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粗缩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药剂拌种防治玉米粗缩病难奏效
tjm9518 2009-3-19 19:17
邳州市炮车镇一农民说,他听说某公司生产的一种拌种剂,用于拌玉米种,能防治玉米粗缩病,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主要症状是植株矮缩,苗期重病株似君子兰,不能抽穗结实;后期显症株株高降低,常出现多穗现象,产量低。麦收前后是麦田灰飞虱向外迁移传毒的高峰期。 玉米播种前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等内吸传导性药剂拌种,在防治地下害虫的同时兼有防治灰飞虱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玉米田二代灰飞虱的发生量。但是玉米种植密度低,在灰飞虱大量发生时,即使用药拌种,甚至在苗期用吡蚜酮、吡虫啉等防治灰飞虱的药剂喷雾治虫,仍然会有较高比例的玉米植株会染病。玉米粗缩病病株一般不能形成产量,而田间玉米群体不能通过田间健康玉米植株产生分蘖而增加,因而对玉米产量影响大。这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和危害有很大差别。水稻苗期田间发生条纹叶枯病,只要病株率不是过高,病株死亡后田间群体会因健康株分蘖增加而得到恢复,对产量影响较小,因而药剂拌种和苗期用药防治灰飞虱是有效的措施。 近年来江苏省灰飞虱连年重发生。徐州地区前些年灰飞虱发生相对较轻,但去年灰飞虱发生量很大,当地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玉米粗缩病以及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加重。在灰飞虱大发生的年份,生产上应主要通过调整玉米播种期的方法来防止玉米粗缩病发生。 玉米出苗至 6 叶期(可见叶 9 叶)为感病叶龄期,在此阶段获毒会发病,而且获毒叶龄越小,发病越严重,损失越大, 4 叶期以前获毒的发病株基本无产量;而 6 叶以上(可见叶 10 叶以上)获毒的玉米不发病,为安全叶龄期。在江苏省玉米生产上一般应将春玉米提前到 4 月中旬播种,夏玉米推迟到麦收后 10 ~ 15 天( 6 月 15 日左右)播种,使玉米的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的传毒高峰期( 5 月底至 6 月中旬)错开,从而有效避免玉米植株发生粗缩病。 特别是徐州、盐城等地的一些蒜茬、大麦茬玉米,播种较早,麦收前后正处于感病叶龄期,历年发病程度较重。生产上对这些早茬口田块,后茬播种玉米的时间不能过早,应在当地小麦基本收净后播种。在灰飞虱发生特别重的年份,最好在当地小麦全部收获后 1 周左右播种玉米。 同时,应注意在前作腾茬后、玉米播种前用百草枯、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灭茬、除草,恶化灰飞虱生存环境,并在喷药除草时加用吡虫啉等药剂杀灭田间灰飞虱。 玉米种用多效唑浸种后直播,可以推迟出苗期 2 ~ 3 天,而生育进程不变,并且有利于夏玉米矮健、高产。生产上可以使用这项技术,以便适当提早播种,争取较高产量。(水清)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4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淮北地区不要轻易改玉米为旱稻
tjm9518 2009-3-19 19:09
提醒: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稳等问题可以解决;旱稻产量偏低,对栽培条件有较高要求 邳州市一农资销售商反映,近年来当地种植的麦茬、蒜茬玉米粗缩病重,而且受不良天气影响抽穗结实差,产量低而不稳。当地一些农民听说改玉米为旱稻,稻谷亩产量可达 450 ~ 500 公斤,因而纷纷想改种旱稻。他问,绿旱 1 号、郑旱 6 号这两个品种是否适合在当地种植。在谈到通过推迟玉米播种期避粗缩病的时候,这位农资销售商说,上述准备改种旱稻的田块,沟渠等排灌设施差,推迟玉米播种期至 6 月底 7 月初以后,出苗期正逢当地雨水较多的季节,而当地农民一般不愿意在田间开墒沟,很容易出现芽涝,玉米出苗和生长不良。最近一段时间,沿淮及淮北地区另有多位农民和农资销售商反映类似情况、咨询类似问题。 改种旱稻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邳州是绿旱 1 号、郑旱 6 号等旱稻品种的适种区域,当地可以接麦茬、蒜茬直播种植这些旱稻品种。需要提醒的是,将一直种植玉米的田块大面积改种旱稻,并不一定很合适。 一是旱稻产量水平不高。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旱稻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其中,适合江苏黄淮海麦茬稻区种植的品种有 绿旱 1 号、郑旱 6 号以及 旱稻 277、 旱稻 502 、皖旱优 1 号 、 郑旱 2 号、辽优 14 、辽优 16 、丹旱糯 3 号等多个品种。这些品种 与以前一些品种相比产量潜力有了较大提高。但 从审定公告看,各旱稻品种的亩产量大致在 300 公斤左右,而且这些品种大致代表了国内旱稻单产的最高水平。在栽培条件较好的田块,旱稻亩产达到 400 ~ 500 公斤是有可能的,但在大面积生产上,旱稻亩产期望值大致只能定在 300 ~ 350 公斤,其产量潜力远不及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水稻品种。 二是旱稻对水源条件要求比玉米高。 旱稻对水源条件的要求虽然比水稻低,但相对于玉米等旱作物来说,其抗旱性较差,对水源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在旱稻出苗期间,必须有足够的水分才能正常出苗;在对水分敏感的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需要保证田间土壤有较高的湿度。 三是 旱稻栽培对化除技术要求高。旱稻一般采用直播方式种植,田间杂草容易发生和危害。在习惯种植玉米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整套玉米田化除技术,市场上也有与之相配套的除草剂销售。突然大面积改种旱稻后,必须采用适应于旱稻直播种植的化除技术,所使用的除草剂与玉米田除草剂也有很大差别。与玉米田杂草化除相比,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总体来说对技术要求更高,所需要的化除成本通常也高些。 据了解,在徐州一些地方,多年前就有农户种植旱稻,之后由于产量不稳定、米质较差等方面原因,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近几年在一些低洼地上,又有农户开始种植旱稻,但总体来说种植面积不大,丰县、沛县等地旱稻种植面积相对大一些。 由于直播稻田杂草化除技术趋于成熟,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除草剂产品,旱稻直播田杂草化除效果能得到保证,加上旱稻品种产量潜力提高,总体来说目前生产上旱稻的单产水平和稳产性都有所提高。在一些地势较低洼的田块,如果种植玉米、大豆等旱作物容易受到涝害,而且很难解决,可以在掌握相应技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改种旱稻。 促进玉米稳产的措施 相对来说,旱田种植玉米是比较稳妥的办法。近年来淮北地区玉米粗缩病重、产量不高、不稳,是有其内在原因的,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较好地解决。 前些年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玉米出现空秆率高、抽穗结实不良等问题,主要是在玉米生长期遭遇了特殊的连续阴雨或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条件,特别是地势低洼、湿渍害较重的田块,或者容易受旱的田块,玉米产量普遍不高、不稳。通过选用穗型较小、适宜密植、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如选用本省选育的苏玉系列品种等,加强栽培管理,还是能使玉米高产、稳产的。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传毒媒介灰飞虱我省连年大发生,玉米粗缩病发生较重。特别是徐州等地一些地方,由于以前灰飞虱发生量小、玉米粗缩病很少发生,农民普遍缺乏玉米粗缩病防治经验,近几年当地玉米特别是蒜茬玉米粗缩病发生较为严重。通过适当调整播种期,将春玉米播种期安排在 4 月 20 日之前,夏播玉米播种期安排在麦收后 1 周左右,使玉米敏感生育期( 1 ~ 9 叶期)避开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能有效减轻粗缩病发生和危害。通过合理安排播种期避病的方法,多年来在盐城等沿海玉米产区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于玉米出苗期容易发生芽涝,主要原因还在于灌排设施不配套。在灌排设施不配套的情况下,种植旱稻同样可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旱稻播后苗前施用丁恶草乳油等土壤封闭处理剂后,如果遇到雨涝,很容易引起除草剂药害,导致水稻不能出苗,或在出苗后生长不良;在旱稻对水分十分敏感的孕穗期至扬花灌浆初期,遇旱必须灌水,否则产量会大减。一般来说,种植旱稻对灌排设施和田间沟系配套的要求比种植玉米更高。容易受涝的田块,无论种植玉米,还是种植旱稻,都需要配套灌排设施,才能保证高产稳产。(水清) 资料链接: 绿旱 1 号 绿旱 1 号由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研究所选育,属籼型常规旱稻,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3 ),适宜在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部分稻瘟病轻、旱情轻的丘陵地区作一季旱稻种植。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 107.2 天,比对照中旱 3 号早熟 2.5 天。株型紧凑,株高 91.1 厘米,每亩有效穗 20.1 万,穗长 20.3 厘米,每穗总粒 105.0 粒,结实率 75.3% ,千粒重 25.0 克。抗性:稻瘟病平均 3.9 级,最高 5 级;穗期抗旱指数 0.86 ,抗旱性评价 7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52.4% ,长宽比 2.9 ,垩白粒率 37% ,垩白度 6.2% ,胶稠度 5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25.5% 。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长江中下游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91.19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15.67% (极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40.47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30.26% (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315.83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22.96% 。 2004 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02.25 公斤,比对照中旱 3 号增产 45.29% 。 该品种熟期适中,产量较高,中感稻瘟病,抗旱性较弱,米质一般。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一般应在 5 月下旬至 6 月初及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 4.5 ~ 5.0 公斤,条播,行距 26.7 厘米。播种后 1 ~ 2 天如无阴雨天气,应及时浇灌水一次,确保出苗整齐一致。肥水管理上,每亩施 45% 三元复合肥 40 公斤作基肥, 3 叶 1 心期每亩追施尿素 7 ~ 8 公斤。抽穗扬花期根据田间墒情及时灌水,以确保正常抽穗扬花。 郑旱 6 号 品种名称:郑旱 6 号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属粳型常规旱稻品种, 2005 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 2005055 )。该品种在黄淮地区作麦茬旱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 115 天,比对照旱稻 277 晚熟 1 天。株高 87.1 厘米,穗长 17.2 厘米,每穗粒数 82.2 粒,结实率 83.1% ,千粒重 24.8 克。抗性:抗旱性 5 级,叶瘟 5 级,穗颈瘟 5 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 65.9 %,垩白粒率 19 %,垩白度 1.7 %,胶稠度 84 毫米,直链淀粉含量 15.4 %,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 2 级。产量表现: 2003 年参加黄淮海麦茬稻区中晚熟组旱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261.0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5.2 %(不显著); 2004 年续试,平均亩产 321.9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12.7% (极显著)。 2004 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 316.3 公斤,比对照旱稻 277 增产 8.7% 。 该品种抗旱性中等,生育期适中,产量较高,米质优,中感稻瘟病。适宜在河南、安徽、江苏、陕西汉中地区接麦茬或油菜茬旱作种植。播种时要进行种子包衣。适期早播,一般要求在 6 月上旬麦收后抢时足墒播种或播后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每亩播种量 7 ~ 8 公斤,行距 20 ~ 30 厘米,播深 2 厘米。出苗前用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肥水管理上,施足基肥(氮、磷、钾肥及硅、锌微肥); 5 叶期结合灌水第一次施追肥,每亩施尿素 10 公斤;两周后每亩追施尿素 10 公斤;抽穗前酌情每亩追施 3 ~ 5 公斤尿素。黄淮地区一般年份需灌 4 ~ 6 次水,在播种后、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各灌一次水。分蘖期和抽穗期注意防治螟虫和稻飞虱,在破口、齐穗期喷施三环唑,防治稻瘟病。
个人分类: 栽培问题|7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黑条矮缩病:淮北地区水稻安全生产重大隐患
tjm9518 2008-8-30 17:32
发生面积骤增,重病田危害大,栽培避病困难,可供补救时间短,无抗病品种可用,比条纹叶枯病更难防控 2008 年 8 月 5 ~ 6 日,笔者与江苏省农科院有关专家到灌南、东海、邳州等地实地考察前期出现的大面积水稻黄苗、僵苗的恢复情况。考察过程中发现,今年这三个县(市)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急骤增加,部分田块病株率高达 90% 以上,危害程度大。 在灌南,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发生在水育秧移栽稻田,见病田块很普遍,部分田块黑条矮缩病病株率高达 90% 以上,几近绝收;旱育抛秧田和直播稻田该病发生轻。据灌南县植保站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当地灰飞虱(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传毒媒介)大发生,麦收前后灰飞虱发生量是去年的 20.7 倍。据初步统计,今年该县水稻黑条矮缩病见病面积达 30 万亩左右,占全县水稻面积近 60% ,折合实际发生面积 5000 亩左右。该病不仅在武运粳 21 等今年刚大面积应用的品种上发生较重,在当地种植多年的徐稻 3 号等品种上,发生也很严重。不知道明年该给农民推荐哪个水稻品种好了!面对灰飞虱大发生,黑条矮缩病在当地大发生的现状,灌南县农业局一位同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出了他的担忧。他表示,明年将在当地大力推广水稻旱育抛栽技术,减轻水稻秧苗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重叠程度,减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在东海,黑条矮缩病见病田也很普遍,重病田发病率在 80% 以上。据东海县植保站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去年该县水稻黑条矮缩病见病面积仅数百亩,今年发病面积急骤增加。据初步统计,今年水稻黑条矮缩病见病田块面积达 20 多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 20% 以上,折合实际发生面积在 4000 ~ 5000 亩。该病主要发生在徐稻 3 号等粳稻品种上。 在邳州,黑条矮缩病在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籼稻和粳稻、糯稻品种上都有发生。部分杂交籼稻田块和糯稻田块,发病率高达 80% 以上。据该市植保站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麦收前后灰飞虱虫量很大,由其传毒引起的玉米粗缩病在蒜茬玉米田发生重,由其传毒引起的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稻麦轮作区发生重。据初步统计,全市黑条矮缩见病田面积约 20 万亩。 上述地区今年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急骤增加,可能与灰飞虱发生量大幅度上升有关。据江苏省植保站提供的数据,今年我省灰飞虱虫量基数高。各地植保部门 5 月 5 ~ 8 日普查,麦田一代若虫亩虫量普遍超过 15 万头,高的田块 300 万头以上。大部分地区为 2004 年大流行以来仅次于 2007 年的第二个高虫量年份,淮北大部与苏南局部地区甚至超过 2007 年。其中,灌南、东海、邳州三地麦田一代若虫亩虫量分别为 49.05 万头、 196.3 万头和 8.67 万头(稻茬麦田),分别是上年的 2.3 倍、 5.4 倍和 4.6 倍。丰县、铜山、沛县等地麦田一代若虫亩虫量也数倍于上年,高的达 15 倍。 从上述数据中还可以看出,在邳州等地,往年灰飞虱发生量相对较小,而今年灰飞虱突然增加。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当地农民此前对灰飞虱及其传毒危害的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灰飞虱数量突然增加后,不能采取调节播种期避病、治虫防病等其他地区已广泛采用的有效措施加以应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邳州等地很多农民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及其防治措施等知之甚少。 另外,在邳州等地,杂交籼稻种植面积较大,其秧龄一般在 40 ~ 50 天,调整播栽期难度较大,即使作适当调整,避病效果也不会太好。在灰飞虱连年大发生的情况下,这些地方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和危害的难度可能比粳稻种植区更大。 近年来,我省为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危害,苏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了抗条纹叶枯病品种。从目前情况来看,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和杂交籼稻品种均容易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灰飞虱连年大发生的情况下,要通过使用抗病品种来控制这两种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似乎是一个两难的命题。 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是,相对于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最高的第一显症高峰常年出现在 6 月下旬至 7 月初,此时发病的秧苗症状明显,很容易识别,发现秧苗发病后可以及时采取补栽、毁耕重种等措施补救。水稻黑条矮缩病就大不一样了。从近几年生产上的情况看,水稻条矮缩病病株在麦茬移栽稻移栽活棵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容易与正常苗区别开来,通常到 8 月上旬其叶片上出现 蜡条这一特征性病症还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到 8 月上中旬,我省淮北地区麦茬移栽稻有效分蘖期已基本结束,即使采取分苗补缺等措施也不能取得太好的保产效果,而毁耕重种水稻更是不可能实行了(农事季节已过)。(水清) 上图说明: 灌南县一粳稻田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率达 90% 以上。 上图说明: 邳州市一杂交籼稻田块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率达 80%以上。田间正常株水稻苗高已达1米以上,病株一般在50厘米左右,叶片背面有明显的呈突起状的白色或黑色蜡条。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6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