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家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扪参历井自驾辕
热度 2 yangyongtian 2011-6-20 14:42
扪参历井自驾辕
刺破青天锷未残, 志向毕生问青天。 敢问宇宙何时起, 又问地球有无边; 三问地外文明否, 后问家园存几年? 问号后面理想大, 扪参历井自驾辕。
个人分类: 诗配画|225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无题四首
yurongming 2011-6-15 00:42
一 一盏青灯伴书眠,三千红尘梦云烟。 天心不悯苍生泪,还洒落叶到江边。 二 天上人间两茫茫,寒眠惊梦狗汪汪。 举杯邀月琼楼饮,四顾他乡岂故乡。 三 世人笑寒山,寒山心悯然。 白云岩上坐,红日照人间。 玉露时常饮,金风处处闲。 人生驹梦过,何处是家园? 四 天若有情天亦老,地终无悔地辛劳。 人间是处寻芳客,怎悟迷离只梦陶。
个人分类: 古典诗词|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锡林郭勒草原 我的理想的家园
热度 3 chenzz1937 2011-5-13 22:43
锡林郭勒草原,我理想的家园 --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30 年的点滴回忆 陈佐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 ) 30 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瞬间,对人的一生是宝贵而漫长的岁月;而对我们一代人来讲,定位站的 30 年,可以说是事业的全部,是理想的一生。这 30 年,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也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 我是在不惑之年以后即 41 岁才见到草原。那是 1978 年的冬天,我按照组织的安排陪姜恕、李博等几位先生到白音锡勒牧场选择长期观测样地和站址。因为是冬天,到处是一片枯黄,低低的牧草,刺骨的寒风,颠簸的路面,浓重的羊膻味,并没有使我产生一点点对草原的激情;倒是蒙古包、“草原白”、手把肉和蒙古族同志的热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1979 年春天开始了野外工作,此后 30 余年,我把自己的一切就愉快的献给了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就成为我的理想的家园。 1. 为什么在白音锡勒牧场建立这么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其实中国科学院为什么要在锡林郭勒的白音锡勒牧场建立这么一个长期的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我也不知道当时的领导是如何考虑的,因为这个事情是 1978 年冬天在西宁召开的宏观生物学工作会议上决定的,我没有参加那个会议。在那个会议上,科学院为了加强宏观生物学的研究,决定建立三个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温带森林、温带草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成立由我们所负责。我本来是在农业生态研究组研究农业中的耕作制度改革,研究北京的小麦、玉米套种等等问题。是服从分配,我们全组都转到草原组去了。 在不断的学习、工作和讨论中,我们逐步明确了为什么在白音锡勒牧场建立这么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这个问题。我国有 4 亿 hm 2 的草原,占国土面积的 40% 以上,其中温带草原是主体,而内蒙古草原是温带草原中面积最大、类型最丰富、代表性最好、研究工作最多、积累资料最丰富、条件最好,是建立定位研究站进行长期定位研究最理想的地方。而在内蒙古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白音锡勒牧场又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地方。白音锡勒牧是我国建立比较早的国营畜牧场,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好,在文化大革命前的 1965 年,国家科委把这里确定为发展畜牧业现代化的样板,为此进行了大量、全面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到锡林浩特的草原研究所在这个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也先后在这个地区开展了许多教学实习和一定的研究工作,有比较多的资料。正因为如此,白音锡勒牧场成为科学院建立长期草原定位研究比较理想的地方。 2. 为什么选择目前这个站址和羊草、大针茅那两个永久观测样地 现在的这个站址是比较理想的地方,前面是锡林河,后面有沙地,西面是伊和乌拉,东南有这个地区最高的山地和高原湖泊,自然景观多样。当时去克旗的公路就在定位站的前面,离居民点不是太远,工作比较方便。当时,也有一个意见,就是把站址放在伊和乌拉下面的公奶庙,临近锡林河;还有一个意见就是把站址放在当时的场部。当然,经过讨论,最后确定现在这个地方。 至于两个永久观测样地的选择,那是经过比较大范围的野外考察才确定下来的。我们的野外考察,是在冬天进行的,植物已经枯黄,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地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大针茅样地,没有生殖枝不好确定是大针茅还是克氏针茅。好在李博先生曾经在这里进行过植被调查,姜恕先生也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他们经过调查,也就很快统一了认识,最后确定这两个长期观测样地。 3. 研究站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在 30 年前,我们看英美等国家的研究论文很少,国外的文献和资料也很少,我们对国外的了解是不多的。直到 1982 年,我们研究室为了在国内交流有关研究,还翻译了一些国外有关生态系统研究的文献,出版了《植物生态学译丛》第四集。所以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做什么?在开始我们不是十分明确的。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也是有怀疑的。 我们在建站之初确定的目标是“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这个目标包括基础和应用研究两部分内容。这个目标是在 1978 年西宁会议上确定下来的。我们经过讨论逐步明确生态系统结构研究,开始要进行包括土壤、气候、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方面的背景研究;而功能的研究就是要进行能流和物质循环的研究。而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是指草原应用的研究。如放牧、割草、人工草地、施肥、引种、牧草栽培以及退化草地改良等等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其中有些研究内容是很深入和具有特色的,如草原退化在土壤物理、土壤矿物、土壤结构、土壤腐殖质化学等方面特点的研究是很深入和具有特色的结果。在应用方面,我们站开展的退化草地恢复过程的长期动态监测、放牧实验生态学长期观测、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等也都是很有特色的工作。 4 。建成一个非常开放的研究站 我们都知道,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很宽,学科很多,内容很丰富,单靠我们植物所那七、八条枪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建站之初规定我们这个站由植物所牵头,植物所、动物所、综考会、内蒙古大学共同主持。在这样一个要求下,必须把我们站建成一个十分开放的研究站。在 30 年前,建设这种定位研究站是具有前瞻性的,所以我们站建立开始,积聚了当时除植物所外国内相关研究领域高水平的专家和一大批当时年富力强的中年科研骨干,如植物学方面的李博、刘钟龄、雍世鹏、仲延凯、赵献英、杜占池、杨持、宋炳煜、刘书润等,动物学方面的陈永林、朱靖、周庆强、钟文勤、李鸿昌等,土壤学方面的李绍良、蔡蔚祺、赵玉萍、康世安等,畜牧学方面的沈长江,微生物学方面的廖仰南、王芳玖等。正是他们的参与,才使得我们站在研究工作上不断取得较大的进展。 要建成一个稳定、不断发展开放的研究站,要把这些具有不同职业、不同单位、不同性格、不同年龄背景的科学工作者长期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工作是有一定困难的。而我们这些“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现在还能够经常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侃大山,话题可能很多,但总是十分怀念那段相处的岁月。是那么的亲密无间,是那么无拘无束,是那么相互体谅。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在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的温暖环境中生活。那时,我们站上车辆不多,交通经常十分紧张。有时我们的研究人员在 30 多公里以外的样地做工作,到了晚上,研究人员要回来,站上的汽车没有办法去接,动物所的汽车会主动去接;我们的定位站在草原的腹地,来往人员较少,每当听说北京有人夜晚到来,不论多晚,在站上的同志都会自动等候他们的到来,问寒问暖;那时,肉食紧张,动物所研究人员研究工作余下的兔肉总与我们一同分享,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在暖烘烘的煤炉旁,闻着铝盆的肉香,谗一口草原白,天南海北一通神聊,忘记了一天的疲劳,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在学术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个伟人说过“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之外都只能是半通”。在我们站上,有不同的专业研究人员,他们互为老师和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即使在饭桌上有时也在进行。我们每年都有一次年会,那是集中进行研究工作学术思想、成果交流的时间。这种年会不仅进行学术交流,也对研究工作以外的管理、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而每年研究工作成果的展示,是年会的主题。这种学术上的交流、讨论,有时会成为面红耳赤的争论。当时,有几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他们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是有名的,他们要成立“杆头学会”,主要成员有动物所的王桂明、王梦军、宛新荣,植物所的汪诗平,内蒙古大学的王炜,内蒙古农牧学院的贾树海等。他们经常的争论没有在他们之间产生隔阂,相反增进了友谊。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我们在学术上的讨论、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这种讨论为了探求事实的真相,有时还要进行一定的资料分析和探讨,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科之间的封锁和壁垒。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研究者之间没有因为资料的保密和成果的分享而红过脸、闹过不说话的事。我们那时研究工作的环境比较宽松,没有 SCI 的压力,没有学术造假的问题,也没有发生过抄袭的风波。但我们对论文还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1985 年,我们出版了《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第一集,以后又相继出版了第二集到第五集,在成立 10 周年的时候,还出版了英文版的专集,并在许多刊物发表了一些论文。这些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在生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对那段时间的生活和工作,对那段时间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都十分留恋。现在我们一些同事之间还经常保持联系,也偶尔小聚,因为我们曾经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想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形成的特殊的关系,是一个特殊的团队,不可能复制。而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可以称之为志同道合,那是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和共同的志趣。
个人分类: 未分类|5122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博文
热度 2 linxiqing 2011-5-7 23:42
开博啦!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网上一名匆匆过客,不过,从今天开始,我也成了科学网一名注册会员!从此,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又多了一处繁华的精神家园。 在我看来,科学网是我国华人科学家目前最好的网上精神家园,这里有众多的名师大家,这里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科研心得。这里有思想的盛宴,这里有文化的大餐。这里没有森严的等级,这里只有平等的交流。相信每一位来科学网的人都有同感。 热爱科学网!珍惜科学网!感谢科学网!
个人分类: 心得杂谈|1506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景房【海景房,湖景房】的风水隐患
sheep021 2011-5-3 17:21
中国古代的理想栖居地 古人往往希望找到一块“依山面水,附临平原,左右山臂环抱,面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家园,并坚信这样的居住地能够让生活安稳、富足,没有后顾之忧。 因此,依山傍水是住宅选址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在古代门前有水,省得跑远路去担水,主要是生活方便。在古人看来生活方便就是有福气。而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水能起到聚气的作用。“气界水则止”。更不要说水可以让人亲近自然,让生活更有情调了。    风水地理学,应用得当,也可能像其他的知识,成为智能上无穷的财富,反之,错用滥用,则可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比如,近年来,水景房、景观房等被视为高档住宅,购房者对此类房于也是极力追捧。但是,将家安置在水边这样的居住环境合理吗? 风水学中,把江河湖海等自然水称为“真水”,认为住宅不可以和它们太贴近,不然就成了“割脚水”,不但不能蒙福,反而受其祸害。 因为,水的特性是流动的,在风的作用下总是不断地冲刷着陆地。楼房挨着它,房子的地基不可能不受这股冲击力的影响。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吧,数米之外,小水波而已,哪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殊不知滴水穿石,持续不停的作用力不容忽视。此外,就算地基比较结实河底下也有河床挡着,可毕竟水会渗透,地基天天被泡着,一旦地基被泡酥了,房子还能做然挺立吗? 赶上夏天雨季,河湖的水也随之相应涨高。这势必会让住在旁边住宅里的人精神紧张,成天盯牢河水盼它别涨得太高,别把家给淹了。要知道富丽堂皇的住宅一旦进了水,损失可就大了。 除此之外,潮湿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病,皮肤病等。河湖水干净还好,如果不干净或者没有保护好,潮湿腐败的水就成了细菌蚊虫的天然培养基地,这将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 因此,依水而居听上去很美,但靠水太近的住宅并不适宜居住。“割脚水”这个说法就隐喻“基础”二字,凡事都要确定基础,而作为基础的那部分是不能受到外力的威胁的。 日本大地震之后导致大海啸,数个城市瞬间被海水吞没,惨痛的教训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水景房的优劣。 总而言之, 不要居住盖在危险地势的房子。 这类房子包括非常陡峭的山壁旁边,悬崖峭壁之上,太靠近水边或海边,沼泽沙洲等,这些都叫危险地形,房子盖在这样的地形之上,时时刻刻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一些强调风景秀丽的高级住宅,就是喜欢盖在上述的危险地形上,切勿贪图四周优雅的环境,却忽略了自身的安全 参考: “水景房”“湖景房”的风水隐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科学网真诚道歉
热度 10 yindazhong 2011-4-22 17:48
向科学网真诚道歉:前不久科学网改换新版,因为摸不着北,又因被紧张的科学竞争逼迫得心烦意乱,说了些着急的过头话,也许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在此真诚道歉。 实践证明科学网极好!是古今中外也是当今中国科学家最好的家园!已将不礼貌的话永远删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3 次阅读|30 个评论
蓝色的星球 绿色的家园
热度 1 BaoHaifei 2011-1-31 11:31
蓝色的星球 绿色的家园 鲍海飞 2011-1-31 是谁孕育了这一个可爱的蓝色的精灵,在这广阔的宇宙周游了多少亿万年,她在前行前行。 是谁赋予她极大的能量,呼啸着在霎那间来到了这个世界。她不是一粒尘埃,确是一粒种子,在这广阔的宇宙中,开始了旅行和播种。 蓝色的精灵,蓝色的星球,是那样的美丽。 在这浩瀚的宇宙,在这广阔的天地,蓝色的星球,你孤独吗?我俯下身子抚摸着你。于是,我躺下身来,侧耳倾听着你的脉动和呼吸。 为何,你在这里孕育了生命?那湛蓝的海水,那绿色的大地,万类霜天。 为何,你在这里洒满阳光雨露?那高山流水,那鸟语蛙鸣和花之芬芳。 是谁创造了你?一个晶莹的娃娃,又是一个可爱的长者。 有哪片土地,会有这样的宽广和辽阔,有哪片土地,会有这样胸怀和激情。 你有冷热寒燥,你有风雨雷电,你有冰雪无边,你有河流湖泊,你有高原山川。 你博大而不自大,你付出而不索取,你拥有而不占有,你自强而不恃强。 蓝色的宝贝,你来自何处?又要向何处游荡? 有时,你会哭泣;有时,你会淘气。 你的尊严,是那永无止境的旋转,是那长年累月的芸芸众生的生生不息。 高山雕刻着你的皱纹,其实那是你长久的记忆;河流流淌着你的血液,其实那是你深深的脉搏。 但,在这片土地上,却时常有硝烟叠起、浓雾弥漫,河流山川不时地被挖掘被污染。 于是有时候,你会偷偷哭泣,泪水不止; 于是有时候,你会感冒、发烧,甚至浑身颤栗。 蓝色的星球,你来自何处?又要游向何处? 有多少次,站在那广阔的天地里,站在月光下,站在蓝天下,微风吹过,我就仿佛听到你在说:“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 蓝色的星球,绿色的家园,我们的根。
个人分类: 随想|3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农民建设新家园的两条路
tongqb 2010-12-11 12:15
农民建设新家园的两条不同的路 读12月6日《文汇报》,说江苏江阴市长江村将给村民发黄金和白银。每户发一斤黄金,另发一斤白银。感到很惊讶。往下再读,发现这个长江村位于长江边上,目前位列中国经济十强村第三名。原来早在文革时期的1972年现在的村党委书记李良宝带着6个农民,以两座小砖窑起步创业,为长江村积聚了第一桶金。这以后,又发展起五金厂、螺帽厂、农机队,最终这些工厂合并,成立了集团企业。1995年就开始为村民盖别墅,历经十年,到2005年全村村民都住进别墅,到2006年又把每户交的198万元的房款退还给村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股金、土地股金,各种福利,这就不细说了。总之长江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改革开放的精神,建设起了自己的新家园。我读完这则报道性的文章,真想到长江村去走一趟,看看他们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真正地走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 今年一年,我先后去过徐州、金华、合肥、武汉、西安、珠海等地,也看到了另一种社会主义新农村。那就是村子都靠近城市不远,于是把自己的村子的房子统统拆掉,把土地全部交给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就找一块地(比原有的村子小多了),给他们盖楼房,一家一套或两套,房子盖得很差,外面的样子跟火柴盒出不多,里面则与所谓的经济适用房相差不多。没有鸡窝,没有猪圈,没有菜园,没有院子。这些农民倒是有城市户口,但也要与城里人一样享受汽车尾气带来的雾蒙蒙的空气。地方政府允许他们去做小生意,打工,开出租车等等;没有本事的,也就游手好闲过日子,反正有口饭就行了吧!这也叫做社会主义新农村,或者叫做农村城市化。那么,拆迁出来的房地、宅基地那里去了呢?被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人拿去了。拿去干什么?盖新的小区,小区一般盖得很豪华,那价钱可想而知了,他们通过这种方法赚多少钱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一直怀疑这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城市化的方法。这样的新农村或城市化对谁有利?可以肯定地说,从长远说对国家不利,国家要这样的新农村干什么?这样做只能给国家增加麻烦和矛盾,给国家的将来的大发展带来隐患,一旦我们国家连农村这样的腹地也被短视的地方政府和一味牟利的商人所操纵所占领,那么我们国家一旦发生各种灾难,我们连个进退伸缩的余地都没有了。这样的新农村和城市化对现在的村民就有利吗?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能体会一旦我居住的村子的人也被上楼,那么我和我的乡亲就失去了自己的温馨的家园。连我们的回忆都要被切断。 我们现在正在提倡国学。国学就其主流来说,就是儒家之说。儒家的理论完全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被称为五达道,这是从农业文明生长出来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我们的农耕文明一旦被连根拔掉,那么我们的国学,我们的孔子(和他的学说),还会有立身之地吗?那么,我们凭什么去发展国学和儒学呢?仅仅就凭那些充满灰尘的经书吗? 我们不是搞四化吗?四化中也有农业现代化。我认为一定要保留广阔的农村的腹地。我们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但不是让地方政府和商人为主来搞,还是让农民作为主体自己来搞吧!就像长江村的农民那样自己去搞。只要那样去搞,我认为我的乡亲们有一天也会像长江村的村民那样,每年每户分到一斤黄金,一斤白银,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动手建设起了自己的温馨美丽舒适的新家园。 (2010年12月11日) 这是安徽合肥的翡翠湖。原是农村,被政府征用,改为开发小区。对面的高楼已经建成了。 还在盖新的商品房。 这是高级别墅区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态与家园
tongqb 2010-10-2 17:35
生态与家园 这是可以写许多部书的题目,但我这里只能写一篇千字文,请原谅我大题小作吧。 十月一日,我又走进了中国美术馆。那里展出的主题画没有变,还是我前此看过的生态与家园的北京双年展。这一次,我又忍不住看了前次未看的几个馆。这100多个画家的画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的,一类是描写由于人的活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被污染,自然环境已经不适合我们生存。画家们无论画哪一种画,都在发出紧迫的呼吁:人们啊!救救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吧!其中有几幅画,是赤身裸体的人被绳索一样的东西所缠绕,人们如何挣扎,都已为时过晚这似乎是这个画展的一个总主题。 我关注更多的是关于山与水的画幅。我认为山与水是自然的母亲。我们一旦欺侮了自己的母亲,那么我们就是不孝的逆子,就该受到惩罚和制裁。我特别关注一幅名为《干枯的鱼》的画,画面上都是死鱼,大大小小的死鱼。我想起了几个月前我老家的汀江的遭遇。汀江是我们闽西的母亲河,近年七月份发现上杭紫金矿业污水排入汀江,永定一带在汀江养的鱼死了近四百万吨,江面一片雪白的死鱼。那死鱼浮上水面的样子,比画家所画的那幅画还可怕。矿业的老板们财大气粗,说不就是赔钱吗?他们愿意赔。但是汀江水污染岂是赔几个钱就完事的呢?那里的人们饮用水怎么办?汀江那么严重的污染是一时能治理好的吗?美丽的汀江遭到这种灾难,我们作为生活在汀江边上长大的人心里的痛苦是你们几个老板的钱能够医治的吗? 我现在最怕哪里又发现什么矿。只要发现矿的地方,就会有人想办法去开采,表面上似乎已经采取了什么治理污染的措施,实际上或多或少是弄虚作假的。因此,过不了多久,那里就可能发生想不到的污染灾难。一座山,一条江,就这样断送在那些人手里。汀江,多么美丽的一条江,就因为那里有据说是全国第一大金矿,结果就遭殃了。我们所喝的水,我们所养的鱼,我们所欣赏的汀江风景,都没有了,谁会再给我们一条原样的汀江呢? 我们当然要发展和开发。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大自然的承受力,考虑环境的承受力。我们要知道自然主义需要人性,人道主义也需要自然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发展。青山绿水是大自然母亲的赠予。失去这赠予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 如果像某些地方那样,只考虑钱,只考虑物,而不顾自然母亲的声音,那么我们真的要陷入自然的捆绑中而不能自拔。 这个画展用用线条、颜色和构思在提醒我们,生态的破坏,家园的丧失,这是地球的悲哀,更是人类的悲哀。 (2010年10月2日) 八月乡间 中国 朱沙 红莲 中国 自然母亲 德国 吉娜普论特 干枯的鱼 中国 马占勇 命运网线 中国 罗斯 回响 印度 乔亚
个人分类: 未分类|4693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一个人,就带她去厦门
hjf306 2010-8-6 23:11
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描写厦门的文章,读来 倍感亲切 。虽说 自己 不是厦门人,但家乡离厦门也就两个小时的汽车,况且在厦门读了四年的大学,对厦门或多或少也有些了解。厦门确实是个美丽温馨的城市, 气候宜人, 市容干净,规划合理 ,空气质量良好、基础设施完备、公民素质较高(好似在做广告,呵呵),绝对是个适宜居住养生养老的城市。诚然,没有一个城市能十全十美。厦门也仍在成长成熟中。作为一个海滨城市,厦门有属于自己的特色。生活的意义有时候在于,我们能去挖掘身边事物的美好一面。而厦门则是属于值得你去挖掘和了解的城市。 暑假去厦门找同学玩,海边踏浪、岛内唱歌。突然发觉自己对厦门并不了解。可惜了四年的大学时光,竟没有好好去深入了解厦门的美。但愿以后能在厦门生活,融入厦门,用心去感受这个城市的点点滴滴。 第一个爱吃的是沙茶面。 最爱去的是环岛路。 好玩的当属博饼。 最值得推荐的就是南音 。 易中天谈在厦门的吃喝玩乐 今天上午,上海世博会厦门案例馆内,一个 老 厦门人和一个 新 厦门人进行了一场特别的对话,畅谈美好的厦门宜居印象。土生土长的 老 厦门人陈伟鸿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他与 新 厦门人易中天,在馆内模拟《对话》节目现场录制模式,带领现场观众和全球游客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读城之旅。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带她去厦门吧,这里有很多美好,会让你们之间的这份爱情急剧的升温。 对话一开场,陈伟鸿的一段浪漫开场白引起了现场观众强烈的共鸣。他笑称自己与易中天一个着西装,一个着中装,正像中西合璧的厦门风格。 回忆起与厦门的渊源,易中天说是一场意外而美丽的邂逅。 1985 年冬天在武大任教的易中天受邀去厦门讲学。当时武汉冰天雪地,连公交车的窗户都结了冰,因为家中没有暖气,烧蜂窝煤取暖,结果去厦门的前一晚,他的太太煤气中毒了。等他到了厦门,一下飞机,第一件事就是脱衣服。 阳光灿烂,冬天的厦门一点也不冷。 后来他发现厦门的夏天也不热,气候宜人, 其实我来厦门是在选择养老地方。 他说自己是未雨绸缪,在厦门早早找好一个生活的好位置。 3 个词概括厦门的 温馨 美丽 陈伟鸿:您从 1985 年在厦门生活到现在,想必对厦门读城应该是最深入的吧? 易中天:相反,其实我是最不深入的, 因为我不懂闽南话,如果不懂一个城市的方言,就无法深入了解这个城市。 但是在我的读城笔记中,对厦门的描述却是最美好的,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温馨。 1998 年新周刊推出中国 10 大魅力城市排行榜,每个城市都用一个词概括。当时关于厦门的评价文章,就是我写的。当时我想了好几个词,首先是美丽。 我对厦门的第一印象感觉着是一个公园而不是一个城市。推开窗户就能领略到鸟语花香。在厦门,现在听不到机器声,只有鸟叫、海涛声。 厦门有这样的景致,是因为厦门推行 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 的政策。我记得以前修环岛路时,当时有一棵大榕树在道路规划范围内,为了保住这棵树,环岛路在这里优雅地拐了一个弯。 洁净 第二个词是洁净。厦门不像很多城市,下雨之后满是泥泞。这也是因为厦门有 不太容易脏 的先天优势。厦门市民高度的自觉性也很重要,到厦门街头去看,很少有市民随地扔烟头、果皮。 而且这种习惯有一种很强大的同化力量,不管是闽南本地人,还是外来的新厦门人,定居在这里就会养成习惯。我曾经仔细地观察过,在外地开会时,从厦门来的人绝不会在会上吸烟。 陈伟鸿:为什么厦门人能做到这一点? 易中天:是因为厦门人热爱自己的城市。 家园 第三个词是 家园之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厦门的一个独有现象,就是 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不同于其他城市,同事、同学、师生之间,如果对方是双名的,大家之间称呼是不带姓的。 比如叫你就是: 伟鸿 。 陈伟鸿:确实,我在厦门时还是伟鸿,到了北京就变成 陈伟鸿 ,这种连名带姓的称呼方式在北京、上海太普遍了。 易中天:这就是家里人的称呼。如果在北京,一个女同学叫你 伟鸿 ,那就是有问题了,但在厦门绝无问题。所以我现在都形成习惯了,接到电话如果对方叫我 易中天 ,我会吓一跳,心里想:吵架的来了! 厦门的家园之感还有一个现象,大年三十的下午,厦门街上没有人。不能回家过年的外地人去哪里了?都被厦门人接回自己家去了。厦门真正做到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正宗的厦门人绝不让自己的朋友、同事一个人在厦过年。这种时候,厦大门口就只有一种人:南普陀的和尚,出家人嘛。 通过这 3 个词,美丽、洁净、家园,我最后概括了一个词:那就是 温馨 。 吃喝玩乐在厦门 陈伟鸿:您在厦门生活这么久,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在厦门各种生活上的体验吗? 易中天:先说吃的吧,按照我接触时间顺序来讲。 我来厦门第一个爱吃的是沙茶面,然后是烧肉粽、面线糊、花生汤。我接触这些厦门小吃,其实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我个人最爱去的是环岛路。对我来说它最大的好处是人少。它是一个开放的公园,海阔天蓝,行人很少。 至于好玩的当属博饼了,它不仅保留了民俗文化,而且关键是传播性很强。我发现有两个现象,一是移民到了厦门之后很快就上手,另外一个是他们学会后到了外地,还会将这个带到当地。现在我女儿在上海上学,中秋节聚会的保留节目就是博饼。 还有一个最值得推荐的就是南音,非常古雅。 陈伟鸿:你刚才说不懂闽南语,能听得懂吗? 易中天: 不用听得懂,重要的是体会那种韵味。这就好比洋人看书法,洋人也不懂汉字,但他能感受到书法的飘逸之美,又好比中国人听意大利歌剧。韵味是跨国界的,超越语言的,只要欣赏者感到美,感到好就行了。 厦门人还有一个最大特点是爱泡茶,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到厦门第一个月我去医院探望同事,发现墙上贴着 禁止泡茶 的告示。厦门人泡茶之地无所不至,恨不得出差在飞机上都要随身携带 飘逸杯 。 厦门人其实是将生活当成茶来品,越品越美。 厦门应该 不做什么 一位来自厦门大学的天津女孩向易中天提问,请教还有什么方式让厦门更加宜居。易中天称自己是消极规划派, 厦门需要思考首先是不去做什么,不是要做什么。 易中天: 从这么多年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对城市来说最可怕的是建设性的破坏。 所以我们厦门市民应该做的是 不做什么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 GDP 。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发展的同时必须掌握好 度 ,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实厦门在这方面一直都做得很好,比如厦门市政府就喜欢听取市民意见,哪里做什么工程,先告知给市民。而厦门本地的媒体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十分重视市民的声音,比如市民说哪里的井盖没了,媒体报道之后,马上就会补上。 只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就能保证厦门的温馨延续。 从天津到厦门上海 乙醚 紧追易中天 在观众提问阶段,一位在厦读大学的 乙醚 情绪激动地表达了自己与厦门的缘分。 原来这个女孩是天津人,高二时,易中天曾到她就读的学校推介《易中天品三国》一书,易中天在现场介绍厦门非常美丽,这个女孩十分向往,为了再次见到易中天本人,她经过非常多的努力,在上个月的厦大 85 周年校庆上再次见到易中天。这一次又特地赶到世博园。提问过程中,她难掩激动之情,哽咽着说: 我一直在追随你。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99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0年春末夏初,我劫后余生的家乡
heyujian 2010-5-21 20:19
由于涉嫌严重官商勾结违法乱纪谋私利,不良官员人为的干扰使回龙圩乱砍滥伐案的办案速度缓慢---这反过来更证明的确存在官商勾结谋非法利益,不然为什么这些人要罪上加罪阻挠调查,恐吓证人?! 你没做亏心缺德事怕什么调查?! 但无论如何,令人欣慰的是, 由省林业厅领导下的专案组仍在努力进一步明查暗访调查取证中。近日通过与他们的沟通,我坚信,将违法乱纪者绳之以法加以制裁只是时间问题! 本月13日至18日,我忙里偷闲回乡度了几天假。2010年回龙圩的初夏,经过一个春天的洗礼,劫后余生的家乡从乱砍滥伐中恢复了一丝往日的神韵,这多少给了我一些安慰。上传几张以马路头村风光为主的相片在此,纪念此次回乡,祝福她青山绿水、法制久长、公平祥和! 图1. 守望家园 图2. 家园的忠诚元素 图3. 家园的时钟 图4. 马山风采 图5. 炊烟--来自家的信号 图6. 劳作的田园风光 图7. 古老与美丽的家园 图8. 今年的夏橙 图10. 断岭源岭和田美村岭满山森林去年被乱砍滥伐后留下的殘败秃景(远眺与近眺)!
个人分类: 湖南永州市回龙圩乱砍滥伐、违法乱纪系列报道|4542 次阅读|5 个评论
欧洲游记32:小结 "还是耕耘好自己的家园要紧"
kd652 2010-4-11 20:41
退休后,去年秋天在紧靠日内瓦的法国小镇FERNEY住了两个月,其间断续地乘欧洲通票火车参观了瑞士,法国,德国,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家的一些城市.如同反刍,回国后整理照片,陆续发表了三十多篇游记.本篇为小结: 法国小镇FERNEY清晨的月亮 法国FERNEY小镇虽然紧靠日内瓦机场,但是夜间通常没有航班,所以在夜晚很安静. 没看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倒是觉得这猫脸挺圆的 从FERNEY乘F路BUS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日内瓦火车站,途中经过联合国(欧洲办事处)门前: 各肤色的儿童在一起玩的其乐融融 但是有些事物让我看不明白: 类似的: 难道说是广告? 还有,这是什么东西? 碰巧在FERNEY的书店买到了纪念阿波罗载人登月四十周年的专集: 阿波罗载人登月专集封面和DVD光盘 阿波罗载人登月专集内说明登月过程的页面,等以后有时间了慢慢消化... 在FERNEY时常会感觉到伏尔泰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他的名言:还是耕耘好自己的家园要紧对人很有启发.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了,国家乃至世界的事不就好多了吗?
个人分类: 海外游记|37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守护好自己的家园,全力沟通不同家园的门径
carldy 2010-2-22 12:11
守护好自己的家园,全力沟通不同家园的门径――读钱冠连先生的《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有感 这篇文章是我几年前读完钱冠连先生大作《家园》写下来的,贴到这里,与大家共享: 在与钱冠连先生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我一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感叹。捧读他的专著,拜读他的论文以及收阅他的信件,每每生出一种愧意:他的执着、他的专注、他的创新意识以及那种老当益壮的决心,远非学生所能学到的。 《家园》一书的英文概要,我早在一年之前就从他的博士生发来的信件中读到了,当时就认为自己应该早日读到该书。在福州城走访了许多家外文书店,都未能找到,心里很是着急与纳闷:这样的学术著作,为什么这么难买呢?但想不到该书的出售速度之快是如此的令人吃惊!正想着寄钱到商务印书馆购书时,一天漫步校园门口的晓风书屋,却不经意之中听到了服务员的提醒戴老师,你要的书我这里还有一本... 全书可谓内容紧凑,观点鲜明,一口气读下来,顿生一种荡气回肠之舒畅感。原来,学术著作可以这样写作,既可深入深出,也可深入浅出,还可以浅入浅出。原来令人敬而远之的哲学家的大名,在这里觉得格外的亲切;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如语言规定思想、程式性语言行为的语用机制等)在这里得到了豁然开朗;原来总认为钱老师高人一等让学生们不敢接近,现在一下子觉得亲切莫明;许多艰涩难懂的语用理论,在钱老师这里读来却觉得距离非常之近了. 语言的重要性,作为学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多只是从语言运用的层面进行论证的;我们一直追求的就是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英文。语言技术层面上的掌握,已经让英语学人付出了太多,而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英语学人又面临一种难言的尴尬情景:写出的东西觉得非常肤浅,翻译的材料觉得别扭拗口。但还有相当多的学人飘飘然不可一世,觉得自己就是比他人强,因为手里有一张别人没有的票:可以证明自己是学英语的。 今天读来,《家园》一书深深的启发了我: 我们一直生活在语言营造的家园之中。 如何充分守护好自己的家园,这是全民族的大事,也是全世界人的大事。 在信息化的时代,地球变得越来越小,民族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语言隔阂带来的不便越来越小,但世界仍然纷繁复杂,世界差异仍然,民族差异仍然,矛盾冲突仍然.这之中,语言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为语言在制约着人类的思维,在规范着不同类型的民族特征,在影响者不同类型的民族隔阂 终于发现自身的不足之所在了,终于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了: 为守护好人类的家园,我将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真正拥有家园的一切美妙; 为沟通不同家园的交往,我必须拥有不同家园的通行证,真正掌握好语言,包括母语与现在常用的外语(英语、日语等)。 渴望在与大师的交往中得到不断的提高,精神得到不断的升华。 谢谢老师! 2006-2-3深夜于闽工院
个人分类: 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38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ICstu的家园存储室课件下载
icstu1 2009-12-25 09:55
原ICstu的家园存储室课件下载 因原主页损坏无法联接,需要资源的同学可从下述管理地址下载近100M的课件资源。 http://home.imhb.cn/indexCF/home/MyDocument.aspx?pageno=4huid=463865catalog=0catalogname =所有文件 01 洞悉现在,发现未来SCI_CAS 8.07MB 88 2009-11-19 02 Acrobat培训 6.06MB 1175 2009-11-12 03 Acrobat测试 804KB 61 2009-11-12 04 数据分析绘图工具+Origin+7.0 1.02MB 229 2009-10-28 05 2010年IC报刊订购清单 398KB 3 2009-10-26 06 How to write a world-class pa.. 1011KB 222 2009-10-19 07 IPV6网络服务 1.72MB 170 2009-8-5 08 利用信息资源扩展课题创新研究思.. 3.62MB 504 2009-6-30 09 开题与立项前的文献调研 691KB 756 2009-6-25 10 SCI及其收录期刊投稿指南 2.31MB 1255 2009-6-18 11 Crossfire_Beilstein_and_PCD培.. 3.43MB 133 2009-5-31 12 EndNote-X2_20090528 8.00MB 2039 2009-5-27 13 Google Scholar及其它学术搜索引.. 2.46MB 951 2009-5-20 14 Frontiers in china指南 09-05-.. 13.77MB 1153 2009-5-7 15 专利检索基础知识介绍 3.01MB 458 2009-4-23 16 网上免费学术资源 570KB 824 2009-4-8 17 SCI09.03.25培训 908KB 444 2009-3-26 18 EI 2.70MB 418 2009-3-26 19 SCI 2008-10-15 2.19MB 381 2008-10-16 20 电子资源检索及利用-080924 1.34MB 1443 2008-9-24 21 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源与服务IC 4.54MB 438 2008-9-17 22 scienceword物理力学 6.19MB 109 2008-8-21 23 scienceword物理扩展图形库 5.73MB 57 2008-8-21 24 scienceword物理电路图 6.64MB 78 2008-8-21 25 scienceword数学图形 4.41MB 118 2008-8-21 26 scienceword三维做表 4.71MB 186 2008-8-21 27 scienceword化学实验 6.65MB 127 2008-8-21 28 scienceword化学高分子式 6.49MB 100 2008-8-21 29 scienceword公式编辑2 5.95MB 224 2008-8-21 30 scienceword公式编辑1 4.60MB 205 2008-8-21 31 scienceword辅助功能 6.31MB 97 2008-8-21 32 EndNote-CAS-details+Web_Psysi.. 38.84MB 1014 2008-8-21 33 Tutorial 1.76MB 127 2008-8-21 34 Origin_8_User_Guide 7.83MB 333 2008-8-21 35 08-06-21科图高清体验 53.58MB 200 2008-6-21 36 Science Citation Index 8.26MB 403 2008-6-15 37 ISI Web of Knowledge4.0 9.28MB 345 2008-6-15 38 ISI Proceedings4.0 3.15MB 171 2008-6-15 39 INSPEC 4.0 5.92MB 252 2008-6-15 40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4.0 7.79MB 330 2008-6-15 41 BIOSIS Previews 4.0 5.24MB 90 2008-6-15 42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audio 24.40MB 372 2008-6-15 43 Biosis Previews-04 22.72MB 44 2008-6-15 44 Biosis Previews-03 9.21MB 70 2008-6-15 45 Biosis Previews-02 26.92MB 63 2008-6-15 46 Biosis Previews-01 9.23MB 52 2008-6-15 47 Proc-PartIV_Record 6.19MB 85 2008-6-15 48 Proc_PartIII_Record 4.58MB 81 2008-6-15 49 Proc_PartII_Record 13.05MB 82 2008-6-15 50 ISI_Proceedings_PartI 4.59MB 90 2008-6-15 51 wos_06 6.25MB 83 2008-6-15 52 wos_05 5.05MB 66 2008-6-15 53 wos_04 7.60MB 62 2008-6-15 54 wos_03 2.74MB 63 2008-6-15 55 wos_02 11.04MB 69 2008-6-15 56 wos_01 6.05MB 72 2008-6-15 57 endnote 32.41MB 0 2008-5-30 58 EndNote-X1_20080530 9.36MB 4535 2008-5-30 59 Acrobat8.0 15.64MB 148 2008-5-14 60 MathType讲座 163KB 188 2008-5-7 61 MathType User Manual 1.92MB 138 2008-5-7 62 专利文献检索基础2 5.15MB 240 2008-4-23 63 会议文献检索-2008.4 5.35MB 223 2008-4-16 64 Intel 08Q1 Parallel Computing 13.45MB 45 2008-4-10 65 资源环境、地学、天文信息资源 7.61MB 211 2008-4-10 66 生命科学信息资源的查找和利用 207KB 132 2008-4-2 67 物理资源(IC1) 7.17MB 406 2008-3-26 68 数学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 135KB 80 2008-3-26 69 工程技术文献资源查找与利用 668KB 131 2008-3-19 70 申请书的填写 2.05MB 123 2008-3-13 71 图书馆工作概论 202KB 66 2008-3-13 72 化学化工信息资源的查找与利用 2.49MB 126 2008-3-13 73 文献管理与文献信息分析 11.61MB 4722 2008-3-13 74 ppt模版 28.30MB 1557 2008-3-13 75 IC PIC 2 26.03MB 101 2008-3-13 76 IC pic 1 10.31MB 93 2008-3-13 77 discovery gate 2.54MB 78 2008-3-5 78 国际会议报告ppt制作 166KB 274 2007-12-24 79 2008中心研究生阅览室 2008年In.. 322KB 92 2007-12-24 80 标准文献信息的查询 176KB 341 2007-12-7 81 会议文献检索 6.63MB 467 2007-12-6 82 Knovel Intro(中科院) 6.77MB 400 2007-12-1 83 信息共享空间和图书馆2.0 545KB 101 2007-11-29 84 proquest 1.73MB 179 2007-11-29 85 SAGE 8.25MB 112 2007-11-29 86 OSA 3.47MB 123 2007-11-29 87 IOP 2.52MB 134 2007-11-29 88 SCI-检索 分析 管理 写作 7.36MB 1669 2007-11-29 89 Wiley 9.85MB 181 2007-11-28 90 Biosis Preview 5.08MB 102 2007-11-28 91 DG 2.54MB 127 2007-11-28 92 InfoLit-Chinese 336KB 92 2007-11-23 93 standards 755KB 127 2007-11-23 94 IEE讲座课件 6.04MB 316 2007-11-23 95 学位论文提交与检索 3.67MB 258 2007-11-16 96 如何使用SpringerLink 18.53MB 812 2007-11-14 97 Springer学术期刊投稿流程 3.12MB 1397 2007-11-14 98 2008年Information Commons报纸.. 358KB 40 2007-11-14 99 国内外开放获取网络资源介绍 106KB 184 2007-11-14 100 2008年IC报刊订购计划 468KB 41 2007-11-7 101 MyProfile 5.93MB 170 2007-11-7 102 Getting to know WILEY-BLACKWE.. 6.76MB 167 2007-11-7 103 利用ScienceDirect获取前沿学术.. 4.56MB 902 2007-11-2 104 院士学术报告24个 37.48MB 1732 2007-10-26 105 ISI-ESI 2.64MB 121 2007-10-26 106 ISI期刊名称缩写与全称对照表 693KB 416 2007-10-26 107 ISI Proceedings and INSPEC数据.. 250KB 90 2007-10-19 108 SCI、SSCI、JCR使用j-1016培训w.. 1.66MB 666 2007-10-17 109 专利文献及其网络检索 17.27MB 395 2007-10-17 110 网络信息检索 9.88MB 776 2007-10-17 111 ISI数据库分析工具功能与使用方.. 7.73MB 464 2007-10-17 112 检索相关知识介绍-1.doc 25KB 102 2007-10-15 113 sci.ppt 7.07MB 1232 2007-10-15 114 ei-2.ppt 1.03MB 195 2007-10-15 115 ei-1.ppt 1014KB 599 2007-10-15 116 PQDD.pdf 74KB 78 2007-10-15 117 ISI Proceedings .ppt 2.50MB 128 2007-10-15 118 ISI CCC.doc 1.19MB 104 2007-10-15 119 INSPEC.ppt 3.67MB 128 2007-10-15 120 Elsevier Science Dire.ppt 5.46MB 1001 2007-10-15 121 Ei.ppt 116KB 102 2007-10-15 122 BIOSIS Previews 4.0.ppt 4.58MB 76 2007-10-15 123 Web of Knowledge.ppt 4.42MB 645 2007-10-15 124 ISI Web of Science.ppt 6.37MB 203 2007-10-15 125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5.31MB 283 2007-10-15 126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源与.. 696KB 176 2007-10-15 127 NSTL网站资源介绍及使用方法 1.99MB 186 2007-9-29 128 SpringerLink_training 16.83MB 382 2007-9-26 129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 3.88MB 124 2007-9-26 130 如何使用科图的目录系统 3.35MB 330 2007-9-22 131 综合利用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源与服.. 1.47MB 166 2007-9-19 132 国科图资源与服务 34KB 71 2007-9-19 133 附1 零散文献的手工批量导入end.. 6.75MB 557 2007-9-17 134 E15-CNKI 的学位论文条目导入 8.38MB 407 2007-9-17 135 E14-CNKI 的查新记录导入 5.43MB 512 2007-9-17 136 E13-CNKI 的剪切导入 7.94MB 297 2007-9-17 137 E12-自制filter导入中文维普数据 2.29MB 370 2007-9-17 138 E11-使用endnote的简单文献分析.. 2.98MB 515 2007-9-17 139 E10-使用endnote期刊模版撰写文.. 2.25MB 650 2007-9-17 140 E9-使用word 和endnote 关联写文.. 7.78MB 1311 2007-9-17 141 E8-使用word 和endnote 关联写文.. 20.75MB 787 2007-9-17 142 E7-endnote 附件的插入和管理 1.62MB 311 2007-9-17 143 E6-pubmed 检索结果导入endnote 2.62MB 258 2007-9-17 144 Sciencedirect检索结果导入endn.. 1.20MB 350 2007-9-17 145 E4-网络数据库中检索结果导入 6.29MB 821 2007-9-14 146 E3-远程网络数据库检索及结果导.. 4.66MB 357 2007-9-14 147 E2-概述和手动建立个人library 5.94MB 997 2007-9-14 148 Endnote 2.56MB 386 2007-9-14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不是家园,是朋友
lvnaiji 2009-10-14 10:43
吕乃基 由新浪网迁居科学网已近 9 个月。盘点下来,写了 140 篇博文,有了近 13 万的点击, 589 条评论,以及 25 个留言。 9 个月来,与科学网的关系,从一开始不熟悉而有疑惑陌生之感: 科学网的 生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681 ; 发文n 篇有感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4277 到疑似恋爱,把科学网当作自己的家园: 科学网的生态(之二):打嗝还是误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293 ; 科学网的出路:改革推荐规则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613 ; 科学网何去何从?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389 ; 科学网上的两种文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9695 再到此刻的冷静;科学网,不是家园,而是朋友。 作为朋友,有两个含义:其一,各位阅读进而交流的网友,其中不少实际上已经加为好友;其二,科学网编辑部。 作为朋友,必然有共同之处,否则不会成为朋友;而作为朋友,必然还会有诸多差异,否则不会交很多朋友,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耦合与交流。由此看来,我与科学网(在上述两个含义上)的关系,一开始是试探,第二阶段当成家园。随后,科学网就教育了我:科学网不是家园,至少对我不是。 其一,就博文的内容而言,点击过千的差不多都涉及科学技术本身。对社会,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探讨,并不引起热议和关注。不在乎点击率,但要分析点击率。无疑,这与科学网本身的定位一致,因而将此类文章上载是我自己的不妥。任何朋友,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就提示我,在科学网上,不能知无不言,此类文章不写。 其二,在形式上,我的一些文章可能过于抽象,以至多次有网友评论看不懂。深感歉意。不过相对而言,我的论后现代科学和论科学的发展规律等几篇文章也相当抽象,点击率却高。由此可见,内容还是第一位。虽然如此,我还是尽力而为,努力改进。 其三,在定位上,我惯于站在对现实批判的立场。我感到,包括对于科学技术,或许持悲观立场,把问题看得困难些,后果看得严重些,实际上的问题可能会少一些、小一些,真实的进程可能会乐观些;而持乐观立场,把问题看得容易,后果看淡,实际上可能会遇到更多更大的风险,真实的进程可能会曲折。揭示问题并非不爱国,而是希望发展得更加完善。科学网似乎对此有所保留。我在 9 月 26 日 上载的一篇文章为何频频回首前 30 年在数小时后即被删除,这篇文章仅仅分析三方面的原因 60 大庆,改革开放的渐进过程,以及社会对改革的现状有所不满。我理解编辑部的一片苦心。实际上,在上世纪 80 年代思想解放活跃之时,就有歌德还是缺德之争。这本来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要的张力(库恩)。在家园,或许会是这样,但科学网(无论是网友还是编辑部)不是。朋友有朋友的自尊和原则。我不想冒犯朋友,今后此类文章不会上载到科学网。 与什么朋友谈什么话,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感谢科学网,由此我结识了朋友。我依然会关注和参与科学网,作为一个朋友。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42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网络就是家园:风雨之后,经折纬断
大毛忽洞 2009-9-27 12:41
网络就是家园:风雨之后,经折纬断 蜘蛛发明了网络。网络也是蜘蛛的家园。 一只漂亮的蜘蛛,住在家门口(照片编号 1811 ) 蜘蛛网上边挂在一棵大树枝头,下边连到一株常青藤(照片编号 1821 ) 蜘蛛在编织网络,缔造家园(照片编号 1856 ) 网络就是家园,蜘蛛住进新家(照片编号 1990 ) 放大了的局部蜘蛛网(照片编号 1993 ) 蜘蛛网的主干经线向上延伸(照片编号 1994 ) 一根主干经线继续向上延伸(照片编号 1996 ) 一根主干经线继续向上延伸(照片编号 1995 ) 一场大风破坏了蛛网,蜘蛛不知去向,剩几根主干经线在风中摇晃 (照片编号 2093 ) 主干经线在风中摇晃,大风过后,几根主干蛛丝也不知去向(照片编号 2096 )
个人分类: 背景和内涵|36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位哲人对地震工作者的忠告
热度 2 dilingjun 2009-5-19 17:12
一篇跟贴《站在甘肃望四川》写的真好!细细品读,获益多多;既富含哲理,又广播学术;既放眼宇宙,又胸怀地球;既高歌经验,又剑指难题;如此学识!可谓哲人也!以致荐给网友共同欣赏: 人类认识世界是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累积的,是从小一归到大一,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地震是一种地球的自然现象,如何认识这种现象,人类自古至今,始终都没有停止探索,并努力寻找其发生的规律并找到了一些与其它现象的联系,也进行了成功的和失败的预报。成功的则说明地震可以认识,失败的乃是成功之母说明人类还须继续探索。 大自然从小讲是我们的地球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万物,从大的讲到月亮太阳星河宇宙万象。万物万象联在一起这就是大自然,联在一起就是联系关系,事物的相关性。认识事物不能从小到小,而应从小到大从大到小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分析联系,从中寻找规律。探索地震,也应如此.地球不是地球,而是天体的一部分,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谁都知道。潮起潮落与月亮有关,地震发生难道就与月亮太阳大宇宙无关?NO!一定存在联系与规律!人知冷热,要穿衣住房,动物生存,寻场而居,只是敏感不一。大难来临,信息万象,必有异象。观之敏之,方可避难。但人类不敏,自身无法接收信息,只有借助其它方法方可避之。地震乃地之动,其动之前,必有信息。物理的化学的流体的固体的信息很多,人类也找到了一些方法,观之测之,在不断的积累中而识之,逐步找出规律。观地一点,测之多点,多点联系,多项联系,一方异象,八方变异,只是程度不一,相关有异,有异必报,相互交流,全信分析,终可把脉.。三天的哀悼日就要结束,但悲痛难以忘怀。而且不可忘怀!痛定思痛,我们国人要学会什么?我想,我们国人要学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事的态度。我们的建筑要在哪里建?新建必须考虑地质结构与防震。但我们的国土没有地震的地方少,不少建筑在地震区,又不能马上都拆迁重建,怎办?必须想办法预测,我们能上天,为什么不能入地为地震把脉?可惜我们国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忘记了三十二年前的悲痛!难怪有位姓黄的科学家两年前说唐山大地震的悲剧非不可能重演,为什么?因为我们权威的科学家一言独大,难以预测。只研一点,忘记了系统性整体性,忘记了群策群力,好了伤疤忘了痛。唐山汶川,我的祖国我的人民已经在和平年代承受了两次巨大悲剧,难道还要第三次吗?!我们国人必须痛定思痛不可忘怀!这次汶川大震,是一次战争,损失巨大,国难当头,国人皆有责任。要全民抗震救灾。要科学花钱,用现有的安全的大中学校舍安置难民,把帐蓬简易房压到最低量,用好资金用于长久住房的建设给难民。我们有国家投入,有全民捐助,有国际援助,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重建家园,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以人为本,痛定思痛!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4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澜园:废墟与记忆
bookscent 2008-8-30 22:15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b9a701009j3h.html ) 无论是名人故居,古村落,还是名胜遗址,前人遗物给我带来的震撼总是始料不及。 我亲见这些人文景观的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都刻骨铭心。身处其中,感觉近旁的空气都发生了变化。朽木凉石散发着一种湿湿的纯净气息,挥之不去。此时静静地站立或慢慢徜徉其间,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呼吸,舒缓的节奏宛如时间的流逝,我试图用想象力去弥补残垣断壁, 去勾勒这里曾有的热闹,将并未经历过的从前虚构成自己内心深处的记忆。 产生这种微妙的情绪波动不由自主,难道我和古人心有灵犀? 我想,如果我们能抛去审视历史的政治滤镜,将视野从朝代的久远收回到生命的长度,进入古人生活的原生态,就一定会看到,这些场景中上演的情节与今人的喜怒哀乐如出一辙,或者更为精彩。而宿命般的衰败,正可以让人在类似举目颓垣又断椽,繁华回首付云烟(清陈鸿诰《重过安澜园》)的叹息中反思自己正在经历的年华。 所以,以场所为研究核心的历史著作总能引起我的兴趣。一座塔,一处园林,一片旧宅,等等,不论它们已沦为什么样的废墟,只要还留有确切存在的依据和痕迹,都会让原属纯粹书本上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可信。 安澜园,盛于明清时期、毁自太平天国兵火的江南名园,位于浙江海宁,今只残存几处景点。一代代的人惦记着它、研究着它。海宁学者张镇西先生的新著《失落的安澜园》(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汪曾祺题写书名),与其说是一本园林书,不如说就是一部地域历史读物,能打动我们的远不只是不同凡响的园林构建,更有背后传奇般的故事。 当年乾隆南巡,为治理钱塘江的事日夜不安,希望早日海静澜宁。乾隆在这片雨凝花气一团紫,烟幻树光千种青(清俞兴瑞《侍家大人游安澜园》)的园子里驻扎,赐名安澜园,叹谓安澜天下。 安澜园长久地兴盛过,所以它的毁败才让人倍感失落。岂期欢乐难再得,春风一去栏杆涩。(清杨凤翰《安澜园歌》)。第一眼在这本书里看到安澜园精细的复原图时,我多少有些震撼。我能感受到,学者们所醉心的研究,一定参杂有对先辈高超技艺和高雅生活的追恋。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值四川地震。我在想,其实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长久依恋的圣地,也许就是自己简陋的家。对那些深陷于灾难中的不幸者来说,这次被毁家园的一砖一瓦都曾经是那么美好 让我们想象这样的场景:若干年后,某个老人站在一个地方,向他的子孙叙述这里曾经发生的惨烈一幕,然后告诉后人,人有旦夕祸福,天下永远安澜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只要我们曾经幸福过,就会有不死的记忆留在心中。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5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