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家园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家园

相关日志

[转载]请欣赏:可爱的北极熊及其家园
热度 1 Fangjinqin 2012-6-23 08:06
Polar bear.rar 请欣赏:可爱的北极熊及其家园
个人分类: 风景名胜|21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影】家园
quantumuniverse 2012-6-14 21:49
请听我说,你跟我一样,是智人,一个有智慧的人。 第一章生命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历史,但是我们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应该做什么。 这是我们的起源的轨迹。最初,我们的星球不过是一个浑沌的火球,伴随它的恒星--太阳诞生而形成的一团粘聚的尘埃颗粒,就像宇宙里许多类似的星云,然而生命的奇迹就在此诞生。今天,我们的生命是地球上无数生物形成的生命链中的一环,在近40亿年里,这些生物被彼此继承取代。 即使到了今天,新的火山继续改变我们的景观,它们让我们目睹了盘古初开时地球的样子。熔石从深处涌出,开始凝固,裂开,冒着泡,或摊开,形成薄的外壳,然后再休眠一段时间。这些从地球内部吐出缭绕的烟圈,是地球原始大气层的见证,一个没有氧气的大气层,稠密的大气层,充满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一个熔炉。 因为有水,地球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未来。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适中,不太远,不太近,因此地球上的水能够处于液体状态。水蒸气凝结后形成滂沱大雨降落在地球上,河流出现了,河流改变了地球表面,刻削着河道并冲刷出山谷。它们流向地球上最低洼的地方形成海洋,水溶解了岩石的矿物质,渐渐的,海洋中的淡水变成了咸水。 水是生命必需的液体,它灌溉了这些广阔的不毛之地,水流就像人体的血管,树木的枝丫,是让大地苏醒的液体导管。40亿年后,地球上的某些地方还能找到这样的艺术创作,火山灰混合着来自冰岛冰川的水,就是它们,物质和水,水和物质,软硬组合,这对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至关重要的。 金属矿物元素比地球还要古老,它们是星尘,它们让地球五彩斑斓,红色是铁,黑色是碳,蓝色是铜,黄色则是硫。 我们来自什么哪里?生命火花从哪里迸发?一个时光奇迹。 地球上的温泉仍然有原始的生命存活,它们赋予温泉颜色,它们叫做“古细菌”。它们都依靠地球热能生存,除了蓝细菌,或是蓝绿藻以外。只有它们可以向着太阳来吸取其能量,它们是古今所有植种的最重要的祖先。这些微小的细菌及其数以亿计的后代,改变了地球的命运,是它们改造了地球的大气层。 毒害大气层的碳去了哪里?它还存在,只是被“囚禁”在地壳,想要了解地球历史的这一篇章,卡罗拉多大峡谷的峭壁是最好的选择,它们展现了地球近20亿年的历史。大峡谷曾经是一个聚居着微生物的海洋,它们汲取从大气层溶解到海洋里的碳并长出外壳,它们死后,外壳沉到海床堆叠起来,这些地层就是它们无数的外壳构成的,因为有了它们,碳从大气层中排出,其他生物才能得以发展。 生命改变了大气层,植物靠太阳存活,这能量使植物分离水分子并释放出来氧气,空气因而充满氧气。 地球的水不断更新循环,瀑布,水蒸气,云、雨、泉,河流、海洋、冰川,这个循环从未间断。地球的水量恒久不变,历来的生物都喝同样的水。水是令人惊叹的物质,是最不稳定的一种,它可以是液态的流水,气态的蒸汽,或是固态的冰。 在西伯利亚,冬季结冰的湖面,蕴含着水在结冰时展现的力量,冰比水轻因而浮于水面,不会沉到湖底,它形成御寒的保护罩,冰下的生命可以延续。 生命的引擎连锁结合,一切都连结起来,没有东西是自给自足的,水和空气不可分割,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而结合。于是,形成于海洋上的云给陆地带来降雨,河流再将水带回海洋。分享就是一切。 从云层窥望的大片绿色是空气中的氧气,七成氧气来自海藻,这些海藻给海洋表面染上了颜色。地球要依赖万物各司其职,互相依存的生态平衡,一种敏感而脆弱的和谐,极易破碎。于是海藻和贝壳的结合形成了珊瑚。 澳大利亚沿海的大堡礁,绵延三十五万平方公里,哺育着一千五百种鱼类,四千种软体动物和四百种珊瑚,每个海洋的生态平衡都依靠这些珊瑚。 地球计算时间以十亿年计,它花了四十多亿年创造了树木,在物种的链条中,树木是至高无上的,是完美的活的雕塑。它们蔑视地心吸力,它们是唯一永恒地朝向天空的自然元素,它们的枝叶不疾不徐地向着太阳生长。它们从微小的古细菌继承了吸收光线能量的能力,它们储存并利用此能量并使其变成木材和树叶,然后又分解成水,矿物,植物和生命物质的混合体,就这样,生命不可或缺的土壤逐渐形成。 土壤是生物多样性的工厂,它们是不断活动的世界。微生物觅食,挖掘,透气,蜕变,它们制造腐植土,在这肥沃的土层上,所有陆上生命互相紧扣。 地球上的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认识多少品种?十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知道什么?地球是个奇迹,生命仍是个谜。 动物的家族得以形成,至今仍存的习惯和仪式使它们聚集。有些适应了环境,有些是环境适应它们。双方都受益,动物得到食物,而树木能够开花结果。在地球上生命的伟大的历险中,每种生物各司其职,各有其位,没有多余或有害,它们互相抵消。然后你们,这些聪明的人类,进入剧情。你们得益于地球四十亿年的遗产,你们只有二十万年历史,但你们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尽管你们脆弱,但你们占据了所有的栖息地,征服了所有土地,之前任何生物都未曾做过。 第二章人类 经过十八万年的游牧岁月,气候变得温和,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他们不再依靠打猎为生,他们定居于充满渔猎和野生植物的潮湿环境,这里土地,水和生命结合。 人类的天赋让他们发明了独木舟,用于开拓新的视野。人类变成了航海家,即使今天,大部分人类都居住在大陆的海岸线或是河边和湖畔。 最初的城镇出现在6000多年前,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步,为什么呢?因为这能使人类更容易的保护自己,他们变成了社会人,在一起分享他们的知识和手艺,融合他们的共性和不同,简而言之,他们文明化了。 但他们可用的能量只是双臂和大自然赋予的东西,这是人类数千年来的故事,也是现今四分之一人类,即十五亿人的故事,比富裕国家人口的总和还多,他们只从地球获取必须的用品。 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和地球的关系,平衡对等;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看起来是自然公正的联盟,但人类寿命短暂,艰苦劳动大行其道,大自然的不可预知加重日常负担。教育是罕有特权,子女是家庭唯一资产,每双手对家庭的生存都要作出贡献。地球为我们提供食物和衣物以及日常所需,一切来自地球。 城镇改变人类本质和命运。农夫变成了工匠、商人和小贩,农夫收获,城镇居民购买,或是物物交换,商品交易伴随思想交流。人类的天份在于经常洞悉自已的弱点,他们很想扩张领土,但明白自身局限,大自然不曾赋予他们的能量和气力,他们在动物身上找到,并驯养它们为己服务。 空着肚子怎去征服世界?农业的发明彻底改变了到处觅食的野兽本质,成为真正的人。农业改写了人类历史,农业是人类的第一场伟大革命。 八千至一万年前开始,农业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它终结了人类不稳定的狩猎和采集时代,第一次有了盈余,这催生了城市和文明。 为了农业生产,人类利用动物或植物的能量,并从中受益。数千年艰苦觅食的记忆逐渐淡忘。他们学会将谷类适应不同的土壤和气候,他们学会增加农作物的收成和种类。 像地球上所有动物,人类每天的首要任务,是喂饱自已和家人。当土瘠水稀的时候,人类要为一点干燥土地,而拼命劳作。人类以极大的耐性和专注去模塑土地,近乎祭神仪式般不停地重复。 农业仍然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职业,一半人类仍在耕种土地,超过四分之三仍是手工操作,农业像传统般一代接一代,有血有汗地薪火相传,因为它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 人类依赖人力日久,开始发掘地球深处的能量,这些火焰也来自植物。 一束阳光,纯粹的能量,太阳量,于一亿年前被数以百万计的树木,俘虏了超过数百万年。那是煤,是天然气,最重要的是石油,这束阳光把人类从辛劳的耕种解放出来。石油令人类解除了时间的束缚,石油令一部分人得享从未有过的舒适。仅仅五十年,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前人从未做过的。 越来越快,过去六十年,人类人口倍增,超过二十亿人移居城市;越来越快,深圳四十年前只是偏僻渔村,现在拥有数以百计的摩天大楼和数百万人口;越来越快,二十年来,上海建了三千座高楼大厦,另有数百座正在建设中。 今天,地球上七十亿人口有一半住在城市。纽约,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城市,是人类无止境地剥削地球资源的像征--数百万移民的人力资源,煤的能量及无约束的石油力量。电的出现发明了电梯,而电梯使得摩天大厦成为可能。纽约在全球经济排名中位列16。 美国最先发现和开发利用珍贵而具革命性能量的“黑金”,借助它,农夫变成了农业企业家,机器取代人力。一升石油等于一百双手在24小时产生的能量,但在全球只有3%的农民使用拖拉机,尽管如此,他们的粮食产出还是支配着地球。美国只剩下三百万农民,他们出产的谷物可以养活二十亿人口。但大部分谷物并非用作食粮,就像其他工业国,谷物用来喂牲口或作生化燃料。 这束阳光的能量赶走了令土地干旱的幽灵,所有泉水都用于农业,它占人类水消耗量的70%。大自然的一切都互相连系,耕地的拓张和单一品种的种植增加了害虫的肆虐,石油化工革命带来的杀虫剂把它们杀光。农作欠收和饥荒成为邀远回忆,眼前最头痛是如何处理现代农业带来的残留。有毒的杀虫剂渗进空气、泥土、动植物、河流和海洋,它们入侵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细胞核心。它们对免于饥饿的人类有害吗?这些穿着黄色保护衣物的农夫可能有更好的主意。 新兴农业免除了对土壤和季节的依赖。肥料令小片土地出产前所未见的丰富收成,适应了土地和气候的谷物,被产量高和易于运输的品种所取代。于是在上一世纪,农民在过去数千年培育的四分之三的品种绝种。极目所见,下施肥料,上覆塑料。西班牙的艾美利亚温室是欧洲的菜园,大批形状整齐的蔬菜每天等候数以百计的卡车,把它们运送到欧洲大陆的超级市场。 国家越发展,国民对肉类的需求就越大,不依靠集中饲养式牛场,如何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快,就像家畜一生都不会见到牧场,比动物生长更快的肉类生产成为日常程序。被数百万牛践踏的辽阔饲场,寸草不生,一队队卡车从全国各地运来,数以吨计的谷物,黄豆和丰富蛋白质的饲料最终变成一吨吨的肉。结果是生产一公斤马铃薯,要一百公升水,一公斤米要四千公升水,一公斤牛肉要一万三千公升水,还不算在生产和运输过程被耗掉的石油。我们的农业成了石油推动型,它能养活地球上双倍的人口,但多元性被标准化取代,它让我们享受到梦中才有的舒适,但却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完全依赖石油。 这是新的时间观念,我们的时钟随着那永不言倦的阳光机器(注:石油挖掘机)的节奏一起摆动,它们的规律性让我们安心,极小的间断都会引发混乱,整个地球都注意到了我们寄托希望和幻想的节拍器,同样的希望和幻想随着我们的需求以及越来越难以满足的欲望和浪费而增加。我们知道廉价石油时代即将终结,但我们拒绝相信。 对大多数人来说,美国梦体现在一个传奇的名字上:洛杉矶。在这个方圆一百公里的城市,汽车的数目几乎与人口相等。这里,晚上是能源卖力表演的时刻,白天不过是夜晚的苍白反映,晚上的城市变成闪烁星空。 越来越快,距离不再以英哩度量而是多少分钟车程。汽车重塑郊区面貌,每个房子都好像城堡般跟令人窒息的市中心保持安全距离,一排排整齐的房子拥挤在死胡同四周。少数发达国家的模式通过遍及全球的电视节目已变成了普遍梦想。即使在北京,这些模仿,抄袭和复制千篇一律的房子已把古塔从地图上抹去了。汽车成为舒适和进步的像征。如果每个社会都跟随这个模式,地球不会只有九亿辆汽车,而是五十亿。 越来越快,世界越发展,对能源的渴求就更高。到处都是挖钻矿物的机器,把盘古初开时埋在地下的星星挖出来,矿物。未来二十年,人类从地球开采的矿物比人类历史上的总数都要多,由于垄断,八成开采所得财富只由20%的人口分享。到本世纪末,由于过份开采矿产,人类将会耗尽地球上的大部分资源。 越来越快,造船厂大量制造油轮,货柜船,煤气运输船,以应付世界性工业生产的需求。大部分消费品要千里迢迢地从产地运到消费地。自1950年至今,国际贸易总量增长了二十倍,90%的贸易在海上进行,每年多达五亿的货柜被运往主要的消费地区,例如迪拜。 迪拜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之一,一个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国家,例如在大海中建造人工岛。迪拜缺乏自然资源,但依靠石油赚的钱,它可以输入数百万吨的原料,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它可以建造大厦丛林,一个比一个高,甚至在沙漠中建筑滑雪场;迪拜没有农田,但可以进口食物;迪拜没有水源,但可以花费大量能源淡化海水并修建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迪拜阳光充沛但没有太阳能电池板。城市的需求永无止境,在这里最不着边的梦想也能变成现实。迪拜是西方模式的顶峰,它的800米高的图腾式建筑,一直让世界惊奇。过分吗?也许吧。迪拜似乎已作出选择,它恰似全球财富的像征,没有任何事物比迪拜更远离大自然,但没有任何事物比迪拜更依赖大自然。这城市只不过跟随富裕国家的模式,我们还不明白我们正在耗尽自然资源。 第三章水 对海洋世界我们了解什么?它覆盖了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积,海洋深度仍是个秘密,海洋中存在的数千物种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谜。自1950年起,渔业捕获量增加了5倍,由每年一千八百万吨增至一亿吨。数以千计的加工渔船淘空海洋,四分之三的渔场已枯竭,废弃或是频临废弃,大型鱼类已所余无几,因为没有时间繁殖。我们把上苍赋予的生命循环摧毁了。 在海岸线上,到处都是资源耗尽的迹象。第一幕:海洋哺乳动物的栖息地越来越小,海洋沿岸的城市化和污染已让它们变得异常脆弱,现在,它们又要面对一个新的威胁:饥荒,它们完全竞争不过工业化的捕鱼船队,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哺育后代。第二幕:海鸟为了觅食而越飞越远,按照现在的速度,所有的鱼类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在达喀尔,传统的网具捕鱼在很久以前就很发达,但在今天,鱼类正在减少。五分之一的人以鱼为主食,我们能想象难以置信的未来吗?废弃的渔船?无鱼的海洋? 我们忘记了资源是珍贵的。五亿人口住在沙漠地带,比欧洲人口还要多,他们懂得水的价值,他们也爱惜涓滴,在这里,他们依赖水井中的原生地层水。它是由二万五千年前降于沙漠的雨水聚集而成。原生地层水令谷物得以在沙漠生长,为当地人口提供食粮,圆形的农田由围绕中心的管道进行灌溉,但代价沉重的,原生地层水不可再生。在沙地阿拉伯在沙漠作现代耕种的梦已褪,这像一张羊皮纸地图,光点显示了被放弃的计划,灌溉设备仍在,抽水的能量仍在,但原生地层水已严重枯竭。以色列把沙漠变成耕地,尽管温室使用滴灌方法,出口的增长还是令耗水量持续增加。奔流的约旦河已成为涓滴细流。其河水伴随着一箱箱蔬菜水果飞往世界各大超市。约旦河的命运并不少见,地球上每十条大河,就有一条每年数月不能流进大海。死海的名字来自它极高的盐度,没有生命可以生存,缺少了约旦河水,死海的海平面每年减少一米多,盐度一直在增加,高温蒸发了海水,造成了这些漂亮的盐岛,美丽却不毛。 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乌代布尔创造了一个水的奇迹,城市因这些大坝和水渠系统构成的人工湖而存在,对它的建设者来说,水是如此珍贵,值得为它建一座宫殿。下一世纪,印度可能是最受缺水问题困扰的国家,大规模灌溉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过去五十年他们掘了二千一百万口井,然而,战胜饥荒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印度为了找到水源,水井越钻越深,在印度西部,30%的水井已被遗弃,地下含水层开始干涸。巨大的水库可以收集雨水补充含水层。在干旱季节,当地村中妇女以双手挖掘水库。 远在数千公里之外,每人每天用水达一千公升。拉斯维加斯矗立沙漠中,有数百万居民,每月有成千上万游客。拉斯维加斯居民是世界上用水最多的人口。棕榈泉是另一座沙漠城市,布满热带植物和葱绿的高尔夫球场。这幻影还可以繁荣多久?地球已无法跟上。为这些城市提供水源的科罗拉多河,是那些无法出海的众多河流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它的源头水流正在逐渐减小,流域中的蓄水湖泊水位也在骤降。鲍威尔湖用了17年才达到高水位,现在水位已经下降了一半。2025年前,水荒问题会影响二十亿人。不过地球上一些未破坏的地区仍然水量充沛。 湿地,这些湿地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至关重要,它们占了地球表面积的6%,沼泽也是调节水流的海绵,雨季时吸水,旱季时放水,水从高山上流下,携带着流过区域的种子,这个过程造就了独特的风景,那里的物种多样性无比丰富。在恬静的水面下有一个真正的工厂,这种极端的丰富与多样性的连接,过滤水份并消除所有污染。沼泽是水的再生和净化必不可少的环境。这些湿地总会被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类为了开发更多土地,往往把沼泽变成牧场、耕地或用于建屋。在上一世纪,地球一半沼泽被消灭,我们竟不知它的富饶和所担当的角色。 第四章森林 所有生物都互相连系。水,空气,土,树木,世界的魔法就在我们眼前,树木呼吸地下水以薄雾形态送到大气中,它们形成遮篷缓和大雨的冲击并保护泥土免于流失;森林为生命提供潮湿环境,它们也是雨水的来源。树林储蓄碳,它们含碳的份量比大气都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气候平衡的基石。树木提供地球四分之三生物品种的栖息地,换句话说,地球上所有生命。每年我们都能发现一些未知的物种,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森林可以提供医治我们的药物,我们的身体可辨认这些植物分泌的物体,我们的细胞说同一语言,我们是同一家族。 红树林是海岸边的森林,像珊瑚礁一样,它们是海洋的托儿所,它们的根系缠绕着构成了鱼儿的庇护所并哺育软体动物。红树林保护海岸免于飓风、潮汐及海水的侵蚀,所有人类都要依赖它们。然而,近半个世纪它们已经减少了。这种灾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营养丰富的红树林水域建立这些养虾场,充氧机替代了红树林,向这些含有抗生素的池中充气,防止虾子窒息。 自1960年代始,森林砍伐越来越快,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热带森林,面积等于伊利诺斯州,消失在烟雾中或是成为木材。亚马逊是世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其面积已缩小20%。森林让路给牛场和大豆田,95%的大豆用来喂饲欧亚两洲的禽畜。就这样,森林变成了肉食,当它们焚烧时,森林及它们的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占全球释放的温室气体的20%。森林砍伐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千的物种永远消失了,因为这样,一个长长的生物进化链断开了,它们的生命物质信息也永远失落了。 二十年前,全球第四大岛屿婆罗洲布满了原始森林,以目前森林砍伐的速度,十年内它将会完全消失。生物把水,土,空气,阳光结合,婆罗洲曾是全球最大生物品种的摇篮,如今这个链条断裂了。 决定在婆罗洲生产全世界销量最高的棕榈油,引发了这场大灾难。棕榈油不仅满足我们增长中的食品需求,还可用于生产化妆品,清洁剂和替代燃料。森林的多样性被单一品种的棕榈取代。棕榈树的单一栽培容易,产量高而且生长快,这为本地人提供工作岗位,这是农业产业。 另一大量森林砍伐的例子是桉树,它用于制作木浆。种植场越来越多,因过去五十年纸张的需求增长了五倍。单一树种在全球广泛种植,但单一树种不是森林。从定义看,差别不大,一个森林不能取代另一个。在这些桉树下寸草不生,因其掉下来的树叶覆盖地面令其它植物不能生长,它们生长快速,但耗水也多。 黄豆,棕榈油,桉树,森林砍伐是舍本逐末,但在其它地方森林砍伐是求生的最后手段。超过二十亿人即世界三分一人口仍依赖炭。海地,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碳是最主要的消费品之一。曾经是“加勒比海明珠”,如今却要依赖外国援助才能养活人民。海地山坡上的树林只剩下2%,裸露的土壤无法吸收雨水,没有植物和根茎的加固,土壤被雨冲走,雨水把它们从山坡上冲到海边,雨水侵蚀令土壤贫瘠,不宜耕种。 在马达加斯加雨水侵蚀景像非常壮观,山坡布满数百米宽的深坑。土壤由生命物质构成,薄而脆弱,经过数千年形成的一层腐植土因雨水侵蚀而消失。 复活节岛的故事和岛上居民的遭遇或许值得我们反思。复活节岛是世上最偏僻的岛屿,岛上居民把资源开发殆尽,他们的文明已不存在。这里曾矗立世上最高的棕榈树,如今荡然无存。当地人把树变木材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当地人无法再出海捕鱼因为已无树木用来做独木舟。但复活岛人曾建立太平洋最耀眼的文明。富有创造力的农夫,雕塑家和杰出的航海家,如今却在人口过剩、资源减少的夹缝中挣扎,结果酿成社会动荡,叛乱和饥荒。巨变中很少人幸存。 复活节岛的真正迷团不是岛上奇异的雕像,而是当地人为何不及时作出反应,这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个,但今天对我们来说有特殊意义。自1950以来,世界人口增长了接近一倍,但从1950起,我们对自已的岛屿--地球…所作的根本改变比过去二十万年都要多。 第五章贫富差距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石油出口国,但70%的人口却生活于贫困线以下,那里不缺财富,但人民无法染指,世界各地也有同样情况,世上一半穷人住在资源丰富的国家,我们的发展模式并未实现当初的承诺,五十年来,贫富悬殊从未如此严重。今天,全球一半财富掌握在占人口比例2%的富豪手上。这种不相称还能维持吗?它们是人口迁徙的原因,其规模我们尚未知晓。拉哥斯的人口在1960年只有七十万,到2025年将增至一千六百万,拉哥斯是成长最快的特大城市之一,新人口中多数是因经济或人口问题,或资源减少而背井离乡的农民。这是完全新型的城市增长模式,移民不为致富,只求生存。 每周全球共有一百多万人涌入各大城市。目前每六人有一人住在不安全不健康或人口密集的环境,缺乏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水、卫生设施和电力。饥荒再次肆虐,影响将近十亿人口。地球上到处都是拾荒为生的人,但我们却继续挖钻并非生活必需的资源,我们觊觎更远的未被破坏但更难开发的地区。我们没有改变固有模式。石油可能耗尽?我们仍可从加拿大的含油沙中提炼。世上最大的卡车运来数千吨沙,加热沙子和从中分离沥青的过程,需要数百万立方米的水和大量的能量,此举带来灾难性的污染。 最迫切的显然是,尽量利用太阳能。 我们的油轮越来越大,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的需求像无底的炉子,需要越来越多的燃料。说来说去仍是碳,数十年中令大气层变成火炉。数百万年来大自然捕获生命赖以生存的碳将被大量释出,大气层变热了。 第六章冰川 数年前在这儿(北极)找到一艘船是不可思议的。运输,工业,森林砍伐,农业这些活动释放巨量的二氧化碳,不知不觉中那些分子破坏了地球的气候平衡。 全部目光都集中于南北两极,这里地球暖化的影响最明显,一切来得太快,经由北极连接美欧亚的西北航道打开了,北极的冰冠开始融化。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四十年来冰冠的厚度减少了40%,它在夏天的表面积逐年下降,可能2030年会全部消失,有些则预言2015年,很快这些水就会在夏天的几个月里脱离冰川。本来被大冰原反射的阳光,现在直照深海并加热海水,于是加速暖化过程。冰雪包含地球的记录,数十万年来,二氧化碳的浓度从未这样高,人类从未生活在这种大气下。 资源的过度开发正威胁所有品种的生存?气候变化使危机加深,到2050年,地球上四分之一物种面临绝种的危险。在南北两极,大自然的平衡已瓦解。格陵兰岛的沿海,冰山越来越多,在北极圈,三十年来冰冠面积减少了30%。但当格陵兰岛迅速变暖,整个大陆的淡水注入海中咸水,陵兰岛的冰储存地球上20%的淡水,如果溶化了,海平面会升高七米。 但这里没有工业。格陵兰岛的大冰原受地球其它地方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影响。我们的生态系统并无疆界,无论在那里,我们的行为在全球各地引起回响。地球的大气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我们共享的资产。在格陵兰岛表面,湖泊开始形成,冰冠融化的速度,连最悲观的科学家十年前也预计不到。越来越多源自冰川的河流汇集并在表层下穿过,人们以为河水会在冰的深处结冰,但恰恰相反,它在冰下流过,把冰原带进海洋并碎裂成冰山。当格陵兰的冰原淡水,慢慢渗入海洋的咸水,地球各处低洼地区将受到威胁。海平面正在上升,单是上世纪因海水暖化膨胀,海水升高了二十毫米,一切变得不稳定,例如珊瑚礁对海水温度的轻微变化非常敏感,三成已消失,它们是生物链中重要一环。在大气层,主要的季风已改变方向,雨水循环被改变,气候地理也被更改。住在像马尔代夫这样的低洼岛屿的居民处于最前沿,他们越来越感到忧虑,有些开始寻找新的,更适宜居住的土地。 如果海水上升越来越快,像东京这样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会怎样做?每一年,科学家的预测越来越令人担忧,全球70%的人口住在沿海平原,十五个最大城市有十一个位于海岸线或河口,如果海水上升,咸水会侵入地下水,令居民失去饮用水。人口迁徙已无可避免,唯一不能肯定的只是其规模。 在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已面目全非,它的80%冰川已经消失,在夏天,江河已断流,当地人受缺水影响。即使在喜马拉雅山的世界最高峰,终年积雪和冰川也在减少,这些冰川在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冷凝雨季的水变成冰,夏天冰雪溶化时再变回水。喜马拉雅山冰川是亚洲所有大河的源头,包括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长江。二十亿人依赖其河水作饮用和灌溉。譬如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和雅鲁藏布江三角洲,孟加拉直接受到喜马拉雅山的变化和海面上升的影响,它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又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已经因全球变暖遭受打击,越来越严重的河水泛滥和飓风的蹂躏,将令其土地消失三分之一,当人们遭受这些灾难,最终只能迁移。富裕国家也不能幸免。全世界都出现旱灾,在澳大利亚,已有一半农田受影响。 我们正在向哺育我们一万二千多年的气候平衡作出妥协,越来越多的森林大火侵害主要城市,反过来,它们加剧全球变暖,树木燃烧时释出二氧化碳。调节我们气候的机制已被严重扰乱,它所依赖的环境已被破坏。 在这壮丽风景背后,气候改变的时钟正在嘀嗒响。在西伯利亚等严寒地区,因气候寒冷大地常年被冰冻,称为永久冻土带。在它的地表下的是一颗气候定时炸弹:甲烷,它比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强二十倍,如果永久冻土融化,释出的甲烷,会令温室效应加剧无法控制,产生无法预料的后果。我们也许处在未知地带。人类只有十年时间逆转暖化趋势,以免人类闯入这未知地带并过上从未试过的生活滋味。 我们炮制了自已都无法控制的现像,我们的源头,水,空气和生命形态都密切相连,但近年来,这些连结已经遭到破坏。让我们面对事实,我们要信自已的知识,我们刚才看到的一切是人类行为的反映,我们按自已的想象改变了地球,我们只有很少时间去作出改变,这个世纪怎能肩负九十亿人的重担?如果我们拒绝为自已的所作所为负责。 第七章希望 我们的行为代价昂贵,其他没有积极参与的也会付出代价,我见过在沙漠上绵延的难民营,大得像个城市,明天会有多少男女老幼又将流离失所?我们一定要筑墙来破坏人类团结,分隔人种,维护某些人的幸福而不管其他人死活? 要悲观已经太迟,我知道一个人就可以推倒所有的墙;要悲观已经太迟,全世界,每五个小孩有四个在上学,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受到教育,每个人无论贫富都能作出贡献。莱索托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他们投放在国民教育经费上比例最高;卡塔尔是全球最富的国家之一,他们引进最优秀的大学,文化,教育,研究。革新是无穷无尽的资源,面对悲惨和痛苦,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在孟加拉国,有人异想天开,想开银行只给穷人贷款。三十年间,全球有一亿五千万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南极洲有丰富自然资源,它们不属于任何国家,其自然储备只作为和平和科学用途,一份49国签署的协定使其成为人类共享的宝库。 要悲观已经太迟,多国政府为保护地球上2%的水源已行动起来,虽然不多,但已是十年前的两倍。首批自然公园成立于一个世纪前,积占南极大陆的13%,它们创造了人类可以保护物种、土壤和景观的空间。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成为定律,而不是例外。在美国,纽约市已明白大自然的用心良苦,这些森林和湖泊为城市提供饮用水。在南朝鲜,森林遭到战争破坏,归功于全国性的造林计划,全国森林覆盖率再次达到65%,75%的纸张能够循环利用。哥斯达黎加在军费开支和土地保护之间作出了选择,这个国家已经没有军队,它宁愿把资源投放到教育,生态旅游,和保护原始森林方面。加蓬是全球最大的木材生产国,它强制执行选择性砍伐,每公顷只能砍一棵树,它的森林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但它们现在有足够时间再生。 现在已有保证可持续的森林管理计划,但必须成为强制性。无论消费者或生产者,都必须争取公平,贸易公平买卖双方才能都获益,那样人人才能成功,生活舒适。一些人以双手作为工具,另一些人有农用机械和国家补贴,试问何来公正和平等?让我们做负责任的消费者,想想我们买什么? 要悲观已经太迟,我见到过人力所及的农业,如果制肉商不拿走人的口粮,农产品可以养活所有人类。我见到过有些渔民很小心捕鱼,并关心海洋宝藏。我见到过能自已产生能量的房子,五千人住在地球上首个生态友好区,它位于德国弗赖堡。许多城市成为合作伙伴,孟买将是第一千个。 新西兰,冰岛,奥地利,瑞典等国政府决定把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最优先项目。我知道地球上80%的能源来自化石能源,仅在中国,每星期就建成两座火力发电厂,但我在丹麦也见过一个火力发电厂的原型,它把释放的碳送到地底而不是送到天空。这是未来的解决方案吗?暂时还没人知道。 我在冰岛见到过利用地热资源的发电厂,我见到过躺在海中的“海鳗”,利用海浪的能量来发电。我在丹麦海岸见过风力发电站,它可以生产该国20%的电。美国,中国,印度,德国和西班牙,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资者,他们已经提供了二百五十万工作岗位。地球上那里会没有风?我见过太阳下烤炙的广阔沙漠,地球上的一切都互相关连,而地球又跟它的能量源头,太阳有关系,人类可否像植物一样捕捉太阳的能量?每小时,太阳投向地球的能量,相当全人类一年的消耗,只要地球存在,太阳的能量就会取之不尽。我们要做的是停钻地球把目光移到天空,我们要学会栽培太阳。这些实验只是例子,但表明了新的认知,它们以节制,智慧,分享为本,为新的人类冒险奠下基石。 是该团结一心的时候了,重要的不是消失了什么而是我们现在拥有的。我们仍然拥有半个世界的树林,数以千计的河流,湖泊和冰川,及数以千计的生物物种。我们知道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都有力量去改变世界,那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未来怎么样,就要看我们怎样联手编写了。
个人分类: 电影|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珍华天鹅湖系列之五:温馨家园(ppt版)
热度 3 cswen 2012-4-23 16:10
温馨家园.ppt (请点此幻灯片的题目,就可出图像了) 天鹅过着群居生活,和睦相处,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本集就展现出它们温馨和睦的大家园!
个人分类: 朱珍华幻灯片|3738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罗志军: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whyhoo 2012-4-9 18:39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加强思想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保持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当前,我们党肩负着艰巨繁重的执政使命,面临“四种考验”、“四种危险”的严峻挑战,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熔铸精神品格、改造主观世界、拓展知识视野。    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成果,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不仅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而且从本质上指明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我们党就是靠马克思主义立党、兴党、治党的。共产党人的精神价值、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基础之上的。   坚定理想信念,既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前进动力,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共产主义理想体现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我们的现实目标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由此一步一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定理想信念,应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追求远大理想与完成现实任务结合起来,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央对江苏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具体实践。对江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咬定“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谱写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    熔铸精神品格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我们党历来重视精神建设。我们党的精神品格是全体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思想情感、精神境界、品格意志等的综合反映,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肩负着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使命。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同时形成了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格。从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建设时期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特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无不展现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独特精神品格的内涵和价值。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我们只有继续传承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格并结合实际锻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崭新精神品格,才能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为后人留下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熔铸精神品格,应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牢把握我们党肩负的时代使命,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业绩;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聚才,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特别应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培养良好的从政道德,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在这个过程中,尤须深刻认识到精神懈怠是最大的危险,更加自觉坚定地抵制和克服精神懈怠,把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作为加强思想建设、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一项紧迫任务抓紧抓好。江苏正处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带头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始终保持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争科学发展之先、领社会和谐之先、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以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辟“两个率先”实践的新境界。    改造主观世界   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它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自身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主观世界改造,善于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保持思想的纯洁性,从而建立和维护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保持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融入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   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在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中不断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应当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往往容易导致对主观世界改造的放松甚至忽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以及网络化深入发展的环境下,庸俗的实用主义思想文化有所抬头,一些党员干部对思想建设、理论武装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一些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和意识有所淡化,对人民群众的实践往往采取轻视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拒斥主观世界的改造。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对于共产党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具有极端重要性,为人民服务在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加强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改造,核心是强化宗旨意识,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不懈追求,真正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做人民的好公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与群众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净化心灵、提升境界、改进作风,做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    拓展知识视野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国家兴盛之要,是丰富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由于努力掌握和自觉运用人类创造的先进理论成果和最新科学知识,并且及时总结经验、深刻揭示规律、科学预见未来,才能够始终保持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成为引导社会发展进步最坚决、最有力的力量。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正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90多年来,我们党的事业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同全党同志通过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分不开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各种先进知识,深入研究中国具体国情,从而在旧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较量中脱颖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任务,我们党努力学习过去不熟悉的建设本领,艰苦探索、不懈奋斗,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加强学习,重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号召全党同志努力学习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把学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推动了全党学习热潮的兴起。   当前,面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形势,加强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作为共产党人,如果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必然会丧失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要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坚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学习掌握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坚持学以致用、用有所成,自觉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的本领,转化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本领。江苏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正按照胡锦涛同志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致力于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需要江苏党员干部在能力素质上有一个大提升,更加重视加强对现代化知识的学习、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以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推出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使江苏的现代化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符合人民群众意愿。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4/t20120409_149893.htm
个人分类: 政治|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霸权主义画像
yangyongtian 2012-3-27 16:59
你想核利用就是核扩散, 我拥有核武器理所当然; 你不能增加军费的投入, 我可以四大洋游弋军舰; 你不能够增加一兵一卒, 我可以五大洲屯兵 N万; 你不能驰骋自己的国土, 我可以随意进出尔家园; 你自卫也是恐怖主义者, 我砸你的家邦友谊使然; 这个世界我是当然老大, 大到我足可以一手遮天。 要知道多行不义必自毙, 物极必反才是历史必然。 我们都是平等地球公民, 理应和谐相处自由天天!
个人分类: 感怀|2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长才:大力构筑当代革命军人精神家园
whyhoo 2012-3-13 10:15
——兰州军区部队深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回顾与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决定和反映着革命军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对军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大力培育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在部队建设中彰显出巨大威力   2008年12月,胡锦涛主席提出并阐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求把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抓紧抓好。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概括和阐明了当代革命军人必须坚持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赋予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军区各级部队充分认识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坚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举措,按照胡主席提出的“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实践养成、制度保障”6个方面要求,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深入抓学习、持续抓培育、岗位抓践行,使之真正发挥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巨大作用。广大官兵进一步坚定了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职责使命,精武强能、练兵打仗的热情持续高涨,立足军营、全面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勤学苦练蔚成风气,崇尚荣誉、珍惜荣誉、创造荣誉,岗位建功、争创一流的氛围日益浓厚,有力推动了军事斗争准备以及抢险救灾、处突维稳、国际维和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的圆满完成,涌现出一大批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总部的表彰。   在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进程中,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显示出引领方向、激发斗志的巨大威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不断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巨大政治优势。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创举,我们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抓紧抓好,为官兵全面发展和履行使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回答和解决官兵价值观形成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深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着力回答和解决影响官兵价值观形成的根本性问题,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   着力回答和解决“听谁的话、跟谁走”的问题。军区部队始终把“忠诚于党”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灵魂紧抓不放,坚定官兵听党的话、跟党走的政治信念。一是狠抓创新理论武装。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宣传,打牢官兵的思想理论基础。编写《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坚定理想信念,永葆政治本色》等理论学习材料,抓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干部理论轮训,实施“自主选学工程”,铸造官兵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坚决批驳敌对势力大肆鼓吹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强化军魂意识。二是狠抓主题教育活动。把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培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下大气力集中解决官兵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方面的突出问题,筑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根基。各部队立足实际,开展自主式、启发式、互动式和网络化教育,挖掘军区部队特色教育资源,拍摄反映延安精神以及喀喇昆仑精神、贺兰山精神、老高原精神的教育片,制作悬挂军区英模画像,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用优良传统精神蕴含的忠诚品格、坚定信念引领官兵思想。三是狠抓形势政策教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针对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及时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材料,组织形势政策报告会,引导官兵清醒看待形势、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   着力回答和解决“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的问题。军区部队始终把有效履行“两个确保”职责使命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核心内容和实践平台,引导官兵把爱国之情化作报国之志,把英雄之气化作奉献之举。一是以职责使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围绕西北地区面临的军事斗争形势,编发《履行历史使命,实现“两个确保”》、《积极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出色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等21本系列教材,制作《巍巍昆仑》、《守望贺兰》等10余部专题片,开展我军职能使命教育,引导官兵认清肩负重大责任,矢志扎根西北,铁心戍边卫国。二是以急难险重任务锤炼作风、磨砺意志。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殊、自然条件艰苦、民族宗教问题复杂,军区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艰巨繁重。各级以参加抗震救灾、抢险救援和协助地方处置突发情况等重大任务为课堂,丰富培育内容,升华培育主题,增强培育实效。三是以军事斗争准备砥砺素质、提升能力。围绕提高核心军事能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加强信息化和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持续兴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在恶劣天候、复杂环境和实战背景中摔打部队,把练技术练战术与练思想练作风紧密结合起来,磨砺意志品质,彰显军人荣誉。   着力回答和解决“怎么立身、如何发展”的问题。军区部队始终坚持把提高官兵综合素质、引领官兵全面发展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着力引导官兵凭素质立身、靠全面发展成才。一是推广“科学发展好九连”经验,点亮军旅人生指路明灯。被中央军委授予“科学发展好九连”荣誉称号的某部九连,是军区部队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的一面旗帜。我们大力宣传推广九连经验,努力实现从一个连队到一支部队的转变。各部队帮助官兵人人制定成才方案,科学规划发展蓝图,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官兵学习在军营、成才在军营、建功在军营、快乐在军营、满意在军营,把部队建成实现理想的平台、汲取营养的沃土、助长腾飞的跑道。二是大兴学习信息化热潮,促进综合素质升级换代。着眼建设学习型军营,制定《军区2020年前人才发展规划》、《“百千万”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组织官兵人人学电脑、用网络,官兵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批转业退伍官兵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三是推进“人文关怀”工程建设,优化学习成才良好环境。着眼推动思想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建立军区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协作网、科技创新站,为官兵学习成才提供良好条件。   着力回答和解决“崇尚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军区部队始终坚持把纯洁思想道德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着力引导官兵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自觉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一是坚持用浓厚的军事文化熏陶感染。西北地区具有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疆文化等资源。我们立足西北地区的厚土沃壤,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题,着力打造具有西北特色、民族特色、军营特色的战区文化,用先进文化占领军营思想文化阵地。创作拍摄电视剧《在那遥远的地方》、《保卫延安》、《雪域天路》和话剧《吼叫水》、舞剧《文成公主》等精品力作,使广大官兵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感染熏陶。二是坚持用鲜活的先进典型感召激励。广泛开展评选“感动西北·感动军营”英模人物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百名典型”等活动,隆重召开处突维稳和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开展学英模、争先进活动,营造了崇尚荣誉、争当先进、勇创一流的浓厚氛围。三是坚持用专项整治端正导向、纯正风气。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每年召开一次科学管理工作会议,研究从严治军、科学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连续三年开展以基层敏感事务、经费使用管理、兵员征集、重大工程建设、军车号牌管理、大宗物资集中采购、领导干部住房用车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下大力纠治重点难点问题,严肃查处违纪违规的人和事,进一步纯正了部队风气,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必须狠抓落实、持续推进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军事篇”,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人民军队奉献给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需持之以恒地抓好学习、培育和践行。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战略工程,必须党委统抓、领导带头。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的共同责任。要把培育工作摆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强力推进;要统一认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确保培育工作经常开展、有效落实;各级领导既要运用学习成果回答和解决官兵遇到的疑点难点问题,更要带头践行、作好表率,推动培育工作健康深入发展。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实践活动,必须融入工作、岗位养成。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只有经过实践磨砺,才能升华思想境界;只有付诸各项实践,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要不断探索深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以军事训练、教育管理、遂行任务等为主阵地和大舞台,把课堂教育和实践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把真知与笃行统一起来,切实在“融入”上下功夫,在“渗透”上做文章,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官兵的根本准则和行动指南。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时代课题,必须勇于创新、主动作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常抓常新的课题,必须积极适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特点、军事斗争准备的新拓展,使这项工作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引领官兵成长。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新要求,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学习培育、检查评估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增强培育工作的时代感和渗透力;要进一步加大文化熏陶的力度,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境界;要认真总结推广部队的鲜活经验、有效举措和特色方法,推动学习培育活动深入开展。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常态化制度化。思想观念的形成与确立,是一个长期渐进、反复改造的过程。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实践反复证明,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远性。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牢固树立长期抓建的思想,严格制定工作机制,寓无形于有形,化零散为统一。既要遵循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形成的内在规律,注重从制度规定层面进行总结、梳理和规范,形成学习培育的长效机制;又要研究细化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使官兵励志律行有依据、言行举止有准则、日常养成有遵循。   (作者:兰州军区政治委员)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gf/201202/t20120227_141219.htm
个人分类: 国防|1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源潮: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whyhoo 2012-3-12 21:46
在中央党校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是中央对年轻干部加强教育、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个班从1980年开始,已举办31期,培训干部4400多名。从这个班毕业的很多同志后来走上了省部级领导岗位,成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骨干。这说明,中青班办得是很有成效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在全党、全国、全体人民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六中全会上强调,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我国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大踏步前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获得物质成果,而且要获得精神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在全体人民,尤其在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中华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应该有特殊的更高要求。中青年干部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战略接班人,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和模范实践者。    一、中青年干部要坚定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   一个人要有信仰,否则不可能有长远的追求;一个社会要有共同理想,否则不可能有一致的行动。中国13亿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必须有共同的部分,用数学语言来讲就是要有一个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这个共同理想,大家都按自己的愿望选择社会制度,怎么可能使亿万中国人齐心合力?怎么能有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共产党人应该是社会先进理想的倡导者和领头人。共产党人倡导先进理想,首先自己要信仰这个理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所确定、所树立、所发展的理想,用最简明的语言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征、最核心的信仰。从人类的科学精神出发,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实践所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源与流。   中青年干部坚定科学信仰,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关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充满信心地为这个伟大事业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层内容:一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我们现在正在走的道路和干的事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是科学社会主义。现在,世界上自称搞社会主义的国家比搞资本主义的还多,称自己是社会主义政党的比自称是资本主义政党的还多。但是,真正搞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与政党是少数。“社会主义”这个词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有两个伟大发现,一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个是通过剩余价值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的发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和指导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上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曾在全世界风起云涌,成为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新兴力量。后来,苏联和东欧的共产党垮台,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我们党从这些挫折和自己的失误中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历史上有多次兴盛时期,也曾多次经历危机衰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是资本主义遭受大挫折的时期,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几乎全丢光了,那个时候叫“东风压倒西风”。但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很多社会主义的东西,通过制度调整和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又厉害起来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垮台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大扩张,让他们很得意,认为这是“历史的终结”。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不可能自行解决。马克思早就说过,资本主义发展必定要遇到周期性危机。现在,美国和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再次应验了马克思的预言。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美国强大到独霸世界,仍然发生金融危机,还传祸世界各国。我们共产党人不能迷信资本主义制度能救世界,特别是不能相信“美国梦”能救中国。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都认为“美国梦”在盛行一个世纪之后正在逐渐破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共产党人一定要坚守的历史信念。当然,社会主义到底什么时候能代替资本主义,还要看社会主义搞得好不好,看共产党人搞得好不好。在中国,就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得好不好,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搞得好不好。我们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邓小平同志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小平同志这段话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讲的,那时世界社会主义正处在低潮。20年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了小平同志的预见性。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从上百年来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中得出的科学结论。   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是由什么支撑的呢?是科学精神。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宗教信仰,不是把神明、上帝作为崇拜的对象。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科学,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从哲学的角度讲,在社会领域的科学精神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实事求是,就是相信唯物主义;一条是改革创新,就是相信社会发展辩证法。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中青年干部坚定信仰,就要真心信仰科学精神,真心信仰科学社会主义,真心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青年干部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追求   人总是要有追求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人有思想意识的重要体现。在社会上,人们的追求是不同的,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次。追求的不同层次,一般是由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人们追求生存、追求安全、追求尊重、追求价值实现、追求社会理想,都是合理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应该是社会上有先进追求的人、有高层次追求的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价值观角度来说,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追求,即追求发展先进生产力,追求先进文化,追求中国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追求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具体来说,中青年干部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先进追求。   第一,追求国家的富强。历史经验证明,国泰则民安、国兴则民富,国家富强则生产力发展、文化兴旺。中国的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生活,几千年来都是在国家和民族的秩序与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历史文明。但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国家积贫积弱,中国人民受了多少苦!中国的生产力变得多么落后!中国的文化遭受了多少破坏!集中国人财力、物力、想象力,中西文化荟萃的圆明园被西方侵略强盗糟蹋成一片废墟。不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文化,还是追求人民幸福,如果没有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一切都是空话。中国人要站起来,首先国家得站起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站起来了、富强起来了,中国人在世界上腰杆子就挺起来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出国时,谁把中国人看在眼里?外国机场海关检查,高鼻子的可以不检查,但黄皮肤、黑头发的一定要检查,他们认为中国人一定会夹带走私货。那都是中国人遭受的屈辱。我看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那些从西方回国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因为他们在国外留学,到哪里都会感受到西方人的歧视,所以迫切希望把中国发展起来。反倒是一些没有出去过的人,以为外面什么都好。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里,爱国主义是基础,没有爱国主义,没有国家,中华民族能有什么?世界上有的小国,今天换这个旗帜,明天换那个国号,照样都能发展。我们中国不一样,国家弱的时候什么都遭到破坏,国家强的时候什么都能够发展,这也是中国国情之一,是中国历史证明了的特色之一。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本质是弱肉强食,到今天一点也没有改变,还是想打谁就打谁,当然首先是打弱的。国弱就要挨打,国家强大了,帝国主义才不敢随便欺负我们。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实践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统一和强大抛头颅、洒热血。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当年历尽艰难从美国回来,他说,我在美国学习工作十几年,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是中青年干部应该内化于心、外见于行的不懈追求。   第二,追求人民幸福。我们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为了什么?把国家搞富强为了什么?最终是为了人民幸福。《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和人民求福利。周总理讲,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江泽民同志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切奋斗的目标,就是争取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幸福。胡锦涛总书记讲,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中国一代一代仁人志士追求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在中组部作报告时讲了一句话: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一句话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特别得人心。他在华西几十年就是这样做的,让华西村的人民群众感到幸福。中青年干部要始终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幸福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第三,要追求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古代先哲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康有为的《大同书》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认为,“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中青年干部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四,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国革命最伟大的成果是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国家。如果新中国能用100年左右时间即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民国家成为现代化国家,那将是中国对世界伟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讲话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今后的路程还很长,任务将更艰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60多年,前30年走得很曲折,后30年走得也不容易。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还有40年,任重道远。我们中青年干部,要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最高追求,克服各种阻力和困难,为实现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三、中青年干部要践行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   道德是社会规范,也是人的自我追求与自我约束。社会道德本质上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但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关系。社会道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标准,共产党人是社会的先进力量,应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中青年干部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行。   首先要自觉树立干部从政道德。从政道德是对执政者作特殊要求和约束的政治道德。共产党人的从政道德本质上是公仆道德,其名言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所以,干部从政道德最重要的就是作为社会公仆的道德,核心是不以公权谋私利。从全党来说,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干部个人来说,要用权为公、谋利为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中青年干部要牢记在心、实践于行。   其次要积极践行党员模范道德。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精神境界上强调的是奉献,而不是索取。共产党员的模范道德要求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孔繁森有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当代雷锋郭明义说,我选择为社会、为企业、为他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使自己被党组织所信任、被群众所信赖、被社会所需要,大家一起去做一些高尚的事,我感到很充实、很快乐、很幸福。他们都是共产党人的道德楷模,是中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   三是带头遵守公民基本道德。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是公民,遵守公民道德是为政做人的底线。   四是努力培养个人优良品德。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不应该是权威,而应该是大家心悦诚服的美德。毛主席要求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党员干部个人品德的最高境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个要求并没有过时,应该说更有现实性。各级领导同志在各方面要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有些事情群众能做,我们领导干部不能做;有些事情普通群众可以做不到,而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这都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品德的明确要求。   从政者要追求个人美德,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五美”是什么?就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即虐、暴、贼、吝。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东汉王充说,“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我们党的许多优秀党员干部都有高尚的个人美德。沈浩同志在日记里写道,人生的价值并不由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确定。如果精神空虚,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感受人生的真正幸福。不讲革命理想,不讲做人道德,一心只做金钱梦,这种人成为亿万富翁,也是精神上的乞丐。现在我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文化生活也比较丰富。中青年干部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操守,重品行,注意防微杜渐,不断完善自己的品格。    四、中青年干部要具有共产党人的广博学识   我们国家正处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保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举措。中青年干部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应该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走在前头,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一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邓小平同志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而且要善于重新学习。中青年干部既要多读点马克思主义经典,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要学历史知识、国情知识、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国际知识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   二要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光会背书,不能叫有学识,还必须有科学思维能力。首先是理性思维能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其次是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本领,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提高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三是实践思维能力。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实践运动。我们观察和处理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应当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外国模式出发、从本本上的只言片语出发。事非经过不知难。中青年干部尤其要主动下去,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艰苦复杂环境中去锻炼,提高实践思维能力。四是创新思维能力。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共产党人最可贵的思想品格。   总之,中青年干部要有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先进追求、高尚道德和广博学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走在前面。只有这样,中青年干部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事业重任。   (本文为李源潮同志2011年12月28日的讲话) 原文见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203/t20120312_144869.htm
个人分类: 政治|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尔泰《寻找家园》:用手指在墙上挖洞
热度 1 jiangfei2010 2012-3-12 10:50
高尔泰《寻找家园》:用手指在墙上挖洞
“这是一本在漂泊中写作的书”,高尔泰在《寻找家园·自序》的首句这样写道。我从未真正品尝过“漂泊”的滋味,然而我知道,这两个字对于作者来说,并不是从江苏高淳到兰州敦煌的距离,也不是从中国到美国的距离,而是为追寻意义之家园而不得不背负的悲剧性体验,不得不承受无穷无尽的无力感、疏离感的生命之“轻”;而这样的“写作”,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俄罗斯的那些被放逐流散却精神高贵异常的知识分子们,或是在特殊时期那些坚持“地下写作”的中国文人们,正因为如此,这五十余篇文章也赫然呈现出与当下那些畅销时尚文字截然不同的沉重、肃穆和历史光泽来。 “听从心灵的呼声,是不问收获的耕耘”,我不得不说,作者是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和写作的,为此,他只能在浸透了血泪的苦难大地上痛苦彳亍,在历史的夹缝中匍匐爬行。他面对的不是刀枪火炮,而是一堵混沌无序之墙,一种历史中的自然,而他选择的却是“用手指在墙上挖洞”:他真是“笨”得可以!他挖的第一个“洞”恐怕就是《论美》( 1956 )这篇“不合时宜”的文章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那场美学大辩论中,高尔泰正“因此而出了一阵子名,倒了二十年霉”。他不认同“美是不以人的主观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却偏偏认为美和美感分不开,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因此是主观的,表现性的。他说自己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心不在焉地吃喝,心不在焉地对答,眼前的一切仿佛虚幻,而虚幻的东西倒变成了实在。望着楼窗外忧郁的风景,直觉得满天涯烟草断人肠。”这种状态无疑是美妙的,然而却也分明暗示着此后漂泊天涯、苦断人肠的宿命,更有意味的是,他的人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虚幻与实在之间辗转反侧,一面是“美”、“主体”、“自由”,一面是无可撼动半分的权力意志,而他正如同他所看到的被兵士训练的那匹桀骜不驯的烈马,“一次次从地上翻腾起来,颠倒跳跃不肯就范,鬃毛飞扬如黑色火。一旦甩掉骑手,就前脚离地地站立起来,颤巍巍一阵哀叫。”(《 论美 之失》)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匹“笨马”,不懂得就地俯卧,乖乖就范,却只会“瞪着惊讶的眼睛,看世事如魔幻小说”。 然而,在我看来,“生活”远比小说更像小说,而“生存”却似高尔泰写下的这些散文,如“梦里家山”,如“流沙堕简”,那些微如蝼蚁的生命,带着各自残缺的故事,在历史的风沙荒漠中转瞬即逝,有的甚至还来不及区分什么是生存,什么是生活。而“我”也在这革命的风暴之中,被打磨掉许多纤细精致的感觉的触须,变得粗糙与刚硬。“我要的已经不是虚幻空灵的诗与美,而是足够的食物、休息和睡眠,是火与剑,野性的叫喊,掀天揭地的狂风暴雨。一切梦想家、议论家、感伤家、爱美家,包括过去的我自己,对于我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人了。”(《月色淡淡》)特殊的生存环境逼迫他必须与过去的“我”诀别,成为另一个异化的“我”,一个出离“梦游”而变“聪明”的我:这是直面生存、无奈而痛苦的呐喊,又何尝不是撕心裂肺、痛定思痛的哀嚎?当作者抱着女儿深夜坐在亡妻墓前,期待与她灵魂相见却不得的时候,“月照大漠,天地一片空白”,肉体复活,而灵魂死亡,这又是怎样的苦难和残酷? 正如作者曾经所写的那样,“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是自由的前提,而自由是生命的意义。但是许多没有生命的死的东西,例如宝石的结晶,窗玻璃上的冰花,像书法一般在岩壁上纵横交错的枯藤,不是都因为它们表现在人类美感中的形式,与上述人类生命力运动的结构模式相类似,即所谓异质同形,因而就具有一种生命的意味,而成为自由的象征吗?我们的感觉随着这种形式运动时所体验到的自由的快乐,不正是审美经验的现实的内容吗?”(《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艺术是自由的创造”,而生命应当是自由的生命,那些被禁锢在刚硬沉重的铁屋中的桀骜不驯的灵魂,理应发出几声天籁的呼啸,一种情不自禁的绝叫。高尔泰说他写作这本书又像是在墙上挖洞,我禁不住想:在写完“天苍地茫”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他的“手指”该是怎样的面目?! 在书的最后,他说,“我们的许多故事,也都是笨出来的”,然而,在今天这个人人格外“聪明”的时代,我想,恰恰是如高尔泰这样的“笨”,才足以让故事长存,让我们肃然起敬吧! 约 1700 字
个人分类: 评论自话|4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尊重自然-推荐一个关于我们家园变化的故事
热度 3 秦伯强 2012-2-9 22:15
这是一个文献纪录片(见下面的链接)。这篇文献纪录片所描述的许多现象是瞩目惊心的,即使像我们这样搞生态环境的人,看完后仍然印象深刻。譬如,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知道地球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话,只能滋养不到 10 亿人,这比我们的国家总人口还要少;此外,我们知道,人类的贪婪,导致了对地球资源的无限制的攫取,缺乏对自然应有的尊重;自然 - 从人类诞生起,一直无声地养育着人类,但是,我们却一直在向其索取,无论是法律、社区规则等,都无视自然的存在。虽然我们人类现在全部产值已经达到了 18 万亿美元,但是,自然为我们所做的事情(如贡献氧气等)却达到了 40 万亿,是我们人类产值的 2 倍还要多。而且,自然为我们做的事情,我们人类永远无法依靠自己能够做到。当某一天,我们这个星球只有我们人类时,大概也是我们人类这个物质灭绝的时刻。 连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znyJQtlJqc/And
3444 次阅读|4 个评论
闲思偶寄——建议将“教科文工作者的情感家园”易名为“科教文…
hillside 2012-2-7 15:58
我误将交友招牌“海内外知识界的心灵驿站,教科文工作者的情感家园”当成科学网博客的旗号,并鼓吹了一下。但我也愿意将错就错下去,直到科学网博客有自己的主题口号或形象标识(如果已有,也请告诉我,省得孤陋寡闻)为止。现在就对“教科文”一词品评一番。国际上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词不假,但中华大地上,科教文卫的说法更加常见。既然在科学网露面,可能更愿意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而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再说,既然号称科学网,将“科学”置于前列也是合情合理的。
个人分类: 建议与感想|28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保护湿地环境,维护人类家园
xu782219 2012-2-3 20:54
保护湿地环境,维护人类家园 【按】昨天是第 16 个世界湿地日,特编辑如下资料供博友们参考。湿地是“地球之肾”,大家都知道人的肾对人体的重要性,我们住在地球上就应该努力保护“地球之肾”——湿地,以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有一些地方主义者,只从地方利益出发,不仅大量填垫我国内海海湾之海面,还大肆填垫海滩成“旱地”,牟取地方的短期效益,制造所谓政绩,而不惜牺牲人类的利益。请关心人类命运的人们注意,并设法制止。 *** *** ***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 “ 地球之肾 ” 、 “ 天然水库 ” 和 “ 天然物种库 ” 。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1971 年 2 月 2 日,来自 18 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的 拉姆 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1996 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 19 次会议决定,从 1997 年起,每年的 2 月 2 日, 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 生态环境 ,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湿地公约》是一个政府间公约,是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框架。目前,有 158 个缔约方,共有 1754 个湿地列入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总面积约 1.61 亿公顷。湿地在孕育和丰富地球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全球 40% 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 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 联合国 环境署 2002 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 湿地生态系统 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 1 . 4 万美元,是 热带雨林 的 7 倍,是 农田生态系统 的 160 倍。 我国科学家对湿地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 2 米以内,积水达 4 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 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 生态系统 。常见的自然湿地有: 沼泽 地、 泥炭地 、浅水 湖泊 、 河滩 、海岸滩涂和 盐沼 等。   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 地下水 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 洪峰 ;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还是水生动物、 两栖动物 、 鸟类 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们开垦湿地或改变其用途,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如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 截至 2011 年 5 月底,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共 91 个,保护区总面积 264000 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5% 。 可惜,据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 月 2 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报告称, 30 年来,中国 ( 未包括港澳台 ) 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 8152.47 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 9% 。而且保护效果较差,在中国现有 91 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原始状态 52 个,黄色预警 24 个,橙色预警 10 个,红色预警 4 个,未评估 1 个。相当比例保护区达到预警等级,亟待引起重视。 *** *** *** 湿地日历年的主题    1997 年:湿地是生命之源( 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    1998 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 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    1999 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 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    2000 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 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    2001 年:湿地世界 —— 有待探索的世界( 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    2002 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 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    2003 年:没有湿地 - 就没有水( No Wetlands - No Water )    2004 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 (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2005 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    2006 年:湿地与减贫( 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    2007 年:湿地与鱼类( Wetlands and Fisheries )    2008 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2009 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2010 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11 年:森林与水和湿地息息相关 2012 年:湿地与旅游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开拓创新航海家的家园
热度 1 wyc 2012-1-20 19:35
校党委书记张延华一行赴“育鲲”轮慰问师生 添加时间:2012-01-20 09:24:47 阅读次数: 215   斗转星移,岁序更新。硕果累累的2011年已经过去,充满希望的2012年已经来临,1月18日,校党委书记张延华、副校长刘正江一行赴“育鲲”轮亲切看望了师生,检查春节期间工作部署落实情况,并代表学校向春节期间仍在辛勤工作和勤奋实训的“育鲲”轮师生致以新春问候和诚挚慰问,通过师生向家属送上新年祝福。新春送温暖、祝福暖心田,温馨和喜悦的心情充溢着每一位“育鲲人”的心头。教务处、学生工作部、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海大航运和船舶实验实习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同行慰问。   张延华一行与船舶师生重温了2011年学校十件大事,详细询问了节日期间船舶的工作安排,听取了“育鲲”轮领导和相关部门工作汇报,深入检查了船舶重点工作,对船舶安全和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予以特别关注,对实习船管理和使用工作表示赞许和肯定,并对新的一年的工作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张延华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节日期间实习船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以及交通运输部关于做好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学校部署切实抓好节日期间的实习船工作。他特别指示,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安全教育要年年讲、天天讲、时时讲;要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高度,紧密结合本部门和实习船的实际,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做好安全维稳工作,强化安全监管和意外事件的及时处理,切实保障实习船生命财产安全。“育鲲”轮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发挥了功能,取得了成效。“育鲲”的使用已经面向国际化,要总结成功经验,为新建实习船的管理和使用奠定基础,为迈向海事教育强国作出贡献,为世界海事人才培养发挥我国重点航海院校的重要作用。   刘正江指出,实习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他要求并勉励大家勤奋工作,发扬成绩,不辜负学校的重托,不断开创实习船工作新局面,争取2012年“育鲲”轮的工作有新的拓展和延伸。他要求,做好IMO主导的全球船上培训项目,将“育鲲”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效应拓展至国际实习船实践教学领域。各单位和“育鲲”轮要切实加强春节期间实习船的安全运行、实践教学和师生生活等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安全生产责任的层层落实,按照提早准备、周密部署、细致安排的要求,确保安全监管不缺位、无漏洞,将实习船安全保障措施落实到每一天、每个环节。   “育鲲”轮船长、政委和轮机长代表船舶师生,向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献上新年最衷心的祝福和最诚挚的感谢,为学校2011年的发展而欢欣鼓舞,衷心祝愿学校2012年继续辉煌。“育鲲”轮师生还表示,将按照校领导的指示,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春节期间实习船工作,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和厚爱。 添砖感言 育鯤人上育鲲轮, 育鲲轮上育鲲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15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DynamoChina 2012-1-10 17:36
[转载]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从军、刘思扬、朱玉、赵承)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著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 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 《林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 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3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信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100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20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20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做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 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棵“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元。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的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 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荒山。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 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18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干部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地方,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 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 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 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 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 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 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3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书记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 当了5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100岁,就让他把党支部书记当到100岁。 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党支部书记,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100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做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徳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 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文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 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 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 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 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的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县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县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著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县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县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条,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 太行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山峦,这里产生许多动人的远古神话: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这些神话以其永恒的魅力昭示着后人,续写着感天动地的新篇章。 半个世纪前,中国林州的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 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拓荒创业,执著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人类历史的天空,总有一些相似的星光交相闪耀。 12世纪中叶,日内瓦湖畔,瑞士西都会教士们从山坡最为陡峭的德萨雷开始,背石垒墙,堆土引水,开垦了最古老最壮观的葡萄园梯田。 诗人们对着前人留下的美丽吟唱:德萨雷有3个太阳照耀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湖面,一个在古老的石墙上——那是石墙闪烁着的精神之光。 太行山,不止是三个太阳,那里有无数个太阳在照耀,那是太行人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精神之光!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 《山海经》 太行山,是一座有梦想的山。 远古的祖先们,怀揣着五彩的梦想,在这里首试稼穑、聚族而居。他们开石凿壁,在溅起的火花中,燃起那堪比太阳、映照万世的火种。 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就像不能没有太阳。一旦胸怀理想,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太阳。 在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心里,红旗渠就是一条理想在淙淙流淌的渠。 郑中华不是一个语言表达很流畅的人,一着急甚至有些口吃。但每当讲起他的理想时,分外流畅,一连串诗意的语言从他口中冲出,妙语连珠,文思泉涌…… 那是在一个会议上。郑中华几乎连气都不换:机遇珍贵,不能不干;现状堪忧,不得不干;民心所盼,不可不干;精神之源,必须先干,大干快干实干苦干拼命干…… 听会的人怎么记录也追不上他飞快的语速和奔跑的思想,只好回去传达:郑书记说啦,干干干干干! 1965年,当水从红旗渠总干渠一泻而下时,郑中华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小时候,红旗渠是他的太阳。 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起,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郑中华的办公室,挂了一墙蓝图。这些图往大说,就是他和林州人的理想:林州要由交通末梢向三省通衢转变,由三省边缘向区域中心转变。 今天的林州,把宽阔的红旗渠大道,伸展到太行山脚,让太行山变成都市之景;出太行的高速公路,在群山之间蜿蜒向前伸展…… 半个世纪前,一张关于林州的蓝图被铺开。面对这张图的县委书记杨贵,把实现理想的手,指向了太行山。这张红旗渠工程图,被珍藏了50年。 “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荒山果树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理想啊! 然而这个浪漫的理想,距离现实是那么遥远——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地处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远近闻名的“特产”是:旱! 《林县志》载,这里自明朝建县始便“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老天不公,没有给林州安排一条像样的河。那时候,林州有些人家会有这样一口水井:井口非圆非方——为的是只有自家自制的水桶,才能伸进水井。 水,是林州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岁岁的盼哟! 难道只能如某些人所说,人类只能安于宿命,既生于此,必终于斯? 林州取水于邻省的浊漳河,是古籍《山海经》上赫赫有名的河流,传说中衔西山之木石而誓填东海的精卫鸟,就产生在这里。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以弱小之身撼博大之物、抗冥冥之天,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是多么充沛,理想又是多么高远! 远古的思绪难以追寻,但昨天的记忆仍十分清晰。 那是1960年,杨贵带着大伙一头扎进茫茫太行,舍生忘死,苦干十年,硬是在太行山腰凿开了一条长渠——红旗渠。 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水渠,是在共和国最困难的时候,林州人勒紧裤带创造的奇迹。那是一部昔日太行人的英雄史诗! 唯有憧憬梦想的大脑,才能酝酿这样的史诗;唯有洋溢激情的人们,才能谱写这样的史诗! 石板岩乡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许存山,就是个有梦想、爱做梦的人。他的梦是一张张叠加的蓝图。 大垴村是林州最高最偏僻的一个村,海拔1750米,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悬崖。 许存山接村党支部书记担子时才26岁,他扛起了全村人富裕的梦想。 村委会全部资产摊在他手心上——3个硬币,一共9分钱的积蓄,18360元的欠账也摆在他面前。 当兵时,许存山常常梦到家乡,梦到孩子们进了学校,梦到路修到了山下…… 但他想不到,梦想的实现,竟是这样艰难。 摆在他面前的有六难:行路难、吃水难、吃穿难、照明难、通信难、娶妻难。  太行山的石头多是石英岩,这种红脸蛋的石头,出了名的坚硬。但红脸蛋的岩石这次碰到的是黑脸蛋的许存山。 他召开支部会,全村12名党员在党旗下发出梦想的誓言:“握紧拳头不松手,卒子过河不后退”。  很快,蓝图摆在村民们面前:两年通电,五年通路,三年通水,十年之中大植树,二十年兴科技……  有人说,爱做梦的许存山,这次是在白日做梦。 然而,理想的太阳一旦升腾,就能激发出精卫填海般的无穷力量! 架电,重500多公斤的水泥杆往山上运,要绕过几道悬崖;两三千米的山路,全靠人抬,小孩棉衣当垫肩,肩膀还是肿得馍一样。 100多根电线杆,24个壮劳力,整整抬了两年。 电终于通了,村里的小太阳,照亮了太行。从来没用过电的山里人,把烟袋架到灯泡上——老汉们抱怨说,灯什么都好,就是点不着袋烟。 再之后,又修了4年,大垴村的人,把路修通了。一个村子的人,挖了48万土石方。 黑脸蛋最终胜了红脸蛋。 看到汽车开到山顶的第一眼,许存山一头倒在地上,晕死过去。 如今,大垴村依然不能算是富裕之地,人均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但它一步步前行,正在实现自己的第六个蓝图——太行山石板垒就的大垴,要变成药材之乡、生态旅游之地。 许存山和大垴,是郑中华墙上蓝图中的点和线,只有每个人发出理想的蓝光,蓝图才能变成美景。郑中华和许存山,是绘着同一张蓝图的人。   阿尔卑斯山畔的葡萄园,映照着三个太阳的光辉。中国的红旗渠却映照着更多太阳,每一块在渠上砌着的太行山石,每一个修渠者的躯干,释放出来的都是太阳的滚滚热量。 面对着墙上的蓝图,郑中华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林州,谁干了多少事,都要与红旗渠比一比。 他经常穿梭于红旗渠的干渠支渠上,有时长久地抚摸着渠壁上的方石,就好像紧握着前辈的大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索引,就会失去方向。 郑中华不断追问自己: 饿着肚子,可以号召大家为吃饱而奋斗;但吃饱肚子,要为什么而奋斗? 20世纪60年代,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人畜饮水的生存困境; 20世纪80年代,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力发展建筑劳务,解决了林县人的温饱问题; 20世纪90年代,建筑大军用挣回来的钱扶持家乡企业发展,实现着“富太行”的梦想。 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全省108个县(市)综合实力前8强的林州,虽然不用像修红旗渠一样开山,但发展中的无形之山,如何开凿,怎样翻越? “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接过红旗渠的大旗,郑中华这些人把精神举得更高,把梦想也举得更高。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 盘古氏“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 —— 《开辟衍绎通俗志传》 太行山,是一座有豪气的山。 那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盘古是先天之气的化身。当英雄撑开天与地时,中华民族的正大沛然之气,自天地不再混沌的那一刻勃然而生。 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历经五千年,无论浸泡在怎样的苦难当中,始终不绝这口绵绵之气。 豪气是脾气,也是勇气。而在林州人身上,一个民族的脾气、勇气和豪气,表现得尤为强烈。 很多人把林州人引水开山,比做盘古开天地。想必当年一手执凿,一手执斧的英雄面对茫茫的混沌,如同林州人面对高高的太行,胸中涌动的正是那一股天地间正大沛然之气。 中国很少有城市,把专门为小推车写的歌,作为自己的市歌——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歌中唱道:“山里人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意思是大家一起推车,歇脚时,走在后面的一定要把车放到前边才停下来,就为了不居人后。 ——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是一首在他乡的林州人都感到骄傲的歌。 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林州人脾气犟,就像太行山上的那棵“虎口椿”,挤在虎口般的岩石间,有一点薄土,就倔强地吐出一簇新绿。 有人感叹,是太行山造就了林州人的脾气,犹如苦难磨砺出中国脾气。如果林州人没有这样的脾气,必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脾气,也熬不过千百年的艰难,挺立在世界东方。 林州人的脾气又叫“红旗渠脾气”,特点有三:干得苦、看得远、想得大。 李广元,林州的钢铁大王,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红旗渠脾气”的人。 我们在凤宝特钢门口见到他,这是个表面看来温和,甚至有点腼腆的男人,和传说中的印象判若两人。一辈子没有离开钢铁,他把他的事业变成了最简单的口头禅——干事。 李广元喜欢干事,他喜欢在钢铁中干事。 26岁时,他干的事是接过了铁匠铺,那是个专门打造红旗渠所用工具的小铺面。少年的李广元就是在这里,目送着父辈们的背影,走向红旗渠的。 但是,不甘于一辈子在铁匠铺打铁的李广元有一天提出搞汽车配件。 村委会上举座哗然。 李广元不慌不忙:“我领着干。成了,是咱村儿的;砸了,是我的。” 现在,汽车配件已是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一产业大部分起源于李广元当年不起眼的小小铁匠铺。 外在的是羞涩,但钢铁,才是这个林州男人的真正性格!李广元终于干成了事,把一膛打铁的小火炉,变成了产钢的高炉。 2001年,曾经的铁匠铺开始发展钢铁产业,进而进军特钢及无缝钢管。目前,正在建设50万吨油井管项目。 水火相济,融于一身。谁也说不清这个温和的男人,心里藏了多大的一把火!他成为林州最大的利税大户,一年纳税过亿元。他说,人不能只为钱活着,我生在太行山,长在太行山,红旗渠的精神已经长在我的骨头里。 在太行山许多村落都可以发现李广元这样的传奇人物。郭变花就是这样一个人。见到她也让我们颇为吃惊,她并不像朵娇柔的花,更像棵大树,神气活现地立于太行山上。 郭变花的脸让山风洗得黑红,脚下穿的是那常年不变的解放鞋。 15年前,一个电话把在外地承包工程的她催回了家乡,乡里领导对她说,干吧,石大沟就交给你了。 “石大沟,石大坡,荒草连成窝。”有人泼冷水:“男人们都没把石大沟干成景,你个妇道人家能干出个啥?” 可是,生就红旗渠脾气的郭变花偏要干出个啥。 郭变花治路,治穷,更要治山。治山就要种树,种树就要爬山。从此,长在平原的郭变花和山“粘”在了一起。 之前,这个女人恨山。第一次去婆家石大沟,她就跟丈夫怄气:早知道你家在这儿,不嫁给你了。 现在,全村人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她,她不得不逼自己爱这些山。 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苦一分甜。这个之前在城里穿高跟鞋的女人,从此只穿解放鞋。一年穿破十几双,只为爬山。 荒山没人管,拍卖没人要。郭变花揣了一兜子钱去了,这个女人响当当地拍着自己的包嚷着:没人要这山?我要了! 她一口气承包了万亩荒山。在山上挖个窑洞,支起个灶,就着山水吃饭,听着山风过夜。 每一年,她种十几万棵树,一年上千亩。一干就是五年。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我们问郭变花:难不难? 她想都不想地回答:“老一辈吃野菜修成了红旗渠,还有比那更难的吗?” 面对着绿油油的承包山,郭变花说,这树我一棵都不要,一棵都不砍。砍一棵,我都是石大沟的罪人。 她让荒山一片翠绿,把石头变成致富资源,用山货打造销售品牌,穷村改变了模样。 全村人做了个红绶带,给她披上。 18世纪初,从未到过中国的黑格尔,收集到了他能收集的所有中国文献,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 事实并非如此。 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河逆流而上,生于太行山的人们深知,在这里,人类的精神之光一直照耀着太行人的心灵,民族的精神火把,从来没有在历史的天空熄灭过。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山海经》 人类总是对英雄怀有天然的崇敬。 传说中追日的夸父因缺水而亡,至死不悔;太行山人为引水而战,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韧性。 1960年,红旗渠开挖不到两个月,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就牺牲在修渠的工地上。 取水,这个往日男人承担的重活,落在了母亲肩上。女人力气小,被抢水的人群挤落在水中。母亲扛着空桶,穿着湿透的棉衣,一进家就撵张买江出门:“你上渠!渠里不来水,你别回家!” 通水的那天夜里,她坐在渠边,整整守看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拦住了前来挑水的人群。她要先于别人打第一桶红旗渠水,因为她贡献了丈夫,又把13岁的儿子送到渠上,她比别人更有资格。 这是为内心一口气,坚韧地活着的女人! 又是一年的桃花盛开了。 不是在春天,而是在千里冰封的雪天里;不是在温室,而是在高耸巍峨的绝壁上。 有桃花的艳丽,又有梅花般的品格。冬季每有游人来到林州,石板岩乡桃花洞村是必去的地方——那里冬天可以看桃花。 申兰英与原海生,青梅竹马,就长在那个冬天里桃花烂漫的村子。 2000年,原海生掉入山谷。当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是死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 就在他走后,桃花洞村的旅游开始热起来。 就像莫邪当年铸剑七七四十九日,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其志感天动地,因而铸就名剑。原海生以冬天的离去,为这个小村带来了春的生机。 丈夫留给申兰英两个孩子:儿子上大学,女儿刚刚初二;还留下了点账面上的钱,是一直没有领到的村干部工资,每年700元,一共欠了10年。 咬咬牙,申兰英支起了桌子,搭起了棚。过路人吃她一碗面,丢下两块钱。 一张桌变成了十张桌,棚子变成了面馆。 吃面的人开始直接叫这个爽快麻利的女人“桃花嫂子”。 一位画家给她写了几个字贴到了屋里:“桃花嫂子面,好吃看得见。”渐渐地,她把“桃花嫂子”的招牌挂在了外墙上。 当地人说,桃花谷里桃花店,桃花嫂子桃花面;桃花乡里桃花香,桃花溪漂桃花瓣。“桃花嫂子”成了太行山里的品牌,老粗布、杂粮,都追着赶着标出桃花嫂子的名字。 人们看到申兰英脸上总是挂着笑,可她内心却有不为人知的苦楚。她把自己与丈夫结婚时的一张照片镶在镜框里,天天守着。 当我们提到原海生时,她说,只有一张合影,11年了,还是想他…… 一语未了,掩面而去。 总是有一些英雄没有来得及戴上红花,就悄然隐退到历史的幕后。 原海生坠下悬崖的地方,后来是一道有名的景点,两道飞泉夹石而过,取名“含珠”…… 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是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如同追日的夸父,“体解而未变”“虽九死其犹未悔”!  谁也不敢说上天亏待了林州。但是,这个大山里的地方的确没有得到上天厚爱。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地方,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处于前列?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还在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太行山下,一个曾在井下挖煤的汉子,在韧性的坚持中获得了不止一次的重生。 桑中生从来都拒绝谈起他最艰难的时候。 记者试着问他,他回避:不提这个。 笑着拒绝,然而泪水就在瞬间流下。 ——“谁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他是一个亿万富翁,也是一个穷得没钱吃饭的人。最苦的时候,机器全趴在厂房里,家里拿不出一分钱,门口站满要账的。 2008年,桑中生投资搞起了用于太阳能的多晶硅,当年就缴税1亿元。2009年,投资27亿元扩大产能。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扑到了中国的山区,原来300多万元一吨的多晶硅,降到10万元也没有人要。 只得停产。 置之死地,能否后生?没有资金寸步难行,情急无奈之下,如同秦琼卖马、杨志卖刀,桑中生决意出让企业股份,换来帮他进行技术改造的团队,以作最后一搏。 桑中生能否走出困境?没有人知道;这一搏就是最后一搏?没有人能回答。可桑中生说,林州人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就得成功。 大凡英雄志士,往往浸染着浓烈的悲壮色彩。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痛苦——明知力不能支而殊死搏击,直到最后一息。如同不顾一切逐日的夸父,最终倒在实现理想的途中。 曾战太行,曾出太行,曾富太行,但是,林州人不允许自己安卧太行,这是一群虽然吃饱了饭,还要为自己理想逐日的人!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淮南子》 太行山,一山高于一山,一山险于一山,一山难于一山。没有人告诉我们,太行山是不是女娲补天后留在人间的神石,补上去的是天,遗留下的是爱。 请告诉我们,太行山边的人们,为什么具有如此淋漓尽致的大情,俯仰天地的大性,炽热如火的大爱? 临淇镇白泉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根的一生,就是对太行人这种大情大性大爱的最好诠释。 盘山而上一个多小时,我们见到张福根,此时已是傍晚。如同故友重逢,客人与主人相见甚欢,相拥而坐。 群峰壁立,星空寂寥;山风拂面,松涛有声。 一落座,张福根就滔滔不绝地向我们畅谈他的白泉创业史: 劈山修路,修通了白泉通往山外的22公里大路; 打旱井,52年打了1685眼,没让百姓去远处打过水; 植树造林,凭借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绿化了2万亩荒山; 发展旅游,建了个白泉山庄,开辟景点搞旅游致富…… 他说,这就叫创业四部曲! 在海拔800米的悬崖上,张福根口若悬河,激情四溢,迎风开怀,顾盼神飞! 眼前的张福根,哪里像一只眼睛失明的72岁的老人? 哪里像大字不识几个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畅谈“四部曲”后,老人意犹未尽,又吟诵起他早年的励志诗作。那诗句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蹬破地球闯开天,单手举起太行山!” 此刻,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这是太行儿女用山的气魄与山在对话! 太行山,你的孩子为什么这般神勇?谁给予他们补天之力?谁给予他们造地之能?   张福根有双蒲扇大的手。掌上的老茧铜钱厚,十指粗糙像钢锉,带着累累伤痕。 有的客人与福根握手,瞬间被那双大锉锉痛。松开后,看着他的手,情不自禁地感叹:你是真正的劳模啊! 白泉村硬化了村民家门前的道路,到其中一家时,福根拦住了要修这条路的人。路的尽头,是福根自己家。 村民们不答应,终于,5年后,路通了。 我们一共见到福根3次,每次福根都穿着同一身衣服,村里人说,那是他见客人的体面衣服。 我们问,老书记困难到买不起身衣服? 福根说,不是困难,是整天穿着好衣服,就不想干活了。 福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开会误了活,也一定要补上。他说,我一天不干活就不得劲。 当了5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但每次选举乡亲们还选他。每次选举,福根都是全票。他们说,福根活到100岁,就让他把党支部书记当到100岁。 临别时,福根偷偷对我们说了句心里话:是的,我还想再干20年党支部书记,因为为乡亲们要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说了之后,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觉得自己有点贪心。 春节,村民们自发在村委会贴了副对联:“半生辛劳富白泉,一腔热血为百姓”,横批:“不忘福根”…… 100多年前的欧洲,一位伟人说,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做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这个人是卡尔·马克思。 林州人是幸福的,他们被如此创造而不求回报的氛围包孕着,被如水的爱拥抱着,被英雄的精神滋润着。就像幸福的徳萨雷,它的葡萄园,被三个太阳拥抱着,天上的给其温暖,湖里的给其滋润,石墙上的给其坚强。 无论是德萨雷的太阳,还是林州的水,都是爱的光芒,是无法言传的内在力量。 万福生,林州企业家。父亲参加过红旗渠修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个踏出太行搞建筑,创业刚赚了点钱,就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中学。临终前,父亲把万福生叫到床前说,吃不饱肚子的时候要千方百计吃饱肚子,吃饱肚子的时候,要想到还有没吃饱肚子的人。 万福生怎么能忘记那个播一口袋种子,只有一兜收成,曾用火柴盒分配粮食的年代!他接过父亲的事业,更记住了父亲的遗训。迄今为止,他捐献的善款达到1000万元,被称为“林州好人”。 一次下乡诊疗,林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秦周顺让突如其来的锣鼓声震撼了。那是村民们听说大夫要下乡来看病,自发组织起来欢迎他们,那一天,变成了乡亲的节日。 从那时起,秦周顺就在办公室挂了一张林州地图,每到一个村庄义诊,就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圈圈。十几年来,他来回于红旗渠的怀抱中,行程4万里。林州地图上的543个行政村,已经被他画了434个圈圈。 他的目标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把林州市每个村庄都走遍。让一生没有到医院看过病的老人,享受哪怕一次正规医院大夫的医疗服务…… 还有一个老人的捐款仪式,感动了人们。 当年曾经修过红旗渠总干渠的申满仓,为重修红旗渠拿出了两捆现金。一捆10万元,一共20万元。老人说,咱打拼挣了钱,不能光装在自己兜里。 老人是地道的农民,钱是头天晚上打电话,让在太原工作的儿子邮过来的。 今年2月2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慈善颁奖晚会在红旗渠畔举行。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小时,晚会现场便收到上千万元的捐款。 父亲3年前病故,母亲2年前下岗。少年魏于皓被确诊为尿毒症,透析、换肾,巨额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几近崩溃。 少年得到了资助。 少年的母亲站在台上。她说,我是个要强的女人,我从来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眼泪…… 一语未了,女人蹲在台上放声大哭。 原来没安排讲话的市委书记郑中华,此时为激情所动,走上台来,即席演讲。他说,感谢新时代,感谢共产党。因为改革开放,才有了新时代,才有了这么多富人,他们应该回馈社会…… 台下鼓掌! 郑中华又即兴朗诵起现场写下的一首诗: “今晚,热泪盈眶;今晚,爱心飞扬;今晚,让我们感受爱的力量……”“林州,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英雄的人民侠骨柔肠……” 有大爱无疆,就有大美难言!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列子》  登上红旗渠,仿佛能听到太行山的呼吸。 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从时空坐标,这都是一座展现巍巍中华气象的山脉。 山上,是站立的中国。 地下,是深藏的中国——林州辖于安阳,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发现地,16万片甲骨文在历史的土壤中深藏不露,整整等了现代的人们120万个日夜。 如果寻到那根绳子,不知是不是可以找到远古人们面对太行山,结绳记事,系在一条绳索上的记忆? 时间的甬道,走出来了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带领后代挖山不止的声响,今天还鸣响于历史的回音壁上。 太行、王屋二山,虽然已从愚公的门前搬走,但是中国的未来之路上,还有渡不完的河流,搬不完的大山。 今年,杨贵和郑中华应中直管理局之邀,同时参与了一场讲座,两人一前一后讲演,主题就是红旗渠。 多么奇妙的搭配—— 同一职位,不同年龄。 皓首,黑发。 一个建设红旗渠,一个重修红旗渠。 神奇的传承把两人联系在一起。 这不只是一次沿着历史痕迹的寻访,也是面向历史的发问,和面向未来的作答。 台下一片寂静,一片模糊的泪眼。 一个大国,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具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追问历史的能力。一个时代,不能只留下飞速发展的数据,还应该为后人保存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人们访问当年开挖红旗渠的那些“愚公”时,突然发现,岁月无情,他们已经在逝去中慢慢凋谢。 毕竟,近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叩击太行的前辈离去后,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会有人讲述?人们担心的是,红旗渠精神,这种可以感觉却无法触摸的至真至宝,是否可以传承?红旗渠精神,是否会因物质生活的丰裕而被窒息?红旗渠的精神家园,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否有人守望? 岁月可以风化坚硬的太行山石,唯有精神不可随风而去。 1934年,当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无数的人们放下手里的锄把和书本,眼睛放光地追随着这支戴着红星的队伍而去。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支队伍能给热爱它的人们什么呢? 鲜血,饥饿,危险,甚至死亡。 还有,饱满得闪闪发光的伟大精神。 中国人喜欢用万里和千里这种极宽广的距离,来形容诗意和伟大,譬如用脚走出来的万里长征,用手凿出来的千里红旗渠。 两个事件都是在环境极其恶劣,物质极度困窘,在几近不可能的状态下完成的。唯一可以找到的共同点,是完成它们的人,都具备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 当这种精神成为文化,当这种精神成为传统,当这种精神融入血脉,自然就有了与苍穹比阔的力量! 中国的道路,是走出来的;中国的江山,是打出来的;中国的富强,是干出来的;中国的精神,是几千年来的日月,积攒出来的! 林州的发展,与当代中国前进的节奏,是那么的吻合。 20世纪60年代,林县解决了水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林县解决了粮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林州逐渐开始解决钱的问题; 现在,吃饱了肚子的林州,执著地甚至倔强地守望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兜里有了钱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抬起头,仰望未来星空,在扪心自问自己的精神归宿…… 抗战最艰苦的1940年,徐悲鸿用他的画笔,画出了愚公移山; 解放战争的前夜,毛泽东用他的思想,讲起了愚公移山;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县人用铁锤敲出了愚公移山; 今天,我们又在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有形和无形的大山前,想起了愚公移山…… 在林州,我们听到一串串意蕴深远的小故事: 这是一口水的故事。 张买江的父亲去山西打工,临走之前的一顿饭,就是没有一口干净水,只好用牲口喝的雨水澄清后做饭。 林县人因为喝不上这口水流落他乡,曾经为了这口水战天斗地。如今,他们不再为一口水而担忧,但他们只要永远记住这一口曾经喝不上的水,追求幸福、超越自我的理想就不会停步。 还有一碗面的故事。 林州人最爱吃的是家乡的面条。一位林州籍的将军回乡,家里没有大摆宴席为他接风,而是在院子里支上了两口大锅,一口炖菜,一口煮面,人手一碗。 林州人即使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最留恋的还是那碗面。就像林州那首脍炙人口的《推车歌》所唱:“只要有一碗糊涂面条,也比那吃肉喝酒的气势还要壮!” 一碗面,盛的是本色,装的是力量。 再就是那一条渠的故事。 每个林州人心中都有一条精神之渠,那是红旗渠的儿女们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旗渠故事…… 太行之梦——一个永不坠落的理想太行之气——一派正大沛然的气概太行之力——一种滴水穿石的坚韧 太行之爱——一首奉献当代的颂歌 太行之魂——一曲民族精神的咏叹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奉献,成就了当代红旗渠精神,这就是——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难而不惧,在理想召唤下排除千难万险; 富而不惑,在物质大潮中坚守精神家园; 自强不已,在激烈竞争中壮大发展,不断超越; 奋斗不息,在复兴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步。 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无论我们将来多么富有,多么强大,都不应该丢弃。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西部地区县域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思考
whyhoo 2012-1-6 11:50
编者的话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西部地区县域是一个重要着力点。因为西部地区县域占了全国县域土地面积的70%多、人口总数的30%多,并且西部地区县域普遍面临着工业反哺农业能力低以及城市支持农村能力低的“双低状态”。西部县域如何在“双低状态”下统筹城乡发展,四川省丹棱县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丹棱的特点与现象 四川丹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是一个经济小县、财政弱县和资源贫县,也是眉山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县。在这样一个西部小县,会发现一系列很有特点的现象。 现象之一:“血吸虫病重灾区”转为“生态文明家园”。30年前,丹棱县是四川省血吸虫病的重疫区。但是到了2007年,丹棱县的血吸虫病没有了,而且还被列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目前,全县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村5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6个。 现象之二:“财力不足”但“农民相对宽裕”。丹棱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增收困难,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仅1.24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农民生活的相对宽裕,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四川省平均水平多出720元,并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现象之三:“城镇化率低”与“城乡差异小”同时存在。2009年丹棱县的城镇化率仅为25%,低于眉山全市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但是,深入丹棱农村,所见所感一派“农村里的城市生活”。全县修建楼房的农户达70%,饮用水卫生率为100%,沼气入户率为94.5%,生活污水处理率为93.2%,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为95%。可以说,如今的丹棱农民,行的是水泥路,住的是两层小楼,喝的是自来水,烧的是沼气。家里“三双鞋”,家里穿拖鞋,出门穿皮鞋,下地穿胶鞋。有线电视、网络宽带进家入户,村村建起了图书室、医务室、文体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 现象之四:“地处山区”但“贴近市场”。 丹棱县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在的丹棱依然地处偏远,但生产贴近了市场。以水果产业为例,全县长年活跃的水果销售公司和经纪人在100家以上,全县90%的水果就地销售。还有30%的农户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接受订单。 现象之五:“农闲打牌”转向“乡风文明”。过去的丹棱农村,农闲时间打牌基本上是农民唯一的娱乐方式。今日的丹棱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唢呐演奏、广场舞等文化娱乐方式随处可见。目前,全县长年活跃在农村的各种文艺演出队伍多达65支,每年为群众演出2000多场次,观众达到5万多人次。 现象之六:“小城市”带动“大农村”。丹棱县县城和城镇面积仅占幅员面积的2.7%,而全县总人口16.3万人中,农业人口占到81.6%。 丹棱的探索与实践 近几年,丹棱县根据自身条件,重点围绕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正在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以整合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主导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一)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生态化 丹棱县经历了从水田改旱田,再到品种改良和产业升级的过程。同时,丹棱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一是发展以“一县四品”为载体的生态农业。制定并实施了水果、蚕桑、茶叶、竹木等生态特色产业规划,现已建成四大生态特色产业带,面积达到29.5万亩,实现果农人均1.9亩果、茶农人均2.8亩茶、桑农人均1亩桑、林农人均3亩林,“一县四品”产业经营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67%。 二是打造以沼气为节点的循环经济链条。他们推广沼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突出建设以“猪—沼—果”为代表的“畜禽—沼气—种植”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农业生态种植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全县建成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万亩。 三是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全县建成总长40公里的农村生态观光环线,沿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家乐”近百家,2009年乡村游接待游客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75万元。 (二)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丹棱县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县,在新农村村庄规划上,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强调统一模式、统一做法;立足丘陵地区实际,不强求建设大规模集中居住的农民新村,不强求建设标准统一的居民住房,把规避自然灾害和保护自然环境放在首位,引导农民适度就地就近将住房迁建到有水、有路、有产业的地方,做到了村庄布局显山露水、房屋建设依山傍水、资源利用保山涵水,形成了当地村民欢迎的丘区农村新居建设新模式。 一是实施农村“四通”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县自来水入户达90%;基本实现城乡照明用电同网同价;村村通水泥道路;建成信息化示范村31个,网上买卖农资和农副产品的新气象蔚然成风。 二是全面推进农村“三池六改”。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农户主体、项目支持、奖补激励”的原则,全县农村全面推进建沼气池、污水处理池和垃圾池,改厨、改水、改厕、改圈、改庭院、改入户道路;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三池”,实行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管理“四统一”。截至2009年,全县已完成“三池六改”建设的农户达1.7万户,全县57%的村建成生态文明村庄。 三是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他们充分发挥“三池六改”项目综合效益,指导农户将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进入湿地池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县沼气入户率达94.5%,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2%,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5%。 (三)整合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近年来,丹棱县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的同时,还通过整合和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大力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他们整合乡镇公共资源,打造集中透明、规范高效的基层政务服务平台,大力推广便民服务队模式,主动延伸政务服务。全县每个乡镇都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共成立便民服务队132个。 二是整合政策资源配置。他们把农业、水利、国土、畜牧、林业、卫生、交通等县级各部门的涉农职能和13项涉农优惠政策充分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大农业”工作体系1.3万农户直接受益,占全县农户的36%。 三是优化社会保障资源配置。该县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积达100%,农民参合率达97.5%;建成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中心敬老院,全县五保对象有意愿入住的集中供养率达100%;出台了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实施办法,实施门诊救助和大病救助;共建立6个社区“爱心慈善超市”;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2009年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1127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多人。 四是整合资金资源配置。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农户等资金资源,他们集中捆绑农业、交通、卫生、水利、畜牧、林业、国土等县级部门涉农项目,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截至2009年,全县通过财政投入、项目投入、财政贴息贷款共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1.4亿元,带动农户投入8.8亿元,有效破解资金难题。 五是优化精神文明资源配置。全县农村共建成18个村民文化公园,农家书屋建成率和文化活动室建成率均达100%。每个村都制定了“村民文明公约”,每年定期开展农村“五好家庭”评选和村民运动会。整洁、和谐、文明的观念和行为逐步为广大农民所接受,并有效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丹棱实践带来的思考 丹棱县是眉山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典型,同时也是我国广大西部地区众多县域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丹棱县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说明,处于“双低状态”的西部县域,不仅要重视工业化和城镇化,更要重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农村自身发展的能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始终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关键环节,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加大各类资源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丹陵县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无论是发展的理念还是发展的行动,都实现了向惠农的转变。 第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统筹城乡发展带来的好处,充分挖掘农民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潜力。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确保各种要素在城市和农村公平流动。这方面,丹棱县走统筹城乡发展之路的经验值得很好地总结和借鉴。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在工业化水平不高、城市产业不够发达的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应根据当地实际和以农民意愿为出发点,既要发展城市,也要改造农村;既要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也要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家园,缩小城乡差距。 第五,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定位。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作好产业布局、城乡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等规划,形成统一、完整的统筹城乡规划体系,并切实发挥好规划的先行和引领作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既要着眼当期,又要考虑长远。 (中央党校第29期中青一班赴四川省丹棱县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李 静 罗布江村 杨东奇 许 爽 张学武 许卿卿 李云山 张育军 李振江 执笔人:李 静 李振江) 原文见 http://xbkfs.ndrc.gov.cn/zjsj/t20101216_386064.htm
个人分类: 社会|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承续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chendb07 2012-1-5 22:20
承续传统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原兰州商学院院长、马保平教授(现就职于甘肃省政府参事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贯穿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方向与文化立场、有着坚守了两千多年的由基本文化要素所构成的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伏羲 — 画开天”,距今已有近八千年的文化传承。八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用图像符号传承认知到用方块汉字表达思想,中华文化的方向一直在研究探索着宇宙自然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人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美好人类社会的探索。经过了无数代的探索与体验,我们的祖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总结出了“以自然为本”的认知观念,在对人性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孝、廉为本”的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了“以仁为本”的精神理念,在对待人类社会的关系上形成了“以民为本”的社会理念。由此四点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同时也明确提出了对“天下为公”的美好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 “以自然为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首先是把人放在大自然之中,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故应自觉维护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其次是认为人是在努力适应大自然(地球环境)动态变化及其运转节律的客观条件下而逐步进化发展形成的地球生命,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进化的本能经验要求人类必须遵循宇宙自然的基本法则;其三是人在不断提高自身生存与生活条件的活动中会不断地影响甚至损害大自然的动态平衡。所以在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只有坚持“以自然为本”的文化立场,才能促使人与自然真正达到和谐,从根本上纠正人类在利益与环境的取舍上所屡屡出现的失误。 人性源于生命的本能即:“食、色性也”。“食”乃摄取物质能量维持生命运动的本能,而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主动地生产与创造财富,其目的是占有,本质是“为己”,所以称之为“私”。“色”是生命延续的本能,而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由心理控制生理并上升为以心理活动为主的“爱”,而且进一步扩展为性爱、父母之爱、对父母有意识地回报之爱(即孝)。由“爱”的成份与特性而知,其主要性质是“为他”(性爱中有“为己”也有“为他”,母爱、父爱及孝均属“为他”),是“善”的根源。因此,我们祖先提出了“为己不唯己”的理念,在承认人性中有“为己”本性的前提下提出了 以“廉”为准以“礼”为界,进行 “克己”、“修己” 的修性手段。同时在对人性中“爱”的成份分析的基础上认准了“孝”是开发爱心的基点。由此得出了从“修己”、“克己”和以“孝”为基“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开发爱心这两方面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教育理念。所以本文称之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孝和廉为本”的文化教育立场。 “以仁为本”(天命有德、德为爱人,仁者爱人)是中华文化中对待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立场,“以民为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立场。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是从远古的家族血缘结构延续下来的,而且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传统文化,其中传承了许多家族血缘文化特征的内容。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仁为本”的基本立场体现了“爱人”才是“德”的核心品质,同时也是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民为本”的基本立场是中华文化对待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其中虽然包含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执政经验,但更重要的还是家族血缘文化中的从“家、国”到“天下”的爱心推广的延续。可见,“以仁为本”与“以民为本”都是爱心的体现与扩展,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质是“爱心文化”。 《札记》中有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陸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鰥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贯穿始终的精神追求。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沉淀,聚集了众多的反映真、善、美的优质要素。其中突出代表中华特色的有 : “忠、孝、仁、义、礼、智、信、谦、诚、俭、勤、廉”等。其中,“忠”虽然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曲解与愚弄,但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事业、忠于职守等永远都是中华民族所公认的美德,也是中华文化中最主要的优质要素之一。“孝”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要素,他体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一直流传至今的优质品德,也是人性中善的本源与社会正义之根。“仁”是爱心的体现。“义”是正直的表象也是“最适宜”的表述。“礼”是对行为的约束也是任何时代都应具有的与时俱进的行为规范。“智”是识别与判断是非与真伪的能力及智慧。“信”是真诚的体现。“谦”是进步的前提。“诚”是质朴的本性也是作人,作事,作学问的根本。“俭”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大自然的维护。“勤”是人类进步的前提也是自身向善的途径。“廉”是控制私欲的准则也是自我向善的约束(此十二要素均有较深广的含义,此处从简)。这十二项基本要素是中华民族坚守了数千年的作人作事的行为品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要素,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要维护,坚守并发扬的传统美德。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是我们祖先从“天道法则”与“地道法则”中领会出的“人道正执”之一。它不仅出自于天道精进与地道精神,而且也是人类群体进化过程中的基本法则与遵循的原则,同时还是人类群体领导者(真正的领袖)所代表的人类群体的人性优势(相对于一般动物)。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一直被作为最主要的精神标志之一,其当然也是必须要坚守,维护并大力发扬的传统文化的优质要素。 三、建设“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召,这本来就是中华文人的责任与义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首先应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透射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志、承续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透过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血脉可以解析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可分为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其个人精神追求的最高范式古 人表述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社会追求是古人想象出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形成并践行以来,我们已具备了充分的理论与初步实证将古人想象出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与时俱进为实际可行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崇高目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遵道修德”、“忠孝仁慈”、“礼义廉耻”、“谦诚俭勤”、“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则充分显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基因与中华文化独特的精神标志,而中华民族坚守了数千年的文化方向与文化立场和维护了几千年的优质文化要素则是中华优秀文化最重要的血脉传承。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应有明确的研究探索方向与正确的文化立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虽然受封建统治的多方干扰,但其始终坚持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和对宇宙自然的探索,坚持了对人性本质的研究和对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美好人类社会的探索与实践;并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文化理性的角度坚持了“以自然为本”的文化立场;在对人性本质的认识上明智地剖析了人性本能中存在的“为己(私)”与“为他(爱)”两面,从而坚守了“以孝和廉为本”的文化教育立场和“克己”“修己”与开发爱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理念;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引导人性向善发展的角度坚持了“以仁为本”的文化立场;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出发坚定了“以民为本”的文化立场;在对美好人类社会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并于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取得了较高的一致性。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理应维护传统文化中的优质文化要素,诸如前述的:“忠、孝、仁、义、礼、智、信、谦、诚、俭、勤、廉”以及“自强不息”的“精进性”与“厚德载物”的“承载性”等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要素,它们理应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要内容而代代传承,并应大力褒扬与普及使其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只有在我们中华文化中坚决地维护这些优质要素,在我们中华各民族的思想教育中牢固地树立这些优质要素,并促使其真正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诚信缺失,道德下滑,人性堕落的趋势。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较高思想价值的内容比比皆是,需要我们广大的文化、教育、思想工作者去奋力挖掘与广泛推广。愿我们从各不同角度、各不同方位,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而共同奋斗! 願 大家齐心协力并尽心尽力地继承和接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努力建设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处是家园
热度 1 benlion 2011-11-6 12:20
二战后的欧洲被夷为平地,却能够重新建设起来,我们有那么多留学人员,为何不能回国建设自己的家园 - 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环境,包括知识产业和制造经济,包括科技与产业的自主创新,为何学者、商人羡慕的是别人的家园,宁愿把辛苦学的知识贡献在国外,宁愿将艰辛攒来的钱移民在海外花费掉?!
个人分类: 2011|1846 次阅读|6 个评论
千年一问,一日三问
热度 1 Jacky168 2011-9-30 10:47
千年一问,一日三问
生于公元1037年的苏轼,曾有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现在“天宫一号”可以回答他,公元2011年9月30日。这一问一答,等了近1000年,不知苏轼他老人家在天是否有知。 其实,苏轼发问,借天指地,说的不客气点,就是“指桑骂槐”,呵呵,问的骂的是当时宋朝的当政者,“深居宫中,你可知道今夕的年月,可知民间的疾苦?”而现今的社会和当今的中国,自然少有苏轼的那种忧愤。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开放的年代,社会不断进步,国家走向强盛,人民温饱,虽然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前进的步伐是积极向上的,且蒸蒸日上,“天宫一号”能成功上天,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据。 说来奇怪,搞地球物理的,竟对航空航天十分感兴趣,打小就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够飞上蓝天。天宫一号现在俯瞰地球,我也把关注的焦点从天上转回地面——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地球物理是老本行,由此,也要问一问。 苏轼之问,更多的是带有愤恨;我之问,主要是疑惑: 1.上天容易,入地难。咱们的“神舟”“嫦娥”“天宫”都已顺利上天,万众瞩目,什么时候“入地”也能获得同样的关注?(现今“入地”最深不过12千米,我们对地下和地球内部,还知之甚少,而地球物理方法是了解地球内部、极其重要的手段,希望地球物理界能有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2.现在有地球物理学,以后肯定会有月球物理学、火星物理学,或者统称“天体物理学”,那么应该做好哪些准备?(航天事业发展迅猛,不久的将来,登月球、上火星也必将能实现,其目的,一方面是探索知识,另一方面,可能更多的是获取其他星体上的有利资源,借以维持地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每个星体的物质和构成不同,但是探索它们的方法是相同的,要想更好地了解月球和火星等,那么先充分了解地球肯定有好处) 3.天宫一号,只能算空间实验室,它是为最后的空间站服务。想问的是,在这些太空实验和试验中,有哪些涉及地球物理学的课题? 有此三问,诸君若有知晓,请不吝赐教。 讨论,评价,皆可!
41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Winterland 冬雪之地
热度 1 dingpengwang 2011-9-24 15:49
翻译/整理:Moskito Streift die Stille durch die Wǎlder 宁静轻擦,郁郁森林; Im Traum aus Eis und Licht 千里冰封,梦幻光影; Liegt der Schnee auf Baum und Tǎlern 寒树冬谷,白雪皑皑; Streicheln Flocken mein Gesicht 雪花温柔,笑脸相迎; Sehnt mein Herz sich nach der Heimat 我心所向,家园故里; Nach Zuhause, Schutz und Halt 避难逃城,留恋不离; Rückt das Leben nǎher zusammen 生命于此,齐物为一; Spiegeln Trǎume sich im Winterland 如梦映此,冬雪之地。 Schneit der Himmel weisse Sterne 澈雪恋空,如水晨星; Werden Wünsche wieder wahr 亦幻亦真,陶醉魅迷; Liegt die Welt im Silberschnee 银雪华美,陨碎全地; Fǎngt die Zeit zum Trǎumen an 悄然惊醒,梦幻希冀。 Die Bǎume stehen in tiefer Stille 树木无声,沉思肃立; Der Wind das Astwerk hebt 树枝独恋,为风造型; Die Kinder lachen auf Seen und Bǎchen 孩童欢笑,游湖戏溪; Der Frost Schneeblumen an die Fenster weht 冰冻花朵,窗前摇曳; Schenken Fremde sich ein Lǎcheln 陌路旅人,笑容以礼; Reichen Menschen sich die Hand 真诚相识,执手相聚; Kommt die Welt sich etwas nǎher 世界之小,在此凝集; Spiegeln Trǎume sich im Winterland 如梦映此,冬雪之地。 Schneit der Himmel weisse Sterne 澈雪恋空,如水晨星; Werden Wünsche wieder wahr 亦幻亦真,陶醉魅迷; Liegt die Welt im Silberschnee 银雪华美,陨碎全地; Fǎngt die Zeit zum Trǎumen an 悄然惊醒,梦幻希冀。 Funkeln Lichter in den Fenstern 轩窗明了,火光荧荧; Und ein Feuer wǎrmt ihn nachts 独夜伊人,惟火暖心; Denk ich oft an jene die fehlen 美人如何,相思寄予; und schau hinaus ins Winterland 望眼欲穿,冬雪之地。
个人分类: 德语赏析|1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