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群体遗传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蚂蚁得到关于人类进化的启示
slsql2013 2013-3-7 15:51
从蚂蚁得到关于人类进化的启示 爱德华 · 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 )研究蚂蚁群体的遗传学。 要去爱德华 · 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 )位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办公室,你必须首先穿过一扇门,门上挂着一块警告公众不要进入的牌子。然后,走进一部发出吱嘎声的老电梯里,同时按下两个按钮。经过这一违反直觉的步骤,你就进入了一个奇异的王国。 这个“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蚂蚁收藏品所在地,大约收藏了 14, 000 种蚂蚁。管理员们正在检查橱柜、抽屉,而身材高大的威尔逊博士是这些藏品的负责人,他的兴奋之情难以控制:在巴西一座森林的土壤中,第 14, 001 种蚂蚁刚被发现!关于这种蚂蚁的独特性,威尔逊博士否定了任何起初对它的怀疑态度——这个新的物种是蚂蚁家族中活着的“腔棘鱼”( coelacanth ,腔棘鱼是十大活化石物种之首,这种鱼类被认为在白垩纪末期就已从地球上灭绝,但在 1938 年之后,非洲多个国家陆续报道发现了腔棘鱼。化石纪录中腔棘鱼的历史可追溯至 4.1 亿年前——译者注),是最早出现的蚂蚁的原始回归,最早的蚂蚁就像脱去了翅膀的黄蜂,这种特性使它的所有后代都在地上生活,而不像它们的祖先那样能在空中飞翔。威尔逊博士解释说,新发现的这种蚂蚁不同于任何已知的地球上的生物,它是如此怪异,以至于难以命名,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 研究蚂蚁是威尔逊博士的第一个爱好,也是他持久的爱好。但是,让他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生物学家之一的,是他在另外两个方面表现出的激情:他有旺盛的创造、整合知识的欲望,他拥有很高的写作天赋。通过文字的力量,他支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定期参加为执行保护措施而举行的活动。 尽管上个月威尔逊博士刚刚过完他的 79 岁生日,但是他仍在源源不断地产出科普作品,这些作品对年龄是他一半大的人来说,应该有深刻的印象。更新版的《超级生物体》( The Superorganism ),这部与伯特·霍德伯勒( Bert Hlldobler )合著的、百科全书式的关于蚂蚁的著作,将在今年 11 月出版。目前,威尔逊博士正在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还在准备一篇关于社会进化的力量的论文,这篇论文似乎很可能把人类的一些明显的经验应用到蚂蚁群体中。他正在致力于另一场战斗。 在他的温和举止和流露出的美国南方人士的魅力的下面,威尔逊博士还是一个拳击手。他在 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长大,当地关于打架的风俗是,参与者要么获胜,要么被打倒,没有第三种选择。他在自传 《大自然的猎人》( Naturalist )中写道,“我从来没有挑起事端打过架。但是一旦打起来,即使打不过,我也从没有退出过,直到我的对手认输或者大人好心把我们拉开”。 威尔逊博士 1975 年出版了《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一书,那时他已不参加拳击了。这本书综合了很多关于 社会性行为进化的 观点。他宣称,许多人类的行为都有其遗传基础。当时,这一观点引起不少社会学家和专心于人性改造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议。威尔逊博士对接着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他把它们描述为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味道的言辞攻击和侵扰”的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他的两位哈佛同事:理查德· C. ·列万廷( Richard C. Lewontin )和斯蒂芬·杰·古尔德( Stephen Jay Gould )。 威尔逊博士已经参加了这场新的挑战。这场挑战涉及到进化的一个主要特征,该特征与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相当多的联系。挑战的争论点就是进化发生的水平。很多进化生物学家都被像理查德 · 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著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这样的作品说服了,他们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起作用的唯一水平。因为获得了关于蚂蚁群体遗传学的新数据,威尔逊博士改变了原有的想法,他现在认为自然选择在多个水平上起作用,其中包括在社会群体的水平上发生。 根据威尔逊博士的观点,正是通过多个水平的选择或者群体水平的选择——有助于一个个生物体群体的生存,进化才使许多至关重要的、以牺牲个体为代价而对群体有利的基因出现。在人类中,这些基因可能就包括那些“构建”了慷慨大方、道德约束、甚至宗教行为的基因。尽管并非不可能,但是人类的这些特征很难解释。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观点,自然选择只“喜爱”有助于个体生存和产生更多后代的行为。 “我认为,从事社会性昆虫研究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意识到,创造出这些昆虫的选择是多水平的选择。”威尔逊博士说。 去年,他和戴维·斯隆·威尔逊( David Sloan Wilson ),一位群体水平选择的长期拥护者,为这个观点设计了一个理论依据,这篇文章发表在《生物学季刊》(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上。他们的文章引起了《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杂志的一位博士——道金斯( Dawkins )的热烈回应,他谴责他们在一个小问题上撒谎,并要求他们道歉。 对许多进化生物学家来说,提出一个“歪理邪说”只是威尔逊博士引起的较小的 冲突之一。在他 1998 年出版的《一致性:知识的联合》( Consilience )一书中,他指出,很多人类的活动,从经济学到道德等,都需要暂时离开占据主导地位的专家之手,而交给生物学家,以便他们得出一个合适的进化基础。 “自 19 世纪以来,伦理学研究进展殊少,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事情。”他在书中写道,对 伦理学家一个世纪的工作显然不满意。他的洞察力得到了近来一些新出现的心理学家的支持,他们正在构建道德的一种新的解释——进化的解释。 威尔逊博士关于社会性行为的形成的论文,似乎很可能要坚定地踏入这个争论不休的竞技场。他怀疑道德和宗教是基于群体选择的特征。“如达尔文所说,拥有这些品质——勇敢,强壮,创新,精明,无私——的男人的群体,将易于战胜那些不具有这些品质的群体,因此前者能更好地发展。”威尔逊博士说。 “既然如此,显然,这是一个很不受欢迎的观点。抛开其政治上的错误不谈,但尽管这样,达尔文关于此的想法可能是对的。毫无疑问,那将是另一场很大的争论。”他说这些时不带有明显的遗憾,“当我完成我的小说时,那将是我接下来写的一本书。” 午餐时间到了。威尔逊博士和一位来访者步行来到哈佛的教授俱乐部。他注意到,分子生物学家的像“玻璃宫”一样豪华的实验楼,大大高出像他这样研究整体动物的生物学家所“栖居”的寒酸、陈旧的大楼。让他高兴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至少正在引起高层的注意:一天前,他就这一论题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做了陈述。他谈到生命大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Life ),这是他在麦克阿瑟基金会( MacArthur Foundation )资助下启动的一个项目。 吃午餐时,他还描述了他的尚未完成的小说,小说暂定名《 蚁丘》( Anthill )。 威尔逊博士和出版商之间,在关于该书内容的重点方面有一些分歧,尽管正是诺顿书局( Norton ,美国著名的学术出版机构——译者注)的执行总编罗伯特 · 韦尔( Robert Weil )建议他写这本小说的。威尔逊博士想让蚂蚁在这部小说中扮演一个大角色,从它们的行为中能够汲取所有有用的教训。而出版商认为,人应扮演一个更大的角色,蚂蚁扮演一个更小的角色——最多蚂蚁大小的一个角色。目前,这部小说已几易其稿,还在修改,而他们之间的分歧也在逐步解决。 威尔逊博士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 ,普利策奖一年一度颁发给在新闻、文学和音乐领域有突出业绩的人士。该奖以匈牙利裔美国报纸出版商 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 , 1847 - 1911 ) 的名字命名,是根据他的遗愿而设立的——译者注)。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出版商对他的作品追求完美的“挡箭牌”。“他们说,‘你能比以前干得更好,爱德。’”他回忆道。“我刚写完这本小说的另一个草稿。他们说,‘好极了,爱德。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感情,矛盾情感( ambivalence )。’”在下一个草稿中,他打算让人类的性格独自出现,必要时就不再写蚂蚁了。 回过头来看,当初《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一书问世,对威尔逊博士的批评如潮,像“猛烈的迫击炮火”。他说,当时他冒着学术生涯的巨大风险,有一段时间感到害怕,他觉得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对哈佛教授们的政治勇气的赞赏不是没有限度的:很多同事对他说他们支持他的观点,但是他们都在私下里这么做。研究学术的生物学家们仍旧非常害怕遭到类似的攻击,以致他们在其它学科的名(如进化心理学)下实践社会生物学。 尽管威尔逊博士必要时是一名战士,但他也是一个调解人。在他新近出版的《创世纪》( The Creation )一书中,他呼吁科学家和宗教领袖联合起来,为拯救地球上的自然生命而共同努力。他在摩门教派( Mormons , 1830 年在美国成立的一个宗教团体——译者注)和南方浸礼会( Southern Baptists )举行的主要会议上讲话,请求他们帮助保护生物多样性。关于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的分歧,他说:“停止互相讥讽——我愿意说‘上帝之下’,抓住我的手,敞开我的心扉。承认我们的国家是如何演变来的,我们正在用有力的语言来达到坚定的意图,即使我们可能对地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午餐结束了。威尔逊博士与忘记了收他的咖啡钱的女服务生开起了玩笑。付完餐费,他又回到了蚂蚁、写作和永无止境的探索上面——要弄清楚进化之手是怎样塑造了生命的每个方面的。
4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我的下地全纪录
热度 1 枫枫桥 2012-11-16 10:16
播种:5月9、11、15、22、29;6月8、13、14、15、18、19、21、22、25 8天昌平;4天顺义;2天廊坊; 转化以及处理:7月16、17、18、19、20、21、22;8月7、8、9、10、11、12、13、14、15、16、17、18、19、22、23、24、25、26、27;9月4、11、12、13、18 昌平21天, 收获:10月5、6、7、8、9、10、11、12、13、14、16、17、18、19、23、24、25、26、27、28 11月5、6、7;昌平17天;顺义1天;廊坊3天; 这其中,有必须的;也有非必须的,但还是不得不的去,集体活动啊。哎,这还仅仅是一个最初始的阶段,那些收获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的整理,需要消耗更大的心神的,而这个时间貌似很少,很紧张,如果只工作不思考,那会如何?如果一直劳累不休息,那会怎样?我不是聪明人,不能马上弄懂很多事情;我更不是超人,可以在地里紧张工作了,三个月后,不需要休息,缓解,就开始新的征程;更重要的是,对于我而言,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以前没有接触过,我说,我懂分子生物学,高级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 ... 曾经的我,在实验室中听任何人讲话,没有这样隔膜的感觉,而我说的,即使不那么被理解的时候,也是有的,但终归大家是说的一国的语言啊,慢慢会懂的,可是,现在的我不懂这个群体数量,别人也不懂我的,我现在似乎变得一无是处了,貌似很沮丧、很灰心。哎,努力吧,更好的适应,为了更好的离开! 思考,科研的意义,思考,我真的适合吗?
39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章鉴赏其一
adist 2012-9-10 00:59
今天打开邮箱又收到了NCBI系统发来的关注文章:共计5篇,看到一篇刚刚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关于中国冬小麦骨干系的遗传多态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衰退的相关内容研究 “Genetic Divers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in Elite Chinese Winter Wheat Investigated with SSR Markers.” ,该研究群体包含90个中国冬小麦骨干系,应用269个SSR标记,对小麦的A,B,D基因组进行研究,计算了遗传座位的多态性,划分了三个亚群,计算了LD decay值,整个工作中规中矩,从table到figure,都做的很漂亮。结果和讨论部分目标明确,结论清晰,是近年来国内冬小麦骨干系群体研究的一篇范例,是想要学习群体结构分析和关联分析的同学们的良好教材,也是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同学们实验思路和文章流程的学习对象。 目前我们的实验技术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通量越来越高,数据越来越海量,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的所有研究都要运用高通量方法得到海量数据,进而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是有意义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合理利用现有的方法和手段,最省时省力省钱地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篇文章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就是一个十分合理的设计结合,90个冬小麦骨干系具有良好的代表性,269个SSR标记的检测也很好的平衡了实验的工作量和标记的需求密度这一重要问题,进而得出了具有意义的实验结果。相比动辄群体几百,标记上千的实验来说,该实验可谓是浓缩的精华,毕竟标记无穷匮,经费要珍惜,结论要及时。我们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懂得做实验——做好实验——多快好省地做实验。这就如同武林高手简单的轻描淡写、毫无花俏的一招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个人分类: 所思所想|39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群体遗传学奠基者之“赖特”
cunyp 2011-3-22 02:51
群体遗传学奠基者之“赖特” Wright in 1954 赖特 (Sewall Green Wright )(12/21/1889 – 3/3/1988),美国遗传学家,以他在演化理论中的新综合论(synthese)和统计学中的路径分析而著称于进化生物学界,他和费希尔 (R. A. Fisher)、霍尔丹(J. B. S. Haldane)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立群体遗传学的理论框架。他是同系繁殖家谱系数和纯种系数计算的提 出者,并把这些工作扩充到群体遗传学–-把遗传漂变(genetic drift)引入群体繁殖系数的计算。他和费希尔在计算群体中基因频率的分布做了开拓性的工作,这样的群体受到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突变(mutation)、迁徙(migration)和遗传漂变作用。他和费希尔、霍尔丹在理论群体遗传学的工作为遗传学的现代 进化综合论(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做了基础性的理论铺垫。莱特的贡献还在于在哺乳动物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篇小文中,我们将回顾莱特的生平和 科学贡献。 莱特其人 莱特生于马萨诸塞的梅尔罗斯(Melrose),他的父亲Theodore Paul Wright是航空工程师,他母亲Quincy Wright是政治学者。莱特从小就表现出他在数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天赋。1906年,莱特从Galesburg 中学毕业后,进入他父亲任教的Lombard学院学习数学。他深受美国的第一个生物学女博士Wilhelmine Entemann Key教授的影响。莱特在动物遗传学先驱William Ernest Castle的指导下,研究了动物毛皮颜色遗传的,在1915取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他一直在美国农业部工作,直到1925年他加入芝加哥大学的动 物系。1955 年,他从芝加哥大学退休后,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莱特的职业生涯获得了许多奖项: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Darwin Medal of the Royal Society, Balzan Prize 。他生前是美国科学院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皇家协会外籍会员(Foreign Member of the Royal Society)。 莱特的科学成就 莱特在同系繁殖(inbreeding)、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s)和基因漂变的工作使他成为理论群体遗传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其他两人是费希尔和霍尔丹。他们的理论工作是现代进化综合论,也就新达尔文综 合论(neodarwinian synthesis)的开端。莱特发展了群体遗传学的同系繁殖系数、F- statistics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他是遗传漂变数学理论的主要发展者之一,遗传漂变有时也称莱特效应。基因漂变是起因于生殖过程中的随机出生、死亡 和孟德尔隔离(Mendelian segregations)的基因频率随机变化的累计。莱特坚信基因漂变和其他进化力量的相互作用对生物的适应(adaptation)过程有着重要作 用。他描述了基因型(genotype)和表型(phenotype )和适合度(fitness)的关系。在他的理论框架群体适合度是高度,与横坐标的等位基因(allele)频率或显型的平均值。自然选择 (Natural selection)会导致群体走向最近的顶峰,虽然基因漂变将继续随机游走。 莱特对停滞(stasis)解释的是有机体复原占有适应峰值。为了进化到另一个物种(更高的峰值),物种将首先通过不适应的 (maladaptive )的中间阶段。如果群体足够小,这个过程将会由基因漂变偶然实现。如果物种被分成小群体,部分将被发现有较高的峰值。如果群体间有基因流(gene flow),群体间的适应性将在剩下的物种中扩散。这就是莱特关于进化的转移平衡理论(shifting balance theory)。进化论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就自然群体中的这些是否微妙的条件是否成立持怀疑的态度。莱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得不与费希尔苦苦地 争论,费希尔坚持认为大多数自然群体太大了而不能体现遗传漂变的重要性。 莱特深受 Jay Lush的影响,Jay Lush在动物育种引入数量遗传学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莱特1921年发展的关于路径分析的统计方法是第一个用图形模型(graphical model)的方法,这个方法现在还广泛应用于社会的研究。莱特还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论文预印本的审稿人,比如他在Genetics杂志审稿频率最高的人 之一。这些为他他的赢得了声誉,也使他为了审稿的守信而不再写文章。 莱特和他与众多学生在几内亚(Guinea)猪的遗传研究的工作影响了当时在处于发展期中的哺乳动物遗传学。他在1917年关于由酶控制的基因的研究也同样被后人所赞誉。 莱特是他那个时代中少有的几个敢涉足哲学的遗传者。他发现哈茨霍恩(Charles Hartshorne)概念中的一个统一点(union),并且他们彼此间成了一生的朋友和哲学研究的合作者。莱特认为自我意识的死亡不是基于神秘性质的 复杂度增加, 而是内在的性质,因此暗示着这些性质是最基本的粒子。 莱特的历史地位 莱特和费希尔是一起把遗传学引入新达尔文综合论,并与进化相结合的关键人物。他们的工作和Dobzhansky, Mayr, Simpson, Julian Huxley和 Stebbins是同样重要的人物。新综合论是达尔文后对进化生物学的重要的发展。莱特对哺乳动物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也中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 Crow, James F. (1988) “Sewall Wright (1889-1988)” Genetics 119 (1): 1-4. William, Provi B. (1989) “Sewall Wright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wall Wright,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wall_Wright 莱特的划时代巨著: Evolution and the Genetics of Populations (4卷本) Wright, Sewall (1984). Evolution and the Genetics of Populations: Genetics and Biometric Foundations v. 1 (Genetic Biometric Foundations); New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right, Sewall (1984). Evolution and the Genetics of Populations: Genetics and Biometric Foundations v. 2 (Theory of Gene Frequencies); New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right, Sewall (1984). Evolution and the Genetics of Populations: Genetics and Biometric Foundations v. 3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Evolutionary Deductions); New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right, Sewall (1984). Evolution and the Genetics of Populations: Genetics and Biometric Foundations v. 4 (Variability within and Among Natural Populations); New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图片来:http://www.aipl.arsusda.gov/aipl/images/history/1922.jpg)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2113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木村资生与中性理论
cunyp 2008-8-30 15:42
木村资生(Motoo Kimura,1924-1994),日本遗传学家,群体遗传学家,演化生物学家。他是分子演化理论的开创者,以其分子水平的中性突变理论而闻名于科学界。 早年求学 木村于1924年出生于日本爱知县的罔崎市( Okazaki, Aichi Prefecture)的一个富商家庭。 殷实的家庭,使他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喜欢养植物。木村读中学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数学天赋,但在后来去大学深造的专业选择时,他的老师建议他去学植物学(当年,Planck准备去读数学时,他老师也建议去做物理!)。这样,木村进入了京都帝国大学(Kyoto Imperial University)学习植物学。在大学的大部分时间里,木村学习了遗传学并常去木原均的实验室参加讨论和学习。木原均是日本现代遗传学的开创者,在小麦遗传学中有杰出的贡献。木村本来就对生物统计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热力学很感兴趣,他在一个做统计物理物理研究的亲戚的影响下,学了扩散理论(difussion theory)。此时的他立志成为一名理论遗传学家,希望像美国遗传学家Wright一样把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结合起来。 1947年,木村从京都大学硕士毕业,并到木原均的实验室里工作了两年。那是日本遗传学家还没有受过数量遗传学训练,木原均实验里受到很多人对木村的理论不屑一顾。1949 年,经木原均推荐,木村进入在三岛郡刚建立的日本国家遗传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tics)工作。木村是在木原均的支持下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理想。也就是在这个期间,木村系统学完了赖特(S. Wright)1931年在Genetics上的论文“Evolution in Mendelian Populations”,开始了他的群体遗传学研究。 1953年夏天,木村在富布赖奖学金的支持下,去美国Iowa州立学院(后来发展为Iowa大学)读博士, 由于Iowa的导师不支持木村的研究,稍后,木村转到威斯康星大学Crow的门下读博士。此时,从芝加哥大学退休的Wright也来到威斯康星大学。Wright很欣赏木村的数学功底和生物直觉,他每个在星期在固定地和木村讨论群体遗传学的问题。此时的木村在学术上如鱼得水,进步很快。并Wright的推荐下参加了1955年在冷泉港举行的会议,并在那发表了木村的关于Fokker-Planck方程的精确。 1954-1956年间是木村学术生涯的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在Wright的指导和与克劳的合作中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赖特和木村惺惺相惜,但是他俩从未一起署名写过文章。木村在这里把随机理论非常漂亮地和群体遗传学结合起来,为他以后的中性突变理论奠基了数学基础。 日本国立遗传所时期的研究 1956年6月,木村在遗传学系教授克劳的指导下,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继续在日本国家遗传学研究所继续他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二战后,日本国内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但木村生活也很艰苦,但他坚持留在日本继续他的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在之后的几次短期访美期间,木村也作出了非常漂亮的结果。 1967 年,木村接收了刚从北卡罗州立大学来生物统计系毕业的太田明子(Ohta)。Ohta是数学功底超强的女学者,她太低调以至许多人忽略了她在分子演化中地位。她与村的合作最终实现了木村的愿望:木村让太田对进化过程中氨基酸的替换速率作估算,木村从他的计算氨基酸替换速率推算哺乳动物基因组的碱基替换速率的结果时,惊奇地发现,碱基替换大约每两年发生一次。而依据霍尔丹(J.B.S.Haldane)的自然选择代价概念推导,每发生一次突变替换平均约需300个世代左右,两者差距上太大,演化的速率太快了!木村意识到,在分子水平上大部分突变并没有被自然选择淘汰,自然选择对它们呈中性,群体中的中性等位基因的固定(fixation)是通过突变的随机漂变的平衡来实现的,他们的存活下来的概率是随机的(“运气”问题)。这样,木村提出了突变中性的分子演化理论。这个结果为他早年和Crow提出有限位点模型(infinite site model)找到了实际的生物学依据。数学魅力就在能和实际数据的完美结合。 1980年,木村提出估算突变替换的双常数模型,也对分子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的做了最大贡献。1983年,木村在完成划时代的巨著:“The 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之后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渐渐离开科研的第一线。 木村的后期 木村提出中性理论学说后,一直致力于该理论的传播和完善,他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日本学者从事群体遗传的研究,比如 Nei、Ohta、Takahata、 Maruyama等人就是中性学派和演化理论的世界级的大科学。木村后期点古板和固执,以至有些显得有点过头了;他和反对他理论的人很少交往,Ohta提出了近中性理论他也对之不热衷。木村的晚年很难和通行沟通,除了克劳能理解他以外,很多人觉得他太敏感了。 木村晚年很重他在科学界的地位,他获得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界的荣誉和奖项,也数次被提名诺贝尔奖项候选人。木村 1994年突然死于他70寿辰的宴会上,他之前饱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折磨,身体很虚弱。 随着木村的突然去世,演化理论的的大师又少了一个。 木村的贡献 木村的研究成果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课题: 1. Random gene frequency drift 随机漂变理论 2. Fluctuation in selection intensity 随机波动的选择强度 3. Population structure 群体遗传学的结构 4. Linkage and recombination 连锁和重组 5. Evolutionary advantages of sexual reproduction 性选择的进化优势 6. Natur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 7. Meiotic drive 减数分裂的驱动力 8. Genetic load 遗传载荷 9. Inbreeding systems 繁殖系统 10. Evolution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进化的数量特征 11. Probability and time of fixation or extinction (突变的)固定和消失时间的概率(密度)和时间 12. Age of alleles and reversibility 等位基因的年代和(突变的)可逆性 13. Intergroup selection 种间选择 14. Infinite allele, infinite site, and ladder models 有限的等位基因、有限位点及梯子模型 15. Molecular evolution 分子进化 16.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核酸替换率 17. Molecular clock 分子钟 18. Neutral theory 中性理论 木村在应用数学、群体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他的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是自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后出现的一个最有创造性、最重要的理论,在进化生物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木村理论的影响对现代生物学(特别是基因组生物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木村学成回日本,给日本的科学,特别是遗传学带了新的希望,并给日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者。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1960s的日本比我们现在差不多,可日本但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日本工作,比如作数学的Ito(赫赫有名的Ito随机积分)、做物理汤川秀树、坂田昌一、江崎玲於奈…. 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 木村的分子进化理论的“中性突变——随机漂变假说”即中性学说“,简单地可以比喻为:很大的一群人去买彩票,假设没有内幕操作,这个群体中每一个中奖的概率应该是一样(和你的肤色、学理、财富无关,也就是没有选择偏好)。在理论群体学的文章中,你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描述: In a random mating population of effective size N, … 木村中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生物演化和物种内的大多数变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而是通过那些对选择呈中性或近中性的突变等位基因的遗传漂变累积引起的。从中性学说出发,可以得出进化速率保持每年每个位置恒定的结论。同源蛋白质如同工酶所具有的丰富的多态性表明,这些生物大分子具有同样的高级结构,都能很好地完成其生物功能,它们之中哪一个也不比别的分子更优越。也就是说,在分子水平上,不考虑有利突变。假基因是一些失去功能的基因,完全不受自然选择淘汰,事实证明,假基因的碱基替换确实不受限制,其进化速率等于分子的突变率。 分子进化有五大特征: (1)对每种生物大分子而言,只要分子的三级结构与功能基本不变,那么各个演化路线,以突变替代表示的演化速率大致保持每年在每个位置上恒定。 (2)机能较次要的分子或分子片段的进化速率,高于机能较重要的分子或分子片段的进化速率。 (3)在分子演化进程中,使分子现存结构和功能破坏较小的突变比破坏较大的突变有更高的替换率。 (4)基因重复通常发生在一个具有新功能的基因出现之前。 (5)明显有害的选择净化和选择上呈中性的或轻微有害的突变随机固定,比明显有利突变的正达尔文选择更为频繁。 以上五个特征中(1)和(5)是最基本的特征。 中性学说打破了以达尔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在当时引起学术学界的相当大的反响,甚至神学也参和进来,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群体遗传学,甚至进化生物学范围。随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和大规模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展开,中性学说在得到更多数据的支持,其正确、有效将得到更好的认识。任何一种的理论的出来都不是一番丰顺的,我们因该向木村学习,淡然面对挑战,踏实做好、做精理论。科学是喜欢论(点)战的,我们不应该扼杀不同的声音和论调。当然,我们反对一切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 木村资生给我们的启示 1. 数学很重要。 木村的学生物,看不Wright的文章,就去学数学到用最新的数学理论描绘了群体遗传学的新局面。并打破了以杜布赞斯基(Dobzansky)为主的综合进化论在群体遗传学领域里一统天下的局面。木村的框架里面数学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合作者、学生Tomoko Ohta, Naoyuki Tankahata, Takeo Maruyama 都是数学很强的学者。 2. 生物直觉很重要 木村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很清晰的生物问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能大胆提出中性理论的底气吧。 看了Crow纪念木村的文章,觉得很中肯,Crow是木村的导师和合作者,是最了解木村的人之一,我就以Crow对木村的个人评价来结束本文: What about KIMURA as a person? He was complex. I found him a pleasant conversationalist, with a broad knowledge of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His interests were catholic and he had a wide-ranging curiosity. He enjoyed science fiction, particularly ARTHUR CLARKE. He was impressed by the powerful writing of SOPHOCLES, which e picked up as a paper back. He admired BERTRANRDU SSELL. Over the years we had many fruitful discussions, including a number of friendly scientific disagreements. With his close friends he was generous, helpful, and appreciative. But others saw a different side. He could be selfcentered, demanding, and dogmatic. As he grew older, his interests narrowed, and he beca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for his place in scientific history and more obsessive about his neutral theory. He was becoming recognized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in Japan he was a celebrity. Ironically, these traits increased with his growing scientific recognition. Scientific disagreements became personal and several felt his barbs. But the scars will disappear as people measure them against his sterling accomplishments. 参考资料 Kimura, Motoo (1968). “Evolutionary rat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Nature 217: 624–626 Watterson, G.A. (1996). “Motoo Kimura’s Use of Diffusion Theory in Population Genetics”.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49 (2): 154–188. Kimura, Motoo (1983). The 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23109-4. Crow, James F. (1996). “Memories of Mot?”.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49: 122–127. Wen-Hsiung Li*,Kimura’s Contributions to Molecular Evolution,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 49, 146-153 (1996) Motoo Kimura, Population Genetics, Molecular Evolution, and the Neutral Theory (Selected Papers) Edited and with Introductory Essays by Naoyuki Takahata,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15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