县这个名字,虽然从去年大蒜价格暴涨到今天的蒜薹论根卖。如果要说李白,则不少外国人都知道,酒仙,诗圣!我们家乡的一个地名就非常好地诠释了李白酒仙诗圣的含义,那就是一个儒雅的名称兰陵。李白爱酒,我们家乡盛产好酒,于是,李白慕名而来,酒足而诗成: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兰陵美酒借着诗圣的诗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兰陵的历史与兰陵美酒一样悠久,兰陵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县,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后,这块地方不再叫兰陵县,兰陵成了一个苍山县的一个镇。 在全国各地都想方设法打文化的牌子,更名改名甚嚣尘上的年代,家乡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更改一个让天下人都知道的响亮的名字,兰陵!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032 次阅读|1 个评论
山盲 人盲 心盲
zjq2010 2010-5-7 22:15
2008年7月21日,我第一次来到云南,看到了图中美丽得让我震惊的苍山。汽车行驶在山间蜿蜒的小路上,透过窗户,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山头漂流的云雾。我激动着、兴奋着,我来到了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我出生在号称鲁西南大平原的山东菏泽,一望无际的麦田是记忆中定格的背景,从小的梦想就是看看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崇山峻岭。在我的想象中,山是美的,山是神秘的,山是有灵性的,直到看到李杨的《盲山》,我发现了山的另一面:冷酷、愚昧、无奈。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第六代导演陆续粉墨登场,与崇尚形式主义的第五代导演比较,第六代关注的视角是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是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是生活的琐事,是成长的细节。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顾长卫的《孔雀》、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第六代导演关注现实,电影作品以纪实为特征,这不等于没有理想的渲染,相反地,他们给予作品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光环,而是浓重的个人主义理想的色彩,所以我甚至更愿意相信,电影是导演的梦。 而在我的生活中,电影就像梦一样,是无法也不能缺位的。 李杨的《盲山》把我的心撕裂了一道口子。一个烂熟于心的故事:拐卖妇女,听过、也见过,每次的感受都大同小异:同情受害者、憎恨迫害者。《盲山》却把受害者的痛苦挣扎和迫害者的劣根性暴晒在太阳底下,触目惊心地呈现给观望者,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过人的胆魄。在全民共建和谐社会的今日中国,在万众一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的当下中国,有一群人他们这样活着,卑微地活着,仿佛被世界给遗忘了,而他们也不关心世界变成什么样。 刚刚大学毕业的雪梅急于找到一份工作,却被同乡卖到了一处穷乡僻壤给一个四十多岁的又老又丑的男人--黄德贵做媳妇,故事情节由此展开,剧中人物也一一出场。 白雪梅:与多数被贩卖的女人不同,雪梅自始至终都没有认命,用尽各种手段逃走。为了逃走,她把自己献身给村里最有文化的小学老师,也是黄德贵的堂弟--黄德诚,只因为黄德诚答应了她带她离开,可还是东窗事发。为了赚取路费,她把自己卖身给小买部的老板,卖了40块钱。雪梅两次越过大山,都被追了回来,她还是没有放弃。邮递员每次来村的时候,她都将信托付给了邮递员,坚持了两年多,才知道自己的信最终都落在了黄德贵的手里,托付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随风飘落。雪梅没有逃脱所有被贩卖妇女的命运:怀孕、生子。可她还是没有放弃。 黄德贵:贫困山区的光棍汉,其实在黄德贵所在的环境里,这一点都不丢人。光棍汉一生的追求就是娶媳妇、生孩子,如果娶不上,就通过非正常途径从外地买个女人。在黄德贵的眼里,女人就是一件工具,爱情、自由、平等一文不值,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黄德贵父母:为儿子花钱娶妻生子是为人父母以为的天经地义的责任,娶了媳妇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承香火,为达到这个目的不择手段,或者用尽了各种手段。起初由于雪梅的拼死反抗,黄德贵没有如愿以偿,他的父亲骂他没用。于是,在黄德贵父母的帮助下,促使雪梅和黄德贵做了夫妻。从此,雪梅就称呼她的婆婆:畜生。 黄德诚:村里最有文化的小学教师,唯一的高中毕业生。只有他最了解雪梅的精神世界,他以送书的名义不断地接近雪梅。他答应雪梅带他走,他真正的目的其实和村里所有光棍汉是一样的。在愚昧的环境里,文明的力量微乎其微。 村主任:雪梅找到村主任,说自己是骗来的,央求村主任救救他,村主任问:你的身份证呢?没有身份证我怎么知道你是谁啊?村里最大的官以一种冠冕堂皇的姿态默认了这种有史以来的带有罪恶的土政策。 邮递员:温和面善的邮递员每次都认真地接过雪梅的信,然后转手把信交给了黄德贵,黄德贵则把一些土特产放到了邮递员的邮包里,站在一旁的人习以为常地观赏着。这个从文明城市来的外地人同样地以特有的方式维护着罪恶的土政策,隔断了村里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的纽带。 李青山:村里的小学生,淳朴、勇敢、机灵。他告诉雪梅所有的信件都被黄德贵拦截的事实,并且信誓旦旦地说,他可以把雪梅的信亲自送到镇上去。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能看得清是非和善恶,所以环境并非不可以改变,但要从孩子抓起,救救孩子! 警察:李青山把雪梅的信送到了镇上,不久,警察和雪梅的父亲来到了村里。警察威严如天、执法如铁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里发生了颠覆,他们显得小心翼翼、胆小如鼠,好不容易把雪梅送到了车上,还没走出村,浩浩荡荡的武装队伍就赶来了,手里拿着各种农具,雪梅的婆婆非常夸张地躺在警车前面。警察竟然束手无策,他们不得不把雪梅还了回去。这是我们的人民警察吗?是的,他们不应该这样,但又能怎么样啊? 司机:雪梅第二次逃走,好不容易乘上开往市里的客车时,被黄德贵一伙追了过来,客车被黄德贵拦下了,塞给司机一支烟,司机就把黄德贵放了进来,雪梅大喊救命,车上有些人对黄德贵的粗暴行为也提出不满,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雪梅说句话。雪梅遭受一顿拳打脚踢,被抬回了村里。 整个故事情节采用叙事式的白描手法,仿佛看不到创作者的主观痕迹,自然而流畅,三处高潮体会了导演的构思巧妙和别致,同时也震痛了我的神经。 白雪梅拼死反抗,使得黄德贵无法靠近他,他的父亲母亲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帮助自己的儿子强奸了雪梅!片刻,我的大脑里一片空白!雪梅骂黄德贵的母亲是畜生,其实畜生决不会如此肮脏!同是女人,天知道这个老女人当年是不是也被买来的?女人是什么,女人算什么?在这片未开化的土地上,女人和家里养的猪狗、门后放的农具、天天使用的家什,没什么两样。 雪梅和黄德诚偷情被抓了现行,于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怎么解决。最后黄德贵的父亲想出一个办法:你把你嫂子睡了,那之前德贵借你的钱就不还了,两个抵消算了,黄德诚答应了。女人值什么,女人值多少?廉价如同一个晚上?还可以抵债还债!女人!女人!女人啊! 同是卖到村里的陈春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告诉雪梅,起初她也是逃,可是后来被自己的男人打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服软了,并且这么多年,她手里从来没有一分钱。后来警察软硬兼施,把雪梅、陈春丽和其他被贩卖过来的女人都救上了警车。可走到半道上,陈春丽和另外一个女人非要下车回去,她舍不下自己的两个孩子。雪梅丢下自己的儿子,走了。 这是一个彻底的生活悲剧,凉透了脊梁,但却不是雪梅一个人的悲剧。我忽然记起鲁迅的一句话:哀其不争,怒其不幸。对于这些被关在铁屋子里面的人,该不该把他们叫醒呢?不叫吧,他们会被活活得闷死;叫醒吧,他们要痛苦地挣扎。仔细想象,所有的人好像都是受害者,雪梅和同样命运的女人被人贩子害了;黄德贵和村里同样遭遇的人被恶劣的生存环境害了;黄德贵的父母、村主任、邮递员、警察都不同程度地对这种环境妥了协,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了这种环境的牺牲品。好像所有的人都错了,好像他们又没什么错。 20世纪初,陈独秀扛着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而在今天看来,近百年前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两大历史任务,一样都没有完成。在文明触摸不到的地方,蛮荒依旧;在科学触摸不到的地方,愚昧依旧;在法治触摸不到的地方,专制依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我从小学学到大学,而只有在今天,我才深刻地感受到这十几个字的沉重分量。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在皇帝倒下的那一刻并没有随之土崩瓦解,留给后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历史惯性。回首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最难的还是解放思想。也许很多的事情必须经历所有的迂回、挣扎、阵痛和永不放弃的转化,才能实现完整的蜕变,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国家的发展,一种文化的进步,一种质的飞跃,无不如此。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6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