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科研管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科研管理

相关日志

科研经费管理-“堵”不如“疏”
热度 16 martinluomin 2016-3-15 00:06
做科研已属不易,夙兴夜寐 ,焚膏继晷,犹徘 徊于“殿堂”之外;科研报账犹难,步步惊心,处处陷阱,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科研经费的使用一直是让管理者和项目主持人都头痛的一桩公案,管理者认为项目主持人有乱用经费,把公款揣到自己腰包的嫌疑,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审查每一笔钱的流向,确保经费都用在“刀刃”上。项目主持人认为科研经费的预算不合理,科目设置有问题,如果不变通一下,根本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谁有理,且来看分晓。 谈正题之前先来讲个故事。上古洪荒时代,江河泛滥,民不聊生, 鲧 、 禹 父子二人受命于尧、 舜 二帝,率众治水。面对滔滔洪水,父子两人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鲧采取“堵”得办法,结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最终治水九年,靡费人力,一无所成,水患依然。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历经13年 ,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科研经费之滥用有类于江河之泛滥也,是“疏”是“堵”,公道自在人心! 科研之“堵”,“堵”在经费的使用和报账程序之繁琐、效率之低下。为了更有效管住科研经费,管理者把网编织的越来越密,出台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细数这几年财务的规定可谓时时翻新,月月不同,年年升级,已经到了风声鹤唳的程度。君不见,先是规定科研人员个人的手机费、座机费、上网费等通讯费均不得在纵向课题中报支,算是断了大家的信息费,无论你是于公于私,这些通讯费用都要自己买单。君不见,研究生劳务费(补助费、助研费)的发放,需提供研究生本人银行卡号,劳务费直接发放到学生卡中,不得直接支取现金。这样看你老师还敢克扣学生的助研费用,如果你有脸要学生交回劳务费,看学生不把你骂死。君不见,乘坐飞机要校级领导批示,护照要先交给人事处代为保管,生怕你一不留意出国旅游或携款潜逃。君不见,现在买200元以上的东西都需要转帐了。君不见,买设备仪器更是要了老师的老命。首先要先填写政府采购审批表,不仅需要项目主持人签字,并要求以下六个部门领导签署意见才能实施采购,包括资产管理处意见,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学校政府采购办意见,单位分管校领导意见,分管财务校领导意见,学校招标领导小组意见,等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后,还要将此表一式四份,其中计划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学校政府采购办公室、申购单位各留一份。如果是自行采购的话,恭喜你!你现在自己可以联系厂家购买了。如果是集中采购的话,你就等着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下文,也许是2个月,也许是半年,总之,不等到你绝望的时候它是不会来的。当你将设备买回来后,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你,设备固定资产的验收,你要出示政府采购审批表,发票,验收清单等一系列的票据,好了现在你又必须耐心的等待了,有时是1个月,有时是2个月,总之,这种事情你不能着急,很多人在排队,资产部门很忙,而且经常由于签字等手续的问题被打回来重新弄,好不容易验收完资产,可以到财物部门去给厂家办理打款了。如果是一个老师经历过这些繁杂的报账旅行后,对再一次申请项目已经产生了由衷的恐惧,但这一切都是噩梦的开始,你还需要每年为能找几个学生,能不能找个好点的学生焦虑,好不容易招到了学生,还不能立马进实验室,人家要先上理论课,等学生好不容易上完理论课了,你迫不及待的安排他阅读大量的文献,讨论如何开题,应付各种开题检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和研究方案,联系测试表征,然后再通宵达旦的分析数据,撰写论文,胆战心惊的把稿件投到心仪的期刊上,经过多次据稿,重投,即使是顺利的通过评审,也还要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直到让所有评审满意。最后论文接受后,你还要屁颠屁颠的跑着去报销版面费。 科研之“疏”,“疏”在科研科目设置合理、预算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以及认可研究者的劳务付出和人格品行。一个科研项目,主要还是要靠项目PI和固定的专职研究人员来做,硕士,博士只是科研的辅助力量,他们在课题组中逐渐成长,是项目的一项副产物,即培养了人才,同时财物报账也需要专门的人员来操作,所以科研项目中很大一部分应该是用来支付固定科研相关人员的劳务费用的。而这一部分内容在科研基金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一直没有得以体现。劳务费只能支付没有工资收入的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的费用,不能支付课题组负责人和参与老师的劳务费用,更不用说聘用长期固定的研究人员了的费用了 。正是由于这种约束,国内绝大多数项目无法聘任熟练地博士后来承担科研重任,无法聘用专业的财物人员来进行报账,使项目的PI承受了极大的科研和项目报账的双重压力。同时也使我们的科研长期依靠不熟练和半熟练的研究生打前阵,浪费了很多的时间,经费,降低了科研产出的水平。可以说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肩挑学术和教学的重担,承受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重压,背负着滥用经费的污名, 行走在道德和理想的边缘 。科研本身已经很难,再加上报账之难,已经让 绝大多数做科研项目的老师疲于奔命,渐渐视申请项目为危途,避之犹恐不及,噫吁嚱,危乎高哉!报账之难,难于上青天!呜呼,哀哉! “堵”总的来说是权益之计,“防君子不防小人”。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极少数心术不正之辈为了应付报账,票据齐全,审计过关,但是却没有把钱真正用到科研工作上。正是这些极少数人“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让绝大多数有科研梦想的老师背了黑锅。 “堵”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让大多数君子蒙冤受牵连。君子之心坦荡荡,报账两袖清风,何需去“堵”呢,小人之心常戚戚,上下敷衍,左右逢源,“堵”有何用? 科研经费管理要在“疏”上下功夫,“疏”才能使大多数人受益,减少报账羁绊,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科研上,做出创新的成果。
个人分类: 大学百态|10570 次阅读|56 个评论
NSF主要研究设备和设施建造计划简介
st69786 2016-1-12 12:40
NSF 主要研究设备和设施建造计划简介 贺飞 北京大学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主要研究设备和设施建造计划”(以下简称MREFC)是一项由NSF支持购买或建造开展科学、工程和技术研究探索所需要的主要研究设施和仪器的一个项目。所谓的主要研究设施包括望远镜、地球模拟器、天文观测以及移动研究平台等各方面设施。NSF每年大约提供10多亿美元用于支持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计划。从管理体制上来看,NSF虽然并不直接指导设计或运行这些大型研究设施,但它具有监督和管理的最终权限。由于这些设施投入十分巨大,科技界对NSF设施的规划和管理也提出许多质疑,对其用于遴选MREFC项目的相关标准也有争论。在这一背景下,《2007年NSF授权法案》要求国家科学委员会(NSB)评估NSF主要研究仪器和设施计划的成本分配、管理和运行的政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NSF的主要研究设备和设施建造计划(MREFC)的相关情况 。 一、项目发展背景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的主要研究设备和设施建造计划(MREFC)于1995财年设立,主要是支持科学与工程前沿研究所需的主要研究设施和设备的购买、建造和调试。主要研究设施是指其设计、建造和运行都很复杂,在有限时间段内需要大量的投资的设施。这些设施的一些典型例子包括:望远镜、科考船、加速器、网络高技术研究平台、先进计算资源、天文台以及地震模拟装置等。此外,这些复杂的项目还常涉及国际合作。目前,NSF每年大约提供10亿美元支持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造单个设施所获得的资助额度从几千万美元到几亿美元不等。此外,每年还有额外经费支持设施的运行、维护、升级和改造。 从项目运行机制来看,除南极设施明显例外,NSF并不直接参与设计或运行研究设施,而是资助大学、大学联盟或非营利组织等其他机构来建造、运行和管理相关设施。NSF同这些外部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但其对设施项目的开发、管理和执行拥有最终的监管权。 项目发展近20年来,NSF的设施投资不断扩张并呈多样化趋势,建设范围既包括复杂的多学科项目,也包括分布式项目。由于这些主要设施计划都是多年投入的项目,其财务、管理和监督等相关要求较传统项目更为复杂和详细,因而,国会和学术界担心NSF设施项目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相关担心主要围绕在这些主要设施项目是如何遴选的,通过MREFC资助的成本类别以及NSF职员如何参与主要设施项目等。早在项目发展初期,布什总统在其提交2002财年预算时,就明确指示NSF制定清晰的政策和程序来管理大型设施计划的方方面面,包括经费控制和有效项目管理。 2000 年12月,NSF总审计长办公室(OIG)发布了对双子座天文台(Gemini)计划的审计报告,报告认为Gemini计划已经超支其批准建造的1.84亿美元水平。OIG进一步指出NSF已经使用或计划使用大约5280万美元来自研究和相关活动账户(RRA)的资金来支付超支的建设和服役成本。NSF管理层驳斥了OIG的结论,坚持认为超支成本运行中自然发生的,通过RRA适当支持同MREFC账户并不冲突。2002财年预算文件《新开始的蓝图:美国优先发展的负责任预算》中指出“NSF将制定规划加强估算成本的能力,对项目管理和建设提供监督。这一规划将帮助确保NSF能实现其主要设施计划所设定的成本和进程 。” 二、什么是主要研究设施? 主要设施计划定义为建设或运行那些能为科学与教育带来潜在利益的主要工具或设施。项目必须“..提供知识转化的可能性,有潜力改变现有的科学理解、工程工艺、以及(或)基础设施技术的范式” 。 一个研究设施被认为是“主要(major)”是当其总建设成本和(或)其所获得的持续投资超过该资助所在学部或办公室年度预算的10%的项目。 MREFC是一个全NSF范围的建设项目,资助主要科学与工程基础设施计划,提议建造的设施过于庞大以至于不适合在任何学部的单一计划账户中资助,其成本非单一项目预算能够支持的。大多数大型设施计划通过MREFC资助,但也有的已得到研究和相关活动账户(RRA)资助。决策层和学术界对资助如此大型项目的主要担忧是认为其会“干扰”其他计划的预算,并挤占和损害NSF传统支持的“核心”研究计划。 MREFC 自启动以来,资助的主要项目包括:阿塔卡玛大型毫米波天线阵(ALMA)、IceCube中微子探测研发、环境研究机载高性能平台(HIAPER)、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万亿级(Terascale)计算系统和分布式万亿级设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LIGO)、乔治布朗地震工程模拟网(NEES)、极地支持飞机升级、南极安全计划和南极站现代化计划、地球探测计划(EarthScope)、国家生态观测网(NEON)、双子座(Gemini)天文台、海洋科考钻探船(SODV)、阿拉斯加区域科考船、先进LIGO项目以及海洋观测计划等。关于各项目的年度投入规模,这里以NSF在其2008财年预算请求中资助的6个在建计划项目为例说明:阿拉斯加区域科考船(4200万美元); 阿塔卡玛 大型毫米 波天线阵 (1.027 亿美元);IceCube中微子探测器(2240万美元);国家生态观测网(NEON)(800万美元);海洋观测计划(3100万美元)以及南极站现代化工程(660万美元)。当年启动的一个新的计划是先进LIGO (3280万美元)。 三、美国国会的项目管理角色 项目启动以来,其规划和管理问题受到美国国会关注,国会多次举行听证就项目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和质询。 之所以召开这些听证会,是由于学术界和国会中有许多人担心项目遴选中的管理和监督问题,并且需要对潜在支持的MREFC项目进行排序。 2001 年9月6日, 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下属的科研分委员会召开了关于NSF主要研究设施计划规划与管理问题的听证会,在听证会上,NSF主任Rita R. Colwell陈述了《大型设施计划管理和监管计划》草案,相关规章已经汇编成册,并制定了新的财务和业务监管指南。她回应了对项目管理架构的批评,这些批评意见包括认为项目计划草案主观武断,负责监管的项目官员没有足够的监管复杂项目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计划》还专设了一个新职位:主管大型研究设施的副主任,这一副主任将负责执行和管理设施管理的监管的指南和程序相关问题,维护设施管理的权力结构,并对NSF参与大型设施计划的职员提供项目管理培训。 有大量的争论是关于项目遴选的,在听证会上,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副主席Anita K. Jones陈述认为由于并非所有项目能及时完成,NSB设定了批准主要研究设施项目的指南 。她强调项目遴选有优先次序,其中涉及NSF和学术界,由NSB实际作出优先决定。NSB在决定前主要审查项目的必要性、对科研提升的帮助、建设和运行规划的准备情况、建设预算估计以及运行成本估计等内容。另一个问题是如何保持MREFC项目支出活动的完整档案。分委员会成员质疑通过MREFC账户资助的成本类型,因为建设和运行的分界经常模糊。通常情况下,设施的购买、建造和服役通过MREFC资助,而该项目规划、设计和开发以及项目完工后的运行维护等则是通过RRA资助。分委员会指出需要建立内部机制来预防混淆使用MREFC和RRA资金。 国会于2002年6月要求美国科学院(NAS)审查NSF的大型设施计划的管理情况, 2002 年NSF授权法案(P.L. 107-368, H.R. 4664)中就包含有要求NAS研究审查NSF大型设施计划的优先设置程序。这一 研究始于2月,审查NSF如何决定优先资助哪一个竞争性项目,并就如何强化程序提出建议。建议包括在2004年1月由NSB和NSF联合准备的报告《设定NSF支持大型研究设施计划的优先度》 中。在2004年10月NSB的一次会议上,NSF被要求开始执行报告所提议的大型设施计划评审和优化流程。报告认为问题除了已经批准未资助项目积压外,对学科开展创意性设计的活动缺乏支持,还缺乏对概念性发展、规划和设计的资助。 2007 年5月2日,众议院科技委员会通过H.R. 1867 (H.Rept. 110-114),2007年NSF授权法案。法案授权NSF在2008、2009和2010财年总计210亿美元的预算,其中MREFC预算总计为7,870亿美元(FY2008为2.45亿美元;FY2009为2.62亿美元;FY2010为2.80亿美元)。法案要求NSB评估主要研究计划的当前开支分配以及管理和运行的政策,NSB根据通过的法案需要在6个月内提交评估报告。 2014 年12月3日,众议院委员会就项目的审计报告的结果曾召开过一次听证会,审核项目由科学基金会的总审计办公室(OIG)和国防合同审计署(DCAA)提交的审计报告。科学基金会之所以要开展这次审计,也是因为其担心对部分即将进入运行阶段的高风险项目缺乏监管,没有按常规要求项目提交成本分析报告。于是在2011年6月,总审计办公室委托国防合同审计署对该项目的建设进行了全面审计。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DCAA建议总审计办公室取消审计,因为NEON公司所提交的信息不完整,不足以完成财务分析。于是科学基金会和总审计办公室OIG都参与干预,确保DCAA完成审计任务。但在审计完成之前,科学基金会收到NEON公司的经费请求和项目总经费4.3372亿美元的批准授权。审计在2012年9月12日完成。DCAA的审计结论是NEON公司提交的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公平合理的合同谈判价格。在其申请的4.3372亿美元总经费中,DCAA认为大约1.02亿美元存在“疑问”,并认为额外提出的5200万亿美元“没有依据”。这份神经提交给科学基金会,附带提交了一份OIG有关过量经费的书面警告并提出几点建议。OIG随后启动了第二次DCAA项目审计,主要审计公司的会计体系。DCAA在2013年5月完成审计报告初稿,但由于内部意见不一致,直到2014年10月才提交给OIG审查。于是,NSF OIG和DCAA再次对项目公司的会计系统进行了审计。这次审计包括NSF批准NEON公司这类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费。DCAA审计发现,NEON公司用管理费支付了11.2万的游说费、2.5万的假日派对、以及每年1.1万的咖啡服务费等科目。 2015 年 2 月 3 日,众议院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听证会,主要就科学基金会监管 NEON 工程和其他主要研究设施的情况听取汇报。根据合作协议规定, NEON 公司负责管理建设 NEON 观测网并移交运行,包括雇用管理人员和职员、采购、签合同、选址、财务报告、请求和接收来自 NSF 的批准、培训和科普、以及同社区沟通等。而作为项目资助方的 NSF ,则负责进度监管,包括监测项目实现合作协议目标的进展,提供阶段性报告,财务监管和管监管等。为控制 MREFC 项目建设成本,科学基金会为其制定了一项不能超成本的政策。要求在项目设计出了对总体成本便做出足够安排,提出不可预见费并将所有意外情况都包括在内,因而不能再额外提出经费申请。而根据NSF OIG 和DCAA 审计,NEON公司在其经费申请中有超过1.5亿美元的问题经费和没有依据的不可预见成本。 2015 年9月16日,美国国会要求科学基金会解释其在建的国家生态监测网(NEON)项目中所犯的过失。9月18日上午,一个国会小组将质询NEON和科学基金会官方,询问观测网2017年一旦建设成功,是否能实现其最初设定的测度几十年来大陆尺度的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趋势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目标,以及所有的数据是流动公开的。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下属的研究和技术委员会将联合监察委员会就科学基金会的NEON项目进展举行最高听证会,会议名字干脆直接就叫“给NEON 警告信号:审查项目的管理”。听证委员会将要求柯林斯和科学基金会生物学部主任詹姆斯汇报项目进展以及其是如何监管项目的,还有就是NEON公司领导团队是否有继续管理项目的能力等 。 四、项目的规划与管理 2005 年11月报告《MREFC规划和管理指南》规范了详细程序,大型设施研究计划推进将要经历多阶段的内部外部评审和批准过程 。根据这一《指南》,一个MREFC专家小组评估项目,评估根据 项目定义、科学意义、同NSF战略目标和优先计划的联系、生命周期全成本、合作伙伴、项目管理规划、程序和审查 等方面。MREFC专家小组根据评审向NSF主任提出建议,拨款项目的相对重要性、可行性、以及现有基础,现有基础是指其是否能包含在即将公布的预算请求中。主任然后根据以下条件做出遴选:1)优势和信息的内容;2)不同领域、学科和学部的适度平衡;以及3)MREFC经费的杠杆机遇。主任将其选择提交给NSB批准。在NSB批准项目未来总体预算经费后,还将对项目进行优先度排序。通常,在建项目被给予第一优先度。NSB批准的新建项目被给予第二优先度。还有的项目被分类为开始准备阶段或建议推进准备阶段。此外,还有项目被分类为开发阶段。NSB每年还将审查所有NSB批准的但未得到资助项目,看是否需要调整优先次序,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可能会拒绝或改变NSF的项目优先度。如果一个项目未得到批准或项目计划不再决定为“明确和完全建造”,项目将返回到之前的设计和准备阶段进一步完善。项目可以在随后年度再次提交给NSB审查批准。由于NSB批准的项目是包含在未来的预算请求中,并不必然意味着在下一年度的预算请求中能得到资助。仅仅意味着项目可以考虑,但取决于当前预算水平和条件。 NSF 与2007年2月发布第二份年度《设施规划》 。规划涵盖了具备条件的到即将完成的项目。2007《设施规划》对NSF目标和战略的陈述是:整合现有的方法和实践,系统地选择、管理和监管大型设施工程,确保其顺利建设以及建设合适的设施。《设施规划》符合《NSF战略规划:投资美国未来,2006-2011》 所列的愿景 。 在建项目和计划建设项目反映了NSF新的能力建设和下一代设施的长期投资优先度,必将“推动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转型”。正如《设施规划》中指出: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地平线也不断前移。每年有新的机遇出现,同时有着新的优先发展方向。结果造成列进名册的潜在项目并非最终项目....这一识别和选择过程必须不断重复 。 《2007设施规划》还推荐了一种团队建设方法,详细描述了科术职员和商业运行职员的合作。权力和责任线规定为 NSF 主任,参与的学部主任,NSF项目官员以及任命的项目主任。在每一大型设计计划中,NSF项目官员在参与学部的主任支持下有关管理一切方面的权力。此外,NSF项目官员还负责决定项目主任和项目管理员工是否具备项目所需的有必要培训和技能。 2002 年5月, NSF 总审计办公室(OIG)发布初步报告《主要研究设备和设施的审计报告》 。报告指出当前MERFC政策仅限于MREFC,不包括NSF其他项目的主要设施。此外,现有指南规定了单独的财务审查,但并未提供审查如何开展的细节。根据审计报告,当前政策没有对NSF项目官员如何解决潜在的成本超支问题提供指导。而联邦指南要求通过追踪项目各个阶段成本来追踪主要研究设施的总成本,NSF的政策和程序在其财务报告中并未提供符合联邦标准的完整的财务成本核算。鉴于NSF追踪其主要研究设施成本和资金来源的不一致性,OIG建议NSF修订其政策和程序以遵从2002财年拨款法案中列出的相关法规。 RSVP 计划(罕见的对称性破坏过程计划)最初由NSF于2000年10月批准资助,其作为新建项目包括在2005财年的预算请求中。RSVP涉及到要升级使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现有的 交变梯度回旋加速器(AGS)。 在2004年秋季,当RSVP尚处于设计阶段,分析报告认为其建造和运行成本将会显著攀升。成本超支引起几个国会委员会和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于是NSF启动了一个成员来自国内外的评估,试图预防项目的各方面的超支。2005年8月,根据NSF管理层的建议终止了RSVP项目。NSF在其决定中认为“继续RSVP项目将导致不能接受的基本粒子物理、物理的其他领域甚至整个数学和物理学部的所有学科的研究机遇丧失,还会影响整个NSF大型设施的建设。” 于是RSVP开展了一系列的取消措施。 (转载请注明出处,联系作者 st69786@tom.com) 参考文献: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A Blueprint for New Beginnings: AResponsible Budget for America’s Priorities, Washington, February 28,2001, p. 161.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Facility Plan , September 2005,Arlington, VA, p. 6 National Science Board, Guidelines for Setting Priority for MajorResearch Facilities , NSB01- 204, Arlington, VA, November 15, 2001, 2 pp.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ommittee o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Public Policy, and Global Affairs Division, Board on Physics and Astronomy, SettingPriorities for Large Research Facility Project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Foundation , Washington, DC, January 14, 2004, 215 pp. 美国科学基金会挨国会批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21795.html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Guidelines for Planning and Managing theMajor Research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MREFC) Account ,Arlington, VA, November 22, 2005, 29 pp. NOTE: The final management document,the Facility Manual , which will include the MREFC Guidelines , is scheduled for release in FY2007.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7 Facility Plan , NSF07-22, February2007, Arlington, VA, 53 pp.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 StrategicPlan FY2006-2011 , NSF06-48, September 2006, Arlington, VA, 20 pp. 2007 Facility Plan , p. 4.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 Audit ofFunding for Major Research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 OIG02-2007, May 1, 2002, Arlington, VA,17 pp. Ibid ., p. 31.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6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后诺奖时代的科研
热度 27 王震洪 2015-11-6 00:05
中国后诺奖时代的科研 屠老师摘取诺贝尔奖使中国大陆进入了后诺贝尔奖时代,结束了每到10月,全国科技人员乃至全国人民的诺贝尔纠结症。 这个诺奖含金量很高,因为(1)获奖的成果完完全全是中国独力自主,自力更生创造出来的;(2)虽然获奖是以屠老师为核心的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最原创的部分是没有受到国外教育的屠老师完成的;(3)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同时也投入很大,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但中国最早实现,直到最近也没有更有效治疗方式超过青蒿素。 这三条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能力为世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如果是一位经过海外教育的科学家为我国实现诺奖零突破,比如钱学森、钮经义、黄昆、唐敖庆、施一公、陈竺、颜宁等,那对中国人科学想象力、创新力、教育方式的质疑派还会说这是西方教育背景的结果,尽管我也很希望他们获奖。 屠老师获奖后,中国科技界开了座谈会,有不少单位还去拜访屠老师,科学网进行了诺奖专题许多讨论,各大媒体也兴奋了两周。之后就归于平静,而且好像有小点怪怪的气味。我有点奇怪,这么一个大奖,中国人盼了几十年了,这回得了,为什么涉及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所、大学没有作为促进自身,进一步对照过去,进行科学研究选题、方法和原创成果等方面的大讨论,只是礼节性的祝贺呢?我个人觉得全国各单位做基础研究的机构、人员、各级科技管理者应该有必要像改革开放前“真理讨论”那样结合这个大奖进行“科学真理如何探索?”的实质大讨论,以便真正把握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大成果生成规律。 当然,有玩复杂高精尖仪器、玩复杂化学、数学、对TOP杂志十分崇拜的小部分人可能会说,该成果从中医书中得到启发,用乙醚等几个试剂就提取出来了,似乎很简单,不值得讨论。但是,牛顿从苹果落地得到启发,用几个数学公式代换就推出万有引力公式,似乎也简单呀。所以说,重大科学成果就是一般人想不到或根本就不去想,但大白于天下之后,却似乎简单的那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因此,通过科学网这个平台在这里作点讨论。 事实上,屠老师得诺奖给出了一把如何玩原创科技的尺子。它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要有重大需求,有重大科学问题需要解决。从屠老师的介绍可知,发现抗疟疾有效成分是一个重大问题,因为当时死亡率非常高,找到有效成分,就可生产出药和制剂。所以选择科学问题上很准。当然了,以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看,研发抗疟疾有效成分毋庸置疑是重大需求的,而且这个科学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团队,屠老师是后边加入并解决了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是要博览文献,有丰富的想象力、推理能力和相关知识,设计出研究方案。屠老师首先是学化学的,后又学中医,还学制剂,知识面广,能从中医文献得到启发,想象和推理出中温提取出有效成分的可能性,最后再通过提纯得到结晶。只有一个学科的知识或知识面狭窄,可能是不会想到乙醚中温(约35度)提取,因为当时很多人都在研究,都没有进展。当时如果不是屠老师加入并想到中温提取,可能现在都还没有找到百分百的有效药。所以,真正的科技领军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要有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牺牲精神。屠老师为了研究,可以说是抛家弃口,坚持不懈,还在自己身体上做实验。这和诺贝尔有十分相似之处,诺贝尔为了研究,多次被炸药炸伤,但仍然坚持不懈。只是诺贝尔太狭隘,因为家里的事不设数学奖,让数学家望奖兴叹。 第四是要对自己的原创科技注意维权。即使面对各方压力,是自己原创成果,绝不放弃,都要据理力争,保护好研发的原始证据。屠老师现在虽然不提过去有人要多占成果,但我们不能不提这是对科技原创的亵渎、危害和打击。如果屠老师当时容忍了某些人,睁只眼闭之眼,你好我好大家好,可能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得到回报,如个人得较多奖金、评上院士等,但可能诺奖就花落人家了。 用上述4条尺子来量量现在的科研,是如何一个格局呢? (1)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现在基础研究大项目真的都是重大需求吗?如果是重大需求,已验收了那么多973项目、重大计划,大部分验收报告都是国际先进水平、国际领先水平评价,那应该不得诺奖,已有不少是这个级别的成果吧? 但是很遗憾,这个级别成果少之又少。973项目事实上就像青蒿素研究计划,一大帮人在做,大项目最后得大成果。事实上,现在的大项目有不少要么是国外出了个新东东,就跟风,要么是因人设事,你的所、你的大学主持了大项目,我的所、我的大学也要想办法想关系主持大项目,你有个大人才主持了大项目,我这里的大人才也要想办法主持大项目,这样,大项目多多,但真是青蒿素、牛胰岛素、杂交水稻、核物理、空气动力学那种大科学问题吗?值得思考。关于是否是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有不少人已经谈到,如施一公、饶毅就在曾在Science上发文谈这些并提出质疑:许多重大需求就是科研院所、大学的几个领导,或者与科技管理部有很好交流的人写1两页纸,报几个题目就基本定下来,后续就是完善和整理材料(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本身也喜欢这样)。笔者长期观察和了解表明,大项目的立项上述情况属实,或者用很多人的话说叫大项目小评审或不评审,靠运作(关系),小项目大评审。事实上,重大需求要很多专家多次讨论,还要考虑市场、各方面的意见才是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这样定下的需求,只要有结果,就有重大影响,如胰岛素合成。在是否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上把握不准,最后的研究成果将是一文不值。在没有把握确定是重大科学问题的时候,进行国家基金的资助即可。我国长期没有诺奖,个人认为就是重大需求和科学问题上把握不准。 (2)对照第二点,即“要博览文献,有丰富的想象力、推理能力和相关知识,设计出研究方案”。一般来说,大项目主持者还是有很高的水平,这些方面还是能够达到的。但现在负责人得到大项目后,就分给下边的人和研究生去做,自己少动手或不动手,多数项目主持者实际上就是项目的运作(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反映的问题)。尽管大项目管理中,这些也可能是必要的,但研究表明,大多数诺奖成果,都是方案设计好后,第一线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得到,具体个人的作用非常大。靠运作是不可能得大成果的。退一步说,如果设置的项目真不是重大科学问题,那下边的人做出来的成果,仅仅是培养了人,显示了这个所、大学经费如何多、人才如何多、论文如何多而已。目前大项目多数是这种情况。 (3) 对照第三点,中国科技人员是勤劳的,也有持之以恒,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甚至牺牲精神。具体地,一天工作14个小时的人不少,发表论文也很多,档次也高。但是吃力不讨好,大成果不多。一个重要原因是跟风研究,针对国外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方法去验证性研究,积累一些资料,成果不是根本性的。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有三种类型:(1)针对已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国际上流行方法去研究,积累资料,整合发表成果;(2)针对重大科学问题,自己独辟蹊径去研究,得到成果;(3)自己根据学科发展,确定重大问题去研究,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都是创新的。目前,大部分研究属于第一类,由于采用国际上的先进方法,解决他人提出的科学问题,一般能发大影响因子论文,研究者在国内地位很高,但世界级成果少。各种级别人才为了完成合同目标基本也属于这一类。在中国科技界,第一类研究居于统治地位。第二类针对国际国内重大科学问题,如青蒿素、牛胰岛素、杂交水稻、歌德巴赫猜想等,采用自己提出的方法,是原创,可以得世界级成果。这类成果比较少。第三类,中国人基本上还不能(或非常少)提出国际影响的问题,带动大家去研究,如宇宙大爆炸、庞加莱猜想、歌德巴赫猜想、黑洞、虫洞、暗物质、中度干扰理论、中性理论等。中国人不喜欢提出问题,别人也很少承认自己同胞的科学问题,而是喜欢拿洋人的问题研究,显得高人一等(鲁迅观点,有贬低)。这是科研文化的原因。 (4)对照第四“对自己的原创科技注意维权”,我国的科技人员做的最不够。中国的科技人员,在夹缝中生长,要得什么奖,要评什么,具有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者说了算。高水平成果要能主动或被动被优势地位者所利用,那么就可能天天向上,否则,院士年龄过了都申报不了。维权的风险和成本非常高。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要经常得诺奖是不可能的。偶尔也会有一个,但得一个可能要等好几年。 如果等好几年才得一个诺奖,和两个100年的目标是不相称的;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了,最起码一年有一个诺奖,不管学科,那才相称。当然,两个100年目标实现后,没有诺奖也无所谓,但是,那时作为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最起码也是一个世界科学中心,一年一个诺奖是世界科学中心的标志(中国曾是科学中心*)。因此,一年一个诺奖似乎也是重要的。 * 一个时代科学进步的标志是使用的工具。时代和工具是对应的,原始社会使用的先进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又叫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仅能利用天然的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人类具有改造石器的能力);奴隶社会使用的代表性先进工具是铜器(有炼铜、制造青铜器的能力,如中国独特的青铜剑、宝鼎);封建社会使用的代表性先进工具是铁器,如犁铧;资本社会使用的代表性先进工具是蒸汽机和计算机等。中国是铜器和铁器的最先使用者,早于其他国家500年以上,所以在夏商周秦汉唐宋是当时的科学中心(说科学实际上是技术,因为那时没有系统的自然科学),之后被西方取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48 次阅读|71 个评论
科研间接成本的前世今生(7)
热度 1 st69786 2015-11-4 08:37
科研间接成本的前世今生(7) 贺飞 北京大学 【前情提要】 关于间接成本的定义及其起源,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2953 关于间接成本构成及其作用,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3182 关于间接成本的“负面清单”以及如何计算间接成本,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3459 关于间接成本实际补偿内容、不同高校间接成本费率差别的原因以及高校中各类间接成本的差别,请参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view=st69786 关于研究项目的典型构成及其同间接成本的关系,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3951 关于加州大学是如何认识对所有项目收取间接成本的,间接成本补偿同大学成本的关系,以及间接成本补偿收入在整个加州大学是如何分配的,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32660 本文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介绍一下间接成本在其校内是如何分配的,并以02-03年为例说明伯克利年度科研相关的总支出。 7.1 间接成本在伯克利校内分配方案 间接成本是对已发生的支出进行补偿。尽管OMB Circular A-21对哪些类型的成本可以获得间接成本补偿有着严格的规定,但并未提及这些经费到校后是如何支出的。当联邦政府或其他经费机构的间接成本补偿到校后,这些资助机构并不规定这些经费应该支出在研究上还是其他任何大学的特定开销上。尽管许多大学通常将这类经费大量用于科研相关的支出科目上,但大学并没有任何义务要将这笔间接成本补偿经费用于研究支出。表1给出了1999-2003年伯克利获得间接成本补偿和可分配总额的统计。 表1 伯克利间接成本补偿及分配总额统计(1999-2003) 获得的间接成本补偿总额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总联邦间接成本 (Less:加拉门迪经费) 45,215,608 (940,595) 47,395,161 (1,133,942) 51,802,603 (1,206,065) 54,376,344 (1,190,951) 61,607,955 (1,315,074) 净联邦间接成本 44,275,013 46,261,219 50,596,538 53,185,393 60,292,881 总私人间接成本 11,306,000 11,792,000 13,162,631 13,993,082 13,537,000 总州级间接成本 2,016,000 2,433,000 2,774,317 2,575,407 2,845,083 总计间接成本补偿 58,537,608 61,620,161 67,739,551 70,944,833 77,990,038 分配到伯克利的间接成本补偿费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Off-to-Top 经费分配总额(.94 x .199 x 联邦间接费) 8,281,609 8,654,000 9,465,000 9,938,000 11,278,386 机会经费分配总额(.94 x .36 x 联邦间接费) 15,001,391 15,674,065 17,143,065 18,000,065 20,428,615 教育经费打包(block)分配 6,973,277 7,203,000 8,443,000 9,158,000 8,702,000 加州大学普通经费分配总额(19933) 1,043,000 822,502 2,618,349 3,665,753 6,633,667 以上四项分配到伯克利总计(*) 31,299,277 32,353,567 37,699,414 40,761,818 47,042,668 * 包括固定分配加上基于伯克利获得间接经费总量的“校准”(true-up)分配 ​ ​ ​ ​ ​ ​ ​ ​ 间接成本补偿较包括19900经费在内的其他许多不同来源的经费有着较少的使用限制。由于其限制较少的特点,间接成本补偿是基建经费的关键来源(即建设新的研究设施)。19900普通经费限制为运行支出,不能被用于建设新的大楼或其他基础设施。为了有效将间接成本补偿分配用于基建项目,因而这一经费的分配权,在实际校内预算过程中,有很大部分的比例被掌握在校内非常高的管理层的手中分配,通常是校长或常务副校长。由于大多数基建项目是在校长或常务副校长层面规划和预算的,这些“基建友好的”间接成本补偿经费必须在这一层面进行分配。一定比例的间接成本补偿通常也会分配到院长手中或系用于启动经费(start-up funds)、新项目的匹配经费或其他用途。加州大学不同分校对其间接成本补偿的分配政策是各不同的。 表2以2002-03学年伯克利为例,说明加州大学总校返还到伯克利的间接成本补偿费在其校内的用向是怎样的。 表2 伯克利间接成本返还经费主要用向(*)   固定 临时 总计 支持教学和学术 教师住房计划   1,000,000 1,000,000 支持学术部门 703,937 83,570 787,507 图书馆 750,000   750,000 雇员福利 72,500   72,500 小计 1,526,437 1,083,570 2,610,007       支持科研       支持虚体中心(ORU) 1,041,776 1,097,033 2,138,809 学术评议会 876,874 200,000 1,076,874 教师启动经费   1,075,000 1,075,000 工程类ORU预算增加   1,000,000 1,000,000 NAGPRA 发明   330,000 330,000 项目管理办公室(SPO)增加   75,000 75,000 雇员福利 155,000   155,000 小计 2,073,650 3,777,033 5,850,683         支持学生       研究生奖学金   1,507,789 1,507,789         学生服务       文理学院和学生事务办的各种学生服务计划 560,026   560,026 职业发展计划 362,810   362,810 助理副校长本科教育运行 228,573   228,573 学生运动员中心 102,862   102,862 教育拓展中心(outreach) 160,911   160,911 雇员福利 100,000   100,000 小计 1,515,181   1,515,181         公共服务       劳伦斯科学会堂 945,200   945,200         设施维护和运行       里奇蒙环境修复田野站   1,973,000 1,973,000 校园基础设施贷款归还   (216,160) (216,160) 设施服务运行 171,103   171,103 Surge 计划   153,000 153,000 雇员福利 67,000   67,000 小计 238,103 1,909,840 2,147,943         机构支持       UC 分校校际交流系统(ICCS)   2,450,000 2,450,000 中央计算设施(SRBI)   2,272,000 2,272,000 发展办公室 2,091,690   2,091,690 财务办公室(外部经费) 1,314,064   1,314,064 伯克利管理行动计划 1,286,495   1,286,495 项目管理办公室SPO 1,089,202   1,089,202 网络通讯基础设施   790,000 790,000 审计和咨询服务 778,705   778,705 环境健康和安全 743,307   743,307 IDMS 到DB2转换   500,000 500,000 研究生院院长 476,742   476,742 科研副校长办公室 474,606   474,606 信息系统和技术 461,964   461,964 教师公平办公室 380,608   380,608 人力资源办公室 369,889   369,889 CalNET   200,000 200,000 Business Resumption 规划   190,000 190,000 工作站支持服务 161,559   161,559 人体试验委员会 128,390   128,390 财务和管理分析办公室 113,840   113,840 计算运行和信息系统 74,390   74,390 审计官办公室 40,149   40,149 BAS 预算和财务规划办公室 28,277   28,277 雇员福利 615,300   615,300 小计 10,629,177 6,402,000 17,031,177 总计 16,927,748 14,680,232 31,607,980 (*):包括来自间接成本补偿的 off-to-top经费、机会经费、教育经费及其投资收益。 7.2 伯克利所有来源的年度用于科研的总支出(02-03) 表3给出了2001-2002年伯克利所有研究相关的详细支出估计。表后的注解提供了数据的估计依据。从表中可以看出,伯克利同许多研究型大学一样,用于科研的资源远多于年度所获得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费。 伯克利支持教师科研的开支(2004年3月12日估)(2001-02财年的财政数据) 间接成本(1)   所有正当的校园成本 分配给研究的百分比(2) 分配给研究的成本 设施       建筑债券利息 14,771,636 29.9% 4,124,241 设备采购(3) 14,595,822 32.1% 4,685,259 运行和维护       校园公用(水电气) 21,753,850 30.7% 6,680,607 PPCS 管理 2,469,971 24.5% 606,131 建筑维护 14,625,596 24.5% 3,589,121 地面维护 2,155,998 24.5% 529,082 门卫服务 11,032,290 24.5% 2,707,324 校园警察 8,752,258 20.2% 1,764,455 设施规划(基建) 1,601,385 20.2% 322,839 环境健康安全 3,209,167 25.4% 813,524 辐射安全 675,024 60.7% 409,537 危险材料管理 1,170,591 57.8% 676,602 部门支付OM 6,596,175 9.4% 622,679 化学设施 1,120,741 55.3% 619,321 里奇蒙田野站设施及公用 2,133,483 54.2% 1,156,561 图书馆 37,207,699 5.9% 2,191,533 设施成本小计 143,871,686 21.9% 31,498,817         管理       一般管理,如人力资源 63,041,176 22.1% 13,925,796 部门管理(院长等) 71,372,878 37.6% 26,800,516 项目管理办公室等 5,289,863 84.1% 4,449,833 管理成本小计 139,703,917 27.0% 45,176,144         设施和管理成本合计 283,575,603 27.0% 76,674,961         大学支持科研的相关支出         支出 研究项目委员会 2,002,912 (4) 实验动物办公室 2,188,000 (5) 加州科学与创新研究所   CITRIS 304,812 (6) QB3 208,631 (6) 校园直接支持研究支出合计 4,704,355     其他校园科研相关支出   校长和常务副校长教师招聘、启动和保有(排除工资强化) 11,959,618 (7) 科研副校长项目匹配经费(半年或1年) 500,000 (8) 校长的科研间接费分配到单位以及间接费产生大户等 2,505,193 (9) 其他校园科研相关支出合计 14,964,811     校长主要基建项目 (10)   Barker 楼 2,632,000 Hearst 纪念矿产楼 6,500,000 ICCS/ 计算机中心 4,797,000 Stanley 楼替换 2,238,000 主要基建项目(研究)合计 16,167,000     以上列出研究相关成本总计 112,511,127 校园所获得的间接成本总补偿 67,739,920 总校返还净间接成本总量 35,051,000 注释: (1) 成本分组(排除折旧)和分配百分比来自2001年3月的伯克利设施和管理费率建议。美元更新为2001-02 财年。主要建筑安排见下。 (2) 分配基准各不相同。分配给科研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基于科研所使用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分摊给图书馆的成本基于由科研经费支付的校内专业FTE(全时当量雇员),占全体学生、教师、职员FTE和馆外用户的比例。管理成本基于科研支出占总监管支出的比例。 (3) 2002 财年来自学校的总仪器采购经费(联邦设施和管理费率采用折旧而不是当前支出来分配仪器成本)。 (4) 2002 财年财政查询管理项目代码。 (5) 2002 财年财政声明,Schedule 1-B (6) 2002 财年财政查询组织和经费代码。 (7) 排除未从项目收费的学部和其他系级支持。与其他许多机构不同,伯克利在正常学年不要求教师从项目中支付其工资。数据来源:校园预算办公室(MKK) (8) 科研副校长办公室 (9) 财务和管理分析办公室 (10) 校园预算办公室(BW)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子邮件: st69786@tom.com ) 【今天弄了半天,也没把表格调整合适,请复制到word凑合看吧】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036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校科研经费越多责任就越大
热度 15 st69786 2015-10-13 21:30
高校科研经费越多责任就越大 贺飞 北京大学 科学网吴云峰博主 在其博文对中国大学改进科研经费统计提出了很好的针对性建议(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77932-927780.html )。 中国大学年度科研经费排行榜发布后,有的高校因为经费总量或人均经费靠后,感觉压力山大,但个人认为一所高校经费多仅仅意味着其责任更为重大,更应努力做出更多的成果,经费多本身并不能代表其成绩巨大。 无独有偶,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人文系和药学系的两位科学家 Daniel Shapiroa 和Kent Vranab, 于2015年8月4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也以《庆祝研发支出并非关键所在》为题表达了“ 支出不是质量的指示器 ”同样的观点。 文章认为,近年来美国“ 有如此多的机构继续将总体成功 建立在其所花费的美元数,而不是基于其科研质量或数量” 。两人认为“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 太多机构的研究人员“终点线”变成了赢得多少经费。而无休止的追求经费造成不正常科研生态系统,机构基于聘用大批研究人员越来越大,他们仅是如果能够通过项目支付其薪水就能保留职位。在太多机构, NIH也是晋升和tenure委员会的代理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的工作变成了“申请书写手” 而非“科学家.” 作者在文中举例说明 私立和公立研究型大学是如何在其网页上吹嘘其研究经费的。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说其最近 “ 实际的联邦研发支出在全国排名第 5 ” ( www.ucsd.edu/learn/research/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说,在 2011 年其 “ 单一年度竞争性研究经费超过 10 亿美元 ” ( www.ucla.edu/about/facts-and-figures ) 。还有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它 “ 是全美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年研发支出超过 7 亿美元 ” ( www.upenn.edu/researchdir/ ) 。不幸的是,我们自己的网页也是如此,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自夸其研发支出排名 “ 所有大学的第 11 位 ”( www.pennstatehershey.org/web/medicine/research ) 。 两位作者认为, 当各大学公开吹嘘其 “ 在联邦研究支出排名第 X 位 ” 时,同航空公司宣称 “ 其较其他航空公司用了更多的汽油! ” 类似,或者 “| 我们每年运输旅客的开销更多 ! ” 考虑到表面和潜在的因果关系,如果其他预算部门也是同样的作为: “ 陆军 2015 年的开销超过海军和国民警卫队总和 ! ” 这些声明并不代表公众认可经费就是其标准。 尽管获得研究经费是激动人心的,但是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大学利用这些巨大的投资所推动科学进步的程度。 经费并不显然同生产力相关。2010年,美国国立普通医学科学研究所(NIGMS)主任Jeremy Berg将其机构影响因子和论文数同经费作图(2006年)。尽管Berg认为生产力在75万美元达到峰值,生产率在超过25万美元后的所有层面上都是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Z字形模式,显然是存在某种阈值。经费超过这个数,生产力更明显保持稳定,而不是一个明显增长模式。 这一分析表明更多的经费增长并不等同于更多或更好的论文发表。 科研应变得更有效率,这一点在如何组织项目中是必需的,“经费越小,研究组的效率越高,将提升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净影响力,有利于单位美元的科研产出”。科研成本受许多质量无关的因素影响,包括科研类型、实验室的地点以及人员的背景。间接成本随机构和城市而变化,考虑到助理教授和教授的薪水也不同,同一项目由不同资历的PI承担也相差很大。 文章认为,支出还不能说明如何高效地完成科研。 例如,国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 一项最新研究揭示,超过三分之一NHLBI资助的临床试验在试验结束2.5年内仍未能发表结果 。 当然,引用和影响因子作为质量指标有其自身的局限。例如,研究人员常在争议时引用论文或描述方法时引用,结果造成大多数高被引论文倾向于方法描述或软件创新。不用的学科的引用习惯也不一样,因而引用指数和影响因子不能单独使用,应该同其他指标结合起来使用。 作者建议,不是仅仅考虑一个机构获得和支出了多少科研经费,管理者和研究人员应承诺尽可能高效地从事科研,通过创新设计、共享资源以及鼓励合作来发展规模经济。“ 如果我们非要竞争和排名,就基于我们科学的真实数量,以及基于我们科研工作中的效率”。 应开发指标体系来测量生产力和效率,并且抓住机遇提升能全国范围资助的研究数量。并且有必要改变研究人员的“终点线”。 作者认为替代“我们经费在全国排名第X名”的宣传词应该是:去年,某大学医学院在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了6000篇生物医学论文,并且在过去10年内,我们的工作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超过50万次。 我们联邦支持的试验超过90%在结束24个月内会发表论文。例如,我们的工作直接帮助了解蛋白质功能,识别某种淋巴瘤的新治疗方法,并澄清DNA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 广大公众感兴趣的是,一个机构提出并回答了多少问题,以及多快回答这些问题,以及这些答案对科学的贡献 。 测定总经费支出更容易完成,而科研生产力的测度则更为复杂。机构规模和项目申请成功都不能代表科研质量的测度。更重要的,关注总经费支出会产生同公共利益对立的负面刺激。尽管获得经费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基本需要,但这不是终点。合适的终点是及时发表有贡献的论文。 作者最后指出: 如果我们非要竞争和排名,就让它基于我们科学的真实数量以及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Daniel Shapiro, 9496–9497 doi: 10.1073/pnas.1509005112 (转载请注明出处,联系作者:st69786@tom.com)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4942 次阅读|21 个评论
自然 特辑 跨学科研究:如何促进合作 翻译
pikeliu 2015-10-11 17:59
2015 年9月《自然》杂志专门推出“跨学科研究”的特辑。在该特辑的评论文章“跨学科研究:如何促进合作” ( Interdisciplinarity: How to catalysecollaboration )中,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三位学者(RebekahR. Brown, Ana Deletic,Tony H. F. Wong)提出了促进跨学科研究的五项原则,期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偏见和不和谐关系能转变为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这三位学者所在的跨学科团队已成功地为 城市雨洪问题和水资源匮乏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译者:复旦大学 刘凡丰 跨学科研究:如何促进合作 推动自然科学(biophysical sciences)和社会科学之间鸿沟的弥合相当紧迫和重要。这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即促进社会包容、环境可持续性和经济繁荣的唯一途径。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个典型的“奇怪”问题,该问题的特点是要求不明确、边界不明确,以及存在各种相互冲突的可能原因,没有单个机构或学科能够解决。那么,很有必要了解为什么一些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有意义尝试最终未能产生有效的结果,为什么另一些尝试成功了。在下文,我们将提供一个未经深入论证分析的个人化答案。我们反思我们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市的莫纳什大学,如何跨越多个学科院系建立一只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团队,为多个城市提供可持续的水管理综合方案。 我们这一支跨学科团队已经得到大发展,国内外的相关组织也加入进来。同时我们要承认,跨学科研究存在着相当大的交易成本,这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促成其工作。 我们的跨学科工作经历 我们的跨学科工作经历开始于2000年之后,当时校内在城市水问题研究领域已经有两个成熟研究团队:一个研究团队在工程学院,关注可持续的雨洪技术(sustainable stormwater technologies);另一个在文理学院,关注城市水资源的治理问题。这两个研究团队有共同的影响议程(common impact agenda),我们的研究合作源于一种认识,即跨学科合作研究方式将会更加有效。2005年,两个团队参与了经费达450万澳元(310万美元)的大型推进水生物过滤设施(Facility for AdvancingWater Biofiltration)的建设工作,有20位来自土木工程、生态学与社会学的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参与。到了2012年,我们的科研工作最终获得1.2亿澳元的资助,以建立水敏感城市(Water Sensitive Cities)的合作研究中心(CooperativeResearch Centre)。该合作研究中心(CRC)现有来自社会科学、生物物理、人文学科的20个学科专业的约230名科研人员和博士生,建立了有85个组织的伙伴关系,包括13个研究机构。 过去10年中,我们合作所产生的效应日益明显。我们定期发布综合性文件,内含技术信息和可行性政策建议。文件以清楚明了的语言写成,以促进各方的采纳和参与。这些文件的内容在政府的政策和战略文件中得到了采纳,这加快了我们研究的应用推广。例如,维多利亚州通过的雨洪应对规范(stormwater regulations)得到了我们研究的支持,澳大利亚其它州、地方政府也采纳了我们建议的“城市径流管理的绩效指标”(performance targe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run-off)。就这样,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和以色列等国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了我们的雨洪生物过滤技术(stormwater-biofiltration technology)。自2010年以来,我们关于整个城市范围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管理综合方案得到有关国家(如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的政府采纳,国际组织(如亚洲发展银行)也用来指导它们的战略规划和投资。 同期,我们也解决了一些可能会阻碍有意义合作的矛盾。自然科学界往往有一些普遍接受的理论,社会科学界要花很多时间来讨论并凝练出一些理论性问题(通常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同)。自然科学界的科研人员主要开展量化研究(通常在较好控制、可重复的实验室条件下),社会科学的研究可能是定性的也可能是量化的,并且采用解释性验证方法。 我们见证了自然科学界的研究者指责社会科学家缺乏严谨,花费太多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概念化,却没有探索和提供解决方案。相反,社会科学家们经常沮丧,自然科学界的科研人员太专注于解决方案,忽视他们所提解决方案的更广泛社会意义。 一种固有的文化等级加剧了这种不和谐,即通常人们认为自然科学优越于社会科学。人们通常认为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这也意味着社会科学家们没有有效地参与综合性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 促进跨学科合作的五项原则 我们怎样帮助学者们克服这些偏见呢?我们这种跨学科经历不适合每个人,而且我们在这个历程中流失了一些优秀人才。但许多人坚持下来了。我们应用了以下五条原则。 原则1:塑造一个共同使命。 驱动我们开展合作之旅的共同使命是:推广应用各种处理洪水、干旱和水道退化的水管理策略。水管理策略会促进城市发展更可持续、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和更宜居,以有一个健康的星球和健康的居民。这个共同使命为跨学科合作的总体目标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包括作为必要结果的影响,并且它足够宽泛,可为所有参与合作的各个学科研究者提供一个有意义的角色。 在面对偶尔的失败时,在需要不断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其他学科的规范、理论和方法时,这个共同使命维持了一种目的感。当我们需要某些学科的参与时,并匆匆邀请了一些科研人员,但他们并没有共享该使命,这类邀请的结果是不成功。这些科研人员随后离开,最初削弱了团队的技能,但也促成了我们有动机去扩大与多个学校的合作。 原则2: 培养“T形”科研人员。 在我们的经验中,当科研人员都是“T形”人才(既能在各自的学科内耕耘,又能超越各自的学科),跨学科合作有最大的成功可能。宽度和深度是关键。“T形”科研人员通过在各自的学科做出贡献而建立了信誉,这一点对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研人员特别重要,他们晋升的希望在于科研的优秀程度(参见原则5 ——译者注:原文如此,应为“原则 4”)。“T形”科研人员也积极参与其它学科的活动(参见 原则3),知道并领会它们的规范、理论、方法和重大成就。 许多人认为,跨学科研究延迟了职业发展,或者它是资深科研人员的奢侈品。但我们的经验并不如此:我们跨学科团队中的多数科研人员能在各自学科领域继续发表较多的成果,并且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能保证跨学科研究资助日益增加。不过,我们是在快到5年时才开始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发表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成果。 原则3:培育建设性对话。 在10年的试错过程中,我们投入了不少精力来创设合适的环境和非正式规则,以有利于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有效的参与,尽管他们在研究设计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在术语和学术交流文化上也有差异。 这包括了一些努力:用平实的英语进行交流(不允许使用各自学科的术语);对不同学科的规范培养起同理心和尊重意识;对合作互动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我们利用这些规则来安排定期的跨学科论坛。这促成了重要成果的共同开发,例如通过跨学科的工作坊,我们已经联合出版了三份年度报告,提交给政策制定者和水处理产业的从业者。这些活动发展成一门广受欢迎的年度短课程并制成一门MOOC(网络公开课),展示了不同学科的城市水处理方法。 学科之间的对话要达到理想状态,需要有时间和练习,新加入跨学科团队的科研人员还不具有必要的技能。通常,他们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初,新来的合作者倾向于主导讨论过程,并宣扬他们自己学科的首要地位。不久之后,他们认识到其他学科的重要性,采取更加谦卑的态度。最终,研究者们进入了一个建设性的对话空间。 我们发现,一些人退出了,留下来的会成为更成熟的合作者,能跨越学科界限,共同创造和建立更广的网络。有经验的合作者会帮助新同事去经历这些动态发展的关系。 原则4: 学校大力支持。 对于跨学科研究来说,如果要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学术职业发展通道的畅通是至关重要。莫纳什大学的高层领导一直认可跨学科研究的价值,跨学科研究吸引产业界的显著参与并对真实世界产生影响,尽管组织结构和整个学术界的规范存在偏颇,即倾向于更为传统、更为单一学科的方法。 通过学校的政策、晋升标准和种子基金计划,莫纳什校方的这一价值理念已传播到每一位科研人员。例如,工学院引入了质性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传统的量化评价标准相并行),以评价研究工作对实践的影响。工程学院与文理学院联合给来自两个学院的教师组成的获选团队一笔竞争性小经费,以激励跨学科合作。 莫纳什大学已经为一批学生创办了一个博士生教育计划,这批学生正在利用多个学科知识和技能以解决共同的全球性挑战;例如,正处于发展中的亚洲城市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这些小组在一个建设性的对话环境中工作。 原则5: 科研、政策与实践要紧密联系。 最后,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和产业从业者之间稳固联系的建立,是跨学科合作研究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让人精神一振的是,企业家很少在各个学科的竖井中考虑问题。他们往往从相当多的角度来思考、处理复杂的问题,然后逐步整合这些解决思路,形成解决方案的模型。 为了保证对真实世界的影响,我们在设计研究项目时邀请政策制定者、产业从业者的参与,并请他们对我们研究途径、结果呈现方式提出意见。我们也举办多次活动,使得他们中的专业人士能与科研人员有交互。例如,2008年全国的路演,我们演示了我们的研究如何处理澳大利亚城市中的水问题。目标观众是政策制定者、产业界领导、社区领导,这促进了研究工作和伙伴关系。 尽管我们的经历得到认可和奖励,但我们知道跨学科研究仍然处于边缘。我们呼吁科研人员、院校和资助机构致力于跨学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主流。 促进跨学科研究的策略 科研资助机构 要增强研究的影响力,科研资金需要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经营。基于学科的有关科研资助机构必须建立联合资助项目。 评议组应该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专家,人员组成比例要平衡,专家要对其它学科要较强的欣赏力。研究成果的最终用户(例如,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参与,也是有益的。 科研资金的申请指南应对学科间的平衡做出要求,并要求团队提供其前期合作的证据。申请者必须在自已所在学科有公开发表的出版物,并且最好在其它学科领域也有公开发表的出版物。 院校 要引入关键的绩效指标,促进 “ T 形 ” 研究者的发展。例如,除了传统的学术评价指标之外,还应包括评价对政策和实践产生影响程度的定性指标。 确认校内若干个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的科研优势领域,并且通过种子基金来促其发展。 减少交易成本:例如,通过暑期学校来提升建设性对话的技能。提供平台(例如,研讨会、研究工作坊、辩论赛)来讨论跨学科研究任务中的大挑战,并提供机会洞察其他学科的规范和文化。让来自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在同个场所一起工作,共同解决若干个大挑战。 建立跨学科的博士生教育项目,由来自多个学科院系的教授共同指导。 出版商 投资并创办高质量的跨学科期刊,由 “ T 型 ” 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编辑团队或学术委员会来管理。 在高影响的单学科期刊上创办若干期专门关注跨学科研究的特辑。 同行评审专家应利用各自学科的专长来评估工作,同时也要对跨学科的学术创新保持开放态度。 科研人员 要学会拥有耐力、耐心和自我意识,相信经历一番长期的努力,会建立一支具有创造力的跨学科团队。 面对来自其他学科、政策制定者、行业从业人员和社区成员的不同观点时,把你自己最好的想法公开出来,即使它们还不成熟。 既要优先考虑科研工作的深度,也要通过与其他领域的科研人员和从业者建立联系来拥抱广度。
个人分类: IDR|5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间接成本的前世今生(5)
st69786 2015-9-28 00:09
科研间接成本的前世今生(5) 贺飞 北京大学 祝科学网的各位朋友中秋节和国庆节快乐! 【前情提要】 关于间接成本的定义及其起源,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2953 关于间接成本构成及其作用,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3182 关于间接成本的“负面清单”以及如何计算间接成本,请参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3459 关于间接成本实际补偿内容、不同高校间接成本费率差别的原因以及高校中各类间接成本的差别,请参阅: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view=st69786 10 举例:研究项目的典型构成及其同间接成本的关系 以下是美国高校的一个典型科研项目的预算实例,按预算大类求和累计。 暑期工资-教师(暑期一个月) $8,000 博士后研究助理(12个月,100%) $40,000 研究生研究助理(12个月,50%) $20,000 小计:工资 $68,000 员工福利 $10,000 小计:工资和福利 $78,000 供应和服务 $3,600 出版 $1,500 差旅 $1,500 小计:修正总直接成本(MTDC) $84,600 设施和管理(间接)成本(52%的MTDC) $43,990 小计:MTDC加上间接成本 $128,590 仪器 $3,410 研究生运行费(学杂费) $8,000 项目总资助经费 $140,000 以上计算,假定这个典型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费率,执行的是伯克利校内的研究项目的间接成本费率 5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项目预算中的工资和福利常占项目总预算的 70% 或更多。供应和服务部分常占总成本的10%或更少。这些预算科目加在一起的和,就是该项目的 修正总直接成本(MTDC) ,是计算该项目间接成本的基础。然后用机构当年的间接成本费率乘以项目的MTDC,就得到项目的间接成本总金额。间接成本和MTDC一起通常占总研究资助的90%。剩下的通常涉及到完成研究项目所需要的不同仪器,但从MTDC的计算中排除。如果支持研究生,其学费也从MTDC的计算中排除。当然,这个例子只代表一个典型的科研项目。实际上,整个机构的不同项目,其特征存在巨大的差别,有的可以小到500美元,而有的可能大到500万美元甚至更大。此外,很显然,每一不同项目将会使用学校的不同资源,因而其在机构内将有着不同的间接成本收费。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子邮件: st69786@tom.com )
个人分类: 海外观察|34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间接成本的前世今生(2)
热度 1 st69786 2015-9-25 00:08
科研间接成本的前世今生(2) 贺飞 北京大学 【前情提要】 关于间接成本的定义及其起源请参阅《科研间接成本的前世今生(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15do=blogid=922953 3 Circular A-21 如何确定间接成本构成 Circular A-21 明确规定各单位需要收集用于计算间接成本费率的详细数据,其计算的财务基础是之前年份相关活动的审计数据。 成本类别被分为设施和管理两个大类,后一类别的间接成本封顶为 26% 。 关于设施成本的规定 : l 折旧成本直接逐年计算。 大学根据广泛的“空间使用研究”估计出用于研究部分的建筑折旧,计算出总的折旧率。建筑成本还可以包括土地升级的成本,如人行道、室外照明、景观等。 l 利息成本包括用于科研相关建筑、仪器和基建改造的贷款利息 。这一成本按照折旧同样的方式将其用于科研的部分分离出来,或将用于支付每项利息的补助分离出来 ( 建筑、仪器和基建改造 ) 。 l 设备费包括非联邦经费购置的研究相关的设备。 如果某一设备位于大学空间研究所识别的研究空间,相应的设备折旧总量就可以被认为是该房间内所完成的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 l 运行和维护成本包括物业运行和维护开销。 这一类别的开销涵盖了电力、维护、保安服务、环境健康和安全、运输服务、校园安全、和组织研究相关的设施管理等。大学空间研究将这一开销的大部分划归到科研、教学和其他资助活动。 l 图书馆成本包括中央图书馆和分馆的成本。 可补偿的运行成本包括管理、图书资源购置以及期刊成本。系级图书馆运行被认为是院系管理成本,也可以从相应成本类别中得到补偿。应识别不同组别利用图书馆的服务情况,并将其确定同科研相关的部分分配到大学的研究活动中。 关于管理成本的规定 : l 一般管理成本包括为大学所有活动提供服务的一般执行和行政办公室的开销。 这一类别包括人事、劳资、采购服务、财务管理以及其他许多中央行政职能。此外,校长办公室、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办公室以及主管科研副校长办公室的开销也包括在这一成本内。这些活动按照教育机构相关活动的比例分配。 l 院系管理成本包括项目支持和管理的开销,包括学院和系级 。 这一成本费率固定限制在占 3.6% 的修正总直接成本 (MTDC) 。这一固定费率低于其他所有研究型大学。此外,院系管理成本还包括非教师、非专业技术系列和系列人员成本的计算,以及由一般运行预算负担的行政职员、供应、电话和其他服务等。 l 项目管理成本补偿主要支持研究和培训的组织机构的成本,不考虑其经费来源。 包括合同管理办公室和外部经费管理办公室。 l 学生服务管理成本提供学生服务。 包括研究生咨询指导成本、健康服务、行政办公室以及类似活动等。但当前实践中,伯克利将将其所有学生服务行政成本都划分到教学(而不是科研)。 一旦某一财年的所有与研究相关的间接成本( TFAC )被识别和计算出来,其作为分子;相应年度的 修正直接成本 (MTDC) 作为分母, TFAC 总计除以 MTDC 的结果就是间接成本费率。 对每一类别分别进行计算。最后将这一间接成本信息汇总并附上适当证明,提交给卫生和公共服务部 (DHHS) 。来自 DHHS 位于旧金山的西区办公室成本分担办公室的谈判员对所提交的材料做出独立评估,并通过谈判试图减低某些成本。 1979 年,联邦政府选择用 “ 修正的总直接成本 ” 方法来计算间接成本费率,并对每一项目的间接成本收费。 设施和管理 ( 间接 ) 成本费率计算公式如下: 建议的间接成本费率 = TFAC MTDC 总计间接成本 TFAC= 每一类型用于科研的间接成本的总和; 修正总直接成本 MTDC= 直接薪酬加上所有其他直接成本,减去:设施,翻修成本、病人看护;校外租房、培训津贴;学费、每一子项目合同超过 2.5 万美元的部分 以加州大学为例, 1982-1983 财年之前,整个加州大学执行单一的科研间接成本补偿费率。自 1982-1983 财年开始,每一分校独自计算其间接成本费率。每一分校的间接费率适用于该分校的所有研究项目,除非经特别批准的例外。在某一分校,这一费率执行不考虑项目的大小以及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 从上面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拨付给其他机构的子项目超过 2.5 万美元部分不能收取间接成本补偿。 许多大学的教师常成功联合其他机构申请重大的多机构项目,并分给其他机构(例如,这部分子合同占接近 20% 的伯克利研究支出)。由于子合同也会产生大量的项目管理工作量,但这一成本目前并未被间接成本计算公式所包括。不过对于大多数项目, MTDC 就是直接成本简单减去设备费。加州大学在 1997 年的设备阈值成本从 500 美元上升到 1700 美元,同设备成本同步。在 2007 财年,这一阈值上升到 5000 美元,用于计算间接成本。就是说,之前间接成本对小于 1500 美元的“设备”购置收费。 2006 年 7 月后,将对采购小于 5000 美元的“设备”收取间接成本。而对于超过设备费用阈值的设备,应该按固定资产建账并计算其折旧。 4 间接成本对大学支持研究的作用 在美国大学,教师普遍感觉到当他们成功申请到一个项目时,项目的间接成本部分就像是在给所在机构捐款。但从大学角度看,教师的项目申请书仅涵盖了研究项目的直接成本部分,而实际成本超过间接成本(包括必要的设施、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等),这样才能让项目负责人很好地开展研究),因而需要联邦机构或项目资助方支付间接成本进行补偿。这样资助方直接成本给教师,而间接成本则付给校方的科研支持。 有趣的是,加州大学补偿教师私车公用的机制也有点类似。 如果一名教师将其私车公用,他可以提交一份表格,并获得使用其汽车的间接成本补偿。这一补偿预设教师自己负担汽车的保养费,为其特定的用途按一定的估计费率补偿。大学对教师如何使用间接费补偿没有规定,但教师不能取出现金,只能将其用于汽车相关的开销,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同样,联邦政府或其他资助者补偿大学科研间接成本,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某些成本是由于大学为项目负责人开展科研提供设备、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服务所带来的。资助方并未规定间接经费必须用于研究或其他任何特定大学职能。间接成本是为了补偿已经用于支持科研的费用。尽管通常各大学将大量的间接经费用于科研相关的事务,但大学并没有义务将间接经费的补偿必须用于支持科研。 间接成本正式补偿费率是通过大学和资助方根据 Circular A-21 所列的详细原则谈判确定。 从资助方和大学的角度来看,间接成本与直接成本截然不同,是为了补偿大学用于支持科研的实际成本。因此,从大学管理来看,间接成本是一种补偿,用于补偿已经发生的用于支持研究的开支。 以加州大学为例,大学同教师之间常常会存在误解。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为大学贡献了很多间接成本。而从大学管理来看,大学仅仅是为已经拨出的经费获得补偿,加在已经执行的研究项目上的间接成本。这一误解明显强化了教师低估基本支持服务的实际成本的趋势,并高估其研究项目所产生的间接成本。例如,自从伯克利谈判间接成本费率 52% 之后,许多教师认为其项目实际给学校带来了 52% 的收入。实际上, 52% 是用于 修订总直接成本( Modified Total Direct Costs ) ,还排除了其中许多事项, 包括仪器、学生补助以及超过 2.5 万美元的子合同等 是不收间接成本的。因此,最后汇总折算下来,伯克利所有项目产生的实际间接成本小于其直接成本的 30% 。相关研究表明,补偿的间接成本并未完全涵盖包括伯克利在内任何研究型大学实际支持研究的间接成本。 许多资助机构倾向于要求项目负责人和大学的直接成本部分全部用于其科研,一般会要求大学豁免或减少适当的间接成本。 某一联邦部门得到国会的批准拨款时,通常并未区分直接和间接成本,去得到的是一个总的用于完成研究项目的预算。因此,不论其将何种经费用于支付间接成本,显然意味着直接成本部分的减少。联邦部门因此必须在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间的分配做出一个基本平衡。而部分教师会游说部门减少支付给大学的间接成本,将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研究项目。伯克利的研究表明,大学实际补助超过了间接成本,因为其间接费率被许多资助机构武断地限制封顶。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也应努力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研究支持的效率。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子邮件: st69786@tom.com )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学|5048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科学基金会挨国会批了
st69786 2015-9-19 00:02
美国科学基金会挨国会批了 贺飞 北京大学 2015 年 9 月 16 日 ,美国《科学》网站在线报道 , 国会要求科学基金会解释其在建的国家生态监测网( NEON )项目中所犯的过失。 本周五 ( 9 月 18 日 )上午, 一个国会小组将质询 NEON 和科学基金会官方,询问观测网 2017 年一旦建设成功,是否能实现其最初设定的测度几十年来大陆尺度的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趋势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目标,以及所有的数据是流动公开的。 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下属的研究和技术委员会将联合监察委员会就科学基金会的 NEON 项目进展举行最高听证会,会议名字干脆直接就叫“ 给 NEON 警告信号:审查项目的管理 ”。听证委员会将要求柯林斯和科学基金会生物学部主任詹姆斯汇报项目进展以及其是如何监管项目的,还有就是 NEON 公司领导团队是否有继续管理项目的能力等。 《科学》报道说, 将首席执行官烧鱿鱼通常可以提高一个不景气公司的绩效,但并不总是奏效,当然这一招较开除所有员工还是相对容易做的。上周,国家生态观测网公司 (NEON) 董事会按这一招将其首席执行官拉塞尔 • 黎炒了鱿鱼并着手物色继任人。这是董事会第一次公开回应上个月科学基金会要求减少这一在建的 4.34 亿美元项目在全国布点范围的决定 。 科学基金会的决议措辞强烈,包括淘汰布点并撤回仪器,希望让这一碰到麻烦的工程按进度执行,并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董事会主席 柯林斯 自 2008 年以来一直坚持 NEON 不能中途换帅。作为 2000 年代后期科学基金会生物学部主任,他为项目立项帮了大忙。他同时也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认为项目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NEON 自打 2000 年第一次提交申请以来,一直很坎坷,生态学界尽管欢迎这一能力建设,但许多科学家自打它 2010 年开工建设以来,就发现这一自上而下、标准化设计的项目存在许多漏洞,认为科学还是应该脚踏实地。拉塞尔 • 黎 是从一名林学教授转为大学管理者的,当他在 2012 年 3 月成为首席执行官便继承了这些问题。尽管柯林斯表扬 拉塞尔 • 黎 为项目推进所做出的贡献,但也对其管理风格提出了含蓄的批评。提名接替 拉塞尔 • 黎 的是项目首席科学家、来自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土壤学家尤金 • 凯利。他自 1989 年成为该校教师,过去 4 年一直担任系主任,目前是在休学术假。董事会认为凯利加入 NEON 有望加强项目同学界的沟通,并确保项目所有活动立足于科学前沿。但凯利本周谢绝了这一新职位,继续担任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柯林斯对其为人十分称道,认为他是一名好科学家。他希望董事会尽快成立搜寻继任人委员会,最好在下次十月初会议上便做出决定,以便在 3 到 6 个月内能够找到继任人。 《科学》杂志早前的报道说, 科学基金会在今年 8 月公开承认其 2010 年批准建设的全国生态监测系统遇到了小麻烦, 面临着超支和延期两大问题 。 科学基金会官方决定减少项目建设内容并取消一个主要的水生态研究项目。科学基金会最近发现其计划明年完工的预算 4.33 亿美元的项目,将面临延期并预计如果按当前建设内容会超支 8000 万美元。在咨询了 NEON 官方和外部科学家后,科学基金会决定减少建设内容,让项目科学转型,确保按时按预算完成。这一项目多年受到科学家的诟病,但科学计划和项目管理方毫不理会。各方都承认 NEON 隐瞒了实情。在今年二月的一份高层咨询报告中指出,生态系统尚未建设如此大规模工程的经验。报告试图唤醒那些因为旷日持久的设计和建设已经麻木的科学家。一些作为未来用户的科学家认为 NEON 取消水生态实验的消息十分可怕。但 NEON 公司认为项目仍旧在原来的目标轨道上,做出调整也是无奈之举。 这一项目在 15 年前就被首次提出,只不过不是由生态学界而是由时任科学基金会主任科威尔提出的。 NEON 项目被认为是生态学界进入大数据时代的标志,将替代科学家传统的监测和实验手段,采用标准化程序,收集海量的大陆尺度的数据。在若干小错后,研究界和科学基金会共同合并发布最终的 NEON 建设计划,未来 30 年,科学家将通过 20 多个节点的监测塔和传感器持续收集流域信息,包括热带雨林、湿地、高度沙化的草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三架飞机将在生长期定期巡回各节点记录制备变化模式。数据将公开发布,让科学家能研究大陆尺度的气候变化、土地利用趋势以及外来物质入侵等。 NEON 项目由科学基金会资助,是一个大陆尺度的生态观测设施,计划在全美布局 62 个观测站,收集和综合分析过去 30 年有关气候变化、土地利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对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影响等相关数据。 NEON 项目是科学基金会 2016 年预算请求中最大的“重大研究仪器和设施 MREFC ”项目,年度预算达到 8064 万美元,这也是其 6 年建设期的最后一年,项目总体预算约为 4.34 亿美元。 2015 年 7 月 30 日 ,科学基金会报告该委员会说, NSF 在 6 月份收到 NEON 项目要求经费用完,要按原设计完成就要增加经费的请求。报告提出追加大约 8000 万美元的预算,并延迟项目建设期 18 个月。但最初的项目设计中已经包含了 6000 万的不可预见费。 项目 2011 年动工,计划 2016 年年底完成。但项目进展一直不太顺,部分问题是建设方自己导致的,包括人员流动太多以及团队内部不和等。但项目的批准过程也很漫长,还有持续存在的技术调战。在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等地已建成的站点尤其问题很多,面临独有的环境挑战, NEON 今年在两名守卫被杀后取消了波多黎各的城市站点。科学基金会最近做出结论认为项目将延迟一年运行,但同时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为了使项目回到正常轨道, NEON 将保留核心 20 个节点的所有观测站,但减少站点的数量,结果是原计划的 60 个站点将减少到 50 个。 负责项目建设的国家生态观测网公司 (NEON) 是一个 501(c )(3) 条款成立的独立项目法人公司,主要负责建设、运行和管理这一网络。 2015 年 8 月 2 日 , NEON 公司宣布科学基金会召集了一个专家小组会,参会成员包括科学基金会、 NEON 公司职员以及其董事会成员,还有来自科学界参与最初项目设计的专家,旨在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确保项目在现有预算框架下按时顺利完成 。专家会议计划减少公司和项目管理成本,并减少项目的布点范围,包括取消部分城市布点,以及整个项目的溪流生态观测网子网建设。 2015 年 9 月 8 日 , NEON 公司宣布董事会开始物色新的首席执行官并任命 2012 年以来领导该公司的 拉塞尔 • 黎 为代理首席执行官。 2014 年 12 月 3 日 ,众议院委员会就项目的审计报告的结果曾召开过一次听证会,审核项目由科学基金会的总审计办公室( OIG )和国防合同审计署( DCAA )提交的审计报告。 科学基金会之所以要开展这次审计,也是因为其担心对部分即将进入运行阶段的高风险项目缺乏监管,没有按常规要求项目提交成本分析报告。于是在 2011 年 6 月,总审计办公室委托国防合同审计署对该项目的建设进行了全面审计。经过几周的紧张工作, DCAA 建议总审计办公室取消审计,因为 NEON 公司所提交的信息不完整,不足以完成财务分析。于是科学基金会和总审计办公室 OIG 都参与干预,确保 DCAA 完成审计任务。但在审计完成之前,科学基金会收到 NEON 公司的经费请求和项目总经费 4.3372 亿美元的批准授权。审计在 2012 年 9 月 12 日 完成。 DCAA 的审计结论是 NEON 公司提交的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公平合理的合同谈判价格。在其申请的 4.3372 亿美元总经费中, DCAA 认为大约 1.02 亿美元存在“疑问”,并认为额外提出的 5200 万亿美元“没有依据”。这份神经提交给科学基金会,附带提交了一份 OIG 有关过量经费的书面警告并提出几点建议。 OIG 随后启动了第二次 DCAA 项目审计,主要审计公司的会计体系。 DCAA 在 2013 年 5 月完成审计报告初稿,但由于内部意见不一致,直到 2014 年 10 月才提交给 OIG 审查。 于是, NSF OIG 和 DCAA 再次对项目公司的会计系统进行了审计。这次审计包括 NSF 批准 NEON 公司这类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费。 DCAA 审计发现, NEON 公司用管理费支付了 11.2 万的游说费、 2.5 万的假日派对、以及每年 1.1 万的咖啡服务费等科目。 2015 年 2 月 3 日 ,众议院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听证会,主要就科学基金会监管 NEON 工程和其他主要研究设施的情况听取汇报。 根据合作协议规定, NEON 公司负责管理建设 NEON 观测网并移交运行,包括雇用管理人员和职员、采购、签合同、选址、财务报告、请求和接收来自 NSF 的批准、培训和科普、以及同社区沟通等。而作为项目资助方的 NSF ,则负责进度监管,包括监测项目实现合作协议目标的进展,提供阶段性报告,财务监管和管监管等。 为控制 MREFC 项目建设成本,科学基金会为其制定了一项不能超成本的政策。要求在项目设计出了对总体成本便做出足够安排,提出不可预见费并将所有意外情况都包括在内,因而不能再额外提出经费申请。 而根据 NSF OIG 和 DCAA 审计, NEON 公司在其经费申请中有超过 1.5 亿美元的问题经费和没有依据的不可预见成本。 参考文献: http://news.sciencemag.org/policy/2015/09/congress-asks-nsf-explain-glitches-neon-project-under-construction?utm_campaign=email-news-latest http://news.sciencemag.org/environment/2015/08/nsf-shrinks-neon-major-blow-high-profile-u-s-ecological-science-project http://www.neoninc.org/about http://www.neoninc.org/updates-events/update/neon-adjust-scope-construction-project http://www.neoninc.org/updates-events/update/special-report-recommendations-response-nsf-scope-management-directives http://www.neoninc.org/updates-events/update/leadership-transition-announced-neon-inc https://science.house.gov/legislation/hearings/full-committee-hearing-review-results-two-audits-national-ecologic l http://www.nsf.gov/oig/_pdf/12-1-008-neon.pdf http://www.nsf.gov/oig/_pdf/15-6-001-neon.pdf https://science.house.gov/sites/republicans.science.house.gov/files/documents/HHRG-114-SY21-20150203-SD001.pdf https://science.house.gov/legislation/hearings/subcommittee-oversight-and-subcommittee-research-and-technology-joint-hearing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Large Facilities Manual, March 31, 2011, p. 18. Available at: http://www.nsf.gov/bfa/lfo/lfo_documents.jsp (转载请注明出处,电子邮件: st69786@tom.com )
4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据驱动决策 科研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
热度 3 st69786 2015-8-5 03:00
数据驱动决策 科研管理进入大数据时代 贺飞 北京大学 数据驱动决策,科研管理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分析技术,构建科研管理领域的相关指标体系和模型,为宏观科技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直以来是美国宏观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美国科学基金会发布的1950年代以来的关于美国和全球科研管理的数据是科研管理研究人员的宝库,值得好好挖掘和借鉴。 近日, 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 (NSF, NCSES) 发布了“联邦科学与工程支持高校和非营利机构经费调查”的调查结果。 本报告公布的数据是每年通过国会强制美国科学基金会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的“ 联邦科学与工程支持高校和非营利机构调查” (简称Federal SE Support Survey) 所收集的。这项调查开始于1963年(最久远的数据是1963财年的),其时联邦科技理事会下属的学术科学与工程委员会(CASE)建立了CASE数据收集系统,并每年报告有关联邦科学与工程(SE)合同预算支持学术机构连同其 联邦资助研发中心 (FFRDCs)的情况。自1968年开始,CASE数据和非营利机构相关数据成为每年提交总统和国会年度报告的基础。这一调查设计从联邦部门收集如下信息:(1)总SE计划支持学术机构,(2) 支持非营利机构的研发和研发设施经费。所有在NSF每年 “联邦研发经费调查” (Federal Funds Survey)中报告有高校和非营利机构执行的研发经费的联邦部门都在本调查涵盖中。所公布的数据包括所有高校SE的合同预算,合同预算包括研发,研发设施,SE教学设施,SE奖学金和实习实训,SE一般资助以及其他SE活动。这里简要列出期目录以供国内研究者参考,详细目录如下。 表1.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活动类型:FYs 1963 – 2013 表2.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活动类型和部门: FYs 1963 – 2013 表3.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 按各州和边远地区: FYs 2005 – 13 表4.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前100位高校名单,按2013财年获得经费总计排序: FYs 2005 – 13 表5.国防部资助高校的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按活动类型: FYs 1990 – 2013 表6.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按各州和边远地区: FYs 2005 – 13 表7.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前100位高校名单,按2013财年获得总计: FYs 2005 – 13 表8.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来源部门和活动类型:FY 2013 表9.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以及机构数量,按各州,边远地区以及活动类型:FY 2013 表10.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和来源部门: FY 2013 表11.高校获得联邦奖学金和实习实训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和来源部门: FY 2013 表12.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机构和活动类型: FY 2013 表13.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机构和来源部门: FY 2013 表14.高校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机构和来源部门(AID – DOL): FY 2013 表15.高校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机构和来源部门(DOT – USDA): FY 2013 表16.高校获得联邦研发设施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机构和来源部门: FY 2013 表17.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总量前100位高校名单,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活动类型: FY 2013 表18.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总量前100位高校名单,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19.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前100位高校名单,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20.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奖学金和实习实训合同预算前100位高校名单,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21.历史上黑人高校(HBCUs)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2013财年获得经费总量排序: FYs 2005 – 13 表22.历史上黑人高校(HBCUs)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2013财年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活动类型: FY 2013 表23.历史上黑人高校(HBCUs)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2013财年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24.历史上黑人高校(HBCUs)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按2013财年获得经费总量排序: FYs 2005 – 13 表25.历史上黑人高校(HBCUs)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26.高西班牙裔注册高校(HHEIs)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27.部落高校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28.高美国印第安人注册高校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29.少数民族高校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序,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30.大学系统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名,按来源部门:FY 2013 表31.大学系统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合同预算,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名,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32.非营利机构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和研发设施合同预算, 按各州,边远地区,机构和来源部门: FY 2013 表33.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和研发设施合同预算排名前100位的非营利机构,按2013财年获得经费总量排名: FYs 2005 – 13 表34.非营利机构获得联邦科学与工程研发和研发设施合同预算, 按获得经费总量排名, 按来源部门: FY 2013 表35.机构联盟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 FYs 2005 – 13 表36.机构联盟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 按活动类型: FY 2013 表37.机构联盟获得的联邦科学与工程合同预算, 按来源部门: FY 2013 美国的宏观科研管理决策越来越多地运用数据挖掘提供决策支持。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以下简称NCSES)十分注重将数据转型为决策支持,为国会和总统、各级政府部门、高校和非营利机构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NCSES 的前身是美国科学基金会下属的科学资源统计部,是美国科学基金会根据《美国竞争再授权法案2010》( America COMPETES Reauthorization Act of 2010 ) 的 Section 505 成立的。国会强制要求其为从业人员、研究人员、决策者和公众提供有用的信息。从NCSES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主要负责收集、解读、分析和发布有关科学与工程的客观统计数据。 1950年《科学基金会法案》(修订)要求科学基金会(NSF)启动并维持用于科学与工程研究总经费的统计计划,包括用于科研设施建设的经费,范围包括全美每一个教育机构和适当的非营利组织根据项目合同或其他安排从联邦政府机构所获取的经费,并且每年向总统和国会报告。为完成这一任务科学基金会的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NCSES)使用由联邦科技理事会下属的学术科学与工程委员会最初设计的数据收集系统。通过其“联邦科学与工程支持高校和非营利机构调查”,NCSES每年收集来自19个联邦机构的统计数据,几乎涵盖了所有支持高校科学与工程研发的经费。此外,还收集了这些机构用于非营利机构的合同预算(obligations)。一个基于网页的数据收集系统被用来收集“联邦SE支持调查”数据。这一基于网页的数据收集系统是NCSES加强调查报告的工作的一部分,大大降低数据收集和处理成本,为被调查对象提供直接的在线报告和编辑。由于“联邦SE支持调查”的数据是用电子格式收集的,没有纸质工具。每一单位的调查对象提交数据都是类似的数据输入界面。界面根据提交高校还是非营利机构数据略有变化。支持类别的界面也随着国防和非国防部门略有变化。建立Mock调查工具来显示需要调查对象提交什么信息。自启动以来,这项调查成为联邦经费支持各个机构科学与工程活动的唯一数据来源,因此其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随时间变化的各机构所获支持模式的动态信息,并可同其他机构进行比较。 NCSES 每年发布超过30个的详细调查结果的报告,其中著名的有定期提交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 National Science Board )的 有关美国和国际科学与工程发展态势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每两年一次)、关注弱势群体教育和就业的《妇女、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从事科学与工程状况》等。 NCSES 的核心使命是收集有关美国国家竞争力和STEM教育的数据,其主要统计业务涵盖了研发、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美国在科学、工程、技术与研发的竞争力以及美国STEM教育的现状和进展等方面的数据统计。 作为美国13家官方统计机构之一,NCSES设计、支持和指导了许多定期的国家级统计调查,并承担了许多其他数据收集和研究的任务。其核心工作任务包括:收集、获取、分析、报告和发布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统计数据;对其数据利用的研究支持;相关统计工作的方法研究;以及对使用这些大尺度国家级代表数据集的研究人员进行培训等。NCSES利用其开发的数据工具和其他数据资源向公众公开其各类统计数据。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其数据工具: SESTAT ( 科学与工程统计数据系统)是一个有关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的教育和就业统计数据的报表生成工具。这一系统中的数据整合了NSF的以下三大调查自1993年以来的调查结果:“高校毕业生国家调查”、“近期高校毕业生国家调查”以及“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等。 WebCASPAR ( 整合科学与工程资源数据系统)是一个关于美国学术机构学术科学与工程资源数据的报表生成工具。数据来自科学基金会(NSF)的6大调查和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4大调查1966年至今的统计数据。NSF的6大调查包括:“获得博士学位调查”、“联邦研发经费调查”、“联邦科学与工程支持高校和非营利机构经费调查”、“高校研发调查”、“科学与工程研究设施调查”以及“从事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调查”等。 NCES 的4大调查是:“整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普查”(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PEDS) Completions Survey)、“IPEDS在校生调查”、“IPEDS院校特征调查学费数据、“IPEDS 薪酬、Tenure和附加福利调查”等。 SED 表格引擎 是一个关于获得博士学位调查的选择变量和WebCASPAR 的补充数据的表格生成工具。表格引擎包括一个防止涉密敏感数据发布的披露控制机制,以保护在利用性别、国籍和族裔等变量时识别出调查对象。涵盖了2006年以来的数据。 公共数据文件 是一种提供给公众利用的微观数据文件,不含任何个人识别信息。公共数据文件在以下调查中存在:联邦资助研发中心( FFRDC )研发调查、 高校研发调查(HERD)、高校毕业生国家调查、博士学位获得者调查以及从事 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调查等,所有这些文件均已SAS格式提供。 GSS 的数据文件还提供Excel格式的。SESTAT调查的数据涵盖1993年至今。 美国的宏观科研管理实践给我们的一个有益的启示就是, 数据是构建科学决策体系的基石,数据驱动决策能有效地提高决策效率和效能。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公共数据收集与提供在其科研管理中十分重要,要维护科研的领导地位,不仅需要杰出的教师,也需要杰出的行政人员,更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和科学的决策。杰出的行政人员通过定期收集、分析、综合和发布数据,将数据转化为决策,为各级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atistics. 2015. Fede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pport to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Nonprofit Institutions: FY 2013 . Detailed Statistical Tables NSF 15-327. Arlington, VA. Available at http://www.nsf.gov/statistics/2015/nsf15327/ . ( 转载请注明出处)
558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有一个残缺的科研体系
热度 2 陈昌晔 2015-3-26 09:01
刚刚见到科学网的一片文章题为“我国科学界缺少自我判断力难成就科技强国”(姜咏江文),深有同感,也来补充几句。据说我们的论文数已经前二,前三了,值得庆贺。可是我们的科技自我判断力,对不起,如果也排名次的话,那一定是非常不值得庆贺的。 闲话少说,我们直接来探讨一下原因是什么。简单而言,中国领导有一个领导一切的光荣传统,中国百姓有一个让领导来领导一切的光荣传统。这两个光荣传统统一起来的结果是,政府不知道如何与民间合作,民间也不知道如何与政府合作。像“科技自我判断力”这么复杂的玩意,没有政府适当管理和民间充分活跃,是想都不用想的。 任何科研,在初始阶段总是有争议的。一部分人说新事物好得很,另一部分人一定会从另一个方向吹冷风。孰是孰非,是一件非常难说的事情(挂上新事物牌子却没有优越性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屡见不鲜)。如果硬性地让政府管理部门来做裁决,政府管理部门必然是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唯一相对合理的办法,是容许民间科学团体有自己的属性和活动空间。政府管理部门和这些民间科学团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两方面的经过一段良性互动,一切才有可能走上正轨。 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兼容并蓄,均衡发展”只是一种说法,能做到有点像就非常不错了。但是要想做得差,倒是很容易。不作为,乱作为,私相授受,中饱私囊情况到处可见,这里就不泛泛的评论了。 最末,为我自己的情况来一个不平则鸣(也见我前博文:我有一个梦想)。2002年我在意大利物理学会办的英文期刊发表了否定玻尔兹曼方程的文章,之前之后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当然也遇到了各种困难。我曾想许多办法试图引起中国学术界的注意,希望能在一个相互讨论、相互评判、相互提高的学术圈子里,把有关的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不幸的是,这样的学术圈子我始终没有找到。 事实上,学术上不同的意见的交流是好事,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可能为新发现新进步做铺垫。我们的一些半民间半官方的团体,(像物理学会,各个大学的物理分会)应当学会自我组织起来自我活跃起来。不管我们现在自觉不自觉,这也算我们这个社会要进步的一个小小的方向。
4402 次阅读|2 个评论
伯克利和UCLA科研间接费政策和教师科研评估简介
热度 1 st69786 2014-11-25 10:39
伯克利和 UCLA 科研间接费政策和教师科研评估简介 今年年初到伯克利和UCLA访问了两周,就两校科研间接成本政策和科研评估同相关部门和学院的管理人员了解情况,他们大致介绍了一些,现摘录访问记录片段供方家批判。 在伯克利年度13-14 年度的预算收入中,科研经费贡献的收入占28%。一般教授的科研经费绝大部分是用来养研究生的。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有经费就有研究生已经成为国外大学的一般原则。据伯克利工学院某教授讲,其科研经费一般70%用来养学生,通过这种手段能招收到世界上最好的学生。 学校用Overhead(即所谓科研间接费)可以办很多事情,当然也可以分配一部分给系里和教授。在科研经费预算中替研究生交学费的部分不收Overhead,加上教授的3 个月薪水。UCLA54.5%,伯克利目前是56%,斯坦福70%,就是说教授从联邦政府申请100 万经费,实际到校经费分别为154.5、156 和170 万,学校自动划走overhead,用于修楼和水电费等。overhead 的分配政策,如UCLA,校长50%,回到学院一部分,有的学院全部留在学院集中使用,有的学院再分给教授一部分。Overhead 返还对教授很重要,可以用来换换办公室地毯和支付国际差旅等开销(这些不能再科研预算中列支)。教授部分的科研预算全部用于项目的直接开销,不能用于行政管理支出,预算没有花掉要退回,实行非常严格的定期审计制度。购买大型仪器设备的钱也作为项目单独申请,一般需要以公共平台的名目申请,同时学校需要提供配套经费(如20%)。或者学校借给教授钱购买,分五年还给学校。 UCLA 横向项目的overhead 政策也是一样的,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横向项目的知识产权也得属于学校所有,资助企业可能获得优先的转让权。除非公司以research gift 资助,学校只收6.5%的管理费,不提overhead,但是这笔钱到校后,公司不能提任何要求,算是捐赠给学校的。此外,在UCLA 教授升等考评中,虽然说教学、科研、服务三个一样重要,但实际上科研最重要。科研好的升等快;只上课不做科研的要承担更多的教学任务,而且升等较慢。升等直接意味着增加工资。助教授和副教授分5 等,一般考核后2 年升一等,优秀的可以加速,或者从助教授提职到副教授。教授分为10等(其中5等是屏障等级,绝大部分到退休停在这一等上),每3年考评合格升一等。有严格的考评程序。教授也可以选择3年不被评估,但不能升等,满5年必须参加强制考核。一般不会降等,除非违反规定(例如,某教授在学术假,在别的单位找了一个正式的职位,并列入别的单位 的教师名单中)。对于教师的各种工作,学校建立统一而且严格的数据库SER,一般可以申请查看别的单位的SER。SER 包含教师的“祖宗八代”详细信息,如钱,课程、文章,毕业学生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089 次阅读|2 个评论
重名重姓 国人之痛,复名复姓 民族之幸
热度 63 Liweigang 2014-6-23 08:36
社交网络的迅速发展,极其有效地触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如果说发发博客,看看微信,这只是增强媒体活力,丰富公众生活等信息时代的一个侧面。但是涉及到科技类社交网络平台,例如 Google Scholar 、 ResearchGate 、 Scopus 和 Frontiers 等等,用户需要展示其科技文献、研究课题、甚至合作伙伴等较严肃、正式的个人、团队甚至机构的资料,就与网络传播技术、人品道德和法律规则等层次的深度问题有关,值得认真研究。 据 ResearchGate 平台 介绍,到目前为止,已有 4 百万来自全球的科技人员在该网络上注册,其中包括 3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用户在此平台注册时,并没有更多的限制条件,在补充个人资料时,也没有严格的审查手续,单凭用户个人的承诺来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值得指出的是,这个平台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起码本博的同事们都在认认真真地填写。 ResearchGate 本身还提供网络搜索技术,协助用户在网络上查询自己的文献资料。是自己的文章,就接受搜索结果,不是自己的就放弃。由于重名重姓现象,特别是中国姓名的拼音非规范化,给这种方法带来更多的困惑。在80后、90后等走上学术界后,他们大都是单名单姓,往往造成十几甚至几十个作者的中文姓名拼音相同,外国人开发的信息平台,暂时没有这样的智力程度来分辨同名同姓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为文献引用带来不便,给学术不端留下可乘之机。 国际学术界也意识到重名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减少因重名重姓和修改名字等现象造成的文献展示和引用的不便。无论 Scopus 还是 Google Scholar 都有自己的用户编号系统,但 目前较为流行的方法有两种: 1) 研究员身份编码( ResearcherID www.researcherid.com ),由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集团开发。旨在提供每位科技人员一个 别致 的身分识别号码,就相当于公民身份证号码,以独一无二性,来帮助个方面区别重名重姓的作者,保证履历表和引用的准确性。此方法的缺点在于号码比较简单,其组成为:一个字母 - 四位数码 - 四位数码表示年份。另外,只有汤森路透集团和其关系企业和机构使用这一编码。 2) 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 (ORCID -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 www.researchersorcid.org ) ,是由 ORCID 组织开发的科技人员身份标识码。比 ResearcherID 的应用 更全面、更广泛。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集团和爱思唯尔 (Elsevier) 集团等都接受使用,并日益推广。该编码由 16 位数码组成,完全可以覆盖全球所有科技人员。 这两种方法,特别是 ORCID 识别码,理论上可以解决重名重姓作者的文献区别难题。但现实中,在西方学术界推行进程较慢,即使不少出版集团已在征稿时要求作者使用 ORCID 编码,事实上起到一定的强制推广作用。但由于人类的惰性和网络密码疲劳症等原因,在科学界还没明显看出其先进性和实际效果。 但在中国是否实行 ResearcherID 或 ORCID 识别码还不太好说。除了和西方学术界具有同样问题外,还有一个国家网络安全问题。尽管已有不少国内外华人学者已在国际上不少科技类社交网络上登记注册,并给日常的科研工作带来方便。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很难想象会长期让科技人员放任自流,政府不可能会正式同意让中国学者在西方开发的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 ORCID 识别码大型资料库上大规模登记注册。 值得提及的是,在科技类社交网络履历表方面,巴西已有成功的经验。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CNPq )开发的 Lattes 科技人才库,在国家成熟的信息技术和法律法规有效支持下,统一解决了全国科技教育人员的网络履历表问题,事实这一系统已形成大数据,成为国家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资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老师课题组与巴西利亚大学 TransLab 实验室 合作,向国内有关部门介绍这方面工作 ,希望近年内国家科技教育界在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履历表问题上有所改进。而这个系统的副产品将会提高科技人员信息收集和资源使用的诚信度和精确度。 其实,国内在科技类社交网络的研发实际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唐杰博士团队研发了研究者社会网络 ArnetMiner 系统 ( http://arnetminer.org/ ) ,该系统收集了全球 100 多万名研究者、 300 万篇论文信息、 3700 多万引用关系以及 8000 多个会议信息。从 2006 年运行以来, ArnetMiner 吸引了 189 个国家 73 万个独立 IP 的访问( 6 千 960 万访问日志),访问量还在稳步增长。以本博愚见,若国家有关部门能够因利势导,把清华此系统改进为国家科技教育人员的社交网络,岂不是好事一幢?! 图一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发的 社会网络 ArnetMiner 系统学者关系图 回到本文主题的重名重姓方面,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社会问题。笔者曾在 2011 年撰文,提出: 中国重名重姓问题的建议 ,说明解决重名重姓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希望各界给与重视。在“陆俊”事件发生后发表博文: 从 1001 个 Lu Jun 谈复名复姓 ,进一步提出: 基于《百家姓》的中国复姓矩阵设想 等解决方案。本文就不再复述,欢迎广大博友访问这些文章。借此机会,再次向社会呼吁:重名重姓,国人之痛,复名复姓,民族之大幸! 参考文献 李伟钢, 巴西复名复姓趣谈 ,科学网博客, 2011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508801.html 李伟钢,中国重名重姓问题的建议 ,留学生, 2012(2): 29-29 。 李伟钢, 从 1001 个 Lu Jun 谈复名复姓 ,科学网博客, 2012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596930.html 李伟钢, 基于《百家姓》的中国复姓矩阵设想 ,科学网博客, 2012 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52078-597814.html 高晓培,武夷山,李伟钢,巴西人才库 Lattes 平台在优化科研、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借鉴意义,研究报告, 2014年 。
个人分类: 社交网络|36974 次阅读|164 个评论
与君一席话 读君一本书
热度 5 Liweigang 2014-4-28 08:49
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算是古汉文宏观量化,感性描述的范例吧。笔者在想,与智者朋友谈完一席话后,余味未尽,再看他一本新著,受益匪浅,但如何像古人那样进一步量化表达这种体验? 4月中旬,回国参加《中国网络科学论坛》,随后应科学网博主武夷山副所长的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这也是我和武老师的二次结缘。以往大家都在科学网写博客,经常在虚拟世界沟通交流。网友间的共同爱好和志向,让我们走到一起,那种真诚交往,畅说欲言的感觉,油然而生。 到中信所访问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科研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公平性。目前,这在国内科技教育界是个热门话题,关系到每个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的深化改革。中信所作为国家科技部科技政策制定和执行监督的信息支撑机构,对此议题格外关注。同时,中巴都参与金砖四国组织,两国间的交往有着很多相同性和互补性,这方面的交流也是十分有益的。尽管本人研究领域不是科研管理,但多年参与一线教学科研等活动,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和项目开发等涉及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等议题上,还是能和中信所的同仁们对上话的。 在和武老师、乔晓东总工和段黎萍老师等交流时,我们听说,中国不同科研管理部门安排的重大科技项目最终会审时,同一批外地专家应邀频频到京出差,苦不堪言。对此问题的解决,巴西是有成功经验的。例如笔者多年参与联邦科技部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和教育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委员会(CAPES)的国际合作项目会审,以往都是到了这家去那家,起码要折腾两个星期。但2013年标书会审时,两个部委间预先协调,决定同时在一个地点对两家的基金项目进行会审,这样既省去会审专家宝贵时间,又为管理部门节减不少费用,一举几得,各方共赢。 回到巴西后,武老师还专门来邮件提到一事:不久前,科技部王志刚书记作报告,也谈到不同科研计划的评审会都可能请到同样的专家,搞得他们疲于奔命。可见,我们的交流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尤其是巴西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宏观及微观科研管理的思路与实践,对于中国科技管理部门都有借鉴意义。 其实这次回国之前,已从科学网得知武夷山老师的一本大作付梓面世,盼睹为快。果然,这本《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成为本次往返家乡和回巴西路程中的良伴益友。 这本书是湖北科技出版社“地平线未来丛书”中的一辑,丛书的初衷是“为思想打开一扇窗,领略先在与未来交接的地平线!”武老师的立意与前瞻显然让读者眼睛一亮,真正体现出作者思想活跃,对涉及社会民生和科技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独到看法具有跨界性、超前性和挑战性。全书共分四部分,“他山之石”、“发展漫谈”、“科学教育与未来”、以及“未来学家如是说”。 因为我们交谈中涉及较多的是科技政策与发展,所以本书的第二部分自然成为阅读重点。在这部分的开篇之作“科技政策如何促进社会平等”一文中,武老师以减少社会不平等为己任,从强化科技政策的角度来讨论如何优化社会发展,别具只眼。“从加州电动汽车推广受挫说起”一文介绍了美国相关人员如何应用动态战略规划(DSP)对新技术开发项目或大型工程项目进行分析,避免决策失误。在本人看来,采用同样或类似的方法对国内电动车辆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家乡是内地的一个中等城市,这次回家探亲看到了市政建设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可喜景象,但也注意到一些新问题。例如,在家乡的大街小巷,电动摩托、电动汽车触目皆是。这种绿色交通工具的优点是价格低廉,老少皆宜。两万余人民币就可买上一辆,大部分家庭都买得起,以至这类产品迅速占居市场。目前情况是,这种电动车辆无需牌照,司机无需驾照,必然带来新的、无序的交通隐患。在城市高速扩张导致的众多问题中,这一新病症的影响程度难以评估。现在,当地政府甚至中央相关部门对此隐患似乎并无感觉,采取放任自流态度。细读武老师的相关文章,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尽快产生解决病症的良药妙方。 “政策制定中的学科冲突”,是一个会在科技资源管理和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大问题。武老师早在1996年就引进国外的相关先进理念,结合国内科技发展情况,提出了科学的决策观。这也正是我们双方下一步拟合作开展的科技资源管理改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本文集收入的大部分文章,都涉及到某个具体问题。武老师作为情报研究人员,具有特殊的职业敏感性,他常常先是引介国外解决类似问题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然后结合国内具体情况,提出独到的看法和对策建议。 笔者十分欣赏这样的写作风格,还有一点体会是,未来并不遥远,“过去”倏忽走向的“未来”就是今天,而今天正在向未来迅速突进。武老师的书不仅能给未来学学者和科技人员带来学术滋养,也可成为政府决策部门管理者的参考资料。从这本书里能吸收的营养不仅是未来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对新时代的新问题方面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与君一席话后再读君一本书,相互了解更加全面了,为今后的友好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武夷山 《 一个情报学者的前瞻眼光 》,湖北科技出版社,20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75180.html
个人分类: 社交网络|6587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体制中角色错位的纠偏
热度 17 Liweigang 2014-3-28 05:09
六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科学技术支持强度逐年增加,整体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由于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较为落后,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阻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挫伤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从宏观上来说,科研管理体制涉及人力、资源和成果三大板块,即管理科学所说的人、财、事三要素,人力这个角色更是重要一环。在目前这个复杂系统内,人力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管理者,来自国家相关部委(含地方各级科技厅局),负责宏观规划和预算拨款等;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含中央和地方其它各类基金委)等部门,负责项目计划、资源分配和成果评定等;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各级科技处室(含校、院、系等),负责所属科研人员项目申报、成果评定和经费使用等几乎全过程管理。二是被管理者,即是广大科研人员, 具体负责科研项目执行的全周期的各环节。 从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该体制的问题不少。从管理理念和制度上,出现了管理泛行政化的角色严重错位现象。对这样违背科学理念和规律的“基于行政的官僚”管理模式和科研人员没有科研自主权的现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彻底改革和纠偏。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在国内外从事一线教学科研的经历,对国内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体制中角色错位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出有效的纠偏建议和意见,特别是提出“国家部委宏观指导-科学基金委技术服务-科研人员项目执行和自行管理”三位一体的国家科研管理体系和理念。期待在此框架下,为科研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促进科技发展和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加强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规划和决策。一些大型科技项目或人才计划涉及国家多个部委,特别是科技部和教育部等。这些部门本身的功能实现和部门间的协调与整合都十分重要。应该逐步理顺科研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两者要职责分明。各级政府的科技部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监督政策的执行结果,而不要成为管理科研人员的业务部门,更不要成为管理科研经费的会计出纳。 政府下属的各类科研基金委员会是具体执行政策的业务部门,通过设置各类基金项目,组织专业评审专家,实现对科研经费的分配以及科研成果的验收,但这些业务部门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者。广大科研人员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研发过程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在基金委组织的科研管理活动中,专家级的科技人员和基金委一起,同是决策者。就目前来说,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的“国家部委宏观指导-科学基金委技术服务-科研人员项目执行和管理”三位一体的国家科研体系。在这个框架下,各类参与者角色的定位就一目了然。 强化各类基金委业务部门的服务功能,协调组织科技人员实现科技管理。 在逐渐弱化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局委对科研项目的人力和经费使用的直接管理甚至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同时要强化国家和地方自然基金委员会的作用和业务范围。这里面有三个要点: 其一,国家政府的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相应厅局,不应再具体管理普通科研项目,不应再具体管理完成这些项目的科技人员和所在院校或科研单位。这些项目的经费都移交给基金委一类的业务部门,由他们来组织,由专家们参与实施的项目招标、经费分配和成果鉴定等项业务。例如,巴西联邦政府卫生和能源等部委每年都有大量科研重点项目,他们都把计划和预算转到联邦科技部下属的巴西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由该基金委组织协调全国科研人员来实施这些具体项目。正因如此,联邦政府的这些部委方能把有限的人力用到本行业的宏观指导和整体发展上。 其二,整合国家和地方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组合成统一的业务部门。巴西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的科研管理业务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等学科,并细分为105个专业。由唯一的基金委员会管理(实际上是服务)全国所有学科的科学研究,便于管理程序化、标准化和提高工作效率。以后利用国家机构改革机遇,对各类基金委员会进行整合时,巴西这方面的经验具有参考意义。 其三,也是重中之重,明确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等相应业务部门是面对科技人员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并形成“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的全周期服务”理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业务部门每年组织申报的科研立项,除自主申报的面上项目外,其它国家重点工程、新型专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等,还都需要国家的统一规划。但在新建构的科研管理体制下,不管哪个政府部门的普通科技项目,在规划好后,都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来具体组织和实施。 附图 巴西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CNPq)的基金在线申报系统 为全面提高服务质量,统一整合的基金委员会应建立有效的全国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如科技人才数据库和在线项目申报管理系统等等。同时,按人才层次建立“国家科技人员金字塔”,完善科学的人才发展和基金项目申报、审批管理体制,保证高水平的同行评议工作的质量,加强科研人员自行管理项目的强度以及有序执行科研人才级别的晋升与退出机制。这样的管理体系不但能确保由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批、执行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全周期各项活动顺利、透明、公正地进行;而且还能确保科研立项的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还能促进科研人员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向优秀科研人员学习,实现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及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持续加强。 高校科研管理要逐渐“去行政化”。 每年一度的基金项目申报时,让基层的科研人员最为头痛的事情莫过于项目的校内各级评议。不可否认,这些初议对提高项目申报技术水平和材料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但这个过程过于复杂,例如系审、院审和校审等,有的申报项目需要研究人员准备一式十多份的申报材料,以备各级行政部门审查。项目申报工作严重内耗研究人员的精力,甚至还需要打通内外围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技人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遏制了他们从事技术创新的动机。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党政部门过度干预科研和教学环节,形成泛滥的“行政化”也严重影响国家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所深恶痛绝。从一些高校对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所作的具体部署看出,高校行政机构对科研人员的申报资格和申报方式的影响无处不在。 高校科研管理的“去行政化”要从基金项目申报开始,借助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信息技术支持系统,简化申报程序,简化项目管理中间环节。让具有申报资格的研究人员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直接申报。 当然,在科研项目执行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其它环节,诸如实验室的空间、设备的安全等,还需要该项目所在高校来提供这些辅助性服务。尤其在科研管理信息支持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结合中国的特点,校内专家初审和科技与产业处等的形式检查(请注意,不是审查)程序还可以保留一段时间,以保证申报项目质量和减轻基金会组织专家审批压力。直至基于信息技术系统支持的“研究人员—基金委”直接互动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能够完全达到稳定、有序、有效运行,则即可实现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去行政化”。 推行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和自行管理,使科技人员成为科研活动和经费的管理者。 具有申报资格的研究人员直接登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完成填写个人履历表和申报各类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技术人员则利用建立的“国家科技人员金字塔”的各梯队研究员,组织项目评审,直接形成研究人员——基金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种互动模式下,逐渐实现国家自然基金委对基金项目的全周期服务,最终完全实现科研管理与高校的行政部门的剥离。 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要实现“研究人员—基金委”直接互动模式。为解决科研经费被用于科研的比例存在严重缩水,科研经费支出与成果产出存在严重失衡等问题,科研项目资金应直接打入项目负责人的特设帐户,专款专用,无须给所在单位缴纳“过路费”。而财务管理和审计,均应由基金委专业部门在线实现。 巴西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经验,凡是承担国家科研基金项目的负责人,都在巴西银行开设B类户头。尽管这也是个人帐户,但无须交纳税务和管理等费用,同时还有一些硬性规定,如不能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转入他人帐户,以及每天限量支出等。结题报账时,由负责人直接面对基金委,在该项目的经费管理和使用全过程中,科研人员和其所在的工作单位基本上不就其进展的科研项目有任何财务往来。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科研人员的自主管理,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科研过程,而且要管理好科研经费。 加速改革地方科研管理体制,实现国家主导、地方辅助的全国稳定的科技发展系统。 国家级科研管理方式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系统的,融合“国家部委宏观指导-科学基金委技术服务-科研人员项目执行和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方式。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生产建设兵团等都要按照这一管理机制来建构本地区的科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式。所有的科学管理行为和人才培养方案都要借助于已经建立起来的全国统一的人才数据库、履历表、科技文献评价标准和科研项目在线申报和管理系统来具体实施。这样,随着地方也建构起新的与国家的一致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就实现了国家主导、地方辅助的全国稳定的科技发展和支持系统。 伴随着21世纪的来临,我国处于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际,国家领导集体远见卓识,及早认识到了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并采取了一系列爱才、重才、用才、聚才的重要举措。然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增强国家整体科研创新能力,必须首先重视整体科技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必须加紧建设信息技术支持系统,必须彻底改革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只有在科学有效地完成如上基础工作的前提下,国家才能有序、高效、稳步地建设起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在科技发展与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本文倡导的“国家部委宏观指导-科学基金委技术服务-科研人员项目执行和管理”三位一体的国家科研体系下,科研人员是主体,是生力军。在整个科研的全周期过程,包括在人才库登记、基金项目自行申报、项目审批、管理和结题等环节,科研人员都既是科研活动的执行者,又是科研活动的管理者。 在新的“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运转之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收到的申报项目中质量可能会参差不齐,甚至不合格的申报数量大于合格的。但是,通过充分发挥“国家人才金字塔”的作用,可以不断提高项目评审效率,改善项目申报质量,经过一个过程或周期,科研立项的申报质量和新建立的科研体系之间会达到一个高质量的平衡状态。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也就因之逐渐地科学和完善起来,科研的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也会逐渐地各归各位,有效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和义务,进而形成强大的科研凝聚力、激发更高层次的科研创新动力、产出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如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李伟钢 刘桂秋) 。 感谢 《千人》 杂志余紫娟编辑对本文的约稿和编辑,原文发于该刊2014年3月号: http://www.j1000plan.org/CoverStoryContent.aspx?converstoryContentID=140 。
个人分类: 时事微博|5206 次阅读|35 个评论
科研管理绝对是一门艺术——只有管理大师方能催生科学巨匠(CZ)
热度 1 zcgweb 2013-12-9 05:45
科研管理绝对是一门艺术——只有管理大师方能催生科学巨匠(CZ) 副标题:这样的科研管理模式是否合理?——当神经胶质细胞准备越位成为神经元的时候,脑袋岂能不乱? 张成岗(军事医学科学院) 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类进行认知、思考和行为决策的关键组织器官,也代表了人类认知的最高级水平(心理活动在于心脑,不是人脑的事情)。从动物进化到人脑,神经细胞即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比例不断地在发生着变化,例如秀丽线虫体内含有302个神经元、65个胶质细胞,两者的比例差不多是5:1左右;而到了大小鼠和人类,脑内神经元的比例大约只占10%左右,胶质细胞大约是90%左右。虽然目前陆续在发现胶质细胞的新功能,然而,学习记忆的关键还在于神经元而不是胶质细胞,所以说,相对于神经细胞来说,胶质细胞所起的作用仍然也只是辅助而已。神经元相对于胶质细胞的比例月底,则有可能动物的神经功能越复杂,因为关键的神经细胞在起作用的同时,需要更多的胶质细胞去起到辅助作用,例如清除神经突触间隙的多余神经递质等物质,辅助调理和修正神经元的电信号特征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胶质细胞就可以取代神经元了,因为原则上,胶质细胞仍然只是学习记忆的辅助细胞,并非主导细胞。既然胶质细胞不能够替代神经元的功能,那么胶质细胞主要做好后勤保障就可以了,尤其是不可以去干扰神经元的工作啊,否则就乱了。 好了,接下来我们从仿生学角度来分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联合互动,如何管理好大脑的运行的。说白了,管理二字,一方面是管,另一方面是理。管理可以刚性,也可以柔性,一切的目的是希望人脑能够正常运转和高效工作。显然,人脑正常高效工作的前提是胶质细胞密切配合神经元的指令和需求开展工作,绝非神经元去配合胶质细胞的工作。这个主次关系需要清楚地界定出来。从科研管理角度来说,答案就很明确了:科技管理人员应该密切配合和围绕科学家们开展工作,而不是划分并制定N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和限制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模式。我个人推崇的研究模式是【学术独立,思想自由】,非常喜欢在心情好的时候做事情,这个时候效率最高,思维奔逸,妙招叠出,而一旦到了年底绩效考核等事情来临时,统计SCI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授权数量,学术兼职情况,给研究生上课数据等等,往往会有一段时间忙乱,因为得花费一些精力去汇总,此时往往疏于学术,而致力于填写一些非常琐碎的表格等,包括项目的年度进展报告,结题报告,各类统计数据,不一而足。这些数据呢,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其需要和重要性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能够让科管人员而不是科学家本身直接从各类公开资源直接去统计分析这个科学家的学术业绩,类似于诺贝尔奖提名之前的系统摸底过程,一切工作以不去干扰科学家的高端思维工作为重的话,那么,我们这个社会的总体科研效率就会很高了。 当然,科管人员也是十分辛苦的,尤其是制定出各类【绩效考核】标准的过程中,更为辛苦,因为毕竟众口难调,很难估计被评价科学家的客观贡献。虽然说上帝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但是当把上百人拉通了拿一个尺子进行评价时,这个矮树枝就不好找了。不过,问题是,科学家要有一个好心态,因为对于从事医学工作以攻克疾病为目的的科学家来说,真正的评价应该是来自于患者疾病治疗康复之后的快乐,而不是在于绩效考核的打分和排名。对了,为什么一定要排名呢?我推崇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排名、没有竞争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情和意愿快乐地做事情,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不需要相互比较,也不需要通过科管人员等复杂和庞杂的体系来评价,那样的话,这个社会运行起来就将十分轻松和快乐,完全可以避免千军万马拥挤通过独木桥的情况。 当然了,科管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例如通过云计算时代的技术,实现比远程办公更高效的管理模式,发展出更好的管理技术,甚至能够预测出五年或者十年之后的高端管理技术,那么,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科管人员也将能够从中体会到创新的快乐,包括将人力资源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心理学的观点引入科研管理过程,让科管人员和科学家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心理体验而不是单纯地下命令发通知要指标等冷冰冰的管理模式,科学家本身也能够从这个过程中受益,因为大家都是在为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的学术水平做贡献 ,而不是为了去迎合评价模式和竞争有限的资源去打拼。 综上所述,科研工作本身是一门艺术,需要科学家和科管人员双方都能够很好地界定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出现越位甚至替代的情况;同时,在科研管理全程应该尽可能体现柔性管理等充满人性化特点,体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据为本的管理思想,尤其是科管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加推崇避免强调资源有限、过度竞争的思想意识,避免认为拿到大项目就是成功、获得大奖励就是成果、发表CNS论文就是胜利等比较肤浅和庸俗化倾向的简单低级管理目标,因为对于医学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来说,只要中国的慢病发病率降不下来、老百姓还在疾病的痛苦边缘苦苦挣扎的话,那么,颁发再多的医疗领域的奖励也是枉然,只会引来患者的感叹和无奈而已,知道自己的疾病和治疗过程成了部分人上升晋职晋级的阶梯,而自己也还只能继续呆在病床上无奈地挣扎。医学领域最为典型,其他领域大同小异。一句话,高端的科研管理绝对是一门艺术,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研究院所甚至国家层次科技相关部门来说,更是如此。如何能够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潜能,如果能够显著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如何能够让每位科学家在轻松愉快过程中发挥最大创造力,而不是去促使我们的整个社会成为一个过度竞争的社会,不去人为地故意引导去导致大家去过度竞争,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当我们国家的高端科管人员具备了这种管理思想意识、形成了这种管理能力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之后,我们国家的科研就会迎来一个真正的自由时代和科研成果的井喷时期!到那时,就可以出现人人享有做事情的快乐、相互欣赏对方、没有过度竞争、相互协作而不是拆台、一切为了患者的健康等香格里拉般的科研天堂!显然,管理大师必将催生科学大师的涌现;人脑内胶质细胞就是管理大师,神经细胞就是科学大师,两者不能相互替代,不能相互越位发展。一个科学大师迭出的时代必将诞生于管理大师云集的时代。没有高端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哪有充满辉煌成就的科学巨著?管理大师,就好比这个社会可以给大家免费提供的Wifi,让每个小小螺丝钉也都能上网,而这些良好的管理环境必将催生出我国一大批高端前沿科学大师乃至科学巨匠的蜂拥出现!我对此充满了期待和渴望,对,一定会迎来这一天的!那就意味着新的《科学的春天》的再次光临!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185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学术体制何时能回到正轨?
histly 2013-12-1 14:43
中国学术体制何时能回到正轨 ? 方朝晖 未分类 浏览次数 (791) 2013-11-30 年底了,各单位都在总结 。 在高校中,这一年中最值得总结的工作就是本单位今年申请了多少项目 、 拿到了多少基金、赢得了多少奖励、发表了多少论著。 抗战期间,有人高呼:“华北之大,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今天,我们惊呼: “中国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今天的中国高校,与我们这个时代一样让人不得安宁 、 惶惶终日,人们天天在项目、资金、奖励、头衔 、 荣誉等等的追求中奋斗、挣扎。多少人费尽心机拉关系、搞项目 、 出成果,多少人绞尽脑汁发文章、争荣誉、求奖励。年复一年,我们就是在这种完全无视科研规律的思路下管理科研,把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搞得鸡飞狗跳,人人自危 。 年复一年,我们就是在这种忙于完成项目、急于创造成果的气氛中引导科研,让整个学界一天天走向浮夸、短视、功利 。 我总结 今日高校及教育部门对于教学科研队伍管理的主要特征 如下: 一是 相信利益激励 ,不断地用基金 、 项目 、 奖励等为诱饵,吸引大家注意力; 二是 相信竞争机制 ,不断地用排名、评比 、 荣誉等为手段,刺激人们积极性。 在这种思维背后,还存在一种动机,就是要操纵、控制人们的研究过程,使之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前进 ; 在这种动机背后, 还存在一种心态,就是怀疑下属不听话、担心人们不自觉,故要用指标来监督、用数据来管理 。 且不说这套用硬性成果、量化指标来衡量个人成就的管理思路, 与管理者怕事偷懒、追求简单的心理需要有关 ;最可怕的是,这套相信利益激励和竞争的管理思维,最大的失败就是让人们无法沉下心来搞研究 、 放慢脚步去思考,最后自然也不可能创造出真正伟大的成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培养不出大师级学者和真正的科学家来 。 老子曰: 不尚贤,使民不争 。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要以为古人愚昧,这段话反映了古人管理的大智慧! 我一点都不怀疑我们的领导期望中国多出诺奖获得者 、 多产杰出科学家的诚意,我一点也不怀疑我们的管理者希望中国学术走向世界、中国大学走上一流的真心。但是,国家对科研部门的管理 、 教育部对高校的领导,投入了多少资金、耗费了多少物力,为什么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为什么不能引领人们安安静静地思考,从从容容地探索,而是相反,搞得大家情绪日益浮躁、动机日益功利 、 精神日益贫乏、思想日益衰竭?他们的思想误区究竟在哪里? 我想可能部分根源于一种错误的管理思维,那就是认为利益刺激和相互竞争是催生成果、增加绩效的最有效措施 。( 实则不然,量化管理的模式智慧就在于让知识分子折腾,以折腾,你就没有时间去反思,没有思想去关心政治,没有时间去做官方不想让你做的事。 )然而,它可能忘了,对利益激励和竞争机制的信赖,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低级的管理思路,现实中往往彻底失败:首先,它给好名爱利的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导致贪图虚名 、 不务正业、工于心计、好玩手段的人大行其道,而真正的人才却被排挤;其次,它造成了极端功利的风气,让多数人都在不自觉中被卷进,根本没办法有一种从容 、 安静的心态,自然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所以这套管理思维违背了科研规律;其三,它对于真正的天才和人才可能没用,因为天才通常是出自人性内在的巨大激情去从事研究,绝不会完全为了利益和荣誉去研究 。 而人品正直的人才,则由于不好媚上,不愿屈己,而无法适应那些项目、指标要求,导致被排斥和边缘化。 这种管理思维的另一致命问题是就对人的不信任 。 这从根本上说来自于法家的性恶论思维,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偷奸耍滑的倾向,所以都要管。这样一来,管理者就要想办法去对付自己的下属,制定尽可能严密的防范措施,设计尽可能严厉的惩罚手段,于是各种数据 、 指标、规定纷纷设置,各种统计 、 评比、选拔纷纷出笼。它可能忘记了一点,严密有效的管理措施可能防范一个不听话的常人,但也同时毁掉了少数卓越的天才。没有一个天才能容忍被怀疑 、 被防范、被监视,在严密的监控、严格的审查和严厉的要求之下,可能一个天才也不能脱颖而出。一旦天才全部被毁,即使培养出再多听话的普通人才,也不过是一些本份的匠人而已 。 这样下去,会让一个民族的科研水平永远落后于人,难以进入世界一流。 ( 法家的性恶论思维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领导认为下属性恶,为什么下属不能认为领导性亦恶呢?! ) 这种管理思维的另一深层原因,在我看来就是对于学术自身的价值不够了解 。 多年来,在某种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下,很多领导在内心深处认为,学术的价值不过就是服务于社会,为生产力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于中华民族复兴服务 。 这些固然是无比正确、无可置疑。然而,他们可能忘了,这些仅仅是学术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而后者才是学术的真正基础。相比之下,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前者是流,后者是源 。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植根于人性,源于研究者无穷的求知欲 ,来自天才们无尽的创造力,出于思想家不息的正能量。这些东西,都不能用各自功利目标和国家 、 民族及社会需要来制造。比如,亚里士多德不可能为了给希腊人民争光而取得巨大成就,牛顿不可能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有了重大发现,爱因斯坦不可能为了报效德国而发明了相对论…… 正因为管理者自己对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认识肤浅,有时会颠倒学术研究中的本末 、 源流关系,所以也不可能懂得科学研究的真正规律。他们一方面误 认为人们的科学探索热情可以用爱国主义来制造,用功利主义来主宰 ;另一方面由于不会欣赏科学 、 艺术和学术内在的美,不知道科学不朽的价值、艺术永恒的魅力 、 学术辉煌的境界来自何方,所以宁愿看到一些有形可见的成果,大而无当的实绩,和轰轰烈烈的效应。 一种外行又要管理内行、不懂又要垄断权力的心理 ,导致在他们内心深处时刻有一种焦虑和不安:他们不仅时常担心下属是不是又在偷懒、糊弄,而且对于自己的管理能否达到成效缺乏自信,于是急切地希望看到具体的成果和实绩……功利的成果越多,他们心里就越踏实 。一言以蔽之,是因为管理者自己心态浮躁、空虚、功利,所以才导致整个学术界的浮躁、功利!! 很多管理者和领导正因为一种错误的 、 不信任的思维方式在先,因为不懂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在先,有时无法从内心深处尊重那些真正追求真理、献身学术的人 。 相反,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放心和不耐烦,使得他们随时可能对一些真正有风骨的科学家和思想家进行怒骂、指责 、 批评或责难,从而把他们的心凉透,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做斯文扫地。这种荒唐可笑的科研管理方式,今天主导着学术界,流行于高教界,导致多少科研经费被浪费,多少垃圾成果被生产,多少宝贵青春被耗尽,多少优秀人才被埋葬…… 多少年来,我们的大学天天高喊着要走向世界,可是在管理教学研究队伍时,却又往往不懂得尊重科学规律 。 如此下去,如何能出得了世界一流大师?天天都喊着要创新,可是当人们的情绪被各种指标所主导、动机被各种利益所蒙蔽,他们何来细水长流的积累 、 厚重扎实的功夫?当人们的心灵已无法平静似水,精神已不能自我主宰,他们如何能创造不朽的成果,实现伟大的创新?多少年来,我们的大学总是在喋喋不休地细数自己曾经出过的名人 、 经历的辉煌 、 享过的荣光。这种靠过去的历史来自慰的思维,除了反映领导的不自信,和对于学术神圣性的无知,究竟还说明了什么? 在今天的中国大学里,已难找到一片宁静的天空,和一处悠闲的人们 。 我们的生存环境,宛如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所有的人都席卷了进去。无数刚刚进入学术的年青学子们,就不得不学会在这个巨大而无比功利 、 可怕而势不可挡的漩涡中适应。他们逐渐认识到,要想在单位熬出头,得到想要的利益,就必须随波逐流,与时俱进 。 这就是我们今天可怕的生存环境,它决不是培养大师的环境,也决不利于生产惊世骇俗的伟大作品。 当前中国学术体制究竟将去向何方?该如何来改革它?我认为,中国学术体制之回归正轨,必须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敬畏之心 。 领导者、管理者必须学会欣赏学术自身的价值,包括科学自身的永恒魅力、艺术自身的辉煌境界以及学者自身的神圣尊严。做领导的不懂得欣赏这些,会导致研究功利化,价值空心化;导致学者缺乏神圣感,学术缺乏神圣性;如此一来,自然能做出辱骂学者人格 、 伤害科学家自尊的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一切从实用、功利的需要出发,用外部需要统率一切,主导一切。只要学术的自治确立不起来,就难于培养思想大师和科学巨匠 。 二是尊重科研规律。如果领导懂得欣赏学术自身的内在价值,自然会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品不可能用功利的方式来创造,伟大的学术成就需要在安静 、 从容、悠闲 、 自由的环境中完成,真正的科学创新不可能用搞工程的思路来追求。因此,领导者、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只能是创造条件、培育气氛和耐心等待 。 如果好大喜功,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另外,那种指望用利益激励和竞争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思路,不仅违背了科研规律,而且容易导致名利盛行 、 甚至小人盛行,破坏学术研究应有的气氛,把大批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事业的人才排斥于主流之外,妨碍真正的学术创新 。 三是要实现从以 管理常人为主的管理模式 ,到以发现天才为主的管理模式的转变 。 多年来,我们的管理者常常把主要目光盯在小人身上,特别是那些可能不听话、不自觉的奸滑之徒身上,所以想尽办法对他们进行监督 、 管理或引导。把目光盯在小人身上,容易使领导者产生某种变态心理,那就是一方面对谁都不信任,总是以狐疑目光看人;另一方面是对下属产生嫉妒心,不希望下属超越自己,担心自我优越感被打破 。 然而,这些还不是这套管理思路最大的坏处,它最大的败笔就是可能把真正的人才、特别是天才毁掉 。 由于对人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让真正的人才和天才人格有时受到侮辱;由于对整齐划一的指标的追求,让真正的人才和天才没有驰骋想像的余地和展示锋芒的空间 。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术的进步,伟大的发现,完全取决于真正的人才和天才能否脱颖而出,让他们尽情 、 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地施展自身的才能。对于普通人的监管诚然必要,但当它以埋葬天才为代价时,就得不偿失了。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认识:对真正的人才和天才没有发现和驾驭能力,是领导和管理最大的失败 。 2013年1月5日星期六 (原文发表于《东方早报》观察评论版2013年1月25日 。 发表时有删节和文字处理) 推荐 11
个人分类: Readings|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温“基础科学研究者的三个要求”
热度 10 wangdh 2013-7-25 23:46
重温“基础科学研究者的三个要求” (王德华)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其各自的地位应该是能够理清楚的,这本不应该有争论的,更不应该相互贬低,也不存在谁高尚、谁低贱的问题。不该发生的事情,天天发生着,这就是大千世界。 5 年前,曾认真读过马大猷老先生关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者的文章,内心触动很大,改变了一些“固有”的认识,也写过一点读后感。马老先生曾根据基础研究的特点,提出了基础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 一、具有好奇心、创造性和想象力,即有创新能力。勤勤恳恳只能严格照章办事的人就不适于基础研究工作。相反,思想活跃,往往异想天开并常出怪主意的人可能更为适合。 二、对科学和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科学研究或基础研究,是创造新科学知识的工作,这和科学本身不同,研究者必须对科学研究有兴趣,把科学研究取得成果作为最大的兴趣和报酬,而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人不适于此工作。 三、科学知识和研究经验丰富。这要求具有博士等学位。” 推荐马大猷老先生8年前的文章和我5年前的读后感: 链接: 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科学研究者 还有一则讨论 : 一则精彩的博文评论 马老先生在文章中,特别强调了两点: 1 、基础研究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主要靠人想,而拼体力解决不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 2 、基础研究需要全神贯注,需要系统、深入、认真的工作。 并认为: 基础研究工作创造新的科学技术。 今天重读这篇 8 年前的文章,感触更深。当今科学研究领域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领导和管理者的素质问题,好的领导、有远见的领导、有思想的领导与毫无管理思想、喜欢假大空、好大喜功的领导,产生的效果和造成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现特别摘录马大猷老先生关于领导者(管理者)的提醒: “ 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在人,多少钱也买不来 。 有些领导同志以为,任何单位或个人,只要给钱就可以负责任何研究工作,这是错误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要求保证学术自由,研究人员在其具体工作范围内完全自由,不受任何干扰。领导要为研究人员准备轻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支持其工作。研究人员有责任在完成研究工作后,写出研究论文或报告,并且在年末写出年度总结 ( 简单说明研究工作的成功和失败 ) 。此外,不向研究人员作任何要求。领导主要为研究人员个人及研究单位作出评价,并负责研究人员的聘请、升迁、奖励、退休等工作。根据同行评议作出决定。同行评议聘请三五位资历较高的大同行科学家进行,不开会,进行书面评议,完全以业绩为准,绝对保密。对研究人员作出评价和比较可能形成压力,但是压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奖励和评比是主要的领导方法 。” 理科和工科还有些区别。由于生命科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生命科学和医学与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每个国家对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投资都很大。但是正是由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生命科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距离实际应用还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生命,不是一座桥、一栋楼。 关于工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脱节)的思考,推荐邹谋炎先生的一篇文章: 链接: 我们的研究和“生产力”有关系吗?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8748 次阅读|25 个评论
李学宽摄影-博文佳作欣赏札记(11)——科研管理 寒冬里的鲜花
pww1380 2013-7-6 20:06
李学宽摄影-博文佳作欣赏札记(11) ——科研管理 寒冬里的鲜花 盆景 久远的故事 深秋的爱及其他 杨文祥 1 .(101) 国家的科研管理的确应该从体制和相关制度上进行全面地反思和彻底的改革了。 ——李学宽《 那一年,经历的“非典” 》阅读札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74399 2 .(100) “ 公园里既看到了冰挂也看到盛开的鲜花 ”,面对这一奇景,由于搞不清楚究竟是 “深秋还是寒冬”, 学宽兄于是 “糊涂了”。 在这个运动不止,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由于自然-社会现象瞬息万变,波诡云谲,人们的糊涂在所难免。面对糊涂,我不会悲观。因为糊涂绝非麻木,糊涂是人类认知与理性的起点,即使在素有酱缸文化之称的中国这个一塌糊涂的酱缸里,也是如此。 就是说, 柏杨眼中的酱缸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糊涂文化 。 由于客观世界运动与变化的无限性,人们的糊涂与认知总是伴随这些运动与变化而动态地处于各自不同的层次。即隐匿在糊涂的背后的,往往是睿智——大智若愚。 这样,若从另一个侧面看,也许会看到, 我们中国文化的这口酱缸,里面并不缺少具有东方特色,基于农业文明的人类智慧 。在这个意义上,又不能不说,酱缸文化又是一种别有特色的智慧文化。 显然,在彻底搞清楚中国文化究竟是一种酱缸文化,糊涂文化,还是智慧文化之前, 我们所置身其中的,依然是一口硕大无比,优劣杂陈,良莠难辨,被 现实功利的杠杆 搅拌得一塌糊涂,被数千年的风吹日晒酝酿得气重味浓的酱缸 。 ——李学宽《 深秋?寒冬?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29712 3 .(99)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从不糊涂,也许这人是真的糊涂。 一个人自称自己糊涂,也许就是探索的开始。 ________ Itis true. 学宽兄所言极是,一语中的。 ——李学宽《 深秋?寒冬? 》正文与评论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29712 4 .(98) 在我的眼睛里, 盆景所体现的是人对自然之美的理解、记忆与眷恋 。 ——李学宽《盆景小世界》阅读札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66908 5 .(97) 好雪,好景致。飞琼落玉,银装素裹。 这个白雪世界不仅为人们展示了一种安静与萧瑟的美,也为我们送来了浓浓的冬意。 ——李学宽《一声闹钟天下白,千树万树梨花开》阅读札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35719 6 .(96) 呈现在学宽兄镜头前面的,是中华先人在这里留下的历史足迹,虽历经千年风雨的磨砺,依然闪烁着中华古典文明的魅人风采。 这些历史的遗迹,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久远的故事。而这些沉积在陈年往事中的文化情愫,不知道是否还能够唤醒国人的民族信念。 ——李学宽《 有文化的红石峡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27832 7 .(95) 山上的梯田, 田间的山路。 拾级而上, 眼前是 巴比伦空中花园般的旖旎风光。 山路的尽头, 可是那 农人梦牵魂萦的人间天堂? ——李学宽《 小路,需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28490 8 .(94) 深秋的爱 色彩斑斓的秋景 ——李学宽博文-摄影佳作《深秋的爱》欣赏 浓重的色彩, 泼洒一片浓郁的美景, 浓浓的秋色, 正如那浓烈沉郁的深情。 浓浓的秋色, 有如深秋的爱情, 爱在深秋, 化作一道色彩斑斓的秋景。 ——李学宽《 深秋的爱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29313 9 .(93) 这组佳作呈现的是一个浓妆淡抹,清纯洁净的世界。 ——李学宽《雪景,试镜头,煤化所》阅读札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59631 10 .(92) 和谐的山寨,宁静的家园。 ——李学宽《 和谐的山寨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do=blogid=630380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24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