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执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智能与人工智能
zhuyucai1 2018-11-6 20:27
( 一 ) 人工智能 是 研究 、 开发 用于 模拟 、 延伸 和扩展 人的 智能 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百度百科)。 问题是, 人的智能一直没有定义清楚,人工智能也就定义不清楚。弄得现在谁都能说自己是在搞人工智能。 首先,要有个范畴,即人的智能是(非人)动物没有的智能。现在商业化的所谓人工智能大都是基于图(像)声(音)感知的简单自动执行系统。但动物也有图声感知能力和简单执行能力。所以说商业化的人工智能还只能叫“人工动物智能”。注意这里“动物”没有贬低的意思,人也是动物;更没有说商业化的人工智能没用,非常有用。 ( 二) 那么人区别于(非人)动物的智能究竟是什么?以前说是制造使用工具的能力,后来发现有些动物也有该能力。后来说人有意识,动物没有。但动物也可能认为人没有意识呢。另外意识是什么谁能定义清楚? ( 三) 本人认为, 人的智能是建立和使用模型的能力 。这里,模型定义为人对本身和自然界的认知系统( cognition system )。除了数学模型和各种自然界的模型,模型还包括神的信仰、各种主义、意识形态、货币、公司、国家和法律等等。一万年来,人类就是靠建立和使用模型成为地球的主宰。 ( 四) 基于以上讨论,人工智能应该定义为 自动建立和使用模型的系统 。 ( 五) 如果有一天发现动物也有建立和使用模型的能力, 人工智能 只能叫 人工动物智能 了。 不过也没什么,不能歧视动物,是吧?
3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亲力亲为深入实际的综合能力:分析、决断和执行
geneculture 2018-2-13 15:26
亲身经历与感知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阅历与认知是建基于其上的。再进一步,经历加阅历,感知加认知,升华出想象与创造,协同并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聚会到一起,形成了综合思维。-邹晓辉Geneculture 附录(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对待是一个老话题): 【2017年9月19日,韦教授在浙江大学召开的“双清会议”上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脑与心智关系的两元论被摈弃。人们可以基于行为科学和神经科学来进行有关人智能发展的实证性研究。它可以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为神经教育学提供科学基础。 “现在小学的孩子,他们未来60%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我们现在并不知道”,所以我们已经无法单纯沿袭旧有的分科教学模式,而要着重培养孩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依然按原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知识教学,不鼓励孩子去探索、去体验、去自信地解决遇到的问题,那么三十年后孩子们可能找不到工作。”】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9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网企业标准执行和落地的思考
毕鹏翔 2015-8-25 17:14
摘要 : 分析了标准化现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电网的特点,提出电网企业标准化重点应从建体系、制定标准向标准的执行和应用转移;指出电网企业标准执行应用重点首先是规划、设计、采购和建设环节,然后才是运行和维护环节;指出为了有效落实标准应注重工艺器具研发,注重培养执行标准文化。 关键词: 标准应用 工艺器具研发 执行标准文化 0 引 言 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公司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覆盖电网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客户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发布标准1431项,初步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 。制定标准的唯一目的是实施和应用,从2014年开始,国家电网公司按照“五位一体”(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及风控)建设工作要求,将技术标准匹配到岗位,推进标准的执行和应用;同时,国家电网公司在同业对标指标体系中设立“制度标准执行指数”对各单位制度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推进标准的执行和应用。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遵循标准化工作要求在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推进标准执行和落地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由于标准实施过程难以监督,实施效果难以度量,按标准执行可能需要打破原有的工作习惯,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够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在标准化工作中长期存在重建设(体系及标准),轻应用的现象,很少有文献论及标准的执行和应用,本文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讨论标准执行和落地的问题。 1 标准化工作现状 1.1 国家标准化现状 早在2006年9月6日,在第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上,时任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的陈钢就明确指出:我国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水平较低,国家标准老化现象严重,制定周期长。我国只有不足50%的技术标准水平适度超前或符合当前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能实质性发挥作用的技术标准所占比例不足65%,市场急需的标准、尤其是高新技术标准严重匮乏。国家标准“超龄服役”的现象比较严重,现有21000多项国标平均标龄为10.2年,其中9500多项平均标龄长达12年,最长的达到41年,20世纪60年代发布的标准有30项,标龄超过10年的标准占45.96%;标龄5年以上的标准占72.73%。与发达国家3年至5年即更新标准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标准修订过程的环节过多,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标准的报批时间过长,甚至有些标准需要等一年的时间才能发布。标准制定周期长,制定出的标准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很多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通过标准的形式得到推广和实施,起不到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2015年2月11日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目前在一些方面存在标准管理‘软’、标准体系‘乱’和标准水平‘低’的状况。”在2015年3月30日召开的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局长又进一步指出:“国家标准老化之后,整体水平不高,难以支撑经济转型升级;交叉重负,企业难以执行;协调不够,实施政策不匹配。” 2015 年3月26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深刻分析了我国标准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署改革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改进标准制定工作机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更好的发挥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深化标准化改革方案》为标准化工作有效支撑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1.2 电力行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我国电力工业标准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苏联标准为基础,制定了很多电力设计、施工、运行、检修、试验等方面的标准,对保证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安全发供电起了重大作用。自60年代起,原水利电力部时期,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践经验,修订了原有标准,并制定了一批新的标准。自80年代中期起,原能源部、电力工业部和国家经贸委时期,专门设立了标准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工作得到较快发展。自2003年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使电力行业标准化管理职能,中电联负责电力行业标准化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工作。自2009年起,国家能源局行使电力行业标准化管理职能,中电联负责电力行业标准化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工作。截止到目前(2014年5月),有效电力标准(国家和行业)2342项,其中,行业标准1997项,国家标准345项。每年安排制定的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约250项,安排的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约50项。 国家电网公司以标准化法为依据,大力开展公司企业标准制修订工作,将企业标准作为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中,有效企标1431项。为适应公司电网发展,构建特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智能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和“五大”9个子体系。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体系表(2014版)中共包括核心标准3473项,参考标准4050项。截至2014年底,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295项。2014年完成358项企标审查、报批,发布企标484项,另发布物资采购标准973项,物资采购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完成;176项标准纳入当年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制定国家标准22项、行业标准122项。智能电能表成套标准继特高压交流、特高压直流成套标准之后,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2 标准化存在问题分析 2.1 重视标准的制修订 我国在标准化活动中,由于长期存在的允许标准起草人署名、对起草标准项目给予经费支持以及对优秀标准项目奖励等激励机制,客观上形成了重标准建设,轻标准应用,并不同程度产生了“垃圾标准”的现象。 (1) 标准起草人署名 1988 年4月,当时的国家标准局根据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曾经发出一份通知,即国标发(1988)088号文。该通知明确:“需要时,可以写上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同时规定“人数一般以3~5人为宜” 。此后,在“GB1.1”1993版、2000版、2009版中取消了“需要时”的限制词,直接规定了在标准前言部分署名起草单位,也署名标准主要起草人的要求。在这三个版本的“GB1.1”中,除93版规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一般不超过5人,重大综合性基础标准不超过7人”外,其他版本未做类似规定,也就是说,以后的版本,放开了对标准起草单位和标准起草人署名的限制。允许标准署名的理由是:在我国,标准化工作无人重视,从业人员没有独立的职称、奖励和晋升渠道,署名可以为标准化工作者的晋升和奖励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便于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 但允许标准署名后,带来了以下问题:起草人个人署名引发了标准“公益性”和个人“功利性”的矛盾以及个人成果与集体成果的矛盾;个人功利性容易引发起草人和参与起草企业的“权利寻租”行为;标准起草人署名并不能真实反映起草人在标准起草工作中体现的真实作用;有些企业以起草单位或起草人的名义推销产品或品牌,违背了标准的公益性;有人借用专家搞虚假署名骗取立项,进而套取国家标准补助费;更严重的是引发了“垃圾标准”的现象。 (2) 标准奖励 各级政府和企业也设立了标准化奖,对标准制修订项目进行支持,对标准进行奖励。在国家层面,设立了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省、市政府也建立支持标准制修订项目的机制;国家电网公司也参照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设立了标准创新贡献奖。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实施2年以上(含2年)的国家标准项目;实施2年以上(含2年)且已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的行业标准项目;实施2年以上(含2年)且已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地方标准项目;实施2年以上(含2年)并按有关规定备案的企业标准项目;由我国主导起草,国际标准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或由ISO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发布2年以上(含2年)的国际标准项目。具有重大创新性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且实施1年以上(含1年)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以及由我国主导起草、国际标准组织发布1年以上(含1年)的国际标准项目,也可以纳入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奖励范围。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主要着眼于标准的创新性和实施标准产生的效益。 地方政府奖励: 合肥市在《关于加快推进合肥市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合政〔2012〕69号)明确规定,把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纳入科技成果范畴,标准文本正式批准发布实施后,视同同级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化工作,对企事业单位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予以资助,对标准化工作获得国家、省、市级认可的企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予以奖励。对主持起草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予以130万元、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对参与起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予以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主持起草省级地方标准的,每项标准奖励10万元;对主持起草市级地方标准的,每项标准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省级、市级“标准创新贡献奖”的单位,分别予以10万元、5万元、3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级AAAA、省级AAA、AA,市级“标准化良好行为”的企业,分别予以10万元、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对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分别奖补10万元、5万元、3万元;对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分别奖补10万元、5万元、2万元;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并获“采用国际标准证书”的企业,每项奖励2万元;对新获批准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和安徽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 贵阳市 高新区出台了《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标准转化激励和奖励办法》,帮助企业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并升级为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以此推进产品质量提升,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凡在该高新区注册登记符合设定条件的企业:第一起草单位标准立项即获得20%的经费,发布后再追加80%的奖励;企业标准发布后转化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前3位起草单位,将获得1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奖励。 企业标准奖励 :国家电网公司设立技术标准创新贡献奖,授予在电力技术标准制修订、实施等标准化工作中,实现重大创新,并在技术标准实施后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单位和个人。明确规定技术标准创新贡献奖候选人应为在技术标准化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标准起草人。 2.2 没有有效的监督标准执行的手段或方法 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评价工作是目前得到业内认可的标准化工作评价方法,但该方法主要考核的是有无标准体系以及是否按照标准化要求开展标准化活动,对标准执行情况的考核有限。按照评分细则,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80分,技术标准体系120分、管理标准体系100分、工作标准体系40分;加分项目(100分)中:采用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国际标准,取得明显成效可得10分;参与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可得12分;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信息库可得15分;主要质量指标严于行业标准可得10分。即不涉及标准体系的实施监督与持续改进就可能获得387分。在标准体系的实施监督与持续改进中,标准体系运行实施计划和程序10分,标准体系运行有效性评价10分,标准的复审与修订10分是很容易得到,这样即使不涉及标准的执行,就有可能获得417分,也就是说电力企业要评AAA是比较容易的。在整个评分标准中,涉及标准执行的标准实施及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分值只有30分,占总6%。因此,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评价只解决了有没有标准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按照标准执行的问题。 2.3 标准矛盾和交叉的情况依然存在 2013 年,国家电网公司组织有关专家 开展 了电网设备标准差异条款梳理工作,从设备采购、基建安装和维护运行三个方面,对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反事故措施、交接试验规程、基建安装规程、物资采购技术规范等进行梳理,共梳理出各类标准、技术文件之间的差异条款 298条,涵盖输电线路、变压器类设备、开关类设备、电缆及配网设备、直流设备 5 大类电网设备。其中,输电线路111条,变压器类设备41条,开关类设备26条,电缆及配网设备77条,直流设备43 条。 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与GB 50545-2010《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和Q/GDW179-2008《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之间的差异较多,达35 项,部分内容不能满足在实际需要,建议修订 DL/T 5092-1999 和 Q/GDW179-2008。 3 电网企业标准执行和落地工作建议 3.1 电网的特点 如图1所见,典型的电力系统由发电厂、高压输电网及供电系统(包括高压配电网、配电站、馈线、分支线及连接至用户的用电系统)组成,并将成百上千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工作。电力在电网中以光速传播,电力输送依赖于电网,潮流按自然规律分布、线路潮流难以直接控制,发电机同步运行;控制复杂、快速保护,事故扩展快速供需瞬时平衡、难以储存;极高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随机的负荷、广覆盖的网络;电力系统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可靠性要求最高,最复杂的人造系统;电网的产品—电能质量不是由生产车间决定,而是由商品的输送通道(电网)以及输送过程决定。这些特点决定了标准在电网中至关重要,而电网坚强的关键是电网设计合理,电网建设质量高,电网设备优良、电网运行水平高,电网维护水平精良,这就决定了企业标准化的重点建坚强电网(包括设计优良和设备优良),运行和维护精准。 3.2 电网企业标准执行和落地的重点环节 电网的特点决定了坚强电网对电网企业至关重要,这就决定了电网企业标准化的重点环节首先是电网规划、设计和建设,然后才是电网的运行和维护环节。 (1) 建强电网。 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规划电网;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设计电网建设项目,将标准的要求落实到设备招标采购中,规划、建设反应最新的电网技术,符合最新的标准要求;采用最新的设备、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建设最优的电网工程;建成电网后,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运行和维护电网。由于规划和设计由电力设计单位负责,要真正落实相关标准就要求设计单位了解规划设计的最新标准,了解物资采购的最新标准,只有规划好电网,设计中选用了“三通一标”设备以及符合物资采购标准(973项标准)的设备才有可能在源头上开始建设好坚强电网。 设计单位在电网项目设计中选用了符合最新标准要求的设备,但最终能否采购到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还取决于电力设备制造厂商要了解设备标准的要求,配备了相应的制造设施、掌握了设备的工艺和技术,能够生产出符合标准要求的设备,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采购到符合标准的设备;电网建设由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是送变电工程公司的施工过程决定电网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只有施工企业领会了施工标准的要求,掌握了最新的实工工艺,配备了最新的施工设备,才能够保证施工的质量。要建设坚强电网,首先要求设计院做出最好的设计,选用最新的设备;设备制造商按照标准的要求生产出设备;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标准要求施工。 因此,标准执行和落地的关键构建环节要延伸到设计院、设备制造商和施工单位。但设计院、设备制造商和施工单位可能不属于电网企业,因此,如何让不属于电网企业设计院、设备制造商和施工单位遵循标准的要求成为标准执行和落地的关键。 (2) 精准运行和维护 在电网运行按照标准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开展负荷预测、平衡电源、倒闸操作、事故处理、经济调度等管理工作实现电网调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电网安全、经济、优质、高效运行。 在电网维护中按照标准规范要求,开展电网设备状态检测、分析评价、故障诊断,编制停电检修及设备改造计划,实施设备检修及改造等工作,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作为电网运行和维护的操作层,要求作业的行为遵循标准规范要求,作业结果达到标准的要求。因此,调度和运维检修部门是电网运行和维护的作业部门,是落实运行和维护制度标准的重点环节。 3.3 标准执行和落地的手段 (1) 重视专用工器具研发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发布后,国家电网公司将标准印发各单位,要求公司各个单位各个层面开展标准的宣贯和执行工作;同时在技术标准发布后3个工作日内(或每个月20日前),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在“五位一体”平台中将技术标准匹配到岗位,以便各个岗位熟悉标准内容,按照技术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开展工作。众所周知,标准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编制手册或者是配备必要的设备等。如,对于设备制造、工程施工通常需要通过装备来保证达到标准的要求。例如,为了炸出质量一致的炸薯条,麦当劳不仅研究出了炸薯条的工艺(相当于标准),还研制了炸薯条机,将冷冻的薯条投入168度的油锅中,等降低了温度的油温重新上升3度的时候是薯条最美味的时候,这时传感器会测量到3度的温差从而提醒作业人员捞出薯条;为了保证装袋炸薯条数量的一致,麦当劳发明了标准化装袋量具——宽口勺,利用这种宽口勺任何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装得一样多,大大提高了装袋份量的精度。在麦当劳只有服务员,没有厨师,因为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代替了厨师,这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食品品质的稳定和统一,而且还大大提高了食品加工的速度。 国家电网公司为了解决配电网薄弱的问题,不仅建立健全涵盖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维检修、物资采购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还要优化设备序列,简化设备型式,完善了配电网的典型设计,把配电网相关标准的各项要求统一到典型设计中,为落实配电网相关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为满足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需要,针对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特点和要求研发设计专用塔式起重机,立于铁塔中心、与铁塔进行软附着、利用吊臂起吊、平衡臂平衡吊重力矩、通过吊臂俯仰及回转实现塔材就位的塔式起重机设备。设计的专用塔式起重机杆件无需对称布置,施工场地占用小;吊重过程中,可实现起升、回转,吊臂变幅的三维同时动作,操作灵活、安全可靠。 (2) 宏扬执行标准文化 企业推进标准执行落地的常规手段是大规模的开展监督检查,比如结合“春检”、“秋检”或“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由于电网企业涉及标准多(国家电网公司2014版技术标准体系表含3473项核心标准,4050项参考标准),要找到准确理解相关标准的监督人员本就不容易,要让监督专家穷尽电网运营各个环节,各个元件就更难了。在全部电网元件连接在一起的电网中,由于电力以光速传播,即使微小的隐患也可能造成重大灾难。而这些微小的隐患,是大规模的监督检查活动难以发现的。比如2003年美国8.14大停电事故的起因是由于第一能源公司的3条输电线路离树枝太近短路跳闸,而恰好第一能源公司控制室的报警系统没有正常工作因而工作人员没有能够及时处理跳闸而引发的;2013年造成121人死亡的吉林德慧6.3液氮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电气线路短路引燃可燃物造成的;在电力系统中由于锈蚀造成的事故也不少。要求员工在大检查的压力之下被动去检查螺丝锈蚀、电气短路、线树矛盾等成千上万隐患的细枝末节,这样的监督检查难以有效。因此,要树立按标准执行是员工的基本责任的意识,营造按照标准执行的氛围,培养按照标准执行的文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性。 4 结语 本文认为省级及以下电网企业标准化的重点在于标准的执行和落地,标准执行和落地的重点除了建设、运行和维护环节外,应该延伸到规划、设计和采购环节,在标准执行和落地中应该注重手册的编写和工器具的研发,注重营造标准执行文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中国电力”助推“标准强国”.中国标准化 ,2015(3):25-27. 张根周,毕鹏翔.标准化本质及实践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2(8):84-85. 张根周,毕鹏翔.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的探索 .电力信息化,2013(5):9-12. 赵旭峰,毕鹏翔.企业业务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陕西电力,2012, 40(4): 64–67. 毕鹏翔.标准化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 .陕西电力,2014, 42(增刊): 8–10. 陈云鹏.关于我国标准起草人署名的历史探轶及现状研究. 中国标准导报 ,2012(8):30-32. 王忠敏.突破标准起草人署名的误区.中国标准化 ,2013(10):65-67.
个人分类: 标准化|1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劳动争议案件二审诉讼期间可否申请财产保全?
shenbinti 2014-5-22 10:47
劳动争议案件二审诉讼期间可否申请财产保全? 【劳动争议案件二审诉讼期间可否申请财产保全】沈斌倜律师您好,我是一则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一审法院判决支持我 20 万元,对方不服提起二审诉讼。请问,我可以在二审诉讼期间提起财产保全吗? 沈斌倜律师答复: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 财产保全在民事案件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案件可能因为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判决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简单就是为了防止被告转移财产。一般情况下,诉讼财产保全措施通常发生在一审诉讼的过程中,当诉讼进入二审程序时,是否可以提出申请?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第一百零三条规定:对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的案件,在第二审人民法院接到报送的案件之前,当事人有转移、隐匿、出卖或毁损财产等行为,必须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由第一审人民法院以当事人申请或依职权采取。第一审人民法院制作的财产保全的裁定,应及时报送第二审人民法院。由此可以看出,案卷在一审法院还没移送的时候,是向一审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但对于二审接到报送案件之后,当事人在二审期间可以申请财产保全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做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以此可以看出人民法院以当事人的申请可以采取保全措施,并没有严格限定只有一审法院才能采取保全措施,况且财产保全分为诉前保全和诉中保全,案件在二审的时候,二审法院若不能依据诉中财产进行保全,显然不符合法律的规定。 结论:在二审程序中,一审、二审法院都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地方的二审法院会让一审原承办法官去申请。沈斌倜律师认为,二审法院保全更为合适,主要是从司法公正、效率角度考虑。因为,一审法院采取保全,当事人的保全申请书以及法院裁定都移送到二审,这往往会耽误时间。二审法院受理上诉案件之后,二审法院对案件有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保全申请,以及决定是否有必要采取保全措施都有自己的独立的意见,所以由二审法院保全更为合适。 ------------------------------------------ 北京沈斌倜劳动法律师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中闻律师事务所;电子邮件: shenbinti@aliyun.com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沈斌倜律师简介:女,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点睛律师学院劳动法高级培训师,北京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会会员,中国影响性诉讼特约观察员,厦门大学法律硕士,北京劳动法专家。沈斌倜律师长期从事劳资纠纷法律研究,专注于劳动争议纠纷的解决,尤其擅长疑难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处理。执业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南大街甲 3 号居然大厦 18 楼;电子邮件: shenbinti@aliyun.com 业务电话 : ( +86 ) 15301115671 ( +86 ) 13661313967 ; 互动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henbinti
个人分类: 北京劳动法律师沈斌倜劳动法文集|36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死亡(19)两例死刑
smallland 2013-11-8 10:29
死刑很普遍,执行方式各异。历史上的英国,就已砍头著名 —crown 和 behead 是常见词汇。好像是,有个国王被判死刑 — 大概有点残暴,不怕死的,行刑时还看着刽子手,刽子手心里发毛,砍不准,一下两下没砍死,结果,刽子手也被判了死刑。 砍头,总算比较人道一点。更恶劣的,绞刑,也是常用手段。前段时间,伊朗一男子被判绞刑,大概执行了 10 多分钟,法警说可以了。第二天,家属到停尸间认领尸体(还能领到全尸,算是人道一点,有的国家,可能只能领骨灰了),发现还有呼吸。孩子很高兴,原来爸爸没死啊。他不知道的是,等养好了,要重新执行。特赦国际在呼吁伊朗政府,放他一马吧。结果,不清楚。
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AQ/T类安全标准是否意味着“可以不执行”
lanxum 2013-9-30 16:48
AQ/T 类安全标准是否意味着“可以不执行” 130930 李健 即将于2013年10月1日实施的《化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AQ/T 3048—2013),是由国家安监总局发布的安全生产行业标准,这个标准的类别划为AQ/T,意思是安全推荐性标准,推荐并不是强制,所以这类带“T”(包括GB/T)的标准是否意味着可执行、也可不执行,仅仅是给企业的一个参考罢了? 个人认为,这类有关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标准,还是不列为“T”为好,因为防护用品(PPE)是员工防御各种危险、有害因素,保护作业人员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归属为推荐性标准,企业因为明显的资金投入原因,完全可以不执行,这有孛于“以人为本”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理念。实践中,个别企业也是这样做的,在一家化工企业,沥青作业岗位是企业招聘的临时工,当问到为什么不给他们配备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安全负责人说他们不了解防护,我们也可以省点钱;另一家轧钢企业,在处于高温和热辐射危害的板材质量检验岗位,也没有按标准要求提高防护级别,目的是企业节省投资,还有如果提高防护级别,按相关规定,这个岗位的工资水平也跟着提高……所以说,把有关防护用品类的标准列为推荐性标准,标准的推出就意义不大了。无论是企业,即使是设计院所也如此,在项目的设计上,为业主投资”能省即省”,尤其是可有可无的,象安全推荐类的标准,基本不采用,因为采用了就会增加项目投资,在项目设计投标时,就失去了价格竞争优势。 “我们只遵守强制标准,也就是不带“T”(推荐性)的标准,那个“T”类的标准对我们和业主来说,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辛辛苦苦研制的标准,因为这么一“T”,执行的结果也就如此了。 至于属于管理提升类的安全标准,个人认为倒是可以列为“T”的,因为管理水平提高需要时间,应该给企业一个缓冲期,但对于保护人安全和健康的防护用品,是绝对不能“T”的,个别企业找借口还找不着呢……
个人分类: 安全概念理解|1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基金---别傻呵呵地‘严格执行’研究内容
热度 42 lin602 2013-7-15 07:38
七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月,如果你单位有评委参加‘会审’,你的申请书正好在这个学科评议学科,那么这个月你就应该知道结果了。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你中了,那就恭喜你! 如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了,经费下达,你严格执行申请书中的研究内容,完成文章的发表,是不是你做得非常好? 非也! 我的观点是: 从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研究内容做起,执行其中的一半或一大半,用自己课题组中的研究经费及研究力量在申请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探索申请书中没有写进去的内容。 这样的好处有3点: 1 为下次再申请基金寻找新的增长点。 如果你只完成申请书中的研究内容,项目完成后,你不进行新探索,就没有新的创新点来写下个申请书。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通过科研中的新发现,通过看最新资料,产生新的想法,用一部分研究力量进行超计划地研究,如果有新发现,下个申请书的创新点出来了。 2 如果你的新探索超出你的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并取得新发现新成果,而且比你原申请书研究结果要好,那么 你的基金是‘超额完成’ ,‘有所新发现’,如果配上发表的高质量文章,你的自然基金结题等级将会是‘优’,甚至‘特优’。恭喜你,你进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库中的‘红名单’,下次会优先考虑资助你。 3 让你的研究‘与时俱进’ ,因为申请书是批准前一年写的,申请加执行基本上有五年时间,再加上写申请书前的思考时间还要多点,这五年多时间,国际上本研究方向上的研究是不断进展的,你的研究不能停留在五年前的水平上。如果停止不前,你就落后了。 如何把握这个度? 一是要基本完成申请书中的主要内容,不要只完成一半不到甚至三分之一不到。这样就象写作文一样跑题了。但是,如果你的新研究内容真是很牛,你申明‘跑题’的原因并晒晒你的牛结果,即使完成不到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也会得到好评。 二是必须在你现在申请书的研究范围内。例如:我申请的松香化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不能用这经费研究‘沸石催化芳烃’,更不能用来开发‘丙烯酸胶粘剂’,因为这二个题已经不相关。因此与申请书研究内容相关是超出研究内容的基础。 三是要‘胆大’,因为你有经费且基本完成申请书中的研究内容,如果执行得好,不担心你的课题不能结题。你就要用这钱与精力,安排好研究力量,特别是用特别优秀的研究生,进行‘大胆’探索,即使失败也没有多少关系,如果有所发现,你就抱了个‘金娃娃’。后面吃穿不愁了,哈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项已经八十万元经费了,要充分利用与安排这经费,也充分利用这次‘亮相’的机会,更是要‘居安思危’,为课题结束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准备。 别傻呵呵地严格执行基金申请书中的研究内容。在申请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而又创新的探索,让研究走向深入,争取发现新的研究结果。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自己看作办,执行不好,本人不承担责任。(教唆帖,哈哈)。
25297 次阅读|96 个评论
[转载]"新国标"封杀农残危害评:别让标准留在政府办公桌上
wcwcsong 2012-12-10 13:42
   【导读】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 " 新国标 " 明年 3 月起实施,基本涵盖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经济之声评论:封杀农残危害,关键在落实标准。   中广网北京 12 月 7 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食品中多大的农药残留量就超标了呢?农业部、卫生部昨晚联合发布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将从明年 3 月 1 号施行。即实行的这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了 322 种农药在 10 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基本涵盖了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2293 个残留限量是全部根据我国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数据和居民膳食消费结构等情况,在开展风险评估基础上制修订的,同时广泛征求了社会公众和相关行业部门的意见,并接受了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对标准科学性的评议,确保标准的科学、公开、透明。保障食品安全,标准必须先行。之前,国内出现的多个食品安全问题,比如牛奶中三聚氰胺超标、白酒中塑化剂超标等等,就是因为在食品的生产环节、包装出厂之前缺少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约束,如今,农药残留限量的新国标出台,无疑有助于破解食品农残超标这个难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食品安全卫生专家董金狮来评论这个话题。   当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出现,我们在总结教训的时候总会说,是因为国内缺乏相关的强制性标准,所以才给不法商贩可趁之机。这次,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新国标出台,而且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食品。就具体标准而言,是不是足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   董金狮:首先标准有一个基础文件是很重要的,作为企业生产消费者购买的主要依据,这次标准的整合由过去的多头管理变成单一的管理,由多部制定标准,变成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将来的检查、执法、生产、销售都有一个很好的科学依据,但是光有标准是不够的,毕竟标准是一个纸上的东西,要把纸上的东西落在生产、销售、使用、执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次出台的限量的标准是不是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是需要逐步的推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改?   董金狮:任何的标准都不能一劳永逸的,法律在不断的改进,标准也是一样的,根据国际惯例,一般的标准三到五年就要进行更新,国家过去的标准有些长达 20 年,甚至还有 30 年的标准还没有更新,像白酒里的塑化剂的问题,这个标准已经 30 年了。 80 年的标准,到现在 30 年了,才刚刚开始更新,它出现了很多问题。作为国家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这个标准的出台应该是个进步,但是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完善它,比如新的农药不断诞生,我们可能还要加进来,还有老的农药可能过去认为是安全的,经过进一步的适用或者试验以后证明是不安全的,有可能把它淘汰掉。同时检测标准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用适当的方法来检测这些农药更科学,或者更先进也得进行调整,所以标准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标准,一方面就是对它有要求,同时另外一方面也不可能在农产品当中一点也没有。对于这次出台的,有 2293 个残留限量,都是根据我国农药残留的田间实验数据,还有居民膳食消费结构这样一些情况,然后开展了风险评估进行修订的。怎么来评价这个标准,是不是足以应付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面临的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   董金狮:我们经常吃的食物确实比较复杂,就标准而言,对单个食品里面的限量,在单个的物品或者食品里面你合格的,但是如果你今天吃的食物比较复杂、比较多,农药的残留会累计的,食品添加剂也是有一个累计的效应。单一是合格的,加在一起可能就不合格了,所以这样我们消费者在食用这些含有农药的产品的时候还要选择农药残留比较低的。另外对农药怎么进行检测,国家有一个推荐性的标准,检测很关键,光有标准怎么检测它的数据,各个地方的技术水平也不一样,国家也推荐了一些针对方案标准。在检测的标准方面,我觉得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这样才能得出的数据,能够和我们消费者的需求能结合起来,当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说除了农药以外其他的有害化学成份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人体的危害不光是农药,还有其他很多有害化学成份,包括食品添加剂或者非食品添加剂累加的效果还要进行综合的评估。   不少人听说新国标出台后,除了高兴之余,但是也会有一些担忧,现在我们检验标准有了,但是怎么保证在检验食品农药残留的过程当中,严格执行这个标准这是一个关键 。   董金狮: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其实好多标准出来以后往往是放在标准出版社,下面的企业拿不着,下面执法部门是拿不到,所以我觉得首先对部门进行宣传,到现在为止我没拿到,也没有看到标准的原文,也没有看到标准的编号,只是一个文件性质的,有这个标准通过的,印刷出来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我们希望印刷出来之后尽快的发行,甚至说大量的让下边政府部门企业能够购买到这个标准,如果买不到,是不是可以在卫生部的网站把标准的原文放上,让大家便于下载及时了解标准。   同时要做好标准的宣传工作,让各个执法部门和生产企业研究机构、检验机构了解标准的操作细则。第二个就是执法主体的问题,即使有了标准,到底谁来执法,谁来检测都是个问题,因为检验机构有农业部执管的检验机构,也有质检总局执管的,也有卫生部等等,这些检验机构都是有资质的检验机构,到底哪些检验机构是权威性或者是国家指定检验机构认可的,还有执法的主体到底谁来执法。   从生产、销售、使用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执管部门,而且执法依据到底参考什么?假如说农药真超标了,真超标了我们按照什么来处罚条,按照量的多少来处罚,还是指农药超标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危害怎么来评估?有些农药含量高把人吃死了或者吃病了,这个性质是不同的。我们食品安全法都有一些规定,希望在这个标准宣传过程中,能够把后面执法的细则也能够贯彻进去。特别是消费者维权,我买这个东西,我觉得里面有农药,我需要检测,送哪检测去,现在我们有好多检验机构根本不收消费者送来的样品,包括媒体送去的还有行业协会送去的它都不收。   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生产单位的主体也不是经营主体,它一般不受理,所以维权也很困难,包括新闻媒体暴光以后取证也很困难。所以这方面我们也呼吁,国家对消费者包括媒体还有行业协会送来样本都应该无偿的进行接受,进行检测,送药人也应该进行实名登记,该收取检测费收取检测费,但是不能要求说抽样单位都要提供生产单位的委托,或者生产单位具体的一些资料,这个维权角度来讲不太合理的。   让标准走在阳光下,让标准走在生活中,而不是让标准走在政府的办公桌里。 2012 年 12 月 07 日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数学院:学术院长和执行院长并存是个新尝试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5-9 22:35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换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5/263834.shtm ),郭雷院长离任,席南华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担任学术院长,王跃飞研究员担任执行院长(法人)。   这倒是一个新的尝试,之前基本是院长和书记两个主要角色,而今将院长一职拆分成学术和执行两个角色,有点意思。   席南华研究员我之前就听说过,一个事情是对他在美国患病时的紧急救助;第二个对他的印象是他申请到一个杰出青年基金后,就再也不主动申请其他任何项目了,他认为这些钱已经够用了。就凭这一点,就很让人尊敬了。要说,在今天中国的科学家里,还有嫌钱多的吗?果然就有,让人觉得冥冥之中还是有读书的种子存在啊。   而设立学术院长可能更多是强调院长的学术性,凡是与学术相关的事情都可以由学术院长负责,而改变了之前研究机构的吃喝拉撒睡全由一个院长统一拍板的做法。事实上,感觉席研究员也没有兴趣去管理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这样,设立一个执行院长兼法人就可以帮着完成这些管理方面的事情。   当然,也可能是数学院考虑到院长还是应该由院士担任这一因素。   总之,不管怎么说,真算是一个新的变化。在新闻里没有提到这样做的初衷和规划,也许是觉得这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个人分类: 事论|2339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如何周密规划决策制定过程
shuhualu1016 2011-10-26 09:39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 指导网 首席专家   周密规划决策制定过程的内容分析   规划决策制定过程,也就是对决策的制定过程进行设计和安排,以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制定人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的随意性。在企业组织的运行中,相对于其它具体的工作,任何一个决策的制定也都可以说是大事。要保证决策制定人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来制定决策,就必须对这种决策制定过程进行周密的规划,并把这种规划确定为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程序。并且,这种规划要主要由决策制定人自我完成。规划决策制定过程,虽然不是直接对决策制定的内容进行选择,但这本身就已经是决策制定过程的一个环节。   规划决策制定过程,必须对以下问题做出周密的思考,并做出解答: 1. 决策所要寻求的中介价值目标和最终价值目标各是什么? 2. 决策制定的主要约束条件有哪些? 3. 由谁对决策制定的结果承担总体的责任? 4. 由谁对决策制定过程中不同环节上的工作承担责任? 5. 决策的制定在时限和地点上有何要求? 6. 制定决策的不同工作在先后顺序上应该如何安排? 7. 由谁对决策的贯彻实施承担责任? 8. 决策修改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认真思考并回答了这八个问题,也就是对决策的制定过程进行了规划。   周密规划决策制定过程的具体要求   对决策制定过程进行周密规划的具体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对上述八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一个也不能落下,都必须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做出说明。回答了这八个问题,也就有了决策制定过程规划的完整的思路。 2. 决策制定过程的规划,必须在决策的具体制定活动开始之前完成。尽管对同类决策做出统一的要求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在制定具体的决策时,必须根据决策所面临的具体实际,对上述八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且必须保留有备忘录。 3. 进行规划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决策制定的过程,如果所涉及的决策问题比较大,这种规划的制定,还必须吸纳决策制定的相关人员参与讨论,尤其是活动安排、责任承担。这相关人员既包括决策的贯彻执行人,也包括与决策的制定有利益关系的人员。只有在与这两个方面的人进行充分交流,并得到认同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决策的顺利制定和决策的圆满贯彻。 4. 比较大的决策,其决策制定过程的规划,必须形成书面分析报告。这一方面是便于对决策制定过程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迫使决策制定人反复思考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SH研究理论|35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小鲁:取消高考加分或致人才培育 千人一面
dongzg101 2011-9-20 01:34
李小鲁:取消高考加分或致人才培育千人一面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摄影 中国网/李昭) 随着中国社会改革体制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机制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随之而产生的是人民对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的渴望已经逐渐达到了迫切的程度,如今在摸索中不断发展的中国教育究竟还面临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又实施了哪些解决方案?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做客中国网教育频道谈了他的观点。 政策愈加关注高考公平 能否多次高考系人文道德风险问题 近日有报道称,高考加分政策将进一步收紧,奥数和各类学科竞赛的加分,也要尽可能地取消,针对这个问题。李小鲁解答道,高考加分政策进一步收紧,奥数各类学科加分要取消“三模三电”,取消所有这些问题,在各地实行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说表现出一个同样的趋势和趋向,就是越来越关注高考公平,越来越关注、关心和采用高考过程当中公平性保障的政策设计,这是一个总的特征。 我认为,在当前我们整个社会流动的通道,特别是从下往上流动的通道不多。而且通道当中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最强的是高考。所以这样对高考的公平性给予关注和关于保障,都有可以理解的地方。我们不是曾经有人设计过吗?说能不能多次高考,能不能够增加综合测评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问题,都牵涉到中国的政策设计过程当中人文的道德风险问题,大家都觉得这样做恐怕还不如高考来得更保险、更公正、更公开和更公平。 这种情况是一种很残酷的现实,但是它又是比较无奈的现实。而我作为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干部来说,特别是我更多地从教育理论,从人的成长,从整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整个国家创新性人才的这个角度来看,对公平的强调是必要的。但是对公平的强调和保障如果抹杀了人的个性,抹杀了教育的多样性发展,抹杀了学校的差异性构件,教育和人才在发展上讲,它都不可能真正能够达到我们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高考面前特长人才被抹杀 加分取消或致人才培育千人一面 李小鲁副厅长说,我们很难对高考进行依赖于道德层面的改革;依赖于社会公信力的改革,所以说我们很难。但是你不依赖这样的改革,社会公信力、社会道德水平就会受到制约。包括我们的整个改革、高考改革,我们的高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一试定终身,都千军万马拥独木桥,那你说这个国家的教育文化和这个国家的人才成长环境,又怎么样才能够得到改善呢?所以这是两难状况。据我自己的理解,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素质优长的,有一些人是体育好一些;有一些人是数学好一些;有一些人是科学技术的实际悟性好一些;有一些人就特别擅长于技能操作,它是多样的。 但是我们在高考面前,把所有的这些都抹杀了,这实际上是我们的高考制度设计上的一个不足。以前有奥数这样的一些学科门类,学习优先发展和优秀发展的人才需要的体制。以前有“三模三电”加分从而使得科技人才比较容易通过高考的渠道,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学习,但是有渠道。以前曾经有三好学生加分,曾经有体育加分。这个特殊渠道需要人才多样性、个体性、差异性的发展,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如果是你一概都取消了之后,我们就只能够千人一面地录用人才,千人一面地培育人才,千人一面地发展学校,千人一面地发展教育。这实际上是不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 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各种各样的加分砍掉它是不利于教育发展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客观需要的。而且砍加分是简单化的做法,因噎废食的做法。我的看法应该按照规律来办事,该加的分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有一部分有特别优长的学生会获得差异性的成长,会获得加速度的发展,会获得创新性的成长经验。加分的关键是制度设计现在要进一步完善。 一张试卷考天下有失公平 加分政策应是改善而不是简单地取消 李小鲁接着说,我们现在一讲到这个问题,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会影响公平。第二个说法会导致社会一些不同的公民的反对,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两个说法我认为都是一个伪问题,这样不仅不会导致不公平,相反这会更好的实现真正的公平,而不是形式上的公平。因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优势、有特别、有优长的人,能够有更好发挥他们优势、特点和特长的机会,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公平的。用一张试卷去衡量所有类型的人,反而是形式上的公平,而实际上它的公平程度也不是最高的。 一刀切地取消所有加分是简单化的做法,大家有一个顾虑就是加分不公平。我认为恰好它是真正的公平,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公平。第二个顾虑就是,你这样加分会导致大量的没有优势的、没有条件的、没有天赋的家长的反对。这样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顾虑。这种顾虑可以通过我们的舆论引导,可以通过我们政策设计的保障,还可以通过我们加分机制公信力的提高来解决。因此我觉得为教育健康发展,为创新型人才早出、多出、快出,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升华改革,也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加分、高考加分的政策应该是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而不是简单的取消。 加大自主招生推进力度 政策在引导多数人的同时也应照顾少数人 李小鲁继续说,这跟自主招生本身是不矛盾的,因为自主招生的大原则就是要选拔一些不以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学生。我觉得自主招生应该提倡,应该支持,应该加大推进的力度。但是自主招生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更完善,招生的公开性和标准的可操作性应该更清晰,更有可检验性。这样的话,我们的自主招生就有可能会给有特殊优长的学生以一个新的发展渠道和空间。人民群众总的来说追求公平是80%的一般性个性特征的人。这是人类的生理啊,总是有20%的人是特殊的,或者体育特殊,或者艺术特殊,或者科技思维特殊,或者其他方面特殊。 这个是一种二八理论,要是80%的人有话语权,他要求的是形式上的简单的公平。这个时候我们国家、我们政府、我们舆论既要尊重这80%,也要引导这80%。同时不要那么残酷,不要仅记住了你们的80%,而把20%的人弃之不顾。而且话语权往往在前者,所以,我们一般要更加关心后者,防止前者的声音掩盖和扭曲前者的声音和意志。你们应该按照高考的正常推行来做,你们的80%的人就能够达到公平的保障。 但同时你又应该有一个机制,有一个渠道,有一个空间是照顾到这20%的人,对这些人进行优先、优长或者是特殊发展。这是对国家、对民族都有利的事,但是关键就是对这20%的人的人选,制度设计要设计得很好。怎么好呢?就是我刚才讲的。第一个是标准清晰,第二个是可检验的,即它的可操作性是可以随时监督的,第三它是公开而且牢固的,在一个有效机制保障下去平稳操作的,一定要按照这三个标准制定执行。你这样的取消加分没有意义的,我认为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防止民粹主义思潮 在高考不能得到根本性改革的时候应维持当前稳定 当记者问到这个政策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高一开始的学生就基本不用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时,李小鲁副厅长答道,这实际上是反映了一种思潮,什么思潮呢?就是人民群众对公平的追求,他自发的有一种民粹主义的倾向,因此我们的政府、舆论必须要在这方面做出健康的、理性的、科学的引导。从俄国、法国以及英国的经验来看,无一例外在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民粹主义的产生,作为一种巨大的思潮,它会有很强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中国当前要高度防止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很多考生家长对加分的那种团结式的反对,实际上是反映了这样的一种思潮情绪,和这样的一种思潮潮流的。我们的政府、舆论应该理性的、科学的和比较冷静的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这些问题,要从大局的、民族的、国家的角度来正确认识80%的人走的道路。 自己本人曾经参加过一些教育部的会议,也曾经跟一些其他省的教育厅的领导一起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在战略行动公文里面普遍主张的是高考部分,这是一个。第二个在高考不可能做根本性改革的时候,要维持当前高考的稳定,这是第二个观点。第三个观点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改革,拟定能够为一些优长,特长,特别的学生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和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会。我们都是这样看的,关键就在于你开辟这个新渠道、新口径的时候要着重于制度设计,要着重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同时,又要着重于这一些新的渠道,新的口径要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让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关键是要做这两方面的工作。 专家背景资料 :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从事副厅长职位已经十几年的时间,曾著有《教育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一书,获得全国三个一百原创性著作奖和广东省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更多阅读 高考加分引发“习惯性质疑” 呼唤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教育部要求严格审查高考加分考生资格和身份 教育部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 奥赛获奖不再有高招保送资格 熊丙奇:以多元评价体系替代高考加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同价值选择的三类管理者
shuhualu1016 2011-6-20 11:11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如果说企业的决策层是由经营者构成,那么,企业的执行层也就主要是由管理者构成,尽管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他们的努力把企业的目标选择付诸实践,把决策贯彻下去。他们本身是构成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多企业,发展上走弯路,并不完全在于经营者的决策失误,而在于执行层的不力,好的思路和方法无法贯彻落实,从而使一些很有前途的好项目不了了之,半途而废。同时,作为执行层的管理者还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措施选择构成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企业的经营者是构成企业的核心,那么,管理者作为一个执行层则是构成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在很多情况下,企业一定项目的选择又直接受制于这种执行层的现状。所以,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就强调:“没有恰当的人不做”。这里的恰当人并不是指的技术人员或者一般员工,而是管理人员,即能够担当一定项目的主持工作,能对项目的运作承担责任,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管理者。在一个企业,这类人力资源实际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后劲。在一般情况下,即使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也都可以通过高薪聘来,而管理人员却不能通过简单的高薪吸引来实现。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要发挥他特定的作用,担当他应该担当的职责,这不仅与他个人的能力才干相关,而且与他与这个企业组织的长期磨合达成的协调和融合相关。如果没有一定的磨合,与企业团队实现融合和协调,也就难以发挥出他应该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者这种特定的人力资源很难仅仅靠钱购买实现积累。 管理者因为各自在企业组织运行中所处的层次地位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现场主管。即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场承担一定管理职责的人员。 其二,中层主管。他们是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上传下达沟通桥梁作用的人。他们往往负责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者一个独立的公司或事业部。尽管他们所负责的业务面也已经比较广,但其企业经营的方向、方式却是已经被决定好了的。他们仅仅是按照这既定的方向、方式在措施上进行具体化,并通过特定的管理付诸实施。 其三,高层主管。在一般情况下,高层主管又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参与人,甚至可能会被吸纳到企业经营方针和方向等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但他们并不是决策的最终定夺人,甚至他们被邀请参与经营决策的讨论,也并不完全是要使他们的价值选择在经营决策中有所体现,而是经营决策定夺人为了保证他自己的价值取向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贯彻而采取的一种民主措施。但高层主管与中层主管的区别并不在此,而在于他们对一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更大的影响。企业所制定的决策能否成功地得到贯彻,他们起着决定性作用。 管理者的三个小类,各自又都有自身的价值选择。所以,他们在对企业四大价值 (注:企业四大价值参照舒化鲁专著《升 - 生方略》 第一篇第 6 小节) 的关注的次序排列上也完全不同。现场主管因为处于企业的较低层次上,他们所拥有技能和知识的稀缺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使他们在劳动市场上实际上处于一种不太有利的地位,往往会供大于求。所以,他们非常看中自己的这一职位,因而他们对企业四大价值的关注顺序是:风险价值、美誉价值、交易收益价值,最后才是投资回报价值。只有风险价值和社会美誉充分高,企业的发展才相对稳定,才能保证他们的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的稳定。 中层主管比现场主管的情况要好一些。一般而言,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层主管,也就具备了特定的才干,这种才干本身又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他们也会看重自己的职业发展,但他们更加看中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的实现。所以,他们关注的企业价值首先是社会美誉价值。他们在一个社会美誉价值很高的企业任职之后,如果他感到他的发展遇到了障碍,他会很容易地跳到一家新的企业。这种社会美誉价值本身会为他的这种工作转换提供一种支持。紧接着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交易收益价值。只有企业规模充分大,他们的职业生涯才有发展的余地,也只有当企业在规模上不断扩张,他们的职业发展才会有充分多的机会。他们也会关注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的职业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所以,他们不希望企业发展走太多的弯路。他们对投资回报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投资回报的增长也许会通过员工分红和期权给他带来一定的利益,但这种影响对他们而言,已经相对很小。 高层主管就不同了。能成为高层主管的,就一定对企业经营的知识技能和才干都拥有一定的积累,因而他们在劳动市场上也就成了一种高度稀缺的资源,甚至根本进入不了劳动市场就被抢走。尽管经济收益的大小他们也会看重,但他们所看重的已不再是经济收益大小的本身,而是这种经济收益大小所包含的对他们价值的认同。他们所寻求的主要价值也就上升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张。他们对企业价值的关注顺序因而与经营者接近。他们不太看重企业的风险价值,因为他们很容易通过职业的转换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成为特定企业的高层主管之后,在这特定企业的职业发展的空间已变得相当有限。所以,他们最大的愿望是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从而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更大的个人经历资本,使他在转换一个企业就职时,能够谋求到很好的职位。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SH管理技术和方法|1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诸葛亮悲剧人生的深层根源:欲行难成之事
热度 3 shuhualu1016 2011-6-3 10:56
文 / 舒化鲁 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那么,也就必须保证让企业的决策力、支持力、执行力三力共为一体,实现融和。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但是,如果企业所整合的资源没有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也就仍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资源规模是企业支持力的根据,所积累的资源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也就不具有支持力。那么决策力和执行力也就是空洞的,无意义的。 马太效应在经济活动中具有普遍性。越是多的,就越会使之增多;越是少的,就越会使之减少。没有一定规模的资源积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就难以发挥作用。磁力的大小,与磁体本身的大小直接相关。指头大的磁石,其磁力远不足以拉动一辆汽车,但一百立方大的磁石,却一定能把汽车固定得难动分毫。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就是磁力。资源规模的大小就是具有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能力的磁体。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谋略让古今中外的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他的一生仅仅是上演了一出悲剧。他为刘备效力二十七年之后,最后命丧五丈原。他为之鞠躬尽瘁的蜀汉,也在他身后很短的时间内,国破家亡,儿孙遭戮。 这是不是诸葛亮的智力不高,能力不强? 不是,完全不是。而仅仅是刘备以及后来的蜀汉所聚集的资源有限,不足以实施他的战略构想。 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刘备三顾茅屋,诸葛亮才出山,这并不是诸葛亮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考验刘备的诚意,而是他内心感到刘备所拥有的和可以聚集的资源,不足以支持他的政治抱负,他才犹豫。他最后出山,辅佐刘备,也仅仅是因为刘备的诚意,他才作出违心的选择。 尽管这种推论在史书上找不出任何根据佐证,但就诸葛亮的智慧,他应该明白这点。所以这种推论并不是妄谈。同时诸葛亮六出祈山,耗费了大量的国力,而都是无功而返。可以说,这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他明知不可为,而又不得不为之。他自感受刘皇叔的厚恩,无以报答,不得不行难成之事,最终劳累过度, 55 岁就殉职在兵马戎旅中。  诸葛亮四出祁山,一路攻城,所到之处皆打胜仗,形势一片大好。可司马懿用反间计,让一个太监作梗,在蜀地大量散播谣言,无能无知的刘禅产生了疑心,让诸葛亮收兵回蜀。诸葛亮回师错失了良机,前功尽弃。这实际上就是蜀汉的执行力不足,国人的意志目标没有统一,小人才可以腾浪坏事。 诸葛亮的一生,之所以是一场悲剧,完全是因为蜀汉的支持力和执行力太弱,难以形成足以战胜曹魏的核心竞争力。 本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允许转载,但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24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中国科研问题的根源
热度 1 zhumengjin 2010-12-18 22:22
【文化、自律和制度是解释中国科研问题的三种观点。的确,国内科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不良文化、自律缺失等方面的原因,但造成国内科研环境如此混乱的根源还是制度及其执行的缺失......】 《科学》杂志9月3号刊推出了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很显然,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科研潜规则横行的弊病主要在于中国的不良科研文化。 按照惯常思维,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沉淀过程而形成,要在短时间内改变一种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这种思维的背后实际上也折射出很多人的悲观看法:中国科研问题基本无解! 中国的科研问题确实是在不良科研文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不良科研文化是否必然会导致不可救药的科研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问题,应该要彻底弄清楚。 为了形象地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先谈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我们知道,新加坡是移民国家,其国民的主体是华人移民,时至今日新加坡仍然深受华人文化的影响。在上世纪早些时候,新加坡国民的素质也很低,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等劣习亦随处可见。为什么现在的新加坡国民已经没有了大陆华人常见的陋习?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其实,大家都知道答案,那就是新加坡从法律高度制订并执行了非常严格的惩罚措施。可以说,新加坡良好的社会文化秩序是罚出来的。 从新加坡的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良好的制度及有效的执行完全可以纠正和规避不良文化的影响,也可以改变不良文化本身。 现在再回到中国的科研文化。中国科研文化真的有罪魁祸首那么大的作用么?这多少有点高估中国科研文化的嫌疑。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所谓的科技都称为奇技淫巧,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的看法持非常极端的否定态度。在中国的正统文化里面,科研是无法登堂入室的。 虽然古中国有所谓的四大发明,但与古希腊等传统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缺乏科研的元素。 直到 进入20世纪中叶后,中国才真正具备常态意义上的科研活动。所以,稍夸张地说,中国是一个缺乏科研历史的国家。 没有科研文化的厚重历史,也就没有科研文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科研文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恐怕连文化特质、文化惯性等基本文化属性都尚未完全定型。 所谓的中国科研文化,其实根本不值一屑。更夸张一点,从历史沉淀的角度来看,中国科研文化其实就是一个没有多少内涵空架子,其成型的内容比中国科研文化这六个字多不了多少,所以没必要过分抬高中国的科研文化。 针对《科学》社论提出的中国科研文化论、蒲老提出的自律问题,科学网不少博主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国内科研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制度及其执行的缺失,我也更倾向于后者。的确,中国科研问题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良文化方面的原因,也有自律缺失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对圣人有效的自律对普通人基本无效),但造成国内科研环境如此混乱的关键根源还是制度及其执行的缺失。 在思考中国科研问题时,我们不能将科研文化的影响渲染得太重,也不应倚重对普通人基本无效的自律,如果过分看重两者,我们将找不到解决中国科研问题的出路。其实,中国科研文化没有人们所认为的那么大的影响,自律也不可能去约束少数德高望重者之外的多数人。在文化、自律、制度三者之中,制度及其执行才是解决中国科研问题的关键。中国的科研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关键是有的人不想去解决。 你想,新加坡的社会文化尚且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制约和改变,难道没什么内涵的中国科研文化反而不能吗?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20392 次阅读|9 个评论
赢在执行
caoman 2010-8-25 13:36
赢在执行指出了赢的关键,即要想赢关键在于执行,可以说执行是投入(因)赢是产出(果)。执行有早晚、快慢和程度大小(包括数量和质量)不同之分,相应的赢也有早晚、快慢和大小之分,二者相互成正比例关系,即执行的越早、越快、越到位,赢的就越早、越快、越大。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为什么许多人想赢的目标实现不了或不能全部实现?害怕输不想输却偏偏输?问题就出在执行上,分析如下: 赢在执行输在空想。 许多人有宏伟梦想、远大理想和计划目标,并有百倍的信心要赢得想要的(如多长时间赚多少钱、到什么职位),但真正能按期实现的较少。原因在于许多人的注意力停留在赢上,而没有转移到执行上,忽视了执行与赢的投入产出(因果)关系,即赢在执行中的道理。常见的是雷声大雨点小,谈计划目标时一起兴奋高兴,执行时参差不齐,执行力同要赢的目标不相匹配,有强大执行力的人很少。只有赢的想法没有赢的执行叫空想,空想的结果是输。 事例:许多青少年梦想长大当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即想赢),但执行的过程中学习不够努力、方法不当、不能持之以恒,结果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研究生。。。。。,不断有人掉下队来(即输);许多企业人想赚大钱、当高管、做老板(即想赢),但执行的过程中工作被动、不努力、有始无终,结果年、月、周计划完不成延期或不到位,结果得不到提级、赚不到大钱、甚至受处罚(即输)。 赢在执行输在屈从。 一般人都有执行力,用在执行上的时间差别不大(如 8小时工作制),尤其是中国人能吃苦耐劳,大都有上进心想高升拿高工资,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相同的上下班等制度,为什么赢得的结果(如工资)确不一样哪?从执行的角度上分析,上级和组织的指令是有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高度、准确性和成功率一般远远大于个人的自以为是,成功赢的捷径是服从。大赢(进步快级别高)的服从是主动的,叫执行;小赢或输(进步慢级别低,不进则退)的服从是被动的,叫屈从。屈从的结果往往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更谈不上改进创新,人也得不到精神上的快乐,相对人和事双赢的目标是输。相对结果为荣任务为耻,可以说执行为荣屈从为耻。 执行与屈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首先,信任发布命令的上级或组织,否则持怀疑态度的话就不可能有主动的行动,至少反映会有迟疑或犹豫,甚至会公开站出来反对或反驳,产生摩擦、增加内耗、影响团队建设(输);其次,想上级之所想,急上级之所急,走在上级前面,明确目标标的并同上级达成共识,而不是让上级在前面提醒在后面催促,更不是过后让上级要求弥补处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输);第三,过程中积极面对各种问题,及时同上级与有关人事互通有无,沟通协调、整合资源、接受投资,及时完善、改进、创新,而不是封闭保守,甚至抵触督察、过问、提醒、协调、辅导,产生负面影响、带来负效益(输)。 赢在执行输在蛮干。 在职场上赢的方式可粗分为职业化和非职业化两种,前者叫执行,后者叫蛮干。执行的特点是有一定的运行机制,和统一的游戏规则,适合团队作战,各成员在同一执行机制计划下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开始磨合期效率降低,到低谷后逐渐上升,发展有保障能长久(赢);蛮干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机制规则,适合个人单打独斗,执行方式因人而异,开始效率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发展风险大、无保障、无后劲、难持续(输)。笑到最后才是赢,赢在执行,输在蛮干。 执行与蛮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为了获取长远(大)利益还是短期(小)利益,即是为了大赢还是小赢。短期小赢的话,有规则开始会约束手脚,效率低不利于短期获利;无规则或制度不严密容易投机钻研,根据破窗理论组织很快走下坡直至破产,只能得到短期小利益。因此,看眼前利益的急功近利者,不适应或不喜欢制度规则,在一个单位不能长久(要么个人眼前利益难实现或难得手、要么得手后漏线、要么企业漏洞大被掏跨)。大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规则、耐心和短期的奉献都是必须的。 赢在执行输在盲行。 对赢在执行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怎么衡量赢的大小和执行的程度常被忽视,结果效率和效果都大打折扣。有明确量化指标衡量的行动叫执行,赢可控,能大赢;否则叫盲行,赢不可控,一般输多赢少。若用时间、数量和质量三个指标来衡量执行,从时间上看执行越快赢的越早,可粗分为提前、按时、延期提交结果(赢);从数量上看执行越多赢的越多 , 可粗分为超额、保量、缺少提交结果(赢);从质量上看执行越到位赢的越到位,可粗分为提交优质、合格、次品结果(赢)。以上三种情况,分别对应大赢、中赢、小赢和优、良、差三类执行者。 执行与盲行的根本区别在于:执行有明确的目标,包括过程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分解目标和总目标;盲行的表现是不关注结果,结果定义不清,无明确具体的目标标的。有明确目标的执行能加深理解,也是同上级达成共识的过程,否则容易误事走弯路,到时提交的结果不是上级所要的,改也来不及。无明确目标盲行的表现是接到任务一知半解就干,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容易产生没有功劳有苦劳的借口,不但误事,还造成浪费,产生负效益(输)。例如,不做或应付年、月工作或项目实施计划,不但目标结果标的不清,而且许多问题困难考虑不周,上来就干,看似快了、赢了,过程中和事后出现问题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远远大于事前认真做计划所花费的,而且还不能按时提交上级满意的结果,最终的结果是输不是赢。 赢在执行,输在空想、屈从、蛮干、盲行!
个人分类: 管理科学|2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Getting Things Done(GDT):四个习惯
jhongbing2 2010-8-16 13:10
转自: http://www.productivelife.cn/2009/04/gtd-reflection-4-habits.html 上篇我们谈到GTD改进后的四个工具,分别是工作篮,下一步行动列表,项目/清单,以及日历,并简要介绍了这四个工具。这些工具,你可以在读完上一篇文章之后就建立起来,但是要掌握这些工具,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我们需要时间去挑选让我们觉得舒服的实现工具,需要时间去熟悉和信任我们的系统,需要时间去改进调试直到最佳。 好,废话少说,让我们看一下这四个习惯: 1. 收集 正如本系列的第一篇 基本概念和习惯 中提到的,第一个习惯是你要 建立起对工作篮的信任,接到任何事务的时候首先放入工作篮 。我们前面讲到,你可能有多个工作篮,比如邮件的收件箱,比如桌面上装文件的工作篮等等。这里我们还是要讲一下作为GTD里面最重要的概念的这个工作篮。看看ZTD里面讲的吧: But we also need to look at a special kind of inbox your collection tool for your ideas, notes, information given to you on while youre on the road, tasks you remember you need to do, action items that come out of meetings. In short, everything that comes into your life thats not in a written or recorded form . 总之,不管是庞大的项目还是一闪而过的灵感,把它写下来,放到你的工作篮里吧。这样,你就不再需要耗费脑力去提醒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事情要做。而且正如那句老话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忘记这件事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何况你还会定期清理你的工作篮呢。 这个工作篮最好不要由多个工具组成 。比如你看了ZTD的介绍热血上涌,兴冲冲买了一个 Moleskine 笔记本;然后看了天方的 介绍 开始使用 Toodledo ;你还有一个iPhone,那么漂亮的 Things 怎么能不使用;其实你最习惯的可能是桌子上电脑边随手贴的即时贴过不了几天,你就会发现你陷入了同步不同工具的海洋,而这种分裂感让你感觉极不舒服,于是你把它归咎于GTD。于是你的GTD时间告一段落。可能有些夸张,但是绝对不是危言耸听。选择一个且只有一个工具作为你最重要的工作篮吧,这样至少能减轻您被撕裂的感觉。 随身携带这个工作篮 。因为我们可无法预测什么时候冒出来一个念头。比如上班的公交车上突然看见一幢建筑想起一个灵感,比如晚上关了灯你突然想起来明天要做的几件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手机上的应用是最合适的工具。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习惯用(已有的)手机输入。比如我就觉得用手机输入始终存在一点从想法到记录的文字之间的障碍,所以我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纸笔工具。虽然纸笔工具在某些时候不算特别方便(比如走路时),但是也有一些特别的好处。也许用手机输入也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或者我们也可以期望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吧。 这个习惯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达到传说中的黑带级恐怕并不容易: 当你已经处于黑带水平时,你可以像闪电一样从一只脚转换到另一只脚,并再次回到原位,比如,当你处理工作篮时,助手走进来,告诉你有一个情况需要你立刻处理一下。别着急!你的那份工作还在那里,连同其他所有需要处理的事件堆放在一起,当你回来时还可以随手捡起来。在你打电话的等候空隙中,可以扫一眼你的行动清单,了解一下打完电话后可以着手办理的下一步工作。当你等候会议开始时,可以下你随身携带的阅读/回顾文件袋。当你与老板的谈话打乱你原有的安排,让你去参加下一个会议前的时间缩短到12分钟时,你仍然可以不费力地把一段时间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 至于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可以在这里进行,也可以在处理这一步进行。至于你是按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来分,或者只是简单地标上重要和不重要,就看你自己了。因为如李笑来老师所说: 即便,你只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标注只标注重要和不重要。因为你必须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以及真的不重要和显得不重要。 2. 处理 有工作篮作为收集的工具了,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当然不是。如果我们只是往里面塞东西,这个工作篮很快就会被塞得满满的。这时它就失去了作为大脑缓存的功能了。就像你的Windows开了无数个程序,结果把内存塞满了,这时你的机器就只能慢慢爬了。所以GTD中的处理这个环节相当重要。怎么处理?GTD中出名的横向流程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图出自 这里 ,其实这一类流程图Google一下挺多的。以前也介绍过一个 中文的 。) 收集和处理是GTD赖以成功的两个部分,所以没有什么好改进的,这里只是重复一下GTD里面的话: 当你完成了加工处理工作篮的活动时,你将: 1、 丢弃你不再需要的一切; 2、 完成任何用不了2分钟就能搞定的事情; 3、 把任何可以委托他人处理的事情交代出去; 4、 为所有需要超过2分钟时间的工作注明提示信息,并分类纳入你的管理系统之中; 5、 根据获取的信息,明确你目前一些较为重要的工作和任务。 还有几个基本原则 1、 从最上面的一项开始处理。 2、 一次只处理一件事情。 3、 永远不要把任何事情再次放回工作篮 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处理和清空你的工作篮?这是我当时读完GTD的一个疑问。后来自己实践以及读到一些相关内容之后发现,其实我基本只需要每天两次左右就差不多了,我是选择每天睡觉之前和到办公室之后。一般来说这两个时间段比较少其他事情的打扰。如果您特别忙的话,中午吃过午饭再清理一次应该基本就差不多了吧。而每次处理的时间大概15分钟也就足够了。 处理工作篮也同时是一个回顾和计划的过程。 我们说GTD 缺乏对目标的追问和回顾,以及没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处理就是每天的一个好时机。我们是需要分辨工作篮里的事项是不是可执行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分清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重要。这也是把进入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事务与我们的目标相匹配并决定是说Yes还是说No的时候(昨天的每周文摘中我们也谈到了)。 另外,Lifehack的Back to Basic系列中也有一些关于 处理 的小提示,值得一看。其中讲到,如果清理工作篮时遇到某些项目因为缺乏信息、资源、紧急性或者授权而不能马上处理的,千万不要又把事情放到工作篮里,而是作为一个暂停的项目保存起来。 When an item hits your inbox that youre not able to deal with immediately, it becomes a project an outcome that will take several steps to accomplish. And the first step in that project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to fill the lack thats preventing you from completing the task. 相比之下,这个习惯可能是四个习惯里面最容易养成的。 3. 执行 列好了下一步行动清单,接下来就是执行这个清单了。我们在 GTD的缺失和局限性 里讲到GTD中对于如何去做(尤其是一些需要较长时间集中精力的创造性活动)着墨并不多。但是完全按照清单心无旁骛地去完成事务,恐怕是几个习惯里面最难养成,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习惯了。 ZTD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抛弃下一步行动清单。而采用每天最多三个最重要事项(Most Important Things, MITs)的方法。至于其他的杂事,则放到一起找一个时间集中处理。其实放在一起还是一个今日事项,标出最重要的三项而已。至于叫什么我们不用太计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咯。 上周的 每周文摘 中正好谈到这个问题,总结起来不外乎几项: 明确目的,给自己点激励 放手去做,开始做最重要 减少干扰,尤其是来源于自己的干扰 给自己点奖励或者惩罚 而众多相关文章也给了我们一些执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比如: 不要尝试多任务,尤其是在执行重要任务的时候。 不停地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会降低效率,因为每次切换过来你的大脑都需要一定时间去熟悉那些内容。 李笑来老师 给出了一些原则: 同时做两件事儿的诀窍在于, 1) 其中一件事儿最好是机械的,少点技术含量的; 2) 另外一件事儿不是特别需要大量脑力支持的;3) 两件事儿都应该是确实有效用因而值得时间投资的。 如果有来自别人的打扰怎么办?我们之前有一系列 注意力相关的文章 ,有兴趣的话链过去阅读咯。 另外,ZTD建议,如果感觉到查Email或者上IM的压力,停下来,深呼吸,重新专注到目前的工作上,然后再开始手上的工作。也就是说,如果你内心那个让你分心的声音大到你已经无法专注于手上的工作,那么干脆先停一下,调整一下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再开始工作。 在四个习惯中,这个习惯可能是最难养成的。所以,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适应吧。 4. 回顾与计划 再好的系统如果疏于维护也会像没有人管的荒园,迅速地长满野草的。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的GTD的第四个习惯:回顾与计划。其实GTD里面只是讲回顾,也就是上面那张图中的第四步。频率呢,则是每周一次,叫做每周回顾。不过经过我们前面的分析发现,GTD里面没有对于目标的追问和回顾,只是讲我们偶尔要上升到三万(或者五万?)英尺的高空,鸟瞰一下我们的生命(另一个比喻是在河里的鱼蹦出河面看到生命之河的流向?)。其实,每周回顾就是一个检查我们的目标,并且计划我们未来一周的短期目标的时间。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你是否已经建立起个人领导系统(Personal Leadership System,来自 The Essential Missing Half of Getting Things Done )每周回顾都可以帮助你。 每周的回顾和计划是建立起你的目标和实践之间联系的枢纽 。 正如 李笑来老师所说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而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因为: 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 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但是就像这句话说的: The future can be created, not simply exprienced or endured. 所以我们对于思考清楚的目标,还是有必要计划和回顾。ZTD的建议是每周列出下一周要完成的大石头,实际上也就是一周的短期目标,而数量则是4-6项比较好。ZTD的回顾内容如下: 回顾你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回顾你的笔记。 回顾你的日程表。 回顾你的清单。 设定你的短期目标和放置你的大石块。 (褪墨上有ZTD的全部翻译,有兴趣的同学可 从此 前往^^) 我们之前在 每周回顾:概念、要点、工具 里面也给出了我们阅读和思考的结果。另外,对于回顾和计划的内容,每个人都不尽相同,所以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停地改进,就像《黑客帝国》中的母体利用锡安不断改进矩阵一样。当你某次回顾的时候发现你的每周回顾清单似乎缺了什么而有的回顾内容你已经好久没用过的时候,就是改进这个列表的时候啦。 四个习惯写完了,我觉得基本写出了我对GTD的理解以及从相关阅读中了解到的改进。当然,此系列文章会持续修改,欢迎朋友们分享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另外,我想说的是,既然是习惯,那么就需要一些时间去养成。ZTD中讲最好一次养成一个习惯,而 养成任何非天生的习惯,都是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事情 ,所以,不要想一蹴而就或者去好高骛远,对自己多一些 耐心 吧。
个人分类: 转载|29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限塑令政策的后续思考
purplelab 2010-5-9 06:35
限塑令政策的后续思考 1:限塑令执行已经好久了,效果如何。 2:超市确实是需要花钱买了,刚开始也送布袋子,现在也没了。 3:这个政策怎么没有进一步的执行过程。 4:如果政策执行不理想,谁对之负责,怎么处理后事。 5:望所有政策别虎头蛇尾。
个人分类: 观点请教|3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4: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