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何继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导师何继善院士被中央媒体重点报道谈谈感想
热度 29 chrujun 2015-6-15 22:15
昨天,我可能是系里最晚知道导师何继善院士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原因是我一直在喝白酒,喝醉后就睡着了,没有看到同事从手机发来的短信通知。直到半夜三点钟左右我醒来了,看见手机QQ上有在美国犹他大学读博士的蔡红柱发来的信息,说我上新闻联播了,我说我不知道啊。他发来一个截图,我才发现原来是沾了导师何继善院士的光,在新闻里有一个我操作仪器的镜头。正在操作的仪器是我在博士生期间在导师何继善院士和副导师罗维炳教授级高工指导下做的伪随机多频激电仪,那个仪器的性能还行,我博士论文里有对该仪器性能的各种测试。 图1 新闻报道截图(图中显示的仪器2002底研发成果) 最近,中央为了宣传从事科技研究的典范,特意选了18位院士由中央媒体重点集中报道【1】。很高兴我导师何继善院士成为其中之一,何院士发明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球物理仪器,应用比较广泛的双频(多频)激电仪、堤坝管涌探测仪和广域电磁仪,这些仪器完全基于何院士的思路自主设计,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很好范例。2003年-2004年,我在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参与一些地球物理仪器研制,认识了现在的同事蒋奇云老师,我当时发现他做地球物理仪器很有基础。回学校后我向何继善院士推荐蒋奇云,也建议蒋奇云来读何院士的博士。2006年左右,蒋奇云在何继善院士的指导下进步很快,成为何院士的得力干将。“儿大要分家,树大要发叉”,这是我父亲常常告诫我的。蒋奇云可承担重任后我决定到外面走走,开拓视野,提升地球物理仪器研发水平。因此,我后来去了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在何展翔教授级高工和中南大学的人工智能权威蔡自兴教授联合指导下从事企业博士后研究。 图2 何继善院士和仪器研发成员合影(时间为2007年3月31日,第一站博士后期间的研发成果,申请了近10项发明专利) 我采取了新的思路,就是研制测量参数相同,但基于自主电路设计和采集软件的通用型地球物理仪器;也可以通过修改采集软件实现特有的采集功能。在中石油研制的直接油气检测电磁系统,既可以实现大地电磁数据采集,又可以采集何展翔教授级高工发明的时频电磁法勘探中的各种电磁信号。只要修改采集软件,就可以让自主研制的仪器和进口的仪器对比。我们做了大量对比试验,最终证实自主研制的仪器性能优于进口仪器。 回学校后,我也和导师何继善院士一样走向实业报国的道路,和学生及朋友一起组建了湖南强军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把国产地球物理仪器做大做强实现人生价值。从今年开始,我们也为国产地球物理仪器及特有探测技术走向世界谋篇布局。和何继善院士研制的地球物理仪器完全基于自主设计一样,我们研制的地球物理仪器也完全基于自主设计,并且拥有卓越的性能。 图3 近期研制成功的分布式精密激电仪(总规模达200台800道,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西藏、河南、甘肃等地应用效果显著) 很高兴我向导师推荐的蒋奇云博士能够承担重任,在广域电磁法仪器研制上不断推陈出新。中南大学目前从事地球物理仪器研制的人数和兄弟院校相比非常少,年青教师就我和蒋奇云博士专门从事地球物理仪器研制和教学,我们两人都已经超过40岁了。幸运的是学科性公司聚集了不少从事地球物理仪器研发的专业人才,保守估计也有30多人。我认为中国的高校在工科教育上要学习德国,在德国从事工科教育的教师必须有在企业工作1年以上经验。中国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恐怕与教师缺乏实际工程经验有关。 【1】,中南大学新闻网,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何继善院士先进事迹,http://news.csu.edu.cn/info/1002/121378.htm 【2】,光明日报,何继善:给地球“号脉”的人,http://www.jyb.cn/high/gjrw/201506/t20150609_625626.html 【3】,新华网,院士何继善:为地球把脉,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5-06/07/c_1115535465.htm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37784 次阅读|44 个评论
[转载]“透视”地球的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tianfei906 2010-5-8 08:42
透视 地球的人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博主语: 在网上发现与我博客空间名称极为类似的报道,点进一看原来是我们搞物探大名鼎鼎何院士,他才是名副其实透视地球的人,我真是自感羞愧。既然空间名字都已经取了,咱也不改了。将他的事迹放在此,也算鼓励自己吧。以此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力争做到也能成为透视地球的人 。 原文参见: 科技导报版 何继善时常自豪地说道,我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我研究的内容是能源与资源勘探,我的工作在野外,大自然就是我的实验室!    一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国家的找矿勘探作贡献,这是何继善投身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初衷。    1952 年,家境贫寒的何继善初二就辍了学,来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检验。亲身体验了爬坑道取砂样的艰苦,寻找一条勘探地下宝藏新途径的情愫在他心里悄然萌生。 1956 年,何继善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从此与物探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动乱 ,何继善成为了远离 运动派 和 逍遥派 的 学究派 。他走南闯北,搜集资料,撰写论文,乐此不疲。为了探索地球勘探新理论、新技术,他不惜卖掉自己的衣服去购买电子元件;为了实地检测,他带着自制的仪器与学生一道几乎跑遍了我国各种类型的山区及不同矿种的矿山。    天道酬勤 。当国人尚未从 动乱 中缓过神,何继善就已撰写了 7 部著作和 50 多篇论文。同时, 电阻率法消除干扰异常研究 和 直流电法推断解释若干问题研究 于 1978 年分别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冶金部成果奖。   随着人类文明的日趋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与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日渐面临着严峻的事实:地表浅层易找矿体越来越少,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地球向索取者提出新的挑战:找矿需要新理论、新技术、新仪器。   为此,几十年来,何继善艰苦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以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新的解释方法,设计新的观测方案,研制开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设备,实现了他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为国家找矿勘探作贡献的远大抱负。    二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一种理论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就不可能有生命力。这是何继善立足于原始创新的动力。    1986 年 3 月,何继善站在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讲台上,首次向世界介绍他潜心研究 20 年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新方法 双频激电法 。由此理论而研制发明的 双频激电仪 成为当今世界普查矿产资源速度最快、精度最高、体积最小、成本最低的仪器。何继善因此获得了 激电人 的称誉。   何继善从事科研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原始创新,并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40 年的科研生涯,不但开创出了独树一帜的科学理论,同时运用全新的科学理论发明,研制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准的地球物理勘探仪器。从此,学科理论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湘西金矿是一座有着百余年开采历史的老矿,近年也面临着资源枯竭。何继善带着他的科研小组,运用双频激电仪,经过两年的科学探测,找到了价值达 60 多亿元的新矿体,尚可继续开采 40 年,一个濒于关闭的老矿重新焕发生机。   几十年来,何继善相继发明了 DDC-3 晶体管自动补偿仪 、 数字式双频道幅频仪 、 K-1 抗耦电仪 、 C-2 交流电阻率仪 、 高精度电提取仪 就是这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仪器,为国家找到了金、银、铜、锌等一大批矿藏资源,经济价值高达 150 多亿元。    三 何继善时常说,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为未来的科研事业培育后备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不仅是何继善鞭策自己的座右铭,更是他在科研、科普战线辛勤耕耘的真实写照。多年来,他依据不同对象,针对不同问题,深入基层,奔赴各地,做了 180 多场科普报告,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听众近 20 万人次,学生和助手玩笑地称他为 追赶科普场子的明星 。   说起科普宣传,何继善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2000 年中秋之夜,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何继善来到办公室,为两天后赴北京作科普报告作准备。忙至深夜,下楼时却不慎将左腿摔折。同事和学生都劝他不要去了,可执着的他认为不能因为一个人浪费大家的时间。在北京科普报告会的当天,年近七旬的他左腿打着石膏,坐着轮椅,准时出现在会场!在随后的一个月里,他或坐轮椅,或拄拐杖,连续作了 6 场科普报告   就是凭着这种认真和执着,何继善以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报告和讲座,吸引了众多的听众,其中,不乏省市一级高层领导、普通干部、工人、农民,而更多的则是青少年和学生。他经常说,只有从小让青少年接受科学的熏陶,祖国的科技事业才能后继有人,科学殿堂才会璀璨辉煌。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248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