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驯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猪年说猪
热度 9 wangdh 2019-2-9 15:57
猪年说猪 王德华 今年是猪年,写点猪的文字。有些描述可能不是很严谨,欢迎批评指正。 猪的分类学地位: 猪类动物在分类学上属于偶蹄目( Artiodactyla )。现在有学者把猪类动物归于鲸偶蹄目( cetartiodactyla ) 。 鲸偶蹄目是由原来的鲸目( Cetacea )和偶蹄目( Artiodactyla )合并起来的,好像主要根据分子生物学的一些证据而合并的,强调了鲸目动物与偶蹄目动物之间的演化关系。 多数教科书和文献中还是将猪类动物描述为:偶蹄目、猪形亚目(Suina)。 猪形亚目包括猪科( Suidae )和西貒科( Tayassuidae )。 猪科有4个属:鹿豚属( Babyrousa )(4种)、林猪属( Hylochoerus )(1种)、疣猪属( Phacochoerus) (2种)、非洲野猪属( Potamochoerus )(2种)和猪属( Sus )(10种)。(世界哺乳动物名录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DE Wilson and DM Reeder 主编, 第三版,2005)。 猪科有 19 个种,西貒科有 3个属3个 种。 有些学者把家猪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Sus domesticus )。多数学者还是把家猪归为野猪的一个亚种( Sus scrofa domestica) 。 中国有野猪吗? 中国现在有野猪( Sus scrofa Linnaeus, 1758 ),包括 7 个亚种 (王永祥 2003 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 中国林业出版社)。 喜马拉雅亚种 ( Sus scrofa cristatus) ,分布在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新疆亚种 ( Sus scrofa nigripes ) ,分布在新疆天山。 东北亚种 ( Sus scrofa ussuricus )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 台湾亚种 ( Sus scrofa taivanus ) ,分布在台湾。 江北亚种 ( Sus scrofa moupinensis ) , 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湖北、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 华南亚种 ( Sus scrofa chirodontus ) ,分布在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和贵州等。 印支亚种 ( Sus scrofa taininensis ) ,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部、哀牢山区等。 家猪的身世 家猪 ( Sus scrofa domestica ) 是由野猪 ( Sus scrofa ) 驯化而来的。 据考证,猪是被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大约在 9000 年前在欧亚地区就被驯化了。 现在学者们认为欧洲的家猪和亚洲的家猪分别由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驯化而来。考古发现最早的家猪在土耳其发现,在我国河南也发现了与土耳其同时期的猪骨。我国学者通过研究认为黄河上游的猪与中下游的猪具有相同的驯化中心。 猪是很容易再野化的物种。家猪出逃后,很容易就再成为 “ 野猪 ” ,据说出逃的家猪雄猪与野猪交配后产生的后代会更强壮结实。 有报道说 现在世界上人类已经培育出 300- 500 多个猪的品种。我国也有近 80 个品种,有些品种需要保护,如以前很有名的东北民猪逐渐衰落了。 猪的分布: 猪的分布很广,除了南极洲和欧亚大陆的远北地区,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有猪的分布。 猪的生存环境: 从全世界野猪的栖息环境看,它们主要的栖息环境有草原、湿地、热带雨林、非洲稀树草原、灌木丛和温带森林中。野猪的活动在夏季主要是夜间活动,在冬季主要是白天活动。 猪是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为食。猪也不是反刍动物。 猪的繁殖特点: 猪一年可以繁殖 2 次,每次产仔 12 个左右。据报道野猪的胎仔数是 6-14 个。我国学者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野猪发情和繁殖期是不同的,胎仔数也不同,如广东的野猪每胎产 5-7 个幼仔,海南的野猪每胎产 4-10 个幼仔,长白山野猪每胎产 4-6 个幼仔,每年繁殖一次。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猪在产仔时是会做巢的。猪属于偶蹄类动物,偶蹄类的其他物种如骆驼、牦牛、山羊、绵羊、麋鹿等,都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猪的热生理学特征(thermal physiology)对于饲养和管理至关重要。 小猪出生后,行为发育良好,但体温调节能力很差,很怕冷。科学家发现小猪怕冷的原因可能与产热蛋白 “ 丢失 “ 有关。像鼠类等啮齿动物,甚至人类,在刚出生的时候,体内有一种产热量特别高的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 (borwn adipose tissue) ,褐色脂肪组织中有丰富的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解偶联蛋白 1 ( uncoupling protein 1, UCP1 )。由于解偶联的作用,受交感神经系统支配的褐色脂肪细胞,在寒冷等环境条件的刺激下就会通过非颤抖性产热( 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迅速产生热量,维持体温。但很不幸在进化过程中,大约在 2 千万年前猪丢失了 UCP1 。 所以在寒冷条件下不能用非颤抖性产热的方式进行体温调节,而主要靠肌肉产热(颤抖性产热)。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小猪的热中性温度区 (thermal neutral zone , TNZ) 很窄, 30C - 37C 。所以小猪需要的环境温度在 30C 左右。 成年猪的热中性温度区是 16C-22C ,也就是说低于 16C 和高于 22C ,猪就感到不舒服, 16C 以下猪就需要增加产热量,超过 22C 猪就感到热了。考虑到猪的汗腺缺失,在北方炎热的夏季和南方潮湿的夏季,应该特别注意猪的生存环境的温度。我国学者发现藏猪具有较强的抵抗严寒的能力,白色脂肪的褐化(browning)及其解偶联蛋白2(uncoulping protein 3, UCP3)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 脏猪 ” 不脏 人们认为猪脏大概是看到猪经常喜欢在泥巴里滚爬,嘴巴在脏地里到处拱。 据说猪是家畜中最爱干净的动物。无论野猪还是家猪,都不在自己吃睡的地方大小便。猪还能将自己睡的窝保持干燥。猪喜欢在泥巴里打滚是有原因的。猪缺少汗腺,也就是说猪缺少蒸发散热这个很重要的一个散热方式。所以猪只要有机会都会 “ 泥浴 ” ,在泥水里打滚,这是猪很重要的行为体温调节放上。 “ 泥浴 ” 有助于猪降低体温,据说也有驱赶寄生虫的作用。 “ 笨猪 ” 不笨。 猪,不笨,也不蠢。研究发现,猪是很聪明的动物,甚至被认为比狗和猫还聪明。 猪具有一些高智能的技能,如能够记住物体,能够感知时间,还可以利用所学到的信息在不同的环境中活动的时候进行导航,也就是说猪是可以记路的。猪也很喜欢玩耍,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玩耍行为,这也是显示猪的智力的一个标志。有个例子,研究人员训练猪用鼻子移动屏幕上的光标,并用光标区分它们知道的和第一次看到的涂抹,结果发现它们与黑猩猩一样很快就学会并完成了这项任务。也有实验显示猪可以识别镜子中的自己,还可以利用镜子的反射而发现食物,这项技能以前只在猴子、大象、鹦鹉中发现。所以,猪也被认为是家畜中最聪明的动物。 猪的嗅觉灵敏 猪的嗅觉是很灵敏的。记得小时候地瓜、花生等收获后,生产队里会把圈养的猪放到田地里,猪会发现遗落在地下的花生和地瓜,用自己有力的鼻子拱出来。据说猪闻到刺激的气味时就会用鼻子拱地,防毒面具就是根据猪的习性发明的。现在的防毒面具还真像猪鼻子。 猪与人类相似? 猪是人类疾病和生物医学研究的理想模型。 据研究,猪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特征与人类很相似,其遗传亲缘关系和营养代谢生理与人类也很接近,同时猪的寿命相对较长,繁殖周期短,产仔量高,这些特点就可以允许研究者对疾病模型猪的病程发展进行长期地研究。还有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方向,通过遗传改造(如现在的基因编辑技术等)获得所需要的移植器官,用于异种器官移植等研究。如猪的心血管系统,特别在解剖结构、运动机能等方面,与人类高度相似,非常适合制备人类血管疾病模型。 猪是理想的大动物模型。用猪做动物实验模型,伦理方面的争议比较小,实验成本比较低,遗传修饰与胚胎操作技术比较成熟。具有特定遗传缺陷基因编辑猪可模拟多种人类疾病,进行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和药物评估等临床前的试验。 猪的名称: 最后说说猪的名称。 猪有很多名称, Pig, hog and boar 都是猪, boar 可以指没有被阉割的雄性家猪,也指雌雄野猪。 Swine 也是猪。 Hog 是指体重超过 50 多公斤的家猪。下面是英语中一些猪的名称: barrow– 被阉割的雄性猪。 boar– 成熟的雄性猪,多指野猪。 gilt– 处女猪。也指第一次怀孕的雌猪。 hog– 家猪,指成熟的猪。 pig– 严格意义上指未成熟的猪。广义上指家猪。 piglet– 年幼的猪,指还在吃奶的小猪。 shoat– 指已经断奶的雄性幼猪。 sow– 成熟的雌性猪。 Stag: 后期阉割的雄性猪。 我国的东北民猪 我国的藏猪 欧洲野猪与小猪仔在巢中 训练猪搜寻地下的松露菌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个人分类: 科普随笔|14447 次阅读|13 个评论
鸡飞狗到
热度 3 taodeng 2018-2-9 13:25
鸡飞狗到 中国农历 丁酉年 剩下没几天了, “ 鸡 ” 将要飞走;而随着 戊戌年的临近, “ 狗 ” 就要到了。 人类与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年代,因此科学家和普通大众都对狗的生物学及演化历史倍感兴趣。考古发现不断将这种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推向更早的时期,而分子生物学证据让其最初被驯化的地点被重新认识。狗被称为人类的朋友,因为它们在与人类相处的过程中比其他动物能够产生更多感性的回应。大型家养动物与人类文明的兴衰有关,甚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家养动物是人类食物、劳力、运输和服装这些社会必需品的至关重要的来源。当文明之间发生冲突时,合适的家养动物常常具有势不可挡的优势,例如马在战争中的作用。而狗作为人类的第一种驯化动物,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动物分类学上,狗是属于食肉目的动物。食肉动物通常需要具有捕捉其他动物的能力,因为它们的食物源很不固定。它们常常具有可以咬住东西的强大门齿和用于刺杀的发达犬齿,以及把肉切割成碎片的裂齿。食肉动物也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因为它们必须跟猎物进行斗志斗勇的较量,在捕杀其他 动物时必须在精神上高度集中,在动作上充分协调。食肉动物的感觉器官通常非常灵敏,特别是嗅觉发达,眼光敏锐。它们的身体和四肢一般都很强壮,能够做出柔软而有力的动作。食肉动物的脚趾很少退化,在趾端都具有尖利的爪子。看看你身边的狗,它完全可以作为食肉动物的典型代表。 食肉目动物从 4000 多万年前的始新世一直到现代都占据着优势,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即狗形类、猫形类和鳍脚类。狗形类包括狼、熊、浣熊、熊猫、鼬、貂、獾和水獭等;鬣狗却并不是狗的亲戚,而是与灵猫、猫、狮、虎和豹等一道属于猫形类;海狗也不属于狗形类,它与海豹、海象和海狮等海生食肉动物一样,都是鳍脚类的成员。 狗的祖先从渐新世的小型黄昏犬经过一系列中间类型演变成现代的狼,在第四纪达到了它们最大的繁盛期,它们都是很聪明伶俐的动物,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就是狗。狼和狗按分类地位归入食肉目犬科犬属中,因此狗也被称为家犬。犬属由被称为始犬的动物演化而来,在中国山西榆社盆地 500 万年前的上新世地层中就发现了保存很好的始犬化石。 一些人认为狼和狗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但多数分类学家认为狗只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即狗和狼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可以杂交出有正常繁殖能力的后代。那么人类是什么时候把狼驯化成了狗呢?在不同的科学家中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有研究线粒体 DNA 的科学家发现,狗和狼在 10 万年前分成两个不同的物种。如果这是真的,人类在其中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还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人类在如此久远的时代有驯化动物的能力。 不过,同样是分子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张亚平院士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采自世界各地的 12 只灰狼、 27 只土狗和 19 只不同品种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群体遗传学的各种手段对家犬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群体历史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根据他们的分析结果推断,狗是在 约 3.3 万年前开始在东亚的南部地区逐渐被人类驯化,与人类共同生活了很长时间后,于 1.5 万年前开始向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迁徙扩散,并在约 1 万年前到达欧洲地区。其后,这些迁徙出亚洲的家犬群体中的一个支系又向东迁徙,在东亚北部与当地家犬群体杂交形成了一系列混合群体,并在其后随人类迁往美洲地区。 上述结果显示,狗在亚洲被驯化,欧洲的狗是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不过,在中国发现的狗的遗存最早不超过 9000 年的历史,其地点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另一方面,在德国的一个距今 1.4 万年前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狗和人合葬在一起,因此狗被认为是在欧洲被驯化,然后被带到亚洲来的,再随印第安人迁徙到美洲。在美国犹他州一处洞穴里发现的美洲最早的埋葬狗的遗址距今 1.1 万年,似乎也说明这个传播路线是可能的。 狗为什么会成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这与早期人类的狩猎 - 采集生活方式有关。狗可以帮助人们狩猎,担任放哨的职责,而这个时期人类还没有学会放牧,因此那些家畜还没有驯化出来。与人的关系对狗来说是有好处的,它们能得到人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有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 然而,在那么多食肉动物中,人为什么会选中狼来进行驯化呢?一开始,可能有狼跟着猎人捡一点剩下的食物和骨头。于是,一些看起来威胁性不大的狼,尤其是它们的幼仔被人们收养并繁衍后代,由此开启了驯化的过程。狼的杂食性也是人类选择它们的原因,例如像大型猫科动物这种纯肉食类型,人类是很难满足其食欲的。对于食性更杂的熊类,其脾气并不具备被驯化的条件,而且熊没有狗的奔跑能力和狩猎技巧,因此对于人类的帮助较小。鬣狗虽然在亲缘关系上与狼相差较远,但生活习性却是与狼非常接近:对其他动物和人类废弃的残羹剩饭趋之若鹜,并具有群体性的社会行为。不过,鬣狗缺乏能够被驯化的温顺脾气。 人类对狗的改造也是非常巨大的,至少有超过 400 个不同品种的狗。除了金鱼,狗是与其野生祖先差距最大的驯化动物。狗不同的体型、形态、毛色等,远比食肉目中各个科之间的差异还大。比较一下狗和猫就可以发现,后者不同品种间的相似性要大得多。猫类是纯肉食的动物,其肌肉 - 骨骼 - 牙齿系统的完美组合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抓住猎物,所以猫类在形态上的多样性较低。而犬类的牙齿和头骨形态变化较大,这与其肉食性的要求相对较低有关,结果就是表现在外形的多样性要高得多,由此成为我们身边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个狗品种的基础。 狗更短更宽的鼻子、更大的眼睛,以及软而耷拉的耳朵与狼区别明显。 有的生物学家认为狗的这些不同于狼的性状是“幼态持续”的表现,即达到性成熟的狗还保持着幼年时期的特征,而这正是人类所喜欢的“萌态”,由此在狗和人类之间建立了更亲密的联系。幼态持续的狗更温顺,这是能够被顺利驯化的关键因素。与大家通常的认识不同,狗不仅大脑比狼小,其聪明程度也低于狼。所以,狗是最适合于被驯化的食肉动物,其体型大小适中,食性容易满足,脾气便于驱使,最终成为人类的重要帮手。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8960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在世界动植物日—人类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热度 8 xiyuniaoguo 2017-3-3 19:02
写在世界动植物日-人类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2017年3月3日也就今天,是全球第四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的主题为“聆听年轻的声音”。虽然我已不在年轻,还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至于有没人聆听,那不是我关注的问题了。从生物学属性上看,人类属于灵长目人科,和猿猴类是近亲,属于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文化属性上讲,人类和那些其他动物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并且可以传承下去。即便如此,人类文明的并没有脱离动植物,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建立就是一部与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为生 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开始,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从食物来源上,那个时期的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从自然界直接采集动植物生活。不过,石器地使用开始改变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人类由此可以防御凶猛的野兽,围猎大型食草类动物,采集更多植物。 表1 石器时代出土的部分动植物 时间(距今) 地区 代表文化(或地区) 出土动植物 250 万~ 200 万年 东非、埃塞俄比亚 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 201 ~ 204 万年 中国 重庆巫山遗址 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大熊猫化石 170 万年左右 云南 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 136 万年 河北小长梁 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 60 万年 山西匼河 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如三趾马和一种古老的剑齿象 50 到 60 万年 河南南诏 土鬣狗、犀牛、野牛、班鹿、鹿类动物化石 40 万年 辽宁本溪庙后山 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现已鉴定出 76 种。 35 万年 江苏南京葫芦洞 2000 余件古脊椎动物化石,同时出土中国鬣狗、肿骨鹿等动物化石 20 万年 安徽和县 肿骨鹿、葛氏斑鹿、居氏河狸,中国犀、中国貘化石 10 万年 湖北郧西 竹鼠、虎、灵猫、狼 1 万年 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 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 10000 ~ 7000 年 长江中下游 水稻 10660 年 东北 家牛驯化 1 万年左右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狗骨头 中更新世 欧洲 舍利文化 南方象、古犀、河马、剑齿虎等 1.3 万 -1 万年 美洲 拉诺文化 9 只被杀死和肢解的猛犸象,还有马、野牛、貘等 8000 ~ 7000 年 北极地区 细石叶传统 海兽和驯鹿为主要猎物 8000 ~ 7000 年 西亚和北非 小麦,大麦和豆类 时至今日,人类早已告别采集时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进入工业社会。不过,非洲依然存在少数部落以原始的采集为生,比如哈扎比部落是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猎人兼采集者组成的部落。它们依旧从事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 农业社会就有了动物、植物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动植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生活的需求,还有了部分观赏的功能。最初的动物园雏形起源于古代国王、皇帝和王公贵族们的一种嗜好,从各地收集来的珍禽异兽圈在皇宫里供其玩赏,是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图1 世界动植物园发展历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万牲园 工业文明产生现代野生动物保护法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由此带来的污染、破坏,使得一批植物走向灭绝。人类开始重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尤其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保护。虽然现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争议不少,如果追溯到历史时期,中国却是走在世界前列。 表2 中国历史时期保护动植物的相关法律 / 法规 年代 法律 / 法规 规定 禹舜 设置“虞”官 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 西周 《伐崇令》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 春秋 《管子·地数》 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秦 《田律》 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虫、鸟卵和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 汉 《汉书·宣帝纪》 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唐 《禁珠玉锦绣敕》 平息采捕百色鸟兽之风 宋 《禁采捕诏》 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罝罘罗网,宜不出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永为定式,每岁有司申明之 清 《清实录》 顺治皇帝下令禁止广东采珠。康熙皇帝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清实录》记载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制品的事情 不过,随着王朝的更替,统治者理念的改变,中国古代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没有传承下来。加上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人都无暇顾及,更何况动物。因此近代的动物保护法起源于欧洲。 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戈林,在出任普鲁士总理时,亲自操作并制定颁布了《普鲁士狩猎法》,于1934年3月的内阁会议上通过。《普鲁士狩猎法》,其主要内容是严格禁止捕杀未成年的幼兽和怀孕的母兽,列出不许捕杀的各种动物和飞禽,并对狩猎的各种形式作了详尽的规定,这一法律一直保存到现在。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 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距离 工业文明之后,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概念,中国最早见1985 年2月18日《光明日报》在“国外研究动态栏”栏目载《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生态文明的途径》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个词。1987 年生态学家叶谦吉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生成阶段新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不能仅仅成为一种口号,它的尺度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彭满升 . 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 . 河南林业 , 2001, 4:017. 丁建民 . 世界上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 . 云南林业 , 1990 (4): 26-26. 纪俊平 . 石器时代的 “ 哥伦布 —— 最早的北美洲人之谜 . 大自然探索 , 2003, 3: 033. 刘永加 . 2016. 古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 阳城晚报 .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604/07/143382_47361841.htm 万牲园 . 360 百科 . http://baike.so.com/doc/261061-276352.html 张虎才 . 2013. 中国东北是人类最早驯化牛类动物的地区之一 . 科技日报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1113/c1057-23520327.html 英国伦敦塔曾是世界最早的动物园 http://news.163.com/05/1124/10/23AMFH8U0001121S.html 哈扎比部落 . 360 百科 . https://www.so.com/s?q=%E5%93%88%E6%89%8E%E6%AF%94%E9%83%A8%E8%90%BDsrc=srpfr=hao_360sopsid=ffdeb60f85242c828f446ffa25d94f30 由于成稿仓促,很多地方需要补充、完善,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博文发出后,承蒙戎可老师百忙之中进行指正,非常感谢! 谢谢戎可老师的指正!凡人多喜赞美之言,成长期能听到逆耳之言实乃人生一件幸事。学生感谢戎老师的指正,并且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此文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直接从百度摘抄的问题,没有说明知识来源。我从不为自己的问题进行狡辩。 也请我简单描述此文的来龙去脉。世界动植物日之前,大家都在探讨动植物保护问题,我突然想到《人类的文明正是一部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算是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吧。然后我就去搜集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工程非常浩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因此我打算分批完善,先罗列知识,再对知识的准确性进行核实,然后修改完善,这也是我写东西的一个习惯。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喜欢听取科学网其他老师的指导!因此我的博文一般都是处于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稿。遗憾的是,我上篇文章发出后,遇到其他事情地羁绊,没有及时完整修缮,以及补充知识来源,进行整合修改。 最后再次感谢戎老师的指正!戎老师是我在科学网上非常敬重的一个博主,尤其是戎老师写的博文,我每一篇都进行阅读、点赞、学习。我也经常将其推荐给我的同学。喜欢科普的同学和老师大可以多看看戎老师的博文。戎老师学识渊博,有着崇高的科学素养,博文多一气呵成。学生水平有限,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很多博文无法像戎老师一样一气呵成。只能先挂出来,听取不同老师的指正,慢慢修改、打磨。因此,我在科学网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有学生现在仅仅是博士在读阶段,愧不敢当博士头衔。 如此科普 百度脸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9438-1037516.html 跟康绰西学写作 害人终害己
个人分类: 科普|7649 次阅读|21 个评论
鸡年话鸡:鸡的起源、驯化与多样性展
热度 7 ecoliugy 2017-2-3 17:02
闻鸡起舞,鸡年话鸡。 鸡是对人类最重要的动物之一,世界上鸡的数量超过了200亿只。鸡从古至今作为“六畜”之一, 具有重要的经济、宗教、社会和文化价值。从供应肉蛋到斗鸡娱乐,从宗教信仰到日常生活,家鸡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鸡易于养殖,汉代政府就开始推广养殖,因此鸡在中国不仅发展出了极高的品种多样性,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含义。 彝族文典《恒几抽雅》说“生时一只鸡,死时一只鸡,人死落气时要捏死一只鸡,愿望鸡的灵魂能将死人的魂引到灵魂世界”。的确,西南地区的人与鸡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一个人的一生真的离不开鸡。如母亲怀孕要吃老母鸡,母亲生子外婆要送鸡蛋和鸡,亲人看望孩子满月要送鸡蛋,小孩抓周要抓鸡腿,小孩每年生日要吃鸡蛋,日常叫魂要用鸡蛋,春节要杀年鸡祭祖,六十大寿要吃鸡,死后要用鸡引路进入另一世界。 左:宋画《子母鸡图》, 乾隆皇帝题诗;右:唐明皇斗鸡图 在没有钟表的古时候,鸡在黎明准时报晓,古人把鸡看作是光明之神。商代三星堆遗址就出土了青铜金鸡,象征着光明之神。鸡叫同时代表着黑暗的离去,古人认为鸡可以趋鬼辟邪,因此西南地方宗教仪式里要点鸡血,过年要杀鸡。在汉代,中国人还发展出了“鸡有五德”的说法,头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战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称为鸡的五德。缘此,后世对鸡多有美誉之词,宋徽宗、明宣宗、乾隆、郎世宁、张大千、徐悲鸿均有国宝级的鸡题材作品传世。 鸡如此重要,那么家鸡到底是如何起源,又如何传播到全世界的呢?这是一个颇有争议重大科学问题。达尔文曾提出“家鸡在4000年前起源于印度,之后走出亚洲,传播到全世界”的假说,但一直以来缺乏让人信服的证据。近几年,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家鸡的起源和传播问题越来越清晰。可以肯定地说,家鸡起源于东南亚,可能是多地多次起源。家鸡的祖先是红原鸡,但夹杂了少量灰原鸡的基因,如家鸡脚上的黄皮肤就是从灰原鸡进化而来的。 红原鸡是家鸡的祖先,家鸡起源于亚洲(多地、多次起源) 那么人类为何要驯化家鸡呢?研究发现,人类驯化原鸡并非为了蛋和肉,主要是为了斗鸡,供宗教和贵族娱乐之用。家鸡的传播也异常精彩,如家鸡传入埃及后,埃及人第一次发明了人工孵化技术;家鸡传入罗马帝国后,罗马人发明了骟鸡这种育肥技术;南岛人带着鸡飘洋过海,穿越太平洋首次把鸡带到了南美洲。中国人则早在汉代就在推行养鸡脱贫的政策,进而慢慢演化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园哲学。 鸡展现场(公众对鸡似懂非懂,熟悉话却不一样的内容很容易吸引她们) 整合现有的鸡文化和鸡科学知识,我们在半个月内,收集了20多种鸡品种,并整理了傣族养鸡的各种竹编鸡笼,以《鸡的起源、驯化与多样性》为题,在雨林文化博物馆为大家筹备了一场鸡的品种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大餐。这次展览,时间虽短,但我心里已谋划多时, 基本做到了瞻前顾后(学术前沿和历史文化),上下相连(上面的展板和下面的实物鸡种类),还兼顾地方特色(首次挖掘了傣族鸡笼展览)。 展览将从大年初一开始,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希望大家前来博物馆享受这一集科学文化、傣族文化和雨林文化为一体的群鸡宴。
11259 次阅读|26 个评论
羊年说羊:羊有毛,羊太温驯!
热度 3 xcfcn 2015-2-18 21:33
羊:中华文化的符号 “羊”有两面性:瑞兽与“羊祸”的双重寓意 羊年吉“羊”系列 三阳开泰——羊年说羊 绵羊驯化历史研究获新进展 明天就是羊年了,我恶补了一下有关羊的知识,现在现炒现卖一把。 羊是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之一,又是六畜之一(马、牛、羊、猪、狗、鸡),所以还是很重要的,从1/12进阶到1/6。为什么这么重要?不仅仅是它可以作为肉食,更重要的它长着长长的毛,这种天然纤维素值钱啊! 根据金刚石(Jared Diamond )的观点,人类进化史最重要的飞跃就是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的过渡。而农业产生的前提就是人类要驯化植物和动物。其中羊这种动物在10000年前这个新石器时代被驯化。但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肉食动物被驯化,羊虽然美味(涮羊肉、羊汤、羊肉泡馍相信是大家的最爱),但却不是必不可少! 根据张亚平院士2009年发表在 science 的工作 : 研究人员应用内生逆转录病毒(ERVs)作为遗传标记研究绵羊的驯化历史,发现广泛分布于欧亚和非洲的绵羊经历了两段独立的驯化迁移时期,并形成不同的逆转录病毒组合类型(retrotype)和形态特征。第一段迁移时期人类主要以获取肉食为目的而驯养了Mouflon,Orkney,Soay和Nordic短尾羊等古老品种。第二段迁移时期人类开始专门以获取羊毛为目的而培育了具有较高产毛率的现代主要品种,这种驯化目的的改变首先在西北亚出现,然后才传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 有毛就这么牛逼吗?这个还真的可以有。天然纺织原料有棉麻丝毛四种。貌似羊毛加工最简单也最精良。人作为裸猿,虽然好看了,也好亲昵打kiss了,但是赤裸裸到了冬天/晚上,不穿衣服还是受不了的,据说人类文明就是从穿衣服开始,当年亚当夏娃因为偷吃了智慧果害羞了,急忙摘下一些无花果叶盖住身体,这个应该算是人类穿衣服开始了第一步。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的纺织业,所以“羊吃人圈地运动”这个历史我们耳熟能详,当年是作为资本主义邪恶的重要罪状之一。“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谚语我们经常用来嘲笑资本家的假仁假义。 所以不要小看了羊身上的那根毛,它让人类从事农业定居下来,而且不再赤裸相对了,最后还帮助人类开启了我们伟大的资本主义时代,据说资本主义也是人类历史的终结(福山的观点)。 羊这种动物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温驯,从“顺手牵羊”这个成语就可以看出!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中的一段话对羊进行了最好的赞美:“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啼),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正因为羊具有如此的秉性,从而被人们赋予 美、祥、善、義、羞 等象征意义。 十二种生肖动物中,恐怕没有哪一种能像羊这样具有如此多的美好的象征意义。然而,另一方面,羊却又是软弱、胆小、受欺的代名词,是可怜的替罪羊。民间有“眼露四(周)白,五夫守宅”的说法,而羊眼被认为是“露四白”的,于是,生肖属羊的女子不管是否“眼露四白”,一律被认为是不吉的,婚后定克死其夫而寡居,民间有谚曰:“女子属羊守空房”,又有“男属羊,黄金堆万两,出门不必带口粮;女属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十羊九不全”等说法。 相信羊宝宝命运不好传闻的人,往往引用一句民间谚语“十羊九不全,一全坐殿前”,大意是十个羊年出生的人中只有一个能找到幸福。有人认为,羊年出生者通常被认作是被动、忠诚、慷慨和善良的人。这些品德在现实世界中只会成为跟随者,遭受命运不公。 有一种说法称,“十羊九不全”的说法来自于晚清,当时民间有人反对属羊的慈禧太后当政,于是便称她的属相误国。此外,曾国藩、李鸿章都属羊,再加上清朝末年吏治的腐败,使百姓更加憎恨属羊的王侯将相。然而也有专家指出,明代《金瓶梅》和清代《镜花缘》书中已经有了“属羊为劣”的记载,说明这个说法已经流传很久了。 其实在历代史书的《五行志》中不乏关于“羊祸”的记述,“志异小说”中常有“羊成精怪”祸害人的故事,也有“鬼变羊”的故事,见于《搜神记》:南阳宗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鬼问定伯是谁?他骗鬼说:我亦鬼,于是人鬼同行。宗定伯问:鬼何所畏忌?鬼说:唯不喜人唾。在到达共同目的地宛市时,宗定伯捉住了鬼,无处可逃的鬼就地变成了一只羊,于是宗定伯就把羊卖了,又担心其变化,唾之。所以有传说:“定伯卖鬼,得钱千五。”“鬼变羊”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不怕鬼”的故事。 华人号称是龙的传人,其实华人名副其实是羊的传人,太温驯了,邓小平就感叹过,中国人多好(管理)啊!但是就算如此,古人还是创造了“佯”这个词。你要把人真的变成羊这么温驯,那一定是“佯”装的了! 网络时代,“群”字很热!《说文》说:“群,辈也。从羊,君声。”又说:“辈,若军发车,百辆为一辈。从车,非声。”几个羊在一起还不成“群”,还得有个“君”,一个主事的人,就像QQ群有群主一样!数学有一门学问叫“群论”,是关于对称性的理论,看来羊群可以摆成各种posture形成各种对称性。但是孔夫子也说了君子“群而不党”,而小人则是“党而不群”。党是什么?就是尚黑。群是什么,其实就是社会,毕竟人是群体性动物嘛! 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说了两点:羊有毛,羊太温驯了!
个人分类: 杂论|1728 次阅读|6 个评论
[杂类]评博文《驯兽与中国教育》的标题
htrmt 2014-2-19 13:09
博文 《驯兽与中国教育》 的标题将驯兽与中国教育并论不妥: “中国教育”发生在中国人之间,是同物种之间的事情。 “驯兽”则是发生在人、兽不同的物种之间。 所以 《驯兽与中国教育》 这篇博文的标题不恰当,而其中的“中国教育”使用“驯化教育”或“奴化教育”的说法更贴切、可取。不过使用“中国教育”确实更容易吸引大多数人的关注。 另外,如果兽不怕鞭子会是怎样的情形? 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逆反期可能是人类自身应对“驯化”或“奴化”教育、实现精神救赎的生理基础。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可以就此做更深入的研究。
个人分类: 杂类|4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的规训:囚禁与阉割
热度 9 jiangjinsong 2012-11-23 08:43
动物的规训:囚禁与阉割
动物的驯化、培育,把野生动物变成了家养动物。这一巨大变化的背后又隐藏了对于动物多少巨大折磨和迫害!阉割的技术,就是俗称的谯猪,施予公猪母猪之后,可以让猪的生长速度加快,肉质更适宜食用,更加重要的是,阉割后的猪温驯便于圈养,安于猪圈的囚禁生活。从自由无羁的野猪到今天猪圈中认命无奈的猪,人类的规训力量令人叹为观止。 与传统一家一户的养殖相比,现代养殖业对生命的操控更加严密,对于生命的强求更加苛刻。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现代养猪场绝不是培养生命的场所,而是提供东坡肘子以及其他鱼香肉丝等菜品原料生产基地。猪的生长是被规划被强求的,是要立刻到位,随时等待着被运输屠宰。伴随着饲料价格的起伏,伴随着国家对养猪补贴的多少,大型养猪场和个体的猪农也周期性地 或者 加急繁殖小猪,或者大规模宰杀母猪。在现代集约化的大规模养殖的活动中,猪只完全沦为工具,完全丧失自身,原来主人与猪之间可能存在的情感联系荡然无存。 图片取自网络,没有商业利益,仅仅为了揭露动物的悲惨命运。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5549 次阅读|34 个评论
改变观念:狗与狼其实是同一种动物
热度 20 yanjx45 2012-11-7 15:47
狗是目前全球饲养率最高的宠物,估计其总数接近于全球人口数量的十分之一 (大约7 亿只 ) 。 1. 狗是从野生狼类驯化而来 狗 ( 家犬 ) 是犬科哺乳动物,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狗是狼的后代,是人类在至少 1.4 万年前从野生狼类驯化而来。至今狗与狼仍可相互交配并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2.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人类早期作为狩猎者或采集者存在的年代,狗就是人类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好帮手。直到现代,狗一直在为人类履行许多重要职责,如狩猎、放牧、牵拉 ( 运输 ) 、警卫、协助警察和军队、充当伴侣,近期发现狗还可帮助残疾人 ( 如导盲 ) 。因此,狗常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 Man's Best Friends )。 3. 狗就是狼? 狗是狼的一个亚种 从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卡尔霠奈开始,人类长期将狗与狼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1753 年,林奈将拉丁语中的狗 ( canis ) 列入他所熟悉的四足类动物。在犬科 ( 分类单位 )动物 中,包括的独立物种有狐狸 ( Canis vulpes ) 、狼 ( Canis lupus ) 和家狗 ( Canis canis ) 。 狼的学名为“ Canis lupus ”,拉丁语“ canis ”即“犬”,“ lupu s ”即“狼”。 1758 年,林奈将狗认定为独立物种,命名为“ Canis familiaris ”,意即“家犬” ( 二名制:在 动物分类学 中,每个 物种 的学名由两个部分构成: 属 名和 种加词 (种小名) ) 。 在此后的 200 多年里,国际学术界和整个社会都一直认可这种分类:将狗和狼视为相互独立的物种。直到大约 20 年前,科学界才明确认定: 狗与狼其实是同一种动物。 1993 年 , 美国史密森学会 与 美国哺乳动物学会 综合当代科学的最新研究资料,重新进行分类,将狗划为狼的一个亚种, 将狗 ( 家犬 ) 的正式学名定为“ Canis lupus familiaris ” ( 三名制:一个动物物种如果可以细分为若干亚种,则应在物种学名的基础上,按 三名法 来命名每一个 亚种 )。 家犬作为狼的一个亚种的上述正式学名现在在国际科学界已被广泛采用。当代科学对历史上和现存的各种狗与狼的行为、发声、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的系统研究,都有力地证明 当代所有品种的家犬的共同祖先都是灰狼 (gray wolf) 。 4. 狼的分类 ( 亚种 ) : 一般认为狼过去曾经有约 50 个亚种存在。一个新的且被广泛接受的列表将狼分为 17 种现存的亚种 ( 例如狗 ) 和 2 种最近灭绝的亚种 ( 例如日本狼 ) 。这种分类法综合考虑了解剖学、分布和不同狼群的迁徙习性等特点。 由于狗与狼是同一个物种,因而狗能与狼的其它亚种 ( 例如俄罗斯狼 ) 生育具有繁殖能力的后代。狼的一个亚种:澳洲野犬更是直接起源于野化的家犬,所以澳大利亚育犬协会甚至将澳洲野犬登记为家犬的一个品种。 5. 关于种和亚种的定义 物种 ( species) 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一群可以互相交配并繁衍能育后代的个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狗属于食肉目犬科犬属,狗与其它同科而不同属的近亲,如狐、豺等,尽管拥有相近的外观和行为特征,但不可能杂交产生后代。 狗与同属的更近的近亲,如郊狼、红狼等,属于不同种的动物,相互间偶尔可能杂交生出后代,但后代或者不能发育成熟,或者不能再生育后代。 亚种 ( Subspecies) 是次于种的一个分类等级,是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所承认的最低分类等级。亚种是物种内占据不同地理分布区 ( 或有不同宿主 ) 、生殖隔离不完全,并具有一定形态差异的生物类群。 同种生物不同亚种之间可以交配繁殖产生可育后代。狗与狼的区别,相当于不同肤色的人 ( 人的不同亚种 ) 的区别。亚种之间由于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之间的界限实际上是模糊的、可变的。例如,很难说奥巴马到底是黑人还是白人,是文明人还是野蛮人。   6. 狗的品种 通过人类选择性的育种,狗已经发展到数百个不同的品种。与任何其他陆生哺乳动物相比,不同品种的狗都显示出更多的行为和形态的变化,但均不存在实质性的生殖隔离。 大多数品种的狗仅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育种的历史上,人们可能让不同品种的狗、甚至让狗与野狼交配以孕育出被认为更好的新品种。但也有一些品种在培育过程中,人们可能为了保留该品种的一些特质,而故意让它们近亲繁殖,以维持所谓的“纯正血统”。长期近亲繁殖的作法可能导致其后代出现近交衰退问题,如体质不好,寿命缩短等现象。  现存纯种狗中,有三种犬与狼的血统最为接近,分别是:西伯利亚雪橇犬 、捷克狼犬、萨尔路斯猎狼犬。  7. 狗的训练和行为 虽然狗是大量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例如巴甫洛夫的狗),狗并不属于心理学的“白板”。相反, 狗的行为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家狗表现出大量从狼继承来的行为和倾向。 在进化中,幸存下的狗会逐步变得越来越依靠人类为生。人类与狗之间经常存在强烈的感情纽带。狗已经成为人类的宠物或无功利性质的同伴。狗的性格与生长环境特别是人的训导有很大关系。如果从小就经常和陌生人接触,经常到陌生的地方去,狗对陌生人就会很友好,性格也会很活泼;相反如果从小就被主人拴在家里,极少接触陌生人,或者有多次被陌生人侵犯的经历,狗对陌生人就会十分警惕并且非常敌视,脾气暴躁。 狗不喜独处,害怕孤独,所以尽量不要让自己的爱犬长时间独处。 要减少狗攻击人的意外发生,应该加强对大人和小孩的教育,选择正确的饲育与训练方式。无论如何都应该记住一点: 狗与狼其实是同一种动物 。 如同人类一般,再温驯的狗,只要受到过度的管教,或处于某些极端特殊的情况 ( 如极度饥饿或极度恐惧 ) ,就可能选择反抗甚至主动攻击人类,造成严重后果。
个人分类: 防控战略|62480 次阅读|47 个评论
谁是动物驯化师鼻祖?
seesky 2012-4-2 11:17
寒冷的冰川世纪终于过去,沉睡了上万年的世界开始显露出文明的曙光,在身体结构上已经和现代人无任何差异的远古人类开启了近万年无间断的旅程。那个遥不可及的历史时期看似漫长,却转瞬即逝,因为人这个物种以 70 亿的庞大数量彻底占据了地球的每个角落。究竟有哪些因素能让人类成功的分布全球?有太多原因,也太过复杂,这里,说一说我眼中那段没有文字记载却世代相传的中国太古史,因为我们的祖先在看似鸿蒙之初的年代已经找到了满足了人类最基本需求的通道——农!代表“农”的一些关键性证据:比如出土的原始农业操作工具(灌水用的陶器,作业用的骨铲,石斧,骨耜一类农具),各种植物的种子,如粟,水稻等,各种动物(家畜)的骨骼,如狗,猪, 牛,鹿的残骨等,甚至代表粮食加工的酿造产品 ( 9000 年前的古酒,贾湖遗址)等等均已找到(参见贾湖遗址,大地湾遗址,仰韶遗址,河姆渡遗址,裴李岗遗址,磁山遗址等)。 也就是说农业在 9000 年前已然形成,无论是植物的种子遗留还是动物骨骼的遗迹都标志着农业的两个基本支柱——种植业和畜牧业已经建立,而这两大支柱的建立必然是从植物和动物的驯化开始的。那么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谁选择了哪些植物?又是谁驯化了哪些动物? 也许考古学家可以找到哪些植物或者动物在某个时期被驯化,可是至于是谁最早开启了驯化业的先门,恐怕很难从考古学那儿得到答案,但是中华文明流传不绝的神话故事却隐含着太古历史时期人们垦芜拓荒的足迹。尤其是关于三皇的传说(太古时期),更是直白地指出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从荒蛮走向文明,从游牧走向农耕。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先后出现: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及神农氏,是他们先后解决了这样几个立命之本的问题。 1, 住房子的问题。这个问题由我们的祖先“有巢氏”解决了。住房子是大问题,正如鸟儿可以不会用火,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鸟巢。 2, 吃熟食的问题。燧人氏钻木取火让大家吃上了熟食,寿命得以延长,抵御疾病能力增加,还能抵御冰川末期的严寒和对付野兽。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年代。 3, 稳定的肉类食物获取问题。远古时期人们依靠打猎,太不稳定,一顿饱一顿饥。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涉及到畜牧业的发展,反映到现实中必然是野生动物被家养,即驯化的问题。是谁第一个想到把野生动物变为自己的家养动物? 愚以为是伏羲氏,伏羲氏是动物驯化师的鼻祖,也是畜牧业的鼻祖(详见下文) 。 4, 稳定的植物类食物获取问题。这是种植业的问题。神农氏解决了这样的问题。相传他见 “天雨粟”,“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除此之外,他尝遍百草,发明医药。神农氏当之无愧的是种植业的鼻祖。 这样的历史脉络(或者是神话传说也好)清楚地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解决了农业的一个个最基本的问题,以至于后代子孙得以繁荣发展。 回到前面的问题, 为什么认定伏羲氏是动物驯化师的鼻祖? 关于伏羲氏,有人说“伏羲”是 “父系”的谐音,代表母系氏族的结束。而《易·系辞下》说,“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于是推测伏羲氏是航海家的鼻祖。但是通常认为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载伏羲作八卦,甚至还有书记载伏羲氏“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也就是说他还创造了古文字。 也许这些都是真的,但是也许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伏羲氏开创了畜牧业的先河,他驯化了动物,让动物与人为伴,乃至部分地代替人力,农耕文明的第一个支柱建立了。现列理由如下: 1, “伏羲”的本意。伏:典型的会意字, 人如狗那样匍伏着, 引申为使屈服, 降伏,如降龙伏虎。羲,气的意思。可是这里解释为气却很难理解。“羲“若同“犧”就能够通畅的说开去。而实际上“伏羲”又被称作“庖 犧 ”(“ 犧 ”的简化字是 牺 )、“包 犧 ”、“ 犧 皇”,所以这里的“羲”必然是“ 犧”。 那么犧是一种什么样的被驯服的动物呢?暂略,见下文。 2, 伏羲为何又称为“ 宓羲 ”?宓即安静之意,凶猛的野兽被驯服之后必然是安静的,不再反抗。人们以“宓羲”来尊称伏羲氏。 3, 伏羲又被称 庖牺、包牺、牺皇。无不与“牺”有关,牺首先是牲畜,后专指用于祭祀的牲畜。 牺 ,繁体字为“ 犧 ”。 犧是何意?是 一种 动物还是另有所指?根 据《说文解字》, 色纯曰犧。也就是说这是一类畜牲,特征就是很“纯”。那么为什么要“纯”呢?因为你是用来祭祀上苍(或者甚至用来祭祀驯化师鼻祖的,不用驯化的动物是说不过去的),你不用纯粹的驯化动物,而是随便用打猎来的野兽(毛色各异)能成吗?若动机不纯,则愧对上苍。因而,这里的“ 犧 ”就是已经驯化后的毛色很纯的一类牲畜。典型的被驯化的大型动物如牛,马等(从出土文物 犧尊 推断 )。 “ 庖 牺”的“ 疱 ”该做何解呢?“庖”,现代意思是厨房,是做饭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古人常说的词是“庖廪”,廪是粮仓,那么“庖”就是“畜仓”。“庖”是用来“包围”牲畜的大房子(根据“庖”字的结构)。这样就好理解了,要驯养生性很猛的大动物比如牛啊,马啊,必然要先关起来,而且最好不要关得太狭窄,要大场地来关,这样便于驯化。 关于“包牺“和”牺皇“,暂时不知,请网友补充。 4, 相传伏羲部族的人“ 伏牛乘马 ”。伏牛乘马被认作是一种技巧或是技术,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很难做到。显然伏羲部族的后代继承了伏羲氏的遗愿,逐代逐代的驯化大型野生动物,以达到家养的目的。 如果你相信人类先后经历了这样几个主要的文明:采集及狩猎文明, 游牧文明,农业文明 及 现代的工业文明。那么伏羲氏在那么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被代代流传开来,必定有其最深刻的原因。然而伏羲应该被视为动物驯化(畜牧业)的开山鼻祖的这个主要的历史原因却往往被消弱。这实在是不应该的,因为我们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就是从驯化开始的。 参考文献 ① 伏牛乘马,是屡见于史籍的典故类成语。其意是指伏羲部族驯服牛、骑乘马这样的劳动技术。后来这句成语也成为中国古代畜牧饲养业确立的标志。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0131 ② 农业起源理论和中国农业起源的探索 —— 《中国农业通史 · 原始社会卷》绪论)作者: 游修龄 http://economy.guoxue.com/?p=1307 ③ 应给太皞伏羲氏一定历史地位。作者:陈昌远 http://www.hawh.cn/Template/article/display37.jsp?mid=20050103613137 ④ 《说文解字》网络版 ⑤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8F%E7%BE%B2#cite_note-0 ⑥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6285.htm ⑦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http://www.pnas.org/content/106/18/7367.full ⑧ The Domestication Process and Domestication Rate in Rice: Spikelet Bases from the Lower Yangtze.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23/5921/1607.abstract?ijkey=0a8f5726181de0766f705efdbf74e582908318b0keytype2=tf_ipsecsha ⑨ Agricultural origins and the isotopic identity of domestication in northern China. http://www.pnas.org/content/106/14/5523.full 出土的或流传下来的各种 ” 犧尊”,表明“犧”是一类动物,一类被驯化的动物。 网络图片“犧尊”:东周时期,饕餮纹镶嵌的牛形礼器。 网络图片,另一种犧尊,这像什么? 网络图片,另一种犧尊,像羊?
7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子遗传学阅读文献:物种形成和驯化
Bobby 2008-8-31 07:34
Speciation: A new role for reinforcement Smadja C, Butlin R. Speciation: A new role for reinforcement. Heredity. 2006 Jun; 96 (6): 422-3. Speciation-A new role for reinforcement Plant speciation Rieseberg LH, Willis JH. Plant speciation. Science. 2007 Aug 17; 317 (5840): 910-4. Like the formation of animal species, plant speci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volution of barriers to genetic exchange between previously interbreeding populations. Prezygotic barriers, which impede mating or fertilization between species, typically contribute more to total reproductive isolation in plants than do postzygotic barriers, in which hybrid offspring are selected against. Adaptive divergence in response to ec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pollinators and habitat commonly drives the evolution of prezygotic barriers, but the evolutionary forces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rinsic postzygotic barriers are virtually unknown and frequently result in polymorphism of incompatibility factors within species. Polyploid speciation, in which the entire genome is duplicated, is particularly frequent in plants, perhaps because polyploid plants often exhibit ec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local dispersal, high fecundity, perennial life history, and self-fertilization or asexual reproduction. Finally, species richness in plants is correlated with many biological and geohistorical factors, most of which increase ecological opportunities. Plant speciation The nature of plant species Rieseberg LH, Wood TE, Baack EJ. The nature of plant species. Nature. 2006 Mar 23; 440 (7083): 524-7. Many botanists doubt the existence of plant species, viewing them as arbitrary constructs of the human mind, as opposed to discrete, objective entities that represent reproductively independent lineages or 'units of evolution'. However, the discreteness of plant species and their correspondence with reproductive communities have not been tested quantitatively, allowing zoologists to argue that botanists have been overly influenced by a few 'botanical horror stories', such as dandelions, blackberries and oaks. Here we analyse phenetic and/or crossing relationships in over 400 genera of plants and animals. We show that although discrete phenotypic clusters exist in most genera ( 80%), the correspondence of taxonomic species to these clusters is poor ( 60%) and no different between plants and animals. Lack of congruence is caused by polyploidy, asexual reproduction and over-differentiation by taxonomists, but not by contemporary hybridization. Nonetheless, crossability data indicate that 70% of taxonomic species and 75% of phenotypic clusters in plants correspond to reproductively independent lineages (as measured by postmating isolation), and thus represent biologically real entities. Contrary to conventional wisdom, plant species are more likely than animal species to represent reproductively independent lineages. The nature of plant species There shall be order. The legacy of Linnaeus in the age of molecular biology Paterlini M. There shall be order. The legacy of Linnaeus in the age of molecular biology. EMBO Rep. 2007 Sep; 8 (9): 814-6. There shall be order DNA barcodes: recent successes and future prospects Dasmahapatra KK, Mallet J. DNA barcodes: recent successes and future prospects. Heredity. 2006 Oct; 97 (4): 254-5. Epub 2006 Jun 21. DNA barcodes-recent successes and future prospects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crop domestication Doebley JF, Gaut BS, Smith BD.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crop domestication. Cell. 2006 Dec 29; 127 (7): 1309-21. Ten thousand years ago human societies around the globe began to transition from hunting and gathering to agriculture. By 4000 years ago, ancient peoples had completed the domestication of all major crop species upon which human survival is dependent, including rice, wheat, and maize. Recent research has begun to reveal the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is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The list of genes to date tentatively suggests that diverse plant developmental pathways were the targets of Neolithic genetic tinkering, and we are now closer to understanding how plant development was redire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hungry world.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crop domestication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8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