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情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五月情怀与风光
热度 17 dmi2007 2015-5-20 05:36
(一) 五月,夏天的味道开始浓厚——尽管朝露依然带着丝丝寒意。 五月,初升的太阳火红热烈——虽然迷雾有时会遮挡它的光芒。 五月,繁花开不尽,彼消此又生。谢了红缨海棠,却闻紫藤丁香。 五月里,生命律动、光影跳舞、激情迸发。 五月里,我一如既往,默默地欣赏这天造的灵性和自然的风华。 (二) 独步行田野,人闲草亦暇。 才听春暮雨,又赏夏初花。 平地生云海,长天落彩霞。 桃源何处觅,此境胜仙家。 (三) (1) (2) (3) (4) (5) (6)
个人分类: 诗词|5570 次阅读|34 个评论
从“情怀”看互联网思维
uestc2014xiaoyu 2015-4-27 15:02
2015 年 4 月,河南省某中学某位顾老师的一句 “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 ,引发了一连串的互联网效应,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 “ 情怀 ” 潮 ~~~ 各大旅游网站大打 “ 情怀 ” 牌,大力宣传和渲染,进行一场 “ 想走就走 ” 的旅行;各大高校站在教师和学生各种角度,都在抒情;各大 N 企,也从反面思考入手, “ 情怀很陶冶、现实很骨感 ” ,高薪招聘 …… 其实,撇开 “ 情怀 ” 本身的内容,我们可以想到前不久柴静的 “ 穹顶之下 ” 引发的一连串效应,与之类似!现在真的是一个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后互联网时代 —— 移动互联网时代!静思,如此快速的信息洪流、信息发酵反应,究竟是好还是坏?!一个小小的事件极有可能带来幂律现象!
个人分类: 一只木鱼|22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反对滥用公权力,但看不惯给某斗士炒作情怀
热度 4 zhognyijiang 2014-10-22 17:24
在一些方粉的眼里,方斗士的“对手”无非就是那些支持中医、或者反对转基因食品草率推广的人。 先不说真正理性的人会不会把这么个擅长制造笑料的所谓“打假斗士”当作对手,单拿“反中医”来说,此人的作用基本是零,学术水平不高,但骂人编段子的水平倒是很高,“猪油博士” 、“鸡子忌同鸡”的笑话也闹了不少;即便真把他当做对手,有这样的对手秀素质和智商,对于中医的支持者们来讲恰恰是好事。 而官方封杀的行为对我们这些“对手”来说是一步臭到不能再臭的烂棋,此种行为无异于变相给方斗士加冕,以让其转型登场,反倒给了他炒作的机会。 滥用公权讨厌,但某些方粉给主子造势的恶心姿态一样讨厌。在我看来,方斗士大部分时间都在制造噪音,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封杀他,应该承认,噪音也是一种声音,捍卫公民的发言权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滥用公权一定要反对。但那些舔着脸把噪音YY成名曲的人,你们恶心不恶心?
150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回良玉:我所感怀的人文情理
wuxiang 2014-10-18 10:03
告别了繁忙紧张的公务,多了些悠闲自在和温馨的交往;舒缓了忙碌奔跑的脚步,多了份从容安逸和静谧的沉思。回眸自己走过的人生旅程,总有一些足迹让人铭诸肺腑而历历在目;回首自己经历的人生往事,总有一些情感使人铭心镂骨而难以忘怀。这段时间以来,我以善良的心趣,透视过往的世事,解读人生的操守,浅释人文的情理,因“情”动心,以“情”为题,行文抒“情”。其中,《我的黄山情怀》以礼赞大美景致抒情,感物悟道;《我的残疾人情感》以敬仰生命阳光抒情,感动震撼;《我的三农情缘》以眷恋厚重事业抒情,感悟论理;《我的家乡情结》以追寻浓浓乡思抒情,感恩怀念;《我所体悟的民族情谊》以展现民族风采抒情,感念阐释;《我所认知的水乡情韵》以品味上善若水抒情,感叹赞美。这六篇文章,无论是赞叹、激赏还是眷顾、追忆,字里行间都饱蘸着我的经历足印所踏出的体察之情、家国抱负所充盈的感恩之情和人生百味所引发的哲思之情。   “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情是生命的灵魂,我们的情感随生命而同来,我们的世界因情感而精彩。古人云“道始于情”,“通情”方可“达理”,“薄情”必然“寡义”。没有情,就没有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属感;没有情,就没有生活的韵调和意义;没有情,一些冠冕堂皇的道理便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情,也不会有社会的温馨和动力。写完“六情”以后,我总感到意犹未尽、情犹未了,于是就有了此文,试图对人世间的情感作一个简要梳理,对生活感怀中关于“情”的道理作一些粗略探析,对情与理的关系和以情悟理、以理度情作一点浅显思考。应该说,这是对之前所写“六情”的一个回顾和概括,也包含了我对人文情理的一点感悟心得。人有七情,此篇就算是“六情”之后的第“七情”吧。   一、情为何物   人非草木,必然有感。心非顽石,必会生情。那么叩问,情为何物呢?《说文解字》说:“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礼记》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荀子》说:“情者,性之质也。”《吕氏春秋》注云:“情,性也。”先贤诸多定义,纷纷纭纭,虽然所说不一,但趋向略同,指的都是人由心所生发的诸种反应。这种反应来自人的思维和感受,来自人的认识和判断,来自人的修养和修炼,并通过言谈话语、肢体动作、文字声像、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情,虽只一个字,但内涵丰富,哲理深奥,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情,让人猜不透、想不清、看不明,有时剪不断、理还乱,但人们始终想方设法在回答它,却又始终不能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情,是人性人格的体现,是思想观点的表达,是理想志趣的外化。它是一种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笃定、实在而又温暖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尊重的社会默契;它是一种体验,是心灵的彼此交汇,是人性的自然流淌,是生命的灿烂展现;它是一种担当,是对生活的包容,是社会的责任,是爱的奉献。总之,情是人生真谛的朴实回响,最终体现的是道德、精神、品格,着力追求的是真实、善良、美好,渴望得到的是幸福、信任、仁义。   人生一世,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形成不同的感情。世上的情,有博大无私的亲情、关怀备至的友情、难分难舍的爱情;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民族情、坚持信念追求理想的事业情;有山川风物花鸟鱼虫的自然情、市井百态人间万象的社会情、探幽入微格物致知的科学情,等等。在这些情中,有些情是血脉既存的,比如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同胞骨肉情;有些情是后天形成的,比如战友情、同窗情、师生情、夫妻情、故乡情等等。不过,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抑或是其他情,从来不是单向而是双向的。古人有云,“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虽是修辞手法,却也是情的互动性的体现。只有这样,人之情才能不断递进、传承、流动、绽放,才能不断生长、壮大、成熟、收获。   二、情的力量   情,经常让人长久地回味、感怀和陶醉,既可以展示一个人的人缘、人格和魅力,也可以印证一个民族的理念、文化和力量。有人说,情如巍峨大山,深沉凝重;也有人说,情如弱水三千,滋润心田;还有人说,情如一杯烈酒,醉人心脾。其实,情之功用几何,会因情之类别、人之差异而迥异。有的情恩重如山、难以报答,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恩情;有的情回肠荡气、透骨入髓,如刘关张桃园结义、管仲鲍叔牙的友情;有的情山盟海誓、生死相许,如梁祝化蝶、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情是无言的影响、无声的教诲、无形的力量,既可以使人暖心、舒心、宽心、安心,也可以使人感恩、感谢、感慨、感叹;既可以使人痴迷、疯狂、愤怒、悲伤,也可以使人冷静、理智、坚定、坚强;既可以使人出发、奋斗、成功、拥有,也可以使人省思、内敛、节制、终止。   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情是陶冶心灵的良策,是纾困解难的良术,是人间关爱的良方。人生在世,并非一帆风顺,逆境可能带来焦心、痛心、揪心,使人情绪暴躁、压抑郁闷、焦虑不堪,这时候就需要别人关心,需要自我鼓励。而情,就是人性通往至善的一把钥匙,在你难以承受压力时,为你打开一扇光明之门;当你孤独无依时,为你张开一个温暖的臂弯;在你心烦意乱时,陪你一起承担;当你欢心愉悦时,与你一起分享。总之,情能使人们远离孤单和寂寞,摆脱苦涩和忧伤,给生活增添斑斓和精彩,带来乐趣和甜蜜。人应该学会从情感中获得生命动力,注入正面能量,让自己的人生阳光灿烂。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情是良好人际关系的粘合,是对迷误、焦躁、浮躁的包容,是对无聊负面情绪的化解。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问候,都可以展示给人关心、暖心和爱心。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善于运用情感的话语,培养人的幽默感,可以创造宽松的环境,减少摩擦,提高效率。在与人相处交往中,善于运用情感的话语,营造愉悦的氛围,能够给人温暖和力量,增进和谐,展现亲和力。古圣先贤在这方面有很多名言警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在为人处事中,我们要学会以情待人,以情感人,既要有进取之心,又可存平常之心;既要有平等之心,又可存差异之心;既要鼓励利他,又可以理解他人利己;既要诸恶莫作,又可以引导人众善奉行。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情是增进友谊的沟通电波,是加强互信的关联之桥,是强化团结的连心纽带。在外敌入侵之时,情能产生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使国家民族形成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筑起保护家园的铜墙铁壁。在和平年代,情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有助消弭误会、化解矛盾,又促进和而不同、融合发展。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里有了美而缺少爱,有了真理而缺欠真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法治而缺失德治,这个世界将有多大的缺憾啊。   三、情的传统   中华民族历来讲情重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时时处处贯穿着情、汇聚着情、渗透着情,就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积淀的不仅是文化中华的醇香悠远,而且是情感中国的智慧圆融。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文化,滋润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无时无刻不显示着情的光彩。情,始终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重情重义,这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特质和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前行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起点是孝。百善孝为先。传统文化重视血缘亲情,认为孝悌之道,实乃天伦之间无私的真挚之情。“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推而广之,则有“泛爱众而亲仁”。因此,中华情文化突出仁爱和谐,强调“仁者爱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传统文化重视家国情怀。孔子曾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而后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炼历程。孟子曾用“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说明家国同构的思想。这些无一不显示着我们对家庭“有情”、对国家和民族“有情”的传统。不仅如此,圣贤有言,“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理念明确表达了重视民生、以民为要的民本情怀。   一个充满情义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纵观漫漫历史长河,我们发现,中华情文化重视以德导情,既传承“忧国忧民”的思想,也蕴含“孝悌之道”的伦理;由倡导“仁者爱人”的教化,升华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这些“情”文化汇成了东方情感智慧的不竭源泉,也为中华民族奋力前行提供了力量支撑。我们应该为情的传统而骄傲,为情的传扬而振奋,为情的传递而享受,为情的传承而担当。   四、情理交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在中华文化和我们的生活中,情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她与理和礼相伴而生,三者彼此区别而又互为依存。情与理相比,情如同一位女子,多愁善感,惹人怜惜,容易让人生出恻隐之心;而理如同一位硬汉,高大勇猛,坚强果断,让人由衷服膺。而情与礼相比,情又如同一对坠入爱河的情侣,举止亲昵,如胶似漆,让人不由产生甜蜜幸福之感;而礼却如同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阅历丰富,思考深邃,让人油然而生敬畏爱戴之心。   在现实世界中,理是躯干,情是血肉;理需要情的润泽,情需要理的支撑;有理无情则冰冷干涩,有情无理则疯狂泛滥,惟情理相融则人生完美。我们对情可以执著,可以痴迷,但不可以忘记理。理是宇宙自然终极的律则,是人类社会的道德律条和规范,是人的心灵、思维和精神的定海针。理智的人可以用理走出困厄,实现人生的追求;疯狂的人却为情而魔,为欲所驱,终致身败名裂。可见,情不能不遵循天理,不能不遵守法理,不能不遵从事理。   在社会生活中,礼是情的规则、边界和指引,是情的节制、约束和示范。没有情的礼是镣铐和锁链,束缚心灵,摧残人性;没有礼的情是野火和洪水,毁灭自己,贻害他人;有情有礼才是和谐的人生、智慧的人生。我们对情可以追求,可以沉醉,但不可以不讲礼。“礼”是人类为了尽“情”适“理”,而安排出来的秩序,包括风俗、习惯、文化和伦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礼制礼仪。相对而言,西方人性格外向,情感外露,喜欢直率展示内心感情;而东方人矜持内敛,感情细腻,喜欢含蓄表达内心感情。古人告诉我们,“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要用礼来克制情,防止情感的过分外溢,这是古人对情、礼的辩证理解。当今时代,我们也需用礼来调适情感,祛除情的疯狂性和非理性,真正使情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   情如同河水,不能强堵,不可放任,只能疏导。我们需要浚沟疏渠导引河水,既令其畅流润泽大地,又防其泛滥危害苍生,使之成为生命之河、和谐之水。我们也需要遵循理智礼义,以理度情,以情悟理,以礼节情,情礼相承,使情理相得益彰,使情礼永恒流达。情之有理在礼,必能受益;情之无理不礼,必遭祸害。讲理合礼的情,可以暖心益体乃至创造生命的奇迹;违理无礼的情,能够毁人伤众乃至使自己走向坟墓。因此,知理讲礼的情,才是通晓人性的情,既可以使我们有生活的闲适、幽默和趣味,又可以使我们有社会的温暖、公平和正义。我们要努力追求人性之和谐,实现“合情合理”、“适情适法”、“情理交融”、“情礼圆融”,达到天理人情的统合为一。   五、情真为贵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人常说中国是人情社会,这有一定道理。但人情是把“双刃剑”,可以是一笔财富,也可以是一笔债务;可以提供机会和帮助,也可以设下圈套和陷阱。在日常生活中,情理之间有时让我们举棋难下,犹豫不决,甚至痛苦不堪。因为好多事情,它往往合情,但不尽合理;又有一些事情,它往往合理,但又不近乎人情。于是乎,为情而困者,身陷囹圄者有之;为理而执者,众叛亲离者亦不少。惟有合于至理的情才是真情,经由真情淬炼的理才是至理。人的一生,经常面对情与理的冲突,面临义与利的抉择,惟有追求着情、顺乎着理,方能情理相融、义利相通,享受生命的欢愉。   真情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是人生历程的无价之宝。期盼天地正气、渴望人间真情是每个人的意愿。这种真情,不一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一定是豪言壮语、甜言蜜语,其实一次默默的关怀,一次细心的呵护,一次守望的相助,就胜过万千言语和承诺。因为,真挚的感情需要以行为来体现,以行动来印证。诚实的话语不一定漂亮,漂亮的话语不一定真实。情只有被点点滴滴的真诚填充,才会血肉丰满,才会真实感人,才会温暖我们的内心。可以说,真情爱意甜在心窝,真情份量重于泰山,真情价值无法估量,真情力量无比巨大。在任何时代,展现人性良知的真情都非常宝贵,体现灵魂本色的真爱都十分难得,能否付出真情、奉献真情、坚守真情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   患难见真情。真情是解难化困之情,是倾心相助之情,是雪中送炭之情。真情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能够淬炼生命的本色,涤荡内心的灵魂。中华民族经历过太多的自然灾害和艰难险阻,当灾难袭来时,有的人九死一生打通拯救生命的通道,有的人奋不顾身救出素不相识的同胞……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却摧不毁人间的真情大爱。这种生命情怀和人间真情,在现代社会更凸显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   毋庸讳言,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情添加了太多的东西,这对于真情来说无异于买椟还珠。对此,我们要用理智来分辨,切不可被虚情假意蒙蔽双眼,切不可因冷漠无情而失去方向,切不可因泛滥私情而损害公益,切不可因情而缺位、越位和错位。我们讲的真情,必须充满敬畏之心,敬畏公德,敬畏民众,敬畏法规;我们要的真情,不应该被物化,不可以功利至上,更不能悖于德行。有些情,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忠贞、痴迷、付出和坚守;有些情,我们必须淡然转身并谢绝、避开、放弃和远离。在跟随时代潮流的同时,务必坚守那些永恒的人生价值,坚守好“底线”“红线”和“高压线”:为人处事应遵守规则,这是大众俗成的自律标准,有不得违背的道德底线;从政当官应遵守规定,这是权力制约的准则,有不能逾越的政策红线;社会成员应遵守规矩,这是行为的刚性约束,有不该触及的法律高压线。   六、情淡始长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真正的情,就似一杯清水,无色无味,却比其他任何饮料都解渴;真正的情,就像一幅古朴的山水画,简洁却韵味悠长;真正的情,就如一棵白玉兰,带着某种孤傲与矜持,却卓尔不群,纤尘不染,超然于世俗之上。那是高山流水的相知,那是大味必淡的境界,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造诣。这种相知,这种境界,这种造诣,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智慧。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只有清淡如水的情谊,才可以诠释情的真谛,才可以见证情的真纯,才可以让情恒远绵长。也只有恬淡如水,依物随形,人与人之间相处才自然真实、宽厚包容,才有情有理,有乐有安,俯仰自得。也只有思想上淡泊明志、淡薄名利,行动上达观淡定、处事淡然,交往中怨恨淡忘、择友淡物,生活中慈善淡欲、清心淡雅,人之情才会有恰似“明月松间照”的静谧、“清泉石上流”的自在! 因此,恬淡如水方为真,才是世间情的最高境界。   可是,面对各种诱惑纷至沓来,要做到功名前不趋之若鹜,利禄上不为所累,是非间不趋炎附势的恬淡情怀,真的不容易。人之有情,无可厚非。为了情必须恪守世风公德、践行公平正义,这是普通的常识、职业的操守和为人的良知。真挚的情感是不可亵渎的。在这良莠混杂、美丑并存、复杂多变、色彩斑斓的社会环境里,不能失态、失志、失德,要学会自爱理智纯正,权衡利弊,既豁达又明智,既要学会担当和接受,又要学会拒绝和反对,应交纯洁之士,须绝不良之友。唯此,才能真正体现寓情于理的情操,才会真正享受生命快乐的情调,才能真正得到生活幸福的情趣,才能真正收获良知甘露的情义。   恬淡之情,它需要世事的磨砺,需要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心态。在这方面,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的“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杨慎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都给我们以珍贵的启示。如果我们懂得了淡泊明志,学会了宠辱皆忘,惯看了秋月春风,体味了无欲则刚,我们就悟到了世事情理的妙谛。   七、情义无价   “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讲情讲义、有情有义、重情重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本色和政治本色。情和理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是具体的,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民的热爱,对于民族的担当可谓情深似海,义薄云天。“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亲民爱民的群众情结,是中华优秀情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无论是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时代前列的始终是共产党人,他们用信念和行动共同守护着、弘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本色。正是这种重情的本质、踏实的践行、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拥护和支持,与群众形成了生死与共、牢不可破的情谊。正是这种坚持恪守宗旨、密切鱼水之情的爱民情感,才使得我党能通过历史的重重考验,站在新时代的顶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上出现了重情崇仁、尚德好义的良好趋势,“情义无价”的动人事例不断涌现,其示范效应和雪球效果不容低估。我听说南京大学在110周年校庆上接待校友嘉宾时,不看官职、不论身家,只问入学先后和年龄大小来排位坐序,受到校友的欢迎和舆论的肯定。这种“序长不序爵”的做法,不仅体现了该学府的传统和风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敬师长的美德和情感。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也是极富有情感的处理方式,值得推崇与弘扬。   情之所至,让人惟真而动,惟善而行,惟美而崇。情是凝聚社会共识的信任之基,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方法之基。只有常怀为民之情,体恤群众的情感,才能常思为民之策,努力为民解困。在我们的事业发展中,既要依靠组织的力量,以理律人;也要发挥情感的力量,以情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更为持久、更为管用。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体现民意、赢得民心、发展民利、实现民愿,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转自:http://news.sohu.com/20141017/n405222094.shtml
个人分类: 转引|1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找导师,拜名师
热度 30 张海霞 2013-8-9 20:04
找导师,拜名师 这个假期安排得很满,没有时间写博客,几次在会上遇到认识不认识、国内国外的网友问:最近怎么不更新博客呀?看来这几年科学网博客的影响还真是逐渐扩大,在华人学术圈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且还比较正面,可喜可贺!谢谢这些热心的网友,你们的关心和支持坚定了我继续写博客的信心,以后一定会常更新的,大家放心! 前一段时间接一个网友的来信,希望我写写导师喜欢招什么样的研究生,没有时间写,最近看到一个研究生同学的博文说他在找导师问题上的纠结,也看到很多网友热情的回复和帮助,我也有话要说,那就是:读研究生找导师,一定要尽可能找名师!知道这样说和这样写注定是要被拍砖的,可是还是要写,因为对年青学生来说,青春只有一次,求学的过程中没有回头路,导师的选择关乎学业也关系人生,不能无所谓更不能被瞎忽悠! 研究生阶段与本科期间“大批量一致性”学习不同,从研究生开始的学习和研究是“拜师学艺”的阶段(注意,本文这里不讨论那些只要收费学位不要学术声誉的研究生),顾名思义,拜师是一定要拜好老师、拜名师的,因为古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这是有着前人千年的经验总结的宝贵精神遗产和智慧!年青人喜欢标新立异,但是在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成长轨迹上不要轻易质疑和挑战人类千年智慧的结晶,因为和你我一样的人类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他们和我们一样聪明一样有思想,一样希望能够做一个有意义的人、度过一个有价值的人生,他们和我们一样受教育做工作,一样在痛苦和困惑中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一样在昏暗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艰难跋涉,那些智者最终领悟到这样的人生哲理并流传下来希望对后人有所帮助,所以不要随便拿个别现象去挑战真理! 当然,这里说的 名师 跟权势和官位无关,跟年纪无关, 跟人品有关、跟学品有关、跟影响力有关 ,这样的名师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 1、 有才华:名师 一定要自身有着过人的才华,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科里做出重要和广受认可的贡献,这样的导师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向往和佩服,也才能够在研究上不断突破和进步,带着他的学生向前走!这个才华横溢的老师可以很老很有学术地位也可以很年轻很有潜力,比如数学界的陈省身和陶哲轩,他们的贡献和才华注定会不断刺激他们自己向前进,也在不断激励他的学生去攀登科学的高峰;当然导师的领域不同、才华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不一定都是那夜空中最亮的北斗星,但是他必须是一个由自己的学术贡献点亮的“发光体”,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学生跟着他去追更高更远的学术梦!反之,如果一个靠“钱和权”包装出来的“虚名师”,他的光不是发自内在学术贡献,跟着他的学生也很难在学术上有更高更远的追求,反而会落入和他一样追求虚名的怪圈! 2、 有胸怀:名师 对学界同仁和晚辈学生一定要有宽容和包容的胸怀,一定要正面积极地看待学术界同仁的学术成就、尊重对手,而不是拉帮结派、小肚鸡肠地算计别人、嫉妒和打压别人,这样他的学问很难做到顶尖,即使他本人是一个学术成果丰硕的科学家,但是绝对不是一个好导师!他的学生也很难在学术界和其他领域生存和发展得很好,这样的例子国内外都很多,也很可惜;更何况这样的导师一般对自己的学生也很少提携和帮助,还有些会和学生争科研成果的归属,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找导师要找有胸怀、有魄力的老师,而不是那些斤斤计较的小家子气导师和目中无人夸夸其谈的孤傲老师,这样的老师今天、明天都不会是“名师”! 3、 有情怀 : 名师 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除了具有过人的才华、出众的人品之外,还要济世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远大理想和目标,一个导师的研究目标如果仅仅是为课题经费和解决自己的温饱,那这样的导师充其量能够算是一个初级入门的 “师兄” ,因为他是一只刚看到天空的青蛙,最多只能把你带到看见天空和青草的地面;如果一个老师的研究目标是解决这个行业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那不错,他已经是低飞的燕雀了,会在这样的枝头带你看到远处的山,但是他还带你飞不过去;如果你的导师的研究目标和理想是让世界上最偏远和贫穷的人都因为你们的研究发现和成果而生活幸福,那你的导师就会带着你飞越千山万水!所以,老师一定要有情怀,有“兼济天下”的情怀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名师! 当然,这样的名师不容易找,但是他又不是不存在,他到处都存在,就拿科学网来说吧,这样的名师在每个年龄段都有几个代表 (未经各位老师同意,我自己的判断,如有冒犯,请直言) : 年轻的名师代表: 陈儒军老师,他就是这样的一位名师!虽然小陈老师不是什么领导、也不是教授,但是小陈老师有着过人的才华、宽大的胸怀和济世的情怀与冲天的豪气,对科研要求高、对学生负责、所做的工作对国家和人民有着重大的意义! 还有一个青年教师—陈华勇老师,他用自己不屈不挠的读博精神和执着的工作热情正在冷僻的地质矿床学的研究中实现着伟大的梦想,跟着这样的年轻名师一起努力一定会闯荡出一番广阔天地、实现自己壮丽的人生! 中年的名师代表: 王德华老师,不得不说,其实我在科学网上写博客是深受王德华老师启发的,因为他的博文中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对家人和朋友的深情、对国家发展的忧虑与期望,他本人的科研做得也是非常地出色,一个浑厚沉稳又感情细腻的山东大汉、一个充满忧患意识和强烈责任感的老师,跟着这样的老师,无论是科研还是做人都一定会做好的! 孟津老师,多才多艺的孟老师在科学网上的博文几乎是全部被戴了“小红花”,没有听到谁对此有意见过,因为孟老师的文笔一流、摄影一流、经历超一流、科研成就更是让人望尘莫及(8月7日的Nature上又发表了孟老师关于侏罗纪化石的研究成果!)虽然他的研究不是很热门的领域,他在的单位不知道是不是招学生,可是如果学生有幸选孟老师做导师,一定是三生有幸! 年长的名师代表: 程代展老师,也许程老师不愿意我这么说(其实程老师也不老),可是程老师的学问做得好是有口皆碑的,程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也是众所周知的,程老师百折不回地在科研路上求索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林毅夫老师,林老师虽不在科学网开博客,可是我心目中的名师的代表,因为他用自己超人的才华、曲折的道路、宽大的胸怀和济世的情怀在当下为我们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壮丽人生乐章,为他的辉煌成就喝彩,为他的精彩人生祝福,为北大拥有他这样的老师而骄傲!试想学经济的同学,如果能够在林老师指导下度过你的研究生生涯,此生何憾!有这样的榜样在自己面前,又何愁自己做不出成绩呢?!纵是再来一次程门立雪也值得! 所以读研究生,一定要用心去找一位自己真心崇拜和喜欢的名师做导师,即使今天找不到、跟不上名师,也要不断努力全方位提高自己,争取能够有机会去接近名师、聆听教诲: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最终成就自己!希望在青年研究生中 找名师 成为一股积极向上的风气,这也给向我这样平凡的导师们更大的压力和动力,更要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积极拓展和培养自己的胸怀和情怀,争取有一天也成为广大学生心目中向往的名师!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2506 次阅读|35 个评论
科学情怀
热度 3 haoxiaowei07 2012-4-26 12:59
从科学院毕业到现在近两年时间了,工作的两年里那份科学情怀始终未变,这份科学情怀可能会陪伴我一生。 经历过完整的科学训练的人,内心对科学的那份感情、那种态度是最弥足珍贵的。从实验室走向非科研型的工作岗位,怕那份对待科学的态度变了,也担心自己不能坚持下去。而现在看来,自己做得貌似还不错。前几日在跟审稿人ARGUE论文中的一些问题,一下子让我追忆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的的生活。感觉那份研究生活是那样的弥足珍贵,看文献、设计实验、与老板讨论、做PRESENTATION、写论文等。有时候跟在读博的同学聊天的时候,还有人建议我可以去读PhD。内心里有些荡漾,想去读又下不了决心,最主要的是没有确定好自己的PhD研究方向。 科学情怀中最重要的是那份态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像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家Krioukov因为闯停车标志(Stop Sign)吃罚单而科学计算发表4页论文来说明误罚一样。 对于科学虔诚、严谨的态度还能坚持多久,因为现在这份科学情怀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所做的工作并非科研性质。于我而言,希望科学情怀能伴我一生。但坚持这份情怀,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毅力,但愿能长久坚持吧。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748 次阅读|6 个评论
香江情怀
hxdai2008 2010-11-19 08:26
碧草繁花,轻风暖、鳞鸿翔。 北国冰封时,此处笋还生。 迤俪香江岸,斜阳映千帆。 太平山,郁色葱,参差楼宇,临高揽行云。 九曲隐隧,穿海床、纵横错。 狮子山南麓,寸金书院地。 昔日烛台在,不见故人影。 记当年,伏案头。 光阴洒尽,春华秋实重。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域情怀
hxdai2008 2010-11-15 12:28
北风啸,败叶漫桦丛。 雪花舞、银装裹地,皑皑千里澄辉。 莹无尘、万树银花,百鸟隐、兽迹疏见。 皓月挂空,清光洒林,一片寂寥长白地。 忆当年、芳华正茂,雪岭有双影。 而今来,幽思难抑,无眠侵晓。 念伊人、别后音绝,黯隔万壑千岩。 最关情、旧语犹记,泪暗拭、奈何偷滴。 风雨星霜,花开花谢,离恨不解银鬓换。 重访地、物是人非,旧雪何处觅? 残月下,冷屋孤影,醉酒还梦。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枫桥情怀
hxdai2008 2010-11-3 15:39
金陵秋暮,江岸芳草凄,蛩吟雁啼。 秦淮残月,画阁寂寥,笙歌凝香散尽。 七朝往事如烟逝,怎奈何、旧愁萦怀。 枫桥边、犹记别恨,泪暗拭又偷滴。 寻遍海角天涯,不与离人遇,忧缠倦客。 重临故地,物是人非,桥上孤鸿声切。 叹江水无语东流,惟倚云、寄送红笺。 伫危阑、极目天际,盼片云携音来。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5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精词一首:金陵情怀
hxdai2008 2010-11-1 08:09
钟山枕流无休,旧水知何处? 前朝夜,灯火阑珊,是处沉香笙歌。 到而今、繁华散尽,黯江水东流无语。 念羁情,驰隙流年,几度沧桑。 长记寒窗,绿染梧叶,香浸书院,烟雨霭金陵。 步曲径、共看蜂蝶,芳心不眠侵晓。 怎奈向、春宽梦窄,别时泪、还滞幽素。 几多年,孤鸿音断,惟思不止。 星霜迭替,潮起潮落,游子天涯宿。 访故地、小径狼籍,落红无地,蜂去蝶隐,暮秋凄切。 残阳似血,重霜沁心,一片萧瑟佳丽地,犹记得、廊桥仲月夜。 盟语镂石,素娥银光清照,经岁风雨惨淡痕。 危阑久伫,远水断云,不见离人返。 廊桥约、旧意何改?直教人忧。 前香犹在,鸾镜影消。 点检案头,红笺几重,怨云尽雁过无托。 赖流水、试重寻信音。 自怜两鬓银霜,新愁旧恨,谁解连环?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7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秋日情怀
hxdai2008 2010-9-9 13:28
南下江城登名楼,西渡碧湖观秋色。 长虹两厢留倩影, 孰知 所为皆枉然。 信步湘江烈士园,凝望洞庭思先贤。 原欲寻访伟人居,无奈行程不解情。 夜幕深深辞江城,汽笛声声向浔阳。 穿云破雾奔牯岭,疑是身在半壁天。 观音桥边溯典故,仙人洞旁响天音。 五老峰浮宛仙境,三叠泉泻若银河。 古松笑迎四方客,游人不胜高处寒。 隔日转至洪都府,拾级临顶滕王阁。 且问神童何处去,惟有精文映眼帘。 秋水长天共一色,从此南北无飞翎。 乡居神秀皆造化,书生颖慧缘地灵。 万里迢迢终归来,千愁悠悠难释怀。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15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原谅
Alisa 2010-6-8 16:40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碰到不顺眼的人,如果你不学会原谅,就会活得痛苦,活得累,原谅是一种风度,是一种情怀,原谅像一把伞,它会帮助你在雨季里...
个人分类: 情感驿站|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生茶境
hjf306 2010-5-23 21:29
喝茶当于瓦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喝茶》 对中国人来说,茶是一个温暖的字。 有诗人写道:上帝在喝茶时,开始不怀念咖啡;中国人在喝咖啡时,所有的毛尖纷纷向喉头刺来。道出了中国人对茶的一往情深。茶是中国人开始新的一天生活的必需品,虽然柴米油盐酱醋也代表人间烟火,但俗,不像茶可以入诗,让人品出许多雅趣和情致。中国人对茶的感情成了一种情结,因而对茶的认识亦在代代传承中完成。? 年少时我对苦涩的茶较反感,觉得父亲奇怪。父亲有两把心爱的紫砂壶纯正的宜兴紫砂。一把上面刻写着客来清当酒,犹味此中求,另一把上面刻写着陆羽高风,陶潜逸兴。茶壶成了父亲一生的道具。父亲读过多年的书,有一种落魄读书人的悲世情怀。当人生寂寞时,父亲选择了跟茶壶对话。他闻鸡即起,泡一壶酽酽的茶,或写诗作文,或对窗独坐,或若有所思地等待日落。每到茶季,父亲比平常要忙碌一些。茶壶口那吱吱的叫声传达出父亲的兴奋,父亲只在饮茶时兴奋,父亲最后的人生滋味只剩下茶味了。茶是苦涩的知音,它以这种特质进入一个人的生活,用暗示和契合的方式,通畅了人对于世间万象许多理解上的障碍。? 的确,当茶叶一瓣瓣的心状打开在水中沉浮时,读苦雨老人的《喝茶》、《关于苦茶》、《吃茶》、《煎茶》会体会出一种散淡的润物情致。在茶道与功夫茶里,纷攘的名利如烟云浮过眼眸,淡化了俗世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少了些许浮躁,眼光也随之柔和。《喝茶》中写道,喝茶当于瓦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不是文人的矫情,实在是茶提升了人生之境。董桥说,人过中年饮的是下午茶,我心有戚戚。多好的比喻,人生的诸多况味都被很感性地道出。将茶作为人生喻体,是再恰当不过的生活修辞。年少时,许多人生之境是难以体会的。 故乡的茶季里,喝茶是每天庄重的功课。我想起了那一双双在绿色背景下翻覆如蝶飞的柔荑之手,以及制茶的夜晚乡人们为解困所吟唱的山歌,那情景,那气息,沁人肺腑,烙在心头,虽多少年过去,可稍一点击,一切画面又都鲜活起来。我因此常常想,如果是留在故乡,我会被它们滋养一辈子,过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也可能陶然如一棵茶树,摇晃在山风里,活出一生一世的绿意。? 在茶季里回到故乡,我的双眼咸涩而潮湿。山坡上,那一排排绿意盎然的茶树躬着身子,做着优美而虔诚的姿势。风低低地吹过山岗,茶叶们在挥手与茶树告别。世间的茶树都坚守着家园,而茶叶却注定要出外漂泊,流落他乡。人生之境亦如茶啊。
个人分类: 茶道感悟|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唤起我们的母校情怀?
houzhuojun 2010-3-4 00:09
如何唤起我们的母校情怀? 昨天,王君去图书馆,刷卡进入的时候,显示器显示为禁卡,奇怪,无故禁止入图书馆,不能借书、还书,不能在图书馆自习,可马上论文就要开题了,怎么办呢?这让王君很纳闷。可更郁闷的是中午到饭堂打饭时,明明刚还充了三十元卡,可打好了饭却不能刷卡,怎么就不能刷卡呢,难道也成为禁卡? 于是王君想起上午去院办公室领取学费催缴通知书,上面写着还有三千多元没有交清,请于某某钱迅速交清。恰巧当时系党委书记在旁,刚好开完财务会议回来,看到领催费通知书的同学,噼里啪啦一通,你们再不缴费,停你们的卡,不让你们进图书管,不让你们在食堂就餐,到时也不能参加论文开题 当时王君心里还在嘀咕,书记声音这么抑扬,说话口气这么主观,没有必要吧,要是家里有钱肯定及时交清,谁愿意拖欠着,可家里靠母亲一亩田实在难以一下子拿出近万的学费 王君明白了,学校速度真快,话音落了不久,行动就已经开始了,财务处通知院里欠费人数与院老师们工作业绩挂钩,直接影响院的年终评价。可每年开学的时候是王君心里最犯难的时候,父亲在高中时候就去世,下面还有两个妹妹要读书,母亲没有特别的技能,一亩地几分钱的收入,怎么能再向家里去开口呢,这些年来,母亲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太多,饮食简单,穿着能保暖就行,遇上生病辈子捂一捂就挺过去,自己这么大了,非但没有孝敬母亲,还给母亲添加重担,王君心里酸楚之至。 对于能生财路的家庭来说,也许一万块钱不多,可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靠几亩地的收入,一万块钱要几年的收成吧,像王君这样经济困难的同学学校里面还真不少,尤其来自农村家庭的同学,粗粮大米饭能吃饱,但是要拿出一大叠现金确实很困难。贫困生们的心理自强但又脆弱,他们在学习上自能百尺竿头,自强不息,但在生活方面,一切从简,跟经济宽裕的同学站在一起自卑,低眉。一直以来,他们宁愿以发奋去争学校的奖学金,却不愿意在公众的目光下去拿贫困补助,上述书记式的催缴学费对他们来说犹如是一记暴力,是冰冷,是刀刃,是残忍。我们且不说大学生早已经成年,有独立的人格,期望获得平等、尊重,期望得到支持、帮助,早过了呵斥的年龄阶段了,但对于学校管理一方来说,学校以培育人才为主要目的,那么对学生就应该主动倾注爱心、关怀,对于特殊群体贫困生们应给予更密切的关注,我们不敢说他们以后一定会人人做出杰出的成就,会让母校有闪耀的光荣,但母校的付出定是每个走过的学生的终生铭记、感恩,这是办学最好的回报。 我们不是在校庆的时候,找到我们在某某领域很出众的校友就行了,如果我们每个校友都能主动回归母校怀抱那将是我们每所学校在办学时的终极安慰。我们要感谢针对贫困生的一些政策,让人人都有书可读,但也绝不像今年某某领导批赵本山小品说不了解国家政策那样,实际情况还是有出入,比如随着我们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贷款金额有限,有些学校奖学金制度,补助制度不够完善,还有重要的是学院工作秘书没有很好地将这些措施传达到每一个同学,这样的事实是常有的,王君因为没有电脑,不能关注学校财务处在网站上及时贴出的消息,又因为这年不再开课都靠自己研究,导师又很难逐一关注每个学生这类事情,所以猛然卡被停了还不知道。还有我们的贫困生出于心理原因,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等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大学管理者们,老师们你们是母亲情怀的体现者,不论你们年龄怎样,学历怎样,工作劳累程度怎样,都要不厌其烦地不思疲倦地再将工作做细致点,再将人性关怀发挥淋漓尽致点,这样,才能逐渐体现母校这一称谓,母校怀抱也才温暖有余。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科人的人文情怀
cutefay 2009-7-16 17:25
今天下午导师又给我们开会交流思想,会上还谈到了人文思想的话题。本来上午导师还想组织我们一些人去国家图书馆去吊唁任继愈先生,后来因为已经过了吊唁开放的时间,只好做罢。下午导师给我们开会让我们学习任继愈先生的精神。 我本来以为导师是一个一心只做自己领域学问的人,可能对人文等事物的关注程度不高,没想到导师颇有人文情怀。相比之下,我们这群不知道任继愈先生是谁的学生们显得土了。坦白的讲,我也是个很土的人,如果不是最近科学网上悼念任继愈先生的文章,我还真不知道任继愈的事迹呢。估计学理的很多人也都不知道。从这点可以看出,理科的人的人文方面的修养有待提高。 为什么理科的很多人的人文方面的修养不高?我想这一方面与教育有关,尤其是跟应试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理科的人的兴趣和能力有关。 我之前写过一篇《应试教育,我们心中的痛》(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3146 )的文章,谈到了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同样,应试教育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我高中以及之前不怎么喜欢语文课,也不喜欢那些文学的东西,因为文学的东西会让我想起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回答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者这篇文言文该怎么翻译之类的。我从未从语文课上没有感受到文学的乐趣,即使是像《红楼梦》选段这样的课文,老师在语文课上讲解得也是很乏味。后来上了研究生,才发现《红楼梦》原来如此有趣,不仅情节有趣,还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里面有很多神秘的吸引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的东西。我现在喜欢写博客文章,因为我可以把我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我以前很讨厌写作文,这是因为那些命题作文太八股了,写的那些作文的文字都不是自己有感而发的。我想,如果我们以前的语文课能够再生动一些,那么我们这群理科生的人文情怀会提高很多。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理科生对人文往往不如文科生对人文更感兴趣。例如,我对一些智力题或者逻辑题之类的理科方面的题挺感兴趣的,只要在网上看到这类似的题,我肯定会去做一下的,如果一时做不出来,我有时候还会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它;而对于人文方面的作品,则我很少会去主动关注,更别说为之废寝忘食去研究一下。除非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人和作品,我才会去关注。所以,我在人文方面,尤其是在文学方面,是个大土人。现在写博客文章,也是用那薄弱的语文基础来写的,经常有语法不对、句子不通等的现象。 导师跟我们说这种人文的修养应该是一种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去学习的东西,并且,这种人文修养对科学研究很有帮助。导师觉得现在的科研浮躁跟科研人员缺乏人文修养有一定的关系。导师让我们学习任继愈先生的精神,是让我们学习大师的思路和做人风范。 后来我们实验室的人展开了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大讨论。大家谈到了精神信仰方面的问题,有的同学说中国人现在更追求金钱是因为人们感觉到精神的东西是虚的,只有物质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所以就自然而然拜金了;而我的观点是,正是因为人们在精神方面没有信仰和追求,没有那种马斯洛理论的实现自我的境界,所以才会停留在低一级的层次上,因此更加拜金主义。 会上还谈论了其他很多人文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人文大讨论挺好的,既让大家放松了心情,又交流了思想,还能够得到一些人文情怀的熏陶。我想,如果科研院所能够经常组织这样的人文类的思想交流活动的话,可能会更有利于科研。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718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妇女节忆往:馨香一束献二位女性
yaoyaxin 2009-3-7 11:48
妇女节到了,无论在单位还是媒体,专为犒劳女性举办的活动、纪念纷至,我们要感谢来自各方的关爱,我也在此问候我的女性朋友们。梳理自己脑海中的女性记忆,从日常生活中感受的两位不寻常历史女性于我印象最深。一位是石评梅女士,周末到陶然亭公园买花,我总习惯性地取道高君宇墓,读一遍石评梅的题字一团永远健旺的赤诚之火,偶尔献上一枝百合馨香。另一位是何泽慧教授。2006年4月29日,清华大学95周年校庆日暨清华物理系成立80周年庆典。庆典仪式上的一段录像采访,令人许久难忘。录像播放了对卧病住院的何泽慧教授的专访,她在病床上说:愿物理系越办越好。男女平等。长期卧病的老人道出此语,我想绝非空穴来风。作为清华物理系的第一届女生,或可推想在科学之路上她曾经历多少男女不平等的抗争。那不是一句令人捧腹的经典祝辞。这个妇女节,我怀念她们。 一、女性的传统意义与超越传统的行为 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以男权为主宰的模式以来,女性便以附属的地位屈从于男权框架内。因而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特别是在中国五千年封建专制的传统下,伴着男权的挤压和世俗的偏见,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串起一段段艰难苦辛的历史,成为一种稀缺而罕贵的声音。这种声音同女性进步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相始终,这种声音在女性进步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并深化其内容。 男性与女性在基于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的划分之外,重要的是基于文化的、政治的划分。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的名言 女人决非生就的,而是造就的,深刻表达了女性的社会学意义。在被造就的过程中,社会文化传统赋予中国女性一种普适的、难以变易的品质,以致于这些品质几乎成为天然地烙印于女性的属性。《说文》释义:妇,服也。《礼记郊特牲》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东汉和帝时,在宫廷中担任女官的班昭(公元45年116年)著《女诫》,用以教导宫廷中的女性,《女诫》遂成为中国古代的女性规范典则。 谦让尊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宿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祭祀也。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 《女诫》所提倡的是在积极顺应封建传统规约的基础上,与女性角色相适宜的女性品格。此后,《女诫》在中国历朝历代的传承和发扬,一步步巩固了男权社会中的森严等级以及女性自身屈从的地位。当然《女诫》中提倡的一些美德,诸如勤勉、端庄、洁净等,是任何时代和任何社会特别属于女性的永恒之美。 然而,社会对于女性的规约限制无论如何严密,女性毕竟生存在男女交织、各种关系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加之作为人应对社会的本能女性同男性并无本质上的差别,因之,当女性投入现实生活的熏染、各种关系的折冲之中时,也就获得了超越传统女性规范的机会和可能。一些有胆识、有能力的非凡女性得以在男权社会中脱颖而出,使作为女性自身本真的气质得以在不断的打磨中真实的呈现。在此过程中,女性自主意识的自觉与女性角色的建构连通起来。周作人说得好,女性的发现作为人的发现的一部分,蕴含着两层意义:即女性和男性是同等的人;女性和男性又是不同样的人。 二、何泽慧教授 何泽慧,1914年出生,原籍山西灵石。当代著名的核物理学家。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0年至1948年先后在德国柏林西门子物理研究室、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和法国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师从居里夫人的女儿学习。1948年,何泽慧随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从海外归国后,她先后在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泽慧是中国最早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女性科学家。在德国期间,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期间,她与丈夫钱三强等科学家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20世纪50年代初期,她与陆祖荫、孙汉城等科学家研制成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研制成功对质子、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世纪50年代后期,她领导建立了中子物理和裂变物理实验室,完成了大量的核参数测量任务,并开展了相应的基础学科研究,由此培养出一批具有基础科学研究素质的高水平人才。20世纪70年代后,她主张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对中国空间科学、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和超高能核物理的研究和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她还推动发展科学高空气球的研制,充分利用中国山高地广的地理条件,在西藏建立了高山宇宙线观测站。她以经济的经费投入,在高能天体物理、宇宙线物理和超高能物理研究等领域获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1997年,何泽慧荣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物理)奖。 三、石评梅女士:实践教育改革与文学创作的新知识女性 石评梅( 19021928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融文学家、体育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女性。她与中共早期领导人高君宇的事业探索与爱情传奇不断感动着后人。在北京陶然亭公园,至今还矗立着高君宇、石评梅的双璧墓。 石评梅,原名汝壁,山西省平定县城关人。出生于平定城内的书香之家,父亲石铭,字鼎丞,为清末举人。评梅自幼聪颖好学,三四岁起就开始随父习字,诵读《四书》、《诗经》等国学经典,由此打下国学基础。 1912年起,她先后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以才女著称。同时,表现出积极反抗旧势力的勇气和非凡的组织才能。1919年,她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结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人生境界不断开始深刻转变,全力投入废除旧制度、建设新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新文化运动和早期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文化女性。 建设怎样的新文化和新社会,石评梅身体力行,通过文学作品、教学实践与爱国行动从事建设新文化与新社会的事业。她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文、剧本、政论等,既长于抒情,又凝聚着历史厚重感。她率先对中国共产党著名活动家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做了细致的描绘,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 她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后,就任北师大附中女子部主任,主要教授体育,兼授国文。她亲自尝试改革女子篮球攻防战术,作为体育教学的实例,并画了布阵示意图。她把教好体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门径,也促进了智育的发展。她训练出来的附中女子排球队在 1928年华北球类运动会上接连打出好成绩,当年的《世界日报》4月7日特刊,详细描述了她们战败燕大女校排球队的经过,认为她们足称巾帼英雄。《世界日报》运动会画刊还刊登子石评梅和附中女子排球队的照片。她在教育革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令教育界和社会文化人士注目的业绩。 1925年 3月,高君宇逝世。石评梅在墓碑上题记: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像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评梅。 她的隶、行字体遒劲和灵秀兼具,书文内容与形式调谐统一。高君宇逝世后,石评梅开始深入思考社会和人生,逐渐理解高君宇所从事的事业。 1926年,她在一篇日记里写道:我还是希望比较的有作为一点,不仅是文艺家,并已是社会革命家呢!可见她积极进取的境界。不幸的是,1928年9月30日,石评梅因脑炎突发终止了她实践时代新女性与社会革命的理想。
个人分类: 馨香一束|483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人的胸襟与情怀
xwang0822 2008-12-7 19:57
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多经典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则视诸葛如神明。 在此,我无意推崇诸葛亮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天才。我想说的是在那种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的格局下,一个文人学者,该当怀着怎样的胸襟,于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将个人的抱负与时代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前提是,必须撇开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仅仅去追随一个文人的情怀! 笔者文字功力实浅,无法将心中的冲动付诸笔端,一曲卧龙吟,颂出了一位丈夫胸怀的文人,他身居山林却志存高远心系天下危,他深谙兵法研习天地万象以备日后名,他追随主公南征北战以匡汉室存,他为刘姓江山殚精竭虑致死不休以报知遇恩......他用一生演绎了文人的浪漫! 《卧龙吟》   束发读诗书 , 修德兼修身 ;   仰观与俯察 , 韬略胸中存 ;   躬耕从未忘忧国 , 谁知热血在山林 ;   凤兮凤兮思高举 , 时乱势危久沉吟 ;   茅庐承三顾 , 促膝纵横论 ;   半生遇知己 , 蛰人感幸甚 ;   明朝携剑随君去 , 羽扇纶巾赴征尘 ;   龙兮龙兮风云会 , 长啸一声抒怀襟 ;   归去归去来兮 , 我宿愿 , 余年还做垅亩民 ;   清风明月入怀抱 , 猿鹤听我再抚琴。    ( 合唱 ) 天道常变异 , 运数杳难寻 ;   成败在人谋 , 一诺竭终悃 ;   丈夫在世当有为 , 为民播下太平春 ;   归去 , 归去 , 来兮 , 我宿愿 , 余年还做垅亩民 ; 清风明月入怀抱 , 猿鹤听我再抚琴。 孔明是幸运的,他生即逢时。三国乱世因英雄而精彩,诸葛 孔明作为最杰出的文人英雄,为历史的天空里划出了一道绚烂的色彩。六出祈山后的诸葛身体逐渐衰弱,五丈原成了英雄时代结束的注脚, 三国时期最耀眼也是最后一颗明星就此陨落,自此三国进入一个后英雄时代。再也没有明亮的人生轨迹作为历史的引导,只有一些黯淡的身躯在巨人经过的背影后挣扎。那一段精彩历史也不再重来,就如任何的戏场,曲终人散的背后,总有一个伤感与黯淡的尾声。 宋代苏轼有诗云: 临流三叹心欲酸,斜阳寂寂照空山。 三分鼎足浑如梦,踪迹空留在人间。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诗:同情绪一同舞动的文字
bookscent 2008-8-30 22:22
(转载自本人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b9a70100a20t.html ) 有很多时候,某种情绪控制着我们。 喜悦,激动,悲愤,哀伤,等等。一声叹息,一句怨骂,或是一个夸张的动作,这些最为直接的抒发,总是缺乏力量。它们可以满足一个人的一个瞬间,却不能成全一群人的一段时间。 此刻,我们需要一种形式,将情绪传播。 如果不是汶川地震,很多人可能忘了,舞台上还有一种节目叫诗朗诵。看着演员们含泪吐字,我在想,为什么是诗歌?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候,人们总是选择诗歌,而不是别的什么。 过去我从未产生过类似的疑问。是岁月,拉开了我与那些单纯事物之间的距离,让我不由自主,要去重新探究,重新审视。 细细品味,一切都不难理解。 首先,是诗的音乐性。歌曲和音乐总是能把我们带入一种情绪,或是用来寄托一种情感,其中的奥妙,甚至包括了生理上的要素。诗、歌、音乐、舞蹈,其起源之初是一体的,只是后来才彼此分家。诗,只剩下了文字,但依旧保留了节奏感和形式美,以及对意境的追求。抑扬顿挫,最能抒怀。 其次,是诗的快捷。七步之内能成佳作。创作之快,是散文小说之类或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相比的。 再有,是诗的庄重。顺口溜、三句半等等,有诗的形式,却不过是轻浮自娱的游戏,难登大雅之堂,何谈去承载悲剧的重量。 当然,还有诗的通俗性。它不像交响乐那般晦涩,总是让未受训练的耳朵不知所云。它的意思就在它的文字里。诗是情绪被简单装裱后的外化,是由俗及雅的桥梁。 中国是多愁善感的民族,也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之妙,独具一格。只可惜,今人 忙忙碌碌,哪有情志去享受。其实,那既不费时间,又简单易行。 我很怀念我中学时读过的流沙河写的那本《写诗十二课》,通俗明了、引人入胜,现已找不到这本书了。眼下正在读张有根、翟大炳合著的《中国诗歌艺术指南》(广西师大版2008年4月定价15元),只有15万字,35篇短文(自称是通往诗歌后花园的35条路径),易读易懂,值得推荐。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4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