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建筑安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探寻安全文化起源(8)——观民族建筑安全文化
wangbing187717 2016-4-25 20:33
观民族建筑安全文化 文/王秉 传统安全文化知识源于安全经验,在群体内共享,被编为“安全语言”和“安全艺术密码”,而非仅以书面方式保存,这便是传统安全文化的精髓。在事故和灾害的感受和观察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民族群体都以同样的方式感受着事故与灾害,因此,不同民族所积累的传统安全文化知识也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各民族的传统安全文化知识在其民族建筑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如在亚洲,孟加拉国平原地区的房屋被建筑在地势较高的地台和底座上,并且具有一个特殊的屋顶,人们能够将粮食储藏在屋顶下面,如果洪水进入家里,家庭住户能够在床上做饭、吃饭、睡觉和储藏食品;还能够通过在支架下放上砖头将床升起来;物品被储藏在较高的支架上,或者挂在从屋顶吊下来的麻网内。在这里,作者以我国各少数民族为例,带你一同去发现他们所具备的丰富传统建筑安全文化知识。 1.民族建筑安全文化之防火安全文化 很多民族建筑都有防火功能,如藏式建筑就具有防火的特点(尽管近期的独克宗古城还是被火灾吞噬了,但究其原因有人为因素)。其中,侗族建筑的防范火灾功能很有代表性。西南民族大学兰婕对贵州黔东南侗族建筑的调查发现,侗族村寨的建筑有防火功能,侗族村寨中的戏台、粮仓等皆为木质吊脚楼,底部木柱建于水塘中,四周都有很多水,用于防鼠和防火,保护粮仓。村中所有的粮仓都集中在一起,与村民住房保持一定距离,粮仓与民房相互隔离的设计使粮食得到了保护,即使村中房屋发生火灾也不会烧到粮仓,而侗族村寨内部和周边的水渠、水塘实际上是村民的消防水源。 此外,云南很多民族的火塘也有防火的功能,藏式建筑、彝族土掌房等都有火塘,彝族人在挖火塘时底部和四周都用厚厚的硬石块隔开,与墙壁保持一定距离。并且,火塘的位置、风向和排烟方式都与防火有关。滇南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等都住杆栏式建筑,他们全部在竹楼上烧火做饭,但竹楼火塘都有较高的防火特点,很少听到杆栏式建筑着火的情况。 2. 民族建筑安全文化之防震安全文化 独龙族、怒族等民族的建筑对地震有很好的防灾减灾作用,房屋的墙不用石头或者土坯砌成,而是用木头穿斗堆积,整间房屋就是一个整体,地震时不易倒塌。比如, 2014 年发生在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的“ 10 · 15 ”地震,震级 6.6 级,震源深度 5 千米,地震初期人们估计损失会很大,结果只造成了 1 人死亡, 324 人受伤,其中 8 人重伤。 为什么震级那么大、震源那么浅的地震伤亡会那么小呢?包括中央电视台记者、建筑专家和抗震专家在内的人都到该地区进行调查,人们发现,造成景谷地震损失小的原因首先是当地的民间建筑特点是整栋房子连成一个主体,地震时即使墙壁震倒了,整间房子也不容易倒,这种房屋被称为“穿斗”;其次,房屋的墙壁与柱子是分离的,柱子在里面,墙壁在外面,墙壁被震倒之后不会往里面倒,因为被柱子挡住了,往外倒的墙壁不会伤到人;再次是当房顶瓦片掉下来时被房子的楼板隔开了,很少砸在人头上,这是造成景谷地震伤亡人员较少的主要原因。 6.6 级地震只造成 1 人死亡的情况在全国上下震动很大,中央电视台记者甚至说“这是最不像灾区的灾区”,这说明传统安全文化知识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很多有益的东西,为其他地区(甚至城市地区)的安全与防灾减灾提供经验。 3. 民族建筑安全文化之防风灾安全文化 在风力巨大的地方,各民族都在房屋建筑上下功夫,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房屋结构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房屋结构,就是为了防风防火,设计出了“三合一”的外墙工艺。 4. 民族建筑安全文化之建筑材料选用安全文化 几乎所有民族的建筑材料都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进行严格的选择,使用非常结实的木料。如傣族热带地方从来不用松树建房,因为河谷地区的白蚂蚁非常喜欢吃松木,他们用的是坚硬的栎木。此外,所有民族都不用雷击过的树木建房,也不用有鸟窝或者看到蛇爬过的树木建房,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不吉利的象征。一旦选用了这些不吉利的材料,就有可能给户主带来灾难。 5. 民族建筑安全文化之宗教安全文化 当然,民族建筑安全文化中还可以通过举行宗教仪式来预防不吉利事件的发生。例如,建房在开工的时候必须择吉日进行,重要部分的施工也必须择吉日进行;彝族土掌房立柱、上大梁、填土等,都必须择吉日进行,其他民族的建筑也是如此;任何重要部分的施工都要进行驱鬼仪式,以避免未来发生灾害。 参考文献: 李永祥 . 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 ——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功能探讨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 2015,36(10):1-6.
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走访德国煤火专家
热度 3 IIblue 2014-2-7 07:19
走访德国煤火专家 国内春节时间,大家都寻亲访友,我也逃不,也走访了德国 4 位煤火专家。他们都参加了中德 03-10 年的煤火合作项目,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对煤火十分感兴趣。外导 Claudia Kuenzer 与他们有良好的私交关系。在她的帮助和资助下,自己有幸能与他们交流。出国留学的好处也在此得到更好的体现了。一方面,在国内你是无法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的。事实上,其中有位专家正是我投 IJCG 期刊的审稿专家,他详细的审阅了我的论文,给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这是 13 年 9 月份的事情。而在 14 年 2 月,我就单面与他交谈了,讨论了,还送了一个小礼物给他。真是如梦如幻啊。这说明了网络信息时代,真是一切皆有可能!另一方面,交流了,认识了,也就建立了自己的 contact net 。 1 、德国联邦材料研究和测试研究所 首先访问了德国联邦材料研究和测试研究所( BAM, Feder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 Research andTesting )(如图 1 所示)的 Dr. M.Schmidt 。他主要做自燃实验研究。国内实验室正是做这方面的,因此讨论了很多。他们实验室主要的实验室恒温箱测试(煤)自燃的临界温度。方法是试探法,煤自燃临界温度与前一次实验炉温之差必须小于 4K 。而国内的煤自燃恒温箱实验(程序升温实验)主要目的是获得低温阶段煤自燃升温不同温度阶段想对应的指标气体(如 CO 、 CH4 、 C2H2 等)。他现在主要在做煤堆自燃方面的研究。自己在这方面也有所研究,因此讨论了很多。他说,德国明年将停止产煤,因为成本太高。德国煤层薄、埋藏深, 3 、 4 米后的煤层采深达到 1000 多米,而且德国矿工工资高,这使得德国煤成本太高了。因此,德国大部分( 3/4 )的煤来源于进口。在港口堆积了大量的煤。最长的可达上千米长。因此,煤堆自燃问题就无法避免了。后来,他带我参观了他们实验室,介绍了他们的实验仪器。虽然大部分的仪器我们都有(恒温实验、绝热、热重红外等),但从精度和防外部环境干扰度而言,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图 1 德国联邦材料研究和测试研究所 BAM 占地面积很大。他的主要职能是: ( 1 ) Advancement of safety in technology and chemistry ( 2 )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spections of materials andplants including supply of reference method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 3 ) Promoting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inBAM's key areas ( 4 ) Collaboration in developing legal regulations like onsafety standards and threshold values ( 5 ) Consulting on safety aspects of materials technologyfor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他的职能其实类似于中国的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不同在于 BAM 侧重于化工方面,而中国安全生产研究院覆盖面更广。 之后,自己有一小段自由时间,所以就走马观花了德国的几个景点。 洪堡大学。爱因斯坦、马克思、黑格尔、叔本华、谢林求学、讲学之地。校训:寂寞和自由。 ( a ) ( b ) 图 2 洪堡大学 图 3 柏林大教堂 图 4 老国家画廊 图 5 勃兰登堡门 在洪堡大学附近有好几处在修建建筑。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很强,而且措施也很好值得我们学习。由下面两幅图可以看到,在里建筑工地大约 3 、 4 米的地方,修建了类似隧道式的人行通道,防治建筑施工最常见的高空坠物事件等。除此之外,在交通安全方面,有一点给我也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国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市内、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主要是轨道交通。对于市内的 U-Bahn 和 S-Bahn 一般有人值班,主要职责是在亮灯、关门后防治旅客继续上车,看没人了,安全了就吹哨,司机就开车。对于城市间的轨道交通如 ICE 快轨,一般每列车配备一个工作人员,职责与前面所述一致。在国内,如北京,新建的地铁线一般是修建隔离墙,防治事故。德国,这个劳动力缺少,具有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国家,却采用了最低效却最有效的方式。这才真正是“安全第一”。但这样的口号、标语在德国根本看不到! ( a ) ( b ) 图 6 建筑工地安全防护 2 、莱布尼茨 - 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所和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 后来拜访了莱布尼茨 - 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所( LIAG , Leibniz Institute for Applied Geophysics )的 Dr W. M. Wuttke (水永泰)和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 BGR , Federal Institute for Geosciences andNatural Resources )的 Dr. G. Schaumann 两位专家。虽然这两个所挂名不同,但实际上办公地点一样。如图 7 所示。 图 7 莱布尼茨 - 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所和联邦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研究所 Dr. Wuttke 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煤火建模, Dr.Schaumann 的主要研究是瞬变电磁探测。他们都想我介绍了他们在内蒙古乌达矿区的一些研究。 Dr. Wuttke 还向我展示了他在内蒙、新疆煤火调研的一些图片和一些小插曲,挺有意思的。自己博士阶段主要方向是煤火建模和数值模拟。和 Dr. Wuttke 的方向一样。因此,我们交谈了很多,聊了 5 个多小时。包括他的现场调研、探测煤火的新方法、建模方法、解算方法以及他自己写的煤火数值模拟代码等。还聊了一下中国文化等方面的事情。他有个中文名 — 水永泰。说是他的中国留学生根据他自己名字的意思意译的。除了具体的建模细节讨论外,我们还交流了煤火这个研究方向的发展。煤火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影响因素多,治理难度大。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好者能加入我们这个队伍,一起努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 Dr. Wuttke 在 LinkedIn 上创建的 Group “ Spontaneous,Uncontrolled Underground Coal Seam Fires and Related or Similar Challenges ”。 后来,自己还是有点自由时间,于是又走马观花地观看了 Hannover 市中心的几个景点。 图 8 著名的“红线”导游线(一直沿着这条线走,可以观赏近 30 个景点,如下图) 图 9 书店 书店很多,很大,而且逛的人也很多。 3 、 Backer Hughes 最后一位专家现在 Backer Hughes 工作。最开始在莱布尼茨 - 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所。由于在莱布尼茨 - 地球物理应用研究所工作是签约的,也就是国内现在的“非在编”人员,所以后来去了 Celle 的 Backer Hughes 。来德国 3 个多月,感觉在德国工作大部分都是签约性质的。自己所在的德国宇航中心( DLR )而言,我来这的 3 个月时间里,就要 2位 同事因为合同到期,不得不离职,找新的工作。据了解,一般在政府部门工作比较稳定,但自由少些,类似于国内的公务员。这位专家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位审稿专家。他现在很忙,所以我们就交流了不到 1 个小时。有点可惜了。
个人分类: 煤火|767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lingye 2012-6-9 15:21
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8 年经科技部批准组建的第一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 2011 年顺利通过验收。该重点实验室主要定位于大型结构、工程抗震、建筑风工程、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防火、建筑幕墙、建筑环境、建筑节能及建筑新能源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的作用,促进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着“开放、联合、竞争、交流”的运行机制 设立开放课题,支持与本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项目。 一、资助方向: 大型结构,工程抗震,建筑风工程, 地基基础 ,建筑材料 ,建筑防火, 建筑幕墙 ,建筑环境 ,建筑节能 ,建筑新能源 二、申请人条件: 1 、开放课题基金主要资助对象为国内外具有中级职称及以上(讲师、工程师或助研及以上),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中获得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学、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 2 、每个课题只设一名课题负责人,研究期限为一至两年。为了鼓励年青人才脱颖而出,优先资助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课题负责人。 3 、申请人必须是“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外的科技人员。 三、开放课题申请程序: 1 、申请受理时间:2012年6月11日至6月29日 2 、课题申请:根据资助的主要研究方向填写“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同时提交电子版)。经所在单位同意盖章,向重点实验室提出申请。 3 、课题审批:开放课题现阶段的资助额度暂定为 3 至 5 万元,经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审批通过的课题由重点实验室主任签署批准意见后通知申请者。获批准的课题负责人要认真填写课题任务书,并由所在单位加盖公章,寄送到重点实验室综合管理办公室。 四、联系方式: 受理部门: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戴雪芝 联系电话: 010-64517305 Email : daixz9999@126.com 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 30 号主楼 513 房间 邮编: 100013 附件: 1 、 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书 2 、 开放课题资助项目任务书 原文链接: http://www.bsbeskl.com/InfoViewer.aspx?NavBannerHTML=%3Ca+href%3d%22xinwendongtai.aspx%22%3E%E6%96%B0%E9%97%BB%E5%8A%A8%E6%80%81%3C%2fa%3EBizClass=Column_NewsRowGuid=ab98590fbec442adad89924abc4a29b9
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校的校舍建筑安全吗?
热度 2 ailincnj 2012-5-13 20:06
学校的校舍建筑安全吗?
汶川地震四周年祭   看了这两幅照片真让人揪心,不禁要问现在中小学的校舍建筑安全吗?日本神户地震后所有的建筑都进行了加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理的眼泪不能白流,每年都要提醒一下,也是对逝者的一种怀念。请看汶川地震周年祭文。 http://ailin.sun.blog.163.com/blog/static/41223872200948104428647/
3296 次阅读|8 个评论
废品的报复:安全事故频发考验质检维修水平
热度 2 杨学祥 2011-7-14 12:53
废品的报复:安全事故频发考验质检维修水平 食品安全、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交通安全、旅游安全、建筑安全、燃气安全,每一次重大事故,都暴漏了质检的漏洞,监察的失误,管理者的不作为。难道事故发生前没有一点征兆?没有做例行检查?收费有人管,安检和维修谁来管? 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断裂已致1死22伤(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4日12:11 东南网 事故现场 救援人员在现场 一辆旅游大巴车(闽H30953)坠入桥下 事故大桥。网友微博供图   东南网7月14日讯(本网见习记者 王坤明 林晨) 今日上午8点50分许, 武夷山公馆大桥北端发生垮塌事故 ,一辆旅游大巴车(闽H30953)坠入桥下,当场造成1人死亡,22人受伤,受伤人员已全部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出事大巴车属武夷山巴士运通旅游客运有限公司,该车核定35座,车上乘坐23人,游客21人来自安徽阜阳,正欲前往武夷山景区进行观光旅游。   事故发生后,南平市及武夷山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全力组织人员抢救、现场交通疏导和事故善后应急处置。   据悉,公馆大桥1999年11月20日竣工通车,为中承式钢架拱桥,全长301米,宽18米。大桥位于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区,横跨崇阳溪河道,是发展旅游事业、开发闽北经济、改善省道101线的重要工程之一。桥上部结构为3孔中承式悬链线等截面(拱脚处截面加高加厚)钢筋砼箱型无铰拱拱桥。公馆大桥是武夷山休闲度假区南部通往南武路(101省道)的交通枢纽。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 (编辑:SN026) http://news.sina.com.cn/c/p/2011-07-14/121122813208.shtml 为了自己的安全,尽量少出远门 许培扬 2011-7-14 12:19 我昨天晚上从哈尔滨回北京是9点的飞机,因为哈尔滨有大雨,飞机飞到长春了,我们等到11点飞机来了,回到北京已是半夜2点钟了。 我真不爱出远门。 暑假期间,都想去旅游度假,为了安全,还是在家里好好休息,尽量少出远门。 交通很不安全,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经常出事故。飞机很少有准时飞的,高铁也出事故了,长途汽车就更危险,高速公路上十分害怕,非常危险。 经常会碰到恶劣的气候,暴雨、冰雹、台风,泥石流。。。。。。 去海难游泳可危险啦,大浪卷走的有啊。 去国外旅游、出差也经常有出事的,碰上恐怖分子、打仗的、被抢的、被盗的。。。。。还有出交通事故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64712from=space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看80年前美国帝国大厦建筑工地的场景照片
After50 2011-5-16 16:38
史海沉浮:看看80年前美国帝国大厦建筑工地的场景照片 本文贴上了10多张80年前帝国大厦的建筑施工照片,其中一些不乏还带有一些幽默感。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是位于美国纽约市的一栋著名的摩天大楼,共有102层,由Shreeve, Lamb, and Harmon建筑公司设计,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只用了410天,它的名字来源于纽约州的别称帝国州(Empire State),所以英文原意实际上是“纽约州大厦”,而“帝国州大厦”是以英文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之译法,但因此帝国大厦的译法已广泛流传,故沿用至今。 看看这些帝国大厦建设的古老场景照片,人们很快会联想起当今中国大楼的建设景象。也许有人说:哈哈,美国的建筑安全也不比中国好到那里去。是的,80年前美国的安全状况也的确很差!可别忘了,现在已经进入了2011年!我们还要走人家80年前的老路吗?
个人分类: 安全科普|57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明朝的城砖与现代食品
lin602 2011-5-6 22:15
5月2日,闲来无事,登南京明代古城墙,被城砖上的字吸引住了,上面有做砖人的姓名,还有一层一级的官府名字。无意之中,前天看考古的电视节目,秦始皇时代做的物品,上面从当时的丞相吕不为姓名开始,一直到手工业制造工的姓名均历历在目。 这些名字有什么用?追究责任!如果出问题,不但制造人吃官司,一层一级的官员也要爱影响。 看看我们目前的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等,出了问题,谁负责?大头娃娃奶粉,多少儿童健康出了问题,中国多少奶制品企业受到打击。除了几个倒霉鬼外,有多少管理干部受到处分?日本的地震那么强烈,如果放在中国,不知道有多少高楼大厦要倒下来。 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得学学朱元璋的做法。
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建筑拆除力学与安全问题
陈龙珠 2010-6-23 17:33
杂忙了一天,坐下来点击新浪新闻, 首页图片 映入眼帘:云南昆明饭店拆迁中倒塌压埋路人 。 据中新网报道 , 该酒店从今年5月开始动工拆除,由于临街,周边楼房年代久远,因此不能爆破,只能靠人工拆除,拆除完毕后,该片区将建成熟的CBD商务区。 即将拆除的旧建筑,不但会因建筑材料性质年久劣化而降低工程安全性,而且往往还会因先行拆除部分内部构件而降低建筑结构的冗余度乃至稳定性。因此,对这类建筑剩余寿命期间的事故防范,更加应该予以重视的,但现实生活中却大多被忽视的。 我在工程事故分析、建筑安全课程教学中,一直将建筑拆除当成是潜在工程事故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的,并提请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和工程管理中予以重视。 在周围有建(构)筑物的区域拆除较高的房屋,一般需要动用大型施工设备的,当其 周围有建(构)筑物时,这将面临安全防护要求的制约。对高楼大厦的快速拆除,目前首选要算定向爆破了,而且在国内的一些城市已有许多成功的实例。但定向爆破拆除并不是一件容易掌握的技术,涉及结构力学、爆破力学及其控制技术,而且行业从业资格管理较为严格。本博早年曾有兴趣于此,但后来还是知难而退了。 本博关注建筑拆除安全问题,始于1990年代早期杭州报道的一起伤亡事故。那时老城改造拆除的房屋大多是多层混合结构,几位民工对一堵高砖墙想利用连续推搡的方法将其推倒,但不幸的是墙没有沿他们推力的方向向前,而是向后从他们的头上倒了下来而酿成事故。 一堵高墙,水平横向刚度不高,相应的第一、二阶自振频率可能较低。因此,当人们对它的推搡节奏较快时,就有可能激发这堵墙的二阶振型,墙体的摇晃继而会是被推搡的位置向前运动,而墙上部却是向后也就是民工的头上运动。砖墙的抗弯受拉强度与砌筑砂浆的强度相关,墙体的变形大到一定的程度,墙上部的砌体破坏成散体并坠落下来伤人便是容易想象的事情了。
个人分类: 工程事故|4688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忆5.12:给生命一个安全的庇护
张显峰 2010-5-12 16:22
5.12 ,这只不过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数字组合,如果非要给它赋予某种意义,那就取它的谐音:我要爱多么温馨浪漫的愿望!但两年前的这一天,一场特大地震给这个数字强加了太多痛彻心扉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5.12 成了一个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符号。对痛失亲人的人,它是一个浸着苦痛的缅怀时刻;对蒙受劫难的民族,它是一段不可淡漠的成长记忆;而对更多的普通人,它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懂得爱,懂得活着真好的朴素真谛。 我们看到,那场地震之后,国家第一次为遇难的平民设立哀悼日,并降半旗志哀;我们也看到,国家设这一日5.12为防灾减灾日,来永久铭记那一刻血的教训。这是难能可贵的历史进步。 就在二十多天前,汶川特大地震还不到两周年,在青藏高原上,一场强地震袭击青海玉树。家园倾毁,生命陨灭,猝不及防的灾难让我们再一次直面灾魔的无情。当我们再一次以举国之名为遇难者哀悼、降半旗志哀之时,更加期待,在天灾袭来的瞬间每一个生命都能有安全的庇护。这远比任何救援奇迹让人安慰。 汶川地震之后,媒体上不断有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全国对口支援灾区建设,恢复重建的速度前所未有;震后农民的住宅堪比城郊高档别墅区,能抗八级地震;各个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要建成百年工程看得出,生命的代价已经让人们警醒:既然科学不能告诉我们地震发生的时间,也不能阻止地球诡异的震动,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给生命一个安全坚固的建筑,不至于在地震袭来时葬身人类自己垒砌的现代文明垃圾之中。 正因为有触及肌肤的感受,我相信在玉树震后重建中,这必然会成为一种不必警醒的习惯,安全坚固的建筑会有的,以此为由头的种种标志性工程也会有的。 只是当我们在为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包围,并为此欢欣鼓舞时,可忧心过:中国还有多少和震前的汶川、玉树一样的地方;还有多少垃圾建筑就在此时此刻诞生?这样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不说被震碎的家园,不断走红网络的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倒就是最鲜活的例子。对于蒙受劫难的地震灾区,亡羊补牢式的设防是必须的,但我们总不能用生命的代价去一点点换取安全的庇护吧。 5.12 ,这是无数鲜活的生命陨落的日子。国家以这一天为防灾减灾日,无非是想以此警醒人们防灾的意识以及表达政府减灾的决心。这一天,我们不需要什么讲究的仪式和隆重的场面,让关于这一天的记忆和教训深入这个民族的骨髓和执政者的脑颅,让防灾减灾真正成为每一个生命生活的一部分,让尊重生命成为建造者不得不坚守的信念,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大爱,一个国家的力量。 天灾毕竟不可违。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体现在无坚不摧的军事力量和充满权力美学的宏大建筑上,而应是尽力给每个生命一个安全的庇护,哪怕是一个狭小却安全的蜗居。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428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