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美国经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美国经济的对话
fouyang 2011-3-24 09:45
【这是2006年在网上与网友果关于美国经济的讨论。果是我很尊敬的网友。她的经济见解尤其独到和专业。她的论述部分更有看头,而其余的只是背景而已。 这篇文章是金融危机以前写的。对照这5年来的发展重读一下当时的想法,也挺有意思的。】 【我的贴子】 关于美国贸易赤字:都说美国人不知积蓄,寅食卯粮。但我看来是理智的选择。在目前投资回报偏低的情况下,花钱在消费上实际对经济更有好处。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产出比消费低。但是美国的产能是绝对不低的。如果美国开动所有产能,绝对能满足本国消费(总体上说)。但这样世界经济就有产大于求的不平衡了。所以,美国的不平衡是和全球经济连在一起的。更具体地说,美国的过度需求和中国的需求不足是互补的。 另一个佐证:象你所说,过去几年来美元贬值了很多。但是,美国的贸易赤字不但没有降低,而且屡创新高。这说明,贸易赤字可能不是供应(美元发行量和美国购买力)的原因,而是需求(外国基于美元的投资量)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国拿了美元不去买美国产品而是买美国债劵,贸易赤字就产生了。而这里的“储蓄率”(即外国购买美国产品和债劵)的比例和美元汇率是没有关系的,(当然和对未来汇率的期待有关),而是各国自己的经济政策所致。当然,美国欠的债总有一天要还的。当美国信用差到大家都来讨债时,就会有大问题。但目前离怀疑美国还债能力的那一天还差得很远。美国的债务运作还是一个有序的操作。我看不出近期内有崩溃的可能。 关于美元发行:虽然美元与黄金脱钩,但不等于发行美元没有制约。目前美国通胀控制的很好,说明美元的供求关系是平衡的。说美元的增加量都在海外,是典型的煽情。海外对美元的需求不是美国政府能控制的。不管美元发行多少,海外美元的增加和减少是固定的(假定汇率不变的话)。说美国政府利用发行美元在世界上圈钱,是蒙人的话。 关于战争:美国是有穷兵黩武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是见仁见智。但是美国毕竟是一个民主国家,有着相对完善的制约机制。我认为,美国战争造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是可能的(而且正在发生)。但是因为战争造成经济问题是不大可能的。 关于美国财政赤字:很多人把美国近年来的财政赤字(特别是布什上台以来)归于美国行政的倒行逆施(减税和战争)。但是如果看具体数字的话,大部分的赤字是来自经济状况(及其对未来的估计)。将来的退休和医疗花费也是一个大问题,但不见得就没有解决的办法。我认为,财政赤字肯定对经济是一个负面因素。但是并不一定是美国的绝症。从里根八十年代大幅度增加财政赤字以来,认为赤字将导致灾难的说法一直不断。但是至少到现在,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出轨的迹象。 这年头,投资的确回报很低,风险却大。这个我也很头痛。各位有何高见,我洗耳恭听。 好了,砖头抛了,砸玉吧! 【果的贴子】 虽然不是玉,但忍不住讲两句 对原文我直接跳过不看。 对封闭经济比较熟,但对国际经济不很熟(但有未到完全不熟),一般我都很害怕发表这方面的意见因为实在太复杂(指的是有不同因素,而偏重这种而不是那种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我未到火候可以三言两语讲清问题和大家的意见的不同点。 以下的解释是基于人是理性(最大快乐,不是最大期望回报)的假设,i.e.标准的经济学假设。 引用: 在目前投资回报偏低的情况下,花钱在消费上实际对经济更有好处。 我们分配钱是不止看投资汇报(另外,目标不是为了“对经济有好处”,而是经济的好坏是这些个人决定的总体效果):看这个回报的persistent的程度,看我们对明天的消费所带来的快乐在今天看来的折扣,还有你的快乐曲线的“弯曲”程度。如果你把这个投资回报低看成是given的,那么个人来说,消费是理智的,但是人人这样对经济有没有好处就很难说。如果想到,这个低投资回报可能还是反映了人口的变化情况,那么就更加毛骨悚然了:随着退休人士的比例增大,劳动力在生产因素上的比例减少,而生产会是更加资本集中的,而一般而言(尤其美国这么成熟的经济,economics of scale的机会都估计已被利用了),资本在生产的比例越大,资本的marginal productivity越小,而资本的回报率是在基于在它身上的。但能不能因为这样低的回报而不投资?不能,因为这是退休人士比例增大而导致的,低回报也要储蓄以防退休。 引用: 而这里的“储蓄率”(即外国购买美国产品和债劵)的比例和美元汇率是没有关系的,(当然和对未来汇率的期待有关),而是各国自己的经济政策所致。当然,美国欠的债总有一天要还的。当美国信用差到大家都来讨债时,就会有大问题。但目前离怀疑美国还债能力的那一天还差得很远。美国的债务运作还是一个有序的操作。我看不出近期内有崩溃的可能。 道理一半一半。美国现在这样的确有其他国家(主要是中国)的因素。中国以出口来boost growth,然后把得来的钱都买美国国债上。但借的钱是要还的,除非美元大幅度贬值(我不知这个会对美国有什么影响,可能很坏,主要是通涨,如阿根廷,或英国80年代那次,或是有办法消除。但其穷的债主肯定遭殃),否则,对于美国人来说不是好事。不用美元崩溃。现在中国是买债券,但已经看出中国是不满足于这样,已经是开始买公司了。债,就是对将来消费的claim(除非已经打算违约),在产出一定情况下,如果产出所投入的资本是以债为主,那么美国每年会有一段可观的时间是为中国日本打工了。 另外,美元不是普通商品,不是供求关系那么简单的。我更倾向于它是一种媒介:使现在和将来消费分配变得可能的技术,使不同人的消费和他们现阶段收入不完全相符的技术。与其看“印”的“供”和“买”的“求”,不如从另一个角度看:“lend”的“供”和“borrow”的“求”。 关于美国政府能不能“控制”其他政府对美金的“需求”,不清楚,但可以控制“来源”:提高利率(当然这会提高其他人,本国和外国对国债的需求),大家更加愿意储蓄,减少消费--只是这的确复杂:大家减少消费的总额,但可能被迫更加买中国的便宜的产品,这有效与否,又要一番对各种产品的elasticity的估计了。 我对以上的也是非常粗浅的看法,因为离专业有点远(其实是懒的借口。。。)。比较权威的国际经济(尤其是资本方面)学家是Paul Krugman和Nouriel Roubini,两者都对东南亚和阿根廷的危机研究很深,PK预告了两场危机(而且不是那种年年讲直到一年终于发生那种,都是预告不久后发生--当然,有人说是self-fulfilled prophercy),而PK对美国的预告大约有两年(大约是第三次tax cut带来的非常大的赤字,他开始担心赤字问题,而一年后这个担心现实后再经常说美金的前景)。当然你可能因为他的政治立场有所保留。NR是很少发表非经济意见的,而他也是非常悲观。 Nouriel Roubini 美国的赤字战争开支是一部分。看具体数字的话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如第三章中,可以告诉我们军事,医药和利息是占大部分的开支增长:1994-2004年的平均medicare的年增长率是6。4,2004-2005年的年增长率是12。0,而军事同期分别为4。9及8。7,利息为-2。3及14。8。 而这些占GDP(不是政府开支)在2005及2006年的比例是:medicare: 2.7;军事:4.0; 利息:1。8。可以看出,军事增长的速度(加速度)是没有其他那么快(虽然比起其他也算很快的惊人了),但由于本来的比例就大,所以由它增长带来的增长也是可观。而利息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加速度”非常可观(由年增长率为-2。3到14。8)--而利息偏偏就是由赤字引起的。至于social security,倒是增长及加速度都不那么突出:10年平均是5。6,2004-05是6。7。至于我强调“加速度”是因为平稳的增长是可以预计的,一般是由人口结构而带动的,倒是“加速度”是一种风险--当然,人为的风险也是风险。当然,1994-2004年是两个政府的平均,也有那个4。9是克林顿六年9,然后布殊前四年几乎是零,得出,只不过这和那一年之内变成8。7不大相称。 倒找不到收入的增长。 另外,social security是有一个trust fund的,80年代Greenspan提出的,一直到现在还是收入比支出多出一部分,而那部分是用来应付baby boomer退休时这个program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的。可惜在2001年,被当作是surplus用来减税了(具体程序更加复杂,但大致如此),以后social security的赤字被放入政府赤字也是活该。 medicare花费是大问题(mediaid的花费是负增长),现在几乎没有人能有好办法。 里根时的情况与现在不一定相同,起码人口结构比较优胜点。如果不放开移民,延长退休时间也不错。其实现在大家这么长命,做到75岁退休一点不过分。 【我的贴子】 哇,你这个“讲两句”够分量! 在回应之前,请允许我加几句(本来应该加在原贴上的)说明:我不认为经济学上的事可以全面地分析(至少我绝对没有这个本事)。我的观点,和其他人一样,只是一个片面。而且本文中的观点,出于讨论的目的,基本上是“唱反调”性质的。这不等于我认为被评论的文章没有可取的地方。 1。我并不是说个人在消费和投资之间的选择有着复杂的经济学考虑,而是说影响这种选择的政策。比如目前美国的低利率就是鼓励消费,压制投资的做法。从联储会决定利率的动机来说,我以上的“全球平衡”的考虑也许适用。但是这种决定也是受经济和市场规律的限制的。联储会没有实力与市场共识抗衡。所以投资回报低也是低利率的重要原因。你说的“低回报也要储蓄以防退休”从个人层次上讲是对的。从国家讲,也是对的。但是国家也有原因可能不储蓄,比如对未来经济成长估计乐观,或者缺乏政治上的纪律性。 2。“但借的钱是要还的”是对的。但它对个人和对国家有不同的含义。对个人来说,收入是固定的。要还钱,就要压缩其他开支,也就是要suffer。对于国家来说,其产出不是固定的,而是受需求制约的。特别是美国大量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成本中主要是研发,行销等花费,制造费用比例很低。所以增加生产的边际成本很低。等到大家来讨债的时候,或者是大家拿钱买美国货,或者是美元贬值而使美国人买不起外国货,总之对美国货的需求会增加。这样美国通过增加产能就可以应付,不用削减自己的消费(近似地说)。 3。对于外国买美国公司的问题,我不是很清楚,里面涉及到很多因素吧。但是八十年代末也有日本大举收购美国公司和房地产(包括好莱坞的制片厂和纽约的著名大楼)。现在看来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4。美国可以通过利率来控制美元的供求。但这对国内国外的影响是一样的。我的原意是说美国政府没有办法把增发货币的后果都弄到国外去,只坑外国人而不影响国内经济。 要走了,以后再加吧。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2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零售商是否该缴纳销售税?
热度 1 ywan 2011-3-17 01:09
近两年来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很多州政府面临财政压力。所以不少州政府开始想方设法征税创收。不少重新打起网络零售商的主意。美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公司就遇到销售税这一棘手的问题。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零售税一般是由传统零售商代州政府征收(有时市政府也征收)。在消费者收到的商品发票上的具体征收数额是跟商品本身价格分开列出的。美国的网络零售商则由于销售模式的不同,一开始就没有征收销售税。同时网络零售商也希望尽可能对消费者不征收销售税,这是因为网络购物有运输费用,所以如果再征收销售税的话,会让价格跟传统零售商相比失去竞争力。美国政府在 90 年代初为了鼓励网络经济的发展,也默许了这一做法。后来,由于传统零售商的抗议和州政府的利益驱动,各州开始对网络公司和传统零售公司在征收销售税的方法上同等对待,就是美国各州只对在本州内有实体存在的网络公司征收销售税。比如亚马逊的总部在华盛顿州,所以华盛顿州的居民要从亚马逊买东西的时候,就要交销售税。而华盛顿州每年要将这笔钱作为销售税收入从亚马逊征收过来。亚马逊还在堪萨斯州有一个仓储中心,所以堪萨斯州的居民从亚马逊购物也要缴纳销售税。而如果得克萨斯州的居民从亚马逊买东西的话,就不需要缴税,因为亚马逊在德州没有公司实体业务存在。 尽管这样,网络零售商的竞争力仍然比较强,因为它可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销售商品,而传统零售模式只能对所在地消费者销售商品。于是对一些巨型网络零售商,其潜在的销售税对人烟稠密的某些州来说就成为一笔可观的财政收入。 于是德州州政府年初就给亚马逊寄了一封信,要求亚马逊缴纳 2.69 亿美元的 2010 年德州销售税 – 理由是亚马逊的一个促销商在德州的达拉斯市郊有一个仓储中心,而这个仓储中心也为亚马逊提供配送服务。亚马逊当然不会轻易就范。一方面亚马逊要求德州政府出示就其就所要求缴纳的销售税的税额的审计记录,换句话说,你凭什么收我 2.69 亿美元的销售税,而不是 3 亿或 1 亿?显然 2.69 亿这个数额是估计数值,所以州政府迟迟不肯正面回应。另一方面,亚马逊威胁说,如果德州政府通过立法要求亚马逊向德州消费者征收销售税,亚马逊将断绝一切与德州的促销商业务。显然这一举措会使州政府减少税收。 如果说得克萨斯州政府的一纸公函只是威胁的话, 伊利诺州政府则已经付诸行动了。伊州州长在 2011 年 3 月 4 号签署法律规定,如果网络零售公司在伊利诺斯州有促销商,那么该零售公司必须向该州消费者征收销售税。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几个大型网络零售商随即作出反应。亚马逊决定自 4 月 15 号起,切断一切与伊州促销商的业务关系。另一个主要的网络零售商, Overstock.com ,也声明从 5 月 1 号开始切断一切与伊州贸易伙伴的关系。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3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南云楼 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windlight 2011-3-7 08:44
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南云楼 互联网构筑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却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它既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又是现实世界的扩充。人类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天,与互联网相关的经济占据美国经济总量的60%强,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接近一千亿元人民币,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更是庞大。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内核,没人能够剥离。无论是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诞生、新大陆的发现、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以及有线、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动力是信息技术的进步。每一次信息技术的改进,都改变着人类的思考与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方式,没有人能够逆转。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人类对便利产品的需求。自由经济效率的密码是通过“看不见的手”以价格信号调整着全球资源,获得相对恰当的配置方式。互联网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最便捷的产品供需信息,让全球资源的使用效率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商业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全球经济通过全球贸易相连。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一定有一个“国际货币”维持着全球贸易的开展,这个货币不是美元、就是日元、欧元,或者是人民币,等等。经济实力最雄厚、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大(也即是经济增长能力强大)的国家货币自然获得最大信任,成为最普遍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单位。美元是全球贸易的必然选择。在全球贸易功能上,美元实际上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一个符号。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经济的增长,就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美国经济的停滞,就是全球经济衰退的先兆。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新能源、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根本因素。人类的认知与学习能力决定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将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突进,形成“知识爆炸”的增长态势。只要人类智慧没有枯竭,新能源、新技术就会不断涌现,经济就永不会停滞。 发端于美国的互联网,不仅直接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还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正处在蓬勃发展初期,未来无可限量。互联网正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增长。 对全球政治的影响 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人类社会的一般选择进程。在这个进程当中,信息技术成为关键因素。群体的庞大与地域的辽阔,往往阻碍着社会成员的信息获取与诉求表达,也为非正当暴力控制与信息欺骗提供了空间。信息技术的进步能使社会成员之间沟通便利,为克服暴力威胁造成的心理恐惧与突破信息欺骗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的政治文明经历了直接民主(古希腊)、贵族共和(古罗马)、君主制(专制)和代议制民主(民主宪政)。亚里士多德认为,直接民主的政治方式只适合于二十万人口左右的小国(我把它称为“亚里士多德魔咒”)。无论贵族共和、君主制还是代议制民主,都是在一定信息技术基础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秩序结果。 代议制民主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政治主流,却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于互联网的威胁。互联网几乎还原了古希腊的雅典市民广场,让全球政治向直接民主方向急速倾斜。施特劳斯所担心的“现代性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西方愈演愈烈。为对抗这一趋势,美国议院开始考虑执行放开限制企业向政党捐献政治献金政策,以维护精英与大众之间政治实力上的均衡。 而对全球政治影响最大的,是以宗教文化为基础的专制政权的动摇。民主、自由是人的天性诉求,任何宗教文化火传统文化都难以与之抗衡,互联网为社会成员克服恐惧提供了心理基础,也突破了信息欺骗,对抗专制的民主浪潮必然来临。这就是今天北非及中东地区必然面临的社会问题。 维基泄密事件不仅直接点燃了北非民主运动,也让西方国家焦头烂额,一时难以适应。互联网不仅对专制政权提出了挑战,也对当今世界普遍实行的代议制民主提出了挑战。它将深刻影响未来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态。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经济三十年飞速增长,无疑是改革(释放一部分人的自由)开放(参与全球经济)的成就。自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更是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连,获得巨大的增长机会。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庞大的产业集群,也为中国企业与外界联通提供了重要通道。 08年美国爆发金融海啸之后,受全球经济主要增长极经济低迷的影响,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经济陡然失速,面临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冲突的尴尬局面。每年数万亿人民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但终究难以为继。没有新能源、新技术领域的突破,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只能搭全球经济增长的顺风车,一如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 互联网的作用是提供信息沟通便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任何对互联网应用的行政限制都是对经济增长的伤害。由此,经济增长与维护稳定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两难选择。 增加公共投入提振内需与进一步开放互联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选项。互联网不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内核,还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前途。 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从沉闷的两千年多年历史延续中终于走进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打破了“亚里士多德魔咒”,让一个地域辽阔、数目庞大的群体通过信息技术的改变回到了古希腊的雅典市民广场。除非有人能不顾经济的全面倒退彻底封杀互联网,否则,社会成员之间更密切的沟通、信息的更充分流通不可避免。这对于中国的传统政治运作方式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既保持经济增长又不至社会解体。 早在07年,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中共高层干部汪洋已经注意到这一点,遂要求属下阅读《世界是平》的一书,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管理。应该说,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必将改变着传统社会中执政者的行为方式。 这是一个由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没有人可以逆转的新时代,任何人都只能适应它,而不是扭转它、压制它。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接近五亿,手机互联用户超过三亿,这些主要的社会成员在互联网时代所形成的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就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方向,他们在互联网环境中表达诉求的方式和未来行动选择,必须被执政者重视。互联网已经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建构新的政治生态,所有的观察与预判都应在互联网时代做出合适的调整。 结束语 互联网不仅在快速推动着全球经济增长,也在强力改变着全球政治生态。在中国这样的传统社会中,无论执政者、大众还是公共知识分子,都应该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关系到我们就在眼下的未来。
个人分类: 知道分子 分享|1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为什么要人民币升值? ——外行人看经济
热度 9 武际可 2011-1-30 08:05
美国为什么要人民币升值? ——外行人看经济 大家都知道,这许多年来,我们一直鼓励产品出口和鼓励外国人在中国投资。于是中国成为很大的产品出口和货币进口国。美国是进口中国产品的大国,近年来一直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这样的呼声不仅在民间,还一直闹到国会,并且通过外交手段一再施压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币值。中国为了照顾各方面的关系,也不得不缓慢地提高汇率。 现在就 ,2010 年初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 1:6.8283 ,在 2011 年年初汇率为 1:6.6295 ,以这两个数据为根据来算两笔账。 2010 年初,如果一个中国人携带 68 万人民币到美国去打工了。一进入美国换为美元,得 10 万美元,辛辛苦苦打了一年工,刨去在美国的吃住费用,再加上存入银行的利息所得,赚了 3000 多美元,合两万人民币。自己满喜欢的,这比中国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一年所得还要多。到年底他回国了, 10 万零 3000 美元换成人民币,还是 68 万,一分也没有赚。这还不算,国内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百分之 5 ,也就是说年初的 68 万人民币,他辛辛苦苦一年之后的购买力只相当于年初的 65 万。这就是说打工一年,还亏了 3 万。 也是 2010 年初,如果一个美国人携带 10 万美元来中国办事。一来中国便换成人民币存入银行,得 68 万。到年底办完事,从银行把钱取出来,加上利息得到 69.5 万人民币,换成美元,得 10 万零 5000 元。干赚了 5000 元美元。这还不算,由于美国进口大量中国日用产品,物价反而比以前便宜了不少。 其实,只要是我们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在国内制造和去美国打工并没有实质的区别。由于人民币升值,我们的企业损失的财产也大致和这位打工人员相去不远。另外只要美金进入国内,其获利也就和这位来华办事的美国人的获利相去不远。一里一外,可以看出美国所以施加压力要人民币升值的用心。 再说,我们为什么通货膨胀呢。在通常的情况下,每年有大约百分之一二的通货膨胀,是很正常的。不过,这几年通货膨胀是高了点,达到百分之 4 或 5 。本来一个国家,货币多了,或者产品少了,都会通货膨胀,由于我们发展出口型贸易,产品出口,货币进口。市场上货币多了产品少了,所以相对来讲,通货膨胀就会加大。与此相反美国却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 奥巴马上任时说美国的经济危机是由于,金融巨头们贪得无厌所造成的。美国为了把危机转嫁到别的国家,特别是转嫁到中国,就制造使人民币升值的强硬压力。就是说,美国的金融巨头们造成的经济危机,需要转嫁给别国的老百姓。我们前面算的两笔账,无论如何,人民币升值对美国都会有好处。如果我们不升值,美国会凭借他的实力在别的方面给你制造麻烦。权衡轻重,我们虽然并没有完全按照他们所要的升幅升值,但也不得不缓慢地升值。 对于经济,鄙人纯粹是外行,只不过是从直觉给出一点看法,也可能懂经济的人看来,说了不少外行话,或者已经是老生常谈尽人皆知的事。如果是外行话,还清方家指教。如果是老生常谈,供大伙笑笑也就罢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68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提要(B)
黄安年 2010-12-17 15:22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 从罗斯福到里根》 (1988) 提要 (B)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7 日发布 上接 A 前言 在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美国仍然是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它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但是今日美国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而我们也需要剖析和认识它由此产生的问题。 .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版了若干本介绍美国经济的专著和小册子,它们各具特色。这里奉献的《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其特点则是从美国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基本点出发,来研究美国经济各方面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它为什么需要国家干预,政府政策对经济起了什么作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由此探索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美国经济各方面发展前景及其经验教训的认识。 全书共分五编十八章。 第一编研究美国 50 年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征,探讨了以新政为起点的改良主义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起了什么作用,它为什么遇到了阻碍;从罗斯福新政到里根经济学的政策转折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保守主义经济政策的实质及其前景等问题。 第二编探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的突出特点,即国家对社会再生产进行的宏观调节,研究了美国宏观调节模式的形成及其两大杠杆 财政和金融的运行;美国的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以及罗斯福以来历届政府在反经济危机中所实行的财政金融政策。 第三编以产业结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主线,考察美国的经济结构在半个世纪中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结构变化所起的作用。分章就农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公用事业、商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了阐述。同时,就美国的农业危机、工业集中垄断、能源问题、朝阳工业与夕阳工业、霜冻带与阳光带、美国制造业与国际竞争、信息服务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评论。 .. 第四编以阶级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关系为主线,考察美国社会结构半个世纪以来的演变,政府政策在调节社会矛盾中所起的作用,探讨美国各社会阶级的地位、生活状况、社会财富分配特点、劳资关系、工会运动、美国的贫困问题和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美国的住房问题和政府政策。 第五编研究自新政至今美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影响。重点探讨美国的对外贸易和外贸政策,美国的对外投资和美元问题,以及美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对其成就和问题、政策得失进行了评价。 本书承侯玲同志写了第 12 章,并对全书的文字和数据资料进行了校订。全书初稿完成后,为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力求减少错误,提高质量,曾在北京和武汉分别开过两次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吴纪先、陶继侃、郭吴新、王传伦、汪学谦、郑伟民、肖育才、孟宪扬、叶其湘、薛伯英、柯居韩、张振亚、李长久,以及文显武、周茂荣、周文贵、陈继勇等同志,出版界的马可铮、章雷、黄崧林同志也参加了会议。这些同志对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寄予了殷切期望。因故未能出席会议的储玉坤、刘传炎等同志则专门为本书提供了书面意见。作者谨此对专家们的批评、指导和鼓励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美籍华人谢诗豪教授及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谨此一并致谢。 本书是在三年多时间中经过调查研究,资料搜集,访问座谈,然后消化整理而逐步完成的。因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较大,作者受水平限制,疏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给以批评指正。 ... 作 者 1987 年 7 月于美国研究所 作者简介 : 陈宝森 1924 年 8 月出生于北京; 1943 年至 1946 年 5 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科并毕业。 1946 年 6 月后任过职员,接触进步思想从事地下工作。上海解放后即参加工作,曾在华东局的财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并担任过财政干部学校的教学及管理。 1956 年调入国家财政部的科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82 年调社科院美国所做美国经济问题的专门研究,担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89 年月 12 月离休。著有《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从罗斯福到里根》、《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启示》、《当代美国经济》、《剖析美国新经济》、《西方财政理论研究》等。 附照片 12 张 , 为笔者翻拍自该书。本文分 A 、 B 发布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提要(A)
黄安年 2010-12-17 15:20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 从罗斯福到里根》 (1988) 提要 (A)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7 日发布 书名 : 《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 ---- 从罗斯福到里根》 著者: 陈宝森 出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印刷 : 中国科学院印刷厂 发行 : 世界知识出版社 封面设计 : 于铭川 责任编辑 : 马可铮 出版时间 : 1988 年 4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1988 年 4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850X 1168 毫米 1/32 印张 : 30 页数: 950 页 字数 : 771000 印数 : 6000 册 定价: 6.65 元 统一书号 : 4003 010 ISBN : 7-5012-0043-2/F 2 内容简介 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里,美国是实力最雄厚的国家,它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时至今日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未得到解决。本书从美国处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一基本点出发,来研究美国经济各方面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它为什么需要国家干预,政府政策对经济起了什么作用,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由此探索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加深对美国经济各方面发展前景及其经验教训的认识。 目录: 前 言 . 第一编 总  论 从罗斯福到里根:年来美国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变革 第一章美国经济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现代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鸟瞰 第二节 美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典型 第二章 新政和里根经济学及其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滞胀的发生和向里根经济学的过渡 第三节 里根经济学的理论准备和政策准备 第四节 里根经济政策及其运行机制 第二编 美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 第三章 宏观调节是垄断资本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节 罗斯福时代 从计划调节到杠杆调节 第二节 从战时统制经济到年就业法案 第三节 年代 宏观调节上的折衷主义 第四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代 夭折了的计划思想 第五节 尼克松的计划冲动和反复 第六节 卡特时期宏观调节的失败和里根革命 第四章 美国的联邦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 第一节 联邦财政制度 第二节 财政杠杆在宏观调节中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现代美国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 第一节 现代美国的金融制度 第二节 现代美国金融的宏观调节机制 第三节 联邦金融政策的演变 第三编 美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和政府政策的影响 第六章 美国的农业和农业政策 第一节美国农业经济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美国政府对农业的管理与调节 第七章 美国的采矿业和政府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矿物资源和采矿业 第二节 美国政府的矿业政策和能源政策 第八章 美国制造业和政府政策 第一节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年来美国制造业的变化 第三节 美国政府对制造业的干预 第九章 美国的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 美国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第二节 联邦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一般政策 .. 第三节 联邦政府对交通运输业的管理 第四节 关于铁路政策 第五节 联邦汽车运输政策 第六节 联邦资助大众交通系统的复兴 第七节 联邦政府对航空事业的管理与资助 第八节 商船政策 第十章 美国的信息业 第一节 美国信息业的发展及其现状 第二节 政府对信息业的干预 第十一章 美国的公用事业 第一节 供水问题和水利政策 第二节 电力公用事业和政府干预 第十二章 美国的商业、服务业和小企业 第一节 美国商业的构成及发展 第二节 美国的服务业 第三节 美国的小企业和政府政策 第四编 美国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和政府调节 第十三章 美国的阶级结构和财富分配 第一节 美国的上层资产阶级 第二节 美国的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第三节 美国的财富和国民收入分配 第四节 政府对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十四章 美国的劳资关系和工人运动 第一节 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劳资关系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工人阶级在经济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政府对劳资关系的干预 第十五章 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福利政策 第一节 美国的社会问题和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 第二节 美国政府的福利政策 第十六章 美国的住房问题和政府政策 第一节 美国人民的居住状况和住房问题 第二节 美国政府住房政策的演变 第五编 美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和政府政策 第十七章 美国的对外贸易和外贸政策 第一节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第十八章 美国的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活动和政府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国际金融地位的变化 第二节 美国政府的国际金融和投资政策 全部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 待续 B 附照片 12 张 , 为笔者翻拍自该书。本文分 A 、 B 发布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变化中的美国经济》(1987)提要
黄安年 2010-12-14 11:30
《变化中的 美国经济 》 (1987) 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14 日发布 书名 : 《变化中的 美国经济 》 主编: 章嘉琳 编写者 : 章嘉琳、姚廷纲、张睿壮、龚慧峰、董祖杰 出版: 学林出版社 印刷 : 祝桥新华印刷厂 发行 : 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 封面设计 : 王申生 责任编辑 : 陈昕 特约编辑 : 王国平 出版时间 : 1987 年 6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1987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850X 1156 毫米 1/32 印张 : 12.625 页数: 393 页 字数 : 310000 印数 : 7000 册 定价: 2.40 元 书号 : 4259 038 ISBN 7-80510-007-1/F 2 本书编者前言称美国经济变化中八个方面是该书的研究课题。第一 , 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开始的新的一次技术革命及美国高技术工业的发展。第二 , 技术变革的直接后果之一 , 是引起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 , 即物质生产部门的缩小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扩大。第三 , 农业是近年来美国经济中变化最大的部门之一。第四,在新技术革命中 , 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中小企业在美国涌现。第五 , 生产力和经济结构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 也导致了垄断资本集团统治形式的改变。第六 , 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人口、就业出现了由东北部和中北部向西部、南部流动的趋势。第七 , 美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第八 , 八十年代初以来,美国加强了对经济的调节干预,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政策措施。 本书各章的编写者分别是 : 章嘉琳(第 1 , 5 章)、姚廷纲(第 4 , 6 章)、张睿壮(第 7 , 8 章)、龚慧峰(第 2 , 8 章)、董祖杰(第 3 章)。 附照片 14 张 , 为笔者翻拍自该书。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75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经济的兴衰》(1988)提要
黄安年 2010-12-9 07:00
《 美国经济的兴衰 》 (1988) 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9 日发布 书名 : 《 美国经济的兴衰 》 著者: 薛伯英、曲恒昌 出版: 湖南人民出版社 印刷 : 湖南望城县湘江印刷厂 发行 : 湖南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 陈敬 出版时间 : 1988 年 10 月第一版 印刷时间: 1988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850X 1168 1/32 印张 : 8.75 页数: 266 页 字数 : 200000 印数 : 3760 册 ISBN: 7-217-00461-6/F 44 新书目 :88-54 定价: 3.00 元 本书为《外国经济现代化》丛书之一。 1987 年 8 月两位作者在前言中称 : 美国的发展更从本世纪 (20 世纪 ) 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促进和滋补,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有利条件下夺取到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这一优势一直延续到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至此,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崭新的转折时期,即由盛而衰的时期。尽管这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总的来看 , 它是不可逆转的。作为这一转折标志的 , 是 70 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 , 和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优势的削弱以至丧失,以及经济中以 停滞膨胀 为特征的综合并发症的产生。 尽管该书对于美国衰落的判断为历史进程所否定,但是书中许多剖析不乏新意。 附照片 18 张 , 为笔者翻拍自该书。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6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笔者美国经济文章索引(2002-2004年学术交流网)
黄安年 2010-12-2 08:27
笔者美国经济文章索引(编号 4000-4900 )( 2002-2004 年学术交流网发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 日发布 笔者自 10 月起分类发布学术交流网 2002-2004 年中国美国问题论文和资料总目,总目的编序和笔者发布的 2007-2009 年中国美国问题博文相对应。这里发表的是笔者在 2002-2004 年在学术交流网上文章目录,便于自己和有兴趣的网友查阅。 4001 美国经济目录索引 4001--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一个半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美国经济著、译作概述 / 《世界经济》 1993 年第 11 期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5 月 6 日网上首发 ; 2002 年 8 月 10 日重发 4101 美国经济史概论 : 4110-W2003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学术交流网发布《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目录(《学术交流网》运行简报第 47 期) / 学术交流网 / 本站网主简报 /2003 年 5 月 12 日首发 4120 近代美国经济史 4120-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改革(《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 5 讲)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4 月;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5 月 11 日发布; 2002 年 8 月 26 日重发 4120-W2004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影响的消除( A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 年第 1 期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9 日首发 4120-w2004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影响的消除( B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 年第 1 期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9 日首发 4130 现代美国经济史 4130-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美国经济发展史》第七讲) (A)/ 中央教育电视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4 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 美国经济发展史 /2002 年 5 月 17 日发布 4130-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 7 讲) (B)/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4 月;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5 月 17 日发布; 2002 年 8 月 27 日重发 4130-W200203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的超级经济大国地位的演变(《世界大通史》第 18 卷第 1 章 2 ) / 《世界大通史》文稿 /1997 年;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1 月 27 网上首发 4141 当代美国经济史概述 4141-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第九讲 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经济改革浪潮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5 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 美国经济发展史 /2002 年 5 月 23 日发布 4141-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经济改革浪潮(《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 9 讲) , 黄安年文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4 月;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5 月 23 日发布; 2002 年 8 月 27 日重发 4144 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4144-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第十讲 美国的经济滞胀和七十年代的政策调整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5 月《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 美国经济发展史 /2002 年 5 月 28 日发布 ; 2002 年 8 月 28 日重发 4145 八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4145-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第十一讲)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5 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 美国经济发展史 /2002 年 5 月 31 日发布; 2002 年 8 月 28 日重发 4146 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4146-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当代美国超级霸权地位的兴衰(第十四讲)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5 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 美国经济发展史 /2002 年 6 月 7 日发布 ; 2002 年 8 月 28 日重发 4160 美国现代化 4160-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世界大通史》第 18 卷第 5 章 1 ) / 《世界大通史》文稿 /1997 年;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2 月 6 日网上首发 4180 美国经济改革 4180-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的经济改革和调整(《世界大通史》第 18 卷第 5 章 2 )(上) / 《世界大通史》文稿 /1997 年;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2 月 7 日网上首发 4180-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的经济改革和调整(《世界大通史》第 18 卷第 5 章 2 )(下) / 《世界大通史》文稿 /1997 年;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2 月 7 日网上首发 4181 美国经济改革概述 4191-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改革(《美国经济发展史》第五讲) / 中央教育电视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4 月,《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 美国经济发展史 /2002 年 5 月 11 日发布 4191-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改革(《美国经济发展史》第八讲)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5 月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 美国经济发展史 /2002 年 5 月 20 日发布 4189.9 美国新经济目录索引 4189.9--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新经济文章目录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5 日首发,《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5 日首发 4191 美国经济与世界 4191-W2004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赶超美国不能只讲 国情 不看 球情 / 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研究 /2004 年 11 月 17 日首发 4231 美国当代资本主义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概述 4231-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集团的新发展(《世界大通史》第 18 卷第 1 章 3 ) / 《世界大通史》文稿 /1997 年;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1 月 28 网上首发 4232 美国和现当代世界资本主义 4232-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0 世纪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变 / 《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0 年第 4 期 , 《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 资本主义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网上首发 4232-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二十世纪西方经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兰州学刊》 1994 年第 2 期 , 《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 资本主义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网上首发 4232-W200203 黄安年( Huang Annian): 论二十世纪资本主义的整体研究 / 《社会科学战线》 2000 年第 1 期《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 资本主义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网上首发 4232-W200204 黄安年( Huang Annian): 论 20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定位 / 《史学月刊》 2000 年第 1 期 , 《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 资本主义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网上首发 4232-W200205 黄安年( Huang Annian): 论 20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因素 / 《史学月刊》 2002 年第 1 期 , 《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 资本主义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网上首发 4232-W200206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当代资本主义的两重发展趋势(《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 30 讲》第 22 讲) / 《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 30 讲》(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 年);《学术交流网》 / 中学历史教材 /2002 年 6 月 30 日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30 日重发 4235 美国的股份制社会 4235-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奠定现代资本主义基础 -- 垄断性股份公司兴起,黄安年文,《影响世界的 100 次事件》;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10 月 14 日网上首发 4243-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纽约交易所的悲鸣 : 抛出! 30 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 / 《影响世界的 100 次事件》;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10 月 15 日网上首发 4244 战后初期至 70 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 4244-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70 年代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和 70 年代的滞胀经济(《世界大通史》第 18 卷第 1 章 4 ) / 《世界大通史》文稿 /1997 年;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1 月 28 网上首发 4246 九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 4246-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1979-1982 年和 1990-1993 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世界大通史》第 18 卷第 1 章 5 ) / 《世界大通史》文稿 /1997 年;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1 月 28 网上首发 4261 美国与西方世界经济实力对比 4261-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当代美国超级霸权地位的兴衰(第十四讲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5 月 , 《学术交流网》 /2002 年 6 月 7 日首发 4263 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兴衰 4263-W2003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慎言美国势将衰落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3 年 4 月 27 日网上首发 4264 21 世纪初美国经济危机 4264-W2003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2000 年 4 月美国股市崩盘记 ---- 黑色的第二周(日记摘录)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3 年 7 月 17 日首发 4210 美国近代资本主义 ( 自由资本主义 ) 4210-W2004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影响的消除( A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 年第 1 期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9 日首发 4210-W2004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影响的消除( B )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 年第 1 期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研究 /2004 年 10 月 9 日首发 4230 美国当代资本主义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4230-W2004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译 :1945-1970 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 ( 单位 :10 亿美元 , 季度相应调整为年率 )/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 第二分册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学术交流网 / 美国历史知识 /2005 年 1 月 19 日首发 4301.1 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目录索引 4301.1--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目录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6 日首发 4340 美国反垄断政策和公平竞争政策 4340-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完善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的历史演变 / 《美国历史问题新探 ---- 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 1996 年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发布 4340-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完善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的历史演变(上) / 《美国历史问题新探 --- 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 1996 年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发布; 2002 年 8 月 19 日重发 4340-W200203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完善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的历史演变(下) / 《美国历史问题新探 -- 杨生茂教授八十寿辰纪念论文集》( 1996 年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4 月 22 日发布; 2002 年 8 月 19 日重发 4342 美国公平竞争政策 : 4340-W200303 黄安年 (Huang Annian): 打破上网费用的垄断势在必行 (2000 年 1 月 2 日日记摘录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3 年 7 月 14 日首发 4350 美国的关税和税收政策 4350-W2003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累进所得报税制和减免税制的启示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3 年 10 月 3 日首发 4383 美国的居民群体收入分配政策 4383-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世界发展报告》关于中、美、日、德、法五国家庭收入分配的变化( 1979-1998 ) / 学术交流网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11 月 28 日首发 4431 美国大公司及其运行概述 4431-W2003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漫步百事可乐总部雕塑花园( 2000 年 4 月 27 日)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3 年 11 月 9 日首发 4500.1 美国部门经济和经济结构目录索引 4500.1--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企业、金融等兼并潮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8 日首发 4500.1--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金融业文章目录(一)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9 日首发 4500.1--W200203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金融业文章目录(二)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9 日首发 4500.1--W200204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第一、第二产业文章目录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12 日首发 4500.1-W200205 黄安年 (Huang Annian):,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信息经济文章目录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13 日首发 4551 美国商业 4551-W2003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兴旺中的美国 99 美份连锁店( One Dollar Store ) / 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观察 /2003 年 9 月 26 日首发 4600.1 美国地区经济目录索引 4600.1--2000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地区经济史文章目录 , 黄安年辑 公开发表:《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14 日首发 4700.1 美国对外经济目录 470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2000 年中国发表的美国对外经济文章目录 , 黄安年辑 发表:《学术交流网》 / 美国论著索引 /2002 年 6 月 14 日首发 4800 美国环境经济 : 4800-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运动 , 公开发表:《兰州学刊》 1994 年第 6 期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4 月 27 日网上首发 4800-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环境保护运动和西方发达国家保护环境对策 , 公开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现代世界研究 / 《当代世界五十年》 2002 年 6 月 16 日网上首发 4800-W200203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原因 , 公开发表:《当代世界五十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 月版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现代世界研究 / 《当代世界五十年》 2002 年 6 月 16 日网上首发 4955 美中之间的最惠国待遇问题 4955-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我国的复关受阻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上) /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4 年 12 月 29 日播出;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10 日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19 日重发 4955-W200202 黄安年 (Huang Annian): 我国的复关受阻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下) /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4 年 12 月 29 日播出;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10 日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19 日重发 4956 美中之间的知识产权谈判 4956-w2002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的前景 /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1995 年 1 月 12 日播出;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7 月 15 日网上首发; 2002 年 8 月 19 日重发 4959 美中经济实力对比 4959-W200001 黄安年( Huang Annian): 25 年内赶超美国的误导和误导后的影响 , 公开发表:《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评论 /2002 年 6 月 21 日首发 ,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 / 学术问题评论 / 世界历史研究 /2002 年 6 月 21 日首发 4959-W200426 黄安年 (Huang Annian): 赶超美国不能只讲 国情 不看 球情 / 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研究 /2004 年 11 月 17 日首发 4966-W200305 黄安年 (Huang Annian): 美国的发展与中国(《美国经济发展史专题》第 13 讲) / 中央电视教育台《中学历史教师之友》栏目, 1999 年 4 月;学术交流网 / 美国问题研究 /2002 年 8 月 28 日重发
个人分类: 博客专题目录(10-11)|3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周经济评论: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茧自缚,损人不利己
热度 1 lxj6309 2010-11-6 22:17
北京时间 11 月 4 日凌晨,美联储如期出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在 2011 年第二季度前购进 6000 亿美元的国债以提振经济。这是继美联储在 2008 年 12 月至 2010 年 3 月间购买价值 1.7 万亿美元的资产后,第二次采用量化宽松措施。 美国的这一次货币政策受到了来自全世界各方面的批评,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以邻为壑的经济调控政策。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常理,美国的这一政策似乎也不为过,而且其数量比人们的原先预期还少了三分之一多。问题的关键是,美联储放出的这只货币老虎是否能直接推动美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从而解决美国经济的迟滞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必须依赖于对美国引起的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质的认识。在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心里,总不愿意把经济衰退称为经济危机,因而就蒙蔽许多人不能正确认识危机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市场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经济过剩的危机,是经济的生产超过了有效需求的结果。凯恩斯虽然承认有效需求不足,但是不承认生产过剩,从而把危机的责任从供给转到了需求的身上,因而,虽然能在一定时期避免经济的过渡衰退,但是不能消除危机的根源(这里的根源远谈不到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不能从供给方调节找问题。从供给方调节找问题,就是要调节过剩的生产能力,有效降低过剩产业的产能,同时调节社会的分配结构。在今天全球化的情景下,发达国家的市场是遍布全球的,像美国,要有效增加出口,就必须帮助提高进口国的消费能力,即有效提高他们的收入能力,发展他们的综合国力。在今天全球化的情景下,资本的使命也是全球性的,要不断提高全球的综合生产力,因为他们从全球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根本出路就是不断提高全民的生产能力,而不仅是提高资本家的消费水平,那样是没有多大市场的。 美国的这一次货币政策,其直接受益者是大的金融资本,可以说,这是奥巴马在向大资本势力低头。实际上,美国的每一次通货膨胀,每一轮高速增长都产生了更加大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这是美国自己的统计数字所证明了的。因而,在美国,任何直接刺激供给扩张的政策都必然为更大的危机的出现储备更大的能量。如我以前所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291 ),这样的刺激政策越有效,或者加速第二次危机的到来,或者迟缓本次危机的复苏。如不少学者和国家管理者已经预见到的,这些放出来的货币老虎很可能跑出美国,到世界各地作祟。这虽然可能通过汇率变动增加美国的出口,但是,因为世界范围的产能过剩不能有效消除,从而,美国经济的复苏必然非常缓慢,失业率也难以快速下降,并有可能倒输入通货膨胀(即首先造成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然后通过进口产品价格的升高提高美国消费品价格的上升),造成新的滞涨。所以,美国的这种政策可能是为自己作茧,最后,损人不利己。对于奥巴马政府,则可能在大选时进入二次危机或滞涨。
个人分类: 每周经济评论|45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奥巴马的赤字
fouyang 2010-4-17 21:56
媒体报道,奥巴马在大开支票刺激经济的同时,还要大幅削减财政赤字。如《纽约时报》2009年2月21日报道:尽管有刺激法案,奥巴马仍有计划大幅减少赤字(http://www.nytimes.com/2009/02/22/us/politics/22budget.html?_r=1hp)。文中说:奥巴马预测2013年(他第一任期结束时)的赤字会从目前(2009年)的一万二千亿至一万五千亿降低到五千三百三十亿。这是三分之二的削减,超过了奥巴马削减一半的许诺。但是,奥巴马的官员也在文中指出,2009年的财政赤字是被政府救济金融风暴的行动所抬高了的。 那么抬高了多少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事实上,2008财政年度(2008年9月底结束)的财政赤字是四千五百五十亿元(见http://money.cnn.com/2008/12/10/news/economy/treasury_budget_deficit_Nov08/index.htm)。2007年财政年度的实际赤字是一千六百二十亿美元(见http://www.gpoaccess.gov/usbudget/fy09/pdf/budget/tables.pdf)。按照奥巴马的预计,2013年的财政赤字将比布什执政年代中的任何一年都高,是正常年份2007年的三倍还多。而且,预计还不是现实。按照布什政府2008年的预计,2013年会有二百九十亿的盈余! 当然,还有一些因素是媒体和以上讨论都没有考虑到的,比如通货膨胀和社安基金的收支变化。特别是,这场金融危机也许到2013年仍给政府带来额外负担。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关于奥巴马的新政,我们对媒体的报道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本文首发于2009年2月22日】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3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税法数据的分析 (评《纽约时报》文章)
fouyang 2010-4-17 21:53
《纽约时报》2007年1月8日发表一篇报道研究表明减税得益最富的人最多(Tax Cuts Offer Most for Very Rich, Study Says,, http://www.nytimes.com/2007/01/08/washington/08tax.html)。这篇报道引起了广泛注意。在Google上用New York Times和文章题目搜寻,能找到977个网站。这篇文章是基于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一个研究结果。文章没有给出有关报告的出处。但看来是2006年12月发表的1979年到2004年有效联邦税率历史( Historical Effective Federal Tax Rates: 1979 to 2004,http://www.cbo.gov/doc.cfm?index=7718)。 这篇文章是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例行报告。基于国税局的报告和人口调查局的数据,国会预算办公室分析各个群体的收入和联邦税赋的情况。《纽约时报》着重的,是各个收入层的税率(即交税数与收入数之比)。这篇报告除了所得税以外,还分析了其他种种税赋,包括社会安全税(含雇主负担的部分),杂税(烟,酒等),和公司税赋。其中不是个人直接付的部分,也按各人的消费和收入结构折算到个人头上。报告把全体国民按收入分为五层,每层占20%的人口。另外,收入顶尖的1%,5% 和10%(按人数)群体也分别列入统计。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个原始数据,分析一下《纽约时报》所报道的几个事实。 《纽约时报》说:虽然布什先生的减税降低了每个阶层的税率,但是最最富有的人,特别是顶尖百分之一的人,得到最大的好处。文章还给出具体的例子:对于中等收入阶层(平均收入$56200),其税率从2000年的5%降到2004年的2.9%,而顶尖1%收入的阶层(平均收入$1.25M),税率从24.2%(2000年)降到19.6%(2004年)。文章得出结论说:富人的税率降低是中产阶级的二倍。 其实,这要看怎么算了。税率的变化,富人是4.6百分点,中产阶级是2.1百分点。文章说的没错。从比例说:富人的税率2004年是2000年的0.81倍,而对中产阶级来说是0.58倍。这样看,中产阶级减得更多。 以下是历史上总税率(包括所有联邦税)和所得税率的历史图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首先,从总税率看,布什减税引起的变化并不是如此之大 (顶尖1%与中间20%者的2004年税率2004年分别是2000年的0.94和0.90)。第二,从这二十五年的历史看,最富者(顶尖1%和最富的20%)的总税率和所得税率都大致和历史最低点持平。而其他收入层的税率,都明显低于历史水平。 《纽约时报》接着引用报告的结果:全体国民的有效税率在2004年有些许增加:从2003年的19.8%增加到20%。但是该文没有包括国会预算办公室报告中的解释:所得税率有增加,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而遭到较高的税率级别。而实际的税率是降低的(对于同样收入者而言)。同样,由于公司盈利增加,公司税率也有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安全税率有所降低,一方面因为工资收入者社安税封顶的人更多了,另一方面因为投资收入相对增加了,而这部分是不缴社安税的。所以,这个税率爬升(《纽约时报》语)实际上反映了正面的经济消息。 《纽约时报》在文章开头处说,2004年中等收入者的税率有所增加(与2003年相比)。事实上,除了最低20%收入阶层外,每个阶层的税率都有增加(划分更细的话,顶尖1%者税率有降低)。而且税率变化很小,根本不反映长期趋势。 《纽约时报》还说:虽然富人得到了更多的减税,但富人负担了更大比例的税。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增加得更快。贫富之间的差距在近几年增大了。 这句话是不对的。根据以上的分析,富人减税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所以假如大家收入都不变,富人赋税的比例还是会增加。让我们比较收入次低的五分之一群体与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群体,并用每个群体的平均收入乘以平均税率来近视其交税总数。2000年,这两个群体承担的税赋比例为5.2%和65.6%(总税)与1.2%和80.4%(所得税)。2004年,税赋比例为4.6%和66.5%(总税)与-0.9%和84.7%(所得税)。如果假定这两组保持2000年的收入不变,则2004年的税赋比例为4.6%和67.5%(总税)与-0.8%和85.4%(所得税)。可见,收入变化不是税赋比例变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贫富差别确实在增大。但这并不是一个近几年的新现象。以下图标显示税赋分配和收入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基本上都没有背离长期的趋势(除了2002年附近,可能是受股市下跌的影响)。 由上面的分析可见,《纽约时报》的报道从技术上来看基本是正确的。但是它包含了不少没有数据支持的暗示。只有认真考察原始数据,才能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文首发于2008年4月11日】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3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说美国经济
lxj6309 2010-1-22 14:50
前天发出对美国经济未来三年的预言后,今天突然觉得需要找点现实根据,上网一搜,发现有对美国2010年经济的截然相反的预测。首先发现的消息是 德银调高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至 6% ,这使我大吃一惊。难道我错了?接着发现的是: 克鲁曼:美国经济再陷衰退机会增加, 说美国有30~40%的几率会变慢,只有2%的增长率,又似乎找到了一个同道和知音。我想,假如德银的预测成为现实,那美国经济可真要很快面临二次衰退了。一百多年过去了,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的梦靥挥之不去,西方经济学家做了多少次好梦,预言说传统的经济危机已经成为历史,但事实是一次又一次地教训着天真的人们。接着又发现一篇厉文,还是 克鲁格曼:过去十年美国经济得“零蛋” ,他说:“ 对美国家庭来说,过去十年是十分不幸。事实上即使在泡沫达到鼎盛期的 2007 年,去除通胀后的中产阶级收入( median   income )比 1999 年还低。房价则更不必说,当前去除通胀后的房价大略回到十年前的水平。那些在这个十年的中期买房子的人们,正在饱受煎熬。几乎全美四分之一的抵押贷款,佛罗里达州的 45% 的抵押贷款打水漂,屋主的欠款比他们房子的价值还高。” 这使我想起我前面的文章: 对全球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种解释 ,我认为,这蕴含这一条规律:在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任何财富的增长,主要都是被大资本占去了,普通民众只能过着普通的生活,正常年景还似乎悠哉游哉,一旦危机来临,对他们就是严冬,甚至没有饭吃。
个人分类: 经济学|45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经济未来三年内趋势预言
热度 1 lxj6309 2010-1-18 11:49
一年多以来,全球金融危机风声鹤唳,国国自危。其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国家政府大强度刺激,为不良资本输送新鲜血液。除中国之外,美国表现非常突出。最近的状态说明,当前效果似乎还令人满意。但是,一切拯救行为可能都要按照经济规律的约束有一些逃不脱的后果。纵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史,越是政府拯救强度大的时期,虽然危机的深度减弱,但是,危机真正复苏的时期拉得越长。 本人初步的观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繁荣时期增长越快,危机时期跌得就越深。如果外界政策干预阻止危机下降的深度,那么,过剩的生产能力的消除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次来势凶猛但由于干预强力而破坏不是很严重的危机,其复苏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美国的失业率会一直保持比较高的水平,GDP增长速度大约在2%左右(1%左右也很可能)。持续时间可能超过三年。有效刺激美国经济的最好办法就是大力帮助贫穷落后国家,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然后从这些国家进口便宜的生活用品,从而反过来提高美国人民实际的消费水平。 大资本们必须清楚,必须不断地培育新的市场才是他们不断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而发达国家自己国内的市场几近饱和,潜力不大,所以,现在是输出资本的最强盛时代。培育市场的办法就是先要帮助别国的发展。
个人分类: 经济学|4878 次阅读|5 个评论
美国医疗服务真是倒数第一吗?
热度 3 fouyang 2009-10-15 08:40
在关于健保改革的讨论中,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在工业化国家中,美国医疗服务的花费最高,服务质量最差。前一个结论是根据医疗费用占GDP的比重;后一个结论是根据一些国民健康指标如平均寿命,婴儿死亡率等。 但是国民健康不只是取决于医疗服务。其他社会条件如犯罪,事故等也影响到平均寿命。事实上,如果排除受伤死亡,美国的平均寿命在工业国家中就排到了第一名!【注一】另外也有人指出,美国婴儿死亡率高是因为某些种族和非法移民没有得到适当的产前护理。而且美国有很多青少年母亲,生下体重过轻的婴儿。这些更多地是社会问题。即使在医学范围内,美国人的抽烟人数直到八十年代还是世界上最高的。这引起的健康损害到今天还有影响。而且美国超重的人数极多,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很高。这些严格说来都是医疗服务以外的问题。所以,以平均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等总体指标来评价医疗系统的有效性,可能是过于简单的做法。 最近,宾州大学两名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报告,从前列腺癌和乳房癌的诊断与治疗来比较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医疗服务。【注二】 前列腺癌与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关系不大。如果得到早期诊断治疗,病人存活的机会很大。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主要靠PSA的验血指标。而这项检验是在美国最早推广的。到现在国际上对于PSA检验仍然有争议,因为存在相当高的假阳性可能,而且即使得了前列腺癌也不一定值得治疗,特别是对高龄病人。在美国,PSA检验比其他国家要普遍得多。例如,在2001年美国有75%的50岁以上男性接受过至少一次PSA检验。而在加拿大,这个比例是47.5%,意大利的比例是31.4%。而研究表明,PSA检验可以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20%。事实上,美国在1980年诊断出的前列腺癌病人中有25%已经发生肿瘤转移。而在PSA检验普及后,到2002年只有4%新诊断的病人已经发生转移。在治疗方面,美国采取更积极的选项,大多数病人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而其他国家则趋于保守,例如在挪威,只有3%到6%的病人接受积极的治疗。 由于这些区别,美国的前列腺病人的五年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工业国家。在2000年,美国前列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是99.3%,而在欧洲是77.5%。也就是说,欧洲的病人死亡的概率是美国病人的32倍!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每十万人口中因此病而死亡的人数),在1980至1995年之间美国落后于欧洲。但在那以后,美国进步很快2003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的前列腺癌死亡率比欧洲平均值低20%。 与前列腺癌相似,乳房癌也是比较容易检测到,而且早期治疗的话存活机会很高。乳房癌受环境和生活方式影响比较大。但这些外来因素在近几十年来没有很大变化。在乳房癌的治疗效果上,美国和欧洲有类似的对比。 以上是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这些数据说明,美国的医疗系统在诊断和治疗这两种癌症方面有更广泛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更高的存活率。而且,类似的现象在其他癌症以及心脏病,中风的治疗中也可观察到。 应该指出,这些数据并不一定表明美国的医疗系统更有效。例如,虽然对癌症的积极治疗能提高存活率,但其副作用会降低生活质量。如果欧洲国家趋向于保守治疗的话,不一定是他们没有能力采取积极方案,而可能是他们做出的选择。这也表明,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指标才能全面反映医疗系统的表现。 这篇文章没有涉及医疗费用的问题。但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美国的医疗系统有更为积极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传统,而且常常率先采用新技术的话,这是不是美国医疗费用高昂的原因之一?如果是的话,那么限制医疗费用的努力会不会限制到人们选择治疗方式的自由?而且,我们在谈论费用时常说两点:美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是世界最高,而且还在急速增长。但是我们很少提到:其他国家的医疗费用也在急速增长,有的甚至快于美国。【注三】 还有一个公平性的问题。美国目前有百分之十以上的人没有医疗保险。如果他们的健康状况比较差的话,在整体的统计上大概显示不出来。但这显然是一个社会公平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为了提高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而使得某些人享受的服务有所降低(如目前提出的对“卡迪拉克级”保险征税),这是否就公平? 需要声明的是,我并不认为这些研究证明美国医疗体系的优越。其实,这些研究并没有试图全面评价美国的医疗体系,特别是关于成本和效率。我只是想说,这些研究表明,评价一个医疗体系是很复杂的任务。 在我们谈论医疗改革的时候,离不开对现在系统的评价。而政治家喜欢用“简单易懂”的统计数据来“教育”民众。问题是,这些统计角度的选择不是无关紧要的,而会影响到医疗改革的方向和结果。以上的讨论说明,评价一个医疗系统不是几句话能解决的。它涉及到一系列的价值取向和利害权衡。至少,根据现在的资料我们很难坚持说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是倒数第一。所以,在对医疗改革做出决策之前,我们应该退后一步问一句:什么是一个“好的”医疗系统? 【注一】资料来源:http://politicalcalculations.blogspot.com/2007/09/natural-life-expectancy-in-united.html我必须承认我不是完全明白其中的数据,因为有不少国家排除受伤死亡后平均寿命反而降低了。 【注二】报告原文见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2context=psc_working_papers 【注三】http://www.kff.org/insurance/snapshot/chcm010307oth.cfm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319 次阅读|1 个评论
社会安全保险及其危机
fouyang 2009-10-5 08:09
前两天看见报道,由于经济低迷造成很多失业的工人提前领取社会安全福利,社会安全基金提前进入亏损。奥巴马已经宣称,明年将开始解决社安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安全保险的基本知识。 社会安全保险(social security,简称社安)是卢瑟福1935年为对抗经济萧条而实行的新政的一部分。经过半个多世纪演化,现在已经是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热门的政治话题。在不同场合,社安也被称作FICA(Feder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s Act,授权收取社安税的法案)或OASDI(Old Age, Survivors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社安保险包括三个部分:退休福利,未亡者福利和残废者福利。其中退休福利是最主要的部分。简单说来,每个工作的人都要缴纳社安税,由雇员和雇主各交一半。雇员未来的福利与一生中交税的数额挂钩。但是社安与其他退休基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首先,社安不是为将来的福利付给存足资金的,而是用目前的收入来支付目前的福利给付(多余的存入一个基金)。所以它未来的给付能力依赖于未来的收入。其次,每个人的缴纳和福利不是成正比的,而是高收入的人补贴低收入。所以,与其把每次发工资所缴付的FICA看成为退休的储蓄,不如看成一种税负。 社安保险由社安署(Social Security Agency)管理。这个机构还管理一些其他的项目,但是经费来源是分开的。和社安保险联系在一起的是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但这两个项目的资金和管理都是分开的。 社安税和社安福利 社安保险是由工作人员缴纳的社安税来支付的。虽然员工和雇主各付一半,从经济学上看,员工其实承担了全部赋税。雇主负担的部分也通过工资的降低转嫁到员工身上。社安税率是固定的(与工资总数无关),但是有征税的上限。超过此限的工资不用缴税。下图显示历史上税率(员工所付部分,即总数之一半)和征税上限的历史变化。征税上限(年收入)经过通货膨胀调整(以1982-1984年币值为准)。从图中可以看到,社安税率在约50年中涨了近6倍。征税上限也大幅度增长。(从1972年起,征税上限随平均工资水平自动调整。所以从那时起的增加反映了工资水平超越通货膨胀速度的增长)。 这个税率变化也反映了社安系统背后的政治运作。在刚建立的时候,这对美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由于国民感觉上的投入产出(即税赋和福利比)是如此之好,这帮助了社安系统被公众接受。但是这个安排是不现实的,从而造成社安系统屡屡面临财务危机,通过提高税率和提高退休年龄(即变相削减福利)才维持至今。如果当初公众知道今天的情形,不知还会不会接受这个新政。 在退休后,每个人的社安福利的计算是基于一生的税赋数量,其公式相当复杂。下图显示一个粗略的估算。这是对一个1955年出生,2021年退休的人的福利计算(以今天的币值为准)。横轴是这个人目前的年收入。对于过去年份,假定他的每年工资增长率比平均增长率高2%。对于将来,假定工资数不变。我们可以看到,福利与过去收入(和税赋)不是成正比的。即使拿到最高的福利,也只能维持比贫困线(约$1000/月)稍高的生活水平。 有人批评社安系统实行倒递进税率,因为穷人富人税率一样,但富人有征税上限,所以平均税率反而低。而且,通常富人寿命更长,得到的福利也就更多。但另一方面,如上图所示,富人的福利是被减少的。国会预算办公室的研究表明,从终生福利和终生的税赋之比来说,穷人从社安系统的得益更多,如下图所示。 这里已经考虑了不同人群的寿命差别。在上图中,社安福利被分解为三部分:未亡人福利(Auxiliary),残废福利和退休福利。穷人比富人更有可能得到前两项福利。而对于退休福利,穷人得到的也比富人多(相对于税赋而言)。 但是要注意,社安系统不是退休金,不是一种投资,所以用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并不是很恰当。它是一种税收,应该通过与其他税收一样的政治程序来决定税率。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对于有其他收入(如投资回报)的富人,部分社安福利是要交所得税的(尽管他们的社安税已经是用所得税后的钱交的了)。 社安基金 1980年代,为了解决未来工作人口减少退休人口增加而给社安系统带来的负担,提高了社安税,把每年的结余存入社安基金,以备未来所需。但是这个社安基金也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基金。有人说社安基金只是一个纸面花样,而不是真的资金,这也不完全正确。以下就介绍一下有关细节。 社安基金的入账(收来的社安税)必须换为联邦政府的特别债劵。这种债劵象普通债劵一样有利息,但是不能在市场流通,只能在需要支付福利和运行开支时兑现。所以,从基金的标准看,社安基金的投资方式是单一的。 更重要的是,社安基金的收支虽然不受每年国会预算的限制(即国会的预算案不能规定社安的税收和福利支付),但其收支平衡却包括在联邦预算中。如上所述,社安基金的设计就是使它近年有盈余,以备未来的亏空。而这个盈余就掩盖了联邦预算的部分赤字,如下图所示。在图中,Off-budget的部分主要就是社安基金。在2007,社安基金共支出$594.5M,收入$784.9M, 盈余$190.4M,总存款为$2238.5M.。相比之下,同年的联邦政府赤字是$162.8M,累计公债为$4,769.1M。由此可见,社安基金的盈余对联邦赤字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把社安基金分离出来的话,2007年的联邦赤字将增加一倍多,累计公债也会增加约50%。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安基金并不是一个存款账户。它的盈余已经被政府的其他开支花掉了。以后当社安基金需要动用老本的时候,就必须由那时的纳税人来支付这笔欠账。 从法理上说,社安基金所持有的特殊债券和普通联邦债券一样是由联邦政府背书的。也就是说,除非破产,政府有兑现这些债券的责任。但是社安基金(以及整个社安系统)对于缴了社安税的职工来说,其给付福利的责任仅限于基金拥有的资金。当这些资金无以为继时,社安系统和联邦政府都没有责任继续支付福利。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社安基金的安全,但是需要担心社安福利的安全。 社安危机 由于未来工作人员减少,退休人口增加,而且人的寿命延长,社安系统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危机。下图显示社安基金结存在未来的走向(假定目前法律不变)。 社安危机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17年左右,社安基金将从目前的盈余而转为亏损,需要动用存底来支付福利。这个变化对于社安系统的运作没有影响(社安基金就是为这种情况设立的)。但是对于整个联邦预算,将得不到社安基金盈余的补贴,反而要为兑现社安债劵而增加花费。这会大大增加预算赤字而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带来显著影响。如果我们不能在那以前控制预算赤字和国债幅度的话,很可能有灾难性的后果。第二步,到2041年左右,社安基金的存底将花费殆尽。依靠当年的税入,将只能支付78%的福利水平。那时,今天的社会安全系统就不复存在了。 要想将社安系统维持到75年以后,需要把目前的个人税率和雇主税率从6.2%增加到7.05%,或者马上把福利减少12%。要想把社安系统永久维持下去,需要把目前税率增加到7.8%或把福利减少20%。显然,这两个选择都不受欢迎。但也许某种增税和减少福利结合的方案能被接受。政客们也在寻找其他解决的途径。 结语 社安体系是卢瑟福总统新政的一部分,也符合民主党的政治理念。而共和党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却对之多有诟病,希望用私人管理的储蓄来代替它。由于社安将在几十年后面临危机,它的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们将为您分析两党对于社安改革的立场,主张和忽悠。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除了在政治生活中关注和参与社安改革以外,在个人财务安排上,要认识到社安福利即使能拿到,也是极其有限的。退休后的财务来源主要还是要靠投资积蓄。而目前付的社安税,就是一种税赋,不要指望回报。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3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进入“节俭时代”
fouyang 2009-10-4 20:34
据新闻报道,自从最近的经济危机以来,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有些人是别无选择:因为丢了工作或借不到钱,只能削减开支。有的人是因为对自己的财务前途不看好:不但资产增值的可能很小,而且收入,保险,退休金等都可能在一夜之间挥发。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节俭作为新的时尚。他们不再以大车,大房的奢侈为荣,而是追求精明,环保的乐趣。因为如此,美国的消费水平在近期一直低迷,倒是储蓄率有了显著的增长,从2007年的百分之二左右急升到今年五月的百分之六。最新的数据(2009年7月)为百分之四点二,而其中还包括了现金换旧车计划对消费的刺激。 对于美国亟待恢复的经济衰退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美国的生产能力是足足有余的,经济的瓶颈在于资金的流动和市场的需求。资金流动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导火线,而政府已经投下巨资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归根结底,没有市场需求,经济还是不能发展。而消费者捂紧钱包,厂商只能徒呼奈何。 所以说,美国面临的挑战远远超过眼前的信用减缩或经济衰退。过去几十年间,美国的消费是大大超过了可持续的水平。关于美国的贸易逆差和国债外流,已经有很多讨论了。我要说的是,那时美国的做法实际上是有理性基础的。在亚洲国家经济急剧膨胀而且储蓄率极高的情况下,必须有人以极低甚至于负值的储蓄率运作,才能维持全球的平衡。而市场的特性决定了:顺应这个经济需要的人将会得利。美国人在国债外流的情况下享受了多年的低物价,低利息的黄金时代,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全球化对美国的冲击。但是,这种情况是不能持久的。总有一天外来的注资会停止,而且多年积累的债务需要偿还。问题不是美国在借债有利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借债,而是美国是否准备好了还债的那一天。不幸的是,美国人的习惯心态是:不为将来的问题担心。只要低物价,低利息存在一天,民众就敞开花钱,政府也敞开花钱。而去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还债的日子提早到来了。美国人面临这样的情况:自己的消费水平必须与生产水平相符。如果不能为世界贡献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话,就不能享受中国,印度工人的劳动。美国和美国人将如何应对?奥巴马总统多次提到投资美国,提升美国在新时代的竞争力。但目前除了在基础设施和干净能源,生物医学等战略领域大把投钱(效果尚未可知)外,并没有清楚的远见。而消费低迷的情况对美国的业者和决策者来说既是压力又是机会。一方面,现状不可能维持下去,必须另寻出路。另一方面,提高的储蓄率对个人和对整个经济都是一个缓冲,为我们的对策提供了更大空间。所以,我认为美国这次应该不是简单的周期性经济恢复,而是实现一个早就该实行的转型。而消费者的节俭态度,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对社会来说,节俭的态度不仅是有好处,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其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资源受限制的时代。除了最令人瞩目的石油以外,地球上的很多资源也面临耗尽的前景,至少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我们的环境的承受力也接近极限。另一方面,以美国人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高速消耗资源来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正在以这种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目标,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人加入到高消费的行列中。这种情况是不能持久的,而在它改变之前,很可能引发大的危机和灾难。而美国有可能在改变这个趋势的努力中发挥关键作用。美国不仅居于资源消耗的世界前列,而且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引导着消费潮流。如果节俭型的生活方式能在美国取得一席之地,对于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有贡献。 对个人来说,采纳节俭型生活方式也是有益无害的。其实,一个人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是很有限的。剩下来,人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的文化下,这些精神需求往往是以物质的形式来满足。比如我们需要豪华的汽车和住宅,不是因为我们的健康和舒适,而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得到尊敬,才能融入我们所向往的社区。但是近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许多精神需求其实并不是需要昂贵的花费才能满足。例如,近年来为了保护环境,远离污染和省钱,自己种菜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苗圃的生意比去年增加了五倍。又如很多青少年迷上了编织手工。当我们不再紧盯着价格标签的时候,我们会发掘出许多乐趣,而使得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特别是当节俭成了新潮风气时,就更是如此。节俭的生活还把我们从赚钱的压力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最热爱的工作而不是收入最高的。我们可以把业余时间花在家庭生活和追寻梦想上。我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做自己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发现清贫的生活不是那么可怕。许多原来认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其实不是那么重要。这样我们就有更大的勇气去承担财务风险,比如去创业,去改变生活轨道。 但是不管怎么说,消费低迷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是个威胁。消费不复苏,GDP就不会回升。回到转型的话题,也许我们要改变的,不只是美国的产业结构,而是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在资本主义体系中,钱是衡量一切的硬通货。利益,成功,善意,权力等都能用钱来度量。资本主义理念的最终追求就是无限的财富增长,而这意味着生产力和消费力同时的无限增长。当社会的福祉是受限于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这个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是到了今天,市场成了主要的限制。所以,一方面资本主义文化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消费,把能赚会花作为成功的标志。另一方面,很多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为了追求钱财不惜违背自己的道德良心。Vanguard基金的创始人Bogle写过一本书The Battle for the Soul of Capitalism ,列举当今美国金融界和企业管理中的种种弊端,呼吁回归资本主义的真谛。其实,也许灵魂实际上在于资本主义之外。资本主义是创造财富的有效制度,但财富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我们不应该把GDP等同于幸福程度。无论如何,我希望这次的经济危机和由之引起的节俭运动,至少给一部分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和选择。 【附注】不要以为节俭是过气的老人们的想法。年轻人中也有很多以节俭为荣的人。这里是一个颇受欢迎的以节俭为主题的博客:http://baglady.dreamhosters.com/ 【本文首发于2009年8月13日】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0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奥巴马乔治城演讲经济
lujiangxiao 2009-4-15 13:27
上午在听奥巴马演讲经济。11点半才开始但在12点还听另一个学术报告,下午还要会见报告人。只好一边听一半了。晚上又来重听一遍,他除了清楚地讲出为什么目前会出现这么严重经济危机外,还提出了恢复的办法。是否可行让历史说话吧。我觉得他最重要的观点是,即使经济能够恢复,我们也绝不能重蹈覆辙,用泡沫财政来填充40%的经济。他的讲话不断地被掌声打断。听众都是大学师生,和我一样,都不可救药地被社会主义自由派洗脑了。 他提出五条复国大纲: 1.重整财政纪律,保护小本投资者利益,惩罚唯利是图的财政玩家和短线暴利行为。 2.复兴教育,从小学做起,美国的教育太落后了。 3.搞绿色经济,兴可再生能源。结束对外国石油的依赖,用美国的技术底子来领导这场新的技术革命。 4.搞医疗改革让全国人民都有医保。目前高昂的医疗费用把许多企业托跨了。 5.限制支出,减少国债,不花子孙的钱。 难虽难,但不应以困难为由而不作为。也许不能在他的任期内完成。但这是今后多年的基础。想起八年前,小布总统还在休假连休假。直到911后才象打了吗啡一样兴奋起来,掀起捣毁米国的反恐大站。八年真是恍如隔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惨不忍睹的美国经济
luoyunbiao 2009-2-6 22:47
转载自http://zifawang.blog.sohu.com/ 王自法的世界 前几天在美国过年,看到了、听到了、读到了很多的数据和故事,所有这些所显示的都是一片惨烈的现象,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惨不忍睹的美国经济。 曾几何时,独领风骚的美国经济一枝独秀,创新思想辈出的华尔街,不停地玩着各种经济、金融游戏,华尔街上行走的不是 百万富翁,就是千万富翁,剩下的几个,当然只能是亿万富翁了。分水轮流转,三年河东,四年河西,今天,华尔街上尸体遍地,华尔街的老板们就像过街老鼠,人 人喊打。贝尔斯顿死了;雷曼死了;Merrill不复存在;Washington Mutual消失;Wachovia早已不见踪影;Citi Group摇摇欲坠;Bank of America就像被打中的漂浮在海洋上的军舰,股票一路下跌,没能看到尽头;AIG抓到了政府的救命稻草;Freddie Mac和Fannie Mae靠着政府的氧气瓶子度日如年;裁员的大斧轮番砍下,到处是遍体鳞伤,尸体一片;GDP下降3.6%;失业人口创历史记录,全美国共有6500万人在 领取失业救济金。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半年之前还是和风细雨,忽然之间就是天灾人祸,从贷款、房价、信用,到建筑、制造生产业,最后延伸至个人消费和服务业,几乎没有什么行业可以幸免。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美国人,甚至是和美国没有直接关系的其他国家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次危机的影响。在所有的行 业中,除了火葬场(因为经济问题而发生的杀人事件,甚至是杀死全家的事件,在加州就已经发生了3起:印度的银行家、冒牌圣诞老人和KP医院的一对夫妇)、 经济纠纷律师服务之外,好像还能继续成长的基本没有。而更大的问题是,谁也不知道这场危机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那么,在这场危机中,到底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样的东西还是很有现实和教育意义的。 第一,到底这场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提前消费文化的后果?是美国金融行业的创新,还是美国人创造性地将自己的损失和风险转嫁到他国的身上?我们一定要想一想,那些包含着危险次贷的信用贷款为什么能够在国外找到买家,还是需要其他人好好思考的。 第二,如何在未来的市场中,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风险,并寻找合适的风险转嫁工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就是要好好地利用 好保险。保险这个东西,除了健康和养老保险之外,对于其他的原来就一分不文的相对意义上的穷人来说,是没有意思的。一旦自己有了一定程度的财富,如何有效 地保障自己的财富是需要好好思考的。有了车子,就需要车子保险;有了房子,就需要各种房子的保险;有了工作,也应该思考如何给自己的工作增加保险。保险虽 然会让自己多出一分费用,但是它带来的缺失心灵的稳定。 第三,正确对待危机。中国的危机这个词语很好,一个是危,一个是机,也就是危险和机会的结合体。有风险的地方,也有 机会;需要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就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就拿最近坏得无法用语言来表示的股票市场来看,现在人们是谈股色变,好像股票是一个坏得不能 再坏的东西。我的意见是需要辨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当上证在6000多的时候,我就说,中国的股票太贵,连工商行的总价值都能进入世界前几位,这个股市不崩 盘才奇怪。现在,股市在2000左右徘徊,是一个可以考虑进入股票市场的时候。或许,未来的一段时间,股市还会需要上下震荡,但是,那些企图希望在最低点 进入的梦想,对于99%的人来说,只能是一个梦想。当所有人都觉得股市不能进入的时候,就是进入股市的一个好机会。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依靠高度投机的股票 技术分析方法(TA)能够长期超越市场指数的人才。同样,对于房价市场也是一样,当一个有近1000平米地、300多平米使用面积的房子,离旧金山不到 100公里,房价已经从60多万美元降到不到20万美元的时候,这个房价还有多少的降价空间?是的,一些地方的房价还是有一段时间的调整,但是,基本面的 东西还存在的,就是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最后都不能低于所需材料和必要的人工费的总和。市场总是过度反应,人类有总是滞后于事件发展的趋势。 那些能够在趋势发生之前就能够承担风险,果断进入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才是最后被称之为有预见能力的人。希望大家都是这样:当这场危机过去,剩下的都是一批当年有勇气承担风险的人,剩下的就是可以被称之为成功的人 http://zifawang.blog.sohu.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华网同一内容不同标题传达什么信息?
黄安年 2008-12-7 18:18
新华网同一内容不同标题传达什么信息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8 年 12 月 7 日发布 新华网的同一内容出现了两个标题 , 今天下午的首页的标题是奥巴马 : 美国经济还不太糟,点击后出现的标题却是 : 奥巴马: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尚未到来。两个标题看来相似,实际区别明显 , 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尚未到来反映了奥巴马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而美国经济还不太糟并不是奥巴马对目前美国经济的估量,而是小布什总统的评估,布什总统的态度却并没有那么沮丧。布什说他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 , 奥巴马认为情况已经十分紧急,现在是紧急采取应对措施的时候了。 笔者以为,新华网的编辑需要重视不致一次发生文不对题的报道。 附文: ************************** 奥巴马:美国经济最糟时期尚未到来 2008 年 12 月 07 日 17:13:4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2月6日电 在美国政府公布了令人沮丧的就业数据后,当选总统奥巴马日前警告说,美国经济最糟糕的时期尚未到来。 据当地媒体报道,虽然美国政府的数据表明,11月份美失去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是34年来月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但布什总统的态度却并没有那么沮丧。布什说他看到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 然而,奥巴马指出,美国经济在一年的衰退中已经丧失了200万个就业机会。他说:解决这场危机没有捷径,因为它的形成用了许多年;在经济好转之前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奥巴马还说,现在是紧急采取应对措施的时候了,应马上恢复人们的工作,推动经济再次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 骆之明 )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07/content_10469021.htm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7: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